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2020年7月9日 星期四 E-mail:[email protected] 文化新闻部主办 责任编辑 赵卓菁 校对 郝鹏飞 临晋镇之张留是我的故乡。张留南营,顾名 思义,就是位于张留村的南部。 张留村整体分为两大块,一是后村,居北; 一是南营,居南。后村有东西向主巷一条,南北 走向小巷四条,分别是齐家巷、卫家巷、程家 巷、东营,其中,卫家巷与南营相通。大巷中间 有一池泊,东西村口有车门两座。池泊稍往西百 余米,卫家巷口有一观音庙,建在高台之上,也 叫高台庙,供奉观世音菩萨。再往西,郭家祠堂 居路北。西门外正对巷道坐西向东有白衣大士 庙,内塑白衣大士和十八罗汉像。出后村西门向 北不远处有座四合院式大庙,坐北朝南。因在坡 水沟口,为防水淹,拔地而起筑有一人多高的承 台,从下到上青砖包裹,是为土地庙。后村村北 尚有一较大庙堂叫祖师庙,内奉明朝开国皇帝朱 元璋。据说,后村巷东部最早还有一个朱家庄, 属皇室后裔,明亡后,朱姓人家逐渐逃亡,朱家 庄也随之消失,仅剩如今五组的几户了。居民主 要有郭、齐、卫、吉、朱、程、张、秦、邢、吕 等姓。南营则由马王庙、贾家巷和后道组成,以 张姓为主,另有文、贾、崔、王、薛、穆、邵、 苏、刘、李等姓,多属后来迁居于此。 南营后道 (方言音套),巷道为东西走向,与 后村主巷平行。东西两头分别有两个村门。巷东 头有一池泊,比后村的池泊小;西头路边有一棵 生长百年以上的槐树,因树干弯曲,人们就叫其 躬弯子槐树。路南有文家祠堂。大巷中段有一间 小房—官房,坐南朝北,面阔丈余,纵深约丈 五,两根明柱,由中门隔为内外,外间敞口,里 面放置用具,是旧时夜间打更巡值人员休息场 所。官房东侧有一南北巷,即贾家巷,与后道巷 成丁字形。巷内有一眼水井,一个馍铺,张家祠 堂和义学也在此巷。张家祠堂坐东朝西,大门悬 挂一块“张氏宗祠”大匾,祠内大殿正中匾题 “源远流长”,又题“追养继孝”,系韩城状元王杰 所书。贾家巷向南有一车门出村,不远处有二郎 庙,祭祀二郎神。巷内向西三条小巷通马王庙。 马王庙在我记事时已不复存在了,只知庙前住宅 院落排列并不规则。巷中有一眼水井,盖有井 房,坐北朝南,前有一个小广场,其实只是开阔 一点的场地而已。以此为中心,向西有几户人 家,向北拐弯通到贾家巷,向东有一个三尺小巷 也通贾家巷,向南村口有车门。出了车门,西南 不远处有一池泊,池泊南边缘有棵高大的古杨 树,树干经风雨剥蚀已成空心,半边开口敞露。 贾家巷南门外东南方向有两座标志性建筑, 距离百余米。居南的叫文昌阁,是供奉文曲星 的。文昌阁下部是砖包承台,呈方形,高约丈 余,台上建有阁楼,阁中文昌帝君和魁星、禄神 的塑像已失去昔日光彩,露出了泥胎。居北的则 是贾家后人为其先祖修建的一座纪念碑,面阔两 丈,厚七八尺,不知其高度,只知比文昌阁稍低 些,砖砌结构。纪念碑正面两个砖砌拱券门洞, 洞口有高约三尺石雕栏板,内嵌两通石碑,立于 赑屃之上,有碑文。碑洞两侧镶有石刻楹联,上 有横批,均配有砖雕花边。碑座下砌石材条基, 且有浮雕。东西山墙上端镶嵌有砖雕圆形山花。 纪念碑顶为单檐歇山顶,四角悬挑,下面坠有风 铃,风起时叮当作响,甚是悠扬,屋脊中央八卦 楼上还装有避雷针,怪兽、金刚立于脊上。 文昌阁和贾家碑比较,文昌阁已经残破,而 贾碑则完好无损,说明前者建造年代久远。贾碑 的碑文、楹联、雕刻艺术已无人知晓,没有任何 记载,所以其建造时间已无从查考,只知是上世 纪六十年代被毁。文昌阁拆毁可能还要早一些。 从后道西车门出,可见一小庙,叫太白庙, 是为纪念唐代诗人李白而建。小庙面阔一间,纵 深两间,坐西朝东,正对大巷。庙背后是坡水 沟,向南百余米拐西去,俗称西城壕。面对西城 壕、背靠村墙又有一庙,叫五道将军庙,内塑三 尊神像,祀的是哪位将军已无从知晓,只知此庙 稍大,但经战乱己成残垣断壁,一片瓦砾。沿西 城壕向西不远,有一砖砌的城门洞,将沟隔断, 门洞上建筑物已毁,估计其上原有城门楼。 后道东车门建在东头池泊边。门外南侧有一 戏台,台口朝东,背靠巷内池泊。台柱楹联:“全 凭粉墨开生面,莫认衣冠做旧装。”舞台对面为药 王庙,庙前两棵大柏树。药王庙阔深各三间,上 世纪五六十年代是生产队仓库,大门一直锁着, 药王孙思邈塑像也被封于室内,直至七十年代 初,连同庙房被村民拆毁。 出了药王庙,以舞台广场为中心,南北相对 又有两座建筑,叫南寺、北寺,寺前均有古柏掩 映,与戏台、药王庙合围成庭院式,形成一个小 建筑群。南北寺未见僧人,住户则是刚解放时翻 身农民。 由东门外再向东,约300米处有一土堆台, 是用来补风水的。旁边还有一个虫王庙,坐东朝 西,正对后道,是为祈求虫王保佑,使农作物免 遭虫害而建。路南有一个榨油的作坊,十余间房 子。路北是一所小学,挂牌“三社联合学校”,意 为南营、东营、后村三社。学校有门房和五间东 厢房,北房是三间窑洞式二层楼,据说此原为茶 房,是古时盐道运盐车辆休息的地方。 越过三社联合校向北,也就是后村东门外, 有一规模较大的建筑群,占地约五六亩,群众称 其娘娘庙,实为后土庙,据说此为万荣后土祠的 分支,张留村现在仍然保留的农历三月十八庙 会,就是为了祭祀后土娘娘的。以前每当庙会祭 祀时,万荣后土祠还要派人前来主祭或参祭。 后土娘娘庙坐北朝南,门口两根铸铁旗杆,高 约两丈。大门共三间,衙门式建筑。进门是戏台背 后,绕过戏台,庭院可见一片柏树林。院内四座大 殿分两排坐北朝南依次排列。居东的两座大殿正 对戏台,是后土娘娘的享殿和寝殿,殿前有一阅台, 宽窄与大殿相同,是供观戏的。阅台高约一米,东、 西、南三面分别留有台阶以供通行。居西的两座殿 基座比东殿低,殿前无阅台,内奉关老爷和夫人的 塑像,还有坐骑赤兔马等,五十年代遭毁。门前的 两 根 旗 杆 ,一 根 于 1946 年 被 一 伙 土 匪 夜 间 套 车 用 枪把看门人逼在房内强行窃去,另一根数年后丢 失,不知去向。后土娘娘庙后来改成了学校,四个 大殿连同戏台子分别做了学生的教室和宿舍。再 往后,学校撤并,大殿拆除,木料变卖,柏树也被砍 伐殆尽,庙址规划为民宅院基,惜乎后土圣庙已辉 煌不再,不免令人唏嘘。 以上所记,尽是我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幼年 时的些许印象,不免流于肤浅,恐怕难有深层次 的文化内涵。近年来,各地续谱之风悄然兴起, 我虽有心为续谱作点贡献,苦于手头资料甚少, 只能望谱兴叹,仅将所知之点滴如实记录下来, 或许能对后人续谱有所帮助,也或许能给人们茶 余饭后增加点谈资,就无比欣慰了。 诗曰: 写罢记忆掩卷思, 抚今追昔情依依; 旧日辉煌烟云过, 先祖德操岂能弃; 改革春潮乾坤动, 家乡建设天地移; 现代文明非昔比, 小康仍须“首孝悌”。 南营的记忆 张颖峰 在国难当头,尤其是日寇入侵自己的家 乡荣河县后,她受同乡好友与亲人们的影响, 她勇敢地冲破封建藩篱,毅然投身抗战斗争, 成为一名坚强的共产主义战士。 在30多年的革命生涯中,她从一个柔弱 的青春女性成长为一名傲雪凌霜,具有坚定 信念,充满人格魅力,令人深深敬仰的优秀共 产党员。她就是出生在万荣县荣河镇何庄村 的党的优秀女儿—丁芸。 挑战封建礼教 毅然投身抗日斗争 这是 1920年里一个很平常的日子。 这天,荣河县何庄村王家喜得千金,这个 女儿的出生让全家上下十分欢心,因为在此 之前,这个女婴的母亲已经连续生了四个男 孩,为此,夫妻俩数年间经常烧香拜佛,盼望 能有一个女孩儿降生。 得偿所愿的男主人王介甫,当年在黄河 对岸的韩城县行医、开药铺。得到喜讯后,他 专门请教书先生为女儿起了一个既文雅又上 口的名字—王毓秀。同时,先生还给了一个 五行补金的名字王钧作备用名。先生解释说, 按照每个人的五行,为孩子补“金”,可以让孩 子命硬好养,不生灾害病。 王毓秀的奶奶、父母对孙女和女儿爱若 明珠,从小娇生惯养疼爱有加。但他们却又无 一例外,依然固执于女子无才便是德的传统。 他们鼓励支持家里几个男孩上学念书,就连 起名字都有一个“鹏”字,希望他们将来一个 个鹏程万里,光宗耀祖。可是,让王毓秀实在 想不通的是,平时她要做什么事,一家大小对 她都是有求必应,但唯独在进入学校念书识 字方面,无论她怎么请求,家人们就是不允。 随着年龄的增长,王毓秀的求知欲望愈 发强烈,家里不让念,她就偷跑到学校,这样 多次偷着上学的举动让父母十分头痛,后来, 父母只好由着女儿的性子默认了女儿的选 择。就这样断断续续勉强念了几年书之后,王 毓秀的求学之路最终还是被强行阻止了。 再也无法上学的小毓秀,整天在家里凭 着几本字典、辞典,一字一句地学习哥哥们带 回家的书籍课本。这期间,她的两个哥哥与表 兄杨鹏鲲,或外出求学、参军,或在家乡参加 了抗日斗争。他们经常给毓秀讲外边世界的 经历,教她学习文化知识,灌输妇女解放、抗 日救国思想。 1938年3月,侵华日军占领荣河县后,多 次进村杀人放火,王毓秀的三哥也在村里惨 遭日本鬼子枪杀。眼前的国难家仇,让王毓秀 再也坐不住了,强烈的民族自尊心,驱使她离 开家乡参加抗日救亡战争。 受封建思想影响颇深的王介甫,既不允 许女儿外出参加什么“斗争”,又觉得国难之 下无力保障女儿的安全,于是匆忙在邻村为 女儿找了婆家。 得知父母的用意之后,王毓秀觉得,二老 双亲虽然用心良苦,但这样的做法却又坚决 不能顺从,于是,她找准机会几次与已是县牺 盟会、妇救会干部的闺蜜柴梨仙(周璇)、樊旦 商议对策,决计利用结婚的机会,趁机从所谓 的婆家溜走,逃离家门参加抗日斗争。 1938年农历腊月,佯装结婚的王毓秀 在女友路玉素的接应下,悄悄逃离婆家赶到 县城,与早已等候在约定地点的柴梨仙、樊 旦一起匆忙跑了70多里地,赶到当时万泉 县牺盟会驻地杨家垛 (日寇侵占万泉县城 后,牺盟会在柳家院、桥头、杨家垛等村流 动办公),找到万泉县牺盟会特派员程生 秀,参加了抗日工作。 姐妹战友情深 血肉之躯坚如钢铁 程生秀后来回忆说:抗战初期,他在万泉 县牺盟会工作时,由于日寇的不断骚扰,牺盟 会的办公地址也不断转移。那天晚上,他们在 杨家垛村研究工作时,大约夜半时分,荣河县 妇救会秘书柴梨仙领着王毓秀找到他们。初 次见面,只是很短的交谈,他就觉得这个女孩 不同于众多的小家碧玉,而是一位刚毅、果 敢、富有斗争精神的青春女性。 在万泉县牺盟会与孤山根据地工作几个 月后,在当地党组织的安排下,王毓秀来到稷 王山抗日根据地,参加了中共汾南工委在袁 儿沟举办的党员训练班,并由柴梨仙、樊旦介 绍加入了中国共产党,还把自己的名字改为 丁芸。训练班结束后,丁芸又回到荣河县牺盟 会工作。 知道丁芸的情况后,她的父母和家人认 为在兵荒马乱的时局下,她的选择是正确 的。而丁芸那个所谓的婆家人胆小怕事,坚 决反对丁芸参加抗日战争,但又无可奈何, 索性就公开对外讲,丁芸根本不是他家的儿 媳妇。抗战初期,丁芸与柴梨仙、樊旦 1943 年 牺 牲)、路玉素(陕西省大荔县 人,当年在荣河县牺盟会工作,转移太岳根 据地后病故) 四名女同志,被抗日军民共称 为荣河抗日“四女杰”。 1939 年 12 月 ,阎 锡 山 策 划 发 动 的 假 抗 战、真投降的晋西事变发生后,稷王山根据地 的 7000 多 名 抗 日 军 政 人 员 ,奉 命 向 太 岳 根 据 地转移。“女四杰”与当地牺盟会员和身份已 经公开的共产党员被编入民运大队,随大部 队一起向太岳根据地转移。 在转移过程中,前后十多天连续昼夜行 军,还不断遭遇日军和阎军的围追堵截,一些 革命意志不坚定者便逃离革命队伍,就连原 牺盟会特派员、后担任万泉县抗日县长的朱 一民,也成了背叛革命的可耻叛徒。但参加抗 日斗争还不到两年的丁芸,却牢记入党誓言, 与姐妹们互相激励,在枪林弹雨中奋力前进。 实在走不动时,丁芸就拽着马尾巴强迫自己 向前迈步;双腿跑肿了,她就自己跳起来以腿 撞地,直到把双腿摔麻木了再接着跑。 到达太岳根据地后,丁芸不幸染上伤寒, 一连多天高烧不退,昏迷不醒。当时,根据地 缺医少药,丁芸只是靠战友随时给她喂水喝, 才顽强挺了下来。而那位帮她逃出婆家的亲 密战友路玉素,还有那个来自运城邵村、比自 己小七岁的小妹妹李兰英却没那么幸运,都 让可恶的病魔夺走了生命。 刚刚掩埋好战友,丁芸走上抗日道路的 重要引路人 — 他 的 表 哥 、212 旅 56 团 政 委 杨鹏鲲,还有一路对她关爱有加的212旅56 团团长刘存让,也先后牺牲。这两位在抗战中 屡立战功,让丁芸无比敬仰的英雄和偶像,突 然离她而去,让丁芸更加懂得了如何面对现 实,怎样把切肤的悲痛深深地藏在心底,从而 更加坚定了革命的斗志和决心。 经历了更多的艰苦磨炼和悲欢离合之 后,组织上安排丁芸到安泽县向里区担任妇 救会主任。当时,同在安泽县工作的还有丁芸 的同龄(当时都是22岁)好姐妹、担任县一区 区长的王光(1943 年 10 月 在 安 泽 县 牺 )。她们的工作范围 是太岳根据地在同蒲 线的边沿地区,就是 日军推行强化治安的 重灾区,斗争形势非 常复杂。 丁芸到任后,发 现日军沿同蒲线和山 边密布据点、碉堡,日 伪军几乎每天都会进 村袭扰。在汉奸的出 卖和指认下,日军经 常进攻、偷袭和包围 抗日机关驻地。丁芸 和王光实际上就是在 敌占区工作,她们晚 上不敢在群众家休 息,以防发生意外。两年多的时间里,丁芸她 们经常在野外坟地边的旮旯间休息过夜,其 间还要随时防备恶狼和其他野兽的威胁。 1942 年 夏 天 ,丁 芸 与 曾 任 猗 氏 县 民 主 抗 日县长、时任太岳二分区政治部主任的临汾 人张天珩结婚。但受战争环境影响,他们并没 有建立起属于自己的家,各自在工作岗位上 奔波奋斗。 日本侵略者无条件投降后,丁芸夫妇曾 返回晋南工作。在解放战争的残酷环境中,丁 芸身怀六甲,挺着大肚子在区委书记任上工 作。当年,他们的长子出生在夏县。产后正逢 胡宗南部大举进攻晋南,丁芸只好把孩子寄 养在老乡家里。可是孩子寄养的消息不幸被 泄露,所幸当地干部及时得到消息,立即告知 张天珩的警卫员解木生,解木生紧急赶到奶 妈家抱着孩子逃脱,而孩子奶妈家却遭到还 乡团的疯狂报复。 晋南地区解放后,丁芸响应组织召唤参 加了奔赴甘肃的干部大队,成为支援西北地 区解放和建设生力军的一员。接到任务后,由 于出发日期很紧,丁芸顾不得回娘家荣河县 探亲,于1949年8月底到达甘肃天水地区。 矢志坚守信仰 身后美名众人称道 到达天水地区工作后,丁芸先后担任天 水市委副书记、书记、市政协主席等领导职 务。 解放不久的天水市百业凋敝、百废待兴, 工业底子很薄,群众生活还很艰苦。为了发展 地方经济,丁芸一头扎进基层,现场办公解决 实际问题,让原来全地区仅有的一个火柴厂 很快恢复了生产。丁芸了解到,当地还有一个 传统雕漆工艺美术厂,但因连年战争的原因, 手工艺人已逃离他乡谋生。丁芸和大家一起 到处寻找,终于把大多数艺人们寻找回来,开 始传统工艺生产。 在实际工作中,丁芸还发现,天水地区 与家乡荣河县的气候、日照、土壤条件接 近,也适宜种植经济林,于是她积极联系苹 果树种,动员说服群众,首先在天水地区的 花牛乡建立苹果发展基地。经过几年的不懈 努力,花牛苹果便成为远销海内外的知名品 牌。 1956年年底,丁芸随丈夫张天珩一起 调往甘肃省兰州市工作。张天珩担任省财贸 部部长,丁芸担任兰州大学党委组织部长。这 期间,丁芸常常回忆少年时代的自己,感觉最 值得庆幸的事是,她与柴梨仙、樊旦一起坚决 不让家人缠足,都留下了一双方便打仗和工 作的大脚板。但由于自己只断断续续上到小 学三年级,文化底子还很欠缺,于是,丁芸在 工作中坚持补习文化知识,经常向周围的同 志请教。 在反右倾运动中,张天珩因为在工作中 敢于说真话、说实话,被打成右倾机会主义 分子、阶级异己分子。这件事也株连到丁 芸。个别人见丁芸一向忠于党的事业,工作 踏实认真,根本没有什么辫子可抓,于是就 捏造虚假材料陷害丁芸。虽然身处逆境,但 丁芸坚信,党和组织绝不会冤枉一个党员的 赤子之心,因而拒绝违心做检查。 “文革”前夕,丁芸夫妇的冤案得以平 反,夫妇双双调往北京工作。但在“文革” 中,他们又连遭厄运,被造反派扣上了“反 党”“反社会主义”几顶帽子,下放到江西 农村劳动改造。当时,丁芸一家包括孩子五 口人,分别被送到五个不同的地方,或强迫 劳动,或安置插队。直到1973年冬季,丁 芸夫妇才被恢复工作,但一连串的沉重打击 让丁芸患上了严重的精神分裂症,无法正常 工作。 养病中的丁芸矢志坚信党组织,她经常 把自己工资的一半拿出来交党费,只给自己 留下微薄的生活费。许多时候,她还要用自 己的生活费资助周围生活更困难的邻居和同 事。 1977年3月,丁芸在北京遽然长逝,时年 58岁。这位矢志坚守信仰,对党无限忠诚,从 万荣走出去的革命前辈,为我们树立了一个 亲历过战火考验,净化过思想灵魂,值得永远 学习和敬仰的优秀共产党员榜样! 忠贞不渝守信仰 —优秀共产党员丁芸诞辰百年追念 尉培荣 作为文史研究人员,我有幸多次接 触到部分历史档案,现将其中印象深刻 的几件事整理出来。 “侯马团”入编三五九旅 2018年9月4日,国家原副主席王 震三子王之和曾豹一行来到河津,在河 津市委常委、秘书长吕武荣等同志陪同 下,参观了黄河龙门和台头庙,寻访 1948年西野二纵西渡黄河参加宜瓦战役 和二军子弟学校在台头庙办学情况。交 谈时,曾豹托我了解其父曾涤 (曾任中 组部副部长) 抗战时期在晋南组建“侯 马团”的情况。 随 后 , 我 查 阅 了 《王 震 传》《曾 涤 传》和山西省委党史研究院参编的《三 晋英模》,走访了运城、曲沃、侯马等 地的党史、史志部门。经查证,抗日战 争爆发后,1937年 9月,红六兵团编入 八路军一二零师三五九旅,从韩城芝川 东渡黄河进入山西北上抗日。忻口战役 结束后,王震旅长派民运部曾涤等同志 到晋南扩兵。在嘉康杰的协助动员下, 先后有1200余名工人、知识青年、农 民参军,组建了“侯马团”,由团长曾 涤带领加入一二零师三五九旅,后新组 建“七一九团”,曾涤任团长,参加晋 中晋西北抗日,受到八路军总部和贺龙 元帅的表扬。后嘉康杰又协助一一五师 扩充2000名新战士。1938年,中共北方 局在临汾刘村召开党的活动分子会议, 刘少奇在会上赞扬嘉康杰提前超额完成 3000 名征兵任务,称他为“群众领袖”。 河津新兵大队参加西北解放战役 1949年2月下旬,吕梁十分局向河津分配征 兵一千人,以补充西北野战军,并派连长姚兴来 等人接管。当地组成以县委书记张铁民为组长的 征兵领导组,动员全县党员子弟青年报名参军。3 月上旬,征集1080名新兵,超额完成任务,姚兴 来任新兵大队队长。新兵大队经集训于3月底西 渡黄河,编入西北野战军参加西北解 放战役。姚兴来,兴县姚家会人, 1926 年 出 生 , 1940 年 参 加 八 路 军 , 194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贺龙警 卫通讯员,在西北战役中,曾获“人 民功臣”奖章 (西北军政委员会颁, 一九五)和“华北解放纪念”(九五)“慰问中国人民解放军代表 团”(一九五四年)、“西北公安部队军 政干校”(一九五三年) 纪念章,后转 业到青海西宁工作。1983年离休后, 姚兴来申请到曾经带兵的河津定居, 担任县老干部局离休干部党小组组 长,并与当年所带部下胡德才 (河津 公安局原政委)、周长印 (河津市法院 原副院长)、张宝山 (夏县武装部原部 ) 等保持着联系。 查询老公安队员档案 1947年4月8日,河津解放后成立 公安队,同年 8月正式组建公安局。 在《河津公安志》编纂征集资料 过程中,我曾提供赵海忠为河津新成 立公安队队员的信息。赵海忠是原运 城地区禹门水泥厂离休干部,因企业 改制,有关他的资料很少。本人曾到 南辛兴村走访,两次到档案馆查档, 公安局同志也曾到南辛兴村走访,无 果 。《河 津 公 安 志》 2020 年 春 节 出 版 后 ,“ 1949 年 10 月 1 日 前 参 加 革 命 与 公 安有关人员一章”没有赵海忠同志, 甚感遗憾。今年有幸到原禹门水泥厂 东关家属院查访,碰巧遇到留守办工作人员在整 理档案,联系负责同志陈某找出赵海忠同志档 案。经查证,赵海忠,1928年2月出生,河津赵 家庄南辛兴人,1947年7月参加河津县公安队, 1949年6月由赵华甫、雷英治介绍加入中国共产 党,曾在运城、闻喜、曲沃、临汾三监等公安部 门工作,1972年调回运城禹门水泥厂,1990年离 休。我随即将该档案复印件送交河津市公安局档 案室留存。 1949年6月12日,中共运城地委干部学校全体合影,居中抱小孩者为丁芸。 何庄村丁芸故居

忠贞不渝守信仰epaper.sxycrb.com/rbpaper/pc/att/202007/09/ba31fc00-cd4a...文 化 2020年7月9日 星期四 E-mail:[email protected] 文化新闻部主办 责任编辑 赵卓菁

  • Upload
    others

  • View
    5

  • Download
    0

Embed Size (px)

Citation preview

Page 1: 忠贞不渝守信仰epaper.sxycrb.com/rbpaper/pc/att/202007/09/ba31fc00-cd4a...文 化 2020年7月9日 星期四 E-mail:ycrbwh@126.com 文化新闻部主办 责任编辑 赵卓菁

文 化 2020年7月9日 星期四

E-mail:[email protected]文化新闻部主办

责任编辑 赵卓菁 校对 郝鹏飞

临晋镇之张留是我的故乡。张留南营,顾名思义,就是位于张留村的南部。

张留村整体分为两大块,一是后村,居北;一是南营,居南。后村有东西向主巷一条,南北走向小巷四条,分别是齐家巷、卫家巷、程家巷、东营,其中,卫家巷与南营相通。大巷中间有一池泊,东西村口有车门两座。池泊稍往西百余米,卫家巷口有一观音庙,建在高台之上,也叫高台庙,供奉观世音菩萨。再往西,郭家祠堂居路北。西门外正对巷道坐西向东有白衣大士庙,内塑白衣大士和十八罗汉像。出后村西门向北不远处有座四合院式大庙,坐北朝南。因在坡水沟口,为防水淹,拔地而起筑有一人多高的承台,从下到上青砖包裹,是为土地庙。后村村北尚有一较大庙堂叫祖师庙,内奉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据说,后村巷东部最早还有一个朱家庄,属皇室后裔,明亡后,朱姓人家逐渐逃亡,朱家庄也随之消失,仅剩如今五组的几户了。居民主要有郭、齐、卫、吉、朱、程、张、秦、邢、吕等姓。南营则由马王庙、贾家巷和后道组成,以张姓为主,另有文、贾、崔、王、薛、穆、邵、苏、刘、李等姓,多属后来迁居于此。

南营后道 (方言音套),巷道为东西走向,与后村主巷平行。东西两头分别有两个村门。巷东头有一池泊,比后村的池泊小;西头路边有一棵生长百年以上的槐树,因树干弯曲,人们就叫其躬弯子槐树。路南有文家祠堂。大巷中段有一间小房——官房,坐南朝北,面阔丈余,纵深约丈五,两根明柱,由中门隔为内外,外间敞口,里面放置用具,是旧时夜间打更巡值人员休息场所。官房东侧有一南北巷,即贾家巷,与后道巷成丁字形。巷内有一眼水井,一个馍铺,张家祠堂和义学也在此巷。张家祠堂坐东朝西,大门悬挂一块“张氏宗祠”大匾,祠内大殿正中匾题

“源远流长”,又题“追养继孝”,系韩城状元王杰所书。贾家巷向南有一车门出村,不远处有二郎庙,祭祀二郎神。巷内向西三条小巷通马王庙。马王庙在我记事时已不复存在了,只知庙前住宅院落排列并不规则。巷中有一眼水井,盖有井房,坐北朝南,前有一个小广场,其实只是开阔一点的场地而已。以此为中心,向西有几户人家,向北拐弯通到贾家巷,向东有一个三尺小巷也通贾家巷,向南村口有车门。出了车门,西南不远处有一池泊,池泊南边缘有棵高大的古杨树,树干经风雨剥蚀已成空心,半边开口敞露。

贾家巷南门外东南方向有两座标志性建筑,距离百余米。居南的叫文昌阁,是供奉文曲星的。文昌阁下部是砖包承台,呈方形,高约丈余,台上建有阁楼,阁中文昌帝君和魁星、禄神的塑像已失去昔日光彩,露出了泥胎。居北的则是贾家后人为其先祖修建的一座纪念碑,面阔两丈,厚七八尺,不知其高度,只知比文昌阁稍低些,砖砌结构。纪念碑正面两个砖砌拱券门洞,洞口有高约三尺石雕栏板,内嵌两通石碑,立于赑屃之上,有碑文。碑洞两侧镶有石刻楹联,上有横批,均配有砖雕花边。碑座下砌石材条基,且有浮雕。东西山墙上端镶嵌有砖雕圆形山花。纪念碑顶为单檐歇山顶,四角悬挑,下面坠有风铃,风起时叮当作响,甚是悠扬,屋脊中央八卦楼上还装有避雷针,怪兽、金刚立于脊上。

文昌阁和贾家碑比较,文昌阁已经残破,而贾碑则完好无损,说明前者建造年代久远。贾碑的碑文、楹联、雕刻艺术已无人知晓,没有任何记载,所以其建造时间已无从查考,只知是上世纪六十年代被毁。文昌阁拆毁可能还要早一些。

从后道西车门出,可见一小庙,叫太白庙,

是为纪念唐代诗人李白而建。小庙面阔一间,纵深两间,坐西朝东,正对大巷。庙背后是坡水沟,向南百余米拐西去,俗称西城壕。面对西城壕、背靠村墙又有一庙,叫五道将军庙,内塑三尊神像,祀的是哪位将军已无从知晓,只知此庙稍大,但经战乱己成残垣断壁,一片瓦砾。沿西城壕向西不远,有一砖砌的城门洞,将沟隔断,门洞上建筑物已毁,估计其上原有城门楼。

后道东车门建在东头池泊边。门外南侧有一戏台,台口朝东,背靠巷内池泊。台柱楹联:“全凭粉墨开生面,莫认衣冠做旧装。”舞台对面为药王庙,庙前两棵大柏树。药王庙阔深各三间,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是生产队仓库,大门一直锁着,药王孙思邈塑像也被封于室内,直至七十年代初,连同庙房被村民拆毁。

出了药王庙,以舞台广场为中心,南北相对又有两座建筑,叫南寺、北寺,寺前均有古柏掩映,与戏台、药王庙合围成庭院式,形成一个小建筑群。南北寺未见僧人,住户则是刚解放时翻身农民。

由东门外再向东,约 300 米处有一土堆台,是用来补风水的。旁边还有一个虫王庙,坐东朝西,正对后道,是为祈求虫王保佑,使农作物免遭虫害而建。路南有一个榨油的作坊,十余间房子。路北是一所小学,挂牌“三社联合学校”,意为南营、东营、后村三社。学校有门房和五间东厢房,北房是三间窑洞式二层楼,据说此原为茶房,是古时盐道运盐车辆休息的地方。

越过三社联合校向北,也就是后村东门外,有一规模较大的建筑群,占地约五六亩,群众称其娘娘庙,实为后土庙,据说此为万荣后土祠的分支,张留村现在仍然保留的农历三月十八庙会,就是为了祭祀后土娘娘的。以前每当庙会祭祀时,万荣后土祠还要派人前来主祭或参祭。

后土娘娘庙坐北朝南,门口两根铸铁旗杆,高约两丈。大门共三间,衙门式建筑。进门是戏台背后,绕过戏台,庭院可见一片柏树林。院内四座大殿分两排坐北朝南依次排列。居东的两座大殿正对戏台,是后土娘娘的享殿和寝殿,殿前有一阅台,宽窄与大殿相同,是供观戏的。阅台高约一米,东、西、南三面分别留有台阶以供通行。居西的两座殿基座比东殿低,殿前无阅台,内奉关老爷和夫人的塑像,还有坐骑赤兔马等,五十年代遭毁。门前的两根旗杆,一根于 1946 年被一伙土匪夜间套车用枪把看门人逼在房内强行窃去,另一根数年后丢失,不知去向。后土娘娘庙后来改成了学校,四个大殿连同戏台子分别做了学生的教室和宿舍。再往后,学校撤并,大殿拆除,木料变卖,柏树也被砍伐殆尽,庙址规划为民宅院基,惜乎后土圣庙已辉煌不再,不免令人唏嘘。

以上所记,尽是我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幼年时的些许印象,不免流于肤浅,恐怕难有深层次的文化内涵。近年来,各地续谱之风悄然兴起,我虽有心为续谱作点贡献,苦于手头资料甚少,只能望谱兴叹,仅将所知之点滴如实记录下来,或许能对后人续谱有所帮助,也或许能给人们茶余饭后增加点谈资,就无比欣慰了。

诗曰:写罢记忆掩卷思,抚今追昔情依依;旧日辉煌烟云过,先祖德操岂能弃;改革春潮乾坤动,家乡建设天地移;现代文明非昔比,小康仍须“首孝悌”。

南 营 的 记 忆■张颖峰

在国难当头,尤其是日寇入侵自己的家乡荣河县后,她受同乡好友与亲人们的影响,她勇敢地冲破封建藩篱,毅然投身抗战斗争,成为一名坚强的共产主义战士。

在 30 多年的革命生涯中,她从一个柔弱的青春女性成长为一名傲雪凌霜,具有坚定信念,充满人格魅力,令人深深敬仰的优秀共产党员。她就是出生在万荣县荣河镇何庄村的党的优秀女儿——丁芸。

挑战封建礼教毅然投身抗日斗争

这是 1920 年里一个很平常的日子。这天,荣河县何庄村王家喜得千金,这个

女儿的出生让全家上下十分欢心,因为在此之前,这个女婴的母亲已经连续生了四个男孩,为此,夫妻俩数年间经常烧香拜佛,盼望能有一个女孩儿降生。

得偿所愿的男主人王介甫,当年在黄河对岸的韩城县行医、开药铺。得到喜讯后,他专门请教书先生为女儿起了一个既文雅又上口的名字——王毓秀。同时,先生还给了一个五行补金的名字王钧作备用名。先生解释说,按照每个人的五行,为孩子补“金”,可以让孩子命硬好养,不生灾害病。

王毓秀的奶奶、父母对孙女和女儿爱若明珠,从小娇生惯养疼爱有加。但他们却又无一例外,依然固执于女子无才便是德的传统。他们鼓励支持家里几个男孩上学念书,就连起名字都有一个“鹏”字,希望他们将来一个个鹏程万里,光宗耀祖。可是,让王毓秀实在想不通的是,平时她要做什么事,一家大小对她都是有求必应,但唯独在进入学校念书识字方面,无论她怎么请求,家人们就是不允。

随着年龄的增长,王毓秀的求知欲望愈发强烈,家里不让念,她就偷跑到学校,这样多次偷着上学的举动让父母十分头痛,后来,父母只好由着女儿的性子默认了女儿的选择。就这样断断续续勉强念了几年书之后,王毓秀的求学之路最终还是被强行阻止了。

再也无法上学的小毓秀,整天在家里凭着几本字典、辞典,一字一句地学习哥哥们带回家的书籍课本。这期间,她的两个哥哥与表兄杨鹏鲲,或外出求学、参军,或在家乡参加了抗日斗争。他们经常给毓秀讲外边世界的经历,教她学习文化知识,灌输妇女解放、抗日救国思想。

1938 年 3 月,侵华日军占领荣河县后,多次进村杀人放火,王毓秀的三哥也在村里惨遭日本鬼子枪杀。眼前的国难家仇,让王毓秀再也坐不住了,强烈的民族自尊心,驱使她离开家乡参加抗日救亡战争。

受封建思想影响颇深的王介甫,既不允许女儿外出参加什么“斗争”,又觉得国难之下无力保障女儿的安全,于是匆忙在邻村为女儿找了婆家。

得知父母的用意之后,王毓秀觉得,二老双亲虽然用心良苦,但这样的做法却又坚决不能顺从,于是,她找准机会几次与已是县牺盟会、妇救会干部的闺蜜柴梨仙(周璇)、樊旦商议对策,决计利用结婚的机会,趁机从所谓的婆家溜走,逃离家门参加抗日斗争。

1938 年农历腊月,佯装结婚的王毓秀在女友路玉素的接应下,悄悄逃离婆家赶到县城,与早已等候在约定地点的柴梨仙、樊旦一起匆忙跑了 70 多里地,赶到当时万泉县牺盟会驻地杨家垛 (日寇侵占万泉县城后,牺盟会在柳家院、桥头、杨家垛等村流动 办 公), 找 到 万 泉 县 牺 盟 会 特 派 员 程 生

秀,参加了抗日工作。

姐妹战友情深血肉之躯坚如钢铁

程生秀后来回忆说:抗战初期,他在万泉县牺盟会工作时,由于日寇的不断骚扰,牺盟会的办公地址也不断转移。那天晚上,他们在杨家垛村研究工作时,大约夜半时分,荣河县妇救会秘书柴梨仙领着王毓秀找到他们。初次见面,只是很短的交谈,他就觉得这个女孩不同于众多的小家碧玉,而是一位刚毅、果敢、富有斗争精神的青春女性。

在万泉县牺盟会与孤山根据地工作几个月后,在当地党组织的安排下,王毓秀来到稷王山抗日根据地,参加了中共汾南工委在袁儿沟举办的党员训练班,并由柴梨仙、樊旦介绍加入了中国共产党,还把自己的名字改为丁芸。训练班结束后,丁芸又回到荣河县牺盟会工作。

知道丁芸的情况后,她的父母和家人认为在兵荒马乱的时局下,她的选择是正确的。而丁芸那个所谓的婆家人胆小怕事,坚决反对丁芸参加抗日战争,但又无可奈何,索性就公开对外讲,丁芸根本不是他家的儿媳 妇 。 抗 战 初 期 , 丁 芸 与 柴 梨 仙 、 樊 旦

(1943 年 牺 牲)、 路 玉 素 (陕 西 省 大 荔 县人,当年在荣河县牺盟会工作,转移太岳根据地后病故) 四名女同志,被抗日军民共称为荣河抗日“四女杰”。

1939 年 12 月,阎锡山策划发动的假抗战、真投降的晋西事变发生后,稷王山根据地的 7000 多名抗日军政人员,奉命向太岳根据地转移。“女四杰”与当地牺盟会员和身份已经公开的共产党员被编入民运大队,随大部队一起向太岳根据地转移。

在转移过程中,前后十多天连续昼夜行军,还不断遭遇日军和阎军的围追堵截,一些革命意志不坚定者便逃离革命队伍,就连原牺盟会特派员、后担任万泉县抗日县长的朱一民,也成了背叛革命的可耻叛徒。但参加抗日斗争还不到两年的丁芸,却牢记入党誓言,与姐妹们互相激励,在枪林弹雨中奋力前进。实在走不动时,丁芸就拽着马尾巴强迫自己向前迈步;双腿跑肿了,她就自己跳起来以腿撞地,直到把双腿摔麻木了再接着跑。

到达太岳根据地后,丁芸不幸染上伤寒,一连多天高烧不退,昏迷不醒。当时,根据地缺医少药,丁芸只是靠战友随时给她喂水喝,才顽强挺了下来。而那位帮她逃出婆家的亲密战友路玉素,还有那个来自运城邵村、比自己小七岁的小妹妹李兰英却没那么幸运,都让可恶的病魔夺走了生命。

刚刚掩埋好战友,丁芸走上抗日道路的重要引路人——他的表哥、212 旅 56 团政委杨鹏鲲,还有一路对她关爱有加的 212 旅 56团团长刘存让,也先后牺牲。这两位在抗战中屡立战功,让丁芸无比敬仰的英雄和偶像,突然离她而去,让丁芸更加懂得了如何面对现实,怎样把切肤的悲痛深深地藏在心底,从而更加坚定了革命的斗志和决心。

经历了更多的艰苦磨炼和悲欢离合之后,组织上安排丁芸到安泽县向里区担任妇救会主任。当时,同在安泽县工作的还有丁芸的同龄(当时都是 22 岁)好姐妹、担任县一区

区长的王光(1943 年10 月 在 安 泽 县 牺牲)。她们的工作范围是太岳根据地在同蒲线的边沿地区,就是日军推行强化治安的重灾区,斗争形势非常复杂。

丁芸到任后,发现日军沿同蒲线和山边密布据点、碉堡,日伪军几乎每天都会进村袭扰。在汉奸的出卖和指认下,日军经常进攻、偷袭和包围抗日机关驻地。丁芸和王光实际上就是在敌占区工作,她们晚上 不 敢 在 群 众 家 休

息,以防发生意外。两年多的时间里,丁芸她们经常在野外坟地边的旮旯间休息过夜,其间还要随时防备恶狼和其他野兽的威胁。

1942 年夏天,丁芸与曾任猗氏县民主抗日县长、时任太岳二分区政治部主任的临汾人张天珩结婚。但受战争环境影响,他们并没有建立起属于自己的家,各自在工作岗位上奔波奋斗。

日本侵略者无条件投降后,丁芸夫妇曾返回晋南工作。在解放战争的残酷环境中,丁芸身怀六甲,挺着大肚子在区委书记任上工作。当年,他们的长子出生在夏县。产后正逢胡宗南部大举进攻晋南,丁芸只好把孩子寄养在老乡家里。可是孩子寄养的消息不幸被泄露,所幸当地干部及时得到消息,立即告知张天珩的警卫员解木生,解木生紧急赶到奶妈家抱着孩子逃脱,而孩子奶妈家却遭到还乡团的疯狂报复。

晋南地区解放后,丁芸响应组织召唤参加了奔赴甘肃的干部大队,成为支援西北地区解放和建设生力军的一员。接到任务后,由于出发日期很紧,丁芸顾不得回娘家荣河县探亲,于 1949 年 8月底到达甘肃天水地区。

矢志坚守信仰身后美名众人称道

到达天水地区工作后,丁芸先后担任天水市委副书记、书记、市政协主席等领导职务。

解放不久的天水市百业凋敝、百废待兴,工业底子很薄,群众生活还很艰苦。为了发展地方经济,丁芸一头扎进基层,现场办公解决实际问题,让原来全地区仅有的一个火柴厂很快恢复了生产。丁芸了解到,当地还有一个传统雕漆工艺美术厂,但因连年战争的原因,

手工艺人已逃离他乡谋生。丁芸和大家一起到处寻找,终于把大多数艺人们寻找回来,开始传统工艺生产。

在实际工作中,丁芸还发现,天水地区与家乡荣河县的气候、日照、土壤条件接近,也适宜种植经济林,于是她积极联系苹果树种,动员说服群众,首先在天水地区的花牛乡建立苹果发展基地。经过几年的不懈努力,花牛苹果便成为远销海内外的知名品牌。

1956 年年底,丁芸随丈夫张天珩一起调往甘肃省兰州市工作。张天珩担任省财贸部部长,丁芸担任兰州大学党委组织部长。这期间,丁芸常常回忆少年时代的自己,感觉最值得庆幸的事是,她与柴梨仙、樊旦一起坚决不让家人缠足,都留下了一双方便打仗和工作的大脚板。但由于自己只断断续续上到小学三年级,文化底子还很欠缺,于是,丁芸在工作中坚持补习文化知识,经常向周围的同志请教。

在反右倾运动中,张天珩因为在工作中敢于说真话、说实话,被打成右倾机会主义分子、阶级异己分子。这件事也株连到丁芸。个别人见丁芸一向忠于党的事业,工作踏实认真,根本没有什么辫子可抓,于是就捏造虚假材料陷害丁芸。虽然身处逆境,但丁芸坚信,党和组织绝不会冤枉一个党员的赤子之心,因而拒绝违心做检查。

“文革”前夕,丁芸夫妇的冤案得以平反,夫妇双双调往北京工作。但在“文革”中,他们又连遭厄运,被造反派扣上了“反党”“反社会主义”几顶帽子,下放到江西农村劳动改造。当时,丁芸一家包括孩子五口人,分别被送到五个不同的地方,或强迫劳动,或安置插队。直到 1973 年冬季,丁芸夫妇才被恢复工作,但一连串的沉重打击让丁芸患上了严重的精神分裂症,无法正常工作。

养病中的丁芸矢志坚信党组织,她经常把自己工资的一半拿出来交党费,只给自己留下微薄的生活费。许多时候,她还要用自己的生活费资助周围生活更困难的邻居和同事。

1977 年 3 月,丁芸在北京遽然长逝,时年58 岁。这位矢志坚守信仰,对党无限忠诚,从万荣走出去的革命前辈,为我们树立了一个亲历过战火考验,净化过思想灵魂,值得永远学习和敬仰的优秀共产党员榜样!

忠 贞 不 渝 守 信 仰——优秀共产党员丁芸诞辰百年追念

■尉培荣

作为文史研究人员,我有幸多次接触到部分历史档案,现将其中印象深刻的几件事整理出来。

“侯马团”入编三五九旅

2018 年 9 月 4 日,国家原副主席王震三子王之和曾豹一行来到河津,在河津市委常委、秘书长吕武荣等同志陪同下,参观了黄河龙门和台头庙,寻访1948 年西野二纵西渡黄河参加宜瓦战役和二军子弟学校在台头庙办学情况。交谈时,曾豹托我了解其父曾涤 (曾任中组部副部长) 抗战时期在晋南组建“侯马团”的情况。

随后,我查阅了 《王震传》《曾涤传》 和山西省委党史研究院参编的 《三晋英模》,走访了运城、曲沃、侯马等地的党史、史志部门。经查证,抗日战争爆发后,1937 年 9 月,红六兵团编入八路军一二零师三五九旅,从韩城芝川东渡黄河进入山西北上抗日。忻口战役结束后,王震旅长派民运部曾涤等同志到晋南扩兵。在嘉康杰的协助动员下,先后有 1200 余名工人、知识青年、农民参军,组建了“侯马团”,由团长曾涤带领加入一二零师三五九旅,后新组建“七一九团”,曾涤任团长,参加晋中晋西北抗日,受到八路军总部和贺龙元帅的表扬。后嘉康杰又协助一一五师扩充 2000 名新战士。1938 年,中共北方局在临汾刘村召开党的活动分子会议,刘少奇在会上赞扬嘉康杰提前超额完成3000 名征兵任务,称他为“群众领袖”。

河津新兵大队参加西北解放战役

1949 年 2 月下旬,吕梁十分局向河津分配征兵一千人,以补充西北野战军,并派连长姚兴来等人接管。当地组成以县委书记张铁民为组长的征兵领导组,动员全县党员子弟青年报名参军。3月上旬,征集 1080 名新兵,超额完成任务,姚兴来任新兵大队队长。新兵大队经集训于 3 月底西

渡黄河,编入西北野战军参加西北解放 战 役 。 姚 兴 来 , 兴 县 姚 家 会 人 ,1926 年 出 生 , 1940 年 参 加 八 路 军 ,1945 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贺龙警卫通讯员,在西北战役中,曾获“人民 功 臣 ” 奖 章 (西 北 军 政 委 员 会 颁 ,一九五〇年) 和“华北解放纪念”(一九五〇年)“慰问中国人民解放军代表团”(一九五四年)、“西北公安部队军政干校”(一九五三年) 纪念章,后转业 到 青 海 西 宁 工 作 。 1983 年 离 休 后 ,姚 兴 来 申 请 到 曾 经 带 兵 的 河 津 定 居 ,担 任 县 老 干 部 局 离 休 干 部 党 小 组 组长,并与当年所带部下胡德才 (河津公安局原政委)、周长印 (河津市法院原副院长)、张宝山 (夏县武装部原部长) 等保持着联系。

查询老公安队员档案

1947 年 4 月 8 日,河津解放后成立公安队,同年 8月正式组建公安局。

在 《河津公安志》 编纂征集资料过程中,我曾提供赵海忠为河津新成立公安队队员的信息。赵海忠是原运城地区禹门水泥厂离休干部,因企业改制,有关他的资料很少。本人曾到南 辛 兴 村 走 访 , 两 次 到 档 案 馆 查 档 ,公安局同志也曾到南辛兴村走访,无果 。《河 津 公 安 志》 2020 年 春 节 出 版后,“1949 年 10 月 1 日前参加革命与公安 有 关 人 员 一 章 ” 没 有 赵 海 忠 同 志 ,甚感遗憾。今年有幸到原禹门水泥厂

东关家属院查访,碰巧遇到留守办工作人员在整理档案,联系负责同志陈某找出赵海忠同志档案。经查证,赵海忠,1928 年 2 月出生,河津赵家庄南辛兴人,1947 年 7 月参加河津县公安队,1949 年 6 月由赵华甫、雷英治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曾在运城、闻喜、曲沃、临汾三监等公安部门工作,1972 年调回运城禹门水泥厂,1990 年离休。我随即将该档案复印件送交河津市公安局档案室留存。

历史无言

档案留痕

■张建荣

1949 年 6月 12日,中共运城地委干部学校全体合影,居中抱小孩者为丁芸。

何庄村丁芸故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