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
公共電視與公共文化邁入兩千年的共同議題: 全球化‧科技‧產業‧公民 —出席國際學術會議的心得 程宗明 一、參與國際性組織的意義 職本次以公共電視研究發展部助理研究員身份,報名參加「國際媒體與傳播 研 究 學 會 」( 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for Media and Communication Research, IAMCR)之 2000 年大會(General Assembly),暨發表「數位電視政策探索」之論 文,實為一次相當難得的交流與工作經驗。IAMCR為當今傳播學術界唯一實質的 國際性組織(許多所謂國際組織其實為美國主導,如International Communication Association),也是以批判人文觀點 1 ,思考傳播產業與文化工業問題著稱的人道 組織(迥異於一般強調資本化、營利與實用性傳播學術菁英組織)。 Official Opening, July 17 (IAMCR Supporting Committee,新加坡南洋科技大學傳播學院攝製) IAMCR 能豎立如此獨樹一格的國際風範,其實來自於 40 年來人文學者不斷 地努力打造及國際客觀局勢型塑而來。二次大戰之後,聯合國設立「教科文」組 織(UNESCO),成為致力建設全球社會人文福祉之機構。UNESCO於 1957 年協 助成立 IAMCR,希望藉此來疏通冷戰對峙中的傳播文化氣氛。因此聯合國特有 的設計,導引了 IAMCR 衍生出卓越的國際性格,也就是能超越冷戰意識型態的 分隔,等同地匯集東西兩大陣營專家學者加入該組織,尤其是東西歐學者的聚 合,使美蘇兩大陣營無法利用其意識型態的煙霧來誤導學術良知的發展。1970 年在阿根廷布宜諾斯愛利斯的年會上,歐美兩岸的批判人文學者成功地掌握該組 織發展的領導權,自此穩固了與美國資本主義媒介文明抗衡的基石。 1 陳忠義為批判立下一段明確的定義:「批判往往是一種歷史或認知的自我反思,站在否定、矛 盾、變遷的辯證邏輯立場,批判建制、批判現存處境,換言之,除了探討造成目前之歷史的,結 構的處境的動因,對『現在』之結構狀態進行歷史分析之外,批判還要揭露這種現實的結構狀態 與價值之間的裂縫,並尋求填補這個裂縫之可能的實踐。」 1

公共電視與公共文化邁入兩千年的共同議題: 全球化‧科技‧產業‧公 … · 持的電視,外加廣告收入,讓民眾認為電視收視應是免費的,所以更難說服一般

  • Upload
    others

  • View
    3

  • Download
    0

Embed Size (px)

Citation preview

  • 公共電視與公共文化邁入兩千年的共同議題:

    全球化‧科技‧產業‧公民

    —出席國際學術會議的心得

    程宗明

    一、參與國際性組織的意義

    職本次以公共電視研究發展部助理研究員身份,報名參加「國際媒體與傳播

    研 究 學 會 」( 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for Media and Communication Research,

    IAMCR)之 2000 年大會(General Assembly),暨發表「數位電視政策探索」之論

    文,實為一次相當難得的交流與工作經驗。IAMCR為當今傳播學術界唯一實質的

    國際性組織(許多所謂國際組織其實為美國主導,如International Communication

    Association),也是以批判人文觀點1,思考傳播產業與文化工業問題著稱的人道

    組織(迥異於一般強調資本化、營利與實用性傳播學術菁英組織)。

    Official Opening, July 17

    (IAMCR Supporting Committee,新加坡南洋科技大學傳播學院攝製)

    IAMCR 能豎立如此獨樹一格的國際風範,其實來自於 40 年來人文學者不斷

    地努力打造及國際客觀局勢型塑而來。二次大戰之後,聯合國設立「教科文」組

    織(UNESCO),成為致力建設全球社會人文福祉之機構。UNESCO 於 1957 年協

    助成立 IAMCR,希望藉此來疏通冷戰對峙中的傳播文化氣氛。因此聯合國特有

    的設計,導引了 IAMCR 衍生出卓越的國際性格,也就是能超越冷戰意識型態的

    分隔,等同地匯集東西兩大陣營專家學者加入該組織,尤其是東西歐學者的聚

    合,使美蘇兩大陣營無法利用其意識型態的煙霧來誤導學術良知的發展。1970

    年在阿根廷布宜諾斯愛利斯的年會上,歐美兩岸的批判人文學者成功地掌握該組

    織發展的領導權,自此穩固了與美國資本主義媒介文明抗衡的基石。

    1 陳忠義為批判立下一段明確的定義:「批判往往是一種歷史或認知的自我反思,站在否定、矛盾、變遷的辯證邏輯立場,批判建制、批判現存處境,換言之,除了探討造成目前之歷史的,結

    構的處境的動因,對『現在』之結構狀態進行歷史分析之外,批判還要揭露這種現實的結構狀態

    與價值之間的裂縫,並尋求填補這個裂縫之可能的實踐。」

    1

  • 在如此背景下,適逢 70 年代開始的南北兩大經濟陣營的對峙(已開發與發

    展中國家),聯合國新經濟秩序目標誕生,且推演出新資訊傳播秩序的呼聲(New

    World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Order),使 IAMCR 在大範圍氣候協助下,進

    一步廣納發展中國家的學界人士,這項行動一直到 90 年代才具顯著成效,終於

    強化了其國際的性格。

    所以,概略來講,IAMCR 的組成份子,以歐洲的批判人文傳播學者為核心,

    輔以北美特立的人文傳播學者向全球延伸,如今再以積極納編亞、非、拉美、大

    洋洲之新生代傳播學界生力軍為主。這其中更特別強調女性、年輕世代、媒體工

    作者等「研究領域」中的弱勢團體,是該組織未來特為需要擴大的會員屬性。而

    過去該會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中,為評價 A 級的 NGO (Non-Governmental

    Organization),又現今為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正式的計畫顧問團隊(formal consultative

    relation)。

    該會目前已創設的研究群中(1978 年波蘭華沙的大會後),如國際傳播、政

    治經濟學、傳播科技政策、性別、歷史、傳播與發展,不但是傳播學界中的首創,

    也是至今最為堅強的陣容組合之一,而且這些研究群又可衍生出階段性人文傳播

    研究計畫,如公共電視未來挑戰的問題,就是一項重要的計畫。

    1988 年西班牙的巴塞隆納大會,又締造一項新的改革,就是以全會會員投

    票方式,選出國際執行委員會、行政委員會委員暨主席,履行了充分民主的設計,

    使學術人文的思想與實踐不再是紙面上的理想作業,更是在實際人性空間中運作

    的準繩,以「學術政治」的課題讓所有會員有進一步學習機會,來貢獻國際社群

    民主規範的建立。

    出席該組織,為一項拓展國際文化交流之行動,符合本會使命之一。IAMCR

    為具有聯合國組織形式的傳播研究學會,在每兩年一度的大會中發表論文,可以

    藉此讓國際友人多方瞭解我們的文化與經濟發展問題,同時也使本會組織充分地

    與全球傳播學界進行多方交流。而且在歐洲為主的學術組織體系中,可以深切感

    受到公共廣播制度為研究的核心議題之一。從他們對本土文化關懷當中,可以激

    勵我們努力的方向,更可透過討論形成共同的國際視野,來評估公共電視未來發

    展之方向。從參與的過程中,也可充分地體認到我國近年來民主與公共利益政策

    發展的實績,受到國際友人的肯定;同時瞭解他國文化對於全球傳播人權的重

    視,而且已有地球一村的共同理想。總之,這是從文化與學術取向,讓台灣走出

    去,讓台灣融入國際的社會。

    本次會議的主要心得收穫,可分為以下數項:一、瞭解現階段歐洲公共電視

    2

  • 研究的關懷角度與未來期望;二、建立公視研究的國際網絡;三、參與青年學者

    聚會建立新世紀傳播公民權;四、從學術政治中理解全球傳播研究的本質精神;

    五、重新評估參與國際研討會之策略。

    二、現階段歐洲公共電視研究小組的關懷角度與未來期望

    IAMCR 年會的第三日議程中,有歐洲傳播研究協會(ECCR)所舉辦的成果

    發表會,以「跨越兩千年的廣播電視」主題為名提報論文。齊聚一堂的 11 位論

    文提報人,分別從頻道與節目多元性、國營電視的公共化之可能性、公共電視的

    策略制訂、外來文化在公共領域中的塑造、數位電視政策之未來、執照制度與國

    家政策等角度來論述。由於並非所有人的研究都已完成,甚至有人缺席,所以僅

    提出部份的重要發現做為摘要報告:

    (一)荷蘭學者 Wurff 與 Cuilenburg 發現,唯有在適度開放的頻道競爭下,節目

    多元的品質才能開發出來;如果進入頻道慘烈競爭的狀態下,節目品質反而是一

    片雷同向下追逐品質的現象;另外 Roth 認為公共服務之義務為一種獨立變項,

    能影響資金的開發方向,投注到其定義下的各種不同類型節目;韓國學者 Eun-mee

    KIM 則認為,所謂頻道多元可以服務小眾品味的前提,仍在小眾必須維持一定的

    購買力,才可供商業開發此種服務;而許多類型的節目,如果不多付訂閱費,將

    無法在未來多頻道環境中收視;

    (二)荷蘭學者 Bardoel 研究丹麥公共廣播制度發現,該國長期的公共電視的公

    共性定義已有改變:1. 從政治轉移到文化領域;2. 從集體觀點轉移到個體的公

    民觀點;3. 對於經濟效益的開發轉變成較為正面的評價;4. 從全國公共利益考

    量轉變為對弱勢團體權益的考量;而在私營廣播業者部份,順著自由化與解禁化

    的政策開展後,獲得到預期豐厚的獲利,因此政府更為致力要求業者應履行公共

    責任;

    (三)德國學者 Kopper 指出德國公共廣播制度的穩固性,已是全球最具優勢的

    制度之一,然而他們仍然面臨以下的挑戰:1. 公共執照費制度與更多的免付費

    電視節目競爭;2. 有測量保證的節目品質面對最低公分母節目模式的競爭; 3.

    網際網路的開放近用之競爭;4. 與互動、分級付費、影片圖書館經營的競爭;

    5.

    國際的產製與版權—特別是運動與娛樂節目—的競爭;

    3

  • (四)韓國學者 Hyeon Dew Kang 指出地面波數位電視的轉換,對於經濟與節目

    資源稀有的國家(以韓國為例),有相當風險與禍害。從數位化標準與實際基礎

    建設之設置、政府的直接或間接的資助、及未來可能的數位電視節目類型來看,

    這些風險都揮之不去;

    (五)德國學者 Sonja 指出,研究歐洲電視中有關介紹外來文化之節目發現,能

    促進全球不同族群之間瞭解、進而和平相處,仍為公共電視節目的擅長所在,如

    BBC 窮其一年時間製作"A Cry from the Grave",來警世南斯拉夫共和國種族衝突

    的悲劇成因;其他近年來全球通行的紀錄片頻道,如 Discovery、National

    Geographic、Planete,其實為一種美國文化式的 Docutainment,較難發揮這方面的

    社會功能;

    (六)俄羅斯學者 Zassoursky 指出,現階段俄國主流的電視體制問題,乃在公私

    不分(51%政府持股、49%民間持股),政治力深深介入媒體專業,採用選舉廣告

    的刊播來影響電視台的立場;唯一存在公共服務價值的電台,為國家資助的文化

    頻道 (Kultura),其播放精緻節目而且不需廣告資助;目前尋求建立一個公共電視

    的體制十分困難,一來民間生活窮困無法開徵執照費;二來長期擁有國家資本支

    持的電視,外加廣告收入,讓民眾認為電視收視應是免費的,所以更難說服一般

    大眾支持該制度;

    在這場綜合性地談論公共電視的研討會中,可以看到歐洲公共廣播電視體制

    之主流價值的轉變與相應之挑戰,這些變化也部份出現在台灣,可證公視的問題

    是有全球化的症狀;而韓國學者普遍認為數位電視經營的經濟不確定性,值得我

    們高度關注,因為從該國標準、產業架構、內容產業之實力來看,與台灣的定位

    頗為類似;docutainment(娛樂性紀錄片)的美式精緻頻道,在台灣也是公視的

    勁敵,常使我們存在價值受到一般觀眾之質疑,歐洲與韓國的研究,有助我們釐

    清公視不可取代的社會功能,尤其是在頻道分級付費後,更能彰顯此點。最後,

    令人汗顏的是,俄羅斯的處境,頗類似於台灣目前尋求擴大公共化訴求之背景,

    一個財源無法健全的公視與公私不分的無線商業電視台,型塑了現今公共頻道資

    源不足的問題,台灣若是要向上提昇社會整體發展,避免向下沈淪,俄羅斯的問

    題絕對是一個值得參考的警訊。

    此外,透過本次研究小組的聚會,認識三位歐洲國家學者,分別來自芬蘭、

    挪威、愛爾蘭,他們也一致提出研究該國公視數位化問題的現階段所見,茲將三

    國地理人文特性、數位化策略釐定與廣電制度內涵表列如下:

    4

  • 公視別 地理人文 廣電制度 數位化策略 作者背景

    芬蘭 YLE

    TV1 時事

    TV2 娛樂體

    TV3 瑞典語

    與 SVT 合作

    播出

    地廣人稀 公 民 營 雙 元

    體 制 ( 1985

    年開始)

    現有雙頻道:新聞與娛

    樂、體育外,開發基本

    小眾節目

    對抗有線與衛星頻道,

    與商業台策略聯盟開闢

    全國第三頻道(YLE 作

    為傳輸業者)

    加強自我管理與工作素

    質能力

    地面波數位化工程與國

    家密切合作,成立子公

    司 Digita 開發傳播科技

    L Juhani Wiio

    (芬蘭公共廣播

    電視公司研發

    部主任)

    該文出自作者

    在牛津大學的

    管理學學位論

    挪威 NRK

    NRK1 基 本

    服務

    NRK2 青 年

    與文化節目

    地廣人稀

    ( 非 歐 聯 國

    家)

    公 民 營 雙 元

    體 制 ( 1992

    年開始)

    與 Canal Digital Norway

    簽訂非獨家授權之數位

    廣播合約

    以公益與廉價為名發展

    地面波數位化,得國家

    白皮書同意,並向文化

    部申請經費

    1997 年徵得所有廣播業

    者同意共同開發機上盒

    投資 Norkring 成立地面

    波傳輸網路公司

    Trine Syvertsen

    (奧斯陸大學媒

    體與傳播系教

    授)

    European

    Commission 轄

    下 PROGNOS

    組織委託研究

    愛爾蘭RTE

    RTE1 時事

    RTE2 娛樂體

    TG4 愛爾蘭

    古 語 小 眾 文

    人口稀少

    外 來 文 化 嚴

    重入侵

    公 共 廣 播 制

    獨佔已久,

    商 業 廣 播 刻

    正起步(1998

    年)

    裁員並優退員工

    鼓勵向外成立獨立節目

    製作公司

    以上作業配合數位化訓

    練與器材轉換

    轉型成為影音節目出版

    播放公司

    地面波數位化工程與民

    營公司合作

    Ellen Hazelkorn

    (都柏林技術學

    院應用科學院

    院長)

    RTE 委託研究

    報告

    就人口規模而言,三國皆屬小型國家,而且也受外來影視文化影響頗深。但

    就公共電視屬性而言,皆是先進獨佔業者(incumbent broadcaster)的身份,因此

    立足在較為穩固之基礎上,進行數位化的經營,這不是我國現階段可比擬的。值

    得參考的方面有以下數點:首先為三者一致的措施,就是先將轉播發射網路獨立

    成子公司,以進行數位化的營運;三者公視定位皆有兩個以上頻道來履行其公共

    的責任,值得我們自我定位參考;此外,共同開發機上盒、優退成立獨立製作公

    司、委託數位衛星電視公司播放,都是我們現實環境中,可以進行長遠規畫的可

    能選項。

    5

  • 三、建立公視研究的國際網絡

    在這場研討會之後,出席代表之間開始建立了良好的互動機會,也是這次與

    會的極大收穫之一。這種交流關係,除了在現場互相認識交換名片外,更重要的

    是大會結束後,透過論文發表的名義繼續與各國學者作持續的聯繫,並得到公視

    的最新動態。總計,目前透過會場中的人際往來,已建立如下的聯繫名單:

    國別 人士 公視研究之專長 近期研究

    英國 Graham Murdock

    (Loughborough 大學

    教授)

    研究公共電視制度

    政治經濟之基礎

    出 版 Television

    across Europe:

    European television

    in the age of

    convergence (2000)

    加拿大 Marc Raboy

    (Montreal 大學教授)

    研究全世界公共電

    視現況,出版該類報

    告給 UNESCO 參考

    進 行 Global

    Communication

    Policy 工作坊,研究

    全球化脈絡下之公

    共媒體發展

    荷蘭 Dennis McQuail

    (Amsterdam 大學教

    授)

    公共電視服務體制

    與荷蘭案例

    歐洲公共電視閱聽

    人調查方法研究

    南韓 Steve Kang

    (南洋科技大學傳播

    學院助理教授)

    韓國電視產業 韓國地面波數位電

    視的政策

    Terry Flew

    (Queensland 科技大

    學媒體中心主任)

    電視文化與制度 ABC 數位化時代之

    教育節目製作

    澳大利亞

    John Sinclair

    (Victoria 大 學 傳 播

    系教授)

    亞太地區電視工業

    拉丁美洲電視工業

    澳大利亞華人電視

    節目市場研究

    美國 John D. H. Downing

    (德州 Austin 大學廣

    播電視系主任)

    東歐電視體制轉變

    世界各國社區電視

    發展

    俄羅斯 Ivan I. Zassoursky

    (莫斯科邦立大學新

    聞系教授)

    數位化電視科技與

    網路電視

    而大會整體的論文提報成果,在 ECCR 之外還有相當多與公共電視相關的研

    究發表,透過資料的蒐集,掌握到更多未來國際知識交流可用的線索如下:

    國別 人士 研究主題

    牙買加 Hopeton S. Dunn 南非與加勒比海區域公共媒體文化交流

    德國 Hans J. Kleinsteuber 公共廣播文化對外播音所受到之科技衝擊

    6

  • Christian Kaschuba 數位電視廣告對德國運動節目的製播影響

    挪威 Eva Bakoy NRK 如何建構兒童閱聽人

    Trine Syvertsen NRK 如何面對私有化、全球化、大匯流之挑戰

    南非 D.P. van Vurren 對 SABC 節目戶外收視行為的研究

    Gwang-jub Han 國際數位電視發展與韓國政策之互動以及

    對公共廣播體制之意涵

    南韓

    Hyuph Namgung 韓國電訊與公共電視「普及化」政策原則的相

    容問題

    Leanne White ABC Online 網站的收視行為與電視收視之比較

    Stuart Cunningham 公共媒體與公共空間如何安置移民的廣電需求

    Terry Flew 跨國電視投資與數位電視科技對廣播電視管制

    模式的衝擊`

    Cathy Robinson 數位化與自由化政策如何影響本國電視文化生

    產的輸出

    澳大利亞

    Albert Moran 電視節目規格之國際交流與交易

    Govindaraju and

    Banerjee

    印度國家公共電視網的教育計畫

    Vishram Dhole 印度國家電視體制的解禁與地方化經營

    印度

    Daya Kishan Thussu 印度電視媒體對全球化之因應變革

    David Ward 六個主要歐洲國家如何過渡到雙元廣電體制的

    過程

    英國

    Hugo du Burgh 英國公共電視台如何面臨數位化衝擊而進行在

    職訓練

    印尼 Naswil Idris 印尼政治轉型後如何訓練專業的廣電人才以服

    務公共之利益

    希臘 Kaitatzi-Whitlock 數位化時代「平等近用」與「多元化」原則對

    歐洲公共電視體制的意義

    義大利 Gilad Weingarten 運動節目在公共與商業電視台播出下的重新定

    愛爾蘭 Colm Murphy 本地數位影音媒體工業之政策

    這次整個公共媒體議題研討之高潮,凝聚在 ECCR 發表之後的本次年會特殊

    聚集——「紀念 Herbert Schiller 教授」感念會上。Schiller 教授任教於美國加州大

    學聖地牙哥分校傳播學院,於 2000 年 1 月 29 日以 81 歲高齡過世。Schiller 是美

    國的批判傳播研究先鋒,在傳播成為學術研究科目的早期年代,豎立了公共媒體

    制度研究的焦點,同時建立了對資本化、私有化、商業化媒體弊病的認識,也是

    IAMCR 的國際行動支持者(任該組織副主席與行政委員,1972-88 年),與數任

    該會主席交情深厚。Schiller 在 1973 年就為文批評美國公共電視體制的不彰,以

    及政治勢力不當的制肘,造成美國模式成為舉世落後的公視象徵;1980 年 Schiller

    再度撰寫書籍,批判商業集團勢力侵佔了公共領域的表現與言論自由的空間,包

    括公共電視在內,特別是贊助廣告制度的影響。

    7

  • 除了 IAMCR 數位德高望重的主席,闡述 Schiller 的生平與事蹟—為公共傳播

    制度開疆闢土的工作點滴—令人歷歷在目為之動容外,特為珍貴的就是,由芬蘭

    國際傳播學者 Kaarle Nordenstreng 播放 Schiller 生前所參與的公眾近用節目,由美

    國著名的公眾近用頻道 Paper Tiger 播出。片中 Schiller 設計了許多另類的手法,

    與學生合作表達對資本主義媒介體制的批判,使重要的傳播與社會議題在嚴肅的

    學術殿堂外,以「公眾近用」與「媒體識讀」的手法與民眾作有效的溝通。

    Schiller 的警世研究,以及他長年在國際上批判資本主義與宣揚公共傳播體

    制的重要,深深影響了發展中國家的學者,使得公共電視體制的推廣在知識上廣

    為流通,今年紀念會上的出席情形明確地證實了此點,也重申 IAMCR 的使命以

    及它的存在對於國際社會的意義。在一片技術萬能、商機無限、資本解放的樂觀

    氣氛中,這次國際性的聚會無疑是揭穿迷思與返歸人文的全球呼聲之肇始,也激

    勵所有有志於推動公共媒體制度的行動者,眺望下一世紀遠景的雄心。

    Schiller Memorial, July 19

    (IAMCR Supporting Committee,新加坡南洋科技大學傳播學院攝製)

    四、參與青年學者聚會建立新世紀傳播公民權

    職這次前來參加 IAMCR 年會所發表之論文,被收錄於「青年學者網絡論壇」

    (Junior Scholar Network)議程下,在研討會第三日下午參加該組織的會前會,一

    方面前來致意,二方面也表達認同該組織的努力。JSN 這個屬於青年學者組織之

    前身,為 Graduate Students Network,於 1998 年在 IAMCR 發揚人文關懷精神的宗

    旨下,透過「國際傳播」與「性別與傳播」兩分部的贊助,在英國格拉斯歌的第

    二十一屆年會上成立專屬於傳播研究生的網絡分部 (GSN),從此使大部份研究生

    有了組織、交流、認同的環境,產生代表權參與該會各種例行性的活動,並留下

    記錄供傳播界參考。

    GSN 初期的工作在於尋求全球研究生的認同,擴大會員的招募,同時提供

    價廉的近用與連結管道,使研究生彼此分享資源。該網絡有一個會員名單網站,

    8

  • 詳細列載每個會員的資歷、研究領域、服務社群的能力,是一個自由開放的傳播

    研究生人才資源庫。該網站同時提供各種對研究生有用的全球訊息:如教職申請

    的機會、學刊、研討會公開徵求論文公告、GSN 曾經發表論文的記錄、及 GSN

    今年度的活動。任何研究生,皆可在網頁上直接註冊成為會員,無須負擔任何會

    費。

    這個網絡組織的成立宗旨,在於連線全球的年輕學者,分享他們的研究興趣

    的領域、想法,傳達他們的心聲給既成的學術體制。1998 年成立的背景,就在

    為那些缺少必要的經費與工具,無法前來 Glasgow 開會的研究生,提供一個交換

    意見與資源的網絡,特別服務亞洲、非洲、南美洲、歐洲的偏遠地區的學生。之

    後,GSN 建立網站成為一種常設的通路,讓全球的研究生在有限的資源環境下,

    也可實現「在地的思考、全球的實踐」之意願。相關資料,請參考以下的鏈結:

    (GSN首頁鏈結)http://www.tu-dresden.de/gsn_iamcr/

    (GSN宗旨介紹)http://www.fob.gcal.ac.uk/depts/lam/IAMCR/studlist.htm

    (GSN 會員一覽表與簡歷)http://cbs3.gcal.ac.uk/research/katharine/iamcr/List.htm

    GSN 成立一年之後,會員數就達成 97﹪的成長,擁有 60 名,並於 1999 年

    重新命名為「青年學者網絡」(Junior Scholar Network, JSN),以廣納更多尚未成為

    學術機構正式研究與教學的成員,如博士後研究員、兼任教師。今年 JSN 以正式

    組織名義,於新加坡的 2000 年年會中徵求論文與海報,主題為:「馳騁於資訊高

    速公路與被剝奪的行路權」,以呼應今年的主題:「全球化時代中的科技、工業與

    公民資格」。

    JSN 的發言人 Katharine Sarikakis(英國蘇格蘭格拉斯歌之 Caledonian 大學語

    言與媒體學系研究生)指出,IAMCR 如果再不正視學生的需求,未來年輕學子

    將會逐年淡出該組織,導致該會只是學術菁英的俱樂部、為內部的歡愉而談,如

    此何能將學術的志業與普世尊崇的價值加以推廣呢?惟有將學子皆視為學者一

    般,才能實踐這個領域內最基本的存在、活動、尊嚴、傾聽、發表、信任之人權

    概念。

    事實上,在學術研究的領域內,青年學子的研究風潮其實就是未來學術主流

    的先聲,這是大家都深刻體認的事實。本世紀以來,戰後的青年創建了民主社會

    的價值,60 年代反叛的青年創建了注重公益、女性、、種族、弱勢團體的公共

    社會,而這世代的青年更需面對全球化、跨國資本化、私有化、虛擬化等挑戰下,

    重新塑造公共的意涵,正是這次研討會所關心的主題及對大會主題的呼應。

    會前會當中,19 名來自十三國的青年學者齊聚一堂,針對如何強化 JSN 未

    9

    http://www.tu-dresden.de/gsn_iamcr/http://www.fob.gcal.ac.uk/depts/lam/IAMCR/studlist.htmhttp://cbs3.gcal.ac.uk/research/katharine/iamcr/List.htm

  • 來的遠景、組織青年人的參與、IAMCR 的問題與老化、世俗化、Schiller 的創始

    精神、新加坡的言論自由等問題交換意見,這是一個嶄新的經驗,同時也預見十

    年後 IAMCR 可能有的新生命。而這次論壇主要發表的精神,在於質疑究竟現階

    段的傳播科技是否可以促進公民參與民主的決策過程,特別能從不同性別、種

    族、階級、及更宏觀的社會群聚來觀察,因此吸引了以下的題目發表:網域中公

    民身份與民主過程的辯證、資訊高速公路管制與否之問題、非洲網路咖啡的民主

    傳播效果、辛巴威傳播基礎建設與民主本質、印度電訊普及政策評估、中國電子

    報民主論壇觀察、南斯拉夫新媒體的民主抗爭策略等。

    Left: JSN Business Meeting, July 19; Right: JSN Session, July 20

    (IAMCR Supporting Committee,新加坡南洋科技大學傳播學院攝製)

    而職所發表之論文,主要整理自近年來公共電視對數位化政策的思考與質疑

    之文獻,並據以台灣為例子,強調數位化的意義應在於弘揚公共服務之本質、強

    調內容製播的重要,同時在公共政策上應明確釐定適合的硬體規格、推動符合公

    益的基礎建設,如此之後公視才能奠定在此之上,發展基礎與附加服務的數位電

    視事業,以投注所有精力開發有助於參與民主的互動服務、及具多媒體功效的教

    育文化精緻節目。這篇論文受到蘇聯學者 Zassoursky 的重視與贊同,同時向職索

    取論文。

    而在會場中唯一令人不快之事為,一位中國學者口出妄言,透過論文發表機

    會評論台灣問題,並以中國人民要求政府攻打台灣為例,視為人民民主誕生之表

    徵,此言一出全場譁然,對於前面所講的中國民主希望之立論,無異一大諷刺。

    然而,職積極參與青年學者民主討論過程,發表論文前製作投影片、影印論文致

    贈現場人士,務求達成學術交流溝通之成效,以致提報之後贏得熱烈掌聲,這些

    對比相信有助於國際人士認識台灣民主化教育的涵養。職在會後與一些國際友人

    談論中,皆獲其肯定台灣作為主權獨立國家之長遠目標的民主價值,可證國民外

    交的功效透過文化交流確有收穫。

    五、從學術政治中理解全球傳播研究的本質精神

    10

  • IAMCR 四天研討會結束前,利用半天時間舉行會員大會,實為兩年一度的

    重頭戲。會員大會為至高決策單位,所有學術行政的提案都必須由全體會員以民

    主表決方式才可通過,每次特為重要的議題有:每年度研討會舉辦之地點、形式、

    主題;研究分部的產生;國際執行委員之選舉;行政委員會(包含主席)之選舉

    結果確認。

    職以學生會員身份全程參與,感受與收穫良多。一來充分體驗到民主機制的

    可貴,無論是何種鴻儒碩彥,都必須在平等基礎上爭取發言、接受批評;另外,

    人之惰性也一樣在這個菁英組織中充分顯示,許多研究分部的工作報告令人無法

    恭維,甚至一片空白,缺席以對;會員們趕到憤怒、不解、沮喪;然而可貴的是,

    並沒有人因此而退席或極盡批評之能事,而是以共同參與精神嘗試讓事情作得更

    好、組織運作得更好,這種從不斷錯誤中求取改良精進,的確是可貴的民主精神。

    然而,至為可惜的是會中亞洲學者出席甚少,職曾聽到一位資深的的亞洲學

    者論到這些國際組織仍為西方主導;可是相當諷刺的是,亞洲學者臨到了可以表

    達參與的機會時卻幾乎不見人影,這樣豈可責怪西方人的獨佔,反而倒不如檢討

    自己努力之不足。事實上,近年來亞洲學者參與發表論文的人數為數不少,然而

    他們似乎只重視於學術資歷的累積,反而捨本逐末地忘了學術政治參與的重要

    性。其實一個民主機制的學術政治之運行,才是創造優秀的學術社群之根基。職

    全場的參與,不但見識到實質的民主運行;同時堅持到最後,為爭取青年學者論

    壇的合法地位而努力,也贏得了國際學生組織主席的肯定,這些過程都是屬於一

    種善盡公共文化權利義務的表徵。

    台灣要走入國際社會,可以參與的層面很多,重點是,是否能把握住全球

    民主社會的核心價值及必要的過程,誠心地參與公共事務的討論。如果可以,這

    樣所贏得的認同與支持,將遠勝於以金錢及權力外交所籠絡的關係,也是公共精

    神的全球化之具體實現。

    General Assembly, July 20

    11

  • (IAMCR Supporting Committee,新加坡南洋科技大學傳播學院攝製)

    六、重新評估參與國際研討會之策略

    國際研討會之浮濫,近年時有所聞。這次參與 IAMCR 年會也一併發現此狀

    之嚴重性。人類的惰性與富裕後的質變,使得許多原本立意良好的人文機制,經

    過一段時間後皆產生弊病,套句本土的評語說:「學術研討會已成為學術大拜

    拜」。綜觀現場表現,此次會議的重大缺陷為:

    (一) 研討會論文提報人只是浮泛一談,既沒有投影片說明,更沒有論文提供

    (甚至根本沒有寫完);

    (二) 國際研討會以英文為主,許多英語為母語之人士,盡興以口語交談來進

    行學術交流,沒有其他輔助書面說明,置其他國家人士需求於不顧;

    (三) 研討會提報人根本沒有出席也沒有預先告知;

    (四) 研討會舉辦地點與設施以豪華高貴為主,不但逐年提高註冊費用,而且

    這些場地安排,也不利學術與專業意見交流;

    (五) 研討會尋求許多廠商與政府單位贊助,特別開闢演講時段供贊助者發表

    論文,結果若不是招商說明會要不然就是政績說明會,喪失了專業知識的

    交流意義;

    (六) 研討會多場同步進行,許多相同興趣議題必須加以取捨擇一而聽,知識

    上的損失十分嚴重;

    由於每位出席人士,都花費相當鉅額的旅費、住宿費、註冊費前來參加國

    際研討會,特別是由公共經費支助的出席者更背負著取經的使命,因此以上的問

    題頗有令人覺得不值一來之嘆;因此,一旦發現現場有人提供論文,彷彿如獲至

    寶,與會人士蜂擁向前競奪,由此可見其問題之扭曲相當嚴重。但在大範圍的情

    況未改變之前,也不宜以此為由拒絕出席,喪失僅有的國際交流機會。但是,卻

    可研商出席策略在先,以彌補這些缺失,還原參與國際研討會之功能。職建議以

    下數點作為參考策略:

    (一) 先仔細研究該國際研討會之性質、內容、客觀環境,以明確參與之目

    的與使命;

    (二) 事先取得研討會所有議程表,偕同同仁一起研判最需要的內容,採取重

    點出席攻勢,或會後人際聯繫方式,以取得需要資料;

    (三) 研討會之社交功能,的確是其他方式無法取代的價值,因此先研擬必須

    建立聯繫的對象名單,備妥相關文件以資會場上進行聯誼;

    (四) 攜帶相關英文文件(如發表之論文、或工作報告、會內簡介),隨時備

    應作交流餽贈之用,有時如此方式可以獲得意想不到的文件;

    (五) 保證在現場取得參與者的聯繫方式、論文摘要等資料,以利會後的

    12

  • follow-up 工作之進行;由於有出席同一場會議的機緣,據此為由較易取

    得一些在現場無法得到之資訊;

    職本次與會的經驗,證明這些策略的必要性,同時也從會後的聯繫中,持續

    取得一些有用的資料。事實上,這樣的策略其實就是將國際會議的行動意義,從

    單點與平面的介入,轉變成多點與立體的延伸,這種經驗的累積,相信無負於公

    共資源挹注於本會進行國際交流之期望。

    重要參考資源:

    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for Media and Communication Research

    http://www.mcs.mq.edu.au/courses/icp/iamcr/IAMCR.HTM

    IAMCR 2000 22nd general assembly and annual conference

    http://www.iamcr2000.org/home.htm

    IAMCR 2000 Complete Program

    http://www.iamcr2000.org/tabulated.htm

    European Consortium for Communications Research(ECCR)

    http://home.pi.be/eccr/

    ECCR Working Session: BROADCASTING BEYOND 2000--BETWEEN

    COMPETITION AND DIVERSITY(The abstracts of the papers)

    http://home.pi.be/eccr/abstracts_broadcasting_beyond_2000.pdf

    Junior Scholar Network, IAMCR

    http://www.tu-dresden.de/gsn_iamcr/

    Herbert I. Schiller

    http://communication.ucsd.edu/faculty.html#schiller.h

    Paper Tiger Television

    http://papertiger.org/

    附錄:

    參訪新加坡廣播電視局報告(2000 年 7 月 22 日)

    新加坡廣播電視局(Singapore Broadcasting Authority,SBA),為該國主管廣

    播電視、網際網路、有線電視等業務之機構。本次參訪事前完全由電子郵件方式

    聯繫,經該局公共事務組安排日期與會面單位,整體過程十分有效率,並以互惠

    的精神來設定彼此的議題,可以見識到該國公務機構行事之風格與目的。

    SBA 座落於 Singapore River 旁,是一棟警察局改建的後現代主義風格之辦公

    大樓,實際上為新加坡中央政府單位 Ministry of Information and the Arts (MITA) 的

    13

    http://www.mcs.mq.edu.au/courses/icp/iamcr/IAMCR.HTMhttp://www.iamcr2000.org/home.htmhttp://www.iamcr2000.org/tabulated.htmhttp://home.pi.be/eccr/http://home.pi.be/eccr/abstracts_broadcasting_beyond_2000.pdfhttp://www.tu-dresden.de/gsn_iamcr/http://communication.ucsd.edu/faculty.html#schiller.hhttp://papertiger.org/

  • 駐所,SBA 是以 MITA 法定轄下的委員會身份進駐,同一批的公務機構還包括

    National Arts Council 、 National Heritage Board 、 以 及 Singapore International

    Foundation,中庭為一個表演藝術的廣場。整個空間的組合,充分顯示出新加坡

    政府面對二十一世紀時,意欲在科技、人文、藝術之間尋求建立整合文明的企圖

    心。

    MITA Building

    SBA 也是此次 IAMCR 2000 年會的贊助機構,因此本次接待參訪的聯繫人

    Programmes Division 的 Management Executive 柯凌莉小姐,已先於訪問前兩日參加

    Junior Scholar Network 論壇,聆聽職的論文發表,可見新加坡政府官員對參訪活

    動的期前準備工作,十分有計畫性地進行,並先行瞭解參訪人。

    參訪的當日是由 SBA 的節目處,公共服務廣播組的高級管理執行員羅小玫

    小姐接見,及柯小姐從旁協助。開場白就以介紹新加坡整體電視環境為主要交談

    議題:新加坡的廣播制度原本為國營獨佔制,在面臨自由化競爭衝擊下後,於

    1994 年正式把一個廣播集團(Singapore Broadcasting Corporation)切割成四個子集

    團,同時將行政管制工作獨立出來成為現今的 SBA,整個組織型態類似我國電信

    自由化之後的電信總局與中華電信公司之關係。

    左:羅小玫,高級管理執行員;中:柯凌莉,管理執行員,公共服務廣播組

    14

  • 目前新加坡的無線電視產業為國有公司化的型態經營,私有的廣播電視仍在

    研議當中,因此 SBA 控制了該國全盤的廣電事業發展。新加坡的無線電視頻道

    以 TCS (Television Corporation of Singapore) 及 STV12 (Singapore Television Twelve)

    兩大集團為主。TCS 播出兩個頻道:TCS5 與 TCS8,分別以中文與英文的大眾娛

    樂之公共服務節目為主要內容;近來並成立 Sports City 無線體育頻道,並以廣告

    營收作為主要收入來源,向有線頻道的體育台競爭;STV12 則擁有兩個頻道,分

    別為 Suria 及 Central 電視台:Suria 為少數民族文化節目台,主要照顧馬來人(佔

    總人口數 14%)與印度人(7.6%)的文化影視需求;Central 為較符合一般公共電

    視定位的電台,以一半時間播出兒童教育文化節目(Kids central),另一半則播出

    藝術文化紀錄片節目(Arts central),沒有廣告,財源一部份來自政府廣播電視節

    目基金計畫,另一部份來自執照費;1999 年 3 月 1 日,TCS 再度新增一台 Channel

    NewsAsia,將新聞時事、深度報導、國外新聞、財經專題綜合在此播出,以區別

    TCS5 之娛樂功能,此新台並嘗試製作 info-educational 與生活時尚的特別節目於週

    末播出。

    然而,新加坡能以社會功能觀點,充分地掌握電視服務的發展方向,其原因

    在於有良好的執照費制度來支持。該國的執照費制度以彩色電視機一年 110 新加

    坡幣(大約兩千元新台幣)及汽車收音機 27 元(大約五百元新台幣)為度,進

    行徵收。1998-9 年度達成收入總計八千三百萬新幣,平均每一人(總人口數三百

    一十萬人)擔負 26 元新幣(468 元新台幣);徵收方式由該局執照費組與國內稅

    捐處(Inland Revenue Authority of Singapore)及內陸運輸局(Land Transport

    Authority)合作,從每年的所得稅或車產稅中扣除;該組徵收所得之績效,還可

    據此向國家申請經費補助(Government Grant)。未來計畫將成立網站上 one-stop 服

    務中心,透過電子商務方式收費。

    而新加坡在數位電視的推展上,採用的政策模式值得參考。首先 1997 年成

    立的 Singapore DTV Technical Committee,是由 SBA 主導,以 TCS 領導人為主席,

    非工業與電視機製造商,顯示其重視文化的一面。之後,該國將全世界三大數位

    電視系統:ATSC、DVB-T、ISDB-T 都移裝至新加坡進行測試,根據測試結果評

    估,最後於 1999 年 5 月宣佈採用 DVB-T 歐規的系統,這是其務實的一面。

    目前該國數位電視服務之重點計畫,在於年底推出 Mobile TV 之服務,先安

    置在地面上的公共汽車,其次再擴散至大眾捷運系統(Mass Rapid Transit),所提

    供之服務以 data broadcasting 之生活資訊為主,其次才試播一般的電視節目類型。

    為了鼓勵新資訊服務事業的成立,參與資訊廣播的業者無須申請執照、繳交數位

    播放的執照費;而且開放國外業者與本地廣電事業組成策略聯盟或合資事業來加

    入新電視的服務。接下來的重點工作,SBA 將指派 Policy and Planning Division 轄

    15

  • 下之 Radio & TV Policy 組,整合業者資源協力開發共用的機上盒(Set-top-Box)。

    目前新加坡也同時擁有全亞洲第一座營運中的數位廣播(DAB)電台 RCS (Radio

    Corporation of Singapore,四子集團之一),於 1999 年 1 月成立。

    綜合而論,這次參訪的收穫有以下數點:

    (一)新加坡數位電視推廣政策模式值得我國參考;

    (二)以 資 料 廣 播 為 服 務 之 先 聲 ,符 合 現 階 段 數 位 電 視 商 業 開 發 可 行 性

    (commercial viable)的看法;

    (三)新加坡廣電人員普遍精通中、英文,對於產業之競爭力有極大幫助;

    (四)新加坡廣播電視局出版 "Envision" 季刊,定期介紹產業動態、新知、廣電

    服務之理念,此刊物應列入定期交換之對象,也可供研發部未來規畫類似

    出版品之參考範本;

    (五)透過這次交換,清楚說明台灣目前無線電視產業狀況,讓其部門瞭解本會

    為現今台灣唯一的公共電視服務經營者,釐清原本錯誤之印象;

    (六)新加坡無線電視產業整體對外交流處理程序,有一定管制作法;本國新聞

    局廣電處與本會之間是否有相對聯繫辦理規定,可以瞭解,並進一步比較

    相關作法,以收取他人之長補己之短功效。

    不過,這次交流經驗也有兩項檢討意見需要思考:

    (一) SBA 並未依照來訪者原先要求,安排專司數位電視業務主管單位與之接

    洽,應是單位本身考量所做之安排,一方面也有助於滿足 SBA 自己之需

    求進行交流;就此次經驗所見,同是亞洲區域國家似乎在互相瞭解上仍

    嫌不足,值得未來多加努力;

    (二) 許多政策資料已經上網,無須面訪才能得知;未來如果安排這種方式交

    流,當事前更加釐清行動之目的,以明確檢視工作之成效。

    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