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主持人 梅子 特邀艺术名家 王金岭先生 投稿邮箱:[email protected] 2017年4月2日 星期日 www.xiancn.com 12 艺术视界 责任编辑 李梅 视觉编辑 左可 组版 牛怡墨 校对 田生智 非洲面具:神秘的“幽灵幻影” 名家读画 突破平庸 不拘一格 八大的《小鸡图》和石鲁的《兰花图》 热点聚焦 近日的陕西西安和浙江杭州,因一朵文化巨人“祥云”的照耀,而备受瞩目。 3 28 日,“云开华藏—陕西省美术博物馆馆藏王子云作品及文献展”在 浙江美术馆隆重开幕,展出了中国新美术运动先驱、中国美术考古拓荒者王子 云先生的手稿、书信、题词、壁画临摹、国画写生、速写、油画以及文献资料共 151 件,把观众带入一次不平凡的艺术之旅长安一朵“祥云” 重耀西子湖畔 —走近大师王子云作品和文献展 异域风情 他是中国新美术运动的先驱 更是一个时代的符号 若干年后,西子湖畔再次迎回这个高贵的灵魂。“王子 云先生年长林风眠先生三岁,和潘天寿先生同岁,今年都是 他和潘天寿先生诞辰 120 周年。他们是国立艺术院建院的 一代人,也是艺术运动社最重要、最核心的成员和最早的创 立者之一,后又留学欧洲多年。他们这代人,很多时候是东 成西就,从西方重新发现中国。”中国美术学院副院长高士 明同时认为:“子云先生多年的艰辛成就了一个崭新的学 科:中国美术考古。他是中国美术考古的第一人。” 陕西省美术博物馆馆长罗宁介绍,王子云是20世纪中 国美术史研究中有着重要位置的美术家,这次和浙江美术 馆联合展览,是在陕西省美术博物馆馆藏500余件王子云作 品及文献的基础上进行梳理研究并精心打造。展览以王子 云艺术生涯的关键节点为线索,分五个部分梳理:东山望西 — 崇 尚 西 画 和 热 衷 新 美 术 运 动 的 青 年 时 代(1897— 1930)、寻 游 百 度 回—留学欧洲及其艺术态度的转变 (1930—1937)、云开华藏现—率领考察团抢救西北文物 古迹的文化担当(1937—1949)、岁寒松后凋—饱经磨难 后毅然坚守著述的晚年(1949—1990)、子云一生—影像 记录中的王子云。 为什么要在杭州举办此展?罗宁介绍,一个重要原因 就是,此展是文化部全国美术馆馆藏精品展出季优秀展览 巡展的扶持项目,王子云先生解放后住在西安,但是他曾在 西湖艺专和以杭州艺专为班底的西北文物考察团的工作经 历,都显示了先生与杭州的深厚渊源。王子云上世纪三十 年代受林风眠之邀,就任杭州美术专科学校教授。杭州,是 一个镌刻了王子云人生重要转折点的城市。此次展览全面 反映陕西省美博研究成果的“王子云作品卷、文献卷、图像 卷”三套装画册,作品及文献展、学术论坛、精美画册等文本 资料交相辉映,可以为浙江地区热爱美术文化和艺术考古 的观众提供一次非常难得的观摩机会。 首次发现霍去病墓石雕价值 推动设立敦煌艺术研究所 “他无疑是先驱和大师级人物。作为中国新美术运动 先驱、现代美术考古第一人,抗战时期,王子云组建西北艺 术文物考察团并担任团长,带领西北艺术文物考察团开拓 中国美术考古先河,对川、陕、豫、甘、青等省重要的古代文 化遗存进行了考察及抢救性保护。在那个战火纷飞、交通 极为困难的情况下,他的卓绝坚持不仅为中国美术考古事 业拓荒,而且极大地振奋了抗战时期的民族自信心。他采 用了拍照、测量、临摹、手绘、比较学等各种手法,积极抢救 民族文物。他首次发现霍去病墓前石雕的重大艺术价值, 推动设立了敦煌艺术研究所,为敦煌学的研究做出卓越贡 献。同时,王子云还是美术史学家和艺术家,他不仅创立了 西北大学考古专业与西安美院史论专业,还在90多岁高龄 笔耕不辍,完成的《中国雕塑艺术史》著作填补了业界空 白。”著名的文博专家,西安美术学院艺术与考古研究所所 长周晓鹿教授这样高度评价王子云。 1937年,抗战开始,王子云离开巴黎回到国立杭州美术 专科学校任教授。其女王倩曾问:“在巴黎那么好,为何要 回来?”王子云先生沉吟后回答:“你家的院子失火了,你在 别人家做客,你还坐得住吗?”那个时代的大批爱国学者,纷 纷从欧美返回国内,践行“文化救国”的行为。 1935年在伦敦看到的中国古代艺术精品展,一直留在 王子云的脑海。回国后,他游历云冈石窟等地,再次被中国 的雕塑艺术吸引震撼。此间他曾建议国民政府参加“万国 博览会”,因国家忙于战事未果。王子云为了排遣郁闷心 情,游历了更多古迹后,更加坚定了抢救中华文物的决心。 他于1939年向处于陪都重庆的国民政府教育部提议:为抢 救民族文化遗产,建议以部分相关教师和杭州国立艺术专 科即将毕业的学生为基础,成立艺术文物考察团,提议很快 受到国民政府批复。1940年2月,王子云任团长率10人正 式出征,其中,还未成为王子云妻子的何正璜是唯一一位女 成员。 民国时便是艺术界大家 水彩、油画、雕塑样样精通 “父亲是94岁病逝在书桌前的,他到那个年龄,还每天 笔耕不辍,在写《中国雕塑艺术史》的文稿……他们那一代 人的风度,是我们永远学不来的。他作为艺术家的执着激 情真诚,他作为学者的斯文儒雅博学,他作为知识分子的倔 强、认真和严谨,是现在人无法超越的。”回忆起父亲,陕西 省书协副主席王蒙无疑非常自豪。“父亲年轻时风流倜傥, 很注意自己的举止言行,还有气质和操守。”在他记忆中,父 亲是真正体面、很有风范的大家和绅士。 王蒙介绍,父亲也是一位才华横溢的艺术家。1931年 父亲34岁,在林风眠先生的支持下以杭州国立西湖艺术院驻 欧洲代表的身份来到巴黎,考入法国国立巴黎高级美术学校 学习绘画和雕塑,导师是世界著名雕塑家。其实,在此之前, 父亲已经是民国艺术界里的大家。他曾在 1922 年参加国立 北京美术学校西画系教授李毅士、吴法鼎组织的“五四”以后 北京第一个美术团体“阿波罗学会”,还在北京成立“红叶画 会”推动新美术运动。1928年受林风眠之邀筹建杭州国立西 湖艺术院,任教务处注册科长、水彩画讲师。1930 年,父亲与 林风眠、潘天寿先生赴日本参加美术展览,他的《杭州之雨》 油画被东京《美术》画报彩色版刊出,受到美术界高度赞赏。 “王子云先生年轻时拍的照片很多,我跟其他教授开玩 笑,说他很喜欢秀自己,有很强烈的档案意识,因为他很 帅。”华东师大艺术研究所教授胡光华在寻找王先生早期资 料时发现了这点,幽默地说。 到了巴黎之后,原意学绘画的王子云被法国的雕塑之 美吸引,觉得雕塑更具冲击力,于是改学雕塑。1934年他 获巴黎高等美术学校和巴黎高等装饰雕刻学校毕业证书。 1935 年王子云简介及油画《杭州之雨》被选入巴黎美术家的 最高荣誉《现代美术家辞典》,中国籍美术家仅此一人。那 段时间,他还向《北洋画报》等期刊投稿,介绍欧洲的艺术潮 流与现状,相当于报刊在巴黎的驻站记者。同时,他也是巴 黎艺术沙龙里活跃的艺术家。也就是说,在上世纪三十年 代,王子云已经是国际上有一定影响的艺术家了。 让更多人知道这些艺术大家 自我牺牲的艺术精神 针对此次展览,浙江美术馆馆长斯舜威表示:“中国近 现代美术史是残缺的,我们需要通过‘百年文脉梳理’项目 来慢慢整理,让更多人知道这些艺术大家。”“当你家里失火 了,这时你还能安心在别人家做客吗?当然要立即回来救 火了。”这就是一个知识分子在国家危难之际自觉的文化担 当意识。王子云自组织西北艺术文物考察团之后,一直默 默从事美术考古的工作与研究,甘于清贫寂寞,放弃了自己 擅长的油画、雕塑,放弃了多次扬名立万的机会。这就是一 种为美术考古事业、美术理论事业而自我牺牲的精神。 著名文化学者、王子云研究专家李廷华,西安美术学院 教授程征、赵农,上海大学教授罗宏才,广州美术学院教授 李公明等学者均认为,当前文艺界对王子云成就的定位是不 全面的。比如文物界认为,王子云只是考古学者;美术学院 认为,王子云只是美术史论教授……这样的认识掩盖了王子 云曾经是中国新美术运动最早的倡导者和参加者,中国美术 考古的拓荒者,现代美术教育和美术考古学派的先驱,著名 油画家、雕塑家、美术史论家这些丰厚的、高度的成就。 而通过图像、文献、作品等内容的全面展示,把王子云 定位为具有高度艺术与学术成就的一代“大家”,为开启学 界对王子云更加深入的研究提供必要资料。 陕西省美术博物馆供图 今天,我读的两幅国画,是中国美术 史上很著名的两位大艺术家的作品,一位 是八大的《小鸡图》,一位是我的恩师石鲁 先生的《兰花》。 为什么要把这两幅作品放一起读 呢?因为这两幅作品构图和内容都极为 单纯,但是,却意蕴十足。而且,它们都涉 及到国画创作的一个核心话题,那就是艺 术一定要敢于创新,突破平庸,打破惯性。 首先,什么是艺术创作状态?在画桌 前一站,就必须想着怎样突破,打破平庸, 打破你自己的习惯,这个状态就是创作状 态。一些人拿毛笔就稀里糊涂画,完了就 想着今天任务完成,这种敷衍和潦草永远 不会灵验!画一辈子画都不会有意义。 为什么?因为你与生活感受没有接壤,你 不是在生活中发现一个非常值得表现、非 常冲动,非常震撼的东西,遏制不住想去 表现。其次,用什么方法表现?这里要求 你必须排除你习惯的方法,别人常用的方 法,因为不这样,画着画着就画到别人那 里去了,画着画着就成了自己以前的重 复,这种没有生命力和创新精神的作品, 也就不可能有什么价值。那么,这张画就 报废了。在这方面,李可染有一图章叫作 “废画三千”,就是鼓励不要怕画坏的意 思,因为怕画坏,就墨守成规,不敢突破, 总在自己圈子里转,这是一种堕性的表 现,是很难进步的。 有人认为大画家画画都是漫不经心 随便抹几笔,以为从胡乱中可以产生好 画,创造奇迹,在这方面,我认为恰恰相 反,李可染曾说他常看齐白石作画,和很 多人的想法恰恰相反,齐白石不是画得很 快,而是很慢;不是随随便便,而是十分严 肃。越是大笔墨的画,越需小心经意,因 为要在简单几笔里,表现丰富内容,这不 是轻而易举的事情。大艺术家如此,何况 初学。 怎样去突破这种习惯性思维,我们必 须绕过几个东西,我总结为“一意一法”, 有个创意就要运用一个独特的技法去表 现出来。所谓意境就是一意,意匠就是为 表现这个意境采用的技法。而这种技法 只能在这里最合适,非它不可。意境,就 是指,这幅画最终呈现的滋味和味道。 在这里,我举个例子,八大山人一个 花鸟册页其中有幅《小鸡图》构图非常呆 板,整个画面只有一只小鸡在画正中间。 他故意这样处理,因为他画这个小鸡图, 画的是他对这个世间的冷漠,那种心理, 他认为只能用这种方法进行表现。就是 假若你是一只小鸡,你来到这个世界上, 站在中间一看,哪里都不着边际,这种无 助、孤零零的心态,他用这种特定的构图 来表达,就非常贴切和吻合。而这样做, 就是大师的不拘一格和狂傲性格。现在, 老师教学生一讲构图,都是要求主体不能 放正中间,那怎么可能产生这种效果,还 有这种心理呢? 同样,石鲁画过一张画,画面只有三 个兰花瓣,后面是像火柴一样被烧焦的一 个焦墨花蒂,他画这个的时候,只写个名 字石鲁,连印章也没画,这是给郑乃师的一幅小作品。当时,我刚从东北调 回来,去郑乃光老师家里,问他,听说石鲁 疯了。他说,你看看这个:“石鲁他疯了没 有?”我一看这张画,心里就一下子明白: “石鲁没疯,他绝对的清醒,他是自我标榜 —我这么清白的人,被人把花头掐掉随 意扔地下,正好扔在正中间……”石鲁那 种自白,才叫艺术家。他同样学习八大构 图,但却用得极为高妙。八大画小鸡,我 这是兰花,就解决问题了。啥叫聪明,就 是石鲁看过八大小鸡图,知道其中的高 度。他绝对不会人家画个小鸡放中间,我 就画一个麻雀放在中间,只是徒有表面的 复制和模仿。而是把自己在“文革”时独 特苦难悲怆的际遇和古代八大进行了一 个跨时空的“神通“,他将这种情绪宣泄在 画面中,就采取了这样一种类似的构图。 巧妙的是,他把八大的小鸡换作了兰花, 把动物化为植物,这在艺术创作中,就显 得很俏皮了,也有更多别的趣味隐喻象征 意义了。 我常记得,那些年恩师石鲁家床铺底 下全是废纸,他一旦创作就会废寝忘食,谁 都不能打扰。他很少参加展览,有人问他 为啥,我永远记着他狂傲的回答:“只要参 加展览,那老子作品就一定要跳出来。”在 我看来,一个画家画一万张画,都有一万 张面貌;而不是一万个画家,都是一种面 貌,这是一个永恒而严肃的话题。 近日 ,“神秘非洲 ” —中部非 洲珍稀面具艺术展在云南省博物馆 启幕。面具在非洲有着悠久的历 史,在南非的史前岩画中,就发现有 佩戴面具跳舞的妇女形象。造型最 丰富、艺术表现力最强的面具主要 集中在撒哈拉沙漠以南的中非和西 非地区,这里也是面具普遍盛行和 发展的地区。 围绕着祈雨仪式、婚丧嫁娶仪 式、播种丰收仪式、成年仪式、巫术 仪式等各种神秘的宗教活动,非洲 人民创作了各种各样的面具。除了 宗教仪式外,非洲部落的日常生活 中也时常会用到面具。法国文艺批 评家马尔罗说,“非洲面具不是人类 表情的凝固,而是一种幽灵幻影 ……羚羊面具不代表羚羊,而代表 羚羊精神,面具的风格造就了它的 精神。”为了使观众感受非洲面具的 非凡魅力,云南省博物馆从比利时 引进了来自中部非洲的 130 多件面 具、在仪式中使用过的服装、乐器精 品,以及与面具使用相配合的音乐、 影像资料等。 本次展览可以使中国观众一睹 非洲人民的日常和非日常生活,从 中获得艺术和美的愉悦。 (艺文) 莎士比亚说:“一万个人眼中,就 有一万个哈姆雷特”。但是,面对高 深莫测的水墨艺术,其间特有的东方 意蕴、玄深微妙,笔墨意趣……我们 该如何品尝其中的芬芳?专业大师 与常人的不同,或许仅仅因为,在特 定领域方面,他们独有的智慧、经验、 学识和才华可以将常人无法发现和 解读的玄妙和秘密,无法体会的情感 和意蕴一一揭秘。 “静听水墨盛开的芳香!”在此, 我们特邀一批在全国赫赫有名的水 墨名家,以他们独特的视角品读水墨 名作,分享心得和智慧,从而一起品 位水墨艺术中最极致和精粹的核心 之美开栏语 八大的《小鸡图》 石鲁的《兰花》 神秘的非洲面具 (组图) 1940年12月王子云、何正璜结婚照。 1940年西北艺术文物考察团成员 在省府大楼前合影 1922 年王子云在北京留影 1990 年在西安翠华路寓所 《杭州之雨》油画

长安一朵“祥云” 特邀艺术名家 王金岭先生 重耀西子湖畔epaper.xiancn.com/newxawb/page/2017-04/02/12/2017040212_pdf.pdf · 八大的《小鸡图》和石鲁的《兰花图》

  • Upload
    others

  • View
    13

  • Download
    0

Embed Size (px)

Citation preview

主持人 梅子

特邀艺术名家 王金岭先生

投稿邮箱:[email protected]

2017年4月2日 星期日 www.xiancn.com 12艺术视界责任编辑李梅 视觉编辑左可

组版牛怡墨 校对田生智

非洲面具:神秘的“幽灵幻影”

名家读画

突破平庸 不拘一格

八大的《小鸡图》和石鲁的《兰花图》

热点聚焦

近日的陕西西安和浙江杭州,因一朵文化巨人“祥云”的照耀,而备受瞩目。3月28日,“云开华藏——陕西省美术博物馆馆藏王子云作品及文献展”在

浙江美术馆隆重开幕,展出了中国新美术运动先驱、中国美术考古拓荒者王子云先生的手稿、书信、题词、壁画临摹、国画写生、速写、油画以及文献资料共151件,把观众带入一次不平凡的艺术之旅——

长安一朵“祥云”重耀西子湖畔

——走近大师王子云作品和文献展○梅 子

异域风情

他是中国新美术运动的先驱更是一个时代的符号

若干年后,西子湖畔再次迎回这个高贵的灵魂。“王子云先生年长林风眠先生三岁,和潘天寿先生同岁,今年都是他和潘天寿先生诞辰120周年。他们是国立艺术院建院的一代人,也是艺术运动社最重要、最核心的成员和最早的创立者之一,后又留学欧洲多年。他们这代人,很多时候是东成西就,从西方重新发现中国。”中国美术学院副院长高士明同时认为:“子云先生多年的艰辛成就了一个崭新的学科:中国美术考古。他是中国美术考古的第一人。”

陕西省美术博物馆馆长罗宁介绍,王子云是20世纪中国美术史研究中有着重要位置的美术家,这次和浙江美术馆联合展览,是在陕西省美术博物馆馆藏500余件王子云作品及文献的基础上进行梳理研究并精心打造。展览以王子云艺术生涯的关键节点为线索,分五个部分梳理:东山望西海——崇尚西画和热衷新美术运动的青年时代(1897—1930)、寻游百度回——留学欧洲及其艺术态度的转变(1930—1937)、云开华藏现——率领考察团抢救西北文物古迹的文化担当(1937—1949)、岁寒松后凋——饱经磨难后毅然坚守著述的晚年(1949—1990)、子云一生——影像记录中的王子云。

为什么要在杭州举办此展?罗宁介绍,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此展是文化部全国美术馆馆藏精品展出季优秀展览巡展的扶持项目,王子云先生解放后住在西安,但是他曾在西湖艺专和以杭州艺专为班底的西北文物考察团的工作经历,都显示了先生与杭州的深厚渊源。王子云上世纪三十年代受林风眠之邀,就任杭州美术专科学校教授。杭州,是一个镌刻了王子云人生重要转折点的城市。此次展览全面反映陕西省美博研究成果的“王子云作品卷、文献卷、图像卷”三套装画册,作品及文献展、学术论坛、精美画册等文本资料交相辉映,可以为浙江地区热爱美术文化和艺术考古的观众提供一次非常难得的观摩机会。

首次发现霍去病墓石雕价值推动设立敦煌艺术研究所

“他无疑是先驱和大师级人物。作为中国新美术运动先驱、现代美术考古第一人,抗战时期,王子云组建西北艺术文物考察团并担任团长,带领西北艺术文物考察团开拓中国美术考古先河,对川、陕、豫、甘、青等省重要的古代文化遗存进行了考察及抢救性保护。在那个战火纷飞、交通极为困难的情况下,他的卓绝坚持不仅为中国美术考古事业拓荒,而且极大地振奋了抗战时期的民族自信心。他采用了拍照、测量、临摹、手绘、比较学等各种手法,积极抢救民族文物。他首次发现霍去病墓前石雕的重大艺术价值,推动设立了敦煌艺术研究所,为敦煌学的研究做出卓越贡献。同时,王子云还是美术史学家和艺术家,他不仅创立了西北大学考古专业与西安美院史论专业,还在90多岁高龄笔耕不辍,完成的《中国雕塑艺术史》著作填补了业界空白。”著名的文博专家,西安美术学院艺术与考古研究所所长周晓鹿教授这样高度评价王子云。

1937年,抗战开始,王子云离开巴黎回到国立杭州美术专科学校任教授。其女王倩曾问:“在巴黎那么好,为何要回来?”王子云先生沉吟后回答:“你家的院子失火了,你在别人家做客,你还坐得住吗?”那个时代的大批爱国学者,纷纷从欧美返回国内,践行“文化救国”的行为。

1935年在伦敦看到的中国古代艺术精品展,一直留在王子云的脑海。回国后,他游历云冈石窟等地,再次被中国的雕塑艺术吸引震撼。此间他曾建议国民政府参加“万国博览会”,因国家忙于战事未果。王子云为了排遣郁闷心情,游历了更多古迹后,更加坚定了抢救中华文物的决心。他于1939年向处于陪都重庆的国民政府教育部提议:为抢救民族文化遗产,建议以部分相关教师和杭州国立艺术专科即将毕业的学生为基础,成立艺术文物考察团,提议很快受到国民政府批复。1940年2月,王子云任团长率10人正式出征,其中,还未成为王子云妻子的何正璜是唯一一位女成员。

民国时便是艺术界大家

水彩、油画、雕塑样样精通

“父亲是94岁病逝在书桌前的,他到那个年龄,还每天笔耕不辍,在写《中国雕塑艺术史》的文稿……他们那一代人的风度,是我们永远学不来的。他作为艺术家的执着激情真诚,他作为学者的斯文儒雅博学,他作为知识分子的倔强、认真和严谨,是现在人无法超越的。”回忆起父亲,陕西省书协副主席王蒙无疑非常自豪。“父亲年轻时风流倜傥,很注意自己的举止言行,还有气质和操守。”在他记忆中,父亲是真正体面、很有风范的大家和绅士。

王蒙介绍,父亲也是一位才华横溢的艺术家。1931年父亲34岁,在林风眠先生的支持下以杭州国立西湖艺术院驻欧洲代表的身份来到巴黎,考入法国国立巴黎高级美术学校学习绘画和雕塑,导师是世界著名雕塑家。其实,在此之前,父亲已经是民国艺术界里的大家。他曾在1922年参加国立北京美术学校西画系教授李毅士、吴法鼎组织的“五四”以后北京第一个美术团体“阿波罗学会”,还在北京成立“红叶画会”推动新美术运动。1928年受林风眠之邀筹建杭州国立西湖艺术院,任教务处注册科长、水彩画讲师。1930年,父亲与林风眠、潘天寿先生赴日本参加美术展览,他的《杭州之雨》油画被东京《美术》画报彩色版刊出,受到美术界高度赞赏。

“王子云先生年轻时拍的照片很多,我跟其他教授开玩笑,说他很喜欢秀自己,有很强烈的档案意识,因为他很帅。”华东师大艺术研究所教授胡光华在寻找王先生早期资料时发现了这点,幽默地说。

到了巴黎之后,原意学绘画的王子云被法国的雕塑之美吸引,觉得雕塑更具冲击力,于是改学雕塑。1934年他获巴黎高等美术学校和巴黎高等装饰雕刻学校毕业证书。1935年王子云简介及油画《杭州之雨》被选入巴黎美术家的最高荣誉《现代美术家辞典》,中国籍美术家仅此一人。那段时间,他还向《北洋画报》等期刊投稿,介绍欧洲的艺术潮流与现状,相当于报刊在巴黎的驻站记者。同时,他也是巴黎艺术沙龙里活跃的艺术家。也就是说,在上世纪三十年代,王子云已经是国际上有一定影响的艺术家了。

让更多人知道这些艺术大家自我牺牲的艺术精神

针对此次展览,浙江美术馆馆长斯舜威表示:“中国近现代美术史是残缺的,我们需要通过‘百年文脉梳理’项目来慢慢整理,让更多人知道这些艺术大家。”“当你家里失火了,这时你还能安心在别人家做客吗?当然要立即回来救火了。”这就是一个知识分子在国家危难之际自觉的文化担当意识。王子云自组织西北艺术文物考察团之后,一直默默从事美术考古的工作与研究,甘于清贫寂寞,放弃了自己擅长的油画、雕塑,放弃了多次扬名立万的机会。这就是一种为美术考古事业、美术理论事业而自我牺牲的精神。

著名文化学者、王子云研究专家李廷华,西安美术学院教授程征、赵农,上海大学教授罗宏才,广州美术学院教授李公明等学者均认为,当前文艺界对王子云成就的定位是不全面的。比如文物界认为,王子云只是考古学者;美术学院认为,王子云只是美术史论教授……这样的认识掩盖了王子云曾经是中国新美术运动最早的倡导者和参加者,中国美术考古的拓荒者,现代美术教育和美术考古学派的先驱,著名油画家、雕塑家、美术史论家这些丰厚的、高度的成就。

而通过图像、文献、作品等内容的全面展示,把王子云定位为具有高度艺术与学术成就的一代“大家”,为开启学界对王子云更加深入的研究提供必要资料。

陕西省美术博物馆供图

今天,我读的两幅国画,是中国美术史上很著名的两位大艺术家的作品,一位是八大的《小鸡图》,一位是我的恩师石鲁先生的《兰花》。

为什么要把这两幅作品放一起读呢?因为这两幅作品构图和内容都极为单纯,但是,却意蕴十足。而且,它们都涉及到国画创作的一个核心话题,那就是艺术一定要敢于创新,突破平庸,打破惯性。

首先,什么是艺术创作状态?在画桌前一站,就必须想着怎样突破,打破平庸,打破你自己的习惯,这个状态就是创作状态。一些人拿毛笔就稀里糊涂画,完了就想着今天任务完成,这种敷衍和潦草永远不会灵验!画一辈子画都不会有意义。为什么?因为你与生活感受没有接壤,你不是在生活中发现一个非常值得表现、非常冲动,非常震撼的东西,遏制不住想去表现。其次,用什么方法表现?这里要求你必须排除你习惯的方法,别人常用的方法,因为不这样,画着画着就画到别人那里去了,画着画着就成了自己以前的重复,这种没有生命力和创新精神的作品,也就不可能有什么价值。那么,这张画就报废了。在这方面,李可染有一图章叫作

“废画三千”,就是鼓励不要怕画坏的意思,因为怕画坏,就墨守成规,不敢突破,总在自己圈子里转,这是一种堕性的表现,是很难进步的。

有人认为大画家画画都是漫不经心随便抹几笔,以为从胡乱中可以产生好画,创造奇迹,在这方面,我认为恰恰相反,李可染曾说他常看齐白石作画,和很多人的想法恰恰相反,齐白石不是画得很快,而是很慢;不是随随便便,而是十分严肃。越是大笔墨的画,越需小心经意,因为要在简单几笔里,表现丰富内容,这不是轻而易举的事情。大艺术家如此,何况初学。

怎样去突破这种习惯性思维,我们必须绕过几个东西,我总结为“一意一法”,有个创意就要运用一个独特的技法去表现出来。所谓意境就是一意,意匠就是为表现这个意境采用的技法。而这种技法只能在这里最合适,非它不可。意境,就是指,这幅画最终呈现的滋味和味道。

在这里,我举个例子,八大山人一个花鸟册页其中有幅《小鸡图》构图非常呆板,整个画面只有一只小鸡在画正中间。他故意这样处理,因为他画这个小鸡图,画的是他对这个世间的冷漠,那种心理,他认为只能用这种方法进行表现。就是假若你是一只小鸡,你来到这个世界上,站在中间一看,哪里都不着边际,这种无助、孤零零的心态,他用这种特定的构图来表达,就非常贴切和吻合。而这样做,就是大师的不拘一格和狂傲性格。现在,老师教学生一讲构图,都是要求主体不能放正中间,那怎么可能产生这种效果,还有这种心理呢?

同样,石鲁画过一张画,画面只有三个兰花瓣,后面是像火柴一样被烧焦的一个焦墨花蒂,他画这个的时候,只写个名字石鲁,连印章也没画,这是给郑乃理光老师的一幅小作品。 当时,我刚从东北调

回来,去郑乃光老师家里,问他,听说石鲁疯了。他说,你看看这个:“石鲁他疯了没有?”我一看这张画,心里就一下子明白:

“石鲁没疯,他绝对的清醒,他是自我标榜——我这么清白的人,被人把花头掐掉随意扔地下,正好扔在正中间……”石鲁那种自白,才叫艺术家。他同样学习八大构图,但却用得极为高妙。八大画小鸡,我这是兰花,就解决问题了。啥叫聪明,就是石鲁看过八大小鸡图,知道其中的高度。他绝对不会人家画个小鸡放中间,我就画一个麻雀放在中间,只是徒有表面的复制和模仿。而是把自己在“文革”时独特苦难悲怆的际遇和古代八大进行了一个跨时空的“神通“,他将这种情绪宣泄在画面中,就采取了这样一种类似的构图。巧妙的是,他把八大的小鸡换作了兰花,把动物化为植物,这在艺术创作中,就显得很俏皮了,也有更多别的趣味隐喻象征意义了。

我常记得,那些年恩师石鲁家床铺底下全是废纸,他一旦创作就会废寝忘食,谁都不能打扰。他很少参加展览,有人问他为啥,我永远记着他狂傲的回答:“只要参加展览,那老子作品就一定要跳出来。”在我看来,一个画家画一万张画,都有一万张面貌;而不是一万个画家,都是一种面貌,这是一个永恒而严肃的话题。

近日,“神秘非洲”——中部非洲珍稀面具艺术展在云南省博物馆启幕。面具在非洲有着悠久的历史,在南非的史前岩画中,就发现有佩戴面具跳舞的妇女形象。造型最丰富、艺术表现力最强的面具主要集中在撒哈拉沙漠以南的中非和西非地区,这里也是面具普遍盛行和发展的地区。

围绕着祈雨仪式、婚丧嫁娶仪式、播种丰收仪式、成年仪式、巫术仪式等各种神秘的宗教活动,非洲人民创作了各种各样的面具。除了宗教仪式外,非洲部落的日常生活中也时常会用到面具。法国文艺批评家马尔罗说,“非洲面具不是人类表情的凝固,而是一种幽灵幻影……羚羊面具不代表羚羊,而代表羚羊精神,面具的风格造就了它的精神。”为了使观众感受非洲面具的非凡魅力,云南省博物馆从比利时引进了来自中部非洲的130多件面具、在仪式中使用过的服装、乐器精品,以及与面具使用相配合的音乐、影像资料等。

本次展览可以使中国观众一睹非洲人民的日常和非日常生活,从中获得艺术和美的愉悦。(艺文)

莎士比亚说:“一万个人眼中,就有一万个哈姆雷特”。但是,面对高深莫测的水墨艺术,其间特有的东方意蕴、玄深微妙,笔墨意趣……我们该如何品尝其中的芬芳?专业大师与常人的不同,或许仅仅因为,在特定领域方面,他们独有的智慧、经验、学识和才华可以将常人无法发现和

解读的玄妙和秘密,无法体会的情感和意蕴一一揭秘。

“静听水墨盛开的芳香!”在此,我们特邀一批在全国赫赫有名的水墨名家,以他们独特的视角品读水墨名作,分享心得和智慧,从而一起品位水墨艺术中最极致和精粹的核心之美——

开栏语

八大的《小鸡图》

石鲁的《兰花》

神秘的非洲面具 (组图)

1940年12月王子云、何正璜结婚照。 1940 年西北艺术文物考察团成员在省府大楼前合影

1922年王子云在北京留影

1990年在西安翠华路寓所

《杭州之雨》油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