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3 2 在纷繁的儿童小说作品中,能让人感动并留下 深刻印象的真是越来越少了。故事雷同、人物死 板、主题刻意等往往是造成中国儿童小说同质化严 重、原创力匮乏的重要原因,而在春风文艺出版社 出版的小布老虎“好孩子”中国原创书系中,我看到 了与众不同,也读到了感动,甚至其中还有故事让 我落泪。 “有温度的中国故事”是这套书系的核心主题 之一,所以,“温暖”几乎在读者的阅读过程中如影 随形。《向阳花女孩》中,刘棉袄姐弟为了减轻母亲 的负担而替母亲送牛奶的贴心举动、因打破奶瓶去 退钱时人们的相互谅解、棉袄姐弟拾巨款而不昧的 优良品质等;《摘臭皮柑的孩子》中青杉一家人温馨 的生活点滴、那张寄托了3个孩子如亲人般情谊的 图画等;《穿过冬天来看你》中舒夏晴温暖的家、当 秘密被知晓后朋友的和解等;《升旗手》中唐小鹿对 陆续离开的同学的想念、唐小鹿和黄江路的友谊以 及因见义勇为而成为升旗手时的光荣……这些随 处可见的温暖并不刻意和做作,是作者情之所至的 自然流露。 当然,温暖的童年主题并非只是向读者传达温 馨、温情和大团圆,温暖的获得和主题表达往往是 需要付出努力,甚至是代价的。在这套书系中,温 暖通常是建立在苦难过后的。《向阳花女孩》中刘棉 袄的父母是进城务工的农民,在他们租住的小屋中 有一个空间属于姐弟俩,但这样艰苦的条件却磨砺 出姐弟俩优秀的人格品质。《升旗手》的主人公唐小 鹿从乡下来到深圳,一家人团聚换来的却是父母离 异,唐小鹿因此出现过短暂的迷失,但他最终迷途 知返,不但学习成绩突飞猛进,还因见义勇为而被 推选为光荣的升旗手。苦难在当代儿童中已经变 得不那么可怕了,它不再动辄就是生死,而是用日 常化、微小化的表现形式影响读者的心志、反映社 会的两面、帮助读者 规避苦难风险、使成 长更具质感和力度。 除了温暖主题 表达和悬念艺术技 巧外,书系还有一个 特征让我印象深刻, 那就是其中变化多 端的儿童形象。说 其变化多端,是因为 这套书系中的儿童 形象既有类型性又 有典型性,既集约统 一又丰富多彩。这 4 部作品全部都是以 “留守儿童”为主要 形象,但作家们却改 变了人们对这一儿 童群体的固有认 识。《向阳花女孩》中 的刘棉袄姐弟在被 父母接到城里读书 前是非常典型的农 村留守儿童,父母在城市打工,由奶奶照料,但这部小说对姐弟俩的留守生 活几乎只字未提,更多表现的是农村留守生活带给姐弟俩的众多优良品 质,如勤劳、诚实、节俭、乐观以及他们与城市儿童的与众不同。《摘臭皮柑 的孩子》将重心放在了青杉、冬林和夏妹这几个孩子在留守中的生活和心 理状态,以及因此而出现的某些“意外”。《穿过冬天来看你》和《升旗手》中 的留守儿童形象与前两部作品又有所不同,前者写的是“城市留守儿童”这 一少见的儿童形象,作品中的罗冰沁是城市女孩,家住一栋三层的小楼,父 母因忙于生意而将她托付给了保姆,因常年没有父母的陪伴,家庭条件优 越的罗冰沁变得性格孤僻、冷漠。《升旗手》中的唐小鹿来自乡下,也曾过着 没有父亲陪伴的半留守生活,本以为跟随母亲来到深圳可以与父亲一家人 团聚,可父母的离婚却让唐小鹿从一个农村留守儿童变成了城市留守儿 童,生活的遭际似乎给唐小鹿开了个玩笑,好在经过短暂的迷失后,原来那 个积极、努力、品学兼优的唐小鹿又回来了。这套书系并未拘泥于新闻媒 体对这一类型儿童的渲染,而是将关注的视点放在了“留守以后应该怎么 办?”这一更有意义的问题上。也正是因为对这一问题的关注,才使得4位 作者从不同的视角呈现出了“留守儿童”这一形象身上不同的典型性特征, 简言之,他们是想从更多方面去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 细读这4部作品,可以发现它们所塑造的“少先队”儿童形象全部都集 中在小学四至六年级,也就是11-13岁这个年龄段,此时正处于儿童由童 年期向少年期过渡的关键时期,儿童的思维能力和阅读接受能力都渐趋成 熟,类型化的文学形象仍然不可或缺,但典型形象在这个年龄段儿童的认 知中应该开始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在这个意义上,小布老虎“好孩子” 中国原创书系是值得期待的。 ·第 416 期 · 童心世界 骆 可 可(13 岁) 好书精读 李姗姗 李姗姗 面包男孩 面包男孩 》: 》: 李姗姗一直在致力于保护并再现一 个纯真的童年世界。她笔下总是环绕着 一个天真智趣的小孩子,她的叙事也总是 以这个孩子为聚焦。她的成人身份与这 个孩子总是贴合得很紧密,她大概是属于 那种很少的能真正进入到“遥远”的童年 世界中的大人。 读李姗姗的作品,你会很透彻地体悟 到属于儿童文学独有的精神品质,一种可 以被称为“底色”的文学体验。这一“底 色”使儿童文学不同于成人文学,也是儿 童文学可以馈赠给世界的一种珍贵礼物, 那就是专属于儿童文学的“透明的光”、 “温暖的热”、“四射的生命活力”与“满满 的存在正能量”。这是一些理性的成人社 会再难拥有与驾驭的精神财富,我们很欣 喜地发现,这已构成为李姗姗文字的内在 生命。 李姗姗写儿童文学很注重生活的味 道,这种味道完全由孩子的感官释放出 来,指向的是生活中最平常却又是最本色 的那种存在状态,比如说《面包男孩》这本 书中所写到的“面包”。她将“儿童”直接 与“面包”同一化处理,“面包”与“儿童”, 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于是成了“面包男 孩”,这种融合,看似奇巧,细细品来恰是 儿童思维的必然性所致,李姗姗已经领悟 了其深层次的机理。这个“面包男孩”的 存在并不简单,他在多个维度上显示着自 身的特殊价值。 面包男孩引领我们朝向最基准的生 活,原来奇迹就蕴藏在素朴日常的生活本 身中。罗德叔本是个流浪汉,可是善良的 施老先生救了他,这一善举也为施老先生 挽救了自己即将倒闭的面包房。罗德叔做 出的面包能让人尝到时光的味道,有情 感、有思想、有故事。他由面包为人们创造 与奉献了生活的美好,自然他因此也就能 得到生活丰厚的回馈—他居然为自己 烤出了一个面包男孩。面包男孩喊他爸 爸,爸爸不仅给了他温度,还给了他梦 想、给了他思想。面包男孩可以看作是罗 德叔对待面包事业的赤诚态度,这种态 度被具象化为一个“精灵”般的儿童。有 了面包男孩,罗德叔在与孩子的相处中 逐渐重新认识了“父与子”的深刻关系。 这本书的主线原来是有关代际间的 认同与理解的艰难问题。10年前,罗德 叔的父亲不支持他选择做面包,并对他 严格管教,终于导致孩子离家出走,成为 流浪汉。施老先生的善良与赏识成就了 罗德叔的事业,但是让他认清生活本质 的却是他自己造就出来的面包男孩。故 事涉及到了三代人,代际之间的身份转 换,从“子”到“父”的换位思考,终于使罗 德叔从内心深处冰释了对父亲的误解。 故事写到了两代父亲对出走儿子的追 寻,这种重复不是偶然的巧合,它是对必 然性“母题”的不断演绎。李姗姗的儿童 文学表层看似轻松跳脱,其实对童年与 成长问题的关注与思考很深。她绝不是 孤立狭窄地写童年本身,她的童年写作属 于现实生活的有机组成部分,所以我们能 在她的作品中看到有血有肉的大人形 象。这些大人写得都很自然真实,不矫情 伪饰,或者说,这些大人不是作家“儿童” 形象塑造的伴生物,他们不是因为“儿童” 而附属存在,他们就是按照自己的生活逻 辑而存在。这样,大人与儿童在作品中便 各得其所,正常交叉发生关系,这便是成 熟的儿童文学创作的自在状态。 自然,在作品中我们最欣赏的还是面 包男孩身上的光芒,他的光芒来自于李姗 姗对所有儿童都具备的精神特质的提 取。这种特质便是“快乐”的能力。长久 以来,罗德叔其实是不快乐的,他的内心 积压负重的太多。但是面包男孩天然的 生命状态却为他揭示出最简单也是最深 刻的生活哲理—其实生活就像是一个 普通的硬币,一面是快乐,另一面是不快 乐,你选择快乐就会快乐,你选择不快乐 就会不快乐。原来“快乐”并不是本质主 义存在的产物,它是人建构出来的,是我 们的生活态度赋予与决定的。孩子本能 拥有这一能力,社会化成长的过程是消 磨与损耗这一能力的过程。面包男孩的 生活状态一如“面包”的本色,它松软可 口,色香味俱佳,到处渗透着让人快乐的 因子。面包男孩无时无刻不在唱歌跳 舞,在日常性中开启着他的“梦之号”航 船。他为罗德叔展示了最宝贵的“生之 意 义 ”,罗 德 叔 已 然 从 他 那 里汲取了营 养,并在悄然改变着自己,只是并不自 知。在与面包男孩吵吵闹闹的日常经历 中,罗德叔的内心慢慢富足殷实了起来, 既能坚守他美丽的面包事业,又能接受 现实生活并实质性融入进去,甚至遇到 可以相知相伴的人。最终,罗德叔真正 拥有了自己的生活。 写一个纯真的世界,其意义与价值又 不仅止于该世界,而是辐射到更广阔的人 生领域,这是李姗姗儿童文学创作非常重 要的艺术追求。她坚持不懈地写孩子,写 出孩子的本质,就是要大声告诉天下所有 的大人,原来每个孩子都无一不像面包男 孩。他们生来可亲可爱、精神饱满、快乐 自足,他们是我们从生活内部获取的最珍 贵的礼物,因为他们以鲜活的自己向我们 揭示一种最朴素的生活哲学,生活的味道 原本可以像面包一样香甜,你的人生态度 决定你的人生高度。每一个成人的心中 都需寄居一个面包男孩,因为百变面包可 以给予你无穷的生命能量。 每个成人都需要一个 每个成人都需要一个 面包男孩 面包男孩李利芳 李利芳 责任编辑:行超 电话:(010)65389071 电子信箱:[email protected] 2017年4月24日 星期一 文学评论 荷兰语版《伟大也要有人懂 —一起来读毛泽东》举行新书发布会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农展馆南里10号 邮政编码:100125 总编室电话/传真:(010)65003319 新闻部电话/传真:(010)65002492 宣传发行部电话:(010)65935482 广告许可证:京朝工商广字0065号 零售每份 0.70 元 印刷:中国青年报社印刷厂 小时候爱看《西游记》,最喜欢看孙悟空的变身术,那猴头只消叫 一声“变”,立时成了别的物种。这种随心所欲想变就变的法术着实令 人神往,可惜菩提祖师只把变化的口诀秘传给了美猴王,我等俗物自 是无缘修炼,只好充当流连沉迷的看客,大概这也是一种无可化解的 童年情结。 郁雨君的儿童小说《变来变去的好朋友》(明天出版社,2017 年 4 月出版)恰是一个说变就变的变形故事:胖女孩儿夏格致变成了身姿 轻盈的少女鹿,又变成色彩斑斓的条纹鱼。灰王子途风轻能变成独来 独往的虎皮猫,也能变成帅气的男孩鹿。在这里,变来变去并不需要 神秘复杂的咒语,变化的诀窍全在一念之间,只要小女生陈佳酿一动 心、一转念,她的好朋友就能变成理想的样子。《变来变去的好朋友》如 同一本简易可行的魔法书,读了它,你也可以像书中人物那样,能随时 变来变去,变掉丑恶苦涩,变出美好甘甜。是的,这书里的“魔法”实在 太容易了,不需要什么成本,甚至不需要拐弯抹角的程序。可是,哪里 会有这么不值钱的魔法?这种毫无玄机的魔法算什么魔法?《变来变 去的好朋友》偏偏就是在这种平淡无奇的常态情境中展开了不同寻 常、打破成规的奇幻叙事,陈佳酿们不经意便成了魔法世界的神异精 灵,不费吹灰之力就跑出了飞一样的速度,制造了梦一般的集体大幻 觉。他们的魔法神器大概就是一小瓶普普通通的生日盐。 小说的情节说来简单,陈佳酿、夏格致是那种略显笨拙、有点孤僻 的孩子,她们成绩平平、长相呆萌,又不太合群、不受人待见,不是班里 抢风头的主角,也不是随大溜的群众演员。如果把学霸男生、感叹号 班长比作天鹅的话,陈佳酿和夏格致大概连丑小鸭也算不上,即使在 慢班,她们也总是被漠视、被遗弃、被取笑,所以她们只能和呆头呆脑 的“纽扣熊”为伴,只能“自以为是”、“旁若无人” —因为做不成被圈 养的、飞不起来的天鹅,她们反倒像野蛮生长的野鸭子一样未失天真 率直的本性,于是她们能够突破现实的禁锢,发现一个常人难以企及 的“二次元空间”:胖妞夏格致不喜欢自己这副人类的样子,便要变成 自己喜欢的样子,通过吃树叶、吃苔藓……后来果然就变成了一头“灵 巧的、轻盈的、漂亮的、骄傲的”鹿,走进了镜子里的森林。 变成鹿的夏格致当然不是有去无回,她还可以重返人间,只不过 这个人间是她和陈佳酿两个人的人间,这头少女鹿在众人的世界里隐 匿无形,只有陈佳酿一个人可以见证她的存在。她们的“二次元空间” 之所以能与灰王子途风轻不期而遇,也是因为途 风轻有一颗不设防、未被蒙蔽的心。尽管他们可 以变来变去,但是从精神秉性来看,却又是不折 不扣的同类—他们都有一个虽其卑小而又笃 定的自我。因此,在这个“变来变去”的故事中, 你会看到,夏格致们一再发生的“变”却是为了 “不变”。夏格致要变成鹿,不是为了迎合或取悦 他人,而是变成“自己喜欢的样子”,变得独立不 迁,自由自在,是那种不为形役、不为物役的自然 天性。 “最好的爱,就是守候在原地,以不变应万 变!”小说最后的这句话无异于篇末点题,面对变 乱纷扰的世界, “不变”才是重要的。可惜,我们常 把“长大”当成了妥协变通、泯然众人,把“强大”当 成了弱肉强食、适者生存。殊不知,最好的成长当 是长存赤子之心,长留不变的灵魂;真正的强大当 是善养浩然之气,不攀附,不苟且,爱人如己,慈悲 众生。《变来变去的好朋友》是一部讲述“停止成 长”的成长小说,陈佳酿“以不变应万变”,守住了 那个小小的我,才拥有了强大的“魔法”,打开了藏 有无限可能的“二次元空间”。这种魔法不是比孙 猴儿的七十二变更显神奇? 李姗姗 李姗姗 如何给孩子们讲艺术?如何引导他们去 探索这个美妙又无限的艺术世界? 第22届法语活动节之际,法国驻华大使 馆法国文化中心特邀法国儿童读物作家玛 丽·塞利耶来到中国。4 月 14 至 30 日期间,塞 利耶将参加一系列内容丰富的活动,其中包 括讲座、儿童活动坊、圆桌交流等,通过不同 作品(绘本或小说)讲述自己是如何引导孩 子发现并欣赏艺术作品的美,带领他们揭开 艺术家的创作之谜。4月15日,塞利耶在北 京法国文化中心举办了题为《儿童与艺术》的 讲座。 塞利耶受祖母的影响,走进了美妙的艺 术世界,目前已经成为法国艺术类童书作者中 最具影响力的一位,出版了 100 多本著作,其 中既有儿童艺术启蒙书,也有青少年小说。通 过不同的作品,她带领不同年龄段的读者走 进艺术创作的秘密世界。一直与旧时艺术家 结伴而行的她也萌生了与当代艺术家合作的 念头,由此诞生了一系列绘本作品,例如,与 玛丽昂·勒萨热共同创作的《非洲的小夏卡》, 以及与卡特琳娜·路易斯最新推出的《李夫人 的花园》。她喜爱动态图像,偶尔也会参与电 影制作。 (王 杨) 2017 年 4 月 10 日,中国少年儿童新闻 出版总社与荷兰雷奥诺出版公司在海牙中 国文化中心举行了荷兰语版《伟大也要有人 —一起来读毛泽东》新书发布会。 荷兰雷奥诺出版公司创始人兼 CEO 雷 纳德·沃特斯在发布会上表示:过去欧洲对 毛泽东的了解,多来自于西方媒体,该公司 希望通过引进《伟大也要有人懂—一起来 读毛泽东》一书,为欧洲读者提供一个从中 国人的眼光来看毛泽东的新视角。据了解, 该公司此前引进的《伟大也要有人懂—少 年读马克思》精装本业已销售近 600 册,包 括《伟大也要有人懂—一起来读毛泽东》 在内的中少图书销售预期良好。 中少总社社长李学谦认为,随着中国国 际影响力的增强,欧美等西方国家对中国文 化的兴趣日益浓厚,并表现出一些新的特 点,即从过去偏重于引进中国传统文化图 书,发展到逐步正视并积极引进包括中国主 流意识形态在内的中国主流文化图书。中 国少儿出版界应当重视国际出版界对中国 少儿图书这一新的需求动向,统筹好国际、 国内两个市场,使少儿出版更好的走出去、 走进去。 本书作者韩毓海在新书发布会上介绍 了本书创作过程和特点,他说:向世界讲好 中国故事,关键在于把握好革命文化、中国 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中国传统文明继往开 来的有机联系,毛泽东是世界伟人,《伟大也 要有人懂—一起来读毛泽东》一书的特 点,在于形象深入地阐述了毛泽东思想活的 灵魂—实事求是、群众路线和独立自主, 对于新中国品格的塑造,为国外读者深入了 解新中国,了解中国共产党率领中国人民进 行的波澜壮阔的奋斗历程,提供了一个独特 的视角。 (少 文) ·

李姗姗《面包男孩》: 每个成人都需要一个“面包男孩”download.people.com.cn/zuojia/wyb2B170424_Print.pdf · 与奉献了生活的美好,自然他因此也就能

  • Upload
    others

  • View
    12

  • Download
    0

Embed Size (px)

Citation preview

  • 32

    在纷繁的儿童小说作品中,能让人感动并留下

    深刻印象的真是越来越少了。故事雷同、人物死

    板、主题刻意等往往是造成中国儿童小说同质化严

    重、原创力匮乏的重要原因,而在春风文艺出版社

    出版的小布老虎“好孩子”中国原创书系中,我看到

    了与众不同,也读到了感动,甚至其中还有故事让

    我落泪。

    “有温度的中国故事”是这套书系的核心主题

    之一,所以,“温暖”几乎在读者的阅读过程中如影

    随形。《向阳花女孩》中,刘棉袄姐弟为了减轻母亲

    的负担而替母亲送牛奶的贴心举动、因打破奶瓶去

    退钱时人们的相互谅解、棉袄姐弟拾巨款而不昧的

    优良品质等;《摘臭皮柑的孩子》中青杉一家人温馨

    的生活点滴、那张寄托了3个孩子如亲人般情谊的

    图画等;《穿过冬天来看你》中舒夏晴温暖的家、当

    秘密被知晓后朋友的和解等;《升旗手》中唐小鹿对

    陆续离开的同学的想念、唐小鹿和黄江路的友谊以

    及因见义勇为而成为升旗手时的光荣……这些随

    处可见的温暖并不刻意和做作,是作者情之所至的

    自然流露。

    当然,温暖的童年主题并非只是向读者传达温

    馨、温情和大团圆,温暖的获得和主题表达往往是

    需要付出努力,甚至是代价的。在这套书系中,温

    暖通常是建立在苦难过后的。《向阳花女孩》中刘棉

    袄的父母是进城务工的农民,在他们租住的小屋中

    有一个空间属于姐弟俩,但这样艰苦的条件却磨砺

    出姐弟俩优秀的人格品质。《升旗手》的主人公唐小

    鹿从乡下来到深圳,一家人团聚换来的却是父母离

    异,唐小鹿因此出现过短暂的迷失,但他最终迷途

    知返,不但学习成绩突飞猛进,还因见义勇为而被

    推选为光荣的升旗手。苦难在当代儿童中已经变

    得不那么可怕了,它不再动辄就是生死,而是用日

    常化、微小化的表现形式影响读者的心志、反映社

    会的两面、帮助读者

    规避苦难风险、使成

    长更具质感和力度。

    除了温暖主题

    表达和悬念艺术技

    巧外,书系还有一个

    特征让我印象深刻,

    那就是其中变化多

    端的儿童形象。说

    其变化多端,是因为

    这套书系中的儿童

    形象既有类型性又

    有典型性,既集约统

    一又丰富多彩。这4

    部作品全部都是以

    “留守儿童”为主要

    形象,但作家们却改

    变了人们对这一儿

    童 群 体 的 固 有 认

    识。《向阳花女孩》中

    的刘棉袄姐弟在被

    父母接到城里读书

    前是非常典型的农

    村留守儿童,父母在城市打工,由奶奶照料,但这部小说对姐弟俩的留守生

    活几乎只字未提,更多表现的是农村留守生活带给姐弟俩的众多优良品

    质,如勤劳、诚实、节俭、乐观以及他们与城市儿童的与众不同。《摘臭皮柑

    的孩子》将重心放在了青杉、冬林和夏妹这几个孩子在留守中的生活和心

    理状态,以及因此而出现的某些“意外”。《穿过冬天来看你》和《升旗手》中

    的留守儿童形象与前两部作品又有所不同,前者写的是“城市留守儿童”这

    一少见的儿童形象,作品中的罗冰沁是城市女孩,家住一栋三层的小楼,父

    母因忙于生意而将她托付给了保姆,因常年没有父母的陪伴,家庭条件优

    越的罗冰沁变得性格孤僻、冷漠。《升旗手》中的唐小鹿来自乡下,也曾过着

    没有父亲陪伴的半留守生活,本以为跟随母亲来到深圳可以与父亲一家人

    团聚,可父母的离婚却让唐小鹿从一个农村留守儿童变成了城市留守儿

    童,生活的遭际似乎给唐小鹿开了个玩笑,好在经过短暂的迷失后,原来那

    个积极、努力、品学兼优的唐小鹿又回来了。这套书系并未拘泥于新闻媒

    体对这一类型儿童的渲染,而是将关注的视点放在了“留守以后应该怎么

    办?”这一更有意义的问题上。也正是因为对这一问题的关注,才使得4位

    作者从不同的视角呈现出了“留守儿童”这一形象身上不同的典型性特征,

    简言之,他们是想从更多方面去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

    细读这4部作品,可以发现它们所塑造的“少先队”儿童形象全部都集

    中在小学四至六年级,也就是11-13岁这个年龄段,此时正处于儿童由童

    年期向少年期过渡的关键时期,儿童的思维能力和阅读接受能力都渐趋成

    熟,类型化的文学形象仍然不可或缺,但典型形象在这个年龄段儿童的认

    知中应该开始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在这个意义上,小布老虎“好孩子”

    中国原创书系是值得期待的。

    ·第416期·

    ■童心世界

    骆可可(13岁) 绘

    好书精读

    李姗姗李姗姗《《面包男孩面包男孩》:》:

    李姗姗一直在致力于保护并再现一

    个纯真的童年世界。她笔下总是环绕着

    一个天真智趣的小孩子,她的叙事也总是

    以这个孩子为聚焦。她的成人身份与这

    个孩子总是贴合得很紧密,她大概是属于

    那种很少的能真正进入到“遥远”的童年

    世界中的大人。

    读李姗姗的作品,你会很透彻地体悟

    到属于儿童文学独有的精神品质,一种可

    以被称为“底色”的文学体验。这一“底

    色”使儿童文学不同于成人文学,也是儿

    童文学可以馈赠给世界的一种珍贵礼物,

    那就是专属于儿童文学的“透明的光”、

    “温暖的热”、“四射的生命活力”与“满满

    的存在正能量”。这是一些理性的成人社

    会再难拥有与驾驭的精神财富,我们很欣

    喜地发现,这已构成为李姗姗文字的内在

    生命。

    李姗姗写儿童文学很注重生活的味

    道,这种味道完全由孩子的感官释放出

    来,指向的是生活中最平常却又是最本色

    的那种存在状态,比如说《面包男孩》这本

    书中所写到的“面包”。她将“儿童”直接

    与“面包”同一化处理,“面包”与“儿童”,

    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于是成了“面包男

    孩”,这种融合,看似奇巧,细细品来恰是

    儿童思维的必然性所致,李姗姗已经领悟

    了其深层次的机理。这个“面包男孩”的

    存在并不简单,他在多个维度上显示着自

    身的特殊价值。

    面包男孩引领我们朝向最基准的生

    活,原来奇迹就蕴藏在素朴日常的生活本

    身中。罗德叔本是个流浪汉,可是善良的

    施老先生救了他,这一善举也为施老先生

    挽救了自己即将倒闭的面包房。罗德叔做

    出的面包能让人尝到时光的味道,有情

    感、有思想、有故事。他由面包为人们创造

    与奉献了生活的美好,自然他因此也就能

    得到生活丰厚的回馈——他居然为自己

    烤出了一个面包男孩。面包男孩喊他爸

    爸,爸爸不仅给了他温度,还给了他梦

    想、给了他思想。面包男孩可以看作是罗

    德叔对待面包事业的赤诚态度,这种态

    度被具象化为一个“精灵”般的儿童。有

    了面包男孩,罗德叔在与孩子的相处中

    逐渐重新认识了“父与子”的深刻关系。

    这本书的主线原来是有关代际间的

    认同与理解的艰难问题。10年前,罗德

    叔的父亲不支持他选择做面包,并对他

    严格管教,终于导致孩子离家出走,成为

    流浪汉。施老先生的善良与赏识成就了

    罗德叔的事业,但是让他认清生活本质

    的却是他自己造就出来的面包男孩。故

    事涉及到了三代人,代际之间的身份转

    换,从“子”到“父”的换位思考,终于使罗

    德叔从内心深处冰释了对父亲的误解。

    故事写到了两代父亲对出走儿子的追

    寻,这种重复不是偶然的巧合,它是对必

    然性“母题”的不断演绎。李姗姗的儿童

    文学表层看似轻松跳脱,其实对童年与

    成长问题的关注与思考很深。她绝不是

    孤立狭窄地写童年本身,她的童年写作属

    于现实生活的有机组成部分,所以我们能

    在她的作品中看到有血有肉的大人形

    象。这些大人写得都很自然真实,不矫情

    伪饰,或者说,这些大人不是作家“儿童”

    形象塑造的伴生物,他们不是因为“儿童”

    而附属存在,他们就是按照自己的生活逻

    辑而存在。这样,大人与儿童在作品中便

    各得其所,正常交叉发生关系,这便是成

    熟的儿童文学创作的自在状态。

    自然,在作品中我们最欣赏的还是面

    包男孩身上的光芒,他的光芒来自于李姗

    姗对所有儿童都具备的精神特质的提

    取。这种特质便是“快乐”的能力。长久

    以来,罗德叔其实是不快乐的,他的内心

    积压负重的太多。但是面包男孩天然的

    生命状态却为他揭示出最简单也是最深

    刻的生活哲理——其实生活就像是一个

    普通的硬币,一面是快乐,另一面是不快

    乐,你选择快乐就会快乐,你选择不快乐

    就会不快乐。原来“快乐”并不是本质主

    义存在的产物,它是人建构出来的,是我

    们的生活态度赋予与决定的。孩子本能

    拥有这一能力,社会化成长的过程是消

    磨与损耗这一能力的过程。面包男孩的

    生活状态一如“面包”的本色,它松软可

    口,色香味俱佳,到处渗透着让人快乐的

    因子。面包男孩无时无刻不在唱歌跳

    舞,在日常性中开启着他的“梦之号”航

    船。他为罗德叔展示了最宝贵的“生之

    意义”,罗德叔已然从他那里汲取了营

    养,并在悄然改变着自己,只是并不自

    知。在与面包男孩吵吵闹闹的日常经历

    中,罗德叔的内心慢慢富足殷实了起来,

    既能坚守他美丽的面包事业,又能接受

    现实生活并实质性融入进去,甚至遇到

    可以相知相伴的人。最终,罗德叔真正

    拥有了自己的生活。

    写一个纯真的世界,其意义与价值又

    不仅止于该世界,而是辐射到更广阔的人

    生领域,这是李姗姗儿童文学创作非常重

    要的艺术追求。她坚持不懈地写孩子,写

    出孩子的本质,就是要大声告诉天下所有

    的大人,原来每个孩子都无一不像面包男

    孩。他们生来可亲可爱、精神饱满、快乐

    自足,他们是我们从生活内部获取的最珍

    贵的礼物,因为他们以鲜活的自己向我们

    揭示一种最朴素的生活哲学,生活的味道

    原本可以像面包一样香甜,你的人生态度

    决定你的人生高度。每一个成人的心中

    都需寄居一个面包男孩,因为百变面包可

    以给予你无穷的生命能量。

    每个成人都需要一个每个成人都需要一个““面包男孩面包男孩””□□李利芳李利芳

    责任编辑:行 超 电话:(010)65389071 电子信箱:[email protected] 2017年4月24日 星期一文学评论

    ■短 评郁雨君

    郁雨君《《变来变去的好朋友

    变来变去的好朋友》》

    最好的爱

    最好的爱,,就是守候在原地

    就是守候在原地

    □□赵月斌

    赵月斌

    ■关 注

    荷兰语版《伟大也要有人懂——一起来读毛泽东》举行新书发布会

    ■动 态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农展馆南里10号 邮政编码:100125 总编室电话/传真:(010)65003319 新闻部电话/传真:(010)65002492 宣传发行部电话:(010)65935482 广告许可证:京朝工商广字0065号 零售每份0.70元 印刷:中国青年报社印刷厂

    小布老虎﹃好孩子﹄中国原创书系

    有温度的故事

    有梦想的童年

    □王家勇

    小时候爱看《西游记》,最喜欢看孙悟空的变身术,那猴头只消叫

    一声“变”,立时成了别的物种。这种随心所欲想变就变的法术着实令

    人神往,可惜菩提祖师只把变化的口诀秘传给了美猴王,我等俗物自

    是无缘修炼,只好充当流连沉迷的看客,大概这也是一种无可化解的

    童年情结。

    郁雨君的儿童小说《变来变去的好朋友》(明天出版社,2017年4

    月出版)恰是一个说变就变的变形故事:胖女孩儿夏格致变成了身姿

    轻盈的少女鹿,又变成色彩斑斓的条纹鱼。灰王子途风轻能变成独来

    独往的虎皮猫,也能变成帅气的男孩鹿。在这里,变来变去并不需要

    神秘复杂的咒语,变化的诀窍全在一念之间,只要小女生陈佳酿一动

    心、一转念,她的好朋友就能变成理想的样子。《变来变去的好朋友》如

    同一本简易可行的魔法书,读了它,你也可以像书中人物那样,能随时

    变来变去,变掉丑恶苦涩,变出美好甘甜。是的,这书里的“魔法”实在

    太容易了,不需要什么成本,甚至不需要拐弯抹角的程序。可是,哪里

    会有这么不值钱的魔法?这种毫无玄机的魔法算什么魔法?《变来变

    去的好朋友》偏偏就是在这种平淡无奇的常态情境中展开了不同寻

    常、打破成规的奇幻叙事,陈佳酿们不经意便成了魔法世界的神异精

    灵,不费吹灰之力就跑出了飞一样的速度,制造了梦一般的集体大幻

    觉。他们的魔法神器大概就是一小瓶普普通通的生日盐。

    小说的情节说来简单,陈佳酿、夏格致是那种略显笨拙、有点孤僻

    的孩子,她们成绩平平、长相呆萌,又不太合群、不受人待见,不是班里

    抢风头的主角,也不是随大溜的群众演员。如果把学霸男生、感叹号

    班长比作天鹅的话,陈佳酿和夏格致大概连丑小鸭也算不上,即使在

    慢班,她们也总是被漠视、被遗弃、被取笑,所以她们只能和呆头呆脑

    的“纽扣熊”为伴,只能“自以为是”、“旁若无人”——因为做不成被圈

    养的、飞不起来的天鹅,她们反倒像野蛮生长的野鸭子一样未失天真

    率直的本性,于是她们能够突破现实的禁锢,发现一个常人难以企及

    的“二次元空间”:胖妞夏格致不喜欢自己这副人类的样子,便要变成

    自己喜欢的样子,通过吃树叶、吃苔藓……后来果然就变成了一头“灵

    巧的、轻盈的、漂亮的、骄傲的”鹿,走进了镜子里的森林。

    变成鹿的夏格致当然不是有去无回,她还可以重返人间,只不过

    这个人间是她和陈佳酿两个人的人间,这头少女鹿在众人的世界里隐

    匿无形,只有陈佳酿一个人可以见证她的存在。她们的“二次元空间”

    之所以能与灰王子途风轻不期而遇,也是因为途

    风轻有一颗不设防、未被蒙蔽的心。尽管他们可

    以变来变去,但是从精神秉性来看,却又是不折

    不扣的同类——他们都有一个虽其卑小而又笃

    定的自我。因此,在这个“变来变去”的故事中,

    你会看到,夏格致们一再发生的“变”却是为了

    “不变”。夏格致要变成鹿,不是为了迎合或取悦

    他人,而是变成“自己喜欢的样子”,变得独立不

    迁,自由自在,是那种不为形役、不为物役的自然

    天性。

    “最好的爱,就是守候在原地,以不变应万

    变!”小说最后的这句话无异于篇末点题,面对变

    乱纷扰的世界,“不变”才是重要的。可惜,我们常

    把“长大”当成了妥协变通、泯然众人,把“强大”当

    成了弱肉强食、适者生存。殊不知,最好的成长当

    是长存赤子之心,长留不变的灵魂;真正的强大当

    是善养浩然之气,不攀附,不苟且,爱人如己,慈悲

    众生。《变来变去的好朋友》是一部讲述“停止成

    长”的成长小说,陈佳酿“以不变应万变”,守住了

    那个小小的我,才拥有了强大的“魔法”,打开了藏

    有无限可能的“二次元空间”。这种魔法不是比孙

    猴儿的七十二变更显神奇?

    李姗姗李姗姗

    如何给孩子们讲艺术?如何引导他们去

    探索这个美妙又无限的艺术世界?

    第22届法语活动节之际,法国驻华大使

    馆法国文化中心特邀法国儿童读物作家玛

    丽·塞利耶来到中国。4月14至30日期间,塞

    利耶将参加一系列内容丰富的活动,其中包

    括讲座、儿童活动坊、圆桌交流等,通过不同

    作品(绘本或小说)讲述自己是如何引导孩

    子发现并欣赏艺术作品的美,带领他们揭开

    艺术家的创作之谜。4月15日,塞利耶在北

    京法国文化中心举办了题为《儿童与艺术》的

    讲座。

    塞利耶受祖母的影响,走进了美妙的艺

    术世界,目前已经成为法国艺术类童书作者中

    最具影响力的一位,出版了100多本著作,其

    中既有儿童艺术启蒙书,也有青少年小说。通

    过不同的作品,她带领不同年龄段的读者走

    进艺术创作的秘密世界。一直与旧时艺术家

    结伴而行的她也萌生了与当代艺术家合作的

    念头,由此诞生了一系列绘本作品,例如,与

    玛丽昂·勒萨热共同创作的《非洲的小夏卡》,

    以及与卡特琳娜·路易斯最新推出的《李夫人

    的花园》。她喜爱动态图像,偶尔也会参与电

    影制作。 (王 杨)

    2017年4月10日,中国少年儿童新闻

    出版总社与荷兰雷奥诺出版公司在海牙中

    国文化中心举行了荷兰语版《伟大也要有人

    懂——一起来读毛泽东》新书发布会。

    荷兰雷奥诺出版公司创始人兼CEO雷

    纳德·沃特斯在发布会上表示:过去欧洲对

    毛泽东的了解,多来自于西方媒体,该公司

    希望通过引进《伟大也要有人懂——一起来

    读毛泽东》一书,为欧洲读者提供一个从中

    国人的眼光来看毛泽东的新视角。据了解,

    该公司此前引进的《伟大也要有人懂——少

    年读马克思》精装本业已销售近600册,包

    括《伟大也要有人懂——一起来读毛泽东》

    在内的中少图书销售预期良好。

    中少总社社长李学谦认为,随着中国国

    际影响力的增强,欧美等西方国家对中国文

    化的兴趣日益浓厚,并表现出一些新的特

    点,即从过去偏重于引进中国传统文化图

    书,发展到逐步正视并积极引进包括中国主

    流意识形态在内的中国主流文化图书。中

    国少儿出版界应当重视国际出版界对中国

    少儿图书这一新的需求动向,统筹好国际、

    国内两个市场,使少儿出版更好的走出去、

    走进去。

    本书作者韩毓海在新书发布会上介绍

    了本书创作过程和特点,他说:向世界讲好

    中国故事,关键在于把握好革命文化、中国

    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中国传统文明继往开

    来的有机联系,毛泽东是世界伟人,《伟大也

    要有人懂——一起来读毛泽东》一书的特

    点,在于形象深入地阐述了毛泽东思想活的

    灵魂——实事求是、群众路线和独立自主,

    对于新中国品格的塑造,为国外读者深入了

    解新中国,了解中国共产党率领中国人民进

    行的波澜壮阔的奋斗历程,提供了一个独特

    的视角。 (少 文)

    法国童书作家玛丽·塞利耶

    来华讲述儿童与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