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
清流月刊中華民國九十七年 中華民國九十七年十月號 月號 論述 大陸透視 法令天地 工作園地 科技新知 健康生活 生態保育 文與藝 友善校園、快樂學習 其他 從勤致富不忘本,由商而仕不顯驕, 喬家的興起自有其成功之處。 晉商大院入喬家 晉商大院入喬家 ◎ 洪麗玉 在參觀喬家大院之前,我已先有心理準備,預知那必定是一處人山人海的地方;因為近年來,大陸經濟起飛,百姓出門旅遊人數遽增,加上電視 劇「喬家大院」的播出,讓這個景點更如錦上添花。果真才走到大院前的狹隘巷弄,人流已經嚴重停滯,只能耐心等候;好不容易前胸貼著「前人」 的後背,完全無法自主地走進大院,卻幾乎找不到落腳歇憩的角落,整座大院裡裡外外塞滿人頭,只能抓住難得的空隙留下一點鴻爪。 喬家大院位於山西省祈縣城內,地處晉中盆地,是一座具有民居風格的北方古宅。其實晉中地區的富商大院很多,例如有四百多年歷史的曹家大 院、有「華夏第一宅」之稱的王家大院等等;但是,喬家的興衰故事,因為被拍成戲劇而能獨領風騷,成為觀光客摩肩接踵的地方,可見媒體傳播的 影響力,有時猶如浩浪排空,一點也不容小覷。 山西向來以擅長買賣的商人聞名於世,「晉商」兩字成為榮耀的響亮稱呼。而喬家聲名的壯大,要歸功於第三代的喬致庸,從清光緒到民國初年 更是極盛時期;他不但為喬家奠定雄厚的商業基礎,進而更開辦票號、錢莊和典當生意,生意經營非常靈活,幾乎把金錢運用到最高境界,這大概就 是所謂的「錢滾錢」吧!連當年慈禧逃難,路過山西時,也要仰仗他的部分捐輸。 進入喬家大院的第一景 大院占地約 一萬平方米 ,共有6座大院、12小院和313間房;一腳踏入就像走進迷宮,若沒有熟人帶路或地圖指引,肯定「來得,去不得」。整座

晉商大院入喬家 - mjib.gov.tw€¦ · 有被名纏利鎖而擾心亂懷,他告誡兒孫注重儉德,不貪圖享樂,家規中有「不准納妾、不准虐僕、不准嫖妓、不准吸毒、不准賭博、不准酗酒」的

  • Upload
    others

  • View
    13

  • Download
    0

Embed Size (px)

Citation preview

Page 1: 晉商大院入喬家 - mjib.gov.tw€¦ · 有被名纏利鎖而擾心亂懷,他告誡兒孫注重儉德,不貪圖享樂,家規中有「不准納妾、不准虐僕、不准嫖妓、不准吸毒、不准賭博、不准酗酒」的

清流月刊中華民國九十七年中華民國九十七年十十 月號月號

論述 大陸透視 法令天地 工作園地 科技新知 健康生活 生態保育 文與藝 友善校園、快樂學習 其他

從勤致富不忘本,由商而仕不顯驕, 喬家的興起自有其成功之處。

晉商大院入喬家晉商大院入喬家

◎ 洪麗玉

  在參觀喬家大院之前,我已先有心理準備,預知那必定是一處人山人海的地方;因為近年來,大陸經濟起飛,百姓出門旅遊人數遽增,加上電視

劇「喬家大院」的播出,讓這個景點更如錦上添花。果真才走到大院前的狹隘巷弄,人流已經嚴重停滯,只能耐心等候;好不容易前胸貼著「前人」

的後背,完全無法自主地走進大院,卻幾乎找不到落腳歇憩的角落,整座大院裡裡外外塞滿人頭,只能抓住難得的空隙留下一點鴻爪。

  喬家大院位於山西省祈縣城內,地處晉中盆地,是一座具有民居風格的北方古宅。其實晉中地區的富商大院很多,例如有四百多年歷史的曹家大

院、有「華夏第一宅」之稱的王家大院等等;但是,喬家的興衰故事,因為被拍成戲劇而能獨領風騷,成為觀光客摩肩接踵的地方,可見媒體傳播的

影響力,有時猶如浩浪排空,一點也不容小覷。

  山西向來以擅長買賣的商人聞名於世,「晉商」兩字成為榮耀的響亮稱呼。而喬家聲名的壯大,要歸功於第三代的喬致庸,從清光緒到民國初年

更是極盛時期;他不但為喬家奠定雄厚的商業基礎,進而更開辦票號、錢莊和典當生意,生意經營非常靈活,幾乎把金錢運用到最高境界,這大概就

是所謂的「錢滾錢」吧!連當年慈禧逃難,路過山西時,也要仰仗他的部分捐輸。

進入喬家大院的第一景

  大院占地約 一萬平方米 ,共有6座大院、12小院和313間房;一腳踏入就像走進迷宮,若沒有熟人帶路或地圖指引,肯定「來得,去不得」。整座

Page 2: 晉商大院入喬家 - mjib.gov.tw€¦ · 有被名纏利鎖而擾心亂懷,他告誡兒孫注重儉德,不貪圖享樂,家規中有「不准納妾、不准虐僕、不准嫖妓、不准吸毒、不准賭博、不准酗酒」的

大院建築結構非常講究,門窗、樑柱、屋簷……都有雕飾或彩繪,花樣繽紛,各異其趣。全院的雕刻藝品有三百多件,卻沒有重複的樣式,而由於傳

統祈求吉祥的觀念,所以每件藝品都附以富貴長壽、多子多福之意,形成「有建築必有圖,有圖必有意,有意必吉祥」。由於花樣繁多又含意深遠,

讓我目不暇視、耳不及聽,腦袋已如電腦呈現「亂碼」了!我想,遊客大概也只能隨緣瀏覽,難怪有「皇宮看故宮,民宅看喬家」之說。

喬家巍峨的大院

  六座大院各有數小院,每小院各有匾額,如:慎儉德、為善最樂、毋不敬、光前裕後、懋德務實……等等,楹聯有「百年燕翼惟修德,萬里鵬程

在讀書」、「行事莫將天理錯,立身宜與古人爭」,其中一副「傳家有道唯存厚,處事無奇但率真」的門聯,讓我眼睛為之一亮,因為小時候在故鄉

彰化農村過年時,看過村人貼過這兩句春聯;這是兩岸文化同源,或者純屬巧合?

  一進大院內,就由講解員一邊帶路一邊導覽,首先到綜合展覽室參觀,介紹農事習俗、人生儀節、食衣住行、民間工藝……等等,讓我覺得好奇

怪,因為內容和喬家沒有密切關係,原來祈縣政府於1986年以大院為館址,開設民俗博物館,展出的內容是清末民初的山西民情,難怪我看得一頭霧

水。也不知道走了幾院、繞了幾室,總算進入「喬家主題」,看到喬家幾件令人嘖嘖稱奇的寶物,其中「九龍燈」有「東方奇觀」之稱,據說現存只

剩二盞,是用珍貴烏木雕刻,燈高91公分,上面有九條可以活動的龍;「九龍屏風」是以花梨木雕刻,上面鑲有岫玉的九條龍,傳說原是皇宮寶物,

因為戰亂而流落民間;「犀牛望月」是一面鏡子,外框是鐵梨木,這種材質密度和鐵差不多,雕刻極為不易,所以不論深鏤或淺刻,都需要具備神工

和巧技,因此這幾樣就成為喬家頗具盛名的寶物了。

遊客排隊等候拍一張「到此一遊」

  不過,我對這些「稀世珍寶」興趣不大,我最好奇的是「萬人球」,它就像家中吊燈掛在上面;仰望它時,無論站在哪一個角度,都可以藉由折

射而看到每個角落,其實這就是當時所謂的監視器,任何人在這間大屋內的伸足斂手,都躲不過每雙眼睛,更神奇的是它係按照人的比例縮小卻不會

變形,即使同時擠進一萬人也能「一球網盡」,誰也難逃它的「轄區」,沒有照不到的死角,功能超越今日的針孔攝影機;幸好那不是一個講究隱私

權的時代,否則一踏進屋內,就像一條去鱗入鍋的魚,只能任由他人以一雙灼眼,隨時翻煎卻無所遁逃,應該也不是一件樂事吧!還有一處塞爆了

人,就是「大紅燈籠高高掛」的拍攝地,劇中所有擺設還放置原處,但遊客實在太多,我根本擠不進去,只好站在門外看人。由於在喬家拍攝的戲劇

很多,無形中提高知名度,讓它在山西的聲名,幾乎要超越雲崗石窟了。

  當然喬家的興起自有其成功之處,從勤致富而不忘本,由商而仕卻不顯驕。喬致庸信奉孔子的中庸之道,所以把他的院堂就取名「在中堂」,沒

有被名纏利鎖而擾心亂懷,他告誡兒孫注重儉德,不貪圖享樂,家規中有「不准納妾、不准虐僕、不准嫖妓、不准吸毒、不准賭博、不准酗酒」的

Page 3: 晉商大院入喬家 - mjib.gov.tw€¦ · 有被名纏利鎖而擾心亂懷,他告誡兒孫注重儉德,不貪圖享樂,家規中有「不准納妾、不准虐僕、不准嫖妓、不准吸毒、不准賭博、不准酗酒」的

「六不准」,以現今眼光來看,有些普通家庭的子弟,也要犯上幾條哪!而喬家的富貴子弟竟能恪守,確實執行了五代,直至民國初年,因為時代變

革,社會動盪影響,喬家才由興而衰,結束將近兩百年的經商輝煌史;而今一齣戲劇,讓這座依舊堂皇的院落,繼續懷抱喬家的繁采紛華。

  走出大院,曾經的富可敵國、曾經的一蹶不起,所有興衰起落都隨著腳印相互覆蓋,化成鼎沸人聲,在我背後漸離漸悄;只有幾絮閒雲,悠哉地

飄掛天際,緩緩的,也淡淡的……。

▲Top

Page 4: 晉商大院入喬家 - mjib.gov.tw€¦ · 有被名纏利鎖而擾心亂懷,他告誡兒孫注重儉德,不貪圖享樂,家規中有「不准納妾、不准虐僕、不准嫖妓、不准吸毒、不准賭博、不准酗酒」的

清流月刊中華民國九十七年中華民國九十七年十十 月號月號

論述 大陸透視 法令天地 工作園地 科技新知 健康生活 生態保育 文與藝 友善校園、快樂學習 其他

上個世紀人世間所有的苦難,幾乎都被她們承受盡了。

苦難一生的大陸北方鄉間老婦苦難一生的大陸北方鄉間老婦

◎ 凌順康

  父親家鄉務農的堂弟寫信來告知:二嬸過世了。她是因膽結石引起膽囊炎,拖著不去就醫,引發腹膜炎,待送到縣城醫院時人家不收,回到家中

又拖了好幾天才走的。

  聽到這個消息,我的心情一下子變得陰霾、悲傷起來。二嬸雖然只在隨父返鄉時見過兩次面,總共也沒有說過幾句話,但我永遠記得她那歷經風

霜、烙印著深深皺紋的臉龐,還有那滿頭的白髮,穿著一身黑衣,佇著枴杖,邁著纏過足又解放的小腳,從村口趕羊回家的身影。

  她走的時候應該是十分痛苦,正如她的一生一般,經歷了千辛萬苦,遭受了萬般折磨;死,對她來說,應該是一種解脫吧!

  和二嬸一樣,北方鄉間幾乎所有老婦人一生的命運和遭遇都是如此;幾次前往大陸北方,和人們實際接觸、了解之後,心中總有許多的感慨:上

個世紀人世間所有的苦難,幾乎都被她們承受盡了。

  我有時候想,在那種艱難的生存環境中能度過一生,其生命的堅韌和耐力,實在不是我們這一代,尤其是在臺灣出生、成長的人所能想像的!

  大陸北方鄉間七、八十歲以上的老婦人有一樣共同的特徵,就是都纏過足。

  纏足,應該是人類社會有史以來,對於女性最殘酷的桎梏和刑罰,不僅當事人痛苦萬分,生活行動也十分不便。有學者考證,纏足在中國最早始

於五代的南唐,南唐李後主有宮嬪窅娘,纖麗善舞,後主曾令窅娘以帛纏足屈上作「新月」狀。發展到宋代,人人皆以女性腳小才好看,成為當時的

時尚,而一直沿襲下來。

Page 5: 晉商大院入喬家 - mjib.gov.tw€¦ · 有被名纏利鎖而擾心亂懷,他告誡兒孫注重儉德,不貪圖享樂,家規中有「不准納妾、不准虐僕、不准嫖妓、不准吸毒、不准賭博、不准酗酒」的

集上的老婦

  說起來,纏足十分殘忍。它是將女童腳面用力彎曲作彎弓一般,用布條纏裹,導致腳面彎曲折作凹段,足趾腐爛只剩枯骨,長時間如此,導致雙

足變形而成了所謂的「三寸金蓮」。這種惡習在中國一直沿襲了一千多年。民國成立以後,國民政府公告嚴禁婦女纏足,民間這才逐漸廢止。但大陸

北方尤其是陝、甘、寧一帶鄉間,民風閉塞且保守,一直到民國20年前後都還有人纏足。

Page 6: 晉商大院入喬家 - mjib.gov.tw€¦ · 有被名纏利鎖而擾心亂懷,他告誡兒孫注重儉德,不貪圖享樂,家規中有「不准納妾、不准虐僕、不准嫖妓、不准吸毒、不准賭博、不准酗酒」的

北方鄉間至今仍常可見纏過足的老婦

  昔日,北方鄉間婦女除了極少數有錢的財主不必勞動且有婢僕伺候以外,一般人的生活都過得十分艱難;大陸「解放」以後,所有的地主、富農

都被消滅了,原來的佃農、貧農雖然分到了田地,但日子也沒好過多少。尤其在一些山多田少、土地貧脊且氣候乾旱的地區,人民生活的艱苦簡直無

以名狀。

  二嬸一共生養了7名子女,在1950年代大煉鋼鐵時,家鄉所有樹木幾乎被砍光,放眼童山濯濯,起風時黃沙蔽天,又缺少雨水;在莊稼完全看天的

乾旱地區,能夠把所有子女拉拔長大,也確實不易。聽我堂弟說,早年家裡窮得連一頭毛驢都買不起,舉凡犁田翻土、整地、修溝、播種、收成,一

切都靠人力,農忙時間簡直沒日沒夜地幹活,尤其有些分配到的田地在山頂上,從家裡走到田裡就得一個多小時,對於一個曾經纏過足又解放的人來

說,會是多大的不便。田裡的活忙完了還得拾柴、拾糞、摘野菜、做家務,夜間大家都睡了,還在油燈下績麻、納鞋底、補衣,簡直沒有闔眼的時

刻,一年到頭都是如此。

Page 7: 晉商大院入喬家 - mjib.gov.tw€¦ · 有被名纏利鎖而擾心亂懷,他告誡兒孫注重儉德,不貪圖享樂,家規中有「不准納妾、不准虐僕、不准嫖妓、不准吸毒、不准賭博、不准酗酒」的

身體仍健朗下田幹活的老婦

  大陸北方多天災,除了乾旱之外,冰雹、蝗災也不時發生,天災一來,辛苦的成果可能顆粒全無。尤其是1959到1961年純粹人為的「三年自然災

害」期間,糧食極端缺乏,全中國餓死了3000萬人,靠著些許的雜糧伴著野菜、草根,能夠存活下來,也確實不易。

含飴弄孫是鄉間老婦最大的樂趣

  北方農村家庭裡婦女的地位一向卑下,許多地區一直到今天都還是這樣。平常吃飯時,家裡幹活有勞動力的男人和男性長輩先吃,再來才是女人

和小孩;有客人來時,女人都是不上桌的。家裡有什麼事,女人很少有機會發表意見,一切都男人作主。

  鄉間一般農民住房普遍不多,通常是當家的夫妻兩人住上房,兒子長大娶妻,特別是老伴亡故之後,便讓出上房住旁邊的廂房,有些更住在廚房

裡,一直到臨終彌留時才移到上房。我曾經去看過我父親的姑媽,老太太八十多歲了,就住在簡陋的廚房裡,飼養的雞隻在地上走來走去,環境髒亂

不堪;倒不是她的子女特別不孝,而是農村中普遍都是這樣。

  大陸農村中老人最怕的便是傷殘或生病,有兒子的還好些,至少還有人照顧,若沒兒沒女或只生女兒而女兒又出嫁的,生了病可能根本無人搭

理,晚景悽涼可想一斑。尤其大陸鄉間醫療極端缺乏且落後,醫療費用又極高,生了重病到縣城住院一兩天,往往要花掉大半年的莊稼收穫,在極端

貧困的情況下只能小病扛,大病拖,拖到最後小病變成了大病。

Page 8: 晉商大院入喬家 - mjib.gov.tw€¦ · 有被名纏利鎖而擾心亂懷,他告誡兒孫注重儉德,不貪圖享樂,家規中有「不准納妾、不准虐僕、不准嫖妓、不准吸毒、不准賭博、不准酗酒」的

享受秋天陽光的老奶奶

  尤其過去在「人民公社」時代,靠「工分」換糧食,許多婦女產後不久即下田從事重體力勞動,因此罹患子宮脫垂或其他慢性疾病者不計其數,

在沒有適當醫療、調養的情況下,許多人上了年紀之後,畢生都被病痛所苦。

燒炕的老婦人

  北方鄉間老婦在長期艱困的環境裡生活,也養成了異於常人的忍耐力,身體不舒服通常都不會講,一直忍著,等到講出來的時候往往為時已晚,

只能在家裡等死了。

  鄉間老婦生活中最大的樂趣,應該是含飴弄孫了。傍晚時在鄉道上閒逛,時常可看到幾名老人帶著小孩坐在樹下閒聊,臉上洋溢著一脈幸福滿足

的神情;鄉裡有集市、廟會的時候,偶爾到集上逛逛;過年的時候,晚輩會給添件新衣。過去北方糖相當貴,人們一年到頭難得吃到糖,因此許多老

人都特別愛吃甜食,尤其是糖果;想來令人匪夷所思,今天多數鄉間老婦最大的享受,竟然是喝一杯白糖泡成的糖水。

  二嬸走後,子女們把她葬在自家的田裡。我隨父返鄉時去祭拜過,只見平坦的麥田裡隆起一塊土丘,沒有立碑,上面長滿了雜草和低矮的灌木。

以往人多田少,田地不夠分配,當地政府規定,墓地三年後堆平就什麼都沒有了,只能長留在子女的記憶裡。近年政策放寬,沒有了這個限制。

  勞苦一生,回歸大地,這應該是北方鄉間農民生命的註解。尤其是七、八十歲以上的老婦人,她們一生承受的苦難確實要比別人多得多。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