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8
醫學人文閱讀讀書單推薦 書名 作者 出版社 出版日期 1. 深夜加油站遇見蘇格拉底 丹.米爾曼 心靈工坊 2007/9/12 2. 守護 4141 個心跳 徐超斌醫師 寶瓶文化 2009/12/31 3. 一切都已不再 凱.傑米森 天下文化 2010/5/24 4. 送愛到天堂:壢新醫院尼泊爾義 診紀實 陳珮馨 天下文化 2009/12/30 5. 今天不寫病歷:一位精神科醫師 的人文情 李宇宙 心靈工坊 2006/7/14 6. 實習醫生 桑狄普.裘哈爾 天下文化 2010/2/26 7. 神經外科的黑色喜劇 法蘭克.佛杜錫克 天下文化 2009/5/25 8. 良醫多自苦中來 林啟禎 望春風 2010/5/1 9. 《在狗籠裡長大的小孩》:一位 兒童精神科醫師的診療筆記 布魯斯.培理、 瑪亞.薩拉維茲 天下文化 2007/12/26 10. 質數的孤獨 保羅.裘唐諾 寂寞 2009/11/30 11. 少年醫學生的反擊 海堂尊 究竟 2010/2/25 12. 看不見的角落:急診室裡的人生 故事 陳維恭 天下雜誌 2009/9/9 13. 辛西雅與梅道診所的故事 辛西雅等/口述 宋芳綺/海鴿 2005/6/10 14. 臺灣小兒科發展的舵手:陳炯霖 陳炯霖/撰述 康明哲/整理 望春風 2003/6/11 15. 病人心‧醫師情 賴其萬 天下文化 2004/6/18 16. 臺大醫院利比亞醫療服務隊 張秀蓉 國立臺灣大學出 版中心 2009/9/1 17. 死前活一次 Beate Lakotta & Walter Schels 大塊文化 2008/5/27 18. 安寧的藝術:在生命暗處點燈 張明志 天下雜誌 2008/4/30 19. 玻利維亞街童的春天:一位台裔 哈佛醫學生的美夢成真 Dr. Chi HuangIrwin Tang 望春風 2007/9/10 20. 破牆而出:我與自閉症、亞斯伯 格症共處的日子 Stephen Shore 心靈工坊 2008/11/24 21. 新醫病對話 Dennis J. Mazur 原水 2006/4/27 22. 一粒麥子落在後山──台東基督 教醫院的故 吳方芳 天下文化 2005/5/30

醫學人文閱讀讀書單推薦 - med.csmu.edu.twmed.csmu.edu.tw/ezfiles/44/1044/img/1759/72107838.pdf · 送愛到天堂:壢新醫院尼泊爾義 診紀實 陳珮馨 天下文化

  • Upload
    others

  • View
    15

  • Download
    0

Embed Size (px)

Citation preview

醫學人文閱讀讀書單推薦

序 書名 作者 出版社 出版日期

1. 深夜加油站遇見蘇格拉底 丹.米爾曼 心靈工坊 2007/9/12

2. 守護 4141 個心跳 徐超斌醫師 寶瓶文化 2009/12/31

3. 一切都已不再 凱.傑米森 天下文化 2010/5/24

4. 送愛到天堂:壢新醫院尼泊爾義

診紀實 陳珮馨 天下文化 2009/12/30

5. 今天不寫病歷:一位精神科醫師

的人文情 李宇宙 心靈工坊 2006/7/14

6. 實習醫生 桑狄普.裘哈爾 天下文化 2010/2/26

7. 神經外科的黑色喜劇 法蘭克.佛杜錫克 天下文化 2009/5/25

8. 良醫多自苦中來 林啟禎 望春風 2010/5/1

9. 《在狗籠裡長大的小孩》:一位

兒童精神科醫師的診療筆記

布魯斯.培理、

瑪亞.薩拉維茲 天下文化 2007/12/26

10. 質數的孤獨 保羅.裘唐諾 寂寞 2009/11/30

11. 少年醫學生的反擊 海堂尊 究竟 2010/2/25

12. 看不見的角落:急診室裡的人生

故事 陳維恭 天下雜誌 2009/9/9

13. 辛西雅與梅道診所的故事 辛西雅等/口述

宋芳綺/著 海鴿 2005/6/10

14. 臺灣小兒科發展的舵手:陳炯霖 陳炯霖/撰述

康明哲/整理 望春風 2003/6/11

15. 病人心‧醫師情 賴其萬 天下文化 2004/6/18

16. 臺大醫院利比亞醫療服務隊 張秀蓉 國立臺灣大學出

版中心 2009/9/1

17. 死前活一次 Beate Lakotta &

Walter Schels 大塊文化 2008/5/27

18. 安寧的藝術:在生命暗處點燈 張明志 天下雜誌 2008/4/30

19. 玻利維亞街童的春天:一位台裔

哈佛醫學生的美夢成真

Dr. Chi Huang、

Irwin Tang 望春風 2007/9/10

20. 破牆而出:我與自閉症、亞斯伯

格症共處的日子 Stephen Shore 心靈工坊 2008/11/24

21. 新醫病對話 Dennis J. Mazur 原水 2006/4/27

22. 一粒麥子落在後山──台東基督

教醫院的故 吳方芳 天下文化 2005/5/30

序 書名 作者 出版社 出版日期

23. 我的第三隻腳 Richard M. Cohen 大塊文化 2006/8/2

24. 當天使穿著黑衣出現 Nathaniel 大塊文化 2003/4/1

25. 醫生 王竹語 心靈工坊 2009/10/6

26. 重披白袍:國際知名骨科權威

王國照校長的學思歷程 王國照 望春風 2010/1/13

27. 我的筆衣罐:一個肯納青年的繪

畫課

劉俊余、

陳素秋 心靈工坊 2009/3/30

28. 肯納園,一個愛與夢想的故事 瞿欣、財團法人肯納

自閉症基金會 心靈工坊 2006/8/4

29. 人權影像:從電影文本認識醫療

社會 匡思聖等合著 巨流圖書公司 2010/5/6

30. 守護一顆心

台大醫院院長陳明

豐暨台大醫院心臟

衰竭中心醫療團隊

原水 2009/3/10

31. 一個醫師的時代見證──醫療與

民主轉型的見證 蔡篤堅/編 記憶工程 2008/12/1

32. 死亡的尊嚴與生命的尊嚴:從臨

終精神醫學到現代生死學 傅偉勳 正中書局 2010/6/20

33.

山姆告訴我的事:一個心理治療

師從自閉症孫子身上看到的生

命智慧

丹尼爾.戈特里布 商周出版 2010/6/6

34. 綠色醫生:園藝治療與個案故事 郭毓仁、

張滋佳 文經社 2010/5/1

35. 天使的微光:一位女醫師的行醫

記事 林育靖 九歌 2010/4/1

36. 醫師不是天使:一位醫師作家的

人性關懷 黃崑巖 健行 2010/1/1

37. 笑是最好的醫生 林芸 二十一世紀出版 2009/9/7

38. 美之施術:銀座整容醫生私札記 Ginger 共和 2009/9/4

39. 罹癌母親給的七堂課:當精神科

醫師變成 病人家屬 吳佳璇 夏日出版社 2009/9/4

40. 女男醫師的出口 Oh Lady 白象文化 2009/9/1

41. 遠方正閃閃發光──眼科醫師看

世界 陳映瞳 宇宙光 2009/6/1

42. 手術刀與靈魂:外科醫師與超自

然經歷的邂逅,以及療癒的希望 艾倫.翰彌頓醫師 橡樹林 2009/3/20

序 書名 作者 出版社 出版日期

43. 老醫生的故事 林滿秋 青林 2008/12/29

44. 靠近愛─人醫仁醫 2 林碧玉 時報出版 2008/12/12

45. 不只是奇蹟-10 位抗癌勇士的身

心靈療癒與重生 王怡仁醫師 賽斯文化 2008/12/1

46. 爸爸教我的人生功課 傑拉德.溫諾克

譯者:呂玉嬋 大塊文化 2010/5/1

醫學人文推薦書讀書單-書評

1. 【深夜加油站遇見蘇格拉底】

對於書中所描述的修煉過程充滿感動,對於一個真心想要提昇心靈層次,真

正走 上修行之路的人是很好的鼓勵。

當然在修行過程中,不見得能遇見像書中所描述的蘇格拉底,直接加工使你

有開悟的經驗,不過透過開悟者的指引,加上自己的努力,總會有一個瞥見

宇宙萬物一體的圓滿。

整本書所透露的重要訊息就是此時此刻活在當下,每個當下都要像未被污染

的孩子般,沒有過去經驗及知識的包袱,用全然的直觀對待一切,沒有任何

期待,奇蹟就這樣發生。

祝福所有走在這條道路上的人,這是一條孤獨的道路,可是並不寂寞。

2. 【守護 4141 個心跳】

「出版社寄來此書的初稿,我一開始讀就不能釋手,因為我從書中字裡行間

看到 了一位醫界的典範。」──黃達夫(和信治癌中心醫院院長)

3. 【一切都已不再】

如詩般優雅,既華麗又哀傷,既華麗又哀傷-陳義芝

這是一部傑出的散文長卷,深摯,優雅,華麗,哀傷。

在「綠光、白光、藍光爭豔」的流星雨中,教讀者體會愛與死,脆弱與堅強

的境遇。獨自默讀者不免黯然,相對朗讀者必定泫然。

此作既有醫療的意義,也有鑽探生命的價值。作者傑米森用自我救溺的心神

和飽含詩意象的文筆,把生活中的歡笑、憂懼、猶疑、打擊,寫得細膩入理;

日常話語、小動作都成為她編織這幅大刺繡的精確元素。第四章討論喪禮細

節、安排後事的敘述,更讓人有走到世界盡頭同聲一哭的劇力。

4. 【送愛到天堂:壢新醫院尼泊爾義診紀實】

有幸搶先閱讀《送愛到天堂》一書,內心興奮不已,因為書裡的天使──張煥

禎總執行長、許詩典副院長和護理師們都曾經是我長庚的同事,讓我與有榮

焉。因為過去我們曾互勉,作為醫護人員只要「心中有愛,有熱情」,就沒有

做不到的事,這些天使們真的把愛送到天堂!讀這本書第一個湧上心頭的感

觸竟是:為什麼在最接近天堂的國度裡,人民卻過著落後、貧病無助如地獄

般的生活呢?我心中萬分不捨,但也慶幸有來自台灣的醫護人員,用愛心、

熱情與一流的醫療技術,幫助這些困苦的人民。幾年來,台灣的國際醫療一

直無法開展,看到聯新國際醫療集團醫護人員跨出的這一步,多愁善感的我

對台灣的未來又燃起希望,台灣醫護同道們,加油!──前長庚大學校長 張

昭雄

5. 【今天不寫病歷:一位精神科醫師的人文情懷】

現代醫學一向予人精確客觀卻冰冷的感覺。身處在白色巨塔內的李宇宙醫師,

卻不斷跨越各種有形與無形的疆界,提出人文思維的觀察和思索。藉由五十

篇風格各異的隨筆散文,李醫師向我們展現了一個瑰麗幻化如萬花筒的世界,

在這裡,保肝口服液有其不可抹滅的文化意涵,木馬程式可以等同於現今爆

炸的醫療資訊,而醫者,則在健保和社會輿論的夾擊中,有著先做人,還是

先做醫師的兩難迷思。

6. 【實習醫生】

不只醫師讀了可以引起共鳴,每一個對自己這一生要做什麼有所疑惑的人,

讀了之後,也會有很深的感觸。作者以真誠而犀利的語氣描述醫生這一行的

內幕,也深刻記錄一個年輕人面對人生與前途的掙扎。──夏曼(Akhil Sharma),

《順從的父親》作者

7. 【神經外科的黑色喜劇】

比「急診室的春天」更撼動人心,具體呈現出醫院裡隨時隨地都在上演的人

生悲喜劇。

原本是一名鋼鐵工人,蛻化為神經外科醫師法蘭克.佛杜錫克,藉醫師的眼

和心,描繪醫院裡為生死搏鬥的悲喜劇。

在他的筆下,尋常的病人,尋常的醫師,卻展現不凡的勇氣與毅力。鮮活生

動、風趣幽默,卻又帶著令人鼻酸的感傷與無奈。

故事情節緊湊、明快,在時而歡笑、時而垂淚的展讀中,深刻體驗醫生工作

的甘苦、壓力與使命,病患流露出的無助、期望與感激。

在藥水、針筒、電子儀器的場景中,交織成有血有淚,卻又真實無比的人生,

讓人體悟更深、感受更強、啟示更鮮明。

8. 【良醫多自苦中來】

邱仲慶(奇美醫院院長):啟禎兄多年從事醫療工作與醫學教育,又勤於筆耕…

今集結出書,很多篇都值得細細品嚐及反思。

侯勝茂(新光醫院院長):林醫師在書中舉了許多臨床實例,他利用這些活生

生的教材,再加上內心的省思,寫出很有內涵的文章,值得我們細細回味。

孫永年(國立屏東商業技術學院副校長):本書道出了對醫界、學界與社會的

殷 殷期盼,相信能引發更多本土的唐吉訶德,也能培育出更多現代的史懷哲。

康信鴻(成功大學管理學院教授):此書不僅適合所有醫療從業人員閱讀,也

適 合一般社會大眾閱讀…每篇文章都發人深省。我在此鄭重推薦!

黃富源(衛生署前副署長):惟願讀者能自書中體會一位良醫的心路歷程,了

解目前的醫療生態,進而促進醫病關係的和諧。

楊倍昌(成大微生物學科暨微生物及免疫學研究所教授):啟禎是關心醫學人

文教育的另一類人…有這樣多聞而有毅力的朋友,以後再談論「醫學人文」

就不得不謹慎了。

劉克明(高雄醫學大學醫學院副院長):筆者懇切推薦本書為醫學教育隱形課

程的重要參考書籍。

蔡明世(署立朴子醫院院長):多年來,習慣於每週吸收的「心靈芬多精」─

─拜讀啟禎兄的專欄文章。經千呼萬喚,期待再期待之後,欣聞即將結集出

版了。

戴正德(中山醫學大學醫學社會學系主任):本書其實就是醫學倫理的寫實篇,

敘述醫學生涯的社會關懷及人性挑戰。林醫師把醫學倫理情境化,也把醫學

人文 現實化,實在令人佩服。本人有幸先讀為快,受益匪淺,誠心推薦。

9. 【《在狗籠裡長大的小孩》:一位兒童精神科醫師的診療筆記】

一個七歲大、可愛的黑人小女生在看診時會爬上醫師的大腿,小手伸到他的

褲襠,想拉開他的拉鏈;一個三歲大的小女孩親眼看到她的母親被姦殺,她

在家獨自面對母親的屍首,不知過了多久,才被人發現;年僅十六歲的少年

刺死了兩名少女,然後姦屍;一個從十一個月大就被關在狗籠裡的男孩,照

顧他的人只是餵他吃飽,幫他換尿布,直到六歲,唯一的同伴只有小狗……這

些不幸的孩子都是兒童精神科醫師培理的病人,貼在他們身上的標籤有自閉

症、發展障礙、兒童精神分裂症、躁鬱症、注意力缺失和過動症、強迫症、

憂鬱症、焦慮症,甚至包括腦癱。培理醫師用耐心與愛心去接觸這些孩子,

分析他們的成長過程,發現創傷對幼兒大腦發育的影響,從而幫助那些孩子

踏上療癒之路。

10. 【質數的孤獨】

人物是故事的靈魂,把兩個主人翁比喻為永遠無法靠近在一起的質數,就已

經為故事奠定了一種神秘、哀傷的氣氛,可是這種氣氛卻又因為兩個質數的

撞擊而帶來一絲希望與溫暖,於是閱讀的心情就在主角的孤獨與受創中糾結

著,卻又在他們彼此的陪伴與撫慰中獲得釋放,使得你無法不關心他們、無

法不為他們自虐、絕望的存在擔憂、也無法不為他們找到站起來的動力而喝

采;就像宇宙中的數學,雖然深奧,卻美麗非凡。──《聽說》電影導演 鄭

芬芬

11. 【少年醫學生的反擊】

「少年醫學生的反擊」展開了,對汲汲追求名利的大人可說是當頭棒喝,也

為醫生養成的神聖使命,以及學術倫理道德保住了應有的尊嚴,真是大快人

心,不得不佩服作者及時撥雲見日的功夫。這真是一本發人深省的小說,值

得大家認真思考箇中蘊意。──建中蔡炳坤校長

12. 【看不見的角落:急診室裡的人生故事】

台中市長胡志強說,「正因親身經歷那種無助與驚惶,一個個故事,無論結局

好壞,都讓我感同身受,而其中所展現的人性光明和黑暗面,在在觸動人心。」

50 個生死一線間的真實故事,包括了刺激的急救過程、醫生的日常生活、成

功救人的歡喜及痛失生命的心碎。

媲美美國最受歡迎、最長壽的醫界影集「急診室的春天」,一篇篇的千鈞一髮,

在潛移默化中為您增長醫學知識;如小說般精彩、緊湊,充滿轉折與張力的

劇情,一幕幕躍然紙上,不看到最後不知道結局,保證讓你欲罷不能!

13. 【辛西雅與梅道診所的故事】

緬甸女醫師辛西雅(Dr. Cynthia Maung),女,46 歲,於 1959 年 10 月 6 日出

生於緬甸仰光,1982 年以第一名畢業於緬甸仰光大學醫學院,1983 年成為第

一位緬甸女醫師,1988 年辭掉優渥的緬甸仰光首都醫師工作,隨即在泰緬邊

境義診迄今已十七年,靠著各國人道救援組織的援助,多年來照顧超過五十

萬以上的緬甸難民,同時訓練一批「背包醫療服務隊」深入泰緬叢林照顧烽

火邊緣的部落,曾獲多項國際人權獎項,備受歐美各國關注,辛西雅雖無合

法護照,英、美、法、德皆以人道考量,特准她入境授獎,並持續為她籌募

醫療物資。

14. 【臺灣小兒科發展的舵手:陳炯霖】

這也許是機緣吧!我和陳教授同名,年紀相差一甲子,也一樣走上醫療這條

路。

小看過的醫師們見到我的名字總會提起陳教授的大名。在一次偶然的機會下,

從博客來發現這本書,拜讀後讓我更對這位台灣醫界耆老有更深的認識與敬

佩。雖無法親炙於大師風範,但我以此書自勵,期待自己將來能有陳教授十

分之一的成就。

15. 【病人心‧醫師情】

賴醫師撰寫本書的初衷在解開一般人對癲癇的錯誤認知,希望大眾從這些真

實故事認識癲癇後,能體會病人及家屬的切身感受,進而改變心態,公平對

待他們。因為只要跟醫師配合,病情控制得宜,癲癇病人一樣可以從事各種

工作,也可結婚生子。

16. 【臺大醫院利比亞醫療服務隊】

上世紀的 50、60 年代,臺灣面臨聯合國席位保衛戰,政府因而派出許多技術

團體支援友邦,寄望獲得外交支持。在那段外交處境艱難飄搖的年代,臺大

醫院為了配合國家政策,接受行政院點召,成立了臺灣醫療援外的第一支尖

兵──「利比亞醫療服務隊」。

1964 年 1 月 1 日,連利比亞位置都還搞不清楚的十一位醫生、護士,在師長

精神喊話的影響下,登機飛往遙遠國度,接管了利比亞的密蘇拉達醫院,展

開沙漠行醫的傳奇歲月。醫療服務隊的隊長,就是後來大名鼎鼎的「臺灣愛

滋病之父──莊哲彥。

本書以莊哲彥為軸心,描繪了這批先鋒隊伍在一個文化迥然不同的地區行醫

的事蹟。醫護人員由於人手不足,必須全科別看診,時間長,壓力大,有人

染了肺結核,有人累到胃潰瘍。但這支苦幹拓荒的先鋒隊,短短三個月就贏

得利國人民好評、報紙讚揚;兩三年間,就不負使命,為臺灣外交擴展地盤,

享譽阿拉伯世界。

17. 【死前活一次】

臨終關懷醫院是瀕死者度過生命最後時光的地方。住進院裡的人,知道自己

沒有機會回傢,知道自己沒有多少時間,知道自己的生命即將走到盡頭。

他們祇有短暫的一段時間,可以為自己的生命做個總結,與自己和他人和解,

面對死亡這個課題以及處理死後的問題。書作者和攝影者走訪德國數所臨終

關懷醫院,和院中的病人、傢屬及醫護人員深談。寫成細膩的文字紀錄。攝

影者則分別為每個病人拍攝兩張臉部特寫;一張是即將畫上句點的生命,另

一張則是死亡的容顏。從這兩張並列對比的照片,看到麵對生命終點的倉皇、

滿足或哀傷,也看到死亡的平靜。

18. 【安寧的藝術:在生命暗處點燈】

作者也大膽提出宗教性靈的探討,他認為宗教與人生哲的探討更可以提昇靈

性的修為,真正看得開、放得下,唯有如此,才能帶領家屬在陪伴的後一程

學習更多,也將會減少一些日後的哀慟,這樣才完滿地修人生功課。書中並

附有實例與用的操作建議,例如剖析疼痛處理、以及腫瘤心理學的臨床應用,

希望這本書也能成為臨床上的輔助手冊,提供醫療人員及家屬思考的方向。

19. 【玻利維亞街童的春天:一位台裔哈佛醫學生的美夢成真】

玻利維亞是拉丁美洲最貧窮的國家之一,首都拉巴斯有成千上萬的孩子以街

頭為家,平均年齡 14 歲,90%受過肉體虐待,90%以上吸食毒品;女街童有

一半以上懷過孕,38%受過性侵……他們活在邊緣中的邊緣,生死如蟻無人聞

問。直到一位台灣裔的哈佛醫學生黃至成走訪拉巴斯,展開街童醫療與救援,

這個陰 暗的世界才開始見到光明。

20. 【破牆而出:我與自閉症、亞斯伯格症共處的日子】

泛肯納症患者必須面對何種獨特的挑戰?「泛肯納症患者」到底是什麼意思?

我們要如何與肯納症及亞斯伯格症患者相處?他們真的和其他人這麼不一樣

嗎?肯納症成因是什麼?這本書不只是我的自傳,也呈現了我對亞斯伯格症

和肯納症的了解、這些疾患對我的影響、我如何用我的知識協助其他的泛肯

納症患者。這本書有三個旁白聲音:一個是述說自己生命故事的聲音。一個

我稱為時間旅人,這個聲音描述和主題相關的某個生命事件,和自傳的先後

順序無關。第三個是研究者的聲音。使用三種聲音的結果就是有些章節很像

在對話,很像自傳,有些章節則比較傾向於理論,尤其是到了後來。這就是

我看待自己生命的方式。希望讀者能夠接受這樣的呈現方式。

21. 【新醫病對話】

互信的醫病對話

醫學是一門科學與藝術的綜合體,因為實證醫學的進步,所以醫學工作者可

以用科學的態度使用文獻研究的結果治療病患;但是時代風潮的變化,所以

我輩醫學工作者更需要以人文藝術的素養向病患對話。因為只要充滿善意的

溝通,才能取得醫學工作者與病患之間的互信,而在現代的文化中,「互信」

真是個艱難的工作,所以醫學工作者除了必須先建構一系列白話的文字,用

來說明病患難以了解的醫學專有名詞,畢竟醫病良好的溝通必定建立在彼此

完全信任的語言裡。

而醫病對話的最重要的目的就是──「病患有知的權利、醫學工作者有保密的

義務」。近年來,我們經常使用「知情同意」的模式來規範醫病之間法律的分

際,而所謂的「知情同意」是醫學工作者與病患之間資訊對稱的重要管道,

在現代的醫療環境中,醫學工作者必須儘可能的避免事實與傳達資訊間的個

人偏見,也必須提供病患充分且多種類別的資訊,因為使用病患能理解的語

言是避免誤解的最佳途徑。當我們提供病患對稱的資訊內容後,病患才有「決

策」的依據,這也是免除醫療訴訟的根源。

在未來的醫學領域裡,醫學工作者必修的課程除了專業的知識之外,學習保

護病患的隱私是最重要的基本修養。這些年來,許多醫學同儕以病患的醫療

過程作為報章雜誌的言論題材,其實是要檢討的現象。因為未來的醫學中,

許多醫學檢查的結果不只影響病患本身,也可能影響病患的親人及子孫,如

果我們沒有學習如果保護病患的觀念,任意或無意的曝露病患病情的內容,

那麼造成的嚴重後果,或許遠超過我們可以想像的範圍。

在審閱本書後,我不禁沉思,我們是否真正作到了對病患應盡的義務呢?我

們真的與病患有良好的溝通嗎?病患真的信任我們嗎?我想這些問題對於正

在醫學 院就讀的同學們更是必須深思的基本問題,而已經執業的同儕們,我

們是否應該適時的回顧我們每日的醫療行為符合這些人文規範嗎?本書的作

者為現在與未 來的醫學工作者、病患及研究科學家,勾勒出我們必須充分深

刻思考的課題。(本書審定者王治元為台大醫學院內科助理教授)

22. 【一粒麥子落在後山──台東基督教醫院的故事】

一九六九年二月,上帝的醫院蓋在人間,台東基督教醫院的宣教士們憑著一

股傳教救世的熱情,以行動醫院的理念,上山下海,踏遍台東每一個村落,

視病猶親,救治無數。譚維義院長曾說「信仰並非用來解釋人生,而是用來

承載人生」,陸續獲頒「醫療奉獻獎」的六位得主──譚維義、蘇輔道、耿喜

音、龍樂德、德樂詩、安芳蓮──猶如一粒粒麥子落在土裡,陸陸續續結出許

多子粒來,為今日東基傳承下奉獻的「麥子精神」。一九九六年,上帝在人間

的醫院面臨現實的試煉。隨著時代的改變,東基在台東所擔任的醫療任務,

因當地醫療水準的提昇以及宣教士純理念不問收益的慘澹經營,逐漸面臨轉

型陣痛;再加上當年創立東基的宣教士們因年紀老邁而退休,或教會另有派

任,紛紛離台。東基出現了無以為繼的經營危機。

期間,花蓮門諾醫院、高雄長庚醫院適時伸出援手,再加上現任院長呂信雄

及全體同工的共同努力,東基逐步完成轉型,延續著行動醫院的特質,為台

東人的健康把關。本書作者吳方芳為現任院長夫人,近身觀察東基如何走出

死蔭幽谷,從草創的艱辛到今日轉型的困難,詳盡且完整地記錄一則又一則

的感人故事。

23. 【我的第三隻腳】

歡迎來到我的世界。我這世界裡有夢想,有一些病痛,還有一份打算用我自

己的方式面對人生的堅定決心。

病魔在作者二十五歲那年來拜訪他,當時他是個年輕有為的電視新聞製作人,

前途不可限量。青春正盛,事業伊始,作者卻必須展開與疾病的搏鬥,一戰

便是三十年。他帶著疾病,念完新聞碩士課程,進入競爭激烈的新聞事業,

前往中東採訪戰地新聞,追求愛情,完成自己。

他這趟人生過程是一個接受疾病、面對真相的考驗。

24. 【當天使穿著黑衣出現】

本書描寫作者至親罹患精神疾病的實事,不濫情卻自然深刻感人。一九七八

年,查爾斯還是個社會學教授,與妻子和九歲的獨子住在紐約郊區,生活幸

福。沒有人想到,不過短短數年之間,精神分裂症奪走了一切:他的清晰心

智、事業、家庭。他甚至失去棲身之所。一九九五年,作者接到父親的死訊,

開始發願追溯父親一生惶然而孤獨的行跡。本書意象鮮明,行文抒情,道盡

父親力保尊嚴的掙扎,以及人子追尋父親真實面貌的心路歷程。

25. 【醫生】

書中每一章都是溫醫師與病人及家屬溫馨互動的故事,字裡行間都會讓你感

受到,他除了在面對病人的老、病、死感到無奈以外,還有一份想要替病人

多做一點什麼的那份誠心,他體會到病人家屬的痛苦,而推己及人地關愛病

人與其家屬。最令我感動的是文末,他說在病人過世以後與家屬的互動中,

他都用這種心情跟家屬們解釋:「是的,他(她)永遠在那裡,永遠在我們的

心中。」──賴其萬(和信治癌中心醫院 醫學教育講座教授、神經學主治醫

師)

26. 【重披白袍:國際知名骨科權威 王國照校長的學思歷程】

本書由高雄醫學大學前校長、國際知名骨科醫師王國照所著,兼有自傳、隨

筆與散文的特點。描述作者旅美三十多年期間,在美國醫界的奮鬥經過與學

思心得,與回台擔任高醫大校長六年的興革建設。全書文筆優美,字裡行間

洋溢諄諄長者之風;內容涵攝人生智慧,充滿勵志性。尤其對有志醫學或計

劃留學的人,這位醫學大師的經驗結晶,特別值得參考。

27. 【我的筆衣罐:一個肯納青年的繪畫課】

陳素秋(文字)

一個退休的國中美術老師,滿腦子的「影像表達藝術」並沒有退休,反倒是

滿山遍野跑,甚至當起了「雪霸國家公園高山保育志工」。

對自然生態與弱勢團體投注甚多,這樣的結合讓「繪畫藝術」,偶然的走入了

「實用繪畫」,讓以往的「意象彩繪」回歸到「彩繪生活」的本質。

28. 【肯納園,一個愛與夢想的故事】

肯納園的故事,是一個關於愛與夢想的故事。故事的主人翁,是四個深愛孩

子的媽媽,她們只是平凡的母親,卻勇於編織一個不平凡的夢想──希望為她

們的肯納症孩子打造一個永遠的家,讓孩子們可以安心地生活、愉快地工作、

平等地跟外界相處、一點一滴地慢慢成長而自立,即使有一天父母不在了,

他們仍可以平安順利地終老一生。

這個夢想,其實是全世界的肯納兒父母內心最深切的渴盼,但從來沒有人相

信這樣的夢想可能成真;台灣這個位於世界邊緣的小小島嶼卻率先做到了。

一個小小的肯納園,意義卻無比巨大;它的出現可以告訴全世界,只要敢於

作夢,勇於踏出嘗試的腳步,不見容於一般世俗眼光的肯納兒,也有權利追

尋快樂尊嚴的基本生活。

29. 【人權影像:從電影文本認識醫療社會】

本書「人權影像:從電影文本認識醫療社會」精選 12 部電影或紀錄片文本,

包括:《刮痧》、《代理孕母》、《玫瑰的戰爭》、《樂生》、《無盡的控訴》、《絕地

再生》、《潁州的孩子》、《白色榮光》、《冰點下的幸福》、《點燃生命之海》、《非

常手段》、《姐姐的守護者》,並撰寫具有知識承載度的延伸閱讀文章。探討焦

點集中以「醫療社會」為主,概分為「醫療的人類學與社會學、醫療的道德

倫理與法律政策」面向,希望從「人權.醫療.社會」三者之間的關係出發,

全面認識醫療社會。

30. 【守護一顆心】

國內第一本台大心臟權威團隊「心臟衰竭」臨床診治照護經驗分享!

您的心臟夠強嗎?──別以為這些症狀與心臟無關?平常活動或休息就有呼

吸短促或呼吸困難?睡覺無法平躺入睡或或需坐著睡才能入睡,是哪裡出現

問題?我有時突然感覺到心跳過快的現象,是否代表心臟出現問題?……小心!

這些症狀都跟心臟疾病息息相關。萬一,心臟不夠強,應該要怎麼辦?台大

醫院心臟衰竭中心醫療團隊教你如何區別心臟「有力」?還是「無力」?治

療心臟衰竭的藥物、飲食、運動注意事項,以及各種外科手術、心臟移植、

全人工心臟等治療方法。

書集合 21 位台大醫院心臟內科、外科、小兒科、復健科等各科醫師、物理治

療師、營養師、個案管理護理師,全方位不僅詳細介紹「心臟衰竭」的診斷

治療原則及方法,更詳細敘述各種照護、復健的訣竅。

31. 【一個醫師的時代見證──醫療與民主轉型的見證】

這本回憶錄不僅是施教授個人人生經歷的珍貴記錄,更是台灣醫療與社會變

遷的重要史實,必將帶給台灣社會深層的啟示與省思。──前台灣大學校長 陳

維昭

這一本回憶錄,詳實的描述了施前署長所走過的足跡,讓一些珍貴的史料得

以生趣活現出來,圖文並茂,易看能懂,編印精緻,尤增價值。──行政院衛

生署署長 葉金川

希望新一代的醫者透過施教授的這本回憶錄得到啟發,重新思索醫學的本質

與醫師的道德責任。──台大醫學院神經科名譽教授 洪祖培

32. 【死亡的尊嚴與生命的尊嚴:從臨終精神醫學到現代生死學】

本書除了從科際整合的宏觀角度把“死亡學”連貫到精神醫學、精神治療、哲

學、宗教學乃至一般科學(如心理學與文化人類學),以便揭示“死亡學”研究

的現代意義之外,更進一步從作者熟研半生的世界各大宗教傳統,特別是耶、

佛、儒、道諸家,汲汲觀照生死,觀照生命的尊嚴與死亡的尊嚴,了脫生死

的智慧,並以此來探討現代人的死亡問題及其精神超克,以及生死的終極意

義。

33. 【山姆告訴我的事:一個心理治療師從自閉症孫子身上看到的生命智慧】

這是一本感動人心的書,由一個祖父寫給他罹患自閉症的孫子。他們兩的關

係很不一樣,他們了解彼此的觀點和生命經驗。這本書可以從許多層面來讀,

它是一個自閉症孩子和四肢癱瘓的外公之間的故事,也是一本關於生命意義

的哲學探討。我很享受閱讀書中的智慧。──《亞斯伯格症進階完整版》(The

Complete Guide to Asperger’s Syndrome)作者東尼.艾伍德(Tony Attwood)

在想像中,所謂的重要大事是指過去或未來的偉大成就。但在生命中,如我

們所經歷,重要的事通常是那些當下的小事。這本書是關於那些微小但重要

的事的沉思。當你閱讀時,你會發現自己安下心來,深吸氣,敞開心胸。它

是一本給心的禮物。──《學會接受你自己》(Get Out of Your Mind & Into Your

Life)作者史蒂芬.海斯(Steven C. Hayes)

山姆從其不同於常人的心智中所發展出的觀點,對他的外公或讀者而言,都

是一個不平凡的生命導師。透過山姆,戈特里布使我們想起孩童時期的熱情。

這是一本我會不斷拿起的書,好讓我自己回到內在的智慧。—《特殊的孩童,

殘障的父母》(Special Children, Challenged Parents)作者勞伯.納席夫(Robert

A. Naseef)

34. 【綠色醫生:園藝治療與個案故事】

園藝治療(Horticultural therapy)簡單來說,就是利用接近植物以及接近自然,

來得到不良生活行為的改善,生理及心理上的健康。透過與植物的親密互動

來改善及提升人們的身、心、靈。它是約一百年前被發現並在近年來逐漸受

到重視,極具效果的輔助療法,被眾多受益者及執行者暱稱為「綠色醫生」。

本書的內容除了介紹園藝治療的意涵、園藝治療的發展、益處、目標及療癒

對象,同時也是第一本集結國內療癒個案的園藝治療專書。透過個案故事的

分享,幫助讀者更了解園藝治療的過程及效益。園藝治療適用於精神病院、

教養機構、老人中心、兒童院、慢性病或戒勒索、退伍軍人榮民醫院、公園、

智力發展中心、職訓中心、復健醫療院所、監獄、學校、收容中心、聾啞中

心或社區等。目前台灣的環境仍比不上歐美較先進的國家,綠地缺乏、執照

制度不健全、醫療品質也缺乏運用自然的力量,因此作者希望透過本書,將

園藝治療推廣至這些機構,以及一般大眾,讓台灣的園藝治療提升至國際水

準。

35. 【天使的微光:一位女醫師的行醫記事】

繼侯文詠、歐陽林之後,第一位女性醫生作家,寫出白色巨塔裡小醫生的大

小新鮮事,更以善感的心,讓冰冷的醫療體系,有了人性的色彩。

36. 【醫師不是天使:一位醫師作家的人性關懷】

書中分為「生活醫學」、「教育醫學」、「人文醫學」、「心靈點滴」四輯,作者

以敏銳的觀察力,過人的智慧與聯想力,縝密的思考及犀利的文筆,針砭時

事、教育、文化與人們不以為意卻影響深遠的觀念;卓越的遠見,讓人讀過

他的文章 後能得到很深的啟發。

37. 【笑是最好的醫生】

本書收集了許多閃爍智慧靈光的小故事、小寓言。它像一個智慧的百寶箱,

每個片段都閃閃發光,不斷讓你驚喜,讓你深思,並從中得到真正的啟迪和

快樂。生命的意義,不在於我們走了多少崎嶇的路,而在於我們從中感悟到

了多少哲理。這些亙古常新的人間智慧將幫助我們認清真正的人生和真正的

快樂。智慧像海綿,如果你能每天去吸收,累積的能量會變成你優質的人生

寶藏,讓你一生受用無窮。

38. 【美之施術:銀座整容醫生私札記】

一般人,是不會有這種時間、金錢和膽量去如斯主動地令自己的外表變得更

好看。一般人會以為,整容醫生和他的顧客,都是和常人與別不同的人,他

們對自己的外表過份著重,忽略了內在美的重要。這種思維,可以為這些繼

續帶著眼袋上班、繼續每天照鏡看到自己老態龍鍾的一般人找到一個方便的

藉口,繼續其週而復始、十年如一的生活。

久保醫生和他身邊的顧客,除了大部分都是社會上富有的一群之外,其實相

對於一般人來說,他們更熱忱於如何保持身心健康。整容其實是防衰老步驟

的其中一種手段,健康的飲食、運動和生活都同樣重要。不想自己變老並不

一定表示害怕死亡,只是希望自己的生活不會因為自然衰老而 變得枯燥暗淡

而已。

39. 【罹癌母親給的七堂課:當精神科醫師變成病人家屬】

作者既是一位醫生,同時也是一位癌症病人家屬。儘管醫療知識和資源比一

般人更為豐富,但是在情緒上,她所經歷的心情轉折和常人沒什麼不同 ;在

理智上;她希望藉由自己的經驗,將專業的一面以同理心提供給更多的病友

和病人家屬參考。從腫瘤心理學的觀點,癌症病人與家屬、醫護人員而寫的

一本書,幫助大家認識不同樣貌的心理調適歷程,並從文獻回顧與個案分析

中,找出成功調適的「know how」。

40. 【女男醫師的出口】

「妳這個外校的對 M 大而言,是個雜種,所以妳要更努力,別讓人瞧不起。」

被 M 大醫院視為雜種的貝托醫師,為了不要被正統的 M 大醫師瞧不起,花

了六年的時間揚眉吐氣。她從研究生、住院醫師、一路當上總醫師;從只負

責醫病、逐步走向醫病人;從一名只管開刀的醫匠,逐漸成為一位和病人一

起度過治療過程,甚至於人生最後一段路的使者。但她也在同一個時間,被

所愛的人離棄,開始自我毀滅,進而因為疲倦而失職,因為自我膨脹而致病

人於死,並且,為了掩飾自己犯下的錯誤,對一路提攜她的醫師,恩將仇報。

失去愛的人,就像是一個囚犯,因為被人放棄,也放棄自己。貝托最後離開

M 大醫院,逃到一個小鎮,躲在家族的百年診所看診,開始在與世隔絕的窮

鄉僻壤中,過著離群索居的生活。她還有重新開始的機會嗎?貝托醫師如何

在自己原本剛正不阿、循規蹈矩的人生,插入如此荒腔走板的劇情,以及她

M 大習醫生涯如何走向一條無法回頭的路。

41. 【遠方正閃閃發光──眼科醫師看世界】

一段發生在哈佛、辛辛那提及世界各地實驗室中,堅持自我的溫馨故事。原

來,實驗不只是冷冰冰的儀器與數字,留學不是孤軍奮戰;原來,哈佛並非

遙不可及、辛辛那提很精采、世界,那麼溫柔!

42. 【手術刀與靈魂:外科醫師與超自然經歷的邂逅,以及療癒的希望】

對醫生而言,職業訓練讓迷信、凶兆、靈魂等事被視為愚蠢、瘋狂,然而在

本書中,一個個發生在手術刀下的真實故事,超出了傳統醫學的想像,所呈

現出許多神秘且無法解釋的事件,增加了醫療者與患者間心靈的溝通和交流,

也進一步為安頓病人的身心打開另一種視野。

43. 【老醫生的故事】

這是一個台灣老醫生的故事,在 1900 年代的台灣,他四處出診,細心的為鄉

民醫治大小疑難雜症,老醫生慈悲又專注的態度與精神,為那個時代留下最

純樸動人的故事。藉由一幅幅油畫,串起老醫生一生行醫救人點點滴滴的故

事,帶領小朋友認識舊日台灣景況與美好情懷,同時也能欣賞認識台灣前輩

畫家的作品。

44. 【靠近愛─人醫仁醫 2】

在慈濟有說不完令人難忘的故事,有數不清令人感動的事蹟。醫護人員及志

工無怨無悔的將滿滿的愛給病患及他們的親屬,他們是化身的觀音菩薩。慈

濟晨間人文講座,由證嚴上人開示,同仁分享交流,它是涵養醫病倫理及學

習待人處世最好的橋梁與媒介。在學習「勇於承擔,捨我其誰」的大勇、大

慈與大悲的路途中,我們看到了典範。崇高的目標與至性至情的流露讓我深

受感動,我相信讀者也會 心有戚戚焉。──王正一教授(佛教慈濟綜合醫院

董事、國立台灣大學名譽教授、腸胃內科專家)

坊間不乏探討醫病關係的書,醫學院裡醫學倫理也是必修課程,但是近年醫

病關係仍持續走下坡,醫師與護士進入醫院後,滿腔熱血很快就消磨殆盡,

主要是醫護人員所受的倫理教育與實際狀況有極大落差。而我之喜愛這本書,

也向讀者推薦的原因是因為它並不說教,甚至沒有提到「醫學倫理」四個字,

但是以活生生的真實故事,娓娓道來慈濟醫療志業中的醫護人員,如何在慈

濟大愛的濡染下,與眾多終身志工共同努力將醫院推向醫療桃花源。──李毅

醫師(慈濟醫學中心 品管中心執行長、麻醉科主治醫師)

45. 【不只是奇蹟──10 位抗癌勇士的身心靈療癒與重生】

你已經準備好邁向健康了嗎?如果是,請跟我一起打開這本書,你將會發現,

健康不只是別人身上的奇蹟,而是每個人都能享有的恩典,你當然也該擁有

它!──王怡仁醫師

親愛的朋友,我想療癒的不只是癌症,「身體療癒」只是第一階段,記得《癌

症不是絕症》有聲書當中的「因病入道」嗎?第二階段是要進入全面性的「心

靈療癒」,如何轉化那根深柢固的低自我價值信念,找到內我源源不絕的「愛、

智慧、內在感官及創造力」。接下來第三階段是「生活療癒」,將賽斯心法及

身心靈觀念轉化為生活智慧,化解人生中所有的苦痛及危機,創造一個充滿

喜悅的挑戰、自在開心的人生,才是最終的療癒啊!──賽斯身心靈診所院長

許添盛醫師

46. 【爸爸教我的人生功課】

每個人都要面對父母、至親、配偶的老化與死亡課題。就算現在沒有,將來

有一天一定會。這是人人必修的人生功課,因為,接下來要面對這個課題的

就是我們自己。一個真正的好醫生,是紓解病人身心痛苦的「療癒者」,而不

只是醫療技術的「執行者」。

幾乎所有的父母都將仰賴我們,依靠我們強壯的臂膀、我們的耐性、我們的

同情。如果我們可以在父母變老時學習如何對待他們,也許可以擺脫自己變

老時的某些恐懼。那個強壯而慈愛的男人或女人,是我們的父親或母親,我

們的養育者,我們的保護者。他們就像堅實的堡壘,為我們抵擋危險和死亡。

我們幻想自己可以永遠被父母庇護,一如成長路上他們始終在我們身旁。直

到有一天,你注視父親,第一次看見這個昔日喜歡把你高舉過肩的男人,臉

龐已爬滿皺紋;而那個精明幹練、一手打理全家大小事務的母親,何時變成

名副其實的「老媽」,六七十歲的年紀完全在身上展現。即使作者行醫三十載,

日日協助病人及其家屬面對老化課題,卻無力阻止自己的父親步上衰老、失

智之路。畢竟,和其他疾病不同的是,「老化」難以戰勝、永遠不敗。本書一

部分是個人回憶,以細膩溫暖的筆觸,追憶父子相處點滴;另一部分則是身

為醫者的觀察與省思──如何做一個紓解病人身心痛苦的「療癒者」,而不只

是醫療技術的「執行者」──並提醒讀者,在 世界文明國家一致走向「高齡

化」、「高離婚率」、「低生育率」的趨勢之際,如何以務實而不失悲憫的角度,

面對父母與至親的老化、照護與死亡課題;因為,接下來要面對這個課題的

就是我們自己。──賴其萬教授(教育部醫學教育委員 會召集人專文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