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3 6 责任编辑:李晓晨 金石开(特邀) 2017年1月4日 星期三 书香中国 《我在海的这边等你》 作者简介: 卓玛,本名钟怡,上世纪 70年代出生在浙江宁波,三岁时随父母 入藏,毕业于北京第二外国语大学西欧 语系。上世纪 90 年代定居澳门,从事教 学、翻译、行政工作,以笔名“卓玛”、“尹 台”在《澳门日报》《文化杂志》发表诗作。 出版诗集有:《早安,拉萨女孩儿》《守望, 拉萨女孩儿》。 内容简介: 本书辑录作者诗作100 余首。或许是作者成长生活轨迹使然,其 诗句一方面飘溢着浓浓的格桑花香,散 发着清清的荷花气味,幽幽的、纯纯的、 沉沉的;另一方面尽显细腻柔情,唯美叩 心,让你走近。 《图书馆人孤独时》 作者简介: 杨开荆,北京大学图书馆 学博士,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博士 后。主要研究澳门历史遗产、文献、信息 资源网络化、记忆工程等范畴。著作有 《澳门特色文献资源研究》《澳门图书馆 的系统研究》《澳门文献信息服务研究》 等,在国内外发表论文百余篇。著作及论 文分别获第二届及第三届澳门人文社会 科学研究优秀成果评奖三等奖。分别于 2010 年及 2016 年参与澳门教区档案及功 德林文献申报UNESCO亚太区《世界记 忆名录》项目。现任职澳门基金会研究 所,并在澳门大学兼教历史遗产课程。 内容简介: 作者于图书馆工作 1 0 余 载,常与书为伍、跟读者作伴。在浩瀚的 知识海洋中探索前行,时有启迪;与馆中 人触碰交流,擦出火花。不愁寂寞,却偶 尔孤独。孤独时思考自身行业和人生,感 悟时随意执笔抒发,或天马行空、或写实 人生。有图书馆的那些事、人情世故、生 活风景、炎凉世态、旅途足迹、儿女情长、 澳门印象,还有云水瑶的土楼、土情、土 酒……现选取部分文稿结集出版,分享 图书馆人的思想世界。 《还看红棉》 作者简介: 吴淑钿,出生及长大于澳 门,台湾师范大学国文系毕业,香港大学 中文系哲学博士,现任香港浸会大学中 文系教授。学术著作之外,散文集有《书 窗内外》及《常夜灯》两种。 内容简介: 本书遴选作者创作的散 文随笔 1 20 余篇,分为四辑,第一辑和第 二辑是较长篇的散文和随笔,第三辑为 生活感悟,第四辑包括旅游见闻、影视戏 剧的观后感和读书心得等。以“还看红 棉”作书名,是要以此纪念作者在澳门小 城成长的单纯的日子,那是孕育作者其 后生命的重要基因,要“还看”,才看出其 中意义的深沉。岁月曾在作者心灵刻下 的印迹,由文字来承载。 《炉石塘的日与夜》 作者简介: 谭健锹,广东新会人,中 山大学心内科医学硕士,爱好文学、历 史。2010 年移居澳门,现为镜湖医院医 师 、《澳门日报·新园地》专栏作者。2012 年开始从事写作,闲来弄笔,见报出书。 云飘过,心逸动;风掠过,心相随;水漫 过,心不溢。吟诗作文慰平生。常参与文 学创作赛,获“澳门文学奖”第十届散文 组季军、第十一届小说组亚军。著有书籍 《病榻上的龙》《疫警时空》《历史课本没 写出的隐情》《历史课听不到的奇闻》等。 内容简介: 本书主要辑录作者 2012 年到2016年2月创作的散文近90篇。 其中,“笔墨生涯”记录作者生活、回忆的 苦甜以及行医、写作之路的坎坷;“鉴古 赏今”收录作者影评和展览观感,在古老 时空里回荡现代人的叩问;“悬壶谭史” 是作者结合医学知识对古人疾患的推 想,海阔天空的闲扯中蕴含着医疗发展 的艰辛;“幽思闲话”则凝结了作者对历 史与现实的思考,以及对好书的分享与 推荐。 《一向年光有限身》 作者简介: 太皮,本名黄春年,澳门 笔会理事。小说创作者,报刊及网媒专栏 作者。出版短篇小说集《神迹》,中篇小说 《绿毡上的囚徒》《爱比死更冷》《懦弱》, 以及散文集《夜游人》。三获“澳门中篇小 说奖”、两夺“澳门文学奖”小说组冠军及 诗歌组优异奖。 十几岁开始写诗,像蚯蚓在地面散 步一样写了20多年,认为写诗是一种挽 留赤子之心的最好方式,惟稍欠勇气,不 敢面对泥土里的真理,只敢歌颂青春豆, 故自称“业余诗人”。 内容简介: 本书收录作者20多年来 大部分诗作,共分5卷:“绵绵情话”、“在 异乡”、“故乡与人”、“搁浅的鲸”及“忧郁 的诗”。诗集名字取自宋代词人晏殊的 《浣溪沙》:“一向年光有限身,等闲离别 易消魂,酒筵歌席莫辞频。满目山河空念 远,落花风雨更伤春,不如怜取眼前人。” 作者说:人生是一个离别过程,欢愉只片 刻,思念却恒久,诗集中所描写对象多已 从他生命中消逝,情感也渐云散烟消,韶 光易逝,哀旧念远,使人心碎,倒不如怜 取眼前人、惜取眼前事,只是曾经的一向 年光,曾经的满目山河,却是他当下这 “有限身”莫失莫忘的印记。 《当豆捞遇上豆汁儿》 作者简介: 穆欣欣,澳门人,祖籍山 东蓬莱,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暨南大学新 闻专业学士、南京大学戏剧学博士。以 读书、看戏为主要生活方式,相信“人生 如戏,戏如人生”。曾居住北京 15 年,致 力于澳门和内地文化交流,被媒体誉为 “ 让 澳 门 文 化 散 珠 成 串 ”之 人 。 于 1999 年澳门回归,以及在澳门回归五周年、 10周年及15周年时先后四次应邀走进 中央电视台演播室担任直播节目嘉宾 主持。作品有散文集《戏笔天地间》(澳 门版及内地版)、《诗心》《风动心也动》 《相看俨然》《寸心千里》、“澳门艺术丛 书”之《走回梦境 —澳门戏剧》(合 著);2014 年编剧完成澳门第一部以传统 戏剧形式表现本土历史故事的京剧《镜 海魂》,该剧已在南京、天津、澳门、北京、 西安、重庆等地上演。 内容简介: 本书系作者《深圳特区 报》“城心城意”专栏文章结集,呈现出 鲜为人知的文化澳门的一面。作者以长 居北京的澳门人身份,以澳门眼看内 地、以中国心思澳门、以得天独厚的经 历和比较文化视角为文,形成小中见 大、举重若轻、平实中见机杼、沉静中显 灵动的独特文风。作者尝言,见过高山, 才知道什么是更高;见过澳门的“小”, 才知北京的“大”;了解“过去”,会更好 地活在“当下”。斯言诚哉,为文如此,为 人亦然。 《新世代生活志:第一个五年》 作者简介: 陆奥雷,澳门“80 后”创作 人,报刊杂志专栏作者,涉足新诗、小说 及散文创作,曾获多届“澳门文学奖”,奖 项包括小说组冠军、新诗组季军及散文 组优秀奖等。著有短篇小说集《板樟堂的 倒数声》《让宁静的西湾治疗我的忧郁》, 诗与散文合集《摩天轮的幻象生活》,并 曾与多位创作人跨界联手制作澳门文学 宣传片《幸福来电》《出走》及《澳门文学 地图》系列。 内容简介: 本书是作者对澳门回归 首个 5 年的记录。回归第一个 5 年,澳门 经历了经济低迷和非典型肺炎的恐慌, 最终抵达博彩业开放后社会最急速发展 的开端。作者书写了他在此期间的心路 历程、分享了他在澳门的年少时光,发表 了自己对各种文学和音乐作品、体育比 赛和社会大事的见解。从中我们可以看 到一位在澳门涉足新诗、小说、散文、微 电影和多媒体制作的创作多面手、一个 文艺青年的成长历程,也透过这些方块 文章,可以进一步了解作者小说和新诗 创作的动机和背景。 《凌腔雁调》 作者简介: 凌雁,1940 年 1 月生于香 港,翌年香港沦陷,5岁时辗转逃至澳门, 澳门长大,香港谋生,曾教小学、中学。历 任香港出版社总编辑,业余为三份报纸 撰写专栏。香港作家协会创会会员、香港 儿童文艺协会发起人、澳门作家协会会 长、澳门笔会会员、世界华文作家协会澳 门分会会长。作品多,出书少,出版报告 文学《白衣天使》,荣获“香港十本好书” 荣誉的儿童小说《打瞌睡的模范生》《大 榕树》《压岁钱》《逃学》《追踪》。2006年定 居澳门,埋头写作。著有:成长小说《昨夜 星辰—澳门的旧日风情》;德育辅助教 材《德育这回事》。现仍努力笔耕并为澳 门文学略尽绵力。 内容简介: 看着书名“凌腔雁调”,再 看看作者署名“凌雁”,会发现,作者很巧 妙地将他的署名融进书名中;而当读完 全书,会进一步觉得书的内容只可以是 凌的腔雁的调,也就是说,作品个性极其 突出,诸如:如果夫妻失散后想找回伴 侣;经济好坏是怎么看的;“木虱”是什么 东西;电器售货员如何身处险境;什么是 离婚率最高的职业……这些大多写于上 世纪80年代反映当时香港、澳门世态炎 凉、市井百态、生活不易的文章内容,幽 默的笔触、百姓的乐观无不体现在字里 行间,令人感动…… 《吾心吾乡》 作者简介: 李文娟,中国汉语言文学 专科毕业,视觉艺术(教育专业)学士,文 化产业管理硕士;曾担任中学语文教师, 历任《澳门日报》校对、专题采访记者、副 刊编辑;《澳门日报·新园地》专栏作者, 笔名“花语”。读书,就像吃饭、睡觉一样, 是生活中不可少的元素;写作,则是梳理 思想的过程,能够把所思所感宣诸纸笔, 是一种幸运。 内容简介: 本书遴选作者历年创作 的散文170余篇,为了方便读者分类阅 读,勉强分为四大部分:时政、人生、艺 术、教育。另外,每卷内文亦按发表时间 作排序。 为何说“勉强”?因为这百多篇文章 其实集中于一个基本的写作主题:澳门。 作者说,她留意到一个特点,就是在平日 书写专栏的过程中,会随时与澳门联想 起来:澳门也有吗?两者相较如何?可以 做得更好吗?另外,这些篇章的写作时段 恰逢澳门经历开放博彩业后,社会及经 济风起云涌的10年。笔者虽身处斗室, 埋头耕耘,但由于职业的敏感及生活的 激荡,澳门社会的政经变幻、人情冷暖, 仍可于字里行间感受得到;虽有言不尽 意之时,但殷殷赤子之心,自信于今再 读,仍能引读者共鸣。 《且行且悟》 作者简介: 李嘉曾,笔名“思鸣”、“江 源”。南京大学毕业,现任澳门城市大学 教授、澳门社会经济发展研究中心执行 主任,兼任澳门中西文化创意产业促进 会理事长、澳门学者同盟副会长。曾任东 南大学教授。爱好并坚持业余写作,屡有 散文、剧本、诗歌等问世。近年主要研究 创造学、中国文化与比较文化、文化产 业。曾主持多项国家和省部级哲学社会 科学、教育科学重大课题及澳门基金会 课题,出版《创造的魅力》《澳门历史文化 求索》《柏林墙下的较量》等著译 20 余种, 曾获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 奖、澳门人文社科研究优秀成果一等奖。 内容简介: 本书是作者数十年间在 教学科研之余撰写散文的集粹,反映了 从青少年至中老年时期不倦求索、不断 感悟的心路历程。全书围绕特定主题分 为七篇。“往事追思”是对历史事件与久 远往事的追忆评说;“青春留痕”是对学 生时代青春岁月的回忆;“远山寻踪”记 录在雪山高原生活10年的精彩瞬间; “四海揽胜”是欧美亚诸国与台湾地区等 地的参访纪行;“他山觅石”收录境外考 察的收获体会;“莲岛感怀”反映在澳门 生活的所思所感;“生命咏叹”则是对生 者与逝者的赞颂、怀念和人生感悟。书中 共收散文60余篇,绝大部分曾公开发表 或编入合集。多篇文章视角独到,文字精 美,具有一定的可读性与欣赏价值。 《海角片羽》 作者简介: 贺越明,资深传媒人。祖 籍山西,生长于上海。中国复旦大学新闻 系文学学士、法学硕士,美国夏威夷大学 传播学硕士;曾任教于复旦大学新闻学 院,在美国旧金山《侨报》《星岛日报》主 管采访和编译;现为九鼎传播有限公司 总经理兼《九鼎》月刊总编辑。近年发表 随笔居多,散见于内地、澳门、香港和台 湾媒体。著有《读报的学问》《中国人的世 纪》《书里书外》和《中国十大出版家》(合 撰)等。 内容简介: 本书汇集作者发表于内 地和澳港台媒体的随笔近 90 篇,编为“感 悟小城”、 “观潮邻岛”、 “目迷神州”、 “回眸 异邦”、 “阅识史事”和“追怀先贤”六辑。这 些作品题材多样,内涵丰厚,大都属于生 活现实的描述、社会现象的思考、历史故 实的钩沉、前辈文人的缅念,不时闪现古 今交汇、中西碰撞的对照,显示作者的见 闻广博,视野开阔,思绪灵动,认知独到, 从不少方面给读者以思想的启迪、精神的 陶冶和文字的回味。 《你将来爱的人不是我》 作者简介: 何贞,笔名“贞娅”。上世 纪50年代中出生于厦门市,上世纪80年 代中移居澳门。退休前的工作是港澳航 运公司职员。喜欢文学及写作,创作的小 说曾获第二届“澳门中篇小说奖”及第十 届“澳门文学奖”小说组亚军。至今仍在 《澳门日报》发表小说和散文。 内容简介: 本书由八个中短篇小说 组成:《你将来爱的人不是我》《澳门来兮》 《土生玛丽亚》《马里奥大叔的礼物》《我的 邻居安德烈》《野花艳丽》《穷学生富学生》 及《奔月》。文笔平实细腻,故事感人。其 中,《你将来爱的人不是我》是一个以澳门 社会边缘家庭的孩子挣扎成长为主线的 故事,在描绘一群儿童院孩子的情感发展 和人生出路的同时,真实地再现了不同族 群同一屋檐下的底层生活和社会的各面 景观。揭示时代变迁及其带来的希望和困 惑、努力和遗憾。《澳门来兮》的故事从一 个年轻的女偷渡客上岸后的奇遇开始,展 开她与周遭人的一系列爱情与友情及其 奋斗的故事。《土生玛丽亚》《马里奥大叔 的礼物》和《我的邻居安德烈》都是新移民 “我”对澳门土生葡萄牙人的白描,突出人 物性格特写和内心善良正直的一面。《穷 学生富学生》对都市富养和穷养的女孩子 特质,做了相应的描写。 《寻找远方的乐章》 作者简介: 陈志峰,祖籍广东省南海 市,在澳门土生土长。从小喜爱写作,中 学开始投稿,大学开始文学创作。文学博 士,澳门理工学院副教授,澳门笔会理 事,长期为《澳门日报·纸上峰云》撰写专 栏。作品散见于《澳门日报·文化镜海》和 《澳门笔汇》等,曾多次获得“澳门文学 奖”小说组及散文组奖项。 内容简介: 本书收录了作者十多年 来创作的短篇和超短篇小说十余篇。其 中《寻找远方的乐章》《深巷》和《寻梦》是 一个系列的成长小说,作者透过小说探 讨年轻人在成长过程中所付出的种种代 价,他们只有在眼泪、失望、痛苦的挣扎 中熬过来,才能百分百掌控自己的人生。 《陶片》《独臂将军》《朱仙宝诞》《一九六 六、一九九九》《甲戌风灾》和《法朵》都是 以澳门历史上某一时期作为背景而写成 的小说,作者以不同的故事,尝试勾勒出 澳门人的独特共性—善良、温情、包 容、和谐,而这也正是作者心目中的澳门 人的形象。 澳门基金会与作家出版社、中华文学基金会联合推出的“澳门 文学丛书”第三辑出版了。这是“丛书”继 2014 年第一辑、2015 年 第二辑出版之后,澳门老中青三代作家又一次在内地集体亮相。这 套丛书小说、诗歌、散文、评论诸体皆备,生活能见度清晰,情感倾 向性鲜明,皇皇56部著作,洋洋千余万言,以一块与澳门人息息相 关的灵魂高地,展示了澳门文学在坚定的文化自信中稳步前行的 实绩。 数百年来,澳门虽曾长期为外族所占,但澳门儿女还是凭着顽 强的生存意志和对传统文明的努力传承,葆有了中华民族的文化 血脉,诸如淳朴善良的民风,平和自觉的心性、孝亲助人的操守、爱 国爱乡的情怀等等,早已融入人心,并作为深固的文化基因,贯穿 于澳门文学发展过程,成为广大作家建立文化自信的坚实基础。如 是,在为数众多的澳门文学作品中,不论人物命运、故事情节、生活 场景发生怎样的变化,也不论情感方式和叙事方式多么“个人化”、 “特殊化”,其间总会闪现出一个中国书写者的笔墨精神,中华文化 始终都是其言说依据。这就是澳门文学的“根性”或“DNA”,故事 是澳门的,审美精神底色则是中国的。 澳门文化作为地域文化的一个显著特点,是其内在结构的多 元化,以及由此体现的“和而不同”的精神。在澳门,不同民族混居 一地而能友好相处,不同语言所谓“三言四语”,文字并用而能相互 尊重,不同风格建筑对举而能珠联璧合,不同风俗习惯通行而能兼 容并蓄;在澳门,言论可以独抒己见,追求可以自由选择,见解可以 充分坚持,想象可以尽情飞翔。澳门人一向以此为“荣”、以此为 “傲”,对中华文化在这里的延伸和扩展充满了自信。这种历史影响 和文化积淀,培育了澳门文学真挚、平和、温婉包容的品格,虽然所 呈现的多为生活情景“戏”,却也都是由外物回到内心,发自心灵深 处的歌吟。 澳门文学的文化自信,大大降低了文艺商品化对它的影响,避 免了诸多弊端,它尊重资本,但不屑于当金钱的奴仆,它冀望畅销, 却不肯为此而媚俗;它拒绝灵魂的降解,在精神贬值处张扬精神价 值;它拒绝消费主义怂恿,于物欲中坚守文学本真。如果从1986年 澳门诗人韩牧提出“建立澳门文学形象”算起,迄今整整 30 个寒暑 过去,回想起来,澳门人这30年尤其是回归祖国后17年的文学书 写,痛苦得也欢乐得就像一首诗、一个乐章。尽管澳门文学并不超 卓,甚至还存在这样那样的缺憾,但它始终坚持以求真、向善、尚美 的原则观照人的生存、人的遭际、人的心性、人的未来,“澳门文学 丛书”的出版表明,澳门作家不仅是生活的目击者,而且是意义的 揭示者和美的创造者。当这套“丛书”带着小城的温度,在祖国广阔 的时空里接受评价的时候,我们深信这必将进一步增强澳门文学 的自信,激发其迈出更加稳健的脚步。 应该感谢“丛书”的策划者、资助者、编辑者和出版者,他们对 澳门文学的支持和帮助,热情高、力度大且持续性强,其崇高的责 任心和使命感令人感动,其实这也是一种文化自信,一种对中华文 化有机组成部分—澳门文化和澳门文学的自信。 “澳门文学丛书”是我在作家出版 社工作时参与主持的一项重要的出版 工程。这期间,编了两辑,出版了好几 十位澳门作家的作品。我退休后,这 项工程仍继续进行。在编辑们的努力 下,第三辑顺利出版,又有十几位澳门 作家加入到这个文学阵容中来,可喜 可贺。这些澳门诗人、散文家、小说家 和评论家的作品,构成了一道亮丽的 文学风景线,生动展现了澳门文学风 貌和文化形象。 记得最初在评估这个编辑策划创 意时,我们的想法很具体。那就是通 过这套文学丛书,反映澳门回归祖国 后,“一国两制”顺利实施,社会经济稳 定发展,人民生活安乐幸福,文化繁荣 进步的现实。同时,向内地介绍澳门的 作家,澳门的文学。现在看来,这两方 面的目的都达到了。就我个人受益而 言,后者更为直接。和很多人一样,我 对澳门文学的认识很无知,很模糊,甚 至还存在思想上的误区,比如过多从 殖民地文化的框架中去认识澳门的文 学。正是因为参与了这项工程,我对澳 门文学的认识才渐渐清晰起来,认识 的误区才渐渐得以纠正。通过这些澳 门作家的作品,我们一定会更深地认 识到,澳门文学是我们国家、我们民族 文学重要的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回 归以后,澳门的作家更积极、更自觉地 把自己的创作实践,融入中华民族文 学发展的血脉之中,以一种可贵的文 化自信参与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 史进程中,正在努力形成自己独有的 精神品质和艺术品质。 正因为参与了这项工程,所以开 始有机会和澳门的作家结识、沟通和 交流。我还注意到,这项工程实施时, 正是内地文学与澳门文学的关系进入 一个更为活跃、更为紧密、更为融和的 时期。最突出的表现应该是在纪念澳 门回归祖国15周年的那些日子里。为 配合庆典活动,我受中国作协的委托, 率一个评论家代表团访问了澳门,举 办了澳门作家作品研讨会,深感澳门 人民对祖国的情意,也深感澳门文学 的价值和意义。在那次会上,我认识的 作家都和“澳门文学丛书”有关,不是 编委,就是作者。如吴志良、李观鼎、穆 欣欣、廖子馨、汤梅笑、水月、赵阳、太 皮等。我和他们当中不少人成了朋友 加了微信,经常讨论一些文艺文化问 题。记得有一次,还专题讨论了穆欣欣 的京剧《镜海魂》。这出剧在京演出的 时候,我正在外地出差,没赶上看,不 过,从媒体如潮的好评看,是不是可以 认为,澳门文学从思想主题到艺术格 局,正在突破提升。和这个文学群体在 一起,才更加确认,“澳门文学丛书”的 价值和意义不可低估。 第三辑中穆欣欣的散文集《当豆 捞遇上豆汁儿》,不少篇什讲到对澳门 文学的认识,有一个观点引起了我的 注意。她说,澳门是个只有 60 万人口 的小城,热爱文学、热衷写作的人数却 在小城人口中所占比例甚大,也堪称 奇观。她的叙述,解答了我开始编丛书 时的一个问题:澳门有那么多诗人、小 说家、散文家吗?因为从我的经验看, 内地一座人口与澳门同等的城市,一 口气要出这么多的原创作品,是不可 思议的。现在看来,我的经验在澳门失 效了。澳门城市虽小,但文学氛围浓, 文学人口多,所以成奇观。一座商业和 资本如此强大的小城,却集中了那么 多不为商业和资本写作的作家,所以 成奇迹。这个创作群体的内心是宁静 的,单纯的,自由的。他们在这里坚持 着文学的理想精神,一点一滴地讲述 着澳门的故事。澳门文学的自觉与自 信就在这里,澳门文学的生态优势也 在这里,这道亮丽的文学风景线的品 质和魅力也在这里。 一边赞赏,一边也有所期待。几 次去澳门,看到这里豪华酒店越盖越 多,博彩业似乎也势头不减,现代资本 带来的一些畸型的生活和文化与一个 理想社会建设的矛盾冲突也在酝酿潜 行。这是澳门的现实,也是澳门的历 史。不过,在澳门文学丛书里反映的 不多。特别是表现澳门经济社会的矛 盾冲突,实现更深刻的社会主题方面 的作品,还显得力道不够,开掘不深。 其实澳门题材出现在“澳门文学”以外 的商业性更浓的文学作品中并不少, 多数都是在挖掘和追求这个题材里的 猎奇性、刺激性,甚至不惜胡编乱造, 哗众取宠。这样的文学,其实是对澳 门形象和本质的误解与歪曲。这个问 题我曾经和评论家李观鼎先生讨论 过。李先生说,好多外面的作家不懂 澳门,不懂澳门人,只靠猎奇,靠通俗 文学的模式去编造。这样写不出真实 的澳门,真正的澳门。但怎样多方位 多层面写好真实真正的澳门故事,则 是生活在那里的澳门作家义不容辞的 历史责任,要好好思考,好好实践。澳 门文学的发展空间非常大,思想艺术 的探索任务还很艰巨。李先生一席话 说得深刻到位。在国家“一带一路”发 展格局中,澳门的重要性越来越突出, 澳门对国家对民族的贡献会越来越 大,“澳门文学”也将紧跟着这个伟大 的时代,出现更多更好的优秀作家作 品,澳门故事会讲得更精彩。到那个 时候,我们的文学期待一定会变成现 实。“澳门文学”这道风景线一定会更 亮丽。 一道亮丽的文学风景线 杨开荆 吴淑钿 谭健锹 穆欣欣 陆奥雷 李文娟 李嘉曾 贺越明 陈志峰 “澳门文学丛书”第三辑简介

书香中国 36 - Peopledownload.people.com.cn/zuojia/wyb6B170104_Print.pdf · 刻,思念却恒久,诗集中所描写对象多已 从他生命中消逝,情感也渐云散烟消,韶

  • Upload
    others

  • View
    15

  • Download
    0

Embed Size (px)

Citation preview

36责任编辑:李晓晨 金石开(特邀) 2017年1月4日 星期三书香中国

《我在海的这边等你》作者简介:卓玛,本名钟怡,上世纪

70 年代出生在浙江宁波,三岁时随父母

入藏,毕业于北京第二外国语大学西欧

语系。上世纪 90 年代定居澳门,从事教

学、翻译、行政工作,以笔名“卓玛”、“尹

台”在《澳门日报》《文化杂志》发表诗作。

出版诗集有:《早安,拉萨女孩儿》《守望,

拉萨女孩儿》。

内容简介:本书辑录作者诗作 100余首。或许是作者成长生活轨迹使然,其诗句一方面飘溢着浓浓的格桑花香,散发着清清的荷花气味,幽幽的、纯纯的、沉沉的;另一方面尽显细腻柔情,唯美叩心,让你走近。

《图书馆人孤独时》作者简介:杨开荆,北京大学图书馆

学博士,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博士

后。主要研究澳门历史遗产、文献、信息

资源网络化、记忆工程等范畴。著作有

《澳门特色文献资源研究》《澳门图书馆

的系统研究》《澳门文献信息服务研究》

等,在国内外发表论文百余篇。著作及论

文分别获第二届及第三届澳门人文社会

科学研究优秀成果评奖三等奖。分别于

2010年及2016年参与澳门教区档案及功

德林文献申报UNESCO亚太区《世界记

忆名录》项目。现任职澳门基金会研究

所,并在澳门大学兼教历史遗产课程。

内容简介:作者于图书馆工作10余载,常与书为伍、跟读者作伴。在浩瀚的知识海洋中探索前行,时有启迪;与馆中人触碰交流,擦出火花。不愁寂寞,却偶尔孤独。孤独时思考自身行业和人生,感悟时随意执笔抒发,或天马行空、或写实人生。有图书馆的那些事、人情世故、生活风景、炎凉世态、旅途足迹、儿女情长、澳门印象,还有云水瑶的土楼、土情、土酒……现选取部分文稿结集出版,分享图书馆人的思想世界。

《还看红棉》作者简介:吴淑钿,出生及长大于澳

门,台湾师范大学国文系毕业,香港大学

中文系哲学博士,现任香港浸会大学中

文系教授。学术著作之外,散文集有《书

窗内外》及《常夜灯》两种。

内容简介:本书遴选作者创作的散文随笔120余篇,分为四辑,第一辑和第二辑是较长篇的散文和随笔,第三辑为生活感悟,第四辑包括旅游见闻、影视戏剧的观后感和读书心得等。以“还看红棉”作书名,是要以此纪念作者在澳门小城成长的单纯的日子,那是孕育作者其后生命的重要基因,要“还看”,才看出其中意义的深沉。岁月曾在作者心灵刻下的印迹,由文字来承载。

《炉石塘的日与夜》作者简介:谭健锹,广东新会人,中

山大学心内科医学硕士,爱好文学、历

史。2010 年移居澳门,现为镜湖医院医

师、《澳门日报·新园地》专栏作者。2012

年开始从事写作,闲来弄笔,见报出书。

云飘过,心逸动;风掠过,心相随;水漫

过,心不溢。吟诗作文慰平生。常参与文

学创作赛,获“澳门文学奖”第十届散文

组季军、第十一届小说组亚军。著有书籍

《病榻上的龙》《疫警时空》《历史课本没

写出的隐情》《历史课听不到的奇闻》等。

内容简介:本书主要辑录作者201 2年到 201 6 年 2 月创作的散文近 90 篇。其中,“笔墨生涯”记录作者生活、回忆的苦甜以及行医、写作之路的坎坷;“鉴古赏今”收录作者影评和展览观感,在古老时空里回荡现代人的叩问;“悬壶谭史”是作者结合医学知识对古人疾患的推想,海阔天空的闲扯中蕴含着医疗发展的艰辛;“幽思闲话”则凝结了作者对历史与现实的思考,以及对好书的分享与推荐。

《一向年光有限身》作者简介:太皮,本名黄春年,澳门

笔会理事。小说创作者,报刊及网媒专栏

作者。出版短篇小说集《神迹》,中篇小说

《绿毡上的囚徒》《爱比死更冷》《懦弱》,

以及散文集《夜游人》。三获“澳门中篇小

说奖”、两夺“澳门文学奖”小说组冠军及

诗歌组优异奖。

十几岁开始写诗,像蚯蚓在地面散

步一样写了 20多年,认为写诗是一种挽

留赤子之心的最好方式,惟稍欠勇气,不

敢面对泥土里的真理,只敢歌颂青春豆,

故自称“业余诗人”。

内容简介:本书收录作者20多年来大部分诗作,共分5卷:“绵绵情话”、“在异乡”、“故乡与人”、“搁浅的鲸”及“忧郁的诗”。诗集名字取自宋代词人晏殊的《浣溪沙》:“一向年光有限身,等闲离别易消魂,酒筵歌席莫辞频。满目山河空念远,落花风雨更伤春,不如怜取眼前人。”作者说:人生是一个离别过程,欢愉只片刻,思念却恒久,诗集中所描写对象多已从他生命中消逝,情感也渐云散烟消,韶光易逝,哀旧念远,使人心碎,倒不如怜取眼前人、惜取眼前事,只是曾经的一向年光,曾经的满目山河,却是他当下这

“有限身”莫失莫忘的印记。

《当豆捞遇上豆汁儿》作者简介:穆欣欣,澳门人,祖籍山

东蓬莱,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暨南大学新

闻专业学士、南京大学戏剧学博士。以

读书、看戏为主要生活方式,相信“人生

如戏,戏如人生”。曾居住北京 15年,致

力于澳门和内地文化交流,被媒体誉为

“让澳门文化散珠成串”之人。于 1999

年澳门回归,以及在澳门回归五周年、

10 周年及 15 周年时先后四次应邀走进

中央电视台演播室担任直播节目嘉宾

主持。作品有散文集《戏笔天地间》(澳

门版及内地版)、《诗心》《风动心也动》

《相看俨然》《寸心千里》、“澳门艺术丛

书”之《走回梦境——澳门戏剧》(合

著);2014年编剧完成澳门第一部以传统

戏剧形式表现本土历史故事的京剧《镜

海魂》,该剧已在南京、天津、澳门、北京、

西安、重庆等地上演。

内容简介:本书系作者《深圳特区报》“城心城意”专栏文章结集,呈现出鲜为人知的文化澳门的一面。作者以长居北京的澳门人身份,以澳门眼看内地、以中国心思澳门、以得天独厚的经历和比较文化视角为文,形成小中见大、举重若轻、平实中见机杼、沉静中显灵动的独特文风。作者尝言,见过高山,才知道什么是更高;见过澳门的“小”,才知北京的“大”;了解“过去”,会更好地活在“当下”。斯言诚哉,为文如此,为人亦然。

《新世代生活志:第一个五年》作者简介:陆奥雷,澳门“80后”创作

人,报刊杂志专栏作者,涉足新诗、小说

及散文创作,曾获多届“澳门文学奖”,奖

项包括小说组冠军、新诗组季军及散文

组优秀奖等。著有短篇小说集《板樟堂的

倒数声》《让宁静的西湾治疗我的忧郁》,

诗与散文合集《摩天轮的幻象生活》,并

曾与多位创作人跨界联手制作澳门文学

宣传片《幸福来电》《出走》及《澳门文学

地图》系列。

内容简介:本书是作者对澳门回归首个5年的记录。回归第一个5年,澳门经历了经济低迷和非典型肺炎的恐慌,最终抵达博彩业开放后社会最急速发展的开端。作者书写了他在此期间的心路历程、分享了他在澳门的年少时光,发表了自己对各种文学和音乐作品、体育比赛和社会大事的见解。从中我们可以看到一位在澳门涉足新诗、小说、散文、微电影和多媒体制作的创作多面手、一个文艺青年的成长历程,也透过这些方块文章,可以进一步了解作者小说和新诗创作的动机和背景。

《凌腔雁调》作者简介:凌雁,1940年 1月生于香

港,翌年香港沦陷,5岁时辗转逃至澳门,

澳门长大,香港谋生,曾教小学、中学。历

任香港出版社总编辑,业余为三份报纸

撰写专栏。香港作家协会创会会员、香港

儿童文艺协会发起人、澳门作家协会会

长、澳门笔会会员、世界华文作家协会澳

门分会会长。作品多,出书少,出版报告

文学《白衣天使》,荣获“香港十本好书”

荣誉的儿童小说《打瞌睡的模范生》《大

榕树》《压岁钱》《逃学》《追踪》。2006年定

居澳门,埋头写作。著有:成长小说《昨夜

星辰——澳门的旧日风情》;德育辅助教

材《德育这回事》。现仍努力笔耕并为澳

门文学略尽绵力。

内容简介:看着书名“凌腔雁调”,再看看作者署名“凌雁”,会发现,作者很巧妙地将他的署名融进书名中;而当读完全书,会进一步觉得书的内容只可以是凌的腔雁的调,也就是说,作品个性极其突出,诸如:如果夫妻失散后想找回伴侣;经济好坏是怎么看的;“木虱”是什么东西;电器售货员如何身处险境;什么是离婚率最高的职业……这些大多写于上世纪80年代反映当时香港、澳门世态炎凉、市井百态、生活不易的文章内容,幽默的笔触、百姓的乐观无不体现在字里行间,令人感动……

《吾心吾乡》作者简介:李文娟,中国汉语言文学

专科毕业,视觉艺术(教育专业)学士,文

化产业管理硕士;曾担任中学语文教师,

历任《澳门日报》校对、专题采访记者、副

刊编辑;《澳门日报·新园地》专栏作者,

笔名“花语”。读书,就像吃饭、睡觉一样,

是生活中不可少的元素;写作,则是梳理

思想的过程,能够把所思所感宣诸纸笔,

是一种幸运。

内容简介:本书遴选作者历年创作的散文170余篇,为了方便读者分类阅读,勉强分为四大部分:时政、人生、艺术、教育。另外,每卷内文亦按发表时间作排序。

为何说“勉强”?因为这百多篇文章其实集中于一个基本的写作主题:澳门。作者说,她留意到一个特点,就是在平日书写专栏的过程中,会随时与澳门联想起来:澳门也有吗?两者相较如何?可以做得更好吗?另外,这些篇章的写作时段恰逢澳门经历开放博彩业后,社会及经济风起云涌的10年。笔者虽身处斗室,埋头耕耘,但由于职业的敏感及生活的激荡,澳门社会的政经变幻、人情冷暖,仍可于字里行间感受得到;虽有言不尽意之时,但殷殷赤子之心,自信于今再读,仍能引读者共鸣。

《且行且悟》作者简介:李嘉曾,笔名“思鸣”、“江

源”。南京大学毕业,现任澳门城市大学

教授、澳门社会经济发展研究中心执行

主任,兼任澳门中西文化创意产业促进

会理事长、澳门学者同盟副会长。曾任东

南大学教授。爱好并坚持业余写作,屡有

散文、剧本、诗歌等问世。近年主要研究

创造学、中国文化与比较文化、文化产

业。曾主持多项国家和省部级哲学社会

科学、教育科学重大课题及澳门基金会

课题,出版《创造的魅力》《澳门历史文化

求索》《柏林墙下的较量》等著译20余种,

曾获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

奖、澳门人文社科研究优秀成果一等奖。

内容简介:本书是作者数十年间在教学科研之余撰写散文的集粹,反映了从青少年至中老年时期不倦求索、不断感悟的心路历程。全书围绕特定主题分为七篇。“往事追思”是对历史事件与久远往事的追忆评说;“青春留痕”是对学生时代青春岁月的回忆;“远山寻踪”记录在雪山高原生活 10 年的精彩瞬间;

“四海揽胜”是欧美亚诸国与台湾地区等地的参访纪行;“他山觅石”收录境外考察的收获体会;“莲岛感怀”反映在澳门生活的所思所感;“生命咏叹”则是对生者与逝者的赞颂、怀念和人生感悟。书中共收散文60余篇,绝大部分曾公开发表或编入合集。多篇文章视角独到,文字精美,具有一定的可读性与欣赏价值。

《海角片羽》作者简介:贺越明,资深传媒人。祖

籍山西,生长于上海。中国复旦大学新闻

系文学学士、法学硕士,美国夏威夷大学

传播学硕士;曾任教于复旦大学新闻学

院,在美国旧金山《侨报》《星岛日报》主

管采访和编译;现为九鼎传播有限公司

总经理兼《九鼎》月刊总编辑。近年发表

随笔居多,散见于内地、澳门、香港和台

湾媒体。著有《读报的学问》《中国人的世

纪》《书里书外》和《中国十大出版家》(合

撰)等。

内容简介:本书汇集作者发表于内地和澳港台媒体的随笔近90篇,编为“感悟小城”、“观潮邻岛”、“目迷神州”、“回眸异邦”、“阅识史事”和“追怀先贤”六辑。这些作品题材多样,内涵丰厚,大都属于生活现实的描述、社会现象的思考、历史故实的钩沉、前辈文人的缅念,不时闪现古今交汇、中西碰撞的对照,显示作者的见闻广博,视野开阔,思绪灵动,认知独到,从不少方面给读者以思想的启迪、精神的陶冶和文字的回味。

《你将来爱的人不是我》作者简介:何贞,笔名“贞娅”。上世

纪50年代中出生于厦门市,上世纪80年

代中移居澳门。退休前的工作是港澳航

运公司职员。喜欢文学及写作,创作的小

说曾获第二届“澳门中篇小说奖”及第十

届“澳门文学奖”小说组亚军。至今仍在

《澳门日报》发表小说和散文。

内容简介:本书由八个中短篇小说组成:《你将来爱的人不是我》《澳门来兮》《土生玛丽亚》《马里奥大叔的礼物》《我的邻居安德烈》《野花艳丽》《穷学生富学生》及《奔月》。文笔平实细腻,故事感人。其中,《你将来爱的人不是我》是一个以澳门社会边缘家庭的孩子挣扎成长为主线的故事,在描绘一群儿童院孩子的情感发展和人生出路的同时,真实地再现了不同族群同一屋檐下的底层生活和社会的各面景观。揭示时代变迁及其带来的希望和困惑、努力和遗憾。《澳门来兮》的故事从一个年轻的女偷渡客上岸后的奇遇开始,展开她与周遭人的一系列爱情与友情及其奋斗的故事。《土生玛丽亚》《马里奥大叔的礼物》和《我的邻居安德烈》都是新移民

“我”对澳门土生葡萄牙人的白描,突出人物性格特写和内心善良正直的一面。《穷学生富学生》对都市富养和穷养的女孩子特质,做了相应的描写。

《寻找远方的乐章》作者简介:陈志峰,祖籍广东省南海

市,在澳门土生土长。从小喜爱写作,中

学开始投稿,大学开始文学创作。文学博

士,澳门理工学院副教授,澳门笔会理

事,长期为《澳门日报·纸上峰云》撰写专

栏。作品散见于《澳门日报·文化镜海》和

《澳门笔汇》等,曾多次获得“澳门文学

奖”小说组及散文组奖项。

内容简介:本书收录了作者十多年来创作的短篇和超短篇小说十余篇。其中《寻找远方的乐章》《深巷》和《寻梦》是一个系列的成长小说,作者透过小说探讨年轻人在成长过程中所付出的种种代价,他们只有在眼泪、失望、痛苦的挣扎中熬过来,才能百分百掌控自己的人生。《陶片》《独臂将军》《朱仙宝诞》《一九六六、一九九九》《甲戌风灾》和《法朵》都是以澳门历史上某一时期作为背景而写成的小说,作者以不同的故事,尝试勾勒出澳门人的独特共性——善良、温情、包容、和谐,而这也正是作者心目中的澳门人的形象。

澳门基金会与作家出版社、中华文学基金会联合推出的“澳门

文学丛书”第三辑出版了。这是“丛书”继2014年第一辑、2015年

第二辑出版之后,澳门老中青三代作家又一次在内地集体亮相。这

套丛书小说、诗歌、散文、评论诸体皆备,生活能见度清晰,情感倾

向性鲜明,皇皇56部著作,洋洋千余万言,以一块与澳门人息息相

关的灵魂高地,展示了澳门文学在坚定的文化自信中稳步前行的

实绩。

数百年来,澳门虽曾长期为外族所占,但澳门儿女还是凭着顽

强的生存意志和对传统文明的努力传承,葆有了中华民族的文化

血脉,诸如淳朴善良的民风,平和自觉的心性、孝亲助人的操守、爱

国爱乡的情怀等等,早已融入人心,并作为深固的文化基因,贯穿

于澳门文学发展过程,成为广大作家建立文化自信的坚实基础。如

是,在为数众多的澳门文学作品中,不论人物命运、故事情节、生活

场景发生怎样的变化,也不论情感方式和叙事方式多么“个人化”、

“特殊化”,其间总会闪现出一个中国书写者的笔墨精神,中华文化

始终都是其言说依据。这就是澳门文学的“根性”或“DNA”,故事

是澳门的,审美精神底色则是中国的。

澳门文化作为地域文化的一个显著特点,是其内在结构的多

元化,以及由此体现的“和而不同”的精神。在澳门,不同民族混居

一地而能友好相处,不同语言所谓“三言四语”,文字并用而能相互

尊重,不同风格建筑对举而能珠联璧合,不同风俗习惯通行而能兼

容并蓄;在澳门,言论可以独抒己见,追求可以自由选择,见解可以

充分坚持,想象可以尽情飞翔。澳门人一向以此为“荣”、以此为

“傲”,对中华文化在这里的延伸和扩展充满了自信。这种历史影响

和文化积淀,培育了澳门文学真挚、平和、温婉包容的品格,虽然所

呈现的多为生活情景“戏”,却也都是由外物回到内心,发自心灵深

处的歌吟。

澳门文学的文化自信,大大降低了文艺商品化对它的影响,避

免了诸多弊端,它尊重资本,但不屑于当金钱的奴仆,它冀望畅销,

却不肯为此而媚俗;它拒绝灵魂的降解,在精神贬值处张扬精神价

值;它拒绝消费主义怂恿,于物欲中坚守文学本真。如果从1986年

澳门诗人韩牧提出“建立澳门文学形象”算起,迄今整整30个寒暑

过去,回想起来,澳门人这30年尤其是回归祖国后17年的文学书

写,痛苦得也欢乐得就像一首诗、一个乐章。尽管澳门文学并不超

卓,甚至还存在这样那样的缺憾,但它始终坚持以求真、向善、尚美

的原则观照人的生存、人的遭际、人的心性、人的未来,“澳门文学

丛书”的出版表明,澳门作家不仅是生活的目击者,而且是意义的

揭示者和美的创造者。当这套“丛书”带着小城的温度,在祖国广阔

的时空里接受评价的时候,我们深信这必将进一步增强澳门文学

的自信,激发其迈出更加稳健的脚步。

应该感谢“丛书”的策划者、资助者、编辑者和出版者,他们对

澳门文学的支持和帮助,热情高、力度大且持续性强,其崇高的责

任心和使命感令人感动,其实这也是一种文化自信,一种对中华文

化有机组成部分——澳门文化和澳门文学的自信。

“澳门文学丛书”是我在作家出版

社工作时参与主持的一项重要的出版

工程。这期间,编了两辑,出版了好几

十位澳门作家的作品。我退休后,这

项工程仍继续进行。在编辑们的努力

下,第三辑顺利出版,又有十几位澳门

作家加入到这个文学阵容中来,可喜

可贺。这些澳门诗人、散文家、小说家

和评论家的作品,构成了一道亮丽的

文学风景线,生动展现了澳门文学风

貌和文化形象。

记得最初在评估这个编辑策划创

意时,我们的想法很具体。那就是通

过这套文学丛书,反映澳门回归祖国

后,“一国两制”顺利实施,社会经济稳

定发展,人民生活安乐幸福,文化繁荣

进步的现实。同时,向内地介绍澳门的

作家,澳门的文学。现在看来,这两方

面的目的都达到了。就我个人受益而

言,后者更为直接。和很多人一样,我

对澳门文学的认识很无知,很模糊,甚

至还存在思想上的误区,比如过多从

殖民地文化的框架中去认识澳门的文

学。正是因为参与了这项工程,我对澳

门文学的认识才渐渐清晰起来,认识

的误区才渐渐得以纠正。通过这些澳

门作家的作品,我们一定会更深地认

识到,澳门文学是我们国家、我们民族

文学重要的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回

归以后,澳门的作家更积极、更自觉地

把自己的创作实践,融入中华民族文

学发展的血脉之中,以一种可贵的文

化自信参与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

史进程中,正在努力形成自己独有的

精神品质和艺术品质。

正因为参与了这项工程,所以开

始有机会和澳门的作家结识、沟通和

交流。我还注意到,这项工程实施时,

正是内地文学与澳门文学的关系进入

一个更为活跃、更为紧密、更为融和的

时期。最突出的表现应该是在纪念澳

门回归祖国15周年的那些日子里。为

配合庆典活动,我受中国作协的委托,

率一个评论家代表团访问了澳门,举

办了澳门作家作品研讨会,深感澳门

人民对祖国的情意,也深感澳门文学

的价值和意义。在那次会上,我认识的

作家都和“澳门文学丛书”有关,不是

编委,就是作者。如吴志良、李观鼎、穆

欣欣、廖子馨、汤梅笑、水月、赵阳、太

皮等。我和他们当中不少人成了朋友

加了微信,经常讨论一些文艺文化问

题。记得有一次,还专题讨论了穆欣欣

的京剧《镜海魂》。这出剧在京演出的

时候,我正在外地出差,没赶上看,不

过,从媒体如潮的好评看,是不是可以

认为,澳门文学从思想主题到艺术格

局,正在突破提升。和这个文学群体在

一起,才更加确认,“澳门文学丛书”的

价值和意义不可低估。

第三辑中穆欣欣的散文集《当豆

捞遇上豆汁儿》,不少篇什讲到对澳门

文学的认识,有一个观点引起了我的

注意。她说,澳门是个只有60万人口

的小城,热爱文学、热衷写作的人数却

在小城人口中所占比例甚大,也堪称

奇观。她的叙述,解答了我开始编丛书

时的一个问题:澳门有那么多诗人、小

说家、散文家吗?因为从我的经验看,

内地一座人口与澳门同等的城市,一

口气要出这么多的原创作品,是不可

思议的。现在看来,我的经验在澳门失

效了。澳门城市虽小,但文学氛围浓,

文学人口多,所以成奇观。一座商业和

资本如此强大的小城,却集中了那么

多不为商业和资本写作的作家,所以

成奇迹。这个创作群体的内心是宁静

的,单纯的,自由的。他们在这里坚持

着文学的理想精神,一点一滴地讲述

着澳门的故事。澳门文学的自觉与自

信就在这里,澳门文学的生态优势也

在这里,这道亮丽的文学风景线的品

质和魅力也在这里。

一边赞赏,一边也有所期待。几

次去澳门,看到这里豪华酒店越盖越

多,博彩业似乎也势头不减,现代资本

带来的一些畸型的生活和文化与一个

理想社会建设的矛盾冲突也在酝酿潜

行。这是澳门的现实,也是澳门的历

史。不过,在澳门文学丛书里反映的

不多。特别是表现澳门经济社会的矛

盾冲突,实现更深刻的社会主题方面

的作品,还显得力道不够,开掘不深。

其实澳门题材出现在“澳门文学”以外

的商业性更浓的文学作品中并不少,

多数都是在挖掘和追求这个题材里的

猎奇性、刺激性,甚至不惜胡编乱造,

哗众取宠。这样的文学,其实是对澳

门形象和本质的误解与歪曲。这个问

题我曾经和评论家李观鼎先生讨论

过。李先生说,好多外面的作家不懂

澳门,不懂澳门人,只靠猎奇,靠通俗

文学的模式去编造。这样写不出真实

的澳门,真正的澳门。但怎样多方位

多层面写好真实真正的澳门故事,则

是生活在那里的澳门作家义不容辞的

历史责任,要好好思考,好好实践。澳

门文学的发展空间非常大,思想艺术

的探索任务还很艰巨。李先生一席话

说得深刻到位。在国家“一带一路”发

展格局中,澳门的重要性越来越突出,

澳门对国家对民族的贡献会越来越

大,“澳门文学”也将紧跟着这个伟大

的时代,出现更多更好的优秀作家作

品,澳门故事会讲得更精彩。到那个

时候,我们的文学期待一定会变成现

实。“澳门文学”这道风景线一定会更

亮丽。

在坚定的文化自信中稳步前行

□李观鼎

一道亮丽的文学风景线□张 陵

卓 玛 杨开荆 吴淑钿 谭健锹

太 皮 穆欣欣 陆奥雷 凌 雁

李文娟 李嘉曾 贺越明 何 贞 陈志峰

“澳门文学丛书”第三辑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