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
DNWH 《东南文化》 2014 年第 1 期总第 237 收稿日期 2013-07-19 作者简介 蓝旻虹( 1984- ),男,江苏镇江博物馆助理馆员,主要研究方向:陶瓷考古与文物研究。 强( 1969- ),男,江苏镇江博物馆副研究馆员,主要研究方向:考古学、文化遗产保护。 内容提要:元代青花瓷一直是陶瓷考古和古陶瓷学术界研究的热点,江苏镇江京口闸遗址出土 的两件元代青花鼎式香炉,迄今为止尚属首次发现。通过对香炉的出土地点、工艺特征等几个方面进 行分析,可以对其生产年代、性质等问题作出初步的判断:香炉是元代中期景德镇窑生产,且属于浮 梁瓷局的产品;香炉出土地点元代应该为一座庙宇,很可能即为天妃庙,等等。 关键词:元青花 青花鼎式香炉 景德镇窑 天妃庙 中图分类号K871.44K876.3 文献标识码:A 2012-2013 年的江苏镇江旧城改造考古项 —中华路京口闸遗址中出土了两件造型硕 大独特、制作精美的元青花鼎式香炉(参见彩插 三: 23 1 。相较已发表的元青花资料来看,其中 青花海水龙纹鼎式香炉的尺寸在目前发现的元 青花中最大,显得尤为珍贵。本文围绕它们的出 土情况及工艺特征、生产性质等几方面问题,进 行了初步的考证。 出土地层 在京口闸遗址发掘过程中,整个挖掘区域 内,地层堆积呈东高西底缓坡之势。通过对文化 堆积层细致严谨的划分,对土样和出土遗物的科 学研究、分析,我们确定了此次出土的青花鼎式 香炉的时代为元代。出土元青花鼎式香炉的考古 探方 T302303,位于京口闸闸口向东约 10 米,文 化堆积层共五层,时代跨度唐代至明清。其中④ 层为元代地层,分 AB 两个亚层:④A 层,土色砖 红,土质松散,含有大量红烧土、木炭灰、碎砖瓦 等建筑构件;④B 层,土色黄褐,土质较紧,含有少 量碎砖瓦等。在以上元代地层中还出土了大量具 有明显元代特征的典型器物,如景德镇窑卵白釉 模印菊花纹碗和把杯,青白釉假圈足碗、双耳扁 瓶,龙泉窑青釉八卦纹香炉等残片。两件元青花 鼎式香炉残片发现于④A 层中 2 元青花鼎式香炉的工艺特征 青花海水龙纹鼎式香炉和青花云龙纹鼎式 香炉主体均采用印坯成型工艺,器身内部有明显 的印坯胎接后慢轮修坯的痕迹,呈现有规则的旋 纹。青花海水龙纹鼎式香炉通高 65.5、口径 34.5底径 18 厘米;器物胎体厚重,釉面为青白釉,呈鸭 蛋青色,青花发色淡雅,青花重笔处有很明显的 铁锈斑痕 3 。云龙纹鼎式香炉,通高 53、口径 27.6底径 13 厘米;器型上看,与青花海水龙纹兽足鼎 式香炉类似,都为盘口、宽沿、直颈、鼓腹,只是尺 寸略为缩小,其釉面发色亮青,青花发色较为浓 4 元代青花瓷的大型器物多见于罐、盘、瓶等 器形,大尺寸的青花瓷香炉很少见。如此尺寸的 陶瓷香炉,烧造难度可想而知。古代工匠采用分 体式烧制方式,巧妙地解决了这一问题。一是通 过单设兽型足,海水龙纹鼎式香炉三足兽眉以下 可与炉体分离,又与炉体自然相连为一体 5 (图 一);同时香炉两青白釉曲形耳单独烧制,通过炉 颈本身上的两长方形孔,自然插入,并没有直接 地域文明 江苏镇江京口闸遗址出土 元青花鼎式香炉考略 (镇江博物馆 江苏镇江 212002 93

江苏镇江京口闸遗址出土 元青花鼎式香炉考略dnwh.njmuseum.com/pdf/2014/201401/20140110.pdf已较流行用青花瓷[8],而公共场 所祭祀的大型香炉,大多采用石

  • Upload
    others

  • View
    11

  • Download
    0

Embed Size (px)

Citation preview

Page 1: 江苏镇江京口闸遗址出土 元青花鼎式香炉考略dnwh.njmuseum.com/pdf/2014/201401/20140110.pdf已较流行用青花瓷[8],而公共场 所祭祀的大型香炉,大多采用石

DNWH

《东南文化》2014年第1期总第237期

收稿日期 2013-07-19作者简介 蓝旻虹(1984-),男,江苏镇江博物馆助理馆员,主要研究方向:陶瓷考古与文物研究。

霍 强(1969-),男,江苏镇江博物馆副研究馆员,主要研究方向:考古学、文化遗产保护。

内容提要:元代青花瓷一直是陶瓷考古和古陶瓷学术界研究的热点,江苏镇江京口闸遗址出土

的两件元代青花鼎式香炉,迄今为止尚属首次发现。通过对香炉的出土地点、工艺特征等几个方面进

行分析,可以对其生产年代、性质等问题作出初步的判断:香炉是元代中期景德镇窑生产,且属于浮

梁瓷局的产品;香炉出土地点元代应该为一座庙宇,很可能即为天妃庙,等等。

关键词:元青花 青花鼎式香炉 景德镇窑 天妃庙

中图分类号:K871.44;K876.3 文献标识码:A

在 2012-2013年的江苏镇江旧城改造考古项

目——中华路京口闸遗址中出土了两件造型硕

大独特、制作精美的元青花鼎式香炉(参见彩插

三:2、3)[1]。相较已发表的元青花资料来看,其中

青花海水龙纹鼎式香炉的尺寸在目前发现的元

青花中最大,显得尤为珍贵。本文围绕它们的出

土情况及工艺特征、生产性质等几方面问题,进

行了初步的考证。

一 出土地层

在京口闸遗址发掘过程中,整个挖掘区域

内,地层堆积呈东高西底缓坡之势。通过对文化

堆积层细致严谨的划分,对土样和出土遗物的科

学研究、分析,我们确定了此次出土的青花鼎式

香炉的时代为元代。出土元青花鼎式香炉的考古

探方T302~303,位于京口闸闸口向东约 10米,文

化堆积层共五层,时代跨度唐代至明清。其中④

层为元代地层,分 A、B两个亚层:④A层,土色砖

红,土质松散,含有大量红烧土、木炭灰、碎砖瓦

等建筑构件;④B层,土色黄褐,土质较紧,含有少

量碎砖瓦等。在以上元代地层中还出土了大量具

有明显元代特征的典型器物,如景德镇窑卵白釉

模印菊花纹碗和把杯,青白釉假圈足碗、双耳扁

瓶,龙泉窑青釉八卦纹香炉等残片。两件元青花

鼎式香炉残片发现于④A层中[2]。

二 元青花鼎式香炉的工艺特征

青花海水龙纹鼎式香炉和青花云龙纹鼎式

香炉主体均采用印坯成型工艺,器身内部有明显

的印坯胎接后慢轮修坯的痕迹,呈现有规则的旋

纹。青花海水龙纹鼎式香炉通高 65.5、口径 34.5、底径 18厘米;器物胎体厚重,釉面为青白釉,呈鸭

蛋青色,青花发色淡雅,青花重笔处有很明显的

铁锈斑痕[3]。云龙纹鼎式香炉,通高 53、口径 27.6、底径 13 厘米;器型上看,与青花海水龙纹兽足鼎

式香炉类似,都为盘口、宽沿、直颈、鼓腹,只是尺

寸略为缩小,其釉面发色亮青,青花发色较为浓

艳[4]。

元代青花瓷的大型器物多见于罐、盘、瓶等

器形,大尺寸的青花瓷香炉很少见。如此尺寸的

陶瓷香炉,烧造难度可想而知。古代工匠采用分

体式烧制方式,巧妙地解决了这一问题。一是通

过单设兽型足,海水龙纹鼎式香炉三足兽眉以下

可与炉体分离,又与炉体自然相连为一体[5](图

一);同时香炉两青白釉曲形耳单独烧制,通过炉

颈本身上的两长方形孔,自然插入,并没有直接

地域文明

江苏镇江京口闸遗址出土

元青花鼎式香炉考略

蓝旻虹 霍 强

(镇江博物馆 江苏镇江 212002)

93

Page 2: 江苏镇江京口闸遗址出土 元青花鼎式香炉考略dnwh.njmuseum.com/pdf/2014/201401/20140110.pdf已较流行用青花瓷[8],而公共场 所祭祀的大型香炉,大多采用石

DNWH

江苏镇江京口闸遗址出土元青花鼎式香炉考略

与炉体粘结,一次烧成。值得注

意的是,在考古发掘的时候,还

同时出土一对铺兽,虽然没有范

例,但从条形耳上的 4个圆孔(图

二)和铺首里侧圆柱形瓷柱来推

测,铺兽应该是通过软细绳附着

于两耳上。

云龙纹香炉由于器形比海

水龙纹香炉略小,在三足的烧制

上仍采用与器身相连、直接烧成

的工艺。而两青白釉的曲形耳同

样分别烧制,耳平面中间镂空,

下端浮雕如意云纹,榫面设一

孔,通过颈部对称的两扁长方形

孔来固定两耳(图三)。

在器物的纹样方面,海水龙

纹鼎式香炉采用元青花典型的多层装饰手法,内

容都为中国传统的绘画题材,青花的画法与典型

元青花器物相一致。口外沿为凤穿牡丹纹,颈部

绘狮子戏球图,上腹部为一圈变体覆莲瓣内填杂

宝纹,腹部主题纹饰为青花海水锥刻白釉龙纹,

先在胎体上刻画出细颈三爪龙纹样式,青花绘弧

形海水纹,用青花留白的表现手法,活灵活现地

表现了白龙翻腾在蓝色大海中的壮阔场面。下腹

为一圈变体莲瓣纹,近底部留白。

元青花云龙纹鼎式香炉的装饰则显得疏

朗。其外腹部饰抬头和回头三爪龙各一,兽足眼

珠点青花;而胎体大部分留白,反而使主题纹饰

更为突出。

三 元青花鼎式香炉的工

艺特征解读

两件元青花鼎式香炉在形

制上与四川三台出土元青花香

炉[6]、景德镇电瓷厂出土的元青

花缠枝牡丹纹双耳香炉[7]相类

似,只是一般的元青花香炉尺寸

较小,高度只有十几厘米左右,

用于个人祭祀和供奉为主。以往

的考古资料表明,元代家庭供器

已较流行用青花瓷[8],而公共场

所祭祀的大型香炉,大多采用石

质或者其他金属材质制作。京口

闸遗址元青花鼎式香炉的发现,

弥补了寺庙遗址考古中未发现

过元青花瓷质大型香炉的空白。

元青花鼎式香炉在烧制技

术上大胆创意、巧妙融合,采用

分体式技术,解决了器形过大、

一次烧制难以成型的问题,可以

肯定这一工艺为元代初创。但工

艺上的创新,注定不是完美无缺

的。条形耳难以对称分布,拆分

式的三足稳定性较差等方面的

问题也同样存在。随着景德镇陶

瓷工匠烧制大型香炉技术的成

熟,在之后明初大型青花瓷香炉

上,未发现采用分体式技术[9]。两

件元青花鼎式大香炉的出现,说

明明初烧造优质陶瓷大香炉的

技术水平并非一时兴起,而是有

烧制的传统和技术传承在里面,

其烧制工艺基本上达到了官窑水准。

同时,元青花海水龙纹鼎式香炉的一对铺

首,让我们对这两件器物赋予了更多的期待。铺

首以往常常出现在元青花罐、瓶之类器形的肩

部,作为器物重要的附件,与器身相连一次性烧

成。而这对铺首分开烧成,通过背后设置的中空

圆柱形瓷柱,与其器身的条形耳上的 4 个小圆孔

相固定。一件没有铺首的元青花海水龙纹鼎式香

炉,已很完美,为何要烧制如此复杂的铺首配件,

而且固定在条形耳的中部,看上去反而有多余之

意?笔者认为它在这里没有实用的功能,只作为

装饰及体现礼制等级,更能说明此件器物的重

要,而非普通民众所有。

关于两件元青花鼎式香炉

的青花用料,按照现在学术界的

研究成果,应该属于进口的钴

料。元青花海水龙纹鼎式香炉的

发色较典型的元青花青蓝偏暗

灰,多是烧制温度偏低、欠烧所

造成,并非是选用青花钴料的原

因。两件元青花鼎式香炉相比,

海水龙纹炉的青花发色略显灰

暗。在海水龙纹鼎式香炉铁锈斑

重的地方,釉面剥落厉害,可能

为铁锈斑氧化导致釉面剥落所

致[10]。在海水龙纹鼎式香炉兽足

的眼部及脸颊部分的青花料色

发黑,起到了很好的画龙点睛的

作用,作者推断是当时的工匠有

图一// 海水龙纹鼎式香炉兽足

图二// 海水龙纹鼎式香炉曲形耳

94

Page 3: 江苏镇江京口闸遗址出土 元青花鼎式香炉考略dnwh.njmuseum.com/pdf/2014/201401/20140110.pdf已较流行用青花瓷[8],而公共场 所祭祀的大型香炉,大多采用石

DNWH

《东南文化》2014年第1期总第237期

意为之,对青花料的筛选已经熟练掌握,选用了

含铁量较高的青花料,在部分需要突出装饰的地

方,采用发色不同的钴料。两件青花鼎式香炉的

施釉,应该都为浇釉法,器物的口沿有明显的积

釉现象。在海水龙纹鼎式香炉的口沿内壁,我们

发现有明显的刷釉和流釉痕迹。

从两件元青花鼎式香炉的装饰风格上看,海

水龙纹鼎式香炉的主题纹饰的装饰手法运用了

刻划工艺,先刻画纹样轮廓细节,再用青花勾勒

纹饰轮廓,形成蓝地白花的装饰效果。同样的装

饰手法,包括龙眼的青花勾勒,龙鳞的刻画,和河

北保定窖藏所出的两件元代青花海水锥刻白釉

龙纹八棱梅瓶(图四)[11]相同。更为巧合的是,其

颈部绘制的狮子纹,腹部的海水纹样,及下腹部

装饰辅助纹饰变形莲瓣纹[12],都可

以在元代保定窖藏的青花狮子纹

八棱玉壶春瓶和青花釉里红镂空

花卉纹盖罐上找到相同纹饰,并且

它们的绘画风格都基本一致。

云龙纹鼎式香炉则采用疏朗

的装饰布局,通体只有一层主题纹

饰,龙纹画法和装饰风格与高安窖

藏的元青花云龙纹大罐和瓶类似。

四 出土地点、来源与年代的

推测

遗址的元代地层中夹杂着大

量的砖瓦建筑构件和陶瓷香炉、花

瓶、石制佛头、陶质佛手等宗教遗

物残件,由此可以推断,这批元代

遗物应该是某寺庙的供奉用品。

《至顺镇江志》中记载:“天妃

庙,在竖土山东,旧在潮闸之西

……至顺三年,僧德焕募集重修,德焕号无文,金

山僧。”[13]“皮场庙,在江口坊京口闸左岸。”[14]

中华路京口闸遗址所处的位置在竖土山(今称

云台山)[15]的东侧,北临长江。从以上史料记载的情

况得知,位于竖土山东侧的庙宇只有天妃庙[16]和皮

场庙,而关于皮场庙的记载,文献中只有短短的

一句话,从皮场庙的性质[17]来说,举行大型祭祀

活动的可能性不大,而关于天妃庙(又称妈祖庙)

的记载,却十分详细,足见其在当时的地位更为

重要。

元代镇江庙宇众多,《至顺镇江志》中记载的

城区庙宇就多达几十座。寺庙的众多,与镇江在

当时的地位不无关系。镇江地处长江运河之交,

连东贯西,通南达北,地理位置优越。在镇江的西

津渡[18],至今仍保留着元代的昭关石塔,方便当

时往来渡江的人们祈求平安,而天妃庙所在的位

置离西津渡不过千米的距离。

综上可知,京口闸遗址出土的元青花香炉与

其他供器更可能为天妃庙所有。

元代修建的天妃庙宇,分布甚广,遍及沿海

各地,南起南海,北起直沽。元代帝王为了漕运、

海运的顺利,也多次诏封天妃,以祈求天妃的庇

祐。《元史》中有记载:

凡名山大川、忠诚义士在祀典者,所在

有司主之。惟南海女神灵慧夫人,至元中,以

护海运有奇应,加封天妃神号,积至十字,庙

曰灵慈。直沽、平江、周泾、泉、福、兴化等处,

皆有庙。皇庆以来,岁遣使斋

香遍祭,金幡一合,银一铤,付

平江官漕司及本府官,用柔毛

酒礼,便服行事。祝文云:“维

年月日,皇帝特遣某官等,致

祭于护国庇民广济福惠明著

天妃。”[19]

从文献来看,皇庆年以后,元代天

妃庙得到了元代帝王的极大重视。

天妃庙的建设已经从沿海城市发

展到运河沿岸,镇江作为当时运河

沿线重要的港口城市,便是其中之

一。举行大型的祭祀活动,祈祷风

调雨顺,自然需要大量的庙宇供

器。因此推断这些器物是天妃庙所

有,也是顺理成章。

出土地点是元代天妃庙的话,

那又是谁供奉了元青花鼎式香炉

图三// 云龙纹鼎式香炉曲形耳局部

图四// 青花海水锥刻白釉

龙纹八棱梅瓶

95

Page 4: 江苏镇江京口闸遗址出土 元青花鼎式香炉考略dnwh.njmuseum.com/pdf/2014/201401/20140110.pdf已较流行用青花瓷[8],而公共场 所祭祀的大型香炉,大多采用石

DNWH

江苏镇江京口闸遗址出土元青花鼎式香炉考略

等供器呢?供奉器物来源途径大致分几种:一种

是寺庙自己定购,另一种是香客捐赠,还有一种

就是所谓官方意义的采购。尽管元青花香炉没有

铭文考证,但从出土元青花香炉的型质、绘画质

量以及其他出土器物来看,可以肯定为当时的定

烧产品,而非作为普通的民窑青花商品销售。那

器物的来源会和至正十一年铭青花云龙瓶一样,

只是一位普通的香客定制的吗?[20]亦或有着更为

不一般的身份背景?

虽然没有确凿的证据表明定烧者的身份,但

笔者进行了大胆的推测,认为其可能与元代的督

陶官段廷珪有关联。段廷珪,皇庆二年(1313 年)

至延祐三年(1316 年),曾任镇江路总管[21]。有关

文献中,提到他以官渡船六艘令军民同驾;后又

下令在西津渡新增救生渡船 15艘,在渡船上添设

1名艄公,9名水手,要求各船竖立旗号,标明艄公

姓名。“每名官支粮米,不许取要渡钱。”[22]从中可

以看出,他在任期间,虽然任期不长,但颇有作

为,是一位颇得民意的父母官;而后至治、泰定年

间(1321-1328年),调任饶州路总管,且负责监烧

瓷器[23]。元代漕运保泰,天妃庙香火旺盛,对于天

妃的崇拜,元代臻于极盛。至顺三年(1332年),金

山寺僧德焕募集重修天妃庙[24],而段廷珪任镇江

路总管时,维护漕运和长江航运安全自然也成为

他的工作重心,祭祀天妃、保船民出行平安,也就

在情理之中。从时间上看,段廷珪担任镇江路总

管,而后几年调任饶州路总管,期间不排除其个

人捐赠或者天妃庙负责僧侣委托其代为定制青

花香炉及其他供奉器物的可能。

从元青花海水龙纹鼎式香炉的装饰手法上

来说,其龙纹的刻划工艺,与河北保定窖藏出土

的两件元青花海水锥刻白釉龙纹八棱梅瓶相同;

而颈部的狮子舞绣球纹及下腹部的变形莲瓣纹

的绘画风格,都与保定窖藏的元青花狮球纹八棱

玉壶春瓶相似;腹部的青花海水纹,与保定窖藏

青花釉里红开光镂空花卉纹盖罐披肩内饰的海

水纹绘画风格相同,而保定窖藏瓷器的年代,有

学者推测,应该属于元代中期[25]。

另外,景德镇陶瓷学院藏的青白釉直口束颈

双耳大香炉的颈部残片,用浓艳的进口青花料书

写“丙戊元年”等文字,即至正六年(1346 年)[26],

表明在元至正年左右,景德镇陶工已经能够烧造

较大尺寸的青花香炉。

综合以上几点推测,元青花鼎式香炉的生产

年代可能是在元代中期。

五 关于元青花香炉供器及生产性质问题

中华路京口闸遗址元代地层出土的陶瓷供

器种类很多,除两件青花鼎式香炉以外,还有 1件

孔雀蓝釉瓷香炉,2件龙泉窑青釉八卦纹香炉。同

时出土的还有 1对景德镇青白釉瓷的双耳扁瓶,1件青白釉瓷双耳瓶以及龙泉窑青釉瓷瓶残片。据

《元史》卷七六《祭祀志五》中“其牲齐器皿之数

……陶器三,瓶二,香炉一”的礼制规定,香炉和

供瓶应属搭配使用。已发现的元青花香炉供器

中,有搭配青花供瓶使用,也有搭配青白釉瓷供

瓶。依据元青花鼎式香炉与出土供瓶尺寸大小比

例来看,元青花海水龙纹鼎式香炉应与青白釉瓷

双耳缠枝纹瓶搭配,另一件元青花云龙纹香炉应

与一对青白釉瓷双耳缠枝花纹、凤凰、麒麟纹扁

瓶搭配组合使用。

英国大维德中国艺术基金会收藏的“至正十

一年”铭元青花龙纹象耳瓶上的铭文提到的张文

进喜舍香炉花瓶一付,推测必定有与之相配套的

香炉存在,且根据比例关系,香炉尺寸规格也可

能比较大。由此说明元代时期定制大型青花瓷器

作为庙宇的供器,在当时江南庙宇中可能较为普

遍,只是现在已知的考古资料中发现比较少。

关于元青花鼎式香炉的生产性质,作者认为

这些器物是景德镇窑生产,且其是属于浮梁瓷局

的产品,并非是普通的民窑烧造。

首先从制作工艺来说,其制作难度较大,并

非普通的民窑所能承担,而后的明代早期官窑青

花鼎式香炉不论是器型、纹饰、装饰手法都与这

两件元代青花鼎式香炉的制作技艺一脉相承,反

映出明初的御窑厂吸收了元代浮梁瓷局大量优

秀的制瓷工匠,从侧面说明元青花鼎式香炉是浮

梁瓷局所属的窑厂烧造。

其次,从其它景德镇窑器物的规格来看,如

青白釉双耳扁瓶 [26],器形工整、纹饰精美,与北京

元大都考古遗址中出土的一件青白釉双耳扁瓶

基本一致,目前,在景德镇元代窑址上鲜有发现,

其应该也是浮梁瓷局所烧造的产品。

[1]器物出土时多为残片,后经专业考古修复而成,故可能

与原完整器尺寸略有偏差。元青花海水龙纹鼎式香炉

器形完整度约为 60%,元青花云龙纹鼎式香炉器形完

整度约为 40%。此外,本文中细部研究时所涉这两件器

物色彩、图案、器型的图均参见彩插三:2、3,以下恕不

注明。

96

Page 5: 江苏镇江京口闸遗址出土 元青花鼎式香炉考略dnwh.njmuseum.com/pdf/2014/201401/20140110.pdf已较流行用青花瓷[8],而公共场 所祭祀的大型香炉,大多采用石

DNWH

《东南文化》2014年第1期总第237期

[2][3][4][26]南京市博物馆、镇江博物馆:《江苏镇江京

口闸遗址发掘简报》,《东南文化》2014年第1期。

[5]笔者之所以能够断定元青花海水龙纹鼎式香炉的兽足

眉骨以下单独烧造,一个很重要的依据就是兽足眉骨

的上下接触支撑面施有釉,釉面丝毫没有粘结的痕迹,

其应该是平放烧造而成。

[6]景竹友:《四川三台出土元代窖藏》,《四川文物》1993年

第6期。

[7][26]曹建文、徐华烽:《近年来景德镇元代青花窑址调

查与研究》,《故宫博物院院刊》2009年第6期。

[8]上海、江西萍乡、湖南常德等处的元代墓葬中出土有青

花香炉和供瓶。

[9]明初的官窑瓷器中,有几件青花大香炉与元青花鼎式

香炉颇为相似。1件是国家博物馆藏明洪武官窑青花龙

凤纹炉,炉高 37.5、口径 27.5 厘米。炉为鼎式,直口,短

颈,鼓腹,器两侧置对称朝天耳,下承以三兽足。另外 3件分别是江西景德镇珠山明代御窑厂遗址永乐地层出

土的永乐青花海水纹三足炉,同时故宫博物院、南京博

物院各藏 1件,3件香炉通高均在 60厘米左右。它们在

形质、尺寸上都与元青花鼎式香炉相似。

[10]关于这一点,笔者与景德镇陶瓷考古研究所的同仁和

制瓷工匠进行了沟通,他们也认同这一原因。

[11]1964年5月河北保定省保定市永华路南小学元代窖藏

出土,河北省博物馆收藏。采自《中国陶瓷出土全集·11》第138号。

[12]大部分元青花大件琢器底部,根据器型变化,巧妙的

改变辅助纹饰的造型,使器物看上去自然而不呆板。

[13][14]元·俞希鲁:《至顺镇江志》卷八《神庙》,江苏古籍

出版社1990年,第333、338页。

[15]关于竖土山的位置就是位于西津渡附近的云台山,相

关史料有记载,且学者已经作出了考证,本文不再赘

述。

[16]天妃庙,又称妈祖庙。

[17]关于皮场庙的性质,百度百科中解释为太祖朱元璋设

立,在各府、州、县和卫所在衙门的左边,修一座小庙,

里面供土地神;在官衙大堂公座的左边,悬挂着一个

人皮楦满草的袋子,叫“皮草囊”,这庙是扒贪官皮的

场所,因此人们叫它“皮场庙”。笔者推断在元代史料

中记载的皮场庙也应该具有类似的功能。

[18]西津渡是古代著名的长江渡口。三国时叫“蒜山渡”,

唐代曾名“金陵渡”,宋代以后才称为“西津渡”。镇江

自唐代以来便是漕运重镇,交通咽喉。西津渡则是当

时镇江通往江北的惟一渡口,具有极其重要的战略地

位。

[19]明·宋濂等编撰:《元史》卷七六《祭祀志五》“名山大川

忠臣义士之祠”,中华书局1976年,第1904页。

[20]黄清华、黄薇:《至正十一年铭青花云龙瓶考》,《文物》

2010年第4期。

[21]元《至顺镇江志》卷一五元刺守条载:“段廷珪,皇庆二

年十一月八日至,延祐三年十一月二日代任镇江路总

官兼管内劝农事。”元·俞希鲁编撰《至顺镇江志》,江

苏古籍出版社1990年,第599页。

[22]元·俞希鲁:《至顺镇江志》卷二《地理·津渡》,江苏古

籍出版社1990年,第46页。

[23]江建新:《浮梁磁局及其窑场与产品探》,《南方文物》

2008年第1期。

[24]《至顺镇江志》记载“至顺三年,僧德焕募集重修。德焕

号无文,金山僧”。

[25]林梅村:《元朝重臣张珪与保定出土元代宫廷酒器》,

《故宫博物院院刊》2009年第3期。

A Study on the Yuan Blue and White Ding-Shaped Censer Unearthedfrom the Jingkou Lock Site in zhenjiang, Jiangsu Provlhce

LAN Min-hong HUO Qiang(Zhenjiang Museum, Zhenjiang, Jiangsu, 212002)

Abstract: Blue and white porcelain of the Yuan Dynasty has been a hot research topic of the porcelainfield. The two Yuan blue and white porcelain censer unearthed from the ancient site of Jingkou Lock inZhenjiang, Jiangsu Province are the first discovery of their kind. Analyses on the unearthing place and craftsof the two cencers suggest that (a) they were produced in a Jingdezhen kiln in the middle of the Yuan Dynas⁃ty supervised by Fuliang Porcelain Administration; and (b) the place where they unearthed is believed to bea temple, very likely to be a Celestial Queen temple.

Key words: blue and white porcelain of the Yuan Dynasty; ding-shaped censer; Jingdezhen kiln; Ce⁃lestial Queen Temple

(责任编辑、校对:张平凤)

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