129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美術系碩士班美術理論組 碩士論文 丹托跨界的藝術終結問題性 Dantos Interdisciplinary Inquiries about End of Art 指導教授:陳瑞文教授 研究生:陳思樺撰 中 華 民 國 一○六 年 一 月

Danto s Interdisciplinary Inquiries about End of Art

  • Upload
    others

  • View
    3

  • Download
    0

Embed Size (px)

Citation preview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美術系碩士班美術理論組

碩士論文

丹托跨界的藝術終結問題性

Dantorsquos Interdisciplinary Inquiries about

End of Art

指導教授陳瑞文教授

研 究 生 陳 思 樺 撰

中 華 民 國 一六 年 一 月

I

摘要

本文旨在研究丹托「藝術終結論」所觸及跨哲學科學文化及藝術學科的

議題出發探討藝術進步歷史的問題藝術分析工具的使用去中心化及跨文化

等問題性並試圖回答「丹托文體的特殊性」「丹托在藝術認識論方法學的突破」

以及「藝術終結論的影響性」等問題第二章是「藝術進步歷史的終結理由」

以大敘述的藝術史內部的問題性導出藝術史學科本身方法上的限制歸納進步史

觀趨向終結的原因第三章以「丹托藝術史哲學研究法與分析工具」為命題藉

以理解丹托形成藝術哲學的過程所使用的邏輯分析工具驗證本文提出「分析美

學工具的使用」為丹托發展新的藝術史方法學的實驗推論為真第四章以歐美

為論述中心的藝術終結論是否存在「去中心反現代與包容它者」等重要的文化

思潮從此探討理論背後的外部動機是否也構成一種反藝術史藩籬的實踐最

後一章以筆者自身的華人文化背景並以中國藝術為例重新審視及反思藝術

終結論的「全球化」及「本質論」議題

關鍵詞丹托藝術終結論藝術進步史觀分析哲學跨學科

II

Abstract

The purpose of this paper is to study the issues of interdisciplinary philosophy

science culture and art which Dantos End of Art touches on These issues include

the history of artistic progress the use of art analysis tools decentralization and

cross-cultural issues The paper also attempts to address the special characteristics of

Dantos literary style Dantos breakthrough in artistic epistemology methodology and

the influence of the End of Art as well as other issues In the second chapter The

Reason for the End of the History of Artistic Progress the author analyzes the

problematic nature of art history itself and the limitations of the methodology of art

history Reasons for the end of this progressive history are also summarized Chapter

3 is titled Dantos Philosophy of Art History Research Methodology and Analytical

Tools For the sake of understanding Dantos formation of art philosophy this section

looks at the logical analysis and analytical tools of his process This section suggests

that the use of analytical aesthetic tools is the experimental deduction which

allowed Danto to develop a new art history methodology and that this deduction has

been verified In the fourth chapter it is necessary to discuss the existence of notions

in American and European art philosophy regarding De-centered Anti-Modern and

Inclusiveness as well as other important cultural thoughts This section also

discusses whether there are external motives which constitute barriers or forms of

anti-art practices The last chapter takes into account the authors own Chinese

cultural background and uses Chinese art as an example to re-examine and reflect

upon the globalization of the End of Art philosophy and Essentialism issues

Keywords Danto end of art progressive art history analytic philosophy

interdisciplinary

III

誌謝

一個月前容易緊張的體質又加上身體過度操勞終究在口試前不敵身心壓

力發燒掛急診隔幾天直接口試彷彿昨日真是難忘的經驗但最艱難的狀

態已經度過現在只剩下滿滿的感謝

回憶大二第一次接觸美學時那種無法理喻和百思不得其解的頭緒糾成的

一團亂麻憑著那股簡單的衝動「我想弄明白」竟讓我來到了提筆致謝的階段

寫作的歷程沒有捷徑只有漫長的耐心及執著才有辦法在這個實用至上的年代

擁有自己最純粹的理想

「純粹」是我的指導教授陳瑞文老師一直不斷提醒我的箴言可惜我還是受

其他的興趣還有凡俗的事物給牽絆延宕原本計畫兩年就能畢業的理想狀態三

年半的研究所學歷中有一年我選擇去師大附中擔任實習老師天真以為論文寫

作能與實習兼顧沒想到不但沒有把論文完成還中斷了論文寫作的心情與思路

感謝陳瑞文老師在我回研究所繼續寫作的過程中扮演支持與鼓勵的角色讓停機

一年的我在最短的時間內復原每週固定的進度繳交與討論及最終衝刺階段的

鞭策都是書寫的重要過程

感謝姜麗華老師擔任我大綱口試及最終口試的委員在我論文修改的階段

給予最細膩與詳盡的建議使本論文得以補足疏漏之處

感謝廖仁義老師在大綱口試時給予我很多美學上的啟發與反思對於美學

的歷史有更多的了解

感謝許瀞月老師從自己求學的經驗中提出對美國的看法幫助我理解丹托

寫作的文化背景從中得到許多啟發也幫助我釐清一些疑惑

感謝最好的同門戰友姍蒲秀蓁在論文寫作的前兩年互相鼓勵與支持雖

然我「臨陣脫逃」看著妳們早早畢業好羨慕最後孤軍奮戰算是我活該感謝

最美麗的子綺總是帶給我無限的歡笑與驚喜感謝不時會在走廊及課堂上遇到

的欣昀雅婷佳靜阿芝家珩學姊及繼錚學長你們的寒暄及微笑都是這

段日子中最溫暖的回憶

當然要感謝每天督促我寫論文接送我上下課把家事都做完讓我專心寫作

的老公傳傑還有無限支持女兒夢想的媽媽及爸爸沒有你們就沒有今天的我

希望我不會讓你們失望

最後我向亞瑟middot丹托致敬您帶給世人最好的藝術啟發願您長眠

思樺 2017219 寫於台北

IV

目錄

第一章 緒論 1

一 研究動機與目的 1

二 研究方法 5

三 文獻回顧 14

(一) 丹托相關研究 14

(二) 丹托思想養成及其著作 19

四 論文研究限制 25

第二章 丹托藝術進步歷史的終結理由 26

一 前言 26

二 線性的進步發展問題以里格爾的裝飾藝術史為例 27

三 繪畫的自我意識階段以其詮釋學的問題 29

四 葛林伯格的本質論對丹托進步史觀終結理由的功能 32

五 佛萊的批評對丹托進步史觀終結理由的功能 35

六 製造滌清屬性的歷史之問題 37

七 結語 40

第三章 丹托藝術史哲學分析工具與相關議題 42

一 前言 42

二 工具一藝術終結與繪畫終結不等式 43

三 工具二非 Q 則 P 47

四 工具三風格矩陣的問題 50

五 丹托的「本質論」成為藝術的必要條件 53

六 卡若論丹托理論循環論證的問題 57

七 結語 60

第四章 藝術終結去中心反現代與包容他者 63

一 前言 63

二 藝術史一道具有排他性的牆 63

三 戰後美術館性質的轉變 67

四 異族藝術與反中心論 71

五 普普藝術與深層社會結構 73

六 多元徵候之泛性別特徵與其限制 77

七 結語 79

第五章 反思丹托終結觀以中國藝術為例 81

V

一 前言 81

二 〈序〉中丹托書寫中國藝術動機與限制 82

三 論中國繪畫中的「互文性」 85

四 複驗中國西歐藝術史模型 89

五 文化認同的磨合與多重攪動 93

六 結語 96

第六章 結論 98

略語 104

附錄 105

參考書目 108

一 丹托的著作 108

(一) 中文譯本 108

(二) 外文著作 108

二 丹托的文章 110

三 研究丹托的相關文獻 114

(一) 外文著作 114

(二) 外文期刊論文 114

(三) 中文著作 117

(四) 中文期刊論文 118

(五) 中文碩博論文 118

四 其他相關索引文獻 118

(一) 外文著作 118

(二) 中文著作 120

(三) 外文期刊論文 120

(四) 中文期刊論文 121

VI

圖目錄

圖 1 客體優先的研究架構 6

圖 2 論文研究程序 10

圖 3 任熊(清)〔自畫像〕紙本設色1775 X 788 CM北京北京故宮博物院 95

圖 4 郎世寧(清)〔八駿圖〕絹本設色1393 X 802 CM台北國立故宮博物院 95

圖 5 高其佩(清)〔高岡獨立圖軸〕紙本設色709 X 383 CM北京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95

資料來源皆為作者自編

VII

表目錄

表 1 《丹托與他的評論者》作者及文章整理 17

表 2 丹托著作一覽表 22

表 3 台灣地區專書及論文 105

表 4 中國地區專書及論文 106

資料來源皆為作者自編

1

第一章 緒論

一 研究動機與目的

本文的研究對象是亞瑟丹托(Arthur Coleman Danto1924-2013)的「藝術

終結論」研究丹托思想的動機便建立在藝術終結論在時代背景上的特殊位置以

及丹托書寫藝術終結論的文體上藝術終結論為一種客觀敘述系統用以紀錄藝

術事件發展的知識論其知識體積範圍廣度與複雜的程度是值得仔細研讀與進

一步展開研究的文本以丹托的角度看待藝術史發展的未來從而了解丹托對未

來的看法如何影響我們對當代藝術發展的了解有很大的幫助藉由把「未來」視

為與「個人作為」有直接因果關係的一連串可能發生的事件前人們實際上在設

法將他們的「現在」加以組織而這樣組織的過程是我所好奇與感興趣的「藝

術」與「歷史」還有「哲學」的關聯究竟是什麼什麼時候開始藝術能夠擁有歷

史藝術終結的對象真的是藝術本身嗎如果不是丹托的藝術終結論作為一種

論述背後的方法學是什麼

這些問題都隨著對丹托的研究進程而逐漸展開丹托藝術史哲學中富含困惑

性問題性及內部論述潛在的多重性由差別的元素mdash藝術事件年代人物

之間的關係中找到「相對」的解釋因此許多學者企圖找到丹托對藝術終結論

一以貫之的核心思想時常常徒勞無功因為丹托定義藝術終結的思想從來就沒

有絕對的解答只有訴求及方法上的實踐將藝術世界看作一個實驗場域丹托

眼中的藝術史更具有哲學意味其著作涵蓋了分析哲學大陸哲學歷史哲學

知識理論行動哲學哲學概論藝術哲學美學東方思想倫理學等廣大的

領域所涉獵門類之廣實為黑格爾(Georg Wilhelm Friedrich Hegel1770-1831)

以來的哲學家之所罕見

丹托的藝術終結論時常因為字面上的終結意味鮮明而淪為以多元文化論為

主題性文章的起頭語標榜「藝術終結之後什麼都可以是藝術」或「語言學轉

向」的重要依據事實上丹托相信他關於「藝術終結」的文字是「一種剝奪

藝術權利的形式」「它假定自身的哲學就是藝術所追求的結果藝術通過最終

成為哲學來實踐其使命」藝術隨著它本身的哲學而出現終結1然而一般大

1 Arthur C Danto The Philosophical Disenfranchisement of Art p 107

2

眾將藝術終結論過於簡單化的結果可能導致對丹托藝術史觀的誤讀甚至認為

丹托提出藝術死亡等謬論

謬誤的起源可能來自黑格爾的終結命題(藝術消亡論)中文中的「消亡」有

死亡的意思存在然而丹托確實透過黑格爾的世界觀揭露西歐繪畫史的單線

性鏈狀結構繪畫的典範隨著時代的演化較早的歷史敘述不斷堆疊積累形成堅

不可摧的傳統將較晚出現的歷史可能性排除在外使藝術史自成為一套序列的

系統但是丹托的藝術終結論與黑格爾的終結論2有著截然不同的目的訴求

前者希望藝術從此不再受到藝術史結構束縛後者認為藝術和宗教在哲學中才發

展為最高形式

人不可能預測所有的結果因此觀察前人如何看待他們的未來的價值便是

身處在歷史的至高點上窺知前人的未來與後來究竟如何演變丹托在提出「藝

術終結」時也不知道自己就正身處在現代主義和後現代的轉捩點上但丹托敏

銳察覺一股反動的藝術力量而提出數篇關於終結論的文章3丹托的藝術終結

論並非歷史上第一次的終結宣稱但他無疑是最貼近當代的一次終結性的描繪

國內外研究指出丹托是以黑格爾「終結論」得到啟發並產生延續性的思辨

黑格爾對終結現象的闡述「藝術的形式已不復是精神的最高需求了它在歷史

上的意義偏向觀念的藝術性質從哲學上理解藝術是什麼」4視為當代藝術的

主要特徵哲學的思維引領藝術發展的去向對身處當代的我來說已不是稀奇

之事但處於 1960 年代的丹托卻有如此先見之明令人不可思議又或許後現代

2參見 Aesthetics Lectures on fine art(I) p103藝術的形式已不復是精神的最高需求了它在歷史

上的意義偏向觀念的藝術性質從哲學上理解藝術是什麼 We may well hope that art will always

rise higher and come to perfection but the form of art has ceased to be the supreme need of the spirit

No matter how excellent we find the status of Greek gods no matter how we see God the Farther

Christ and Mary so estimably and perfectly portrayed it is no help we bow the knee no longer〔before

these artistic portrayals〕 3丹托的「藝術終結論」散見於其著作中以多種脈絡與主題進行闡述在《藝術的哲學性剝奪》

(The philosophical Disfranchisement of art)《藝術狀態》(The state of art)《遭遇與反思歷史性

當代中的藝術》(Encounter and ReferencesArt in the Historical Present)《在藝術終結之後-當

代藝術與歷史藩籬》(After the End of Artcontemporary art and the pale of history)與《哲學化的藝

術》 (Philosophizing Art)中皆重複提及其中《藝術的哲學性剝奪》 (The philosophical

Disfranchisement of art)為首次將終結觀點提出而《在藝術終結之後-當代藝術與歷史藩籬》

(After the End of Artcontemporary art and the pale of history)則是對藝術終結最完整也最詳盡的著

作 4參見 Aesthetics Lectures on fine art(I) p103We may well hope that art will always rise higher and

come to perfection but the form of art has ceased to be the supreme need of the spirit No matter how

excellent we find the status of Greek gods no matter how we see God the Farther Christ and Mary so

estimably and perfectly portrayed it is no help we bow the knee no longer〔before these artistic

portrayals〕

3

的時代敘述在不久的將來又再被另一股反動的力量所推翻種種因素促使我對藝

術史線性發展持續斷裂重組的模式產生研究的動機

一頭栽入丹托關於藝術終結的文字之後發現丹托處理藝術史所用的文體結

構非常特殊有別於一般的文獻學的程序步驟丹托的文字帶出龐大對哲學和美

學的知識以案例堆疊的方式呈現問題的各個面向一方面理解對藝術的看法

一方面想要探索其在問題之外所夾的龐大知識體是特殊的一種追溯類比和比

較的思考模式以客體為優先的書寫模態引導讀者釐清終結論對於當代藝術的

影響不直接加以批判而是以作品的角度歷史的角度揭開藝術的問題丹

托之所以能大膽預言藝術的終結仰賴藝術問題與議題之間的邏輯推演以及大量

的舉證關係筆者因而對丹托分析歷史的方法產生高度興趣作為分析哲學家的

丹托究竟如何將藝術史當中哲學性思維體現於藝術終結論中

筆者回顧丹托相關的文獻後發現當代學者往往聚焦於藝術終結論的內部價

值但卻忘丹托作為分析哲學家的重要身分丹托在分析美學的歷史上占有重要

地位在《分析美學的衰落與恢復(The Eclipse and Recovery of Analytic Aesthetics)》

中作者將比爾斯利 (Beardsley)古德曼 (Goodman)丹托與馬戈利斯 (Joseph

Margolis)譽為分析美學最有建樹的四大家5分析哲學觸及美學的問題受到羅

素(Bertrand Russell 1872-1970)及維根斯坦(Ludwig Wittgenstein 1889-1951)等早

期分析哲學家影響丹托繼承語言學分析的方法論並將分析邏輯工具直接應用

於藝術作品得到的是全新的認識藝術的方法論

從分析哲學歷史敘事到分析美學丹托在劉悅笛〈與亞瑟丹托對話錄〉

中回顧自身的研究成果時認為《平凡事物的轉化一種藝術哲學 (The

Transfiguration of the Commonplace A Philosophy of Art)》《藝術終結之後》及

《美的濫用》為丹托哲學研究最重要的三本著作《平凡事物的轉化》是關於「本

質論的」也就是在討論「什麼是藝術」一個關於「不可辨識性」(indiscernibility)

的哲學辨別問題《藝術終結之後》是關於藝術史哲學(philosophy of art history)

的從歷史哲學的視角重新透視藝術史而《美的濫用》是直接關於「美學」的

(劉悅笛2009421)可以說丹托的思想研究囊括藝術史分析哲學及美學

是藝術歷史哲學的綜合體丹托本人也希望藝術終結的研究成果能夠跨領域作為

一種新的認識藝術方法樣貌「主觀上我希望能用系統性的方式連結我的哲學

5 Joseph Margolis The Eclipse and Recovery of Analytic Aesthetics in Analytic Aesthetics ed

Richard Shusterman (Oxford 1989) pp161-189

4

想法將作為這個問題之起源的歷史哲學與這個問題所積累的藝術哲學融於一

爐」(AEA xv)

最終到底丹托真正想解決的藝術問題是什麼作為一般讀者除了知曉藝術

終結之後的藝術富含多元的徵候藝術終結不等於藝術死亡之外還能從丹托大

量的藝術論述及思想當中得到那些啟示丹托預言的「後歷史時代」是否全然成

真藝術終結之後的藝術應保持何種存在的狀態多元有其限制嗎難道藝術

史的終結真的是普世的共衍徵丹托是美國本位者嗎

而對於這些大問號先不直接進行對命題的設想不直接預設立場而是從

文本中尋找問題意識在形成論文的過程中會因接觸文本的性質而產生不同的

議題而每一個議題都有相關的問題意識筆者將問題意識的討論歸納如下

第一個議題討論的問題是「丹托文體風格的特殊性」相對於歐陸哲學

的文體表現丹托從英美哲學繼承而來的分析方法英美分析哲學與歐陸哲學一

直是美學場域主要的兩大區塊能夠促成美國與歐陸之間的對話丹托肯定是重

要的橋樑之一但是他到底用甚麼樣的方法去呈現兩種完全不同脈絡的美學場域

並且發展出自己的一套分析美學風格

第二個討論的問題是丹托在藝術認識論上有哪些方法學的突破呢丹托在

藝術分析上的突破到底跨足了哪些領域什麼是「跨界」呢是跨時空跨文

化還是跨學科還是都有

最後要延伸討論的問題是關於西歐藝術領域之外的藝術終結論影響性從

筆者自身的文化背景角度去看待以西歐為討論主體的藝術終結論對台灣或是華

文的學術領域或甚至「全球化」「現代性」的議題可以有哪些反思與討論

為了更完整理解丹托對藝術史終結的哲學思路本文將丹托的藝術終結論思

想置於更多元跨領域跨文化的範圍審視因為丹托美學與藝術哲學所涉及的

層面絕非僅僅由「布瑞洛盒」的作品問題性出發其背後夾帶的反中心方法

學轉向分析美學工具的應用及本質論的思想所衍生的問題也須逐一被討論

5

二 研究方法

問題意識是隨研究開展逐漸演化而來因此本文研究法採取「無預設」「無

目的」的問題意識形成方式在研究的過程中將自發性形成議題及問題並以平

行的方式發展成文章以下為本文預先設想操作的研究法

本文採取的方法則是沿用新批評(New Criticism)6的「細讀法」(close reading)

並結合科學經驗主義的方法論7以理解歸納與分析為基本態度在論文形成

之前採「細讀」的摘要法有助於理解客體優先的方法學並加入中英參照

提高資料佐證的可信度爾後再對摘要的文字進行分析擴張思想本論文的研

究法具體程序如下( 1 )細讀文本並摘要以丹托終結論文本中的詞句和論點為

對象仔細審視並觀察貼近其中詞彙的深意揭開語句之間對問題的指涉徹

底了解文本中的操作模式形成大量的文字與分析內容( 2 )將摘要分類並製造

議題從量化的摘要當中找出帶有議題性的小標藉由小標所引出更大的範圍

形成大標由議題來貫穿各個面向科學實證其實是經驗論的法則實證主義最

重要的就是觀察對象物提出假設最後得到證明客體優先的研究法中「議

題」是重要的節點透過議題指向對象物的特徵以明辨對象物在議題敘述結構

中所傳遞的真相( 3 )由客體部署與串接議題議題與議題之間無明顯線性關係

每個議題都是獨立的客體並將相關場域的相對物納入討論使議題文本內部與

外部產生交互對話的結構並加入客觀的分析語句最後運用語句的連接詞成

為結構完整並可閱讀的塊面體( 4 )放入歷史的關係網脈為了突顯丹托終結論

的特殊性透過古今中外的相關藝術理論與哲學思想分析比較試圖將丹托的論

點拉至更高的視野在差異之中突顯他的意義與定位具體步驟如下圖所示

6新批評(New Criticism)是一種關注文本主體的形式主義批評認為文學研究應以作品為中心

對作品的語言構成意象等進行細緻的分析但新批評從來便不是一個統一的流派是由後來

的文論史家對 20 世紀 2030 年代以來在英美新興的批評傾向的一種概括 7在哲學的認識論分成兩種一種是經驗論一種是理性主義本文採用的是典型的經驗論

6

當「議題」被視為研究客體的主要連接物時它同時具備了兩種特徵1

議題的知識特性2議題形成的方式的特殊性首先議題知識的特性可以從議

題出發多點的碰觸各類型不同的場域以及延展其知識的深度和廣度議題具備

自身展開的能力非先預設主幹與支架而是由議題與文本之間交互關聯而產生

自主地揭露形成不同特性的點狀式議題在經由分類將議題逐漸串接而成議

題的好處是知識的多角度類似神經元網狀鋪張整個訊息的關係網脈而自成系統

並給出答案或有效的機制再者議題形成的方式的特殊性先以文獻學的方式

充分理解文本的意圖從閱讀摘錄歸納及分析直到每個章節都充分了解

從中發現對象物的思想脈絡發散性的提出議題再對議題所標示出的文本位置

進行分析將集中的章節拉出不同面向的議題多樣的議題形成點狀最後凝聚

成面狀的大議題形成一個「非我」的論述場域也就是說讓議題之間形成的

問題場域來決定論述的發展方向及所需的材料反向的操作逐漸形成研究的途徑

由下而上從小標中標到大標最終形成研究的宗旨以及題目

本文使用的研究法在藝術批評場域被稱之為「客體優先的方法論」也可稱

作「作品中心論」或「文本中心論」不同於一般藝術史文獻分析的方式是「由

下而上」的反向操作問題的處理模式為何本文所使用的研究方法必須是「由下

而上」而非一般文獻學使用的研究方法「由上而下」呢這個問題可以追溯十

六世紀瓦薩利(Giorgio Vasari1511-1574)的《藝術家傳記》所確立的藝術史

詮釋的方法論並將藝術史的歷史從契馬布埃(Giovanni Cimabue1240-1302)到

米開朗基羅(Michelangelo di Lodovico Buonarroti Simoni1475-1564)分成三個時

期童年期中年期與成熟期雖然這是藝術史上首度出現的整體性方法論但

瓦薩利詮釋的藝術家及作品觀點還是以他的個人興趣也就是「批判性表達方式」

圖 1 客體優先的研究架構

7

(critica operative)為主此藝術史研究方法雖然不客觀卻一直沿用至今對於

整個歐洲研究藝術史的方法影響極大真正奠定藝術史基礎根基並將其視為一

門獨立的學問的學者是十八世紀的溫克爾曼 (Johann Joachim Winckelmann

1717-1768)他嘗試寫過不再以藝術家傳記為對象而是以造型與形式美感作為

撰寫的標準的相關藝術史著作8但卻沒能成為真正的主流

十九世紀以黑格爾思想為首的詮釋學發展再次影響整個歐洲藝術史詮釋的

發展黑格爾將藝術的歷史分成象徵古典及浪漫三個時期將美學與藝術史視

為一體並發展出「心靈進化論」也是「絕對精神演化論」(absolute spirit)

「由上而下」一以貫之的詮釋模式藝術史成為一種線性進步的歷史再加上早

年瓦薩利以藝術家傳記作為描述主體的研究法以及「鑑賞學」所使用的描述

分析解釋與判斷四個循規蹈矩的鑑賞方法就構成了當今最為穩固而有系統

性基礎的藝術史學研究法

傳統藝術史研究法最大的問題是它將刪除類似於大敘述的近似值使藝術世

界的全貌無法被完整呈現只有符合時代的代表性經典能夠成為藝術史的研究對

象文史批評進入二十世紀初即是攻擊從黑格爾以來到馬克思的哲學傳統將

文章作為對現實的反映崇尚的是反映內容而不是理解反映的手段和方法所以

文獻本身所給出的存在性質並沒有引起關注關鍵的不是內容而是方法二十

世紀初的文學領域中產生了一種新的批評方法名為「英美新批評」

(Anglo-American criticism)主張將文本視為優先探討的對象製造「非個性化」

的場域這樣的優點能更接近科學的狀態客觀理性的角度分析研究對象新批

評認為要達到充分理解文本語詞中的概念必須要先「細讀」(close reading)

而「細讀法」不單單只是一種文本研讀方法而包含了一種知識論9表明一次

大戰之後英美知識份子對社會現況的思考新批評致力於尋找文本的本質給文

本獨立展現的身分採用科學主義作為輔助的研究法以客觀具體可實證為

依據建立了系統性的閱讀理論與思辨模式也提供了一套文本分析的策略與方

以上是本文預計要實踐的研究模型是理想化的結果真正進入文本世界進

行摘要節錄與形成問題意識的過程並非如此線性及簡化其複雜蜿蜒的路

81755 年《關於模仿希臘繪畫和雕塑品之省思》(Thoughts on the Imitation of Greek Works in Painting

and Sculpture)及 1764 年《古代藝術史》(History of Ancient Art) 9 朱剛著《二十世紀西方文藝文化批評理論》台北揚智文化2002頁 56-57

8

徑遠遠超過線性的研究法能夠乘載的因此筆者將分階段詳述分析方法及研究歷

首先「細讀法」的精神是貼近文字用非常緩慢的速度閱讀原典中的細節

與深意文本中每一行文字每一個段落具有功能都含有丹托的意念及欲傳達

的訊息這些訊息可大可小但都是環繞著論點進行書寫細讀法優點是完全

從原典得到研究心得是對第一手資料的想法不會參雜他人的研究論點使焦點

混淆也能從作者的書寫習慣去感受文章的個性例如丹托的文字就給人感覺邏

輯性很強強調文法的正確性以及可閱讀性詩化或是模糊的語言較少表現

不會有形上學語言纏繞的問題丹托給我感覺是數學家是科學家的語言表達方

式客觀而不夾雜情感但每一段落都有想要推論的議題及假說

丹托的文體結構與思想脈絡受分析哲學影響(analytic philosophy)丹托在分

析哲學的脈絡上屬於後期維根斯坦的時代維特根斯坦的哲學是一種防禦性的哲

學希望通過澄清語言的使用來達到哲學的真正推進從維特根斯坦思想對美學

觀念的影響來看美學放在一個新的基礎上開拓發展可以視為一種建構只是

這一建構不再是像先前美學那樣為某種現象提供一勞永逸的解釋模型也不是從

人的內心中挖掘出某種共同的情感作用機制而是從某些位於共同的藝術遊戲或

審美遊戲中的實踐出發尋找到一些穩定的規則這些藝術規則或審美規則都帶著

語境而不是超語境的有適用範圍或作用方式不具有抽象的本質性特徵現

代藝術哲學從維特根斯坦出發又超出了單純語言學走向了語言學與社會學相

結合的境界10

在這樣的時代下任何事物都能被當作待解釋的客體尤其是有著千百年累

積堅不可摧的藝術傳統當時代對藝術產生顛覆過往的好奇心是時代自由的開

放性賦予書寫者背離道統的權利在書寫的程序上出現了類似科學方法與邏輯的

語言等符號的應用以問題當作解決時代詮釋方法的起點最終希望找出藝術本

質的答案這樣語句的使用及方法能夠成功避免形而上的牽引以及歐陸美學

語言纏繞的特性讓讀者能針對藝術的問題逐一揭示並找到合宜的答案分析

哲學與傳統哲學最根本的區別在於以往的傳統哲學都妄圖建立一種關於宇宙與

人生包羅萬象的思辨體系認為哲學是對自然社會和人類思維的最高概括而

分析哲學則認為對於世界本體的認識乃屬於各門科學的事情如對天體的認識

10王峰〈美學語法後期維特根斯坦的美學旨趣〉《中國人民大學學報》6 期2013年

9

屬於天體物理學對物質結構的認識屬於化學等而哲學則是對所有這些科學學

科中的科學命題和人類日常生活中所用的普通命題進行語言的邏輯分析澄清命

題的意義畫分有意義的命題與無意義的命題(洪漢鼎 20086)理解分析哲學

的研究方法有助於本文循序漸進的釐清丹托思想的發展脈絡將藝術詮釋視為語

言分析與論證的結構體但在美學使用的語法上卻有著分析日常語言所無法驗

證的特殊性因為藝術領域保有一定的抽象本質而丹托的藝術哲學卻將此本質

一一揭開並多點觸碰的討論它若本文能運用分析哲學的思維緊扣丹托的論點

也許更能貼近「藝術終結」相關問題

接著是「摘要」這個過程相當的重要因為摘要的過程是主觀的原典

是有機體其中文字的排列組合及順序是有邏輯原因及因果關係的而摘要的過

程便會打亂作者的邏輯架構放入自己的主張摘要後在對摘要的文字進行分

析與解釋在這個階段不會參雜或是觀看別人的論點這樣才能保有對文章解釋

的原創性摘要過後的文字就像從個體上將器官摘除不會有功能因此要讓

摘要的文字重新擁有功能就要將自己放入文本中嘗試嫁接自己的論點讓摘要

文字能夠組織成一段有功能的文字

從摘要之中找尋議題議題的形成過程是根據摘要內容的相似性相似的摘

要就會吸附在相同主題上因此漸漸形成文章並串聯形成文字但有時候並

非想像中的容易因為當摘要的文字無法自行發展成議題時就要借助外力借

助外部文本幫助議題的形成這是我的研究過程中遇到的最大困難與挑戰因為

大量的摘要文字形成濃稠又複雜的段落無法一眼看出相似的論點筆者認為

這個困難的源頭來自對文本內容知識的不足例如丹托談到黑格爾里格爾佛

萊葛林柏格等藝術理論家時就要延伸查找作者相關的背景知識才有辦法在

摘要的文字上形成論點

最後「串接」的動作是文章形成有機體的重要過程必須要反覆進行閱讀

與修正才能形成中標和大標最後再將各個章節組織成論文並形成論文的研究

題目在此必須要來回審視本文研究動機及研究方法是否與結論相互呼應

以第二章為例丹托進步歷史的終結理由內容主要以丹托《藝術終結之後》

的第三章及第四章集中探討有關於藝術進步歷史終結的理由在哪裡使用了本文

提出的研究方法實際操作了一次從文章當中將相關的概念分類在一起就形成

這五個中標每一個中標都有它自己想要探討的問題最後發現丹托是透過其他

理論家的論述來證明進步史觀的終結問題這個研究發現也是筆者沒有在別的論

10

文裡面出現的觀點所以筆者相信透過「細讀法」以微觀的角度分析文本能

夠得出不一樣的結果

圖二

本文原初設想藝術終結論只存在於單一文獻中研究後發現丹托自從 1984

年發表〈藝術終結(The End of Art)〉一文後便不斷修正藝術終結的觀點筆者

認為觀點改變的原因可能基於丹托跨學科的接觸以及藝術文獻閱讀的不同而產

生改變因此本文維持由「客體優先」的研究法但是加入外部討論例如文化

社會邏輯學等領域試圖形成議題並歸納成章節

圖 2 論文研究程序

11

方法學實踐上的適應性

模式化方法操作的問題

經過第一次的「模式」方法學操作後筆者重新反省細讀摘要的問題當細

讀的過程沒有很仔細閱讀或是遇到不熟悉陌生的領域內容時人的習慣上會

選擇性忽略而選擇性忽略的結果將劃分出研究範圍與限制具體來說因為不

理解丹托關於哲學性的作品問題的內容所以在摘要的過程選擇性不摘要而選

擇操作熟知的藝術史問題當摘要內容的比例具有一定的量都集中在藝術史問題

並會形成章節也就是說議題形成的取向很大一部分取決於研究者自身的知

識背景及其所在領域這對現階段的我來說是無可避免的也是本文的研究限

因此形成後三章的過程會刻意碰觸存在於書中其他隱藏性的議題或不

斷回想研究問題所指引的方向例如邏輯分析工具的操作藝術終結背後的政治

學與全球化議題再加上對中文世界藝術終結現象的好奇所以除了第二章純粹

使用文本分析細讀的方法學外其餘三篇都在方法學上產生適應性的變化

擴大對丹托思想的文獻閱讀

本論文認為理解丹托的思想發展應回到丹托早期的文獻中尋找答案從

1964 年開始的〈藝術世界〉到 1986 年《哲學對藝術的剝奪》中都有丹托形成

藝術終結的最原初概念當我大量閱讀丹托早期的文章片段後會發現很多跨域

的主題也因為這樣筆者開始將擴大對丹托的研究範圍而丹托對於歷史分析

的工具是我感興趣的本文第三章形成的過程就以邏輯學教科書當作工具書使

用試圖理解丹托所指「非Q則P」風格「矩陣」等術語本章節對我來說是

最困難的一個章節由於本身並無哲學或數學背景因此一開始並無法直接從文

本當中理解丹托所傳遞的訊息只能去接觸相關領域的課程或書籍試圖解答對

邏輯學領域的疑惑筆者亦翻閱研究丹托相關的中文研究從張冰與梁光耀的研

究中給了閱讀原典上的很大幫助又接續參考了幾位外國學者的研究查找同

樣關於對丹托邏輯學應用的文獻才完成本章並在文章最末段加入藝術評論家

卡若對丹托藝術終結循環論證所做的批評增添文章討論的層次

發現跨域討論的可能性

從前兩章的書寫經驗中特別是在第二章的第六節(製造滌清屬性的歷史問

題)發現我想書寫關於「文化政治學」在藝術終結論中的意義因此試圖跨出藝

術領域我開始修讀文化理論相關後殖民及現代性的課程並閱讀有關種族主

12

義階級等相關的文章第四章形成的過程在此背景之下參雜許多探討文化層

面的議題例如排他性異族去中心等等概念經過一連串的資料蒐集後再

次重新回到丹托文本中尋找相似的議題並形成文章

形成文章的過程時常反覆質疑文本中的意識形態因本章是建立在自己對

文本理解的現象觀察所得出的假說但因為以此為題目討論丹托的文獻相當少

因此無從得到其他研究者的驗證作為支持又文章形成的過程時間較為零散片

段使得議題無法更深入討論

脫離核心文本後的反思

論文接近後段的書寫歷程我不斷反思藝術終結論在文化上的限制最後一

章是脫離丹托藝術終結論的核心著作選擇以我自身的文化背景看待以西歐為

模板討論的終結論在全球化中的意義先從丹托對中國藝術的理解著手發現他

在《國家》雜誌中有幾篇關於中國藝術的文章摘要後形成文章接續參考幾

位中國及香港的學者對丹托的專著便加入他們的論點做為參考便形成本文最

後一章反思丹托藝術終結觀的文章

以上是本文研究方法的預想與實踐後思考的過程而議題是隨著研究一面蔓

延一面產生最後論文隨著四個平行的跨界場域「藝術史」「邏輯學」「文化

研究」及「跨文化」進行研究

1 藝術史的問題研究本文將 1997 年丹托出版的《在藝術終結之後-當

代藝術與歷史藩籬(After the End of Art contemporary art and the pale of

history)》作為主要摘要藝術史問題的對象丹托將藝術史區分為前歷

史與後歷史時期而藝術終結將指出標榜大敘事藝術歷史的「瓦薩利時

期」及「葛林柏格時期」的潛在問題性

2 邏輯分析工具的研究跨藝術與科學的研究法試圖推敲並理解丹托關

於「邏輯學分析工具」使用於藝術研究的方法本文設想藝術終結論不

只是一種理論的形成更是藝術評論方法學的突破分析哲學與藝術史

結合是丹托美學的獨有特色藉以反思藝術終結論形成過程的邏輯瑕

疵本文第三章最後藉由卡若(Noeumll Carroll1947-)在《丹托與他的評論

者》(Danto and His Critics 1993)的文章〈本質表現與歷史〉(Essence

Expression and History)中有關於丹托藝術終結論循環論證的問題依序

透過卡若的批評揭開丹托總體終結論上的邏輯矛盾

13

3 文化研究以社會結構的問題重新閱讀藝術終結論背後的動機相對於

多元文化論以歐洲為核心的藝術史形成過程本身富含問題性反中心

論對藝術終結之後的藝術可謂美學的未來丹托不斷強調「藩籬」對藝

術史的影響並擴大延伸出「異族藝術」及「文化政治」等議題因此

第四章將以文化研究的角度審視丹托書寫歷史問題中強調藝術史排他

性背後夾帶種族主義階級與權力部屬等問題

4 跨文化的研究本文第四章及第五章將藝術終結論放入全球化的語境下

進行討論有鑑於學界對丹托歐洲中心主義及美國本位者的疑慮本文

試圖讓研究保有批判的功能丹托的藝術批評中有幾篇直接討論中國傳

統繪畫的文章包括 1988 年發表在《國家》雜誌的〈Later Chinese

Painting〉1989 年的〈明清繪畫(Ming and Qing Paintings)〉及 1992 年

Beyond the Brillo Box 書中的一篇名為《藝術過去性的形態東方與西

方(Shapes of Artistic Pasts East and West)》而此三篇文章也作為本文主

要的談論藝術終結論在非西方語境下的有效性依據

從丹托「藝術終結論」所觸及跨哲學科學文化及藝術學科的議題出發探討

「藝術進步歷史的問題」「藝術分析工具的使用」「去中心化」及「跨文化」等

問題性構成本文第二三四五章內容

第二章是「藝術進步歷史的終結理由」以大敘述的藝術史內部的問題性導

出藝術史學科本身方法上的限制歸納進步史觀趨向終結的原因再者第三章

以「丹托藝術史哲學研究法與分析工具」為命題藉以理解丹托形成藝術哲學的

過程所使用的邏輯分析工具驗證本文提出「分析美學工具的使用」為丹托發展

新的藝術史方法學的實驗推論為真第四章以歐美為論述中心的藝術終結論是

否存在「去中心反現代與包容它者」等重要的文化思潮從此探討理論背後的

外部動機是否也構成一種反藝術史藩籬的實踐最後一章以筆者自身的華人

文化背景並以中國藝術為例重新審視及反思藝術終結論的「全球化」及「本

質論」議題

14

三 文獻回顧

本文文獻回顧試圖呈現中文及外文對丹托研究的情況以及丹托學術養成背

景及其著作首先在丹托的相關場域的研究中文獻回顧區分為中文以及外文

領域的研究概況而中文部分包含我國及中國大陸的研究成果外文部分主要以

英美相關場域的的文獻分析為主最後歸納並整理丹托的學術背景及其著作

說明本文使用的文獻範圍以示本文參照的丹托著作中的特定文獻與理論

(一) 丹托相關研究

1 中文研究情況

中文世界的相關研究區分成台灣地區以及中國大陸地區繁體世界與簡體

世界對於藝術終結論的反應在 1964 年的當下藝術界及理論界並無即刻做

出對終結論的反饋中國地區也只有零星的幾篇文章中偶有提及如果將 1986

年薛華出版的《黑格爾與藝術難題mdash一段問題史》與 2006 年劉悅笛出版的《藝

術終結之後mdash藝術綿延的美學之思》這兩本專著當作中國地區藝術終結研究座

標的話藝術終結的ldquo研究史rdquo在中國地區已有二十年歷史隨著藝術實踐的不

斷發展現代性研究的深入以及文化研究的轉向中國地區學界對「藝術終結」

的研究給予了極大的關注2001 年美國著名文藝理論家米勒(Joseph Hillis

Miller1928-)在中國文學界的權威刊物《文學評論》發表〈全球化時代文學

研究還會繼續存在嗎〉終結論的議題從文學界出發開啟了中文世界研究

終結論的濫觴爾後中國地區比較文學界和藝術理論界的學者都以不同程度

地介入了這項「終結論」的問題討論於是文學終結論從一種來自西方的學

術語彙延伸為對於當代中國文學局勢的學理判斷並且成為學術的重要話題

二十年來在中國地區一共產出八十多篇相關論文主要的研究學者有劉悅笛

周計武何建良等在「量」上中國地區藝術理論的研究量化的表現以及成

長的速度相當驚人但在「質」上不免要克服過於形而上或是表層的理論分

析浙江大學人文學院哲學系博士生何建良在他的畢業論文中提到「我國學

者內部之間對有爭議性的問題缺乏針對性的思想交鋒與對話儘管大家熱烈關

注並討論著藝術終結問題但很多時候各研究主體往往任意地選擇自己所需的

觀點相互間不管是否矛盾衝突地自說自話這種眾聲喧嘩造成了一種聲勢

15

但並沒有深化問題的理解」筆者回顧上述文獻發現這是中文世界與外文世

界研究法上的差異也是本文急欲想要避開的以主體為優先思想的研究法在

對待文本以及反思問題的能力上中國學者傾向針對丹托終結論的的缺點或是

模糊地帶加以批判真正閱讀深入閱讀外國文獻的文本極為少數

近年來張冰以及香港學者梁光耀相繼出版專書分別為 2012 年的《丹

托的藝術終結觀研究》以及 2013 年的《藝術終結mdash論丹托的藝術哲學》顯

示出中國地區對於終結論的研究已經逐漸趨於成熟反觀台灣地區在藝術終結

論的議題上幾乎沒有專書以及博士論文以此為題材只有學者陳瑞文蕭振邦

等在期刊上發表過相關文章以及唯一的碩士論文mdash高師大黃靜瑩 2008 年的

《哲學預設的問題性-丹托藝術終結論研究》雖然丹托在台灣藝術界聲名遠

播被引用的頻率非常高但多是零星分散於文章之中點到為止而過於表面

本文試圖將丹托藝術哲學的中文研究進行整理並提出本文所關注的特定專書

與文獻11

中國學者張冰的博士論文《丹托的藝術終結觀研究》成為本文主要回顧中

國研究情況的文獻其中第十章〈中國藝術發展與丹托中及命題〉及十一章〈藝

術終結命題在中國旅行〉反映當丹托思想抽離當代美國藝術範疇進入中國學

界甚至中國藝術體系思考脈絡下所產生思想上的衝突與矛盾張冰認為

「丹托作為一位試圖為藝術找到一個具有普遍主義的定義的哲學家來說丹托

非常希望自己的理論能夠超越地域和時代限制」(張冰 2012195)張冰回

顧丹托完成其藝術終結論之後曾經試圖將藝術終結觀套用至中國美術及其他

地域之上並發表數篇文章12由此可知丹托希望將藝術終結理論實驗於歐

洲當代藝術或西歐繪畫史以外的藝術表現形式但張冰也強調「由於地域限

制丹托對中國藝術的關注有限而文化的隔膜必然會讓他的觀點存在某種

侷限〔〕在他敏銳的藝術穿透力背後隱含著是他固有的嫻熟西方藝術理論

背景」張冰的警惕有助於本文理解丹托思想有其地域上的限制以及面對多

元主義的環境的不瞭解因此在研究的過程中面對丹托藝術終結之後的藝術

研究需保持一份謹慎與適切的判斷力

11台灣地區專書及論文請見本文附件表一中國地區部分重要專書及論文見本文附件表二 12兩篇發表於《國家》雜誌1998 年 4 月 23 日的〈近期中國藝術〉及 1989 年 10 月 23 日的〈明

清繪畫〉一篇收於《超越布瑞洛盒》的〈藝術過去性的形態東方與西方〉

16

面對中國學界「集體誤讀」將藝術終結解讀為藝術的死亡張冰希望藉由

他的博士論文導正丹托藝術終結所要討論的核心問題也就是丹托想要解決

的是藝術定義的問題而非單純的藝術終結問題筆者觀察並發現張冰的博

士論文較無法看出丹托在文體上的應用反映的價值諸如前述的方法論上的轉

變以及分析哲學知識體系的影響張冰甚至認為「對丹托本人的思想研究

不從學術研究具體的操作出發而是根據他要解決的核心問題著眼那麼這

應該是一條更為貼近丹托思想邏輯的描述線索」13顯示出張冰的研究雖然意

識到誤讀丹托藝術終結的癥結卻忽略的以文本為中心的討論出發而形成了

另一種「批判性表達方式」的文體

相較於張冰香港學者梁光耀在 2013 年出版的專書《藝術終結論丹托

的藝術哲學》以他的哲學專業背景仔細研讀丹托的文本其研究成果反映丹

托思想真正的核心問題書中引用大量原文文獻以及英美分析評論以文本為

優先分析的對象輔助本文理解丹托思想在原文參照上的不足其中第三章〈藝

術終結的批評〉中有關於卡若(Noeumll Carroll)對丹托理論的內部批評梁光耀詳

盡透過卡若指出丹托理論及思想的問題核心對於本文理解丹托相關的外文文

獻批評有很大的幫助

2 外文研究情況

《丹托與他的評論者》(Danto and His Critics 1993)收錄了 1964 年丹托提

出藝術終結論以來自學界各方的討論文章以及丹托自己對他們的回應其

中以卡若的文章最為精闢最能完整體現丹托的藝術哲學卡若在他的文章中

提出丹托思想脈絡下的途徑藝術哲學的正確性也就是試圖去鋪陳藝術的本

質藝術哲學的歷史和一種關於藝術進步歷史脈絡此進步的歷史到最後以

一種非常獨特的方式結束進步歷史的終點將標記在 1964 年這是在丹托的

終結論中非常特殊的陳述書中其他的評論者也有討論丹托本質論還有很多

的一些本質上的問題但只有卡若非常耐心的追蹤丹托本質脈絡的發展如何

從一個開始到結束的過程甚至連丹托自己的文章裡都沒有這樣非常詳盡的分

析也沒有一個概念的總結英國學者斯巴夏(Sparshott)14追溯

13張冰著《丹托的藝術終結觀研究》中國社會科出版社2012頁 6 14 Francis Edward Sparshott (1926ndash)為多倫多大學哲學系教授

17

Carrol 質疑丹托所謂的本質論是否能夠容納非本質主義的藝術形式如

果不行那麼藝術的歷史尚未真正終結丹托則回應這是正確的這

些非本質主義者所製造的藝術並非涵蓋在丹托的理論當中因為他認為

沒有事物是絕對非本質的他也認為非本質主義者的理論相當貧乏

(Sparshott 1994 482-483)15

其他評論者包含David Carrier Richard Wollheim Mark Rollins Jerry A

Fodor Peg Brand and Myles Brand Lydia Goehr George Dickie Diarmuid

Costello Robert C Solomon Kathleen M Higgins Gary Shapiro Daniel Herwitz

Richard Shusterman Carlin Romano評論者及其文章對應請見下表

表 1 《丹托與他的評論者》作者及文章整理

作者姓名 文章名稱

Peg Brand and Myles Brand Surface and Deep Interpretation

David Carrier Danto as Systematic Philosopher or Comme on

lit Danto en franccedilais

Dantorsquos Aesthetic Is It Truly General As He

Claims

Noumlel Carrol Essence Expression and History Arthur

Dantorsquos Philosophy of Art

Dantorsquos New Definition of Art and the Problem

of Art Theories

Diarmuid Costello Danto and Kant Together at Last

George Dickie A Tale of Two Art worlds Postscript

Jerry A Fodor Deja vu All Over Again How Dantorsquos Aesthetics

Recapitulates the Philosophy of Mind

Lydia Goehr ldquoOther Pictures We Look at ndash His Prints We

15參見 Sparshott Francis ldquoReview Danto and His Critics by Mark Rollinsrdquo The Journal of Aesthetics

and Art Criticism 524 (1994) pp 482-483

He wonders whether essentialist theories can accommodate anti-essentialist art if not the history of art

is not yet over Danto replies correctly that works generated by anti-essentialist theories are covered

by his theory because they cannot be anti-anything without possessing ldquoaboutnessrdquo and he complains

of the poverty of anti-essentialist theories themselves

18

Readrdquo Danto Reading Lamb Reading Hogarth

on the Art of the Commonplace

Daniel Herwitz The Beginning of the End Danto on

Postmodernism

Mark Rollins The Invisible Content of Visual Art

Carlin Romano Looking Beyond the Visible The Case of Arthur

Danto

Gary Shapiro Art and Its Doubles Danto Foucault and Their

Simulacra Postscript

Richard Shusterman Art as Religion Transfigurations of Dantorsquos Dao

Robert C Solomonamp

Kathleen M Higgins

Atomism Art and Arthur Dantorsquos Hegelian

Turn

Richard Wollheim Dantorsquos Gallery of Indiscernibles

針對 1997年《在藝術終結之後-當代藝術與歷史藩籬》(After the End of Art

contemporary art and the pale of history)的評論文章則收錄在《歷史和理論》

第三十七卷第四號1998 年 12 月(History and Theory Volume 37 No 4

December 1998)名為《丹托與他的批評者們藝術史歷史編纂學與藝術終

結之後》(Danto and His CriticsArt HistoryHistoriography and After theEnd of

Art)的專號在這期專號裡眾多的學者從各個不同的角度指向了丹托理論

中所出現邏輯上的問題以及對藝術終結的質疑甚至有的批判非常尖銳裡面

的重要作者與文章有Noeumll Carroll 的〈藝術終結〉(The End of Art)Michael

Kelly 的〈丹托藝術哲學中的本質主義和歷史主義〉(Essentialism and Historicism

in Dantorsquos Philosophy of Art)Robert Kudielka 的〈根據什麼藝術與ldquo藝術終

結rdquo的哲學〉(According to what Art and the Philosophy of thelsquoEnd of Artrsquo)Martin

Seel 的〈作為表像的藝術對亞瑟丹托「藝術終結」的兩點評論〉(Art as

Appearance Two Comments on Authur)等等後來在美國的《美學與藝術批

評》雜誌 2001 年冬季號(第 59 卷第 1 期)上面又圍繞丹托的一個具體觀點mdash

視覺本身是否有歷史性mdash進行了論戰這次集中的論爭也可以被看作是「藝術

終結論」在特性方向上的具體展開這關涉到終結論背後的「理論預設」(何

建良2008)除了以上兩本針對丹托理論的評論集尚有 1984 年的《藝術之死》

19

(The Dead of Art)1997 年的《藝術的終結及其他》(The End of Art and Beyond)

及 2007 年的《行動藝術歷史》(Action Art History)

(二) 丹托思想養成及其著作

亞瑟丹托是美國當代哲學家兼藝評家在世時曾擔任美國哲學學會主席

美學學會主席美國《哲學》雜誌理事會主席求學期間在韋恩大學(Wayne

University)專攻藝術與歷史畢業後在哥倫比亞大學研讀哲學丹托的學術生涯

中受杜威(John Dewey1859-1952)的思想影響哥倫比亞大學是杜威生前任教

的學校當時杜威哲學在美國尚具影響力丹托與杜威一般深受黑格爾哲學影

響但跟杜威不同的是他反對實用主義美學尤其是杜威主張的一元論在藝

術終結的論題上兩人各自發展了不同於黑格爾藝術終結的方向丹托的藝術終

結是黑格爾藝術三段論16的延續強調藝術最終走向自由而杜威則堅持了黑格

爾的一元論主張應消弭藝術與生活的鴻溝丹托思想也深受分析哲學的影響

尤其是維根斯坦弗雷格與古德曼等人1949至1950年丹托獲得了富布蘭特獎學

金(Fulbright scholarship)到法國巴黎求學並接觸歐陸哲學的思想丹托本身具

備分析哲學的背景再加上歐陸哲學的養分就構成了丹托文體的特殊性丹托

被美國當代美學界認為是溝通歐陸哲學與英美哲學的代表回國後擔任哥倫比亞

大學哲學系的教授同時也從事藝術創作直到1987年退休專心從事藝術評論

的寫作也成為《國家》( The Nation )雜誌特約藝術評論員

在丹托哲學思想的養成上接受了二十世紀分析哲學以及歐陸哲學重要的發

展成果由於丹托的理論背景與分析哲學的基本主張和研究方法有著密切的關連

研究二十世紀後半的理論場域有助於了解丹托思想的起始點以及時代課題對丹

托哲學的影響力當代分析哲學最鮮明的特徵應是它對一切傳統思辨的哲學的敵

視以及為此目的而採用的特殊邏輯手段分析哲學的方法論受到邏輯學的影響

將大量的邏輯分析工具用於哲學的辯證之上源於十九世紀末德國的數學和邏輯

學學者弗雷格(Gottlob Frege1848-1925)發展出的「謂語邏輯」(predicate logic)

16 歷史上提出「藝術終結」的第一人是黑格爾出自黑格爾的《美學講演錄》主要解釋「藝術

向觀念」的轉化在黑格爾看來藝術把精神從有限的世界的內容形式束縛中解放要使絕對

真理顯現並寄託於感性現象(朱光潛 1981334)絕對精神的發展從藝術宗教到哲學發展的三

段論藝術與宗教在哲學中才發展為最高形式

20

分析哲學家把一般傳統思辨哲學稱之為「形而上學」17當代分析哲學否認有這

種學說或哲學的存在他們試圖通過一種對語詞或語句的意義進行邏輯分析的方

法來達到否定這種哲學的存在正因為如此當代分析哲學家自認為自己在進行

一場「哲學中的革命」18(洪漢鼎 20085)二十世紀分析哲學的脈絡可以分成

四大階段分別包含邏輯原子主義邏輯實證與經驗主義英國日常語言分析哲

學和英美邏輯實用分析哲學第一階段以摩爾 (George Edward Moore

1873-1958)19羅素(Bertrand Arthur William Russell1872-1970)

20與早期維根斯坦

(Ludwig Wittgenstein1889-1951)的邏輯原子主義為首屬於分析哲學的創立時

期第二階段的維也納學派屬於邏輯實證與經驗主義的全盛時期並在歐洲盛行

爾後由於德國納粹崛起佔領奧地利分析哲學的重鎮由歐洲轉向英國以及美國

發展出第三階段的英國日常語言分析哲學以後期維根斯坦的劍橋學派為首

1950 年代奎因(Willard Van Orman Quine1908-2000)21對現代經驗主義兩大教條

展開批判開始分析哲學進入第四階段以美國的邏輯實用主義和英國的語言分析

為主要聚落1970 年代尤以克里普克(Saul Aaron Kripke1940-)22普特南(Hilary

Whitehall Putnam1926-)的新指稱理論和戴維森(Donald Herbert Davidson

1917-2003)古德曼(Henry Nelson Goodman1906-1998)達梅特(Sir Michael

Dummett1925-2011)的實在論和反實在論之爭活躍在英美哲學舞台上(洪漢鼎

200829)丹托在哥倫比亞大學求學階段繼承上述分析哲學傳統結合其藝術史

領域的背景跨域使用分析哲學方法以「藝術世界」當作客體成就了將科學

實證應用於藝術領域的偉大結合

17在這裡我們應當從一種非常廣泛的意義上來理解「形而上學」這一詞它不僅是指一種探究超

自然的本體學說而且也指任何一種聲稱能夠用先驗的方式獲得有關實在知識的哲學參見洪漢

鼎著《當代分析哲學導論》台北市五南2008頁 5 181963 年英國廣播公司邀請一些著名的英國分析哲學家為該公司哲學系列講座撰稿該論文集題

名為「哲學中的革命」以示分析哲學與傳統哲學的根本對立 19喬治middot愛德華middot摩爾(George Edward Moore1873-1958)英國哲學家屬於分析哲學學派主要

貢獻為倫理學摩爾認為和倫理相關的概念不可能用自然概念(例如生存功利等)來解釋 20伯特蘭middot亞瑟middot威廉middot羅素(Bertrand Arthur William Russell1872-1970)英國哲學家數學家和邏

輯學家致力於哲學的大眾化普及化在數學哲學上採取弗雷格的邏輯主義立場認為數學可

以化約到邏輯哲學可以像邏輯一樣形式系統化主張邏輯原子論 21威拉德middot馮middot奧曼middot奎因(Willard Van Orman Quine1908-2000)是 20 世紀最有影響的美國哲學家

邏輯學家之一出生富裕家庭其父為一成功的實業家其母則任職教師1926 年入歐柏林大

學1930 年得數學與哲學學士1932 即於哈佛大學取得哲學博士學位 22索爾middot阿倫middot克里普克(Saul Aaron Kripke1940-)美國邏輯學家哲學家模態邏輯語義學的創

始人之一因果mdash歷史指稱論的首倡者之一

21

1949 至 1950 丹托曾到法國巴黎求學當時歐陸哲學的思潮以及文體結構都

針對十九世紀以來的傳統哲學思維的質疑及解構形成了非常特殊又複雜的繁多

體所謂語言繁多的特性最為鮮明的則是德國法蘭克福學派阿多諾(Theodor

Adorno1903-1969)的星叢文體與法國德勒茲(Gilles Deleuze1925-1995)的根莖

(rhizome)為代表德勒茲以選言命題邏輯為模態的藝術動作具體反映在與瓜達

里合寫的《千高台》特殊的根莖文體之上一種不斷連結繁衍與引發皺褶的力

量狀態多項連結與多項並置朝向繁多性與多元體阿多諾的術語操作模態有

別於德勒茲將專業術語與作品自身遭逢的變異阿多諾則萃取傳統理論的術語

使之與現代作品發生擺盪並將傳統理論的意涵層層掏空注入新術語的內容

歐陸哲學的文體結構如何影響了丹托文體的繁多性丹托美學雖也具繁多知識

體的特性但它有別於歐陸哲學的文體結構將世界看成帶解釋的結構體認識

此結構體的方式取決於分析每個時代的語言(language)在此前提下丹托美

學便以前衛藝術物為操作對象將前衛藝術放入由古至今藝術相關的語言世界

進行歷史分期的語言分析前衛藝術物與整個語言世界詰問對質和比對的過程

此過程便等同於世界等同於知識丹托美學仰賴經驗論的實證與統計的科學方

法堪稱是精準的幾何學家23 對丹托藝術理論的方法論的討論在本文佔有極

重要的角色透過方法論的基礎認知其餘方面的議題才能隨其展開討論方法

論討論的重點在於觀察丹托是透過什麼樣的操作方式與哲學立場進行藝術論述

以及它們之間的關係為何或是透過同時代的理論者卻分屬不同脈絡以相對的

手法來進行比較分析與歸納其異同將自然展現在論述之中

丹托的知識廣博是一個多產且涉略廣泛的理論家寫過關於知識論行為

理論歐陸哲學和東方神秘主義的專書分別為Analytical Philosophy of

Knowledge (1968) Analytical Philosophy of Action (1973) Nietzsche as Philosopher

An Original Study (1965) Mysticism and Morality Oriental Thought and Moral

Philosophy (1987)丹托首度針對藝術進行思考的第一篇論文是1964年發表的

〈The Art world〉文中提出在分析美學學派中被大量延伸引用的概念-「藝術

世界」接下來在1981年所發表的《平凡事物的轉化一種藝術哲學》(The

Transfiguration of the Commonplace A Philosophy of Art)是丹托在1964年〈藝術世

界〉(The Art world)一文後首度對藝術發表其完整看法丹托並非一次就把「藝

術終結」的概念完整提出最早出現在《哲學對藝術的剝奪》( The Philosophical

23陳瑞文著《阿多諾美學論雙重的作品政治》台北市五南2010頁 31

22

Disenfranchisement of Art )一書中其中包含〈藝術終結〉( The End of Art)〈哲

學對藝術的剝奪〉( The Philosophical Disenfranchisement of Art )和〈藝術進化

和歷史意識〉( Art Evolution and Consciousness of History)除了此書藝術終結

的概念散佈在其發表的文章之中在《藝術狀態》(The state of art)《遭遇與反

思歷史性當代中的藝術》(Encounter and ReferencesArt in the Historical Present)

《在藝術終結之後-當代藝術與歷史藩籬》(After the End of Artcontemporary art

and the pale of history)與《哲學化的藝術》(Philosophizing Art)中皆重複提及

James O Yang曾說「丹托從來沒有系統地闡釋他的藝術終結論他在不同地方

所講的東西都有差別」24丹托的論題引來許多學術的批評與回應主要收錄在

《丹托與他的評論者》(Danto and His Critics 1993)《藝術終結及其超越》(The

End of Art and Beyond Essays after Danto 1997)在此時期丹托逐漸轉向探討

藝術哲學內部的政治形上學問題「藝術終結」的概念也是在此書首度提出書

中亦收錄丹托對詮釋學的看法〈第七章作為文學的哲學與關於文學的哲學

(Philosophy asandof Literature)

表 2 丹托著作一覽表

1964 ldquo The Artworldrdquo The Journal of Philosophy 61 October 15 《藝術世界》

Philosophy of Historical Analysis《歷史分析哲學》

1965 Nitzsche As Philosopher《作為哲學家的尼采》

1972 Mysticism and Morality Oriental thought and moral philosophy

Morningside edmdash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神祕主義與道

德東方思想與道德哲學》

1975 Satre《薩特》

1981 The Transfiguration of the Commonplace Cambridge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普通物品的轉化》

1985 Narration and Knowledge 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敘述

與認知》(此書為《歷史分析哲學》修訂後再版)

1986 The Philosophical Disenfranchisement of Art New York Columbia

24James O Yang ldquoThe Philosophical Disenfranchisement of the Commonplacerdquo The End of Art and

Beyond Essays after Danto p74

23

University Press《哲學對藝術的剝奪》(中國翻譯《藝術的終結》)

1987 The State of Art New York NY Prentice Hall Pr《藝術狀態》

1989 Connections to the World The Basic Concepts of Philosophy Berkele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連接世界哲學基本概念》(1997 年再

版)

1990 Encounter and the reflection Art in the Historical Present New York

Farrar Straus Giroux《遭遇與反思歷史性當代中的藝術》

1992 Beyond the Brillo Box the Visual Arts in Post-historical Perspective New

York Farrar Straus Giroux《超越布里洛箱後歷史視角中的視覺藝術》

1994 Embodied Meaning Critical Essay《被體現的意義》

1995 Playing with Edge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遊走在邊緣上》

1997 After the End of Art contemporary art and the pale of history Princeton

NJ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在藝術終結之後mdash當代藝術與歷史藩

籬》(台灣麥田出版社出版)

1988 The Wake of Art criticism philosophy and the ends of taste Essays

selected and with critical introduction Gregg Horowitz Tom Huhn ndash

Amsterdam The Netherlands G+B Arts International《藝術的甦醒批

評哲學及趣味的終結》

1999 Philosophizing Art selected essays Berkele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哲學化藝術》

Beauty for Ashes in Regarding Beauty Neal Benezra Olga M Viso

Washington D C Hirshhorn Museum and Sculpture Garden

Smithsonian Institution -p183《灰燼之美》

The BodyBody Problems Selected Essays 《身體與身體的問題》

2000 The Madonna of the Future Essays in a Pluralistic Art World《未來的聖

母mdash多元化藝術世界背景中的批評文集》(獲法國圖書獎)

2003 The Abuse of Beauty Aesthetics and the Concept of Art《美的濫用美學

與藝術的概念》

24

2004 Red Grooms

2005 Unnatural Wonders《非自然奇蹟》

2009 Andy Warhol《安迪沃荷》

2013 What art is Yale University Press《藝術是》

1997年丹托寫了《在藝術終結之後-當代藝術與歷史藩籬》(After the End of

Artcontemporary art and the pale of history)對早期的藝術終結論做補充說明

是藝術終結最完整也最詳盡的著作亦為本文最主要的參考文獻針對此書的評

論文章則收錄在《歷史和理論》第三十七卷第四號1998年12月(History and

Theory Volume 37 No 4 December 1998)

2003 年出版《美的濫用美學與藝術的概念(The Abuse of Beauty Aesthetics

and the Concept of Art)》是丹托對藝術與美學之間的歷史性關係進行爬梳的總結

並在書中對 90 年代「美的回歸」之問題進行回應丹托在此的基本態度是將

美學與藝術哲學進行區隔指出「美感」並不隸屬於藝術本質或藝術概念之意涵

但並不否認其在生活世界的重要性對美學的拒斥源於丹托 1964 年所提出的

觀點-藝術本質不隸屬於任何「外顯特質」

25

四 論文研究限制

本論文的研究限制在實際操作面上可分為丹托文獻本身的限制以及個人因

素上的限制丹托的藝術定義以及藝術終結理論從 1964 年提出「藝術世界」概

念開始便不斷地更新以及重新詮釋面對不斷被推翻以及討論的藝術終結概念

無法用一個一勞永逸的藝術定義概括之因此本文在引用丹托文獻時特別要

注意時間上的順序以及丹托闡述同一概念時的前後矛盾與概念的精確性再者

關於藝術終結之後的藝術也就是藝術進入「後歷史」時期由於丹托藝術哲學

本身的研究即限縮在歐美當代藝術領域所以當丹托試圖以自己製造系譜的方式

闡述後現代藝術時(其中包含非歐美當代藝術)需超脫以歐洲中心主義的思考角

度來面對文本的不足而個人因素的限制則包含時間的因素對分析哲學理論的

缺乏及外文文獻蒐集不足等限制外文世界研究丹托的學者及文章非常的多且

廣泛面對龐大的研究成果加上時間上的限制筆者只能嘗試針對現有的文獻

材料捕捉並勾勒丹托藝術終結問題的核心價值

26

第二章 丹托藝術進步歷史的終結理由

一 前言

本旨在研究丹托批判進步史觀的方法以及它的有效性問題和批評的操作模

態國內研究丹托藝術終結論的學者時常將焦點集中於丹托對藝術終結之後的

藝術其本質上的問題進行分析與歸納筆者好奇在藝術終結論證的過程中

前提與結論之間的關聯是否為一「有效論證」也就是說若丹托將線性的藝術

史視為有終結的歷史那麼他必須充分舉證長達五百年西歐藝術史必將終結的理

由前提為真

丹托的書寫模態非常細膩又脈絡清晰以推疊案例的方式突顯進步史觀終

結的問題並將問題集中討論在這樣特殊的章節安排與鋪陳底下筆者發現丹

托在處理進步史觀的理由時主要的書寫層次是由兩個脈絡展開1論證進步史

觀的問題以及 2藉由前人的兩種對進步史觀終結的範式與成果提出當進步史

觀遇上當代藝術的問題時的解決之道並正反面交織討論丹托在第一脈絡下

由里格爾(Alois Riegl1858-1905)25及黑格爾(Georg Wilhelm Friedrich Hegel

1770-1831)的藝術史觀揭露藝術進步史觀的問題第二脈絡下由評論者葛林伯

格(Clement Greenberg 1909-1994 )26以及佛萊(Roger Fry1866-1934)27對前衛

藝術的研究成果提出解決之道與看法成為奠基丹托終結論的重要影響與功能

最後丹托藉由對葛林伯格的批評說明丹托美學如何將藝術的終結帶到一種互

相對質與詰問的討論平台以哲學介入對知識的生產提供解決方式使終結論

得到另一種轉換的出口也讓後續的詮釋者有更多元的開放式討論空間筆者依

丹托的思考脈絡和書寫進步史觀問題的順序將議題分成五個章節兩個反題

兩個前階段的書寫成果和最後丹托美學所提出的另一種方法論的出口以下章節

鋪成就按丹托的脈絡依序展開28

25里格爾( Alois Riegl1858-1905 )奧地利著名藝術史學者西歐現代藝術史的奠基人之一 26葛林伯格( Clement Greenberg 1909-1994 )20 世紀下半葉美國著名藝術批評家也是美國最重

要的藝術批評家之一以及美國ldquo抽象表現主義rdquo的主要發言人 27羅傑middot佛萊(Roger Fry 1866-1934)英國著名藝術史家和美學家 28本文以參照原文為主中譯本為輔譯文中部分由筆者翻譯修改

27

二 線性的進步發展問題以里格爾的裝飾藝術史為例

丹托假設在特定地域下所建構的歷史有其先天上的限制而此限制則出現

在任何以線性方式構成的歷史上里格爾的裝飾藝術史正是將此蘊含關係實際操

作的佐證丹托在第四章〈現代主義與純藝術批評葛林伯格的歷史觀〉首先援

引里格爾對「擁有歷史」(having a history)一說新的方法論里格爾《風格問題》

29的序言中率先提出他認為「裝飾也有其歷史」一說的可能性這將挑戰一百年

前的藝術史領域中人們對於「擁有歷史」的概念理解為何也批判「藝術起源

唯物論」對裝飾藝術的詮釋唯物主義者認為裝飾藝術主要著眼於表面的裝飾

性(decoration)這些裝飾主要是為了迎合人類物質需求有關(AEA 61)然而

這樣的說法豈不是將無法用進步史觀來詮釋的藝術孤立於藝術之外丹托質疑藝

術歷史擁有進步的線性模式主要是因為史學家對於撰寫歷史有一套圭臬必須

符合進步史觀所要勾勒的成長歷史丹托舉出從古至今擁有歷史的繪畫藝術為

擁有歷史之物的典範是繪畫由於繪畫被建構為模擬再現的藝術因而

繪畫的歷史便可以被理解為再現的適切性的內在發展歷程(AEA 61)30

從此可以看出繪畫能通過歷史的考驗主要是因為繪畫的發展歷程隱含模

擬再現的內在成長結構符合序列的統一性和物質世界技藝的進步成長典範英

國學者波德羅(Podro)爬梳里格爾《風格問題》一書裡關於支配藝術行為的一種內

在必然概念他認為此內在必然性即展現了藝術意圖(artistic intension)是自我

發生而不是對於外部意圖31作出反應的方式一旦作品的每個關鍵特徵都被設想

成屬於一個發展的序列就不得不深挖前後的作品以求找到對應點如此你就得

29參見 Riegl Alois Problems of Styles Foundations for a History of Ornament trans Evelyn Kain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1992) p3「你們當中有多少人光聽到標題就不可置信地搖頭你們問

道什麼叫做裝飾藝術也有其歷史」 30參見 Danto Arthur C After the End of Art contemporary art and the pale of history (New Jersey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1997) p61The paradigm of something having a history was painting

construed as the art of mimetic representation so that the history of painting could then be understood

in terms of an internal development in representational adequacy 31外部意圖是指諸如傳達觀念模仿自然或發揮功用這些在視覺形式的創造和鑑賞之外的意圖

28

在系列中每一個變體和每件具體作品或風格歷史的每個階段之間建立關聯這

種前後探查和ldquo垂直rdquo關聯是闡釋畫作之間的變異和畫作內部諸特徵互動的一種

特別方式32 也就是說里格爾在撰寫裝飾藝術史時也隱含了另一種內在成長

的機制只不過里格爾將此演化模式套用在繪畫藝術以外的藝術上打破此一模

式淪為繪畫藝術的專利里格爾以裝飾藝術為實驗對象實踐並製造裝飾藝術的

歷史

繪畫的發展模式在裝飾藝術的發展序列上晚期階段會比早期階段

更符合相同的藝術目的而早期階段也會進入晚期階段的解釋當中

(AEA 62)33

丹托對此有不同的看法他以拉斯科(Lascaux)洞穴壁畫為例認為如果早

期作品未能保留並由後人加以研究根本不可能有所謂進步發展的歷史存在

而只會有某種自然的演進(AEA 62)也就是說丹托主張藝術不應被冠上任何

線性關聯的成長模式在歷史的藩籬之外藝術其實涵蓋的風格很廣要能用

某種架構或典範框限所有的藝術似乎是不可能丹托認為以風格的關聯性提出

進步的可能性這類的研究將受到地域的限制

這類研究會受到嚴格的限制就像里格爾在描述他那個時代裝飾藝術的

文獻研究所受到的限制那樣其特點就是嚴禁提出「任何類型的歷史關

聯說即便是有也僅限於少數時期或地理上的緊鄰區域」這裡面有

一層意義是「不擁有歷史」對視覺藝術而言甚至是有「藝術已走到終

點」的意味因為以繪畫為主體的藝術曾一度示範了何謂進步發展意

義下的「擁有歷史」(AEA 62)34

32Podro Michael The Critical Historians of Art(New HavenYale University Press1984) 71-97 33

as with painting that later stages in the sequence of ornamental styles go beyond earlier ones in

meeting the same artistic goals and earlier ones enter into the explanation of the later ones(AEA 62) 34 a kind of scholarship constrained by limits of the kind Riegl describes in connection with the

philological study of ornament in his own era marked by an extreme reticence to propose any sort of

historical interrelationships and even then only in the case of limited periods and closely neighboring

regions That would be one meaning of not having a history and in the case of the visual arts even

29

丹托舉里格爾裝飾藝術史藉以質疑物質演化的風格問題提出批判進步史

觀的單線性發展並點出唯物的進步史觀有以下兩點問題存在第一除了以推

翻前朝典範為線性發展特徵的繪畫史之外其餘之視覺藝術無法輕易地垂直整合

成單一的線性關係第二藝術受制於地理上的限制無關連的形式之間無法串

連成單一進步的發展模式由此說明進步發展的模式只適合地域上相鄰且表現

模擬再現的藝術類型成為丹托藝術歷史的終結理由之一

三 繪畫的自我意識階段以其詮釋學的問題

丹托在《藝術終結之後》不只一次對瓦薩利大敘述系統提出質疑對於進步

歷史的終結理由可追溯至黑格爾藝術詮釋學中所採用的關係辯證法35其重要

性則影響後來西歐藝術史的書寫模態此詮釋操作在後歷史時代引起最多爭議的

即是消除近似於典範作品的藝術之物使之排除於歷史之外並將藝術階層化

在丹托的終結論中將黑格爾的歷史觀視為藝術史詮釋發展的重要核心認為黑

格爾以辯證法的方式做單向的提出用黑格爾自己製造的理念世界對以往的藝術

做一以貫之的詮釋在藝術作品上以進步的方式做說明把藝術分成三個時期

象徵古典以及浪漫但在藝術作品的分析上又分成形式與內容兩個層次對黑

格爾而言內容之重要性遠超越形式形式只是附屬和表象的使得往後的詮釋

分成兩個路線一個是以理念拉出三個形式但形式底下的分析又從文獻處理

one meaning of art having come to an end since art understood primarily as painting once

exemplified what it meant to have a history in the progressive developmental sense (AEA 62) 35朱光潛認為黑格爾對美學最重要的貢獻也是在於把辯證發展的觀點應用到美學之中為美學引

入歷史觀當代美國哲學家威特對黑格爾評價更為中肯「幾乎二十世紀每一種重要的哲學運動

都是攻擊那位龐雜而聲名赫赫的十九世紀德國教授的觀點開始的這實際上就是對他加以特別顯

著的讚揚我心裏指的是黑格爾」黑格爾這種相信藝術發展是有規律可尋的觀點亦深深地影

響了後來藝術史學的影響二十世紀前半葉之前的藝術史學觀主要是在黑格爾的辯證觀

(Dialectic)與「絕對精神」(Absolute Spirit)基礎上而來的即藝術發展被視為某一特定時代

精神的反映並朝向「正反合」的邏輯參考朱光潛《西方美學史》(北京人民文學出

版社2002)頁 484-485

30

36這樣的進步史觀是透過雙軸線在進行主要的操作理念的進步史觀也是信仰

的進步史觀也就是以哲學與信仰角度來看待藝術世界

(i)藝術的內容以及(ii)藝術作品的呈現方式做出知性判斷藝術評論不

再需要別的它需要同時確認呈現的意義及模式或我在「藝術作品需

要體現意義」這個論題中所謂的「體現」37

丹托延續黑格爾的藝術終結論思辨最終發現藝術史分期的三段論與黑格爾

的政治論述不謀而合

根據黑格爾所言在最開始的時候只有一人享受自由到了中間階段

則是多些人享受自由再到最後他所屬的時代所有的人都擁有自由

在我們的敘述裡一開始只有模擬風格的創作才稱為藝術到中間階段

則百家爭鳴但卻彼此伐攻試圖消滅競爭者直到最後的後歷史時代

藝術不該有風格或哲學上的限制方才成為沛然莫之能禦的情勢(AEA

47)38

這樣的進步史觀最大的特點就是它是線性的它會刪除一些近似值以自己

的理念來理解整個世界就會忽略掉藝術本身發展上的問題恰此丹托正要反

駁的就是這樣的進步史觀透過某些進步的典範刪除掉藝術原本複雜的問題性

36關於黑格爾是否影響藝術史的發展有學者提出不同的看法認為黑格爾理念重點在於藝術做為

「精神」發現自我的重要路徑藝術之所以衰退乃是因為其作為精神感性顯現的理念之式微

並沒有直接探觸線性歷史與進步史觀的企圖 37參考 Hegel Aesthetics 71Hegel speaks of intellectual judgment of (i) the content of art and (ii) the

work of arts means of presentation Criticism needs nothing further It needs to identify both meaning

and mode of presentation or what I term embodiment on the thesis that artworks are embodied

meanings 38 It is quite striking that this tripartite periodization corresponds almost uncannily to Hegels

stupendous political narrative in which first only one was free then only some were free then finally

in his own era everyone was free In our narrative at first only mimesis was art then several things

were art but each tried to extinguish its competitors and then finally it became apparent that there

were no stylistic or philosophical constraints There is no special way works of art have to be And that

is the present and I should say the final moment in the master narrative It is the end of the story(AEA

47)

31

這種刪除就是進步史觀所造成的問題美國學者霍爾曼(Hilmer)提出黑格爾式的

藝術終結論最根本的問題是

我們如果將藝術史視為擁有終點的歷史那我們必須承認藝術史的線性

關係然而藝術理論非常廣泛甚至能包含幻覺繪畫最擅長呈現的概念

例如文學表現甚至是音樂如今黑格爾的理論滿足了所有的條件

39

丹托與黑格爾之間的差別性對於藝術所追求最高層次的使命有著截然不同

的觀點黑格爾認為藝術應該隨著精神的演進追求所謂的「絕對精神(absolute

spirit)」價值例如宗教社會和政治但這些在現代化的社會藝術會失去它的

功能而丹托則認為「總有一天我們會精通所有的再現技巧並畫出相當可靠

的外在世界圖像然後進入到一個新的思想層次並試圖認清自己扮演的角色

相當於繪畫的自我意識階段」(AEA 68)藝術終結之後的藝術所追求的是自我定

義的價值探索(self-knowledge)也就是藝術是什麼藝術的本質是什麼乍看丹

托援引黑格爾進步性精神演化論過於狹隘於追求精神的最高層次但其實他有更

深層的含意黑格爾將形式與內容作為精神的演化過程中消長的主要兩極端此

舉讓藝術有了階級的差異擁有精神優勢的精緻藝術或更高層次的精神性藝術

(音樂)在黑格爾的世界圖式裡視為藝術進步發展下的高級產物對丹托而言

這樣只會讓藝術階級化的差距擴大丹托的系譜釋放了藝術長久以來對於再現的

束縛回歸藝術本質的探討使藝術產生自我批判的思辨能力藝術為藝術而不

為再現而生筆者認為這才是丹托真正希望達到黑格爾所謂思想的最高自由化

真諦丹托一方面攻擊以黑格爾詮釋學方法論建構的藝術史書寫模態一方面卻

推崇黑格爾對藝術終結後高度自由化的思想面對歷史之後的藝術丹托採取黑

格爾對於藝術自由化的態度終結一切約定俗成的限制與框架

39參考 Brigitte Hilmer ldquoBeing Hegelian after Dantordquo History and Theory Vol 37 No 4 Theme Issue

37 Danto and His Critics Art History Historiography and After the End of Art (1998) 71-86if we

are to think of art as having an end we need a conception of art history which is linear but a theory of

art which is general enough to include representations other than the sort illusionistic painting

exemplifies best literary representations for example and even music Now Hegels theory meets all

these demands

32

四 葛林伯格的本質論對丹托進步史觀終結理由的功能

葛林伯格在藝術終結論的議程上扮演前階段書寫者的角色以藝術本質論的

問題鞏固進步史觀必然終結的結果在探討進步歷史終結的理由時丹托認為

藝術史的哲學化問題是需要被解釋的因為藝術以一種非常特殊的方式擁有了歷

史五百年這是所有參與這場藝術史建構過程的人所堅信不疑的進步發展敘述

整個西歐繪畫史可以說是在瓦薩利的模式下建構而來根據這個故事藝術是對

可見外貌和精湛技法的漸進式征服藉由這個征服的過程這個世界的可見表面

對人類視覺系統造成的作用將可透過繪畫表面mdash其影響人類視覺系統的方式就

和世界可見表面如出一轍mdash加以複製(AEA 48)而在藝術史編撰的時間框限下

哲學的範疇始終留了一塊對藝術的探索位置使藝術不斷回歸詢問藝術的本質

究竟是什麼隨著時代本質不停在變動丹托預言當藝術的本質被發掘的一天

就是藝術終結的那一天事實上五百年下來藝術的本質不斷被發掘又不斷被終

結丹托在〈導論〉敘述藝術史具有一種內在意圖要達至一個關乎自身之哲學概

念的高度但此最後階段也最難突破由於藝術試圖穿透最堅硬的外殼於是在

過程中有了場精彩的迸發(AEA 15)丹托認為真正付諸行動打破此階段的人

就只有葛林伯格

如今這層外殼已經打破至少瞥見自我意識的意思光芒而歷史也

走到了盡頭藝術終於可以卸下重擔交棒給哲學家(AEA 15)40

當藝術的自我意識抬頭也是進步歷史即將終結的那天但為何延續藝術史

的線性發展需由哲學來接替丹托認為對進步歷史批判到了現代主義宣言時代

葛林伯格似乎虛構了另一個藝術線性發展的假說所謂的進步發展史觀多少是受

到限制的現代主義把敘述系統移到一個新的層次也就是重新定義藝術說明

哲學意義上的藝術是什麼並通過藝術本身完成黑格爾式的革命前進的方向不

再是提升模擬再現的能力而是提升對藝術本質的哲學再現的能力(AEA 66) 41

40 But now that the integument was broken now that at least the glimpse of self-consciousness had

been attained that history was finished It had delivered itself of a burden it could now hand over to the

philosophers to carry(AEA 15) 41

it should be clear that the idea of a progressive developmental history is somewhat limited if these

theories should be true But there is another way of reading them What they sought to do on this

reading was to move the narrative to a new level where the problem was to redefine art and to say

what philosophically art is thus fulfilling through art itself the Hegelian injunction It was on this

reading as if the narrative now moved forward not in terms of increasingly adequate representations

but rather in terms of increasingly adequate philosophical representations of the nature of art(AEA 66)

33

現代藝術將哲學滲入藝術的本質重新定義藝術再現思維理念成為藝術新的任

務完成黑格爾式的革命藝術前進的方向不再倚靠模擬再現而是將觀念或無

形的情緒具體化丹托看來這就是葛林伯格所強調藝術終結的一個斷裂點以

下是葛林伯格所定義的前衛派藝術特色

前衛派為了尋找絕對的形式於是創造出「抽象」或非具象的藝術他

們表現一些早已存在不用創造並具有獨特意義的東西藝術作品的

內容將完全消融於形式當中再無法將它簡化為除其之外的任何整體或

部分(AEA 71)42

丹托面對葛林伯格所提出全新的藝術史觀似乎有所質疑與隱憂他強調前衛

藝術的目標彷彿是想藉由創作給出一個附屬的實存並摧毀實存與藝術之間的區

分如何在防止藝術作品全然陷入實存的範疇裡去實存是不具任何意義的但

是藝術是有意義的實存代表的是藝術所要趨近的極限但如果藝術真的觸碰到

這一點它就不再是藝術了(AEA 71)藝術作品與實物間的差別再也不能單憑

視覺上的檢視來區分觀看的方式由肉眼的視覺享受轉換成觀點的探尋思考層

次的變化把藝術提高到知識層面的範疇現代藝術改變人類對以往藝術作品解讀

的方式使媒材世界擁有被探詢的空間然而單就改變藝術表現的形式和觀看

的方式能夠釋放長久以來進步史觀所乘載的一切枷鎖成為解釋後歷史時代嶄

新的系譜嗎當繪畫歷史面臨主客體之間的轉換使繪畫的主題不再是表現現實

這樣毀滅性的行動象徵歐洲進步藝術史的終結也就無法承接進步說產生了

藝術歷史的斷裂現象

有一段歷史介於瓦薩利結構已不再適用的時期與貝爾丁在他關於藝術

終結的文章中所訴之藝術場景敘述失調的現今時期之間這段中介時期

42 It has been in search of the absolute that the avant-garde has arrived at abstract or non-objective

art something given increate independent of meanings similars or originals Content is to be

dissolved so completely into form that the work of art or literature cannot be reduced in whole or part

to anything not itself(AEA 71)

34

就是我所認為的現代主義時期這段時期的藝術家不再受到某種必然規

律的引導(AEA 63)43

假若現代繪畫已經跳脫瓦薩利的繪畫史敘述模式那麼「進步發展」論似乎

就無需延續下去這自然是時代思潮對藝術進步歷史的一種反問因為現代主義

究竟是進步還是回溯的(regressive)仍有待斟酌與釐清從再現技巧的能力來說

現代藝術只滿足了最低限度的物質意義而從演化論的角度看來無法承接再現

能力的藝術是否為一種回溯現象這則故事隨著架上畫的毀滅以及繪畫世界與

牆壁再也無法清楚區隔而宣告結束所以說葛林伯格對藝術終結也有他個人的

看法事實上任何用發展式的敘述結構來看待藝術史的人都必定會有一套這

樣的看法(AEA 73)從丹托的角度理解葛林伯格的現代主義意味著「前現代主

義」藝術轉向現代主義藝術就等於從繪畫模擬特徵轉向非模擬特徵由於葛林

伯格強調「現代主義」的重點不在於繪畫一定必須是抽象或是非具象的

(nonobjective)而是在前現代主義中佔有舉足輕重地位的模擬再現特徵在現代

主義裡只扮演次要的角色(AEA 8)44

丹托將葛林伯格歷史觀納入藝術終結論述其實已經預設現代主義宣示時代

結束的歷史必然性規則也是葛林伯格對丹托藝術終結論的功能所在因為一旦

現代主義想要追求完全的媒材世界再現那繪畫的平面性與實存的界線也就因此

而消失以上看到丹托對於歷史之後的論述有充分的理解和舉證進步發展的敘

述受到了限制藝術為了找到新的層次採取現代性辯證法的手段來推翻舊有的

敘述系統現代藝術為了宣示主體性借用哲學的方法來提升藝術的本質使藝

術不再作為再現世界的複製品而轉為擁護哲學思維丹托認為當葛林伯格發

現了藝術的本質將敘述系統移到一個新的層次使藝術終結於探索本質當人

們停止發問或問題已經得到了答案那麼也就沒有必要繼續追尋「何謂藝術」

的真理

43Between the time Vasarian structure seemed no longer to apply to the art that was being made and the

present moment of narrative disorder in the art scene to which Belting refers in his text on the end of

art there is the intermediate period I think of as modernism during which artists stopped being guided

by the imperative(AEA 63) 44丹托在此段敘述中對葛林伯格現代主義的理解皆來自 Clement Greenberg ldquoModernist Paintingrdquo

in Clement Greenberg The Collected Essays and Criticism ed John OrsquoBrian vol 4 Modernism with

a Vengeance 1957-1969 85-93

35

五 佛萊的批評對丹托進步史觀終結理由的功能

佛萊作為藝術評論者在丹托的藝術終結論上以佛萊對前衛作品所提出的

看法奠定藝術進步歷史終結的必然性西歐藝術史終結的關鍵原因不只有結構

上的單線性發展面對藝術家本身創作的動機對於內在心理層面的轉換也有顯

著的關聯「通過對自然的模仿就可以創造完美」是繪畫的進步史觀所給出的

重要基礎當人們不再認為自然產生的普遍形式總是最美的東西時就像達爾文

的演化論啟發人類淘汰演化的史觀一樣藝術從模仿之中跳脫出來並導向藝術

的形式將由藝術家自主從自然中提煉形式幻化成藝術家獨有的特殊符號為

了進一步釐清藝術史終結與藝術家之間的關係丹托以佛萊的理論作為中介佛

萊認為後印象派畫家被組織起來其原因為反對「對事物表面的被動接受」相

反的他們尋求表達其所畫的東西激發出的「情感」即是圍繞著對象的精神概

念所勾勒出的線條丹托在〈第四章〉中引述佛萊發表的論述「藝術家已不

再專司模擬外在的現實而是要將外在世界於他們的心中所引起的情感藉由客

觀的表達方式抒發開來」(AEA 65)也就是說藝術回歸人自身的情感將現象

世界透過藝術家的眼和手表達心中的意象顛覆舊有的敘事結構回歸符號式的

理念世界丹托認為打破幻覺式的模擬再現藝術長久以來深根於西歐繪畫史的

地位必定與藝術家內在自覺意識有關

佛萊提到「群眾一向最欣賞藝術家充分運用來製造幻覺的繪畫技巧對於

以情感表達為先而繪畫為次的這種藝術則表示深惡痛絕紛紛毫不留情指控其

笨拙無能」(AEA 53)佛萊為此辯護他認為「只要藝術家願意他是有能力

作畫的所以問題不是他畫不出更好的作品其次畫家都是真心誠意在作畫」

(AEA 53)也就是說佛萊認為進步史觀所遭受到最大的挑戰即是當技巧上的進

步已經飽和時藝術家已經無法被自己所描繪的再現之物所滿足時如何延續進

步發展的進程又或者再創造另一個新的歷史如何表現「真實」是後印象派

發起的新命題試圖藉繪畫及造型的形式來表達某種精神上的經驗而佛萊認為

的真實即是「不求形式的模仿但求創造形式不願模仿生命但願找到生命

的等值物helliphellip事實上他們所要的不是幻覺而是真實」45

45Fry Roger ldquoThe French Post-Impressionistsrdquo Vision and Design (London Chatto amp Windus 1937)

156-159

36

佛萊努力想找出一個新的藝術模式卻又不想延長瓦薩利歷史的這份用

心實在令人敬佩至極但他還有另一個功勞那就是他看出這個新

模式必須提升到通則的層次使他可以藉此對這兩個時期的藝術進行

批判式的審視與回應甚至還能使他據以主張新藝術相較於因符合

瓦薩利認定的條件而受到推崇的那種藝術更能體現某些藝術原則

(AEA 53)46

從上述的引文中可以看出丹托將佛萊的論述視為一種新的藝術模式而這

種新的模式必須要提升到某種通則的平台才能分辨瓦薩利模式的藝術與後印象

派的不同而這種通則的平台恰恰是現代主義宣言時期的雛形一種宣言式地

一以貫之所有的藝術都要符合這套新的規準在藝術故事的結局裡佛萊預設的

劇本是以續集的方式解答丹托認為這是一個好的行動但他也提出對佛萊新敘

述的隱憂因為藝術的歷史就是一點一滴過濾掉任何非本質事物的過程直到藝

術的本質顯露給那些打算接受他的人然而佛萊非但不猶豫而且還極欲將他

最崇拜的古典主義界定為藝術自身的本質如此一來便出現一個嚴重的問題那

些非「法國」的藝術該怎麼辦(AEA 53)不難發現丹托對於藝術故事的結局有

他另一套原則與假設對丹托而言看似框架式的敘述都不足以滿足後歷史時代

的敘述模態唯一能夠確認的是丹托認為佛萊有著對時代發生變異時現象觀

察的洞見能力試著提出不同的解決方式是值得肯定的丹托認為佛萊的藝術批

評將與瓦薩利的模式大相逕庭前者將是形式上的精神上與美學上的但他和

瓦薩利模式也有相同之處那就是單一的批評取向可以貫徹藝術古今佛萊的模

式將較瓦薩利模式優越因為前者的美學觀容得下法國後印象派的藝術而瓦薩

利的幻覺模式則不能由此可見丹托不斷的讚賞佛萊對瓦薩利系統所做的批評

行動丹托曾說「無論如何對於一心將現代視為不當或離經叛道之列的力量

佛萊的藝術批評模式無疑是相當有力的反擊而且也成了率先試圖將現代主義和

傳統藝術以新的敘述加以結合的理論之一」(AEA 53)

46

It is impossible too greatly to admire Fry for endeavoring to find a new model for art which clearly

was not endeavoring to prolong the Vasarian history but it is no less to his credit that he saw it

necessary to rise to a level of generality which would enable him to survey and to respond critically to

art of both periods and even to suggest that there were principles that the new art embodied more

perfectly than the kind of art that had irrelevantly it turns out been admired for the kinds of reasons

Vasari gave(AEA 53)

37

總而言之後印象派開啟了藝術家對模擬再現的反思這種反思行動正是促

成繪畫五百年模擬自然趨向終結的導火線之一後印象派的繪畫被認為既表達了

藝術家個人情感又傳達出普遍的精神概念這種新藝術並不試圖以對象的外觀

形式「再現眼睛所見」卻斷言捕捉其真正的意義新藝術是現代的後印象主

義的以及前衛藝術家不斷對觀念抽絲剝繭而理出的產物同時卻又是回返到原

始的甚至是野蠻的一種行動丹托之所以援引佛萊關於後印象派的理論無疑

是證明藝術終結的行動早在後印象時期就已經開始而佛萊的理論恰好能代表此

一現象的樣態然而丹托不全然認為佛萊的新藝術已經完全擺脫再現自然的藝術

丹托理想中的新藝術必須先捨棄才能完成需先捨去模擬特徵或是把藝術扭曲

到幾乎不成藝術的地步才能真正達到藝術的境界

六 製造滌清屬性的歷史之問題

丹托認為現代主義的歷史是淨化或滌清屬性的歷史要為藝術擺脫掉所有

非本質的成分不論葛林伯格個人的政治理念為何這樣的純粹與淨化主張勢必

產生政治上的回響(AEA 70)丹托也將葛林伯格操作現代主義的手段比喻為政治

上的極權主義主要是因為現代主義主張的進步藝術史觀背後認知模態相似於政

治上對種族淨化與精英系統的複製丹托透過葛林伯格對現代主義的敘述指出

現代主義唯我獨尊的高姿態來自種族優越的極權主義然而此主張違反丹托

藝術終結之後多元的樣態並針對此提出相關問題首先丹托援引葛林伯格對

現代主義的敘述

葛林伯格認為若某一主義的規範定得愈詳盡他就愈不可能容許多方

自由繪畫的本質性基準或成規同時也是其限制的條件畫作必須符

合這些條件才有資格被視為畫作helliphellip極端折衷主義是不健康的我

們應予以反擊就算冒著獨斷偏狹的危機也在所不惜(AEA 70) 47

47 The norms of a discipline become defined the less freedom they are apt to permit in many directions

The essential norms or conventions of painting are at the same time the limiting conditions with which

a picture must comply in order to be experienced as a picturehelliphellip The extreme eclecticism now

prevailing is unhealthy and it should be counteracted even at the risk of dogmatism and

intolerance(AEA 70)以上是丹托引用葛林伯格評論紐約現代美術館的展覽時的敘述此段對於葛

林伯格現代主義的引用皆來自 Clement Greenberg ldquoA New Installation at the Metropolitan Museum

38

在葛林伯格的這段文字中體現現代主義中強調的種族「純粹」的獨裁意味

丹托承認葛林伯格本身就是個獨斷偏狹的人而獨斷與偏狹正是宣言時期

的「症狀」(AEA 70)48

二十世紀廣泛的藝術領域中藝術的定義成為條列式的概念語詞符合葛林

伯格定義「藝術之質」的條件唯有一種語言可以成為藝術那就是抽象藝術

但「一切最重要的就是美學之質」這點在今日仍為未定之論這樣的矛盾反

應在後歷史時代語彙之間的衝突上現代藝術持續對變異的他者予以否定的語言

另一方面丹托強調的歷史之後的藝術卻激烈的產生以之抗衡的力量丹托認為

一個會在應用上產生衝突的理論本身也必定是矛盾的就好像一套定理或公式

如果會產生牴觸的結果便表示它一定是不一致的對葛林伯格而言批評的判

斷是在規則的中止中運作藝術之質絕非可以靠邏輯或論述來確定或證明這個

領域中唯一的規則是經驗從經驗中得出的經驗自康德以降所有嚴謹的藝術

哲學家莫不以此為結論(AEA 85-86)丹托認為葛林伯格從閱讀康德的作品中得

到了兩個啟示其一就是關於美的判斷與規則的運用之間的關係而這之間的

運作需仰賴「經驗」其二為美與實踐是涇渭分明的兩回事因為美的判斷必

須潛藏普遍性(tacit universality)(AEA 85-86)49葛林伯格依據此兩個啟示領悟到

藝術是整體(art is all of piece)的論點便將論點挪用並推論出好的作品須具備共

同特徵的條件似乎有過度解讀或誤解的嫌疑葛林伯格將此經驗論的判斷標準

套用在現代主義藝術的敘述上其宣言中充滿拒絕承認非美學或反美學的藝術作

品具有藝術地位

為此丹托在「第五章」加以提出問題的關鍵若以「區別好藝術與劣藝術

的標準」的角度來看待現代藝術在審美判斷上的所有行動不難發現其問題所在

of Art and a Review of the Exhibition Art in Progressrdquo The Collected Essays and Criticism

1(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88) 212-213 48關於葛林柏格有關「獨斷與褊狹」可以參考 1944 年 Clement Greenberg ldquoA New Installation at the

Metropolitan Museum of Art and a Review of the Exhibition Art in Progressrdquo The Collected Essays

and Criticism 1(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88) 213 49關於康德對美的普遍性問題請參考 Kant Critique of Judgment 76

39

除了「知道自身正在經驗的這樣東西是藝術」之外並沒有其他方法可

以區分自然之美與葛林伯格所謂的「藝術之質」(quality in art)美的藝

術就是好的如果藝術缺乏美或「質」它就是劣的(AEA 83)50

但事實上如果美對藝術品及其他事物都是恆常不變的美就不會是藝術

概念的一部份以多元論的角度來說藝術的概念不會是單一恆常的丹托引

述尼采在《道德系譜學》( The Genealogy of Morals ) 一書中所謂的「好」就是

主人自詡的身分標誌憑藉的是界定這個身分的特質mdash奴隸當然會把這些特質

稱為「惡」但至少這些特質不會是「劣」不像奴隸那樣是「矮小其貌

不揚發育不良」的人類(AEA 83)也就是說葛林伯格過度以二元的方式區

分藝術的品味事實上是會過濾掉藝術為「惡」的一面「好」的價值這樣的

過濾在藝術史上不斷上演因為敘述與敘述之間本身就有不可共存的排斥

作用在這數百年間所發生的藝術革命本質上都是對先前藝術情境的反動

康德時代的洛可可到新古典主義是如此叔本華時代的浪漫主義到前拉斐爾派

也一樣(AEA 85)藝術在大敘述之間交互競爭與淘汰下完成了藝術的歷史過

了五百年的今天丹托以科學的邏輯驗證方式分析並審視過去藝術史書寫的

模態得出最基本的問題是其一將繪畫幾乎等同於藝術其二葛林伯格

的唯物主義美學在其論述裡藝術捐棄了使繪畫內容顯得真實的技法也就

是遠離了幻覺轉向藝術的媒材特質而此特質則因媒材而異(AEA 107)

相較於瓦薩利式繪畫抽象表現主義繪畫顯得愈來愈與真實生活脫節

愈局限在藝術世界的框限裡這點確實滿足葛林伯格提倡的繪畫歷史

的獨立但卻因缺乏外在刺激而山窮水盡(AEA 104)51

50

In any case there is nothing other than the knowledge that itis art one is experiencing which

distinguishes what Greenberg called quality in art from the beautiful in nature beautiful art is gut If

art lacks beauty or quality it is schlecht(AEA 83) 51 by contrast with the Vasarian painting was more and more cut off from life and lived more and

more a segregated existence in the world of art It really did fulfill the Greenbergian requirement that

painting have its own autonomous history and it collapsed from lack of external input(AEA 104)

40

丹托強調美學的「善」(aesthetic goodness)對藝術終結後的藝術是沒有幫助

的現代藝術的落幕與其劃清藝術與實物的界線和社會功能脫節相關葛林

伯格雖從康德對於藝術之質的評論中得到啟示但卻也誤解把藝術作品簡化成

形式之美的美感對象美與實踐在康德的敘述中雖然是涇渭分明但這也使得

葛林伯格在處理現代主義敘述時所忽略了藝術來自於社會的事實過度以「經

驗老到的眼」區分藝術的優劣不受任何時空環境知識或傳統影響將使得

藝術在精英系統裡打轉沒有受過美術教育的普羅大眾對於藝術的優劣是無

法憑直覺由肉眼評斷丹托相信藝術絕對不是一個封閉的系統更不是淪為

少數菁英能夠把持的對象古典美學理論再也無法適用於「藝術終結後的藝術」

主要是因為後者似乎對美學之質不屑一顧就古典美學而言這正是拒絕稱它

為藝術的原因所在後歷史時代的藝術將突破藝術史長久以來系統性的汰換機

制轉而由藝術與實物之間判斷的詰問所給出的哲學辯論的場域所取代然而

丹托所謂的藝術終結並非藝術家不再創作藝術或是藝術的價值受到貶損而

是定義藝術的對象從美術館或是學院裡的菁英轉而變成一般的普羅大眾來

衡量在這之間所產生的辯論分析詰問才是藝術成為藝術的價值所在

七 結語

丹托對於終結論的考證具有繁多的特性使得終結論的議題能夠貫穿古今中

外散落在理論家與藝術家之間的矛盾探詢丹托將世界看成待解釋的結構體

透過詰問對質與比對逐漸證實其假設的真實性過程就像科學家一般仰賴經

驗論和實證的科學方法這也是分析哲學方法論的實踐特徵以上五個章節

兩個反題兩個前階段的書寫成果和最後丹托美學所提出的另一種方法論的出口

構成本文主要的結構研究發現丹托面對問題的處理時常將理論者當作問題討

論的中介強調藝術終結的命題散落在異質的領域首先本文將里格爾與黑格

爾的歷史觀作為論證的材料從這兩位理論家的文獻中得出(1)地域性的限制

和(2)詮釋學刪除近似值兩個進步史觀關鍵的終結論的反題第一個反題即

在論證藝術終結論的討論範疇只限定在特定的區域內或更精確的說西歐藝

術丹托以里格爾的裝飾藝術史作為此蘊含關係的有效論證強調藝術史建構的

過程其內在必然性將自發地產生對應與其鄰近地域的藝術形式而無法囊括其他

地域的藝術形成區域性的歷史藩籬第二個反題則扣緊藝術史單一的書寫模

態與其背後思想者的意識形態有關丹托以黑格爾為例強調單一歷史的建構者

時常會在不經意的情況下刪除近似又不足以被提及的近似值

41

然而佛萊及葛林伯格的功能不同於里格爾與黑格爾他們代表藝術終結論

的兩個前階段的書寫者分別涉及進步史觀終結前階段的成果鞏固進步史觀必

然終結的結局佛萊以藝術家的創作角度談進步史觀終結的理由與侷限強調藝

術家在整個終結論的迸發佔有一席之地由於藝術家自我意識的抬頭將被動

的模擬再現轉化為主動對於對象情感的展現而後期印象派正是對再現寫實的繪

畫藝術一次強烈的反動葛林伯格從本質論的角度出發卻過度將藝術純粹化

而必將走向終結一路丹托強調藝術的本質被定論的那天就是藝術終結的那天

葛林伯格的本質論即在分辨藝術與實存之間的關係時宣告終結因為藝術的本質

是不應該有所定論也宣告了藝術進步史觀的終結葛林伯格以及佛萊對前衛藝

術的研究成果提供藝術史新的方向的解決之道與看法成為奠基丹托終結論的

正向影響與功能

終結論的議題是時代的也是歷史的丹托以科學的角度面對歷史問題使

過去片段式的終結論能放置同一平台上討論與比較終結的議題也成為一股反動

的力量或對抗過去歷史的藩籬與統一的特性在科學的領域沒有一種理論是

恆常不變的面對新的發現定論就會改變而知識論上的理論也只是時代的共

識丹托將藝術與科學類比使用相同的方法論處理繁多且複雜的藝術問題不

免讓學者懷疑其本質上截然不同的領域能否使用相同的研究方法雖然爭議還

是持續在發酵不爭的事實是丹托開啟另一種研究歷史的方法論

42

第三章 丹托藝術史哲學分析工具與相關議題

一 前言

本文旨在研究丹托如何使用分析哲學的語言的邏輯工具使藝術終結論趨向

結論為真的假說並提供新的藝術史方法學丹托擅長利用分析哲學的邏輯工具

使之延伸到藝術領域中論證的過程夾雜豐沛的外部例證及知識卻因此也將理

論支持的責任拋給了外部討論以外部支持外部層層包裹給出獨特的立論是循

環論證52操作技巧的核心丹托藝術終結理論的支柱來自於丹托自己對藝術世

界的理解從外部給出的客觀看似中性的論述卻在最後構成了主觀的立論

換言之藝術終結的理論本身就建立在以丹托思想為主體的主觀立場非能套用

至所有的藝術情況上然而可以發現循環論證並非只是邏輯學上的謬誤理論

也是丹托以及當代許多思想家產出知識理論的辯證工具之一例如法國解構主義

的德勒茲就擅長使用的選言命題(disjunctive proposition)進行對舊有知識體系的

逃逸相似於德勒茲丹托對於知識產出的過程是中性而沒有褒貶的區分因

為產出的知識樣態絕對是叛離且繁雜的相對於現有知識體無疑是一種超越的存

面對潛藏在丹托思想中的隱性循環論證系統本文透過丹托的著作《藝術終

結之後》中四個關鍵議題包含(1)藝術終結ne繪畫終結(2)非 Q 則 P(3)風

格矩陣以及(4)本質論等議題析出並指涉丹托思想辯證活動的相似性與循環

性丹托的文字樣態明晰而簡潔以單純且直白的表達方式解釋藝術世界的辯證

關係此文字書寫的習慣源自於分析哲學的訓練丹托思想的養成中科學的推

論佔有重要的影響性透過簡單的符號使丹托的美學與科學產生鍵結也是分

析美學重要的文體表達模態而在本文最後則引出美國當代哲學家卡若(Noeumll

Carroll1947-)在《丹托與他的評論者》(Danto and His Critics 1993)中的文章〈本

質表現與歷史〉(Essence Expression and History)作為探討丹托循環論證的外部

佐證同時透過具體檢視與討論丹托理論的內部進而一窺終結論的結構問題

是否循環論證為驅使藝術終結成立的內部趨力還是透過循環論證使藝術終結

的理論自成一封閉或更開放的系統本文將逐一揭開其中操作的細節

52 循環論證(circular argument)是論點的真確性最終由自身支持的推理方式

43

二 工具一藝術終結與繪畫終結不等式

丹托在《在藝術終結之後》〈第八章〉及〈第九章〉藉由探討單色畫以及克

蘭普(Douglas Crimp1944-)繪畫終結論間接帶出「繪畫死亡」的議題利用

不等式的敘述「藝術終結」論點迥異於「繪畫終結」的說法將終結論的論題拉

至平等關係的差異之中前項的「繪畫終結」說法來自於 1993 年現代美術館

有關於「抽象繪畫結束與開始」的研討會認為作品風格有如瑞曼(Robert

Ryman)者畫中只有白色方塊可做為繪畫嚴重內耗的佐證(AEA 153)關於單

色藝術的意義與內涵丹托嘗試解釋認為所謂的「單色畫」不只是顏色單一

而是色調一致的平面特別在〈第九章〉中反覆提及單色畫在繪畫史上的重要變

革有哪些尤其是在絕對主義出現之後絕對主義的最高宗旨之一是保留圖像

傳統避免抽象以此方式描繪馬列維奇所謂的「非具象寫實」(non-objective

reality)也因為絕對主義的啟程讓單色畫成為可能丹托以瑞曼的作品當作一

種「白紙的狀態(tabula rasa)」像是一面空白頁象徵未來抽象繪畫可能的發展

代表開闊未來的一面旗幟但丹托也說如果說瑞曼代表的是開始似乎又違背

提出「藝術終結」理論的目的

另一方面在「繪畫終結」的議題上丹托在〈第八章〉以克蘭普繪畫終結

論為例依據丹托的評價克蘭普曾是頗具影像力的《十月》雜誌的主任編輯

該雜誌是美國文化圈典型的出版品常結合關於當代文化的激進評論以及經常是

菁英品味的藝術觀而克蘭普在一篇評論法國畫家布罕(Daniel Buren1938-)的

文章中引用了德拉霍許(Paul Delaroche1797-1856)看了達蓋爾驚人的發明之後

著名的一句話「自今日起繪畫已死(as of today painting is dead)」克蘭普認為在

現代主義的年代裡不時有人提出繪畫死亡的警告「就像病入膏肓的繪畫熬成

長命百歲但始終無人願意動手行刑而末期病徵隨處可見像是讓攝影圖像污

染自己的畫極簡雕塑不再配合繪畫數百年來遵守的觀念論藝術家一個接著一

個轉向其他的媒材發展而拋棄繪畫等等」53克蘭普看見畫家容許自己的作品讓

「攝影污染」而斷定為「繪畫死亡」的徵兆在丹托看來這反倒代表藝術史的

發展管道不再定純繪畫於一尊(AEA 138)丹托進一步分析認為德拉霍許和克

蘭普雖然都斷言攝影是繪畫的殺手但兩者所處的時空背景不一樣而有不同角

53 Douglas Crimp and Louise Lawler On the Museums Ruins Cambridge Mass MIT Press 1993

90-91 105

44

度的詮釋關於丹托所認知的德拉霍許與達蓋爾的敘述筆者引用丹托另一篇收

錄在《藝術是(What Art Is)》的文章〈競賽的終結繪畫與攝影之間的對照

(The End of the ContestThe Paragone between painting and photography)〉中的敘

述來解釋丹托認為的繪畫與攝影之間的連結

模擬自然的寫實技巧面對攝影之術的發明而變得無用武之地丹托引出現

代繪畫著名的歷史事件德拉霍許之繪畫已死藉此突顯攝影對現當代藝術的衝

擊丹托認為沒有人可以正確地知道德拉霍許講的繪畫已死背後代表的意涵

但據丹托的觀察他以德拉霍許的歷史畫藝術家背景來說當繪畫的再現技術還

是凌駕於想像之上被攝影之術更能表現真實的能力震懾確實會產生再現繪畫

已死之說依據丹托的回顧德拉霍許甚至認為達蓋爾的發明完全符合藝術創作

所有的需求攝影之術的發明滿足任何繪畫再現技巧的基本原則它成為一位成

功的繪畫者所需要仔細觀察與研究的對象(WAI 104) 丹托這般形容「就好像

是大自然自己描繪了自己藝術家完全無法插手這是需要非常精練的技術才能

使一幅繪畫看起來像攝影」(WAI 103)

也因此基於德拉霍許自然寫實藝術家的身分讓丹托認為克蘭普與德拉霍

許的「繪畫已死」有著截然不同的出發點克蘭普的論點代表的是一種「政治立

場」其關心的是繪畫和階級之間的關係美術館的機制意含還有班雅明(Walter

Benjamin1892-1940)那極具影像力藝術品二分說一種是具有靈光的另一種

則是由「機械複製」而來(AEA 138)克蘭普在〈繪畫終結〉(The end of Painting)

一文中的討論可以用來說明克蘭普的「繪畫觀點」他認為重點不在於繪畫與攝

影之爭而是整個現代主義(不論哪一種領域)正在對抗一種評論丹托將此評

論稱作「後現代主義」由於攝影具有機械畫複製的能力其「原作」與「複製

品」之間並無優劣之別一般認為攝影的出現形同對美術館發動攻擊打倒這種

代表某種政治立場的堡壘在此先以下列摘錄補充說明丹托界定「藝術終結」

與「繪畫終結」的關係

藝術終結之後繪畫確實不斷展現蓬勃發展生機我不主張只根據單色

畫的風格就宣判繪畫已死除非我也跟克蘭普一樣認同現代主義敘述

以為藝術在物質的基礎上逐漸發展尋求定位而白色單色方塊的價值在

於其色彩的簡化超越自身形式的形式超越自身完美正方形狀這麼

45

一來白色的方塊就代表線條的終結繪畫已經無路可走再無發展空間

(AEA 154)54

究竟藝術終結ne繪畫終結的不等式當中隱含多少外延的意義存在無從就終

結論有限的內部文本得知可以肯定的是丹托不將繪畫已死當作藝術終結的唯

一證據但藝術終結必定蘊含了繪畫終結的關係而這也是造成誤讀的主因由

於字面上的意思誤解丹托對藝術終結的意義的文章無所不在而在學術界也曾

一度將藝術終結曲解為藝術的死亡丹托對藝術終結的論題從來就不以繪畫終

結當作最有效的舉證因為在丹托所處的時代甚至到二十一世紀的當代全球

各地的藝術世界中繪畫的創作還是持續不斷在發生丹托在此舉單色畫的革命作

為例子單色畫希望將風格簡化到最低限的特質以單一純粹的物質意義探詢哲

學的問題超越自身形式的形式超越自身完美正方形狀藉此宣告色彩方塊超

越線條以致筆觸的終結然而丹托認為單就區區的色彩覆蓋的革命無法準

確確立藝術終結的通則而有以偏概全之嫌以馬列維奇的《黑色方塊》為例

他確實代表一種結束不過不是繪畫的結束而是絕對主義(suprematism)的發軔

新世界的誕生(AEA 155)

由此可以發現丹托秉持謹慎的態度處理其所認為趨向終結的歷史事件始

終對於藝術世界提出詰問與反例除馬列維奇的例子之外丹托亦假設若將瑞

曼的作品套用至單一終結因素決定論使其當作推倒繪畫世界的唯一利器藝術

世界的高牆似乎並不會因此而瓦解

我們能有一套抽象藝術的敘述適值萌芽階段假以時日其內容將和幻

覺派的藝術敘述同樣豐富在喬托時代絕對沒有人想得到繪畫所經歷

的發展會是如此模擬再現之技法在拉斐爾和達文西的手上達到高點

更別提十九世紀末法國學院派繪畫發展出成就斐然的幻覺藝術現在瑞

54 Indeed painting after the end of art has been extremely vital but I in any case would not care to

pronounce its demise on the basis of monochrome canvases not unless I subscribed as Crimp clearly

did to the modernist narrative according to which art progressively strives to achieve identity with its

own material basis and the white monochrome square could then be appreciated in terms of its

substraction of color of form other than its own form and of shapes other than the one simple shape of

the perfect square Then the white square would seem to mark the end of the line leaving painting

nowhere else to go and nothing much to do(AEA 154)

46

曼(Robert Ryman)的地位似乎也暗示著在抽象繪畫的歷史裡我們所處

的情況相當於喬托時代我們能否想像抽象繪畫也將因進步發展的內在

趨力在三個世紀後出現一位集大成的抽象畫家此畫家之於瑞曼

就相當於拉斐爾之於喬托咸具承先啟後之功(AEA 155)55

看似一個據理例證的假說丹托卻在文中自我推翻了前述的假設成為一個

虛無假設(null hypothesis)丹托認為不管多欣賞瑞曼的作品也很難將瑞曼視為

一個起始至少不可能是瓦薩利敘述裡喬托的代表因此將瑞曼比喻為喬托是不

全然適合除非接受現代主義敘述的觀點否則不能將瑞曼視為繪畫尾聲丹托

更進一步解釋欲找出瑞曼作品的意義必須仔細研究其個人的思想和動機只

從畫面的白顏色和方塊形狀做判定立論過於單薄也就是說單色畫所提供解讀

為繪畫終結的線索有限丹托比喻此項假設的舉動相似於近年來的文學理論偏

重於文本將文本視為畫作彷彿只會看畫跟只會閱讀一樣都是不足的(AEA

157)在此丹托似乎想要追求除了單純分析哲學之外的社會科學質性研究但未

對此一說法進一步說明筆者認為若丹托採用單純分析語句之外的研究將超出

終結論所要討論的範圍進入藝術史詮釋學的範疇

最後丹托再一次強調他的藝術終結論調「當藝術的哲學本質達到一定的

意識程度敘述便告結束藝術終結後的藝術當然包含繪畫只是這裡的繪畫並

不會帶動敘述向前敘述早已完結唯有在藝術史的內涵中肯定其他藝術型態的

存在才能證明繪畫存在的意義藝術已走到敘述的終點自此以後產生的作品

均屬於後歷史時代」(AEA 140)也就說明了藝術終結不等於繪畫終結的意義

而繪畫是否終結在丹托的立場中似乎不是後歷史時代要去關心的重點因為繪

畫已經失去了帶動藝術往前的動力對藝術家而言根據某一敘述的立論從事創

作的重要性已經消失因為這種敘述最多也只允許藝術家在它限定的發展範圍內

55 can we imagine a narrative for abstract art which is relatively new which will be as rich as the

narrative of illusionist art turned out to be Of course no one at the time of Giotto could have imagined

a progress of the kind through which painting went culminating in Raphael and Leonardo let alone the

astonishing illusionist achievements of French academic painting of the late nineteenth century and the

implication of Rymans position is that we are in the history of abstract painting roughly in a situation

parallel to that of Giotto s contemporaries Can we really imagine that abstract painting can yield to

the internal drives of a progressive developmental history Is it thinkable that there will say in three

centuries be an abstract artist whose work stands to Rymans as Raphael stands to Giotto(AEA 155)

47

增添些許變化(AEA 148)而繪畫的價值必須由藝術史來界定因為「繪畫」與

「敘述」有著唇亡齒寒的關係

三 工具二非 Q 則 P

丹托曾在〈第二章〉面對宣言時期所使用的敘述語言來分析語言學上 P 與~P

的結構丹托認為每個藝術流派都是由一種藝術的哲學真理觀點所驅動「藝術

在本質上若是 X任何非 X 的事物都不是(或本質上不是)藝術」(AEA 28)這句

語法可以精簡成 X 為相對應的風格而在宣言時期若風格非相應則為~X所

以每個流派都把它們的藝術視為一種敘述對那些為人所遺忘或輕忽的事實

提出釐清恢復或彰顯每個流派都有歷史哲學加以支持這套哲學是以存在於

真實藝術中的某種終結狀態來定義歷史(AEA 28)丹托試圖給出的是成為藝術作

品的必要條件當然在宣言時期成為藝術作品的必要條件隨著宣言的更迭而轉

換因此藝術的發生往往需要一定的前提條件對此是藝術界鮮少為人所談論的

丹托利用己身哲學的背景演化出藝術更迭形構中的哲學語彙將藝術作為藝術

的基本條件簡化為單純的哲學符號表達藝術在進步史觀的推演下另一種看待藝

術的方式使得藝術產生強烈的自我覺醒藉由哲學家的協助進入自我意識的階

丹托察覺晚近的藝術史學者在撰寫風格問題時每每遇到證明畫風互有影響

的證據不足時就會運用「屬性分類」在此筆者歸納丹托所謂「屬性分類」

則為藝術史研究方法中的「風格造型法」(Formalistic)以純粹「視覺」作為與

前輩畫家的對應關係往往將可視的外部形貌視為藝術的本質誤認為藝術史只

是一部風格的變遷史產生出時代順序上的風格線性關係的詮釋丹托所指的並

不是前人對後人的實際「影響」舉凡風格相似不需要是同時代的藝術家都

有可能因為從摹本學習而受到影響丹托對於風格的想法來自於斯多克斯

(Adrian Stokes)的論文〈藝術與科學〉(Art and Science)56堪稱風格描述最典型的

例子斯多克斯堅稱這類風格只存在於「視覺藝術」而且僅集中於視覺藝術附

帶建築(visual art-cum-archytectural)的這種形式這種美感交流極為明確而直接

甚至到不容許反駁的程度斯多克斯聲稱在塞尚的作品當中可以看到十五世紀的

藝術特質而這種特質也可以從後文藝復興藝術的維梅爾夏丹上看出古典風格

56Adrian Stokes Art and Science A Study of Alberti Piero Della Francesca and Giorgione New York

Book Collectors Society 1949 p 112

48

的重現與翻新(AEA 158)丹托試圖使用哲學邏輯的語言來解釋風格問題將十

五世紀風格特質簡稱為 Q此特質只要容易辨識即可至於是否易於定義並非重

點也就是說這種「交會」只存在於作品之中而非作品與觀者之間觀者能

做的只有「明確而直接的領會」藉此方法對只要與法蘭契斯卡(Piero della

Francesca)夏丹(Chardin)維梅爾(Vermeer)和晚期塞尚(mature Ceacutezanne)有所認

識再藉由一些關鍵問題應該可以輕易分辨出 Q 作品和非 Q(~Q)作品的不同

以下是丹托的操作模式

巴洛克的繪畫一定不是 Q應該也沒有人會認為德庫寧和帕洛克的作品

具 Q 特質沙瑞登(Sanreadem)作品當然具有 Q 特質林布蘭則無莫

迪里亞尼(Modigliani)作品可能待商榷helliphellipQ 特質無關畫作的好壞優

劣我們不能說法蘭契斯卡偉大是因為他的作品具有 Q 特質更重要

的是否定的風格特點正好是美學正項雖然犧牲了點清晰(perspicuity)

但是我們可以不吝於肯定就像沃夫林從線性區分「繪畫性」(malerisch

或 painterly)一樣所謂的犧牲指的是有些作品無法用繪畫性來形容

也不能用線性來描述瑞曼的作品就屬於這類(AEA 159)57

丹托認為這是邏輯問題當某物不是 Q它就是非 Q否定的語句代表界線

的明確從複雜的風格相似藝術體團塊當中區分明確的界線就算是最細微的

差異都能用「是」與「非」「有效」及「無效」在分類分析的語句中體現而「分

類者」扮演的角色極為重要丹托在此並未進一步說明「分類者」必須具備那些

條件是一般社會大眾藝術史家還是藝術家皆能擔任若以丹托的思維假設

可以發掘其背後有一意識形態認為藝術的評斷是非個人的是必須經過實驗證

明評斷的風格應具備「共感經驗」丹托曾說「我常幻想自己用法蘭契斯卡夏

丹和維梅爾的作品幻燈片來訓練鴿子然後在鴿子面前放一排幻燈片如果牠們

57 It is hard to imagine any baroque painting that is Q difficult to suppose anyone would find de

Kooning Q or Pollock Certainly Sanraedem would quality but probably not Rembrandt And we might

dither over Modigliani〔hellip〕Q-ness clearly has nothing to do with goodness or greatness not even if a

case can be made that Piero is great because he is Q What is important is that negative stylistic

attributes are aesthetically positive and at some cost to perspicuity we could give positive names to

them as Wolfflin distinguishes malerisch or painterly from linear and the likeThe cost is that there

are cases where it is impossible to say that a work is malerisch and equally impossible to say that it is

linear certain of Rymans canvases being cases in point(AEA 159)

49

能分辨 Q 作品與非 Q 作品我就給予獎賞」(AEA 159)可見 Q 作品的特質無關

畫作的好壞程度是非常直覺性的判斷丹托接續用否定的風格述詞構成一個簡

單的矩陣丹托依據斯多克斯所提的複雜風格概念將風格特色定為 Q而沃夫

林所創的「繪畫性」58定為 P利用這兩類風格與其反義字即可粗略描述每幅

作品

有這四種組合P 與 QP 與~Q~P 與 Q~P 與~Q舉例說明塞尚

具十五世紀畫風也具繪畫性所以是 P 與 Q莫內具繪畫性但非典型

十五世紀畫風所以是 P 與~Q法蘭契斯卡不具繪畫性卻是典型十五

世紀畫風所以是~P 與 Q瑞曼於八0年代晚期所畫的方塊既不屬於

十五世紀畫風亦非繪畫性所以是~P 與~Q(AEA 159)59

丹托承認畫家的風格是見仁見智風格述詞多少有顧此失彼之虞但重點是

每加進新的風格述詞時矩陣也將跟著變大也就是說如果所使用的述詞有 n

個則矩陣列數為 2n丹托舉例說明三個述詞的矩陣共八列四個述詞的矩陣

共十六列以此類推(AEA 160)以此操作展開矩陣的範圍可大可小加入越

多複雜的述詞可能會略顯龐雜但卻能夠將每一件作品都放入相對的座標形

成一個風格描述的棋盤也能夠將風格劃分的精細且精準丹托也提出此方法的

缺點每一個述詞所定義的屬性類別(在此的屬性是指分屬不同行但同一列的風

格特質)並未提供任何解釋無法解釋為什麼一位藝術家的風格會發展成這樣

而背後的原因無法探討但可以肯定的是丹托提出如此科學的風格分析方法

藉此希望打破傳統藝術史家利用時代前後關係來驗證風格互相影響的風格分析

法全任憑史家自我主觀的界定或是加以使用詮釋法來連接不同藝術家之間的

風格斷裂都是非常模糊不清且不客觀的

58沃夫林指出是「繪畫性」使十七世紀藝術明顯異於十六世紀藝術所謂「線性」就是以物

體可觸知的特性去認知描繪對象因此物體輪廓清楚穩定物與物之間的界限明確而「繪

畫性」則是強調從事物純粹可見的外貌去感知事物相互融合形成一種變動不定的樣態 59 we can characterize every painting there is albeit crudely it can be both P and Q P and ~Q ~P and

Q and finally ~P and ~Q Cezanne is quattrocento and painterly Monet is painterly but not

quattrocento Piero is not painterly but is paradigmatically quattrocento and a late-eighties white

square by Ryman is neither quattrocento nor painterly(AEA 159)

50

丹托也強調否定的風格述詞有其優點就是可以避免陷入粗略的二分法

因為如果只用簡單的「反義」字如「開放」相對於「封閉」或「幾何抽象」

之於「生物形體」我們反而無法構成矩陣(AEA 159) 丹托曾在〈藝術世界〉

中舉例矛盾與對立的差異「矛盾的述詞(contradictory predicates)並非二元對立

(opposites)原因是因為它們要在浩瀚的宇宙當中尋找所指涉的反義而二元對

立則不需要」 60例如沃夫林只提出五組對立的觀念 (1)線性與繪畫性

(linear-painterly)(2)表面的與具深遠感的(plane-recession)(3)閉鎖的形式與開放

的形式(closed- open form)(4)多元性與統一性(multiplicity-composite)(5)清晰的

與模糊的(lear-relatively unclear)這種抽象的歸化與分類在丹托看來相當的含混

不清因為矛盾的風格述詞必須要解釋其兩者之間的差異事實上沃夫林是利用

相對的特點來表現藝術上兩種對立的趨向再現的(representation)與表現的

(expression)古典的(classic)與非古典(non-classic)南方地中海藝術(the art of the

Mediterranean world)與北方藝術(the art of the Nordic world)丹托所謂的風格述詞

數可以非常的龐雜有時甚至需要自行創立新的風格述詞例如像是對「紐約畫

派」的形容卻是以「巴黎畫派」當作對立的反義而丹托的風格矩陣只需要分

出「紐約畫派」與「非紐約畫派」就足以涵蓋因為在「非紐約畫派」的屬性當

中已包含巴黎畫派以及其他的風格(AEA 160)當然丹托將評斷藝術作品的感

官感覺轉化為科學的符號總會遇到無法分析並過分簡化的問題但這樣的方法

卻將觀看與評價藝術作品的價值提升至另外一個介面空間排除所謂「人」的主

觀情愫讓作品與作品之間產生機械式地對話應驗的是作品的「物質層面」

而非「感覺層面」這樣的方法直接影響丹托所提出的風格矩陣所有的必較分析

原則筆者將利用下一小節說明風格矩陣的原由以及其潛在的風險與問題

四 工具三風格矩陣的問題

風格矩陣是丹托 1964 年提出的首次出現於文章〈藝術世界〉(The Artworld)

中利用風格述詞(artistically relevant predicate)的概念敘述風格矩陣操作的模態

丹托創造風格矩陣(style matrix)的目的是希望說明以往判斷風格的始末是多麼

武斷的方法藉此需要哲學來處理風格的問題丹托曾在〈藝術世界〉中說「風

格述詞越是多樣化藝術世界中的獨立個體將越複雜越是讓更多人知道藝術世

60 參考 Danto Arthur C The Artworld The Journal of Philosophy 6119 (1964) p 582

Contradictory predicates are not opposites since one of each of them must apply to every object in the

universe and neither of a pair of opposites need apply to some objects in the universe

51

界的複雜程度將豐富藝術世界成員們認知其他成員的經驗」61這說明了丹托

認識藝術的方式需透過所謂「藝術世界」成員中互相比較與認知而風格矩陣恰

恰是丹托用來認識藝術世界的工具之一然而風格矩陣有其困難度與限制譬

如需要有熟知藝術歷史和藝術理論的能力者才能有效的實施風格矩陣除此之外

關於風格矩陣的問題丹托以及其他學者紛紛都有提出有關的論點丹托自己則

在《在藝術終結之後》實際操作風格矩陣的思想狀態也再次補充說明風格矩陣

為何無法適用於廣泛的藝術史研究法以下為丹托所舉例之「風格矩陣」

假設我們必須用樣式主義巴洛克和洛可可三個風格述詞建立一個包

含三個欄位與八個行列的風格矩陣這樣的分法會比「非巴洛克」之類

的描述更訴諸直覺反應結果如下(AEA 163)

風格矩陣

樣式主義 巴洛克 洛可可

1 + + +

2 + + -

3 + - +

4 + - -

5 - + +

6 - + -

7 - - +

8 - - -

根據丹托的設想歷史上的每一幅畫都可以在這個表格內找到位置舉例說

明以范戴克(Van Dyck)受魯本斯(Rubens)影響為例屬於晚期巴洛克但他的人

體優雅協調線條清晰(svelto)所以不受巴洛克影響而傾向樣式主義也找不到

洛可可的風格所以屬於第二排(++-)但是丹托也強調部分的人會將馬列

維奇的《黑色方塊》放入第八排(---)代表否定的總和因為有如所有風格

61 同上 p583 The greater the variety of artistically relevant predicate the more complex the

individual members of the artworld become and the more one knows of the entire population of the

artworld the richer onersquos experience with any of its member(AW 583)

52

都消失的黑洞丹托卻以瑞曼的作品舉例單一的藝術家的作品也會因為其作品

的多樣性而分別處於不同的位置不應該把所有的單色繪畫都自動納入第八排

風格矩陣所認同的「視覺」或是視覺所認同的風格矩陣意味著所有藝術作品

形成一個有機的共同體每一件作品的存在都可能釋放出其他作品的潛在特質

丹托認為藝術品的世界就像一個共同體內部各事物都環環相扣(AEA 163)這

就是丹托所謂的「藝術世界」(artworld)丹托認為一件藝術品就等同於藝術世界

的一份子和其他藝術品產生各種不同的關係就像在風格矩陣的世界中藝術

作品的討論會因為其外顯特質的相似關係而被並列討論這在傳統的藝術史風格

影響分析當中是違背時間順序上的原則丹托將藝術作品一律視為平等每件作

品風格屬性多寡皆一致像是實驗室裡的樣本經過理論者的採集被同時擺放在

同一平台上相互交叉分析每當表格加入一種新的風格欄位每一件作品便同時

增加一種屬性藝術世界講求平等也是相互補足的(AEA 164)風格矩陣的最

大的優點之一便是能夠協助發掘所謂繪畫的潛在特性(latent properties)

當然風格矩陣也有其缺點存在它最大的問題即是完全忽略了歷史背景將

所有藝術作品視為同一時代的產物對於風格矩陣的可行性及有效性丹托持保

留的態度學者卡若在論文〈丹托風格與張力〉(Danto style and intension)也

探討風格矩陣的問題62他指出「由於風格矩陣允許古典作品的風格述詞放入

現代的討論之中因此風格矩陣能夠毫不理會藝術家的意念強加風格敘述於作

品之中的舉動使得作品風格變得不合時宜而這種風格的凌駕是沒有任何歷史

根據的」63這說明了風格矩陣背後有一個政治的意圖存在而違反了丹托所嚮

往的自由藝術世界的詮釋方式而這也是丹托自我推論的矛盾所在一方面丹

托希望建立的藝術世界是自由而沒有任何敘述中心可以代替的自由藝術另一方

面丹托創造的風格矩陣卻違背了藝術世界的宗旨利用簡約概括的邏輯符號判

定藝術的風格刪除其餘可能的藝術價值徹底消滅了藝術史中多樣性的觀點

是反歷史的(ahistorical)

丹托在《在藝術終結之後》也提出了相對應的回應

62 Noeumll Carroll ldquoDanto Style and Intensionrdquo Journal of Aesthetics and Art Criticism 53(3)251-57 63 同上 p256The style matrix on the other hand can impute properties to artworks that are

completely anachronistic and beyond the ken of artist For the style matrix warrants stylistic

attributions have no basis in the historical past The style matrix allows imputations of properties to

works of the past of conceptions of art available only in the recent present

53

我擔心的是這種方法會讓美學和歷史分家雖然他縮短了藝術美和

自然美的距離不過卻讓我們失去鑑賞力藝術感知能力絕對和歷史

有千絲萬縷的關係我認為藝術美和歷史也是緊密結合的(AEA

164-165)64

由上述的敘述可以得知丹托以自然美及藝術美之間的差異觀點來解釋風格

矩陣的問題丹托在處理自然美及藝術美時所使用的判定方法在理論的基礎上

是矛盾的因為風格矩陣的自然美的判斷來自於對藝術史與藝術理論的熟知也

就是欲判斷某物為藝術品時需要提出眼睛無法反對的證據而通常證據來自於

藝術史藝術理論背景也就是丹托所謂的「藝術世界」具體而言除了討論

作品本身以外還必須知道其它現存作品的來龍去脈知道這些作品如何讓新作

品成為可能丹托所舉的《布瑞洛箱》就是最好的例子不懂歷史或不熟藝術理

論者無法將這些箱子作品看成藝術品因為這牽涉到物件的歷史和理論而不只

是眼睛易見的部分唯有訴諸歷史和理論時才能將這些新作品視為藝術單色

畫的情況也是如此(AEA 165)

筆者認為丹托提出「風格矩陣」的問題會相對複雜許多因為風格矩陣的

前提假設不兼容於丹托其他的思想原則加劇了思想間的矛盾舉例來說藝術

終結最主要的目的之一就是摧毀歷史的圍牆讓藝術朝向自由之路發展並利用

哲學作為讓藝術覺醒的工具然而風格矩陣假設藝術作品的屬性為藝術史上的一

個函數以此作為劃分風格屬性的原理原則背後擁有一個看不見的「分類者」

使得藝術又回到框線之中甚至限縮至更細微的範圍讓藝術再一次的被原則與

敘述禁錮

五 丹托的「本質論」成為藝術的必要條件

丹托揭開藝術終結論的關鍵鑰匙即是給出成為藝術品的必要條件早在《藝

術的世界》中就已經暗示了藝術品是物品與藝術界的合成物欲把某物看成是藝

術作品就需要眼睛無法辨識的某種東西(AW 32)在《普通物品的轉化》(The

64 And I think that what concerns me is the separation of aesthetic from historical in this way It is a

move that closes the distance between artistic and natural beauty But in doing that it blinds us to

artistic beauty as such Artistic perception is through and through historical And in my view artistic

beauty is historical as well(AEA 164-165)

54

Transfiguration of the Commonplace)中提出了函數的概念「一個對像物 o 僅當在

闡述 I 的解釋下是一件藝術作品此處的 I 具有把對象 o 轉化成藝術品的作用

I(o)=W」(TC 125)65顯然丹托亟欲將邏輯學及數學概念推演並應用於理解藝

術上在數學中一個函數是描述每個輸入值對應唯一輸出值的這種對應關係

若藝術之物的定義具有一定的闡述質量則任何只要擁有有效的闡述能力之物

便能轉化為藝術因此藉由哲學家的闡述賦予物件區別藝術與非藝術的潛質

它便能成為藝術品最後丹托在《藝術終結之後》補充說明了本質論的定義

一件藝術作品必須(1)關於某個主題(2)體現其意義這種體現的結果總是

超出或落在內涵或外延意義的區別mdash這種區別是為了捕捉意義的多種層

次mdash之外一直等到德國邏輯學家弗雷格(Frege)引入其重要但未完全的

「層次」(Farbung)概念以強化「意義與意謂」(Sinn and Bedeutung)之後

哲學家才找到一種處理藝術意義的方法(AEA 195)66

欲解釋丹托對本質思想的演變須回到《普通物品的轉化》文本當中不斷重複

提及闡述(interpretation)這個述詞在丹托定義藝術的本質的過程中「闡述」變成

必要的途徑經由藝術家或是藝評家甚至是觀者的闡述都能將普通的物件轉

化為藝術因為任何的闡述都能構成一個新的作品(TC 125)每一件物件或藝術

品都是多義的也因此作品背後看不見的詮釋能量才是構成藝術的必要條件丹

托主張「所有的哲學問題都有這種形式兩個外觀上完全一致的東西卻可能

分屬不同的確實截然不同的mdash哲學範疇」(AEA 35)67此問題的形式則可以套

65參考 The Transfiguration of the Commonplace A Philosophy of Art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81

p125 In art every new interpretation is a Copernican revolution in the sense that each interpretation

constitutes a new work even if the object differently interpreted remains as the skies invariant under

transformation An object o is then an artwork only under an interpretation I where I is a sort of

function that transfigure o into a work I(o)=W Then even if o is perceptual constant variation in I

constitute different works Now o may be looked at but the work has to be achieved even if the

achievement is immediate and without any conscious effort on the observers part 66 the essence of art did little better than come up with conditions (i) and (ii) as necessary for

something having the status of art To be a work of art is to be (i) about something and (ii) to embody its meaning Embodiment goes beyond or falls outside the distinction between intension and extension

as capturing the dimensions of meaning and it will not be until Frege introduced his important but

undeveloped notion of Farbung to supplement Sinn and Bedeutung that philosophers of meaning found

(and quickly lost) a way of handling artistic meaning(AEA 195) 67丹托在《連接世界哲學基本概念》 (Connections to the world The Basic Concepts of

Philosophy)(New York Harper and Row 1989)中對此概念有較詳盡的解釋

55

用於藝術的例子「如果某件藝術作品和另一件非藝術作品之間沒有明顯可見的

差別」那麼導致它們不同的原因何在丹托舉例的命題靈感來自於 1964 年沃荷

在紐約曼哈頓東七十四街史岱博畫廊的不凡展出《布瑞洛箱》當時人們無法將

沃荷做的箱子理解為藝術顯然丹托看到的則是肉眼無法分辨的事實「但我

確信它們的確是藝術而且對我而言更刺激且更深層的問題是它們和超市倉

庫裡那些布瑞洛箱之間的差別在哪裡既然兩者之間沒任何差別可用來說明何者

是實物何者是藝術」(AEA 35)丹托理解藝術發生的前提條件容易讓人思索

亙古以來藝術的誕生起點究竟為何依據丹托的理論只要在觀念領域產生真實

與幻象(生活與藝術)的明確二分界線藝術就誕生了兩個感覺上無法區分的物

品為什麼一個是藝術品另一個則不是就丹托而言此時哲學也誕生因為

真實與真實相對應的幻象的出現產生了判斷的機制真實作為一個明確的概念

使得哲學有了生長的條件讓藝術成為真實的對立面這樣在真實的世界外產

生了新的事物而丹托將此稱為藝術的誕生對丹托而言沃荷與杜象作品的出

現單純地證明了藝術的終結因為在感官呈現上這些作品能提供的刺激相對減

少卻賦予了觀者「判斷」的能力沃荷與杜象如同科學家一般他們最大的價

值並非創造藝術而是發現了作品中出現的意義這層意義是外觀上所缺乏的

但卻發現了讓藝術成為藝術的方法

到底丹托的本質論說法是否有別於古典哲學對本質的理解在美學場域中

學者大衛卡西爾(David Carrier)曾說「藝術具有本質的說法就是丹托批判的對

象」68但是丹托論自己所理解的「本質主義」是哲學上以正統嚴謹的態度通過

所以必要且充分條件後所產生的定義(AEA 194)以丹托的標準來定義藝術似

乎不可能完整定義藝術本質丹托認為自柏拉圖以來一直到海德格為止美

學的問題不再於這之間的哲學大師是否為本質主義者而是他們誤解了本質

(AEA 163)也就是說卡西爾的評斷最多只能說丹托以非傳統本質論哲學家

的身分否定本質主義並不表示其對藝術的論述從此就無「本質」存在只是丹

托理解的「本質」與哲學的本質論相互牴觸而丹托進一步說明「本質」的意涵

內容如下

68 David Carrier ldquoGombrich and Danto on Defining Artrdquo Journal of Aesthetics and Art Criticism 54

no 3 1995 p 279

56

「本質」可由兩個層面來看一為某詞指稱之事物的類別(class)二為

該詞內含的屬性特質如果以解釋詞義的傳統方式來講即外延意義的

(extensionally)及內涵意義的(intensionally)當你藉由歸納法努力引出構

成該詞彙之外延項目的共同和特別屬性時其作用就是外延意義(AEA

194)69

在傳統邏輯學對詞義的標準區分中詞彙有兩種解讀的方式也可以作為一

組用來判定該對象的屬性或特徵第一階段或第一種面向稱為該詞的「外延意義」

第二階段則是「內涵意義」舉例說明「哲學家」的外延意義是蘇格拉底柏拉

圖泰勒斯等等內涵意義則為「愛智慧之人」「明智的」等70因此「藝術品」

一詞的外延意義具有超高異質性丹托認為特別是在現代所以不時會有人以此

為基礎否定藝術品這個類別具有一組定義清楚的屬性丹托假設「藝術品」的

外延意義隨歷史而變不同時期的作品也就各有特色不盡相同也不需相同

藝術做為一個概括的定義必須包含這所有的不同作品反過來說所有不同作品

也都必須能驗證共同的藝術本質(AEA 197)當然曾經在歷史的驗證上擁有短

暫存在的例外也就是認為「美」是藝術的必要條件之一各種形式的美是使人

類產生歡愉且共感的享受依據丹托對本質論的假設這樣的本質已經無法適用

於解釋後歷史的藝術之質因為藝術的本質從來就不是一個通則丹托舉例「藝

術品的外延意義甚至還必須涵蓋所有曾經製作過藝術品的不同文化藝術的概念

必須與所有被認定為藝術的事件吻合接下來導出的藝術定義必定是沒有必然的

風格限定的(AEA 197)」也就是說丹托對藝術本質的理解是藝術的外延意

義是複雜且變動的狀態時代與時代之間對於本質的定義不斷的轉變丹托更強

調那些喜好否定其他作品的藝術價值的人傾向把藝術某個時期附加的特色提

升為藝術本質的一部分這種做法是哲學上的謬誤但卻是很難避免的一種謬誤

特別是當我們缺乏一種有力的歷史相對論來調和本質主義時(AEA 197)特別是

在宣言時期藝術的本質隨著宣言的更迭不斷地被取代高的敘述價值凌駕於各

69 There are two ways to think of essence with reference to the class of things denoted by a term or to

the set of attributes the term connotes extensionally and intensionally to use the old terms in which the

meanings of terms was often given2 One is functioning extensionally when by induction one

endeavors to elicit the attributes common and peculiar to the items which form the terms

extension(AEA 194) 70 Morris R Cohen and Ernest Nagel An Introduction to Logic and Scientific Method (New York

Harcourt Brace and Company 1934) p 31

57

種藝術之上形成單一的系統規範已經無法適用於後歷史的多元價值觀就像

沃夫林曾說「不是每件事情在任何時候都是可能的有些思想只能在某些發展

階段中才會被考慮到」71也說明為什麼就算藝術擁有本質本質也不會是恆常相

等的沒有單義的本質存在

筆者認為丹托處理本質議題時刻意繞過傳統本質論的論調有其目的存在

一方面使用的是邏輯學上嚴格的語言邏輯式「藝術在本質上若是 X任何非 X

的事物都不是(或本質上不是)藝術」來區別藝術的定義是有方法論上的依據

不應該用譬喻或是模擬兩可的語言來敘述藝術的定義另一方面強調方法論的

重要正是丹托提出「判斷」藝術品的重要價值所在丹托曾說他提出終結論的

貢獻就是找出一個定義這個定義除了能符合藝術品這個類別的嚴重分裂外

還要能解釋這種分裂是如何產生的(AEA 194)顯示出如何解釋藝術成為藝術

的過程是二十世紀的創作者或美學家所共同要努力的目標因為在藝術被製造出

來的那一刻它並不一開始就擁有藝術價值必須經過哲學家或是藝術家的自述

或判斷才能將藝術品從普通的物件轉化為藝術作品而此一動作則需要將作品

放入藝術世界作品間的關係網脈或是哲學的充要條件底下分析由哲學式地闡述

讓物件成為藝術品筆者認為此一作法不全然能套用至所有物件藝術之上觀

念藝術確實是朝向此一方法成為藝術品而其價值隨著觀念的變動而存在但如

果回到物本身的實質價值層面則又是另一波「形而下」與「形而上」的論戰

六 卡若論丹托理論循環論證的問題

本節主要藉由卡若(Noeumll Carroll1947-)在《丹托與他的評論者》(Danto and

His Critics 1993)的文章〈本質表現與歷史〉(Essence Expression and History)

中有關於丹托藝術終結論循環論證的問題依序透過卡若的批評揭開丹托總體終

結論上的邏輯矛盾循環論證可以說是一種邏輯學上的謬誤當論證有次序時

其中一個論證的前提有賴於下一個論證的結論來支持但最後一個論證的前提卻

又反過來需要第一個論證的結論作為支持在沒有任何外在的理由或證據證明前

提為真時當論證的結論本身支持前提前提又得不到外在證據的支持時就稱

為循環論證

71 Heinrich Wolfflin ldquoForword to the Sixth Editionrdquo Principle of Art History(New York Dover Books

1932) ix

58

具體而言可以從宏觀的角度看待藝術終結論卡若認為應將丹托美學區分

為他的藝術哲學與藝術史哲學來看待丹托的藝術終結的前提建立在對藝術作品

拋出的哲學問題上此哲學問題創造了判別藝術與非藝術「不可分辨性」的哲學

形式但這樣的前提對於卡若而言是不成立的他說

丹托告訴我們有關藝術的發展歷史並且藝術的發展已經終結但這個

藝術終結的故事建立在「什麼是藝術的性質」這個問題由於「不可分

辨性」的出現而進入了適當的哲學形式而且一旦這個問題以這個方式

陳述出來藝術的歷史終結這個問題則交由本質主義者來回答這不

是意味著丹托有關藝術哲學的觀點產生出他的藝術史哲學嗎(Carroll

1993136-137)72

卡若所指的「不可分辨性(indiscernible)」是丹托所稱將物件在「生活實務上」與

「藝術上」區分的兩個潛在「判斷」問題而丹托的藝術哲學便建立在此分辨性

的討論上若沒有「藝術的性質是甚麼」這樣的命題就不會有藝術終結的問題

產生也就是丹托所謂「將問題拋給本質主義者(哲學家)回答」而哲學介入藝

術之後藝術史家的使命就將終結在文本當中卡若清楚地使用條列式的方式模

擬丹托理論的具體操作模態

1 當「藝術的性質是什麼」這個問題由不可分辨性陳構出來之後

則藝術世界不可能出現進一步的理論突破

2 如果藝術世界不可能出現理論突破則一個本質定義就有可能產

3 「藝術的性質是什麼」這個問題已經由不可分辨性陳構出來

72 Noeumll Carroll ldquoEssence Expression and Historyrdquo Danto and His Critics 2e pp 136-137

Danto presents us with a developmental history of art - one where art has an end This story

unavoidably relies on the notion that the proper philosophical form of the question What is the nature

of art can only be framed in a philosophically appropriate way in terms of indiscernibles And once

framed that way art history ends and its discovery is explored by the essentialist But doesnrsquot this mean

that Danto s view of the nature of the philosophy of art is material to generating his philosophy of art

history

59

4 因此一個本質定義現在有可能產生73

卡若認為前提 1 和 3 產生出藝術終結的宗旨論旨結論的產生是結合前提 2

的藉由此推論出本質的理論是有可能的前提 3 是一事實判斷前提 1 則建立

在兩個假設之上①藝術在沒有變成哲學的情況下不能夠建立藝術的理論②一

旦藝術的性質是什麼這個問題以不可分辨性陳構出來之後他得到適當的哲學形

式凌駕於其他的理論陳構形式(Carroll 1993137)卡若甚至認為對「藝術

的性質是什麼」這個問題本身就有利於本質論的討論所以在藝術史哲學中

訴諸不可分辨性來支持本質論可能犯了循環論證的謬誤

以上可以看出卡若認為丹托的哲學操作模態有其自圓其說的問題存在但

究竟丹托本人是在有意識或無意識的狀態下犯此矛盾謬誤還是終結論本身有其

不可迴避的問題存在香港學者梁光耀對卡若的回應提出以下論點認為卡若所

分析的第一個前提不一定成立因為它假定了藝術品不可能從非外顯性質層面推

翻藝術理論即使它能成立第二個前提也有爭議性因為從非外顯性質給藝術

下本質定義但這並不表示一定只能從非外顯性質方面下本質定義也有可能根

本不能下定義或者可以下非本質的定義梁氏更指出不可分辨性的問題本身不

需預設本質定義的成立卡若所講的循環論證正是建立在不可分辨性的出現能必

然地推論出只有本質定義或不可定義的可能性我們頂多只說藝術終結對從非外

顯性質給藝術下本質定義有某種程度上的支持(梁光耀 201388)

可以見得卡若與梁光耀的論調稍顯不同事實上丹托對此並無做出回應

似乎默認了卡若的論點筆者發現丹托書寫上的習慣對於論點的立場通常都

採假設的形式間接帶出他的哲學觀點舉例來說如果丹托的藝術哲學是建立在

藝術史的進步發展假說之上以丹托的藝術史觀來說說明整個藝術是擁有一個

線性的藝術史觀造成一種內驅力使得藝術不斷進步向前不管進步史觀的概念

來自於黑格爾瓦薩利還是葛林柏格丹托所要終結的敘事形式的藝術史必須是

73 同上 Dantos argument appears to be this

1 Once the question ldquoWhat is the nature of artrdquo is framed in terms of indiscernible then no further

theoretical breakthroughs can issue from the art world

2 If no theoretical breakthroughs can issue from the art world then an essentialist theory of art is

possible

3 The question ldquoWhat is the nature of artrdquo has been framed in terms of indiscernible

4 Therefore an essentialist theory of art is (now) possible

60

線性的也就是前提假設藝術史必為線性事實上我們很難根據外部的例證

證明歷史是進步發展的所以丹托就有可能犯了循環論證的問題筆者認為若

從丹托原始的出發角度藝術的歷史是否為線性發展是丹托從黑格爾的理論得出

的靈感對於進步的歷史觀黑格爾在藝術的三段進步說已經詳盡地將「形式」

與「內容」消長的分期到最後的「絕對精神」的演化作了詳盡的鋪陳丹托利

用此架構證明藝術的進步說更在《藝術終結之後》提出「藝術的哲學問題既

然已在藝術史範疇內得到闡明那麼藝術史就抵達其終點了西洋藝術史可粗分

為兩大時期我稱之為瓦薩利時期和葛林伯格時期兩者皆採進化觀(AEA 125)」

瓦薩利的藝術史觀是種模擬再現「征服視覺形象」的技巧與時俱進止於攝影

電影的發明而葛林伯格的現代主義宗旨藉由尋找繪畫的定位開啟新的敘述

將層次往上拉到藝術條件的定義最終在物質條件中找到答案止於普普藝術

兩者皆是擁有終點的史觀在丹托的前提上被認為是擁有線性歷史發展的也許

卡若據理力爭認定丹托以本質論與終結論的前提上犯了循環理論的矛盾但就藝

術終結的目的而言這樣的假設是必要的

最後筆者認為就像第一節所提到的繪畫終結的概念一般終結論的目的不

在於證明某一種創作媒材或風格已經不能再繼續被創作就算丹托預言葛林柏格

的現代主義已經走向終點世界各地還是有人繼續從事抽象表現主義的繪畫風格

甚至在藝術市場上蓬勃發展因為終結論本身已是事實眼睛看得到的事實七

零和八零年代已經驗證了藝術的多元發展方向就算丹托的藝術終結觀有他的矛

盾與謬誤但不可低估的是後歷史時期的藝術開啟的樣態是多義且繁雜的或正

確來說藝術不是開啟新的方向而是讓那些從古至今就既定存在的藝術表現形

式得以發聲

七 結語

以上五個議題分別帶出丹托使用哲學作為工具的實驗成果可以看出丹托操

作藝術之物的態度趨向分析與界定的劃分手法將「藝術的定義」從龐雜多元的

藝術世界裡析出筆者將其比喻為藝術世界的「層析法」(chromatography)74若

將藝術世界視為混沌且非均勻的混合之物丹托在初期所操作的實驗方法則是

明確檢定合成藝術之物最小的本質為何析出不同成分的藝術之物在不同作品之

74 層析法(chromatography)是分析化學中一種用來分離混合物的色譜技術

61

間空間上的相對定位以藝術世界中發生的事件史料與前人的研究作為判斷及

認識新對象的基準是丹托操作理論的方法面對未知之物的認識程序採用跨

領域與邏輯學鍵結的系統產出對藝術世界全新的研究方法就如同科學家一

般將藝術場域中的已知或未知之物去除舊有的意識形態重新將其搬至實驗

桌上仔細剖開層層的肌理剝開熟悉卻陌生的藝術之物使其演繹出全新的立

論視野

但學者卡若卻發現無形中丹托在產出理論的辯證關係裡夾雜了循環論證的

漩渦何以證明卡若的說法擁有支持的例證筆者爬梳除了卡若提出的藝術哲學

與藝術史哲學的互相擁護的範例之外發現丹托處理終結議題風格矩陣的方法

及本質論時也有此一問題存在當然不止於此在丹托其他的思想也有此異狀

就不逐一列舉首先在「藝術終結」不等於「繪畫終結」的舉例中丹托精確

規範了繪畫終結的範圍這項舉動明確回應了部分學者針對丹托藝術終結未能實

現於當代藝術現況的爭議因為藝術終結從來就不是用來解釋藝術如何死亡的理

論單從字面上曲解藝術終結的理論不足以推翻丹托研究得出的藝術終結現象

丹托最終以此不等式的外延意義證明繪畫已經失去了帶動藝術前往的動力原地

踏步不代表最終走向滅絕但以進步的內驅力來說繪畫已經不足以成為藝術世

界的前衛代表此為丹托引出繪畫終結的深層目的接續從非 Q 則 P 到風格

矩陣的分析方法帶出藝術世界的層析作用讓藝術世界得以使用相對科學的實驗

操作得出非常特殊的詮釋模態是一種模擬的模型最終能不能實際用於藝術

的分析法有待後續研究者的見證丹托給出的是不同以往的風格分析的方法挑

戰依循沃夫林的五組風格二分法原則的企圖極為顯著也值得肯定

從丹托的理論操作狀態可以發現其理論支持的力量來源往往來自於他

者的理論分析或外部的理論作為支撐以亞里斯多德以來的選言三段論(P 或 Q

非 P 所以 Q)推估藝術終結的結論但前提往往是虛無假設因為無法驗證而

成為虛無在邏輯學的場域中是無效的謬誤但為何丹托選擇採納並不斷的使

用在邏輯世界的謬誤卻在藝術世界有效循環論證的有效來自於虛無世界的

假設丹托所要驗證的藝術定義本身就是一個超越的存在類似於德勒茲的謂語

操作邏輯釋放選言命題既有的系統解釋前衛藝術超越的有效性根據陳瑞文的

分析德勒茲否定自亞里斯多德以來的三段論式的謂語邏輯中以告知命定普

遍與說教的價值系統此乃因謂語邏輯中謂語本身具有先定存在身分因而不

62

能再分解或被討論故而具有告知意涵而德勒茲選言命題的操作則凸顯出對既

定系統的逃逸75也就是說丹托創造的本質理論或終結理論的潛在目的即是

以否定的態度對既有的系統作顛覆的作用以循環理論作為一種手段與方法讓

長久堆積沉澱的藝術知識得以攪動並依循虛無的假設理論重新檢視自身的藝

術架構

75 陳瑞文〈事件作為作品作為事件mdash德勒茲的事件觀〉《藝術觀點》48 期2011 年頁 133

63

第四章 藝術終結去中心反現代與包容他者

一 前言

本旨在討論藝術終結概念中三個重要的核心目的去中心反現代及包容

它者本章著重討論丹托的思考模式及議題鋪陳模態了解丹托看待歷史終結之

後藝術的特徵與特色研究發現此三個核心概念觸及兩個層次適用性與代表

性適用性即是以普遍的藝術為名討論藝術終結所涵蓋的包容它者與反中心

論的特徵這也間接呈現在歐洲與美國現當代藝術美學的主要訴求以藝術家為

名以作品為名當作前提將藝術視為人類的共感經驗嘗試揭露潛藏在藝術背

後的種種議題並將其分析與歸納最後成為新的方法論及認識論其次藝術

終結觸及代表性的問題在丹托的觀察中普普藝術成為象徵藝術終結的指標

是所有反動力量浮上檯面的起始點也因此多元的徵候得以成立

丹托在書寫文化及社會因素等議題時常以點狀分散式的案例堆疊在兩大

脈絡之下筆者好奇此安排是否與分析哲學傳統的研究方法有關使語句之間

邏輯化分明而因此拋棄情感層次轉以客觀事實呈現為了突顯反中心論相

關議題本文將藝術終結論中關於文化政治及社會等議題凝集並展開討論分

析其思想脈絡剖析藝術終結論的潛在功能(去中心反現代與包容它者)議題

之中前兩脈絡分別以瓦薩利模式與葛林伯格現代主義模式說明西歐藝術史建

立過程中的排他機制所產生的影響接續再以異族藝術普普藝術及多元徵候

分別解釋在藝術終結的命題下其如何對抗並成為反抗機制中的重要角色

二 藝術史一道具有排他性的牆

丹托撰寫藝術終結命題從歷史的觀點審視問題趨向兩大主軸其一是將

事物或問題放在它所產生的歷史語境即它所產生的時代社會等因素進行考察

其二關注事物自身的邏輯把事物或問題本身看作一個線性的發展過程在時

間的每個點上都是問題或事物發展的特定階段前者屬於共時性而後者則為歷

時性此兩大脈絡構築丹托終結論的基礎架構除此兩大方向外筆者發現丹托

書寫終結論模態在文化議題的處理上採取分散疏散點狀等策略置於文本

各處以削弱種族性別及宗教等議題的強度因此丹托談及藝術史中學科本

64

身排他性問題時總是以案例的方式呈現然而歷史書寫不免遇到書寫者主觀

過濾歷史事件的問題而歷史問題也一直是終結論的一大脈絡筆者好奇丹托

不斷強調「藩籬」對藝術史的影響卻又沒有明確歸納藝術史排他性的因素也

沒有將其導向文化及政治層面成功繞開社會結構及權利等問題原因何在因

此本節將以文化政治學的角度審視並揭露丹托書寫歷史問題中強調藝術史排

他性背後夾帶種族主義及權力部屬等問題

首先丹托將擁有歷史的藝術世界歸咎於知覺真理(perceptual truth)也就是

眼睛看得見的真相所主宰

何以藝術有其歷史繪畫藝術的歷史就是藝術創作的歷史這個歷史在

瓦薩利時代幾乎是由知覺真理所主宰而這個事實從頭到尾都沒有改變

儘管藝術創作顯然已有所不同(AEA 49)76

在丹托藝術終結論中不只一次提醒藝術能夠擁有歷史是需要被加以批判

與檢討的命題過去從瓦薩利時代開始一直到印象派前期的五百年西歐藝術史

被丹托視為「典範的」藝術史也是終結論中欲終結的對象(見本論文第二章)

對於時代的大敘述概念藝術與科學有著顯著的關聯性典範(paradigm)的概念

最初是由孔恩(Thomas Kuhn1922-1996)77提出用於解釋科學革命具有一定的

範式每個時期都按照範式所提出的假設進行實驗而在西方繪畫藝術上的範式

則代表藝術史按照編年的方法編撰一套具有風格詮釋的藝術史或一種進步的

時代精神後期的藝術必須推翻前期的藝術在理性與感性之間來回擺盪繪畫

的典範(paradigm)隨著時代的演變發展出較早的歷史結構劃下一個封閉的可能性

76 why representational art has a history (which he sometimes elides into why art has a history)

As I see it the history of the art of painting is the history of the art of making which in the Vasarian

period was pretty much governed by perceptual truth which did not change from one end of the period to the other though the art of making clearly did (AEA 49) 77 Thomas Kuhn(1922-1996)為一猶太後裔他先是在私立中學受中等教育17 歲進入哈佛大

學物理系就讀1943 年畢業並繼續在母校攻讀博士1949 年以「單鍵金屬聚合能量和原子量子

缺失的關係」的論文獲得博士學位典範概念是孔恩在《科學革命的結構》一書中所提出用以

指涉在某個特定時期科學活動的本質具有幾個特徵第一廣義地說它代表一個科學社群整

體的理論信念價值方法目標專業與教育結構第二狹義地說它代表在某個特定領

域一套科學研究的導引Kuhn Thomas 1997 ldquoThe Priority of paradigmsrdquo in The Structure of

Scientific Revolutions pp43-51

65

範圍將較晚出現的歷史結構的可能性排除在外也就是說它自成為一套序列

的系統也是單一的存在既不容許自己不遵守進步的歷史也不接受異己的它

者介入

然而為何長達數百年間卻沒有能夠真正對此問題提出質疑丹托曾援引沃

夫林《藝術史的原則》中的一段經典論述「再怎麼有原創力的天才也不可能

掙脫其生來就已設限的某些條件不是每件事在任何時候都是可能的有些思想

只能在某些發展階段中才會被考慮到」78也就是說藝術的發展歷程要突破

現狀而轉為自我意識的階段是需要在時代允許的充分條件下才有辦法完成

丹托則認為「藝術的實踐」(artistic practices )必定經歷過一場深刻的斷裂因為

宗教圖像的解釋尚未將「藝術家」的觀念納入但到了文藝復興時期「藝術家」

的觀念已佔有核心地位所以瓦薩利才會想寫一本關於藝術家生平的巨著這之

前有的充其量也只是靈光乍現的聖人(AEA 3)79

可以見得丹托對於歷史事件的態度有其主觀的認知認定藝術史撰寫的

過程不單只有事件客觀真相的呈現背後因個人喜好過濾及排他的特性也佔

有一定的比例而丹托認知的「歷史事件」隱含哪些條件他明確地在早期的文

章〈對歷史的提問(On Historical Questioning)〉中指出至少有三個原因可以相信

歷史的事件是「獨特」且「無規律性」的80分別為(1)藝術史家花大部分的力氣

尋找同時代的作品之間擁有某種同一性與風格相似性但卻忽略了每一個藝術創

作的事件與活動都是獨特且沒有規律的(2)如果事件並非獨特且無規律根本

就無法發展出歷史敘述前提是如果歷史研究的結果是完整呈現過去的事實(3)

作為人類歷史學家的天命就是使用不同的角度對其他人類的活動及一切感到好

奇這份好奇絕不會用在其他生物或物件上丹托的立場突顯了歷史事件的隨機

特質以及不可預測性但這與長久以來歷史的撰寫模態往往只呈現某一特定族群

的歷史觀丹托認為這是一種另類的霸權與專制因為歷史學者提出問題意識時

總是針對某一個特定的事件提出特定的問題不是因為這些事件本質上抗拒或是

78 Heinrich Wolfflin Principle of Art History The Problem of the Development of Style in Later Art

MD Hottinger (New York Dover Publication nd) ix 79 There would then have been a profound discontinuity between artistic practices before and after the

era of art had begun since the concept of the artist did not enter into the explanation of devotional

images but of course the concept of the artist became central in the Renaissance to the point that

Giorgio Vasari was to write a great book on the lives of the artists Before then there would at best have

been the lives of the dabbling saints 80Danto Arthur C On Historical Questioning The Journal of Philosophy 513 (1954) 89-99 Print

p92It seems to me that there are at least three apparent reasons for believing that the events for

happening with which historians deal are unique and non-recurrent(92)

66

藐視任何歷史觀點的分析而是歷史學家在知識生產上的需求來自於他們是誰81依據丹托提供的線索將這套針對廣義歷史的觀點套用至藝術史上也能成立

在葛林伯格看來超現實主義和學院派繪畫一樣都處於「歷史的藩籬

之外」(outside the pale of history)mdash這是我從黑格爾那裡借用的說法

〔helliphellip〕換句話說某件作品具不具藝術地位要看它屬不屬於官方敘

述的一部分(AEA 9)82

這段話說明了葛林伯格對藝術定義的基本看法強調藝術作品的地位取決於

該作品的敘述系統是否為正統丹托引用葛林伯格對藝術的看法來自於對整個

藝術史建構方式的質疑在晚期現代主義的敘述中藩籬外的藝術根本不屬於歷

史進程的一部分要不也只是退回到某種早期的藝術形式(藝術的回溯)(AEA 9)

從古至今藝術的歷史擁有篩選汰換的機制而宣言時期的各種敘述系統正強化了

此篩選機制的功能例如抽象表現主義超現實主義單色畫等藝術在本質上

只剩下某一種特定的形式或是以某一種特定的媒材做為篩選標準都是區分我

族與他族的分類活動將自身劃分為主流的同時也否定忽略或抹滅他者擁有

權威的藝評家(如葛林柏格)在所認定的美學正確價值上以文章作為工具譴責

那些不受到「天啟」的所有藝術作品這是類似於文化政治學的看法以界定形

塑特定品味自身在排除與接納的交互作用下產生分類的品味判斷發揮一定的

影響力與說服力並致力於使其擁有歷史淨化並刮除任何異質汙穢的它者這

是歷史與藝術評論的共犯結構此概念驗證了丹托的說法「當繪畫(Painting)或

藝術(Art)當做專有名詞時與黑格爾舊敘述裡的精神(Geist)存在於同一個層次

此外藝術的大敘述是根據『藝術想要什麼』(what Art wanted) 來定義歷史的藩

籬(AEA 105-106)」簡言之當「藝術」成為專有名詞時不免就有所規範與

定義但丹托強調的是藝術的本質與歷史事件的本質一樣是獨特且沒有規律的

這與放進百科全書那種定義式的建構法互相違背

81Historians ask specific questions about specific events not because these events ontologically defy

any but historical analysis but because the historianrsquos needs are intellectually what they are(93) 82 Surrealism like academic painting lay according to Greenberg ldquooutside the pale of historyrdquo to use

an expression I found in Hegel〔helliphellip〕and that declaration showed the degree to which the identity of

art was internally connected with being part of the official narrative(AEA 9)

67

那些與我所持的觀點正好相反的那些藝術史觀也有著類似的定義它

們都認為只有某些藝術形式在歷史上具有重要性其他種類的藝術則不

真正屬於當下此刻的「歷史世界」因此不需費心研究這類藝術例如原

始藝術民俗藝術手工藝術根本算不上真正的藝術因為套一句

黑格爾的話它們「位於歷史的藩籬之外」(AEA 26)83

什麼才是真正的藝術從葛林柏格的觀點看來只有抽象表現主義的繪畫才稱得

上是藝術就如同各種宣言式的表態單色畫也有其對藝術本質定義上的認知

在藝術歷史的世界裡只有「真正的藝術」才能進入藝術歷史的高級殿堂曾幾

何時歷史事件與藝術風格也有優劣等級之分歷史學者之間的競爭關係造就

書寫歷史也有時間成本的考量而原始藝術民俗藝術和手工藝術是不需要費心

思研究的項目當沃夫林的條件說成立時歷史擁有接納它者的能力時就是解

決藝術等級差異之時嗎筆者認為現代藝術之後的各種宣言式藝術包括達達主

義超現實主義等以及丹托認為最早進入現代性的後期印象派為例都是當時

的藝術藩籬無法容納的前衛藝術為何在二十世紀這些當時無法被接納的藝術卻

成為主流在丹托的藝術終結之後的藝術從來就不以建立另一座高級的殿堂為

訴求當歷史條件吻合並接納來自各種不同品系的異族藝術時所訴諸的並非將

其納入博物館式的運作系統因為當異族藝術或通俗藝術也能登上大雅之堂時

誰也無法保證不會有下一個葛林柏格的現代主義產生

三 戰後美術館性質的轉變

哲學家如何面對戰爭帶來思想上的衝擊一直是二十世紀哲學的重要課題

而主要的發生場域在歐陸相較起歐陸哲學家對戰爭議題的激烈反應並對戰後

提出思想上的反省屬於英美分析哲學後期的思想家丹托則以旁觀者的角色冷

靜看待象徵藝術界重要指標的美術館之變化與更迭藉此希望看出戰後藝術界在

83 I mention this because the views of the history of art that I want to contrast mine with similarly

define only certain kinds of art as historically important and the rest as not really being at the present

moment world historical and hence not really worth consideration Such art-for example primitive

art folk art craft- is not as partisans characteristically say really art just because in Hegels phrase it

lies out of the pale of history(AEA 26)

68

思想上轉變的端倪筆者發現丹托討論現代藝術的排他機制時總是將結論歸

咎於葛林伯格但不免也要對丹托的立場提出質疑是否現代主義的排他作用全

然受葛林伯格一人所影響在丹托終結論架構中似乎將葛林伯格現代主義與現

代美術館機制畫上等號後歷史時代的藝術作品反映出它多元及繁雜的特性而

這樣的多樣化如果離開創作的空間離開傳統白盒子的思考不仰賴美術館的認

證系統屬於實驗性質的藝術作品時那美術館的轉變則是必然會發生的

本小節首先要討論的是丹托藝術觀中美術館經歷三個層次的轉變問題依據

丹托對美國現代美術館的觀察將其依時間先後順序分為第一代大型美術館

第二代現代美術館前者是觀者以拜訪偉大藝術寶藏之姿站在象徵視覺美感的

精神真理面前崇拜著偉大的藝術家作品後者對美術館設定藝術作品應該用

形式主義的辭語來界定而且應該要用一種與葛林柏格所倡導的敘述差不多的觀

點來欣賞亦即觀者通過直線進行的歷史一方面學習如何欣賞藝術作品一方

面也懂得歷史發展的序列(AEA 16)然而後者正是丹托欲在藝術終結論中討論

的對象尤其針對葛林柏格所提出的現代主義下的美術館型態藝術終結的目的

之一即是以美術館的白牆作為象徵性欲衝撞的指標藝術世界集體意識的開拓

思想的解放所造成的藝術終結行動鬆動代表藝術最高殿堂的美術館丹托美學

呈現藝術不再只代表藝術世界藝術能夠作為一種行動能夠跨域使觀念鬆綁

解構衝撞陳腐的機構系統而丹托認為加劇美術館權力符號的使用來自美國

戰後的民族氛圍以及統治者的政策在丹托所處的美國世界現代主義與美術館

畫上等號成為機構形象的典範戰後的勝利確立了美國作為國際上的新起霸權

現代主義破除歐洲傳統藝術框架著意將處於萌芽狀態的美國藝術與歐洲藝術區

分開來國家機器藉由美術館的力量及象徵意義使抽象表現主義等同於美國獨

有的藝術

現代主義成為美術館的官方語言目錄介紹和藝術期刊也都口徑一致

形成令人望之卻步的典範此一現象可比二十世紀初所謂「拓展品味」

的觀點將不同文化及時代的藝術簡化成同一種形式架構因而將各種

69

不同的美術館統統變成現代美術館不論館內原來收藏內容為何(AEA

144)84

抽象表現主義快速竄起成為當代美國藝術的主流形式促使此一現象的發軔

藝術界一致公認受到現代主義發言人葛林伯格影響所為依據丹托的觀察葛林

伯格在八零年代晚期和九零年代的藝術界遭污名化彷彿他就是「原始主義與現

代主義」這類美展85的始作俑者當這種無情的相對主義取代康德的普遍主義

(universalism)所謂質的概念就變得可憎又盲目了藝術批評成為文化批評的一

種形式主要是對自身文化批評(AEA 94)丹托一方面認為美術館的功能需要被

審視及檢討另一方面則不希望將所有的罪過集聚在葛林伯格身上因為隨著藝

術的哲學成熟期的到來視覺性也被甩到一邊不再和藝術的本質有什麼相關

就像「美」在過去所經歷的那樣藝術甚至不再需要擁有可以觀看的東西而且

即使畫廊空間中有物件存在這些物件也可以看起來像任何一樣東西(AEA 16)

換句話說丹托認為當現代主義走到了專制的盡頭勢必會轉向多元主義的方

向發展而這種轉向已經不能再用單一本質作為價值判斷

丹托對美術館的終結與藝術介入生活的態度趨向自然發生論認為美術館線

性發展下必然會遇到的結果因為當藝術的外延意義不再只有「美」美術館傳

遞美感經驗或藝術知識的功能將逐漸喪失取而代之的是丹托所謂「參與介入」

(engagement)的模式此模式將會定義藝術品與觀者之間的關係就意圖與實踐

來說當代藝術實在太多元多樣根本無從依據舊有的制度或美術館機制來掌握

它丹托甚至認為「當代藝術與美術館的種種限制的不相容程度已經到了需

要培養完全不同的策展人地步新類型的策展人會繞過美術館的所有結構以便

讓藝術介入到人們的生活之中這些人們看不出有什麼理由要把美術館當成『美』

的寶庫或精神形式聖殿」(AEA 17)86藝術介入生活的命題在後現代主義蓬勃

84 It became the language of the museum panel the catalog essay the article in the art periodical It

was a daunting paradigm and it was the counterpart in discourse to the broadening of taste which

reduced art of all cultures and times to its formalist skeleton and thus as I phrased it transformed every museum into a Museum of Modern Art whatever that museums contents(AEA 144) 85 文中並無具體闡明推測為 1984 年在紐約現代美術館的展覽「二十世紀藝術中的『原始主

義』部落與現代的親近性」(ldquoPrimitivismrdquoin 20th Century ART Affinity of the Tribal and the

Modern) 86 indeed an argument can be made that enough of it is incompatible with the constraints of the

museum that an entirely different breed of curator is required one who bypasses museum structures

70

發展的今天似乎自然存在於現代人的生活當中但是在 1960 年代初期作為現

代與後現代斷裂又混沌不明的分界許多類似終結的命題不斷湧現藝術介入生

活是其中一種新的語彙與行動

丹托嘗試歸納出三次抨擊現代美術館的具體行動第一次是 1990 年的「高

與低」(High and Low)展覽策展人法內多(Kirk Varnedoe)和高普尼克(Adam

Gopnik)准許普普藝術進入紐約現代美術館展出引起不少批評聲浪第二次是

克廉司(Thomas Krens)出售了館藏的一件康丁斯基(Wassily Kandinsky)和一件夏

卡爾(Marc Chagall)來換取義大利收藏家潘薩(Panza)典藏的觀念藝術作品此一

事件也受到當時諸多的批評最後是 1993 年惠特尼美術館(Whitney Museum)

策畫的雙年展(AEA 16)87當然丹托認為美術館的地位在藝術終結之後已經大

不如前美術館本身只是藝術的基層結構的一部分這整個基層結構遲早都必須

面對藝術的終結以及藝術終結之後的藝術藝術家畫廊藝術史的工作以

及哲學式的美學訓練都必須以某種方式讓步並變成不同或甚至是迴異於它們

長久以來的樣子(AEA 17)

事實上丹托在文本中不斷給出戰後美術館性質的激烈改變不全然歸咎於

葛林柏格的現代主義敘述在丹托的美學觀中當藝術發展自我意識階段便會

趨向終結不論葛林柏格的現代主義敘述是否存在多元文化論在 1984 年時正

如日沖天九零年代在藝術界更是以排山倒海之勢號稱顯學至少在美國是如此

根據多元文化的範型人們所能達到的最佳狀態就是試著去了解生長在某個

文化傳統中的人是如何欣賞他們自己的藝術儘管這個傳統的局外人的欣賞角度

不可能跟局內人一樣但至少可以試著不要將自己的鑑賞模式加諸於不同文化的

傳統之上(AEA 94)筆者認為丹托對藝術世界的未來是抱持樂觀的態度即便

象徵藝術中心的美術館依舊以高姿態的現代主義的方式存在人們觀看藝術作品

的方式已經與以往不同丹托對接納來自不同文化的「異族藝術」也有他的見解

本文將在下一節具體說明

altogether in the interests of engaging the art direct1y with the lives of persons who have seen no

reason to use the museum either as tresorium of beauty or sanctum of spiritual form(AEA 17) 87 1993 年的惠特尼雙年展在蘇斯曼(Elisabeth Sussman)的策劃下一改往年關注藝術市場趨向的

常規做法以強烈關注社會性和政治性的階級性別種族和家庭為主題特別豎起「多族裔文

化」和「身份政治」的議題強調正視和認同不同文化差異性的重要性探討白人以外非主流文

化的困境及突破

71

四 異族藝術與反中心論

「異族藝術」在丹托的美學觀中指的是我以外的他者特別指稱葛林伯格

論形式主義背後異族文化(非洲藝術)的連結主要的作用是批判形式論及闡述

「去中心」等概念丹托好奇在瓦薩利敘事系統的藝術史出現之前人類對藝術

品的審美觀有何不同而丹托則將此類藝術品視為來自不同原古文化的「異族藝

術」丹托以維多利亞時代人類學假說當作證據原始文化的再現模式應是一種

活教材讓人們得以認識遠早於各種歐洲藝術模仿歷程這使得非洲藝術具有相

當的研究價值(AEA 108)也就是說在擁有藝術史之前人類對於藝術作品的

研究是出自於了解原古藝術的人類生活為目的一旦藝術擁有了歷史異族藝術

的價值有了轉變從社會學的角度觀看藝術史的發展丹托以黑格爾描述非洲藝

術為例黑格爾曾形容非洲在這個世界上不具歷史地位處於純自然的狀態中

88此種將歐洲視為單一的核心以貶低的眼光來看待異族的他者在二十世紀被

稱之為歐洲中心主義進步史觀的線性發展時間的推演下將其他種族視為停留

在古老時間的落後蠻荒無法與歐洲的現代化進程比擬在文化等第(hierarchy)

上他者的異族藝術被歸類為未開發的原始階段丹托承認若黑格爾的這番言論

若出自於二十世紀當代一定會給黑格爾自己帶來莫大的麻煩事實上黑格爾常

淪為後殖民主義研究學者所討伐的對象

若要區分異同就具備第一人稱的「我」作為判斷基準提出了「我」之外

的他者為何被分類劃分的他者是「我」以外的所有「非我」的群類就像原

始人開啟了「我們是文明人」關於文化的視野由於殖民主義和帝國主義的發展

對「他者」的想像往往透過藝術的再現來加深刻板化印象因而形成階級種

族和性別範疇下的「他者」丹托也認為這類觀點就好比是有一群被認定和歷

史意義緊密相連的選民或特殊階級例如無產階級注定要扮演歷史命運的載

具相對於這些人其他人(或藝術)根本不具任何重要的歷史意義(AEA 26)黑

格爾甚至也以同樣決定性的口吻將西伯利亞摒除在「歷史的藩籬」之外因為就

他的歷史觀而言世界上只有某些特定的地區在某些特定的時刻是有歷史意義的

至於其他地區或非特定時刻的同一地區則不屬於真正有歷史發生的世界的一部

88 黑格爾曾這般形容非洲「在這個世界上不具歷史地位helliphellip我們正確理解到的非洲就是未開

發且不具歷史性的一股精神仍處於純自然的狀態中」(GWHegel The Philosophy of History

trans J Sibree)(New York Wiley Book Co 1944)99

72

分(AEA 26)因此當這些原始的文物標本成為現代主義發展重要的來源時觀者

將拋開敘述或內容的重擔完全交由視覺上的感官形式主宰

丹托察覺這類理論在現代主義時期尤為盛行它們已定義出一套評論的形式

這種形式是丹托在他的論述中亟欲加以反駁的丹托認為藝術中的現代主義因

為葛林柏格強勢的論述轉而變成繪畫形式主義的別稱它不只是一種形式風格

更強調一種選擇及先驗的態度這種選擇是排外並成為一種自主性(autonomy)

根據葛林柏格的說法藝術的形式可以不必有內容當形式代替內容主宰內容

時藝術將為藝術而藝術是形式武斷的絕對自我證成(self-validating)丹托所

處的時代正是美國現代主義盛行的年代現代主義的萌發來自野獸派或立體主義

的延伸許多藝術史的研究都傾向將現代主義的形式特徵與非洲原始藝術相連結

然而丹托認為現代主義背後所隱含的種族主義需要被揭露及省思

因為現代主義賦予「異族藝術」權利的方式是讓觀賞者拋開敘述的重

擔不過那是因為根據先驗原則他們不需從歷史的角度看待「異族

藝術」mdash這裡的先驗原則就是葛林柏格所謂的品味(taste)源自康德的思

想(AEA110)89

葛林伯格將康德的先驗概念具體化為一種品味它既將視覺表面的純粹化也神

秘化抽象背後的內涵層面丹托曾在觀看馬諦斯作品時有著這樣一段體悟「馬

諦斯的世界mdash相對於我們淒涼的痛苦的備受威脅的破碎的世界這些明亮

的裝飾的甜美的與大部分在現代美術館展覽的作品這裡有一種連結」

90葛林伯格及丹托理解的康德論點皆是以美做為公認的法則換言之追尋美的

過程就是做出普世皆準的判斷在此觀點之下所有的藝術作品都是萬變不離其

宗就某方面而言現代主義是開拓品味的藝術運動讓非洲雕塑得以豐富的形

式之姿進駐美術館(AEA 111)而丹托使用「賦予」一詞潛在暗示異族藝術淪

89 since modernism enfranchised exotic art by liberating its viewers from the obligation to

narrativize it But that is because they could deal with it ahistorically in terms of the transcendental

principlesmdashof what Greenberg following Kant refers to as taste(AEA 110) 90 Arthur C Danto ldquoMatisse Art and Le Bonheurrdquo At Home in His World The Pleasure of Henri

Matisse Artform International vol 31 no 2 Oct 1992 p 89

73

為被現代主義宰制的腳色是一種強烈主觀與權力的延伸丹托援引其恩師蘇珊

朗格(Susanne K Langer)的感覺形式理論補充說明

以恩師蘇珊朗格(Susanne K Langer)首創的感覺與形式連結來說此兩

者往往相互排斥或者說在非洲藝術裡決定形式的是感覺而非品味

現代主義步入末路意味著品味獨裁的時代過去了而葛林柏格最不認同

的超現實主義特質即其反形式反美學的立場獲得了發展空間美學

無法讓人更了解杜象同樣的杜象的評論觀點也不會遵守休姆篤信的

標準(AEA 112)91

蘇珊朗格的形式理論不同於傳統西方美學中的形式以藝術的表象性符號為基

點從邏輯的角度提出藝術是人類情感的符號展現命題92丹托受到蘇珊朗

格的影響發展一連串以藝術作為一種邏輯形式的方法論在此丹托將非洲的原

始藝術的原初意義解釋為「感覺」而非葛林柏格現代主義的形式美學品味現代

主義藝術與非洲藝術最根本的不同是現代主義藝術以品味為定義的藝術它的

誕生主要是迎合那些有品味的人的需要特別是藝評家但是非洲藝術的誕生是

因為它具有一種力量可以對抗威脅生存的黑暗勢力(AEA 111)因此藝術終

結後的藝術給出的是一個全新的藝術範疇一個不受品味影響並證明「美」並非

藝術特質的必要條件丹托始終認為一旦藝術自身提出真正的哲學問題mdash開始

思考藝術與實物之別mdash那麼歷史就結束了自此轉由哲學接手(AEA 113)

五 普普藝術與深層社會結構

丹托思想常以藝術歷史中的相關事件當作議題的材料時代的共感經驗當作

寫作的動機並對藝術事件提出假設可望透過分析歸納等科學的研究方法

對藝術世界進行推論普普藝術中「現成物」的概念是丹托藝術終結論的核心

91 to use the conjunction I first heard made by my teacher Susanne K Langer have tended overall to

rule one another out Or rather in African art feeling rather than taste defines form The end of

modernism meant the end of the tyranny of taste and indeed opened room precisely for just what

Greenberg found so unacceptable in surrealism- its antiformal anti-aesthetic side Aesthetics will carry you no great distance with Duchamp nor will the kind of criticism Duchamp requires obey Humes

tablet of commandments(AEA 112) 92 吳風2002《藝術符號美學蘇珊朗格符號美學研究》北京北京廣播學院出版社

74

也是丹托對時代敏銳的觀察力所歸結的一個重要的哲學要角筆者好奇藝術史

上最著名的現成物莫過於杜象的《泉》為何丹托選擇忽略達達主義在反理性上

的成就轉而將普普藝術推向藝術終結之後時代轉折的重要藝術形式深入探討

普普藝術與社會結構的關係之前筆者試圖推敲丹托面對戰後現代主義的落幕

以及普普藝術的竄起對丹托思想上的影響為何

可以從個人經驗與時代背景兩個層面進行分析與推論首先對丹托個人而

言強烈的終結啟示來自於史岱博畫廊的安迪沃荷的《布瑞洛箱》的觀展經驗

沃荷的作品《布瑞洛箱》(Brillo Box)它和超級市場裡那一堆堆的布瑞

洛牌肥皂盒在外觀上不必有任何差別而觀念藝術甚至以實例告訴我

們『視覺』藝術作品可以不必真的讓人看得見這意味著我們不再能用

作品範例來教授藝術的意義它意味著只要形貌有受到關心任何東

西都可以是藝術作品而如果想要知道藝術是什麼你必須從感官經驗

轉向思想也就是說你必須轉向哲學(AEA 13)93

抽象表現主義在本質上是徹徹底底的形上學而普普藝術則頌揚最平凡生活裡最

普通的事物mdash爆米花罐頭湯肥皂箱電影明星和漫畫透過轉化的過程藝

術家賦予這些事物超然的光芒(AEA 130)此外對身處當代美國藝術中心的丹

托而言1964 年具備類似於柏林圍牆倒下的激烈終結意義丹托提及兩個重要

的事件其一是「自由之夏」(Summer of Freedom)美國黑人在長期的種族歧視

與隔離的壓迫底下在 1964 年劃下句點黑人在數千名白人的支持下搭著巴

士到南方聚集並登記成為選民其二是傅瑞丹(Betty Friedan) 1963 年出版《女

性迷思》(法語Feminine Mystique)引爆美國第一波的女性主義運動且得到政

府相關單位的聲援

其次丹托希望將普普藝術放置一個更為宏觀的脈絡下探討究竟普普藝術

為何能成為下一個代表美國的重要藝術形式丹托認為六零年代的某種社會氛

圍可以解釋為什麼平凡世界裡不起眼的事物竟然搖身一變成為藝術創作與哲

93 Andy Warhols Brillo Box and the Brillo boxes in the supermarket And conceptual art demonstrated

that there need not even be a palpable visual object for something to be a work of visual art That meant

that you could no longer teach the meaning of art by example It meant that as far as appearances were

concerned anything could be a work of art and it meant that if you were going to find out what art was

you had to turn from sense experience to thought You had in brief to turn to philosophy(AEA 13)

75

學思維的根柢(AEA 130)對丹托而言普普藝術的形成不只是傳統藝術運動超

越前者改朝換代而已而是使藝術線性關係不再維持的巨大變革標示著深層

的社會政治變動並且推動藝術概念的深層哲學轉變(AEA 131-132)人類在二

十世紀經歷兩次世界大戰對哲學藝術文化思想至整個世界都有劇烈的影

響單就藝術而言現代主義之前的藝術都是以西歐為中心所建構的藝術思潮

第一次世界大戰之後美國超越英國及其他歐洲國家成為世界上最富裕的國家

因政策及經濟的關係使得紐約現代美術館成為新的藝術中心二次世界大戰之

後更確立了未受到戰爭牽連的美國藝術的優勢這也引發一連串對葛林伯格現

代主義統一藝術表現形式的不滿聲浪六零年代的美國可以說是解放的年代

而這樣的社會氛圍造就了普普藝術的發軔丹托認為普普藝術正是顛覆整個藝術

世界的主角也是本世紀最具批判性的藝術運動只是不幸被冠上一個不起眼的

名字(AEA 122)以上兩個層次說明丹托因身處戰後時代氛圍之機緣決定將普

普藝術納入終結論最核心思想的動機

普普藝術是否能成為藝術終結之後的解藥丹托將分析哲學的作用與普普

藝術互相比擬認為分析哲學跟普普藝術都和共同的人類經驗有著根本上的連結

分析哲學被丹托喻為哲學版本的普普運動原因在於分析哲學形成的目的是為揭

露形上學的虛無其認為傳統哲學已經陷於某種窠臼尤其是哲學的形而上就

算不流於虛假也恐怕有知性上的瑕疵(AEA 129)二十世紀中葉的藝術和哲學

運動可視為一種反動精神在文化層面上都傾向解放主義普普藝術的出現代表

藝術的終結分析哲學則對傳統哲學提出質疑兩者的共同之處是將哲學與藝術

當作一個整體

分析哲學將自己獨立於柏拉圖到海德格這樣的哲學整體之外普普藝

術選擇投入真實的生活反對藝術成為一個封閉的整體不過我想

除此之外分析哲學和普普藝術還呼應了當時人們心靈深處的想法

這也是為什麼這兩項運動在美國境外會如此盛行他們所反應的是一

種共同的需要人們希望享受當下古今皆然helliphellip(AEA 130-131)94

94 Analytical philosophy set itself against the whole of philosophy from Plato through Heidegger Pop

set itself against art as a whole in favor of real life But I think beyond that that both of them answered

to something very deep in the human psychology of the moment and that this is what made them so

76

丹托認為這些運動的發軔乃是因社會結構劇烈變化使然人民追求自由聲

浪尚未平息之故反應在藝術上現代主義的箝制力量已經大不如前藝術家開

始思考除了純粹的形式主義之外還有沒有其他的可能性丹托始終強調後現代

論述的形成並非源自於藝術革命但在某方面而言卻非常適合闡述藝術終結之

後的藝術藝術家接受後現代論述後儘管他們沒有特別的哲學背景來控制新思

潮方向但卻可以控制他們的聽眾(AEA 144-145)

以藝術世界的策略來說美國的普普藝術德國的資本主義的寫實主義

蘇俄的蘇史藝術都可以解讀成攻擊官方畫風的各種策略mdash也就是蘇聯的

社會寫實主義德國的抽象繪畫(在德國抽象本身已經是高度政治化的

產物是唯一受認可的作畫方式其實不難想像納粹也曾將圖像政治

化)然後還有在美國已經成為官方風格的抽象表現主義(AEA 126-12795

官方風格對文化主體的重要性有其政治性的目的在國族的刻板印象上扮演重要

的角色是劃分國族差異最好的政治手段官方風格通常與美術館的關係密切

使政治性的中心思想延展於地方性的藝術世界中成為判准藝術的標準象徵一

種高級的藝術價值對丹托而言官方的高級價值正是藝術終結的抑制對象普

普藝術使人民意識平凡且通俗的物件也有價值反應了美國六零年代社會大眾的

訴求一種平凡且自由的生活方式丹托認為普普藝術之所以大受歡迎乃是因為

它轉變了對人們最有意義的事物將這些事物提升為高級藝術題材(AEA 129)

歷史之後的藝術與通俗文化之間是差異的潰堤及崇高的衰落筆者認為普普

藝術對歷史典故自鳴得意地玩弄源於它們不需要另一個英雄也不需要另一套

敘述丹托觀察歷史之後的徵候始終強調屬性的個別差異認為不可能達成一

liberating outside the American scene What they answered to was some universal sense that people

wanted to enjoy their lives now as they were〔helliphellip〕(AEA 130-131) 95

In terms of art-world strategies American pop German capitalist realism and Russian Sots art

could be seen as so many strategies for attacking official styles-socialist realism in the Soviet Union of

course but abstract painting in Germany where abstraction was itself heavily politicized and felt to be

the only acceptable way of painting (easily understandable in terms of the way figuration was itself

politicized under Nazism) and then abstract expressionism in the United States which also had

become an official style(AEA 126-127)

77

個宣言形式的「共識」阻絕瓦薩利與葛林伯格所揭櫫的進步敘述繼續發展的可

能性故而將異議爭鳴的狀態維持著而藝術家也終獲解放發展各自不同的路

六 多元徵候之泛性別特徵與其限制

「多元」的藝術狀態是丹托給出歷史之後的藝術的清楚特徵由於丹托的藝

術終結論強調的是終結本身而非終結之後的藝術狀態因此本節試圖將丹托唯

一針對後歷史的藝術輪廓多加著墨的「多元徵候」議題進行討論並嘗試批判多

元論中對於自由的定義及勾勒其限制的最大範圍相較於現代性多元文化是後

現代(後歷史時代)重要的時代特徵它將戰後缺乏統一性的概念變成既定的事

實強調流動多元邊緣差異與曖昧含混不再強調英雄神話族群中心主

義或歐洲中心主義屏除二元對立也將國家概念的大敘述結構瓦解後現代發

展至近代往往與「反本質論」(anti-essentialism)「後結構主義」(post-structuralism)

反二元對立的觀念互相連結丹托撰寫《藝術終結之後》的年代正值美蘇冷戰結

構瓦解的九零年代各地對於美國壓倒性獨權統治產生的民族情感不僅出現在現

實政治中更顯現在藝術世界裡也就是丹托所謂大敘述結構瓦解的後歷史時

單就字面上解釋多元的藝術本質即是「沒有什麼東西不能成為藝術」這

樣自由又多元的藝術世界確實造就了藝術形式的多樣發展丹托將藝術的外延定

義用簡單的邏輯推論當什麼都可以是藝術的時候所有製造藝術的文化養分也

可以是藝術的一部分風格的多元化導出藝術定義的無限發想與蔓延

藝術品的外延意義甚至還必須涵蓋所有曾經製作過藝術品的不同文化

藝術的概念必須與所有被認定為藝術的事件吻合接下來導出的藝術定

義必定是沒有風格限定的雖然在藝術革命之際人們很難不將被革除

的藝術稱為「不是真正的藝術」(AEA 197)96

96 the extension of artwork across the various cultures which have had a practice of making art the

concept of art must be consistent with everything that is art It immediately follows that the definition

entails no stylistic imperatives whatever irresistible as it has been at moments of artistic revolution to

say that what has been left behind is not really art(AEA 197)

78

丹托認為藝術的本質主義需要多元主義不論多元主義在歷史上是否確實實現

(AEA 197)丹托在此所提及的「本質主義」是趨向從康德到葛林柏格品味一致性

的產物或者可以說是藝術史上按時間風格所給予本質上趨同特徵的本質主義

丹托將此本質視為單一純粹與中心化的統稱而本質主義最大的缺點就是它

排除異己的機制所以本質最需要的是多元即便多元是個理想如前一節所述

丹托認為藝術的多元主義始於普普藝術的發起而普普藝術最大的特性就是「每

件事都有可能」「每件事都可能」是指視覺藝術作品在外表上沒有先驗的限制

只要是看得到的東西都可以是視覺藝術作品這也是藝術史進入尾聲的一種特

色(AEA 198)當然要促成多元的藝術狀態是集結非常多的歷史條件

我們不可能因為進入後歷史時代就逃開歷史的束縛儘管我們處在凡事

都有可能的後歷史時代沃夫林所說的「並非每件事都有可能」還是一

樣成立(AEA 198)97

能夠成就多元主義的歷史狀態絕非偶然丹托強調沃夫林所說的「並非每件事

都有可能」是藉此突顯藝術終結論時代意義上的斷裂來自亙古的事件累積而

促成的多元的時代就像從專制到民主一樣需要犧牲許多壯烈斷腕革命之士才

換取些許的自由之聲或許藝術在手段上沒有政治來得激烈但在思想的轉折上

有著重要的意義

在一個沒有邊界的場域中藝術創作唯一的限制是以人為本是人類創作出

來的作品才能被稱得上是藝術品當藝術作品必須是人為時剩餘的限制就是道

德的範疇了丹托以人類本性的角度出發認為藝術之所以有優劣或敵我關係

全是因為人類本能上的權力劃分使然藝術在本質上是無疆界但人為所創造出

來的「本質主義」卻是有疆界的

本質主義在這個問題上mdash就像在其他地方那樣mdash需要一種多元主義的性

別特徵所有男生和女生的特徵至於這些特徵符不符合理想的性別典

97 So in whatever way it is true of the post-historical period in which we find ourselves that everything

is possible this must be consistent with Wolfflins thought that not everything is possible(AEA 198)

79

範則留給社會和道德政策去決定但這些並不會變成本質的一部分

道理很簡單因為屬於本質的東西與社會或道德規範完全無關不管是

藝術或性別皆然(AEA 197)98

筆者援引學者泰勒(Charles Talors)對多元自由主義的批判認為「自由主義」者

往往將個體抽離於社會脈絡之外以至於使權力自由的原則成為一種放諸四海

皆準的普同律則而無法透過「自然原則」(principle of nature)來具體討論在個

別差異社群當中權利與自由之間存在著甚麼不同類型的角力99

七 結語

面對丹托文本以案例式探討藝術終結後的藝術現象筆者將相關去中心論及

反現代等議題凝結成五個脈絡前二個議題清楚勾勒藩籬內之藝術樣態統整後

發現瓦薩利模式與葛林伯格模式有顯著相似的策略而背後總跟當時時代的權

威中心有關丹托視現代主義為藝術上的極權主義(AEA 70)以此為前提下藝

術終結則帶有去中心及對抗權力中心等意義象徵權威中心的美術館是鞏固每一

個藝術「風格」之歷史地位的幕後推手而「異族藝術」正是丹托用以襯托現代

主義對待原始藝術的荒謬看法的最佳利器筆者將其視為對抗中心的「去中心化

策略」異族的它者之所以被反現代思潮重新審視其與現代主義的關係全是因

為形式主義對非洲藝術的挪用而提出反思反現代意味著對現代藝術總總排它

策略加以批判

丹托理論因承襲英美分析哲學傳統在邏輯語言表達有其先天的侷限性因

而在文體上遭致歐陸學者批判一個強調理性邏輯與溝通作用的與語言關係指

涉當作基底的藝術理論有時會忽略當面對繁雜藝術現象與人文社會情愫等問題

的時候邏輯語言表達系統將失去功能然而筆者發現丹托的文體表達雖具

有簡潔化與清晰等特質當處理文化研究與社會因素等潛在的藝術問題時時常

98 Hence essentialism here as elsewhere entails a pluralism of gender traits male and female leaving

it a matter of social and moral policy which if any traits to incorporate into the ideals that go with

gender These will not be part of the essence for obvious reasons for what belongs to essences in art or

in gender has nothing to do with social or moral policy(AEA 197) 99 Charles Taylor Philosophical Arguments Cambridge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95

80

以案例的方式堆疊並從中指涉文化及社會因素在藝術世界所帶來的問題並給予

解決的建議並非全然將其排除於場域之外

最後丹托將普普藝術視為後歷史時代的新方向重新看待「多元」與「自

由」等觀念起因於美國六零年代社會大眾訴求的一種平凡且自由的生活方式

以及藝術介入生活命題的導入丹托將符合瓦薩利模式對於知覺真理的模仿以及

葛林伯格形式主義模式的藝術視為「藩籬內」的藝術範疇當兩個重要的大敘事

系統不再具有權威性的力量時其餘曾經遭到歷史的藩籬遮蔽過濾抹滅的藝

術(它者)頓時擁有了合法性使得藝術終結後的六零年代呈現多元的徵候丹托

對歷史之後藝術的多元徵候傾向「自然發生論」強調並非先有普普藝術才有後

現代多元主義的論述只是剛好在時代自由氛圍下產生的普普藝術是最能表現多

元樣貌的形式丹托也承認「我同意現代藝術史肯定普普藝術扮演哲學要角的

說法在我的論述中普普藝術帶動藝術自我探討哲學實在因此它的出現代表

西方藝術大敘述的結束不過我也必須坦承普普藝術不太可能傳達具有哲學深度

的訊息」(AEA 122)100也就是說丹托認為後歷史時代的藝術本質需要多元主

義但他所觀察的普普藝術除了樣貌多元外不能真正解決後歷史時代的哲學性

問題

當代藝術除了認識論的轉向之外其次最重要的是致力於消弭藝術上的等級

之分而丹托思想啟發當代藝術史學者及藝術創作者能進一步思考當瓦薩利

及葛林伯格模式不再適用時藝術的未來將如何發展丹托藝術終結論給出的「非

線性」以及「多元主義」的態度並同時揭露潛藏在終結論重要的功能即去中

心反現代及包容它者

100 I subscribe to a narrative of the history of modern art in which pop plays the philosophically central

role In my narrative pop marked the end of the great narrative of Western art by bringing to

self-consciousness the philosophical truth of art That it was a most unlikely messenger of

philosophical depth is something I readily acknowledge(AEA 122)

81

第五章 反思丹托終結觀以中國藝術為例

一 前言

一直以來丹托藝術終結論討論的對象都以歐美藝術為核心不免讓各方學

界質疑丹托思想背後的動機可能來自歐美中心主義本論文最終章希望將丹托的

藝術終結論獨立於歐美中心以外的語境進入理論限制與反思的討論檢視丹托

藝術哲學的問題可以從其所面臨「全球化」的挑戰探測理論涉獵的範圍與其

限制

丹托在藝術終結論發表後的藝術評論中多次以中國的藝術家作為探究的對

象說明在非西方文化語境下藝術發展的其他可能性值得關注的是丹托的藝

術批評中有幾篇直接討論中國傳統繪畫的文章包括 1988 年發表在《國家》雜

誌的〈Later Chinese Painting〉1989 年的〈明清繪畫(Ming and Qing Paintings)〉

及 1992 年 Beyond the Brillo Box 書中的一篇名為《藝術過去性的形態東方與西

方(Shapes of Artistic Pasts East and West)》而此三篇文章也作為本文主要的文獻

依據本章著重關注丹托如何在非西方世界的藝術中探討藝術終結論的可行性

以及其面臨的問題與反思以中國藝術為例研究發現丹托不同於東方主義學者

透過想像論述神秘的東方世界丹托以分析哲學的研究法採實證主義由內而

外細緻檢驗從中西藝術史模型文化及信仰的差異給出具體例證

以下本章書寫的脈絡從丹托如何蒐集文獻產生動機到中國藝術認識論以及

中國學界對於西方理論的反思分成雙軸線進行探討一方面認識丹托如何在終

結論述的架構下研究非西方藝術的研究法及本質主義的堅持另一方面希望

透過中文世界的回應給予藝術終結論不同的觀點與省思中文學界普遍認為藝術

終結論無法直接嵌入中國藝術發展脈絡的原因有地域上的限制歐美中心主義

文化差異及現代性的非全面與非自願性等因素然而在揭露理論限制的同時

筆者不忘將丹托身為美國藝術評論者的身分審慎納入思考也在文化差異之間取

得論述的平衡在選擇與不選擇之間找到適當的位置給出兩個從丹托觀點出發

的中國藝術議題樣貌及兩個文化磨合的反題試圖找出折衷的哲學答案

82

二 〈序〉中丹托書寫中國藝術動機與限制

在 1984 年發表〈藝術終結 (the End of Art )〉一文後便搜集各地不同國家

的藝術來驗證藝術終結的事實研究的範疇包括中國日本及非洲藝術試圖將

他國藝術放入西方脈絡檢視從雙向來看一方面丹托希望知道終結論對他國藝

術的影響力而另一方面則希望打開自己的眼界讓世界多元的文化思想調和終

結觀的某些盲點丹托在《國家》雜誌上發表兩篇跟中國藝術相關的論文包括

1988 年的〈Later Chinese Painting〉及 1989 年的〈明清繪畫(Ming and Qing

Paintings)〉爾後1992 年 Beyond the Brillo Box 中的一篇名為《藝術過去性的

形態東方與西方(Shapes of Artistic Pasts East and West)》較完整梳理對中國藝

術思想的延伸著作以下本節從丹托蒐集資料的方法學到完整提出中國與西歐的

差異之中給出丹托的書寫動機與動機背後的反思策略

首先對於分析哲學家來說蒐集樣本是重要的工作為了讓終結論的假說

成立丹托將各種類型的藝術記錄在《遭遇與反思 Encounters and Reflection》一

書其中〈Later Chinese Painting〉收錄於書中〈遭遇 Encounters〉的部分從〈Later

Chinese Painting〉的書寫模態可以感受丹托對於陌生的藝術有其分析哲學的認識

方法丹托將哲學家與科學家比擬認為兩者都堅持找出差異之中最微小的可能

科學家總是想找出構成世界最微小的單元及生物而哲學家則是找尋定義物件的

最細微差異在哲學的策略中透過識別邊界兩側的共同對象來定義邊界的基礎

劃出定義物件最細微的邊際(ER 5)101在文本中提到以觀看 Robert Hatfield

Ellsworth Collection展覽的中國藝術展品作為哲學分析材料採樣中國藝術的目的

無非是希望能藉此觀看西方以外藝術發展有無藝術終結的趨向「這真是個很棒

的展覽會讓我們從外面的視野看待自己他們的藝術世界奇妙地與我們有些雷

同」(ER 185)102閱讀丹托的刊物資料像說故事般地平易近人通篇沒有文獻的

堆砌只有文字中夾帶詮釋及註解的語氣這種講稿式的文字是丹托經常發表於

《國家》雜誌的文體樣態

101 The effort is not altogether different from that science which looks to the simplest creaturesmdashsea

slugs saymdashin order to concentrate on the fewest number of neurons consistent with the possibility of

the system being modified by learning The strategy in philosophy moreover is to seek the basis for

drawing its boundaries by identifying objects on either side of the boundary which have as much in

common as possible in order to focus on what they donrsquot and canrsquot have in common if the boundaries

are real(ER 5) 102 This wonderful exhibition will enable us to see ourselves a bit from the outside Its art world is

curiously similar to our own(ER 185)

83

另一篇發表在《國家》雜誌的文章〈明清繪畫(Ming and Qing Paintings)〉是

丹托嘗試將西方理論注入中國藝術的實驗性之作用比較性語氣區分中國與西歐

藝術的不同與相同之處透過交叉比對與討論讓兩個完全異質的藝術體得以在

文章中產生互動與對話並揭露兩者間的互文關係進入事件現場蒐證加入感

受性的文字堆疊卻不忘連結丹托美學對藝術世界所提出的理論架構反覆推敲

並反思其矛盾之處在文末同時給予讀者批判及思考的提問「西方藝術家真的

有可能像中國藝術家一樣遵守祖先流傳給他們的法則並認為必須遵循嗎(MQ

472)」很顯然地丹托認為中西方兩者的異質性不只在藝術在文化與生活上都

有其差異甚至矛盾之處皆待哲學家提供折衷的觀點給出雙方都能接受的理論

樣態

最後丹托對中國藝術的書寫動機在 Beyond the Brillo Box 的〈序〉給出明

確的訊息「不同的藝術世界演化自不同的文化而在不同文化的藝術家孕育出

不同的敘事系統我試圖勾勒散佈在其它世界系統的潛在議題mdash中國與非洲mdash而

我察覺到一股非常不同於西方國家的終結」(BBB 11)103丹托對西方以外藝術終

結產生興趣顯然歸因於藝術大敘事系統的終結觀須給出普世通則的實證如果

終結論的預測性假說只停留在西方藝術史論述中在學術全球化的自由論述底下

容易淪為被攻擊的對象因此丹托試圖將終結論提升至世界藝術的位階檢驗

當藝術理論只聚焦於以西歐為中心的觀察要在學術上成為絕對普遍的藝術理論

顯得站不住腳丹托自己也有意識地認同多元文化造就不同結構的敘事系統因

而以西方為主體的終結觀可能因此喪失其有效性但丹托終結論的假設前提是

任何文化繁衍出的藝術史都有一個大敘事結構支持而一旦這個敘事系統被哲學

家揭露藝術本質的事實時就會崩解而最終走向終結的結果

事實上後歷史時代也是藝術的後敘述時代就像我在本書中的某章節

的結論一樣我們面臨的是一個沒有現在敘事的未來我們活在經過洗

滌後的敘事世界而這個敘事已經來到了終點雖然敘事作用依慣例將

不斷為「現在意識」增添色彩直到藝術因布瑞洛盒的出現而變得清晰

103 Different art worlds which have evolved in different culture And these in turn give rise to different

narrative under which the artists of those cultures live I have sought to sketch the outlines of some

different systems of reasons which prevail elsewhere in the worldmdashin China and in Africamdashwhere the

sense for an end would have to mean something quite different from what it does in the West(BBB 11)

84

且多元(pluralized)西方大敘事系統正在失去其地位而沒有什麼可以

取代它的位置我認為沒有任何東西可以(BBB 10)104

在丹托的世界觀中中國藝術也不例外雖然中西方藝術史有著完全不同的

哲學形式與基礎但丹托認為藝術的本質不受限於地域性藝術史的詮釋版本藝

術的本質不會因為文化的所在地而改變命定的趨勢根據本質主義理論的訴求

「藝術永遠是一樣的mdash某物要具有充分和必要條件成為藝術而不用考慮時空

(AEA 95)」至少在劉悅笛 2008 年的訪談資料中發現丹托對中國藝術的理解從

未放棄宣稱自己的理論具有絕對的普遍預測性丹托表明「假設中西方間真的

存在差異這個差異基本上不足以成為組成藝術本質的元素中西方間的差異在

此不適用至少對我來說從 1981 年以來不在理論的討論範疇105」如果丹托

受分析哲學傳統「語言遊戲論」的影響不難理解丹托對於藝術本質的堅持此

堅持可以從 The Transfiguration of the Commonplace106中深刻體會

一直以來丹托對於自己在本質論上的堅持從未改變但對於被審視一方的

中國藝術家及中國學者來說可以選擇這位西方學者的言論是否真實貼合中國藝

術發展的核心脈絡及問題劉悅笛指出「當丹托認為中國與西方現代性是同源

關係時這是中國學者所無法接受的原因在於中國的現代性來自更為在地化的

前提我們只願意接受我們能接受的部分就像五四運動一樣當歐洲正受到印

104 In truth the Post-Historical Period is a post-narrative period of art As I conclude one of the essays

in the book we face the future without a narrative of the present We live in the afterwash of a narrative

which has come to its end and though the memory of it continues in coloring the consciousness of the

present it is clearer and clearer from the way art become pluralized after the Brillo Box that the master

narrative of Western art is losing its grip and nothing has taken its place My thought is that nothing

can(BBB 10) 105中國學者劉悅笛在紐約藝術網(Art in New York)中發表一篇有關於丹托與中國藝術的訪談

〈ldquoTalk on Chinese Artrdquo with Arthur C Danto〉訪談中鉅細靡遺透露出丹托對於中國藝術看法的

第一手資料Suppose therersquos a difference between Eastern and Western arts the difference wouldnrsquot

become a part in the composition of the substance of art The difference between Western and Eastern

arts doesnrsquot apply here At least what Irsquove learned since 1981 is not a part of the theory (Yuedi Liu

October 30 2013 at New York Public Library )

httpwwwartinyccomentalk-on-chinese-art-with-arthur-c-danto 106 ldquoThe Transfiguration of the Commonplacerdquo The Journal of Aesthetics and Art Criticism Volume

33 Issue 2 (Winter 1974) 141 Reference to shared properties sounds provocative to the

Wittgensteinian who at least with games and works of art has failed to find any and suggests there may

be none We could he argues imagine an art-historical tradition in which the class of artworks indeed

shared common traits-say if artists produced nothing but icons-but the icon defining characteristics

only by grace of historical accident may serve as art-defining traits and revolutions are conceptually

entertainable in which artworks no longer satisfy the traits of iconicity(TC 141)

85

象派主導時中國的知識分子仍然認為現代主義是新的藝術浪潮」(劉悅笛

2013)107從中國學者的態度中可以感受到其不認同丹托對於西方現代性具有世

界性的趨同傾向的說法原因可能很簡單因為現代性所帶來的藝術終結最多只

能說明歐美當代藝術和美學所遭遇的狀態但放入全球化的語境討論時並不具

有普遍性很多時候將歐美問題視為全球問題只是一種世界範圍內的「劇場假

象」(劉悅笛2009)可以看出中西方各自遇上文化差異時直覺反應是「選擇

性」接納異議的部分因為在文化認同的內心深處必須捍衛自己文化所傳承的

理念與信仰沒有任何一方能夠妄自代表世界發言

筆者回溯丹托 1964 年〈藝術世界〉一文中提到對待陌生異質之物的方法論

希望藉此解釋丹托藝術哲學的基本信仰與態度丹托認為哲學家扮演藝術世界觀

察者的角色「試想有人認為發現全新種類的藝術品就像在任何地方發現全

新種類的事實是需要理論家解釋的在科學領域裡如同在其他領域一般我

們時常透過輔助的假設將新事實納入舊理論這是在既存理論仍有價值卻棄之

可惜但可以諒解的保守主義」(Artworld 572)其對待全新藝術品風格的態度就

如同科學家搜尋全新物種般地審慎分析哲學導入科學的方法使藝術理論不只

是理論模型更貼近生活現實的經驗科學領域中除了提出理論假設之外很重

要的研究價值就是「實證」也因此當分析哲學的研究方法進入異質性極為複雜

的藝術文本中常常給人將世界簡化的誤解但其實整個分析美學對待藝術的

問題都採取一種「普遍的非歷史方法」將藝術史孤立於真實的歷史與社會之外

討論而這樣的方法學帶來的反效果即是讓非西方文化的讀者導向歐美中心主義

的結論然而細讀丹托關於中國藝術的深入討論便會發現其對待文化差異的

態度極為細膩與審慎以下小節將針對丹托論中國藝術內容的細部議題做更進一

步探討

三 論中國繪畫中的「互文性」

丹托發現整個西歐繪畫史的價值標準就是對過去的超越強調的是革新與

原創而中國畫家重視的是前人經驗所留存下來的精神價值導致中國畫家不斷

107 When Danto thinks of Chinese and Western modernity as alike it is indeed unacceptable to the

Eastern scholars because the Chinese acceptance of modern art is always based on the premise of

localizatoin We only accept what we can accept just like around the May 4th Movement when Europe

was dominated by impressionist the Chinese cultural forerunners were still thinking of modernism as

the new trend of art

86

重複前人的主題及技巧這對畫家而言是一種對前輩的尊敬並在文本中強調

「作為一種藝術內容的理論互文性對我來說似乎完全適合中國繪畫」(MQ

469)108丹托用「互文性」(intertextuality)來闡述中國畫家與前輩之間的關係

有其特殊性互文性又譯作「文本間性」109文本之間的意識隨著交互作用交

互指涉的方式將前人的文本加以模仿及改寫在這樣的交織下互為引用互為

書寫並提出新的變異文本書寫策略及世界觀而文本的形式可以是文字平

面繪畫或各種類別的視覺形式都能利用互文性表達文本中的特殊變異

互文性(intertextuality)本身出自德希達(Jacques Derrida)的複雜又迂迴的

推論文本之外無物(il n y pas de hors-texte)mdash意旨文本之外沒有別的只

有更多文本正因為德希達理論是哲學的理想變異因此很難也不可能

被反駁是堅不可摧的以此為前提再加上互文性特殊地位使文本

作者(literati)必須解釋文本當中的理論對於他們的強烈吸引力所在舉例

來說畫面中的任何一條線都蘊含了作者想傳達的寓意但對觀者而言

像文盲般對其毫無共鳴只有文本作者能夠解釋這些寓意中的深意像

是生命死亡自然或人心(MQ 469)110

108 參見 Arthur C Danto ldquoMing and Qing Paintingsrdquo The Nation October 23 1989 p469 As a

theory of artistic content however intertextuality seems to me to fit Chinese painting to perfection 109 互文性的概念出自克莉絲蒂蛙(Julia Kristeva)的 Polylogue 與里法特(Michael Riffaterre)的《詩

學的符號(Semiotics of Poetry)》都將巴赫汀(Mikhail Bakhtin)有關「多音」和「接觸域」(zone of

contact)的理論加以發展而後現代詩學中的「引用的詩學(poetics of quotation)」或是故意採用

片段零碎的方式對其他文本加以修正扭曲與再現都是具有顛覆性的「文本政治」這是互文

性之所以相當受到後現代文學創作者重視的主要原因之一參考 Julia Kristeva Polylogue Paris

Seuil 1977 Michael Riffaterre Semiotics of Poetry Bloomington Indiana University Press 1978 但

筆者認為丹托在此沒有探討中國藝術顛覆性之用意因此本文中的「互文性」皆以討論形式上

互文為主 110參見 Arthur C Danto ldquoMing and Qing Paintingsrdquo The Nation October 23 1989 469

Intertextuality itself was a corollary of a particularly heady claim by Jacques Derrida il n y pas de

hors-textemdashthat outside the text there is nothing but more text Because it is a variant of philosophical

idealism Derridarsquos thesis is difficult and perhaps impossible to refute and this invulnerability together

with the exclusive franchise intertextuality gave the literati to interpret texts must explain the theoryrsquos

immense appeal to them For if a line means what it refers to it must be meaningless to the mere

common reader who happens to be intertextually illiterate and only the literati hold the key to

understanding texts heretofore believed to tell us something deep about such things as life death

nature and the human heart

87

丹托將「互文性」與德希達在書寫理論中對「無物」的概念視為同源關係沒有更

進一步的解釋可能的原因在於德希達所討論的互文關係更為複雜而丹托只想

藉互文中文本的操作模態解釋中國繪畫中內容的互文性

何謂中國繪畫中的內容互文性丹托主要考察的對象是清代中期畫家萬上

遴(1739-1813)萬上遴明確表示自己是模仿元代畫家倪瓚並創作與倪瓚作品同

名的《龍門僧徒》丹托透過這兩幅作品的比較體悟到儘管萬上遴認為自己的

作品是對倪瓚的模仿但他所畫的石頭樹和流水都和倪瓚的畫法不同丹托根

據這些差異感受到中國藝術與西方藝術中的「模仿」概念有著不同的意涵西

方傳統中的模仿強調的是模仿物與被模仿物之間視覺上的技巧相似性而中國藝

術更強調的是精神層面丹托認為「我們不能假設原作就蘊含真實性而複製

品就隱含偽真實性」(BBB 117)111因此談論中國繪畫中的真偽已非有效的論述

在中國系統的框架下這種模仿被稱作「臨摹」是被允許的丹托比較萬上遴

與倪瓚的關係如同竇加(Degas)與普桑(Poussin)的關係認為評斷臨摹作品的好壞

之依據不能一言以蔽之因為竇加雖然臨摹普桑的作品但他依舊保有自己的筆

觸與風格其畫作的價值不受普桑名氣的影響畫家風格本身就有一定的獨特性

然而萬上遴的作品之所以會被保留下來是因為他模仿了倪瓚的作品其相似

的程度極高只有少數的地方有稍微修改而丹托認為那些出自畫家想法的筆觸

才是價值之所在根據研究顯示萬上遴並非清代特別著名的畫家而當年萬上

遴會師從倪瓚可能與時代學習風氣取向有關

模仿的目的不是要欺騙任何人也不是要挑戰原作的價值模仿來自於自然

而然是與生俱來的天性對於那些超出模仿範圍的意識產物才是創意所在

(BBB 117-118)既然模仿是人的自然天性對於西方畫家而言追求的是那一瞬

間從模仿中脫離的靈感奔放但對中國畫家而言欲模仿的並非畫作的技巧風格

或想要尋找自我風格的靈感真正模仿的是被模仿者的道德層次

111 We must not suppose that genuineness connotes authenticity at least in the sense in which imitation

connotes in authenticity(BBB 117)

88

在模仿倪瓚的過程中仿效者正在製造一個道德典範(stand)創造他生

命的一種敘事成功地接替高尚簡單來說一個受『倪瓚影響的人』

就如同聖保羅的人生『受到耶穌的影響』一樣(BBB 120)112

由此可看出丹托對中國畫的研究有別於傳統西方藝術史形式上的詮釋更關注

與好奇的是精神層面的探究外在的相似性來自匠師的手藝但中國文人真正想

要模仿的是內在的精神之物丹托將中西方藝術對於模仿的概念分成兩種意義

一種為來自傳統西方藝術對模仿現實之物技藝上的學習另一種則是古典中國繪

畫對於臨摹前輩畫家作為學習典範的模仿他更進一步闡述「模仿不可能是外

在的不可區分性更確切地說作品一定從相同的內容物流溢出來以倪瓚的風

格作畫使之成為一種精神訓練的方式」(BBB 119)113文人畫家透過前輩的藝

術提升自我的道德涵養對西方學者而言彷彿另一種不可思議的世界觀丹托對

此沒有作過多優劣的評斷因為在丹托自己的世界觀中藝術沒有優劣等級沒

有好壞之分包容不熟悉的藝術觀才能拆卸藝術的藩籬讓不同的觀點激盪多元

的後現代世界

回到德希達的「無物」概念丹托發現中國藝術與「無物」有著很大的區別

此差異來自於文本與精神世界的疊合

在傳統的中國藝術中真實體現不同於「無物(hors-texte)」的方式進入

了藝術也進入另一個可以選擇的世界其本質是由紙絹及墨所構成

沿著真實世界的輪廓被創造出來是一個能讓人從肯定與恐懼及個人

政治與身體上的摧殘中解放的美學庇護所這意旨互文性產生一個能進

入和平與美反射性的隱喻空間也是一種逃離而進入圖像文本的隱逸形

式(MQ 470)114

112 In imitating Ni Tsan one was making a moral stand creating a narrative for onersquos life filling the

shoes of greatness To say simply that one was ldquoinfluenced by Ni Tsanrdquo thus would be like reading in a

life of Saint Paul that he was ldquoinfluenced by Jesus Christrdquo (BBB 120) 113 The imitation cannot be outward indiscernibility rather the work must flow forth from the same

internal resources and painting in the style of Ni Tsan in consequence becomes a form of spiritual exercise(BBB 119) 114參見 Arthur C Danto ldquoMing and Qing Paintingsrdquo The Nation October 23 1989 470There really

appears in traditional Chinese art very little by way of hors-texte It is as though entering the work of

89

從觀察中國繪畫的臨摹作品中發現原作與複製品之間存在了精神上的疊加關係

再次由互文性解釋臨摹文本中有原作痕跡的存在對於臨摹者而言畫作的主題

已非畫作所欲傳達的介質臨摹者真正關心的是能否藉由作畫的訓練得到像原作

者般聖潔的道德素養在丹托的研究中看見了中國藝術家對於倪瓚的推崇作

為精神領袖的模仿猶如對神的敬畏學者張冰對此有不同的看法

丹托認為中國畫家在模仿過程中進行的是精神訓練的這一觀點是有道

理的但是由於與中國文化的隔膜使他意識到了中國畫家的臨摹

不同於西方藝術觀念中的模仿並不是臨摹者對被臨摹者亦步亦趨的效

仿而是對臨摹者精神層面的揣摩卻無法再進一步地指出這種臨摹

所揣摩的人生境界是道家意識是中國士大夫精神的典型表徵之一」(張

冰 2012202)115

宋代文人畫所追求的人格意境來自道家的思想臨摹古畫的同時也是在提升畫

家自我道德對於心靈層面的成長是有幫助的丹托雖然無法明確指出文人畫家

臨摹的動機來自道家思想但卻給出「互文性」在畫作中的功能使中國繪畫的

討論多了一層西方哲學的思想空間

四 複驗中國西歐藝術史模型

丹托對歷史有一套自己的哲學性用語其討論歷史時時常使用「形狀(shape)」

一詞當歷史被看作一個待檢視的結構體時立體維度的討論才能展開非線性

關係的歷史研究也是丹托給予藝術世界(Art World)的重要方法過去傳統的歷史

研究中往往將「過去」看成「現在」的因種什麼因得甚麼果這種因果關係

的存在是造成歷史線性化的主因然而丹托認為很多時候歷史的原因跟結果

art one entered an alternative world whose substance was paper silk and ink created alongside the real

world an aesthetic refuge from certainties and terrors and disaster personal political or physical This meant that intertextuality yielded an almost metaphorical reflex into a space of peace and beauty an

escape into pictorial texts as a form of reclusion 115張冰《丹托的藝術終結觀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2頁 202

90

來自更錯綜複雜的因素丹托舉例莫內從沒想過自己的筆觸會成為抽象表現主義

的影響因子而波洛克對畫面筆觸流動性的執著開啟了現代主義敘事語言(BBB

122)丹托更具體將歷史模型的再現(representation)與其影響力(influence)分成三階

段進行討論文藝復興啟蒙時期及現代主義

在西歐歷史上有三個極具差異的敘事性(narrationl)時機因為這些時間

點上的「現在(present)」都分別受到非常不同的「過去」所影響(BBB 127)

這三段重要的歷史斷點正驗證了影響力與再現性的問題首先是「文藝復興」

丹托認為文藝復興是一個關於「重建」的敘事系統整體而言是從擁有失去到

重新尋獲的過程到底為什麼會「失去」又怎麼「重新取得」這可能關乎於基

督教的問題從野蠻性回到人性然而丹托從檢視歷史的形狀出發認為文藝

復興其實蘊含一段歷史的終結觀「我不是很能確定在歷史理論家的腦海裡

有沒有一種敘事性不是以衰退當作結尾敘事本身當然進入了尾聲一旦升起

我們就不可能再次墜落因此其中表達的重要訊息是歷史本身已經結束而

我們進入了一個學院(academies)的年代」(BBB 127)116文藝復興始於對現在的

不滿希望藉由過去羅馬時代榮景找到時代真正的歸屬因此再現的是一個具有

影響力的「過去」而重新啟動這個過去敘事系統才能真正返回人性進入學術

的時代第二個敘事性時機是「啟蒙時期」丹托認為這段時期塑造了維多利亞

式的人類學邏輯樣貌是一個康德式超越論人類的啟蒙就是為了要超越過去(那

個被神統治的時代)這種成長與階段性進步史觀「再現」了科學理性對於過

去重新檢視又再一次被丹托認為具有歷史終結的意義最後是丹托最關心的

「現代主義」時期在現代世界任何時間點都有可能變成影響因子也沒有空

間上的限制當決定再現時也同時影響了他者已經不會再有單因子的純粹影

響當停止任何形式的再現時就是現代主義的來臨

116 I am not certain that such a narrative would have insinuated itself in the minds of historical theorists

were it not for the concept of the Fall The narrative itself of course had come to an end once risen

we are never to fall again So in an important sense history itself was over and we thus passed into an

age of academies(BBB 127)

91

從瓦薩利時代以來要在西方從事藝術必須決定某種被過去影響的方式

來內化成己身的敘事樣態中西方藝術家的差異將會成為活生生具影

響力的敘事樣態及模型而現代主義對中西方一視同仁是對歷史的

敘事脈絡截斷與瓦解並重新建構對歷史的連結(BBB 122)117

丹托在此將西方歷史所遇現代性漩渦挪移至中國藝術討論有其論述的特殊

性118丹托是一個實驗者在 1964 年發表〈藝術世界〉一文後便搜集各地不

同國家的藝術來驗證藝術終結的事實因此引發丹托好奇的是現代主義對於中

國藝術模型產生型變的原因「在我通過 Ellsworth Collection 的展覽廳時中國

藝術給我的第一印象竟是如此得現代(modern)好像『現代』變成一種切斷歷史

脈絡的風格一般」(BBB 126)119為什麼對丹托而言中國水墨畫看起來很「現代」

從基礎的認知經驗可以發現當人遇見陌生之物無法分類時很自然會將其歸納

進舊有的基模之中也就是將水墨畫納入西方藝術史脈絡而顯然丹托在不經意

下認為中國水墨畫最貼近的西方藝術為「現代主義」時期丹托也察覺自己這樣

的認知不見得妥當因為這會跟現代主義一樣切斷任何的歷史文化脈絡「現代

性最根本或歷史的問題在我看來是對於解釋什麼是再現時鮮少將其他民族

的文化作為參考這些藝術家通常只在意自己的文化」(BBB 128)120

丹托藉由觀看中西方不同的藝術發展「形貌(shape)」來闡釋不同系統間的異

質化程度雖然丹托本質上認為組成藝術本質的元素不會因為文化的差異改變其

演變的趨勢而中西方藝術史發展最終邁向殊途同歸的結果mdash也就是藝術的終結

但路徑上還是有很大的差異丹托認為中國很清楚自己的藝術內在價值及本質

117 Since Vasari to be an artist in the West has been to have internalized a narrative which determines

the way we can be influenced by the past The difference between Western and Chinese artists will then

be a difference in lived narratives and modes of available influence Modernism alike China and the West meant the dismantling of these narratives and reconstitution of our relationship to the past(BBB

122) 118對於現代主義如何影響並剝奪西歐歷史的敘事性統可以參考本論文第四章有關於現代主義的

論述 119 My own first impression in walking through Ellsworth Collection was that in some mysterious way

Chinese art has begun to look modern as if ldquomodernrdquo were a style of historical dismissal(解雇) (BBB

126) 120 The historical problem or central question of modernity in my view is What happened to account

for the representation by these artists of their own past as less relevant for them than the imagined past

of other cultures (BBB 128)

92

這種變動對中國藝術來說而言非來自內在或進步的動能這不是對歷

史悠久的世界藝術所做的批判(事實上中國藝術非常清楚地認識自己在

藝術歷史上的位置)(MQ 471)121

不同於西歐藝術有一股內在的力量驅動使前進形成進步發展的史觀中國在勾

勒自己藝術的「形貌」時有意識地給予自己歷史定位這兩者的目的與動機完

全不同有時候西方藝術史家會粗鄙地將中國的系統納入西方的分類中是違背

丹托對待後歷史世界的態度丹托也在研究萬上遴的作品案例時深刻體會中西

方歷史結構發展上的差異丹托認為萬上遴自己也不會否定作為一個非著名的清

代畫家但其作品卻足以討論「互文性」在中國畫家作品中的作用丹托認為萬

上遴真正所繪的主題不是遊子遊歷的景致而是作品中倪瓚的影子事實上在

中國的系統中模仿前輩畫家是常態而因此得到名譽是能實現的模範(model)

對中國畫家有其重要性沒有前人的古法風格後人就無所遵循當第一個筆觸

被創造時彷彿所有的藝術都必須跟著走這也是丹托認為中西方在歷史演進上

很大的差異「對於西方畫家而言這絲毫不是一個可行的選擇他們會必然地

將自己視為以推動歷史前進與改革作為使命的人」(MQ 471)122中西方對於藝術

成就的定義自古以來就因為文化差異有截然不同的發展丹托希望藉由分析哲學

的研究方法從兩個不同的歷史樣本中找出共同的哲學議題一方面重複檢驗在

文化尚未頻繁交流的年代中西歷史模型發展的規律性是否同步另一方面給

予西方讀者除了觀看英譯的中國藝術史料也能從哲學的議題上去思考歷史問題

然而現代主義是一體兩面在現代性強勢入侵下對於遭遇殖民影響的地區在

文化與歷史上有其正面及負面影響下一小節將聚焦於藝術的現代性層面對中國

藝術發展的型變

121 The changes such as they are are not internal or progressive changes This is not meant in any

sense as a criticism of one of the great traditions of world art(one in which those who participated were

exquisitely conscious of the history to which their work belonged) (MQ 471) 122 Nothing remotely these options would have been available to the Western painter who inevitably

must see himself situated in a history it is his fulfillment to drive forward and revolutionize(MQ 471)

93

五 文化認同的磨合與多重攪動

現代主義不只一次被丹托視為敘事結構斷裂的始作俑者「現代主義挑起對

傳統的質疑藝術從此不再覺得自己歸屬於任何脈絡」(BBB 123-124)123也因

此丹托不免好奇經歷西方現代性洗禮的中國藝術在切斷歷史脈絡後會不會走

向藝術終結又或者呈現另一種更多元的樣貌1840 年鴉片戰爭之後由於外

敵入侵中國社會的獨立發展歷程被迫中斷從此進入半殖民半封建社會開始

了中國現代化進程此社會型態的變化造成了文化上巨大的變革以儒道思

想為核心的文化型態逐漸被西方強勢文化所入侵從而形成一種不完全西式不

完全儒道思想的混濁狀態此影響文化的組成結構藝術也無法超脫於外(張

冰 2012204)究竟現代性對中國社會所造成的影響能不能類比於藝術中的變革

對中國傳統藝術來說可能是場災難又或許是另一種藝術萌芽的觸發點

這些繪畫與它們自己的傳統是斷裂的僅僅是因為西方的再現語彙之入

侵給了每一位中國藝術家一種新的創作選擇方式這是第一次中國藝

術家真正地按照某種藝術的自我意識作畫(ER 182)124

當西方繪畫作為一種強勢文化進入中國之後就為中國繪畫的發展提供另外的可

能性從而引起藝術家對繪畫本身的問題進行反思基於此丹托認為儘管西

方人在策略上類似現代性狂傲又自大的上位者態度對於中國政治來說是侵略者

但從藝術的角度來說他們卻是解放者提供給中國藝術家變革傳統的選擇方式

當中國對藝術的信念與價值傳統遇上西歐作為強勢文化的入侵時便會在無形中

被吞噬與取代在丹托認為這種取代意味著一種藝術的終結與另一種藝術的

開啟「西方思想在 19 世紀成為洪水猛獸與吸取新再現策略的過程中纏鬥並

123 Modernism came about when the entire tradition was called into question by artists who no longer

felt themselves to belong to it (BBB 123-124) 124 Danto Later Chinese Painting Encounter and Reflection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1997

182Surface similarities notwithstanding these paintings are discontinuous with their own tradition

simply because the infusion of Western representational vocabularies gave every Chinese artist a vision

of an alternative way of working so that for the first time really the Chinese painter painted in the

light of a certain artistic self-consciousness

94

打開了中國藝術的靈魂之窗」(MQ 472)125丹托舉出他所知的三位中國藝術家

分別為高其佩任熊及義大利裔中國宮廷畫家郎世寧作為中國藝術受西方思想轉

變的濫觴

首先1715年當義大利裔的天主教耶穌會傳教士郎世寧(Giuseppe Castiglione

1688-1766)向清代宮廷引進西方透視法時中國第一次看見除了散點透視還有其

他處理畫面空間的方法而且更為科學當時有些人認為如果單點透視法能夠更

早引進中國會更好但最終宮廷畫家還是沒有放棄傳統畫法「雖然他們不曾擁

有過而且在知道什麼是真正科學的透視法的情況下中國依然不接納使用也

許他們認為如果接納西方透視法將完全改變中國傳統的風格樣式畢竟這樣就

沒有空間使用中國偏好的移動視點透視法」(MQ 472)126要動搖傳統非一朝一夕

朗世寧提供了中國一個外來的方法開啟眼見但最終決定是否要接納新的技法

須由中國選擇同理對郎世寧而言中國的傳統技法也是一種選擇而丹托認

為這份「選擇」是藝術產生良性變化或終結的契機接著丹托以清代末年畫家

任熊(1823-1857)為例從任熊的自畫像中可以看出其受西方人體解剖科學的影響

畫面中人的頭部及肩胛比起傳統立體許多也精確描繪出五官的立體結構但在

衣服紋理的描寫上還是以中國傳統的勾勒法繪出皺摺層次顯然畫家出自於「選

擇」意願讓畫面中按不同比例分布中西畫法而這樣的技巧在現今中國畫界已發

展成一種特殊的工筆畫風最後令丹托大開眼界的是清代畫家高其佩

(1660-1734)的「指畫」對此丹托無法舉證其受西方思想或技術影響只能讚嘆

中國繪畫有其技法上的突破及多樣性

125 Western ideas become a flood in the nineteenth century and the struggle to assimilate the new

strategies of representation opened a window into Chinese artistic soul (MQ 472) 126 Nevertheless they had not and the Chinese now knowing what true perspective was still did not

use it Perhaps they would have had to change motifs completely in order to exploit it there being after

all no room for linear perspective in the wildly imagined landscape they favored(MQ 472)

95

圖 3 任熊(清)〔自畫像〕

紙本設色1775 x 788 cm

北京北京故宮博物院

圖 4 郎世寧(清)〔八駿圖〕絹

本設色1393 x 802 cm台北

國立故宮博物院

圖 5 高其佩(清)〔高岡獨立圖

軸〕紙本設色709 x 383 cm

北京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整個中國的生活及文化都被西方策略全面改造而且是劇烈地且持續至今

(181)127」丹托藝術哲學中偶而會有歐洲中心主義情節之浮現卻可從終結論的

去中心概念看出其解構的傾向二十世紀哲學主要抨擊與解構歐洲中心論使人

更加確定世界正朝向一股多元化的脈絡前進任何文化都有其存在的合理性文

化之間沒有優劣貴賤之分每一個文化都有其獨有的特色與價值然而此一主

張從文化弱勢的一方來看表面的平等無法掩蓋制定文化理論者的優越地位丹

托的理論正迴避了此種立場在丹托的藝術世界中藝術存在著多種的可能性

形成區域性的地方文化系統因此後歷史時代對於藝術本質的而言單一民族和

文化所發展的藝術都是不完善的中國學者張冰解讀丹托觀看中國藝術的態度

此處不宜把丹托的這種看法簡單地理解為一種大文化沙文主義和歐洲中

心主義因為他即認為西方文化的侵入為中國藝術提供了發展新可能

同時也認為非洲的面具給西方的藝術家提供了革新西方傳統藝術使其

127 The entirety of Chinese life and culture was to be transformed radically by the incursion into it of

Western practices in a process that continues to this day(ER 181)

96

重新煥發青春氣息的可能所以從這個角度來說丹托更強調的是各民

族文化間的交流互補以及藝術自身發展的可能性(張冰 2012206)

當強勢文化入侵位居文化弱勢的一方不免開始對自身文化產生懷疑畫家若認

定自己國家的文化歷史「落後」於其他國家時很可能主動接納優勢文化提升

己身地位從清朝郎世寧到任熊的轉變中可以發現郎世寧接觸中國時是清朝

康熙盛世千年以來豐厚的中國藝術傳統是當時的優勢文化因此就算將西方畫

法引進宮廷畫家仍然不為所動堅持正統的傳統筆墨及移動透視然而在任

熊的年代清朝已大不如前再加上西方外強入侵中國內部腐敗畫家可能因

此被強勢文化所吸引並改變畫風丹托則將上述中西文化磨合後的興衰消長

理解為藝術終結可以從兩方面提出質疑第一丹托雖極力倡導多元文化及平等

包容卻無法避免文化的優劣性存於現實社會中站在文化理論制定者的優越位

置很難從傳統文化需被保存的角度建構藝術世界第二中國藝術發展的巨變

或終結非全面性也非自願性中國藝術在清朝末年處於被動接受的一方不管

是社會政治及經濟都產生巨大變革而丹托觀看的作品樣本數不足的情況下

很容易產生片面的推斷與結論因此本文研究丹托理論牽扯西歐藝術中心以外

的異族藝術時需特別審慎並多重檢驗其有效性

六結語

本文從丹托對中國藝術的研究動機與寫作模態出發發現丹托處理東方題材

的手法不同於西方後殖民理論所討論「東方主義者」第三節論「互文性」在

中國藝術中的作用可以明顯感受丹托滲入作品內部觀察的細緻程度察覺中國與

西方藝術家對於「模仿」在文化信仰上的差異是許多西方學者所無法給出的論

點而東方主義的概念來自薩伊德(Edward W Said)論東方淪為西方學術論述

中的想像物在缺乏實證的情況下扭曲壓縮並提出歐洲自我檢驗的方法以

本地異國情調無系統有系統啟蒙被啟蒙等方式區別我們(us)與他們

(them)中的差異並加以學術化典範化規範化成為有效的論述對比於西方

的東方主義者丹托則採科學實證的方法盡可能將它者當作研究樣本觀察並

進入文本的內部仔細審視

97

本文第四節提出複驗西方與中國藝術史模型的議題是對丹托藝術終結理論

一直以來以西歐藝術史當作模板研究所給出的反思可以從兩方面提出質疑其

一為地域中心主義的局限丹托雖試圖將藝術終結論導向多元文化論語境但身

為美國當代重要藝術批評的代表學者很難說服在歐美地區以外的讀者其思想

沒有參雜美國或歐洲本位其二丹托承認文化差異但卻無法擺脫藝術本質論

的思想丹托美學很重要的環節是哲學家的介入藝術世界不再只有藝術史家的

詮釋哲學家在藝術世界中形成理論給出藝術辨識系統的操作模型使藝術成

為被研究的「樣本」透過分析詰問及歸納給出多樣的藝術認識方法也因此

丹托在蒐集樣本的同時必須增加其廣度希望將他所創造的終結理論成為普世的

通則受維根斯坦「語言遊戲論」的影響丹托是本質論者對於藝術本質有其

普遍原則的堅持不管藝術史所在地的文化根基為何一旦歷史的條件吻合拋

出布瑞洛盒的哲學震撼彈時歷史就因此瓦解然而本研究希望能夠從他者(中

文世界)的角度給予藝術終結論不同的反思雖然丹托堅信藝術的本質不會因為

地理上的區別有所改變但很顯然地當遇到藝術創作者本身文化的信仰因素時

不得不承認藝術終結論因中西方差異而影響其有效性事實上藝術終結是一種

行動是對西歐藝術史的歷史哲學的反思但華人世界普遍保有文化及技藝保存

的概念除非西方現代性思想深化中國文化內部否則大部分的中國藝術家還是

希望在傳統與創新之間取得平衡

對於同樣都是中文世界的讀者而言長期以來被動接受西方藝術理論的同時

應持有一份對理論懷抱質疑態度的批判精神第五節強調遭理論制定者強勢分類

並主宰位居文化弱勢的一方往往失去其在理論中心的發言權但相較於殖民統

治時期二十一世紀的今天受後現代後殖民的全球化思潮啟迪對西方理論

的探究更應擁有主動發言的權益

雖然丹托終結論的影響範圍不及丹托原先預設的廣大成為世界藝術的一種

全面性的行動與態度但丹托一再強調的後歷史世界觀是多元且複雜的徵候而

單一的民族和文化所發展成的藝術都是不完善的觀看現今的世界市場經濟所

帶來的全球化造成文化政治及各民族間的交流頻繁從單一的西歐藝術史觀擴

充至各種族及歷史所包含的藝術關係因此任何藝術評論者都不能再霸道地認為

僅僅只有一種藝術的可能性而其他類別的藝術都是有缺陷的落後的

98

第六章 結論

摘要的文字會因為相似性而聚集在一起隨著議題的產生後串接形成章節

並發展出章節的小結論論文的問題意識不會是命題也不是主張因此研究發現

是從文本歸納而來而非回答已知的論點隨著議題演化出的發現如下

由事件回答藝術終結的歷史問題

從丹托處理「藝術終結的理由」問題的操作模態可以發現每一個理論者或

歷史學者都是構成問題性的關鍵因子a 丹托舉里格爾裝飾藝術史藉以質疑

物質演化的風格問題提出批判進步史觀的單線性發展並點出唯物的進步史觀

問題性b 黑格爾在「藝術終結」的問題性上扮演揭開「詮釋學」問題的角色

來回答「繪畫自我意識及哲學化」的問題c 葛林伯格在藝術終結論的議程上

扮演前階段書寫者的角色以藝術本質論的問題鞏固進步史觀必然終結的結果

d 丹托以佛萊的理論作為中介以釐清藝術史終結與藝術家之間的關係可以

見得藝術終結的問題性並非從丹托自身邏輯發展形成丹托面對問題的處理時

常將理論者當作問題討論的中介強調藝術終結的命題散落在異質的領域也因

此藝術終結論沒有一個固定的理論模態因為透過古今中外的歷史網絡跨界

與異質的領域將給予藝術終結在不同立場下的不同解答是一種開法性的行動與

過程

從第二章的結論中可以延伸討論「丹托文體風格的特殊性」在本論文第二

章討論丹托有關於藝術終結的歷史問題上發現丹托是由「事件」當作介質回答

歷史的問題在此事件可以是理論家提出的理論具體的藝術史事件或美學

知識也就是說丹托在面對問題時常將這些事件所形成的知識當作問題的中

介而當大量事件呈現在文本中時就會構成文體的繁多樣貌可以說丹托美

學除了繼承分析哲學的分析性語言傳統外還雜揉了歐陸哲學綿密的文體特性

將兩種完全不同的脈絡的美學場域碰撞在一起形成丹托自己一套分析美學的風

法國學者吉姆內茲(Marc Jimenez)曾說「藝術場域中丹托與古德曼促成歐洲

理論與美國藝術理論的對話」128英美分析哲學與歐陸哲學一直是美學場域主要

128 Jimenez Marc La Critique Crise De Lart Ou Consensus Culturel Collection DestheTique

Paris Klincksieck 1995 p 120

99

的兩大區塊能夠促成美國與歐陸之間的對話亞瑟丹托是重要的橋樑之一

英美分析聚落從維根斯坦的「邏輯的經驗主義」(logical positivism)和「語言遊戲」

(language games)延展出的藝術哲學形態歐美之間的異同點也是整個二十世紀

的主要訴求攻擊藝術概念(此藝術概念以美感為本體)擴大論及自十七世紀經

驗論和理性主義以來的方法論的分歧二十世紀歐陸哲學包括了現象學存在主

義解釋學結構主義後結構主義後現代主義解構主義法國女性主義

以及批判理論如法蘭克福學派心理分析尼采絕大部分的馬克思主義與馬克

思哲學流派阿多諾德勒茲傅柯(Michel Foucault1926-1984)尤為美學批判

場域的代表雖然丹托的終結論是奠基於黑格爾之上但其思想脈絡到後期則完

全顛覆黑格爾的藝術終結論走向藝術多元與繁多性發展此轉向證明丹托藝術

終結論在二十世紀的時代意圖

分析哲學在藝術領域方法學上的實驗

丹托文體的特性除了事件堆疊產生的繁多性外另一個重要的特性是「跨域」

在此丹托所跨的領域涵蓋邏輯學及數學本文第三章提共三種丹托使用的哲學

工具分別為「不等式」「非 Q 則 P」及「風格矩陣」作為本研究討論丹托

哲學實驗的依據以客體作為觀察藝術世界的濾鏡將跨領域跨時空背景的藝

術家理論家甚至邏輯學家放置在丹托創造的「藝術世界實驗平台」營造一

種多重視點交鋒的思想場域然而筆者也觀察到在如此繁複的跨界交織文獻處

理下竟然巧妙地避開對藝術家的媒材處理和美學態度原因何在

在科學的研究法中形成「公式」只是最後的結果真正展現理論的是「過

程」丹托承襲分析哲學的邏輯方法學在 1964 年獨創的〈藝術世界〉文中充

分展現「藝術辨識系統」的推理過程由於本文聚焦於丹托對「藝術歷史終結的

問題性」因此延續丹托對藝術世界的理論推論丹托處理「藝術史系統終結」

的問題也運用同樣的推理過程形成「終結論」

若我們進一步分析丹托處理藝術作品的方式可以發現雖然主要論述的領

域是「繪畫」但是丹托關注的是「繪畫終結」對整個藝術的問題以此類推

當丹托談及「布瑞洛盒」與「日常用品」「音樂」與「噪音」「舞蹈」與「運

動」「文學」與「一般寫作」之間的區別時都只是提供「不可分辨(indiscernible)」

理論支持的切入點

100

有鑑於此丹托強調的是科學性的藝術認識方式所以任何代表藝術家自身

對作品詮釋或敘事都違背分析哲學的客觀性語言價值筆者認為本研究有助於

分析哲學研究領域了解分析哲學介入藝術所產生的各種影響其中一種重要的影

響是認識主體由「主觀」轉向「客觀」理論家對藝術的批評與詮釋不再以藝

術家生平為論述的核心而是透過跨界的理論交雜逐漸勾勒出所欲討論對象的

形貌藉以達到認識的目的另一種影響則是如何利用分析哲學解決藝術問題

使用語言分析的工具去建構歷史語言的特徵分析的結果便是為了解決藝術歷史

的某些本質性問題而這是文獻學研究法所無法做到的

雖然丹托的實驗結果有他的優點也有缺點優點是能夠將複雜的概念用

清楚的邏輯語言表達但缺點就是過度簡化藝術世界的複雜度最終都沒辦法用

簡單的蘊含關係概括而論也因此丹托的解決方法乃利用邏輯系統中的「循環

論證」加以解套在循環論證的過程中充分展現文本之間的互文關係循環論證

的有效來自於虛無世界的假設丹托所要驗證的藝術定義本身就是一個超越的存

在因此沒有絕對的對與錯跨領域跨文化而不受時間與空間限制的討論

才是丹托想呈現的藝術終結觀也是丹托在藝術分析方法上重要的突破

藝術終結背後的政治態度

可以說丹托創造的本質理論或終結理論的潛在目的即是以否定的態度對

既有的系統作顛覆的作用以循環理論作為一種手段與方法讓長久堆積沉澱的

藝術知識得以攪動並依循虛無的假設理論重新檢視自身的藝術架構

丹托最常使用「瓦薩利」作為大敘事中心藩籬的代名詞但事實上文

藝復興時期「藝術家」的概念才漸漸形成而瓦薩利撰寫有關藝術家生平的著作

是歷史的產物真正被丹托視為應終結的對象是形塑歷史的過程中背後的政治

意圖(如官方敘述)丹托用歷史的「獨特性」與「無規律性」作為否定的依據

強調藝術的本質與歷史事件的本質一樣是獨特且沒有規律的這與放進百科全

書那種定義式的建構法互相違背

當代藝術除了認識論的轉向之外其次最重要的是致力於消弭藝術上的等級

之分而丹托思想啟發當代藝術史學者及藝術創作者能進一步思考當瓦薩利

及葛林伯格模式不再適用時藝術的未來將如何發展丹托藝術終結論給出的「非

線性」以及「多元主義」的態度並同時揭露潛藏在終結論重要的功能即去中

心反現代及包容它者

101

跨文化檢視藝術終結在中國的普遍性

本文對丹托藝術終結理論一直以來以西歐藝術史當作模板給出的反思可以

從兩方面提出質疑其一為地域中心主義的局限丹托雖試圖將藝術終結論導向

多元文化論語境但身為美國當代重要藝術批評的代表學者很難說服在歐美地

區以外的讀者其思想沒有參雜美國或歐洲本位其二丹托承認文化差異但

卻無法擺脫藝術本質論的思想丹托美學很重要的環節是哲學家的介入藝術世

界不再只有藝術史家的詮釋哲學家在藝術世界中形成理論給出藝術辨識系統

的操作模型使藝術成為被研究的「樣本」透過分析詰問及歸納給出多樣的

藝術認識方法

關於終結論提出後對「西歐藝術領域之外的影響性」之問題可以衍生成「文

化政治學的態度」及「在地化的反思」兩個子題進行討論

本論文認為在文化政治學的態度上丹托的藝術終結論除了闡釋藝術事

件結合的哲學性給了認識藝術世界新的方法之外其次最重要的是致力於消弭藝

術上的等級之分當代理論家除了對藝術作品提出自己的論點與看法外很重要

的是以理論當作思想的實際行動也就是背後往往有一個改變社會的目的動機或

意識形態這種思想多在受馬克思影響下的美學如阿多諾班雅明等法蘭克福

學派表現的最為明顯丹托雖然在他語言繁多與知識性強烈的書寫架構下卻也

產生對大敘事去中心等文化議題產生想法並發展成藝術終結理論

因此筆者認為除了從丹托的角度看待西歐藝術史也應該用第三方也就

是「在地化的反思」角度審視丹托等西方藝術理論家將思想傳播到世界引

發全球化思維的影響力的反思也可以從自身的文化反思藝術終結論的影響性

與局限雖然丹托堅信藝術的本質不會因為地理上的區別有所改變但很顯然地

當遇到藝術創作者本身文化的信仰因素時不得不承認藝術終結論因中西方差異

而影響其有效性事實上藝術終結是一種行動是對西歐藝術史的歷史哲學的

反思但華人世界普遍保有文化及技藝保存的概念除非西方現代性思想深化中

國文化內部否則大部分的中國藝術家還是希望在傳統與創新之間取得平衡

關於終結論後的思想啟示

「這個世上沒有任何藝術比其他藝術更真實也不存在任何非得如此的形式

所有的藝術都一樣沒有優劣尊卑之分」(AEA 34)丹托美學最可貴之處在於

他對藝術多元及包容的態度而他將這種堅持付諸實際將思想集結於藝術終結

102

論從探求藝術的本質中釋放並擴大藝術的定義從此藝術沒有崇高的地位也

讓藝術史家藝術評論家著手書寫置於藩籬外藝術的事蹟研究丹托的過程並不

預設已知的論點因為國外研究丹托的學者已將論點爬梳得很多元也很完整因

此選定丹托作為研究對象時時時刻刻都擔心無法提出更新穎的論點這種焦慮

在寫完第二章時得到了舒緩因為從文本出發「細讀」的研究方法可以任意從

文本中取樣在閱讀中引發對問題意識的聯想就不會擔心議題重複的問題問

題意識不是對研究的動機或提問更不是命題命題最大的問題是預設思想的範

圍而命題也是主張並在範圍內進行論證筆者傾向在文本中無目的的漫遊與

搜尋當細讀的過程中找到問題自身就會形成問題意識塑造一種未知的場域

而不是從已知去預設立場

何謂已知就如學者卡若歸納終結論至少存在三種意義「其一藝術已經

完成其規劃從而在技術上不再有可預期的突破其二藝術進入到了無進化的階

段其三藝術按照既定規劃進化而不會成為什麼別的東西」129如果從這三點

已知的論點預設立場成為命題就不會有跨域研究的可能雖然研究的過程中

時常因為無法自發性產生議題而苦惱每當產生淤塞混亂僵持的研究狀態時

就會想要脫離核心文本嘗試在丹托其他著作中尋找線索單一的客體優先法還

是會因研究對象的性質有所侷限跟文本本身的豐富性也有一定的關係但筆者

認為只有以文本出發做第一手資料的文本分析才有辦法讓想像力發揮並

產生異於丹托研究領域的實踐遺憾的是本文因為時間上的限制無法將丹托的

重要著作融會貫通並解釋其思想的轉變與理論推導的整體過程只能單就「藝

術終結」的議題推估丹托可能的思想發展途徑此外筆者無法在有限的時間內

將當時同樣提出藝術終結理論的貝爾丁(Hans Belting1935-)納入與丹托的比較

貝爾丁與丹托提出藝術終結的時間幾乎相同若能將兩者分析比對更能突顯丹

托終結觀的獨創風格而在技術層面上的限制筆者本身並無邏輯學或數學相關

背景因而在處理邏輯工具的研究法時無法理解透徹因此可能出現邏輯上的

瑕疵甚至無法避免錯誤此有待未來研究者指正與建議

雖然本研究有諸多不足及待檢討之處也沒有提出總結性歸納丹托藝術終結

論整體思想的研究發現但卻從跨領域的方向給出研究丹托的其他可能性如果

未來的研究者也想要繼續研究丹托相關理論便可以從文中提到關於邏輯學文

化研究及反思的角度各自獨立研究丹托思想的其他面向筆者認為加入「反藝術

129 Noeumll Carroll Review in History and Theory Vol27 No3 1988

103

史學科的研究法」及「發展新的藝術評論工具」等丹托藝術史哲學研究法有助

於了解丹托在跨領域的思想上的成就丹托是一位使用了哲學分析工具的本質主

義者在其藝術終結論的思想萌芽階段不斷追問一件藝術品與一件日常物之間

的差異是什麼如果不將分析哲學當作思想派別130而是一種作為哲學工具的方

法學而目的就是為了發展出一種哲學那丹托在分析美學領域是一位成功的先

行者正如丹托晚期回顧自己的研究也發現

我的研究工作的結構基本就是分析哲學的結構我出版於 1964 年的專書

《歷史的分析哲學》的概念改變了我一些思考的方法譬如在該書中

我透過分析一種真理條件認定歷史事件的意義對於生活於其中的那些人

們是不可見的這是我用來分析藝術品概念一種外在論(Externalist)的觀

點mdash這意味著使某一外在的物品成為藝術品131

在丹托的世界觀中藝術作品的問題同樣不能借助於外觀得到回答而應該

到藝術的內在領域去尋找答案而藝術則是由藝術理論和藝術史知識組成的一個

「世界」即由上述兩個系統組成的知識整體

130 在劉悅笛〈與亞瑟丹托對話錄〉中丹托表明在分析哲學的旗號下卻囊括了太過豐富的哲

學流派哲學門類甚至是相衝突的哲學思想幾乎難以將之統合在一起甚至有論者認為根就不

存在「作為整體」的分析哲學丹托認為「嚴格來說分析哲學並不是一種哲學而是能夠用

於解決哲學問題的一套工具我認為如果沒有哲學問題那麼這些工具便沒有用處比如在我

的《歷史的分析哲學》一書中我便使用了這種工具去建構歷史語言顯著而特定的特徵其結果

就是為了去解決歷史知識的某些本質性的問題」(劉悅笛 2009 412) 131 Arthur C Danto The Abuse of Beauty Aesthetics and the Concept of Art Chicago and La Salle

Open Court 2003 p xvii

104

略語

AEAAfter the End of Art

AWArtworld

BBBBeyond the Brillo Box

EREncounter and the reflection

TCThe Transfiguration of the Commonplace

MQMing and Qing Paintings

WAIWhat Art Is

105

附錄

表 3 台灣地區專書及論文

中文譯本

2004 亞瑟丹托(Arthur C Danto)著林雅琪鄭慧雯譯《在藝術終

結之後當代藝術與歷史藩籬》台北麥田出版

2008 亞瑟丹托(Arthur C Danto)著鄧伯宸譯《美的濫用》新北

立緒出版

中文專書

2002 陳瑞文著《美學革命與當代徵候評述》台北北市美術館第

15 章〈實用主義美學與分析美學的矛盾〉

中文期刊論文

2011 廖怡琪著〈藝術終結的寓言--丹托《在藝術終結之後當代藝術與

歷史藩籬》與黑格爾《美學》的關聯性〉收於《藝術觀點》45 期

頁 119-121

2009 葉芷秀著〈丹托[Arthur C Danto]的表象與實在之辯--從語言哲學與

歷史哲學開展的藝術史觀〉收於《藝術觀點》38 期

2008 趙世琛著〈「自由」與「淡」臺灣三個藝術範例之審視--以德勒

茲「圖表」概念論丹托[Arthur C Danto]「後歷史藝術」之轉換〉

收於《藝術觀點》36 期頁 8-17

2006 蕭振邦著〈解讀《藝術終結之後》-評論丹托的美學論述〉收於

《美術學報》創刊號頁 111-135

2002 陳瑞文著〈分析哲學的藝術理論以但托的藝術詮釋為例〉收於

《藝術觀點》15 期 7 月刊頁 80-85

碩博論文

2008 黃瀞瑩著《哲學預設的問題性-丹托藝術終結論研究》高雄師範

大學美術學系

106

表 4 中國地區專書及論文

中文譯本

2001 亞瑟丹托(Arthur C Danto)著歐陽英譯《藝術的終結》南京

江蘇人民出版社

2004 漢斯貝爾丁(Hans Belting)等著常寧生譯《藝術史的終結》

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2007 亞瑟丹托(Arthur C Danto)著王春辰譯《美的濫用美學與藝

術的概念》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

2007 亞瑟丹托(Arthur C Danto)著周建漳譯《敘述與認識》上海

上海譯文出版社

中文專書

2012 張冰著《丹托的藝術終結觀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2013 梁光耀著《藝術終結者論丹托的藝術哲學》臺北五南

1986 薛華著《黑格爾與藝術難題mdashmdash段問題史》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

版社1986 年版

中文期刊論文

1996 劉方著〈藝術的淪落〉收於《自貢師專學報(綜合版)1996 年第 2 期

1999 朱國華著〈藝術終結後的藝術可能〉收於《文藝爭鳴》1999 年第 4

2002 劉悅笛著〈病樹前頭萬木春mdash評ldquo藝術終結論rdquo和ldquo藝術史終結論rdquo〉

收於《美術》2002 年第 10 期

2003 王來陽著〈藝術死亡與藝術重生〉收於《文藝評論》2003 年第 6

2004 林自棟著〈被哲學綁架了的藝術〉收於《藝術研究》2004 年13第 3

2004 刁傑著〈關於ldquo藝術終結rdquo的思考〉收於《太原理工大學學報(社會

科學版))》2004 年第 4 期

2004 李衍柱著〈藝術的黃昏與黎明〉收於《東方論壇》2004 年第 4 期

107

2004 周計武著〈現代性語境中的ldquo藝術的終結rdquo〉收於《文藝理論研究》

2004 年第 6 期

2004 曹桂生著〈現代主義後現代主義藝術的終結mdash對現代主義後現

代主義藝術進行一次系統梳理〉收於《美術》2004 年第 11 期

2005 吳豔宇著〈藝術生存還是毀滅〉收於《齊齊哈爾師範高等專科學

校學報》2005 年第 2 期

2005 彭鋒著〈藝術的皇帝新衣〉收於《裝飾》2005 年第 2 期

2005 劉譚明著〈數位化時代的文學藝術mdash對ldquo藝術終結rdquo論的思考rdquo〉收

於《中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5 年第 5 期

2005 張秀娟著〈後現代視野中的ldquo藝術終結說rdquo〉收於《社會科學》2005

年第 7 期

2006 劉悅笛著〈藝術終結之後mdash藝術的綿延之思〉南京南京出版社

2006 年版

2006 茂國著〈現代性視野中的ldquo藝術終結rdquo〉收於《江南大學學報(人文

社會科學版)》2006 年第 2 期

2006 周計武著《藝術的終結一亞瑟丹托的診斷》收於《學習與探索》

2006 年第 3 期

碩博論文

2005 周計武著《ldquo藝術終結rdquo的研究》南京大學

2008 何建良著《ldquo藝術終結論rdquo批判mdash以黑格爾到丹托》浙江大學人文學

108

參考書目

一 丹托的著作

(一) 中文譯本

亞瑟丹托(Arthur C Danto)著《藝術的終結(After the End of Art)》(歐陽英

譯)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01

亞瑟丹托(Arthur C Danto)著《在藝術終結之後當代藝術與歷史藩籬(After

the End of Art Contemporary Art and the Pale of History )》(林雅琪鄭慧雯

譯)台北麥田出版2004

亞瑟丹托(Arthur C Danto)著《美的濫用美學與藝術的概念(The Abuse of

Beauty Aesthetics and the Concept of Art)》(王春辰譯)南京江蘇人民出

版社2007

亞瑟丹托(Arthur C Danto)著《敘述與認識(Narration and Knowledge)》(周

建漳譯)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2007

亞瑟丹托(Arthur C Danto)著《美的濫用(The Abuse of Beauty)》(鄧伯宸譯)

新北立緒出版2008

(二) 外文著作

Danto AC G Horowitz and T Huhn The Wake of Art Criticism Philosophy and

the Ends of Taste Berlin G+B Arts International 1998

Danto Arthur C The Abuse of Beauty Aesthetics and the Concept of Art Chicago

Open Court 2003

--- After the End of Art Contemporary Art and the Pale of History New Jersey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1997

--- Andy Warhol New Haven Yale University Press 2009

109

--- Beyond the Brillo Box The Visual Arts in Post-Historical Perspective Los

Angeles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1992

--- The BodyBody Problem Selected Essays Los Angeles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1999

--- Connections to the World The Basic Concepts of Philosophy New York

HARPER AND ROW 1989

--- Embodied Meanings Critical Essays amp Aesthetic Meditations New York Farrar

Straus Giroux 1994

--- Encounters amp Reflections Art in the Historical Present Los Angeles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1997

--- Jean-Paul Sartre New York Viking Press 1975

--- The Madonna of the Future Essays in a Pluralistic Art World Los Angeles

Farrar Straus and Giroux 2000

--- Mysticism and Morality Oriental Thought and Moral Philosophy 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1987

--- Mysticism and Morality Oriental Thought and Moral Philosophy New York

Basic Books 1972

--- Narration and Knowledge Including the Integral Text of Analytical Philosophy of

History 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1985

--- Nietzsche as Philosopher New York Macmillan 1965

--- Nietzsche as Philosopher Expanded Edition 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2005

--- The Philosophical Disenfranchisement of Art 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1986

--- Philosophizing Art Selected Essays Los Angeles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1999

110

--- Playing with the Edge The Photographic Achievement of Robert Mapplethorpe

Los Angeles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1996

--- The State of the Art New York Prentice Hall Press 1987

--- The Transfiguration of the Commonplace A Philosophy of Art Mass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81

--- Unnatural Wonders Essays from the Gap between Art and Life New York Farrar

Straus and Giroux 2005

--- What Art Is New Haven Yale University Press 2013

二 丹托的文章

Danto Arthur C The Abuse of Beauty Daedalus 1314 (2002) 35-56

--- Analytical Philosophy Social Research 474 (1980) 612-34

--- An Answer or Two for Sparshott The Journal of Aesthetics and Art Criticism

351 (1976) 80-82

--- Art and the Text RES Anthropology and Aesthetics5 (1983) 5-13

--- Art Essence History and Beauty A Reply to Carrier a Response to Higgins

The Journal of Aesthetics and Art Criticism 543 (1996) 284-87

--- Art Evolution and the Consciousness of History The Journal of Aesthetics and

Art Criticism 443 (1986) 223-33

--- The Artworld The Journal of Philosophy 6119 (1964) 571-84

--- Basic Actions American Philosophical Quarterly 22 (1965) 141-48

--- Basic Actions and Basic Concepts The Review of Metaphysics 323 (1979)

471-85

111

--- Censorship and Subsidy in the Arts Bulletin of the American Academy of Arts

and Sciences 471 (1993) 25-41

--- Comment by Arthur C Danto Leonardo 192 (1986) 157-58

--- Commentary New Literary History 172 (1986) 275-79

--- Complex Events Philosophy and Phenomenological Research 301 (1969)

66-77

--- Concerning Mental Pictures The Journal of Philosophy 551 (1958) 12-20

--- Deep Interpretation The Journal of Philosophy 7811 (1981) 691-706

--- Depiction and Description Philosophy and Phenomenological Research 431

(1982) 1-19

--- A Dozen Years of Solitude Hilton Kramer Grand Street 53 (1986) 219-27

--- E H Gombrich Grand Street 22 (1983) 120-32

--- Embodied Meanings Isotypes and Aesthetical Ideas The Journal of Aesthetics

and Art Criticism 651 (2007) 121-29

--- The End of Art A Philosophical Defense History and Theory 374 (1998)

127-43

--- Ethical Theory and Mystical Experience A Response to Professors Proudfoot

and Wainwright The Journal of Religious Ethics 41 (1976) 37-46

--- From Aesthetics to Art Criticism and Back The Journal of Aesthetics and Art

Criticism 542 (1996) 105-15

--- From Philosophy to Art Criticism American Art 161 (2002) 14-17

--- A Future for Aesthetics The Journal of Aesthetics and Art Criticism 512 (1993)

271-77

--- Gettysburg Grand Street 63 (1987) 98-116

112

--- Historical Language and Historical Reality The Review of Metaphysics 272

(1973) 219-59

--- In Memoriam Robert Denoon Cumming The Journal of Philosophy 10111

(2004) 607-08

--- Kalliphobia in Contemporary Art Art Journal 632 (2004) 25-35

--- A Logical Portrait of the Assassin Social Research 413 (1974) 426-38

--- Masterpieces and the Museum Grand Street 92 (1990) 108-27

--- Metonymy and Transition in Carriers Writing Journal of Aesthetic Education

324 (1998) 35-43

--- Mind as Feeling Form as Presence Langer as Philosopher The Journal of

Philosophy 8111 (1984) 641-47

--- Narrative and Style The Journal of Aesthetics and Art Criticism 493 (1991)

201-09

--- Narrative Sentences History and Theory 22 (1962) 146-79

--- Narratives of the End of Art Grand Street 83 (1989) 166-81

--- Nausea and Noesis Some Philosophical Problems for Sartre October 18 (1981)

3-19

--- A Note on Expressions of the Referring Sort Mind 67267 (1958) 404-07

--- On Explanations in History Philosophy of Science 231 (1956) 15-30

--- On Historical Questioning The Journal of Philosophy 513 (1954) 89-99

--- On Moral Codes and Modern War Social Research 451 (1978) 176-90

--- Outline of a Theory of Sentential States Social Research 514 (1984) 1001-17

--- The Paradigm Case Argument and the Free-Will Problem Ethics 692 (1959)

120-24

--- The Philosophical Disenfranchisement of Art Grand Street 43 (1985) 171-89

113

--- Philosophy andas Film andas If Philosophy October 23 (1982) 5-14

--- Philosophy asandof Literature Proceedings and Addresses of the American

Philosophical Association 581 (1984) 5-20

--- Philosophy asandof Literature Grand Street 33 (1984) 151-76

--- The Pigeon within Us All A Reply to Three Critics The Journal of Aesthetics

and Art Criticism 591 (2001) 39-44

--- The Problem of Other Periods The Journal of Philosophy 6319 (1966) 566-77

--- Remembering Andre Racz American Art 122 (1998) 58-65

--- Representational Properties and Mind-Body Identity The Review of

Metaphysics 263 (1973) 401-11

--- Role and Rule in Oriental Thought Some Metareflections on Dharma and Li

Philosophy East and West 222 (1972) 213-20

--- The Seat of the Soul Three Chairs Grand Street 64 (1987) 157-76

--- Seeing and Showing The Journal of Aesthetics and Art Criticism 591 (2001)

1-9

--- Session I Lecture amp Panel Discussion The Museum as Will-to-Power

Salmagundi139140 (2003) 99-111

--- Theology as a Hermeneutical Salvaging of History Commentary New Literary

History 172 (1986) 195-98

--- The Transfiguration of the Commonplace The Journal of Aesthetics and Art

Criticism 332 (1974) 139-48

--- Translation and Betrayal RES Anthropology and Aesthetics32 (1997) 61-63

Danto Arthur C et al In Memoriam James J Walsh The Journal of Philosophy

1005 (2003) 272

114

Danto Arthur C and Sidney Morgenbesser Character and Free Will The Journal

of Philosophy 5416 (1957) 493-505

Danto Arthur C and Shrin Neshat Shrin Neshat BOMB73 (2000) 60-67

Danto Arthur C and Florence Perronin Grand Article Le Corps Dans La

Philosophie Et Lart Citeacutes26 (2006) 129-44

Danto Arthur Coleman Ming and Qing Paintings 1989 469

三 研究丹托的相關文獻

(一) 外文著作

Carrier D Danto and His Critics Art History Historiography and after the End of

Art Conn Wesleyan University 1998

Haapala A J Levinson and V Rantala eds The End of Art and Beyond Essays

after Danto New Jersey Humanities Press 1997

Herwitz DA and M Kelly eds Action Art History Engagements with Arthur C

Danto 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2007

Rollins M eds Danto and His Critics Mass Wiley 2012

(二) 外文期刊論文

Ammerman Robert Mr Danto on Expressions of the Referring Sort Mind 68271

(1959) 401-03

Ankersmit F R Danto on Representation Identity and Indiscernibles History and

Theory 374 (1998) 44-70

--- Danto History and the Tragedy of Human Existence History and Theory 423

(2003) 291-304

115

Bacharach Sondra Can Art Really End The Journal of Aesthetics and Art

Criticism 601 (2002) 57-66

Brand Myles Danto on Basic Actions Noucircs 22 (1968) 187-90

Carrier David Danto and His Critics After the End of Art and Art History History

and Theory 374 (1998) 1-16

--- The Era of Post-Historical Art Leonardo 203 (1987) 269-72

--- Gombrich and Danto on Defining Art The Journal of Aesthetics and Art

Criticism 543 (1996) 279-81

--- a Thought Experiment for a Book to Be Called Failure in Twentieth-Century

Art] Reply to Arthur C Danto Richard Kuhns and James Elkins Journal

of Aesthetic Education 324 (1998) 51-59

--- Why Art History Has a History The Journal of Aesthetics and Art Criticism

513 (1993) 299-312

Carroll Noeumll Danto Style and Intention The Journal of Aesthetics and Art

Criticism 533 (1995) 251-57

--- The End of Art History and Theory 374 (1998) 17-29

Davis Whitney When Pictures Are Present Arthur Danto and the Historicity of the

Eye The Journal of Aesthetics and Art Criticism 591 (2001) 29-38

Doig James Conroy Danto on Knowledge The Review of Metaphysics 292 (1975)

307-21

Forsey Jane Philosophical Disenfranchisement in Dantos the End of Art The

Journal of Aesthetics and Art Criticism 594 (2001) 403-09

Goehr Lydia Afterwords An Introduction to Arthur Dantos Philosophies of History

and Art History and Theory 461 (2007) 1-28

Gur Golan The Spectre of the End Musical Avant-Gardism and the Philosophical

Turn International Review of the Aesthetics and Sociology of Music 422

(2011) 267-84

116

Hartt Julian N Reflections on Arthur Dantos Commentary New Literary History

172 (1986) 199-201

Herwitz Daniel The Journal of Aesthetics and Dantos Philosophical Criticism The

Journal of Aesthetics and Art Criticism 512 (1993) 261-70

Higgins Kathleen Marie Whatever Happened to Beauty A Response to Danto

The Journal of Aesthetics and Art Criticism 543 (1996) 281-84

Hilmer Brigitte Being Hegelian after Danto History and Theory 374 (1998)

71-86

Kelly Michael Essentialism and Historicism in Dantos Philosophy of Art History

and Theory 374 (1998) 30-43

Kelly Michael and Arthur C Danto Arthur C Danto BOMB72 (2000) 84-89

Kennick W E Theories of Art and the Artworld Comments The Journal of

Philosophy 6119 (1964) 585-87

Kudielka Robert According to What Art and the Philosophy of the End of Art

History and Theory 374 (1998) 87-101

Lesher James H Danto on Knowledge as a Relation Analysis 304 (1970) 132-34

McCullagh C B Narrative and Explanation in History Mind 78310 (1969)

256-61

Mitchell Jeff Danto Dewey and the Historical End of Art Transactions of the

Charles S Peirce Society 254 (1989) 469-501

Sartwell Crispin Aesthetic Dualism and the Transfiguration of the Commonplace

The Journal of Aesthetics and Art Criticism 464 (1988) 461-67

Seel Martin Art as Appearance Two Comments on Arthur C Dantos after the End

of Art History and Theory 374 (1998) 102-14

Shapiro Gary Deaths of Art David Carriers Metahistory of Artwriting

Leonardo 252 (1992) 189-95

117

Shirley Edward S Why the Problem of the External World Is a Pseudo-Problem

Santayana and Danto The Journal of Speculative Philosophy 44 (1990)

298-309

Sparshott F E Some Questions for Danto The Journal of Aesthetics and Art

Criticism 351 (1976) 79-80

Taylor Paul C Malcolms Conk and Dantos Colors or Four Logical Petitions

Concerning Race Beauty and Aesthetics The Journal of Aesthetics and Art

Criticism 571 (1999) 16-20

Tilghman B R Danto and the Ontology of Literature The Journal of Aesthetics

and Art Criticism 403 (1982) 293-99

Tormey Alan Transfiguring the Commonplace The Journal of Aesthetics and Art

Criticism 332 (1974) 213-15

Varet Gilbert Complexity and Ambiguity Some Observations on Professor Dantos

Complex Events Philosophy and Phenomenological Research 301 (1969)

78-83

Weberman David The Nonfixity of the Historical Past The Review of Metaphysics

504 (1997) 749-68

Weingartner Rudolph H Danto on History Philosophy and Phenomenological

Research 281 (1967) 100-13

Wertz S K The End of Art Revisited Journal of Aesthetic Education 464 (2012)

13-19

--- The National Endowment for the Arts and Its Opposition Dantos Argument for

Art for Our Sake Journal of Aesthetic Education 413 (2007) 111-17

Wilkins Burleigh T The Limits of Historical Knowledge Analysis 312 (1970)

58-62

(三) 中文著作

張 冰《丹托的藝術終結觀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2

118

梁光耀《藝術終結者論丹托的藝術哲學》臺北五南2013

(四) 中文期刊論文

陳瑞文〈分析哲學的藝術理論--以但托(Arthur Danto)的藝術詮釋為例〉《藝術

觀點》15 期2002 年頁 80-85

梁光耀〈丹托的藝術終結論〉《哲學與文化》37 卷 5 期總號 4322010 年

頁 173-189

梁光耀〈丹托的藝術定義〉《哲學與文化》40 卷 6 期總號 4692013 年頁

143-162

廖怡琪〈藝術終結的寓言--丹托《在藝術終結之後當代藝術與歷史藩籬》與

黑格爾《美學》的關聯性〉《藝術觀點》45 期2011 年頁 119-121

蕭振邦〈解讀《藝術終結之後》--評論 Danto 的〝美學〞論述〉《美術學報》

1 期2006 年頁 111-135

(五) 中文碩博論文

何建良《ldquo藝術終結論rdquo批判mdash以黑格爾到丹托》浙江浙江大學人文學院博

士論文2008

周計武《ldquo藝術終結rdquo的研究》南京南京大學2005

黃瀞瑩《哲學預設的問題性-丹托藝術終結論研究》高雄高雄師範大學美術

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2008

四 其他相關索引文獻

(一) 外文著作

Cohen Morris Raphael and Ernest Nagel An Introduction to Logic and Scientific

Method New York Harcourt Brace and Company 1934

Crimp Douglas and Louise Lawler On the Museums Ruins Cambridge Mass MIT

Press 1993

119

Greenberg Clement A New Installation at the Metropolitan Museum of Art and a

Review of the Exhibition Art in Progress The Collected Essays and Criticism

Vol 1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88

Greenberg Clement and John OBrian The Collected Essays and Criticism Vol 4

Vol 4 Chicago London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93

Haapala Arto Jerrold Levinson and Veikko Rantala The End of Art and Beyond

Essays after Danto Atlantic Highlands NJ Humanities Press 1997

Hegel Georg Wilhelm Friedrich Aesthetics Lectures on Fine Art Trans Knox T M

Oxford Clarendon Press 1975

Hegel Georg Wilhelm Friedrich and J Sibree The Philosophy of History New York

Willey Book Co 1944

Jimenez Marc La Critique Crise De Lart Ou Consensus Culturel Collection

DestheTique Paris Klincksieck 1995

Kant Immanuel Critique of Judgment Trans J H Bernard New York Hafner Pub

Co 1951

Kuhn Thomas S et al The Structure of Scientific Revolutions Taipei Yuan-Liou

Publishing Co Ltd 1997

Margolis Joseph The Eclipse and Recovery of Analytic Aesthetics Analytic

Aesthetics Ed Shusterman RichardOxford B Blackwell 1989 161--89

Podro Michael The Critical Historians of Art New Haven Yale University Press

1984

Riegl Alois Problems of Styles Foundations for a History of Ornament Trans Kain

Evelyn New Jersey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1992

Rollins Mark Danto and His Critics Chichester Oxford Malden Wiley-Blackwell

J Wiley amp Sons 2012

Stokes Adrian Art and Science A Study of Alberti Piero Della Francesca and

Giorgione New York Book Collectors Society 1949

Taylor Charles Philosophical Arguments Cambridge Mass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95

Winckelmann Johann Joachim Thoughts on the Imitation of Greek Works in

Painting and the Art of Sculpture Johann Joachim Winckelmann on Art

120

Architecture and Archaeology Trans Carter David New York Boydell and

Brewer 2013 31-56

Woumllfflin Heinrich Principles of Art History the Problem of the Development of Style

in Later Art New York Dover Publications

Woumllfflin Heinrich and Marie Donald Mackie Hottinger Principles of Art History

The Problem of the Development of Style in Later Art New York Dover

1950

(二) 中文著作

朱光潛《西方美學史》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2

朱 剛《二十世紀西方文藝文化批評理論》台北揚智文化2002

吳 風《藝術符號美學蘇珊朗格符號美學研究》北京北京廣播學院出版社

2002

洪漢鼎《當代分析哲學導論》台北五南2008

陳瑞文《美學革命與當代徵候評述》台北北市美術館2002

陳瑞文《阿多諾美學論雙重的作品政治》台北市五南2010

劉悅笛《分析美學史》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9

鄭勝華《製造藝術論古德曼的藝術哲學》台北政大出版社2013

(三) 外文期刊論文

Carroll Noeumll and David Carr Time Narrative and History History and Theory

273 (1988) 297

Hilmer Brigitte Being Hegelian after Danto History and Theory 374 (1998)

71-86

Roger Fry The French Post-Impressionists Vision and Design London Chatto amp

Windus 1937 156-59

Sparshott Francis Review Danto and His Critics by Mark Rollins The Journal of

Aesthetics and Art Criticism 524 (1994) 482-83

121

(四) 中文期刊論文

王 峰〈美學語法後期維特根斯坦的美學旨趣〉《中國人民大學學報》6 期

2013頁 115-122

  • 封面_論文
  • 碩士學位論文全文_F_修_內文pdf

I

摘要

本文旨在研究丹托「藝術終結論」所觸及跨哲學科學文化及藝術學科的

議題出發探討藝術進步歷史的問題藝術分析工具的使用去中心化及跨文化

等問題性並試圖回答「丹托文體的特殊性」「丹托在藝術認識論方法學的突破」

以及「藝術終結論的影響性」等問題第二章是「藝術進步歷史的終結理由」

以大敘述的藝術史內部的問題性導出藝術史學科本身方法上的限制歸納進步史

觀趨向終結的原因第三章以「丹托藝術史哲學研究法與分析工具」為命題藉

以理解丹托形成藝術哲學的過程所使用的邏輯分析工具驗證本文提出「分析美

學工具的使用」為丹托發展新的藝術史方法學的實驗推論為真第四章以歐美

為論述中心的藝術終結論是否存在「去中心反現代與包容它者」等重要的文化

思潮從此探討理論背後的外部動機是否也構成一種反藝術史藩籬的實踐最

後一章以筆者自身的華人文化背景並以中國藝術為例重新審視及反思藝術

終結論的「全球化」及「本質論」議題

關鍵詞丹托藝術終結論藝術進步史觀分析哲學跨學科

II

Abstract

The purpose of this paper is to study the issues of interdisciplinary philosophy

science culture and art which Dantos End of Art touches on These issues include

the history of artistic progress the use of art analysis tools decentralization and

cross-cultural issues The paper also attempts to address the special characteristics of

Dantos literary style Dantos breakthrough in artistic epistemology methodology and

the influence of the End of Art as well as other issues In the second chapter The

Reason for the End of the History of Artistic Progress the author analyzes the

problematic nature of art history itself and the limitations of the methodology of art

history Reasons for the end of this progressive history are also summarized Chapter

3 is titled Dantos Philosophy of Art History Research Methodology and Analytical

Tools For the sake of understanding Dantos formation of art philosophy this section

looks at the logical analysis and analytical tools of his process This section suggests

that the use of analytical aesthetic tools is the experimental deduction which

allowed Danto to develop a new art history methodology and that this deduction has

been verified In the fourth chapter it is necessary to discuss the existence of notions

in American and European art philosophy regarding De-centered Anti-Modern and

Inclusiveness as well as other important cultural thoughts This section also

discusses whether there are external motives which constitute barriers or forms of

anti-art practices The last chapter takes into account the authors own Chinese

cultural background and uses Chinese art as an example to re-examine and reflect

upon the globalization of the End of Art philosophy and Essentialism issues

Keywords Danto end of art progressive art history analytic philosophy

interdisciplinary

III

誌謝

一個月前容易緊張的體質又加上身體過度操勞終究在口試前不敵身心壓

力發燒掛急診隔幾天直接口試彷彿昨日真是難忘的經驗但最艱難的狀

態已經度過現在只剩下滿滿的感謝

回憶大二第一次接觸美學時那種無法理喻和百思不得其解的頭緒糾成的

一團亂麻憑著那股簡單的衝動「我想弄明白」竟讓我來到了提筆致謝的階段

寫作的歷程沒有捷徑只有漫長的耐心及執著才有辦法在這個實用至上的年代

擁有自己最純粹的理想

「純粹」是我的指導教授陳瑞文老師一直不斷提醒我的箴言可惜我還是受

其他的興趣還有凡俗的事物給牽絆延宕原本計畫兩年就能畢業的理想狀態三

年半的研究所學歷中有一年我選擇去師大附中擔任實習老師天真以為論文寫

作能與實習兼顧沒想到不但沒有把論文完成還中斷了論文寫作的心情與思路

感謝陳瑞文老師在我回研究所繼續寫作的過程中扮演支持與鼓勵的角色讓停機

一年的我在最短的時間內復原每週固定的進度繳交與討論及最終衝刺階段的

鞭策都是書寫的重要過程

感謝姜麗華老師擔任我大綱口試及最終口試的委員在我論文修改的階段

給予最細膩與詳盡的建議使本論文得以補足疏漏之處

感謝廖仁義老師在大綱口試時給予我很多美學上的啟發與反思對於美學

的歷史有更多的了解

感謝許瀞月老師從自己求學的經驗中提出對美國的看法幫助我理解丹托

寫作的文化背景從中得到許多啟發也幫助我釐清一些疑惑

感謝最好的同門戰友姍蒲秀蓁在論文寫作的前兩年互相鼓勵與支持雖

然我「臨陣脫逃」看著妳們早早畢業好羨慕最後孤軍奮戰算是我活該感謝

最美麗的子綺總是帶給我無限的歡笑與驚喜感謝不時會在走廊及課堂上遇到

的欣昀雅婷佳靜阿芝家珩學姊及繼錚學長你們的寒暄及微笑都是這

段日子中最溫暖的回憶

當然要感謝每天督促我寫論文接送我上下課把家事都做完讓我專心寫作

的老公傳傑還有無限支持女兒夢想的媽媽及爸爸沒有你們就沒有今天的我

希望我不會讓你們失望

最後我向亞瑟middot丹托致敬您帶給世人最好的藝術啟發願您長眠

思樺 2017219 寫於台北

IV

目錄

第一章 緒論 1

一 研究動機與目的 1

二 研究方法 5

三 文獻回顧 14

(一) 丹托相關研究 14

(二) 丹托思想養成及其著作 19

四 論文研究限制 25

第二章 丹托藝術進步歷史的終結理由 26

一 前言 26

二 線性的進步發展問題以里格爾的裝飾藝術史為例 27

三 繪畫的自我意識階段以其詮釋學的問題 29

四 葛林伯格的本質論對丹托進步史觀終結理由的功能 32

五 佛萊的批評對丹托進步史觀終結理由的功能 35

六 製造滌清屬性的歷史之問題 37

七 結語 40

第三章 丹托藝術史哲學分析工具與相關議題 42

一 前言 42

二 工具一藝術終結與繪畫終結不等式 43

三 工具二非 Q 則 P 47

四 工具三風格矩陣的問題 50

五 丹托的「本質論」成為藝術的必要條件 53

六 卡若論丹托理論循環論證的問題 57

七 結語 60

第四章 藝術終結去中心反現代與包容他者 63

一 前言 63

二 藝術史一道具有排他性的牆 63

三 戰後美術館性質的轉變 67

四 異族藝術與反中心論 71

五 普普藝術與深層社會結構 73

六 多元徵候之泛性別特徵與其限制 77

七 結語 79

第五章 反思丹托終結觀以中國藝術為例 81

V

一 前言 81

二 〈序〉中丹托書寫中國藝術動機與限制 82

三 論中國繪畫中的「互文性」 85

四 複驗中國西歐藝術史模型 89

五 文化認同的磨合與多重攪動 93

六 結語 96

第六章 結論 98

略語 104

附錄 105

參考書目 108

一 丹托的著作 108

(一) 中文譯本 108

(二) 外文著作 108

二 丹托的文章 110

三 研究丹托的相關文獻 114

(一) 外文著作 114

(二) 外文期刊論文 114

(三) 中文著作 117

(四) 中文期刊論文 118

(五) 中文碩博論文 118

四 其他相關索引文獻 118

(一) 外文著作 118

(二) 中文著作 120

(三) 外文期刊論文 120

(四) 中文期刊論文 121

VI

圖目錄

圖 1 客體優先的研究架構 6

圖 2 論文研究程序 10

圖 3 任熊(清)〔自畫像〕紙本設色1775 X 788 CM北京北京故宮博物院 95

圖 4 郎世寧(清)〔八駿圖〕絹本設色1393 X 802 CM台北國立故宮博物院 95

圖 5 高其佩(清)〔高岡獨立圖軸〕紙本設色709 X 383 CM北京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95

資料來源皆為作者自編

VII

表目錄

表 1 《丹托與他的評論者》作者及文章整理 17

表 2 丹托著作一覽表 22

表 3 台灣地區專書及論文 105

表 4 中國地區專書及論文 106

資料來源皆為作者自編

1

第一章 緒論

一 研究動機與目的

本文的研究對象是亞瑟丹托(Arthur Coleman Danto1924-2013)的「藝術

終結論」研究丹托思想的動機便建立在藝術終結論在時代背景上的特殊位置以

及丹托書寫藝術終結論的文體上藝術終結論為一種客觀敘述系統用以紀錄藝

術事件發展的知識論其知識體積範圍廣度與複雜的程度是值得仔細研讀與進

一步展開研究的文本以丹托的角度看待藝術史發展的未來從而了解丹托對未

來的看法如何影響我們對當代藝術發展的了解有很大的幫助藉由把「未來」視

為與「個人作為」有直接因果關係的一連串可能發生的事件前人們實際上在設

法將他們的「現在」加以組織而這樣組織的過程是我所好奇與感興趣的「藝

術」與「歷史」還有「哲學」的關聯究竟是什麼什麼時候開始藝術能夠擁有歷

史藝術終結的對象真的是藝術本身嗎如果不是丹托的藝術終結論作為一種

論述背後的方法學是什麼

這些問題都隨著對丹托的研究進程而逐漸展開丹托藝術史哲學中富含困惑

性問題性及內部論述潛在的多重性由差別的元素mdash藝術事件年代人物

之間的關係中找到「相對」的解釋因此許多學者企圖找到丹托對藝術終結論

一以貫之的核心思想時常常徒勞無功因為丹托定義藝術終結的思想從來就沒

有絕對的解答只有訴求及方法上的實踐將藝術世界看作一個實驗場域丹托

眼中的藝術史更具有哲學意味其著作涵蓋了分析哲學大陸哲學歷史哲學

知識理論行動哲學哲學概論藝術哲學美學東方思想倫理學等廣大的

領域所涉獵門類之廣實為黑格爾(Georg Wilhelm Friedrich Hegel1770-1831)

以來的哲學家之所罕見

丹托的藝術終結論時常因為字面上的終結意味鮮明而淪為以多元文化論為

主題性文章的起頭語標榜「藝術終結之後什麼都可以是藝術」或「語言學轉

向」的重要依據事實上丹托相信他關於「藝術終結」的文字是「一種剝奪

藝術權利的形式」「它假定自身的哲學就是藝術所追求的結果藝術通過最終

成為哲學來實踐其使命」藝術隨著它本身的哲學而出現終結1然而一般大

1 Arthur C Danto The Philosophical Disenfranchisement of Art p 107

2

眾將藝術終結論過於簡單化的結果可能導致對丹托藝術史觀的誤讀甚至認為

丹托提出藝術死亡等謬論

謬誤的起源可能來自黑格爾的終結命題(藝術消亡論)中文中的「消亡」有

死亡的意思存在然而丹托確實透過黑格爾的世界觀揭露西歐繪畫史的單線

性鏈狀結構繪畫的典範隨著時代的演化較早的歷史敘述不斷堆疊積累形成堅

不可摧的傳統將較晚出現的歷史可能性排除在外使藝術史自成為一套序列的

系統但是丹托的藝術終結論與黑格爾的終結論2有著截然不同的目的訴求

前者希望藝術從此不再受到藝術史結構束縛後者認為藝術和宗教在哲學中才發

展為最高形式

人不可能預測所有的結果因此觀察前人如何看待他們的未來的價值便是

身處在歷史的至高點上窺知前人的未來與後來究竟如何演變丹托在提出「藝

術終結」時也不知道自己就正身處在現代主義和後現代的轉捩點上但丹托敏

銳察覺一股反動的藝術力量而提出數篇關於終結論的文章3丹托的藝術終結

論並非歷史上第一次的終結宣稱但他無疑是最貼近當代的一次終結性的描繪

國內外研究指出丹托是以黑格爾「終結論」得到啟發並產生延續性的思辨

黑格爾對終結現象的闡述「藝術的形式已不復是精神的最高需求了它在歷史

上的意義偏向觀念的藝術性質從哲學上理解藝術是什麼」4視為當代藝術的

主要特徵哲學的思維引領藝術發展的去向對身處當代的我來說已不是稀奇

之事但處於 1960 年代的丹托卻有如此先見之明令人不可思議又或許後現代

2參見 Aesthetics Lectures on fine art(I) p103藝術的形式已不復是精神的最高需求了它在歷史

上的意義偏向觀念的藝術性質從哲學上理解藝術是什麼 We may well hope that art will always

rise higher and come to perfection but the form of art has ceased to be the supreme need of the spirit

No matter how excellent we find the status of Greek gods no matter how we see God the Farther

Christ and Mary so estimably and perfectly portrayed it is no help we bow the knee no longer〔before

these artistic portrayals〕 3丹托的「藝術終結論」散見於其著作中以多種脈絡與主題進行闡述在《藝術的哲學性剝奪》

(The philosophical Disfranchisement of art)《藝術狀態》(The state of art)《遭遇與反思歷史性

當代中的藝術》(Encounter and ReferencesArt in the Historical Present)《在藝術終結之後-當

代藝術與歷史藩籬》(After the End of Artcontemporary art and the pale of history)與《哲學化的藝

術》 (Philosophizing Art)中皆重複提及其中《藝術的哲學性剝奪》 (The philosophical

Disfranchisement of art)為首次將終結觀點提出而《在藝術終結之後-當代藝術與歷史藩籬》

(After the End of Artcontemporary art and the pale of history)則是對藝術終結最完整也最詳盡的著

作 4參見 Aesthetics Lectures on fine art(I) p103We may well hope that art will always rise higher and

come to perfection but the form of art has ceased to be the supreme need of the spirit No matter how

excellent we find the status of Greek gods no matter how we see God the Farther Christ and Mary so

estimably and perfectly portrayed it is no help we bow the knee no longer〔before these artistic

portrayals〕

3

的時代敘述在不久的將來又再被另一股反動的力量所推翻種種因素促使我對藝

術史線性發展持續斷裂重組的模式產生研究的動機

一頭栽入丹托關於藝術終結的文字之後發現丹托處理藝術史所用的文體結

構非常特殊有別於一般的文獻學的程序步驟丹托的文字帶出龐大對哲學和美

學的知識以案例堆疊的方式呈現問題的各個面向一方面理解對藝術的看法

一方面想要探索其在問題之外所夾的龐大知識體是特殊的一種追溯類比和比

較的思考模式以客體為優先的書寫模態引導讀者釐清終結論對於當代藝術的

影響不直接加以批判而是以作品的角度歷史的角度揭開藝術的問題丹

托之所以能大膽預言藝術的終結仰賴藝術問題與議題之間的邏輯推演以及大量

的舉證關係筆者因而對丹托分析歷史的方法產生高度興趣作為分析哲學家的

丹托究竟如何將藝術史當中哲學性思維體現於藝術終結論中

筆者回顧丹托相關的文獻後發現當代學者往往聚焦於藝術終結論的內部價

值但卻忘丹托作為分析哲學家的重要身分丹托在分析美學的歷史上占有重要

地位在《分析美學的衰落與恢復(The Eclipse and Recovery of Analytic Aesthetics)》

中作者將比爾斯利 (Beardsley)古德曼 (Goodman)丹托與馬戈利斯 (Joseph

Margolis)譽為分析美學最有建樹的四大家5分析哲學觸及美學的問題受到羅

素(Bertrand Russell 1872-1970)及維根斯坦(Ludwig Wittgenstein 1889-1951)等早

期分析哲學家影響丹托繼承語言學分析的方法論並將分析邏輯工具直接應用

於藝術作品得到的是全新的認識藝術的方法論

從分析哲學歷史敘事到分析美學丹托在劉悅笛〈與亞瑟丹托對話錄〉

中回顧自身的研究成果時認為《平凡事物的轉化一種藝術哲學 (The

Transfiguration of the Commonplace A Philosophy of Art)》《藝術終結之後》及

《美的濫用》為丹托哲學研究最重要的三本著作《平凡事物的轉化》是關於「本

質論的」也就是在討論「什麼是藝術」一個關於「不可辨識性」(indiscernibility)

的哲學辨別問題《藝術終結之後》是關於藝術史哲學(philosophy of art history)

的從歷史哲學的視角重新透視藝術史而《美的濫用》是直接關於「美學」的

(劉悅笛2009421)可以說丹托的思想研究囊括藝術史分析哲學及美學

是藝術歷史哲學的綜合體丹托本人也希望藝術終結的研究成果能夠跨領域作為

一種新的認識藝術方法樣貌「主觀上我希望能用系統性的方式連結我的哲學

5 Joseph Margolis The Eclipse and Recovery of Analytic Aesthetics in Analytic Aesthetics ed

Richard Shusterman (Oxford 1989) pp161-189

4

想法將作為這個問題之起源的歷史哲學與這個問題所積累的藝術哲學融於一

爐」(AEA xv)

最終到底丹托真正想解決的藝術問題是什麼作為一般讀者除了知曉藝術

終結之後的藝術富含多元的徵候藝術終結不等於藝術死亡之外還能從丹托大

量的藝術論述及思想當中得到那些啟示丹托預言的「後歷史時代」是否全然成

真藝術終結之後的藝術應保持何種存在的狀態多元有其限制嗎難道藝術

史的終結真的是普世的共衍徵丹托是美國本位者嗎

而對於這些大問號先不直接進行對命題的設想不直接預設立場而是從

文本中尋找問題意識在形成論文的過程中會因接觸文本的性質而產生不同的

議題而每一個議題都有相關的問題意識筆者將問題意識的討論歸納如下

第一個議題討論的問題是「丹托文體風格的特殊性」相對於歐陸哲學

的文體表現丹托從英美哲學繼承而來的分析方法英美分析哲學與歐陸哲學一

直是美學場域主要的兩大區塊能夠促成美國與歐陸之間的對話丹托肯定是重

要的橋樑之一但是他到底用甚麼樣的方法去呈現兩種完全不同脈絡的美學場域

並且發展出自己的一套分析美學風格

第二個討論的問題是丹托在藝術認識論上有哪些方法學的突破呢丹托在

藝術分析上的突破到底跨足了哪些領域什麼是「跨界」呢是跨時空跨文

化還是跨學科還是都有

最後要延伸討論的問題是關於西歐藝術領域之外的藝術終結論影響性從

筆者自身的文化背景角度去看待以西歐為討論主體的藝術終結論對台灣或是華

文的學術領域或甚至「全球化」「現代性」的議題可以有哪些反思與討論

為了更完整理解丹托對藝術史終結的哲學思路本文將丹托的藝術終結論思

想置於更多元跨領域跨文化的範圍審視因為丹托美學與藝術哲學所涉及的

層面絕非僅僅由「布瑞洛盒」的作品問題性出發其背後夾帶的反中心方法

學轉向分析美學工具的應用及本質論的思想所衍生的問題也須逐一被討論

5

二 研究方法

問題意識是隨研究開展逐漸演化而來因此本文研究法採取「無預設」「無

目的」的問題意識形成方式在研究的過程中將自發性形成議題及問題並以平

行的方式發展成文章以下為本文預先設想操作的研究法

本文採取的方法則是沿用新批評(New Criticism)6的「細讀法」(close reading)

並結合科學經驗主義的方法論7以理解歸納與分析為基本態度在論文形成

之前採「細讀」的摘要法有助於理解客體優先的方法學並加入中英參照

提高資料佐證的可信度爾後再對摘要的文字進行分析擴張思想本論文的研

究法具體程序如下( 1 )細讀文本並摘要以丹托終結論文本中的詞句和論點為

對象仔細審視並觀察貼近其中詞彙的深意揭開語句之間對問題的指涉徹

底了解文本中的操作模式形成大量的文字與分析內容( 2 )將摘要分類並製造

議題從量化的摘要當中找出帶有議題性的小標藉由小標所引出更大的範圍

形成大標由議題來貫穿各個面向科學實證其實是經驗論的法則實證主義最

重要的就是觀察對象物提出假設最後得到證明客體優先的研究法中「議

題」是重要的節點透過議題指向對象物的特徵以明辨對象物在議題敘述結構

中所傳遞的真相( 3 )由客體部署與串接議題議題與議題之間無明顯線性關係

每個議題都是獨立的客體並將相關場域的相對物納入討論使議題文本內部與

外部產生交互對話的結構並加入客觀的分析語句最後運用語句的連接詞成

為結構完整並可閱讀的塊面體( 4 )放入歷史的關係網脈為了突顯丹托終結論

的特殊性透過古今中外的相關藝術理論與哲學思想分析比較試圖將丹托的論

點拉至更高的視野在差異之中突顯他的意義與定位具體步驟如下圖所示

6新批評(New Criticism)是一種關注文本主體的形式主義批評認為文學研究應以作品為中心

對作品的語言構成意象等進行細緻的分析但新批評從來便不是一個統一的流派是由後來

的文論史家對 20 世紀 2030 年代以來在英美新興的批評傾向的一種概括 7在哲學的認識論分成兩種一種是經驗論一種是理性主義本文採用的是典型的經驗論

6

當「議題」被視為研究客體的主要連接物時它同時具備了兩種特徵1

議題的知識特性2議題形成的方式的特殊性首先議題知識的特性可以從議

題出發多點的碰觸各類型不同的場域以及延展其知識的深度和廣度議題具備

自身展開的能力非先預設主幹與支架而是由議題與文本之間交互關聯而產生

自主地揭露形成不同特性的點狀式議題在經由分類將議題逐漸串接而成議

題的好處是知識的多角度類似神經元網狀鋪張整個訊息的關係網脈而自成系統

並給出答案或有效的機制再者議題形成的方式的特殊性先以文獻學的方式

充分理解文本的意圖從閱讀摘錄歸納及分析直到每個章節都充分了解

從中發現對象物的思想脈絡發散性的提出議題再對議題所標示出的文本位置

進行分析將集中的章節拉出不同面向的議題多樣的議題形成點狀最後凝聚

成面狀的大議題形成一個「非我」的論述場域也就是說讓議題之間形成的

問題場域來決定論述的發展方向及所需的材料反向的操作逐漸形成研究的途徑

由下而上從小標中標到大標最終形成研究的宗旨以及題目

本文使用的研究法在藝術批評場域被稱之為「客體優先的方法論」也可稱

作「作品中心論」或「文本中心論」不同於一般藝術史文獻分析的方式是「由

下而上」的反向操作問題的處理模式為何本文所使用的研究方法必須是「由下

而上」而非一般文獻學使用的研究方法「由上而下」呢這個問題可以追溯十

六世紀瓦薩利(Giorgio Vasari1511-1574)的《藝術家傳記》所確立的藝術史

詮釋的方法論並將藝術史的歷史從契馬布埃(Giovanni Cimabue1240-1302)到

米開朗基羅(Michelangelo di Lodovico Buonarroti Simoni1475-1564)分成三個時

期童年期中年期與成熟期雖然這是藝術史上首度出現的整體性方法論但

瓦薩利詮釋的藝術家及作品觀點還是以他的個人興趣也就是「批判性表達方式」

圖 1 客體優先的研究架構

7

(critica operative)為主此藝術史研究方法雖然不客觀卻一直沿用至今對於

整個歐洲研究藝術史的方法影響極大真正奠定藝術史基礎根基並將其視為一

門獨立的學問的學者是十八世紀的溫克爾曼 (Johann Joachim Winckelmann

1717-1768)他嘗試寫過不再以藝術家傳記為對象而是以造型與形式美感作為

撰寫的標準的相關藝術史著作8但卻沒能成為真正的主流

十九世紀以黑格爾思想為首的詮釋學發展再次影響整個歐洲藝術史詮釋的

發展黑格爾將藝術的歷史分成象徵古典及浪漫三個時期將美學與藝術史視

為一體並發展出「心靈進化論」也是「絕對精神演化論」(absolute spirit)

「由上而下」一以貫之的詮釋模式藝術史成為一種線性進步的歷史再加上早

年瓦薩利以藝術家傳記作為描述主體的研究法以及「鑑賞學」所使用的描述

分析解釋與判斷四個循規蹈矩的鑑賞方法就構成了當今最為穩固而有系統

性基礎的藝術史學研究法

傳統藝術史研究法最大的問題是它將刪除類似於大敘述的近似值使藝術世

界的全貌無法被完整呈現只有符合時代的代表性經典能夠成為藝術史的研究對

象文史批評進入二十世紀初即是攻擊從黑格爾以來到馬克思的哲學傳統將

文章作為對現實的反映崇尚的是反映內容而不是理解反映的手段和方法所以

文獻本身所給出的存在性質並沒有引起關注關鍵的不是內容而是方法二十

世紀初的文學領域中產生了一種新的批評方法名為「英美新批評」

(Anglo-American criticism)主張將文本視為優先探討的對象製造「非個性化」

的場域這樣的優點能更接近科學的狀態客觀理性的角度分析研究對象新批

評認為要達到充分理解文本語詞中的概念必須要先「細讀」(close reading)

而「細讀法」不單單只是一種文本研讀方法而包含了一種知識論9表明一次

大戰之後英美知識份子對社會現況的思考新批評致力於尋找文本的本質給文

本獨立展現的身分採用科學主義作為輔助的研究法以客觀具體可實證為

依據建立了系統性的閱讀理論與思辨模式也提供了一套文本分析的策略與方

以上是本文預計要實踐的研究模型是理想化的結果真正進入文本世界進

行摘要節錄與形成問題意識的過程並非如此線性及簡化其複雜蜿蜒的路

81755 年《關於模仿希臘繪畫和雕塑品之省思》(Thoughts on the Imitation of Greek Works in Painting

and Sculpture)及 1764 年《古代藝術史》(History of Ancient Art) 9 朱剛著《二十世紀西方文藝文化批評理論》台北揚智文化2002頁 56-57

8

徑遠遠超過線性的研究法能夠乘載的因此筆者將分階段詳述分析方法及研究歷

首先「細讀法」的精神是貼近文字用非常緩慢的速度閱讀原典中的細節

與深意文本中每一行文字每一個段落具有功能都含有丹托的意念及欲傳達

的訊息這些訊息可大可小但都是環繞著論點進行書寫細讀法優點是完全

從原典得到研究心得是對第一手資料的想法不會參雜他人的研究論點使焦點

混淆也能從作者的書寫習慣去感受文章的個性例如丹托的文字就給人感覺邏

輯性很強強調文法的正確性以及可閱讀性詩化或是模糊的語言較少表現

不會有形上學語言纏繞的問題丹托給我感覺是數學家是科學家的語言表達方

式客觀而不夾雜情感但每一段落都有想要推論的議題及假說

丹托的文體結構與思想脈絡受分析哲學影響(analytic philosophy)丹托在分

析哲學的脈絡上屬於後期維根斯坦的時代維特根斯坦的哲學是一種防禦性的哲

學希望通過澄清語言的使用來達到哲學的真正推進從維特根斯坦思想對美學

觀念的影響來看美學放在一個新的基礎上開拓發展可以視為一種建構只是

這一建構不再是像先前美學那樣為某種現象提供一勞永逸的解釋模型也不是從

人的內心中挖掘出某種共同的情感作用機制而是從某些位於共同的藝術遊戲或

審美遊戲中的實踐出發尋找到一些穩定的規則這些藝術規則或審美規則都帶著

語境而不是超語境的有適用範圍或作用方式不具有抽象的本質性特徵現

代藝術哲學從維特根斯坦出發又超出了單純語言學走向了語言學與社會學相

結合的境界10

在這樣的時代下任何事物都能被當作待解釋的客體尤其是有著千百年累

積堅不可摧的藝術傳統當時代對藝術產生顛覆過往的好奇心是時代自由的開

放性賦予書寫者背離道統的權利在書寫的程序上出現了類似科學方法與邏輯的

語言等符號的應用以問題當作解決時代詮釋方法的起點最終希望找出藝術本

質的答案這樣語句的使用及方法能夠成功避免形而上的牽引以及歐陸美學

語言纏繞的特性讓讀者能針對藝術的問題逐一揭示並找到合宜的答案分析

哲學與傳統哲學最根本的區別在於以往的傳統哲學都妄圖建立一種關於宇宙與

人生包羅萬象的思辨體系認為哲學是對自然社會和人類思維的最高概括而

分析哲學則認為對於世界本體的認識乃屬於各門科學的事情如對天體的認識

10王峰〈美學語法後期維特根斯坦的美學旨趣〉《中國人民大學學報》6 期2013年

9

屬於天體物理學對物質結構的認識屬於化學等而哲學則是對所有這些科學學

科中的科學命題和人類日常生活中所用的普通命題進行語言的邏輯分析澄清命

題的意義畫分有意義的命題與無意義的命題(洪漢鼎 20086)理解分析哲學

的研究方法有助於本文循序漸進的釐清丹托思想的發展脈絡將藝術詮釋視為語

言分析與論證的結構體但在美學使用的語法上卻有著分析日常語言所無法驗

證的特殊性因為藝術領域保有一定的抽象本質而丹托的藝術哲學卻將此本質

一一揭開並多點觸碰的討論它若本文能運用分析哲學的思維緊扣丹托的論點

也許更能貼近「藝術終結」相關問題

接著是「摘要」這個過程相當的重要因為摘要的過程是主觀的原典

是有機體其中文字的排列組合及順序是有邏輯原因及因果關係的而摘要的過

程便會打亂作者的邏輯架構放入自己的主張摘要後在對摘要的文字進行分

析與解釋在這個階段不會參雜或是觀看別人的論點這樣才能保有對文章解釋

的原創性摘要過後的文字就像從個體上將器官摘除不會有功能因此要讓

摘要的文字重新擁有功能就要將自己放入文本中嘗試嫁接自己的論點讓摘要

文字能夠組織成一段有功能的文字

從摘要之中找尋議題議題的形成過程是根據摘要內容的相似性相似的摘

要就會吸附在相同主題上因此漸漸形成文章並串聯形成文字但有時候並

非想像中的容易因為當摘要的文字無法自行發展成議題時就要借助外力借

助外部文本幫助議題的形成這是我的研究過程中遇到的最大困難與挑戰因為

大量的摘要文字形成濃稠又複雜的段落無法一眼看出相似的論點筆者認為

這個困難的源頭來自對文本內容知識的不足例如丹托談到黑格爾里格爾佛

萊葛林柏格等藝術理論家時就要延伸查找作者相關的背景知識才有辦法在

摘要的文字上形成論點

最後「串接」的動作是文章形成有機體的重要過程必須要反覆進行閱讀

與修正才能形成中標和大標最後再將各個章節組織成論文並形成論文的研究

題目在此必須要來回審視本文研究動機及研究方法是否與結論相互呼應

以第二章為例丹托進步歷史的終結理由內容主要以丹托《藝術終結之後》

的第三章及第四章集中探討有關於藝術進步歷史終結的理由在哪裡使用了本文

提出的研究方法實際操作了一次從文章當中將相關的概念分類在一起就形成

這五個中標每一個中標都有它自己想要探討的問題最後發現丹托是透過其他

理論家的論述來證明進步史觀的終結問題這個研究發現也是筆者沒有在別的論

10

文裡面出現的觀點所以筆者相信透過「細讀法」以微觀的角度分析文本能

夠得出不一樣的結果

圖二

本文原初設想藝術終結論只存在於單一文獻中研究後發現丹托自從 1984

年發表〈藝術終結(The End of Art)〉一文後便不斷修正藝術終結的觀點筆者

認為觀點改變的原因可能基於丹托跨學科的接觸以及藝術文獻閱讀的不同而產

生改變因此本文維持由「客體優先」的研究法但是加入外部討論例如文化

社會邏輯學等領域試圖形成議題並歸納成章節

圖 2 論文研究程序

11

方法學實踐上的適應性

模式化方法操作的問題

經過第一次的「模式」方法學操作後筆者重新反省細讀摘要的問題當細

讀的過程沒有很仔細閱讀或是遇到不熟悉陌生的領域內容時人的習慣上會

選擇性忽略而選擇性忽略的結果將劃分出研究範圍與限制具體來說因為不

理解丹托關於哲學性的作品問題的內容所以在摘要的過程選擇性不摘要而選

擇操作熟知的藝術史問題當摘要內容的比例具有一定的量都集中在藝術史問題

並會形成章節也就是說議題形成的取向很大一部分取決於研究者自身的知

識背景及其所在領域這對現階段的我來說是無可避免的也是本文的研究限

因此形成後三章的過程會刻意碰觸存在於書中其他隱藏性的議題或不

斷回想研究問題所指引的方向例如邏輯分析工具的操作藝術終結背後的政治

學與全球化議題再加上對中文世界藝術終結現象的好奇所以除了第二章純粹

使用文本分析細讀的方法學外其餘三篇都在方法學上產生適應性的變化

擴大對丹托思想的文獻閱讀

本論文認為理解丹托的思想發展應回到丹托早期的文獻中尋找答案從

1964 年開始的〈藝術世界〉到 1986 年《哲學對藝術的剝奪》中都有丹托形成

藝術終結的最原初概念當我大量閱讀丹托早期的文章片段後會發現很多跨域

的主題也因為這樣筆者開始將擴大對丹托的研究範圍而丹托對於歷史分析

的工具是我感興趣的本文第三章形成的過程就以邏輯學教科書當作工具書使

用試圖理解丹托所指「非Q則P」風格「矩陣」等術語本章節對我來說是

最困難的一個章節由於本身並無哲學或數學背景因此一開始並無法直接從文

本當中理解丹托所傳遞的訊息只能去接觸相關領域的課程或書籍試圖解答對

邏輯學領域的疑惑筆者亦翻閱研究丹托相關的中文研究從張冰與梁光耀的研

究中給了閱讀原典上的很大幫助又接續參考了幾位外國學者的研究查找同

樣關於對丹托邏輯學應用的文獻才完成本章並在文章最末段加入藝術評論家

卡若對丹托藝術終結循環論證所做的批評增添文章討論的層次

發現跨域討論的可能性

從前兩章的書寫經驗中特別是在第二章的第六節(製造滌清屬性的歷史問

題)發現我想書寫關於「文化政治學」在藝術終結論中的意義因此試圖跨出藝

術領域我開始修讀文化理論相關後殖民及現代性的課程並閱讀有關種族主

12

義階級等相關的文章第四章形成的過程在此背景之下參雜許多探討文化層

面的議題例如排他性異族去中心等等概念經過一連串的資料蒐集後再

次重新回到丹托文本中尋找相似的議題並形成文章

形成文章的過程時常反覆質疑文本中的意識形態因本章是建立在自己對

文本理解的現象觀察所得出的假說但因為以此為題目討論丹托的文獻相當少

因此無從得到其他研究者的驗證作為支持又文章形成的過程時間較為零散片

段使得議題無法更深入討論

脫離核心文本後的反思

論文接近後段的書寫歷程我不斷反思藝術終結論在文化上的限制最後一

章是脫離丹托藝術終結論的核心著作選擇以我自身的文化背景看待以西歐為

模板討論的終結論在全球化中的意義先從丹托對中國藝術的理解著手發現他

在《國家》雜誌中有幾篇關於中國藝術的文章摘要後形成文章接續參考幾

位中國及香港的學者對丹托的專著便加入他們的論點做為參考便形成本文最

後一章反思丹托藝術終結觀的文章

以上是本文研究方法的預想與實踐後思考的過程而議題是隨著研究一面蔓

延一面產生最後論文隨著四個平行的跨界場域「藝術史」「邏輯學」「文化

研究」及「跨文化」進行研究

1 藝術史的問題研究本文將 1997 年丹托出版的《在藝術終結之後-當

代藝術與歷史藩籬(After the End of Art contemporary art and the pale of

history)》作為主要摘要藝術史問題的對象丹托將藝術史區分為前歷

史與後歷史時期而藝術終結將指出標榜大敘事藝術歷史的「瓦薩利時

期」及「葛林柏格時期」的潛在問題性

2 邏輯分析工具的研究跨藝術與科學的研究法試圖推敲並理解丹托關

於「邏輯學分析工具」使用於藝術研究的方法本文設想藝術終結論不

只是一種理論的形成更是藝術評論方法學的突破分析哲學與藝術史

結合是丹托美學的獨有特色藉以反思藝術終結論形成過程的邏輯瑕

疵本文第三章最後藉由卡若(Noeumll Carroll1947-)在《丹托與他的評論

者》(Danto and His Critics 1993)的文章〈本質表現與歷史〉(Essence

Expression and History)中有關於丹托藝術終結論循環論證的問題依序

透過卡若的批評揭開丹托總體終結論上的邏輯矛盾

13

3 文化研究以社會結構的問題重新閱讀藝術終結論背後的動機相對於

多元文化論以歐洲為核心的藝術史形成過程本身富含問題性反中心

論對藝術終結之後的藝術可謂美學的未來丹托不斷強調「藩籬」對藝

術史的影響並擴大延伸出「異族藝術」及「文化政治」等議題因此

第四章將以文化研究的角度審視丹托書寫歷史問題中強調藝術史排他

性背後夾帶種族主義階級與權力部屬等問題

4 跨文化的研究本文第四章及第五章將藝術終結論放入全球化的語境下

進行討論有鑑於學界對丹托歐洲中心主義及美國本位者的疑慮本文

試圖讓研究保有批判的功能丹托的藝術批評中有幾篇直接討論中國傳

統繪畫的文章包括 1988 年發表在《國家》雜誌的〈Later Chinese

Painting〉1989 年的〈明清繪畫(Ming and Qing Paintings)〉及 1992 年

Beyond the Brillo Box 書中的一篇名為《藝術過去性的形態東方與西

方(Shapes of Artistic Pasts East and West)》而此三篇文章也作為本文主

要的談論藝術終結論在非西方語境下的有效性依據

從丹托「藝術終結論」所觸及跨哲學科學文化及藝術學科的議題出發探討

「藝術進步歷史的問題」「藝術分析工具的使用」「去中心化」及「跨文化」等

問題性構成本文第二三四五章內容

第二章是「藝術進步歷史的終結理由」以大敘述的藝術史內部的問題性導

出藝術史學科本身方法上的限制歸納進步史觀趨向終結的原因再者第三章

以「丹托藝術史哲學研究法與分析工具」為命題藉以理解丹托形成藝術哲學的

過程所使用的邏輯分析工具驗證本文提出「分析美學工具的使用」為丹托發展

新的藝術史方法學的實驗推論為真第四章以歐美為論述中心的藝術終結論是

否存在「去中心反現代與包容它者」等重要的文化思潮從此探討理論背後的

外部動機是否也構成一種反藝術史藩籬的實踐最後一章以筆者自身的華人

文化背景並以中國藝術為例重新審視及反思藝術終結論的「全球化」及「本

質論」議題

14

三 文獻回顧

本文文獻回顧試圖呈現中文及外文對丹托研究的情況以及丹托學術養成背

景及其著作首先在丹托的相關場域的研究中文獻回顧區分為中文以及外文

領域的研究概況而中文部分包含我國及中國大陸的研究成果外文部分主要以

英美相關場域的的文獻分析為主最後歸納並整理丹托的學術背景及其著作

說明本文使用的文獻範圍以示本文參照的丹托著作中的特定文獻與理論

(一) 丹托相關研究

1 中文研究情況

中文世界的相關研究區分成台灣地區以及中國大陸地區繁體世界與簡體

世界對於藝術終結論的反應在 1964 年的當下藝術界及理論界並無即刻做

出對終結論的反饋中國地區也只有零星的幾篇文章中偶有提及如果將 1986

年薛華出版的《黑格爾與藝術難題mdash一段問題史》與 2006 年劉悅笛出版的《藝

術終結之後mdash藝術綿延的美學之思》這兩本專著當作中國地區藝術終結研究座

標的話藝術終結的ldquo研究史rdquo在中國地區已有二十年歷史隨著藝術實踐的不

斷發展現代性研究的深入以及文化研究的轉向中國地區學界對「藝術終結」

的研究給予了極大的關注2001 年美國著名文藝理論家米勒(Joseph Hillis

Miller1928-)在中國文學界的權威刊物《文學評論》發表〈全球化時代文學

研究還會繼續存在嗎〉終結論的議題從文學界出發開啟了中文世界研究

終結論的濫觴爾後中國地區比較文學界和藝術理論界的學者都以不同程度

地介入了這項「終結論」的問題討論於是文學終結論從一種來自西方的學

術語彙延伸為對於當代中國文學局勢的學理判斷並且成為學術的重要話題

二十年來在中國地區一共產出八十多篇相關論文主要的研究學者有劉悅笛

周計武何建良等在「量」上中國地區藝術理論的研究量化的表現以及成

長的速度相當驚人但在「質」上不免要克服過於形而上或是表層的理論分

析浙江大學人文學院哲學系博士生何建良在他的畢業論文中提到「我國學

者內部之間對有爭議性的問題缺乏針對性的思想交鋒與對話儘管大家熱烈關

注並討論著藝術終結問題但很多時候各研究主體往往任意地選擇自己所需的

觀點相互間不管是否矛盾衝突地自說自話這種眾聲喧嘩造成了一種聲勢

15

但並沒有深化問題的理解」筆者回顧上述文獻發現這是中文世界與外文世

界研究法上的差異也是本文急欲想要避開的以主體為優先思想的研究法在

對待文本以及反思問題的能力上中國學者傾向針對丹托終結論的的缺點或是

模糊地帶加以批判真正閱讀深入閱讀外國文獻的文本極為少數

近年來張冰以及香港學者梁光耀相繼出版專書分別為 2012 年的《丹

托的藝術終結觀研究》以及 2013 年的《藝術終結mdash論丹托的藝術哲學》顯

示出中國地區對於終結論的研究已經逐漸趨於成熟反觀台灣地區在藝術終結

論的議題上幾乎沒有專書以及博士論文以此為題材只有學者陳瑞文蕭振邦

等在期刊上發表過相關文章以及唯一的碩士論文mdash高師大黃靜瑩 2008 年的

《哲學預設的問題性-丹托藝術終結論研究》雖然丹托在台灣藝術界聲名遠

播被引用的頻率非常高但多是零星分散於文章之中點到為止而過於表面

本文試圖將丹托藝術哲學的中文研究進行整理並提出本文所關注的特定專書

與文獻11

中國學者張冰的博士論文《丹托的藝術終結觀研究》成為本文主要回顧中

國研究情況的文獻其中第十章〈中國藝術發展與丹托中及命題〉及十一章〈藝

術終結命題在中國旅行〉反映當丹托思想抽離當代美國藝術範疇進入中國學

界甚至中國藝術體系思考脈絡下所產生思想上的衝突與矛盾張冰認為

「丹托作為一位試圖為藝術找到一個具有普遍主義的定義的哲學家來說丹托

非常希望自己的理論能夠超越地域和時代限制」(張冰 2012195)張冰回

顧丹托完成其藝術終結論之後曾經試圖將藝術終結觀套用至中國美術及其他

地域之上並發表數篇文章12由此可知丹托希望將藝術終結理論實驗於歐

洲當代藝術或西歐繪畫史以外的藝術表現形式但張冰也強調「由於地域限

制丹托對中國藝術的關注有限而文化的隔膜必然會讓他的觀點存在某種

侷限〔〕在他敏銳的藝術穿透力背後隱含著是他固有的嫻熟西方藝術理論

背景」張冰的警惕有助於本文理解丹托思想有其地域上的限制以及面對多

元主義的環境的不瞭解因此在研究的過程中面對丹托藝術終結之後的藝術

研究需保持一份謹慎與適切的判斷力

11台灣地區專書及論文請見本文附件表一中國地區部分重要專書及論文見本文附件表二 12兩篇發表於《國家》雜誌1998 年 4 月 23 日的〈近期中國藝術〉及 1989 年 10 月 23 日的〈明

清繪畫〉一篇收於《超越布瑞洛盒》的〈藝術過去性的形態東方與西方〉

16

面對中國學界「集體誤讀」將藝術終結解讀為藝術的死亡張冰希望藉由

他的博士論文導正丹托藝術終結所要討論的核心問題也就是丹托想要解決

的是藝術定義的問題而非單純的藝術終結問題筆者觀察並發現張冰的博

士論文較無法看出丹托在文體上的應用反映的價值諸如前述的方法論上的轉

變以及分析哲學知識體系的影響張冰甚至認為「對丹托本人的思想研究

不從學術研究具體的操作出發而是根據他要解決的核心問題著眼那麼這

應該是一條更為貼近丹托思想邏輯的描述線索」13顯示出張冰的研究雖然意

識到誤讀丹托藝術終結的癥結卻忽略的以文本為中心的討論出發而形成了

另一種「批判性表達方式」的文體

相較於張冰香港學者梁光耀在 2013 年出版的專書《藝術終結論丹托

的藝術哲學》以他的哲學專業背景仔細研讀丹托的文本其研究成果反映丹

托思想真正的核心問題書中引用大量原文文獻以及英美分析評論以文本為

優先分析的對象輔助本文理解丹托思想在原文參照上的不足其中第三章〈藝

術終結的批評〉中有關於卡若(Noeumll Carroll)對丹托理論的內部批評梁光耀詳

盡透過卡若指出丹托理論及思想的問題核心對於本文理解丹托相關的外文文

獻批評有很大的幫助

2 外文研究情況

《丹托與他的評論者》(Danto and His Critics 1993)收錄了 1964 年丹托提

出藝術終結論以來自學界各方的討論文章以及丹托自己對他們的回應其

中以卡若的文章最為精闢最能完整體現丹托的藝術哲學卡若在他的文章中

提出丹托思想脈絡下的途徑藝術哲學的正確性也就是試圖去鋪陳藝術的本

質藝術哲學的歷史和一種關於藝術進步歷史脈絡此進步的歷史到最後以

一種非常獨特的方式結束進步歷史的終點將標記在 1964 年這是在丹托的

終結論中非常特殊的陳述書中其他的評論者也有討論丹托本質論還有很多

的一些本質上的問題但只有卡若非常耐心的追蹤丹托本質脈絡的發展如何

從一個開始到結束的過程甚至連丹托自己的文章裡都沒有這樣非常詳盡的分

析也沒有一個概念的總結英國學者斯巴夏(Sparshott)14追溯

13張冰著《丹托的藝術終結觀研究》中國社會科出版社2012頁 6 14 Francis Edward Sparshott (1926ndash)為多倫多大學哲學系教授

17

Carrol 質疑丹托所謂的本質論是否能夠容納非本質主義的藝術形式如

果不行那麼藝術的歷史尚未真正終結丹托則回應這是正確的這

些非本質主義者所製造的藝術並非涵蓋在丹托的理論當中因為他認為

沒有事物是絕對非本質的他也認為非本質主義者的理論相當貧乏

(Sparshott 1994 482-483)15

其他評論者包含David Carrier Richard Wollheim Mark Rollins Jerry A

Fodor Peg Brand and Myles Brand Lydia Goehr George Dickie Diarmuid

Costello Robert C Solomon Kathleen M Higgins Gary Shapiro Daniel Herwitz

Richard Shusterman Carlin Romano評論者及其文章對應請見下表

表 1 《丹托與他的評論者》作者及文章整理

作者姓名 文章名稱

Peg Brand and Myles Brand Surface and Deep Interpretation

David Carrier Danto as Systematic Philosopher or Comme on

lit Danto en franccedilais

Dantorsquos Aesthetic Is It Truly General As He

Claims

Noumlel Carrol Essence Expression and History Arthur

Dantorsquos Philosophy of Art

Dantorsquos New Definition of Art and the Problem

of Art Theories

Diarmuid Costello Danto and Kant Together at Last

George Dickie A Tale of Two Art worlds Postscript

Jerry A Fodor Deja vu All Over Again How Dantorsquos Aesthetics

Recapitulates the Philosophy of Mind

Lydia Goehr ldquoOther Pictures We Look at ndash His Prints We

15參見 Sparshott Francis ldquoReview Danto and His Critics by Mark Rollinsrdquo The Journal of Aesthetics

and Art Criticism 524 (1994) pp 482-483

He wonders whether essentialist theories can accommodate anti-essentialist art if not the history of art

is not yet over Danto replies correctly that works generated by anti-essentialist theories are covered

by his theory because they cannot be anti-anything without possessing ldquoaboutnessrdquo and he complains

of the poverty of anti-essentialist theories themselves

18

Readrdquo Danto Reading Lamb Reading Hogarth

on the Art of the Commonplace

Daniel Herwitz The Beginning of the End Danto on

Postmodernism

Mark Rollins The Invisible Content of Visual Art

Carlin Romano Looking Beyond the Visible The Case of Arthur

Danto

Gary Shapiro Art and Its Doubles Danto Foucault and Their

Simulacra Postscript

Richard Shusterman Art as Religion Transfigurations of Dantorsquos Dao

Robert C Solomonamp

Kathleen M Higgins

Atomism Art and Arthur Dantorsquos Hegelian

Turn

Richard Wollheim Dantorsquos Gallery of Indiscernibles

針對 1997年《在藝術終結之後-當代藝術與歷史藩籬》(After the End of Art

contemporary art and the pale of history)的評論文章則收錄在《歷史和理論》

第三十七卷第四號1998 年 12 月(History and Theory Volume 37 No 4

December 1998)名為《丹托與他的批評者們藝術史歷史編纂學與藝術終

結之後》(Danto and His CriticsArt HistoryHistoriography and After theEnd of

Art)的專號在這期專號裡眾多的學者從各個不同的角度指向了丹托理論

中所出現邏輯上的問題以及對藝術終結的質疑甚至有的批判非常尖銳裡面

的重要作者與文章有Noeumll Carroll 的〈藝術終結〉(The End of Art)Michael

Kelly 的〈丹托藝術哲學中的本質主義和歷史主義〉(Essentialism and Historicism

in Dantorsquos Philosophy of Art)Robert Kudielka 的〈根據什麼藝術與ldquo藝術終

結rdquo的哲學〉(According to what Art and the Philosophy of thelsquoEnd of Artrsquo)Martin

Seel 的〈作為表像的藝術對亞瑟丹托「藝術終結」的兩點評論〉(Art as

Appearance Two Comments on Authur)等等後來在美國的《美學與藝術批

評》雜誌 2001 年冬季號(第 59 卷第 1 期)上面又圍繞丹托的一個具體觀點mdash

視覺本身是否有歷史性mdash進行了論戰這次集中的論爭也可以被看作是「藝術

終結論」在特性方向上的具體展開這關涉到終結論背後的「理論預設」(何

建良2008)除了以上兩本針對丹托理論的評論集尚有 1984 年的《藝術之死》

19

(The Dead of Art)1997 年的《藝術的終結及其他》(The End of Art and Beyond)

及 2007 年的《行動藝術歷史》(Action Art History)

(二) 丹托思想養成及其著作

亞瑟丹托是美國當代哲學家兼藝評家在世時曾擔任美國哲學學會主席

美學學會主席美國《哲學》雜誌理事會主席求學期間在韋恩大學(Wayne

University)專攻藝術與歷史畢業後在哥倫比亞大學研讀哲學丹托的學術生涯

中受杜威(John Dewey1859-1952)的思想影響哥倫比亞大學是杜威生前任教

的學校當時杜威哲學在美國尚具影響力丹托與杜威一般深受黑格爾哲學影

響但跟杜威不同的是他反對實用主義美學尤其是杜威主張的一元論在藝

術終結的論題上兩人各自發展了不同於黑格爾藝術終結的方向丹托的藝術終

結是黑格爾藝術三段論16的延續強調藝術最終走向自由而杜威則堅持了黑格

爾的一元論主張應消弭藝術與生活的鴻溝丹托思想也深受分析哲學的影響

尤其是維根斯坦弗雷格與古德曼等人1949至1950年丹托獲得了富布蘭特獎學

金(Fulbright scholarship)到法國巴黎求學並接觸歐陸哲學的思想丹托本身具

備分析哲學的背景再加上歐陸哲學的養分就構成了丹托文體的特殊性丹托

被美國當代美學界認為是溝通歐陸哲學與英美哲學的代表回國後擔任哥倫比亞

大學哲學系的教授同時也從事藝術創作直到1987年退休專心從事藝術評論

的寫作也成為《國家》( The Nation )雜誌特約藝術評論員

在丹托哲學思想的養成上接受了二十世紀分析哲學以及歐陸哲學重要的發

展成果由於丹托的理論背景與分析哲學的基本主張和研究方法有著密切的關連

研究二十世紀後半的理論場域有助於了解丹托思想的起始點以及時代課題對丹

托哲學的影響力當代分析哲學最鮮明的特徵應是它對一切傳統思辨的哲學的敵

視以及為此目的而採用的特殊邏輯手段分析哲學的方法論受到邏輯學的影響

將大量的邏輯分析工具用於哲學的辯證之上源於十九世紀末德國的數學和邏輯

學學者弗雷格(Gottlob Frege1848-1925)發展出的「謂語邏輯」(predicate logic)

16 歷史上提出「藝術終結」的第一人是黑格爾出自黑格爾的《美學講演錄》主要解釋「藝術

向觀念」的轉化在黑格爾看來藝術把精神從有限的世界的內容形式束縛中解放要使絕對

真理顯現並寄託於感性現象(朱光潛 1981334)絕對精神的發展從藝術宗教到哲學發展的三

段論藝術與宗教在哲學中才發展為最高形式

20

分析哲學家把一般傳統思辨哲學稱之為「形而上學」17當代分析哲學否認有這

種學說或哲學的存在他們試圖通過一種對語詞或語句的意義進行邏輯分析的方

法來達到否定這種哲學的存在正因為如此當代分析哲學家自認為自己在進行

一場「哲學中的革命」18(洪漢鼎 20085)二十世紀分析哲學的脈絡可以分成

四大階段分別包含邏輯原子主義邏輯實證與經驗主義英國日常語言分析哲

學和英美邏輯實用分析哲學第一階段以摩爾 (George Edward Moore

1873-1958)19羅素(Bertrand Arthur William Russell1872-1970)

20與早期維根斯坦

(Ludwig Wittgenstein1889-1951)的邏輯原子主義為首屬於分析哲學的創立時

期第二階段的維也納學派屬於邏輯實證與經驗主義的全盛時期並在歐洲盛行

爾後由於德國納粹崛起佔領奧地利分析哲學的重鎮由歐洲轉向英國以及美國

發展出第三階段的英國日常語言分析哲學以後期維根斯坦的劍橋學派為首

1950 年代奎因(Willard Van Orman Quine1908-2000)21對現代經驗主義兩大教條

展開批判開始分析哲學進入第四階段以美國的邏輯實用主義和英國的語言分析

為主要聚落1970 年代尤以克里普克(Saul Aaron Kripke1940-)22普特南(Hilary

Whitehall Putnam1926-)的新指稱理論和戴維森(Donald Herbert Davidson

1917-2003)古德曼(Henry Nelson Goodman1906-1998)達梅特(Sir Michael

Dummett1925-2011)的實在論和反實在論之爭活躍在英美哲學舞台上(洪漢鼎

200829)丹托在哥倫比亞大學求學階段繼承上述分析哲學傳統結合其藝術史

領域的背景跨域使用分析哲學方法以「藝術世界」當作客體成就了將科學

實證應用於藝術領域的偉大結合

17在這裡我們應當從一種非常廣泛的意義上來理解「形而上學」這一詞它不僅是指一種探究超

自然的本體學說而且也指任何一種聲稱能夠用先驗的方式獲得有關實在知識的哲學參見洪漢

鼎著《當代分析哲學導論》台北市五南2008頁 5 181963 年英國廣播公司邀請一些著名的英國分析哲學家為該公司哲學系列講座撰稿該論文集題

名為「哲學中的革命」以示分析哲學與傳統哲學的根本對立 19喬治middot愛德華middot摩爾(George Edward Moore1873-1958)英國哲學家屬於分析哲學學派主要

貢獻為倫理學摩爾認為和倫理相關的概念不可能用自然概念(例如生存功利等)來解釋 20伯特蘭middot亞瑟middot威廉middot羅素(Bertrand Arthur William Russell1872-1970)英國哲學家數學家和邏

輯學家致力於哲學的大眾化普及化在數學哲學上採取弗雷格的邏輯主義立場認為數學可

以化約到邏輯哲學可以像邏輯一樣形式系統化主張邏輯原子論 21威拉德middot馮middot奧曼middot奎因(Willard Van Orman Quine1908-2000)是 20 世紀最有影響的美國哲學家

邏輯學家之一出生富裕家庭其父為一成功的實業家其母則任職教師1926 年入歐柏林大

學1930 年得數學與哲學學士1932 即於哈佛大學取得哲學博士學位 22索爾middot阿倫middot克里普克(Saul Aaron Kripke1940-)美國邏輯學家哲學家模態邏輯語義學的創

始人之一因果mdash歷史指稱論的首倡者之一

21

1949 至 1950 丹托曾到法國巴黎求學當時歐陸哲學的思潮以及文體結構都

針對十九世紀以來的傳統哲學思維的質疑及解構形成了非常特殊又複雜的繁多

體所謂語言繁多的特性最為鮮明的則是德國法蘭克福學派阿多諾(Theodor

Adorno1903-1969)的星叢文體與法國德勒茲(Gilles Deleuze1925-1995)的根莖

(rhizome)為代表德勒茲以選言命題邏輯為模態的藝術動作具體反映在與瓜達

里合寫的《千高台》特殊的根莖文體之上一種不斷連結繁衍與引發皺褶的力

量狀態多項連結與多項並置朝向繁多性與多元體阿多諾的術語操作模態有

別於德勒茲將專業術語與作品自身遭逢的變異阿多諾則萃取傳統理論的術語

使之與現代作品發生擺盪並將傳統理論的意涵層層掏空注入新術語的內容

歐陸哲學的文體結構如何影響了丹托文體的繁多性丹托美學雖也具繁多知識

體的特性但它有別於歐陸哲學的文體結構將世界看成帶解釋的結構體認識

此結構體的方式取決於分析每個時代的語言(language)在此前提下丹托美

學便以前衛藝術物為操作對象將前衛藝術放入由古至今藝術相關的語言世界

進行歷史分期的語言分析前衛藝術物與整個語言世界詰問對質和比對的過程

此過程便等同於世界等同於知識丹托美學仰賴經驗論的實證與統計的科學方

法堪稱是精準的幾何學家23 對丹托藝術理論的方法論的討論在本文佔有極

重要的角色透過方法論的基礎認知其餘方面的議題才能隨其展開討論方法

論討論的重點在於觀察丹托是透過什麼樣的操作方式與哲學立場進行藝術論述

以及它們之間的關係為何或是透過同時代的理論者卻分屬不同脈絡以相對的

手法來進行比較分析與歸納其異同將自然展現在論述之中

丹托的知識廣博是一個多產且涉略廣泛的理論家寫過關於知識論行為

理論歐陸哲學和東方神秘主義的專書分別為Analytical Philosophy of

Knowledge (1968) Analytical Philosophy of Action (1973) Nietzsche as Philosopher

An Original Study (1965) Mysticism and Morality Oriental Thought and Moral

Philosophy (1987)丹托首度針對藝術進行思考的第一篇論文是1964年發表的

〈The Art world〉文中提出在分析美學學派中被大量延伸引用的概念-「藝術

世界」接下來在1981年所發表的《平凡事物的轉化一種藝術哲學》(The

Transfiguration of the Commonplace A Philosophy of Art)是丹托在1964年〈藝術世

界〉(The Art world)一文後首度對藝術發表其完整看法丹托並非一次就把「藝

術終結」的概念完整提出最早出現在《哲學對藝術的剝奪》( The Philosophical

23陳瑞文著《阿多諾美學論雙重的作品政治》台北市五南2010頁 31

22

Disenfranchisement of Art )一書中其中包含〈藝術終結〉( The End of Art)〈哲

學對藝術的剝奪〉( The Philosophical Disenfranchisement of Art )和〈藝術進化

和歷史意識〉( Art Evolution and Consciousness of History)除了此書藝術終結

的概念散佈在其發表的文章之中在《藝術狀態》(The state of art)《遭遇與反

思歷史性當代中的藝術》(Encounter and ReferencesArt in the Historical Present)

《在藝術終結之後-當代藝術與歷史藩籬》(After the End of Artcontemporary art

and the pale of history)與《哲學化的藝術》(Philosophizing Art)中皆重複提及

James O Yang曾說「丹托從來沒有系統地闡釋他的藝術終結論他在不同地方

所講的東西都有差別」24丹托的論題引來許多學術的批評與回應主要收錄在

《丹托與他的評論者》(Danto and His Critics 1993)《藝術終結及其超越》(The

End of Art and Beyond Essays after Danto 1997)在此時期丹托逐漸轉向探討

藝術哲學內部的政治形上學問題「藝術終結」的概念也是在此書首度提出書

中亦收錄丹托對詮釋學的看法〈第七章作為文學的哲學與關於文學的哲學

(Philosophy asandof Literature)

表 2 丹托著作一覽表

1964 ldquo The Artworldrdquo The Journal of Philosophy 61 October 15 《藝術世界》

Philosophy of Historical Analysis《歷史分析哲學》

1965 Nitzsche As Philosopher《作為哲學家的尼采》

1972 Mysticism and Morality Oriental thought and moral philosophy

Morningside edmdash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神祕主義與道

德東方思想與道德哲學》

1975 Satre《薩特》

1981 The Transfiguration of the Commonplace Cambridge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普通物品的轉化》

1985 Narration and Knowledge 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敘述

與認知》(此書為《歷史分析哲學》修訂後再版)

1986 The Philosophical Disenfranchisement of Art New York Columbia

24James O Yang ldquoThe Philosophical Disenfranchisement of the Commonplacerdquo The End of Art and

Beyond Essays after Danto p74

23

University Press《哲學對藝術的剝奪》(中國翻譯《藝術的終結》)

1987 The State of Art New York NY Prentice Hall Pr《藝術狀態》

1989 Connections to the World The Basic Concepts of Philosophy Berkele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連接世界哲學基本概念》(1997 年再

版)

1990 Encounter and the reflection Art in the Historical Present New York

Farrar Straus Giroux《遭遇與反思歷史性當代中的藝術》

1992 Beyond the Brillo Box the Visual Arts in Post-historical Perspective New

York Farrar Straus Giroux《超越布里洛箱後歷史視角中的視覺藝術》

1994 Embodied Meaning Critical Essay《被體現的意義》

1995 Playing with Edge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遊走在邊緣上》

1997 After the End of Art contemporary art and the pale of history Princeton

NJ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在藝術終結之後mdash當代藝術與歷史藩

籬》(台灣麥田出版社出版)

1988 The Wake of Art criticism philosophy and the ends of taste Essays

selected and with critical introduction Gregg Horowitz Tom Huhn ndash

Amsterdam The Netherlands G+B Arts International《藝術的甦醒批

評哲學及趣味的終結》

1999 Philosophizing Art selected essays Berkele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哲學化藝術》

Beauty for Ashes in Regarding Beauty Neal Benezra Olga M Viso

Washington D C Hirshhorn Museum and Sculpture Garden

Smithsonian Institution -p183《灰燼之美》

The BodyBody Problems Selected Essays 《身體與身體的問題》

2000 The Madonna of the Future Essays in a Pluralistic Art World《未來的聖

母mdash多元化藝術世界背景中的批評文集》(獲法國圖書獎)

2003 The Abuse of Beauty Aesthetics and the Concept of Art《美的濫用美學

與藝術的概念》

24

2004 Red Grooms

2005 Unnatural Wonders《非自然奇蹟》

2009 Andy Warhol《安迪沃荷》

2013 What art is Yale University Press《藝術是》

1997年丹托寫了《在藝術終結之後-當代藝術與歷史藩籬》(After the End of

Artcontemporary art and the pale of history)對早期的藝術終結論做補充說明

是藝術終結最完整也最詳盡的著作亦為本文最主要的參考文獻針對此書的評

論文章則收錄在《歷史和理論》第三十七卷第四號1998年12月(History and

Theory Volume 37 No 4 December 1998)

2003 年出版《美的濫用美學與藝術的概念(The Abuse of Beauty Aesthetics

and the Concept of Art)》是丹托對藝術與美學之間的歷史性關係進行爬梳的總結

並在書中對 90 年代「美的回歸」之問題進行回應丹托在此的基本態度是將

美學與藝術哲學進行區隔指出「美感」並不隸屬於藝術本質或藝術概念之意涵

但並不否認其在生活世界的重要性對美學的拒斥源於丹托 1964 年所提出的

觀點-藝術本質不隸屬於任何「外顯特質」

25

四 論文研究限制

本論文的研究限制在實際操作面上可分為丹托文獻本身的限制以及個人因

素上的限制丹托的藝術定義以及藝術終結理論從 1964 年提出「藝術世界」概

念開始便不斷地更新以及重新詮釋面對不斷被推翻以及討論的藝術終結概念

無法用一個一勞永逸的藝術定義概括之因此本文在引用丹托文獻時特別要

注意時間上的順序以及丹托闡述同一概念時的前後矛盾與概念的精確性再者

關於藝術終結之後的藝術也就是藝術進入「後歷史」時期由於丹托藝術哲學

本身的研究即限縮在歐美當代藝術領域所以當丹托試圖以自己製造系譜的方式

闡述後現代藝術時(其中包含非歐美當代藝術)需超脫以歐洲中心主義的思考角

度來面對文本的不足而個人因素的限制則包含時間的因素對分析哲學理論的

缺乏及外文文獻蒐集不足等限制外文世界研究丹托的學者及文章非常的多且

廣泛面對龐大的研究成果加上時間上的限制筆者只能嘗試針對現有的文獻

材料捕捉並勾勒丹托藝術終結問題的核心價值

26

第二章 丹托藝術進步歷史的終結理由

一 前言

本旨在研究丹托批判進步史觀的方法以及它的有效性問題和批評的操作模

態國內研究丹托藝術終結論的學者時常將焦點集中於丹托對藝術終結之後的

藝術其本質上的問題進行分析與歸納筆者好奇在藝術終結論證的過程中

前提與結論之間的關聯是否為一「有效論證」也就是說若丹托將線性的藝術

史視為有終結的歷史那麼他必須充分舉證長達五百年西歐藝術史必將終結的理

由前提為真

丹托的書寫模態非常細膩又脈絡清晰以推疊案例的方式突顯進步史觀終

結的問題並將問題集中討論在這樣特殊的章節安排與鋪陳底下筆者發現丹

托在處理進步史觀的理由時主要的書寫層次是由兩個脈絡展開1論證進步史

觀的問題以及 2藉由前人的兩種對進步史觀終結的範式與成果提出當進步史

觀遇上當代藝術的問題時的解決之道並正反面交織討論丹托在第一脈絡下

由里格爾(Alois Riegl1858-1905)25及黑格爾(Georg Wilhelm Friedrich Hegel

1770-1831)的藝術史觀揭露藝術進步史觀的問題第二脈絡下由評論者葛林伯

格(Clement Greenberg 1909-1994 )26以及佛萊(Roger Fry1866-1934)27對前衛

藝術的研究成果提出解決之道與看法成為奠基丹托終結論的重要影響與功能

最後丹托藉由對葛林伯格的批評說明丹托美學如何將藝術的終結帶到一種互

相對質與詰問的討論平台以哲學介入對知識的生產提供解決方式使終結論

得到另一種轉換的出口也讓後續的詮釋者有更多元的開放式討論空間筆者依

丹托的思考脈絡和書寫進步史觀問題的順序將議題分成五個章節兩個反題

兩個前階段的書寫成果和最後丹托美學所提出的另一種方法論的出口以下章節

鋪成就按丹托的脈絡依序展開28

25里格爾( Alois Riegl1858-1905 )奧地利著名藝術史學者西歐現代藝術史的奠基人之一 26葛林伯格( Clement Greenberg 1909-1994 )20 世紀下半葉美國著名藝術批評家也是美國最重

要的藝術批評家之一以及美國ldquo抽象表現主義rdquo的主要發言人 27羅傑middot佛萊(Roger Fry 1866-1934)英國著名藝術史家和美學家 28本文以參照原文為主中譯本為輔譯文中部分由筆者翻譯修改

27

二 線性的進步發展問題以里格爾的裝飾藝術史為例

丹托假設在特定地域下所建構的歷史有其先天上的限制而此限制則出現

在任何以線性方式構成的歷史上里格爾的裝飾藝術史正是將此蘊含關係實際操

作的佐證丹托在第四章〈現代主義與純藝術批評葛林伯格的歷史觀〉首先援

引里格爾對「擁有歷史」(having a history)一說新的方法論里格爾《風格問題》

29的序言中率先提出他認為「裝飾也有其歷史」一說的可能性這將挑戰一百年

前的藝術史領域中人們對於「擁有歷史」的概念理解為何也批判「藝術起源

唯物論」對裝飾藝術的詮釋唯物主義者認為裝飾藝術主要著眼於表面的裝飾

性(decoration)這些裝飾主要是為了迎合人類物質需求有關(AEA 61)然而

這樣的說法豈不是將無法用進步史觀來詮釋的藝術孤立於藝術之外丹托質疑藝

術歷史擁有進步的線性模式主要是因為史學家對於撰寫歷史有一套圭臬必須

符合進步史觀所要勾勒的成長歷史丹托舉出從古至今擁有歷史的繪畫藝術為

擁有歷史之物的典範是繪畫由於繪畫被建構為模擬再現的藝術因而

繪畫的歷史便可以被理解為再現的適切性的內在發展歷程(AEA 61)30

從此可以看出繪畫能通過歷史的考驗主要是因為繪畫的發展歷程隱含模

擬再現的內在成長結構符合序列的統一性和物質世界技藝的進步成長典範英

國學者波德羅(Podro)爬梳里格爾《風格問題》一書裡關於支配藝術行為的一種內

在必然概念他認為此內在必然性即展現了藝術意圖(artistic intension)是自我

發生而不是對於外部意圖31作出反應的方式一旦作品的每個關鍵特徵都被設想

成屬於一個發展的序列就不得不深挖前後的作品以求找到對應點如此你就得

29參見 Riegl Alois Problems of Styles Foundations for a History of Ornament trans Evelyn Kain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1992) p3「你們當中有多少人光聽到標題就不可置信地搖頭你們問

道什麼叫做裝飾藝術也有其歷史」 30參見 Danto Arthur C After the End of Art contemporary art and the pale of history (New Jersey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1997) p61The paradigm of something having a history was painting

construed as the art of mimetic representation so that the history of painting could then be understood

in terms of an internal development in representational adequacy 31外部意圖是指諸如傳達觀念模仿自然或發揮功用這些在視覺形式的創造和鑑賞之外的意圖

28

在系列中每一個變體和每件具體作品或風格歷史的每個階段之間建立關聯這

種前後探查和ldquo垂直rdquo關聯是闡釋畫作之間的變異和畫作內部諸特徵互動的一種

特別方式32 也就是說里格爾在撰寫裝飾藝術史時也隱含了另一種內在成長

的機制只不過里格爾將此演化模式套用在繪畫藝術以外的藝術上打破此一模

式淪為繪畫藝術的專利里格爾以裝飾藝術為實驗對象實踐並製造裝飾藝術的

歷史

繪畫的發展模式在裝飾藝術的發展序列上晚期階段會比早期階段

更符合相同的藝術目的而早期階段也會進入晚期階段的解釋當中

(AEA 62)33

丹托對此有不同的看法他以拉斯科(Lascaux)洞穴壁畫為例認為如果早

期作品未能保留並由後人加以研究根本不可能有所謂進步發展的歷史存在

而只會有某種自然的演進(AEA 62)也就是說丹托主張藝術不應被冠上任何

線性關聯的成長模式在歷史的藩籬之外藝術其實涵蓋的風格很廣要能用

某種架構或典範框限所有的藝術似乎是不可能丹托認為以風格的關聯性提出

進步的可能性這類的研究將受到地域的限制

這類研究會受到嚴格的限制就像里格爾在描述他那個時代裝飾藝術的

文獻研究所受到的限制那樣其特點就是嚴禁提出「任何類型的歷史關

聯說即便是有也僅限於少數時期或地理上的緊鄰區域」這裡面有

一層意義是「不擁有歷史」對視覺藝術而言甚至是有「藝術已走到終

點」的意味因為以繪畫為主體的藝術曾一度示範了何謂進步發展意

義下的「擁有歷史」(AEA 62)34

32Podro Michael The Critical Historians of Art(New HavenYale University Press1984) 71-97 33

as with painting that later stages in the sequence of ornamental styles go beyond earlier ones in

meeting the same artistic goals and earlier ones enter into the explanation of the later ones(AEA 62) 34 a kind of scholarship constrained by limits of the kind Riegl describes in connection with the

philological study of ornament in his own era marked by an extreme reticence to propose any sort of

historical interrelationships and even then only in the case of limited periods and closely neighboring

regions That would be one meaning of not having a history and in the case of the visual arts even

29

丹托舉里格爾裝飾藝術史藉以質疑物質演化的風格問題提出批判進步史

觀的單線性發展並點出唯物的進步史觀有以下兩點問題存在第一除了以推

翻前朝典範為線性發展特徵的繪畫史之外其餘之視覺藝術無法輕易地垂直整合

成單一的線性關係第二藝術受制於地理上的限制無關連的形式之間無法串

連成單一進步的發展模式由此說明進步發展的模式只適合地域上相鄰且表現

模擬再現的藝術類型成為丹托藝術歷史的終結理由之一

三 繪畫的自我意識階段以其詮釋學的問題

丹托在《藝術終結之後》不只一次對瓦薩利大敘述系統提出質疑對於進步

歷史的終結理由可追溯至黑格爾藝術詮釋學中所採用的關係辯證法35其重要

性則影響後來西歐藝術史的書寫模態此詮釋操作在後歷史時代引起最多爭議的

即是消除近似於典範作品的藝術之物使之排除於歷史之外並將藝術階層化

在丹托的終結論中將黑格爾的歷史觀視為藝術史詮釋發展的重要核心認為黑

格爾以辯證法的方式做單向的提出用黑格爾自己製造的理念世界對以往的藝術

做一以貫之的詮釋在藝術作品上以進步的方式做說明把藝術分成三個時期

象徵古典以及浪漫但在藝術作品的分析上又分成形式與內容兩個層次對黑

格爾而言內容之重要性遠超越形式形式只是附屬和表象的使得往後的詮釋

分成兩個路線一個是以理念拉出三個形式但形式底下的分析又從文獻處理

one meaning of art having come to an end since art understood primarily as painting once

exemplified what it meant to have a history in the progressive developmental sense (AEA 62) 35朱光潛認為黑格爾對美學最重要的貢獻也是在於把辯證發展的觀點應用到美學之中為美學引

入歷史觀當代美國哲學家威特對黑格爾評價更為中肯「幾乎二十世紀每一種重要的哲學運動

都是攻擊那位龐雜而聲名赫赫的十九世紀德國教授的觀點開始的這實際上就是對他加以特別顯

著的讚揚我心裏指的是黑格爾」黑格爾這種相信藝術發展是有規律可尋的觀點亦深深地影

響了後來藝術史學的影響二十世紀前半葉之前的藝術史學觀主要是在黑格爾的辯證觀

(Dialectic)與「絕對精神」(Absolute Spirit)基礎上而來的即藝術發展被視為某一特定時代

精神的反映並朝向「正反合」的邏輯參考朱光潛《西方美學史》(北京人民文學出

版社2002)頁 484-485

30

36這樣的進步史觀是透過雙軸線在進行主要的操作理念的進步史觀也是信仰

的進步史觀也就是以哲學與信仰角度來看待藝術世界

(i)藝術的內容以及(ii)藝術作品的呈現方式做出知性判斷藝術評論不

再需要別的它需要同時確認呈現的意義及模式或我在「藝術作品需

要體現意義」這個論題中所謂的「體現」37

丹托延續黑格爾的藝術終結論思辨最終發現藝術史分期的三段論與黑格爾

的政治論述不謀而合

根據黑格爾所言在最開始的時候只有一人享受自由到了中間階段

則是多些人享受自由再到最後他所屬的時代所有的人都擁有自由

在我們的敘述裡一開始只有模擬風格的創作才稱為藝術到中間階段

則百家爭鳴但卻彼此伐攻試圖消滅競爭者直到最後的後歷史時代

藝術不該有風格或哲學上的限制方才成為沛然莫之能禦的情勢(AEA

47)38

這樣的進步史觀最大的特點就是它是線性的它會刪除一些近似值以自己

的理念來理解整個世界就會忽略掉藝術本身發展上的問題恰此丹托正要反

駁的就是這樣的進步史觀透過某些進步的典範刪除掉藝術原本複雜的問題性

36關於黑格爾是否影響藝術史的發展有學者提出不同的看法認為黑格爾理念重點在於藝術做為

「精神」發現自我的重要路徑藝術之所以衰退乃是因為其作為精神感性顯現的理念之式微

並沒有直接探觸線性歷史與進步史觀的企圖 37參考 Hegel Aesthetics 71Hegel speaks of intellectual judgment of (i) the content of art and (ii) the

work of arts means of presentation Criticism needs nothing further It needs to identify both meaning

and mode of presentation or what I term embodiment on the thesis that artworks are embodied

meanings 38 It is quite striking that this tripartite periodization corresponds almost uncannily to Hegels

stupendous political narrative in which first only one was free then only some were free then finally

in his own era everyone was free In our narrative at first only mimesis was art then several things

were art but each tried to extinguish its competitors and then finally it became apparent that there

were no stylistic or philosophical constraints There is no special way works of art have to be And that

is the present and I should say the final moment in the master narrative It is the end of the story(AEA

47)

31

這種刪除就是進步史觀所造成的問題美國學者霍爾曼(Hilmer)提出黑格爾式的

藝術終結論最根本的問題是

我們如果將藝術史視為擁有終點的歷史那我們必須承認藝術史的線性

關係然而藝術理論非常廣泛甚至能包含幻覺繪畫最擅長呈現的概念

例如文學表現甚至是音樂如今黑格爾的理論滿足了所有的條件

39

丹托與黑格爾之間的差別性對於藝術所追求最高層次的使命有著截然不同

的觀點黑格爾認為藝術應該隨著精神的演進追求所謂的「絕對精神(absolute

spirit)」價值例如宗教社會和政治但這些在現代化的社會藝術會失去它的

功能而丹托則認為「總有一天我們會精通所有的再現技巧並畫出相當可靠

的外在世界圖像然後進入到一個新的思想層次並試圖認清自己扮演的角色

相當於繪畫的自我意識階段」(AEA 68)藝術終結之後的藝術所追求的是自我定

義的價值探索(self-knowledge)也就是藝術是什麼藝術的本質是什麼乍看丹

托援引黑格爾進步性精神演化論過於狹隘於追求精神的最高層次但其實他有更

深層的含意黑格爾將形式與內容作為精神的演化過程中消長的主要兩極端此

舉讓藝術有了階級的差異擁有精神優勢的精緻藝術或更高層次的精神性藝術

(音樂)在黑格爾的世界圖式裡視為藝術進步發展下的高級產物對丹托而言

這樣只會讓藝術階級化的差距擴大丹托的系譜釋放了藝術長久以來對於再現的

束縛回歸藝術本質的探討使藝術產生自我批判的思辨能力藝術為藝術而不

為再現而生筆者認為這才是丹托真正希望達到黑格爾所謂思想的最高自由化

真諦丹托一方面攻擊以黑格爾詮釋學方法論建構的藝術史書寫模態一方面卻

推崇黑格爾對藝術終結後高度自由化的思想面對歷史之後的藝術丹托採取黑

格爾對於藝術自由化的態度終結一切約定俗成的限制與框架

39參考 Brigitte Hilmer ldquoBeing Hegelian after Dantordquo History and Theory Vol 37 No 4 Theme Issue

37 Danto and His Critics Art History Historiography and After the End of Art (1998) 71-86if we

are to think of art as having an end we need a conception of art history which is linear but a theory of

art which is general enough to include representations other than the sort illusionistic painting

exemplifies best literary representations for example and even music Now Hegels theory meets all

these demands

32

四 葛林伯格的本質論對丹托進步史觀終結理由的功能

葛林伯格在藝術終結論的議程上扮演前階段書寫者的角色以藝術本質論的

問題鞏固進步史觀必然終結的結果在探討進步歷史終結的理由時丹托認為

藝術史的哲學化問題是需要被解釋的因為藝術以一種非常特殊的方式擁有了歷

史五百年這是所有參與這場藝術史建構過程的人所堅信不疑的進步發展敘述

整個西歐繪畫史可以說是在瓦薩利的模式下建構而來根據這個故事藝術是對

可見外貌和精湛技法的漸進式征服藉由這個征服的過程這個世界的可見表面

對人類視覺系統造成的作用將可透過繪畫表面mdash其影響人類視覺系統的方式就

和世界可見表面如出一轍mdash加以複製(AEA 48)而在藝術史編撰的時間框限下

哲學的範疇始終留了一塊對藝術的探索位置使藝術不斷回歸詢問藝術的本質

究竟是什麼隨著時代本質不停在變動丹托預言當藝術的本質被發掘的一天

就是藝術終結的那一天事實上五百年下來藝術的本質不斷被發掘又不斷被終

結丹托在〈導論〉敘述藝術史具有一種內在意圖要達至一個關乎自身之哲學概

念的高度但此最後階段也最難突破由於藝術試圖穿透最堅硬的外殼於是在

過程中有了場精彩的迸發(AEA 15)丹托認為真正付諸行動打破此階段的人

就只有葛林伯格

如今這層外殼已經打破至少瞥見自我意識的意思光芒而歷史也

走到了盡頭藝術終於可以卸下重擔交棒給哲學家(AEA 15)40

當藝術的自我意識抬頭也是進步歷史即將終結的那天但為何延續藝術史

的線性發展需由哲學來接替丹托認為對進步歷史批判到了現代主義宣言時代

葛林伯格似乎虛構了另一個藝術線性發展的假說所謂的進步發展史觀多少是受

到限制的現代主義把敘述系統移到一個新的層次也就是重新定義藝術說明

哲學意義上的藝術是什麼並通過藝術本身完成黑格爾式的革命前進的方向不

再是提升模擬再現的能力而是提升對藝術本質的哲學再現的能力(AEA 66) 41

40 But now that the integument was broken now that at least the glimpse of self-consciousness had

been attained that history was finished It had delivered itself of a burden it could now hand over to the

philosophers to carry(AEA 15) 41

it should be clear that the idea of a progressive developmental history is somewhat limited if these

theories should be true But there is another way of reading them What they sought to do on this

reading was to move the narrative to a new level where the problem was to redefine art and to say

what philosophically art is thus fulfilling through art itself the Hegelian injunction It was on this

reading as if the narrative now moved forward not in terms of increasingly adequate representations

but rather in terms of increasingly adequate philosophical representations of the nature of art(AEA 66)

33

現代藝術將哲學滲入藝術的本質重新定義藝術再現思維理念成為藝術新的任

務完成黑格爾式的革命藝術前進的方向不再倚靠模擬再現而是將觀念或無

形的情緒具體化丹托看來這就是葛林伯格所強調藝術終結的一個斷裂點以

下是葛林伯格所定義的前衛派藝術特色

前衛派為了尋找絕對的形式於是創造出「抽象」或非具象的藝術他

們表現一些早已存在不用創造並具有獨特意義的東西藝術作品的

內容將完全消融於形式當中再無法將它簡化為除其之外的任何整體或

部分(AEA 71)42

丹托面對葛林伯格所提出全新的藝術史觀似乎有所質疑與隱憂他強調前衛

藝術的目標彷彿是想藉由創作給出一個附屬的實存並摧毀實存與藝術之間的區

分如何在防止藝術作品全然陷入實存的範疇裡去實存是不具任何意義的但

是藝術是有意義的實存代表的是藝術所要趨近的極限但如果藝術真的觸碰到

這一點它就不再是藝術了(AEA 71)藝術作品與實物間的差別再也不能單憑

視覺上的檢視來區分觀看的方式由肉眼的視覺享受轉換成觀點的探尋思考層

次的變化把藝術提高到知識層面的範疇現代藝術改變人類對以往藝術作品解讀

的方式使媒材世界擁有被探詢的空間然而單就改變藝術表現的形式和觀看

的方式能夠釋放長久以來進步史觀所乘載的一切枷鎖成為解釋後歷史時代嶄

新的系譜嗎當繪畫歷史面臨主客體之間的轉換使繪畫的主題不再是表現現實

這樣毀滅性的行動象徵歐洲進步藝術史的終結也就無法承接進步說產生了

藝術歷史的斷裂現象

有一段歷史介於瓦薩利結構已不再適用的時期與貝爾丁在他關於藝術

終結的文章中所訴之藝術場景敘述失調的現今時期之間這段中介時期

42 It has been in search of the absolute that the avant-garde has arrived at abstract or non-objective

art something given increate independent of meanings similars or originals Content is to be

dissolved so completely into form that the work of art or literature cannot be reduced in whole or part

to anything not itself(AEA 71)

34

就是我所認為的現代主義時期這段時期的藝術家不再受到某種必然規

律的引導(AEA 63)43

假若現代繪畫已經跳脫瓦薩利的繪畫史敘述模式那麼「進步發展」論似乎

就無需延續下去這自然是時代思潮對藝術進步歷史的一種反問因為現代主義

究竟是進步還是回溯的(regressive)仍有待斟酌與釐清從再現技巧的能力來說

現代藝術只滿足了最低限度的物質意義而從演化論的角度看來無法承接再現

能力的藝術是否為一種回溯現象這則故事隨著架上畫的毀滅以及繪畫世界與

牆壁再也無法清楚區隔而宣告結束所以說葛林伯格對藝術終結也有他個人的

看法事實上任何用發展式的敘述結構來看待藝術史的人都必定會有一套這

樣的看法(AEA 73)從丹托的角度理解葛林伯格的現代主義意味著「前現代主

義」藝術轉向現代主義藝術就等於從繪畫模擬特徵轉向非模擬特徵由於葛林

伯格強調「現代主義」的重點不在於繪畫一定必須是抽象或是非具象的

(nonobjective)而是在前現代主義中佔有舉足輕重地位的模擬再現特徵在現代

主義裡只扮演次要的角色(AEA 8)44

丹托將葛林伯格歷史觀納入藝術終結論述其實已經預設現代主義宣示時代

結束的歷史必然性規則也是葛林伯格對丹托藝術終結論的功能所在因為一旦

現代主義想要追求完全的媒材世界再現那繪畫的平面性與實存的界線也就因此

而消失以上看到丹托對於歷史之後的論述有充分的理解和舉證進步發展的敘

述受到了限制藝術為了找到新的層次採取現代性辯證法的手段來推翻舊有的

敘述系統現代藝術為了宣示主體性借用哲學的方法來提升藝術的本質使藝

術不再作為再現世界的複製品而轉為擁護哲學思維丹托認為當葛林伯格發

現了藝術的本質將敘述系統移到一個新的層次使藝術終結於探索本質當人

們停止發問或問題已經得到了答案那麼也就沒有必要繼續追尋「何謂藝術」

的真理

43Between the time Vasarian structure seemed no longer to apply to the art that was being made and the

present moment of narrative disorder in the art scene to which Belting refers in his text on the end of

art there is the intermediate period I think of as modernism during which artists stopped being guided

by the imperative(AEA 63) 44丹托在此段敘述中對葛林伯格現代主義的理解皆來自 Clement Greenberg ldquoModernist Paintingrdquo

in Clement Greenberg The Collected Essays and Criticism ed John OrsquoBrian vol 4 Modernism with

a Vengeance 1957-1969 85-93

35

五 佛萊的批評對丹托進步史觀終結理由的功能

佛萊作為藝術評論者在丹托的藝術終結論上以佛萊對前衛作品所提出的

看法奠定藝術進步歷史終結的必然性西歐藝術史終結的關鍵原因不只有結構

上的單線性發展面對藝術家本身創作的動機對於內在心理層面的轉換也有顯

著的關聯「通過對自然的模仿就可以創造完美」是繪畫的進步史觀所給出的

重要基礎當人們不再認為自然產生的普遍形式總是最美的東西時就像達爾文

的演化論啟發人類淘汰演化的史觀一樣藝術從模仿之中跳脫出來並導向藝術

的形式將由藝術家自主從自然中提煉形式幻化成藝術家獨有的特殊符號為

了進一步釐清藝術史終結與藝術家之間的關係丹托以佛萊的理論作為中介佛

萊認為後印象派畫家被組織起來其原因為反對「對事物表面的被動接受」相

反的他們尋求表達其所畫的東西激發出的「情感」即是圍繞著對象的精神概

念所勾勒出的線條丹托在〈第四章〉中引述佛萊發表的論述「藝術家已不

再專司模擬外在的現實而是要將外在世界於他們的心中所引起的情感藉由客

觀的表達方式抒發開來」(AEA 65)也就是說藝術回歸人自身的情感將現象

世界透過藝術家的眼和手表達心中的意象顛覆舊有的敘事結構回歸符號式的

理念世界丹托認為打破幻覺式的模擬再現藝術長久以來深根於西歐繪畫史的

地位必定與藝術家內在自覺意識有關

佛萊提到「群眾一向最欣賞藝術家充分運用來製造幻覺的繪畫技巧對於

以情感表達為先而繪畫為次的這種藝術則表示深惡痛絕紛紛毫不留情指控其

笨拙無能」(AEA 53)佛萊為此辯護他認為「只要藝術家願意他是有能力

作畫的所以問題不是他畫不出更好的作品其次畫家都是真心誠意在作畫」

(AEA 53)也就是說佛萊認為進步史觀所遭受到最大的挑戰即是當技巧上的進

步已經飽和時藝術家已經無法被自己所描繪的再現之物所滿足時如何延續進

步發展的進程又或者再創造另一個新的歷史如何表現「真實」是後印象派

發起的新命題試圖藉繪畫及造型的形式來表達某種精神上的經驗而佛萊認為

的真實即是「不求形式的模仿但求創造形式不願模仿生命但願找到生命

的等值物helliphellip事實上他們所要的不是幻覺而是真實」45

45Fry Roger ldquoThe French Post-Impressionistsrdquo Vision and Design (London Chatto amp Windus 1937)

156-159

36

佛萊努力想找出一個新的藝術模式卻又不想延長瓦薩利歷史的這份用

心實在令人敬佩至極但他還有另一個功勞那就是他看出這個新

模式必須提升到通則的層次使他可以藉此對這兩個時期的藝術進行

批判式的審視與回應甚至還能使他據以主張新藝術相較於因符合

瓦薩利認定的條件而受到推崇的那種藝術更能體現某些藝術原則

(AEA 53)46

從上述的引文中可以看出丹托將佛萊的論述視為一種新的藝術模式而這

種新的模式必須要提升到某種通則的平台才能分辨瓦薩利模式的藝術與後印象

派的不同而這種通則的平台恰恰是現代主義宣言時期的雛形一種宣言式地

一以貫之所有的藝術都要符合這套新的規準在藝術故事的結局裡佛萊預設的

劇本是以續集的方式解答丹托認為這是一個好的行動但他也提出對佛萊新敘

述的隱憂因為藝術的歷史就是一點一滴過濾掉任何非本質事物的過程直到藝

術的本質顯露給那些打算接受他的人然而佛萊非但不猶豫而且還極欲將他

最崇拜的古典主義界定為藝術自身的本質如此一來便出現一個嚴重的問題那

些非「法國」的藝術該怎麼辦(AEA 53)不難發現丹托對於藝術故事的結局有

他另一套原則與假設對丹托而言看似框架式的敘述都不足以滿足後歷史時代

的敘述模態唯一能夠確認的是丹托認為佛萊有著對時代發生變異時現象觀

察的洞見能力試著提出不同的解決方式是值得肯定的丹托認為佛萊的藝術批

評將與瓦薩利的模式大相逕庭前者將是形式上的精神上與美學上的但他和

瓦薩利模式也有相同之處那就是單一的批評取向可以貫徹藝術古今佛萊的模

式將較瓦薩利模式優越因為前者的美學觀容得下法國後印象派的藝術而瓦薩

利的幻覺模式則不能由此可見丹托不斷的讚賞佛萊對瓦薩利系統所做的批評

行動丹托曾說「無論如何對於一心將現代視為不當或離經叛道之列的力量

佛萊的藝術批評模式無疑是相當有力的反擊而且也成了率先試圖將現代主義和

傳統藝術以新的敘述加以結合的理論之一」(AEA 53)

46

It is impossible too greatly to admire Fry for endeavoring to find a new model for art which clearly

was not endeavoring to prolong the Vasarian history but it is no less to his credit that he saw it

necessary to rise to a level of generality which would enable him to survey and to respond critically to

art of both periods and even to suggest that there were principles that the new art embodied more

perfectly than the kind of art that had irrelevantly it turns out been admired for the kinds of reasons

Vasari gave(AEA 53)

37

總而言之後印象派開啟了藝術家對模擬再現的反思這種反思行動正是促

成繪畫五百年模擬自然趨向終結的導火線之一後印象派的繪畫被認為既表達了

藝術家個人情感又傳達出普遍的精神概念這種新藝術並不試圖以對象的外觀

形式「再現眼睛所見」卻斷言捕捉其真正的意義新藝術是現代的後印象主

義的以及前衛藝術家不斷對觀念抽絲剝繭而理出的產物同時卻又是回返到原

始的甚至是野蠻的一種行動丹托之所以援引佛萊關於後印象派的理論無疑

是證明藝術終結的行動早在後印象時期就已經開始而佛萊的理論恰好能代表此

一現象的樣態然而丹托不全然認為佛萊的新藝術已經完全擺脫再現自然的藝術

丹托理想中的新藝術必須先捨棄才能完成需先捨去模擬特徵或是把藝術扭曲

到幾乎不成藝術的地步才能真正達到藝術的境界

六 製造滌清屬性的歷史之問題

丹托認為現代主義的歷史是淨化或滌清屬性的歷史要為藝術擺脫掉所有

非本質的成分不論葛林伯格個人的政治理念為何這樣的純粹與淨化主張勢必

產生政治上的回響(AEA 70)丹托也將葛林伯格操作現代主義的手段比喻為政治

上的極權主義主要是因為現代主義主張的進步藝術史觀背後認知模態相似於政

治上對種族淨化與精英系統的複製丹托透過葛林伯格對現代主義的敘述指出

現代主義唯我獨尊的高姿態來自種族優越的極權主義然而此主張違反丹托

藝術終結之後多元的樣態並針對此提出相關問題首先丹托援引葛林伯格對

現代主義的敘述

葛林伯格認為若某一主義的規範定得愈詳盡他就愈不可能容許多方

自由繪畫的本質性基準或成規同時也是其限制的條件畫作必須符

合這些條件才有資格被視為畫作helliphellip極端折衷主義是不健康的我

們應予以反擊就算冒著獨斷偏狹的危機也在所不惜(AEA 70) 47

47 The norms of a discipline become defined the less freedom they are apt to permit in many directions

The essential norms or conventions of painting are at the same time the limiting conditions with which

a picture must comply in order to be experienced as a picturehelliphellip The extreme eclecticism now

prevailing is unhealthy and it should be counteracted even at the risk of dogmatism and

intolerance(AEA 70)以上是丹托引用葛林伯格評論紐約現代美術館的展覽時的敘述此段對於葛

林伯格現代主義的引用皆來自 Clement Greenberg ldquoA New Installation at the Metropolitan Museum

38

在葛林伯格的這段文字中體現現代主義中強調的種族「純粹」的獨裁意味

丹托承認葛林伯格本身就是個獨斷偏狹的人而獨斷與偏狹正是宣言時期

的「症狀」(AEA 70)48

二十世紀廣泛的藝術領域中藝術的定義成為條列式的概念語詞符合葛林

伯格定義「藝術之質」的條件唯有一種語言可以成為藝術那就是抽象藝術

但「一切最重要的就是美學之質」這點在今日仍為未定之論這樣的矛盾反

應在後歷史時代語彙之間的衝突上現代藝術持續對變異的他者予以否定的語言

另一方面丹托強調的歷史之後的藝術卻激烈的產生以之抗衡的力量丹托認為

一個會在應用上產生衝突的理論本身也必定是矛盾的就好像一套定理或公式

如果會產生牴觸的結果便表示它一定是不一致的對葛林伯格而言批評的判

斷是在規則的中止中運作藝術之質絕非可以靠邏輯或論述來確定或證明這個

領域中唯一的規則是經驗從經驗中得出的經驗自康德以降所有嚴謹的藝術

哲學家莫不以此為結論(AEA 85-86)丹托認為葛林伯格從閱讀康德的作品中得

到了兩個啟示其一就是關於美的判斷與規則的運用之間的關係而這之間的

運作需仰賴「經驗」其二為美與實踐是涇渭分明的兩回事因為美的判斷必

須潛藏普遍性(tacit universality)(AEA 85-86)49葛林伯格依據此兩個啟示領悟到

藝術是整體(art is all of piece)的論點便將論點挪用並推論出好的作品須具備共

同特徵的條件似乎有過度解讀或誤解的嫌疑葛林伯格將此經驗論的判斷標準

套用在現代主義藝術的敘述上其宣言中充滿拒絕承認非美學或反美學的藝術作

品具有藝術地位

為此丹托在「第五章」加以提出問題的關鍵若以「區別好藝術與劣藝術

的標準」的角度來看待現代藝術在審美判斷上的所有行動不難發現其問題所在

of Art and a Review of the Exhibition Art in Progressrdquo The Collected Essays and Criticism

1(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88) 212-213 48關於葛林柏格有關「獨斷與褊狹」可以參考 1944 年 Clement Greenberg ldquoA New Installation at the

Metropolitan Museum of Art and a Review of the Exhibition Art in Progressrdquo The Collected Essays

and Criticism 1(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88) 213 49關於康德對美的普遍性問題請參考 Kant Critique of Judgment 76

39

除了「知道自身正在經驗的這樣東西是藝術」之外並沒有其他方法可

以區分自然之美與葛林伯格所謂的「藝術之質」(quality in art)美的藝

術就是好的如果藝術缺乏美或「質」它就是劣的(AEA 83)50

但事實上如果美對藝術品及其他事物都是恆常不變的美就不會是藝術

概念的一部份以多元論的角度來說藝術的概念不會是單一恆常的丹托引

述尼采在《道德系譜學》( The Genealogy of Morals ) 一書中所謂的「好」就是

主人自詡的身分標誌憑藉的是界定這個身分的特質mdash奴隸當然會把這些特質

稱為「惡」但至少這些特質不會是「劣」不像奴隸那樣是「矮小其貌

不揚發育不良」的人類(AEA 83)也就是說葛林伯格過度以二元的方式區

分藝術的品味事實上是會過濾掉藝術為「惡」的一面「好」的價值這樣的

過濾在藝術史上不斷上演因為敘述與敘述之間本身就有不可共存的排斥

作用在這數百年間所發生的藝術革命本質上都是對先前藝術情境的反動

康德時代的洛可可到新古典主義是如此叔本華時代的浪漫主義到前拉斐爾派

也一樣(AEA 85)藝術在大敘述之間交互競爭與淘汰下完成了藝術的歷史過

了五百年的今天丹托以科學的邏輯驗證方式分析並審視過去藝術史書寫的

模態得出最基本的問題是其一將繪畫幾乎等同於藝術其二葛林伯格

的唯物主義美學在其論述裡藝術捐棄了使繪畫內容顯得真實的技法也就

是遠離了幻覺轉向藝術的媒材特質而此特質則因媒材而異(AEA 107)

相較於瓦薩利式繪畫抽象表現主義繪畫顯得愈來愈與真實生活脫節

愈局限在藝術世界的框限裡這點確實滿足葛林伯格提倡的繪畫歷史

的獨立但卻因缺乏外在刺激而山窮水盡(AEA 104)51

50

In any case there is nothing other than the knowledge that itis art one is experiencing which

distinguishes what Greenberg called quality in art from the beautiful in nature beautiful art is gut If

art lacks beauty or quality it is schlecht(AEA 83) 51 by contrast with the Vasarian painting was more and more cut off from life and lived more and

more a segregated existence in the world of art It really did fulfill the Greenbergian requirement that

painting have its own autonomous history and it collapsed from lack of external input(AEA 104)

40

丹托強調美學的「善」(aesthetic goodness)對藝術終結後的藝術是沒有幫助

的現代藝術的落幕與其劃清藝術與實物的界線和社會功能脫節相關葛林

伯格雖從康德對於藝術之質的評論中得到啟示但卻也誤解把藝術作品簡化成

形式之美的美感對象美與實踐在康德的敘述中雖然是涇渭分明但這也使得

葛林伯格在處理現代主義敘述時所忽略了藝術來自於社會的事實過度以「經

驗老到的眼」區分藝術的優劣不受任何時空環境知識或傳統影響將使得

藝術在精英系統裡打轉沒有受過美術教育的普羅大眾對於藝術的優劣是無

法憑直覺由肉眼評斷丹托相信藝術絕對不是一個封閉的系統更不是淪為

少數菁英能夠把持的對象古典美學理論再也無法適用於「藝術終結後的藝術」

主要是因為後者似乎對美學之質不屑一顧就古典美學而言這正是拒絕稱它

為藝術的原因所在後歷史時代的藝術將突破藝術史長久以來系統性的汰換機

制轉而由藝術與實物之間判斷的詰問所給出的哲學辯論的場域所取代然而

丹托所謂的藝術終結並非藝術家不再創作藝術或是藝術的價值受到貶損而

是定義藝術的對象從美術館或是學院裡的菁英轉而變成一般的普羅大眾來

衡量在這之間所產生的辯論分析詰問才是藝術成為藝術的價值所在

七 結語

丹托對於終結論的考證具有繁多的特性使得終結論的議題能夠貫穿古今中

外散落在理論家與藝術家之間的矛盾探詢丹托將世界看成待解釋的結構體

透過詰問對質與比對逐漸證實其假設的真實性過程就像科學家一般仰賴經

驗論和實證的科學方法這也是分析哲學方法論的實踐特徵以上五個章節

兩個反題兩個前階段的書寫成果和最後丹托美學所提出的另一種方法論的出口

構成本文主要的結構研究發現丹托面對問題的處理時常將理論者當作問題討

論的中介強調藝術終結的命題散落在異質的領域首先本文將里格爾與黑格

爾的歷史觀作為論證的材料從這兩位理論家的文獻中得出(1)地域性的限制

和(2)詮釋學刪除近似值兩個進步史觀關鍵的終結論的反題第一個反題即

在論證藝術終結論的討論範疇只限定在特定的區域內或更精確的說西歐藝

術丹托以里格爾的裝飾藝術史作為此蘊含關係的有效論證強調藝術史建構的

過程其內在必然性將自發地產生對應與其鄰近地域的藝術形式而無法囊括其他

地域的藝術形成區域性的歷史藩籬第二個反題則扣緊藝術史單一的書寫模

態與其背後思想者的意識形態有關丹托以黑格爾為例強調單一歷史的建構者

時常會在不經意的情況下刪除近似又不足以被提及的近似值

41

然而佛萊及葛林伯格的功能不同於里格爾與黑格爾他們代表藝術終結論

的兩個前階段的書寫者分別涉及進步史觀終結前階段的成果鞏固進步史觀必

然終結的結局佛萊以藝術家的創作角度談進步史觀終結的理由與侷限強調藝

術家在整個終結論的迸發佔有一席之地由於藝術家自我意識的抬頭將被動

的模擬再現轉化為主動對於對象情感的展現而後期印象派正是對再現寫實的繪

畫藝術一次強烈的反動葛林伯格從本質論的角度出發卻過度將藝術純粹化

而必將走向終結一路丹托強調藝術的本質被定論的那天就是藝術終結的那天

葛林伯格的本質論即在分辨藝術與實存之間的關係時宣告終結因為藝術的本質

是不應該有所定論也宣告了藝術進步史觀的終結葛林伯格以及佛萊對前衛藝

術的研究成果提供藝術史新的方向的解決之道與看法成為奠基丹托終結論的

正向影響與功能

終結論的議題是時代的也是歷史的丹托以科學的角度面對歷史問題使

過去片段式的終結論能放置同一平台上討論與比較終結的議題也成為一股反動

的力量或對抗過去歷史的藩籬與統一的特性在科學的領域沒有一種理論是

恆常不變的面對新的發現定論就會改變而知識論上的理論也只是時代的共

識丹托將藝術與科學類比使用相同的方法論處理繁多且複雜的藝術問題不

免讓學者懷疑其本質上截然不同的領域能否使用相同的研究方法雖然爭議還

是持續在發酵不爭的事實是丹托開啟另一種研究歷史的方法論

42

第三章 丹托藝術史哲學分析工具與相關議題

一 前言

本文旨在研究丹托如何使用分析哲學的語言的邏輯工具使藝術終結論趨向

結論為真的假說並提供新的藝術史方法學丹托擅長利用分析哲學的邏輯工具

使之延伸到藝術領域中論證的過程夾雜豐沛的外部例證及知識卻因此也將理

論支持的責任拋給了外部討論以外部支持外部層層包裹給出獨特的立論是循

環論證52操作技巧的核心丹托藝術終結理論的支柱來自於丹托自己對藝術世

界的理解從外部給出的客觀看似中性的論述卻在最後構成了主觀的立論

換言之藝術終結的理論本身就建立在以丹托思想為主體的主觀立場非能套用

至所有的藝術情況上然而可以發現循環論證並非只是邏輯學上的謬誤理論

也是丹托以及當代許多思想家產出知識理論的辯證工具之一例如法國解構主義

的德勒茲就擅長使用的選言命題(disjunctive proposition)進行對舊有知識體系的

逃逸相似於德勒茲丹托對於知識產出的過程是中性而沒有褒貶的區分因

為產出的知識樣態絕對是叛離且繁雜的相對於現有知識體無疑是一種超越的存

面對潛藏在丹托思想中的隱性循環論證系統本文透過丹托的著作《藝術終

結之後》中四個關鍵議題包含(1)藝術終結ne繪畫終結(2)非 Q 則 P(3)風

格矩陣以及(4)本質論等議題析出並指涉丹托思想辯證活動的相似性與循環

性丹托的文字樣態明晰而簡潔以單純且直白的表達方式解釋藝術世界的辯證

關係此文字書寫的習慣源自於分析哲學的訓練丹托思想的養成中科學的推

論佔有重要的影響性透過簡單的符號使丹托的美學與科學產生鍵結也是分

析美學重要的文體表達模態而在本文最後則引出美國當代哲學家卡若(Noeumll

Carroll1947-)在《丹托與他的評論者》(Danto and His Critics 1993)中的文章〈本

質表現與歷史〉(Essence Expression and History)作為探討丹托循環論證的外部

佐證同時透過具體檢視與討論丹托理論的內部進而一窺終結論的結構問題

是否循環論證為驅使藝術終結成立的內部趨力還是透過循環論證使藝術終結

的理論自成一封閉或更開放的系統本文將逐一揭開其中操作的細節

52 循環論證(circular argument)是論點的真確性最終由自身支持的推理方式

43

二 工具一藝術終結與繪畫終結不等式

丹托在《在藝術終結之後》〈第八章〉及〈第九章〉藉由探討單色畫以及克

蘭普(Douglas Crimp1944-)繪畫終結論間接帶出「繪畫死亡」的議題利用

不等式的敘述「藝術終結」論點迥異於「繪畫終結」的說法將終結論的論題拉

至平等關係的差異之中前項的「繪畫終結」說法來自於 1993 年現代美術館

有關於「抽象繪畫結束與開始」的研討會認為作品風格有如瑞曼(Robert

Ryman)者畫中只有白色方塊可做為繪畫嚴重內耗的佐證(AEA 153)關於單

色藝術的意義與內涵丹托嘗試解釋認為所謂的「單色畫」不只是顏色單一

而是色調一致的平面特別在〈第九章〉中反覆提及單色畫在繪畫史上的重要變

革有哪些尤其是在絕對主義出現之後絕對主義的最高宗旨之一是保留圖像

傳統避免抽象以此方式描繪馬列維奇所謂的「非具象寫實」(non-objective

reality)也因為絕對主義的啟程讓單色畫成為可能丹托以瑞曼的作品當作一

種「白紙的狀態(tabula rasa)」像是一面空白頁象徵未來抽象繪畫可能的發展

代表開闊未來的一面旗幟但丹托也說如果說瑞曼代表的是開始似乎又違背

提出「藝術終結」理論的目的

另一方面在「繪畫終結」的議題上丹托在〈第八章〉以克蘭普繪畫終結

論為例依據丹托的評價克蘭普曾是頗具影像力的《十月》雜誌的主任編輯

該雜誌是美國文化圈典型的出版品常結合關於當代文化的激進評論以及經常是

菁英品味的藝術觀而克蘭普在一篇評論法國畫家布罕(Daniel Buren1938-)的

文章中引用了德拉霍許(Paul Delaroche1797-1856)看了達蓋爾驚人的發明之後

著名的一句話「自今日起繪畫已死(as of today painting is dead)」克蘭普認為在

現代主義的年代裡不時有人提出繪畫死亡的警告「就像病入膏肓的繪畫熬成

長命百歲但始終無人願意動手行刑而末期病徵隨處可見像是讓攝影圖像污

染自己的畫極簡雕塑不再配合繪畫數百年來遵守的觀念論藝術家一個接著一

個轉向其他的媒材發展而拋棄繪畫等等」53克蘭普看見畫家容許自己的作品讓

「攝影污染」而斷定為「繪畫死亡」的徵兆在丹托看來這反倒代表藝術史的

發展管道不再定純繪畫於一尊(AEA 138)丹托進一步分析認為德拉霍許和克

蘭普雖然都斷言攝影是繪畫的殺手但兩者所處的時空背景不一樣而有不同角

53 Douglas Crimp and Louise Lawler On the Museums Ruins Cambridge Mass MIT Press 1993

90-91 105

44

度的詮釋關於丹托所認知的德拉霍許與達蓋爾的敘述筆者引用丹托另一篇收

錄在《藝術是(What Art Is)》的文章〈競賽的終結繪畫與攝影之間的對照

(The End of the ContestThe Paragone between painting and photography)〉中的敘

述來解釋丹托認為的繪畫與攝影之間的連結

模擬自然的寫實技巧面對攝影之術的發明而變得無用武之地丹托引出現

代繪畫著名的歷史事件德拉霍許之繪畫已死藉此突顯攝影對現當代藝術的衝

擊丹托認為沒有人可以正確地知道德拉霍許講的繪畫已死背後代表的意涵

但據丹托的觀察他以德拉霍許的歷史畫藝術家背景來說當繪畫的再現技術還

是凌駕於想像之上被攝影之術更能表現真實的能力震懾確實會產生再現繪畫

已死之說依據丹托的回顧德拉霍許甚至認為達蓋爾的發明完全符合藝術創作

所有的需求攝影之術的發明滿足任何繪畫再現技巧的基本原則它成為一位成

功的繪畫者所需要仔細觀察與研究的對象(WAI 104) 丹托這般形容「就好像

是大自然自己描繪了自己藝術家完全無法插手這是需要非常精練的技術才能

使一幅繪畫看起來像攝影」(WAI 103)

也因此基於德拉霍許自然寫實藝術家的身分讓丹托認為克蘭普與德拉霍

許的「繪畫已死」有著截然不同的出發點克蘭普的論點代表的是一種「政治立

場」其關心的是繪畫和階級之間的關係美術館的機制意含還有班雅明(Walter

Benjamin1892-1940)那極具影像力藝術品二分說一種是具有靈光的另一種

則是由「機械複製」而來(AEA 138)克蘭普在〈繪畫終結〉(The end of Painting)

一文中的討論可以用來說明克蘭普的「繪畫觀點」他認為重點不在於繪畫與攝

影之爭而是整個現代主義(不論哪一種領域)正在對抗一種評論丹托將此評

論稱作「後現代主義」由於攝影具有機械畫複製的能力其「原作」與「複製

品」之間並無優劣之別一般認為攝影的出現形同對美術館發動攻擊打倒這種

代表某種政治立場的堡壘在此先以下列摘錄補充說明丹托界定「藝術終結」

與「繪畫終結」的關係

藝術終結之後繪畫確實不斷展現蓬勃發展生機我不主張只根據單色

畫的風格就宣判繪畫已死除非我也跟克蘭普一樣認同現代主義敘述

以為藝術在物質的基礎上逐漸發展尋求定位而白色單色方塊的價值在

於其色彩的簡化超越自身形式的形式超越自身完美正方形狀這麼

45

一來白色的方塊就代表線條的終結繪畫已經無路可走再無發展空間

(AEA 154)54

究竟藝術終結ne繪畫終結的不等式當中隱含多少外延的意義存在無從就終

結論有限的內部文本得知可以肯定的是丹托不將繪畫已死當作藝術終結的唯

一證據但藝術終結必定蘊含了繪畫終結的關係而這也是造成誤讀的主因由

於字面上的意思誤解丹托對藝術終結的意義的文章無所不在而在學術界也曾

一度將藝術終結曲解為藝術的死亡丹托對藝術終結的論題從來就不以繪畫終

結當作最有效的舉證因為在丹托所處的時代甚至到二十一世紀的當代全球

各地的藝術世界中繪畫的創作還是持續不斷在發生丹托在此舉單色畫的革命作

為例子單色畫希望將風格簡化到最低限的特質以單一純粹的物質意義探詢哲

學的問題超越自身形式的形式超越自身完美正方形狀藉此宣告色彩方塊超

越線條以致筆觸的終結然而丹托認為單就區區的色彩覆蓋的革命無法準

確確立藝術終結的通則而有以偏概全之嫌以馬列維奇的《黑色方塊》為例

他確實代表一種結束不過不是繪畫的結束而是絕對主義(suprematism)的發軔

新世界的誕生(AEA 155)

由此可以發現丹托秉持謹慎的態度處理其所認為趨向終結的歷史事件始

終對於藝術世界提出詰問與反例除馬列維奇的例子之外丹托亦假設若將瑞

曼的作品套用至單一終結因素決定論使其當作推倒繪畫世界的唯一利器藝術

世界的高牆似乎並不會因此而瓦解

我們能有一套抽象藝術的敘述適值萌芽階段假以時日其內容將和幻

覺派的藝術敘述同樣豐富在喬托時代絕對沒有人想得到繪畫所經歷

的發展會是如此模擬再現之技法在拉斐爾和達文西的手上達到高點

更別提十九世紀末法國學院派繪畫發展出成就斐然的幻覺藝術現在瑞

54 Indeed painting after the end of art has been extremely vital but I in any case would not care to

pronounce its demise on the basis of monochrome canvases not unless I subscribed as Crimp clearly

did to the modernist narrative according to which art progressively strives to achieve identity with its

own material basis and the white monochrome square could then be appreciated in terms of its

substraction of color of form other than its own form and of shapes other than the one simple shape of

the perfect square Then the white square would seem to mark the end of the line leaving painting

nowhere else to go and nothing much to do(AEA 154)

46

曼(Robert Ryman)的地位似乎也暗示著在抽象繪畫的歷史裡我們所處

的情況相當於喬托時代我們能否想像抽象繪畫也將因進步發展的內在

趨力在三個世紀後出現一位集大成的抽象畫家此畫家之於瑞曼

就相當於拉斐爾之於喬托咸具承先啟後之功(AEA 155)55

看似一個據理例證的假說丹托卻在文中自我推翻了前述的假設成為一個

虛無假設(null hypothesis)丹托認為不管多欣賞瑞曼的作品也很難將瑞曼視為

一個起始至少不可能是瓦薩利敘述裡喬托的代表因此將瑞曼比喻為喬托是不

全然適合除非接受現代主義敘述的觀點否則不能將瑞曼視為繪畫尾聲丹托

更進一步解釋欲找出瑞曼作品的意義必須仔細研究其個人的思想和動機只

從畫面的白顏色和方塊形狀做判定立論過於單薄也就是說單色畫所提供解讀

為繪畫終結的線索有限丹托比喻此項假設的舉動相似於近年來的文學理論偏

重於文本將文本視為畫作彷彿只會看畫跟只會閱讀一樣都是不足的(AEA

157)在此丹托似乎想要追求除了單純分析哲學之外的社會科學質性研究但未

對此一說法進一步說明筆者認為若丹托採用單純分析語句之外的研究將超出

終結論所要討論的範圍進入藝術史詮釋學的範疇

最後丹托再一次強調他的藝術終結論調「當藝術的哲學本質達到一定的

意識程度敘述便告結束藝術終結後的藝術當然包含繪畫只是這裡的繪畫並

不會帶動敘述向前敘述早已完結唯有在藝術史的內涵中肯定其他藝術型態的

存在才能證明繪畫存在的意義藝術已走到敘述的終點自此以後產生的作品

均屬於後歷史時代」(AEA 140)也就說明了藝術終結不等於繪畫終結的意義

而繪畫是否終結在丹托的立場中似乎不是後歷史時代要去關心的重點因為繪

畫已經失去了帶動藝術往前的動力對藝術家而言根據某一敘述的立論從事創

作的重要性已經消失因為這種敘述最多也只允許藝術家在它限定的發展範圍內

55 can we imagine a narrative for abstract art which is relatively new which will be as rich as the

narrative of illusionist art turned out to be Of course no one at the time of Giotto could have imagined

a progress of the kind through which painting went culminating in Raphael and Leonardo let alone the

astonishing illusionist achievements of French academic painting of the late nineteenth century and the

implication of Rymans position is that we are in the history of abstract painting roughly in a situation

parallel to that of Giotto s contemporaries Can we really imagine that abstract painting can yield to

the internal drives of a progressive developmental history Is it thinkable that there will say in three

centuries be an abstract artist whose work stands to Rymans as Raphael stands to Giotto(AEA 155)

47

增添些許變化(AEA 148)而繪畫的價值必須由藝術史來界定因為「繪畫」與

「敘述」有著唇亡齒寒的關係

三 工具二非 Q 則 P

丹托曾在〈第二章〉面對宣言時期所使用的敘述語言來分析語言學上 P 與~P

的結構丹托認為每個藝術流派都是由一種藝術的哲學真理觀點所驅動「藝術

在本質上若是 X任何非 X 的事物都不是(或本質上不是)藝術」(AEA 28)這句

語法可以精簡成 X 為相對應的風格而在宣言時期若風格非相應則為~X所

以每個流派都把它們的藝術視為一種敘述對那些為人所遺忘或輕忽的事實

提出釐清恢復或彰顯每個流派都有歷史哲學加以支持這套哲學是以存在於

真實藝術中的某種終結狀態來定義歷史(AEA 28)丹托試圖給出的是成為藝術作

品的必要條件當然在宣言時期成為藝術作品的必要條件隨著宣言的更迭而轉

換因此藝術的發生往往需要一定的前提條件對此是藝術界鮮少為人所談論的

丹托利用己身哲學的背景演化出藝術更迭形構中的哲學語彙將藝術作為藝術

的基本條件簡化為單純的哲學符號表達藝術在進步史觀的推演下另一種看待藝

術的方式使得藝術產生強烈的自我覺醒藉由哲學家的協助進入自我意識的階

丹托察覺晚近的藝術史學者在撰寫風格問題時每每遇到證明畫風互有影響

的證據不足時就會運用「屬性分類」在此筆者歸納丹托所謂「屬性分類」

則為藝術史研究方法中的「風格造型法」(Formalistic)以純粹「視覺」作為與

前輩畫家的對應關係往往將可視的外部形貌視為藝術的本質誤認為藝術史只

是一部風格的變遷史產生出時代順序上的風格線性關係的詮釋丹托所指的並

不是前人對後人的實際「影響」舉凡風格相似不需要是同時代的藝術家都

有可能因為從摹本學習而受到影響丹托對於風格的想法來自於斯多克斯

(Adrian Stokes)的論文〈藝術與科學〉(Art and Science)56堪稱風格描述最典型的

例子斯多克斯堅稱這類風格只存在於「視覺藝術」而且僅集中於視覺藝術附

帶建築(visual art-cum-archytectural)的這種形式這種美感交流極為明確而直接

甚至到不容許反駁的程度斯多克斯聲稱在塞尚的作品當中可以看到十五世紀的

藝術特質而這種特質也可以從後文藝復興藝術的維梅爾夏丹上看出古典風格

56Adrian Stokes Art and Science A Study of Alberti Piero Della Francesca and Giorgione New York

Book Collectors Society 1949 p 112

48

的重現與翻新(AEA 158)丹托試圖使用哲學邏輯的語言來解釋風格問題將十

五世紀風格特質簡稱為 Q此特質只要容易辨識即可至於是否易於定義並非重

點也就是說這種「交會」只存在於作品之中而非作品與觀者之間觀者能

做的只有「明確而直接的領會」藉此方法對只要與法蘭契斯卡(Piero della

Francesca)夏丹(Chardin)維梅爾(Vermeer)和晚期塞尚(mature Ceacutezanne)有所認

識再藉由一些關鍵問題應該可以輕易分辨出 Q 作品和非 Q(~Q)作品的不同

以下是丹托的操作模式

巴洛克的繪畫一定不是 Q應該也沒有人會認為德庫寧和帕洛克的作品

具 Q 特質沙瑞登(Sanreadem)作品當然具有 Q 特質林布蘭則無莫

迪里亞尼(Modigliani)作品可能待商榷helliphellipQ 特質無關畫作的好壞優

劣我們不能說法蘭契斯卡偉大是因為他的作品具有 Q 特質更重要

的是否定的風格特點正好是美學正項雖然犧牲了點清晰(perspicuity)

但是我們可以不吝於肯定就像沃夫林從線性區分「繪畫性」(malerisch

或 painterly)一樣所謂的犧牲指的是有些作品無法用繪畫性來形容

也不能用線性來描述瑞曼的作品就屬於這類(AEA 159)57

丹托認為這是邏輯問題當某物不是 Q它就是非 Q否定的語句代表界線

的明確從複雜的風格相似藝術體團塊當中區分明確的界線就算是最細微的

差異都能用「是」與「非」「有效」及「無效」在分類分析的語句中體現而「分

類者」扮演的角色極為重要丹托在此並未進一步說明「分類者」必須具備那些

條件是一般社會大眾藝術史家還是藝術家皆能擔任若以丹托的思維假設

可以發掘其背後有一意識形態認為藝術的評斷是非個人的是必須經過實驗證

明評斷的風格應具備「共感經驗」丹托曾說「我常幻想自己用法蘭契斯卡夏

丹和維梅爾的作品幻燈片來訓練鴿子然後在鴿子面前放一排幻燈片如果牠們

57 It is hard to imagine any baroque painting that is Q difficult to suppose anyone would find de

Kooning Q or Pollock Certainly Sanraedem would quality but probably not Rembrandt And we might

dither over Modigliani〔hellip〕Q-ness clearly has nothing to do with goodness or greatness not even if a

case can be made that Piero is great because he is Q What is important is that negative stylistic

attributes are aesthetically positive and at some cost to perspicuity we could give positive names to

them as Wolfflin distinguishes malerisch or painterly from linear and the likeThe cost is that there

are cases where it is impossible to say that a work is malerisch and equally impossible to say that it is

linear certain of Rymans canvases being cases in point(AEA 159)

49

能分辨 Q 作品與非 Q 作品我就給予獎賞」(AEA 159)可見 Q 作品的特質無關

畫作的好壞程度是非常直覺性的判斷丹托接續用否定的風格述詞構成一個簡

單的矩陣丹托依據斯多克斯所提的複雜風格概念將風格特色定為 Q而沃夫

林所創的「繪畫性」58定為 P利用這兩類風格與其反義字即可粗略描述每幅

作品

有這四種組合P 與 QP 與~Q~P 與 Q~P 與~Q舉例說明塞尚

具十五世紀畫風也具繪畫性所以是 P 與 Q莫內具繪畫性但非典型

十五世紀畫風所以是 P 與~Q法蘭契斯卡不具繪畫性卻是典型十五

世紀畫風所以是~P 與 Q瑞曼於八0年代晚期所畫的方塊既不屬於

十五世紀畫風亦非繪畫性所以是~P 與~Q(AEA 159)59

丹托承認畫家的風格是見仁見智風格述詞多少有顧此失彼之虞但重點是

每加進新的風格述詞時矩陣也將跟著變大也就是說如果所使用的述詞有 n

個則矩陣列數為 2n丹托舉例說明三個述詞的矩陣共八列四個述詞的矩陣

共十六列以此類推(AEA 160)以此操作展開矩陣的範圍可大可小加入越

多複雜的述詞可能會略顯龐雜但卻能夠將每一件作品都放入相對的座標形

成一個風格描述的棋盤也能夠將風格劃分的精細且精準丹托也提出此方法的

缺點每一個述詞所定義的屬性類別(在此的屬性是指分屬不同行但同一列的風

格特質)並未提供任何解釋無法解釋為什麼一位藝術家的風格會發展成這樣

而背後的原因無法探討但可以肯定的是丹托提出如此科學的風格分析方法

藉此希望打破傳統藝術史家利用時代前後關係來驗證風格互相影響的風格分析

法全任憑史家自我主觀的界定或是加以使用詮釋法來連接不同藝術家之間的

風格斷裂都是非常模糊不清且不客觀的

58沃夫林指出是「繪畫性」使十七世紀藝術明顯異於十六世紀藝術所謂「線性」就是以物

體可觸知的特性去認知描繪對象因此物體輪廓清楚穩定物與物之間的界限明確而「繪

畫性」則是強調從事物純粹可見的外貌去感知事物相互融合形成一種變動不定的樣態 59 we can characterize every painting there is albeit crudely it can be both P and Q P and ~Q ~P and

Q and finally ~P and ~Q Cezanne is quattrocento and painterly Monet is painterly but not

quattrocento Piero is not painterly but is paradigmatically quattrocento and a late-eighties white

square by Ryman is neither quattrocento nor painterly(AEA 159)

50

丹托也強調否定的風格述詞有其優點就是可以避免陷入粗略的二分法

因為如果只用簡單的「反義」字如「開放」相對於「封閉」或「幾何抽象」

之於「生物形體」我們反而無法構成矩陣(AEA 159) 丹托曾在〈藝術世界〉

中舉例矛盾與對立的差異「矛盾的述詞(contradictory predicates)並非二元對立

(opposites)原因是因為它們要在浩瀚的宇宙當中尋找所指涉的反義而二元對

立則不需要」 60例如沃夫林只提出五組對立的觀念 (1)線性與繪畫性

(linear-painterly)(2)表面的與具深遠感的(plane-recession)(3)閉鎖的形式與開放

的形式(closed- open form)(4)多元性與統一性(multiplicity-composite)(5)清晰的

與模糊的(lear-relatively unclear)這種抽象的歸化與分類在丹托看來相當的含混

不清因為矛盾的風格述詞必須要解釋其兩者之間的差異事實上沃夫林是利用

相對的特點來表現藝術上兩種對立的趨向再現的(representation)與表現的

(expression)古典的(classic)與非古典(non-classic)南方地中海藝術(the art of the

Mediterranean world)與北方藝術(the art of the Nordic world)丹托所謂的風格述詞

數可以非常的龐雜有時甚至需要自行創立新的風格述詞例如像是對「紐約畫

派」的形容卻是以「巴黎畫派」當作對立的反義而丹托的風格矩陣只需要分

出「紐約畫派」與「非紐約畫派」就足以涵蓋因為在「非紐約畫派」的屬性當

中已包含巴黎畫派以及其他的風格(AEA 160)當然丹托將評斷藝術作品的感

官感覺轉化為科學的符號總會遇到無法分析並過分簡化的問題但這樣的方法

卻將觀看與評價藝術作品的價值提升至另外一個介面空間排除所謂「人」的主

觀情愫讓作品與作品之間產生機械式地對話應驗的是作品的「物質層面」

而非「感覺層面」這樣的方法直接影響丹托所提出的風格矩陣所有的必較分析

原則筆者將利用下一小節說明風格矩陣的原由以及其潛在的風險與問題

四 工具三風格矩陣的問題

風格矩陣是丹托 1964 年提出的首次出現於文章〈藝術世界〉(The Artworld)

中利用風格述詞(artistically relevant predicate)的概念敘述風格矩陣操作的模態

丹托創造風格矩陣(style matrix)的目的是希望說明以往判斷風格的始末是多麼

武斷的方法藉此需要哲學來處理風格的問題丹托曾在〈藝術世界〉中說「風

格述詞越是多樣化藝術世界中的獨立個體將越複雜越是讓更多人知道藝術世

60 參考 Danto Arthur C The Artworld The Journal of Philosophy 6119 (1964) p 582

Contradictory predicates are not opposites since one of each of them must apply to every object in the

universe and neither of a pair of opposites need apply to some objects in the universe

51

界的複雜程度將豐富藝術世界成員們認知其他成員的經驗」61這說明了丹托

認識藝術的方式需透過所謂「藝術世界」成員中互相比較與認知而風格矩陣恰

恰是丹托用來認識藝術世界的工具之一然而風格矩陣有其困難度與限制譬

如需要有熟知藝術歷史和藝術理論的能力者才能有效的實施風格矩陣除此之外

關於風格矩陣的問題丹托以及其他學者紛紛都有提出有關的論點丹托自己則

在《在藝術終結之後》實際操作風格矩陣的思想狀態也再次補充說明風格矩陣

為何無法適用於廣泛的藝術史研究法以下為丹托所舉例之「風格矩陣」

假設我們必須用樣式主義巴洛克和洛可可三個風格述詞建立一個包

含三個欄位與八個行列的風格矩陣這樣的分法會比「非巴洛克」之類

的描述更訴諸直覺反應結果如下(AEA 163)

風格矩陣

樣式主義 巴洛克 洛可可

1 + + +

2 + + -

3 + - +

4 + - -

5 - + +

6 - + -

7 - - +

8 - - -

根據丹托的設想歷史上的每一幅畫都可以在這個表格內找到位置舉例說

明以范戴克(Van Dyck)受魯本斯(Rubens)影響為例屬於晚期巴洛克但他的人

體優雅協調線條清晰(svelto)所以不受巴洛克影響而傾向樣式主義也找不到

洛可可的風格所以屬於第二排(++-)但是丹托也強調部分的人會將馬列

維奇的《黑色方塊》放入第八排(---)代表否定的總和因為有如所有風格

61 同上 p583 The greater the variety of artistically relevant predicate the more complex the

individual members of the artworld become and the more one knows of the entire population of the

artworld the richer onersquos experience with any of its member(AW 583)

52

都消失的黑洞丹托卻以瑞曼的作品舉例單一的藝術家的作品也會因為其作品

的多樣性而分別處於不同的位置不應該把所有的單色繪畫都自動納入第八排

風格矩陣所認同的「視覺」或是視覺所認同的風格矩陣意味著所有藝術作品

形成一個有機的共同體每一件作品的存在都可能釋放出其他作品的潛在特質

丹托認為藝術品的世界就像一個共同體內部各事物都環環相扣(AEA 163)這

就是丹托所謂的「藝術世界」(artworld)丹托認為一件藝術品就等同於藝術世界

的一份子和其他藝術品產生各種不同的關係就像在風格矩陣的世界中藝術

作品的討論會因為其外顯特質的相似關係而被並列討論這在傳統的藝術史風格

影響分析當中是違背時間順序上的原則丹托將藝術作品一律視為平等每件作

品風格屬性多寡皆一致像是實驗室裡的樣本經過理論者的採集被同時擺放在

同一平台上相互交叉分析每當表格加入一種新的風格欄位每一件作品便同時

增加一種屬性藝術世界講求平等也是相互補足的(AEA 164)風格矩陣的最

大的優點之一便是能夠協助發掘所謂繪畫的潛在特性(latent properties)

當然風格矩陣也有其缺點存在它最大的問題即是完全忽略了歷史背景將

所有藝術作品視為同一時代的產物對於風格矩陣的可行性及有效性丹托持保

留的態度學者卡若在論文〈丹托風格與張力〉(Danto style and intension)也

探討風格矩陣的問題62他指出「由於風格矩陣允許古典作品的風格述詞放入

現代的討論之中因此風格矩陣能夠毫不理會藝術家的意念強加風格敘述於作

品之中的舉動使得作品風格變得不合時宜而這種風格的凌駕是沒有任何歷史

根據的」63這說明了風格矩陣背後有一個政治的意圖存在而違反了丹托所嚮

往的自由藝術世界的詮釋方式而這也是丹托自我推論的矛盾所在一方面丹

托希望建立的藝術世界是自由而沒有任何敘述中心可以代替的自由藝術另一方

面丹托創造的風格矩陣卻違背了藝術世界的宗旨利用簡約概括的邏輯符號判

定藝術的風格刪除其餘可能的藝術價值徹底消滅了藝術史中多樣性的觀點

是反歷史的(ahistorical)

丹托在《在藝術終結之後》也提出了相對應的回應

62 Noeumll Carroll ldquoDanto Style and Intensionrdquo Journal of Aesthetics and Art Criticism 53(3)251-57 63 同上 p256The style matrix on the other hand can impute properties to artworks that are

completely anachronistic and beyond the ken of artist For the style matrix warrants stylistic

attributions have no basis in the historical past The style matrix allows imputations of properties to

works of the past of conceptions of art available only in the recent present

53

我擔心的是這種方法會讓美學和歷史分家雖然他縮短了藝術美和

自然美的距離不過卻讓我們失去鑑賞力藝術感知能力絕對和歷史

有千絲萬縷的關係我認為藝術美和歷史也是緊密結合的(AEA

164-165)64

由上述的敘述可以得知丹托以自然美及藝術美之間的差異觀點來解釋風格

矩陣的問題丹托在處理自然美及藝術美時所使用的判定方法在理論的基礎上

是矛盾的因為風格矩陣的自然美的判斷來自於對藝術史與藝術理論的熟知也

就是欲判斷某物為藝術品時需要提出眼睛無法反對的證據而通常證據來自於

藝術史藝術理論背景也就是丹托所謂的「藝術世界」具體而言除了討論

作品本身以外還必須知道其它現存作品的來龍去脈知道這些作品如何讓新作

品成為可能丹托所舉的《布瑞洛箱》就是最好的例子不懂歷史或不熟藝術理

論者無法將這些箱子作品看成藝術品因為這牽涉到物件的歷史和理論而不只

是眼睛易見的部分唯有訴諸歷史和理論時才能將這些新作品視為藝術單色

畫的情況也是如此(AEA 165)

筆者認為丹托提出「風格矩陣」的問題會相對複雜許多因為風格矩陣的

前提假設不兼容於丹托其他的思想原則加劇了思想間的矛盾舉例來說藝術

終結最主要的目的之一就是摧毀歷史的圍牆讓藝術朝向自由之路發展並利用

哲學作為讓藝術覺醒的工具然而風格矩陣假設藝術作品的屬性為藝術史上的一

個函數以此作為劃分風格屬性的原理原則背後擁有一個看不見的「分類者」

使得藝術又回到框線之中甚至限縮至更細微的範圍讓藝術再一次的被原則與

敘述禁錮

五 丹托的「本質論」成為藝術的必要條件

丹托揭開藝術終結論的關鍵鑰匙即是給出成為藝術品的必要條件早在《藝

術的世界》中就已經暗示了藝術品是物品與藝術界的合成物欲把某物看成是藝

術作品就需要眼睛無法辨識的某種東西(AW 32)在《普通物品的轉化》(The

64 And I think that what concerns me is the separation of aesthetic from historical in this way It is a

move that closes the distance between artistic and natural beauty But in doing that it blinds us to

artistic beauty as such Artistic perception is through and through historical And in my view artistic

beauty is historical as well(AEA 164-165)

54

Transfiguration of the Commonplace)中提出了函數的概念「一個對像物 o 僅當在

闡述 I 的解釋下是一件藝術作品此處的 I 具有把對象 o 轉化成藝術品的作用

I(o)=W」(TC 125)65顯然丹托亟欲將邏輯學及數學概念推演並應用於理解藝

術上在數學中一個函數是描述每個輸入值對應唯一輸出值的這種對應關係

若藝術之物的定義具有一定的闡述質量則任何只要擁有有效的闡述能力之物

便能轉化為藝術因此藉由哲學家的闡述賦予物件區別藝術與非藝術的潛質

它便能成為藝術品最後丹托在《藝術終結之後》補充說明了本質論的定義

一件藝術作品必須(1)關於某個主題(2)體現其意義這種體現的結果總是

超出或落在內涵或外延意義的區別mdash這種區別是為了捕捉意義的多種層

次mdash之外一直等到德國邏輯學家弗雷格(Frege)引入其重要但未完全的

「層次」(Farbung)概念以強化「意義與意謂」(Sinn and Bedeutung)之後

哲學家才找到一種處理藝術意義的方法(AEA 195)66

欲解釋丹托對本質思想的演變須回到《普通物品的轉化》文本當中不斷重複

提及闡述(interpretation)這個述詞在丹托定義藝術的本質的過程中「闡述」變成

必要的途徑經由藝術家或是藝評家甚至是觀者的闡述都能將普通的物件轉

化為藝術因為任何的闡述都能構成一個新的作品(TC 125)每一件物件或藝術

品都是多義的也因此作品背後看不見的詮釋能量才是構成藝術的必要條件丹

托主張「所有的哲學問題都有這種形式兩個外觀上完全一致的東西卻可能

分屬不同的確實截然不同的mdash哲學範疇」(AEA 35)67此問題的形式則可以套

65參考 The Transfiguration of the Commonplace A Philosophy of Art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81

p125 In art every new interpretation is a Copernican revolution in the sense that each interpretation

constitutes a new work even if the object differently interpreted remains as the skies invariant under

transformation An object o is then an artwork only under an interpretation I where I is a sort of

function that transfigure o into a work I(o)=W Then even if o is perceptual constant variation in I

constitute different works Now o may be looked at but the work has to be achieved even if the

achievement is immediate and without any conscious effort on the observers part 66 the essence of art did little better than come up with conditions (i) and (ii) as necessary for

something having the status of art To be a work of art is to be (i) about something and (ii) to embody its meaning Embodiment goes beyond or falls outside the distinction between intension and extension

as capturing the dimensions of meaning and it will not be until Frege introduced his important but

undeveloped notion of Farbung to supplement Sinn and Bedeutung that philosophers of meaning found

(and quickly lost) a way of handling artistic meaning(AEA 195) 67丹托在《連接世界哲學基本概念》 (Connections to the world The Basic Concepts of

Philosophy)(New York Harper and Row 1989)中對此概念有較詳盡的解釋

55

用於藝術的例子「如果某件藝術作品和另一件非藝術作品之間沒有明顯可見的

差別」那麼導致它們不同的原因何在丹托舉例的命題靈感來自於 1964 年沃荷

在紐約曼哈頓東七十四街史岱博畫廊的不凡展出《布瑞洛箱》當時人們無法將

沃荷做的箱子理解為藝術顯然丹托看到的則是肉眼無法分辨的事實「但我

確信它們的確是藝術而且對我而言更刺激且更深層的問題是它們和超市倉

庫裡那些布瑞洛箱之間的差別在哪裡既然兩者之間沒任何差別可用來說明何者

是實物何者是藝術」(AEA 35)丹托理解藝術發生的前提條件容易讓人思索

亙古以來藝術的誕生起點究竟為何依據丹托的理論只要在觀念領域產生真實

與幻象(生活與藝術)的明確二分界線藝術就誕生了兩個感覺上無法區分的物

品為什麼一個是藝術品另一個則不是就丹托而言此時哲學也誕生因為

真實與真實相對應的幻象的出現產生了判斷的機制真實作為一個明確的概念

使得哲學有了生長的條件讓藝術成為真實的對立面這樣在真實的世界外產

生了新的事物而丹托將此稱為藝術的誕生對丹托而言沃荷與杜象作品的出

現單純地證明了藝術的終結因為在感官呈現上這些作品能提供的刺激相對減

少卻賦予了觀者「判斷」的能力沃荷與杜象如同科學家一般他們最大的價

值並非創造藝術而是發現了作品中出現的意義這層意義是外觀上所缺乏的

但卻發現了讓藝術成為藝術的方法

到底丹托的本質論說法是否有別於古典哲學對本質的理解在美學場域中

學者大衛卡西爾(David Carrier)曾說「藝術具有本質的說法就是丹托批判的對

象」68但是丹托論自己所理解的「本質主義」是哲學上以正統嚴謹的態度通過

所以必要且充分條件後所產生的定義(AEA 194)以丹托的標準來定義藝術似

乎不可能完整定義藝術本質丹托認為自柏拉圖以來一直到海德格為止美

學的問題不再於這之間的哲學大師是否為本質主義者而是他們誤解了本質

(AEA 163)也就是說卡西爾的評斷最多只能說丹托以非傳統本質論哲學家

的身分否定本質主義並不表示其對藝術的論述從此就無「本質」存在只是丹

托理解的「本質」與哲學的本質論相互牴觸而丹托進一步說明「本質」的意涵

內容如下

68 David Carrier ldquoGombrich and Danto on Defining Artrdquo Journal of Aesthetics and Art Criticism 54

no 3 1995 p 279

56

「本質」可由兩個層面來看一為某詞指稱之事物的類別(class)二為

該詞內含的屬性特質如果以解釋詞義的傳統方式來講即外延意義的

(extensionally)及內涵意義的(intensionally)當你藉由歸納法努力引出構

成該詞彙之外延項目的共同和特別屬性時其作用就是外延意義(AEA

194)69

在傳統邏輯學對詞義的標準區分中詞彙有兩種解讀的方式也可以作為一

組用來判定該對象的屬性或特徵第一階段或第一種面向稱為該詞的「外延意義」

第二階段則是「內涵意義」舉例說明「哲學家」的外延意義是蘇格拉底柏拉

圖泰勒斯等等內涵意義則為「愛智慧之人」「明智的」等70因此「藝術品」

一詞的外延意義具有超高異質性丹托認為特別是在現代所以不時會有人以此

為基礎否定藝術品這個類別具有一組定義清楚的屬性丹托假設「藝術品」的

外延意義隨歷史而變不同時期的作品也就各有特色不盡相同也不需相同

藝術做為一個概括的定義必須包含這所有的不同作品反過來說所有不同作品

也都必須能驗證共同的藝術本質(AEA 197)當然曾經在歷史的驗證上擁有短

暫存在的例外也就是認為「美」是藝術的必要條件之一各種形式的美是使人

類產生歡愉且共感的享受依據丹托對本質論的假設這樣的本質已經無法適用

於解釋後歷史的藝術之質因為藝術的本質從來就不是一個通則丹托舉例「藝

術品的外延意義甚至還必須涵蓋所有曾經製作過藝術品的不同文化藝術的概念

必須與所有被認定為藝術的事件吻合接下來導出的藝術定義必定是沒有必然的

風格限定的(AEA 197)」也就是說丹托對藝術本質的理解是藝術的外延意

義是複雜且變動的狀態時代與時代之間對於本質的定義不斷的轉變丹托更強

調那些喜好否定其他作品的藝術價值的人傾向把藝術某個時期附加的特色提

升為藝術本質的一部分這種做法是哲學上的謬誤但卻是很難避免的一種謬誤

特別是當我們缺乏一種有力的歷史相對論來調和本質主義時(AEA 197)特別是

在宣言時期藝術的本質隨著宣言的更迭不斷地被取代高的敘述價值凌駕於各

69 There are two ways to think of essence with reference to the class of things denoted by a term or to

the set of attributes the term connotes extensionally and intensionally to use the old terms in which the

meanings of terms was often given2 One is functioning extensionally when by induction one

endeavors to elicit the attributes common and peculiar to the items which form the terms

extension(AEA 194) 70 Morris R Cohen and Ernest Nagel An Introduction to Logic and Scientific Method (New York

Harcourt Brace and Company 1934) p 31

57

種藝術之上形成單一的系統規範已經無法適用於後歷史的多元價值觀就像

沃夫林曾說「不是每件事情在任何時候都是可能的有些思想只能在某些發展

階段中才會被考慮到」71也說明為什麼就算藝術擁有本質本質也不會是恆常相

等的沒有單義的本質存在

筆者認為丹托處理本質議題時刻意繞過傳統本質論的論調有其目的存在

一方面使用的是邏輯學上嚴格的語言邏輯式「藝術在本質上若是 X任何非 X

的事物都不是(或本質上不是)藝術」來區別藝術的定義是有方法論上的依據

不應該用譬喻或是模擬兩可的語言來敘述藝術的定義另一方面強調方法論的

重要正是丹托提出「判斷」藝術品的重要價值所在丹托曾說他提出終結論的

貢獻就是找出一個定義這個定義除了能符合藝術品這個類別的嚴重分裂外

還要能解釋這種分裂是如何產生的(AEA 194)顯示出如何解釋藝術成為藝術

的過程是二十世紀的創作者或美學家所共同要努力的目標因為在藝術被製造出

來的那一刻它並不一開始就擁有藝術價值必須經過哲學家或是藝術家的自述

或判斷才能將藝術品從普通的物件轉化為藝術作品而此一動作則需要將作品

放入藝術世界作品間的關係網脈或是哲學的充要條件底下分析由哲學式地闡述

讓物件成為藝術品筆者認為此一作法不全然能套用至所有物件藝術之上觀

念藝術確實是朝向此一方法成為藝術品而其價值隨著觀念的變動而存在但如

果回到物本身的實質價值層面則又是另一波「形而下」與「形而上」的論戰

六 卡若論丹托理論循環論證的問題

本節主要藉由卡若(Noeumll Carroll1947-)在《丹托與他的評論者》(Danto and

His Critics 1993)的文章〈本質表現與歷史〉(Essence Expression and History)

中有關於丹托藝術終結論循環論證的問題依序透過卡若的批評揭開丹托總體終

結論上的邏輯矛盾循環論證可以說是一種邏輯學上的謬誤當論證有次序時

其中一個論證的前提有賴於下一個論證的結論來支持但最後一個論證的前提卻

又反過來需要第一個論證的結論作為支持在沒有任何外在的理由或證據證明前

提為真時當論證的結論本身支持前提前提又得不到外在證據的支持時就稱

為循環論證

71 Heinrich Wolfflin ldquoForword to the Sixth Editionrdquo Principle of Art History(New York Dover Books

1932) ix

58

具體而言可以從宏觀的角度看待藝術終結論卡若認為應將丹托美學區分

為他的藝術哲學與藝術史哲學來看待丹托的藝術終結的前提建立在對藝術作品

拋出的哲學問題上此哲學問題創造了判別藝術與非藝術「不可分辨性」的哲學

形式但這樣的前提對於卡若而言是不成立的他說

丹托告訴我們有關藝術的發展歷史並且藝術的發展已經終結但這個

藝術終結的故事建立在「什麼是藝術的性質」這個問題由於「不可分

辨性」的出現而進入了適當的哲學形式而且一旦這個問題以這個方式

陳述出來藝術的歷史終結這個問題則交由本質主義者來回答這不

是意味著丹托有關藝術哲學的觀點產生出他的藝術史哲學嗎(Carroll

1993136-137)72

卡若所指的「不可分辨性(indiscernible)」是丹托所稱將物件在「生活實務上」與

「藝術上」區分的兩個潛在「判斷」問題而丹托的藝術哲學便建立在此分辨性

的討論上若沒有「藝術的性質是甚麼」這樣的命題就不會有藝術終結的問題

產生也就是丹托所謂「將問題拋給本質主義者(哲學家)回答」而哲學介入藝

術之後藝術史家的使命就將終結在文本當中卡若清楚地使用條列式的方式模

擬丹托理論的具體操作模態

1 當「藝術的性質是什麼」這個問題由不可分辨性陳構出來之後

則藝術世界不可能出現進一步的理論突破

2 如果藝術世界不可能出現理論突破則一個本質定義就有可能產

3 「藝術的性質是什麼」這個問題已經由不可分辨性陳構出來

72 Noeumll Carroll ldquoEssence Expression and Historyrdquo Danto and His Critics 2e pp 136-137

Danto presents us with a developmental history of art - one where art has an end This story

unavoidably relies on the notion that the proper philosophical form of the question What is the nature

of art can only be framed in a philosophically appropriate way in terms of indiscernibles And once

framed that way art history ends and its discovery is explored by the essentialist But doesnrsquot this mean

that Danto s view of the nature of the philosophy of art is material to generating his philosophy of art

history

59

4 因此一個本質定義現在有可能產生73

卡若認為前提 1 和 3 產生出藝術終結的宗旨論旨結論的產生是結合前提 2

的藉由此推論出本質的理論是有可能的前提 3 是一事實判斷前提 1 則建立

在兩個假設之上①藝術在沒有變成哲學的情況下不能夠建立藝術的理論②一

旦藝術的性質是什麼這個問題以不可分辨性陳構出來之後他得到適當的哲學形

式凌駕於其他的理論陳構形式(Carroll 1993137)卡若甚至認為對「藝術

的性質是什麼」這個問題本身就有利於本質論的討論所以在藝術史哲學中

訴諸不可分辨性來支持本質論可能犯了循環論證的謬誤

以上可以看出卡若認為丹托的哲學操作模態有其自圓其說的問題存在但

究竟丹托本人是在有意識或無意識的狀態下犯此矛盾謬誤還是終結論本身有其

不可迴避的問題存在香港學者梁光耀對卡若的回應提出以下論點認為卡若所

分析的第一個前提不一定成立因為它假定了藝術品不可能從非外顯性質層面推

翻藝術理論即使它能成立第二個前提也有爭議性因為從非外顯性質給藝術

下本質定義但這並不表示一定只能從非外顯性質方面下本質定義也有可能根

本不能下定義或者可以下非本質的定義梁氏更指出不可分辨性的問題本身不

需預設本質定義的成立卡若所講的循環論證正是建立在不可分辨性的出現能必

然地推論出只有本質定義或不可定義的可能性我們頂多只說藝術終結對從非外

顯性質給藝術下本質定義有某種程度上的支持(梁光耀 201388)

可以見得卡若與梁光耀的論調稍顯不同事實上丹托對此並無做出回應

似乎默認了卡若的論點筆者發現丹托書寫上的習慣對於論點的立場通常都

採假設的形式間接帶出他的哲學觀點舉例來說如果丹托的藝術哲學是建立在

藝術史的進步發展假說之上以丹托的藝術史觀來說說明整個藝術是擁有一個

線性的藝術史觀造成一種內驅力使得藝術不斷進步向前不管進步史觀的概念

來自於黑格爾瓦薩利還是葛林柏格丹托所要終結的敘事形式的藝術史必須是

73 同上 Dantos argument appears to be this

1 Once the question ldquoWhat is the nature of artrdquo is framed in terms of indiscernible then no further

theoretical breakthroughs can issue from the art world

2 If no theoretical breakthroughs can issue from the art world then an essentialist theory of art is

possible

3 The question ldquoWhat is the nature of artrdquo has been framed in terms of indiscernible

4 Therefore an essentialist theory of art is (now) possible

60

線性的也就是前提假設藝術史必為線性事實上我們很難根據外部的例證

證明歷史是進步發展的所以丹托就有可能犯了循環論證的問題筆者認為若

從丹托原始的出發角度藝術的歷史是否為線性發展是丹托從黑格爾的理論得出

的靈感對於進步的歷史觀黑格爾在藝術的三段進步說已經詳盡地將「形式」

與「內容」消長的分期到最後的「絕對精神」的演化作了詳盡的鋪陳丹托利

用此架構證明藝術的進步說更在《藝術終結之後》提出「藝術的哲學問題既

然已在藝術史範疇內得到闡明那麼藝術史就抵達其終點了西洋藝術史可粗分

為兩大時期我稱之為瓦薩利時期和葛林伯格時期兩者皆採進化觀(AEA 125)」

瓦薩利的藝術史觀是種模擬再現「征服視覺形象」的技巧與時俱進止於攝影

電影的發明而葛林伯格的現代主義宗旨藉由尋找繪畫的定位開啟新的敘述

將層次往上拉到藝術條件的定義最終在物質條件中找到答案止於普普藝術

兩者皆是擁有終點的史觀在丹托的前提上被認為是擁有線性歷史發展的也許

卡若據理力爭認定丹托以本質論與終結論的前提上犯了循環理論的矛盾但就藝

術終結的目的而言這樣的假設是必要的

最後筆者認為就像第一節所提到的繪畫終結的概念一般終結論的目的不

在於證明某一種創作媒材或風格已經不能再繼續被創作就算丹托預言葛林柏格

的現代主義已經走向終點世界各地還是有人繼續從事抽象表現主義的繪畫風格

甚至在藝術市場上蓬勃發展因為終結論本身已是事實眼睛看得到的事實七

零和八零年代已經驗證了藝術的多元發展方向就算丹托的藝術終結觀有他的矛

盾與謬誤但不可低估的是後歷史時期的藝術開啟的樣態是多義且繁雜的或正

確來說藝術不是開啟新的方向而是讓那些從古至今就既定存在的藝術表現形

式得以發聲

七 結語

以上五個議題分別帶出丹托使用哲學作為工具的實驗成果可以看出丹托操

作藝術之物的態度趨向分析與界定的劃分手法將「藝術的定義」從龐雜多元的

藝術世界裡析出筆者將其比喻為藝術世界的「層析法」(chromatography)74若

將藝術世界視為混沌且非均勻的混合之物丹托在初期所操作的實驗方法則是

明確檢定合成藝術之物最小的本質為何析出不同成分的藝術之物在不同作品之

74 層析法(chromatography)是分析化學中一種用來分離混合物的色譜技術

61

間空間上的相對定位以藝術世界中發生的事件史料與前人的研究作為判斷及

認識新對象的基準是丹托操作理論的方法面對未知之物的認識程序採用跨

領域與邏輯學鍵結的系統產出對藝術世界全新的研究方法就如同科學家一

般將藝術場域中的已知或未知之物去除舊有的意識形態重新將其搬至實驗

桌上仔細剖開層層的肌理剝開熟悉卻陌生的藝術之物使其演繹出全新的立

論視野

但學者卡若卻發現無形中丹托在產出理論的辯證關係裡夾雜了循環論證的

漩渦何以證明卡若的說法擁有支持的例證筆者爬梳除了卡若提出的藝術哲學

與藝術史哲學的互相擁護的範例之外發現丹托處理終結議題風格矩陣的方法

及本質論時也有此一問題存在當然不止於此在丹托其他的思想也有此異狀

就不逐一列舉首先在「藝術終結」不等於「繪畫終結」的舉例中丹托精確

規範了繪畫終結的範圍這項舉動明確回應了部分學者針對丹托藝術終結未能實

現於當代藝術現況的爭議因為藝術終結從來就不是用來解釋藝術如何死亡的理

論單從字面上曲解藝術終結的理論不足以推翻丹托研究得出的藝術終結現象

丹托最終以此不等式的外延意義證明繪畫已經失去了帶動藝術前往的動力原地

踏步不代表最終走向滅絕但以進步的內驅力來說繪畫已經不足以成為藝術世

界的前衛代表此為丹托引出繪畫終結的深層目的接續從非 Q 則 P 到風格

矩陣的分析方法帶出藝術世界的層析作用讓藝術世界得以使用相對科學的實驗

操作得出非常特殊的詮釋模態是一種模擬的模型最終能不能實際用於藝術

的分析法有待後續研究者的見證丹托給出的是不同以往的風格分析的方法挑

戰依循沃夫林的五組風格二分法原則的企圖極為顯著也值得肯定

從丹托的理論操作狀態可以發現其理論支持的力量來源往往來自於他

者的理論分析或外部的理論作為支撐以亞里斯多德以來的選言三段論(P 或 Q

非 P 所以 Q)推估藝術終結的結論但前提往往是虛無假設因為無法驗證而

成為虛無在邏輯學的場域中是無效的謬誤但為何丹托選擇採納並不斷的使

用在邏輯世界的謬誤卻在藝術世界有效循環論證的有效來自於虛無世界的

假設丹托所要驗證的藝術定義本身就是一個超越的存在類似於德勒茲的謂語

操作邏輯釋放選言命題既有的系統解釋前衛藝術超越的有效性根據陳瑞文的

分析德勒茲否定自亞里斯多德以來的三段論式的謂語邏輯中以告知命定普

遍與說教的價值系統此乃因謂語邏輯中謂語本身具有先定存在身分因而不

62

能再分解或被討論故而具有告知意涵而德勒茲選言命題的操作則凸顯出對既

定系統的逃逸75也就是說丹托創造的本質理論或終結理論的潛在目的即是

以否定的態度對既有的系統作顛覆的作用以循環理論作為一種手段與方法讓

長久堆積沉澱的藝術知識得以攪動並依循虛無的假設理論重新檢視自身的藝

術架構

75 陳瑞文〈事件作為作品作為事件mdash德勒茲的事件觀〉《藝術觀點》48 期2011 年頁 133

63

第四章 藝術終結去中心反現代與包容他者

一 前言

本旨在討論藝術終結概念中三個重要的核心目的去中心反現代及包容

它者本章著重討論丹托的思考模式及議題鋪陳模態了解丹托看待歷史終結之

後藝術的特徵與特色研究發現此三個核心概念觸及兩個層次適用性與代表

性適用性即是以普遍的藝術為名討論藝術終結所涵蓋的包容它者與反中心

論的特徵這也間接呈現在歐洲與美國現當代藝術美學的主要訴求以藝術家為

名以作品為名當作前提將藝術視為人類的共感經驗嘗試揭露潛藏在藝術背

後的種種議題並將其分析與歸納最後成為新的方法論及認識論其次藝術

終結觸及代表性的問題在丹托的觀察中普普藝術成為象徵藝術終結的指標

是所有反動力量浮上檯面的起始點也因此多元的徵候得以成立

丹托在書寫文化及社會因素等議題時常以點狀分散式的案例堆疊在兩大

脈絡之下筆者好奇此安排是否與分析哲學傳統的研究方法有關使語句之間

邏輯化分明而因此拋棄情感層次轉以客觀事實呈現為了突顯反中心論相

關議題本文將藝術終結論中關於文化政治及社會等議題凝集並展開討論分

析其思想脈絡剖析藝術終結論的潛在功能(去中心反現代與包容它者)議題

之中前兩脈絡分別以瓦薩利模式與葛林伯格現代主義模式說明西歐藝術史建

立過程中的排他機制所產生的影響接續再以異族藝術普普藝術及多元徵候

分別解釋在藝術終結的命題下其如何對抗並成為反抗機制中的重要角色

二 藝術史一道具有排他性的牆

丹托撰寫藝術終結命題從歷史的觀點審視問題趨向兩大主軸其一是將

事物或問題放在它所產生的歷史語境即它所產生的時代社會等因素進行考察

其二關注事物自身的邏輯把事物或問題本身看作一個線性的發展過程在時

間的每個點上都是問題或事物發展的特定階段前者屬於共時性而後者則為歷

時性此兩大脈絡構築丹托終結論的基礎架構除此兩大方向外筆者發現丹托

書寫終結論模態在文化議題的處理上採取分散疏散點狀等策略置於文本

各處以削弱種族性別及宗教等議題的強度因此丹托談及藝術史中學科本

64

身排他性問題時總是以案例的方式呈現然而歷史書寫不免遇到書寫者主觀

過濾歷史事件的問題而歷史問題也一直是終結論的一大脈絡筆者好奇丹托

不斷強調「藩籬」對藝術史的影響卻又沒有明確歸納藝術史排他性的因素也

沒有將其導向文化及政治層面成功繞開社會結構及權利等問題原因何在因

此本節將以文化政治學的角度審視並揭露丹托書寫歷史問題中強調藝術史排

他性背後夾帶種族主義及權力部屬等問題

首先丹托將擁有歷史的藝術世界歸咎於知覺真理(perceptual truth)也就是

眼睛看得見的真相所主宰

何以藝術有其歷史繪畫藝術的歷史就是藝術創作的歷史這個歷史在

瓦薩利時代幾乎是由知覺真理所主宰而這個事實從頭到尾都沒有改變

儘管藝術創作顯然已有所不同(AEA 49)76

在丹托藝術終結論中不只一次提醒藝術能夠擁有歷史是需要被加以批判

與檢討的命題過去從瓦薩利時代開始一直到印象派前期的五百年西歐藝術史

被丹托視為「典範的」藝術史也是終結論中欲終結的對象(見本論文第二章)

對於時代的大敘述概念藝術與科學有著顯著的關聯性典範(paradigm)的概念

最初是由孔恩(Thomas Kuhn1922-1996)77提出用於解釋科學革命具有一定的

範式每個時期都按照範式所提出的假設進行實驗而在西方繪畫藝術上的範式

則代表藝術史按照編年的方法編撰一套具有風格詮釋的藝術史或一種進步的

時代精神後期的藝術必須推翻前期的藝術在理性與感性之間來回擺盪繪畫

的典範(paradigm)隨著時代的演變發展出較早的歷史結構劃下一個封閉的可能性

76 why representational art has a history (which he sometimes elides into why art has a history)

As I see it the history of the art of painting is the history of the art of making which in the Vasarian

period was pretty much governed by perceptual truth which did not change from one end of the period to the other though the art of making clearly did (AEA 49) 77 Thomas Kuhn(1922-1996)為一猶太後裔他先是在私立中學受中等教育17 歲進入哈佛大

學物理系就讀1943 年畢業並繼續在母校攻讀博士1949 年以「單鍵金屬聚合能量和原子量子

缺失的關係」的論文獲得博士學位典範概念是孔恩在《科學革命的結構》一書中所提出用以

指涉在某個特定時期科學活動的本質具有幾個特徵第一廣義地說它代表一個科學社群整

體的理論信念價值方法目標專業與教育結構第二狹義地說它代表在某個特定領

域一套科學研究的導引Kuhn Thomas 1997 ldquoThe Priority of paradigmsrdquo in The Structure of

Scientific Revolutions pp43-51

65

範圍將較晚出現的歷史結構的可能性排除在外也就是說它自成為一套序列

的系統也是單一的存在既不容許自己不遵守進步的歷史也不接受異己的它

者介入

然而為何長達數百年間卻沒有能夠真正對此問題提出質疑丹托曾援引沃

夫林《藝術史的原則》中的一段經典論述「再怎麼有原創力的天才也不可能

掙脫其生來就已設限的某些條件不是每件事在任何時候都是可能的有些思想

只能在某些發展階段中才會被考慮到」78也就是說藝術的發展歷程要突破

現狀而轉為自我意識的階段是需要在時代允許的充分條件下才有辦法完成

丹托則認為「藝術的實踐」(artistic practices )必定經歷過一場深刻的斷裂因為

宗教圖像的解釋尚未將「藝術家」的觀念納入但到了文藝復興時期「藝術家」

的觀念已佔有核心地位所以瓦薩利才會想寫一本關於藝術家生平的巨著這之

前有的充其量也只是靈光乍現的聖人(AEA 3)79

可以見得丹托對於歷史事件的態度有其主觀的認知認定藝術史撰寫的

過程不單只有事件客觀真相的呈現背後因個人喜好過濾及排他的特性也佔

有一定的比例而丹托認知的「歷史事件」隱含哪些條件他明確地在早期的文

章〈對歷史的提問(On Historical Questioning)〉中指出至少有三個原因可以相信

歷史的事件是「獨特」且「無規律性」的80分別為(1)藝術史家花大部分的力氣

尋找同時代的作品之間擁有某種同一性與風格相似性但卻忽略了每一個藝術創

作的事件與活動都是獨特且沒有規律的(2)如果事件並非獨特且無規律根本

就無法發展出歷史敘述前提是如果歷史研究的結果是完整呈現過去的事實(3)

作為人類歷史學家的天命就是使用不同的角度對其他人類的活動及一切感到好

奇這份好奇絕不會用在其他生物或物件上丹托的立場突顯了歷史事件的隨機

特質以及不可預測性但這與長久以來歷史的撰寫模態往往只呈現某一特定族群

的歷史觀丹托認為這是一種另類的霸權與專制因為歷史學者提出問題意識時

總是針對某一個特定的事件提出特定的問題不是因為這些事件本質上抗拒或是

78 Heinrich Wolfflin Principle of Art History The Problem of the Development of Style in Later Art

MD Hottinger (New York Dover Publication nd) ix 79 There would then have been a profound discontinuity between artistic practices before and after the

era of art had begun since the concept of the artist did not enter into the explanation of devotional

images but of course the concept of the artist became central in the Renaissance to the point that

Giorgio Vasari was to write a great book on the lives of the artists Before then there would at best have

been the lives of the dabbling saints 80Danto Arthur C On Historical Questioning The Journal of Philosophy 513 (1954) 89-99 Print

p92It seems to me that there are at least three apparent reasons for believing that the events for

happening with which historians deal are unique and non-recurrent(92)

66

藐視任何歷史觀點的分析而是歷史學家在知識生產上的需求來自於他們是誰81依據丹托提供的線索將這套針對廣義歷史的觀點套用至藝術史上也能成立

在葛林伯格看來超現實主義和學院派繪畫一樣都處於「歷史的藩籬

之外」(outside the pale of history)mdash這是我從黑格爾那裡借用的說法

〔helliphellip〕換句話說某件作品具不具藝術地位要看它屬不屬於官方敘

述的一部分(AEA 9)82

這段話說明了葛林伯格對藝術定義的基本看法強調藝術作品的地位取決於

該作品的敘述系統是否為正統丹托引用葛林伯格對藝術的看法來自於對整個

藝術史建構方式的質疑在晚期現代主義的敘述中藩籬外的藝術根本不屬於歷

史進程的一部分要不也只是退回到某種早期的藝術形式(藝術的回溯)(AEA 9)

從古至今藝術的歷史擁有篩選汰換的機制而宣言時期的各種敘述系統正強化了

此篩選機制的功能例如抽象表現主義超現實主義單色畫等藝術在本質上

只剩下某一種特定的形式或是以某一種特定的媒材做為篩選標準都是區分我

族與他族的分類活動將自身劃分為主流的同時也否定忽略或抹滅他者擁有

權威的藝評家(如葛林柏格)在所認定的美學正確價值上以文章作為工具譴責

那些不受到「天啟」的所有藝術作品這是類似於文化政治學的看法以界定形

塑特定品味自身在排除與接納的交互作用下產生分類的品味判斷發揮一定的

影響力與說服力並致力於使其擁有歷史淨化並刮除任何異質汙穢的它者這

是歷史與藝術評論的共犯結構此概念驗證了丹托的說法「當繪畫(Painting)或

藝術(Art)當做專有名詞時與黑格爾舊敘述裡的精神(Geist)存在於同一個層次

此外藝術的大敘述是根據『藝術想要什麼』(what Art wanted) 來定義歷史的藩

籬(AEA 105-106)」簡言之當「藝術」成為專有名詞時不免就有所規範與

定義但丹托強調的是藝術的本質與歷史事件的本質一樣是獨特且沒有規律的

這與放進百科全書那種定義式的建構法互相違背

81Historians ask specific questions about specific events not because these events ontologically defy

any but historical analysis but because the historianrsquos needs are intellectually what they are(93) 82 Surrealism like academic painting lay according to Greenberg ldquooutside the pale of historyrdquo to use

an expression I found in Hegel〔helliphellip〕and that declaration showed the degree to which the identity of

art was internally connected with being part of the official narrative(AEA 9)

67

那些與我所持的觀點正好相反的那些藝術史觀也有著類似的定義它

們都認為只有某些藝術形式在歷史上具有重要性其他種類的藝術則不

真正屬於當下此刻的「歷史世界」因此不需費心研究這類藝術例如原

始藝術民俗藝術手工藝術根本算不上真正的藝術因為套一句

黑格爾的話它們「位於歷史的藩籬之外」(AEA 26)83

什麼才是真正的藝術從葛林柏格的觀點看來只有抽象表現主義的繪畫才稱得

上是藝術就如同各種宣言式的表態單色畫也有其對藝術本質定義上的認知

在藝術歷史的世界裡只有「真正的藝術」才能進入藝術歷史的高級殿堂曾幾

何時歷史事件與藝術風格也有優劣等級之分歷史學者之間的競爭關係造就

書寫歷史也有時間成本的考量而原始藝術民俗藝術和手工藝術是不需要費心

思研究的項目當沃夫林的條件說成立時歷史擁有接納它者的能力時就是解

決藝術等級差異之時嗎筆者認為現代藝術之後的各種宣言式藝術包括達達主

義超現實主義等以及丹托認為最早進入現代性的後期印象派為例都是當時

的藝術藩籬無法容納的前衛藝術為何在二十世紀這些當時無法被接納的藝術卻

成為主流在丹托的藝術終結之後的藝術從來就不以建立另一座高級的殿堂為

訴求當歷史條件吻合並接納來自各種不同品系的異族藝術時所訴諸的並非將

其納入博物館式的運作系統因為當異族藝術或通俗藝術也能登上大雅之堂時

誰也無法保證不會有下一個葛林柏格的現代主義產生

三 戰後美術館性質的轉變

哲學家如何面對戰爭帶來思想上的衝擊一直是二十世紀哲學的重要課題

而主要的發生場域在歐陸相較起歐陸哲學家對戰爭議題的激烈反應並對戰後

提出思想上的反省屬於英美分析哲學後期的思想家丹托則以旁觀者的角色冷

靜看待象徵藝術界重要指標的美術館之變化與更迭藉此希望看出戰後藝術界在

83 I mention this because the views of the history of art that I want to contrast mine with similarly

define only certain kinds of art as historically important and the rest as not really being at the present

moment world historical and hence not really worth consideration Such art-for example primitive

art folk art craft- is not as partisans characteristically say really art just because in Hegels phrase it

lies out of the pale of history(AEA 26)

68

思想上轉變的端倪筆者發現丹托討論現代藝術的排他機制時總是將結論歸

咎於葛林伯格但不免也要對丹托的立場提出質疑是否現代主義的排他作用全

然受葛林伯格一人所影響在丹托終結論架構中似乎將葛林伯格現代主義與現

代美術館機制畫上等號後歷史時代的藝術作品反映出它多元及繁雜的特性而

這樣的多樣化如果離開創作的空間離開傳統白盒子的思考不仰賴美術館的認

證系統屬於實驗性質的藝術作品時那美術館的轉變則是必然會發生的

本小節首先要討論的是丹托藝術觀中美術館經歷三個層次的轉變問題依據

丹托對美國現代美術館的觀察將其依時間先後順序分為第一代大型美術館

第二代現代美術館前者是觀者以拜訪偉大藝術寶藏之姿站在象徵視覺美感的

精神真理面前崇拜著偉大的藝術家作品後者對美術館設定藝術作品應該用

形式主義的辭語來界定而且應該要用一種與葛林柏格所倡導的敘述差不多的觀

點來欣賞亦即觀者通過直線進行的歷史一方面學習如何欣賞藝術作品一方

面也懂得歷史發展的序列(AEA 16)然而後者正是丹托欲在藝術終結論中討論

的對象尤其針對葛林柏格所提出的現代主義下的美術館型態藝術終結的目的

之一即是以美術館的白牆作為象徵性欲衝撞的指標藝術世界集體意識的開拓

思想的解放所造成的藝術終結行動鬆動代表藝術最高殿堂的美術館丹托美學

呈現藝術不再只代表藝術世界藝術能夠作為一種行動能夠跨域使觀念鬆綁

解構衝撞陳腐的機構系統而丹托認為加劇美術館權力符號的使用來自美國

戰後的民族氛圍以及統治者的政策在丹托所處的美國世界現代主義與美術館

畫上等號成為機構形象的典範戰後的勝利確立了美國作為國際上的新起霸權

現代主義破除歐洲傳統藝術框架著意將處於萌芽狀態的美國藝術與歐洲藝術區

分開來國家機器藉由美術館的力量及象徵意義使抽象表現主義等同於美國獨

有的藝術

現代主義成為美術館的官方語言目錄介紹和藝術期刊也都口徑一致

形成令人望之卻步的典範此一現象可比二十世紀初所謂「拓展品味」

的觀點將不同文化及時代的藝術簡化成同一種形式架構因而將各種

69

不同的美術館統統變成現代美術館不論館內原來收藏內容為何(AEA

144)84

抽象表現主義快速竄起成為當代美國藝術的主流形式促使此一現象的發軔

藝術界一致公認受到現代主義發言人葛林伯格影響所為依據丹托的觀察葛林

伯格在八零年代晚期和九零年代的藝術界遭污名化彷彿他就是「原始主義與現

代主義」這類美展85的始作俑者當這種無情的相對主義取代康德的普遍主義

(universalism)所謂質的概念就變得可憎又盲目了藝術批評成為文化批評的一

種形式主要是對自身文化批評(AEA 94)丹托一方面認為美術館的功能需要被

審視及檢討另一方面則不希望將所有的罪過集聚在葛林伯格身上因為隨著藝

術的哲學成熟期的到來視覺性也被甩到一邊不再和藝術的本質有什麼相關

就像「美」在過去所經歷的那樣藝術甚至不再需要擁有可以觀看的東西而且

即使畫廊空間中有物件存在這些物件也可以看起來像任何一樣東西(AEA 16)

換句話說丹托認為當現代主義走到了專制的盡頭勢必會轉向多元主義的方

向發展而這種轉向已經不能再用單一本質作為價值判斷

丹托對美術館的終結與藝術介入生活的態度趨向自然發生論認為美術館線

性發展下必然會遇到的結果因為當藝術的外延意義不再只有「美」美術館傳

遞美感經驗或藝術知識的功能將逐漸喪失取而代之的是丹托所謂「參與介入」

(engagement)的模式此模式將會定義藝術品與觀者之間的關係就意圖與實踐

來說當代藝術實在太多元多樣根本無從依據舊有的制度或美術館機制來掌握

它丹托甚至認為「當代藝術與美術館的種種限制的不相容程度已經到了需

要培養完全不同的策展人地步新類型的策展人會繞過美術館的所有結構以便

讓藝術介入到人們的生活之中這些人們看不出有什麼理由要把美術館當成『美』

的寶庫或精神形式聖殿」(AEA 17)86藝術介入生活的命題在後現代主義蓬勃

84 It became the language of the museum panel the catalog essay the article in the art periodical It

was a daunting paradigm and it was the counterpart in discourse to the broadening of taste which

reduced art of all cultures and times to its formalist skeleton and thus as I phrased it transformed every museum into a Museum of Modern Art whatever that museums contents(AEA 144) 85 文中並無具體闡明推測為 1984 年在紐約現代美術館的展覽「二十世紀藝術中的『原始主

義』部落與現代的親近性」(ldquoPrimitivismrdquoin 20th Century ART Affinity of the Tribal and the

Modern) 86 indeed an argument can be made that enough of it is incompatible with the constraints of the

museum that an entirely different breed of curator is required one who bypasses museum structures

70

發展的今天似乎自然存在於現代人的生活當中但是在 1960 年代初期作為現

代與後現代斷裂又混沌不明的分界許多類似終結的命題不斷湧現藝術介入生

活是其中一種新的語彙與行動

丹托嘗試歸納出三次抨擊現代美術館的具體行動第一次是 1990 年的「高

與低」(High and Low)展覽策展人法內多(Kirk Varnedoe)和高普尼克(Adam

Gopnik)准許普普藝術進入紐約現代美術館展出引起不少批評聲浪第二次是

克廉司(Thomas Krens)出售了館藏的一件康丁斯基(Wassily Kandinsky)和一件夏

卡爾(Marc Chagall)來換取義大利收藏家潘薩(Panza)典藏的觀念藝術作品此一

事件也受到當時諸多的批評最後是 1993 年惠特尼美術館(Whitney Museum)

策畫的雙年展(AEA 16)87當然丹托認為美術館的地位在藝術終結之後已經大

不如前美術館本身只是藝術的基層結構的一部分這整個基層結構遲早都必須

面對藝術的終結以及藝術終結之後的藝術藝術家畫廊藝術史的工作以

及哲學式的美學訓練都必須以某種方式讓步並變成不同或甚至是迴異於它們

長久以來的樣子(AEA 17)

事實上丹托在文本中不斷給出戰後美術館性質的激烈改變不全然歸咎於

葛林柏格的現代主義敘述在丹托的美學觀中當藝術發展自我意識階段便會

趨向終結不論葛林柏格的現代主義敘述是否存在多元文化論在 1984 年時正

如日沖天九零年代在藝術界更是以排山倒海之勢號稱顯學至少在美國是如此

根據多元文化的範型人們所能達到的最佳狀態就是試著去了解生長在某個

文化傳統中的人是如何欣賞他們自己的藝術儘管這個傳統的局外人的欣賞角度

不可能跟局內人一樣但至少可以試著不要將自己的鑑賞模式加諸於不同文化的

傳統之上(AEA 94)筆者認為丹托對藝術世界的未來是抱持樂觀的態度即便

象徵藝術中心的美術館依舊以高姿態的現代主義的方式存在人們觀看藝術作品

的方式已經與以往不同丹托對接納來自不同文化的「異族藝術」也有他的見解

本文將在下一節具體說明

altogether in the interests of engaging the art direct1y with the lives of persons who have seen no

reason to use the museum either as tresorium of beauty or sanctum of spiritual form(AEA 17) 87 1993 年的惠特尼雙年展在蘇斯曼(Elisabeth Sussman)的策劃下一改往年關注藝術市場趨向的

常規做法以強烈關注社會性和政治性的階級性別種族和家庭為主題特別豎起「多族裔文

化」和「身份政治」的議題強調正視和認同不同文化差異性的重要性探討白人以外非主流文

化的困境及突破

71

四 異族藝術與反中心論

「異族藝術」在丹托的美學觀中指的是我以外的他者特別指稱葛林伯格

論形式主義背後異族文化(非洲藝術)的連結主要的作用是批判形式論及闡述

「去中心」等概念丹托好奇在瓦薩利敘事系統的藝術史出現之前人類對藝術

品的審美觀有何不同而丹托則將此類藝術品視為來自不同原古文化的「異族藝

術」丹托以維多利亞時代人類學假說當作證據原始文化的再現模式應是一種

活教材讓人們得以認識遠早於各種歐洲藝術模仿歷程這使得非洲藝術具有相

當的研究價值(AEA 108)也就是說在擁有藝術史之前人類對於藝術作品的

研究是出自於了解原古藝術的人類生活為目的一旦藝術擁有了歷史異族藝術

的價值有了轉變從社會學的角度觀看藝術史的發展丹托以黑格爾描述非洲藝

術為例黑格爾曾形容非洲在這個世界上不具歷史地位處於純自然的狀態中

88此種將歐洲視為單一的核心以貶低的眼光來看待異族的他者在二十世紀被

稱之為歐洲中心主義進步史觀的線性發展時間的推演下將其他種族視為停留

在古老時間的落後蠻荒無法與歐洲的現代化進程比擬在文化等第(hierarchy)

上他者的異族藝術被歸類為未開發的原始階段丹托承認若黑格爾的這番言論

若出自於二十世紀當代一定會給黑格爾自己帶來莫大的麻煩事實上黑格爾常

淪為後殖民主義研究學者所討伐的對象

若要區分異同就具備第一人稱的「我」作為判斷基準提出了「我」之外

的他者為何被分類劃分的他者是「我」以外的所有「非我」的群類就像原

始人開啟了「我們是文明人」關於文化的視野由於殖民主義和帝國主義的發展

對「他者」的想像往往透過藝術的再現來加深刻板化印象因而形成階級種

族和性別範疇下的「他者」丹托也認為這類觀點就好比是有一群被認定和歷

史意義緊密相連的選民或特殊階級例如無產階級注定要扮演歷史命運的載

具相對於這些人其他人(或藝術)根本不具任何重要的歷史意義(AEA 26)黑

格爾甚至也以同樣決定性的口吻將西伯利亞摒除在「歷史的藩籬」之外因為就

他的歷史觀而言世界上只有某些特定的地區在某些特定的時刻是有歷史意義的

至於其他地區或非特定時刻的同一地區則不屬於真正有歷史發生的世界的一部

88 黑格爾曾這般形容非洲「在這個世界上不具歷史地位helliphellip我們正確理解到的非洲就是未開

發且不具歷史性的一股精神仍處於純自然的狀態中」(GWHegel The Philosophy of History

trans J Sibree)(New York Wiley Book Co 1944)99

72

分(AEA 26)因此當這些原始的文物標本成為現代主義發展重要的來源時觀者

將拋開敘述或內容的重擔完全交由視覺上的感官形式主宰

丹托察覺這類理論在現代主義時期尤為盛行它們已定義出一套評論的形式

這種形式是丹托在他的論述中亟欲加以反駁的丹托認為藝術中的現代主義因

為葛林柏格強勢的論述轉而變成繪畫形式主義的別稱它不只是一種形式風格

更強調一種選擇及先驗的態度這種選擇是排外並成為一種自主性(autonomy)

根據葛林柏格的說法藝術的形式可以不必有內容當形式代替內容主宰內容

時藝術將為藝術而藝術是形式武斷的絕對自我證成(self-validating)丹托所

處的時代正是美國現代主義盛行的年代現代主義的萌發來自野獸派或立體主義

的延伸許多藝術史的研究都傾向將現代主義的形式特徵與非洲原始藝術相連結

然而丹托認為現代主義背後所隱含的種族主義需要被揭露及省思

因為現代主義賦予「異族藝術」權利的方式是讓觀賞者拋開敘述的重

擔不過那是因為根據先驗原則他們不需從歷史的角度看待「異族

藝術」mdash這裡的先驗原則就是葛林柏格所謂的品味(taste)源自康德的思

想(AEA110)89

葛林伯格將康德的先驗概念具體化為一種品味它既將視覺表面的純粹化也神

秘化抽象背後的內涵層面丹托曾在觀看馬諦斯作品時有著這樣一段體悟「馬

諦斯的世界mdash相對於我們淒涼的痛苦的備受威脅的破碎的世界這些明亮

的裝飾的甜美的與大部分在現代美術館展覽的作品這裡有一種連結」

90葛林伯格及丹托理解的康德論點皆是以美做為公認的法則換言之追尋美的

過程就是做出普世皆準的判斷在此觀點之下所有的藝術作品都是萬變不離其

宗就某方面而言現代主義是開拓品味的藝術運動讓非洲雕塑得以豐富的形

式之姿進駐美術館(AEA 111)而丹托使用「賦予」一詞潛在暗示異族藝術淪

89 since modernism enfranchised exotic art by liberating its viewers from the obligation to

narrativize it But that is because they could deal with it ahistorically in terms of the transcendental

principlesmdashof what Greenberg following Kant refers to as taste(AEA 110) 90 Arthur C Danto ldquoMatisse Art and Le Bonheurrdquo At Home in His World The Pleasure of Henri

Matisse Artform International vol 31 no 2 Oct 1992 p 89

73

為被現代主義宰制的腳色是一種強烈主觀與權力的延伸丹托援引其恩師蘇珊

朗格(Susanne K Langer)的感覺形式理論補充說明

以恩師蘇珊朗格(Susanne K Langer)首創的感覺與形式連結來說此兩

者往往相互排斥或者說在非洲藝術裡決定形式的是感覺而非品味

現代主義步入末路意味著品味獨裁的時代過去了而葛林柏格最不認同

的超現實主義特質即其反形式反美學的立場獲得了發展空間美學

無法讓人更了解杜象同樣的杜象的評論觀點也不會遵守休姆篤信的

標準(AEA 112)91

蘇珊朗格的形式理論不同於傳統西方美學中的形式以藝術的表象性符號為基

點從邏輯的角度提出藝術是人類情感的符號展現命題92丹托受到蘇珊朗

格的影響發展一連串以藝術作為一種邏輯形式的方法論在此丹托將非洲的原

始藝術的原初意義解釋為「感覺」而非葛林柏格現代主義的形式美學品味現代

主義藝術與非洲藝術最根本的不同是現代主義藝術以品味為定義的藝術它的

誕生主要是迎合那些有品味的人的需要特別是藝評家但是非洲藝術的誕生是

因為它具有一種力量可以對抗威脅生存的黑暗勢力(AEA 111)因此藝術終

結後的藝術給出的是一個全新的藝術範疇一個不受品味影響並證明「美」並非

藝術特質的必要條件丹托始終認為一旦藝術自身提出真正的哲學問題mdash開始

思考藝術與實物之別mdash那麼歷史就結束了自此轉由哲學接手(AEA 113)

五 普普藝術與深層社會結構

丹托思想常以藝術歷史中的相關事件當作議題的材料時代的共感經驗當作

寫作的動機並對藝術事件提出假設可望透過分析歸納等科學的研究方法

對藝術世界進行推論普普藝術中「現成物」的概念是丹托藝術終結論的核心

91 to use the conjunction I first heard made by my teacher Susanne K Langer have tended overall to

rule one another out Or rather in African art feeling rather than taste defines form The end of

modernism meant the end of the tyranny of taste and indeed opened room precisely for just what

Greenberg found so unacceptable in surrealism- its antiformal anti-aesthetic side Aesthetics will carry you no great distance with Duchamp nor will the kind of criticism Duchamp requires obey Humes

tablet of commandments(AEA 112) 92 吳風2002《藝術符號美學蘇珊朗格符號美學研究》北京北京廣播學院出版社

74

也是丹托對時代敏銳的觀察力所歸結的一個重要的哲學要角筆者好奇藝術史

上最著名的現成物莫過於杜象的《泉》為何丹托選擇忽略達達主義在反理性上

的成就轉而將普普藝術推向藝術終結之後時代轉折的重要藝術形式深入探討

普普藝術與社會結構的關係之前筆者試圖推敲丹托面對戰後現代主義的落幕

以及普普藝術的竄起對丹托思想上的影響為何

可以從個人經驗與時代背景兩個層面進行分析與推論首先對丹托個人而

言強烈的終結啟示來自於史岱博畫廊的安迪沃荷的《布瑞洛箱》的觀展經驗

沃荷的作品《布瑞洛箱》(Brillo Box)它和超級市場裡那一堆堆的布瑞

洛牌肥皂盒在外觀上不必有任何差別而觀念藝術甚至以實例告訴我

們『視覺』藝術作品可以不必真的讓人看得見這意味著我們不再能用

作品範例來教授藝術的意義它意味著只要形貌有受到關心任何東

西都可以是藝術作品而如果想要知道藝術是什麼你必須從感官經驗

轉向思想也就是說你必須轉向哲學(AEA 13)93

抽象表現主義在本質上是徹徹底底的形上學而普普藝術則頌揚最平凡生活裡最

普通的事物mdash爆米花罐頭湯肥皂箱電影明星和漫畫透過轉化的過程藝

術家賦予這些事物超然的光芒(AEA 130)此外對身處當代美國藝術中心的丹

托而言1964 年具備類似於柏林圍牆倒下的激烈終結意義丹托提及兩個重要

的事件其一是「自由之夏」(Summer of Freedom)美國黑人在長期的種族歧視

與隔離的壓迫底下在 1964 年劃下句點黑人在數千名白人的支持下搭著巴

士到南方聚集並登記成為選民其二是傅瑞丹(Betty Friedan) 1963 年出版《女

性迷思》(法語Feminine Mystique)引爆美國第一波的女性主義運動且得到政

府相關單位的聲援

其次丹托希望將普普藝術放置一個更為宏觀的脈絡下探討究竟普普藝術

為何能成為下一個代表美國的重要藝術形式丹托認為六零年代的某種社會氛

圍可以解釋為什麼平凡世界裡不起眼的事物竟然搖身一變成為藝術創作與哲

93 Andy Warhols Brillo Box and the Brillo boxes in the supermarket And conceptual art demonstrated

that there need not even be a palpable visual object for something to be a work of visual art That meant

that you could no longer teach the meaning of art by example It meant that as far as appearances were

concerned anything could be a work of art and it meant that if you were going to find out what art was

you had to turn from sense experience to thought You had in brief to turn to philosophy(AEA 13)

75

學思維的根柢(AEA 130)對丹托而言普普藝術的形成不只是傳統藝術運動超

越前者改朝換代而已而是使藝術線性關係不再維持的巨大變革標示著深層

的社會政治變動並且推動藝術概念的深層哲學轉變(AEA 131-132)人類在二

十世紀經歷兩次世界大戰對哲學藝術文化思想至整個世界都有劇烈的影

響單就藝術而言現代主義之前的藝術都是以西歐為中心所建構的藝術思潮

第一次世界大戰之後美國超越英國及其他歐洲國家成為世界上最富裕的國家

因政策及經濟的關係使得紐約現代美術館成為新的藝術中心二次世界大戰之

後更確立了未受到戰爭牽連的美國藝術的優勢這也引發一連串對葛林伯格現

代主義統一藝術表現形式的不滿聲浪六零年代的美國可以說是解放的年代

而這樣的社會氛圍造就了普普藝術的發軔丹托認為普普藝術正是顛覆整個藝術

世界的主角也是本世紀最具批判性的藝術運動只是不幸被冠上一個不起眼的

名字(AEA 122)以上兩個層次說明丹托因身處戰後時代氛圍之機緣決定將普

普藝術納入終結論最核心思想的動機

普普藝術是否能成為藝術終結之後的解藥丹托將分析哲學的作用與普普

藝術互相比擬認為分析哲學跟普普藝術都和共同的人類經驗有著根本上的連結

分析哲學被丹托喻為哲學版本的普普運動原因在於分析哲學形成的目的是為揭

露形上學的虛無其認為傳統哲學已經陷於某種窠臼尤其是哲學的形而上就

算不流於虛假也恐怕有知性上的瑕疵(AEA 129)二十世紀中葉的藝術和哲學

運動可視為一種反動精神在文化層面上都傾向解放主義普普藝術的出現代表

藝術的終結分析哲學則對傳統哲學提出質疑兩者的共同之處是將哲學與藝術

當作一個整體

分析哲學將自己獨立於柏拉圖到海德格這樣的哲學整體之外普普藝

術選擇投入真實的生活反對藝術成為一個封閉的整體不過我想

除此之外分析哲學和普普藝術還呼應了當時人們心靈深處的想法

這也是為什麼這兩項運動在美國境外會如此盛行他們所反應的是一

種共同的需要人們希望享受當下古今皆然helliphellip(AEA 130-131)94

94 Analytical philosophy set itself against the whole of philosophy from Plato through Heidegger Pop

set itself against art as a whole in favor of real life But I think beyond that that both of them answered

to something very deep in the human psychology of the moment and that this is what made them so

76

丹托認為這些運動的發軔乃是因社會結構劇烈變化使然人民追求自由聲

浪尚未平息之故反應在藝術上現代主義的箝制力量已經大不如前藝術家開

始思考除了純粹的形式主義之外還有沒有其他的可能性丹托始終強調後現代

論述的形成並非源自於藝術革命但在某方面而言卻非常適合闡述藝術終結之

後的藝術藝術家接受後現代論述後儘管他們沒有特別的哲學背景來控制新思

潮方向但卻可以控制他們的聽眾(AEA 144-145)

以藝術世界的策略來說美國的普普藝術德國的資本主義的寫實主義

蘇俄的蘇史藝術都可以解讀成攻擊官方畫風的各種策略mdash也就是蘇聯的

社會寫實主義德國的抽象繪畫(在德國抽象本身已經是高度政治化的

產物是唯一受認可的作畫方式其實不難想像納粹也曾將圖像政治

化)然後還有在美國已經成為官方風格的抽象表現主義(AEA 126-12795

官方風格對文化主體的重要性有其政治性的目的在國族的刻板印象上扮演重要

的角色是劃分國族差異最好的政治手段官方風格通常與美術館的關係密切

使政治性的中心思想延展於地方性的藝術世界中成為判准藝術的標準象徵一

種高級的藝術價值對丹托而言官方的高級價值正是藝術終結的抑制對象普

普藝術使人民意識平凡且通俗的物件也有價值反應了美國六零年代社會大眾的

訴求一種平凡且自由的生活方式丹托認為普普藝術之所以大受歡迎乃是因為

它轉變了對人們最有意義的事物將這些事物提升為高級藝術題材(AEA 129)

歷史之後的藝術與通俗文化之間是差異的潰堤及崇高的衰落筆者認為普普

藝術對歷史典故自鳴得意地玩弄源於它們不需要另一個英雄也不需要另一套

敘述丹托觀察歷史之後的徵候始終強調屬性的個別差異認為不可能達成一

liberating outside the American scene What they answered to was some universal sense that people

wanted to enjoy their lives now as they were〔helliphellip〕(AEA 130-131) 95

In terms of art-world strategies American pop German capitalist realism and Russian Sots art

could be seen as so many strategies for attacking official styles-socialist realism in the Soviet Union of

course but abstract painting in Germany where abstraction was itself heavily politicized and felt to be

the only acceptable way of painting (easily understandable in terms of the way figuration was itself

politicized under Nazism) and then abstract expressionism in the United States which also had

become an official style(AEA 126-127)

77

個宣言形式的「共識」阻絕瓦薩利與葛林伯格所揭櫫的進步敘述繼續發展的可

能性故而將異議爭鳴的狀態維持著而藝術家也終獲解放發展各自不同的路

六 多元徵候之泛性別特徵與其限制

「多元」的藝術狀態是丹托給出歷史之後的藝術的清楚特徵由於丹托的藝

術終結論強調的是終結本身而非終結之後的藝術狀態因此本節試圖將丹托唯

一針對後歷史的藝術輪廓多加著墨的「多元徵候」議題進行討論並嘗試批判多

元論中對於自由的定義及勾勒其限制的最大範圍相較於現代性多元文化是後

現代(後歷史時代)重要的時代特徵它將戰後缺乏統一性的概念變成既定的事

實強調流動多元邊緣差異與曖昧含混不再強調英雄神話族群中心主

義或歐洲中心主義屏除二元對立也將國家概念的大敘述結構瓦解後現代發

展至近代往往與「反本質論」(anti-essentialism)「後結構主義」(post-structuralism)

反二元對立的觀念互相連結丹托撰寫《藝術終結之後》的年代正值美蘇冷戰結

構瓦解的九零年代各地對於美國壓倒性獨權統治產生的民族情感不僅出現在現

實政治中更顯現在藝術世界裡也就是丹托所謂大敘述結構瓦解的後歷史時

單就字面上解釋多元的藝術本質即是「沒有什麼東西不能成為藝術」這

樣自由又多元的藝術世界確實造就了藝術形式的多樣發展丹托將藝術的外延定

義用簡單的邏輯推論當什麼都可以是藝術的時候所有製造藝術的文化養分也

可以是藝術的一部分風格的多元化導出藝術定義的無限發想與蔓延

藝術品的外延意義甚至還必須涵蓋所有曾經製作過藝術品的不同文化

藝術的概念必須與所有被認定為藝術的事件吻合接下來導出的藝術定

義必定是沒有風格限定的雖然在藝術革命之際人們很難不將被革除

的藝術稱為「不是真正的藝術」(AEA 197)96

96 the extension of artwork across the various cultures which have had a practice of making art the

concept of art must be consistent with everything that is art It immediately follows that the definition

entails no stylistic imperatives whatever irresistible as it has been at moments of artistic revolution to

say that what has been left behind is not really art(AEA 197)

78

丹托認為藝術的本質主義需要多元主義不論多元主義在歷史上是否確實實現

(AEA 197)丹托在此所提及的「本質主義」是趨向從康德到葛林柏格品味一致性

的產物或者可以說是藝術史上按時間風格所給予本質上趨同特徵的本質主義

丹托將此本質視為單一純粹與中心化的統稱而本質主義最大的缺點就是它

排除異己的機制所以本質最需要的是多元即便多元是個理想如前一節所述

丹托認為藝術的多元主義始於普普藝術的發起而普普藝術最大的特性就是「每

件事都有可能」「每件事都可能」是指視覺藝術作品在外表上沒有先驗的限制

只要是看得到的東西都可以是視覺藝術作品這也是藝術史進入尾聲的一種特

色(AEA 198)當然要促成多元的藝術狀態是集結非常多的歷史條件

我們不可能因為進入後歷史時代就逃開歷史的束縛儘管我們處在凡事

都有可能的後歷史時代沃夫林所說的「並非每件事都有可能」還是一

樣成立(AEA 198)97

能夠成就多元主義的歷史狀態絕非偶然丹托強調沃夫林所說的「並非每件事

都有可能」是藉此突顯藝術終結論時代意義上的斷裂來自亙古的事件累積而

促成的多元的時代就像從專制到民主一樣需要犧牲許多壯烈斷腕革命之士才

換取些許的自由之聲或許藝術在手段上沒有政治來得激烈但在思想的轉折上

有著重要的意義

在一個沒有邊界的場域中藝術創作唯一的限制是以人為本是人類創作出

來的作品才能被稱得上是藝術品當藝術作品必須是人為時剩餘的限制就是道

德的範疇了丹托以人類本性的角度出發認為藝術之所以有優劣或敵我關係

全是因為人類本能上的權力劃分使然藝術在本質上是無疆界但人為所創造出

來的「本質主義」卻是有疆界的

本質主義在這個問題上mdash就像在其他地方那樣mdash需要一種多元主義的性

別特徵所有男生和女生的特徵至於這些特徵符不符合理想的性別典

97 So in whatever way it is true of the post-historical period in which we find ourselves that everything

is possible this must be consistent with Wolfflins thought that not everything is possible(AEA 198)

79

範則留給社會和道德政策去決定但這些並不會變成本質的一部分

道理很簡單因為屬於本質的東西與社會或道德規範完全無關不管是

藝術或性別皆然(AEA 197)98

筆者援引學者泰勒(Charles Talors)對多元自由主義的批判認為「自由主義」者

往往將個體抽離於社會脈絡之外以至於使權力自由的原則成為一種放諸四海

皆準的普同律則而無法透過「自然原則」(principle of nature)來具體討論在個

別差異社群當中權利與自由之間存在著甚麼不同類型的角力99

七 結語

面對丹托文本以案例式探討藝術終結後的藝術現象筆者將相關去中心論及

反現代等議題凝結成五個脈絡前二個議題清楚勾勒藩籬內之藝術樣態統整後

發現瓦薩利模式與葛林伯格模式有顯著相似的策略而背後總跟當時時代的權

威中心有關丹托視現代主義為藝術上的極權主義(AEA 70)以此為前提下藝

術終結則帶有去中心及對抗權力中心等意義象徵權威中心的美術館是鞏固每一

個藝術「風格」之歷史地位的幕後推手而「異族藝術」正是丹托用以襯托現代

主義對待原始藝術的荒謬看法的最佳利器筆者將其視為對抗中心的「去中心化

策略」異族的它者之所以被反現代思潮重新審視其與現代主義的關係全是因

為形式主義對非洲藝術的挪用而提出反思反現代意味著對現代藝術總總排它

策略加以批判

丹托理論因承襲英美分析哲學傳統在邏輯語言表達有其先天的侷限性因

而在文體上遭致歐陸學者批判一個強調理性邏輯與溝通作用的與語言關係指

涉當作基底的藝術理論有時會忽略當面對繁雜藝術現象與人文社會情愫等問題

的時候邏輯語言表達系統將失去功能然而筆者發現丹托的文體表達雖具

有簡潔化與清晰等特質當處理文化研究與社會因素等潛在的藝術問題時時常

98 Hence essentialism here as elsewhere entails a pluralism of gender traits male and female leaving

it a matter of social and moral policy which if any traits to incorporate into the ideals that go with

gender These will not be part of the essence for obvious reasons for what belongs to essences in art or

in gender has nothing to do with social or moral policy(AEA 197) 99 Charles Taylor Philosophical Arguments Cambridge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95

80

以案例的方式堆疊並從中指涉文化及社會因素在藝術世界所帶來的問題並給予

解決的建議並非全然將其排除於場域之外

最後丹托將普普藝術視為後歷史時代的新方向重新看待「多元」與「自

由」等觀念起因於美國六零年代社會大眾訴求的一種平凡且自由的生活方式

以及藝術介入生活命題的導入丹托將符合瓦薩利模式對於知覺真理的模仿以及

葛林伯格形式主義模式的藝術視為「藩籬內」的藝術範疇當兩個重要的大敘事

系統不再具有權威性的力量時其餘曾經遭到歷史的藩籬遮蔽過濾抹滅的藝

術(它者)頓時擁有了合法性使得藝術終結後的六零年代呈現多元的徵候丹托

對歷史之後藝術的多元徵候傾向「自然發生論」強調並非先有普普藝術才有後

現代多元主義的論述只是剛好在時代自由氛圍下產生的普普藝術是最能表現多

元樣貌的形式丹托也承認「我同意現代藝術史肯定普普藝術扮演哲學要角的

說法在我的論述中普普藝術帶動藝術自我探討哲學實在因此它的出現代表

西方藝術大敘述的結束不過我也必須坦承普普藝術不太可能傳達具有哲學深度

的訊息」(AEA 122)100也就是說丹托認為後歷史時代的藝術本質需要多元主

義但他所觀察的普普藝術除了樣貌多元外不能真正解決後歷史時代的哲學性

問題

當代藝術除了認識論的轉向之外其次最重要的是致力於消弭藝術上的等級

之分而丹托思想啟發當代藝術史學者及藝術創作者能進一步思考當瓦薩利

及葛林伯格模式不再適用時藝術的未來將如何發展丹托藝術終結論給出的「非

線性」以及「多元主義」的態度並同時揭露潛藏在終結論重要的功能即去中

心反現代及包容它者

100 I subscribe to a narrative of the history of modern art in which pop plays the philosophically central

role In my narrative pop marked the end of the great narrative of Western art by bringing to

self-consciousness the philosophical truth of art That it was a most unlikely messenger of

philosophical depth is something I readily acknowledge(AEA 122)

81

第五章 反思丹托終結觀以中國藝術為例

一 前言

一直以來丹托藝術終結論討論的對象都以歐美藝術為核心不免讓各方學

界質疑丹托思想背後的動機可能來自歐美中心主義本論文最終章希望將丹托的

藝術終結論獨立於歐美中心以外的語境進入理論限制與反思的討論檢視丹托

藝術哲學的問題可以從其所面臨「全球化」的挑戰探測理論涉獵的範圍與其

限制

丹托在藝術終結論發表後的藝術評論中多次以中國的藝術家作為探究的對

象說明在非西方文化語境下藝術發展的其他可能性值得關注的是丹托的藝

術批評中有幾篇直接討論中國傳統繪畫的文章包括 1988 年發表在《國家》雜

誌的〈Later Chinese Painting〉1989 年的〈明清繪畫(Ming and Qing Paintings)〉

及 1992 年 Beyond the Brillo Box 書中的一篇名為《藝術過去性的形態東方與西

方(Shapes of Artistic Pasts East and West)》而此三篇文章也作為本文主要的文獻

依據本章著重關注丹托如何在非西方世界的藝術中探討藝術終結論的可行性

以及其面臨的問題與反思以中國藝術為例研究發現丹托不同於東方主義學者

透過想像論述神秘的東方世界丹托以分析哲學的研究法採實證主義由內而

外細緻檢驗從中西藝術史模型文化及信仰的差異給出具體例證

以下本章書寫的脈絡從丹托如何蒐集文獻產生動機到中國藝術認識論以及

中國學界對於西方理論的反思分成雙軸線進行探討一方面認識丹托如何在終

結論述的架構下研究非西方藝術的研究法及本質主義的堅持另一方面希望

透過中文世界的回應給予藝術終結論不同的觀點與省思中文學界普遍認為藝術

終結論無法直接嵌入中國藝術發展脈絡的原因有地域上的限制歐美中心主義

文化差異及現代性的非全面與非自願性等因素然而在揭露理論限制的同時

筆者不忘將丹托身為美國藝術評論者的身分審慎納入思考也在文化差異之間取

得論述的平衡在選擇與不選擇之間找到適當的位置給出兩個從丹托觀點出發

的中國藝術議題樣貌及兩個文化磨合的反題試圖找出折衷的哲學答案

82

二 〈序〉中丹托書寫中國藝術動機與限制

在 1984 年發表〈藝術終結 (the End of Art )〉一文後便搜集各地不同國家

的藝術來驗證藝術終結的事實研究的範疇包括中國日本及非洲藝術試圖將

他國藝術放入西方脈絡檢視從雙向來看一方面丹托希望知道終結論對他國藝

術的影響力而另一方面則希望打開自己的眼界讓世界多元的文化思想調和終

結觀的某些盲點丹托在《國家》雜誌上發表兩篇跟中國藝術相關的論文包括

1988 年的〈Later Chinese Painting〉及 1989 年的〈明清繪畫(Ming and Qing

Paintings)〉爾後1992 年 Beyond the Brillo Box 中的一篇名為《藝術過去性的

形態東方與西方(Shapes of Artistic Pasts East and West)》較完整梳理對中國藝

術思想的延伸著作以下本節從丹托蒐集資料的方法學到完整提出中國與西歐的

差異之中給出丹托的書寫動機與動機背後的反思策略

首先對於分析哲學家來說蒐集樣本是重要的工作為了讓終結論的假說

成立丹托將各種類型的藝術記錄在《遭遇與反思 Encounters and Reflection》一

書其中〈Later Chinese Painting〉收錄於書中〈遭遇 Encounters〉的部分從〈Later

Chinese Painting〉的書寫模態可以感受丹托對於陌生的藝術有其分析哲學的認識

方法丹托將哲學家與科學家比擬認為兩者都堅持找出差異之中最微小的可能

科學家總是想找出構成世界最微小的單元及生物而哲學家則是找尋定義物件的

最細微差異在哲學的策略中透過識別邊界兩側的共同對象來定義邊界的基礎

劃出定義物件最細微的邊際(ER 5)101在文本中提到以觀看 Robert Hatfield

Ellsworth Collection展覽的中國藝術展品作為哲學分析材料採樣中國藝術的目的

無非是希望能藉此觀看西方以外藝術發展有無藝術終結的趨向「這真是個很棒

的展覽會讓我們從外面的視野看待自己他們的藝術世界奇妙地與我們有些雷

同」(ER 185)102閱讀丹托的刊物資料像說故事般地平易近人通篇沒有文獻的

堆砌只有文字中夾帶詮釋及註解的語氣這種講稿式的文字是丹托經常發表於

《國家》雜誌的文體樣態

101 The effort is not altogether different from that science which looks to the simplest creaturesmdashsea

slugs saymdashin order to concentrate on the fewest number of neurons consistent with the possibility of

the system being modified by learning The strategy in philosophy moreover is to seek the basis for

drawing its boundaries by identifying objects on either side of the boundary which have as much in

common as possible in order to focus on what they donrsquot and canrsquot have in common if the boundaries

are real(ER 5) 102 This wonderful exhibition will enable us to see ourselves a bit from the outside Its art world is

curiously similar to our own(ER 185)

83

另一篇發表在《國家》雜誌的文章〈明清繪畫(Ming and Qing Paintings)〉是

丹托嘗試將西方理論注入中國藝術的實驗性之作用比較性語氣區分中國與西歐

藝術的不同與相同之處透過交叉比對與討論讓兩個完全異質的藝術體得以在

文章中產生互動與對話並揭露兩者間的互文關係進入事件現場蒐證加入感

受性的文字堆疊卻不忘連結丹托美學對藝術世界所提出的理論架構反覆推敲

並反思其矛盾之處在文末同時給予讀者批判及思考的提問「西方藝術家真的

有可能像中國藝術家一樣遵守祖先流傳給他們的法則並認為必須遵循嗎(MQ

472)」很顯然地丹托認為中西方兩者的異質性不只在藝術在文化與生活上都

有其差異甚至矛盾之處皆待哲學家提供折衷的觀點給出雙方都能接受的理論

樣態

最後丹托對中國藝術的書寫動機在 Beyond the Brillo Box 的〈序〉給出明

確的訊息「不同的藝術世界演化自不同的文化而在不同文化的藝術家孕育出

不同的敘事系統我試圖勾勒散佈在其它世界系統的潛在議題mdash中國與非洲mdash而

我察覺到一股非常不同於西方國家的終結」(BBB 11)103丹托對西方以外藝術終

結產生興趣顯然歸因於藝術大敘事系統的終結觀須給出普世通則的實證如果

終結論的預測性假說只停留在西方藝術史論述中在學術全球化的自由論述底下

容易淪為被攻擊的對象因此丹托試圖將終結論提升至世界藝術的位階檢驗

當藝術理論只聚焦於以西歐為中心的觀察要在學術上成為絕對普遍的藝術理論

顯得站不住腳丹托自己也有意識地認同多元文化造就不同結構的敘事系統因

而以西方為主體的終結觀可能因此喪失其有效性但丹托終結論的假設前提是

任何文化繁衍出的藝術史都有一個大敘事結構支持而一旦這個敘事系統被哲學

家揭露藝術本質的事實時就會崩解而最終走向終結的結果

事實上後歷史時代也是藝術的後敘述時代就像我在本書中的某章節

的結論一樣我們面臨的是一個沒有現在敘事的未來我們活在經過洗

滌後的敘事世界而這個敘事已經來到了終點雖然敘事作用依慣例將

不斷為「現在意識」增添色彩直到藝術因布瑞洛盒的出現而變得清晰

103 Different art worlds which have evolved in different culture And these in turn give rise to different

narrative under which the artists of those cultures live I have sought to sketch the outlines of some

different systems of reasons which prevail elsewhere in the worldmdashin China and in Africamdashwhere the

sense for an end would have to mean something quite different from what it does in the West(BBB 11)

84

且多元(pluralized)西方大敘事系統正在失去其地位而沒有什麼可以

取代它的位置我認為沒有任何東西可以(BBB 10)104

在丹托的世界觀中中國藝術也不例外雖然中西方藝術史有著完全不同的

哲學形式與基礎但丹托認為藝術的本質不受限於地域性藝術史的詮釋版本藝

術的本質不會因為文化的所在地而改變命定的趨勢根據本質主義理論的訴求

「藝術永遠是一樣的mdash某物要具有充分和必要條件成為藝術而不用考慮時空

(AEA 95)」至少在劉悅笛 2008 年的訪談資料中發現丹托對中國藝術的理解從

未放棄宣稱自己的理論具有絕對的普遍預測性丹托表明「假設中西方間真的

存在差異這個差異基本上不足以成為組成藝術本質的元素中西方間的差異在

此不適用至少對我來說從 1981 年以來不在理論的討論範疇105」如果丹托

受分析哲學傳統「語言遊戲論」的影響不難理解丹托對於藝術本質的堅持此

堅持可以從 The Transfiguration of the Commonplace106中深刻體會

一直以來丹托對於自己在本質論上的堅持從未改變但對於被審視一方的

中國藝術家及中國學者來說可以選擇這位西方學者的言論是否真實貼合中國藝

術發展的核心脈絡及問題劉悅笛指出「當丹托認為中國與西方現代性是同源

關係時這是中國學者所無法接受的原因在於中國的現代性來自更為在地化的

前提我們只願意接受我們能接受的部分就像五四運動一樣當歐洲正受到印

104 In truth the Post-Historical Period is a post-narrative period of art As I conclude one of the essays

in the book we face the future without a narrative of the present We live in the afterwash of a narrative

which has come to its end and though the memory of it continues in coloring the consciousness of the

present it is clearer and clearer from the way art become pluralized after the Brillo Box that the master

narrative of Western art is losing its grip and nothing has taken its place My thought is that nothing

can(BBB 10) 105中國學者劉悅笛在紐約藝術網(Art in New York)中發表一篇有關於丹托與中國藝術的訪談

〈ldquoTalk on Chinese Artrdquo with Arthur C Danto〉訪談中鉅細靡遺透露出丹托對於中國藝術看法的

第一手資料Suppose therersquos a difference between Eastern and Western arts the difference wouldnrsquot

become a part in the composition of the substance of art The difference between Western and Eastern

arts doesnrsquot apply here At least what Irsquove learned since 1981 is not a part of the theory (Yuedi Liu

October 30 2013 at New York Public Library )

httpwwwartinyccomentalk-on-chinese-art-with-arthur-c-danto 106 ldquoThe Transfiguration of the Commonplacerdquo The Journal of Aesthetics and Art Criticism Volume

33 Issue 2 (Winter 1974) 141 Reference to shared properties sounds provocative to the

Wittgensteinian who at least with games and works of art has failed to find any and suggests there may

be none We could he argues imagine an art-historical tradition in which the class of artworks indeed

shared common traits-say if artists produced nothing but icons-but the icon defining characteristics

only by grace of historical accident may serve as art-defining traits and revolutions are conceptually

entertainable in which artworks no longer satisfy the traits of iconicity(TC 141)

85

象派主導時中國的知識分子仍然認為現代主義是新的藝術浪潮」(劉悅笛

2013)107從中國學者的態度中可以感受到其不認同丹托對於西方現代性具有世

界性的趨同傾向的說法原因可能很簡單因為現代性所帶來的藝術終結最多只

能說明歐美當代藝術和美學所遭遇的狀態但放入全球化的語境討論時並不具

有普遍性很多時候將歐美問題視為全球問題只是一種世界範圍內的「劇場假

象」(劉悅笛2009)可以看出中西方各自遇上文化差異時直覺反應是「選擇

性」接納異議的部分因為在文化認同的內心深處必須捍衛自己文化所傳承的

理念與信仰沒有任何一方能夠妄自代表世界發言

筆者回溯丹托 1964 年〈藝術世界〉一文中提到對待陌生異質之物的方法論

希望藉此解釋丹托藝術哲學的基本信仰與態度丹托認為哲學家扮演藝術世界觀

察者的角色「試想有人認為發現全新種類的藝術品就像在任何地方發現全

新種類的事實是需要理論家解釋的在科學領域裡如同在其他領域一般我

們時常透過輔助的假設將新事實納入舊理論這是在既存理論仍有價值卻棄之

可惜但可以諒解的保守主義」(Artworld 572)其對待全新藝術品風格的態度就

如同科學家搜尋全新物種般地審慎分析哲學導入科學的方法使藝術理論不只

是理論模型更貼近生活現實的經驗科學領域中除了提出理論假設之外很重

要的研究價值就是「實證」也因此當分析哲學的研究方法進入異質性極為複雜

的藝術文本中常常給人將世界簡化的誤解但其實整個分析美學對待藝術的

問題都採取一種「普遍的非歷史方法」將藝術史孤立於真實的歷史與社會之外

討論而這樣的方法學帶來的反效果即是讓非西方文化的讀者導向歐美中心主義

的結論然而細讀丹托關於中國藝術的深入討論便會發現其對待文化差異的

態度極為細膩與審慎以下小節將針對丹托論中國藝術內容的細部議題做更進一

步探討

三 論中國繪畫中的「互文性」

丹托發現整個西歐繪畫史的價值標準就是對過去的超越強調的是革新與

原創而中國畫家重視的是前人經驗所留存下來的精神價值導致中國畫家不斷

107 When Danto thinks of Chinese and Western modernity as alike it is indeed unacceptable to the

Eastern scholars because the Chinese acceptance of modern art is always based on the premise of

localizatoin We only accept what we can accept just like around the May 4th Movement when Europe

was dominated by impressionist the Chinese cultural forerunners were still thinking of modernism as

the new trend of art

86

重複前人的主題及技巧這對畫家而言是一種對前輩的尊敬並在文本中強調

「作為一種藝術內容的理論互文性對我來說似乎完全適合中國繪畫」(MQ

469)108丹托用「互文性」(intertextuality)來闡述中國畫家與前輩之間的關係

有其特殊性互文性又譯作「文本間性」109文本之間的意識隨著交互作用交

互指涉的方式將前人的文本加以模仿及改寫在這樣的交織下互為引用互為

書寫並提出新的變異文本書寫策略及世界觀而文本的形式可以是文字平

面繪畫或各種類別的視覺形式都能利用互文性表達文本中的特殊變異

互文性(intertextuality)本身出自德希達(Jacques Derrida)的複雜又迂迴的

推論文本之外無物(il n y pas de hors-texte)mdash意旨文本之外沒有別的只

有更多文本正因為德希達理論是哲學的理想變異因此很難也不可能

被反駁是堅不可摧的以此為前提再加上互文性特殊地位使文本

作者(literati)必須解釋文本當中的理論對於他們的強烈吸引力所在舉例

來說畫面中的任何一條線都蘊含了作者想傳達的寓意但對觀者而言

像文盲般對其毫無共鳴只有文本作者能夠解釋這些寓意中的深意像

是生命死亡自然或人心(MQ 469)110

108 參見 Arthur C Danto ldquoMing and Qing Paintingsrdquo The Nation October 23 1989 p469 As a

theory of artistic content however intertextuality seems to me to fit Chinese painting to perfection 109 互文性的概念出自克莉絲蒂蛙(Julia Kristeva)的 Polylogue 與里法特(Michael Riffaterre)的《詩

學的符號(Semiotics of Poetry)》都將巴赫汀(Mikhail Bakhtin)有關「多音」和「接觸域」(zone of

contact)的理論加以發展而後現代詩學中的「引用的詩學(poetics of quotation)」或是故意採用

片段零碎的方式對其他文本加以修正扭曲與再現都是具有顛覆性的「文本政治」這是互文

性之所以相當受到後現代文學創作者重視的主要原因之一參考 Julia Kristeva Polylogue Paris

Seuil 1977 Michael Riffaterre Semiotics of Poetry Bloomington Indiana University Press 1978 但

筆者認為丹托在此沒有探討中國藝術顛覆性之用意因此本文中的「互文性」皆以討論形式上

互文為主 110參見 Arthur C Danto ldquoMing and Qing Paintingsrdquo The Nation October 23 1989 469

Intertextuality itself was a corollary of a particularly heady claim by Jacques Derrida il n y pas de

hors-textemdashthat outside the text there is nothing but more text Because it is a variant of philosophical

idealism Derridarsquos thesis is difficult and perhaps impossible to refute and this invulnerability together

with the exclusive franchise intertextuality gave the literati to interpret texts must explain the theoryrsquos

immense appeal to them For if a line means what it refers to it must be meaningless to the mere

common reader who happens to be intertextually illiterate and only the literati hold the key to

understanding texts heretofore believed to tell us something deep about such things as life death

nature and the human heart

87

丹托將「互文性」與德希達在書寫理論中對「無物」的概念視為同源關係沒有更

進一步的解釋可能的原因在於德希達所討論的互文關係更為複雜而丹托只想

藉互文中文本的操作模態解釋中國繪畫中內容的互文性

何謂中國繪畫中的內容互文性丹托主要考察的對象是清代中期畫家萬上

遴(1739-1813)萬上遴明確表示自己是模仿元代畫家倪瓚並創作與倪瓚作品同

名的《龍門僧徒》丹托透過這兩幅作品的比較體悟到儘管萬上遴認為自己的

作品是對倪瓚的模仿但他所畫的石頭樹和流水都和倪瓚的畫法不同丹托根

據這些差異感受到中國藝術與西方藝術中的「模仿」概念有著不同的意涵西

方傳統中的模仿強調的是模仿物與被模仿物之間視覺上的技巧相似性而中國藝

術更強調的是精神層面丹托認為「我們不能假設原作就蘊含真實性而複製

品就隱含偽真實性」(BBB 117)111因此談論中國繪畫中的真偽已非有效的論述

在中國系統的框架下這種模仿被稱作「臨摹」是被允許的丹托比較萬上遴

與倪瓚的關係如同竇加(Degas)與普桑(Poussin)的關係認為評斷臨摹作品的好壞

之依據不能一言以蔽之因為竇加雖然臨摹普桑的作品但他依舊保有自己的筆

觸與風格其畫作的價值不受普桑名氣的影響畫家風格本身就有一定的獨特性

然而萬上遴的作品之所以會被保留下來是因為他模仿了倪瓚的作品其相似

的程度極高只有少數的地方有稍微修改而丹托認為那些出自畫家想法的筆觸

才是價值之所在根據研究顯示萬上遴並非清代特別著名的畫家而當年萬上

遴會師從倪瓚可能與時代學習風氣取向有關

模仿的目的不是要欺騙任何人也不是要挑戰原作的價值模仿來自於自然

而然是與生俱來的天性對於那些超出模仿範圍的意識產物才是創意所在

(BBB 117-118)既然模仿是人的自然天性對於西方畫家而言追求的是那一瞬

間從模仿中脫離的靈感奔放但對中國畫家而言欲模仿的並非畫作的技巧風格

或想要尋找自我風格的靈感真正模仿的是被模仿者的道德層次

111 We must not suppose that genuineness connotes authenticity at least in the sense in which imitation

connotes in authenticity(BBB 117)

88

在模仿倪瓚的過程中仿效者正在製造一個道德典範(stand)創造他生

命的一種敘事成功地接替高尚簡單來說一個受『倪瓚影響的人』

就如同聖保羅的人生『受到耶穌的影響』一樣(BBB 120)112

由此可看出丹托對中國畫的研究有別於傳統西方藝術史形式上的詮釋更關注

與好奇的是精神層面的探究外在的相似性來自匠師的手藝但中國文人真正想

要模仿的是內在的精神之物丹托將中西方藝術對於模仿的概念分成兩種意義

一種為來自傳統西方藝術對模仿現實之物技藝上的學習另一種則是古典中國繪

畫對於臨摹前輩畫家作為學習典範的模仿他更進一步闡述「模仿不可能是外

在的不可區分性更確切地說作品一定從相同的內容物流溢出來以倪瓚的風

格作畫使之成為一種精神訓練的方式」(BBB 119)113文人畫家透過前輩的藝

術提升自我的道德涵養對西方學者而言彷彿另一種不可思議的世界觀丹托對

此沒有作過多優劣的評斷因為在丹托自己的世界觀中藝術沒有優劣等級沒

有好壞之分包容不熟悉的藝術觀才能拆卸藝術的藩籬讓不同的觀點激盪多元

的後現代世界

回到德希達的「無物」概念丹托發現中國藝術與「無物」有著很大的區別

此差異來自於文本與精神世界的疊合

在傳統的中國藝術中真實體現不同於「無物(hors-texte)」的方式進入

了藝術也進入另一個可以選擇的世界其本質是由紙絹及墨所構成

沿著真實世界的輪廓被創造出來是一個能讓人從肯定與恐懼及個人

政治與身體上的摧殘中解放的美學庇護所這意旨互文性產生一個能進

入和平與美反射性的隱喻空間也是一種逃離而進入圖像文本的隱逸形

式(MQ 470)114

112 In imitating Ni Tsan one was making a moral stand creating a narrative for onersquos life filling the

shoes of greatness To say simply that one was ldquoinfluenced by Ni Tsanrdquo thus would be like reading in a

life of Saint Paul that he was ldquoinfluenced by Jesus Christrdquo (BBB 120) 113 The imitation cannot be outward indiscernibility rather the work must flow forth from the same

internal resources and painting in the style of Ni Tsan in consequence becomes a form of spiritual exercise(BBB 119) 114參見 Arthur C Danto ldquoMing and Qing Paintingsrdquo The Nation October 23 1989 470There really

appears in traditional Chinese art very little by way of hors-texte It is as though entering the work of

89

從觀察中國繪畫的臨摹作品中發現原作與複製品之間存在了精神上的疊加關係

再次由互文性解釋臨摹文本中有原作痕跡的存在對於臨摹者而言畫作的主題

已非畫作所欲傳達的介質臨摹者真正關心的是能否藉由作畫的訓練得到像原作

者般聖潔的道德素養在丹托的研究中看見了中國藝術家對於倪瓚的推崇作

為精神領袖的模仿猶如對神的敬畏學者張冰對此有不同的看法

丹托認為中國畫家在模仿過程中進行的是精神訓練的這一觀點是有道

理的但是由於與中國文化的隔膜使他意識到了中國畫家的臨摹

不同於西方藝術觀念中的模仿並不是臨摹者對被臨摹者亦步亦趨的效

仿而是對臨摹者精神層面的揣摩卻無法再進一步地指出這種臨摹

所揣摩的人生境界是道家意識是中國士大夫精神的典型表徵之一」(張

冰 2012202)115

宋代文人畫所追求的人格意境來自道家的思想臨摹古畫的同時也是在提升畫

家自我道德對於心靈層面的成長是有幫助的丹托雖然無法明確指出文人畫家

臨摹的動機來自道家思想但卻給出「互文性」在畫作中的功能使中國繪畫的

討論多了一層西方哲學的思想空間

四 複驗中國西歐藝術史模型

丹托對歷史有一套自己的哲學性用語其討論歷史時時常使用「形狀(shape)」

一詞當歷史被看作一個待檢視的結構體時立體維度的討論才能展開非線性

關係的歷史研究也是丹托給予藝術世界(Art World)的重要方法過去傳統的歷史

研究中往往將「過去」看成「現在」的因種什麼因得甚麼果這種因果關係

的存在是造成歷史線性化的主因然而丹托認為很多時候歷史的原因跟結果

art one entered an alternative world whose substance was paper silk and ink created alongside the real

world an aesthetic refuge from certainties and terrors and disaster personal political or physical This meant that intertextuality yielded an almost metaphorical reflex into a space of peace and beauty an

escape into pictorial texts as a form of reclusion 115張冰《丹托的藝術終結觀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2頁 202

90

來自更錯綜複雜的因素丹托舉例莫內從沒想過自己的筆觸會成為抽象表現主義

的影響因子而波洛克對畫面筆觸流動性的執著開啟了現代主義敘事語言(BBB

122)丹托更具體將歷史模型的再現(representation)與其影響力(influence)分成三階

段進行討論文藝復興啟蒙時期及現代主義

在西歐歷史上有三個極具差異的敘事性(narrationl)時機因為這些時間

點上的「現在(present)」都分別受到非常不同的「過去」所影響(BBB 127)

這三段重要的歷史斷點正驗證了影響力與再現性的問題首先是「文藝復興」

丹托認為文藝復興是一個關於「重建」的敘事系統整體而言是從擁有失去到

重新尋獲的過程到底為什麼會「失去」又怎麼「重新取得」這可能關乎於基

督教的問題從野蠻性回到人性然而丹托從檢視歷史的形狀出發認為文藝

復興其實蘊含一段歷史的終結觀「我不是很能確定在歷史理論家的腦海裡

有沒有一種敘事性不是以衰退當作結尾敘事本身當然進入了尾聲一旦升起

我們就不可能再次墜落因此其中表達的重要訊息是歷史本身已經結束而

我們進入了一個學院(academies)的年代」(BBB 127)116文藝復興始於對現在的

不滿希望藉由過去羅馬時代榮景找到時代真正的歸屬因此再現的是一個具有

影響力的「過去」而重新啟動這個過去敘事系統才能真正返回人性進入學術

的時代第二個敘事性時機是「啟蒙時期」丹托認為這段時期塑造了維多利亞

式的人類學邏輯樣貌是一個康德式超越論人類的啟蒙就是為了要超越過去(那

個被神統治的時代)這種成長與階段性進步史觀「再現」了科學理性對於過

去重新檢視又再一次被丹托認為具有歷史終結的意義最後是丹托最關心的

「現代主義」時期在現代世界任何時間點都有可能變成影響因子也沒有空

間上的限制當決定再現時也同時影響了他者已經不會再有單因子的純粹影

響當停止任何形式的再現時就是現代主義的來臨

116 I am not certain that such a narrative would have insinuated itself in the minds of historical theorists

were it not for the concept of the Fall The narrative itself of course had come to an end once risen

we are never to fall again So in an important sense history itself was over and we thus passed into an

age of academies(BBB 127)

91

從瓦薩利時代以來要在西方從事藝術必須決定某種被過去影響的方式

來內化成己身的敘事樣態中西方藝術家的差異將會成為活生生具影

響力的敘事樣態及模型而現代主義對中西方一視同仁是對歷史的

敘事脈絡截斷與瓦解並重新建構對歷史的連結(BBB 122)117

丹托在此將西方歷史所遇現代性漩渦挪移至中國藝術討論有其論述的特殊

性118丹托是一個實驗者在 1964 年發表〈藝術世界〉一文後便搜集各地不

同國家的藝術來驗證藝術終結的事實因此引發丹托好奇的是現代主義對於中

國藝術模型產生型變的原因「在我通過 Ellsworth Collection 的展覽廳時中國

藝術給我的第一印象竟是如此得現代(modern)好像『現代』變成一種切斷歷史

脈絡的風格一般」(BBB 126)119為什麼對丹托而言中國水墨畫看起來很「現代」

從基礎的認知經驗可以發現當人遇見陌生之物無法分類時很自然會將其歸納

進舊有的基模之中也就是將水墨畫納入西方藝術史脈絡而顯然丹托在不經意

下認為中國水墨畫最貼近的西方藝術為「現代主義」時期丹托也察覺自己這樣

的認知不見得妥當因為這會跟現代主義一樣切斷任何的歷史文化脈絡「現代

性最根本或歷史的問題在我看來是對於解釋什麼是再現時鮮少將其他民族

的文化作為參考這些藝術家通常只在意自己的文化」(BBB 128)120

丹托藉由觀看中西方不同的藝術發展「形貌(shape)」來闡釋不同系統間的異

質化程度雖然丹托本質上認為組成藝術本質的元素不會因為文化的差異改變其

演變的趨勢而中西方藝術史發展最終邁向殊途同歸的結果mdash也就是藝術的終結

但路徑上還是有很大的差異丹托認為中國很清楚自己的藝術內在價值及本質

117 Since Vasari to be an artist in the West has been to have internalized a narrative which determines

the way we can be influenced by the past The difference between Western and Chinese artists will then

be a difference in lived narratives and modes of available influence Modernism alike China and the West meant the dismantling of these narratives and reconstitution of our relationship to the past(BBB

122) 118對於現代主義如何影響並剝奪西歐歷史的敘事性統可以參考本論文第四章有關於現代主義的

論述 119 My own first impression in walking through Ellsworth Collection was that in some mysterious way

Chinese art has begun to look modern as if ldquomodernrdquo were a style of historical dismissal(解雇) (BBB

126) 120 The historical problem or central question of modernity in my view is What happened to account

for the representation by these artists of their own past as less relevant for them than the imagined past

of other cultures (BBB 128)

92

這種變動對中國藝術來說而言非來自內在或進步的動能這不是對歷

史悠久的世界藝術所做的批判(事實上中國藝術非常清楚地認識自己在

藝術歷史上的位置)(MQ 471)121

不同於西歐藝術有一股內在的力量驅動使前進形成進步發展的史觀中國在勾

勒自己藝術的「形貌」時有意識地給予自己歷史定位這兩者的目的與動機完

全不同有時候西方藝術史家會粗鄙地將中國的系統納入西方的分類中是違背

丹托對待後歷史世界的態度丹托也在研究萬上遴的作品案例時深刻體會中西

方歷史結構發展上的差異丹托認為萬上遴自己也不會否定作為一個非著名的清

代畫家但其作品卻足以討論「互文性」在中國畫家作品中的作用丹托認為萬

上遴真正所繪的主題不是遊子遊歷的景致而是作品中倪瓚的影子事實上在

中國的系統中模仿前輩畫家是常態而因此得到名譽是能實現的模範(model)

對中國畫家有其重要性沒有前人的古法風格後人就無所遵循當第一個筆觸

被創造時彷彿所有的藝術都必須跟著走這也是丹托認為中西方在歷史演進上

很大的差異「對於西方畫家而言這絲毫不是一個可行的選擇他們會必然地

將自己視為以推動歷史前進與改革作為使命的人」(MQ 471)122中西方對於藝術

成就的定義自古以來就因為文化差異有截然不同的發展丹托希望藉由分析哲學

的研究方法從兩個不同的歷史樣本中找出共同的哲學議題一方面重複檢驗在

文化尚未頻繁交流的年代中西歷史模型發展的規律性是否同步另一方面給

予西方讀者除了觀看英譯的中國藝術史料也能從哲學的議題上去思考歷史問題

然而現代主義是一體兩面在現代性強勢入侵下對於遭遇殖民影響的地區在

文化與歷史上有其正面及負面影響下一小節將聚焦於藝術的現代性層面對中國

藝術發展的型變

121 The changes such as they are are not internal or progressive changes This is not meant in any

sense as a criticism of one of the great traditions of world art(one in which those who participated were

exquisitely conscious of the history to which their work belonged) (MQ 471) 122 Nothing remotely these options would have been available to the Western painter who inevitably

must see himself situated in a history it is his fulfillment to drive forward and revolutionize(MQ 471)

93

五 文化認同的磨合與多重攪動

現代主義不只一次被丹托視為敘事結構斷裂的始作俑者「現代主義挑起對

傳統的質疑藝術從此不再覺得自己歸屬於任何脈絡」(BBB 123-124)123也因

此丹托不免好奇經歷西方現代性洗禮的中國藝術在切斷歷史脈絡後會不會走

向藝術終結又或者呈現另一種更多元的樣貌1840 年鴉片戰爭之後由於外

敵入侵中國社會的獨立發展歷程被迫中斷從此進入半殖民半封建社會開始

了中國現代化進程此社會型態的變化造成了文化上巨大的變革以儒道思

想為核心的文化型態逐漸被西方強勢文化所入侵從而形成一種不完全西式不

完全儒道思想的混濁狀態此影響文化的組成結構藝術也無法超脫於外(張

冰 2012204)究竟現代性對中國社會所造成的影響能不能類比於藝術中的變革

對中國傳統藝術來說可能是場災難又或許是另一種藝術萌芽的觸發點

這些繪畫與它們自己的傳統是斷裂的僅僅是因為西方的再現語彙之入

侵給了每一位中國藝術家一種新的創作選擇方式這是第一次中國藝

術家真正地按照某種藝術的自我意識作畫(ER 182)124

當西方繪畫作為一種強勢文化進入中國之後就為中國繪畫的發展提供另外的可

能性從而引起藝術家對繪畫本身的問題進行反思基於此丹托認為儘管西

方人在策略上類似現代性狂傲又自大的上位者態度對於中國政治來說是侵略者

但從藝術的角度來說他們卻是解放者提供給中國藝術家變革傳統的選擇方式

當中國對藝術的信念與價值傳統遇上西歐作為強勢文化的入侵時便會在無形中

被吞噬與取代在丹托認為這種取代意味著一種藝術的終結與另一種藝術的

開啟「西方思想在 19 世紀成為洪水猛獸與吸取新再現策略的過程中纏鬥並

123 Modernism came about when the entire tradition was called into question by artists who no longer

felt themselves to belong to it (BBB 123-124) 124 Danto Later Chinese Painting Encounter and Reflection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1997

182Surface similarities notwithstanding these paintings are discontinuous with their own tradition

simply because the infusion of Western representational vocabularies gave every Chinese artist a vision

of an alternative way of working so that for the first time really the Chinese painter painted in the

light of a certain artistic self-consciousness

94

打開了中國藝術的靈魂之窗」(MQ 472)125丹托舉出他所知的三位中國藝術家

分別為高其佩任熊及義大利裔中國宮廷畫家郎世寧作為中國藝術受西方思想轉

變的濫觴

首先1715年當義大利裔的天主教耶穌會傳教士郎世寧(Giuseppe Castiglione

1688-1766)向清代宮廷引進西方透視法時中國第一次看見除了散點透視還有其

他處理畫面空間的方法而且更為科學當時有些人認為如果單點透視法能夠更

早引進中國會更好但最終宮廷畫家還是沒有放棄傳統畫法「雖然他們不曾擁

有過而且在知道什麼是真正科學的透視法的情況下中國依然不接納使用也

許他們認為如果接納西方透視法將完全改變中國傳統的風格樣式畢竟這樣就

沒有空間使用中國偏好的移動視點透視法」(MQ 472)126要動搖傳統非一朝一夕

朗世寧提供了中國一個外來的方法開啟眼見但最終決定是否要接納新的技法

須由中國選擇同理對郎世寧而言中國的傳統技法也是一種選擇而丹托認

為這份「選擇」是藝術產生良性變化或終結的契機接著丹托以清代末年畫家

任熊(1823-1857)為例從任熊的自畫像中可以看出其受西方人體解剖科學的影響

畫面中人的頭部及肩胛比起傳統立體許多也精確描繪出五官的立體結構但在

衣服紋理的描寫上還是以中國傳統的勾勒法繪出皺摺層次顯然畫家出自於「選

擇」意願讓畫面中按不同比例分布中西畫法而這樣的技巧在現今中國畫界已發

展成一種特殊的工筆畫風最後令丹托大開眼界的是清代畫家高其佩

(1660-1734)的「指畫」對此丹托無法舉證其受西方思想或技術影響只能讚嘆

中國繪畫有其技法上的突破及多樣性

125 Western ideas become a flood in the nineteenth century and the struggle to assimilate the new

strategies of representation opened a window into Chinese artistic soul (MQ 472) 126 Nevertheless they had not and the Chinese now knowing what true perspective was still did not

use it Perhaps they would have had to change motifs completely in order to exploit it there being after

all no room for linear perspective in the wildly imagined landscape they favored(MQ 472)

95

圖 3 任熊(清)〔自畫像〕

紙本設色1775 x 788 cm

北京北京故宮博物院

圖 4 郎世寧(清)〔八駿圖〕絹

本設色1393 x 802 cm台北

國立故宮博物院

圖 5 高其佩(清)〔高岡獨立圖

軸〕紙本設色709 x 383 cm

北京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整個中國的生活及文化都被西方策略全面改造而且是劇烈地且持續至今

(181)127」丹托藝術哲學中偶而會有歐洲中心主義情節之浮現卻可從終結論的

去中心概念看出其解構的傾向二十世紀哲學主要抨擊與解構歐洲中心論使人

更加確定世界正朝向一股多元化的脈絡前進任何文化都有其存在的合理性文

化之間沒有優劣貴賤之分每一個文化都有其獨有的特色與價值然而此一主

張從文化弱勢的一方來看表面的平等無法掩蓋制定文化理論者的優越地位丹

托的理論正迴避了此種立場在丹托的藝術世界中藝術存在著多種的可能性

形成區域性的地方文化系統因此後歷史時代對於藝術本質的而言單一民族和

文化所發展的藝術都是不完善的中國學者張冰解讀丹托觀看中國藝術的態度

此處不宜把丹托的這種看法簡單地理解為一種大文化沙文主義和歐洲中

心主義因為他即認為西方文化的侵入為中國藝術提供了發展新可能

同時也認為非洲的面具給西方的藝術家提供了革新西方傳統藝術使其

127 The entirety of Chinese life and culture was to be transformed radically by the incursion into it of

Western practices in a process that continues to this day(ER 181)

96

重新煥發青春氣息的可能所以從這個角度來說丹托更強調的是各民

族文化間的交流互補以及藝術自身發展的可能性(張冰 2012206)

當強勢文化入侵位居文化弱勢的一方不免開始對自身文化產生懷疑畫家若認

定自己國家的文化歷史「落後」於其他國家時很可能主動接納優勢文化提升

己身地位從清朝郎世寧到任熊的轉變中可以發現郎世寧接觸中國時是清朝

康熙盛世千年以來豐厚的中國藝術傳統是當時的優勢文化因此就算將西方畫

法引進宮廷畫家仍然不為所動堅持正統的傳統筆墨及移動透視然而在任

熊的年代清朝已大不如前再加上西方外強入侵中國內部腐敗畫家可能因

此被強勢文化所吸引並改變畫風丹托則將上述中西文化磨合後的興衰消長

理解為藝術終結可以從兩方面提出質疑第一丹托雖極力倡導多元文化及平等

包容卻無法避免文化的優劣性存於現實社會中站在文化理論制定者的優越位

置很難從傳統文化需被保存的角度建構藝術世界第二中國藝術發展的巨變

或終結非全面性也非自願性中國藝術在清朝末年處於被動接受的一方不管

是社會政治及經濟都產生巨大變革而丹托觀看的作品樣本數不足的情況下

很容易產生片面的推斷與結論因此本文研究丹托理論牽扯西歐藝術中心以外

的異族藝術時需特別審慎並多重檢驗其有效性

六結語

本文從丹托對中國藝術的研究動機與寫作模態出發發現丹托處理東方題材

的手法不同於西方後殖民理論所討論「東方主義者」第三節論「互文性」在

中國藝術中的作用可以明顯感受丹托滲入作品內部觀察的細緻程度察覺中國與

西方藝術家對於「模仿」在文化信仰上的差異是許多西方學者所無法給出的論

點而東方主義的概念來自薩伊德(Edward W Said)論東方淪為西方學術論述

中的想像物在缺乏實證的情況下扭曲壓縮並提出歐洲自我檢驗的方法以

本地異國情調無系統有系統啟蒙被啟蒙等方式區別我們(us)與他們

(them)中的差異並加以學術化典範化規範化成為有效的論述對比於西方

的東方主義者丹托則採科學實證的方法盡可能將它者當作研究樣本觀察並

進入文本的內部仔細審視

97

本文第四節提出複驗西方與中國藝術史模型的議題是對丹托藝術終結理論

一直以來以西歐藝術史當作模板研究所給出的反思可以從兩方面提出質疑其

一為地域中心主義的局限丹托雖試圖將藝術終結論導向多元文化論語境但身

為美國當代重要藝術批評的代表學者很難說服在歐美地區以外的讀者其思想

沒有參雜美國或歐洲本位其二丹托承認文化差異但卻無法擺脫藝術本質論

的思想丹托美學很重要的環節是哲學家的介入藝術世界不再只有藝術史家的

詮釋哲學家在藝術世界中形成理論給出藝術辨識系統的操作模型使藝術成

為被研究的「樣本」透過分析詰問及歸納給出多樣的藝術認識方法也因此

丹托在蒐集樣本的同時必須增加其廣度希望將他所創造的終結理論成為普世的

通則受維根斯坦「語言遊戲論」的影響丹托是本質論者對於藝術本質有其

普遍原則的堅持不管藝術史所在地的文化根基為何一旦歷史的條件吻合拋

出布瑞洛盒的哲學震撼彈時歷史就因此瓦解然而本研究希望能夠從他者(中

文世界)的角度給予藝術終結論不同的反思雖然丹托堅信藝術的本質不會因為

地理上的區別有所改變但很顯然地當遇到藝術創作者本身文化的信仰因素時

不得不承認藝術終結論因中西方差異而影響其有效性事實上藝術終結是一種

行動是對西歐藝術史的歷史哲學的反思但華人世界普遍保有文化及技藝保存

的概念除非西方現代性思想深化中國文化內部否則大部分的中國藝術家還是

希望在傳統與創新之間取得平衡

對於同樣都是中文世界的讀者而言長期以來被動接受西方藝術理論的同時

應持有一份對理論懷抱質疑態度的批判精神第五節強調遭理論制定者強勢分類

並主宰位居文化弱勢的一方往往失去其在理論中心的發言權但相較於殖民統

治時期二十一世紀的今天受後現代後殖民的全球化思潮啟迪對西方理論

的探究更應擁有主動發言的權益

雖然丹托終結論的影響範圍不及丹托原先預設的廣大成為世界藝術的一種

全面性的行動與態度但丹托一再強調的後歷史世界觀是多元且複雜的徵候而

單一的民族和文化所發展成的藝術都是不完善的觀看現今的世界市場經濟所

帶來的全球化造成文化政治及各民族間的交流頻繁從單一的西歐藝術史觀擴

充至各種族及歷史所包含的藝術關係因此任何藝術評論者都不能再霸道地認為

僅僅只有一種藝術的可能性而其他類別的藝術都是有缺陷的落後的

98

第六章 結論

摘要的文字會因為相似性而聚集在一起隨著議題的產生後串接形成章節

並發展出章節的小結論論文的問題意識不會是命題也不是主張因此研究發現

是從文本歸納而來而非回答已知的論點隨著議題演化出的發現如下

由事件回答藝術終結的歷史問題

從丹托處理「藝術終結的理由」問題的操作模態可以發現每一個理論者或

歷史學者都是構成問題性的關鍵因子a 丹托舉里格爾裝飾藝術史藉以質疑

物質演化的風格問題提出批判進步史觀的單線性發展並點出唯物的進步史觀

問題性b 黑格爾在「藝術終結」的問題性上扮演揭開「詮釋學」問題的角色

來回答「繪畫自我意識及哲學化」的問題c 葛林伯格在藝術終結論的議程上

扮演前階段書寫者的角色以藝術本質論的問題鞏固進步史觀必然終結的結果

d 丹托以佛萊的理論作為中介以釐清藝術史終結與藝術家之間的關係可以

見得藝術終結的問題性並非從丹托自身邏輯發展形成丹托面對問題的處理時

常將理論者當作問題討論的中介強調藝術終結的命題散落在異質的領域也因

此藝術終結論沒有一個固定的理論模態因為透過古今中外的歷史網絡跨界

與異質的領域將給予藝術終結在不同立場下的不同解答是一種開法性的行動與

過程

從第二章的結論中可以延伸討論「丹托文體風格的特殊性」在本論文第二

章討論丹托有關於藝術終結的歷史問題上發現丹托是由「事件」當作介質回答

歷史的問題在此事件可以是理論家提出的理論具體的藝術史事件或美學

知識也就是說丹托在面對問題時常將這些事件所形成的知識當作問題的中

介而當大量事件呈現在文本中時就會構成文體的繁多樣貌可以說丹托美

學除了繼承分析哲學的分析性語言傳統外還雜揉了歐陸哲學綿密的文體特性

將兩種完全不同的脈絡的美學場域碰撞在一起形成丹托自己一套分析美學的風

法國學者吉姆內茲(Marc Jimenez)曾說「藝術場域中丹托與古德曼促成歐洲

理論與美國藝術理論的對話」128英美分析哲學與歐陸哲學一直是美學場域主要

128 Jimenez Marc La Critique Crise De Lart Ou Consensus Culturel Collection DestheTique

Paris Klincksieck 1995 p 120

99

的兩大區塊能夠促成美國與歐陸之間的對話亞瑟丹托是重要的橋樑之一

英美分析聚落從維根斯坦的「邏輯的經驗主義」(logical positivism)和「語言遊戲」

(language games)延展出的藝術哲學形態歐美之間的異同點也是整個二十世紀

的主要訴求攻擊藝術概念(此藝術概念以美感為本體)擴大論及自十七世紀經

驗論和理性主義以來的方法論的分歧二十世紀歐陸哲學包括了現象學存在主

義解釋學結構主義後結構主義後現代主義解構主義法國女性主義

以及批判理論如法蘭克福學派心理分析尼采絕大部分的馬克思主義與馬克

思哲學流派阿多諾德勒茲傅柯(Michel Foucault1926-1984)尤為美學批判

場域的代表雖然丹托的終結論是奠基於黑格爾之上但其思想脈絡到後期則完

全顛覆黑格爾的藝術終結論走向藝術多元與繁多性發展此轉向證明丹托藝術

終結論在二十世紀的時代意圖

分析哲學在藝術領域方法學上的實驗

丹托文體的特性除了事件堆疊產生的繁多性外另一個重要的特性是「跨域」

在此丹托所跨的領域涵蓋邏輯學及數學本文第三章提共三種丹托使用的哲學

工具分別為「不等式」「非 Q 則 P」及「風格矩陣」作為本研究討論丹托

哲學實驗的依據以客體作為觀察藝術世界的濾鏡將跨領域跨時空背景的藝

術家理論家甚至邏輯學家放置在丹托創造的「藝術世界實驗平台」營造一

種多重視點交鋒的思想場域然而筆者也觀察到在如此繁複的跨界交織文獻處

理下竟然巧妙地避開對藝術家的媒材處理和美學態度原因何在

在科學的研究法中形成「公式」只是最後的結果真正展現理論的是「過

程」丹托承襲分析哲學的邏輯方法學在 1964 年獨創的〈藝術世界〉文中充

分展現「藝術辨識系統」的推理過程由於本文聚焦於丹托對「藝術歷史終結的

問題性」因此延續丹托對藝術世界的理論推論丹托處理「藝術史系統終結」

的問題也運用同樣的推理過程形成「終結論」

若我們進一步分析丹托處理藝術作品的方式可以發現雖然主要論述的領

域是「繪畫」但是丹托關注的是「繪畫終結」對整個藝術的問題以此類推

當丹托談及「布瑞洛盒」與「日常用品」「音樂」與「噪音」「舞蹈」與「運

動」「文學」與「一般寫作」之間的區別時都只是提供「不可分辨(indiscernible)」

理論支持的切入點

100

有鑑於此丹托強調的是科學性的藝術認識方式所以任何代表藝術家自身

對作品詮釋或敘事都違背分析哲學的客觀性語言價值筆者認為本研究有助於

分析哲學研究領域了解分析哲學介入藝術所產生的各種影響其中一種重要的影

響是認識主體由「主觀」轉向「客觀」理論家對藝術的批評與詮釋不再以藝

術家生平為論述的核心而是透過跨界的理論交雜逐漸勾勒出所欲討論對象的

形貌藉以達到認識的目的另一種影響則是如何利用分析哲學解決藝術問題

使用語言分析的工具去建構歷史語言的特徵分析的結果便是為了解決藝術歷史

的某些本質性問題而這是文獻學研究法所無法做到的

雖然丹托的實驗結果有他的優點也有缺點優點是能夠將複雜的概念用

清楚的邏輯語言表達但缺點就是過度簡化藝術世界的複雜度最終都沒辦法用

簡單的蘊含關係概括而論也因此丹托的解決方法乃利用邏輯系統中的「循環

論證」加以解套在循環論證的過程中充分展現文本之間的互文關係循環論證

的有效來自於虛無世界的假設丹托所要驗證的藝術定義本身就是一個超越的存

在因此沒有絕對的對與錯跨領域跨文化而不受時間與空間限制的討論

才是丹托想呈現的藝術終結觀也是丹托在藝術分析方法上重要的突破

藝術終結背後的政治態度

可以說丹托創造的本質理論或終結理論的潛在目的即是以否定的態度對

既有的系統作顛覆的作用以循環理論作為一種手段與方法讓長久堆積沉澱的

藝術知識得以攪動並依循虛無的假設理論重新檢視自身的藝術架構

丹托最常使用「瓦薩利」作為大敘事中心藩籬的代名詞但事實上文

藝復興時期「藝術家」的概念才漸漸形成而瓦薩利撰寫有關藝術家生平的著作

是歷史的產物真正被丹托視為應終結的對象是形塑歷史的過程中背後的政治

意圖(如官方敘述)丹托用歷史的「獨特性」與「無規律性」作為否定的依據

強調藝術的本質與歷史事件的本質一樣是獨特且沒有規律的這與放進百科全

書那種定義式的建構法互相違背

當代藝術除了認識論的轉向之外其次最重要的是致力於消弭藝術上的等級

之分而丹托思想啟發當代藝術史學者及藝術創作者能進一步思考當瓦薩利

及葛林伯格模式不再適用時藝術的未來將如何發展丹托藝術終結論給出的「非

線性」以及「多元主義」的態度並同時揭露潛藏在終結論重要的功能即去中

心反現代及包容它者

101

跨文化檢視藝術終結在中國的普遍性

本文對丹托藝術終結理論一直以來以西歐藝術史當作模板給出的反思可以

從兩方面提出質疑其一為地域中心主義的局限丹托雖試圖將藝術終結論導向

多元文化論語境但身為美國當代重要藝術批評的代表學者很難說服在歐美地

區以外的讀者其思想沒有參雜美國或歐洲本位其二丹托承認文化差異但

卻無法擺脫藝術本質論的思想丹托美學很重要的環節是哲學家的介入藝術世

界不再只有藝術史家的詮釋哲學家在藝術世界中形成理論給出藝術辨識系統

的操作模型使藝術成為被研究的「樣本」透過分析詰問及歸納給出多樣的

藝術認識方法

關於終結論提出後對「西歐藝術領域之外的影響性」之問題可以衍生成「文

化政治學的態度」及「在地化的反思」兩個子題進行討論

本論文認為在文化政治學的態度上丹托的藝術終結論除了闡釋藝術事

件結合的哲學性給了認識藝術世界新的方法之外其次最重要的是致力於消弭藝

術上的等級之分當代理論家除了對藝術作品提出自己的論點與看法外很重要

的是以理論當作思想的實際行動也就是背後往往有一個改變社會的目的動機或

意識形態這種思想多在受馬克思影響下的美學如阿多諾班雅明等法蘭克福

學派表現的最為明顯丹托雖然在他語言繁多與知識性強烈的書寫架構下卻也

產生對大敘事去中心等文化議題產生想法並發展成藝術終結理論

因此筆者認為除了從丹托的角度看待西歐藝術史也應該用第三方也就

是「在地化的反思」角度審視丹托等西方藝術理論家將思想傳播到世界引

發全球化思維的影響力的反思也可以從自身的文化反思藝術終結論的影響性

與局限雖然丹托堅信藝術的本質不會因為地理上的區別有所改變但很顯然地

當遇到藝術創作者本身文化的信仰因素時不得不承認藝術終結論因中西方差異

而影響其有效性事實上藝術終結是一種行動是對西歐藝術史的歷史哲學的

反思但華人世界普遍保有文化及技藝保存的概念除非西方現代性思想深化中

國文化內部否則大部分的中國藝術家還是希望在傳統與創新之間取得平衡

關於終結論後的思想啟示

「這個世上沒有任何藝術比其他藝術更真實也不存在任何非得如此的形式

所有的藝術都一樣沒有優劣尊卑之分」(AEA 34)丹托美學最可貴之處在於

他對藝術多元及包容的態度而他將這種堅持付諸實際將思想集結於藝術終結

102

論從探求藝術的本質中釋放並擴大藝術的定義從此藝術沒有崇高的地位也

讓藝術史家藝術評論家著手書寫置於藩籬外藝術的事蹟研究丹托的過程並不

預設已知的論點因為國外研究丹托的學者已將論點爬梳得很多元也很完整因

此選定丹托作為研究對象時時時刻刻都擔心無法提出更新穎的論點這種焦慮

在寫完第二章時得到了舒緩因為從文本出發「細讀」的研究方法可以任意從

文本中取樣在閱讀中引發對問題意識的聯想就不會擔心議題重複的問題問

題意識不是對研究的動機或提問更不是命題命題最大的問題是預設思想的範

圍而命題也是主張並在範圍內進行論證筆者傾向在文本中無目的的漫遊與

搜尋當細讀的過程中找到問題自身就會形成問題意識塑造一種未知的場域

而不是從已知去預設立場

何謂已知就如學者卡若歸納終結論至少存在三種意義「其一藝術已經

完成其規劃從而在技術上不再有可預期的突破其二藝術進入到了無進化的階

段其三藝術按照既定規劃進化而不會成為什麼別的東西」129如果從這三點

已知的論點預設立場成為命題就不會有跨域研究的可能雖然研究的過程中

時常因為無法自發性產生議題而苦惱每當產生淤塞混亂僵持的研究狀態時

就會想要脫離核心文本嘗試在丹托其他著作中尋找線索單一的客體優先法還

是會因研究對象的性質有所侷限跟文本本身的豐富性也有一定的關係但筆者

認為只有以文本出發做第一手資料的文本分析才有辦法讓想像力發揮並

產生異於丹托研究領域的實踐遺憾的是本文因為時間上的限制無法將丹托的

重要著作融會貫通並解釋其思想的轉變與理論推導的整體過程只能單就「藝

術終結」的議題推估丹托可能的思想發展途徑此外筆者無法在有限的時間內

將當時同樣提出藝術終結理論的貝爾丁(Hans Belting1935-)納入與丹托的比較

貝爾丁與丹托提出藝術終結的時間幾乎相同若能將兩者分析比對更能突顯丹

托終結觀的獨創風格而在技術層面上的限制筆者本身並無邏輯學或數學相關

背景因而在處理邏輯工具的研究法時無法理解透徹因此可能出現邏輯上的

瑕疵甚至無法避免錯誤此有待未來研究者指正與建議

雖然本研究有諸多不足及待檢討之處也沒有提出總結性歸納丹托藝術終結

論整體思想的研究發現但卻從跨領域的方向給出研究丹托的其他可能性如果

未來的研究者也想要繼續研究丹托相關理論便可以從文中提到關於邏輯學文

化研究及反思的角度各自獨立研究丹托思想的其他面向筆者認為加入「反藝術

129 Noeumll Carroll Review in History and Theory Vol27 No3 1988

103

史學科的研究法」及「發展新的藝術評論工具」等丹托藝術史哲學研究法有助

於了解丹托在跨領域的思想上的成就丹托是一位使用了哲學分析工具的本質主

義者在其藝術終結論的思想萌芽階段不斷追問一件藝術品與一件日常物之間

的差異是什麼如果不將分析哲學當作思想派別130而是一種作為哲學工具的方

法學而目的就是為了發展出一種哲學那丹托在分析美學領域是一位成功的先

行者正如丹托晚期回顧自己的研究也發現

我的研究工作的結構基本就是分析哲學的結構我出版於 1964 年的專書

《歷史的分析哲學》的概念改變了我一些思考的方法譬如在該書中

我透過分析一種真理條件認定歷史事件的意義對於生活於其中的那些人

們是不可見的這是我用來分析藝術品概念一種外在論(Externalist)的觀

點mdash這意味著使某一外在的物品成為藝術品131

在丹托的世界觀中藝術作品的問題同樣不能借助於外觀得到回答而應該

到藝術的內在領域去尋找答案而藝術則是由藝術理論和藝術史知識組成的一個

「世界」即由上述兩個系統組成的知識整體

130 在劉悅笛〈與亞瑟丹托對話錄〉中丹托表明在分析哲學的旗號下卻囊括了太過豐富的哲

學流派哲學門類甚至是相衝突的哲學思想幾乎難以將之統合在一起甚至有論者認為根就不

存在「作為整體」的分析哲學丹托認為「嚴格來說分析哲學並不是一種哲學而是能夠用

於解決哲學問題的一套工具我認為如果沒有哲學問題那麼這些工具便沒有用處比如在我

的《歷史的分析哲學》一書中我便使用了這種工具去建構歷史語言顯著而特定的特徵其結果

就是為了去解決歷史知識的某些本質性的問題」(劉悅笛 2009 412) 131 Arthur C Danto The Abuse of Beauty Aesthetics and the Concept of Art Chicago and La Salle

Open Court 2003 p xvii

104

略語

AEAAfter the End of Art

AWArtworld

BBBBeyond the Brillo Box

EREncounter and the reflection

TCThe Transfiguration of the Commonplace

MQMing and Qing Paintings

WAIWhat Art Is

105

附錄

表 3 台灣地區專書及論文

中文譯本

2004 亞瑟丹托(Arthur C Danto)著林雅琪鄭慧雯譯《在藝術終

結之後當代藝術與歷史藩籬》台北麥田出版

2008 亞瑟丹托(Arthur C Danto)著鄧伯宸譯《美的濫用》新北

立緒出版

中文專書

2002 陳瑞文著《美學革命與當代徵候評述》台北北市美術館第

15 章〈實用主義美學與分析美學的矛盾〉

中文期刊論文

2011 廖怡琪著〈藝術終結的寓言--丹托《在藝術終結之後當代藝術與

歷史藩籬》與黑格爾《美學》的關聯性〉收於《藝術觀點》45 期

頁 119-121

2009 葉芷秀著〈丹托[Arthur C Danto]的表象與實在之辯--從語言哲學與

歷史哲學開展的藝術史觀〉收於《藝術觀點》38 期

2008 趙世琛著〈「自由」與「淡」臺灣三個藝術範例之審視--以德勒

茲「圖表」概念論丹托[Arthur C Danto]「後歷史藝術」之轉換〉

收於《藝術觀點》36 期頁 8-17

2006 蕭振邦著〈解讀《藝術終結之後》-評論丹托的美學論述〉收於

《美術學報》創刊號頁 111-135

2002 陳瑞文著〈分析哲學的藝術理論以但托的藝術詮釋為例〉收於

《藝術觀點》15 期 7 月刊頁 80-85

碩博論文

2008 黃瀞瑩著《哲學預設的問題性-丹托藝術終結論研究》高雄師範

大學美術學系

106

表 4 中國地區專書及論文

中文譯本

2001 亞瑟丹托(Arthur C Danto)著歐陽英譯《藝術的終結》南京

江蘇人民出版社

2004 漢斯貝爾丁(Hans Belting)等著常寧生譯《藝術史的終結》

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2007 亞瑟丹托(Arthur C Danto)著王春辰譯《美的濫用美學與藝

術的概念》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

2007 亞瑟丹托(Arthur C Danto)著周建漳譯《敘述與認識》上海

上海譯文出版社

中文專書

2012 張冰著《丹托的藝術終結觀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2013 梁光耀著《藝術終結者論丹托的藝術哲學》臺北五南

1986 薛華著《黑格爾與藝術難題mdashmdash段問題史》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

版社1986 年版

中文期刊論文

1996 劉方著〈藝術的淪落〉收於《自貢師專學報(綜合版)1996 年第 2 期

1999 朱國華著〈藝術終結後的藝術可能〉收於《文藝爭鳴》1999 年第 4

2002 劉悅笛著〈病樹前頭萬木春mdash評ldquo藝術終結論rdquo和ldquo藝術史終結論rdquo〉

收於《美術》2002 年第 10 期

2003 王來陽著〈藝術死亡與藝術重生〉收於《文藝評論》2003 年第 6

2004 林自棟著〈被哲學綁架了的藝術〉收於《藝術研究》2004 年13第 3

2004 刁傑著〈關於ldquo藝術終結rdquo的思考〉收於《太原理工大學學報(社會

科學版))》2004 年第 4 期

2004 李衍柱著〈藝術的黃昏與黎明〉收於《東方論壇》2004 年第 4 期

107

2004 周計武著〈現代性語境中的ldquo藝術的終結rdquo〉收於《文藝理論研究》

2004 年第 6 期

2004 曹桂生著〈現代主義後現代主義藝術的終結mdash對現代主義後現

代主義藝術進行一次系統梳理〉收於《美術》2004 年第 11 期

2005 吳豔宇著〈藝術生存還是毀滅〉收於《齊齊哈爾師範高等專科學

校學報》2005 年第 2 期

2005 彭鋒著〈藝術的皇帝新衣〉收於《裝飾》2005 年第 2 期

2005 劉譚明著〈數位化時代的文學藝術mdash對ldquo藝術終結rdquo論的思考rdquo〉收

於《中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5 年第 5 期

2005 張秀娟著〈後現代視野中的ldquo藝術終結說rdquo〉收於《社會科學》2005

年第 7 期

2006 劉悅笛著〈藝術終結之後mdash藝術的綿延之思〉南京南京出版社

2006 年版

2006 茂國著〈現代性視野中的ldquo藝術終結rdquo〉收於《江南大學學報(人文

社會科學版)》2006 年第 2 期

2006 周計武著《藝術的終結一亞瑟丹托的診斷》收於《學習與探索》

2006 年第 3 期

碩博論文

2005 周計武著《ldquo藝術終結rdquo的研究》南京大學

2008 何建良著《ldquo藝術終結論rdquo批判mdash以黑格爾到丹托》浙江大學人文學

108

參考書目

一 丹托的著作

(一) 中文譯本

亞瑟丹托(Arthur C Danto)著《藝術的終結(After the End of Art)》(歐陽英

譯)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01

亞瑟丹托(Arthur C Danto)著《在藝術終結之後當代藝術與歷史藩籬(After

the End of Art Contemporary Art and the Pale of History )》(林雅琪鄭慧雯

譯)台北麥田出版2004

亞瑟丹托(Arthur C Danto)著《美的濫用美學與藝術的概念(The Abuse of

Beauty Aesthetics and the Concept of Art)》(王春辰譯)南京江蘇人民出

版社2007

亞瑟丹托(Arthur C Danto)著《敘述與認識(Narration and Knowledge)》(周

建漳譯)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2007

亞瑟丹托(Arthur C Danto)著《美的濫用(The Abuse of Beauty)》(鄧伯宸譯)

新北立緒出版2008

(二) 外文著作

Danto AC G Horowitz and T Huhn The Wake of Art Criticism Philosophy and

the Ends of Taste Berlin G+B Arts International 1998

Danto Arthur C The Abuse of Beauty Aesthetics and the Concept of Art Chicago

Open Court 2003

--- After the End of Art Contemporary Art and the Pale of History New Jersey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1997

--- Andy Warhol New Haven Yale University Press 2009

109

--- Beyond the Brillo Box The Visual Arts in Post-Historical Perspective Los

Angeles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1992

--- The BodyBody Problem Selected Essays Los Angeles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1999

--- Connections to the World The Basic Concepts of Philosophy New York

HARPER AND ROW 1989

--- Embodied Meanings Critical Essays amp Aesthetic Meditations New York Farrar

Straus Giroux 1994

--- Encounters amp Reflections Art in the Historical Present Los Angeles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1997

--- Jean-Paul Sartre New York Viking Press 1975

--- The Madonna of the Future Essays in a Pluralistic Art World Los Angeles

Farrar Straus and Giroux 2000

--- Mysticism and Morality Oriental Thought and Moral Philosophy 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1987

--- Mysticism and Morality Oriental Thought and Moral Philosophy New York

Basic Books 1972

--- Narration and Knowledge Including the Integral Text of Analytical Philosophy of

History 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1985

--- Nietzsche as Philosopher New York Macmillan 1965

--- Nietzsche as Philosopher Expanded Edition 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2005

--- The Philosophical Disenfranchisement of Art 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1986

--- Philosophizing Art Selected Essays Los Angeles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1999

110

--- Playing with the Edge The Photographic Achievement of Robert Mapplethorpe

Los Angeles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1996

--- The State of the Art New York Prentice Hall Press 1987

--- The Transfiguration of the Commonplace A Philosophy of Art Mass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81

--- Unnatural Wonders Essays from the Gap between Art and Life New York Farrar

Straus and Giroux 2005

--- What Art Is New Haven Yale University Press 2013

二 丹托的文章

Danto Arthur C The Abuse of Beauty Daedalus 1314 (2002) 35-56

--- Analytical Philosophy Social Research 474 (1980) 612-34

--- An Answer or Two for Sparshott The Journal of Aesthetics and Art Criticism

351 (1976) 80-82

--- Art and the Text RES Anthropology and Aesthetics5 (1983) 5-13

--- Art Essence History and Beauty A Reply to Carrier a Response to Higgins

The Journal of Aesthetics and Art Criticism 543 (1996) 284-87

--- Art Evolution and the Consciousness of History The Journal of Aesthetics and

Art Criticism 443 (1986) 223-33

--- The Artworld The Journal of Philosophy 6119 (1964) 571-84

--- Basic Actions American Philosophical Quarterly 22 (1965) 141-48

--- Basic Actions and Basic Concepts The Review of Metaphysics 323 (1979)

471-85

111

--- Censorship and Subsidy in the Arts Bulletin of the American Academy of Arts

and Sciences 471 (1993) 25-41

--- Comment by Arthur C Danto Leonardo 192 (1986) 157-58

--- Commentary New Literary History 172 (1986) 275-79

--- Complex Events Philosophy and Phenomenological Research 301 (1969)

66-77

--- Concerning Mental Pictures The Journal of Philosophy 551 (1958) 12-20

--- Deep Interpretation The Journal of Philosophy 7811 (1981) 691-706

--- Depiction and Description Philosophy and Phenomenological Research 431

(1982) 1-19

--- A Dozen Years of Solitude Hilton Kramer Grand Street 53 (1986) 219-27

--- E H Gombrich Grand Street 22 (1983) 120-32

--- Embodied Meanings Isotypes and Aesthetical Ideas The Journal of Aesthetics

and Art Criticism 651 (2007) 121-29

--- The End of Art A Philosophical Defense History and Theory 374 (1998)

127-43

--- Ethical Theory and Mystical Experience A Response to Professors Proudfoot

and Wainwright The Journal of Religious Ethics 41 (1976) 37-46

--- From Aesthetics to Art Criticism and Back The Journal of Aesthetics and Art

Criticism 542 (1996) 105-15

--- From Philosophy to Art Criticism American Art 161 (2002) 14-17

--- A Future for Aesthetics The Journal of Aesthetics and Art Criticism 512 (1993)

271-77

--- Gettysburg Grand Street 63 (1987) 98-116

112

--- Historical Language and Historical Reality The Review of Metaphysics 272

(1973) 219-59

--- In Memoriam Robert Denoon Cumming The Journal of Philosophy 10111

(2004) 607-08

--- Kalliphobia in Contemporary Art Art Journal 632 (2004) 25-35

--- A Logical Portrait of the Assassin Social Research 413 (1974) 426-38

--- Masterpieces and the Museum Grand Street 92 (1990) 108-27

--- Metonymy and Transition in Carriers Writing Journal of Aesthetic Education

324 (1998) 35-43

--- Mind as Feeling Form as Presence Langer as Philosopher The Journal of

Philosophy 8111 (1984) 641-47

--- Narrative and Style The Journal of Aesthetics and Art Criticism 493 (1991)

201-09

--- Narrative Sentences History and Theory 22 (1962) 146-79

--- Narratives of the End of Art Grand Street 83 (1989) 166-81

--- Nausea and Noesis Some Philosophical Problems for Sartre October 18 (1981)

3-19

--- A Note on Expressions of the Referring Sort Mind 67267 (1958) 404-07

--- On Explanations in History Philosophy of Science 231 (1956) 15-30

--- On Historical Questioning The Journal of Philosophy 513 (1954) 89-99

--- On Moral Codes and Modern War Social Research 451 (1978) 176-90

--- Outline of a Theory of Sentential States Social Research 514 (1984) 1001-17

--- The Paradigm Case Argument and the Free-Will Problem Ethics 692 (1959)

120-24

--- The Philosophical Disenfranchisement of Art Grand Street 43 (1985) 171-89

113

--- Philosophy andas Film andas If Philosophy October 23 (1982) 5-14

--- Philosophy asandof Literature Proceedings and Addresses of the American

Philosophical Association 581 (1984) 5-20

--- Philosophy asandof Literature Grand Street 33 (1984) 151-76

--- The Pigeon within Us All A Reply to Three Critics The Journal of Aesthetics

and Art Criticism 591 (2001) 39-44

--- The Problem of Other Periods The Journal of Philosophy 6319 (1966) 566-77

--- Remembering Andre Racz American Art 122 (1998) 58-65

--- Representational Properties and Mind-Body Identity The Review of

Metaphysics 263 (1973) 401-11

--- Role and Rule in Oriental Thought Some Metareflections on Dharma and Li

Philosophy East and West 222 (1972) 213-20

--- The Seat of the Soul Three Chairs Grand Street 64 (1987) 157-76

--- Seeing and Showing The Journal of Aesthetics and Art Criticism 591 (2001)

1-9

--- Session I Lecture amp Panel Discussion The Museum as Will-to-Power

Salmagundi139140 (2003) 99-111

--- Theology as a Hermeneutical Salvaging of History Commentary New Literary

History 172 (1986) 195-98

--- The Transfiguration of the Commonplace The Journal of Aesthetics and Art

Criticism 332 (1974) 139-48

--- Translation and Betrayal RES Anthropology and Aesthetics32 (1997) 61-63

Danto Arthur C et al In Memoriam James J Walsh The Journal of Philosophy

1005 (2003) 272

114

Danto Arthur C and Sidney Morgenbesser Character and Free Will The Journal

of Philosophy 5416 (1957) 493-505

Danto Arthur C and Shrin Neshat Shrin Neshat BOMB73 (2000) 60-67

Danto Arthur C and Florence Perronin Grand Article Le Corps Dans La

Philosophie Et Lart Citeacutes26 (2006) 129-44

Danto Arthur Coleman Ming and Qing Paintings 1989 469

三 研究丹托的相關文獻

(一) 外文著作

Carrier D Danto and His Critics Art History Historiography and after the End of

Art Conn Wesleyan University 1998

Haapala A J Levinson and V Rantala eds The End of Art and Beyond Essays

after Danto New Jersey Humanities Press 1997

Herwitz DA and M Kelly eds Action Art History Engagements with Arthur C

Danto 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2007

Rollins M eds Danto and His Critics Mass Wiley 2012

(二) 外文期刊論文

Ammerman Robert Mr Danto on Expressions of the Referring Sort Mind 68271

(1959) 401-03

Ankersmit F R Danto on Representation Identity and Indiscernibles History and

Theory 374 (1998) 44-70

--- Danto History and the Tragedy of Human Existence History and Theory 423

(2003) 291-304

115

Bacharach Sondra Can Art Really End The Journal of Aesthetics and Art

Criticism 601 (2002) 57-66

Brand Myles Danto on Basic Actions Noucircs 22 (1968) 187-90

Carrier David Danto and His Critics After the End of Art and Art History History

and Theory 374 (1998) 1-16

--- The Era of Post-Historical Art Leonardo 203 (1987) 269-72

--- Gombrich and Danto on Defining Art The Journal of Aesthetics and Art

Criticism 543 (1996) 279-81

--- a Thought Experiment for a Book to Be Called Failure in Twentieth-Century

Art] Reply to Arthur C Danto Richard Kuhns and James Elkins Journal

of Aesthetic Education 324 (1998) 51-59

--- Why Art History Has a History The Journal of Aesthetics and Art Criticism

513 (1993) 299-312

Carroll Noeumll Danto Style and Intention The Journal of Aesthetics and Art

Criticism 533 (1995) 251-57

--- The End of Art History and Theory 374 (1998) 17-29

Davis Whitney When Pictures Are Present Arthur Danto and the Historicity of the

Eye The Journal of Aesthetics and Art Criticism 591 (2001) 29-38

Doig James Conroy Danto on Knowledge The Review of Metaphysics 292 (1975)

307-21

Forsey Jane Philosophical Disenfranchisement in Dantos the End of Art The

Journal of Aesthetics and Art Criticism 594 (2001) 403-09

Goehr Lydia Afterwords An Introduction to Arthur Dantos Philosophies of History

and Art History and Theory 461 (2007) 1-28

Gur Golan The Spectre of the End Musical Avant-Gardism and the Philosophical

Turn International Review of the Aesthetics and Sociology of Music 422

(2011) 267-84

116

Hartt Julian N Reflections on Arthur Dantos Commentary New Literary History

172 (1986) 199-201

Herwitz Daniel The Journal of Aesthetics and Dantos Philosophical Criticism The

Journal of Aesthetics and Art Criticism 512 (1993) 261-70

Higgins Kathleen Marie Whatever Happened to Beauty A Response to Danto

The Journal of Aesthetics and Art Criticism 543 (1996) 281-84

Hilmer Brigitte Being Hegelian after Danto History and Theory 374 (1998)

71-86

Kelly Michael Essentialism and Historicism in Dantos Philosophy of Art History

and Theory 374 (1998) 30-43

Kelly Michael and Arthur C Danto Arthur C Danto BOMB72 (2000) 84-89

Kennick W E Theories of Art and the Artworld Comments The Journal of

Philosophy 6119 (1964) 585-87

Kudielka Robert According to What Art and the Philosophy of the End of Art

History and Theory 374 (1998) 87-101

Lesher James H Danto on Knowledge as a Relation Analysis 304 (1970) 132-34

McCullagh C B Narrative and Explanation in History Mind 78310 (1969)

256-61

Mitchell Jeff Danto Dewey and the Historical End of Art Transactions of the

Charles S Peirce Society 254 (1989) 469-501

Sartwell Crispin Aesthetic Dualism and the Transfiguration of the Commonplace

The Journal of Aesthetics and Art Criticism 464 (1988) 461-67

Seel Martin Art as Appearance Two Comments on Arthur C Dantos after the End

of Art History and Theory 374 (1998) 102-14

Shapiro Gary Deaths of Art David Carriers Metahistory of Artwriting

Leonardo 252 (1992) 189-95

117

Shirley Edward S Why the Problem of the External World Is a Pseudo-Problem

Santayana and Danto The Journal of Speculative Philosophy 44 (1990)

298-309

Sparshott F E Some Questions for Danto The Journal of Aesthetics and Art

Criticism 351 (1976) 79-80

Taylor Paul C Malcolms Conk and Dantos Colors or Four Logical Petitions

Concerning Race Beauty and Aesthetics The Journal of Aesthetics and Art

Criticism 571 (1999) 16-20

Tilghman B R Danto and the Ontology of Literature The Journal of Aesthetics

and Art Criticism 403 (1982) 293-99

Tormey Alan Transfiguring the Commonplace The Journal of Aesthetics and Art

Criticism 332 (1974) 213-15

Varet Gilbert Complexity and Ambiguity Some Observations on Professor Dantos

Complex Events Philosophy and Phenomenological Research 301 (1969)

78-83

Weberman David The Nonfixity of the Historical Past The Review of Metaphysics

504 (1997) 749-68

Weingartner Rudolph H Danto on History Philosophy and Phenomenological

Research 281 (1967) 100-13

Wertz S K The End of Art Revisited Journal of Aesthetic Education 464 (2012)

13-19

--- The National Endowment for the Arts and Its Opposition Dantos Argument for

Art for Our Sake Journal of Aesthetic Education 413 (2007) 111-17

Wilkins Burleigh T The Limits of Historical Knowledge Analysis 312 (1970)

58-62

(三) 中文著作

張 冰《丹托的藝術終結觀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2

118

梁光耀《藝術終結者論丹托的藝術哲學》臺北五南2013

(四) 中文期刊論文

陳瑞文〈分析哲學的藝術理論--以但托(Arthur Danto)的藝術詮釋為例〉《藝術

觀點》15 期2002 年頁 80-85

梁光耀〈丹托的藝術終結論〉《哲學與文化》37 卷 5 期總號 4322010 年

頁 173-189

梁光耀〈丹托的藝術定義〉《哲學與文化》40 卷 6 期總號 4692013 年頁

143-162

廖怡琪〈藝術終結的寓言--丹托《在藝術終結之後當代藝術與歷史藩籬》與

黑格爾《美學》的關聯性〉《藝術觀點》45 期2011 年頁 119-121

蕭振邦〈解讀《藝術終結之後》--評論 Danto 的〝美學〞論述〉《美術學報》

1 期2006 年頁 111-135

(五) 中文碩博論文

何建良《ldquo藝術終結論rdquo批判mdash以黑格爾到丹托》浙江浙江大學人文學院博

士論文2008

周計武《ldquo藝術終結rdquo的研究》南京南京大學2005

黃瀞瑩《哲學預設的問題性-丹托藝術終結論研究》高雄高雄師範大學美術

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2008

四 其他相關索引文獻

(一) 外文著作

Cohen Morris Raphael and Ernest Nagel An Introduction to Logic and Scientific

Method New York Harcourt Brace and Company 1934

Crimp Douglas and Louise Lawler On the Museums Ruins Cambridge Mass MIT

Press 1993

119

Greenberg Clement A New Installation at the Metropolitan Museum of Art and a

Review of the Exhibition Art in Progress The Collected Essays and Criticism

Vol 1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88

Greenberg Clement and John OBrian The Collected Essays and Criticism Vol 4

Vol 4 Chicago London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93

Haapala Arto Jerrold Levinson and Veikko Rantala The End of Art and Beyond

Essays after Danto Atlantic Highlands NJ Humanities Press 1997

Hegel Georg Wilhelm Friedrich Aesthetics Lectures on Fine Art Trans Knox T M

Oxford Clarendon Press 1975

Hegel Georg Wilhelm Friedrich and J Sibree The Philosophy of History New York

Willey Book Co 1944

Jimenez Marc La Critique Crise De Lart Ou Consensus Culturel Collection

DestheTique Paris Klincksieck 1995

Kant Immanuel Critique of Judgment Trans J H Bernard New York Hafner Pub

Co 1951

Kuhn Thomas S et al The Structure of Scientific Revolutions Taipei Yuan-Liou

Publishing Co Ltd 1997

Margolis Joseph The Eclipse and Recovery of Analytic Aesthetics Analytic

Aesthetics Ed Shusterman RichardOxford B Blackwell 1989 161--89

Podro Michael The Critical Historians of Art New Haven Yale University Press

1984

Riegl Alois Problems of Styles Foundations for a History of Ornament Trans Kain

Evelyn New Jersey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1992

Rollins Mark Danto and His Critics Chichester Oxford Malden Wiley-Blackwell

J Wiley amp Sons 2012

Stokes Adrian Art and Science A Study of Alberti Piero Della Francesca and

Giorgione New York Book Collectors Society 1949

Taylor Charles Philosophical Arguments Cambridge Mass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95

Winckelmann Johann Joachim Thoughts on the Imitation of Greek Works in

Painting and the Art of Sculpture Johann Joachim Winckelmann on Art

120

Architecture and Archaeology Trans Carter David New York Boydell and

Brewer 2013 31-56

Woumllfflin Heinrich Principles of Art History the Problem of the Development of Style

in Later Art New York Dover Publications

Woumllfflin Heinrich and Marie Donald Mackie Hottinger Principles of Art History

The Problem of the Development of Style in Later Art New York Dover

1950

(二) 中文著作

朱光潛《西方美學史》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2

朱 剛《二十世紀西方文藝文化批評理論》台北揚智文化2002

吳 風《藝術符號美學蘇珊朗格符號美學研究》北京北京廣播學院出版社

2002

洪漢鼎《當代分析哲學導論》台北五南2008

陳瑞文《美學革命與當代徵候評述》台北北市美術館2002

陳瑞文《阿多諾美學論雙重的作品政治》台北市五南2010

劉悅笛《分析美學史》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9

鄭勝華《製造藝術論古德曼的藝術哲學》台北政大出版社2013

(三) 外文期刊論文

Carroll Noeumll and David Carr Time Narrative and History History and Theory

273 (1988) 297

Hilmer Brigitte Being Hegelian after Danto History and Theory 374 (1998)

71-86

Roger Fry The French Post-Impressionists Vision and Design London Chatto amp

Windus 1937 156-59

Sparshott Francis Review Danto and His Critics by Mark Rollins The Journal of

Aesthetics and Art Criticism 524 (1994) 482-83

121

(四) 中文期刊論文

王 峰〈美學語法後期維特根斯坦的美學旨趣〉《中國人民大學學報》6 期

2013頁 115-122

  • 封面_論文
  • 碩士學位論文全文_F_修_內文pdf

II

Abstract

The purpose of this paper is to study the issues of interdisciplinary philosophy

science culture and art which Dantos End of Art touches on These issues include

the history of artistic progress the use of art analysis tools decentralization and

cross-cultural issues The paper also attempts to address the special characteristics of

Dantos literary style Dantos breakthrough in artistic epistemology methodology and

the influence of the End of Art as well as other issues In the second chapter The

Reason for the End of the History of Artistic Progress the author analyzes the

problematic nature of art history itself and the limitations of the methodology of art

history Reasons for the end of this progressive history are also summarized Chapter

3 is titled Dantos Philosophy of Art History Research Methodology and Analytical

Tools For the sake of understanding Dantos formation of art philosophy this section

looks at the logical analysis and analytical tools of his process This section suggests

that the use of analytical aesthetic tools is the experimental deduction which

allowed Danto to develop a new art history methodology and that this deduction has

been verified In the fourth chapter it is necessary to discuss the existence of notions

in American and European art philosophy regarding De-centered Anti-Modern and

Inclusiveness as well as other important cultural thoughts This section also

discusses whether there are external motives which constitute barriers or forms of

anti-art practices The last chapter takes into account the authors own Chinese

cultural background and uses Chinese art as an example to re-examine and reflect

upon the globalization of the End of Art philosophy and Essentialism issues

Keywords Danto end of art progressive art history analytic philosophy

interdisciplinary

III

誌謝

一個月前容易緊張的體質又加上身體過度操勞終究在口試前不敵身心壓

力發燒掛急診隔幾天直接口試彷彿昨日真是難忘的經驗但最艱難的狀

態已經度過現在只剩下滿滿的感謝

回憶大二第一次接觸美學時那種無法理喻和百思不得其解的頭緒糾成的

一團亂麻憑著那股簡單的衝動「我想弄明白」竟讓我來到了提筆致謝的階段

寫作的歷程沒有捷徑只有漫長的耐心及執著才有辦法在這個實用至上的年代

擁有自己最純粹的理想

「純粹」是我的指導教授陳瑞文老師一直不斷提醒我的箴言可惜我還是受

其他的興趣還有凡俗的事物給牽絆延宕原本計畫兩年就能畢業的理想狀態三

年半的研究所學歷中有一年我選擇去師大附中擔任實習老師天真以為論文寫

作能與實習兼顧沒想到不但沒有把論文完成還中斷了論文寫作的心情與思路

感謝陳瑞文老師在我回研究所繼續寫作的過程中扮演支持與鼓勵的角色讓停機

一年的我在最短的時間內復原每週固定的進度繳交與討論及最終衝刺階段的

鞭策都是書寫的重要過程

感謝姜麗華老師擔任我大綱口試及最終口試的委員在我論文修改的階段

給予最細膩與詳盡的建議使本論文得以補足疏漏之處

感謝廖仁義老師在大綱口試時給予我很多美學上的啟發與反思對於美學

的歷史有更多的了解

感謝許瀞月老師從自己求學的經驗中提出對美國的看法幫助我理解丹托

寫作的文化背景從中得到許多啟發也幫助我釐清一些疑惑

感謝最好的同門戰友姍蒲秀蓁在論文寫作的前兩年互相鼓勵與支持雖

然我「臨陣脫逃」看著妳們早早畢業好羨慕最後孤軍奮戰算是我活該感謝

最美麗的子綺總是帶給我無限的歡笑與驚喜感謝不時會在走廊及課堂上遇到

的欣昀雅婷佳靜阿芝家珩學姊及繼錚學長你們的寒暄及微笑都是這

段日子中最溫暖的回憶

當然要感謝每天督促我寫論文接送我上下課把家事都做完讓我專心寫作

的老公傳傑還有無限支持女兒夢想的媽媽及爸爸沒有你們就沒有今天的我

希望我不會讓你們失望

最後我向亞瑟middot丹托致敬您帶給世人最好的藝術啟發願您長眠

思樺 2017219 寫於台北

IV

目錄

第一章 緒論 1

一 研究動機與目的 1

二 研究方法 5

三 文獻回顧 14

(一) 丹托相關研究 14

(二) 丹托思想養成及其著作 19

四 論文研究限制 25

第二章 丹托藝術進步歷史的終結理由 26

一 前言 26

二 線性的進步發展問題以里格爾的裝飾藝術史為例 27

三 繪畫的自我意識階段以其詮釋學的問題 29

四 葛林伯格的本質論對丹托進步史觀終結理由的功能 32

五 佛萊的批評對丹托進步史觀終結理由的功能 35

六 製造滌清屬性的歷史之問題 37

七 結語 40

第三章 丹托藝術史哲學分析工具與相關議題 42

一 前言 42

二 工具一藝術終結與繪畫終結不等式 43

三 工具二非 Q 則 P 47

四 工具三風格矩陣的問題 50

五 丹托的「本質論」成為藝術的必要條件 53

六 卡若論丹托理論循環論證的問題 57

七 結語 60

第四章 藝術終結去中心反現代與包容他者 63

一 前言 63

二 藝術史一道具有排他性的牆 63

三 戰後美術館性質的轉變 67

四 異族藝術與反中心論 71

五 普普藝術與深層社會結構 73

六 多元徵候之泛性別特徵與其限制 77

七 結語 79

第五章 反思丹托終結觀以中國藝術為例 81

V

一 前言 81

二 〈序〉中丹托書寫中國藝術動機與限制 82

三 論中國繪畫中的「互文性」 85

四 複驗中國西歐藝術史模型 89

五 文化認同的磨合與多重攪動 93

六 結語 96

第六章 結論 98

略語 104

附錄 105

參考書目 108

一 丹托的著作 108

(一) 中文譯本 108

(二) 外文著作 108

二 丹托的文章 110

三 研究丹托的相關文獻 114

(一) 外文著作 114

(二) 外文期刊論文 114

(三) 中文著作 117

(四) 中文期刊論文 118

(五) 中文碩博論文 118

四 其他相關索引文獻 118

(一) 外文著作 118

(二) 中文著作 120

(三) 外文期刊論文 120

(四) 中文期刊論文 121

VI

圖目錄

圖 1 客體優先的研究架構 6

圖 2 論文研究程序 10

圖 3 任熊(清)〔自畫像〕紙本設色1775 X 788 CM北京北京故宮博物院 95

圖 4 郎世寧(清)〔八駿圖〕絹本設色1393 X 802 CM台北國立故宮博物院 95

圖 5 高其佩(清)〔高岡獨立圖軸〕紙本設色709 X 383 CM北京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95

資料來源皆為作者自編

VII

表目錄

表 1 《丹托與他的評論者》作者及文章整理 17

表 2 丹托著作一覽表 22

表 3 台灣地區專書及論文 105

表 4 中國地區專書及論文 106

資料來源皆為作者自編

1

第一章 緒論

一 研究動機與目的

本文的研究對象是亞瑟丹托(Arthur Coleman Danto1924-2013)的「藝術

終結論」研究丹托思想的動機便建立在藝術終結論在時代背景上的特殊位置以

及丹托書寫藝術終結論的文體上藝術終結論為一種客觀敘述系統用以紀錄藝

術事件發展的知識論其知識體積範圍廣度與複雜的程度是值得仔細研讀與進

一步展開研究的文本以丹托的角度看待藝術史發展的未來從而了解丹托對未

來的看法如何影響我們對當代藝術發展的了解有很大的幫助藉由把「未來」視

為與「個人作為」有直接因果關係的一連串可能發生的事件前人們實際上在設

法將他們的「現在」加以組織而這樣組織的過程是我所好奇與感興趣的「藝

術」與「歷史」還有「哲學」的關聯究竟是什麼什麼時候開始藝術能夠擁有歷

史藝術終結的對象真的是藝術本身嗎如果不是丹托的藝術終結論作為一種

論述背後的方法學是什麼

這些問題都隨著對丹托的研究進程而逐漸展開丹托藝術史哲學中富含困惑

性問題性及內部論述潛在的多重性由差別的元素mdash藝術事件年代人物

之間的關係中找到「相對」的解釋因此許多學者企圖找到丹托對藝術終結論

一以貫之的核心思想時常常徒勞無功因為丹托定義藝術終結的思想從來就沒

有絕對的解答只有訴求及方法上的實踐將藝術世界看作一個實驗場域丹托

眼中的藝術史更具有哲學意味其著作涵蓋了分析哲學大陸哲學歷史哲學

知識理論行動哲學哲學概論藝術哲學美學東方思想倫理學等廣大的

領域所涉獵門類之廣實為黑格爾(Georg Wilhelm Friedrich Hegel1770-1831)

以來的哲學家之所罕見

丹托的藝術終結論時常因為字面上的終結意味鮮明而淪為以多元文化論為

主題性文章的起頭語標榜「藝術終結之後什麼都可以是藝術」或「語言學轉

向」的重要依據事實上丹托相信他關於「藝術終結」的文字是「一種剝奪

藝術權利的形式」「它假定自身的哲學就是藝術所追求的結果藝術通過最終

成為哲學來實踐其使命」藝術隨著它本身的哲學而出現終結1然而一般大

1 Arthur C Danto The Philosophical Disenfranchisement of Art p 107

2

眾將藝術終結論過於簡單化的結果可能導致對丹托藝術史觀的誤讀甚至認為

丹托提出藝術死亡等謬論

謬誤的起源可能來自黑格爾的終結命題(藝術消亡論)中文中的「消亡」有

死亡的意思存在然而丹托確實透過黑格爾的世界觀揭露西歐繪畫史的單線

性鏈狀結構繪畫的典範隨著時代的演化較早的歷史敘述不斷堆疊積累形成堅

不可摧的傳統將較晚出現的歷史可能性排除在外使藝術史自成為一套序列的

系統但是丹托的藝術終結論與黑格爾的終結論2有著截然不同的目的訴求

前者希望藝術從此不再受到藝術史結構束縛後者認為藝術和宗教在哲學中才發

展為最高形式

人不可能預測所有的結果因此觀察前人如何看待他們的未來的價值便是

身處在歷史的至高點上窺知前人的未來與後來究竟如何演變丹托在提出「藝

術終結」時也不知道自己就正身處在現代主義和後現代的轉捩點上但丹托敏

銳察覺一股反動的藝術力量而提出數篇關於終結論的文章3丹托的藝術終結

論並非歷史上第一次的終結宣稱但他無疑是最貼近當代的一次終結性的描繪

國內外研究指出丹托是以黑格爾「終結論」得到啟發並產生延續性的思辨

黑格爾對終結現象的闡述「藝術的形式已不復是精神的最高需求了它在歷史

上的意義偏向觀念的藝術性質從哲學上理解藝術是什麼」4視為當代藝術的

主要特徵哲學的思維引領藝術發展的去向對身處當代的我來說已不是稀奇

之事但處於 1960 年代的丹托卻有如此先見之明令人不可思議又或許後現代

2參見 Aesthetics Lectures on fine art(I) p103藝術的形式已不復是精神的最高需求了它在歷史

上的意義偏向觀念的藝術性質從哲學上理解藝術是什麼 We may well hope that art will always

rise higher and come to perfection but the form of art has ceased to be the supreme need of the spirit

No matter how excellent we find the status of Greek gods no matter how we see God the Farther

Christ and Mary so estimably and perfectly portrayed it is no help we bow the knee no longer〔before

these artistic portrayals〕 3丹托的「藝術終結論」散見於其著作中以多種脈絡與主題進行闡述在《藝術的哲學性剝奪》

(The philosophical Disfranchisement of art)《藝術狀態》(The state of art)《遭遇與反思歷史性

當代中的藝術》(Encounter and ReferencesArt in the Historical Present)《在藝術終結之後-當

代藝術與歷史藩籬》(After the End of Artcontemporary art and the pale of history)與《哲學化的藝

術》 (Philosophizing Art)中皆重複提及其中《藝術的哲學性剝奪》 (The philosophical

Disfranchisement of art)為首次將終結觀點提出而《在藝術終結之後-當代藝術與歷史藩籬》

(After the End of Artcontemporary art and the pale of history)則是對藝術終結最完整也最詳盡的著

作 4參見 Aesthetics Lectures on fine art(I) p103We may well hope that art will always rise higher and

come to perfection but the form of art has ceased to be the supreme need of the spirit No matter how

excellent we find the status of Greek gods no matter how we see God the Farther Christ and Mary so

estimably and perfectly portrayed it is no help we bow the knee no longer〔before these artistic

portrayals〕

3

的時代敘述在不久的將來又再被另一股反動的力量所推翻種種因素促使我對藝

術史線性發展持續斷裂重組的模式產生研究的動機

一頭栽入丹托關於藝術終結的文字之後發現丹托處理藝術史所用的文體結

構非常特殊有別於一般的文獻學的程序步驟丹托的文字帶出龐大對哲學和美

學的知識以案例堆疊的方式呈現問題的各個面向一方面理解對藝術的看法

一方面想要探索其在問題之外所夾的龐大知識體是特殊的一種追溯類比和比

較的思考模式以客體為優先的書寫模態引導讀者釐清終結論對於當代藝術的

影響不直接加以批判而是以作品的角度歷史的角度揭開藝術的問題丹

托之所以能大膽預言藝術的終結仰賴藝術問題與議題之間的邏輯推演以及大量

的舉證關係筆者因而對丹托分析歷史的方法產生高度興趣作為分析哲學家的

丹托究竟如何將藝術史當中哲學性思維體現於藝術終結論中

筆者回顧丹托相關的文獻後發現當代學者往往聚焦於藝術終結論的內部價

值但卻忘丹托作為分析哲學家的重要身分丹托在分析美學的歷史上占有重要

地位在《分析美學的衰落與恢復(The Eclipse and Recovery of Analytic Aesthetics)》

中作者將比爾斯利 (Beardsley)古德曼 (Goodman)丹托與馬戈利斯 (Joseph

Margolis)譽為分析美學最有建樹的四大家5分析哲學觸及美學的問題受到羅

素(Bertrand Russell 1872-1970)及維根斯坦(Ludwig Wittgenstein 1889-1951)等早

期分析哲學家影響丹托繼承語言學分析的方法論並將分析邏輯工具直接應用

於藝術作品得到的是全新的認識藝術的方法論

從分析哲學歷史敘事到分析美學丹托在劉悅笛〈與亞瑟丹托對話錄〉

中回顧自身的研究成果時認為《平凡事物的轉化一種藝術哲學 (The

Transfiguration of the Commonplace A Philosophy of Art)》《藝術終結之後》及

《美的濫用》為丹托哲學研究最重要的三本著作《平凡事物的轉化》是關於「本

質論的」也就是在討論「什麼是藝術」一個關於「不可辨識性」(indiscernibility)

的哲學辨別問題《藝術終結之後》是關於藝術史哲學(philosophy of art history)

的從歷史哲學的視角重新透視藝術史而《美的濫用》是直接關於「美學」的

(劉悅笛2009421)可以說丹托的思想研究囊括藝術史分析哲學及美學

是藝術歷史哲學的綜合體丹托本人也希望藝術終結的研究成果能夠跨領域作為

一種新的認識藝術方法樣貌「主觀上我希望能用系統性的方式連結我的哲學

5 Joseph Margolis The Eclipse and Recovery of Analytic Aesthetics in Analytic Aesthetics ed

Richard Shusterman (Oxford 1989) pp161-189

4

想法將作為這個問題之起源的歷史哲學與這個問題所積累的藝術哲學融於一

爐」(AEA xv)

最終到底丹托真正想解決的藝術問題是什麼作為一般讀者除了知曉藝術

終結之後的藝術富含多元的徵候藝術終結不等於藝術死亡之外還能從丹托大

量的藝術論述及思想當中得到那些啟示丹托預言的「後歷史時代」是否全然成

真藝術終結之後的藝術應保持何種存在的狀態多元有其限制嗎難道藝術

史的終結真的是普世的共衍徵丹托是美國本位者嗎

而對於這些大問號先不直接進行對命題的設想不直接預設立場而是從

文本中尋找問題意識在形成論文的過程中會因接觸文本的性質而產生不同的

議題而每一個議題都有相關的問題意識筆者將問題意識的討論歸納如下

第一個議題討論的問題是「丹托文體風格的特殊性」相對於歐陸哲學

的文體表現丹托從英美哲學繼承而來的分析方法英美分析哲學與歐陸哲學一

直是美學場域主要的兩大區塊能夠促成美國與歐陸之間的對話丹托肯定是重

要的橋樑之一但是他到底用甚麼樣的方法去呈現兩種完全不同脈絡的美學場域

並且發展出自己的一套分析美學風格

第二個討論的問題是丹托在藝術認識論上有哪些方法學的突破呢丹托在

藝術分析上的突破到底跨足了哪些領域什麼是「跨界」呢是跨時空跨文

化還是跨學科還是都有

最後要延伸討論的問題是關於西歐藝術領域之外的藝術終結論影響性從

筆者自身的文化背景角度去看待以西歐為討論主體的藝術終結論對台灣或是華

文的學術領域或甚至「全球化」「現代性」的議題可以有哪些反思與討論

為了更完整理解丹托對藝術史終結的哲學思路本文將丹托的藝術終結論思

想置於更多元跨領域跨文化的範圍審視因為丹托美學與藝術哲學所涉及的

層面絕非僅僅由「布瑞洛盒」的作品問題性出發其背後夾帶的反中心方法

學轉向分析美學工具的應用及本質論的思想所衍生的問題也須逐一被討論

5

二 研究方法

問題意識是隨研究開展逐漸演化而來因此本文研究法採取「無預設」「無

目的」的問題意識形成方式在研究的過程中將自發性形成議題及問題並以平

行的方式發展成文章以下為本文預先設想操作的研究法

本文採取的方法則是沿用新批評(New Criticism)6的「細讀法」(close reading)

並結合科學經驗主義的方法論7以理解歸納與分析為基本態度在論文形成

之前採「細讀」的摘要法有助於理解客體優先的方法學並加入中英參照

提高資料佐證的可信度爾後再對摘要的文字進行分析擴張思想本論文的研

究法具體程序如下( 1 )細讀文本並摘要以丹托終結論文本中的詞句和論點為

對象仔細審視並觀察貼近其中詞彙的深意揭開語句之間對問題的指涉徹

底了解文本中的操作模式形成大量的文字與分析內容( 2 )將摘要分類並製造

議題從量化的摘要當中找出帶有議題性的小標藉由小標所引出更大的範圍

形成大標由議題來貫穿各個面向科學實證其實是經驗論的法則實證主義最

重要的就是觀察對象物提出假設最後得到證明客體優先的研究法中「議

題」是重要的節點透過議題指向對象物的特徵以明辨對象物在議題敘述結構

中所傳遞的真相( 3 )由客體部署與串接議題議題與議題之間無明顯線性關係

每個議題都是獨立的客體並將相關場域的相對物納入討論使議題文本內部與

外部產生交互對話的結構並加入客觀的分析語句最後運用語句的連接詞成

為結構完整並可閱讀的塊面體( 4 )放入歷史的關係網脈為了突顯丹托終結論

的特殊性透過古今中外的相關藝術理論與哲學思想分析比較試圖將丹托的論

點拉至更高的視野在差異之中突顯他的意義與定位具體步驟如下圖所示

6新批評(New Criticism)是一種關注文本主體的形式主義批評認為文學研究應以作品為中心

對作品的語言構成意象等進行細緻的分析但新批評從來便不是一個統一的流派是由後來

的文論史家對 20 世紀 2030 年代以來在英美新興的批評傾向的一種概括 7在哲學的認識論分成兩種一種是經驗論一種是理性主義本文採用的是典型的經驗論

6

當「議題」被視為研究客體的主要連接物時它同時具備了兩種特徵1

議題的知識特性2議題形成的方式的特殊性首先議題知識的特性可以從議

題出發多點的碰觸各類型不同的場域以及延展其知識的深度和廣度議題具備

自身展開的能力非先預設主幹與支架而是由議題與文本之間交互關聯而產生

自主地揭露形成不同特性的點狀式議題在經由分類將議題逐漸串接而成議

題的好處是知識的多角度類似神經元網狀鋪張整個訊息的關係網脈而自成系統

並給出答案或有效的機制再者議題形成的方式的特殊性先以文獻學的方式

充分理解文本的意圖從閱讀摘錄歸納及分析直到每個章節都充分了解

從中發現對象物的思想脈絡發散性的提出議題再對議題所標示出的文本位置

進行分析將集中的章節拉出不同面向的議題多樣的議題形成點狀最後凝聚

成面狀的大議題形成一個「非我」的論述場域也就是說讓議題之間形成的

問題場域來決定論述的發展方向及所需的材料反向的操作逐漸形成研究的途徑

由下而上從小標中標到大標最終形成研究的宗旨以及題目

本文使用的研究法在藝術批評場域被稱之為「客體優先的方法論」也可稱

作「作品中心論」或「文本中心論」不同於一般藝術史文獻分析的方式是「由

下而上」的反向操作問題的處理模式為何本文所使用的研究方法必須是「由下

而上」而非一般文獻學使用的研究方法「由上而下」呢這個問題可以追溯十

六世紀瓦薩利(Giorgio Vasari1511-1574)的《藝術家傳記》所確立的藝術史

詮釋的方法論並將藝術史的歷史從契馬布埃(Giovanni Cimabue1240-1302)到

米開朗基羅(Michelangelo di Lodovico Buonarroti Simoni1475-1564)分成三個時

期童年期中年期與成熟期雖然這是藝術史上首度出現的整體性方法論但

瓦薩利詮釋的藝術家及作品觀點還是以他的個人興趣也就是「批判性表達方式」

圖 1 客體優先的研究架構

7

(critica operative)為主此藝術史研究方法雖然不客觀卻一直沿用至今對於

整個歐洲研究藝術史的方法影響極大真正奠定藝術史基礎根基並將其視為一

門獨立的學問的學者是十八世紀的溫克爾曼 (Johann Joachim Winckelmann

1717-1768)他嘗試寫過不再以藝術家傳記為對象而是以造型與形式美感作為

撰寫的標準的相關藝術史著作8但卻沒能成為真正的主流

十九世紀以黑格爾思想為首的詮釋學發展再次影響整個歐洲藝術史詮釋的

發展黑格爾將藝術的歷史分成象徵古典及浪漫三個時期將美學與藝術史視

為一體並發展出「心靈進化論」也是「絕對精神演化論」(absolute spirit)

「由上而下」一以貫之的詮釋模式藝術史成為一種線性進步的歷史再加上早

年瓦薩利以藝術家傳記作為描述主體的研究法以及「鑑賞學」所使用的描述

分析解釋與判斷四個循規蹈矩的鑑賞方法就構成了當今最為穩固而有系統

性基礎的藝術史學研究法

傳統藝術史研究法最大的問題是它將刪除類似於大敘述的近似值使藝術世

界的全貌無法被完整呈現只有符合時代的代表性經典能夠成為藝術史的研究對

象文史批評進入二十世紀初即是攻擊從黑格爾以來到馬克思的哲學傳統將

文章作為對現實的反映崇尚的是反映內容而不是理解反映的手段和方法所以

文獻本身所給出的存在性質並沒有引起關注關鍵的不是內容而是方法二十

世紀初的文學領域中產生了一種新的批評方法名為「英美新批評」

(Anglo-American criticism)主張將文本視為優先探討的對象製造「非個性化」

的場域這樣的優點能更接近科學的狀態客觀理性的角度分析研究對象新批

評認為要達到充分理解文本語詞中的概念必須要先「細讀」(close reading)

而「細讀法」不單單只是一種文本研讀方法而包含了一種知識論9表明一次

大戰之後英美知識份子對社會現況的思考新批評致力於尋找文本的本質給文

本獨立展現的身分採用科學主義作為輔助的研究法以客觀具體可實證為

依據建立了系統性的閱讀理論與思辨模式也提供了一套文本分析的策略與方

以上是本文預計要實踐的研究模型是理想化的結果真正進入文本世界進

行摘要節錄與形成問題意識的過程並非如此線性及簡化其複雜蜿蜒的路

81755 年《關於模仿希臘繪畫和雕塑品之省思》(Thoughts on the Imitation of Greek Works in Painting

and Sculpture)及 1764 年《古代藝術史》(History of Ancient Art) 9 朱剛著《二十世紀西方文藝文化批評理論》台北揚智文化2002頁 56-57

8

徑遠遠超過線性的研究法能夠乘載的因此筆者將分階段詳述分析方法及研究歷

首先「細讀法」的精神是貼近文字用非常緩慢的速度閱讀原典中的細節

與深意文本中每一行文字每一個段落具有功能都含有丹托的意念及欲傳達

的訊息這些訊息可大可小但都是環繞著論點進行書寫細讀法優點是完全

從原典得到研究心得是對第一手資料的想法不會參雜他人的研究論點使焦點

混淆也能從作者的書寫習慣去感受文章的個性例如丹托的文字就給人感覺邏

輯性很強強調文法的正確性以及可閱讀性詩化或是模糊的語言較少表現

不會有形上學語言纏繞的問題丹托給我感覺是數學家是科學家的語言表達方

式客觀而不夾雜情感但每一段落都有想要推論的議題及假說

丹托的文體結構與思想脈絡受分析哲學影響(analytic philosophy)丹托在分

析哲學的脈絡上屬於後期維根斯坦的時代維特根斯坦的哲學是一種防禦性的哲

學希望通過澄清語言的使用來達到哲學的真正推進從維特根斯坦思想對美學

觀念的影響來看美學放在一個新的基礎上開拓發展可以視為一種建構只是

這一建構不再是像先前美學那樣為某種現象提供一勞永逸的解釋模型也不是從

人的內心中挖掘出某種共同的情感作用機制而是從某些位於共同的藝術遊戲或

審美遊戲中的實踐出發尋找到一些穩定的規則這些藝術規則或審美規則都帶著

語境而不是超語境的有適用範圍或作用方式不具有抽象的本質性特徵現

代藝術哲學從維特根斯坦出發又超出了單純語言學走向了語言學與社會學相

結合的境界10

在這樣的時代下任何事物都能被當作待解釋的客體尤其是有著千百年累

積堅不可摧的藝術傳統當時代對藝術產生顛覆過往的好奇心是時代自由的開

放性賦予書寫者背離道統的權利在書寫的程序上出現了類似科學方法與邏輯的

語言等符號的應用以問題當作解決時代詮釋方法的起點最終希望找出藝術本

質的答案這樣語句的使用及方法能夠成功避免形而上的牽引以及歐陸美學

語言纏繞的特性讓讀者能針對藝術的問題逐一揭示並找到合宜的答案分析

哲學與傳統哲學最根本的區別在於以往的傳統哲學都妄圖建立一種關於宇宙與

人生包羅萬象的思辨體系認為哲學是對自然社會和人類思維的最高概括而

分析哲學則認為對於世界本體的認識乃屬於各門科學的事情如對天體的認識

10王峰〈美學語法後期維特根斯坦的美學旨趣〉《中國人民大學學報》6 期2013年

9

屬於天體物理學對物質結構的認識屬於化學等而哲學則是對所有這些科學學

科中的科學命題和人類日常生活中所用的普通命題進行語言的邏輯分析澄清命

題的意義畫分有意義的命題與無意義的命題(洪漢鼎 20086)理解分析哲學

的研究方法有助於本文循序漸進的釐清丹托思想的發展脈絡將藝術詮釋視為語

言分析與論證的結構體但在美學使用的語法上卻有著分析日常語言所無法驗

證的特殊性因為藝術領域保有一定的抽象本質而丹托的藝術哲學卻將此本質

一一揭開並多點觸碰的討論它若本文能運用分析哲學的思維緊扣丹托的論點

也許更能貼近「藝術終結」相關問題

接著是「摘要」這個過程相當的重要因為摘要的過程是主觀的原典

是有機體其中文字的排列組合及順序是有邏輯原因及因果關係的而摘要的過

程便會打亂作者的邏輯架構放入自己的主張摘要後在對摘要的文字進行分

析與解釋在這個階段不會參雜或是觀看別人的論點這樣才能保有對文章解釋

的原創性摘要過後的文字就像從個體上將器官摘除不會有功能因此要讓

摘要的文字重新擁有功能就要將自己放入文本中嘗試嫁接自己的論點讓摘要

文字能夠組織成一段有功能的文字

從摘要之中找尋議題議題的形成過程是根據摘要內容的相似性相似的摘

要就會吸附在相同主題上因此漸漸形成文章並串聯形成文字但有時候並

非想像中的容易因為當摘要的文字無法自行發展成議題時就要借助外力借

助外部文本幫助議題的形成這是我的研究過程中遇到的最大困難與挑戰因為

大量的摘要文字形成濃稠又複雜的段落無法一眼看出相似的論點筆者認為

這個困難的源頭來自對文本內容知識的不足例如丹托談到黑格爾里格爾佛

萊葛林柏格等藝術理論家時就要延伸查找作者相關的背景知識才有辦法在

摘要的文字上形成論點

最後「串接」的動作是文章形成有機體的重要過程必須要反覆進行閱讀

與修正才能形成中標和大標最後再將各個章節組織成論文並形成論文的研究

題目在此必須要來回審視本文研究動機及研究方法是否與結論相互呼應

以第二章為例丹托進步歷史的終結理由內容主要以丹托《藝術終結之後》

的第三章及第四章集中探討有關於藝術進步歷史終結的理由在哪裡使用了本文

提出的研究方法實際操作了一次從文章當中將相關的概念分類在一起就形成

這五個中標每一個中標都有它自己想要探討的問題最後發現丹托是透過其他

理論家的論述來證明進步史觀的終結問題這個研究發現也是筆者沒有在別的論

10

文裡面出現的觀點所以筆者相信透過「細讀法」以微觀的角度分析文本能

夠得出不一樣的結果

圖二

本文原初設想藝術終結論只存在於單一文獻中研究後發現丹托自從 1984

年發表〈藝術終結(The End of Art)〉一文後便不斷修正藝術終結的觀點筆者

認為觀點改變的原因可能基於丹托跨學科的接觸以及藝術文獻閱讀的不同而產

生改變因此本文維持由「客體優先」的研究法但是加入外部討論例如文化

社會邏輯學等領域試圖形成議題並歸納成章節

圖 2 論文研究程序

11

方法學實踐上的適應性

模式化方法操作的問題

經過第一次的「模式」方法學操作後筆者重新反省細讀摘要的問題當細

讀的過程沒有很仔細閱讀或是遇到不熟悉陌生的領域內容時人的習慣上會

選擇性忽略而選擇性忽略的結果將劃分出研究範圍與限制具體來說因為不

理解丹托關於哲學性的作品問題的內容所以在摘要的過程選擇性不摘要而選

擇操作熟知的藝術史問題當摘要內容的比例具有一定的量都集中在藝術史問題

並會形成章節也就是說議題形成的取向很大一部分取決於研究者自身的知

識背景及其所在領域這對現階段的我來說是無可避免的也是本文的研究限

因此形成後三章的過程會刻意碰觸存在於書中其他隱藏性的議題或不

斷回想研究問題所指引的方向例如邏輯分析工具的操作藝術終結背後的政治

學與全球化議題再加上對中文世界藝術終結現象的好奇所以除了第二章純粹

使用文本分析細讀的方法學外其餘三篇都在方法學上產生適應性的變化

擴大對丹托思想的文獻閱讀

本論文認為理解丹托的思想發展應回到丹托早期的文獻中尋找答案從

1964 年開始的〈藝術世界〉到 1986 年《哲學對藝術的剝奪》中都有丹托形成

藝術終結的最原初概念當我大量閱讀丹托早期的文章片段後會發現很多跨域

的主題也因為這樣筆者開始將擴大對丹托的研究範圍而丹托對於歷史分析

的工具是我感興趣的本文第三章形成的過程就以邏輯學教科書當作工具書使

用試圖理解丹托所指「非Q則P」風格「矩陣」等術語本章節對我來說是

最困難的一個章節由於本身並無哲學或數學背景因此一開始並無法直接從文

本當中理解丹托所傳遞的訊息只能去接觸相關領域的課程或書籍試圖解答對

邏輯學領域的疑惑筆者亦翻閱研究丹托相關的中文研究從張冰與梁光耀的研

究中給了閱讀原典上的很大幫助又接續參考了幾位外國學者的研究查找同

樣關於對丹托邏輯學應用的文獻才完成本章並在文章最末段加入藝術評論家

卡若對丹托藝術終結循環論證所做的批評增添文章討論的層次

發現跨域討論的可能性

從前兩章的書寫經驗中特別是在第二章的第六節(製造滌清屬性的歷史問

題)發現我想書寫關於「文化政治學」在藝術終結論中的意義因此試圖跨出藝

術領域我開始修讀文化理論相關後殖民及現代性的課程並閱讀有關種族主

12

義階級等相關的文章第四章形成的過程在此背景之下參雜許多探討文化層

面的議題例如排他性異族去中心等等概念經過一連串的資料蒐集後再

次重新回到丹托文本中尋找相似的議題並形成文章

形成文章的過程時常反覆質疑文本中的意識形態因本章是建立在自己對

文本理解的現象觀察所得出的假說但因為以此為題目討論丹托的文獻相當少

因此無從得到其他研究者的驗證作為支持又文章形成的過程時間較為零散片

段使得議題無法更深入討論

脫離核心文本後的反思

論文接近後段的書寫歷程我不斷反思藝術終結論在文化上的限制最後一

章是脫離丹托藝術終結論的核心著作選擇以我自身的文化背景看待以西歐為

模板討論的終結論在全球化中的意義先從丹托對中國藝術的理解著手發現他

在《國家》雜誌中有幾篇關於中國藝術的文章摘要後形成文章接續參考幾

位中國及香港的學者對丹托的專著便加入他們的論點做為參考便形成本文最

後一章反思丹托藝術終結觀的文章

以上是本文研究方法的預想與實踐後思考的過程而議題是隨著研究一面蔓

延一面產生最後論文隨著四個平行的跨界場域「藝術史」「邏輯學」「文化

研究」及「跨文化」進行研究

1 藝術史的問題研究本文將 1997 年丹托出版的《在藝術終結之後-當

代藝術與歷史藩籬(After the End of Art contemporary art and the pale of

history)》作為主要摘要藝術史問題的對象丹托將藝術史區分為前歷

史與後歷史時期而藝術終結將指出標榜大敘事藝術歷史的「瓦薩利時

期」及「葛林柏格時期」的潛在問題性

2 邏輯分析工具的研究跨藝術與科學的研究法試圖推敲並理解丹托關

於「邏輯學分析工具」使用於藝術研究的方法本文設想藝術終結論不

只是一種理論的形成更是藝術評論方法學的突破分析哲學與藝術史

結合是丹托美學的獨有特色藉以反思藝術終結論形成過程的邏輯瑕

疵本文第三章最後藉由卡若(Noeumll Carroll1947-)在《丹托與他的評論

者》(Danto and His Critics 1993)的文章〈本質表現與歷史〉(Essence

Expression and History)中有關於丹托藝術終結論循環論證的問題依序

透過卡若的批評揭開丹托總體終結論上的邏輯矛盾

13

3 文化研究以社會結構的問題重新閱讀藝術終結論背後的動機相對於

多元文化論以歐洲為核心的藝術史形成過程本身富含問題性反中心

論對藝術終結之後的藝術可謂美學的未來丹托不斷強調「藩籬」對藝

術史的影響並擴大延伸出「異族藝術」及「文化政治」等議題因此

第四章將以文化研究的角度審視丹托書寫歷史問題中強調藝術史排他

性背後夾帶種族主義階級與權力部屬等問題

4 跨文化的研究本文第四章及第五章將藝術終結論放入全球化的語境下

進行討論有鑑於學界對丹托歐洲中心主義及美國本位者的疑慮本文

試圖讓研究保有批判的功能丹托的藝術批評中有幾篇直接討論中國傳

統繪畫的文章包括 1988 年發表在《國家》雜誌的〈Later Chinese

Painting〉1989 年的〈明清繪畫(Ming and Qing Paintings)〉及 1992 年

Beyond the Brillo Box 書中的一篇名為《藝術過去性的形態東方與西

方(Shapes of Artistic Pasts East and West)》而此三篇文章也作為本文主

要的談論藝術終結論在非西方語境下的有效性依據

從丹托「藝術終結論」所觸及跨哲學科學文化及藝術學科的議題出發探討

「藝術進步歷史的問題」「藝術分析工具的使用」「去中心化」及「跨文化」等

問題性構成本文第二三四五章內容

第二章是「藝術進步歷史的終結理由」以大敘述的藝術史內部的問題性導

出藝術史學科本身方法上的限制歸納進步史觀趨向終結的原因再者第三章

以「丹托藝術史哲學研究法與分析工具」為命題藉以理解丹托形成藝術哲學的

過程所使用的邏輯分析工具驗證本文提出「分析美學工具的使用」為丹托發展

新的藝術史方法學的實驗推論為真第四章以歐美為論述中心的藝術終結論是

否存在「去中心反現代與包容它者」等重要的文化思潮從此探討理論背後的

外部動機是否也構成一種反藝術史藩籬的實踐最後一章以筆者自身的華人

文化背景並以中國藝術為例重新審視及反思藝術終結論的「全球化」及「本

質論」議題

14

三 文獻回顧

本文文獻回顧試圖呈現中文及外文對丹托研究的情況以及丹托學術養成背

景及其著作首先在丹托的相關場域的研究中文獻回顧區分為中文以及外文

領域的研究概況而中文部分包含我國及中國大陸的研究成果外文部分主要以

英美相關場域的的文獻分析為主最後歸納並整理丹托的學術背景及其著作

說明本文使用的文獻範圍以示本文參照的丹托著作中的特定文獻與理論

(一) 丹托相關研究

1 中文研究情況

中文世界的相關研究區分成台灣地區以及中國大陸地區繁體世界與簡體

世界對於藝術終結論的反應在 1964 年的當下藝術界及理論界並無即刻做

出對終結論的反饋中國地區也只有零星的幾篇文章中偶有提及如果將 1986

年薛華出版的《黑格爾與藝術難題mdash一段問題史》與 2006 年劉悅笛出版的《藝

術終結之後mdash藝術綿延的美學之思》這兩本專著當作中國地區藝術終結研究座

標的話藝術終結的ldquo研究史rdquo在中國地區已有二十年歷史隨著藝術實踐的不

斷發展現代性研究的深入以及文化研究的轉向中國地區學界對「藝術終結」

的研究給予了極大的關注2001 年美國著名文藝理論家米勒(Joseph Hillis

Miller1928-)在中國文學界的權威刊物《文學評論》發表〈全球化時代文學

研究還會繼續存在嗎〉終結論的議題從文學界出發開啟了中文世界研究

終結論的濫觴爾後中國地區比較文學界和藝術理論界的學者都以不同程度

地介入了這項「終結論」的問題討論於是文學終結論從一種來自西方的學

術語彙延伸為對於當代中國文學局勢的學理判斷並且成為學術的重要話題

二十年來在中國地區一共產出八十多篇相關論文主要的研究學者有劉悅笛

周計武何建良等在「量」上中國地區藝術理論的研究量化的表現以及成

長的速度相當驚人但在「質」上不免要克服過於形而上或是表層的理論分

析浙江大學人文學院哲學系博士生何建良在他的畢業論文中提到「我國學

者內部之間對有爭議性的問題缺乏針對性的思想交鋒與對話儘管大家熱烈關

注並討論著藝術終結問題但很多時候各研究主體往往任意地選擇自己所需的

觀點相互間不管是否矛盾衝突地自說自話這種眾聲喧嘩造成了一種聲勢

15

但並沒有深化問題的理解」筆者回顧上述文獻發現這是中文世界與外文世

界研究法上的差異也是本文急欲想要避開的以主體為優先思想的研究法在

對待文本以及反思問題的能力上中國學者傾向針對丹托終結論的的缺點或是

模糊地帶加以批判真正閱讀深入閱讀外國文獻的文本極為少數

近年來張冰以及香港學者梁光耀相繼出版專書分別為 2012 年的《丹

托的藝術終結觀研究》以及 2013 年的《藝術終結mdash論丹托的藝術哲學》顯

示出中國地區對於終結論的研究已經逐漸趨於成熟反觀台灣地區在藝術終結

論的議題上幾乎沒有專書以及博士論文以此為題材只有學者陳瑞文蕭振邦

等在期刊上發表過相關文章以及唯一的碩士論文mdash高師大黃靜瑩 2008 年的

《哲學預設的問題性-丹托藝術終結論研究》雖然丹托在台灣藝術界聲名遠

播被引用的頻率非常高但多是零星分散於文章之中點到為止而過於表面

本文試圖將丹托藝術哲學的中文研究進行整理並提出本文所關注的特定專書

與文獻11

中國學者張冰的博士論文《丹托的藝術終結觀研究》成為本文主要回顧中

國研究情況的文獻其中第十章〈中國藝術發展與丹托中及命題〉及十一章〈藝

術終結命題在中國旅行〉反映當丹托思想抽離當代美國藝術範疇進入中國學

界甚至中國藝術體系思考脈絡下所產生思想上的衝突與矛盾張冰認為

「丹托作為一位試圖為藝術找到一個具有普遍主義的定義的哲學家來說丹托

非常希望自己的理論能夠超越地域和時代限制」(張冰 2012195)張冰回

顧丹托完成其藝術終結論之後曾經試圖將藝術終結觀套用至中國美術及其他

地域之上並發表數篇文章12由此可知丹托希望將藝術終結理論實驗於歐

洲當代藝術或西歐繪畫史以外的藝術表現形式但張冰也強調「由於地域限

制丹托對中國藝術的關注有限而文化的隔膜必然會讓他的觀點存在某種

侷限〔〕在他敏銳的藝術穿透力背後隱含著是他固有的嫻熟西方藝術理論

背景」張冰的警惕有助於本文理解丹托思想有其地域上的限制以及面對多

元主義的環境的不瞭解因此在研究的過程中面對丹托藝術終結之後的藝術

研究需保持一份謹慎與適切的判斷力

11台灣地區專書及論文請見本文附件表一中國地區部分重要專書及論文見本文附件表二 12兩篇發表於《國家》雜誌1998 年 4 月 23 日的〈近期中國藝術〉及 1989 年 10 月 23 日的〈明

清繪畫〉一篇收於《超越布瑞洛盒》的〈藝術過去性的形態東方與西方〉

16

面對中國學界「集體誤讀」將藝術終結解讀為藝術的死亡張冰希望藉由

他的博士論文導正丹托藝術終結所要討論的核心問題也就是丹托想要解決

的是藝術定義的問題而非單純的藝術終結問題筆者觀察並發現張冰的博

士論文較無法看出丹托在文體上的應用反映的價值諸如前述的方法論上的轉

變以及分析哲學知識體系的影響張冰甚至認為「對丹托本人的思想研究

不從學術研究具體的操作出發而是根據他要解決的核心問題著眼那麼這

應該是一條更為貼近丹托思想邏輯的描述線索」13顯示出張冰的研究雖然意

識到誤讀丹托藝術終結的癥結卻忽略的以文本為中心的討論出發而形成了

另一種「批判性表達方式」的文體

相較於張冰香港學者梁光耀在 2013 年出版的專書《藝術終結論丹托

的藝術哲學》以他的哲學專業背景仔細研讀丹托的文本其研究成果反映丹

托思想真正的核心問題書中引用大量原文文獻以及英美分析評論以文本為

優先分析的對象輔助本文理解丹托思想在原文參照上的不足其中第三章〈藝

術終結的批評〉中有關於卡若(Noeumll Carroll)對丹托理論的內部批評梁光耀詳

盡透過卡若指出丹托理論及思想的問題核心對於本文理解丹托相關的外文文

獻批評有很大的幫助

2 外文研究情況

《丹托與他的評論者》(Danto and His Critics 1993)收錄了 1964 年丹托提

出藝術終結論以來自學界各方的討論文章以及丹托自己對他們的回應其

中以卡若的文章最為精闢最能完整體現丹托的藝術哲學卡若在他的文章中

提出丹托思想脈絡下的途徑藝術哲學的正確性也就是試圖去鋪陳藝術的本

質藝術哲學的歷史和一種關於藝術進步歷史脈絡此進步的歷史到最後以

一種非常獨特的方式結束進步歷史的終點將標記在 1964 年這是在丹托的

終結論中非常特殊的陳述書中其他的評論者也有討論丹托本質論還有很多

的一些本質上的問題但只有卡若非常耐心的追蹤丹托本質脈絡的發展如何

從一個開始到結束的過程甚至連丹托自己的文章裡都沒有這樣非常詳盡的分

析也沒有一個概念的總結英國學者斯巴夏(Sparshott)14追溯

13張冰著《丹托的藝術終結觀研究》中國社會科出版社2012頁 6 14 Francis Edward Sparshott (1926ndash)為多倫多大學哲學系教授

17

Carrol 質疑丹托所謂的本質論是否能夠容納非本質主義的藝術形式如

果不行那麼藝術的歷史尚未真正終結丹托則回應這是正確的這

些非本質主義者所製造的藝術並非涵蓋在丹托的理論當中因為他認為

沒有事物是絕對非本質的他也認為非本質主義者的理論相當貧乏

(Sparshott 1994 482-483)15

其他評論者包含David Carrier Richard Wollheim Mark Rollins Jerry A

Fodor Peg Brand and Myles Brand Lydia Goehr George Dickie Diarmuid

Costello Robert C Solomon Kathleen M Higgins Gary Shapiro Daniel Herwitz

Richard Shusterman Carlin Romano評論者及其文章對應請見下表

表 1 《丹托與他的評論者》作者及文章整理

作者姓名 文章名稱

Peg Brand and Myles Brand Surface and Deep Interpretation

David Carrier Danto as Systematic Philosopher or Comme on

lit Danto en franccedilais

Dantorsquos Aesthetic Is It Truly General As He

Claims

Noumlel Carrol Essence Expression and History Arthur

Dantorsquos Philosophy of Art

Dantorsquos New Definition of Art and the Problem

of Art Theories

Diarmuid Costello Danto and Kant Together at Last

George Dickie A Tale of Two Art worlds Postscript

Jerry A Fodor Deja vu All Over Again How Dantorsquos Aesthetics

Recapitulates the Philosophy of Mind

Lydia Goehr ldquoOther Pictures We Look at ndash His Prints We

15參見 Sparshott Francis ldquoReview Danto and His Critics by Mark Rollinsrdquo The Journal of Aesthetics

and Art Criticism 524 (1994) pp 482-483

He wonders whether essentialist theories can accommodate anti-essentialist art if not the history of art

is not yet over Danto replies correctly that works generated by anti-essentialist theories are covered

by his theory because they cannot be anti-anything without possessing ldquoaboutnessrdquo and he complains

of the poverty of anti-essentialist theories themselves

18

Readrdquo Danto Reading Lamb Reading Hogarth

on the Art of the Commonplace

Daniel Herwitz The Beginning of the End Danto on

Postmodernism

Mark Rollins The Invisible Content of Visual Art

Carlin Romano Looking Beyond the Visible The Case of Arthur

Danto

Gary Shapiro Art and Its Doubles Danto Foucault and Their

Simulacra Postscript

Richard Shusterman Art as Religion Transfigurations of Dantorsquos Dao

Robert C Solomonamp

Kathleen M Higgins

Atomism Art and Arthur Dantorsquos Hegelian

Turn

Richard Wollheim Dantorsquos Gallery of Indiscernibles

針對 1997年《在藝術終結之後-當代藝術與歷史藩籬》(After the End of Art

contemporary art and the pale of history)的評論文章則收錄在《歷史和理論》

第三十七卷第四號1998 年 12 月(History and Theory Volume 37 No 4

December 1998)名為《丹托與他的批評者們藝術史歷史編纂學與藝術終

結之後》(Danto and His CriticsArt HistoryHistoriography and After theEnd of

Art)的專號在這期專號裡眾多的學者從各個不同的角度指向了丹托理論

中所出現邏輯上的問題以及對藝術終結的質疑甚至有的批判非常尖銳裡面

的重要作者與文章有Noeumll Carroll 的〈藝術終結〉(The End of Art)Michael

Kelly 的〈丹托藝術哲學中的本質主義和歷史主義〉(Essentialism and Historicism

in Dantorsquos Philosophy of Art)Robert Kudielka 的〈根據什麼藝術與ldquo藝術終

結rdquo的哲學〉(According to what Art and the Philosophy of thelsquoEnd of Artrsquo)Martin

Seel 的〈作為表像的藝術對亞瑟丹托「藝術終結」的兩點評論〉(Art as

Appearance Two Comments on Authur)等等後來在美國的《美學與藝術批

評》雜誌 2001 年冬季號(第 59 卷第 1 期)上面又圍繞丹托的一個具體觀點mdash

視覺本身是否有歷史性mdash進行了論戰這次集中的論爭也可以被看作是「藝術

終結論」在特性方向上的具體展開這關涉到終結論背後的「理論預設」(何

建良2008)除了以上兩本針對丹托理論的評論集尚有 1984 年的《藝術之死》

19

(The Dead of Art)1997 年的《藝術的終結及其他》(The End of Art and Beyond)

及 2007 年的《行動藝術歷史》(Action Art History)

(二) 丹托思想養成及其著作

亞瑟丹托是美國當代哲學家兼藝評家在世時曾擔任美國哲學學會主席

美學學會主席美國《哲學》雜誌理事會主席求學期間在韋恩大學(Wayne

University)專攻藝術與歷史畢業後在哥倫比亞大學研讀哲學丹托的學術生涯

中受杜威(John Dewey1859-1952)的思想影響哥倫比亞大學是杜威生前任教

的學校當時杜威哲學在美國尚具影響力丹托與杜威一般深受黑格爾哲學影

響但跟杜威不同的是他反對實用主義美學尤其是杜威主張的一元論在藝

術終結的論題上兩人各自發展了不同於黑格爾藝術終結的方向丹托的藝術終

結是黑格爾藝術三段論16的延續強調藝術最終走向自由而杜威則堅持了黑格

爾的一元論主張應消弭藝術與生活的鴻溝丹托思想也深受分析哲學的影響

尤其是維根斯坦弗雷格與古德曼等人1949至1950年丹托獲得了富布蘭特獎學

金(Fulbright scholarship)到法國巴黎求學並接觸歐陸哲學的思想丹托本身具

備分析哲學的背景再加上歐陸哲學的養分就構成了丹托文體的特殊性丹托

被美國當代美學界認為是溝通歐陸哲學與英美哲學的代表回國後擔任哥倫比亞

大學哲學系的教授同時也從事藝術創作直到1987年退休專心從事藝術評論

的寫作也成為《國家》( The Nation )雜誌特約藝術評論員

在丹托哲學思想的養成上接受了二十世紀分析哲學以及歐陸哲學重要的發

展成果由於丹托的理論背景與分析哲學的基本主張和研究方法有著密切的關連

研究二十世紀後半的理論場域有助於了解丹托思想的起始點以及時代課題對丹

托哲學的影響力當代分析哲學最鮮明的特徵應是它對一切傳統思辨的哲學的敵

視以及為此目的而採用的特殊邏輯手段分析哲學的方法論受到邏輯學的影響

將大量的邏輯分析工具用於哲學的辯證之上源於十九世紀末德國的數學和邏輯

學學者弗雷格(Gottlob Frege1848-1925)發展出的「謂語邏輯」(predicate logic)

16 歷史上提出「藝術終結」的第一人是黑格爾出自黑格爾的《美學講演錄》主要解釋「藝術

向觀念」的轉化在黑格爾看來藝術把精神從有限的世界的內容形式束縛中解放要使絕對

真理顯現並寄託於感性現象(朱光潛 1981334)絕對精神的發展從藝術宗教到哲學發展的三

段論藝術與宗教在哲學中才發展為最高形式

20

分析哲學家把一般傳統思辨哲學稱之為「形而上學」17當代分析哲學否認有這

種學說或哲學的存在他們試圖通過一種對語詞或語句的意義進行邏輯分析的方

法來達到否定這種哲學的存在正因為如此當代分析哲學家自認為自己在進行

一場「哲學中的革命」18(洪漢鼎 20085)二十世紀分析哲學的脈絡可以分成

四大階段分別包含邏輯原子主義邏輯實證與經驗主義英國日常語言分析哲

學和英美邏輯實用分析哲學第一階段以摩爾 (George Edward Moore

1873-1958)19羅素(Bertrand Arthur William Russell1872-1970)

20與早期維根斯坦

(Ludwig Wittgenstein1889-1951)的邏輯原子主義為首屬於分析哲學的創立時

期第二階段的維也納學派屬於邏輯實證與經驗主義的全盛時期並在歐洲盛行

爾後由於德國納粹崛起佔領奧地利分析哲學的重鎮由歐洲轉向英國以及美國

發展出第三階段的英國日常語言分析哲學以後期維根斯坦的劍橋學派為首

1950 年代奎因(Willard Van Orman Quine1908-2000)21對現代經驗主義兩大教條

展開批判開始分析哲學進入第四階段以美國的邏輯實用主義和英國的語言分析

為主要聚落1970 年代尤以克里普克(Saul Aaron Kripke1940-)22普特南(Hilary

Whitehall Putnam1926-)的新指稱理論和戴維森(Donald Herbert Davidson

1917-2003)古德曼(Henry Nelson Goodman1906-1998)達梅特(Sir Michael

Dummett1925-2011)的實在論和反實在論之爭活躍在英美哲學舞台上(洪漢鼎

200829)丹托在哥倫比亞大學求學階段繼承上述分析哲學傳統結合其藝術史

領域的背景跨域使用分析哲學方法以「藝術世界」當作客體成就了將科學

實證應用於藝術領域的偉大結合

17在這裡我們應當從一種非常廣泛的意義上來理解「形而上學」這一詞它不僅是指一種探究超

自然的本體學說而且也指任何一種聲稱能夠用先驗的方式獲得有關實在知識的哲學參見洪漢

鼎著《當代分析哲學導論》台北市五南2008頁 5 181963 年英國廣播公司邀請一些著名的英國分析哲學家為該公司哲學系列講座撰稿該論文集題

名為「哲學中的革命」以示分析哲學與傳統哲學的根本對立 19喬治middot愛德華middot摩爾(George Edward Moore1873-1958)英國哲學家屬於分析哲學學派主要

貢獻為倫理學摩爾認為和倫理相關的概念不可能用自然概念(例如生存功利等)來解釋 20伯特蘭middot亞瑟middot威廉middot羅素(Bertrand Arthur William Russell1872-1970)英國哲學家數學家和邏

輯學家致力於哲學的大眾化普及化在數學哲學上採取弗雷格的邏輯主義立場認為數學可

以化約到邏輯哲學可以像邏輯一樣形式系統化主張邏輯原子論 21威拉德middot馮middot奧曼middot奎因(Willard Van Orman Quine1908-2000)是 20 世紀最有影響的美國哲學家

邏輯學家之一出生富裕家庭其父為一成功的實業家其母則任職教師1926 年入歐柏林大

學1930 年得數學與哲學學士1932 即於哈佛大學取得哲學博士學位 22索爾middot阿倫middot克里普克(Saul Aaron Kripke1940-)美國邏輯學家哲學家模態邏輯語義學的創

始人之一因果mdash歷史指稱論的首倡者之一

21

1949 至 1950 丹托曾到法國巴黎求學當時歐陸哲學的思潮以及文體結構都

針對十九世紀以來的傳統哲學思維的質疑及解構形成了非常特殊又複雜的繁多

體所謂語言繁多的特性最為鮮明的則是德國法蘭克福學派阿多諾(Theodor

Adorno1903-1969)的星叢文體與法國德勒茲(Gilles Deleuze1925-1995)的根莖

(rhizome)為代表德勒茲以選言命題邏輯為模態的藝術動作具體反映在與瓜達

里合寫的《千高台》特殊的根莖文體之上一種不斷連結繁衍與引發皺褶的力

量狀態多項連結與多項並置朝向繁多性與多元體阿多諾的術語操作模態有

別於德勒茲將專業術語與作品自身遭逢的變異阿多諾則萃取傳統理論的術語

使之與現代作品發生擺盪並將傳統理論的意涵層層掏空注入新術語的內容

歐陸哲學的文體結構如何影響了丹托文體的繁多性丹托美學雖也具繁多知識

體的特性但它有別於歐陸哲學的文體結構將世界看成帶解釋的結構體認識

此結構體的方式取決於分析每個時代的語言(language)在此前提下丹托美

學便以前衛藝術物為操作對象將前衛藝術放入由古至今藝術相關的語言世界

進行歷史分期的語言分析前衛藝術物與整個語言世界詰問對質和比對的過程

此過程便等同於世界等同於知識丹托美學仰賴經驗論的實證與統計的科學方

法堪稱是精準的幾何學家23 對丹托藝術理論的方法論的討論在本文佔有極

重要的角色透過方法論的基礎認知其餘方面的議題才能隨其展開討論方法

論討論的重點在於觀察丹托是透過什麼樣的操作方式與哲學立場進行藝術論述

以及它們之間的關係為何或是透過同時代的理論者卻分屬不同脈絡以相對的

手法來進行比較分析與歸納其異同將自然展現在論述之中

丹托的知識廣博是一個多產且涉略廣泛的理論家寫過關於知識論行為

理論歐陸哲學和東方神秘主義的專書分別為Analytical Philosophy of

Knowledge (1968) Analytical Philosophy of Action (1973) Nietzsche as Philosopher

An Original Study (1965) Mysticism and Morality Oriental Thought and Moral

Philosophy (1987)丹托首度針對藝術進行思考的第一篇論文是1964年發表的

〈The Art world〉文中提出在分析美學學派中被大量延伸引用的概念-「藝術

世界」接下來在1981年所發表的《平凡事物的轉化一種藝術哲學》(The

Transfiguration of the Commonplace A Philosophy of Art)是丹托在1964年〈藝術世

界〉(The Art world)一文後首度對藝術發表其完整看法丹托並非一次就把「藝

術終結」的概念完整提出最早出現在《哲學對藝術的剝奪》( The Philosophical

23陳瑞文著《阿多諾美學論雙重的作品政治》台北市五南2010頁 31

22

Disenfranchisement of Art )一書中其中包含〈藝術終結〉( The End of Art)〈哲

學對藝術的剝奪〉( The Philosophical Disenfranchisement of Art )和〈藝術進化

和歷史意識〉( Art Evolution and Consciousness of History)除了此書藝術終結

的概念散佈在其發表的文章之中在《藝術狀態》(The state of art)《遭遇與反

思歷史性當代中的藝術》(Encounter and ReferencesArt in the Historical Present)

《在藝術終結之後-當代藝術與歷史藩籬》(After the End of Artcontemporary art

and the pale of history)與《哲學化的藝術》(Philosophizing Art)中皆重複提及

James O Yang曾說「丹托從來沒有系統地闡釋他的藝術終結論他在不同地方

所講的東西都有差別」24丹托的論題引來許多學術的批評與回應主要收錄在

《丹托與他的評論者》(Danto and His Critics 1993)《藝術終結及其超越》(The

End of Art and Beyond Essays after Danto 1997)在此時期丹托逐漸轉向探討

藝術哲學內部的政治形上學問題「藝術終結」的概念也是在此書首度提出書

中亦收錄丹托對詮釋學的看法〈第七章作為文學的哲學與關於文學的哲學

(Philosophy asandof Literature)

表 2 丹托著作一覽表

1964 ldquo The Artworldrdquo The Journal of Philosophy 61 October 15 《藝術世界》

Philosophy of Historical Analysis《歷史分析哲學》

1965 Nitzsche As Philosopher《作為哲學家的尼采》

1972 Mysticism and Morality Oriental thought and moral philosophy

Morningside edmdash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神祕主義與道

德東方思想與道德哲學》

1975 Satre《薩特》

1981 The Transfiguration of the Commonplace Cambridge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普通物品的轉化》

1985 Narration and Knowledge 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敘述

與認知》(此書為《歷史分析哲學》修訂後再版)

1986 The Philosophical Disenfranchisement of Art New York Columbia

24James O Yang ldquoThe Philosophical Disenfranchisement of the Commonplacerdquo The End of Art and

Beyond Essays after Danto p74

23

University Press《哲學對藝術的剝奪》(中國翻譯《藝術的終結》)

1987 The State of Art New York NY Prentice Hall Pr《藝術狀態》

1989 Connections to the World The Basic Concepts of Philosophy Berkele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連接世界哲學基本概念》(1997 年再

版)

1990 Encounter and the reflection Art in the Historical Present New York

Farrar Straus Giroux《遭遇與反思歷史性當代中的藝術》

1992 Beyond the Brillo Box the Visual Arts in Post-historical Perspective New

York Farrar Straus Giroux《超越布里洛箱後歷史視角中的視覺藝術》

1994 Embodied Meaning Critical Essay《被體現的意義》

1995 Playing with Edge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遊走在邊緣上》

1997 After the End of Art contemporary art and the pale of history Princeton

NJ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在藝術終結之後mdash當代藝術與歷史藩

籬》(台灣麥田出版社出版)

1988 The Wake of Art criticism philosophy and the ends of taste Essays

selected and with critical introduction Gregg Horowitz Tom Huhn ndash

Amsterdam The Netherlands G+B Arts International《藝術的甦醒批

評哲學及趣味的終結》

1999 Philosophizing Art selected essays Berkele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哲學化藝術》

Beauty for Ashes in Regarding Beauty Neal Benezra Olga M Viso

Washington D C Hirshhorn Museum and Sculpture Garden

Smithsonian Institution -p183《灰燼之美》

The BodyBody Problems Selected Essays 《身體與身體的問題》

2000 The Madonna of the Future Essays in a Pluralistic Art World《未來的聖

母mdash多元化藝術世界背景中的批評文集》(獲法國圖書獎)

2003 The Abuse of Beauty Aesthetics and the Concept of Art《美的濫用美學

與藝術的概念》

24

2004 Red Grooms

2005 Unnatural Wonders《非自然奇蹟》

2009 Andy Warhol《安迪沃荷》

2013 What art is Yale University Press《藝術是》

1997年丹托寫了《在藝術終結之後-當代藝術與歷史藩籬》(After the End of

Artcontemporary art and the pale of history)對早期的藝術終結論做補充說明

是藝術終結最完整也最詳盡的著作亦為本文最主要的參考文獻針對此書的評

論文章則收錄在《歷史和理論》第三十七卷第四號1998年12月(History and

Theory Volume 37 No 4 December 1998)

2003 年出版《美的濫用美學與藝術的概念(The Abuse of Beauty Aesthetics

and the Concept of Art)》是丹托對藝術與美學之間的歷史性關係進行爬梳的總結

並在書中對 90 年代「美的回歸」之問題進行回應丹托在此的基本態度是將

美學與藝術哲學進行區隔指出「美感」並不隸屬於藝術本質或藝術概念之意涵

但並不否認其在生活世界的重要性對美學的拒斥源於丹托 1964 年所提出的

觀點-藝術本質不隸屬於任何「外顯特質」

25

四 論文研究限制

本論文的研究限制在實際操作面上可分為丹托文獻本身的限制以及個人因

素上的限制丹托的藝術定義以及藝術終結理論從 1964 年提出「藝術世界」概

念開始便不斷地更新以及重新詮釋面對不斷被推翻以及討論的藝術終結概念

無法用一個一勞永逸的藝術定義概括之因此本文在引用丹托文獻時特別要

注意時間上的順序以及丹托闡述同一概念時的前後矛盾與概念的精確性再者

關於藝術終結之後的藝術也就是藝術進入「後歷史」時期由於丹托藝術哲學

本身的研究即限縮在歐美當代藝術領域所以當丹托試圖以自己製造系譜的方式

闡述後現代藝術時(其中包含非歐美當代藝術)需超脫以歐洲中心主義的思考角

度來面對文本的不足而個人因素的限制則包含時間的因素對分析哲學理論的

缺乏及外文文獻蒐集不足等限制外文世界研究丹托的學者及文章非常的多且

廣泛面對龐大的研究成果加上時間上的限制筆者只能嘗試針對現有的文獻

材料捕捉並勾勒丹托藝術終結問題的核心價值

26

第二章 丹托藝術進步歷史的終結理由

一 前言

本旨在研究丹托批判進步史觀的方法以及它的有效性問題和批評的操作模

態國內研究丹托藝術終結論的學者時常將焦點集中於丹托對藝術終結之後的

藝術其本質上的問題進行分析與歸納筆者好奇在藝術終結論證的過程中

前提與結論之間的關聯是否為一「有效論證」也就是說若丹托將線性的藝術

史視為有終結的歷史那麼他必須充分舉證長達五百年西歐藝術史必將終結的理

由前提為真

丹托的書寫模態非常細膩又脈絡清晰以推疊案例的方式突顯進步史觀終

結的問題並將問題集中討論在這樣特殊的章節安排與鋪陳底下筆者發現丹

托在處理進步史觀的理由時主要的書寫層次是由兩個脈絡展開1論證進步史

觀的問題以及 2藉由前人的兩種對進步史觀終結的範式與成果提出當進步史

觀遇上當代藝術的問題時的解決之道並正反面交織討論丹托在第一脈絡下

由里格爾(Alois Riegl1858-1905)25及黑格爾(Georg Wilhelm Friedrich Hegel

1770-1831)的藝術史觀揭露藝術進步史觀的問題第二脈絡下由評論者葛林伯

格(Clement Greenberg 1909-1994 )26以及佛萊(Roger Fry1866-1934)27對前衛

藝術的研究成果提出解決之道與看法成為奠基丹托終結論的重要影響與功能

最後丹托藉由對葛林伯格的批評說明丹托美學如何將藝術的終結帶到一種互

相對質與詰問的討論平台以哲學介入對知識的生產提供解決方式使終結論

得到另一種轉換的出口也讓後續的詮釋者有更多元的開放式討論空間筆者依

丹托的思考脈絡和書寫進步史觀問題的順序將議題分成五個章節兩個反題

兩個前階段的書寫成果和最後丹托美學所提出的另一種方法論的出口以下章節

鋪成就按丹托的脈絡依序展開28

25里格爾( Alois Riegl1858-1905 )奧地利著名藝術史學者西歐現代藝術史的奠基人之一 26葛林伯格( Clement Greenberg 1909-1994 )20 世紀下半葉美國著名藝術批評家也是美國最重

要的藝術批評家之一以及美國ldquo抽象表現主義rdquo的主要發言人 27羅傑middot佛萊(Roger Fry 1866-1934)英國著名藝術史家和美學家 28本文以參照原文為主中譯本為輔譯文中部分由筆者翻譯修改

27

二 線性的進步發展問題以里格爾的裝飾藝術史為例

丹托假設在特定地域下所建構的歷史有其先天上的限制而此限制則出現

在任何以線性方式構成的歷史上里格爾的裝飾藝術史正是將此蘊含關係實際操

作的佐證丹托在第四章〈現代主義與純藝術批評葛林伯格的歷史觀〉首先援

引里格爾對「擁有歷史」(having a history)一說新的方法論里格爾《風格問題》

29的序言中率先提出他認為「裝飾也有其歷史」一說的可能性這將挑戰一百年

前的藝術史領域中人們對於「擁有歷史」的概念理解為何也批判「藝術起源

唯物論」對裝飾藝術的詮釋唯物主義者認為裝飾藝術主要著眼於表面的裝飾

性(decoration)這些裝飾主要是為了迎合人類物質需求有關(AEA 61)然而

這樣的說法豈不是將無法用進步史觀來詮釋的藝術孤立於藝術之外丹托質疑藝

術歷史擁有進步的線性模式主要是因為史學家對於撰寫歷史有一套圭臬必須

符合進步史觀所要勾勒的成長歷史丹托舉出從古至今擁有歷史的繪畫藝術為

擁有歷史之物的典範是繪畫由於繪畫被建構為模擬再現的藝術因而

繪畫的歷史便可以被理解為再現的適切性的內在發展歷程(AEA 61)30

從此可以看出繪畫能通過歷史的考驗主要是因為繪畫的發展歷程隱含模

擬再現的內在成長結構符合序列的統一性和物質世界技藝的進步成長典範英

國學者波德羅(Podro)爬梳里格爾《風格問題》一書裡關於支配藝術行為的一種內

在必然概念他認為此內在必然性即展現了藝術意圖(artistic intension)是自我

發生而不是對於外部意圖31作出反應的方式一旦作品的每個關鍵特徵都被設想

成屬於一個發展的序列就不得不深挖前後的作品以求找到對應點如此你就得

29參見 Riegl Alois Problems of Styles Foundations for a History of Ornament trans Evelyn Kain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1992) p3「你們當中有多少人光聽到標題就不可置信地搖頭你們問

道什麼叫做裝飾藝術也有其歷史」 30參見 Danto Arthur C After the End of Art contemporary art and the pale of history (New Jersey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1997) p61The paradigm of something having a history was painting

construed as the art of mimetic representation so that the history of painting could then be understood

in terms of an internal development in representational adequacy 31外部意圖是指諸如傳達觀念模仿自然或發揮功用這些在視覺形式的創造和鑑賞之外的意圖

28

在系列中每一個變體和每件具體作品或風格歷史的每個階段之間建立關聯這

種前後探查和ldquo垂直rdquo關聯是闡釋畫作之間的變異和畫作內部諸特徵互動的一種

特別方式32 也就是說里格爾在撰寫裝飾藝術史時也隱含了另一種內在成長

的機制只不過里格爾將此演化模式套用在繪畫藝術以外的藝術上打破此一模

式淪為繪畫藝術的專利里格爾以裝飾藝術為實驗對象實踐並製造裝飾藝術的

歷史

繪畫的發展模式在裝飾藝術的發展序列上晚期階段會比早期階段

更符合相同的藝術目的而早期階段也會進入晚期階段的解釋當中

(AEA 62)33

丹托對此有不同的看法他以拉斯科(Lascaux)洞穴壁畫為例認為如果早

期作品未能保留並由後人加以研究根本不可能有所謂進步發展的歷史存在

而只會有某種自然的演進(AEA 62)也就是說丹托主張藝術不應被冠上任何

線性關聯的成長模式在歷史的藩籬之外藝術其實涵蓋的風格很廣要能用

某種架構或典範框限所有的藝術似乎是不可能丹托認為以風格的關聯性提出

進步的可能性這類的研究將受到地域的限制

這類研究會受到嚴格的限制就像里格爾在描述他那個時代裝飾藝術的

文獻研究所受到的限制那樣其特點就是嚴禁提出「任何類型的歷史關

聯說即便是有也僅限於少數時期或地理上的緊鄰區域」這裡面有

一層意義是「不擁有歷史」對視覺藝術而言甚至是有「藝術已走到終

點」的意味因為以繪畫為主體的藝術曾一度示範了何謂進步發展意

義下的「擁有歷史」(AEA 62)34

32Podro Michael The Critical Historians of Art(New HavenYale University Press1984) 71-97 33

as with painting that later stages in the sequence of ornamental styles go beyond earlier ones in

meeting the same artistic goals and earlier ones enter into the explanation of the later ones(AEA 62) 34 a kind of scholarship constrained by limits of the kind Riegl describes in connection with the

philological study of ornament in his own era marked by an extreme reticence to propose any sort of

historical interrelationships and even then only in the case of limited periods and closely neighboring

regions That would be one meaning of not having a history and in the case of the visual arts even

29

丹托舉里格爾裝飾藝術史藉以質疑物質演化的風格問題提出批判進步史

觀的單線性發展並點出唯物的進步史觀有以下兩點問題存在第一除了以推

翻前朝典範為線性發展特徵的繪畫史之外其餘之視覺藝術無法輕易地垂直整合

成單一的線性關係第二藝術受制於地理上的限制無關連的形式之間無法串

連成單一進步的發展模式由此說明進步發展的模式只適合地域上相鄰且表現

模擬再現的藝術類型成為丹托藝術歷史的終結理由之一

三 繪畫的自我意識階段以其詮釋學的問題

丹托在《藝術終結之後》不只一次對瓦薩利大敘述系統提出質疑對於進步

歷史的終結理由可追溯至黑格爾藝術詮釋學中所採用的關係辯證法35其重要

性則影響後來西歐藝術史的書寫模態此詮釋操作在後歷史時代引起最多爭議的

即是消除近似於典範作品的藝術之物使之排除於歷史之外並將藝術階層化

在丹托的終結論中將黑格爾的歷史觀視為藝術史詮釋發展的重要核心認為黑

格爾以辯證法的方式做單向的提出用黑格爾自己製造的理念世界對以往的藝術

做一以貫之的詮釋在藝術作品上以進步的方式做說明把藝術分成三個時期

象徵古典以及浪漫但在藝術作品的分析上又分成形式與內容兩個層次對黑

格爾而言內容之重要性遠超越形式形式只是附屬和表象的使得往後的詮釋

分成兩個路線一個是以理念拉出三個形式但形式底下的分析又從文獻處理

one meaning of art having come to an end since art understood primarily as painting once

exemplified what it meant to have a history in the progressive developmental sense (AEA 62) 35朱光潛認為黑格爾對美學最重要的貢獻也是在於把辯證發展的觀點應用到美學之中為美學引

入歷史觀當代美國哲學家威特對黑格爾評價更為中肯「幾乎二十世紀每一種重要的哲學運動

都是攻擊那位龐雜而聲名赫赫的十九世紀德國教授的觀點開始的這實際上就是對他加以特別顯

著的讚揚我心裏指的是黑格爾」黑格爾這種相信藝術發展是有規律可尋的觀點亦深深地影

響了後來藝術史學的影響二十世紀前半葉之前的藝術史學觀主要是在黑格爾的辯證觀

(Dialectic)與「絕對精神」(Absolute Spirit)基礎上而來的即藝術發展被視為某一特定時代

精神的反映並朝向「正反合」的邏輯參考朱光潛《西方美學史》(北京人民文學出

版社2002)頁 484-485

30

36這樣的進步史觀是透過雙軸線在進行主要的操作理念的進步史觀也是信仰

的進步史觀也就是以哲學與信仰角度來看待藝術世界

(i)藝術的內容以及(ii)藝術作品的呈現方式做出知性判斷藝術評論不

再需要別的它需要同時確認呈現的意義及模式或我在「藝術作品需

要體現意義」這個論題中所謂的「體現」37

丹托延續黑格爾的藝術終結論思辨最終發現藝術史分期的三段論與黑格爾

的政治論述不謀而合

根據黑格爾所言在最開始的時候只有一人享受自由到了中間階段

則是多些人享受自由再到最後他所屬的時代所有的人都擁有自由

在我們的敘述裡一開始只有模擬風格的創作才稱為藝術到中間階段

則百家爭鳴但卻彼此伐攻試圖消滅競爭者直到最後的後歷史時代

藝術不該有風格或哲學上的限制方才成為沛然莫之能禦的情勢(AEA

47)38

這樣的進步史觀最大的特點就是它是線性的它會刪除一些近似值以自己

的理念來理解整個世界就會忽略掉藝術本身發展上的問題恰此丹托正要反

駁的就是這樣的進步史觀透過某些進步的典範刪除掉藝術原本複雜的問題性

36關於黑格爾是否影響藝術史的發展有學者提出不同的看法認為黑格爾理念重點在於藝術做為

「精神」發現自我的重要路徑藝術之所以衰退乃是因為其作為精神感性顯現的理念之式微

並沒有直接探觸線性歷史與進步史觀的企圖 37參考 Hegel Aesthetics 71Hegel speaks of intellectual judgment of (i) the content of art and (ii) the

work of arts means of presentation Criticism needs nothing further It needs to identify both meaning

and mode of presentation or what I term embodiment on the thesis that artworks are embodied

meanings 38 It is quite striking that this tripartite periodization corresponds almost uncannily to Hegels

stupendous political narrative in which first only one was free then only some were free then finally

in his own era everyone was free In our narrative at first only mimesis was art then several things

were art but each tried to extinguish its competitors and then finally it became apparent that there

were no stylistic or philosophical constraints There is no special way works of art have to be And that

is the present and I should say the final moment in the master narrative It is the end of the story(AEA

47)

31

這種刪除就是進步史觀所造成的問題美國學者霍爾曼(Hilmer)提出黑格爾式的

藝術終結論最根本的問題是

我們如果將藝術史視為擁有終點的歷史那我們必須承認藝術史的線性

關係然而藝術理論非常廣泛甚至能包含幻覺繪畫最擅長呈現的概念

例如文學表現甚至是音樂如今黑格爾的理論滿足了所有的條件

39

丹托與黑格爾之間的差別性對於藝術所追求最高層次的使命有著截然不同

的觀點黑格爾認為藝術應該隨著精神的演進追求所謂的「絕對精神(absolute

spirit)」價值例如宗教社會和政治但這些在現代化的社會藝術會失去它的

功能而丹托則認為「總有一天我們會精通所有的再現技巧並畫出相當可靠

的外在世界圖像然後進入到一個新的思想層次並試圖認清自己扮演的角色

相當於繪畫的自我意識階段」(AEA 68)藝術終結之後的藝術所追求的是自我定

義的價值探索(self-knowledge)也就是藝術是什麼藝術的本質是什麼乍看丹

托援引黑格爾進步性精神演化論過於狹隘於追求精神的最高層次但其實他有更

深層的含意黑格爾將形式與內容作為精神的演化過程中消長的主要兩極端此

舉讓藝術有了階級的差異擁有精神優勢的精緻藝術或更高層次的精神性藝術

(音樂)在黑格爾的世界圖式裡視為藝術進步發展下的高級產物對丹托而言

這樣只會讓藝術階級化的差距擴大丹托的系譜釋放了藝術長久以來對於再現的

束縛回歸藝術本質的探討使藝術產生自我批判的思辨能力藝術為藝術而不

為再現而生筆者認為這才是丹托真正希望達到黑格爾所謂思想的最高自由化

真諦丹托一方面攻擊以黑格爾詮釋學方法論建構的藝術史書寫模態一方面卻

推崇黑格爾對藝術終結後高度自由化的思想面對歷史之後的藝術丹托採取黑

格爾對於藝術自由化的態度終結一切約定俗成的限制與框架

39參考 Brigitte Hilmer ldquoBeing Hegelian after Dantordquo History and Theory Vol 37 No 4 Theme Issue

37 Danto and His Critics Art History Historiography and After the End of Art (1998) 71-86if we

are to think of art as having an end we need a conception of art history which is linear but a theory of

art which is general enough to include representations other than the sort illusionistic painting

exemplifies best literary representations for example and even music Now Hegels theory meets all

these demands

32

四 葛林伯格的本質論對丹托進步史觀終結理由的功能

葛林伯格在藝術終結論的議程上扮演前階段書寫者的角色以藝術本質論的

問題鞏固進步史觀必然終結的結果在探討進步歷史終結的理由時丹托認為

藝術史的哲學化問題是需要被解釋的因為藝術以一種非常特殊的方式擁有了歷

史五百年這是所有參與這場藝術史建構過程的人所堅信不疑的進步發展敘述

整個西歐繪畫史可以說是在瓦薩利的模式下建構而來根據這個故事藝術是對

可見外貌和精湛技法的漸進式征服藉由這個征服的過程這個世界的可見表面

對人類視覺系統造成的作用將可透過繪畫表面mdash其影響人類視覺系統的方式就

和世界可見表面如出一轍mdash加以複製(AEA 48)而在藝術史編撰的時間框限下

哲學的範疇始終留了一塊對藝術的探索位置使藝術不斷回歸詢問藝術的本質

究竟是什麼隨著時代本質不停在變動丹托預言當藝術的本質被發掘的一天

就是藝術終結的那一天事實上五百年下來藝術的本質不斷被發掘又不斷被終

結丹托在〈導論〉敘述藝術史具有一種內在意圖要達至一個關乎自身之哲學概

念的高度但此最後階段也最難突破由於藝術試圖穿透最堅硬的外殼於是在

過程中有了場精彩的迸發(AEA 15)丹托認為真正付諸行動打破此階段的人

就只有葛林伯格

如今這層外殼已經打破至少瞥見自我意識的意思光芒而歷史也

走到了盡頭藝術終於可以卸下重擔交棒給哲學家(AEA 15)40

當藝術的自我意識抬頭也是進步歷史即將終結的那天但為何延續藝術史

的線性發展需由哲學來接替丹托認為對進步歷史批判到了現代主義宣言時代

葛林伯格似乎虛構了另一個藝術線性發展的假說所謂的進步發展史觀多少是受

到限制的現代主義把敘述系統移到一個新的層次也就是重新定義藝術說明

哲學意義上的藝術是什麼並通過藝術本身完成黑格爾式的革命前進的方向不

再是提升模擬再現的能力而是提升對藝術本質的哲學再現的能力(AEA 66) 41

40 But now that the integument was broken now that at least the glimpse of self-consciousness had

been attained that history was finished It had delivered itself of a burden it could now hand over to the

philosophers to carry(AEA 15) 41

it should be clear that the idea of a progressive developmental history is somewhat limited if these

theories should be true But there is another way of reading them What they sought to do on this

reading was to move the narrative to a new level where the problem was to redefine art and to say

what philosophically art is thus fulfilling through art itself the Hegelian injunction It was on this

reading as if the narrative now moved forward not in terms of increasingly adequate representations

but rather in terms of increasingly adequate philosophical representations of the nature of art(AEA 66)

33

現代藝術將哲學滲入藝術的本質重新定義藝術再現思維理念成為藝術新的任

務完成黑格爾式的革命藝術前進的方向不再倚靠模擬再現而是將觀念或無

形的情緒具體化丹托看來這就是葛林伯格所強調藝術終結的一個斷裂點以

下是葛林伯格所定義的前衛派藝術特色

前衛派為了尋找絕對的形式於是創造出「抽象」或非具象的藝術他

們表現一些早已存在不用創造並具有獨特意義的東西藝術作品的

內容將完全消融於形式當中再無法將它簡化為除其之外的任何整體或

部分(AEA 71)42

丹托面對葛林伯格所提出全新的藝術史觀似乎有所質疑與隱憂他強調前衛

藝術的目標彷彿是想藉由創作給出一個附屬的實存並摧毀實存與藝術之間的區

分如何在防止藝術作品全然陷入實存的範疇裡去實存是不具任何意義的但

是藝術是有意義的實存代表的是藝術所要趨近的極限但如果藝術真的觸碰到

這一點它就不再是藝術了(AEA 71)藝術作品與實物間的差別再也不能單憑

視覺上的檢視來區分觀看的方式由肉眼的視覺享受轉換成觀點的探尋思考層

次的變化把藝術提高到知識層面的範疇現代藝術改變人類對以往藝術作品解讀

的方式使媒材世界擁有被探詢的空間然而單就改變藝術表現的形式和觀看

的方式能夠釋放長久以來進步史觀所乘載的一切枷鎖成為解釋後歷史時代嶄

新的系譜嗎當繪畫歷史面臨主客體之間的轉換使繪畫的主題不再是表現現實

這樣毀滅性的行動象徵歐洲進步藝術史的終結也就無法承接進步說產生了

藝術歷史的斷裂現象

有一段歷史介於瓦薩利結構已不再適用的時期與貝爾丁在他關於藝術

終結的文章中所訴之藝術場景敘述失調的現今時期之間這段中介時期

42 It has been in search of the absolute that the avant-garde has arrived at abstract or non-objective

art something given increate independent of meanings similars or originals Content is to be

dissolved so completely into form that the work of art or literature cannot be reduced in whole or part

to anything not itself(AEA 71)

34

就是我所認為的現代主義時期這段時期的藝術家不再受到某種必然規

律的引導(AEA 63)43

假若現代繪畫已經跳脫瓦薩利的繪畫史敘述模式那麼「進步發展」論似乎

就無需延續下去這自然是時代思潮對藝術進步歷史的一種反問因為現代主義

究竟是進步還是回溯的(regressive)仍有待斟酌與釐清從再現技巧的能力來說

現代藝術只滿足了最低限度的物質意義而從演化論的角度看來無法承接再現

能力的藝術是否為一種回溯現象這則故事隨著架上畫的毀滅以及繪畫世界與

牆壁再也無法清楚區隔而宣告結束所以說葛林伯格對藝術終結也有他個人的

看法事實上任何用發展式的敘述結構來看待藝術史的人都必定會有一套這

樣的看法(AEA 73)從丹托的角度理解葛林伯格的現代主義意味著「前現代主

義」藝術轉向現代主義藝術就等於從繪畫模擬特徵轉向非模擬特徵由於葛林

伯格強調「現代主義」的重點不在於繪畫一定必須是抽象或是非具象的

(nonobjective)而是在前現代主義中佔有舉足輕重地位的模擬再現特徵在現代

主義裡只扮演次要的角色(AEA 8)44

丹托將葛林伯格歷史觀納入藝術終結論述其實已經預設現代主義宣示時代

結束的歷史必然性規則也是葛林伯格對丹托藝術終結論的功能所在因為一旦

現代主義想要追求完全的媒材世界再現那繪畫的平面性與實存的界線也就因此

而消失以上看到丹托對於歷史之後的論述有充分的理解和舉證進步發展的敘

述受到了限制藝術為了找到新的層次採取現代性辯證法的手段來推翻舊有的

敘述系統現代藝術為了宣示主體性借用哲學的方法來提升藝術的本質使藝

術不再作為再現世界的複製品而轉為擁護哲學思維丹托認為當葛林伯格發

現了藝術的本質將敘述系統移到一個新的層次使藝術終結於探索本質當人

們停止發問或問題已經得到了答案那麼也就沒有必要繼續追尋「何謂藝術」

的真理

43Between the time Vasarian structure seemed no longer to apply to the art that was being made and the

present moment of narrative disorder in the art scene to which Belting refers in his text on the end of

art there is the intermediate period I think of as modernism during which artists stopped being guided

by the imperative(AEA 63) 44丹托在此段敘述中對葛林伯格現代主義的理解皆來自 Clement Greenberg ldquoModernist Paintingrdquo

in Clement Greenberg The Collected Essays and Criticism ed John OrsquoBrian vol 4 Modernism with

a Vengeance 1957-1969 85-93

35

五 佛萊的批評對丹托進步史觀終結理由的功能

佛萊作為藝術評論者在丹托的藝術終結論上以佛萊對前衛作品所提出的

看法奠定藝術進步歷史終結的必然性西歐藝術史終結的關鍵原因不只有結構

上的單線性發展面對藝術家本身創作的動機對於內在心理層面的轉換也有顯

著的關聯「通過對自然的模仿就可以創造完美」是繪畫的進步史觀所給出的

重要基礎當人們不再認為自然產生的普遍形式總是最美的東西時就像達爾文

的演化論啟發人類淘汰演化的史觀一樣藝術從模仿之中跳脫出來並導向藝術

的形式將由藝術家自主從自然中提煉形式幻化成藝術家獨有的特殊符號為

了進一步釐清藝術史終結與藝術家之間的關係丹托以佛萊的理論作為中介佛

萊認為後印象派畫家被組織起來其原因為反對「對事物表面的被動接受」相

反的他們尋求表達其所畫的東西激發出的「情感」即是圍繞著對象的精神概

念所勾勒出的線條丹托在〈第四章〉中引述佛萊發表的論述「藝術家已不

再專司模擬外在的現實而是要將外在世界於他們的心中所引起的情感藉由客

觀的表達方式抒發開來」(AEA 65)也就是說藝術回歸人自身的情感將現象

世界透過藝術家的眼和手表達心中的意象顛覆舊有的敘事結構回歸符號式的

理念世界丹托認為打破幻覺式的模擬再現藝術長久以來深根於西歐繪畫史的

地位必定與藝術家內在自覺意識有關

佛萊提到「群眾一向最欣賞藝術家充分運用來製造幻覺的繪畫技巧對於

以情感表達為先而繪畫為次的這種藝術則表示深惡痛絕紛紛毫不留情指控其

笨拙無能」(AEA 53)佛萊為此辯護他認為「只要藝術家願意他是有能力

作畫的所以問題不是他畫不出更好的作品其次畫家都是真心誠意在作畫」

(AEA 53)也就是說佛萊認為進步史觀所遭受到最大的挑戰即是當技巧上的進

步已經飽和時藝術家已經無法被自己所描繪的再現之物所滿足時如何延續進

步發展的進程又或者再創造另一個新的歷史如何表現「真實」是後印象派

發起的新命題試圖藉繪畫及造型的形式來表達某種精神上的經驗而佛萊認為

的真實即是「不求形式的模仿但求創造形式不願模仿生命但願找到生命

的等值物helliphellip事實上他們所要的不是幻覺而是真實」45

45Fry Roger ldquoThe French Post-Impressionistsrdquo Vision and Design (London Chatto amp Windus 1937)

156-159

36

佛萊努力想找出一個新的藝術模式卻又不想延長瓦薩利歷史的這份用

心實在令人敬佩至極但他還有另一個功勞那就是他看出這個新

模式必須提升到通則的層次使他可以藉此對這兩個時期的藝術進行

批判式的審視與回應甚至還能使他據以主張新藝術相較於因符合

瓦薩利認定的條件而受到推崇的那種藝術更能體現某些藝術原則

(AEA 53)46

從上述的引文中可以看出丹托將佛萊的論述視為一種新的藝術模式而這

種新的模式必須要提升到某種通則的平台才能分辨瓦薩利模式的藝術與後印象

派的不同而這種通則的平台恰恰是現代主義宣言時期的雛形一種宣言式地

一以貫之所有的藝術都要符合這套新的規準在藝術故事的結局裡佛萊預設的

劇本是以續集的方式解答丹托認為這是一個好的行動但他也提出對佛萊新敘

述的隱憂因為藝術的歷史就是一點一滴過濾掉任何非本質事物的過程直到藝

術的本質顯露給那些打算接受他的人然而佛萊非但不猶豫而且還極欲將他

最崇拜的古典主義界定為藝術自身的本質如此一來便出現一個嚴重的問題那

些非「法國」的藝術該怎麼辦(AEA 53)不難發現丹托對於藝術故事的結局有

他另一套原則與假設對丹托而言看似框架式的敘述都不足以滿足後歷史時代

的敘述模態唯一能夠確認的是丹托認為佛萊有著對時代發生變異時現象觀

察的洞見能力試著提出不同的解決方式是值得肯定的丹托認為佛萊的藝術批

評將與瓦薩利的模式大相逕庭前者將是形式上的精神上與美學上的但他和

瓦薩利模式也有相同之處那就是單一的批評取向可以貫徹藝術古今佛萊的模

式將較瓦薩利模式優越因為前者的美學觀容得下法國後印象派的藝術而瓦薩

利的幻覺模式則不能由此可見丹托不斷的讚賞佛萊對瓦薩利系統所做的批評

行動丹托曾說「無論如何對於一心將現代視為不當或離經叛道之列的力量

佛萊的藝術批評模式無疑是相當有力的反擊而且也成了率先試圖將現代主義和

傳統藝術以新的敘述加以結合的理論之一」(AEA 53)

46

It is impossible too greatly to admire Fry for endeavoring to find a new model for art which clearly

was not endeavoring to prolong the Vasarian history but it is no less to his credit that he saw it

necessary to rise to a level of generality which would enable him to survey and to respond critically to

art of both periods and even to suggest that there were principles that the new art embodied more

perfectly than the kind of art that had irrelevantly it turns out been admired for the kinds of reasons

Vasari gave(AEA 53)

37

總而言之後印象派開啟了藝術家對模擬再現的反思這種反思行動正是促

成繪畫五百年模擬自然趨向終結的導火線之一後印象派的繪畫被認為既表達了

藝術家個人情感又傳達出普遍的精神概念這種新藝術並不試圖以對象的外觀

形式「再現眼睛所見」卻斷言捕捉其真正的意義新藝術是現代的後印象主

義的以及前衛藝術家不斷對觀念抽絲剝繭而理出的產物同時卻又是回返到原

始的甚至是野蠻的一種行動丹托之所以援引佛萊關於後印象派的理論無疑

是證明藝術終結的行動早在後印象時期就已經開始而佛萊的理論恰好能代表此

一現象的樣態然而丹托不全然認為佛萊的新藝術已經完全擺脫再現自然的藝術

丹托理想中的新藝術必須先捨棄才能完成需先捨去模擬特徵或是把藝術扭曲

到幾乎不成藝術的地步才能真正達到藝術的境界

六 製造滌清屬性的歷史之問題

丹托認為現代主義的歷史是淨化或滌清屬性的歷史要為藝術擺脫掉所有

非本質的成分不論葛林伯格個人的政治理念為何這樣的純粹與淨化主張勢必

產生政治上的回響(AEA 70)丹托也將葛林伯格操作現代主義的手段比喻為政治

上的極權主義主要是因為現代主義主張的進步藝術史觀背後認知模態相似於政

治上對種族淨化與精英系統的複製丹托透過葛林伯格對現代主義的敘述指出

現代主義唯我獨尊的高姿態來自種族優越的極權主義然而此主張違反丹托

藝術終結之後多元的樣態並針對此提出相關問題首先丹托援引葛林伯格對

現代主義的敘述

葛林伯格認為若某一主義的規範定得愈詳盡他就愈不可能容許多方

自由繪畫的本質性基準或成規同時也是其限制的條件畫作必須符

合這些條件才有資格被視為畫作helliphellip極端折衷主義是不健康的我

們應予以反擊就算冒著獨斷偏狹的危機也在所不惜(AEA 70) 47

47 The norms of a discipline become defined the less freedom they are apt to permit in many directions

The essential norms or conventions of painting are at the same time the limiting conditions with which

a picture must comply in order to be experienced as a picturehelliphellip The extreme eclecticism now

prevailing is unhealthy and it should be counteracted even at the risk of dogmatism and

intolerance(AEA 70)以上是丹托引用葛林伯格評論紐約現代美術館的展覽時的敘述此段對於葛

林伯格現代主義的引用皆來自 Clement Greenberg ldquoA New Installation at the Metropolitan Museum

38

在葛林伯格的這段文字中體現現代主義中強調的種族「純粹」的獨裁意味

丹托承認葛林伯格本身就是個獨斷偏狹的人而獨斷與偏狹正是宣言時期

的「症狀」(AEA 70)48

二十世紀廣泛的藝術領域中藝術的定義成為條列式的概念語詞符合葛林

伯格定義「藝術之質」的條件唯有一種語言可以成為藝術那就是抽象藝術

但「一切最重要的就是美學之質」這點在今日仍為未定之論這樣的矛盾反

應在後歷史時代語彙之間的衝突上現代藝術持續對變異的他者予以否定的語言

另一方面丹托強調的歷史之後的藝術卻激烈的產生以之抗衡的力量丹托認為

一個會在應用上產生衝突的理論本身也必定是矛盾的就好像一套定理或公式

如果會產生牴觸的結果便表示它一定是不一致的對葛林伯格而言批評的判

斷是在規則的中止中運作藝術之質絕非可以靠邏輯或論述來確定或證明這個

領域中唯一的規則是經驗從經驗中得出的經驗自康德以降所有嚴謹的藝術

哲學家莫不以此為結論(AEA 85-86)丹托認為葛林伯格從閱讀康德的作品中得

到了兩個啟示其一就是關於美的判斷與規則的運用之間的關係而這之間的

運作需仰賴「經驗」其二為美與實踐是涇渭分明的兩回事因為美的判斷必

須潛藏普遍性(tacit universality)(AEA 85-86)49葛林伯格依據此兩個啟示領悟到

藝術是整體(art is all of piece)的論點便將論點挪用並推論出好的作品須具備共

同特徵的條件似乎有過度解讀或誤解的嫌疑葛林伯格將此經驗論的判斷標準

套用在現代主義藝術的敘述上其宣言中充滿拒絕承認非美學或反美學的藝術作

品具有藝術地位

為此丹托在「第五章」加以提出問題的關鍵若以「區別好藝術與劣藝術

的標準」的角度來看待現代藝術在審美判斷上的所有行動不難發現其問題所在

of Art and a Review of the Exhibition Art in Progressrdquo The Collected Essays and Criticism

1(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88) 212-213 48關於葛林柏格有關「獨斷與褊狹」可以參考 1944 年 Clement Greenberg ldquoA New Installation at the

Metropolitan Museum of Art and a Review of the Exhibition Art in Progressrdquo The Collected Essays

and Criticism 1(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88) 213 49關於康德對美的普遍性問題請參考 Kant Critique of Judgment 76

39

除了「知道自身正在經驗的這樣東西是藝術」之外並沒有其他方法可

以區分自然之美與葛林伯格所謂的「藝術之質」(quality in art)美的藝

術就是好的如果藝術缺乏美或「質」它就是劣的(AEA 83)50

但事實上如果美對藝術品及其他事物都是恆常不變的美就不會是藝術

概念的一部份以多元論的角度來說藝術的概念不會是單一恆常的丹托引

述尼采在《道德系譜學》( The Genealogy of Morals ) 一書中所謂的「好」就是

主人自詡的身分標誌憑藉的是界定這個身分的特質mdash奴隸當然會把這些特質

稱為「惡」但至少這些特質不會是「劣」不像奴隸那樣是「矮小其貌

不揚發育不良」的人類(AEA 83)也就是說葛林伯格過度以二元的方式區

分藝術的品味事實上是會過濾掉藝術為「惡」的一面「好」的價值這樣的

過濾在藝術史上不斷上演因為敘述與敘述之間本身就有不可共存的排斥

作用在這數百年間所發生的藝術革命本質上都是對先前藝術情境的反動

康德時代的洛可可到新古典主義是如此叔本華時代的浪漫主義到前拉斐爾派

也一樣(AEA 85)藝術在大敘述之間交互競爭與淘汰下完成了藝術的歷史過

了五百年的今天丹托以科學的邏輯驗證方式分析並審視過去藝術史書寫的

模態得出最基本的問題是其一將繪畫幾乎等同於藝術其二葛林伯格

的唯物主義美學在其論述裡藝術捐棄了使繪畫內容顯得真實的技法也就

是遠離了幻覺轉向藝術的媒材特質而此特質則因媒材而異(AEA 107)

相較於瓦薩利式繪畫抽象表現主義繪畫顯得愈來愈與真實生活脫節

愈局限在藝術世界的框限裡這點確實滿足葛林伯格提倡的繪畫歷史

的獨立但卻因缺乏外在刺激而山窮水盡(AEA 104)51

50

In any case there is nothing other than the knowledge that itis art one is experiencing which

distinguishes what Greenberg called quality in art from the beautiful in nature beautiful art is gut If

art lacks beauty or quality it is schlecht(AEA 83) 51 by contrast with the Vasarian painting was more and more cut off from life and lived more and

more a segregated existence in the world of art It really did fulfill the Greenbergian requirement that

painting have its own autonomous history and it collapsed from lack of external input(AEA 104)

40

丹托強調美學的「善」(aesthetic goodness)對藝術終結後的藝術是沒有幫助

的現代藝術的落幕與其劃清藝術與實物的界線和社會功能脫節相關葛林

伯格雖從康德對於藝術之質的評論中得到啟示但卻也誤解把藝術作品簡化成

形式之美的美感對象美與實踐在康德的敘述中雖然是涇渭分明但這也使得

葛林伯格在處理現代主義敘述時所忽略了藝術來自於社會的事實過度以「經

驗老到的眼」區分藝術的優劣不受任何時空環境知識或傳統影響將使得

藝術在精英系統裡打轉沒有受過美術教育的普羅大眾對於藝術的優劣是無

法憑直覺由肉眼評斷丹托相信藝術絕對不是一個封閉的系統更不是淪為

少數菁英能夠把持的對象古典美學理論再也無法適用於「藝術終結後的藝術」

主要是因為後者似乎對美學之質不屑一顧就古典美學而言這正是拒絕稱它

為藝術的原因所在後歷史時代的藝術將突破藝術史長久以來系統性的汰換機

制轉而由藝術與實物之間判斷的詰問所給出的哲學辯論的場域所取代然而

丹托所謂的藝術終結並非藝術家不再創作藝術或是藝術的價值受到貶損而

是定義藝術的對象從美術館或是學院裡的菁英轉而變成一般的普羅大眾來

衡量在這之間所產生的辯論分析詰問才是藝術成為藝術的價值所在

七 結語

丹托對於終結論的考證具有繁多的特性使得終結論的議題能夠貫穿古今中

外散落在理論家與藝術家之間的矛盾探詢丹托將世界看成待解釋的結構體

透過詰問對質與比對逐漸證實其假設的真實性過程就像科學家一般仰賴經

驗論和實證的科學方法這也是分析哲學方法論的實踐特徵以上五個章節

兩個反題兩個前階段的書寫成果和最後丹托美學所提出的另一種方法論的出口

構成本文主要的結構研究發現丹托面對問題的處理時常將理論者當作問題討

論的中介強調藝術終結的命題散落在異質的領域首先本文將里格爾與黑格

爾的歷史觀作為論證的材料從這兩位理論家的文獻中得出(1)地域性的限制

和(2)詮釋學刪除近似值兩個進步史觀關鍵的終結論的反題第一個反題即

在論證藝術終結論的討論範疇只限定在特定的區域內或更精確的說西歐藝

術丹托以里格爾的裝飾藝術史作為此蘊含關係的有效論證強調藝術史建構的

過程其內在必然性將自發地產生對應與其鄰近地域的藝術形式而無法囊括其他

地域的藝術形成區域性的歷史藩籬第二個反題則扣緊藝術史單一的書寫模

態與其背後思想者的意識形態有關丹托以黑格爾為例強調單一歷史的建構者

時常會在不經意的情況下刪除近似又不足以被提及的近似值

41

然而佛萊及葛林伯格的功能不同於里格爾與黑格爾他們代表藝術終結論

的兩個前階段的書寫者分別涉及進步史觀終結前階段的成果鞏固進步史觀必

然終結的結局佛萊以藝術家的創作角度談進步史觀終結的理由與侷限強調藝

術家在整個終結論的迸發佔有一席之地由於藝術家自我意識的抬頭將被動

的模擬再現轉化為主動對於對象情感的展現而後期印象派正是對再現寫實的繪

畫藝術一次強烈的反動葛林伯格從本質論的角度出發卻過度將藝術純粹化

而必將走向終結一路丹托強調藝術的本質被定論的那天就是藝術終結的那天

葛林伯格的本質論即在分辨藝術與實存之間的關係時宣告終結因為藝術的本質

是不應該有所定論也宣告了藝術進步史觀的終結葛林伯格以及佛萊對前衛藝

術的研究成果提供藝術史新的方向的解決之道與看法成為奠基丹托終結論的

正向影響與功能

終結論的議題是時代的也是歷史的丹托以科學的角度面對歷史問題使

過去片段式的終結論能放置同一平台上討論與比較終結的議題也成為一股反動

的力量或對抗過去歷史的藩籬與統一的特性在科學的領域沒有一種理論是

恆常不變的面對新的發現定論就會改變而知識論上的理論也只是時代的共

識丹托將藝術與科學類比使用相同的方法論處理繁多且複雜的藝術問題不

免讓學者懷疑其本質上截然不同的領域能否使用相同的研究方法雖然爭議還

是持續在發酵不爭的事實是丹托開啟另一種研究歷史的方法論

42

第三章 丹托藝術史哲學分析工具與相關議題

一 前言

本文旨在研究丹托如何使用分析哲學的語言的邏輯工具使藝術終結論趨向

結論為真的假說並提供新的藝術史方法學丹托擅長利用分析哲學的邏輯工具

使之延伸到藝術領域中論證的過程夾雜豐沛的外部例證及知識卻因此也將理

論支持的責任拋給了外部討論以外部支持外部層層包裹給出獨特的立論是循

環論證52操作技巧的核心丹托藝術終結理論的支柱來自於丹托自己對藝術世

界的理解從外部給出的客觀看似中性的論述卻在最後構成了主觀的立論

換言之藝術終結的理論本身就建立在以丹托思想為主體的主觀立場非能套用

至所有的藝術情況上然而可以發現循環論證並非只是邏輯學上的謬誤理論

也是丹托以及當代許多思想家產出知識理論的辯證工具之一例如法國解構主義

的德勒茲就擅長使用的選言命題(disjunctive proposition)進行對舊有知識體系的

逃逸相似於德勒茲丹托對於知識產出的過程是中性而沒有褒貶的區分因

為產出的知識樣態絕對是叛離且繁雜的相對於現有知識體無疑是一種超越的存

面對潛藏在丹托思想中的隱性循環論證系統本文透過丹托的著作《藝術終

結之後》中四個關鍵議題包含(1)藝術終結ne繪畫終結(2)非 Q 則 P(3)風

格矩陣以及(4)本質論等議題析出並指涉丹托思想辯證活動的相似性與循環

性丹托的文字樣態明晰而簡潔以單純且直白的表達方式解釋藝術世界的辯證

關係此文字書寫的習慣源自於分析哲學的訓練丹托思想的養成中科學的推

論佔有重要的影響性透過簡單的符號使丹托的美學與科學產生鍵結也是分

析美學重要的文體表達模態而在本文最後則引出美國當代哲學家卡若(Noeumll

Carroll1947-)在《丹托與他的評論者》(Danto and His Critics 1993)中的文章〈本

質表現與歷史〉(Essence Expression and History)作為探討丹托循環論證的外部

佐證同時透過具體檢視與討論丹托理論的內部進而一窺終結論的結構問題

是否循環論證為驅使藝術終結成立的內部趨力還是透過循環論證使藝術終結

的理論自成一封閉或更開放的系統本文將逐一揭開其中操作的細節

52 循環論證(circular argument)是論點的真確性最終由自身支持的推理方式

43

二 工具一藝術終結與繪畫終結不等式

丹托在《在藝術終結之後》〈第八章〉及〈第九章〉藉由探討單色畫以及克

蘭普(Douglas Crimp1944-)繪畫終結論間接帶出「繪畫死亡」的議題利用

不等式的敘述「藝術終結」論點迥異於「繪畫終結」的說法將終結論的論題拉

至平等關係的差異之中前項的「繪畫終結」說法來自於 1993 年現代美術館

有關於「抽象繪畫結束與開始」的研討會認為作品風格有如瑞曼(Robert

Ryman)者畫中只有白色方塊可做為繪畫嚴重內耗的佐證(AEA 153)關於單

色藝術的意義與內涵丹托嘗試解釋認為所謂的「單色畫」不只是顏色單一

而是色調一致的平面特別在〈第九章〉中反覆提及單色畫在繪畫史上的重要變

革有哪些尤其是在絕對主義出現之後絕對主義的最高宗旨之一是保留圖像

傳統避免抽象以此方式描繪馬列維奇所謂的「非具象寫實」(non-objective

reality)也因為絕對主義的啟程讓單色畫成為可能丹托以瑞曼的作品當作一

種「白紙的狀態(tabula rasa)」像是一面空白頁象徵未來抽象繪畫可能的發展

代表開闊未來的一面旗幟但丹托也說如果說瑞曼代表的是開始似乎又違背

提出「藝術終結」理論的目的

另一方面在「繪畫終結」的議題上丹托在〈第八章〉以克蘭普繪畫終結

論為例依據丹托的評價克蘭普曾是頗具影像力的《十月》雜誌的主任編輯

該雜誌是美國文化圈典型的出版品常結合關於當代文化的激進評論以及經常是

菁英品味的藝術觀而克蘭普在一篇評論法國畫家布罕(Daniel Buren1938-)的

文章中引用了德拉霍許(Paul Delaroche1797-1856)看了達蓋爾驚人的發明之後

著名的一句話「自今日起繪畫已死(as of today painting is dead)」克蘭普認為在

現代主義的年代裡不時有人提出繪畫死亡的警告「就像病入膏肓的繪畫熬成

長命百歲但始終無人願意動手行刑而末期病徵隨處可見像是讓攝影圖像污

染自己的畫極簡雕塑不再配合繪畫數百年來遵守的觀念論藝術家一個接著一

個轉向其他的媒材發展而拋棄繪畫等等」53克蘭普看見畫家容許自己的作品讓

「攝影污染」而斷定為「繪畫死亡」的徵兆在丹托看來這反倒代表藝術史的

發展管道不再定純繪畫於一尊(AEA 138)丹托進一步分析認為德拉霍許和克

蘭普雖然都斷言攝影是繪畫的殺手但兩者所處的時空背景不一樣而有不同角

53 Douglas Crimp and Louise Lawler On the Museums Ruins Cambridge Mass MIT Press 1993

90-91 105

44

度的詮釋關於丹托所認知的德拉霍許與達蓋爾的敘述筆者引用丹托另一篇收

錄在《藝術是(What Art Is)》的文章〈競賽的終結繪畫與攝影之間的對照

(The End of the ContestThe Paragone between painting and photography)〉中的敘

述來解釋丹托認為的繪畫與攝影之間的連結

模擬自然的寫實技巧面對攝影之術的發明而變得無用武之地丹托引出現

代繪畫著名的歷史事件德拉霍許之繪畫已死藉此突顯攝影對現當代藝術的衝

擊丹托認為沒有人可以正確地知道德拉霍許講的繪畫已死背後代表的意涵

但據丹托的觀察他以德拉霍許的歷史畫藝術家背景來說當繪畫的再現技術還

是凌駕於想像之上被攝影之術更能表現真實的能力震懾確實會產生再現繪畫

已死之說依據丹托的回顧德拉霍許甚至認為達蓋爾的發明完全符合藝術創作

所有的需求攝影之術的發明滿足任何繪畫再現技巧的基本原則它成為一位成

功的繪畫者所需要仔細觀察與研究的對象(WAI 104) 丹托這般形容「就好像

是大自然自己描繪了自己藝術家完全無法插手這是需要非常精練的技術才能

使一幅繪畫看起來像攝影」(WAI 103)

也因此基於德拉霍許自然寫實藝術家的身分讓丹托認為克蘭普與德拉霍

許的「繪畫已死」有著截然不同的出發點克蘭普的論點代表的是一種「政治立

場」其關心的是繪畫和階級之間的關係美術館的機制意含還有班雅明(Walter

Benjamin1892-1940)那極具影像力藝術品二分說一種是具有靈光的另一種

則是由「機械複製」而來(AEA 138)克蘭普在〈繪畫終結〉(The end of Painting)

一文中的討論可以用來說明克蘭普的「繪畫觀點」他認為重點不在於繪畫與攝

影之爭而是整個現代主義(不論哪一種領域)正在對抗一種評論丹托將此評

論稱作「後現代主義」由於攝影具有機械畫複製的能力其「原作」與「複製

品」之間並無優劣之別一般認為攝影的出現形同對美術館發動攻擊打倒這種

代表某種政治立場的堡壘在此先以下列摘錄補充說明丹托界定「藝術終結」

與「繪畫終結」的關係

藝術終結之後繪畫確實不斷展現蓬勃發展生機我不主張只根據單色

畫的風格就宣判繪畫已死除非我也跟克蘭普一樣認同現代主義敘述

以為藝術在物質的基礎上逐漸發展尋求定位而白色單色方塊的價值在

於其色彩的簡化超越自身形式的形式超越自身完美正方形狀這麼

45

一來白色的方塊就代表線條的終結繪畫已經無路可走再無發展空間

(AEA 154)54

究竟藝術終結ne繪畫終結的不等式當中隱含多少外延的意義存在無從就終

結論有限的內部文本得知可以肯定的是丹托不將繪畫已死當作藝術終結的唯

一證據但藝術終結必定蘊含了繪畫終結的關係而這也是造成誤讀的主因由

於字面上的意思誤解丹托對藝術終結的意義的文章無所不在而在學術界也曾

一度將藝術終結曲解為藝術的死亡丹托對藝術終結的論題從來就不以繪畫終

結當作最有效的舉證因為在丹托所處的時代甚至到二十一世紀的當代全球

各地的藝術世界中繪畫的創作還是持續不斷在發生丹托在此舉單色畫的革命作

為例子單色畫希望將風格簡化到最低限的特質以單一純粹的物質意義探詢哲

學的問題超越自身形式的形式超越自身完美正方形狀藉此宣告色彩方塊超

越線條以致筆觸的終結然而丹托認為單就區區的色彩覆蓋的革命無法準

確確立藝術終結的通則而有以偏概全之嫌以馬列維奇的《黑色方塊》為例

他確實代表一種結束不過不是繪畫的結束而是絕對主義(suprematism)的發軔

新世界的誕生(AEA 155)

由此可以發現丹托秉持謹慎的態度處理其所認為趨向終結的歷史事件始

終對於藝術世界提出詰問與反例除馬列維奇的例子之外丹托亦假設若將瑞

曼的作品套用至單一終結因素決定論使其當作推倒繪畫世界的唯一利器藝術

世界的高牆似乎並不會因此而瓦解

我們能有一套抽象藝術的敘述適值萌芽階段假以時日其內容將和幻

覺派的藝術敘述同樣豐富在喬托時代絕對沒有人想得到繪畫所經歷

的發展會是如此模擬再現之技法在拉斐爾和達文西的手上達到高點

更別提十九世紀末法國學院派繪畫發展出成就斐然的幻覺藝術現在瑞

54 Indeed painting after the end of art has been extremely vital but I in any case would not care to

pronounce its demise on the basis of monochrome canvases not unless I subscribed as Crimp clearly

did to the modernist narrative according to which art progressively strives to achieve identity with its

own material basis and the white monochrome square could then be appreciated in terms of its

substraction of color of form other than its own form and of shapes other than the one simple shape of

the perfect square Then the white square would seem to mark the end of the line leaving painting

nowhere else to go and nothing much to do(AEA 154)

46

曼(Robert Ryman)的地位似乎也暗示著在抽象繪畫的歷史裡我們所處

的情況相當於喬托時代我們能否想像抽象繪畫也將因進步發展的內在

趨力在三個世紀後出現一位集大成的抽象畫家此畫家之於瑞曼

就相當於拉斐爾之於喬托咸具承先啟後之功(AEA 155)55

看似一個據理例證的假說丹托卻在文中自我推翻了前述的假設成為一個

虛無假設(null hypothesis)丹托認為不管多欣賞瑞曼的作品也很難將瑞曼視為

一個起始至少不可能是瓦薩利敘述裡喬托的代表因此將瑞曼比喻為喬托是不

全然適合除非接受現代主義敘述的觀點否則不能將瑞曼視為繪畫尾聲丹托

更進一步解釋欲找出瑞曼作品的意義必須仔細研究其個人的思想和動機只

從畫面的白顏色和方塊形狀做判定立論過於單薄也就是說單色畫所提供解讀

為繪畫終結的線索有限丹托比喻此項假設的舉動相似於近年來的文學理論偏

重於文本將文本視為畫作彷彿只會看畫跟只會閱讀一樣都是不足的(AEA

157)在此丹托似乎想要追求除了單純分析哲學之外的社會科學質性研究但未

對此一說法進一步說明筆者認為若丹托採用單純分析語句之外的研究將超出

終結論所要討論的範圍進入藝術史詮釋學的範疇

最後丹托再一次強調他的藝術終結論調「當藝術的哲學本質達到一定的

意識程度敘述便告結束藝術終結後的藝術當然包含繪畫只是這裡的繪畫並

不會帶動敘述向前敘述早已完結唯有在藝術史的內涵中肯定其他藝術型態的

存在才能證明繪畫存在的意義藝術已走到敘述的終點自此以後產生的作品

均屬於後歷史時代」(AEA 140)也就說明了藝術終結不等於繪畫終結的意義

而繪畫是否終結在丹托的立場中似乎不是後歷史時代要去關心的重點因為繪

畫已經失去了帶動藝術往前的動力對藝術家而言根據某一敘述的立論從事創

作的重要性已經消失因為這種敘述最多也只允許藝術家在它限定的發展範圍內

55 can we imagine a narrative for abstract art which is relatively new which will be as rich as the

narrative of illusionist art turned out to be Of course no one at the time of Giotto could have imagined

a progress of the kind through which painting went culminating in Raphael and Leonardo let alone the

astonishing illusionist achievements of French academic painting of the late nineteenth century and the

implication of Rymans position is that we are in the history of abstract painting roughly in a situation

parallel to that of Giotto s contemporaries Can we really imagine that abstract painting can yield to

the internal drives of a progressive developmental history Is it thinkable that there will say in three

centuries be an abstract artist whose work stands to Rymans as Raphael stands to Giotto(AEA 155)

47

增添些許變化(AEA 148)而繪畫的價值必須由藝術史來界定因為「繪畫」與

「敘述」有著唇亡齒寒的關係

三 工具二非 Q 則 P

丹托曾在〈第二章〉面對宣言時期所使用的敘述語言來分析語言學上 P 與~P

的結構丹托認為每個藝術流派都是由一種藝術的哲學真理觀點所驅動「藝術

在本質上若是 X任何非 X 的事物都不是(或本質上不是)藝術」(AEA 28)這句

語法可以精簡成 X 為相對應的風格而在宣言時期若風格非相應則為~X所

以每個流派都把它們的藝術視為一種敘述對那些為人所遺忘或輕忽的事實

提出釐清恢復或彰顯每個流派都有歷史哲學加以支持這套哲學是以存在於

真實藝術中的某種終結狀態來定義歷史(AEA 28)丹托試圖給出的是成為藝術作

品的必要條件當然在宣言時期成為藝術作品的必要條件隨著宣言的更迭而轉

換因此藝術的發生往往需要一定的前提條件對此是藝術界鮮少為人所談論的

丹托利用己身哲學的背景演化出藝術更迭形構中的哲學語彙將藝術作為藝術

的基本條件簡化為單純的哲學符號表達藝術在進步史觀的推演下另一種看待藝

術的方式使得藝術產生強烈的自我覺醒藉由哲學家的協助進入自我意識的階

丹托察覺晚近的藝術史學者在撰寫風格問題時每每遇到證明畫風互有影響

的證據不足時就會運用「屬性分類」在此筆者歸納丹托所謂「屬性分類」

則為藝術史研究方法中的「風格造型法」(Formalistic)以純粹「視覺」作為與

前輩畫家的對應關係往往將可視的外部形貌視為藝術的本質誤認為藝術史只

是一部風格的變遷史產生出時代順序上的風格線性關係的詮釋丹托所指的並

不是前人對後人的實際「影響」舉凡風格相似不需要是同時代的藝術家都

有可能因為從摹本學習而受到影響丹托對於風格的想法來自於斯多克斯

(Adrian Stokes)的論文〈藝術與科學〉(Art and Science)56堪稱風格描述最典型的

例子斯多克斯堅稱這類風格只存在於「視覺藝術」而且僅集中於視覺藝術附

帶建築(visual art-cum-archytectural)的這種形式這種美感交流極為明確而直接

甚至到不容許反駁的程度斯多克斯聲稱在塞尚的作品當中可以看到十五世紀的

藝術特質而這種特質也可以從後文藝復興藝術的維梅爾夏丹上看出古典風格

56Adrian Stokes Art and Science A Study of Alberti Piero Della Francesca and Giorgione New York

Book Collectors Society 1949 p 112

48

的重現與翻新(AEA 158)丹托試圖使用哲學邏輯的語言來解釋風格問題將十

五世紀風格特質簡稱為 Q此特質只要容易辨識即可至於是否易於定義並非重

點也就是說這種「交會」只存在於作品之中而非作品與觀者之間觀者能

做的只有「明確而直接的領會」藉此方法對只要與法蘭契斯卡(Piero della

Francesca)夏丹(Chardin)維梅爾(Vermeer)和晚期塞尚(mature Ceacutezanne)有所認

識再藉由一些關鍵問題應該可以輕易分辨出 Q 作品和非 Q(~Q)作品的不同

以下是丹托的操作模式

巴洛克的繪畫一定不是 Q應該也沒有人會認為德庫寧和帕洛克的作品

具 Q 特質沙瑞登(Sanreadem)作品當然具有 Q 特質林布蘭則無莫

迪里亞尼(Modigliani)作品可能待商榷helliphellipQ 特質無關畫作的好壞優

劣我們不能說法蘭契斯卡偉大是因為他的作品具有 Q 特質更重要

的是否定的風格特點正好是美學正項雖然犧牲了點清晰(perspicuity)

但是我們可以不吝於肯定就像沃夫林從線性區分「繪畫性」(malerisch

或 painterly)一樣所謂的犧牲指的是有些作品無法用繪畫性來形容

也不能用線性來描述瑞曼的作品就屬於這類(AEA 159)57

丹托認為這是邏輯問題當某物不是 Q它就是非 Q否定的語句代表界線

的明確從複雜的風格相似藝術體團塊當中區分明確的界線就算是最細微的

差異都能用「是」與「非」「有效」及「無效」在分類分析的語句中體現而「分

類者」扮演的角色極為重要丹托在此並未進一步說明「分類者」必須具備那些

條件是一般社會大眾藝術史家還是藝術家皆能擔任若以丹托的思維假設

可以發掘其背後有一意識形態認為藝術的評斷是非個人的是必須經過實驗證

明評斷的風格應具備「共感經驗」丹托曾說「我常幻想自己用法蘭契斯卡夏

丹和維梅爾的作品幻燈片來訓練鴿子然後在鴿子面前放一排幻燈片如果牠們

57 It is hard to imagine any baroque painting that is Q difficult to suppose anyone would find de

Kooning Q or Pollock Certainly Sanraedem would quality but probably not Rembrandt And we might

dither over Modigliani〔hellip〕Q-ness clearly has nothing to do with goodness or greatness not even if a

case can be made that Piero is great because he is Q What is important is that negative stylistic

attributes are aesthetically positive and at some cost to perspicuity we could give positive names to

them as Wolfflin distinguishes malerisch or painterly from linear and the likeThe cost is that there

are cases where it is impossible to say that a work is malerisch and equally impossible to say that it is

linear certain of Rymans canvases being cases in point(AEA 159)

49

能分辨 Q 作品與非 Q 作品我就給予獎賞」(AEA 159)可見 Q 作品的特質無關

畫作的好壞程度是非常直覺性的判斷丹托接續用否定的風格述詞構成一個簡

單的矩陣丹托依據斯多克斯所提的複雜風格概念將風格特色定為 Q而沃夫

林所創的「繪畫性」58定為 P利用這兩類風格與其反義字即可粗略描述每幅

作品

有這四種組合P 與 QP 與~Q~P 與 Q~P 與~Q舉例說明塞尚

具十五世紀畫風也具繪畫性所以是 P 與 Q莫內具繪畫性但非典型

十五世紀畫風所以是 P 與~Q法蘭契斯卡不具繪畫性卻是典型十五

世紀畫風所以是~P 與 Q瑞曼於八0年代晚期所畫的方塊既不屬於

十五世紀畫風亦非繪畫性所以是~P 與~Q(AEA 159)59

丹托承認畫家的風格是見仁見智風格述詞多少有顧此失彼之虞但重點是

每加進新的風格述詞時矩陣也將跟著變大也就是說如果所使用的述詞有 n

個則矩陣列數為 2n丹托舉例說明三個述詞的矩陣共八列四個述詞的矩陣

共十六列以此類推(AEA 160)以此操作展開矩陣的範圍可大可小加入越

多複雜的述詞可能會略顯龐雜但卻能夠將每一件作品都放入相對的座標形

成一個風格描述的棋盤也能夠將風格劃分的精細且精準丹托也提出此方法的

缺點每一個述詞所定義的屬性類別(在此的屬性是指分屬不同行但同一列的風

格特質)並未提供任何解釋無法解釋為什麼一位藝術家的風格會發展成這樣

而背後的原因無法探討但可以肯定的是丹托提出如此科學的風格分析方法

藉此希望打破傳統藝術史家利用時代前後關係來驗證風格互相影響的風格分析

法全任憑史家自我主觀的界定或是加以使用詮釋法來連接不同藝術家之間的

風格斷裂都是非常模糊不清且不客觀的

58沃夫林指出是「繪畫性」使十七世紀藝術明顯異於十六世紀藝術所謂「線性」就是以物

體可觸知的特性去認知描繪對象因此物體輪廓清楚穩定物與物之間的界限明確而「繪

畫性」則是強調從事物純粹可見的外貌去感知事物相互融合形成一種變動不定的樣態 59 we can characterize every painting there is albeit crudely it can be both P and Q P and ~Q ~P and

Q and finally ~P and ~Q Cezanne is quattrocento and painterly Monet is painterly but not

quattrocento Piero is not painterly but is paradigmatically quattrocento and a late-eighties white

square by Ryman is neither quattrocento nor painterly(AEA 159)

50

丹托也強調否定的風格述詞有其優點就是可以避免陷入粗略的二分法

因為如果只用簡單的「反義」字如「開放」相對於「封閉」或「幾何抽象」

之於「生物形體」我們反而無法構成矩陣(AEA 159) 丹托曾在〈藝術世界〉

中舉例矛盾與對立的差異「矛盾的述詞(contradictory predicates)並非二元對立

(opposites)原因是因為它們要在浩瀚的宇宙當中尋找所指涉的反義而二元對

立則不需要」 60例如沃夫林只提出五組對立的觀念 (1)線性與繪畫性

(linear-painterly)(2)表面的與具深遠感的(plane-recession)(3)閉鎖的形式與開放

的形式(closed- open form)(4)多元性與統一性(multiplicity-composite)(5)清晰的

與模糊的(lear-relatively unclear)這種抽象的歸化與分類在丹托看來相當的含混

不清因為矛盾的風格述詞必須要解釋其兩者之間的差異事實上沃夫林是利用

相對的特點來表現藝術上兩種對立的趨向再現的(representation)與表現的

(expression)古典的(classic)與非古典(non-classic)南方地中海藝術(the art of the

Mediterranean world)與北方藝術(the art of the Nordic world)丹托所謂的風格述詞

數可以非常的龐雜有時甚至需要自行創立新的風格述詞例如像是對「紐約畫

派」的形容卻是以「巴黎畫派」當作對立的反義而丹托的風格矩陣只需要分

出「紐約畫派」與「非紐約畫派」就足以涵蓋因為在「非紐約畫派」的屬性當

中已包含巴黎畫派以及其他的風格(AEA 160)當然丹托將評斷藝術作品的感

官感覺轉化為科學的符號總會遇到無法分析並過分簡化的問題但這樣的方法

卻將觀看與評價藝術作品的價值提升至另外一個介面空間排除所謂「人」的主

觀情愫讓作品與作品之間產生機械式地對話應驗的是作品的「物質層面」

而非「感覺層面」這樣的方法直接影響丹托所提出的風格矩陣所有的必較分析

原則筆者將利用下一小節說明風格矩陣的原由以及其潛在的風險與問題

四 工具三風格矩陣的問題

風格矩陣是丹托 1964 年提出的首次出現於文章〈藝術世界〉(The Artworld)

中利用風格述詞(artistically relevant predicate)的概念敘述風格矩陣操作的模態

丹托創造風格矩陣(style matrix)的目的是希望說明以往判斷風格的始末是多麼

武斷的方法藉此需要哲學來處理風格的問題丹托曾在〈藝術世界〉中說「風

格述詞越是多樣化藝術世界中的獨立個體將越複雜越是讓更多人知道藝術世

60 參考 Danto Arthur C The Artworld The Journal of Philosophy 6119 (1964) p 582

Contradictory predicates are not opposites since one of each of them must apply to every object in the

universe and neither of a pair of opposites need apply to some objects in the universe

51

界的複雜程度將豐富藝術世界成員們認知其他成員的經驗」61這說明了丹托

認識藝術的方式需透過所謂「藝術世界」成員中互相比較與認知而風格矩陣恰

恰是丹托用來認識藝術世界的工具之一然而風格矩陣有其困難度與限制譬

如需要有熟知藝術歷史和藝術理論的能力者才能有效的實施風格矩陣除此之外

關於風格矩陣的問題丹托以及其他學者紛紛都有提出有關的論點丹托自己則

在《在藝術終結之後》實際操作風格矩陣的思想狀態也再次補充說明風格矩陣

為何無法適用於廣泛的藝術史研究法以下為丹托所舉例之「風格矩陣」

假設我們必須用樣式主義巴洛克和洛可可三個風格述詞建立一個包

含三個欄位與八個行列的風格矩陣這樣的分法會比「非巴洛克」之類

的描述更訴諸直覺反應結果如下(AEA 163)

風格矩陣

樣式主義 巴洛克 洛可可

1 + + +

2 + + -

3 + - +

4 + - -

5 - + +

6 - + -

7 - - +

8 - - -

根據丹托的設想歷史上的每一幅畫都可以在這個表格內找到位置舉例說

明以范戴克(Van Dyck)受魯本斯(Rubens)影響為例屬於晚期巴洛克但他的人

體優雅協調線條清晰(svelto)所以不受巴洛克影響而傾向樣式主義也找不到

洛可可的風格所以屬於第二排(++-)但是丹托也強調部分的人會將馬列

維奇的《黑色方塊》放入第八排(---)代表否定的總和因為有如所有風格

61 同上 p583 The greater the variety of artistically relevant predicate the more complex the

individual members of the artworld become and the more one knows of the entire population of the

artworld the richer onersquos experience with any of its member(AW 583)

52

都消失的黑洞丹托卻以瑞曼的作品舉例單一的藝術家的作品也會因為其作品

的多樣性而分別處於不同的位置不應該把所有的單色繪畫都自動納入第八排

風格矩陣所認同的「視覺」或是視覺所認同的風格矩陣意味著所有藝術作品

形成一個有機的共同體每一件作品的存在都可能釋放出其他作品的潛在特質

丹托認為藝術品的世界就像一個共同體內部各事物都環環相扣(AEA 163)這

就是丹托所謂的「藝術世界」(artworld)丹托認為一件藝術品就等同於藝術世界

的一份子和其他藝術品產生各種不同的關係就像在風格矩陣的世界中藝術

作品的討論會因為其外顯特質的相似關係而被並列討論這在傳統的藝術史風格

影響分析當中是違背時間順序上的原則丹托將藝術作品一律視為平等每件作

品風格屬性多寡皆一致像是實驗室裡的樣本經過理論者的採集被同時擺放在

同一平台上相互交叉分析每當表格加入一種新的風格欄位每一件作品便同時

增加一種屬性藝術世界講求平等也是相互補足的(AEA 164)風格矩陣的最

大的優點之一便是能夠協助發掘所謂繪畫的潛在特性(latent properties)

當然風格矩陣也有其缺點存在它最大的問題即是完全忽略了歷史背景將

所有藝術作品視為同一時代的產物對於風格矩陣的可行性及有效性丹托持保

留的態度學者卡若在論文〈丹托風格與張力〉(Danto style and intension)也

探討風格矩陣的問題62他指出「由於風格矩陣允許古典作品的風格述詞放入

現代的討論之中因此風格矩陣能夠毫不理會藝術家的意念強加風格敘述於作

品之中的舉動使得作品風格變得不合時宜而這種風格的凌駕是沒有任何歷史

根據的」63這說明了風格矩陣背後有一個政治的意圖存在而違反了丹托所嚮

往的自由藝術世界的詮釋方式而這也是丹托自我推論的矛盾所在一方面丹

托希望建立的藝術世界是自由而沒有任何敘述中心可以代替的自由藝術另一方

面丹托創造的風格矩陣卻違背了藝術世界的宗旨利用簡約概括的邏輯符號判

定藝術的風格刪除其餘可能的藝術價值徹底消滅了藝術史中多樣性的觀點

是反歷史的(ahistorical)

丹托在《在藝術終結之後》也提出了相對應的回應

62 Noeumll Carroll ldquoDanto Style and Intensionrdquo Journal of Aesthetics and Art Criticism 53(3)251-57 63 同上 p256The style matrix on the other hand can impute properties to artworks that are

completely anachronistic and beyond the ken of artist For the style matrix warrants stylistic

attributions have no basis in the historical past The style matrix allows imputations of properties to

works of the past of conceptions of art available only in the recent present

53

我擔心的是這種方法會讓美學和歷史分家雖然他縮短了藝術美和

自然美的距離不過卻讓我們失去鑑賞力藝術感知能力絕對和歷史

有千絲萬縷的關係我認為藝術美和歷史也是緊密結合的(AEA

164-165)64

由上述的敘述可以得知丹托以自然美及藝術美之間的差異觀點來解釋風格

矩陣的問題丹托在處理自然美及藝術美時所使用的判定方法在理論的基礎上

是矛盾的因為風格矩陣的自然美的判斷來自於對藝術史與藝術理論的熟知也

就是欲判斷某物為藝術品時需要提出眼睛無法反對的證據而通常證據來自於

藝術史藝術理論背景也就是丹托所謂的「藝術世界」具體而言除了討論

作品本身以外還必須知道其它現存作品的來龍去脈知道這些作品如何讓新作

品成為可能丹托所舉的《布瑞洛箱》就是最好的例子不懂歷史或不熟藝術理

論者無法將這些箱子作品看成藝術品因為這牽涉到物件的歷史和理論而不只

是眼睛易見的部分唯有訴諸歷史和理論時才能將這些新作品視為藝術單色

畫的情況也是如此(AEA 165)

筆者認為丹托提出「風格矩陣」的問題會相對複雜許多因為風格矩陣的

前提假設不兼容於丹托其他的思想原則加劇了思想間的矛盾舉例來說藝術

終結最主要的目的之一就是摧毀歷史的圍牆讓藝術朝向自由之路發展並利用

哲學作為讓藝術覺醒的工具然而風格矩陣假設藝術作品的屬性為藝術史上的一

個函數以此作為劃分風格屬性的原理原則背後擁有一個看不見的「分類者」

使得藝術又回到框線之中甚至限縮至更細微的範圍讓藝術再一次的被原則與

敘述禁錮

五 丹托的「本質論」成為藝術的必要條件

丹托揭開藝術終結論的關鍵鑰匙即是給出成為藝術品的必要條件早在《藝

術的世界》中就已經暗示了藝術品是物品與藝術界的合成物欲把某物看成是藝

術作品就需要眼睛無法辨識的某種東西(AW 32)在《普通物品的轉化》(The

64 And I think that what concerns me is the separation of aesthetic from historical in this way It is a

move that closes the distance between artistic and natural beauty But in doing that it blinds us to

artistic beauty as such Artistic perception is through and through historical And in my view artistic

beauty is historical as well(AEA 164-165)

54

Transfiguration of the Commonplace)中提出了函數的概念「一個對像物 o 僅當在

闡述 I 的解釋下是一件藝術作品此處的 I 具有把對象 o 轉化成藝術品的作用

I(o)=W」(TC 125)65顯然丹托亟欲將邏輯學及數學概念推演並應用於理解藝

術上在數學中一個函數是描述每個輸入值對應唯一輸出值的這種對應關係

若藝術之物的定義具有一定的闡述質量則任何只要擁有有效的闡述能力之物

便能轉化為藝術因此藉由哲學家的闡述賦予物件區別藝術與非藝術的潛質

它便能成為藝術品最後丹托在《藝術終結之後》補充說明了本質論的定義

一件藝術作品必須(1)關於某個主題(2)體現其意義這種體現的結果總是

超出或落在內涵或外延意義的區別mdash這種區別是為了捕捉意義的多種層

次mdash之外一直等到德國邏輯學家弗雷格(Frege)引入其重要但未完全的

「層次」(Farbung)概念以強化「意義與意謂」(Sinn and Bedeutung)之後

哲學家才找到一種處理藝術意義的方法(AEA 195)66

欲解釋丹托對本質思想的演變須回到《普通物品的轉化》文本當中不斷重複

提及闡述(interpretation)這個述詞在丹托定義藝術的本質的過程中「闡述」變成

必要的途徑經由藝術家或是藝評家甚至是觀者的闡述都能將普通的物件轉

化為藝術因為任何的闡述都能構成一個新的作品(TC 125)每一件物件或藝術

品都是多義的也因此作品背後看不見的詮釋能量才是構成藝術的必要條件丹

托主張「所有的哲學問題都有這種形式兩個外觀上完全一致的東西卻可能

分屬不同的確實截然不同的mdash哲學範疇」(AEA 35)67此問題的形式則可以套

65參考 The Transfiguration of the Commonplace A Philosophy of Art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81

p125 In art every new interpretation is a Copernican revolution in the sense that each interpretation

constitutes a new work even if the object differently interpreted remains as the skies invariant under

transformation An object o is then an artwork only under an interpretation I where I is a sort of

function that transfigure o into a work I(o)=W Then even if o is perceptual constant variation in I

constitute different works Now o may be looked at but the work has to be achieved even if the

achievement is immediate and without any conscious effort on the observers part 66 the essence of art did little better than come up with conditions (i) and (ii) as necessary for

something having the status of art To be a work of art is to be (i) about something and (ii) to embody its meaning Embodiment goes beyond or falls outside the distinction between intension and extension

as capturing the dimensions of meaning and it will not be until Frege introduced his important but

undeveloped notion of Farbung to supplement Sinn and Bedeutung that philosophers of meaning found

(and quickly lost) a way of handling artistic meaning(AEA 195) 67丹托在《連接世界哲學基本概念》 (Connections to the world The Basic Concepts of

Philosophy)(New York Harper and Row 1989)中對此概念有較詳盡的解釋

55

用於藝術的例子「如果某件藝術作品和另一件非藝術作品之間沒有明顯可見的

差別」那麼導致它們不同的原因何在丹托舉例的命題靈感來自於 1964 年沃荷

在紐約曼哈頓東七十四街史岱博畫廊的不凡展出《布瑞洛箱》當時人們無法將

沃荷做的箱子理解為藝術顯然丹托看到的則是肉眼無法分辨的事實「但我

確信它們的確是藝術而且對我而言更刺激且更深層的問題是它們和超市倉

庫裡那些布瑞洛箱之間的差別在哪裡既然兩者之間沒任何差別可用來說明何者

是實物何者是藝術」(AEA 35)丹托理解藝術發生的前提條件容易讓人思索

亙古以來藝術的誕生起點究竟為何依據丹托的理論只要在觀念領域產生真實

與幻象(生活與藝術)的明確二分界線藝術就誕生了兩個感覺上無法區分的物

品為什麼一個是藝術品另一個則不是就丹托而言此時哲學也誕生因為

真實與真實相對應的幻象的出現產生了判斷的機制真實作為一個明確的概念

使得哲學有了生長的條件讓藝術成為真實的對立面這樣在真實的世界外產

生了新的事物而丹托將此稱為藝術的誕生對丹托而言沃荷與杜象作品的出

現單純地證明了藝術的終結因為在感官呈現上這些作品能提供的刺激相對減

少卻賦予了觀者「判斷」的能力沃荷與杜象如同科學家一般他們最大的價

值並非創造藝術而是發現了作品中出現的意義這層意義是外觀上所缺乏的

但卻發現了讓藝術成為藝術的方法

到底丹托的本質論說法是否有別於古典哲學對本質的理解在美學場域中

學者大衛卡西爾(David Carrier)曾說「藝術具有本質的說法就是丹托批判的對

象」68但是丹托論自己所理解的「本質主義」是哲學上以正統嚴謹的態度通過

所以必要且充分條件後所產生的定義(AEA 194)以丹托的標準來定義藝術似

乎不可能完整定義藝術本質丹托認為自柏拉圖以來一直到海德格為止美

學的問題不再於這之間的哲學大師是否為本質主義者而是他們誤解了本質

(AEA 163)也就是說卡西爾的評斷最多只能說丹托以非傳統本質論哲學家

的身分否定本質主義並不表示其對藝術的論述從此就無「本質」存在只是丹

托理解的「本質」與哲學的本質論相互牴觸而丹托進一步說明「本質」的意涵

內容如下

68 David Carrier ldquoGombrich and Danto on Defining Artrdquo Journal of Aesthetics and Art Criticism 54

no 3 1995 p 279

56

「本質」可由兩個層面來看一為某詞指稱之事物的類別(class)二為

該詞內含的屬性特質如果以解釋詞義的傳統方式來講即外延意義的

(extensionally)及內涵意義的(intensionally)當你藉由歸納法努力引出構

成該詞彙之外延項目的共同和特別屬性時其作用就是外延意義(AEA

194)69

在傳統邏輯學對詞義的標準區分中詞彙有兩種解讀的方式也可以作為一

組用來判定該對象的屬性或特徵第一階段或第一種面向稱為該詞的「外延意義」

第二階段則是「內涵意義」舉例說明「哲學家」的外延意義是蘇格拉底柏拉

圖泰勒斯等等內涵意義則為「愛智慧之人」「明智的」等70因此「藝術品」

一詞的外延意義具有超高異質性丹托認為特別是在現代所以不時會有人以此

為基礎否定藝術品這個類別具有一組定義清楚的屬性丹托假設「藝術品」的

外延意義隨歷史而變不同時期的作品也就各有特色不盡相同也不需相同

藝術做為一個概括的定義必須包含這所有的不同作品反過來說所有不同作品

也都必須能驗證共同的藝術本質(AEA 197)當然曾經在歷史的驗證上擁有短

暫存在的例外也就是認為「美」是藝術的必要條件之一各種形式的美是使人

類產生歡愉且共感的享受依據丹托對本質論的假設這樣的本質已經無法適用

於解釋後歷史的藝術之質因為藝術的本質從來就不是一個通則丹托舉例「藝

術品的外延意義甚至還必須涵蓋所有曾經製作過藝術品的不同文化藝術的概念

必須與所有被認定為藝術的事件吻合接下來導出的藝術定義必定是沒有必然的

風格限定的(AEA 197)」也就是說丹托對藝術本質的理解是藝術的外延意

義是複雜且變動的狀態時代與時代之間對於本質的定義不斷的轉變丹托更強

調那些喜好否定其他作品的藝術價值的人傾向把藝術某個時期附加的特色提

升為藝術本質的一部分這種做法是哲學上的謬誤但卻是很難避免的一種謬誤

特別是當我們缺乏一種有力的歷史相對論來調和本質主義時(AEA 197)特別是

在宣言時期藝術的本質隨著宣言的更迭不斷地被取代高的敘述價值凌駕於各

69 There are two ways to think of essence with reference to the class of things denoted by a term or to

the set of attributes the term connotes extensionally and intensionally to use the old terms in which the

meanings of terms was often given2 One is functioning extensionally when by induction one

endeavors to elicit the attributes common and peculiar to the items which form the terms

extension(AEA 194) 70 Morris R Cohen and Ernest Nagel An Introduction to Logic and Scientific Method (New York

Harcourt Brace and Company 1934) p 31

57

種藝術之上形成單一的系統規範已經無法適用於後歷史的多元價值觀就像

沃夫林曾說「不是每件事情在任何時候都是可能的有些思想只能在某些發展

階段中才會被考慮到」71也說明為什麼就算藝術擁有本質本質也不會是恆常相

等的沒有單義的本質存在

筆者認為丹托處理本質議題時刻意繞過傳統本質論的論調有其目的存在

一方面使用的是邏輯學上嚴格的語言邏輯式「藝術在本質上若是 X任何非 X

的事物都不是(或本質上不是)藝術」來區別藝術的定義是有方法論上的依據

不應該用譬喻或是模擬兩可的語言來敘述藝術的定義另一方面強調方法論的

重要正是丹托提出「判斷」藝術品的重要價值所在丹托曾說他提出終結論的

貢獻就是找出一個定義這個定義除了能符合藝術品這個類別的嚴重分裂外

還要能解釋這種分裂是如何產生的(AEA 194)顯示出如何解釋藝術成為藝術

的過程是二十世紀的創作者或美學家所共同要努力的目標因為在藝術被製造出

來的那一刻它並不一開始就擁有藝術價值必須經過哲學家或是藝術家的自述

或判斷才能將藝術品從普通的物件轉化為藝術作品而此一動作則需要將作品

放入藝術世界作品間的關係網脈或是哲學的充要條件底下分析由哲學式地闡述

讓物件成為藝術品筆者認為此一作法不全然能套用至所有物件藝術之上觀

念藝術確實是朝向此一方法成為藝術品而其價值隨著觀念的變動而存在但如

果回到物本身的實質價值層面則又是另一波「形而下」與「形而上」的論戰

六 卡若論丹托理論循環論證的問題

本節主要藉由卡若(Noeumll Carroll1947-)在《丹托與他的評論者》(Danto and

His Critics 1993)的文章〈本質表現與歷史〉(Essence Expression and History)

中有關於丹托藝術終結論循環論證的問題依序透過卡若的批評揭開丹托總體終

結論上的邏輯矛盾循環論證可以說是一種邏輯學上的謬誤當論證有次序時

其中一個論證的前提有賴於下一個論證的結論來支持但最後一個論證的前提卻

又反過來需要第一個論證的結論作為支持在沒有任何外在的理由或證據證明前

提為真時當論證的結論本身支持前提前提又得不到外在證據的支持時就稱

為循環論證

71 Heinrich Wolfflin ldquoForword to the Sixth Editionrdquo Principle of Art History(New York Dover Books

1932) ix

58

具體而言可以從宏觀的角度看待藝術終結論卡若認為應將丹托美學區分

為他的藝術哲學與藝術史哲學來看待丹托的藝術終結的前提建立在對藝術作品

拋出的哲學問題上此哲學問題創造了判別藝術與非藝術「不可分辨性」的哲學

形式但這樣的前提對於卡若而言是不成立的他說

丹托告訴我們有關藝術的發展歷史並且藝術的發展已經終結但這個

藝術終結的故事建立在「什麼是藝術的性質」這個問題由於「不可分

辨性」的出現而進入了適當的哲學形式而且一旦這個問題以這個方式

陳述出來藝術的歷史終結這個問題則交由本質主義者來回答這不

是意味著丹托有關藝術哲學的觀點產生出他的藝術史哲學嗎(Carroll

1993136-137)72

卡若所指的「不可分辨性(indiscernible)」是丹托所稱將物件在「生活實務上」與

「藝術上」區分的兩個潛在「判斷」問題而丹托的藝術哲學便建立在此分辨性

的討論上若沒有「藝術的性質是甚麼」這樣的命題就不會有藝術終結的問題

產生也就是丹托所謂「將問題拋給本質主義者(哲學家)回答」而哲學介入藝

術之後藝術史家的使命就將終結在文本當中卡若清楚地使用條列式的方式模

擬丹托理論的具體操作模態

1 當「藝術的性質是什麼」這個問題由不可分辨性陳構出來之後

則藝術世界不可能出現進一步的理論突破

2 如果藝術世界不可能出現理論突破則一個本質定義就有可能產

3 「藝術的性質是什麼」這個問題已經由不可分辨性陳構出來

72 Noeumll Carroll ldquoEssence Expression and Historyrdquo Danto and His Critics 2e pp 136-137

Danto presents us with a developmental history of art - one where art has an end This story

unavoidably relies on the notion that the proper philosophical form of the question What is the nature

of art can only be framed in a philosophically appropriate way in terms of indiscernibles And once

framed that way art history ends and its discovery is explored by the essentialist But doesnrsquot this mean

that Danto s view of the nature of the philosophy of art is material to generating his philosophy of art

history

59

4 因此一個本質定義現在有可能產生73

卡若認為前提 1 和 3 產生出藝術終結的宗旨論旨結論的產生是結合前提 2

的藉由此推論出本質的理論是有可能的前提 3 是一事實判斷前提 1 則建立

在兩個假設之上①藝術在沒有變成哲學的情況下不能夠建立藝術的理論②一

旦藝術的性質是什麼這個問題以不可分辨性陳構出來之後他得到適當的哲學形

式凌駕於其他的理論陳構形式(Carroll 1993137)卡若甚至認為對「藝術

的性質是什麼」這個問題本身就有利於本質論的討論所以在藝術史哲學中

訴諸不可分辨性來支持本質論可能犯了循環論證的謬誤

以上可以看出卡若認為丹托的哲學操作模態有其自圓其說的問題存在但

究竟丹托本人是在有意識或無意識的狀態下犯此矛盾謬誤還是終結論本身有其

不可迴避的問題存在香港學者梁光耀對卡若的回應提出以下論點認為卡若所

分析的第一個前提不一定成立因為它假定了藝術品不可能從非外顯性質層面推

翻藝術理論即使它能成立第二個前提也有爭議性因為從非外顯性質給藝術

下本質定義但這並不表示一定只能從非外顯性質方面下本質定義也有可能根

本不能下定義或者可以下非本質的定義梁氏更指出不可分辨性的問題本身不

需預設本質定義的成立卡若所講的循環論證正是建立在不可分辨性的出現能必

然地推論出只有本質定義或不可定義的可能性我們頂多只說藝術終結對從非外

顯性質給藝術下本質定義有某種程度上的支持(梁光耀 201388)

可以見得卡若與梁光耀的論調稍顯不同事實上丹托對此並無做出回應

似乎默認了卡若的論點筆者發現丹托書寫上的習慣對於論點的立場通常都

採假設的形式間接帶出他的哲學觀點舉例來說如果丹托的藝術哲學是建立在

藝術史的進步發展假說之上以丹托的藝術史觀來說說明整個藝術是擁有一個

線性的藝術史觀造成一種內驅力使得藝術不斷進步向前不管進步史觀的概念

來自於黑格爾瓦薩利還是葛林柏格丹托所要終結的敘事形式的藝術史必須是

73 同上 Dantos argument appears to be this

1 Once the question ldquoWhat is the nature of artrdquo is framed in terms of indiscernible then no further

theoretical breakthroughs can issue from the art world

2 If no theoretical breakthroughs can issue from the art world then an essentialist theory of art is

possible

3 The question ldquoWhat is the nature of artrdquo has been framed in terms of indiscernible

4 Therefore an essentialist theory of art is (now) possible

60

線性的也就是前提假設藝術史必為線性事實上我們很難根據外部的例證

證明歷史是進步發展的所以丹托就有可能犯了循環論證的問題筆者認為若

從丹托原始的出發角度藝術的歷史是否為線性發展是丹托從黑格爾的理論得出

的靈感對於進步的歷史觀黑格爾在藝術的三段進步說已經詳盡地將「形式」

與「內容」消長的分期到最後的「絕對精神」的演化作了詳盡的鋪陳丹托利

用此架構證明藝術的進步說更在《藝術終結之後》提出「藝術的哲學問題既

然已在藝術史範疇內得到闡明那麼藝術史就抵達其終點了西洋藝術史可粗分

為兩大時期我稱之為瓦薩利時期和葛林伯格時期兩者皆採進化觀(AEA 125)」

瓦薩利的藝術史觀是種模擬再現「征服視覺形象」的技巧與時俱進止於攝影

電影的發明而葛林伯格的現代主義宗旨藉由尋找繪畫的定位開啟新的敘述

將層次往上拉到藝術條件的定義最終在物質條件中找到答案止於普普藝術

兩者皆是擁有終點的史觀在丹托的前提上被認為是擁有線性歷史發展的也許

卡若據理力爭認定丹托以本質論與終結論的前提上犯了循環理論的矛盾但就藝

術終結的目的而言這樣的假設是必要的

最後筆者認為就像第一節所提到的繪畫終結的概念一般終結論的目的不

在於證明某一種創作媒材或風格已經不能再繼續被創作就算丹托預言葛林柏格

的現代主義已經走向終點世界各地還是有人繼續從事抽象表現主義的繪畫風格

甚至在藝術市場上蓬勃發展因為終結論本身已是事實眼睛看得到的事實七

零和八零年代已經驗證了藝術的多元發展方向就算丹托的藝術終結觀有他的矛

盾與謬誤但不可低估的是後歷史時期的藝術開啟的樣態是多義且繁雜的或正

確來說藝術不是開啟新的方向而是讓那些從古至今就既定存在的藝術表現形

式得以發聲

七 結語

以上五個議題分別帶出丹托使用哲學作為工具的實驗成果可以看出丹托操

作藝術之物的態度趨向分析與界定的劃分手法將「藝術的定義」從龐雜多元的

藝術世界裡析出筆者將其比喻為藝術世界的「層析法」(chromatography)74若

將藝術世界視為混沌且非均勻的混合之物丹托在初期所操作的實驗方法則是

明確檢定合成藝術之物最小的本質為何析出不同成分的藝術之物在不同作品之

74 層析法(chromatography)是分析化學中一種用來分離混合物的色譜技術

61

間空間上的相對定位以藝術世界中發生的事件史料與前人的研究作為判斷及

認識新對象的基準是丹托操作理論的方法面對未知之物的認識程序採用跨

領域與邏輯學鍵結的系統產出對藝術世界全新的研究方法就如同科學家一

般將藝術場域中的已知或未知之物去除舊有的意識形態重新將其搬至實驗

桌上仔細剖開層層的肌理剝開熟悉卻陌生的藝術之物使其演繹出全新的立

論視野

但學者卡若卻發現無形中丹托在產出理論的辯證關係裡夾雜了循環論證的

漩渦何以證明卡若的說法擁有支持的例證筆者爬梳除了卡若提出的藝術哲學

與藝術史哲學的互相擁護的範例之外發現丹托處理終結議題風格矩陣的方法

及本質論時也有此一問題存在當然不止於此在丹托其他的思想也有此異狀

就不逐一列舉首先在「藝術終結」不等於「繪畫終結」的舉例中丹托精確

規範了繪畫終結的範圍這項舉動明確回應了部分學者針對丹托藝術終結未能實

現於當代藝術現況的爭議因為藝術終結從來就不是用來解釋藝術如何死亡的理

論單從字面上曲解藝術終結的理論不足以推翻丹托研究得出的藝術終結現象

丹托最終以此不等式的外延意義證明繪畫已經失去了帶動藝術前往的動力原地

踏步不代表最終走向滅絕但以進步的內驅力來說繪畫已經不足以成為藝術世

界的前衛代表此為丹托引出繪畫終結的深層目的接續從非 Q 則 P 到風格

矩陣的分析方法帶出藝術世界的層析作用讓藝術世界得以使用相對科學的實驗

操作得出非常特殊的詮釋模態是一種模擬的模型最終能不能實際用於藝術

的分析法有待後續研究者的見證丹托給出的是不同以往的風格分析的方法挑

戰依循沃夫林的五組風格二分法原則的企圖極為顯著也值得肯定

從丹托的理論操作狀態可以發現其理論支持的力量來源往往來自於他

者的理論分析或外部的理論作為支撐以亞里斯多德以來的選言三段論(P 或 Q

非 P 所以 Q)推估藝術終結的結論但前提往往是虛無假設因為無法驗證而

成為虛無在邏輯學的場域中是無效的謬誤但為何丹托選擇採納並不斷的使

用在邏輯世界的謬誤卻在藝術世界有效循環論證的有效來自於虛無世界的

假設丹托所要驗證的藝術定義本身就是一個超越的存在類似於德勒茲的謂語

操作邏輯釋放選言命題既有的系統解釋前衛藝術超越的有效性根據陳瑞文的

分析德勒茲否定自亞里斯多德以來的三段論式的謂語邏輯中以告知命定普

遍與說教的價值系統此乃因謂語邏輯中謂語本身具有先定存在身分因而不

62

能再分解或被討論故而具有告知意涵而德勒茲選言命題的操作則凸顯出對既

定系統的逃逸75也就是說丹托創造的本質理論或終結理論的潛在目的即是

以否定的態度對既有的系統作顛覆的作用以循環理論作為一種手段與方法讓

長久堆積沉澱的藝術知識得以攪動並依循虛無的假設理論重新檢視自身的藝

術架構

75 陳瑞文〈事件作為作品作為事件mdash德勒茲的事件觀〉《藝術觀點》48 期2011 年頁 133

63

第四章 藝術終結去中心反現代與包容他者

一 前言

本旨在討論藝術終結概念中三個重要的核心目的去中心反現代及包容

它者本章著重討論丹托的思考模式及議題鋪陳模態了解丹托看待歷史終結之

後藝術的特徵與特色研究發現此三個核心概念觸及兩個層次適用性與代表

性適用性即是以普遍的藝術為名討論藝術終結所涵蓋的包容它者與反中心

論的特徵這也間接呈現在歐洲與美國現當代藝術美學的主要訴求以藝術家為

名以作品為名當作前提將藝術視為人類的共感經驗嘗試揭露潛藏在藝術背

後的種種議題並將其分析與歸納最後成為新的方法論及認識論其次藝術

終結觸及代表性的問題在丹托的觀察中普普藝術成為象徵藝術終結的指標

是所有反動力量浮上檯面的起始點也因此多元的徵候得以成立

丹托在書寫文化及社會因素等議題時常以點狀分散式的案例堆疊在兩大

脈絡之下筆者好奇此安排是否與分析哲學傳統的研究方法有關使語句之間

邏輯化分明而因此拋棄情感層次轉以客觀事實呈現為了突顯反中心論相

關議題本文將藝術終結論中關於文化政治及社會等議題凝集並展開討論分

析其思想脈絡剖析藝術終結論的潛在功能(去中心反現代與包容它者)議題

之中前兩脈絡分別以瓦薩利模式與葛林伯格現代主義模式說明西歐藝術史建

立過程中的排他機制所產生的影響接續再以異族藝術普普藝術及多元徵候

分別解釋在藝術終結的命題下其如何對抗並成為反抗機制中的重要角色

二 藝術史一道具有排他性的牆

丹托撰寫藝術終結命題從歷史的觀點審視問題趨向兩大主軸其一是將

事物或問題放在它所產生的歷史語境即它所產生的時代社會等因素進行考察

其二關注事物自身的邏輯把事物或問題本身看作一個線性的發展過程在時

間的每個點上都是問題或事物發展的特定階段前者屬於共時性而後者則為歷

時性此兩大脈絡構築丹托終結論的基礎架構除此兩大方向外筆者發現丹托

書寫終結論模態在文化議題的處理上採取分散疏散點狀等策略置於文本

各處以削弱種族性別及宗教等議題的強度因此丹托談及藝術史中學科本

64

身排他性問題時總是以案例的方式呈現然而歷史書寫不免遇到書寫者主觀

過濾歷史事件的問題而歷史問題也一直是終結論的一大脈絡筆者好奇丹托

不斷強調「藩籬」對藝術史的影響卻又沒有明確歸納藝術史排他性的因素也

沒有將其導向文化及政治層面成功繞開社會結構及權利等問題原因何在因

此本節將以文化政治學的角度審視並揭露丹托書寫歷史問題中強調藝術史排

他性背後夾帶種族主義及權力部屬等問題

首先丹托將擁有歷史的藝術世界歸咎於知覺真理(perceptual truth)也就是

眼睛看得見的真相所主宰

何以藝術有其歷史繪畫藝術的歷史就是藝術創作的歷史這個歷史在

瓦薩利時代幾乎是由知覺真理所主宰而這個事實從頭到尾都沒有改變

儘管藝術創作顯然已有所不同(AEA 49)76

在丹托藝術終結論中不只一次提醒藝術能夠擁有歷史是需要被加以批判

與檢討的命題過去從瓦薩利時代開始一直到印象派前期的五百年西歐藝術史

被丹托視為「典範的」藝術史也是終結論中欲終結的對象(見本論文第二章)

對於時代的大敘述概念藝術與科學有著顯著的關聯性典範(paradigm)的概念

最初是由孔恩(Thomas Kuhn1922-1996)77提出用於解釋科學革命具有一定的

範式每個時期都按照範式所提出的假設進行實驗而在西方繪畫藝術上的範式

則代表藝術史按照編年的方法編撰一套具有風格詮釋的藝術史或一種進步的

時代精神後期的藝術必須推翻前期的藝術在理性與感性之間來回擺盪繪畫

的典範(paradigm)隨著時代的演變發展出較早的歷史結構劃下一個封閉的可能性

76 why representational art has a history (which he sometimes elides into why art has a history)

As I see it the history of the art of painting is the history of the art of making which in the Vasarian

period was pretty much governed by perceptual truth which did not change from one end of the period to the other though the art of making clearly did (AEA 49) 77 Thomas Kuhn(1922-1996)為一猶太後裔他先是在私立中學受中等教育17 歲進入哈佛大

學物理系就讀1943 年畢業並繼續在母校攻讀博士1949 年以「單鍵金屬聚合能量和原子量子

缺失的關係」的論文獲得博士學位典範概念是孔恩在《科學革命的結構》一書中所提出用以

指涉在某個特定時期科學活動的本質具有幾個特徵第一廣義地說它代表一個科學社群整

體的理論信念價值方法目標專業與教育結構第二狹義地說它代表在某個特定領

域一套科學研究的導引Kuhn Thomas 1997 ldquoThe Priority of paradigmsrdquo in The Structure of

Scientific Revolutions pp43-51

65

範圍將較晚出現的歷史結構的可能性排除在外也就是說它自成為一套序列

的系統也是單一的存在既不容許自己不遵守進步的歷史也不接受異己的它

者介入

然而為何長達數百年間卻沒有能夠真正對此問題提出質疑丹托曾援引沃

夫林《藝術史的原則》中的一段經典論述「再怎麼有原創力的天才也不可能

掙脫其生來就已設限的某些條件不是每件事在任何時候都是可能的有些思想

只能在某些發展階段中才會被考慮到」78也就是說藝術的發展歷程要突破

現狀而轉為自我意識的階段是需要在時代允許的充分條件下才有辦法完成

丹托則認為「藝術的實踐」(artistic practices )必定經歷過一場深刻的斷裂因為

宗教圖像的解釋尚未將「藝術家」的觀念納入但到了文藝復興時期「藝術家」

的觀念已佔有核心地位所以瓦薩利才會想寫一本關於藝術家生平的巨著這之

前有的充其量也只是靈光乍現的聖人(AEA 3)79

可以見得丹托對於歷史事件的態度有其主觀的認知認定藝術史撰寫的

過程不單只有事件客觀真相的呈現背後因個人喜好過濾及排他的特性也佔

有一定的比例而丹托認知的「歷史事件」隱含哪些條件他明確地在早期的文

章〈對歷史的提問(On Historical Questioning)〉中指出至少有三個原因可以相信

歷史的事件是「獨特」且「無規律性」的80分別為(1)藝術史家花大部分的力氣

尋找同時代的作品之間擁有某種同一性與風格相似性但卻忽略了每一個藝術創

作的事件與活動都是獨特且沒有規律的(2)如果事件並非獨特且無規律根本

就無法發展出歷史敘述前提是如果歷史研究的結果是完整呈現過去的事實(3)

作為人類歷史學家的天命就是使用不同的角度對其他人類的活動及一切感到好

奇這份好奇絕不會用在其他生物或物件上丹托的立場突顯了歷史事件的隨機

特質以及不可預測性但這與長久以來歷史的撰寫模態往往只呈現某一特定族群

的歷史觀丹托認為這是一種另類的霸權與專制因為歷史學者提出問題意識時

總是針對某一個特定的事件提出特定的問題不是因為這些事件本質上抗拒或是

78 Heinrich Wolfflin Principle of Art History The Problem of the Development of Style in Later Art

MD Hottinger (New York Dover Publication nd) ix 79 There would then have been a profound discontinuity between artistic practices before and after the

era of art had begun since the concept of the artist did not enter into the explanation of devotional

images but of course the concept of the artist became central in the Renaissance to the point that

Giorgio Vasari was to write a great book on the lives of the artists Before then there would at best have

been the lives of the dabbling saints 80Danto Arthur C On Historical Questioning The Journal of Philosophy 513 (1954) 89-99 Print

p92It seems to me that there are at least three apparent reasons for believing that the events for

happening with which historians deal are unique and non-recurrent(92)

66

藐視任何歷史觀點的分析而是歷史學家在知識生產上的需求來自於他們是誰81依據丹托提供的線索將這套針對廣義歷史的觀點套用至藝術史上也能成立

在葛林伯格看來超現實主義和學院派繪畫一樣都處於「歷史的藩籬

之外」(outside the pale of history)mdash這是我從黑格爾那裡借用的說法

〔helliphellip〕換句話說某件作品具不具藝術地位要看它屬不屬於官方敘

述的一部分(AEA 9)82

這段話說明了葛林伯格對藝術定義的基本看法強調藝術作品的地位取決於

該作品的敘述系統是否為正統丹托引用葛林伯格對藝術的看法來自於對整個

藝術史建構方式的質疑在晚期現代主義的敘述中藩籬外的藝術根本不屬於歷

史進程的一部分要不也只是退回到某種早期的藝術形式(藝術的回溯)(AEA 9)

從古至今藝術的歷史擁有篩選汰換的機制而宣言時期的各種敘述系統正強化了

此篩選機制的功能例如抽象表現主義超現實主義單色畫等藝術在本質上

只剩下某一種特定的形式或是以某一種特定的媒材做為篩選標準都是區分我

族與他族的分類活動將自身劃分為主流的同時也否定忽略或抹滅他者擁有

權威的藝評家(如葛林柏格)在所認定的美學正確價值上以文章作為工具譴責

那些不受到「天啟」的所有藝術作品這是類似於文化政治學的看法以界定形

塑特定品味自身在排除與接納的交互作用下產生分類的品味判斷發揮一定的

影響力與說服力並致力於使其擁有歷史淨化並刮除任何異質汙穢的它者這

是歷史與藝術評論的共犯結構此概念驗證了丹托的說法「當繪畫(Painting)或

藝術(Art)當做專有名詞時與黑格爾舊敘述裡的精神(Geist)存在於同一個層次

此外藝術的大敘述是根據『藝術想要什麼』(what Art wanted) 來定義歷史的藩

籬(AEA 105-106)」簡言之當「藝術」成為專有名詞時不免就有所規範與

定義但丹托強調的是藝術的本質與歷史事件的本質一樣是獨特且沒有規律的

這與放進百科全書那種定義式的建構法互相違背

81Historians ask specific questions about specific events not because these events ontologically defy

any but historical analysis but because the historianrsquos needs are intellectually what they are(93) 82 Surrealism like academic painting lay according to Greenberg ldquooutside the pale of historyrdquo to use

an expression I found in Hegel〔helliphellip〕and that declaration showed the degree to which the identity of

art was internally connected with being part of the official narrative(AEA 9)

67

那些與我所持的觀點正好相反的那些藝術史觀也有著類似的定義它

們都認為只有某些藝術形式在歷史上具有重要性其他種類的藝術則不

真正屬於當下此刻的「歷史世界」因此不需費心研究這類藝術例如原

始藝術民俗藝術手工藝術根本算不上真正的藝術因為套一句

黑格爾的話它們「位於歷史的藩籬之外」(AEA 26)83

什麼才是真正的藝術從葛林柏格的觀點看來只有抽象表現主義的繪畫才稱得

上是藝術就如同各種宣言式的表態單色畫也有其對藝術本質定義上的認知

在藝術歷史的世界裡只有「真正的藝術」才能進入藝術歷史的高級殿堂曾幾

何時歷史事件與藝術風格也有優劣等級之分歷史學者之間的競爭關係造就

書寫歷史也有時間成本的考量而原始藝術民俗藝術和手工藝術是不需要費心

思研究的項目當沃夫林的條件說成立時歷史擁有接納它者的能力時就是解

決藝術等級差異之時嗎筆者認為現代藝術之後的各種宣言式藝術包括達達主

義超現實主義等以及丹托認為最早進入現代性的後期印象派為例都是當時

的藝術藩籬無法容納的前衛藝術為何在二十世紀這些當時無法被接納的藝術卻

成為主流在丹托的藝術終結之後的藝術從來就不以建立另一座高級的殿堂為

訴求當歷史條件吻合並接納來自各種不同品系的異族藝術時所訴諸的並非將

其納入博物館式的運作系統因為當異族藝術或通俗藝術也能登上大雅之堂時

誰也無法保證不會有下一個葛林柏格的現代主義產生

三 戰後美術館性質的轉變

哲學家如何面對戰爭帶來思想上的衝擊一直是二十世紀哲學的重要課題

而主要的發生場域在歐陸相較起歐陸哲學家對戰爭議題的激烈反應並對戰後

提出思想上的反省屬於英美分析哲學後期的思想家丹托則以旁觀者的角色冷

靜看待象徵藝術界重要指標的美術館之變化與更迭藉此希望看出戰後藝術界在

83 I mention this because the views of the history of art that I want to contrast mine with similarly

define only certain kinds of art as historically important and the rest as not really being at the present

moment world historical and hence not really worth consideration Such art-for example primitive

art folk art craft- is not as partisans characteristically say really art just because in Hegels phrase it

lies out of the pale of history(AEA 26)

68

思想上轉變的端倪筆者發現丹托討論現代藝術的排他機制時總是將結論歸

咎於葛林伯格但不免也要對丹托的立場提出質疑是否現代主義的排他作用全

然受葛林伯格一人所影響在丹托終結論架構中似乎將葛林伯格現代主義與現

代美術館機制畫上等號後歷史時代的藝術作品反映出它多元及繁雜的特性而

這樣的多樣化如果離開創作的空間離開傳統白盒子的思考不仰賴美術館的認

證系統屬於實驗性質的藝術作品時那美術館的轉變則是必然會發生的

本小節首先要討論的是丹托藝術觀中美術館經歷三個層次的轉變問題依據

丹托對美國現代美術館的觀察將其依時間先後順序分為第一代大型美術館

第二代現代美術館前者是觀者以拜訪偉大藝術寶藏之姿站在象徵視覺美感的

精神真理面前崇拜著偉大的藝術家作品後者對美術館設定藝術作品應該用

形式主義的辭語來界定而且應該要用一種與葛林柏格所倡導的敘述差不多的觀

點來欣賞亦即觀者通過直線進行的歷史一方面學習如何欣賞藝術作品一方

面也懂得歷史發展的序列(AEA 16)然而後者正是丹托欲在藝術終結論中討論

的對象尤其針對葛林柏格所提出的現代主義下的美術館型態藝術終結的目的

之一即是以美術館的白牆作為象徵性欲衝撞的指標藝術世界集體意識的開拓

思想的解放所造成的藝術終結行動鬆動代表藝術最高殿堂的美術館丹托美學

呈現藝術不再只代表藝術世界藝術能夠作為一種行動能夠跨域使觀念鬆綁

解構衝撞陳腐的機構系統而丹托認為加劇美術館權力符號的使用來自美國

戰後的民族氛圍以及統治者的政策在丹托所處的美國世界現代主義與美術館

畫上等號成為機構形象的典範戰後的勝利確立了美國作為國際上的新起霸權

現代主義破除歐洲傳統藝術框架著意將處於萌芽狀態的美國藝術與歐洲藝術區

分開來國家機器藉由美術館的力量及象徵意義使抽象表現主義等同於美國獨

有的藝術

現代主義成為美術館的官方語言目錄介紹和藝術期刊也都口徑一致

形成令人望之卻步的典範此一現象可比二十世紀初所謂「拓展品味」

的觀點將不同文化及時代的藝術簡化成同一種形式架構因而將各種

69

不同的美術館統統變成現代美術館不論館內原來收藏內容為何(AEA

144)84

抽象表現主義快速竄起成為當代美國藝術的主流形式促使此一現象的發軔

藝術界一致公認受到現代主義發言人葛林伯格影響所為依據丹托的觀察葛林

伯格在八零年代晚期和九零年代的藝術界遭污名化彷彿他就是「原始主義與現

代主義」這類美展85的始作俑者當這種無情的相對主義取代康德的普遍主義

(universalism)所謂質的概念就變得可憎又盲目了藝術批評成為文化批評的一

種形式主要是對自身文化批評(AEA 94)丹托一方面認為美術館的功能需要被

審視及檢討另一方面則不希望將所有的罪過集聚在葛林伯格身上因為隨著藝

術的哲學成熟期的到來視覺性也被甩到一邊不再和藝術的本質有什麼相關

就像「美」在過去所經歷的那樣藝術甚至不再需要擁有可以觀看的東西而且

即使畫廊空間中有物件存在這些物件也可以看起來像任何一樣東西(AEA 16)

換句話說丹托認為當現代主義走到了專制的盡頭勢必會轉向多元主義的方

向發展而這種轉向已經不能再用單一本質作為價值判斷

丹托對美術館的終結與藝術介入生活的態度趨向自然發生論認為美術館線

性發展下必然會遇到的結果因為當藝術的外延意義不再只有「美」美術館傳

遞美感經驗或藝術知識的功能將逐漸喪失取而代之的是丹托所謂「參與介入」

(engagement)的模式此模式將會定義藝術品與觀者之間的關係就意圖與實踐

來說當代藝術實在太多元多樣根本無從依據舊有的制度或美術館機制來掌握

它丹托甚至認為「當代藝術與美術館的種種限制的不相容程度已經到了需

要培養完全不同的策展人地步新類型的策展人會繞過美術館的所有結構以便

讓藝術介入到人們的生活之中這些人們看不出有什麼理由要把美術館當成『美』

的寶庫或精神形式聖殿」(AEA 17)86藝術介入生活的命題在後現代主義蓬勃

84 It became the language of the museum panel the catalog essay the article in the art periodical It

was a daunting paradigm and it was the counterpart in discourse to the broadening of taste which

reduced art of all cultures and times to its formalist skeleton and thus as I phrased it transformed every museum into a Museum of Modern Art whatever that museums contents(AEA 144) 85 文中並無具體闡明推測為 1984 年在紐約現代美術館的展覽「二十世紀藝術中的『原始主

義』部落與現代的親近性」(ldquoPrimitivismrdquoin 20th Century ART Affinity of the Tribal and the

Modern) 86 indeed an argument can be made that enough of it is incompatible with the constraints of the

museum that an entirely different breed of curator is required one who bypasses museum structures

70

發展的今天似乎自然存在於現代人的生活當中但是在 1960 年代初期作為現

代與後現代斷裂又混沌不明的分界許多類似終結的命題不斷湧現藝術介入生

活是其中一種新的語彙與行動

丹托嘗試歸納出三次抨擊現代美術館的具體行動第一次是 1990 年的「高

與低」(High and Low)展覽策展人法內多(Kirk Varnedoe)和高普尼克(Adam

Gopnik)准許普普藝術進入紐約現代美術館展出引起不少批評聲浪第二次是

克廉司(Thomas Krens)出售了館藏的一件康丁斯基(Wassily Kandinsky)和一件夏

卡爾(Marc Chagall)來換取義大利收藏家潘薩(Panza)典藏的觀念藝術作品此一

事件也受到當時諸多的批評最後是 1993 年惠特尼美術館(Whitney Museum)

策畫的雙年展(AEA 16)87當然丹托認為美術館的地位在藝術終結之後已經大

不如前美術館本身只是藝術的基層結構的一部分這整個基層結構遲早都必須

面對藝術的終結以及藝術終結之後的藝術藝術家畫廊藝術史的工作以

及哲學式的美學訓練都必須以某種方式讓步並變成不同或甚至是迴異於它們

長久以來的樣子(AEA 17)

事實上丹托在文本中不斷給出戰後美術館性質的激烈改變不全然歸咎於

葛林柏格的現代主義敘述在丹托的美學觀中當藝術發展自我意識階段便會

趨向終結不論葛林柏格的現代主義敘述是否存在多元文化論在 1984 年時正

如日沖天九零年代在藝術界更是以排山倒海之勢號稱顯學至少在美國是如此

根據多元文化的範型人們所能達到的最佳狀態就是試著去了解生長在某個

文化傳統中的人是如何欣賞他們自己的藝術儘管這個傳統的局外人的欣賞角度

不可能跟局內人一樣但至少可以試著不要將自己的鑑賞模式加諸於不同文化的

傳統之上(AEA 94)筆者認為丹托對藝術世界的未來是抱持樂觀的態度即便

象徵藝術中心的美術館依舊以高姿態的現代主義的方式存在人們觀看藝術作品

的方式已經與以往不同丹托對接納來自不同文化的「異族藝術」也有他的見解

本文將在下一節具體說明

altogether in the interests of engaging the art direct1y with the lives of persons who have seen no

reason to use the museum either as tresorium of beauty or sanctum of spiritual form(AEA 17) 87 1993 年的惠特尼雙年展在蘇斯曼(Elisabeth Sussman)的策劃下一改往年關注藝術市場趨向的

常規做法以強烈關注社會性和政治性的階級性別種族和家庭為主題特別豎起「多族裔文

化」和「身份政治」的議題強調正視和認同不同文化差異性的重要性探討白人以外非主流文

化的困境及突破

71

四 異族藝術與反中心論

「異族藝術」在丹托的美學觀中指的是我以外的他者特別指稱葛林伯格

論形式主義背後異族文化(非洲藝術)的連結主要的作用是批判形式論及闡述

「去中心」等概念丹托好奇在瓦薩利敘事系統的藝術史出現之前人類對藝術

品的審美觀有何不同而丹托則將此類藝術品視為來自不同原古文化的「異族藝

術」丹托以維多利亞時代人類學假說當作證據原始文化的再現模式應是一種

活教材讓人們得以認識遠早於各種歐洲藝術模仿歷程這使得非洲藝術具有相

當的研究價值(AEA 108)也就是說在擁有藝術史之前人類對於藝術作品的

研究是出自於了解原古藝術的人類生活為目的一旦藝術擁有了歷史異族藝術

的價值有了轉變從社會學的角度觀看藝術史的發展丹托以黑格爾描述非洲藝

術為例黑格爾曾形容非洲在這個世界上不具歷史地位處於純自然的狀態中

88此種將歐洲視為單一的核心以貶低的眼光來看待異族的他者在二十世紀被

稱之為歐洲中心主義進步史觀的線性發展時間的推演下將其他種族視為停留

在古老時間的落後蠻荒無法與歐洲的現代化進程比擬在文化等第(hierarchy)

上他者的異族藝術被歸類為未開發的原始階段丹托承認若黑格爾的這番言論

若出自於二十世紀當代一定會給黑格爾自己帶來莫大的麻煩事實上黑格爾常

淪為後殖民主義研究學者所討伐的對象

若要區分異同就具備第一人稱的「我」作為判斷基準提出了「我」之外

的他者為何被分類劃分的他者是「我」以外的所有「非我」的群類就像原

始人開啟了「我們是文明人」關於文化的視野由於殖民主義和帝國主義的發展

對「他者」的想像往往透過藝術的再現來加深刻板化印象因而形成階級種

族和性別範疇下的「他者」丹托也認為這類觀點就好比是有一群被認定和歷

史意義緊密相連的選民或特殊階級例如無產階級注定要扮演歷史命運的載

具相對於這些人其他人(或藝術)根本不具任何重要的歷史意義(AEA 26)黑

格爾甚至也以同樣決定性的口吻將西伯利亞摒除在「歷史的藩籬」之外因為就

他的歷史觀而言世界上只有某些特定的地區在某些特定的時刻是有歷史意義的

至於其他地區或非特定時刻的同一地區則不屬於真正有歷史發生的世界的一部

88 黑格爾曾這般形容非洲「在這個世界上不具歷史地位helliphellip我們正確理解到的非洲就是未開

發且不具歷史性的一股精神仍處於純自然的狀態中」(GWHegel The Philosophy of History

trans J Sibree)(New York Wiley Book Co 1944)99

72

分(AEA 26)因此當這些原始的文物標本成為現代主義發展重要的來源時觀者

將拋開敘述或內容的重擔完全交由視覺上的感官形式主宰

丹托察覺這類理論在現代主義時期尤為盛行它們已定義出一套評論的形式

這種形式是丹托在他的論述中亟欲加以反駁的丹托認為藝術中的現代主義因

為葛林柏格強勢的論述轉而變成繪畫形式主義的別稱它不只是一種形式風格

更強調一種選擇及先驗的態度這種選擇是排外並成為一種自主性(autonomy)

根據葛林柏格的說法藝術的形式可以不必有內容當形式代替內容主宰內容

時藝術將為藝術而藝術是形式武斷的絕對自我證成(self-validating)丹托所

處的時代正是美國現代主義盛行的年代現代主義的萌發來自野獸派或立體主義

的延伸許多藝術史的研究都傾向將現代主義的形式特徵與非洲原始藝術相連結

然而丹托認為現代主義背後所隱含的種族主義需要被揭露及省思

因為現代主義賦予「異族藝術」權利的方式是讓觀賞者拋開敘述的重

擔不過那是因為根據先驗原則他們不需從歷史的角度看待「異族

藝術」mdash這裡的先驗原則就是葛林柏格所謂的品味(taste)源自康德的思

想(AEA110)89

葛林伯格將康德的先驗概念具體化為一種品味它既將視覺表面的純粹化也神

秘化抽象背後的內涵層面丹托曾在觀看馬諦斯作品時有著這樣一段體悟「馬

諦斯的世界mdash相對於我們淒涼的痛苦的備受威脅的破碎的世界這些明亮

的裝飾的甜美的與大部分在現代美術館展覽的作品這裡有一種連結」

90葛林伯格及丹托理解的康德論點皆是以美做為公認的法則換言之追尋美的

過程就是做出普世皆準的判斷在此觀點之下所有的藝術作品都是萬變不離其

宗就某方面而言現代主義是開拓品味的藝術運動讓非洲雕塑得以豐富的形

式之姿進駐美術館(AEA 111)而丹托使用「賦予」一詞潛在暗示異族藝術淪

89 since modernism enfranchised exotic art by liberating its viewers from the obligation to

narrativize it But that is because they could deal with it ahistorically in terms of the transcendental

principlesmdashof what Greenberg following Kant refers to as taste(AEA 110) 90 Arthur C Danto ldquoMatisse Art and Le Bonheurrdquo At Home in His World The Pleasure of Henri

Matisse Artform International vol 31 no 2 Oct 1992 p 89

73

為被現代主義宰制的腳色是一種強烈主觀與權力的延伸丹托援引其恩師蘇珊

朗格(Susanne K Langer)的感覺形式理論補充說明

以恩師蘇珊朗格(Susanne K Langer)首創的感覺與形式連結來說此兩

者往往相互排斥或者說在非洲藝術裡決定形式的是感覺而非品味

現代主義步入末路意味著品味獨裁的時代過去了而葛林柏格最不認同

的超現實主義特質即其反形式反美學的立場獲得了發展空間美學

無法讓人更了解杜象同樣的杜象的評論觀點也不會遵守休姆篤信的

標準(AEA 112)91

蘇珊朗格的形式理論不同於傳統西方美學中的形式以藝術的表象性符號為基

點從邏輯的角度提出藝術是人類情感的符號展現命題92丹托受到蘇珊朗

格的影響發展一連串以藝術作為一種邏輯形式的方法論在此丹托將非洲的原

始藝術的原初意義解釋為「感覺」而非葛林柏格現代主義的形式美學品味現代

主義藝術與非洲藝術最根本的不同是現代主義藝術以品味為定義的藝術它的

誕生主要是迎合那些有品味的人的需要特別是藝評家但是非洲藝術的誕生是

因為它具有一種力量可以對抗威脅生存的黑暗勢力(AEA 111)因此藝術終

結後的藝術給出的是一個全新的藝術範疇一個不受品味影響並證明「美」並非

藝術特質的必要條件丹托始終認為一旦藝術自身提出真正的哲學問題mdash開始

思考藝術與實物之別mdash那麼歷史就結束了自此轉由哲學接手(AEA 113)

五 普普藝術與深層社會結構

丹托思想常以藝術歷史中的相關事件當作議題的材料時代的共感經驗當作

寫作的動機並對藝術事件提出假設可望透過分析歸納等科學的研究方法

對藝術世界進行推論普普藝術中「現成物」的概念是丹托藝術終結論的核心

91 to use the conjunction I first heard made by my teacher Susanne K Langer have tended overall to

rule one another out Or rather in African art feeling rather than taste defines form The end of

modernism meant the end of the tyranny of taste and indeed opened room precisely for just what

Greenberg found so unacceptable in surrealism- its antiformal anti-aesthetic side Aesthetics will carry you no great distance with Duchamp nor will the kind of criticism Duchamp requires obey Humes

tablet of commandments(AEA 112) 92 吳風2002《藝術符號美學蘇珊朗格符號美學研究》北京北京廣播學院出版社

74

也是丹托對時代敏銳的觀察力所歸結的一個重要的哲學要角筆者好奇藝術史

上最著名的現成物莫過於杜象的《泉》為何丹托選擇忽略達達主義在反理性上

的成就轉而將普普藝術推向藝術終結之後時代轉折的重要藝術形式深入探討

普普藝術與社會結構的關係之前筆者試圖推敲丹托面對戰後現代主義的落幕

以及普普藝術的竄起對丹托思想上的影響為何

可以從個人經驗與時代背景兩個層面進行分析與推論首先對丹托個人而

言強烈的終結啟示來自於史岱博畫廊的安迪沃荷的《布瑞洛箱》的觀展經驗

沃荷的作品《布瑞洛箱》(Brillo Box)它和超級市場裡那一堆堆的布瑞

洛牌肥皂盒在外觀上不必有任何差別而觀念藝術甚至以實例告訴我

們『視覺』藝術作品可以不必真的讓人看得見這意味著我們不再能用

作品範例來教授藝術的意義它意味著只要形貌有受到關心任何東

西都可以是藝術作品而如果想要知道藝術是什麼你必須從感官經驗

轉向思想也就是說你必須轉向哲學(AEA 13)93

抽象表現主義在本質上是徹徹底底的形上學而普普藝術則頌揚最平凡生活裡最

普通的事物mdash爆米花罐頭湯肥皂箱電影明星和漫畫透過轉化的過程藝

術家賦予這些事物超然的光芒(AEA 130)此外對身處當代美國藝術中心的丹

托而言1964 年具備類似於柏林圍牆倒下的激烈終結意義丹托提及兩個重要

的事件其一是「自由之夏」(Summer of Freedom)美國黑人在長期的種族歧視

與隔離的壓迫底下在 1964 年劃下句點黑人在數千名白人的支持下搭著巴

士到南方聚集並登記成為選民其二是傅瑞丹(Betty Friedan) 1963 年出版《女

性迷思》(法語Feminine Mystique)引爆美國第一波的女性主義運動且得到政

府相關單位的聲援

其次丹托希望將普普藝術放置一個更為宏觀的脈絡下探討究竟普普藝術

為何能成為下一個代表美國的重要藝術形式丹托認為六零年代的某種社會氛

圍可以解釋為什麼平凡世界裡不起眼的事物竟然搖身一變成為藝術創作與哲

93 Andy Warhols Brillo Box and the Brillo boxes in the supermarket And conceptual art demonstrated

that there need not even be a palpable visual object for something to be a work of visual art That meant

that you could no longer teach the meaning of art by example It meant that as far as appearances were

concerned anything could be a work of art and it meant that if you were going to find out what art was

you had to turn from sense experience to thought You had in brief to turn to philosophy(AEA 13)

75

學思維的根柢(AEA 130)對丹托而言普普藝術的形成不只是傳統藝術運動超

越前者改朝換代而已而是使藝術線性關係不再維持的巨大變革標示著深層

的社會政治變動並且推動藝術概念的深層哲學轉變(AEA 131-132)人類在二

十世紀經歷兩次世界大戰對哲學藝術文化思想至整個世界都有劇烈的影

響單就藝術而言現代主義之前的藝術都是以西歐為中心所建構的藝術思潮

第一次世界大戰之後美國超越英國及其他歐洲國家成為世界上最富裕的國家

因政策及經濟的關係使得紐約現代美術館成為新的藝術中心二次世界大戰之

後更確立了未受到戰爭牽連的美國藝術的優勢這也引發一連串對葛林伯格現

代主義統一藝術表現形式的不滿聲浪六零年代的美國可以說是解放的年代

而這樣的社會氛圍造就了普普藝術的發軔丹托認為普普藝術正是顛覆整個藝術

世界的主角也是本世紀最具批判性的藝術運動只是不幸被冠上一個不起眼的

名字(AEA 122)以上兩個層次說明丹托因身處戰後時代氛圍之機緣決定將普

普藝術納入終結論最核心思想的動機

普普藝術是否能成為藝術終結之後的解藥丹托將分析哲學的作用與普普

藝術互相比擬認為分析哲學跟普普藝術都和共同的人類經驗有著根本上的連結

分析哲學被丹托喻為哲學版本的普普運動原因在於分析哲學形成的目的是為揭

露形上學的虛無其認為傳統哲學已經陷於某種窠臼尤其是哲學的形而上就

算不流於虛假也恐怕有知性上的瑕疵(AEA 129)二十世紀中葉的藝術和哲學

運動可視為一種反動精神在文化層面上都傾向解放主義普普藝術的出現代表

藝術的終結分析哲學則對傳統哲學提出質疑兩者的共同之處是將哲學與藝術

當作一個整體

分析哲學將自己獨立於柏拉圖到海德格這樣的哲學整體之外普普藝

術選擇投入真實的生活反對藝術成為一個封閉的整體不過我想

除此之外分析哲學和普普藝術還呼應了當時人們心靈深處的想法

這也是為什麼這兩項運動在美國境外會如此盛行他們所反應的是一

種共同的需要人們希望享受當下古今皆然helliphellip(AEA 130-131)94

94 Analytical philosophy set itself against the whole of philosophy from Plato through Heidegger Pop

set itself against art as a whole in favor of real life But I think beyond that that both of them answered

to something very deep in the human psychology of the moment and that this is what made them so

76

丹托認為這些運動的發軔乃是因社會結構劇烈變化使然人民追求自由聲

浪尚未平息之故反應在藝術上現代主義的箝制力量已經大不如前藝術家開

始思考除了純粹的形式主義之外還有沒有其他的可能性丹托始終強調後現代

論述的形成並非源自於藝術革命但在某方面而言卻非常適合闡述藝術終結之

後的藝術藝術家接受後現代論述後儘管他們沒有特別的哲學背景來控制新思

潮方向但卻可以控制他們的聽眾(AEA 144-145)

以藝術世界的策略來說美國的普普藝術德國的資本主義的寫實主義

蘇俄的蘇史藝術都可以解讀成攻擊官方畫風的各種策略mdash也就是蘇聯的

社會寫實主義德國的抽象繪畫(在德國抽象本身已經是高度政治化的

產物是唯一受認可的作畫方式其實不難想像納粹也曾將圖像政治

化)然後還有在美國已經成為官方風格的抽象表現主義(AEA 126-12795

官方風格對文化主體的重要性有其政治性的目的在國族的刻板印象上扮演重要

的角色是劃分國族差異最好的政治手段官方風格通常與美術館的關係密切

使政治性的中心思想延展於地方性的藝術世界中成為判准藝術的標準象徵一

種高級的藝術價值對丹托而言官方的高級價值正是藝術終結的抑制對象普

普藝術使人民意識平凡且通俗的物件也有價值反應了美國六零年代社會大眾的

訴求一種平凡且自由的生活方式丹托認為普普藝術之所以大受歡迎乃是因為

它轉變了對人們最有意義的事物將這些事物提升為高級藝術題材(AEA 129)

歷史之後的藝術與通俗文化之間是差異的潰堤及崇高的衰落筆者認為普普

藝術對歷史典故自鳴得意地玩弄源於它們不需要另一個英雄也不需要另一套

敘述丹托觀察歷史之後的徵候始終強調屬性的個別差異認為不可能達成一

liberating outside the American scene What they answered to was some universal sense that people

wanted to enjoy their lives now as they were〔helliphellip〕(AEA 130-131) 95

In terms of art-world strategies American pop German capitalist realism and Russian Sots art

could be seen as so many strategies for attacking official styles-socialist realism in the Soviet Union of

course but abstract painting in Germany where abstraction was itself heavily politicized and felt to be

the only acceptable way of painting (easily understandable in terms of the way figuration was itself

politicized under Nazism) and then abstract expressionism in the United States which also had

become an official style(AEA 126-127)

77

個宣言形式的「共識」阻絕瓦薩利與葛林伯格所揭櫫的進步敘述繼續發展的可

能性故而將異議爭鳴的狀態維持著而藝術家也終獲解放發展各自不同的路

六 多元徵候之泛性別特徵與其限制

「多元」的藝術狀態是丹托給出歷史之後的藝術的清楚特徵由於丹托的藝

術終結論強調的是終結本身而非終結之後的藝術狀態因此本節試圖將丹托唯

一針對後歷史的藝術輪廓多加著墨的「多元徵候」議題進行討論並嘗試批判多

元論中對於自由的定義及勾勒其限制的最大範圍相較於現代性多元文化是後

現代(後歷史時代)重要的時代特徵它將戰後缺乏統一性的概念變成既定的事

實強調流動多元邊緣差異與曖昧含混不再強調英雄神話族群中心主

義或歐洲中心主義屏除二元對立也將國家概念的大敘述結構瓦解後現代發

展至近代往往與「反本質論」(anti-essentialism)「後結構主義」(post-structuralism)

反二元對立的觀念互相連結丹托撰寫《藝術終結之後》的年代正值美蘇冷戰結

構瓦解的九零年代各地對於美國壓倒性獨權統治產生的民族情感不僅出現在現

實政治中更顯現在藝術世界裡也就是丹托所謂大敘述結構瓦解的後歷史時

單就字面上解釋多元的藝術本質即是「沒有什麼東西不能成為藝術」這

樣自由又多元的藝術世界確實造就了藝術形式的多樣發展丹托將藝術的外延定

義用簡單的邏輯推論當什麼都可以是藝術的時候所有製造藝術的文化養分也

可以是藝術的一部分風格的多元化導出藝術定義的無限發想與蔓延

藝術品的外延意義甚至還必須涵蓋所有曾經製作過藝術品的不同文化

藝術的概念必須與所有被認定為藝術的事件吻合接下來導出的藝術定

義必定是沒有風格限定的雖然在藝術革命之際人們很難不將被革除

的藝術稱為「不是真正的藝術」(AEA 197)96

96 the extension of artwork across the various cultures which have had a practice of making art the

concept of art must be consistent with everything that is art It immediately follows that the definition

entails no stylistic imperatives whatever irresistible as it has been at moments of artistic revolution to

say that what has been left behind is not really art(AEA 197)

78

丹托認為藝術的本質主義需要多元主義不論多元主義在歷史上是否確實實現

(AEA 197)丹托在此所提及的「本質主義」是趨向從康德到葛林柏格品味一致性

的產物或者可以說是藝術史上按時間風格所給予本質上趨同特徵的本質主義

丹托將此本質視為單一純粹與中心化的統稱而本質主義最大的缺點就是它

排除異己的機制所以本質最需要的是多元即便多元是個理想如前一節所述

丹托認為藝術的多元主義始於普普藝術的發起而普普藝術最大的特性就是「每

件事都有可能」「每件事都可能」是指視覺藝術作品在外表上沒有先驗的限制

只要是看得到的東西都可以是視覺藝術作品這也是藝術史進入尾聲的一種特

色(AEA 198)當然要促成多元的藝術狀態是集結非常多的歷史條件

我們不可能因為進入後歷史時代就逃開歷史的束縛儘管我們處在凡事

都有可能的後歷史時代沃夫林所說的「並非每件事都有可能」還是一

樣成立(AEA 198)97

能夠成就多元主義的歷史狀態絕非偶然丹托強調沃夫林所說的「並非每件事

都有可能」是藉此突顯藝術終結論時代意義上的斷裂來自亙古的事件累積而

促成的多元的時代就像從專制到民主一樣需要犧牲許多壯烈斷腕革命之士才

換取些許的自由之聲或許藝術在手段上沒有政治來得激烈但在思想的轉折上

有著重要的意義

在一個沒有邊界的場域中藝術創作唯一的限制是以人為本是人類創作出

來的作品才能被稱得上是藝術品當藝術作品必須是人為時剩餘的限制就是道

德的範疇了丹托以人類本性的角度出發認為藝術之所以有優劣或敵我關係

全是因為人類本能上的權力劃分使然藝術在本質上是無疆界但人為所創造出

來的「本質主義」卻是有疆界的

本質主義在這個問題上mdash就像在其他地方那樣mdash需要一種多元主義的性

別特徵所有男生和女生的特徵至於這些特徵符不符合理想的性別典

97 So in whatever way it is true of the post-historical period in which we find ourselves that everything

is possible this must be consistent with Wolfflins thought that not everything is possible(AEA 198)

79

範則留給社會和道德政策去決定但這些並不會變成本質的一部分

道理很簡單因為屬於本質的東西與社會或道德規範完全無關不管是

藝術或性別皆然(AEA 197)98

筆者援引學者泰勒(Charles Talors)對多元自由主義的批判認為「自由主義」者

往往將個體抽離於社會脈絡之外以至於使權力自由的原則成為一種放諸四海

皆準的普同律則而無法透過「自然原則」(principle of nature)來具體討論在個

別差異社群當中權利與自由之間存在著甚麼不同類型的角力99

七 結語

面對丹托文本以案例式探討藝術終結後的藝術現象筆者將相關去中心論及

反現代等議題凝結成五個脈絡前二個議題清楚勾勒藩籬內之藝術樣態統整後

發現瓦薩利模式與葛林伯格模式有顯著相似的策略而背後總跟當時時代的權

威中心有關丹托視現代主義為藝術上的極權主義(AEA 70)以此為前提下藝

術終結則帶有去中心及對抗權力中心等意義象徵權威中心的美術館是鞏固每一

個藝術「風格」之歷史地位的幕後推手而「異族藝術」正是丹托用以襯托現代

主義對待原始藝術的荒謬看法的最佳利器筆者將其視為對抗中心的「去中心化

策略」異族的它者之所以被反現代思潮重新審視其與現代主義的關係全是因

為形式主義對非洲藝術的挪用而提出反思反現代意味著對現代藝術總總排它

策略加以批判

丹托理論因承襲英美分析哲學傳統在邏輯語言表達有其先天的侷限性因

而在文體上遭致歐陸學者批判一個強調理性邏輯與溝通作用的與語言關係指

涉當作基底的藝術理論有時會忽略當面對繁雜藝術現象與人文社會情愫等問題

的時候邏輯語言表達系統將失去功能然而筆者發現丹托的文體表達雖具

有簡潔化與清晰等特質當處理文化研究與社會因素等潛在的藝術問題時時常

98 Hence essentialism here as elsewhere entails a pluralism of gender traits male and female leaving

it a matter of social and moral policy which if any traits to incorporate into the ideals that go with

gender These will not be part of the essence for obvious reasons for what belongs to essences in art or

in gender has nothing to do with social or moral policy(AEA 197) 99 Charles Taylor Philosophical Arguments Cambridge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95

80

以案例的方式堆疊並從中指涉文化及社會因素在藝術世界所帶來的問題並給予

解決的建議並非全然將其排除於場域之外

最後丹托將普普藝術視為後歷史時代的新方向重新看待「多元」與「自

由」等觀念起因於美國六零年代社會大眾訴求的一種平凡且自由的生活方式

以及藝術介入生活命題的導入丹托將符合瓦薩利模式對於知覺真理的模仿以及

葛林伯格形式主義模式的藝術視為「藩籬內」的藝術範疇當兩個重要的大敘事

系統不再具有權威性的力量時其餘曾經遭到歷史的藩籬遮蔽過濾抹滅的藝

術(它者)頓時擁有了合法性使得藝術終結後的六零年代呈現多元的徵候丹托

對歷史之後藝術的多元徵候傾向「自然發生論」強調並非先有普普藝術才有後

現代多元主義的論述只是剛好在時代自由氛圍下產生的普普藝術是最能表現多

元樣貌的形式丹托也承認「我同意現代藝術史肯定普普藝術扮演哲學要角的

說法在我的論述中普普藝術帶動藝術自我探討哲學實在因此它的出現代表

西方藝術大敘述的結束不過我也必須坦承普普藝術不太可能傳達具有哲學深度

的訊息」(AEA 122)100也就是說丹托認為後歷史時代的藝術本質需要多元主

義但他所觀察的普普藝術除了樣貌多元外不能真正解決後歷史時代的哲學性

問題

當代藝術除了認識論的轉向之外其次最重要的是致力於消弭藝術上的等級

之分而丹托思想啟發當代藝術史學者及藝術創作者能進一步思考當瓦薩利

及葛林伯格模式不再適用時藝術的未來將如何發展丹托藝術終結論給出的「非

線性」以及「多元主義」的態度並同時揭露潛藏在終結論重要的功能即去中

心反現代及包容它者

100 I subscribe to a narrative of the history of modern art in which pop plays the philosophically central

role In my narrative pop marked the end of the great narrative of Western art by bringing to

self-consciousness the philosophical truth of art That it was a most unlikely messenger of

philosophical depth is something I readily acknowledge(AEA 122)

81

第五章 反思丹托終結觀以中國藝術為例

一 前言

一直以來丹托藝術終結論討論的對象都以歐美藝術為核心不免讓各方學

界質疑丹托思想背後的動機可能來自歐美中心主義本論文最終章希望將丹托的

藝術終結論獨立於歐美中心以外的語境進入理論限制與反思的討論檢視丹托

藝術哲學的問題可以從其所面臨「全球化」的挑戰探測理論涉獵的範圍與其

限制

丹托在藝術終結論發表後的藝術評論中多次以中國的藝術家作為探究的對

象說明在非西方文化語境下藝術發展的其他可能性值得關注的是丹托的藝

術批評中有幾篇直接討論中國傳統繪畫的文章包括 1988 年發表在《國家》雜

誌的〈Later Chinese Painting〉1989 年的〈明清繪畫(Ming and Qing Paintings)〉

及 1992 年 Beyond the Brillo Box 書中的一篇名為《藝術過去性的形態東方與西

方(Shapes of Artistic Pasts East and West)》而此三篇文章也作為本文主要的文獻

依據本章著重關注丹托如何在非西方世界的藝術中探討藝術終結論的可行性

以及其面臨的問題與反思以中國藝術為例研究發現丹托不同於東方主義學者

透過想像論述神秘的東方世界丹托以分析哲學的研究法採實證主義由內而

外細緻檢驗從中西藝術史模型文化及信仰的差異給出具體例證

以下本章書寫的脈絡從丹托如何蒐集文獻產生動機到中國藝術認識論以及

中國學界對於西方理論的反思分成雙軸線進行探討一方面認識丹托如何在終

結論述的架構下研究非西方藝術的研究法及本質主義的堅持另一方面希望

透過中文世界的回應給予藝術終結論不同的觀點與省思中文學界普遍認為藝術

終結論無法直接嵌入中國藝術發展脈絡的原因有地域上的限制歐美中心主義

文化差異及現代性的非全面與非自願性等因素然而在揭露理論限制的同時

筆者不忘將丹托身為美國藝術評論者的身分審慎納入思考也在文化差異之間取

得論述的平衡在選擇與不選擇之間找到適當的位置給出兩個從丹托觀點出發

的中國藝術議題樣貌及兩個文化磨合的反題試圖找出折衷的哲學答案

82

二 〈序〉中丹托書寫中國藝術動機與限制

在 1984 年發表〈藝術終結 (the End of Art )〉一文後便搜集各地不同國家

的藝術來驗證藝術終結的事實研究的範疇包括中國日本及非洲藝術試圖將

他國藝術放入西方脈絡檢視從雙向來看一方面丹托希望知道終結論對他國藝

術的影響力而另一方面則希望打開自己的眼界讓世界多元的文化思想調和終

結觀的某些盲點丹托在《國家》雜誌上發表兩篇跟中國藝術相關的論文包括

1988 年的〈Later Chinese Painting〉及 1989 年的〈明清繪畫(Ming and Qing

Paintings)〉爾後1992 年 Beyond the Brillo Box 中的一篇名為《藝術過去性的

形態東方與西方(Shapes of Artistic Pasts East and West)》較完整梳理對中國藝

術思想的延伸著作以下本節從丹托蒐集資料的方法學到完整提出中國與西歐的

差異之中給出丹托的書寫動機與動機背後的反思策略

首先對於分析哲學家來說蒐集樣本是重要的工作為了讓終結論的假說

成立丹托將各種類型的藝術記錄在《遭遇與反思 Encounters and Reflection》一

書其中〈Later Chinese Painting〉收錄於書中〈遭遇 Encounters〉的部分從〈Later

Chinese Painting〉的書寫模態可以感受丹托對於陌生的藝術有其分析哲學的認識

方法丹托將哲學家與科學家比擬認為兩者都堅持找出差異之中最微小的可能

科學家總是想找出構成世界最微小的單元及生物而哲學家則是找尋定義物件的

最細微差異在哲學的策略中透過識別邊界兩側的共同對象來定義邊界的基礎

劃出定義物件最細微的邊際(ER 5)101在文本中提到以觀看 Robert Hatfield

Ellsworth Collection展覽的中國藝術展品作為哲學分析材料採樣中國藝術的目的

無非是希望能藉此觀看西方以外藝術發展有無藝術終結的趨向「這真是個很棒

的展覽會讓我們從外面的視野看待自己他們的藝術世界奇妙地與我們有些雷

同」(ER 185)102閱讀丹托的刊物資料像說故事般地平易近人通篇沒有文獻的

堆砌只有文字中夾帶詮釋及註解的語氣這種講稿式的文字是丹托經常發表於

《國家》雜誌的文體樣態

101 The effort is not altogether different from that science which looks to the simplest creaturesmdashsea

slugs saymdashin order to concentrate on the fewest number of neurons consistent with the possibility of

the system being modified by learning The strategy in philosophy moreover is to seek the basis for

drawing its boundaries by identifying objects on either side of the boundary which have as much in

common as possible in order to focus on what they donrsquot and canrsquot have in common if the boundaries

are real(ER 5) 102 This wonderful exhibition will enable us to see ourselves a bit from the outside Its art world is

curiously similar to our own(ER 185)

83

另一篇發表在《國家》雜誌的文章〈明清繪畫(Ming and Qing Paintings)〉是

丹托嘗試將西方理論注入中國藝術的實驗性之作用比較性語氣區分中國與西歐

藝術的不同與相同之處透過交叉比對與討論讓兩個完全異質的藝術體得以在

文章中產生互動與對話並揭露兩者間的互文關係進入事件現場蒐證加入感

受性的文字堆疊卻不忘連結丹托美學對藝術世界所提出的理論架構反覆推敲

並反思其矛盾之處在文末同時給予讀者批判及思考的提問「西方藝術家真的

有可能像中國藝術家一樣遵守祖先流傳給他們的法則並認為必須遵循嗎(MQ

472)」很顯然地丹托認為中西方兩者的異質性不只在藝術在文化與生活上都

有其差異甚至矛盾之處皆待哲學家提供折衷的觀點給出雙方都能接受的理論

樣態

最後丹托對中國藝術的書寫動機在 Beyond the Brillo Box 的〈序〉給出明

確的訊息「不同的藝術世界演化自不同的文化而在不同文化的藝術家孕育出

不同的敘事系統我試圖勾勒散佈在其它世界系統的潛在議題mdash中國與非洲mdash而

我察覺到一股非常不同於西方國家的終結」(BBB 11)103丹托對西方以外藝術終

結產生興趣顯然歸因於藝術大敘事系統的終結觀須給出普世通則的實證如果

終結論的預測性假說只停留在西方藝術史論述中在學術全球化的自由論述底下

容易淪為被攻擊的對象因此丹托試圖將終結論提升至世界藝術的位階檢驗

當藝術理論只聚焦於以西歐為中心的觀察要在學術上成為絕對普遍的藝術理論

顯得站不住腳丹托自己也有意識地認同多元文化造就不同結構的敘事系統因

而以西方為主體的終結觀可能因此喪失其有效性但丹托終結論的假設前提是

任何文化繁衍出的藝術史都有一個大敘事結構支持而一旦這個敘事系統被哲學

家揭露藝術本質的事實時就會崩解而最終走向終結的結果

事實上後歷史時代也是藝術的後敘述時代就像我在本書中的某章節

的結論一樣我們面臨的是一個沒有現在敘事的未來我們活在經過洗

滌後的敘事世界而這個敘事已經來到了終點雖然敘事作用依慣例將

不斷為「現在意識」增添色彩直到藝術因布瑞洛盒的出現而變得清晰

103 Different art worlds which have evolved in different culture And these in turn give rise to different

narrative under which the artists of those cultures live I have sought to sketch the outlines of some

different systems of reasons which prevail elsewhere in the worldmdashin China and in Africamdashwhere the

sense for an end would have to mean something quite different from what it does in the West(BBB 11)

84

且多元(pluralized)西方大敘事系統正在失去其地位而沒有什麼可以

取代它的位置我認為沒有任何東西可以(BBB 10)104

在丹托的世界觀中中國藝術也不例外雖然中西方藝術史有著完全不同的

哲學形式與基礎但丹托認為藝術的本質不受限於地域性藝術史的詮釋版本藝

術的本質不會因為文化的所在地而改變命定的趨勢根據本質主義理論的訴求

「藝術永遠是一樣的mdash某物要具有充分和必要條件成為藝術而不用考慮時空

(AEA 95)」至少在劉悅笛 2008 年的訪談資料中發現丹托對中國藝術的理解從

未放棄宣稱自己的理論具有絕對的普遍預測性丹托表明「假設中西方間真的

存在差異這個差異基本上不足以成為組成藝術本質的元素中西方間的差異在

此不適用至少對我來說從 1981 年以來不在理論的討論範疇105」如果丹托

受分析哲學傳統「語言遊戲論」的影響不難理解丹托對於藝術本質的堅持此

堅持可以從 The Transfiguration of the Commonplace106中深刻體會

一直以來丹托對於自己在本質論上的堅持從未改變但對於被審視一方的

中國藝術家及中國學者來說可以選擇這位西方學者的言論是否真實貼合中國藝

術發展的核心脈絡及問題劉悅笛指出「當丹托認為中國與西方現代性是同源

關係時這是中國學者所無法接受的原因在於中國的現代性來自更為在地化的

前提我們只願意接受我們能接受的部分就像五四運動一樣當歐洲正受到印

104 In truth the Post-Historical Period is a post-narrative period of art As I conclude one of the essays

in the book we face the future without a narrative of the present We live in the afterwash of a narrative

which has come to its end and though the memory of it continues in coloring the consciousness of the

present it is clearer and clearer from the way art become pluralized after the Brillo Box that the master

narrative of Western art is losing its grip and nothing has taken its place My thought is that nothing

can(BBB 10) 105中國學者劉悅笛在紐約藝術網(Art in New York)中發表一篇有關於丹托與中國藝術的訪談

〈ldquoTalk on Chinese Artrdquo with Arthur C Danto〉訪談中鉅細靡遺透露出丹托對於中國藝術看法的

第一手資料Suppose therersquos a difference between Eastern and Western arts the difference wouldnrsquot

become a part in the composition of the substance of art The difference between Western and Eastern

arts doesnrsquot apply here At least what Irsquove learned since 1981 is not a part of the theory (Yuedi Liu

October 30 2013 at New York Public Library )

httpwwwartinyccomentalk-on-chinese-art-with-arthur-c-danto 106 ldquoThe Transfiguration of the Commonplacerdquo The Journal of Aesthetics and Art Criticism Volume

33 Issue 2 (Winter 1974) 141 Reference to shared properties sounds provocative to the

Wittgensteinian who at least with games and works of art has failed to find any and suggests there may

be none We could he argues imagine an art-historical tradition in which the class of artworks indeed

shared common traits-say if artists produced nothing but icons-but the icon defining characteristics

only by grace of historical accident may serve as art-defining traits and revolutions are conceptually

entertainable in which artworks no longer satisfy the traits of iconicity(TC 141)

85

象派主導時中國的知識分子仍然認為現代主義是新的藝術浪潮」(劉悅笛

2013)107從中國學者的態度中可以感受到其不認同丹托對於西方現代性具有世

界性的趨同傾向的說法原因可能很簡單因為現代性所帶來的藝術終結最多只

能說明歐美當代藝術和美學所遭遇的狀態但放入全球化的語境討論時並不具

有普遍性很多時候將歐美問題視為全球問題只是一種世界範圍內的「劇場假

象」(劉悅笛2009)可以看出中西方各自遇上文化差異時直覺反應是「選擇

性」接納異議的部分因為在文化認同的內心深處必須捍衛自己文化所傳承的

理念與信仰沒有任何一方能夠妄自代表世界發言

筆者回溯丹托 1964 年〈藝術世界〉一文中提到對待陌生異質之物的方法論

希望藉此解釋丹托藝術哲學的基本信仰與態度丹托認為哲學家扮演藝術世界觀

察者的角色「試想有人認為發現全新種類的藝術品就像在任何地方發現全

新種類的事實是需要理論家解釋的在科學領域裡如同在其他領域一般我

們時常透過輔助的假設將新事實納入舊理論這是在既存理論仍有價值卻棄之

可惜但可以諒解的保守主義」(Artworld 572)其對待全新藝術品風格的態度就

如同科學家搜尋全新物種般地審慎分析哲學導入科學的方法使藝術理論不只

是理論模型更貼近生活現實的經驗科學領域中除了提出理論假設之外很重

要的研究價值就是「實證」也因此當分析哲學的研究方法進入異質性極為複雜

的藝術文本中常常給人將世界簡化的誤解但其實整個分析美學對待藝術的

問題都採取一種「普遍的非歷史方法」將藝術史孤立於真實的歷史與社會之外

討論而這樣的方法學帶來的反效果即是讓非西方文化的讀者導向歐美中心主義

的結論然而細讀丹托關於中國藝術的深入討論便會發現其對待文化差異的

態度極為細膩與審慎以下小節將針對丹托論中國藝術內容的細部議題做更進一

步探討

三 論中國繪畫中的「互文性」

丹托發現整個西歐繪畫史的價值標準就是對過去的超越強調的是革新與

原創而中國畫家重視的是前人經驗所留存下來的精神價值導致中國畫家不斷

107 When Danto thinks of Chinese and Western modernity as alike it is indeed unacceptable to the

Eastern scholars because the Chinese acceptance of modern art is always based on the premise of

localizatoin We only accept what we can accept just like around the May 4th Movement when Europe

was dominated by impressionist the Chinese cultural forerunners were still thinking of modernism as

the new trend of art

86

重複前人的主題及技巧這對畫家而言是一種對前輩的尊敬並在文本中強調

「作為一種藝術內容的理論互文性對我來說似乎完全適合中國繪畫」(MQ

469)108丹托用「互文性」(intertextuality)來闡述中國畫家與前輩之間的關係

有其特殊性互文性又譯作「文本間性」109文本之間的意識隨著交互作用交

互指涉的方式將前人的文本加以模仿及改寫在這樣的交織下互為引用互為

書寫並提出新的變異文本書寫策略及世界觀而文本的形式可以是文字平

面繪畫或各種類別的視覺形式都能利用互文性表達文本中的特殊變異

互文性(intertextuality)本身出自德希達(Jacques Derrida)的複雜又迂迴的

推論文本之外無物(il n y pas de hors-texte)mdash意旨文本之外沒有別的只

有更多文本正因為德希達理論是哲學的理想變異因此很難也不可能

被反駁是堅不可摧的以此為前提再加上互文性特殊地位使文本

作者(literati)必須解釋文本當中的理論對於他們的強烈吸引力所在舉例

來說畫面中的任何一條線都蘊含了作者想傳達的寓意但對觀者而言

像文盲般對其毫無共鳴只有文本作者能夠解釋這些寓意中的深意像

是生命死亡自然或人心(MQ 469)110

108 參見 Arthur C Danto ldquoMing and Qing Paintingsrdquo The Nation October 23 1989 p469 As a

theory of artistic content however intertextuality seems to me to fit Chinese painting to perfection 109 互文性的概念出自克莉絲蒂蛙(Julia Kristeva)的 Polylogue 與里法特(Michael Riffaterre)的《詩

學的符號(Semiotics of Poetry)》都將巴赫汀(Mikhail Bakhtin)有關「多音」和「接觸域」(zone of

contact)的理論加以發展而後現代詩學中的「引用的詩學(poetics of quotation)」或是故意採用

片段零碎的方式對其他文本加以修正扭曲與再現都是具有顛覆性的「文本政治」這是互文

性之所以相當受到後現代文學創作者重視的主要原因之一參考 Julia Kristeva Polylogue Paris

Seuil 1977 Michael Riffaterre Semiotics of Poetry Bloomington Indiana University Press 1978 但

筆者認為丹托在此沒有探討中國藝術顛覆性之用意因此本文中的「互文性」皆以討論形式上

互文為主 110參見 Arthur C Danto ldquoMing and Qing Paintingsrdquo The Nation October 23 1989 469

Intertextuality itself was a corollary of a particularly heady claim by Jacques Derrida il n y pas de

hors-textemdashthat outside the text there is nothing but more text Because it is a variant of philosophical

idealism Derridarsquos thesis is difficult and perhaps impossible to refute and this invulnerability together

with the exclusive franchise intertextuality gave the literati to interpret texts must explain the theoryrsquos

immense appeal to them For if a line means what it refers to it must be meaningless to the mere

common reader who happens to be intertextually illiterate and only the literati hold the key to

understanding texts heretofore believed to tell us something deep about such things as life death

nature and the human heart

87

丹托將「互文性」與德希達在書寫理論中對「無物」的概念視為同源關係沒有更

進一步的解釋可能的原因在於德希達所討論的互文關係更為複雜而丹托只想

藉互文中文本的操作模態解釋中國繪畫中內容的互文性

何謂中國繪畫中的內容互文性丹托主要考察的對象是清代中期畫家萬上

遴(1739-1813)萬上遴明確表示自己是模仿元代畫家倪瓚並創作與倪瓚作品同

名的《龍門僧徒》丹托透過這兩幅作品的比較體悟到儘管萬上遴認為自己的

作品是對倪瓚的模仿但他所畫的石頭樹和流水都和倪瓚的畫法不同丹托根

據這些差異感受到中國藝術與西方藝術中的「模仿」概念有著不同的意涵西

方傳統中的模仿強調的是模仿物與被模仿物之間視覺上的技巧相似性而中國藝

術更強調的是精神層面丹托認為「我們不能假設原作就蘊含真實性而複製

品就隱含偽真實性」(BBB 117)111因此談論中國繪畫中的真偽已非有效的論述

在中國系統的框架下這種模仿被稱作「臨摹」是被允許的丹托比較萬上遴

與倪瓚的關係如同竇加(Degas)與普桑(Poussin)的關係認為評斷臨摹作品的好壞

之依據不能一言以蔽之因為竇加雖然臨摹普桑的作品但他依舊保有自己的筆

觸與風格其畫作的價值不受普桑名氣的影響畫家風格本身就有一定的獨特性

然而萬上遴的作品之所以會被保留下來是因為他模仿了倪瓚的作品其相似

的程度極高只有少數的地方有稍微修改而丹托認為那些出自畫家想法的筆觸

才是價值之所在根據研究顯示萬上遴並非清代特別著名的畫家而當年萬上

遴會師從倪瓚可能與時代學習風氣取向有關

模仿的目的不是要欺騙任何人也不是要挑戰原作的價值模仿來自於自然

而然是與生俱來的天性對於那些超出模仿範圍的意識產物才是創意所在

(BBB 117-118)既然模仿是人的自然天性對於西方畫家而言追求的是那一瞬

間從模仿中脫離的靈感奔放但對中國畫家而言欲模仿的並非畫作的技巧風格

或想要尋找自我風格的靈感真正模仿的是被模仿者的道德層次

111 We must not suppose that genuineness connotes authenticity at least in the sense in which imitation

connotes in authenticity(BBB 117)

88

在模仿倪瓚的過程中仿效者正在製造一個道德典範(stand)創造他生

命的一種敘事成功地接替高尚簡單來說一個受『倪瓚影響的人』

就如同聖保羅的人生『受到耶穌的影響』一樣(BBB 120)112

由此可看出丹托對中國畫的研究有別於傳統西方藝術史形式上的詮釋更關注

與好奇的是精神層面的探究外在的相似性來自匠師的手藝但中國文人真正想

要模仿的是內在的精神之物丹托將中西方藝術對於模仿的概念分成兩種意義

一種為來自傳統西方藝術對模仿現實之物技藝上的學習另一種則是古典中國繪

畫對於臨摹前輩畫家作為學習典範的模仿他更進一步闡述「模仿不可能是外

在的不可區分性更確切地說作品一定從相同的內容物流溢出來以倪瓚的風

格作畫使之成為一種精神訓練的方式」(BBB 119)113文人畫家透過前輩的藝

術提升自我的道德涵養對西方學者而言彷彿另一種不可思議的世界觀丹托對

此沒有作過多優劣的評斷因為在丹托自己的世界觀中藝術沒有優劣等級沒

有好壞之分包容不熟悉的藝術觀才能拆卸藝術的藩籬讓不同的觀點激盪多元

的後現代世界

回到德希達的「無物」概念丹托發現中國藝術與「無物」有著很大的區別

此差異來自於文本與精神世界的疊合

在傳統的中國藝術中真實體現不同於「無物(hors-texte)」的方式進入

了藝術也進入另一個可以選擇的世界其本質是由紙絹及墨所構成

沿著真實世界的輪廓被創造出來是一個能讓人從肯定與恐懼及個人

政治與身體上的摧殘中解放的美學庇護所這意旨互文性產生一個能進

入和平與美反射性的隱喻空間也是一種逃離而進入圖像文本的隱逸形

式(MQ 470)114

112 In imitating Ni Tsan one was making a moral stand creating a narrative for onersquos life filling the

shoes of greatness To say simply that one was ldquoinfluenced by Ni Tsanrdquo thus would be like reading in a

life of Saint Paul that he was ldquoinfluenced by Jesus Christrdquo (BBB 120) 113 The imitation cannot be outward indiscernibility rather the work must flow forth from the same

internal resources and painting in the style of Ni Tsan in consequence becomes a form of spiritual exercise(BBB 119) 114參見 Arthur C Danto ldquoMing and Qing Paintingsrdquo The Nation October 23 1989 470There really

appears in traditional Chinese art very little by way of hors-texte It is as though entering the work of

89

從觀察中國繪畫的臨摹作品中發現原作與複製品之間存在了精神上的疊加關係

再次由互文性解釋臨摹文本中有原作痕跡的存在對於臨摹者而言畫作的主題

已非畫作所欲傳達的介質臨摹者真正關心的是能否藉由作畫的訓練得到像原作

者般聖潔的道德素養在丹托的研究中看見了中國藝術家對於倪瓚的推崇作

為精神領袖的模仿猶如對神的敬畏學者張冰對此有不同的看法

丹托認為中國畫家在模仿過程中進行的是精神訓練的這一觀點是有道

理的但是由於與中國文化的隔膜使他意識到了中國畫家的臨摹

不同於西方藝術觀念中的模仿並不是臨摹者對被臨摹者亦步亦趨的效

仿而是對臨摹者精神層面的揣摩卻無法再進一步地指出這種臨摹

所揣摩的人生境界是道家意識是中國士大夫精神的典型表徵之一」(張

冰 2012202)115

宋代文人畫所追求的人格意境來自道家的思想臨摹古畫的同時也是在提升畫

家自我道德對於心靈層面的成長是有幫助的丹托雖然無法明確指出文人畫家

臨摹的動機來自道家思想但卻給出「互文性」在畫作中的功能使中國繪畫的

討論多了一層西方哲學的思想空間

四 複驗中國西歐藝術史模型

丹托對歷史有一套自己的哲學性用語其討論歷史時時常使用「形狀(shape)」

一詞當歷史被看作一個待檢視的結構體時立體維度的討論才能展開非線性

關係的歷史研究也是丹托給予藝術世界(Art World)的重要方法過去傳統的歷史

研究中往往將「過去」看成「現在」的因種什麼因得甚麼果這種因果關係

的存在是造成歷史線性化的主因然而丹托認為很多時候歷史的原因跟結果

art one entered an alternative world whose substance was paper silk and ink created alongside the real

world an aesthetic refuge from certainties and terrors and disaster personal political or physical This meant that intertextuality yielded an almost metaphorical reflex into a space of peace and beauty an

escape into pictorial texts as a form of reclusion 115張冰《丹托的藝術終結觀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2頁 202

90

來自更錯綜複雜的因素丹托舉例莫內從沒想過自己的筆觸會成為抽象表現主義

的影響因子而波洛克對畫面筆觸流動性的執著開啟了現代主義敘事語言(BBB

122)丹托更具體將歷史模型的再現(representation)與其影響力(influence)分成三階

段進行討論文藝復興啟蒙時期及現代主義

在西歐歷史上有三個極具差異的敘事性(narrationl)時機因為這些時間

點上的「現在(present)」都分別受到非常不同的「過去」所影響(BBB 127)

這三段重要的歷史斷點正驗證了影響力與再現性的問題首先是「文藝復興」

丹托認為文藝復興是一個關於「重建」的敘事系統整體而言是從擁有失去到

重新尋獲的過程到底為什麼會「失去」又怎麼「重新取得」這可能關乎於基

督教的問題從野蠻性回到人性然而丹托從檢視歷史的形狀出發認為文藝

復興其實蘊含一段歷史的終結觀「我不是很能確定在歷史理論家的腦海裡

有沒有一種敘事性不是以衰退當作結尾敘事本身當然進入了尾聲一旦升起

我們就不可能再次墜落因此其中表達的重要訊息是歷史本身已經結束而

我們進入了一個學院(academies)的年代」(BBB 127)116文藝復興始於對現在的

不滿希望藉由過去羅馬時代榮景找到時代真正的歸屬因此再現的是一個具有

影響力的「過去」而重新啟動這個過去敘事系統才能真正返回人性進入學術

的時代第二個敘事性時機是「啟蒙時期」丹托認為這段時期塑造了維多利亞

式的人類學邏輯樣貌是一個康德式超越論人類的啟蒙就是為了要超越過去(那

個被神統治的時代)這種成長與階段性進步史觀「再現」了科學理性對於過

去重新檢視又再一次被丹托認為具有歷史終結的意義最後是丹托最關心的

「現代主義」時期在現代世界任何時間點都有可能變成影響因子也沒有空

間上的限制當決定再現時也同時影響了他者已經不會再有單因子的純粹影

響當停止任何形式的再現時就是現代主義的來臨

116 I am not certain that such a narrative would have insinuated itself in the minds of historical theorists

were it not for the concept of the Fall The narrative itself of course had come to an end once risen

we are never to fall again So in an important sense history itself was over and we thus passed into an

age of academies(BBB 127)

91

從瓦薩利時代以來要在西方從事藝術必須決定某種被過去影響的方式

來內化成己身的敘事樣態中西方藝術家的差異將會成為活生生具影

響力的敘事樣態及模型而現代主義對中西方一視同仁是對歷史的

敘事脈絡截斷與瓦解並重新建構對歷史的連結(BBB 122)117

丹托在此將西方歷史所遇現代性漩渦挪移至中國藝術討論有其論述的特殊

性118丹托是一個實驗者在 1964 年發表〈藝術世界〉一文後便搜集各地不

同國家的藝術來驗證藝術終結的事實因此引發丹托好奇的是現代主義對於中

國藝術模型產生型變的原因「在我通過 Ellsworth Collection 的展覽廳時中國

藝術給我的第一印象竟是如此得現代(modern)好像『現代』變成一種切斷歷史

脈絡的風格一般」(BBB 126)119為什麼對丹托而言中國水墨畫看起來很「現代」

從基礎的認知經驗可以發現當人遇見陌生之物無法分類時很自然會將其歸納

進舊有的基模之中也就是將水墨畫納入西方藝術史脈絡而顯然丹托在不經意

下認為中國水墨畫最貼近的西方藝術為「現代主義」時期丹托也察覺自己這樣

的認知不見得妥當因為這會跟現代主義一樣切斷任何的歷史文化脈絡「現代

性最根本或歷史的問題在我看來是對於解釋什麼是再現時鮮少將其他民族

的文化作為參考這些藝術家通常只在意自己的文化」(BBB 128)120

丹托藉由觀看中西方不同的藝術發展「形貌(shape)」來闡釋不同系統間的異

質化程度雖然丹托本質上認為組成藝術本質的元素不會因為文化的差異改變其

演變的趨勢而中西方藝術史發展最終邁向殊途同歸的結果mdash也就是藝術的終結

但路徑上還是有很大的差異丹托認為中國很清楚自己的藝術內在價值及本質

117 Since Vasari to be an artist in the West has been to have internalized a narrative which determines

the way we can be influenced by the past The difference between Western and Chinese artists will then

be a difference in lived narratives and modes of available influence Modernism alike China and the West meant the dismantling of these narratives and reconstitution of our relationship to the past(BBB

122) 118對於現代主義如何影響並剝奪西歐歷史的敘事性統可以參考本論文第四章有關於現代主義的

論述 119 My own first impression in walking through Ellsworth Collection was that in some mysterious way

Chinese art has begun to look modern as if ldquomodernrdquo were a style of historical dismissal(解雇) (BBB

126) 120 The historical problem or central question of modernity in my view is What happened to account

for the representation by these artists of their own past as less relevant for them than the imagined past

of other cultures (BBB 128)

92

這種變動對中國藝術來說而言非來自內在或進步的動能這不是對歷

史悠久的世界藝術所做的批判(事實上中國藝術非常清楚地認識自己在

藝術歷史上的位置)(MQ 471)121

不同於西歐藝術有一股內在的力量驅動使前進形成進步發展的史觀中國在勾

勒自己藝術的「形貌」時有意識地給予自己歷史定位這兩者的目的與動機完

全不同有時候西方藝術史家會粗鄙地將中國的系統納入西方的分類中是違背

丹托對待後歷史世界的態度丹托也在研究萬上遴的作品案例時深刻體會中西

方歷史結構發展上的差異丹托認為萬上遴自己也不會否定作為一個非著名的清

代畫家但其作品卻足以討論「互文性」在中國畫家作品中的作用丹托認為萬

上遴真正所繪的主題不是遊子遊歷的景致而是作品中倪瓚的影子事實上在

中國的系統中模仿前輩畫家是常態而因此得到名譽是能實現的模範(model)

對中國畫家有其重要性沒有前人的古法風格後人就無所遵循當第一個筆觸

被創造時彷彿所有的藝術都必須跟著走這也是丹托認為中西方在歷史演進上

很大的差異「對於西方畫家而言這絲毫不是一個可行的選擇他們會必然地

將自己視為以推動歷史前進與改革作為使命的人」(MQ 471)122中西方對於藝術

成就的定義自古以來就因為文化差異有截然不同的發展丹托希望藉由分析哲學

的研究方法從兩個不同的歷史樣本中找出共同的哲學議題一方面重複檢驗在

文化尚未頻繁交流的年代中西歷史模型發展的規律性是否同步另一方面給

予西方讀者除了觀看英譯的中國藝術史料也能從哲學的議題上去思考歷史問題

然而現代主義是一體兩面在現代性強勢入侵下對於遭遇殖民影響的地區在

文化與歷史上有其正面及負面影響下一小節將聚焦於藝術的現代性層面對中國

藝術發展的型變

121 The changes such as they are are not internal or progressive changes This is not meant in any

sense as a criticism of one of the great traditions of world art(one in which those who participated were

exquisitely conscious of the history to which their work belonged) (MQ 471) 122 Nothing remotely these options would have been available to the Western painter who inevitably

must see himself situated in a history it is his fulfillment to drive forward and revolutionize(MQ 471)

93

五 文化認同的磨合與多重攪動

現代主義不只一次被丹托視為敘事結構斷裂的始作俑者「現代主義挑起對

傳統的質疑藝術從此不再覺得自己歸屬於任何脈絡」(BBB 123-124)123也因

此丹托不免好奇經歷西方現代性洗禮的中國藝術在切斷歷史脈絡後會不會走

向藝術終結又或者呈現另一種更多元的樣貌1840 年鴉片戰爭之後由於外

敵入侵中國社會的獨立發展歷程被迫中斷從此進入半殖民半封建社會開始

了中國現代化進程此社會型態的變化造成了文化上巨大的變革以儒道思

想為核心的文化型態逐漸被西方強勢文化所入侵從而形成一種不完全西式不

完全儒道思想的混濁狀態此影響文化的組成結構藝術也無法超脫於外(張

冰 2012204)究竟現代性對中國社會所造成的影響能不能類比於藝術中的變革

對中國傳統藝術來說可能是場災難又或許是另一種藝術萌芽的觸發點

這些繪畫與它們自己的傳統是斷裂的僅僅是因為西方的再現語彙之入

侵給了每一位中國藝術家一種新的創作選擇方式這是第一次中國藝

術家真正地按照某種藝術的自我意識作畫(ER 182)124

當西方繪畫作為一種強勢文化進入中國之後就為中國繪畫的發展提供另外的可

能性從而引起藝術家對繪畫本身的問題進行反思基於此丹托認為儘管西

方人在策略上類似現代性狂傲又自大的上位者態度對於中國政治來說是侵略者

但從藝術的角度來說他們卻是解放者提供給中國藝術家變革傳統的選擇方式

當中國對藝術的信念與價值傳統遇上西歐作為強勢文化的入侵時便會在無形中

被吞噬與取代在丹托認為這種取代意味著一種藝術的終結與另一種藝術的

開啟「西方思想在 19 世紀成為洪水猛獸與吸取新再現策略的過程中纏鬥並

123 Modernism came about when the entire tradition was called into question by artists who no longer

felt themselves to belong to it (BBB 123-124) 124 Danto Later Chinese Painting Encounter and Reflection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1997

182Surface similarities notwithstanding these paintings are discontinuous with their own tradition

simply because the infusion of Western representational vocabularies gave every Chinese artist a vision

of an alternative way of working so that for the first time really the Chinese painter painted in the

light of a certain artistic self-consciousness

94

打開了中國藝術的靈魂之窗」(MQ 472)125丹托舉出他所知的三位中國藝術家

分別為高其佩任熊及義大利裔中國宮廷畫家郎世寧作為中國藝術受西方思想轉

變的濫觴

首先1715年當義大利裔的天主教耶穌會傳教士郎世寧(Giuseppe Castiglione

1688-1766)向清代宮廷引進西方透視法時中國第一次看見除了散點透視還有其

他處理畫面空間的方法而且更為科學當時有些人認為如果單點透視法能夠更

早引進中國會更好但最終宮廷畫家還是沒有放棄傳統畫法「雖然他們不曾擁

有過而且在知道什麼是真正科學的透視法的情況下中國依然不接納使用也

許他們認為如果接納西方透視法將完全改變中國傳統的風格樣式畢竟這樣就

沒有空間使用中國偏好的移動視點透視法」(MQ 472)126要動搖傳統非一朝一夕

朗世寧提供了中國一個外來的方法開啟眼見但最終決定是否要接納新的技法

須由中國選擇同理對郎世寧而言中國的傳統技法也是一種選擇而丹托認

為這份「選擇」是藝術產生良性變化或終結的契機接著丹托以清代末年畫家

任熊(1823-1857)為例從任熊的自畫像中可以看出其受西方人體解剖科學的影響

畫面中人的頭部及肩胛比起傳統立體許多也精確描繪出五官的立體結構但在

衣服紋理的描寫上還是以中國傳統的勾勒法繪出皺摺層次顯然畫家出自於「選

擇」意願讓畫面中按不同比例分布中西畫法而這樣的技巧在現今中國畫界已發

展成一種特殊的工筆畫風最後令丹托大開眼界的是清代畫家高其佩

(1660-1734)的「指畫」對此丹托無法舉證其受西方思想或技術影響只能讚嘆

中國繪畫有其技法上的突破及多樣性

125 Western ideas become a flood in the nineteenth century and the struggle to assimilate the new

strategies of representation opened a window into Chinese artistic soul (MQ 472) 126 Nevertheless they had not and the Chinese now knowing what true perspective was still did not

use it Perhaps they would have had to change motifs completely in order to exploit it there being after

all no room for linear perspective in the wildly imagined landscape they favored(MQ 472)

95

圖 3 任熊(清)〔自畫像〕

紙本設色1775 x 788 cm

北京北京故宮博物院

圖 4 郎世寧(清)〔八駿圖〕絹

本設色1393 x 802 cm台北

國立故宮博物院

圖 5 高其佩(清)〔高岡獨立圖

軸〕紙本設色709 x 383 cm

北京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整個中國的生活及文化都被西方策略全面改造而且是劇烈地且持續至今

(181)127」丹托藝術哲學中偶而會有歐洲中心主義情節之浮現卻可從終結論的

去中心概念看出其解構的傾向二十世紀哲學主要抨擊與解構歐洲中心論使人

更加確定世界正朝向一股多元化的脈絡前進任何文化都有其存在的合理性文

化之間沒有優劣貴賤之分每一個文化都有其獨有的特色與價值然而此一主

張從文化弱勢的一方來看表面的平等無法掩蓋制定文化理論者的優越地位丹

托的理論正迴避了此種立場在丹托的藝術世界中藝術存在著多種的可能性

形成區域性的地方文化系統因此後歷史時代對於藝術本質的而言單一民族和

文化所發展的藝術都是不完善的中國學者張冰解讀丹托觀看中國藝術的態度

此處不宜把丹托的這種看法簡單地理解為一種大文化沙文主義和歐洲中

心主義因為他即認為西方文化的侵入為中國藝術提供了發展新可能

同時也認為非洲的面具給西方的藝術家提供了革新西方傳統藝術使其

127 The entirety of Chinese life and culture was to be transformed radically by the incursion into it of

Western practices in a process that continues to this day(ER 181)

96

重新煥發青春氣息的可能所以從這個角度來說丹托更強調的是各民

族文化間的交流互補以及藝術自身發展的可能性(張冰 2012206)

當強勢文化入侵位居文化弱勢的一方不免開始對自身文化產生懷疑畫家若認

定自己國家的文化歷史「落後」於其他國家時很可能主動接納優勢文化提升

己身地位從清朝郎世寧到任熊的轉變中可以發現郎世寧接觸中國時是清朝

康熙盛世千年以來豐厚的中國藝術傳統是當時的優勢文化因此就算將西方畫

法引進宮廷畫家仍然不為所動堅持正統的傳統筆墨及移動透視然而在任

熊的年代清朝已大不如前再加上西方外強入侵中國內部腐敗畫家可能因

此被強勢文化所吸引並改變畫風丹托則將上述中西文化磨合後的興衰消長

理解為藝術終結可以從兩方面提出質疑第一丹托雖極力倡導多元文化及平等

包容卻無法避免文化的優劣性存於現實社會中站在文化理論制定者的優越位

置很難從傳統文化需被保存的角度建構藝術世界第二中國藝術發展的巨變

或終結非全面性也非自願性中國藝術在清朝末年處於被動接受的一方不管

是社會政治及經濟都產生巨大變革而丹托觀看的作品樣本數不足的情況下

很容易產生片面的推斷與結論因此本文研究丹托理論牽扯西歐藝術中心以外

的異族藝術時需特別審慎並多重檢驗其有效性

六結語

本文從丹托對中國藝術的研究動機與寫作模態出發發現丹托處理東方題材

的手法不同於西方後殖民理論所討論「東方主義者」第三節論「互文性」在

中國藝術中的作用可以明顯感受丹托滲入作品內部觀察的細緻程度察覺中國與

西方藝術家對於「模仿」在文化信仰上的差異是許多西方學者所無法給出的論

點而東方主義的概念來自薩伊德(Edward W Said)論東方淪為西方學術論述

中的想像物在缺乏實證的情況下扭曲壓縮並提出歐洲自我檢驗的方法以

本地異國情調無系統有系統啟蒙被啟蒙等方式區別我們(us)與他們

(them)中的差異並加以學術化典範化規範化成為有效的論述對比於西方

的東方主義者丹托則採科學實證的方法盡可能將它者當作研究樣本觀察並

進入文本的內部仔細審視

97

本文第四節提出複驗西方與中國藝術史模型的議題是對丹托藝術終結理論

一直以來以西歐藝術史當作模板研究所給出的反思可以從兩方面提出質疑其

一為地域中心主義的局限丹托雖試圖將藝術終結論導向多元文化論語境但身

為美國當代重要藝術批評的代表學者很難說服在歐美地區以外的讀者其思想

沒有參雜美國或歐洲本位其二丹托承認文化差異但卻無法擺脫藝術本質論

的思想丹托美學很重要的環節是哲學家的介入藝術世界不再只有藝術史家的

詮釋哲學家在藝術世界中形成理論給出藝術辨識系統的操作模型使藝術成

為被研究的「樣本」透過分析詰問及歸納給出多樣的藝術認識方法也因此

丹托在蒐集樣本的同時必須增加其廣度希望將他所創造的終結理論成為普世的

通則受維根斯坦「語言遊戲論」的影響丹托是本質論者對於藝術本質有其

普遍原則的堅持不管藝術史所在地的文化根基為何一旦歷史的條件吻合拋

出布瑞洛盒的哲學震撼彈時歷史就因此瓦解然而本研究希望能夠從他者(中

文世界)的角度給予藝術終結論不同的反思雖然丹托堅信藝術的本質不會因為

地理上的區別有所改變但很顯然地當遇到藝術創作者本身文化的信仰因素時

不得不承認藝術終結論因中西方差異而影響其有效性事實上藝術終結是一種

行動是對西歐藝術史的歷史哲學的反思但華人世界普遍保有文化及技藝保存

的概念除非西方現代性思想深化中國文化內部否則大部分的中國藝術家還是

希望在傳統與創新之間取得平衡

對於同樣都是中文世界的讀者而言長期以來被動接受西方藝術理論的同時

應持有一份對理論懷抱質疑態度的批判精神第五節強調遭理論制定者強勢分類

並主宰位居文化弱勢的一方往往失去其在理論中心的發言權但相較於殖民統

治時期二十一世紀的今天受後現代後殖民的全球化思潮啟迪對西方理論

的探究更應擁有主動發言的權益

雖然丹托終結論的影響範圍不及丹托原先預設的廣大成為世界藝術的一種

全面性的行動與態度但丹托一再強調的後歷史世界觀是多元且複雜的徵候而

單一的民族和文化所發展成的藝術都是不完善的觀看現今的世界市場經濟所

帶來的全球化造成文化政治及各民族間的交流頻繁從單一的西歐藝術史觀擴

充至各種族及歷史所包含的藝術關係因此任何藝術評論者都不能再霸道地認為

僅僅只有一種藝術的可能性而其他類別的藝術都是有缺陷的落後的

98

第六章 結論

摘要的文字會因為相似性而聚集在一起隨著議題的產生後串接形成章節

並發展出章節的小結論論文的問題意識不會是命題也不是主張因此研究發現

是從文本歸納而來而非回答已知的論點隨著議題演化出的發現如下

由事件回答藝術終結的歷史問題

從丹托處理「藝術終結的理由」問題的操作模態可以發現每一個理論者或

歷史學者都是構成問題性的關鍵因子a 丹托舉里格爾裝飾藝術史藉以質疑

物質演化的風格問題提出批判進步史觀的單線性發展並點出唯物的進步史觀

問題性b 黑格爾在「藝術終結」的問題性上扮演揭開「詮釋學」問題的角色

來回答「繪畫自我意識及哲學化」的問題c 葛林伯格在藝術終結論的議程上

扮演前階段書寫者的角色以藝術本質論的問題鞏固進步史觀必然終結的結果

d 丹托以佛萊的理論作為中介以釐清藝術史終結與藝術家之間的關係可以

見得藝術終結的問題性並非從丹托自身邏輯發展形成丹托面對問題的處理時

常將理論者當作問題討論的中介強調藝術終結的命題散落在異質的領域也因

此藝術終結論沒有一個固定的理論模態因為透過古今中外的歷史網絡跨界

與異質的領域將給予藝術終結在不同立場下的不同解答是一種開法性的行動與

過程

從第二章的結論中可以延伸討論「丹托文體風格的特殊性」在本論文第二

章討論丹托有關於藝術終結的歷史問題上發現丹托是由「事件」當作介質回答

歷史的問題在此事件可以是理論家提出的理論具體的藝術史事件或美學

知識也就是說丹托在面對問題時常將這些事件所形成的知識當作問題的中

介而當大量事件呈現在文本中時就會構成文體的繁多樣貌可以說丹托美

學除了繼承分析哲學的分析性語言傳統外還雜揉了歐陸哲學綿密的文體特性

將兩種完全不同的脈絡的美學場域碰撞在一起形成丹托自己一套分析美學的風

法國學者吉姆內茲(Marc Jimenez)曾說「藝術場域中丹托與古德曼促成歐洲

理論與美國藝術理論的對話」128英美分析哲學與歐陸哲學一直是美學場域主要

128 Jimenez Marc La Critique Crise De Lart Ou Consensus Culturel Collection DestheTique

Paris Klincksieck 1995 p 120

99

的兩大區塊能夠促成美國與歐陸之間的對話亞瑟丹托是重要的橋樑之一

英美分析聚落從維根斯坦的「邏輯的經驗主義」(logical positivism)和「語言遊戲」

(language games)延展出的藝術哲學形態歐美之間的異同點也是整個二十世紀

的主要訴求攻擊藝術概念(此藝術概念以美感為本體)擴大論及自十七世紀經

驗論和理性主義以來的方法論的分歧二十世紀歐陸哲學包括了現象學存在主

義解釋學結構主義後結構主義後現代主義解構主義法國女性主義

以及批判理論如法蘭克福學派心理分析尼采絕大部分的馬克思主義與馬克

思哲學流派阿多諾德勒茲傅柯(Michel Foucault1926-1984)尤為美學批判

場域的代表雖然丹托的終結論是奠基於黑格爾之上但其思想脈絡到後期則完

全顛覆黑格爾的藝術終結論走向藝術多元與繁多性發展此轉向證明丹托藝術

終結論在二十世紀的時代意圖

分析哲學在藝術領域方法學上的實驗

丹托文體的特性除了事件堆疊產生的繁多性外另一個重要的特性是「跨域」

在此丹托所跨的領域涵蓋邏輯學及數學本文第三章提共三種丹托使用的哲學

工具分別為「不等式」「非 Q 則 P」及「風格矩陣」作為本研究討論丹托

哲學實驗的依據以客體作為觀察藝術世界的濾鏡將跨領域跨時空背景的藝

術家理論家甚至邏輯學家放置在丹托創造的「藝術世界實驗平台」營造一

種多重視點交鋒的思想場域然而筆者也觀察到在如此繁複的跨界交織文獻處

理下竟然巧妙地避開對藝術家的媒材處理和美學態度原因何在

在科學的研究法中形成「公式」只是最後的結果真正展現理論的是「過

程」丹托承襲分析哲學的邏輯方法學在 1964 年獨創的〈藝術世界〉文中充

分展現「藝術辨識系統」的推理過程由於本文聚焦於丹托對「藝術歷史終結的

問題性」因此延續丹托對藝術世界的理論推論丹托處理「藝術史系統終結」

的問題也運用同樣的推理過程形成「終結論」

若我們進一步分析丹托處理藝術作品的方式可以發現雖然主要論述的領

域是「繪畫」但是丹托關注的是「繪畫終結」對整個藝術的問題以此類推

當丹托談及「布瑞洛盒」與「日常用品」「音樂」與「噪音」「舞蹈」與「運

動」「文學」與「一般寫作」之間的區別時都只是提供「不可分辨(indiscernible)」

理論支持的切入點

100

有鑑於此丹托強調的是科學性的藝術認識方式所以任何代表藝術家自身

對作品詮釋或敘事都違背分析哲學的客觀性語言價值筆者認為本研究有助於

分析哲學研究領域了解分析哲學介入藝術所產生的各種影響其中一種重要的影

響是認識主體由「主觀」轉向「客觀」理論家對藝術的批評與詮釋不再以藝

術家生平為論述的核心而是透過跨界的理論交雜逐漸勾勒出所欲討論對象的

形貌藉以達到認識的目的另一種影響則是如何利用分析哲學解決藝術問題

使用語言分析的工具去建構歷史語言的特徵分析的結果便是為了解決藝術歷史

的某些本質性問題而這是文獻學研究法所無法做到的

雖然丹托的實驗結果有他的優點也有缺點優點是能夠將複雜的概念用

清楚的邏輯語言表達但缺點就是過度簡化藝術世界的複雜度最終都沒辦法用

簡單的蘊含關係概括而論也因此丹托的解決方法乃利用邏輯系統中的「循環

論證」加以解套在循環論證的過程中充分展現文本之間的互文關係循環論證

的有效來自於虛無世界的假設丹托所要驗證的藝術定義本身就是一個超越的存

在因此沒有絕對的對與錯跨領域跨文化而不受時間與空間限制的討論

才是丹托想呈現的藝術終結觀也是丹托在藝術分析方法上重要的突破

藝術終結背後的政治態度

可以說丹托創造的本質理論或終結理論的潛在目的即是以否定的態度對

既有的系統作顛覆的作用以循環理論作為一種手段與方法讓長久堆積沉澱的

藝術知識得以攪動並依循虛無的假設理論重新檢視自身的藝術架構

丹托最常使用「瓦薩利」作為大敘事中心藩籬的代名詞但事實上文

藝復興時期「藝術家」的概念才漸漸形成而瓦薩利撰寫有關藝術家生平的著作

是歷史的產物真正被丹托視為應終結的對象是形塑歷史的過程中背後的政治

意圖(如官方敘述)丹托用歷史的「獨特性」與「無規律性」作為否定的依據

強調藝術的本質與歷史事件的本質一樣是獨特且沒有規律的這與放進百科全

書那種定義式的建構法互相違背

當代藝術除了認識論的轉向之外其次最重要的是致力於消弭藝術上的等級

之分而丹托思想啟發當代藝術史學者及藝術創作者能進一步思考當瓦薩利

及葛林伯格模式不再適用時藝術的未來將如何發展丹托藝術終結論給出的「非

線性」以及「多元主義」的態度並同時揭露潛藏在終結論重要的功能即去中

心反現代及包容它者

101

跨文化檢視藝術終結在中國的普遍性

本文對丹托藝術終結理論一直以來以西歐藝術史當作模板給出的反思可以

從兩方面提出質疑其一為地域中心主義的局限丹托雖試圖將藝術終結論導向

多元文化論語境但身為美國當代重要藝術批評的代表學者很難說服在歐美地

區以外的讀者其思想沒有參雜美國或歐洲本位其二丹托承認文化差異但

卻無法擺脫藝術本質論的思想丹托美學很重要的環節是哲學家的介入藝術世

界不再只有藝術史家的詮釋哲學家在藝術世界中形成理論給出藝術辨識系統

的操作模型使藝術成為被研究的「樣本」透過分析詰問及歸納給出多樣的

藝術認識方法

關於終結論提出後對「西歐藝術領域之外的影響性」之問題可以衍生成「文

化政治學的態度」及「在地化的反思」兩個子題進行討論

本論文認為在文化政治學的態度上丹托的藝術終結論除了闡釋藝術事

件結合的哲學性給了認識藝術世界新的方法之外其次最重要的是致力於消弭藝

術上的等級之分當代理論家除了對藝術作品提出自己的論點與看法外很重要

的是以理論當作思想的實際行動也就是背後往往有一個改變社會的目的動機或

意識形態這種思想多在受馬克思影響下的美學如阿多諾班雅明等法蘭克福

學派表現的最為明顯丹托雖然在他語言繁多與知識性強烈的書寫架構下卻也

產生對大敘事去中心等文化議題產生想法並發展成藝術終結理論

因此筆者認為除了從丹托的角度看待西歐藝術史也應該用第三方也就

是「在地化的反思」角度審視丹托等西方藝術理論家將思想傳播到世界引

發全球化思維的影響力的反思也可以從自身的文化反思藝術終結論的影響性

與局限雖然丹托堅信藝術的本質不會因為地理上的區別有所改變但很顯然地

當遇到藝術創作者本身文化的信仰因素時不得不承認藝術終結論因中西方差異

而影響其有效性事實上藝術終結是一種行動是對西歐藝術史的歷史哲學的

反思但華人世界普遍保有文化及技藝保存的概念除非西方現代性思想深化中

國文化內部否則大部分的中國藝術家還是希望在傳統與創新之間取得平衡

關於終結論後的思想啟示

「這個世上沒有任何藝術比其他藝術更真實也不存在任何非得如此的形式

所有的藝術都一樣沒有優劣尊卑之分」(AEA 34)丹托美學最可貴之處在於

他對藝術多元及包容的態度而他將這種堅持付諸實際將思想集結於藝術終結

102

論從探求藝術的本質中釋放並擴大藝術的定義從此藝術沒有崇高的地位也

讓藝術史家藝術評論家著手書寫置於藩籬外藝術的事蹟研究丹托的過程並不

預設已知的論點因為國外研究丹托的學者已將論點爬梳得很多元也很完整因

此選定丹托作為研究對象時時時刻刻都擔心無法提出更新穎的論點這種焦慮

在寫完第二章時得到了舒緩因為從文本出發「細讀」的研究方法可以任意從

文本中取樣在閱讀中引發對問題意識的聯想就不會擔心議題重複的問題問

題意識不是對研究的動機或提問更不是命題命題最大的問題是預設思想的範

圍而命題也是主張並在範圍內進行論證筆者傾向在文本中無目的的漫遊與

搜尋當細讀的過程中找到問題自身就會形成問題意識塑造一種未知的場域

而不是從已知去預設立場

何謂已知就如學者卡若歸納終結論至少存在三種意義「其一藝術已經

完成其規劃從而在技術上不再有可預期的突破其二藝術進入到了無進化的階

段其三藝術按照既定規劃進化而不會成為什麼別的東西」129如果從這三點

已知的論點預設立場成為命題就不會有跨域研究的可能雖然研究的過程中

時常因為無法自發性產生議題而苦惱每當產生淤塞混亂僵持的研究狀態時

就會想要脫離核心文本嘗試在丹托其他著作中尋找線索單一的客體優先法還

是會因研究對象的性質有所侷限跟文本本身的豐富性也有一定的關係但筆者

認為只有以文本出發做第一手資料的文本分析才有辦法讓想像力發揮並

產生異於丹托研究領域的實踐遺憾的是本文因為時間上的限制無法將丹托的

重要著作融會貫通並解釋其思想的轉變與理論推導的整體過程只能單就「藝

術終結」的議題推估丹托可能的思想發展途徑此外筆者無法在有限的時間內

將當時同樣提出藝術終結理論的貝爾丁(Hans Belting1935-)納入與丹托的比較

貝爾丁與丹托提出藝術終結的時間幾乎相同若能將兩者分析比對更能突顯丹

托終結觀的獨創風格而在技術層面上的限制筆者本身並無邏輯學或數學相關

背景因而在處理邏輯工具的研究法時無法理解透徹因此可能出現邏輯上的

瑕疵甚至無法避免錯誤此有待未來研究者指正與建議

雖然本研究有諸多不足及待檢討之處也沒有提出總結性歸納丹托藝術終結

論整體思想的研究發現但卻從跨領域的方向給出研究丹托的其他可能性如果

未來的研究者也想要繼續研究丹托相關理論便可以從文中提到關於邏輯學文

化研究及反思的角度各自獨立研究丹托思想的其他面向筆者認為加入「反藝術

129 Noeumll Carroll Review in History and Theory Vol27 No3 1988

103

史學科的研究法」及「發展新的藝術評論工具」等丹托藝術史哲學研究法有助

於了解丹托在跨領域的思想上的成就丹托是一位使用了哲學分析工具的本質主

義者在其藝術終結論的思想萌芽階段不斷追問一件藝術品與一件日常物之間

的差異是什麼如果不將分析哲學當作思想派別130而是一種作為哲學工具的方

法學而目的就是為了發展出一種哲學那丹托在分析美學領域是一位成功的先

行者正如丹托晚期回顧自己的研究也發現

我的研究工作的結構基本就是分析哲學的結構我出版於 1964 年的專書

《歷史的分析哲學》的概念改變了我一些思考的方法譬如在該書中

我透過分析一種真理條件認定歷史事件的意義對於生活於其中的那些人

們是不可見的這是我用來分析藝術品概念一種外在論(Externalist)的觀

點mdash這意味著使某一外在的物品成為藝術品131

在丹托的世界觀中藝術作品的問題同樣不能借助於外觀得到回答而應該

到藝術的內在領域去尋找答案而藝術則是由藝術理論和藝術史知識組成的一個

「世界」即由上述兩個系統組成的知識整體

130 在劉悅笛〈與亞瑟丹托對話錄〉中丹托表明在分析哲學的旗號下卻囊括了太過豐富的哲

學流派哲學門類甚至是相衝突的哲學思想幾乎難以將之統合在一起甚至有論者認為根就不

存在「作為整體」的分析哲學丹托認為「嚴格來說分析哲學並不是一種哲學而是能夠用

於解決哲學問題的一套工具我認為如果沒有哲學問題那麼這些工具便沒有用處比如在我

的《歷史的分析哲學》一書中我便使用了這種工具去建構歷史語言顯著而特定的特徵其結果

就是為了去解決歷史知識的某些本質性的問題」(劉悅笛 2009 412) 131 Arthur C Danto The Abuse of Beauty Aesthetics and the Concept of Art Chicago and La Salle

Open Court 2003 p xvii

104

略語

AEAAfter the End of Art

AWArtworld

BBBBeyond the Brillo Box

EREncounter and the reflection

TCThe Transfiguration of the Commonplace

MQMing and Qing Paintings

WAIWhat Art Is

105

附錄

表 3 台灣地區專書及論文

中文譯本

2004 亞瑟丹托(Arthur C Danto)著林雅琪鄭慧雯譯《在藝術終

結之後當代藝術與歷史藩籬》台北麥田出版

2008 亞瑟丹托(Arthur C Danto)著鄧伯宸譯《美的濫用》新北

立緒出版

中文專書

2002 陳瑞文著《美學革命與當代徵候評述》台北北市美術館第

15 章〈實用主義美學與分析美學的矛盾〉

中文期刊論文

2011 廖怡琪著〈藝術終結的寓言--丹托《在藝術終結之後當代藝術與

歷史藩籬》與黑格爾《美學》的關聯性〉收於《藝術觀點》45 期

頁 119-121

2009 葉芷秀著〈丹托[Arthur C Danto]的表象與實在之辯--從語言哲學與

歷史哲學開展的藝術史觀〉收於《藝術觀點》38 期

2008 趙世琛著〈「自由」與「淡」臺灣三個藝術範例之審視--以德勒

茲「圖表」概念論丹托[Arthur C Danto]「後歷史藝術」之轉換〉

收於《藝術觀點》36 期頁 8-17

2006 蕭振邦著〈解讀《藝術終結之後》-評論丹托的美學論述〉收於

《美術學報》創刊號頁 111-135

2002 陳瑞文著〈分析哲學的藝術理論以但托的藝術詮釋為例〉收於

《藝術觀點》15 期 7 月刊頁 80-85

碩博論文

2008 黃瀞瑩著《哲學預設的問題性-丹托藝術終結論研究》高雄師範

大學美術學系

106

表 4 中國地區專書及論文

中文譯本

2001 亞瑟丹托(Arthur C Danto)著歐陽英譯《藝術的終結》南京

江蘇人民出版社

2004 漢斯貝爾丁(Hans Belting)等著常寧生譯《藝術史的終結》

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2007 亞瑟丹托(Arthur C Danto)著王春辰譯《美的濫用美學與藝

術的概念》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

2007 亞瑟丹托(Arthur C Danto)著周建漳譯《敘述與認識》上海

上海譯文出版社

中文專書

2012 張冰著《丹托的藝術終結觀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2013 梁光耀著《藝術終結者論丹托的藝術哲學》臺北五南

1986 薛華著《黑格爾與藝術難題mdashmdash段問題史》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

版社1986 年版

中文期刊論文

1996 劉方著〈藝術的淪落〉收於《自貢師專學報(綜合版)1996 年第 2 期

1999 朱國華著〈藝術終結後的藝術可能〉收於《文藝爭鳴》1999 年第 4

2002 劉悅笛著〈病樹前頭萬木春mdash評ldquo藝術終結論rdquo和ldquo藝術史終結論rdquo〉

收於《美術》2002 年第 10 期

2003 王來陽著〈藝術死亡與藝術重生〉收於《文藝評論》2003 年第 6

2004 林自棟著〈被哲學綁架了的藝術〉收於《藝術研究》2004 年13第 3

2004 刁傑著〈關於ldquo藝術終結rdquo的思考〉收於《太原理工大學學報(社會

科學版))》2004 年第 4 期

2004 李衍柱著〈藝術的黃昏與黎明〉收於《東方論壇》2004 年第 4 期

107

2004 周計武著〈現代性語境中的ldquo藝術的終結rdquo〉收於《文藝理論研究》

2004 年第 6 期

2004 曹桂生著〈現代主義後現代主義藝術的終結mdash對現代主義後現

代主義藝術進行一次系統梳理〉收於《美術》2004 年第 11 期

2005 吳豔宇著〈藝術生存還是毀滅〉收於《齊齊哈爾師範高等專科學

校學報》2005 年第 2 期

2005 彭鋒著〈藝術的皇帝新衣〉收於《裝飾》2005 年第 2 期

2005 劉譚明著〈數位化時代的文學藝術mdash對ldquo藝術終結rdquo論的思考rdquo〉收

於《中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5 年第 5 期

2005 張秀娟著〈後現代視野中的ldquo藝術終結說rdquo〉收於《社會科學》2005

年第 7 期

2006 劉悅笛著〈藝術終結之後mdash藝術的綿延之思〉南京南京出版社

2006 年版

2006 茂國著〈現代性視野中的ldquo藝術終結rdquo〉收於《江南大學學報(人文

社會科學版)》2006 年第 2 期

2006 周計武著《藝術的終結一亞瑟丹托的診斷》收於《學習與探索》

2006 年第 3 期

碩博論文

2005 周計武著《ldquo藝術終結rdquo的研究》南京大學

2008 何建良著《ldquo藝術終結論rdquo批判mdash以黑格爾到丹托》浙江大學人文學

108

參考書目

一 丹托的著作

(一) 中文譯本

亞瑟丹托(Arthur C Danto)著《藝術的終結(After the End of Art)》(歐陽英

譯)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01

亞瑟丹托(Arthur C Danto)著《在藝術終結之後當代藝術與歷史藩籬(After

the End of Art Contemporary Art and the Pale of History )》(林雅琪鄭慧雯

譯)台北麥田出版2004

亞瑟丹托(Arthur C Danto)著《美的濫用美學與藝術的概念(The Abuse of

Beauty Aesthetics and the Concept of Art)》(王春辰譯)南京江蘇人民出

版社2007

亞瑟丹托(Arthur C Danto)著《敘述與認識(Narration and Knowledge)》(周

建漳譯)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2007

亞瑟丹托(Arthur C Danto)著《美的濫用(The Abuse of Beauty)》(鄧伯宸譯)

新北立緒出版2008

(二) 外文著作

Danto AC G Horowitz and T Huhn The Wake of Art Criticism Philosophy and

the Ends of Taste Berlin G+B Arts International 1998

Danto Arthur C The Abuse of Beauty Aesthetics and the Concept of Art Chicago

Open Court 2003

--- After the End of Art Contemporary Art and the Pale of History New Jersey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1997

--- Andy Warhol New Haven Yale University Press 2009

109

--- Beyond the Brillo Box The Visual Arts in Post-Historical Perspective Los

Angeles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1992

--- The BodyBody Problem Selected Essays Los Angeles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1999

--- Connections to the World The Basic Concepts of Philosophy New York

HARPER AND ROW 1989

--- Embodied Meanings Critical Essays amp Aesthetic Meditations New York Farrar

Straus Giroux 1994

--- Encounters amp Reflections Art in the Historical Present Los Angeles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1997

--- Jean-Paul Sartre New York Viking Press 1975

--- The Madonna of the Future Essays in a Pluralistic Art World Los Angeles

Farrar Straus and Giroux 2000

--- Mysticism and Morality Oriental Thought and Moral Philosophy 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1987

--- Mysticism and Morality Oriental Thought and Moral Philosophy New York

Basic Books 1972

--- Narration and Knowledge Including the Integral Text of Analytical Philosophy of

History 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1985

--- Nietzsche as Philosopher New York Macmillan 1965

--- Nietzsche as Philosopher Expanded Edition 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2005

--- The Philosophical Disenfranchisement of Art 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1986

--- Philosophizing Art Selected Essays Los Angeles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1999

110

--- Playing with the Edge The Photographic Achievement of Robert Mapplethorpe

Los Angeles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1996

--- The State of the Art New York Prentice Hall Press 1987

--- The Transfiguration of the Commonplace A Philosophy of Art Mass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81

--- Unnatural Wonders Essays from the Gap between Art and Life New York Farrar

Straus and Giroux 2005

--- What Art Is New Haven Yale University Press 2013

二 丹托的文章

Danto Arthur C The Abuse of Beauty Daedalus 1314 (2002) 35-56

--- Analytical Philosophy Social Research 474 (1980) 612-34

--- An Answer or Two for Sparshott The Journal of Aesthetics and Art Criticism

351 (1976) 80-82

--- Art and the Text RES Anthropology and Aesthetics5 (1983) 5-13

--- Art Essence History and Beauty A Reply to Carrier a Response to Higgins

The Journal of Aesthetics and Art Criticism 543 (1996) 284-87

--- Art Evolution and the Consciousness of History The Journal of Aesthetics and

Art Criticism 443 (1986) 223-33

--- The Artworld The Journal of Philosophy 6119 (1964) 571-84

--- Basic Actions American Philosophical Quarterly 22 (1965) 141-48

--- Basic Actions and Basic Concepts The Review of Metaphysics 323 (1979)

471-85

111

--- Censorship and Subsidy in the Arts Bulletin of the American Academy of Arts

and Sciences 471 (1993) 25-41

--- Comment by Arthur C Danto Leonardo 192 (1986) 157-58

--- Commentary New Literary History 172 (1986) 275-79

--- Complex Events Philosophy and Phenomenological Research 301 (1969)

66-77

--- Concerning Mental Pictures The Journal of Philosophy 551 (1958) 12-20

--- Deep Interpretation The Journal of Philosophy 7811 (1981) 691-706

--- Depiction and Description Philosophy and Phenomenological Research 431

(1982) 1-19

--- A Dozen Years of Solitude Hilton Kramer Grand Street 53 (1986) 219-27

--- E H Gombrich Grand Street 22 (1983) 120-32

--- Embodied Meanings Isotypes and Aesthetical Ideas The Journal of Aesthetics

and Art Criticism 651 (2007) 121-29

--- The End of Art A Philosophical Defense History and Theory 374 (1998)

127-43

--- Ethical Theory and Mystical Experience A Response to Professors Proudfoot

and Wainwright The Journal of Religious Ethics 41 (1976) 37-46

--- From Aesthetics to Art Criticism and Back The Journal of Aesthetics and Art

Criticism 542 (1996) 105-15

--- From Philosophy to Art Criticism American Art 161 (2002) 14-17

--- A Future for Aesthetics The Journal of Aesthetics and Art Criticism 512 (1993)

271-77

--- Gettysburg Grand Street 63 (1987) 98-116

112

--- Historical Language and Historical Reality The Review of Metaphysics 272

(1973) 219-59

--- In Memoriam Robert Denoon Cumming The Journal of Philosophy 10111

(2004) 607-08

--- Kalliphobia in Contemporary Art Art Journal 632 (2004) 25-35

--- A Logical Portrait of the Assassin Social Research 413 (1974) 426-38

--- Masterpieces and the Museum Grand Street 92 (1990) 108-27

--- Metonymy and Transition in Carriers Writing Journal of Aesthetic Education

324 (1998) 35-43

--- Mind as Feeling Form as Presence Langer as Philosopher The Journal of

Philosophy 8111 (1984) 641-47

--- Narrative and Style The Journal of Aesthetics and Art Criticism 493 (1991)

201-09

--- Narrative Sentences History and Theory 22 (1962) 146-79

--- Narratives of the End of Art Grand Street 83 (1989) 166-81

--- Nausea and Noesis Some Philosophical Problems for Sartre October 18 (1981)

3-19

--- A Note on Expressions of the Referring Sort Mind 67267 (1958) 404-07

--- On Explanations in History Philosophy of Science 231 (1956) 15-30

--- On Historical Questioning The Journal of Philosophy 513 (1954) 89-99

--- On Moral Codes and Modern War Social Research 451 (1978) 176-90

--- Outline of a Theory of Sentential States Social Research 514 (1984) 1001-17

--- The Paradigm Case Argument and the Free-Will Problem Ethics 692 (1959)

120-24

--- The Philosophical Disenfranchisement of Art Grand Street 43 (1985) 171-89

113

--- Philosophy andas Film andas If Philosophy October 23 (1982) 5-14

--- Philosophy asandof Literature Proceedings and Addresses of the American

Philosophical Association 581 (1984) 5-20

--- Philosophy asandof Literature Grand Street 33 (1984) 151-76

--- The Pigeon within Us All A Reply to Three Critics The Journal of Aesthetics

and Art Criticism 591 (2001) 39-44

--- The Problem of Other Periods The Journal of Philosophy 6319 (1966) 566-77

--- Remembering Andre Racz American Art 122 (1998) 58-65

--- Representational Properties and Mind-Body Identity The Review of

Metaphysics 263 (1973) 401-11

--- Role and Rule in Oriental Thought Some Metareflections on Dharma and Li

Philosophy East and West 222 (1972) 213-20

--- The Seat of the Soul Three Chairs Grand Street 64 (1987) 157-76

--- Seeing and Showing The Journal of Aesthetics and Art Criticism 591 (2001)

1-9

--- Session I Lecture amp Panel Discussion The Museum as Will-to-Power

Salmagundi139140 (2003) 99-111

--- Theology as a Hermeneutical Salvaging of History Commentary New Literary

History 172 (1986) 195-98

--- The Transfiguration of the Commonplace The Journal of Aesthetics and Art

Criticism 332 (1974) 139-48

--- Translation and Betrayal RES Anthropology and Aesthetics32 (1997) 61-63

Danto Arthur C et al In Memoriam James J Walsh The Journal of Philosophy

1005 (2003) 272

114

Danto Arthur C and Sidney Morgenbesser Character and Free Will The Journal

of Philosophy 5416 (1957) 493-505

Danto Arthur C and Shrin Neshat Shrin Neshat BOMB73 (2000) 60-67

Danto Arthur C and Florence Perronin Grand Article Le Corps Dans La

Philosophie Et Lart Citeacutes26 (2006) 129-44

Danto Arthur Coleman Ming and Qing Paintings 1989 469

三 研究丹托的相關文獻

(一) 外文著作

Carrier D Danto and His Critics Art History Historiography and after the End of

Art Conn Wesleyan University 1998

Haapala A J Levinson and V Rantala eds The End of Art and Beyond Essays

after Danto New Jersey Humanities Press 1997

Herwitz DA and M Kelly eds Action Art History Engagements with Arthur C

Danto 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2007

Rollins M eds Danto and His Critics Mass Wiley 2012

(二) 外文期刊論文

Ammerman Robert Mr Danto on Expressions of the Referring Sort Mind 68271

(1959) 401-03

Ankersmit F R Danto on Representation Identity and Indiscernibles History and

Theory 374 (1998) 44-70

--- Danto History and the Tragedy of Human Existence History and Theory 423

(2003) 291-304

115

Bacharach Sondra Can Art Really End The Journal of Aesthetics and Art

Criticism 601 (2002) 57-66

Brand Myles Danto on Basic Actions Noucircs 22 (1968) 187-90

Carrier David Danto and His Critics After the End of Art and Art History History

and Theory 374 (1998) 1-16

--- The Era of Post-Historical Art Leonardo 203 (1987) 269-72

--- Gombrich and Danto on Defining Art The Journal of Aesthetics and Art

Criticism 543 (1996) 279-81

--- a Thought Experiment for a Book to Be Called Failure in Twentieth-Century

Art] Reply to Arthur C Danto Richard Kuhns and James Elkins Journal

of Aesthetic Education 324 (1998) 51-59

--- Why Art History Has a History The Journal of Aesthetics and Art Criticism

513 (1993) 299-312

Carroll Noeumll Danto Style and Intention The Journal of Aesthetics and Art

Criticism 533 (1995) 251-57

--- The End of Art History and Theory 374 (1998) 17-29

Davis Whitney When Pictures Are Present Arthur Danto and the Historicity of the

Eye The Journal of Aesthetics and Art Criticism 591 (2001) 29-38

Doig James Conroy Danto on Knowledge The Review of Metaphysics 292 (1975)

307-21

Forsey Jane Philosophical Disenfranchisement in Dantos the End of Art The

Journal of Aesthetics and Art Criticism 594 (2001) 403-09

Goehr Lydia Afterwords An Introduction to Arthur Dantos Philosophies of History

and Art History and Theory 461 (2007) 1-28

Gur Golan The Spectre of the End Musical Avant-Gardism and the Philosophical

Turn International Review of the Aesthetics and Sociology of Music 422

(2011) 267-84

116

Hartt Julian N Reflections on Arthur Dantos Commentary New Literary History

172 (1986) 199-201

Herwitz Daniel The Journal of Aesthetics and Dantos Philosophical Criticism The

Journal of Aesthetics and Art Criticism 512 (1993) 261-70

Higgins Kathleen Marie Whatever Happened to Beauty A Response to Danto

The Journal of Aesthetics and Art Criticism 543 (1996) 281-84

Hilmer Brigitte Being Hegelian after Danto History and Theory 374 (1998)

71-86

Kelly Michael Essentialism and Historicism in Dantos Philosophy of Art History

and Theory 374 (1998) 30-43

Kelly Michael and Arthur C Danto Arthur C Danto BOMB72 (2000) 84-89

Kennick W E Theories of Art and the Artworld Comments The Journal of

Philosophy 6119 (1964) 585-87

Kudielka Robert According to What Art and the Philosophy of the End of Art

History and Theory 374 (1998) 87-101

Lesher James H Danto on Knowledge as a Relation Analysis 304 (1970) 132-34

McCullagh C B Narrative and Explanation in History Mind 78310 (1969)

256-61

Mitchell Jeff Danto Dewey and the Historical End of Art Transactions of the

Charles S Peirce Society 254 (1989) 469-501

Sartwell Crispin Aesthetic Dualism and the Transfiguration of the Commonplace

The Journal of Aesthetics and Art Criticism 464 (1988) 461-67

Seel Martin Art as Appearance Two Comments on Arthur C Dantos after the End

of Art History and Theory 374 (1998) 102-14

Shapiro Gary Deaths of Art David Carriers Metahistory of Artwriting

Leonardo 252 (1992) 189-95

117

Shirley Edward S Why the Problem of the External World Is a Pseudo-Problem

Santayana and Danto The Journal of Speculative Philosophy 44 (1990)

298-309

Sparshott F E Some Questions for Danto The Journal of Aesthetics and Art

Criticism 351 (1976) 79-80

Taylor Paul C Malcolms Conk and Dantos Colors or Four Logical Petitions

Concerning Race Beauty and Aesthetics The Journal of Aesthetics and Art

Criticism 571 (1999) 16-20

Tilghman B R Danto and the Ontology of Literature The Journal of Aesthetics

and Art Criticism 403 (1982) 293-99

Tormey Alan Transfiguring the Commonplace The Journal of Aesthetics and Art

Criticism 332 (1974) 213-15

Varet Gilbert Complexity and Ambiguity Some Observations on Professor Dantos

Complex Events Philosophy and Phenomenological Research 301 (1969)

78-83

Weberman David The Nonfixity of the Historical Past The Review of Metaphysics

504 (1997) 749-68

Weingartner Rudolph H Danto on History Philosophy and Phenomenological

Research 281 (1967) 100-13

Wertz S K The End of Art Revisited Journal of Aesthetic Education 464 (2012)

13-19

--- The National Endowment for the Arts and Its Opposition Dantos Argument for

Art for Our Sake Journal of Aesthetic Education 413 (2007) 111-17

Wilkins Burleigh T The Limits of Historical Knowledge Analysis 312 (1970)

58-62

(三) 中文著作

張 冰《丹托的藝術終結觀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2

118

梁光耀《藝術終結者論丹托的藝術哲學》臺北五南2013

(四) 中文期刊論文

陳瑞文〈分析哲學的藝術理論--以但托(Arthur Danto)的藝術詮釋為例〉《藝術

觀點》15 期2002 年頁 80-85

梁光耀〈丹托的藝術終結論〉《哲學與文化》37 卷 5 期總號 4322010 年

頁 173-189

梁光耀〈丹托的藝術定義〉《哲學與文化》40 卷 6 期總號 4692013 年頁

143-162

廖怡琪〈藝術終結的寓言--丹托《在藝術終結之後當代藝術與歷史藩籬》與

黑格爾《美學》的關聯性〉《藝術觀點》45 期2011 年頁 119-121

蕭振邦〈解讀《藝術終結之後》--評論 Danto 的〝美學〞論述〉《美術學報》

1 期2006 年頁 111-135

(五) 中文碩博論文

何建良《ldquo藝術終結論rdquo批判mdash以黑格爾到丹托》浙江浙江大學人文學院博

士論文2008

周計武《ldquo藝術終結rdquo的研究》南京南京大學2005

黃瀞瑩《哲學預設的問題性-丹托藝術終結論研究》高雄高雄師範大學美術

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2008

四 其他相關索引文獻

(一) 外文著作

Cohen Morris Raphael and Ernest Nagel An Introduction to Logic and Scientific

Method New York Harcourt Brace and Company 1934

Crimp Douglas and Louise Lawler On the Museums Ruins Cambridge Mass MIT

Press 1993

119

Greenberg Clement A New Installation at the Metropolitan Museum of Art and a

Review of the Exhibition Art in Progress The Collected Essays and Criticism

Vol 1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88

Greenberg Clement and John OBrian The Collected Essays and Criticism Vol 4

Vol 4 Chicago London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93

Haapala Arto Jerrold Levinson and Veikko Rantala The End of Art and Beyond

Essays after Danto Atlantic Highlands NJ Humanities Press 1997

Hegel Georg Wilhelm Friedrich Aesthetics Lectures on Fine Art Trans Knox T M

Oxford Clarendon Press 1975

Hegel Georg Wilhelm Friedrich and J Sibree The Philosophy of History New York

Willey Book Co 1944

Jimenez Marc La Critique Crise De Lart Ou Consensus Culturel Collection

DestheTique Paris Klincksieck 1995

Kant Immanuel Critique of Judgment Trans J H Bernard New York Hafner Pub

Co 1951

Kuhn Thomas S et al The Structure of Scientific Revolutions Taipei Yuan-Liou

Publishing Co Ltd 1997

Margolis Joseph The Eclipse and Recovery of Analytic Aesthetics Analytic

Aesthetics Ed Shusterman RichardOxford B Blackwell 1989 161--89

Podro Michael The Critical Historians of Art New Haven Yale University Press

1984

Riegl Alois Problems of Styles Foundations for a History of Ornament Trans Kain

Evelyn New Jersey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1992

Rollins Mark Danto and His Critics Chichester Oxford Malden Wiley-Blackwell

J Wiley amp Sons 2012

Stokes Adrian Art and Science A Study of Alberti Piero Della Francesca and

Giorgione New York Book Collectors Society 1949

Taylor Charles Philosophical Arguments Cambridge Mass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95

Winckelmann Johann Joachim Thoughts on the Imitation of Greek Works in

Painting and the Art of Sculpture Johann Joachim Winckelmann on Art

120

Architecture and Archaeology Trans Carter David New York Boydell and

Brewer 2013 31-56

Woumllfflin Heinrich Principles of Art History the Problem of the Development of Style

in Later Art New York Dover Publications

Woumllfflin Heinrich and Marie Donald Mackie Hottinger Principles of Art History

The Problem of the Development of Style in Later Art New York Dover

1950

(二) 中文著作

朱光潛《西方美學史》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2

朱 剛《二十世紀西方文藝文化批評理論》台北揚智文化2002

吳 風《藝術符號美學蘇珊朗格符號美學研究》北京北京廣播學院出版社

2002

洪漢鼎《當代分析哲學導論》台北五南2008

陳瑞文《美學革命與當代徵候評述》台北北市美術館2002

陳瑞文《阿多諾美學論雙重的作品政治》台北市五南2010

劉悅笛《分析美學史》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9

鄭勝華《製造藝術論古德曼的藝術哲學》台北政大出版社2013

(三) 外文期刊論文

Carroll Noeumll and David Carr Time Narrative and History History and Theory

273 (1988) 297

Hilmer Brigitte Being Hegelian after Danto History and Theory 374 (1998)

71-86

Roger Fry The French Post-Impressionists Vision and Design London Chatto amp

Windus 1937 156-59

Sparshott Francis Review Danto and His Critics by Mark Rollins The Journal of

Aesthetics and Art Criticism 524 (1994) 482-83

121

(四) 中文期刊論文

王 峰〈美學語法後期維特根斯坦的美學旨趣〉《中國人民大學學報》6 期

2013頁 115-122

  • 封面_論文
  • 碩士學位論文全文_F_修_內文pdf

III

誌謝

一個月前容易緊張的體質又加上身體過度操勞終究在口試前不敵身心壓

力發燒掛急診隔幾天直接口試彷彿昨日真是難忘的經驗但最艱難的狀

態已經度過現在只剩下滿滿的感謝

回憶大二第一次接觸美學時那種無法理喻和百思不得其解的頭緒糾成的

一團亂麻憑著那股簡單的衝動「我想弄明白」竟讓我來到了提筆致謝的階段

寫作的歷程沒有捷徑只有漫長的耐心及執著才有辦法在這個實用至上的年代

擁有自己最純粹的理想

「純粹」是我的指導教授陳瑞文老師一直不斷提醒我的箴言可惜我還是受

其他的興趣還有凡俗的事物給牽絆延宕原本計畫兩年就能畢業的理想狀態三

年半的研究所學歷中有一年我選擇去師大附中擔任實習老師天真以為論文寫

作能與實習兼顧沒想到不但沒有把論文完成還中斷了論文寫作的心情與思路

感謝陳瑞文老師在我回研究所繼續寫作的過程中扮演支持與鼓勵的角色讓停機

一年的我在最短的時間內復原每週固定的進度繳交與討論及最終衝刺階段的

鞭策都是書寫的重要過程

感謝姜麗華老師擔任我大綱口試及最終口試的委員在我論文修改的階段

給予最細膩與詳盡的建議使本論文得以補足疏漏之處

感謝廖仁義老師在大綱口試時給予我很多美學上的啟發與反思對於美學

的歷史有更多的了解

感謝許瀞月老師從自己求學的經驗中提出對美國的看法幫助我理解丹托

寫作的文化背景從中得到許多啟發也幫助我釐清一些疑惑

感謝最好的同門戰友姍蒲秀蓁在論文寫作的前兩年互相鼓勵與支持雖

然我「臨陣脫逃」看著妳們早早畢業好羨慕最後孤軍奮戰算是我活該感謝

最美麗的子綺總是帶給我無限的歡笑與驚喜感謝不時會在走廊及課堂上遇到

的欣昀雅婷佳靜阿芝家珩學姊及繼錚學長你們的寒暄及微笑都是這

段日子中最溫暖的回憶

當然要感謝每天督促我寫論文接送我上下課把家事都做完讓我專心寫作

的老公傳傑還有無限支持女兒夢想的媽媽及爸爸沒有你們就沒有今天的我

希望我不會讓你們失望

最後我向亞瑟middot丹托致敬您帶給世人最好的藝術啟發願您長眠

思樺 2017219 寫於台北

IV

目錄

第一章 緒論 1

一 研究動機與目的 1

二 研究方法 5

三 文獻回顧 14

(一) 丹托相關研究 14

(二) 丹托思想養成及其著作 19

四 論文研究限制 25

第二章 丹托藝術進步歷史的終結理由 26

一 前言 26

二 線性的進步發展問題以里格爾的裝飾藝術史為例 27

三 繪畫的自我意識階段以其詮釋學的問題 29

四 葛林伯格的本質論對丹托進步史觀終結理由的功能 32

五 佛萊的批評對丹托進步史觀終結理由的功能 35

六 製造滌清屬性的歷史之問題 37

七 結語 40

第三章 丹托藝術史哲學分析工具與相關議題 42

一 前言 42

二 工具一藝術終結與繪畫終結不等式 43

三 工具二非 Q 則 P 47

四 工具三風格矩陣的問題 50

五 丹托的「本質論」成為藝術的必要條件 53

六 卡若論丹托理論循環論證的問題 57

七 結語 60

第四章 藝術終結去中心反現代與包容他者 63

一 前言 63

二 藝術史一道具有排他性的牆 63

三 戰後美術館性質的轉變 67

四 異族藝術與反中心論 71

五 普普藝術與深層社會結構 73

六 多元徵候之泛性別特徵與其限制 77

七 結語 79

第五章 反思丹托終結觀以中國藝術為例 81

V

一 前言 81

二 〈序〉中丹托書寫中國藝術動機與限制 82

三 論中國繪畫中的「互文性」 85

四 複驗中國西歐藝術史模型 89

五 文化認同的磨合與多重攪動 93

六 結語 96

第六章 結論 98

略語 104

附錄 105

參考書目 108

一 丹托的著作 108

(一) 中文譯本 108

(二) 外文著作 108

二 丹托的文章 110

三 研究丹托的相關文獻 114

(一) 外文著作 114

(二) 外文期刊論文 114

(三) 中文著作 117

(四) 中文期刊論文 118

(五) 中文碩博論文 118

四 其他相關索引文獻 118

(一) 外文著作 118

(二) 中文著作 120

(三) 外文期刊論文 120

(四) 中文期刊論文 121

VI

圖目錄

圖 1 客體優先的研究架構 6

圖 2 論文研究程序 10

圖 3 任熊(清)〔自畫像〕紙本設色1775 X 788 CM北京北京故宮博物院 95

圖 4 郎世寧(清)〔八駿圖〕絹本設色1393 X 802 CM台北國立故宮博物院 95

圖 5 高其佩(清)〔高岡獨立圖軸〕紙本設色709 X 383 CM北京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95

資料來源皆為作者自編

VII

表目錄

表 1 《丹托與他的評論者》作者及文章整理 17

表 2 丹托著作一覽表 22

表 3 台灣地區專書及論文 105

表 4 中國地區專書及論文 106

資料來源皆為作者自編

1

第一章 緒論

一 研究動機與目的

本文的研究對象是亞瑟丹托(Arthur Coleman Danto1924-2013)的「藝術

終結論」研究丹托思想的動機便建立在藝術終結論在時代背景上的特殊位置以

及丹托書寫藝術終結論的文體上藝術終結論為一種客觀敘述系統用以紀錄藝

術事件發展的知識論其知識體積範圍廣度與複雜的程度是值得仔細研讀與進

一步展開研究的文本以丹托的角度看待藝術史發展的未來從而了解丹托對未

來的看法如何影響我們對當代藝術發展的了解有很大的幫助藉由把「未來」視

為與「個人作為」有直接因果關係的一連串可能發生的事件前人們實際上在設

法將他們的「現在」加以組織而這樣組織的過程是我所好奇與感興趣的「藝

術」與「歷史」還有「哲學」的關聯究竟是什麼什麼時候開始藝術能夠擁有歷

史藝術終結的對象真的是藝術本身嗎如果不是丹托的藝術終結論作為一種

論述背後的方法學是什麼

這些問題都隨著對丹托的研究進程而逐漸展開丹托藝術史哲學中富含困惑

性問題性及內部論述潛在的多重性由差別的元素mdash藝術事件年代人物

之間的關係中找到「相對」的解釋因此許多學者企圖找到丹托對藝術終結論

一以貫之的核心思想時常常徒勞無功因為丹托定義藝術終結的思想從來就沒

有絕對的解答只有訴求及方法上的實踐將藝術世界看作一個實驗場域丹托

眼中的藝術史更具有哲學意味其著作涵蓋了分析哲學大陸哲學歷史哲學

知識理論行動哲學哲學概論藝術哲學美學東方思想倫理學等廣大的

領域所涉獵門類之廣實為黑格爾(Georg Wilhelm Friedrich Hegel1770-1831)

以來的哲學家之所罕見

丹托的藝術終結論時常因為字面上的終結意味鮮明而淪為以多元文化論為

主題性文章的起頭語標榜「藝術終結之後什麼都可以是藝術」或「語言學轉

向」的重要依據事實上丹托相信他關於「藝術終結」的文字是「一種剝奪

藝術權利的形式」「它假定自身的哲學就是藝術所追求的結果藝術通過最終

成為哲學來實踐其使命」藝術隨著它本身的哲學而出現終結1然而一般大

1 Arthur C Danto The Philosophical Disenfranchisement of Art p 107

2

眾將藝術終結論過於簡單化的結果可能導致對丹托藝術史觀的誤讀甚至認為

丹托提出藝術死亡等謬論

謬誤的起源可能來自黑格爾的終結命題(藝術消亡論)中文中的「消亡」有

死亡的意思存在然而丹托確實透過黑格爾的世界觀揭露西歐繪畫史的單線

性鏈狀結構繪畫的典範隨著時代的演化較早的歷史敘述不斷堆疊積累形成堅

不可摧的傳統將較晚出現的歷史可能性排除在外使藝術史自成為一套序列的

系統但是丹托的藝術終結論與黑格爾的終結論2有著截然不同的目的訴求

前者希望藝術從此不再受到藝術史結構束縛後者認為藝術和宗教在哲學中才發

展為最高形式

人不可能預測所有的結果因此觀察前人如何看待他們的未來的價值便是

身處在歷史的至高點上窺知前人的未來與後來究竟如何演變丹托在提出「藝

術終結」時也不知道自己就正身處在現代主義和後現代的轉捩點上但丹托敏

銳察覺一股反動的藝術力量而提出數篇關於終結論的文章3丹托的藝術終結

論並非歷史上第一次的終結宣稱但他無疑是最貼近當代的一次終結性的描繪

國內外研究指出丹托是以黑格爾「終結論」得到啟發並產生延續性的思辨

黑格爾對終結現象的闡述「藝術的形式已不復是精神的最高需求了它在歷史

上的意義偏向觀念的藝術性質從哲學上理解藝術是什麼」4視為當代藝術的

主要特徵哲學的思維引領藝術發展的去向對身處當代的我來說已不是稀奇

之事但處於 1960 年代的丹托卻有如此先見之明令人不可思議又或許後現代

2參見 Aesthetics Lectures on fine art(I) p103藝術的形式已不復是精神的最高需求了它在歷史

上的意義偏向觀念的藝術性質從哲學上理解藝術是什麼 We may well hope that art will always

rise higher and come to perfection but the form of art has ceased to be the supreme need of the spirit

No matter how excellent we find the status of Greek gods no matter how we see God the Farther

Christ and Mary so estimably and perfectly portrayed it is no help we bow the knee no longer〔before

these artistic portrayals〕 3丹托的「藝術終結論」散見於其著作中以多種脈絡與主題進行闡述在《藝術的哲學性剝奪》

(The philosophical Disfranchisement of art)《藝術狀態》(The state of art)《遭遇與反思歷史性

當代中的藝術》(Encounter and ReferencesArt in the Historical Present)《在藝術終結之後-當

代藝術與歷史藩籬》(After the End of Artcontemporary art and the pale of history)與《哲學化的藝

術》 (Philosophizing Art)中皆重複提及其中《藝術的哲學性剝奪》 (The philosophical

Disfranchisement of art)為首次將終結觀點提出而《在藝術終結之後-當代藝術與歷史藩籬》

(After the End of Artcontemporary art and the pale of history)則是對藝術終結最完整也最詳盡的著

作 4參見 Aesthetics Lectures on fine art(I) p103We may well hope that art will always rise higher and

come to perfection but the form of art has ceased to be the supreme need of the spirit No matter how

excellent we find the status of Greek gods no matter how we see God the Farther Christ and Mary so

estimably and perfectly portrayed it is no help we bow the knee no longer〔before these artistic

portrayals〕

3

的時代敘述在不久的將來又再被另一股反動的力量所推翻種種因素促使我對藝

術史線性發展持續斷裂重組的模式產生研究的動機

一頭栽入丹托關於藝術終結的文字之後發現丹托處理藝術史所用的文體結

構非常特殊有別於一般的文獻學的程序步驟丹托的文字帶出龐大對哲學和美

學的知識以案例堆疊的方式呈現問題的各個面向一方面理解對藝術的看法

一方面想要探索其在問題之外所夾的龐大知識體是特殊的一種追溯類比和比

較的思考模式以客體為優先的書寫模態引導讀者釐清終結論對於當代藝術的

影響不直接加以批判而是以作品的角度歷史的角度揭開藝術的問題丹

托之所以能大膽預言藝術的終結仰賴藝術問題與議題之間的邏輯推演以及大量

的舉證關係筆者因而對丹托分析歷史的方法產生高度興趣作為分析哲學家的

丹托究竟如何將藝術史當中哲學性思維體現於藝術終結論中

筆者回顧丹托相關的文獻後發現當代學者往往聚焦於藝術終結論的內部價

值但卻忘丹托作為分析哲學家的重要身分丹托在分析美學的歷史上占有重要

地位在《分析美學的衰落與恢復(The Eclipse and Recovery of Analytic Aesthetics)》

中作者將比爾斯利 (Beardsley)古德曼 (Goodman)丹托與馬戈利斯 (Joseph

Margolis)譽為分析美學最有建樹的四大家5分析哲學觸及美學的問題受到羅

素(Bertrand Russell 1872-1970)及維根斯坦(Ludwig Wittgenstein 1889-1951)等早

期分析哲學家影響丹托繼承語言學分析的方法論並將分析邏輯工具直接應用

於藝術作品得到的是全新的認識藝術的方法論

從分析哲學歷史敘事到分析美學丹托在劉悅笛〈與亞瑟丹托對話錄〉

中回顧自身的研究成果時認為《平凡事物的轉化一種藝術哲學 (The

Transfiguration of the Commonplace A Philosophy of Art)》《藝術終結之後》及

《美的濫用》為丹托哲學研究最重要的三本著作《平凡事物的轉化》是關於「本

質論的」也就是在討論「什麼是藝術」一個關於「不可辨識性」(indiscernibility)

的哲學辨別問題《藝術終結之後》是關於藝術史哲學(philosophy of art history)

的從歷史哲學的視角重新透視藝術史而《美的濫用》是直接關於「美學」的

(劉悅笛2009421)可以說丹托的思想研究囊括藝術史分析哲學及美學

是藝術歷史哲學的綜合體丹托本人也希望藝術終結的研究成果能夠跨領域作為

一種新的認識藝術方法樣貌「主觀上我希望能用系統性的方式連結我的哲學

5 Joseph Margolis The Eclipse and Recovery of Analytic Aesthetics in Analytic Aesthetics ed

Richard Shusterman (Oxford 1989) pp161-189

4

想法將作為這個問題之起源的歷史哲學與這個問題所積累的藝術哲學融於一

爐」(AEA xv)

最終到底丹托真正想解決的藝術問題是什麼作為一般讀者除了知曉藝術

終結之後的藝術富含多元的徵候藝術終結不等於藝術死亡之外還能從丹托大

量的藝術論述及思想當中得到那些啟示丹托預言的「後歷史時代」是否全然成

真藝術終結之後的藝術應保持何種存在的狀態多元有其限制嗎難道藝術

史的終結真的是普世的共衍徵丹托是美國本位者嗎

而對於這些大問號先不直接進行對命題的設想不直接預設立場而是從

文本中尋找問題意識在形成論文的過程中會因接觸文本的性質而產生不同的

議題而每一個議題都有相關的問題意識筆者將問題意識的討論歸納如下

第一個議題討論的問題是「丹托文體風格的特殊性」相對於歐陸哲學

的文體表現丹托從英美哲學繼承而來的分析方法英美分析哲學與歐陸哲學一

直是美學場域主要的兩大區塊能夠促成美國與歐陸之間的對話丹托肯定是重

要的橋樑之一但是他到底用甚麼樣的方法去呈現兩種完全不同脈絡的美學場域

並且發展出自己的一套分析美學風格

第二個討論的問題是丹托在藝術認識論上有哪些方法學的突破呢丹托在

藝術分析上的突破到底跨足了哪些領域什麼是「跨界」呢是跨時空跨文

化還是跨學科還是都有

最後要延伸討論的問題是關於西歐藝術領域之外的藝術終結論影響性從

筆者自身的文化背景角度去看待以西歐為討論主體的藝術終結論對台灣或是華

文的學術領域或甚至「全球化」「現代性」的議題可以有哪些反思與討論

為了更完整理解丹托對藝術史終結的哲學思路本文將丹托的藝術終結論思

想置於更多元跨領域跨文化的範圍審視因為丹托美學與藝術哲學所涉及的

層面絕非僅僅由「布瑞洛盒」的作品問題性出發其背後夾帶的反中心方法

學轉向分析美學工具的應用及本質論的思想所衍生的問題也須逐一被討論

5

二 研究方法

問題意識是隨研究開展逐漸演化而來因此本文研究法採取「無預設」「無

目的」的問題意識形成方式在研究的過程中將自發性形成議題及問題並以平

行的方式發展成文章以下為本文預先設想操作的研究法

本文採取的方法則是沿用新批評(New Criticism)6的「細讀法」(close reading)

並結合科學經驗主義的方法論7以理解歸納與分析為基本態度在論文形成

之前採「細讀」的摘要法有助於理解客體優先的方法學並加入中英參照

提高資料佐證的可信度爾後再對摘要的文字進行分析擴張思想本論文的研

究法具體程序如下( 1 )細讀文本並摘要以丹托終結論文本中的詞句和論點為

對象仔細審視並觀察貼近其中詞彙的深意揭開語句之間對問題的指涉徹

底了解文本中的操作模式形成大量的文字與分析內容( 2 )將摘要分類並製造

議題從量化的摘要當中找出帶有議題性的小標藉由小標所引出更大的範圍

形成大標由議題來貫穿各個面向科學實證其實是經驗論的法則實證主義最

重要的就是觀察對象物提出假設最後得到證明客體優先的研究法中「議

題」是重要的節點透過議題指向對象物的特徵以明辨對象物在議題敘述結構

中所傳遞的真相( 3 )由客體部署與串接議題議題與議題之間無明顯線性關係

每個議題都是獨立的客體並將相關場域的相對物納入討論使議題文本內部與

外部產生交互對話的結構並加入客觀的分析語句最後運用語句的連接詞成

為結構完整並可閱讀的塊面體( 4 )放入歷史的關係網脈為了突顯丹托終結論

的特殊性透過古今中外的相關藝術理論與哲學思想分析比較試圖將丹托的論

點拉至更高的視野在差異之中突顯他的意義與定位具體步驟如下圖所示

6新批評(New Criticism)是一種關注文本主體的形式主義批評認為文學研究應以作品為中心

對作品的語言構成意象等進行細緻的分析但新批評從來便不是一個統一的流派是由後來

的文論史家對 20 世紀 2030 年代以來在英美新興的批評傾向的一種概括 7在哲學的認識論分成兩種一種是經驗論一種是理性主義本文採用的是典型的經驗論

6

當「議題」被視為研究客體的主要連接物時它同時具備了兩種特徵1

議題的知識特性2議題形成的方式的特殊性首先議題知識的特性可以從議

題出發多點的碰觸各類型不同的場域以及延展其知識的深度和廣度議題具備

自身展開的能力非先預設主幹與支架而是由議題與文本之間交互關聯而產生

自主地揭露形成不同特性的點狀式議題在經由分類將議題逐漸串接而成議

題的好處是知識的多角度類似神經元網狀鋪張整個訊息的關係網脈而自成系統

並給出答案或有效的機制再者議題形成的方式的特殊性先以文獻學的方式

充分理解文本的意圖從閱讀摘錄歸納及分析直到每個章節都充分了解

從中發現對象物的思想脈絡發散性的提出議題再對議題所標示出的文本位置

進行分析將集中的章節拉出不同面向的議題多樣的議題形成點狀最後凝聚

成面狀的大議題形成一個「非我」的論述場域也就是說讓議題之間形成的

問題場域來決定論述的發展方向及所需的材料反向的操作逐漸形成研究的途徑

由下而上從小標中標到大標最終形成研究的宗旨以及題目

本文使用的研究法在藝術批評場域被稱之為「客體優先的方法論」也可稱

作「作品中心論」或「文本中心論」不同於一般藝術史文獻分析的方式是「由

下而上」的反向操作問題的處理模式為何本文所使用的研究方法必須是「由下

而上」而非一般文獻學使用的研究方法「由上而下」呢這個問題可以追溯十

六世紀瓦薩利(Giorgio Vasari1511-1574)的《藝術家傳記》所確立的藝術史

詮釋的方法論並將藝術史的歷史從契馬布埃(Giovanni Cimabue1240-1302)到

米開朗基羅(Michelangelo di Lodovico Buonarroti Simoni1475-1564)分成三個時

期童年期中年期與成熟期雖然這是藝術史上首度出現的整體性方法論但

瓦薩利詮釋的藝術家及作品觀點還是以他的個人興趣也就是「批判性表達方式」

圖 1 客體優先的研究架構

7

(critica operative)為主此藝術史研究方法雖然不客觀卻一直沿用至今對於

整個歐洲研究藝術史的方法影響極大真正奠定藝術史基礎根基並將其視為一

門獨立的學問的學者是十八世紀的溫克爾曼 (Johann Joachim Winckelmann

1717-1768)他嘗試寫過不再以藝術家傳記為對象而是以造型與形式美感作為

撰寫的標準的相關藝術史著作8但卻沒能成為真正的主流

十九世紀以黑格爾思想為首的詮釋學發展再次影響整個歐洲藝術史詮釋的

發展黑格爾將藝術的歷史分成象徵古典及浪漫三個時期將美學與藝術史視

為一體並發展出「心靈進化論」也是「絕對精神演化論」(absolute spirit)

「由上而下」一以貫之的詮釋模式藝術史成為一種線性進步的歷史再加上早

年瓦薩利以藝術家傳記作為描述主體的研究法以及「鑑賞學」所使用的描述

分析解釋與判斷四個循規蹈矩的鑑賞方法就構成了當今最為穩固而有系統

性基礎的藝術史學研究法

傳統藝術史研究法最大的問題是它將刪除類似於大敘述的近似值使藝術世

界的全貌無法被完整呈現只有符合時代的代表性經典能夠成為藝術史的研究對

象文史批評進入二十世紀初即是攻擊從黑格爾以來到馬克思的哲學傳統將

文章作為對現實的反映崇尚的是反映內容而不是理解反映的手段和方法所以

文獻本身所給出的存在性質並沒有引起關注關鍵的不是內容而是方法二十

世紀初的文學領域中產生了一種新的批評方法名為「英美新批評」

(Anglo-American criticism)主張將文本視為優先探討的對象製造「非個性化」

的場域這樣的優點能更接近科學的狀態客觀理性的角度分析研究對象新批

評認為要達到充分理解文本語詞中的概念必須要先「細讀」(close reading)

而「細讀法」不單單只是一種文本研讀方法而包含了一種知識論9表明一次

大戰之後英美知識份子對社會現況的思考新批評致力於尋找文本的本質給文

本獨立展現的身分採用科學主義作為輔助的研究法以客觀具體可實證為

依據建立了系統性的閱讀理論與思辨模式也提供了一套文本分析的策略與方

以上是本文預計要實踐的研究模型是理想化的結果真正進入文本世界進

行摘要節錄與形成問題意識的過程並非如此線性及簡化其複雜蜿蜒的路

81755 年《關於模仿希臘繪畫和雕塑品之省思》(Thoughts on the Imitation of Greek Works in Painting

and Sculpture)及 1764 年《古代藝術史》(History of Ancient Art) 9 朱剛著《二十世紀西方文藝文化批評理論》台北揚智文化2002頁 56-57

8

徑遠遠超過線性的研究法能夠乘載的因此筆者將分階段詳述分析方法及研究歷

首先「細讀法」的精神是貼近文字用非常緩慢的速度閱讀原典中的細節

與深意文本中每一行文字每一個段落具有功能都含有丹托的意念及欲傳達

的訊息這些訊息可大可小但都是環繞著論點進行書寫細讀法優點是完全

從原典得到研究心得是對第一手資料的想法不會參雜他人的研究論點使焦點

混淆也能從作者的書寫習慣去感受文章的個性例如丹托的文字就給人感覺邏

輯性很強強調文法的正確性以及可閱讀性詩化或是模糊的語言較少表現

不會有形上學語言纏繞的問題丹托給我感覺是數學家是科學家的語言表達方

式客觀而不夾雜情感但每一段落都有想要推論的議題及假說

丹托的文體結構與思想脈絡受分析哲學影響(analytic philosophy)丹托在分

析哲學的脈絡上屬於後期維根斯坦的時代維特根斯坦的哲學是一種防禦性的哲

學希望通過澄清語言的使用來達到哲學的真正推進從維特根斯坦思想對美學

觀念的影響來看美學放在一個新的基礎上開拓發展可以視為一種建構只是

這一建構不再是像先前美學那樣為某種現象提供一勞永逸的解釋模型也不是從

人的內心中挖掘出某種共同的情感作用機制而是從某些位於共同的藝術遊戲或

審美遊戲中的實踐出發尋找到一些穩定的規則這些藝術規則或審美規則都帶著

語境而不是超語境的有適用範圍或作用方式不具有抽象的本質性特徵現

代藝術哲學從維特根斯坦出發又超出了單純語言學走向了語言學與社會學相

結合的境界10

在這樣的時代下任何事物都能被當作待解釋的客體尤其是有著千百年累

積堅不可摧的藝術傳統當時代對藝術產生顛覆過往的好奇心是時代自由的開

放性賦予書寫者背離道統的權利在書寫的程序上出現了類似科學方法與邏輯的

語言等符號的應用以問題當作解決時代詮釋方法的起點最終希望找出藝術本

質的答案這樣語句的使用及方法能夠成功避免形而上的牽引以及歐陸美學

語言纏繞的特性讓讀者能針對藝術的問題逐一揭示並找到合宜的答案分析

哲學與傳統哲學最根本的區別在於以往的傳統哲學都妄圖建立一種關於宇宙與

人生包羅萬象的思辨體系認為哲學是對自然社會和人類思維的最高概括而

分析哲學則認為對於世界本體的認識乃屬於各門科學的事情如對天體的認識

10王峰〈美學語法後期維特根斯坦的美學旨趣〉《中國人民大學學報》6 期2013年

9

屬於天體物理學對物質結構的認識屬於化學等而哲學則是對所有這些科學學

科中的科學命題和人類日常生活中所用的普通命題進行語言的邏輯分析澄清命

題的意義畫分有意義的命題與無意義的命題(洪漢鼎 20086)理解分析哲學

的研究方法有助於本文循序漸進的釐清丹托思想的發展脈絡將藝術詮釋視為語

言分析與論證的結構體但在美學使用的語法上卻有著分析日常語言所無法驗

證的特殊性因為藝術領域保有一定的抽象本質而丹托的藝術哲學卻將此本質

一一揭開並多點觸碰的討論它若本文能運用分析哲學的思維緊扣丹托的論點

也許更能貼近「藝術終結」相關問題

接著是「摘要」這個過程相當的重要因為摘要的過程是主觀的原典

是有機體其中文字的排列組合及順序是有邏輯原因及因果關係的而摘要的過

程便會打亂作者的邏輯架構放入自己的主張摘要後在對摘要的文字進行分

析與解釋在這個階段不會參雜或是觀看別人的論點這樣才能保有對文章解釋

的原創性摘要過後的文字就像從個體上將器官摘除不會有功能因此要讓

摘要的文字重新擁有功能就要將自己放入文本中嘗試嫁接自己的論點讓摘要

文字能夠組織成一段有功能的文字

從摘要之中找尋議題議題的形成過程是根據摘要內容的相似性相似的摘

要就會吸附在相同主題上因此漸漸形成文章並串聯形成文字但有時候並

非想像中的容易因為當摘要的文字無法自行發展成議題時就要借助外力借

助外部文本幫助議題的形成這是我的研究過程中遇到的最大困難與挑戰因為

大量的摘要文字形成濃稠又複雜的段落無法一眼看出相似的論點筆者認為

這個困難的源頭來自對文本內容知識的不足例如丹托談到黑格爾里格爾佛

萊葛林柏格等藝術理論家時就要延伸查找作者相關的背景知識才有辦法在

摘要的文字上形成論點

最後「串接」的動作是文章形成有機體的重要過程必須要反覆進行閱讀

與修正才能形成中標和大標最後再將各個章節組織成論文並形成論文的研究

題目在此必須要來回審視本文研究動機及研究方法是否與結論相互呼應

以第二章為例丹托進步歷史的終結理由內容主要以丹托《藝術終結之後》

的第三章及第四章集中探討有關於藝術進步歷史終結的理由在哪裡使用了本文

提出的研究方法實際操作了一次從文章當中將相關的概念分類在一起就形成

這五個中標每一個中標都有它自己想要探討的問題最後發現丹托是透過其他

理論家的論述來證明進步史觀的終結問題這個研究發現也是筆者沒有在別的論

10

文裡面出現的觀點所以筆者相信透過「細讀法」以微觀的角度分析文本能

夠得出不一樣的結果

圖二

本文原初設想藝術終結論只存在於單一文獻中研究後發現丹托自從 1984

年發表〈藝術終結(The End of Art)〉一文後便不斷修正藝術終結的觀點筆者

認為觀點改變的原因可能基於丹托跨學科的接觸以及藝術文獻閱讀的不同而產

生改變因此本文維持由「客體優先」的研究法但是加入外部討論例如文化

社會邏輯學等領域試圖形成議題並歸納成章節

圖 2 論文研究程序

11

方法學實踐上的適應性

模式化方法操作的問題

經過第一次的「模式」方法學操作後筆者重新反省細讀摘要的問題當細

讀的過程沒有很仔細閱讀或是遇到不熟悉陌生的領域內容時人的習慣上會

選擇性忽略而選擇性忽略的結果將劃分出研究範圍與限制具體來說因為不

理解丹托關於哲學性的作品問題的內容所以在摘要的過程選擇性不摘要而選

擇操作熟知的藝術史問題當摘要內容的比例具有一定的量都集中在藝術史問題

並會形成章節也就是說議題形成的取向很大一部分取決於研究者自身的知

識背景及其所在領域這對現階段的我來說是無可避免的也是本文的研究限

因此形成後三章的過程會刻意碰觸存在於書中其他隱藏性的議題或不

斷回想研究問題所指引的方向例如邏輯分析工具的操作藝術終結背後的政治

學與全球化議題再加上對中文世界藝術終結現象的好奇所以除了第二章純粹

使用文本分析細讀的方法學外其餘三篇都在方法學上產生適應性的變化

擴大對丹托思想的文獻閱讀

本論文認為理解丹托的思想發展應回到丹托早期的文獻中尋找答案從

1964 年開始的〈藝術世界〉到 1986 年《哲學對藝術的剝奪》中都有丹托形成

藝術終結的最原初概念當我大量閱讀丹托早期的文章片段後會發現很多跨域

的主題也因為這樣筆者開始將擴大對丹托的研究範圍而丹托對於歷史分析

的工具是我感興趣的本文第三章形成的過程就以邏輯學教科書當作工具書使

用試圖理解丹托所指「非Q則P」風格「矩陣」等術語本章節對我來說是

最困難的一個章節由於本身並無哲學或數學背景因此一開始並無法直接從文

本當中理解丹托所傳遞的訊息只能去接觸相關領域的課程或書籍試圖解答對

邏輯學領域的疑惑筆者亦翻閱研究丹托相關的中文研究從張冰與梁光耀的研

究中給了閱讀原典上的很大幫助又接續參考了幾位外國學者的研究查找同

樣關於對丹托邏輯學應用的文獻才完成本章並在文章最末段加入藝術評論家

卡若對丹托藝術終結循環論證所做的批評增添文章討論的層次

發現跨域討論的可能性

從前兩章的書寫經驗中特別是在第二章的第六節(製造滌清屬性的歷史問

題)發現我想書寫關於「文化政治學」在藝術終結論中的意義因此試圖跨出藝

術領域我開始修讀文化理論相關後殖民及現代性的課程並閱讀有關種族主

12

義階級等相關的文章第四章形成的過程在此背景之下參雜許多探討文化層

面的議題例如排他性異族去中心等等概念經過一連串的資料蒐集後再

次重新回到丹托文本中尋找相似的議題並形成文章

形成文章的過程時常反覆質疑文本中的意識形態因本章是建立在自己對

文本理解的現象觀察所得出的假說但因為以此為題目討論丹托的文獻相當少

因此無從得到其他研究者的驗證作為支持又文章形成的過程時間較為零散片

段使得議題無法更深入討論

脫離核心文本後的反思

論文接近後段的書寫歷程我不斷反思藝術終結論在文化上的限制最後一

章是脫離丹托藝術終結論的核心著作選擇以我自身的文化背景看待以西歐為

模板討論的終結論在全球化中的意義先從丹托對中國藝術的理解著手發現他

在《國家》雜誌中有幾篇關於中國藝術的文章摘要後形成文章接續參考幾

位中國及香港的學者對丹托的專著便加入他們的論點做為參考便形成本文最

後一章反思丹托藝術終結觀的文章

以上是本文研究方法的預想與實踐後思考的過程而議題是隨著研究一面蔓

延一面產生最後論文隨著四個平行的跨界場域「藝術史」「邏輯學」「文化

研究」及「跨文化」進行研究

1 藝術史的問題研究本文將 1997 年丹托出版的《在藝術終結之後-當

代藝術與歷史藩籬(After the End of Art contemporary art and the pale of

history)》作為主要摘要藝術史問題的對象丹托將藝術史區分為前歷

史與後歷史時期而藝術終結將指出標榜大敘事藝術歷史的「瓦薩利時

期」及「葛林柏格時期」的潛在問題性

2 邏輯分析工具的研究跨藝術與科學的研究法試圖推敲並理解丹托關

於「邏輯學分析工具」使用於藝術研究的方法本文設想藝術終結論不

只是一種理論的形成更是藝術評論方法學的突破分析哲學與藝術史

結合是丹托美學的獨有特色藉以反思藝術終結論形成過程的邏輯瑕

疵本文第三章最後藉由卡若(Noeumll Carroll1947-)在《丹托與他的評論

者》(Danto and His Critics 1993)的文章〈本質表現與歷史〉(Essence

Expression and History)中有關於丹托藝術終結論循環論證的問題依序

透過卡若的批評揭開丹托總體終結論上的邏輯矛盾

13

3 文化研究以社會結構的問題重新閱讀藝術終結論背後的動機相對於

多元文化論以歐洲為核心的藝術史形成過程本身富含問題性反中心

論對藝術終結之後的藝術可謂美學的未來丹托不斷強調「藩籬」對藝

術史的影響並擴大延伸出「異族藝術」及「文化政治」等議題因此

第四章將以文化研究的角度審視丹托書寫歷史問題中強調藝術史排他

性背後夾帶種族主義階級與權力部屬等問題

4 跨文化的研究本文第四章及第五章將藝術終結論放入全球化的語境下

進行討論有鑑於學界對丹托歐洲中心主義及美國本位者的疑慮本文

試圖讓研究保有批判的功能丹托的藝術批評中有幾篇直接討論中國傳

統繪畫的文章包括 1988 年發表在《國家》雜誌的〈Later Chinese

Painting〉1989 年的〈明清繪畫(Ming and Qing Paintings)〉及 1992 年

Beyond the Brillo Box 書中的一篇名為《藝術過去性的形態東方與西

方(Shapes of Artistic Pasts East and West)》而此三篇文章也作為本文主

要的談論藝術終結論在非西方語境下的有效性依據

從丹托「藝術終結論」所觸及跨哲學科學文化及藝術學科的議題出發探討

「藝術進步歷史的問題」「藝術分析工具的使用」「去中心化」及「跨文化」等

問題性構成本文第二三四五章內容

第二章是「藝術進步歷史的終結理由」以大敘述的藝術史內部的問題性導

出藝術史學科本身方法上的限制歸納進步史觀趨向終結的原因再者第三章

以「丹托藝術史哲學研究法與分析工具」為命題藉以理解丹托形成藝術哲學的

過程所使用的邏輯分析工具驗證本文提出「分析美學工具的使用」為丹托發展

新的藝術史方法學的實驗推論為真第四章以歐美為論述中心的藝術終結論是

否存在「去中心反現代與包容它者」等重要的文化思潮從此探討理論背後的

外部動機是否也構成一種反藝術史藩籬的實踐最後一章以筆者自身的華人

文化背景並以中國藝術為例重新審視及反思藝術終結論的「全球化」及「本

質論」議題

14

三 文獻回顧

本文文獻回顧試圖呈現中文及外文對丹托研究的情況以及丹托學術養成背

景及其著作首先在丹托的相關場域的研究中文獻回顧區分為中文以及外文

領域的研究概況而中文部分包含我國及中國大陸的研究成果外文部分主要以

英美相關場域的的文獻分析為主最後歸納並整理丹托的學術背景及其著作

說明本文使用的文獻範圍以示本文參照的丹托著作中的特定文獻與理論

(一) 丹托相關研究

1 中文研究情況

中文世界的相關研究區分成台灣地區以及中國大陸地區繁體世界與簡體

世界對於藝術終結論的反應在 1964 年的當下藝術界及理論界並無即刻做

出對終結論的反饋中國地區也只有零星的幾篇文章中偶有提及如果將 1986

年薛華出版的《黑格爾與藝術難題mdash一段問題史》與 2006 年劉悅笛出版的《藝

術終結之後mdash藝術綿延的美學之思》這兩本專著當作中國地區藝術終結研究座

標的話藝術終結的ldquo研究史rdquo在中國地區已有二十年歷史隨著藝術實踐的不

斷發展現代性研究的深入以及文化研究的轉向中國地區學界對「藝術終結」

的研究給予了極大的關注2001 年美國著名文藝理論家米勒(Joseph Hillis

Miller1928-)在中國文學界的權威刊物《文學評論》發表〈全球化時代文學

研究還會繼續存在嗎〉終結論的議題從文學界出發開啟了中文世界研究

終結論的濫觴爾後中國地區比較文學界和藝術理論界的學者都以不同程度

地介入了這項「終結論」的問題討論於是文學終結論從一種來自西方的學

術語彙延伸為對於當代中國文學局勢的學理判斷並且成為學術的重要話題

二十年來在中國地區一共產出八十多篇相關論文主要的研究學者有劉悅笛

周計武何建良等在「量」上中國地區藝術理論的研究量化的表現以及成

長的速度相當驚人但在「質」上不免要克服過於形而上或是表層的理論分

析浙江大學人文學院哲學系博士生何建良在他的畢業論文中提到「我國學

者內部之間對有爭議性的問題缺乏針對性的思想交鋒與對話儘管大家熱烈關

注並討論著藝術終結問題但很多時候各研究主體往往任意地選擇自己所需的

觀點相互間不管是否矛盾衝突地自說自話這種眾聲喧嘩造成了一種聲勢

15

但並沒有深化問題的理解」筆者回顧上述文獻發現這是中文世界與外文世

界研究法上的差異也是本文急欲想要避開的以主體為優先思想的研究法在

對待文本以及反思問題的能力上中國學者傾向針對丹托終結論的的缺點或是

模糊地帶加以批判真正閱讀深入閱讀外國文獻的文本極為少數

近年來張冰以及香港學者梁光耀相繼出版專書分別為 2012 年的《丹

托的藝術終結觀研究》以及 2013 年的《藝術終結mdash論丹托的藝術哲學》顯

示出中國地區對於終結論的研究已經逐漸趨於成熟反觀台灣地區在藝術終結

論的議題上幾乎沒有專書以及博士論文以此為題材只有學者陳瑞文蕭振邦

等在期刊上發表過相關文章以及唯一的碩士論文mdash高師大黃靜瑩 2008 年的

《哲學預設的問題性-丹托藝術終結論研究》雖然丹托在台灣藝術界聲名遠

播被引用的頻率非常高但多是零星分散於文章之中點到為止而過於表面

本文試圖將丹托藝術哲學的中文研究進行整理並提出本文所關注的特定專書

與文獻11

中國學者張冰的博士論文《丹托的藝術終結觀研究》成為本文主要回顧中

國研究情況的文獻其中第十章〈中國藝術發展與丹托中及命題〉及十一章〈藝

術終結命題在中國旅行〉反映當丹托思想抽離當代美國藝術範疇進入中國學

界甚至中國藝術體系思考脈絡下所產生思想上的衝突與矛盾張冰認為

「丹托作為一位試圖為藝術找到一個具有普遍主義的定義的哲學家來說丹托

非常希望自己的理論能夠超越地域和時代限制」(張冰 2012195)張冰回

顧丹托完成其藝術終結論之後曾經試圖將藝術終結觀套用至中國美術及其他

地域之上並發表數篇文章12由此可知丹托希望將藝術終結理論實驗於歐

洲當代藝術或西歐繪畫史以外的藝術表現形式但張冰也強調「由於地域限

制丹托對中國藝術的關注有限而文化的隔膜必然會讓他的觀點存在某種

侷限〔〕在他敏銳的藝術穿透力背後隱含著是他固有的嫻熟西方藝術理論

背景」張冰的警惕有助於本文理解丹托思想有其地域上的限制以及面對多

元主義的環境的不瞭解因此在研究的過程中面對丹托藝術終結之後的藝術

研究需保持一份謹慎與適切的判斷力

11台灣地區專書及論文請見本文附件表一中國地區部分重要專書及論文見本文附件表二 12兩篇發表於《國家》雜誌1998 年 4 月 23 日的〈近期中國藝術〉及 1989 年 10 月 23 日的〈明

清繪畫〉一篇收於《超越布瑞洛盒》的〈藝術過去性的形態東方與西方〉

16

面對中國學界「集體誤讀」將藝術終結解讀為藝術的死亡張冰希望藉由

他的博士論文導正丹托藝術終結所要討論的核心問題也就是丹托想要解決

的是藝術定義的問題而非單純的藝術終結問題筆者觀察並發現張冰的博

士論文較無法看出丹托在文體上的應用反映的價值諸如前述的方法論上的轉

變以及分析哲學知識體系的影響張冰甚至認為「對丹托本人的思想研究

不從學術研究具體的操作出發而是根據他要解決的核心問題著眼那麼這

應該是一條更為貼近丹托思想邏輯的描述線索」13顯示出張冰的研究雖然意

識到誤讀丹托藝術終結的癥結卻忽略的以文本為中心的討論出發而形成了

另一種「批判性表達方式」的文體

相較於張冰香港學者梁光耀在 2013 年出版的專書《藝術終結論丹托

的藝術哲學》以他的哲學專業背景仔細研讀丹托的文本其研究成果反映丹

托思想真正的核心問題書中引用大量原文文獻以及英美分析評論以文本為

優先分析的對象輔助本文理解丹托思想在原文參照上的不足其中第三章〈藝

術終結的批評〉中有關於卡若(Noeumll Carroll)對丹托理論的內部批評梁光耀詳

盡透過卡若指出丹托理論及思想的問題核心對於本文理解丹托相關的外文文

獻批評有很大的幫助

2 外文研究情況

《丹托與他的評論者》(Danto and His Critics 1993)收錄了 1964 年丹托提

出藝術終結論以來自學界各方的討論文章以及丹托自己對他們的回應其

中以卡若的文章最為精闢最能完整體現丹托的藝術哲學卡若在他的文章中

提出丹托思想脈絡下的途徑藝術哲學的正確性也就是試圖去鋪陳藝術的本

質藝術哲學的歷史和一種關於藝術進步歷史脈絡此進步的歷史到最後以

一種非常獨特的方式結束進步歷史的終點將標記在 1964 年這是在丹托的

終結論中非常特殊的陳述書中其他的評論者也有討論丹托本質論還有很多

的一些本質上的問題但只有卡若非常耐心的追蹤丹托本質脈絡的發展如何

從一個開始到結束的過程甚至連丹托自己的文章裡都沒有這樣非常詳盡的分

析也沒有一個概念的總結英國學者斯巴夏(Sparshott)14追溯

13張冰著《丹托的藝術終結觀研究》中國社會科出版社2012頁 6 14 Francis Edward Sparshott (1926ndash)為多倫多大學哲學系教授

17

Carrol 質疑丹托所謂的本質論是否能夠容納非本質主義的藝術形式如

果不行那麼藝術的歷史尚未真正終結丹托則回應這是正確的這

些非本質主義者所製造的藝術並非涵蓋在丹托的理論當中因為他認為

沒有事物是絕對非本質的他也認為非本質主義者的理論相當貧乏

(Sparshott 1994 482-483)15

其他評論者包含David Carrier Richard Wollheim Mark Rollins Jerry A

Fodor Peg Brand and Myles Brand Lydia Goehr George Dickie Diarmuid

Costello Robert C Solomon Kathleen M Higgins Gary Shapiro Daniel Herwitz

Richard Shusterman Carlin Romano評論者及其文章對應請見下表

表 1 《丹托與他的評論者》作者及文章整理

作者姓名 文章名稱

Peg Brand and Myles Brand Surface and Deep Interpretation

David Carrier Danto as Systematic Philosopher or Comme on

lit Danto en franccedilais

Dantorsquos Aesthetic Is It Truly General As He

Claims

Noumlel Carrol Essence Expression and History Arthur

Dantorsquos Philosophy of Art

Dantorsquos New Definition of Art and the Problem

of Art Theories

Diarmuid Costello Danto and Kant Together at Last

George Dickie A Tale of Two Art worlds Postscript

Jerry A Fodor Deja vu All Over Again How Dantorsquos Aesthetics

Recapitulates the Philosophy of Mind

Lydia Goehr ldquoOther Pictures We Look at ndash His Prints We

15參見 Sparshott Francis ldquoReview Danto and His Critics by Mark Rollinsrdquo The Journal of Aesthetics

and Art Criticism 524 (1994) pp 482-483

He wonders whether essentialist theories can accommodate anti-essentialist art if not the history of art

is not yet over Danto replies correctly that works generated by anti-essentialist theories are covered

by his theory because they cannot be anti-anything without possessing ldquoaboutnessrdquo and he complains

of the poverty of anti-essentialist theories themselves

18

Readrdquo Danto Reading Lamb Reading Hogarth

on the Art of the Commonplace

Daniel Herwitz The Beginning of the End Danto on

Postmodernism

Mark Rollins The Invisible Content of Visual Art

Carlin Romano Looking Beyond the Visible The Case of Arthur

Danto

Gary Shapiro Art and Its Doubles Danto Foucault and Their

Simulacra Postscript

Richard Shusterman Art as Religion Transfigurations of Dantorsquos Dao

Robert C Solomonamp

Kathleen M Higgins

Atomism Art and Arthur Dantorsquos Hegelian

Turn

Richard Wollheim Dantorsquos Gallery of Indiscernibles

針對 1997年《在藝術終結之後-當代藝術與歷史藩籬》(After the End of Art

contemporary art and the pale of history)的評論文章則收錄在《歷史和理論》

第三十七卷第四號1998 年 12 月(History and Theory Volume 37 No 4

December 1998)名為《丹托與他的批評者們藝術史歷史編纂學與藝術終

結之後》(Danto and His CriticsArt HistoryHistoriography and After theEnd of

Art)的專號在這期專號裡眾多的學者從各個不同的角度指向了丹托理論

中所出現邏輯上的問題以及對藝術終結的質疑甚至有的批判非常尖銳裡面

的重要作者與文章有Noeumll Carroll 的〈藝術終結〉(The End of Art)Michael

Kelly 的〈丹托藝術哲學中的本質主義和歷史主義〉(Essentialism and Historicism

in Dantorsquos Philosophy of Art)Robert Kudielka 的〈根據什麼藝術與ldquo藝術終

結rdquo的哲學〉(According to what Art and the Philosophy of thelsquoEnd of Artrsquo)Martin

Seel 的〈作為表像的藝術對亞瑟丹托「藝術終結」的兩點評論〉(Art as

Appearance Two Comments on Authur)等等後來在美國的《美學與藝術批

評》雜誌 2001 年冬季號(第 59 卷第 1 期)上面又圍繞丹托的一個具體觀點mdash

視覺本身是否有歷史性mdash進行了論戰這次集中的論爭也可以被看作是「藝術

終結論」在特性方向上的具體展開這關涉到終結論背後的「理論預設」(何

建良2008)除了以上兩本針對丹托理論的評論集尚有 1984 年的《藝術之死》

19

(The Dead of Art)1997 年的《藝術的終結及其他》(The End of Art and Beyond)

及 2007 年的《行動藝術歷史》(Action Art History)

(二) 丹托思想養成及其著作

亞瑟丹托是美國當代哲學家兼藝評家在世時曾擔任美國哲學學會主席

美學學會主席美國《哲學》雜誌理事會主席求學期間在韋恩大學(Wayne

University)專攻藝術與歷史畢業後在哥倫比亞大學研讀哲學丹托的學術生涯

中受杜威(John Dewey1859-1952)的思想影響哥倫比亞大學是杜威生前任教

的學校當時杜威哲學在美國尚具影響力丹托與杜威一般深受黑格爾哲學影

響但跟杜威不同的是他反對實用主義美學尤其是杜威主張的一元論在藝

術終結的論題上兩人各自發展了不同於黑格爾藝術終結的方向丹托的藝術終

結是黑格爾藝術三段論16的延續強調藝術最終走向自由而杜威則堅持了黑格

爾的一元論主張應消弭藝術與生活的鴻溝丹托思想也深受分析哲學的影響

尤其是維根斯坦弗雷格與古德曼等人1949至1950年丹托獲得了富布蘭特獎學

金(Fulbright scholarship)到法國巴黎求學並接觸歐陸哲學的思想丹托本身具

備分析哲學的背景再加上歐陸哲學的養分就構成了丹托文體的特殊性丹托

被美國當代美學界認為是溝通歐陸哲學與英美哲學的代表回國後擔任哥倫比亞

大學哲學系的教授同時也從事藝術創作直到1987年退休專心從事藝術評論

的寫作也成為《國家》( The Nation )雜誌特約藝術評論員

在丹托哲學思想的養成上接受了二十世紀分析哲學以及歐陸哲學重要的發

展成果由於丹托的理論背景與分析哲學的基本主張和研究方法有著密切的關連

研究二十世紀後半的理論場域有助於了解丹托思想的起始點以及時代課題對丹

托哲學的影響力當代分析哲學最鮮明的特徵應是它對一切傳統思辨的哲學的敵

視以及為此目的而採用的特殊邏輯手段分析哲學的方法論受到邏輯學的影響

將大量的邏輯分析工具用於哲學的辯證之上源於十九世紀末德國的數學和邏輯

學學者弗雷格(Gottlob Frege1848-1925)發展出的「謂語邏輯」(predicate logic)

16 歷史上提出「藝術終結」的第一人是黑格爾出自黑格爾的《美學講演錄》主要解釋「藝術

向觀念」的轉化在黑格爾看來藝術把精神從有限的世界的內容形式束縛中解放要使絕對

真理顯現並寄託於感性現象(朱光潛 1981334)絕對精神的發展從藝術宗教到哲學發展的三

段論藝術與宗教在哲學中才發展為最高形式

20

分析哲學家把一般傳統思辨哲學稱之為「形而上學」17當代分析哲學否認有這

種學說或哲學的存在他們試圖通過一種對語詞或語句的意義進行邏輯分析的方

法來達到否定這種哲學的存在正因為如此當代分析哲學家自認為自己在進行

一場「哲學中的革命」18(洪漢鼎 20085)二十世紀分析哲學的脈絡可以分成

四大階段分別包含邏輯原子主義邏輯實證與經驗主義英國日常語言分析哲

學和英美邏輯實用分析哲學第一階段以摩爾 (George Edward Moore

1873-1958)19羅素(Bertrand Arthur William Russell1872-1970)

20與早期維根斯坦

(Ludwig Wittgenstein1889-1951)的邏輯原子主義為首屬於分析哲學的創立時

期第二階段的維也納學派屬於邏輯實證與經驗主義的全盛時期並在歐洲盛行

爾後由於德國納粹崛起佔領奧地利分析哲學的重鎮由歐洲轉向英國以及美國

發展出第三階段的英國日常語言分析哲學以後期維根斯坦的劍橋學派為首

1950 年代奎因(Willard Van Orman Quine1908-2000)21對現代經驗主義兩大教條

展開批判開始分析哲學進入第四階段以美國的邏輯實用主義和英國的語言分析

為主要聚落1970 年代尤以克里普克(Saul Aaron Kripke1940-)22普特南(Hilary

Whitehall Putnam1926-)的新指稱理論和戴維森(Donald Herbert Davidson

1917-2003)古德曼(Henry Nelson Goodman1906-1998)達梅特(Sir Michael

Dummett1925-2011)的實在論和反實在論之爭活躍在英美哲學舞台上(洪漢鼎

200829)丹托在哥倫比亞大學求學階段繼承上述分析哲學傳統結合其藝術史

領域的背景跨域使用分析哲學方法以「藝術世界」當作客體成就了將科學

實證應用於藝術領域的偉大結合

17在這裡我們應當從一種非常廣泛的意義上來理解「形而上學」這一詞它不僅是指一種探究超

自然的本體學說而且也指任何一種聲稱能夠用先驗的方式獲得有關實在知識的哲學參見洪漢

鼎著《當代分析哲學導論》台北市五南2008頁 5 181963 年英國廣播公司邀請一些著名的英國分析哲學家為該公司哲學系列講座撰稿該論文集題

名為「哲學中的革命」以示分析哲學與傳統哲學的根本對立 19喬治middot愛德華middot摩爾(George Edward Moore1873-1958)英國哲學家屬於分析哲學學派主要

貢獻為倫理學摩爾認為和倫理相關的概念不可能用自然概念(例如生存功利等)來解釋 20伯特蘭middot亞瑟middot威廉middot羅素(Bertrand Arthur William Russell1872-1970)英國哲學家數學家和邏

輯學家致力於哲學的大眾化普及化在數學哲學上採取弗雷格的邏輯主義立場認為數學可

以化約到邏輯哲學可以像邏輯一樣形式系統化主張邏輯原子論 21威拉德middot馮middot奧曼middot奎因(Willard Van Orman Quine1908-2000)是 20 世紀最有影響的美國哲學家

邏輯學家之一出生富裕家庭其父為一成功的實業家其母則任職教師1926 年入歐柏林大

學1930 年得數學與哲學學士1932 即於哈佛大學取得哲學博士學位 22索爾middot阿倫middot克里普克(Saul Aaron Kripke1940-)美國邏輯學家哲學家模態邏輯語義學的創

始人之一因果mdash歷史指稱論的首倡者之一

21

1949 至 1950 丹托曾到法國巴黎求學當時歐陸哲學的思潮以及文體結構都

針對十九世紀以來的傳統哲學思維的質疑及解構形成了非常特殊又複雜的繁多

體所謂語言繁多的特性最為鮮明的則是德國法蘭克福學派阿多諾(Theodor

Adorno1903-1969)的星叢文體與法國德勒茲(Gilles Deleuze1925-1995)的根莖

(rhizome)為代表德勒茲以選言命題邏輯為模態的藝術動作具體反映在與瓜達

里合寫的《千高台》特殊的根莖文體之上一種不斷連結繁衍與引發皺褶的力

量狀態多項連結與多項並置朝向繁多性與多元體阿多諾的術語操作模態有

別於德勒茲將專業術語與作品自身遭逢的變異阿多諾則萃取傳統理論的術語

使之與現代作品發生擺盪並將傳統理論的意涵層層掏空注入新術語的內容

歐陸哲學的文體結構如何影響了丹托文體的繁多性丹托美學雖也具繁多知識

體的特性但它有別於歐陸哲學的文體結構將世界看成帶解釋的結構體認識

此結構體的方式取決於分析每個時代的語言(language)在此前提下丹托美

學便以前衛藝術物為操作對象將前衛藝術放入由古至今藝術相關的語言世界

進行歷史分期的語言分析前衛藝術物與整個語言世界詰問對質和比對的過程

此過程便等同於世界等同於知識丹托美學仰賴經驗論的實證與統計的科學方

法堪稱是精準的幾何學家23 對丹托藝術理論的方法論的討論在本文佔有極

重要的角色透過方法論的基礎認知其餘方面的議題才能隨其展開討論方法

論討論的重點在於觀察丹托是透過什麼樣的操作方式與哲學立場進行藝術論述

以及它們之間的關係為何或是透過同時代的理論者卻分屬不同脈絡以相對的

手法來進行比較分析與歸納其異同將自然展現在論述之中

丹托的知識廣博是一個多產且涉略廣泛的理論家寫過關於知識論行為

理論歐陸哲學和東方神秘主義的專書分別為Analytical Philosophy of

Knowledge (1968) Analytical Philosophy of Action (1973) Nietzsche as Philosopher

An Original Study (1965) Mysticism and Morality Oriental Thought and Moral

Philosophy (1987)丹托首度針對藝術進行思考的第一篇論文是1964年發表的

〈The Art world〉文中提出在分析美學學派中被大量延伸引用的概念-「藝術

世界」接下來在1981年所發表的《平凡事物的轉化一種藝術哲學》(The

Transfiguration of the Commonplace A Philosophy of Art)是丹托在1964年〈藝術世

界〉(The Art world)一文後首度對藝術發表其完整看法丹托並非一次就把「藝

術終結」的概念完整提出最早出現在《哲學對藝術的剝奪》( The Philosophical

23陳瑞文著《阿多諾美學論雙重的作品政治》台北市五南2010頁 31

22

Disenfranchisement of Art )一書中其中包含〈藝術終結〉( The End of Art)〈哲

學對藝術的剝奪〉( The Philosophical Disenfranchisement of Art )和〈藝術進化

和歷史意識〉( Art Evolution and Consciousness of History)除了此書藝術終結

的概念散佈在其發表的文章之中在《藝術狀態》(The state of art)《遭遇與反

思歷史性當代中的藝術》(Encounter and ReferencesArt in the Historical Present)

《在藝術終結之後-當代藝術與歷史藩籬》(After the End of Artcontemporary art

and the pale of history)與《哲學化的藝術》(Philosophizing Art)中皆重複提及

James O Yang曾說「丹托從來沒有系統地闡釋他的藝術終結論他在不同地方

所講的東西都有差別」24丹托的論題引來許多學術的批評與回應主要收錄在

《丹托與他的評論者》(Danto and His Critics 1993)《藝術終結及其超越》(The

End of Art and Beyond Essays after Danto 1997)在此時期丹托逐漸轉向探討

藝術哲學內部的政治形上學問題「藝術終結」的概念也是在此書首度提出書

中亦收錄丹托對詮釋學的看法〈第七章作為文學的哲學與關於文學的哲學

(Philosophy asandof Literature)

表 2 丹托著作一覽表

1964 ldquo The Artworldrdquo The Journal of Philosophy 61 October 15 《藝術世界》

Philosophy of Historical Analysis《歷史分析哲學》

1965 Nitzsche As Philosopher《作為哲學家的尼采》

1972 Mysticism and Morality Oriental thought and moral philosophy

Morningside edmdash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神祕主義與道

德東方思想與道德哲學》

1975 Satre《薩特》

1981 The Transfiguration of the Commonplace Cambridge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普通物品的轉化》

1985 Narration and Knowledge 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敘述

與認知》(此書為《歷史分析哲學》修訂後再版)

1986 The Philosophical Disenfranchisement of Art New York Columbia

24James O Yang ldquoThe Philosophical Disenfranchisement of the Commonplacerdquo The End of Art and

Beyond Essays after Danto p74

23

University Press《哲學對藝術的剝奪》(中國翻譯《藝術的終結》)

1987 The State of Art New York NY Prentice Hall Pr《藝術狀態》

1989 Connections to the World The Basic Concepts of Philosophy Berkele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連接世界哲學基本概念》(1997 年再

版)

1990 Encounter and the reflection Art in the Historical Present New York

Farrar Straus Giroux《遭遇與反思歷史性當代中的藝術》

1992 Beyond the Brillo Box the Visual Arts in Post-historical Perspective New

York Farrar Straus Giroux《超越布里洛箱後歷史視角中的視覺藝術》

1994 Embodied Meaning Critical Essay《被體現的意義》

1995 Playing with Edge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遊走在邊緣上》

1997 After the End of Art contemporary art and the pale of history Princeton

NJ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在藝術終結之後mdash當代藝術與歷史藩

籬》(台灣麥田出版社出版)

1988 The Wake of Art criticism philosophy and the ends of taste Essays

selected and with critical introduction Gregg Horowitz Tom Huhn ndash

Amsterdam The Netherlands G+B Arts International《藝術的甦醒批

評哲學及趣味的終結》

1999 Philosophizing Art selected essays Berkele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哲學化藝術》

Beauty for Ashes in Regarding Beauty Neal Benezra Olga M Viso

Washington D C Hirshhorn Museum and Sculpture Garden

Smithsonian Institution -p183《灰燼之美》

The BodyBody Problems Selected Essays 《身體與身體的問題》

2000 The Madonna of the Future Essays in a Pluralistic Art World《未來的聖

母mdash多元化藝術世界背景中的批評文集》(獲法國圖書獎)

2003 The Abuse of Beauty Aesthetics and the Concept of Art《美的濫用美學

與藝術的概念》

24

2004 Red Grooms

2005 Unnatural Wonders《非自然奇蹟》

2009 Andy Warhol《安迪沃荷》

2013 What art is Yale University Press《藝術是》

1997年丹托寫了《在藝術終結之後-當代藝術與歷史藩籬》(After the End of

Artcontemporary art and the pale of history)對早期的藝術終結論做補充說明

是藝術終結最完整也最詳盡的著作亦為本文最主要的參考文獻針對此書的評

論文章則收錄在《歷史和理論》第三十七卷第四號1998年12月(History and

Theory Volume 37 No 4 December 1998)

2003 年出版《美的濫用美學與藝術的概念(The Abuse of Beauty Aesthetics

and the Concept of Art)》是丹托對藝術與美學之間的歷史性關係進行爬梳的總結

並在書中對 90 年代「美的回歸」之問題進行回應丹托在此的基本態度是將

美學與藝術哲學進行區隔指出「美感」並不隸屬於藝術本質或藝術概念之意涵

但並不否認其在生活世界的重要性對美學的拒斥源於丹托 1964 年所提出的

觀點-藝術本質不隸屬於任何「外顯特質」

25

四 論文研究限制

本論文的研究限制在實際操作面上可分為丹托文獻本身的限制以及個人因

素上的限制丹托的藝術定義以及藝術終結理論從 1964 年提出「藝術世界」概

念開始便不斷地更新以及重新詮釋面對不斷被推翻以及討論的藝術終結概念

無法用一個一勞永逸的藝術定義概括之因此本文在引用丹托文獻時特別要

注意時間上的順序以及丹托闡述同一概念時的前後矛盾與概念的精確性再者

關於藝術終結之後的藝術也就是藝術進入「後歷史」時期由於丹托藝術哲學

本身的研究即限縮在歐美當代藝術領域所以當丹托試圖以自己製造系譜的方式

闡述後現代藝術時(其中包含非歐美當代藝術)需超脫以歐洲中心主義的思考角

度來面對文本的不足而個人因素的限制則包含時間的因素對分析哲學理論的

缺乏及外文文獻蒐集不足等限制外文世界研究丹托的學者及文章非常的多且

廣泛面對龐大的研究成果加上時間上的限制筆者只能嘗試針對現有的文獻

材料捕捉並勾勒丹托藝術終結問題的核心價值

26

第二章 丹托藝術進步歷史的終結理由

一 前言

本旨在研究丹托批判進步史觀的方法以及它的有效性問題和批評的操作模

態國內研究丹托藝術終結論的學者時常將焦點集中於丹托對藝術終結之後的

藝術其本質上的問題進行分析與歸納筆者好奇在藝術終結論證的過程中

前提與結論之間的關聯是否為一「有效論證」也就是說若丹托將線性的藝術

史視為有終結的歷史那麼他必須充分舉證長達五百年西歐藝術史必將終結的理

由前提為真

丹托的書寫模態非常細膩又脈絡清晰以推疊案例的方式突顯進步史觀終

結的問題並將問題集中討論在這樣特殊的章節安排與鋪陳底下筆者發現丹

托在處理進步史觀的理由時主要的書寫層次是由兩個脈絡展開1論證進步史

觀的問題以及 2藉由前人的兩種對進步史觀終結的範式與成果提出當進步史

觀遇上當代藝術的問題時的解決之道並正反面交織討論丹托在第一脈絡下

由里格爾(Alois Riegl1858-1905)25及黑格爾(Georg Wilhelm Friedrich Hegel

1770-1831)的藝術史觀揭露藝術進步史觀的問題第二脈絡下由評論者葛林伯

格(Clement Greenberg 1909-1994 )26以及佛萊(Roger Fry1866-1934)27對前衛

藝術的研究成果提出解決之道與看法成為奠基丹托終結論的重要影響與功能

最後丹托藉由對葛林伯格的批評說明丹托美學如何將藝術的終結帶到一種互

相對質與詰問的討論平台以哲學介入對知識的生產提供解決方式使終結論

得到另一種轉換的出口也讓後續的詮釋者有更多元的開放式討論空間筆者依

丹托的思考脈絡和書寫進步史觀問題的順序將議題分成五個章節兩個反題

兩個前階段的書寫成果和最後丹托美學所提出的另一種方法論的出口以下章節

鋪成就按丹托的脈絡依序展開28

25里格爾( Alois Riegl1858-1905 )奧地利著名藝術史學者西歐現代藝術史的奠基人之一 26葛林伯格( Clement Greenberg 1909-1994 )20 世紀下半葉美國著名藝術批評家也是美國最重

要的藝術批評家之一以及美國ldquo抽象表現主義rdquo的主要發言人 27羅傑middot佛萊(Roger Fry 1866-1934)英國著名藝術史家和美學家 28本文以參照原文為主中譯本為輔譯文中部分由筆者翻譯修改

27

二 線性的進步發展問題以里格爾的裝飾藝術史為例

丹托假設在特定地域下所建構的歷史有其先天上的限制而此限制則出現

在任何以線性方式構成的歷史上里格爾的裝飾藝術史正是將此蘊含關係實際操

作的佐證丹托在第四章〈現代主義與純藝術批評葛林伯格的歷史觀〉首先援

引里格爾對「擁有歷史」(having a history)一說新的方法論里格爾《風格問題》

29的序言中率先提出他認為「裝飾也有其歷史」一說的可能性這將挑戰一百年

前的藝術史領域中人們對於「擁有歷史」的概念理解為何也批判「藝術起源

唯物論」對裝飾藝術的詮釋唯物主義者認為裝飾藝術主要著眼於表面的裝飾

性(decoration)這些裝飾主要是為了迎合人類物質需求有關(AEA 61)然而

這樣的說法豈不是將無法用進步史觀來詮釋的藝術孤立於藝術之外丹托質疑藝

術歷史擁有進步的線性模式主要是因為史學家對於撰寫歷史有一套圭臬必須

符合進步史觀所要勾勒的成長歷史丹托舉出從古至今擁有歷史的繪畫藝術為

擁有歷史之物的典範是繪畫由於繪畫被建構為模擬再現的藝術因而

繪畫的歷史便可以被理解為再現的適切性的內在發展歷程(AEA 61)30

從此可以看出繪畫能通過歷史的考驗主要是因為繪畫的發展歷程隱含模

擬再現的內在成長結構符合序列的統一性和物質世界技藝的進步成長典範英

國學者波德羅(Podro)爬梳里格爾《風格問題》一書裡關於支配藝術行為的一種內

在必然概念他認為此內在必然性即展現了藝術意圖(artistic intension)是自我

發生而不是對於外部意圖31作出反應的方式一旦作品的每個關鍵特徵都被設想

成屬於一個發展的序列就不得不深挖前後的作品以求找到對應點如此你就得

29參見 Riegl Alois Problems of Styles Foundations for a History of Ornament trans Evelyn Kain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1992) p3「你們當中有多少人光聽到標題就不可置信地搖頭你們問

道什麼叫做裝飾藝術也有其歷史」 30參見 Danto Arthur C After the End of Art contemporary art and the pale of history (New Jersey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1997) p61The paradigm of something having a history was painting

construed as the art of mimetic representation so that the history of painting could then be understood

in terms of an internal development in representational adequacy 31外部意圖是指諸如傳達觀念模仿自然或發揮功用這些在視覺形式的創造和鑑賞之外的意圖

28

在系列中每一個變體和每件具體作品或風格歷史的每個階段之間建立關聯這

種前後探查和ldquo垂直rdquo關聯是闡釋畫作之間的變異和畫作內部諸特徵互動的一種

特別方式32 也就是說里格爾在撰寫裝飾藝術史時也隱含了另一種內在成長

的機制只不過里格爾將此演化模式套用在繪畫藝術以外的藝術上打破此一模

式淪為繪畫藝術的專利里格爾以裝飾藝術為實驗對象實踐並製造裝飾藝術的

歷史

繪畫的發展模式在裝飾藝術的發展序列上晚期階段會比早期階段

更符合相同的藝術目的而早期階段也會進入晚期階段的解釋當中

(AEA 62)33

丹托對此有不同的看法他以拉斯科(Lascaux)洞穴壁畫為例認為如果早

期作品未能保留並由後人加以研究根本不可能有所謂進步發展的歷史存在

而只會有某種自然的演進(AEA 62)也就是說丹托主張藝術不應被冠上任何

線性關聯的成長模式在歷史的藩籬之外藝術其實涵蓋的風格很廣要能用

某種架構或典範框限所有的藝術似乎是不可能丹托認為以風格的關聯性提出

進步的可能性這類的研究將受到地域的限制

這類研究會受到嚴格的限制就像里格爾在描述他那個時代裝飾藝術的

文獻研究所受到的限制那樣其特點就是嚴禁提出「任何類型的歷史關

聯說即便是有也僅限於少數時期或地理上的緊鄰區域」這裡面有

一層意義是「不擁有歷史」對視覺藝術而言甚至是有「藝術已走到終

點」的意味因為以繪畫為主體的藝術曾一度示範了何謂進步發展意

義下的「擁有歷史」(AEA 62)34

32Podro Michael The Critical Historians of Art(New HavenYale University Press1984) 71-97 33

as with painting that later stages in the sequence of ornamental styles go beyond earlier ones in

meeting the same artistic goals and earlier ones enter into the explanation of the later ones(AEA 62) 34 a kind of scholarship constrained by limits of the kind Riegl describes in connection with the

philological study of ornament in his own era marked by an extreme reticence to propose any sort of

historical interrelationships and even then only in the case of limited periods and closely neighboring

regions That would be one meaning of not having a history and in the case of the visual arts even

29

丹托舉里格爾裝飾藝術史藉以質疑物質演化的風格問題提出批判進步史

觀的單線性發展並點出唯物的進步史觀有以下兩點問題存在第一除了以推

翻前朝典範為線性發展特徵的繪畫史之外其餘之視覺藝術無法輕易地垂直整合

成單一的線性關係第二藝術受制於地理上的限制無關連的形式之間無法串

連成單一進步的發展模式由此說明進步發展的模式只適合地域上相鄰且表現

模擬再現的藝術類型成為丹托藝術歷史的終結理由之一

三 繪畫的自我意識階段以其詮釋學的問題

丹托在《藝術終結之後》不只一次對瓦薩利大敘述系統提出質疑對於進步

歷史的終結理由可追溯至黑格爾藝術詮釋學中所採用的關係辯證法35其重要

性則影響後來西歐藝術史的書寫模態此詮釋操作在後歷史時代引起最多爭議的

即是消除近似於典範作品的藝術之物使之排除於歷史之外並將藝術階層化

在丹托的終結論中將黑格爾的歷史觀視為藝術史詮釋發展的重要核心認為黑

格爾以辯證法的方式做單向的提出用黑格爾自己製造的理念世界對以往的藝術

做一以貫之的詮釋在藝術作品上以進步的方式做說明把藝術分成三個時期

象徵古典以及浪漫但在藝術作品的分析上又分成形式與內容兩個層次對黑

格爾而言內容之重要性遠超越形式形式只是附屬和表象的使得往後的詮釋

分成兩個路線一個是以理念拉出三個形式但形式底下的分析又從文獻處理

one meaning of art having come to an end since art understood primarily as painting once

exemplified what it meant to have a history in the progressive developmental sense (AEA 62) 35朱光潛認為黑格爾對美學最重要的貢獻也是在於把辯證發展的觀點應用到美學之中為美學引

入歷史觀當代美國哲學家威特對黑格爾評價更為中肯「幾乎二十世紀每一種重要的哲學運動

都是攻擊那位龐雜而聲名赫赫的十九世紀德國教授的觀點開始的這實際上就是對他加以特別顯

著的讚揚我心裏指的是黑格爾」黑格爾這種相信藝術發展是有規律可尋的觀點亦深深地影

響了後來藝術史學的影響二十世紀前半葉之前的藝術史學觀主要是在黑格爾的辯證觀

(Dialectic)與「絕對精神」(Absolute Spirit)基礎上而來的即藝術發展被視為某一特定時代

精神的反映並朝向「正反合」的邏輯參考朱光潛《西方美學史》(北京人民文學出

版社2002)頁 484-485

30

36這樣的進步史觀是透過雙軸線在進行主要的操作理念的進步史觀也是信仰

的進步史觀也就是以哲學與信仰角度來看待藝術世界

(i)藝術的內容以及(ii)藝術作品的呈現方式做出知性判斷藝術評論不

再需要別的它需要同時確認呈現的意義及模式或我在「藝術作品需

要體現意義」這個論題中所謂的「體現」37

丹托延續黑格爾的藝術終結論思辨最終發現藝術史分期的三段論與黑格爾

的政治論述不謀而合

根據黑格爾所言在最開始的時候只有一人享受自由到了中間階段

則是多些人享受自由再到最後他所屬的時代所有的人都擁有自由

在我們的敘述裡一開始只有模擬風格的創作才稱為藝術到中間階段

則百家爭鳴但卻彼此伐攻試圖消滅競爭者直到最後的後歷史時代

藝術不該有風格或哲學上的限制方才成為沛然莫之能禦的情勢(AEA

47)38

這樣的進步史觀最大的特點就是它是線性的它會刪除一些近似值以自己

的理念來理解整個世界就會忽略掉藝術本身發展上的問題恰此丹托正要反

駁的就是這樣的進步史觀透過某些進步的典範刪除掉藝術原本複雜的問題性

36關於黑格爾是否影響藝術史的發展有學者提出不同的看法認為黑格爾理念重點在於藝術做為

「精神」發現自我的重要路徑藝術之所以衰退乃是因為其作為精神感性顯現的理念之式微

並沒有直接探觸線性歷史與進步史觀的企圖 37參考 Hegel Aesthetics 71Hegel speaks of intellectual judgment of (i) the content of art and (ii) the

work of arts means of presentation Criticism needs nothing further It needs to identify both meaning

and mode of presentation or what I term embodiment on the thesis that artworks are embodied

meanings 38 It is quite striking that this tripartite periodization corresponds almost uncannily to Hegels

stupendous political narrative in which first only one was free then only some were free then finally

in his own era everyone was free In our narrative at first only mimesis was art then several things

were art but each tried to extinguish its competitors and then finally it became apparent that there

were no stylistic or philosophical constraints There is no special way works of art have to be And that

is the present and I should say the final moment in the master narrative It is the end of the story(AEA

47)

31

這種刪除就是進步史觀所造成的問題美國學者霍爾曼(Hilmer)提出黑格爾式的

藝術終結論最根本的問題是

我們如果將藝術史視為擁有終點的歷史那我們必須承認藝術史的線性

關係然而藝術理論非常廣泛甚至能包含幻覺繪畫最擅長呈現的概念

例如文學表現甚至是音樂如今黑格爾的理論滿足了所有的條件

39

丹托與黑格爾之間的差別性對於藝術所追求最高層次的使命有著截然不同

的觀點黑格爾認為藝術應該隨著精神的演進追求所謂的「絕對精神(absolute

spirit)」價值例如宗教社會和政治但這些在現代化的社會藝術會失去它的

功能而丹托則認為「總有一天我們會精通所有的再現技巧並畫出相當可靠

的外在世界圖像然後進入到一個新的思想層次並試圖認清自己扮演的角色

相當於繪畫的自我意識階段」(AEA 68)藝術終結之後的藝術所追求的是自我定

義的價值探索(self-knowledge)也就是藝術是什麼藝術的本質是什麼乍看丹

托援引黑格爾進步性精神演化論過於狹隘於追求精神的最高層次但其實他有更

深層的含意黑格爾將形式與內容作為精神的演化過程中消長的主要兩極端此

舉讓藝術有了階級的差異擁有精神優勢的精緻藝術或更高層次的精神性藝術

(音樂)在黑格爾的世界圖式裡視為藝術進步發展下的高級產物對丹托而言

這樣只會讓藝術階級化的差距擴大丹托的系譜釋放了藝術長久以來對於再現的

束縛回歸藝術本質的探討使藝術產生自我批判的思辨能力藝術為藝術而不

為再現而生筆者認為這才是丹托真正希望達到黑格爾所謂思想的最高自由化

真諦丹托一方面攻擊以黑格爾詮釋學方法論建構的藝術史書寫模態一方面卻

推崇黑格爾對藝術終結後高度自由化的思想面對歷史之後的藝術丹托採取黑

格爾對於藝術自由化的態度終結一切約定俗成的限制與框架

39參考 Brigitte Hilmer ldquoBeing Hegelian after Dantordquo History and Theory Vol 37 No 4 Theme Issue

37 Danto and His Critics Art History Historiography and After the End of Art (1998) 71-86if we

are to think of art as having an end we need a conception of art history which is linear but a theory of

art which is general enough to include representations other than the sort illusionistic painting

exemplifies best literary representations for example and even music Now Hegels theory meets all

these demands

32

四 葛林伯格的本質論對丹托進步史觀終結理由的功能

葛林伯格在藝術終結論的議程上扮演前階段書寫者的角色以藝術本質論的

問題鞏固進步史觀必然終結的結果在探討進步歷史終結的理由時丹托認為

藝術史的哲學化問題是需要被解釋的因為藝術以一種非常特殊的方式擁有了歷

史五百年這是所有參與這場藝術史建構過程的人所堅信不疑的進步發展敘述

整個西歐繪畫史可以說是在瓦薩利的模式下建構而來根據這個故事藝術是對

可見外貌和精湛技法的漸進式征服藉由這個征服的過程這個世界的可見表面

對人類視覺系統造成的作用將可透過繪畫表面mdash其影響人類視覺系統的方式就

和世界可見表面如出一轍mdash加以複製(AEA 48)而在藝術史編撰的時間框限下

哲學的範疇始終留了一塊對藝術的探索位置使藝術不斷回歸詢問藝術的本質

究竟是什麼隨著時代本質不停在變動丹托預言當藝術的本質被發掘的一天

就是藝術終結的那一天事實上五百年下來藝術的本質不斷被發掘又不斷被終

結丹托在〈導論〉敘述藝術史具有一種內在意圖要達至一個關乎自身之哲學概

念的高度但此最後階段也最難突破由於藝術試圖穿透最堅硬的外殼於是在

過程中有了場精彩的迸發(AEA 15)丹托認為真正付諸行動打破此階段的人

就只有葛林伯格

如今這層外殼已經打破至少瞥見自我意識的意思光芒而歷史也

走到了盡頭藝術終於可以卸下重擔交棒給哲學家(AEA 15)40

當藝術的自我意識抬頭也是進步歷史即將終結的那天但為何延續藝術史

的線性發展需由哲學來接替丹托認為對進步歷史批判到了現代主義宣言時代

葛林伯格似乎虛構了另一個藝術線性發展的假說所謂的進步發展史觀多少是受

到限制的現代主義把敘述系統移到一個新的層次也就是重新定義藝術說明

哲學意義上的藝術是什麼並通過藝術本身完成黑格爾式的革命前進的方向不

再是提升模擬再現的能力而是提升對藝術本質的哲學再現的能力(AEA 66) 41

40 But now that the integument was broken now that at least the glimpse of self-consciousness had

been attained that history was finished It had delivered itself of a burden it could now hand over to the

philosophers to carry(AEA 15) 41

it should be clear that the idea of a progressive developmental history is somewhat limited if these

theories should be true But there is another way of reading them What they sought to do on this

reading was to move the narrative to a new level where the problem was to redefine art and to say

what philosophically art is thus fulfilling through art itself the Hegelian injunction It was on this

reading as if the narrative now moved forward not in terms of increasingly adequate representations

but rather in terms of increasingly adequate philosophical representations of the nature of art(AEA 66)

33

現代藝術將哲學滲入藝術的本質重新定義藝術再現思維理念成為藝術新的任

務完成黑格爾式的革命藝術前進的方向不再倚靠模擬再現而是將觀念或無

形的情緒具體化丹托看來這就是葛林伯格所強調藝術終結的一個斷裂點以

下是葛林伯格所定義的前衛派藝術特色

前衛派為了尋找絕對的形式於是創造出「抽象」或非具象的藝術他

們表現一些早已存在不用創造並具有獨特意義的東西藝術作品的

內容將完全消融於形式當中再無法將它簡化為除其之外的任何整體或

部分(AEA 71)42

丹托面對葛林伯格所提出全新的藝術史觀似乎有所質疑與隱憂他強調前衛

藝術的目標彷彿是想藉由創作給出一個附屬的實存並摧毀實存與藝術之間的區

分如何在防止藝術作品全然陷入實存的範疇裡去實存是不具任何意義的但

是藝術是有意義的實存代表的是藝術所要趨近的極限但如果藝術真的觸碰到

這一點它就不再是藝術了(AEA 71)藝術作品與實物間的差別再也不能單憑

視覺上的檢視來區分觀看的方式由肉眼的視覺享受轉換成觀點的探尋思考層

次的變化把藝術提高到知識層面的範疇現代藝術改變人類對以往藝術作品解讀

的方式使媒材世界擁有被探詢的空間然而單就改變藝術表現的形式和觀看

的方式能夠釋放長久以來進步史觀所乘載的一切枷鎖成為解釋後歷史時代嶄

新的系譜嗎當繪畫歷史面臨主客體之間的轉換使繪畫的主題不再是表現現實

這樣毀滅性的行動象徵歐洲進步藝術史的終結也就無法承接進步說產生了

藝術歷史的斷裂現象

有一段歷史介於瓦薩利結構已不再適用的時期與貝爾丁在他關於藝術

終結的文章中所訴之藝術場景敘述失調的現今時期之間這段中介時期

42 It has been in search of the absolute that the avant-garde has arrived at abstract or non-objective

art something given increate independent of meanings similars or originals Content is to be

dissolved so completely into form that the work of art or literature cannot be reduced in whole or part

to anything not itself(AEA 71)

34

就是我所認為的現代主義時期這段時期的藝術家不再受到某種必然規

律的引導(AEA 63)43

假若現代繪畫已經跳脫瓦薩利的繪畫史敘述模式那麼「進步發展」論似乎

就無需延續下去這自然是時代思潮對藝術進步歷史的一種反問因為現代主義

究竟是進步還是回溯的(regressive)仍有待斟酌與釐清從再現技巧的能力來說

現代藝術只滿足了最低限度的物質意義而從演化論的角度看來無法承接再現

能力的藝術是否為一種回溯現象這則故事隨著架上畫的毀滅以及繪畫世界與

牆壁再也無法清楚區隔而宣告結束所以說葛林伯格對藝術終結也有他個人的

看法事實上任何用發展式的敘述結構來看待藝術史的人都必定會有一套這

樣的看法(AEA 73)從丹托的角度理解葛林伯格的現代主義意味著「前現代主

義」藝術轉向現代主義藝術就等於從繪畫模擬特徵轉向非模擬特徵由於葛林

伯格強調「現代主義」的重點不在於繪畫一定必須是抽象或是非具象的

(nonobjective)而是在前現代主義中佔有舉足輕重地位的模擬再現特徵在現代

主義裡只扮演次要的角色(AEA 8)44

丹托將葛林伯格歷史觀納入藝術終結論述其實已經預設現代主義宣示時代

結束的歷史必然性規則也是葛林伯格對丹托藝術終結論的功能所在因為一旦

現代主義想要追求完全的媒材世界再現那繪畫的平面性與實存的界線也就因此

而消失以上看到丹托對於歷史之後的論述有充分的理解和舉證進步發展的敘

述受到了限制藝術為了找到新的層次採取現代性辯證法的手段來推翻舊有的

敘述系統現代藝術為了宣示主體性借用哲學的方法來提升藝術的本質使藝

術不再作為再現世界的複製品而轉為擁護哲學思維丹托認為當葛林伯格發

現了藝術的本質將敘述系統移到一個新的層次使藝術終結於探索本質當人

們停止發問或問題已經得到了答案那麼也就沒有必要繼續追尋「何謂藝術」

的真理

43Between the time Vasarian structure seemed no longer to apply to the art that was being made and the

present moment of narrative disorder in the art scene to which Belting refers in his text on the end of

art there is the intermediate period I think of as modernism during which artists stopped being guided

by the imperative(AEA 63) 44丹托在此段敘述中對葛林伯格現代主義的理解皆來自 Clement Greenberg ldquoModernist Paintingrdquo

in Clement Greenberg The Collected Essays and Criticism ed John OrsquoBrian vol 4 Modernism with

a Vengeance 1957-1969 85-93

35

五 佛萊的批評對丹托進步史觀終結理由的功能

佛萊作為藝術評論者在丹托的藝術終結論上以佛萊對前衛作品所提出的

看法奠定藝術進步歷史終結的必然性西歐藝術史終結的關鍵原因不只有結構

上的單線性發展面對藝術家本身創作的動機對於內在心理層面的轉換也有顯

著的關聯「通過對自然的模仿就可以創造完美」是繪畫的進步史觀所給出的

重要基礎當人們不再認為自然產生的普遍形式總是最美的東西時就像達爾文

的演化論啟發人類淘汰演化的史觀一樣藝術從模仿之中跳脫出來並導向藝術

的形式將由藝術家自主從自然中提煉形式幻化成藝術家獨有的特殊符號為

了進一步釐清藝術史終結與藝術家之間的關係丹托以佛萊的理論作為中介佛

萊認為後印象派畫家被組織起來其原因為反對「對事物表面的被動接受」相

反的他們尋求表達其所畫的東西激發出的「情感」即是圍繞著對象的精神概

念所勾勒出的線條丹托在〈第四章〉中引述佛萊發表的論述「藝術家已不

再專司模擬外在的現實而是要將外在世界於他們的心中所引起的情感藉由客

觀的表達方式抒發開來」(AEA 65)也就是說藝術回歸人自身的情感將現象

世界透過藝術家的眼和手表達心中的意象顛覆舊有的敘事結構回歸符號式的

理念世界丹托認為打破幻覺式的模擬再現藝術長久以來深根於西歐繪畫史的

地位必定與藝術家內在自覺意識有關

佛萊提到「群眾一向最欣賞藝術家充分運用來製造幻覺的繪畫技巧對於

以情感表達為先而繪畫為次的這種藝術則表示深惡痛絕紛紛毫不留情指控其

笨拙無能」(AEA 53)佛萊為此辯護他認為「只要藝術家願意他是有能力

作畫的所以問題不是他畫不出更好的作品其次畫家都是真心誠意在作畫」

(AEA 53)也就是說佛萊認為進步史觀所遭受到最大的挑戰即是當技巧上的進

步已經飽和時藝術家已經無法被自己所描繪的再現之物所滿足時如何延續進

步發展的進程又或者再創造另一個新的歷史如何表現「真實」是後印象派

發起的新命題試圖藉繪畫及造型的形式來表達某種精神上的經驗而佛萊認為

的真實即是「不求形式的模仿但求創造形式不願模仿生命但願找到生命

的等值物helliphellip事實上他們所要的不是幻覺而是真實」45

45Fry Roger ldquoThe French Post-Impressionistsrdquo Vision and Design (London Chatto amp Windus 1937)

156-159

36

佛萊努力想找出一個新的藝術模式卻又不想延長瓦薩利歷史的這份用

心實在令人敬佩至極但他還有另一個功勞那就是他看出這個新

模式必須提升到通則的層次使他可以藉此對這兩個時期的藝術進行

批判式的審視與回應甚至還能使他據以主張新藝術相較於因符合

瓦薩利認定的條件而受到推崇的那種藝術更能體現某些藝術原則

(AEA 53)46

從上述的引文中可以看出丹托將佛萊的論述視為一種新的藝術模式而這

種新的模式必須要提升到某種通則的平台才能分辨瓦薩利模式的藝術與後印象

派的不同而這種通則的平台恰恰是現代主義宣言時期的雛形一種宣言式地

一以貫之所有的藝術都要符合這套新的規準在藝術故事的結局裡佛萊預設的

劇本是以續集的方式解答丹托認為這是一個好的行動但他也提出對佛萊新敘

述的隱憂因為藝術的歷史就是一點一滴過濾掉任何非本質事物的過程直到藝

術的本質顯露給那些打算接受他的人然而佛萊非但不猶豫而且還極欲將他

最崇拜的古典主義界定為藝術自身的本質如此一來便出現一個嚴重的問題那

些非「法國」的藝術該怎麼辦(AEA 53)不難發現丹托對於藝術故事的結局有

他另一套原則與假設對丹托而言看似框架式的敘述都不足以滿足後歷史時代

的敘述模態唯一能夠確認的是丹托認為佛萊有著對時代發生變異時現象觀

察的洞見能力試著提出不同的解決方式是值得肯定的丹托認為佛萊的藝術批

評將與瓦薩利的模式大相逕庭前者將是形式上的精神上與美學上的但他和

瓦薩利模式也有相同之處那就是單一的批評取向可以貫徹藝術古今佛萊的模

式將較瓦薩利模式優越因為前者的美學觀容得下法國後印象派的藝術而瓦薩

利的幻覺模式則不能由此可見丹托不斷的讚賞佛萊對瓦薩利系統所做的批評

行動丹托曾說「無論如何對於一心將現代視為不當或離經叛道之列的力量

佛萊的藝術批評模式無疑是相當有力的反擊而且也成了率先試圖將現代主義和

傳統藝術以新的敘述加以結合的理論之一」(AEA 53)

46

It is impossible too greatly to admire Fry for endeavoring to find a new model for art which clearly

was not endeavoring to prolong the Vasarian history but it is no less to his credit that he saw it

necessary to rise to a level of generality which would enable him to survey and to respond critically to

art of both periods and even to suggest that there were principles that the new art embodied more

perfectly than the kind of art that had irrelevantly it turns out been admired for the kinds of reasons

Vasari gave(AEA 53)

37

總而言之後印象派開啟了藝術家對模擬再現的反思這種反思行動正是促

成繪畫五百年模擬自然趨向終結的導火線之一後印象派的繪畫被認為既表達了

藝術家個人情感又傳達出普遍的精神概念這種新藝術並不試圖以對象的外觀

形式「再現眼睛所見」卻斷言捕捉其真正的意義新藝術是現代的後印象主

義的以及前衛藝術家不斷對觀念抽絲剝繭而理出的產物同時卻又是回返到原

始的甚至是野蠻的一種行動丹托之所以援引佛萊關於後印象派的理論無疑

是證明藝術終結的行動早在後印象時期就已經開始而佛萊的理論恰好能代表此

一現象的樣態然而丹托不全然認為佛萊的新藝術已經完全擺脫再現自然的藝術

丹托理想中的新藝術必須先捨棄才能完成需先捨去模擬特徵或是把藝術扭曲

到幾乎不成藝術的地步才能真正達到藝術的境界

六 製造滌清屬性的歷史之問題

丹托認為現代主義的歷史是淨化或滌清屬性的歷史要為藝術擺脫掉所有

非本質的成分不論葛林伯格個人的政治理念為何這樣的純粹與淨化主張勢必

產生政治上的回響(AEA 70)丹托也將葛林伯格操作現代主義的手段比喻為政治

上的極權主義主要是因為現代主義主張的進步藝術史觀背後認知模態相似於政

治上對種族淨化與精英系統的複製丹托透過葛林伯格對現代主義的敘述指出

現代主義唯我獨尊的高姿態來自種族優越的極權主義然而此主張違反丹托

藝術終結之後多元的樣態並針對此提出相關問題首先丹托援引葛林伯格對

現代主義的敘述

葛林伯格認為若某一主義的規範定得愈詳盡他就愈不可能容許多方

自由繪畫的本質性基準或成規同時也是其限制的條件畫作必須符

合這些條件才有資格被視為畫作helliphellip極端折衷主義是不健康的我

們應予以反擊就算冒著獨斷偏狹的危機也在所不惜(AEA 70) 47

47 The norms of a discipline become defined the less freedom they are apt to permit in many directions

The essential norms or conventions of painting are at the same time the limiting conditions with which

a picture must comply in order to be experienced as a picturehelliphellip The extreme eclecticism now

prevailing is unhealthy and it should be counteracted even at the risk of dogmatism and

intolerance(AEA 70)以上是丹托引用葛林伯格評論紐約現代美術館的展覽時的敘述此段對於葛

林伯格現代主義的引用皆來自 Clement Greenberg ldquoA New Installation at the Metropolitan Museum

38

在葛林伯格的這段文字中體現現代主義中強調的種族「純粹」的獨裁意味

丹托承認葛林伯格本身就是個獨斷偏狹的人而獨斷與偏狹正是宣言時期

的「症狀」(AEA 70)48

二十世紀廣泛的藝術領域中藝術的定義成為條列式的概念語詞符合葛林

伯格定義「藝術之質」的條件唯有一種語言可以成為藝術那就是抽象藝術

但「一切最重要的就是美學之質」這點在今日仍為未定之論這樣的矛盾反

應在後歷史時代語彙之間的衝突上現代藝術持續對變異的他者予以否定的語言

另一方面丹托強調的歷史之後的藝術卻激烈的產生以之抗衡的力量丹托認為

一個會在應用上產生衝突的理論本身也必定是矛盾的就好像一套定理或公式

如果會產生牴觸的結果便表示它一定是不一致的對葛林伯格而言批評的判

斷是在規則的中止中運作藝術之質絕非可以靠邏輯或論述來確定或證明這個

領域中唯一的規則是經驗從經驗中得出的經驗自康德以降所有嚴謹的藝術

哲學家莫不以此為結論(AEA 85-86)丹托認為葛林伯格從閱讀康德的作品中得

到了兩個啟示其一就是關於美的判斷與規則的運用之間的關係而這之間的

運作需仰賴「經驗」其二為美與實踐是涇渭分明的兩回事因為美的判斷必

須潛藏普遍性(tacit universality)(AEA 85-86)49葛林伯格依據此兩個啟示領悟到

藝術是整體(art is all of piece)的論點便將論點挪用並推論出好的作品須具備共

同特徵的條件似乎有過度解讀或誤解的嫌疑葛林伯格將此經驗論的判斷標準

套用在現代主義藝術的敘述上其宣言中充滿拒絕承認非美學或反美學的藝術作

品具有藝術地位

為此丹托在「第五章」加以提出問題的關鍵若以「區別好藝術與劣藝術

的標準」的角度來看待現代藝術在審美判斷上的所有行動不難發現其問題所在

of Art and a Review of the Exhibition Art in Progressrdquo The Collected Essays and Criticism

1(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88) 212-213 48關於葛林柏格有關「獨斷與褊狹」可以參考 1944 年 Clement Greenberg ldquoA New Installation at the

Metropolitan Museum of Art and a Review of the Exhibition Art in Progressrdquo The Collected Essays

and Criticism 1(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88) 213 49關於康德對美的普遍性問題請參考 Kant Critique of Judgment 76

39

除了「知道自身正在經驗的這樣東西是藝術」之外並沒有其他方法可

以區分自然之美與葛林伯格所謂的「藝術之質」(quality in art)美的藝

術就是好的如果藝術缺乏美或「質」它就是劣的(AEA 83)50

但事實上如果美對藝術品及其他事物都是恆常不變的美就不會是藝術

概念的一部份以多元論的角度來說藝術的概念不會是單一恆常的丹托引

述尼采在《道德系譜學》( The Genealogy of Morals ) 一書中所謂的「好」就是

主人自詡的身分標誌憑藉的是界定這個身分的特質mdash奴隸當然會把這些特質

稱為「惡」但至少這些特質不會是「劣」不像奴隸那樣是「矮小其貌

不揚發育不良」的人類(AEA 83)也就是說葛林伯格過度以二元的方式區

分藝術的品味事實上是會過濾掉藝術為「惡」的一面「好」的價值這樣的

過濾在藝術史上不斷上演因為敘述與敘述之間本身就有不可共存的排斥

作用在這數百年間所發生的藝術革命本質上都是對先前藝術情境的反動

康德時代的洛可可到新古典主義是如此叔本華時代的浪漫主義到前拉斐爾派

也一樣(AEA 85)藝術在大敘述之間交互競爭與淘汰下完成了藝術的歷史過

了五百年的今天丹托以科學的邏輯驗證方式分析並審視過去藝術史書寫的

模態得出最基本的問題是其一將繪畫幾乎等同於藝術其二葛林伯格

的唯物主義美學在其論述裡藝術捐棄了使繪畫內容顯得真實的技法也就

是遠離了幻覺轉向藝術的媒材特質而此特質則因媒材而異(AEA 107)

相較於瓦薩利式繪畫抽象表現主義繪畫顯得愈來愈與真實生活脫節

愈局限在藝術世界的框限裡這點確實滿足葛林伯格提倡的繪畫歷史

的獨立但卻因缺乏外在刺激而山窮水盡(AEA 104)51

50

In any case there is nothing other than the knowledge that itis art one is experiencing which

distinguishes what Greenberg called quality in art from the beautiful in nature beautiful art is gut If

art lacks beauty or quality it is schlecht(AEA 83) 51 by contrast with the Vasarian painting was more and more cut off from life and lived more and

more a segregated existence in the world of art It really did fulfill the Greenbergian requirement that

painting have its own autonomous history and it collapsed from lack of external input(AEA 104)

40

丹托強調美學的「善」(aesthetic goodness)對藝術終結後的藝術是沒有幫助

的現代藝術的落幕與其劃清藝術與實物的界線和社會功能脫節相關葛林

伯格雖從康德對於藝術之質的評論中得到啟示但卻也誤解把藝術作品簡化成

形式之美的美感對象美與實踐在康德的敘述中雖然是涇渭分明但這也使得

葛林伯格在處理現代主義敘述時所忽略了藝術來自於社會的事實過度以「經

驗老到的眼」區分藝術的優劣不受任何時空環境知識或傳統影響將使得

藝術在精英系統裡打轉沒有受過美術教育的普羅大眾對於藝術的優劣是無

法憑直覺由肉眼評斷丹托相信藝術絕對不是一個封閉的系統更不是淪為

少數菁英能夠把持的對象古典美學理論再也無法適用於「藝術終結後的藝術」

主要是因為後者似乎對美學之質不屑一顧就古典美學而言這正是拒絕稱它

為藝術的原因所在後歷史時代的藝術將突破藝術史長久以來系統性的汰換機

制轉而由藝術與實物之間判斷的詰問所給出的哲學辯論的場域所取代然而

丹托所謂的藝術終結並非藝術家不再創作藝術或是藝術的價值受到貶損而

是定義藝術的對象從美術館或是學院裡的菁英轉而變成一般的普羅大眾來

衡量在這之間所產生的辯論分析詰問才是藝術成為藝術的價值所在

七 結語

丹托對於終結論的考證具有繁多的特性使得終結論的議題能夠貫穿古今中

外散落在理論家與藝術家之間的矛盾探詢丹托將世界看成待解釋的結構體

透過詰問對質與比對逐漸證實其假設的真實性過程就像科學家一般仰賴經

驗論和實證的科學方法這也是分析哲學方法論的實踐特徵以上五個章節

兩個反題兩個前階段的書寫成果和最後丹托美學所提出的另一種方法論的出口

構成本文主要的結構研究發現丹托面對問題的處理時常將理論者當作問題討

論的中介強調藝術終結的命題散落在異質的領域首先本文將里格爾與黑格

爾的歷史觀作為論證的材料從這兩位理論家的文獻中得出(1)地域性的限制

和(2)詮釋學刪除近似值兩個進步史觀關鍵的終結論的反題第一個反題即

在論證藝術終結論的討論範疇只限定在特定的區域內或更精確的說西歐藝

術丹托以里格爾的裝飾藝術史作為此蘊含關係的有效論證強調藝術史建構的

過程其內在必然性將自發地產生對應與其鄰近地域的藝術形式而無法囊括其他

地域的藝術形成區域性的歷史藩籬第二個反題則扣緊藝術史單一的書寫模

態與其背後思想者的意識形態有關丹托以黑格爾為例強調單一歷史的建構者

時常會在不經意的情況下刪除近似又不足以被提及的近似值

41

然而佛萊及葛林伯格的功能不同於里格爾與黑格爾他們代表藝術終結論

的兩個前階段的書寫者分別涉及進步史觀終結前階段的成果鞏固進步史觀必

然終結的結局佛萊以藝術家的創作角度談進步史觀終結的理由與侷限強調藝

術家在整個終結論的迸發佔有一席之地由於藝術家自我意識的抬頭將被動

的模擬再現轉化為主動對於對象情感的展現而後期印象派正是對再現寫實的繪

畫藝術一次強烈的反動葛林伯格從本質論的角度出發卻過度將藝術純粹化

而必將走向終結一路丹托強調藝術的本質被定論的那天就是藝術終結的那天

葛林伯格的本質論即在分辨藝術與實存之間的關係時宣告終結因為藝術的本質

是不應該有所定論也宣告了藝術進步史觀的終結葛林伯格以及佛萊對前衛藝

術的研究成果提供藝術史新的方向的解決之道與看法成為奠基丹托終結論的

正向影響與功能

終結論的議題是時代的也是歷史的丹托以科學的角度面對歷史問題使

過去片段式的終結論能放置同一平台上討論與比較終結的議題也成為一股反動

的力量或對抗過去歷史的藩籬與統一的特性在科學的領域沒有一種理論是

恆常不變的面對新的發現定論就會改變而知識論上的理論也只是時代的共

識丹托將藝術與科學類比使用相同的方法論處理繁多且複雜的藝術問題不

免讓學者懷疑其本質上截然不同的領域能否使用相同的研究方法雖然爭議還

是持續在發酵不爭的事實是丹托開啟另一種研究歷史的方法論

42

第三章 丹托藝術史哲學分析工具與相關議題

一 前言

本文旨在研究丹托如何使用分析哲學的語言的邏輯工具使藝術終結論趨向

結論為真的假說並提供新的藝術史方法學丹托擅長利用分析哲學的邏輯工具

使之延伸到藝術領域中論證的過程夾雜豐沛的外部例證及知識卻因此也將理

論支持的責任拋給了外部討論以外部支持外部層層包裹給出獨特的立論是循

環論證52操作技巧的核心丹托藝術終結理論的支柱來自於丹托自己對藝術世

界的理解從外部給出的客觀看似中性的論述卻在最後構成了主觀的立論

換言之藝術終結的理論本身就建立在以丹托思想為主體的主觀立場非能套用

至所有的藝術情況上然而可以發現循環論證並非只是邏輯學上的謬誤理論

也是丹托以及當代許多思想家產出知識理論的辯證工具之一例如法國解構主義

的德勒茲就擅長使用的選言命題(disjunctive proposition)進行對舊有知識體系的

逃逸相似於德勒茲丹托對於知識產出的過程是中性而沒有褒貶的區分因

為產出的知識樣態絕對是叛離且繁雜的相對於現有知識體無疑是一種超越的存

面對潛藏在丹托思想中的隱性循環論證系統本文透過丹托的著作《藝術終

結之後》中四個關鍵議題包含(1)藝術終結ne繪畫終結(2)非 Q 則 P(3)風

格矩陣以及(4)本質論等議題析出並指涉丹托思想辯證活動的相似性與循環

性丹托的文字樣態明晰而簡潔以單純且直白的表達方式解釋藝術世界的辯證

關係此文字書寫的習慣源自於分析哲學的訓練丹托思想的養成中科學的推

論佔有重要的影響性透過簡單的符號使丹托的美學與科學產生鍵結也是分

析美學重要的文體表達模態而在本文最後則引出美國當代哲學家卡若(Noeumll

Carroll1947-)在《丹托與他的評論者》(Danto and His Critics 1993)中的文章〈本

質表現與歷史〉(Essence Expression and History)作為探討丹托循環論證的外部

佐證同時透過具體檢視與討論丹托理論的內部進而一窺終結論的結構問題

是否循環論證為驅使藝術終結成立的內部趨力還是透過循環論證使藝術終結

的理論自成一封閉或更開放的系統本文將逐一揭開其中操作的細節

52 循環論證(circular argument)是論點的真確性最終由自身支持的推理方式

43

二 工具一藝術終結與繪畫終結不等式

丹托在《在藝術終結之後》〈第八章〉及〈第九章〉藉由探討單色畫以及克

蘭普(Douglas Crimp1944-)繪畫終結論間接帶出「繪畫死亡」的議題利用

不等式的敘述「藝術終結」論點迥異於「繪畫終結」的說法將終結論的論題拉

至平等關係的差異之中前項的「繪畫終結」說法來自於 1993 年現代美術館

有關於「抽象繪畫結束與開始」的研討會認為作品風格有如瑞曼(Robert

Ryman)者畫中只有白色方塊可做為繪畫嚴重內耗的佐證(AEA 153)關於單

色藝術的意義與內涵丹托嘗試解釋認為所謂的「單色畫」不只是顏色單一

而是色調一致的平面特別在〈第九章〉中反覆提及單色畫在繪畫史上的重要變

革有哪些尤其是在絕對主義出現之後絕對主義的最高宗旨之一是保留圖像

傳統避免抽象以此方式描繪馬列維奇所謂的「非具象寫實」(non-objective

reality)也因為絕對主義的啟程讓單色畫成為可能丹托以瑞曼的作品當作一

種「白紙的狀態(tabula rasa)」像是一面空白頁象徵未來抽象繪畫可能的發展

代表開闊未來的一面旗幟但丹托也說如果說瑞曼代表的是開始似乎又違背

提出「藝術終結」理論的目的

另一方面在「繪畫終結」的議題上丹托在〈第八章〉以克蘭普繪畫終結

論為例依據丹托的評價克蘭普曾是頗具影像力的《十月》雜誌的主任編輯

該雜誌是美國文化圈典型的出版品常結合關於當代文化的激進評論以及經常是

菁英品味的藝術觀而克蘭普在一篇評論法國畫家布罕(Daniel Buren1938-)的

文章中引用了德拉霍許(Paul Delaroche1797-1856)看了達蓋爾驚人的發明之後

著名的一句話「自今日起繪畫已死(as of today painting is dead)」克蘭普認為在

現代主義的年代裡不時有人提出繪畫死亡的警告「就像病入膏肓的繪畫熬成

長命百歲但始終無人願意動手行刑而末期病徵隨處可見像是讓攝影圖像污

染自己的畫極簡雕塑不再配合繪畫數百年來遵守的觀念論藝術家一個接著一

個轉向其他的媒材發展而拋棄繪畫等等」53克蘭普看見畫家容許自己的作品讓

「攝影污染」而斷定為「繪畫死亡」的徵兆在丹托看來這反倒代表藝術史的

發展管道不再定純繪畫於一尊(AEA 138)丹托進一步分析認為德拉霍許和克

蘭普雖然都斷言攝影是繪畫的殺手但兩者所處的時空背景不一樣而有不同角

53 Douglas Crimp and Louise Lawler On the Museums Ruins Cambridge Mass MIT Press 1993

90-91 105

44

度的詮釋關於丹托所認知的德拉霍許與達蓋爾的敘述筆者引用丹托另一篇收

錄在《藝術是(What Art Is)》的文章〈競賽的終結繪畫與攝影之間的對照

(The End of the ContestThe Paragone between painting and photography)〉中的敘

述來解釋丹托認為的繪畫與攝影之間的連結

模擬自然的寫實技巧面對攝影之術的發明而變得無用武之地丹托引出現

代繪畫著名的歷史事件德拉霍許之繪畫已死藉此突顯攝影對現當代藝術的衝

擊丹托認為沒有人可以正確地知道德拉霍許講的繪畫已死背後代表的意涵

但據丹托的觀察他以德拉霍許的歷史畫藝術家背景來說當繪畫的再現技術還

是凌駕於想像之上被攝影之術更能表現真實的能力震懾確實會產生再現繪畫

已死之說依據丹托的回顧德拉霍許甚至認為達蓋爾的發明完全符合藝術創作

所有的需求攝影之術的發明滿足任何繪畫再現技巧的基本原則它成為一位成

功的繪畫者所需要仔細觀察與研究的對象(WAI 104) 丹托這般形容「就好像

是大自然自己描繪了自己藝術家完全無法插手這是需要非常精練的技術才能

使一幅繪畫看起來像攝影」(WAI 103)

也因此基於德拉霍許自然寫實藝術家的身分讓丹托認為克蘭普與德拉霍

許的「繪畫已死」有著截然不同的出發點克蘭普的論點代表的是一種「政治立

場」其關心的是繪畫和階級之間的關係美術館的機制意含還有班雅明(Walter

Benjamin1892-1940)那極具影像力藝術品二分說一種是具有靈光的另一種

則是由「機械複製」而來(AEA 138)克蘭普在〈繪畫終結〉(The end of Painting)

一文中的討論可以用來說明克蘭普的「繪畫觀點」他認為重點不在於繪畫與攝

影之爭而是整個現代主義(不論哪一種領域)正在對抗一種評論丹托將此評

論稱作「後現代主義」由於攝影具有機械畫複製的能力其「原作」與「複製

品」之間並無優劣之別一般認為攝影的出現形同對美術館發動攻擊打倒這種

代表某種政治立場的堡壘在此先以下列摘錄補充說明丹托界定「藝術終結」

與「繪畫終結」的關係

藝術終結之後繪畫確實不斷展現蓬勃發展生機我不主張只根據單色

畫的風格就宣判繪畫已死除非我也跟克蘭普一樣認同現代主義敘述

以為藝術在物質的基礎上逐漸發展尋求定位而白色單色方塊的價值在

於其色彩的簡化超越自身形式的形式超越自身完美正方形狀這麼

45

一來白色的方塊就代表線條的終結繪畫已經無路可走再無發展空間

(AEA 154)54

究竟藝術終結ne繪畫終結的不等式當中隱含多少外延的意義存在無從就終

結論有限的內部文本得知可以肯定的是丹托不將繪畫已死當作藝術終結的唯

一證據但藝術終結必定蘊含了繪畫終結的關係而這也是造成誤讀的主因由

於字面上的意思誤解丹托對藝術終結的意義的文章無所不在而在學術界也曾

一度將藝術終結曲解為藝術的死亡丹托對藝術終結的論題從來就不以繪畫終

結當作最有效的舉證因為在丹托所處的時代甚至到二十一世紀的當代全球

各地的藝術世界中繪畫的創作還是持續不斷在發生丹托在此舉單色畫的革命作

為例子單色畫希望將風格簡化到最低限的特質以單一純粹的物質意義探詢哲

學的問題超越自身形式的形式超越自身完美正方形狀藉此宣告色彩方塊超

越線條以致筆觸的終結然而丹托認為單就區區的色彩覆蓋的革命無法準

確確立藝術終結的通則而有以偏概全之嫌以馬列維奇的《黑色方塊》為例

他確實代表一種結束不過不是繪畫的結束而是絕對主義(suprematism)的發軔

新世界的誕生(AEA 155)

由此可以發現丹托秉持謹慎的態度處理其所認為趨向終結的歷史事件始

終對於藝術世界提出詰問與反例除馬列維奇的例子之外丹托亦假設若將瑞

曼的作品套用至單一終結因素決定論使其當作推倒繪畫世界的唯一利器藝術

世界的高牆似乎並不會因此而瓦解

我們能有一套抽象藝術的敘述適值萌芽階段假以時日其內容將和幻

覺派的藝術敘述同樣豐富在喬托時代絕對沒有人想得到繪畫所經歷

的發展會是如此模擬再現之技法在拉斐爾和達文西的手上達到高點

更別提十九世紀末法國學院派繪畫發展出成就斐然的幻覺藝術現在瑞

54 Indeed painting after the end of art has been extremely vital but I in any case would not care to

pronounce its demise on the basis of monochrome canvases not unless I subscribed as Crimp clearly

did to the modernist narrative according to which art progressively strives to achieve identity with its

own material basis and the white monochrome square could then be appreciated in terms of its

substraction of color of form other than its own form and of shapes other than the one simple shape of

the perfect square Then the white square would seem to mark the end of the line leaving painting

nowhere else to go and nothing much to do(AEA 154)

46

曼(Robert Ryman)的地位似乎也暗示著在抽象繪畫的歷史裡我們所處

的情況相當於喬托時代我們能否想像抽象繪畫也將因進步發展的內在

趨力在三個世紀後出現一位集大成的抽象畫家此畫家之於瑞曼

就相當於拉斐爾之於喬托咸具承先啟後之功(AEA 155)55

看似一個據理例證的假說丹托卻在文中自我推翻了前述的假設成為一個

虛無假設(null hypothesis)丹托認為不管多欣賞瑞曼的作品也很難將瑞曼視為

一個起始至少不可能是瓦薩利敘述裡喬托的代表因此將瑞曼比喻為喬托是不

全然適合除非接受現代主義敘述的觀點否則不能將瑞曼視為繪畫尾聲丹托

更進一步解釋欲找出瑞曼作品的意義必須仔細研究其個人的思想和動機只

從畫面的白顏色和方塊形狀做判定立論過於單薄也就是說單色畫所提供解讀

為繪畫終結的線索有限丹托比喻此項假設的舉動相似於近年來的文學理論偏

重於文本將文本視為畫作彷彿只會看畫跟只會閱讀一樣都是不足的(AEA

157)在此丹托似乎想要追求除了單純分析哲學之外的社會科學質性研究但未

對此一說法進一步說明筆者認為若丹托採用單純分析語句之外的研究將超出

終結論所要討論的範圍進入藝術史詮釋學的範疇

最後丹托再一次強調他的藝術終結論調「當藝術的哲學本質達到一定的

意識程度敘述便告結束藝術終結後的藝術當然包含繪畫只是這裡的繪畫並

不會帶動敘述向前敘述早已完結唯有在藝術史的內涵中肯定其他藝術型態的

存在才能證明繪畫存在的意義藝術已走到敘述的終點自此以後產生的作品

均屬於後歷史時代」(AEA 140)也就說明了藝術終結不等於繪畫終結的意義

而繪畫是否終結在丹托的立場中似乎不是後歷史時代要去關心的重點因為繪

畫已經失去了帶動藝術往前的動力對藝術家而言根據某一敘述的立論從事創

作的重要性已經消失因為這種敘述最多也只允許藝術家在它限定的發展範圍內

55 can we imagine a narrative for abstract art which is relatively new which will be as rich as the

narrative of illusionist art turned out to be Of course no one at the time of Giotto could have imagined

a progress of the kind through which painting went culminating in Raphael and Leonardo let alone the

astonishing illusionist achievements of French academic painting of the late nineteenth century and the

implication of Rymans position is that we are in the history of abstract painting roughly in a situation

parallel to that of Giotto s contemporaries Can we really imagine that abstract painting can yield to

the internal drives of a progressive developmental history Is it thinkable that there will say in three

centuries be an abstract artist whose work stands to Rymans as Raphael stands to Giotto(AEA 155)

47

增添些許變化(AEA 148)而繪畫的價值必須由藝術史來界定因為「繪畫」與

「敘述」有著唇亡齒寒的關係

三 工具二非 Q 則 P

丹托曾在〈第二章〉面對宣言時期所使用的敘述語言來分析語言學上 P 與~P

的結構丹托認為每個藝術流派都是由一種藝術的哲學真理觀點所驅動「藝術

在本質上若是 X任何非 X 的事物都不是(或本質上不是)藝術」(AEA 28)這句

語法可以精簡成 X 為相對應的風格而在宣言時期若風格非相應則為~X所

以每個流派都把它們的藝術視為一種敘述對那些為人所遺忘或輕忽的事實

提出釐清恢復或彰顯每個流派都有歷史哲學加以支持這套哲學是以存在於

真實藝術中的某種終結狀態來定義歷史(AEA 28)丹托試圖給出的是成為藝術作

品的必要條件當然在宣言時期成為藝術作品的必要條件隨著宣言的更迭而轉

換因此藝術的發生往往需要一定的前提條件對此是藝術界鮮少為人所談論的

丹托利用己身哲學的背景演化出藝術更迭形構中的哲學語彙將藝術作為藝術

的基本條件簡化為單純的哲學符號表達藝術在進步史觀的推演下另一種看待藝

術的方式使得藝術產生強烈的自我覺醒藉由哲學家的協助進入自我意識的階

丹托察覺晚近的藝術史學者在撰寫風格問題時每每遇到證明畫風互有影響

的證據不足時就會運用「屬性分類」在此筆者歸納丹托所謂「屬性分類」

則為藝術史研究方法中的「風格造型法」(Formalistic)以純粹「視覺」作為與

前輩畫家的對應關係往往將可視的外部形貌視為藝術的本質誤認為藝術史只

是一部風格的變遷史產生出時代順序上的風格線性關係的詮釋丹托所指的並

不是前人對後人的實際「影響」舉凡風格相似不需要是同時代的藝術家都

有可能因為從摹本學習而受到影響丹托對於風格的想法來自於斯多克斯

(Adrian Stokes)的論文〈藝術與科學〉(Art and Science)56堪稱風格描述最典型的

例子斯多克斯堅稱這類風格只存在於「視覺藝術」而且僅集中於視覺藝術附

帶建築(visual art-cum-archytectural)的這種形式這種美感交流極為明確而直接

甚至到不容許反駁的程度斯多克斯聲稱在塞尚的作品當中可以看到十五世紀的

藝術特質而這種特質也可以從後文藝復興藝術的維梅爾夏丹上看出古典風格

56Adrian Stokes Art and Science A Study of Alberti Piero Della Francesca and Giorgione New York

Book Collectors Society 1949 p 112

48

的重現與翻新(AEA 158)丹托試圖使用哲學邏輯的語言來解釋風格問題將十

五世紀風格特質簡稱為 Q此特質只要容易辨識即可至於是否易於定義並非重

點也就是說這種「交會」只存在於作品之中而非作品與觀者之間觀者能

做的只有「明確而直接的領會」藉此方法對只要與法蘭契斯卡(Piero della

Francesca)夏丹(Chardin)維梅爾(Vermeer)和晚期塞尚(mature Ceacutezanne)有所認

識再藉由一些關鍵問題應該可以輕易分辨出 Q 作品和非 Q(~Q)作品的不同

以下是丹托的操作模式

巴洛克的繪畫一定不是 Q應該也沒有人會認為德庫寧和帕洛克的作品

具 Q 特質沙瑞登(Sanreadem)作品當然具有 Q 特質林布蘭則無莫

迪里亞尼(Modigliani)作品可能待商榷helliphellipQ 特質無關畫作的好壞優

劣我們不能說法蘭契斯卡偉大是因為他的作品具有 Q 特質更重要

的是否定的風格特點正好是美學正項雖然犧牲了點清晰(perspicuity)

但是我們可以不吝於肯定就像沃夫林從線性區分「繪畫性」(malerisch

或 painterly)一樣所謂的犧牲指的是有些作品無法用繪畫性來形容

也不能用線性來描述瑞曼的作品就屬於這類(AEA 159)57

丹托認為這是邏輯問題當某物不是 Q它就是非 Q否定的語句代表界線

的明確從複雜的風格相似藝術體團塊當中區分明確的界線就算是最細微的

差異都能用「是」與「非」「有效」及「無效」在分類分析的語句中體現而「分

類者」扮演的角色極為重要丹托在此並未進一步說明「分類者」必須具備那些

條件是一般社會大眾藝術史家還是藝術家皆能擔任若以丹托的思維假設

可以發掘其背後有一意識形態認為藝術的評斷是非個人的是必須經過實驗證

明評斷的風格應具備「共感經驗」丹托曾說「我常幻想自己用法蘭契斯卡夏

丹和維梅爾的作品幻燈片來訓練鴿子然後在鴿子面前放一排幻燈片如果牠們

57 It is hard to imagine any baroque painting that is Q difficult to suppose anyone would find de

Kooning Q or Pollock Certainly Sanraedem would quality but probably not Rembrandt And we might

dither over Modigliani〔hellip〕Q-ness clearly has nothing to do with goodness or greatness not even if a

case can be made that Piero is great because he is Q What is important is that negative stylistic

attributes are aesthetically positive and at some cost to perspicuity we could give positive names to

them as Wolfflin distinguishes malerisch or painterly from linear and the likeThe cost is that there

are cases where it is impossible to say that a work is malerisch and equally impossible to say that it is

linear certain of Rymans canvases being cases in point(AEA 159)

49

能分辨 Q 作品與非 Q 作品我就給予獎賞」(AEA 159)可見 Q 作品的特質無關

畫作的好壞程度是非常直覺性的判斷丹托接續用否定的風格述詞構成一個簡

單的矩陣丹托依據斯多克斯所提的複雜風格概念將風格特色定為 Q而沃夫

林所創的「繪畫性」58定為 P利用這兩類風格與其反義字即可粗略描述每幅

作品

有這四種組合P 與 QP 與~Q~P 與 Q~P 與~Q舉例說明塞尚

具十五世紀畫風也具繪畫性所以是 P 與 Q莫內具繪畫性但非典型

十五世紀畫風所以是 P 與~Q法蘭契斯卡不具繪畫性卻是典型十五

世紀畫風所以是~P 與 Q瑞曼於八0年代晚期所畫的方塊既不屬於

十五世紀畫風亦非繪畫性所以是~P 與~Q(AEA 159)59

丹托承認畫家的風格是見仁見智風格述詞多少有顧此失彼之虞但重點是

每加進新的風格述詞時矩陣也將跟著變大也就是說如果所使用的述詞有 n

個則矩陣列數為 2n丹托舉例說明三個述詞的矩陣共八列四個述詞的矩陣

共十六列以此類推(AEA 160)以此操作展開矩陣的範圍可大可小加入越

多複雜的述詞可能會略顯龐雜但卻能夠將每一件作品都放入相對的座標形

成一個風格描述的棋盤也能夠將風格劃分的精細且精準丹托也提出此方法的

缺點每一個述詞所定義的屬性類別(在此的屬性是指分屬不同行但同一列的風

格特質)並未提供任何解釋無法解釋為什麼一位藝術家的風格會發展成這樣

而背後的原因無法探討但可以肯定的是丹托提出如此科學的風格分析方法

藉此希望打破傳統藝術史家利用時代前後關係來驗證風格互相影響的風格分析

法全任憑史家自我主觀的界定或是加以使用詮釋法來連接不同藝術家之間的

風格斷裂都是非常模糊不清且不客觀的

58沃夫林指出是「繪畫性」使十七世紀藝術明顯異於十六世紀藝術所謂「線性」就是以物

體可觸知的特性去認知描繪對象因此物體輪廓清楚穩定物與物之間的界限明確而「繪

畫性」則是強調從事物純粹可見的外貌去感知事物相互融合形成一種變動不定的樣態 59 we can characterize every painting there is albeit crudely it can be both P and Q P and ~Q ~P and

Q and finally ~P and ~Q Cezanne is quattrocento and painterly Monet is painterly but not

quattrocento Piero is not painterly but is paradigmatically quattrocento and a late-eighties white

square by Ryman is neither quattrocento nor painterly(AEA 159)

50

丹托也強調否定的風格述詞有其優點就是可以避免陷入粗略的二分法

因為如果只用簡單的「反義」字如「開放」相對於「封閉」或「幾何抽象」

之於「生物形體」我們反而無法構成矩陣(AEA 159) 丹托曾在〈藝術世界〉

中舉例矛盾與對立的差異「矛盾的述詞(contradictory predicates)並非二元對立

(opposites)原因是因為它們要在浩瀚的宇宙當中尋找所指涉的反義而二元對

立則不需要」 60例如沃夫林只提出五組對立的觀念 (1)線性與繪畫性

(linear-painterly)(2)表面的與具深遠感的(plane-recession)(3)閉鎖的形式與開放

的形式(closed- open form)(4)多元性與統一性(multiplicity-composite)(5)清晰的

與模糊的(lear-relatively unclear)這種抽象的歸化與分類在丹托看來相當的含混

不清因為矛盾的風格述詞必須要解釋其兩者之間的差異事實上沃夫林是利用

相對的特點來表現藝術上兩種對立的趨向再現的(representation)與表現的

(expression)古典的(classic)與非古典(non-classic)南方地中海藝術(the art of the

Mediterranean world)與北方藝術(the art of the Nordic world)丹托所謂的風格述詞

數可以非常的龐雜有時甚至需要自行創立新的風格述詞例如像是對「紐約畫

派」的形容卻是以「巴黎畫派」當作對立的反義而丹托的風格矩陣只需要分

出「紐約畫派」與「非紐約畫派」就足以涵蓋因為在「非紐約畫派」的屬性當

中已包含巴黎畫派以及其他的風格(AEA 160)當然丹托將評斷藝術作品的感

官感覺轉化為科學的符號總會遇到無法分析並過分簡化的問題但這樣的方法

卻將觀看與評價藝術作品的價值提升至另外一個介面空間排除所謂「人」的主

觀情愫讓作品與作品之間產生機械式地對話應驗的是作品的「物質層面」

而非「感覺層面」這樣的方法直接影響丹托所提出的風格矩陣所有的必較分析

原則筆者將利用下一小節說明風格矩陣的原由以及其潛在的風險與問題

四 工具三風格矩陣的問題

風格矩陣是丹托 1964 年提出的首次出現於文章〈藝術世界〉(The Artworld)

中利用風格述詞(artistically relevant predicate)的概念敘述風格矩陣操作的模態

丹托創造風格矩陣(style matrix)的目的是希望說明以往判斷風格的始末是多麼

武斷的方法藉此需要哲學來處理風格的問題丹托曾在〈藝術世界〉中說「風

格述詞越是多樣化藝術世界中的獨立個體將越複雜越是讓更多人知道藝術世

60 參考 Danto Arthur C The Artworld The Journal of Philosophy 6119 (1964) p 582

Contradictory predicates are not opposites since one of each of them must apply to every object in the

universe and neither of a pair of opposites need apply to some objects in the universe

51

界的複雜程度將豐富藝術世界成員們認知其他成員的經驗」61這說明了丹托

認識藝術的方式需透過所謂「藝術世界」成員中互相比較與認知而風格矩陣恰

恰是丹托用來認識藝術世界的工具之一然而風格矩陣有其困難度與限制譬

如需要有熟知藝術歷史和藝術理論的能力者才能有效的實施風格矩陣除此之外

關於風格矩陣的問題丹托以及其他學者紛紛都有提出有關的論點丹托自己則

在《在藝術終結之後》實際操作風格矩陣的思想狀態也再次補充說明風格矩陣

為何無法適用於廣泛的藝術史研究法以下為丹托所舉例之「風格矩陣」

假設我們必須用樣式主義巴洛克和洛可可三個風格述詞建立一個包

含三個欄位與八個行列的風格矩陣這樣的分法會比「非巴洛克」之類

的描述更訴諸直覺反應結果如下(AEA 163)

風格矩陣

樣式主義 巴洛克 洛可可

1 + + +

2 + + -

3 + - +

4 + - -

5 - + +

6 - + -

7 - - +

8 - - -

根據丹托的設想歷史上的每一幅畫都可以在這個表格內找到位置舉例說

明以范戴克(Van Dyck)受魯本斯(Rubens)影響為例屬於晚期巴洛克但他的人

體優雅協調線條清晰(svelto)所以不受巴洛克影響而傾向樣式主義也找不到

洛可可的風格所以屬於第二排(++-)但是丹托也強調部分的人會將馬列

維奇的《黑色方塊》放入第八排(---)代表否定的總和因為有如所有風格

61 同上 p583 The greater the variety of artistically relevant predicate the more complex the

individual members of the artworld become and the more one knows of the entire population of the

artworld the richer onersquos experience with any of its member(AW 583)

52

都消失的黑洞丹托卻以瑞曼的作品舉例單一的藝術家的作品也會因為其作品

的多樣性而分別處於不同的位置不應該把所有的單色繪畫都自動納入第八排

風格矩陣所認同的「視覺」或是視覺所認同的風格矩陣意味著所有藝術作品

形成一個有機的共同體每一件作品的存在都可能釋放出其他作品的潛在特質

丹托認為藝術品的世界就像一個共同體內部各事物都環環相扣(AEA 163)這

就是丹托所謂的「藝術世界」(artworld)丹托認為一件藝術品就等同於藝術世界

的一份子和其他藝術品產生各種不同的關係就像在風格矩陣的世界中藝術

作品的討論會因為其外顯特質的相似關係而被並列討論這在傳統的藝術史風格

影響分析當中是違背時間順序上的原則丹托將藝術作品一律視為平等每件作

品風格屬性多寡皆一致像是實驗室裡的樣本經過理論者的採集被同時擺放在

同一平台上相互交叉分析每當表格加入一種新的風格欄位每一件作品便同時

增加一種屬性藝術世界講求平等也是相互補足的(AEA 164)風格矩陣的最

大的優點之一便是能夠協助發掘所謂繪畫的潛在特性(latent properties)

當然風格矩陣也有其缺點存在它最大的問題即是完全忽略了歷史背景將

所有藝術作品視為同一時代的產物對於風格矩陣的可行性及有效性丹托持保

留的態度學者卡若在論文〈丹托風格與張力〉(Danto style and intension)也

探討風格矩陣的問題62他指出「由於風格矩陣允許古典作品的風格述詞放入

現代的討論之中因此風格矩陣能夠毫不理會藝術家的意念強加風格敘述於作

品之中的舉動使得作品風格變得不合時宜而這種風格的凌駕是沒有任何歷史

根據的」63這說明了風格矩陣背後有一個政治的意圖存在而違反了丹托所嚮

往的自由藝術世界的詮釋方式而這也是丹托自我推論的矛盾所在一方面丹

托希望建立的藝術世界是自由而沒有任何敘述中心可以代替的自由藝術另一方

面丹托創造的風格矩陣卻違背了藝術世界的宗旨利用簡約概括的邏輯符號判

定藝術的風格刪除其餘可能的藝術價值徹底消滅了藝術史中多樣性的觀點

是反歷史的(ahistorical)

丹托在《在藝術終結之後》也提出了相對應的回應

62 Noeumll Carroll ldquoDanto Style and Intensionrdquo Journal of Aesthetics and Art Criticism 53(3)251-57 63 同上 p256The style matrix on the other hand can impute properties to artworks that are

completely anachronistic and beyond the ken of artist For the style matrix warrants stylistic

attributions have no basis in the historical past The style matrix allows imputations of properties to

works of the past of conceptions of art available only in the recent present

53

我擔心的是這種方法會讓美學和歷史分家雖然他縮短了藝術美和

自然美的距離不過卻讓我們失去鑑賞力藝術感知能力絕對和歷史

有千絲萬縷的關係我認為藝術美和歷史也是緊密結合的(AEA

164-165)64

由上述的敘述可以得知丹托以自然美及藝術美之間的差異觀點來解釋風格

矩陣的問題丹托在處理自然美及藝術美時所使用的判定方法在理論的基礎上

是矛盾的因為風格矩陣的自然美的判斷來自於對藝術史與藝術理論的熟知也

就是欲判斷某物為藝術品時需要提出眼睛無法反對的證據而通常證據來自於

藝術史藝術理論背景也就是丹托所謂的「藝術世界」具體而言除了討論

作品本身以外還必須知道其它現存作品的來龍去脈知道這些作品如何讓新作

品成為可能丹托所舉的《布瑞洛箱》就是最好的例子不懂歷史或不熟藝術理

論者無法將這些箱子作品看成藝術品因為這牽涉到物件的歷史和理論而不只

是眼睛易見的部分唯有訴諸歷史和理論時才能將這些新作品視為藝術單色

畫的情況也是如此(AEA 165)

筆者認為丹托提出「風格矩陣」的問題會相對複雜許多因為風格矩陣的

前提假設不兼容於丹托其他的思想原則加劇了思想間的矛盾舉例來說藝術

終結最主要的目的之一就是摧毀歷史的圍牆讓藝術朝向自由之路發展並利用

哲學作為讓藝術覺醒的工具然而風格矩陣假設藝術作品的屬性為藝術史上的一

個函數以此作為劃分風格屬性的原理原則背後擁有一個看不見的「分類者」

使得藝術又回到框線之中甚至限縮至更細微的範圍讓藝術再一次的被原則與

敘述禁錮

五 丹托的「本質論」成為藝術的必要條件

丹托揭開藝術終結論的關鍵鑰匙即是給出成為藝術品的必要條件早在《藝

術的世界》中就已經暗示了藝術品是物品與藝術界的合成物欲把某物看成是藝

術作品就需要眼睛無法辨識的某種東西(AW 32)在《普通物品的轉化》(The

64 And I think that what concerns me is the separation of aesthetic from historical in this way It is a

move that closes the distance between artistic and natural beauty But in doing that it blinds us to

artistic beauty as such Artistic perception is through and through historical And in my view artistic

beauty is historical as well(AEA 164-165)

54

Transfiguration of the Commonplace)中提出了函數的概念「一個對像物 o 僅當在

闡述 I 的解釋下是一件藝術作品此處的 I 具有把對象 o 轉化成藝術品的作用

I(o)=W」(TC 125)65顯然丹托亟欲將邏輯學及數學概念推演並應用於理解藝

術上在數學中一個函數是描述每個輸入值對應唯一輸出值的這種對應關係

若藝術之物的定義具有一定的闡述質量則任何只要擁有有效的闡述能力之物

便能轉化為藝術因此藉由哲學家的闡述賦予物件區別藝術與非藝術的潛質

它便能成為藝術品最後丹托在《藝術終結之後》補充說明了本質論的定義

一件藝術作品必須(1)關於某個主題(2)體現其意義這種體現的結果總是

超出或落在內涵或外延意義的區別mdash這種區別是為了捕捉意義的多種層

次mdash之外一直等到德國邏輯學家弗雷格(Frege)引入其重要但未完全的

「層次」(Farbung)概念以強化「意義與意謂」(Sinn and Bedeutung)之後

哲學家才找到一種處理藝術意義的方法(AEA 195)66

欲解釋丹托對本質思想的演變須回到《普通物品的轉化》文本當中不斷重複

提及闡述(interpretation)這個述詞在丹托定義藝術的本質的過程中「闡述」變成

必要的途徑經由藝術家或是藝評家甚至是觀者的闡述都能將普通的物件轉

化為藝術因為任何的闡述都能構成一個新的作品(TC 125)每一件物件或藝術

品都是多義的也因此作品背後看不見的詮釋能量才是構成藝術的必要條件丹

托主張「所有的哲學問題都有這種形式兩個外觀上完全一致的東西卻可能

分屬不同的確實截然不同的mdash哲學範疇」(AEA 35)67此問題的形式則可以套

65參考 The Transfiguration of the Commonplace A Philosophy of Art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81

p125 In art every new interpretation is a Copernican revolution in the sense that each interpretation

constitutes a new work even if the object differently interpreted remains as the skies invariant under

transformation An object o is then an artwork only under an interpretation I where I is a sort of

function that transfigure o into a work I(o)=W Then even if o is perceptual constant variation in I

constitute different works Now o may be looked at but the work has to be achieved even if the

achievement is immediate and without any conscious effort on the observers part 66 the essence of art did little better than come up with conditions (i) and (ii) as necessary for

something having the status of art To be a work of art is to be (i) about something and (ii) to embody its meaning Embodiment goes beyond or falls outside the distinction between intension and extension

as capturing the dimensions of meaning and it will not be until Frege introduced his important but

undeveloped notion of Farbung to supplement Sinn and Bedeutung that philosophers of meaning found

(and quickly lost) a way of handling artistic meaning(AEA 195) 67丹托在《連接世界哲學基本概念》 (Connections to the world The Basic Concepts of

Philosophy)(New York Harper and Row 1989)中對此概念有較詳盡的解釋

55

用於藝術的例子「如果某件藝術作品和另一件非藝術作品之間沒有明顯可見的

差別」那麼導致它們不同的原因何在丹托舉例的命題靈感來自於 1964 年沃荷

在紐約曼哈頓東七十四街史岱博畫廊的不凡展出《布瑞洛箱》當時人們無法將

沃荷做的箱子理解為藝術顯然丹托看到的則是肉眼無法分辨的事實「但我

確信它們的確是藝術而且對我而言更刺激且更深層的問題是它們和超市倉

庫裡那些布瑞洛箱之間的差別在哪裡既然兩者之間沒任何差別可用來說明何者

是實物何者是藝術」(AEA 35)丹托理解藝術發生的前提條件容易讓人思索

亙古以來藝術的誕生起點究竟為何依據丹托的理論只要在觀念領域產生真實

與幻象(生活與藝術)的明確二分界線藝術就誕生了兩個感覺上無法區分的物

品為什麼一個是藝術品另一個則不是就丹托而言此時哲學也誕生因為

真實與真實相對應的幻象的出現產生了判斷的機制真實作為一個明確的概念

使得哲學有了生長的條件讓藝術成為真實的對立面這樣在真實的世界外產

生了新的事物而丹托將此稱為藝術的誕生對丹托而言沃荷與杜象作品的出

現單純地證明了藝術的終結因為在感官呈現上這些作品能提供的刺激相對減

少卻賦予了觀者「判斷」的能力沃荷與杜象如同科學家一般他們最大的價

值並非創造藝術而是發現了作品中出現的意義這層意義是外觀上所缺乏的

但卻發現了讓藝術成為藝術的方法

到底丹托的本質論說法是否有別於古典哲學對本質的理解在美學場域中

學者大衛卡西爾(David Carrier)曾說「藝術具有本質的說法就是丹托批判的對

象」68但是丹托論自己所理解的「本質主義」是哲學上以正統嚴謹的態度通過

所以必要且充分條件後所產生的定義(AEA 194)以丹托的標準來定義藝術似

乎不可能完整定義藝術本質丹托認為自柏拉圖以來一直到海德格為止美

學的問題不再於這之間的哲學大師是否為本質主義者而是他們誤解了本質

(AEA 163)也就是說卡西爾的評斷最多只能說丹托以非傳統本質論哲學家

的身分否定本質主義並不表示其對藝術的論述從此就無「本質」存在只是丹

托理解的「本質」與哲學的本質論相互牴觸而丹托進一步說明「本質」的意涵

內容如下

68 David Carrier ldquoGombrich and Danto on Defining Artrdquo Journal of Aesthetics and Art Criticism 54

no 3 1995 p 279

56

「本質」可由兩個層面來看一為某詞指稱之事物的類別(class)二為

該詞內含的屬性特質如果以解釋詞義的傳統方式來講即外延意義的

(extensionally)及內涵意義的(intensionally)當你藉由歸納法努力引出構

成該詞彙之外延項目的共同和特別屬性時其作用就是外延意義(AEA

194)69

在傳統邏輯學對詞義的標準區分中詞彙有兩種解讀的方式也可以作為一

組用來判定該對象的屬性或特徵第一階段或第一種面向稱為該詞的「外延意義」

第二階段則是「內涵意義」舉例說明「哲學家」的外延意義是蘇格拉底柏拉

圖泰勒斯等等內涵意義則為「愛智慧之人」「明智的」等70因此「藝術品」

一詞的外延意義具有超高異質性丹托認為特別是在現代所以不時會有人以此

為基礎否定藝術品這個類別具有一組定義清楚的屬性丹托假設「藝術品」的

外延意義隨歷史而變不同時期的作品也就各有特色不盡相同也不需相同

藝術做為一個概括的定義必須包含這所有的不同作品反過來說所有不同作品

也都必須能驗證共同的藝術本質(AEA 197)當然曾經在歷史的驗證上擁有短

暫存在的例外也就是認為「美」是藝術的必要條件之一各種形式的美是使人

類產生歡愉且共感的享受依據丹托對本質論的假設這樣的本質已經無法適用

於解釋後歷史的藝術之質因為藝術的本質從來就不是一個通則丹托舉例「藝

術品的外延意義甚至還必須涵蓋所有曾經製作過藝術品的不同文化藝術的概念

必須與所有被認定為藝術的事件吻合接下來導出的藝術定義必定是沒有必然的

風格限定的(AEA 197)」也就是說丹托對藝術本質的理解是藝術的外延意

義是複雜且變動的狀態時代與時代之間對於本質的定義不斷的轉變丹托更強

調那些喜好否定其他作品的藝術價值的人傾向把藝術某個時期附加的特色提

升為藝術本質的一部分這種做法是哲學上的謬誤但卻是很難避免的一種謬誤

特別是當我們缺乏一種有力的歷史相對論來調和本質主義時(AEA 197)特別是

在宣言時期藝術的本質隨著宣言的更迭不斷地被取代高的敘述價值凌駕於各

69 There are two ways to think of essence with reference to the class of things denoted by a term or to

the set of attributes the term connotes extensionally and intensionally to use the old terms in which the

meanings of terms was often given2 One is functioning extensionally when by induction one

endeavors to elicit the attributes common and peculiar to the items which form the terms

extension(AEA 194) 70 Morris R Cohen and Ernest Nagel An Introduction to Logic and Scientific Method (New York

Harcourt Brace and Company 1934) p 31

57

種藝術之上形成單一的系統規範已經無法適用於後歷史的多元價值觀就像

沃夫林曾說「不是每件事情在任何時候都是可能的有些思想只能在某些發展

階段中才會被考慮到」71也說明為什麼就算藝術擁有本質本質也不會是恆常相

等的沒有單義的本質存在

筆者認為丹托處理本質議題時刻意繞過傳統本質論的論調有其目的存在

一方面使用的是邏輯學上嚴格的語言邏輯式「藝術在本質上若是 X任何非 X

的事物都不是(或本質上不是)藝術」來區別藝術的定義是有方法論上的依據

不應該用譬喻或是模擬兩可的語言來敘述藝術的定義另一方面強調方法論的

重要正是丹托提出「判斷」藝術品的重要價值所在丹托曾說他提出終結論的

貢獻就是找出一個定義這個定義除了能符合藝術品這個類別的嚴重分裂外

還要能解釋這種分裂是如何產生的(AEA 194)顯示出如何解釋藝術成為藝術

的過程是二十世紀的創作者或美學家所共同要努力的目標因為在藝術被製造出

來的那一刻它並不一開始就擁有藝術價值必須經過哲學家或是藝術家的自述

或判斷才能將藝術品從普通的物件轉化為藝術作品而此一動作則需要將作品

放入藝術世界作品間的關係網脈或是哲學的充要條件底下分析由哲學式地闡述

讓物件成為藝術品筆者認為此一作法不全然能套用至所有物件藝術之上觀

念藝術確實是朝向此一方法成為藝術品而其價值隨著觀念的變動而存在但如

果回到物本身的實質價值層面則又是另一波「形而下」與「形而上」的論戰

六 卡若論丹托理論循環論證的問題

本節主要藉由卡若(Noeumll Carroll1947-)在《丹托與他的評論者》(Danto and

His Critics 1993)的文章〈本質表現與歷史〉(Essence Expression and History)

中有關於丹托藝術終結論循環論證的問題依序透過卡若的批評揭開丹托總體終

結論上的邏輯矛盾循環論證可以說是一種邏輯學上的謬誤當論證有次序時

其中一個論證的前提有賴於下一個論證的結論來支持但最後一個論證的前提卻

又反過來需要第一個論證的結論作為支持在沒有任何外在的理由或證據證明前

提為真時當論證的結論本身支持前提前提又得不到外在證據的支持時就稱

為循環論證

71 Heinrich Wolfflin ldquoForword to the Sixth Editionrdquo Principle of Art History(New York Dover Books

1932) ix

58

具體而言可以從宏觀的角度看待藝術終結論卡若認為應將丹托美學區分

為他的藝術哲學與藝術史哲學來看待丹托的藝術終結的前提建立在對藝術作品

拋出的哲學問題上此哲學問題創造了判別藝術與非藝術「不可分辨性」的哲學

形式但這樣的前提對於卡若而言是不成立的他說

丹托告訴我們有關藝術的發展歷史並且藝術的發展已經終結但這個

藝術終結的故事建立在「什麼是藝術的性質」這個問題由於「不可分

辨性」的出現而進入了適當的哲學形式而且一旦這個問題以這個方式

陳述出來藝術的歷史終結這個問題則交由本質主義者來回答這不

是意味著丹托有關藝術哲學的觀點產生出他的藝術史哲學嗎(Carroll

1993136-137)72

卡若所指的「不可分辨性(indiscernible)」是丹托所稱將物件在「生活實務上」與

「藝術上」區分的兩個潛在「判斷」問題而丹托的藝術哲學便建立在此分辨性

的討論上若沒有「藝術的性質是甚麼」這樣的命題就不會有藝術終結的問題

產生也就是丹托所謂「將問題拋給本質主義者(哲學家)回答」而哲學介入藝

術之後藝術史家的使命就將終結在文本當中卡若清楚地使用條列式的方式模

擬丹托理論的具體操作模態

1 當「藝術的性質是什麼」這個問題由不可分辨性陳構出來之後

則藝術世界不可能出現進一步的理論突破

2 如果藝術世界不可能出現理論突破則一個本質定義就有可能產

3 「藝術的性質是什麼」這個問題已經由不可分辨性陳構出來

72 Noeumll Carroll ldquoEssence Expression and Historyrdquo Danto and His Critics 2e pp 136-137

Danto presents us with a developmental history of art - one where art has an end This story

unavoidably relies on the notion that the proper philosophical form of the question What is the nature

of art can only be framed in a philosophically appropriate way in terms of indiscernibles And once

framed that way art history ends and its discovery is explored by the essentialist But doesnrsquot this mean

that Danto s view of the nature of the philosophy of art is material to generating his philosophy of art

history

59

4 因此一個本質定義現在有可能產生73

卡若認為前提 1 和 3 產生出藝術終結的宗旨論旨結論的產生是結合前提 2

的藉由此推論出本質的理論是有可能的前提 3 是一事實判斷前提 1 則建立

在兩個假設之上①藝術在沒有變成哲學的情況下不能夠建立藝術的理論②一

旦藝術的性質是什麼這個問題以不可分辨性陳構出來之後他得到適當的哲學形

式凌駕於其他的理論陳構形式(Carroll 1993137)卡若甚至認為對「藝術

的性質是什麼」這個問題本身就有利於本質論的討論所以在藝術史哲學中

訴諸不可分辨性來支持本質論可能犯了循環論證的謬誤

以上可以看出卡若認為丹托的哲學操作模態有其自圓其說的問題存在但

究竟丹托本人是在有意識或無意識的狀態下犯此矛盾謬誤還是終結論本身有其

不可迴避的問題存在香港學者梁光耀對卡若的回應提出以下論點認為卡若所

分析的第一個前提不一定成立因為它假定了藝術品不可能從非外顯性質層面推

翻藝術理論即使它能成立第二個前提也有爭議性因為從非外顯性質給藝術

下本質定義但這並不表示一定只能從非外顯性質方面下本質定義也有可能根

本不能下定義或者可以下非本質的定義梁氏更指出不可分辨性的問題本身不

需預設本質定義的成立卡若所講的循環論證正是建立在不可分辨性的出現能必

然地推論出只有本質定義或不可定義的可能性我們頂多只說藝術終結對從非外

顯性質給藝術下本質定義有某種程度上的支持(梁光耀 201388)

可以見得卡若與梁光耀的論調稍顯不同事實上丹托對此並無做出回應

似乎默認了卡若的論點筆者發現丹托書寫上的習慣對於論點的立場通常都

採假設的形式間接帶出他的哲學觀點舉例來說如果丹托的藝術哲學是建立在

藝術史的進步發展假說之上以丹托的藝術史觀來說說明整個藝術是擁有一個

線性的藝術史觀造成一種內驅力使得藝術不斷進步向前不管進步史觀的概念

來自於黑格爾瓦薩利還是葛林柏格丹托所要終結的敘事形式的藝術史必須是

73 同上 Dantos argument appears to be this

1 Once the question ldquoWhat is the nature of artrdquo is framed in terms of indiscernible then no further

theoretical breakthroughs can issue from the art world

2 If no theoretical breakthroughs can issue from the art world then an essentialist theory of art is

possible

3 The question ldquoWhat is the nature of artrdquo has been framed in terms of indiscernible

4 Therefore an essentialist theory of art is (now) possible

60

線性的也就是前提假設藝術史必為線性事實上我們很難根據外部的例證

證明歷史是進步發展的所以丹托就有可能犯了循環論證的問題筆者認為若

從丹托原始的出發角度藝術的歷史是否為線性發展是丹托從黑格爾的理論得出

的靈感對於進步的歷史觀黑格爾在藝術的三段進步說已經詳盡地將「形式」

與「內容」消長的分期到最後的「絕對精神」的演化作了詳盡的鋪陳丹托利

用此架構證明藝術的進步說更在《藝術終結之後》提出「藝術的哲學問題既

然已在藝術史範疇內得到闡明那麼藝術史就抵達其終點了西洋藝術史可粗分

為兩大時期我稱之為瓦薩利時期和葛林伯格時期兩者皆採進化觀(AEA 125)」

瓦薩利的藝術史觀是種模擬再現「征服視覺形象」的技巧與時俱進止於攝影

電影的發明而葛林伯格的現代主義宗旨藉由尋找繪畫的定位開啟新的敘述

將層次往上拉到藝術條件的定義最終在物質條件中找到答案止於普普藝術

兩者皆是擁有終點的史觀在丹托的前提上被認為是擁有線性歷史發展的也許

卡若據理力爭認定丹托以本質論與終結論的前提上犯了循環理論的矛盾但就藝

術終結的目的而言這樣的假設是必要的

最後筆者認為就像第一節所提到的繪畫終結的概念一般終結論的目的不

在於證明某一種創作媒材或風格已經不能再繼續被創作就算丹托預言葛林柏格

的現代主義已經走向終點世界各地還是有人繼續從事抽象表現主義的繪畫風格

甚至在藝術市場上蓬勃發展因為終結論本身已是事實眼睛看得到的事實七

零和八零年代已經驗證了藝術的多元發展方向就算丹托的藝術終結觀有他的矛

盾與謬誤但不可低估的是後歷史時期的藝術開啟的樣態是多義且繁雜的或正

確來說藝術不是開啟新的方向而是讓那些從古至今就既定存在的藝術表現形

式得以發聲

七 結語

以上五個議題分別帶出丹托使用哲學作為工具的實驗成果可以看出丹托操

作藝術之物的態度趨向分析與界定的劃分手法將「藝術的定義」從龐雜多元的

藝術世界裡析出筆者將其比喻為藝術世界的「層析法」(chromatography)74若

將藝術世界視為混沌且非均勻的混合之物丹托在初期所操作的實驗方法則是

明確檢定合成藝術之物最小的本質為何析出不同成分的藝術之物在不同作品之

74 層析法(chromatography)是分析化學中一種用來分離混合物的色譜技術

61

間空間上的相對定位以藝術世界中發生的事件史料與前人的研究作為判斷及

認識新對象的基準是丹托操作理論的方法面對未知之物的認識程序採用跨

領域與邏輯學鍵結的系統產出對藝術世界全新的研究方法就如同科學家一

般將藝術場域中的已知或未知之物去除舊有的意識形態重新將其搬至實驗

桌上仔細剖開層層的肌理剝開熟悉卻陌生的藝術之物使其演繹出全新的立

論視野

但學者卡若卻發現無形中丹托在產出理論的辯證關係裡夾雜了循環論證的

漩渦何以證明卡若的說法擁有支持的例證筆者爬梳除了卡若提出的藝術哲學

與藝術史哲學的互相擁護的範例之外發現丹托處理終結議題風格矩陣的方法

及本質論時也有此一問題存在當然不止於此在丹托其他的思想也有此異狀

就不逐一列舉首先在「藝術終結」不等於「繪畫終結」的舉例中丹托精確

規範了繪畫終結的範圍這項舉動明確回應了部分學者針對丹托藝術終結未能實

現於當代藝術現況的爭議因為藝術終結從來就不是用來解釋藝術如何死亡的理

論單從字面上曲解藝術終結的理論不足以推翻丹托研究得出的藝術終結現象

丹托最終以此不等式的外延意義證明繪畫已經失去了帶動藝術前往的動力原地

踏步不代表最終走向滅絕但以進步的內驅力來說繪畫已經不足以成為藝術世

界的前衛代表此為丹托引出繪畫終結的深層目的接續從非 Q 則 P 到風格

矩陣的分析方法帶出藝術世界的層析作用讓藝術世界得以使用相對科學的實驗

操作得出非常特殊的詮釋模態是一種模擬的模型最終能不能實際用於藝術

的分析法有待後續研究者的見證丹托給出的是不同以往的風格分析的方法挑

戰依循沃夫林的五組風格二分法原則的企圖極為顯著也值得肯定

從丹托的理論操作狀態可以發現其理論支持的力量來源往往來自於他

者的理論分析或外部的理論作為支撐以亞里斯多德以來的選言三段論(P 或 Q

非 P 所以 Q)推估藝術終結的結論但前提往往是虛無假設因為無法驗證而

成為虛無在邏輯學的場域中是無效的謬誤但為何丹托選擇採納並不斷的使

用在邏輯世界的謬誤卻在藝術世界有效循環論證的有效來自於虛無世界的

假設丹托所要驗證的藝術定義本身就是一個超越的存在類似於德勒茲的謂語

操作邏輯釋放選言命題既有的系統解釋前衛藝術超越的有效性根據陳瑞文的

分析德勒茲否定自亞里斯多德以來的三段論式的謂語邏輯中以告知命定普

遍與說教的價值系統此乃因謂語邏輯中謂語本身具有先定存在身分因而不

62

能再分解或被討論故而具有告知意涵而德勒茲選言命題的操作則凸顯出對既

定系統的逃逸75也就是說丹托創造的本質理論或終結理論的潛在目的即是

以否定的態度對既有的系統作顛覆的作用以循環理論作為一種手段與方法讓

長久堆積沉澱的藝術知識得以攪動並依循虛無的假設理論重新檢視自身的藝

術架構

75 陳瑞文〈事件作為作品作為事件mdash德勒茲的事件觀〉《藝術觀點》48 期2011 年頁 133

63

第四章 藝術終結去中心反現代與包容他者

一 前言

本旨在討論藝術終結概念中三個重要的核心目的去中心反現代及包容

它者本章著重討論丹托的思考模式及議題鋪陳模態了解丹托看待歷史終結之

後藝術的特徵與特色研究發現此三個核心概念觸及兩個層次適用性與代表

性適用性即是以普遍的藝術為名討論藝術終結所涵蓋的包容它者與反中心

論的特徵這也間接呈現在歐洲與美國現當代藝術美學的主要訴求以藝術家為

名以作品為名當作前提將藝術視為人類的共感經驗嘗試揭露潛藏在藝術背

後的種種議題並將其分析與歸納最後成為新的方法論及認識論其次藝術

終結觸及代表性的問題在丹托的觀察中普普藝術成為象徵藝術終結的指標

是所有反動力量浮上檯面的起始點也因此多元的徵候得以成立

丹托在書寫文化及社會因素等議題時常以點狀分散式的案例堆疊在兩大

脈絡之下筆者好奇此安排是否與分析哲學傳統的研究方法有關使語句之間

邏輯化分明而因此拋棄情感層次轉以客觀事實呈現為了突顯反中心論相

關議題本文將藝術終結論中關於文化政治及社會等議題凝集並展開討論分

析其思想脈絡剖析藝術終結論的潛在功能(去中心反現代與包容它者)議題

之中前兩脈絡分別以瓦薩利模式與葛林伯格現代主義模式說明西歐藝術史建

立過程中的排他機制所產生的影響接續再以異族藝術普普藝術及多元徵候

分別解釋在藝術終結的命題下其如何對抗並成為反抗機制中的重要角色

二 藝術史一道具有排他性的牆

丹托撰寫藝術終結命題從歷史的觀點審視問題趨向兩大主軸其一是將

事物或問題放在它所產生的歷史語境即它所產生的時代社會等因素進行考察

其二關注事物自身的邏輯把事物或問題本身看作一個線性的發展過程在時

間的每個點上都是問題或事物發展的特定階段前者屬於共時性而後者則為歷

時性此兩大脈絡構築丹托終結論的基礎架構除此兩大方向外筆者發現丹托

書寫終結論模態在文化議題的處理上採取分散疏散點狀等策略置於文本

各處以削弱種族性別及宗教等議題的強度因此丹托談及藝術史中學科本

64

身排他性問題時總是以案例的方式呈現然而歷史書寫不免遇到書寫者主觀

過濾歷史事件的問題而歷史問題也一直是終結論的一大脈絡筆者好奇丹托

不斷強調「藩籬」對藝術史的影響卻又沒有明確歸納藝術史排他性的因素也

沒有將其導向文化及政治層面成功繞開社會結構及權利等問題原因何在因

此本節將以文化政治學的角度審視並揭露丹托書寫歷史問題中強調藝術史排

他性背後夾帶種族主義及權力部屬等問題

首先丹托將擁有歷史的藝術世界歸咎於知覺真理(perceptual truth)也就是

眼睛看得見的真相所主宰

何以藝術有其歷史繪畫藝術的歷史就是藝術創作的歷史這個歷史在

瓦薩利時代幾乎是由知覺真理所主宰而這個事實從頭到尾都沒有改變

儘管藝術創作顯然已有所不同(AEA 49)76

在丹托藝術終結論中不只一次提醒藝術能夠擁有歷史是需要被加以批判

與檢討的命題過去從瓦薩利時代開始一直到印象派前期的五百年西歐藝術史

被丹托視為「典範的」藝術史也是終結論中欲終結的對象(見本論文第二章)

對於時代的大敘述概念藝術與科學有著顯著的關聯性典範(paradigm)的概念

最初是由孔恩(Thomas Kuhn1922-1996)77提出用於解釋科學革命具有一定的

範式每個時期都按照範式所提出的假設進行實驗而在西方繪畫藝術上的範式

則代表藝術史按照編年的方法編撰一套具有風格詮釋的藝術史或一種進步的

時代精神後期的藝術必須推翻前期的藝術在理性與感性之間來回擺盪繪畫

的典範(paradigm)隨著時代的演變發展出較早的歷史結構劃下一個封閉的可能性

76 why representational art has a history (which he sometimes elides into why art has a history)

As I see it the history of the art of painting is the history of the art of making which in the Vasarian

period was pretty much governed by perceptual truth which did not change from one end of the period to the other though the art of making clearly did (AEA 49) 77 Thomas Kuhn(1922-1996)為一猶太後裔他先是在私立中學受中等教育17 歲進入哈佛大

學物理系就讀1943 年畢業並繼續在母校攻讀博士1949 年以「單鍵金屬聚合能量和原子量子

缺失的關係」的論文獲得博士學位典範概念是孔恩在《科學革命的結構》一書中所提出用以

指涉在某個特定時期科學活動的本質具有幾個特徵第一廣義地說它代表一個科學社群整

體的理論信念價值方法目標專業與教育結構第二狹義地說它代表在某個特定領

域一套科學研究的導引Kuhn Thomas 1997 ldquoThe Priority of paradigmsrdquo in The Structure of

Scientific Revolutions pp43-51

65

範圍將較晚出現的歷史結構的可能性排除在外也就是說它自成為一套序列

的系統也是單一的存在既不容許自己不遵守進步的歷史也不接受異己的它

者介入

然而為何長達數百年間卻沒有能夠真正對此問題提出質疑丹托曾援引沃

夫林《藝術史的原則》中的一段經典論述「再怎麼有原創力的天才也不可能

掙脫其生來就已設限的某些條件不是每件事在任何時候都是可能的有些思想

只能在某些發展階段中才會被考慮到」78也就是說藝術的發展歷程要突破

現狀而轉為自我意識的階段是需要在時代允許的充分條件下才有辦法完成

丹托則認為「藝術的實踐」(artistic practices )必定經歷過一場深刻的斷裂因為

宗教圖像的解釋尚未將「藝術家」的觀念納入但到了文藝復興時期「藝術家」

的觀念已佔有核心地位所以瓦薩利才會想寫一本關於藝術家生平的巨著這之

前有的充其量也只是靈光乍現的聖人(AEA 3)79

可以見得丹托對於歷史事件的態度有其主觀的認知認定藝術史撰寫的

過程不單只有事件客觀真相的呈現背後因個人喜好過濾及排他的特性也佔

有一定的比例而丹托認知的「歷史事件」隱含哪些條件他明確地在早期的文

章〈對歷史的提問(On Historical Questioning)〉中指出至少有三個原因可以相信

歷史的事件是「獨特」且「無規律性」的80分別為(1)藝術史家花大部分的力氣

尋找同時代的作品之間擁有某種同一性與風格相似性但卻忽略了每一個藝術創

作的事件與活動都是獨特且沒有規律的(2)如果事件並非獨特且無規律根本

就無法發展出歷史敘述前提是如果歷史研究的結果是完整呈現過去的事實(3)

作為人類歷史學家的天命就是使用不同的角度對其他人類的活動及一切感到好

奇這份好奇絕不會用在其他生物或物件上丹托的立場突顯了歷史事件的隨機

特質以及不可預測性但這與長久以來歷史的撰寫模態往往只呈現某一特定族群

的歷史觀丹托認為這是一種另類的霸權與專制因為歷史學者提出問題意識時

總是針對某一個特定的事件提出特定的問題不是因為這些事件本質上抗拒或是

78 Heinrich Wolfflin Principle of Art History The Problem of the Development of Style in Later Art

MD Hottinger (New York Dover Publication nd) ix 79 There would then have been a profound discontinuity between artistic practices before and after the

era of art had begun since the concept of the artist did not enter into the explanation of devotional

images but of course the concept of the artist became central in the Renaissance to the point that

Giorgio Vasari was to write a great book on the lives of the artists Before then there would at best have

been the lives of the dabbling saints 80Danto Arthur C On Historical Questioning The Journal of Philosophy 513 (1954) 89-99 Print

p92It seems to me that there are at least three apparent reasons for believing that the events for

happening with which historians deal are unique and non-recurrent(92)

66

藐視任何歷史觀點的分析而是歷史學家在知識生產上的需求來自於他們是誰81依據丹托提供的線索將這套針對廣義歷史的觀點套用至藝術史上也能成立

在葛林伯格看來超現實主義和學院派繪畫一樣都處於「歷史的藩籬

之外」(outside the pale of history)mdash這是我從黑格爾那裡借用的說法

〔helliphellip〕換句話說某件作品具不具藝術地位要看它屬不屬於官方敘

述的一部分(AEA 9)82

這段話說明了葛林伯格對藝術定義的基本看法強調藝術作品的地位取決於

該作品的敘述系統是否為正統丹托引用葛林伯格對藝術的看法來自於對整個

藝術史建構方式的質疑在晚期現代主義的敘述中藩籬外的藝術根本不屬於歷

史進程的一部分要不也只是退回到某種早期的藝術形式(藝術的回溯)(AEA 9)

從古至今藝術的歷史擁有篩選汰換的機制而宣言時期的各種敘述系統正強化了

此篩選機制的功能例如抽象表現主義超現實主義單色畫等藝術在本質上

只剩下某一種特定的形式或是以某一種特定的媒材做為篩選標準都是區分我

族與他族的分類活動將自身劃分為主流的同時也否定忽略或抹滅他者擁有

權威的藝評家(如葛林柏格)在所認定的美學正確價值上以文章作為工具譴責

那些不受到「天啟」的所有藝術作品這是類似於文化政治學的看法以界定形

塑特定品味自身在排除與接納的交互作用下產生分類的品味判斷發揮一定的

影響力與說服力並致力於使其擁有歷史淨化並刮除任何異質汙穢的它者這

是歷史與藝術評論的共犯結構此概念驗證了丹托的說法「當繪畫(Painting)或

藝術(Art)當做專有名詞時與黑格爾舊敘述裡的精神(Geist)存在於同一個層次

此外藝術的大敘述是根據『藝術想要什麼』(what Art wanted) 來定義歷史的藩

籬(AEA 105-106)」簡言之當「藝術」成為專有名詞時不免就有所規範與

定義但丹托強調的是藝術的本質與歷史事件的本質一樣是獨特且沒有規律的

這與放進百科全書那種定義式的建構法互相違背

81Historians ask specific questions about specific events not because these events ontologically defy

any but historical analysis but because the historianrsquos needs are intellectually what they are(93) 82 Surrealism like academic painting lay according to Greenberg ldquooutside the pale of historyrdquo to use

an expression I found in Hegel〔helliphellip〕and that declaration showed the degree to which the identity of

art was internally connected with being part of the official narrative(AEA 9)

67

那些與我所持的觀點正好相反的那些藝術史觀也有著類似的定義它

們都認為只有某些藝術形式在歷史上具有重要性其他種類的藝術則不

真正屬於當下此刻的「歷史世界」因此不需費心研究這類藝術例如原

始藝術民俗藝術手工藝術根本算不上真正的藝術因為套一句

黑格爾的話它們「位於歷史的藩籬之外」(AEA 26)83

什麼才是真正的藝術從葛林柏格的觀點看來只有抽象表現主義的繪畫才稱得

上是藝術就如同各種宣言式的表態單色畫也有其對藝術本質定義上的認知

在藝術歷史的世界裡只有「真正的藝術」才能進入藝術歷史的高級殿堂曾幾

何時歷史事件與藝術風格也有優劣等級之分歷史學者之間的競爭關係造就

書寫歷史也有時間成本的考量而原始藝術民俗藝術和手工藝術是不需要費心

思研究的項目當沃夫林的條件說成立時歷史擁有接納它者的能力時就是解

決藝術等級差異之時嗎筆者認為現代藝術之後的各種宣言式藝術包括達達主

義超現實主義等以及丹托認為最早進入現代性的後期印象派為例都是當時

的藝術藩籬無法容納的前衛藝術為何在二十世紀這些當時無法被接納的藝術卻

成為主流在丹托的藝術終結之後的藝術從來就不以建立另一座高級的殿堂為

訴求當歷史條件吻合並接納來自各種不同品系的異族藝術時所訴諸的並非將

其納入博物館式的運作系統因為當異族藝術或通俗藝術也能登上大雅之堂時

誰也無法保證不會有下一個葛林柏格的現代主義產生

三 戰後美術館性質的轉變

哲學家如何面對戰爭帶來思想上的衝擊一直是二十世紀哲學的重要課題

而主要的發生場域在歐陸相較起歐陸哲學家對戰爭議題的激烈反應並對戰後

提出思想上的反省屬於英美分析哲學後期的思想家丹托則以旁觀者的角色冷

靜看待象徵藝術界重要指標的美術館之變化與更迭藉此希望看出戰後藝術界在

83 I mention this because the views of the history of art that I want to contrast mine with similarly

define only certain kinds of art as historically important and the rest as not really being at the present

moment world historical and hence not really worth consideration Such art-for example primitive

art folk art craft- is not as partisans characteristically say really art just because in Hegels phrase it

lies out of the pale of history(AEA 26)

68

思想上轉變的端倪筆者發現丹托討論現代藝術的排他機制時總是將結論歸

咎於葛林伯格但不免也要對丹托的立場提出質疑是否現代主義的排他作用全

然受葛林伯格一人所影響在丹托終結論架構中似乎將葛林伯格現代主義與現

代美術館機制畫上等號後歷史時代的藝術作品反映出它多元及繁雜的特性而

這樣的多樣化如果離開創作的空間離開傳統白盒子的思考不仰賴美術館的認

證系統屬於實驗性質的藝術作品時那美術館的轉變則是必然會發生的

本小節首先要討論的是丹托藝術觀中美術館經歷三個層次的轉變問題依據

丹托對美國現代美術館的觀察將其依時間先後順序分為第一代大型美術館

第二代現代美術館前者是觀者以拜訪偉大藝術寶藏之姿站在象徵視覺美感的

精神真理面前崇拜著偉大的藝術家作品後者對美術館設定藝術作品應該用

形式主義的辭語來界定而且應該要用一種與葛林柏格所倡導的敘述差不多的觀

點來欣賞亦即觀者通過直線進行的歷史一方面學習如何欣賞藝術作品一方

面也懂得歷史發展的序列(AEA 16)然而後者正是丹托欲在藝術終結論中討論

的對象尤其針對葛林柏格所提出的現代主義下的美術館型態藝術終結的目的

之一即是以美術館的白牆作為象徵性欲衝撞的指標藝術世界集體意識的開拓

思想的解放所造成的藝術終結行動鬆動代表藝術最高殿堂的美術館丹托美學

呈現藝術不再只代表藝術世界藝術能夠作為一種行動能夠跨域使觀念鬆綁

解構衝撞陳腐的機構系統而丹托認為加劇美術館權力符號的使用來自美國

戰後的民族氛圍以及統治者的政策在丹托所處的美國世界現代主義與美術館

畫上等號成為機構形象的典範戰後的勝利確立了美國作為國際上的新起霸權

現代主義破除歐洲傳統藝術框架著意將處於萌芽狀態的美國藝術與歐洲藝術區

分開來國家機器藉由美術館的力量及象徵意義使抽象表現主義等同於美國獨

有的藝術

現代主義成為美術館的官方語言目錄介紹和藝術期刊也都口徑一致

形成令人望之卻步的典範此一現象可比二十世紀初所謂「拓展品味」

的觀點將不同文化及時代的藝術簡化成同一種形式架構因而將各種

69

不同的美術館統統變成現代美術館不論館內原來收藏內容為何(AEA

144)84

抽象表現主義快速竄起成為當代美國藝術的主流形式促使此一現象的發軔

藝術界一致公認受到現代主義發言人葛林伯格影響所為依據丹托的觀察葛林

伯格在八零年代晚期和九零年代的藝術界遭污名化彷彿他就是「原始主義與現

代主義」這類美展85的始作俑者當這種無情的相對主義取代康德的普遍主義

(universalism)所謂質的概念就變得可憎又盲目了藝術批評成為文化批評的一

種形式主要是對自身文化批評(AEA 94)丹托一方面認為美術館的功能需要被

審視及檢討另一方面則不希望將所有的罪過集聚在葛林伯格身上因為隨著藝

術的哲學成熟期的到來視覺性也被甩到一邊不再和藝術的本質有什麼相關

就像「美」在過去所經歷的那樣藝術甚至不再需要擁有可以觀看的東西而且

即使畫廊空間中有物件存在這些物件也可以看起來像任何一樣東西(AEA 16)

換句話說丹托認為當現代主義走到了專制的盡頭勢必會轉向多元主義的方

向發展而這種轉向已經不能再用單一本質作為價值判斷

丹托對美術館的終結與藝術介入生活的態度趨向自然發生論認為美術館線

性發展下必然會遇到的結果因為當藝術的外延意義不再只有「美」美術館傳

遞美感經驗或藝術知識的功能將逐漸喪失取而代之的是丹托所謂「參與介入」

(engagement)的模式此模式將會定義藝術品與觀者之間的關係就意圖與實踐

來說當代藝術實在太多元多樣根本無從依據舊有的制度或美術館機制來掌握

它丹托甚至認為「當代藝術與美術館的種種限制的不相容程度已經到了需

要培養完全不同的策展人地步新類型的策展人會繞過美術館的所有結構以便

讓藝術介入到人們的生活之中這些人們看不出有什麼理由要把美術館當成『美』

的寶庫或精神形式聖殿」(AEA 17)86藝術介入生活的命題在後現代主義蓬勃

84 It became the language of the museum panel the catalog essay the article in the art periodical It

was a daunting paradigm and it was the counterpart in discourse to the broadening of taste which

reduced art of all cultures and times to its formalist skeleton and thus as I phrased it transformed every museum into a Museum of Modern Art whatever that museums contents(AEA 144) 85 文中並無具體闡明推測為 1984 年在紐約現代美術館的展覽「二十世紀藝術中的『原始主

義』部落與現代的親近性」(ldquoPrimitivismrdquoin 20th Century ART Affinity of the Tribal and the

Modern) 86 indeed an argument can be made that enough of it is incompatible with the constraints of the

museum that an entirely different breed of curator is required one who bypasses museum structures

70

發展的今天似乎自然存在於現代人的生活當中但是在 1960 年代初期作為現

代與後現代斷裂又混沌不明的分界許多類似終結的命題不斷湧現藝術介入生

活是其中一種新的語彙與行動

丹托嘗試歸納出三次抨擊現代美術館的具體行動第一次是 1990 年的「高

與低」(High and Low)展覽策展人法內多(Kirk Varnedoe)和高普尼克(Adam

Gopnik)准許普普藝術進入紐約現代美術館展出引起不少批評聲浪第二次是

克廉司(Thomas Krens)出售了館藏的一件康丁斯基(Wassily Kandinsky)和一件夏

卡爾(Marc Chagall)來換取義大利收藏家潘薩(Panza)典藏的觀念藝術作品此一

事件也受到當時諸多的批評最後是 1993 年惠特尼美術館(Whitney Museum)

策畫的雙年展(AEA 16)87當然丹托認為美術館的地位在藝術終結之後已經大

不如前美術館本身只是藝術的基層結構的一部分這整個基層結構遲早都必須

面對藝術的終結以及藝術終結之後的藝術藝術家畫廊藝術史的工作以

及哲學式的美學訓練都必須以某種方式讓步並變成不同或甚至是迴異於它們

長久以來的樣子(AEA 17)

事實上丹托在文本中不斷給出戰後美術館性質的激烈改變不全然歸咎於

葛林柏格的現代主義敘述在丹托的美學觀中當藝術發展自我意識階段便會

趨向終結不論葛林柏格的現代主義敘述是否存在多元文化論在 1984 年時正

如日沖天九零年代在藝術界更是以排山倒海之勢號稱顯學至少在美國是如此

根據多元文化的範型人們所能達到的最佳狀態就是試著去了解生長在某個

文化傳統中的人是如何欣賞他們自己的藝術儘管這個傳統的局外人的欣賞角度

不可能跟局內人一樣但至少可以試著不要將自己的鑑賞模式加諸於不同文化的

傳統之上(AEA 94)筆者認為丹托對藝術世界的未來是抱持樂觀的態度即便

象徵藝術中心的美術館依舊以高姿態的現代主義的方式存在人們觀看藝術作品

的方式已經與以往不同丹托對接納來自不同文化的「異族藝術」也有他的見解

本文將在下一節具體說明

altogether in the interests of engaging the art direct1y with the lives of persons who have seen no

reason to use the museum either as tresorium of beauty or sanctum of spiritual form(AEA 17) 87 1993 年的惠特尼雙年展在蘇斯曼(Elisabeth Sussman)的策劃下一改往年關注藝術市場趨向的

常規做法以強烈關注社會性和政治性的階級性別種族和家庭為主題特別豎起「多族裔文

化」和「身份政治」的議題強調正視和認同不同文化差異性的重要性探討白人以外非主流文

化的困境及突破

71

四 異族藝術與反中心論

「異族藝術」在丹托的美學觀中指的是我以外的他者特別指稱葛林伯格

論形式主義背後異族文化(非洲藝術)的連結主要的作用是批判形式論及闡述

「去中心」等概念丹托好奇在瓦薩利敘事系統的藝術史出現之前人類對藝術

品的審美觀有何不同而丹托則將此類藝術品視為來自不同原古文化的「異族藝

術」丹托以維多利亞時代人類學假說當作證據原始文化的再現模式應是一種

活教材讓人們得以認識遠早於各種歐洲藝術模仿歷程這使得非洲藝術具有相

當的研究價值(AEA 108)也就是說在擁有藝術史之前人類對於藝術作品的

研究是出自於了解原古藝術的人類生活為目的一旦藝術擁有了歷史異族藝術

的價值有了轉變從社會學的角度觀看藝術史的發展丹托以黑格爾描述非洲藝

術為例黑格爾曾形容非洲在這個世界上不具歷史地位處於純自然的狀態中

88此種將歐洲視為單一的核心以貶低的眼光來看待異族的他者在二十世紀被

稱之為歐洲中心主義進步史觀的線性發展時間的推演下將其他種族視為停留

在古老時間的落後蠻荒無法與歐洲的現代化進程比擬在文化等第(hierarchy)

上他者的異族藝術被歸類為未開發的原始階段丹托承認若黑格爾的這番言論

若出自於二十世紀當代一定會給黑格爾自己帶來莫大的麻煩事實上黑格爾常

淪為後殖民主義研究學者所討伐的對象

若要區分異同就具備第一人稱的「我」作為判斷基準提出了「我」之外

的他者為何被分類劃分的他者是「我」以外的所有「非我」的群類就像原

始人開啟了「我們是文明人」關於文化的視野由於殖民主義和帝國主義的發展

對「他者」的想像往往透過藝術的再現來加深刻板化印象因而形成階級種

族和性別範疇下的「他者」丹托也認為這類觀點就好比是有一群被認定和歷

史意義緊密相連的選民或特殊階級例如無產階級注定要扮演歷史命運的載

具相對於這些人其他人(或藝術)根本不具任何重要的歷史意義(AEA 26)黑

格爾甚至也以同樣決定性的口吻將西伯利亞摒除在「歷史的藩籬」之外因為就

他的歷史觀而言世界上只有某些特定的地區在某些特定的時刻是有歷史意義的

至於其他地區或非特定時刻的同一地區則不屬於真正有歷史發生的世界的一部

88 黑格爾曾這般形容非洲「在這個世界上不具歷史地位helliphellip我們正確理解到的非洲就是未開

發且不具歷史性的一股精神仍處於純自然的狀態中」(GWHegel The Philosophy of History

trans J Sibree)(New York Wiley Book Co 1944)99

72

分(AEA 26)因此當這些原始的文物標本成為現代主義發展重要的來源時觀者

將拋開敘述或內容的重擔完全交由視覺上的感官形式主宰

丹托察覺這類理論在現代主義時期尤為盛行它們已定義出一套評論的形式

這種形式是丹托在他的論述中亟欲加以反駁的丹托認為藝術中的現代主義因

為葛林柏格強勢的論述轉而變成繪畫形式主義的別稱它不只是一種形式風格

更強調一種選擇及先驗的態度這種選擇是排外並成為一種自主性(autonomy)

根據葛林柏格的說法藝術的形式可以不必有內容當形式代替內容主宰內容

時藝術將為藝術而藝術是形式武斷的絕對自我證成(self-validating)丹托所

處的時代正是美國現代主義盛行的年代現代主義的萌發來自野獸派或立體主義

的延伸許多藝術史的研究都傾向將現代主義的形式特徵與非洲原始藝術相連結

然而丹托認為現代主義背後所隱含的種族主義需要被揭露及省思

因為現代主義賦予「異族藝術」權利的方式是讓觀賞者拋開敘述的重

擔不過那是因為根據先驗原則他們不需從歷史的角度看待「異族

藝術」mdash這裡的先驗原則就是葛林柏格所謂的品味(taste)源自康德的思

想(AEA110)89

葛林伯格將康德的先驗概念具體化為一種品味它既將視覺表面的純粹化也神

秘化抽象背後的內涵層面丹托曾在觀看馬諦斯作品時有著這樣一段體悟「馬

諦斯的世界mdash相對於我們淒涼的痛苦的備受威脅的破碎的世界這些明亮

的裝飾的甜美的與大部分在現代美術館展覽的作品這裡有一種連結」

90葛林伯格及丹托理解的康德論點皆是以美做為公認的法則換言之追尋美的

過程就是做出普世皆準的判斷在此觀點之下所有的藝術作品都是萬變不離其

宗就某方面而言現代主義是開拓品味的藝術運動讓非洲雕塑得以豐富的形

式之姿進駐美術館(AEA 111)而丹托使用「賦予」一詞潛在暗示異族藝術淪

89 since modernism enfranchised exotic art by liberating its viewers from the obligation to

narrativize it But that is because they could deal with it ahistorically in terms of the transcendental

principlesmdashof what Greenberg following Kant refers to as taste(AEA 110) 90 Arthur C Danto ldquoMatisse Art and Le Bonheurrdquo At Home in His World The Pleasure of Henri

Matisse Artform International vol 31 no 2 Oct 1992 p 89

73

為被現代主義宰制的腳色是一種強烈主觀與權力的延伸丹托援引其恩師蘇珊

朗格(Susanne K Langer)的感覺形式理論補充說明

以恩師蘇珊朗格(Susanne K Langer)首創的感覺與形式連結來說此兩

者往往相互排斥或者說在非洲藝術裡決定形式的是感覺而非品味

現代主義步入末路意味著品味獨裁的時代過去了而葛林柏格最不認同

的超現實主義特質即其反形式反美學的立場獲得了發展空間美學

無法讓人更了解杜象同樣的杜象的評論觀點也不會遵守休姆篤信的

標準(AEA 112)91

蘇珊朗格的形式理論不同於傳統西方美學中的形式以藝術的表象性符號為基

點從邏輯的角度提出藝術是人類情感的符號展現命題92丹托受到蘇珊朗

格的影響發展一連串以藝術作為一種邏輯形式的方法論在此丹托將非洲的原

始藝術的原初意義解釋為「感覺」而非葛林柏格現代主義的形式美學品味現代

主義藝術與非洲藝術最根本的不同是現代主義藝術以品味為定義的藝術它的

誕生主要是迎合那些有品味的人的需要特別是藝評家但是非洲藝術的誕生是

因為它具有一種力量可以對抗威脅生存的黑暗勢力(AEA 111)因此藝術終

結後的藝術給出的是一個全新的藝術範疇一個不受品味影響並證明「美」並非

藝術特質的必要條件丹托始終認為一旦藝術自身提出真正的哲學問題mdash開始

思考藝術與實物之別mdash那麼歷史就結束了自此轉由哲學接手(AEA 113)

五 普普藝術與深層社會結構

丹托思想常以藝術歷史中的相關事件當作議題的材料時代的共感經驗當作

寫作的動機並對藝術事件提出假設可望透過分析歸納等科學的研究方法

對藝術世界進行推論普普藝術中「現成物」的概念是丹托藝術終結論的核心

91 to use the conjunction I first heard made by my teacher Susanne K Langer have tended overall to

rule one another out Or rather in African art feeling rather than taste defines form The end of

modernism meant the end of the tyranny of taste and indeed opened room precisely for just what

Greenberg found so unacceptable in surrealism- its antiformal anti-aesthetic side Aesthetics will carry you no great distance with Duchamp nor will the kind of criticism Duchamp requires obey Humes

tablet of commandments(AEA 112) 92 吳風2002《藝術符號美學蘇珊朗格符號美學研究》北京北京廣播學院出版社

74

也是丹托對時代敏銳的觀察力所歸結的一個重要的哲學要角筆者好奇藝術史

上最著名的現成物莫過於杜象的《泉》為何丹托選擇忽略達達主義在反理性上

的成就轉而將普普藝術推向藝術終結之後時代轉折的重要藝術形式深入探討

普普藝術與社會結構的關係之前筆者試圖推敲丹托面對戰後現代主義的落幕

以及普普藝術的竄起對丹托思想上的影響為何

可以從個人經驗與時代背景兩個層面進行分析與推論首先對丹托個人而

言強烈的終結啟示來自於史岱博畫廊的安迪沃荷的《布瑞洛箱》的觀展經驗

沃荷的作品《布瑞洛箱》(Brillo Box)它和超級市場裡那一堆堆的布瑞

洛牌肥皂盒在外觀上不必有任何差別而觀念藝術甚至以實例告訴我

們『視覺』藝術作品可以不必真的讓人看得見這意味著我們不再能用

作品範例來教授藝術的意義它意味著只要形貌有受到關心任何東

西都可以是藝術作品而如果想要知道藝術是什麼你必須從感官經驗

轉向思想也就是說你必須轉向哲學(AEA 13)93

抽象表現主義在本質上是徹徹底底的形上學而普普藝術則頌揚最平凡生活裡最

普通的事物mdash爆米花罐頭湯肥皂箱電影明星和漫畫透過轉化的過程藝

術家賦予這些事物超然的光芒(AEA 130)此外對身處當代美國藝術中心的丹

托而言1964 年具備類似於柏林圍牆倒下的激烈終結意義丹托提及兩個重要

的事件其一是「自由之夏」(Summer of Freedom)美國黑人在長期的種族歧視

與隔離的壓迫底下在 1964 年劃下句點黑人在數千名白人的支持下搭著巴

士到南方聚集並登記成為選民其二是傅瑞丹(Betty Friedan) 1963 年出版《女

性迷思》(法語Feminine Mystique)引爆美國第一波的女性主義運動且得到政

府相關單位的聲援

其次丹托希望將普普藝術放置一個更為宏觀的脈絡下探討究竟普普藝術

為何能成為下一個代表美國的重要藝術形式丹托認為六零年代的某種社會氛

圍可以解釋為什麼平凡世界裡不起眼的事物竟然搖身一變成為藝術創作與哲

93 Andy Warhols Brillo Box and the Brillo boxes in the supermarket And conceptual art demonstrated

that there need not even be a palpable visual object for something to be a work of visual art That meant

that you could no longer teach the meaning of art by example It meant that as far as appearances were

concerned anything could be a work of art and it meant that if you were going to find out what art was

you had to turn from sense experience to thought You had in brief to turn to philosophy(AEA 13)

75

學思維的根柢(AEA 130)對丹托而言普普藝術的形成不只是傳統藝術運動超

越前者改朝換代而已而是使藝術線性關係不再維持的巨大變革標示著深層

的社會政治變動並且推動藝術概念的深層哲學轉變(AEA 131-132)人類在二

十世紀經歷兩次世界大戰對哲學藝術文化思想至整個世界都有劇烈的影

響單就藝術而言現代主義之前的藝術都是以西歐為中心所建構的藝術思潮

第一次世界大戰之後美國超越英國及其他歐洲國家成為世界上最富裕的國家

因政策及經濟的關係使得紐約現代美術館成為新的藝術中心二次世界大戰之

後更確立了未受到戰爭牽連的美國藝術的優勢這也引發一連串對葛林伯格現

代主義統一藝術表現形式的不滿聲浪六零年代的美國可以說是解放的年代

而這樣的社會氛圍造就了普普藝術的發軔丹托認為普普藝術正是顛覆整個藝術

世界的主角也是本世紀最具批判性的藝術運動只是不幸被冠上一個不起眼的

名字(AEA 122)以上兩個層次說明丹托因身處戰後時代氛圍之機緣決定將普

普藝術納入終結論最核心思想的動機

普普藝術是否能成為藝術終結之後的解藥丹托將分析哲學的作用與普普

藝術互相比擬認為分析哲學跟普普藝術都和共同的人類經驗有著根本上的連結

分析哲學被丹托喻為哲學版本的普普運動原因在於分析哲學形成的目的是為揭

露形上學的虛無其認為傳統哲學已經陷於某種窠臼尤其是哲學的形而上就

算不流於虛假也恐怕有知性上的瑕疵(AEA 129)二十世紀中葉的藝術和哲學

運動可視為一種反動精神在文化層面上都傾向解放主義普普藝術的出現代表

藝術的終結分析哲學則對傳統哲學提出質疑兩者的共同之處是將哲學與藝術

當作一個整體

分析哲學將自己獨立於柏拉圖到海德格這樣的哲學整體之外普普藝

術選擇投入真實的生活反對藝術成為一個封閉的整體不過我想

除此之外分析哲學和普普藝術還呼應了當時人們心靈深處的想法

這也是為什麼這兩項運動在美國境外會如此盛行他們所反應的是一

種共同的需要人們希望享受當下古今皆然helliphellip(AEA 130-131)94

94 Analytical philosophy set itself against the whole of philosophy from Plato through Heidegger Pop

set itself against art as a whole in favor of real life But I think beyond that that both of them answered

to something very deep in the human psychology of the moment and that this is what made them so

76

丹托認為這些運動的發軔乃是因社會結構劇烈變化使然人民追求自由聲

浪尚未平息之故反應在藝術上現代主義的箝制力量已經大不如前藝術家開

始思考除了純粹的形式主義之外還有沒有其他的可能性丹托始終強調後現代

論述的形成並非源自於藝術革命但在某方面而言卻非常適合闡述藝術終結之

後的藝術藝術家接受後現代論述後儘管他們沒有特別的哲學背景來控制新思

潮方向但卻可以控制他們的聽眾(AEA 144-145)

以藝術世界的策略來說美國的普普藝術德國的資本主義的寫實主義

蘇俄的蘇史藝術都可以解讀成攻擊官方畫風的各種策略mdash也就是蘇聯的

社會寫實主義德國的抽象繪畫(在德國抽象本身已經是高度政治化的

產物是唯一受認可的作畫方式其實不難想像納粹也曾將圖像政治

化)然後還有在美國已經成為官方風格的抽象表現主義(AEA 126-12795

官方風格對文化主體的重要性有其政治性的目的在國族的刻板印象上扮演重要

的角色是劃分國族差異最好的政治手段官方風格通常與美術館的關係密切

使政治性的中心思想延展於地方性的藝術世界中成為判准藝術的標準象徵一

種高級的藝術價值對丹托而言官方的高級價值正是藝術終結的抑制對象普

普藝術使人民意識平凡且通俗的物件也有價值反應了美國六零年代社會大眾的

訴求一種平凡且自由的生活方式丹托認為普普藝術之所以大受歡迎乃是因為

它轉變了對人們最有意義的事物將這些事物提升為高級藝術題材(AEA 129)

歷史之後的藝術與通俗文化之間是差異的潰堤及崇高的衰落筆者認為普普

藝術對歷史典故自鳴得意地玩弄源於它們不需要另一個英雄也不需要另一套

敘述丹托觀察歷史之後的徵候始終強調屬性的個別差異認為不可能達成一

liberating outside the American scene What they answered to was some universal sense that people

wanted to enjoy their lives now as they were〔helliphellip〕(AEA 130-131) 95

In terms of art-world strategies American pop German capitalist realism and Russian Sots art

could be seen as so many strategies for attacking official styles-socialist realism in the Soviet Union of

course but abstract painting in Germany where abstraction was itself heavily politicized and felt to be

the only acceptable way of painting (easily understandable in terms of the way figuration was itself

politicized under Nazism) and then abstract expressionism in the United States which also had

become an official style(AEA 126-127)

77

個宣言形式的「共識」阻絕瓦薩利與葛林伯格所揭櫫的進步敘述繼續發展的可

能性故而將異議爭鳴的狀態維持著而藝術家也終獲解放發展各自不同的路

六 多元徵候之泛性別特徵與其限制

「多元」的藝術狀態是丹托給出歷史之後的藝術的清楚特徵由於丹托的藝

術終結論強調的是終結本身而非終結之後的藝術狀態因此本節試圖將丹托唯

一針對後歷史的藝術輪廓多加著墨的「多元徵候」議題進行討論並嘗試批判多

元論中對於自由的定義及勾勒其限制的最大範圍相較於現代性多元文化是後

現代(後歷史時代)重要的時代特徵它將戰後缺乏統一性的概念變成既定的事

實強調流動多元邊緣差異與曖昧含混不再強調英雄神話族群中心主

義或歐洲中心主義屏除二元對立也將國家概念的大敘述結構瓦解後現代發

展至近代往往與「反本質論」(anti-essentialism)「後結構主義」(post-structuralism)

反二元對立的觀念互相連結丹托撰寫《藝術終結之後》的年代正值美蘇冷戰結

構瓦解的九零年代各地對於美國壓倒性獨權統治產生的民族情感不僅出現在現

實政治中更顯現在藝術世界裡也就是丹托所謂大敘述結構瓦解的後歷史時

單就字面上解釋多元的藝術本質即是「沒有什麼東西不能成為藝術」這

樣自由又多元的藝術世界確實造就了藝術形式的多樣發展丹托將藝術的外延定

義用簡單的邏輯推論當什麼都可以是藝術的時候所有製造藝術的文化養分也

可以是藝術的一部分風格的多元化導出藝術定義的無限發想與蔓延

藝術品的外延意義甚至還必須涵蓋所有曾經製作過藝術品的不同文化

藝術的概念必須與所有被認定為藝術的事件吻合接下來導出的藝術定

義必定是沒有風格限定的雖然在藝術革命之際人們很難不將被革除

的藝術稱為「不是真正的藝術」(AEA 197)96

96 the extension of artwork across the various cultures which have had a practice of making art the

concept of art must be consistent with everything that is art It immediately follows that the definition

entails no stylistic imperatives whatever irresistible as it has been at moments of artistic revolution to

say that what has been left behind is not really art(AEA 197)

78

丹托認為藝術的本質主義需要多元主義不論多元主義在歷史上是否確實實現

(AEA 197)丹托在此所提及的「本質主義」是趨向從康德到葛林柏格品味一致性

的產物或者可以說是藝術史上按時間風格所給予本質上趨同特徵的本質主義

丹托將此本質視為單一純粹與中心化的統稱而本質主義最大的缺點就是它

排除異己的機制所以本質最需要的是多元即便多元是個理想如前一節所述

丹托認為藝術的多元主義始於普普藝術的發起而普普藝術最大的特性就是「每

件事都有可能」「每件事都可能」是指視覺藝術作品在外表上沒有先驗的限制

只要是看得到的東西都可以是視覺藝術作品這也是藝術史進入尾聲的一種特

色(AEA 198)當然要促成多元的藝術狀態是集結非常多的歷史條件

我們不可能因為進入後歷史時代就逃開歷史的束縛儘管我們處在凡事

都有可能的後歷史時代沃夫林所說的「並非每件事都有可能」還是一

樣成立(AEA 198)97

能夠成就多元主義的歷史狀態絕非偶然丹托強調沃夫林所說的「並非每件事

都有可能」是藉此突顯藝術終結論時代意義上的斷裂來自亙古的事件累積而

促成的多元的時代就像從專制到民主一樣需要犧牲許多壯烈斷腕革命之士才

換取些許的自由之聲或許藝術在手段上沒有政治來得激烈但在思想的轉折上

有著重要的意義

在一個沒有邊界的場域中藝術創作唯一的限制是以人為本是人類創作出

來的作品才能被稱得上是藝術品當藝術作品必須是人為時剩餘的限制就是道

德的範疇了丹托以人類本性的角度出發認為藝術之所以有優劣或敵我關係

全是因為人類本能上的權力劃分使然藝術在本質上是無疆界但人為所創造出

來的「本質主義」卻是有疆界的

本質主義在這個問題上mdash就像在其他地方那樣mdash需要一種多元主義的性

別特徵所有男生和女生的特徵至於這些特徵符不符合理想的性別典

97 So in whatever way it is true of the post-historical period in which we find ourselves that everything

is possible this must be consistent with Wolfflins thought that not everything is possible(AEA 198)

79

範則留給社會和道德政策去決定但這些並不會變成本質的一部分

道理很簡單因為屬於本質的東西與社會或道德規範完全無關不管是

藝術或性別皆然(AEA 197)98

筆者援引學者泰勒(Charles Talors)對多元自由主義的批判認為「自由主義」者

往往將個體抽離於社會脈絡之外以至於使權力自由的原則成為一種放諸四海

皆準的普同律則而無法透過「自然原則」(principle of nature)來具體討論在個

別差異社群當中權利與自由之間存在著甚麼不同類型的角力99

七 結語

面對丹托文本以案例式探討藝術終結後的藝術現象筆者將相關去中心論及

反現代等議題凝結成五個脈絡前二個議題清楚勾勒藩籬內之藝術樣態統整後

發現瓦薩利模式與葛林伯格模式有顯著相似的策略而背後總跟當時時代的權

威中心有關丹托視現代主義為藝術上的極權主義(AEA 70)以此為前提下藝

術終結則帶有去中心及對抗權力中心等意義象徵權威中心的美術館是鞏固每一

個藝術「風格」之歷史地位的幕後推手而「異族藝術」正是丹托用以襯托現代

主義對待原始藝術的荒謬看法的最佳利器筆者將其視為對抗中心的「去中心化

策略」異族的它者之所以被反現代思潮重新審視其與現代主義的關係全是因

為形式主義對非洲藝術的挪用而提出反思反現代意味著對現代藝術總總排它

策略加以批判

丹托理論因承襲英美分析哲學傳統在邏輯語言表達有其先天的侷限性因

而在文體上遭致歐陸學者批判一個強調理性邏輯與溝通作用的與語言關係指

涉當作基底的藝術理論有時會忽略當面對繁雜藝術現象與人文社會情愫等問題

的時候邏輯語言表達系統將失去功能然而筆者發現丹托的文體表達雖具

有簡潔化與清晰等特質當處理文化研究與社會因素等潛在的藝術問題時時常

98 Hence essentialism here as elsewhere entails a pluralism of gender traits male and female leaving

it a matter of social and moral policy which if any traits to incorporate into the ideals that go with

gender These will not be part of the essence for obvious reasons for what belongs to essences in art or

in gender has nothing to do with social or moral policy(AEA 197) 99 Charles Taylor Philosophical Arguments Cambridge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95

80

以案例的方式堆疊並從中指涉文化及社會因素在藝術世界所帶來的問題並給予

解決的建議並非全然將其排除於場域之外

最後丹托將普普藝術視為後歷史時代的新方向重新看待「多元」與「自

由」等觀念起因於美國六零年代社會大眾訴求的一種平凡且自由的生活方式

以及藝術介入生活命題的導入丹托將符合瓦薩利模式對於知覺真理的模仿以及

葛林伯格形式主義模式的藝術視為「藩籬內」的藝術範疇當兩個重要的大敘事

系統不再具有權威性的力量時其餘曾經遭到歷史的藩籬遮蔽過濾抹滅的藝

術(它者)頓時擁有了合法性使得藝術終結後的六零年代呈現多元的徵候丹托

對歷史之後藝術的多元徵候傾向「自然發生論」強調並非先有普普藝術才有後

現代多元主義的論述只是剛好在時代自由氛圍下產生的普普藝術是最能表現多

元樣貌的形式丹托也承認「我同意現代藝術史肯定普普藝術扮演哲學要角的

說法在我的論述中普普藝術帶動藝術自我探討哲學實在因此它的出現代表

西方藝術大敘述的結束不過我也必須坦承普普藝術不太可能傳達具有哲學深度

的訊息」(AEA 122)100也就是說丹托認為後歷史時代的藝術本質需要多元主

義但他所觀察的普普藝術除了樣貌多元外不能真正解決後歷史時代的哲學性

問題

當代藝術除了認識論的轉向之外其次最重要的是致力於消弭藝術上的等級

之分而丹托思想啟發當代藝術史學者及藝術創作者能進一步思考當瓦薩利

及葛林伯格模式不再適用時藝術的未來將如何發展丹托藝術終結論給出的「非

線性」以及「多元主義」的態度並同時揭露潛藏在終結論重要的功能即去中

心反現代及包容它者

100 I subscribe to a narrative of the history of modern art in which pop plays the philosophically central

role In my narrative pop marked the end of the great narrative of Western art by bringing to

self-consciousness the philosophical truth of art That it was a most unlikely messenger of

philosophical depth is something I readily acknowledge(AEA 122)

81

第五章 反思丹托終結觀以中國藝術為例

一 前言

一直以來丹托藝術終結論討論的對象都以歐美藝術為核心不免讓各方學

界質疑丹托思想背後的動機可能來自歐美中心主義本論文最終章希望將丹托的

藝術終結論獨立於歐美中心以外的語境進入理論限制與反思的討論檢視丹托

藝術哲學的問題可以從其所面臨「全球化」的挑戰探測理論涉獵的範圍與其

限制

丹托在藝術終結論發表後的藝術評論中多次以中國的藝術家作為探究的對

象說明在非西方文化語境下藝術發展的其他可能性值得關注的是丹托的藝

術批評中有幾篇直接討論中國傳統繪畫的文章包括 1988 年發表在《國家》雜

誌的〈Later Chinese Painting〉1989 年的〈明清繪畫(Ming and Qing Paintings)〉

及 1992 年 Beyond the Brillo Box 書中的一篇名為《藝術過去性的形態東方與西

方(Shapes of Artistic Pasts East and West)》而此三篇文章也作為本文主要的文獻

依據本章著重關注丹托如何在非西方世界的藝術中探討藝術終結論的可行性

以及其面臨的問題與反思以中國藝術為例研究發現丹托不同於東方主義學者

透過想像論述神秘的東方世界丹托以分析哲學的研究法採實證主義由內而

外細緻檢驗從中西藝術史模型文化及信仰的差異給出具體例證

以下本章書寫的脈絡從丹托如何蒐集文獻產生動機到中國藝術認識論以及

中國學界對於西方理論的反思分成雙軸線進行探討一方面認識丹托如何在終

結論述的架構下研究非西方藝術的研究法及本質主義的堅持另一方面希望

透過中文世界的回應給予藝術終結論不同的觀點與省思中文學界普遍認為藝術

終結論無法直接嵌入中國藝術發展脈絡的原因有地域上的限制歐美中心主義

文化差異及現代性的非全面與非自願性等因素然而在揭露理論限制的同時

筆者不忘將丹托身為美國藝術評論者的身分審慎納入思考也在文化差異之間取

得論述的平衡在選擇與不選擇之間找到適當的位置給出兩個從丹托觀點出發

的中國藝術議題樣貌及兩個文化磨合的反題試圖找出折衷的哲學答案

82

二 〈序〉中丹托書寫中國藝術動機與限制

在 1984 年發表〈藝術終結 (the End of Art )〉一文後便搜集各地不同國家

的藝術來驗證藝術終結的事實研究的範疇包括中國日本及非洲藝術試圖將

他國藝術放入西方脈絡檢視從雙向來看一方面丹托希望知道終結論對他國藝

術的影響力而另一方面則希望打開自己的眼界讓世界多元的文化思想調和終

結觀的某些盲點丹托在《國家》雜誌上發表兩篇跟中國藝術相關的論文包括

1988 年的〈Later Chinese Painting〉及 1989 年的〈明清繪畫(Ming and Qing

Paintings)〉爾後1992 年 Beyond the Brillo Box 中的一篇名為《藝術過去性的

形態東方與西方(Shapes of Artistic Pasts East and West)》較完整梳理對中國藝

術思想的延伸著作以下本節從丹托蒐集資料的方法學到完整提出中國與西歐的

差異之中給出丹托的書寫動機與動機背後的反思策略

首先對於分析哲學家來說蒐集樣本是重要的工作為了讓終結論的假說

成立丹托將各種類型的藝術記錄在《遭遇與反思 Encounters and Reflection》一

書其中〈Later Chinese Painting〉收錄於書中〈遭遇 Encounters〉的部分從〈Later

Chinese Painting〉的書寫模態可以感受丹托對於陌生的藝術有其分析哲學的認識

方法丹托將哲學家與科學家比擬認為兩者都堅持找出差異之中最微小的可能

科學家總是想找出構成世界最微小的單元及生物而哲學家則是找尋定義物件的

最細微差異在哲學的策略中透過識別邊界兩側的共同對象來定義邊界的基礎

劃出定義物件最細微的邊際(ER 5)101在文本中提到以觀看 Robert Hatfield

Ellsworth Collection展覽的中國藝術展品作為哲學分析材料採樣中國藝術的目的

無非是希望能藉此觀看西方以外藝術發展有無藝術終結的趨向「這真是個很棒

的展覽會讓我們從外面的視野看待自己他們的藝術世界奇妙地與我們有些雷

同」(ER 185)102閱讀丹托的刊物資料像說故事般地平易近人通篇沒有文獻的

堆砌只有文字中夾帶詮釋及註解的語氣這種講稿式的文字是丹托經常發表於

《國家》雜誌的文體樣態

101 The effort is not altogether different from that science which looks to the simplest creaturesmdashsea

slugs saymdashin order to concentrate on the fewest number of neurons consistent with the possibility of

the system being modified by learning The strategy in philosophy moreover is to seek the basis for

drawing its boundaries by identifying objects on either side of the boundary which have as much in

common as possible in order to focus on what they donrsquot and canrsquot have in common if the boundaries

are real(ER 5) 102 This wonderful exhibition will enable us to see ourselves a bit from the outside Its art world is

curiously similar to our own(ER 185)

83

另一篇發表在《國家》雜誌的文章〈明清繪畫(Ming and Qing Paintings)〉是

丹托嘗試將西方理論注入中國藝術的實驗性之作用比較性語氣區分中國與西歐

藝術的不同與相同之處透過交叉比對與討論讓兩個完全異質的藝術體得以在

文章中產生互動與對話並揭露兩者間的互文關係進入事件現場蒐證加入感

受性的文字堆疊卻不忘連結丹托美學對藝術世界所提出的理論架構反覆推敲

並反思其矛盾之處在文末同時給予讀者批判及思考的提問「西方藝術家真的

有可能像中國藝術家一樣遵守祖先流傳給他們的法則並認為必須遵循嗎(MQ

472)」很顯然地丹托認為中西方兩者的異質性不只在藝術在文化與生活上都

有其差異甚至矛盾之處皆待哲學家提供折衷的觀點給出雙方都能接受的理論

樣態

最後丹托對中國藝術的書寫動機在 Beyond the Brillo Box 的〈序〉給出明

確的訊息「不同的藝術世界演化自不同的文化而在不同文化的藝術家孕育出

不同的敘事系統我試圖勾勒散佈在其它世界系統的潛在議題mdash中國與非洲mdash而

我察覺到一股非常不同於西方國家的終結」(BBB 11)103丹托對西方以外藝術終

結產生興趣顯然歸因於藝術大敘事系統的終結觀須給出普世通則的實證如果

終結論的預測性假說只停留在西方藝術史論述中在學術全球化的自由論述底下

容易淪為被攻擊的對象因此丹托試圖將終結論提升至世界藝術的位階檢驗

當藝術理論只聚焦於以西歐為中心的觀察要在學術上成為絕對普遍的藝術理論

顯得站不住腳丹托自己也有意識地認同多元文化造就不同結構的敘事系統因

而以西方為主體的終結觀可能因此喪失其有效性但丹托終結論的假設前提是

任何文化繁衍出的藝術史都有一個大敘事結構支持而一旦這個敘事系統被哲學

家揭露藝術本質的事實時就會崩解而最終走向終結的結果

事實上後歷史時代也是藝術的後敘述時代就像我在本書中的某章節

的結論一樣我們面臨的是一個沒有現在敘事的未來我們活在經過洗

滌後的敘事世界而這個敘事已經來到了終點雖然敘事作用依慣例將

不斷為「現在意識」增添色彩直到藝術因布瑞洛盒的出現而變得清晰

103 Different art worlds which have evolved in different culture And these in turn give rise to different

narrative under which the artists of those cultures live I have sought to sketch the outlines of some

different systems of reasons which prevail elsewhere in the worldmdashin China and in Africamdashwhere the

sense for an end would have to mean something quite different from what it does in the West(BBB 11)

84

且多元(pluralized)西方大敘事系統正在失去其地位而沒有什麼可以

取代它的位置我認為沒有任何東西可以(BBB 10)104

在丹托的世界觀中中國藝術也不例外雖然中西方藝術史有著完全不同的

哲學形式與基礎但丹托認為藝術的本質不受限於地域性藝術史的詮釋版本藝

術的本質不會因為文化的所在地而改變命定的趨勢根據本質主義理論的訴求

「藝術永遠是一樣的mdash某物要具有充分和必要條件成為藝術而不用考慮時空

(AEA 95)」至少在劉悅笛 2008 年的訪談資料中發現丹托對中國藝術的理解從

未放棄宣稱自己的理論具有絕對的普遍預測性丹托表明「假設中西方間真的

存在差異這個差異基本上不足以成為組成藝術本質的元素中西方間的差異在

此不適用至少對我來說從 1981 年以來不在理論的討論範疇105」如果丹托

受分析哲學傳統「語言遊戲論」的影響不難理解丹托對於藝術本質的堅持此

堅持可以從 The Transfiguration of the Commonplace106中深刻體會

一直以來丹托對於自己在本質論上的堅持從未改變但對於被審視一方的

中國藝術家及中國學者來說可以選擇這位西方學者的言論是否真實貼合中國藝

術發展的核心脈絡及問題劉悅笛指出「當丹托認為中國與西方現代性是同源

關係時這是中國學者所無法接受的原因在於中國的現代性來自更為在地化的

前提我們只願意接受我們能接受的部分就像五四運動一樣當歐洲正受到印

104 In truth the Post-Historical Period is a post-narrative period of art As I conclude one of the essays

in the book we face the future without a narrative of the present We live in the afterwash of a narrative

which has come to its end and though the memory of it continues in coloring the consciousness of the

present it is clearer and clearer from the way art become pluralized after the Brillo Box that the master

narrative of Western art is losing its grip and nothing has taken its place My thought is that nothing

can(BBB 10) 105中國學者劉悅笛在紐約藝術網(Art in New York)中發表一篇有關於丹托與中國藝術的訪談

〈ldquoTalk on Chinese Artrdquo with Arthur C Danto〉訪談中鉅細靡遺透露出丹托對於中國藝術看法的

第一手資料Suppose therersquos a difference between Eastern and Western arts the difference wouldnrsquot

become a part in the composition of the substance of art The difference between Western and Eastern

arts doesnrsquot apply here At least what Irsquove learned since 1981 is not a part of the theory (Yuedi Liu

October 30 2013 at New York Public Library )

httpwwwartinyccomentalk-on-chinese-art-with-arthur-c-danto 106 ldquoThe Transfiguration of the Commonplacerdquo The Journal of Aesthetics and Art Criticism Volume

33 Issue 2 (Winter 1974) 141 Reference to shared properties sounds provocative to the

Wittgensteinian who at least with games and works of art has failed to find any and suggests there may

be none We could he argues imagine an art-historical tradition in which the class of artworks indeed

shared common traits-say if artists produced nothing but icons-but the icon defining characteristics

only by grace of historical accident may serve as art-defining traits and revolutions are conceptually

entertainable in which artworks no longer satisfy the traits of iconicity(TC 141)

85

象派主導時中國的知識分子仍然認為現代主義是新的藝術浪潮」(劉悅笛

2013)107從中國學者的態度中可以感受到其不認同丹托對於西方現代性具有世

界性的趨同傾向的說法原因可能很簡單因為現代性所帶來的藝術終結最多只

能說明歐美當代藝術和美學所遭遇的狀態但放入全球化的語境討論時並不具

有普遍性很多時候將歐美問題視為全球問題只是一種世界範圍內的「劇場假

象」(劉悅笛2009)可以看出中西方各自遇上文化差異時直覺反應是「選擇

性」接納異議的部分因為在文化認同的內心深處必須捍衛自己文化所傳承的

理念與信仰沒有任何一方能夠妄自代表世界發言

筆者回溯丹托 1964 年〈藝術世界〉一文中提到對待陌生異質之物的方法論

希望藉此解釋丹托藝術哲學的基本信仰與態度丹托認為哲學家扮演藝術世界觀

察者的角色「試想有人認為發現全新種類的藝術品就像在任何地方發現全

新種類的事實是需要理論家解釋的在科學領域裡如同在其他領域一般我

們時常透過輔助的假設將新事實納入舊理論這是在既存理論仍有價值卻棄之

可惜但可以諒解的保守主義」(Artworld 572)其對待全新藝術品風格的態度就

如同科學家搜尋全新物種般地審慎分析哲學導入科學的方法使藝術理論不只

是理論模型更貼近生活現實的經驗科學領域中除了提出理論假設之外很重

要的研究價值就是「實證」也因此當分析哲學的研究方法進入異質性極為複雜

的藝術文本中常常給人將世界簡化的誤解但其實整個分析美學對待藝術的

問題都採取一種「普遍的非歷史方法」將藝術史孤立於真實的歷史與社會之外

討論而這樣的方法學帶來的反效果即是讓非西方文化的讀者導向歐美中心主義

的結論然而細讀丹托關於中國藝術的深入討論便會發現其對待文化差異的

態度極為細膩與審慎以下小節將針對丹托論中國藝術內容的細部議題做更進一

步探討

三 論中國繪畫中的「互文性」

丹托發現整個西歐繪畫史的價值標準就是對過去的超越強調的是革新與

原創而中國畫家重視的是前人經驗所留存下來的精神價值導致中國畫家不斷

107 When Danto thinks of Chinese and Western modernity as alike it is indeed unacceptable to the

Eastern scholars because the Chinese acceptance of modern art is always based on the premise of

localizatoin We only accept what we can accept just like around the May 4th Movement when Europe

was dominated by impressionist the Chinese cultural forerunners were still thinking of modernism as

the new trend of art

86

重複前人的主題及技巧這對畫家而言是一種對前輩的尊敬並在文本中強調

「作為一種藝術內容的理論互文性對我來說似乎完全適合中國繪畫」(MQ

469)108丹托用「互文性」(intertextuality)來闡述中國畫家與前輩之間的關係

有其特殊性互文性又譯作「文本間性」109文本之間的意識隨著交互作用交

互指涉的方式將前人的文本加以模仿及改寫在這樣的交織下互為引用互為

書寫並提出新的變異文本書寫策略及世界觀而文本的形式可以是文字平

面繪畫或各種類別的視覺形式都能利用互文性表達文本中的特殊變異

互文性(intertextuality)本身出自德希達(Jacques Derrida)的複雜又迂迴的

推論文本之外無物(il n y pas de hors-texte)mdash意旨文本之外沒有別的只

有更多文本正因為德希達理論是哲學的理想變異因此很難也不可能

被反駁是堅不可摧的以此為前提再加上互文性特殊地位使文本

作者(literati)必須解釋文本當中的理論對於他們的強烈吸引力所在舉例

來說畫面中的任何一條線都蘊含了作者想傳達的寓意但對觀者而言

像文盲般對其毫無共鳴只有文本作者能夠解釋這些寓意中的深意像

是生命死亡自然或人心(MQ 469)110

108 參見 Arthur C Danto ldquoMing and Qing Paintingsrdquo The Nation October 23 1989 p469 As a

theory of artistic content however intertextuality seems to me to fit Chinese painting to perfection 109 互文性的概念出自克莉絲蒂蛙(Julia Kristeva)的 Polylogue 與里法特(Michael Riffaterre)的《詩

學的符號(Semiotics of Poetry)》都將巴赫汀(Mikhail Bakhtin)有關「多音」和「接觸域」(zone of

contact)的理論加以發展而後現代詩學中的「引用的詩學(poetics of quotation)」或是故意採用

片段零碎的方式對其他文本加以修正扭曲與再現都是具有顛覆性的「文本政治」這是互文

性之所以相當受到後現代文學創作者重視的主要原因之一參考 Julia Kristeva Polylogue Paris

Seuil 1977 Michael Riffaterre Semiotics of Poetry Bloomington Indiana University Press 1978 但

筆者認為丹托在此沒有探討中國藝術顛覆性之用意因此本文中的「互文性」皆以討論形式上

互文為主 110參見 Arthur C Danto ldquoMing and Qing Paintingsrdquo The Nation October 23 1989 469

Intertextuality itself was a corollary of a particularly heady claim by Jacques Derrida il n y pas de

hors-textemdashthat outside the text there is nothing but more text Because it is a variant of philosophical

idealism Derridarsquos thesis is difficult and perhaps impossible to refute and this invulnerability together

with the exclusive franchise intertextuality gave the literati to interpret texts must explain the theoryrsquos

immense appeal to them For if a line means what it refers to it must be meaningless to the mere

common reader who happens to be intertextually illiterate and only the literati hold the key to

understanding texts heretofore believed to tell us something deep about such things as life death

nature and the human heart

87

丹托將「互文性」與德希達在書寫理論中對「無物」的概念視為同源關係沒有更

進一步的解釋可能的原因在於德希達所討論的互文關係更為複雜而丹托只想

藉互文中文本的操作模態解釋中國繪畫中內容的互文性

何謂中國繪畫中的內容互文性丹托主要考察的對象是清代中期畫家萬上

遴(1739-1813)萬上遴明確表示自己是模仿元代畫家倪瓚並創作與倪瓚作品同

名的《龍門僧徒》丹托透過這兩幅作品的比較體悟到儘管萬上遴認為自己的

作品是對倪瓚的模仿但他所畫的石頭樹和流水都和倪瓚的畫法不同丹托根

據這些差異感受到中國藝術與西方藝術中的「模仿」概念有著不同的意涵西

方傳統中的模仿強調的是模仿物與被模仿物之間視覺上的技巧相似性而中國藝

術更強調的是精神層面丹托認為「我們不能假設原作就蘊含真實性而複製

品就隱含偽真實性」(BBB 117)111因此談論中國繪畫中的真偽已非有效的論述

在中國系統的框架下這種模仿被稱作「臨摹」是被允許的丹托比較萬上遴

與倪瓚的關係如同竇加(Degas)與普桑(Poussin)的關係認為評斷臨摹作品的好壞

之依據不能一言以蔽之因為竇加雖然臨摹普桑的作品但他依舊保有自己的筆

觸與風格其畫作的價值不受普桑名氣的影響畫家風格本身就有一定的獨特性

然而萬上遴的作品之所以會被保留下來是因為他模仿了倪瓚的作品其相似

的程度極高只有少數的地方有稍微修改而丹托認為那些出自畫家想法的筆觸

才是價值之所在根據研究顯示萬上遴並非清代特別著名的畫家而當年萬上

遴會師從倪瓚可能與時代學習風氣取向有關

模仿的目的不是要欺騙任何人也不是要挑戰原作的價值模仿來自於自然

而然是與生俱來的天性對於那些超出模仿範圍的意識產物才是創意所在

(BBB 117-118)既然模仿是人的自然天性對於西方畫家而言追求的是那一瞬

間從模仿中脫離的靈感奔放但對中國畫家而言欲模仿的並非畫作的技巧風格

或想要尋找自我風格的靈感真正模仿的是被模仿者的道德層次

111 We must not suppose that genuineness connotes authenticity at least in the sense in which imitation

connotes in authenticity(BBB 117)

88

在模仿倪瓚的過程中仿效者正在製造一個道德典範(stand)創造他生

命的一種敘事成功地接替高尚簡單來說一個受『倪瓚影響的人』

就如同聖保羅的人生『受到耶穌的影響』一樣(BBB 120)112

由此可看出丹托對中國畫的研究有別於傳統西方藝術史形式上的詮釋更關注

與好奇的是精神層面的探究外在的相似性來自匠師的手藝但中國文人真正想

要模仿的是內在的精神之物丹托將中西方藝術對於模仿的概念分成兩種意義

一種為來自傳統西方藝術對模仿現實之物技藝上的學習另一種則是古典中國繪

畫對於臨摹前輩畫家作為學習典範的模仿他更進一步闡述「模仿不可能是外

在的不可區分性更確切地說作品一定從相同的內容物流溢出來以倪瓚的風

格作畫使之成為一種精神訓練的方式」(BBB 119)113文人畫家透過前輩的藝

術提升自我的道德涵養對西方學者而言彷彿另一種不可思議的世界觀丹托對

此沒有作過多優劣的評斷因為在丹托自己的世界觀中藝術沒有優劣等級沒

有好壞之分包容不熟悉的藝術觀才能拆卸藝術的藩籬讓不同的觀點激盪多元

的後現代世界

回到德希達的「無物」概念丹托發現中國藝術與「無物」有著很大的區別

此差異來自於文本與精神世界的疊合

在傳統的中國藝術中真實體現不同於「無物(hors-texte)」的方式進入

了藝術也進入另一個可以選擇的世界其本質是由紙絹及墨所構成

沿著真實世界的輪廓被創造出來是一個能讓人從肯定與恐懼及個人

政治與身體上的摧殘中解放的美學庇護所這意旨互文性產生一個能進

入和平與美反射性的隱喻空間也是一種逃離而進入圖像文本的隱逸形

式(MQ 470)114

112 In imitating Ni Tsan one was making a moral stand creating a narrative for onersquos life filling the

shoes of greatness To say simply that one was ldquoinfluenced by Ni Tsanrdquo thus would be like reading in a

life of Saint Paul that he was ldquoinfluenced by Jesus Christrdquo (BBB 120) 113 The imitation cannot be outward indiscernibility rather the work must flow forth from the same

internal resources and painting in the style of Ni Tsan in consequence becomes a form of spiritual exercise(BBB 119) 114參見 Arthur C Danto ldquoMing and Qing Paintingsrdquo The Nation October 23 1989 470There really

appears in traditional Chinese art very little by way of hors-texte It is as though entering the work of

89

從觀察中國繪畫的臨摹作品中發現原作與複製品之間存在了精神上的疊加關係

再次由互文性解釋臨摹文本中有原作痕跡的存在對於臨摹者而言畫作的主題

已非畫作所欲傳達的介質臨摹者真正關心的是能否藉由作畫的訓練得到像原作

者般聖潔的道德素養在丹托的研究中看見了中國藝術家對於倪瓚的推崇作

為精神領袖的模仿猶如對神的敬畏學者張冰對此有不同的看法

丹托認為中國畫家在模仿過程中進行的是精神訓練的這一觀點是有道

理的但是由於與中國文化的隔膜使他意識到了中國畫家的臨摹

不同於西方藝術觀念中的模仿並不是臨摹者對被臨摹者亦步亦趨的效

仿而是對臨摹者精神層面的揣摩卻無法再進一步地指出這種臨摹

所揣摩的人生境界是道家意識是中國士大夫精神的典型表徵之一」(張

冰 2012202)115

宋代文人畫所追求的人格意境來自道家的思想臨摹古畫的同時也是在提升畫

家自我道德對於心靈層面的成長是有幫助的丹托雖然無法明確指出文人畫家

臨摹的動機來自道家思想但卻給出「互文性」在畫作中的功能使中國繪畫的

討論多了一層西方哲學的思想空間

四 複驗中國西歐藝術史模型

丹托對歷史有一套自己的哲學性用語其討論歷史時時常使用「形狀(shape)」

一詞當歷史被看作一個待檢視的結構體時立體維度的討論才能展開非線性

關係的歷史研究也是丹托給予藝術世界(Art World)的重要方法過去傳統的歷史

研究中往往將「過去」看成「現在」的因種什麼因得甚麼果這種因果關係

的存在是造成歷史線性化的主因然而丹托認為很多時候歷史的原因跟結果

art one entered an alternative world whose substance was paper silk and ink created alongside the real

world an aesthetic refuge from certainties and terrors and disaster personal political or physical This meant that intertextuality yielded an almost metaphorical reflex into a space of peace and beauty an

escape into pictorial texts as a form of reclusion 115張冰《丹托的藝術終結觀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2頁 202

90

來自更錯綜複雜的因素丹托舉例莫內從沒想過自己的筆觸會成為抽象表現主義

的影響因子而波洛克對畫面筆觸流動性的執著開啟了現代主義敘事語言(BBB

122)丹托更具體將歷史模型的再現(representation)與其影響力(influence)分成三階

段進行討論文藝復興啟蒙時期及現代主義

在西歐歷史上有三個極具差異的敘事性(narrationl)時機因為這些時間

點上的「現在(present)」都分別受到非常不同的「過去」所影響(BBB 127)

這三段重要的歷史斷點正驗證了影響力與再現性的問題首先是「文藝復興」

丹托認為文藝復興是一個關於「重建」的敘事系統整體而言是從擁有失去到

重新尋獲的過程到底為什麼會「失去」又怎麼「重新取得」這可能關乎於基

督教的問題從野蠻性回到人性然而丹托從檢視歷史的形狀出發認為文藝

復興其實蘊含一段歷史的終結觀「我不是很能確定在歷史理論家的腦海裡

有沒有一種敘事性不是以衰退當作結尾敘事本身當然進入了尾聲一旦升起

我們就不可能再次墜落因此其中表達的重要訊息是歷史本身已經結束而

我們進入了一個學院(academies)的年代」(BBB 127)116文藝復興始於對現在的

不滿希望藉由過去羅馬時代榮景找到時代真正的歸屬因此再現的是一個具有

影響力的「過去」而重新啟動這個過去敘事系統才能真正返回人性進入學術

的時代第二個敘事性時機是「啟蒙時期」丹托認為這段時期塑造了維多利亞

式的人類學邏輯樣貌是一個康德式超越論人類的啟蒙就是為了要超越過去(那

個被神統治的時代)這種成長與階段性進步史觀「再現」了科學理性對於過

去重新檢視又再一次被丹托認為具有歷史終結的意義最後是丹托最關心的

「現代主義」時期在現代世界任何時間點都有可能變成影響因子也沒有空

間上的限制當決定再現時也同時影響了他者已經不會再有單因子的純粹影

響當停止任何形式的再現時就是現代主義的來臨

116 I am not certain that such a narrative would have insinuated itself in the minds of historical theorists

were it not for the concept of the Fall The narrative itself of course had come to an end once risen

we are never to fall again So in an important sense history itself was over and we thus passed into an

age of academies(BBB 127)

91

從瓦薩利時代以來要在西方從事藝術必須決定某種被過去影響的方式

來內化成己身的敘事樣態中西方藝術家的差異將會成為活生生具影

響力的敘事樣態及模型而現代主義對中西方一視同仁是對歷史的

敘事脈絡截斷與瓦解並重新建構對歷史的連結(BBB 122)117

丹托在此將西方歷史所遇現代性漩渦挪移至中國藝術討論有其論述的特殊

性118丹托是一個實驗者在 1964 年發表〈藝術世界〉一文後便搜集各地不

同國家的藝術來驗證藝術終結的事實因此引發丹托好奇的是現代主義對於中

國藝術模型產生型變的原因「在我通過 Ellsworth Collection 的展覽廳時中國

藝術給我的第一印象竟是如此得現代(modern)好像『現代』變成一種切斷歷史

脈絡的風格一般」(BBB 126)119為什麼對丹托而言中國水墨畫看起來很「現代」

從基礎的認知經驗可以發現當人遇見陌生之物無法分類時很自然會將其歸納

進舊有的基模之中也就是將水墨畫納入西方藝術史脈絡而顯然丹托在不經意

下認為中國水墨畫最貼近的西方藝術為「現代主義」時期丹托也察覺自己這樣

的認知不見得妥當因為這會跟現代主義一樣切斷任何的歷史文化脈絡「現代

性最根本或歷史的問題在我看來是對於解釋什麼是再現時鮮少將其他民族

的文化作為參考這些藝術家通常只在意自己的文化」(BBB 128)120

丹托藉由觀看中西方不同的藝術發展「形貌(shape)」來闡釋不同系統間的異

質化程度雖然丹托本質上認為組成藝術本質的元素不會因為文化的差異改變其

演變的趨勢而中西方藝術史發展最終邁向殊途同歸的結果mdash也就是藝術的終結

但路徑上還是有很大的差異丹托認為中國很清楚自己的藝術內在價值及本質

117 Since Vasari to be an artist in the West has been to have internalized a narrative which determines

the way we can be influenced by the past The difference between Western and Chinese artists will then

be a difference in lived narratives and modes of available influence Modernism alike China and the West meant the dismantling of these narratives and reconstitution of our relationship to the past(BBB

122) 118對於現代主義如何影響並剝奪西歐歷史的敘事性統可以參考本論文第四章有關於現代主義的

論述 119 My own first impression in walking through Ellsworth Collection was that in some mysterious way

Chinese art has begun to look modern as if ldquomodernrdquo were a style of historical dismissal(解雇) (BBB

126) 120 The historical problem or central question of modernity in my view is What happened to account

for the representation by these artists of their own past as less relevant for them than the imagined past

of other cultures (BBB 128)

92

這種變動對中國藝術來說而言非來自內在或進步的動能這不是對歷

史悠久的世界藝術所做的批判(事實上中國藝術非常清楚地認識自己在

藝術歷史上的位置)(MQ 471)121

不同於西歐藝術有一股內在的力量驅動使前進形成進步發展的史觀中國在勾

勒自己藝術的「形貌」時有意識地給予自己歷史定位這兩者的目的與動機完

全不同有時候西方藝術史家會粗鄙地將中國的系統納入西方的分類中是違背

丹托對待後歷史世界的態度丹托也在研究萬上遴的作品案例時深刻體會中西

方歷史結構發展上的差異丹托認為萬上遴自己也不會否定作為一個非著名的清

代畫家但其作品卻足以討論「互文性」在中國畫家作品中的作用丹托認為萬

上遴真正所繪的主題不是遊子遊歷的景致而是作品中倪瓚的影子事實上在

中國的系統中模仿前輩畫家是常態而因此得到名譽是能實現的模範(model)

對中國畫家有其重要性沒有前人的古法風格後人就無所遵循當第一個筆觸

被創造時彷彿所有的藝術都必須跟著走這也是丹托認為中西方在歷史演進上

很大的差異「對於西方畫家而言這絲毫不是一個可行的選擇他們會必然地

將自己視為以推動歷史前進與改革作為使命的人」(MQ 471)122中西方對於藝術

成就的定義自古以來就因為文化差異有截然不同的發展丹托希望藉由分析哲學

的研究方法從兩個不同的歷史樣本中找出共同的哲學議題一方面重複檢驗在

文化尚未頻繁交流的年代中西歷史模型發展的規律性是否同步另一方面給

予西方讀者除了觀看英譯的中國藝術史料也能從哲學的議題上去思考歷史問題

然而現代主義是一體兩面在現代性強勢入侵下對於遭遇殖民影響的地區在

文化與歷史上有其正面及負面影響下一小節將聚焦於藝術的現代性層面對中國

藝術發展的型變

121 The changes such as they are are not internal or progressive changes This is not meant in any

sense as a criticism of one of the great traditions of world art(one in which those who participated were

exquisitely conscious of the history to which their work belonged) (MQ 471) 122 Nothing remotely these options would have been available to the Western painter who inevitably

must see himself situated in a history it is his fulfillment to drive forward and revolutionize(MQ 471)

93

五 文化認同的磨合與多重攪動

現代主義不只一次被丹托視為敘事結構斷裂的始作俑者「現代主義挑起對

傳統的質疑藝術從此不再覺得自己歸屬於任何脈絡」(BBB 123-124)123也因

此丹托不免好奇經歷西方現代性洗禮的中國藝術在切斷歷史脈絡後會不會走

向藝術終結又或者呈現另一種更多元的樣貌1840 年鴉片戰爭之後由於外

敵入侵中國社會的獨立發展歷程被迫中斷從此進入半殖民半封建社會開始

了中國現代化進程此社會型態的變化造成了文化上巨大的變革以儒道思

想為核心的文化型態逐漸被西方強勢文化所入侵從而形成一種不完全西式不

完全儒道思想的混濁狀態此影響文化的組成結構藝術也無法超脫於外(張

冰 2012204)究竟現代性對中國社會所造成的影響能不能類比於藝術中的變革

對中國傳統藝術來說可能是場災難又或許是另一種藝術萌芽的觸發點

這些繪畫與它們自己的傳統是斷裂的僅僅是因為西方的再現語彙之入

侵給了每一位中國藝術家一種新的創作選擇方式這是第一次中國藝

術家真正地按照某種藝術的自我意識作畫(ER 182)124

當西方繪畫作為一種強勢文化進入中國之後就為中國繪畫的發展提供另外的可

能性從而引起藝術家對繪畫本身的問題進行反思基於此丹托認為儘管西

方人在策略上類似現代性狂傲又自大的上位者態度對於中國政治來說是侵略者

但從藝術的角度來說他們卻是解放者提供給中國藝術家變革傳統的選擇方式

當中國對藝術的信念與價值傳統遇上西歐作為強勢文化的入侵時便會在無形中

被吞噬與取代在丹托認為這種取代意味著一種藝術的終結與另一種藝術的

開啟「西方思想在 19 世紀成為洪水猛獸與吸取新再現策略的過程中纏鬥並

123 Modernism came about when the entire tradition was called into question by artists who no longer

felt themselves to belong to it (BBB 123-124) 124 Danto Later Chinese Painting Encounter and Reflection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1997

182Surface similarities notwithstanding these paintings are discontinuous with their own tradition

simply because the infusion of Western representational vocabularies gave every Chinese artist a vision

of an alternative way of working so that for the first time really the Chinese painter painted in the

light of a certain artistic self-consciousness

94

打開了中國藝術的靈魂之窗」(MQ 472)125丹托舉出他所知的三位中國藝術家

分別為高其佩任熊及義大利裔中國宮廷畫家郎世寧作為中國藝術受西方思想轉

變的濫觴

首先1715年當義大利裔的天主教耶穌會傳教士郎世寧(Giuseppe Castiglione

1688-1766)向清代宮廷引進西方透視法時中國第一次看見除了散點透視還有其

他處理畫面空間的方法而且更為科學當時有些人認為如果單點透視法能夠更

早引進中國會更好但最終宮廷畫家還是沒有放棄傳統畫法「雖然他們不曾擁

有過而且在知道什麼是真正科學的透視法的情況下中國依然不接納使用也

許他們認為如果接納西方透視法將完全改變中國傳統的風格樣式畢竟這樣就

沒有空間使用中國偏好的移動視點透視法」(MQ 472)126要動搖傳統非一朝一夕

朗世寧提供了中國一個外來的方法開啟眼見但最終決定是否要接納新的技法

須由中國選擇同理對郎世寧而言中國的傳統技法也是一種選擇而丹托認

為這份「選擇」是藝術產生良性變化或終結的契機接著丹托以清代末年畫家

任熊(1823-1857)為例從任熊的自畫像中可以看出其受西方人體解剖科學的影響

畫面中人的頭部及肩胛比起傳統立體許多也精確描繪出五官的立體結構但在

衣服紋理的描寫上還是以中國傳統的勾勒法繪出皺摺層次顯然畫家出自於「選

擇」意願讓畫面中按不同比例分布中西畫法而這樣的技巧在現今中國畫界已發

展成一種特殊的工筆畫風最後令丹托大開眼界的是清代畫家高其佩

(1660-1734)的「指畫」對此丹托無法舉證其受西方思想或技術影響只能讚嘆

中國繪畫有其技法上的突破及多樣性

125 Western ideas become a flood in the nineteenth century and the struggle to assimilate the new

strategies of representation opened a window into Chinese artistic soul (MQ 472) 126 Nevertheless they had not and the Chinese now knowing what true perspective was still did not

use it Perhaps they would have had to change motifs completely in order to exploit it there being after

all no room for linear perspective in the wildly imagined landscape they favored(MQ 472)

95

圖 3 任熊(清)〔自畫像〕

紙本設色1775 x 788 cm

北京北京故宮博物院

圖 4 郎世寧(清)〔八駿圖〕絹

本設色1393 x 802 cm台北

國立故宮博物院

圖 5 高其佩(清)〔高岡獨立圖

軸〕紙本設色709 x 383 cm

北京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整個中國的生活及文化都被西方策略全面改造而且是劇烈地且持續至今

(181)127」丹托藝術哲學中偶而會有歐洲中心主義情節之浮現卻可從終結論的

去中心概念看出其解構的傾向二十世紀哲學主要抨擊與解構歐洲中心論使人

更加確定世界正朝向一股多元化的脈絡前進任何文化都有其存在的合理性文

化之間沒有優劣貴賤之分每一個文化都有其獨有的特色與價值然而此一主

張從文化弱勢的一方來看表面的平等無法掩蓋制定文化理論者的優越地位丹

托的理論正迴避了此種立場在丹托的藝術世界中藝術存在著多種的可能性

形成區域性的地方文化系統因此後歷史時代對於藝術本質的而言單一民族和

文化所發展的藝術都是不完善的中國學者張冰解讀丹托觀看中國藝術的態度

此處不宜把丹托的這種看法簡單地理解為一種大文化沙文主義和歐洲中

心主義因為他即認為西方文化的侵入為中國藝術提供了發展新可能

同時也認為非洲的面具給西方的藝術家提供了革新西方傳統藝術使其

127 The entirety of Chinese life and culture was to be transformed radically by the incursion into it of

Western practices in a process that continues to this day(ER 181)

96

重新煥發青春氣息的可能所以從這個角度來說丹托更強調的是各民

族文化間的交流互補以及藝術自身發展的可能性(張冰 2012206)

當強勢文化入侵位居文化弱勢的一方不免開始對自身文化產生懷疑畫家若認

定自己國家的文化歷史「落後」於其他國家時很可能主動接納優勢文化提升

己身地位從清朝郎世寧到任熊的轉變中可以發現郎世寧接觸中國時是清朝

康熙盛世千年以來豐厚的中國藝術傳統是當時的優勢文化因此就算將西方畫

法引進宮廷畫家仍然不為所動堅持正統的傳統筆墨及移動透視然而在任

熊的年代清朝已大不如前再加上西方外強入侵中國內部腐敗畫家可能因

此被強勢文化所吸引並改變畫風丹托則將上述中西文化磨合後的興衰消長

理解為藝術終結可以從兩方面提出質疑第一丹托雖極力倡導多元文化及平等

包容卻無法避免文化的優劣性存於現實社會中站在文化理論制定者的優越位

置很難從傳統文化需被保存的角度建構藝術世界第二中國藝術發展的巨變

或終結非全面性也非自願性中國藝術在清朝末年處於被動接受的一方不管

是社會政治及經濟都產生巨大變革而丹托觀看的作品樣本數不足的情況下

很容易產生片面的推斷與結論因此本文研究丹托理論牽扯西歐藝術中心以外

的異族藝術時需特別審慎並多重檢驗其有效性

六結語

本文從丹托對中國藝術的研究動機與寫作模態出發發現丹托處理東方題材

的手法不同於西方後殖民理論所討論「東方主義者」第三節論「互文性」在

中國藝術中的作用可以明顯感受丹托滲入作品內部觀察的細緻程度察覺中國與

西方藝術家對於「模仿」在文化信仰上的差異是許多西方學者所無法給出的論

點而東方主義的概念來自薩伊德(Edward W Said)論東方淪為西方學術論述

中的想像物在缺乏實證的情況下扭曲壓縮並提出歐洲自我檢驗的方法以

本地異國情調無系統有系統啟蒙被啟蒙等方式區別我們(us)與他們

(them)中的差異並加以學術化典範化規範化成為有效的論述對比於西方

的東方主義者丹托則採科學實證的方法盡可能將它者當作研究樣本觀察並

進入文本的內部仔細審視

97

本文第四節提出複驗西方與中國藝術史模型的議題是對丹托藝術終結理論

一直以來以西歐藝術史當作模板研究所給出的反思可以從兩方面提出質疑其

一為地域中心主義的局限丹托雖試圖將藝術終結論導向多元文化論語境但身

為美國當代重要藝術批評的代表學者很難說服在歐美地區以外的讀者其思想

沒有參雜美國或歐洲本位其二丹托承認文化差異但卻無法擺脫藝術本質論

的思想丹托美學很重要的環節是哲學家的介入藝術世界不再只有藝術史家的

詮釋哲學家在藝術世界中形成理論給出藝術辨識系統的操作模型使藝術成

為被研究的「樣本」透過分析詰問及歸納給出多樣的藝術認識方法也因此

丹托在蒐集樣本的同時必須增加其廣度希望將他所創造的終結理論成為普世的

通則受維根斯坦「語言遊戲論」的影響丹托是本質論者對於藝術本質有其

普遍原則的堅持不管藝術史所在地的文化根基為何一旦歷史的條件吻合拋

出布瑞洛盒的哲學震撼彈時歷史就因此瓦解然而本研究希望能夠從他者(中

文世界)的角度給予藝術終結論不同的反思雖然丹托堅信藝術的本質不會因為

地理上的區別有所改變但很顯然地當遇到藝術創作者本身文化的信仰因素時

不得不承認藝術終結論因中西方差異而影響其有效性事實上藝術終結是一種

行動是對西歐藝術史的歷史哲學的反思但華人世界普遍保有文化及技藝保存

的概念除非西方現代性思想深化中國文化內部否則大部分的中國藝術家還是

希望在傳統與創新之間取得平衡

對於同樣都是中文世界的讀者而言長期以來被動接受西方藝術理論的同時

應持有一份對理論懷抱質疑態度的批判精神第五節強調遭理論制定者強勢分類

並主宰位居文化弱勢的一方往往失去其在理論中心的發言權但相較於殖民統

治時期二十一世紀的今天受後現代後殖民的全球化思潮啟迪對西方理論

的探究更應擁有主動發言的權益

雖然丹托終結論的影響範圍不及丹托原先預設的廣大成為世界藝術的一種

全面性的行動與態度但丹托一再強調的後歷史世界觀是多元且複雜的徵候而

單一的民族和文化所發展成的藝術都是不完善的觀看現今的世界市場經濟所

帶來的全球化造成文化政治及各民族間的交流頻繁從單一的西歐藝術史觀擴

充至各種族及歷史所包含的藝術關係因此任何藝術評論者都不能再霸道地認為

僅僅只有一種藝術的可能性而其他類別的藝術都是有缺陷的落後的

98

第六章 結論

摘要的文字會因為相似性而聚集在一起隨著議題的產生後串接形成章節

並發展出章節的小結論論文的問題意識不會是命題也不是主張因此研究發現

是從文本歸納而來而非回答已知的論點隨著議題演化出的發現如下

由事件回答藝術終結的歷史問題

從丹托處理「藝術終結的理由」問題的操作模態可以發現每一個理論者或

歷史學者都是構成問題性的關鍵因子a 丹托舉里格爾裝飾藝術史藉以質疑

物質演化的風格問題提出批判進步史觀的單線性發展並點出唯物的進步史觀

問題性b 黑格爾在「藝術終結」的問題性上扮演揭開「詮釋學」問題的角色

來回答「繪畫自我意識及哲學化」的問題c 葛林伯格在藝術終結論的議程上

扮演前階段書寫者的角色以藝術本質論的問題鞏固進步史觀必然終結的結果

d 丹托以佛萊的理論作為中介以釐清藝術史終結與藝術家之間的關係可以

見得藝術終結的問題性並非從丹托自身邏輯發展形成丹托面對問題的處理時

常將理論者當作問題討論的中介強調藝術終結的命題散落在異質的領域也因

此藝術終結論沒有一個固定的理論模態因為透過古今中外的歷史網絡跨界

與異質的領域將給予藝術終結在不同立場下的不同解答是一種開法性的行動與

過程

從第二章的結論中可以延伸討論「丹托文體風格的特殊性」在本論文第二

章討論丹托有關於藝術終結的歷史問題上發現丹托是由「事件」當作介質回答

歷史的問題在此事件可以是理論家提出的理論具體的藝術史事件或美學

知識也就是說丹托在面對問題時常將這些事件所形成的知識當作問題的中

介而當大量事件呈現在文本中時就會構成文體的繁多樣貌可以說丹托美

學除了繼承分析哲學的分析性語言傳統外還雜揉了歐陸哲學綿密的文體特性

將兩種完全不同的脈絡的美學場域碰撞在一起形成丹托自己一套分析美學的風

法國學者吉姆內茲(Marc Jimenez)曾說「藝術場域中丹托與古德曼促成歐洲

理論與美國藝術理論的對話」128英美分析哲學與歐陸哲學一直是美學場域主要

128 Jimenez Marc La Critique Crise De Lart Ou Consensus Culturel Collection DestheTique

Paris Klincksieck 1995 p 120

99

的兩大區塊能夠促成美國與歐陸之間的對話亞瑟丹托是重要的橋樑之一

英美分析聚落從維根斯坦的「邏輯的經驗主義」(logical positivism)和「語言遊戲」

(language games)延展出的藝術哲學形態歐美之間的異同點也是整個二十世紀

的主要訴求攻擊藝術概念(此藝術概念以美感為本體)擴大論及自十七世紀經

驗論和理性主義以來的方法論的分歧二十世紀歐陸哲學包括了現象學存在主

義解釋學結構主義後結構主義後現代主義解構主義法國女性主義

以及批判理論如法蘭克福學派心理分析尼采絕大部分的馬克思主義與馬克

思哲學流派阿多諾德勒茲傅柯(Michel Foucault1926-1984)尤為美學批判

場域的代表雖然丹托的終結論是奠基於黑格爾之上但其思想脈絡到後期則完

全顛覆黑格爾的藝術終結論走向藝術多元與繁多性發展此轉向證明丹托藝術

終結論在二十世紀的時代意圖

分析哲學在藝術領域方法學上的實驗

丹托文體的特性除了事件堆疊產生的繁多性外另一個重要的特性是「跨域」

在此丹托所跨的領域涵蓋邏輯學及數學本文第三章提共三種丹托使用的哲學

工具分別為「不等式」「非 Q 則 P」及「風格矩陣」作為本研究討論丹托

哲學實驗的依據以客體作為觀察藝術世界的濾鏡將跨領域跨時空背景的藝

術家理論家甚至邏輯學家放置在丹托創造的「藝術世界實驗平台」營造一

種多重視點交鋒的思想場域然而筆者也觀察到在如此繁複的跨界交織文獻處

理下竟然巧妙地避開對藝術家的媒材處理和美學態度原因何在

在科學的研究法中形成「公式」只是最後的結果真正展現理論的是「過

程」丹托承襲分析哲學的邏輯方法學在 1964 年獨創的〈藝術世界〉文中充

分展現「藝術辨識系統」的推理過程由於本文聚焦於丹托對「藝術歷史終結的

問題性」因此延續丹托對藝術世界的理論推論丹托處理「藝術史系統終結」

的問題也運用同樣的推理過程形成「終結論」

若我們進一步分析丹托處理藝術作品的方式可以發現雖然主要論述的領

域是「繪畫」但是丹托關注的是「繪畫終結」對整個藝術的問題以此類推

當丹托談及「布瑞洛盒」與「日常用品」「音樂」與「噪音」「舞蹈」與「運

動」「文學」與「一般寫作」之間的區別時都只是提供「不可分辨(indiscernible)」

理論支持的切入點

100

有鑑於此丹托強調的是科學性的藝術認識方式所以任何代表藝術家自身

對作品詮釋或敘事都違背分析哲學的客觀性語言價值筆者認為本研究有助於

分析哲學研究領域了解分析哲學介入藝術所產生的各種影響其中一種重要的影

響是認識主體由「主觀」轉向「客觀」理論家對藝術的批評與詮釋不再以藝

術家生平為論述的核心而是透過跨界的理論交雜逐漸勾勒出所欲討論對象的

形貌藉以達到認識的目的另一種影響則是如何利用分析哲學解決藝術問題

使用語言分析的工具去建構歷史語言的特徵分析的結果便是為了解決藝術歷史

的某些本質性問題而這是文獻學研究法所無法做到的

雖然丹托的實驗結果有他的優點也有缺點優點是能夠將複雜的概念用

清楚的邏輯語言表達但缺點就是過度簡化藝術世界的複雜度最終都沒辦法用

簡單的蘊含關係概括而論也因此丹托的解決方法乃利用邏輯系統中的「循環

論證」加以解套在循環論證的過程中充分展現文本之間的互文關係循環論證

的有效來自於虛無世界的假設丹托所要驗證的藝術定義本身就是一個超越的存

在因此沒有絕對的對與錯跨領域跨文化而不受時間與空間限制的討論

才是丹托想呈現的藝術終結觀也是丹托在藝術分析方法上重要的突破

藝術終結背後的政治態度

可以說丹托創造的本質理論或終結理論的潛在目的即是以否定的態度對

既有的系統作顛覆的作用以循環理論作為一種手段與方法讓長久堆積沉澱的

藝術知識得以攪動並依循虛無的假設理論重新檢視自身的藝術架構

丹托最常使用「瓦薩利」作為大敘事中心藩籬的代名詞但事實上文

藝復興時期「藝術家」的概念才漸漸形成而瓦薩利撰寫有關藝術家生平的著作

是歷史的產物真正被丹托視為應終結的對象是形塑歷史的過程中背後的政治

意圖(如官方敘述)丹托用歷史的「獨特性」與「無規律性」作為否定的依據

強調藝術的本質與歷史事件的本質一樣是獨特且沒有規律的這與放進百科全

書那種定義式的建構法互相違背

當代藝術除了認識論的轉向之外其次最重要的是致力於消弭藝術上的等級

之分而丹托思想啟發當代藝術史學者及藝術創作者能進一步思考當瓦薩利

及葛林伯格模式不再適用時藝術的未來將如何發展丹托藝術終結論給出的「非

線性」以及「多元主義」的態度並同時揭露潛藏在終結論重要的功能即去中

心反現代及包容它者

101

跨文化檢視藝術終結在中國的普遍性

本文對丹托藝術終結理論一直以來以西歐藝術史當作模板給出的反思可以

從兩方面提出質疑其一為地域中心主義的局限丹托雖試圖將藝術終結論導向

多元文化論語境但身為美國當代重要藝術批評的代表學者很難說服在歐美地

區以外的讀者其思想沒有參雜美國或歐洲本位其二丹托承認文化差異但

卻無法擺脫藝術本質論的思想丹托美學很重要的環節是哲學家的介入藝術世

界不再只有藝術史家的詮釋哲學家在藝術世界中形成理論給出藝術辨識系統

的操作模型使藝術成為被研究的「樣本」透過分析詰問及歸納給出多樣的

藝術認識方法

關於終結論提出後對「西歐藝術領域之外的影響性」之問題可以衍生成「文

化政治學的態度」及「在地化的反思」兩個子題進行討論

本論文認為在文化政治學的態度上丹托的藝術終結論除了闡釋藝術事

件結合的哲學性給了認識藝術世界新的方法之外其次最重要的是致力於消弭藝

術上的等級之分當代理論家除了對藝術作品提出自己的論點與看法外很重要

的是以理論當作思想的實際行動也就是背後往往有一個改變社會的目的動機或

意識形態這種思想多在受馬克思影響下的美學如阿多諾班雅明等法蘭克福

學派表現的最為明顯丹托雖然在他語言繁多與知識性強烈的書寫架構下卻也

產生對大敘事去中心等文化議題產生想法並發展成藝術終結理論

因此筆者認為除了從丹托的角度看待西歐藝術史也應該用第三方也就

是「在地化的反思」角度審視丹托等西方藝術理論家將思想傳播到世界引

發全球化思維的影響力的反思也可以從自身的文化反思藝術終結論的影響性

與局限雖然丹托堅信藝術的本質不會因為地理上的區別有所改變但很顯然地

當遇到藝術創作者本身文化的信仰因素時不得不承認藝術終結論因中西方差異

而影響其有效性事實上藝術終結是一種行動是對西歐藝術史的歷史哲學的

反思但華人世界普遍保有文化及技藝保存的概念除非西方現代性思想深化中

國文化內部否則大部分的中國藝術家還是希望在傳統與創新之間取得平衡

關於終結論後的思想啟示

「這個世上沒有任何藝術比其他藝術更真實也不存在任何非得如此的形式

所有的藝術都一樣沒有優劣尊卑之分」(AEA 34)丹托美學最可貴之處在於

他對藝術多元及包容的態度而他將這種堅持付諸實際將思想集結於藝術終結

102

論從探求藝術的本質中釋放並擴大藝術的定義從此藝術沒有崇高的地位也

讓藝術史家藝術評論家著手書寫置於藩籬外藝術的事蹟研究丹托的過程並不

預設已知的論點因為國外研究丹托的學者已將論點爬梳得很多元也很完整因

此選定丹托作為研究對象時時時刻刻都擔心無法提出更新穎的論點這種焦慮

在寫完第二章時得到了舒緩因為從文本出發「細讀」的研究方法可以任意從

文本中取樣在閱讀中引發對問題意識的聯想就不會擔心議題重複的問題問

題意識不是對研究的動機或提問更不是命題命題最大的問題是預設思想的範

圍而命題也是主張並在範圍內進行論證筆者傾向在文本中無目的的漫遊與

搜尋當細讀的過程中找到問題自身就會形成問題意識塑造一種未知的場域

而不是從已知去預設立場

何謂已知就如學者卡若歸納終結論至少存在三種意義「其一藝術已經

完成其規劃從而在技術上不再有可預期的突破其二藝術進入到了無進化的階

段其三藝術按照既定規劃進化而不會成為什麼別的東西」129如果從這三點

已知的論點預設立場成為命題就不會有跨域研究的可能雖然研究的過程中

時常因為無法自發性產生議題而苦惱每當產生淤塞混亂僵持的研究狀態時

就會想要脫離核心文本嘗試在丹托其他著作中尋找線索單一的客體優先法還

是會因研究對象的性質有所侷限跟文本本身的豐富性也有一定的關係但筆者

認為只有以文本出發做第一手資料的文本分析才有辦法讓想像力發揮並

產生異於丹托研究領域的實踐遺憾的是本文因為時間上的限制無法將丹托的

重要著作融會貫通並解釋其思想的轉變與理論推導的整體過程只能單就「藝

術終結」的議題推估丹托可能的思想發展途徑此外筆者無法在有限的時間內

將當時同樣提出藝術終結理論的貝爾丁(Hans Belting1935-)納入與丹托的比較

貝爾丁與丹托提出藝術終結的時間幾乎相同若能將兩者分析比對更能突顯丹

托終結觀的獨創風格而在技術層面上的限制筆者本身並無邏輯學或數學相關

背景因而在處理邏輯工具的研究法時無法理解透徹因此可能出現邏輯上的

瑕疵甚至無法避免錯誤此有待未來研究者指正與建議

雖然本研究有諸多不足及待檢討之處也沒有提出總結性歸納丹托藝術終結

論整體思想的研究發現但卻從跨領域的方向給出研究丹托的其他可能性如果

未來的研究者也想要繼續研究丹托相關理論便可以從文中提到關於邏輯學文

化研究及反思的角度各自獨立研究丹托思想的其他面向筆者認為加入「反藝術

129 Noeumll Carroll Review in History and Theory Vol27 No3 1988

103

史學科的研究法」及「發展新的藝術評論工具」等丹托藝術史哲學研究法有助

於了解丹托在跨領域的思想上的成就丹托是一位使用了哲學分析工具的本質主

義者在其藝術終結論的思想萌芽階段不斷追問一件藝術品與一件日常物之間

的差異是什麼如果不將分析哲學當作思想派別130而是一種作為哲學工具的方

法學而目的就是為了發展出一種哲學那丹托在分析美學領域是一位成功的先

行者正如丹托晚期回顧自己的研究也發現

我的研究工作的結構基本就是分析哲學的結構我出版於 1964 年的專書

《歷史的分析哲學》的概念改變了我一些思考的方法譬如在該書中

我透過分析一種真理條件認定歷史事件的意義對於生活於其中的那些人

們是不可見的這是我用來分析藝術品概念一種外在論(Externalist)的觀

點mdash這意味著使某一外在的物品成為藝術品131

在丹托的世界觀中藝術作品的問題同樣不能借助於外觀得到回答而應該

到藝術的內在領域去尋找答案而藝術則是由藝術理論和藝術史知識組成的一個

「世界」即由上述兩個系統組成的知識整體

130 在劉悅笛〈與亞瑟丹托對話錄〉中丹托表明在分析哲學的旗號下卻囊括了太過豐富的哲

學流派哲學門類甚至是相衝突的哲學思想幾乎難以將之統合在一起甚至有論者認為根就不

存在「作為整體」的分析哲學丹托認為「嚴格來說分析哲學並不是一種哲學而是能夠用

於解決哲學問題的一套工具我認為如果沒有哲學問題那麼這些工具便沒有用處比如在我

的《歷史的分析哲學》一書中我便使用了這種工具去建構歷史語言顯著而特定的特徵其結果

就是為了去解決歷史知識的某些本質性的問題」(劉悅笛 2009 412) 131 Arthur C Danto The Abuse of Beauty Aesthetics and the Concept of Art Chicago and La Salle

Open Court 2003 p xvii

104

略語

AEAAfter the End of Art

AWArtworld

BBBBeyond the Brillo Box

EREncounter and the reflection

TCThe Transfiguration of the Commonplace

MQMing and Qing Paintings

WAIWhat Art Is

105

附錄

表 3 台灣地區專書及論文

中文譯本

2004 亞瑟丹托(Arthur C Danto)著林雅琪鄭慧雯譯《在藝術終

結之後當代藝術與歷史藩籬》台北麥田出版

2008 亞瑟丹托(Arthur C Danto)著鄧伯宸譯《美的濫用》新北

立緒出版

中文專書

2002 陳瑞文著《美學革命與當代徵候評述》台北北市美術館第

15 章〈實用主義美學與分析美學的矛盾〉

中文期刊論文

2011 廖怡琪著〈藝術終結的寓言--丹托《在藝術終結之後當代藝術與

歷史藩籬》與黑格爾《美學》的關聯性〉收於《藝術觀點》45 期

頁 119-121

2009 葉芷秀著〈丹托[Arthur C Danto]的表象與實在之辯--從語言哲學與

歷史哲學開展的藝術史觀〉收於《藝術觀點》38 期

2008 趙世琛著〈「自由」與「淡」臺灣三個藝術範例之審視--以德勒

茲「圖表」概念論丹托[Arthur C Danto]「後歷史藝術」之轉換〉

收於《藝術觀點》36 期頁 8-17

2006 蕭振邦著〈解讀《藝術終結之後》-評論丹托的美學論述〉收於

《美術學報》創刊號頁 111-135

2002 陳瑞文著〈分析哲學的藝術理論以但托的藝術詮釋為例〉收於

《藝術觀點》15 期 7 月刊頁 80-85

碩博論文

2008 黃瀞瑩著《哲學預設的問題性-丹托藝術終結論研究》高雄師範

大學美術學系

106

表 4 中國地區專書及論文

中文譯本

2001 亞瑟丹托(Arthur C Danto)著歐陽英譯《藝術的終結》南京

江蘇人民出版社

2004 漢斯貝爾丁(Hans Belting)等著常寧生譯《藝術史的終結》

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2007 亞瑟丹托(Arthur C Danto)著王春辰譯《美的濫用美學與藝

術的概念》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

2007 亞瑟丹托(Arthur C Danto)著周建漳譯《敘述與認識》上海

上海譯文出版社

中文專書

2012 張冰著《丹托的藝術終結觀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2013 梁光耀著《藝術終結者論丹托的藝術哲學》臺北五南

1986 薛華著《黑格爾與藝術難題mdashmdash段問題史》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

版社1986 年版

中文期刊論文

1996 劉方著〈藝術的淪落〉收於《自貢師專學報(綜合版)1996 年第 2 期

1999 朱國華著〈藝術終結後的藝術可能〉收於《文藝爭鳴》1999 年第 4

2002 劉悅笛著〈病樹前頭萬木春mdash評ldquo藝術終結論rdquo和ldquo藝術史終結論rdquo〉

收於《美術》2002 年第 10 期

2003 王來陽著〈藝術死亡與藝術重生〉收於《文藝評論》2003 年第 6

2004 林自棟著〈被哲學綁架了的藝術〉收於《藝術研究》2004 年13第 3

2004 刁傑著〈關於ldquo藝術終結rdquo的思考〉收於《太原理工大學學報(社會

科學版))》2004 年第 4 期

2004 李衍柱著〈藝術的黃昏與黎明〉收於《東方論壇》2004 年第 4 期

107

2004 周計武著〈現代性語境中的ldquo藝術的終結rdquo〉收於《文藝理論研究》

2004 年第 6 期

2004 曹桂生著〈現代主義後現代主義藝術的終結mdash對現代主義後現

代主義藝術進行一次系統梳理〉收於《美術》2004 年第 11 期

2005 吳豔宇著〈藝術生存還是毀滅〉收於《齊齊哈爾師範高等專科學

校學報》2005 年第 2 期

2005 彭鋒著〈藝術的皇帝新衣〉收於《裝飾》2005 年第 2 期

2005 劉譚明著〈數位化時代的文學藝術mdash對ldquo藝術終結rdquo論的思考rdquo〉收

於《中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5 年第 5 期

2005 張秀娟著〈後現代視野中的ldquo藝術終結說rdquo〉收於《社會科學》2005

年第 7 期

2006 劉悅笛著〈藝術終結之後mdash藝術的綿延之思〉南京南京出版社

2006 年版

2006 茂國著〈現代性視野中的ldquo藝術終結rdquo〉收於《江南大學學報(人文

社會科學版)》2006 年第 2 期

2006 周計武著《藝術的終結一亞瑟丹托的診斷》收於《學習與探索》

2006 年第 3 期

碩博論文

2005 周計武著《ldquo藝術終結rdquo的研究》南京大學

2008 何建良著《ldquo藝術終結論rdquo批判mdash以黑格爾到丹托》浙江大學人文學

108

參考書目

一 丹托的著作

(一) 中文譯本

亞瑟丹托(Arthur C Danto)著《藝術的終結(After the End of Art)》(歐陽英

譯)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01

亞瑟丹托(Arthur C Danto)著《在藝術終結之後當代藝術與歷史藩籬(After

the End of Art Contemporary Art and the Pale of History )》(林雅琪鄭慧雯

譯)台北麥田出版2004

亞瑟丹托(Arthur C Danto)著《美的濫用美學與藝術的概念(The Abuse of

Beauty Aesthetics and the Concept of Art)》(王春辰譯)南京江蘇人民出

版社2007

亞瑟丹托(Arthur C Danto)著《敘述與認識(Narration and Knowledge)》(周

建漳譯)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2007

亞瑟丹托(Arthur C Danto)著《美的濫用(The Abuse of Beauty)》(鄧伯宸譯)

新北立緒出版2008

(二) 外文著作

Danto AC G Horowitz and T Huhn The Wake of Art Criticism Philosophy and

the Ends of Taste Berlin G+B Arts International 1998

Danto Arthur C The Abuse of Beauty Aesthetics and the Concept of Art Chicago

Open Court 2003

--- After the End of Art Contemporary Art and the Pale of History New Jersey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1997

--- Andy Warhol New Haven Yale University Press 2009

109

--- Beyond the Brillo Box The Visual Arts in Post-Historical Perspective Los

Angeles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1992

--- The BodyBody Problem Selected Essays Los Angeles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1999

--- Connections to the World The Basic Concepts of Philosophy New York

HARPER AND ROW 1989

--- Embodied Meanings Critical Essays amp Aesthetic Meditations New York Farrar

Straus Giroux 1994

--- Encounters amp Reflections Art in the Historical Present Los Angeles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1997

--- Jean-Paul Sartre New York Viking Press 1975

--- The Madonna of the Future Essays in a Pluralistic Art World Los Angeles

Farrar Straus and Giroux 2000

--- Mysticism and Morality Oriental Thought and Moral Philosophy 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1987

--- Mysticism and Morality Oriental Thought and Moral Philosophy New York

Basic Books 1972

--- Narration and Knowledge Including the Integral Text of Analytical Philosophy of

History 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1985

--- Nietzsche as Philosopher New York Macmillan 1965

--- Nietzsche as Philosopher Expanded Edition 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2005

--- The Philosophical Disenfranchisement of Art 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1986

--- Philosophizing Art Selected Essays Los Angeles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1999

110

--- Playing with the Edge The Photographic Achievement of Robert Mapplethorpe

Los Angeles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1996

--- The State of the Art New York Prentice Hall Press 1987

--- The Transfiguration of the Commonplace A Philosophy of Art Mass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81

--- Unnatural Wonders Essays from the Gap between Art and Life New York Farrar

Straus and Giroux 2005

--- What Art Is New Haven Yale University Press 2013

二 丹托的文章

Danto Arthur C The Abuse of Beauty Daedalus 1314 (2002) 35-56

--- Analytical Philosophy Social Research 474 (1980) 612-34

--- An Answer or Two for Sparshott The Journal of Aesthetics and Art Criticism

351 (1976) 80-82

--- Art and the Text RES Anthropology and Aesthetics5 (1983) 5-13

--- Art Essence History and Beauty A Reply to Carrier a Response to Higgins

The Journal of Aesthetics and Art Criticism 543 (1996) 284-87

--- Art Evolution and the Consciousness of History The Journal of Aesthetics and

Art Criticism 443 (1986) 223-33

--- The Artworld The Journal of Philosophy 6119 (1964) 571-84

--- Basic Actions American Philosophical Quarterly 22 (1965) 141-48

--- Basic Actions and Basic Concepts The Review of Metaphysics 323 (1979)

471-85

111

--- Censorship and Subsidy in the Arts Bulletin of the American Academy of Arts

and Sciences 471 (1993) 25-41

--- Comment by Arthur C Danto Leonardo 192 (1986) 157-58

--- Commentary New Literary History 172 (1986) 275-79

--- Complex Events Philosophy and Phenomenological Research 301 (1969)

66-77

--- Concerning Mental Pictures The Journal of Philosophy 551 (1958) 12-20

--- Deep Interpretation The Journal of Philosophy 7811 (1981) 691-706

--- Depiction and Description Philosophy and Phenomenological Research 431

(1982) 1-19

--- A Dozen Years of Solitude Hilton Kramer Grand Street 53 (1986) 219-27

--- E H Gombrich Grand Street 22 (1983) 120-32

--- Embodied Meanings Isotypes and Aesthetical Ideas The Journal of Aesthetics

and Art Criticism 651 (2007) 121-29

--- The End of Art A Philosophical Defense History and Theory 374 (1998)

127-43

--- Ethical Theory and Mystical Experience A Response to Professors Proudfoot

and Wainwright The Journal of Religious Ethics 41 (1976) 37-46

--- From Aesthetics to Art Criticism and Back The Journal of Aesthetics and Art

Criticism 542 (1996) 105-15

--- From Philosophy to Art Criticism American Art 161 (2002) 14-17

--- A Future for Aesthetics The Journal of Aesthetics and Art Criticism 512 (1993)

271-77

--- Gettysburg Grand Street 63 (1987) 98-116

112

--- Historical Language and Historical Reality The Review of Metaphysics 272

(1973) 219-59

--- In Memoriam Robert Denoon Cumming The Journal of Philosophy 10111

(2004) 607-08

--- Kalliphobia in Contemporary Art Art Journal 632 (2004) 25-35

--- A Logical Portrait of the Assassin Social Research 413 (1974) 426-38

--- Masterpieces and the Museum Grand Street 92 (1990) 108-27

--- Metonymy and Transition in Carriers Writing Journal of Aesthetic Education

324 (1998) 35-43

--- Mind as Feeling Form as Presence Langer as Philosopher The Journal of

Philosophy 8111 (1984) 641-47

--- Narrative and Style The Journal of Aesthetics and Art Criticism 493 (1991)

201-09

--- Narrative Sentences History and Theory 22 (1962) 146-79

--- Narratives of the End of Art Grand Street 83 (1989) 166-81

--- Nausea and Noesis Some Philosophical Problems for Sartre October 18 (1981)

3-19

--- A Note on Expressions of the Referring Sort Mind 67267 (1958) 404-07

--- On Explanations in History Philosophy of Science 231 (1956) 15-30

--- On Historical Questioning The Journal of Philosophy 513 (1954) 89-99

--- On Moral Codes and Modern War Social Research 451 (1978) 176-90

--- Outline of a Theory of Sentential States Social Research 514 (1984) 1001-17

--- The Paradigm Case Argument and the Free-Will Problem Ethics 692 (1959)

120-24

--- The Philosophical Disenfranchisement of Art Grand Street 43 (1985) 171-89

113

--- Philosophy andas Film andas If Philosophy October 23 (1982) 5-14

--- Philosophy asandof Literature Proceedings and Addresses of the American

Philosophical Association 581 (1984) 5-20

--- Philosophy asandof Literature Grand Street 33 (1984) 151-76

--- The Pigeon within Us All A Reply to Three Critics The Journal of Aesthetics

and Art Criticism 591 (2001) 39-44

--- The Problem of Other Periods The Journal of Philosophy 6319 (1966) 566-77

--- Remembering Andre Racz American Art 122 (1998) 58-65

--- Representational Properties and Mind-Body Identity The Review of

Metaphysics 263 (1973) 401-11

--- Role and Rule in Oriental Thought Some Metareflections on Dharma and Li

Philosophy East and West 222 (1972) 213-20

--- The Seat of the Soul Three Chairs Grand Street 64 (1987) 157-76

--- Seeing and Showing The Journal of Aesthetics and Art Criticism 591 (2001)

1-9

--- Session I Lecture amp Panel Discussion The Museum as Will-to-Power

Salmagundi139140 (2003) 99-111

--- Theology as a Hermeneutical Salvaging of History Commentary New Literary

History 172 (1986) 195-98

--- The Transfiguration of the Commonplace The Journal of Aesthetics and Art

Criticism 332 (1974) 139-48

--- Translation and Betrayal RES Anthropology and Aesthetics32 (1997) 61-63

Danto Arthur C et al In Memoriam James J Walsh The Journal of Philosophy

1005 (2003) 272

114

Danto Arthur C and Sidney Morgenbesser Character and Free Will The Journal

of Philosophy 5416 (1957) 493-505

Danto Arthur C and Shrin Neshat Shrin Neshat BOMB73 (2000) 60-67

Danto Arthur C and Florence Perronin Grand Article Le Corps Dans La

Philosophie Et Lart Citeacutes26 (2006) 129-44

Danto Arthur Coleman Ming and Qing Paintings 1989 469

三 研究丹托的相關文獻

(一) 外文著作

Carrier D Danto and His Critics Art History Historiography and after the End of

Art Conn Wesleyan University 1998

Haapala A J Levinson and V Rantala eds The End of Art and Beyond Essays

after Danto New Jersey Humanities Press 1997

Herwitz DA and M Kelly eds Action Art History Engagements with Arthur C

Danto 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2007

Rollins M eds Danto and His Critics Mass Wiley 2012

(二) 外文期刊論文

Ammerman Robert Mr Danto on Expressions of the Referring Sort Mind 68271

(1959) 401-03

Ankersmit F R Danto on Representation Identity and Indiscernibles History and

Theory 374 (1998) 44-70

--- Danto History and the Tragedy of Human Existence History and Theory 423

(2003) 291-304

115

Bacharach Sondra Can Art Really End The Journal of Aesthetics and Art

Criticism 601 (2002) 57-66

Brand Myles Danto on Basic Actions Noucircs 22 (1968) 187-90

Carrier David Danto and His Critics After the End of Art and Art History History

and Theory 374 (1998) 1-16

--- The Era of Post-Historical Art Leonardo 203 (1987) 269-72

--- Gombrich and Danto on Defining Art The Journal of Aesthetics and Art

Criticism 543 (1996) 279-81

--- a Thought Experiment for a Book to Be Called Failure in Twentieth-Century

Art] Reply to Arthur C Danto Richard Kuhns and James Elkins Journal

of Aesthetic Education 324 (1998) 51-59

--- Why Art History Has a History The Journal of Aesthetics and Art Criticism

513 (1993) 299-312

Carroll Noeumll Danto Style and Intention The Journal of Aesthetics and Art

Criticism 533 (1995) 251-57

--- The End of Art History and Theory 374 (1998) 17-29

Davis Whitney When Pictures Are Present Arthur Danto and the Historicity of the

Eye The Journal of Aesthetics and Art Criticism 591 (2001) 29-38

Doig James Conroy Danto on Knowledge The Review of Metaphysics 292 (1975)

307-21

Forsey Jane Philosophical Disenfranchisement in Dantos the End of Art The

Journal of Aesthetics and Art Criticism 594 (2001) 403-09

Goehr Lydia Afterwords An Introduction to Arthur Dantos Philosophies of History

and Art History and Theory 461 (2007) 1-28

Gur Golan The Spectre of the End Musical Avant-Gardism and the Philosophical

Turn International Review of the Aesthetics and Sociology of Music 422

(2011) 267-84

116

Hartt Julian N Reflections on Arthur Dantos Commentary New Literary History

172 (1986) 199-201

Herwitz Daniel The Journal of Aesthetics and Dantos Philosophical Criticism The

Journal of Aesthetics and Art Criticism 512 (1993) 261-70

Higgins Kathleen Marie Whatever Happened to Beauty A Response to Danto

The Journal of Aesthetics and Art Criticism 543 (1996) 281-84

Hilmer Brigitte Being Hegelian after Danto History and Theory 374 (1998)

71-86

Kelly Michael Essentialism and Historicism in Dantos Philosophy of Art History

and Theory 374 (1998) 30-43

Kelly Michael and Arthur C Danto Arthur C Danto BOMB72 (2000) 84-89

Kennick W E Theories of Art and the Artworld Comments The Journal of

Philosophy 6119 (1964) 585-87

Kudielka Robert According to What Art and the Philosophy of the End of Art

History and Theory 374 (1998) 87-101

Lesher James H Danto on Knowledge as a Relation Analysis 304 (1970) 132-34

McCullagh C B Narrative and Explanation in History Mind 78310 (1969)

256-61

Mitchell Jeff Danto Dewey and the Historical End of Art Transactions of the

Charles S Peirce Society 254 (1989) 469-501

Sartwell Crispin Aesthetic Dualism and the Transfiguration of the Commonplace

The Journal of Aesthetics and Art Criticism 464 (1988) 461-67

Seel Martin Art as Appearance Two Comments on Arthur C Dantos after the End

of Art History and Theory 374 (1998) 102-14

Shapiro Gary Deaths of Art David Carriers Metahistory of Artwriting

Leonardo 252 (1992) 189-95

117

Shirley Edward S Why the Problem of the External World Is a Pseudo-Problem

Santayana and Danto The Journal of Speculative Philosophy 44 (1990)

298-309

Sparshott F E Some Questions for Danto The Journal of Aesthetics and Art

Criticism 351 (1976) 79-80

Taylor Paul C Malcolms Conk and Dantos Colors or Four Logical Petitions

Concerning Race Beauty and Aesthetics The Journal of Aesthetics and Art

Criticism 571 (1999) 16-20

Tilghman B R Danto and the Ontology of Literature The Journal of Aesthetics

and Art Criticism 403 (1982) 293-99

Tormey Alan Transfiguring the Commonplace The Journal of Aesthetics and Art

Criticism 332 (1974) 213-15

Varet Gilbert Complexity and Ambiguity Some Observations on Professor Dantos

Complex Events Philosophy and Phenomenological Research 301 (1969)

78-83

Weberman David The Nonfixity of the Historical Past The Review of Metaphysics

504 (1997) 749-68

Weingartner Rudolph H Danto on History Philosophy and Phenomenological

Research 281 (1967) 100-13

Wertz S K The End of Art Revisited Journal of Aesthetic Education 464 (2012)

13-19

--- The National Endowment for the Arts and Its Opposition Dantos Argument for

Art for Our Sake Journal of Aesthetic Education 413 (2007) 111-17

Wilkins Burleigh T The Limits of Historical Knowledge Analysis 312 (1970)

58-62

(三) 中文著作

張 冰《丹托的藝術終結觀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2

118

梁光耀《藝術終結者論丹托的藝術哲學》臺北五南2013

(四) 中文期刊論文

陳瑞文〈分析哲學的藝術理論--以但托(Arthur Danto)的藝術詮釋為例〉《藝術

觀點》15 期2002 年頁 80-85

梁光耀〈丹托的藝術終結論〉《哲學與文化》37 卷 5 期總號 4322010 年

頁 173-189

梁光耀〈丹托的藝術定義〉《哲學與文化》40 卷 6 期總號 4692013 年頁

143-162

廖怡琪〈藝術終結的寓言--丹托《在藝術終結之後當代藝術與歷史藩籬》與

黑格爾《美學》的關聯性〉《藝術觀點》45 期2011 年頁 119-121

蕭振邦〈解讀《藝術終結之後》--評論 Danto 的〝美學〞論述〉《美術學報》

1 期2006 年頁 111-135

(五) 中文碩博論文

何建良《ldquo藝術終結論rdquo批判mdash以黑格爾到丹托》浙江浙江大學人文學院博

士論文2008

周計武《ldquo藝術終結rdquo的研究》南京南京大學2005

黃瀞瑩《哲學預設的問題性-丹托藝術終結論研究》高雄高雄師範大學美術

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2008

四 其他相關索引文獻

(一) 外文著作

Cohen Morris Raphael and Ernest Nagel An Introduction to Logic and Scientific

Method New York Harcourt Brace and Company 1934

Crimp Douglas and Louise Lawler On the Museums Ruins Cambridge Mass MIT

Press 1993

119

Greenberg Clement A New Installation at the Metropolitan Museum of Art and a

Review of the Exhibition Art in Progress The Collected Essays and Criticism

Vol 1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88

Greenberg Clement and John OBrian The Collected Essays and Criticism Vol 4

Vol 4 Chicago London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93

Haapala Arto Jerrold Levinson and Veikko Rantala The End of Art and Beyond

Essays after Danto Atlantic Highlands NJ Humanities Press 1997

Hegel Georg Wilhelm Friedrich Aesthetics Lectures on Fine Art Trans Knox T M

Oxford Clarendon Press 1975

Hegel Georg Wilhelm Friedrich and J Sibree The Philosophy of History New York

Willey Book Co 1944

Jimenez Marc La Critique Crise De Lart Ou Consensus Culturel Collection

DestheTique Paris Klincksieck 1995

Kant Immanuel Critique of Judgment Trans J H Bernard New York Hafner Pub

Co 1951

Kuhn Thomas S et al The Structure of Scientific Revolutions Taipei Yuan-Liou

Publishing Co Ltd 1997

Margolis Joseph The Eclipse and Recovery of Analytic Aesthetics Analytic

Aesthetics Ed Shusterman RichardOxford B Blackwell 1989 161--89

Podro Michael The Critical Historians of Art New Haven Yale University Press

1984

Riegl Alois Problems of Styles Foundations for a History of Ornament Trans Kain

Evelyn New Jersey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1992

Rollins Mark Danto and His Critics Chichester Oxford Malden Wiley-Blackwell

J Wiley amp Sons 2012

Stokes Adrian Art and Science A Study of Alberti Piero Della Francesca and

Giorgione New York Book Collectors Society 1949

Taylor Charles Philosophical Arguments Cambridge Mass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95

Winckelmann Johann Joachim Thoughts on the Imitation of Greek Works in

Painting and the Art of Sculpture Johann Joachim Winckelmann on Art

120

Architecture and Archaeology Trans Carter David New York Boydell and

Brewer 2013 31-56

Woumllfflin Heinrich Principles of Art History the Problem of the Development of Style

in Later Art New York Dover Publications

Woumllfflin Heinrich and Marie Donald Mackie Hottinger Principles of Art History

The Problem of the Development of Style in Later Art New York Dover

1950

(二) 中文著作

朱光潛《西方美學史》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2

朱 剛《二十世紀西方文藝文化批評理論》台北揚智文化2002

吳 風《藝術符號美學蘇珊朗格符號美學研究》北京北京廣播學院出版社

2002

洪漢鼎《當代分析哲學導論》台北五南2008

陳瑞文《美學革命與當代徵候評述》台北北市美術館2002

陳瑞文《阿多諾美學論雙重的作品政治》台北市五南2010

劉悅笛《分析美學史》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9

鄭勝華《製造藝術論古德曼的藝術哲學》台北政大出版社2013

(三) 外文期刊論文

Carroll Noeumll and David Carr Time Narrative and History History and Theory

273 (1988) 297

Hilmer Brigitte Being Hegelian after Danto History and Theory 374 (1998)

71-86

Roger Fry The French Post-Impressionists Vision and Design London Chatto amp

Windus 1937 156-59

Sparshott Francis Review Danto and His Critics by Mark Rollins The Journal of

Aesthetics and Art Criticism 524 (1994) 482-83

121

(四) 中文期刊論文

王 峰〈美學語法後期維特根斯坦的美學旨趣〉《中國人民大學學報》6 期

2013頁 115-122

  • 封面_論文
  • 碩士學位論文全文_F_修_內文pdf

IV

目錄

第一章 緒論 1

一 研究動機與目的 1

二 研究方法 5

三 文獻回顧 14

(一) 丹托相關研究 14

(二) 丹托思想養成及其著作 19

四 論文研究限制 25

第二章 丹托藝術進步歷史的終結理由 26

一 前言 26

二 線性的進步發展問題以里格爾的裝飾藝術史為例 27

三 繪畫的自我意識階段以其詮釋學的問題 29

四 葛林伯格的本質論對丹托進步史觀終結理由的功能 32

五 佛萊的批評對丹托進步史觀終結理由的功能 35

六 製造滌清屬性的歷史之問題 37

七 結語 40

第三章 丹托藝術史哲學分析工具與相關議題 42

一 前言 42

二 工具一藝術終結與繪畫終結不等式 43

三 工具二非 Q 則 P 47

四 工具三風格矩陣的問題 50

五 丹托的「本質論」成為藝術的必要條件 53

六 卡若論丹托理論循環論證的問題 57

七 結語 60

第四章 藝術終結去中心反現代與包容他者 63

一 前言 63

二 藝術史一道具有排他性的牆 63

三 戰後美術館性質的轉變 67

四 異族藝術與反中心論 71

五 普普藝術與深層社會結構 73

六 多元徵候之泛性別特徵與其限制 77

七 結語 79

第五章 反思丹托終結觀以中國藝術為例 81

V

一 前言 81

二 〈序〉中丹托書寫中國藝術動機與限制 82

三 論中國繪畫中的「互文性」 85

四 複驗中國西歐藝術史模型 89

五 文化認同的磨合與多重攪動 93

六 結語 96

第六章 結論 98

略語 104

附錄 105

參考書目 108

一 丹托的著作 108

(一) 中文譯本 108

(二) 外文著作 108

二 丹托的文章 110

三 研究丹托的相關文獻 114

(一) 外文著作 114

(二) 外文期刊論文 114

(三) 中文著作 117

(四) 中文期刊論文 118

(五) 中文碩博論文 118

四 其他相關索引文獻 118

(一) 外文著作 118

(二) 中文著作 120

(三) 外文期刊論文 120

(四) 中文期刊論文 121

VI

圖目錄

圖 1 客體優先的研究架構 6

圖 2 論文研究程序 10

圖 3 任熊(清)〔自畫像〕紙本設色1775 X 788 CM北京北京故宮博物院 95

圖 4 郎世寧(清)〔八駿圖〕絹本設色1393 X 802 CM台北國立故宮博物院 95

圖 5 高其佩(清)〔高岡獨立圖軸〕紙本設色709 X 383 CM北京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95

資料來源皆為作者自編

VII

表目錄

表 1 《丹托與他的評論者》作者及文章整理 17

表 2 丹托著作一覽表 22

表 3 台灣地區專書及論文 105

表 4 中國地區專書及論文 106

資料來源皆為作者自編

1

第一章 緒論

一 研究動機與目的

本文的研究對象是亞瑟丹托(Arthur Coleman Danto1924-2013)的「藝術

終結論」研究丹托思想的動機便建立在藝術終結論在時代背景上的特殊位置以

及丹托書寫藝術終結論的文體上藝術終結論為一種客觀敘述系統用以紀錄藝

術事件發展的知識論其知識體積範圍廣度與複雜的程度是值得仔細研讀與進

一步展開研究的文本以丹托的角度看待藝術史發展的未來從而了解丹托對未

來的看法如何影響我們對當代藝術發展的了解有很大的幫助藉由把「未來」視

為與「個人作為」有直接因果關係的一連串可能發生的事件前人們實際上在設

法將他們的「現在」加以組織而這樣組織的過程是我所好奇與感興趣的「藝

術」與「歷史」還有「哲學」的關聯究竟是什麼什麼時候開始藝術能夠擁有歷

史藝術終結的對象真的是藝術本身嗎如果不是丹托的藝術終結論作為一種

論述背後的方法學是什麼

這些問題都隨著對丹托的研究進程而逐漸展開丹托藝術史哲學中富含困惑

性問題性及內部論述潛在的多重性由差別的元素mdash藝術事件年代人物

之間的關係中找到「相對」的解釋因此許多學者企圖找到丹托對藝術終結論

一以貫之的核心思想時常常徒勞無功因為丹托定義藝術終結的思想從來就沒

有絕對的解答只有訴求及方法上的實踐將藝術世界看作一個實驗場域丹托

眼中的藝術史更具有哲學意味其著作涵蓋了分析哲學大陸哲學歷史哲學

知識理論行動哲學哲學概論藝術哲學美學東方思想倫理學等廣大的

領域所涉獵門類之廣實為黑格爾(Georg Wilhelm Friedrich Hegel1770-1831)

以來的哲學家之所罕見

丹托的藝術終結論時常因為字面上的終結意味鮮明而淪為以多元文化論為

主題性文章的起頭語標榜「藝術終結之後什麼都可以是藝術」或「語言學轉

向」的重要依據事實上丹托相信他關於「藝術終結」的文字是「一種剝奪

藝術權利的形式」「它假定自身的哲學就是藝術所追求的結果藝術通過最終

成為哲學來實踐其使命」藝術隨著它本身的哲學而出現終結1然而一般大

1 Arthur C Danto The Philosophical Disenfranchisement of Art p 107

2

眾將藝術終結論過於簡單化的結果可能導致對丹托藝術史觀的誤讀甚至認為

丹托提出藝術死亡等謬論

謬誤的起源可能來自黑格爾的終結命題(藝術消亡論)中文中的「消亡」有

死亡的意思存在然而丹托確實透過黑格爾的世界觀揭露西歐繪畫史的單線

性鏈狀結構繪畫的典範隨著時代的演化較早的歷史敘述不斷堆疊積累形成堅

不可摧的傳統將較晚出現的歷史可能性排除在外使藝術史自成為一套序列的

系統但是丹托的藝術終結論與黑格爾的終結論2有著截然不同的目的訴求

前者希望藝術從此不再受到藝術史結構束縛後者認為藝術和宗教在哲學中才發

展為最高形式

人不可能預測所有的結果因此觀察前人如何看待他們的未來的價值便是

身處在歷史的至高點上窺知前人的未來與後來究竟如何演變丹托在提出「藝

術終結」時也不知道自己就正身處在現代主義和後現代的轉捩點上但丹托敏

銳察覺一股反動的藝術力量而提出數篇關於終結論的文章3丹托的藝術終結

論並非歷史上第一次的終結宣稱但他無疑是最貼近當代的一次終結性的描繪

國內外研究指出丹托是以黑格爾「終結論」得到啟發並產生延續性的思辨

黑格爾對終結現象的闡述「藝術的形式已不復是精神的最高需求了它在歷史

上的意義偏向觀念的藝術性質從哲學上理解藝術是什麼」4視為當代藝術的

主要特徵哲學的思維引領藝術發展的去向對身處當代的我來說已不是稀奇

之事但處於 1960 年代的丹托卻有如此先見之明令人不可思議又或許後現代

2參見 Aesthetics Lectures on fine art(I) p103藝術的形式已不復是精神的最高需求了它在歷史

上的意義偏向觀念的藝術性質從哲學上理解藝術是什麼 We may well hope that art will always

rise higher and come to perfection but the form of art has ceased to be the supreme need of the spirit

No matter how excellent we find the status of Greek gods no matter how we see God the Farther

Christ and Mary so estimably and perfectly portrayed it is no help we bow the knee no longer〔before

these artistic portrayals〕 3丹托的「藝術終結論」散見於其著作中以多種脈絡與主題進行闡述在《藝術的哲學性剝奪》

(The philosophical Disfranchisement of art)《藝術狀態》(The state of art)《遭遇與反思歷史性

當代中的藝術》(Encounter and ReferencesArt in the Historical Present)《在藝術終結之後-當

代藝術與歷史藩籬》(After the End of Artcontemporary art and the pale of history)與《哲學化的藝

術》 (Philosophizing Art)中皆重複提及其中《藝術的哲學性剝奪》 (The philosophical

Disfranchisement of art)為首次將終結觀點提出而《在藝術終結之後-當代藝術與歷史藩籬》

(After the End of Artcontemporary art and the pale of history)則是對藝術終結最完整也最詳盡的著

作 4參見 Aesthetics Lectures on fine art(I) p103We may well hope that art will always rise higher and

come to perfection but the form of art has ceased to be the supreme need of the spirit No matter how

excellent we find the status of Greek gods no matter how we see God the Farther Christ and Mary so

estimably and perfectly portrayed it is no help we bow the knee no longer〔before these artistic

portrayals〕

3

的時代敘述在不久的將來又再被另一股反動的力量所推翻種種因素促使我對藝

術史線性發展持續斷裂重組的模式產生研究的動機

一頭栽入丹托關於藝術終結的文字之後發現丹托處理藝術史所用的文體結

構非常特殊有別於一般的文獻學的程序步驟丹托的文字帶出龐大對哲學和美

學的知識以案例堆疊的方式呈現問題的各個面向一方面理解對藝術的看法

一方面想要探索其在問題之外所夾的龐大知識體是特殊的一種追溯類比和比

較的思考模式以客體為優先的書寫模態引導讀者釐清終結論對於當代藝術的

影響不直接加以批判而是以作品的角度歷史的角度揭開藝術的問題丹

托之所以能大膽預言藝術的終結仰賴藝術問題與議題之間的邏輯推演以及大量

的舉證關係筆者因而對丹托分析歷史的方法產生高度興趣作為分析哲學家的

丹托究竟如何將藝術史當中哲學性思維體現於藝術終結論中

筆者回顧丹托相關的文獻後發現當代學者往往聚焦於藝術終結論的內部價

值但卻忘丹托作為分析哲學家的重要身分丹托在分析美學的歷史上占有重要

地位在《分析美學的衰落與恢復(The Eclipse and Recovery of Analytic Aesthetics)》

中作者將比爾斯利 (Beardsley)古德曼 (Goodman)丹托與馬戈利斯 (Joseph

Margolis)譽為分析美學最有建樹的四大家5分析哲學觸及美學的問題受到羅

素(Bertrand Russell 1872-1970)及維根斯坦(Ludwig Wittgenstein 1889-1951)等早

期分析哲學家影響丹托繼承語言學分析的方法論並將分析邏輯工具直接應用

於藝術作品得到的是全新的認識藝術的方法論

從分析哲學歷史敘事到分析美學丹托在劉悅笛〈與亞瑟丹托對話錄〉

中回顧自身的研究成果時認為《平凡事物的轉化一種藝術哲學 (The

Transfiguration of the Commonplace A Philosophy of Art)》《藝術終結之後》及

《美的濫用》為丹托哲學研究最重要的三本著作《平凡事物的轉化》是關於「本

質論的」也就是在討論「什麼是藝術」一個關於「不可辨識性」(indiscernibility)

的哲學辨別問題《藝術終結之後》是關於藝術史哲學(philosophy of art history)

的從歷史哲學的視角重新透視藝術史而《美的濫用》是直接關於「美學」的

(劉悅笛2009421)可以說丹托的思想研究囊括藝術史分析哲學及美學

是藝術歷史哲學的綜合體丹托本人也希望藝術終結的研究成果能夠跨領域作為

一種新的認識藝術方法樣貌「主觀上我希望能用系統性的方式連結我的哲學

5 Joseph Margolis The Eclipse and Recovery of Analytic Aesthetics in Analytic Aesthetics ed

Richard Shusterman (Oxford 1989) pp161-189

4

想法將作為這個問題之起源的歷史哲學與這個問題所積累的藝術哲學融於一

爐」(AEA xv)

最終到底丹托真正想解決的藝術問題是什麼作為一般讀者除了知曉藝術

終結之後的藝術富含多元的徵候藝術終結不等於藝術死亡之外還能從丹托大

量的藝術論述及思想當中得到那些啟示丹托預言的「後歷史時代」是否全然成

真藝術終結之後的藝術應保持何種存在的狀態多元有其限制嗎難道藝術

史的終結真的是普世的共衍徵丹托是美國本位者嗎

而對於這些大問號先不直接進行對命題的設想不直接預設立場而是從

文本中尋找問題意識在形成論文的過程中會因接觸文本的性質而產生不同的

議題而每一個議題都有相關的問題意識筆者將問題意識的討論歸納如下

第一個議題討論的問題是「丹托文體風格的特殊性」相對於歐陸哲學

的文體表現丹托從英美哲學繼承而來的分析方法英美分析哲學與歐陸哲學一

直是美學場域主要的兩大區塊能夠促成美國與歐陸之間的對話丹托肯定是重

要的橋樑之一但是他到底用甚麼樣的方法去呈現兩種完全不同脈絡的美學場域

並且發展出自己的一套分析美學風格

第二個討論的問題是丹托在藝術認識論上有哪些方法學的突破呢丹托在

藝術分析上的突破到底跨足了哪些領域什麼是「跨界」呢是跨時空跨文

化還是跨學科還是都有

最後要延伸討論的問題是關於西歐藝術領域之外的藝術終結論影響性從

筆者自身的文化背景角度去看待以西歐為討論主體的藝術終結論對台灣或是華

文的學術領域或甚至「全球化」「現代性」的議題可以有哪些反思與討論

為了更完整理解丹托對藝術史終結的哲學思路本文將丹托的藝術終結論思

想置於更多元跨領域跨文化的範圍審視因為丹托美學與藝術哲學所涉及的

層面絕非僅僅由「布瑞洛盒」的作品問題性出發其背後夾帶的反中心方法

學轉向分析美學工具的應用及本質論的思想所衍生的問題也須逐一被討論

5

二 研究方法

問題意識是隨研究開展逐漸演化而來因此本文研究法採取「無預設」「無

目的」的問題意識形成方式在研究的過程中將自發性形成議題及問題並以平

行的方式發展成文章以下為本文預先設想操作的研究法

本文採取的方法則是沿用新批評(New Criticism)6的「細讀法」(close reading)

並結合科學經驗主義的方法論7以理解歸納與分析為基本態度在論文形成

之前採「細讀」的摘要法有助於理解客體優先的方法學並加入中英參照

提高資料佐證的可信度爾後再對摘要的文字進行分析擴張思想本論文的研

究法具體程序如下( 1 )細讀文本並摘要以丹托終結論文本中的詞句和論點為

對象仔細審視並觀察貼近其中詞彙的深意揭開語句之間對問題的指涉徹

底了解文本中的操作模式形成大量的文字與分析內容( 2 )將摘要分類並製造

議題從量化的摘要當中找出帶有議題性的小標藉由小標所引出更大的範圍

形成大標由議題來貫穿各個面向科學實證其實是經驗論的法則實證主義最

重要的就是觀察對象物提出假設最後得到證明客體優先的研究法中「議

題」是重要的節點透過議題指向對象物的特徵以明辨對象物在議題敘述結構

中所傳遞的真相( 3 )由客體部署與串接議題議題與議題之間無明顯線性關係

每個議題都是獨立的客體並將相關場域的相對物納入討論使議題文本內部與

外部產生交互對話的結構並加入客觀的分析語句最後運用語句的連接詞成

為結構完整並可閱讀的塊面體( 4 )放入歷史的關係網脈為了突顯丹托終結論

的特殊性透過古今中外的相關藝術理論與哲學思想分析比較試圖將丹托的論

點拉至更高的視野在差異之中突顯他的意義與定位具體步驟如下圖所示

6新批評(New Criticism)是一種關注文本主體的形式主義批評認為文學研究應以作品為中心

對作品的語言構成意象等進行細緻的分析但新批評從來便不是一個統一的流派是由後來

的文論史家對 20 世紀 2030 年代以來在英美新興的批評傾向的一種概括 7在哲學的認識論分成兩種一種是經驗論一種是理性主義本文採用的是典型的經驗論

6

當「議題」被視為研究客體的主要連接物時它同時具備了兩種特徵1

議題的知識特性2議題形成的方式的特殊性首先議題知識的特性可以從議

題出發多點的碰觸各類型不同的場域以及延展其知識的深度和廣度議題具備

自身展開的能力非先預設主幹與支架而是由議題與文本之間交互關聯而產生

自主地揭露形成不同特性的點狀式議題在經由分類將議題逐漸串接而成議

題的好處是知識的多角度類似神經元網狀鋪張整個訊息的關係網脈而自成系統

並給出答案或有效的機制再者議題形成的方式的特殊性先以文獻學的方式

充分理解文本的意圖從閱讀摘錄歸納及分析直到每個章節都充分了解

從中發現對象物的思想脈絡發散性的提出議題再對議題所標示出的文本位置

進行分析將集中的章節拉出不同面向的議題多樣的議題形成點狀最後凝聚

成面狀的大議題形成一個「非我」的論述場域也就是說讓議題之間形成的

問題場域來決定論述的發展方向及所需的材料反向的操作逐漸形成研究的途徑

由下而上從小標中標到大標最終形成研究的宗旨以及題目

本文使用的研究法在藝術批評場域被稱之為「客體優先的方法論」也可稱

作「作品中心論」或「文本中心論」不同於一般藝術史文獻分析的方式是「由

下而上」的反向操作問題的處理模式為何本文所使用的研究方法必須是「由下

而上」而非一般文獻學使用的研究方法「由上而下」呢這個問題可以追溯十

六世紀瓦薩利(Giorgio Vasari1511-1574)的《藝術家傳記》所確立的藝術史

詮釋的方法論並將藝術史的歷史從契馬布埃(Giovanni Cimabue1240-1302)到

米開朗基羅(Michelangelo di Lodovico Buonarroti Simoni1475-1564)分成三個時

期童年期中年期與成熟期雖然這是藝術史上首度出現的整體性方法論但

瓦薩利詮釋的藝術家及作品觀點還是以他的個人興趣也就是「批判性表達方式」

圖 1 客體優先的研究架構

7

(critica operative)為主此藝術史研究方法雖然不客觀卻一直沿用至今對於

整個歐洲研究藝術史的方法影響極大真正奠定藝術史基礎根基並將其視為一

門獨立的學問的學者是十八世紀的溫克爾曼 (Johann Joachim Winckelmann

1717-1768)他嘗試寫過不再以藝術家傳記為對象而是以造型與形式美感作為

撰寫的標準的相關藝術史著作8但卻沒能成為真正的主流

十九世紀以黑格爾思想為首的詮釋學發展再次影響整個歐洲藝術史詮釋的

發展黑格爾將藝術的歷史分成象徵古典及浪漫三個時期將美學與藝術史視

為一體並發展出「心靈進化論」也是「絕對精神演化論」(absolute spirit)

「由上而下」一以貫之的詮釋模式藝術史成為一種線性進步的歷史再加上早

年瓦薩利以藝術家傳記作為描述主體的研究法以及「鑑賞學」所使用的描述

分析解釋與判斷四個循規蹈矩的鑑賞方法就構成了當今最為穩固而有系統

性基礎的藝術史學研究法

傳統藝術史研究法最大的問題是它將刪除類似於大敘述的近似值使藝術世

界的全貌無法被完整呈現只有符合時代的代表性經典能夠成為藝術史的研究對

象文史批評進入二十世紀初即是攻擊從黑格爾以來到馬克思的哲學傳統將

文章作為對現實的反映崇尚的是反映內容而不是理解反映的手段和方法所以

文獻本身所給出的存在性質並沒有引起關注關鍵的不是內容而是方法二十

世紀初的文學領域中產生了一種新的批評方法名為「英美新批評」

(Anglo-American criticism)主張將文本視為優先探討的對象製造「非個性化」

的場域這樣的優點能更接近科學的狀態客觀理性的角度分析研究對象新批

評認為要達到充分理解文本語詞中的概念必須要先「細讀」(close reading)

而「細讀法」不單單只是一種文本研讀方法而包含了一種知識論9表明一次

大戰之後英美知識份子對社會現況的思考新批評致力於尋找文本的本質給文

本獨立展現的身分採用科學主義作為輔助的研究法以客觀具體可實證為

依據建立了系統性的閱讀理論與思辨模式也提供了一套文本分析的策略與方

以上是本文預計要實踐的研究模型是理想化的結果真正進入文本世界進

行摘要節錄與形成問題意識的過程並非如此線性及簡化其複雜蜿蜒的路

81755 年《關於模仿希臘繪畫和雕塑品之省思》(Thoughts on the Imitation of Greek Works in Painting

and Sculpture)及 1764 年《古代藝術史》(History of Ancient Art) 9 朱剛著《二十世紀西方文藝文化批評理論》台北揚智文化2002頁 56-57

8

徑遠遠超過線性的研究法能夠乘載的因此筆者將分階段詳述分析方法及研究歷

首先「細讀法」的精神是貼近文字用非常緩慢的速度閱讀原典中的細節

與深意文本中每一行文字每一個段落具有功能都含有丹托的意念及欲傳達

的訊息這些訊息可大可小但都是環繞著論點進行書寫細讀法優點是完全

從原典得到研究心得是對第一手資料的想法不會參雜他人的研究論點使焦點

混淆也能從作者的書寫習慣去感受文章的個性例如丹托的文字就給人感覺邏

輯性很強強調文法的正確性以及可閱讀性詩化或是模糊的語言較少表現

不會有形上學語言纏繞的問題丹托給我感覺是數學家是科學家的語言表達方

式客觀而不夾雜情感但每一段落都有想要推論的議題及假說

丹托的文體結構與思想脈絡受分析哲學影響(analytic philosophy)丹托在分

析哲學的脈絡上屬於後期維根斯坦的時代維特根斯坦的哲學是一種防禦性的哲

學希望通過澄清語言的使用來達到哲學的真正推進從維特根斯坦思想對美學

觀念的影響來看美學放在一個新的基礎上開拓發展可以視為一種建構只是

這一建構不再是像先前美學那樣為某種現象提供一勞永逸的解釋模型也不是從

人的內心中挖掘出某種共同的情感作用機制而是從某些位於共同的藝術遊戲或

審美遊戲中的實踐出發尋找到一些穩定的規則這些藝術規則或審美規則都帶著

語境而不是超語境的有適用範圍或作用方式不具有抽象的本質性特徵現

代藝術哲學從維特根斯坦出發又超出了單純語言學走向了語言學與社會學相

結合的境界10

在這樣的時代下任何事物都能被當作待解釋的客體尤其是有著千百年累

積堅不可摧的藝術傳統當時代對藝術產生顛覆過往的好奇心是時代自由的開

放性賦予書寫者背離道統的權利在書寫的程序上出現了類似科學方法與邏輯的

語言等符號的應用以問題當作解決時代詮釋方法的起點最終希望找出藝術本

質的答案這樣語句的使用及方法能夠成功避免形而上的牽引以及歐陸美學

語言纏繞的特性讓讀者能針對藝術的問題逐一揭示並找到合宜的答案分析

哲學與傳統哲學最根本的區別在於以往的傳統哲學都妄圖建立一種關於宇宙與

人生包羅萬象的思辨體系認為哲學是對自然社會和人類思維的最高概括而

分析哲學則認為對於世界本體的認識乃屬於各門科學的事情如對天體的認識

10王峰〈美學語法後期維特根斯坦的美學旨趣〉《中國人民大學學報》6 期2013年

9

屬於天體物理學對物質結構的認識屬於化學等而哲學則是對所有這些科學學

科中的科學命題和人類日常生活中所用的普通命題進行語言的邏輯分析澄清命

題的意義畫分有意義的命題與無意義的命題(洪漢鼎 20086)理解分析哲學

的研究方法有助於本文循序漸進的釐清丹托思想的發展脈絡將藝術詮釋視為語

言分析與論證的結構體但在美學使用的語法上卻有著分析日常語言所無法驗

證的特殊性因為藝術領域保有一定的抽象本質而丹托的藝術哲學卻將此本質

一一揭開並多點觸碰的討論它若本文能運用分析哲學的思維緊扣丹托的論點

也許更能貼近「藝術終結」相關問題

接著是「摘要」這個過程相當的重要因為摘要的過程是主觀的原典

是有機體其中文字的排列組合及順序是有邏輯原因及因果關係的而摘要的過

程便會打亂作者的邏輯架構放入自己的主張摘要後在對摘要的文字進行分

析與解釋在這個階段不會參雜或是觀看別人的論點這樣才能保有對文章解釋

的原創性摘要過後的文字就像從個體上將器官摘除不會有功能因此要讓

摘要的文字重新擁有功能就要將自己放入文本中嘗試嫁接自己的論點讓摘要

文字能夠組織成一段有功能的文字

從摘要之中找尋議題議題的形成過程是根據摘要內容的相似性相似的摘

要就會吸附在相同主題上因此漸漸形成文章並串聯形成文字但有時候並

非想像中的容易因為當摘要的文字無法自行發展成議題時就要借助外力借

助外部文本幫助議題的形成這是我的研究過程中遇到的最大困難與挑戰因為

大量的摘要文字形成濃稠又複雜的段落無法一眼看出相似的論點筆者認為

這個困難的源頭來自對文本內容知識的不足例如丹托談到黑格爾里格爾佛

萊葛林柏格等藝術理論家時就要延伸查找作者相關的背景知識才有辦法在

摘要的文字上形成論點

最後「串接」的動作是文章形成有機體的重要過程必須要反覆進行閱讀

與修正才能形成中標和大標最後再將各個章節組織成論文並形成論文的研究

題目在此必須要來回審視本文研究動機及研究方法是否與結論相互呼應

以第二章為例丹托進步歷史的終結理由內容主要以丹托《藝術終結之後》

的第三章及第四章集中探討有關於藝術進步歷史終結的理由在哪裡使用了本文

提出的研究方法實際操作了一次從文章當中將相關的概念分類在一起就形成

這五個中標每一個中標都有它自己想要探討的問題最後發現丹托是透過其他

理論家的論述來證明進步史觀的終結問題這個研究發現也是筆者沒有在別的論

10

文裡面出現的觀點所以筆者相信透過「細讀法」以微觀的角度分析文本能

夠得出不一樣的結果

圖二

本文原初設想藝術終結論只存在於單一文獻中研究後發現丹托自從 1984

年發表〈藝術終結(The End of Art)〉一文後便不斷修正藝術終結的觀點筆者

認為觀點改變的原因可能基於丹托跨學科的接觸以及藝術文獻閱讀的不同而產

生改變因此本文維持由「客體優先」的研究法但是加入外部討論例如文化

社會邏輯學等領域試圖形成議題並歸納成章節

圖 2 論文研究程序

11

方法學實踐上的適應性

模式化方法操作的問題

經過第一次的「模式」方法學操作後筆者重新反省細讀摘要的問題當細

讀的過程沒有很仔細閱讀或是遇到不熟悉陌生的領域內容時人的習慣上會

選擇性忽略而選擇性忽略的結果將劃分出研究範圍與限制具體來說因為不

理解丹托關於哲學性的作品問題的內容所以在摘要的過程選擇性不摘要而選

擇操作熟知的藝術史問題當摘要內容的比例具有一定的量都集中在藝術史問題

並會形成章節也就是說議題形成的取向很大一部分取決於研究者自身的知

識背景及其所在領域這對現階段的我來說是無可避免的也是本文的研究限

因此形成後三章的過程會刻意碰觸存在於書中其他隱藏性的議題或不

斷回想研究問題所指引的方向例如邏輯分析工具的操作藝術終結背後的政治

學與全球化議題再加上對中文世界藝術終結現象的好奇所以除了第二章純粹

使用文本分析細讀的方法學外其餘三篇都在方法學上產生適應性的變化

擴大對丹托思想的文獻閱讀

本論文認為理解丹托的思想發展應回到丹托早期的文獻中尋找答案從

1964 年開始的〈藝術世界〉到 1986 年《哲學對藝術的剝奪》中都有丹托形成

藝術終結的最原初概念當我大量閱讀丹托早期的文章片段後會發現很多跨域

的主題也因為這樣筆者開始將擴大對丹托的研究範圍而丹托對於歷史分析

的工具是我感興趣的本文第三章形成的過程就以邏輯學教科書當作工具書使

用試圖理解丹托所指「非Q則P」風格「矩陣」等術語本章節對我來說是

最困難的一個章節由於本身並無哲學或數學背景因此一開始並無法直接從文

本當中理解丹托所傳遞的訊息只能去接觸相關領域的課程或書籍試圖解答對

邏輯學領域的疑惑筆者亦翻閱研究丹托相關的中文研究從張冰與梁光耀的研

究中給了閱讀原典上的很大幫助又接續參考了幾位外國學者的研究查找同

樣關於對丹托邏輯學應用的文獻才完成本章並在文章最末段加入藝術評論家

卡若對丹托藝術終結循環論證所做的批評增添文章討論的層次

發現跨域討論的可能性

從前兩章的書寫經驗中特別是在第二章的第六節(製造滌清屬性的歷史問

題)發現我想書寫關於「文化政治學」在藝術終結論中的意義因此試圖跨出藝

術領域我開始修讀文化理論相關後殖民及現代性的課程並閱讀有關種族主

12

義階級等相關的文章第四章形成的過程在此背景之下參雜許多探討文化層

面的議題例如排他性異族去中心等等概念經過一連串的資料蒐集後再

次重新回到丹托文本中尋找相似的議題並形成文章

形成文章的過程時常反覆質疑文本中的意識形態因本章是建立在自己對

文本理解的現象觀察所得出的假說但因為以此為題目討論丹托的文獻相當少

因此無從得到其他研究者的驗證作為支持又文章形成的過程時間較為零散片

段使得議題無法更深入討論

脫離核心文本後的反思

論文接近後段的書寫歷程我不斷反思藝術終結論在文化上的限制最後一

章是脫離丹托藝術終結論的核心著作選擇以我自身的文化背景看待以西歐為

模板討論的終結論在全球化中的意義先從丹托對中國藝術的理解著手發現他

在《國家》雜誌中有幾篇關於中國藝術的文章摘要後形成文章接續參考幾

位中國及香港的學者對丹托的專著便加入他們的論點做為參考便形成本文最

後一章反思丹托藝術終結觀的文章

以上是本文研究方法的預想與實踐後思考的過程而議題是隨著研究一面蔓

延一面產生最後論文隨著四個平行的跨界場域「藝術史」「邏輯學」「文化

研究」及「跨文化」進行研究

1 藝術史的問題研究本文將 1997 年丹托出版的《在藝術終結之後-當

代藝術與歷史藩籬(After the End of Art contemporary art and the pale of

history)》作為主要摘要藝術史問題的對象丹托將藝術史區分為前歷

史與後歷史時期而藝術終結將指出標榜大敘事藝術歷史的「瓦薩利時

期」及「葛林柏格時期」的潛在問題性

2 邏輯分析工具的研究跨藝術與科學的研究法試圖推敲並理解丹托關

於「邏輯學分析工具」使用於藝術研究的方法本文設想藝術終結論不

只是一種理論的形成更是藝術評論方法學的突破分析哲學與藝術史

結合是丹托美學的獨有特色藉以反思藝術終結論形成過程的邏輯瑕

疵本文第三章最後藉由卡若(Noeumll Carroll1947-)在《丹托與他的評論

者》(Danto and His Critics 1993)的文章〈本質表現與歷史〉(Essence

Expression and History)中有關於丹托藝術終結論循環論證的問題依序

透過卡若的批評揭開丹托總體終結論上的邏輯矛盾

13

3 文化研究以社會結構的問題重新閱讀藝術終結論背後的動機相對於

多元文化論以歐洲為核心的藝術史形成過程本身富含問題性反中心

論對藝術終結之後的藝術可謂美學的未來丹托不斷強調「藩籬」對藝

術史的影響並擴大延伸出「異族藝術」及「文化政治」等議題因此

第四章將以文化研究的角度審視丹托書寫歷史問題中強調藝術史排他

性背後夾帶種族主義階級與權力部屬等問題

4 跨文化的研究本文第四章及第五章將藝術終結論放入全球化的語境下

進行討論有鑑於學界對丹托歐洲中心主義及美國本位者的疑慮本文

試圖讓研究保有批判的功能丹托的藝術批評中有幾篇直接討論中國傳

統繪畫的文章包括 1988 年發表在《國家》雜誌的〈Later Chinese

Painting〉1989 年的〈明清繪畫(Ming and Qing Paintings)〉及 1992 年

Beyond the Brillo Box 書中的一篇名為《藝術過去性的形態東方與西

方(Shapes of Artistic Pasts East and West)》而此三篇文章也作為本文主

要的談論藝術終結論在非西方語境下的有效性依據

從丹托「藝術終結論」所觸及跨哲學科學文化及藝術學科的議題出發探討

「藝術進步歷史的問題」「藝術分析工具的使用」「去中心化」及「跨文化」等

問題性構成本文第二三四五章內容

第二章是「藝術進步歷史的終結理由」以大敘述的藝術史內部的問題性導

出藝術史學科本身方法上的限制歸納進步史觀趨向終結的原因再者第三章

以「丹托藝術史哲學研究法與分析工具」為命題藉以理解丹托形成藝術哲學的

過程所使用的邏輯分析工具驗證本文提出「分析美學工具的使用」為丹托發展

新的藝術史方法學的實驗推論為真第四章以歐美為論述中心的藝術終結論是

否存在「去中心反現代與包容它者」等重要的文化思潮從此探討理論背後的

外部動機是否也構成一種反藝術史藩籬的實踐最後一章以筆者自身的華人

文化背景並以中國藝術為例重新審視及反思藝術終結論的「全球化」及「本

質論」議題

14

三 文獻回顧

本文文獻回顧試圖呈現中文及外文對丹托研究的情況以及丹托學術養成背

景及其著作首先在丹托的相關場域的研究中文獻回顧區分為中文以及外文

領域的研究概況而中文部分包含我國及中國大陸的研究成果外文部分主要以

英美相關場域的的文獻分析為主最後歸納並整理丹托的學術背景及其著作

說明本文使用的文獻範圍以示本文參照的丹托著作中的特定文獻與理論

(一) 丹托相關研究

1 中文研究情況

中文世界的相關研究區分成台灣地區以及中國大陸地區繁體世界與簡體

世界對於藝術終結論的反應在 1964 年的當下藝術界及理論界並無即刻做

出對終結論的反饋中國地區也只有零星的幾篇文章中偶有提及如果將 1986

年薛華出版的《黑格爾與藝術難題mdash一段問題史》與 2006 年劉悅笛出版的《藝

術終結之後mdash藝術綿延的美學之思》這兩本專著當作中國地區藝術終結研究座

標的話藝術終結的ldquo研究史rdquo在中國地區已有二十年歷史隨著藝術實踐的不

斷發展現代性研究的深入以及文化研究的轉向中國地區學界對「藝術終結」

的研究給予了極大的關注2001 年美國著名文藝理論家米勒(Joseph Hillis

Miller1928-)在中國文學界的權威刊物《文學評論》發表〈全球化時代文學

研究還會繼續存在嗎〉終結論的議題從文學界出發開啟了中文世界研究

終結論的濫觴爾後中國地區比較文學界和藝術理論界的學者都以不同程度

地介入了這項「終結論」的問題討論於是文學終結論從一種來自西方的學

術語彙延伸為對於當代中國文學局勢的學理判斷並且成為學術的重要話題

二十年來在中國地區一共產出八十多篇相關論文主要的研究學者有劉悅笛

周計武何建良等在「量」上中國地區藝術理論的研究量化的表現以及成

長的速度相當驚人但在「質」上不免要克服過於形而上或是表層的理論分

析浙江大學人文學院哲學系博士生何建良在他的畢業論文中提到「我國學

者內部之間對有爭議性的問題缺乏針對性的思想交鋒與對話儘管大家熱烈關

注並討論著藝術終結問題但很多時候各研究主體往往任意地選擇自己所需的

觀點相互間不管是否矛盾衝突地自說自話這種眾聲喧嘩造成了一種聲勢

15

但並沒有深化問題的理解」筆者回顧上述文獻發現這是中文世界與外文世

界研究法上的差異也是本文急欲想要避開的以主體為優先思想的研究法在

對待文本以及反思問題的能力上中國學者傾向針對丹托終結論的的缺點或是

模糊地帶加以批判真正閱讀深入閱讀外國文獻的文本極為少數

近年來張冰以及香港學者梁光耀相繼出版專書分別為 2012 年的《丹

托的藝術終結觀研究》以及 2013 年的《藝術終結mdash論丹托的藝術哲學》顯

示出中國地區對於終結論的研究已經逐漸趨於成熟反觀台灣地區在藝術終結

論的議題上幾乎沒有專書以及博士論文以此為題材只有學者陳瑞文蕭振邦

等在期刊上發表過相關文章以及唯一的碩士論文mdash高師大黃靜瑩 2008 年的

《哲學預設的問題性-丹托藝術終結論研究》雖然丹托在台灣藝術界聲名遠

播被引用的頻率非常高但多是零星分散於文章之中點到為止而過於表面

本文試圖將丹托藝術哲學的中文研究進行整理並提出本文所關注的特定專書

與文獻11

中國學者張冰的博士論文《丹托的藝術終結觀研究》成為本文主要回顧中

國研究情況的文獻其中第十章〈中國藝術發展與丹托中及命題〉及十一章〈藝

術終結命題在中國旅行〉反映當丹托思想抽離當代美國藝術範疇進入中國學

界甚至中國藝術體系思考脈絡下所產生思想上的衝突與矛盾張冰認為

「丹托作為一位試圖為藝術找到一個具有普遍主義的定義的哲學家來說丹托

非常希望自己的理論能夠超越地域和時代限制」(張冰 2012195)張冰回

顧丹托完成其藝術終結論之後曾經試圖將藝術終結觀套用至中國美術及其他

地域之上並發表數篇文章12由此可知丹托希望將藝術終結理論實驗於歐

洲當代藝術或西歐繪畫史以外的藝術表現形式但張冰也強調「由於地域限

制丹托對中國藝術的關注有限而文化的隔膜必然會讓他的觀點存在某種

侷限〔〕在他敏銳的藝術穿透力背後隱含著是他固有的嫻熟西方藝術理論

背景」張冰的警惕有助於本文理解丹托思想有其地域上的限制以及面對多

元主義的環境的不瞭解因此在研究的過程中面對丹托藝術終結之後的藝術

研究需保持一份謹慎與適切的判斷力

11台灣地區專書及論文請見本文附件表一中國地區部分重要專書及論文見本文附件表二 12兩篇發表於《國家》雜誌1998 年 4 月 23 日的〈近期中國藝術〉及 1989 年 10 月 23 日的〈明

清繪畫〉一篇收於《超越布瑞洛盒》的〈藝術過去性的形態東方與西方〉

16

面對中國學界「集體誤讀」將藝術終結解讀為藝術的死亡張冰希望藉由

他的博士論文導正丹托藝術終結所要討論的核心問題也就是丹托想要解決

的是藝術定義的問題而非單純的藝術終結問題筆者觀察並發現張冰的博

士論文較無法看出丹托在文體上的應用反映的價值諸如前述的方法論上的轉

變以及分析哲學知識體系的影響張冰甚至認為「對丹托本人的思想研究

不從學術研究具體的操作出發而是根據他要解決的核心問題著眼那麼這

應該是一條更為貼近丹托思想邏輯的描述線索」13顯示出張冰的研究雖然意

識到誤讀丹托藝術終結的癥結卻忽略的以文本為中心的討論出發而形成了

另一種「批判性表達方式」的文體

相較於張冰香港學者梁光耀在 2013 年出版的專書《藝術終結論丹托

的藝術哲學》以他的哲學專業背景仔細研讀丹托的文本其研究成果反映丹

托思想真正的核心問題書中引用大量原文文獻以及英美分析評論以文本為

優先分析的對象輔助本文理解丹托思想在原文參照上的不足其中第三章〈藝

術終結的批評〉中有關於卡若(Noeumll Carroll)對丹托理論的內部批評梁光耀詳

盡透過卡若指出丹托理論及思想的問題核心對於本文理解丹托相關的外文文

獻批評有很大的幫助

2 外文研究情況

《丹托與他的評論者》(Danto and His Critics 1993)收錄了 1964 年丹托提

出藝術終結論以來自學界各方的討論文章以及丹托自己對他們的回應其

中以卡若的文章最為精闢最能完整體現丹托的藝術哲學卡若在他的文章中

提出丹托思想脈絡下的途徑藝術哲學的正確性也就是試圖去鋪陳藝術的本

質藝術哲學的歷史和一種關於藝術進步歷史脈絡此進步的歷史到最後以

一種非常獨特的方式結束進步歷史的終點將標記在 1964 年這是在丹托的

終結論中非常特殊的陳述書中其他的評論者也有討論丹托本質論還有很多

的一些本質上的問題但只有卡若非常耐心的追蹤丹托本質脈絡的發展如何

從一個開始到結束的過程甚至連丹托自己的文章裡都沒有這樣非常詳盡的分

析也沒有一個概念的總結英國學者斯巴夏(Sparshott)14追溯

13張冰著《丹托的藝術終結觀研究》中國社會科出版社2012頁 6 14 Francis Edward Sparshott (1926ndash)為多倫多大學哲學系教授

17

Carrol 質疑丹托所謂的本質論是否能夠容納非本質主義的藝術形式如

果不行那麼藝術的歷史尚未真正終結丹托則回應這是正確的這

些非本質主義者所製造的藝術並非涵蓋在丹托的理論當中因為他認為

沒有事物是絕對非本質的他也認為非本質主義者的理論相當貧乏

(Sparshott 1994 482-483)15

其他評論者包含David Carrier Richard Wollheim Mark Rollins Jerry A

Fodor Peg Brand and Myles Brand Lydia Goehr George Dickie Diarmuid

Costello Robert C Solomon Kathleen M Higgins Gary Shapiro Daniel Herwitz

Richard Shusterman Carlin Romano評論者及其文章對應請見下表

表 1 《丹托與他的評論者》作者及文章整理

作者姓名 文章名稱

Peg Brand and Myles Brand Surface and Deep Interpretation

David Carrier Danto as Systematic Philosopher or Comme on

lit Danto en franccedilais

Dantorsquos Aesthetic Is It Truly General As He

Claims

Noumlel Carrol Essence Expression and History Arthur

Dantorsquos Philosophy of Art

Dantorsquos New Definition of Art and the Problem

of Art Theories

Diarmuid Costello Danto and Kant Together at Last

George Dickie A Tale of Two Art worlds Postscript

Jerry A Fodor Deja vu All Over Again How Dantorsquos Aesthetics

Recapitulates the Philosophy of Mind

Lydia Goehr ldquoOther Pictures We Look at ndash His Prints We

15參見 Sparshott Francis ldquoReview Danto and His Critics by Mark Rollinsrdquo The Journal of Aesthetics

and Art Criticism 524 (1994) pp 482-483

He wonders whether essentialist theories can accommodate anti-essentialist art if not the history of art

is not yet over Danto replies correctly that works generated by anti-essentialist theories are covered

by his theory because they cannot be anti-anything without possessing ldquoaboutnessrdquo and he complains

of the poverty of anti-essentialist theories themselves

18

Readrdquo Danto Reading Lamb Reading Hogarth

on the Art of the Commonplace

Daniel Herwitz The Beginning of the End Danto on

Postmodernism

Mark Rollins The Invisible Content of Visual Art

Carlin Romano Looking Beyond the Visible The Case of Arthur

Danto

Gary Shapiro Art and Its Doubles Danto Foucault and Their

Simulacra Postscript

Richard Shusterman Art as Religion Transfigurations of Dantorsquos Dao

Robert C Solomonamp

Kathleen M Higgins

Atomism Art and Arthur Dantorsquos Hegelian

Turn

Richard Wollheim Dantorsquos Gallery of Indiscernibles

針對 1997年《在藝術終結之後-當代藝術與歷史藩籬》(After the End of Art

contemporary art and the pale of history)的評論文章則收錄在《歷史和理論》

第三十七卷第四號1998 年 12 月(History and Theory Volume 37 No 4

December 1998)名為《丹托與他的批評者們藝術史歷史編纂學與藝術終

結之後》(Danto and His CriticsArt HistoryHistoriography and After theEnd of

Art)的專號在這期專號裡眾多的學者從各個不同的角度指向了丹托理論

中所出現邏輯上的問題以及對藝術終結的質疑甚至有的批判非常尖銳裡面

的重要作者與文章有Noeumll Carroll 的〈藝術終結〉(The End of Art)Michael

Kelly 的〈丹托藝術哲學中的本質主義和歷史主義〉(Essentialism and Historicism

in Dantorsquos Philosophy of Art)Robert Kudielka 的〈根據什麼藝術與ldquo藝術終

結rdquo的哲學〉(According to what Art and the Philosophy of thelsquoEnd of Artrsquo)Martin

Seel 的〈作為表像的藝術對亞瑟丹托「藝術終結」的兩點評論〉(Art as

Appearance Two Comments on Authur)等等後來在美國的《美學與藝術批

評》雜誌 2001 年冬季號(第 59 卷第 1 期)上面又圍繞丹托的一個具體觀點mdash

視覺本身是否有歷史性mdash進行了論戰這次集中的論爭也可以被看作是「藝術

終結論」在特性方向上的具體展開這關涉到終結論背後的「理論預設」(何

建良2008)除了以上兩本針對丹托理論的評論集尚有 1984 年的《藝術之死》

19

(The Dead of Art)1997 年的《藝術的終結及其他》(The End of Art and Beyond)

及 2007 年的《行動藝術歷史》(Action Art History)

(二) 丹托思想養成及其著作

亞瑟丹托是美國當代哲學家兼藝評家在世時曾擔任美國哲學學會主席

美學學會主席美國《哲學》雜誌理事會主席求學期間在韋恩大學(Wayne

University)專攻藝術與歷史畢業後在哥倫比亞大學研讀哲學丹托的學術生涯

中受杜威(John Dewey1859-1952)的思想影響哥倫比亞大學是杜威生前任教

的學校當時杜威哲學在美國尚具影響力丹托與杜威一般深受黑格爾哲學影

響但跟杜威不同的是他反對實用主義美學尤其是杜威主張的一元論在藝

術終結的論題上兩人各自發展了不同於黑格爾藝術終結的方向丹托的藝術終

結是黑格爾藝術三段論16的延續強調藝術最終走向自由而杜威則堅持了黑格

爾的一元論主張應消弭藝術與生活的鴻溝丹托思想也深受分析哲學的影響

尤其是維根斯坦弗雷格與古德曼等人1949至1950年丹托獲得了富布蘭特獎學

金(Fulbright scholarship)到法國巴黎求學並接觸歐陸哲學的思想丹托本身具

備分析哲學的背景再加上歐陸哲學的養分就構成了丹托文體的特殊性丹托

被美國當代美學界認為是溝通歐陸哲學與英美哲學的代表回國後擔任哥倫比亞

大學哲學系的教授同時也從事藝術創作直到1987年退休專心從事藝術評論

的寫作也成為《國家》( The Nation )雜誌特約藝術評論員

在丹托哲學思想的養成上接受了二十世紀分析哲學以及歐陸哲學重要的發

展成果由於丹托的理論背景與分析哲學的基本主張和研究方法有著密切的關連

研究二十世紀後半的理論場域有助於了解丹托思想的起始點以及時代課題對丹

托哲學的影響力當代分析哲學最鮮明的特徵應是它對一切傳統思辨的哲學的敵

視以及為此目的而採用的特殊邏輯手段分析哲學的方法論受到邏輯學的影響

將大量的邏輯分析工具用於哲學的辯證之上源於十九世紀末德國的數學和邏輯

學學者弗雷格(Gottlob Frege1848-1925)發展出的「謂語邏輯」(predicate logic)

16 歷史上提出「藝術終結」的第一人是黑格爾出自黑格爾的《美學講演錄》主要解釋「藝術

向觀念」的轉化在黑格爾看來藝術把精神從有限的世界的內容形式束縛中解放要使絕對

真理顯現並寄託於感性現象(朱光潛 1981334)絕對精神的發展從藝術宗教到哲學發展的三

段論藝術與宗教在哲學中才發展為最高形式

20

分析哲學家把一般傳統思辨哲學稱之為「形而上學」17當代分析哲學否認有這

種學說或哲學的存在他們試圖通過一種對語詞或語句的意義進行邏輯分析的方

法來達到否定這種哲學的存在正因為如此當代分析哲學家自認為自己在進行

一場「哲學中的革命」18(洪漢鼎 20085)二十世紀分析哲學的脈絡可以分成

四大階段分別包含邏輯原子主義邏輯實證與經驗主義英國日常語言分析哲

學和英美邏輯實用分析哲學第一階段以摩爾 (George Edward Moore

1873-1958)19羅素(Bertrand Arthur William Russell1872-1970)

20與早期維根斯坦

(Ludwig Wittgenstein1889-1951)的邏輯原子主義為首屬於分析哲學的創立時

期第二階段的維也納學派屬於邏輯實證與經驗主義的全盛時期並在歐洲盛行

爾後由於德國納粹崛起佔領奧地利分析哲學的重鎮由歐洲轉向英國以及美國

發展出第三階段的英國日常語言分析哲學以後期維根斯坦的劍橋學派為首

1950 年代奎因(Willard Van Orman Quine1908-2000)21對現代經驗主義兩大教條

展開批判開始分析哲學進入第四階段以美國的邏輯實用主義和英國的語言分析

為主要聚落1970 年代尤以克里普克(Saul Aaron Kripke1940-)22普特南(Hilary

Whitehall Putnam1926-)的新指稱理論和戴維森(Donald Herbert Davidson

1917-2003)古德曼(Henry Nelson Goodman1906-1998)達梅特(Sir Michael

Dummett1925-2011)的實在論和反實在論之爭活躍在英美哲學舞台上(洪漢鼎

200829)丹托在哥倫比亞大學求學階段繼承上述分析哲學傳統結合其藝術史

領域的背景跨域使用分析哲學方法以「藝術世界」當作客體成就了將科學

實證應用於藝術領域的偉大結合

17在這裡我們應當從一種非常廣泛的意義上來理解「形而上學」這一詞它不僅是指一種探究超

自然的本體學說而且也指任何一種聲稱能夠用先驗的方式獲得有關實在知識的哲學參見洪漢

鼎著《當代分析哲學導論》台北市五南2008頁 5 181963 年英國廣播公司邀請一些著名的英國分析哲學家為該公司哲學系列講座撰稿該論文集題

名為「哲學中的革命」以示分析哲學與傳統哲學的根本對立 19喬治middot愛德華middot摩爾(George Edward Moore1873-1958)英國哲學家屬於分析哲學學派主要

貢獻為倫理學摩爾認為和倫理相關的概念不可能用自然概念(例如生存功利等)來解釋 20伯特蘭middot亞瑟middot威廉middot羅素(Bertrand Arthur William Russell1872-1970)英國哲學家數學家和邏

輯學家致力於哲學的大眾化普及化在數學哲學上採取弗雷格的邏輯主義立場認為數學可

以化約到邏輯哲學可以像邏輯一樣形式系統化主張邏輯原子論 21威拉德middot馮middot奧曼middot奎因(Willard Van Orman Quine1908-2000)是 20 世紀最有影響的美國哲學家

邏輯學家之一出生富裕家庭其父為一成功的實業家其母則任職教師1926 年入歐柏林大

學1930 年得數學與哲學學士1932 即於哈佛大學取得哲學博士學位 22索爾middot阿倫middot克里普克(Saul Aaron Kripke1940-)美國邏輯學家哲學家模態邏輯語義學的創

始人之一因果mdash歷史指稱論的首倡者之一

21

1949 至 1950 丹托曾到法國巴黎求學當時歐陸哲學的思潮以及文體結構都

針對十九世紀以來的傳統哲學思維的質疑及解構形成了非常特殊又複雜的繁多

體所謂語言繁多的特性最為鮮明的則是德國法蘭克福學派阿多諾(Theodor

Adorno1903-1969)的星叢文體與法國德勒茲(Gilles Deleuze1925-1995)的根莖

(rhizome)為代表德勒茲以選言命題邏輯為模態的藝術動作具體反映在與瓜達

里合寫的《千高台》特殊的根莖文體之上一種不斷連結繁衍與引發皺褶的力

量狀態多項連結與多項並置朝向繁多性與多元體阿多諾的術語操作模態有

別於德勒茲將專業術語與作品自身遭逢的變異阿多諾則萃取傳統理論的術語

使之與現代作品發生擺盪並將傳統理論的意涵層層掏空注入新術語的內容

歐陸哲學的文體結構如何影響了丹托文體的繁多性丹托美學雖也具繁多知識

體的特性但它有別於歐陸哲學的文體結構將世界看成帶解釋的結構體認識

此結構體的方式取決於分析每個時代的語言(language)在此前提下丹托美

學便以前衛藝術物為操作對象將前衛藝術放入由古至今藝術相關的語言世界

進行歷史分期的語言分析前衛藝術物與整個語言世界詰問對質和比對的過程

此過程便等同於世界等同於知識丹托美學仰賴經驗論的實證與統計的科學方

法堪稱是精準的幾何學家23 對丹托藝術理論的方法論的討論在本文佔有極

重要的角色透過方法論的基礎認知其餘方面的議題才能隨其展開討論方法

論討論的重點在於觀察丹托是透過什麼樣的操作方式與哲學立場進行藝術論述

以及它們之間的關係為何或是透過同時代的理論者卻分屬不同脈絡以相對的

手法來進行比較分析與歸納其異同將自然展現在論述之中

丹托的知識廣博是一個多產且涉略廣泛的理論家寫過關於知識論行為

理論歐陸哲學和東方神秘主義的專書分別為Analytical Philosophy of

Knowledge (1968) Analytical Philosophy of Action (1973) Nietzsche as Philosopher

An Original Study (1965) Mysticism and Morality Oriental Thought and Moral

Philosophy (1987)丹托首度針對藝術進行思考的第一篇論文是1964年發表的

〈The Art world〉文中提出在分析美學學派中被大量延伸引用的概念-「藝術

世界」接下來在1981年所發表的《平凡事物的轉化一種藝術哲學》(The

Transfiguration of the Commonplace A Philosophy of Art)是丹托在1964年〈藝術世

界〉(The Art world)一文後首度對藝術發表其完整看法丹托並非一次就把「藝

術終結」的概念完整提出最早出現在《哲學對藝術的剝奪》( The Philosophical

23陳瑞文著《阿多諾美學論雙重的作品政治》台北市五南2010頁 31

22

Disenfranchisement of Art )一書中其中包含〈藝術終結〉( The End of Art)〈哲

學對藝術的剝奪〉( The Philosophical Disenfranchisement of Art )和〈藝術進化

和歷史意識〉( Art Evolution and Consciousness of History)除了此書藝術終結

的概念散佈在其發表的文章之中在《藝術狀態》(The state of art)《遭遇與反

思歷史性當代中的藝術》(Encounter and ReferencesArt in the Historical Present)

《在藝術終結之後-當代藝術與歷史藩籬》(After the End of Artcontemporary art

and the pale of history)與《哲學化的藝術》(Philosophizing Art)中皆重複提及

James O Yang曾說「丹托從來沒有系統地闡釋他的藝術終結論他在不同地方

所講的東西都有差別」24丹托的論題引來許多學術的批評與回應主要收錄在

《丹托與他的評論者》(Danto and His Critics 1993)《藝術終結及其超越》(The

End of Art and Beyond Essays after Danto 1997)在此時期丹托逐漸轉向探討

藝術哲學內部的政治形上學問題「藝術終結」的概念也是在此書首度提出書

中亦收錄丹托對詮釋學的看法〈第七章作為文學的哲學與關於文學的哲學

(Philosophy asandof Literature)

表 2 丹托著作一覽表

1964 ldquo The Artworldrdquo The Journal of Philosophy 61 October 15 《藝術世界》

Philosophy of Historical Analysis《歷史分析哲學》

1965 Nitzsche As Philosopher《作為哲學家的尼采》

1972 Mysticism and Morality Oriental thought and moral philosophy

Morningside edmdash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神祕主義與道

德東方思想與道德哲學》

1975 Satre《薩特》

1981 The Transfiguration of the Commonplace Cambridge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普通物品的轉化》

1985 Narration and Knowledge 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敘述

與認知》(此書為《歷史分析哲學》修訂後再版)

1986 The Philosophical Disenfranchisement of Art New York Columbia

24James O Yang ldquoThe Philosophical Disenfranchisement of the Commonplacerdquo The End of Art and

Beyond Essays after Danto p74

23

University Press《哲學對藝術的剝奪》(中國翻譯《藝術的終結》)

1987 The State of Art New York NY Prentice Hall Pr《藝術狀態》

1989 Connections to the World The Basic Concepts of Philosophy Berkele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連接世界哲學基本概念》(1997 年再

版)

1990 Encounter and the reflection Art in the Historical Present New York

Farrar Straus Giroux《遭遇與反思歷史性當代中的藝術》

1992 Beyond the Brillo Box the Visual Arts in Post-historical Perspective New

York Farrar Straus Giroux《超越布里洛箱後歷史視角中的視覺藝術》

1994 Embodied Meaning Critical Essay《被體現的意義》

1995 Playing with Edge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遊走在邊緣上》

1997 After the End of Art contemporary art and the pale of history Princeton

NJ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在藝術終結之後mdash當代藝術與歷史藩

籬》(台灣麥田出版社出版)

1988 The Wake of Art criticism philosophy and the ends of taste Essays

selected and with critical introduction Gregg Horowitz Tom Huhn ndash

Amsterdam The Netherlands G+B Arts International《藝術的甦醒批

評哲學及趣味的終結》

1999 Philosophizing Art selected essays Berkele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哲學化藝術》

Beauty for Ashes in Regarding Beauty Neal Benezra Olga M Viso

Washington D C Hirshhorn Museum and Sculpture Garden

Smithsonian Institution -p183《灰燼之美》

The BodyBody Problems Selected Essays 《身體與身體的問題》

2000 The Madonna of the Future Essays in a Pluralistic Art World《未來的聖

母mdash多元化藝術世界背景中的批評文集》(獲法國圖書獎)

2003 The Abuse of Beauty Aesthetics and the Concept of Art《美的濫用美學

與藝術的概念》

24

2004 Red Grooms

2005 Unnatural Wonders《非自然奇蹟》

2009 Andy Warhol《安迪沃荷》

2013 What art is Yale University Press《藝術是》

1997年丹托寫了《在藝術終結之後-當代藝術與歷史藩籬》(After the End of

Artcontemporary art and the pale of history)對早期的藝術終結論做補充說明

是藝術終結最完整也最詳盡的著作亦為本文最主要的參考文獻針對此書的評

論文章則收錄在《歷史和理論》第三十七卷第四號1998年12月(History and

Theory Volume 37 No 4 December 1998)

2003 年出版《美的濫用美學與藝術的概念(The Abuse of Beauty Aesthetics

and the Concept of Art)》是丹托對藝術與美學之間的歷史性關係進行爬梳的總結

並在書中對 90 年代「美的回歸」之問題進行回應丹托在此的基本態度是將

美學與藝術哲學進行區隔指出「美感」並不隸屬於藝術本質或藝術概念之意涵

但並不否認其在生活世界的重要性對美學的拒斥源於丹托 1964 年所提出的

觀點-藝術本質不隸屬於任何「外顯特質」

25

四 論文研究限制

本論文的研究限制在實際操作面上可分為丹托文獻本身的限制以及個人因

素上的限制丹托的藝術定義以及藝術終結理論從 1964 年提出「藝術世界」概

念開始便不斷地更新以及重新詮釋面對不斷被推翻以及討論的藝術終結概念

無法用一個一勞永逸的藝術定義概括之因此本文在引用丹托文獻時特別要

注意時間上的順序以及丹托闡述同一概念時的前後矛盾與概念的精確性再者

關於藝術終結之後的藝術也就是藝術進入「後歷史」時期由於丹托藝術哲學

本身的研究即限縮在歐美當代藝術領域所以當丹托試圖以自己製造系譜的方式

闡述後現代藝術時(其中包含非歐美當代藝術)需超脫以歐洲中心主義的思考角

度來面對文本的不足而個人因素的限制則包含時間的因素對分析哲學理論的

缺乏及外文文獻蒐集不足等限制外文世界研究丹托的學者及文章非常的多且

廣泛面對龐大的研究成果加上時間上的限制筆者只能嘗試針對現有的文獻

材料捕捉並勾勒丹托藝術終結問題的核心價值

26

第二章 丹托藝術進步歷史的終結理由

一 前言

本旨在研究丹托批判進步史觀的方法以及它的有效性問題和批評的操作模

態國內研究丹托藝術終結論的學者時常將焦點集中於丹托對藝術終結之後的

藝術其本質上的問題進行分析與歸納筆者好奇在藝術終結論證的過程中

前提與結論之間的關聯是否為一「有效論證」也就是說若丹托將線性的藝術

史視為有終結的歷史那麼他必須充分舉證長達五百年西歐藝術史必將終結的理

由前提為真

丹托的書寫模態非常細膩又脈絡清晰以推疊案例的方式突顯進步史觀終

結的問題並將問題集中討論在這樣特殊的章節安排與鋪陳底下筆者發現丹

托在處理進步史觀的理由時主要的書寫層次是由兩個脈絡展開1論證進步史

觀的問題以及 2藉由前人的兩種對進步史觀終結的範式與成果提出當進步史

觀遇上當代藝術的問題時的解決之道並正反面交織討論丹托在第一脈絡下

由里格爾(Alois Riegl1858-1905)25及黑格爾(Georg Wilhelm Friedrich Hegel

1770-1831)的藝術史觀揭露藝術進步史觀的問題第二脈絡下由評論者葛林伯

格(Clement Greenberg 1909-1994 )26以及佛萊(Roger Fry1866-1934)27對前衛

藝術的研究成果提出解決之道與看法成為奠基丹托終結論的重要影響與功能

最後丹托藉由對葛林伯格的批評說明丹托美學如何將藝術的終結帶到一種互

相對質與詰問的討論平台以哲學介入對知識的生產提供解決方式使終結論

得到另一種轉換的出口也讓後續的詮釋者有更多元的開放式討論空間筆者依

丹托的思考脈絡和書寫進步史觀問題的順序將議題分成五個章節兩個反題

兩個前階段的書寫成果和最後丹托美學所提出的另一種方法論的出口以下章節

鋪成就按丹托的脈絡依序展開28

25里格爾( Alois Riegl1858-1905 )奧地利著名藝術史學者西歐現代藝術史的奠基人之一 26葛林伯格( Clement Greenberg 1909-1994 )20 世紀下半葉美國著名藝術批評家也是美國最重

要的藝術批評家之一以及美國ldquo抽象表現主義rdquo的主要發言人 27羅傑middot佛萊(Roger Fry 1866-1934)英國著名藝術史家和美學家 28本文以參照原文為主中譯本為輔譯文中部分由筆者翻譯修改

27

二 線性的進步發展問題以里格爾的裝飾藝術史為例

丹托假設在特定地域下所建構的歷史有其先天上的限制而此限制則出現

在任何以線性方式構成的歷史上里格爾的裝飾藝術史正是將此蘊含關係實際操

作的佐證丹托在第四章〈現代主義與純藝術批評葛林伯格的歷史觀〉首先援

引里格爾對「擁有歷史」(having a history)一說新的方法論里格爾《風格問題》

29的序言中率先提出他認為「裝飾也有其歷史」一說的可能性這將挑戰一百年

前的藝術史領域中人們對於「擁有歷史」的概念理解為何也批判「藝術起源

唯物論」對裝飾藝術的詮釋唯物主義者認為裝飾藝術主要著眼於表面的裝飾

性(decoration)這些裝飾主要是為了迎合人類物質需求有關(AEA 61)然而

這樣的說法豈不是將無法用進步史觀來詮釋的藝術孤立於藝術之外丹托質疑藝

術歷史擁有進步的線性模式主要是因為史學家對於撰寫歷史有一套圭臬必須

符合進步史觀所要勾勒的成長歷史丹托舉出從古至今擁有歷史的繪畫藝術為

擁有歷史之物的典範是繪畫由於繪畫被建構為模擬再現的藝術因而

繪畫的歷史便可以被理解為再現的適切性的內在發展歷程(AEA 61)30

從此可以看出繪畫能通過歷史的考驗主要是因為繪畫的發展歷程隱含模

擬再現的內在成長結構符合序列的統一性和物質世界技藝的進步成長典範英

國學者波德羅(Podro)爬梳里格爾《風格問題》一書裡關於支配藝術行為的一種內

在必然概念他認為此內在必然性即展現了藝術意圖(artistic intension)是自我

發生而不是對於外部意圖31作出反應的方式一旦作品的每個關鍵特徵都被設想

成屬於一個發展的序列就不得不深挖前後的作品以求找到對應點如此你就得

29參見 Riegl Alois Problems of Styles Foundations for a History of Ornament trans Evelyn Kain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1992) p3「你們當中有多少人光聽到標題就不可置信地搖頭你們問

道什麼叫做裝飾藝術也有其歷史」 30參見 Danto Arthur C After the End of Art contemporary art and the pale of history (New Jersey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1997) p61The paradigm of something having a history was painting

construed as the art of mimetic representation so that the history of painting could then be understood

in terms of an internal development in representational adequacy 31外部意圖是指諸如傳達觀念模仿自然或發揮功用這些在視覺形式的創造和鑑賞之外的意圖

28

在系列中每一個變體和每件具體作品或風格歷史的每個階段之間建立關聯這

種前後探查和ldquo垂直rdquo關聯是闡釋畫作之間的變異和畫作內部諸特徵互動的一種

特別方式32 也就是說里格爾在撰寫裝飾藝術史時也隱含了另一種內在成長

的機制只不過里格爾將此演化模式套用在繪畫藝術以外的藝術上打破此一模

式淪為繪畫藝術的專利里格爾以裝飾藝術為實驗對象實踐並製造裝飾藝術的

歷史

繪畫的發展模式在裝飾藝術的發展序列上晚期階段會比早期階段

更符合相同的藝術目的而早期階段也會進入晚期階段的解釋當中

(AEA 62)33

丹托對此有不同的看法他以拉斯科(Lascaux)洞穴壁畫為例認為如果早

期作品未能保留並由後人加以研究根本不可能有所謂進步發展的歷史存在

而只會有某種自然的演進(AEA 62)也就是說丹托主張藝術不應被冠上任何

線性關聯的成長模式在歷史的藩籬之外藝術其實涵蓋的風格很廣要能用

某種架構或典範框限所有的藝術似乎是不可能丹托認為以風格的關聯性提出

進步的可能性這類的研究將受到地域的限制

這類研究會受到嚴格的限制就像里格爾在描述他那個時代裝飾藝術的

文獻研究所受到的限制那樣其特點就是嚴禁提出「任何類型的歷史關

聯說即便是有也僅限於少數時期或地理上的緊鄰區域」這裡面有

一層意義是「不擁有歷史」對視覺藝術而言甚至是有「藝術已走到終

點」的意味因為以繪畫為主體的藝術曾一度示範了何謂進步發展意

義下的「擁有歷史」(AEA 62)34

32Podro Michael The Critical Historians of Art(New HavenYale University Press1984) 71-97 33

as with painting that later stages in the sequence of ornamental styles go beyond earlier ones in

meeting the same artistic goals and earlier ones enter into the explanation of the later ones(AEA 62) 34 a kind of scholarship constrained by limits of the kind Riegl describes in connection with the

philological study of ornament in his own era marked by an extreme reticence to propose any sort of

historical interrelationships and even then only in the case of limited periods and closely neighboring

regions That would be one meaning of not having a history and in the case of the visual arts even

29

丹托舉里格爾裝飾藝術史藉以質疑物質演化的風格問題提出批判進步史

觀的單線性發展並點出唯物的進步史觀有以下兩點問題存在第一除了以推

翻前朝典範為線性發展特徵的繪畫史之外其餘之視覺藝術無法輕易地垂直整合

成單一的線性關係第二藝術受制於地理上的限制無關連的形式之間無法串

連成單一進步的發展模式由此說明進步發展的模式只適合地域上相鄰且表現

模擬再現的藝術類型成為丹托藝術歷史的終結理由之一

三 繪畫的自我意識階段以其詮釋學的問題

丹托在《藝術終結之後》不只一次對瓦薩利大敘述系統提出質疑對於進步

歷史的終結理由可追溯至黑格爾藝術詮釋學中所採用的關係辯證法35其重要

性則影響後來西歐藝術史的書寫模態此詮釋操作在後歷史時代引起最多爭議的

即是消除近似於典範作品的藝術之物使之排除於歷史之外並將藝術階層化

在丹托的終結論中將黑格爾的歷史觀視為藝術史詮釋發展的重要核心認為黑

格爾以辯證法的方式做單向的提出用黑格爾自己製造的理念世界對以往的藝術

做一以貫之的詮釋在藝術作品上以進步的方式做說明把藝術分成三個時期

象徵古典以及浪漫但在藝術作品的分析上又分成形式與內容兩個層次對黑

格爾而言內容之重要性遠超越形式形式只是附屬和表象的使得往後的詮釋

分成兩個路線一個是以理念拉出三個形式但形式底下的分析又從文獻處理

one meaning of art having come to an end since art understood primarily as painting once

exemplified what it meant to have a history in the progressive developmental sense (AEA 62) 35朱光潛認為黑格爾對美學最重要的貢獻也是在於把辯證發展的觀點應用到美學之中為美學引

入歷史觀當代美國哲學家威特對黑格爾評價更為中肯「幾乎二十世紀每一種重要的哲學運動

都是攻擊那位龐雜而聲名赫赫的十九世紀德國教授的觀點開始的這實際上就是對他加以特別顯

著的讚揚我心裏指的是黑格爾」黑格爾這種相信藝術發展是有規律可尋的觀點亦深深地影

響了後來藝術史學的影響二十世紀前半葉之前的藝術史學觀主要是在黑格爾的辯證觀

(Dialectic)與「絕對精神」(Absolute Spirit)基礎上而來的即藝術發展被視為某一特定時代

精神的反映並朝向「正反合」的邏輯參考朱光潛《西方美學史》(北京人民文學出

版社2002)頁 484-485

30

36這樣的進步史觀是透過雙軸線在進行主要的操作理念的進步史觀也是信仰

的進步史觀也就是以哲學與信仰角度來看待藝術世界

(i)藝術的內容以及(ii)藝術作品的呈現方式做出知性判斷藝術評論不

再需要別的它需要同時確認呈現的意義及模式或我在「藝術作品需

要體現意義」這個論題中所謂的「體現」37

丹托延續黑格爾的藝術終結論思辨最終發現藝術史分期的三段論與黑格爾

的政治論述不謀而合

根據黑格爾所言在最開始的時候只有一人享受自由到了中間階段

則是多些人享受自由再到最後他所屬的時代所有的人都擁有自由

在我們的敘述裡一開始只有模擬風格的創作才稱為藝術到中間階段

則百家爭鳴但卻彼此伐攻試圖消滅競爭者直到最後的後歷史時代

藝術不該有風格或哲學上的限制方才成為沛然莫之能禦的情勢(AEA

47)38

這樣的進步史觀最大的特點就是它是線性的它會刪除一些近似值以自己

的理念來理解整個世界就會忽略掉藝術本身發展上的問題恰此丹托正要反

駁的就是這樣的進步史觀透過某些進步的典範刪除掉藝術原本複雜的問題性

36關於黑格爾是否影響藝術史的發展有學者提出不同的看法認為黑格爾理念重點在於藝術做為

「精神」發現自我的重要路徑藝術之所以衰退乃是因為其作為精神感性顯現的理念之式微

並沒有直接探觸線性歷史與進步史觀的企圖 37參考 Hegel Aesthetics 71Hegel speaks of intellectual judgment of (i) the content of art and (ii) the

work of arts means of presentation Criticism needs nothing further It needs to identify both meaning

and mode of presentation or what I term embodiment on the thesis that artworks are embodied

meanings 38 It is quite striking that this tripartite periodization corresponds almost uncannily to Hegels

stupendous political narrative in which first only one was free then only some were free then finally

in his own era everyone was free In our narrative at first only mimesis was art then several things

were art but each tried to extinguish its competitors and then finally it became apparent that there

were no stylistic or philosophical constraints There is no special way works of art have to be And that

is the present and I should say the final moment in the master narrative It is the end of the story(AEA

47)

31

這種刪除就是進步史觀所造成的問題美國學者霍爾曼(Hilmer)提出黑格爾式的

藝術終結論最根本的問題是

我們如果將藝術史視為擁有終點的歷史那我們必須承認藝術史的線性

關係然而藝術理論非常廣泛甚至能包含幻覺繪畫最擅長呈現的概念

例如文學表現甚至是音樂如今黑格爾的理論滿足了所有的條件

39

丹托與黑格爾之間的差別性對於藝術所追求最高層次的使命有著截然不同

的觀點黑格爾認為藝術應該隨著精神的演進追求所謂的「絕對精神(absolute

spirit)」價值例如宗教社會和政治但這些在現代化的社會藝術會失去它的

功能而丹托則認為「總有一天我們會精通所有的再現技巧並畫出相當可靠

的外在世界圖像然後進入到一個新的思想層次並試圖認清自己扮演的角色

相當於繪畫的自我意識階段」(AEA 68)藝術終結之後的藝術所追求的是自我定

義的價值探索(self-knowledge)也就是藝術是什麼藝術的本質是什麼乍看丹

托援引黑格爾進步性精神演化論過於狹隘於追求精神的最高層次但其實他有更

深層的含意黑格爾將形式與內容作為精神的演化過程中消長的主要兩極端此

舉讓藝術有了階級的差異擁有精神優勢的精緻藝術或更高層次的精神性藝術

(音樂)在黑格爾的世界圖式裡視為藝術進步發展下的高級產物對丹托而言

這樣只會讓藝術階級化的差距擴大丹托的系譜釋放了藝術長久以來對於再現的

束縛回歸藝術本質的探討使藝術產生自我批判的思辨能力藝術為藝術而不

為再現而生筆者認為這才是丹托真正希望達到黑格爾所謂思想的最高自由化

真諦丹托一方面攻擊以黑格爾詮釋學方法論建構的藝術史書寫模態一方面卻

推崇黑格爾對藝術終結後高度自由化的思想面對歷史之後的藝術丹托採取黑

格爾對於藝術自由化的態度終結一切約定俗成的限制與框架

39參考 Brigitte Hilmer ldquoBeing Hegelian after Dantordquo History and Theory Vol 37 No 4 Theme Issue

37 Danto and His Critics Art History Historiography and After the End of Art (1998) 71-86if we

are to think of art as having an end we need a conception of art history which is linear but a theory of

art which is general enough to include representations other than the sort illusionistic painting

exemplifies best literary representations for example and even music Now Hegels theory meets all

these demands

32

四 葛林伯格的本質論對丹托進步史觀終結理由的功能

葛林伯格在藝術終結論的議程上扮演前階段書寫者的角色以藝術本質論的

問題鞏固進步史觀必然終結的結果在探討進步歷史終結的理由時丹托認為

藝術史的哲學化問題是需要被解釋的因為藝術以一種非常特殊的方式擁有了歷

史五百年這是所有參與這場藝術史建構過程的人所堅信不疑的進步發展敘述

整個西歐繪畫史可以說是在瓦薩利的模式下建構而來根據這個故事藝術是對

可見外貌和精湛技法的漸進式征服藉由這個征服的過程這個世界的可見表面

對人類視覺系統造成的作用將可透過繪畫表面mdash其影響人類視覺系統的方式就

和世界可見表面如出一轍mdash加以複製(AEA 48)而在藝術史編撰的時間框限下

哲學的範疇始終留了一塊對藝術的探索位置使藝術不斷回歸詢問藝術的本質

究竟是什麼隨著時代本質不停在變動丹托預言當藝術的本質被發掘的一天

就是藝術終結的那一天事實上五百年下來藝術的本質不斷被發掘又不斷被終

結丹托在〈導論〉敘述藝術史具有一種內在意圖要達至一個關乎自身之哲學概

念的高度但此最後階段也最難突破由於藝術試圖穿透最堅硬的外殼於是在

過程中有了場精彩的迸發(AEA 15)丹托認為真正付諸行動打破此階段的人

就只有葛林伯格

如今這層外殼已經打破至少瞥見自我意識的意思光芒而歷史也

走到了盡頭藝術終於可以卸下重擔交棒給哲學家(AEA 15)40

當藝術的自我意識抬頭也是進步歷史即將終結的那天但為何延續藝術史

的線性發展需由哲學來接替丹托認為對進步歷史批判到了現代主義宣言時代

葛林伯格似乎虛構了另一個藝術線性發展的假說所謂的進步發展史觀多少是受

到限制的現代主義把敘述系統移到一個新的層次也就是重新定義藝術說明

哲學意義上的藝術是什麼並通過藝術本身完成黑格爾式的革命前進的方向不

再是提升模擬再現的能力而是提升對藝術本質的哲學再現的能力(AEA 66) 41

40 But now that the integument was broken now that at least the glimpse of self-consciousness had

been attained that history was finished It had delivered itself of a burden it could now hand over to the

philosophers to carry(AEA 15) 41

it should be clear that the idea of a progressive developmental history is somewhat limited if these

theories should be true But there is another way of reading them What they sought to do on this

reading was to move the narrative to a new level where the problem was to redefine art and to say

what philosophically art is thus fulfilling through art itself the Hegelian injunction It was on this

reading as if the narrative now moved forward not in terms of increasingly adequate representations

but rather in terms of increasingly adequate philosophical representations of the nature of art(AEA 66)

33

現代藝術將哲學滲入藝術的本質重新定義藝術再現思維理念成為藝術新的任

務完成黑格爾式的革命藝術前進的方向不再倚靠模擬再現而是將觀念或無

形的情緒具體化丹托看來這就是葛林伯格所強調藝術終結的一個斷裂點以

下是葛林伯格所定義的前衛派藝術特色

前衛派為了尋找絕對的形式於是創造出「抽象」或非具象的藝術他

們表現一些早已存在不用創造並具有獨特意義的東西藝術作品的

內容將完全消融於形式當中再無法將它簡化為除其之外的任何整體或

部分(AEA 71)42

丹托面對葛林伯格所提出全新的藝術史觀似乎有所質疑與隱憂他強調前衛

藝術的目標彷彿是想藉由創作給出一個附屬的實存並摧毀實存與藝術之間的區

分如何在防止藝術作品全然陷入實存的範疇裡去實存是不具任何意義的但

是藝術是有意義的實存代表的是藝術所要趨近的極限但如果藝術真的觸碰到

這一點它就不再是藝術了(AEA 71)藝術作品與實物間的差別再也不能單憑

視覺上的檢視來區分觀看的方式由肉眼的視覺享受轉換成觀點的探尋思考層

次的變化把藝術提高到知識層面的範疇現代藝術改變人類對以往藝術作品解讀

的方式使媒材世界擁有被探詢的空間然而單就改變藝術表現的形式和觀看

的方式能夠釋放長久以來進步史觀所乘載的一切枷鎖成為解釋後歷史時代嶄

新的系譜嗎當繪畫歷史面臨主客體之間的轉換使繪畫的主題不再是表現現實

這樣毀滅性的行動象徵歐洲進步藝術史的終結也就無法承接進步說產生了

藝術歷史的斷裂現象

有一段歷史介於瓦薩利結構已不再適用的時期與貝爾丁在他關於藝術

終結的文章中所訴之藝術場景敘述失調的現今時期之間這段中介時期

42 It has been in search of the absolute that the avant-garde has arrived at abstract or non-objective

art something given increate independent of meanings similars or originals Content is to be

dissolved so completely into form that the work of art or literature cannot be reduced in whole or part

to anything not itself(AEA 71)

34

就是我所認為的現代主義時期這段時期的藝術家不再受到某種必然規

律的引導(AEA 63)43

假若現代繪畫已經跳脫瓦薩利的繪畫史敘述模式那麼「進步發展」論似乎

就無需延續下去這自然是時代思潮對藝術進步歷史的一種反問因為現代主義

究竟是進步還是回溯的(regressive)仍有待斟酌與釐清從再現技巧的能力來說

現代藝術只滿足了最低限度的物質意義而從演化論的角度看來無法承接再現

能力的藝術是否為一種回溯現象這則故事隨著架上畫的毀滅以及繪畫世界與

牆壁再也無法清楚區隔而宣告結束所以說葛林伯格對藝術終結也有他個人的

看法事實上任何用發展式的敘述結構來看待藝術史的人都必定會有一套這

樣的看法(AEA 73)從丹托的角度理解葛林伯格的現代主義意味著「前現代主

義」藝術轉向現代主義藝術就等於從繪畫模擬特徵轉向非模擬特徵由於葛林

伯格強調「現代主義」的重點不在於繪畫一定必須是抽象或是非具象的

(nonobjective)而是在前現代主義中佔有舉足輕重地位的模擬再現特徵在現代

主義裡只扮演次要的角色(AEA 8)44

丹托將葛林伯格歷史觀納入藝術終結論述其實已經預設現代主義宣示時代

結束的歷史必然性規則也是葛林伯格對丹托藝術終結論的功能所在因為一旦

現代主義想要追求完全的媒材世界再現那繪畫的平面性與實存的界線也就因此

而消失以上看到丹托對於歷史之後的論述有充分的理解和舉證進步發展的敘

述受到了限制藝術為了找到新的層次採取現代性辯證法的手段來推翻舊有的

敘述系統現代藝術為了宣示主體性借用哲學的方法來提升藝術的本質使藝

術不再作為再現世界的複製品而轉為擁護哲學思維丹托認為當葛林伯格發

現了藝術的本質將敘述系統移到一個新的層次使藝術終結於探索本質當人

們停止發問或問題已經得到了答案那麼也就沒有必要繼續追尋「何謂藝術」

的真理

43Between the time Vasarian structure seemed no longer to apply to the art that was being made and the

present moment of narrative disorder in the art scene to which Belting refers in his text on the end of

art there is the intermediate period I think of as modernism during which artists stopped being guided

by the imperative(AEA 63) 44丹托在此段敘述中對葛林伯格現代主義的理解皆來自 Clement Greenberg ldquoModernist Paintingrdquo

in Clement Greenberg The Collected Essays and Criticism ed John OrsquoBrian vol 4 Modernism with

a Vengeance 1957-1969 85-93

35

五 佛萊的批評對丹托進步史觀終結理由的功能

佛萊作為藝術評論者在丹托的藝術終結論上以佛萊對前衛作品所提出的

看法奠定藝術進步歷史終結的必然性西歐藝術史終結的關鍵原因不只有結構

上的單線性發展面對藝術家本身創作的動機對於內在心理層面的轉換也有顯

著的關聯「通過對自然的模仿就可以創造完美」是繪畫的進步史觀所給出的

重要基礎當人們不再認為自然產生的普遍形式總是最美的東西時就像達爾文

的演化論啟發人類淘汰演化的史觀一樣藝術從模仿之中跳脫出來並導向藝術

的形式將由藝術家自主從自然中提煉形式幻化成藝術家獨有的特殊符號為

了進一步釐清藝術史終結與藝術家之間的關係丹托以佛萊的理論作為中介佛

萊認為後印象派畫家被組織起來其原因為反對「對事物表面的被動接受」相

反的他們尋求表達其所畫的東西激發出的「情感」即是圍繞著對象的精神概

念所勾勒出的線條丹托在〈第四章〉中引述佛萊發表的論述「藝術家已不

再專司模擬外在的現實而是要將外在世界於他們的心中所引起的情感藉由客

觀的表達方式抒發開來」(AEA 65)也就是說藝術回歸人自身的情感將現象

世界透過藝術家的眼和手表達心中的意象顛覆舊有的敘事結構回歸符號式的

理念世界丹托認為打破幻覺式的模擬再現藝術長久以來深根於西歐繪畫史的

地位必定與藝術家內在自覺意識有關

佛萊提到「群眾一向最欣賞藝術家充分運用來製造幻覺的繪畫技巧對於

以情感表達為先而繪畫為次的這種藝術則表示深惡痛絕紛紛毫不留情指控其

笨拙無能」(AEA 53)佛萊為此辯護他認為「只要藝術家願意他是有能力

作畫的所以問題不是他畫不出更好的作品其次畫家都是真心誠意在作畫」

(AEA 53)也就是說佛萊認為進步史觀所遭受到最大的挑戰即是當技巧上的進

步已經飽和時藝術家已經無法被自己所描繪的再現之物所滿足時如何延續進

步發展的進程又或者再創造另一個新的歷史如何表現「真實」是後印象派

發起的新命題試圖藉繪畫及造型的形式來表達某種精神上的經驗而佛萊認為

的真實即是「不求形式的模仿但求創造形式不願模仿生命但願找到生命

的等值物helliphellip事實上他們所要的不是幻覺而是真實」45

45Fry Roger ldquoThe French Post-Impressionistsrdquo Vision and Design (London Chatto amp Windus 1937)

156-159

36

佛萊努力想找出一個新的藝術模式卻又不想延長瓦薩利歷史的這份用

心實在令人敬佩至極但他還有另一個功勞那就是他看出這個新

模式必須提升到通則的層次使他可以藉此對這兩個時期的藝術進行

批判式的審視與回應甚至還能使他據以主張新藝術相較於因符合

瓦薩利認定的條件而受到推崇的那種藝術更能體現某些藝術原則

(AEA 53)46

從上述的引文中可以看出丹托將佛萊的論述視為一種新的藝術模式而這

種新的模式必須要提升到某種通則的平台才能分辨瓦薩利模式的藝術與後印象

派的不同而這種通則的平台恰恰是現代主義宣言時期的雛形一種宣言式地

一以貫之所有的藝術都要符合這套新的規準在藝術故事的結局裡佛萊預設的

劇本是以續集的方式解答丹托認為這是一個好的行動但他也提出對佛萊新敘

述的隱憂因為藝術的歷史就是一點一滴過濾掉任何非本質事物的過程直到藝

術的本質顯露給那些打算接受他的人然而佛萊非但不猶豫而且還極欲將他

最崇拜的古典主義界定為藝術自身的本質如此一來便出現一個嚴重的問題那

些非「法國」的藝術該怎麼辦(AEA 53)不難發現丹托對於藝術故事的結局有

他另一套原則與假設對丹托而言看似框架式的敘述都不足以滿足後歷史時代

的敘述模態唯一能夠確認的是丹托認為佛萊有著對時代發生變異時現象觀

察的洞見能力試著提出不同的解決方式是值得肯定的丹托認為佛萊的藝術批

評將與瓦薩利的模式大相逕庭前者將是形式上的精神上與美學上的但他和

瓦薩利模式也有相同之處那就是單一的批評取向可以貫徹藝術古今佛萊的模

式將較瓦薩利模式優越因為前者的美學觀容得下法國後印象派的藝術而瓦薩

利的幻覺模式則不能由此可見丹托不斷的讚賞佛萊對瓦薩利系統所做的批評

行動丹托曾說「無論如何對於一心將現代視為不當或離經叛道之列的力量

佛萊的藝術批評模式無疑是相當有力的反擊而且也成了率先試圖將現代主義和

傳統藝術以新的敘述加以結合的理論之一」(AEA 53)

46

It is impossible too greatly to admire Fry for endeavoring to find a new model for art which clearly

was not endeavoring to prolong the Vasarian history but it is no less to his credit that he saw it

necessary to rise to a level of generality which would enable him to survey and to respond critically to

art of both periods and even to suggest that there were principles that the new art embodied more

perfectly than the kind of art that had irrelevantly it turns out been admired for the kinds of reasons

Vasari gave(AEA 53)

37

總而言之後印象派開啟了藝術家對模擬再現的反思這種反思行動正是促

成繪畫五百年模擬自然趨向終結的導火線之一後印象派的繪畫被認為既表達了

藝術家個人情感又傳達出普遍的精神概念這種新藝術並不試圖以對象的外觀

形式「再現眼睛所見」卻斷言捕捉其真正的意義新藝術是現代的後印象主

義的以及前衛藝術家不斷對觀念抽絲剝繭而理出的產物同時卻又是回返到原

始的甚至是野蠻的一種行動丹托之所以援引佛萊關於後印象派的理論無疑

是證明藝術終結的行動早在後印象時期就已經開始而佛萊的理論恰好能代表此

一現象的樣態然而丹托不全然認為佛萊的新藝術已經完全擺脫再現自然的藝術

丹托理想中的新藝術必須先捨棄才能完成需先捨去模擬特徵或是把藝術扭曲

到幾乎不成藝術的地步才能真正達到藝術的境界

六 製造滌清屬性的歷史之問題

丹托認為現代主義的歷史是淨化或滌清屬性的歷史要為藝術擺脫掉所有

非本質的成分不論葛林伯格個人的政治理念為何這樣的純粹與淨化主張勢必

產生政治上的回響(AEA 70)丹托也將葛林伯格操作現代主義的手段比喻為政治

上的極權主義主要是因為現代主義主張的進步藝術史觀背後認知模態相似於政

治上對種族淨化與精英系統的複製丹托透過葛林伯格對現代主義的敘述指出

現代主義唯我獨尊的高姿態來自種族優越的極權主義然而此主張違反丹托

藝術終結之後多元的樣態並針對此提出相關問題首先丹托援引葛林伯格對

現代主義的敘述

葛林伯格認為若某一主義的規範定得愈詳盡他就愈不可能容許多方

自由繪畫的本質性基準或成規同時也是其限制的條件畫作必須符

合這些條件才有資格被視為畫作helliphellip極端折衷主義是不健康的我

們應予以反擊就算冒著獨斷偏狹的危機也在所不惜(AEA 70) 47

47 The norms of a discipline become defined the less freedom they are apt to permit in many directions

The essential norms or conventions of painting are at the same time the limiting conditions with which

a picture must comply in order to be experienced as a picturehelliphellip The extreme eclecticism now

prevailing is unhealthy and it should be counteracted even at the risk of dogmatism and

intolerance(AEA 70)以上是丹托引用葛林伯格評論紐約現代美術館的展覽時的敘述此段對於葛

林伯格現代主義的引用皆來自 Clement Greenberg ldquoA New Installation at the Metropolitan Museum

38

在葛林伯格的這段文字中體現現代主義中強調的種族「純粹」的獨裁意味

丹托承認葛林伯格本身就是個獨斷偏狹的人而獨斷與偏狹正是宣言時期

的「症狀」(AEA 70)48

二十世紀廣泛的藝術領域中藝術的定義成為條列式的概念語詞符合葛林

伯格定義「藝術之質」的條件唯有一種語言可以成為藝術那就是抽象藝術

但「一切最重要的就是美學之質」這點在今日仍為未定之論這樣的矛盾反

應在後歷史時代語彙之間的衝突上現代藝術持續對變異的他者予以否定的語言

另一方面丹托強調的歷史之後的藝術卻激烈的產生以之抗衡的力量丹托認為

一個會在應用上產生衝突的理論本身也必定是矛盾的就好像一套定理或公式

如果會產生牴觸的結果便表示它一定是不一致的對葛林伯格而言批評的判

斷是在規則的中止中運作藝術之質絕非可以靠邏輯或論述來確定或證明這個

領域中唯一的規則是經驗從經驗中得出的經驗自康德以降所有嚴謹的藝術

哲學家莫不以此為結論(AEA 85-86)丹托認為葛林伯格從閱讀康德的作品中得

到了兩個啟示其一就是關於美的判斷與規則的運用之間的關係而這之間的

運作需仰賴「經驗」其二為美與實踐是涇渭分明的兩回事因為美的判斷必

須潛藏普遍性(tacit universality)(AEA 85-86)49葛林伯格依據此兩個啟示領悟到

藝術是整體(art is all of piece)的論點便將論點挪用並推論出好的作品須具備共

同特徵的條件似乎有過度解讀或誤解的嫌疑葛林伯格將此經驗論的判斷標準

套用在現代主義藝術的敘述上其宣言中充滿拒絕承認非美學或反美學的藝術作

品具有藝術地位

為此丹托在「第五章」加以提出問題的關鍵若以「區別好藝術與劣藝術

的標準」的角度來看待現代藝術在審美判斷上的所有行動不難發現其問題所在

of Art and a Review of the Exhibition Art in Progressrdquo The Collected Essays and Criticism

1(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88) 212-213 48關於葛林柏格有關「獨斷與褊狹」可以參考 1944 年 Clement Greenberg ldquoA New Installation at the

Metropolitan Museum of Art and a Review of the Exhibition Art in Progressrdquo The Collected Essays

and Criticism 1(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88) 213 49關於康德對美的普遍性問題請參考 Kant Critique of Judgment 76

39

除了「知道自身正在經驗的這樣東西是藝術」之外並沒有其他方法可

以區分自然之美與葛林伯格所謂的「藝術之質」(quality in art)美的藝

術就是好的如果藝術缺乏美或「質」它就是劣的(AEA 83)50

但事實上如果美對藝術品及其他事物都是恆常不變的美就不會是藝術

概念的一部份以多元論的角度來說藝術的概念不會是單一恆常的丹托引

述尼采在《道德系譜學》( The Genealogy of Morals ) 一書中所謂的「好」就是

主人自詡的身分標誌憑藉的是界定這個身分的特質mdash奴隸當然會把這些特質

稱為「惡」但至少這些特質不會是「劣」不像奴隸那樣是「矮小其貌

不揚發育不良」的人類(AEA 83)也就是說葛林伯格過度以二元的方式區

分藝術的品味事實上是會過濾掉藝術為「惡」的一面「好」的價值這樣的

過濾在藝術史上不斷上演因為敘述與敘述之間本身就有不可共存的排斥

作用在這數百年間所發生的藝術革命本質上都是對先前藝術情境的反動

康德時代的洛可可到新古典主義是如此叔本華時代的浪漫主義到前拉斐爾派

也一樣(AEA 85)藝術在大敘述之間交互競爭與淘汰下完成了藝術的歷史過

了五百年的今天丹托以科學的邏輯驗證方式分析並審視過去藝術史書寫的

模態得出最基本的問題是其一將繪畫幾乎等同於藝術其二葛林伯格

的唯物主義美學在其論述裡藝術捐棄了使繪畫內容顯得真實的技法也就

是遠離了幻覺轉向藝術的媒材特質而此特質則因媒材而異(AEA 107)

相較於瓦薩利式繪畫抽象表現主義繪畫顯得愈來愈與真實生活脫節

愈局限在藝術世界的框限裡這點確實滿足葛林伯格提倡的繪畫歷史

的獨立但卻因缺乏外在刺激而山窮水盡(AEA 104)51

50

In any case there is nothing other than the knowledge that itis art one is experiencing which

distinguishes what Greenberg called quality in art from the beautiful in nature beautiful art is gut If

art lacks beauty or quality it is schlecht(AEA 83) 51 by contrast with the Vasarian painting was more and more cut off from life and lived more and

more a segregated existence in the world of art It really did fulfill the Greenbergian requirement that

painting have its own autonomous history and it collapsed from lack of external input(AEA 104)

40

丹托強調美學的「善」(aesthetic goodness)對藝術終結後的藝術是沒有幫助

的現代藝術的落幕與其劃清藝術與實物的界線和社會功能脫節相關葛林

伯格雖從康德對於藝術之質的評論中得到啟示但卻也誤解把藝術作品簡化成

形式之美的美感對象美與實踐在康德的敘述中雖然是涇渭分明但這也使得

葛林伯格在處理現代主義敘述時所忽略了藝術來自於社會的事實過度以「經

驗老到的眼」區分藝術的優劣不受任何時空環境知識或傳統影響將使得

藝術在精英系統裡打轉沒有受過美術教育的普羅大眾對於藝術的優劣是無

法憑直覺由肉眼評斷丹托相信藝術絕對不是一個封閉的系統更不是淪為

少數菁英能夠把持的對象古典美學理論再也無法適用於「藝術終結後的藝術」

主要是因為後者似乎對美學之質不屑一顧就古典美學而言這正是拒絕稱它

為藝術的原因所在後歷史時代的藝術將突破藝術史長久以來系統性的汰換機

制轉而由藝術與實物之間判斷的詰問所給出的哲學辯論的場域所取代然而

丹托所謂的藝術終結並非藝術家不再創作藝術或是藝術的價值受到貶損而

是定義藝術的對象從美術館或是學院裡的菁英轉而變成一般的普羅大眾來

衡量在這之間所產生的辯論分析詰問才是藝術成為藝術的價值所在

七 結語

丹托對於終結論的考證具有繁多的特性使得終結論的議題能夠貫穿古今中

外散落在理論家與藝術家之間的矛盾探詢丹托將世界看成待解釋的結構體

透過詰問對質與比對逐漸證實其假設的真實性過程就像科學家一般仰賴經

驗論和實證的科學方法這也是分析哲學方法論的實踐特徵以上五個章節

兩個反題兩個前階段的書寫成果和最後丹托美學所提出的另一種方法論的出口

構成本文主要的結構研究發現丹托面對問題的處理時常將理論者當作問題討

論的中介強調藝術終結的命題散落在異質的領域首先本文將里格爾與黑格

爾的歷史觀作為論證的材料從這兩位理論家的文獻中得出(1)地域性的限制

和(2)詮釋學刪除近似值兩個進步史觀關鍵的終結論的反題第一個反題即

在論證藝術終結論的討論範疇只限定在特定的區域內或更精確的說西歐藝

術丹托以里格爾的裝飾藝術史作為此蘊含關係的有效論證強調藝術史建構的

過程其內在必然性將自發地產生對應與其鄰近地域的藝術形式而無法囊括其他

地域的藝術形成區域性的歷史藩籬第二個反題則扣緊藝術史單一的書寫模

態與其背後思想者的意識形態有關丹托以黑格爾為例強調單一歷史的建構者

時常會在不經意的情況下刪除近似又不足以被提及的近似值

41

然而佛萊及葛林伯格的功能不同於里格爾與黑格爾他們代表藝術終結論

的兩個前階段的書寫者分別涉及進步史觀終結前階段的成果鞏固進步史觀必

然終結的結局佛萊以藝術家的創作角度談進步史觀終結的理由與侷限強調藝

術家在整個終結論的迸發佔有一席之地由於藝術家自我意識的抬頭將被動

的模擬再現轉化為主動對於對象情感的展現而後期印象派正是對再現寫實的繪

畫藝術一次強烈的反動葛林伯格從本質論的角度出發卻過度將藝術純粹化

而必將走向終結一路丹托強調藝術的本質被定論的那天就是藝術終結的那天

葛林伯格的本質論即在分辨藝術與實存之間的關係時宣告終結因為藝術的本質

是不應該有所定論也宣告了藝術進步史觀的終結葛林伯格以及佛萊對前衛藝

術的研究成果提供藝術史新的方向的解決之道與看法成為奠基丹托終結論的

正向影響與功能

終結論的議題是時代的也是歷史的丹托以科學的角度面對歷史問題使

過去片段式的終結論能放置同一平台上討論與比較終結的議題也成為一股反動

的力量或對抗過去歷史的藩籬與統一的特性在科學的領域沒有一種理論是

恆常不變的面對新的發現定論就會改變而知識論上的理論也只是時代的共

識丹托將藝術與科學類比使用相同的方法論處理繁多且複雜的藝術問題不

免讓學者懷疑其本質上截然不同的領域能否使用相同的研究方法雖然爭議還

是持續在發酵不爭的事實是丹托開啟另一種研究歷史的方法論

42

第三章 丹托藝術史哲學分析工具與相關議題

一 前言

本文旨在研究丹托如何使用分析哲學的語言的邏輯工具使藝術終結論趨向

結論為真的假說並提供新的藝術史方法學丹托擅長利用分析哲學的邏輯工具

使之延伸到藝術領域中論證的過程夾雜豐沛的外部例證及知識卻因此也將理

論支持的責任拋給了外部討論以外部支持外部層層包裹給出獨特的立論是循

環論證52操作技巧的核心丹托藝術終結理論的支柱來自於丹托自己對藝術世

界的理解從外部給出的客觀看似中性的論述卻在最後構成了主觀的立論

換言之藝術終結的理論本身就建立在以丹托思想為主體的主觀立場非能套用

至所有的藝術情況上然而可以發現循環論證並非只是邏輯學上的謬誤理論

也是丹托以及當代許多思想家產出知識理論的辯證工具之一例如法國解構主義

的德勒茲就擅長使用的選言命題(disjunctive proposition)進行對舊有知識體系的

逃逸相似於德勒茲丹托對於知識產出的過程是中性而沒有褒貶的區分因

為產出的知識樣態絕對是叛離且繁雜的相對於現有知識體無疑是一種超越的存

面對潛藏在丹托思想中的隱性循環論證系統本文透過丹托的著作《藝術終

結之後》中四個關鍵議題包含(1)藝術終結ne繪畫終結(2)非 Q 則 P(3)風

格矩陣以及(4)本質論等議題析出並指涉丹托思想辯證活動的相似性與循環

性丹托的文字樣態明晰而簡潔以單純且直白的表達方式解釋藝術世界的辯證

關係此文字書寫的習慣源自於分析哲學的訓練丹托思想的養成中科學的推

論佔有重要的影響性透過簡單的符號使丹托的美學與科學產生鍵結也是分

析美學重要的文體表達模態而在本文最後則引出美國當代哲學家卡若(Noeumll

Carroll1947-)在《丹托與他的評論者》(Danto and His Critics 1993)中的文章〈本

質表現與歷史〉(Essence Expression and History)作為探討丹托循環論證的外部

佐證同時透過具體檢視與討論丹托理論的內部進而一窺終結論的結構問題

是否循環論證為驅使藝術終結成立的內部趨力還是透過循環論證使藝術終結

的理論自成一封閉或更開放的系統本文將逐一揭開其中操作的細節

52 循環論證(circular argument)是論點的真確性最終由自身支持的推理方式

43

二 工具一藝術終結與繪畫終結不等式

丹托在《在藝術終結之後》〈第八章〉及〈第九章〉藉由探討單色畫以及克

蘭普(Douglas Crimp1944-)繪畫終結論間接帶出「繪畫死亡」的議題利用

不等式的敘述「藝術終結」論點迥異於「繪畫終結」的說法將終結論的論題拉

至平等關係的差異之中前項的「繪畫終結」說法來自於 1993 年現代美術館

有關於「抽象繪畫結束與開始」的研討會認為作品風格有如瑞曼(Robert

Ryman)者畫中只有白色方塊可做為繪畫嚴重內耗的佐證(AEA 153)關於單

色藝術的意義與內涵丹托嘗試解釋認為所謂的「單色畫」不只是顏色單一

而是色調一致的平面特別在〈第九章〉中反覆提及單色畫在繪畫史上的重要變

革有哪些尤其是在絕對主義出現之後絕對主義的最高宗旨之一是保留圖像

傳統避免抽象以此方式描繪馬列維奇所謂的「非具象寫實」(non-objective

reality)也因為絕對主義的啟程讓單色畫成為可能丹托以瑞曼的作品當作一

種「白紙的狀態(tabula rasa)」像是一面空白頁象徵未來抽象繪畫可能的發展

代表開闊未來的一面旗幟但丹托也說如果說瑞曼代表的是開始似乎又違背

提出「藝術終結」理論的目的

另一方面在「繪畫終結」的議題上丹托在〈第八章〉以克蘭普繪畫終結

論為例依據丹托的評價克蘭普曾是頗具影像力的《十月》雜誌的主任編輯

該雜誌是美國文化圈典型的出版品常結合關於當代文化的激進評論以及經常是

菁英品味的藝術觀而克蘭普在一篇評論法國畫家布罕(Daniel Buren1938-)的

文章中引用了德拉霍許(Paul Delaroche1797-1856)看了達蓋爾驚人的發明之後

著名的一句話「自今日起繪畫已死(as of today painting is dead)」克蘭普認為在

現代主義的年代裡不時有人提出繪畫死亡的警告「就像病入膏肓的繪畫熬成

長命百歲但始終無人願意動手行刑而末期病徵隨處可見像是讓攝影圖像污

染自己的畫極簡雕塑不再配合繪畫數百年來遵守的觀念論藝術家一個接著一

個轉向其他的媒材發展而拋棄繪畫等等」53克蘭普看見畫家容許自己的作品讓

「攝影污染」而斷定為「繪畫死亡」的徵兆在丹托看來這反倒代表藝術史的

發展管道不再定純繪畫於一尊(AEA 138)丹托進一步分析認為德拉霍許和克

蘭普雖然都斷言攝影是繪畫的殺手但兩者所處的時空背景不一樣而有不同角

53 Douglas Crimp and Louise Lawler On the Museums Ruins Cambridge Mass MIT Press 1993

90-91 105

44

度的詮釋關於丹托所認知的德拉霍許與達蓋爾的敘述筆者引用丹托另一篇收

錄在《藝術是(What Art Is)》的文章〈競賽的終結繪畫與攝影之間的對照

(The End of the ContestThe Paragone between painting and photography)〉中的敘

述來解釋丹托認為的繪畫與攝影之間的連結

模擬自然的寫實技巧面對攝影之術的發明而變得無用武之地丹托引出現

代繪畫著名的歷史事件德拉霍許之繪畫已死藉此突顯攝影對現當代藝術的衝

擊丹托認為沒有人可以正確地知道德拉霍許講的繪畫已死背後代表的意涵

但據丹托的觀察他以德拉霍許的歷史畫藝術家背景來說當繪畫的再現技術還

是凌駕於想像之上被攝影之術更能表現真實的能力震懾確實會產生再現繪畫

已死之說依據丹托的回顧德拉霍許甚至認為達蓋爾的發明完全符合藝術創作

所有的需求攝影之術的發明滿足任何繪畫再現技巧的基本原則它成為一位成

功的繪畫者所需要仔細觀察與研究的對象(WAI 104) 丹托這般形容「就好像

是大自然自己描繪了自己藝術家完全無法插手這是需要非常精練的技術才能

使一幅繪畫看起來像攝影」(WAI 103)

也因此基於德拉霍許自然寫實藝術家的身分讓丹托認為克蘭普與德拉霍

許的「繪畫已死」有著截然不同的出發點克蘭普的論點代表的是一種「政治立

場」其關心的是繪畫和階級之間的關係美術館的機制意含還有班雅明(Walter

Benjamin1892-1940)那極具影像力藝術品二分說一種是具有靈光的另一種

則是由「機械複製」而來(AEA 138)克蘭普在〈繪畫終結〉(The end of Painting)

一文中的討論可以用來說明克蘭普的「繪畫觀點」他認為重點不在於繪畫與攝

影之爭而是整個現代主義(不論哪一種領域)正在對抗一種評論丹托將此評

論稱作「後現代主義」由於攝影具有機械畫複製的能力其「原作」與「複製

品」之間並無優劣之別一般認為攝影的出現形同對美術館發動攻擊打倒這種

代表某種政治立場的堡壘在此先以下列摘錄補充說明丹托界定「藝術終結」

與「繪畫終結」的關係

藝術終結之後繪畫確實不斷展現蓬勃發展生機我不主張只根據單色

畫的風格就宣判繪畫已死除非我也跟克蘭普一樣認同現代主義敘述

以為藝術在物質的基礎上逐漸發展尋求定位而白色單色方塊的價值在

於其色彩的簡化超越自身形式的形式超越自身完美正方形狀這麼

45

一來白色的方塊就代表線條的終結繪畫已經無路可走再無發展空間

(AEA 154)54

究竟藝術終結ne繪畫終結的不等式當中隱含多少外延的意義存在無從就終

結論有限的內部文本得知可以肯定的是丹托不將繪畫已死當作藝術終結的唯

一證據但藝術終結必定蘊含了繪畫終結的關係而這也是造成誤讀的主因由

於字面上的意思誤解丹托對藝術終結的意義的文章無所不在而在學術界也曾

一度將藝術終結曲解為藝術的死亡丹托對藝術終結的論題從來就不以繪畫終

結當作最有效的舉證因為在丹托所處的時代甚至到二十一世紀的當代全球

各地的藝術世界中繪畫的創作還是持續不斷在發生丹托在此舉單色畫的革命作

為例子單色畫希望將風格簡化到最低限的特質以單一純粹的物質意義探詢哲

學的問題超越自身形式的形式超越自身完美正方形狀藉此宣告色彩方塊超

越線條以致筆觸的終結然而丹托認為單就區區的色彩覆蓋的革命無法準

確確立藝術終結的通則而有以偏概全之嫌以馬列維奇的《黑色方塊》為例

他確實代表一種結束不過不是繪畫的結束而是絕對主義(suprematism)的發軔

新世界的誕生(AEA 155)

由此可以發現丹托秉持謹慎的態度處理其所認為趨向終結的歷史事件始

終對於藝術世界提出詰問與反例除馬列維奇的例子之外丹托亦假設若將瑞

曼的作品套用至單一終結因素決定論使其當作推倒繪畫世界的唯一利器藝術

世界的高牆似乎並不會因此而瓦解

我們能有一套抽象藝術的敘述適值萌芽階段假以時日其內容將和幻

覺派的藝術敘述同樣豐富在喬托時代絕對沒有人想得到繪畫所經歷

的發展會是如此模擬再現之技法在拉斐爾和達文西的手上達到高點

更別提十九世紀末法國學院派繪畫發展出成就斐然的幻覺藝術現在瑞

54 Indeed painting after the end of art has been extremely vital but I in any case would not care to

pronounce its demise on the basis of monochrome canvases not unless I subscribed as Crimp clearly

did to the modernist narrative according to which art progressively strives to achieve identity with its

own material basis and the white monochrome square could then be appreciated in terms of its

substraction of color of form other than its own form and of shapes other than the one simple shape of

the perfect square Then the white square would seem to mark the end of the line leaving painting

nowhere else to go and nothing much to do(AEA 154)

46

曼(Robert Ryman)的地位似乎也暗示著在抽象繪畫的歷史裡我們所處

的情況相當於喬托時代我們能否想像抽象繪畫也將因進步發展的內在

趨力在三個世紀後出現一位集大成的抽象畫家此畫家之於瑞曼

就相當於拉斐爾之於喬托咸具承先啟後之功(AEA 155)55

看似一個據理例證的假說丹托卻在文中自我推翻了前述的假設成為一個

虛無假設(null hypothesis)丹托認為不管多欣賞瑞曼的作品也很難將瑞曼視為

一個起始至少不可能是瓦薩利敘述裡喬托的代表因此將瑞曼比喻為喬托是不

全然適合除非接受現代主義敘述的觀點否則不能將瑞曼視為繪畫尾聲丹托

更進一步解釋欲找出瑞曼作品的意義必須仔細研究其個人的思想和動機只

從畫面的白顏色和方塊形狀做判定立論過於單薄也就是說單色畫所提供解讀

為繪畫終結的線索有限丹托比喻此項假設的舉動相似於近年來的文學理論偏

重於文本將文本視為畫作彷彿只會看畫跟只會閱讀一樣都是不足的(AEA

157)在此丹托似乎想要追求除了單純分析哲學之外的社會科學質性研究但未

對此一說法進一步說明筆者認為若丹托採用單純分析語句之外的研究將超出

終結論所要討論的範圍進入藝術史詮釋學的範疇

最後丹托再一次強調他的藝術終結論調「當藝術的哲學本質達到一定的

意識程度敘述便告結束藝術終結後的藝術當然包含繪畫只是這裡的繪畫並

不會帶動敘述向前敘述早已完結唯有在藝術史的內涵中肯定其他藝術型態的

存在才能證明繪畫存在的意義藝術已走到敘述的終點自此以後產生的作品

均屬於後歷史時代」(AEA 140)也就說明了藝術終結不等於繪畫終結的意義

而繪畫是否終結在丹托的立場中似乎不是後歷史時代要去關心的重點因為繪

畫已經失去了帶動藝術往前的動力對藝術家而言根據某一敘述的立論從事創

作的重要性已經消失因為這種敘述最多也只允許藝術家在它限定的發展範圍內

55 can we imagine a narrative for abstract art which is relatively new which will be as rich as the

narrative of illusionist art turned out to be Of course no one at the time of Giotto could have imagined

a progress of the kind through which painting went culminating in Raphael and Leonardo let alone the

astonishing illusionist achievements of French academic painting of the late nineteenth century and the

implication of Rymans position is that we are in the history of abstract painting roughly in a situation

parallel to that of Giotto s contemporaries Can we really imagine that abstract painting can yield to

the internal drives of a progressive developmental history Is it thinkable that there will say in three

centuries be an abstract artist whose work stands to Rymans as Raphael stands to Giotto(AEA 155)

47

增添些許變化(AEA 148)而繪畫的價值必須由藝術史來界定因為「繪畫」與

「敘述」有著唇亡齒寒的關係

三 工具二非 Q 則 P

丹托曾在〈第二章〉面對宣言時期所使用的敘述語言來分析語言學上 P 與~P

的結構丹托認為每個藝術流派都是由一種藝術的哲學真理觀點所驅動「藝術

在本質上若是 X任何非 X 的事物都不是(或本質上不是)藝術」(AEA 28)這句

語法可以精簡成 X 為相對應的風格而在宣言時期若風格非相應則為~X所

以每個流派都把它們的藝術視為一種敘述對那些為人所遺忘或輕忽的事實

提出釐清恢復或彰顯每個流派都有歷史哲學加以支持這套哲學是以存在於

真實藝術中的某種終結狀態來定義歷史(AEA 28)丹托試圖給出的是成為藝術作

品的必要條件當然在宣言時期成為藝術作品的必要條件隨著宣言的更迭而轉

換因此藝術的發生往往需要一定的前提條件對此是藝術界鮮少為人所談論的

丹托利用己身哲學的背景演化出藝術更迭形構中的哲學語彙將藝術作為藝術

的基本條件簡化為單純的哲學符號表達藝術在進步史觀的推演下另一種看待藝

術的方式使得藝術產生強烈的自我覺醒藉由哲學家的協助進入自我意識的階

丹托察覺晚近的藝術史學者在撰寫風格問題時每每遇到證明畫風互有影響

的證據不足時就會運用「屬性分類」在此筆者歸納丹托所謂「屬性分類」

則為藝術史研究方法中的「風格造型法」(Formalistic)以純粹「視覺」作為與

前輩畫家的對應關係往往將可視的外部形貌視為藝術的本質誤認為藝術史只

是一部風格的變遷史產生出時代順序上的風格線性關係的詮釋丹托所指的並

不是前人對後人的實際「影響」舉凡風格相似不需要是同時代的藝術家都

有可能因為從摹本學習而受到影響丹托對於風格的想法來自於斯多克斯

(Adrian Stokes)的論文〈藝術與科學〉(Art and Science)56堪稱風格描述最典型的

例子斯多克斯堅稱這類風格只存在於「視覺藝術」而且僅集中於視覺藝術附

帶建築(visual art-cum-archytectural)的這種形式這種美感交流極為明確而直接

甚至到不容許反駁的程度斯多克斯聲稱在塞尚的作品當中可以看到十五世紀的

藝術特質而這種特質也可以從後文藝復興藝術的維梅爾夏丹上看出古典風格

56Adrian Stokes Art and Science A Study of Alberti Piero Della Francesca and Giorgione New York

Book Collectors Society 1949 p 112

48

的重現與翻新(AEA 158)丹托試圖使用哲學邏輯的語言來解釋風格問題將十

五世紀風格特質簡稱為 Q此特質只要容易辨識即可至於是否易於定義並非重

點也就是說這種「交會」只存在於作品之中而非作品與觀者之間觀者能

做的只有「明確而直接的領會」藉此方法對只要與法蘭契斯卡(Piero della

Francesca)夏丹(Chardin)維梅爾(Vermeer)和晚期塞尚(mature Ceacutezanne)有所認

識再藉由一些關鍵問題應該可以輕易分辨出 Q 作品和非 Q(~Q)作品的不同

以下是丹托的操作模式

巴洛克的繪畫一定不是 Q應該也沒有人會認為德庫寧和帕洛克的作品

具 Q 特質沙瑞登(Sanreadem)作品當然具有 Q 特質林布蘭則無莫

迪里亞尼(Modigliani)作品可能待商榷helliphellipQ 特質無關畫作的好壞優

劣我們不能說法蘭契斯卡偉大是因為他的作品具有 Q 特質更重要

的是否定的風格特點正好是美學正項雖然犧牲了點清晰(perspicuity)

但是我們可以不吝於肯定就像沃夫林從線性區分「繪畫性」(malerisch

或 painterly)一樣所謂的犧牲指的是有些作品無法用繪畫性來形容

也不能用線性來描述瑞曼的作品就屬於這類(AEA 159)57

丹托認為這是邏輯問題當某物不是 Q它就是非 Q否定的語句代表界線

的明確從複雜的風格相似藝術體團塊當中區分明確的界線就算是最細微的

差異都能用「是」與「非」「有效」及「無效」在分類分析的語句中體現而「分

類者」扮演的角色極為重要丹托在此並未進一步說明「分類者」必須具備那些

條件是一般社會大眾藝術史家還是藝術家皆能擔任若以丹托的思維假設

可以發掘其背後有一意識形態認為藝術的評斷是非個人的是必須經過實驗證

明評斷的風格應具備「共感經驗」丹托曾說「我常幻想自己用法蘭契斯卡夏

丹和維梅爾的作品幻燈片來訓練鴿子然後在鴿子面前放一排幻燈片如果牠們

57 It is hard to imagine any baroque painting that is Q difficult to suppose anyone would find de

Kooning Q or Pollock Certainly Sanraedem would quality but probably not Rembrandt And we might

dither over Modigliani〔hellip〕Q-ness clearly has nothing to do with goodness or greatness not even if a

case can be made that Piero is great because he is Q What is important is that negative stylistic

attributes are aesthetically positive and at some cost to perspicuity we could give positive names to

them as Wolfflin distinguishes malerisch or painterly from linear and the likeThe cost is that there

are cases where it is impossible to say that a work is malerisch and equally impossible to say that it is

linear certain of Rymans canvases being cases in point(AEA 159)

49

能分辨 Q 作品與非 Q 作品我就給予獎賞」(AEA 159)可見 Q 作品的特質無關

畫作的好壞程度是非常直覺性的判斷丹托接續用否定的風格述詞構成一個簡

單的矩陣丹托依據斯多克斯所提的複雜風格概念將風格特色定為 Q而沃夫

林所創的「繪畫性」58定為 P利用這兩類風格與其反義字即可粗略描述每幅

作品

有這四種組合P 與 QP 與~Q~P 與 Q~P 與~Q舉例說明塞尚

具十五世紀畫風也具繪畫性所以是 P 與 Q莫內具繪畫性但非典型

十五世紀畫風所以是 P 與~Q法蘭契斯卡不具繪畫性卻是典型十五

世紀畫風所以是~P 與 Q瑞曼於八0年代晚期所畫的方塊既不屬於

十五世紀畫風亦非繪畫性所以是~P 與~Q(AEA 159)59

丹托承認畫家的風格是見仁見智風格述詞多少有顧此失彼之虞但重點是

每加進新的風格述詞時矩陣也將跟著變大也就是說如果所使用的述詞有 n

個則矩陣列數為 2n丹托舉例說明三個述詞的矩陣共八列四個述詞的矩陣

共十六列以此類推(AEA 160)以此操作展開矩陣的範圍可大可小加入越

多複雜的述詞可能會略顯龐雜但卻能夠將每一件作品都放入相對的座標形

成一個風格描述的棋盤也能夠將風格劃分的精細且精準丹托也提出此方法的

缺點每一個述詞所定義的屬性類別(在此的屬性是指分屬不同行但同一列的風

格特質)並未提供任何解釋無法解釋為什麼一位藝術家的風格會發展成這樣

而背後的原因無法探討但可以肯定的是丹托提出如此科學的風格分析方法

藉此希望打破傳統藝術史家利用時代前後關係來驗證風格互相影響的風格分析

法全任憑史家自我主觀的界定或是加以使用詮釋法來連接不同藝術家之間的

風格斷裂都是非常模糊不清且不客觀的

58沃夫林指出是「繪畫性」使十七世紀藝術明顯異於十六世紀藝術所謂「線性」就是以物

體可觸知的特性去認知描繪對象因此物體輪廓清楚穩定物與物之間的界限明確而「繪

畫性」則是強調從事物純粹可見的外貌去感知事物相互融合形成一種變動不定的樣態 59 we can characterize every painting there is albeit crudely it can be both P and Q P and ~Q ~P and

Q and finally ~P and ~Q Cezanne is quattrocento and painterly Monet is painterly but not

quattrocento Piero is not painterly but is paradigmatically quattrocento and a late-eighties white

square by Ryman is neither quattrocento nor painterly(AEA 159)

50

丹托也強調否定的風格述詞有其優點就是可以避免陷入粗略的二分法

因為如果只用簡單的「反義」字如「開放」相對於「封閉」或「幾何抽象」

之於「生物形體」我們反而無法構成矩陣(AEA 159) 丹托曾在〈藝術世界〉

中舉例矛盾與對立的差異「矛盾的述詞(contradictory predicates)並非二元對立

(opposites)原因是因為它們要在浩瀚的宇宙當中尋找所指涉的反義而二元對

立則不需要」 60例如沃夫林只提出五組對立的觀念 (1)線性與繪畫性

(linear-painterly)(2)表面的與具深遠感的(plane-recession)(3)閉鎖的形式與開放

的形式(closed- open form)(4)多元性與統一性(multiplicity-composite)(5)清晰的

與模糊的(lear-relatively unclear)這種抽象的歸化與分類在丹托看來相當的含混

不清因為矛盾的風格述詞必須要解釋其兩者之間的差異事實上沃夫林是利用

相對的特點來表現藝術上兩種對立的趨向再現的(representation)與表現的

(expression)古典的(classic)與非古典(non-classic)南方地中海藝術(the art of the

Mediterranean world)與北方藝術(the art of the Nordic world)丹托所謂的風格述詞

數可以非常的龐雜有時甚至需要自行創立新的風格述詞例如像是對「紐約畫

派」的形容卻是以「巴黎畫派」當作對立的反義而丹托的風格矩陣只需要分

出「紐約畫派」與「非紐約畫派」就足以涵蓋因為在「非紐約畫派」的屬性當

中已包含巴黎畫派以及其他的風格(AEA 160)當然丹托將評斷藝術作品的感

官感覺轉化為科學的符號總會遇到無法分析並過分簡化的問題但這樣的方法

卻將觀看與評價藝術作品的價值提升至另外一個介面空間排除所謂「人」的主

觀情愫讓作品與作品之間產生機械式地對話應驗的是作品的「物質層面」

而非「感覺層面」這樣的方法直接影響丹托所提出的風格矩陣所有的必較分析

原則筆者將利用下一小節說明風格矩陣的原由以及其潛在的風險與問題

四 工具三風格矩陣的問題

風格矩陣是丹托 1964 年提出的首次出現於文章〈藝術世界〉(The Artworld)

中利用風格述詞(artistically relevant predicate)的概念敘述風格矩陣操作的模態

丹托創造風格矩陣(style matrix)的目的是希望說明以往判斷風格的始末是多麼

武斷的方法藉此需要哲學來處理風格的問題丹托曾在〈藝術世界〉中說「風

格述詞越是多樣化藝術世界中的獨立個體將越複雜越是讓更多人知道藝術世

60 參考 Danto Arthur C The Artworld The Journal of Philosophy 6119 (1964) p 582

Contradictory predicates are not opposites since one of each of them must apply to every object in the

universe and neither of a pair of opposites need apply to some objects in the universe

51

界的複雜程度將豐富藝術世界成員們認知其他成員的經驗」61這說明了丹托

認識藝術的方式需透過所謂「藝術世界」成員中互相比較與認知而風格矩陣恰

恰是丹托用來認識藝術世界的工具之一然而風格矩陣有其困難度與限制譬

如需要有熟知藝術歷史和藝術理論的能力者才能有效的實施風格矩陣除此之外

關於風格矩陣的問題丹托以及其他學者紛紛都有提出有關的論點丹托自己則

在《在藝術終結之後》實際操作風格矩陣的思想狀態也再次補充說明風格矩陣

為何無法適用於廣泛的藝術史研究法以下為丹托所舉例之「風格矩陣」

假設我們必須用樣式主義巴洛克和洛可可三個風格述詞建立一個包

含三個欄位與八個行列的風格矩陣這樣的分法會比「非巴洛克」之類

的描述更訴諸直覺反應結果如下(AEA 163)

風格矩陣

樣式主義 巴洛克 洛可可

1 + + +

2 + + -

3 + - +

4 + - -

5 - + +

6 - + -

7 - - +

8 - - -

根據丹托的設想歷史上的每一幅畫都可以在這個表格內找到位置舉例說

明以范戴克(Van Dyck)受魯本斯(Rubens)影響為例屬於晚期巴洛克但他的人

體優雅協調線條清晰(svelto)所以不受巴洛克影響而傾向樣式主義也找不到

洛可可的風格所以屬於第二排(++-)但是丹托也強調部分的人會將馬列

維奇的《黑色方塊》放入第八排(---)代表否定的總和因為有如所有風格

61 同上 p583 The greater the variety of artistically relevant predicate the more complex the

individual members of the artworld become and the more one knows of the entire population of the

artworld the richer onersquos experience with any of its member(AW 583)

52

都消失的黑洞丹托卻以瑞曼的作品舉例單一的藝術家的作品也會因為其作品

的多樣性而分別處於不同的位置不應該把所有的單色繪畫都自動納入第八排

風格矩陣所認同的「視覺」或是視覺所認同的風格矩陣意味著所有藝術作品

形成一個有機的共同體每一件作品的存在都可能釋放出其他作品的潛在特質

丹托認為藝術品的世界就像一個共同體內部各事物都環環相扣(AEA 163)這

就是丹托所謂的「藝術世界」(artworld)丹托認為一件藝術品就等同於藝術世界

的一份子和其他藝術品產生各種不同的關係就像在風格矩陣的世界中藝術

作品的討論會因為其外顯特質的相似關係而被並列討論這在傳統的藝術史風格

影響分析當中是違背時間順序上的原則丹托將藝術作品一律視為平等每件作

品風格屬性多寡皆一致像是實驗室裡的樣本經過理論者的採集被同時擺放在

同一平台上相互交叉分析每當表格加入一種新的風格欄位每一件作品便同時

增加一種屬性藝術世界講求平等也是相互補足的(AEA 164)風格矩陣的最

大的優點之一便是能夠協助發掘所謂繪畫的潛在特性(latent properties)

當然風格矩陣也有其缺點存在它最大的問題即是完全忽略了歷史背景將

所有藝術作品視為同一時代的產物對於風格矩陣的可行性及有效性丹托持保

留的態度學者卡若在論文〈丹托風格與張力〉(Danto style and intension)也

探討風格矩陣的問題62他指出「由於風格矩陣允許古典作品的風格述詞放入

現代的討論之中因此風格矩陣能夠毫不理會藝術家的意念強加風格敘述於作

品之中的舉動使得作品風格變得不合時宜而這種風格的凌駕是沒有任何歷史

根據的」63這說明了風格矩陣背後有一個政治的意圖存在而違反了丹托所嚮

往的自由藝術世界的詮釋方式而這也是丹托自我推論的矛盾所在一方面丹

托希望建立的藝術世界是自由而沒有任何敘述中心可以代替的自由藝術另一方

面丹托創造的風格矩陣卻違背了藝術世界的宗旨利用簡約概括的邏輯符號判

定藝術的風格刪除其餘可能的藝術價值徹底消滅了藝術史中多樣性的觀點

是反歷史的(ahistorical)

丹托在《在藝術終結之後》也提出了相對應的回應

62 Noeumll Carroll ldquoDanto Style and Intensionrdquo Journal of Aesthetics and Art Criticism 53(3)251-57 63 同上 p256The style matrix on the other hand can impute properties to artworks that are

completely anachronistic and beyond the ken of artist For the style matrix warrants stylistic

attributions have no basis in the historical past The style matrix allows imputations of properties to

works of the past of conceptions of art available only in the recent present

53

我擔心的是這種方法會讓美學和歷史分家雖然他縮短了藝術美和

自然美的距離不過卻讓我們失去鑑賞力藝術感知能力絕對和歷史

有千絲萬縷的關係我認為藝術美和歷史也是緊密結合的(AEA

164-165)64

由上述的敘述可以得知丹托以自然美及藝術美之間的差異觀點來解釋風格

矩陣的問題丹托在處理自然美及藝術美時所使用的判定方法在理論的基礎上

是矛盾的因為風格矩陣的自然美的判斷來自於對藝術史與藝術理論的熟知也

就是欲判斷某物為藝術品時需要提出眼睛無法反對的證據而通常證據來自於

藝術史藝術理論背景也就是丹托所謂的「藝術世界」具體而言除了討論

作品本身以外還必須知道其它現存作品的來龍去脈知道這些作品如何讓新作

品成為可能丹托所舉的《布瑞洛箱》就是最好的例子不懂歷史或不熟藝術理

論者無法將這些箱子作品看成藝術品因為這牽涉到物件的歷史和理論而不只

是眼睛易見的部分唯有訴諸歷史和理論時才能將這些新作品視為藝術單色

畫的情況也是如此(AEA 165)

筆者認為丹托提出「風格矩陣」的問題會相對複雜許多因為風格矩陣的

前提假設不兼容於丹托其他的思想原則加劇了思想間的矛盾舉例來說藝術

終結最主要的目的之一就是摧毀歷史的圍牆讓藝術朝向自由之路發展並利用

哲學作為讓藝術覺醒的工具然而風格矩陣假設藝術作品的屬性為藝術史上的一

個函數以此作為劃分風格屬性的原理原則背後擁有一個看不見的「分類者」

使得藝術又回到框線之中甚至限縮至更細微的範圍讓藝術再一次的被原則與

敘述禁錮

五 丹托的「本質論」成為藝術的必要條件

丹托揭開藝術終結論的關鍵鑰匙即是給出成為藝術品的必要條件早在《藝

術的世界》中就已經暗示了藝術品是物品與藝術界的合成物欲把某物看成是藝

術作品就需要眼睛無法辨識的某種東西(AW 32)在《普通物品的轉化》(The

64 And I think that what concerns me is the separation of aesthetic from historical in this way It is a

move that closes the distance between artistic and natural beauty But in doing that it blinds us to

artistic beauty as such Artistic perception is through and through historical And in my view artistic

beauty is historical as well(AEA 164-165)

54

Transfiguration of the Commonplace)中提出了函數的概念「一個對像物 o 僅當在

闡述 I 的解釋下是一件藝術作品此處的 I 具有把對象 o 轉化成藝術品的作用

I(o)=W」(TC 125)65顯然丹托亟欲將邏輯學及數學概念推演並應用於理解藝

術上在數學中一個函數是描述每個輸入值對應唯一輸出值的這種對應關係

若藝術之物的定義具有一定的闡述質量則任何只要擁有有效的闡述能力之物

便能轉化為藝術因此藉由哲學家的闡述賦予物件區別藝術與非藝術的潛質

它便能成為藝術品最後丹托在《藝術終結之後》補充說明了本質論的定義

一件藝術作品必須(1)關於某個主題(2)體現其意義這種體現的結果總是

超出或落在內涵或外延意義的區別mdash這種區別是為了捕捉意義的多種層

次mdash之外一直等到德國邏輯學家弗雷格(Frege)引入其重要但未完全的

「層次」(Farbung)概念以強化「意義與意謂」(Sinn and Bedeutung)之後

哲學家才找到一種處理藝術意義的方法(AEA 195)66

欲解釋丹托對本質思想的演變須回到《普通物品的轉化》文本當中不斷重複

提及闡述(interpretation)這個述詞在丹托定義藝術的本質的過程中「闡述」變成

必要的途徑經由藝術家或是藝評家甚至是觀者的闡述都能將普通的物件轉

化為藝術因為任何的闡述都能構成一個新的作品(TC 125)每一件物件或藝術

品都是多義的也因此作品背後看不見的詮釋能量才是構成藝術的必要條件丹

托主張「所有的哲學問題都有這種形式兩個外觀上完全一致的東西卻可能

分屬不同的確實截然不同的mdash哲學範疇」(AEA 35)67此問題的形式則可以套

65參考 The Transfiguration of the Commonplace A Philosophy of Art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81

p125 In art every new interpretation is a Copernican revolution in the sense that each interpretation

constitutes a new work even if the object differently interpreted remains as the skies invariant under

transformation An object o is then an artwork only under an interpretation I where I is a sort of

function that transfigure o into a work I(o)=W Then even if o is perceptual constant variation in I

constitute different works Now o may be looked at but the work has to be achieved even if the

achievement is immediate and without any conscious effort on the observers part 66 the essence of art did little better than come up with conditions (i) and (ii) as necessary for

something having the status of art To be a work of art is to be (i) about something and (ii) to embody its meaning Embodiment goes beyond or falls outside the distinction between intension and extension

as capturing the dimensions of meaning and it will not be until Frege introduced his important but

undeveloped notion of Farbung to supplement Sinn and Bedeutung that philosophers of meaning found

(and quickly lost) a way of handling artistic meaning(AEA 195) 67丹托在《連接世界哲學基本概念》 (Connections to the world The Basic Concepts of

Philosophy)(New York Harper and Row 1989)中對此概念有較詳盡的解釋

55

用於藝術的例子「如果某件藝術作品和另一件非藝術作品之間沒有明顯可見的

差別」那麼導致它們不同的原因何在丹托舉例的命題靈感來自於 1964 年沃荷

在紐約曼哈頓東七十四街史岱博畫廊的不凡展出《布瑞洛箱》當時人們無法將

沃荷做的箱子理解為藝術顯然丹托看到的則是肉眼無法分辨的事實「但我

確信它們的確是藝術而且對我而言更刺激且更深層的問題是它們和超市倉

庫裡那些布瑞洛箱之間的差別在哪裡既然兩者之間沒任何差別可用來說明何者

是實物何者是藝術」(AEA 35)丹托理解藝術發生的前提條件容易讓人思索

亙古以來藝術的誕生起點究竟為何依據丹托的理論只要在觀念領域產生真實

與幻象(生活與藝術)的明確二分界線藝術就誕生了兩個感覺上無法區分的物

品為什麼一個是藝術品另一個則不是就丹托而言此時哲學也誕生因為

真實與真實相對應的幻象的出現產生了判斷的機制真實作為一個明確的概念

使得哲學有了生長的條件讓藝術成為真實的對立面這樣在真實的世界外產

生了新的事物而丹托將此稱為藝術的誕生對丹托而言沃荷與杜象作品的出

現單純地證明了藝術的終結因為在感官呈現上這些作品能提供的刺激相對減

少卻賦予了觀者「判斷」的能力沃荷與杜象如同科學家一般他們最大的價

值並非創造藝術而是發現了作品中出現的意義這層意義是外觀上所缺乏的

但卻發現了讓藝術成為藝術的方法

到底丹托的本質論說法是否有別於古典哲學對本質的理解在美學場域中

學者大衛卡西爾(David Carrier)曾說「藝術具有本質的說法就是丹托批判的對

象」68但是丹托論自己所理解的「本質主義」是哲學上以正統嚴謹的態度通過

所以必要且充分條件後所產生的定義(AEA 194)以丹托的標準來定義藝術似

乎不可能完整定義藝術本質丹托認為自柏拉圖以來一直到海德格為止美

學的問題不再於這之間的哲學大師是否為本質主義者而是他們誤解了本質

(AEA 163)也就是說卡西爾的評斷最多只能說丹托以非傳統本質論哲學家

的身分否定本質主義並不表示其對藝術的論述從此就無「本質」存在只是丹

托理解的「本質」與哲學的本質論相互牴觸而丹托進一步說明「本質」的意涵

內容如下

68 David Carrier ldquoGombrich and Danto on Defining Artrdquo Journal of Aesthetics and Art Criticism 54

no 3 1995 p 279

56

「本質」可由兩個層面來看一為某詞指稱之事物的類別(class)二為

該詞內含的屬性特質如果以解釋詞義的傳統方式來講即外延意義的

(extensionally)及內涵意義的(intensionally)當你藉由歸納法努力引出構

成該詞彙之外延項目的共同和特別屬性時其作用就是外延意義(AEA

194)69

在傳統邏輯學對詞義的標準區分中詞彙有兩種解讀的方式也可以作為一

組用來判定該對象的屬性或特徵第一階段或第一種面向稱為該詞的「外延意義」

第二階段則是「內涵意義」舉例說明「哲學家」的外延意義是蘇格拉底柏拉

圖泰勒斯等等內涵意義則為「愛智慧之人」「明智的」等70因此「藝術品」

一詞的外延意義具有超高異質性丹托認為特別是在現代所以不時會有人以此

為基礎否定藝術品這個類別具有一組定義清楚的屬性丹托假設「藝術品」的

外延意義隨歷史而變不同時期的作品也就各有特色不盡相同也不需相同

藝術做為一個概括的定義必須包含這所有的不同作品反過來說所有不同作品

也都必須能驗證共同的藝術本質(AEA 197)當然曾經在歷史的驗證上擁有短

暫存在的例外也就是認為「美」是藝術的必要條件之一各種形式的美是使人

類產生歡愉且共感的享受依據丹托對本質論的假設這樣的本質已經無法適用

於解釋後歷史的藝術之質因為藝術的本質從來就不是一個通則丹托舉例「藝

術品的外延意義甚至還必須涵蓋所有曾經製作過藝術品的不同文化藝術的概念

必須與所有被認定為藝術的事件吻合接下來導出的藝術定義必定是沒有必然的

風格限定的(AEA 197)」也就是說丹托對藝術本質的理解是藝術的外延意

義是複雜且變動的狀態時代與時代之間對於本質的定義不斷的轉變丹托更強

調那些喜好否定其他作品的藝術價值的人傾向把藝術某個時期附加的特色提

升為藝術本質的一部分這種做法是哲學上的謬誤但卻是很難避免的一種謬誤

特別是當我們缺乏一種有力的歷史相對論來調和本質主義時(AEA 197)特別是

在宣言時期藝術的本質隨著宣言的更迭不斷地被取代高的敘述價值凌駕於各

69 There are two ways to think of essence with reference to the class of things denoted by a term or to

the set of attributes the term connotes extensionally and intensionally to use the old terms in which the

meanings of terms was often given2 One is functioning extensionally when by induction one

endeavors to elicit the attributes common and peculiar to the items which form the terms

extension(AEA 194) 70 Morris R Cohen and Ernest Nagel An Introduction to Logic and Scientific Method (New York

Harcourt Brace and Company 1934) p 31

57

種藝術之上形成單一的系統規範已經無法適用於後歷史的多元價值觀就像

沃夫林曾說「不是每件事情在任何時候都是可能的有些思想只能在某些發展

階段中才會被考慮到」71也說明為什麼就算藝術擁有本質本質也不會是恆常相

等的沒有單義的本質存在

筆者認為丹托處理本質議題時刻意繞過傳統本質論的論調有其目的存在

一方面使用的是邏輯學上嚴格的語言邏輯式「藝術在本質上若是 X任何非 X

的事物都不是(或本質上不是)藝術」來區別藝術的定義是有方法論上的依據

不應該用譬喻或是模擬兩可的語言來敘述藝術的定義另一方面強調方法論的

重要正是丹托提出「判斷」藝術品的重要價值所在丹托曾說他提出終結論的

貢獻就是找出一個定義這個定義除了能符合藝術品這個類別的嚴重分裂外

還要能解釋這種分裂是如何產生的(AEA 194)顯示出如何解釋藝術成為藝術

的過程是二十世紀的創作者或美學家所共同要努力的目標因為在藝術被製造出

來的那一刻它並不一開始就擁有藝術價值必須經過哲學家或是藝術家的自述

或判斷才能將藝術品從普通的物件轉化為藝術作品而此一動作則需要將作品

放入藝術世界作品間的關係網脈或是哲學的充要條件底下分析由哲學式地闡述

讓物件成為藝術品筆者認為此一作法不全然能套用至所有物件藝術之上觀

念藝術確實是朝向此一方法成為藝術品而其價值隨著觀念的變動而存在但如

果回到物本身的實質價值層面則又是另一波「形而下」與「形而上」的論戰

六 卡若論丹托理論循環論證的問題

本節主要藉由卡若(Noeumll Carroll1947-)在《丹托與他的評論者》(Danto and

His Critics 1993)的文章〈本質表現與歷史〉(Essence Expression and History)

中有關於丹托藝術終結論循環論證的問題依序透過卡若的批評揭開丹托總體終

結論上的邏輯矛盾循環論證可以說是一種邏輯學上的謬誤當論證有次序時

其中一個論證的前提有賴於下一個論證的結論來支持但最後一個論證的前提卻

又反過來需要第一個論證的結論作為支持在沒有任何外在的理由或證據證明前

提為真時當論證的結論本身支持前提前提又得不到外在證據的支持時就稱

為循環論證

71 Heinrich Wolfflin ldquoForword to the Sixth Editionrdquo Principle of Art History(New York Dover Books

1932) ix

58

具體而言可以從宏觀的角度看待藝術終結論卡若認為應將丹托美學區分

為他的藝術哲學與藝術史哲學來看待丹托的藝術終結的前提建立在對藝術作品

拋出的哲學問題上此哲學問題創造了判別藝術與非藝術「不可分辨性」的哲學

形式但這樣的前提對於卡若而言是不成立的他說

丹托告訴我們有關藝術的發展歷史並且藝術的發展已經終結但這個

藝術終結的故事建立在「什麼是藝術的性質」這個問題由於「不可分

辨性」的出現而進入了適當的哲學形式而且一旦這個問題以這個方式

陳述出來藝術的歷史終結這個問題則交由本質主義者來回答這不

是意味著丹托有關藝術哲學的觀點產生出他的藝術史哲學嗎(Carroll

1993136-137)72

卡若所指的「不可分辨性(indiscernible)」是丹托所稱將物件在「生活實務上」與

「藝術上」區分的兩個潛在「判斷」問題而丹托的藝術哲學便建立在此分辨性

的討論上若沒有「藝術的性質是甚麼」這樣的命題就不會有藝術終結的問題

產生也就是丹托所謂「將問題拋給本質主義者(哲學家)回答」而哲學介入藝

術之後藝術史家的使命就將終結在文本當中卡若清楚地使用條列式的方式模

擬丹托理論的具體操作模態

1 當「藝術的性質是什麼」這個問題由不可分辨性陳構出來之後

則藝術世界不可能出現進一步的理論突破

2 如果藝術世界不可能出現理論突破則一個本質定義就有可能產

3 「藝術的性質是什麼」這個問題已經由不可分辨性陳構出來

72 Noeumll Carroll ldquoEssence Expression and Historyrdquo Danto and His Critics 2e pp 136-137

Danto presents us with a developmental history of art - one where art has an end This story

unavoidably relies on the notion that the proper philosophical form of the question What is the nature

of art can only be framed in a philosophically appropriate way in terms of indiscernibles And once

framed that way art history ends and its discovery is explored by the essentialist But doesnrsquot this mean

that Danto s view of the nature of the philosophy of art is material to generating his philosophy of art

history

59

4 因此一個本質定義現在有可能產生73

卡若認為前提 1 和 3 產生出藝術終結的宗旨論旨結論的產生是結合前提 2

的藉由此推論出本質的理論是有可能的前提 3 是一事實判斷前提 1 則建立

在兩個假設之上①藝術在沒有變成哲學的情況下不能夠建立藝術的理論②一

旦藝術的性質是什麼這個問題以不可分辨性陳構出來之後他得到適當的哲學形

式凌駕於其他的理論陳構形式(Carroll 1993137)卡若甚至認為對「藝術

的性質是什麼」這個問題本身就有利於本質論的討論所以在藝術史哲學中

訴諸不可分辨性來支持本質論可能犯了循環論證的謬誤

以上可以看出卡若認為丹托的哲學操作模態有其自圓其說的問題存在但

究竟丹托本人是在有意識或無意識的狀態下犯此矛盾謬誤還是終結論本身有其

不可迴避的問題存在香港學者梁光耀對卡若的回應提出以下論點認為卡若所

分析的第一個前提不一定成立因為它假定了藝術品不可能從非外顯性質層面推

翻藝術理論即使它能成立第二個前提也有爭議性因為從非外顯性質給藝術

下本質定義但這並不表示一定只能從非外顯性質方面下本質定義也有可能根

本不能下定義或者可以下非本質的定義梁氏更指出不可分辨性的問題本身不

需預設本質定義的成立卡若所講的循環論證正是建立在不可分辨性的出現能必

然地推論出只有本質定義或不可定義的可能性我們頂多只說藝術終結對從非外

顯性質給藝術下本質定義有某種程度上的支持(梁光耀 201388)

可以見得卡若與梁光耀的論調稍顯不同事實上丹托對此並無做出回應

似乎默認了卡若的論點筆者發現丹托書寫上的習慣對於論點的立場通常都

採假設的形式間接帶出他的哲學觀點舉例來說如果丹托的藝術哲學是建立在

藝術史的進步發展假說之上以丹托的藝術史觀來說說明整個藝術是擁有一個

線性的藝術史觀造成一種內驅力使得藝術不斷進步向前不管進步史觀的概念

來自於黑格爾瓦薩利還是葛林柏格丹托所要終結的敘事形式的藝術史必須是

73 同上 Dantos argument appears to be this

1 Once the question ldquoWhat is the nature of artrdquo is framed in terms of indiscernible then no further

theoretical breakthroughs can issue from the art world

2 If no theoretical breakthroughs can issue from the art world then an essentialist theory of art is

possible

3 The question ldquoWhat is the nature of artrdquo has been framed in terms of indiscernible

4 Therefore an essentialist theory of art is (now) possible

60

線性的也就是前提假設藝術史必為線性事實上我們很難根據外部的例證

證明歷史是進步發展的所以丹托就有可能犯了循環論證的問題筆者認為若

從丹托原始的出發角度藝術的歷史是否為線性發展是丹托從黑格爾的理論得出

的靈感對於進步的歷史觀黑格爾在藝術的三段進步說已經詳盡地將「形式」

與「內容」消長的分期到最後的「絕對精神」的演化作了詳盡的鋪陳丹托利

用此架構證明藝術的進步說更在《藝術終結之後》提出「藝術的哲學問題既

然已在藝術史範疇內得到闡明那麼藝術史就抵達其終點了西洋藝術史可粗分

為兩大時期我稱之為瓦薩利時期和葛林伯格時期兩者皆採進化觀(AEA 125)」

瓦薩利的藝術史觀是種模擬再現「征服視覺形象」的技巧與時俱進止於攝影

電影的發明而葛林伯格的現代主義宗旨藉由尋找繪畫的定位開啟新的敘述

將層次往上拉到藝術條件的定義最終在物質條件中找到答案止於普普藝術

兩者皆是擁有終點的史觀在丹托的前提上被認為是擁有線性歷史發展的也許

卡若據理力爭認定丹托以本質論與終結論的前提上犯了循環理論的矛盾但就藝

術終結的目的而言這樣的假設是必要的

最後筆者認為就像第一節所提到的繪畫終結的概念一般終結論的目的不

在於證明某一種創作媒材或風格已經不能再繼續被創作就算丹托預言葛林柏格

的現代主義已經走向終點世界各地還是有人繼續從事抽象表現主義的繪畫風格

甚至在藝術市場上蓬勃發展因為終結論本身已是事實眼睛看得到的事實七

零和八零年代已經驗證了藝術的多元發展方向就算丹托的藝術終結觀有他的矛

盾與謬誤但不可低估的是後歷史時期的藝術開啟的樣態是多義且繁雜的或正

確來說藝術不是開啟新的方向而是讓那些從古至今就既定存在的藝術表現形

式得以發聲

七 結語

以上五個議題分別帶出丹托使用哲學作為工具的實驗成果可以看出丹托操

作藝術之物的態度趨向分析與界定的劃分手法將「藝術的定義」從龐雜多元的

藝術世界裡析出筆者將其比喻為藝術世界的「層析法」(chromatography)74若

將藝術世界視為混沌且非均勻的混合之物丹托在初期所操作的實驗方法則是

明確檢定合成藝術之物最小的本質為何析出不同成分的藝術之物在不同作品之

74 層析法(chromatography)是分析化學中一種用來分離混合物的色譜技術

61

間空間上的相對定位以藝術世界中發生的事件史料與前人的研究作為判斷及

認識新對象的基準是丹托操作理論的方法面對未知之物的認識程序採用跨

領域與邏輯學鍵結的系統產出對藝術世界全新的研究方法就如同科學家一

般將藝術場域中的已知或未知之物去除舊有的意識形態重新將其搬至實驗

桌上仔細剖開層層的肌理剝開熟悉卻陌生的藝術之物使其演繹出全新的立

論視野

但學者卡若卻發現無形中丹托在產出理論的辯證關係裡夾雜了循環論證的

漩渦何以證明卡若的說法擁有支持的例證筆者爬梳除了卡若提出的藝術哲學

與藝術史哲學的互相擁護的範例之外發現丹托處理終結議題風格矩陣的方法

及本質論時也有此一問題存在當然不止於此在丹托其他的思想也有此異狀

就不逐一列舉首先在「藝術終結」不等於「繪畫終結」的舉例中丹托精確

規範了繪畫終結的範圍這項舉動明確回應了部分學者針對丹托藝術終結未能實

現於當代藝術現況的爭議因為藝術終結從來就不是用來解釋藝術如何死亡的理

論單從字面上曲解藝術終結的理論不足以推翻丹托研究得出的藝術終結現象

丹托最終以此不等式的外延意義證明繪畫已經失去了帶動藝術前往的動力原地

踏步不代表最終走向滅絕但以進步的內驅力來說繪畫已經不足以成為藝術世

界的前衛代表此為丹托引出繪畫終結的深層目的接續從非 Q 則 P 到風格

矩陣的分析方法帶出藝術世界的層析作用讓藝術世界得以使用相對科學的實驗

操作得出非常特殊的詮釋模態是一種模擬的模型最終能不能實際用於藝術

的分析法有待後續研究者的見證丹托給出的是不同以往的風格分析的方法挑

戰依循沃夫林的五組風格二分法原則的企圖極為顯著也值得肯定

從丹托的理論操作狀態可以發現其理論支持的力量來源往往來自於他

者的理論分析或外部的理論作為支撐以亞里斯多德以來的選言三段論(P 或 Q

非 P 所以 Q)推估藝術終結的結論但前提往往是虛無假設因為無法驗證而

成為虛無在邏輯學的場域中是無效的謬誤但為何丹托選擇採納並不斷的使

用在邏輯世界的謬誤卻在藝術世界有效循環論證的有效來自於虛無世界的

假設丹托所要驗證的藝術定義本身就是一個超越的存在類似於德勒茲的謂語

操作邏輯釋放選言命題既有的系統解釋前衛藝術超越的有效性根據陳瑞文的

分析德勒茲否定自亞里斯多德以來的三段論式的謂語邏輯中以告知命定普

遍與說教的價值系統此乃因謂語邏輯中謂語本身具有先定存在身分因而不

62

能再分解或被討論故而具有告知意涵而德勒茲選言命題的操作則凸顯出對既

定系統的逃逸75也就是說丹托創造的本質理論或終結理論的潛在目的即是

以否定的態度對既有的系統作顛覆的作用以循環理論作為一種手段與方法讓

長久堆積沉澱的藝術知識得以攪動並依循虛無的假設理論重新檢視自身的藝

術架構

75 陳瑞文〈事件作為作品作為事件mdash德勒茲的事件觀〉《藝術觀點》48 期2011 年頁 133

63

第四章 藝術終結去中心反現代與包容他者

一 前言

本旨在討論藝術終結概念中三個重要的核心目的去中心反現代及包容

它者本章著重討論丹托的思考模式及議題鋪陳模態了解丹托看待歷史終結之

後藝術的特徵與特色研究發現此三個核心概念觸及兩個層次適用性與代表

性適用性即是以普遍的藝術為名討論藝術終結所涵蓋的包容它者與反中心

論的特徵這也間接呈現在歐洲與美國現當代藝術美學的主要訴求以藝術家為

名以作品為名當作前提將藝術視為人類的共感經驗嘗試揭露潛藏在藝術背

後的種種議題並將其分析與歸納最後成為新的方法論及認識論其次藝術

終結觸及代表性的問題在丹托的觀察中普普藝術成為象徵藝術終結的指標

是所有反動力量浮上檯面的起始點也因此多元的徵候得以成立

丹托在書寫文化及社會因素等議題時常以點狀分散式的案例堆疊在兩大

脈絡之下筆者好奇此安排是否與分析哲學傳統的研究方法有關使語句之間

邏輯化分明而因此拋棄情感層次轉以客觀事實呈現為了突顯反中心論相

關議題本文將藝術終結論中關於文化政治及社會等議題凝集並展開討論分

析其思想脈絡剖析藝術終結論的潛在功能(去中心反現代與包容它者)議題

之中前兩脈絡分別以瓦薩利模式與葛林伯格現代主義模式說明西歐藝術史建

立過程中的排他機制所產生的影響接續再以異族藝術普普藝術及多元徵候

分別解釋在藝術終結的命題下其如何對抗並成為反抗機制中的重要角色

二 藝術史一道具有排他性的牆

丹托撰寫藝術終結命題從歷史的觀點審視問題趨向兩大主軸其一是將

事物或問題放在它所產生的歷史語境即它所產生的時代社會等因素進行考察

其二關注事物自身的邏輯把事物或問題本身看作一個線性的發展過程在時

間的每個點上都是問題或事物發展的特定階段前者屬於共時性而後者則為歷

時性此兩大脈絡構築丹托終結論的基礎架構除此兩大方向外筆者發現丹托

書寫終結論模態在文化議題的處理上採取分散疏散點狀等策略置於文本

各處以削弱種族性別及宗教等議題的強度因此丹托談及藝術史中學科本

64

身排他性問題時總是以案例的方式呈現然而歷史書寫不免遇到書寫者主觀

過濾歷史事件的問題而歷史問題也一直是終結論的一大脈絡筆者好奇丹托

不斷強調「藩籬」對藝術史的影響卻又沒有明確歸納藝術史排他性的因素也

沒有將其導向文化及政治層面成功繞開社會結構及權利等問題原因何在因

此本節將以文化政治學的角度審視並揭露丹托書寫歷史問題中強調藝術史排

他性背後夾帶種族主義及權力部屬等問題

首先丹托將擁有歷史的藝術世界歸咎於知覺真理(perceptual truth)也就是

眼睛看得見的真相所主宰

何以藝術有其歷史繪畫藝術的歷史就是藝術創作的歷史這個歷史在

瓦薩利時代幾乎是由知覺真理所主宰而這個事實從頭到尾都沒有改變

儘管藝術創作顯然已有所不同(AEA 49)76

在丹托藝術終結論中不只一次提醒藝術能夠擁有歷史是需要被加以批判

與檢討的命題過去從瓦薩利時代開始一直到印象派前期的五百年西歐藝術史

被丹托視為「典範的」藝術史也是終結論中欲終結的對象(見本論文第二章)

對於時代的大敘述概念藝術與科學有著顯著的關聯性典範(paradigm)的概念

最初是由孔恩(Thomas Kuhn1922-1996)77提出用於解釋科學革命具有一定的

範式每個時期都按照範式所提出的假設進行實驗而在西方繪畫藝術上的範式

則代表藝術史按照編年的方法編撰一套具有風格詮釋的藝術史或一種進步的

時代精神後期的藝術必須推翻前期的藝術在理性與感性之間來回擺盪繪畫

的典範(paradigm)隨著時代的演變發展出較早的歷史結構劃下一個封閉的可能性

76 why representational art has a history (which he sometimes elides into why art has a history)

As I see it the history of the art of painting is the history of the art of making which in the Vasarian

period was pretty much governed by perceptual truth which did not change from one end of the period to the other though the art of making clearly did (AEA 49) 77 Thomas Kuhn(1922-1996)為一猶太後裔他先是在私立中學受中等教育17 歲進入哈佛大

學物理系就讀1943 年畢業並繼續在母校攻讀博士1949 年以「單鍵金屬聚合能量和原子量子

缺失的關係」的論文獲得博士學位典範概念是孔恩在《科學革命的結構》一書中所提出用以

指涉在某個特定時期科學活動的本質具有幾個特徵第一廣義地說它代表一個科學社群整

體的理論信念價值方法目標專業與教育結構第二狹義地說它代表在某個特定領

域一套科學研究的導引Kuhn Thomas 1997 ldquoThe Priority of paradigmsrdquo in The Structure of

Scientific Revolutions pp43-51

65

範圍將較晚出現的歷史結構的可能性排除在外也就是說它自成為一套序列

的系統也是單一的存在既不容許自己不遵守進步的歷史也不接受異己的它

者介入

然而為何長達數百年間卻沒有能夠真正對此問題提出質疑丹托曾援引沃

夫林《藝術史的原則》中的一段經典論述「再怎麼有原創力的天才也不可能

掙脫其生來就已設限的某些條件不是每件事在任何時候都是可能的有些思想

只能在某些發展階段中才會被考慮到」78也就是說藝術的發展歷程要突破

現狀而轉為自我意識的階段是需要在時代允許的充分條件下才有辦法完成

丹托則認為「藝術的實踐」(artistic practices )必定經歷過一場深刻的斷裂因為

宗教圖像的解釋尚未將「藝術家」的觀念納入但到了文藝復興時期「藝術家」

的觀念已佔有核心地位所以瓦薩利才會想寫一本關於藝術家生平的巨著這之

前有的充其量也只是靈光乍現的聖人(AEA 3)79

可以見得丹托對於歷史事件的態度有其主觀的認知認定藝術史撰寫的

過程不單只有事件客觀真相的呈現背後因個人喜好過濾及排他的特性也佔

有一定的比例而丹托認知的「歷史事件」隱含哪些條件他明確地在早期的文

章〈對歷史的提問(On Historical Questioning)〉中指出至少有三個原因可以相信

歷史的事件是「獨特」且「無規律性」的80分別為(1)藝術史家花大部分的力氣

尋找同時代的作品之間擁有某種同一性與風格相似性但卻忽略了每一個藝術創

作的事件與活動都是獨特且沒有規律的(2)如果事件並非獨特且無規律根本

就無法發展出歷史敘述前提是如果歷史研究的結果是完整呈現過去的事實(3)

作為人類歷史學家的天命就是使用不同的角度對其他人類的活動及一切感到好

奇這份好奇絕不會用在其他生物或物件上丹托的立場突顯了歷史事件的隨機

特質以及不可預測性但這與長久以來歷史的撰寫模態往往只呈現某一特定族群

的歷史觀丹托認為這是一種另類的霸權與專制因為歷史學者提出問題意識時

總是針對某一個特定的事件提出特定的問題不是因為這些事件本質上抗拒或是

78 Heinrich Wolfflin Principle of Art History The Problem of the Development of Style in Later Art

MD Hottinger (New York Dover Publication nd) ix 79 There would then have been a profound discontinuity between artistic practices before and after the

era of art had begun since the concept of the artist did not enter into the explanation of devotional

images but of course the concept of the artist became central in the Renaissance to the point that

Giorgio Vasari was to write a great book on the lives of the artists Before then there would at best have

been the lives of the dabbling saints 80Danto Arthur C On Historical Questioning The Journal of Philosophy 513 (1954) 89-99 Print

p92It seems to me that there are at least three apparent reasons for believing that the events for

happening with which historians deal are unique and non-recurrent(92)

66

藐視任何歷史觀點的分析而是歷史學家在知識生產上的需求來自於他們是誰81依據丹托提供的線索將這套針對廣義歷史的觀點套用至藝術史上也能成立

在葛林伯格看來超現實主義和學院派繪畫一樣都處於「歷史的藩籬

之外」(outside the pale of history)mdash這是我從黑格爾那裡借用的說法

〔helliphellip〕換句話說某件作品具不具藝術地位要看它屬不屬於官方敘

述的一部分(AEA 9)82

這段話說明了葛林伯格對藝術定義的基本看法強調藝術作品的地位取決於

該作品的敘述系統是否為正統丹托引用葛林伯格對藝術的看法來自於對整個

藝術史建構方式的質疑在晚期現代主義的敘述中藩籬外的藝術根本不屬於歷

史進程的一部分要不也只是退回到某種早期的藝術形式(藝術的回溯)(AEA 9)

從古至今藝術的歷史擁有篩選汰換的機制而宣言時期的各種敘述系統正強化了

此篩選機制的功能例如抽象表現主義超現實主義單色畫等藝術在本質上

只剩下某一種特定的形式或是以某一種特定的媒材做為篩選標準都是區分我

族與他族的分類活動將自身劃分為主流的同時也否定忽略或抹滅他者擁有

權威的藝評家(如葛林柏格)在所認定的美學正確價值上以文章作為工具譴責

那些不受到「天啟」的所有藝術作品這是類似於文化政治學的看法以界定形

塑特定品味自身在排除與接納的交互作用下產生分類的品味判斷發揮一定的

影響力與說服力並致力於使其擁有歷史淨化並刮除任何異質汙穢的它者這

是歷史與藝術評論的共犯結構此概念驗證了丹托的說法「當繪畫(Painting)或

藝術(Art)當做專有名詞時與黑格爾舊敘述裡的精神(Geist)存在於同一個層次

此外藝術的大敘述是根據『藝術想要什麼』(what Art wanted) 來定義歷史的藩

籬(AEA 105-106)」簡言之當「藝術」成為專有名詞時不免就有所規範與

定義但丹托強調的是藝術的本質與歷史事件的本質一樣是獨特且沒有規律的

這與放進百科全書那種定義式的建構法互相違背

81Historians ask specific questions about specific events not because these events ontologically defy

any but historical analysis but because the historianrsquos needs are intellectually what they are(93) 82 Surrealism like academic painting lay according to Greenberg ldquooutside the pale of historyrdquo to use

an expression I found in Hegel〔helliphellip〕and that declaration showed the degree to which the identity of

art was internally connected with being part of the official narrative(AEA 9)

67

那些與我所持的觀點正好相反的那些藝術史觀也有著類似的定義它

們都認為只有某些藝術形式在歷史上具有重要性其他種類的藝術則不

真正屬於當下此刻的「歷史世界」因此不需費心研究這類藝術例如原

始藝術民俗藝術手工藝術根本算不上真正的藝術因為套一句

黑格爾的話它們「位於歷史的藩籬之外」(AEA 26)83

什麼才是真正的藝術從葛林柏格的觀點看來只有抽象表現主義的繪畫才稱得

上是藝術就如同各種宣言式的表態單色畫也有其對藝術本質定義上的認知

在藝術歷史的世界裡只有「真正的藝術」才能進入藝術歷史的高級殿堂曾幾

何時歷史事件與藝術風格也有優劣等級之分歷史學者之間的競爭關係造就

書寫歷史也有時間成本的考量而原始藝術民俗藝術和手工藝術是不需要費心

思研究的項目當沃夫林的條件說成立時歷史擁有接納它者的能力時就是解

決藝術等級差異之時嗎筆者認為現代藝術之後的各種宣言式藝術包括達達主

義超現實主義等以及丹托認為最早進入現代性的後期印象派為例都是當時

的藝術藩籬無法容納的前衛藝術為何在二十世紀這些當時無法被接納的藝術卻

成為主流在丹托的藝術終結之後的藝術從來就不以建立另一座高級的殿堂為

訴求當歷史條件吻合並接納來自各種不同品系的異族藝術時所訴諸的並非將

其納入博物館式的運作系統因為當異族藝術或通俗藝術也能登上大雅之堂時

誰也無法保證不會有下一個葛林柏格的現代主義產生

三 戰後美術館性質的轉變

哲學家如何面對戰爭帶來思想上的衝擊一直是二十世紀哲學的重要課題

而主要的發生場域在歐陸相較起歐陸哲學家對戰爭議題的激烈反應並對戰後

提出思想上的反省屬於英美分析哲學後期的思想家丹托則以旁觀者的角色冷

靜看待象徵藝術界重要指標的美術館之變化與更迭藉此希望看出戰後藝術界在

83 I mention this because the views of the history of art that I want to contrast mine with similarly

define only certain kinds of art as historically important and the rest as not really being at the present

moment world historical and hence not really worth consideration Such art-for example primitive

art folk art craft- is not as partisans characteristically say really art just because in Hegels phrase it

lies out of the pale of history(AEA 26)

68

思想上轉變的端倪筆者發現丹托討論現代藝術的排他機制時總是將結論歸

咎於葛林伯格但不免也要對丹托的立場提出質疑是否現代主義的排他作用全

然受葛林伯格一人所影響在丹托終結論架構中似乎將葛林伯格現代主義與現

代美術館機制畫上等號後歷史時代的藝術作品反映出它多元及繁雜的特性而

這樣的多樣化如果離開創作的空間離開傳統白盒子的思考不仰賴美術館的認

證系統屬於實驗性質的藝術作品時那美術館的轉變則是必然會發生的

本小節首先要討論的是丹托藝術觀中美術館經歷三個層次的轉變問題依據

丹托對美國現代美術館的觀察將其依時間先後順序分為第一代大型美術館

第二代現代美術館前者是觀者以拜訪偉大藝術寶藏之姿站在象徵視覺美感的

精神真理面前崇拜著偉大的藝術家作品後者對美術館設定藝術作品應該用

形式主義的辭語來界定而且應該要用一種與葛林柏格所倡導的敘述差不多的觀

點來欣賞亦即觀者通過直線進行的歷史一方面學習如何欣賞藝術作品一方

面也懂得歷史發展的序列(AEA 16)然而後者正是丹托欲在藝術終結論中討論

的對象尤其針對葛林柏格所提出的現代主義下的美術館型態藝術終結的目的

之一即是以美術館的白牆作為象徵性欲衝撞的指標藝術世界集體意識的開拓

思想的解放所造成的藝術終結行動鬆動代表藝術最高殿堂的美術館丹托美學

呈現藝術不再只代表藝術世界藝術能夠作為一種行動能夠跨域使觀念鬆綁

解構衝撞陳腐的機構系統而丹托認為加劇美術館權力符號的使用來自美國

戰後的民族氛圍以及統治者的政策在丹托所處的美國世界現代主義與美術館

畫上等號成為機構形象的典範戰後的勝利確立了美國作為國際上的新起霸權

現代主義破除歐洲傳統藝術框架著意將處於萌芽狀態的美國藝術與歐洲藝術區

分開來國家機器藉由美術館的力量及象徵意義使抽象表現主義等同於美國獨

有的藝術

現代主義成為美術館的官方語言目錄介紹和藝術期刊也都口徑一致

形成令人望之卻步的典範此一現象可比二十世紀初所謂「拓展品味」

的觀點將不同文化及時代的藝術簡化成同一種形式架構因而將各種

69

不同的美術館統統變成現代美術館不論館內原來收藏內容為何(AEA

144)84

抽象表現主義快速竄起成為當代美國藝術的主流形式促使此一現象的發軔

藝術界一致公認受到現代主義發言人葛林伯格影響所為依據丹托的觀察葛林

伯格在八零年代晚期和九零年代的藝術界遭污名化彷彿他就是「原始主義與現

代主義」這類美展85的始作俑者當這種無情的相對主義取代康德的普遍主義

(universalism)所謂質的概念就變得可憎又盲目了藝術批評成為文化批評的一

種形式主要是對自身文化批評(AEA 94)丹托一方面認為美術館的功能需要被

審視及檢討另一方面則不希望將所有的罪過集聚在葛林伯格身上因為隨著藝

術的哲學成熟期的到來視覺性也被甩到一邊不再和藝術的本質有什麼相關

就像「美」在過去所經歷的那樣藝術甚至不再需要擁有可以觀看的東西而且

即使畫廊空間中有物件存在這些物件也可以看起來像任何一樣東西(AEA 16)

換句話說丹托認為當現代主義走到了專制的盡頭勢必會轉向多元主義的方

向發展而這種轉向已經不能再用單一本質作為價值判斷

丹托對美術館的終結與藝術介入生活的態度趨向自然發生論認為美術館線

性發展下必然會遇到的結果因為當藝術的外延意義不再只有「美」美術館傳

遞美感經驗或藝術知識的功能將逐漸喪失取而代之的是丹托所謂「參與介入」

(engagement)的模式此模式將會定義藝術品與觀者之間的關係就意圖與實踐

來說當代藝術實在太多元多樣根本無從依據舊有的制度或美術館機制來掌握

它丹托甚至認為「當代藝術與美術館的種種限制的不相容程度已經到了需

要培養完全不同的策展人地步新類型的策展人會繞過美術館的所有結構以便

讓藝術介入到人們的生活之中這些人們看不出有什麼理由要把美術館當成『美』

的寶庫或精神形式聖殿」(AEA 17)86藝術介入生活的命題在後現代主義蓬勃

84 It became the language of the museum panel the catalog essay the article in the art periodical It

was a daunting paradigm and it was the counterpart in discourse to the broadening of taste which

reduced art of all cultures and times to its formalist skeleton and thus as I phrased it transformed every museum into a Museum of Modern Art whatever that museums contents(AEA 144) 85 文中並無具體闡明推測為 1984 年在紐約現代美術館的展覽「二十世紀藝術中的『原始主

義』部落與現代的親近性」(ldquoPrimitivismrdquoin 20th Century ART Affinity of the Tribal and the

Modern) 86 indeed an argument can be made that enough of it is incompatible with the constraints of the

museum that an entirely different breed of curator is required one who bypasses museum structures

70

發展的今天似乎自然存在於現代人的生活當中但是在 1960 年代初期作為現

代與後現代斷裂又混沌不明的分界許多類似終結的命題不斷湧現藝術介入生

活是其中一種新的語彙與行動

丹托嘗試歸納出三次抨擊現代美術館的具體行動第一次是 1990 年的「高

與低」(High and Low)展覽策展人法內多(Kirk Varnedoe)和高普尼克(Adam

Gopnik)准許普普藝術進入紐約現代美術館展出引起不少批評聲浪第二次是

克廉司(Thomas Krens)出售了館藏的一件康丁斯基(Wassily Kandinsky)和一件夏

卡爾(Marc Chagall)來換取義大利收藏家潘薩(Panza)典藏的觀念藝術作品此一

事件也受到當時諸多的批評最後是 1993 年惠特尼美術館(Whitney Museum)

策畫的雙年展(AEA 16)87當然丹托認為美術館的地位在藝術終結之後已經大

不如前美術館本身只是藝術的基層結構的一部分這整個基層結構遲早都必須

面對藝術的終結以及藝術終結之後的藝術藝術家畫廊藝術史的工作以

及哲學式的美學訓練都必須以某種方式讓步並變成不同或甚至是迴異於它們

長久以來的樣子(AEA 17)

事實上丹托在文本中不斷給出戰後美術館性質的激烈改變不全然歸咎於

葛林柏格的現代主義敘述在丹托的美學觀中當藝術發展自我意識階段便會

趨向終結不論葛林柏格的現代主義敘述是否存在多元文化論在 1984 年時正

如日沖天九零年代在藝術界更是以排山倒海之勢號稱顯學至少在美國是如此

根據多元文化的範型人們所能達到的最佳狀態就是試著去了解生長在某個

文化傳統中的人是如何欣賞他們自己的藝術儘管這個傳統的局外人的欣賞角度

不可能跟局內人一樣但至少可以試著不要將自己的鑑賞模式加諸於不同文化的

傳統之上(AEA 94)筆者認為丹托對藝術世界的未來是抱持樂觀的態度即便

象徵藝術中心的美術館依舊以高姿態的現代主義的方式存在人們觀看藝術作品

的方式已經與以往不同丹托對接納來自不同文化的「異族藝術」也有他的見解

本文將在下一節具體說明

altogether in the interests of engaging the art direct1y with the lives of persons who have seen no

reason to use the museum either as tresorium of beauty or sanctum of spiritual form(AEA 17) 87 1993 年的惠特尼雙年展在蘇斯曼(Elisabeth Sussman)的策劃下一改往年關注藝術市場趨向的

常規做法以強烈關注社會性和政治性的階級性別種族和家庭為主題特別豎起「多族裔文

化」和「身份政治」的議題強調正視和認同不同文化差異性的重要性探討白人以外非主流文

化的困境及突破

71

四 異族藝術與反中心論

「異族藝術」在丹托的美學觀中指的是我以外的他者特別指稱葛林伯格

論形式主義背後異族文化(非洲藝術)的連結主要的作用是批判形式論及闡述

「去中心」等概念丹托好奇在瓦薩利敘事系統的藝術史出現之前人類對藝術

品的審美觀有何不同而丹托則將此類藝術品視為來自不同原古文化的「異族藝

術」丹托以維多利亞時代人類學假說當作證據原始文化的再現模式應是一種

活教材讓人們得以認識遠早於各種歐洲藝術模仿歷程這使得非洲藝術具有相

當的研究價值(AEA 108)也就是說在擁有藝術史之前人類對於藝術作品的

研究是出自於了解原古藝術的人類生活為目的一旦藝術擁有了歷史異族藝術

的價值有了轉變從社會學的角度觀看藝術史的發展丹托以黑格爾描述非洲藝

術為例黑格爾曾形容非洲在這個世界上不具歷史地位處於純自然的狀態中

88此種將歐洲視為單一的核心以貶低的眼光來看待異族的他者在二十世紀被

稱之為歐洲中心主義進步史觀的線性發展時間的推演下將其他種族視為停留

在古老時間的落後蠻荒無法與歐洲的現代化進程比擬在文化等第(hierarchy)

上他者的異族藝術被歸類為未開發的原始階段丹托承認若黑格爾的這番言論

若出自於二十世紀當代一定會給黑格爾自己帶來莫大的麻煩事實上黑格爾常

淪為後殖民主義研究學者所討伐的對象

若要區分異同就具備第一人稱的「我」作為判斷基準提出了「我」之外

的他者為何被分類劃分的他者是「我」以外的所有「非我」的群類就像原

始人開啟了「我們是文明人」關於文化的視野由於殖民主義和帝國主義的發展

對「他者」的想像往往透過藝術的再現來加深刻板化印象因而形成階級種

族和性別範疇下的「他者」丹托也認為這類觀點就好比是有一群被認定和歷

史意義緊密相連的選民或特殊階級例如無產階級注定要扮演歷史命運的載

具相對於這些人其他人(或藝術)根本不具任何重要的歷史意義(AEA 26)黑

格爾甚至也以同樣決定性的口吻將西伯利亞摒除在「歷史的藩籬」之外因為就

他的歷史觀而言世界上只有某些特定的地區在某些特定的時刻是有歷史意義的

至於其他地區或非特定時刻的同一地區則不屬於真正有歷史發生的世界的一部

88 黑格爾曾這般形容非洲「在這個世界上不具歷史地位helliphellip我們正確理解到的非洲就是未開

發且不具歷史性的一股精神仍處於純自然的狀態中」(GWHegel The Philosophy of History

trans J Sibree)(New York Wiley Book Co 1944)99

72

分(AEA 26)因此當這些原始的文物標本成為現代主義發展重要的來源時觀者

將拋開敘述或內容的重擔完全交由視覺上的感官形式主宰

丹托察覺這類理論在現代主義時期尤為盛行它們已定義出一套評論的形式

這種形式是丹托在他的論述中亟欲加以反駁的丹托認為藝術中的現代主義因

為葛林柏格強勢的論述轉而變成繪畫形式主義的別稱它不只是一種形式風格

更強調一種選擇及先驗的態度這種選擇是排外並成為一種自主性(autonomy)

根據葛林柏格的說法藝術的形式可以不必有內容當形式代替內容主宰內容

時藝術將為藝術而藝術是形式武斷的絕對自我證成(self-validating)丹托所

處的時代正是美國現代主義盛行的年代現代主義的萌發來自野獸派或立體主義

的延伸許多藝術史的研究都傾向將現代主義的形式特徵與非洲原始藝術相連結

然而丹托認為現代主義背後所隱含的種族主義需要被揭露及省思

因為現代主義賦予「異族藝術」權利的方式是讓觀賞者拋開敘述的重

擔不過那是因為根據先驗原則他們不需從歷史的角度看待「異族

藝術」mdash這裡的先驗原則就是葛林柏格所謂的品味(taste)源自康德的思

想(AEA110)89

葛林伯格將康德的先驗概念具體化為一種品味它既將視覺表面的純粹化也神

秘化抽象背後的內涵層面丹托曾在觀看馬諦斯作品時有著這樣一段體悟「馬

諦斯的世界mdash相對於我們淒涼的痛苦的備受威脅的破碎的世界這些明亮

的裝飾的甜美的與大部分在現代美術館展覽的作品這裡有一種連結」

90葛林伯格及丹托理解的康德論點皆是以美做為公認的法則換言之追尋美的

過程就是做出普世皆準的判斷在此觀點之下所有的藝術作品都是萬變不離其

宗就某方面而言現代主義是開拓品味的藝術運動讓非洲雕塑得以豐富的形

式之姿進駐美術館(AEA 111)而丹托使用「賦予」一詞潛在暗示異族藝術淪

89 since modernism enfranchised exotic art by liberating its viewers from the obligation to

narrativize it But that is because they could deal with it ahistorically in terms of the transcendental

principlesmdashof what Greenberg following Kant refers to as taste(AEA 110) 90 Arthur C Danto ldquoMatisse Art and Le Bonheurrdquo At Home in His World The Pleasure of Henri

Matisse Artform International vol 31 no 2 Oct 1992 p 89

73

為被現代主義宰制的腳色是一種強烈主觀與權力的延伸丹托援引其恩師蘇珊

朗格(Susanne K Langer)的感覺形式理論補充說明

以恩師蘇珊朗格(Susanne K Langer)首創的感覺與形式連結來說此兩

者往往相互排斥或者說在非洲藝術裡決定形式的是感覺而非品味

現代主義步入末路意味著品味獨裁的時代過去了而葛林柏格最不認同

的超現實主義特質即其反形式反美學的立場獲得了發展空間美學

無法讓人更了解杜象同樣的杜象的評論觀點也不會遵守休姆篤信的

標準(AEA 112)91

蘇珊朗格的形式理論不同於傳統西方美學中的形式以藝術的表象性符號為基

點從邏輯的角度提出藝術是人類情感的符號展現命題92丹托受到蘇珊朗

格的影響發展一連串以藝術作為一種邏輯形式的方法論在此丹托將非洲的原

始藝術的原初意義解釋為「感覺」而非葛林柏格現代主義的形式美學品味現代

主義藝術與非洲藝術最根本的不同是現代主義藝術以品味為定義的藝術它的

誕生主要是迎合那些有品味的人的需要特別是藝評家但是非洲藝術的誕生是

因為它具有一種力量可以對抗威脅生存的黑暗勢力(AEA 111)因此藝術終

結後的藝術給出的是一個全新的藝術範疇一個不受品味影響並證明「美」並非

藝術特質的必要條件丹托始終認為一旦藝術自身提出真正的哲學問題mdash開始

思考藝術與實物之別mdash那麼歷史就結束了自此轉由哲學接手(AEA 113)

五 普普藝術與深層社會結構

丹托思想常以藝術歷史中的相關事件當作議題的材料時代的共感經驗當作

寫作的動機並對藝術事件提出假設可望透過分析歸納等科學的研究方法

對藝術世界進行推論普普藝術中「現成物」的概念是丹托藝術終結論的核心

91 to use the conjunction I first heard made by my teacher Susanne K Langer have tended overall to

rule one another out Or rather in African art feeling rather than taste defines form The end of

modernism meant the end of the tyranny of taste and indeed opened room precisely for just what

Greenberg found so unacceptable in surrealism- its antiformal anti-aesthetic side Aesthetics will carry you no great distance with Duchamp nor will the kind of criticism Duchamp requires obey Humes

tablet of commandments(AEA 112) 92 吳風2002《藝術符號美學蘇珊朗格符號美學研究》北京北京廣播學院出版社

74

也是丹托對時代敏銳的觀察力所歸結的一個重要的哲學要角筆者好奇藝術史

上最著名的現成物莫過於杜象的《泉》為何丹托選擇忽略達達主義在反理性上

的成就轉而將普普藝術推向藝術終結之後時代轉折的重要藝術形式深入探討

普普藝術與社會結構的關係之前筆者試圖推敲丹托面對戰後現代主義的落幕

以及普普藝術的竄起對丹托思想上的影響為何

可以從個人經驗與時代背景兩個層面進行分析與推論首先對丹托個人而

言強烈的終結啟示來自於史岱博畫廊的安迪沃荷的《布瑞洛箱》的觀展經驗

沃荷的作品《布瑞洛箱》(Brillo Box)它和超級市場裡那一堆堆的布瑞

洛牌肥皂盒在外觀上不必有任何差別而觀念藝術甚至以實例告訴我

們『視覺』藝術作品可以不必真的讓人看得見這意味著我們不再能用

作品範例來教授藝術的意義它意味著只要形貌有受到關心任何東

西都可以是藝術作品而如果想要知道藝術是什麼你必須從感官經驗

轉向思想也就是說你必須轉向哲學(AEA 13)93

抽象表現主義在本質上是徹徹底底的形上學而普普藝術則頌揚最平凡生活裡最

普通的事物mdash爆米花罐頭湯肥皂箱電影明星和漫畫透過轉化的過程藝

術家賦予這些事物超然的光芒(AEA 130)此外對身處當代美國藝術中心的丹

托而言1964 年具備類似於柏林圍牆倒下的激烈終結意義丹托提及兩個重要

的事件其一是「自由之夏」(Summer of Freedom)美國黑人在長期的種族歧視

與隔離的壓迫底下在 1964 年劃下句點黑人在數千名白人的支持下搭著巴

士到南方聚集並登記成為選民其二是傅瑞丹(Betty Friedan) 1963 年出版《女

性迷思》(法語Feminine Mystique)引爆美國第一波的女性主義運動且得到政

府相關單位的聲援

其次丹托希望將普普藝術放置一個更為宏觀的脈絡下探討究竟普普藝術

為何能成為下一個代表美國的重要藝術形式丹托認為六零年代的某種社會氛

圍可以解釋為什麼平凡世界裡不起眼的事物竟然搖身一變成為藝術創作與哲

93 Andy Warhols Brillo Box and the Brillo boxes in the supermarket And conceptual art demonstrated

that there need not even be a palpable visual object for something to be a work of visual art That meant

that you could no longer teach the meaning of art by example It meant that as far as appearances were

concerned anything could be a work of art and it meant that if you were going to find out what art was

you had to turn from sense experience to thought You had in brief to turn to philosophy(AEA 13)

75

學思維的根柢(AEA 130)對丹托而言普普藝術的形成不只是傳統藝術運動超

越前者改朝換代而已而是使藝術線性關係不再維持的巨大變革標示著深層

的社會政治變動並且推動藝術概念的深層哲學轉變(AEA 131-132)人類在二

十世紀經歷兩次世界大戰對哲學藝術文化思想至整個世界都有劇烈的影

響單就藝術而言現代主義之前的藝術都是以西歐為中心所建構的藝術思潮

第一次世界大戰之後美國超越英國及其他歐洲國家成為世界上最富裕的國家

因政策及經濟的關係使得紐約現代美術館成為新的藝術中心二次世界大戰之

後更確立了未受到戰爭牽連的美國藝術的優勢這也引發一連串對葛林伯格現

代主義統一藝術表現形式的不滿聲浪六零年代的美國可以說是解放的年代

而這樣的社會氛圍造就了普普藝術的發軔丹托認為普普藝術正是顛覆整個藝術

世界的主角也是本世紀最具批判性的藝術運動只是不幸被冠上一個不起眼的

名字(AEA 122)以上兩個層次說明丹托因身處戰後時代氛圍之機緣決定將普

普藝術納入終結論最核心思想的動機

普普藝術是否能成為藝術終結之後的解藥丹托將分析哲學的作用與普普

藝術互相比擬認為分析哲學跟普普藝術都和共同的人類經驗有著根本上的連結

分析哲學被丹托喻為哲學版本的普普運動原因在於分析哲學形成的目的是為揭

露形上學的虛無其認為傳統哲學已經陷於某種窠臼尤其是哲學的形而上就

算不流於虛假也恐怕有知性上的瑕疵(AEA 129)二十世紀中葉的藝術和哲學

運動可視為一種反動精神在文化層面上都傾向解放主義普普藝術的出現代表

藝術的終結分析哲學則對傳統哲學提出質疑兩者的共同之處是將哲學與藝術

當作一個整體

分析哲學將自己獨立於柏拉圖到海德格這樣的哲學整體之外普普藝

術選擇投入真實的生活反對藝術成為一個封閉的整體不過我想

除此之外分析哲學和普普藝術還呼應了當時人們心靈深處的想法

這也是為什麼這兩項運動在美國境外會如此盛行他們所反應的是一

種共同的需要人們希望享受當下古今皆然helliphellip(AEA 130-131)94

94 Analytical philosophy set itself against the whole of philosophy from Plato through Heidegger Pop

set itself against art as a whole in favor of real life But I think beyond that that both of them answered

to something very deep in the human psychology of the moment and that this is what made them so

76

丹托認為這些運動的發軔乃是因社會結構劇烈變化使然人民追求自由聲

浪尚未平息之故反應在藝術上現代主義的箝制力量已經大不如前藝術家開

始思考除了純粹的形式主義之外還有沒有其他的可能性丹托始終強調後現代

論述的形成並非源自於藝術革命但在某方面而言卻非常適合闡述藝術終結之

後的藝術藝術家接受後現代論述後儘管他們沒有特別的哲學背景來控制新思

潮方向但卻可以控制他們的聽眾(AEA 144-145)

以藝術世界的策略來說美國的普普藝術德國的資本主義的寫實主義

蘇俄的蘇史藝術都可以解讀成攻擊官方畫風的各種策略mdash也就是蘇聯的

社會寫實主義德國的抽象繪畫(在德國抽象本身已經是高度政治化的

產物是唯一受認可的作畫方式其實不難想像納粹也曾將圖像政治

化)然後還有在美國已經成為官方風格的抽象表現主義(AEA 126-12795

官方風格對文化主體的重要性有其政治性的目的在國族的刻板印象上扮演重要

的角色是劃分國族差異最好的政治手段官方風格通常與美術館的關係密切

使政治性的中心思想延展於地方性的藝術世界中成為判准藝術的標準象徵一

種高級的藝術價值對丹托而言官方的高級價值正是藝術終結的抑制對象普

普藝術使人民意識平凡且通俗的物件也有價值反應了美國六零年代社會大眾的

訴求一種平凡且自由的生活方式丹托認為普普藝術之所以大受歡迎乃是因為

它轉變了對人們最有意義的事物將這些事物提升為高級藝術題材(AEA 129)

歷史之後的藝術與通俗文化之間是差異的潰堤及崇高的衰落筆者認為普普

藝術對歷史典故自鳴得意地玩弄源於它們不需要另一個英雄也不需要另一套

敘述丹托觀察歷史之後的徵候始終強調屬性的個別差異認為不可能達成一

liberating outside the American scene What they answered to was some universal sense that people

wanted to enjoy their lives now as they were〔helliphellip〕(AEA 130-131) 95

In terms of art-world strategies American pop German capitalist realism and Russian Sots art

could be seen as so many strategies for attacking official styles-socialist realism in the Soviet Union of

course but abstract painting in Germany where abstraction was itself heavily politicized and felt to be

the only acceptable way of painting (easily understandable in terms of the way figuration was itself

politicized under Nazism) and then abstract expressionism in the United States which also had

become an official style(AEA 126-127)

77

個宣言形式的「共識」阻絕瓦薩利與葛林伯格所揭櫫的進步敘述繼續發展的可

能性故而將異議爭鳴的狀態維持著而藝術家也終獲解放發展各自不同的路

六 多元徵候之泛性別特徵與其限制

「多元」的藝術狀態是丹托給出歷史之後的藝術的清楚特徵由於丹托的藝

術終結論強調的是終結本身而非終結之後的藝術狀態因此本節試圖將丹托唯

一針對後歷史的藝術輪廓多加著墨的「多元徵候」議題進行討論並嘗試批判多

元論中對於自由的定義及勾勒其限制的最大範圍相較於現代性多元文化是後

現代(後歷史時代)重要的時代特徵它將戰後缺乏統一性的概念變成既定的事

實強調流動多元邊緣差異與曖昧含混不再強調英雄神話族群中心主

義或歐洲中心主義屏除二元對立也將國家概念的大敘述結構瓦解後現代發

展至近代往往與「反本質論」(anti-essentialism)「後結構主義」(post-structuralism)

反二元對立的觀念互相連結丹托撰寫《藝術終結之後》的年代正值美蘇冷戰結

構瓦解的九零年代各地對於美國壓倒性獨權統治產生的民族情感不僅出現在現

實政治中更顯現在藝術世界裡也就是丹托所謂大敘述結構瓦解的後歷史時

單就字面上解釋多元的藝術本質即是「沒有什麼東西不能成為藝術」這

樣自由又多元的藝術世界確實造就了藝術形式的多樣發展丹托將藝術的外延定

義用簡單的邏輯推論當什麼都可以是藝術的時候所有製造藝術的文化養分也

可以是藝術的一部分風格的多元化導出藝術定義的無限發想與蔓延

藝術品的外延意義甚至還必須涵蓋所有曾經製作過藝術品的不同文化

藝術的概念必須與所有被認定為藝術的事件吻合接下來導出的藝術定

義必定是沒有風格限定的雖然在藝術革命之際人們很難不將被革除

的藝術稱為「不是真正的藝術」(AEA 197)96

96 the extension of artwork across the various cultures which have had a practice of making art the

concept of art must be consistent with everything that is art It immediately follows that the definition

entails no stylistic imperatives whatever irresistible as it has been at moments of artistic revolution to

say that what has been left behind is not really art(AEA 197)

78

丹托認為藝術的本質主義需要多元主義不論多元主義在歷史上是否確實實現

(AEA 197)丹托在此所提及的「本質主義」是趨向從康德到葛林柏格品味一致性

的產物或者可以說是藝術史上按時間風格所給予本質上趨同特徵的本質主義

丹托將此本質視為單一純粹與中心化的統稱而本質主義最大的缺點就是它

排除異己的機制所以本質最需要的是多元即便多元是個理想如前一節所述

丹托認為藝術的多元主義始於普普藝術的發起而普普藝術最大的特性就是「每

件事都有可能」「每件事都可能」是指視覺藝術作品在外表上沒有先驗的限制

只要是看得到的東西都可以是視覺藝術作品這也是藝術史進入尾聲的一種特

色(AEA 198)當然要促成多元的藝術狀態是集結非常多的歷史條件

我們不可能因為進入後歷史時代就逃開歷史的束縛儘管我們處在凡事

都有可能的後歷史時代沃夫林所說的「並非每件事都有可能」還是一

樣成立(AEA 198)97

能夠成就多元主義的歷史狀態絕非偶然丹托強調沃夫林所說的「並非每件事

都有可能」是藉此突顯藝術終結論時代意義上的斷裂來自亙古的事件累積而

促成的多元的時代就像從專制到民主一樣需要犧牲許多壯烈斷腕革命之士才

換取些許的自由之聲或許藝術在手段上沒有政治來得激烈但在思想的轉折上

有著重要的意義

在一個沒有邊界的場域中藝術創作唯一的限制是以人為本是人類創作出

來的作品才能被稱得上是藝術品當藝術作品必須是人為時剩餘的限制就是道

德的範疇了丹托以人類本性的角度出發認為藝術之所以有優劣或敵我關係

全是因為人類本能上的權力劃分使然藝術在本質上是無疆界但人為所創造出

來的「本質主義」卻是有疆界的

本質主義在這個問題上mdash就像在其他地方那樣mdash需要一種多元主義的性

別特徵所有男生和女生的特徵至於這些特徵符不符合理想的性別典

97 So in whatever way it is true of the post-historical period in which we find ourselves that everything

is possible this must be consistent with Wolfflins thought that not everything is possible(AEA 198)

79

範則留給社會和道德政策去決定但這些並不會變成本質的一部分

道理很簡單因為屬於本質的東西與社會或道德規範完全無關不管是

藝術或性別皆然(AEA 197)98

筆者援引學者泰勒(Charles Talors)對多元自由主義的批判認為「自由主義」者

往往將個體抽離於社會脈絡之外以至於使權力自由的原則成為一種放諸四海

皆準的普同律則而無法透過「自然原則」(principle of nature)來具體討論在個

別差異社群當中權利與自由之間存在著甚麼不同類型的角力99

七 結語

面對丹托文本以案例式探討藝術終結後的藝術現象筆者將相關去中心論及

反現代等議題凝結成五個脈絡前二個議題清楚勾勒藩籬內之藝術樣態統整後

發現瓦薩利模式與葛林伯格模式有顯著相似的策略而背後總跟當時時代的權

威中心有關丹托視現代主義為藝術上的極權主義(AEA 70)以此為前提下藝

術終結則帶有去中心及對抗權力中心等意義象徵權威中心的美術館是鞏固每一

個藝術「風格」之歷史地位的幕後推手而「異族藝術」正是丹托用以襯托現代

主義對待原始藝術的荒謬看法的最佳利器筆者將其視為對抗中心的「去中心化

策略」異族的它者之所以被反現代思潮重新審視其與現代主義的關係全是因

為形式主義對非洲藝術的挪用而提出反思反現代意味著對現代藝術總總排它

策略加以批判

丹托理論因承襲英美分析哲學傳統在邏輯語言表達有其先天的侷限性因

而在文體上遭致歐陸學者批判一個強調理性邏輯與溝通作用的與語言關係指

涉當作基底的藝術理論有時會忽略當面對繁雜藝術現象與人文社會情愫等問題

的時候邏輯語言表達系統將失去功能然而筆者發現丹托的文體表達雖具

有簡潔化與清晰等特質當處理文化研究與社會因素等潛在的藝術問題時時常

98 Hence essentialism here as elsewhere entails a pluralism of gender traits male and female leaving

it a matter of social and moral policy which if any traits to incorporate into the ideals that go with

gender These will not be part of the essence for obvious reasons for what belongs to essences in art or

in gender has nothing to do with social or moral policy(AEA 197) 99 Charles Taylor Philosophical Arguments Cambridge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95

80

以案例的方式堆疊並從中指涉文化及社會因素在藝術世界所帶來的問題並給予

解決的建議並非全然將其排除於場域之外

最後丹托將普普藝術視為後歷史時代的新方向重新看待「多元」與「自

由」等觀念起因於美國六零年代社會大眾訴求的一種平凡且自由的生活方式

以及藝術介入生活命題的導入丹托將符合瓦薩利模式對於知覺真理的模仿以及

葛林伯格形式主義模式的藝術視為「藩籬內」的藝術範疇當兩個重要的大敘事

系統不再具有權威性的力量時其餘曾經遭到歷史的藩籬遮蔽過濾抹滅的藝

術(它者)頓時擁有了合法性使得藝術終結後的六零年代呈現多元的徵候丹托

對歷史之後藝術的多元徵候傾向「自然發生論」強調並非先有普普藝術才有後

現代多元主義的論述只是剛好在時代自由氛圍下產生的普普藝術是最能表現多

元樣貌的形式丹托也承認「我同意現代藝術史肯定普普藝術扮演哲學要角的

說法在我的論述中普普藝術帶動藝術自我探討哲學實在因此它的出現代表

西方藝術大敘述的結束不過我也必須坦承普普藝術不太可能傳達具有哲學深度

的訊息」(AEA 122)100也就是說丹托認為後歷史時代的藝術本質需要多元主

義但他所觀察的普普藝術除了樣貌多元外不能真正解決後歷史時代的哲學性

問題

當代藝術除了認識論的轉向之外其次最重要的是致力於消弭藝術上的等級

之分而丹托思想啟發當代藝術史學者及藝術創作者能進一步思考當瓦薩利

及葛林伯格模式不再適用時藝術的未來將如何發展丹托藝術終結論給出的「非

線性」以及「多元主義」的態度並同時揭露潛藏在終結論重要的功能即去中

心反現代及包容它者

100 I subscribe to a narrative of the history of modern art in which pop plays the philosophically central

role In my narrative pop marked the end of the great narrative of Western art by bringing to

self-consciousness the philosophical truth of art That it was a most unlikely messenger of

philosophical depth is something I readily acknowledge(AEA 122)

81

第五章 反思丹托終結觀以中國藝術為例

一 前言

一直以來丹托藝術終結論討論的對象都以歐美藝術為核心不免讓各方學

界質疑丹托思想背後的動機可能來自歐美中心主義本論文最終章希望將丹托的

藝術終結論獨立於歐美中心以外的語境進入理論限制與反思的討論檢視丹托

藝術哲學的問題可以從其所面臨「全球化」的挑戰探測理論涉獵的範圍與其

限制

丹托在藝術終結論發表後的藝術評論中多次以中國的藝術家作為探究的對

象說明在非西方文化語境下藝術發展的其他可能性值得關注的是丹托的藝

術批評中有幾篇直接討論中國傳統繪畫的文章包括 1988 年發表在《國家》雜

誌的〈Later Chinese Painting〉1989 年的〈明清繪畫(Ming and Qing Paintings)〉

及 1992 年 Beyond the Brillo Box 書中的一篇名為《藝術過去性的形態東方與西

方(Shapes of Artistic Pasts East and West)》而此三篇文章也作為本文主要的文獻

依據本章著重關注丹托如何在非西方世界的藝術中探討藝術終結論的可行性

以及其面臨的問題與反思以中國藝術為例研究發現丹托不同於東方主義學者

透過想像論述神秘的東方世界丹托以分析哲學的研究法採實證主義由內而

外細緻檢驗從中西藝術史模型文化及信仰的差異給出具體例證

以下本章書寫的脈絡從丹托如何蒐集文獻產生動機到中國藝術認識論以及

中國學界對於西方理論的反思分成雙軸線進行探討一方面認識丹托如何在終

結論述的架構下研究非西方藝術的研究法及本質主義的堅持另一方面希望

透過中文世界的回應給予藝術終結論不同的觀點與省思中文學界普遍認為藝術

終結論無法直接嵌入中國藝術發展脈絡的原因有地域上的限制歐美中心主義

文化差異及現代性的非全面與非自願性等因素然而在揭露理論限制的同時

筆者不忘將丹托身為美國藝術評論者的身分審慎納入思考也在文化差異之間取

得論述的平衡在選擇與不選擇之間找到適當的位置給出兩個從丹托觀點出發

的中國藝術議題樣貌及兩個文化磨合的反題試圖找出折衷的哲學答案

82

二 〈序〉中丹托書寫中國藝術動機與限制

在 1984 年發表〈藝術終結 (the End of Art )〉一文後便搜集各地不同國家

的藝術來驗證藝術終結的事實研究的範疇包括中國日本及非洲藝術試圖將

他國藝術放入西方脈絡檢視從雙向來看一方面丹托希望知道終結論對他國藝

術的影響力而另一方面則希望打開自己的眼界讓世界多元的文化思想調和終

結觀的某些盲點丹托在《國家》雜誌上發表兩篇跟中國藝術相關的論文包括

1988 年的〈Later Chinese Painting〉及 1989 年的〈明清繪畫(Ming and Qing

Paintings)〉爾後1992 年 Beyond the Brillo Box 中的一篇名為《藝術過去性的

形態東方與西方(Shapes of Artistic Pasts East and West)》較完整梳理對中國藝

術思想的延伸著作以下本節從丹托蒐集資料的方法學到完整提出中國與西歐的

差異之中給出丹托的書寫動機與動機背後的反思策略

首先對於分析哲學家來說蒐集樣本是重要的工作為了讓終結論的假說

成立丹托將各種類型的藝術記錄在《遭遇與反思 Encounters and Reflection》一

書其中〈Later Chinese Painting〉收錄於書中〈遭遇 Encounters〉的部分從〈Later

Chinese Painting〉的書寫模態可以感受丹托對於陌生的藝術有其分析哲學的認識

方法丹托將哲學家與科學家比擬認為兩者都堅持找出差異之中最微小的可能

科學家總是想找出構成世界最微小的單元及生物而哲學家則是找尋定義物件的

最細微差異在哲學的策略中透過識別邊界兩側的共同對象來定義邊界的基礎

劃出定義物件最細微的邊際(ER 5)101在文本中提到以觀看 Robert Hatfield

Ellsworth Collection展覽的中國藝術展品作為哲學分析材料採樣中國藝術的目的

無非是希望能藉此觀看西方以外藝術發展有無藝術終結的趨向「這真是個很棒

的展覽會讓我們從外面的視野看待自己他們的藝術世界奇妙地與我們有些雷

同」(ER 185)102閱讀丹托的刊物資料像說故事般地平易近人通篇沒有文獻的

堆砌只有文字中夾帶詮釋及註解的語氣這種講稿式的文字是丹托經常發表於

《國家》雜誌的文體樣態

101 The effort is not altogether different from that science which looks to the simplest creaturesmdashsea

slugs saymdashin order to concentrate on the fewest number of neurons consistent with the possibility of

the system being modified by learning The strategy in philosophy moreover is to seek the basis for

drawing its boundaries by identifying objects on either side of the boundary which have as much in

common as possible in order to focus on what they donrsquot and canrsquot have in common if the boundaries

are real(ER 5) 102 This wonderful exhibition will enable us to see ourselves a bit from the outside Its art world is

curiously similar to our own(ER 185)

83

另一篇發表在《國家》雜誌的文章〈明清繪畫(Ming and Qing Paintings)〉是

丹托嘗試將西方理論注入中國藝術的實驗性之作用比較性語氣區分中國與西歐

藝術的不同與相同之處透過交叉比對與討論讓兩個完全異質的藝術體得以在

文章中產生互動與對話並揭露兩者間的互文關係進入事件現場蒐證加入感

受性的文字堆疊卻不忘連結丹托美學對藝術世界所提出的理論架構反覆推敲

並反思其矛盾之處在文末同時給予讀者批判及思考的提問「西方藝術家真的

有可能像中國藝術家一樣遵守祖先流傳給他們的法則並認為必須遵循嗎(MQ

472)」很顯然地丹托認為中西方兩者的異質性不只在藝術在文化與生活上都

有其差異甚至矛盾之處皆待哲學家提供折衷的觀點給出雙方都能接受的理論

樣態

最後丹托對中國藝術的書寫動機在 Beyond the Brillo Box 的〈序〉給出明

確的訊息「不同的藝術世界演化自不同的文化而在不同文化的藝術家孕育出

不同的敘事系統我試圖勾勒散佈在其它世界系統的潛在議題mdash中國與非洲mdash而

我察覺到一股非常不同於西方國家的終結」(BBB 11)103丹托對西方以外藝術終

結產生興趣顯然歸因於藝術大敘事系統的終結觀須給出普世通則的實證如果

終結論的預測性假說只停留在西方藝術史論述中在學術全球化的自由論述底下

容易淪為被攻擊的對象因此丹托試圖將終結論提升至世界藝術的位階檢驗

當藝術理論只聚焦於以西歐為中心的觀察要在學術上成為絕對普遍的藝術理論

顯得站不住腳丹托自己也有意識地認同多元文化造就不同結構的敘事系統因

而以西方為主體的終結觀可能因此喪失其有效性但丹托終結論的假設前提是

任何文化繁衍出的藝術史都有一個大敘事結構支持而一旦這個敘事系統被哲學

家揭露藝術本質的事實時就會崩解而最終走向終結的結果

事實上後歷史時代也是藝術的後敘述時代就像我在本書中的某章節

的結論一樣我們面臨的是一個沒有現在敘事的未來我們活在經過洗

滌後的敘事世界而這個敘事已經來到了終點雖然敘事作用依慣例將

不斷為「現在意識」增添色彩直到藝術因布瑞洛盒的出現而變得清晰

103 Different art worlds which have evolved in different culture And these in turn give rise to different

narrative under which the artists of those cultures live I have sought to sketch the outlines of some

different systems of reasons which prevail elsewhere in the worldmdashin China and in Africamdashwhere the

sense for an end would have to mean something quite different from what it does in the West(BBB 11)

84

且多元(pluralized)西方大敘事系統正在失去其地位而沒有什麼可以

取代它的位置我認為沒有任何東西可以(BBB 10)104

在丹托的世界觀中中國藝術也不例外雖然中西方藝術史有著完全不同的

哲學形式與基礎但丹托認為藝術的本質不受限於地域性藝術史的詮釋版本藝

術的本質不會因為文化的所在地而改變命定的趨勢根據本質主義理論的訴求

「藝術永遠是一樣的mdash某物要具有充分和必要條件成為藝術而不用考慮時空

(AEA 95)」至少在劉悅笛 2008 年的訪談資料中發現丹托對中國藝術的理解從

未放棄宣稱自己的理論具有絕對的普遍預測性丹托表明「假設中西方間真的

存在差異這個差異基本上不足以成為組成藝術本質的元素中西方間的差異在

此不適用至少對我來說從 1981 年以來不在理論的討論範疇105」如果丹托

受分析哲學傳統「語言遊戲論」的影響不難理解丹托對於藝術本質的堅持此

堅持可以從 The Transfiguration of the Commonplace106中深刻體會

一直以來丹托對於自己在本質論上的堅持從未改變但對於被審視一方的

中國藝術家及中國學者來說可以選擇這位西方學者的言論是否真實貼合中國藝

術發展的核心脈絡及問題劉悅笛指出「當丹托認為中國與西方現代性是同源

關係時這是中國學者所無法接受的原因在於中國的現代性來自更為在地化的

前提我們只願意接受我們能接受的部分就像五四運動一樣當歐洲正受到印

104 In truth the Post-Historical Period is a post-narrative period of art As I conclude one of the essays

in the book we face the future without a narrative of the present We live in the afterwash of a narrative

which has come to its end and though the memory of it continues in coloring the consciousness of the

present it is clearer and clearer from the way art become pluralized after the Brillo Box that the master

narrative of Western art is losing its grip and nothing has taken its place My thought is that nothing

can(BBB 10) 105中國學者劉悅笛在紐約藝術網(Art in New York)中發表一篇有關於丹托與中國藝術的訪談

〈ldquoTalk on Chinese Artrdquo with Arthur C Danto〉訪談中鉅細靡遺透露出丹托對於中國藝術看法的

第一手資料Suppose therersquos a difference between Eastern and Western arts the difference wouldnrsquot

become a part in the composition of the substance of art The difference between Western and Eastern

arts doesnrsquot apply here At least what Irsquove learned since 1981 is not a part of the theory (Yuedi Liu

October 30 2013 at New York Public Library )

httpwwwartinyccomentalk-on-chinese-art-with-arthur-c-danto 106 ldquoThe Transfiguration of the Commonplacerdquo The Journal of Aesthetics and Art Criticism Volume

33 Issue 2 (Winter 1974) 141 Reference to shared properties sounds provocative to the

Wittgensteinian who at least with games and works of art has failed to find any and suggests there may

be none We could he argues imagine an art-historical tradition in which the class of artworks indeed

shared common traits-say if artists produced nothing but icons-but the icon defining characteristics

only by grace of historical accident may serve as art-defining traits and revolutions are conceptually

entertainable in which artworks no longer satisfy the traits of iconicity(TC 141)

85

象派主導時中國的知識分子仍然認為現代主義是新的藝術浪潮」(劉悅笛

2013)107從中國學者的態度中可以感受到其不認同丹托對於西方現代性具有世

界性的趨同傾向的說法原因可能很簡單因為現代性所帶來的藝術終結最多只

能說明歐美當代藝術和美學所遭遇的狀態但放入全球化的語境討論時並不具

有普遍性很多時候將歐美問題視為全球問題只是一種世界範圍內的「劇場假

象」(劉悅笛2009)可以看出中西方各自遇上文化差異時直覺反應是「選擇

性」接納異議的部分因為在文化認同的內心深處必須捍衛自己文化所傳承的

理念與信仰沒有任何一方能夠妄自代表世界發言

筆者回溯丹托 1964 年〈藝術世界〉一文中提到對待陌生異質之物的方法論

希望藉此解釋丹托藝術哲學的基本信仰與態度丹托認為哲學家扮演藝術世界觀

察者的角色「試想有人認為發現全新種類的藝術品就像在任何地方發現全

新種類的事實是需要理論家解釋的在科學領域裡如同在其他領域一般我

們時常透過輔助的假設將新事實納入舊理論這是在既存理論仍有價值卻棄之

可惜但可以諒解的保守主義」(Artworld 572)其對待全新藝術品風格的態度就

如同科學家搜尋全新物種般地審慎分析哲學導入科學的方法使藝術理論不只

是理論模型更貼近生活現實的經驗科學領域中除了提出理論假設之外很重

要的研究價值就是「實證」也因此當分析哲學的研究方法進入異質性極為複雜

的藝術文本中常常給人將世界簡化的誤解但其實整個分析美學對待藝術的

問題都採取一種「普遍的非歷史方法」將藝術史孤立於真實的歷史與社會之外

討論而這樣的方法學帶來的反效果即是讓非西方文化的讀者導向歐美中心主義

的結論然而細讀丹托關於中國藝術的深入討論便會發現其對待文化差異的

態度極為細膩與審慎以下小節將針對丹托論中國藝術內容的細部議題做更進一

步探討

三 論中國繪畫中的「互文性」

丹托發現整個西歐繪畫史的價值標準就是對過去的超越強調的是革新與

原創而中國畫家重視的是前人經驗所留存下來的精神價值導致中國畫家不斷

107 When Danto thinks of Chinese and Western modernity as alike it is indeed unacceptable to the

Eastern scholars because the Chinese acceptance of modern art is always based on the premise of

localizatoin We only accept what we can accept just like around the May 4th Movement when Europe

was dominated by impressionist the Chinese cultural forerunners were still thinking of modernism as

the new trend of art

86

重複前人的主題及技巧這對畫家而言是一種對前輩的尊敬並在文本中強調

「作為一種藝術內容的理論互文性對我來說似乎完全適合中國繪畫」(MQ

469)108丹托用「互文性」(intertextuality)來闡述中國畫家與前輩之間的關係

有其特殊性互文性又譯作「文本間性」109文本之間的意識隨著交互作用交

互指涉的方式將前人的文本加以模仿及改寫在這樣的交織下互為引用互為

書寫並提出新的變異文本書寫策略及世界觀而文本的形式可以是文字平

面繪畫或各種類別的視覺形式都能利用互文性表達文本中的特殊變異

互文性(intertextuality)本身出自德希達(Jacques Derrida)的複雜又迂迴的

推論文本之外無物(il n y pas de hors-texte)mdash意旨文本之外沒有別的只

有更多文本正因為德希達理論是哲學的理想變異因此很難也不可能

被反駁是堅不可摧的以此為前提再加上互文性特殊地位使文本

作者(literati)必須解釋文本當中的理論對於他們的強烈吸引力所在舉例

來說畫面中的任何一條線都蘊含了作者想傳達的寓意但對觀者而言

像文盲般對其毫無共鳴只有文本作者能夠解釋這些寓意中的深意像

是生命死亡自然或人心(MQ 469)110

108 參見 Arthur C Danto ldquoMing and Qing Paintingsrdquo The Nation October 23 1989 p469 As a

theory of artistic content however intertextuality seems to me to fit Chinese painting to perfection 109 互文性的概念出自克莉絲蒂蛙(Julia Kristeva)的 Polylogue 與里法特(Michael Riffaterre)的《詩

學的符號(Semiotics of Poetry)》都將巴赫汀(Mikhail Bakhtin)有關「多音」和「接觸域」(zone of

contact)的理論加以發展而後現代詩學中的「引用的詩學(poetics of quotation)」或是故意採用

片段零碎的方式對其他文本加以修正扭曲與再現都是具有顛覆性的「文本政治」這是互文

性之所以相當受到後現代文學創作者重視的主要原因之一參考 Julia Kristeva Polylogue Paris

Seuil 1977 Michael Riffaterre Semiotics of Poetry Bloomington Indiana University Press 1978 但

筆者認為丹托在此沒有探討中國藝術顛覆性之用意因此本文中的「互文性」皆以討論形式上

互文為主 110參見 Arthur C Danto ldquoMing and Qing Paintingsrdquo The Nation October 23 1989 469

Intertextuality itself was a corollary of a particularly heady claim by Jacques Derrida il n y pas de

hors-textemdashthat outside the text there is nothing but more text Because it is a variant of philosophical

idealism Derridarsquos thesis is difficult and perhaps impossible to refute and this invulnerability together

with the exclusive franchise intertextuality gave the literati to interpret texts must explain the theoryrsquos

immense appeal to them For if a line means what it refers to it must be meaningless to the mere

common reader who happens to be intertextually illiterate and only the literati hold the key to

understanding texts heretofore believed to tell us something deep about such things as life death

nature and the human heart

87

丹托將「互文性」與德希達在書寫理論中對「無物」的概念視為同源關係沒有更

進一步的解釋可能的原因在於德希達所討論的互文關係更為複雜而丹托只想

藉互文中文本的操作模態解釋中國繪畫中內容的互文性

何謂中國繪畫中的內容互文性丹托主要考察的對象是清代中期畫家萬上

遴(1739-1813)萬上遴明確表示自己是模仿元代畫家倪瓚並創作與倪瓚作品同

名的《龍門僧徒》丹托透過這兩幅作品的比較體悟到儘管萬上遴認為自己的

作品是對倪瓚的模仿但他所畫的石頭樹和流水都和倪瓚的畫法不同丹托根

據這些差異感受到中國藝術與西方藝術中的「模仿」概念有著不同的意涵西

方傳統中的模仿強調的是模仿物與被模仿物之間視覺上的技巧相似性而中國藝

術更強調的是精神層面丹托認為「我們不能假設原作就蘊含真實性而複製

品就隱含偽真實性」(BBB 117)111因此談論中國繪畫中的真偽已非有效的論述

在中國系統的框架下這種模仿被稱作「臨摹」是被允許的丹托比較萬上遴

與倪瓚的關係如同竇加(Degas)與普桑(Poussin)的關係認為評斷臨摹作品的好壞

之依據不能一言以蔽之因為竇加雖然臨摹普桑的作品但他依舊保有自己的筆

觸與風格其畫作的價值不受普桑名氣的影響畫家風格本身就有一定的獨特性

然而萬上遴的作品之所以會被保留下來是因為他模仿了倪瓚的作品其相似

的程度極高只有少數的地方有稍微修改而丹托認為那些出自畫家想法的筆觸

才是價值之所在根據研究顯示萬上遴並非清代特別著名的畫家而當年萬上

遴會師從倪瓚可能與時代學習風氣取向有關

模仿的目的不是要欺騙任何人也不是要挑戰原作的價值模仿來自於自然

而然是與生俱來的天性對於那些超出模仿範圍的意識產物才是創意所在

(BBB 117-118)既然模仿是人的自然天性對於西方畫家而言追求的是那一瞬

間從模仿中脫離的靈感奔放但對中國畫家而言欲模仿的並非畫作的技巧風格

或想要尋找自我風格的靈感真正模仿的是被模仿者的道德層次

111 We must not suppose that genuineness connotes authenticity at least in the sense in which imitation

connotes in authenticity(BBB 117)

88

在模仿倪瓚的過程中仿效者正在製造一個道德典範(stand)創造他生

命的一種敘事成功地接替高尚簡單來說一個受『倪瓚影響的人』

就如同聖保羅的人生『受到耶穌的影響』一樣(BBB 120)112

由此可看出丹托對中國畫的研究有別於傳統西方藝術史形式上的詮釋更關注

與好奇的是精神層面的探究外在的相似性來自匠師的手藝但中國文人真正想

要模仿的是內在的精神之物丹托將中西方藝術對於模仿的概念分成兩種意義

一種為來自傳統西方藝術對模仿現實之物技藝上的學習另一種則是古典中國繪

畫對於臨摹前輩畫家作為學習典範的模仿他更進一步闡述「模仿不可能是外

在的不可區分性更確切地說作品一定從相同的內容物流溢出來以倪瓚的風

格作畫使之成為一種精神訓練的方式」(BBB 119)113文人畫家透過前輩的藝

術提升自我的道德涵養對西方學者而言彷彿另一種不可思議的世界觀丹托對

此沒有作過多優劣的評斷因為在丹托自己的世界觀中藝術沒有優劣等級沒

有好壞之分包容不熟悉的藝術觀才能拆卸藝術的藩籬讓不同的觀點激盪多元

的後現代世界

回到德希達的「無物」概念丹托發現中國藝術與「無物」有著很大的區別

此差異來自於文本與精神世界的疊合

在傳統的中國藝術中真實體現不同於「無物(hors-texte)」的方式進入

了藝術也進入另一個可以選擇的世界其本質是由紙絹及墨所構成

沿著真實世界的輪廓被創造出來是一個能讓人從肯定與恐懼及個人

政治與身體上的摧殘中解放的美學庇護所這意旨互文性產生一個能進

入和平與美反射性的隱喻空間也是一種逃離而進入圖像文本的隱逸形

式(MQ 470)114

112 In imitating Ni Tsan one was making a moral stand creating a narrative for onersquos life filling the

shoes of greatness To say simply that one was ldquoinfluenced by Ni Tsanrdquo thus would be like reading in a

life of Saint Paul that he was ldquoinfluenced by Jesus Christrdquo (BBB 120) 113 The imitation cannot be outward indiscernibility rather the work must flow forth from the same

internal resources and painting in the style of Ni Tsan in consequence becomes a form of spiritual exercise(BBB 119) 114參見 Arthur C Danto ldquoMing and Qing Paintingsrdquo The Nation October 23 1989 470There really

appears in traditional Chinese art very little by way of hors-texte It is as though entering the work of

89

從觀察中國繪畫的臨摹作品中發現原作與複製品之間存在了精神上的疊加關係

再次由互文性解釋臨摹文本中有原作痕跡的存在對於臨摹者而言畫作的主題

已非畫作所欲傳達的介質臨摹者真正關心的是能否藉由作畫的訓練得到像原作

者般聖潔的道德素養在丹托的研究中看見了中國藝術家對於倪瓚的推崇作

為精神領袖的模仿猶如對神的敬畏學者張冰對此有不同的看法

丹托認為中國畫家在模仿過程中進行的是精神訓練的這一觀點是有道

理的但是由於與中國文化的隔膜使他意識到了中國畫家的臨摹

不同於西方藝術觀念中的模仿並不是臨摹者對被臨摹者亦步亦趨的效

仿而是對臨摹者精神層面的揣摩卻無法再進一步地指出這種臨摹

所揣摩的人生境界是道家意識是中國士大夫精神的典型表徵之一」(張

冰 2012202)115

宋代文人畫所追求的人格意境來自道家的思想臨摹古畫的同時也是在提升畫

家自我道德對於心靈層面的成長是有幫助的丹托雖然無法明確指出文人畫家

臨摹的動機來自道家思想但卻給出「互文性」在畫作中的功能使中國繪畫的

討論多了一層西方哲學的思想空間

四 複驗中國西歐藝術史模型

丹托對歷史有一套自己的哲學性用語其討論歷史時時常使用「形狀(shape)」

一詞當歷史被看作一個待檢視的結構體時立體維度的討論才能展開非線性

關係的歷史研究也是丹托給予藝術世界(Art World)的重要方法過去傳統的歷史

研究中往往將「過去」看成「現在」的因種什麼因得甚麼果這種因果關係

的存在是造成歷史線性化的主因然而丹托認為很多時候歷史的原因跟結果

art one entered an alternative world whose substance was paper silk and ink created alongside the real

world an aesthetic refuge from certainties and terrors and disaster personal political or physical This meant that intertextuality yielded an almost metaphorical reflex into a space of peace and beauty an

escape into pictorial texts as a form of reclusion 115張冰《丹托的藝術終結觀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2頁 202

90

來自更錯綜複雜的因素丹托舉例莫內從沒想過自己的筆觸會成為抽象表現主義

的影響因子而波洛克對畫面筆觸流動性的執著開啟了現代主義敘事語言(BBB

122)丹托更具體將歷史模型的再現(representation)與其影響力(influence)分成三階

段進行討論文藝復興啟蒙時期及現代主義

在西歐歷史上有三個極具差異的敘事性(narrationl)時機因為這些時間

點上的「現在(present)」都分別受到非常不同的「過去」所影響(BBB 127)

這三段重要的歷史斷點正驗證了影響力與再現性的問題首先是「文藝復興」

丹托認為文藝復興是一個關於「重建」的敘事系統整體而言是從擁有失去到

重新尋獲的過程到底為什麼會「失去」又怎麼「重新取得」這可能關乎於基

督教的問題從野蠻性回到人性然而丹托從檢視歷史的形狀出發認為文藝

復興其實蘊含一段歷史的終結觀「我不是很能確定在歷史理論家的腦海裡

有沒有一種敘事性不是以衰退當作結尾敘事本身當然進入了尾聲一旦升起

我們就不可能再次墜落因此其中表達的重要訊息是歷史本身已經結束而

我們進入了一個學院(academies)的年代」(BBB 127)116文藝復興始於對現在的

不滿希望藉由過去羅馬時代榮景找到時代真正的歸屬因此再現的是一個具有

影響力的「過去」而重新啟動這個過去敘事系統才能真正返回人性進入學術

的時代第二個敘事性時機是「啟蒙時期」丹托認為這段時期塑造了維多利亞

式的人類學邏輯樣貌是一個康德式超越論人類的啟蒙就是為了要超越過去(那

個被神統治的時代)這種成長與階段性進步史觀「再現」了科學理性對於過

去重新檢視又再一次被丹托認為具有歷史終結的意義最後是丹托最關心的

「現代主義」時期在現代世界任何時間點都有可能變成影響因子也沒有空

間上的限制當決定再現時也同時影響了他者已經不會再有單因子的純粹影

響當停止任何形式的再現時就是現代主義的來臨

116 I am not certain that such a narrative would have insinuated itself in the minds of historical theorists

were it not for the concept of the Fall The narrative itself of course had come to an end once risen

we are never to fall again So in an important sense history itself was over and we thus passed into an

age of academies(BBB 127)

91

從瓦薩利時代以來要在西方從事藝術必須決定某種被過去影響的方式

來內化成己身的敘事樣態中西方藝術家的差異將會成為活生生具影

響力的敘事樣態及模型而現代主義對中西方一視同仁是對歷史的

敘事脈絡截斷與瓦解並重新建構對歷史的連結(BBB 122)117

丹托在此將西方歷史所遇現代性漩渦挪移至中國藝術討論有其論述的特殊

性118丹托是一個實驗者在 1964 年發表〈藝術世界〉一文後便搜集各地不

同國家的藝術來驗證藝術終結的事實因此引發丹托好奇的是現代主義對於中

國藝術模型產生型變的原因「在我通過 Ellsworth Collection 的展覽廳時中國

藝術給我的第一印象竟是如此得現代(modern)好像『現代』變成一種切斷歷史

脈絡的風格一般」(BBB 126)119為什麼對丹托而言中國水墨畫看起來很「現代」

從基礎的認知經驗可以發現當人遇見陌生之物無法分類時很自然會將其歸納

進舊有的基模之中也就是將水墨畫納入西方藝術史脈絡而顯然丹托在不經意

下認為中國水墨畫最貼近的西方藝術為「現代主義」時期丹托也察覺自己這樣

的認知不見得妥當因為這會跟現代主義一樣切斷任何的歷史文化脈絡「現代

性最根本或歷史的問題在我看來是對於解釋什麼是再現時鮮少將其他民族

的文化作為參考這些藝術家通常只在意自己的文化」(BBB 128)120

丹托藉由觀看中西方不同的藝術發展「形貌(shape)」來闡釋不同系統間的異

質化程度雖然丹托本質上認為組成藝術本質的元素不會因為文化的差異改變其

演變的趨勢而中西方藝術史發展最終邁向殊途同歸的結果mdash也就是藝術的終結

但路徑上還是有很大的差異丹托認為中國很清楚自己的藝術內在價值及本質

117 Since Vasari to be an artist in the West has been to have internalized a narrative which determines

the way we can be influenced by the past The difference between Western and Chinese artists will then

be a difference in lived narratives and modes of available influence Modernism alike China and the West meant the dismantling of these narratives and reconstitution of our relationship to the past(BBB

122) 118對於現代主義如何影響並剝奪西歐歷史的敘事性統可以參考本論文第四章有關於現代主義的

論述 119 My own first impression in walking through Ellsworth Collection was that in some mysterious way

Chinese art has begun to look modern as if ldquomodernrdquo were a style of historical dismissal(解雇) (BBB

126) 120 The historical problem or central question of modernity in my view is What happened to account

for the representation by these artists of their own past as less relevant for them than the imagined past

of other cultures (BBB 128)

92

這種變動對中國藝術來說而言非來自內在或進步的動能這不是對歷

史悠久的世界藝術所做的批判(事實上中國藝術非常清楚地認識自己在

藝術歷史上的位置)(MQ 471)121

不同於西歐藝術有一股內在的力量驅動使前進形成進步發展的史觀中國在勾

勒自己藝術的「形貌」時有意識地給予自己歷史定位這兩者的目的與動機完

全不同有時候西方藝術史家會粗鄙地將中國的系統納入西方的分類中是違背

丹托對待後歷史世界的態度丹托也在研究萬上遴的作品案例時深刻體會中西

方歷史結構發展上的差異丹托認為萬上遴自己也不會否定作為一個非著名的清

代畫家但其作品卻足以討論「互文性」在中國畫家作品中的作用丹托認為萬

上遴真正所繪的主題不是遊子遊歷的景致而是作品中倪瓚的影子事實上在

中國的系統中模仿前輩畫家是常態而因此得到名譽是能實現的模範(model)

對中國畫家有其重要性沒有前人的古法風格後人就無所遵循當第一個筆觸

被創造時彷彿所有的藝術都必須跟著走這也是丹托認為中西方在歷史演進上

很大的差異「對於西方畫家而言這絲毫不是一個可行的選擇他們會必然地

將自己視為以推動歷史前進與改革作為使命的人」(MQ 471)122中西方對於藝術

成就的定義自古以來就因為文化差異有截然不同的發展丹托希望藉由分析哲學

的研究方法從兩個不同的歷史樣本中找出共同的哲學議題一方面重複檢驗在

文化尚未頻繁交流的年代中西歷史模型發展的規律性是否同步另一方面給

予西方讀者除了觀看英譯的中國藝術史料也能從哲學的議題上去思考歷史問題

然而現代主義是一體兩面在現代性強勢入侵下對於遭遇殖民影響的地區在

文化與歷史上有其正面及負面影響下一小節將聚焦於藝術的現代性層面對中國

藝術發展的型變

121 The changes such as they are are not internal or progressive changes This is not meant in any

sense as a criticism of one of the great traditions of world art(one in which those who participated were

exquisitely conscious of the history to which their work belonged) (MQ 471) 122 Nothing remotely these options would have been available to the Western painter who inevitably

must see himself situated in a history it is his fulfillment to drive forward and revolutionize(MQ 471)

93

五 文化認同的磨合與多重攪動

現代主義不只一次被丹托視為敘事結構斷裂的始作俑者「現代主義挑起對

傳統的質疑藝術從此不再覺得自己歸屬於任何脈絡」(BBB 123-124)123也因

此丹托不免好奇經歷西方現代性洗禮的中國藝術在切斷歷史脈絡後會不會走

向藝術終結又或者呈現另一種更多元的樣貌1840 年鴉片戰爭之後由於外

敵入侵中國社會的獨立發展歷程被迫中斷從此進入半殖民半封建社會開始

了中國現代化進程此社會型態的變化造成了文化上巨大的變革以儒道思

想為核心的文化型態逐漸被西方強勢文化所入侵從而形成一種不完全西式不

完全儒道思想的混濁狀態此影響文化的組成結構藝術也無法超脫於外(張

冰 2012204)究竟現代性對中國社會所造成的影響能不能類比於藝術中的變革

對中國傳統藝術來說可能是場災難又或許是另一種藝術萌芽的觸發點

這些繪畫與它們自己的傳統是斷裂的僅僅是因為西方的再現語彙之入

侵給了每一位中國藝術家一種新的創作選擇方式這是第一次中國藝

術家真正地按照某種藝術的自我意識作畫(ER 182)124

當西方繪畫作為一種強勢文化進入中國之後就為中國繪畫的發展提供另外的可

能性從而引起藝術家對繪畫本身的問題進行反思基於此丹托認為儘管西

方人在策略上類似現代性狂傲又自大的上位者態度對於中國政治來說是侵略者

但從藝術的角度來說他們卻是解放者提供給中國藝術家變革傳統的選擇方式

當中國對藝術的信念與價值傳統遇上西歐作為強勢文化的入侵時便會在無形中

被吞噬與取代在丹托認為這種取代意味著一種藝術的終結與另一種藝術的

開啟「西方思想在 19 世紀成為洪水猛獸與吸取新再現策略的過程中纏鬥並

123 Modernism came about when the entire tradition was called into question by artists who no longer

felt themselves to belong to it (BBB 123-124) 124 Danto Later Chinese Painting Encounter and Reflection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1997

182Surface similarities notwithstanding these paintings are discontinuous with their own tradition

simply because the infusion of Western representational vocabularies gave every Chinese artist a vision

of an alternative way of working so that for the first time really the Chinese painter painted in the

light of a certain artistic self-consciousness

94

打開了中國藝術的靈魂之窗」(MQ 472)125丹托舉出他所知的三位中國藝術家

分別為高其佩任熊及義大利裔中國宮廷畫家郎世寧作為中國藝術受西方思想轉

變的濫觴

首先1715年當義大利裔的天主教耶穌會傳教士郎世寧(Giuseppe Castiglione

1688-1766)向清代宮廷引進西方透視法時中國第一次看見除了散點透視還有其

他處理畫面空間的方法而且更為科學當時有些人認為如果單點透視法能夠更

早引進中國會更好但最終宮廷畫家還是沒有放棄傳統畫法「雖然他們不曾擁

有過而且在知道什麼是真正科學的透視法的情況下中國依然不接納使用也

許他們認為如果接納西方透視法將完全改變中國傳統的風格樣式畢竟這樣就

沒有空間使用中國偏好的移動視點透視法」(MQ 472)126要動搖傳統非一朝一夕

朗世寧提供了中國一個外來的方法開啟眼見但最終決定是否要接納新的技法

須由中國選擇同理對郎世寧而言中國的傳統技法也是一種選擇而丹托認

為這份「選擇」是藝術產生良性變化或終結的契機接著丹托以清代末年畫家

任熊(1823-1857)為例從任熊的自畫像中可以看出其受西方人體解剖科學的影響

畫面中人的頭部及肩胛比起傳統立體許多也精確描繪出五官的立體結構但在

衣服紋理的描寫上還是以中國傳統的勾勒法繪出皺摺層次顯然畫家出自於「選

擇」意願讓畫面中按不同比例分布中西畫法而這樣的技巧在現今中國畫界已發

展成一種特殊的工筆畫風最後令丹托大開眼界的是清代畫家高其佩

(1660-1734)的「指畫」對此丹托無法舉證其受西方思想或技術影響只能讚嘆

中國繪畫有其技法上的突破及多樣性

125 Western ideas become a flood in the nineteenth century and the struggle to assimilate the new

strategies of representation opened a window into Chinese artistic soul (MQ 472) 126 Nevertheless they had not and the Chinese now knowing what true perspective was still did not

use it Perhaps they would have had to change motifs completely in order to exploit it there being after

all no room for linear perspective in the wildly imagined landscape they favored(MQ 472)

95

圖 3 任熊(清)〔自畫像〕

紙本設色1775 x 788 cm

北京北京故宮博物院

圖 4 郎世寧(清)〔八駿圖〕絹

本設色1393 x 802 cm台北

國立故宮博物院

圖 5 高其佩(清)〔高岡獨立圖

軸〕紙本設色709 x 383 cm

北京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整個中國的生活及文化都被西方策略全面改造而且是劇烈地且持續至今

(181)127」丹托藝術哲學中偶而會有歐洲中心主義情節之浮現卻可從終結論的

去中心概念看出其解構的傾向二十世紀哲學主要抨擊與解構歐洲中心論使人

更加確定世界正朝向一股多元化的脈絡前進任何文化都有其存在的合理性文

化之間沒有優劣貴賤之分每一個文化都有其獨有的特色與價值然而此一主

張從文化弱勢的一方來看表面的平等無法掩蓋制定文化理論者的優越地位丹

托的理論正迴避了此種立場在丹托的藝術世界中藝術存在著多種的可能性

形成區域性的地方文化系統因此後歷史時代對於藝術本質的而言單一民族和

文化所發展的藝術都是不完善的中國學者張冰解讀丹托觀看中國藝術的態度

此處不宜把丹托的這種看法簡單地理解為一種大文化沙文主義和歐洲中

心主義因為他即認為西方文化的侵入為中國藝術提供了發展新可能

同時也認為非洲的面具給西方的藝術家提供了革新西方傳統藝術使其

127 The entirety of Chinese life and culture was to be transformed radically by the incursion into it of

Western practices in a process that continues to this day(ER 181)

96

重新煥發青春氣息的可能所以從這個角度來說丹托更強調的是各民

族文化間的交流互補以及藝術自身發展的可能性(張冰 2012206)

當強勢文化入侵位居文化弱勢的一方不免開始對自身文化產生懷疑畫家若認

定自己國家的文化歷史「落後」於其他國家時很可能主動接納優勢文化提升

己身地位從清朝郎世寧到任熊的轉變中可以發現郎世寧接觸中國時是清朝

康熙盛世千年以來豐厚的中國藝術傳統是當時的優勢文化因此就算將西方畫

法引進宮廷畫家仍然不為所動堅持正統的傳統筆墨及移動透視然而在任

熊的年代清朝已大不如前再加上西方外強入侵中國內部腐敗畫家可能因

此被強勢文化所吸引並改變畫風丹托則將上述中西文化磨合後的興衰消長

理解為藝術終結可以從兩方面提出質疑第一丹托雖極力倡導多元文化及平等

包容卻無法避免文化的優劣性存於現實社會中站在文化理論制定者的優越位

置很難從傳統文化需被保存的角度建構藝術世界第二中國藝術發展的巨變

或終結非全面性也非自願性中國藝術在清朝末年處於被動接受的一方不管

是社會政治及經濟都產生巨大變革而丹托觀看的作品樣本數不足的情況下

很容易產生片面的推斷與結論因此本文研究丹托理論牽扯西歐藝術中心以外

的異族藝術時需特別審慎並多重檢驗其有效性

六結語

本文從丹托對中國藝術的研究動機與寫作模態出發發現丹托處理東方題材

的手法不同於西方後殖民理論所討論「東方主義者」第三節論「互文性」在

中國藝術中的作用可以明顯感受丹托滲入作品內部觀察的細緻程度察覺中國與

西方藝術家對於「模仿」在文化信仰上的差異是許多西方學者所無法給出的論

點而東方主義的概念來自薩伊德(Edward W Said)論東方淪為西方學術論述

中的想像物在缺乏實證的情況下扭曲壓縮並提出歐洲自我檢驗的方法以

本地異國情調無系統有系統啟蒙被啟蒙等方式區別我們(us)與他們

(them)中的差異並加以學術化典範化規範化成為有效的論述對比於西方

的東方主義者丹托則採科學實證的方法盡可能將它者當作研究樣本觀察並

進入文本的內部仔細審視

97

本文第四節提出複驗西方與中國藝術史模型的議題是對丹托藝術終結理論

一直以來以西歐藝術史當作模板研究所給出的反思可以從兩方面提出質疑其

一為地域中心主義的局限丹托雖試圖將藝術終結論導向多元文化論語境但身

為美國當代重要藝術批評的代表學者很難說服在歐美地區以外的讀者其思想

沒有參雜美國或歐洲本位其二丹托承認文化差異但卻無法擺脫藝術本質論

的思想丹托美學很重要的環節是哲學家的介入藝術世界不再只有藝術史家的

詮釋哲學家在藝術世界中形成理論給出藝術辨識系統的操作模型使藝術成

為被研究的「樣本」透過分析詰問及歸納給出多樣的藝術認識方法也因此

丹托在蒐集樣本的同時必須增加其廣度希望將他所創造的終結理論成為普世的

通則受維根斯坦「語言遊戲論」的影響丹托是本質論者對於藝術本質有其

普遍原則的堅持不管藝術史所在地的文化根基為何一旦歷史的條件吻合拋

出布瑞洛盒的哲學震撼彈時歷史就因此瓦解然而本研究希望能夠從他者(中

文世界)的角度給予藝術終結論不同的反思雖然丹托堅信藝術的本質不會因為

地理上的區別有所改變但很顯然地當遇到藝術創作者本身文化的信仰因素時

不得不承認藝術終結論因中西方差異而影響其有效性事實上藝術終結是一種

行動是對西歐藝術史的歷史哲學的反思但華人世界普遍保有文化及技藝保存

的概念除非西方現代性思想深化中國文化內部否則大部分的中國藝術家還是

希望在傳統與創新之間取得平衡

對於同樣都是中文世界的讀者而言長期以來被動接受西方藝術理論的同時

應持有一份對理論懷抱質疑態度的批判精神第五節強調遭理論制定者強勢分類

並主宰位居文化弱勢的一方往往失去其在理論中心的發言權但相較於殖民統

治時期二十一世紀的今天受後現代後殖民的全球化思潮啟迪對西方理論

的探究更應擁有主動發言的權益

雖然丹托終結論的影響範圍不及丹托原先預設的廣大成為世界藝術的一種

全面性的行動與態度但丹托一再強調的後歷史世界觀是多元且複雜的徵候而

單一的民族和文化所發展成的藝術都是不完善的觀看現今的世界市場經濟所

帶來的全球化造成文化政治及各民族間的交流頻繁從單一的西歐藝術史觀擴

充至各種族及歷史所包含的藝術關係因此任何藝術評論者都不能再霸道地認為

僅僅只有一種藝術的可能性而其他類別的藝術都是有缺陷的落後的

98

第六章 結論

摘要的文字會因為相似性而聚集在一起隨著議題的產生後串接形成章節

並發展出章節的小結論論文的問題意識不會是命題也不是主張因此研究發現

是從文本歸納而來而非回答已知的論點隨著議題演化出的發現如下

由事件回答藝術終結的歷史問題

從丹托處理「藝術終結的理由」問題的操作模態可以發現每一個理論者或

歷史學者都是構成問題性的關鍵因子a 丹托舉里格爾裝飾藝術史藉以質疑

物質演化的風格問題提出批判進步史觀的單線性發展並點出唯物的進步史觀

問題性b 黑格爾在「藝術終結」的問題性上扮演揭開「詮釋學」問題的角色

來回答「繪畫自我意識及哲學化」的問題c 葛林伯格在藝術終結論的議程上

扮演前階段書寫者的角色以藝術本質論的問題鞏固進步史觀必然終結的結果

d 丹托以佛萊的理論作為中介以釐清藝術史終結與藝術家之間的關係可以

見得藝術終結的問題性並非從丹托自身邏輯發展形成丹托面對問題的處理時

常將理論者當作問題討論的中介強調藝術終結的命題散落在異質的領域也因

此藝術終結論沒有一個固定的理論模態因為透過古今中外的歷史網絡跨界

與異質的領域將給予藝術終結在不同立場下的不同解答是一種開法性的行動與

過程

從第二章的結論中可以延伸討論「丹托文體風格的特殊性」在本論文第二

章討論丹托有關於藝術終結的歷史問題上發現丹托是由「事件」當作介質回答

歷史的問題在此事件可以是理論家提出的理論具體的藝術史事件或美學

知識也就是說丹托在面對問題時常將這些事件所形成的知識當作問題的中

介而當大量事件呈現在文本中時就會構成文體的繁多樣貌可以說丹托美

學除了繼承分析哲學的分析性語言傳統外還雜揉了歐陸哲學綿密的文體特性

將兩種完全不同的脈絡的美學場域碰撞在一起形成丹托自己一套分析美學的風

法國學者吉姆內茲(Marc Jimenez)曾說「藝術場域中丹托與古德曼促成歐洲

理論與美國藝術理論的對話」128英美分析哲學與歐陸哲學一直是美學場域主要

128 Jimenez Marc La Critique Crise De Lart Ou Consensus Culturel Collection DestheTique

Paris Klincksieck 1995 p 120

99

的兩大區塊能夠促成美國與歐陸之間的對話亞瑟丹托是重要的橋樑之一

英美分析聚落從維根斯坦的「邏輯的經驗主義」(logical positivism)和「語言遊戲」

(language games)延展出的藝術哲學形態歐美之間的異同點也是整個二十世紀

的主要訴求攻擊藝術概念(此藝術概念以美感為本體)擴大論及自十七世紀經

驗論和理性主義以來的方法論的分歧二十世紀歐陸哲學包括了現象學存在主

義解釋學結構主義後結構主義後現代主義解構主義法國女性主義

以及批判理論如法蘭克福學派心理分析尼采絕大部分的馬克思主義與馬克

思哲學流派阿多諾德勒茲傅柯(Michel Foucault1926-1984)尤為美學批判

場域的代表雖然丹托的終結論是奠基於黑格爾之上但其思想脈絡到後期則完

全顛覆黑格爾的藝術終結論走向藝術多元與繁多性發展此轉向證明丹托藝術

終結論在二十世紀的時代意圖

分析哲學在藝術領域方法學上的實驗

丹托文體的特性除了事件堆疊產生的繁多性外另一個重要的特性是「跨域」

在此丹托所跨的領域涵蓋邏輯學及數學本文第三章提共三種丹托使用的哲學

工具分別為「不等式」「非 Q 則 P」及「風格矩陣」作為本研究討論丹托

哲學實驗的依據以客體作為觀察藝術世界的濾鏡將跨領域跨時空背景的藝

術家理論家甚至邏輯學家放置在丹托創造的「藝術世界實驗平台」營造一

種多重視點交鋒的思想場域然而筆者也觀察到在如此繁複的跨界交織文獻處

理下竟然巧妙地避開對藝術家的媒材處理和美學態度原因何在

在科學的研究法中形成「公式」只是最後的結果真正展現理論的是「過

程」丹托承襲分析哲學的邏輯方法學在 1964 年獨創的〈藝術世界〉文中充

分展現「藝術辨識系統」的推理過程由於本文聚焦於丹托對「藝術歷史終結的

問題性」因此延續丹托對藝術世界的理論推論丹托處理「藝術史系統終結」

的問題也運用同樣的推理過程形成「終結論」

若我們進一步分析丹托處理藝術作品的方式可以發現雖然主要論述的領

域是「繪畫」但是丹托關注的是「繪畫終結」對整個藝術的問題以此類推

當丹托談及「布瑞洛盒」與「日常用品」「音樂」與「噪音」「舞蹈」與「運

動」「文學」與「一般寫作」之間的區別時都只是提供「不可分辨(indiscernible)」

理論支持的切入點

100

有鑑於此丹托強調的是科學性的藝術認識方式所以任何代表藝術家自身

對作品詮釋或敘事都違背分析哲學的客觀性語言價值筆者認為本研究有助於

分析哲學研究領域了解分析哲學介入藝術所產生的各種影響其中一種重要的影

響是認識主體由「主觀」轉向「客觀」理論家對藝術的批評與詮釋不再以藝

術家生平為論述的核心而是透過跨界的理論交雜逐漸勾勒出所欲討論對象的

形貌藉以達到認識的目的另一種影響則是如何利用分析哲學解決藝術問題

使用語言分析的工具去建構歷史語言的特徵分析的結果便是為了解決藝術歷史

的某些本質性問題而這是文獻學研究法所無法做到的

雖然丹托的實驗結果有他的優點也有缺點優點是能夠將複雜的概念用

清楚的邏輯語言表達但缺點就是過度簡化藝術世界的複雜度最終都沒辦法用

簡單的蘊含關係概括而論也因此丹托的解決方法乃利用邏輯系統中的「循環

論證」加以解套在循環論證的過程中充分展現文本之間的互文關係循環論證

的有效來自於虛無世界的假設丹托所要驗證的藝術定義本身就是一個超越的存

在因此沒有絕對的對與錯跨領域跨文化而不受時間與空間限制的討論

才是丹托想呈現的藝術終結觀也是丹托在藝術分析方法上重要的突破

藝術終結背後的政治態度

可以說丹托創造的本質理論或終結理論的潛在目的即是以否定的態度對

既有的系統作顛覆的作用以循環理論作為一種手段與方法讓長久堆積沉澱的

藝術知識得以攪動並依循虛無的假設理論重新檢視自身的藝術架構

丹托最常使用「瓦薩利」作為大敘事中心藩籬的代名詞但事實上文

藝復興時期「藝術家」的概念才漸漸形成而瓦薩利撰寫有關藝術家生平的著作

是歷史的產物真正被丹托視為應終結的對象是形塑歷史的過程中背後的政治

意圖(如官方敘述)丹托用歷史的「獨特性」與「無規律性」作為否定的依據

強調藝術的本質與歷史事件的本質一樣是獨特且沒有規律的這與放進百科全

書那種定義式的建構法互相違背

當代藝術除了認識論的轉向之外其次最重要的是致力於消弭藝術上的等級

之分而丹托思想啟發當代藝術史學者及藝術創作者能進一步思考當瓦薩利

及葛林伯格模式不再適用時藝術的未來將如何發展丹托藝術終結論給出的「非

線性」以及「多元主義」的態度並同時揭露潛藏在終結論重要的功能即去中

心反現代及包容它者

101

跨文化檢視藝術終結在中國的普遍性

本文對丹托藝術終結理論一直以來以西歐藝術史當作模板給出的反思可以

從兩方面提出質疑其一為地域中心主義的局限丹托雖試圖將藝術終結論導向

多元文化論語境但身為美國當代重要藝術批評的代表學者很難說服在歐美地

區以外的讀者其思想沒有參雜美國或歐洲本位其二丹托承認文化差異但

卻無法擺脫藝術本質論的思想丹托美學很重要的環節是哲學家的介入藝術世

界不再只有藝術史家的詮釋哲學家在藝術世界中形成理論給出藝術辨識系統

的操作模型使藝術成為被研究的「樣本」透過分析詰問及歸納給出多樣的

藝術認識方法

關於終結論提出後對「西歐藝術領域之外的影響性」之問題可以衍生成「文

化政治學的態度」及「在地化的反思」兩個子題進行討論

本論文認為在文化政治學的態度上丹托的藝術終結論除了闡釋藝術事

件結合的哲學性給了認識藝術世界新的方法之外其次最重要的是致力於消弭藝

術上的等級之分當代理論家除了對藝術作品提出自己的論點與看法外很重要

的是以理論當作思想的實際行動也就是背後往往有一個改變社會的目的動機或

意識形態這種思想多在受馬克思影響下的美學如阿多諾班雅明等法蘭克福

學派表現的最為明顯丹托雖然在他語言繁多與知識性強烈的書寫架構下卻也

產生對大敘事去中心等文化議題產生想法並發展成藝術終結理論

因此筆者認為除了從丹托的角度看待西歐藝術史也應該用第三方也就

是「在地化的反思」角度審視丹托等西方藝術理論家將思想傳播到世界引

發全球化思維的影響力的反思也可以從自身的文化反思藝術終結論的影響性

與局限雖然丹托堅信藝術的本質不會因為地理上的區別有所改變但很顯然地

當遇到藝術創作者本身文化的信仰因素時不得不承認藝術終結論因中西方差異

而影響其有效性事實上藝術終結是一種行動是對西歐藝術史的歷史哲學的

反思但華人世界普遍保有文化及技藝保存的概念除非西方現代性思想深化中

國文化內部否則大部分的中國藝術家還是希望在傳統與創新之間取得平衡

關於終結論後的思想啟示

「這個世上沒有任何藝術比其他藝術更真實也不存在任何非得如此的形式

所有的藝術都一樣沒有優劣尊卑之分」(AEA 34)丹托美學最可貴之處在於

他對藝術多元及包容的態度而他將這種堅持付諸實際將思想集結於藝術終結

102

論從探求藝術的本質中釋放並擴大藝術的定義從此藝術沒有崇高的地位也

讓藝術史家藝術評論家著手書寫置於藩籬外藝術的事蹟研究丹托的過程並不

預設已知的論點因為國外研究丹托的學者已將論點爬梳得很多元也很完整因

此選定丹托作為研究對象時時時刻刻都擔心無法提出更新穎的論點這種焦慮

在寫完第二章時得到了舒緩因為從文本出發「細讀」的研究方法可以任意從

文本中取樣在閱讀中引發對問題意識的聯想就不會擔心議題重複的問題問

題意識不是對研究的動機或提問更不是命題命題最大的問題是預設思想的範

圍而命題也是主張並在範圍內進行論證筆者傾向在文本中無目的的漫遊與

搜尋當細讀的過程中找到問題自身就會形成問題意識塑造一種未知的場域

而不是從已知去預設立場

何謂已知就如學者卡若歸納終結論至少存在三種意義「其一藝術已經

完成其規劃從而在技術上不再有可預期的突破其二藝術進入到了無進化的階

段其三藝術按照既定規劃進化而不會成為什麼別的東西」129如果從這三點

已知的論點預設立場成為命題就不會有跨域研究的可能雖然研究的過程中

時常因為無法自發性產生議題而苦惱每當產生淤塞混亂僵持的研究狀態時

就會想要脫離核心文本嘗試在丹托其他著作中尋找線索單一的客體優先法還

是會因研究對象的性質有所侷限跟文本本身的豐富性也有一定的關係但筆者

認為只有以文本出發做第一手資料的文本分析才有辦法讓想像力發揮並

產生異於丹托研究領域的實踐遺憾的是本文因為時間上的限制無法將丹托的

重要著作融會貫通並解釋其思想的轉變與理論推導的整體過程只能單就「藝

術終結」的議題推估丹托可能的思想發展途徑此外筆者無法在有限的時間內

將當時同樣提出藝術終結理論的貝爾丁(Hans Belting1935-)納入與丹托的比較

貝爾丁與丹托提出藝術終結的時間幾乎相同若能將兩者分析比對更能突顯丹

托終結觀的獨創風格而在技術層面上的限制筆者本身並無邏輯學或數學相關

背景因而在處理邏輯工具的研究法時無法理解透徹因此可能出現邏輯上的

瑕疵甚至無法避免錯誤此有待未來研究者指正與建議

雖然本研究有諸多不足及待檢討之處也沒有提出總結性歸納丹托藝術終結

論整體思想的研究發現但卻從跨領域的方向給出研究丹托的其他可能性如果

未來的研究者也想要繼續研究丹托相關理論便可以從文中提到關於邏輯學文

化研究及反思的角度各自獨立研究丹托思想的其他面向筆者認為加入「反藝術

129 Noeumll Carroll Review in History and Theory Vol27 No3 1988

103

史學科的研究法」及「發展新的藝術評論工具」等丹托藝術史哲學研究法有助

於了解丹托在跨領域的思想上的成就丹托是一位使用了哲學分析工具的本質主

義者在其藝術終結論的思想萌芽階段不斷追問一件藝術品與一件日常物之間

的差異是什麼如果不將分析哲學當作思想派別130而是一種作為哲學工具的方

法學而目的就是為了發展出一種哲學那丹托在分析美學領域是一位成功的先

行者正如丹托晚期回顧自己的研究也發現

我的研究工作的結構基本就是分析哲學的結構我出版於 1964 年的專書

《歷史的分析哲學》的概念改變了我一些思考的方法譬如在該書中

我透過分析一種真理條件認定歷史事件的意義對於生活於其中的那些人

們是不可見的這是我用來分析藝術品概念一種外在論(Externalist)的觀

點mdash這意味著使某一外在的物品成為藝術品131

在丹托的世界觀中藝術作品的問題同樣不能借助於外觀得到回答而應該

到藝術的內在領域去尋找答案而藝術則是由藝術理論和藝術史知識組成的一個

「世界」即由上述兩個系統組成的知識整體

130 在劉悅笛〈與亞瑟丹托對話錄〉中丹托表明在分析哲學的旗號下卻囊括了太過豐富的哲

學流派哲學門類甚至是相衝突的哲學思想幾乎難以將之統合在一起甚至有論者認為根就不

存在「作為整體」的分析哲學丹托認為「嚴格來說分析哲學並不是一種哲學而是能夠用

於解決哲學問題的一套工具我認為如果沒有哲學問題那麼這些工具便沒有用處比如在我

的《歷史的分析哲學》一書中我便使用了這種工具去建構歷史語言顯著而特定的特徵其結果

就是為了去解決歷史知識的某些本質性的問題」(劉悅笛 2009 412) 131 Arthur C Danto The Abuse of Beauty Aesthetics and the Concept of Art Chicago and La Salle

Open Court 2003 p xvii

104

略語

AEAAfter the End of Art

AWArtworld

BBBBeyond the Brillo Box

EREncounter and the reflection

TCThe Transfiguration of the Commonplace

MQMing and Qing Paintings

WAIWhat Art Is

105

附錄

表 3 台灣地區專書及論文

中文譯本

2004 亞瑟丹托(Arthur C Danto)著林雅琪鄭慧雯譯《在藝術終

結之後當代藝術與歷史藩籬》台北麥田出版

2008 亞瑟丹托(Arthur C Danto)著鄧伯宸譯《美的濫用》新北

立緒出版

中文專書

2002 陳瑞文著《美學革命與當代徵候評述》台北北市美術館第

15 章〈實用主義美學與分析美學的矛盾〉

中文期刊論文

2011 廖怡琪著〈藝術終結的寓言--丹托《在藝術終結之後當代藝術與

歷史藩籬》與黑格爾《美學》的關聯性〉收於《藝術觀點》45 期

頁 119-121

2009 葉芷秀著〈丹托[Arthur C Danto]的表象與實在之辯--從語言哲學與

歷史哲學開展的藝術史觀〉收於《藝術觀點》38 期

2008 趙世琛著〈「自由」與「淡」臺灣三個藝術範例之審視--以德勒

茲「圖表」概念論丹托[Arthur C Danto]「後歷史藝術」之轉換〉

收於《藝術觀點》36 期頁 8-17

2006 蕭振邦著〈解讀《藝術終結之後》-評論丹托的美學論述〉收於

《美術學報》創刊號頁 111-135

2002 陳瑞文著〈分析哲學的藝術理論以但托的藝術詮釋為例〉收於

《藝術觀點》15 期 7 月刊頁 80-85

碩博論文

2008 黃瀞瑩著《哲學預設的問題性-丹托藝術終結論研究》高雄師範

大學美術學系

106

表 4 中國地區專書及論文

中文譯本

2001 亞瑟丹托(Arthur C Danto)著歐陽英譯《藝術的終結》南京

江蘇人民出版社

2004 漢斯貝爾丁(Hans Belting)等著常寧生譯《藝術史的終結》

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2007 亞瑟丹托(Arthur C Danto)著王春辰譯《美的濫用美學與藝

術的概念》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

2007 亞瑟丹托(Arthur C Danto)著周建漳譯《敘述與認識》上海

上海譯文出版社

中文專書

2012 張冰著《丹托的藝術終結觀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2013 梁光耀著《藝術終結者論丹托的藝術哲學》臺北五南

1986 薛華著《黑格爾與藝術難題mdashmdash段問題史》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

版社1986 年版

中文期刊論文

1996 劉方著〈藝術的淪落〉收於《自貢師專學報(綜合版)1996 年第 2 期

1999 朱國華著〈藝術終結後的藝術可能〉收於《文藝爭鳴》1999 年第 4

2002 劉悅笛著〈病樹前頭萬木春mdash評ldquo藝術終結論rdquo和ldquo藝術史終結論rdquo〉

收於《美術》2002 年第 10 期

2003 王來陽著〈藝術死亡與藝術重生〉收於《文藝評論》2003 年第 6

2004 林自棟著〈被哲學綁架了的藝術〉收於《藝術研究》2004 年13第 3

2004 刁傑著〈關於ldquo藝術終結rdquo的思考〉收於《太原理工大學學報(社會

科學版))》2004 年第 4 期

2004 李衍柱著〈藝術的黃昏與黎明〉收於《東方論壇》2004 年第 4 期

107

2004 周計武著〈現代性語境中的ldquo藝術的終結rdquo〉收於《文藝理論研究》

2004 年第 6 期

2004 曹桂生著〈現代主義後現代主義藝術的終結mdash對現代主義後現

代主義藝術進行一次系統梳理〉收於《美術》2004 年第 11 期

2005 吳豔宇著〈藝術生存還是毀滅〉收於《齊齊哈爾師範高等專科學

校學報》2005 年第 2 期

2005 彭鋒著〈藝術的皇帝新衣〉收於《裝飾》2005 年第 2 期

2005 劉譚明著〈數位化時代的文學藝術mdash對ldquo藝術終結rdquo論的思考rdquo〉收

於《中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5 年第 5 期

2005 張秀娟著〈後現代視野中的ldquo藝術終結說rdquo〉收於《社會科學》2005

年第 7 期

2006 劉悅笛著〈藝術終結之後mdash藝術的綿延之思〉南京南京出版社

2006 年版

2006 茂國著〈現代性視野中的ldquo藝術終結rdquo〉收於《江南大學學報(人文

社會科學版)》2006 年第 2 期

2006 周計武著《藝術的終結一亞瑟丹托的診斷》收於《學習與探索》

2006 年第 3 期

碩博論文

2005 周計武著《ldquo藝術終結rdquo的研究》南京大學

2008 何建良著《ldquo藝術終結論rdquo批判mdash以黑格爾到丹托》浙江大學人文學

108

參考書目

一 丹托的著作

(一) 中文譯本

亞瑟丹托(Arthur C Danto)著《藝術的終結(After the End of Art)》(歐陽英

譯)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01

亞瑟丹托(Arthur C Danto)著《在藝術終結之後當代藝術與歷史藩籬(After

the End of Art Contemporary Art and the Pale of History )》(林雅琪鄭慧雯

譯)台北麥田出版2004

亞瑟丹托(Arthur C Danto)著《美的濫用美學與藝術的概念(The Abuse of

Beauty Aesthetics and the Concept of Art)》(王春辰譯)南京江蘇人民出

版社2007

亞瑟丹托(Arthur C Danto)著《敘述與認識(Narration and Knowledge)》(周

建漳譯)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2007

亞瑟丹托(Arthur C Danto)著《美的濫用(The Abuse of Beauty)》(鄧伯宸譯)

新北立緒出版2008

(二) 外文著作

Danto AC G Horowitz and T Huhn The Wake of Art Criticism Philosophy and

the Ends of Taste Berlin G+B Arts International 1998

Danto Arthur C The Abuse of Beauty Aesthetics and the Concept of Art Chicago

Open Court 2003

--- After the End of Art Contemporary Art and the Pale of History New Jersey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1997

--- Andy Warhol New Haven Yale University Press 2009

109

--- Beyond the Brillo Box The Visual Arts in Post-Historical Perspective Los

Angeles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1992

--- The BodyBody Problem Selected Essays Los Angeles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1999

--- Connections to the World The Basic Concepts of Philosophy New York

HARPER AND ROW 1989

--- Embodied Meanings Critical Essays amp Aesthetic Meditations New York Farrar

Straus Giroux 1994

--- Encounters amp Reflections Art in the Historical Present Los Angeles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1997

--- Jean-Paul Sartre New York Viking Press 1975

--- The Madonna of the Future Essays in a Pluralistic Art World Los Angeles

Farrar Straus and Giroux 2000

--- Mysticism and Morality Oriental Thought and Moral Philosophy 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1987

--- Mysticism and Morality Oriental Thought and Moral Philosophy New York

Basic Books 1972

--- Narration and Knowledge Including the Integral Text of Analytical Philosophy of

History 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1985

--- Nietzsche as Philosopher New York Macmillan 1965

--- Nietzsche as Philosopher Expanded Edition 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2005

--- The Philosophical Disenfranchisement of Art 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1986

--- Philosophizing Art Selected Essays Los Angeles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1999

110

--- Playing with the Edge The Photographic Achievement of Robert Mapplethorpe

Los Angeles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1996

--- The State of the Art New York Prentice Hall Press 1987

--- The Transfiguration of the Commonplace A Philosophy of Art Mass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81

--- Unnatural Wonders Essays from the Gap between Art and Life New York Farrar

Straus and Giroux 2005

--- What Art Is New Haven Yale University Press 2013

二 丹托的文章

Danto Arthur C The Abuse of Beauty Daedalus 1314 (2002) 35-56

--- Analytical Philosophy Social Research 474 (1980) 612-34

--- An Answer or Two for Sparshott The Journal of Aesthetics and Art Criticism

351 (1976) 80-82

--- Art and the Text RES Anthropology and Aesthetics5 (1983) 5-13

--- Art Essence History and Beauty A Reply to Carrier a Response to Higgins

The Journal of Aesthetics and Art Criticism 543 (1996) 284-87

--- Art Evolution and the Consciousness of History The Journal of Aesthetics and

Art Criticism 443 (1986) 223-33

--- The Artworld The Journal of Philosophy 6119 (1964) 571-84

--- Basic Actions American Philosophical Quarterly 22 (1965) 141-48

--- Basic Actions and Basic Concepts The Review of Metaphysics 323 (1979)

471-85

111

--- Censorship and Subsidy in the Arts Bulletin of the American Academy of Arts

and Sciences 471 (1993) 25-41

--- Comment by Arthur C Danto Leonardo 192 (1986) 157-58

--- Commentary New Literary History 172 (1986) 275-79

--- Complex Events Philosophy and Phenomenological Research 301 (1969)

66-77

--- Concerning Mental Pictures The Journal of Philosophy 551 (1958) 12-20

--- Deep Interpretation The Journal of Philosophy 7811 (1981) 691-706

--- Depiction and Description Philosophy and Phenomenological Research 431

(1982) 1-19

--- A Dozen Years of Solitude Hilton Kramer Grand Street 53 (1986) 219-27

--- E H Gombrich Grand Street 22 (1983) 120-32

--- Embodied Meanings Isotypes and Aesthetical Ideas The Journal of Aesthetics

and Art Criticism 651 (2007) 121-29

--- The End of Art A Philosophical Defense History and Theory 374 (1998)

127-43

--- Ethical Theory and Mystical Experience A Response to Professors Proudfoot

and Wainwright The Journal of Religious Ethics 41 (1976) 37-46

--- From Aesthetics to Art Criticism and Back The Journal of Aesthetics and Art

Criticism 542 (1996) 105-15

--- From Philosophy to Art Criticism American Art 161 (2002) 14-17

--- A Future for Aesthetics The Journal of Aesthetics and Art Criticism 512 (1993)

271-77

--- Gettysburg Grand Street 63 (1987) 98-116

112

--- Historical Language and Historical Reality The Review of Metaphysics 272

(1973) 219-59

--- In Memoriam Robert Denoon Cumming The Journal of Philosophy 10111

(2004) 607-08

--- Kalliphobia in Contemporary Art Art Journal 632 (2004) 25-35

--- A Logical Portrait of the Assassin Social Research 413 (1974) 426-38

--- Masterpieces and the Museum Grand Street 92 (1990) 108-27

--- Metonymy and Transition in Carriers Writing Journal of Aesthetic Education

324 (1998) 35-43

--- Mind as Feeling Form as Presence Langer as Philosopher The Journal of

Philosophy 8111 (1984) 641-47

--- Narrative and Style The Journal of Aesthetics and Art Criticism 493 (1991)

201-09

--- Narrative Sentences History and Theory 22 (1962) 146-79

--- Narratives of the End of Art Grand Street 83 (1989) 166-81

--- Nausea and Noesis Some Philosophical Problems for Sartre October 18 (1981)

3-19

--- A Note on Expressions of the Referring Sort Mind 67267 (1958) 404-07

--- On Explanations in History Philosophy of Science 231 (1956) 15-30

--- On Historical Questioning The Journal of Philosophy 513 (1954) 89-99

--- On Moral Codes and Modern War Social Research 451 (1978) 176-90

--- Outline of a Theory of Sentential States Social Research 514 (1984) 1001-17

--- The Paradigm Case Argument and the Free-Will Problem Ethics 692 (1959)

120-24

--- The Philosophical Disenfranchisement of Art Grand Street 43 (1985) 171-89

113

--- Philosophy andas Film andas If Philosophy October 23 (1982) 5-14

--- Philosophy asandof Literature Proceedings and Addresses of the American

Philosophical Association 581 (1984) 5-20

--- Philosophy asandof Literature Grand Street 33 (1984) 151-76

--- The Pigeon within Us All A Reply to Three Critics The Journal of Aesthetics

and Art Criticism 591 (2001) 39-44

--- The Problem of Other Periods The Journal of Philosophy 6319 (1966) 566-77

--- Remembering Andre Racz American Art 122 (1998) 58-65

--- Representational Properties and Mind-Body Identity The Review of

Metaphysics 263 (1973) 401-11

--- Role and Rule in Oriental Thought Some Metareflections on Dharma and Li

Philosophy East and West 222 (1972) 213-20

--- The Seat of the Soul Three Chairs Grand Street 64 (1987) 157-76

--- Seeing and Showing The Journal of Aesthetics and Art Criticism 591 (2001)

1-9

--- Session I Lecture amp Panel Discussion The Museum as Will-to-Power

Salmagundi139140 (2003) 99-111

--- Theology as a Hermeneutical Salvaging of History Commentary New Literary

History 172 (1986) 195-98

--- The Transfiguration of the Commonplace The Journal of Aesthetics and Art

Criticism 332 (1974) 139-48

--- Translation and Betrayal RES Anthropology and Aesthetics32 (1997) 61-63

Danto Arthur C et al In Memoriam James J Walsh The Journal of Philosophy

1005 (2003) 272

114

Danto Arthur C and Sidney Morgenbesser Character and Free Will The Journal

of Philosophy 5416 (1957) 493-505

Danto Arthur C and Shrin Neshat Shrin Neshat BOMB73 (2000) 60-67

Danto Arthur C and Florence Perronin Grand Article Le Corps Dans La

Philosophie Et Lart Citeacutes26 (2006) 129-44

Danto Arthur Coleman Ming and Qing Paintings 1989 469

三 研究丹托的相關文獻

(一) 外文著作

Carrier D Danto and His Critics Art History Historiography and after the End of

Art Conn Wesleyan University 1998

Haapala A J Levinson and V Rantala eds The End of Art and Beyond Essays

after Danto New Jersey Humanities Press 1997

Herwitz DA and M Kelly eds Action Art History Engagements with Arthur C

Danto 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2007

Rollins M eds Danto and His Critics Mass Wiley 2012

(二) 外文期刊論文

Ammerman Robert Mr Danto on Expressions of the Referring Sort Mind 68271

(1959) 401-03

Ankersmit F R Danto on Representation Identity and Indiscernibles History and

Theory 374 (1998) 44-70

--- Danto History and the Tragedy of Human Existence History and Theory 423

(2003) 291-304

115

Bacharach Sondra Can Art Really End The Journal of Aesthetics and Art

Criticism 601 (2002) 57-66

Brand Myles Danto on Basic Actions Noucircs 22 (1968) 187-90

Carrier David Danto and His Critics After the End of Art and Art History History

and Theory 374 (1998) 1-16

--- The Era of Post-Historical Art Leonardo 203 (1987) 269-72

--- Gombrich and Danto on Defining Art The Journal of Aesthetics and Art

Criticism 543 (1996) 279-81

--- a Thought Experiment for a Book to Be Called Failure in Twentieth-Century

Art] Reply to Arthur C Danto Richard Kuhns and James Elkins Journal

of Aesthetic Education 324 (1998) 51-59

--- Why Art History Has a History The Journal of Aesthetics and Art Criticism

513 (1993) 299-312

Carroll Noeumll Danto Style and Intention The Journal of Aesthetics and Art

Criticism 533 (1995) 251-57

--- The End of Art History and Theory 374 (1998) 17-29

Davis Whitney When Pictures Are Present Arthur Danto and the Historicity of the

Eye The Journal of Aesthetics and Art Criticism 591 (2001) 29-38

Doig James Conroy Danto on Knowledge The Review of Metaphysics 292 (1975)

307-21

Forsey Jane Philosophical Disenfranchisement in Dantos the End of Art The

Journal of Aesthetics and Art Criticism 594 (2001) 403-09

Goehr Lydia Afterwords An Introduction to Arthur Dantos Philosophies of History

and Art History and Theory 461 (2007) 1-28

Gur Golan The Spectre of the End Musical Avant-Gardism and the Philosophical

Turn International Review of the Aesthetics and Sociology of Music 422

(2011) 267-84

116

Hartt Julian N Reflections on Arthur Dantos Commentary New Literary History

172 (1986) 199-201

Herwitz Daniel The Journal of Aesthetics and Dantos Philosophical Criticism The

Journal of Aesthetics and Art Criticism 512 (1993) 261-70

Higgins Kathleen Marie Whatever Happened to Beauty A Response to Danto

The Journal of Aesthetics and Art Criticism 543 (1996) 281-84

Hilmer Brigitte Being Hegelian after Danto History and Theory 374 (1998)

71-86

Kelly Michael Essentialism and Historicism in Dantos Philosophy of Art History

and Theory 374 (1998) 30-43

Kelly Michael and Arthur C Danto Arthur C Danto BOMB72 (2000) 84-89

Kennick W E Theories of Art and the Artworld Comments The Journal of

Philosophy 6119 (1964) 585-87

Kudielka Robert According to What Art and the Philosophy of the End of Art

History and Theory 374 (1998) 87-101

Lesher James H Danto on Knowledge as a Relation Analysis 304 (1970) 132-34

McCullagh C B Narrative and Explanation in History Mind 78310 (1969)

256-61

Mitchell Jeff Danto Dewey and the Historical End of Art Transactions of the

Charles S Peirce Society 254 (1989) 469-501

Sartwell Crispin Aesthetic Dualism and the Transfiguration of the Commonplace

The Journal of Aesthetics and Art Criticism 464 (1988) 461-67

Seel Martin Art as Appearance Two Comments on Arthur C Dantos after the End

of Art History and Theory 374 (1998) 102-14

Shapiro Gary Deaths of Art David Carriers Metahistory of Artwriting

Leonardo 252 (1992) 189-95

117

Shirley Edward S Why the Problem of the External World Is a Pseudo-Problem

Santayana and Danto The Journal of Speculative Philosophy 44 (1990)

298-309

Sparshott F E Some Questions for Danto The Journal of Aesthetics and Art

Criticism 351 (1976) 79-80

Taylor Paul C Malcolms Conk and Dantos Colors or Four Logical Petitions

Concerning Race Beauty and Aesthetics The Journal of Aesthetics and Art

Criticism 571 (1999) 16-20

Tilghman B R Danto and the Ontology of Literature The Journal of Aesthetics

and Art Criticism 403 (1982) 293-99

Tormey Alan Transfiguring the Commonplace The Journal of Aesthetics and Art

Criticism 332 (1974) 213-15

Varet Gilbert Complexity and Ambiguity Some Observations on Professor Dantos

Complex Events Philosophy and Phenomenological Research 301 (1969)

78-83

Weberman David The Nonfixity of the Historical Past The Review of Metaphysics

504 (1997) 749-68

Weingartner Rudolph H Danto on History Philosophy and Phenomenological

Research 281 (1967) 100-13

Wertz S K The End of Art Revisited Journal of Aesthetic Education 464 (2012)

13-19

--- The National Endowment for the Arts and Its Opposition Dantos Argument for

Art for Our Sake Journal of Aesthetic Education 413 (2007) 111-17

Wilkins Burleigh T The Limits of Historical Knowledge Analysis 312 (1970)

58-62

(三) 中文著作

張 冰《丹托的藝術終結觀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2

118

梁光耀《藝術終結者論丹托的藝術哲學》臺北五南2013

(四) 中文期刊論文

陳瑞文〈分析哲學的藝術理論--以但托(Arthur Danto)的藝術詮釋為例〉《藝術

觀點》15 期2002 年頁 80-85

梁光耀〈丹托的藝術終結論〉《哲學與文化》37 卷 5 期總號 4322010 年

頁 173-189

梁光耀〈丹托的藝術定義〉《哲學與文化》40 卷 6 期總號 4692013 年頁

143-162

廖怡琪〈藝術終結的寓言--丹托《在藝術終結之後當代藝術與歷史藩籬》與

黑格爾《美學》的關聯性〉《藝術觀點》45 期2011 年頁 119-121

蕭振邦〈解讀《藝術終結之後》--評論 Danto 的〝美學〞論述〉《美術學報》

1 期2006 年頁 111-135

(五) 中文碩博論文

何建良《ldquo藝術終結論rdquo批判mdash以黑格爾到丹托》浙江浙江大學人文學院博

士論文2008

周計武《ldquo藝術終結rdquo的研究》南京南京大學2005

黃瀞瑩《哲學預設的問題性-丹托藝術終結論研究》高雄高雄師範大學美術

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2008

四 其他相關索引文獻

(一) 外文著作

Cohen Morris Raphael and Ernest Nagel An Introduction to Logic and Scientific

Method New York Harcourt Brace and Company 1934

Crimp Douglas and Louise Lawler On the Museums Ruins Cambridge Mass MIT

Press 1993

119

Greenberg Clement A New Installation at the Metropolitan Museum of Art and a

Review of the Exhibition Art in Progress The Collected Essays and Criticism

Vol 1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88

Greenberg Clement and John OBrian The Collected Essays and Criticism Vol 4

Vol 4 Chicago London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93

Haapala Arto Jerrold Levinson and Veikko Rantala The End of Art and Beyond

Essays after Danto Atlantic Highlands NJ Humanities Press 1997

Hegel Georg Wilhelm Friedrich Aesthetics Lectures on Fine Art Trans Knox T M

Oxford Clarendon Press 1975

Hegel Georg Wilhelm Friedrich and J Sibree The Philosophy of History New York

Willey Book Co 1944

Jimenez Marc La Critique Crise De Lart Ou Consensus Culturel Collection

DestheTique Paris Klincksieck 1995

Kant Immanuel Critique of Judgment Trans J H Bernard New York Hafner Pub

Co 1951

Kuhn Thomas S et al The Structure of Scientific Revolutions Taipei Yuan-Liou

Publishing Co Ltd 1997

Margolis Joseph The Eclipse and Recovery of Analytic Aesthetics Analytic

Aesthetics Ed Shusterman RichardOxford B Blackwell 1989 161--89

Podro Michael The Critical Historians of Art New Haven Yale University Press

1984

Riegl Alois Problems of Styles Foundations for a History of Ornament Trans Kain

Evelyn New Jersey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1992

Rollins Mark Danto and His Critics Chichester Oxford Malden Wiley-Blackwell

J Wiley amp Sons 2012

Stokes Adrian Art and Science A Study of Alberti Piero Della Francesca and

Giorgione New York Book Collectors Society 1949

Taylor Charles Philosophical Arguments Cambridge Mass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95

Winckelmann Johann Joachim Thoughts on the Imitation of Greek Works in

Painting and the Art of Sculpture Johann Joachim Winckelmann on Art

120

Architecture and Archaeology Trans Carter David New York Boydell and

Brewer 2013 31-56

Woumllfflin Heinrich Principles of Art History the Problem of the Development of Style

in Later Art New York Dover Publications

Woumllfflin Heinrich and Marie Donald Mackie Hottinger Principles of Art History

The Problem of the Development of Style in Later Art New York Dover

1950

(二) 中文著作

朱光潛《西方美學史》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2

朱 剛《二十世紀西方文藝文化批評理論》台北揚智文化2002

吳 風《藝術符號美學蘇珊朗格符號美學研究》北京北京廣播學院出版社

2002

洪漢鼎《當代分析哲學導論》台北五南2008

陳瑞文《美學革命與當代徵候評述》台北北市美術館2002

陳瑞文《阿多諾美學論雙重的作品政治》台北市五南2010

劉悅笛《分析美學史》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9

鄭勝華《製造藝術論古德曼的藝術哲學》台北政大出版社2013

(三) 外文期刊論文

Carroll Noeumll and David Carr Time Narrative and History History and Theory

273 (1988) 297

Hilmer Brigitte Being Hegelian after Danto History and Theory 374 (1998)

71-86

Roger Fry The French Post-Impressionists Vision and Design London Chatto amp

Windus 1937 156-59

Sparshott Francis Review Danto and His Critics by Mark Rollins The Journal of

Aesthetics and Art Criticism 524 (1994) 482-83

121

(四) 中文期刊論文

王 峰〈美學語法後期維特根斯坦的美學旨趣〉《中國人民大學學報》6 期

2013頁 115-122

  • 封面_論文
  • 碩士學位論文全文_F_修_內文pdf

V

一 前言 81

二 〈序〉中丹托書寫中國藝術動機與限制 82

三 論中國繪畫中的「互文性」 85

四 複驗中國西歐藝術史模型 89

五 文化認同的磨合與多重攪動 93

六 結語 96

第六章 結論 98

略語 104

附錄 105

參考書目 108

一 丹托的著作 108

(一) 中文譯本 108

(二) 外文著作 108

二 丹托的文章 110

三 研究丹托的相關文獻 114

(一) 外文著作 114

(二) 外文期刊論文 114

(三) 中文著作 117

(四) 中文期刊論文 118

(五) 中文碩博論文 118

四 其他相關索引文獻 118

(一) 外文著作 118

(二) 中文著作 120

(三) 外文期刊論文 120

(四) 中文期刊論文 121

VI

圖目錄

圖 1 客體優先的研究架構 6

圖 2 論文研究程序 10

圖 3 任熊(清)〔自畫像〕紙本設色1775 X 788 CM北京北京故宮博物院 95

圖 4 郎世寧(清)〔八駿圖〕絹本設色1393 X 802 CM台北國立故宮博物院 95

圖 5 高其佩(清)〔高岡獨立圖軸〕紙本設色709 X 383 CM北京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95

資料來源皆為作者自編

VII

表目錄

表 1 《丹托與他的評論者》作者及文章整理 17

表 2 丹托著作一覽表 22

表 3 台灣地區專書及論文 105

表 4 中國地區專書及論文 106

資料來源皆為作者自編

1

第一章 緒論

一 研究動機與目的

本文的研究對象是亞瑟丹托(Arthur Coleman Danto1924-2013)的「藝術

終結論」研究丹托思想的動機便建立在藝術終結論在時代背景上的特殊位置以

及丹托書寫藝術終結論的文體上藝術終結論為一種客觀敘述系統用以紀錄藝

術事件發展的知識論其知識體積範圍廣度與複雜的程度是值得仔細研讀與進

一步展開研究的文本以丹托的角度看待藝術史發展的未來從而了解丹托對未

來的看法如何影響我們對當代藝術發展的了解有很大的幫助藉由把「未來」視

為與「個人作為」有直接因果關係的一連串可能發生的事件前人們實際上在設

法將他們的「現在」加以組織而這樣組織的過程是我所好奇與感興趣的「藝

術」與「歷史」還有「哲學」的關聯究竟是什麼什麼時候開始藝術能夠擁有歷

史藝術終結的對象真的是藝術本身嗎如果不是丹托的藝術終結論作為一種

論述背後的方法學是什麼

這些問題都隨著對丹托的研究進程而逐漸展開丹托藝術史哲學中富含困惑

性問題性及內部論述潛在的多重性由差別的元素mdash藝術事件年代人物

之間的關係中找到「相對」的解釋因此許多學者企圖找到丹托對藝術終結論

一以貫之的核心思想時常常徒勞無功因為丹托定義藝術終結的思想從來就沒

有絕對的解答只有訴求及方法上的實踐將藝術世界看作一個實驗場域丹托

眼中的藝術史更具有哲學意味其著作涵蓋了分析哲學大陸哲學歷史哲學

知識理論行動哲學哲學概論藝術哲學美學東方思想倫理學等廣大的

領域所涉獵門類之廣實為黑格爾(Georg Wilhelm Friedrich Hegel1770-1831)

以來的哲學家之所罕見

丹托的藝術終結論時常因為字面上的終結意味鮮明而淪為以多元文化論為

主題性文章的起頭語標榜「藝術終結之後什麼都可以是藝術」或「語言學轉

向」的重要依據事實上丹托相信他關於「藝術終結」的文字是「一種剝奪

藝術權利的形式」「它假定自身的哲學就是藝術所追求的結果藝術通過最終

成為哲學來實踐其使命」藝術隨著它本身的哲學而出現終結1然而一般大

1 Arthur C Danto The Philosophical Disenfranchisement of Art p 107

2

眾將藝術終結論過於簡單化的結果可能導致對丹托藝術史觀的誤讀甚至認為

丹托提出藝術死亡等謬論

謬誤的起源可能來自黑格爾的終結命題(藝術消亡論)中文中的「消亡」有

死亡的意思存在然而丹托確實透過黑格爾的世界觀揭露西歐繪畫史的單線

性鏈狀結構繪畫的典範隨著時代的演化較早的歷史敘述不斷堆疊積累形成堅

不可摧的傳統將較晚出現的歷史可能性排除在外使藝術史自成為一套序列的

系統但是丹托的藝術終結論與黑格爾的終結論2有著截然不同的目的訴求

前者希望藝術從此不再受到藝術史結構束縛後者認為藝術和宗教在哲學中才發

展為最高形式

人不可能預測所有的結果因此觀察前人如何看待他們的未來的價值便是

身處在歷史的至高點上窺知前人的未來與後來究竟如何演變丹托在提出「藝

術終結」時也不知道自己就正身處在現代主義和後現代的轉捩點上但丹托敏

銳察覺一股反動的藝術力量而提出數篇關於終結論的文章3丹托的藝術終結

論並非歷史上第一次的終結宣稱但他無疑是最貼近當代的一次終結性的描繪

國內外研究指出丹托是以黑格爾「終結論」得到啟發並產生延續性的思辨

黑格爾對終結現象的闡述「藝術的形式已不復是精神的最高需求了它在歷史

上的意義偏向觀念的藝術性質從哲學上理解藝術是什麼」4視為當代藝術的

主要特徵哲學的思維引領藝術發展的去向對身處當代的我來說已不是稀奇

之事但處於 1960 年代的丹托卻有如此先見之明令人不可思議又或許後現代

2參見 Aesthetics Lectures on fine art(I) p103藝術的形式已不復是精神的最高需求了它在歷史

上的意義偏向觀念的藝術性質從哲學上理解藝術是什麼 We may well hope that art will always

rise higher and come to perfection but the form of art has ceased to be the supreme need of the spirit

No matter how excellent we find the status of Greek gods no matter how we see God the Farther

Christ and Mary so estimably and perfectly portrayed it is no help we bow the knee no longer〔before

these artistic portrayals〕 3丹托的「藝術終結論」散見於其著作中以多種脈絡與主題進行闡述在《藝術的哲學性剝奪》

(The philosophical Disfranchisement of art)《藝術狀態》(The state of art)《遭遇與反思歷史性

當代中的藝術》(Encounter and ReferencesArt in the Historical Present)《在藝術終結之後-當

代藝術與歷史藩籬》(After the End of Artcontemporary art and the pale of history)與《哲學化的藝

術》 (Philosophizing Art)中皆重複提及其中《藝術的哲學性剝奪》 (The philosophical

Disfranchisement of art)為首次將終結觀點提出而《在藝術終結之後-當代藝術與歷史藩籬》

(After the End of Artcontemporary art and the pale of history)則是對藝術終結最完整也最詳盡的著

作 4參見 Aesthetics Lectures on fine art(I) p103We may well hope that art will always rise higher and

come to perfection but the form of art has ceased to be the supreme need of the spirit No matter how

excellent we find the status of Greek gods no matter how we see God the Farther Christ and Mary so

estimably and perfectly portrayed it is no help we bow the knee no longer〔before these artistic

portrayals〕

3

的時代敘述在不久的將來又再被另一股反動的力量所推翻種種因素促使我對藝

術史線性發展持續斷裂重組的模式產生研究的動機

一頭栽入丹托關於藝術終結的文字之後發現丹托處理藝術史所用的文體結

構非常特殊有別於一般的文獻學的程序步驟丹托的文字帶出龐大對哲學和美

學的知識以案例堆疊的方式呈現問題的各個面向一方面理解對藝術的看法

一方面想要探索其在問題之外所夾的龐大知識體是特殊的一種追溯類比和比

較的思考模式以客體為優先的書寫模態引導讀者釐清終結論對於當代藝術的

影響不直接加以批判而是以作品的角度歷史的角度揭開藝術的問題丹

托之所以能大膽預言藝術的終結仰賴藝術問題與議題之間的邏輯推演以及大量

的舉證關係筆者因而對丹托分析歷史的方法產生高度興趣作為分析哲學家的

丹托究竟如何將藝術史當中哲學性思維體現於藝術終結論中

筆者回顧丹托相關的文獻後發現當代學者往往聚焦於藝術終結論的內部價

值但卻忘丹托作為分析哲學家的重要身分丹托在分析美學的歷史上占有重要

地位在《分析美學的衰落與恢復(The Eclipse and Recovery of Analytic Aesthetics)》

中作者將比爾斯利 (Beardsley)古德曼 (Goodman)丹托與馬戈利斯 (Joseph

Margolis)譽為分析美學最有建樹的四大家5分析哲學觸及美學的問題受到羅

素(Bertrand Russell 1872-1970)及維根斯坦(Ludwig Wittgenstein 1889-1951)等早

期分析哲學家影響丹托繼承語言學分析的方法論並將分析邏輯工具直接應用

於藝術作品得到的是全新的認識藝術的方法論

從分析哲學歷史敘事到分析美學丹托在劉悅笛〈與亞瑟丹托對話錄〉

中回顧自身的研究成果時認為《平凡事物的轉化一種藝術哲學 (The

Transfiguration of the Commonplace A Philosophy of Art)》《藝術終結之後》及

《美的濫用》為丹托哲學研究最重要的三本著作《平凡事物的轉化》是關於「本

質論的」也就是在討論「什麼是藝術」一個關於「不可辨識性」(indiscernibility)

的哲學辨別問題《藝術終結之後》是關於藝術史哲學(philosophy of art history)

的從歷史哲學的視角重新透視藝術史而《美的濫用》是直接關於「美學」的

(劉悅笛2009421)可以說丹托的思想研究囊括藝術史分析哲學及美學

是藝術歷史哲學的綜合體丹托本人也希望藝術終結的研究成果能夠跨領域作為

一種新的認識藝術方法樣貌「主觀上我希望能用系統性的方式連結我的哲學

5 Joseph Margolis The Eclipse and Recovery of Analytic Aesthetics in Analytic Aesthetics ed

Richard Shusterman (Oxford 1989) pp161-189

4

想法將作為這個問題之起源的歷史哲學與這個問題所積累的藝術哲學融於一

爐」(AEA xv)

最終到底丹托真正想解決的藝術問題是什麼作為一般讀者除了知曉藝術

終結之後的藝術富含多元的徵候藝術終結不等於藝術死亡之外還能從丹托大

量的藝術論述及思想當中得到那些啟示丹托預言的「後歷史時代」是否全然成

真藝術終結之後的藝術應保持何種存在的狀態多元有其限制嗎難道藝術

史的終結真的是普世的共衍徵丹托是美國本位者嗎

而對於這些大問號先不直接進行對命題的設想不直接預設立場而是從

文本中尋找問題意識在形成論文的過程中會因接觸文本的性質而產生不同的

議題而每一個議題都有相關的問題意識筆者將問題意識的討論歸納如下

第一個議題討論的問題是「丹托文體風格的特殊性」相對於歐陸哲學

的文體表現丹托從英美哲學繼承而來的分析方法英美分析哲學與歐陸哲學一

直是美學場域主要的兩大區塊能夠促成美國與歐陸之間的對話丹托肯定是重

要的橋樑之一但是他到底用甚麼樣的方法去呈現兩種完全不同脈絡的美學場域

並且發展出自己的一套分析美學風格

第二個討論的問題是丹托在藝術認識論上有哪些方法學的突破呢丹托在

藝術分析上的突破到底跨足了哪些領域什麼是「跨界」呢是跨時空跨文

化還是跨學科還是都有

最後要延伸討論的問題是關於西歐藝術領域之外的藝術終結論影響性從

筆者自身的文化背景角度去看待以西歐為討論主體的藝術終結論對台灣或是華

文的學術領域或甚至「全球化」「現代性」的議題可以有哪些反思與討論

為了更完整理解丹托對藝術史終結的哲學思路本文將丹托的藝術終結論思

想置於更多元跨領域跨文化的範圍審視因為丹托美學與藝術哲學所涉及的

層面絕非僅僅由「布瑞洛盒」的作品問題性出發其背後夾帶的反中心方法

學轉向分析美學工具的應用及本質論的思想所衍生的問題也須逐一被討論

5

二 研究方法

問題意識是隨研究開展逐漸演化而來因此本文研究法採取「無預設」「無

目的」的問題意識形成方式在研究的過程中將自發性形成議題及問題並以平

行的方式發展成文章以下為本文預先設想操作的研究法

本文採取的方法則是沿用新批評(New Criticism)6的「細讀法」(close reading)

並結合科學經驗主義的方法論7以理解歸納與分析為基本態度在論文形成

之前採「細讀」的摘要法有助於理解客體優先的方法學並加入中英參照

提高資料佐證的可信度爾後再對摘要的文字進行分析擴張思想本論文的研

究法具體程序如下( 1 )細讀文本並摘要以丹托終結論文本中的詞句和論點為

對象仔細審視並觀察貼近其中詞彙的深意揭開語句之間對問題的指涉徹

底了解文本中的操作模式形成大量的文字與分析內容( 2 )將摘要分類並製造

議題從量化的摘要當中找出帶有議題性的小標藉由小標所引出更大的範圍

形成大標由議題來貫穿各個面向科學實證其實是經驗論的法則實證主義最

重要的就是觀察對象物提出假設最後得到證明客體優先的研究法中「議

題」是重要的節點透過議題指向對象物的特徵以明辨對象物在議題敘述結構

中所傳遞的真相( 3 )由客體部署與串接議題議題與議題之間無明顯線性關係

每個議題都是獨立的客體並將相關場域的相對物納入討論使議題文本內部與

外部產生交互對話的結構並加入客觀的分析語句最後運用語句的連接詞成

為結構完整並可閱讀的塊面體( 4 )放入歷史的關係網脈為了突顯丹托終結論

的特殊性透過古今中外的相關藝術理論與哲學思想分析比較試圖將丹托的論

點拉至更高的視野在差異之中突顯他的意義與定位具體步驟如下圖所示

6新批評(New Criticism)是一種關注文本主體的形式主義批評認為文學研究應以作品為中心

對作品的語言構成意象等進行細緻的分析但新批評從來便不是一個統一的流派是由後來

的文論史家對 20 世紀 2030 年代以來在英美新興的批評傾向的一種概括 7在哲學的認識論分成兩種一種是經驗論一種是理性主義本文採用的是典型的經驗論

6

當「議題」被視為研究客體的主要連接物時它同時具備了兩種特徵1

議題的知識特性2議題形成的方式的特殊性首先議題知識的特性可以從議

題出發多點的碰觸各類型不同的場域以及延展其知識的深度和廣度議題具備

自身展開的能力非先預設主幹與支架而是由議題與文本之間交互關聯而產生

自主地揭露形成不同特性的點狀式議題在經由分類將議題逐漸串接而成議

題的好處是知識的多角度類似神經元網狀鋪張整個訊息的關係網脈而自成系統

並給出答案或有效的機制再者議題形成的方式的特殊性先以文獻學的方式

充分理解文本的意圖從閱讀摘錄歸納及分析直到每個章節都充分了解

從中發現對象物的思想脈絡發散性的提出議題再對議題所標示出的文本位置

進行分析將集中的章節拉出不同面向的議題多樣的議題形成點狀最後凝聚

成面狀的大議題形成一個「非我」的論述場域也就是說讓議題之間形成的

問題場域來決定論述的發展方向及所需的材料反向的操作逐漸形成研究的途徑

由下而上從小標中標到大標最終形成研究的宗旨以及題目

本文使用的研究法在藝術批評場域被稱之為「客體優先的方法論」也可稱

作「作品中心論」或「文本中心論」不同於一般藝術史文獻分析的方式是「由

下而上」的反向操作問題的處理模式為何本文所使用的研究方法必須是「由下

而上」而非一般文獻學使用的研究方法「由上而下」呢這個問題可以追溯十

六世紀瓦薩利(Giorgio Vasari1511-1574)的《藝術家傳記》所確立的藝術史

詮釋的方法論並將藝術史的歷史從契馬布埃(Giovanni Cimabue1240-1302)到

米開朗基羅(Michelangelo di Lodovico Buonarroti Simoni1475-1564)分成三個時

期童年期中年期與成熟期雖然這是藝術史上首度出現的整體性方法論但

瓦薩利詮釋的藝術家及作品觀點還是以他的個人興趣也就是「批判性表達方式」

圖 1 客體優先的研究架構

7

(critica operative)為主此藝術史研究方法雖然不客觀卻一直沿用至今對於

整個歐洲研究藝術史的方法影響極大真正奠定藝術史基礎根基並將其視為一

門獨立的學問的學者是十八世紀的溫克爾曼 (Johann Joachim Winckelmann

1717-1768)他嘗試寫過不再以藝術家傳記為對象而是以造型與形式美感作為

撰寫的標準的相關藝術史著作8但卻沒能成為真正的主流

十九世紀以黑格爾思想為首的詮釋學發展再次影響整個歐洲藝術史詮釋的

發展黑格爾將藝術的歷史分成象徵古典及浪漫三個時期將美學與藝術史視

為一體並發展出「心靈進化論」也是「絕對精神演化論」(absolute spirit)

「由上而下」一以貫之的詮釋模式藝術史成為一種線性進步的歷史再加上早

年瓦薩利以藝術家傳記作為描述主體的研究法以及「鑑賞學」所使用的描述

分析解釋與判斷四個循規蹈矩的鑑賞方法就構成了當今最為穩固而有系統

性基礎的藝術史學研究法

傳統藝術史研究法最大的問題是它將刪除類似於大敘述的近似值使藝術世

界的全貌無法被完整呈現只有符合時代的代表性經典能夠成為藝術史的研究對

象文史批評進入二十世紀初即是攻擊從黑格爾以來到馬克思的哲學傳統將

文章作為對現實的反映崇尚的是反映內容而不是理解反映的手段和方法所以

文獻本身所給出的存在性質並沒有引起關注關鍵的不是內容而是方法二十

世紀初的文學領域中產生了一種新的批評方法名為「英美新批評」

(Anglo-American criticism)主張將文本視為優先探討的對象製造「非個性化」

的場域這樣的優點能更接近科學的狀態客觀理性的角度分析研究對象新批

評認為要達到充分理解文本語詞中的概念必須要先「細讀」(close reading)

而「細讀法」不單單只是一種文本研讀方法而包含了一種知識論9表明一次

大戰之後英美知識份子對社會現況的思考新批評致力於尋找文本的本質給文

本獨立展現的身分採用科學主義作為輔助的研究法以客觀具體可實證為

依據建立了系統性的閱讀理論與思辨模式也提供了一套文本分析的策略與方

以上是本文預計要實踐的研究模型是理想化的結果真正進入文本世界進

行摘要節錄與形成問題意識的過程並非如此線性及簡化其複雜蜿蜒的路

81755 年《關於模仿希臘繪畫和雕塑品之省思》(Thoughts on the Imitation of Greek Works in Painting

and Sculpture)及 1764 年《古代藝術史》(History of Ancient Art) 9 朱剛著《二十世紀西方文藝文化批評理論》台北揚智文化2002頁 56-57

8

徑遠遠超過線性的研究法能夠乘載的因此筆者將分階段詳述分析方法及研究歷

首先「細讀法」的精神是貼近文字用非常緩慢的速度閱讀原典中的細節

與深意文本中每一行文字每一個段落具有功能都含有丹托的意念及欲傳達

的訊息這些訊息可大可小但都是環繞著論點進行書寫細讀法優點是完全

從原典得到研究心得是對第一手資料的想法不會參雜他人的研究論點使焦點

混淆也能從作者的書寫習慣去感受文章的個性例如丹托的文字就給人感覺邏

輯性很強強調文法的正確性以及可閱讀性詩化或是模糊的語言較少表現

不會有形上學語言纏繞的問題丹托給我感覺是數學家是科學家的語言表達方

式客觀而不夾雜情感但每一段落都有想要推論的議題及假說

丹托的文體結構與思想脈絡受分析哲學影響(analytic philosophy)丹托在分

析哲學的脈絡上屬於後期維根斯坦的時代維特根斯坦的哲學是一種防禦性的哲

學希望通過澄清語言的使用來達到哲學的真正推進從維特根斯坦思想對美學

觀念的影響來看美學放在一個新的基礎上開拓發展可以視為一種建構只是

這一建構不再是像先前美學那樣為某種現象提供一勞永逸的解釋模型也不是從

人的內心中挖掘出某種共同的情感作用機制而是從某些位於共同的藝術遊戲或

審美遊戲中的實踐出發尋找到一些穩定的規則這些藝術規則或審美規則都帶著

語境而不是超語境的有適用範圍或作用方式不具有抽象的本質性特徵現

代藝術哲學從維特根斯坦出發又超出了單純語言學走向了語言學與社會學相

結合的境界10

在這樣的時代下任何事物都能被當作待解釋的客體尤其是有著千百年累

積堅不可摧的藝術傳統當時代對藝術產生顛覆過往的好奇心是時代自由的開

放性賦予書寫者背離道統的權利在書寫的程序上出現了類似科學方法與邏輯的

語言等符號的應用以問題當作解決時代詮釋方法的起點最終希望找出藝術本

質的答案這樣語句的使用及方法能夠成功避免形而上的牽引以及歐陸美學

語言纏繞的特性讓讀者能針對藝術的問題逐一揭示並找到合宜的答案分析

哲學與傳統哲學最根本的區別在於以往的傳統哲學都妄圖建立一種關於宇宙與

人生包羅萬象的思辨體系認為哲學是對自然社會和人類思維的最高概括而

分析哲學則認為對於世界本體的認識乃屬於各門科學的事情如對天體的認識

10王峰〈美學語法後期維特根斯坦的美學旨趣〉《中國人民大學學報》6 期2013年

9

屬於天體物理學對物質結構的認識屬於化學等而哲學則是對所有這些科學學

科中的科學命題和人類日常生活中所用的普通命題進行語言的邏輯分析澄清命

題的意義畫分有意義的命題與無意義的命題(洪漢鼎 20086)理解分析哲學

的研究方法有助於本文循序漸進的釐清丹托思想的發展脈絡將藝術詮釋視為語

言分析與論證的結構體但在美學使用的語法上卻有著分析日常語言所無法驗

證的特殊性因為藝術領域保有一定的抽象本質而丹托的藝術哲學卻將此本質

一一揭開並多點觸碰的討論它若本文能運用分析哲學的思維緊扣丹托的論點

也許更能貼近「藝術終結」相關問題

接著是「摘要」這個過程相當的重要因為摘要的過程是主觀的原典

是有機體其中文字的排列組合及順序是有邏輯原因及因果關係的而摘要的過

程便會打亂作者的邏輯架構放入自己的主張摘要後在對摘要的文字進行分

析與解釋在這個階段不會參雜或是觀看別人的論點這樣才能保有對文章解釋

的原創性摘要過後的文字就像從個體上將器官摘除不會有功能因此要讓

摘要的文字重新擁有功能就要將自己放入文本中嘗試嫁接自己的論點讓摘要

文字能夠組織成一段有功能的文字

從摘要之中找尋議題議題的形成過程是根據摘要內容的相似性相似的摘

要就會吸附在相同主題上因此漸漸形成文章並串聯形成文字但有時候並

非想像中的容易因為當摘要的文字無法自行發展成議題時就要借助外力借

助外部文本幫助議題的形成這是我的研究過程中遇到的最大困難與挑戰因為

大量的摘要文字形成濃稠又複雜的段落無法一眼看出相似的論點筆者認為

這個困難的源頭來自對文本內容知識的不足例如丹托談到黑格爾里格爾佛

萊葛林柏格等藝術理論家時就要延伸查找作者相關的背景知識才有辦法在

摘要的文字上形成論點

最後「串接」的動作是文章形成有機體的重要過程必須要反覆進行閱讀

與修正才能形成中標和大標最後再將各個章節組織成論文並形成論文的研究

題目在此必須要來回審視本文研究動機及研究方法是否與結論相互呼應

以第二章為例丹托進步歷史的終結理由內容主要以丹托《藝術終結之後》

的第三章及第四章集中探討有關於藝術進步歷史終結的理由在哪裡使用了本文

提出的研究方法實際操作了一次從文章當中將相關的概念分類在一起就形成

這五個中標每一個中標都有它自己想要探討的問題最後發現丹托是透過其他

理論家的論述來證明進步史觀的終結問題這個研究發現也是筆者沒有在別的論

10

文裡面出現的觀點所以筆者相信透過「細讀法」以微觀的角度分析文本能

夠得出不一樣的結果

圖二

本文原初設想藝術終結論只存在於單一文獻中研究後發現丹托自從 1984

年發表〈藝術終結(The End of Art)〉一文後便不斷修正藝術終結的觀點筆者

認為觀點改變的原因可能基於丹托跨學科的接觸以及藝術文獻閱讀的不同而產

生改變因此本文維持由「客體優先」的研究法但是加入外部討論例如文化

社會邏輯學等領域試圖形成議題並歸納成章節

圖 2 論文研究程序

11

方法學實踐上的適應性

模式化方法操作的問題

經過第一次的「模式」方法學操作後筆者重新反省細讀摘要的問題當細

讀的過程沒有很仔細閱讀或是遇到不熟悉陌生的領域內容時人的習慣上會

選擇性忽略而選擇性忽略的結果將劃分出研究範圍與限制具體來說因為不

理解丹托關於哲學性的作品問題的內容所以在摘要的過程選擇性不摘要而選

擇操作熟知的藝術史問題當摘要內容的比例具有一定的量都集中在藝術史問題

並會形成章節也就是說議題形成的取向很大一部分取決於研究者自身的知

識背景及其所在領域這對現階段的我來說是無可避免的也是本文的研究限

因此形成後三章的過程會刻意碰觸存在於書中其他隱藏性的議題或不

斷回想研究問題所指引的方向例如邏輯分析工具的操作藝術終結背後的政治

學與全球化議題再加上對中文世界藝術終結現象的好奇所以除了第二章純粹

使用文本分析細讀的方法學外其餘三篇都在方法學上產生適應性的變化

擴大對丹托思想的文獻閱讀

本論文認為理解丹托的思想發展應回到丹托早期的文獻中尋找答案從

1964 年開始的〈藝術世界〉到 1986 年《哲學對藝術的剝奪》中都有丹托形成

藝術終結的最原初概念當我大量閱讀丹托早期的文章片段後會發現很多跨域

的主題也因為這樣筆者開始將擴大對丹托的研究範圍而丹托對於歷史分析

的工具是我感興趣的本文第三章形成的過程就以邏輯學教科書當作工具書使

用試圖理解丹托所指「非Q則P」風格「矩陣」等術語本章節對我來說是

最困難的一個章節由於本身並無哲學或數學背景因此一開始並無法直接從文

本當中理解丹托所傳遞的訊息只能去接觸相關領域的課程或書籍試圖解答對

邏輯學領域的疑惑筆者亦翻閱研究丹托相關的中文研究從張冰與梁光耀的研

究中給了閱讀原典上的很大幫助又接續參考了幾位外國學者的研究查找同

樣關於對丹托邏輯學應用的文獻才完成本章並在文章最末段加入藝術評論家

卡若對丹托藝術終結循環論證所做的批評增添文章討論的層次

發現跨域討論的可能性

從前兩章的書寫經驗中特別是在第二章的第六節(製造滌清屬性的歷史問

題)發現我想書寫關於「文化政治學」在藝術終結論中的意義因此試圖跨出藝

術領域我開始修讀文化理論相關後殖民及現代性的課程並閱讀有關種族主

12

義階級等相關的文章第四章形成的過程在此背景之下參雜許多探討文化層

面的議題例如排他性異族去中心等等概念經過一連串的資料蒐集後再

次重新回到丹托文本中尋找相似的議題並形成文章

形成文章的過程時常反覆質疑文本中的意識形態因本章是建立在自己對

文本理解的現象觀察所得出的假說但因為以此為題目討論丹托的文獻相當少

因此無從得到其他研究者的驗證作為支持又文章形成的過程時間較為零散片

段使得議題無法更深入討論

脫離核心文本後的反思

論文接近後段的書寫歷程我不斷反思藝術終結論在文化上的限制最後一

章是脫離丹托藝術終結論的核心著作選擇以我自身的文化背景看待以西歐為

模板討論的終結論在全球化中的意義先從丹托對中國藝術的理解著手發現他

在《國家》雜誌中有幾篇關於中國藝術的文章摘要後形成文章接續參考幾

位中國及香港的學者對丹托的專著便加入他們的論點做為參考便形成本文最

後一章反思丹托藝術終結觀的文章

以上是本文研究方法的預想與實踐後思考的過程而議題是隨著研究一面蔓

延一面產生最後論文隨著四個平行的跨界場域「藝術史」「邏輯學」「文化

研究」及「跨文化」進行研究

1 藝術史的問題研究本文將 1997 年丹托出版的《在藝術終結之後-當

代藝術與歷史藩籬(After the End of Art contemporary art and the pale of

history)》作為主要摘要藝術史問題的對象丹托將藝術史區分為前歷

史與後歷史時期而藝術終結將指出標榜大敘事藝術歷史的「瓦薩利時

期」及「葛林柏格時期」的潛在問題性

2 邏輯分析工具的研究跨藝術與科學的研究法試圖推敲並理解丹托關

於「邏輯學分析工具」使用於藝術研究的方法本文設想藝術終結論不

只是一種理論的形成更是藝術評論方法學的突破分析哲學與藝術史

結合是丹托美學的獨有特色藉以反思藝術終結論形成過程的邏輯瑕

疵本文第三章最後藉由卡若(Noeumll Carroll1947-)在《丹托與他的評論

者》(Danto and His Critics 1993)的文章〈本質表現與歷史〉(Essence

Expression and History)中有關於丹托藝術終結論循環論證的問題依序

透過卡若的批評揭開丹托總體終結論上的邏輯矛盾

13

3 文化研究以社會結構的問題重新閱讀藝術終結論背後的動機相對於

多元文化論以歐洲為核心的藝術史形成過程本身富含問題性反中心

論對藝術終結之後的藝術可謂美學的未來丹托不斷強調「藩籬」對藝

術史的影響並擴大延伸出「異族藝術」及「文化政治」等議題因此

第四章將以文化研究的角度審視丹托書寫歷史問題中強調藝術史排他

性背後夾帶種族主義階級與權力部屬等問題

4 跨文化的研究本文第四章及第五章將藝術終結論放入全球化的語境下

進行討論有鑑於學界對丹托歐洲中心主義及美國本位者的疑慮本文

試圖讓研究保有批判的功能丹托的藝術批評中有幾篇直接討論中國傳

統繪畫的文章包括 1988 年發表在《國家》雜誌的〈Later Chinese

Painting〉1989 年的〈明清繪畫(Ming and Qing Paintings)〉及 1992 年

Beyond the Brillo Box 書中的一篇名為《藝術過去性的形態東方與西

方(Shapes of Artistic Pasts East and West)》而此三篇文章也作為本文主

要的談論藝術終結論在非西方語境下的有效性依據

從丹托「藝術終結論」所觸及跨哲學科學文化及藝術學科的議題出發探討

「藝術進步歷史的問題」「藝術分析工具的使用」「去中心化」及「跨文化」等

問題性構成本文第二三四五章內容

第二章是「藝術進步歷史的終結理由」以大敘述的藝術史內部的問題性導

出藝術史學科本身方法上的限制歸納進步史觀趨向終結的原因再者第三章

以「丹托藝術史哲學研究法與分析工具」為命題藉以理解丹托形成藝術哲學的

過程所使用的邏輯分析工具驗證本文提出「分析美學工具的使用」為丹托發展

新的藝術史方法學的實驗推論為真第四章以歐美為論述中心的藝術終結論是

否存在「去中心反現代與包容它者」等重要的文化思潮從此探討理論背後的

外部動機是否也構成一種反藝術史藩籬的實踐最後一章以筆者自身的華人

文化背景並以中國藝術為例重新審視及反思藝術終結論的「全球化」及「本

質論」議題

14

三 文獻回顧

本文文獻回顧試圖呈現中文及外文對丹托研究的情況以及丹托學術養成背

景及其著作首先在丹托的相關場域的研究中文獻回顧區分為中文以及外文

領域的研究概況而中文部分包含我國及中國大陸的研究成果外文部分主要以

英美相關場域的的文獻分析為主最後歸納並整理丹托的學術背景及其著作

說明本文使用的文獻範圍以示本文參照的丹托著作中的特定文獻與理論

(一) 丹托相關研究

1 中文研究情況

中文世界的相關研究區分成台灣地區以及中國大陸地區繁體世界與簡體

世界對於藝術終結論的反應在 1964 年的當下藝術界及理論界並無即刻做

出對終結論的反饋中國地區也只有零星的幾篇文章中偶有提及如果將 1986

年薛華出版的《黑格爾與藝術難題mdash一段問題史》與 2006 年劉悅笛出版的《藝

術終結之後mdash藝術綿延的美學之思》這兩本專著當作中國地區藝術終結研究座

標的話藝術終結的ldquo研究史rdquo在中國地區已有二十年歷史隨著藝術實踐的不

斷發展現代性研究的深入以及文化研究的轉向中國地區學界對「藝術終結」

的研究給予了極大的關注2001 年美國著名文藝理論家米勒(Joseph Hillis

Miller1928-)在中國文學界的權威刊物《文學評論》發表〈全球化時代文學

研究還會繼續存在嗎〉終結論的議題從文學界出發開啟了中文世界研究

終結論的濫觴爾後中國地區比較文學界和藝術理論界的學者都以不同程度

地介入了這項「終結論」的問題討論於是文學終結論從一種來自西方的學

術語彙延伸為對於當代中國文學局勢的學理判斷並且成為學術的重要話題

二十年來在中國地區一共產出八十多篇相關論文主要的研究學者有劉悅笛

周計武何建良等在「量」上中國地區藝術理論的研究量化的表現以及成

長的速度相當驚人但在「質」上不免要克服過於形而上或是表層的理論分

析浙江大學人文學院哲學系博士生何建良在他的畢業論文中提到「我國學

者內部之間對有爭議性的問題缺乏針對性的思想交鋒與對話儘管大家熱烈關

注並討論著藝術終結問題但很多時候各研究主體往往任意地選擇自己所需的

觀點相互間不管是否矛盾衝突地自說自話這種眾聲喧嘩造成了一種聲勢

15

但並沒有深化問題的理解」筆者回顧上述文獻發現這是中文世界與外文世

界研究法上的差異也是本文急欲想要避開的以主體為優先思想的研究法在

對待文本以及反思問題的能力上中國學者傾向針對丹托終結論的的缺點或是

模糊地帶加以批判真正閱讀深入閱讀外國文獻的文本極為少數

近年來張冰以及香港學者梁光耀相繼出版專書分別為 2012 年的《丹

托的藝術終結觀研究》以及 2013 年的《藝術終結mdash論丹托的藝術哲學》顯

示出中國地區對於終結論的研究已經逐漸趨於成熟反觀台灣地區在藝術終結

論的議題上幾乎沒有專書以及博士論文以此為題材只有學者陳瑞文蕭振邦

等在期刊上發表過相關文章以及唯一的碩士論文mdash高師大黃靜瑩 2008 年的

《哲學預設的問題性-丹托藝術終結論研究》雖然丹托在台灣藝術界聲名遠

播被引用的頻率非常高但多是零星分散於文章之中點到為止而過於表面

本文試圖將丹托藝術哲學的中文研究進行整理並提出本文所關注的特定專書

與文獻11

中國學者張冰的博士論文《丹托的藝術終結觀研究》成為本文主要回顧中

國研究情況的文獻其中第十章〈中國藝術發展與丹托中及命題〉及十一章〈藝

術終結命題在中國旅行〉反映當丹托思想抽離當代美國藝術範疇進入中國學

界甚至中國藝術體系思考脈絡下所產生思想上的衝突與矛盾張冰認為

「丹托作為一位試圖為藝術找到一個具有普遍主義的定義的哲學家來說丹托

非常希望自己的理論能夠超越地域和時代限制」(張冰 2012195)張冰回

顧丹托完成其藝術終結論之後曾經試圖將藝術終結觀套用至中國美術及其他

地域之上並發表數篇文章12由此可知丹托希望將藝術終結理論實驗於歐

洲當代藝術或西歐繪畫史以外的藝術表現形式但張冰也強調「由於地域限

制丹托對中國藝術的關注有限而文化的隔膜必然會讓他的觀點存在某種

侷限〔〕在他敏銳的藝術穿透力背後隱含著是他固有的嫻熟西方藝術理論

背景」張冰的警惕有助於本文理解丹托思想有其地域上的限制以及面對多

元主義的環境的不瞭解因此在研究的過程中面對丹托藝術終結之後的藝術

研究需保持一份謹慎與適切的判斷力

11台灣地區專書及論文請見本文附件表一中國地區部分重要專書及論文見本文附件表二 12兩篇發表於《國家》雜誌1998 年 4 月 23 日的〈近期中國藝術〉及 1989 年 10 月 23 日的〈明

清繪畫〉一篇收於《超越布瑞洛盒》的〈藝術過去性的形態東方與西方〉

16

面對中國學界「集體誤讀」將藝術終結解讀為藝術的死亡張冰希望藉由

他的博士論文導正丹托藝術終結所要討論的核心問題也就是丹托想要解決

的是藝術定義的問題而非單純的藝術終結問題筆者觀察並發現張冰的博

士論文較無法看出丹托在文體上的應用反映的價值諸如前述的方法論上的轉

變以及分析哲學知識體系的影響張冰甚至認為「對丹托本人的思想研究

不從學術研究具體的操作出發而是根據他要解決的核心問題著眼那麼這

應該是一條更為貼近丹托思想邏輯的描述線索」13顯示出張冰的研究雖然意

識到誤讀丹托藝術終結的癥結卻忽略的以文本為中心的討論出發而形成了

另一種「批判性表達方式」的文體

相較於張冰香港學者梁光耀在 2013 年出版的專書《藝術終結論丹托

的藝術哲學》以他的哲學專業背景仔細研讀丹托的文本其研究成果反映丹

托思想真正的核心問題書中引用大量原文文獻以及英美分析評論以文本為

優先分析的對象輔助本文理解丹托思想在原文參照上的不足其中第三章〈藝

術終結的批評〉中有關於卡若(Noeumll Carroll)對丹托理論的內部批評梁光耀詳

盡透過卡若指出丹托理論及思想的問題核心對於本文理解丹托相關的外文文

獻批評有很大的幫助

2 外文研究情況

《丹托與他的評論者》(Danto and His Critics 1993)收錄了 1964 年丹托提

出藝術終結論以來自學界各方的討論文章以及丹托自己對他們的回應其

中以卡若的文章最為精闢最能完整體現丹托的藝術哲學卡若在他的文章中

提出丹托思想脈絡下的途徑藝術哲學的正確性也就是試圖去鋪陳藝術的本

質藝術哲學的歷史和一種關於藝術進步歷史脈絡此進步的歷史到最後以

一種非常獨特的方式結束進步歷史的終點將標記在 1964 年這是在丹托的

終結論中非常特殊的陳述書中其他的評論者也有討論丹托本質論還有很多

的一些本質上的問題但只有卡若非常耐心的追蹤丹托本質脈絡的發展如何

從一個開始到結束的過程甚至連丹托自己的文章裡都沒有這樣非常詳盡的分

析也沒有一個概念的總結英國學者斯巴夏(Sparshott)14追溯

13張冰著《丹托的藝術終結觀研究》中國社會科出版社2012頁 6 14 Francis Edward Sparshott (1926ndash)為多倫多大學哲學系教授

17

Carrol 質疑丹托所謂的本質論是否能夠容納非本質主義的藝術形式如

果不行那麼藝術的歷史尚未真正終結丹托則回應這是正確的這

些非本質主義者所製造的藝術並非涵蓋在丹托的理論當中因為他認為

沒有事物是絕對非本質的他也認為非本質主義者的理論相當貧乏

(Sparshott 1994 482-483)15

其他評論者包含David Carrier Richard Wollheim Mark Rollins Jerry A

Fodor Peg Brand and Myles Brand Lydia Goehr George Dickie Diarmuid

Costello Robert C Solomon Kathleen M Higgins Gary Shapiro Daniel Herwitz

Richard Shusterman Carlin Romano評論者及其文章對應請見下表

表 1 《丹托與他的評論者》作者及文章整理

作者姓名 文章名稱

Peg Brand and Myles Brand Surface and Deep Interpretation

David Carrier Danto as Systematic Philosopher or Comme on

lit Danto en franccedilais

Dantorsquos Aesthetic Is It Truly General As He

Claims

Noumlel Carrol Essence Expression and History Arthur

Dantorsquos Philosophy of Art

Dantorsquos New Definition of Art and the Problem

of Art Theories

Diarmuid Costello Danto and Kant Together at Last

George Dickie A Tale of Two Art worlds Postscript

Jerry A Fodor Deja vu All Over Again How Dantorsquos Aesthetics

Recapitulates the Philosophy of Mind

Lydia Goehr ldquoOther Pictures We Look at ndash His Prints We

15參見 Sparshott Francis ldquoReview Danto and His Critics by Mark Rollinsrdquo The Journal of Aesthetics

and Art Criticism 524 (1994) pp 482-483

He wonders whether essentialist theories can accommodate anti-essentialist art if not the history of art

is not yet over Danto replies correctly that works generated by anti-essentialist theories are covered

by his theory because they cannot be anti-anything without possessing ldquoaboutnessrdquo and he complains

of the poverty of anti-essentialist theories themselves

18

Readrdquo Danto Reading Lamb Reading Hogarth

on the Art of the Commonplace

Daniel Herwitz The Beginning of the End Danto on

Postmodernism

Mark Rollins The Invisible Content of Visual Art

Carlin Romano Looking Beyond the Visible The Case of Arthur

Danto

Gary Shapiro Art and Its Doubles Danto Foucault and Their

Simulacra Postscript

Richard Shusterman Art as Religion Transfigurations of Dantorsquos Dao

Robert C Solomonamp

Kathleen M Higgins

Atomism Art and Arthur Dantorsquos Hegelian

Turn

Richard Wollheim Dantorsquos Gallery of Indiscernibles

針對 1997年《在藝術終結之後-當代藝術與歷史藩籬》(After the End of Art

contemporary art and the pale of history)的評論文章則收錄在《歷史和理論》

第三十七卷第四號1998 年 12 月(History and Theory Volume 37 No 4

December 1998)名為《丹托與他的批評者們藝術史歷史編纂學與藝術終

結之後》(Danto and His CriticsArt HistoryHistoriography and After theEnd of

Art)的專號在這期專號裡眾多的學者從各個不同的角度指向了丹托理論

中所出現邏輯上的問題以及對藝術終結的質疑甚至有的批判非常尖銳裡面

的重要作者與文章有Noeumll Carroll 的〈藝術終結〉(The End of Art)Michael

Kelly 的〈丹托藝術哲學中的本質主義和歷史主義〉(Essentialism and Historicism

in Dantorsquos Philosophy of Art)Robert Kudielka 的〈根據什麼藝術與ldquo藝術終

結rdquo的哲學〉(According to what Art and the Philosophy of thelsquoEnd of Artrsquo)Martin

Seel 的〈作為表像的藝術對亞瑟丹托「藝術終結」的兩點評論〉(Art as

Appearance Two Comments on Authur)等等後來在美國的《美學與藝術批

評》雜誌 2001 年冬季號(第 59 卷第 1 期)上面又圍繞丹托的一個具體觀點mdash

視覺本身是否有歷史性mdash進行了論戰這次集中的論爭也可以被看作是「藝術

終結論」在特性方向上的具體展開這關涉到終結論背後的「理論預設」(何

建良2008)除了以上兩本針對丹托理論的評論集尚有 1984 年的《藝術之死》

19

(The Dead of Art)1997 年的《藝術的終結及其他》(The End of Art and Beyond)

及 2007 年的《行動藝術歷史》(Action Art History)

(二) 丹托思想養成及其著作

亞瑟丹托是美國當代哲學家兼藝評家在世時曾擔任美國哲學學會主席

美學學會主席美國《哲學》雜誌理事會主席求學期間在韋恩大學(Wayne

University)專攻藝術與歷史畢業後在哥倫比亞大學研讀哲學丹托的學術生涯

中受杜威(John Dewey1859-1952)的思想影響哥倫比亞大學是杜威生前任教

的學校當時杜威哲學在美國尚具影響力丹托與杜威一般深受黑格爾哲學影

響但跟杜威不同的是他反對實用主義美學尤其是杜威主張的一元論在藝

術終結的論題上兩人各自發展了不同於黑格爾藝術終結的方向丹托的藝術終

結是黑格爾藝術三段論16的延續強調藝術最終走向自由而杜威則堅持了黑格

爾的一元論主張應消弭藝術與生活的鴻溝丹托思想也深受分析哲學的影響

尤其是維根斯坦弗雷格與古德曼等人1949至1950年丹托獲得了富布蘭特獎學

金(Fulbright scholarship)到法國巴黎求學並接觸歐陸哲學的思想丹托本身具

備分析哲學的背景再加上歐陸哲學的養分就構成了丹托文體的特殊性丹托

被美國當代美學界認為是溝通歐陸哲學與英美哲學的代表回國後擔任哥倫比亞

大學哲學系的教授同時也從事藝術創作直到1987年退休專心從事藝術評論

的寫作也成為《國家》( The Nation )雜誌特約藝術評論員

在丹托哲學思想的養成上接受了二十世紀分析哲學以及歐陸哲學重要的發

展成果由於丹托的理論背景與分析哲學的基本主張和研究方法有著密切的關連

研究二十世紀後半的理論場域有助於了解丹托思想的起始點以及時代課題對丹

托哲學的影響力當代分析哲學最鮮明的特徵應是它對一切傳統思辨的哲學的敵

視以及為此目的而採用的特殊邏輯手段分析哲學的方法論受到邏輯學的影響

將大量的邏輯分析工具用於哲學的辯證之上源於十九世紀末德國的數學和邏輯

學學者弗雷格(Gottlob Frege1848-1925)發展出的「謂語邏輯」(predicate logic)

16 歷史上提出「藝術終結」的第一人是黑格爾出自黑格爾的《美學講演錄》主要解釋「藝術

向觀念」的轉化在黑格爾看來藝術把精神從有限的世界的內容形式束縛中解放要使絕對

真理顯現並寄託於感性現象(朱光潛 1981334)絕對精神的發展從藝術宗教到哲學發展的三

段論藝術與宗教在哲學中才發展為最高形式

20

分析哲學家把一般傳統思辨哲學稱之為「形而上學」17當代分析哲學否認有這

種學說或哲學的存在他們試圖通過一種對語詞或語句的意義進行邏輯分析的方

法來達到否定這種哲學的存在正因為如此當代分析哲學家自認為自己在進行

一場「哲學中的革命」18(洪漢鼎 20085)二十世紀分析哲學的脈絡可以分成

四大階段分別包含邏輯原子主義邏輯實證與經驗主義英國日常語言分析哲

學和英美邏輯實用分析哲學第一階段以摩爾 (George Edward Moore

1873-1958)19羅素(Bertrand Arthur William Russell1872-1970)

20與早期維根斯坦

(Ludwig Wittgenstein1889-1951)的邏輯原子主義為首屬於分析哲學的創立時

期第二階段的維也納學派屬於邏輯實證與經驗主義的全盛時期並在歐洲盛行

爾後由於德國納粹崛起佔領奧地利分析哲學的重鎮由歐洲轉向英國以及美國

發展出第三階段的英國日常語言分析哲學以後期維根斯坦的劍橋學派為首

1950 年代奎因(Willard Van Orman Quine1908-2000)21對現代經驗主義兩大教條

展開批判開始分析哲學進入第四階段以美國的邏輯實用主義和英國的語言分析

為主要聚落1970 年代尤以克里普克(Saul Aaron Kripke1940-)22普特南(Hilary

Whitehall Putnam1926-)的新指稱理論和戴維森(Donald Herbert Davidson

1917-2003)古德曼(Henry Nelson Goodman1906-1998)達梅特(Sir Michael

Dummett1925-2011)的實在論和反實在論之爭活躍在英美哲學舞台上(洪漢鼎

200829)丹托在哥倫比亞大學求學階段繼承上述分析哲學傳統結合其藝術史

領域的背景跨域使用分析哲學方法以「藝術世界」當作客體成就了將科學

實證應用於藝術領域的偉大結合

17在這裡我們應當從一種非常廣泛的意義上來理解「形而上學」這一詞它不僅是指一種探究超

自然的本體學說而且也指任何一種聲稱能夠用先驗的方式獲得有關實在知識的哲學參見洪漢

鼎著《當代分析哲學導論》台北市五南2008頁 5 181963 年英國廣播公司邀請一些著名的英國分析哲學家為該公司哲學系列講座撰稿該論文集題

名為「哲學中的革命」以示分析哲學與傳統哲學的根本對立 19喬治middot愛德華middot摩爾(George Edward Moore1873-1958)英國哲學家屬於分析哲學學派主要

貢獻為倫理學摩爾認為和倫理相關的概念不可能用自然概念(例如生存功利等)來解釋 20伯特蘭middot亞瑟middot威廉middot羅素(Bertrand Arthur William Russell1872-1970)英國哲學家數學家和邏

輯學家致力於哲學的大眾化普及化在數學哲學上採取弗雷格的邏輯主義立場認為數學可

以化約到邏輯哲學可以像邏輯一樣形式系統化主張邏輯原子論 21威拉德middot馮middot奧曼middot奎因(Willard Van Orman Quine1908-2000)是 20 世紀最有影響的美國哲學家

邏輯學家之一出生富裕家庭其父為一成功的實業家其母則任職教師1926 年入歐柏林大

學1930 年得數學與哲學學士1932 即於哈佛大學取得哲學博士學位 22索爾middot阿倫middot克里普克(Saul Aaron Kripke1940-)美國邏輯學家哲學家模態邏輯語義學的創

始人之一因果mdash歷史指稱論的首倡者之一

21

1949 至 1950 丹托曾到法國巴黎求學當時歐陸哲學的思潮以及文體結構都

針對十九世紀以來的傳統哲學思維的質疑及解構形成了非常特殊又複雜的繁多

體所謂語言繁多的特性最為鮮明的則是德國法蘭克福學派阿多諾(Theodor

Adorno1903-1969)的星叢文體與法國德勒茲(Gilles Deleuze1925-1995)的根莖

(rhizome)為代表德勒茲以選言命題邏輯為模態的藝術動作具體反映在與瓜達

里合寫的《千高台》特殊的根莖文體之上一種不斷連結繁衍與引發皺褶的力

量狀態多項連結與多項並置朝向繁多性與多元體阿多諾的術語操作模態有

別於德勒茲將專業術語與作品自身遭逢的變異阿多諾則萃取傳統理論的術語

使之與現代作品發生擺盪並將傳統理論的意涵層層掏空注入新術語的內容

歐陸哲學的文體結構如何影響了丹托文體的繁多性丹托美學雖也具繁多知識

體的特性但它有別於歐陸哲學的文體結構將世界看成帶解釋的結構體認識

此結構體的方式取決於分析每個時代的語言(language)在此前提下丹托美

學便以前衛藝術物為操作對象將前衛藝術放入由古至今藝術相關的語言世界

進行歷史分期的語言分析前衛藝術物與整個語言世界詰問對質和比對的過程

此過程便等同於世界等同於知識丹托美學仰賴經驗論的實證與統計的科學方

法堪稱是精準的幾何學家23 對丹托藝術理論的方法論的討論在本文佔有極

重要的角色透過方法論的基礎認知其餘方面的議題才能隨其展開討論方法

論討論的重點在於觀察丹托是透過什麼樣的操作方式與哲學立場進行藝術論述

以及它們之間的關係為何或是透過同時代的理論者卻分屬不同脈絡以相對的

手法來進行比較分析與歸納其異同將自然展現在論述之中

丹托的知識廣博是一個多產且涉略廣泛的理論家寫過關於知識論行為

理論歐陸哲學和東方神秘主義的專書分別為Analytical Philosophy of

Knowledge (1968) Analytical Philosophy of Action (1973) Nietzsche as Philosopher

An Original Study (1965) Mysticism and Morality Oriental Thought and Moral

Philosophy (1987)丹托首度針對藝術進行思考的第一篇論文是1964年發表的

〈The Art world〉文中提出在分析美學學派中被大量延伸引用的概念-「藝術

世界」接下來在1981年所發表的《平凡事物的轉化一種藝術哲學》(The

Transfiguration of the Commonplace A Philosophy of Art)是丹托在1964年〈藝術世

界〉(The Art world)一文後首度對藝術發表其完整看法丹托並非一次就把「藝

術終結」的概念完整提出最早出現在《哲學對藝術的剝奪》( The Philosophical

23陳瑞文著《阿多諾美學論雙重的作品政治》台北市五南2010頁 31

22

Disenfranchisement of Art )一書中其中包含〈藝術終結〉( The End of Art)〈哲

學對藝術的剝奪〉( The Philosophical Disenfranchisement of Art )和〈藝術進化

和歷史意識〉( Art Evolution and Consciousness of History)除了此書藝術終結

的概念散佈在其發表的文章之中在《藝術狀態》(The state of art)《遭遇與反

思歷史性當代中的藝術》(Encounter and ReferencesArt in the Historical Present)

《在藝術終結之後-當代藝術與歷史藩籬》(After the End of Artcontemporary art

and the pale of history)與《哲學化的藝術》(Philosophizing Art)中皆重複提及

James O Yang曾說「丹托從來沒有系統地闡釋他的藝術終結論他在不同地方

所講的東西都有差別」24丹托的論題引來許多學術的批評與回應主要收錄在

《丹托與他的評論者》(Danto and His Critics 1993)《藝術終結及其超越》(The

End of Art and Beyond Essays after Danto 1997)在此時期丹托逐漸轉向探討

藝術哲學內部的政治形上學問題「藝術終結」的概念也是在此書首度提出書

中亦收錄丹托對詮釋學的看法〈第七章作為文學的哲學與關於文學的哲學

(Philosophy asandof Literature)

表 2 丹托著作一覽表

1964 ldquo The Artworldrdquo The Journal of Philosophy 61 October 15 《藝術世界》

Philosophy of Historical Analysis《歷史分析哲學》

1965 Nitzsche As Philosopher《作為哲學家的尼采》

1972 Mysticism and Morality Oriental thought and moral philosophy

Morningside edmdash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神祕主義與道

德東方思想與道德哲學》

1975 Satre《薩特》

1981 The Transfiguration of the Commonplace Cambridge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普通物品的轉化》

1985 Narration and Knowledge 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敘述

與認知》(此書為《歷史分析哲學》修訂後再版)

1986 The Philosophical Disenfranchisement of Art New York Columbia

24James O Yang ldquoThe Philosophical Disenfranchisement of the Commonplacerdquo The End of Art and

Beyond Essays after Danto p74

23

University Press《哲學對藝術的剝奪》(中國翻譯《藝術的終結》)

1987 The State of Art New York NY Prentice Hall Pr《藝術狀態》

1989 Connections to the World The Basic Concepts of Philosophy Berkele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連接世界哲學基本概念》(1997 年再

版)

1990 Encounter and the reflection Art in the Historical Present New York

Farrar Straus Giroux《遭遇與反思歷史性當代中的藝術》

1992 Beyond the Brillo Box the Visual Arts in Post-historical Perspective New

York Farrar Straus Giroux《超越布里洛箱後歷史視角中的視覺藝術》

1994 Embodied Meaning Critical Essay《被體現的意義》

1995 Playing with Edge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遊走在邊緣上》

1997 After the End of Art contemporary art and the pale of history Princeton

NJ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在藝術終結之後mdash當代藝術與歷史藩

籬》(台灣麥田出版社出版)

1988 The Wake of Art criticism philosophy and the ends of taste Essays

selected and with critical introduction Gregg Horowitz Tom Huhn ndash

Amsterdam The Netherlands G+B Arts International《藝術的甦醒批

評哲學及趣味的終結》

1999 Philosophizing Art selected essays Berkele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哲學化藝術》

Beauty for Ashes in Regarding Beauty Neal Benezra Olga M Viso

Washington D C Hirshhorn Museum and Sculpture Garden

Smithsonian Institution -p183《灰燼之美》

The BodyBody Problems Selected Essays 《身體與身體的問題》

2000 The Madonna of the Future Essays in a Pluralistic Art World《未來的聖

母mdash多元化藝術世界背景中的批評文集》(獲法國圖書獎)

2003 The Abuse of Beauty Aesthetics and the Concept of Art《美的濫用美學

與藝術的概念》

24

2004 Red Grooms

2005 Unnatural Wonders《非自然奇蹟》

2009 Andy Warhol《安迪沃荷》

2013 What art is Yale University Press《藝術是》

1997年丹托寫了《在藝術終結之後-當代藝術與歷史藩籬》(After the End of

Artcontemporary art and the pale of history)對早期的藝術終結論做補充說明

是藝術終結最完整也最詳盡的著作亦為本文最主要的參考文獻針對此書的評

論文章則收錄在《歷史和理論》第三十七卷第四號1998年12月(History and

Theory Volume 37 No 4 December 1998)

2003 年出版《美的濫用美學與藝術的概念(The Abuse of Beauty Aesthetics

and the Concept of Art)》是丹托對藝術與美學之間的歷史性關係進行爬梳的總結

並在書中對 90 年代「美的回歸」之問題進行回應丹托在此的基本態度是將

美學與藝術哲學進行區隔指出「美感」並不隸屬於藝術本質或藝術概念之意涵

但並不否認其在生活世界的重要性對美學的拒斥源於丹托 1964 年所提出的

觀點-藝術本質不隸屬於任何「外顯特質」

25

四 論文研究限制

本論文的研究限制在實際操作面上可分為丹托文獻本身的限制以及個人因

素上的限制丹托的藝術定義以及藝術終結理論從 1964 年提出「藝術世界」概

念開始便不斷地更新以及重新詮釋面對不斷被推翻以及討論的藝術終結概念

無法用一個一勞永逸的藝術定義概括之因此本文在引用丹托文獻時特別要

注意時間上的順序以及丹托闡述同一概念時的前後矛盾與概念的精確性再者

關於藝術終結之後的藝術也就是藝術進入「後歷史」時期由於丹托藝術哲學

本身的研究即限縮在歐美當代藝術領域所以當丹托試圖以自己製造系譜的方式

闡述後現代藝術時(其中包含非歐美當代藝術)需超脫以歐洲中心主義的思考角

度來面對文本的不足而個人因素的限制則包含時間的因素對分析哲學理論的

缺乏及外文文獻蒐集不足等限制外文世界研究丹托的學者及文章非常的多且

廣泛面對龐大的研究成果加上時間上的限制筆者只能嘗試針對現有的文獻

材料捕捉並勾勒丹托藝術終結問題的核心價值

26

第二章 丹托藝術進步歷史的終結理由

一 前言

本旨在研究丹托批判進步史觀的方法以及它的有效性問題和批評的操作模

態國內研究丹托藝術終結論的學者時常將焦點集中於丹托對藝術終結之後的

藝術其本質上的問題進行分析與歸納筆者好奇在藝術終結論證的過程中

前提與結論之間的關聯是否為一「有效論證」也就是說若丹托將線性的藝術

史視為有終結的歷史那麼他必須充分舉證長達五百年西歐藝術史必將終結的理

由前提為真

丹托的書寫模態非常細膩又脈絡清晰以推疊案例的方式突顯進步史觀終

結的問題並將問題集中討論在這樣特殊的章節安排與鋪陳底下筆者發現丹

托在處理進步史觀的理由時主要的書寫層次是由兩個脈絡展開1論證進步史

觀的問題以及 2藉由前人的兩種對進步史觀終結的範式與成果提出當進步史

觀遇上當代藝術的問題時的解決之道並正反面交織討論丹托在第一脈絡下

由里格爾(Alois Riegl1858-1905)25及黑格爾(Georg Wilhelm Friedrich Hegel

1770-1831)的藝術史觀揭露藝術進步史觀的問題第二脈絡下由評論者葛林伯

格(Clement Greenberg 1909-1994 )26以及佛萊(Roger Fry1866-1934)27對前衛

藝術的研究成果提出解決之道與看法成為奠基丹托終結論的重要影響與功能

最後丹托藉由對葛林伯格的批評說明丹托美學如何將藝術的終結帶到一種互

相對質與詰問的討論平台以哲學介入對知識的生產提供解決方式使終結論

得到另一種轉換的出口也讓後續的詮釋者有更多元的開放式討論空間筆者依

丹托的思考脈絡和書寫進步史觀問題的順序將議題分成五個章節兩個反題

兩個前階段的書寫成果和最後丹托美學所提出的另一種方法論的出口以下章節

鋪成就按丹托的脈絡依序展開28

25里格爾( Alois Riegl1858-1905 )奧地利著名藝術史學者西歐現代藝術史的奠基人之一 26葛林伯格( Clement Greenberg 1909-1994 )20 世紀下半葉美國著名藝術批評家也是美國最重

要的藝術批評家之一以及美國ldquo抽象表現主義rdquo的主要發言人 27羅傑middot佛萊(Roger Fry 1866-1934)英國著名藝術史家和美學家 28本文以參照原文為主中譯本為輔譯文中部分由筆者翻譯修改

27

二 線性的進步發展問題以里格爾的裝飾藝術史為例

丹托假設在特定地域下所建構的歷史有其先天上的限制而此限制則出現

在任何以線性方式構成的歷史上里格爾的裝飾藝術史正是將此蘊含關係實際操

作的佐證丹托在第四章〈現代主義與純藝術批評葛林伯格的歷史觀〉首先援

引里格爾對「擁有歷史」(having a history)一說新的方法論里格爾《風格問題》

29的序言中率先提出他認為「裝飾也有其歷史」一說的可能性這將挑戰一百年

前的藝術史領域中人們對於「擁有歷史」的概念理解為何也批判「藝術起源

唯物論」對裝飾藝術的詮釋唯物主義者認為裝飾藝術主要著眼於表面的裝飾

性(decoration)這些裝飾主要是為了迎合人類物質需求有關(AEA 61)然而

這樣的說法豈不是將無法用進步史觀來詮釋的藝術孤立於藝術之外丹托質疑藝

術歷史擁有進步的線性模式主要是因為史學家對於撰寫歷史有一套圭臬必須

符合進步史觀所要勾勒的成長歷史丹托舉出從古至今擁有歷史的繪畫藝術為

擁有歷史之物的典範是繪畫由於繪畫被建構為模擬再現的藝術因而

繪畫的歷史便可以被理解為再現的適切性的內在發展歷程(AEA 61)30

從此可以看出繪畫能通過歷史的考驗主要是因為繪畫的發展歷程隱含模

擬再現的內在成長結構符合序列的統一性和物質世界技藝的進步成長典範英

國學者波德羅(Podro)爬梳里格爾《風格問題》一書裡關於支配藝術行為的一種內

在必然概念他認為此內在必然性即展現了藝術意圖(artistic intension)是自我

發生而不是對於外部意圖31作出反應的方式一旦作品的每個關鍵特徵都被設想

成屬於一個發展的序列就不得不深挖前後的作品以求找到對應點如此你就得

29參見 Riegl Alois Problems of Styles Foundations for a History of Ornament trans Evelyn Kain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1992) p3「你們當中有多少人光聽到標題就不可置信地搖頭你們問

道什麼叫做裝飾藝術也有其歷史」 30參見 Danto Arthur C After the End of Art contemporary art and the pale of history (New Jersey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1997) p61The paradigm of something having a history was painting

construed as the art of mimetic representation so that the history of painting could then be understood

in terms of an internal development in representational adequacy 31外部意圖是指諸如傳達觀念模仿自然或發揮功用這些在視覺形式的創造和鑑賞之外的意圖

28

在系列中每一個變體和每件具體作品或風格歷史的每個階段之間建立關聯這

種前後探查和ldquo垂直rdquo關聯是闡釋畫作之間的變異和畫作內部諸特徵互動的一種

特別方式32 也就是說里格爾在撰寫裝飾藝術史時也隱含了另一種內在成長

的機制只不過里格爾將此演化模式套用在繪畫藝術以外的藝術上打破此一模

式淪為繪畫藝術的專利里格爾以裝飾藝術為實驗對象實踐並製造裝飾藝術的

歷史

繪畫的發展模式在裝飾藝術的發展序列上晚期階段會比早期階段

更符合相同的藝術目的而早期階段也會進入晚期階段的解釋當中

(AEA 62)33

丹托對此有不同的看法他以拉斯科(Lascaux)洞穴壁畫為例認為如果早

期作品未能保留並由後人加以研究根本不可能有所謂進步發展的歷史存在

而只會有某種自然的演進(AEA 62)也就是說丹托主張藝術不應被冠上任何

線性關聯的成長模式在歷史的藩籬之外藝術其實涵蓋的風格很廣要能用

某種架構或典範框限所有的藝術似乎是不可能丹托認為以風格的關聯性提出

進步的可能性這類的研究將受到地域的限制

這類研究會受到嚴格的限制就像里格爾在描述他那個時代裝飾藝術的

文獻研究所受到的限制那樣其特點就是嚴禁提出「任何類型的歷史關

聯說即便是有也僅限於少數時期或地理上的緊鄰區域」這裡面有

一層意義是「不擁有歷史」對視覺藝術而言甚至是有「藝術已走到終

點」的意味因為以繪畫為主體的藝術曾一度示範了何謂進步發展意

義下的「擁有歷史」(AEA 62)34

32Podro Michael The Critical Historians of Art(New HavenYale University Press1984) 71-97 33

as with painting that later stages in the sequence of ornamental styles go beyond earlier ones in

meeting the same artistic goals and earlier ones enter into the explanation of the later ones(AEA 62) 34 a kind of scholarship constrained by limits of the kind Riegl describes in connection with the

philological study of ornament in his own era marked by an extreme reticence to propose any sort of

historical interrelationships and even then only in the case of limited periods and closely neighboring

regions That would be one meaning of not having a history and in the case of the visual arts even

29

丹托舉里格爾裝飾藝術史藉以質疑物質演化的風格問題提出批判進步史

觀的單線性發展並點出唯物的進步史觀有以下兩點問題存在第一除了以推

翻前朝典範為線性發展特徵的繪畫史之外其餘之視覺藝術無法輕易地垂直整合

成單一的線性關係第二藝術受制於地理上的限制無關連的形式之間無法串

連成單一進步的發展模式由此說明進步發展的模式只適合地域上相鄰且表現

模擬再現的藝術類型成為丹托藝術歷史的終結理由之一

三 繪畫的自我意識階段以其詮釋學的問題

丹托在《藝術終結之後》不只一次對瓦薩利大敘述系統提出質疑對於進步

歷史的終結理由可追溯至黑格爾藝術詮釋學中所採用的關係辯證法35其重要

性則影響後來西歐藝術史的書寫模態此詮釋操作在後歷史時代引起最多爭議的

即是消除近似於典範作品的藝術之物使之排除於歷史之外並將藝術階層化

在丹托的終結論中將黑格爾的歷史觀視為藝術史詮釋發展的重要核心認為黑

格爾以辯證法的方式做單向的提出用黑格爾自己製造的理念世界對以往的藝術

做一以貫之的詮釋在藝術作品上以進步的方式做說明把藝術分成三個時期

象徵古典以及浪漫但在藝術作品的分析上又分成形式與內容兩個層次對黑

格爾而言內容之重要性遠超越形式形式只是附屬和表象的使得往後的詮釋

分成兩個路線一個是以理念拉出三個形式但形式底下的分析又從文獻處理

one meaning of art having come to an end since art understood primarily as painting once

exemplified what it meant to have a history in the progressive developmental sense (AEA 62) 35朱光潛認為黑格爾對美學最重要的貢獻也是在於把辯證發展的觀點應用到美學之中為美學引

入歷史觀當代美國哲學家威特對黑格爾評價更為中肯「幾乎二十世紀每一種重要的哲學運動

都是攻擊那位龐雜而聲名赫赫的十九世紀德國教授的觀點開始的這實際上就是對他加以特別顯

著的讚揚我心裏指的是黑格爾」黑格爾這種相信藝術發展是有規律可尋的觀點亦深深地影

響了後來藝術史學的影響二十世紀前半葉之前的藝術史學觀主要是在黑格爾的辯證觀

(Dialectic)與「絕對精神」(Absolute Spirit)基礎上而來的即藝術發展被視為某一特定時代

精神的反映並朝向「正反合」的邏輯參考朱光潛《西方美學史》(北京人民文學出

版社2002)頁 484-485

30

36這樣的進步史觀是透過雙軸線在進行主要的操作理念的進步史觀也是信仰

的進步史觀也就是以哲學與信仰角度來看待藝術世界

(i)藝術的內容以及(ii)藝術作品的呈現方式做出知性判斷藝術評論不

再需要別的它需要同時確認呈現的意義及模式或我在「藝術作品需

要體現意義」這個論題中所謂的「體現」37

丹托延續黑格爾的藝術終結論思辨最終發現藝術史分期的三段論與黑格爾

的政治論述不謀而合

根據黑格爾所言在最開始的時候只有一人享受自由到了中間階段

則是多些人享受自由再到最後他所屬的時代所有的人都擁有自由

在我們的敘述裡一開始只有模擬風格的創作才稱為藝術到中間階段

則百家爭鳴但卻彼此伐攻試圖消滅競爭者直到最後的後歷史時代

藝術不該有風格或哲學上的限制方才成為沛然莫之能禦的情勢(AEA

47)38

這樣的進步史觀最大的特點就是它是線性的它會刪除一些近似值以自己

的理念來理解整個世界就會忽略掉藝術本身發展上的問題恰此丹托正要反

駁的就是這樣的進步史觀透過某些進步的典範刪除掉藝術原本複雜的問題性

36關於黑格爾是否影響藝術史的發展有學者提出不同的看法認為黑格爾理念重點在於藝術做為

「精神」發現自我的重要路徑藝術之所以衰退乃是因為其作為精神感性顯現的理念之式微

並沒有直接探觸線性歷史與進步史觀的企圖 37參考 Hegel Aesthetics 71Hegel speaks of intellectual judgment of (i) the content of art and (ii) the

work of arts means of presentation Criticism needs nothing further It needs to identify both meaning

and mode of presentation or what I term embodiment on the thesis that artworks are embodied

meanings 38 It is quite striking that this tripartite periodization corresponds almost uncannily to Hegels

stupendous political narrative in which first only one was free then only some were free then finally

in his own era everyone was free In our narrative at first only mimesis was art then several things

were art but each tried to extinguish its competitors and then finally it became apparent that there

were no stylistic or philosophical constraints There is no special way works of art have to be And that

is the present and I should say the final moment in the master narrative It is the end of the story(AEA

47)

31

這種刪除就是進步史觀所造成的問題美國學者霍爾曼(Hilmer)提出黑格爾式的

藝術終結論最根本的問題是

我們如果將藝術史視為擁有終點的歷史那我們必須承認藝術史的線性

關係然而藝術理論非常廣泛甚至能包含幻覺繪畫最擅長呈現的概念

例如文學表現甚至是音樂如今黑格爾的理論滿足了所有的條件

39

丹托與黑格爾之間的差別性對於藝術所追求最高層次的使命有著截然不同

的觀點黑格爾認為藝術應該隨著精神的演進追求所謂的「絕對精神(absolute

spirit)」價值例如宗教社會和政治但這些在現代化的社會藝術會失去它的

功能而丹托則認為「總有一天我們會精通所有的再現技巧並畫出相當可靠

的外在世界圖像然後進入到一個新的思想層次並試圖認清自己扮演的角色

相當於繪畫的自我意識階段」(AEA 68)藝術終結之後的藝術所追求的是自我定

義的價值探索(self-knowledge)也就是藝術是什麼藝術的本質是什麼乍看丹

托援引黑格爾進步性精神演化論過於狹隘於追求精神的最高層次但其實他有更

深層的含意黑格爾將形式與內容作為精神的演化過程中消長的主要兩極端此

舉讓藝術有了階級的差異擁有精神優勢的精緻藝術或更高層次的精神性藝術

(音樂)在黑格爾的世界圖式裡視為藝術進步發展下的高級產物對丹托而言

這樣只會讓藝術階級化的差距擴大丹托的系譜釋放了藝術長久以來對於再現的

束縛回歸藝術本質的探討使藝術產生自我批判的思辨能力藝術為藝術而不

為再現而生筆者認為這才是丹托真正希望達到黑格爾所謂思想的最高自由化

真諦丹托一方面攻擊以黑格爾詮釋學方法論建構的藝術史書寫模態一方面卻

推崇黑格爾對藝術終結後高度自由化的思想面對歷史之後的藝術丹托採取黑

格爾對於藝術自由化的態度終結一切約定俗成的限制與框架

39參考 Brigitte Hilmer ldquoBeing Hegelian after Dantordquo History and Theory Vol 37 No 4 Theme Issue

37 Danto and His Critics Art History Historiography and After the End of Art (1998) 71-86if we

are to think of art as having an end we need a conception of art history which is linear but a theory of

art which is general enough to include representations other than the sort illusionistic painting

exemplifies best literary representations for example and even music Now Hegels theory meets all

these demands

32

四 葛林伯格的本質論對丹托進步史觀終結理由的功能

葛林伯格在藝術終結論的議程上扮演前階段書寫者的角色以藝術本質論的

問題鞏固進步史觀必然終結的結果在探討進步歷史終結的理由時丹托認為

藝術史的哲學化問題是需要被解釋的因為藝術以一種非常特殊的方式擁有了歷

史五百年這是所有參與這場藝術史建構過程的人所堅信不疑的進步發展敘述

整個西歐繪畫史可以說是在瓦薩利的模式下建構而來根據這個故事藝術是對

可見外貌和精湛技法的漸進式征服藉由這個征服的過程這個世界的可見表面

對人類視覺系統造成的作用將可透過繪畫表面mdash其影響人類視覺系統的方式就

和世界可見表面如出一轍mdash加以複製(AEA 48)而在藝術史編撰的時間框限下

哲學的範疇始終留了一塊對藝術的探索位置使藝術不斷回歸詢問藝術的本質

究竟是什麼隨著時代本質不停在變動丹托預言當藝術的本質被發掘的一天

就是藝術終結的那一天事實上五百年下來藝術的本質不斷被發掘又不斷被終

結丹托在〈導論〉敘述藝術史具有一種內在意圖要達至一個關乎自身之哲學概

念的高度但此最後階段也最難突破由於藝術試圖穿透最堅硬的外殼於是在

過程中有了場精彩的迸發(AEA 15)丹托認為真正付諸行動打破此階段的人

就只有葛林伯格

如今這層外殼已經打破至少瞥見自我意識的意思光芒而歷史也

走到了盡頭藝術終於可以卸下重擔交棒給哲學家(AEA 15)40

當藝術的自我意識抬頭也是進步歷史即將終結的那天但為何延續藝術史

的線性發展需由哲學來接替丹托認為對進步歷史批判到了現代主義宣言時代

葛林伯格似乎虛構了另一個藝術線性發展的假說所謂的進步發展史觀多少是受

到限制的現代主義把敘述系統移到一個新的層次也就是重新定義藝術說明

哲學意義上的藝術是什麼並通過藝術本身完成黑格爾式的革命前進的方向不

再是提升模擬再現的能力而是提升對藝術本質的哲學再現的能力(AEA 66) 41

40 But now that the integument was broken now that at least the glimpse of self-consciousness had

been attained that history was finished It had delivered itself of a burden it could now hand over to the

philosophers to carry(AEA 15) 41

it should be clear that the idea of a progressive developmental history is somewhat limited if these

theories should be true But there is another way of reading them What they sought to do on this

reading was to move the narrative to a new level where the problem was to redefine art and to say

what philosophically art is thus fulfilling through art itself the Hegelian injunction It was on this

reading as if the narrative now moved forward not in terms of increasingly adequate representations

but rather in terms of increasingly adequate philosophical representations of the nature of art(AEA 66)

33

現代藝術將哲學滲入藝術的本質重新定義藝術再現思維理念成為藝術新的任

務完成黑格爾式的革命藝術前進的方向不再倚靠模擬再現而是將觀念或無

形的情緒具體化丹托看來這就是葛林伯格所強調藝術終結的一個斷裂點以

下是葛林伯格所定義的前衛派藝術特色

前衛派為了尋找絕對的形式於是創造出「抽象」或非具象的藝術他

們表現一些早已存在不用創造並具有獨特意義的東西藝術作品的

內容將完全消融於形式當中再無法將它簡化為除其之外的任何整體或

部分(AEA 71)42

丹托面對葛林伯格所提出全新的藝術史觀似乎有所質疑與隱憂他強調前衛

藝術的目標彷彿是想藉由創作給出一個附屬的實存並摧毀實存與藝術之間的區

分如何在防止藝術作品全然陷入實存的範疇裡去實存是不具任何意義的但

是藝術是有意義的實存代表的是藝術所要趨近的極限但如果藝術真的觸碰到

這一點它就不再是藝術了(AEA 71)藝術作品與實物間的差別再也不能單憑

視覺上的檢視來區分觀看的方式由肉眼的視覺享受轉換成觀點的探尋思考層

次的變化把藝術提高到知識層面的範疇現代藝術改變人類對以往藝術作品解讀

的方式使媒材世界擁有被探詢的空間然而單就改變藝術表現的形式和觀看

的方式能夠釋放長久以來進步史觀所乘載的一切枷鎖成為解釋後歷史時代嶄

新的系譜嗎當繪畫歷史面臨主客體之間的轉換使繪畫的主題不再是表現現實

這樣毀滅性的行動象徵歐洲進步藝術史的終結也就無法承接進步說產生了

藝術歷史的斷裂現象

有一段歷史介於瓦薩利結構已不再適用的時期與貝爾丁在他關於藝術

終結的文章中所訴之藝術場景敘述失調的現今時期之間這段中介時期

42 It has been in search of the absolute that the avant-garde has arrived at abstract or non-objective

art something given increate independent of meanings similars or originals Content is to be

dissolved so completely into form that the work of art or literature cannot be reduced in whole or part

to anything not itself(AEA 71)

34

就是我所認為的現代主義時期這段時期的藝術家不再受到某種必然規

律的引導(AEA 63)43

假若現代繪畫已經跳脫瓦薩利的繪畫史敘述模式那麼「進步發展」論似乎

就無需延續下去這自然是時代思潮對藝術進步歷史的一種反問因為現代主義

究竟是進步還是回溯的(regressive)仍有待斟酌與釐清從再現技巧的能力來說

現代藝術只滿足了最低限度的物質意義而從演化論的角度看來無法承接再現

能力的藝術是否為一種回溯現象這則故事隨著架上畫的毀滅以及繪畫世界與

牆壁再也無法清楚區隔而宣告結束所以說葛林伯格對藝術終結也有他個人的

看法事實上任何用發展式的敘述結構來看待藝術史的人都必定會有一套這

樣的看法(AEA 73)從丹托的角度理解葛林伯格的現代主義意味著「前現代主

義」藝術轉向現代主義藝術就等於從繪畫模擬特徵轉向非模擬特徵由於葛林

伯格強調「現代主義」的重點不在於繪畫一定必須是抽象或是非具象的

(nonobjective)而是在前現代主義中佔有舉足輕重地位的模擬再現特徵在現代

主義裡只扮演次要的角色(AEA 8)44

丹托將葛林伯格歷史觀納入藝術終結論述其實已經預設現代主義宣示時代

結束的歷史必然性規則也是葛林伯格對丹托藝術終結論的功能所在因為一旦

現代主義想要追求完全的媒材世界再現那繪畫的平面性與實存的界線也就因此

而消失以上看到丹托對於歷史之後的論述有充分的理解和舉證進步發展的敘

述受到了限制藝術為了找到新的層次採取現代性辯證法的手段來推翻舊有的

敘述系統現代藝術為了宣示主體性借用哲學的方法來提升藝術的本質使藝

術不再作為再現世界的複製品而轉為擁護哲學思維丹托認為當葛林伯格發

現了藝術的本質將敘述系統移到一個新的層次使藝術終結於探索本質當人

們停止發問或問題已經得到了答案那麼也就沒有必要繼續追尋「何謂藝術」

的真理

43Between the time Vasarian structure seemed no longer to apply to the art that was being made and the

present moment of narrative disorder in the art scene to which Belting refers in his text on the end of

art there is the intermediate period I think of as modernism during which artists stopped being guided

by the imperative(AEA 63) 44丹托在此段敘述中對葛林伯格現代主義的理解皆來自 Clement Greenberg ldquoModernist Paintingrdquo

in Clement Greenberg The Collected Essays and Criticism ed John OrsquoBrian vol 4 Modernism with

a Vengeance 1957-1969 85-93

35

五 佛萊的批評對丹托進步史觀終結理由的功能

佛萊作為藝術評論者在丹托的藝術終結論上以佛萊對前衛作品所提出的

看法奠定藝術進步歷史終結的必然性西歐藝術史終結的關鍵原因不只有結構

上的單線性發展面對藝術家本身創作的動機對於內在心理層面的轉換也有顯

著的關聯「通過對自然的模仿就可以創造完美」是繪畫的進步史觀所給出的

重要基礎當人們不再認為自然產生的普遍形式總是最美的東西時就像達爾文

的演化論啟發人類淘汰演化的史觀一樣藝術從模仿之中跳脫出來並導向藝術

的形式將由藝術家自主從自然中提煉形式幻化成藝術家獨有的特殊符號為

了進一步釐清藝術史終結與藝術家之間的關係丹托以佛萊的理論作為中介佛

萊認為後印象派畫家被組織起來其原因為反對「對事物表面的被動接受」相

反的他們尋求表達其所畫的東西激發出的「情感」即是圍繞著對象的精神概

念所勾勒出的線條丹托在〈第四章〉中引述佛萊發表的論述「藝術家已不

再專司模擬外在的現實而是要將外在世界於他們的心中所引起的情感藉由客

觀的表達方式抒發開來」(AEA 65)也就是說藝術回歸人自身的情感將現象

世界透過藝術家的眼和手表達心中的意象顛覆舊有的敘事結構回歸符號式的

理念世界丹托認為打破幻覺式的模擬再現藝術長久以來深根於西歐繪畫史的

地位必定與藝術家內在自覺意識有關

佛萊提到「群眾一向最欣賞藝術家充分運用來製造幻覺的繪畫技巧對於

以情感表達為先而繪畫為次的這種藝術則表示深惡痛絕紛紛毫不留情指控其

笨拙無能」(AEA 53)佛萊為此辯護他認為「只要藝術家願意他是有能力

作畫的所以問題不是他畫不出更好的作品其次畫家都是真心誠意在作畫」

(AEA 53)也就是說佛萊認為進步史觀所遭受到最大的挑戰即是當技巧上的進

步已經飽和時藝術家已經無法被自己所描繪的再現之物所滿足時如何延續進

步發展的進程又或者再創造另一個新的歷史如何表現「真實」是後印象派

發起的新命題試圖藉繪畫及造型的形式來表達某種精神上的經驗而佛萊認為

的真實即是「不求形式的模仿但求創造形式不願模仿生命但願找到生命

的等值物helliphellip事實上他們所要的不是幻覺而是真實」45

45Fry Roger ldquoThe French Post-Impressionistsrdquo Vision and Design (London Chatto amp Windus 1937)

156-159

36

佛萊努力想找出一個新的藝術模式卻又不想延長瓦薩利歷史的這份用

心實在令人敬佩至極但他還有另一個功勞那就是他看出這個新

模式必須提升到通則的層次使他可以藉此對這兩個時期的藝術進行

批判式的審視與回應甚至還能使他據以主張新藝術相較於因符合

瓦薩利認定的條件而受到推崇的那種藝術更能體現某些藝術原則

(AEA 53)46

從上述的引文中可以看出丹托將佛萊的論述視為一種新的藝術模式而這

種新的模式必須要提升到某種通則的平台才能分辨瓦薩利模式的藝術與後印象

派的不同而這種通則的平台恰恰是現代主義宣言時期的雛形一種宣言式地

一以貫之所有的藝術都要符合這套新的規準在藝術故事的結局裡佛萊預設的

劇本是以續集的方式解答丹托認為這是一個好的行動但他也提出對佛萊新敘

述的隱憂因為藝術的歷史就是一點一滴過濾掉任何非本質事物的過程直到藝

術的本質顯露給那些打算接受他的人然而佛萊非但不猶豫而且還極欲將他

最崇拜的古典主義界定為藝術自身的本質如此一來便出現一個嚴重的問題那

些非「法國」的藝術該怎麼辦(AEA 53)不難發現丹托對於藝術故事的結局有

他另一套原則與假設對丹托而言看似框架式的敘述都不足以滿足後歷史時代

的敘述模態唯一能夠確認的是丹托認為佛萊有著對時代發生變異時現象觀

察的洞見能力試著提出不同的解決方式是值得肯定的丹托認為佛萊的藝術批

評將與瓦薩利的模式大相逕庭前者將是形式上的精神上與美學上的但他和

瓦薩利模式也有相同之處那就是單一的批評取向可以貫徹藝術古今佛萊的模

式將較瓦薩利模式優越因為前者的美學觀容得下法國後印象派的藝術而瓦薩

利的幻覺模式則不能由此可見丹托不斷的讚賞佛萊對瓦薩利系統所做的批評

行動丹托曾說「無論如何對於一心將現代視為不當或離經叛道之列的力量

佛萊的藝術批評模式無疑是相當有力的反擊而且也成了率先試圖將現代主義和

傳統藝術以新的敘述加以結合的理論之一」(AEA 53)

46

It is impossible too greatly to admire Fry for endeavoring to find a new model for art which clearly

was not endeavoring to prolong the Vasarian history but it is no less to his credit that he saw it

necessary to rise to a level of generality which would enable him to survey and to respond critically to

art of both periods and even to suggest that there were principles that the new art embodied more

perfectly than the kind of art that had irrelevantly it turns out been admired for the kinds of reasons

Vasari gave(AEA 53)

37

總而言之後印象派開啟了藝術家對模擬再現的反思這種反思行動正是促

成繪畫五百年模擬自然趨向終結的導火線之一後印象派的繪畫被認為既表達了

藝術家個人情感又傳達出普遍的精神概念這種新藝術並不試圖以對象的外觀

形式「再現眼睛所見」卻斷言捕捉其真正的意義新藝術是現代的後印象主

義的以及前衛藝術家不斷對觀念抽絲剝繭而理出的產物同時卻又是回返到原

始的甚至是野蠻的一種行動丹托之所以援引佛萊關於後印象派的理論無疑

是證明藝術終結的行動早在後印象時期就已經開始而佛萊的理論恰好能代表此

一現象的樣態然而丹托不全然認為佛萊的新藝術已經完全擺脫再現自然的藝術

丹托理想中的新藝術必須先捨棄才能完成需先捨去模擬特徵或是把藝術扭曲

到幾乎不成藝術的地步才能真正達到藝術的境界

六 製造滌清屬性的歷史之問題

丹托認為現代主義的歷史是淨化或滌清屬性的歷史要為藝術擺脫掉所有

非本質的成分不論葛林伯格個人的政治理念為何這樣的純粹與淨化主張勢必

產生政治上的回響(AEA 70)丹托也將葛林伯格操作現代主義的手段比喻為政治

上的極權主義主要是因為現代主義主張的進步藝術史觀背後認知模態相似於政

治上對種族淨化與精英系統的複製丹托透過葛林伯格對現代主義的敘述指出

現代主義唯我獨尊的高姿態來自種族優越的極權主義然而此主張違反丹托

藝術終結之後多元的樣態並針對此提出相關問題首先丹托援引葛林伯格對

現代主義的敘述

葛林伯格認為若某一主義的規範定得愈詳盡他就愈不可能容許多方

自由繪畫的本質性基準或成規同時也是其限制的條件畫作必須符

合這些條件才有資格被視為畫作helliphellip極端折衷主義是不健康的我

們應予以反擊就算冒著獨斷偏狹的危機也在所不惜(AEA 70) 47

47 The norms of a discipline become defined the less freedom they are apt to permit in many directions

The essential norms or conventions of painting are at the same time the limiting conditions with which

a picture must comply in order to be experienced as a picturehelliphellip The extreme eclecticism now

prevailing is unhealthy and it should be counteracted even at the risk of dogmatism and

intolerance(AEA 70)以上是丹托引用葛林伯格評論紐約現代美術館的展覽時的敘述此段對於葛

林伯格現代主義的引用皆來自 Clement Greenberg ldquoA New Installation at the Metropolitan Museum

38

在葛林伯格的這段文字中體現現代主義中強調的種族「純粹」的獨裁意味

丹托承認葛林伯格本身就是個獨斷偏狹的人而獨斷與偏狹正是宣言時期

的「症狀」(AEA 70)48

二十世紀廣泛的藝術領域中藝術的定義成為條列式的概念語詞符合葛林

伯格定義「藝術之質」的條件唯有一種語言可以成為藝術那就是抽象藝術

但「一切最重要的就是美學之質」這點在今日仍為未定之論這樣的矛盾反

應在後歷史時代語彙之間的衝突上現代藝術持續對變異的他者予以否定的語言

另一方面丹托強調的歷史之後的藝術卻激烈的產生以之抗衡的力量丹托認為

一個會在應用上產生衝突的理論本身也必定是矛盾的就好像一套定理或公式

如果會產生牴觸的結果便表示它一定是不一致的對葛林伯格而言批評的判

斷是在規則的中止中運作藝術之質絕非可以靠邏輯或論述來確定或證明這個

領域中唯一的規則是經驗從經驗中得出的經驗自康德以降所有嚴謹的藝術

哲學家莫不以此為結論(AEA 85-86)丹托認為葛林伯格從閱讀康德的作品中得

到了兩個啟示其一就是關於美的判斷與規則的運用之間的關係而這之間的

運作需仰賴「經驗」其二為美與實踐是涇渭分明的兩回事因為美的判斷必

須潛藏普遍性(tacit universality)(AEA 85-86)49葛林伯格依據此兩個啟示領悟到

藝術是整體(art is all of piece)的論點便將論點挪用並推論出好的作品須具備共

同特徵的條件似乎有過度解讀或誤解的嫌疑葛林伯格將此經驗論的判斷標準

套用在現代主義藝術的敘述上其宣言中充滿拒絕承認非美學或反美學的藝術作

品具有藝術地位

為此丹托在「第五章」加以提出問題的關鍵若以「區別好藝術與劣藝術

的標準」的角度來看待現代藝術在審美判斷上的所有行動不難發現其問題所在

of Art and a Review of the Exhibition Art in Progressrdquo The Collected Essays and Criticism

1(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88) 212-213 48關於葛林柏格有關「獨斷與褊狹」可以參考 1944 年 Clement Greenberg ldquoA New Installation at the

Metropolitan Museum of Art and a Review of the Exhibition Art in Progressrdquo The Collected Essays

and Criticism 1(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88) 213 49關於康德對美的普遍性問題請參考 Kant Critique of Judgment 76

39

除了「知道自身正在經驗的這樣東西是藝術」之外並沒有其他方法可

以區分自然之美與葛林伯格所謂的「藝術之質」(quality in art)美的藝

術就是好的如果藝術缺乏美或「質」它就是劣的(AEA 83)50

但事實上如果美對藝術品及其他事物都是恆常不變的美就不會是藝術

概念的一部份以多元論的角度來說藝術的概念不會是單一恆常的丹托引

述尼采在《道德系譜學》( The Genealogy of Morals ) 一書中所謂的「好」就是

主人自詡的身分標誌憑藉的是界定這個身分的特質mdash奴隸當然會把這些特質

稱為「惡」但至少這些特質不會是「劣」不像奴隸那樣是「矮小其貌

不揚發育不良」的人類(AEA 83)也就是說葛林伯格過度以二元的方式區

分藝術的品味事實上是會過濾掉藝術為「惡」的一面「好」的價值這樣的

過濾在藝術史上不斷上演因為敘述與敘述之間本身就有不可共存的排斥

作用在這數百年間所發生的藝術革命本質上都是對先前藝術情境的反動

康德時代的洛可可到新古典主義是如此叔本華時代的浪漫主義到前拉斐爾派

也一樣(AEA 85)藝術在大敘述之間交互競爭與淘汰下完成了藝術的歷史過

了五百年的今天丹托以科學的邏輯驗證方式分析並審視過去藝術史書寫的

模態得出最基本的問題是其一將繪畫幾乎等同於藝術其二葛林伯格

的唯物主義美學在其論述裡藝術捐棄了使繪畫內容顯得真實的技法也就

是遠離了幻覺轉向藝術的媒材特質而此特質則因媒材而異(AEA 107)

相較於瓦薩利式繪畫抽象表現主義繪畫顯得愈來愈與真實生活脫節

愈局限在藝術世界的框限裡這點確實滿足葛林伯格提倡的繪畫歷史

的獨立但卻因缺乏外在刺激而山窮水盡(AEA 104)51

50

In any case there is nothing other than the knowledge that itis art one is experiencing which

distinguishes what Greenberg called quality in art from the beautiful in nature beautiful art is gut If

art lacks beauty or quality it is schlecht(AEA 83) 51 by contrast with the Vasarian painting was more and more cut off from life and lived more and

more a segregated existence in the world of art It really did fulfill the Greenbergian requirement that

painting have its own autonomous history and it collapsed from lack of external input(AEA 104)

40

丹托強調美學的「善」(aesthetic goodness)對藝術終結後的藝術是沒有幫助

的現代藝術的落幕與其劃清藝術與實物的界線和社會功能脫節相關葛林

伯格雖從康德對於藝術之質的評論中得到啟示但卻也誤解把藝術作品簡化成

形式之美的美感對象美與實踐在康德的敘述中雖然是涇渭分明但這也使得

葛林伯格在處理現代主義敘述時所忽略了藝術來自於社會的事實過度以「經

驗老到的眼」區分藝術的優劣不受任何時空環境知識或傳統影響將使得

藝術在精英系統裡打轉沒有受過美術教育的普羅大眾對於藝術的優劣是無

法憑直覺由肉眼評斷丹托相信藝術絕對不是一個封閉的系統更不是淪為

少數菁英能夠把持的對象古典美學理論再也無法適用於「藝術終結後的藝術」

主要是因為後者似乎對美學之質不屑一顧就古典美學而言這正是拒絕稱它

為藝術的原因所在後歷史時代的藝術將突破藝術史長久以來系統性的汰換機

制轉而由藝術與實物之間判斷的詰問所給出的哲學辯論的場域所取代然而

丹托所謂的藝術終結並非藝術家不再創作藝術或是藝術的價值受到貶損而

是定義藝術的對象從美術館或是學院裡的菁英轉而變成一般的普羅大眾來

衡量在這之間所產生的辯論分析詰問才是藝術成為藝術的價值所在

七 結語

丹托對於終結論的考證具有繁多的特性使得終結論的議題能夠貫穿古今中

外散落在理論家與藝術家之間的矛盾探詢丹托將世界看成待解釋的結構體

透過詰問對質與比對逐漸證實其假設的真實性過程就像科學家一般仰賴經

驗論和實證的科學方法這也是分析哲學方法論的實踐特徵以上五個章節

兩個反題兩個前階段的書寫成果和最後丹托美學所提出的另一種方法論的出口

構成本文主要的結構研究發現丹托面對問題的處理時常將理論者當作問題討

論的中介強調藝術終結的命題散落在異質的領域首先本文將里格爾與黑格

爾的歷史觀作為論證的材料從這兩位理論家的文獻中得出(1)地域性的限制

和(2)詮釋學刪除近似值兩個進步史觀關鍵的終結論的反題第一個反題即

在論證藝術終結論的討論範疇只限定在特定的區域內或更精確的說西歐藝

術丹托以里格爾的裝飾藝術史作為此蘊含關係的有效論證強調藝術史建構的

過程其內在必然性將自發地產生對應與其鄰近地域的藝術形式而無法囊括其他

地域的藝術形成區域性的歷史藩籬第二個反題則扣緊藝術史單一的書寫模

態與其背後思想者的意識形態有關丹托以黑格爾為例強調單一歷史的建構者

時常會在不經意的情況下刪除近似又不足以被提及的近似值

41

然而佛萊及葛林伯格的功能不同於里格爾與黑格爾他們代表藝術終結論

的兩個前階段的書寫者分別涉及進步史觀終結前階段的成果鞏固進步史觀必

然終結的結局佛萊以藝術家的創作角度談進步史觀終結的理由與侷限強調藝

術家在整個終結論的迸發佔有一席之地由於藝術家自我意識的抬頭將被動

的模擬再現轉化為主動對於對象情感的展現而後期印象派正是對再現寫實的繪

畫藝術一次強烈的反動葛林伯格從本質論的角度出發卻過度將藝術純粹化

而必將走向終結一路丹托強調藝術的本質被定論的那天就是藝術終結的那天

葛林伯格的本質論即在分辨藝術與實存之間的關係時宣告終結因為藝術的本質

是不應該有所定論也宣告了藝術進步史觀的終結葛林伯格以及佛萊對前衛藝

術的研究成果提供藝術史新的方向的解決之道與看法成為奠基丹托終結論的

正向影響與功能

終結論的議題是時代的也是歷史的丹托以科學的角度面對歷史問題使

過去片段式的終結論能放置同一平台上討論與比較終結的議題也成為一股反動

的力量或對抗過去歷史的藩籬與統一的特性在科學的領域沒有一種理論是

恆常不變的面對新的發現定論就會改變而知識論上的理論也只是時代的共

識丹托將藝術與科學類比使用相同的方法論處理繁多且複雜的藝術問題不

免讓學者懷疑其本質上截然不同的領域能否使用相同的研究方法雖然爭議還

是持續在發酵不爭的事實是丹托開啟另一種研究歷史的方法論

42

第三章 丹托藝術史哲學分析工具與相關議題

一 前言

本文旨在研究丹托如何使用分析哲學的語言的邏輯工具使藝術終結論趨向

結論為真的假說並提供新的藝術史方法學丹托擅長利用分析哲學的邏輯工具

使之延伸到藝術領域中論證的過程夾雜豐沛的外部例證及知識卻因此也將理

論支持的責任拋給了外部討論以外部支持外部層層包裹給出獨特的立論是循

環論證52操作技巧的核心丹托藝術終結理論的支柱來自於丹托自己對藝術世

界的理解從外部給出的客觀看似中性的論述卻在最後構成了主觀的立論

換言之藝術終結的理論本身就建立在以丹托思想為主體的主觀立場非能套用

至所有的藝術情況上然而可以發現循環論證並非只是邏輯學上的謬誤理論

也是丹托以及當代許多思想家產出知識理論的辯證工具之一例如法國解構主義

的德勒茲就擅長使用的選言命題(disjunctive proposition)進行對舊有知識體系的

逃逸相似於德勒茲丹托對於知識產出的過程是中性而沒有褒貶的區分因

為產出的知識樣態絕對是叛離且繁雜的相對於現有知識體無疑是一種超越的存

面對潛藏在丹托思想中的隱性循環論證系統本文透過丹托的著作《藝術終

結之後》中四個關鍵議題包含(1)藝術終結ne繪畫終結(2)非 Q 則 P(3)風

格矩陣以及(4)本質論等議題析出並指涉丹托思想辯證活動的相似性與循環

性丹托的文字樣態明晰而簡潔以單純且直白的表達方式解釋藝術世界的辯證

關係此文字書寫的習慣源自於分析哲學的訓練丹托思想的養成中科學的推

論佔有重要的影響性透過簡單的符號使丹托的美學與科學產生鍵結也是分

析美學重要的文體表達模態而在本文最後則引出美國當代哲學家卡若(Noeumll

Carroll1947-)在《丹托與他的評論者》(Danto and His Critics 1993)中的文章〈本

質表現與歷史〉(Essence Expression and History)作為探討丹托循環論證的外部

佐證同時透過具體檢視與討論丹托理論的內部進而一窺終結論的結構問題

是否循環論證為驅使藝術終結成立的內部趨力還是透過循環論證使藝術終結

的理論自成一封閉或更開放的系統本文將逐一揭開其中操作的細節

52 循環論證(circular argument)是論點的真確性最終由自身支持的推理方式

43

二 工具一藝術終結與繪畫終結不等式

丹托在《在藝術終結之後》〈第八章〉及〈第九章〉藉由探討單色畫以及克

蘭普(Douglas Crimp1944-)繪畫終結論間接帶出「繪畫死亡」的議題利用

不等式的敘述「藝術終結」論點迥異於「繪畫終結」的說法將終結論的論題拉

至平等關係的差異之中前項的「繪畫終結」說法來自於 1993 年現代美術館

有關於「抽象繪畫結束與開始」的研討會認為作品風格有如瑞曼(Robert

Ryman)者畫中只有白色方塊可做為繪畫嚴重內耗的佐證(AEA 153)關於單

色藝術的意義與內涵丹托嘗試解釋認為所謂的「單色畫」不只是顏色單一

而是色調一致的平面特別在〈第九章〉中反覆提及單色畫在繪畫史上的重要變

革有哪些尤其是在絕對主義出現之後絕對主義的最高宗旨之一是保留圖像

傳統避免抽象以此方式描繪馬列維奇所謂的「非具象寫實」(non-objective

reality)也因為絕對主義的啟程讓單色畫成為可能丹托以瑞曼的作品當作一

種「白紙的狀態(tabula rasa)」像是一面空白頁象徵未來抽象繪畫可能的發展

代表開闊未來的一面旗幟但丹托也說如果說瑞曼代表的是開始似乎又違背

提出「藝術終結」理論的目的

另一方面在「繪畫終結」的議題上丹托在〈第八章〉以克蘭普繪畫終結

論為例依據丹托的評價克蘭普曾是頗具影像力的《十月》雜誌的主任編輯

該雜誌是美國文化圈典型的出版品常結合關於當代文化的激進評論以及經常是

菁英品味的藝術觀而克蘭普在一篇評論法國畫家布罕(Daniel Buren1938-)的

文章中引用了德拉霍許(Paul Delaroche1797-1856)看了達蓋爾驚人的發明之後

著名的一句話「自今日起繪畫已死(as of today painting is dead)」克蘭普認為在

現代主義的年代裡不時有人提出繪畫死亡的警告「就像病入膏肓的繪畫熬成

長命百歲但始終無人願意動手行刑而末期病徵隨處可見像是讓攝影圖像污

染自己的畫極簡雕塑不再配合繪畫數百年來遵守的觀念論藝術家一個接著一

個轉向其他的媒材發展而拋棄繪畫等等」53克蘭普看見畫家容許自己的作品讓

「攝影污染」而斷定為「繪畫死亡」的徵兆在丹托看來這反倒代表藝術史的

發展管道不再定純繪畫於一尊(AEA 138)丹托進一步分析認為德拉霍許和克

蘭普雖然都斷言攝影是繪畫的殺手但兩者所處的時空背景不一樣而有不同角

53 Douglas Crimp and Louise Lawler On the Museums Ruins Cambridge Mass MIT Press 1993

90-91 105

44

度的詮釋關於丹托所認知的德拉霍許與達蓋爾的敘述筆者引用丹托另一篇收

錄在《藝術是(What Art Is)》的文章〈競賽的終結繪畫與攝影之間的對照

(The End of the ContestThe Paragone between painting and photography)〉中的敘

述來解釋丹托認為的繪畫與攝影之間的連結

模擬自然的寫實技巧面對攝影之術的發明而變得無用武之地丹托引出現

代繪畫著名的歷史事件德拉霍許之繪畫已死藉此突顯攝影對現當代藝術的衝

擊丹托認為沒有人可以正確地知道德拉霍許講的繪畫已死背後代表的意涵

但據丹托的觀察他以德拉霍許的歷史畫藝術家背景來說當繪畫的再現技術還

是凌駕於想像之上被攝影之術更能表現真實的能力震懾確實會產生再現繪畫

已死之說依據丹托的回顧德拉霍許甚至認為達蓋爾的發明完全符合藝術創作

所有的需求攝影之術的發明滿足任何繪畫再現技巧的基本原則它成為一位成

功的繪畫者所需要仔細觀察與研究的對象(WAI 104) 丹托這般形容「就好像

是大自然自己描繪了自己藝術家完全無法插手這是需要非常精練的技術才能

使一幅繪畫看起來像攝影」(WAI 103)

也因此基於德拉霍許自然寫實藝術家的身分讓丹托認為克蘭普與德拉霍

許的「繪畫已死」有著截然不同的出發點克蘭普的論點代表的是一種「政治立

場」其關心的是繪畫和階級之間的關係美術館的機制意含還有班雅明(Walter

Benjamin1892-1940)那極具影像力藝術品二分說一種是具有靈光的另一種

則是由「機械複製」而來(AEA 138)克蘭普在〈繪畫終結〉(The end of Painting)

一文中的討論可以用來說明克蘭普的「繪畫觀點」他認為重點不在於繪畫與攝

影之爭而是整個現代主義(不論哪一種領域)正在對抗一種評論丹托將此評

論稱作「後現代主義」由於攝影具有機械畫複製的能力其「原作」與「複製

品」之間並無優劣之別一般認為攝影的出現形同對美術館發動攻擊打倒這種

代表某種政治立場的堡壘在此先以下列摘錄補充說明丹托界定「藝術終結」

與「繪畫終結」的關係

藝術終結之後繪畫確實不斷展現蓬勃發展生機我不主張只根據單色

畫的風格就宣判繪畫已死除非我也跟克蘭普一樣認同現代主義敘述

以為藝術在物質的基礎上逐漸發展尋求定位而白色單色方塊的價值在

於其色彩的簡化超越自身形式的形式超越自身完美正方形狀這麼

45

一來白色的方塊就代表線條的終結繪畫已經無路可走再無發展空間

(AEA 154)54

究竟藝術終結ne繪畫終結的不等式當中隱含多少外延的意義存在無從就終

結論有限的內部文本得知可以肯定的是丹托不將繪畫已死當作藝術終結的唯

一證據但藝術終結必定蘊含了繪畫終結的關係而這也是造成誤讀的主因由

於字面上的意思誤解丹托對藝術終結的意義的文章無所不在而在學術界也曾

一度將藝術終結曲解為藝術的死亡丹托對藝術終結的論題從來就不以繪畫終

結當作最有效的舉證因為在丹托所處的時代甚至到二十一世紀的當代全球

各地的藝術世界中繪畫的創作還是持續不斷在發生丹托在此舉單色畫的革命作

為例子單色畫希望將風格簡化到最低限的特質以單一純粹的物質意義探詢哲

學的問題超越自身形式的形式超越自身完美正方形狀藉此宣告色彩方塊超

越線條以致筆觸的終結然而丹托認為單就區區的色彩覆蓋的革命無法準

確確立藝術終結的通則而有以偏概全之嫌以馬列維奇的《黑色方塊》為例

他確實代表一種結束不過不是繪畫的結束而是絕對主義(suprematism)的發軔

新世界的誕生(AEA 155)

由此可以發現丹托秉持謹慎的態度處理其所認為趨向終結的歷史事件始

終對於藝術世界提出詰問與反例除馬列維奇的例子之外丹托亦假設若將瑞

曼的作品套用至單一終結因素決定論使其當作推倒繪畫世界的唯一利器藝術

世界的高牆似乎並不會因此而瓦解

我們能有一套抽象藝術的敘述適值萌芽階段假以時日其內容將和幻

覺派的藝術敘述同樣豐富在喬托時代絕對沒有人想得到繪畫所經歷

的發展會是如此模擬再現之技法在拉斐爾和達文西的手上達到高點

更別提十九世紀末法國學院派繪畫發展出成就斐然的幻覺藝術現在瑞

54 Indeed painting after the end of art has been extremely vital but I in any case would not care to

pronounce its demise on the basis of monochrome canvases not unless I subscribed as Crimp clearly

did to the modernist narrative according to which art progressively strives to achieve identity with its

own material basis and the white monochrome square could then be appreciated in terms of its

substraction of color of form other than its own form and of shapes other than the one simple shape of

the perfect square Then the white square would seem to mark the end of the line leaving painting

nowhere else to go and nothing much to do(AEA 154)

46

曼(Robert Ryman)的地位似乎也暗示著在抽象繪畫的歷史裡我們所處

的情況相當於喬托時代我們能否想像抽象繪畫也將因進步發展的內在

趨力在三個世紀後出現一位集大成的抽象畫家此畫家之於瑞曼

就相當於拉斐爾之於喬托咸具承先啟後之功(AEA 155)55

看似一個據理例證的假說丹托卻在文中自我推翻了前述的假設成為一個

虛無假設(null hypothesis)丹托認為不管多欣賞瑞曼的作品也很難將瑞曼視為

一個起始至少不可能是瓦薩利敘述裡喬托的代表因此將瑞曼比喻為喬托是不

全然適合除非接受現代主義敘述的觀點否則不能將瑞曼視為繪畫尾聲丹托

更進一步解釋欲找出瑞曼作品的意義必須仔細研究其個人的思想和動機只

從畫面的白顏色和方塊形狀做判定立論過於單薄也就是說單色畫所提供解讀

為繪畫終結的線索有限丹托比喻此項假設的舉動相似於近年來的文學理論偏

重於文本將文本視為畫作彷彿只會看畫跟只會閱讀一樣都是不足的(AEA

157)在此丹托似乎想要追求除了單純分析哲學之外的社會科學質性研究但未

對此一說法進一步說明筆者認為若丹托採用單純分析語句之外的研究將超出

終結論所要討論的範圍進入藝術史詮釋學的範疇

最後丹托再一次強調他的藝術終結論調「當藝術的哲學本質達到一定的

意識程度敘述便告結束藝術終結後的藝術當然包含繪畫只是這裡的繪畫並

不會帶動敘述向前敘述早已完結唯有在藝術史的內涵中肯定其他藝術型態的

存在才能證明繪畫存在的意義藝術已走到敘述的終點自此以後產生的作品

均屬於後歷史時代」(AEA 140)也就說明了藝術終結不等於繪畫終結的意義

而繪畫是否終結在丹托的立場中似乎不是後歷史時代要去關心的重點因為繪

畫已經失去了帶動藝術往前的動力對藝術家而言根據某一敘述的立論從事創

作的重要性已經消失因為這種敘述最多也只允許藝術家在它限定的發展範圍內

55 can we imagine a narrative for abstract art which is relatively new which will be as rich as the

narrative of illusionist art turned out to be Of course no one at the time of Giotto could have imagined

a progress of the kind through which painting went culminating in Raphael and Leonardo let alone the

astonishing illusionist achievements of French academic painting of the late nineteenth century and the

implication of Rymans position is that we are in the history of abstract painting roughly in a situation

parallel to that of Giotto s contemporaries Can we really imagine that abstract painting can yield to

the internal drives of a progressive developmental history Is it thinkable that there will say in three

centuries be an abstract artist whose work stands to Rymans as Raphael stands to Giotto(AEA 155)

47

增添些許變化(AEA 148)而繪畫的價值必須由藝術史來界定因為「繪畫」與

「敘述」有著唇亡齒寒的關係

三 工具二非 Q 則 P

丹托曾在〈第二章〉面對宣言時期所使用的敘述語言來分析語言學上 P 與~P

的結構丹托認為每個藝術流派都是由一種藝術的哲學真理觀點所驅動「藝術

在本質上若是 X任何非 X 的事物都不是(或本質上不是)藝術」(AEA 28)這句

語法可以精簡成 X 為相對應的風格而在宣言時期若風格非相應則為~X所

以每個流派都把它們的藝術視為一種敘述對那些為人所遺忘或輕忽的事實

提出釐清恢復或彰顯每個流派都有歷史哲學加以支持這套哲學是以存在於

真實藝術中的某種終結狀態來定義歷史(AEA 28)丹托試圖給出的是成為藝術作

品的必要條件當然在宣言時期成為藝術作品的必要條件隨著宣言的更迭而轉

換因此藝術的發生往往需要一定的前提條件對此是藝術界鮮少為人所談論的

丹托利用己身哲學的背景演化出藝術更迭形構中的哲學語彙將藝術作為藝術

的基本條件簡化為單純的哲學符號表達藝術在進步史觀的推演下另一種看待藝

術的方式使得藝術產生強烈的自我覺醒藉由哲學家的協助進入自我意識的階

丹托察覺晚近的藝術史學者在撰寫風格問題時每每遇到證明畫風互有影響

的證據不足時就會運用「屬性分類」在此筆者歸納丹托所謂「屬性分類」

則為藝術史研究方法中的「風格造型法」(Formalistic)以純粹「視覺」作為與

前輩畫家的對應關係往往將可視的外部形貌視為藝術的本質誤認為藝術史只

是一部風格的變遷史產生出時代順序上的風格線性關係的詮釋丹托所指的並

不是前人對後人的實際「影響」舉凡風格相似不需要是同時代的藝術家都

有可能因為從摹本學習而受到影響丹托對於風格的想法來自於斯多克斯

(Adrian Stokes)的論文〈藝術與科學〉(Art and Science)56堪稱風格描述最典型的

例子斯多克斯堅稱這類風格只存在於「視覺藝術」而且僅集中於視覺藝術附

帶建築(visual art-cum-archytectural)的這種形式這種美感交流極為明確而直接

甚至到不容許反駁的程度斯多克斯聲稱在塞尚的作品當中可以看到十五世紀的

藝術特質而這種特質也可以從後文藝復興藝術的維梅爾夏丹上看出古典風格

56Adrian Stokes Art and Science A Study of Alberti Piero Della Francesca and Giorgione New York

Book Collectors Society 1949 p 112

48

的重現與翻新(AEA 158)丹托試圖使用哲學邏輯的語言來解釋風格問題將十

五世紀風格特質簡稱為 Q此特質只要容易辨識即可至於是否易於定義並非重

點也就是說這種「交會」只存在於作品之中而非作品與觀者之間觀者能

做的只有「明確而直接的領會」藉此方法對只要與法蘭契斯卡(Piero della

Francesca)夏丹(Chardin)維梅爾(Vermeer)和晚期塞尚(mature Ceacutezanne)有所認

識再藉由一些關鍵問題應該可以輕易分辨出 Q 作品和非 Q(~Q)作品的不同

以下是丹托的操作模式

巴洛克的繪畫一定不是 Q應該也沒有人會認為德庫寧和帕洛克的作品

具 Q 特質沙瑞登(Sanreadem)作品當然具有 Q 特質林布蘭則無莫

迪里亞尼(Modigliani)作品可能待商榷helliphellipQ 特質無關畫作的好壞優

劣我們不能說法蘭契斯卡偉大是因為他的作品具有 Q 特質更重要

的是否定的風格特點正好是美學正項雖然犧牲了點清晰(perspicuity)

但是我們可以不吝於肯定就像沃夫林從線性區分「繪畫性」(malerisch

或 painterly)一樣所謂的犧牲指的是有些作品無法用繪畫性來形容

也不能用線性來描述瑞曼的作品就屬於這類(AEA 159)57

丹托認為這是邏輯問題當某物不是 Q它就是非 Q否定的語句代表界線

的明確從複雜的風格相似藝術體團塊當中區分明確的界線就算是最細微的

差異都能用「是」與「非」「有效」及「無效」在分類分析的語句中體現而「分

類者」扮演的角色極為重要丹托在此並未進一步說明「分類者」必須具備那些

條件是一般社會大眾藝術史家還是藝術家皆能擔任若以丹托的思維假設

可以發掘其背後有一意識形態認為藝術的評斷是非個人的是必須經過實驗證

明評斷的風格應具備「共感經驗」丹托曾說「我常幻想自己用法蘭契斯卡夏

丹和維梅爾的作品幻燈片來訓練鴿子然後在鴿子面前放一排幻燈片如果牠們

57 It is hard to imagine any baroque painting that is Q difficult to suppose anyone would find de

Kooning Q or Pollock Certainly Sanraedem would quality but probably not Rembrandt And we might

dither over Modigliani〔hellip〕Q-ness clearly has nothing to do with goodness or greatness not even if a

case can be made that Piero is great because he is Q What is important is that negative stylistic

attributes are aesthetically positive and at some cost to perspicuity we could give positive names to

them as Wolfflin distinguishes malerisch or painterly from linear and the likeThe cost is that there

are cases where it is impossible to say that a work is malerisch and equally impossible to say that it is

linear certain of Rymans canvases being cases in point(AEA 159)

49

能分辨 Q 作品與非 Q 作品我就給予獎賞」(AEA 159)可見 Q 作品的特質無關

畫作的好壞程度是非常直覺性的判斷丹托接續用否定的風格述詞構成一個簡

單的矩陣丹托依據斯多克斯所提的複雜風格概念將風格特色定為 Q而沃夫

林所創的「繪畫性」58定為 P利用這兩類風格與其反義字即可粗略描述每幅

作品

有這四種組合P 與 QP 與~Q~P 與 Q~P 與~Q舉例說明塞尚

具十五世紀畫風也具繪畫性所以是 P 與 Q莫內具繪畫性但非典型

十五世紀畫風所以是 P 與~Q法蘭契斯卡不具繪畫性卻是典型十五

世紀畫風所以是~P 與 Q瑞曼於八0年代晚期所畫的方塊既不屬於

十五世紀畫風亦非繪畫性所以是~P 與~Q(AEA 159)59

丹托承認畫家的風格是見仁見智風格述詞多少有顧此失彼之虞但重點是

每加進新的風格述詞時矩陣也將跟著變大也就是說如果所使用的述詞有 n

個則矩陣列數為 2n丹托舉例說明三個述詞的矩陣共八列四個述詞的矩陣

共十六列以此類推(AEA 160)以此操作展開矩陣的範圍可大可小加入越

多複雜的述詞可能會略顯龐雜但卻能夠將每一件作品都放入相對的座標形

成一個風格描述的棋盤也能夠將風格劃分的精細且精準丹托也提出此方法的

缺點每一個述詞所定義的屬性類別(在此的屬性是指分屬不同行但同一列的風

格特質)並未提供任何解釋無法解釋為什麼一位藝術家的風格會發展成這樣

而背後的原因無法探討但可以肯定的是丹托提出如此科學的風格分析方法

藉此希望打破傳統藝術史家利用時代前後關係來驗證風格互相影響的風格分析

法全任憑史家自我主觀的界定或是加以使用詮釋法來連接不同藝術家之間的

風格斷裂都是非常模糊不清且不客觀的

58沃夫林指出是「繪畫性」使十七世紀藝術明顯異於十六世紀藝術所謂「線性」就是以物

體可觸知的特性去認知描繪對象因此物體輪廓清楚穩定物與物之間的界限明確而「繪

畫性」則是強調從事物純粹可見的外貌去感知事物相互融合形成一種變動不定的樣態 59 we can characterize every painting there is albeit crudely it can be both P and Q P and ~Q ~P and

Q and finally ~P and ~Q Cezanne is quattrocento and painterly Monet is painterly but not

quattrocento Piero is not painterly but is paradigmatically quattrocento and a late-eighties white

square by Ryman is neither quattrocento nor painterly(AEA 159)

50

丹托也強調否定的風格述詞有其優點就是可以避免陷入粗略的二分法

因為如果只用簡單的「反義」字如「開放」相對於「封閉」或「幾何抽象」

之於「生物形體」我們反而無法構成矩陣(AEA 159) 丹托曾在〈藝術世界〉

中舉例矛盾與對立的差異「矛盾的述詞(contradictory predicates)並非二元對立

(opposites)原因是因為它們要在浩瀚的宇宙當中尋找所指涉的反義而二元對

立則不需要」 60例如沃夫林只提出五組對立的觀念 (1)線性與繪畫性

(linear-painterly)(2)表面的與具深遠感的(plane-recession)(3)閉鎖的形式與開放

的形式(closed- open form)(4)多元性與統一性(multiplicity-composite)(5)清晰的

與模糊的(lear-relatively unclear)這種抽象的歸化與分類在丹托看來相當的含混

不清因為矛盾的風格述詞必須要解釋其兩者之間的差異事實上沃夫林是利用

相對的特點來表現藝術上兩種對立的趨向再現的(representation)與表現的

(expression)古典的(classic)與非古典(non-classic)南方地中海藝術(the art of the

Mediterranean world)與北方藝術(the art of the Nordic world)丹托所謂的風格述詞

數可以非常的龐雜有時甚至需要自行創立新的風格述詞例如像是對「紐約畫

派」的形容卻是以「巴黎畫派」當作對立的反義而丹托的風格矩陣只需要分

出「紐約畫派」與「非紐約畫派」就足以涵蓋因為在「非紐約畫派」的屬性當

中已包含巴黎畫派以及其他的風格(AEA 160)當然丹托將評斷藝術作品的感

官感覺轉化為科學的符號總會遇到無法分析並過分簡化的問題但這樣的方法

卻將觀看與評價藝術作品的價值提升至另外一個介面空間排除所謂「人」的主

觀情愫讓作品與作品之間產生機械式地對話應驗的是作品的「物質層面」

而非「感覺層面」這樣的方法直接影響丹托所提出的風格矩陣所有的必較分析

原則筆者將利用下一小節說明風格矩陣的原由以及其潛在的風險與問題

四 工具三風格矩陣的問題

風格矩陣是丹托 1964 年提出的首次出現於文章〈藝術世界〉(The Artworld)

中利用風格述詞(artistically relevant predicate)的概念敘述風格矩陣操作的模態

丹托創造風格矩陣(style matrix)的目的是希望說明以往判斷風格的始末是多麼

武斷的方法藉此需要哲學來處理風格的問題丹托曾在〈藝術世界〉中說「風

格述詞越是多樣化藝術世界中的獨立個體將越複雜越是讓更多人知道藝術世

60 參考 Danto Arthur C The Artworld The Journal of Philosophy 6119 (1964) p 582

Contradictory predicates are not opposites since one of each of them must apply to every object in the

universe and neither of a pair of opposites need apply to some objects in the universe

51

界的複雜程度將豐富藝術世界成員們認知其他成員的經驗」61這說明了丹托

認識藝術的方式需透過所謂「藝術世界」成員中互相比較與認知而風格矩陣恰

恰是丹托用來認識藝術世界的工具之一然而風格矩陣有其困難度與限制譬

如需要有熟知藝術歷史和藝術理論的能力者才能有效的實施風格矩陣除此之外

關於風格矩陣的問題丹托以及其他學者紛紛都有提出有關的論點丹托自己則

在《在藝術終結之後》實際操作風格矩陣的思想狀態也再次補充說明風格矩陣

為何無法適用於廣泛的藝術史研究法以下為丹托所舉例之「風格矩陣」

假設我們必須用樣式主義巴洛克和洛可可三個風格述詞建立一個包

含三個欄位與八個行列的風格矩陣這樣的分法會比「非巴洛克」之類

的描述更訴諸直覺反應結果如下(AEA 163)

風格矩陣

樣式主義 巴洛克 洛可可

1 + + +

2 + + -

3 + - +

4 + - -

5 - + +

6 - + -

7 - - +

8 - - -

根據丹托的設想歷史上的每一幅畫都可以在這個表格內找到位置舉例說

明以范戴克(Van Dyck)受魯本斯(Rubens)影響為例屬於晚期巴洛克但他的人

體優雅協調線條清晰(svelto)所以不受巴洛克影響而傾向樣式主義也找不到

洛可可的風格所以屬於第二排(++-)但是丹托也強調部分的人會將馬列

維奇的《黑色方塊》放入第八排(---)代表否定的總和因為有如所有風格

61 同上 p583 The greater the variety of artistically relevant predicate the more complex the

individual members of the artworld become and the more one knows of the entire population of the

artworld the richer onersquos experience with any of its member(AW 583)

52

都消失的黑洞丹托卻以瑞曼的作品舉例單一的藝術家的作品也會因為其作品

的多樣性而分別處於不同的位置不應該把所有的單色繪畫都自動納入第八排

風格矩陣所認同的「視覺」或是視覺所認同的風格矩陣意味著所有藝術作品

形成一個有機的共同體每一件作品的存在都可能釋放出其他作品的潛在特質

丹托認為藝術品的世界就像一個共同體內部各事物都環環相扣(AEA 163)這

就是丹托所謂的「藝術世界」(artworld)丹托認為一件藝術品就等同於藝術世界

的一份子和其他藝術品產生各種不同的關係就像在風格矩陣的世界中藝術

作品的討論會因為其外顯特質的相似關係而被並列討論這在傳統的藝術史風格

影響分析當中是違背時間順序上的原則丹托將藝術作品一律視為平等每件作

品風格屬性多寡皆一致像是實驗室裡的樣本經過理論者的採集被同時擺放在

同一平台上相互交叉分析每當表格加入一種新的風格欄位每一件作品便同時

增加一種屬性藝術世界講求平等也是相互補足的(AEA 164)風格矩陣的最

大的優點之一便是能夠協助發掘所謂繪畫的潛在特性(latent properties)

當然風格矩陣也有其缺點存在它最大的問題即是完全忽略了歷史背景將

所有藝術作品視為同一時代的產物對於風格矩陣的可行性及有效性丹托持保

留的態度學者卡若在論文〈丹托風格與張力〉(Danto style and intension)也

探討風格矩陣的問題62他指出「由於風格矩陣允許古典作品的風格述詞放入

現代的討論之中因此風格矩陣能夠毫不理會藝術家的意念強加風格敘述於作

品之中的舉動使得作品風格變得不合時宜而這種風格的凌駕是沒有任何歷史

根據的」63這說明了風格矩陣背後有一個政治的意圖存在而違反了丹托所嚮

往的自由藝術世界的詮釋方式而這也是丹托自我推論的矛盾所在一方面丹

托希望建立的藝術世界是自由而沒有任何敘述中心可以代替的自由藝術另一方

面丹托創造的風格矩陣卻違背了藝術世界的宗旨利用簡約概括的邏輯符號判

定藝術的風格刪除其餘可能的藝術價值徹底消滅了藝術史中多樣性的觀點

是反歷史的(ahistorical)

丹托在《在藝術終結之後》也提出了相對應的回應

62 Noeumll Carroll ldquoDanto Style and Intensionrdquo Journal of Aesthetics and Art Criticism 53(3)251-57 63 同上 p256The style matrix on the other hand can impute properties to artworks that are

completely anachronistic and beyond the ken of artist For the style matrix warrants stylistic

attributions have no basis in the historical past The style matrix allows imputations of properties to

works of the past of conceptions of art available only in the recent present

53

我擔心的是這種方法會讓美學和歷史分家雖然他縮短了藝術美和

自然美的距離不過卻讓我們失去鑑賞力藝術感知能力絕對和歷史

有千絲萬縷的關係我認為藝術美和歷史也是緊密結合的(AEA

164-165)64

由上述的敘述可以得知丹托以自然美及藝術美之間的差異觀點來解釋風格

矩陣的問題丹托在處理自然美及藝術美時所使用的判定方法在理論的基礎上

是矛盾的因為風格矩陣的自然美的判斷來自於對藝術史與藝術理論的熟知也

就是欲判斷某物為藝術品時需要提出眼睛無法反對的證據而通常證據來自於

藝術史藝術理論背景也就是丹托所謂的「藝術世界」具體而言除了討論

作品本身以外還必須知道其它現存作品的來龍去脈知道這些作品如何讓新作

品成為可能丹托所舉的《布瑞洛箱》就是最好的例子不懂歷史或不熟藝術理

論者無法將這些箱子作品看成藝術品因為這牽涉到物件的歷史和理論而不只

是眼睛易見的部分唯有訴諸歷史和理論時才能將這些新作品視為藝術單色

畫的情況也是如此(AEA 165)

筆者認為丹托提出「風格矩陣」的問題會相對複雜許多因為風格矩陣的

前提假設不兼容於丹托其他的思想原則加劇了思想間的矛盾舉例來說藝術

終結最主要的目的之一就是摧毀歷史的圍牆讓藝術朝向自由之路發展並利用

哲學作為讓藝術覺醒的工具然而風格矩陣假設藝術作品的屬性為藝術史上的一

個函數以此作為劃分風格屬性的原理原則背後擁有一個看不見的「分類者」

使得藝術又回到框線之中甚至限縮至更細微的範圍讓藝術再一次的被原則與

敘述禁錮

五 丹托的「本質論」成為藝術的必要條件

丹托揭開藝術終結論的關鍵鑰匙即是給出成為藝術品的必要條件早在《藝

術的世界》中就已經暗示了藝術品是物品與藝術界的合成物欲把某物看成是藝

術作品就需要眼睛無法辨識的某種東西(AW 32)在《普通物品的轉化》(The

64 And I think that what concerns me is the separation of aesthetic from historical in this way It is a

move that closes the distance between artistic and natural beauty But in doing that it blinds us to

artistic beauty as such Artistic perception is through and through historical And in my view artistic

beauty is historical as well(AEA 164-165)

54

Transfiguration of the Commonplace)中提出了函數的概念「一個對像物 o 僅當在

闡述 I 的解釋下是一件藝術作品此處的 I 具有把對象 o 轉化成藝術品的作用

I(o)=W」(TC 125)65顯然丹托亟欲將邏輯學及數學概念推演並應用於理解藝

術上在數學中一個函數是描述每個輸入值對應唯一輸出值的這種對應關係

若藝術之物的定義具有一定的闡述質量則任何只要擁有有效的闡述能力之物

便能轉化為藝術因此藉由哲學家的闡述賦予物件區別藝術與非藝術的潛質

它便能成為藝術品最後丹托在《藝術終結之後》補充說明了本質論的定義

一件藝術作品必須(1)關於某個主題(2)體現其意義這種體現的結果總是

超出或落在內涵或外延意義的區別mdash這種區別是為了捕捉意義的多種層

次mdash之外一直等到德國邏輯學家弗雷格(Frege)引入其重要但未完全的

「層次」(Farbung)概念以強化「意義與意謂」(Sinn and Bedeutung)之後

哲學家才找到一種處理藝術意義的方法(AEA 195)66

欲解釋丹托對本質思想的演變須回到《普通物品的轉化》文本當中不斷重複

提及闡述(interpretation)這個述詞在丹托定義藝術的本質的過程中「闡述」變成

必要的途徑經由藝術家或是藝評家甚至是觀者的闡述都能將普通的物件轉

化為藝術因為任何的闡述都能構成一個新的作品(TC 125)每一件物件或藝術

品都是多義的也因此作品背後看不見的詮釋能量才是構成藝術的必要條件丹

托主張「所有的哲學問題都有這種形式兩個外觀上完全一致的東西卻可能

分屬不同的確實截然不同的mdash哲學範疇」(AEA 35)67此問題的形式則可以套

65參考 The Transfiguration of the Commonplace A Philosophy of Art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81

p125 In art every new interpretation is a Copernican revolution in the sense that each interpretation

constitutes a new work even if the object differently interpreted remains as the skies invariant under

transformation An object o is then an artwork only under an interpretation I where I is a sort of

function that transfigure o into a work I(o)=W Then even if o is perceptual constant variation in I

constitute different works Now o may be looked at but the work has to be achieved even if the

achievement is immediate and without any conscious effort on the observers part 66 the essence of art did little better than come up with conditions (i) and (ii) as necessary for

something having the status of art To be a work of art is to be (i) about something and (ii) to embody its meaning Embodiment goes beyond or falls outside the distinction between intension and extension

as capturing the dimensions of meaning and it will not be until Frege introduced his important but

undeveloped notion of Farbung to supplement Sinn and Bedeutung that philosophers of meaning found

(and quickly lost) a way of handling artistic meaning(AEA 195) 67丹托在《連接世界哲學基本概念》 (Connections to the world The Basic Concepts of

Philosophy)(New York Harper and Row 1989)中對此概念有較詳盡的解釋

55

用於藝術的例子「如果某件藝術作品和另一件非藝術作品之間沒有明顯可見的

差別」那麼導致它們不同的原因何在丹托舉例的命題靈感來自於 1964 年沃荷

在紐約曼哈頓東七十四街史岱博畫廊的不凡展出《布瑞洛箱》當時人們無法將

沃荷做的箱子理解為藝術顯然丹托看到的則是肉眼無法分辨的事實「但我

確信它們的確是藝術而且對我而言更刺激且更深層的問題是它們和超市倉

庫裡那些布瑞洛箱之間的差別在哪裡既然兩者之間沒任何差別可用來說明何者

是實物何者是藝術」(AEA 35)丹托理解藝術發生的前提條件容易讓人思索

亙古以來藝術的誕生起點究竟為何依據丹托的理論只要在觀念領域產生真實

與幻象(生活與藝術)的明確二分界線藝術就誕生了兩個感覺上無法區分的物

品為什麼一個是藝術品另一個則不是就丹托而言此時哲學也誕生因為

真實與真實相對應的幻象的出現產生了判斷的機制真實作為一個明確的概念

使得哲學有了生長的條件讓藝術成為真實的對立面這樣在真實的世界外產

生了新的事物而丹托將此稱為藝術的誕生對丹托而言沃荷與杜象作品的出

現單純地證明了藝術的終結因為在感官呈現上這些作品能提供的刺激相對減

少卻賦予了觀者「判斷」的能力沃荷與杜象如同科學家一般他們最大的價

值並非創造藝術而是發現了作品中出現的意義這層意義是外觀上所缺乏的

但卻發現了讓藝術成為藝術的方法

到底丹托的本質論說法是否有別於古典哲學對本質的理解在美學場域中

學者大衛卡西爾(David Carrier)曾說「藝術具有本質的說法就是丹托批判的對

象」68但是丹托論自己所理解的「本質主義」是哲學上以正統嚴謹的態度通過

所以必要且充分條件後所產生的定義(AEA 194)以丹托的標準來定義藝術似

乎不可能完整定義藝術本質丹托認為自柏拉圖以來一直到海德格為止美

學的問題不再於這之間的哲學大師是否為本質主義者而是他們誤解了本質

(AEA 163)也就是說卡西爾的評斷最多只能說丹托以非傳統本質論哲學家

的身分否定本質主義並不表示其對藝術的論述從此就無「本質」存在只是丹

托理解的「本質」與哲學的本質論相互牴觸而丹托進一步說明「本質」的意涵

內容如下

68 David Carrier ldquoGombrich and Danto on Defining Artrdquo Journal of Aesthetics and Art Criticism 54

no 3 1995 p 279

56

「本質」可由兩個層面來看一為某詞指稱之事物的類別(class)二為

該詞內含的屬性特質如果以解釋詞義的傳統方式來講即外延意義的

(extensionally)及內涵意義的(intensionally)當你藉由歸納法努力引出構

成該詞彙之外延項目的共同和特別屬性時其作用就是外延意義(AEA

194)69

在傳統邏輯學對詞義的標準區分中詞彙有兩種解讀的方式也可以作為一

組用來判定該對象的屬性或特徵第一階段或第一種面向稱為該詞的「外延意義」

第二階段則是「內涵意義」舉例說明「哲學家」的外延意義是蘇格拉底柏拉

圖泰勒斯等等內涵意義則為「愛智慧之人」「明智的」等70因此「藝術品」

一詞的外延意義具有超高異質性丹托認為特別是在現代所以不時會有人以此

為基礎否定藝術品這個類別具有一組定義清楚的屬性丹托假設「藝術品」的

外延意義隨歷史而變不同時期的作品也就各有特色不盡相同也不需相同

藝術做為一個概括的定義必須包含這所有的不同作品反過來說所有不同作品

也都必須能驗證共同的藝術本質(AEA 197)當然曾經在歷史的驗證上擁有短

暫存在的例外也就是認為「美」是藝術的必要條件之一各種形式的美是使人

類產生歡愉且共感的享受依據丹托對本質論的假設這樣的本質已經無法適用

於解釋後歷史的藝術之質因為藝術的本質從來就不是一個通則丹托舉例「藝

術品的外延意義甚至還必須涵蓋所有曾經製作過藝術品的不同文化藝術的概念

必須與所有被認定為藝術的事件吻合接下來導出的藝術定義必定是沒有必然的

風格限定的(AEA 197)」也就是說丹托對藝術本質的理解是藝術的外延意

義是複雜且變動的狀態時代與時代之間對於本質的定義不斷的轉變丹托更強

調那些喜好否定其他作品的藝術價值的人傾向把藝術某個時期附加的特色提

升為藝術本質的一部分這種做法是哲學上的謬誤但卻是很難避免的一種謬誤

特別是當我們缺乏一種有力的歷史相對論來調和本質主義時(AEA 197)特別是

在宣言時期藝術的本質隨著宣言的更迭不斷地被取代高的敘述價值凌駕於各

69 There are two ways to think of essence with reference to the class of things denoted by a term or to

the set of attributes the term connotes extensionally and intensionally to use the old terms in which the

meanings of terms was often given2 One is functioning extensionally when by induction one

endeavors to elicit the attributes common and peculiar to the items which form the terms

extension(AEA 194) 70 Morris R Cohen and Ernest Nagel An Introduction to Logic and Scientific Method (New York

Harcourt Brace and Company 1934) p 31

57

種藝術之上形成單一的系統規範已經無法適用於後歷史的多元價值觀就像

沃夫林曾說「不是每件事情在任何時候都是可能的有些思想只能在某些發展

階段中才會被考慮到」71也說明為什麼就算藝術擁有本質本質也不會是恆常相

等的沒有單義的本質存在

筆者認為丹托處理本質議題時刻意繞過傳統本質論的論調有其目的存在

一方面使用的是邏輯學上嚴格的語言邏輯式「藝術在本質上若是 X任何非 X

的事物都不是(或本質上不是)藝術」來區別藝術的定義是有方法論上的依據

不應該用譬喻或是模擬兩可的語言來敘述藝術的定義另一方面強調方法論的

重要正是丹托提出「判斷」藝術品的重要價值所在丹托曾說他提出終結論的

貢獻就是找出一個定義這個定義除了能符合藝術品這個類別的嚴重分裂外

還要能解釋這種分裂是如何產生的(AEA 194)顯示出如何解釋藝術成為藝術

的過程是二十世紀的創作者或美學家所共同要努力的目標因為在藝術被製造出

來的那一刻它並不一開始就擁有藝術價值必須經過哲學家或是藝術家的自述

或判斷才能將藝術品從普通的物件轉化為藝術作品而此一動作則需要將作品

放入藝術世界作品間的關係網脈或是哲學的充要條件底下分析由哲學式地闡述

讓物件成為藝術品筆者認為此一作法不全然能套用至所有物件藝術之上觀

念藝術確實是朝向此一方法成為藝術品而其價值隨著觀念的變動而存在但如

果回到物本身的實質價值層面則又是另一波「形而下」與「形而上」的論戰

六 卡若論丹托理論循環論證的問題

本節主要藉由卡若(Noeumll Carroll1947-)在《丹托與他的評論者》(Danto and

His Critics 1993)的文章〈本質表現與歷史〉(Essence Expression and History)

中有關於丹托藝術終結論循環論證的問題依序透過卡若的批評揭開丹托總體終

結論上的邏輯矛盾循環論證可以說是一種邏輯學上的謬誤當論證有次序時

其中一個論證的前提有賴於下一個論證的結論來支持但最後一個論證的前提卻

又反過來需要第一個論證的結論作為支持在沒有任何外在的理由或證據證明前

提為真時當論證的結論本身支持前提前提又得不到外在證據的支持時就稱

為循環論證

71 Heinrich Wolfflin ldquoForword to the Sixth Editionrdquo Principle of Art History(New York Dover Books

1932) ix

58

具體而言可以從宏觀的角度看待藝術終結論卡若認為應將丹托美學區分

為他的藝術哲學與藝術史哲學來看待丹托的藝術終結的前提建立在對藝術作品

拋出的哲學問題上此哲學問題創造了判別藝術與非藝術「不可分辨性」的哲學

形式但這樣的前提對於卡若而言是不成立的他說

丹托告訴我們有關藝術的發展歷史並且藝術的發展已經終結但這個

藝術終結的故事建立在「什麼是藝術的性質」這個問題由於「不可分

辨性」的出現而進入了適當的哲學形式而且一旦這個問題以這個方式

陳述出來藝術的歷史終結這個問題則交由本質主義者來回答這不

是意味著丹托有關藝術哲學的觀點產生出他的藝術史哲學嗎(Carroll

1993136-137)72

卡若所指的「不可分辨性(indiscernible)」是丹托所稱將物件在「生活實務上」與

「藝術上」區分的兩個潛在「判斷」問題而丹托的藝術哲學便建立在此分辨性

的討論上若沒有「藝術的性質是甚麼」這樣的命題就不會有藝術終結的問題

產生也就是丹托所謂「將問題拋給本質主義者(哲學家)回答」而哲學介入藝

術之後藝術史家的使命就將終結在文本當中卡若清楚地使用條列式的方式模

擬丹托理論的具體操作模態

1 當「藝術的性質是什麼」這個問題由不可分辨性陳構出來之後

則藝術世界不可能出現進一步的理論突破

2 如果藝術世界不可能出現理論突破則一個本質定義就有可能產

3 「藝術的性質是什麼」這個問題已經由不可分辨性陳構出來

72 Noeumll Carroll ldquoEssence Expression and Historyrdquo Danto and His Critics 2e pp 136-137

Danto presents us with a developmental history of art - one where art has an end This story

unavoidably relies on the notion that the proper philosophical form of the question What is the nature

of art can only be framed in a philosophically appropriate way in terms of indiscernibles And once

framed that way art history ends and its discovery is explored by the essentialist But doesnrsquot this mean

that Danto s view of the nature of the philosophy of art is material to generating his philosophy of art

history

59

4 因此一個本質定義現在有可能產生73

卡若認為前提 1 和 3 產生出藝術終結的宗旨論旨結論的產生是結合前提 2

的藉由此推論出本質的理論是有可能的前提 3 是一事實判斷前提 1 則建立

在兩個假設之上①藝術在沒有變成哲學的情況下不能夠建立藝術的理論②一

旦藝術的性質是什麼這個問題以不可分辨性陳構出來之後他得到適當的哲學形

式凌駕於其他的理論陳構形式(Carroll 1993137)卡若甚至認為對「藝術

的性質是什麼」這個問題本身就有利於本質論的討論所以在藝術史哲學中

訴諸不可分辨性來支持本質論可能犯了循環論證的謬誤

以上可以看出卡若認為丹托的哲學操作模態有其自圓其說的問題存在但

究竟丹托本人是在有意識或無意識的狀態下犯此矛盾謬誤還是終結論本身有其

不可迴避的問題存在香港學者梁光耀對卡若的回應提出以下論點認為卡若所

分析的第一個前提不一定成立因為它假定了藝術品不可能從非外顯性質層面推

翻藝術理論即使它能成立第二個前提也有爭議性因為從非外顯性質給藝術

下本質定義但這並不表示一定只能從非外顯性質方面下本質定義也有可能根

本不能下定義或者可以下非本質的定義梁氏更指出不可分辨性的問題本身不

需預設本質定義的成立卡若所講的循環論證正是建立在不可分辨性的出現能必

然地推論出只有本質定義或不可定義的可能性我們頂多只說藝術終結對從非外

顯性質給藝術下本質定義有某種程度上的支持(梁光耀 201388)

可以見得卡若與梁光耀的論調稍顯不同事實上丹托對此並無做出回應

似乎默認了卡若的論點筆者發現丹托書寫上的習慣對於論點的立場通常都

採假設的形式間接帶出他的哲學觀點舉例來說如果丹托的藝術哲學是建立在

藝術史的進步發展假說之上以丹托的藝術史觀來說說明整個藝術是擁有一個

線性的藝術史觀造成一種內驅力使得藝術不斷進步向前不管進步史觀的概念

來自於黑格爾瓦薩利還是葛林柏格丹托所要終結的敘事形式的藝術史必須是

73 同上 Dantos argument appears to be this

1 Once the question ldquoWhat is the nature of artrdquo is framed in terms of indiscernible then no further

theoretical breakthroughs can issue from the art world

2 If no theoretical breakthroughs can issue from the art world then an essentialist theory of art is

possible

3 The question ldquoWhat is the nature of artrdquo has been framed in terms of indiscernible

4 Therefore an essentialist theory of art is (now) possible

60

線性的也就是前提假設藝術史必為線性事實上我們很難根據外部的例證

證明歷史是進步發展的所以丹托就有可能犯了循環論證的問題筆者認為若

從丹托原始的出發角度藝術的歷史是否為線性發展是丹托從黑格爾的理論得出

的靈感對於進步的歷史觀黑格爾在藝術的三段進步說已經詳盡地將「形式」

與「內容」消長的分期到最後的「絕對精神」的演化作了詳盡的鋪陳丹托利

用此架構證明藝術的進步說更在《藝術終結之後》提出「藝術的哲學問題既

然已在藝術史範疇內得到闡明那麼藝術史就抵達其終點了西洋藝術史可粗分

為兩大時期我稱之為瓦薩利時期和葛林伯格時期兩者皆採進化觀(AEA 125)」

瓦薩利的藝術史觀是種模擬再現「征服視覺形象」的技巧與時俱進止於攝影

電影的發明而葛林伯格的現代主義宗旨藉由尋找繪畫的定位開啟新的敘述

將層次往上拉到藝術條件的定義最終在物質條件中找到答案止於普普藝術

兩者皆是擁有終點的史觀在丹托的前提上被認為是擁有線性歷史發展的也許

卡若據理力爭認定丹托以本質論與終結論的前提上犯了循環理論的矛盾但就藝

術終結的目的而言這樣的假設是必要的

最後筆者認為就像第一節所提到的繪畫終結的概念一般終結論的目的不

在於證明某一種創作媒材或風格已經不能再繼續被創作就算丹托預言葛林柏格

的現代主義已經走向終點世界各地還是有人繼續從事抽象表現主義的繪畫風格

甚至在藝術市場上蓬勃發展因為終結論本身已是事實眼睛看得到的事實七

零和八零年代已經驗證了藝術的多元發展方向就算丹托的藝術終結觀有他的矛

盾與謬誤但不可低估的是後歷史時期的藝術開啟的樣態是多義且繁雜的或正

確來說藝術不是開啟新的方向而是讓那些從古至今就既定存在的藝術表現形

式得以發聲

七 結語

以上五個議題分別帶出丹托使用哲學作為工具的實驗成果可以看出丹托操

作藝術之物的態度趨向分析與界定的劃分手法將「藝術的定義」從龐雜多元的

藝術世界裡析出筆者將其比喻為藝術世界的「層析法」(chromatography)74若

將藝術世界視為混沌且非均勻的混合之物丹托在初期所操作的實驗方法則是

明確檢定合成藝術之物最小的本質為何析出不同成分的藝術之物在不同作品之

74 層析法(chromatography)是分析化學中一種用來分離混合物的色譜技術

61

間空間上的相對定位以藝術世界中發生的事件史料與前人的研究作為判斷及

認識新對象的基準是丹托操作理論的方法面對未知之物的認識程序採用跨

領域與邏輯學鍵結的系統產出對藝術世界全新的研究方法就如同科學家一

般將藝術場域中的已知或未知之物去除舊有的意識形態重新將其搬至實驗

桌上仔細剖開層層的肌理剝開熟悉卻陌生的藝術之物使其演繹出全新的立

論視野

但學者卡若卻發現無形中丹托在產出理論的辯證關係裡夾雜了循環論證的

漩渦何以證明卡若的說法擁有支持的例證筆者爬梳除了卡若提出的藝術哲學

與藝術史哲學的互相擁護的範例之外發現丹托處理終結議題風格矩陣的方法

及本質論時也有此一問題存在當然不止於此在丹托其他的思想也有此異狀

就不逐一列舉首先在「藝術終結」不等於「繪畫終結」的舉例中丹托精確

規範了繪畫終結的範圍這項舉動明確回應了部分學者針對丹托藝術終結未能實

現於當代藝術現況的爭議因為藝術終結從來就不是用來解釋藝術如何死亡的理

論單從字面上曲解藝術終結的理論不足以推翻丹托研究得出的藝術終結現象

丹托最終以此不等式的外延意義證明繪畫已經失去了帶動藝術前往的動力原地

踏步不代表最終走向滅絕但以進步的內驅力來說繪畫已經不足以成為藝術世

界的前衛代表此為丹托引出繪畫終結的深層目的接續從非 Q 則 P 到風格

矩陣的分析方法帶出藝術世界的層析作用讓藝術世界得以使用相對科學的實驗

操作得出非常特殊的詮釋模態是一種模擬的模型最終能不能實際用於藝術

的分析法有待後續研究者的見證丹托給出的是不同以往的風格分析的方法挑

戰依循沃夫林的五組風格二分法原則的企圖極為顯著也值得肯定

從丹托的理論操作狀態可以發現其理論支持的力量來源往往來自於他

者的理論分析或外部的理論作為支撐以亞里斯多德以來的選言三段論(P 或 Q

非 P 所以 Q)推估藝術終結的結論但前提往往是虛無假設因為無法驗證而

成為虛無在邏輯學的場域中是無效的謬誤但為何丹托選擇採納並不斷的使

用在邏輯世界的謬誤卻在藝術世界有效循環論證的有效來自於虛無世界的

假設丹托所要驗證的藝術定義本身就是一個超越的存在類似於德勒茲的謂語

操作邏輯釋放選言命題既有的系統解釋前衛藝術超越的有效性根據陳瑞文的

分析德勒茲否定自亞里斯多德以來的三段論式的謂語邏輯中以告知命定普

遍與說教的價值系統此乃因謂語邏輯中謂語本身具有先定存在身分因而不

62

能再分解或被討論故而具有告知意涵而德勒茲選言命題的操作則凸顯出對既

定系統的逃逸75也就是說丹托創造的本質理論或終結理論的潛在目的即是

以否定的態度對既有的系統作顛覆的作用以循環理論作為一種手段與方法讓

長久堆積沉澱的藝術知識得以攪動並依循虛無的假設理論重新檢視自身的藝

術架構

75 陳瑞文〈事件作為作品作為事件mdash德勒茲的事件觀〉《藝術觀點》48 期2011 年頁 133

63

第四章 藝術終結去中心反現代與包容他者

一 前言

本旨在討論藝術終結概念中三個重要的核心目的去中心反現代及包容

它者本章著重討論丹托的思考模式及議題鋪陳模態了解丹托看待歷史終結之

後藝術的特徵與特色研究發現此三個核心概念觸及兩個層次適用性與代表

性適用性即是以普遍的藝術為名討論藝術終結所涵蓋的包容它者與反中心

論的特徵這也間接呈現在歐洲與美國現當代藝術美學的主要訴求以藝術家為

名以作品為名當作前提將藝術視為人類的共感經驗嘗試揭露潛藏在藝術背

後的種種議題並將其分析與歸納最後成為新的方法論及認識論其次藝術

終結觸及代表性的問題在丹托的觀察中普普藝術成為象徵藝術終結的指標

是所有反動力量浮上檯面的起始點也因此多元的徵候得以成立

丹托在書寫文化及社會因素等議題時常以點狀分散式的案例堆疊在兩大

脈絡之下筆者好奇此安排是否與分析哲學傳統的研究方法有關使語句之間

邏輯化分明而因此拋棄情感層次轉以客觀事實呈現為了突顯反中心論相

關議題本文將藝術終結論中關於文化政治及社會等議題凝集並展開討論分

析其思想脈絡剖析藝術終結論的潛在功能(去中心反現代與包容它者)議題

之中前兩脈絡分別以瓦薩利模式與葛林伯格現代主義模式說明西歐藝術史建

立過程中的排他機制所產生的影響接續再以異族藝術普普藝術及多元徵候

分別解釋在藝術終結的命題下其如何對抗並成為反抗機制中的重要角色

二 藝術史一道具有排他性的牆

丹托撰寫藝術終結命題從歷史的觀點審視問題趨向兩大主軸其一是將

事物或問題放在它所產生的歷史語境即它所產生的時代社會等因素進行考察

其二關注事物自身的邏輯把事物或問題本身看作一個線性的發展過程在時

間的每個點上都是問題或事物發展的特定階段前者屬於共時性而後者則為歷

時性此兩大脈絡構築丹托終結論的基礎架構除此兩大方向外筆者發現丹托

書寫終結論模態在文化議題的處理上採取分散疏散點狀等策略置於文本

各處以削弱種族性別及宗教等議題的強度因此丹托談及藝術史中學科本

64

身排他性問題時總是以案例的方式呈現然而歷史書寫不免遇到書寫者主觀

過濾歷史事件的問題而歷史問題也一直是終結論的一大脈絡筆者好奇丹托

不斷強調「藩籬」對藝術史的影響卻又沒有明確歸納藝術史排他性的因素也

沒有將其導向文化及政治層面成功繞開社會結構及權利等問題原因何在因

此本節將以文化政治學的角度審視並揭露丹托書寫歷史問題中強調藝術史排

他性背後夾帶種族主義及權力部屬等問題

首先丹托將擁有歷史的藝術世界歸咎於知覺真理(perceptual truth)也就是

眼睛看得見的真相所主宰

何以藝術有其歷史繪畫藝術的歷史就是藝術創作的歷史這個歷史在

瓦薩利時代幾乎是由知覺真理所主宰而這個事實從頭到尾都沒有改變

儘管藝術創作顯然已有所不同(AEA 49)76

在丹托藝術終結論中不只一次提醒藝術能夠擁有歷史是需要被加以批判

與檢討的命題過去從瓦薩利時代開始一直到印象派前期的五百年西歐藝術史

被丹托視為「典範的」藝術史也是終結論中欲終結的對象(見本論文第二章)

對於時代的大敘述概念藝術與科學有著顯著的關聯性典範(paradigm)的概念

最初是由孔恩(Thomas Kuhn1922-1996)77提出用於解釋科學革命具有一定的

範式每個時期都按照範式所提出的假設進行實驗而在西方繪畫藝術上的範式

則代表藝術史按照編年的方法編撰一套具有風格詮釋的藝術史或一種進步的

時代精神後期的藝術必須推翻前期的藝術在理性與感性之間來回擺盪繪畫

的典範(paradigm)隨著時代的演變發展出較早的歷史結構劃下一個封閉的可能性

76 why representational art has a history (which he sometimes elides into why art has a history)

As I see it the history of the art of painting is the history of the art of making which in the Vasarian

period was pretty much governed by perceptual truth which did not change from one end of the period to the other though the art of making clearly did (AEA 49) 77 Thomas Kuhn(1922-1996)為一猶太後裔他先是在私立中學受中等教育17 歲進入哈佛大

學物理系就讀1943 年畢業並繼續在母校攻讀博士1949 年以「單鍵金屬聚合能量和原子量子

缺失的關係」的論文獲得博士學位典範概念是孔恩在《科學革命的結構》一書中所提出用以

指涉在某個特定時期科學活動的本質具有幾個特徵第一廣義地說它代表一個科學社群整

體的理論信念價值方法目標專業與教育結構第二狹義地說它代表在某個特定領

域一套科學研究的導引Kuhn Thomas 1997 ldquoThe Priority of paradigmsrdquo in The Structure of

Scientific Revolutions pp43-51

65

範圍將較晚出現的歷史結構的可能性排除在外也就是說它自成為一套序列

的系統也是單一的存在既不容許自己不遵守進步的歷史也不接受異己的它

者介入

然而為何長達數百年間卻沒有能夠真正對此問題提出質疑丹托曾援引沃

夫林《藝術史的原則》中的一段經典論述「再怎麼有原創力的天才也不可能

掙脫其生來就已設限的某些條件不是每件事在任何時候都是可能的有些思想

只能在某些發展階段中才會被考慮到」78也就是說藝術的發展歷程要突破

現狀而轉為自我意識的階段是需要在時代允許的充分條件下才有辦法完成

丹托則認為「藝術的實踐」(artistic practices )必定經歷過一場深刻的斷裂因為

宗教圖像的解釋尚未將「藝術家」的觀念納入但到了文藝復興時期「藝術家」

的觀念已佔有核心地位所以瓦薩利才會想寫一本關於藝術家生平的巨著這之

前有的充其量也只是靈光乍現的聖人(AEA 3)79

可以見得丹托對於歷史事件的態度有其主觀的認知認定藝術史撰寫的

過程不單只有事件客觀真相的呈現背後因個人喜好過濾及排他的特性也佔

有一定的比例而丹托認知的「歷史事件」隱含哪些條件他明確地在早期的文

章〈對歷史的提問(On Historical Questioning)〉中指出至少有三個原因可以相信

歷史的事件是「獨特」且「無規律性」的80分別為(1)藝術史家花大部分的力氣

尋找同時代的作品之間擁有某種同一性與風格相似性但卻忽略了每一個藝術創

作的事件與活動都是獨特且沒有規律的(2)如果事件並非獨特且無規律根本

就無法發展出歷史敘述前提是如果歷史研究的結果是完整呈現過去的事實(3)

作為人類歷史學家的天命就是使用不同的角度對其他人類的活動及一切感到好

奇這份好奇絕不會用在其他生物或物件上丹托的立場突顯了歷史事件的隨機

特質以及不可預測性但這與長久以來歷史的撰寫模態往往只呈現某一特定族群

的歷史觀丹托認為這是一種另類的霸權與專制因為歷史學者提出問題意識時

總是針對某一個特定的事件提出特定的問題不是因為這些事件本質上抗拒或是

78 Heinrich Wolfflin Principle of Art History The Problem of the Development of Style in Later Art

MD Hottinger (New York Dover Publication nd) ix 79 There would then have been a profound discontinuity between artistic practices before and after the

era of art had begun since the concept of the artist did not enter into the explanation of devotional

images but of course the concept of the artist became central in the Renaissance to the point that

Giorgio Vasari was to write a great book on the lives of the artists Before then there would at best have

been the lives of the dabbling saints 80Danto Arthur C On Historical Questioning The Journal of Philosophy 513 (1954) 89-99 Print

p92It seems to me that there are at least three apparent reasons for believing that the events for

happening with which historians deal are unique and non-recurrent(92)

66

藐視任何歷史觀點的分析而是歷史學家在知識生產上的需求來自於他們是誰81依據丹托提供的線索將這套針對廣義歷史的觀點套用至藝術史上也能成立

在葛林伯格看來超現實主義和學院派繪畫一樣都處於「歷史的藩籬

之外」(outside the pale of history)mdash這是我從黑格爾那裡借用的說法

〔helliphellip〕換句話說某件作品具不具藝術地位要看它屬不屬於官方敘

述的一部分(AEA 9)82

這段話說明了葛林伯格對藝術定義的基本看法強調藝術作品的地位取決於

該作品的敘述系統是否為正統丹托引用葛林伯格對藝術的看法來自於對整個

藝術史建構方式的質疑在晚期現代主義的敘述中藩籬外的藝術根本不屬於歷

史進程的一部分要不也只是退回到某種早期的藝術形式(藝術的回溯)(AEA 9)

從古至今藝術的歷史擁有篩選汰換的機制而宣言時期的各種敘述系統正強化了

此篩選機制的功能例如抽象表現主義超現實主義單色畫等藝術在本質上

只剩下某一種特定的形式或是以某一種特定的媒材做為篩選標準都是區分我

族與他族的分類活動將自身劃分為主流的同時也否定忽略或抹滅他者擁有

權威的藝評家(如葛林柏格)在所認定的美學正確價值上以文章作為工具譴責

那些不受到「天啟」的所有藝術作品這是類似於文化政治學的看法以界定形

塑特定品味自身在排除與接納的交互作用下產生分類的品味判斷發揮一定的

影響力與說服力並致力於使其擁有歷史淨化並刮除任何異質汙穢的它者這

是歷史與藝術評論的共犯結構此概念驗證了丹托的說法「當繪畫(Painting)或

藝術(Art)當做專有名詞時與黑格爾舊敘述裡的精神(Geist)存在於同一個層次

此外藝術的大敘述是根據『藝術想要什麼』(what Art wanted) 來定義歷史的藩

籬(AEA 105-106)」簡言之當「藝術」成為專有名詞時不免就有所規範與

定義但丹托強調的是藝術的本質與歷史事件的本質一樣是獨特且沒有規律的

這與放進百科全書那種定義式的建構法互相違背

81Historians ask specific questions about specific events not because these events ontologically defy

any but historical analysis but because the historianrsquos needs are intellectually what they are(93) 82 Surrealism like academic painting lay according to Greenberg ldquooutside the pale of historyrdquo to use

an expression I found in Hegel〔helliphellip〕and that declaration showed the degree to which the identity of

art was internally connected with being part of the official narrative(AEA 9)

67

那些與我所持的觀點正好相反的那些藝術史觀也有著類似的定義它

們都認為只有某些藝術形式在歷史上具有重要性其他種類的藝術則不

真正屬於當下此刻的「歷史世界」因此不需費心研究這類藝術例如原

始藝術民俗藝術手工藝術根本算不上真正的藝術因為套一句

黑格爾的話它們「位於歷史的藩籬之外」(AEA 26)83

什麼才是真正的藝術從葛林柏格的觀點看來只有抽象表現主義的繪畫才稱得

上是藝術就如同各種宣言式的表態單色畫也有其對藝術本質定義上的認知

在藝術歷史的世界裡只有「真正的藝術」才能進入藝術歷史的高級殿堂曾幾

何時歷史事件與藝術風格也有優劣等級之分歷史學者之間的競爭關係造就

書寫歷史也有時間成本的考量而原始藝術民俗藝術和手工藝術是不需要費心

思研究的項目當沃夫林的條件說成立時歷史擁有接納它者的能力時就是解

決藝術等級差異之時嗎筆者認為現代藝術之後的各種宣言式藝術包括達達主

義超現實主義等以及丹托認為最早進入現代性的後期印象派為例都是當時

的藝術藩籬無法容納的前衛藝術為何在二十世紀這些當時無法被接納的藝術卻

成為主流在丹托的藝術終結之後的藝術從來就不以建立另一座高級的殿堂為

訴求當歷史條件吻合並接納來自各種不同品系的異族藝術時所訴諸的並非將

其納入博物館式的運作系統因為當異族藝術或通俗藝術也能登上大雅之堂時

誰也無法保證不會有下一個葛林柏格的現代主義產生

三 戰後美術館性質的轉變

哲學家如何面對戰爭帶來思想上的衝擊一直是二十世紀哲學的重要課題

而主要的發生場域在歐陸相較起歐陸哲學家對戰爭議題的激烈反應並對戰後

提出思想上的反省屬於英美分析哲學後期的思想家丹托則以旁觀者的角色冷

靜看待象徵藝術界重要指標的美術館之變化與更迭藉此希望看出戰後藝術界在

83 I mention this because the views of the history of art that I want to contrast mine with similarly

define only certain kinds of art as historically important and the rest as not really being at the present

moment world historical and hence not really worth consideration Such art-for example primitive

art folk art craft- is not as partisans characteristically say really art just because in Hegels phrase it

lies out of the pale of history(AEA 26)

68

思想上轉變的端倪筆者發現丹托討論現代藝術的排他機制時總是將結論歸

咎於葛林伯格但不免也要對丹托的立場提出質疑是否現代主義的排他作用全

然受葛林伯格一人所影響在丹托終結論架構中似乎將葛林伯格現代主義與現

代美術館機制畫上等號後歷史時代的藝術作品反映出它多元及繁雜的特性而

這樣的多樣化如果離開創作的空間離開傳統白盒子的思考不仰賴美術館的認

證系統屬於實驗性質的藝術作品時那美術館的轉變則是必然會發生的

本小節首先要討論的是丹托藝術觀中美術館經歷三個層次的轉變問題依據

丹托對美國現代美術館的觀察將其依時間先後順序分為第一代大型美術館

第二代現代美術館前者是觀者以拜訪偉大藝術寶藏之姿站在象徵視覺美感的

精神真理面前崇拜著偉大的藝術家作品後者對美術館設定藝術作品應該用

形式主義的辭語來界定而且應該要用一種與葛林柏格所倡導的敘述差不多的觀

點來欣賞亦即觀者通過直線進行的歷史一方面學習如何欣賞藝術作品一方

面也懂得歷史發展的序列(AEA 16)然而後者正是丹托欲在藝術終結論中討論

的對象尤其針對葛林柏格所提出的現代主義下的美術館型態藝術終結的目的

之一即是以美術館的白牆作為象徵性欲衝撞的指標藝術世界集體意識的開拓

思想的解放所造成的藝術終結行動鬆動代表藝術最高殿堂的美術館丹托美學

呈現藝術不再只代表藝術世界藝術能夠作為一種行動能夠跨域使觀念鬆綁

解構衝撞陳腐的機構系統而丹托認為加劇美術館權力符號的使用來自美國

戰後的民族氛圍以及統治者的政策在丹托所處的美國世界現代主義與美術館

畫上等號成為機構形象的典範戰後的勝利確立了美國作為國際上的新起霸權

現代主義破除歐洲傳統藝術框架著意將處於萌芽狀態的美國藝術與歐洲藝術區

分開來國家機器藉由美術館的力量及象徵意義使抽象表現主義等同於美國獨

有的藝術

現代主義成為美術館的官方語言目錄介紹和藝術期刊也都口徑一致

形成令人望之卻步的典範此一現象可比二十世紀初所謂「拓展品味」

的觀點將不同文化及時代的藝術簡化成同一種形式架構因而將各種

69

不同的美術館統統變成現代美術館不論館內原來收藏內容為何(AEA

144)84

抽象表現主義快速竄起成為當代美國藝術的主流形式促使此一現象的發軔

藝術界一致公認受到現代主義發言人葛林伯格影響所為依據丹托的觀察葛林

伯格在八零年代晚期和九零年代的藝術界遭污名化彷彿他就是「原始主義與現

代主義」這類美展85的始作俑者當這種無情的相對主義取代康德的普遍主義

(universalism)所謂質的概念就變得可憎又盲目了藝術批評成為文化批評的一

種形式主要是對自身文化批評(AEA 94)丹托一方面認為美術館的功能需要被

審視及檢討另一方面則不希望將所有的罪過集聚在葛林伯格身上因為隨著藝

術的哲學成熟期的到來視覺性也被甩到一邊不再和藝術的本質有什麼相關

就像「美」在過去所經歷的那樣藝術甚至不再需要擁有可以觀看的東西而且

即使畫廊空間中有物件存在這些物件也可以看起來像任何一樣東西(AEA 16)

換句話說丹托認為當現代主義走到了專制的盡頭勢必會轉向多元主義的方

向發展而這種轉向已經不能再用單一本質作為價值判斷

丹托對美術館的終結與藝術介入生活的態度趨向自然發生論認為美術館線

性發展下必然會遇到的結果因為當藝術的外延意義不再只有「美」美術館傳

遞美感經驗或藝術知識的功能將逐漸喪失取而代之的是丹托所謂「參與介入」

(engagement)的模式此模式將會定義藝術品與觀者之間的關係就意圖與實踐

來說當代藝術實在太多元多樣根本無從依據舊有的制度或美術館機制來掌握

它丹托甚至認為「當代藝術與美術館的種種限制的不相容程度已經到了需

要培養完全不同的策展人地步新類型的策展人會繞過美術館的所有結構以便

讓藝術介入到人們的生活之中這些人們看不出有什麼理由要把美術館當成『美』

的寶庫或精神形式聖殿」(AEA 17)86藝術介入生活的命題在後現代主義蓬勃

84 It became the language of the museum panel the catalog essay the article in the art periodical It

was a daunting paradigm and it was the counterpart in discourse to the broadening of taste which

reduced art of all cultures and times to its formalist skeleton and thus as I phrased it transformed every museum into a Museum of Modern Art whatever that museums contents(AEA 144) 85 文中並無具體闡明推測為 1984 年在紐約現代美術館的展覽「二十世紀藝術中的『原始主

義』部落與現代的親近性」(ldquoPrimitivismrdquoin 20th Century ART Affinity of the Tribal and the

Modern) 86 indeed an argument can be made that enough of it is incompatible with the constraints of the

museum that an entirely different breed of curator is required one who bypasses museum structures

70

發展的今天似乎自然存在於現代人的生活當中但是在 1960 年代初期作為現

代與後現代斷裂又混沌不明的分界許多類似終結的命題不斷湧現藝術介入生

活是其中一種新的語彙與行動

丹托嘗試歸納出三次抨擊現代美術館的具體行動第一次是 1990 年的「高

與低」(High and Low)展覽策展人法內多(Kirk Varnedoe)和高普尼克(Adam

Gopnik)准許普普藝術進入紐約現代美術館展出引起不少批評聲浪第二次是

克廉司(Thomas Krens)出售了館藏的一件康丁斯基(Wassily Kandinsky)和一件夏

卡爾(Marc Chagall)來換取義大利收藏家潘薩(Panza)典藏的觀念藝術作品此一

事件也受到當時諸多的批評最後是 1993 年惠特尼美術館(Whitney Museum)

策畫的雙年展(AEA 16)87當然丹托認為美術館的地位在藝術終結之後已經大

不如前美術館本身只是藝術的基層結構的一部分這整個基層結構遲早都必須

面對藝術的終結以及藝術終結之後的藝術藝術家畫廊藝術史的工作以

及哲學式的美學訓練都必須以某種方式讓步並變成不同或甚至是迴異於它們

長久以來的樣子(AEA 17)

事實上丹托在文本中不斷給出戰後美術館性質的激烈改變不全然歸咎於

葛林柏格的現代主義敘述在丹托的美學觀中當藝術發展自我意識階段便會

趨向終結不論葛林柏格的現代主義敘述是否存在多元文化論在 1984 年時正

如日沖天九零年代在藝術界更是以排山倒海之勢號稱顯學至少在美國是如此

根據多元文化的範型人們所能達到的最佳狀態就是試著去了解生長在某個

文化傳統中的人是如何欣賞他們自己的藝術儘管這個傳統的局外人的欣賞角度

不可能跟局內人一樣但至少可以試著不要將自己的鑑賞模式加諸於不同文化的

傳統之上(AEA 94)筆者認為丹托對藝術世界的未來是抱持樂觀的態度即便

象徵藝術中心的美術館依舊以高姿態的現代主義的方式存在人們觀看藝術作品

的方式已經與以往不同丹托對接納來自不同文化的「異族藝術」也有他的見解

本文將在下一節具體說明

altogether in the interests of engaging the art direct1y with the lives of persons who have seen no

reason to use the museum either as tresorium of beauty or sanctum of spiritual form(AEA 17) 87 1993 年的惠特尼雙年展在蘇斯曼(Elisabeth Sussman)的策劃下一改往年關注藝術市場趨向的

常規做法以強烈關注社會性和政治性的階級性別種族和家庭為主題特別豎起「多族裔文

化」和「身份政治」的議題強調正視和認同不同文化差異性的重要性探討白人以外非主流文

化的困境及突破

71

四 異族藝術與反中心論

「異族藝術」在丹托的美學觀中指的是我以外的他者特別指稱葛林伯格

論形式主義背後異族文化(非洲藝術)的連結主要的作用是批判形式論及闡述

「去中心」等概念丹托好奇在瓦薩利敘事系統的藝術史出現之前人類對藝術

品的審美觀有何不同而丹托則將此類藝術品視為來自不同原古文化的「異族藝

術」丹托以維多利亞時代人類學假說當作證據原始文化的再現模式應是一種

活教材讓人們得以認識遠早於各種歐洲藝術模仿歷程這使得非洲藝術具有相

當的研究價值(AEA 108)也就是說在擁有藝術史之前人類對於藝術作品的

研究是出自於了解原古藝術的人類生活為目的一旦藝術擁有了歷史異族藝術

的價值有了轉變從社會學的角度觀看藝術史的發展丹托以黑格爾描述非洲藝

術為例黑格爾曾形容非洲在這個世界上不具歷史地位處於純自然的狀態中

88此種將歐洲視為單一的核心以貶低的眼光來看待異族的他者在二十世紀被

稱之為歐洲中心主義進步史觀的線性發展時間的推演下將其他種族視為停留

在古老時間的落後蠻荒無法與歐洲的現代化進程比擬在文化等第(hierarchy)

上他者的異族藝術被歸類為未開發的原始階段丹托承認若黑格爾的這番言論

若出自於二十世紀當代一定會給黑格爾自己帶來莫大的麻煩事實上黑格爾常

淪為後殖民主義研究學者所討伐的對象

若要區分異同就具備第一人稱的「我」作為判斷基準提出了「我」之外

的他者為何被分類劃分的他者是「我」以外的所有「非我」的群類就像原

始人開啟了「我們是文明人」關於文化的視野由於殖民主義和帝國主義的發展

對「他者」的想像往往透過藝術的再現來加深刻板化印象因而形成階級種

族和性別範疇下的「他者」丹托也認為這類觀點就好比是有一群被認定和歷

史意義緊密相連的選民或特殊階級例如無產階級注定要扮演歷史命運的載

具相對於這些人其他人(或藝術)根本不具任何重要的歷史意義(AEA 26)黑

格爾甚至也以同樣決定性的口吻將西伯利亞摒除在「歷史的藩籬」之外因為就

他的歷史觀而言世界上只有某些特定的地區在某些特定的時刻是有歷史意義的

至於其他地區或非特定時刻的同一地區則不屬於真正有歷史發生的世界的一部

88 黑格爾曾這般形容非洲「在這個世界上不具歷史地位helliphellip我們正確理解到的非洲就是未開

發且不具歷史性的一股精神仍處於純自然的狀態中」(GWHegel The Philosophy of History

trans J Sibree)(New York Wiley Book Co 1944)99

72

分(AEA 26)因此當這些原始的文物標本成為現代主義發展重要的來源時觀者

將拋開敘述或內容的重擔完全交由視覺上的感官形式主宰

丹托察覺這類理論在現代主義時期尤為盛行它們已定義出一套評論的形式

這種形式是丹托在他的論述中亟欲加以反駁的丹托認為藝術中的現代主義因

為葛林柏格強勢的論述轉而變成繪畫形式主義的別稱它不只是一種形式風格

更強調一種選擇及先驗的態度這種選擇是排外並成為一種自主性(autonomy)

根據葛林柏格的說法藝術的形式可以不必有內容當形式代替內容主宰內容

時藝術將為藝術而藝術是形式武斷的絕對自我證成(self-validating)丹托所

處的時代正是美國現代主義盛行的年代現代主義的萌發來自野獸派或立體主義

的延伸許多藝術史的研究都傾向將現代主義的形式特徵與非洲原始藝術相連結

然而丹托認為現代主義背後所隱含的種族主義需要被揭露及省思

因為現代主義賦予「異族藝術」權利的方式是讓觀賞者拋開敘述的重

擔不過那是因為根據先驗原則他們不需從歷史的角度看待「異族

藝術」mdash這裡的先驗原則就是葛林柏格所謂的品味(taste)源自康德的思

想(AEA110)89

葛林伯格將康德的先驗概念具體化為一種品味它既將視覺表面的純粹化也神

秘化抽象背後的內涵層面丹托曾在觀看馬諦斯作品時有著這樣一段體悟「馬

諦斯的世界mdash相對於我們淒涼的痛苦的備受威脅的破碎的世界這些明亮

的裝飾的甜美的與大部分在現代美術館展覽的作品這裡有一種連結」

90葛林伯格及丹托理解的康德論點皆是以美做為公認的法則換言之追尋美的

過程就是做出普世皆準的判斷在此觀點之下所有的藝術作品都是萬變不離其

宗就某方面而言現代主義是開拓品味的藝術運動讓非洲雕塑得以豐富的形

式之姿進駐美術館(AEA 111)而丹托使用「賦予」一詞潛在暗示異族藝術淪

89 since modernism enfranchised exotic art by liberating its viewers from the obligation to

narrativize it But that is because they could deal with it ahistorically in terms of the transcendental

principlesmdashof what Greenberg following Kant refers to as taste(AEA 110) 90 Arthur C Danto ldquoMatisse Art and Le Bonheurrdquo At Home in His World The Pleasure of Henri

Matisse Artform International vol 31 no 2 Oct 1992 p 89

73

為被現代主義宰制的腳色是一種強烈主觀與權力的延伸丹托援引其恩師蘇珊

朗格(Susanne K Langer)的感覺形式理論補充說明

以恩師蘇珊朗格(Susanne K Langer)首創的感覺與形式連結來說此兩

者往往相互排斥或者說在非洲藝術裡決定形式的是感覺而非品味

現代主義步入末路意味著品味獨裁的時代過去了而葛林柏格最不認同

的超現實主義特質即其反形式反美學的立場獲得了發展空間美學

無法讓人更了解杜象同樣的杜象的評論觀點也不會遵守休姆篤信的

標準(AEA 112)91

蘇珊朗格的形式理論不同於傳統西方美學中的形式以藝術的表象性符號為基

點從邏輯的角度提出藝術是人類情感的符號展現命題92丹托受到蘇珊朗

格的影響發展一連串以藝術作為一種邏輯形式的方法論在此丹托將非洲的原

始藝術的原初意義解釋為「感覺」而非葛林柏格現代主義的形式美學品味現代

主義藝術與非洲藝術最根本的不同是現代主義藝術以品味為定義的藝術它的

誕生主要是迎合那些有品味的人的需要特別是藝評家但是非洲藝術的誕生是

因為它具有一種力量可以對抗威脅生存的黑暗勢力(AEA 111)因此藝術終

結後的藝術給出的是一個全新的藝術範疇一個不受品味影響並證明「美」並非

藝術特質的必要條件丹托始終認為一旦藝術自身提出真正的哲學問題mdash開始

思考藝術與實物之別mdash那麼歷史就結束了自此轉由哲學接手(AEA 113)

五 普普藝術與深層社會結構

丹托思想常以藝術歷史中的相關事件當作議題的材料時代的共感經驗當作

寫作的動機並對藝術事件提出假設可望透過分析歸納等科學的研究方法

對藝術世界進行推論普普藝術中「現成物」的概念是丹托藝術終結論的核心

91 to use the conjunction I first heard made by my teacher Susanne K Langer have tended overall to

rule one another out Or rather in African art feeling rather than taste defines form The end of

modernism meant the end of the tyranny of taste and indeed opened room precisely for just what

Greenberg found so unacceptable in surrealism- its antiformal anti-aesthetic side Aesthetics will carry you no great distance with Duchamp nor will the kind of criticism Duchamp requires obey Humes

tablet of commandments(AEA 112) 92 吳風2002《藝術符號美學蘇珊朗格符號美學研究》北京北京廣播學院出版社

74

也是丹托對時代敏銳的觀察力所歸結的一個重要的哲學要角筆者好奇藝術史

上最著名的現成物莫過於杜象的《泉》為何丹托選擇忽略達達主義在反理性上

的成就轉而將普普藝術推向藝術終結之後時代轉折的重要藝術形式深入探討

普普藝術與社會結構的關係之前筆者試圖推敲丹托面對戰後現代主義的落幕

以及普普藝術的竄起對丹托思想上的影響為何

可以從個人經驗與時代背景兩個層面進行分析與推論首先對丹托個人而

言強烈的終結啟示來自於史岱博畫廊的安迪沃荷的《布瑞洛箱》的觀展經驗

沃荷的作品《布瑞洛箱》(Brillo Box)它和超級市場裡那一堆堆的布瑞

洛牌肥皂盒在外觀上不必有任何差別而觀念藝術甚至以實例告訴我

們『視覺』藝術作品可以不必真的讓人看得見這意味著我們不再能用

作品範例來教授藝術的意義它意味著只要形貌有受到關心任何東

西都可以是藝術作品而如果想要知道藝術是什麼你必須從感官經驗

轉向思想也就是說你必須轉向哲學(AEA 13)93

抽象表現主義在本質上是徹徹底底的形上學而普普藝術則頌揚最平凡生活裡最

普通的事物mdash爆米花罐頭湯肥皂箱電影明星和漫畫透過轉化的過程藝

術家賦予這些事物超然的光芒(AEA 130)此外對身處當代美國藝術中心的丹

托而言1964 年具備類似於柏林圍牆倒下的激烈終結意義丹托提及兩個重要

的事件其一是「自由之夏」(Summer of Freedom)美國黑人在長期的種族歧視

與隔離的壓迫底下在 1964 年劃下句點黑人在數千名白人的支持下搭著巴

士到南方聚集並登記成為選民其二是傅瑞丹(Betty Friedan) 1963 年出版《女

性迷思》(法語Feminine Mystique)引爆美國第一波的女性主義運動且得到政

府相關單位的聲援

其次丹托希望將普普藝術放置一個更為宏觀的脈絡下探討究竟普普藝術

為何能成為下一個代表美國的重要藝術形式丹托認為六零年代的某種社會氛

圍可以解釋為什麼平凡世界裡不起眼的事物竟然搖身一變成為藝術創作與哲

93 Andy Warhols Brillo Box and the Brillo boxes in the supermarket And conceptual art demonstrated

that there need not even be a palpable visual object for something to be a work of visual art That meant

that you could no longer teach the meaning of art by example It meant that as far as appearances were

concerned anything could be a work of art and it meant that if you were going to find out what art was

you had to turn from sense experience to thought You had in brief to turn to philosophy(AEA 13)

75

學思維的根柢(AEA 130)對丹托而言普普藝術的形成不只是傳統藝術運動超

越前者改朝換代而已而是使藝術線性關係不再維持的巨大變革標示著深層

的社會政治變動並且推動藝術概念的深層哲學轉變(AEA 131-132)人類在二

十世紀經歷兩次世界大戰對哲學藝術文化思想至整個世界都有劇烈的影

響單就藝術而言現代主義之前的藝術都是以西歐為中心所建構的藝術思潮

第一次世界大戰之後美國超越英國及其他歐洲國家成為世界上最富裕的國家

因政策及經濟的關係使得紐約現代美術館成為新的藝術中心二次世界大戰之

後更確立了未受到戰爭牽連的美國藝術的優勢這也引發一連串對葛林伯格現

代主義統一藝術表現形式的不滿聲浪六零年代的美國可以說是解放的年代

而這樣的社會氛圍造就了普普藝術的發軔丹托認為普普藝術正是顛覆整個藝術

世界的主角也是本世紀最具批判性的藝術運動只是不幸被冠上一個不起眼的

名字(AEA 122)以上兩個層次說明丹托因身處戰後時代氛圍之機緣決定將普

普藝術納入終結論最核心思想的動機

普普藝術是否能成為藝術終結之後的解藥丹托將分析哲學的作用與普普

藝術互相比擬認為分析哲學跟普普藝術都和共同的人類經驗有著根本上的連結

分析哲學被丹托喻為哲學版本的普普運動原因在於分析哲學形成的目的是為揭

露形上學的虛無其認為傳統哲學已經陷於某種窠臼尤其是哲學的形而上就

算不流於虛假也恐怕有知性上的瑕疵(AEA 129)二十世紀中葉的藝術和哲學

運動可視為一種反動精神在文化層面上都傾向解放主義普普藝術的出現代表

藝術的終結分析哲學則對傳統哲學提出質疑兩者的共同之處是將哲學與藝術

當作一個整體

分析哲學將自己獨立於柏拉圖到海德格這樣的哲學整體之外普普藝

術選擇投入真實的生活反對藝術成為一個封閉的整體不過我想

除此之外分析哲學和普普藝術還呼應了當時人們心靈深處的想法

這也是為什麼這兩項運動在美國境外會如此盛行他們所反應的是一

種共同的需要人們希望享受當下古今皆然helliphellip(AEA 130-131)94

94 Analytical philosophy set itself against the whole of philosophy from Plato through Heidegger Pop

set itself against art as a whole in favor of real life But I think beyond that that both of them answered

to something very deep in the human psychology of the moment and that this is what made them so

76

丹托認為這些運動的發軔乃是因社會結構劇烈變化使然人民追求自由聲

浪尚未平息之故反應在藝術上現代主義的箝制力量已經大不如前藝術家開

始思考除了純粹的形式主義之外還有沒有其他的可能性丹托始終強調後現代

論述的形成並非源自於藝術革命但在某方面而言卻非常適合闡述藝術終結之

後的藝術藝術家接受後現代論述後儘管他們沒有特別的哲學背景來控制新思

潮方向但卻可以控制他們的聽眾(AEA 144-145)

以藝術世界的策略來說美國的普普藝術德國的資本主義的寫實主義

蘇俄的蘇史藝術都可以解讀成攻擊官方畫風的各種策略mdash也就是蘇聯的

社會寫實主義德國的抽象繪畫(在德國抽象本身已經是高度政治化的

產物是唯一受認可的作畫方式其實不難想像納粹也曾將圖像政治

化)然後還有在美國已經成為官方風格的抽象表現主義(AEA 126-12795

官方風格對文化主體的重要性有其政治性的目的在國族的刻板印象上扮演重要

的角色是劃分國族差異最好的政治手段官方風格通常與美術館的關係密切

使政治性的中心思想延展於地方性的藝術世界中成為判准藝術的標準象徵一

種高級的藝術價值對丹托而言官方的高級價值正是藝術終結的抑制對象普

普藝術使人民意識平凡且通俗的物件也有價值反應了美國六零年代社會大眾的

訴求一種平凡且自由的生活方式丹托認為普普藝術之所以大受歡迎乃是因為

它轉變了對人們最有意義的事物將這些事物提升為高級藝術題材(AEA 129)

歷史之後的藝術與通俗文化之間是差異的潰堤及崇高的衰落筆者認為普普

藝術對歷史典故自鳴得意地玩弄源於它們不需要另一個英雄也不需要另一套

敘述丹托觀察歷史之後的徵候始終強調屬性的個別差異認為不可能達成一

liberating outside the American scene What they answered to was some universal sense that people

wanted to enjoy their lives now as they were〔helliphellip〕(AEA 130-131) 95

In terms of art-world strategies American pop German capitalist realism and Russian Sots art

could be seen as so many strategies for attacking official styles-socialist realism in the Soviet Union of

course but abstract painting in Germany where abstraction was itself heavily politicized and felt to be

the only acceptable way of painting (easily understandable in terms of the way figuration was itself

politicized under Nazism) and then abstract expressionism in the United States which also had

become an official style(AEA 126-127)

77

個宣言形式的「共識」阻絕瓦薩利與葛林伯格所揭櫫的進步敘述繼續發展的可

能性故而將異議爭鳴的狀態維持著而藝術家也終獲解放發展各自不同的路

六 多元徵候之泛性別特徵與其限制

「多元」的藝術狀態是丹托給出歷史之後的藝術的清楚特徵由於丹托的藝

術終結論強調的是終結本身而非終結之後的藝術狀態因此本節試圖將丹托唯

一針對後歷史的藝術輪廓多加著墨的「多元徵候」議題進行討論並嘗試批判多

元論中對於自由的定義及勾勒其限制的最大範圍相較於現代性多元文化是後

現代(後歷史時代)重要的時代特徵它將戰後缺乏統一性的概念變成既定的事

實強調流動多元邊緣差異與曖昧含混不再強調英雄神話族群中心主

義或歐洲中心主義屏除二元對立也將國家概念的大敘述結構瓦解後現代發

展至近代往往與「反本質論」(anti-essentialism)「後結構主義」(post-structuralism)

反二元對立的觀念互相連結丹托撰寫《藝術終結之後》的年代正值美蘇冷戰結

構瓦解的九零年代各地對於美國壓倒性獨權統治產生的民族情感不僅出現在現

實政治中更顯現在藝術世界裡也就是丹托所謂大敘述結構瓦解的後歷史時

單就字面上解釋多元的藝術本質即是「沒有什麼東西不能成為藝術」這

樣自由又多元的藝術世界確實造就了藝術形式的多樣發展丹托將藝術的外延定

義用簡單的邏輯推論當什麼都可以是藝術的時候所有製造藝術的文化養分也

可以是藝術的一部分風格的多元化導出藝術定義的無限發想與蔓延

藝術品的外延意義甚至還必須涵蓋所有曾經製作過藝術品的不同文化

藝術的概念必須與所有被認定為藝術的事件吻合接下來導出的藝術定

義必定是沒有風格限定的雖然在藝術革命之際人們很難不將被革除

的藝術稱為「不是真正的藝術」(AEA 197)96

96 the extension of artwork across the various cultures which have had a practice of making art the

concept of art must be consistent with everything that is art It immediately follows that the definition

entails no stylistic imperatives whatever irresistible as it has been at moments of artistic revolution to

say that what has been left behind is not really art(AEA 197)

78

丹托認為藝術的本質主義需要多元主義不論多元主義在歷史上是否確實實現

(AEA 197)丹托在此所提及的「本質主義」是趨向從康德到葛林柏格品味一致性

的產物或者可以說是藝術史上按時間風格所給予本質上趨同特徵的本質主義

丹托將此本質視為單一純粹與中心化的統稱而本質主義最大的缺點就是它

排除異己的機制所以本質最需要的是多元即便多元是個理想如前一節所述

丹托認為藝術的多元主義始於普普藝術的發起而普普藝術最大的特性就是「每

件事都有可能」「每件事都可能」是指視覺藝術作品在外表上沒有先驗的限制

只要是看得到的東西都可以是視覺藝術作品這也是藝術史進入尾聲的一種特

色(AEA 198)當然要促成多元的藝術狀態是集結非常多的歷史條件

我們不可能因為進入後歷史時代就逃開歷史的束縛儘管我們處在凡事

都有可能的後歷史時代沃夫林所說的「並非每件事都有可能」還是一

樣成立(AEA 198)97

能夠成就多元主義的歷史狀態絕非偶然丹托強調沃夫林所說的「並非每件事

都有可能」是藉此突顯藝術終結論時代意義上的斷裂來自亙古的事件累積而

促成的多元的時代就像從專制到民主一樣需要犧牲許多壯烈斷腕革命之士才

換取些許的自由之聲或許藝術在手段上沒有政治來得激烈但在思想的轉折上

有著重要的意義

在一個沒有邊界的場域中藝術創作唯一的限制是以人為本是人類創作出

來的作品才能被稱得上是藝術品當藝術作品必須是人為時剩餘的限制就是道

德的範疇了丹托以人類本性的角度出發認為藝術之所以有優劣或敵我關係

全是因為人類本能上的權力劃分使然藝術在本質上是無疆界但人為所創造出

來的「本質主義」卻是有疆界的

本質主義在這個問題上mdash就像在其他地方那樣mdash需要一種多元主義的性

別特徵所有男生和女生的特徵至於這些特徵符不符合理想的性別典

97 So in whatever way it is true of the post-historical period in which we find ourselves that everything

is possible this must be consistent with Wolfflins thought that not everything is possible(AEA 198)

79

範則留給社會和道德政策去決定但這些並不會變成本質的一部分

道理很簡單因為屬於本質的東西與社會或道德規範完全無關不管是

藝術或性別皆然(AEA 197)98

筆者援引學者泰勒(Charles Talors)對多元自由主義的批判認為「自由主義」者

往往將個體抽離於社會脈絡之外以至於使權力自由的原則成為一種放諸四海

皆準的普同律則而無法透過「自然原則」(principle of nature)來具體討論在個

別差異社群當中權利與自由之間存在著甚麼不同類型的角力99

七 結語

面對丹托文本以案例式探討藝術終結後的藝術現象筆者將相關去中心論及

反現代等議題凝結成五個脈絡前二個議題清楚勾勒藩籬內之藝術樣態統整後

發現瓦薩利模式與葛林伯格模式有顯著相似的策略而背後總跟當時時代的權

威中心有關丹托視現代主義為藝術上的極權主義(AEA 70)以此為前提下藝

術終結則帶有去中心及對抗權力中心等意義象徵權威中心的美術館是鞏固每一

個藝術「風格」之歷史地位的幕後推手而「異族藝術」正是丹托用以襯托現代

主義對待原始藝術的荒謬看法的最佳利器筆者將其視為對抗中心的「去中心化

策略」異族的它者之所以被反現代思潮重新審視其與現代主義的關係全是因

為形式主義對非洲藝術的挪用而提出反思反現代意味著對現代藝術總總排它

策略加以批判

丹托理論因承襲英美分析哲學傳統在邏輯語言表達有其先天的侷限性因

而在文體上遭致歐陸學者批判一個強調理性邏輯與溝通作用的與語言關係指

涉當作基底的藝術理論有時會忽略當面對繁雜藝術現象與人文社會情愫等問題

的時候邏輯語言表達系統將失去功能然而筆者發現丹托的文體表達雖具

有簡潔化與清晰等特質當處理文化研究與社會因素等潛在的藝術問題時時常

98 Hence essentialism here as elsewhere entails a pluralism of gender traits male and female leaving

it a matter of social and moral policy which if any traits to incorporate into the ideals that go with

gender These will not be part of the essence for obvious reasons for what belongs to essences in art or

in gender has nothing to do with social or moral policy(AEA 197) 99 Charles Taylor Philosophical Arguments Cambridge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95

80

以案例的方式堆疊並從中指涉文化及社會因素在藝術世界所帶來的問題並給予

解決的建議並非全然將其排除於場域之外

最後丹托將普普藝術視為後歷史時代的新方向重新看待「多元」與「自

由」等觀念起因於美國六零年代社會大眾訴求的一種平凡且自由的生活方式

以及藝術介入生活命題的導入丹托將符合瓦薩利模式對於知覺真理的模仿以及

葛林伯格形式主義模式的藝術視為「藩籬內」的藝術範疇當兩個重要的大敘事

系統不再具有權威性的力量時其餘曾經遭到歷史的藩籬遮蔽過濾抹滅的藝

術(它者)頓時擁有了合法性使得藝術終結後的六零年代呈現多元的徵候丹托

對歷史之後藝術的多元徵候傾向「自然發生論」強調並非先有普普藝術才有後

現代多元主義的論述只是剛好在時代自由氛圍下產生的普普藝術是最能表現多

元樣貌的形式丹托也承認「我同意現代藝術史肯定普普藝術扮演哲學要角的

說法在我的論述中普普藝術帶動藝術自我探討哲學實在因此它的出現代表

西方藝術大敘述的結束不過我也必須坦承普普藝術不太可能傳達具有哲學深度

的訊息」(AEA 122)100也就是說丹托認為後歷史時代的藝術本質需要多元主

義但他所觀察的普普藝術除了樣貌多元外不能真正解決後歷史時代的哲學性

問題

當代藝術除了認識論的轉向之外其次最重要的是致力於消弭藝術上的等級

之分而丹托思想啟發當代藝術史學者及藝術創作者能進一步思考當瓦薩利

及葛林伯格模式不再適用時藝術的未來將如何發展丹托藝術終結論給出的「非

線性」以及「多元主義」的態度並同時揭露潛藏在終結論重要的功能即去中

心反現代及包容它者

100 I subscribe to a narrative of the history of modern art in which pop plays the philosophically central

role In my narrative pop marked the end of the great narrative of Western art by bringing to

self-consciousness the philosophical truth of art That it was a most unlikely messenger of

philosophical depth is something I readily acknowledge(AEA 122)

81

第五章 反思丹托終結觀以中國藝術為例

一 前言

一直以來丹托藝術終結論討論的對象都以歐美藝術為核心不免讓各方學

界質疑丹托思想背後的動機可能來自歐美中心主義本論文最終章希望將丹托的

藝術終結論獨立於歐美中心以外的語境進入理論限制與反思的討論檢視丹托

藝術哲學的問題可以從其所面臨「全球化」的挑戰探測理論涉獵的範圍與其

限制

丹托在藝術終結論發表後的藝術評論中多次以中國的藝術家作為探究的對

象說明在非西方文化語境下藝術發展的其他可能性值得關注的是丹托的藝

術批評中有幾篇直接討論中國傳統繪畫的文章包括 1988 年發表在《國家》雜

誌的〈Later Chinese Painting〉1989 年的〈明清繪畫(Ming and Qing Paintings)〉

及 1992 年 Beyond the Brillo Box 書中的一篇名為《藝術過去性的形態東方與西

方(Shapes of Artistic Pasts East and West)》而此三篇文章也作為本文主要的文獻

依據本章著重關注丹托如何在非西方世界的藝術中探討藝術終結論的可行性

以及其面臨的問題與反思以中國藝術為例研究發現丹托不同於東方主義學者

透過想像論述神秘的東方世界丹托以分析哲學的研究法採實證主義由內而

外細緻檢驗從中西藝術史模型文化及信仰的差異給出具體例證

以下本章書寫的脈絡從丹托如何蒐集文獻產生動機到中國藝術認識論以及

中國學界對於西方理論的反思分成雙軸線進行探討一方面認識丹托如何在終

結論述的架構下研究非西方藝術的研究法及本質主義的堅持另一方面希望

透過中文世界的回應給予藝術終結論不同的觀點與省思中文學界普遍認為藝術

終結論無法直接嵌入中國藝術發展脈絡的原因有地域上的限制歐美中心主義

文化差異及現代性的非全面與非自願性等因素然而在揭露理論限制的同時

筆者不忘將丹托身為美國藝術評論者的身分審慎納入思考也在文化差異之間取

得論述的平衡在選擇與不選擇之間找到適當的位置給出兩個從丹托觀點出發

的中國藝術議題樣貌及兩個文化磨合的反題試圖找出折衷的哲學答案

82

二 〈序〉中丹托書寫中國藝術動機與限制

在 1984 年發表〈藝術終結 (the End of Art )〉一文後便搜集各地不同國家

的藝術來驗證藝術終結的事實研究的範疇包括中國日本及非洲藝術試圖將

他國藝術放入西方脈絡檢視從雙向來看一方面丹托希望知道終結論對他國藝

術的影響力而另一方面則希望打開自己的眼界讓世界多元的文化思想調和終

結觀的某些盲點丹托在《國家》雜誌上發表兩篇跟中國藝術相關的論文包括

1988 年的〈Later Chinese Painting〉及 1989 年的〈明清繪畫(Ming and Qing

Paintings)〉爾後1992 年 Beyond the Brillo Box 中的一篇名為《藝術過去性的

形態東方與西方(Shapes of Artistic Pasts East and West)》較完整梳理對中國藝

術思想的延伸著作以下本節從丹托蒐集資料的方法學到完整提出中國與西歐的

差異之中給出丹托的書寫動機與動機背後的反思策略

首先對於分析哲學家來說蒐集樣本是重要的工作為了讓終結論的假說

成立丹托將各種類型的藝術記錄在《遭遇與反思 Encounters and Reflection》一

書其中〈Later Chinese Painting〉收錄於書中〈遭遇 Encounters〉的部分從〈Later

Chinese Painting〉的書寫模態可以感受丹托對於陌生的藝術有其分析哲學的認識

方法丹托將哲學家與科學家比擬認為兩者都堅持找出差異之中最微小的可能

科學家總是想找出構成世界最微小的單元及生物而哲學家則是找尋定義物件的

最細微差異在哲學的策略中透過識別邊界兩側的共同對象來定義邊界的基礎

劃出定義物件最細微的邊際(ER 5)101在文本中提到以觀看 Robert Hatfield

Ellsworth Collection展覽的中國藝術展品作為哲學分析材料採樣中國藝術的目的

無非是希望能藉此觀看西方以外藝術發展有無藝術終結的趨向「這真是個很棒

的展覽會讓我們從外面的視野看待自己他們的藝術世界奇妙地與我們有些雷

同」(ER 185)102閱讀丹托的刊物資料像說故事般地平易近人通篇沒有文獻的

堆砌只有文字中夾帶詮釋及註解的語氣這種講稿式的文字是丹托經常發表於

《國家》雜誌的文體樣態

101 The effort is not altogether different from that science which looks to the simplest creaturesmdashsea

slugs saymdashin order to concentrate on the fewest number of neurons consistent with the possibility of

the system being modified by learning The strategy in philosophy moreover is to seek the basis for

drawing its boundaries by identifying objects on either side of the boundary which have as much in

common as possible in order to focus on what they donrsquot and canrsquot have in common if the boundaries

are real(ER 5) 102 This wonderful exhibition will enable us to see ourselves a bit from the outside Its art world is

curiously similar to our own(ER 185)

83

另一篇發表在《國家》雜誌的文章〈明清繪畫(Ming and Qing Paintings)〉是

丹托嘗試將西方理論注入中國藝術的實驗性之作用比較性語氣區分中國與西歐

藝術的不同與相同之處透過交叉比對與討論讓兩個完全異質的藝術體得以在

文章中產生互動與對話並揭露兩者間的互文關係進入事件現場蒐證加入感

受性的文字堆疊卻不忘連結丹托美學對藝術世界所提出的理論架構反覆推敲

並反思其矛盾之處在文末同時給予讀者批判及思考的提問「西方藝術家真的

有可能像中國藝術家一樣遵守祖先流傳給他們的法則並認為必須遵循嗎(MQ

472)」很顯然地丹托認為中西方兩者的異質性不只在藝術在文化與生活上都

有其差異甚至矛盾之處皆待哲學家提供折衷的觀點給出雙方都能接受的理論

樣態

最後丹托對中國藝術的書寫動機在 Beyond the Brillo Box 的〈序〉給出明

確的訊息「不同的藝術世界演化自不同的文化而在不同文化的藝術家孕育出

不同的敘事系統我試圖勾勒散佈在其它世界系統的潛在議題mdash中國與非洲mdash而

我察覺到一股非常不同於西方國家的終結」(BBB 11)103丹托對西方以外藝術終

結產生興趣顯然歸因於藝術大敘事系統的終結觀須給出普世通則的實證如果

終結論的預測性假說只停留在西方藝術史論述中在學術全球化的自由論述底下

容易淪為被攻擊的對象因此丹托試圖將終結論提升至世界藝術的位階檢驗

當藝術理論只聚焦於以西歐為中心的觀察要在學術上成為絕對普遍的藝術理論

顯得站不住腳丹托自己也有意識地認同多元文化造就不同結構的敘事系統因

而以西方為主體的終結觀可能因此喪失其有效性但丹托終結論的假設前提是

任何文化繁衍出的藝術史都有一個大敘事結構支持而一旦這個敘事系統被哲學

家揭露藝術本質的事實時就會崩解而最終走向終結的結果

事實上後歷史時代也是藝術的後敘述時代就像我在本書中的某章節

的結論一樣我們面臨的是一個沒有現在敘事的未來我們活在經過洗

滌後的敘事世界而這個敘事已經來到了終點雖然敘事作用依慣例將

不斷為「現在意識」增添色彩直到藝術因布瑞洛盒的出現而變得清晰

103 Different art worlds which have evolved in different culture And these in turn give rise to different

narrative under which the artists of those cultures live I have sought to sketch the outlines of some

different systems of reasons which prevail elsewhere in the worldmdashin China and in Africamdashwhere the

sense for an end would have to mean something quite different from what it does in the West(BBB 11)

84

且多元(pluralized)西方大敘事系統正在失去其地位而沒有什麼可以

取代它的位置我認為沒有任何東西可以(BBB 10)104

在丹托的世界觀中中國藝術也不例外雖然中西方藝術史有著完全不同的

哲學形式與基礎但丹托認為藝術的本質不受限於地域性藝術史的詮釋版本藝

術的本質不會因為文化的所在地而改變命定的趨勢根據本質主義理論的訴求

「藝術永遠是一樣的mdash某物要具有充分和必要條件成為藝術而不用考慮時空

(AEA 95)」至少在劉悅笛 2008 年的訪談資料中發現丹托對中國藝術的理解從

未放棄宣稱自己的理論具有絕對的普遍預測性丹托表明「假設中西方間真的

存在差異這個差異基本上不足以成為組成藝術本質的元素中西方間的差異在

此不適用至少對我來說從 1981 年以來不在理論的討論範疇105」如果丹托

受分析哲學傳統「語言遊戲論」的影響不難理解丹托對於藝術本質的堅持此

堅持可以從 The Transfiguration of the Commonplace106中深刻體會

一直以來丹托對於自己在本質論上的堅持從未改變但對於被審視一方的

中國藝術家及中國學者來說可以選擇這位西方學者的言論是否真實貼合中國藝

術發展的核心脈絡及問題劉悅笛指出「當丹托認為中國與西方現代性是同源

關係時這是中國學者所無法接受的原因在於中國的現代性來自更為在地化的

前提我們只願意接受我們能接受的部分就像五四運動一樣當歐洲正受到印

104 In truth the Post-Historical Period is a post-narrative period of art As I conclude one of the essays

in the book we face the future without a narrative of the present We live in the afterwash of a narrative

which has come to its end and though the memory of it continues in coloring the consciousness of the

present it is clearer and clearer from the way art become pluralized after the Brillo Box that the master

narrative of Western art is losing its grip and nothing has taken its place My thought is that nothing

can(BBB 10) 105中國學者劉悅笛在紐約藝術網(Art in New York)中發表一篇有關於丹托與中國藝術的訪談

〈ldquoTalk on Chinese Artrdquo with Arthur C Danto〉訪談中鉅細靡遺透露出丹托對於中國藝術看法的

第一手資料Suppose therersquos a difference between Eastern and Western arts the difference wouldnrsquot

become a part in the composition of the substance of art The difference between Western and Eastern

arts doesnrsquot apply here At least what Irsquove learned since 1981 is not a part of the theory (Yuedi Liu

October 30 2013 at New York Public Library )

httpwwwartinyccomentalk-on-chinese-art-with-arthur-c-danto 106 ldquoThe Transfiguration of the Commonplacerdquo The Journal of Aesthetics and Art Criticism Volume

33 Issue 2 (Winter 1974) 141 Reference to shared properties sounds provocative to the

Wittgensteinian who at least with games and works of art has failed to find any and suggests there may

be none We could he argues imagine an art-historical tradition in which the class of artworks indeed

shared common traits-say if artists produced nothing but icons-but the icon defining characteristics

only by grace of historical accident may serve as art-defining traits and revolutions are conceptually

entertainable in which artworks no longer satisfy the traits of iconicity(TC 141)

85

象派主導時中國的知識分子仍然認為現代主義是新的藝術浪潮」(劉悅笛

2013)107從中國學者的態度中可以感受到其不認同丹托對於西方現代性具有世

界性的趨同傾向的說法原因可能很簡單因為現代性所帶來的藝術終結最多只

能說明歐美當代藝術和美學所遭遇的狀態但放入全球化的語境討論時並不具

有普遍性很多時候將歐美問題視為全球問題只是一種世界範圍內的「劇場假

象」(劉悅笛2009)可以看出中西方各自遇上文化差異時直覺反應是「選擇

性」接納異議的部分因為在文化認同的內心深處必須捍衛自己文化所傳承的

理念與信仰沒有任何一方能夠妄自代表世界發言

筆者回溯丹托 1964 年〈藝術世界〉一文中提到對待陌生異質之物的方法論

希望藉此解釋丹托藝術哲學的基本信仰與態度丹托認為哲學家扮演藝術世界觀

察者的角色「試想有人認為發現全新種類的藝術品就像在任何地方發現全

新種類的事實是需要理論家解釋的在科學領域裡如同在其他領域一般我

們時常透過輔助的假設將新事實納入舊理論這是在既存理論仍有價值卻棄之

可惜但可以諒解的保守主義」(Artworld 572)其對待全新藝術品風格的態度就

如同科學家搜尋全新物種般地審慎分析哲學導入科學的方法使藝術理論不只

是理論模型更貼近生活現實的經驗科學領域中除了提出理論假設之外很重

要的研究價值就是「實證」也因此當分析哲學的研究方法進入異質性極為複雜

的藝術文本中常常給人將世界簡化的誤解但其實整個分析美學對待藝術的

問題都採取一種「普遍的非歷史方法」將藝術史孤立於真實的歷史與社會之外

討論而這樣的方法學帶來的反效果即是讓非西方文化的讀者導向歐美中心主義

的結論然而細讀丹托關於中國藝術的深入討論便會發現其對待文化差異的

態度極為細膩與審慎以下小節將針對丹托論中國藝術內容的細部議題做更進一

步探討

三 論中國繪畫中的「互文性」

丹托發現整個西歐繪畫史的價值標準就是對過去的超越強調的是革新與

原創而中國畫家重視的是前人經驗所留存下來的精神價值導致中國畫家不斷

107 When Danto thinks of Chinese and Western modernity as alike it is indeed unacceptable to the

Eastern scholars because the Chinese acceptance of modern art is always based on the premise of

localizatoin We only accept what we can accept just like around the May 4th Movement when Europe

was dominated by impressionist the Chinese cultural forerunners were still thinking of modernism as

the new trend of art

86

重複前人的主題及技巧這對畫家而言是一種對前輩的尊敬並在文本中強調

「作為一種藝術內容的理論互文性對我來說似乎完全適合中國繪畫」(MQ

469)108丹托用「互文性」(intertextuality)來闡述中國畫家與前輩之間的關係

有其特殊性互文性又譯作「文本間性」109文本之間的意識隨著交互作用交

互指涉的方式將前人的文本加以模仿及改寫在這樣的交織下互為引用互為

書寫並提出新的變異文本書寫策略及世界觀而文本的形式可以是文字平

面繪畫或各種類別的視覺形式都能利用互文性表達文本中的特殊變異

互文性(intertextuality)本身出自德希達(Jacques Derrida)的複雜又迂迴的

推論文本之外無物(il n y pas de hors-texte)mdash意旨文本之外沒有別的只

有更多文本正因為德希達理論是哲學的理想變異因此很難也不可能

被反駁是堅不可摧的以此為前提再加上互文性特殊地位使文本

作者(literati)必須解釋文本當中的理論對於他們的強烈吸引力所在舉例

來說畫面中的任何一條線都蘊含了作者想傳達的寓意但對觀者而言

像文盲般對其毫無共鳴只有文本作者能夠解釋這些寓意中的深意像

是生命死亡自然或人心(MQ 469)110

108 參見 Arthur C Danto ldquoMing and Qing Paintingsrdquo The Nation October 23 1989 p469 As a

theory of artistic content however intertextuality seems to me to fit Chinese painting to perfection 109 互文性的概念出自克莉絲蒂蛙(Julia Kristeva)的 Polylogue 與里法特(Michael Riffaterre)的《詩

學的符號(Semiotics of Poetry)》都將巴赫汀(Mikhail Bakhtin)有關「多音」和「接觸域」(zone of

contact)的理論加以發展而後現代詩學中的「引用的詩學(poetics of quotation)」或是故意採用

片段零碎的方式對其他文本加以修正扭曲與再現都是具有顛覆性的「文本政治」這是互文

性之所以相當受到後現代文學創作者重視的主要原因之一參考 Julia Kristeva Polylogue Paris

Seuil 1977 Michael Riffaterre Semiotics of Poetry Bloomington Indiana University Press 1978 但

筆者認為丹托在此沒有探討中國藝術顛覆性之用意因此本文中的「互文性」皆以討論形式上

互文為主 110參見 Arthur C Danto ldquoMing and Qing Paintingsrdquo The Nation October 23 1989 469

Intertextuality itself was a corollary of a particularly heady claim by Jacques Derrida il n y pas de

hors-textemdashthat outside the text there is nothing but more text Because it is a variant of philosophical

idealism Derridarsquos thesis is difficult and perhaps impossible to refute and this invulnerability together

with the exclusive franchise intertextuality gave the literati to interpret texts must explain the theoryrsquos

immense appeal to them For if a line means what it refers to it must be meaningless to the mere

common reader who happens to be intertextually illiterate and only the literati hold the key to

understanding texts heretofore believed to tell us something deep about such things as life death

nature and the human heart

87

丹托將「互文性」與德希達在書寫理論中對「無物」的概念視為同源關係沒有更

進一步的解釋可能的原因在於德希達所討論的互文關係更為複雜而丹托只想

藉互文中文本的操作模態解釋中國繪畫中內容的互文性

何謂中國繪畫中的內容互文性丹托主要考察的對象是清代中期畫家萬上

遴(1739-1813)萬上遴明確表示自己是模仿元代畫家倪瓚並創作與倪瓚作品同

名的《龍門僧徒》丹托透過這兩幅作品的比較體悟到儘管萬上遴認為自己的

作品是對倪瓚的模仿但他所畫的石頭樹和流水都和倪瓚的畫法不同丹托根

據這些差異感受到中國藝術與西方藝術中的「模仿」概念有著不同的意涵西

方傳統中的模仿強調的是模仿物與被模仿物之間視覺上的技巧相似性而中國藝

術更強調的是精神層面丹托認為「我們不能假設原作就蘊含真實性而複製

品就隱含偽真實性」(BBB 117)111因此談論中國繪畫中的真偽已非有效的論述

在中國系統的框架下這種模仿被稱作「臨摹」是被允許的丹托比較萬上遴

與倪瓚的關係如同竇加(Degas)與普桑(Poussin)的關係認為評斷臨摹作品的好壞

之依據不能一言以蔽之因為竇加雖然臨摹普桑的作品但他依舊保有自己的筆

觸與風格其畫作的價值不受普桑名氣的影響畫家風格本身就有一定的獨特性

然而萬上遴的作品之所以會被保留下來是因為他模仿了倪瓚的作品其相似

的程度極高只有少數的地方有稍微修改而丹托認為那些出自畫家想法的筆觸

才是價值之所在根據研究顯示萬上遴並非清代特別著名的畫家而當年萬上

遴會師從倪瓚可能與時代學習風氣取向有關

模仿的目的不是要欺騙任何人也不是要挑戰原作的價值模仿來自於自然

而然是與生俱來的天性對於那些超出模仿範圍的意識產物才是創意所在

(BBB 117-118)既然模仿是人的自然天性對於西方畫家而言追求的是那一瞬

間從模仿中脫離的靈感奔放但對中國畫家而言欲模仿的並非畫作的技巧風格

或想要尋找自我風格的靈感真正模仿的是被模仿者的道德層次

111 We must not suppose that genuineness connotes authenticity at least in the sense in which imitation

connotes in authenticity(BBB 117)

88

在模仿倪瓚的過程中仿效者正在製造一個道德典範(stand)創造他生

命的一種敘事成功地接替高尚簡單來說一個受『倪瓚影響的人』

就如同聖保羅的人生『受到耶穌的影響』一樣(BBB 120)112

由此可看出丹托對中國畫的研究有別於傳統西方藝術史形式上的詮釋更關注

與好奇的是精神層面的探究外在的相似性來自匠師的手藝但中國文人真正想

要模仿的是內在的精神之物丹托將中西方藝術對於模仿的概念分成兩種意義

一種為來自傳統西方藝術對模仿現實之物技藝上的學習另一種則是古典中國繪

畫對於臨摹前輩畫家作為學習典範的模仿他更進一步闡述「模仿不可能是外

在的不可區分性更確切地說作品一定從相同的內容物流溢出來以倪瓚的風

格作畫使之成為一種精神訓練的方式」(BBB 119)113文人畫家透過前輩的藝

術提升自我的道德涵養對西方學者而言彷彿另一種不可思議的世界觀丹托對

此沒有作過多優劣的評斷因為在丹托自己的世界觀中藝術沒有優劣等級沒

有好壞之分包容不熟悉的藝術觀才能拆卸藝術的藩籬讓不同的觀點激盪多元

的後現代世界

回到德希達的「無物」概念丹托發現中國藝術與「無物」有著很大的區別

此差異來自於文本與精神世界的疊合

在傳統的中國藝術中真實體現不同於「無物(hors-texte)」的方式進入

了藝術也進入另一個可以選擇的世界其本質是由紙絹及墨所構成

沿著真實世界的輪廓被創造出來是一個能讓人從肯定與恐懼及個人

政治與身體上的摧殘中解放的美學庇護所這意旨互文性產生一個能進

入和平與美反射性的隱喻空間也是一種逃離而進入圖像文本的隱逸形

式(MQ 470)114

112 In imitating Ni Tsan one was making a moral stand creating a narrative for onersquos life filling the

shoes of greatness To say simply that one was ldquoinfluenced by Ni Tsanrdquo thus would be like reading in a

life of Saint Paul that he was ldquoinfluenced by Jesus Christrdquo (BBB 120) 113 The imitation cannot be outward indiscernibility rather the work must flow forth from the same

internal resources and painting in the style of Ni Tsan in consequence becomes a form of spiritual exercise(BBB 119) 114參見 Arthur C Danto ldquoMing and Qing Paintingsrdquo The Nation October 23 1989 470There really

appears in traditional Chinese art very little by way of hors-texte It is as though entering the work of

89

從觀察中國繪畫的臨摹作品中發現原作與複製品之間存在了精神上的疊加關係

再次由互文性解釋臨摹文本中有原作痕跡的存在對於臨摹者而言畫作的主題

已非畫作所欲傳達的介質臨摹者真正關心的是能否藉由作畫的訓練得到像原作

者般聖潔的道德素養在丹托的研究中看見了中國藝術家對於倪瓚的推崇作

為精神領袖的模仿猶如對神的敬畏學者張冰對此有不同的看法

丹托認為中國畫家在模仿過程中進行的是精神訓練的這一觀點是有道

理的但是由於與中國文化的隔膜使他意識到了中國畫家的臨摹

不同於西方藝術觀念中的模仿並不是臨摹者對被臨摹者亦步亦趨的效

仿而是對臨摹者精神層面的揣摩卻無法再進一步地指出這種臨摹

所揣摩的人生境界是道家意識是中國士大夫精神的典型表徵之一」(張

冰 2012202)115

宋代文人畫所追求的人格意境來自道家的思想臨摹古畫的同時也是在提升畫

家自我道德對於心靈層面的成長是有幫助的丹托雖然無法明確指出文人畫家

臨摹的動機來自道家思想但卻給出「互文性」在畫作中的功能使中國繪畫的

討論多了一層西方哲學的思想空間

四 複驗中國西歐藝術史模型

丹托對歷史有一套自己的哲學性用語其討論歷史時時常使用「形狀(shape)」

一詞當歷史被看作一個待檢視的結構體時立體維度的討論才能展開非線性

關係的歷史研究也是丹托給予藝術世界(Art World)的重要方法過去傳統的歷史

研究中往往將「過去」看成「現在」的因種什麼因得甚麼果這種因果關係

的存在是造成歷史線性化的主因然而丹托認為很多時候歷史的原因跟結果

art one entered an alternative world whose substance was paper silk and ink created alongside the real

world an aesthetic refuge from certainties and terrors and disaster personal political or physical This meant that intertextuality yielded an almost metaphorical reflex into a space of peace and beauty an

escape into pictorial texts as a form of reclusion 115張冰《丹托的藝術終結觀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2頁 202

90

來自更錯綜複雜的因素丹托舉例莫內從沒想過自己的筆觸會成為抽象表現主義

的影響因子而波洛克對畫面筆觸流動性的執著開啟了現代主義敘事語言(BBB

122)丹托更具體將歷史模型的再現(representation)與其影響力(influence)分成三階

段進行討論文藝復興啟蒙時期及現代主義

在西歐歷史上有三個極具差異的敘事性(narrationl)時機因為這些時間

點上的「現在(present)」都分別受到非常不同的「過去」所影響(BBB 127)

這三段重要的歷史斷點正驗證了影響力與再現性的問題首先是「文藝復興」

丹托認為文藝復興是一個關於「重建」的敘事系統整體而言是從擁有失去到

重新尋獲的過程到底為什麼會「失去」又怎麼「重新取得」這可能關乎於基

督教的問題從野蠻性回到人性然而丹托從檢視歷史的形狀出發認為文藝

復興其實蘊含一段歷史的終結觀「我不是很能確定在歷史理論家的腦海裡

有沒有一種敘事性不是以衰退當作結尾敘事本身當然進入了尾聲一旦升起

我們就不可能再次墜落因此其中表達的重要訊息是歷史本身已經結束而

我們進入了一個學院(academies)的年代」(BBB 127)116文藝復興始於對現在的

不滿希望藉由過去羅馬時代榮景找到時代真正的歸屬因此再現的是一個具有

影響力的「過去」而重新啟動這個過去敘事系統才能真正返回人性進入學術

的時代第二個敘事性時機是「啟蒙時期」丹托認為這段時期塑造了維多利亞

式的人類學邏輯樣貌是一個康德式超越論人類的啟蒙就是為了要超越過去(那

個被神統治的時代)這種成長與階段性進步史觀「再現」了科學理性對於過

去重新檢視又再一次被丹托認為具有歷史終結的意義最後是丹托最關心的

「現代主義」時期在現代世界任何時間點都有可能變成影響因子也沒有空

間上的限制當決定再現時也同時影響了他者已經不會再有單因子的純粹影

響當停止任何形式的再現時就是現代主義的來臨

116 I am not certain that such a narrative would have insinuated itself in the minds of historical theorists

were it not for the concept of the Fall The narrative itself of course had come to an end once risen

we are never to fall again So in an important sense history itself was over and we thus passed into an

age of academies(BBB 127)

91

從瓦薩利時代以來要在西方從事藝術必須決定某種被過去影響的方式

來內化成己身的敘事樣態中西方藝術家的差異將會成為活生生具影

響力的敘事樣態及模型而現代主義對中西方一視同仁是對歷史的

敘事脈絡截斷與瓦解並重新建構對歷史的連結(BBB 122)117

丹托在此將西方歷史所遇現代性漩渦挪移至中國藝術討論有其論述的特殊

性118丹托是一個實驗者在 1964 年發表〈藝術世界〉一文後便搜集各地不

同國家的藝術來驗證藝術終結的事實因此引發丹托好奇的是現代主義對於中

國藝術模型產生型變的原因「在我通過 Ellsworth Collection 的展覽廳時中國

藝術給我的第一印象竟是如此得現代(modern)好像『現代』變成一種切斷歷史

脈絡的風格一般」(BBB 126)119為什麼對丹托而言中國水墨畫看起來很「現代」

從基礎的認知經驗可以發現當人遇見陌生之物無法分類時很自然會將其歸納

進舊有的基模之中也就是將水墨畫納入西方藝術史脈絡而顯然丹托在不經意

下認為中國水墨畫最貼近的西方藝術為「現代主義」時期丹托也察覺自己這樣

的認知不見得妥當因為這會跟現代主義一樣切斷任何的歷史文化脈絡「現代

性最根本或歷史的問題在我看來是對於解釋什麼是再現時鮮少將其他民族

的文化作為參考這些藝術家通常只在意自己的文化」(BBB 128)120

丹托藉由觀看中西方不同的藝術發展「形貌(shape)」來闡釋不同系統間的異

質化程度雖然丹托本質上認為組成藝術本質的元素不會因為文化的差異改變其

演變的趨勢而中西方藝術史發展最終邁向殊途同歸的結果mdash也就是藝術的終結

但路徑上還是有很大的差異丹托認為中國很清楚自己的藝術內在價值及本質

117 Since Vasari to be an artist in the West has been to have internalized a narrative which determines

the way we can be influenced by the past The difference between Western and Chinese artists will then

be a difference in lived narratives and modes of available influence Modernism alike China and the West meant the dismantling of these narratives and reconstitution of our relationship to the past(BBB

122) 118對於現代主義如何影響並剝奪西歐歷史的敘事性統可以參考本論文第四章有關於現代主義的

論述 119 My own first impression in walking through Ellsworth Collection was that in some mysterious way

Chinese art has begun to look modern as if ldquomodernrdquo were a style of historical dismissal(解雇) (BBB

126) 120 The historical problem or central question of modernity in my view is What happened to account

for the representation by these artists of their own past as less relevant for them than the imagined past

of other cultures (BBB 128)

92

這種變動對中國藝術來說而言非來自內在或進步的動能這不是對歷

史悠久的世界藝術所做的批判(事實上中國藝術非常清楚地認識自己在

藝術歷史上的位置)(MQ 471)121

不同於西歐藝術有一股內在的力量驅動使前進形成進步發展的史觀中國在勾

勒自己藝術的「形貌」時有意識地給予自己歷史定位這兩者的目的與動機完

全不同有時候西方藝術史家會粗鄙地將中國的系統納入西方的分類中是違背

丹托對待後歷史世界的態度丹托也在研究萬上遴的作品案例時深刻體會中西

方歷史結構發展上的差異丹托認為萬上遴自己也不會否定作為一個非著名的清

代畫家但其作品卻足以討論「互文性」在中國畫家作品中的作用丹托認為萬

上遴真正所繪的主題不是遊子遊歷的景致而是作品中倪瓚的影子事實上在

中國的系統中模仿前輩畫家是常態而因此得到名譽是能實現的模範(model)

對中國畫家有其重要性沒有前人的古法風格後人就無所遵循當第一個筆觸

被創造時彷彿所有的藝術都必須跟著走這也是丹托認為中西方在歷史演進上

很大的差異「對於西方畫家而言這絲毫不是一個可行的選擇他們會必然地

將自己視為以推動歷史前進與改革作為使命的人」(MQ 471)122中西方對於藝術

成就的定義自古以來就因為文化差異有截然不同的發展丹托希望藉由分析哲學

的研究方法從兩個不同的歷史樣本中找出共同的哲學議題一方面重複檢驗在

文化尚未頻繁交流的年代中西歷史模型發展的規律性是否同步另一方面給

予西方讀者除了觀看英譯的中國藝術史料也能從哲學的議題上去思考歷史問題

然而現代主義是一體兩面在現代性強勢入侵下對於遭遇殖民影響的地區在

文化與歷史上有其正面及負面影響下一小節將聚焦於藝術的現代性層面對中國

藝術發展的型變

121 The changes such as they are are not internal or progressive changes This is not meant in any

sense as a criticism of one of the great traditions of world art(one in which those who participated were

exquisitely conscious of the history to which their work belonged) (MQ 471) 122 Nothing remotely these options would have been available to the Western painter who inevitably

must see himself situated in a history it is his fulfillment to drive forward and revolutionize(MQ 471)

93

五 文化認同的磨合與多重攪動

現代主義不只一次被丹托視為敘事結構斷裂的始作俑者「現代主義挑起對

傳統的質疑藝術從此不再覺得自己歸屬於任何脈絡」(BBB 123-124)123也因

此丹托不免好奇經歷西方現代性洗禮的中國藝術在切斷歷史脈絡後會不會走

向藝術終結又或者呈現另一種更多元的樣貌1840 年鴉片戰爭之後由於外

敵入侵中國社會的獨立發展歷程被迫中斷從此進入半殖民半封建社會開始

了中國現代化進程此社會型態的變化造成了文化上巨大的變革以儒道思

想為核心的文化型態逐漸被西方強勢文化所入侵從而形成一種不完全西式不

完全儒道思想的混濁狀態此影響文化的組成結構藝術也無法超脫於外(張

冰 2012204)究竟現代性對中國社會所造成的影響能不能類比於藝術中的變革

對中國傳統藝術來說可能是場災難又或許是另一種藝術萌芽的觸發點

這些繪畫與它們自己的傳統是斷裂的僅僅是因為西方的再現語彙之入

侵給了每一位中國藝術家一種新的創作選擇方式這是第一次中國藝

術家真正地按照某種藝術的自我意識作畫(ER 182)124

當西方繪畫作為一種強勢文化進入中國之後就為中國繪畫的發展提供另外的可

能性從而引起藝術家對繪畫本身的問題進行反思基於此丹托認為儘管西

方人在策略上類似現代性狂傲又自大的上位者態度對於中國政治來說是侵略者

但從藝術的角度來說他們卻是解放者提供給中國藝術家變革傳統的選擇方式

當中國對藝術的信念與價值傳統遇上西歐作為強勢文化的入侵時便會在無形中

被吞噬與取代在丹托認為這種取代意味著一種藝術的終結與另一種藝術的

開啟「西方思想在 19 世紀成為洪水猛獸與吸取新再現策略的過程中纏鬥並

123 Modernism came about when the entire tradition was called into question by artists who no longer

felt themselves to belong to it (BBB 123-124) 124 Danto Later Chinese Painting Encounter and Reflection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1997

182Surface similarities notwithstanding these paintings are discontinuous with their own tradition

simply because the infusion of Western representational vocabularies gave every Chinese artist a vision

of an alternative way of working so that for the first time really the Chinese painter painted in the

light of a certain artistic self-consciousness

94

打開了中國藝術的靈魂之窗」(MQ 472)125丹托舉出他所知的三位中國藝術家

分別為高其佩任熊及義大利裔中國宮廷畫家郎世寧作為中國藝術受西方思想轉

變的濫觴

首先1715年當義大利裔的天主教耶穌會傳教士郎世寧(Giuseppe Castiglione

1688-1766)向清代宮廷引進西方透視法時中國第一次看見除了散點透視還有其

他處理畫面空間的方法而且更為科學當時有些人認為如果單點透視法能夠更

早引進中國會更好但最終宮廷畫家還是沒有放棄傳統畫法「雖然他們不曾擁

有過而且在知道什麼是真正科學的透視法的情況下中國依然不接納使用也

許他們認為如果接納西方透視法將完全改變中國傳統的風格樣式畢竟這樣就

沒有空間使用中國偏好的移動視點透視法」(MQ 472)126要動搖傳統非一朝一夕

朗世寧提供了中國一個外來的方法開啟眼見但最終決定是否要接納新的技法

須由中國選擇同理對郎世寧而言中國的傳統技法也是一種選擇而丹托認

為這份「選擇」是藝術產生良性變化或終結的契機接著丹托以清代末年畫家

任熊(1823-1857)為例從任熊的自畫像中可以看出其受西方人體解剖科學的影響

畫面中人的頭部及肩胛比起傳統立體許多也精確描繪出五官的立體結構但在

衣服紋理的描寫上還是以中國傳統的勾勒法繪出皺摺層次顯然畫家出自於「選

擇」意願讓畫面中按不同比例分布中西畫法而這樣的技巧在現今中國畫界已發

展成一種特殊的工筆畫風最後令丹托大開眼界的是清代畫家高其佩

(1660-1734)的「指畫」對此丹托無法舉證其受西方思想或技術影響只能讚嘆

中國繪畫有其技法上的突破及多樣性

125 Western ideas become a flood in the nineteenth century and the struggle to assimilate the new

strategies of representation opened a window into Chinese artistic soul (MQ 472) 126 Nevertheless they had not and the Chinese now knowing what true perspective was still did not

use it Perhaps they would have had to change motifs completely in order to exploit it there being after

all no room for linear perspective in the wildly imagined landscape they favored(MQ 472)

95

圖 3 任熊(清)〔自畫像〕

紙本設色1775 x 788 cm

北京北京故宮博物院

圖 4 郎世寧(清)〔八駿圖〕絹

本設色1393 x 802 cm台北

國立故宮博物院

圖 5 高其佩(清)〔高岡獨立圖

軸〕紙本設色709 x 383 cm

北京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整個中國的生活及文化都被西方策略全面改造而且是劇烈地且持續至今

(181)127」丹托藝術哲學中偶而會有歐洲中心主義情節之浮現卻可從終結論的

去中心概念看出其解構的傾向二十世紀哲學主要抨擊與解構歐洲中心論使人

更加確定世界正朝向一股多元化的脈絡前進任何文化都有其存在的合理性文

化之間沒有優劣貴賤之分每一個文化都有其獨有的特色與價值然而此一主

張從文化弱勢的一方來看表面的平等無法掩蓋制定文化理論者的優越地位丹

托的理論正迴避了此種立場在丹托的藝術世界中藝術存在著多種的可能性

形成區域性的地方文化系統因此後歷史時代對於藝術本質的而言單一民族和

文化所發展的藝術都是不完善的中國學者張冰解讀丹托觀看中國藝術的態度

此處不宜把丹托的這種看法簡單地理解為一種大文化沙文主義和歐洲中

心主義因為他即認為西方文化的侵入為中國藝術提供了發展新可能

同時也認為非洲的面具給西方的藝術家提供了革新西方傳統藝術使其

127 The entirety of Chinese life and culture was to be transformed radically by the incursion into it of

Western practices in a process that continues to this day(ER 181)

96

重新煥發青春氣息的可能所以從這個角度來說丹托更強調的是各民

族文化間的交流互補以及藝術自身發展的可能性(張冰 2012206)

當強勢文化入侵位居文化弱勢的一方不免開始對自身文化產生懷疑畫家若認

定自己國家的文化歷史「落後」於其他國家時很可能主動接納優勢文化提升

己身地位從清朝郎世寧到任熊的轉變中可以發現郎世寧接觸中國時是清朝

康熙盛世千年以來豐厚的中國藝術傳統是當時的優勢文化因此就算將西方畫

法引進宮廷畫家仍然不為所動堅持正統的傳統筆墨及移動透視然而在任

熊的年代清朝已大不如前再加上西方外強入侵中國內部腐敗畫家可能因

此被強勢文化所吸引並改變畫風丹托則將上述中西文化磨合後的興衰消長

理解為藝術終結可以從兩方面提出質疑第一丹托雖極力倡導多元文化及平等

包容卻無法避免文化的優劣性存於現實社會中站在文化理論制定者的優越位

置很難從傳統文化需被保存的角度建構藝術世界第二中國藝術發展的巨變

或終結非全面性也非自願性中國藝術在清朝末年處於被動接受的一方不管

是社會政治及經濟都產生巨大變革而丹托觀看的作品樣本數不足的情況下

很容易產生片面的推斷與結論因此本文研究丹托理論牽扯西歐藝術中心以外

的異族藝術時需特別審慎並多重檢驗其有效性

六結語

本文從丹托對中國藝術的研究動機與寫作模態出發發現丹托處理東方題材

的手法不同於西方後殖民理論所討論「東方主義者」第三節論「互文性」在

中國藝術中的作用可以明顯感受丹托滲入作品內部觀察的細緻程度察覺中國與

西方藝術家對於「模仿」在文化信仰上的差異是許多西方學者所無法給出的論

點而東方主義的概念來自薩伊德(Edward W Said)論東方淪為西方學術論述

中的想像物在缺乏實證的情況下扭曲壓縮並提出歐洲自我檢驗的方法以

本地異國情調無系統有系統啟蒙被啟蒙等方式區別我們(us)與他們

(them)中的差異並加以學術化典範化規範化成為有效的論述對比於西方

的東方主義者丹托則採科學實證的方法盡可能將它者當作研究樣本觀察並

進入文本的內部仔細審視

97

本文第四節提出複驗西方與中國藝術史模型的議題是對丹托藝術終結理論

一直以來以西歐藝術史當作模板研究所給出的反思可以從兩方面提出質疑其

一為地域中心主義的局限丹托雖試圖將藝術終結論導向多元文化論語境但身

為美國當代重要藝術批評的代表學者很難說服在歐美地區以外的讀者其思想

沒有參雜美國或歐洲本位其二丹托承認文化差異但卻無法擺脫藝術本質論

的思想丹托美學很重要的環節是哲學家的介入藝術世界不再只有藝術史家的

詮釋哲學家在藝術世界中形成理論給出藝術辨識系統的操作模型使藝術成

為被研究的「樣本」透過分析詰問及歸納給出多樣的藝術認識方法也因此

丹托在蒐集樣本的同時必須增加其廣度希望將他所創造的終結理論成為普世的

通則受維根斯坦「語言遊戲論」的影響丹托是本質論者對於藝術本質有其

普遍原則的堅持不管藝術史所在地的文化根基為何一旦歷史的條件吻合拋

出布瑞洛盒的哲學震撼彈時歷史就因此瓦解然而本研究希望能夠從他者(中

文世界)的角度給予藝術終結論不同的反思雖然丹托堅信藝術的本質不會因為

地理上的區別有所改變但很顯然地當遇到藝術創作者本身文化的信仰因素時

不得不承認藝術終結論因中西方差異而影響其有效性事實上藝術終結是一種

行動是對西歐藝術史的歷史哲學的反思但華人世界普遍保有文化及技藝保存

的概念除非西方現代性思想深化中國文化內部否則大部分的中國藝術家還是

希望在傳統與創新之間取得平衡

對於同樣都是中文世界的讀者而言長期以來被動接受西方藝術理論的同時

應持有一份對理論懷抱質疑態度的批判精神第五節強調遭理論制定者強勢分類

並主宰位居文化弱勢的一方往往失去其在理論中心的發言權但相較於殖民統

治時期二十一世紀的今天受後現代後殖民的全球化思潮啟迪對西方理論

的探究更應擁有主動發言的權益

雖然丹托終結論的影響範圍不及丹托原先預設的廣大成為世界藝術的一種

全面性的行動與態度但丹托一再強調的後歷史世界觀是多元且複雜的徵候而

單一的民族和文化所發展成的藝術都是不完善的觀看現今的世界市場經濟所

帶來的全球化造成文化政治及各民族間的交流頻繁從單一的西歐藝術史觀擴

充至各種族及歷史所包含的藝術關係因此任何藝術評論者都不能再霸道地認為

僅僅只有一種藝術的可能性而其他類別的藝術都是有缺陷的落後的

98

第六章 結論

摘要的文字會因為相似性而聚集在一起隨著議題的產生後串接形成章節

並發展出章節的小結論論文的問題意識不會是命題也不是主張因此研究發現

是從文本歸納而來而非回答已知的論點隨著議題演化出的發現如下

由事件回答藝術終結的歷史問題

從丹托處理「藝術終結的理由」問題的操作模態可以發現每一個理論者或

歷史學者都是構成問題性的關鍵因子a 丹托舉里格爾裝飾藝術史藉以質疑

物質演化的風格問題提出批判進步史觀的單線性發展並點出唯物的進步史觀

問題性b 黑格爾在「藝術終結」的問題性上扮演揭開「詮釋學」問題的角色

來回答「繪畫自我意識及哲學化」的問題c 葛林伯格在藝術終結論的議程上

扮演前階段書寫者的角色以藝術本質論的問題鞏固進步史觀必然終結的結果

d 丹托以佛萊的理論作為中介以釐清藝術史終結與藝術家之間的關係可以

見得藝術終結的問題性並非從丹托自身邏輯發展形成丹托面對問題的處理時

常將理論者當作問題討論的中介強調藝術終結的命題散落在異質的領域也因

此藝術終結論沒有一個固定的理論模態因為透過古今中外的歷史網絡跨界

與異質的領域將給予藝術終結在不同立場下的不同解答是一種開法性的行動與

過程

從第二章的結論中可以延伸討論「丹托文體風格的特殊性」在本論文第二

章討論丹托有關於藝術終結的歷史問題上發現丹托是由「事件」當作介質回答

歷史的問題在此事件可以是理論家提出的理論具體的藝術史事件或美學

知識也就是說丹托在面對問題時常將這些事件所形成的知識當作問題的中

介而當大量事件呈現在文本中時就會構成文體的繁多樣貌可以說丹托美

學除了繼承分析哲學的分析性語言傳統外還雜揉了歐陸哲學綿密的文體特性

將兩種完全不同的脈絡的美學場域碰撞在一起形成丹托自己一套分析美學的風

法國學者吉姆內茲(Marc Jimenez)曾說「藝術場域中丹托與古德曼促成歐洲

理論與美國藝術理論的對話」128英美分析哲學與歐陸哲學一直是美學場域主要

128 Jimenez Marc La Critique Crise De Lart Ou Consensus Culturel Collection DestheTique

Paris Klincksieck 1995 p 120

99

的兩大區塊能夠促成美國與歐陸之間的對話亞瑟丹托是重要的橋樑之一

英美分析聚落從維根斯坦的「邏輯的經驗主義」(logical positivism)和「語言遊戲」

(language games)延展出的藝術哲學形態歐美之間的異同點也是整個二十世紀

的主要訴求攻擊藝術概念(此藝術概念以美感為本體)擴大論及自十七世紀經

驗論和理性主義以來的方法論的分歧二十世紀歐陸哲學包括了現象學存在主

義解釋學結構主義後結構主義後現代主義解構主義法國女性主義

以及批判理論如法蘭克福學派心理分析尼采絕大部分的馬克思主義與馬克

思哲學流派阿多諾德勒茲傅柯(Michel Foucault1926-1984)尤為美學批判

場域的代表雖然丹托的終結論是奠基於黑格爾之上但其思想脈絡到後期則完

全顛覆黑格爾的藝術終結論走向藝術多元與繁多性發展此轉向證明丹托藝術

終結論在二十世紀的時代意圖

分析哲學在藝術領域方法學上的實驗

丹托文體的特性除了事件堆疊產生的繁多性外另一個重要的特性是「跨域」

在此丹托所跨的領域涵蓋邏輯學及數學本文第三章提共三種丹托使用的哲學

工具分別為「不等式」「非 Q 則 P」及「風格矩陣」作為本研究討論丹托

哲學實驗的依據以客體作為觀察藝術世界的濾鏡將跨領域跨時空背景的藝

術家理論家甚至邏輯學家放置在丹托創造的「藝術世界實驗平台」營造一

種多重視點交鋒的思想場域然而筆者也觀察到在如此繁複的跨界交織文獻處

理下竟然巧妙地避開對藝術家的媒材處理和美學態度原因何在

在科學的研究法中形成「公式」只是最後的結果真正展現理論的是「過

程」丹托承襲分析哲學的邏輯方法學在 1964 年獨創的〈藝術世界〉文中充

分展現「藝術辨識系統」的推理過程由於本文聚焦於丹托對「藝術歷史終結的

問題性」因此延續丹托對藝術世界的理論推論丹托處理「藝術史系統終結」

的問題也運用同樣的推理過程形成「終結論」

若我們進一步分析丹托處理藝術作品的方式可以發現雖然主要論述的領

域是「繪畫」但是丹托關注的是「繪畫終結」對整個藝術的問題以此類推

當丹托談及「布瑞洛盒」與「日常用品」「音樂」與「噪音」「舞蹈」與「運

動」「文學」與「一般寫作」之間的區別時都只是提供「不可分辨(indiscernible)」

理論支持的切入點

100

有鑑於此丹托強調的是科學性的藝術認識方式所以任何代表藝術家自身

對作品詮釋或敘事都違背分析哲學的客觀性語言價值筆者認為本研究有助於

分析哲學研究領域了解分析哲學介入藝術所產生的各種影響其中一種重要的影

響是認識主體由「主觀」轉向「客觀」理論家對藝術的批評與詮釋不再以藝

術家生平為論述的核心而是透過跨界的理論交雜逐漸勾勒出所欲討論對象的

形貌藉以達到認識的目的另一種影響則是如何利用分析哲學解決藝術問題

使用語言分析的工具去建構歷史語言的特徵分析的結果便是為了解決藝術歷史

的某些本質性問題而這是文獻學研究法所無法做到的

雖然丹托的實驗結果有他的優點也有缺點優點是能夠將複雜的概念用

清楚的邏輯語言表達但缺點就是過度簡化藝術世界的複雜度最終都沒辦法用

簡單的蘊含關係概括而論也因此丹托的解決方法乃利用邏輯系統中的「循環

論證」加以解套在循環論證的過程中充分展現文本之間的互文關係循環論證

的有效來自於虛無世界的假設丹托所要驗證的藝術定義本身就是一個超越的存

在因此沒有絕對的對與錯跨領域跨文化而不受時間與空間限制的討論

才是丹托想呈現的藝術終結觀也是丹托在藝術分析方法上重要的突破

藝術終結背後的政治態度

可以說丹托創造的本質理論或終結理論的潛在目的即是以否定的態度對

既有的系統作顛覆的作用以循環理論作為一種手段與方法讓長久堆積沉澱的

藝術知識得以攪動並依循虛無的假設理論重新檢視自身的藝術架構

丹托最常使用「瓦薩利」作為大敘事中心藩籬的代名詞但事實上文

藝復興時期「藝術家」的概念才漸漸形成而瓦薩利撰寫有關藝術家生平的著作

是歷史的產物真正被丹托視為應終結的對象是形塑歷史的過程中背後的政治

意圖(如官方敘述)丹托用歷史的「獨特性」與「無規律性」作為否定的依據

強調藝術的本質與歷史事件的本質一樣是獨特且沒有規律的這與放進百科全

書那種定義式的建構法互相違背

當代藝術除了認識論的轉向之外其次最重要的是致力於消弭藝術上的等級

之分而丹托思想啟發當代藝術史學者及藝術創作者能進一步思考當瓦薩利

及葛林伯格模式不再適用時藝術的未來將如何發展丹托藝術終結論給出的「非

線性」以及「多元主義」的態度並同時揭露潛藏在終結論重要的功能即去中

心反現代及包容它者

101

跨文化檢視藝術終結在中國的普遍性

本文對丹托藝術終結理論一直以來以西歐藝術史當作模板給出的反思可以

從兩方面提出質疑其一為地域中心主義的局限丹托雖試圖將藝術終結論導向

多元文化論語境但身為美國當代重要藝術批評的代表學者很難說服在歐美地

區以外的讀者其思想沒有參雜美國或歐洲本位其二丹托承認文化差異但

卻無法擺脫藝術本質論的思想丹托美學很重要的環節是哲學家的介入藝術世

界不再只有藝術史家的詮釋哲學家在藝術世界中形成理論給出藝術辨識系統

的操作模型使藝術成為被研究的「樣本」透過分析詰問及歸納給出多樣的

藝術認識方法

關於終結論提出後對「西歐藝術領域之外的影響性」之問題可以衍生成「文

化政治學的態度」及「在地化的反思」兩個子題進行討論

本論文認為在文化政治學的態度上丹托的藝術終結論除了闡釋藝術事

件結合的哲學性給了認識藝術世界新的方法之外其次最重要的是致力於消弭藝

術上的等級之分當代理論家除了對藝術作品提出自己的論點與看法外很重要

的是以理論當作思想的實際行動也就是背後往往有一個改變社會的目的動機或

意識形態這種思想多在受馬克思影響下的美學如阿多諾班雅明等法蘭克福

學派表現的最為明顯丹托雖然在他語言繁多與知識性強烈的書寫架構下卻也

產生對大敘事去中心等文化議題產生想法並發展成藝術終結理論

因此筆者認為除了從丹托的角度看待西歐藝術史也應該用第三方也就

是「在地化的反思」角度審視丹托等西方藝術理論家將思想傳播到世界引

發全球化思維的影響力的反思也可以從自身的文化反思藝術終結論的影響性

與局限雖然丹托堅信藝術的本質不會因為地理上的區別有所改變但很顯然地

當遇到藝術創作者本身文化的信仰因素時不得不承認藝術終結論因中西方差異

而影響其有效性事實上藝術終結是一種行動是對西歐藝術史的歷史哲學的

反思但華人世界普遍保有文化及技藝保存的概念除非西方現代性思想深化中

國文化內部否則大部分的中國藝術家還是希望在傳統與創新之間取得平衡

關於終結論後的思想啟示

「這個世上沒有任何藝術比其他藝術更真實也不存在任何非得如此的形式

所有的藝術都一樣沒有優劣尊卑之分」(AEA 34)丹托美學最可貴之處在於

他對藝術多元及包容的態度而他將這種堅持付諸實際將思想集結於藝術終結

102

論從探求藝術的本質中釋放並擴大藝術的定義從此藝術沒有崇高的地位也

讓藝術史家藝術評論家著手書寫置於藩籬外藝術的事蹟研究丹托的過程並不

預設已知的論點因為國外研究丹托的學者已將論點爬梳得很多元也很完整因

此選定丹托作為研究對象時時時刻刻都擔心無法提出更新穎的論點這種焦慮

在寫完第二章時得到了舒緩因為從文本出發「細讀」的研究方法可以任意從

文本中取樣在閱讀中引發對問題意識的聯想就不會擔心議題重複的問題問

題意識不是對研究的動機或提問更不是命題命題最大的問題是預設思想的範

圍而命題也是主張並在範圍內進行論證筆者傾向在文本中無目的的漫遊與

搜尋當細讀的過程中找到問題自身就會形成問題意識塑造一種未知的場域

而不是從已知去預設立場

何謂已知就如學者卡若歸納終結論至少存在三種意義「其一藝術已經

完成其規劃從而在技術上不再有可預期的突破其二藝術進入到了無進化的階

段其三藝術按照既定規劃進化而不會成為什麼別的東西」129如果從這三點

已知的論點預設立場成為命題就不會有跨域研究的可能雖然研究的過程中

時常因為無法自發性產生議題而苦惱每當產生淤塞混亂僵持的研究狀態時

就會想要脫離核心文本嘗試在丹托其他著作中尋找線索單一的客體優先法還

是會因研究對象的性質有所侷限跟文本本身的豐富性也有一定的關係但筆者

認為只有以文本出發做第一手資料的文本分析才有辦法讓想像力發揮並

產生異於丹托研究領域的實踐遺憾的是本文因為時間上的限制無法將丹托的

重要著作融會貫通並解釋其思想的轉變與理論推導的整體過程只能單就「藝

術終結」的議題推估丹托可能的思想發展途徑此外筆者無法在有限的時間內

將當時同樣提出藝術終結理論的貝爾丁(Hans Belting1935-)納入與丹托的比較

貝爾丁與丹托提出藝術終結的時間幾乎相同若能將兩者分析比對更能突顯丹

托終結觀的獨創風格而在技術層面上的限制筆者本身並無邏輯學或數學相關

背景因而在處理邏輯工具的研究法時無法理解透徹因此可能出現邏輯上的

瑕疵甚至無法避免錯誤此有待未來研究者指正與建議

雖然本研究有諸多不足及待檢討之處也沒有提出總結性歸納丹托藝術終結

論整體思想的研究發現但卻從跨領域的方向給出研究丹托的其他可能性如果

未來的研究者也想要繼續研究丹托相關理論便可以從文中提到關於邏輯學文

化研究及反思的角度各自獨立研究丹托思想的其他面向筆者認為加入「反藝術

129 Noeumll Carroll Review in History and Theory Vol27 No3 1988

103

史學科的研究法」及「發展新的藝術評論工具」等丹托藝術史哲學研究法有助

於了解丹托在跨領域的思想上的成就丹托是一位使用了哲學分析工具的本質主

義者在其藝術終結論的思想萌芽階段不斷追問一件藝術品與一件日常物之間

的差異是什麼如果不將分析哲學當作思想派別130而是一種作為哲學工具的方

法學而目的就是為了發展出一種哲學那丹托在分析美學領域是一位成功的先

行者正如丹托晚期回顧自己的研究也發現

我的研究工作的結構基本就是分析哲學的結構我出版於 1964 年的專書

《歷史的分析哲學》的概念改變了我一些思考的方法譬如在該書中

我透過分析一種真理條件認定歷史事件的意義對於生活於其中的那些人

們是不可見的這是我用來分析藝術品概念一種外在論(Externalist)的觀

點mdash這意味著使某一外在的物品成為藝術品131

在丹托的世界觀中藝術作品的問題同樣不能借助於外觀得到回答而應該

到藝術的內在領域去尋找答案而藝術則是由藝術理論和藝術史知識組成的一個

「世界」即由上述兩個系統組成的知識整體

130 在劉悅笛〈與亞瑟丹托對話錄〉中丹托表明在分析哲學的旗號下卻囊括了太過豐富的哲

學流派哲學門類甚至是相衝突的哲學思想幾乎難以將之統合在一起甚至有論者認為根就不

存在「作為整體」的分析哲學丹托認為「嚴格來說分析哲學並不是一種哲學而是能夠用

於解決哲學問題的一套工具我認為如果沒有哲學問題那麼這些工具便沒有用處比如在我

的《歷史的分析哲學》一書中我便使用了這種工具去建構歷史語言顯著而特定的特徵其結果

就是為了去解決歷史知識的某些本質性的問題」(劉悅笛 2009 412) 131 Arthur C Danto The Abuse of Beauty Aesthetics and the Concept of Art Chicago and La Salle

Open Court 2003 p xvii

104

略語

AEAAfter the End of Art

AWArtworld

BBBBeyond the Brillo Box

EREncounter and the reflection

TCThe Transfiguration of the Commonplace

MQMing and Qing Paintings

WAIWhat Art Is

105

附錄

表 3 台灣地區專書及論文

中文譯本

2004 亞瑟丹托(Arthur C Danto)著林雅琪鄭慧雯譯《在藝術終

結之後當代藝術與歷史藩籬》台北麥田出版

2008 亞瑟丹托(Arthur C Danto)著鄧伯宸譯《美的濫用》新北

立緒出版

中文專書

2002 陳瑞文著《美學革命與當代徵候評述》台北北市美術館第

15 章〈實用主義美學與分析美學的矛盾〉

中文期刊論文

2011 廖怡琪著〈藝術終結的寓言--丹托《在藝術終結之後當代藝術與

歷史藩籬》與黑格爾《美學》的關聯性〉收於《藝術觀點》45 期

頁 119-121

2009 葉芷秀著〈丹托[Arthur C Danto]的表象與實在之辯--從語言哲學與

歷史哲學開展的藝術史觀〉收於《藝術觀點》38 期

2008 趙世琛著〈「自由」與「淡」臺灣三個藝術範例之審視--以德勒

茲「圖表」概念論丹托[Arthur C Danto]「後歷史藝術」之轉換〉

收於《藝術觀點》36 期頁 8-17

2006 蕭振邦著〈解讀《藝術終結之後》-評論丹托的美學論述〉收於

《美術學報》創刊號頁 111-135

2002 陳瑞文著〈分析哲學的藝術理論以但托的藝術詮釋為例〉收於

《藝術觀點》15 期 7 月刊頁 80-85

碩博論文

2008 黃瀞瑩著《哲學預設的問題性-丹托藝術終結論研究》高雄師範

大學美術學系

106

表 4 中國地區專書及論文

中文譯本

2001 亞瑟丹托(Arthur C Danto)著歐陽英譯《藝術的終結》南京

江蘇人民出版社

2004 漢斯貝爾丁(Hans Belting)等著常寧生譯《藝術史的終結》

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2007 亞瑟丹托(Arthur C Danto)著王春辰譯《美的濫用美學與藝

術的概念》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

2007 亞瑟丹托(Arthur C Danto)著周建漳譯《敘述與認識》上海

上海譯文出版社

中文專書

2012 張冰著《丹托的藝術終結觀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2013 梁光耀著《藝術終結者論丹托的藝術哲學》臺北五南

1986 薛華著《黑格爾與藝術難題mdashmdash段問題史》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

版社1986 年版

中文期刊論文

1996 劉方著〈藝術的淪落〉收於《自貢師專學報(綜合版)1996 年第 2 期

1999 朱國華著〈藝術終結後的藝術可能〉收於《文藝爭鳴》1999 年第 4

2002 劉悅笛著〈病樹前頭萬木春mdash評ldquo藝術終結論rdquo和ldquo藝術史終結論rdquo〉

收於《美術》2002 年第 10 期

2003 王來陽著〈藝術死亡與藝術重生〉收於《文藝評論》2003 年第 6

2004 林自棟著〈被哲學綁架了的藝術〉收於《藝術研究》2004 年13第 3

2004 刁傑著〈關於ldquo藝術終結rdquo的思考〉收於《太原理工大學學報(社會

科學版))》2004 年第 4 期

2004 李衍柱著〈藝術的黃昏與黎明〉收於《東方論壇》2004 年第 4 期

107

2004 周計武著〈現代性語境中的ldquo藝術的終結rdquo〉收於《文藝理論研究》

2004 年第 6 期

2004 曹桂生著〈現代主義後現代主義藝術的終結mdash對現代主義後現

代主義藝術進行一次系統梳理〉收於《美術》2004 年第 11 期

2005 吳豔宇著〈藝術生存還是毀滅〉收於《齊齊哈爾師範高等專科學

校學報》2005 年第 2 期

2005 彭鋒著〈藝術的皇帝新衣〉收於《裝飾》2005 年第 2 期

2005 劉譚明著〈數位化時代的文學藝術mdash對ldquo藝術終結rdquo論的思考rdquo〉收

於《中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5 年第 5 期

2005 張秀娟著〈後現代視野中的ldquo藝術終結說rdquo〉收於《社會科學》2005

年第 7 期

2006 劉悅笛著〈藝術終結之後mdash藝術的綿延之思〉南京南京出版社

2006 年版

2006 茂國著〈現代性視野中的ldquo藝術終結rdquo〉收於《江南大學學報(人文

社會科學版)》2006 年第 2 期

2006 周計武著《藝術的終結一亞瑟丹托的診斷》收於《學習與探索》

2006 年第 3 期

碩博論文

2005 周計武著《ldquo藝術終結rdquo的研究》南京大學

2008 何建良著《ldquo藝術終結論rdquo批判mdash以黑格爾到丹托》浙江大學人文學

108

參考書目

一 丹托的著作

(一) 中文譯本

亞瑟丹托(Arthur C Danto)著《藝術的終結(After the End of Art)》(歐陽英

譯)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01

亞瑟丹托(Arthur C Danto)著《在藝術終結之後當代藝術與歷史藩籬(After

the End of Art Contemporary Art and the Pale of History )》(林雅琪鄭慧雯

譯)台北麥田出版2004

亞瑟丹托(Arthur C Danto)著《美的濫用美學與藝術的概念(The Abuse of

Beauty Aesthetics and the Concept of Art)》(王春辰譯)南京江蘇人民出

版社2007

亞瑟丹托(Arthur C Danto)著《敘述與認識(Narration and Knowledge)》(周

建漳譯)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2007

亞瑟丹托(Arthur C Danto)著《美的濫用(The Abuse of Beauty)》(鄧伯宸譯)

新北立緒出版2008

(二) 外文著作

Danto AC G Horowitz and T Huhn The Wake of Art Criticism Philosophy and

the Ends of Taste Berlin G+B Arts International 1998

Danto Arthur C The Abuse of Beauty Aesthetics and the Concept of Art Chicago

Open Court 2003

--- After the End of Art Contemporary Art and the Pale of History New Jersey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1997

--- Andy Warhol New Haven Yale University Press 2009

109

--- Beyond the Brillo Box The Visual Arts in Post-Historical Perspective Los

Angeles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1992

--- The BodyBody Problem Selected Essays Los Angeles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1999

--- Connections to the World The Basic Concepts of Philosophy New York

HARPER AND ROW 1989

--- Embodied Meanings Critical Essays amp Aesthetic Meditations New York Farrar

Straus Giroux 1994

--- Encounters amp Reflections Art in the Historical Present Los Angeles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1997

--- Jean-Paul Sartre New York Viking Press 1975

--- The Madonna of the Future Essays in a Pluralistic Art World Los Angeles

Farrar Straus and Giroux 2000

--- Mysticism and Morality Oriental Thought and Moral Philosophy 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1987

--- Mysticism and Morality Oriental Thought and Moral Philosophy New York

Basic Books 1972

--- Narration and Knowledge Including the Integral Text of Analytical Philosophy of

History 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1985

--- Nietzsche as Philosopher New York Macmillan 1965

--- Nietzsche as Philosopher Expanded Edition 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2005

--- The Philosophical Disenfranchisement of Art 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1986

--- Philosophizing Art Selected Essays Los Angeles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1999

110

--- Playing with the Edge The Photographic Achievement of Robert Mapplethorpe

Los Angeles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1996

--- The State of the Art New York Prentice Hall Press 1987

--- The Transfiguration of the Commonplace A Philosophy of Art Mass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81

--- Unnatural Wonders Essays from the Gap between Art and Life New York Farrar

Straus and Giroux 2005

--- What Art Is New Haven Yale University Press 2013

二 丹托的文章

Danto Arthur C The Abuse of Beauty Daedalus 1314 (2002) 35-56

--- Analytical Philosophy Social Research 474 (1980) 612-34

--- An Answer or Two for Sparshott The Journal of Aesthetics and Art Criticism

351 (1976) 80-82

--- Art and the Text RES Anthropology and Aesthetics5 (1983) 5-13

--- Art Essence History and Beauty A Reply to Carrier a Response to Higgins

The Journal of Aesthetics and Art Criticism 543 (1996) 284-87

--- Art Evolution and the Consciousness of History The Journal of Aesthetics and

Art Criticism 443 (1986) 223-33

--- The Artworld The Journal of Philosophy 6119 (1964) 571-84

--- Basic Actions American Philosophical Quarterly 22 (1965) 141-48

--- Basic Actions and Basic Concepts The Review of Metaphysics 323 (1979)

471-85

111

--- Censorship and Subsidy in the Arts Bulletin of the American Academy of Arts

and Sciences 471 (1993) 25-41

--- Comment by Arthur C Danto Leonardo 192 (1986) 157-58

--- Commentary New Literary History 172 (1986) 275-79

--- Complex Events Philosophy and Phenomenological Research 301 (1969)

66-77

--- Concerning Mental Pictures The Journal of Philosophy 551 (1958) 12-20

--- Deep Interpretation The Journal of Philosophy 7811 (1981) 691-706

--- Depiction and Description Philosophy and Phenomenological Research 431

(1982) 1-19

--- A Dozen Years of Solitude Hilton Kramer Grand Street 53 (1986) 219-27

--- E H Gombrich Grand Street 22 (1983) 120-32

--- Embodied Meanings Isotypes and Aesthetical Ideas The Journal of Aesthetics

and Art Criticism 651 (2007) 121-29

--- The End of Art A Philosophical Defense History and Theory 374 (1998)

127-43

--- Ethical Theory and Mystical Experience A Response to Professors Proudfoot

and Wainwright The Journal of Religious Ethics 41 (1976) 37-46

--- From Aesthetics to Art Criticism and Back The Journal of Aesthetics and Art

Criticism 542 (1996) 105-15

--- From Philosophy to Art Criticism American Art 161 (2002) 14-17

--- A Future for Aesthetics The Journal of Aesthetics and Art Criticism 512 (1993)

271-77

--- Gettysburg Grand Street 63 (1987) 98-116

112

--- Historical Language and Historical Reality The Review of Metaphysics 272

(1973) 219-59

--- In Memoriam Robert Denoon Cumming The Journal of Philosophy 10111

(2004) 607-08

--- Kalliphobia in Contemporary Art Art Journal 632 (2004) 25-35

--- A Logical Portrait of the Assassin Social Research 413 (1974) 426-38

--- Masterpieces and the Museum Grand Street 92 (1990) 108-27

--- Metonymy and Transition in Carriers Writing Journal of Aesthetic Education

324 (1998) 35-43

--- Mind as Feeling Form as Presence Langer as Philosopher The Journal of

Philosophy 8111 (1984) 641-47

--- Narrative and Style The Journal of Aesthetics and Art Criticism 493 (1991)

201-09

--- Narrative Sentences History and Theory 22 (1962) 146-79

--- Narratives of the End of Art Grand Street 83 (1989) 166-81

--- Nausea and Noesis Some Philosophical Problems for Sartre October 18 (1981)

3-19

--- A Note on Expressions of the Referring Sort Mind 67267 (1958) 404-07

--- On Explanations in History Philosophy of Science 231 (1956) 15-30

--- On Historical Questioning The Journal of Philosophy 513 (1954) 89-99

--- On Moral Codes and Modern War Social Research 451 (1978) 176-90

--- Outline of a Theory of Sentential States Social Research 514 (1984) 1001-17

--- The Paradigm Case Argument and the Free-Will Problem Ethics 692 (1959)

120-24

--- The Philosophical Disenfranchisement of Art Grand Street 43 (1985) 171-89

113

--- Philosophy andas Film andas If Philosophy October 23 (1982) 5-14

--- Philosophy asandof Literature Proceedings and Addresses of the American

Philosophical Association 581 (1984) 5-20

--- Philosophy asandof Literature Grand Street 33 (1984) 151-76

--- The Pigeon within Us All A Reply to Three Critics The Journal of Aesthetics

and Art Criticism 591 (2001) 39-44

--- The Problem of Other Periods The Journal of Philosophy 6319 (1966) 566-77

--- Remembering Andre Racz American Art 122 (1998) 58-65

--- Representational Properties and Mind-Body Identity The Review of

Metaphysics 263 (1973) 401-11

--- Role and Rule in Oriental Thought Some Metareflections on Dharma and Li

Philosophy East and West 222 (1972) 213-20

--- The Seat of the Soul Three Chairs Grand Street 64 (1987) 157-76

--- Seeing and Showing The Journal of Aesthetics and Art Criticism 591 (2001)

1-9

--- Session I Lecture amp Panel Discussion The Museum as Will-to-Power

Salmagundi139140 (2003) 99-111

--- Theology as a Hermeneutical Salvaging of History Commentary New Literary

History 172 (1986) 195-98

--- The Transfiguration of the Commonplace The Journal of Aesthetics and Art

Criticism 332 (1974) 139-48

--- Translation and Betrayal RES Anthropology and Aesthetics32 (1997) 61-63

Danto Arthur C et al In Memoriam James J Walsh The Journal of Philosophy

1005 (2003) 272

114

Danto Arthur C and Sidney Morgenbesser Character and Free Will The Journal

of Philosophy 5416 (1957) 493-505

Danto Arthur C and Shrin Neshat Shrin Neshat BOMB73 (2000) 60-67

Danto Arthur C and Florence Perronin Grand Article Le Corps Dans La

Philosophie Et Lart Citeacutes26 (2006) 129-44

Danto Arthur Coleman Ming and Qing Paintings 1989 469

三 研究丹托的相關文獻

(一) 外文著作

Carrier D Danto and His Critics Art History Historiography and after the End of

Art Conn Wesleyan University 1998

Haapala A J Levinson and V Rantala eds The End of Art and Beyond Essays

after Danto New Jersey Humanities Press 1997

Herwitz DA and M Kelly eds Action Art History Engagements with Arthur C

Danto 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2007

Rollins M eds Danto and His Critics Mass Wiley 2012

(二) 外文期刊論文

Ammerman Robert Mr Danto on Expressions of the Referring Sort Mind 68271

(1959) 401-03

Ankersmit F R Danto on Representation Identity and Indiscernibles History and

Theory 374 (1998) 44-70

--- Danto History and the Tragedy of Human Existence History and Theory 423

(2003) 291-304

115

Bacharach Sondra Can Art Really End The Journal of Aesthetics and Art

Criticism 601 (2002) 57-66

Brand Myles Danto on Basic Actions Noucircs 22 (1968) 187-90

Carrier David Danto and His Critics After the End of Art and Art History History

and Theory 374 (1998) 1-16

--- The Era of Post-Historical Art Leonardo 203 (1987) 269-72

--- Gombrich and Danto on Defining Art The Journal of Aesthetics and Art

Criticism 543 (1996) 279-81

--- a Thought Experiment for a Book to Be Called Failure in Twentieth-Century

Art] Reply to Arthur C Danto Richard Kuhns and James Elkins Journal

of Aesthetic Education 324 (1998) 51-59

--- Why Art History Has a History The Journal of Aesthetics and Art Criticism

513 (1993) 299-312

Carroll Noeumll Danto Style and Intention The Journal of Aesthetics and Art

Criticism 533 (1995) 251-57

--- The End of Art History and Theory 374 (1998) 17-29

Davis Whitney When Pictures Are Present Arthur Danto and the Historicity of the

Eye The Journal of Aesthetics and Art Criticism 591 (2001) 29-38

Doig James Conroy Danto on Knowledge The Review of Metaphysics 292 (1975)

307-21

Forsey Jane Philosophical Disenfranchisement in Dantos the End of Art The

Journal of Aesthetics and Art Criticism 594 (2001) 403-09

Goehr Lydia Afterwords An Introduction to Arthur Dantos Philosophies of History

and Art History and Theory 461 (2007) 1-28

Gur Golan The Spectre of the End Musical Avant-Gardism and the Philosophical

Turn International Review of the Aesthetics and Sociology of Music 422

(2011) 267-84

116

Hartt Julian N Reflections on Arthur Dantos Commentary New Literary History

172 (1986) 199-201

Herwitz Daniel The Journal of Aesthetics and Dantos Philosophical Criticism The

Journal of Aesthetics and Art Criticism 512 (1993) 261-70

Higgins Kathleen Marie Whatever Happened to Beauty A Response to Danto

The Journal of Aesthetics and Art Criticism 543 (1996) 281-84

Hilmer Brigitte Being Hegelian after Danto History and Theory 374 (1998)

71-86

Kelly Michael Essentialism and Historicism in Dantos Philosophy of Art History

and Theory 374 (1998) 30-43

Kelly Michael and Arthur C Danto Arthur C Danto BOMB72 (2000) 84-89

Kennick W E Theories of Art and the Artworld Comments The Journal of

Philosophy 6119 (1964) 585-87

Kudielka Robert According to What Art and the Philosophy of the End of Art

History and Theory 374 (1998) 87-101

Lesher James H Danto on Knowledge as a Relation Analysis 304 (1970) 132-34

McCullagh C B Narrative and Explanation in History Mind 78310 (1969)

256-61

Mitchell Jeff Danto Dewey and the Historical End of Art Transactions of the

Charles S Peirce Society 254 (1989) 469-501

Sartwell Crispin Aesthetic Dualism and the Transfiguration of the Commonplace

The Journal of Aesthetics and Art Criticism 464 (1988) 461-67

Seel Martin Art as Appearance Two Comments on Arthur C Dantos after the End

of Art History and Theory 374 (1998) 102-14

Shapiro Gary Deaths of Art David Carriers Metahistory of Artwriting

Leonardo 252 (1992) 189-95

117

Shirley Edward S Why the Problem of the External World Is a Pseudo-Problem

Santayana and Danto The Journal of Speculative Philosophy 44 (1990)

298-309

Sparshott F E Some Questions for Danto The Journal of Aesthetics and Art

Criticism 351 (1976) 79-80

Taylor Paul C Malcolms Conk and Dantos Colors or Four Logical Petitions

Concerning Race Beauty and Aesthetics The Journal of Aesthetics and Art

Criticism 571 (1999) 16-20

Tilghman B R Danto and the Ontology of Literature The Journal of Aesthetics

and Art Criticism 403 (1982) 293-99

Tormey Alan Transfiguring the Commonplace The Journal of Aesthetics and Art

Criticism 332 (1974) 213-15

Varet Gilbert Complexity and Ambiguity Some Observations on Professor Dantos

Complex Events Philosophy and Phenomenological Research 301 (1969)

78-83

Weberman David The Nonfixity of the Historical Past The Review of Metaphysics

504 (1997) 749-68

Weingartner Rudolph H Danto on History Philosophy and Phenomenological

Research 281 (1967) 100-13

Wertz S K The End of Art Revisited Journal of Aesthetic Education 464 (2012)

13-19

--- The National Endowment for the Arts and Its Opposition Dantos Argument for

Art for Our Sake Journal of Aesthetic Education 413 (2007) 111-17

Wilkins Burleigh T The Limits of Historical Knowledge Analysis 312 (1970)

58-62

(三) 中文著作

張 冰《丹托的藝術終結觀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2

118

梁光耀《藝術終結者論丹托的藝術哲學》臺北五南2013

(四) 中文期刊論文

陳瑞文〈分析哲學的藝術理論--以但托(Arthur Danto)的藝術詮釋為例〉《藝術

觀點》15 期2002 年頁 80-85

梁光耀〈丹托的藝術終結論〉《哲學與文化》37 卷 5 期總號 4322010 年

頁 173-189

梁光耀〈丹托的藝術定義〉《哲學與文化》40 卷 6 期總號 4692013 年頁

143-162

廖怡琪〈藝術終結的寓言--丹托《在藝術終結之後當代藝術與歷史藩籬》與

黑格爾《美學》的關聯性〉《藝術觀點》45 期2011 年頁 119-121

蕭振邦〈解讀《藝術終結之後》--評論 Danto 的〝美學〞論述〉《美術學報》

1 期2006 年頁 111-135

(五) 中文碩博論文

何建良《ldquo藝術終結論rdquo批判mdash以黑格爾到丹托》浙江浙江大學人文學院博

士論文2008

周計武《ldquo藝術終結rdquo的研究》南京南京大學2005

黃瀞瑩《哲學預設的問題性-丹托藝術終結論研究》高雄高雄師範大學美術

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2008

四 其他相關索引文獻

(一) 外文著作

Cohen Morris Raphael and Ernest Nagel An Introduction to Logic and Scientific

Method New York Harcourt Brace and Company 1934

Crimp Douglas and Louise Lawler On the Museums Ruins Cambridge Mass MIT

Press 1993

119

Greenberg Clement A New Installation at the Metropolitan Museum of Art and a

Review of the Exhibition Art in Progress The Collected Essays and Criticism

Vol 1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88

Greenberg Clement and John OBrian The Collected Essays and Criticism Vol 4

Vol 4 Chicago London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93

Haapala Arto Jerrold Levinson and Veikko Rantala The End of Art and Beyond

Essays after Danto Atlantic Highlands NJ Humanities Press 1997

Hegel Georg Wilhelm Friedrich Aesthetics Lectures on Fine Art Trans Knox T M

Oxford Clarendon Press 1975

Hegel Georg Wilhelm Friedrich and J Sibree The Philosophy of History New York

Willey Book Co 1944

Jimenez Marc La Critique Crise De Lart Ou Consensus Culturel Collection

DestheTique Paris Klincksieck 1995

Kant Immanuel Critique of Judgment Trans J H Bernard New York Hafner Pub

Co 1951

Kuhn Thomas S et al The Structure of Scientific Revolutions Taipei Yuan-Liou

Publishing Co Ltd 1997

Margolis Joseph The Eclipse and Recovery of Analytic Aesthetics Analytic

Aesthetics Ed Shusterman RichardOxford B Blackwell 1989 161--89

Podro Michael The Critical Historians of Art New Haven Yale University Press

1984

Riegl Alois Problems of Styles Foundations for a History of Ornament Trans Kain

Evelyn New Jersey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1992

Rollins Mark Danto and His Critics Chichester Oxford Malden Wiley-Blackwell

J Wiley amp Sons 2012

Stokes Adrian Art and Science A Study of Alberti Piero Della Francesca and

Giorgione New York Book Collectors Society 1949

Taylor Charles Philosophical Arguments Cambridge Mass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95

Winckelmann Johann Joachim Thoughts on the Imitation of Greek Works in

Painting and the Art of Sculpture Johann Joachim Winckelmann on Art

120

Architecture and Archaeology Trans Carter David New York Boydell and

Brewer 2013 31-56

Woumllfflin Heinrich Principles of Art History the Problem of the Development of Style

in Later Art New York Dover Publications

Woumllfflin Heinrich and Marie Donald Mackie Hottinger Principles of Art History

The Problem of the Development of Style in Later Art New York Dover

1950

(二) 中文著作

朱光潛《西方美學史》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2

朱 剛《二十世紀西方文藝文化批評理論》台北揚智文化2002

吳 風《藝術符號美學蘇珊朗格符號美學研究》北京北京廣播學院出版社

2002

洪漢鼎《當代分析哲學導論》台北五南2008

陳瑞文《美學革命與當代徵候評述》台北北市美術館2002

陳瑞文《阿多諾美學論雙重的作品政治》台北市五南2010

劉悅笛《分析美學史》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9

鄭勝華《製造藝術論古德曼的藝術哲學》台北政大出版社2013

(三) 外文期刊論文

Carroll Noeumll and David Carr Time Narrative and History History and Theory

273 (1988) 297

Hilmer Brigitte Being Hegelian after Danto History and Theory 374 (1998)

71-86

Roger Fry The French Post-Impressionists Vision and Design London Chatto amp

Windus 1937 156-59

Sparshott Francis Review Danto and His Critics by Mark Rollins The Journal of

Aesthetics and Art Criticism 524 (1994) 482-83

121

(四) 中文期刊論文

王 峰〈美學語法後期維特根斯坦的美學旨趣〉《中國人民大學學報》6 期

2013頁 115-122

  • 封面_論文
  • 碩士學位論文全文_F_修_內文pdf

VI

圖目錄

圖 1 客體優先的研究架構 6

圖 2 論文研究程序 10

圖 3 任熊(清)〔自畫像〕紙本設色1775 X 788 CM北京北京故宮博物院 95

圖 4 郎世寧(清)〔八駿圖〕絹本設色1393 X 802 CM台北國立故宮博物院 95

圖 5 高其佩(清)〔高岡獨立圖軸〕紙本設色709 X 383 CM北京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95

資料來源皆為作者自編

VII

表目錄

表 1 《丹托與他的評論者》作者及文章整理 17

表 2 丹托著作一覽表 22

表 3 台灣地區專書及論文 105

表 4 中國地區專書及論文 106

資料來源皆為作者自編

1

第一章 緒論

一 研究動機與目的

本文的研究對象是亞瑟丹托(Arthur Coleman Danto1924-2013)的「藝術

終結論」研究丹托思想的動機便建立在藝術終結論在時代背景上的特殊位置以

及丹托書寫藝術終結論的文體上藝術終結論為一種客觀敘述系統用以紀錄藝

術事件發展的知識論其知識體積範圍廣度與複雜的程度是值得仔細研讀與進

一步展開研究的文本以丹托的角度看待藝術史發展的未來從而了解丹托對未

來的看法如何影響我們對當代藝術發展的了解有很大的幫助藉由把「未來」視

為與「個人作為」有直接因果關係的一連串可能發生的事件前人們實際上在設

法將他們的「現在」加以組織而這樣組織的過程是我所好奇與感興趣的「藝

術」與「歷史」還有「哲學」的關聯究竟是什麼什麼時候開始藝術能夠擁有歷

史藝術終結的對象真的是藝術本身嗎如果不是丹托的藝術終結論作為一種

論述背後的方法學是什麼

這些問題都隨著對丹托的研究進程而逐漸展開丹托藝術史哲學中富含困惑

性問題性及內部論述潛在的多重性由差別的元素mdash藝術事件年代人物

之間的關係中找到「相對」的解釋因此許多學者企圖找到丹托對藝術終結論

一以貫之的核心思想時常常徒勞無功因為丹托定義藝術終結的思想從來就沒

有絕對的解答只有訴求及方法上的實踐將藝術世界看作一個實驗場域丹托

眼中的藝術史更具有哲學意味其著作涵蓋了分析哲學大陸哲學歷史哲學

知識理論行動哲學哲學概論藝術哲學美學東方思想倫理學等廣大的

領域所涉獵門類之廣實為黑格爾(Georg Wilhelm Friedrich Hegel1770-1831)

以來的哲學家之所罕見

丹托的藝術終結論時常因為字面上的終結意味鮮明而淪為以多元文化論為

主題性文章的起頭語標榜「藝術終結之後什麼都可以是藝術」或「語言學轉

向」的重要依據事實上丹托相信他關於「藝術終結」的文字是「一種剝奪

藝術權利的形式」「它假定自身的哲學就是藝術所追求的結果藝術通過最終

成為哲學來實踐其使命」藝術隨著它本身的哲學而出現終結1然而一般大

1 Arthur C Danto The Philosophical Disenfranchisement of Art p 107

2

眾將藝術終結論過於簡單化的結果可能導致對丹托藝術史觀的誤讀甚至認為

丹托提出藝術死亡等謬論

謬誤的起源可能來自黑格爾的終結命題(藝術消亡論)中文中的「消亡」有

死亡的意思存在然而丹托確實透過黑格爾的世界觀揭露西歐繪畫史的單線

性鏈狀結構繪畫的典範隨著時代的演化較早的歷史敘述不斷堆疊積累形成堅

不可摧的傳統將較晚出現的歷史可能性排除在外使藝術史自成為一套序列的

系統但是丹托的藝術終結論與黑格爾的終結論2有著截然不同的目的訴求

前者希望藝術從此不再受到藝術史結構束縛後者認為藝術和宗教在哲學中才發

展為最高形式

人不可能預測所有的結果因此觀察前人如何看待他們的未來的價值便是

身處在歷史的至高點上窺知前人的未來與後來究竟如何演變丹托在提出「藝

術終結」時也不知道自己就正身處在現代主義和後現代的轉捩點上但丹托敏

銳察覺一股反動的藝術力量而提出數篇關於終結論的文章3丹托的藝術終結

論並非歷史上第一次的終結宣稱但他無疑是最貼近當代的一次終結性的描繪

國內外研究指出丹托是以黑格爾「終結論」得到啟發並產生延續性的思辨

黑格爾對終結現象的闡述「藝術的形式已不復是精神的最高需求了它在歷史

上的意義偏向觀念的藝術性質從哲學上理解藝術是什麼」4視為當代藝術的

主要特徵哲學的思維引領藝術發展的去向對身處當代的我來說已不是稀奇

之事但處於 1960 年代的丹托卻有如此先見之明令人不可思議又或許後現代

2參見 Aesthetics Lectures on fine art(I) p103藝術的形式已不復是精神的最高需求了它在歷史

上的意義偏向觀念的藝術性質從哲學上理解藝術是什麼 We may well hope that art will always

rise higher and come to perfection but the form of art has ceased to be the supreme need of the spirit

No matter how excellent we find the status of Greek gods no matter how we see God the Farther

Christ and Mary so estimably and perfectly portrayed it is no help we bow the knee no longer〔before

these artistic portrayals〕 3丹托的「藝術終結論」散見於其著作中以多種脈絡與主題進行闡述在《藝術的哲學性剝奪》

(The philosophical Disfranchisement of art)《藝術狀態》(The state of art)《遭遇與反思歷史性

當代中的藝術》(Encounter and ReferencesArt in the Historical Present)《在藝術終結之後-當

代藝術與歷史藩籬》(After the End of Artcontemporary art and the pale of history)與《哲學化的藝

術》 (Philosophizing Art)中皆重複提及其中《藝術的哲學性剝奪》 (The philosophical

Disfranchisement of art)為首次將終結觀點提出而《在藝術終結之後-當代藝術與歷史藩籬》

(After the End of Artcontemporary art and the pale of history)則是對藝術終結最完整也最詳盡的著

作 4參見 Aesthetics Lectures on fine art(I) p103We may well hope that art will always rise higher and

come to perfection but the form of art has ceased to be the supreme need of the spirit No matter how

excellent we find the status of Greek gods no matter how we see God the Farther Christ and Mary so

estimably and perfectly portrayed it is no help we bow the knee no longer〔before these artistic

portrayals〕

3

的時代敘述在不久的將來又再被另一股反動的力量所推翻種種因素促使我對藝

術史線性發展持續斷裂重組的模式產生研究的動機

一頭栽入丹托關於藝術終結的文字之後發現丹托處理藝術史所用的文體結

構非常特殊有別於一般的文獻學的程序步驟丹托的文字帶出龐大對哲學和美

學的知識以案例堆疊的方式呈現問題的各個面向一方面理解對藝術的看法

一方面想要探索其在問題之外所夾的龐大知識體是特殊的一種追溯類比和比

較的思考模式以客體為優先的書寫模態引導讀者釐清終結論對於當代藝術的

影響不直接加以批判而是以作品的角度歷史的角度揭開藝術的問題丹

托之所以能大膽預言藝術的終結仰賴藝術問題與議題之間的邏輯推演以及大量

的舉證關係筆者因而對丹托分析歷史的方法產生高度興趣作為分析哲學家的

丹托究竟如何將藝術史當中哲學性思維體現於藝術終結論中

筆者回顧丹托相關的文獻後發現當代學者往往聚焦於藝術終結論的內部價

值但卻忘丹托作為分析哲學家的重要身分丹托在分析美學的歷史上占有重要

地位在《分析美學的衰落與恢復(The Eclipse and Recovery of Analytic Aesthetics)》

中作者將比爾斯利 (Beardsley)古德曼 (Goodman)丹托與馬戈利斯 (Joseph

Margolis)譽為分析美學最有建樹的四大家5分析哲學觸及美學的問題受到羅

素(Bertrand Russell 1872-1970)及維根斯坦(Ludwig Wittgenstein 1889-1951)等早

期分析哲學家影響丹托繼承語言學分析的方法論並將分析邏輯工具直接應用

於藝術作品得到的是全新的認識藝術的方法論

從分析哲學歷史敘事到分析美學丹托在劉悅笛〈與亞瑟丹托對話錄〉

中回顧自身的研究成果時認為《平凡事物的轉化一種藝術哲學 (The

Transfiguration of the Commonplace A Philosophy of Art)》《藝術終結之後》及

《美的濫用》為丹托哲學研究最重要的三本著作《平凡事物的轉化》是關於「本

質論的」也就是在討論「什麼是藝術」一個關於「不可辨識性」(indiscernibility)

的哲學辨別問題《藝術終結之後》是關於藝術史哲學(philosophy of art history)

的從歷史哲學的視角重新透視藝術史而《美的濫用》是直接關於「美學」的

(劉悅笛2009421)可以說丹托的思想研究囊括藝術史分析哲學及美學

是藝術歷史哲學的綜合體丹托本人也希望藝術終結的研究成果能夠跨領域作為

一種新的認識藝術方法樣貌「主觀上我希望能用系統性的方式連結我的哲學

5 Joseph Margolis The Eclipse and Recovery of Analytic Aesthetics in Analytic Aesthetics ed

Richard Shusterman (Oxford 1989) pp161-189

4

想法將作為這個問題之起源的歷史哲學與這個問題所積累的藝術哲學融於一

爐」(AEA xv)

最終到底丹托真正想解決的藝術問題是什麼作為一般讀者除了知曉藝術

終結之後的藝術富含多元的徵候藝術終結不等於藝術死亡之外還能從丹托大

量的藝術論述及思想當中得到那些啟示丹托預言的「後歷史時代」是否全然成

真藝術終結之後的藝術應保持何種存在的狀態多元有其限制嗎難道藝術

史的終結真的是普世的共衍徵丹托是美國本位者嗎

而對於這些大問號先不直接進行對命題的設想不直接預設立場而是從

文本中尋找問題意識在形成論文的過程中會因接觸文本的性質而產生不同的

議題而每一個議題都有相關的問題意識筆者將問題意識的討論歸納如下

第一個議題討論的問題是「丹托文體風格的特殊性」相對於歐陸哲學

的文體表現丹托從英美哲學繼承而來的分析方法英美分析哲學與歐陸哲學一

直是美學場域主要的兩大區塊能夠促成美國與歐陸之間的對話丹托肯定是重

要的橋樑之一但是他到底用甚麼樣的方法去呈現兩種完全不同脈絡的美學場域

並且發展出自己的一套分析美學風格

第二個討論的問題是丹托在藝術認識論上有哪些方法學的突破呢丹托在

藝術分析上的突破到底跨足了哪些領域什麼是「跨界」呢是跨時空跨文

化還是跨學科還是都有

最後要延伸討論的問題是關於西歐藝術領域之外的藝術終結論影響性從

筆者自身的文化背景角度去看待以西歐為討論主體的藝術終結論對台灣或是華

文的學術領域或甚至「全球化」「現代性」的議題可以有哪些反思與討論

為了更完整理解丹托對藝術史終結的哲學思路本文將丹托的藝術終結論思

想置於更多元跨領域跨文化的範圍審視因為丹托美學與藝術哲學所涉及的

層面絕非僅僅由「布瑞洛盒」的作品問題性出發其背後夾帶的反中心方法

學轉向分析美學工具的應用及本質論的思想所衍生的問題也須逐一被討論

5

二 研究方法

問題意識是隨研究開展逐漸演化而來因此本文研究法採取「無預設」「無

目的」的問題意識形成方式在研究的過程中將自發性形成議題及問題並以平

行的方式發展成文章以下為本文預先設想操作的研究法

本文採取的方法則是沿用新批評(New Criticism)6的「細讀法」(close reading)

並結合科學經驗主義的方法論7以理解歸納與分析為基本態度在論文形成

之前採「細讀」的摘要法有助於理解客體優先的方法學並加入中英參照

提高資料佐證的可信度爾後再對摘要的文字進行分析擴張思想本論文的研

究法具體程序如下( 1 )細讀文本並摘要以丹托終結論文本中的詞句和論點為

對象仔細審視並觀察貼近其中詞彙的深意揭開語句之間對問題的指涉徹

底了解文本中的操作模式形成大量的文字與分析內容( 2 )將摘要分類並製造

議題從量化的摘要當中找出帶有議題性的小標藉由小標所引出更大的範圍

形成大標由議題來貫穿各個面向科學實證其實是經驗論的法則實證主義最

重要的就是觀察對象物提出假設最後得到證明客體優先的研究法中「議

題」是重要的節點透過議題指向對象物的特徵以明辨對象物在議題敘述結構

中所傳遞的真相( 3 )由客體部署與串接議題議題與議題之間無明顯線性關係

每個議題都是獨立的客體並將相關場域的相對物納入討論使議題文本內部與

外部產生交互對話的結構並加入客觀的分析語句最後運用語句的連接詞成

為結構完整並可閱讀的塊面體( 4 )放入歷史的關係網脈為了突顯丹托終結論

的特殊性透過古今中外的相關藝術理論與哲學思想分析比較試圖將丹托的論

點拉至更高的視野在差異之中突顯他的意義與定位具體步驟如下圖所示

6新批評(New Criticism)是一種關注文本主體的形式主義批評認為文學研究應以作品為中心

對作品的語言構成意象等進行細緻的分析但新批評從來便不是一個統一的流派是由後來

的文論史家對 20 世紀 2030 年代以來在英美新興的批評傾向的一種概括 7在哲學的認識論分成兩種一種是經驗論一種是理性主義本文採用的是典型的經驗論

6

當「議題」被視為研究客體的主要連接物時它同時具備了兩種特徵1

議題的知識特性2議題形成的方式的特殊性首先議題知識的特性可以從議

題出發多點的碰觸各類型不同的場域以及延展其知識的深度和廣度議題具備

自身展開的能力非先預設主幹與支架而是由議題與文本之間交互關聯而產生

自主地揭露形成不同特性的點狀式議題在經由分類將議題逐漸串接而成議

題的好處是知識的多角度類似神經元網狀鋪張整個訊息的關係網脈而自成系統

並給出答案或有效的機制再者議題形成的方式的特殊性先以文獻學的方式

充分理解文本的意圖從閱讀摘錄歸納及分析直到每個章節都充分了解

從中發現對象物的思想脈絡發散性的提出議題再對議題所標示出的文本位置

進行分析將集中的章節拉出不同面向的議題多樣的議題形成點狀最後凝聚

成面狀的大議題形成一個「非我」的論述場域也就是說讓議題之間形成的

問題場域來決定論述的發展方向及所需的材料反向的操作逐漸形成研究的途徑

由下而上從小標中標到大標最終形成研究的宗旨以及題目

本文使用的研究法在藝術批評場域被稱之為「客體優先的方法論」也可稱

作「作品中心論」或「文本中心論」不同於一般藝術史文獻分析的方式是「由

下而上」的反向操作問題的處理模式為何本文所使用的研究方法必須是「由下

而上」而非一般文獻學使用的研究方法「由上而下」呢這個問題可以追溯十

六世紀瓦薩利(Giorgio Vasari1511-1574)的《藝術家傳記》所確立的藝術史

詮釋的方法論並將藝術史的歷史從契馬布埃(Giovanni Cimabue1240-1302)到

米開朗基羅(Michelangelo di Lodovico Buonarroti Simoni1475-1564)分成三個時

期童年期中年期與成熟期雖然這是藝術史上首度出現的整體性方法論但

瓦薩利詮釋的藝術家及作品觀點還是以他的個人興趣也就是「批判性表達方式」

圖 1 客體優先的研究架構

7

(critica operative)為主此藝術史研究方法雖然不客觀卻一直沿用至今對於

整個歐洲研究藝術史的方法影響極大真正奠定藝術史基礎根基並將其視為一

門獨立的學問的學者是十八世紀的溫克爾曼 (Johann Joachim Winckelmann

1717-1768)他嘗試寫過不再以藝術家傳記為對象而是以造型與形式美感作為

撰寫的標準的相關藝術史著作8但卻沒能成為真正的主流

十九世紀以黑格爾思想為首的詮釋學發展再次影響整個歐洲藝術史詮釋的

發展黑格爾將藝術的歷史分成象徵古典及浪漫三個時期將美學與藝術史視

為一體並發展出「心靈進化論」也是「絕對精神演化論」(absolute spirit)

「由上而下」一以貫之的詮釋模式藝術史成為一種線性進步的歷史再加上早

年瓦薩利以藝術家傳記作為描述主體的研究法以及「鑑賞學」所使用的描述

分析解釋與判斷四個循規蹈矩的鑑賞方法就構成了當今最為穩固而有系統

性基礎的藝術史學研究法

傳統藝術史研究法最大的問題是它將刪除類似於大敘述的近似值使藝術世

界的全貌無法被完整呈現只有符合時代的代表性經典能夠成為藝術史的研究對

象文史批評進入二十世紀初即是攻擊從黑格爾以來到馬克思的哲學傳統將

文章作為對現實的反映崇尚的是反映內容而不是理解反映的手段和方法所以

文獻本身所給出的存在性質並沒有引起關注關鍵的不是內容而是方法二十

世紀初的文學領域中產生了一種新的批評方法名為「英美新批評」

(Anglo-American criticism)主張將文本視為優先探討的對象製造「非個性化」

的場域這樣的優點能更接近科學的狀態客觀理性的角度分析研究對象新批

評認為要達到充分理解文本語詞中的概念必須要先「細讀」(close reading)

而「細讀法」不單單只是一種文本研讀方法而包含了一種知識論9表明一次

大戰之後英美知識份子對社會現況的思考新批評致力於尋找文本的本質給文

本獨立展現的身分採用科學主義作為輔助的研究法以客觀具體可實證為

依據建立了系統性的閱讀理論與思辨模式也提供了一套文本分析的策略與方

以上是本文預計要實踐的研究模型是理想化的結果真正進入文本世界進

行摘要節錄與形成問題意識的過程並非如此線性及簡化其複雜蜿蜒的路

81755 年《關於模仿希臘繪畫和雕塑品之省思》(Thoughts on the Imitation of Greek Works in Painting

and Sculpture)及 1764 年《古代藝術史》(History of Ancient Art) 9 朱剛著《二十世紀西方文藝文化批評理論》台北揚智文化2002頁 56-57

8

徑遠遠超過線性的研究法能夠乘載的因此筆者將分階段詳述分析方法及研究歷

首先「細讀法」的精神是貼近文字用非常緩慢的速度閱讀原典中的細節

與深意文本中每一行文字每一個段落具有功能都含有丹托的意念及欲傳達

的訊息這些訊息可大可小但都是環繞著論點進行書寫細讀法優點是完全

從原典得到研究心得是對第一手資料的想法不會參雜他人的研究論點使焦點

混淆也能從作者的書寫習慣去感受文章的個性例如丹托的文字就給人感覺邏

輯性很強強調文法的正確性以及可閱讀性詩化或是模糊的語言較少表現

不會有形上學語言纏繞的問題丹托給我感覺是數學家是科學家的語言表達方

式客觀而不夾雜情感但每一段落都有想要推論的議題及假說

丹托的文體結構與思想脈絡受分析哲學影響(analytic philosophy)丹托在分

析哲學的脈絡上屬於後期維根斯坦的時代維特根斯坦的哲學是一種防禦性的哲

學希望通過澄清語言的使用來達到哲學的真正推進從維特根斯坦思想對美學

觀念的影響來看美學放在一個新的基礎上開拓發展可以視為一種建構只是

這一建構不再是像先前美學那樣為某種現象提供一勞永逸的解釋模型也不是從

人的內心中挖掘出某種共同的情感作用機制而是從某些位於共同的藝術遊戲或

審美遊戲中的實踐出發尋找到一些穩定的規則這些藝術規則或審美規則都帶著

語境而不是超語境的有適用範圍或作用方式不具有抽象的本質性特徵現

代藝術哲學從維特根斯坦出發又超出了單純語言學走向了語言學與社會學相

結合的境界10

在這樣的時代下任何事物都能被當作待解釋的客體尤其是有著千百年累

積堅不可摧的藝術傳統當時代對藝術產生顛覆過往的好奇心是時代自由的開

放性賦予書寫者背離道統的權利在書寫的程序上出現了類似科學方法與邏輯的

語言等符號的應用以問題當作解決時代詮釋方法的起點最終希望找出藝術本

質的答案這樣語句的使用及方法能夠成功避免形而上的牽引以及歐陸美學

語言纏繞的特性讓讀者能針對藝術的問題逐一揭示並找到合宜的答案分析

哲學與傳統哲學最根本的區別在於以往的傳統哲學都妄圖建立一種關於宇宙與

人生包羅萬象的思辨體系認為哲學是對自然社會和人類思維的最高概括而

分析哲學則認為對於世界本體的認識乃屬於各門科學的事情如對天體的認識

10王峰〈美學語法後期維特根斯坦的美學旨趣〉《中國人民大學學報》6 期2013年

9

屬於天體物理學對物質結構的認識屬於化學等而哲學則是對所有這些科學學

科中的科學命題和人類日常生活中所用的普通命題進行語言的邏輯分析澄清命

題的意義畫分有意義的命題與無意義的命題(洪漢鼎 20086)理解分析哲學

的研究方法有助於本文循序漸進的釐清丹托思想的發展脈絡將藝術詮釋視為語

言分析與論證的結構體但在美學使用的語法上卻有著分析日常語言所無法驗

證的特殊性因為藝術領域保有一定的抽象本質而丹托的藝術哲學卻將此本質

一一揭開並多點觸碰的討論它若本文能運用分析哲學的思維緊扣丹托的論點

也許更能貼近「藝術終結」相關問題

接著是「摘要」這個過程相當的重要因為摘要的過程是主觀的原典

是有機體其中文字的排列組合及順序是有邏輯原因及因果關係的而摘要的過

程便會打亂作者的邏輯架構放入自己的主張摘要後在對摘要的文字進行分

析與解釋在這個階段不會參雜或是觀看別人的論點這樣才能保有對文章解釋

的原創性摘要過後的文字就像從個體上將器官摘除不會有功能因此要讓

摘要的文字重新擁有功能就要將自己放入文本中嘗試嫁接自己的論點讓摘要

文字能夠組織成一段有功能的文字

從摘要之中找尋議題議題的形成過程是根據摘要內容的相似性相似的摘

要就會吸附在相同主題上因此漸漸形成文章並串聯形成文字但有時候並

非想像中的容易因為當摘要的文字無法自行發展成議題時就要借助外力借

助外部文本幫助議題的形成這是我的研究過程中遇到的最大困難與挑戰因為

大量的摘要文字形成濃稠又複雜的段落無法一眼看出相似的論點筆者認為

這個困難的源頭來自對文本內容知識的不足例如丹托談到黑格爾里格爾佛

萊葛林柏格等藝術理論家時就要延伸查找作者相關的背景知識才有辦法在

摘要的文字上形成論點

最後「串接」的動作是文章形成有機體的重要過程必須要反覆進行閱讀

與修正才能形成中標和大標最後再將各個章節組織成論文並形成論文的研究

題目在此必須要來回審視本文研究動機及研究方法是否與結論相互呼應

以第二章為例丹托進步歷史的終結理由內容主要以丹托《藝術終結之後》

的第三章及第四章集中探討有關於藝術進步歷史終結的理由在哪裡使用了本文

提出的研究方法實際操作了一次從文章當中將相關的概念分類在一起就形成

這五個中標每一個中標都有它自己想要探討的問題最後發現丹托是透過其他

理論家的論述來證明進步史觀的終結問題這個研究發現也是筆者沒有在別的論

10

文裡面出現的觀點所以筆者相信透過「細讀法」以微觀的角度分析文本能

夠得出不一樣的結果

圖二

本文原初設想藝術終結論只存在於單一文獻中研究後發現丹托自從 1984

年發表〈藝術終結(The End of Art)〉一文後便不斷修正藝術終結的觀點筆者

認為觀點改變的原因可能基於丹托跨學科的接觸以及藝術文獻閱讀的不同而產

生改變因此本文維持由「客體優先」的研究法但是加入外部討論例如文化

社會邏輯學等領域試圖形成議題並歸納成章節

圖 2 論文研究程序

11

方法學實踐上的適應性

模式化方法操作的問題

經過第一次的「模式」方法學操作後筆者重新反省細讀摘要的問題當細

讀的過程沒有很仔細閱讀或是遇到不熟悉陌生的領域內容時人的習慣上會

選擇性忽略而選擇性忽略的結果將劃分出研究範圍與限制具體來說因為不

理解丹托關於哲學性的作品問題的內容所以在摘要的過程選擇性不摘要而選

擇操作熟知的藝術史問題當摘要內容的比例具有一定的量都集中在藝術史問題

並會形成章節也就是說議題形成的取向很大一部分取決於研究者自身的知

識背景及其所在領域這對現階段的我來說是無可避免的也是本文的研究限

因此形成後三章的過程會刻意碰觸存在於書中其他隱藏性的議題或不

斷回想研究問題所指引的方向例如邏輯分析工具的操作藝術終結背後的政治

學與全球化議題再加上對中文世界藝術終結現象的好奇所以除了第二章純粹

使用文本分析細讀的方法學外其餘三篇都在方法學上產生適應性的變化

擴大對丹托思想的文獻閱讀

本論文認為理解丹托的思想發展應回到丹托早期的文獻中尋找答案從

1964 年開始的〈藝術世界〉到 1986 年《哲學對藝術的剝奪》中都有丹托形成

藝術終結的最原初概念當我大量閱讀丹托早期的文章片段後會發現很多跨域

的主題也因為這樣筆者開始將擴大對丹托的研究範圍而丹托對於歷史分析

的工具是我感興趣的本文第三章形成的過程就以邏輯學教科書當作工具書使

用試圖理解丹托所指「非Q則P」風格「矩陣」等術語本章節對我來說是

最困難的一個章節由於本身並無哲學或數學背景因此一開始並無法直接從文

本當中理解丹托所傳遞的訊息只能去接觸相關領域的課程或書籍試圖解答對

邏輯學領域的疑惑筆者亦翻閱研究丹托相關的中文研究從張冰與梁光耀的研

究中給了閱讀原典上的很大幫助又接續參考了幾位外國學者的研究查找同

樣關於對丹托邏輯學應用的文獻才完成本章並在文章最末段加入藝術評論家

卡若對丹托藝術終結循環論證所做的批評增添文章討論的層次

發現跨域討論的可能性

從前兩章的書寫經驗中特別是在第二章的第六節(製造滌清屬性的歷史問

題)發現我想書寫關於「文化政治學」在藝術終結論中的意義因此試圖跨出藝

術領域我開始修讀文化理論相關後殖民及現代性的課程並閱讀有關種族主

12

義階級等相關的文章第四章形成的過程在此背景之下參雜許多探討文化層

面的議題例如排他性異族去中心等等概念經過一連串的資料蒐集後再

次重新回到丹托文本中尋找相似的議題並形成文章

形成文章的過程時常反覆質疑文本中的意識形態因本章是建立在自己對

文本理解的現象觀察所得出的假說但因為以此為題目討論丹托的文獻相當少

因此無從得到其他研究者的驗證作為支持又文章形成的過程時間較為零散片

段使得議題無法更深入討論

脫離核心文本後的反思

論文接近後段的書寫歷程我不斷反思藝術終結論在文化上的限制最後一

章是脫離丹托藝術終結論的核心著作選擇以我自身的文化背景看待以西歐為

模板討論的終結論在全球化中的意義先從丹托對中國藝術的理解著手發現他

在《國家》雜誌中有幾篇關於中國藝術的文章摘要後形成文章接續參考幾

位中國及香港的學者對丹托的專著便加入他們的論點做為參考便形成本文最

後一章反思丹托藝術終結觀的文章

以上是本文研究方法的預想與實踐後思考的過程而議題是隨著研究一面蔓

延一面產生最後論文隨著四個平行的跨界場域「藝術史」「邏輯學」「文化

研究」及「跨文化」進行研究

1 藝術史的問題研究本文將 1997 年丹托出版的《在藝術終結之後-當

代藝術與歷史藩籬(After the End of Art contemporary art and the pale of

history)》作為主要摘要藝術史問題的對象丹托將藝術史區分為前歷

史與後歷史時期而藝術終結將指出標榜大敘事藝術歷史的「瓦薩利時

期」及「葛林柏格時期」的潛在問題性

2 邏輯分析工具的研究跨藝術與科學的研究法試圖推敲並理解丹托關

於「邏輯學分析工具」使用於藝術研究的方法本文設想藝術終結論不

只是一種理論的形成更是藝術評論方法學的突破分析哲學與藝術史

結合是丹托美學的獨有特色藉以反思藝術終結論形成過程的邏輯瑕

疵本文第三章最後藉由卡若(Noeumll Carroll1947-)在《丹托與他的評論

者》(Danto and His Critics 1993)的文章〈本質表現與歷史〉(Essence

Expression and History)中有關於丹托藝術終結論循環論證的問題依序

透過卡若的批評揭開丹托總體終結論上的邏輯矛盾

13

3 文化研究以社會結構的問題重新閱讀藝術終結論背後的動機相對於

多元文化論以歐洲為核心的藝術史形成過程本身富含問題性反中心

論對藝術終結之後的藝術可謂美學的未來丹托不斷強調「藩籬」對藝

術史的影響並擴大延伸出「異族藝術」及「文化政治」等議題因此

第四章將以文化研究的角度審視丹托書寫歷史問題中強調藝術史排他

性背後夾帶種族主義階級與權力部屬等問題

4 跨文化的研究本文第四章及第五章將藝術終結論放入全球化的語境下

進行討論有鑑於學界對丹托歐洲中心主義及美國本位者的疑慮本文

試圖讓研究保有批判的功能丹托的藝術批評中有幾篇直接討論中國傳

統繪畫的文章包括 1988 年發表在《國家》雜誌的〈Later Chinese

Painting〉1989 年的〈明清繪畫(Ming and Qing Paintings)〉及 1992 年

Beyond the Brillo Box 書中的一篇名為《藝術過去性的形態東方與西

方(Shapes of Artistic Pasts East and West)》而此三篇文章也作為本文主

要的談論藝術終結論在非西方語境下的有效性依據

從丹托「藝術終結論」所觸及跨哲學科學文化及藝術學科的議題出發探討

「藝術進步歷史的問題」「藝術分析工具的使用」「去中心化」及「跨文化」等

問題性構成本文第二三四五章內容

第二章是「藝術進步歷史的終結理由」以大敘述的藝術史內部的問題性導

出藝術史學科本身方法上的限制歸納進步史觀趨向終結的原因再者第三章

以「丹托藝術史哲學研究法與分析工具」為命題藉以理解丹托形成藝術哲學的

過程所使用的邏輯分析工具驗證本文提出「分析美學工具的使用」為丹托發展

新的藝術史方法學的實驗推論為真第四章以歐美為論述中心的藝術終結論是

否存在「去中心反現代與包容它者」等重要的文化思潮從此探討理論背後的

外部動機是否也構成一種反藝術史藩籬的實踐最後一章以筆者自身的華人

文化背景並以中國藝術為例重新審視及反思藝術終結論的「全球化」及「本

質論」議題

14

三 文獻回顧

本文文獻回顧試圖呈現中文及外文對丹托研究的情況以及丹托學術養成背

景及其著作首先在丹托的相關場域的研究中文獻回顧區分為中文以及外文

領域的研究概況而中文部分包含我國及中國大陸的研究成果外文部分主要以

英美相關場域的的文獻分析為主最後歸納並整理丹托的學術背景及其著作

說明本文使用的文獻範圍以示本文參照的丹托著作中的特定文獻與理論

(一) 丹托相關研究

1 中文研究情況

中文世界的相關研究區分成台灣地區以及中國大陸地區繁體世界與簡體

世界對於藝術終結論的反應在 1964 年的當下藝術界及理論界並無即刻做

出對終結論的反饋中國地區也只有零星的幾篇文章中偶有提及如果將 1986

年薛華出版的《黑格爾與藝術難題mdash一段問題史》與 2006 年劉悅笛出版的《藝

術終結之後mdash藝術綿延的美學之思》這兩本專著當作中國地區藝術終結研究座

標的話藝術終結的ldquo研究史rdquo在中國地區已有二十年歷史隨著藝術實踐的不

斷發展現代性研究的深入以及文化研究的轉向中國地區學界對「藝術終結」

的研究給予了極大的關注2001 年美國著名文藝理論家米勒(Joseph Hillis

Miller1928-)在中國文學界的權威刊物《文學評論》發表〈全球化時代文學

研究還會繼續存在嗎〉終結論的議題從文學界出發開啟了中文世界研究

終結論的濫觴爾後中國地區比較文學界和藝術理論界的學者都以不同程度

地介入了這項「終結論」的問題討論於是文學終結論從一種來自西方的學

術語彙延伸為對於當代中國文學局勢的學理判斷並且成為學術的重要話題

二十年來在中國地區一共產出八十多篇相關論文主要的研究學者有劉悅笛

周計武何建良等在「量」上中國地區藝術理論的研究量化的表現以及成

長的速度相當驚人但在「質」上不免要克服過於形而上或是表層的理論分

析浙江大學人文學院哲學系博士生何建良在他的畢業論文中提到「我國學

者內部之間對有爭議性的問題缺乏針對性的思想交鋒與對話儘管大家熱烈關

注並討論著藝術終結問題但很多時候各研究主體往往任意地選擇自己所需的

觀點相互間不管是否矛盾衝突地自說自話這種眾聲喧嘩造成了一種聲勢

15

但並沒有深化問題的理解」筆者回顧上述文獻發現這是中文世界與外文世

界研究法上的差異也是本文急欲想要避開的以主體為優先思想的研究法在

對待文本以及反思問題的能力上中國學者傾向針對丹托終結論的的缺點或是

模糊地帶加以批判真正閱讀深入閱讀外國文獻的文本極為少數

近年來張冰以及香港學者梁光耀相繼出版專書分別為 2012 年的《丹

托的藝術終結觀研究》以及 2013 年的《藝術終結mdash論丹托的藝術哲學》顯

示出中國地區對於終結論的研究已經逐漸趨於成熟反觀台灣地區在藝術終結

論的議題上幾乎沒有專書以及博士論文以此為題材只有學者陳瑞文蕭振邦

等在期刊上發表過相關文章以及唯一的碩士論文mdash高師大黃靜瑩 2008 年的

《哲學預設的問題性-丹托藝術終結論研究》雖然丹托在台灣藝術界聲名遠

播被引用的頻率非常高但多是零星分散於文章之中點到為止而過於表面

本文試圖將丹托藝術哲學的中文研究進行整理並提出本文所關注的特定專書

與文獻11

中國學者張冰的博士論文《丹托的藝術終結觀研究》成為本文主要回顧中

國研究情況的文獻其中第十章〈中國藝術發展與丹托中及命題〉及十一章〈藝

術終結命題在中國旅行〉反映當丹托思想抽離當代美國藝術範疇進入中國學

界甚至中國藝術體系思考脈絡下所產生思想上的衝突與矛盾張冰認為

「丹托作為一位試圖為藝術找到一個具有普遍主義的定義的哲學家來說丹托

非常希望自己的理論能夠超越地域和時代限制」(張冰 2012195)張冰回

顧丹托完成其藝術終結論之後曾經試圖將藝術終結觀套用至中國美術及其他

地域之上並發表數篇文章12由此可知丹托希望將藝術終結理論實驗於歐

洲當代藝術或西歐繪畫史以外的藝術表現形式但張冰也強調「由於地域限

制丹托對中國藝術的關注有限而文化的隔膜必然會讓他的觀點存在某種

侷限〔〕在他敏銳的藝術穿透力背後隱含著是他固有的嫻熟西方藝術理論

背景」張冰的警惕有助於本文理解丹托思想有其地域上的限制以及面對多

元主義的環境的不瞭解因此在研究的過程中面對丹托藝術終結之後的藝術

研究需保持一份謹慎與適切的判斷力

11台灣地區專書及論文請見本文附件表一中國地區部分重要專書及論文見本文附件表二 12兩篇發表於《國家》雜誌1998 年 4 月 23 日的〈近期中國藝術〉及 1989 年 10 月 23 日的〈明

清繪畫〉一篇收於《超越布瑞洛盒》的〈藝術過去性的形態東方與西方〉

16

面對中國學界「集體誤讀」將藝術終結解讀為藝術的死亡張冰希望藉由

他的博士論文導正丹托藝術終結所要討論的核心問題也就是丹托想要解決

的是藝術定義的問題而非單純的藝術終結問題筆者觀察並發現張冰的博

士論文較無法看出丹托在文體上的應用反映的價值諸如前述的方法論上的轉

變以及分析哲學知識體系的影響張冰甚至認為「對丹托本人的思想研究

不從學術研究具體的操作出發而是根據他要解決的核心問題著眼那麼這

應該是一條更為貼近丹托思想邏輯的描述線索」13顯示出張冰的研究雖然意

識到誤讀丹托藝術終結的癥結卻忽略的以文本為中心的討論出發而形成了

另一種「批判性表達方式」的文體

相較於張冰香港學者梁光耀在 2013 年出版的專書《藝術終結論丹托

的藝術哲學》以他的哲學專業背景仔細研讀丹托的文本其研究成果反映丹

托思想真正的核心問題書中引用大量原文文獻以及英美分析評論以文本為

優先分析的對象輔助本文理解丹托思想在原文參照上的不足其中第三章〈藝

術終結的批評〉中有關於卡若(Noeumll Carroll)對丹托理論的內部批評梁光耀詳

盡透過卡若指出丹托理論及思想的問題核心對於本文理解丹托相關的外文文

獻批評有很大的幫助

2 外文研究情況

《丹托與他的評論者》(Danto and His Critics 1993)收錄了 1964 年丹托提

出藝術終結論以來自學界各方的討論文章以及丹托自己對他們的回應其

中以卡若的文章最為精闢最能完整體現丹托的藝術哲學卡若在他的文章中

提出丹托思想脈絡下的途徑藝術哲學的正確性也就是試圖去鋪陳藝術的本

質藝術哲學的歷史和一種關於藝術進步歷史脈絡此進步的歷史到最後以

一種非常獨特的方式結束進步歷史的終點將標記在 1964 年這是在丹托的

終結論中非常特殊的陳述書中其他的評論者也有討論丹托本質論還有很多

的一些本質上的問題但只有卡若非常耐心的追蹤丹托本質脈絡的發展如何

從一個開始到結束的過程甚至連丹托自己的文章裡都沒有這樣非常詳盡的分

析也沒有一個概念的總結英國學者斯巴夏(Sparshott)14追溯

13張冰著《丹托的藝術終結觀研究》中國社會科出版社2012頁 6 14 Francis Edward Sparshott (1926ndash)為多倫多大學哲學系教授

17

Carrol 質疑丹托所謂的本質論是否能夠容納非本質主義的藝術形式如

果不行那麼藝術的歷史尚未真正終結丹托則回應這是正確的這

些非本質主義者所製造的藝術並非涵蓋在丹托的理論當中因為他認為

沒有事物是絕對非本質的他也認為非本質主義者的理論相當貧乏

(Sparshott 1994 482-483)15

其他評論者包含David Carrier Richard Wollheim Mark Rollins Jerry A

Fodor Peg Brand and Myles Brand Lydia Goehr George Dickie Diarmuid

Costello Robert C Solomon Kathleen M Higgins Gary Shapiro Daniel Herwitz

Richard Shusterman Carlin Romano評論者及其文章對應請見下表

表 1 《丹托與他的評論者》作者及文章整理

作者姓名 文章名稱

Peg Brand and Myles Brand Surface and Deep Interpretation

David Carrier Danto as Systematic Philosopher or Comme on

lit Danto en franccedilais

Dantorsquos Aesthetic Is It Truly General As He

Claims

Noumlel Carrol Essence Expression and History Arthur

Dantorsquos Philosophy of Art

Dantorsquos New Definition of Art and the Problem

of Art Theories

Diarmuid Costello Danto and Kant Together at Last

George Dickie A Tale of Two Art worlds Postscript

Jerry A Fodor Deja vu All Over Again How Dantorsquos Aesthetics

Recapitulates the Philosophy of Mind

Lydia Goehr ldquoOther Pictures We Look at ndash His Prints We

15參見 Sparshott Francis ldquoReview Danto and His Critics by Mark Rollinsrdquo The Journal of Aesthetics

and Art Criticism 524 (1994) pp 482-483

He wonders whether essentialist theories can accommodate anti-essentialist art if not the history of art

is not yet over Danto replies correctly that works generated by anti-essentialist theories are covered

by his theory because they cannot be anti-anything without possessing ldquoaboutnessrdquo and he complains

of the poverty of anti-essentialist theories themselves

18

Readrdquo Danto Reading Lamb Reading Hogarth

on the Art of the Commonplace

Daniel Herwitz The Beginning of the End Danto on

Postmodernism

Mark Rollins The Invisible Content of Visual Art

Carlin Romano Looking Beyond the Visible The Case of Arthur

Danto

Gary Shapiro Art and Its Doubles Danto Foucault and Their

Simulacra Postscript

Richard Shusterman Art as Religion Transfigurations of Dantorsquos Dao

Robert C Solomonamp

Kathleen M Higgins

Atomism Art and Arthur Dantorsquos Hegelian

Turn

Richard Wollheim Dantorsquos Gallery of Indiscernibles

針對 1997年《在藝術終結之後-當代藝術與歷史藩籬》(After the End of Art

contemporary art and the pale of history)的評論文章則收錄在《歷史和理論》

第三十七卷第四號1998 年 12 月(History and Theory Volume 37 No 4

December 1998)名為《丹托與他的批評者們藝術史歷史編纂學與藝術終

結之後》(Danto and His CriticsArt HistoryHistoriography and After theEnd of

Art)的專號在這期專號裡眾多的學者從各個不同的角度指向了丹托理論

中所出現邏輯上的問題以及對藝術終結的質疑甚至有的批判非常尖銳裡面

的重要作者與文章有Noeumll Carroll 的〈藝術終結〉(The End of Art)Michael

Kelly 的〈丹托藝術哲學中的本質主義和歷史主義〉(Essentialism and Historicism

in Dantorsquos Philosophy of Art)Robert Kudielka 的〈根據什麼藝術與ldquo藝術終

結rdquo的哲學〉(According to what Art and the Philosophy of thelsquoEnd of Artrsquo)Martin

Seel 的〈作為表像的藝術對亞瑟丹托「藝術終結」的兩點評論〉(Art as

Appearance Two Comments on Authur)等等後來在美國的《美學與藝術批

評》雜誌 2001 年冬季號(第 59 卷第 1 期)上面又圍繞丹托的一個具體觀點mdash

視覺本身是否有歷史性mdash進行了論戰這次集中的論爭也可以被看作是「藝術

終結論」在特性方向上的具體展開這關涉到終結論背後的「理論預設」(何

建良2008)除了以上兩本針對丹托理論的評論集尚有 1984 年的《藝術之死》

19

(The Dead of Art)1997 年的《藝術的終結及其他》(The End of Art and Beyond)

及 2007 年的《行動藝術歷史》(Action Art History)

(二) 丹托思想養成及其著作

亞瑟丹托是美國當代哲學家兼藝評家在世時曾擔任美國哲學學會主席

美學學會主席美國《哲學》雜誌理事會主席求學期間在韋恩大學(Wayne

University)專攻藝術與歷史畢業後在哥倫比亞大學研讀哲學丹托的學術生涯

中受杜威(John Dewey1859-1952)的思想影響哥倫比亞大學是杜威生前任教

的學校當時杜威哲學在美國尚具影響力丹托與杜威一般深受黑格爾哲學影

響但跟杜威不同的是他反對實用主義美學尤其是杜威主張的一元論在藝

術終結的論題上兩人各自發展了不同於黑格爾藝術終結的方向丹托的藝術終

結是黑格爾藝術三段論16的延續強調藝術最終走向自由而杜威則堅持了黑格

爾的一元論主張應消弭藝術與生活的鴻溝丹托思想也深受分析哲學的影響

尤其是維根斯坦弗雷格與古德曼等人1949至1950年丹托獲得了富布蘭特獎學

金(Fulbright scholarship)到法國巴黎求學並接觸歐陸哲學的思想丹托本身具

備分析哲學的背景再加上歐陸哲學的養分就構成了丹托文體的特殊性丹托

被美國當代美學界認為是溝通歐陸哲學與英美哲學的代表回國後擔任哥倫比亞

大學哲學系的教授同時也從事藝術創作直到1987年退休專心從事藝術評論

的寫作也成為《國家》( The Nation )雜誌特約藝術評論員

在丹托哲學思想的養成上接受了二十世紀分析哲學以及歐陸哲學重要的發

展成果由於丹托的理論背景與分析哲學的基本主張和研究方法有著密切的關連

研究二十世紀後半的理論場域有助於了解丹托思想的起始點以及時代課題對丹

托哲學的影響力當代分析哲學最鮮明的特徵應是它對一切傳統思辨的哲學的敵

視以及為此目的而採用的特殊邏輯手段分析哲學的方法論受到邏輯學的影響

將大量的邏輯分析工具用於哲學的辯證之上源於十九世紀末德國的數學和邏輯

學學者弗雷格(Gottlob Frege1848-1925)發展出的「謂語邏輯」(predicate logic)

16 歷史上提出「藝術終結」的第一人是黑格爾出自黑格爾的《美學講演錄》主要解釋「藝術

向觀念」的轉化在黑格爾看來藝術把精神從有限的世界的內容形式束縛中解放要使絕對

真理顯現並寄託於感性現象(朱光潛 1981334)絕對精神的發展從藝術宗教到哲學發展的三

段論藝術與宗教在哲學中才發展為最高形式

20

分析哲學家把一般傳統思辨哲學稱之為「形而上學」17當代分析哲學否認有這

種學說或哲學的存在他們試圖通過一種對語詞或語句的意義進行邏輯分析的方

法來達到否定這種哲學的存在正因為如此當代分析哲學家自認為自己在進行

一場「哲學中的革命」18(洪漢鼎 20085)二十世紀分析哲學的脈絡可以分成

四大階段分別包含邏輯原子主義邏輯實證與經驗主義英國日常語言分析哲

學和英美邏輯實用分析哲學第一階段以摩爾 (George Edward Moore

1873-1958)19羅素(Bertrand Arthur William Russell1872-1970)

20與早期維根斯坦

(Ludwig Wittgenstein1889-1951)的邏輯原子主義為首屬於分析哲學的創立時

期第二階段的維也納學派屬於邏輯實證與經驗主義的全盛時期並在歐洲盛行

爾後由於德國納粹崛起佔領奧地利分析哲學的重鎮由歐洲轉向英國以及美國

發展出第三階段的英國日常語言分析哲學以後期維根斯坦的劍橋學派為首

1950 年代奎因(Willard Van Orman Quine1908-2000)21對現代經驗主義兩大教條

展開批判開始分析哲學進入第四階段以美國的邏輯實用主義和英國的語言分析

為主要聚落1970 年代尤以克里普克(Saul Aaron Kripke1940-)22普特南(Hilary

Whitehall Putnam1926-)的新指稱理論和戴維森(Donald Herbert Davidson

1917-2003)古德曼(Henry Nelson Goodman1906-1998)達梅特(Sir Michael

Dummett1925-2011)的實在論和反實在論之爭活躍在英美哲學舞台上(洪漢鼎

200829)丹托在哥倫比亞大學求學階段繼承上述分析哲學傳統結合其藝術史

領域的背景跨域使用分析哲學方法以「藝術世界」當作客體成就了將科學

實證應用於藝術領域的偉大結合

17在這裡我們應當從一種非常廣泛的意義上來理解「形而上學」這一詞它不僅是指一種探究超

自然的本體學說而且也指任何一種聲稱能夠用先驗的方式獲得有關實在知識的哲學參見洪漢

鼎著《當代分析哲學導論》台北市五南2008頁 5 181963 年英國廣播公司邀請一些著名的英國分析哲學家為該公司哲學系列講座撰稿該論文集題

名為「哲學中的革命」以示分析哲學與傳統哲學的根本對立 19喬治middot愛德華middot摩爾(George Edward Moore1873-1958)英國哲學家屬於分析哲學學派主要

貢獻為倫理學摩爾認為和倫理相關的概念不可能用自然概念(例如生存功利等)來解釋 20伯特蘭middot亞瑟middot威廉middot羅素(Bertrand Arthur William Russell1872-1970)英國哲學家數學家和邏

輯學家致力於哲學的大眾化普及化在數學哲學上採取弗雷格的邏輯主義立場認為數學可

以化約到邏輯哲學可以像邏輯一樣形式系統化主張邏輯原子論 21威拉德middot馮middot奧曼middot奎因(Willard Van Orman Quine1908-2000)是 20 世紀最有影響的美國哲學家

邏輯學家之一出生富裕家庭其父為一成功的實業家其母則任職教師1926 年入歐柏林大

學1930 年得數學與哲學學士1932 即於哈佛大學取得哲學博士學位 22索爾middot阿倫middot克里普克(Saul Aaron Kripke1940-)美國邏輯學家哲學家模態邏輯語義學的創

始人之一因果mdash歷史指稱論的首倡者之一

21

1949 至 1950 丹托曾到法國巴黎求學當時歐陸哲學的思潮以及文體結構都

針對十九世紀以來的傳統哲學思維的質疑及解構形成了非常特殊又複雜的繁多

體所謂語言繁多的特性最為鮮明的則是德國法蘭克福學派阿多諾(Theodor

Adorno1903-1969)的星叢文體與法國德勒茲(Gilles Deleuze1925-1995)的根莖

(rhizome)為代表德勒茲以選言命題邏輯為模態的藝術動作具體反映在與瓜達

里合寫的《千高台》特殊的根莖文體之上一種不斷連結繁衍與引發皺褶的力

量狀態多項連結與多項並置朝向繁多性與多元體阿多諾的術語操作模態有

別於德勒茲將專業術語與作品自身遭逢的變異阿多諾則萃取傳統理論的術語

使之與現代作品發生擺盪並將傳統理論的意涵層層掏空注入新術語的內容

歐陸哲學的文體結構如何影響了丹托文體的繁多性丹托美學雖也具繁多知識

體的特性但它有別於歐陸哲學的文體結構將世界看成帶解釋的結構體認識

此結構體的方式取決於分析每個時代的語言(language)在此前提下丹托美

學便以前衛藝術物為操作對象將前衛藝術放入由古至今藝術相關的語言世界

進行歷史分期的語言分析前衛藝術物與整個語言世界詰問對質和比對的過程

此過程便等同於世界等同於知識丹托美學仰賴經驗論的實證與統計的科學方

法堪稱是精準的幾何學家23 對丹托藝術理論的方法論的討論在本文佔有極

重要的角色透過方法論的基礎認知其餘方面的議題才能隨其展開討論方法

論討論的重點在於觀察丹托是透過什麼樣的操作方式與哲學立場進行藝術論述

以及它們之間的關係為何或是透過同時代的理論者卻分屬不同脈絡以相對的

手法來進行比較分析與歸納其異同將自然展現在論述之中

丹托的知識廣博是一個多產且涉略廣泛的理論家寫過關於知識論行為

理論歐陸哲學和東方神秘主義的專書分別為Analytical Philosophy of

Knowledge (1968) Analytical Philosophy of Action (1973) Nietzsche as Philosopher

An Original Study (1965) Mysticism and Morality Oriental Thought and Moral

Philosophy (1987)丹托首度針對藝術進行思考的第一篇論文是1964年發表的

〈The Art world〉文中提出在分析美學學派中被大量延伸引用的概念-「藝術

世界」接下來在1981年所發表的《平凡事物的轉化一種藝術哲學》(The

Transfiguration of the Commonplace A Philosophy of Art)是丹托在1964年〈藝術世

界〉(The Art world)一文後首度對藝術發表其完整看法丹托並非一次就把「藝

術終結」的概念完整提出最早出現在《哲學對藝術的剝奪》( The Philosophical

23陳瑞文著《阿多諾美學論雙重的作品政治》台北市五南2010頁 31

22

Disenfranchisement of Art )一書中其中包含〈藝術終結〉( The End of Art)〈哲

學對藝術的剝奪〉( The Philosophical Disenfranchisement of Art )和〈藝術進化

和歷史意識〉( Art Evolution and Consciousness of History)除了此書藝術終結

的概念散佈在其發表的文章之中在《藝術狀態》(The state of art)《遭遇與反

思歷史性當代中的藝術》(Encounter and ReferencesArt in the Historical Present)

《在藝術終結之後-當代藝術與歷史藩籬》(After the End of Artcontemporary art

and the pale of history)與《哲學化的藝術》(Philosophizing Art)中皆重複提及

James O Yang曾說「丹托從來沒有系統地闡釋他的藝術終結論他在不同地方

所講的東西都有差別」24丹托的論題引來許多學術的批評與回應主要收錄在

《丹托與他的評論者》(Danto and His Critics 1993)《藝術終結及其超越》(The

End of Art and Beyond Essays after Danto 1997)在此時期丹托逐漸轉向探討

藝術哲學內部的政治形上學問題「藝術終結」的概念也是在此書首度提出書

中亦收錄丹托對詮釋學的看法〈第七章作為文學的哲學與關於文學的哲學

(Philosophy asandof Literature)

表 2 丹托著作一覽表

1964 ldquo The Artworldrdquo The Journal of Philosophy 61 October 15 《藝術世界》

Philosophy of Historical Analysis《歷史分析哲學》

1965 Nitzsche As Philosopher《作為哲學家的尼采》

1972 Mysticism and Morality Oriental thought and moral philosophy

Morningside edmdash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神祕主義與道

德東方思想與道德哲學》

1975 Satre《薩特》

1981 The Transfiguration of the Commonplace Cambridge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普通物品的轉化》

1985 Narration and Knowledge 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敘述

與認知》(此書為《歷史分析哲學》修訂後再版)

1986 The Philosophical Disenfranchisement of Art New York Columbia

24James O Yang ldquoThe Philosophical Disenfranchisement of the Commonplacerdquo The End of Art and

Beyond Essays after Danto p74

23

University Press《哲學對藝術的剝奪》(中國翻譯《藝術的終結》)

1987 The State of Art New York NY Prentice Hall Pr《藝術狀態》

1989 Connections to the World The Basic Concepts of Philosophy Berkele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連接世界哲學基本概念》(1997 年再

版)

1990 Encounter and the reflection Art in the Historical Present New York

Farrar Straus Giroux《遭遇與反思歷史性當代中的藝術》

1992 Beyond the Brillo Box the Visual Arts in Post-historical Perspective New

York Farrar Straus Giroux《超越布里洛箱後歷史視角中的視覺藝術》

1994 Embodied Meaning Critical Essay《被體現的意義》

1995 Playing with Edge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遊走在邊緣上》

1997 After the End of Art contemporary art and the pale of history Princeton

NJ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在藝術終結之後mdash當代藝術與歷史藩

籬》(台灣麥田出版社出版)

1988 The Wake of Art criticism philosophy and the ends of taste Essays

selected and with critical introduction Gregg Horowitz Tom Huhn ndash

Amsterdam The Netherlands G+B Arts International《藝術的甦醒批

評哲學及趣味的終結》

1999 Philosophizing Art selected essays Berkele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哲學化藝術》

Beauty for Ashes in Regarding Beauty Neal Benezra Olga M Viso

Washington D C Hirshhorn Museum and Sculpture Garden

Smithsonian Institution -p183《灰燼之美》

The BodyBody Problems Selected Essays 《身體與身體的問題》

2000 The Madonna of the Future Essays in a Pluralistic Art World《未來的聖

母mdash多元化藝術世界背景中的批評文集》(獲法國圖書獎)

2003 The Abuse of Beauty Aesthetics and the Concept of Art《美的濫用美學

與藝術的概念》

24

2004 Red Grooms

2005 Unnatural Wonders《非自然奇蹟》

2009 Andy Warhol《安迪沃荷》

2013 What art is Yale University Press《藝術是》

1997年丹托寫了《在藝術終結之後-當代藝術與歷史藩籬》(After the End of

Artcontemporary art and the pale of history)對早期的藝術終結論做補充說明

是藝術終結最完整也最詳盡的著作亦為本文最主要的參考文獻針對此書的評

論文章則收錄在《歷史和理論》第三十七卷第四號1998年12月(History and

Theory Volume 37 No 4 December 1998)

2003 年出版《美的濫用美學與藝術的概念(The Abuse of Beauty Aesthetics

and the Concept of Art)》是丹托對藝術與美學之間的歷史性關係進行爬梳的總結

並在書中對 90 年代「美的回歸」之問題進行回應丹托在此的基本態度是將

美學與藝術哲學進行區隔指出「美感」並不隸屬於藝術本質或藝術概念之意涵

但並不否認其在生活世界的重要性對美學的拒斥源於丹托 1964 年所提出的

觀點-藝術本質不隸屬於任何「外顯特質」

25

四 論文研究限制

本論文的研究限制在實際操作面上可分為丹托文獻本身的限制以及個人因

素上的限制丹托的藝術定義以及藝術終結理論從 1964 年提出「藝術世界」概

念開始便不斷地更新以及重新詮釋面對不斷被推翻以及討論的藝術終結概念

無法用一個一勞永逸的藝術定義概括之因此本文在引用丹托文獻時特別要

注意時間上的順序以及丹托闡述同一概念時的前後矛盾與概念的精確性再者

關於藝術終結之後的藝術也就是藝術進入「後歷史」時期由於丹托藝術哲學

本身的研究即限縮在歐美當代藝術領域所以當丹托試圖以自己製造系譜的方式

闡述後現代藝術時(其中包含非歐美當代藝術)需超脫以歐洲中心主義的思考角

度來面對文本的不足而個人因素的限制則包含時間的因素對分析哲學理論的

缺乏及外文文獻蒐集不足等限制外文世界研究丹托的學者及文章非常的多且

廣泛面對龐大的研究成果加上時間上的限制筆者只能嘗試針對現有的文獻

材料捕捉並勾勒丹托藝術終結問題的核心價值

26

第二章 丹托藝術進步歷史的終結理由

一 前言

本旨在研究丹托批判進步史觀的方法以及它的有效性問題和批評的操作模

態國內研究丹托藝術終結論的學者時常將焦點集中於丹托對藝術終結之後的

藝術其本質上的問題進行分析與歸納筆者好奇在藝術終結論證的過程中

前提與結論之間的關聯是否為一「有效論證」也就是說若丹托將線性的藝術

史視為有終結的歷史那麼他必須充分舉證長達五百年西歐藝術史必將終結的理

由前提為真

丹托的書寫模態非常細膩又脈絡清晰以推疊案例的方式突顯進步史觀終

結的問題並將問題集中討論在這樣特殊的章節安排與鋪陳底下筆者發現丹

托在處理進步史觀的理由時主要的書寫層次是由兩個脈絡展開1論證進步史

觀的問題以及 2藉由前人的兩種對進步史觀終結的範式與成果提出當進步史

觀遇上當代藝術的問題時的解決之道並正反面交織討論丹托在第一脈絡下

由里格爾(Alois Riegl1858-1905)25及黑格爾(Georg Wilhelm Friedrich Hegel

1770-1831)的藝術史觀揭露藝術進步史觀的問題第二脈絡下由評論者葛林伯

格(Clement Greenberg 1909-1994 )26以及佛萊(Roger Fry1866-1934)27對前衛

藝術的研究成果提出解決之道與看法成為奠基丹托終結論的重要影響與功能

最後丹托藉由對葛林伯格的批評說明丹托美學如何將藝術的終結帶到一種互

相對質與詰問的討論平台以哲學介入對知識的生產提供解決方式使終結論

得到另一種轉換的出口也讓後續的詮釋者有更多元的開放式討論空間筆者依

丹托的思考脈絡和書寫進步史觀問題的順序將議題分成五個章節兩個反題

兩個前階段的書寫成果和最後丹托美學所提出的另一種方法論的出口以下章節

鋪成就按丹托的脈絡依序展開28

25里格爾( Alois Riegl1858-1905 )奧地利著名藝術史學者西歐現代藝術史的奠基人之一 26葛林伯格( Clement Greenberg 1909-1994 )20 世紀下半葉美國著名藝術批評家也是美國最重

要的藝術批評家之一以及美國ldquo抽象表現主義rdquo的主要發言人 27羅傑middot佛萊(Roger Fry 1866-1934)英國著名藝術史家和美學家 28本文以參照原文為主中譯本為輔譯文中部分由筆者翻譯修改

27

二 線性的進步發展問題以里格爾的裝飾藝術史為例

丹托假設在特定地域下所建構的歷史有其先天上的限制而此限制則出現

在任何以線性方式構成的歷史上里格爾的裝飾藝術史正是將此蘊含關係實際操

作的佐證丹托在第四章〈現代主義與純藝術批評葛林伯格的歷史觀〉首先援

引里格爾對「擁有歷史」(having a history)一說新的方法論里格爾《風格問題》

29的序言中率先提出他認為「裝飾也有其歷史」一說的可能性這將挑戰一百年

前的藝術史領域中人們對於「擁有歷史」的概念理解為何也批判「藝術起源

唯物論」對裝飾藝術的詮釋唯物主義者認為裝飾藝術主要著眼於表面的裝飾

性(decoration)這些裝飾主要是為了迎合人類物質需求有關(AEA 61)然而

這樣的說法豈不是將無法用進步史觀來詮釋的藝術孤立於藝術之外丹托質疑藝

術歷史擁有進步的線性模式主要是因為史學家對於撰寫歷史有一套圭臬必須

符合進步史觀所要勾勒的成長歷史丹托舉出從古至今擁有歷史的繪畫藝術為

擁有歷史之物的典範是繪畫由於繪畫被建構為模擬再現的藝術因而

繪畫的歷史便可以被理解為再現的適切性的內在發展歷程(AEA 61)30

從此可以看出繪畫能通過歷史的考驗主要是因為繪畫的發展歷程隱含模

擬再現的內在成長結構符合序列的統一性和物質世界技藝的進步成長典範英

國學者波德羅(Podro)爬梳里格爾《風格問題》一書裡關於支配藝術行為的一種內

在必然概念他認為此內在必然性即展現了藝術意圖(artistic intension)是自我

發生而不是對於外部意圖31作出反應的方式一旦作品的每個關鍵特徵都被設想

成屬於一個發展的序列就不得不深挖前後的作品以求找到對應點如此你就得

29參見 Riegl Alois Problems of Styles Foundations for a History of Ornament trans Evelyn Kain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1992) p3「你們當中有多少人光聽到標題就不可置信地搖頭你們問

道什麼叫做裝飾藝術也有其歷史」 30參見 Danto Arthur C After the End of Art contemporary art and the pale of history (New Jersey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1997) p61The paradigm of something having a history was painting

construed as the art of mimetic representation so that the history of painting could then be understood

in terms of an internal development in representational adequacy 31外部意圖是指諸如傳達觀念模仿自然或發揮功用這些在視覺形式的創造和鑑賞之外的意圖

28

在系列中每一個變體和每件具體作品或風格歷史的每個階段之間建立關聯這

種前後探查和ldquo垂直rdquo關聯是闡釋畫作之間的變異和畫作內部諸特徵互動的一種

特別方式32 也就是說里格爾在撰寫裝飾藝術史時也隱含了另一種內在成長

的機制只不過里格爾將此演化模式套用在繪畫藝術以外的藝術上打破此一模

式淪為繪畫藝術的專利里格爾以裝飾藝術為實驗對象實踐並製造裝飾藝術的

歷史

繪畫的發展模式在裝飾藝術的發展序列上晚期階段會比早期階段

更符合相同的藝術目的而早期階段也會進入晚期階段的解釋當中

(AEA 62)33

丹托對此有不同的看法他以拉斯科(Lascaux)洞穴壁畫為例認為如果早

期作品未能保留並由後人加以研究根本不可能有所謂進步發展的歷史存在

而只會有某種自然的演進(AEA 62)也就是說丹托主張藝術不應被冠上任何

線性關聯的成長模式在歷史的藩籬之外藝術其實涵蓋的風格很廣要能用

某種架構或典範框限所有的藝術似乎是不可能丹托認為以風格的關聯性提出

進步的可能性這類的研究將受到地域的限制

這類研究會受到嚴格的限制就像里格爾在描述他那個時代裝飾藝術的

文獻研究所受到的限制那樣其特點就是嚴禁提出「任何類型的歷史關

聯說即便是有也僅限於少數時期或地理上的緊鄰區域」這裡面有

一層意義是「不擁有歷史」對視覺藝術而言甚至是有「藝術已走到終

點」的意味因為以繪畫為主體的藝術曾一度示範了何謂進步發展意

義下的「擁有歷史」(AEA 62)34

32Podro Michael The Critical Historians of Art(New HavenYale University Press1984) 71-97 33

as with painting that later stages in the sequence of ornamental styles go beyond earlier ones in

meeting the same artistic goals and earlier ones enter into the explanation of the later ones(AEA 62) 34 a kind of scholarship constrained by limits of the kind Riegl describes in connection with the

philological study of ornament in his own era marked by an extreme reticence to propose any sort of

historical interrelationships and even then only in the case of limited periods and closely neighboring

regions That would be one meaning of not having a history and in the case of the visual arts even

29

丹托舉里格爾裝飾藝術史藉以質疑物質演化的風格問題提出批判進步史

觀的單線性發展並點出唯物的進步史觀有以下兩點問題存在第一除了以推

翻前朝典範為線性發展特徵的繪畫史之外其餘之視覺藝術無法輕易地垂直整合

成單一的線性關係第二藝術受制於地理上的限制無關連的形式之間無法串

連成單一進步的發展模式由此說明進步發展的模式只適合地域上相鄰且表現

模擬再現的藝術類型成為丹托藝術歷史的終結理由之一

三 繪畫的自我意識階段以其詮釋學的問題

丹托在《藝術終結之後》不只一次對瓦薩利大敘述系統提出質疑對於進步

歷史的終結理由可追溯至黑格爾藝術詮釋學中所採用的關係辯證法35其重要

性則影響後來西歐藝術史的書寫模態此詮釋操作在後歷史時代引起最多爭議的

即是消除近似於典範作品的藝術之物使之排除於歷史之外並將藝術階層化

在丹托的終結論中將黑格爾的歷史觀視為藝術史詮釋發展的重要核心認為黑

格爾以辯證法的方式做單向的提出用黑格爾自己製造的理念世界對以往的藝術

做一以貫之的詮釋在藝術作品上以進步的方式做說明把藝術分成三個時期

象徵古典以及浪漫但在藝術作品的分析上又分成形式與內容兩個層次對黑

格爾而言內容之重要性遠超越形式形式只是附屬和表象的使得往後的詮釋

分成兩個路線一個是以理念拉出三個形式但形式底下的分析又從文獻處理

one meaning of art having come to an end since art understood primarily as painting once

exemplified what it meant to have a history in the progressive developmental sense (AEA 62) 35朱光潛認為黑格爾對美學最重要的貢獻也是在於把辯證發展的觀點應用到美學之中為美學引

入歷史觀當代美國哲學家威特對黑格爾評價更為中肯「幾乎二十世紀每一種重要的哲學運動

都是攻擊那位龐雜而聲名赫赫的十九世紀德國教授的觀點開始的這實際上就是對他加以特別顯

著的讚揚我心裏指的是黑格爾」黑格爾這種相信藝術發展是有規律可尋的觀點亦深深地影

響了後來藝術史學的影響二十世紀前半葉之前的藝術史學觀主要是在黑格爾的辯證觀

(Dialectic)與「絕對精神」(Absolute Spirit)基礎上而來的即藝術發展被視為某一特定時代

精神的反映並朝向「正反合」的邏輯參考朱光潛《西方美學史》(北京人民文學出

版社2002)頁 484-485

30

36這樣的進步史觀是透過雙軸線在進行主要的操作理念的進步史觀也是信仰

的進步史觀也就是以哲學與信仰角度來看待藝術世界

(i)藝術的內容以及(ii)藝術作品的呈現方式做出知性判斷藝術評論不

再需要別的它需要同時確認呈現的意義及模式或我在「藝術作品需

要體現意義」這個論題中所謂的「體現」37

丹托延續黑格爾的藝術終結論思辨最終發現藝術史分期的三段論與黑格爾

的政治論述不謀而合

根據黑格爾所言在最開始的時候只有一人享受自由到了中間階段

則是多些人享受自由再到最後他所屬的時代所有的人都擁有自由

在我們的敘述裡一開始只有模擬風格的創作才稱為藝術到中間階段

則百家爭鳴但卻彼此伐攻試圖消滅競爭者直到最後的後歷史時代

藝術不該有風格或哲學上的限制方才成為沛然莫之能禦的情勢(AEA

47)38

這樣的進步史觀最大的特點就是它是線性的它會刪除一些近似值以自己

的理念來理解整個世界就會忽略掉藝術本身發展上的問題恰此丹托正要反

駁的就是這樣的進步史觀透過某些進步的典範刪除掉藝術原本複雜的問題性

36關於黑格爾是否影響藝術史的發展有學者提出不同的看法認為黑格爾理念重點在於藝術做為

「精神」發現自我的重要路徑藝術之所以衰退乃是因為其作為精神感性顯現的理念之式微

並沒有直接探觸線性歷史與進步史觀的企圖 37參考 Hegel Aesthetics 71Hegel speaks of intellectual judgment of (i) the content of art and (ii) the

work of arts means of presentation Criticism needs nothing further It needs to identify both meaning

and mode of presentation or what I term embodiment on the thesis that artworks are embodied

meanings 38 It is quite striking that this tripartite periodization corresponds almost uncannily to Hegels

stupendous political narrative in which first only one was free then only some were free then finally

in his own era everyone was free In our narrative at first only mimesis was art then several things

were art but each tried to extinguish its competitors and then finally it became apparent that there

were no stylistic or philosophical constraints There is no special way works of art have to be And that

is the present and I should say the final moment in the master narrative It is the end of the story(AEA

47)

31

這種刪除就是進步史觀所造成的問題美國學者霍爾曼(Hilmer)提出黑格爾式的

藝術終結論最根本的問題是

我們如果將藝術史視為擁有終點的歷史那我們必須承認藝術史的線性

關係然而藝術理論非常廣泛甚至能包含幻覺繪畫最擅長呈現的概念

例如文學表現甚至是音樂如今黑格爾的理論滿足了所有的條件

39

丹托與黑格爾之間的差別性對於藝術所追求最高層次的使命有著截然不同

的觀點黑格爾認為藝術應該隨著精神的演進追求所謂的「絕對精神(absolute

spirit)」價值例如宗教社會和政治但這些在現代化的社會藝術會失去它的

功能而丹托則認為「總有一天我們會精通所有的再現技巧並畫出相當可靠

的外在世界圖像然後進入到一個新的思想層次並試圖認清自己扮演的角色

相當於繪畫的自我意識階段」(AEA 68)藝術終結之後的藝術所追求的是自我定

義的價值探索(self-knowledge)也就是藝術是什麼藝術的本質是什麼乍看丹

托援引黑格爾進步性精神演化論過於狹隘於追求精神的最高層次但其實他有更

深層的含意黑格爾將形式與內容作為精神的演化過程中消長的主要兩極端此

舉讓藝術有了階級的差異擁有精神優勢的精緻藝術或更高層次的精神性藝術

(音樂)在黑格爾的世界圖式裡視為藝術進步發展下的高級產物對丹托而言

這樣只會讓藝術階級化的差距擴大丹托的系譜釋放了藝術長久以來對於再現的

束縛回歸藝術本質的探討使藝術產生自我批判的思辨能力藝術為藝術而不

為再現而生筆者認為這才是丹托真正希望達到黑格爾所謂思想的最高自由化

真諦丹托一方面攻擊以黑格爾詮釋學方法論建構的藝術史書寫模態一方面卻

推崇黑格爾對藝術終結後高度自由化的思想面對歷史之後的藝術丹托採取黑

格爾對於藝術自由化的態度終結一切約定俗成的限制與框架

39參考 Brigitte Hilmer ldquoBeing Hegelian after Dantordquo History and Theory Vol 37 No 4 Theme Issue

37 Danto and His Critics Art History Historiography and After the End of Art (1998) 71-86if we

are to think of art as having an end we need a conception of art history which is linear but a theory of

art which is general enough to include representations other than the sort illusionistic painting

exemplifies best literary representations for example and even music Now Hegels theory meets all

these demands

32

四 葛林伯格的本質論對丹托進步史觀終結理由的功能

葛林伯格在藝術終結論的議程上扮演前階段書寫者的角色以藝術本質論的

問題鞏固進步史觀必然終結的結果在探討進步歷史終結的理由時丹托認為

藝術史的哲學化問題是需要被解釋的因為藝術以一種非常特殊的方式擁有了歷

史五百年這是所有參與這場藝術史建構過程的人所堅信不疑的進步發展敘述

整個西歐繪畫史可以說是在瓦薩利的模式下建構而來根據這個故事藝術是對

可見外貌和精湛技法的漸進式征服藉由這個征服的過程這個世界的可見表面

對人類視覺系統造成的作用將可透過繪畫表面mdash其影響人類視覺系統的方式就

和世界可見表面如出一轍mdash加以複製(AEA 48)而在藝術史編撰的時間框限下

哲學的範疇始終留了一塊對藝術的探索位置使藝術不斷回歸詢問藝術的本質

究竟是什麼隨著時代本質不停在變動丹托預言當藝術的本質被發掘的一天

就是藝術終結的那一天事實上五百年下來藝術的本質不斷被發掘又不斷被終

結丹托在〈導論〉敘述藝術史具有一種內在意圖要達至一個關乎自身之哲學概

念的高度但此最後階段也最難突破由於藝術試圖穿透最堅硬的外殼於是在

過程中有了場精彩的迸發(AEA 15)丹托認為真正付諸行動打破此階段的人

就只有葛林伯格

如今這層外殼已經打破至少瞥見自我意識的意思光芒而歷史也

走到了盡頭藝術終於可以卸下重擔交棒給哲學家(AEA 15)40

當藝術的自我意識抬頭也是進步歷史即將終結的那天但為何延續藝術史

的線性發展需由哲學來接替丹托認為對進步歷史批判到了現代主義宣言時代

葛林伯格似乎虛構了另一個藝術線性發展的假說所謂的進步發展史觀多少是受

到限制的現代主義把敘述系統移到一個新的層次也就是重新定義藝術說明

哲學意義上的藝術是什麼並通過藝術本身完成黑格爾式的革命前進的方向不

再是提升模擬再現的能力而是提升對藝術本質的哲學再現的能力(AEA 66) 41

40 But now that the integument was broken now that at least the glimpse of self-consciousness had

been attained that history was finished It had delivered itself of a burden it could now hand over to the

philosophers to carry(AEA 15) 41

it should be clear that the idea of a progressive developmental history is somewhat limited if these

theories should be true But there is another way of reading them What they sought to do on this

reading was to move the narrative to a new level where the problem was to redefine art and to say

what philosophically art is thus fulfilling through art itself the Hegelian injunction It was on this

reading as if the narrative now moved forward not in terms of increasingly adequate representations

but rather in terms of increasingly adequate philosophical representations of the nature of art(AEA 66)

33

現代藝術將哲學滲入藝術的本質重新定義藝術再現思維理念成為藝術新的任

務完成黑格爾式的革命藝術前進的方向不再倚靠模擬再現而是將觀念或無

形的情緒具體化丹托看來這就是葛林伯格所強調藝術終結的一個斷裂點以

下是葛林伯格所定義的前衛派藝術特色

前衛派為了尋找絕對的形式於是創造出「抽象」或非具象的藝術他

們表現一些早已存在不用創造並具有獨特意義的東西藝術作品的

內容將完全消融於形式當中再無法將它簡化為除其之外的任何整體或

部分(AEA 71)42

丹托面對葛林伯格所提出全新的藝術史觀似乎有所質疑與隱憂他強調前衛

藝術的目標彷彿是想藉由創作給出一個附屬的實存並摧毀實存與藝術之間的區

分如何在防止藝術作品全然陷入實存的範疇裡去實存是不具任何意義的但

是藝術是有意義的實存代表的是藝術所要趨近的極限但如果藝術真的觸碰到

這一點它就不再是藝術了(AEA 71)藝術作品與實物間的差別再也不能單憑

視覺上的檢視來區分觀看的方式由肉眼的視覺享受轉換成觀點的探尋思考層

次的變化把藝術提高到知識層面的範疇現代藝術改變人類對以往藝術作品解讀

的方式使媒材世界擁有被探詢的空間然而單就改變藝術表現的形式和觀看

的方式能夠釋放長久以來進步史觀所乘載的一切枷鎖成為解釋後歷史時代嶄

新的系譜嗎當繪畫歷史面臨主客體之間的轉換使繪畫的主題不再是表現現實

這樣毀滅性的行動象徵歐洲進步藝術史的終結也就無法承接進步說產生了

藝術歷史的斷裂現象

有一段歷史介於瓦薩利結構已不再適用的時期與貝爾丁在他關於藝術

終結的文章中所訴之藝術場景敘述失調的現今時期之間這段中介時期

42 It has been in search of the absolute that the avant-garde has arrived at abstract or non-objective

art something given increate independent of meanings similars or originals Content is to be

dissolved so completely into form that the work of art or literature cannot be reduced in whole or part

to anything not itself(AEA 71)

34

就是我所認為的現代主義時期這段時期的藝術家不再受到某種必然規

律的引導(AEA 63)43

假若現代繪畫已經跳脫瓦薩利的繪畫史敘述模式那麼「進步發展」論似乎

就無需延續下去這自然是時代思潮對藝術進步歷史的一種反問因為現代主義

究竟是進步還是回溯的(regressive)仍有待斟酌與釐清從再現技巧的能力來說

現代藝術只滿足了最低限度的物質意義而從演化論的角度看來無法承接再現

能力的藝術是否為一種回溯現象這則故事隨著架上畫的毀滅以及繪畫世界與

牆壁再也無法清楚區隔而宣告結束所以說葛林伯格對藝術終結也有他個人的

看法事實上任何用發展式的敘述結構來看待藝術史的人都必定會有一套這

樣的看法(AEA 73)從丹托的角度理解葛林伯格的現代主義意味著「前現代主

義」藝術轉向現代主義藝術就等於從繪畫模擬特徵轉向非模擬特徵由於葛林

伯格強調「現代主義」的重點不在於繪畫一定必須是抽象或是非具象的

(nonobjective)而是在前現代主義中佔有舉足輕重地位的模擬再現特徵在現代

主義裡只扮演次要的角色(AEA 8)44

丹托將葛林伯格歷史觀納入藝術終結論述其實已經預設現代主義宣示時代

結束的歷史必然性規則也是葛林伯格對丹托藝術終結論的功能所在因為一旦

現代主義想要追求完全的媒材世界再現那繪畫的平面性與實存的界線也就因此

而消失以上看到丹托對於歷史之後的論述有充分的理解和舉證進步發展的敘

述受到了限制藝術為了找到新的層次採取現代性辯證法的手段來推翻舊有的

敘述系統現代藝術為了宣示主體性借用哲學的方法來提升藝術的本質使藝

術不再作為再現世界的複製品而轉為擁護哲學思維丹托認為當葛林伯格發

現了藝術的本質將敘述系統移到一個新的層次使藝術終結於探索本質當人

們停止發問或問題已經得到了答案那麼也就沒有必要繼續追尋「何謂藝術」

的真理

43Between the time Vasarian structure seemed no longer to apply to the art that was being made and the

present moment of narrative disorder in the art scene to which Belting refers in his text on the end of

art there is the intermediate period I think of as modernism during which artists stopped being guided

by the imperative(AEA 63) 44丹托在此段敘述中對葛林伯格現代主義的理解皆來自 Clement Greenberg ldquoModernist Paintingrdquo

in Clement Greenberg The Collected Essays and Criticism ed John OrsquoBrian vol 4 Modernism with

a Vengeance 1957-1969 85-93

35

五 佛萊的批評對丹托進步史觀終結理由的功能

佛萊作為藝術評論者在丹托的藝術終結論上以佛萊對前衛作品所提出的

看法奠定藝術進步歷史終結的必然性西歐藝術史終結的關鍵原因不只有結構

上的單線性發展面對藝術家本身創作的動機對於內在心理層面的轉換也有顯

著的關聯「通過對自然的模仿就可以創造完美」是繪畫的進步史觀所給出的

重要基礎當人們不再認為自然產生的普遍形式總是最美的東西時就像達爾文

的演化論啟發人類淘汰演化的史觀一樣藝術從模仿之中跳脫出來並導向藝術

的形式將由藝術家自主從自然中提煉形式幻化成藝術家獨有的特殊符號為

了進一步釐清藝術史終結與藝術家之間的關係丹托以佛萊的理論作為中介佛

萊認為後印象派畫家被組織起來其原因為反對「對事物表面的被動接受」相

反的他們尋求表達其所畫的東西激發出的「情感」即是圍繞著對象的精神概

念所勾勒出的線條丹托在〈第四章〉中引述佛萊發表的論述「藝術家已不

再專司模擬外在的現實而是要將外在世界於他們的心中所引起的情感藉由客

觀的表達方式抒發開來」(AEA 65)也就是說藝術回歸人自身的情感將現象

世界透過藝術家的眼和手表達心中的意象顛覆舊有的敘事結構回歸符號式的

理念世界丹托認為打破幻覺式的模擬再現藝術長久以來深根於西歐繪畫史的

地位必定與藝術家內在自覺意識有關

佛萊提到「群眾一向最欣賞藝術家充分運用來製造幻覺的繪畫技巧對於

以情感表達為先而繪畫為次的這種藝術則表示深惡痛絕紛紛毫不留情指控其

笨拙無能」(AEA 53)佛萊為此辯護他認為「只要藝術家願意他是有能力

作畫的所以問題不是他畫不出更好的作品其次畫家都是真心誠意在作畫」

(AEA 53)也就是說佛萊認為進步史觀所遭受到最大的挑戰即是當技巧上的進

步已經飽和時藝術家已經無法被自己所描繪的再現之物所滿足時如何延續進

步發展的進程又或者再創造另一個新的歷史如何表現「真實」是後印象派

發起的新命題試圖藉繪畫及造型的形式來表達某種精神上的經驗而佛萊認為

的真實即是「不求形式的模仿但求創造形式不願模仿生命但願找到生命

的等值物helliphellip事實上他們所要的不是幻覺而是真實」45

45Fry Roger ldquoThe French Post-Impressionistsrdquo Vision and Design (London Chatto amp Windus 1937)

156-159

36

佛萊努力想找出一個新的藝術模式卻又不想延長瓦薩利歷史的這份用

心實在令人敬佩至極但他還有另一個功勞那就是他看出這個新

模式必須提升到通則的層次使他可以藉此對這兩個時期的藝術進行

批判式的審視與回應甚至還能使他據以主張新藝術相較於因符合

瓦薩利認定的條件而受到推崇的那種藝術更能體現某些藝術原則

(AEA 53)46

從上述的引文中可以看出丹托將佛萊的論述視為一種新的藝術模式而這

種新的模式必須要提升到某種通則的平台才能分辨瓦薩利模式的藝術與後印象

派的不同而這種通則的平台恰恰是現代主義宣言時期的雛形一種宣言式地

一以貫之所有的藝術都要符合這套新的規準在藝術故事的結局裡佛萊預設的

劇本是以續集的方式解答丹托認為這是一個好的行動但他也提出對佛萊新敘

述的隱憂因為藝術的歷史就是一點一滴過濾掉任何非本質事物的過程直到藝

術的本質顯露給那些打算接受他的人然而佛萊非但不猶豫而且還極欲將他

最崇拜的古典主義界定為藝術自身的本質如此一來便出現一個嚴重的問題那

些非「法國」的藝術該怎麼辦(AEA 53)不難發現丹托對於藝術故事的結局有

他另一套原則與假設對丹托而言看似框架式的敘述都不足以滿足後歷史時代

的敘述模態唯一能夠確認的是丹托認為佛萊有著對時代發生變異時現象觀

察的洞見能力試著提出不同的解決方式是值得肯定的丹托認為佛萊的藝術批

評將與瓦薩利的模式大相逕庭前者將是形式上的精神上與美學上的但他和

瓦薩利模式也有相同之處那就是單一的批評取向可以貫徹藝術古今佛萊的模

式將較瓦薩利模式優越因為前者的美學觀容得下法國後印象派的藝術而瓦薩

利的幻覺模式則不能由此可見丹托不斷的讚賞佛萊對瓦薩利系統所做的批評

行動丹托曾說「無論如何對於一心將現代視為不當或離經叛道之列的力量

佛萊的藝術批評模式無疑是相當有力的反擊而且也成了率先試圖將現代主義和

傳統藝術以新的敘述加以結合的理論之一」(AEA 53)

46

It is impossible too greatly to admire Fry for endeavoring to find a new model for art which clearly

was not endeavoring to prolong the Vasarian history but it is no less to his credit that he saw it

necessary to rise to a level of generality which would enable him to survey and to respond critically to

art of both periods and even to suggest that there were principles that the new art embodied more

perfectly than the kind of art that had irrelevantly it turns out been admired for the kinds of reasons

Vasari gave(AEA 53)

37

總而言之後印象派開啟了藝術家對模擬再現的反思這種反思行動正是促

成繪畫五百年模擬自然趨向終結的導火線之一後印象派的繪畫被認為既表達了

藝術家個人情感又傳達出普遍的精神概念這種新藝術並不試圖以對象的外觀

形式「再現眼睛所見」卻斷言捕捉其真正的意義新藝術是現代的後印象主

義的以及前衛藝術家不斷對觀念抽絲剝繭而理出的產物同時卻又是回返到原

始的甚至是野蠻的一種行動丹托之所以援引佛萊關於後印象派的理論無疑

是證明藝術終結的行動早在後印象時期就已經開始而佛萊的理論恰好能代表此

一現象的樣態然而丹托不全然認為佛萊的新藝術已經完全擺脫再現自然的藝術

丹托理想中的新藝術必須先捨棄才能完成需先捨去模擬特徵或是把藝術扭曲

到幾乎不成藝術的地步才能真正達到藝術的境界

六 製造滌清屬性的歷史之問題

丹托認為現代主義的歷史是淨化或滌清屬性的歷史要為藝術擺脫掉所有

非本質的成分不論葛林伯格個人的政治理念為何這樣的純粹與淨化主張勢必

產生政治上的回響(AEA 70)丹托也將葛林伯格操作現代主義的手段比喻為政治

上的極權主義主要是因為現代主義主張的進步藝術史觀背後認知模態相似於政

治上對種族淨化與精英系統的複製丹托透過葛林伯格對現代主義的敘述指出

現代主義唯我獨尊的高姿態來自種族優越的極權主義然而此主張違反丹托

藝術終結之後多元的樣態並針對此提出相關問題首先丹托援引葛林伯格對

現代主義的敘述

葛林伯格認為若某一主義的規範定得愈詳盡他就愈不可能容許多方

自由繪畫的本質性基準或成規同時也是其限制的條件畫作必須符

合這些條件才有資格被視為畫作helliphellip極端折衷主義是不健康的我

們應予以反擊就算冒著獨斷偏狹的危機也在所不惜(AEA 70) 47

47 The norms of a discipline become defined the less freedom they are apt to permit in many directions

The essential norms or conventions of painting are at the same time the limiting conditions with which

a picture must comply in order to be experienced as a picturehelliphellip The extreme eclecticism now

prevailing is unhealthy and it should be counteracted even at the risk of dogmatism and

intolerance(AEA 70)以上是丹托引用葛林伯格評論紐約現代美術館的展覽時的敘述此段對於葛

林伯格現代主義的引用皆來自 Clement Greenberg ldquoA New Installation at the Metropolitan Museum

38

在葛林伯格的這段文字中體現現代主義中強調的種族「純粹」的獨裁意味

丹托承認葛林伯格本身就是個獨斷偏狹的人而獨斷與偏狹正是宣言時期

的「症狀」(AEA 70)48

二十世紀廣泛的藝術領域中藝術的定義成為條列式的概念語詞符合葛林

伯格定義「藝術之質」的條件唯有一種語言可以成為藝術那就是抽象藝術

但「一切最重要的就是美學之質」這點在今日仍為未定之論這樣的矛盾反

應在後歷史時代語彙之間的衝突上現代藝術持續對變異的他者予以否定的語言

另一方面丹托強調的歷史之後的藝術卻激烈的產生以之抗衡的力量丹托認為

一個會在應用上產生衝突的理論本身也必定是矛盾的就好像一套定理或公式

如果會產生牴觸的結果便表示它一定是不一致的對葛林伯格而言批評的判

斷是在規則的中止中運作藝術之質絕非可以靠邏輯或論述來確定或證明這個

領域中唯一的規則是經驗從經驗中得出的經驗自康德以降所有嚴謹的藝術

哲學家莫不以此為結論(AEA 85-86)丹托認為葛林伯格從閱讀康德的作品中得

到了兩個啟示其一就是關於美的判斷與規則的運用之間的關係而這之間的

運作需仰賴「經驗」其二為美與實踐是涇渭分明的兩回事因為美的判斷必

須潛藏普遍性(tacit universality)(AEA 85-86)49葛林伯格依據此兩個啟示領悟到

藝術是整體(art is all of piece)的論點便將論點挪用並推論出好的作品須具備共

同特徵的條件似乎有過度解讀或誤解的嫌疑葛林伯格將此經驗論的判斷標準

套用在現代主義藝術的敘述上其宣言中充滿拒絕承認非美學或反美學的藝術作

品具有藝術地位

為此丹托在「第五章」加以提出問題的關鍵若以「區別好藝術與劣藝術

的標準」的角度來看待現代藝術在審美判斷上的所有行動不難發現其問題所在

of Art and a Review of the Exhibition Art in Progressrdquo The Collected Essays and Criticism

1(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88) 212-213 48關於葛林柏格有關「獨斷與褊狹」可以參考 1944 年 Clement Greenberg ldquoA New Installation at the

Metropolitan Museum of Art and a Review of the Exhibition Art in Progressrdquo The Collected Essays

and Criticism 1(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88) 213 49關於康德對美的普遍性問題請參考 Kant Critique of Judgment 76

39

除了「知道自身正在經驗的這樣東西是藝術」之外並沒有其他方法可

以區分自然之美與葛林伯格所謂的「藝術之質」(quality in art)美的藝

術就是好的如果藝術缺乏美或「質」它就是劣的(AEA 83)50

但事實上如果美對藝術品及其他事物都是恆常不變的美就不會是藝術

概念的一部份以多元論的角度來說藝術的概念不會是單一恆常的丹托引

述尼采在《道德系譜學》( The Genealogy of Morals ) 一書中所謂的「好」就是

主人自詡的身分標誌憑藉的是界定這個身分的特質mdash奴隸當然會把這些特質

稱為「惡」但至少這些特質不會是「劣」不像奴隸那樣是「矮小其貌

不揚發育不良」的人類(AEA 83)也就是說葛林伯格過度以二元的方式區

分藝術的品味事實上是會過濾掉藝術為「惡」的一面「好」的價值這樣的

過濾在藝術史上不斷上演因為敘述與敘述之間本身就有不可共存的排斥

作用在這數百年間所發生的藝術革命本質上都是對先前藝術情境的反動

康德時代的洛可可到新古典主義是如此叔本華時代的浪漫主義到前拉斐爾派

也一樣(AEA 85)藝術在大敘述之間交互競爭與淘汰下完成了藝術的歷史過

了五百年的今天丹托以科學的邏輯驗證方式分析並審視過去藝術史書寫的

模態得出最基本的問題是其一將繪畫幾乎等同於藝術其二葛林伯格

的唯物主義美學在其論述裡藝術捐棄了使繪畫內容顯得真實的技法也就

是遠離了幻覺轉向藝術的媒材特質而此特質則因媒材而異(AEA 107)

相較於瓦薩利式繪畫抽象表現主義繪畫顯得愈來愈與真實生活脫節

愈局限在藝術世界的框限裡這點確實滿足葛林伯格提倡的繪畫歷史

的獨立但卻因缺乏外在刺激而山窮水盡(AEA 104)51

50

In any case there is nothing other than the knowledge that itis art one is experiencing which

distinguishes what Greenberg called quality in art from the beautiful in nature beautiful art is gut If

art lacks beauty or quality it is schlecht(AEA 83) 51 by contrast with the Vasarian painting was more and more cut off from life and lived more and

more a segregated existence in the world of art It really did fulfill the Greenbergian requirement that

painting have its own autonomous history and it collapsed from lack of external input(AEA 104)

40

丹托強調美學的「善」(aesthetic goodness)對藝術終結後的藝術是沒有幫助

的現代藝術的落幕與其劃清藝術與實物的界線和社會功能脫節相關葛林

伯格雖從康德對於藝術之質的評論中得到啟示但卻也誤解把藝術作品簡化成

形式之美的美感對象美與實踐在康德的敘述中雖然是涇渭分明但這也使得

葛林伯格在處理現代主義敘述時所忽略了藝術來自於社會的事實過度以「經

驗老到的眼」區分藝術的優劣不受任何時空環境知識或傳統影響將使得

藝術在精英系統裡打轉沒有受過美術教育的普羅大眾對於藝術的優劣是無

法憑直覺由肉眼評斷丹托相信藝術絕對不是一個封閉的系統更不是淪為

少數菁英能夠把持的對象古典美學理論再也無法適用於「藝術終結後的藝術」

主要是因為後者似乎對美學之質不屑一顧就古典美學而言這正是拒絕稱它

為藝術的原因所在後歷史時代的藝術將突破藝術史長久以來系統性的汰換機

制轉而由藝術與實物之間判斷的詰問所給出的哲學辯論的場域所取代然而

丹托所謂的藝術終結並非藝術家不再創作藝術或是藝術的價值受到貶損而

是定義藝術的對象從美術館或是學院裡的菁英轉而變成一般的普羅大眾來

衡量在這之間所產生的辯論分析詰問才是藝術成為藝術的價值所在

七 結語

丹托對於終結論的考證具有繁多的特性使得終結論的議題能夠貫穿古今中

外散落在理論家與藝術家之間的矛盾探詢丹托將世界看成待解釋的結構體

透過詰問對質與比對逐漸證實其假設的真實性過程就像科學家一般仰賴經

驗論和實證的科學方法這也是分析哲學方法論的實踐特徵以上五個章節

兩個反題兩個前階段的書寫成果和最後丹托美學所提出的另一種方法論的出口

構成本文主要的結構研究發現丹托面對問題的處理時常將理論者當作問題討

論的中介強調藝術終結的命題散落在異質的領域首先本文將里格爾與黑格

爾的歷史觀作為論證的材料從這兩位理論家的文獻中得出(1)地域性的限制

和(2)詮釋學刪除近似值兩個進步史觀關鍵的終結論的反題第一個反題即

在論證藝術終結論的討論範疇只限定在特定的區域內或更精確的說西歐藝

術丹托以里格爾的裝飾藝術史作為此蘊含關係的有效論證強調藝術史建構的

過程其內在必然性將自發地產生對應與其鄰近地域的藝術形式而無法囊括其他

地域的藝術形成區域性的歷史藩籬第二個反題則扣緊藝術史單一的書寫模

態與其背後思想者的意識形態有關丹托以黑格爾為例強調單一歷史的建構者

時常會在不經意的情況下刪除近似又不足以被提及的近似值

41

然而佛萊及葛林伯格的功能不同於里格爾與黑格爾他們代表藝術終結論

的兩個前階段的書寫者分別涉及進步史觀終結前階段的成果鞏固進步史觀必

然終結的結局佛萊以藝術家的創作角度談進步史觀終結的理由與侷限強調藝

術家在整個終結論的迸發佔有一席之地由於藝術家自我意識的抬頭將被動

的模擬再現轉化為主動對於對象情感的展現而後期印象派正是對再現寫實的繪

畫藝術一次強烈的反動葛林伯格從本質論的角度出發卻過度將藝術純粹化

而必將走向終結一路丹托強調藝術的本質被定論的那天就是藝術終結的那天

葛林伯格的本質論即在分辨藝術與實存之間的關係時宣告終結因為藝術的本質

是不應該有所定論也宣告了藝術進步史觀的終結葛林伯格以及佛萊對前衛藝

術的研究成果提供藝術史新的方向的解決之道與看法成為奠基丹托終結論的

正向影響與功能

終結論的議題是時代的也是歷史的丹托以科學的角度面對歷史問題使

過去片段式的終結論能放置同一平台上討論與比較終結的議題也成為一股反動

的力量或對抗過去歷史的藩籬與統一的特性在科學的領域沒有一種理論是

恆常不變的面對新的發現定論就會改變而知識論上的理論也只是時代的共

識丹托將藝術與科學類比使用相同的方法論處理繁多且複雜的藝術問題不

免讓學者懷疑其本質上截然不同的領域能否使用相同的研究方法雖然爭議還

是持續在發酵不爭的事實是丹托開啟另一種研究歷史的方法論

42

第三章 丹托藝術史哲學分析工具與相關議題

一 前言

本文旨在研究丹托如何使用分析哲學的語言的邏輯工具使藝術終結論趨向

結論為真的假說並提供新的藝術史方法學丹托擅長利用分析哲學的邏輯工具

使之延伸到藝術領域中論證的過程夾雜豐沛的外部例證及知識卻因此也將理

論支持的責任拋給了外部討論以外部支持外部層層包裹給出獨特的立論是循

環論證52操作技巧的核心丹托藝術終結理論的支柱來自於丹托自己對藝術世

界的理解從外部給出的客觀看似中性的論述卻在最後構成了主觀的立論

換言之藝術終結的理論本身就建立在以丹托思想為主體的主觀立場非能套用

至所有的藝術情況上然而可以發現循環論證並非只是邏輯學上的謬誤理論

也是丹托以及當代許多思想家產出知識理論的辯證工具之一例如法國解構主義

的德勒茲就擅長使用的選言命題(disjunctive proposition)進行對舊有知識體系的

逃逸相似於德勒茲丹托對於知識產出的過程是中性而沒有褒貶的區分因

為產出的知識樣態絕對是叛離且繁雜的相對於現有知識體無疑是一種超越的存

面對潛藏在丹托思想中的隱性循環論證系統本文透過丹托的著作《藝術終

結之後》中四個關鍵議題包含(1)藝術終結ne繪畫終結(2)非 Q 則 P(3)風

格矩陣以及(4)本質論等議題析出並指涉丹托思想辯證活動的相似性與循環

性丹托的文字樣態明晰而簡潔以單純且直白的表達方式解釋藝術世界的辯證

關係此文字書寫的習慣源自於分析哲學的訓練丹托思想的養成中科學的推

論佔有重要的影響性透過簡單的符號使丹托的美學與科學產生鍵結也是分

析美學重要的文體表達模態而在本文最後則引出美國當代哲學家卡若(Noeumll

Carroll1947-)在《丹托與他的評論者》(Danto and His Critics 1993)中的文章〈本

質表現與歷史〉(Essence Expression and History)作為探討丹托循環論證的外部

佐證同時透過具體檢視與討論丹托理論的內部進而一窺終結論的結構問題

是否循環論證為驅使藝術終結成立的內部趨力還是透過循環論證使藝術終結

的理論自成一封閉或更開放的系統本文將逐一揭開其中操作的細節

52 循環論證(circular argument)是論點的真確性最終由自身支持的推理方式

43

二 工具一藝術終結與繪畫終結不等式

丹托在《在藝術終結之後》〈第八章〉及〈第九章〉藉由探討單色畫以及克

蘭普(Douglas Crimp1944-)繪畫終結論間接帶出「繪畫死亡」的議題利用

不等式的敘述「藝術終結」論點迥異於「繪畫終結」的說法將終結論的論題拉

至平等關係的差異之中前項的「繪畫終結」說法來自於 1993 年現代美術館

有關於「抽象繪畫結束與開始」的研討會認為作品風格有如瑞曼(Robert

Ryman)者畫中只有白色方塊可做為繪畫嚴重內耗的佐證(AEA 153)關於單

色藝術的意義與內涵丹托嘗試解釋認為所謂的「單色畫」不只是顏色單一

而是色調一致的平面特別在〈第九章〉中反覆提及單色畫在繪畫史上的重要變

革有哪些尤其是在絕對主義出現之後絕對主義的最高宗旨之一是保留圖像

傳統避免抽象以此方式描繪馬列維奇所謂的「非具象寫實」(non-objective

reality)也因為絕對主義的啟程讓單色畫成為可能丹托以瑞曼的作品當作一

種「白紙的狀態(tabula rasa)」像是一面空白頁象徵未來抽象繪畫可能的發展

代表開闊未來的一面旗幟但丹托也說如果說瑞曼代表的是開始似乎又違背

提出「藝術終結」理論的目的

另一方面在「繪畫終結」的議題上丹托在〈第八章〉以克蘭普繪畫終結

論為例依據丹托的評價克蘭普曾是頗具影像力的《十月》雜誌的主任編輯

該雜誌是美國文化圈典型的出版品常結合關於當代文化的激進評論以及經常是

菁英品味的藝術觀而克蘭普在一篇評論法國畫家布罕(Daniel Buren1938-)的

文章中引用了德拉霍許(Paul Delaroche1797-1856)看了達蓋爾驚人的發明之後

著名的一句話「自今日起繪畫已死(as of today painting is dead)」克蘭普認為在

現代主義的年代裡不時有人提出繪畫死亡的警告「就像病入膏肓的繪畫熬成

長命百歲但始終無人願意動手行刑而末期病徵隨處可見像是讓攝影圖像污

染自己的畫極簡雕塑不再配合繪畫數百年來遵守的觀念論藝術家一個接著一

個轉向其他的媒材發展而拋棄繪畫等等」53克蘭普看見畫家容許自己的作品讓

「攝影污染」而斷定為「繪畫死亡」的徵兆在丹托看來這反倒代表藝術史的

發展管道不再定純繪畫於一尊(AEA 138)丹托進一步分析認為德拉霍許和克

蘭普雖然都斷言攝影是繪畫的殺手但兩者所處的時空背景不一樣而有不同角

53 Douglas Crimp and Louise Lawler On the Museums Ruins Cambridge Mass MIT Press 1993

90-91 105

44

度的詮釋關於丹托所認知的德拉霍許與達蓋爾的敘述筆者引用丹托另一篇收

錄在《藝術是(What Art Is)》的文章〈競賽的終結繪畫與攝影之間的對照

(The End of the ContestThe Paragone between painting and photography)〉中的敘

述來解釋丹托認為的繪畫與攝影之間的連結

模擬自然的寫實技巧面對攝影之術的發明而變得無用武之地丹托引出現

代繪畫著名的歷史事件德拉霍許之繪畫已死藉此突顯攝影對現當代藝術的衝

擊丹托認為沒有人可以正確地知道德拉霍許講的繪畫已死背後代表的意涵

但據丹托的觀察他以德拉霍許的歷史畫藝術家背景來說當繪畫的再現技術還

是凌駕於想像之上被攝影之術更能表現真實的能力震懾確實會產生再現繪畫

已死之說依據丹托的回顧德拉霍許甚至認為達蓋爾的發明完全符合藝術創作

所有的需求攝影之術的發明滿足任何繪畫再現技巧的基本原則它成為一位成

功的繪畫者所需要仔細觀察與研究的對象(WAI 104) 丹托這般形容「就好像

是大自然自己描繪了自己藝術家完全無法插手這是需要非常精練的技術才能

使一幅繪畫看起來像攝影」(WAI 103)

也因此基於德拉霍許自然寫實藝術家的身分讓丹托認為克蘭普與德拉霍

許的「繪畫已死」有著截然不同的出發點克蘭普的論點代表的是一種「政治立

場」其關心的是繪畫和階級之間的關係美術館的機制意含還有班雅明(Walter

Benjamin1892-1940)那極具影像力藝術品二分說一種是具有靈光的另一種

則是由「機械複製」而來(AEA 138)克蘭普在〈繪畫終結〉(The end of Painting)

一文中的討論可以用來說明克蘭普的「繪畫觀點」他認為重點不在於繪畫與攝

影之爭而是整個現代主義(不論哪一種領域)正在對抗一種評論丹托將此評

論稱作「後現代主義」由於攝影具有機械畫複製的能力其「原作」與「複製

品」之間並無優劣之別一般認為攝影的出現形同對美術館發動攻擊打倒這種

代表某種政治立場的堡壘在此先以下列摘錄補充說明丹托界定「藝術終結」

與「繪畫終結」的關係

藝術終結之後繪畫確實不斷展現蓬勃發展生機我不主張只根據單色

畫的風格就宣判繪畫已死除非我也跟克蘭普一樣認同現代主義敘述

以為藝術在物質的基礎上逐漸發展尋求定位而白色單色方塊的價值在

於其色彩的簡化超越自身形式的形式超越自身完美正方形狀這麼

45

一來白色的方塊就代表線條的終結繪畫已經無路可走再無發展空間

(AEA 154)54

究竟藝術終結ne繪畫終結的不等式當中隱含多少外延的意義存在無從就終

結論有限的內部文本得知可以肯定的是丹托不將繪畫已死當作藝術終結的唯

一證據但藝術終結必定蘊含了繪畫終結的關係而這也是造成誤讀的主因由

於字面上的意思誤解丹托對藝術終結的意義的文章無所不在而在學術界也曾

一度將藝術終結曲解為藝術的死亡丹托對藝術終結的論題從來就不以繪畫終

結當作最有效的舉證因為在丹托所處的時代甚至到二十一世紀的當代全球

各地的藝術世界中繪畫的創作還是持續不斷在發生丹托在此舉單色畫的革命作

為例子單色畫希望將風格簡化到最低限的特質以單一純粹的物質意義探詢哲

學的問題超越自身形式的形式超越自身完美正方形狀藉此宣告色彩方塊超

越線條以致筆觸的終結然而丹托認為單就區區的色彩覆蓋的革命無法準

確確立藝術終結的通則而有以偏概全之嫌以馬列維奇的《黑色方塊》為例

他確實代表一種結束不過不是繪畫的結束而是絕對主義(suprematism)的發軔

新世界的誕生(AEA 155)

由此可以發現丹托秉持謹慎的態度處理其所認為趨向終結的歷史事件始

終對於藝術世界提出詰問與反例除馬列維奇的例子之外丹托亦假設若將瑞

曼的作品套用至單一終結因素決定論使其當作推倒繪畫世界的唯一利器藝術

世界的高牆似乎並不會因此而瓦解

我們能有一套抽象藝術的敘述適值萌芽階段假以時日其內容將和幻

覺派的藝術敘述同樣豐富在喬托時代絕對沒有人想得到繪畫所經歷

的發展會是如此模擬再現之技法在拉斐爾和達文西的手上達到高點

更別提十九世紀末法國學院派繪畫發展出成就斐然的幻覺藝術現在瑞

54 Indeed painting after the end of art has been extremely vital but I in any case would not care to

pronounce its demise on the basis of monochrome canvases not unless I subscribed as Crimp clearly

did to the modernist narrative according to which art progressively strives to achieve identity with its

own material basis and the white monochrome square could then be appreciated in terms of its

substraction of color of form other than its own form and of shapes other than the one simple shape of

the perfect square Then the white square would seem to mark the end of the line leaving painting

nowhere else to go and nothing much to do(AEA 154)

46

曼(Robert Ryman)的地位似乎也暗示著在抽象繪畫的歷史裡我們所處

的情況相當於喬托時代我們能否想像抽象繪畫也將因進步發展的內在

趨力在三個世紀後出現一位集大成的抽象畫家此畫家之於瑞曼

就相當於拉斐爾之於喬托咸具承先啟後之功(AEA 155)55

看似一個據理例證的假說丹托卻在文中自我推翻了前述的假設成為一個

虛無假設(null hypothesis)丹托認為不管多欣賞瑞曼的作品也很難將瑞曼視為

一個起始至少不可能是瓦薩利敘述裡喬托的代表因此將瑞曼比喻為喬托是不

全然適合除非接受現代主義敘述的觀點否則不能將瑞曼視為繪畫尾聲丹托

更進一步解釋欲找出瑞曼作品的意義必須仔細研究其個人的思想和動機只

從畫面的白顏色和方塊形狀做判定立論過於單薄也就是說單色畫所提供解讀

為繪畫終結的線索有限丹托比喻此項假設的舉動相似於近年來的文學理論偏

重於文本將文本視為畫作彷彿只會看畫跟只會閱讀一樣都是不足的(AEA

157)在此丹托似乎想要追求除了單純分析哲學之外的社會科學質性研究但未

對此一說法進一步說明筆者認為若丹托採用單純分析語句之外的研究將超出

終結論所要討論的範圍進入藝術史詮釋學的範疇

最後丹托再一次強調他的藝術終結論調「當藝術的哲學本質達到一定的

意識程度敘述便告結束藝術終結後的藝術當然包含繪畫只是這裡的繪畫並

不會帶動敘述向前敘述早已完結唯有在藝術史的內涵中肯定其他藝術型態的

存在才能證明繪畫存在的意義藝術已走到敘述的終點自此以後產生的作品

均屬於後歷史時代」(AEA 140)也就說明了藝術終結不等於繪畫終結的意義

而繪畫是否終結在丹托的立場中似乎不是後歷史時代要去關心的重點因為繪

畫已經失去了帶動藝術往前的動力對藝術家而言根據某一敘述的立論從事創

作的重要性已經消失因為這種敘述最多也只允許藝術家在它限定的發展範圍內

55 can we imagine a narrative for abstract art which is relatively new which will be as rich as the

narrative of illusionist art turned out to be Of course no one at the time of Giotto could have imagined

a progress of the kind through which painting went culminating in Raphael and Leonardo let alone the

astonishing illusionist achievements of French academic painting of the late nineteenth century and the

implication of Rymans position is that we are in the history of abstract painting roughly in a situation

parallel to that of Giotto s contemporaries Can we really imagine that abstract painting can yield to

the internal drives of a progressive developmental history Is it thinkable that there will say in three

centuries be an abstract artist whose work stands to Rymans as Raphael stands to Giotto(AEA 155)

47

增添些許變化(AEA 148)而繪畫的價值必須由藝術史來界定因為「繪畫」與

「敘述」有著唇亡齒寒的關係

三 工具二非 Q 則 P

丹托曾在〈第二章〉面對宣言時期所使用的敘述語言來分析語言學上 P 與~P

的結構丹托認為每個藝術流派都是由一種藝術的哲學真理觀點所驅動「藝術

在本質上若是 X任何非 X 的事物都不是(或本質上不是)藝術」(AEA 28)這句

語法可以精簡成 X 為相對應的風格而在宣言時期若風格非相應則為~X所

以每個流派都把它們的藝術視為一種敘述對那些為人所遺忘或輕忽的事實

提出釐清恢復或彰顯每個流派都有歷史哲學加以支持這套哲學是以存在於

真實藝術中的某種終結狀態來定義歷史(AEA 28)丹托試圖給出的是成為藝術作

品的必要條件當然在宣言時期成為藝術作品的必要條件隨著宣言的更迭而轉

換因此藝術的發生往往需要一定的前提條件對此是藝術界鮮少為人所談論的

丹托利用己身哲學的背景演化出藝術更迭形構中的哲學語彙將藝術作為藝術

的基本條件簡化為單純的哲學符號表達藝術在進步史觀的推演下另一種看待藝

術的方式使得藝術產生強烈的自我覺醒藉由哲學家的協助進入自我意識的階

丹托察覺晚近的藝術史學者在撰寫風格問題時每每遇到證明畫風互有影響

的證據不足時就會運用「屬性分類」在此筆者歸納丹托所謂「屬性分類」

則為藝術史研究方法中的「風格造型法」(Formalistic)以純粹「視覺」作為與

前輩畫家的對應關係往往將可視的外部形貌視為藝術的本質誤認為藝術史只

是一部風格的變遷史產生出時代順序上的風格線性關係的詮釋丹托所指的並

不是前人對後人的實際「影響」舉凡風格相似不需要是同時代的藝術家都

有可能因為從摹本學習而受到影響丹托對於風格的想法來自於斯多克斯

(Adrian Stokes)的論文〈藝術與科學〉(Art and Science)56堪稱風格描述最典型的

例子斯多克斯堅稱這類風格只存在於「視覺藝術」而且僅集中於視覺藝術附

帶建築(visual art-cum-archytectural)的這種形式這種美感交流極為明確而直接

甚至到不容許反駁的程度斯多克斯聲稱在塞尚的作品當中可以看到十五世紀的

藝術特質而這種特質也可以從後文藝復興藝術的維梅爾夏丹上看出古典風格

56Adrian Stokes Art and Science A Study of Alberti Piero Della Francesca and Giorgione New York

Book Collectors Society 1949 p 112

48

的重現與翻新(AEA 158)丹托試圖使用哲學邏輯的語言來解釋風格問題將十

五世紀風格特質簡稱為 Q此特質只要容易辨識即可至於是否易於定義並非重

點也就是說這種「交會」只存在於作品之中而非作品與觀者之間觀者能

做的只有「明確而直接的領會」藉此方法對只要與法蘭契斯卡(Piero della

Francesca)夏丹(Chardin)維梅爾(Vermeer)和晚期塞尚(mature Ceacutezanne)有所認

識再藉由一些關鍵問題應該可以輕易分辨出 Q 作品和非 Q(~Q)作品的不同

以下是丹托的操作模式

巴洛克的繪畫一定不是 Q應該也沒有人會認為德庫寧和帕洛克的作品

具 Q 特質沙瑞登(Sanreadem)作品當然具有 Q 特質林布蘭則無莫

迪里亞尼(Modigliani)作品可能待商榷helliphellipQ 特質無關畫作的好壞優

劣我們不能說法蘭契斯卡偉大是因為他的作品具有 Q 特質更重要

的是否定的風格特點正好是美學正項雖然犧牲了點清晰(perspicuity)

但是我們可以不吝於肯定就像沃夫林從線性區分「繪畫性」(malerisch

或 painterly)一樣所謂的犧牲指的是有些作品無法用繪畫性來形容

也不能用線性來描述瑞曼的作品就屬於這類(AEA 159)57

丹托認為這是邏輯問題當某物不是 Q它就是非 Q否定的語句代表界線

的明確從複雜的風格相似藝術體團塊當中區分明確的界線就算是最細微的

差異都能用「是」與「非」「有效」及「無效」在分類分析的語句中體現而「分

類者」扮演的角色極為重要丹托在此並未進一步說明「分類者」必須具備那些

條件是一般社會大眾藝術史家還是藝術家皆能擔任若以丹托的思維假設

可以發掘其背後有一意識形態認為藝術的評斷是非個人的是必須經過實驗證

明評斷的風格應具備「共感經驗」丹托曾說「我常幻想自己用法蘭契斯卡夏

丹和維梅爾的作品幻燈片來訓練鴿子然後在鴿子面前放一排幻燈片如果牠們

57 It is hard to imagine any baroque painting that is Q difficult to suppose anyone would find de

Kooning Q or Pollock Certainly Sanraedem would quality but probably not Rembrandt And we might

dither over Modigliani〔hellip〕Q-ness clearly has nothing to do with goodness or greatness not even if a

case can be made that Piero is great because he is Q What is important is that negative stylistic

attributes are aesthetically positive and at some cost to perspicuity we could give positive names to

them as Wolfflin distinguishes malerisch or painterly from linear and the likeThe cost is that there

are cases where it is impossible to say that a work is malerisch and equally impossible to say that it is

linear certain of Rymans canvases being cases in point(AEA 159)

49

能分辨 Q 作品與非 Q 作品我就給予獎賞」(AEA 159)可見 Q 作品的特質無關

畫作的好壞程度是非常直覺性的判斷丹托接續用否定的風格述詞構成一個簡

單的矩陣丹托依據斯多克斯所提的複雜風格概念將風格特色定為 Q而沃夫

林所創的「繪畫性」58定為 P利用這兩類風格與其反義字即可粗略描述每幅

作品

有這四種組合P 與 QP 與~Q~P 與 Q~P 與~Q舉例說明塞尚

具十五世紀畫風也具繪畫性所以是 P 與 Q莫內具繪畫性但非典型

十五世紀畫風所以是 P 與~Q法蘭契斯卡不具繪畫性卻是典型十五

世紀畫風所以是~P 與 Q瑞曼於八0年代晚期所畫的方塊既不屬於

十五世紀畫風亦非繪畫性所以是~P 與~Q(AEA 159)59

丹托承認畫家的風格是見仁見智風格述詞多少有顧此失彼之虞但重點是

每加進新的風格述詞時矩陣也將跟著變大也就是說如果所使用的述詞有 n

個則矩陣列數為 2n丹托舉例說明三個述詞的矩陣共八列四個述詞的矩陣

共十六列以此類推(AEA 160)以此操作展開矩陣的範圍可大可小加入越

多複雜的述詞可能會略顯龐雜但卻能夠將每一件作品都放入相對的座標形

成一個風格描述的棋盤也能夠將風格劃分的精細且精準丹托也提出此方法的

缺點每一個述詞所定義的屬性類別(在此的屬性是指分屬不同行但同一列的風

格特質)並未提供任何解釋無法解釋為什麼一位藝術家的風格會發展成這樣

而背後的原因無法探討但可以肯定的是丹托提出如此科學的風格分析方法

藉此希望打破傳統藝術史家利用時代前後關係來驗證風格互相影響的風格分析

法全任憑史家自我主觀的界定或是加以使用詮釋法來連接不同藝術家之間的

風格斷裂都是非常模糊不清且不客觀的

58沃夫林指出是「繪畫性」使十七世紀藝術明顯異於十六世紀藝術所謂「線性」就是以物

體可觸知的特性去認知描繪對象因此物體輪廓清楚穩定物與物之間的界限明確而「繪

畫性」則是強調從事物純粹可見的外貌去感知事物相互融合形成一種變動不定的樣態 59 we can characterize every painting there is albeit crudely it can be both P and Q P and ~Q ~P and

Q and finally ~P and ~Q Cezanne is quattrocento and painterly Monet is painterly but not

quattrocento Piero is not painterly but is paradigmatically quattrocento and a late-eighties white

square by Ryman is neither quattrocento nor painterly(AEA 159)

50

丹托也強調否定的風格述詞有其優點就是可以避免陷入粗略的二分法

因為如果只用簡單的「反義」字如「開放」相對於「封閉」或「幾何抽象」

之於「生物形體」我們反而無法構成矩陣(AEA 159) 丹托曾在〈藝術世界〉

中舉例矛盾與對立的差異「矛盾的述詞(contradictory predicates)並非二元對立

(opposites)原因是因為它們要在浩瀚的宇宙當中尋找所指涉的反義而二元對

立則不需要」 60例如沃夫林只提出五組對立的觀念 (1)線性與繪畫性

(linear-painterly)(2)表面的與具深遠感的(plane-recession)(3)閉鎖的形式與開放

的形式(closed- open form)(4)多元性與統一性(multiplicity-composite)(5)清晰的

與模糊的(lear-relatively unclear)這種抽象的歸化與分類在丹托看來相當的含混

不清因為矛盾的風格述詞必須要解釋其兩者之間的差異事實上沃夫林是利用

相對的特點來表現藝術上兩種對立的趨向再現的(representation)與表現的

(expression)古典的(classic)與非古典(non-classic)南方地中海藝術(the art of the

Mediterranean world)與北方藝術(the art of the Nordic world)丹托所謂的風格述詞

數可以非常的龐雜有時甚至需要自行創立新的風格述詞例如像是對「紐約畫

派」的形容卻是以「巴黎畫派」當作對立的反義而丹托的風格矩陣只需要分

出「紐約畫派」與「非紐約畫派」就足以涵蓋因為在「非紐約畫派」的屬性當

中已包含巴黎畫派以及其他的風格(AEA 160)當然丹托將評斷藝術作品的感

官感覺轉化為科學的符號總會遇到無法分析並過分簡化的問題但這樣的方法

卻將觀看與評價藝術作品的價值提升至另外一個介面空間排除所謂「人」的主

觀情愫讓作品與作品之間產生機械式地對話應驗的是作品的「物質層面」

而非「感覺層面」這樣的方法直接影響丹托所提出的風格矩陣所有的必較分析

原則筆者將利用下一小節說明風格矩陣的原由以及其潛在的風險與問題

四 工具三風格矩陣的問題

風格矩陣是丹托 1964 年提出的首次出現於文章〈藝術世界〉(The Artworld)

中利用風格述詞(artistically relevant predicate)的概念敘述風格矩陣操作的模態

丹托創造風格矩陣(style matrix)的目的是希望說明以往判斷風格的始末是多麼

武斷的方法藉此需要哲學來處理風格的問題丹托曾在〈藝術世界〉中說「風

格述詞越是多樣化藝術世界中的獨立個體將越複雜越是讓更多人知道藝術世

60 參考 Danto Arthur C The Artworld The Journal of Philosophy 6119 (1964) p 582

Contradictory predicates are not opposites since one of each of them must apply to every object in the

universe and neither of a pair of opposites need apply to some objects in the universe

51

界的複雜程度將豐富藝術世界成員們認知其他成員的經驗」61這說明了丹托

認識藝術的方式需透過所謂「藝術世界」成員中互相比較與認知而風格矩陣恰

恰是丹托用來認識藝術世界的工具之一然而風格矩陣有其困難度與限制譬

如需要有熟知藝術歷史和藝術理論的能力者才能有效的實施風格矩陣除此之外

關於風格矩陣的問題丹托以及其他學者紛紛都有提出有關的論點丹托自己則

在《在藝術終結之後》實際操作風格矩陣的思想狀態也再次補充說明風格矩陣

為何無法適用於廣泛的藝術史研究法以下為丹托所舉例之「風格矩陣」

假設我們必須用樣式主義巴洛克和洛可可三個風格述詞建立一個包

含三個欄位與八個行列的風格矩陣這樣的分法會比「非巴洛克」之類

的描述更訴諸直覺反應結果如下(AEA 163)

風格矩陣

樣式主義 巴洛克 洛可可

1 + + +

2 + + -

3 + - +

4 + - -

5 - + +

6 - + -

7 - - +

8 - - -

根據丹托的設想歷史上的每一幅畫都可以在這個表格內找到位置舉例說

明以范戴克(Van Dyck)受魯本斯(Rubens)影響為例屬於晚期巴洛克但他的人

體優雅協調線條清晰(svelto)所以不受巴洛克影響而傾向樣式主義也找不到

洛可可的風格所以屬於第二排(++-)但是丹托也強調部分的人會將馬列

維奇的《黑色方塊》放入第八排(---)代表否定的總和因為有如所有風格

61 同上 p583 The greater the variety of artistically relevant predicate the more complex the

individual members of the artworld become and the more one knows of the entire population of the

artworld the richer onersquos experience with any of its member(AW 583)

52

都消失的黑洞丹托卻以瑞曼的作品舉例單一的藝術家的作品也會因為其作品

的多樣性而分別處於不同的位置不應該把所有的單色繪畫都自動納入第八排

風格矩陣所認同的「視覺」或是視覺所認同的風格矩陣意味著所有藝術作品

形成一個有機的共同體每一件作品的存在都可能釋放出其他作品的潛在特質

丹托認為藝術品的世界就像一個共同體內部各事物都環環相扣(AEA 163)這

就是丹托所謂的「藝術世界」(artworld)丹托認為一件藝術品就等同於藝術世界

的一份子和其他藝術品產生各種不同的關係就像在風格矩陣的世界中藝術

作品的討論會因為其外顯特質的相似關係而被並列討論這在傳統的藝術史風格

影響分析當中是違背時間順序上的原則丹托將藝術作品一律視為平等每件作

品風格屬性多寡皆一致像是實驗室裡的樣本經過理論者的採集被同時擺放在

同一平台上相互交叉分析每當表格加入一種新的風格欄位每一件作品便同時

增加一種屬性藝術世界講求平等也是相互補足的(AEA 164)風格矩陣的最

大的優點之一便是能夠協助發掘所謂繪畫的潛在特性(latent properties)

當然風格矩陣也有其缺點存在它最大的問題即是完全忽略了歷史背景將

所有藝術作品視為同一時代的產物對於風格矩陣的可行性及有效性丹托持保

留的態度學者卡若在論文〈丹托風格與張力〉(Danto style and intension)也

探討風格矩陣的問題62他指出「由於風格矩陣允許古典作品的風格述詞放入

現代的討論之中因此風格矩陣能夠毫不理會藝術家的意念強加風格敘述於作

品之中的舉動使得作品風格變得不合時宜而這種風格的凌駕是沒有任何歷史

根據的」63這說明了風格矩陣背後有一個政治的意圖存在而違反了丹托所嚮

往的自由藝術世界的詮釋方式而這也是丹托自我推論的矛盾所在一方面丹

托希望建立的藝術世界是自由而沒有任何敘述中心可以代替的自由藝術另一方

面丹托創造的風格矩陣卻違背了藝術世界的宗旨利用簡約概括的邏輯符號判

定藝術的風格刪除其餘可能的藝術價值徹底消滅了藝術史中多樣性的觀點

是反歷史的(ahistorical)

丹托在《在藝術終結之後》也提出了相對應的回應

62 Noeumll Carroll ldquoDanto Style and Intensionrdquo Journal of Aesthetics and Art Criticism 53(3)251-57 63 同上 p256The style matrix on the other hand can impute properties to artworks that are

completely anachronistic and beyond the ken of artist For the style matrix warrants stylistic

attributions have no basis in the historical past The style matrix allows imputations of properties to

works of the past of conceptions of art available only in the recent present

53

我擔心的是這種方法會讓美學和歷史分家雖然他縮短了藝術美和

自然美的距離不過卻讓我們失去鑑賞力藝術感知能力絕對和歷史

有千絲萬縷的關係我認為藝術美和歷史也是緊密結合的(AEA

164-165)64

由上述的敘述可以得知丹托以自然美及藝術美之間的差異觀點來解釋風格

矩陣的問題丹托在處理自然美及藝術美時所使用的判定方法在理論的基礎上

是矛盾的因為風格矩陣的自然美的判斷來自於對藝術史與藝術理論的熟知也

就是欲判斷某物為藝術品時需要提出眼睛無法反對的證據而通常證據來自於

藝術史藝術理論背景也就是丹托所謂的「藝術世界」具體而言除了討論

作品本身以外還必須知道其它現存作品的來龍去脈知道這些作品如何讓新作

品成為可能丹托所舉的《布瑞洛箱》就是最好的例子不懂歷史或不熟藝術理

論者無法將這些箱子作品看成藝術品因為這牽涉到物件的歷史和理論而不只

是眼睛易見的部分唯有訴諸歷史和理論時才能將這些新作品視為藝術單色

畫的情況也是如此(AEA 165)

筆者認為丹托提出「風格矩陣」的問題會相對複雜許多因為風格矩陣的

前提假設不兼容於丹托其他的思想原則加劇了思想間的矛盾舉例來說藝術

終結最主要的目的之一就是摧毀歷史的圍牆讓藝術朝向自由之路發展並利用

哲學作為讓藝術覺醒的工具然而風格矩陣假設藝術作品的屬性為藝術史上的一

個函數以此作為劃分風格屬性的原理原則背後擁有一個看不見的「分類者」

使得藝術又回到框線之中甚至限縮至更細微的範圍讓藝術再一次的被原則與

敘述禁錮

五 丹托的「本質論」成為藝術的必要條件

丹托揭開藝術終結論的關鍵鑰匙即是給出成為藝術品的必要條件早在《藝

術的世界》中就已經暗示了藝術品是物品與藝術界的合成物欲把某物看成是藝

術作品就需要眼睛無法辨識的某種東西(AW 32)在《普通物品的轉化》(The

64 And I think that what concerns me is the separation of aesthetic from historical in this way It is a

move that closes the distance between artistic and natural beauty But in doing that it blinds us to

artistic beauty as such Artistic perception is through and through historical And in my view artistic

beauty is historical as well(AEA 164-165)

54

Transfiguration of the Commonplace)中提出了函數的概念「一個對像物 o 僅當在

闡述 I 的解釋下是一件藝術作品此處的 I 具有把對象 o 轉化成藝術品的作用

I(o)=W」(TC 125)65顯然丹托亟欲將邏輯學及數學概念推演並應用於理解藝

術上在數學中一個函數是描述每個輸入值對應唯一輸出值的這種對應關係

若藝術之物的定義具有一定的闡述質量則任何只要擁有有效的闡述能力之物

便能轉化為藝術因此藉由哲學家的闡述賦予物件區別藝術與非藝術的潛質

它便能成為藝術品最後丹托在《藝術終結之後》補充說明了本質論的定義

一件藝術作品必須(1)關於某個主題(2)體現其意義這種體現的結果總是

超出或落在內涵或外延意義的區別mdash這種區別是為了捕捉意義的多種層

次mdash之外一直等到德國邏輯學家弗雷格(Frege)引入其重要但未完全的

「層次」(Farbung)概念以強化「意義與意謂」(Sinn and Bedeutung)之後

哲學家才找到一種處理藝術意義的方法(AEA 195)66

欲解釋丹托對本質思想的演變須回到《普通物品的轉化》文本當中不斷重複

提及闡述(interpretation)這個述詞在丹托定義藝術的本質的過程中「闡述」變成

必要的途徑經由藝術家或是藝評家甚至是觀者的闡述都能將普通的物件轉

化為藝術因為任何的闡述都能構成一個新的作品(TC 125)每一件物件或藝術

品都是多義的也因此作品背後看不見的詮釋能量才是構成藝術的必要條件丹

托主張「所有的哲學問題都有這種形式兩個外觀上完全一致的東西卻可能

分屬不同的確實截然不同的mdash哲學範疇」(AEA 35)67此問題的形式則可以套

65參考 The Transfiguration of the Commonplace A Philosophy of Art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81

p125 In art every new interpretation is a Copernican revolution in the sense that each interpretation

constitutes a new work even if the object differently interpreted remains as the skies invariant under

transformation An object o is then an artwork only under an interpretation I where I is a sort of

function that transfigure o into a work I(o)=W Then even if o is perceptual constant variation in I

constitute different works Now o may be looked at but the work has to be achieved even if the

achievement is immediate and without any conscious effort on the observers part 66 the essence of art did little better than come up with conditions (i) and (ii) as necessary for

something having the status of art To be a work of art is to be (i) about something and (ii) to embody its meaning Embodiment goes beyond or falls outside the distinction between intension and extension

as capturing the dimensions of meaning and it will not be until Frege introduced his important but

undeveloped notion of Farbung to supplement Sinn and Bedeutung that philosophers of meaning found

(and quickly lost) a way of handling artistic meaning(AEA 195) 67丹托在《連接世界哲學基本概念》 (Connections to the world The Basic Concepts of

Philosophy)(New York Harper and Row 1989)中對此概念有較詳盡的解釋

55

用於藝術的例子「如果某件藝術作品和另一件非藝術作品之間沒有明顯可見的

差別」那麼導致它們不同的原因何在丹托舉例的命題靈感來自於 1964 年沃荷

在紐約曼哈頓東七十四街史岱博畫廊的不凡展出《布瑞洛箱》當時人們無法將

沃荷做的箱子理解為藝術顯然丹托看到的則是肉眼無法分辨的事實「但我

確信它們的確是藝術而且對我而言更刺激且更深層的問題是它們和超市倉

庫裡那些布瑞洛箱之間的差別在哪裡既然兩者之間沒任何差別可用來說明何者

是實物何者是藝術」(AEA 35)丹托理解藝術發生的前提條件容易讓人思索

亙古以來藝術的誕生起點究竟為何依據丹托的理論只要在觀念領域產生真實

與幻象(生活與藝術)的明確二分界線藝術就誕生了兩個感覺上無法區分的物

品為什麼一個是藝術品另一個則不是就丹托而言此時哲學也誕生因為

真實與真實相對應的幻象的出現產生了判斷的機制真實作為一個明確的概念

使得哲學有了生長的條件讓藝術成為真實的對立面這樣在真實的世界外產

生了新的事物而丹托將此稱為藝術的誕生對丹托而言沃荷與杜象作品的出

現單純地證明了藝術的終結因為在感官呈現上這些作品能提供的刺激相對減

少卻賦予了觀者「判斷」的能力沃荷與杜象如同科學家一般他們最大的價

值並非創造藝術而是發現了作品中出現的意義這層意義是外觀上所缺乏的

但卻發現了讓藝術成為藝術的方法

到底丹托的本質論說法是否有別於古典哲學對本質的理解在美學場域中

學者大衛卡西爾(David Carrier)曾說「藝術具有本質的說法就是丹托批判的對

象」68但是丹托論自己所理解的「本質主義」是哲學上以正統嚴謹的態度通過

所以必要且充分條件後所產生的定義(AEA 194)以丹托的標準來定義藝術似

乎不可能完整定義藝術本質丹托認為自柏拉圖以來一直到海德格為止美

學的問題不再於這之間的哲學大師是否為本質主義者而是他們誤解了本質

(AEA 163)也就是說卡西爾的評斷最多只能說丹托以非傳統本質論哲學家

的身分否定本質主義並不表示其對藝術的論述從此就無「本質」存在只是丹

托理解的「本質」與哲學的本質論相互牴觸而丹托進一步說明「本質」的意涵

內容如下

68 David Carrier ldquoGombrich and Danto on Defining Artrdquo Journal of Aesthetics and Art Criticism 54

no 3 1995 p 279

56

「本質」可由兩個層面來看一為某詞指稱之事物的類別(class)二為

該詞內含的屬性特質如果以解釋詞義的傳統方式來講即外延意義的

(extensionally)及內涵意義的(intensionally)當你藉由歸納法努力引出構

成該詞彙之外延項目的共同和特別屬性時其作用就是外延意義(AEA

194)69

在傳統邏輯學對詞義的標準區分中詞彙有兩種解讀的方式也可以作為一

組用來判定該對象的屬性或特徵第一階段或第一種面向稱為該詞的「外延意義」

第二階段則是「內涵意義」舉例說明「哲學家」的外延意義是蘇格拉底柏拉

圖泰勒斯等等內涵意義則為「愛智慧之人」「明智的」等70因此「藝術品」

一詞的外延意義具有超高異質性丹托認為特別是在現代所以不時會有人以此

為基礎否定藝術品這個類別具有一組定義清楚的屬性丹托假設「藝術品」的

外延意義隨歷史而變不同時期的作品也就各有特色不盡相同也不需相同

藝術做為一個概括的定義必須包含這所有的不同作品反過來說所有不同作品

也都必須能驗證共同的藝術本質(AEA 197)當然曾經在歷史的驗證上擁有短

暫存在的例外也就是認為「美」是藝術的必要條件之一各種形式的美是使人

類產生歡愉且共感的享受依據丹托對本質論的假設這樣的本質已經無法適用

於解釋後歷史的藝術之質因為藝術的本質從來就不是一個通則丹托舉例「藝

術品的外延意義甚至還必須涵蓋所有曾經製作過藝術品的不同文化藝術的概念

必須與所有被認定為藝術的事件吻合接下來導出的藝術定義必定是沒有必然的

風格限定的(AEA 197)」也就是說丹托對藝術本質的理解是藝術的外延意

義是複雜且變動的狀態時代與時代之間對於本質的定義不斷的轉變丹托更強

調那些喜好否定其他作品的藝術價值的人傾向把藝術某個時期附加的特色提

升為藝術本質的一部分這種做法是哲學上的謬誤但卻是很難避免的一種謬誤

特別是當我們缺乏一種有力的歷史相對論來調和本質主義時(AEA 197)特別是

在宣言時期藝術的本質隨著宣言的更迭不斷地被取代高的敘述價值凌駕於各

69 There are two ways to think of essence with reference to the class of things denoted by a term or to

the set of attributes the term connotes extensionally and intensionally to use the old terms in which the

meanings of terms was often given2 One is functioning extensionally when by induction one

endeavors to elicit the attributes common and peculiar to the items which form the terms

extension(AEA 194) 70 Morris R Cohen and Ernest Nagel An Introduction to Logic and Scientific Method (New York

Harcourt Brace and Company 1934) p 31

57

種藝術之上形成單一的系統規範已經無法適用於後歷史的多元價值觀就像

沃夫林曾說「不是每件事情在任何時候都是可能的有些思想只能在某些發展

階段中才會被考慮到」71也說明為什麼就算藝術擁有本質本質也不會是恆常相

等的沒有單義的本質存在

筆者認為丹托處理本質議題時刻意繞過傳統本質論的論調有其目的存在

一方面使用的是邏輯學上嚴格的語言邏輯式「藝術在本質上若是 X任何非 X

的事物都不是(或本質上不是)藝術」來區別藝術的定義是有方法論上的依據

不應該用譬喻或是模擬兩可的語言來敘述藝術的定義另一方面強調方法論的

重要正是丹托提出「判斷」藝術品的重要價值所在丹托曾說他提出終結論的

貢獻就是找出一個定義這個定義除了能符合藝術品這個類別的嚴重分裂外

還要能解釋這種分裂是如何產生的(AEA 194)顯示出如何解釋藝術成為藝術

的過程是二十世紀的創作者或美學家所共同要努力的目標因為在藝術被製造出

來的那一刻它並不一開始就擁有藝術價值必須經過哲學家或是藝術家的自述

或判斷才能將藝術品從普通的物件轉化為藝術作品而此一動作則需要將作品

放入藝術世界作品間的關係網脈或是哲學的充要條件底下分析由哲學式地闡述

讓物件成為藝術品筆者認為此一作法不全然能套用至所有物件藝術之上觀

念藝術確實是朝向此一方法成為藝術品而其價值隨著觀念的變動而存在但如

果回到物本身的實質價值層面則又是另一波「形而下」與「形而上」的論戰

六 卡若論丹托理論循環論證的問題

本節主要藉由卡若(Noeumll Carroll1947-)在《丹托與他的評論者》(Danto and

His Critics 1993)的文章〈本質表現與歷史〉(Essence Expression and History)

中有關於丹托藝術終結論循環論證的問題依序透過卡若的批評揭開丹托總體終

結論上的邏輯矛盾循環論證可以說是一種邏輯學上的謬誤當論證有次序時

其中一個論證的前提有賴於下一個論證的結論來支持但最後一個論證的前提卻

又反過來需要第一個論證的結論作為支持在沒有任何外在的理由或證據證明前

提為真時當論證的結論本身支持前提前提又得不到外在證據的支持時就稱

為循環論證

71 Heinrich Wolfflin ldquoForword to the Sixth Editionrdquo Principle of Art History(New York Dover Books

1932) ix

58

具體而言可以從宏觀的角度看待藝術終結論卡若認為應將丹托美學區分

為他的藝術哲學與藝術史哲學來看待丹托的藝術終結的前提建立在對藝術作品

拋出的哲學問題上此哲學問題創造了判別藝術與非藝術「不可分辨性」的哲學

形式但這樣的前提對於卡若而言是不成立的他說

丹托告訴我們有關藝術的發展歷史並且藝術的發展已經終結但這個

藝術終結的故事建立在「什麼是藝術的性質」這個問題由於「不可分

辨性」的出現而進入了適當的哲學形式而且一旦這個問題以這個方式

陳述出來藝術的歷史終結這個問題則交由本質主義者來回答這不

是意味著丹托有關藝術哲學的觀點產生出他的藝術史哲學嗎(Carroll

1993136-137)72

卡若所指的「不可分辨性(indiscernible)」是丹托所稱將物件在「生活實務上」與

「藝術上」區分的兩個潛在「判斷」問題而丹托的藝術哲學便建立在此分辨性

的討論上若沒有「藝術的性質是甚麼」這樣的命題就不會有藝術終結的問題

產生也就是丹托所謂「將問題拋給本質主義者(哲學家)回答」而哲學介入藝

術之後藝術史家的使命就將終結在文本當中卡若清楚地使用條列式的方式模

擬丹托理論的具體操作模態

1 當「藝術的性質是什麼」這個問題由不可分辨性陳構出來之後

則藝術世界不可能出現進一步的理論突破

2 如果藝術世界不可能出現理論突破則一個本質定義就有可能產

3 「藝術的性質是什麼」這個問題已經由不可分辨性陳構出來

72 Noeumll Carroll ldquoEssence Expression and Historyrdquo Danto and His Critics 2e pp 136-137

Danto presents us with a developmental history of art - one where art has an end This story

unavoidably relies on the notion that the proper philosophical form of the question What is the nature

of art can only be framed in a philosophically appropriate way in terms of indiscernibles And once

framed that way art history ends and its discovery is explored by the essentialist But doesnrsquot this mean

that Danto s view of the nature of the philosophy of art is material to generating his philosophy of art

history

59

4 因此一個本質定義現在有可能產生73

卡若認為前提 1 和 3 產生出藝術終結的宗旨論旨結論的產生是結合前提 2

的藉由此推論出本質的理論是有可能的前提 3 是一事實判斷前提 1 則建立

在兩個假設之上①藝術在沒有變成哲學的情況下不能夠建立藝術的理論②一

旦藝術的性質是什麼這個問題以不可分辨性陳構出來之後他得到適當的哲學形

式凌駕於其他的理論陳構形式(Carroll 1993137)卡若甚至認為對「藝術

的性質是什麼」這個問題本身就有利於本質論的討論所以在藝術史哲學中

訴諸不可分辨性來支持本質論可能犯了循環論證的謬誤

以上可以看出卡若認為丹托的哲學操作模態有其自圓其說的問題存在但

究竟丹托本人是在有意識或無意識的狀態下犯此矛盾謬誤還是終結論本身有其

不可迴避的問題存在香港學者梁光耀對卡若的回應提出以下論點認為卡若所

分析的第一個前提不一定成立因為它假定了藝術品不可能從非外顯性質層面推

翻藝術理論即使它能成立第二個前提也有爭議性因為從非外顯性質給藝術

下本質定義但這並不表示一定只能從非外顯性質方面下本質定義也有可能根

本不能下定義或者可以下非本質的定義梁氏更指出不可分辨性的問題本身不

需預設本質定義的成立卡若所講的循環論證正是建立在不可分辨性的出現能必

然地推論出只有本質定義或不可定義的可能性我們頂多只說藝術終結對從非外

顯性質給藝術下本質定義有某種程度上的支持(梁光耀 201388)

可以見得卡若與梁光耀的論調稍顯不同事實上丹托對此並無做出回應

似乎默認了卡若的論點筆者發現丹托書寫上的習慣對於論點的立場通常都

採假設的形式間接帶出他的哲學觀點舉例來說如果丹托的藝術哲學是建立在

藝術史的進步發展假說之上以丹托的藝術史觀來說說明整個藝術是擁有一個

線性的藝術史觀造成一種內驅力使得藝術不斷進步向前不管進步史觀的概念

來自於黑格爾瓦薩利還是葛林柏格丹托所要終結的敘事形式的藝術史必須是

73 同上 Dantos argument appears to be this

1 Once the question ldquoWhat is the nature of artrdquo is framed in terms of indiscernible then no further

theoretical breakthroughs can issue from the art world

2 If no theoretical breakthroughs can issue from the art world then an essentialist theory of art is

possible

3 The question ldquoWhat is the nature of artrdquo has been framed in terms of indiscernible

4 Therefore an essentialist theory of art is (now) possible

60

線性的也就是前提假設藝術史必為線性事實上我們很難根據外部的例證

證明歷史是進步發展的所以丹托就有可能犯了循環論證的問題筆者認為若

從丹托原始的出發角度藝術的歷史是否為線性發展是丹托從黑格爾的理論得出

的靈感對於進步的歷史觀黑格爾在藝術的三段進步說已經詳盡地將「形式」

與「內容」消長的分期到最後的「絕對精神」的演化作了詳盡的鋪陳丹托利

用此架構證明藝術的進步說更在《藝術終結之後》提出「藝術的哲學問題既

然已在藝術史範疇內得到闡明那麼藝術史就抵達其終點了西洋藝術史可粗分

為兩大時期我稱之為瓦薩利時期和葛林伯格時期兩者皆採進化觀(AEA 125)」

瓦薩利的藝術史觀是種模擬再現「征服視覺形象」的技巧與時俱進止於攝影

電影的發明而葛林伯格的現代主義宗旨藉由尋找繪畫的定位開啟新的敘述

將層次往上拉到藝術條件的定義最終在物質條件中找到答案止於普普藝術

兩者皆是擁有終點的史觀在丹托的前提上被認為是擁有線性歷史發展的也許

卡若據理力爭認定丹托以本質論與終結論的前提上犯了循環理論的矛盾但就藝

術終結的目的而言這樣的假設是必要的

最後筆者認為就像第一節所提到的繪畫終結的概念一般終結論的目的不

在於證明某一種創作媒材或風格已經不能再繼續被創作就算丹托預言葛林柏格

的現代主義已經走向終點世界各地還是有人繼續從事抽象表現主義的繪畫風格

甚至在藝術市場上蓬勃發展因為終結論本身已是事實眼睛看得到的事實七

零和八零年代已經驗證了藝術的多元發展方向就算丹托的藝術終結觀有他的矛

盾與謬誤但不可低估的是後歷史時期的藝術開啟的樣態是多義且繁雜的或正

確來說藝術不是開啟新的方向而是讓那些從古至今就既定存在的藝術表現形

式得以發聲

七 結語

以上五個議題分別帶出丹托使用哲學作為工具的實驗成果可以看出丹托操

作藝術之物的態度趨向分析與界定的劃分手法將「藝術的定義」從龐雜多元的

藝術世界裡析出筆者將其比喻為藝術世界的「層析法」(chromatography)74若

將藝術世界視為混沌且非均勻的混合之物丹托在初期所操作的實驗方法則是

明確檢定合成藝術之物最小的本質為何析出不同成分的藝術之物在不同作品之

74 層析法(chromatography)是分析化學中一種用來分離混合物的色譜技術

61

間空間上的相對定位以藝術世界中發生的事件史料與前人的研究作為判斷及

認識新對象的基準是丹托操作理論的方法面對未知之物的認識程序採用跨

領域與邏輯學鍵結的系統產出對藝術世界全新的研究方法就如同科學家一

般將藝術場域中的已知或未知之物去除舊有的意識形態重新將其搬至實驗

桌上仔細剖開層層的肌理剝開熟悉卻陌生的藝術之物使其演繹出全新的立

論視野

但學者卡若卻發現無形中丹托在產出理論的辯證關係裡夾雜了循環論證的

漩渦何以證明卡若的說法擁有支持的例證筆者爬梳除了卡若提出的藝術哲學

與藝術史哲學的互相擁護的範例之外發現丹托處理終結議題風格矩陣的方法

及本質論時也有此一問題存在當然不止於此在丹托其他的思想也有此異狀

就不逐一列舉首先在「藝術終結」不等於「繪畫終結」的舉例中丹托精確

規範了繪畫終結的範圍這項舉動明確回應了部分學者針對丹托藝術終結未能實

現於當代藝術現況的爭議因為藝術終結從來就不是用來解釋藝術如何死亡的理

論單從字面上曲解藝術終結的理論不足以推翻丹托研究得出的藝術終結現象

丹托最終以此不等式的外延意義證明繪畫已經失去了帶動藝術前往的動力原地

踏步不代表最終走向滅絕但以進步的內驅力來說繪畫已經不足以成為藝術世

界的前衛代表此為丹托引出繪畫終結的深層目的接續從非 Q 則 P 到風格

矩陣的分析方法帶出藝術世界的層析作用讓藝術世界得以使用相對科學的實驗

操作得出非常特殊的詮釋模態是一種模擬的模型最終能不能實際用於藝術

的分析法有待後續研究者的見證丹托給出的是不同以往的風格分析的方法挑

戰依循沃夫林的五組風格二分法原則的企圖極為顯著也值得肯定

從丹托的理論操作狀態可以發現其理論支持的力量來源往往來自於他

者的理論分析或外部的理論作為支撐以亞里斯多德以來的選言三段論(P 或 Q

非 P 所以 Q)推估藝術終結的結論但前提往往是虛無假設因為無法驗證而

成為虛無在邏輯學的場域中是無效的謬誤但為何丹托選擇採納並不斷的使

用在邏輯世界的謬誤卻在藝術世界有效循環論證的有效來自於虛無世界的

假設丹托所要驗證的藝術定義本身就是一個超越的存在類似於德勒茲的謂語

操作邏輯釋放選言命題既有的系統解釋前衛藝術超越的有效性根據陳瑞文的

分析德勒茲否定自亞里斯多德以來的三段論式的謂語邏輯中以告知命定普

遍與說教的價值系統此乃因謂語邏輯中謂語本身具有先定存在身分因而不

62

能再分解或被討論故而具有告知意涵而德勒茲選言命題的操作則凸顯出對既

定系統的逃逸75也就是說丹托創造的本質理論或終結理論的潛在目的即是

以否定的態度對既有的系統作顛覆的作用以循環理論作為一種手段與方法讓

長久堆積沉澱的藝術知識得以攪動並依循虛無的假設理論重新檢視自身的藝

術架構

75 陳瑞文〈事件作為作品作為事件mdash德勒茲的事件觀〉《藝術觀點》48 期2011 年頁 133

63

第四章 藝術終結去中心反現代與包容他者

一 前言

本旨在討論藝術終結概念中三個重要的核心目的去中心反現代及包容

它者本章著重討論丹托的思考模式及議題鋪陳模態了解丹托看待歷史終結之

後藝術的特徵與特色研究發現此三個核心概念觸及兩個層次適用性與代表

性適用性即是以普遍的藝術為名討論藝術終結所涵蓋的包容它者與反中心

論的特徵這也間接呈現在歐洲與美國現當代藝術美學的主要訴求以藝術家為

名以作品為名當作前提將藝術視為人類的共感經驗嘗試揭露潛藏在藝術背

後的種種議題並將其分析與歸納最後成為新的方法論及認識論其次藝術

終結觸及代表性的問題在丹托的觀察中普普藝術成為象徵藝術終結的指標

是所有反動力量浮上檯面的起始點也因此多元的徵候得以成立

丹托在書寫文化及社會因素等議題時常以點狀分散式的案例堆疊在兩大

脈絡之下筆者好奇此安排是否與分析哲學傳統的研究方法有關使語句之間

邏輯化分明而因此拋棄情感層次轉以客觀事實呈現為了突顯反中心論相

關議題本文將藝術終結論中關於文化政治及社會等議題凝集並展開討論分

析其思想脈絡剖析藝術終結論的潛在功能(去中心反現代與包容它者)議題

之中前兩脈絡分別以瓦薩利模式與葛林伯格現代主義模式說明西歐藝術史建

立過程中的排他機制所產生的影響接續再以異族藝術普普藝術及多元徵候

分別解釋在藝術終結的命題下其如何對抗並成為反抗機制中的重要角色

二 藝術史一道具有排他性的牆

丹托撰寫藝術終結命題從歷史的觀點審視問題趨向兩大主軸其一是將

事物或問題放在它所產生的歷史語境即它所產生的時代社會等因素進行考察

其二關注事物自身的邏輯把事物或問題本身看作一個線性的發展過程在時

間的每個點上都是問題或事物發展的特定階段前者屬於共時性而後者則為歷

時性此兩大脈絡構築丹托終結論的基礎架構除此兩大方向外筆者發現丹托

書寫終結論模態在文化議題的處理上採取分散疏散點狀等策略置於文本

各處以削弱種族性別及宗教等議題的強度因此丹托談及藝術史中學科本

64

身排他性問題時總是以案例的方式呈現然而歷史書寫不免遇到書寫者主觀

過濾歷史事件的問題而歷史問題也一直是終結論的一大脈絡筆者好奇丹托

不斷強調「藩籬」對藝術史的影響卻又沒有明確歸納藝術史排他性的因素也

沒有將其導向文化及政治層面成功繞開社會結構及權利等問題原因何在因

此本節將以文化政治學的角度審視並揭露丹托書寫歷史問題中強調藝術史排

他性背後夾帶種族主義及權力部屬等問題

首先丹托將擁有歷史的藝術世界歸咎於知覺真理(perceptual truth)也就是

眼睛看得見的真相所主宰

何以藝術有其歷史繪畫藝術的歷史就是藝術創作的歷史這個歷史在

瓦薩利時代幾乎是由知覺真理所主宰而這個事實從頭到尾都沒有改變

儘管藝術創作顯然已有所不同(AEA 49)76

在丹托藝術終結論中不只一次提醒藝術能夠擁有歷史是需要被加以批判

與檢討的命題過去從瓦薩利時代開始一直到印象派前期的五百年西歐藝術史

被丹托視為「典範的」藝術史也是終結論中欲終結的對象(見本論文第二章)

對於時代的大敘述概念藝術與科學有著顯著的關聯性典範(paradigm)的概念

最初是由孔恩(Thomas Kuhn1922-1996)77提出用於解釋科學革命具有一定的

範式每個時期都按照範式所提出的假設進行實驗而在西方繪畫藝術上的範式

則代表藝術史按照編年的方法編撰一套具有風格詮釋的藝術史或一種進步的

時代精神後期的藝術必須推翻前期的藝術在理性與感性之間來回擺盪繪畫

的典範(paradigm)隨著時代的演變發展出較早的歷史結構劃下一個封閉的可能性

76 why representational art has a history (which he sometimes elides into why art has a history)

As I see it the history of the art of painting is the history of the art of making which in the Vasarian

period was pretty much governed by perceptual truth which did not change from one end of the period to the other though the art of making clearly did (AEA 49) 77 Thomas Kuhn(1922-1996)為一猶太後裔他先是在私立中學受中等教育17 歲進入哈佛大

學物理系就讀1943 年畢業並繼續在母校攻讀博士1949 年以「單鍵金屬聚合能量和原子量子

缺失的關係」的論文獲得博士學位典範概念是孔恩在《科學革命的結構》一書中所提出用以

指涉在某個特定時期科學活動的本質具有幾個特徵第一廣義地說它代表一個科學社群整

體的理論信念價值方法目標專業與教育結構第二狹義地說它代表在某個特定領

域一套科學研究的導引Kuhn Thomas 1997 ldquoThe Priority of paradigmsrdquo in The Structure of

Scientific Revolutions pp43-51

65

範圍將較晚出現的歷史結構的可能性排除在外也就是說它自成為一套序列

的系統也是單一的存在既不容許自己不遵守進步的歷史也不接受異己的它

者介入

然而為何長達數百年間卻沒有能夠真正對此問題提出質疑丹托曾援引沃

夫林《藝術史的原則》中的一段經典論述「再怎麼有原創力的天才也不可能

掙脫其生來就已設限的某些條件不是每件事在任何時候都是可能的有些思想

只能在某些發展階段中才會被考慮到」78也就是說藝術的發展歷程要突破

現狀而轉為自我意識的階段是需要在時代允許的充分條件下才有辦法完成

丹托則認為「藝術的實踐」(artistic practices )必定經歷過一場深刻的斷裂因為

宗教圖像的解釋尚未將「藝術家」的觀念納入但到了文藝復興時期「藝術家」

的觀念已佔有核心地位所以瓦薩利才會想寫一本關於藝術家生平的巨著這之

前有的充其量也只是靈光乍現的聖人(AEA 3)79

可以見得丹托對於歷史事件的態度有其主觀的認知認定藝術史撰寫的

過程不單只有事件客觀真相的呈現背後因個人喜好過濾及排他的特性也佔

有一定的比例而丹托認知的「歷史事件」隱含哪些條件他明確地在早期的文

章〈對歷史的提問(On Historical Questioning)〉中指出至少有三個原因可以相信

歷史的事件是「獨特」且「無規律性」的80分別為(1)藝術史家花大部分的力氣

尋找同時代的作品之間擁有某種同一性與風格相似性但卻忽略了每一個藝術創

作的事件與活動都是獨特且沒有規律的(2)如果事件並非獨特且無規律根本

就無法發展出歷史敘述前提是如果歷史研究的結果是完整呈現過去的事實(3)

作為人類歷史學家的天命就是使用不同的角度對其他人類的活動及一切感到好

奇這份好奇絕不會用在其他生物或物件上丹托的立場突顯了歷史事件的隨機

特質以及不可預測性但這與長久以來歷史的撰寫模態往往只呈現某一特定族群

的歷史觀丹托認為這是一種另類的霸權與專制因為歷史學者提出問題意識時

總是針對某一個特定的事件提出特定的問題不是因為這些事件本質上抗拒或是

78 Heinrich Wolfflin Principle of Art History The Problem of the Development of Style in Later Art

MD Hottinger (New York Dover Publication nd) ix 79 There would then have been a profound discontinuity between artistic practices before and after the

era of art had begun since the concept of the artist did not enter into the explanation of devotional

images but of course the concept of the artist became central in the Renaissance to the point that

Giorgio Vasari was to write a great book on the lives of the artists Before then there would at best have

been the lives of the dabbling saints 80Danto Arthur C On Historical Questioning The Journal of Philosophy 513 (1954) 89-99 Print

p92It seems to me that there are at least three apparent reasons for believing that the events for

happening with which historians deal are unique and non-recurrent(92)

66

藐視任何歷史觀點的分析而是歷史學家在知識生產上的需求來自於他們是誰81依據丹托提供的線索將這套針對廣義歷史的觀點套用至藝術史上也能成立

在葛林伯格看來超現實主義和學院派繪畫一樣都處於「歷史的藩籬

之外」(outside the pale of history)mdash這是我從黑格爾那裡借用的說法

〔helliphellip〕換句話說某件作品具不具藝術地位要看它屬不屬於官方敘

述的一部分(AEA 9)82

這段話說明了葛林伯格對藝術定義的基本看法強調藝術作品的地位取決於

該作品的敘述系統是否為正統丹托引用葛林伯格對藝術的看法來自於對整個

藝術史建構方式的質疑在晚期現代主義的敘述中藩籬外的藝術根本不屬於歷

史進程的一部分要不也只是退回到某種早期的藝術形式(藝術的回溯)(AEA 9)

從古至今藝術的歷史擁有篩選汰換的機制而宣言時期的各種敘述系統正強化了

此篩選機制的功能例如抽象表現主義超現實主義單色畫等藝術在本質上

只剩下某一種特定的形式或是以某一種特定的媒材做為篩選標準都是區分我

族與他族的分類活動將自身劃分為主流的同時也否定忽略或抹滅他者擁有

權威的藝評家(如葛林柏格)在所認定的美學正確價值上以文章作為工具譴責

那些不受到「天啟」的所有藝術作品這是類似於文化政治學的看法以界定形

塑特定品味自身在排除與接納的交互作用下產生分類的品味判斷發揮一定的

影響力與說服力並致力於使其擁有歷史淨化並刮除任何異質汙穢的它者這

是歷史與藝術評論的共犯結構此概念驗證了丹托的說法「當繪畫(Painting)或

藝術(Art)當做專有名詞時與黑格爾舊敘述裡的精神(Geist)存在於同一個層次

此外藝術的大敘述是根據『藝術想要什麼』(what Art wanted) 來定義歷史的藩

籬(AEA 105-106)」簡言之當「藝術」成為專有名詞時不免就有所規範與

定義但丹托強調的是藝術的本質與歷史事件的本質一樣是獨特且沒有規律的

這與放進百科全書那種定義式的建構法互相違背

81Historians ask specific questions about specific events not because these events ontologically defy

any but historical analysis but because the historianrsquos needs are intellectually what they are(93) 82 Surrealism like academic painting lay according to Greenberg ldquooutside the pale of historyrdquo to use

an expression I found in Hegel〔helliphellip〕and that declaration showed the degree to which the identity of

art was internally connected with being part of the official narrative(AEA 9)

67

那些與我所持的觀點正好相反的那些藝術史觀也有著類似的定義它

們都認為只有某些藝術形式在歷史上具有重要性其他種類的藝術則不

真正屬於當下此刻的「歷史世界」因此不需費心研究這類藝術例如原

始藝術民俗藝術手工藝術根本算不上真正的藝術因為套一句

黑格爾的話它們「位於歷史的藩籬之外」(AEA 26)83

什麼才是真正的藝術從葛林柏格的觀點看來只有抽象表現主義的繪畫才稱得

上是藝術就如同各種宣言式的表態單色畫也有其對藝術本質定義上的認知

在藝術歷史的世界裡只有「真正的藝術」才能進入藝術歷史的高級殿堂曾幾

何時歷史事件與藝術風格也有優劣等級之分歷史學者之間的競爭關係造就

書寫歷史也有時間成本的考量而原始藝術民俗藝術和手工藝術是不需要費心

思研究的項目當沃夫林的條件說成立時歷史擁有接納它者的能力時就是解

決藝術等級差異之時嗎筆者認為現代藝術之後的各種宣言式藝術包括達達主

義超現實主義等以及丹托認為最早進入現代性的後期印象派為例都是當時

的藝術藩籬無法容納的前衛藝術為何在二十世紀這些當時無法被接納的藝術卻

成為主流在丹托的藝術終結之後的藝術從來就不以建立另一座高級的殿堂為

訴求當歷史條件吻合並接納來自各種不同品系的異族藝術時所訴諸的並非將

其納入博物館式的運作系統因為當異族藝術或通俗藝術也能登上大雅之堂時

誰也無法保證不會有下一個葛林柏格的現代主義產生

三 戰後美術館性質的轉變

哲學家如何面對戰爭帶來思想上的衝擊一直是二十世紀哲學的重要課題

而主要的發生場域在歐陸相較起歐陸哲學家對戰爭議題的激烈反應並對戰後

提出思想上的反省屬於英美分析哲學後期的思想家丹托則以旁觀者的角色冷

靜看待象徵藝術界重要指標的美術館之變化與更迭藉此希望看出戰後藝術界在

83 I mention this because the views of the history of art that I want to contrast mine with similarly

define only certain kinds of art as historically important and the rest as not really being at the present

moment world historical and hence not really worth consideration Such art-for example primitive

art folk art craft- is not as partisans characteristically say really art just because in Hegels phrase it

lies out of the pale of history(AEA 26)

68

思想上轉變的端倪筆者發現丹托討論現代藝術的排他機制時總是將結論歸

咎於葛林伯格但不免也要對丹托的立場提出質疑是否現代主義的排他作用全

然受葛林伯格一人所影響在丹托終結論架構中似乎將葛林伯格現代主義與現

代美術館機制畫上等號後歷史時代的藝術作品反映出它多元及繁雜的特性而

這樣的多樣化如果離開創作的空間離開傳統白盒子的思考不仰賴美術館的認

證系統屬於實驗性質的藝術作品時那美術館的轉變則是必然會發生的

本小節首先要討論的是丹托藝術觀中美術館經歷三個層次的轉變問題依據

丹托對美國現代美術館的觀察將其依時間先後順序分為第一代大型美術館

第二代現代美術館前者是觀者以拜訪偉大藝術寶藏之姿站在象徵視覺美感的

精神真理面前崇拜著偉大的藝術家作品後者對美術館設定藝術作品應該用

形式主義的辭語來界定而且應該要用一種與葛林柏格所倡導的敘述差不多的觀

點來欣賞亦即觀者通過直線進行的歷史一方面學習如何欣賞藝術作品一方

面也懂得歷史發展的序列(AEA 16)然而後者正是丹托欲在藝術終結論中討論

的對象尤其針對葛林柏格所提出的現代主義下的美術館型態藝術終結的目的

之一即是以美術館的白牆作為象徵性欲衝撞的指標藝術世界集體意識的開拓

思想的解放所造成的藝術終結行動鬆動代表藝術最高殿堂的美術館丹托美學

呈現藝術不再只代表藝術世界藝術能夠作為一種行動能夠跨域使觀念鬆綁

解構衝撞陳腐的機構系統而丹托認為加劇美術館權力符號的使用來自美國

戰後的民族氛圍以及統治者的政策在丹托所處的美國世界現代主義與美術館

畫上等號成為機構形象的典範戰後的勝利確立了美國作為國際上的新起霸權

現代主義破除歐洲傳統藝術框架著意將處於萌芽狀態的美國藝術與歐洲藝術區

分開來國家機器藉由美術館的力量及象徵意義使抽象表現主義等同於美國獨

有的藝術

現代主義成為美術館的官方語言目錄介紹和藝術期刊也都口徑一致

形成令人望之卻步的典範此一現象可比二十世紀初所謂「拓展品味」

的觀點將不同文化及時代的藝術簡化成同一種形式架構因而將各種

69

不同的美術館統統變成現代美術館不論館內原來收藏內容為何(AEA

144)84

抽象表現主義快速竄起成為當代美國藝術的主流形式促使此一現象的發軔

藝術界一致公認受到現代主義發言人葛林伯格影響所為依據丹托的觀察葛林

伯格在八零年代晚期和九零年代的藝術界遭污名化彷彿他就是「原始主義與現

代主義」這類美展85的始作俑者當這種無情的相對主義取代康德的普遍主義

(universalism)所謂質的概念就變得可憎又盲目了藝術批評成為文化批評的一

種形式主要是對自身文化批評(AEA 94)丹托一方面認為美術館的功能需要被

審視及檢討另一方面則不希望將所有的罪過集聚在葛林伯格身上因為隨著藝

術的哲學成熟期的到來視覺性也被甩到一邊不再和藝術的本質有什麼相關

就像「美」在過去所經歷的那樣藝術甚至不再需要擁有可以觀看的東西而且

即使畫廊空間中有物件存在這些物件也可以看起來像任何一樣東西(AEA 16)

換句話說丹托認為當現代主義走到了專制的盡頭勢必會轉向多元主義的方

向發展而這種轉向已經不能再用單一本質作為價值判斷

丹托對美術館的終結與藝術介入生活的態度趨向自然發生論認為美術館線

性發展下必然會遇到的結果因為當藝術的外延意義不再只有「美」美術館傳

遞美感經驗或藝術知識的功能將逐漸喪失取而代之的是丹托所謂「參與介入」

(engagement)的模式此模式將會定義藝術品與觀者之間的關係就意圖與實踐

來說當代藝術實在太多元多樣根本無從依據舊有的制度或美術館機制來掌握

它丹托甚至認為「當代藝術與美術館的種種限制的不相容程度已經到了需

要培養完全不同的策展人地步新類型的策展人會繞過美術館的所有結構以便

讓藝術介入到人們的生活之中這些人們看不出有什麼理由要把美術館當成『美』

的寶庫或精神形式聖殿」(AEA 17)86藝術介入生活的命題在後現代主義蓬勃

84 It became the language of the museum panel the catalog essay the article in the art periodical It

was a daunting paradigm and it was the counterpart in discourse to the broadening of taste which

reduced art of all cultures and times to its formalist skeleton and thus as I phrased it transformed every museum into a Museum of Modern Art whatever that museums contents(AEA 144) 85 文中並無具體闡明推測為 1984 年在紐約現代美術館的展覽「二十世紀藝術中的『原始主

義』部落與現代的親近性」(ldquoPrimitivismrdquoin 20th Century ART Affinity of the Tribal and the

Modern) 86 indeed an argument can be made that enough of it is incompatible with the constraints of the

museum that an entirely different breed of curator is required one who bypasses museum structures

70

發展的今天似乎自然存在於現代人的生活當中但是在 1960 年代初期作為現

代與後現代斷裂又混沌不明的分界許多類似終結的命題不斷湧現藝術介入生

活是其中一種新的語彙與行動

丹托嘗試歸納出三次抨擊現代美術館的具體行動第一次是 1990 年的「高

與低」(High and Low)展覽策展人法內多(Kirk Varnedoe)和高普尼克(Adam

Gopnik)准許普普藝術進入紐約現代美術館展出引起不少批評聲浪第二次是

克廉司(Thomas Krens)出售了館藏的一件康丁斯基(Wassily Kandinsky)和一件夏

卡爾(Marc Chagall)來換取義大利收藏家潘薩(Panza)典藏的觀念藝術作品此一

事件也受到當時諸多的批評最後是 1993 年惠特尼美術館(Whitney Museum)

策畫的雙年展(AEA 16)87當然丹托認為美術館的地位在藝術終結之後已經大

不如前美術館本身只是藝術的基層結構的一部分這整個基層結構遲早都必須

面對藝術的終結以及藝術終結之後的藝術藝術家畫廊藝術史的工作以

及哲學式的美學訓練都必須以某種方式讓步並變成不同或甚至是迴異於它們

長久以來的樣子(AEA 17)

事實上丹托在文本中不斷給出戰後美術館性質的激烈改變不全然歸咎於

葛林柏格的現代主義敘述在丹托的美學觀中當藝術發展自我意識階段便會

趨向終結不論葛林柏格的現代主義敘述是否存在多元文化論在 1984 年時正

如日沖天九零年代在藝術界更是以排山倒海之勢號稱顯學至少在美國是如此

根據多元文化的範型人們所能達到的最佳狀態就是試著去了解生長在某個

文化傳統中的人是如何欣賞他們自己的藝術儘管這個傳統的局外人的欣賞角度

不可能跟局內人一樣但至少可以試著不要將自己的鑑賞模式加諸於不同文化的

傳統之上(AEA 94)筆者認為丹托對藝術世界的未來是抱持樂觀的態度即便

象徵藝術中心的美術館依舊以高姿態的現代主義的方式存在人們觀看藝術作品

的方式已經與以往不同丹托對接納來自不同文化的「異族藝術」也有他的見解

本文將在下一節具體說明

altogether in the interests of engaging the art direct1y with the lives of persons who have seen no

reason to use the museum either as tresorium of beauty or sanctum of spiritual form(AEA 17) 87 1993 年的惠特尼雙年展在蘇斯曼(Elisabeth Sussman)的策劃下一改往年關注藝術市場趨向的

常規做法以強烈關注社會性和政治性的階級性別種族和家庭為主題特別豎起「多族裔文

化」和「身份政治」的議題強調正視和認同不同文化差異性的重要性探討白人以外非主流文

化的困境及突破

71

四 異族藝術與反中心論

「異族藝術」在丹托的美學觀中指的是我以外的他者特別指稱葛林伯格

論形式主義背後異族文化(非洲藝術)的連結主要的作用是批判形式論及闡述

「去中心」等概念丹托好奇在瓦薩利敘事系統的藝術史出現之前人類對藝術

品的審美觀有何不同而丹托則將此類藝術品視為來自不同原古文化的「異族藝

術」丹托以維多利亞時代人類學假說當作證據原始文化的再現模式應是一種

活教材讓人們得以認識遠早於各種歐洲藝術模仿歷程這使得非洲藝術具有相

當的研究價值(AEA 108)也就是說在擁有藝術史之前人類對於藝術作品的

研究是出自於了解原古藝術的人類生活為目的一旦藝術擁有了歷史異族藝術

的價值有了轉變從社會學的角度觀看藝術史的發展丹托以黑格爾描述非洲藝

術為例黑格爾曾形容非洲在這個世界上不具歷史地位處於純自然的狀態中

88此種將歐洲視為單一的核心以貶低的眼光來看待異族的他者在二十世紀被

稱之為歐洲中心主義進步史觀的線性發展時間的推演下將其他種族視為停留

在古老時間的落後蠻荒無法與歐洲的現代化進程比擬在文化等第(hierarchy)

上他者的異族藝術被歸類為未開發的原始階段丹托承認若黑格爾的這番言論

若出自於二十世紀當代一定會給黑格爾自己帶來莫大的麻煩事實上黑格爾常

淪為後殖民主義研究學者所討伐的對象

若要區分異同就具備第一人稱的「我」作為判斷基準提出了「我」之外

的他者為何被分類劃分的他者是「我」以外的所有「非我」的群類就像原

始人開啟了「我們是文明人」關於文化的視野由於殖民主義和帝國主義的發展

對「他者」的想像往往透過藝術的再現來加深刻板化印象因而形成階級種

族和性別範疇下的「他者」丹托也認為這類觀點就好比是有一群被認定和歷

史意義緊密相連的選民或特殊階級例如無產階級注定要扮演歷史命運的載

具相對於這些人其他人(或藝術)根本不具任何重要的歷史意義(AEA 26)黑

格爾甚至也以同樣決定性的口吻將西伯利亞摒除在「歷史的藩籬」之外因為就

他的歷史觀而言世界上只有某些特定的地區在某些特定的時刻是有歷史意義的

至於其他地區或非特定時刻的同一地區則不屬於真正有歷史發生的世界的一部

88 黑格爾曾這般形容非洲「在這個世界上不具歷史地位helliphellip我們正確理解到的非洲就是未開

發且不具歷史性的一股精神仍處於純自然的狀態中」(GWHegel The Philosophy of History

trans J Sibree)(New York Wiley Book Co 1944)99

72

分(AEA 26)因此當這些原始的文物標本成為現代主義發展重要的來源時觀者

將拋開敘述或內容的重擔完全交由視覺上的感官形式主宰

丹托察覺這類理論在現代主義時期尤為盛行它們已定義出一套評論的形式

這種形式是丹托在他的論述中亟欲加以反駁的丹托認為藝術中的現代主義因

為葛林柏格強勢的論述轉而變成繪畫形式主義的別稱它不只是一種形式風格

更強調一種選擇及先驗的態度這種選擇是排外並成為一種自主性(autonomy)

根據葛林柏格的說法藝術的形式可以不必有內容當形式代替內容主宰內容

時藝術將為藝術而藝術是形式武斷的絕對自我證成(self-validating)丹托所

處的時代正是美國現代主義盛行的年代現代主義的萌發來自野獸派或立體主義

的延伸許多藝術史的研究都傾向將現代主義的形式特徵與非洲原始藝術相連結

然而丹托認為現代主義背後所隱含的種族主義需要被揭露及省思

因為現代主義賦予「異族藝術」權利的方式是讓觀賞者拋開敘述的重

擔不過那是因為根據先驗原則他們不需從歷史的角度看待「異族

藝術」mdash這裡的先驗原則就是葛林柏格所謂的品味(taste)源自康德的思

想(AEA110)89

葛林伯格將康德的先驗概念具體化為一種品味它既將視覺表面的純粹化也神

秘化抽象背後的內涵層面丹托曾在觀看馬諦斯作品時有著這樣一段體悟「馬

諦斯的世界mdash相對於我們淒涼的痛苦的備受威脅的破碎的世界這些明亮

的裝飾的甜美的與大部分在現代美術館展覽的作品這裡有一種連結」

90葛林伯格及丹托理解的康德論點皆是以美做為公認的法則換言之追尋美的

過程就是做出普世皆準的判斷在此觀點之下所有的藝術作品都是萬變不離其

宗就某方面而言現代主義是開拓品味的藝術運動讓非洲雕塑得以豐富的形

式之姿進駐美術館(AEA 111)而丹托使用「賦予」一詞潛在暗示異族藝術淪

89 since modernism enfranchised exotic art by liberating its viewers from the obligation to

narrativize it But that is because they could deal with it ahistorically in terms of the transcendental

principlesmdashof what Greenberg following Kant refers to as taste(AEA 110) 90 Arthur C Danto ldquoMatisse Art and Le Bonheurrdquo At Home in His World The Pleasure of Henri

Matisse Artform International vol 31 no 2 Oct 1992 p 89

73

為被現代主義宰制的腳色是一種強烈主觀與權力的延伸丹托援引其恩師蘇珊

朗格(Susanne K Langer)的感覺形式理論補充說明

以恩師蘇珊朗格(Susanne K Langer)首創的感覺與形式連結來說此兩

者往往相互排斥或者說在非洲藝術裡決定形式的是感覺而非品味

現代主義步入末路意味著品味獨裁的時代過去了而葛林柏格最不認同

的超現實主義特質即其反形式反美學的立場獲得了發展空間美學

無法讓人更了解杜象同樣的杜象的評論觀點也不會遵守休姆篤信的

標準(AEA 112)91

蘇珊朗格的形式理論不同於傳統西方美學中的形式以藝術的表象性符號為基

點從邏輯的角度提出藝術是人類情感的符號展現命題92丹托受到蘇珊朗

格的影響發展一連串以藝術作為一種邏輯形式的方法論在此丹托將非洲的原

始藝術的原初意義解釋為「感覺」而非葛林柏格現代主義的形式美學品味現代

主義藝術與非洲藝術最根本的不同是現代主義藝術以品味為定義的藝術它的

誕生主要是迎合那些有品味的人的需要特別是藝評家但是非洲藝術的誕生是

因為它具有一種力量可以對抗威脅生存的黑暗勢力(AEA 111)因此藝術終

結後的藝術給出的是一個全新的藝術範疇一個不受品味影響並證明「美」並非

藝術特質的必要條件丹托始終認為一旦藝術自身提出真正的哲學問題mdash開始

思考藝術與實物之別mdash那麼歷史就結束了自此轉由哲學接手(AEA 113)

五 普普藝術與深層社會結構

丹托思想常以藝術歷史中的相關事件當作議題的材料時代的共感經驗當作

寫作的動機並對藝術事件提出假設可望透過分析歸納等科學的研究方法

對藝術世界進行推論普普藝術中「現成物」的概念是丹托藝術終結論的核心

91 to use the conjunction I first heard made by my teacher Susanne K Langer have tended overall to

rule one another out Or rather in African art feeling rather than taste defines form The end of

modernism meant the end of the tyranny of taste and indeed opened room precisely for just what

Greenberg found so unacceptable in surrealism- its antiformal anti-aesthetic side Aesthetics will carry you no great distance with Duchamp nor will the kind of criticism Duchamp requires obey Humes

tablet of commandments(AEA 112) 92 吳風2002《藝術符號美學蘇珊朗格符號美學研究》北京北京廣播學院出版社

74

也是丹托對時代敏銳的觀察力所歸結的一個重要的哲學要角筆者好奇藝術史

上最著名的現成物莫過於杜象的《泉》為何丹托選擇忽略達達主義在反理性上

的成就轉而將普普藝術推向藝術終結之後時代轉折的重要藝術形式深入探討

普普藝術與社會結構的關係之前筆者試圖推敲丹托面對戰後現代主義的落幕

以及普普藝術的竄起對丹托思想上的影響為何

可以從個人經驗與時代背景兩個層面進行分析與推論首先對丹托個人而

言強烈的終結啟示來自於史岱博畫廊的安迪沃荷的《布瑞洛箱》的觀展經驗

沃荷的作品《布瑞洛箱》(Brillo Box)它和超級市場裡那一堆堆的布瑞

洛牌肥皂盒在外觀上不必有任何差別而觀念藝術甚至以實例告訴我

們『視覺』藝術作品可以不必真的讓人看得見這意味著我們不再能用

作品範例來教授藝術的意義它意味著只要形貌有受到關心任何東

西都可以是藝術作品而如果想要知道藝術是什麼你必須從感官經驗

轉向思想也就是說你必須轉向哲學(AEA 13)93

抽象表現主義在本質上是徹徹底底的形上學而普普藝術則頌揚最平凡生活裡最

普通的事物mdash爆米花罐頭湯肥皂箱電影明星和漫畫透過轉化的過程藝

術家賦予這些事物超然的光芒(AEA 130)此外對身處當代美國藝術中心的丹

托而言1964 年具備類似於柏林圍牆倒下的激烈終結意義丹托提及兩個重要

的事件其一是「自由之夏」(Summer of Freedom)美國黑人在長期的種族歧視

與隔離的壓迫底下在 1964 年劃下句點黑人在數千名白人的支持下搭著巴

士到南方聚集並登記成為選民其二是傅瑞丹(Betty Friedan) 1963 年出版《女

性迷思》(法語Feminine Mystique)引爆美國第一波的女性主義運動且得到政

府相關單位的聲援

其次丹托希望將普普藝術放置一個更為宏觀的脈絡下探討究竟普普藝術

為何能成為下一個代表美國的重要藝術形式丹托認為六零年代的某種社會氛

圍可以解釋為什麼平凡世界裡不起眼的事物竟然搖身一變成為藝術創作與哲

93 Andy Warhols Brillo Box and the Brillo boxes in the supermarket And conceptual art demonstrated

that there need not even be a palpable visual object for something to be a work of visual art That meant

that you could no longer teach the meaning of art by example It meant that as far as appearances were

concerned anything could be a work of art and it meant that if you were going to find out what art was

you had to turn from sense experience to thought You had in brief to turn to philosophy(AEA 13)

75

學思維的根柢(AEA 130)對丹托而言普普藝術的形成不只是傳統藝術運動超

越前者改朝換代而已而是使藝術線性關係不再維持的巨大變革標示著深層

的社會政治變動並且推動藝術概念的深層哲學轉變(AEA 131-132)人類在二

十世紀經歷兩次世界大戰對哲學藝術文化思想至整個世界都有劇烈的影

響單就藝術而言現代主義之前的藝術都是以西歐為中心所建構的藝術思潮

第一次世界大戰之後美國超越英國及其他歐洲國家成為世界上最富裕的國家

因政策及經濟的關係使得紐約現代美術館成為新的藝術中心二次世界大戰之

後更確立了未受到戰爭牽連的美國藝術的優勢這也引發一連串對葛林伯格現

代主義統一藝術表現形式的不滿聲浪六零年代的美國可以說是解放的年代

而這樣的社會氛圍造就了普普藝術的發軔丹托認為普普藝術正是顛覆整個藝術

世界的主角也是本世紀最具批判性的藝術運動只是不幸被冠上一個不起眼的

名字(AEA 122)以上兩個層次說明丹托因身處戰後時代氛圍之機緣決定將普

普藝術納入終結論最核心思想的動機

普普藝術是否能成為藝術終結之後的解藥丹托將分析哲學的作用與普普

藝術互相比擬認為分析哲學跟普普藝術都和共同的人類經驗有著根本上的連結

分析哲學被丹托喻為哲學版本的普普運動原因在於分析哲學形成的目的是為揭

露形上學的虛無其認為傳統哲學已經陷於某種窠臼尤其是哲學的形而上就

算不流於虛假也恐怕有知性上的瑕疵(AEA 129)二十世紀中葉的藝術和哲學

運動可視為一種反動精神在文化層面上都傾向解放主義普普藝術的出現代表

藝術的終結分析哲學則對傳統哲學提出質疑兩者的共同之處是將哲學與藝術

當作一個整體

分析哲學將自己獨立於柏拉圖到海德格這樣的哲學整體之外普普藝

術選擇投入真實的生活反對藝術成為一個封閉的整體不過我想

除此之外分析哲學和普普藝術還呼應了當時人們心靈深處的想法

這也是為什麼這兩項運動在美國境外會如此盛行他們所反應的是一

種共同的需要人們希望享受當下古今皆然helliphellip(AEA 130-131)94

94 Analytical philosophy set itself against the whole of philosophy from Plato through Heidegger Pop

set itself against art as a whole in favor of real life But I think beyond that that both of them answered

to something very deep in the human psychology of the moment and that this is what made them so

76

丹托認為這些運動的發軔乃是因社會結構劇烈變化使然人民追求自由聲

浪尚未平息之故反應在藝術上現代主義的箝制力量已經大不如前藝術家開

始思考除了純粹的形式主義之外還有沒有其他的可能性丹托始終強調後現代

論述的形成並非源自於藝術革命但在某方面而言卻非常適合闡述藝術終結之

後的藝術藝術家接受後現代論述後儘管他們沒有特別的哲學背景來控制新思

潮方向但卻可以控制他們的聽眾(AEA 144-145)

以藝術世界的策略來說美國的普普藝術德國的資本主義的寫實主義

蘇俄的蘇史藝術都可以解讀成攻擊官方畫風的各種策略mdash也就是蘇聯的

社會寫實主義德國的抽象繪畫(在德國抽象本身已經是高度政治化的

產物是唯一受認可的作畫方式其實不難想像納粹也曾將圖像政治

化)然後還有在美國已經成為官方風格的抽象表現主義(AEA 126-12795

官方風格對文化主體的重要性有其政治性的目的在國族的刻板印象上扮演重要

的角色是劃分國族差異最好的政治手段官方風格通常與美術館的關係密切

使政治性的中心思想延展於地方性的藝術世界中成為判准藝術的標準象徵一

種高級的藝術價值對丹托而言官方的高級價值正是藝術終結的抑制對象普

普藝術使人民意識平凡且通俗的物件也有價值反應了美國六零年代社會大眾的

訴求一種平凡且自由的生活方式丹托認為普普藝術之所以大受歡迎乃是因為

它轉變了對人們最有意義的事物將這些事物提升為高級藝術題材(AEA 129)

歷史之後的藝術與通俗文化之間是差異的潰堤及崇高的衰落筆者認為普普

藝術對歷史典故自鳴得意地玩弄源於它們不需要另一個英雄也不需要另一套

敘述丹托觀察歷史之後的徵候始終強調屬性的個別差異認為不可能達成一

liberating outside the American scene What they answered to was some universal sense that people

wanted to enjoy their lives now as they were〔helliphellip〕(AEA 130-131) 95

In terms of art-world strategies American pop German capitalist realism and Russian Sots art

could be seen as so many strategies for attacking official styles-socialist realism in the Soviet Union of

course but abstract painting in Germany where abstraction was itself heavily politicized and felt to be

the only acceptable way of painting (easily understandable in terms of the way figuration was itself

politicized under Nazism) and then abstract expressionism in the United States which also had

become an official style(AEA 126-127)

77

個宣言形式的「共識」阻絕瓦薩利與葛林伯格所揭櫫的進步敘述繼續發展的可

能性故而將異議爭鳴的狀態維持著而藝術家也終獲解放發展各自不同的路

六 多元徵候之泛性別特徵與其限制

「多元」的藝術狀態是丹托給出歷史之後的藝術的清楚特徵由於丹托的藝

術終結論強調的是終結本身而非終結之後的藝術狀態因此本節試圖將丹托唯

一針對後歷史的藝術輪廓多加著墨的「多元徵候」議題進行討論並嘗試批判多

元論中對於自由的定義及勾勒其限制的最大範圍相較於現代性多元文化是後

現代(後歷史時代)重要的時代特徵它將戰後缺乏統一性的概念變成既定的事

實強調流動多元邊緣差異與曖昧含混不再強調英雄神話族群中心主

義或歐洲中心主義屏除二元對立也將國家概念的大敘述結構瓦解後現代發

展至近代往往與「反本質論」(anti-essentialism)「後結構主義」(post-structuralism)

反二元對立的觀念互相連結丹托撰寫《藝術終結之後》的年代正值美蘇冷戰結

構瓦解的九零年代各地對於美國壓倒性獨權統治產生的民族情感不僅出現在現

實政治中更顯現在藝術世界裡也就是丹托所謂大敘述結構瓦解的後歷史時

單就字面上解釋多元的藝術本質即是「沒有什麼東西不能成為藝術」這

樣自由又多元的藝術世界確實造就了藝術形式的多樣發展丹托將藝術的外延定

義用簡單的邏輯推論當什麼都可以是藝術的時候所有製造藝術的文化養分也

可以是藝術的一部分風格的多元化導出藝術定義的無限發想與蔓延

藝術品的外延意義甚至還必須涵蓋所有曾經製作過藝術品的不同文化

藝術的概念必須與所有被認定為藝術的事件吻合接下來導出的藝術定

義必定是沒有風格限定的雖然在藝術革命之際人們很難不將被革除

的藝術稱為「不是真正的藝術」(AEA 197)96

96 the extension of artwork across the various cultures which have had a practice of making art the

concept of art must be consistent with everything that is art It immediately follows that the definition

entails no stylistic imperatives whatever irresistible as it has been at moments of artistic revolution to

say that what has been left behind is not really art(AEA 197)

78

丹托認為藝術的本質主義需要多元主義不論多元主義在歷史上是否確實實現

(AEA 197)丹托在此所提及的「本質主義」是趨向從康德到葛林柏格品味一致性

的產物或者可以說是藝術史上按時間風格所給予本質上趨同特徵的本質主義

丹托將此本質視為單一純粹與中心化的統稱而本質主義最大的缺點就是它

排除異己的機制所以本質最需要的是多元即便多元是個理想如前一節所述

丹托認為藝術的多元主義始於普普藝術的發起而普普藝術最大的特性就是「每

件事都有可能」「每件事都可能」是指視覺藝術作品在外表上沒有先驗的限制

只要是看得到的東西都可以是視覺藝術作品這也是藝術史進入尾聲的一種特

色(AEA 198)當然要促成多元的藝術狀態是集結非常多的歷史條件

我們不可能因為進入後歷史時代就逃開歷史的束縛儘管我們處在凡事

都有可能的後歷史時代沃夫林所說的「並非每件事都有可能」還是一

樣成立(AEA 198)97

能夠成就多元主義的歷史狀態絕非偶然丹托強調沃夫林所說的「並非每件事

都有可能」是藉此突顯藝術終結論時代意義上的斷裂來自亙古的事件累積而

促成的多元的時代就像從專制到民主一樣需要犧牲許多壯烈斷腕革命之士才

換取些許的自由之聲或許藝術在手段上沒有政治來得激烈但在思想的轉折上

有著重要的意義

在一個沒有邊界的場域中藝術創作唯一的限制是以人為本是人類創作出

來的作品才能被稱得上是藝術品當藝術作品必須是人為時剩餘的限制就是道

德的範疇了丹托以人類本性的角度出發認為藝術之所以有優劣或敵我關係

全是因為人類本能上的權力劃分使然藝術在本質上是無疆界但人為所創造出

來的「本質主義」卻是有疆界的

本質主義在這個問題上mdash就像在其他地方那樣mdash需要一種多元主義的性

別特徵所有男生和女生的特徵至於這些特徵符不符合理想的性別典

97 So in whatever way it is true of the post-historical period in which we find ourselves that everything

is possible this must be consistent with Wolfflins thought that not everything is possible(AEA 198)

79

範則留給社會和道德政策去決定但這些並不會變成本質的一部分

道理很簡單因為屬於本質的東西與社會或道德規範完全無關不管是

藝術或性別皆然(AEA 197)98

筆者援引學者泰勒(Charles Talors)對多元自由主義的批判認為「自由主義」者

往往將個體抽離於社會脈絡之外以至於使權力自由的原則成為一種放諸四海

皆準的普同律則而無法透過「自然原則」(principle of nature)來具體討論在個

別差異社群當中權利與自由之間存在著甚麼不同類型的角力99

七 結語

面對丹托文本以案例式探討藝術終結後的藝術現象筆者將相關去中心論及

反現代等議題凝結成五個脈絡前二個議題清楚勾勒藩籬內之藝術樣態統整後

發現瓦薩利模式與葛林伯格模式有顯著相似的策略而背後總跟當時時代的權

威中心有關丹托視現代主義為藝術上的極權主義(AEA 70)以此為前提下藝

術終結則帶有去中心及對抗權力中心等意義象徵權威中心的美術館是鞏固每一

個藝術「風格」之歷史地位的幕後推手而「異族藝術」正是丹托用以襯托現代

主義對待原始藝術的荒謬看法的最佳利器筆者將其視為對抗中心的「去中心化

策略」異族的它者之所以被反現代思潮重新審視其與現代主義的關係全是因

為形式主義對非洲藝術的挪用而提出反思反現代意味著對現代藝術總總排它

策略加以批判

丹托理論因承襲英美分析哲學傳統在邏輯語言表達有其先天的侷限性因

而在文體上遭致歐陸學者批判一個強調理性邏輯與溝通作用的與語言關係指

涉當作基底的藝術理論有時會忽略當面對繁雜藝術現象與人文社會情愫等問題

的時候邏輯語言表達系統將失去功能然而筆者發現丹托的文體表達雖具

有簡潔化與清晰等特質當處理文化研究與社會因素等潛在的藝術問題時時常

98 Hence essentialism here as elsewhere entails a pluralism of gender traits male and female leaving

it a matter of social and moral policy which if any traits to incorporate into the ideals that go with

gender These will not be part of the essence for obvious reasons for what belongs to essences in art or

in gender has nothing to do with social or moral policy(AEA 197) 99 Charles Taylor Philosophical Arguments Cambridge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95

80

以案例的方式堆疊並從中指涉文化及社會因素在藝術世界所帶來的問題並給予

解決的建議並非全然將其排除於場域之外

最後丹托將普普藝術視為後歷史時代的新方向重新看待「多元」與「自

由」等觀念起因於美國六零年代社會大眾訴求的一種平凡且自由的生活方式

以及藝術介入生活命題的導入丹托將符合瓦薩利模式對於知覺真理的模仿以及

葛林伯格形式主義模式的藝術視為「藩籬內」的藝術範疇當兩個重要的大敘事

系統不再具有權威性的力量時其餘曾經遭到歷史的藩籬遮蔽過濾抹滅的藝

術(它者)頓時擁有了合法性使得藝術終結後的六零年代呈現多元的徵候丹托

對歷史之後藝術的多元徵候傾向「自然發生論」強調並非先有普普藝術才有後

現代多元主義的論述只是剛好在時代自由氛圍下產生的普普藝術是最能表現多

元樣貌的形式丹托也承認「我同意現代藝術史肯定普普藝術扮演哲學要角的

說法在我的論述中普普藝術帶動藝術自我探討哲學實在因此它的出現代表

西方藝術大敘述的結束不過我也必須坦承普普藝術不太可能傳達具有哲學深度

的訊息」(AEA 122)100也就是說丹托認為後歷史時代的藝術本質需要多元主

義但他所觀察的普普藝術除了樣貌多元外不能真正解決後歷史時代的哲學性

問題

當代藝術除了認識論的轉向之外其次最重要的是致力於消弭藝術上的等級

之分而丹托思想啟發當代藝術史學者及藝術創作者能進一步思考當瓦薩利

及葛林伯格模式不再適用時藝術的未來將如何發展丹托藝術終結論給出的「非

線性」以及「多元主義」的態度並同時揭露潛藏在終結論重要的功能即去中

心反現代及包容它者

100 I subscribe to a narrative of the history of modern art in which pop plays the philosophically central

role In my narrative pop marked the end of the great narrative of Western art by bringing to

self-consciousness the philosophical truth of art That it was a most unlikely messenger of

philosophical depth is something I readily acknowledge(AEA 122)

81

第五章 反思丹托終結觀以中國藝術為例

一 前言

一直以來丹托藝術終結論討論的對象都以歐美藝術為核心不免讓各方學

界質疑丹托思想背後的動機可能來自歐美中心主義本論文最終章希望將丹托的

藝術終結論獨立於歐美中心以外的語境進入理論限制與反思的討論檢視丹托

藝術哲學的問題可以從其所面臨「全球化」的挑戰探測理論涉獵的範圍與其

限制

丹托在藝術終結論發表後的藝術評論中多次以中國的藝術家作為探究的對

象說明在非西方文化語境下藝術發展的其他可能性值得關注的是丹托的藝

術批評中有幾篇直接討論中國傳統繪畫的文章包括 1988 年發表在《國家》雜

誌的〈Later Chinese Painting〉1989 年的〈明清繪畫(Ming and Qing Paintings)〉

及 1992 年 Beyond the Brillo Box 書中的一篇名為《藝術過去性的形態東方與西

方(Shapes of Artistic Pasts East and West)》而此三篇文章也作為本文主要的文獻

依據本章著重關注丹托如何在非西方世界的藝術中探討藝術終結論的可行性

以及其面臨的問題與反思以中國藝術為例研究發現丹托不同於東方主義學者

透過想像論述神秘的東方世界丹托以分析哲學的研究法採實證主義由內而

外細緻檢驗從中西藝術史模型文化及信仰的差異給出具體例證

以下本章書寫的脈絡從丹托如何蒐集文獻產生動機到中國藝術認識論以及

中國學界對於西方理論的反思分成雙軸線進行探討一方面認識丹托如何在終

結論述的架構下研究非西方藝術的研究法及本質主義的堅持另一方面希望

透過中文世界的回應給予藝術終結論不同的觀點與省思中文學界普遍認為藝術

終結論無法直接嵌入中國藝術發展脈絡的原因有地域上的限制歐美中心主義

文化差異及現代性的非全面與非自願性等因素然而在揭露理論限制的同時

筆者不忘將丹托身為美國藝術評論者的身分審慎納入思考也在文化差異之間取

得論述的平衡在選擇與不選擇之間找到適當的位置給出兩個從丹托觀點出發

的中國藝術議題樣貌及兩個文化磨合的反題試圖找出折衷的哲學答案

82

二 〈序〉中丹托書寫中國藝術動機與限制

在 1984 年發表〈藝術終結 (the End of Art )〉一文後便搜集各地不同國家

的藝術來驗證藝術終結的事實研究的範疇包括中國日本及非洲藝術試圖將

他國藝術放入西方脈絡檢視從雙向來看一方面丹托希望知道終結論對他國藝

術的影響力而另一方面則希望打開自己的眼界讓世界多元的文化思想調和終

結觀的某些盲點丹托在《國家》雜誌上發表兩篇跟中國藝術相關的論文包括

1988 年的〈Later Chinese Painting〉及 1989 年的〈明清繪畫(Ming and Qing

Paintings)〉爾後1992 年 Beyond the Brillo Box 中的一篇名為《藝術過去性的

形態東方與西方(Shapes of Artistic Pasts East and West)》較完整梳理對中國藝

術思想的延伸著作以下本節從丹托蒐集資料的方法學到完整提出中國與西歐的

差異之中給出丹托的書寫動機與動機背後的反思策略

首先對於分析哲學家來說蒐集樣本是重要的工作為了讓終結論的假說

成立丹托將各種類型的藝術記錄在《遭遇與反思 Encounters and Reflection》一

書其中〈Later Chinese Painting〉收錄於書中〈遭遇 Encounters〉的部分從〈Later

Chinese Painting〉的書寫模態可以感受丹托對於陌生的藝術有其分析哲學的認識

方法丹托將哲學家與科學家比擬認為兩者都堅持找出差異之中最微小的可能

科學家總是想找出構成世界最微小的單元及生物而哲學家則是找尋定義物件的

最細微差異在哲學的策略中透過識別邊界兩側的共同對象來定義邊界的基礎

劃出定義物件最細微的邊際(ER 5)101在文本中提到以觀看 Robert Hatfield

Ellsworth Collection展覽的中國藝術展品作為哲學分析材料採樣中國藝術的目的

無非是希望能藉此觀看西方以外藝術發展有無藝術終結的趨向「這真是個很棒

的展覽會讓我們從外面的視野看待自己他們的藝術世界奇妙地與我們有些雷

同」(ER 185)102閱讀丹托的刊物資料像說故事般地平易近人通篇沒有文獻的

堆砌只有文字中夾帶詮釋及註解的語氣這種講稿式的文字是丹托經常發表於

《國家》雜誌的文體樣態

101 The effort is not altogether different from that science which looks to the simplest creaturesmdashsea

slugs saymdashin order to concentrate on the fewest number of neurons consistent with the possibility of

the system being modified by learning The strategy in philosophy moreover is to seek the basis for

drawing its boundaries by identifying objects on either side of the boundary which have as much in

common as possible in order to focus on what they donrsquot and canrsquot have in common if the boundaries

are real(ER 5) 102 This wonderful exhibition will enable us to see ourselves a bit from the outside Its art world is

curiously similar to our own(ER 185)

83

另一篇發表在《國家》雜誌的文章〈明清繪畫(Ming and Qing Paintings)〉是

丹托嘗試將西方理論注入中國藝術的實驗性之作用比較性語氣區分中國與西歐

藝術的不同與相同之處透過交叉比對與討論讓兩個完全異質的藝術體得以在

文章中產生互動與對話並揭露兩者間的互文關係進入事件現場蒐證加入感

受性的文字堆疊卻不忘連結丹托美學對藝術世界所提出的理論架構反覆推敲

並反思其矛盾之處在文末同時給予讀者批判及思考的提問「西方藝術家真的

有可能像中國藝術家一樣遵守祖先流傳給他們的法則並認為必須遵循嗎(MQ

472)」很顯然地丹托認為中西方兩者的異質性不只在藝術在文化與生活上都

有其差異甚至矛盾之處皆待哲學家提供折衷的觀點給出雙方都能接受的理論

樣態

最後丹托對中國藝術的書寫動機在 Beyond the Brillo Box 的〈序〉給出明

確的訊息「不同的藝術世界演化自不同的文化而在不同文化的藝術家孕育出

不同的敘事系統我試圖勾勒散佈在其它世界系統的潛在議題mdash中國與非洲mdash而

我察覺到一股非常不同於西方國家的終結」(BBB 11)103丹托對西方以外藝術終

結產生興趣顯然歸因於藝術大敘事系統的終結觀須給出普世通則的實證如果

終結論的預測性假說只停留在西方藝術史論述中在學術全球化的自由論述底下

容易淪為被攻擊的對象因此丹托試圖將終結論提升至世界藝術的位階檢驗

當藝術理論只聚焦於以西歐為中心的觀察要在學術上成為絕對普遍的藝術理論

顯得站不住腳丹托自己也有意識地認同多元文化造就不同結構的敘事系統因

而以西方為主體的終結觀可能因此喪失其有效性但丹托終結論的假設前提是

任何文化繁衍出的藝術史都有一個大敘事結構支持而一旦這個敘事系統被哲學

家揭露藝術本質的事實時就會崩解而最終走向終結的結果

事實上後歷史時代也是藝術的後敘述時代就像我在本書中的某章節

的結論一樣我們面臨的是一個沒有現在敘事的未來我們活在經過洗

滌後的敘事世界而這個敘事已經來到了終點雖然敘事作用依慣例將

不斷為「現在意識」增添色彩直到藝術因布瑞洛盒的出現而變得清晰

103 Different art worlds which have evolved in different culture And these in turn give rise to different

narrative under which the artists of those cultures live I have sought to sketch the outlines of some

different systems of reasons which prevail elsewhere in the worldmdashin China and in Africamdashwhere the

sense for an end would have to mean something quite different from what it does in the West(BBB 11)

84

且多元(pluralized)西方大敘事系統正在失去其地位而沒有什麼可以

取代它的位置我認為沒有任何東西可以(BBB 10)104

在丹托的世界觀中中國藝術也不例外雖然中西方藝術史有著完全不同的

哲學形式與基礎但丹托認為藝術的本質不受限於地域性藝術史的詮釋版本藝

術的本質不會因為文化的所在地而改變命定的趨勢根據本質主義理論的訴求

「藝術永遠是一樣的mdash某物要具有充分和必要條件成為藝術而不用考慮時空

(AEA 95)」至少在劉悅笛 2008 年的訪談資料中發現丹托對中國藝術的理解從

未放棄宣稱自己的理論具有絕對的普遍預測性丹托表明「假設中西方間真的

存在差異這個差異基本上不足以成為組成藝術本質的元素中西方間的差異在

此不適用至少對我來說從 1981 年以來不在理論的討論範疇105」如果丹托

受分析哲學傳統「語言遊戲論」的影響不難理解丹托對於藝術本質的堅持此

堅持可以從 The Transfiguration of the Commonplace106中深刻體會

一直以來丹托對於自己在本質論上的堅持從未改變但對於被審視一方的

中國藝術家及中國學者來說可以選擇這位西方學者的言論是否真實貼合中國藝

術發展的核心脈絡及問題劉悅笛指出「當丹托認為中國與西方現代性是同源

關係時這是中國學者所無法接受的原因在於中國的現代性來自更為在地化的

前提我們只願意接受我們能接受的部分就像五四運動一樣當歐洲正受到印

104 In truth the Post-Historical Period is a post-narrative period of art As I conclude one of the essays

in the book we face the future without a narrative of the present We live in the afterwash of a narrative

which has come to its end and though the memory of it continues in coloring the consciousness of the

present it is clearer and clearer from the way art become pluralized after the Brillo Box that the master

narrative of Western art is losing its grip and nothing has taken its place My thought is that nothing

can(BBB 10) 105中國學者劉悅笛在紐約藝術網(Art in New York)中發表一篇有關於丹托與中國藝術的訪談

〈ldquoTalk on Chinese Artrdquo with Arthur C Danto〉訪談中鉅細靡遺透露出丹托對於中國藝術看法的

第一手資料Suppose therersquos a difference between Eastern and Western arts the difference wouldnrsquot

become a part in the composition of the substance of art The difference between Western and Eastern

arts doesnrsquot apply here At least what Irsquove learned since 1981 is not a part of the theory (Yuedi Liu

October 30 2013 at New York Public Library )

httpwwwartinyccomentalk-on-chinese-art-with-arthur-c-danto 106 ldquoThe Transfiguration of the Commonplacerdquo The Journal of Aesthetics and Art Criticism Volume

33 Issue 2 (Winter 1974) 141 Reference to shared properties sounds provocative to the

Wittgensteinian who at least with games and works of art has failed to find any and suggests there may

be none We could he argues imagine an art-historical tradition in which the class of artworks indeed

shared common traits-say if artists produced nothing but icons-but the icon defining characteristics

only by grace of historical accident may serve as art-defining traits and revolutions are conceptually

entertainable in which artworks no longer satisfy the traits of iconicity(TC 141)

85

象派主導時中國的知識分子仍然認為現代主義是新的藝術浪潮」(劉悅笛

2013)107從中國學者的態度中可以感受到其不認同丹托對於西方現代性具有世

界性的趨同傾向的說法原因可能很簡單因為現代性所帶來的藝術終結最多只

能說明歐美當代藝術和美學所遭遇的狀態但放入全球化的語境討論時並不具

有普遍性很多時候將歐美問題視為全球問題只是一種世界範圍內的「劇場假

象」(劉悅笛2009)可以看出中西方各自遇上文化差異時直覺反應是「選擇

性」接納異議的部分因為在文化認同的內心深處必須捍衛自己文化所傳承的

理念與信仰沒有任何一方能夠妄自代表世界發言

筆者回溯丹托 1964 年〈藝術世界〉一文中提到對待陌生異質之物的方法論

希望藉此解釋丹托藝術哲學的基本信仰與態度丹托認為哲學家扮演藝術世界觀

察者的角色「試想有人認為發現全新種類的藝術品就像在任何地方發現全

新種類的事實是需要理論家解釋的在科學領域裡如同在其他領域一般我

們時常透過輔助的假設將新事實納入舊理論這是在既存理論仍有價值卻棄之

可惜但可以諒解的保守主義」(Artworld 572)其對待全新藝術品風格的態度就

如同科學家搜尋全新物種般地審慎分析哲學導入科學的方法使藝術理論不只

是理論模型更貼近生活現實的經驗科學領域中除了提出理論假設之外很重

要的研究價值就是「實證」也因此當分析哲學的研究方法進入異質性極為複雜

的藝術文本中常常給人將世界簡化的誤解但其實整個分析美學對待藝術的

問題都採取一種「普遍的非歷史方法」將藝術史孤立於真實的歷史與社會之外

討論而這樣的方法學帶來的反效果即是讓非西方文化的讀者導向歐美中心主義

的結論然而細讀丹托關於中國藝術的深入討論便會發現其對待文化差異的

態度極為細膩與審慎以下小節將針對丹托論中國藝術內容的細部議題做更進一

步探討

三 論中國繪畫中的「互文性」

丹托發現整個西歐繪畫史的價值標準就是對過去的超越強調的是革新與

原創而中國畫家重視的是前人經驗所留存下來的精神價值導致中國畫家不斷

107 When Danto thinks of Chinese and Western modernity as alike it is indeed unacceptable to the

Eastern scholars because the Chinese acceptance of modern art is always based on the premise of

localizatoin We only accept what we can accept just like around the May 4th Movement when Europe

was dominated by impressionist the Chinese cultural forerunners were still thinking of modernism as

the new trend of art

86

重複前人的主題及技巧這對畫家而言是一種對前輩的尊敬並在文本中強調

「作為一種藝術內容的理論互文性對我來說似乎完全適合中國繪畫」(MQ

469)108丹托用「互文性」(intertextuality)來闡述中國畫家與前輩之間的關係

有其特殊性互文性又譯作「文本間性」109文本之間的意識隨著交互作用交

互指涉的方式將前人的文本加以模仿及改寫在這樣的交織下互為引用互為

書寫並提出新的變異文本書寫策略及世界觀而文本的形式可以是文字平

面繪畫或各種類別的視覺形式都能利用互文性表達文本中的特殊變異

互文性(intertextuality)本身出自德希達(Jacques Derrida)的複雜又迂迴的

推論文本之外無物(il n y pas de hors-texte)mdash意旨文本之外沒有別的只

有更多文本正因為德希達理論是哲學的理想變異因此很難也不可能

被反駁是堅不可摧的以此為前提再加上互文性特殊地位使文本

作者(literati)必須解釋文本當中的理論對於他們的強烈吸引力所在舉例

來說畫面中的任何一條線都蘊含了作者想傳達的寓意但對觀者而言

像文盲般對其毫無共鳴只有文本作者能夠解釋這些寓意中的深意像

是生命死亡自然或人心(MQ 469)110

108 參見 Arthur C Danto ldquoMing and Qing Paintingsrdquo The Nation October 23 1989 p469 As a

theory of artistic content however intertextuality seems to me to fit Chinese painting to perfection 109 互文性的概念出自克莉絲蒂蛙(Julia Kristeva)的 Polylogue 與里法特(Michael Riffaterre)的《詩

學的符號(Semiotics of Poetry)》都將巴赫汀(Mikhail Bakhtin)有關「多音」和「接觸域」(zone of

contact)的理論加以發展而後現代詩學中的「引用的詩學(poetics of quotation)」或是故意採用

片段零碎的方式對其他文本加以修正扭曲與再現都是具有顛覆性的「文本政治」這是互文

性之所以相當受到後現代文學創作者重視的主要原因之一參考 Julia Kristeva Polylogue Paris

Seuil 1977 Michael Riffaterre Semiotics of Poetry Bloomington Indiana University Press 1978 但

筆者認為丹托在此沒有探討中國藝術顛覆性之用意因此本文中的「互文性」皆以討論形式上

互文為主 110參見 Arthur C Danto ldquoMing and Qing Paintingsrdquo The Nation October 23 1989 469

Intertextuality itself was a corollary of a particularly heady claim by Jacques Derrida il n y pas de

hors-textemdashthat outside the text there is nothing but more text Because it is a variant of philosophical

idealism Derridarsquos thesis is difficult and perhaps impossible to refute and this invulnerability together

with the exclusive franchise intertextuality gave the literati to interpret texts must explain the theoryrsquos

immense appeal to them For if a line means what it refers to it must be meaningless to the mere

common reader who happens to be intertextually illiterate and only the literati hold the key to

understanding texts heretofore believed to tell us something deep about such things as life death

nature and the human heart

87

丹托將「互文性」與德希達在書寫理論中對「無物」的概念視為同源關係沒有更

進一步的解釋可能的原因在於德希達所討論的互文關係更為複雜而丹托只想

藉互文中文本的操作模態解釋中國繪畫中內容的互文性

何謂中國繪畫中的內容互文性丹托主要考察的對象是清代中期畫家萬上

遴(1739-1813)萬上遴明確表示自己是模仿元代畫家倪瓚並創作與倪瓚作品同

名的《龍門僧徒》丹托透過這兩幅作品的比較體悟到儘管萬上遴認為自己的

作品是對倪瓚的模仿但他所畫的石頭樹和流水都和倪瓚的畫法不同丹托根

據這些差異感受到中國藝術與西方藝術中的「模仿」概念有著不同的意涵西

方傳統中的模仿強調的是模仿物與被模仿物之間視覺上的技巧相似性而中國藝

術更強調的是精神層面丹托認為「我們不能假設原作就蘊含真實性而複製

品就隱含偽真實性」(BBB 117)111因此談論中國繪畫中的真偽已非有效的論述

在中國系統的框架下這種模仿被稱作「臨摹」是被允許的丹托比較萬上遴

與倪瓚的關係如同竇加(Degas)與普桑(Poussin)的關係認為評斷臨摹作品的好壞

之依據不能一言以蔽之因為竇加雖然臨摹普桑的作品但他依舊保有自己的筆

觸與風格其畫作的價值不受普桑名氣的影響畫家風格本身就有一定的獨特性

然而萬上遴的作品之所以會被保留下來是因為他模仿了倪瓚的作品其相似

的程度極高只有少數的地方有稍微修改而丹托認為那些出自畫家想法的筆觸

才是價值之所在根據研究顯示萬上遴並非清代特別著名的畫家而當年萬上

遴會師從倪瓚可能與時代學習風氣取向有關

模仿的目的不是要欺騙任何人也不是要挑戰原作的價值模仿來自於自然

而然是與生俱來的天性對於那些超出模仿範圍的意識產物才是創意所在

(BBB 117-118)既然模仿是人的自然天性對於西方畫家而言追求的是那一瞬

間從模仿中脫離的靈感奔放但對中國畫家而言欲模仿的並非畫作的技巧風格

或想要尋找自我風格的靈感真正模仿的是被模仿者的道德層次

111 We must not suppose that genuineness connotes authenticity at least in the sense in which imitation

connotes in authenticity(BBB 117)

88

在模仿倪瓚的過程中仿效者正在製造一個道德典範(stand)創造他生

命的一種敘事成功地接替高尚簡單來說一個受『倪瓚影響的人』

就如同聖保羅的人生『受到耶穌的影響』一樣(BBB 120)112

由此可看出丹托對中國畫的研究有別於傳統西方藝術史形式上的詮釋更關注

與好奇的是精神層面的探究外在的相似性來自匠師的手藝但中國文人真正想

要模仿的是內在的精神之物丹托將中西方藝術對於模仿的概念分成兩種意義

一種為來自傳統西方藝術對模仿現實之物技藝上的學習另一種則是古典中國繪

畫對於臨摹前輩畫家作為學習典範的模仿他更進一步闡述「模仿不可能是外

在的不可區分性更確切地說作品一定從相同的內容物流溢出來以倪瓚的風

格作畫使之成為一種精神訓練的方式」(BBB 119)113文人畫家透過前輩的藝

術提升自我的道德涵養對西方學者而言彷彿另一種不可思議的世界觀丹托對

此沒有作過多優劣的評斷因為在丹托自己的世界觀中藝術沒有優劣等級沒

有好壞之分包容不熟悉的藝術觀才能拆卸藝術的藩籬讓不同的觀點激盪多元

的後現代世界

回到德希達的「無物」概念丹托發現中國藝術與「無物」有著很大的區別

此差異來自於文本與精神世界的疊合

在傳統的中國藝術中真實體現不同於「無物(hors-texte)」的方式進入

了藝術也進入另一個可以選擇的世界其本質是由紙絹及墨所構成

沿著真實世界的輪廓被創造出來是一個能讓人從肯定與恐懼及個人

政治與身體上的摧殘中解放的美學庇護所這意旨互文性產生一個能進

入和平與美反射性的隱喻空間也是一種逃離而進入圖像文本的隱逸形

式(MQ 470)114

112 In imitating Ni Tsan one was making a moral stand creating a narrative for onersquos life filling the

shoes of greatness To say simply that one was ldquoinfluenced by Ni Tsanrdquo thus would be like reading in a

life of Saint Paul that he was ldquoinfluenced by Jesus Christrdquo (BBB 120) 113 The imitation cannot be outward indiscernibility rather the work must flow forth from the same

internal resources and painting in the style of Ni Tsan in consequence becomes a form of spiritual exercise(BBB 119) 114參見 Arthur C Danto ldquoMing and Qing Paintingsrdquo The Nation October 23 1989 470There really

appears in traditional Chinese art very little by way of hors-texte It is as though entering the work of

89

從觀察中國繪畫的臨摹作品中發現原作與複製品之間存在了精神上的疊加關係

再次由互文性解釋臨摹文本中有原作痕跡的存在對於臨摹者而言畫作的主題

已非畫作所欲傳達的介質臨摹者真正關心的是能否藉由作畫的訓練得到像原作

者般聖潔的道德素養在丹托的研究中看見了中國藝術家對於倪瓚的推崇作

為精神領袖的模仿猶如對神的敬畏學者張冰對此有不同的看法

丹托認為中國畫家在模仿過程中進行的是精神訓練的這一觀點是有道

理的但是由於與中國文化的隔膜使他意識到了中國畫家的臨摹

不同於西方藝術觀念中的模仿並不是臨摹者對被臨摹者亦步亦趨的效

仿而是對臨摹者精神層面的揣摩卻無法再進一步地指出這種臨摹

所揣摩的人生境界是道家意識是中國士大夫精神的典型表徵之一」(張

冰 2012202)115

宋代文人畫所追求的人格意境來自道家的思想臨摹古畫的同時也是在提升畫

家自我道德對於心靈層面的成長是有幫助的丹托雖然無法明確指出文人畫家

臨摹的動機來自道家思想但卻給出「互文性」在畫作中的功能使中國繪畫的

討論多了一層西方哲學的思想空間

四 複驗中國西歐藝術史模型

丹托對歷史有一套自己的哲學性用語其討論歷史時時常使用「形狀(shape)」

一詞當歷史被看作一個待檢視的結構體時立體維度的討論才能展開非線性

關係的歷史研究也是丹托給予藝術世界(Art World)的重要方法過去傳統的歷史

研究中往往將「過去」看成「現在」的因種什麼因得甚麼果這種因果關係

的存在是造成歷史線性化的主因然而丹托認為很多時候歷史的原因跟結果

art one entered an alternative world whose substance was paper silk and ink created alongside the real

world an aesthetic refuge from certainties and terrors and disaster personal political or physical This meant that intertextuality yielded an almost metaphorical reflex into a space of peace and beauty an

escape into pictorial texts as a form of reclusion 115張冰《丹托的藝術終結觀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2頁 202

90

來自更錯綜複雜的因素丹托舉例莫內從沒想過自己的筆觸會成為抽象表現主義

的影響因子而波洛克對畫面筆觸流動性的執著開啟了現代主義敘事語言(BBB

122)丹托更具體將歷史模型的再現(representation)與其影響力(influence)分成三階

段進行討論文藝復興啟蒙時期及現代主義

在西歐歷史上有三個極具差異的敘事性(narrationl)時機因為這些時間

點上的「現在(present)」都分別受到非常不同的「過去」所影響(BBB 127)

這三段重要的歷史斷點正驗證了影響力與再現性的問題首先是「文藝復興」

丹托認為文藝復興是一個關於「重建」的敘事系統整體而言是從擁有失去到

重新尋獲的過程到底為什麼會「失去」又怎麼「重新取得」這可能關乎於基

督教的問題從野蠻性回到人性然而丹托從檢視歷史的形狀出發認為文藝

復興其實蘊含一段歷史的終結觀「我不是很能確定在歷史理論家的腦海裡

有沒有一種敘事性不是以衰退當作結尾敘事本身當然進入了尾聲一旦升起

我們就不可能再次墜落因此其中表達的重要訊息是歷史本身已經結束而

我們進入了一個學院(academies)的年代」(BBB 127)116文藝復興始於對現在的

不滿希望藉由過去羅馬時代榮景找到時代真正的歸屬因此再現的是一個具有

影響力的「過去」而重新啟動這個過去敘事系統才能真正返回人性進入學術

的時代第二個敘事性時機是「啟蒙時期」丹托認為這段時期塑造了維多利亞

式的人類學邏輯樣貌是一個康德式超越論人類的啟蒙就是為了要超越過去(那

個被神統治的時代)這種成長與階段性進步史觀「再現」了科學理性對於過

去重新檢視又再一次被丹托認為具有歷史終結的意義最後是丹托最關心的

「現代主義」時期在現代世界任何時間點都有可能變成影響因子也沒有空

間上的限制當決定再現時也同時影響了他者已經不會再有單因子的純粹影

響當停止任何形式的再現時就是現代主義的來臨

116 I am not certain that such a narrative would have insinuated itself in the minds of historical theorists

were it not for the concept of the Fall The narrative itself of course had come to an end once risen

we are never to fall again So in an important sense history itself was over and we thus passed into an

age of academies(BBB 127)

91

從瓦薩利時代以來要在西方從事藝術必須決定某種被過去影響的方式

來內化成己身的敘事樣態中西方藝術家的差異將會成為活生生具影

響力的敘事樣態及模型而現代主義對中西方一視同仁是對歷史的

敘事脈絡截斷與瓦解並重新建構對歷史的連結(BBB 122)117

丹托在此將西方歷史所遇現代性漩渦挪移至中國藝術討論有其論述的特殊

性118丹托是一個實驗者在 1964 年發表〈藝術世界〉一文後便搜集各地不

同國家的藝術來驗證藝術終結的事實因此引發丹托好奇的是現代主義對於中

國藝術模型產生型變的原因「在我通過 Ellsworth Collection 的展覽廳時中國

藝術給我的第一印象竟是如此得現代(modern)好像『現代』變成一種切斷歷史

脈絡的風格一般」(BBB 126)119為什麼對丹托而言中國水墨畫看起來很「現代」

從基礎的認知經驗可以發現當人遇見陌生之物無法分類時很自然會將其歸納

進舊有的基模之中也就是將水墨畫納入西方藝術史脈絡而顯然丹托在不經意

下認為中國水墨畫最貼近的西方藝術為「現代主義」時期丹托也察覺自己這樣

的認知不見得妥當因為這會跟現代主義一樣切斷任何的歷史文化脈絡「現代

性最根本或歷史的問題在我看來是對於解釋什麼是再現時鮮少將其他民族

的文化作為參考這些藝術家通常只在意自己的文化」(BBB 128)120

丹托藉由觀看中西方不同的藝術發展「形貌(shape)」來闡釋不同系統間的異

質化程度雖然丹托本質上認為組成藝術本質的元素不會因為文化的差異改變其

演變的趨勢而中西方藝術史發展最終邁向殊途同歸的結果mdash也就是藝術的終結

但路徑上還是有很大的差異丹托認為中國很清楚自己的藝術內在價值及本質

117 Since Vasari to be an artist in the West has been to have internalized a narrative which determines

the way we can be influenced by the past The difference between Western and Chinese artists will then

be a difference in lived narratives and modes of available influence Modernism alike China and the West meant the dismantling of these narratives and reconstitution of our relationship to the past(BBB

122) 118對於現代主義如何影響並剝奪西歐歷史的敘事性統可以參考本論文第四章有關於現代主義的

論述 119 My own first impression in walking through Ellsworth Collection was that in some mysterious way

Chinese art has begun to look modern as if ldquomodernrdquo were a style of historical dismissal(解雇) (BBB

126) 120 The historical problem or central question of modernity in my view is What happened to account

for the representation by these artists of their own past as less relevant for them than the imagined past

of other cultures (BBB 128)

92

這種變動對中國藝術來說而言非來自內在或進步的動能這不是對歷

史悠久的世界藝術所做的批判(事實上中國藝術非常清楚地認識自己在

藝術歷史上的位置)(MQ 471)121

不同於西歐藝術有一股內在的力量驅動使前進形成進步發展的史觀中國在勾

勒自己藝術的「形貌」時有意識地給予自己歷史定位這兩者的目的與動機完

全不同有時候西方藝術史家會粗鄙地將中國的系統納入西方的分類中是違背

丹托對待後歷史世界的態度丹托也在研究萬上遴的作品案例時深刻體會中西

方歷史結構發展上的差異丹托認為萬上遴自己也不會否定作為一個非著名的清

代畫家但其作品卻足以討論「互文性」在中國畫家作品中的作用丹托認為萬

上遴真正所繪的主題不是遊子遊歷的景致而是作品中倪瓚的影子事實上在

中國的系統中模仿前輩畫家是常態而因此得到名譽是能實現的模範(model)

對中國畫家有其重要性沒有前人的古法風格後人就無所遵循當第一個筆觸

被創造時彷彿所有的藝術都必須跟著走這也是丹托認為中西方在歷史演進上

很大的差異「對於西方畫家而言這絲毫不是一個可行的選擇他們會必然地

將自己視為以推動歷史前進與改革作為使命的人」(MQ 471)122中西方對於藝術

成就的定義自古以來就因為文化差異有截然不同的發展丹托希望藉由分析哲學

的研究方法從兩個不同的歷史樣本中找出共同的哲學議題一方面重複檢驗在

文化尚未頻繁交流的年代中西歷史模型發展的規律性是否同步另一方面給

予西方讀者除了觀看英譯的中國藝術史料也能從哲學的議題上去思考歷史問題

然而現代主義是一體兩面在現代性強勢入侵下對於遭遇殖民影響的地區在

文化與歷史上有其正面及負面影響下一小節將聚焦於藝術的現代性層面對中國

藝術發展的型變

121 The changes such as they are are not internal or progressive changes This is not meant in any

sense as a criticism of one of the great traditions of world art(one in which those who participated were

exquisitely conscious of the history to which their work belonged) (MQ 471) 122 Nothing remotely these options would have been available to the Western painter who inevitably

must see himself situated in a history it is his fulfillment to drive forward and revolutionize(MQ 471)

93

五 文化認同的磨合與多重攪動

現代主義不只一次被丹托視為敘事結構斷裂的始作俑者「現代主義挑起對

傳統的質疑藝術從此不再覺得自己歸屬於任何脈絡」(BBB 123-124)123也因

此丹托不免好奇經歷西方現代性洗禮的中國藝術在切斷歷史脈絡後會不會走

向藝術終結又或者呈現另一種更多元的樣貌1840 年鴉片戰爭之後由於外

敵入侵中國社會的獨立發展歷程被迫中斷從此進入半殖民半封建社會開始

了中國現代化進程此社會型態的變化造成了文化上巨大的變革以儒道思

想為核心的文化型態逐漸被西方強勢文化所入侵從而形成一種不完全西式不

完全儒道思想的混濁狀態此影響文化的組成結構藝術也無法超脫於外(張

冰 2012204)究竟現代性對中國社會所造成的影響能不能類比於藝術中的變革

對中國傳統藝術來說可能是場災難又或許是另一種藝術萌芽的觸發點

這些繪畫與它們自己的傳統是斷裂的僅僅是因為西方的再現語彙之入

侵給了每一位中國藝術家一種新的創作選擇方式這是第一次中國藝

術家真正地按照某種藝術的自我意識作畫(ER 182)124

當西方繪畫作為一種強勢文化進入中國之後就為中國繪畫的發展提供另外的可

能性從而引起藝術家對繪畫本身的問題進行反思基於此丹托認為儘管西

方人在策略上類似現代性狂傲又自大的上位者態度對於中國政治來說是侵略者

但從藝術的角度來說他們卻是解放者提供給中國藝術家變革傳統的選擇方式

當中國對藝術的信念與價值傳統遇上西歐作為強勢文化的入侵時便會在無形中

被吞噬與取代在丹托認為這種取代意味著一種藝術的終結與另一種藝術的

開啟「西方思想在 19 世紀成為洪水猛獸與吸取新再現策略的過程中纏鬥並

123 Modernism came about when the entire tradition was called into question by artists who no longer

felt themselves to belong to it (BBB 123-124) 124 Danto Later Chinese Painting Encounter and Reflection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1997

182Surface similarities notwithstanding these paintings are discontinuous with their own tradition

simply because the infusion of Western representational vocabularies gave every Chinese artist a vision

of an alternative way of working so that for the first time really the Chinese painter painted in the

light of a certain artistic self-consciousness

94

打開了中國藝術的靈魂之窗」(MQ 472)125丹托舉出他所知的三位中國藝術家

分別為高其佩任熊及義大利裔中國宮廷畫家郎世寧作為中國藝術受西方思想轉

變的濫觴

首先1715年當義大利裔的天主教耶穌會傳教士郎世寧(Giuseppe Castiglione

1688-1766)向清代宮廷引進西方透視法時中國第一次看見除了散點透視還有其

他處理畫面空間的方法而且更為科學當時有些人認為如果單點透視法能夠更

早引進中國會更好但最終宮廷畫家還是沒有放棄傳統畫法「雖然他們不曾擁

有過而且在知道什麼是真正科學的透視法的情況下中國依然不接納使用也

許他們認為如果接納西方透視法將完全改變中國傳統的風格樣式畢竟這樣就

沒有空間使用中國偏好的移動視點透視法」(MQ 472)126要動搖傳統非一朝一夕

朗世寧提供了中國一個外來的方法開啟眼見但最終決定是否要接納新的技法

須由中國選擇同理對郎世寧而言中國的傳統技法也是一種選擇而丹托認

為這份「選擇」是藝術產生良性變化或終結的契機接著丹托以清代末年畫家

任熊(1823-1857)為例從任熊的自畫像中可以看出其受西方人體解剖科學的影響

畫面中人的頭部及肩胛比起傳統立體許多也精確描繪出五官的立體結構但在

衣服紋理的描寫上還是以中國傳統的勾勒法繪出皺摺層次顯然畫家出自於「選

擇」意願讓畫面中按不同比例分布中西畫法而這樣的技巧在現今中國畫界已發

展成一種特殊的工筆畫風最後令丹托大開眼界的是清代畫家高其佩

(1660-1734)的「指畫」對此丹托無法舉證其受西方思想或技術影響只能讚嘆

中國繪畫有其技法上的突破及多樣性

125 Western ideas become a flood in the nineteenth century and the struggle to assimilate the new

strategies of representation opened a window into Chinese artistic soul (MQ 472) 126 Nevertheless they had not and the Chinese now knowing what true perspective was still did not

use it Perhaps they would have had to change motifs completely in order to exploit it there being after

all no room for linear perspective in the wildly imagined landscape they favored(MQ 472)

95

圖 3 任熊(清)〔自畫像〕

紙本設色1775 x 788 cm

北京北京故宮博物院

圖 4 郎世寧(清)〔八駿圖〕絹

本設色1393 x 802 cm台北

國立故宮博物院

圖 5 高其佩(清)〔高岡獨立圖

軸〕紙本設色709 x 383 cm

北京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整個中國的生活及文化都被西方策略全面改造而且是劇烈地且持續至今

(181)127」丹托藝術哲學中偶而會有歐洲中心主義情節之浮現卻可從終結論的

去中心概念看出其解構的傾向二十世紀哲學主要抨擊與解構歐洲中心論使人

更加確定世界正朝向一股多元化的脈絡前進任何文化都有其存在的合理性文

化之間沒有優劣貴賤之分每一個文化都有其獨有的特色與價值然而此一主

張從文化弱勢的一方來看表面的平等無法掩蓋制定文化理論者的優越地位丹

托的理論正迴避了此種立場在丹托的藝術世界中藝術存在著多種的可能性

形成區域性的地方文化系統因此後歷史時代對於藝術本質的而言單一民族和

文化所發展的藝術都是不完善的中國學者張冰解讀丹托觀看中國藝術的態度

此處不宜把丹托的這種看法簡單地理解為一種大文化沙文主義和歐洲中

心主義因為他即認為西方文化的侵入為中國藝術提供了發展新可能

同時也認為非洲的面具給西方的藝術家提供了革新西方傳統藝術使其

127 The entirety of Chinese life and culture was to be transformed radically by the incursion into it of

Western practices in a process that continues to this day(ER 181)

96

重新煥發青春氣息的可能所以從這個角度來說丹托更強調的是各民

族文化間的交流互補以及藝術自身發展的可能性(張冰 2012206)

當強勢文化入侵位居文化弱勢的一方不免開始對自身文化產生懷疑畫家若認

定自己國家的文化歷史「落後」於其他國家時很可能主動接納優勢文化提升

己身地位從清朝郎世寧到任熊的轉變中可以發現郎世寧接觸中國時是清朝

康熙盛世千年以來豐厚的中國藝術傳統是當時的優勢文化因此就算將西方畫

法引進宮廷畫家仍然不為所動堅持正統的傳統筆墨及移動透視然而在任

熊的年代清朝已大不如前再加上西方外強入侵中國內部腐敗畫家可能因

此被強勢文化所吸引並改變畫風丹托則將上述中西文化磨合後的興衰消長

理解為藝術終結可以從兩方面提出質疑第一丹托雖極力倡導多元文化及平等

包容卻無法避免文化的優劣性存於現實社會中站在文化理論制定者的優越位

置很難從傳統文化需被保存的角度建構藝術世界第二中國藝術發展的巨變

或終結非全面性也非自願性中國藝術在清朝末年處於被動接受的一方不管

是社會政治及經濟都產生巨大變革而丹托觀看的作品樣本數不足的情況下

很容易產生片面的推斷與結論因此本文研究丹托理論牽扯西歐藝術中心以外

的異族藝術時需特別審慎並多重檢驗其有效性

六結語

本文從丹托對中國藝術的研究動機與寫作模態出發發現丹托處理東方題材

的手法不同於西方後殖民理論所討論「東方主義者」第三節論「互文性」在

中國藝術中的作用可以明顯感受丹托滲入作品內部觀察的細緻程度察覺中國與

西方藝術家對於「模仿」在文化信仰上的差異是許多西方學者所無法給出的論

點而東方主義的概念來自薩伊德(Edward W Said)論東方淪為西方學術論述

中的想像物在缺乏實證的情況下扭曲壓縮並提出歐洲自我檢驗的方法以

本地異國情調無系統有系統啟蒙被啟蒙等方式區別我們(us)與他們

(them)中的差異並加以學術化典範化規範化成為有效的論述對比於西方

的東方主義者丹托則採科學實證的方法盡可能將它者當作研究樣本觀察並

進入文本的內部仔細審視

97

本文第四節提出複驗西方與中國藝術史模型的議題是對丹托藝術終結理論

一直以來以西歐藝術史當作模板研究所給出的反思可以從兩方面提出質疑其

一為地域中心主義的局限丹托雖試圖將藝術終結論導向多元文化論語境但身

為美國當代重要藝術批評的代表學者很難說服在歐美地區以外的讀者其思想

沒有參雜美國或歐洲本位其二丹托承認文化差異但卻無法擺脫藝術本質論

的思想丹托美學很重要的環節是哲學家的介入藝術世界不再只有藝術史家的

詮釋哲學家在藝術世界中形成理論給出藝術辨識系統的操作模型使藝術成

為被研究的「樣本」透過分析詰問及歸納給出多樣的藝術認識方法也因此

丹托在蒐集樣本的同時必須增加其廣度希望將他所創造的終結理論成為普世的

通則受維根斯坦「語言遊戲論」的影響丹托是本質論者對於藝術本質有其

普遍原則的堅持不管藝術史所在地的文化根基為何一旦歷史的條件吻合拋

出布瑞洛盒的哲學震撼彈時歷史就因此瓦解然而本研究希望能夠從他者(中

文世界)的角度給予藝術終結論不同的反思雖然丹托堅信藝術的本質不會因為

地理上的區別有所改變但很顯然地當遇到藝術創作者本身文化的信仰因素時

不得不承認藝術終結論因中西方差異而影響其有效性事實上藝術終結是一種

行動是對西歐藝術史的歷史哲學的反思但華人世界普遍保有文化及技藝保存

的概念除非西方現代性思想深化中國文化內部否則大部分的中國藝術家還是

希望在傳統與創新之間取得平衡

對於同樣都是中文世界的讀者而言長期以來被動接受西方藝術理論的同時

應持有一份對理論懷抱質疑態度的批判精神第五節強調遭理論制定者強勢分類

並主宰位居文化弱勢的一方往往失去其在理論中心的發言權但相較於殖民統

治時期二十一世紀的今天受後現代後殖民的全球化思潮啟迪對西方理論

的探究更應擁有主動發言的權益

雖然丹托終結論的影響範圍不及丹托原先預設的廣大成為世界藝術的一種

全面性的行動與態度但丹托一再強調的後歷史世界觀是多元且複雜的徵候而

單一的民族和文化所發展成的藝術都是不完善的觀看現今的世界市場經濟所

帶來的全球化造成文化政治及各民族間的交流頻繁從單一的西歐藝術史觀擴

充至各種族及歷史所包含的藝術關係因此任何藝術評論者都不能再霸道地認為

僅僅只有一種藝術的可能性而其他類別的藝術都是有缺陷的落後的

98

第六章 結論

摘要的文字會因為相似性而聚集在一起隨著議題的產生後串接形成章節

並發展出章節的小結論論文的問題意識不會是命題也不是主張因此研究發現

是從文本歸納而來而非回答已知的論點隨著議題演化出的發現如下

由事件回答藝術終結的歷史問題

從丹托處理「藝術終結的理由」問題的操作模態可以發現每一個理論者或

歷史學者都是構成問題性的關鍵因子a 丹托舉里格爾裝飾藝術史藉以質疑

物質演化的風格問題提出批判進步史觀的單線性發展並點出唯物的進步史觀

問題性b 黑格爾在「藝術終結」的問題性上扮演揭開「詮釋學」問題的角色

來回答「繪畫自我意識及哲學化」的問題c 葛林伯格在藝術終結論的議程上

扮演前階段書寫者的角色以藝術本質論的問題鞏固進步史觀必然終結的結果

d 丹托以佛萊的理論作為中介以釐清藝術史終結與藝術家之間的關係可以

見得藝術終結的問題性並非從丹托自身邏輯發展形成丹托面對問題的處理時

常將理論者當作問題討論的中介強調藝術終結的命題散落在異質的領域也因

此藝術終結論沒有一個固定的理論模態因為透過古今中外的歷史網絡跨界

與異質的領域將給予藝術終結在不同立場下的不同解答是一種開法性的行動與

過程

從第二章的結論中可以延伸討論「丹托文體風格的特殊性」在本論文第二

章討論丹托有關於藝術終結的歷史問題上發現丹托是由「事件」當作介質回答

歷史的問題在此事件可以是理論家提出的理論具體的藝術史事件或美學

知識也就是說丹托在面對問題時常將這些事件所形成的知識當作問題的中

介而當大量事件呈現在文本中時就會構成文體的繁多樣貌可以說丹托美

學除了繼承分析哲學的分析性語言傳統外還雜揉了歐陸哲學綿密的文體特性

將兩種完全不同的脈絡的美學場域碰撞在一起形成丹托自己一套分析美學的風

法國學者吉姆內茲(Marc Jimenez)曾說「藝術場域中丹托與古德曼促成歐洲

理論與美國藝術理論的對話」128英美分析哲學與歐陸哲學一直是美學場域主要

128 Jimenez Marc La Critique Crise De Lart Ou Consensus Culturel Collection DestheTique

Paris Klincksieck 1995 p 120

99

的兩大區塊能夠促成美國與歐陸之間的對話亞瑟丹托是重要的橋樑之一

英美分析聚落從維根斯坦的「邏輯的經驗主義」(logical positivism)和「語言遊戲」

(language games)延展出的藝術哲學形態歐美之間的異同點也是整個二十世紀

的主要訴求攻擊藝術概念(此藝術概念以美感為本體)擴大論及自十七世紀經

驗論和理性主義以來的方法論的分歧二十世紀歐陸哲學包括了現象學存在主

義解釋學結構主義後結構主義後現代主義解構主義法國女性主義

以及批判理論如法蘭克福學派心理分析尼采絕大部分的馬克思主義與馬克

思哲學流派阿多諾德勒茲傅柯(Michel Foucault1926-1984)尤為美學批判

場域的代表雖然丹托的終結論是奠基於黑格爾之上但其思想脈絡到後期則完

全顛覆黑格爾的藝術終結論走向藝術多元與繁多性發展此轉向證明丹托藝術

終結論在二十世紀的時代意圖

分析哲學在藝術領域方法學上的實驗

丹托文體的特性除了事件堆疊產生的繁多性外另一個重要的特性是「跨域」

在此丹托所跨的領域涵蓋邏輯學及數學本文第三章提共三種丹托使用的哲學

工具分別為「不等式」「非 Q 則 P」及「風格矩陣」作為本研究討論丹托

哲學實驗的依據以客體作為觀察藝術世界的濾鏡將跨領域跨時空背景的藝

術家理論家甚至邏輯學家放置在丹托創造的「藝術世界實驗平台」營造一

種多重視點交鋒的思想場域然而筆者也觀察到在如此繁複的跨界交織文獻處

理下竟然巧妙地避開對藝術家的媒材處理和美學態度原因何在

在科學的研究法中形成「公式」只是最後的結果真正展現理論的是「過

程」丹托承襲分析哲學的邏輯方法學在 1964 年獨創的〈藝術世界〉文中充

分展現「藝術辨識系統」的推理過程由於本文聚焦於丹托對「藝術歷史終結的

問題性」因此延續丹托對藝術世界的理論推論丹托處理「藝術史系統終結」

的問題也運用同樣的推理過程形成「終結論」

若我們進一步分析丹托處理藝術作品的方式可以發現雖然主要論述的領

域是「繪畫」但是丹托關注的是「繪畫終結」對整個藝術的問題以此類推

當丹托談及「布瑞洛盒」與「日常用品」「音樂」與「噪音」「舞蹈」與「運

動」「文學」與「一般寫作」之間的區別時都只是提供「不可分辨(indiscernible)」

理論支持的切入點

100

有鑑於此丹托強調的是科學性的藝術認識方式所以任何代表藝術家自身

對作品詮釋或敘事都違背分析哲學的客觀性語言價值筆者認為本研究有助於

分析哲學研究領域了解分析哲學介入藝術所產生的各種影響其中一種重要的影

響是認識主體由「主觀」轉向「客觀」理論家對藝術的批評與詮釋不再以藝

術家生平為論述的核心而是透過跨界的理論交雜逐漸勾勒出所欲討論對象的

形貌藉以達到認識的目的另一種影響則是如何利用分析哲學解決藝術問題

使用語言分析的工具去建構歷史語言的特徵分析的結果便是為了解決藝術歷史

的某些本質性問題而這是文獻學研究法所無法做到的

雖然丹托的實驗結果有他的優點也有缺點優點是能夠將複雜的概念用

清楚的邏輯語言表達但缺點就是過度簡化藝術世界的複雜度最終都沒辦法用

簡單的蘊含關係概括而論也因此丹托的解決方法乃利用邏輯系統中的「循環

論證」加以解套在循環論證的過程中充分展現文本之間的互文關係循環論證

的有效來自於虛無世界的假設丹托所要驗證的藝術定義本身就是一個超越的存

在因此沒有絕對的對與錯跨領域跨文化而不受時間與空間限制的討論

才是丹托想呈現的藝術終結觀也是丹托在藝術分析方法上重要的突破

藝術終結背後的政治態度

可以說丹托創造的本質理論或終結理論的潛在目的即是以否定的態度對

既有的系統作顛覆的作用以循環理論作為一種手段與方法讓長久堆積沉澱的

藝術知識得以攪動並依循虛無的假設理論重新檢視自身的藝術架構

丹托最常使用「瓦薩利」作為大敘事中心藩籬的代名詞但事實上文

藝復興時期「藝術家」的概念才漸漸形成而瓦薩利撰寫有關藝術家生平的著作

是歷史的產物真正被丹托視為應終結的對象是形塑歷史的過程中背後的政治

意圖(如官方敘述)丹托用歷史的「獨特性」與「無規律性」作為否定的依據

強調藝術的本質與歷史事件的本質一樣是獨特且沒有規律的這與放進百科全

書那種定義式的建構法互相違背

當代藝術除了認識論的轉向之外其次最重要的是致力於消弭藝術上的等級

之分而丹托思想啟發當代藝術史學者及藝術創作者能進一步思考當瓦薩利

及葛林伯格模式不再適用時藝術的未來將如何發展丹托藝術終結論給出的「非

線性」以及「多元主義」的態度並同時揭露潛藏在終結論重要的功能即去中

心反現代及包容它者

101

跨文化檢視藝術終結在中國的普遍性

本文對丹托藝術終結理論一直以來以西歐藝術史當作模板給出的反思可以

從兩方面提出質疑其一為地域中心主義的局限丹托雖試圖將藝術終結論導向

多元文化論語境但身為美國當代重要藝術批評的代表學者很難說服在歐美地

區以外的讀者其思想沒有參雜美國或歐洲本位其二丹托承認文化差異但

卻無法擺脫藝術本質論的思想丹托美學很重要的環節是哲學家的介入藝術世

界不再只有藝術史家的詮釋哲學家在藝術世界中形成理論給出藝術辨識系統

的操作模型使藝術成為被研究的「樣本」透過分析詰問及歸納給出多樣的

藝術認識方法

關於終結論提出後對「西歐藝術領域之外的影響性」之問題可以衍生成「文

化政治學的態度」及「在地化的反思」兩個子題進行討論

本論文認為在文化政治學的態度上丹托的藝術終結論除了闡釋藝術事

件結合的哲學性給了認識藝術世界新的方法之外其次最重要的是致力於消弭藝

術上的等級之分當代理論家除了對藝術作品提出自己的論點與看法外很重要

的是以理論當作思想的實際行動也就是背後往往有一個改變社會的目的動機或

意識形態這種思想多在受馬克思影響下的美學如阿多諾班雅明等法蘭克福

學派表現的最為明顯丹托雖然在他語言繁多與知識性強烈的書寫架構下卻也

產生對大敘事去中心等文化議題產生想法並發展成藝術終結理論

因此筆者認為除了從丹托的角度看待西歐藝術史也應該用第三方也就

是「在地化的反思」角度審視丹托等西方藝術理論家將思想傳播到世界引

發全球化思維的影響力的反思也可以從自身的文化反思藝術終結論的影響性

與局限雖然丹托堅信藝術的本質不會因為地理上的區別有所改變但很顯然地

當遇到藝術創作者本身文化的信仰因素時不得不承認藝術終結論因中西方差異

而影響其有效性事實上藝術終結是一種行動是對西歐藝術史的歷史哲學的

反思但華人世界普遍保有文化及技藝保存的概念除非西方現代性思想深化中

國文化內部否則大部分的中國藝術家還是希望在傳統與創新之間取得平衡

關於終結論後的思想啟示

「這個世上沒有任何藝術比其他藝術更真實也不存在任何非得如此的形式

所有的藝術都一樣沒有優劣尊卑之分」(AEA 34)丹托美學最可貴之處在於

他對藝術多元及包容的態度而他將這種堅持付諸實際將思想集結於藝術終結

102

論從探求藝術的本質中釋放並擴大藝術的定義從此藝術沒有崇高的地位也

讓藝術史家藝術評論家著手書寫置於藩籬外藝術的事蹟研究丹托的過程並不

預設已知的論點因為國外研究丹托的學者已將論點爬梳得很多元也很完整因

此選定丹托作為研究對象時時時刻刻都擔心無法提出更新穎的論點這種焦慮

在寫完第二章時得到了舒緩因為從文本出發「細讀」的研究方法可以任意從

文本中取樣在閱讀中引發對問題意識的聯想就不會擔心議題重複的問題問

題意識不是對研究的動機或提問更不是命題命題最大的問題是預設思想的範

圍而命題也是主張並在範圍內進行論證筆者傾向在文本中無目的的漫遊與

搜尋當細讀的過程中找到問題自身就會形成問題意識塑造一種未知的場域

而不是從已知去預設立場

何謂已知就如學者卡若歸納終結論至少存在三種意義「其一藝術已經

完成其規劃從而在技術上不再有可預期的突破其二藝術進入到了無進化的階

段其三藝術按照既定規劃進化而不會成為什麼別的東西」129如果從這三點

已知的論點預設立場成為命題就不會有跨域研究的可能雖然研究的過程中

時常因為無法自發性產生議題而苦惱每當產生淤塞混亂僵持的研究狀態時

就會想要脫離核心文本嘗試在丹托其他著作中尋找線索單一的客體優先法還

是會因研究對象的性質有所侷限跟文本本身的豐富性也有一定的關係但筆者

認為只有以文本出發做第一手資料的文本分析才有辦法讓想像力發揮並

產生異於丹托研究領域的實踐遺憾的是本文因為時間上的限制無法將丹托的

重要著作融會貫通並解釋其思想的轉變與理論推導的整體過程只能單就「藝

術終結」的議題推估丹托可能的思想發展途徑此外筆者無法在有限的時間內

將當時同樣提出藝術終結理論的貝爾丁(Hans Belting1935-)納入與丹托的比較

貝爾丁與丹托提出藝術終結的時間幾乎相同若能將兩者分析比對更能突顯丹

托終結觀的獨創風格而在技術層面上的限制筆者本身並無邏輯學或數學相關

背景因而在處理邏輯工具的研究法時無法理解透徹因此可能出現邏輯上的

瑕疵甚至無法避免錯誤此有待未來研究者指正與建議

雖然本研究有諸多不足及待檢討之處也沒有提出總結性歸納丹托藝術終結

論整體思想的研究發現但卻從跨領域的方向給出研究丹托的其他可能性如果

未來的研究者也想要繼續研究丹托相關理論便可以從文中提到關於邏輯學文

化研究及反思的角度各自獨立研究丹托思想的其他面向筆者認為加入「反藝術

129 Noeumll Carroll Review in History and Theory Vol27 No3 1988

103

史學科的研究法」及「發展新的藝術評論工具」等丹托藝術史哲學研究法有助

於了解丹托在跨領域的思想上的成就丹托是一位使用了哲學分析工具的本質主

義者在其藝術終結論的思想萌芽階段不斷追問一件藝術品與一件日常物之間

的差異是什麼如果不將分析哲學當作思想派別130而是一種作為哲學工具的方

法學而目的就是為了發展出一種哲學那丹托在分析美學領域是一位成功的先

行者正如丹托晚期回顧自己的研究也發現

我的研究工作的結構基本就是分析哲學的結構我出版於 1964 年的專書

《歷史的分析哲學》的概念改變了我一些思考的方法譬如在該書中

我透過分析一種真理條件認定歷史事件的意義對於生活於其中的那些人

們是不可見的這是我用來分析藝術品概念一種外在論(Externalist)的觀

點mdash這意味著使某一外在的物品成為藝術品131

在丹托的世界觀中藝術作品的問題同樣不能借助於外觀得到回答而應該

到藝術的內在領域去尋找答案而藝術則是由藝術理論和藝術史知識組成的一個

「世界」即由上述兩個系統組成的知識整體

130 在劉悅笛〈與亞瑟丹托對話錄〉中丹托表明在分析哲學的旗號下卻囊括了太過豐富的哲

學流派哲學門類甚至是相衝突的哲學思想幾乎難以將之統合在一起甚至有論者認為根就不

存在「作為整體」的分析哲學丹托認為「嚴格來說分析哲學並不是一種哲學而是能夠用

於解決哲學問題的一套工具我認為如果沒有哲學問題那麼這些工具便沒有用處比如在我

的《歷史的分析哲學》一書中我便使用了這種工具去建構歷史語言顯著而特定的特徵其結果

就是為了去解決歷史知識的某些本質性的問題」(劉悅笛 2009 412) 131 Arthur C Danto The Abuse of Beauty Aesthetics and the Concept of Art Chicago and La Salle

Open Court 2003 p xvii

104

略語

AEAAfter the End of Art

AWArtworld

BBBBeyond the Brillo Box

EREncounter and the reflection

TCThe Transfiguration of the Commonplace

MQMing and Qing Paintings

WAIWhat Art Is

105

附錄

表 3 台灣地區專書及論文

中文譯本

2004 亞瑟丹托(Arthur C Danto)著林雅琪鄭慧雯譯《在藝術終

結之後當代藝術與歷史藩籬》台北麥田出版

2008 亞瑟丹托(Arthur C Danto)著鄧伯宸譯《美的濫用》新北

立緒出版

中文專書

2002 陳瑞文著《美學革命與當代徵候評述》台北北市美術館第

15 章〈實用主義美學與分析美學的矛盾〉

中文期刊論文

2011 廖怡琪著〈藝術終結的寓言--丹托《在藝術終結之後當代藝術與

歷史藩籬》與黑格爾《美學》的關聯性〉收於《藝術觀點》45 期

頁 119-121

2009 葉芷秀著〈丹托[Arthur C Danto]的表象與實在之辯--從語言哲學與

歷史哲學開展的藝術史觀〉收於《藝術觀點》38 期

2008 趙世琛著〈「自由」與「淡」臺灣三個藝術範例之審視--以德勒

茲「圖表」概念論丹托[Arthur C Danto]「後歷史藝術」之轉換〉

收於《藝術觀點》36 期頁 8-17

2006 蕭振邦著〈解讀《藝術終結之後》-評論丹托的美學論述〉收於

《美術學報》創刊號頁 111-135

2002 陳瑞文著〈分析哲學的藝術理論以但托的藝術詮釋為例〉收於

《藝術觀點》15 期 7 月刊頁 80-85

碩博論文

2008 黃瀞瑩著《哲學預設的問題性-丹托藝術終結論研究》高雄師範

大學美術學系

106

表 4 中國地區專書及論文

中文譯本

2001 亞瑟丹托(Arthur C Danto)著歐陽英譯《藝術的終結》南京

江蘇人民出版社

2004 漢斯貝爾丁(Hans Belting)等著常寧生譯《藝術史的終結》

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2007 亞瑟丹托(Arthur C Danto)著王春辰譯《美的濫用美學與藝

術的概念》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

2007 亞瑟丹托(Arthur C Danto)著周建漳譯《敘述與認識》上海

上海譯文出版社

中文專書

2012 張冰著《丹托的藝術終結觀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2013 梁光耀著《藝術終結者論丹托的藝術哲學》臺北五南

1986 薛華著《黑格爾與藝術難題mdashmdash段問題史》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

版社1986 年版

中文期刊論文

1996 劉方著〈藝術的淪落〉收於《自貢師專學報(綜合版)1996 年第 2 期

1999 朱國華著〈藝術終結後的藝術可能〉收於《文藝爭鳴》1999 年第 4

2002 劉悅笛著〈病樹前頭萬木春mdash評ldquo藝術終結論rdquo和ldquo藝術史終結論rdquo〉

收於《美術》2002 年第 10 期

2003 王來陽著〈藝術死亡與藝術重生〉收於《文藝評論》2003 年第 6

2004 林自棟著〈被哲學綁架了的藝術〉收於《藝術研究》2004 年13第 3

2004 刁傑著〈關於ldquo藝術終結rdquo的思考〉收於《太原理工大學學報(社會

科學版))》2004 年第 4 期

2004 李衍柱著〈藝術的黃昏與黎明〉收於《東方論壇》2004 年第 4 期

107

2004 周計武著〈現代性語境中的ldquo藝術的終結rdquo〉收於《文藝理論研究》

2004 年第 6 期

2004 曹桂生著〈現代主義後現代主義藝術的終結mdash對現代主義後現

代主義藝術進行一次系統梳理〉收於《美術》2004 年第 11 期

2005 吳豔宇著〈藝術生存還是毀滅〉收於《齊齊哈爾師範高等專科學

校學報》2005 年第 2 期

2005 彭鋒著〈藝術的皇帝新衣〉收於《裝飾》2005 年第 2 期

2005 劉譚明著〈數位化時代的文學藝術mdash對ldquo藝術終結rdquo論的思考rdquo〉收

於《中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5 年第 5 期

2005 張秀娟著〈後現代視野中的ldquo藝術終結說rdquo〉收於《社會科學》2005

年第 7 期

2006 劉悅笛著〈藝術終結之後mdash藝術的綿延之思〉南京南京出版社

2006 年版

2006 茂國著〈現代性視野中的ldquo藝術終結rdquo〉收於《江南大學學報(人文

社會科學版)》2006 年第 2 期

2006 周計武著《藝術的終結一亞瑟丹托的診斷》收於《學習與探索》

2006 年第 3 期

碩博論文

2005 周計武著《ldquo藝術終結rdquo的研究》南京大學

2008 何建良著《ldquo藝術終結論rdquo批判mdash以黑格爾到丹托》浙江大學人文學

108

參考書目

一 丹托的著作

(一) 中文譯本

亞瑟丹托(Arthur C Danto)著《藝術的終結(After the End of Art)》(歐陽英

譯)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01

亞瑟丹托(Arthur C Danto)著《在藝術終結之後當代藝術與歷史藩籬(After

the End of Art Contemporary Art and the Pale of History )》(林雅琪鄭慧雯

譯)台北麥田出版2004

亞瑟丹托(Arthur C Danto)著《美的濫用美學與藝術的概念(The Abuse of

Beauty Aesthetics and the Concept of Art)》(王春辰譯)南京江蘇人民出

版社2007

亞瑟丹托(Arthur C Danto)著《敘述與認識(Narration and Knowledge)》(周

建漳譯)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2007

亞瑟丹托(Arthur C Danto)著《美的濫用(The Abuse of Beauty)》(鄧伯宸譯)

新北立緒出版2008

(二) 外文著作

Danto AC G Horowitz and T Huhn The Wake of Art Criticism Philosophy and

the Ends of Taste Berlin G+B Arts International 1998

Danto Arthur C The Abuse of Beauty Aesthetics and the Concept of Art Chicago

Open Court 2003

--- After the End of Art Contemporary Art and the Pale of History New Jersey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1997

--- Andy Warhol New Haven Yale University Press 2009

109

--- Beyond the Brillo Box The Visual Arts in Post-Historical Perspective Los

Angeles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1992

--- The BodyBody Problem Selected Essays Los Angeles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1999

--- Connections to the World The Basic Concepts of Philosophy New York

HARPER AND ROW 1989

--- Embodied Meanings Critical Essays amp Aesthetic Meditations New York Farrar

Straus Giroux 1994

--- Encounters amp Reflections Art in the Historical Present Los Angeles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1997

--- Jean-Paul Sartre New York Viking Press 1975

--- The Madonna of the Future Essays in a Pluralistic Art World Los Angeles

Farrar Straus and Giroux 2000

--- Mysticism and Morality Oriental Thought and Moral Philosophy 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1987

--- Mysticism and Morality Oriental Thought and Moral Philosophy New York

Basic Books 1972

--- Narration and Knowledge Including the Integral Text of Analytical Philosophy of

History 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1985

--- Nietzsche as Philosopher New York Macmillan 1965

--- Nietzsche as Philosopher Expanded Edition 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2005

--- The Philosophical Disenfranchisement of Art 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1986

--- Philosophizing Art Selected Essays Los Angeles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1999

110

--- Playing with the Edge The Photographic Achievement of Robert Mapplethorpe

Los Angeles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1996

--- The State of the Art New York Prentice Hall Press 1987

--- The Transfiguration of the Commonplace A Philosophy of Art Mass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81

--- Unnatural Wonders Essays from the Gap between Art and Life New York Farrar

Straus and Giroux 2005

--- What Art Is New Haven Yale University Press 2013

二 丹托的文章

Danto Arthur C The Abuse of Beauty Daedalus 1314 (2002) 35-56

--- Analytical Philosophy Social Research 474 (1980) 612-34

--- An Answer or Two for Sparshott The Journal of Aesthetics and Art Criticism

351 (1976) 80-82

--- Art and the Text RES Anthropology and Aesthetics5 (1983) 5-13

--- Art Essence History and Beauty A Reply to Carrier a Response to Higgins

The Journal of Aesthetics and Art Criticism 543 (1996) 284-87

--- Art Evolution and the Consciousness of History The Journal of Aesthetics and

Art Criticism 443 (1986) 223-33

--- The Artworld The Journal of Philosophy 6119 (1964) 571-84

--- Basic Actions American Philosophical Quarterly 22 (1965) 141-48

--- Basic Actions and Basic Concepts The Review of Metaphysics 323 (1979)

471-85

111

--- Censorship and Subsidy in the Arts Bulletin of the American Academy of Arts

and Sciences 471 (1993) 25-41

--- Comment by Arthur C Danto Leonardo 192 (1986) 157-58

--- Commentary New Literary History 172 (1986) 275-79

--- Complex Events Philosophy and Phenomenological Research 301 (1969)

66-77

--- Concerning Mental Pictures The Journal of Philosophy 551 (1958) 12-20

--- Deep Interpretation The Journal of Philosophy 7811 (1981) 691-706

--- Depiction and Description Philosophy and Phenomenological Research 431

(1982) 1-19

--- A Dozen Years of Solitude Hilton Kramer Grand Street 53 (1986) 219-27

--- E H Gombrich Grand Street 22 (1983) 120-32

--- Embodied Meanings Isotypes and Aesthetical Ideas The Journal of Aesthetics

and Art Criticism 651 (2007) 121-29

--- The End of Art A Philosophical Defense History and Theory 374 (1998)

127-43

--- Ethical Theory and Mystical Experience A Response to Professors Proudfoot

and Wainwright The Journal of Religious Ethics 41 (1976) 37-46

--- From Aesthetics to Art Criticism and Back The Journal of Aesthetics and Art

Criticism 542 (1996) 105-15

--- From Philosophy to Art Criticism American Art 161 (2002) 14-17

--- A Future for Aesthetics The Journal of Aesthetics and Art Criticism 512 (1993)

271-77

--- Gettysburg Grand Street 63 (1987) 98-116

112

--- Historical Language and Historical Reality The Review of Metaphysics 272

(1973) 219-59

--- In Memoriam Robert Denoon Cumming The Journal of Philosophy 10111

(2004) 607-08

--- Kalliphobia in Contemporary Art Art Journal 632 (2004) 25-35

--- A Logical Portrait of the Assassin Social Research 413 (1974) 426-38

--- Masterpieces and the Museum Grand Street 92 (1990) 108-27

--- Metonymy and Transition in Carriers Writing Journal of Aesthetic Education

324 (1998) 35-43

--- Mind as Feeling Form as Presence Langer as Philosopher The Journal of

Philosophy 8111 (1984) 641-47

--- Narrative and Style The Journal of Aesthetics and Art Criticism 493 (1991)

201-09

--- Narrative Sentences History and Theory 22 (1962) 146-79

--- Narratives of the End of Art Grand Street 83 (1989) 166-81

--- Nausea and Noesis Some Philosophical Problems for Sartre October 18 (1981)

3-19

--- A Note on Expressions of the Referring Sort Mind 67267 (1958) 404-07

--- On Explanations in History Philosophy of Science 231 (1956) 15-30

--- On Historical Questioning The Journal of Philosophy 513 (1954) 89-99

--- On Moral Codes and Modern War Social Research 451 (1978) 176-90

--- Outline of a Theory of Sentential States Social Research 514 (1984) 1001-17

--- The Paradigm Case Argument and the Free-Will Problem Ethics 692 (1959)

120-24

--- The Philosophical Disenfranchisement of Art Grand Street 43 (1985) 171-89

113

--- Philosophy andas Film andas If Philosophy October 23 (1982) 5-14

--- Philosophy asandof Literature Proceedings and Addresses of the American

Philosophical Association 581 (1984) 5-20

--- Philosophy asandof Literature Grand Street 33 (1984) 151-76

--- The Pigeon within Us All A Reply to Three Critics The Journal of Aesthetics

and Art Criticism 591 (2001) 39-44

--- The Problem of Other Periods The Journal of Philosophy 6319 (1966) 566-77

--- Remembering Andre Racz American Art 122 (1998) 58-65

--- Representational Properties and Mind-Body Identity The Review of

Metaphysics 263 (1973) 401-11

--- Role and Rule in Oriental Thought Some Metareflections on Dharma and Li

Philosophy East and West 222 (1972) 213-20

--- The Seat of the Soul Three Chairs Grand Street 64 (1987) 157-76

--- Seeing and Showing The Journal of Aesthetics and Art Criticism 591 (2001)

1-9

--- Session I Lecture amp Panel Discussion The Museum as Will-to-Power

Salmagundi139140 (2003) 99-111

--- Theology as a Hermeneutical Salvaging of History Commentary New Literary

History 172 (1986) 195-98

--- The Transfiguration of the Commonplace The Journal of Aesthetics and Art

Criticism 332 (1974) 139-48

--- Translation and Betrayal RES Anthropology and Aesthetics32 (1997) 61-63

Danto Arthur C et al In Memoriam James J Walsh The Journal of Philosophy

1005 (2003) 272

114

Danto Arthur C and Sidney Morgenbesser Character and Free Will The Journal

of Philosophy 5416 (1957) 493-505

Danto Arthur C and Shrin Neshat Shrin Neshat BOMB73 (2000) 60-67

Danto Arthur C and Florence Perronin Grand Article Le Corps Dans La

Philosophie Et Lart Citeacutes26 (2006) 129-44

Danto Arthur Coleman Ming and Qing Paintings 1989 469

三 研究丹托的相關文獻

(一) 外文著作

Carrier D Danto and His Critics Art History Historiography and after the End of

Art Conn Wesleyan University 1998

Haapala A J Levinson and V Rantala eds The End of Art and Beyond Essays

after Danto New Jersey Humanities Press 1997

Herwitz DA and M Kelly eds Action Art History Engagements with Arthur C

Danto 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2007

Rollins M eds Danto and His Critics Mass Wiley 2012

(二) 外文期刊論文

Ammerman Robert Mr Danto on Expressions of the Referring Sort Mind 68271

(1959) 401-03

Ankersmit F R Danto on Representation Identity and Indiscernibles History and

Theory 374 (1998) 44-70

--- Danto History and the Tragedy of Human Existence History and Theory 423

(2003) 291-304

115

Bacharach Sondra Can Art Really End The Journal of Aesthetics and Art

Criticism 601 (2002) 57-66

Brand Myles Danto on Basic Actions Noucircs 22 (1968) 187-90

Carrier David Danto and His Critics After the End of Art and Art History History

and Theory 374 (1998) 1-16

--- The Era of Post-Historical Art Leonardo 203 (1987) 269-72

--- Gombrich and Danto on Defining Art The Journal of Aesthetics and Art

Criticism 543 (1996) 279-81

--- a Thought Experiment for a Book to Be Called Failure in Twentieth-Century

Art] Reply to Arthur C Danto Richard Kuhns and James Elkins Journal

of Aesthetic Education 324 (1998) 51-59

--- Why Art History Has a History The Journal of Aesthetics and Art Criticism

513 (1993) 299-312

Carroll Noeumll Danto Style and Intention The Journal of Aesthetics and Art

Criticism 533 (1995) 251-57

--- The End of Art History and Theory 374 (1998) 17-29

Davis Whitney When Pictures Are Present Arthur Danto and the Historicity of the

Eye The Journal of Aesthetics and Art Criticism 591 (2001) 29-38

Doig James Conroy Danto on Knowledge The Review of Metaphysics 292 (1975)

307-21

Forsey Jane Philosophical Disenfranchisement in Dantos the End of Art The

Journal of Aesthetics and Art Criticism 594 (2001) 403-09

Goehr Lydia Afterwords An Introduction to Arthur Dantos Philosophies of History

and Art History and Theory 461 (2007) 1-28

Gur Golan The Spectre of the End Musical Avant-Gardism and the Philosophical

Turn International Review of the Aesthetics and Sociology of Music 422

(2011) 267-84

116

Hartt Julian N Reflections on Arthur Dantos Commentary New Literary History

172 (1986) 199-201

Herwitz Daniel The Journal of Aesthetics and Dantos Philosophical Criticism The

Journal of Aesthetics and Art Criticism 512 (1993) 261-70

Higgins Kathleen Marie Whatever Happened to Beauty A Response to Danto

The Journal of Aesthetics and Art Criticism 543 (1996) 281-84

Hilmer Brigitte Being Hegelian after Danto History and Theory 374 (1998)

71-86

Kelly Michael Essentialism and Historicism in Dantos Philosophy of Art History

and Theory 374 (1998) 30-43

Kelly Michael and Arthur C Danto Arthur C Danto BOMB72 (2000) 84-89

Kennick W E Theories of Art and the Artworld Comments The Journal of

Philosophy 6119 (1964) 585-87

Kudielka Robert According to What Art and the Philosophy of the End of Art

History and Theory 374 (1998) 87-101

Lesher James H Danto on Knowledge as a Relation Analysis 304 (1970) 132-34

McCullagh C B Narrative and Explanation in History Mind 78310 (1969)

256-61

Mitchell Jeff Danto Dewey and the Historical End of Art Transactions of the

Charles S Peirce Society 254 (1989) 469-501

Sartwell Crispin Aesthetic Dualism and the Transfiguration of the Commonplace

The Journal of Aesthetics and Art Criticism 464 (1988) 461-67

Seel Martin Art as Appearance Two Comments on Arthur C Dantos after the End

of Art History and Theory 374 (1998) 102-14

Shapiro Gary Deaths of Art David Carriers Metahistory of Artwriting

Leonardo 252 (1992) 189-95

117

Shirley Edward S Why the Problem of the External World Is a Pseudo-Problem

Santayana and Danto The Journal of Speculative Philosophy 44 (1990)

298-309

Sparshott F E Some Questions for Danto The Journal of Aesthetics and Art

Criticism 351 (1976) 79-80

Taylor Paul C Malcolms Conk and Dantos Colors or Four Logical Petitions

Concerning Race Beauty and Aesthetics The Journal of Aesthetics and Art

Criticism 571 (1999) 16-20

Tilghman B R Danto and the Ontology of Literature The Journal of Aesthetics

and Art Criticism 403 (1982) 293-99

Tormey Alan Transfiguring the Commonplace The Journal of Aesthetics and Art

Criticism 332 (1974) 213-15

Varet Gilbert Complexity and Ambiguity Some Observations on Professor Dantos

Complex Events Philosophy and Phenomenological Research 301 (1969)

78-83

Weberman David The Nonfixity of the Historical Past The Review of Metaphysics

504 (1997) 749-68

Weingartner Rudolph H Danto on History Philosophy and Phenomenological

Research 281 (1967) 100-13

Wertz S K The End of Art Revisited Journal of Aesthetic Education 464 (2012)

13-19

--- The National Endowment for the Arts and Its Opposition Dantos Argument for

Art for Our Sake Journal of Aesthetic Education 413 (2007) 111-17

Wilkins Burleigh T The Limits of Historical Knowledge Analysis 312 (1970)

58-62

(三) 中文著作

張 冰《丹托的藝術終結觀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2

118

梁光耀《藝術終結者論丹托的藝術哲學》臺北五南2013

(四) 中文期刊論文

陳瑞文〈分析哲學的藝術理論--以但托(Arthur Danto)的藝術詮釋為例〉《藝術

觀點》15 期2002 年頁 80-85

梁光耀〈丹托的藝術終結論〉《哲學與文化》37 卷 5 期總號 4322010 年

頁 173-189

梁光耀〈丹托的藝術定義〉《哲學與文化》40 卷 6 期總號 4692013 年頁

143-162

廖怡琪〈藝術終結的寓言--丹托《在藝術終結之後當代藝術與歷史藩籬》與

黑格爾《美學》的關聯性〉《藝術觀點》45 期2011 年頁 119-121

蕭振邦〈解讀《藝術終結之後》--評論 Danto 的〝美學〞論述〉《美術學報》

1 期2006 年頁 111-135

(五) 中文碩博論文

何建良《ldquo藝術終結論rdquo批判mdash以黑格爾到丹托》浙江浙江大學人文學院博

士論文2008

周計武《ldquo藝術終結rdquo的研究》南京南京大學2005

黃瀞瑩《哲學預設的問題性-丹托藝術終結論研究》高雄高雄師範大學美術

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2008

四 其他相關索引文獻

(一) 外文著作

Cohen Morris Raphael and Ernest Nagel An Introduction to Logic and Scientific

Method New York Harcourt Brace and Company 1934

Crimp Douglas and Louise Lawler On the Museums Ruins Cambridge Mass MIT

Press 1993

119

Greenberg Clement A New Installation at the Metropolitan Museum of Art and a

Review of the Exhibition Art in Progress The Collected Essays and Criticism

Vol 1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88

Greenberg Clement and John OBrian The Collected Essays and Criticism Vol 4

Vol 4 Chicago London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93

Haapala Arto Jerrold Levinson and Veikko Rantala The End of Art and Beyond

Essays after Danto Atlantic Highlands NJ Humanities Press 1997

Hegel Georg Wilhelm Friedrich Aesthetics Lectures on Fine Art Trans Knox T M

Oxford Clarendon Press 1975

Hegel Georg Wilhelm Friedrich and J Sibree The Philosophy of History New York

Willey Book Co 1944

Jimenez Marc La Critique Crise De Lart Ou Consensus Culturel Collection

DestheTique Paris Klincksieck 1995

Kant Immanuel Critique of Judgment Trans J H Bernard New York Hafner Pub

Co 1951

Kuhn Thomas S et al The Structure of Scientific Revolutions Taipei Yuan-Liou

Publishing Co Ltd 1997

Margolis Joseph The Eclipse and Recovery of Analytic Aesthetics Analytic

Aesthetics Ed Shusterman RichardOxford B Blackwell 1989 161--89

Podro Michael The Critical Historians of Art New Haven Yale University Press

1984

Riegl Alois Problems of Styles Foundations for a History of Ornament Trans Kain

Evelyn New Jersey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1992

Rollins Mark Danto and His Critics Chichester Oxford Malden Wiley-Blackwell

J Wiley amp Sons 2012

Stokes Adrian Art and Science A Study of Alberti Piero Della Francesca and

Giorgione New York Book Collectors Society 1949

Taylor Charles Philosophical Arguments Cambridge Mass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95

Winckelmann Johann Joachim Thoughts on the Imitation of Greek Works in

Painting and the Art of Sculpture Johann Joachim Winckelmann on Art

120

Architecture and Archaeology Trans Carter David New York Boydell and

Brewer 2013 31-56

Woumllfflin Heinrich Principles of Art History the Problem of the Development of Style

in Later Art New York Dover Publications

Woumllfflin Heinrich and Marie Donald Mackie Hottinger Principles of Art History

The Problem of the Development of Style in Later Art New York Dover

1950

(二) 中文著作

朱光潛《西方美學史》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2

朱 剛《二十世紀西方文藝文化批評理論》台北揚智文化2002

吳 風《藝術符號美學蘇珊朗格符號美學研究》北京北京廣播學院出版社

2002

洪漢鼎《當代分析哲學導論》台北五南2008

陳瑞文《美學革命與當代徵候評述》台北北市美術館2002

陳瑞文《阿多諾美學論雙重的作品政治》台北市五南2010

劉悅笛《分析美學史》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9

鄭勝華《製造藝術論古德曼的藝術哲學》台北政大出版社2013

(三) 外文期刊論文

Carroll Noeumll and David Carr Time Narrative and History History and Theory

273 (1988) 297

Hilmer Brigitte Being Hegelian after Danto History and Theory 374 (1998)

71-86

Roger Fry The French Post-Impressionists Vision and Design London Chatto amp

Windus 1937 156-59

Sparshott Francis Review Danto and His Critics by Mark Rollins The Journal of

Aesthetics and Art Criticism 524 (1994) 482-83

121

(四) 中文期刊論文

王 峰〈美學語法後期維特根斯坦的美學旨趣〉《中國人民大學學報》6 期

2013頁 115-122

  • 封面_論文
  • 碩士學位論文全文_F_修_內文pd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