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
.弘光學報50 期. 129 *通訊作者 南部技專教師對社團活動態度之研究 張同廟 1 陳昭雄 2 * 1 台南科技大學 2 弘光科技大學 收到日期:95.9.18 修訂日期:95.11.20 接受日期:95.12.12 摘要 本研究主要目的在了解南部技專校院教師之大學社團經驗、社團指導經驗對學生社團活動態度 情況。本研究採用問卷調查法,研究對象為南部技專校院專任教師,共寄725份樣本,獲得回收有 效樣本為538份(佔74.2%)。問卷所得資料以因素分析、信度分析、描述性分析、t考驗、變異數 分析、相關分析及迴歸分析等方法進行分析研究。研究結果發現如下: 一、教師個人背景變項對社團活動之態度,任教職等、學校屬性、行政年資等變項,對教師的行 動參與達顯著差異;學校屬性對價值認知達顯著差異;行政年資對情感關注達顯著差異。 二、有社團指導經驗與無經驗的教師其對社團活動態度:除價值認知未達顯著差異外,情感關注 及行動參與等達顯著差異;有大學社團經驗與無經驗的教師其對社團活動態度:價值認知、 情感關注及行動參與等皆達顯著差異。 三、教師之大學社團經驗、社團指導經驗,其對社團活動的價值認知、情感關注與行動參與等三 個層面之關係,皆達顯著相關,且為正相關。 四、教師之大學社團經驗、社團指導經驗,對教師的社團活動態度具有正向預測力。 關鍵詞:社團活動、大學社團經驗、教師對社團活動態度

南部技專教師對社團活動態度之研究web.hk.edu.tw/~gas/main/download/journal/50/12.pdf · (二)教師態度對社團活動的影響 學生的意義在於學習生活,教師的言行皆

  • Upload
    others

  • View
    2

  • Download
    0

Embed Size (px)

Citation preview

.弘光學報50期.

129*通訊作者

南部技專教師對社團活動態度之研究

張同廟1��陳昭雄2*

1台南科技大學���

2弘光科技大學

收到日期:95.9.18 ��修訂日期:95.11.20 ��接受日期:95.12.12

摘要

本研究主要目的在了解南部技專校院教師之大學社團經驗、社團指導經驗對學生社團活動態度

情況。本研究採用問卷調查法,研究對象為南部技專校院專任教師,共寄725份樣本,獲得回收有

效樣本為538份(佔74.2%)。問卷所得資料以因素分析、信度分析、描述性分析、t考驗、變異數

分析、相關分析及迴歸分析等方法進行分析研究。研究結果發現如下:

一、教師個人背景變項對社團活動之態度,任教職等、學校屬性、行政年資等變項,對教師的行

動參與達顯著差異;學校屬性對價值認知達顯著差異;行政年資對情感關注達顯著差異。

二、有社團指導經驗與無經驗的教師其對社團活動態度:除價值認知未達顯著差異外,情感關注

及行動參與等達顯著差異;有大學社團經驗與無經驗的教師其對社團活動態度:價值認知、

情感關注及行動參與等皆達顯著差異。

三、教師之大學社團經驗、社團指導經驗,其對社團活動的價值認知、情感關注與行動參與等三

個層面之關係,皆達顯著相關,且為正相關。

四、教師之大學社團經驗、社團指導經驗,對教師的社團活動態度具有正向預測力。

關鍵詞:社團活動、大學社團經驗、教師對社團活動態度

.南部技專教師對社團活動態度之研究.

130

壹、研究動機與目的長久以來,我國大學及教育主管將課外

活動視為非正式也非重要的活動。相較美國

許多大學,視課外活動為學校共通課程活動

(Co-curriculum activities),強調課內與課外並重的原則,是學生課堂以外的經驗學習,以

為全人教育不可或缺的一環,此與國內各大學

對於課外活動(Extra-curriculum activities)的教育定位實有不同的目標。由此觀之,我國對

於學生課外活動的重視程度,不若美國有相同

共通的目的與份量(顏妙桂,1988;謝政諭,1988;張雪梅,2003)。

大學教育除應傳授學生知識之外,對於其

人格養成也是極為重要的工作。但過去技職教

育的重心在於技能養成,忽略開展學生宏觀視

野與其他能力的機會,致使技職教育給人一種

刻板價值觀(吳清基,1998)。但是,隨著國家發展的需求,技職教育愈趨重要,在追求全

人教育的理念下,社團活動的推展顯得更加重

要。然而,就社團活動的發展現況來看,科技

大學或技術學院與一般大學相較之下,社團活

動的多樣性與傳承性明顯有所不足。此外,當

前大學教育重研究與教學,使得教師受到升等

壓力及學校事務繁忙的影響,造成教師本身的

時間分配受到限制,這些因素降低了教師參與

社團活動的可能性。因此,釐清技專教師對當

前社團活動的態度,以提出因應之道,是本研

究所欲探討的動機之一。

衡諸國內近20年來,有關社團活動的研究,大多偏向社團活動的現況調查(楊極東,

1976;謝海平,1992;陳昭雄,2003~2005)、參與態度、人際關係、行為適應、人格特質、

領導能力、滿意度、社團凝聚力之主題(井敏

珠,1981;周甘逢,1985;楊淑娥,1996;王曉麟,2000;羅麗雲,2000;李法琳,2002;許龍君,2002;田瑞良,2003;姜淑華,2003;徐淑彩,2005),或是探討社團組織管理績效、組織發展與管理能力(陳家菱,1992;宋美妹,2000;魏宇明,2001;賴科位,2002)、社團領導經驗與心理社會發展之關係(楊

淑娥,1996;蘇家瑩,2000)、服務性社團參與和學生學習效果(蘇雅君,2003;李燕美,2004),以及社團評鑑(羅月鳳,1997;楊淑芬,2005)、社團參與經驗與心流經驗等(蕭

詠琴,2005)。上述實證研究皆以學生為研究對象,並未

發現有從教師與社團活動之關係加以探討。然

而,教師對社團活動的影響是一股不容忽視的

力量,而且其所擁有的社團相關經驗,對社團

活動態度的影響為何,值得深入探討,以補充

過去相關研究之不足之處,此為本研究探討的

動機之二。

基於上述研究背景與動機,本研究乃提出

以下研究目的:

(一)了解南部技專教師對學生社團活動

的態度現況。

(二)探討南部技專教師之不同背景因

素,對社團活動態度的差異比較

。�

(三)了解南部技專教師的大學社團經驗

、社團指導經驗與其對社團活動態

度之相�

������關情形。

(四)探討南部技專教師的大學社團經驗

、社團指導經驗等因素對教師對社

團活動態度的預測力。

(五)根據本研究結果,提出具體建議,

供相關教育單位參考,並建立因應

之道。

貳、文獻探討一、社團經驗的重要性

社團經驗是大學生涯中很重要的學習歷程

。教育學家杜威(Dewey)認為整個教育的過程稱為經驗,即教育為經驗的改造。許多實證研究

指出,大學生的校園社團經驗,對於大學生的

認知學習或自我發展有最明顯直接的關係。

在大學生活中,課堂內學習是大學生吸

收知識的主要來源,但是,Kuh和Schuh(1991)研究指出,課堂外學習,亦是非常重要的

環節(引自張雪梅,1999)。區可林與芮沙(Chickering & Raisser,1993)亦強調參與學生社團活動,對學生全人發展和大學生智力、社

交、情感、生理等面向是有幫助的。社團活動

具有加強、補充、統整及運用其他知識性課程

無法達成的功能,學生透過活動參與,恰可彌

補其在課程中的不足(周甘逢,1988;黃玉,1990)。楊國賜(1992)更直接指出,許多學

.弘光學報50期.

131

術研究與領導能力的訓練,大多可從社團活動

中獲得。

社團是學習性的教育團體,對於學校教育

的社會化功能,扮演極重要且不可或缺的角色

(張文彬,1988;張輝政,2000),同時亦能讓學子學習人格的發展、紓解課業壓力、促進

自我實現,並協助生涯發展、文化參與及教育

投入(邱皓政,1996;黃玉,2000;Williams & Winston,1985 ;Cooper,Healy & Simpon,1994))。透過社團經驗的吸取,可以促使個人對環境的適應能力;培養自省能力,公民

素養、領導才能、增進人際關係、問題解決能

力、責任感提高、關懷社會與參與和提高對學

校的認同(郭維夏、林政憲,1994;劉惠琴,1994;黃鳳嬌,1996;何進財,2001;林至善,2001)。而洪國峰(2002)更將社團活動的學習經驗分成為顯性:滿足自我需求、達成自

我實現;隱性:完成社會化,促進社會團結等

二種功能。

擁有社團經驗者,對於就業及其工作績

效也有一定的影響性。楊永森(2001)研究發現,社團經驗對於擔任教師在經營班級上具有

正向的影響作用。其中,擔任社團幹部的經驗

,亦可預測學生未來的工作績效(Gandy et al., 1994; Glennon et al.,1961)。Howard(1986)調查經理人的大學經驗發現,社團經驗對工作績

效也有正向幫助,他指出參與的社團數量與多

項績效指標呈現顯著相關,但並非每種類型的

社團都有相同的產出,其中,以曾經參與自治

性社團、學生刊物社團以及演辯社的經理人的

績效表現最佳,而體育性社團對績效表現則無

顯著影響。

綜合上述學者看法,社團活動的參與,已

成為培養學生多元化能力的重要管道(宋美妹

、王誕生,2001)。社團活動不僅可以達到檢視個人自我認知的能力,同時亦可激發其內在

的潛能的作用,對個人能力培養、未來發展、

學校的穩定、社會和諧發展等影響甚大,提供

本研究很重要的參考依據。

二、教師對社團活動態度之探討�

(一)態度的概念

態度是指「影響學習者對其個人行動之

選擇」的內在心裡狀態,人們不能完全從外

在的言行表現(林傳生,1999),推論其存

在,十分抽象。許多學者論及態度,有多種

不同的定義,有的指個人對客體的感覺、思

想和傾向的習性,也有認為對某一對象較普

遍、較持久的正或負的感受。卡滋與史考蘭

(Katz & Scotland,1959)認為態度是由認知(cognition)、感覺(feeling)、行動傾向(action tendency)等三個層面構成。至於,態度的特性,張春興(2001)認為態度是個人對人、對事、對周圍世界所持有的一種具有一致性

與持久性的傾向。一般而言,態度包括了認知

、情感和行為三種成分(林傳生,1999;王文科,1996)。其中,情感成分:指個人對事物的感受。認知成分:指個人對事物秉持的信念

或知識。行為成分:指個人對事物展露特殊表

現的傾向(王文科,1996)。 研究者依上述學者對態度的概念陳述,加

以建構教師對社團活動態度,將其區分為價值

認知、情感關注、行動參與等三個層面。價值

認知為教師對學生參與社團或社團的理解與看

法,包括事實、知識;情感關注為教師個人對

學生參與社團或社團的感覺與情緒,包含正負

面的經驗或評價;行動參與則指教師個人對學

生參與社團活動實際參與傾向。

(二)教師態度對社團活動的影響

學生的意義在於學習生活,教師的言行皆

可能成為學生學習或模仿的對象,所以教師以

身作則,對於學生的生活給予關心與分享,其

影響將更為深遠。Roper(2003)指出,一個好的教學型態應有七個面向,包含:鼓勵教職員

工和學生之間的互動,鼓勵學生之間彼此合作

,鼓勵主動學習,提供即時的回饋,強調花時

間學習如何解決困難,傳達較高的期待,尊重

不同學生間的專長及學習方法。

社團活動被視為大學生生活的必修學分之

一,老師的言行常會直接或間接影響其參與社

團的態度。因此,張雪梅(1993)認為大學教師除了是學問上的專家之外,更是學生學習的

引導者、社會化的助成者及成長的輔助者。顯

見,教師的行為態度,對學生發揮莫大的潛在

教育功能。可見,大學教師若能從不同的層面

或經驗剖析,提供學生參與社團活動的意見參

考,將使學生受益無窮。研究者以多年實務經

驗及觀察心得,認為教師態度對社團活動的重

要性有三項理由:

.南部技專教師對社團活動態度之研究.

132

1、教師具有擴大學生參與社團的影響力教師在課堂的言行,對學生具有極大的

影響力,所以其背後隱含的教育示範是不容忽

視的。學者研究調查結果發現,在十五項影響

學生社團參與的因素上,私立學校的學生對於

「校內師長的參與態度」上的認知,認為比公

立學校更為積極。(陳昭雄、林合懋,2005),另外也研究指出,技術學院社團幹部更認為

「師長的引導」對社團發展的影響力較一般大

學的幹部來得重要。(陳昭雄、林合懋、張同

廟,2005)。可見,教師若能在課堂或其他場合,以正向態度鼓勵學生參與社團,對社團發

展是相當有利,但倘若是持負面的看法,對學

生參與社團活動態度冷漠,認為會影響學生課

業的表現,對未來就業亦沒有益處(張雪梅,

2003)。如此容易造成學生排斥參與社團。因此,在當前學生參與社團風氣不佳的情形下,

只有透過結合全校教師與行政主管,共同努力

才能襄助社團成長與茁壯。

2、教師是社團指導工作的重要人力資源教師擁有大學社團經驗,對於社團活

動的態度亦較能以同理心看待之,尤其學 校需要尋求校內老師擔任社團指導老師時,亦

能獲得較多的支援與協助,而且透過社團活動

,增進校園師生互動,形塑校園文化(黃正鵠

,2001)。儘管研究上指出,擔任指導老師者,因專業知能不足,缺乏指導熱忱等問題產生

,而影響社團經營與發展(楊極東,1977;謝海平、龔允文等,1992)。然本研究認為大學教師是大學社團指導者的重要來源,具有經驗

者對於社團活動的推展,必能發揮更大的影響

力。

3、教師兼行政者是社團發展的幕後重要幫手

大學校園係由教授、行政人員與學生等所

組成,一般而言,行政人員常被視為教授教學

的後勤單位,因此教師兼行政者,角色較具調

和性,所以對於社團活動態度愈為正向,其所

發揮的實質效果,愈有於社團發展,例如協助

設施改善、經費爭取、行政支援等(傅木龍,

2000)。因此,教師兼任行政工作,對社團而言,是一個良好且有力的幫手。

(三)大學社團經驗之影響相關實證研究

教師過去大學時期的社團經驗,是否影響

其在校園中對社團活動態度,是本研究所要探

討的重點之一。然而,本研究嘗試搜尋相關經

驗研究報告,但未發現有針對此方面的論著。

儘管如此,本研究試以下列三篇研究大學生社

團經驗對其職場之影響予以延伸討論。

大學社團經驗對職業技能準備與早期職涯

成功的影響性,彭馨瑩(2005)針對中央大學管理學院畢業一至四年之碩士畢業生進行網路

問卷調查,結果發現:1.社團經驗對於個人職業技能準備在創造性思考能力、領導與團隊合

作能力、關係建立能力上有顯著的幫助。2.擔任社團幹部對於個人職業技能準備在分析技巧

、創造性思考能力、問題解決能力、應徵工作

能力、領導與團隊合作能力、關係建立能力以

及企劃撰寫能力上有顯著的幫助。3.參與社團程度愈高,對於個人職業技能準備在分析技巧

、電腦應用能力、資訊蒐集能力、創造性思考

能力、問題解決能力、應徵工作能力、領導與

團隊合作能力、關係建立能力、口語表達能力

、企劃撰寫能力、書寫溝通技巧愈佳。4.社團經驗對於個人早期職涯成功在上司滿意度、整

體滿意度、工作發展前景上有顯著的幫助。5.擔任社團幹部對於個人早期職涯成功並無顯著

的幫助。6.參與社團程度愈高,對於個人早期職涯成功在整體滿意度、工作發展前景上愈有

顯著的幫助。

呂雅燕(2004)以質性方法訪談東吳大學六位畢業生,在大學時期參與社團活動的經驗

對畢業後生涯發展的影響,研究結果顯示,1.在生涯決策的影響方面:成為再進修的動力或

助力;影響再進修學科領域之選擇;就業的選

擇或是進入職場的加分效果;影響戀愛或婚姻

;提升面對挑戰的自信心與執行力;2.在生涯發展所需能力方面:企劃、創意與執行力;情

緒管理、溝通協調與團隊領導能力;圓融人際

關係與人脈組織能力;穩健的台風與擅於表達

的能力;勇於面對挫折與挑戰;具判斷力與膽

識;勇於承擔責任的態度;充滿熱情的個性等

;3.在對生活素養的影響方面:對學校與同儕建立起深厚的感情,樂意為他人付出;社團培

養的興趣持續延伸;勇於追求理想與表達意見

;保持開放的學習態度;成立民間社團或文教

基金會;認真負責與積極正向的態度。

而楊永森(2001)也以質性訪談方式探討

.弘光學報50期.

133

社團經驗對初任教師之班級經營策略關係研究

,結果顯示:1.過去社團經驗會直接或間接對初任教師班級經營策略有正向的影響; 2. 初任教師透過社團經驗的學習與不同角色的扮演而

影響班級經營策略 。例如:擔任領導幹部學習領導、學習活動的策劃與組織、自信心的建立…等等,有助於提昇一個老師教學與班級經營的

知能與技能;3.師院生參與社團的經歷在往後的任教生涯中,人際網絡有實際的幫助。

綜上所述,有大學社團經驗者對從事各領

域工作具有正向作用,而本研究也藉此概念的

運用,來驗證技專教師在大學時期社團經驗是

否對與社團互動及態度存在著正向效應。

三、社團指導教師之相關研究

(一)社團指導教師的功能

就指導的意義而言,Love(2003)認為是一種重要的能力,指導並不僅是提供意見,也

要幫助個人認定選擇和對他們所做的選擇負起

責任。指導員可能要比被指導者需要更多的知

識和經驗,指導的目標是要產生學習、成長和

自我決定,加上分享資訊、意見和個人累積的

智慧,指導包括個人指導及團體指導,個人指

導包含複雜的技巧、能力和知識的基礎,重要

技巧和能力包括了人際關係的技巧、問題解決

和了解和應用發展與學習的理論。

就現況而言,社團指導老師所扮演的角色

,不僅是學生社團與學校之間橋樑,負責訊息

傳遞與溝通,更需要提供給學生有關行政、專

業協助與指導(林至善,2001)。教師擔任社團指導工作,具有幫助學生解決專業問題,輔

導學生個人發展及促進社團健全經營的功能。

根據日本產經新聞報導(2006)指出,大阪府教育委員會對於高國中學校社團活動的展現,

由於少子化的現象、教職員逐漸高齡化、缺少

指導人員等原因,造成學校社團活動呈現停頓

,因此決定將指導社團活動之教師津貼統一予

以提高。可見,日本政府對社團活動的重視。

Allen(1983)認為學生社團須含指導老師,其目的是輔導社團成員的個體發展, 同時也幫助社團成長, 促進學生社團組織朝成熟階段進步。McKaig 和 Policello(1987)指出社團指導老師在非傳統的教室中是一個教育學家,他

透過發展與學習理論, 運用專門知識、經驗及願景,促進社團組織發展。Dunkel 和 Schuh(

1998)亦提到社團指導老師應是社團的良師益友、老師、領導人與追隨者。

國內多位專家學者,認為成功的社團指導

教師,應具有專長能力、充分了解學生特質,

熟悉經驗學習模式,指導學生分享並省思其經

驗同時有效輔導學生社團自治,並發展社團特

色,帶動成員合力推展社團活動,而且能夠扮

演多元化的角色,凝聚社團共同的目標與願景

,成為學生亦師亦友的貴人,甚至進一步能夠

建構、發展具有特色的校園文化(黃玉,1990;高德瑞,2000;何進財,2001;王惠雯,2003)。

綜上所見,社團活動,其運作除了受學校

的規範與協助之外,也必須配合師長的指導,

共同研討專門知識、技藝、休閒活動或社會服

務,方能使社團活動的推展更為有效。尤其在

專業能力、情感互動、經驗指導、組織運作等

方面,在在都顯示指導老師應扮演的角色及其

功能展現。

(二)社團指導教師相關實證研究

目前國內針對社團指導老師之研究仍非常

闕如,相關研究除劉唯玉等人(2002)針對績優社團指導老師以質性方法及觀察方式加以分

析外,其他論著雖對此一議題有所著墨,但所

陳述的內容並不深入,顯見此部分仍有進一步

探討的空間。

宋美妹(2001)研究指出,社團指導老師承諾度的高低對社團組織發展有顯著性的影響

,社團指導老師是否善用其專業能力、熱忱、

溝通技巧、人際網路等協助學生社團的發展,

以及能否與社團有良性互動,在大學學生社團

的組織發展上扮演了相當重要的角色。而廖運

榮(2001)也發現,運動性社團對於『沒有適當指導老師』及『社團老師指導不力』高於學

術性社團。此外,對成為績優社團指導老師而

言,劉唯玉、李天祥、賴麗純(2002) 研究發現,利用愛心、責任心、賦予自主權等指導原

則下,培育學生相關知能,並在學生社團成立

初期給予支持,當社團發生危機時也需從旁輔

導或是積極協助。

依上述研究結果,本研究認為社團指導老

師是促進學生社團組織運作及永續發展之關鍵

因素。因此,社團指導教師對社團的運作機制

、內部互動與外部關係的影響,顯得十分重要

.南部技專教師對社團活動態度之研究.

134

的地位,所以本研究將進一步對社團指導教師

之角色作深入探討。

四、教師個人背景因素與其對社團活動態度之

相關研究

鑑於國內對於教師對學生參與社團活動態

度相關研究十分闕如,因此本研究的價值具有

補強國內在此方面研究不足之處。依此,本研

究針對研究主題搜尋碩博士論文及相關期刊、

學報,僅發現何進財(1987)、陳昭雄(2006)在相關議題上,針對教師與社團活動間關係

稍作討論。

根據何進財(1987)調查我國台灣地區大學訓育制度之研究結果,其中有關公私立大學

各類人員,在輔導社團與課外活動的認知差異

比較發現:

1輔導人員的認知未達顯著差異,但導師、訓導處(現稱學生事務處)人員、教職員(

綜合訓導處人員、輔導人員、導師、教官)的

認知則達顯著水準,私立學校顯著高於公立學

校。

2不同背景教職員的認知比較,在性別上未達顯著,在年資方面未達顯著,在職務方面

則達顯著差異。

而陳昭雄(2006)調查大專校院課指組師長發現,影響社團活動發展影響因素層面,分

為學校的規劃與措施、師長的引導、學生的時

間與意願、教學與行政單位的溝通與支持等四

個層面,而課指組師長們認為影響校園學生社

團活動發展影響因素中,影響程度較高的前四

項是「社團是否具有吸引力」、「課指組承辦

業務人員的工作態度」、「學校是否提供完善

的活動空間規劃」及「學校是否提供充裕的活

動經費」,影響程度均在「有影響」與「絕對

有影響」之間。影響程度較低的最後四項是「

學生家長的態度」、「校內每週的排課方式」

、「校內任課師長的態度」及「學生的課業因

素」。再就個人背景變項與社團發展因素之差

異比較結果來看,學校屬性、年資、性別等變

項未達顯著水準,但擔任職務則在教學與行政

單位的溝通與支持層面上,達顯著水準。

  綜上所述研究,國內在教師對社團活動的態度之相關經驗研究甚為缺乏,而教師的

特質及過往相關經驗,對探討其對社團推動的

態度,扮演十分重要的角色。因此,本研究將

研究核心著重在教師之個人特性、大學社團經

驗、社團指導經驗對其社團活動態度之影響為

主要探討議題。

.弘光學報50期.

135

註:1. 代表變項之差異分析 ,係以t 考驗及單因子變異數分析等統計方法進行探討。 2. 代表變項之相關分析,係以皮爾遜積差相關統計方法進行探討。

3. 代表前一變項對後一變項之聯合預測力,係以複迴歸分析統計方法進行探討。

參、研究設計與實施一、研究架構

根據研究動機、研究目的、研究主題與研

究假設的確立、再收集相關文獻推導出本研究

概念架構圖(如圖3- 所示)。本研究針對技專教師人個人背景變項、大學社團經驗、社團指

導經驗與其對社團活動態度先做描述性統計分

析,其次對個人背景資料作差異性分析,教師

大學社團經驗、教師社團指導經驗與教師對社

團活動態度之相關分析,最後以複迴歸分析探

討教師大學社團經驗、教師社團指導經驗預測

教師對社團活動態度。

.南部技專教師對社團活動態度之研究.

136

二、研究問題

本研究之目的在於探討技專教師對社團活

動的態度,由於國內針對此一議題之相關實證

研究十分缺乏,而論據又認為教師之個人背景

及相關經驗對社團活動的態度,扮演著重要的

角色,所以本研究為了填補此一議題的文獻空

隙,擬就下列研究問題進行探討:

(一)、教師之不同個人背景因素對社團活

動態度是否存有差異性的效應?

(二)、教師之不同個人背景因素在大學社

團經驗是否存在著差異性?��

(三)、教師之不同個人背景因素對其社團

指導經驗是否存有差異性的效應?

(四)、教師有無社團指導經驗對社團活動

態度是否存在著不同效應?

(五)、教師有無大學社團經驗對社團活動

態度是否存在著不同效應?

(六)、教師有無大學社團經驗及指導經驗對

社團活動態度是否存有不同效應?

(七)、教師大學社團經驗、指導經驗與其對

社團活動態度是否存在著相關性?

(八)、教師大學社團經驗、指導經驗之影響

對社團活動態度是否具有預測力?

三、樣本統計

本研究基於研究者服務所在地之便利,以

南部公私立技專校院之專任教師為調查對象,

調查範圍包括台南縣市8所,高雄縣市13所、屏東縣市8所,共計有29所公私立技專校院(依94學年教育部編印之大專校院資料)。第一階段預試(94年12月),共抽取一所公立及四所私立學校,包括國立海洋科技大學及私立有嘉

南藥理科技大學、台南女子技術學院、遠東技

術學院及育英護專等,對每校分別寄出25份問卷,共計125份,委由該校課外活動組協助隨機

發放問卷施測,計回收116份,有效樣本113份(90.4%);第二階段正式施測(95年1月),共抽取16所學校,亦委請各校課外活動組協助隨機發放問卷施測,發送份數私立科技大學或技

術學院者每校為40份、國立者50份,專科學校為30份,一共寄出725份問卷,回收情形統計表如附錄(二),經剔除填答不完全者後,共得

到有效問卷為538份(佔74.2% )。

四、研究工具與方法

本研究主要為探索性分析,以研究者自編

之問卷作為調查工具,問卷設計共分為四部分

,第一部分為基本資料,第二部分為教師對社

團活動態度量表,第三部分為教師大學社團經

驗影響量表,第四部分為教師社團指導經驗影

響量表。本研究問卷編製,主要根據社團活動

實況,以及相關文獻資料編製而成「技專教師

對社團活動態度調查問卷」。但為建構問卷內

容效度,研究者仍請南區五位專家學者(含2位學務長、2位課指組組長及1位社團指導老師)針對題目及內容提供卓見後,將不適合之題目

予以修正,使問卷內容更加完善。

問卷評分方式係採 Likert 五點量表計分,選項從「非常同意」5分到「非常不同意」1分,填答者擇一勾選。題目為反向題者,反向計

分。同意程度愈高者,表示其對社團活動的感

受程度愈高。施測過程先進行預試,經項目分

析、因素分析、信度分析以刪減不適當題目,

產生正式問卷,作為本研究的工具。

(一) 項目分析主要目的是將鑑別度低的題目予以刪除。

即各題決斷值若小於4者刪除,以及各題與總分相關係數(r值)低於.35者等兩種方法進行,其中未達顯著水準者(p>.05)予以刪除,各量表所被刪除的題項彙整如下:

表3-1 各量表刪除題項彙總表

.弘光學報50期.

137

由上表3-1得知,B量表共計刪除5題;C量表共計刪除2題;D量表共刪2題,分析結果顯示,各量表反向題(R)皆未達顯著水準,顯示受測教師的看法差異甚大。本研究問卷各量

表項目分析如附錄(一)所示。

(二) 因素分析為建立問卷的效度,本研究以主成份分析

法縮減構面,並以最大變異法進行直交轉軸,

保留特徵值大於1之因素,進行共同因素抽取經分析後,再刪除不適合的題目,保留負荷量大

於0.4,且特徵值大於1者,各題目的因素負荷量詳述如表3-2、3-3、3-4、3-5等。

1.教師對社團活動態度影響量表由表3-2得知,各構面題數總共有 16 題,

經因素分析結果,其KMO值為.862,球形考驗亦達高度顯著水準,結果共萃取 3 個因素,其中因素一含有7題,特徵值為6.323,因素命名為「價值認知」,因素二含有5題,特徵值為2.216,因素命名為「情感關注」,因素三含有4題,特徵值為1.170,因素命名為「行動參與」,累積總解釋變異量達 60.681%。

表3-2 教師對社團活動態度因素構面與其構成題項之因素負荷量表 N=113

.南部技專教師對社團活動態度之研究.

138

2.教師大學社團經驗之影響量表由表3-3得知,構面題數計有9題,經因

素分析結果,其KMO值為.894,表示適合進行因素分析,而球形考驗亦達高度顯著水準,

結果僅抽出 1個因素,因素命名為「成就與認同」,特徵值為5.921,累積總解釋變異量達 67.789%。

3.教師社團指導經驗之影響量表由表3-4得知,各構面題數總共有19題,

經因素分析結果,其KMO值為.895,球形考驗亦達高度顯著水準,表示適合進行因素分析,

萃取結果共抽出 3 個因素,其中因素一含有7

題,特徵值為9.882,因素命名為「運作機制」,因素二含有5題,特徵值為1.411,因素命名為「內部互動」,因素三含有4題,特徵值為1.046,因素命名為「對外關係」,累積總解釋變異量達 64.942%。

表3-3 教師大學社團經驗之影響因素構面與其構成題項之因素負荷量 N=95

表3-4 教師社團指導經驗之影響因素構面與其構成題項之因素負荷量表 N=75

.弘光學報50期.

139

(三) 信度分析本研究針對預試問卷各量表進行信度分析

,整體量表在刪題前Cronbach’sα值均大於0.7,刪題後各量表皆大於0.8,尤以教師大學社團經驗與社團指導經驗之影響量表皆達0.9以上,

顯示各量表具有良好的信度。再者,各因素構

面之信度,均在0.7以上,亦顯示各構面具一定的信度。由此可知,本研究所得問卷調查資料

信度良好,而且值得信賴,茲將整體樣本信度

分析彙整如下表4-5:

表4-5 整體樣本信度分析表

(四) 資料分析1.基本資料的處理:以次數分配及百分數分

析。

2.統計方法:本研究利用 SPSS 10.0統計套裝軟體進行 t-test 考驗、單因子變異數分析(one-way ANOVA)、薛費法(Scheffe method)事後比較、皮爾遜積差相關分析(Pearson’s Product-moment correlation)與迴歸分析以探討各變項間之關係。

肆、研究結果與討論根據問卷結果進行資料分析,統計結果如

下: (一)基本資料分析在538位受訪樣本中,女性教師251位(

47%),男性教師287位(53%),男性稍多於女性。受訪者服務年資以5年以上~10年165位(佔31%)最多,其次為5年以內者139位(佔26%)與10年以上~15年130位(佔24%),以講師分佈261位(佔48%)最多,助理教授以上者為240位 (佔45%),而其他者(助教)37位(佔7%)最少。

學校屬性以私立科技大學或技術學院317位(佔59%),公立科技大學或技術學院159位

(30%),私立與公立專校分別為37位(佔7%)與25位(佔4%),顯示私立學校回收效率高於公立甚多。任教類別以專業類教師330位(佔61%)多於通識類的208位(佔39%),符合一般校內教師人數分佈。教師兼任行政資歷方

面,有兼任者356位 (佔66%)明顯多於無兼任者182位(佔34%)。社團指導年資,具經驗者321位較無經驗者217位多(佔40%)。大學社團經驗,有參與者419(78%)高過無參與者119位(22%)。

由上述資料得知,在所有受試者中,教師

個人在行政、社團指導、大學社團之經驗方面

的人數,有經驗者較無經驗者的比例高。可見

,技專校院推展社團活動,應可從此方面的資

源加以運用。

(二)描述性分析本部分以各研究變項之平均數及標準差,

來說明教師對社團活動態度在各變項得分之分

布情形,如表4-1 所示。各量表百分數計算方式係依M-1/N-1公式求得,M為每題平均數,N為選項數(本研究共有5項)(參考鄭彩鳳、翁慧茹,2004)

1.教師對社團活動態度分析由表4-1資料得知,價值認知構面平均數

.南部技專教師對社團活動態度之研究.

140

為29.63,每題平均得分為4.23(百分數為81%,屬於相當良好程度),情感關注為20.50,每題平均得分4.10(百分數為78%,屬於良好程度),最後則為行動參與,平均數為15.23,每題平均數為3.83(百分數為57%,屬於中等程度),整體教師態度,每題平均分數為3.95(百分數為74%,屬於良好程度)。

由上述結果可知,教師對社團活動態度的

感受程度依序為價值認知、情感關注及行動參

與,尤以前二項平均數每題得分均超過4分,此結果的可能原因在於教師對社團活動教育價值

的認知程度,以及對社團活動的支持與肯定,

皆能獲得較高程度的感受,而教師行動參與則

每題平均數得分較低,推究其原因可能與教師

工作的忙碌,或者可能與教師本身參與意願不

高所致。

2.教師大學社團經驗影響之分析由表4-1資料得知,構面平均數34.36,題

數為9,每題平均分數3.82(百分數為71%,屬於良好的經驗程度)較中間值3為高。由此結果顯示,技專教師的大學社團經驗影響程度屬於

中等以上程度,此可能與教師大學時期參與社

團所獲得的成就,以及對社團的認同感較高有

關。

3.教師社團指導經驗影響之分析由表4-1得知,就整體而言,總平均數為

76.56,合計題數為19題,每題平均分數4.02(百分數為76%,屬於良好程度)。而在三個組成層面,運作機制之平均數為38.18,題數為10,每題平均分數3.82(百分數為71%,屬於良好程度範圍)、內部互動之平均數為15.44,題數為4題,每題所平均分數為4.00(百分數為75%,屬於良好程度)、外部關係之平均數為19.05,題數為5,每題平均分數為3.81(百分數為70%,屬於良好程度)。上述結果顯示,技專教師社團指導經驗之影響程度,皆達中上分

數,屬於良好程度範圍,因此各層面之比較,

以內部互動得分最高,其次為運作機制,最後

為外部關係層面。由此結果可看出,教師參與

社團指導工作,影響社團內部互動的感受程度

最大,而對社團組織運作機制的感受次之。

(三) t 考驗與變異數分析1. 教師個人背景與其對社團活動態度之比

較分析

為了了解技專教師個人背景與其對社團活

動態度之差異情形,此部份統計分別以獨立樣

本t 檢定及單因子變異數分析,來檢定不同性別

、年資、職等、學校屬性、任教類別及行政年

資在教師對社團活動態度各構面上是否有顯著

差異,若有,則以 Scheffe法多重比較進一步探討。其次,有關教師有無大學社團經驗與社團

指導經驗對社團活動態度之差異比較,是本研

究研究重心,而且亦為了能更完整分析其比較

表4-1各量表分析摘要表

.弘光學報50期.

141

表4-4 教師個人背景因素與其對社團活動態度分析表

情形,所以獨立出來另行探討。

(1)不同個人背景之教師在價值認知上之差異情形

由表4-2得知,性別的不同,存在顯著差異,男性平均數(M=4.29)高於女性的平均數(M=4.17),此可能原因在於男性教師對社團活動有較高的認知態度,並視社團活動較女性

教師為重;學校屬性的不同,存有顯著差異,

經多較比較結果並無顯著差異存在;行政經驗

不同,並未發現有顯著差異。

上述個人背景變項分析結果,與陳昭雄(

2006)調查大專校院課指組師長對社團發展之認知結果並不一致,包含性別、學校屬性等變

項,而在服務年資、擔任職務等變項上有一致

的認知程度。

(2)不同個人背景之教師在情感關注上之差異情形

由表4-2得知,不同的性別、年資、職等、學校屬性及任教類別的教師在情感關注上皆

未達顯著差異水準;但行政經驗的不同,存有

顯著差異,經以雪費法多重比較,發現有一組

顯著差異,即3年以上~ 6年內的行政經驗者(

M=4.32)顯著高於無行政經驗者(M=4.16),此結果顯示較具行政經驗的教師其對社團活動

的情感比沒有任何經驗者更為投入。

(3)不同個人背景之教師在行動參與上之差異情形

由表4-4得知,不同的性別、服務年資與任教類別之教師,在行動參與上皆未達顯著差

異;職等的不同,則達顯著差異,經多重比較

結果,其他職等(如助教)>講師>助理教授以上者。顯示,教師的職等高低對社團活動的支

持程度明顯有別,亦即教師其職等較低者的行

動參與力高於職等較高者。

學校屬性不同,在行動參與上達顯著差異

,經多重比較檢定發現有二組差異存在,私立

專科教師的行動參與大於國立科大或技術學院

,同時亦發現私立科大或技術學院大於國立科

大或學院的教師。顯見,私立學校教師對社團

活動的參與行動顯著高於國立學校教師。

行政經驗不同,在行動參與層面上達顯著

水準,但經雪費法多重比較結果,並未發現任

何組別有顯著差異。

.南部技專教師對社團活動態度之研究.

142

2. 不同個人背景之教師與社團指導經驗之差異比較分析

由表4-2資料可知,不同教師個人背景因素在社團指導經驗影響之比較結果,發現在性

別、任教類別經t檢定未達顯著水準,而任教職等、行政經驗經以單因子變異數分析發現,亦

未達顯著差異,但在服務年資、學校屬性、社

團指導年資及大學社團經驗等項,達顯著水準

。經雪費法多重比較發現:

(1)在服務年資變項,存有一組顯著差異,即社團運作機制層面有15年以上者顯著高於服務5年以上∼10年者。

(2)學校屬性存有二組顯著差異,即社團運作機制層面有公立科技大學或技術學院大

於私立科技大學或技術學院、內部互動層面有

公立科技大學或技術學院大於私立科技大學或

技術學院。

(3)指導社團年資在社團運作機制層面存有三組顯著差異,即3年以上顯著高於1年內者、3年以上顯著高於1年以上~2年內者、3年以上顯著高於1年以上~2年內者。由此可知,指導

年資愈久者,明顯較指導短者對社團運作機制

幫助愈大。

(4)大學社團經驗者各組間存有顯著差異,在社團運作機制層面存有二組差異,一組

為3年以上之社團經驗者顯著大於1年以上∼2年內及1年內者,另一組為3年以上顯著高於2年以上∼3年內及1年內者,顯見教師大學社團經驗愈久者,對指導社團運作幫助愈大,在內部互

動層面存有3年以上顯著高於1年以上∼2年內、無經驗及1年內者,代表社團經驗愈久者,對於協助社團內部互動的功能愈大,但無社團經驗

者對內部互動亦高於1年者,顯示其相關經驗或者人格特質等發揮一定的作用;在外部關係層

面存有3年以上顯著高於1年以上∼2年內、無經驗及1年內者,以及3年以上顯著高於2年以上∼3年內及1年內者,即教師大學社團經驗愈久,對於協助社團外部關係之建立與資源獲得,皆

有更多的助益。但其中,無經驗者外部關係顯

著高於1年內者,此可推論,教師社團參與時間較短,指導社團所產生的外部關係相較於無經

驗者,並不具有明顯作用。

表4-2 教師個人背景因素與其對社團指導經驗影響分析表

.弘光學報50期.

143

3.不同個人背景之教師與其大學社團經驗影響之差異比較

由表4-3資料得知,不同教師個人背景變項對大學社團經驗之差異比較,發現在服務

年資、任教職等、學校屬性、任教類別、行政

資歷等皆未達顯著水準,但性別、社團指導年

資及大學社團年資上均呈現顯著水準。性別經

t檢定結果,男性教師在成就與認同層面顯著

大於女性教師,可見男性教師受大學社團經驗

的影響,對其提升工作職能有所助益。而在社

團指導年資與社團參與年資變項,經以雪費法

事後比較發現:

(1)社團指導年資,在成就與認同層面存有四組差異,即3年以上顯著高於2年以上~3年內、1年以上~2年內及無指導者;1年以上~2年顯著高於無指導經驗者;2年以上~3年內者顯著高於無指導經驗者;3年以上顯著高於無指導

經驗者。顯見,不同指導年資之教師在對大學

社團經驗所帶來的成就與認同層面的影響,以

年資愈久者愈具明顯。

(2)大學社團年資,在其成就與認同層面有三組差異存在,即3年以上顯著高於2年以上~3年內、1年以上~2年內及1年內者;3年以上顯著高於2年以上~3年內與1年以上~2年內;3年以上顯著高於2年以上~3年內與1年內者。由上可推論,教師大學時期社團參與年資,愈資

深者所獲得的工作成就與對社團認同感相對高

於年資較淺者。

由上述結果可知,教師具有社團經驗及指

導經驗愈長者,對於擔任教職的成就與認同社

團活動傾向愈強,此與楊永森(2001)以質性方式探討社團經驗對初任教師之班級經營策略

關係研究所獲得結果,有其相近之處。

表4-3 教師個人背景因素與其大學時期社團經驗影響分析表 N=419

.南部技專教師對社團活動態度之研究.

144

4.教師個人社團經驗對社團活動態度之差異比較

此部份主要是以獨立樣本t 檢定及單因子變異數分析,來檢定教師不同的社團經驗及社

團指導經驗對社團活動態度是否有差異性,比

較項目包括有無社團指導經驗、有無大學社團

經驗、兩者皆有與皆無、有大學社團經驗與無

指導經驗及有指導經驗與無大學社團經驗、有

無大學社團與社團指導之經驗變項交錯對社團

活動態度作差異比較,各層面達顯著差異,則

以雪費(Scheffe)法多重比較進一步探討。(1)教師是否有社團指導經驗及其對社

團活動態度的比較

由表4-5得知,教師有否社團指導經驗與其對社團活動態度的差異性,整體而言,有經

驗者平均值(M=3.97)高於無指導經驗者(M=3.73),且達顯著差異。在構面上,除價值認知未達顯著外,教師之情感關注與行動參與

皆呈顯著差異,有經驗者的平均值顯著高於無

經驗者,經t考驗發現,行動參與顯著差異更大(t=8.08,p<.001)。此外,無指導經驗者的行動參與平均值(M=2.99)低於中間值3。顯示,無指導經驗者其對社團行動參與程度不高所

致。

綜上可推論,教師對社團活動的態度,在

價值認知上並未因有無指導經驗而有差異,顯

示教師們認為社團活動具有教育功能及其價值

。但是,有無指導經驗者在行動參與上,無指

導經驗者的平均值顯著低於中間值3,顯示無指導經驗的教師對社團的行動參與態度確實不高。

表4-5 教師個人有無社團指導經驗及其對社團活態度之比較分析表

(2)教師是否有大學社團經驗及其對社團活動態度的比較

由表4-6得知,教師是否有大學社團經驗與其對社團活動態度的差異變化,整體而言,

有經驗者平均值(M=3.92)高於無經驗者(M=3.68),經 t考檢結果,達非常顯著性差異。

在因素構面上,價值認知、情感關注與行

動參與等均達顯著性差異。有經驗者的平均值

均高於無經驗者的平均值,經t考驗結果發現,行動參與達非常顯著差異水準(p<.001),但

與前者教師指導經驗相較而言,其t值差異並不大,可能原因與時空變化或大環境的影響有關

。此外,有無大學社團經驗者在價值認知上其

平均數均高於4,差異性不高,顯示兩組人的

看法接近一致的,而情感關注方面,有經驗者

之感受程度(M=4.16)高過無經驗者(M=3.89),且t值較其他兩者為大,顯見教師大學社

團經驗,其情感層面確實影響其對當前學生社

團活動的態度。

.弘光學報50期.

145

(3)教師有無大學社團與社團指導之經驗對社團活動態度之差異比較

第一:教師兩者經驗皆無與皆有之差異比

較 由表4-7得知,教師大學社團經驗與社團

指導經驗,兩者皆無及皆無與其對社團活動態

度有無差異性,整體而言,兩者皆有經驗者平

均值(M=3.99)高於兩者皆無經驗者(M=3.63

),且達非常顯著差異。

在三個因素構面上,皆達顯著差異,尤以

教師之情感關注與行動參與等達非常顯著性差

異。兩者皆有經驗者的平均值均高於兩者皆無

經驗者,經t考驗發現,行動參與顯著差異較大(t=6.11,p<.001),顯示有大學社團經驗及指導經驗的教師其行動參與力皆較兩者皆無經驗

者高。

表4-6 教師個人有無大學社團經驗及其對社團活態度之比較分析表

表4-7 教師兩者皆無及皆有之大學社團經驗與社團指導經驗比較分析表

.南部技專教師對社團活動態度之研究.

146

第二:教師有大學社團經驗與無指導經驗

(A)及有指導經驗與無大學社團經驗(B)之差異比較

由表4-8 得知,在整體層面上,教師有大學社團經驗與無指導經驗及有指導經驗與無大

學社團經驗對社團活動態度的差異性,未達顯

著水準。

就三個組成構面而言,除情感關注未達顯

著差異外,價值認知與行動參與兩者均達顯著

差異。前者(A)在價值認知(M=4.28)及情感

關注(M=4.09)上其平均值高於後者(B)的價值認知(M=4.05)及情感關注(M=4.06)。但是行動參與上,前者其平均值(M=3.00)卻低於後者的平均價(M=3.31)。

上述結果可推論,教師有參與社團指導相

對於只有大學社團經驗者的感受程度明顯較高

,此可能原因在於教師社團指導經驗的行動參

與實際上較教師過去大學時期所擁有的社團經

驗者高,亦或許後者因為過去大學參與社團的

時空背景較遠,且受到當前環境不同有關。

表4-8 教師有大學社團經驗與無指導經驗(A)及有指導經驗與無大學社團經驗(B)之差異比較表

第三:教師有無大學社團經驗與有無社團

指導經驗對社團活動態度變異數分析

由表4-9資料得知,就整體層面而言,不同教師的大學社團經驗與指導經驗在對社團活

動態度上存有顯著差異。經事後比較結果,發

現有兩組存有顯著差異,一組為兩者經驗皆有

之教師顯著高於兩者皆無者,另一組為兩者經

驗皆有之教師顯著高於有大學社團經驗但無指

導經驗者;就其組成層面而言,在價值認知上

,達顯著差異,經以事後比較結果,發現存有

一組差異,即兩者經驗皆有之教師顯著高於兩

者皆無者;在情感關注上,達顯著性水準,經

事後比較結果,發現存有二組差異,一組為兩

者經驗皆有之教師顯著高於兩者皆無之教師,

另一組為兩者經驗皆有之教師顯著高於有大學

社團經驗但無指導經驗者;在行動參與上,達

顯著性水準,經事後比較結果,發現存有二組

差異,一組為兩者經驗皆有之教師顯著高於兩

者皆無者,另一組為兩者經驗皆有之教師顯著

高於有大學社團經驗但無指導經驗者。

表4-9 教師之社團經驗別對社團活動態度之差異比較表

.弘光學報50期.

147

(四)相關分析

由下表4-10資料得知各變項與構面之相關性分析如下:

1、教師大學社團經驗影響層面及教師對社團活動態度各層面之相關性,即成就與認同

、價值認知、情感關注與行動參與等層面,經

相關分析結果,各層面之關係皆達非常顯著,

且為正相關。顯示各層面關係極為密切,而成

就與認同與三個面向關係強弱順序排列為價值

認知 >情感關注 >行動參與,尤其與價值認知層面的相關性顯著高於其他層面,即教師受大

學社團經驗影響,在對社團活動的價值認知程

度富有更高的感受,因此教師若擁有大學社團

經驗,應有助於提高教師對社團活動的正向態

度。由此可知,各大專校院應設法讓學生能多

參與社團,增進其在社團活動上的成就與認同

,當其擔任教職時,對社團活動的價值認知程

度應最有提升的作用,同時對於情感關注及行

動參與的程度亦有正向的助益。

2、教師社團指導經驗各層面與及教師對社團活動態度各層面之相關性,即運作機制、

內部互動及對外關係等三個層面,與價值認知

、情感關注與行動參與等三個層面之關係,經

相關分析結果,除對外關係未達統計上非常顯

著相關之外,其他層面皆達非常顯著水準,且

皆為正相關。此顯示兩者各層面之關係極為密

切,相關係數介於.488~.693,其中對外關係和行動參與層面之關係程度最低,顯示教師擔任

社團指導工作,其在對外關係的建立,和實際

的行動參與上仍有努力的空間。但是,在社團

指導之運作機制層面與教師對社團活動之情感

關注層面的關係程度最高,這也代表一個運作

愈健全的社團,對於教師情感的投入愈有帶動

或提升的作用。因此,各大專校院應加強指導

社團運作機制層面的落實,以增進教師對社團

活動的情感關懷。

表4-10 教師對社團活動態度因素及其大學社團經驗、社團指導經驗相關係數表

(五)教師社團經驗、指導經驗與其對社

團活動態度之迴歸分析

經上述相關分析結果得知,教師大學社團

經驗、教師社團指導經驗與教師對社團活動態

度等各變項間具有某種程度的正相關,因此基

於各變項間因果關係假設,本研究以教師之大

學社團經驗、社團指導經驗為自變項,教師對

社團態度為迴歸分析的依變項,來探究自變項

與依變項間的預測力大小,同時亦檢驗變項間

是否有顯著的影響。

本研究利用複迴歸分析採強迫進入法,以

估計標準迴歸係數,迴歸分析結果,由表4-11資料得知:教師社團指導經驗、大學社團經

驗影響教師對社團活動態度皆達統計上顯著水

準,其聯合解釋變異量為 61.1%(R2 =.611,F=225.07,P<.001),即以大學社團經驗與社團指導經驗預測教師對社團活動態度有61.1%的解釋力,故教師兩項個人社團經驗有顯著的

解釋能力,而且影響教師對社團活動態度具有

顯著的正向預測力。其中,社團指導經驗之預

測力(54.6%)高於大學社團經驗(6.5%),顯示教師在其個人社團相關經驗中,教師的社

團指導經驗比大學社團經驗有更大的影響力。

由此結果可推論,技專校院若能強化教師參與

社團指導工作,則教師對社團活動的態度將會

更為積極正向。

.南部技專教師對社團活動態度之研究.

148

表4-11 各變項間複迴歸比較分析摘要表

伍、結論與建議 近來技職教育愈趨重視全人教育的理念

下,對社團活動的推展顯得更加重視。然就社

團活動的發展受到內外環境因素影響,面臨許

多的瓶頸與挑戰。其中,技專校院教師對社團

活動態度,將是影響社團發展極為重要的因素

。因此,有必要進行更為深入之探討。

本研究以實證為基礎,發展研究工具,並

以自編問卷調查為工具實施調查,資料經統計

分析及結果討論,依據研究發現歸納,提供相

關教育單位參考,以及後續研究的建議。

一、結論

本研究旨在探討不同個人背景之技專教師

,其大學社團經驗、社團指導經驗、對社團活

動態度間的關係情形,因此,本部分擬就研究

問題與主要發現,作一總結性的結論。

(一)、不同學校屬性對價值認知層面有其差異性存在;不同任教職等、學校屬性、行政

年資對行動參與層面具有差異性;不同行政年

資對情感關注層面也有所差異。

(二)、不同個人背景變項的教師對大學社團經驗具有差異性。從研究結果得知,不同性

別、指導年資及社團參與年資對成就與認同有

其差異性存在。

(三)、不同服務年資、學校屬性、指導年資及社團參與年資對運作機制具有相關性;不

同的學校屬性、社團參與年資對內部互動也有

不同的效應;不同的社團參與年資在對外關係

上有著差異胜。

(四)、不同社團指導經驗之教師對社團活

動態度存在著差異性。依據研究發現,教師有

無社團指導經驗對情感關注、行動參與具有相

關性。

(五)、教師有無大學社團經驗對價值認知、情感關注及行動參與皆有相關性。

(六)、教師有大學社團經驗但無指導經驗與有指導經驗但無社團經驗對價值認知及行動

參與具有相關性;教師兩者經驗皆有,兩者經

驗皆無,大學有社團經驗但無指導經驗,有指

導經驗但無大學社團經驗對社團活動態度有不

同的效應。

(七)、教師大學社團經驗影響、教師社團指導經驗與教師對社團活動態度呈正相關。

(八)、教師大學社團經驗、社團指導經驗對教師對社團活動態度呈正向的預測力。

二、研究限制、貢獻與建議

首先就研究限制而言,本研究以南部地區

技專校院專任教師為研究對象,研究樣本未及

全國各大專校院教師,研究結果僅用以解釋技

專專任教師對學生參與社團活動的態度現況,

並不適合推論至全國大專校院之教師。

另外,本研究之主要貢獻在於發現技專教

師在大學時期有社團經驗者多於無經驗者,有

社團指導經驗者較無指導者多,而經差異檢定

結果發現,有經驗者與無經驗者對社團活動態

度是顯著不同,對學校當局應可加強運用有經

驗者參與輔導社團活動,但是在差異比較中亦

顯示教師在行動參與層面的感受較低,實有待

學校進一步溝通。而且,過去並未發現有關探

討教師社團經驗與其對社團活動態度方面之研

壹、前言環境中,有機氯農藥(OCPs)常附著在

土壤中,移動性(Mobility)很差,再加上不易被微生物分解,導致被生物吸收的機率增加。

生物體吸收後容易在體內累積,經由食物鏈產

生生物放大作用,並具協同作用會

貳、研究方法一、材料及設備

(一)本研究所使用的ZnO1. Hoigne, J., and Bader, H. (1976). “The

role of hydroxyl radical react ions

.弘光學報50期.

149

究,本研究之提出,對於研究社團活動提供一

個探討基礎,而且也帶給學校對推展社團輔導

工作的重要參考之用。

就本研究結果之應用層面建議而言,學校

宜針對校內教師所擁有的社團相關經驗進行了

解,以利資源整合運用。教師所擁有社團經驗

的相關資料,從許多文獻中並無發現。顯見,

學校對於社團活動可運用的資源沒有完全發揮

。因此,建議社團輔導單位應對校內教師進行

調查,以作為學校推動社團發展的資源。同時

,亦透過舉辦校內教師社團經驗分享,與社團

成員互動,對社團活動提供更為正面的作用。

其次,教師宜多利用個人社團經驗,輔導學生

參與社團所應持有的正確態度。從樣本資料發

現,教師具社團經驗者居多,對於學生參與社

團最為人所垢病的莫過於課業表現。因此,教

師可利用課內或課外活動的場合,加強對學生

分享其過去參與社團的相關經驗。

最後,建議後續研究者,可將研究對象擴

大至一般大學校院的教師,以及行政人員,甚

至涵蓋學生互做比較,使本研究的推論能更為

完整呈現。而建議研究涵蓋層面上,可再針對

學校影響教師對社團活動態度加以探討,以及

對教師在大學社團經驗層面的補強,以提高教

師相關經驗在交錯分析上,有更進一步的差異

比較。

參考書目1 . 王惠雯(2003)。「互為主體性的校園文化」之建構與發展-從哲學主

要理論觀點對學生社團組織運作的啟

示。載於林至善主編:學生事務與社

團輔導第四輯 。 233-246。台北:東吳大學課外活動組。

2 . 王文科(1996)。教育研究法。台北市:五南。

3 . 台北駐日本大阪經濟文化辦事處秘書(2006,2.28)。產經新聞報導。社團活動公務津貼。

4 . 何進財(2001)。亦師亦友的社團老師。載於林至善主編:學生事務與社

團輔導第一輯。21-34。台北:東吳大學。

5 . 何進財(1987)。我國台灣地區大學訓育制度之研究。台北:國立政治大

學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

6. 呂雅燕 (2005)。大學社團參與經驗對其畢業後生涯發展影響之研究-以東吳

大學畢業生為例。國立台灣師範大學

公民教育與活動領導學系碩士論文,

未出版,台北市。

7 . 林傳生(1999)。教育心理學。台北市:五南。

8 . 吳明隆(2005)。SPSS統計應用學習實務第二版。台北:知城數位科技公

司。

9 . 吳清基(1998)。技職教育的轉型與發展-提升國家競爭力作法。台北:

師大書苑。

1 0 .宋美妹(2001)。大專學生社團組織發展之研究。彰化:國立彰化師範大

學商業教育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11 .周甘逢(1985)。不同制握大學生社團參與度對行為適應之影響。教育學

刊,6。140-202。1 2 .林至善(2001)。從美國校園活動標準及指導原則探討課外活動組之經營

與運作。載於林至善主編「學生事務

與社團輔導」,233-270。台北:東吳大學。

1 3 .林至善(2 0 0 3)。學生事務與社團輔導第4輯。484-505。台北:東吳大學。

1 4 .洪國峰(2005)。大學社團活動的理論探討。商業職業教育。43-46。

1 5 .高德瑞(2000)。社團活動的實務建議,北縣教育,36。16~20。

1 6 .張文彬(1 9 8 8)。學生社團活動輔導。當前社團活動與教育。台北:文

笙圖書。

1 7 .張春興(1997)。心理學。台北:東華書局。

18 .張春興(2001)。教育心理學-三化取向的理論與實踐。台北市:東華

19 .張雪梅(1993)。良師益友-大專校院

.南部技專教師對社團活動態度之研究.

150

導師手冊。台北:張老師出版社。

20.張雪梅(1999)。大學教育對學生的衝擊 -我國大學生校園經驗與學習成果之實證研究。台北市:張老師出版

社。

21.張雪梅(2003)。介入或放手-大學生參與課外活動的問題與輔導對策。

林至善主編:學生事務與社團輔導第

四輯。350-366。台北:東吳大學。22.張輝政(2000)。從新新人類看社團活動的價值。高中教育,10。21-25。

23.曾馨瑩(2005)。社團經驗對職業技能準備與職涯成功之影響──以中央

大學管理學院碩士為例。中央大學人

力資源管理研究所,未出版,中壢。

24.郭維夏、林政憲(1994 )。影響學生社團組織、運作、與發展之相關變項

研究。台北:教育部訓委會。

25.陳昭雄、林合懋(2005)。大專院校社團幹部參與校園社團活動自我成長

認知態度之探討。弘光學報,46期。59-76。

26.陳昭雄、林合懋、張同廟(2005)。影響大專校院校園社團發展因素之探

討--社團幹部與課指組師長認知態度之比較。弘光學報,47期。

27.傅木龍(2000)。校園學生社團活動之發展與輔導。訓育研究。3 9 ( 1 )。16-24。

28.黃 玉(2000)。大學學生事務的理論基礎台灣大學生心理社會發展之研

究。公民訓育學報,9。161-200。台北:台灣師範大學。

29.黃正鵠(2001)。教訓輔三合一體制的理念與實踐。訓育研究,4 0,2。51-56。中國訓育學會。

30.黃雅容(2002)。大學教師的挑戰與發展。教育研究月刊,104。87-94。

31.黃鳳嬌(1996)。大學社團經驗之影響。訓育研究,35(3)。33~36。

32.楊永森(2001)。社團經驗對初任教師班級經營影響之研究。臺東師範學

院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

東。

33.楊國賜(1992)。校園活動的社會學分析。訓育研究,31(3)。7-16。

34.楊極東(1977)。我國大學院校學生課外活動現況調查研究。台北市:正

中。

35.楊極東(1995)。師生溝通的技巧。教育部大專校院導師輔導知研習會資

料。30-33。台北:教育部訓委會。36.廖運榮(2002)。我國大專院校學生體育性社團發展困擾與評鑑要素之調

查研究。國立體育學院體育研究所碩

士學位論文,未出版,桃園縣。

37.劉唯玉、李天祥、賴麗純(2002)。大學績優社團指導老師之研究。載於

林至善主編:學生事務與社團輔導第

三輯。台北:東吳大學。

38.劉惠琴(1994)。台北地區大學生參與課外活動對通識教育相關之研究。行

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成

果報告(NSC-8209364-S200906)。台北市:東吳大學心理系。

39.鄭彩鳳、翁慧茹(2005)。激勵保健因素與組織承諾關係研究∼以南部大

學校院學生事務工作人員為例。高雄

師範大學成人教育研究所文教行政人

員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

40.謝政諭(1988)。美國加州柏克萊大學學生活動概觀。美日韓大學課外活

動與教育訪問報告。78-84。台北:教育部訓委會。

41.謝海平(1985)。我對大學社團活動的看法。大學教育論文集。215-219。台北:淡江大學教育研究中心出版。

42.謝海平、龔允文、黃士錚(1992)。我國大學學生參與社團活動現況之探

討。訓育研究,32(3)。9-22。43.顏妙桂(1988)。美國史丹福大學學生社團活動輔導紀要。美日韓大學課

外活動與教育訪問報告。99-110。台北:教育部訓委會。

.弘光學報50期.

151

44.Allen, K. E.(1983). Choosing the e f f ec t i ve adv i s ing s t y l e . S tuden t Activities Programming, 34-37.

45.Chickering, A. W., & Reisser, L. (1993). Education and identity (2nd ed.). San Francis- co: Jossey-Bass.

4 6 . C o o p e r , D . L . , H e a l y , M . A . & S i m p s o n , T.(1 9 9 4),S t u d e n t d e v e l o p m e n t t h r o u g h d o c t o r a l d i s se r t a t ion . Un ive r s i ty o f Sou th Carolina.involvement: Specific change over time。Journal of College Student Development,35,99-102。

4 7 . D u n k e l , N . W. , & S c h u n , J . H .(1998). Advising student groups and organizations. San Francisco, CA: Jossey-Bass,Inc.

48.Gandy, J.A., Dye, D.A., and MacLane, C . N . , 1 9 9 4 . F e d e r a l g o v e r n m e n t selection. The individual achievement r e c o r d , I n G . S . S t o k e s , M . D . M u m f o r d , & W. A . O w e n s ( E d s . ) , Biodata handbook. Theory, research, and use of biographical information in selection and performance prediction (pp.275-309). Palo Alto, CA: CPP Books.

49.Glennon, J .R. , Albright , L.E. , and Owens, W.A., 1961. A catalog of life history items. Washington, DC: The Scientific Affairs Committee of the American

50.Phsychology Association.51.Howard, A.,1986. College Experiences

and Managerial Performance, Journal of Applied Psychology, 71(3):530-552.

52 .Kuh, G. D. (1993) . In Thei r Own Words: What Students Learn Outside the Classroom. American Educational Research Journal, 30(2), 277-304.

53.Kuh, G. D., Schuh , J., & Whitt, E. , & Associates (1991). Involving Colleges. San Francisco: Jossey Bass.

54.Katz, D., & Scotland, E. (1959). A pre l iminary s ta tement to a theory o f a t t i t ude s t ruc tu re and change . Psychology: A study of a science, 3. New York: McGraw-Hill Press.

55 .Liker t , R . (1967) . The method of constructing an attitude scale: Attitude theory and

56.measurement. New York: John Wiley & Sons.

57.McKaig, R., & Policello, S.(1987). Group advising defined, described, and examined. In J.H. Schuh(Ed.). A handbook for student group advisors.

58.William, M.E.,&Winston,R.B.(1985).Practicipation in organized student ac t iv i t ies and work:di fferences in developmental task achievement of tradition-aged college students.NASPA Journal,22(3),52-59.

.南部技專教師對社團活動態度之研究.

152

附錄(一)

教師對學生社團活動態度預試項目分析摘要表

教師大學參與社團經驗預試項目分析摘要表量表

教師社團指導經驗預試項目分析摘要表量表

.弘光學報50期.

153

附錄(二)

南部技專校院樣本回收統計

.南部技專教師對社團活動態度之研究.

154

技專校院教師對學生參與社團活動態度調查(正式問卷)

◎填答說明及注意事項:

一、請各位老師於選項□中以打¸作答,謝謝。

二、以下問卷題項所稱之社團係指學生會、學生活動中心、系學會或一般社團等。

三、問卷依李克特5點量表設計(從非常同意至非常不同意),請依指示作答。

四、大學時代未參與社團者,及未曾指導本校或其他大專校院社團者,Part C、D請勿填寫。

A、基本資料

1.性 別:□男    □女

2.服務年資:□5年以內 □5年以上~10年 □10年以上~15年 □15年以上

3.任教職等:□助理教授以上(含專技)  □講師(含專技) □其他(助教)

4.學校屬性:□公立科技大學或學院 □私立科技大學或學院 □公立專科學校 □私立專科學校

5.任教類別:□專業類 □通識類

6.兼任校內行政職務年資:□無 □1年內 □1年以上-3年內 □3年以上~6年內 □6年以上

7.擔任社團指導老師年資:□無 □1年內 □1年以上~3年內 □2年以上~3年內 □3年以上

8.大學時期參與社團年資:□無 □1年內 □1年以上~2年內 □2年以上~3年內 □3 年以上

敬愛的老師,您好:

近年來,由於受到大環境的影響,學生參與社團的熱絡程度已大不如前。因此,研究者擬

藉由問卷了解技專校院教師個人的社團經驗或指導經驗,對學生社團活動的看法或感受,作為

社團活動未來發展之參考依據。

本問卷僅供學術研究之用,絕對不會損及個人或學校的形象與利益,請放心填寫,謝謝您

的協助。敬祝 教安。台南女子技術學院課外活動指導組組長 張同廟 敬啟 95.2.15

.弘光學報50期.

155

B、教師對社團的態度量表

填答說明:以下共有16題,請依教師您個人對社團活動的認知(評價)、情感、參與感受等層面,填答自己的看法。

號題 目

非常同意

非常不同意

5 4 3 2 11. 參與社團能增進學生的身心發展。

2. 參與社團能促進良好的人際關係。

3. 參與社團能培養團隊合作的精神。

4. 參與社團能吸取多元的知識與技能。(如:團康帶動…等) 5. 社團活動是校園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環。 6. 參與社團活動有助於個人未來的生涯規劃與發展。

7. 參與社團是大學生不可或缺的生活經驗。

8. 學生若能作好時間管理,我會支持其參加社團活動。

9. 我了解校內那些社團表現較好。

10. 我經常參與校內社團活動。

11. 學校若請我擔任社團指導老師,我會樂意接受。

12. 我會經常主動詢問或關心學生參與社團的狀況。

13. 我認為過去具有社團經驗的老師,較易支持社團活動。

14. 對於表現績優的社團,我會給予鼓勵或肯定。

15. 社團指導老師應積極參與輔導社團運作。

16. 我一直積極鼓勵學生參與社團活動。

C、教師大學社團經驗影響量表(若無經驗者請直接跳到D部分作答)

1 過去在大學時期,參與社團帶給我很多的收穫(如領導能力)。

2 因為大學社團活動經驗,讓我更容易與學生互動。

3 因為大學社團活動經驗,增進我對社會的關懷。

4 大學畢業之後,我仍懷念過去在校所參加的社團。

5 大學社團活動經驗,讓自己感到很有成就感。

6 因為大學社團活動經驗,讓我更加了解時間管理的重要。

7 由於大學社團活動經驗,讓我較能以同理心方式,看待目前學生參與社

團活動的感受。

8 過去在大學時期,當社團活動遭遇困難時,我會努力予以克服

9 大學社團活動經驗,對我目前從事教職工作助益甚大。

.南部技專教師對社團活動態度之研究.

156

D、社團指導經驗量表 (未指導社團者,請結束填答)

1 我所指導的社團,組織運作健全。

2 我會督促領導幹部依工作計畫認真執行。

3 我對社團活動的課程內容相當重視。

4 我會主動關心所指導的社團未來發展

5 我認為自己對社團的運作好壞影響甚大。 6 我願意以私人身分贊助社團活動經費。

7 我會幫助社團向學校爭取活動經費。

8 我會協助社團進行活動宣傳。

9 我會要求社團建立詳實的活動檔案資料。

10 我很重視社團參與各項競賽或表演的成績。

11 我認為我是一位敬業、稱職的社團指導老師。

12 指導社團使我感到快樂,而且有成就感。 

13 我經常帶領社團幹部積極走入社區服務。

14 我與社團幹部之間相處很融洽。

15 我經常與社團幹部保持聯繫。

16 我對社團幹部的工作效率感到滿意。

17 我指導的社團幹部依民主程序產生。

18 我會鼓勵社團幹部舉辦校際性活動,增廣見聞。

19 我會親自參與社團幹部的培訓工作。

~ 老師們,謝謝您的配合,請再檢查一遍,謝謝 ~

.弘光學報50期.

157

A Study of Teachers’ Attitude Toward Student Organization Activities

of Southern Technological Colleges

Chang, Tung-Miao1 Chen Jau-Shyong2*

1 Tain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2 HungKuang University

Received�18�September�2006�;�accepted�12�December�2006

Abstract

The main purpose of this study was to understand teachers’ attitude toward student organization activities of Southern technological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The sample of this study consisted of 538 undergraduate students. The study collected data by a self-report survey. The data were analyzed by several statistical techniques, such as factor analysis, t-test, one-way ANOVA , Pearson’s correlation analysis and multiple regression analysis. The findings of the research showed: (1) “current position”, “School Types” and “Administrative Seniority” had effects on “Action Participation”. Moreover, “School Types” influenced on teacher’s “Value Cognition”. On the other hand, “Administrative Seniority” was related to teacher’s “Affection Concern”. (2) Experiences for instruction of organization activities were related to “Affection Concern” and “Action Participation”. Also, teachers who had participated in organization activities in college had impacts on “Affection Concern”, “Action Participation”, and “Value Cognition”. (3) Teachers who had participated in organization activities in college and experienced the instruction of organization activities were more likely to have positive attitude toward “Affection Concern”, “Action Participation”’ and “Value Cognition”. (4) Experiences for instruction of organization activities and participation in organization activities in college were useful predictors for teacher’s attitude toward organization activities.

Key words:organization activities; teacher’s organization experience; teachers toward organization attitude

*Corresponding author

.南部技專教師對社團活動態度之研究.

1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