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2 2 编辑:叶伟( 010 68667266 247 E-mail[email protected] 组版:王新明 2020.8.31 星期一 ▲▲ 上接 1 2014 3 17 日,习近平总书记在 河南省兰考县调研指导党的群众路线 教育实践活动时,来到闫春光家。 说起当时的情形,闫春光至今依 然激动不已。“总书记对我们嘘寒问 暖,鼓励我不要气馁,要继续通过发 展产业增收致富。”闫春光说,总书记 的话,让他重新燃起了对生活的信心。 “我当时就想,年轻就是资本,跌倒 能爬起来、站起来才是堂堂正正的男子 汉。”闫春光说。 小康路上洒满春光 而后,在政府的帮助下,闫春光利 用申请到的贫困户贴息贷款,重新筹建 了一个养鸡棚,装备了现代化的设备。 “好的行情,加上精心照料,那一年 3000 多只鸡赚了好几万元。” 2015 年, 闫春光家如愿实现了脱贫。尝到甜头 的闫春光开始不断地扩大养殖规模。 2016 年,闫春光贷款 30 万元办起 了一个能容纳 1 万只鸡的现代化养鸡 场 ,并带动 3 户贫困户在养鸡厂务工, 每人每月工资 2000 元。2017 年,闫春 光注册成立了春辉养殖合作社,吸纳 10 余户农户一起发展养鸡产业。 2018 年,在张庄村发展乡村旅游 的带动下,闫春光开始考虑转型。头 脑灵活的他看准了传统手工艺这个行 当,“我多次请教村里的老人,学习传 统的石磨香油、榨制花生油、做红薯粉 条的手艺。” 2018 9 月,闫春光开起了“春光 油坊”,卖小磨香油、芝麻盐和芝麻酱, 生活中也飘起了浓香。现在,闫春光 又把生意做到互联网上,开起了淘宝 店,通过电商平台把“春光香油”卖到 了全国各地。仅一年“春光油坊”就为 闫春光带来了十几万元的收入,过上 了富足的小日子。 如今,闫春光靠着勤劳双手和政 府帮扶,通过养殖走上了致富路。这 次疫情的暴发,让闫春光看在眼里,急 在心上。“在和家人商议后,我决定将 5000 多斤鸡蛋义卖,并将善款捐赠给 武汉。”闫春光说,开封市的一家永辉 超市得知他的想法后,便主动联系到 他,愿意帮助他完成心愿,并派货车来 到张庄村将鸡蛋打包装车,最终将爱 心善款 21028 元交到了他的手中。 2 2 日,这笔善款由闫春光转至 武汉大学中南医院指定的账户上。 闫春光是张庄村脱贫致富的一个 缩影。“在党和政府扶贫政策的扶持下, 我走出了贫困的‘泥沼’。我希望能够 把养鸡场办得更大更好,带动更多的村 民奔向小康生活”。闫春光说。 本报讯 8 24-25 日,第九届中国创新创业大赛 大中小企业融通专业赛(中国中车专场)复赛在线上举 办。复赛企业通过视频答辩方式轮替上阵,经过激烈比 拼,最终 12 个创新项目闯入决赛。据悉,大赛决赛将于 9 9 日举行,届时将产生此次大赛总冠军。 中国中车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王军通过视频表 示:“中国中车首次接轨中国创新创业大赛,就是想以 大赛为载体,聚焦我国轨道交通技术创新创业,凝聚 全国中小企业,帮助他们成为轨道交通装备产业中的 一员,与中国中车共同擦亮国家名片。中国中车愿搭 载大家跨越山海、奋力前行,做大家创新的同路人、创 业的合伙人、梦想的守护人。” 此次大赛自 7 13 日启动报名,共有 135 家企业 报名参赛。经过网络初审,来自全国 21 个省和计划单 列市的 61 家企业晋级复赛。此次大赛参选项目数量 多、地域覆盖广、技术涉及轨交产业多个环节。 所有晋级复赛项目通过网络抽签确定比赛出场顺 序,通过互联网与评审专家进行互动。入围项目代表通 过云端展示,详述自身创新技术在轨道交通产业的创新 应用和发展愿景。 复赛中,专注轨道交通装备制造向智能化方向升级 的项目数量最多。3D 长距激光雷达、光波导 AR 眼镜、 AI 机器人等参赛项目,致力于安全和风险管控、远程实 时指导交互、轨道车辆抗侧滚扭杆智能组装测试、磁浮 车辆悬挂结构等产业关键环节的创新应用,希望与中国 中车共谋发展,一起推动我国轨道交通智慧化。 “此次复赛项目科技含量高,涉及大量前沿科技领 域,比如,提高导电率的铜基复合材料、守护轨道安全的 激光雷达、采用粉末冶金的陶瓷闸片等。项目中,有的在业 内已做到顶尖,还有的已经获得顶级风投投资。”作为大赛 评委之一,中车国创(北京)基金管理有限公司执行董事 侯陈昊表示。 姚雯 北京市北斗产业创新基地正式启动 脱贫致富路上洒满春光 12 个创新项目挺进中国双创大赛专业赛(中车专场)决赛 国家高新区发展破题: 肩负“高” “新”时代使命 眼下世界经济复苏缓慢,受新冠肺炎冲击,国内外企业面临重重挑战,国家高新区能否在新时代肩 负起国家赋予的全新使命,成为中国经济增长的新动能?面对疑虑,国家高新区以实际行动亮出了最 自信的回答。 位于河南焦作的焦 煤集团千业水泥公司,借 5G 网络、物联网、人工 智能 、云计算等技术 ,打 造“5G+无人矿山”项目, 实现矿山破碎、挖装、运 输、监测等环节无人化远 程操作,提高了矿区作业 的安全性和生产效率,也 改善了工作人员的工作 环境。图为 8 25 日拍摄 的远程遥控挖掘机在焦 煤集团千业水泥公司的 露天矿区作业。 新华社记者 张浩然/本报讯 (记者 张伟) 8 26 日, 2020 中关村论 坛首场先锋论坛—未来青年论坛在中关村国家自主 创新示范区展示中心会议中心举行,吸引了来自世界各 地的科技界人士和青年创业者代表相约云端。 此次论坛由中关村管委会指导,北京市朝阳区政 府、未来论坛联合主办,中关村朝阳园管委会承办,邀请 了来自中国、美国、加拿大、日本等多个国家和地区的科 学家、企业家、青年创业者、投资人等创新群体,聚焦科 技与产业数字化转型,共同探讨世界数字产业创新发展 趋势和最前沿创新思维,畅谈疫情下传统产业的数字化 转型以及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中关村管委会副主任侯云表示,未来青年论坛是 2020 中关村论坛的先锋论坛,也是中关村论坛的重要 组成部分。青年是最朝气蓬勃、最富有梦想的群体,欢 迎青年科学家、青年企业家在中关村兴业发展。 北京市朝阳区委常委、副区长暴剑表示,朝阳区的 科技创新“土壤”深厚积累,逐渐构建起以国际化为特 征,以商务、金融、科技、文化产业为核心的高精尖产业 体系。下一步,朝阳区将依托“数字经济示范区”建设, 推动形成“国际化数字总部企业集群”,全力构筑数字产 业的新生态、科技应用的新场景,致力于为科技企业、科 技人才的创新发展,提供最优质的服务、最良好的环境、 最活跃的氛围和最丰富的资源。 在论坛发布环节,《朝阳区加快新型基础设施建设 行动方案(2020-2022 ) 》《朝阳区加快新场景建设行动 方案( 2020-2022 )》等赋能数字朝阳、科技朝阳建设的 科技创新政策发布,旨在推动朝阳区传统行业网络化、 数字化、智能化改造,全面提升朝阳区经济发展质量。 在随后进行的大会主旨演讲环节中, 3 位来自海内 外的著名科学家分别从各自领域发表了主旨演讲,为与 会者带来了海内外最前沿的科研信息及成果转化经 验。而在青年对话环节, 5 位行业代表围绕数字化经济 发展前景与产业数字化转型升级等热点话题展开探讨 与交流。 2020 中关村论坛 未来青年论坛举行 本报讯(记者 张伟) 8 27 日, 北京市北斗产业创新基地正式启动。 据介绍,该基地位于北京经济技术 开发区通明湖畔,建筑面积 10 万平方 米,以“一院(北斗新时空研究院)、两馆 (卫星导航应用体验馆及博物馆)、四平 台(协同创新平台、快速制造平台、位置 数据运营服务平台和众创空间平台)”为 依托,以“建设高水平、国际化、智能化的 北斗新时空产业基地,提供专业化的创 新创业孵化平台服务,打造北京北斗产 业生态的核心枢纽”为定位。基地将汇 聚产业链各环节优势企业和机构力量, 提供产品开发、产业孵化、国际合作、行 业交流、应用体验等一体化服务,助力北 京市北斗导航与位置服务产业核心要素 集聚和产业高质量发展,并为国家经济社 会发展提供重要时空信息保障,推动形成 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北斗卫星导航产业园。 据了解,北斗产业是北京市高精尖 产业高质量发展的一块典型招牌,在北 京拥有全国最完整的产业链布局,规模 以上企业约 116 家, 2019 年产业规模超 500 亿元,并在城市治理、安全运行、 民生服务等 10 个行业领域开展了有效 的探索。在疫情防控常态化和复杂多变 的国际经济形势下,北斗产业下一步如 何发展?北京市经济和信息化局副局长 陈焕文表示,北京市将持续打造一流营 商环境,以更高水平扩大开放,集聚全球 卫星导航智慧,推动北斗技术应用相关 服务业进入产业化、规模化、大众化、国 际化全面发展的新阶段。 一是加快推进北斗的创新应用,结 合北斗实施方案和新基建行动方案,各 项重点任务持续落地支撑北斗应用的重 大项目,创建和完善北京市北斗产业创 新基地和国家北斗创新应用综合示范 区。打造一批重要应用场景,探索智慧 冬奥,应用保障重大活动设施,建设完善 室内外高精度定位服务网。加速部署产 业公众平台等新型位置空间基础设施, 推动短报通信、信息增强系统等国家级民 用服务平台的落地,强化基础服务能力。 二是打造综合时空产业生态。以海 淀、顺义、北京经开区等重点园区建设为 重要抓手,制定完善资金、基金、人才、住 房、教育等园区配套政策,进一步优化普 惠式营商环境,健全针对性服务机制,吸 引央企、国企、科研院所、民营企业、金融 机构等广泛参与北斗产业建设,做大做 强北斗产业集群和综合时空产业生态。 三是推动北斗应用和服务的全球 化。北京将继续发挥全国科创中心、国 际交往中心的优势,加快技术、标准、资 本协同发展,加强国内外政策研究、行业 应用、重大项目等方面的合作,将通过服 务业扩大开放政策体系,推动引领面向 全球的北斗应用和产业发展,建设中国 的北斗、世界的北斗、一流的北斗。 “‘一枝独秀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 园’。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已进入全球服 务的新阶段。北京市北斗产业创新基地 的启动,凝聚了北斗产业高质量发展产 业共识,提振了企业发展信心,我们将齐 心协力,为关键行业和重点领域催生更 多‘北斗+’融合应用的新模式、新成果 贡献力量。”北京合众思壮科技股份有限 公司董事长郭信平表示。 启动仪式上,基地共建单位北京合 众思壮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北斗导航位置 服务(北京)有限公司、环球新时空研究院、 中关村空间信息技术产业技术联盟等进行 了共建签约仪式。北京中科精图信息技术 有限责任公司等多家首批入驻企业与基地 签署了入驻协议,为基地进一步完善北斗 产业生态注入新动能。 中国卫星导航系统管理办公室副主 任杨健表示,北京是我国北斗卫星导航的 战略与技术策源地,卫星导航与位置服务 资源丰富,具备应用示范项目成功实施的 良好基础,希望北斗产业创新基地加快资 源整合,提升综合服务能力,充分发挥首都 优势,提升自主技术、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影 响力,将该基地打造成为高水平、国际化、 智能化的北斗时空产业核心集聚区。 新华财经北京 8 25 日电(彭桦曹 梓骞)“创新驱动发展的示范区!高 质量发展的先行区!” 科技部副部长徐南平近日在国务 院政策吹风会上,掷地有声、简单明了 地指出,这就是《国务院关于促进国家 高新区技术产业开发区高质量发展的 若干意见》 ( 以下简称《意见》 ) 最大的亮 点,是国家对高新区在新时代赋予的新 使命和新定位。 这是中央对国家高新区在新发展 格局下如何保持高质量发展的“破题” 之解。而眼下世界经济复苏缓慢,受新 冠肺炎冲击,国内外企业面临重重挑 战,国家高新区能否在新时代肩负起国 家赋予的全新使命,成为中国经济增长 的新动能? 面对疑虑,国家高新区以实际行动 亮出了最自信的回答: 今年 5 月份,实现营业收入 3.27 亿元,同比增长 10.3%工业增产值 2.25 万亿元,同比增长 10.4%新增注册企业 4.3 万家,同比增长 26.5%主要指标均实现两位数的增长,经 济走出 V 型反弹! “火炬”点燃发展引擎,新时代担当 全新使命。 作为国家火炬计划的重要组成部 分,国家高新区利用“产业高地”“创新 高地”“人才高地”的优势,成功探索科 技与经济紧密结合的有效途径,在疫 情中积极化危机为转机,经济恢复势 头强劲。 国家高新区在疫情期间逆势增长, 展现出非凡的韧性,诠释了《意见》“高” 与“新”的发展指导精神。肩负时代使 命,“点燃”发展引擎,一鼓作气、迎难而 上,相信未来国家高新区一定能够不辱 使命,再创辉煌! 创新高地: 创新优势驱动高质量发展 “坚持创新驱动,引领发展。以创 新驱动发展为根本路径,优化创新生 态,集聚创新资源,提升自主创新能力, 引领高质量发展。” —《意见》摘选 徐南平在吹风会上曾形象地指出, “创新驱动做得好不好看哪里?就看国 家高新区。学习谁?就学习国家高新 区。” 蛟龙、天宫、北斗、天眼、墨子和大 飞机等重大科技成果研发有高新区企 业的身影! 首台国产一体化 PET-MR 医疗设 备是他们的成果,并且一举打破国际技 术垄断! 他们研发的首个国产心脏起搏器、 首个国产血流导向装置相继获准上市! 细胞治疗、高端医疗装备等领域已 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一直以来国家高新区坚持科技创 新、制度创新双轮驱动,聚焦建设国家 科学中心战略任务,聚焦建设科创中心 主阵地和主战场。目前,创新创业要素 密集、产业集群发展良好、自主创新能 力提升的态势逐渐成形。 凭借科技创新能力,国家高新区在 疫情冲击下表现出强大的抗风险能 力。以上海张江高新区为例, 2020 年一 季度仅国家高新区核心科技创新策源 地张江科学城工业总产值就达 662 亿 元,同比增长 22.6%;固定资产投资 66.8 亿元,同比增长 29.4%;实到外资 8 亿美 元,同比增长 117%。君实生 物 、中 芯 国 际以及三生国健等高新区企业成功登 陆科创板,市值攀升至百亿元甚至千 亿元。 中国科学院科技战略咨询研究院 副研究员,中国高新区研究中心主任 刘会武表示,国家高新区高质量发展 的根基就是高新区长期、持续的创新 积累。国家高新区企业研发投入占 全国企业的比例超过 40% ,本科及以 上学历占比超过 30% 以上,高新技术 企业数量占全国的比例超过 30% 上,并且早在 8 年以前,国家高新区科 技服务业的发展速度远高于工业经 济增长速度。 产业高地: “硬科技”产业链彰显韧性 “发挥主导产业战略引领作用,带 动关联产业协同发展,形成各具特色的 产业生态。支持以领军企业为龙头,以 产业链关键产品、创新链关键技术为核 心,推动建立专利导航产业发展工作机 制,集成大中小企业、研发和服务机构 等,加强资源高效配置,培育若干世界 级创新型产业集群。” —《意见》摘选 内衣企业转做口罩,酒类企业生产 酒精消毒产品,疫情期间不少企业在疫 情冲击之下,被迫转换主业以求渡过难 关。而在国家高新区有这样一批企业 转产增产后不仅渡过了难关,还实现了 绝地反超。 在杭州高新区(滨江)以大华股份为 首的一批安防企业在疫情期间迅速跨 行业及时组织研发攻关,并将成果变 现,及时转产或增产防疫有关智能设 备,产值大幅增长。例如大立科技自主 研发的红外芯片打破国外高端技术垄 断。今年上半年该公司实现产值 6.6 亿 元,同比增长 178%短短时间内企业成功转产增产并 逆势增长,与国家高新区长久以来致力 于数字经济强链、延链、补链的强力措 施密不可分。宇视科技公司研发总载 王玉波表示,疫情期间核心器件国产化 助力公司建立全产业链长线竞争力和 海量供应力。 国家高新区在数字经济产业链各 个关键环节谋划布局,集聚了数字经济 核心产业的代表性企业,产业链基础扎 实。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 链布局产业链,培育发展新动能,国家 高新区以发展贴切的解读了《意见》内 涵精神。 新冠疫情冲击的困难时刻国家高 新区经受住了考验,展示出高质量的发 展韧性。以杭州高新区(滨江)为例,今 年上半年地区生产总值增速高达 7%,数 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达 1201 亿元,占 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近八成。 人才高地: “产业链” “人才链”深度融合 双创企业、科技型小微企业普遍轻 固定资产、重人力资本。金融机构要研 究将人力资本作为授信额度担保的重 要依据,解决全国更多这样小微企业的 融资难题。—李克强总理今年考察 烟台高新区“蓝色智谷”时提出要求 人才有价的理念为人才、产业、资 本在国家高新区融合打开了全新空 间。以烟台高新区为例,高层次人才贷 款融资渠道畅通,有效地支持科技成果 转化和创新创业。 《意见》指出,支持国家高新区面向 全球招才引智。支持园区内骨干企业 等与高等学校共建共管现代产业学院, 培养高端人才。在国家高新区人才就 是人“财”理念深入人心。国家高新区 各出高招,在疫情期间搭建了线上人才 项目对接活动平台。例如烟台高新区 举办“魅力烟台·智汇高新”高层次人 才云对接洽谈活动,以“云直播”形式 搭建起沟通桥梁,邀请多位专家进行线 上路演。 如今在烟台高新区“蓝色智谷” 45 万平方米的空间里容纳了腾讯云双创 基地、中日韩文创产业孵化基地等一批 高端载体,累计引进孵化科技型企业 1000 余家,培育高新技术企业 48 家。上 海张江高新区拥有上海市 80%以上的高 端人才,其中海归、留学生、外籍专家近 5 万人。国家高新区已成为创业人才的 摇篮、创新企业的“梦工厂”。 对于未来人才发展战略,刘会武建 议,下一步国家高新区要提升创新发展 的标准,不仅强调引进高端人才和创新 资源,而且还要通过机制创新、文化创 新和改革创新等手段,持续优化能够培 养出高端人才和创新资源的机制、环境 和土壤。 他表示,尽管国 际 形 势 复 杂 动 荡 , 但是在党中央和国务院的领导下,国 家高新区人万众一心、艰苦奋斗,一 定会实现《意见》确定发展目标,建成 一大批具有全球影响力的高科技园 区。主要产业进入全球价值链中高 端,实现园区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 化。

国家高新区发展破题: 脱贫致富路上洒满春光paper.chinahightech.com/pc/attachment/202008/31/e553909e-3c24-45… · 上接1版 2014年3月1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

  • Upload
    others

  • View
    16

  • Download
    0

Embed Size (px)

Citation preview

Page 1: 国家高新区发展破题: 脱贫致富路上洒满春光paper.chinahightech.com/pc/attachment/202008/31/e553909e-3c24-45… · 上接1版 2014年3月1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

22 要要 闻闻■ 编辑:叶伟(010)68667266转247 E-mail:[email protected] ■组版:王新明

2020.8.31星期一

▲▲ 上接1版

2014年 3月 1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

河南省兰考县调研指导党的群众路线

教育实践活动时,来到闫春光家。

说起当时的情形,闫春光至今依

然激动不已。“总书记对我们嘘寒问

暖,鼓励我不要气馁,要继续通过发

展产业增收致富。”闫春光说,总书记

的话,让他重新燃起了对生活的信心。

“我当时就想,年轻就是资本,跌倒

能爬起来、站起来才是堂堂正正的男子

汉。”闫春光说。

小康路上洒满春光

而后,在政府的帮助下,闫春光利

用申请到的贫困户贴息贷款,重新筹建

了一个养鸡棚,装备了现代化的设备。

“好的行情,加上精心照料,那一年

3000 多只鸡赚了好几万元。”2015 年,

闫春光家如愿实现了脱贫。尝到甜头

的闫春光开始不断地扩大养殖规模。

2016 年,闫春光贷款 30 万元办起

了一个能容纳 1 万只鸡的现代化养鸡

场,并带动 3 户贫困户在养鸡厂务工,

每人每月工资 2000 元。2017 年,闫春

光注册成立了春辉养殖合作社,吸纳

了 10 余户农户一起发展养鸡产业。

2018 年,在张庄村发展乡村旅游

的带动下,闫春光开始考虑转型。头

脑灵活的他看准了传统手工艺这个行

当,“我多次请教村里的老人,学习传

统的石磨香油、榨制花生油、做红薯粉

条的手艺。”

2018 年 9 月,闫春光开起了“春光

油坊”,卖小磨香油、芝麻盐和芝麻酱,

生活中也飘起了浓香。现在,闫春光

又把生意做到互联网上,开起了淘宝

店,通过电商平台把“春光香油”卖到

了全国各地。仅一年“春光油坊”就为

闫春光带来了十几万元的收入,过上

了富足的小日子。

如今,闫春光靠着勤劳双手和政

府帮扶,通过养殖走上了致富路。这

次疫情的暴发,让闫春光看在眼里,急

在心上。“在和家人商议后,我决定将

5000 多斤鸡蛋义卖,并将善款捐赠给

武汉。”闫春光说,开封市的一家永辉

超市得知他的想法后,便主动联系到

他,愿意帮助他完成心愿,并派货车来

到张庄村将鸡蛋打包装车,最终将爱

心善款 21028 元交到了他的手中。

2 月 2 日,这笔善款由闫春光转至

武汉大学中南医院指定的账户上。

闫春光是张庄村脱贫致富的一个

缩影。“在党和政府扶贫政策的扶持下,

我走出了贫困的‘泥沼’。我希望能够

把养鸡场办得更大更好,带动更多的村

民奔向小康生活”。闫春光说。

本报讯 8月 24-25日,第九届中国创新创业大赛

大中小企业融通专业赛(中国中车专场)复赛在线上举

办。复赛企业通过视频答辩方式轮替上阵,经过激烈比

拼,最终12个创新项目闯入决赛。据悉,大赛决赛将于

9月9日举行,届时将产生此次大赛总冠军。

中国中车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王军通过视频表

示:“中国中车首次接轨中国创新创业大赛,就是想以

大赛为载体,聚焦我国轨道交通技术创新创业,凝聚

全国中小企业,帮助他们成为轨道交通装备产业中的

一员,与中国中车共同擦亮国家名片。中国中车愿搭

载大家跨越山海、奋力前行,做大家创新的同路人、创

业的合伙人、梦想的守护人。”

此次大赛自 7 月 13 日启动报名,共有 135 家企业

报名参赛。经过网络初审,来自全国 21个省和计划单

列市的 61 家企业晋级复赛。此次大赛参选项目数量

多、地域覆盖广、技术涉及轨交产业多个环节。

所有晋级复赛项目通过网络抽签确定比赛出场顺

序,通过互联网与评审专家进行互动。入围项目代表通

过云端展示,详述自身创新技术在轨道交通产业的创新

应用和发展愿景。

复赛中,专注轨道交通装备制造向智能化方向升级

的项目数量最多。3D长距激光雷达、光波导AR眼镜、

AI机器人等参赛项目,致力于安全和风险管控、远程实

时指导交互、轨道车辆抗侧滚扭杆智能组装测试、磁浮

车辆悬挂结构等产业关键环节的创新应用,希望与中国

中车共谋发展,一起推动我国轨道交通智慧化。

“此次复赛项目科技含量高,涉及大量前沿科技领

域,比如,提高导电率的铜基复合材料、守护轨道安全的

激光雷达、采用粉末冶金的陶瓷闸片等。项目中,有的在业

内已做到顶尖,还有的已经获得顶级风投投资。”作为大赛

评委之一,中车国创(北京)基金管理有限公司执行董事

侯陈昊表示。 姚雯

北京市北斗产业创新基地正式启动

脱贫致富路上洒满春光

12个创新项目挺进中国双创大赛专业赛(中车专场)决赛

国家高新区发展破题:肩负“高”“新”时代使命

眼下世界经济复苏缓慢,受新冠肺炎冲击,国内外企业面临重重挑战,国家高新区能否在新时代肩

负起国家赋予的全新使命,成为中国经济增长的新动能?面对疑虑,国家高新区以实际行动亮出了最

自信的回答。

位于河南焦作的焦

煤集团千业水泥公司,借

助 5G网络、物联网、人工

智能、云计算等技术,打

造“5G+无人矿山”项目,

实现矿山破碎、挖装、运

输、监测等环节无人化远

程操作,提高了矿区作业

的安全性和生产效率,也

改善了工作人员的工作

环境。图为8月25日拍摄

的远程遥控挖掘机在焦

煤集团千业水泥公司的

露天矿区作业。

新华社记者 张浩然/摄

本报讯 (记者 张伟) 8月26日,2020中关村论

坛首场先锋论坛——未来青年论坛在中关村国家自主

创新示范区展示中心会议中心举行,吸引了来自世界各

地的科技界人士和青年创业者代表相约云端。

此次论坛由中关村管委会指导,北京市朝阳区政

府、未来论坛联合主办,中关村朝阳园管委会承办,邀请

了来自中国、美国、加拿大、日本等多个国家和地区的科

学家、企业家、青年创业者、投资人等创新群体,聚焦科

技与产业数字化转型,共同探讨世界数字产业创新发展

趋势和最前沿创新思维,畅谈疫情下传统产业的数字化

转型以及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中关村管委会副主任侯云表示,未来青年论坛是

2020中关村论坛的先锋论坛,也是中关村论坛的重要

组成部分。青年是最朝气蓬勃、最富有梦想的群体,欢

迎青年科学家、青年企业家在中关村兴业发展。

北京市朝阳区委常委、副区长暴剑表示,朝阳区的

科技创新“土壤”深厚积累,逐渐构建起以国际化为特

征,以商务、金融、科技、文化产业为核心的高精尖产业

体系。下一步,朝阳区将依托“数字经济示范区”建设,

推动形成“国际化数字总部企业集群”,全力构筑数字产

业的新生态、科技应用的新场景,致力于为科技企业、科

技人才的创新发展,提供最优质的服务、最良好的环境、

最活跃的氛围和最丰富的资源。

在论坛发布环节,《朝阳区加快新型基础设施建设

行动方案(2020-2022年)》《朝阳区加快新场景建设行动

方案(2020-2022)》等赋能数字朝阳、科技朝阳建设的

科技创新政策发布,旨在推动朝阳区传统行业网络化、

数字化、智能化改造,全面提升朝阳区经济发展质量。

在随后进行的大会主旨演讲环节中,3位来自海内

外的著名科学家分别从各自领域发表了主旨演讲,为与

会者带来了海内外最前沿的科研信息及成果转化经

验。而在青年对话环节,5位行业代表围绕数字化经济

发展前景与产业数字化转型升级等热点话题展开探讨

与交流。

2020中关村论坛未来青年论坛举行

本报讯(记者 张伟) 8 月 27 日,

北京市北斗产业创新基地正式启动。

据介绍,该基地位于北京经济技术

开发区通明湖畔,建筑面积 10 万平方

米,以“一院(北斗新时空研究院)、两馆

(卫星导航应用体验馆及博物馆)、四平

台(协同创新平台、快速制造平台、位置

数据运营服务平台和众创空间平台)”为

依托,以“建设高水平、国际化、智能化的

北斗新时空产业基地,提供专业化的创

新创业孵化平台服务,打造北京北斗产

业生态的核心枢纽”为定位。基地将汇

聚产业链各环节优势企业和机构力量,

提供产品开发、产业孵化、国际合作、行

业交流、应用体验等一体化服务,助力北

京市北斗导航与位置服务产业核心要素

集聚和产业高质量发展,并为国家经济社

会发展提供重要时空信息保障,推动形成

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北斗卫星导航产业园。

据了解,北斗产业是北京市高精尖

产业高质量发展的一块典型招牌,在北

京拥有全国最完整的产业链布局,规模

以上企业约 116 家,2019 年产业规模超

过 500 亿元,并在城市治理、安全运行、

民生服务等 10 个行业领域开展了有效

的探索。在疫情防控常态化和复杂多变

的国际经济形势下,北斗产业下一步如

何发展?北京市经济和信息化局副局长

陈焕文表示,北京市将持续打造一流营

商环境,以更高水平扩大开放,集聚全球

卫星导航智慧,推动北斗技术应用相关

服务业进入产业化、规模化、大众化、国

际化全面发展的新阶段。

一是加快推进北斗的创新应用,结

合北斗实施方案和新基建行动方案,各

项重点任务持续落地支撑北斗应用的重

大项目,创建和完善北京市北斗产业创

新基地和国家北斗创新应用综合示范

区。打造一批重要应用场景,探索智慧

冬奥,应用保障重大活动设施,建设完善

室内外高精度定位服务网。加速部署产

业公众平台等新型位置空间基础设施,

推动短报通信、信息增强系统等国家级民

用服务平台的落地,强化基础服务能力。

二是打造综合时空产业生态。以海

淀、顺义、北京经开区等重点园区建设为

重要抓手,制定完善资金、基金、人才、住

房、教育等园区配套政策,进一步优化普

惠式营商环境,健全针对性服务机制,吸

引央企、国企、科研院所、民营企业、金融

机构等广泛参与北斗产业建设,做大做

强北斗产业集群和综合时空产业生态。

三是推动北斗应用和服务的全球

化。北京将继续发挥全国科创中心、国

际交往中心的优势,加快技术、标准、资

本协同发展,加强国内外政策研究、行业

应用、重大项目等方面的合作,将通过服

务业扩大开放政策体系,推动引领面向

全球的北斗应用和产业发展,建设中国

的北斗、世界的北斗、一流的北斗。

“‘一枝独秀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

园’。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已进入全球服

务的新阶段。北京市北斗产业创新基地

的启动,凝聚了北斗产业高质量发展产

业共识,提振了企业发展信心,我们将齐

心协力,为关键行业和重点领域催生更

多‘北斗+’融合应用的新模式、新成果

贡献力量。”北京合众思壮科技股份有限

公司董事长郭信平表示。

启动仪式上,基地共建单位北京合

众思壮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北斗导航位置

服务(北京)有限公司、环球新时空研究院、

中关村空间信息技术产业技术联盟等进行

了共建签约仪式。北京中科精图信息技术

有限责任公司等多家首批入驻企业与基地

签署了入驻协议,为基地进一步完善北斗

产业生态注入新动能。

中国卫星导航系统管理办公室副主

任杨健表示,北京是我国北斗卫星导航的

战略与技术策源地,卫星导航与位置服务

资源丰富,具备应用示范项目成功实施的

良好基础,希望北斗产业创新基地加快资

源整合,提升综合服务能力,充分发挥首都

优势,提升自主技术、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影

响力,将该基地打造成为高水平、国际化、

智能化的北斗时空产业核心集聚区。

新华财经北京8月25日电(彭桦 曹

梓骞)“创新驱动发展的示范区!高

质量发展的先行区!”

科技部副部长徐南平近日在国务

院政策吹风会上,掷地有声、简单明了

地指出,这就是《国务院关于促进国家

高新区技术产业开发区高质量发展的

若干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最大的亮

点,是国家对高新区在新时代赋予的新

使命和新定位。

这是中央对国家高新区在新发展

格局下如何保持高质量发展的“破题”

之解。而眼下世界经济复苏缓慢,受新

冠肺炎冲击,国内外企业面临重重挑

战,国家高新区能否在新时代肩负起国

家赋予的全新使命,成为中国经济增长

的新动能?

面对疑虑,国家高新区以实际行动

亮出了最自信的回答:

今年 5 月份,实现营业收入 3.27 万

亿元,同比增长10.3%!

工业增产值 2.25万亿元,同比增长

10.4%!

新增注册企业 4.3 万家,同比增长

26.5%!

主要指标均实现两位数的增长,经

济走出V型反弹!

“火炬”点燃发展引擎,新时代担当

全新使命。

作为国家火炬计划的重要组成部

分,国家高新区利用“产业高地”“创新

高地”“人才高地”的优势,成功探索科

技与经济紧密结合的有效途径,在疫

情中积极化危机为转机,经济恢复势

头强劲。

国家高新区在疫情期间逆势增长,

展现出非凡的韧性,诠释了《意见》“高”

与“新”的发展指导精神。肩负时代使

命,“点燃”发展引擎,一鼓作气、迎难而

上,相信未来国家高新区一定能够不辱

使命,再创辉煌!

创新高地:

创新优势驱动高质量发展

“坚持创新驱动,引领发展。以创

新驱动发展为根本路径,优化创新生

态,集聚创新资源,提升自主创新能力,

引领高质量发展。”——《意见》摘选

徐南平在吹风会上曾形象地指出,“创新驱动做得好不好看哪里?就看国

家高新区。学习谁?就学习国家高新

区。”

蛟龙、天宫、北斗、天眼、墨子和大

飞机等重大科技成果研发有高新区企

业的身影!首台国产一体化 PET-MR医疗设

备是他们的成果,并且一举打破国际技

术垄断!他们研发的首个国产心脏起搏器、

首个国产血流导向装置相继获准上市!

细胞治疗、高端医疗装备等领域已

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一直以来国家高新区坚持科技创

新、制度创新双轮驱动,聚焦建设国家

科学中心战略任务,聚焦建设科创中心

主阵地和主战场。目前,创新创业要素

密集、产业集群发展良好、自主创新能

力提升的态势逐渐成形。

凭借科技创新能力,国家高新区在

疫情冲击下表现出强大的抗风险能

力。以上海张江高新区为例,2020年一

季度仅国家高新区核心科技创新策源

地张江科学城工业总产值就达 662 亿

元,同比增长 22.6%;固定资产投资 66.8亿元,同比增长 29.4%;实到外资 8亿美

元,同比增长 117%。君实生物、中芯国

际以及三生国健等高新区企业成功登

陆科创板,市值攀升至百亿元甚至千

亿元。

中国科学院科技战略咨询研究院

副研究员,中国高新区研究中心主任

刘会武表示,国家高新区高质量发展

的根基就是高新区长期、持续的创新

积累。国家高新区企业研发投入占

全国企业的比例超过 40%,本科及以

上学历占比超过 30%以上,高新技术

企业数量占全国的比例超过 30%以

上,并且早在 8 年以前,国家高新区科

技服务业的发展速度远高于工业经

济增长速度。

产业高地:

“硬科技”产业链彰显韧性

“发挥主导产业战略引领作用,带

动关联产业协同发展,形成各具特色的

产业生态。支持以领军企业为龙头,以

产业链关键产品、创新链关键技术为核

心,推动建立专利导航产业发展工作机

制,集成大中小企业、研发和服务机构

等,加强资源高效配置,培育若干世界

级创新型产业集群。”——《意见》摘选

内衣企业转做口罩,酒类企业生产

酒精消毒产品,疫情期间不少企业在疫

情冲击之下,被迫转换主业以求渡过难

关。而在国家高新区有这样一批企业

转产增产后不仅渡过了难关,还实现了

绝地反超。

在杭州高新区(滨江)以大华股份为

首的一批安防企业在疫情期间迅速跨

行业及时组织研发攻关,并将成果变

现,及时转产或增产防疫有关智能设

备,产值大幅增长。例如大立科技自主

研发的红外芯片打破国外高端技术垄

断。今年上半年该公司实现产值 6.6亿

元,同比增长178%。

短短时间内企业成功转产增产并

逆势增长,与国家高新区长久以来致力

于数字经济强链、延链、补链的强力措

施密不可分。宇视科技公司研发总载

王玉波表示,疫情期间核心器件国产化

助力公司建立全产业链长线竞争力和

海量供应力。

国家高新区在数字经济产业链各

个关键环节谋划布局,集聚了数字经济

核心产业的代表性企业,产业链基础扎

实。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

链布局产业链,培育发展新动能,国家

高新区以发展贴切的解读了《意见》内

涵精神。

新冠疫情冲击的困难时刻国家高

新区经受住了考验,展示出高质量的发

展韧性。以杭州高新区(滨江)为例,今

年上半年地区生产总值增速高达7%,数

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达1201亿元,占

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近八成。

人才高地:

“产业链”“人才链”深度融合

双创企业、科技型小微企业普遍轻

固定资产、重人力资本。金融机构要研

究将人力资本作为授信额度担保的重

要依据,解决全国更多这样小微企业的

融资难题。——李克强总理今年考察

烟台高新区“蓝色智谷”时提出要求

人才有价的理念为人才、产业、资

本在国家高新区融合打开了全新空

间。以烟台高新区为例,高层次人才贷

款融资渠道畅通,有效地支持科技成果

转化和创新创业。

《意见》指出,支持国家高新区面向

全球招才引智。支持园区内骨干企业

等与高等学校共建共管现代产业学院,

培养高端人才。在国家高新区人才就

是人“财”理念深入人心。国家高新区

各出高招,在疫情期间搭建了线上人才

项目对接活动平台。例如烟台高新区

举办“魅力烟台·智汇高新”高层次人

才云对接洽谈活动,以“云直播”形式

搭建起沟通桥梁,邀请多位专家进行线

上路演。

如今在烟台高新区“蓝色智谷”45万平方米的空间里容纳了腾讯云双创

基地、中日韩文创产业孵化基地等一批

高端载体,累计引进孵化科技型企业

1000余家,培育高新技术企业48家。上

海张江高新区拥有上海市80%以上的高

端人才,其中海归、留学生、外籍专家近

5万人。国家高新区已成为创业人才的

摇篮、创新企业的“梦工厂”。

对于未来人才发展战略,刘会武建

议,下一步国家高新区要提升创新发展

的标准,不仅强调引进高端人才和创新

资源,而且还要通过机制创新、文化创

新和改革创新等手段,持续优化能够培

养出高端人才和创新资源的机制、环境

和土壤。

他表示,尽管国际形势复杂动荡,

但是在党中央和国务院的领导下,国

家高新区人万众一心、艰苦奋斗,一

定会实现《意见》确定发展目标,建成

一大批具有全球影响力的高科技园

区。主要产业进入全球价值链中高

端,实现园区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

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