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
二十一世紀華語文中心營運策略與教學國際研討會 華語文教學國際化的多元策略與實踐 李振清 世新大學人文社會學院院長 [email protected] 成立已五十年的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國語教學中心,一直以「對外華語文教學」(Teaching Chinese as a Second/Foreign Language)為全球性學術與教育基礎,扮演著促進國際外交、經貿、學術、文化全面的交流橋樑。半 個世紀以來,國際學者們的共識是:瞭解中華文化,必先學好中文。前芝加哥太陽報(Chicago Sun-Times)的資深記 者雷文和(Albert Ravenholt)在匹茲堡大學主持的「海上大學」(Semester at Sea) 1986 年之海上講學中,曾對所有船上 來自全美各大學的菁英學生強調,台灣是維繫中華文化的重鎮,而學習中國語文最佳的場所是台北的師大國語中 心與史丹福中心。 1 事實上,早在 1982 年七月二十六日的「經濟新聞」(The Economic News)中,記者Dan Rocovits 就以「台灣:華語學習的世界中心」(Taiwan, the World Center for Mandarin Chinese Studies)為題,圖文並茂地深入報 導師大國語中心的教學盛況。文中所強調的教學卓越(academic excellence)、理想環境(ideal learning environment)、文 化探索之旅(cultural exploration trips)、引人入勝的中華學術特質(a fascination for things Chinese)等,都是作者親身的 體驗。新加坡的海峽時報記者也在 1985 年專程來訪,並以專文報導方式介紹國語中心。最可貴的是英國牛津大 學的杜勝(Raymond Dawson)教授,在經過一年的慎重實驗後,繼續派遣十八名該校學生於 1981 年六月來師大 國語中心以學分與雙連課程方式,讓牛津學生在國語中心研習中文。中央日報則在 1983 年二月二十七日起,一 連十天,以「他們怎樣學習華語」為標題,專文連載對美、英、法、德、澳、紐、日、韓、中東及拉丁美洲學生 在國語中心學習華語的成功深入報導和分析。類似的故事一籮筐,傳遍全球,怎也訴說不盡。如今,在國語中心 的「新大樓」舉辦這項「二十一世紀華語文教學中心與研習班經營策略國際教學研討會」,貫穿過去五十年的經 營回顧、審思當前全方位的教學與研究,以及展望未來全球化華語文教學的連結與運作等,意義非凡。 1. 從師大國語中心的歷史看華語文教育的國際定位 今(2005)年二月,一位來自美國哈佛大學的年輕傅爾布萊特交換學者(Fulbright scholar),也是師大國語中心 的校友,到世新大學拜訪我。這位相貌非凡、國語流暢、字正腔圓的「魏思達」(Joseph Wicentoski) 一見面就說, 他也代表他哈佛的老師,「柯偉林」向我致意。 「柯偉林」, 就是“William (Bill) Kirby",師大國語中心的傑出校友。1992 年我還在西雅圖華盛頓大學訪問 時,跟他有一面之緣。我為教育部借調至華府服務時,還為了舉辦「美國留華學者學術研討會」而跟他多次聯繫, 印象至為深刻。 我問魏思達先生,「Bill Kirby 不是哈佛大學歷史系的系主任、還負責過費正清中心嗎?」 魏思達先生馬上告訴我,Bill Kirby 已經是哈佛大學的文理學院院長(Dean of the Faculty of Arts and Sciences)了。 就因為他的老師在師大國語中心有過美好的華語文學習經驗,所以他就把自己的學生也送來了。 像柯偉林送自己哈佛的學生來師大國語中心進修華語文的例子,並非稀有的個案。前巴爾第摩太陽報(The Baltimore Sun)駐北京辦事處主任吳德夫(John E. Woodruff)來國語中心跟錢進明老師學了一個暑假後,頗有心得。第 二年,他把太太跟女兒一起自北京接來台北學中文。 不久,前美國加州州務卿江月桂(March Fong Eu)博士也深感身為華裔之美國官員,亟應具備華語文與中華文 化之素養,因此請了一個半月假,偕同夫婿余經侃(Henry Eu)先生一起來國語中心學習中文、書法和國畫,分別 由王艾葳老師和傅佑武教授開授密集班指導。 這些盛況,更讓我回想起 1992 到 1996 年間,師大國語中心校友分別在舊金山與華府舉行「美國留華學者及 專業人士研討會」的難忘情景。在 1993 年四月二十四日那一場由本人主持的研討會,包括柏克萊加州大學東亞 語文系系主任奚如谷(Stephen West)、改派駐東京分社主任的巴爾第摩太陽報吳德夫(John E. Woodruff)、威廉學院 中文及亞洲研究系的顧白里(Cornelius Kubler)、史丹福大學的范力沛(Lyman Van Slyke)、紐約財經律師蘇騏(Mitchell A. Silk)、內華達州律師史傑仁(Steven J. Klearman)、麻利蘭大學的薩進德(Stuart H. Sargent)等,分別就下列題目,以 在台灣習得的標準流利之國語,在美京華府發表他們的的宏觀與國際經驗: 洋玄奘東遊記:在台北、北京學習漢語和中國文化 (Stephen West) 躍昇的亞洲:太平洋緣域及其外的明日世界 (John E. Woodruff) 在美國從事中文教學所面臨的一些問題 (Cornelius Kubler) 1 本人跟 A. Ravenholt 同時應聘在匹茲保大學(University of Pittsburgh)主辦的「海上大學」(Semester at Sea)講述中國語言、社會與文化專題。 - 52 -

華語文教學國際化的多元策略與實踐online.sfsu.edu/hdomizio/LinLaoshi/899/52_%b5%d8%a6t%a4... · 2007-10-24 · 二十一世紀華語文中心營運策略與教學國際研討會

  • Upload
    others

  • View
    4

  • Download
    0

Embed Size (px)

Citation preview

  • 二十一世紀華語文中心營運策略與教學國際研討會

    華語文教學國際化的多元策略與實踐

    李振清 世新大學人文社會學院院長

    [email protected]

    成立已五十年的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國語教學中心,一直以「對外華語文教學」(Teaching Chinese as a

    Second/Foreign Language)為全球性學術與教育基礎,扮演著促進國際外交、經貿、學術、文化全面的交流橋樑。半

    個世紀以來,國際學者們的共識是:瞭解中華文化,必先學好中文。前芝加哥太陽報(Chicago Sun-Times)的資深記

    者雷文和(Albert Ravenholt)在匹茲堡大學主持的「海上大學」(Semester at Sea) 1986 年之海上講學中,曾對所有船上

    來自全美各大學的菁英學生強調,台灣是維繫中華文化的重鎮,而學習中國語文最佳的場所是台北的師大國語中

    心與史丹福中心。1 事實上,早在 1982 年七月二十六日的「經濟新聞」(The Economic News)中,記者Dan Rocovits

    就以「台灣:華語學習的世界中心」(Taiwan, the World Center for Mandarin Chinese Studies)為題,圖文並茂地深入報

    導師大國語中心的教學盛況。文中所強調的教學卓越(academic excellence)、理想環境(ideal learning environment)、文

    化探索之旅(cultural exploration trips)、引人入勝的中華學術特質(a fascination for things Chinese)等,都是作者親身的

    體驗。新加坡的海峽時報記者也在 1985 年專程來訪,並以專文報導方式介紹國語中心。最可貴的是英國牛津大

    學的杜勝(Raymond Dawson)教授,在經過一年的慎重實驗後,繼續派遣十八名該校學生於 1981 年六月來師大

    國語中心以學分與雙連課程方式,讓牛津學生在國語中心研習中文。中央日報則在 1983 年二月二十七日起,一

    連十天,以「他們怎樣學習華語」為標題,專文連載對美、英、法、德、澳、紐、日、韓、中東及拉丁美洲學生

    在國語中心學習華語的成功深入報導和分析。類似的故事一籮筐,傳遍全球,怎也訴說不盡。如今,在國語中心

    的「新大樓」舉辦這項「二十一世紀華語文教學中心與研習班經營策略國際教學研討會」,貫穿過去五十年的經

    營回顧、審思當前全方位的教學與研究,以及展望未來全球化華語文教學的連結與運作等,意義非凡。

    1. 從師大國語中心的歷史看華語文教育的國際定位

    今(2005)年二月,一位來自美國哈佛大學的年輕傅爾布萊特交換學者(Fulbright scholar),也是師大國語中心

    的校友,到世新大學拜訪我。這位相貌非凡、國語流暢、字正腔圓的「魏思達」(Joseph Wicentoski) 一見面就說,

    他也代表他哈佛的老師,「柯偉林」向我致意。

    「柯偉林」, 就是“William (Bill) Kirby",師大國語中心的傑出校友。1992 年我還在西雅圖華盛頓大學訪問

    時,跟他有一面之緣。我為教育部借調至華府服務時,還為了舉辦「美國留華學者學術研討會」而跟他多次聯繫,

    印象至為深刻。

    我問魏思達先生,「Bill Kirby 不是哈佛大學歷史系的系主任、還負責過費正清中心嗎?」

    魏思達先生馬上告訴我,Bill Kirby 已經是哈佛大學的文理學院院長(Dean of the Faculty of Arts and Sciences)了。

    就因為他的老師在師大國語中心有過美好的華語文學習經驗,所以他就把自己的學生也送來了。

    像柯偉林送自己哈佛的學生來師大國語中心進修華語文的例子,並非稀有的個案。前巴爾第摩太陽報(The

    Baltimore Sun)駐北京辦事處主任吳德夫(John E. Woodruff)來國語中心跟錢進明老師學了一個暑假後,頗有心得。第

    二年,他把太太跟女兒一起自北京接來台北學中文。

    不久,前美國加州州務卿江月桂(March Fong Eu)博士也深感身為華裔之美國官員,亟應具備華語文與中華文

    化之素養,因此請了一個半月假,偕同夫婿余經侃(Henry Eu)先生一起來國語中心學習中文、書法和國畫,分別

    由王艾葳老師和傅佑武教授開授密集班指導。

    這些盛況,更讓我回想起 1992 到 1996 年間,師大國語中心校友分別在舊金山與華府舉行「美國留華學者及

    專業人士研討會」的難忘情景。在 1993 年四月二十四日那一場由本人主持的研討會,包括柏克萊加州大學東亞

    語文系系主任奚如谷(Stephen West)、改派駐東京分社主任的巴爾第摩太陽報吳德夫(John E. Woodruff)、威廉學院

    中文及亞洲研究系的顧白里(Cornelius Kubler)、史丹福大學的范力沛(Lyman Van Slyke)、紐約財經律師蘇騏(Mitchell A. Silk)、內華達州律師史傑仁(Steven J. Klearman)、麻利蘭大學的薩進德(Stuart H. Sargent)等,分別就下列題目,以

    在台灣習得的標準流利之國語,在美京華府發表他們的的宏觀與國際經驗:

    洋玄奘東遊記:在台北、北京學習漢語和中國文化 (Stephen West) 躍昇的亞洲:太平洋緣域及其外的明日世界 (John E. Woodruff) 在美國從事中文教學所面臨的一些問題 (Cornelius Kubler)

    1 本人跟 A. Ravenholt 同時應聘在匹茲保大學(University of Pittsburgh)主辦的「海上大學」(Semester at Sea)講述中國語言、社會與文化專題。

    - 52 -

  • 二十一世紀華語文中心營運策略與教學國際研討會

    「史丹福中心」:歷史、現況與展望 (Lyman Van Slyke) 台灣的銀行在美國的發展 (Mitchell A. Silk) 我在台北學中文的經驗 (Steven J. Klearman) 我在美國大學教文言文 (Stuart H. Sargent)

    這些反應二十一世紀重要觀點的議題,早在十二年前就已經由這批曾來台北師大國語中心「深造」的美國菁

    英預言到了。也就是這種機緣,其他六十幾位已經服務於美國國務院、國會圖書館遠東法律處、華府國際經貿中

    心、投資業務公司、國際貨幣基金會(IMF)、知名學府的國語中心校友,齊集華府,參與盛會。一時傳為美談。

    晚間,再由駐美代表丁懋時大使伉儷宴請這些對台灣有濃厚感情的國語中心校友。席間,延伸討論、龍門鎮、相

    聲、歌唱等,此起彼落,但全為國語發聲。此情此景,如今更令人回味無窮。

    這些外國留華學生在國語中心研習華語文的表現與成就,也驗證了哈佛前校長 Derek Bok 在 1986 年畢業典

    禮中所強調的哈佛傳統:所有的哈佛學生都必須在前四年內出國研修,增廣見聞。哈佛大學「費正清東亞研究中

    心」(Fairbank Center for East Asian Research)在介紹這位況世的歷史學者時,就這麼愷切地指出國際交流如何地塑造

    時代菁英:

    Five years in China showed him that behind every specialized historical topic lay a broader challenge: understanding the

    immense differences between Chinese civilization and our own. That broader challenge would dominate his life. (John King

    Fairbank - originally published in the Harvard University Gazette, January 8, 1993).

    這種傳統更進一步地在柯偉林院長的領導政策中更加落實,誠如哈佛大學文理學院網站上所強調的:William

    Kirby champions efforts for study abroad.

    如今,當我們看到師大國語中心及其他華語文中心的傑出校友,以大使或外交官、大學教授、律師、企業

    領袖、媒體主筆、國際通訊社主管等身份,活躍在世界上各個角落時,我們不能不緬懷梁實秋教授於民國 45 年(1956)

    十二月二十一日,在當時的教育部長張其昀先生的核准下,「准如該校所擬先行試辦『國語教學中心』」。國語

    中心一路走來,從早期的篳路藍縷,到現在發揚光大,歷經萬般艱辛與人間冷暖,一言難以道盡。負責規劃的中

    心主任,從 1956 年起到現在,包括:王壽康(1956-1958)、張在賢(1958-1959)、吳協曼(1959-1967)、吳匡(1967-1971)、

    吳奚真(1971-1980)、李振清(1980-1989)、葉德明(1989-1997)、羅青哲 1997-2001)、何慧玲(2001-2002)、戴維揚

    (2003-2004),及現任的鄧守信教授(2004 – 現在)。

    從國語中心創辦的初期艱辛、全體教師與工作同仁孜孜矻矻的努力,到五十年後的今天,隨著華語文的興起

    而在全球綻放光芒,雖說是因緣際會,但國語中心的國際定位,理應受到海內外的高度肯定。

    本文將以服務於師大國語中心(1980-1990)、隨後借調美國東西兩岸,及參與歐美華語文教學研究的經驗,就

    華語文中心師資培訓、教材教法設計、國際交流與合作,以及未來的發展願景等面向,提出個人的粗淺看法,以

    期配合二十一世紀華語文教學中心與研習班營運策略的實踐,共同提昇全球華語文教學的功能。

    2. 華語文教學機構國際化的基礎:師資培訓與交流 半個世紀以來,以台灣台北為中心的「對外華語文教學」,逐步掀起了一股國際間前所未有的華語文學習

    浪潮。其中,除了師大國語中心與中華語文研習所均已邁入第五十年外,成立於 1963 年的前美國各大學華語研

    習所(IUP,簡稱「史丹福中心」),及稍早的新竹華語研習所等華語文教學機構,都是早期為傳播華語文與中華文

    化而在艱辛的條件下辛苦耕耘的對外華語文教學尖兵。2 如今,除了成立於 1973 年的國語日報語文中心,及隸屬

    美國的陽明山華語學校外,包括師大國語中心在內的台灣各公私立大學附設的國語文教學中心已高達下列十五

    所。在 2002 年成立的就有銘傳大學華語訓練中心,及文藻外語學院語言中心。

    2 新竹華語研習所係在 1950 年代專為耶穌會傳教士而設立之高效率華語文教學中心。現已關閉。

    - 53 -

  • 二十一世紀華語文中心營運策略與教學國際研討會

    成立年份國語教學機構名稱

    2002年文藻外語學院語言中心2002年銘傳大學華語訓練中心2001年佛光人文社會學院語文教育中心1999年國立台灣大學文學院語文中心中國語文組1999年國立台灣大學國際華語研習所1997年國立中山大學華語教學中心1996年靜宜大學華語文教學中心1992年中國文化大學語文中心國語研習班1991年淡江大學中華語文研習班1990年國立政治大學語言視聽教育中心華語組1982年國立成功大學文學院語言中心中文組1975年逢甲大學國語文教學中心1970年東海大學中國語言文化教學研究中心1964年輔仁大學語言中心1956年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國語教學中心

    面對這麼多的華語文教學中心,如何規劃、培訓能熟諳雙語、雙文化、教學法、教材編撰、語言測驗與評量、

    慈悲又有耐心的優質華語文教師,這才是最重要的基本課題。當好學的外國學生千里迢迢來到台灣學習華語文

    時,他(她)們極在乎所付出的時間之相對學習成效。有些學生不滿任課教師的教學法與品質,因而會直接了當,

    而且合理地向校方要求更換老師。在經營一所優質的華語文中心時,這是主管人員必須審慎考慮的重要課題。

    雖然我們很難找到像甫自芝加哥大學榮退的趙智超教授這樣名聞遐邇的華語文教學經師與人師,俾便作育英

    才、嚴格培訓外國的菁英學生;然而,有計畫的系統性職前與在職輔導與訓練,確是必須施行的重要選項。普林

    斯敦大學周質平(2005)教授、美國國家外語中心主任(前麻利蘭大學教授)的馬思凱(Scott McGinnis 2005)博士、

    伊利諾大學的裴吉瑞 (Jerry Packard 2005)教授,及夏威夷大學的李英哲(2005)教授等,就對此種基本觀念至為

    重視,因而在各地經常舉辦華語文新進與在職教師訓練與講習課程。其中,周質平教授在道奇基金會的支持下,

    長年在普林斯敦大學舉辦全美性的在職華語文教學研討會,就說明了華語文師資培訓的重要性。

    林培瑞(2005)教授說,「西方世界每隔三十年才會出現一位像趙智超教授這樣的漢語教學天才教師。」的

    確,趙智超教授學識淵博,教學嚴謹,而且關心後學,循循善誘,是一位極為難求的好老師。但是,像趙智超教

    授這樣難得的華語文老師,當然是可以加以培訓的。

    以師大國語中心為例,1956 年成立之初,只有學生十二名,六位老師。到了 1982 年初,學生就高達七百九

    十五人。愈來愈多的歐美著名大學,包括英國的牛津、劍橋二大學,紛紛地將學生整批送來,把在華研習中國語

    文列為學校課程之一。美國各著名大學如耶魯、哈佛、史丹福、柏克萊加大、喬治城等的自費留學的,更是紛至

    沓來。當時中心本身已經警覺到新進教師與在職教師培訓的重要性,於是就在 1984 年開始審慎規劃「師資培訓」

    課程。是項計畫獲得教育部補助,由中心聘請學者專家開設專為國語中心在職老師所需的嶄新課程:

    對外華語文教學導論:介紹 CSL 的新知與願景

    華語文教學法:介紹 CSL 的最新教學法與多媒體應用策略

    語言學概論:普通語言學理論與 CSL 教學之關聯

    中國文字學:從六書到書寫法的研究,兼論中國文字的藝術特性

    國語語法學:請黃宣範與湯廷池教授介紹國語語法學與華語教學

    社會語言學:討論涉外華語文教學中的語言、行為、與思想認知問題

    心理語言學:提供基礎心理語言學理論作為 CSL 教學之參考

    測驗與評量:從班級的學習評量與測驗中考核 CSL 教學成效

    基礎英文:華語文教師也需懂得英文以便進行學生輔導與有效溝通

    - 54 -

  • 二十一世紀華語文中心營運策略與教學國際研討會

    為老師們加開基礎英文,以便提昇華語文教師的雙語歷練,進而體認雙文化的共識,排除文化震撼(culture

    shock)所帶來的困擾。

    國語中心的是項師資培訓計畫受到老師們的高度認同與肯定。因此,在 1985 年正式開班培訓二十五位老師

    外,爾後仍繼續進行。

    師資培訓的另一永續效益,是提供國外各大學當時所需的華語文師資。從 1985 年起,由國語教學中心師資

    培訓計畫出來的宋力行老師,在安城麻州大學(University of Massachusetts, Amherst)與師大國語中心的合作下,由教

    育部以「中文教師輸出計畫」專案補助,前往各校任教。由於成效良好,宋老師復於翌年繼續應聘至佛蒙特州的

    明德大學擔該校著名的暑期訓練班課程。同年,張文琪老師也以相同方式應聘至韓國放送通訊大學教授華語文。

    到了 1986-1987 年,美國芝加哥伊利諾大學與北卡杜克大學分別禮聘黃桂英、蔡智敏二位老師前往任教。

    是項計畫極為成功,而且一直延續、擴張到全球歐、亞、非、拉丁美洲各地。截至 2005 年為止,總計已有

    185 名師大國語中心教師應聘出國擔任華語文教學工作。這些老師受到歡迎,因為他(她)誠如周質平教授(2005:

    14)所堅持的:不但懂得華語教學方法,也懂得華語文與中華文化的專業知識。

    1989 年 6 月 19 日師大國語中心函覆教育部的「國語教學中心發展計畫」九項工作重點中,即明訂了「掌理

    對外華語教師之培訓、甄試及任用」,以提高師資素質,訓練專業人才之準則。這項華語文教師在職訓練的課程,

    至今還是為老師們津津樂道,因為老師們從這些基本課程所學到的新知,不但可以用來充實他(她)們的教學,

    同時也等於為大家開了一面語言理論的大窗子。

    配合在職教師培訓計畫,所有新進教師也都必須參加是項培訓課程。加上不定期的教學與學術演講,如趙智

    超(芝加哥大學)、鄭愁予(耶魯大學)、Wilhelm K. Weber (Monterey Institute of International Studies)、杜爾文(James

    Dew)、顧百里(Cornelius C. Kubler)、馬漢茂(Helmut Martin)、李英哲(夏威夷大學)、 林雲(時任史丹福大學東亞

    語文系客座教授)等無數傑出教授的加持,華語文師資培訓的效益,明顯可見。師生互動的頻繁與熱絡,也因此

    成幾何級數地增加。

    回顧這段華語文國際化的歷史,我們不得不體認肇始於師大國語中心的師資培訓之基本貢獻。在新近(2005)

    出版以紀念趙智超教授自芝加哥大學榮退的《中文教學理論與實踐的回顧與展望》(Reflecting on he Future ofChinese Language Pedagogy)中,我也特別重視這項華語文師資培育的內涵,以及國語教學中心凸顯的國際華語文師資培育任務。

    t

    3

    3. 華語文教材編撰的多元化任務

    在每年舉行的全美中文教師學會 CLTA 與 ACTFL 年會,及台灣與大陸的國際性華語文教學學術研討會中,

    符合時代需要的嶄新華語文教材編撰,一直是大家關心的課題。在二十一世紀華語文教學中心與研習班營運策略

    的實踐中,這項工作更是不可忽略的核心任務。

    早在 1980 年代,美國各大學的華語教學就盛極一時,但實用教材之均感缺乏;這是全美各大學普遍存在的

    嚴重問題。當趙元任博士仍在哈佛大學執教時,他曾經編寫了「新國語留聲片課本」(1934)及「華語入門」(1948)

    等。耶魯大學及其所屬「遠東出版社」在過去二十年間也出版了不少中文教本,其中曾受到普遍重視與採用的是

    「說中國話」(Speak Chinese, M. Gardner Tewksbury 編,1948;「華語對話」(Chinese Dialogues,王方宇及李抱

    忱等人合編,1953);「華文讀本」(Read Chinese,張一峯編,1958);「初級漢語讀本」及「高級漢語讀本」

    (Beginning Chinese Reader,1996,Advanced Chinese 1996,John Defrancis 編)。這些教材,均曾盛極一時。然而,

    隨著時代的進步,社會的變遷、人類知識領域的擴張、語言教學理論的日新月異,這些教材已經不能完全滿足華

    語學習者的需求了。但是,大家又一時無法快速編寫出全方位的實用教本。

    在當時,國內大學雖然也自編有國語會話、歷史故事、寓言故事、當代散文選、三百字故事、五百字說華語、

    一千字說華語4、小小廣播劇、新聞選讀等等,卻不容易直接適用於沒有接觸過中國社會的美國大學生。因此,各

    大學均由不同的途徑去覓尋中文教材。連「中國文化二十講」、「漫譚中國」也都成為各著名大學如哥倫比亞者

    之教材。由此可見海外中文教材嚴重缺乏之一斑。對於海內外的我國語文學者,未能在過去一、二十年間適時編

    纂實用而可行的華語新教材,提供美國各大學一時之需,殊屬可惜。

    3 美國夏威夷大學自 1980 年代起,即在李英哲、鄭良偉、賀上賢、謝信一、任友梅(Cynthia Ning)等教授的努力下創立了「華語文師資培育」碩士班課程與教學。其後,北美地區各重點大學也以不同方式如「學程」跟進。美東、美西結合「週末中文學校」教師培訓的僑社教育活動,

    也在 1990 年代活躍起來(McGinnis 2005:44-45)。國內及中國大陸則推動得更積極。 4 「五百字說華語」、「一千字說華語」為僑委會所編,供海外僑社使用。

    - 55 -

  • 二十一世紀華語文中心營運策略與教學國際研討會

    八十年代耶魯大學東亞洲語文系教授黃伯飛、司徒修(Hugh M. Stimson)在聯邦政府的資助下,已編寫了「標

    準口說華語」(Spoken Standard Chinese)及「標準書寫華語」(Written Standard Chinese)。其他大學如史丹福、

    哈佛、柏克萊加大等,均採用中國大陸「北京外文出版社」自「基礎漢語」改編而成的「基礎漢語課本」(共四

    冊),作為進階教材。至於初習漢字之寫法,舊金山大學則採用香港新雅兒童教育出版社的教材,同時該校教授

    也自編了兩種頗實用的教本。

    儘管美國各大學的中文教材非常缺乏,但是各校教授的敬業精神,往往彌補了這項缺陷。以史丹福大學為例。

    王靖宇、莊因、高恭億三位教授在課前所做的準備,教材的補充與改寫,教學程序與方法的研究等等,把中文教

    學的成效,發揮無遺。耶魯大學的司徒修、黃伯飛、鄭愁予、郭王族強、陸王希韞;柏克萊加大的張琨、張洪年、

    李玲、朱寶雍,以及其他各校的中文教授羣,均是很好的例子。

    二十年後的今天,全球各地的華語文人才輩出;華語文教材也因而如雨後春筍般地蓬勃發展。從北美大陸到

    台灣與中國大陸,新出版的各種華語文學習專書與初、中、高級教科書,不計其數。專業教材如商用中文、文化

    導讀、文言教本、新聞華語、新聞選讀、看電視學華語、廣播華語等,均於世紀交替之際,應運而生。

    本人在 1980-1989 年間擔任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國語教學中心主任期間,也曾偕同中心同事吳蓮英老師在 1982

    年編撰過一本《實用新聞選讀》,並在耶魯大學遠東出版社主持人 John Montanaro 的讚許下,由師大國語中心與

    耶魯大學遠東出版社共同向全球推廣。雖然《實用新聞選讀》能顧及學生程度不一、文化背景各異的問題而極受

    海內外華語文教學機構青睞,然而,由於時代的變遷、新資訊的出現,以及隨之而來的新衍生漢語詞彙、語法與

    語用等變化與實際現實,令人深信一本優質實用的華語文教材也必須不停地更新,以便教導年輕新秀在全球化的

    國際社會中,妥善運用二十一世紀普受重視的華語文。前香港大學校長李卓敏先生在為林語堂博士的《當代漢英

    辭典》為序時也說,「一國的語文,必應時而變,如『超音速』、『原子能』是以前沒有的」。這也印證了 Roman

    Jakobson 生前所提的語言「通俗」性進化原則。

    李卓敏和 Roman Jakobson 先生的話說得很有道理。如今,「網際網路」、「手機」、「便利商店」、「上網」、

    「網友」、「血拼」、「歐盟」、「世貿雙塔」、「南亞大地震」、「八卦新聞」、「一國兩制」、「兩千年總

    統大選」、「政治獻金」、「人權」、「檳榔西施」、「證券市場」、「績優股」、「個人秀」、「刷爆」等數

    不盡的新觀念與嶄新實用詞彙,都不是二、三十年前預想得到的,但現在卻成為廣大世界中普遍使用的語詞。對

    熱心研習華語文的外國學生來說,隨時出現在報章雜誌上的正式語詞、語法、語義等,才是他們急於學習,然後

    應用於未來的各行各業領域中。而這種新穎、實用、貼近社會的各領域「世說新語」,都已在當前國際間的優質

    華語文教材中,一一呈現。過去在師大國語中心研習華語文的各國菁英學生,最喜歡的就是這種能提供給他(她)

    們現學現用,且能反應社會現象與文化變遷的詞彙、語法與教材。因此,未來的華語文教材編撰,也必須顧及這

    些特色。如此方能兼顧外國學生學成華語文內涵後,無論是到兩岸三地,或其他華語文使用頻繁的地區如新加坡、

    馬來西亞、印尼、菲律賓,或歐美僑社,均可學以致用。在二十一世紀的社會中,能藉活學活用的華語文而活躍

    全球各行各業,已是不爭的事實。這也說明了為什麼財經界的高盛(Goldman Sachs)、美林(Merrill Lynch)、摩根士

    丹利(Morgan Stanley)等跨國公司,擁有那麼多精通華語文和文化的「老外」。

    同時,為顧及國際性,「對外華語文教學」的編撰,無論是用於台北研習華語文的外籍生,或在北京學習漢

    語的年輕朋友,甚或在特設的研習單位進修華語文的在職官員或專業人士(如美國維吉尼亞的外交學院、佛蒙特

    的明德大學、各地的國防語文學校 DLI, 陽明山的華語學校等),他們最需要廣泛蒐集有國際政治、財經產業、

    選舉政治、天然災變、運動天地、恐怖攻擊、愛恨情仇等分類新聞,作為從事中高級新聞研修與實習的素材。

    除 此 而 外 , 利 用 多 媒 體 教 材 於 課 本 與 課 堂 上 的 學 習 , 已 是 各 年 齡 層 研 修 華 語 文 的 必 備 選 項 ( Bai

    2005:282-283)。早在 1987 年,師大國語中心早就有先見之明,嚴謹地規劃「實用視聽華語」初、中、高級課本,

    並附有教師手冊、練習本、錄影及錄音帶。是項獲有教育部補助的龐大華語文教材編纂工程,動員了國語中心的

    陳夜寧、盧翠英、范慧貞、蕭美美、劉咪咪、王淑美、陳惠玲、韓英華、張仲敏、錢進明等老師的通力合作,以

    及海外李英哲、屈承熹、鄧守信(國語中心現任主任)等學者之再三審定,及各中心的試用後,終於在 1999 年

    正式出版。這套新穎的生活化華語文教材的完成,也劃下了台灣華語教材編撰的重要里程碑。

    如今,有關華語文「教學法研究」(Scott McGinnis 2005, 陸儉明 2005)、漢字識讀 (葉德明 2005、呂必松 2005)、

    語法教學 (李英哲 2005、逢勝利 2005)、

    口語表達教學 (白樂桑 2005)、 多媒體華語教學 (白建華 2005)、

    文化與教材編撰 (劉月華 2005、劉樂寧 2005) 等華語文教學與教材相關論述,都是在推動華語文教學國際化的

    多元策略與實踐中,可列為重要的參考指標。

    - 56 -

  • 二十一世紀華語文中心營運策略與教學國際研討會

    4. 師生國際交流的核心價值 學習華語文的附加價值是師生的國際交流與國際合作。過去五十年如此,當前的知識經濟時代與地球村世

    紀,我們更需要藉推動華語文教學來推動國際間的多向交流與合作。許多過去在國語中心及其他語文中心結業的

    校友,如今已成為活躍於全球各行各業的知名學者。他(她)們對台灣的感情,永遠是那麼濃厚。

    1988 年年初,一位灑脫挺俊的老外,在師大國語中心的走廊上熱烈地跟時為中心主任的我打招呼;我也習慣

    性地跟他們噓寒問暖。我直覺地問,「怎麼好久沒有看到你了?」

    「喔,主任,我已經回美國一段時間了。現在正要去香港,特地來看看師大的師長們。」他以流利的國語

    回答。

    「到香港,做什麼工作?」

    「我替美國政府做事。」

    「哇,國務院,好極了!」

    像這位同學來台學中文,學成後考入美國國務院,最後奉派赴東南亞及台北、中國大陸、香港的美國政府單

    位如領事館、在台協會等單位服務的例子,並不在少數。這些千里迢迢來台北學中文的學生,在離開了台灣之後,

    總會留下一些深摯的感情。同時,這批能精通中文的外國朋友,正好趕上了時代的列車,在現今「太平洋盆地」

    (Pacific Basin)蓬勃發展之際,他們正活躍於政治、經濟、社會、文化等各領域裡。

    早期來華研修中文的外國人士,大都是屬於亞洲研究、中國研究、東亞語文、中國政治、歷史等專業的學生。

    例如哈佛大學的費正清教授,生前一直認為,要把中國的歷史、政治讀通,首需到台北先把中文學好。也就是基

    於此種理念,師大的哈佛高材生特別多。

    然而,由於時代的轉變,以及全球人類對於社會行為新模式的建立與認知,研修中文已不在只是文史專業的

    天下了。專攻政治、外交、經貿的學者、發現中文已成為國際上不可忽略的語言。其中主要的原因是近二十年來,

    在台海兩岸所發生的政治變化,以及我國所創造的經濟奇蹟,深深的吸引著各國人士。就以目前在台研習中文的

    各國青年來分析,以文史為專業的學生雖仍屬主流,但政治、經濟、國貿、法律、新聞、工程方面的學生,卻也

    顯著地增加。

    今年(2005)初,應聘至國立政治大學歷史系擔任客座教授的施奈德(Axel Schneider)到世新大學來看我。當

    年(1985)在師大國語中心跟劉興漢老師研修高級華語與《水經注》的施奈德,在我於 2002 年陪同教育部黃前部

    長訪問荷蘭萊敦大學漢學院時,他特地從德國海德堡大學趕回,主要就是要見闊別十八年的「老主任」。如今,

    他,並在接掌萊敦大學漢學院前,特來政大講學。

    回顧民國七十二年 (1983) 八月二十日的中國時報有一篇很務實的報導,題為「廣結善緣;把握美國未來政

    界新秀;重視在華研習語文學生」。該文提到「運籌帷幄、代決代行的幕僚:從賴特與索拉茲訪華談美國國會議

    員助理的影響力」。其中特別提到的美國國會議員李奇(Jim Leach)之助理,就是師大國語中心的校友「安德復」

    (Fulton T. Armstrong)。5 文中同時也提到《苦海餘生》(China: Alive in the Bitter Sea)作者包德甫(Fox Butterfield)、《來自地心》(From the Center of the Earth) 的作者白理博(Richard Bernstein)。兩位美國紐約時報的名記者,均為分別曾在台大史丹福中心(IUP),及師大國語中心潛心研習華語文的傑出記者兼作家。除了白理博與包德甫之外,在民國

    85 到 89 年間,美東巴爾第摩太陽報(The Baltimore Sun)前駐北京記者兼辦事處主任吳德夫(John E. Woodruff),及現

    今的華爾街日報資深記者張易(Ian Johnson)都是千里迢迢到師大國語中心研習華語文,對台灣留下深厚感情的西方

    碩彥。

    6

    為了進一步推廣華語文教學,政府有責任協助師大國語中心及其他各大學附設的華語文中心,透過師大華語

    文研究所的理論探討與專業訓練,積極與全球各國的高等學府加強學術合作。同時,始於 1985 年的「華語教師

    輸出計畫」執行至今,成效斐然,政府應該繼續支持,並延續多邊合作。師大華語文研究所的利基,也可在「華

    語文教學國際化」方面多著墨,以臻雙贏之境界。

    過去牛津、劍橋大學合作的「雙連」學分制,應該加以推廣。國內各大學附設的華語文中心尤應對外籍學生

    提供更多課業外的生活服務, 包括介紹「接待家庭」(host families)、環境適應講習、文化學習與諮詢等工作。

    5 李奇參議員後來一直很關心台灣及亞太事務。另參見 2005.04.09 中國時報劉屏/華盛頓八日電:美國眾議院國際關係委員會亞太小組主席李奇連續兩天嚴詞警告說,如果台灣領導當局反覆無常,導致兩岸無法對話甚至發生衝突,則美國很難履行台灣關係法。他同時批評中共的《反

    分裂國家法》,並呼籲中共以更大的善意與彈性處理台海議題。 6 吳德夫(John Woodruff)像白禮博(Richard Bernstein) 與包德甫(Fox Butterfield)一般,著有China in Search of Its Future: Years of Great Reform, 1982-87. (1989 University of Washington Press).

    - 57 -

  • 二十一世紀華語文中心營運策略與教學國際研討會

    海外校友的聯繫,是推動華語文教學國際化策略的重點工作。前述舉辦海外類似「美國留華學者及專業人士

    研討會」的交流活動,宜可加強,以便藉聯繫校友之機會,建立多元的實質關係。

    在這同時,台灣已經成立了民間團體性的「台灣華語文教學學會」(Association of Teaching Chinese as a Second

    Language: ATCSL),更應與學術界及其他類似組織結合,以便從各個層面推廣國際性的華語文教學與研究。

    最後,參與和華語文教學有關的國際會議,必須列入大學及政府間的優先規劃項目。1981 年,柯彼德(Peter

    Kupfer)與藍安東教授(Anton Lachner)在德國的 Soest 盛大舉辦了第一屆德意志聯邦共和國漢語教學研討會,

    邀請美國、台灣、中國大陸學者赴德國討論華語文教學國際化與翻譯的問題。其後,美國定期舉行的全美中文教

    師學會(CLTA)年會,也逐漸成為當前華語文教學的主流。始於九十年代海峽兩岸大型華語文教學國際會議,也已

    成為提昇華語文國際化的平台。這些發展,都值得重視。

    5. 華語文教學國際化的二十一世紀展望

    華語文教學除了在北美地區蓬勃發展外,在歐洲的英、法、荷等國,也普遍地在人數上成長。根據任友梅

    (Cynthia Ning)教授最近給我的訊息,英國已在牛津大學漢學家杜德橋(Glen Dudbridge)教授的主導下,成立了 The

    British Chinese Language Teaching Seminar (BCLTS),結合倫敦大學的佟秉正及各名校學者推動華語教學研究。另,

    法國則成立了 Association Française des Professeurs de Chinois (法國中文教師協會)。

    在美國,中文早已列為SAT 測試的項目之一。自 2007 年起,也將列為大學中文先修課程 (AP)。以目前全美

    約有十萬名中小學生參加「(週末)中文學校」的統計來看,將來華語文教學的發展之延續至大學,使得大學中

    文成為熱門課程,乃是必然之勢。7

    從台北的美國在台協會(AIT)到世界各地的重點城市與機場,精通華語文的「老外」比比皆是。甫到台北

    上任才八個月的AIT領事事務官貝婉(Wylita L. Bell),除了精通日、法語外,竟也能說流暢的國語。當地球村已形

    成時,華語文也必形成為世界語言的主流。連一向排斥華語文、排斥漢字的韓國,也在近十年掀起一股中文熱。8

    根據英國語言學家David Graddol的分析指出,到 2050 年,華語仍是最普遍的語言,其重要性將與英語並駕齊

    驅。9 有鑑於此,前述的師資培訓與交流、華語文教材編撰的多元化、拓展師生國際交流及建立國際化交流平台

    等,都是台灣應積極持續加強的重點工作。

    今年(2005)五月七日哈佛大學東亞系中文組講師廖灝翔在聯合報所撰寫的「老美的暑假:要去北京學中文」

    中10,提到的華語文教學「內涵」與「學養」,正是周質平(2005)教授所堅持,也是當前我們培訓華語文教師時,

    不可忽略的課題。當然,政府政策的支持與方向,也是決定華語文教學成敗的因素。11 其中,促成華語文教師的

    國際交流、出國任教並學習教學法、規劃華語文檢測,以及華語文教師之認證等,都是配合高等教育國際化的同

    時,可以繼續加強的地方。至於校友的聯繫,一如我在華府與舊金山所舉辦的「美國留華學者及專業人士研討會」

    (校友)學術研討會及聚餐,都是促進國際化及聯繫校友的絕佳途徑。當然,互相承認學分或「互頒」學分等,

    都是可行的方案。

    華語文教育是本世紀的顯學。李光耀先生在五月八日新加坡「海峽時報」(Straits Times)的專訪中,特別以

    個人的人生經驗強調華語文的使用價值。12

    這一點共識,師大國語中心的師生們恐怕是體會最深的了。

    參考書目

    中國時報 (2005)「利益掛帥;韓掀中國熱」。5 月 10 日。

    白樂桑 (Joel Bëllassen)(2005)〈從 “字本位"到口語表達策略〉。《中文教學理論與實際的回顧與展望》 (Reflecting

    on the Future of Chinese Language Pedagogy)。台北:師大書苑。

    7 中文學校的學生統計在 1995 年時曾由本人會同華府駐美代表處服務組及全美中文學校聯合總會進行調查。學生數為五萬名左右。十年後之快速成長,也反應於美國東西兩岸之國際雙語學校。參見全美中文學校聯合總會 2005 年預估資料。網址為http://www.ncacls.org. 8 參見 2005.5.10 中國時報PP. A12:「利益掛帥;韓掀中國熱」、「中文補習班一間一間開」、「利益掛帥;韓掀中國熱」。「小朋友學完英文上中文」。 9 另,印度烏爾度語(Hindi-Urdu),和阿拉伯語的普遍性都將超過英語,西班牙語將和英語一樣。 10廖灝翔,台灣師範大學華語文教學研究所之榮譽校友,畢業於西元二00一年六月。 11 中國大陸官方主導的「國家對外漢語教材學領導小組辦公室」(China National Office for Teaching Chinese as a Foreign Language)在近年來的華語文推動及測試計畫如「漢語水平考試」(HSK)時,甚為積極。台灣也應加把勁。12 參見Don't want to lose your Mandarin? Keep using it.” (Keeping My Mandarin Alive: Lee Kuan Yew's Language Learning Experience). May 8, 2005, Straits Times

    - 58 -

  • 二十一世紀華語文中心營運策略與教學國際研討會

    李振清、陳雅芬、梁欣新 (編)(2005)《中文教學理論與實際的回顧與展望》 (Reflecting on the Future of Chinese

    Language Pedagogy)。台北:師大書苑。

    李振清 (1989) “漢字教學的理論與實際 "。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學術講演專集(第五輯)。

    李振清 (1988)〈正視中文教學的多元化發展〉。中央日報。8 月 6 日。

    李振清 (1982)〈放眼看美國大學的中文熱〉。中央日報。6 月 8-11 日。

    周質平 (2005)〈流利與準確〉。《中文教學理論與實際的回顧與展望》 (Reflecting on the Future of Chinese Language

    Pedagogy)。台北:師大書苑。

    陸儉明 (2005)〈21 世紀對外漢語教學〉。《中文教學理論與實際的回顧與展望》 (Reflecting on the Future of Chinese

    Language Pedagogy)。台北:師大書苑。

    葉德明(1996)對外教學之現在與未來。國際文教交流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台北: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國語教學中心

    趙智超 (2005) 〈對漢語教學的觀察與思考〉。《中文教學理論與實際的回顧與展望》 (Reflecting on the Future

    of Chinese Language Pedagogy)。台北:師大書苑。

    廖灝翔(2005)〈老美的暑假:要去北京學中文〉。聯合報。 5 月 7 日。

    劉月華 (2005)〈關於高年級中文課本的編寫〉。《中文教學理論與實際的回顧與展望》 (Reflecting on the Future

    of Chinese Language Pedagogy)。台北:師大書苑。

    劉樂寧 (2005)〈語言、文學與文化:高年級漢語課程的設置〉。《中文教學理論與實際的回顧與展望》 (Reflecting

    on the Future of Chinese Language Pedagogy)。台北:師大書苑。

    Bai, Jianhua. 2005. “A Problem-solving Approach to Integrating Computer Technology into the Language Curriculum."

    Reflect ng on the Future of Chinese Language Pedagogy. Taipei: Lucky Bookstore. i

    i

    Link, Perry. 2005. “On the Relations of Generics, Marriage, and Oral Ability in Mandarin". Reflecting on the Future of Chinese Language Pedagogy. Taipei: Lucky Bookstore.

    McGinnis, Scott. 2005.“From Mirror to Compass: Chinese as a Heritage Language Education in the United States."

    Reflect ng on the Future of Chinese Language Pedagogy. Taipei: Lucky Bookstore.

    - 5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