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
集聚效应对跨国公司在华区位选择的影响 * 孙永平 内容提要: 本文以跨国公司区位选择微观理论为基础利用条件 Logit 模型2007 财富世界 500 强中1995 年到 2007 年期间457 家美国子公司和 537 家欧洲子公司 在华个体区位选择决定因素进行了实证分析分析结果表明集聚效应是样本公司区位 选择的重要决定因素在华投资的欧美制造业公司普遍采用 集聚 这一战略其子公司 大量集聚在东部地区盲目吸收外资来缩小东西部经济发展不平衡的政策并不合适其是中部地区因此在文章末本文对中国政府应该如何减小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和合 理引用外资提出了建议关键词: 集聚效应 欧美跨国公司 区位选择微观理论 条件 Logit 模型 * 余珮,法国巴黎索邦第一大学公司经济与管理系,电子信箱: peguyvincent@ hotmail. com;孙永平,湖北经济学院经济学系, 邮政编码: 430205 ,电子信箱: syongping@ gmail. com作者感谢法国巴黎索邦第一大学经济系 Jean-Louis MUCCHIELLI 教授对本文 的悉心指导和华中科技大学经济学院的张搏在数据收集和整理上的协助,感谢匿名审稿人的宝贵建议以跨国公司为主体的对外直接投资的区位选择问题一直是理论界的研究热点其中,集聚效 应对跨国公司个体区位选择的影响也日益受到关注例如, Mayer & Mucchielli ( 1999 )通过实证分 析发现集聚效应对 446 家日本子公司在 8 个欧洲国家的区位选择有显著的正的影响; Defever & Mucchielli ( 2005 )研究了近 11000 家公司在 1997 2002 年期间在欧洲的投资行为,发现集聚效应 随着子公司的职能而改变; Cheng & Stough ( 2006 )在分析 1997 年到 2002 年期间的日本在华直接投 资时,运用区位商指数 LQ( location quotient )来计算日本在中国每个省份外商投资总量,并把这一 指数作为衡量日本跨国公司的母国效应,在衡量非母国集聚效应时,采用中国各省当地工业企业的 个数; Inui 等( 2008 )研究了日本跨国公司在世界范围内的对外投资情况,在衡量集聚效应时,他们 考虑了同一个产业内日本公司的数目; Mucchielli & Puech ( 2003 )在分析 1987 年到 1994 年间法国 跨国公司在欧洲国家的区位选择时,分别运用了年初东道国制造业累积法国子公司数目和同一产 业内累积法国子公司数目来衡量集聚效益; Crozet et al ( 2004 )在分析 3902 家制造业跨国公司在法 国的投资区位选择时,考虑了母国效应外资公司效应及东道地区本土企业效应三个集聚变量可见,已有研究跨国公司个体投资选择行为的文献,大多把流入欧洲美国日本三大区域的跨 国公司投资选择作为研究对象以中国为东道国的研究,虽然集聚机制的作用被学者所关注,但是 绝大多数文章都以省际 FDI 的流入总量作为研究对象例如,梁 琦 ( 2003 )研究表明,地区的开放 度和产业集聚所产生的关联效应正成为影响外商投资区位选择的最主要的因素 许罗丹和谭卫红 ( 2003 )指出前期 FDI 资本存量通过 示范效应推动效应,带动上下游和相关行业的 FDI 进一 步增加黄肖琦和柴敏( 2006 )则在新经济地理学视角下,探讨了 FDI 的区位选择决策,他们的研 究表明,相比劳动力成本和优惠政策等传统影响 FDI 区位选择的因素,新经济地理学所揭示的贸易 成本技术外溢市场规模以及历史 FDI 等因素对于 FDI 的区位选择具有显著影响,能够较好地解 1 7 2011 年第 1

集聚效应对跨国公司在华区位选择的影响 - Chinese University ...paper.usc.cuhk.edu.hk/webmanager/wkfiles/8267_1_paper.pdf集聚效应对跨国公司在华区位选择的影响*

  • Upload
    others

  • View
    52

  • Download
    0

Embed Size (px)

Citation preview

  • 集聚效应对跨国公司在华区位选择的影响*

    余 珮 孙永平

    内容提要:本文以跨国公司区位选择微观理论为基础,利用条件 Logit 模型,对 2007

    年《财富》世界 500 强中,1995 年到 2007 年期间,457 家美国子公司和 537 家欧洲子公司在华个体区位选择决定因素进行了实证分析。分析结果表明,集聚效应是样本公司区位选择的重要决定因素,在华投资的欧美制造业公司普遍采用“集聚”这一战略,其子公司大量集聚在东部地区,盲目吸收外资来缩小东—西部经济发展不平衡的政策并不合适,尤其是中部地区。因此,在文章末,本文对中国政府应该如何减小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和合理引用外资提出了建议。

    关键词:集聚效应 欧美跨国公司 区位选择微观理论 条件 Logit 模型

    * 余珮,法国巴黎索邦第一大学公司经济与管理系,电子信箱:peguyvincent@ hotmail. com;孙永平,湖北经济学院经济学系,

    邮政编码:430205,电子信箱:syongping@ gmail. com。作者感谢法国巴黎索邦第一大学经济系 Jean-Louis MUCCHIELLI 教授对本文

    的悉心指导和华中科技大学经济学院的张搏在数据收集和整理上的协助,感谢匿名审稿人的宝贵建议。

    一、引 言

    以跨国公司为主体的对外直接投资的区位选择问题一直是理论界的研究热点。其中,集聚效应对跨国公司个体区位选择的影响也日益受到关注。例如,Mayer & Mucchielli (1999) 通过实证分析发现集聚效应对 446 家 日 本 子 公 司 在 8 个 欧 洲 国 家 的 区 位 选 择 有 显 著 的 正 的 影 响;Defever &Mucchielli (2005) 研究了近 11000 家公司在 1997—2002 年期间在欧洲的投资行为,发现集聚效应随着子公司的职能而改变;Cheng & Stough(2006) 在分析 1997 年到 2002 年期间的日本在华直接投资时,运用区位商指数 LQ( location quotient) 来计算日本在中国每个省份外商投资总量,并把这一指数作为衡量日本跨国公司的母国效应,在衡量非母国集聚效应时,采用中国各省当地工业企业的

    个数;Inui 等(2008) 研究了日本跨国公司在世界范围内的对外投资情况,在衡量集聚效应时,他们考虑了同一个产业内日本公司的数目;Mucchielli & Puech (2003) 在分析 1987 年到 1994 年间法国跨国公司在欧洲国家的区位选择时,分别运用了年初东道国制造业累积法国子公司数目和同一产

    业内累积法国子公司数目来衡量集聚效益;Crozet et al(2004) 在分析 3902 家制造业跨国公司在法国的投资区位选择时,考虑了母国效应、外资公司效应及东道地区本土企业效应三个集聚变量。

    可见,已有研究跨国公司个体投资选择行为的文献,大多把流入欧洲、美国、日本三大区域的跨国公司投资选择作为研究对象。以中国为东道国的研究,虽然集聚机制的作用被学者所关注,但是绝大多数文章都以省际 FDI 的流入总量作为研究对象。例如,梁琦 (2003) 研究表明,地区的开放度和产业集聚所产生的关联效应正成为影响外商投资区位选择的最主要的因素。许罗丹和谭卫红(2003) 指出前期 FDI 资本存量通过“示范效应”和“推动效应”,带动上下游和相关行业的 FDI 进一步增加。黄肖琦和柴敏(2006) 则在新经济地理学视角下,探讨了 FDI 的区位选择决策,他们的研究表明,相比劳动力成本和优惠政策等传统影响 FDI 区位选择的因素,新经济地理学所揭示的贸易成本、技术外溢、市场规模以及历史 FDI 等因素对于 FDI 的区位选择具有显著影响,能够较好地解

    17

    2011 年第 1 期

  • 释 FDI 的区位分布。何兴强和王利霞(2008) 运用空间面板计量方法,对中国 154 个地级及以上城市的 FDI 区位分布的空间效应进行检验,他们发现,中国各城市的 FDI 流入量之间存在显著的空间效应,周边城市的 FDI 增量可以增加一个城市的 FDI 流入量。徐康宁和陈健(2008) 进一步分析了不同类型跨国公司或跨国公司价值链内部各增值环节区位选择的影响因素。他们的分析表明,研发类跨国公司对区域或城市的技术基础或人力资本、通讯能力等较为敏感。

    但是,除少数文献在微观层面上研究了日本跨国公司在华投资区位选择外(Cheng and Stough,2006;Zhou et al.,2002) ,大多数已有文献忽略了跨国公司的个体投资选择,关于欧美跨国公司在华投资区位选择微观层面的比较研究更是少之又少。实际上,欧洲和美国皆是在华外商投资的四大来源经济体,①欧美和中国在对外贸易方面合作紧密。而且,和日韩跨国公司相比,占 2007 年世界500 强 70% 的欧美公司对华投资时需要面临更多地理、语言和文化方面的差异。为了能够直观地呈现欧美在华子公司地理集聚情况,本文以 2007 年《财富》世界 500 强中在华投资的欧洲和美国的制造业公司为研究对象,运用赫芬达尔—赫尔希曼指数(HHI)②计算出样本公司在华地理分布情况。计算结果见表 1。

    ① 2006 年底,按实际使用外资金额累计,不考虑 英 属 维 尔 京 群 岛,中 国 四 大 外 商 投 资 源 地 依 次 为:香 港、日 本、美 国 和 欧 洲

    ( 资料来源:《中国外商投资报告 2007》)。

    ② 赫芬达尔—赫尔希曼指数计算 公 式:HHI = ∑N

    i = 1

    Xi( )X2

    = ∑N

    i = 1S( )i 2 ,其 中,N 代 表 省 ( 直 辖 市 ) 数 目 ( N = 29 ) ,Xi 表 示 省 i

    2007 年底所拥有的美国子公司( 欧洲、欧美总和) ,X 为 全 国 2007 年 底 所 拥 有 的 美 国 子 ( 欧 洲、欧 美 总 和) 公 司,Si 为 Xi 与 X 之

    比。

    表 1 2007 年底欧美在华子公司地理集聚情况( 单位:10 亿美元)

    地区美国

    子公司 HHI

    在华平均

    美国 FDI 流入(2002—2006 年)

    欧洲

    子公司 HHI

    在华平均

    欧洲 FDI 流入(2002—2006 年)

    欧美

    子公司 HHI

    在华平均

    欧美 FDI 流入(2002—2006 年)

    东部 1470. 684 3. 4532 1436. 450 3. 7334 1457. 999 3. 5933

    中部 6. 765 0. 4982 9. 229 0. 4678 7. 719 0. 483

    西部 11. 235 0. 3128 7. 716 0. 1058 9. 171 0. 2093

    排名前 5 省(市、区) 1435. 164 NA 1432. 769 NA 1419. 464 NA

    注:1. 东部地区包括:北京、上海、天津、广东、江苏、辽宁、海南、河北、山东;中部包括:山西、湖南、安徽、湖北、河南、江西、黑龙

    江、吉林;西部包括:新疆、西藏、青海、甘肃、宁夏、内蒙古、陕西、四川、云南、贵州、重庆、广西;我们先计算各省的 Si2 然后根据不同

    的地区进行加总,为简便直观,只考虑结果的分子。2. 排名前 5 省( 市) 为集聚最多子公司的 5 个省市:美国子公司:上海、广东、北

    京、江苏、天津;欧洲子公司:上海、北京、广东、江苏、浙江;欧美子公司总和:上海、北京、广东、江苏、天津。3. NA 标示数据不可得。

    数据来源:作者根据《2008 跨国公司中国报告》及《中国外商投资报告》手工计算整理而得。

    从表 1 中我们观察到,东部地区的 HHI 指数比中、西部大近 100 倍,上海、北京、广东和江苏是欧美跨国公司最大的聚集地;分地区的欧美平均 FDI 流入量呈现同样的趋势。欧美子公司和 FDI

    呈“阶梯式”分布成为中国经济的一大特点。自 1999 年起,为了减小区域经济的差距和促进西部地区经济发展,中国政府开 始 推 行“西 部 大 开 发”政 策。随 后,中 国 政 府 又 于 2004 年 3 月 推 出 了“中部崛起”战略,目的在于重振中部传统制造业,尤其是重工业,及在高、中技术领域发展加强企业和科研院所的合作。然而,上述一系列的政策措施并没有有效地缩小区域差异,“东 - 中 - 西”

    阶梯式差距依然存在,特别是外商投资企业仍然高度集聚在东部沿海地区和三大直辖市,并没有向

    内陆迁移。对于欧美跨国公司而言,集聚经济所产生的正外部性比随后推出的优惠政策更为重要,盲目吸收外资来缩小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政策并不合适( 梁琦,2003 等)。

    因此,研究欧美跨国公司在华区位选择的主要决定因素就变得至关重要,本文将在这方面做一

    27

    余 珮、孙永平:集聚效应对跨国公司在华区位选择的影响

  • 些努力,以弥补已有研究的不足。本文通过条件 Logit 模型对样本公司 1995 年到 2007 年期间个体投资区位选择进行比较分析,主要讨论了以下三个问题:第一,哪些因素影响了欧美跨国公司在华

    投资的区位选择战略? 结合相关理论研究和中国经济自身特点,除市场因素、成本因素、政策等因素外,我们重点考察了集聚效应的作用,特别是母国( 大洲) 集聚效应及马歇尔所强调的“地方产业专业化”( localized industry) 对吸收外资的影响。第二,跨国公司的个体特征是否影响其区位选择?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推进,跨国公司的战略逐步转向“全球一体化公司”( global integrated enterprise,GIE) ,除东道地区的经济特征外,跨国公司自身所处的行业特征也会影响其全球产业链的布局,例如,处于高技术产业和处于中低技术产业的公司在选择东道地时可能会考虑不同的因素,因此,我

    们在文中考察了东道产业的技术密集程度的影响。第三,地方政府的招商引资政策是否有效? 以欧美跨国公司为代表的外商投资区位选择是否遵循政策的导向?

    文章的结构如下:第一部分为引言;第二部分概述产业集聚理论和一个简单的跨国公司微观区

    位选择理论模型;第三部分介绍计量模型和变量的设定;第四部分讨论实证分析结果;第五部分为

    主要结论,并对中国政府应该如何减小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和合理引用外资提出了建议。

    二、产业集聚理论概述

    马歇尔是最早提出集聚理论的经济学家之一。马歇尔指出,自然条件和宫廷的奖励 ( 即市场需求的萌芽状态) 是促使集聚形成的两大主要原因(Marshall,1920)。他把产业集聚称为“地方性工业”( localized industry) ,认为 集 聚 可 以 产 生 三 大 优 势:临 近 同 一 行 业 从 业 人 员 所 产 生 的 外 溢 效应;大量生产同一产品所导致的生产成本加速折旧的规模经济;稳定的专门的人才市场。在马歇尔的基础上,Hoover(1948) 把集聚效应称为“集聚经济”( agglomeration economies) ,强调了由于产业集聚所产生的纯技术外部性。Krugman (1991a) 认为,政治事件、较强的地方化生产特点或者其它突发事件同样也可能导致集聚的形成。此外,基于“中心 - 外围”( core-periphery ) 模型,Krugman(1991b) 提出了产业集聚所产生的纯金钱外部性,强调了在不完全竞争条件下制造业规模报酬递增和农业部门劳动者的不可移动性。他分析指出交通运输成本、制造业产品的差异性、制造业产品占总消费品的比重是形成中心 - 外围结构的三大决定性因素。

    从微观博弈视角出发,集聚可能是公司战略行为的结果(Mayer and Mucchielli,1998)。基于马歇尔式的纯技术外部性,Fujita & Thisse (2002) 把 Krugman 的中心 - 外围模型扩展到微观领域,并建立了两公司的寡头垄断竞争模型。此外,Rauch(1993) 提出,公司是否进入该市场以及进入市场的最佳时间,取决于权衡集聚所产生的马歇尔式的正面外部性和竞争加剧所导致的价格战的负面

    性,以及第一进入市场者所需花费的初始成本和其拥有的市场力量。跨国公司区位选择理论强调了产业集聚的重要作用。Dunning & Lundan (2008) 强调集聚可

    以增大跨国公司 区 位 优 势,并 提 出 三 种 效 应 会 影 响 跨 国 公 司 的 区 位 选 择 (Dunning and Lundan,2008,第 596 页) :自然禀赋效应,即丰富的自然资源或者低价的劳动成本会吸引外资;集聚效应,即“自我加强趋势”或 Myrdal 式的“因果累积效应”(Krugman 1991b;Fujita & Thisse,2002) ,例如:一个已经吸收了外商投资公司的地区将有优势吸收更多的新的外商前来投资;政策导向效应,即东

    道政府提出的招商引资优惠政策对跨国公司新投资的促进作用。Mucchielli (1998,2008) 综合了集聚理论和 Hymer 及 Dunning 开创的当代跨国公司区位选择

    理论,提出有四种因素会影响跨国公司的区位选择:第一,东道国市场需求和市场发展潜力 ( 需求

    导向型) ;第二,东道国生产要素成本( 成本导向型) ;第三,在东道国由来自同一个母国( 或地区) 的

    子公司所形成的集聚效应( 战略导向型) ;第四,东道国当地政府所推出的吸收外资相关优惠政策

    ( 政策导向型)。在此基础上,Mucchielli & Mayer (1999)、Crozet et al(2004) 构建了一个跨国公司37

    2011 年第 1 期

  • 区位选择的微观理论模型。假定市场 j 有 N 家相同的公司全部从事产品 Y 的生产,其生产函数相同,且 N 足够大。每家公

    司把产量作为战略变量,市场需求函数采用柯布 - 道格拉斯形式,一阶条件下各个公司生产相同数量的产品 Y。于是,公司所得税后纯利润可以表示为:

    π = (1 - t) αmγ

    β(w θw ) 1 - βN θN( β -1) -[ ]2 (1)

    其中,π 为公司所得到的税后纯利润,α 代表消费者收入用于购买产品 Y 的比率,m 为消费者的收入( 外生变量) ,γ 为收入弹性,β 为价格弹性并且 β > 1,t 为市场 j 的税率。我们假定技术外溢或规模经济所导致的生产成本的减少给 N 家公司带来正的外部性,于是单位成本生产函数 c 可以表达为工资 w 和市场中公司个数 N 的相互作用,即 c = w θw N - θN。式(1) 是跨国公司区位选择决定因素的一个基本理论模型:除市场税率、市场需求、工资水平等传统因素外,备选地区公司集聚所产生的正的溢出效应( 向心力,centripetal force) 和竞争加剧所产生的负面效应 ( 离心力,centrifugal force)决定了公司所期望的利润( 由于文章篇幅限制,详细的推导过程可参阅 Mucchielli and Mayer,1999,第 161 页)。

    三、计量模型与变量设定

    ( 一) 计量模型

    以条件 logit 模型(MacFadden,1974,1984) 为例的个体选择模型(discrete choice model) 属于定性模型,在考虑了个体的选择和特征变量的同时,解决了单个样本部分定量数据难以获得的问题

    ( 如:公司具体投资金额) ,在研究跨国公司区位选择时受到青睐,因此本文使用条件 logit 模型来检验欧、美跨国公司子公司在华投资的区位决定因素。

    假定每一家跨国公司面临一系列备选投资地( J = j,i,…n)。地区 j( 省或直辖市) 可以给在当地建立子公司的跨国公司 f 带来 π j 的效用,且 π j = Uj + ε j ,Uj = βXj ,Uj 是由地区 j 的各个可观察特征向量 Xj 所组成的函数,β 是要进行估计的参数,ε 为地区 j 不能被观察到的特征。如果 j 可以给跨国公司 f 带来比其他备选地更多的效用,f 会选择 j 建立子作为子公司厂址的概率为:

    Prob (π j > π i) i ≠ j (2)根据 MacFadden (1974) ,如果 ε j 遵循独立不相关性假设( independence of irrelevant alternatives

    assumptions,IIA) ,即两个备选地的机会发生比率独立于第三备选地,那么跨国公司 f 在 n 个备选地中最终选择 j 的概率可以用条件 Logit 的形式表现出来:

    Probj = exp(βXj) ∑n

    i = 1exp(βXi) i ≠ j (3)

    其中,有待估计的参数 β 将采用极大似然估计法(maximum likelihood estimation,MLE) 来进行。由于我们的模型中既考察了区域的经济特征,又纳入了跨国公司自身的特点,我们 把 Xj 分 成 xj 和xfj,分别代表一组体现 j 区域特征的向量和一组体现跨国公司 f 在 j 的子公司的特征向量。我们假设 f 选择是基于该地区和公司上一年的经济特征,则年 t 时,f 选择 j 的概率可以表述为:

    Probfj = exp(β1 xj( t -1) + β2 xfj( t -1) ) ∑n

    i = 1exp(β1 xi( t -1) + β2 xfi( t -1) ) i ≠ j (4)

    ( 二) 研究样本

    本文样本数据来自于中国商务部研究院《2008 跨国公司中国报告》和各个公司年度报告。从1979 年到 2009 年,样本中的 68 家美国制造业跨国公司先后在 29 个省的 63 个城市建立了 760 家

    47

    余 珮、孙永平:集聚效应对跨国公司在华区位选择的影响

  • 子公司;①欧洲制造业公司于 1982 年首次在华投资后,陆续有 62 家跨国公司在 27 个省的 86 个城市建立了 818 家子公司。截至 2007 年底,欧洲和美国公司的子公司集聚在北部和东部沿海省份:辽宁、山东、江苏、广东、福建、浙江及三大直辖市( 北京、上海、天津) ,这 6 省 3 市占据欧美在华子公司总数的 90%。表 2 2007 年底样本中美国、欧洲子公司在华地理分布

    地区 省( 直辖市) 美国子公司 欧洲子公司 地区 省( 直辖市) 美国子公司 欧洲子公司

    京、津、沪

    东南沿海

    华北

    华中

    北京 115 136

    上海 218 225

    天津 37 27

    广东 121 113

    福建 22 13

    江苏 63 101

    浙江 22 41

    山东 24 17

    广西 6 3

    海南 2 1

    辽宁 21 28

    吉林 8 6

    黑龙江 5 3

    河北 3 6

    河南 5 5

    华中

    西南

    西北

    江西 4 2

    湖北 14 20

    湖南 1 7

    山西 2 0

    安徽 7 9

    重庆 8 11

    四川 20 16

    云南 4 2

    陕西 10 10

    宁夏 1 0

    青海 1 1

    甘肃 2 1

    新疆 3 2

    内蒙古 1 3

    注:作者根据《2008 跨国公司中国报告》资料整理,共有 750 家美国子公司和 809 家欧洲子公司登记了其东道省( 直辖市)。

    ( 三) 变量的设定

    因变量为 1995—2007 年期间对应于样本公司每一次在华建立子公司,省( 直辖市) j 被 457 家美国子公司或 537 家欧洲子公司选中作为东道地区的情况。如果 j 被选中我们标识为 1,没有则为0。参考式(1) 和相关研究,我们假设除集聚效应外,市场规模、生产成本、政府政策及东道产业的有关特性影响公司在华个体区位选择,具体解释变量如下:

    集聚效应(HAEj、HOMCj、FAEj、HISjs、HLQjs)。本文把集聚效应变量分成两组:第一,我们考察跨国公司的母国效应和外资公司的集聚效应。跨国公司的母国效应(HAEj、HOMCj ) 为每个省( 直辖市自治区) 年初②所拥有来自于同一个大洲( 或同一个国家) 的财富 500 强子公司的数目。通过跨国公司官方网站的信息核实,我们考虑了“公司的人口统计”(demography of firms) ,例如,一家公司于 1998 年在 j 设立了一家子公司,在 2007 年这家公司仍存在,并没有倒闭。外资公司的集聚效应(FAEj) 的数据来自于《中国统计年鉴》。我们分别计算 1994 年到 2006 年每年 j 所拥有的所有外资企业总数。我们期待以上三个空间集聚效应的变量对于跨国公司在中国的区位选择有正的影响。第二,马歇尔式当地产业专业化效应。本文分别应用每年 j 在东道产业 s 所拥有的全部公司数( 外资和内资) (HISjs) ,及 LQ 指数来衡量东道地区的产业专业化情况。其中:

    LQ = ( j 产业 s 的就业人数 / j 工业就业总人数)( 全国 s 产业的就业人数) /( 全国工业就业总人数)

    当 LQ 大于 1 时,说明 j 在产业 S 方面相比全国的平均水平更专业,LQ 越大,说明地区产业专

    57

    2011 年第 1 期

    本文考虑的子公司类型包括中外合资、中外合作、外商独资或是兼并参股 ( 符合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规定的 10% 的股权持有标准)。

    我们考察集聚效应时,假设每年跨国公司在中国市场的投资不存在时间差,都发生在年初,即在做决定之前,公司 f 会先考察 j 前一年已经拥有的世界 500 强子公司的数目。

  • 业化越高。根据马歇尔关于集聚经济所产生的正面效应的理论,我们假设东道产业公司集聚 HISjs和东道产业 LQ 指数 HLQjs对样本子公司的个体区位选择的影响为正。

    市场规模和潜力(PGDPPj、MPj)。中国巨大的消费市场对于外商,特别是制造业的跨国公司而言具有很大的吸引力。相关研究表明有关市场规模和市场潜力的变量对跨国公司对区位选择有正的影响(Zhu et al.,2000; Belderbos et al.,2002; Crozet et al.,2004 等)。本文 PGDPPj 为 1994—2006 年期间 j 省( 直辖市) 每年人均 GDP;MPj 为 1994—2006 年期间 j 省( 直辖市) 每年市场潜力值

    = GDPj +∑ j≠ iGDPidji

    ,该变量同时考虑了东道地区 GDP 和其他各省 GDP 经过其与 j 的地理距离加

    权后的情况 (He,2003; Crozet et al.,2004)。我们期待这两个变量有正的影响。

    东道地区生产成本(EWj、HCj)。Mucchielli(2008) 认为,中国在世界出口市场中的重要地位得益于其与发达国家相比较低的生产成本,及与其他发展中国家相比较为高的生产率。He(2003) 分析了我国香港、台湾和日本及美国跨国公司 1992 年到 1995 年在华投资的情况,研究发现较高的效率工资会减少公司在当地投资的概率。本文采用工人的效率工资(EWj) 来衡量东道地区的生产成本,既考虑了成本又考虑了生产率。效率工资等于当地工人的人均工资除以工业产值。在其他因素不变的情况下,我们期待 EWj 的影响为负。此外,本文引入了人力资本对于公司投资区位选择的影响。Kang & Lee (2007) 研究发现,人力资本对于韩国公司的区位选择有正的影响。在对日本公司在华投资的分析中,Zhou et al(2002) 得到了相同的结果。本文用每年 j 省 ( 直辖市) 每 1000

    人中高等教育人数作为人力资本(HCj) 的衡量指标。我们假设 HCj 存在正的影响。

    优惠政策( 地理优势) (DISj)。前期研究在考察关于外商直接投资在华的区位决定因素时,一般采用虚拟变量来模拟优惠政策。Zhou et al(2003) 在考察 1980 年到 1998 年期间日本公司在华投资时,运用了 5 个 虚 拟 变 量 来 衡 量 不 同 的 地 方 优 惠 政 策;此 外,He(2003)、Ng & Tuan(2006) 及Belderbos et al(2002) 都分别应用了区域虚拟变量来衡量中国的地方优惠政策。样本公司及 FDI大多集聚在沿海开放地区,这些地区同时也是改革开放政策的第一批受益者。此外,中国经济对于对外贸易高度依赖性①也强调了海运的重要性。本文将使用 j 省省会与其最近港口城市的距离作为地方优惠政策的替代变量(DISj)。远离主要港口城市的内陆省份在吸引跨国公司投资上存在劣势,一方面是由于缺乏海运条件而影响了产品和原材料的运输,另一方面,远离沿海开放地区削弱

    了内陆省份分享外商投资集聚产生的外溢效应。我们期待 DISj 的影响为负。区域控制变量。在运用条件 Logit 模型的实证分析中,由于违背独立不相关性假设的可能性很

    大,许多学者尝试用不同方法来解决这个问题。Head & Ries(1995,1999)、Coughlin & Segev(2000)和 Cheng & Stough (2006) 均运用区域哑变量来控制相同区域内不能被观测到的区域特征;Inui etal (2008)、Crozet et al (2004) 及 Mucchielli & Puech (2003) 采用嵌套 Logit 模型或者混合 Logit 模型来降低违背该假设的可能性。由于数据可得性的问题,本文运用第一种方法,即在回归中引入六个区域控制变量。为了能更好地控制不能被观测到的区域特征,区域变量的划分综合考虑了各省的地理位置和经济发展情况:区域 1 指代的是北京、上海、和天津,区域 2 指代东北三省和河北,区域 3 包含了广东、福建、海南、江苏、山东、浙江,区域 4 指代华中六省,区域 5 指代甘肃、内蒙、宁夏、青海、陕西和新疆,区域 6 指代重庆、广西、贵州和云南四省。

    跨国公司自身异质性:子公司所属产业的技术密集程度( ITIs)。根据 OECD 所规定的产业技术密集程度类型(OECD,2005,第 172 页) ,我们把样本中的 17 个东道产业根据其自身的技术含量

    67

    余 珮、孙永平:集聚效应对跨国公司在华区位选择的影响

    ① 根据《中国统计年鉴》2008 的有关资料,2006 年和 2007 年,中国进出口总额均占当年 GDP 的近 67% ,且净出口总额中有72% 是通过集装箱海运的。

  • ( industrial technology intensity,ITIs) 分为四大类:高技术产业(HT) ,中高技术产业(MHT) ,中低技术产业(MLT) 和低技术产业(LT)。子公司所处产业的技术密集程度将对跨国公司在华区位选择产生影响。例如,处于中、低技术产业投资的外商可能是市场或成本导向型。

    在运用条件 logit 估计时,上述有关市场因素、生产成本因素及集聚效应的变量均滞后一年。

    四、实证分析结果和讨论

    ( 一) 条件 Logit 回归结果由于条件 Logit 模 型 的 估 计 参 数 并 不 是 直 接 给 出 自 变 量 对 于 因 变 量 的 边 际 影 响,本 文 将 用

    Cheng & Stough(2006) 及 Mucchielli & Puech (2003) 的方法,采用平均概率弹性( average probabilityelasticity,APE) 来衡量回归系数的边际大小。省 j 被跨国公司选中作为子公司的概率弹性由当地

    的经济特征向量及跨国公司自身的特点所决定(Xjk) ,则: lnpjlnXjk

    = βk(1 - pj)。于是,Xjk 的平均概

    率弹性(APE) 可以表达成:APEjk = βk( J - 1J)。其中 J 是我们样本中考察的所有行政单位的总数,

    βk 为需要估计的参数。因此,在 我 们 的 回 归 结 果 中,所 得 到 的 参 数 对 于 美 国 公 司 而 言,需 要 乘 以0. 9655,而对欧洲公司而言,则需乘以 0. 963。表 3 给出了没有考虑区域控制变量的回归结果。

    在模型 1 中,对于 457 个美国公司的区位选择而言,当地人均 GDP 作为市场规模的替代变量有显著的正的效果。结果表明,在其他因素不变的情况下,当一个省的人均 GDP 增加 10% 时,其被美国公司选中作 为 它 的 子 公 司 厂 址 的 平 均 概 率 弹 性 将 提 高 2. 86% ,这 个 结 论 与 前 期 研 究 相 同(Belderbos et al.,2002) ;效率工资和距离都证实了我们的假设,另外,财富 500 强的美国制造业公司在投资中国时还是偏向人力资本较丰富的地区。对于 537 家欧洲公司的区位选择而言,市场规模的影响并不显著且呈负,其他的变量如效率工资、距离和人力资本与美国公司有类似的结果。

    在模型 2 中,虽然市场规模对于欧美跨国公司的区位选择不再显著,但是生产成本和距离仍然是重要的决定因素,且符合我们的假设。两个集聚变量均呈现正的且显著的影响,这说明了欧美在华投资的跨国公司倾向于享受由集聚所带来的正的溢出效应,当一个省( 直辖市) 上一年外资公司

    总数增加 10% ,它被欧美公司选中作为子公司的厂址的平均概率弹性均将提高约 0. 03% ,这个结果吻合了 Mayer 和 Mucchielli(1998) 所研究的日本跨各国公司在欧洲的投资行为和 Mucchielli 和Puech (2003) 所分析的法国公司在欧洲的对外直接投资情况。

    从模型 3 开始,我们引入了市场潜力这一变量。回归结果显示,对于欧美跨国公司而言,市场潜力这一变量均在 1% 的水平上显著,这一结论和 Crozet et al. (2004) 的一致。和美国公司相比,市场潜力对欧洲公司的影响更大,当一个省的市场潜力值提高 10% ,它被欧洲公司选中作为子公司厂址的平均概率弹性均将提高 6. 53%。人力资本、LQ 指数及距离影响依然显著且遵循我们的假设。

    模型 4 考虑了母国和欧洲集聚效应。若一个地区已存在来自于欧洲和同一个国家的子公司,那么它对其它欧洲公司有更大的吸引作用,例如,来自于同一母国的子公司数目提高 10% ,可以使该省( 直辖市) 吸引一家欧洲公司前来建立分公司的平均概率弹性增加 0. 44% ,对于 美 国 公 司 而言,只能增加 0. 15%。欧洲公司在华投资时可能属于“风险规避者”,例如,它们为了避免对新环境的不熟悉、法律体系不了解或者文化上的差异等,而更偏好与来自同一个国家( 大洲) 的子公司集聚在一起。另外,对于欧洲和美国公司而言,母国( 大洲) 集聚效应对于新进入公司的影响大于所有外资子公司的集聚效应。

    模型 5 考虑了东道产业技术密集程度的影响。对于美国公司而言,市场潜力的影响呈现负的77

    2011 年第 1 期

  • 表 3 条件 Logit 回归结果

    变量

    /模型US

    模型 1EU

    模型 1US

    模型 2EU

    模型 2US

    模型 3EU

    模型 3US

    模型 4EU

    模型 4(1)EU

    模型 4(2)

    PGDPPj0. 2961

    (2. 59)-0. 2280*

    ( -1. 75)0. 1172(1. 01)

    -0. 0648( -0. 51)

    MPj0. 5244

    (5. 48)0. 6782

    (7. 49)0. 1667*

    (1. 77)0. 2915

    (2. 94)0. 4595

    (4. 89)

    EWj-0. 0327

    ( -3. 55)-0. 0718

    ( -6. 54)-0. 0167

    ( -2. 43)-0. 0412

    ( -3. 76)

    HUMCj0. 0111

    (8. 66)0. 0145

    (11. 24)0. 0108

    (8. 85)0. 0125

    (9. 88)0. 0097

    (9. 62)0. 0095

    (10. 11)0. 0111

    (9. 12)0. 0003(0. 23)

    0. 0045

    (3. 79)

    FAEj0. 0029

    (6. 21)0. 0025

    (5. 58)0. 0022

    (3. 62)0. 00241

    (4. 87)0. 0159

    (8. 67)

    HAEj0. 0158

    (12. 13)0. 0448

    (7. 91)

    HISjs0. 0002*

    (1. 82)0. 0001(0. 88)

    0. 0001(0. 32)

    HLQjs0. 0031

    (6. 57)0. 0015

    (2. 95)0. 0039

    (8. 61)0. 0026

    (5. 30)0. 0029

    (5. 82)0. 0012

    (2. 15)0. 0018

    (3. 46)

    DISj- 0. 1451

    ( -6. 38)-0. 0013 -0. 0798

    ( -3. 61)-0. 0909

    ( -4. 22)-0. 1246

    ( -5. 56)-0. 1292

    ( -6. 36)-0. 1064

    ( -4. 93)-0. 1104

    ( -5. 56)-0. 1186

    ( -5. 94)样本

    观测数8517 9908 8517 9908 8518 9909 8518 9909 9909

    Loglikelihood

    -984. 85143 -1232. 15 -942. 42221 -1210. 8759 -959. 44851 -1231. 4421 -930. 15617 -1192. 2071 -1200. 2954

    PseudoR2

    0. 1721 0. 1661 0. 2078 0. 1805 0. 1935 0. 1666 0. 2181 0. 1931 0. 1876

    表 3( 续) 条件 Logit 回归结果

    变量

    /模型US

    模型 5EU

    模型 5(1)EU

    模型 5(2)变量 /模型

    US模型 5

    EU模型 5(1)

    EU模型 5(2)

    MPj- 0. 6702

    ( - 2. 89)0. 1421(0. 75)

    0. 3423*

    (1. 84)MHT - 13. 5200

    ( - 2. 79)- 2. 4447

    ( - 0. 43)- 3. 0508

    ( - 0. 54)

    EWj- 0. 0239

    ( - 2. 58)MLT - 7. 4207

    ( - 2. 16)- 1. 3687

    ( - 0. 38)- 0. 2605

    ( - 0. 07)

    HUMCj0. 0121

    (9. 92)0. 0005(0. 32)

    0. 0047

    (3. 79)LT - 7. 8934

    *

    ( - 1. 65)- 5. 4041

    ( - 1. 21)- 4. 4103(0. 322)

    HAEj0. 0002

    (8. 61)MHT* MPj

    0. 8676

    (2. 86)0. 1763(0. 50)

    0. 2220(0. 63)

    HOMCj0. 0004

    (7. 84)MLT* MPj

    0. 4806

    (2. 21)0. 1084(0. 51)

    0. 0436(0. 20)

    FAEj0. 0032

    (5. 65)LT* MPj

    0. 5249*(1. 74)

    0. 3806(1. 43)

    0. 3251(1. 23)

    HISjs0. 0002

    (1. 78)0. 000028(0. 25)

    0. 0000437(0. 39) 样本观测数

    8518 9909 9909

    HLQjs0. 0029

    (5. 25)0. 0012*

    (1. 88)0. 0018

    (2. 93)Log likelihood - 936. 48992 - 1190. 8597 - 1198. 9682

    DISj- 0. 0778

    ( - 3. 55)- 0. 1091

    ( - 5. 48)- 0. 1169

    ( - 5. 82)Pseudo R2 0. 2128 0. 1939 0. 1884

    注:回归系数的下方为 Z 统计量。大样本情况下( n > 30) ,t 统计量与标准正态分布统计量 z 相似,通常用 Z 检验来代替 t 检

    验。* 、和分别表示 10%、5% 和 1% 的显著性水平。

    87

    余 珮、孙永平:集聚效应对跨国公司在华区位选择的影响

  • 且显著,这可能部分是由于该变量与效率工资存在相关性的原因所导致的。对于欧洲公司,虽然用当地同一产业所有公司数目来衡量的地区产业专业化的变量系数不显著,但是,其母国依赖性依然

    存在。此外,较高的实际工资会减少欧美公司在当地的新的投资,这与 He(2003) 的结论相同。远离重要港口城市的内陆省份对于吸收欧美公司的投资存在相对劣势,集聚效应的系数为正且显著

    地影响着区位选择。通过建立产业技术密集程度的虚拟变量和市场潜力的交叉变量,我们发现,与高技术产业的外商直接投资相比,其他三类产业中,市场潜力对于在华投资的美国公司存在正的且

    显著的影响,特别是中等技术产业,如机械设备、电器机械、化工产品和汽车制造行业,都很重视中国巨大的消费市场。另外,对于低技术产业如食品加工和制造、饮料制造,也存在同样的偏好。若一个省( 直辖市) 市场潜力提高 10% ,它吸引一家美国公司在中等技术产业和低技术产业建立分公司的平均概率弹性分别增加 8. 35% 和 5%。对于欧洲公司,交叉变量及市场潜力的影响不显著。

    ( 二)Hausman-McFadden 检验我们使用 Hausman-McFadden 检 验 对 模 型 1—5 所 得 的 结 果 的 可 信 度 进 行 检 验。① Hausman-

    McFadden 检验的主要原理是比较原样本估计结果和被剔除某一备选地后的新样本的结果。原假设为:IIA 假设没有违背,两个样本所得估计结果具有统计一致性,因此,使用条件 Logit 模型估计得到的结果可信(Hausman and McFadden,1984)。我们发现对于欧洲和美国公司的样本数据,大部分的 p 值较大且接近 1,这说明了我们不能够否定原假设。Hausman-McFadden 检验的结果确认了我们使用条件 Logit 模型所得结果的可信性。

    ( 三) 区域控制变量

    为了控制区域内隐藏因素的作用,我们对表 3 中的模型 1—4 加入区域控制变量,结果如表 4所示。加入区域控制变量后的结果确认了表 3 所得结果的稳健性。京津沪地区为参照区域。我们具体得到以下结论:首先,省人均 GDP 对于欧洲和美国子公司在华区位选择的影响没有改变,美国公司比欧洲公司更看重这一变量;第二,当我们加入了区域控制变量后,两个劳动力市场变量对样

    本公司的选择影响进一步得到确认,特别是效率工资变量的系数证实了我们的假设,欧、美公司在华投资属于“成本和效率型”,此外,人力资本对于欧洲公司的正面作用增大;第三,一个地区所拥有外资企业的个数和东道产业 LQ 指数均对样本公司的投资有促进作用,特别是 LQ 指数,当加入了区域哑变量后,在其他条件不变的前提下,一个省东道产业专业化指数提高 10% ,可以使该省吸引一家欧洲公司前来建立分公司的平均概率弹性增加 0. 56% ;第四,地理因素变量仍旧符合我们的假设;第五,对于美国公司而言,东南部沿海的区域优势与三个直辖市的优势差异最小,华中六省

    相对于三个直辖市的优势差异最大,美国子公司在华区位选择形成了“中部塌陷”的情况,与直辖市相比,华中地区吸引一家美国公司前来建立分公司的平均概率弹性在 - 2 左右。当我们考虑市场潜力变量时,一个地区的市场潜力对于欧洲公司的正面影响进一步放大。人力资本对于美国公司的影响较欧洲公司稳定。集聚效应的两组变量仍然是影响样本公司的重要因素,特别是欧洲公司更倾向于靠近来自同一母国的欧洲子公司,距离因素的结果也符合我们的假设。“中部塌陷”再次得到确认。

    五、结论与政策涵义

    本文通过对欧美制造业跨国公司在华个体区位选择微观层面的实证检验得出以下结论:第一,

    集聚效应,特别是母国( 大洲) 效应,在吸收新进外资时有积极的作用,尤其是对欧洲公司,它们倾

    向于在已经集聚了来自同一个国家或来自欧洲的子公司的东道地区设立新的子公司;第二,马歇尔

    97

    2011 年第 1 期

    ① 由于文章字数限制,检验结果可向作者索取。

  • 表 4 条件 Logit 回归结果( 区域控制变量)

    变量/模型

    US模型 1

    EU模型 1

    US模型 2

    EU模型 2

    US模型 3

    EU模型 3

    US模型 4

    EU模型 4(1)

    EU模型 4(2)

    PGDPPj0. 1598(2. 02)

    -0. 4642( -2. 72)

    0. 0419*

    (1. 81)-0. 2492

    ( -1. 49)

    MPj0. 6391(4. 29)

    1. 1996(9. 09)

    0. 3567(2. 29)

    0. 5412(3. 48)

    0. 7882(5. 42)

    EWj- 0. 0493( -4. 09)

    -0. 1098( -7. 43)

    -0. 0266( -2. 90)

    -0. 0694( -4. 45)

    HUMCj0. 0036*

    (1. 85)0. 0099(4. 85)

    0. 0037*

    (1. 80)0. 0071(3. 34)

    0. 0014*

    (1. 61)-0. 0033

    ( -1. 57)-0. 0056( -2. 47)

    -0. 0056( -2. 47)

    -0. 0042*

    ( -1. 90)

    FAEj0. 0029(5. 34)

    0. 000027(5. 43)

    0. 0021(3. 55)

    HAEj0. 0133(6. 34)

    HOMCj0. 0133(6. 34)

    0. 0361(6. 00)

    HLQjs0. 0026(4. 77)

    0. 0584(0. 319)

    0. 0027(4. 89)

    0. 1270(2. 23)

    0. 0225(4. 25)

    0. 0225(4. 25)

    0. 0540(4. 46)

    HISjs0. 0001(0. 88)

    0. 0001(0. 88)

    0. 0001(0. 32)

    DISj- 0. 0538*

    ( -2. 02)-0. 0012( -4. 10)

    -0. 0299( -1. 18)

    -0. 0008( -3. 00)

    -0. 0274( -1. 04)

    -0. 0008( -3. 17)

    -0. 0008( -3. 23)

    -0. 0008( -3. 23)

    -0. 0008( -3. 15)

    东北-1. 9999( -5. 80)

    -1. 3495( -4. 81)

    -1. 6431( -4. 76)

    -1. 1989( -4. 12)

    -2. 0131(5. 56)

    -1. 8009( -5. 93)

    -0. 8166( -2. 32)

    -0. 8166( -2. 32)

    -1. 2655( -3. 90)

    东南沿海-1. 2152( -4. 71)

    -1. 2365( -4. 94)

    -1. 1359( -3. 92)

    -1. 3157( -4. 66)

    -1. 8978(5. 51)

    -2. 2460( -6. 70)

    -1. 2767( -3. 39)

    -1. 2767( -3. 39)

    -1. 6852( -4. 67)

    华中-2. 7656( -6. 46)

    -1. 1652( -3. 02)

    -2. 1918( -5. 01)

    -1. 0854( -2. 75)

    -2. 8199(5. 94)

    -2. 4226( -5. 83)

    -1. 4966( -3. 34)

    -1. 4966( -3. 34)

    -1. 9161( -4. 44)

    西北-1. 6212( -3. 30)

    0. 0903(0. 17)

    -1. 4036( -2. 64)

    -0. 3360( -0. 61)

    -1. 8864(3. 49)

    -1. 4186( -3. 05)

    -0. 9341*

    ( -1. 90)-0. 9341*

    ( -1. 90)-1. 186345*

    ( -2. 47)

    西南-1. 6452( -3. 89)

    -0. 5602(0. 213)

    -1. 2456( -2. 84)

    -0. 7624*

    ( -1. 66)-1. 9018

    (4. 14)-2. 1756( -5. 05)

    -1. 4993( -3. 30)

    -1. 4993( -3. 30)

    -1. 8175( -4. 10)

    样本观测数

    8517 9908 8517 9908 8518 9909 9909 9909 9909

    Loglikelihood - 956. 14353 - 1214. 5671 - 924. 55851 - 1197. 9641 - 923. 48209 - 1206. 0418 - 1184. 6474 - 1184. 6474 -1187. 6107

    Pseudo R2 0. 1963 0. 1780 0. 2228 0. 1892 0. 2237 0. 1838 0. 1981 0. 1981 0. 1961

    注:回归系数的下方为 Z 统计量。大样本情况下( n > 30) ,t 统计量与标准正态分布统计量 z 相似,通常用 Z 检验来代替 t 检

    验。* 、和分别表示 10%、5% 和 1% 的显著性水平。

    所认为的集聚所产生的当地产业专业化的确存在,且对于吸引相同产业的欧美跨国投资均有正的

    影响,东道地区所拥有比较优势的产业,可以吸收更多的外资在该产业进行投资;第三,市场规模的

    影响对于美国公司来说更为重要,相对于欧洲公司,美国公司更看重东道地区的人均 GDP 水平;第四,市场潜力对于跨国公司在华区位选择的影响,取决于东道产业的技术密集程度以及子公司的母

    国是美国还是欧洲国家,相对于高技术产业,处于其他产业的美国公司在华投资时属于市场导向

    型,即东道地区的市场潜力是一个重要因素,而欧洲公司并没有呈现这一特点;第五,欧美公司在华

    区位选择均是成本和效率导向型,一个省( 直辖市) 若拥有较高的人力资本和相对低的效率工资,

    可以吸引更多的来自于这两个地区公司的投资;第六,距离重要港口城市较远的内陆省份,对于吸

    收欧美公司投资存在劣势,欧美跨国公司均倾向于把子公司建立在东部沿海地区,中、西部地区的08

    余 珮、孙永平:集聚效应对跨国公司在华区位选择的影响

  • 外资企业依然较少;第 七,当 考 虑 区 域 控 制 变 量 时,美 国 公 司 在 华 投 资 的 区 位 选 择 存 在“中 部 塌陷”,相对于北京、上海和天津三大直辖市,中部六省的劣势最为突出。

    近年来,中国政府虽然推出了一系列招商引资的政策( 特别是针对中、西部地区) 来缩短区域间经济水平的差距,但是本文研究发现,欧美跨国公司在区位选择上并没有遵循政策的指导方向。以欧美跨国公司为例,外商直接投资依旧呈现出“东 - 中 - 西”的梯度分布,优惠政策并没有达到理想的效果。特别是对于中部六省,美国公司的区位选择存在“中部塌陷”。作为东西部链接的桥梁,中部地区的经济发展举足重轻,因此,如何合理利用现有外资,并结合区域比较优势来自主发展

    地区经济尤为重要。对于吸收外资较少的中西部地区,经济的发展不能仅仅依赖于外资,而应该建立自主发展的经济模式。我们提出以下两点建议:第一,本文研究结果显示,一个地区的产业专业化对于吸收外资有很大的促进作用。因此,国家可以重振中西部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重点扶持龙头企业,从而带动整个产业的发展。第二,人力资本对于区域经济的自主发展和吸收外资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对于中、西部,特别是中部而言,降低人才的外流是当务之急。以湖北省为例,该省高校的总数为全国第三,但是经济发展水平在全国只处于中下水平,人才的大量外流成了制约该省发

    展的瓶颈。因此,国家和地方政府应该合理引导人才流动,增加经济落后地区教育科研的投入,并结合当地高校和科研院所的科研、创新能力,把研究成果产业化,建立科技产业园区,以自主创新来带动产业的发展,从而推动整个地区的经济持续协调发展。

    当然,本文也存在以下两点不足:第一,本文只考察了世界 500 强的欧、美公司,其他公司的情况还有待考察;第二,Hausman-McFadden 检验结果表明,IIA 假设大部分情况下没有被违背。为了降低违背这一 假 设 的 可 能 性,我 们 采 用 之 前 学 者 的 做 法 (Head et al.,1995,1999;Coughlin and Segev,2000),加入了区域控制变量来控制区域内不可观察的特征因素,但是,这个方法只是部分解决了问题。在下一步研究中,在数据可能的前提下,我们将运用其他的计量方法来对结果进行完善。

    参考文献

    何兴强、王利霞,2008:《中国 FDI 区位分布的空间效应研究》,《经济研究》第 11 期。

    黄肖琦、柴敏,2006:《在新经济地理学视角下的 FDI 区位选择:基于中国省际面板数据的实证分析》,《管理世界》第 10 期。

    梁琦,2003:《跨国公司海外投资与产业集聚》,《世界经济》第 9 期。

    徐康宁、陈健,2008:《跨国公司价值链的区位选择及其决定因素》,《经济研究》第 3 期。

    许罗丹、谭卫红,2003:《外商直接投资聚集效应在我国的实证分析》,《管理世界》第 7 期。

    Belderbos,R. and Carre,M. ,2002,“The Location of Japanese Investments in China: Agglomeration Effects”,Keiretsu,and Firm

    Heterogeneity,NIBOR Research Memorandum,RM /00 /02.

    Cheng,S. and Stough,R. ,2006,“Location Decisions of Japanese New Manufacturing Plants in China: a Discrete-choice Analysis”,

    Annals of Regional Science,40,pp. 369—387.

    Cheng,L. K. and Kwan. Y. ,2000,“What are the Determinants of the Location of 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 The Chinese

    Experience”,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s,51,pp. 379—400.

    Coughlin,C. and Segev,E. ,2000,“Location Determinents of New Foreign-owned Manufacturing Plants”,Journal of Regional

    Science,40(2) ,pp. 323—351.

    Crozet,M. ,Mayer,T. ,and Mucchielli,J. L. ,2004,“How Do Firms Agglomerate? A Study of FDI in France”,Regional Science

    and Urban Economics,34,pp. 27—54.

    Defever,F. and Mucchielli,J. L. ,2005,“Décomposition internationale de la chane de valeur : Une étude de la localisation des

    firmes multinationales dans l’Union Européenne élargie”,Revue Economique,55(6) ,pp. 1185—1126.

    Dunning,J. H. and Lundan,S. W. ,2008,Multinational Enterprises and the Global Economy,Northampton: Edward Elgar

    Publishing,Inc.

    Fujita,M. and Thisse,J-F. ,2002,Economics of Agglomeration Cities,Industrial Location,and Regional Growth,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Hausman J. and McFadden D,1984,“Specification Tests for the Multinomial Logit Model”,Econometrica 52(5) pp. 1219-1240.

    He,C. ,2003,“Location of Foreign Manufacturers in China: Agglomeration Economies and Country of Origin Effects”,Papers in

    18

    2011 年第 1 期

  • Regional Science,82,pp. 351—372.

    Head,K. and Ries,J. ,1995,“Agglomeration Benefits and Location Choice: Evidence from Japanese Manufacturing Investments in

    the Unites States”,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s,38(3) ,pp. 223—247.

    Head,K. and Ries,J. ,1999,“Attracting Foreign Manufacturing: Investment Promotion and Agglomeration”,Regional Sciences and

    Urban Economics,29(2) ,pp. 197—218.

    Hoover,E. M. ,1948,The Location of Economic Activity,New York: McGraw—Hill: New York.

    Inui,T. ,Matsuura,T. and Poncet,S. ,2008,“The Location of Japanese MNC Affiliates: Agglomeration,Spillovers and Firm

    Heterogeneity”,CEPII working paper,2008(24) .

    Kang,S. and Lee,H. ,2007,“The Determinants of Location Choice of South Korean FDI in China”,Japan and the World Economy

    ,19,pp. 441—460.

    Krugman,P . R. ,1991a,Geography and Trade,Cambridge: MIT Press.

    Krugman,P. R. ,1991b,“Increasing Returns and Economic Geography”,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 ,99(3) ,pp. 483—499.

    Marshall,A. ,1920,Principle of Economics,London: Macmillan.

    Mayer,T. & Mucchielli,J. L. ,1998,“Strategic Location Behavior: the case of Japanese Investments in Europe”,in: Mucchielli,J.

    L. ,Buckely,P. J. and Cordell,V. V. (Eds) Globalization and Regionalization: Strategies,Polices,and Economic Environments,New

    York: International Business Press,pp. 131—157.

    Mayer,T. & Mucchielli,J. L. ,1999,“La localisation à l’étranger des entreprises multinationales: Une approche d’économie

    géographique hiérarchisée appliquée”,Economie et Statistique,326—327,pp. 159—176.

    McFadden,D. L. ,1974,“Conditional Logit Analysis of Qualitative Choice Behavior”,in Zarembka,P. ( Ed. ) ,Frontiers in

    Econometrics,New York: Academic Press,pp. 105—142.

    McFadden,D. L. 1984,Econometric Analysis of Qualitative Response Models,Handbook of Econometrics,1 (2) ,chapter 24,pp.

    1395—1457.

    Mucchielli,J. L. ,1998,Multinationales et mondialisation,Paris : Seuil,Points.

    Mucchielli,J. L. ,2008,La mondialisation chocs et mesures,Paris:Hachette Supérieur.

    Mucchielli,J. L. and Puech,F. ,2003,“Internationalisation et localisation des firmes multinationales: l’exemple des entreprises

    franaises en Europe”,Economie et Statistique,363—364—365,pp. 129—144.

    Rauch,J. E. ,1993,“Does History Matter Only When It Matters Little? The Case of City—Industry Location”,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108(3) ,pp. 843—67.

    Zhou,G. et al.,2002,“Locational Determinants of Japanese 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 in China”, Asia Pacific Journal of

    management,19,pp. 63—86.

    The Impacts of Agglomeration on MNE’s Location Choice in China

    Yu Pei and Sun Yongping(University of Paris 1 Panthéon-Sorbonne; Hubei University of Economics)

    Abstract:Based on the micro location theory of multinational firms (MNEs) ,and using the database of U. S. and EuropeanMNEs listing in“2007 Fortune 500”,this paper conducts Conditional Logit estimations to test empirically the main

    determinants of individual location choices conducted by 457 U. S. affiliates and 537 European affiliates within China overthe period 1995—2007. The results present that agglomeration is the preferred strategy of the firms in our sample and their

    affiliates are highly agglomerated in the eastern region. The policy of using FDI as a remedy for reducing the East-Westregional economic development gap seems not appropriate,especially in the Central region. Thus,at the end of paper,

    based on the results obtained,we give our advices to China’s government for reducing the regional economic developmentgap and using FDI rationally in lagging regions.Key Words: Agglomeration Effects; U. S. and European MNEs; Micro Location Theory of MNEs; Conditional Logit

    EstimationsJEL Classification:F21,F23,L10,R12,R30

    ( 责任编辑:成 言) ( 校对:昱 莹)

    28

    余 珮、孙永平:集聚效应对跨国公司在华区位选择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