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E-mail:[email protected] 责任编辑 / 吴燕 美编 / 黄辰毅 2017.8.4 EDUCATION 教育 3 本报记者 吴燕 法治教育要从娃娃抓起。而如何以 更“走心”的方式,在中小学生心中播种 下法治的“种子”,则是摆在教育工作者 面前的一大课题。 近日,上海市教委公布“长三角地区 法治教育优秀课程资源”评选结果。4 名浦东教师撰写的 4 份教案,拿下了小 学组两个一等奖和初中组两个二等奖。 记者采访发现,这些获奖的法治教育教 案有一个共同点:源于生活、融于生活, 老师教起来“用心”,学生学起来“走心”。 小学获奖教案 用孩子听得懂的语言说法 此次获得小学组一等奖的两个教 案,一个是由浦东新区杨园中心小学黄 慧玲老师撰写的《“小黄帽”告诉你》,另 一个则是由浦东新区昌邑小学张燕敏老 师撰写的《珍爱生命远离毒品》。两份 教案虽然主题迥异,但都基于小学生的 年龄特点充满了趣味性。 《“小黄帽”告诉你》的作者黄慧玲老 师介绍,在小学二年级第二学期的《品德 与社会》教材中,有一个“交通安全”的主 题,要求引导学生认识常见的交通设施、 学习正确过马路的方法,了解并认同交 通警察的工作意义。“二年级学生基本都 懂得红灯停、绿灯行,但独立过马路还是 一种新鲜尝试。另外,这个年龄的孩子 还不太能理解法律法规条款。”于是,黄 慧玲试着把最受孩子欢迎的童话和游戏 元素融入课程,用拟人化的语言来表述 交通法规,并设计了“知识宫—认识交 通设施”“体验区—学会过马路”“模拟 —学做小交警”“志愿社—辨析违 规行为”“拓展厅—小手牵大手” 5 闯关任务。成功闯关后,学生不仅能掌 握安全过马路的生活技能,看懂交警的 基本手势,更懂得了遵守交通法规的重 要性。有意思的是,街头大热的共享单 车也被纳入了这份教案中,黄慧玲鼓励 学生不仅要牢记“12 周岁以下儿童不能 骑自行车上路”的交规内容,更希望他们 能向身边的人做宣传。 今年 5 月,黄慧玲代表上海在镇江 市参加了“长三角地区法治教育优质课” 的现场展示评比活动,用的便是《“小黄 帽”告诉你》这一教案。虽是在当地借班 上课,但课程的现场效果非常好,她由此 摘得“长三角地区法治教育优质课”评比 一等奖,这也是上海教师在此次评比中 获得的唯一一个小学组最高奖。 由昌邑小学张燕敏老师撰写的教案 《珍爱生命远离毒品》,主要针对小学高 年级学生。要让小学生听懂这个略显 “沉重”的主题,张燕敏老师把课程侧重 点落在了“预防”上。“之前我对于毒品也 不甚了解,备课过程也是自身不断学习 的过程。”张燕敏回忆,她搜集了不少关 于毒品的故事、图片、影像等鲜活材料, 从中筛选出适合小学生接受的,再配以 音乐、诗歌等艺术元素,让学生在课堂中 了解什么是毒品、毒品的种类以及危害 等。 课程设计中,她还引导学生就一些 看似和毒品不沾边的生活细节展开讨 论,比如“能不能喝陌生人给的饮料?” “喝了一半的水,如果跑开后再回来,还 能继续喝吗?”……“在互联网时代,小学 高年级学生对毒品并不陌生,只是了解 不那么全面、具体,我希望能通过自己的 课让他们懂得防患于未然。”张燕敏说。 初中获奖教案 启发自主探究式学习 浦东此次获得初中组二等奖的两个 优秀教案,主题皆为《依法保护公共设 施》,且在举例时运用了同一个案例: 10 余年前备受市民关注的“打电话少女”铜 像雕塑失踪案。 2000 年春,位于淮海中路街头的 “打电话少女”铜像雕塑失踪。这座被称 作“上海十大城市雕塑之一”的雕塑的失 踪谜团, 4 年后才解开,涉案人员被绳之 以法。然而, 2008 年铜像再次遭窃,之 后又被拦腰截断。围绕命运多舛的“少 女”雕像,上海市东昌东校的唐月丽和上 海市浦东模范中学的毛晨蓉两名教师, 通过不同的侧重点,启发学生就这一事 件背后的法律意义,展开自主探究式的 学习。 在设计教案前,东昌东校唐月丽 老师先调查了学生对于这个案例的兴 趣点和疑惑点,之后在课堂上给出了 不少具体的提问。“假如你偶然发现, 有人正试图盗窃小区门口的景观雕 塑,你会怎么做?”“打 110 报警。”“可 是等警察来了,犯罪份子或许已逃跑, 如何保留证据呢?”“可以拿手机对着 他们拍照或录像。”“如果被对方发现 了怎么办?”“要找个隐蔽的地方,悄悄 地报警或拍摄。”“是的,身为未成年 人,无论发生什么情况,首先要保障自 己的人身安全!” 通过层层递进的提问,学生不仅学习 了相关法律法规,更了解了遇到具体问题 时该怎么做。唐月丽介绍,她的获奖教案 增加了很多生活化、情境化、具体化的设 计,就是为了让学生懂得,作为公民不仅 要自觉守法,更要勇于、善于护法。 浦东模范中学教师毛晨蓉撰写的 同主题教案,则更具开放性。课堂上, 毛晨蓉抛出了这样一个疑问:“既然有 法可依,为什么‘打电话少女’的命运还 如此波折?”学生经过思考后给出了多 样化的答案:有人觉得,盗窃是因为雕 塑材质有较高的经济价值;有人认为, 缘于部分公民缺乏保护公物的意识,道 德素 质低 ;有 人 提 出 保 护 措 施 不 够 到 位,法律惩戒力度不够大;还有人则关 注到了破坏者的心理健康问题…… 毛晨蓉鼓励学生说出自己的看法, 还引入了新加坡的“鱼尾狮”、布鲁塞尔 的“撒尿小童”等一些国外城市雕塑的 例子,最后落到了校内凉亭、盆景等公 共设施的保护。最终,师生得出了共同 的结论:保护公物,有法可依、护法不 易、违法必究、守法有责。唯有人人自 觉爱护和依法保护公共设施,才能从根 本上杜绝破坏公物现象的发生。 本报讯 (记者 吴燕 8 2 日一早,上 36 名第二批“组团式”援藏教师顺利抵 达日喀则。其中,来自浦东教育系统的有 10 名“精兵强将”。未来一年,这 10 名男教 师将在日喀则市上海实验学校,承担语 文、数学、英语、物理、化学、地理等学科的 各学段教学任务及其他教研任务。 上海首批“组团式”教育人才援藏工作 队去年 8 月奔赴西藏,今年 7 月载誉归来。 如今,第二批教育援藏工作队接下了“接力 棒”。36 名队员中,刘刚和赵冀辉为第一批 自愿留下来的教师,其他34 名为新队员。 第二批“组团式”援藏教师来自浦东、 杨浦、徐汇、普陀、松江 5 个区。和第一批 一样,新区此次援藏还是 10 名男教师,他 们分别是:新云台中学教师张燕华、三灶 学校教师陆士杰、上海海洋大学附属大团 高级中学教师陈文德、三林中学教师蒋逸 明、江镇中学教师徐美河、洋泾中学东校 教师彭毅、上海第二工业大学附属龚路中 学教师韩正鹏、华东师范大学附属周浦中 学教师蓝振杭、上南中学南校教师阴长 青、洋泾中学南校教师卫琪。他们中年龄 最大的 54 岁、最小的 26 岁,包括 60 后、 70 后、 80 后和 90 后。 援藏不仅需要良好的业务素质和开 拓创新能力,更需要服从大局、克服困难、 甘于奉献的精神。身为此次浦东援藏教 师中唯一一名 90 后,三灶学校教师陆士杰 坦言:在走上讲台的第 4 个年头报名援藏, 是出于对教师的责任与使命的深切感 悟。“如今西部建设是国家的重心,日喀则 又是上海的对口支援城市,男子汉心有猛 虎,细嗅蔷薇,虽千万人吾往矣。”他说。 而临行前,江镇中学教师徐美河则道 出了浦东援藏教师的豪情壮志:“千里烟 尘书香近,异乡耕耘报国情。用人生几十 分之一的时间做一件有意义的事,困难再 大,也值!” 本报记者 符佳 通讯员 夏君 一个个负重越野的军人背影,一幅幅 战士在铁丝网下匍匐前进的画面,被浦东 95 后大学生,以速写和拍照的形式记录 下来,定格为永恒。 这个暑假,上海第二工业大学应用艺 术设计学院的一支暑期社会实践团队走进 了军营,手绘了近百幅速写作品,在建军 90 周年之际,向“最可爱的人”表达敬意。 实地探访军营 震撼场景丰富创作感知 七月酷暑,上海第二工业大学应用艺 术设计学院的暑期社会实践团队走进了 上海某部队。亲眼目睹了战士的训练演 示,和他们进行面对面交流,参观宿舍等 场所……这群 95 后大学生第一次对军人 这一神圣的职业,有了更深的认识。 热浪滚滚的训练场上,两位战士在烈日 下进行障碍练习演示,摄影组成员在一旁抓 拍。看着和自己年龄差不多的战士,帅气敏 捷地跃过一个个障碍,大学生们只恨自己手 里的相机“太慢了”。 “真想定格他们的每一个 动作!”王成龙说,我们站着都热得汗流浃背, 可对战士们来说,流汗根本不是问题。有学 生背起了几十斤的负重装备便觉寸步难行, 更感慨:负重装备越野将有多么辛苦。 “青春年华选择当兵,会觉得后悔吗?” 通过和战士们交流,大学生们感受到的是 一份带着幽默的坚定:“当兵‘后悔’两年, 不当兵会后悔一辈子”。 榜样力量 激发学子的家国情怀 由于军队的特殊性,大学生们实地走 访军营的时间是有限的。有的训练场景先 用相机拍摄,再进行后期的速写创作。更 多的作品,则是他们在查阅相关资料和图 集后完成的。创作过程中,要更好地表现 自己所看到的画面,大学生们不断回忆当 时的场景,从照片中挖掘更多创作主题。 而榜样带来的感动,也让这群擅长艺术绘 画的学生更认真地对待这次的创作。他们 一次次返工、修改,只为了能更好地用手中 的笔,绘出当代军人的精气神。 “连长介绍说,汗水、血水、蜕皮、虚脱, 是军人训练的常态。”钱佳丽同学在创作体 会中写到:“想到我们平时非常注意保养皮 肤,生怕它受一点伤,而军人们却为了保卫 祖国,进行艰苦的训练,把这些都置之度 外。这一切,都让我震撼。”叶冰艳同学则 希望把战士们钢铁般的意志用画面展现出 来。她说:“看着他们快速整齐地通过各种 障碍,烈日炎炎满头大汗也丝毫不怠慢。 这是需要经过无数次训练才能做到,需要 多么顽强的毅力才能坚持!” “‘所谓岁月静好,全因有军人的负重 前行。’在这次活动中,大学生们深刻感受 到了这一点。”实践团队指导老师、二工大 应用艺术设计学院分团委书记王钰娇表 示,应用艺术设计学院开展“画笔下的魅力 上海” —聚焦不同职业群体主题实践活 动今年已是第 5 年。5 年来,学生先后为医 护人员、幼儿园教师、消防员、环卫工、交通 警察等职业群体做速写,今年的主题则是 “学习军人精神,为军人画速写”。除了走 进军营,学院还组织了多个主题活动,引导 大学生通过用心观察和感知,在艺术创作 过程中提升认知能力,完成自我教育。 新区新一批援藏教师抵达日喀则 年龄跨度从 60 后到 90 后 上海第二工业大学学生暑期走进军营 大学生以百幅速写致敬“最可爱的人” 新区4份教案获评“长三角地区法治教育优秀课程资源”一二等奖 融于生活的法治教育很“走心” 休息时光 钱佳丽 负重越野 钱佳丽 射击训练 陈静

EDUCATIONEDUCATION E-mail:[email protected] 责任编辑/吴燕 美编/黄辰毅 2017.8.4 教育 3 本报记者 吴燕 法治教育要从娃娃抓起。而如何以 更“走心”的方式,在中小学生心中播种

  • Upload
    others

  • View
    3

  • Download
    0

Embed Size (px)

Citation preview

E-mail:[email protected] 责任编辑/吴燕 美编/黄辰毅 2017.8.4

EDUCATION 教育

3

■本报记者 吴燕

法治教育要从娃娃抓起。而如何以

更“走心”的方式,在中小学生心中播种

下法治的“种子”,则是摆在教育工作者

面前的一大课题。

近日,上海市教委公布“长三角地区

法治教育优秀课程资源”评选结果。4名浦东教师撰写的 4份教案,拿下了小

学组两个一等奖和初中组两个二等奖。

记者采访发现,这些获奖的法治教育教

案有一个共同点:源于生活、融于生活,

老师教起来“用心”,学生学起来“走心”。

小学获奖教案

用孩子听得懂的语言说法

此次获得小学组一等奖的两个教

案,一个是由浦东新区杨园中心小学黄

慧玲老师撰写的《“小黄帽”告诉你》,另

一个则是由浦东新区昌邑小学张燕敏老

师撰写的《珍爱生命 远离毒品》。两份

教案虽然主题迥异,但都基于小学生的

年龄特点充满了趣味性。

《“小黄帽”告诉你》的作者黄慧玲老

师介绍,在小学二年级第二学期的《品德

与社会》教材中,有一个“交通安全”的主

题,要求引导学生认识常见的交通设施、

学习正确过马路的方法,了解并认同交

通警察的工作意义。“二年级学生基本都

懂得红灯停、绿灯行,但独立过马路还是

一种新鲜尝试。另外,这个年龄的孩子

还不太能理解法律法规条款。”于是,黄

慧玲试着把最受孩子欢迎的童话和游戏

元素融入课程,用拟人化的语言来表述

交通法规,并设计了“知识宫——认识交

通设施”“体验区——学会过马路”“模拟

馆——学做小交警”“志愿社——辨析违

规行为”“拓展厅——小手牵大手”5大

闯关任务。成功闯关后,学生不仅能掌

握安全过马路的生活技能,看懂交警的

基本手势,更懂得了遵守交通法规的重

要性。有意思的是,街头大热的共享单

车也被纳入了这份教案中,黄慧玲鼓励

学生不仅要牢记“12周岁以下儿童不能

骑自行车上路”的交规内容,更希望他们

能向身边的人做宣传。

今年 5月,黄慧玲代表上海在镇江

市参加了“长三角地区法治教育优质课”

的现场展示评比活动,用的便是《“小黄

帽”告诉你》这一教案。虽是在当地借班

上课,但课程的现场效果非常好,她由此

摘得“长三角地区法治教育优质课”评比

一等奖,这也是上海教师在此次评比中

获得的唯一一个小学组最高奖。

由昌邑小学张燕敏老师撰写的教案

《珍爱生命 远离毒品》,主要针对小学高

年级学生。要让小学生听懂这个略显

“沉重”的主题,张燕敏老师把课程侧重

点落在了“预防”上。“之前我对于毒品也

不甚了解,备课过程也是自身不断学习

的过程。”张燕敏回忆,她搜集了不少关

于毒品的故事、图片、影像等鲜活材料,

从中筛选出适合小学生接受的,再配以

音乐、诗歌等艺术元素,让学生在课堂中

了解什么是毒品、毒品的种类以及危害

等。

课程设计中,她还引导学生就一些

看似和毒品不沾边的生活细节展开讨

论,比如“能不能喝陌生人给的饮料?”

“喝了一半的水,如果跑开后再回来,还

能继续喝吗?”……“在互联网时代,小学

高年级学生对毒品并不陌生,只是了解

不那么全面、具体,我希望能通过自己的

课让他们懂得防患于未然。”张燕敏说。

初中获奖教案

启发自主探究式学习

浦东此次获得初中组二等奖的两个

优秀教案,主题皆为《依法保护公共设

施》,且在举例时运用了同一个案例:10余年前备受市民关注的“打电话少女”铜

像雕塑失踪案。

2000 年春,位于淮海中路街头的

“打电话少女”铜像雕塑失踪。这座被称

作“上海十大城市雕塑之一”的雕塑的失

踪谜团,4年后才解开,涉案人员被绳之

以法。然而,2008年铜像再次遭窃,之

后又被拦腰截断。围绕命运多舛的“少

女”雕像,上海市东昌东校的唐月丽和上

海市浦东模范中学的毛晨蓉两名教师,

通过不同的侧重点,启发学生就这一事

件背后的法律意义,展开自主探究式的

学习。

在设计教案前,东昌东校唐月丽

老师先调查了学生对于这个案例的兴

趣点和疑惑点,之后在课堂上给出了

不少具体的提问。“假如你偶然发现,

有人正试图盗窃小区门口的景观雕

塑,你会怎么做?”“打 110 报警。”“可

是等警察来了,犯罪份子或许已逃跑,

如何保留证据呢?”“可以拿手机对着

他们拍照或录像。”“如果被对方发现

了怎么办?”“要找个隐蔽的地方,悄悄

地报警或拍摄。”“是的,身为未成年

人,无论发生什么情况,首先要保障自

己的人身安全!”

通过层层递进的提问,学生不仅学习

了相关法律法规,更了解了遇到具体问题

时该怎么做。唐月丽介绍,她的获奖教案

增加了很多生活化、情境化、具体化的设

计,就是为了让学生懂得,作为公民不仅

要自觉守法,更要勇于、善于护法。

浦东模范中学教师毛晨蓉撰写的

同主题教案,则更具开放性。课堂上,

毛晨蓉抛出了这样一个疑问:“既然有

法可依,为什么‘打电话少女’的命运还

如此波折?”学生经过思考后给出了多

样化的答案:有人觉得,盗窃是因为雕

塑材质有较高的经济价值;有人认为,

缘于部分公民缺乏保护公物的意识,道

德素质低;有人提出保护措施不够到

位,法律惩戒力度不够大;还有人则关

注到了破坏者的心理健康问题……

毛晨蓉鼓励学生说出自己的看法,

还引入了新加坡的“鱼尾狮”、布鲁塞尔

的“撒尿小童”等一些国外城市雕塑的

例子,最后落到了校内凉亭、盆景等公

共设施的保护。最终,师生得出了共同

的结论:保护公物,有法可依、护法不

易、违法必究、守法有责。唯有人人自

觉爱护和依法保护公共设施,才能从根

本上杜绝破坏公物现象的发生。

本报讯(记者 吴燕)8月2日一早,上

海 36名第二批“组团式”援藏教师顺利抵

达日喀则。其中,来自浦东教育系统的有

10名“精兵强将”。未来一年,这10名男教

师将在日喀则市上海实验学校,承担语

文、数学、英语、物理、化学、地理等学科的

各学段教学任务及其他教研任务。

上海首批“组团式”教育人才援藏工作

队去年 8月奔赴西藏,今年 7月载誉归来。

如今,第二批教育援藏工作队接下了“接力

棒”。36名队员中,刘刚和赵冀辉为第一批

自愿留下来的教师,其他34名为新队员。

第二批“组团式”援藏教师来自浦东、

杨浦、徐汇、普陀、松江 5个区。和第一批

一样,新区此次援藏还是 10名男教师,他

们分别是:新云台中学教师张燕华、三灶

学校教师陆士杰、上海海洋大学附属大团

高级中学教师陈文德、三林中学教师蒋逸

明、江镇中学教师徐美河、洋泾中学东校

教师彭毅、上海第二工业大学附属龚路中

学教师韩正鹏、华东师范大学附属周浦中

学教师蓝振杭、上南中学南校教师阴长

青、洋泾中学南校教师卫琪。他们中年龄

最大的 54岁、最小的 26岁,包括 60后、70后、80后和90后。

援藏不仅需要良好的业务素质和开

拓创新能力,更需要服从大局、克服困难、

甘于奉献的精神。身为此次浦东援藏教

师中唯一一名90后,三灶学校教师陆士杰

坦言:在走上讲台的第4个年头报名援藏,

是出于对教师的责任与使命的深切感

悟。“如今西部建设是国家的重心,日喀则

又是上海的对口支援城市,男子汉心有猛

虎,细嗅蔷薇,虽千万人吾往矣。”他说。

而临行前,江镇中学教师徐美河则道

出了浦东援藏教师的豪情壮志:“千里烟

尘书香近,异乡耕耘报国情。用人生几十

分之一的时间做一件有意义的事,困难再

大,也值!”

■本报记者 符佳 通讯员 夏君

一个个负重越野的军人背影,一幅幅

战士在铁丝网下匍匐前进的画面,被浦东

的95后大学生,以速写和拍照的形式记录

下来,定格为永恒。

这个暑假,上海第二工业大学应用艺

术设计学院的一支暑期社会实践团队走进

了军营,手绘了近百幅速写作品,在建军

90周年之际,向“最可爱的人”表达敬意。

实地探访军营

震撼场景丰富创作感知

七月酷暑,上海第二工业大学应用艺

术设计学院的暑期社会实践团队走进了

上海某部队。亲眼目睹了战士的训练演

示,和他们进行面对面交流,参观宿舍等

场所……这群 95后大学生第一次对军人

这一神圣的职业,有了更深的认识。

热浪滚滚的训练场上,两位战士在烈日

下进行障碍练习演示,摄影组成员在一旁抓

拍。看着和自己年龄差不多的战士,帅气敏

捷地跃过一个个障碍,大学生们只恨自己手

里的相机“太慢了”。“真想定格他们的每一个

动作!”王成龙说,我们站着都热得汗流浃背,

可对战士们来说,流汗根本不是问题。有学

生背起了几十斤的负重装备便觉寸步难行,

更感慨:负重装备越野将有多么辛苦。

“青春年华选择当兵,会觉得后悔吗?”

通过和战士们交流,大学生们感受到的是

一份带着幽默的坚定:“当兵‘后悔’两年,

不当兵会后悔一辈子”。

榜样力量

激发学子的家国情怀

由于军队的特殊性,大学生们实地走

访军营的时间是有限的。有的训练场景先

用相机拍摄,再进行后期的速写创作。更

多的作品,则是他们在查阅相关资料和图

集后完成的。创作过程中,要更好地表现

自己所看到的画面,大学生们不断回忆当

时的场景,从照片中挖掘更多创作主题。

而榜样带来的感动,也让这群擅长艺术绘

画的学生更认真地对待这次的创作。他们

一次次返工、修改,只为了能更好地用手中

的笔,绘出当代军人的精气神。

“连长介绍说,汗水、血水、蜕皮、虚脱,

是军人训练的常态。”钱佳丽同学在创作体

会中写到:“想到我们平时非常注意保养皮

肤,生怕它受一点伤,而军人们却为了保卫

祖国,进行艰苦的训练,把这些都置之度

外。这一切,都让我震撼。”叶冰艳同学则

希望把战士们钢铁般的意志用画面展现出

来。她说:“看着他们快速整齐地通过各种

障碍,烈日炎炎满头大汗也丝毫不怠慢。

这是需要经过无数次训练才能做到,需要

多么顽强的毅力才能坚持!”

“‘所谓岁月静好,全因有军人的负重

前行。’在这次活动中,大学生们深刻感受

到了这一点。”实践团队指导老师、二工大

应用艺术设计学院分团委书记王钰娇表

示,应用艺术设计学院开展“画笔下的魅力

上海”——聚焦不同职业群体主题实践活

动今年已是第5年。5年来,学生先后为医

护人员、幼儿园教师、消防员、环卫工、交通

警察等职业群体做速写,今年的主题则是

“学习军人精神,为军人画速写”。除了走

进军营,学院还组织了多个主题活动,引导

大学生通过用心观察和感知,在艺术创作

过程中提升认知能力,完成自我教育。

新区新一批援藏教师抵达日喀则年龄跨度从60后到90后

上海第二工业大学学生暑期走进军营

大学生以百幅速写致敬“最可爱的人”

新区4份教案获评“长三角地区法治教育优秀课程资源”一二等奖

融于生活的法治教育很“走心”

休息时光 □钱佳丽

负重越野 □钱佳丽

射击训练 □陈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