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2018 年 10 月 19 日 责任编辑/董征 美术编辑/赵燕杰 18 文娱圈点 本报讯 (记者张思思) 京津冀河北梆子最具实 力和代表性的旦角名家汇聚一堂,上演各自的拿手 唱段,将是怎样的戏曲盛况?从明天起,大型戏曲 文化季播节目《谁与争锋》将在河北卫视开播,“凡 市井处,皆闻梆子腔”的梆子文化盛景,将在电视荧 屏辉煌重现。 《谁与争锋—京津冀河北梆子名旦大会》由 河北广播电视台与白燕升团队共同打造,首次将京 津冀16位河北梆子一线旦角名家汇聚一堂,开辟 了单个剧种、同一行当名家荟萃的先河—北京市 河北梆子剧团的王洪玲,天津河北梆子剧院的金玉 芳、杨丽萍、赵靖、刘红雁、冯卫、张翠香,河北省河 北梆子剧院的韩建华、范丽丽、王艺诺、周桂娟、赵 文慧,石家庄市河北梆子剧院的刘莉沙、李夕果,河 北艺术职业学院的刘文静,沧州市河北梆子剧团的 门桂英等,纷纷集结而来。这是三十多年来河北梆 子历史上的一场空前盛事,必将为戏曲票友和电视 观众奉献一台余音绕梁的视听盛宴。 《谁与争锋》由著名戏曲节目主持人白燕升担 纲主持和总导演,节目评委阵容也堪称豪华。著名 相声演员、德云社创始人郭德纲,著名昆曲表演艺 术家张洵澎,散文理论先行者、丝路文化推广者肖 云儒,著名影视剧导演高群书,著名出版人、作家、 《读库》主编张立宪,中国古代文学教授、《百家讲 坛》主讲人韩田鹿,著名表演艺术家、86 版《西游 记》孙悟空扮演者六小龄童……这七位评委都是各 领域的旗帜性人物,他们将从不同的视角来审视、 解读河北梆子,丰富人们对传统戏曲文化的认知。 节目由名家唱段、现场采访、评委点评、台前幕 后、公布成绩五个环节组成,总体风格设置以呈现、传 承、传播、弘扬为主题,展现艺术家们深厚的艺术造诣 与美好的精神世界,唱响河北梆子,讲好燕赵故事。 本报讯 (记者康瑞珍) 改编自布拉德·科恩的传 记小说《叫我第一名》的励志校园题材电影《嗝嗝老 师》正在全国热映,这部讲述了患有图雷特综合症 的女老师奈娜带领全校垫底的 9F 班学生逆风翻盘 的励志故事的影片在豆瓣上收获7.6分,被观众赞 为“一部既有温度也有人性思考深度的影片”。 片中的女主角奈娜患有图雷特综合症,“有时 大脑中的神经接触不良时,神经就会抖动”,经常不 受控制地发出怪声,学业和工作屡屡受阻。不仅幼 年时被多所学校拒之门外,成年后通往梦想的道路 也举步维艰,遭遇父亲反对和他人嘲笑。电影不仅 让更多人了解并关注图雷特综合症患者,也传达了 “对于他们,可怕的不是疾病而是别人异样的眼光” “希望大家多一些包容理解”等观念。 和奈娜同样受到歧视的还有来自贫民窟的 9F 班学生。他们因为贫穷,与这个学校格格不入,并受 到全校师生排挤,这也致使他们渐渐放弃学业。电 影通过奈娜所患有的图雷特综合症和来自贫民窟的 9F 班学生,影射当今时代中因疾病、贫穷等存在的歧 视现象。有观众评论: “这部电影能让人们从中得到 反思”,并呼吁“拒绝歧视,平等善待身边每一个人。” 注重传承也要协同作战 “梆子声腔艺术的传承和创新”研讨会在石举行 本报讯 (记者张思思) 梆子声 腔创作如何突破进取?如何使现 代戏更具有戏曲艺术的韵味?在 2018年全国梆子声腔优秀剧目 展演的第三场研讨会上,来自全 国戏曲界的专家学者就“梆子声 腔艺术的传承和创新”这一主题 进行了研讨。 “梆子声腔艺术无论在创作, 还是在人才方面都是走在其他四 大声腔前面的,同时梆子也有最 广大的观众群体。”中国艺术研究 院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中国戏剧 文学学会副会长何玉人首先肯定 了梆子声腔的地位,同时也指出 了梆子声腔体系存在的不足。“首 先梆子声腔剧种就整体而言剧本 创作薄弱,二度创作难度比较 大。很多演员不能把从小练的功 夫和技艺展现在舞台上,戏曲音 乐创作和设计后继乏人。再次是 现代戏的戏曲化问题。传统剧目 的一个程式可以用在所有的剧目 中,但现代戏不行,现代戏不可复 制,因为现实生活太丰富了,不可 能复制粘贴。如何使现代戏更写 意、更具有戏曲艺术的韵味,这是 我们今后必须要不断探索的问 题。” 中国艺术研究院戏曲研究所 副所长、研究员郑雷表示,戏曲在 反映现代生活方面的敏感度一定 是赶不上其他艺术的,但是戏曲 的表现有时候是持续而深入的。 例如秦腔《花儿声声》就是从六盘 山有名的“花儿王”切入,展现了 这个农村妇女一生的沉浮,写出 了深意。“我们有很多的现代戏现 在都是流于表面,一是作者没有 深入,二是赶得太快。这是大家 经常面临的一个问题。” 现代戏的戏曲化问题 值得探讨 会上,河北省戏剧家协会驻会副主席 贾吉庆提出男生唱腔在梆子声腔中很重 要,男生唱腔的设计要因人而异。 “河北还是 存在男生唱腔的问题,比如说现在一些男 生演员嗓子不够高,唱高音的时候声嘶力 竭,如果演员演唱很痛苦的话,观众能舒服 得了吗?我认为演员应该去唱梆子的味 道,唱梆子的旋律,唱剧情唱人物,而不是 喊。这一点山东枣梆《草根大师》的唱腔设 计就很不错。它的高音不燥,不喊,而中低 音又把枣梆的音乐特点表现得非常好。”山 西省戏曲研究所副所长王越也表示梆子高 音量的唱腔已显示出和观众的审美要求不 匹配。 “音乐要改革,唱腔要改革,梆子戏伴 奏尤其是胡琴传统的乐器可以改革。之前 《龙江颂》做成升 G 调,就把嗓子唱坏了,我 认为政府可以设立一个奖项叫乐器改革 奖,鼓励戏曲音乐创作者对戏曲进行改革。” 中国戏曲学院教授海震则提出了不同 的看法。 “与秦腔、豫剧、晋剧、北路梆子和蒲 剧这些剧种相比,河北梆子高亢激越。从 音乐角度看,特别是演唱的音域,河北梆子 保留了早期的唱法;从文化传播的角度看, 这是边缘保存,是一个难得的文化现象,是 当地民众的一种选择。高昂激越的河北梆 子既是历代艺人的选择,也是燕赵文化的 选择,在某种程度上我们甚至可以说河北 梆子是河北地方文化的一张名片。梆子声 腔剧种要改革发展还是传承保留,我觉得 最根本的是观众,戏是演给观众看的,观众 喜欢听的戏才会流传下来。”内蒙古自治区 艺术研究院院长高晓红也认为,好的唱腔 要反复传唱。 “成熟的剧种要遵从原有的传 统声腔,部分融入现代元素。现实中,蒙古 剧推出的剧目基本以歌舞为舞台呈现方 式,曲调以当地蒙古族民歌为创作基调,但 是声腔并未形成固定的板式,因此蒙古戏 的作品呈现多样化,如果按照规范的戏曲 声腔来论,尚待长期研究和固化的过程。” 鼓励改革也应有所保留 在传承方面,原文化部艺术司司 长、剧作家曲润海从梆子剧种传承方 面提出了自己的意见,他指出,搞非 遗传承就是要保护剧团,保护演员, 还有一个就是整理改编剧目。“梆子 比京剧还老,我们保存了好多剧目, 是演员觉得与时代不合,就不演了。 演员都不愿意演了,只能作为历史资 料保护,作为历史资料保护就得整 改,但整理改编并不容易。改编一个 戏既要保护原始的东西又要加上新 创的,而新创的作品要老观众承认, 新观众也喜欢看才算改编成功。整 理改编对我们戏曲梆子系统来说是 一个重要课题。” 陕西省戏曲研究院、中国戏剧梅 花奖得主齐爱云表示要传承老一辈戏 曲人的精神。“我的恩师是马来玉先 生,我很有幸遇到了一个好老师,在我 的成长过程中,老师要求我从文武方 面来学习,唱念做打都要有。而且老 师在我很小的时候就跟我说,演员一 定要读书。‘你不是一个唱戏的,你将 来要努力成为一个艺术家。’这句话一 直影响着我,我觉得这才是真正的传 承,我们戏曲人的精神传承。”作为一 个戏曲文化传承者,齐爱云认为戏曲 人一定要扎实地学前辈的那些好的剧 目,还有最经典的剧目,最重要的是学 习老前辈把艺术视为生命的精神,特 别是当代,必须传承老艺术家对艺术 的严谨,对艺术追求的纯粹。同时作 为戏曲人,要通过各种各样的平台充 分展示和传播戏曲,在各个平台上推 广。还要加强各个剧种之间的交流, 要懂得坚守和热爱戏曲艺术。 河北省河北梆子剧院原副院长杨 广金提出梆子声腔剧种应当巩固现有 阵地,稳定现有队伍,强化剧种特色, 丰富表现手段,积极扩大影响。“戏曲 必须运用现代手段,必须调动一切可 利用的资源,团结一致,协同作战,才 能走出困境。这方面的榜样不得不说 在梆子声腔剧种中发展得最快也最好 的豫剧。作为一个风格独特的地方剧 种,豫剧用不足50年的时间发展成遍 及十六个省区有 160 多个专业剧团的 剧种,在台湾地区和美国也有专业豫 剧团活动。并且还频频出现在海外舞 台上,他们的成功得益于全剧种的一 盘棋做法,不分豫东调豫西调,只要需 要就可以在一出戏中并用。” (记者耿辉、田瑞夫/摄) 注重传承也要协同作战 《谁与争锋》明晚亮相 《嗝嗝老师》呼吁 尊重差异拒绝歧视 乔子口 乔子口 · · 数桩 数桩 送京妹 送京妹 鼓滚刘封 鼓滚刘封 五台下发 五台下发 刘红雁 刘红雁

注重传承也要协同作战 - yzdsb.hebnews.cnyzdsb.hebnews.cn/pc/paper/att/201810/19/ce36ff15-3405-49d2-af58-acdd... · 文学学会副会长何玉人首先肯定 了梆子声腔的地位,同时也指出

  • Upload
    others

  • View
    16

  • Download
    0

Embed Size (px)

Citation preview

2018年10月19日 责任编辑/董征 美术编辑/赵燕杰18 文娱圈点

本报讯(记者张思思)京津冀河北梆子最具实

力和代表性的旦角名家汇聚一堂,上演各自的拿手

唱段,将是怎样的戏曲盛况?从明天起,大型戏曲

文化季播节目《谁与争锋》将在河北卫视开播,“凡

市井处,皆闻梆子腔”的梆子文化盛景,将在电视荧

屏辉煌重现。

《谁与争锋——京津冀河北梆子名旦大会》由

河北广播电视台与白燕升团队共同打造,首次将京

津冀16位河北梆子一线旦角名家汇聚一堂,开辟

了单个剧种、同一行当名家荟萃的先河——北京市

河北梆子剧团的王洪玲,天津河北梆子剧院的金玉

芳、杨丽萍、赵靖、刘红雁、冯卫、张翠香,河北省河

北梆子剧院的韩建华、范丽丽、王艺诺、周桂娟、赵

文慧,石家庄市河北梆子剧院的刘莉沙、李夕果,河

北艺术职业学院的刘文静,沧州市河北梆子剧团的

门桂英等,纷纷集结而来。这是三十多年来河北梆

子历史上的一场空前盛事,必将为戏曲票友和电视

观众奉献一台余音绕梁的视听盛宴。

《谁与争锋》由著名戏曲节目主持人白燕升担

纲主持和总导演,节目评委阵容也堪称豪华。著名

相声演员、德云社创始人郭德纲,著名昆曲表演艺

术家张洵澎,散文理论先行者、丝路文化推广者肖

云儒,著名影视剧导演高群书,著名出版人、作家、

《读库》主编张立宪,中国古代文学教授、《百家讲

坛》主讲人韩田鹿,著名表演艺术家、86 版《西游

记》孙悟空扮演者六小龄童……这七位评委都是各

领域的旗帜性人物,他们将从不同的视角来审视、

解读河北梆子,丰富人们对传统戏曲文化的认知。

节目由名家唱段、现场采访、评委点评、台前幕

后、公布成绩五个环节组成,总体风格设置以呈现、传

承、传播、弘扬为主题,展现艺术家们深厚的艺术造诣

与美好的精神世界,唱响河北梆子,讲好燕赵故事。

本报讯(记者康瑞珍)改编自布拉德·科恩的传

记小说《叫我第一名》的励志校园题材电影《嗝嗝老

师》正在全国热映,这部讲述了患有图雷特综合症

的女老师奈娜带领全校垫底的9F班学生逆风翻盘

的励志故事的影片在豆瓣上收获7.6分,被观众赞

为“一部既有温度也有人性思考深度的影片”。

片中的女主角奈娜患有图雷特综合症,“有时

大脑中的神经接触不良时,神经就会抖动”,经常不

受控制地发出怪声,学业和工作屡屡受阻。不仅幼

年时被多所学校拒之门外,成年后通往梦想的道路

也举步维艰,遭遇父亲反对和他人嘲笑。电影不仅

让更多人了解并关注图雷特综合症患者,也传达了

“对于他们,可怕的不是疾病而是别人异样的眼光”

“希望大家多一些包容理解”等观念。

和奈娜同样受到歧视的还有来自贫民窟的9F

班学生。他们因为贫穷,与这个学校格格不入,并受

到全校师生排挤,这也致使他们渐渐放弃学业。电

影通过奈娜所患有的图雷特综合症和来自贫民窟的

9F班学生,影射当今时代中因疾病、贫穷等存在的歧

视现象。有观众评论:“这部电影能让人们从中得到

反思”,并呼吁“拒绝歧视,平等善待身边每一个人。”

注重传承也要协同作战“梆子声腔艺术的传承和创新”研讨会在石举行

本报讯(记者张思思)梆子声

腔创作如何突破进取?如何使现

代戏更具有戏曲艺术的韵味?在

2018 年全国梆子声腔优秀剧目

展演的第三场研讨会上,来自全

国戏曲界的专家学者就“梆子声

腔艺术的传承和创新”这一主题

进行了研讨。

“梆子声腔艺术无论在创作,

还是在人才方面都是走在其他四

大声腔前面的,同时梆子也有最

广大的观众群体。”中国艺术研究

院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中国戏剧

文学学会副会长何玉人首先肯定

了梆子声腔的地位,同时也指出

了梆子声腔体系存在的不足。“首

先梆子声腔剧种就整体而言剧本

创作薄弱,二度创作难度比较

大。很多演员不能把从小练的功

夫和技艺展现在舞台上,戏曲音

乐创作和设计后继乏人。再次是

现代戏的戏曲化问题。传统剧目

的一个程式可以用在所有的剧目

中,但现代戏不行,现代戏不可复

制,因为现实生活太丰富了,不可

能复制粘贴。如何使现代戏更写

意、更具有戏曲艺术的韵味,这是

我们今后必须要不断探索的问

题。”

中国艺术研究院戏曲研究所

副所长、研究员郑雷表示,戏曲在

反映现代生活方面的敏感度一定

是赶不上其他艺术的,但是戏曲

的表现有时候是持续而深入的。

例如秦腔《花儿声声》就是从六盘

山有名的“花儿王”切入,展现了

这个农村妇女一生的沉浮,写出

了深意。“我们有很多的现代戏现

在都是流于表面,一是作者没有

深入,二是赶得太快。这是大家

经常面临的一个问题。”

现代戏的戏曲化问题值得探讨

会上,河北省戏剧家协会驻会副主席

贾吉庆提出男生唱腔在梆子声腔中很重

要,男生唱腔的设计要因人而异。“河北还是

存在男生唱腔的问题,比如说现在一些男

生演员嗓子不够高,唱高音的时候声嘶力

竭,如果演员演唱很痛苦的话,观众能舒服

得了吗?我认为演员应该去唱梆子的味

道,唱梆子的旋律,唱剧情唱人物,而不是

喊。这一点山东枣梆《草根大师》的唱腔设

计就很不错。它的高音不燥,不喊,而中低

音又把枣梆的音乐特点表现得非常好。”山

西省戏曲研究所副所长王越也表示梆子高

音量的唱腔已显示出和观众的审美要求不

匹配。“音乐要改革,唱腔要改革,梆子戏伴

奏尤其是胡琴传统的乐器可以改革。之前

《龙江颂》做成升G调,就把嗓子唱坏了,我

认为政府可以设立一个奖项叫乐器改革

奖,鼓励戏曲音乐创作者对戏曲进行改革。”

中国戏曲学院教授海震则提出了不同

的看法。“与秦腔、豫剧、晋剧、北路梆子和蒲

剧这些剧种相比,河北梆子高亢激越。从

音乐角度看,特别是演唱的音域,河北梆子

保留了早期的唱法;从文化传播的角度看,

这是边缘保存,是一个难得的文化现象,是

当地民众的一种选择。高昂激越的河北梆

子既是历代艺人的选择,也是燕赵文化的

选择,在某种程度上我们甚至可以说河北

梆子是河北地方文化的一张名片。梆子声

腔剧种要改革发展还是传承保留,我觉得

最根本的是观众,戏是演给观众看的,观众

喜欢听的戏才会流传下来。”内蒙古自治区

艺术研究院院长高晓红也认为,好的唱腔

要反复传唱。“成熟的剧种要遵从原有的传

统声腔,部分融入现代元素。现实中,蒙古

剧推出的剧目基本以歌舞为舞台呈现方

式,曲调以当地蒙古族民歌为创作基调,但

是声腔并未形成固定的板式,因此蒙古戏

的作品呈现多样化,如果按照规范的戏曲

声腔来论,尚待长期研究和固化的过程。”

鼓励改革也应有所保留

在传承方面,原文化部艺术司司

长、剧作家曲润海从梆子剧种传承方

面提出了自己的意见,他指出,搞非

遗传承就是要保护剧团,保护演员,

还有一个就是整理改编剧目。“梆子

比京剧还老,我们保存了好多剧目,

是演员觉得与时代不合,就不演了。

演员都不愿意演了,只能作为历史资

料保护,作为历史资料保护就得整

改,但整理改编并不容易。改编一个

戏既要保护原始的东西又要加上新

创的,而新创的作品要老观众承认,

新观众也喜欢看才算改编成功。整

理改编对我们戏曲梆子系统来说是

一个重要课题。”

陕西省戏曲研究院、中国戏剧梅

花奖得主齐爱云表示要传承老一辈戏

曲人的精神。“我的恩师是马来玉先

生,我很有幸遇到了一个好老师,在我

的成长过程中,老师要求我从文武方

面来学习,唱念做打都要有。而且老

师在我很小的时候就跟我说,演员一

定要读书。‘你不是一个唱戏的,你将

来要努力成为一个艺术家。’这句话一

直影响着我,我觉得这才是真正的传

承,我们戏曲人的精神传承。”作为一

个戏曲文化传承者,齐爱云认为戏曲

人一定要扎实地学前辈的那些好的剧

目,还有最经典的剧目,最重要的是学

习老前辈把艺术视为生命的精神,特

别是当代,必须传承老艺术家对艺术

的严谨,对艺术追求的纯粹。同时作

为戏曲人,要通过各种各样的平台充

分展示和传播戏曲,在各个平台上推

广。还要加强各个剧种之间的交流,

要懂得坚守和热爱戏曲艺术。

河北省河北梆子剧院原副院长杨

广金提出梆子声腔剧种应当巩固现有

阵地,稳定现有队伍,强化剧种特色,

丰富表现手段,积极扩大影响。“戏曲

必须运用现代手段,必须调动一切可

利用的资源,团结一致,协同作战,才

能走出困境。这方面的榜样不得不说

在梆子声腔剧种中发展得最快也最好

的豫剧。作为一个风格独特的地方剧

种,豫剧用不足50年的时间发展成遍

及十六个省区有160多个专业剧团的

剧种,在台湾地区和美国也有专业豫

剧团活动。并且还频频出现在海外舞

台上,他们的成功得益于全剧种的一

盘棋做法,不分豫东调豫西调,只要需

要 就 可 以 在 一 出 戏 中 并 用 。”

(记者耿辉、田瑞夫/摄)

注重传承也要协同作战

《谁与争锋》明晚亮相

《嗝嗝老师》呼吁尊重差异拒绝歧视

《《乔子口乔子口··数桩数桩》》

《《送京妹送京妹》》

《《鼓滚刘封鼓滚刘封》》

《《五台下发五台下发》》

刘红雁刘红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