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3
國立臺灣大學社會科學院政治學系 碩士論文 Department of Political Science College of Social Science National Taiwan University master thesis 從新保守主義論小布希政府的全球戰略 Neoconservatism and George W. Bush Administration’s Global Strategy 研究生︰許添祥 Hsu, Tien-Hsiang 指導教授︰張亞中 博士 Advisor: Chang, Ya-Chung, Ph.D. 中華民國 99 7 July, 2010

July, 2010 - Amazon Web Servicesntupoli.s3.amazonaws.com/wp-content/uploads/2010/... · 圖2-1 新自由主義與新保守主義的對照 ..... 35 圖2-2 新保守主義與國際關係論述的比較

  • Upload
    others

  • View
    3

  • Download
    0

Embed Size (px)

Citation preview

  • 國立臺灣大學社會科學院政治學系

    碩士論文

    Department of Political Science

    College of Social Science

    National Taiwan University

    master thesis

    從新保守主義論小布希政府的全球戰略

    Neoconservatism and George W. Bush Administration’s

    Global Strategy

    研究生︰許添祥 撰

    Hsu, Tien-Hsiang

    指導教授︰張亞中 博士

    Advisor: Chang, Ya-Chung, Ph.D.

    中華民國 99 年 7 月

    July, 2010

  • I

    目 錄

    第一章 緒論 ......................................................................................................... 1

    第一節 研究緣起 ......................................................................................... 1

    第二節 問題意識與研究主題 ..................................................................... 8

    第三節 文獻回顧及探討 ........................................................................... 14

    第四節 分析架構與章節安排 ................................................................... 30

    第二章 新保守主義與小布希政府的基本理念 ............................................... 33

    第一節 美國新保守主義的重要內涵 ....................................................... 33

    第二節 美國新保守主義與現實主義 ....................................................... 43

    第三節 新保守主義與小布希政府的外交團隊 ....................................... 53

    第三章 新保守主義與小布希政府全球戰略的形成 ....................................... 65

    第一節 新保守主義運動與冷戰後的全球戰略 ....................................... 65

    第二節 小布希政府執政初期的外交戰略 ............................................... 73

    第三節 「九一一事件」的影響 ............................................................... 81

    第四章 新保守主義與小布希政府全球戰略的實踐 ....................................... 91

    第一節 建立全球霸權 ............................................................................... 91

  • II

    第二節 單邊行動路線 ............................................................................. 100

    第三節 先發制人戰略 ............................................................................. 107

    第五章 結論-美國新保守派所面臨的困難與挑戰 ..................................... 115

    第一節 國內各派的批評 ......................................................................... 115

    第二節 大國關係的挑戰 ......................................................................... 123

    第三節 研究發現與未來展望 ................................................................. 131

    參考文獻 ........................................................................................................... 137

  • III

    表圖目次

    表 1-1:世界主要國家綜合國力對比(1996 年) ........................................... 2

    表 1-2:世界主要國家綜合國力對比(2005 年) ........................................... 3

    表 1-3:國際形勢、美國國家利益排序及其主要威脅 .................................. 10

    表 1-4:後冷戰時期美國四大全球戰略的觀點比較 ...................................... 11

    圖 1-1 冷戰時期的四個戰略三角形 ................................................................... 5

    圖 1-2 反共產主義和民主 ................................................................................... 6

    圖 1-3「保守的、自由的與革命的國際觀」 .................................................... 9

    圖 1-4 以外交戰略概念為主的辯論 ................................................................. 13

    圖 2-1 新自由主義與新保守主義的對照 ......................................................... 35

    圖 2-2 新保守主義與國際關係論述的比較 ..................................................... 48

  • 1

    第一章 緒論

    在本論文的第一章,說明的重點包括:研究緣起、問題意識與研究主題、文獻探討

    及回顧、分析架構與章節安排。現在按照順序討論如下:

    第一節 研究緣起

    在開始討論美國全球戰略(global strategy)之前,必須先回答幾個相關問題:第一,

    為什麼本論文選擇探討的對象是美國這個國家,而不是其他的國家?第二,美國全球戰

    略具有什麼樣的涵義?它是用什麼樣的概念來表達的?第三,美國全球戰略的發展主軸

    是什麼?歷史脈絡為何?最後,美國又是以什麼樣的是世界觀去看待全球事務?本文最

    主要的目的,就是從新保守主義的角度來探討美國小布希(George W. Bush)政府第一

    任期(2001-2004 年)的全球戰略。

    任何一個國家都會制定自己的國家安全戰略(national security strategy)或國際戰略

    (international strategy),但是並不是每一個國家都有制定全球戰略的條件。美國在第二

    次世界大戰之後,憑著雄厚的國力,建立並維持一個全球性的經濟國際架構,隨後更在

    蘇聯崩潰與冷戰結束的同時,快速竄升成為第一個真正全球大國,並開始擔任全球領導

    者的角色和霸權地位。邁入 21 世紀之後,美國並沒有因為冷戰的結果而放棄全球唯一

    超級強權的優勢地位,或是法國前外交部長 Hubert Vedrine 所描述的「特級強權」

    (hyperpower)(Mann, 2003: 7)。美國的軍力、經濟、科技及文化的實力,在短時間內

    可能很難出現可以與其比擬的對手(Cameron 2005: xi;;Goldstein, 2005: 107;Brzezinski,

    2007: 1 林添貴,1998:14;郭希誠,2004:14;歐信宏、胡祖慶,2003:104;高德源,

    2008a:5)。如表 1-1、1-2 所示,歐洲、日本、俄羅斯、中國都無法與美國抗衡。如果

  • 2

    以美國的綜合國力值為 100,那麼,日本的綜合國力值為僅相當於美國的 62.18%;德國

    為 58.47%;俄羅斯為 58.25%;中國則更少,為 42.05%(黃碩風,2006:110)。因此,

    討論美國的全球戰略具有重大的實質意義,其全球戰略的形成與實踐牽動著國際局勢的

    發展。不過,美國官方為求慎重,一般都是沿用「國家安全戰略」,或是「國際戰略」

    的概念來表達其全球戰略。1

    表 1-1:世界主要國家綜合國力對比(1996 年)

    國別 硬國力 軟國力

    協同力 綜合國力位

    次經濟力 科技力 國防力 資源力 文教力 政治力 外交力

    美國 274 243 247 91 0.54 0.43 0.61 1.57 551.04 1

    日本 251 237 82 35 0.55 0.51 0.51 1.53 365.83 2

    德國 243 236 94 64 0.55 0.43 0.46 1.51 354.65 3

    俄羅斯 183 156 218 92 0.51 0.42 0.52 1.48 252.79 4

    法國 201 109 110 60 0.50 0.43 0.48 1.46 221.45 5

    英國 200 143 104 61 0.50 0.41 0.46 1.45 210.96 6

    中國* 121 102 196 90 0.46 0.46 0.49 1.49 196.91 7

    加拿大 128 101 85 78 0.43 0.40 0.41 1.46 155.35 8

    義大利 127 103 91 71 0.44 0.40 0.40 1.44 144.51 9

    澳大

    利亞 127 104 84 81 0.51 0.40 0.40 1.42 124.71

    10

    巴西 126 97 78 86 0.48 0.39 0.38 1.40 102.29 11

    印度 113 96 98 85 0.47 0.40 0.40 1.42 100.19 12

    南非 87 47 56 69 0.46 0.39 0.38 1.39 64.07 13

    *1997 年 7 月 1 日香港回歸後,中國綜合國力有所增強,綜合國力分值為 220.08。

    資料來源:黃碩風(2006:107-108);王高成(2005:59)。

    1 http://www.whitehouse.gov/nsc/nss/2002/index.html, 2008 年 10 月 27 日查閱。

  • 3

    表 1-2:世界主要國家綜合國力對比(2005 年)

    國別 硬國力 軟國力

    協同力 綜合國力位

    次經濟力 科技力 國防力 資源力 文教力 政治力 外交力

    美國 683 582 478 392 0.53 0.42 0.59 1.55 523.32 1

    日本 499 498 101 98 0.56 0.42 0.59 1.54 325.42 2

    德國 303 406 99 102 0.54 0.42 0.48 1.56 306.02 3

    俄羅斯 201 302 314 315 0.51 0.42 0.59 1.55 304.81 4

    法國 303 302 102 101 0.51 0.43 0.47 1.55 232.46 5

    中國* 271 286 104 103 0.48 0.46 0.50 1.49 220.03 6

    英國 269 304 103 105 0.52 0.45 0.48 1.48 210.12 7

    加拿大 202 212 74 211 0.49 0.43 0.44 1.47 197.45 8

    義大利 201 201 71 101 0.44 0.41 0.41 1.44 182.04 9

    澳大

    利亞 204 200 74 203 0.48 0.40 0.40 1.41 180.11

    10

    韓國 196 204 95 107 0.50 0.41 0.41 1.50 166.70 11

    巴西 126 198 76 210 0.43 0.39 0.39 1.40 151.82 12

    印度 136 218 101 103 0.44 0.39 0.40 1.41 132.77 13

    墨西哥 127 187 53 106 0.43 0.39 0.39 1.40 123.50 14

    南非 98 134 94 101 0.45 0.39 0.40 1.39 101.74 15

    *計算中包括了中國香港、澳門的綜合國力。

    資料來源:黃碩風(2006:109)。

    美國學者方面,在大部分的作品裡也很少使用「全球戰略」這個名詞,一般都是援

    引「大戰略」(grand strategy)一詞來說明全球戰略的內涵(Deibel, 2007: 415-422)。比

    如說,利伯(Robert J. Lieber)就做了這樣的描述:「一個國家如何運用自身所擁有的軍

    事、經濟、政治、技術、意識型態和文化等各種手段,來保護並促進自己的整體安全、

    價值觀和國家利益」(2002,2005: 40)。另外,阿特(Robert J. Art)博士認為國家為了

    確定其外交政策,需要設計出一系列對外目標,並決定如何綜合運用包括政治、軍事、

    經濟和意識型態力量等手段,以實現這些目標(Art, 2003: 2;郭樹勇,2005:2)。

    大陸學者方面,門洪華在《解讀美國大戰略》一書的導言中,也是引用前述「大戰

  • 4

    略」的涵義,並簡述了美國全球戰略的歷史演變:從 18 世紀華盛頓(George Washington)

    孤立主義戰略到 19 世紀初確定美洲霸主地位的「門羅主義」(Monroe Doctrine),從 19

    世紀開始逐步擴張到兩次世界大戰之間的漸進戰略,逐步走向西方世界的領導地位,從

    冷戰期間的圍堵戰略到之後的圍和(Congagement)戰略思考,從冷戰後單邊主義

    (unilateralism)與多邊主義的戰略搖擺到當前單邊主義的大戰略定位,美國塑造了周邊

    的國際環境,也確定了大國關係的戰略謀劃(胡鞍鋼、門洪華主編,2003:3)。

    綜觀美國歷史,在兩百多年的時間裡,從一個海洋穿過一個大陸走向另一個海洋,

    從大西洋沿岸的幾個殖民地,乃至崛起成為世界大國的過程中,外交政策發揮的作用是

    非常重要的。早期的傳統主題產生於大西洋天然屏障,也就是「與歐洲強國劃地為界,

    免受干擾」的孤立主義。華盛頓總統在 1796 年的《告別演說》(Farewell Address)中,

    2告誡「不要陷入錯綜複雜的聯盟關係」,其外交政策主要是一種觀望政策——有所不

    為,而不是有所為。1823 年,孤立主義被寫入《門羅宣言》中。當時的國務卿亞當斯(John

    Quincy Adams)呼籲「舊世界」和「新世界」保持分離狀態。孤立主義深入人心,被美

    國人當成道德規範來灌輸這種思想,遠離歐洲權力政治的腐蝕,進而維護美國民主的純

    潔性(Art, 2003: 172-173;秦修明等,2005:219-220;王瑋、戴超武,2007:46)。

    美國全球戰略的發展主軸,可以從米德(Walter Russell Mead)提出的四個新思路

    和基本想法來做觀察。第一,美國經濟與國際經濟體系的關係。第二,美國外交政策的

    基本形式一直是由國家對國際海上貿易和金融秩序的興趣所決定。第三,民主過程提供

    了一種將國家政策與利益結合起來的方法。第四,國內利益集團之間永無休止的爭奪和

    爭吵,會自動產出可行的政策。米氏根據與英國關係和全球秩序的變化,將美國外交政

    策歷史劃分為四個時期:第一個時期(1776~1823 年),選擇和英國一起維持歐洲均勢,

    建立一個強大的貿易夥伴關係。第二個時期(1823~1914 年),試圖確保崛起和發展中的

    經濟結構,有利於自身長期和短期的經濟發展,相信有朝一日超趕英國,成為今天所謂

    的全球超級大國。第三個時期(1914~1947 年),兩次世界大戰的爆發,英國的世界體系 2 http://www.wilstar.com/holidays/farewell.htm, 2008 年 11 月 2 日查閱。

  • 5

    跟著衰落和崩潰,美國開始承擔英國的角色。第四個時期(1947 年至今),美國已清楚

    認知:「國家利益需要一支強大的海上力量,捍衛歐洲權力均勢,維護世界上其他地區

    的國際和政治秩序」(曹化銀,2003:84-91)。

    冷戰時期的世界體系是平面的,以美國為中心來說的話,其四周為歐洲、蘇聯、中

    國和日本等四個國家,可以如圖 1-1 分解為四個戰略三角形:第一,是橫跨北大西洋

    的美國、歐洲和蘇聯,北大西洋公約組織(NATO)是美國控制歐洲的工具,屬於一種

    集體安全機構。其次,是資本主義與共產主義兩種思想對立的美國、蘇聯和中國。再次,

    是亞太地區的美國、日本和中國,美國在太平洋舞台上和日本簽訂了《美日安保條約》。

    最後,是民主集團的美國、歐洲和日本(鈕先鍾,1999:31; Fouskas and Gökay, 2005:

    49;薛穎,2006:34;Duong, 2002: 118)。

    圖 1-1 冷戰時期的四個戰略三角形

    資料來源:鈕先鍾(1999:31)

    若以現實主義者(realists)和理想主義者(idealists)的觀點,圖 1-2 把現實主義

    強調對共產主義的關注置於橫軸,理想主義強調對民主的關心擺在縱軸。圖中第 2 區

    間代表的是反共產民主陣營——美、歐、日,第3區間則代表反民主共產陣營——美、

    蘇、中(Snow, 2005: 57-58)。在地緣政治(geopolitics)的國際關係中,美國所採取的

    全球戰略是「分而治之」——確定沒有任何一個國家控制歐亞大陸,並維持與其他國家

    美國

    蘇聯

    歐洲

    日本

    中國

  • 6

    之間的平衡,防止一個國家強大到足以與其他國家彼此連成一氣,進而挑戰、甚至推翻

    美國現今至高無上的霸權地位(Duong, 2002: 257; Cheney: 1992, 1993; Cohen: 1997,

    1999)。用古代帝國的術語來說,就是防止屬國彼此串連結盟,使他們在安全上必須仰

    賴帝國;使朝貢國薄弱,接受保護;並且使蠻夷不要一起扣關進犯中原(林添貴,1998:

    48)。

    圖 1-2 反共產主義和民主

    資料來源:Snow(2005:57)

    與冷戰時期有所不同,後冷戰時期的世界體系是立體的,以奈伊(Joseph S. Nye, Jr)

    針對全球權力關係的比擬,是一種三度空間棋局(three-dimensional chess game):棋盤

    的上層是傳統上各國的單極軍事權力,美國凌駕其他各國。中層為多極經濟權力,美國、

    歐洲和日本佔全球生產力的三分之一。最下層是比較分散的權力結構,代表的是跨越界

    線與超出政府控制範圍的跨國關係(Nye , 1999: 24;鄭志國等,2002:42;蔡東杰,2003:

    85;胡鞍鋼、門洪華,2003:5;吳家恆、方祖芳,2006:32);若是以哈德(Michael Hardt)

    和納格利(Antonio Negri)的金字塔式全球權力分布觀念。位於最頂端的是美國、七大

    工業國以及各個其他表顯出君主治理功能的重要實體;在下面的層級是跨國企業與民族

    國家的貴族階級;最低的層級是由那些在帝國秩序中扮演民主角色的聚合體,例如聯合

    國大會、非政府組織、教堂等。美國雖於冷戰結構解體後掌握了全球武力霸權,但只是

    民主政治的

    反民主政治的

    反共產主義者 共產主義者

    1 2

    3 4

  • 7

    處在金字塔的頂端,並不是全球化帝國的統治形式(韋本、李尚遠,2002;林佑聖,2005:

    389)。

    冷戰結束後,美國又是如何看待全球事務的呢?卡特總統的國家安全顧問布里辛斯

    基提出了「全球化」(globalization)與「新保守主義」(neoconservatism)兩個角度的

    世界觀。全球化是冷戰結束後的現象,論者為美國在世界上所佔據的地位與應該扮演的

    角色提出了基本的見解,即互賴與連結;新保守主義則是訴諸行動,將在過去十餘年裡

    透過許多書書籍、文章以及聯合發表的聲明,3進一步地予以系統化、擴大解釋與大力

    宣傳,成為當前主導政治環境的力量(Fukuyama, 1992; Huntington, 1993a、1996;Kristol

    and Kagan, 1996; Kagan and Kristol eds, 2000; Hurst, 2005; Brzezinski, 2007: 17-44;李永

    熾,1993;黃裕美,1997;楊紫函等,2002;高德源a,2008:21-50)。

    新保守主義雖然在柯林頓政府時期一度陷入低潮,以對中共的外交戰略來說,「交

    往與促變」是柯林頓政府的主要思維(王高成,2005)。但是在小布希當選第43屆總統

    後,為新保守主義提供了東山再起、重整旗鼓的機會。「九一一事件」的發生更是大行

    其道,美國政府在新保守主義思想的指導下,大舉推行單邊主義外交,以「攻勢現實主

    義」做為戰略基礎,提出「先發制人」的戰略主張,不顧國際社會的反對,發動了伊拉

    克戰爭。

    2008年美國總統大選揭曉,代表民主黨、時年47歲的伊利諾洲聯邦參議員歐巴馬

    (Barack Obama)擊敗共和黨候選人馬侃(John McCain),當選美國第44屆總統。另

    外,民主黨在參眾兩院以多數獲得全面性的勝利。這樣的選舉結果,是否意味著小布希

    時代單邊主義的否定與終結呢?歐巴馬在《外交事務》(Foreign Affair)季刊發表的文

    章中首先表示,其外交策略表明未來美國會更強調依賴外交行動,而非採軍事及單邊主

    義解決問題(Obama, 2007)。但是,新保守主義思想是否就此從美國的全球戰略思維

    中退卻,仍然是世界各國決策者普遍關注的課題。

    3 http://www.newamericancentury.org/statementofprinciples.htm, 2008 年 10 月 18 日查閱。

  • 8

    第二節 問題意識與研究主題

    前面討論了美國全球戰略的制定、發展主軸與歷史脈絡、涵義與概念,以及美國在

    冷戰後的世界觀。現在繼續探討美國全球戰略的邏輯思維,並說明為什麼從新保守主義

    論小布希政府的全球戰略。

    同樣的一個世界可以用不同的理論去做不同的解釋(Walt, 1998)。有的學者將眾

    多國際關係理論分為保守的(conservative)、自由的(liberal)與革命的(revolutionary)

    三大類(參見圖2-1)。4這三種世界觀對彼此有互補作用,兼採其中若干部分並做比例

    不同的混合。此外,即使是保守的或革命的世界觀也沒有「定於一」的見解,它們底下

    還有多種不同的理論途徑。在國際安全方面,保守的世界觀對現實主義與權力政治產生

    重要影響。在國際政治經濟方面,一方面,自由的世界觀不僅近乎主導了西方學者注意

    力,同時也左右了政治領導的政策思維,但是,另一方面,以往保守的重商主義比「自

    由市場」理念更有影響力(Goldstein , 2005: 6-9;歐信宏、胡祖慶,2003:5-8)。美國

    的新保守主義正好是「保守」與「自由」的國際觀兼而有之,兼具了自由主義的歷史背

    景和保守主義的思想淵源,不僅擁有完整的理念和活躍的菁英,而且把關注的焦點由國

    內政治轉向國際事務上,並以「霸權穩定」做為美國應取得世界霸權的理論依據。

    冷戰時期,美國在面對共產主義政權的對外戰略可化約理想主義與現實主義的路線

    4一般而言,保守的世界觀強調維持現狀的價值。這類學者對於國際關係中的改變因子抱持存而不論的態度。他們通常以權力政治的原理原則做為研究重點。保守主義者認為戰爭是自然秩序的一部分,也是國

    家必須設法因應的必要之惡。準此,國際貿易也被視為導致國家力量消長的潛在因素。在國際政治經濟

    當中,此種論調則被視為重商主義(mercantilism),主張控制國際貿易,累積國家的軍事力量;自由的世界觀則是強調漸進改革的重要性。根據自由主義傳統建構的理論,通常將重點放在國與國間透過互賴

    (interdependence),獲得合則兩利的結局。對於自由主義學者而言,國家應致力於國富民強的目標,其重要性超過得到有利的力量對比。因此,自由主義者崇尚自由,主張增進自由貿易與思想的自由傳播。

    戰爭並非自然現象,而是悲劇性的錯誤,國際社會應該經由簽署國際協定或成立國際組織,防止戰爭發

    生;革命的世界觀歌頌以革命方式迅速改變現狀。這派學者通常將注意力集中在國際關係中不平等與帶

    有剝削性質的面向,同時尋求救濟方法。在研究南北關係(North-South relations)與第三世界發展的學者當中,革命的世界觀得到最多迴響。顯而易見,世界上多數人民活在貧窮狀態當中,本身就不是件公道

    的事。革命的世界觀強調「公道」的重要性,戰爭之所以發生,主要肇因於「人吃人」的經濟關係,唯

    有改變此種經濟關係,戰爭問題才能得到解決。

  • 9

    爭議,包括了「冷戰自由派」、「現實主義學派」、「權力平衡派」及「激進理想主義

    派」等四種不同思考。5其中,「冷戰自由派」的理論依據是為自由世界價值觀而圍堵

    蘇聯,認為美國不應與蘇聯妥協或尋求合作,共產主義終將在自由民主世界的圍堵下自

    然瓦解,這一派在1970年代末期,成為以肯定「美國價值」和「美國領導利益」而對抗

    蘇聯的「新保守派」。「新保守派」後來加入了雷根總統的陣營,從意識形態上向蘇聯

    這個「邪惡帝國」宣戰(張亞中、孫國祥,1999:35-47)。

    圖 1-3「保守的、自由的與革命的國際觀」

    資料來源:Goldstein(2005: 7);歐信宏、胡祖慶(2003: 7)

    冷戰結束之後,兩極對立的國際體系結構隨之崩解。美國作為唯一的超級強權,重

    新設定後冷戰時期的國家大戰略,成為歷屆政府上台之後的首要議題。無論是新保守主

    義「美國價值至上」,還是理想主義與現實主義均認為美國應繼續保持「霸主地位」(張

    5「現實主義學派」以李普曼(Walter Lippmann)為首,雖然贊同圍堵,但亦主張談判和解;「權力平衡派」以邱吉爾(Winston Churchill)為首,不贊同圍堵,而主張以外交手段解決世界紛爭;「激進理想主義派」以華萊士(Henry A. Wallace)為首,雖崇尚道德光輝,但不贊同圍堵及因之而行的干預。

    階 國 級 家 成 成 員 員

    強調個人 強調社會

    轉 一 變 成 中 不 的 變 結 的 構 結 構

    保守主義 (秩序) 維持現狀

    革命的國際觀 (公道) 打破現狀

    自由主義 (自由)

    讓現狀自然發展

    研究主題

  • 10

    亞中、孫國祥,1999:48)。但是在研究美國大戰略時,都必須周密思考美國在世界上

    的國家利益、威脅評估、戰略模式、戰略選擇及各種手段的運用。美國學者阿特(Robert

    J. Art)剖析國際環境的五個特徵、六項國家利益以及五個主要威脅,整理如表 1-3 。

    根據前面所列的戰略邏輯思維,美國至少曾經出現四種不同的主要戰略選擇(Wittkopf et

    al., 2003: 9-11;胡鞍鋼、門洪華,2003:8-12;王高成,2005:84-90)。包括:新孤立

    主義(Neo-Isolationism)、選擇性介入(Selective Engagement)、合作性安全(Cooperative

    Security)及優勢戰略(Primacy)。

    表 1-3:國際形勢、美國國家利益排序及其主要威脅

    國際形勢 美國國家利益 排 序 主 要 威 脅 威 脅 的 狀 態1 美國沒有

    面臨緊迫

    的或嚴重

    的軍事威

    1 國土防衛 生死攸關利益

    大規模恐怖襲擊以

    及大規模毀滅性武

    器向難以對付的國

    家領導人或狂熱恐

    怖份子的擴散

    部分出現

    2 出現了大規模恐怖

    主義的威

    2 歐亞大陸間的深度和平

    高度重要

    利益 具有侵略性的大國

    與霸權國 沒有出現

    3 深度經濟相互依賴

    3 波斯灣石油航道安全,石油價

    格合理

    高度重要

    利益 伊朗或伊拉克成為

    霸權國 沒有出現

    4 國際經濟開放 重要利益 大 國 間 的 安 全 競爭、大國間戰爭、經

    濟民族主義

    沒有出現

    4 民主的普遍存在

    5 鞏固與擴展民主,尊重人權

    重要利益 殘忍的領導人、內戰以及經濟發展受挫

    沒有出現

    5 全球暖化 6 沒有嚴重的氣候變化

    重要利益 無限制排放碳化物 部分出現

    資料來源:整理自 Art(2003: 43, 46, 79);郭樹勇(2005:55, 57, 103)

  • 11

    國內知名學者王高成教授在《交往與促變——柯林頓政府對中共的外交戰略》一書

    中,整理了後冷戰時期美國四大全球戰略的觀點比較,如表 1-4 所示。其中,「優勢

    戰略」基本上都是現實主義者,他們認為只有權力才能保障國家安全,國際和平有賴於

    國際霸權或主導國家的領導,最大的安全威脅主要來自其他強國的挑戰,故必須防止潛

    在強權的出現(2005,84-90);另外,作者在分析系統層次的理論時,亦引用「霸權

    穩定論」(hegemonic stability theory)的概念。霸權國憑藉優勢國力、提供公共財(如

    有利的經濟秩序或國際安全)取得統治國際政治的「正當性」,以維持國際體系的穩定、

    鞏固既有地位與利益,包括對潛在挑戰國的預防與打壓(2005,23-26)。事實上,「霸

    權穩定論」所談論的是一種單極(Gilpin, 1981, 1987),強調世界經濟中霸權領導者的

    作用,結合權力與合作兩個要素(Buzan, 2004: 38)。

    表 1-4:後冷戰時期美國四大全球戰略的觀點比較

    新孤立主義戰略 選擇性介入戰略 合作性安全戰略 優勢戰略 基本立場 防禦性現實主義 傳統現實主義 自由主義 擴張性現實主

    義/單邊主義 國 際 政 治 的

    主要難題 避免捲入他國爭

    端 強權間的和平 和平不可分割 競爭者的崛起

    理 想 的 世 界

    秩序 遠距離的權力平

    衡 權力平衡 各國互賴 霸權領導

    國 家 利 益 的

    內容 狹隘 有限 全球 廣泛

    區 域 的 優 先

    順序 北美 歐亞大國 全球 歐亞大國與任

    何潛在挑戰者

    核 武 擴 散 問

    題 不重要 選擇性的防衛 全力防範 全力防範

    北約 退出 維持 轉型、擴大 擴大 區 域 或 種 族

    衝突 迴避 選擇性的干預 干預 選擇性的干預

    人 道 主 義 干

    預 不介入 有選擇地進行干

    預 幾乎不加選擇地

    進行干預 有選擇地進行

    干預

  • 12

    武力的使用 自衛為主 選擇性的干預 經常性 自主性 兵力結構 最低限度的自衛

    武力 應付兩戰區武力 超越本土的防衛

    武力 接近冷戰時期

    的武力

    資料來源:Posen and Ross(1996: 6);胡鞍鋼、門洪華(2003:9);王高成(2005:90)

    考特哈默(Charles Krauthammer)為優勢戰略倡導者之一,他也描述了美國外交政

    策的四個學派(2004a; 2004b)。其中的民主全球化主義(democratic globalism),通常

    被稱為新保守主義。該學派的倡導者為美國總統小布希和英國首相布萊爾(Tony

    Blair),新保守主義是對現實主義的一種提升,因為它了解民主的功用是達成全球安全

    和保障的一種方法。其對國家利益的界定除了權力之外,還包括美國的民主價值——致

    力於傳播民主、自由,並以此做為外交政策的手段和目的。6

    國內知名學者陳一新教授在《危機潛浮:布希政府第一任期從平衡到失衡的兩岸政

    策》一書中,採用眾多不同的理論組合,並從中抽理發展出一些假設以做為個案研究驗

    證之用(2007)。例如,針對「九一一事件」,作者討論了新反恐怖主義、民主價值推

    銷效果及國際干預等理論組合,提出「當反恐與解決武器擴散問題的需要愈大,則單極

    為主多極體系中的強勢超強就愈是必須靈活運用其外交籌碼,修正對其他國家之外交政

    策」的假設,並對美伊戰後,中國支持美國反恐…等案例加以驗證(2007:66-82)。

    若以國際主義( internationalism)、新孤立主義(neoisolationism)、單邊主義

    (unilateralism)、多邊主義(multilateralism)等四個外交戰略取向來觀察。如圖 1-4 所

    示,老布希和柯林頓政府的外交戰略應該是落在第1區間的「多邊的國際主義」

    (multilateralist- internationalist)。而新保守主義在小布希政府的外交戰略,則顯現出第

    2 區間的單邊和國際主義的兩種取向,這樣的組合雖然並不是傳統的外交政策主流論述

    6其他三個學派是:第一,孤立主義(isolationism),其所界定的國家利益非常狹窄,在本質上就像是想要拉起吊橋的城堡,它在今天是一個懷舊和反動的理論。第二,美國自由主義和外交政策機制所支配的

    自由國際主義(liberal internationalism),它的支柱分別是合法主義(legalism)、多邊主義(multilateralism)和人道主義(humanitarianism),並將國家利益看作是一種公有的利己主義(communal selfishness)形式。第三,現實主義(realism),強調權力在國際關係中的重要性,承認國際體系是一種霍布斯式的自然狀態,而非混淆於民主社會所享有社區價值、權利壟斷和強化規制下的不變秩序。

  • 13

    (Snow, 2005: 400-401),但是,誠如前面提到歐巴馬當選美國總統,是否意味著小布

    希政府單邊主義的否定,是否為新保守主義劃下了句點,是否印證了前面提及的「強勢

    超強已經開始靈活運用其外交籌碼,修正對其他國家之外交政策」假設。國際政治環境

    會不會再出現影響國際秩序的重大衝突,甚至恐怖攻擊行動再次發生,且威脅到美國的

    國家安全及國家利益,進而調整其全球戰略,都是未來值得觀察研究的問題。

    圖 1-4 以外交戰略概念為主的辯論

    資料來源:Snow(2005:400)

    本論文擬將重點放在新保守主義對於小布希政府全球戰略的探討,析論小布希政府

    全球戰略的形成、實踐及面臨的挑戰。研究主題包括:美國新保守派有那些基本思想和

    政策主張,這些新保守派進入小布希的外交團隊後有何作為,與傳統的國際關係論述(新

    現實主義/新自由主義)有何互動關係。小布希政府的全球戰略是如何形成、實踐情形為

    何。最後是結論,從美國國內各派的批評和大國關係的挑戰,探討美國新保守派所面臨

    的困難與挑戰,並說明本論文的研究發現與未來展望。

    國際主義者

    新孤立主義者

    單邊主義者 多邊主義者

    1 2

    3 4

  • 14

    第三節 文獻回顧及探討

    新保守主義的政治理念以及新保守派在外交政策上的成就,往往被大部分學者所忽

    略,直到美國喬治‧華盛頓大學(George Washington University)歷史學者厄爾曼(John

    Ehrman)出版了《新保守主義的崛起》(The Rise of Neoconservatism, Intellectuals and

    Foreign Affairs, 1945-1994)才有所進展(1995)。該書第一次探討新保守派對美國外交

    政策的影響,作者告訴我們新保守派運動是如何從 1940 年代至 1960 年代控制美國自由

    主義,逐步形成廣泛的反共產主義者聯盟。在 1970 年代,隨著自由主義和民主黨的逐

    漸向左轉,新保守派持續向強硬的反共產主義路線推進,並且在 1980 年代雷根的保守

    派聯盟重新獲得他們的影響與權勢。這是一本介紹冷戰時期的新保守主義和新保守派智

    識理念的優良書籍,作者考察這些智識份子如何關注外交政策的發展,如何取得優勢的

    轉變,並提出了兩項重點:第一、1980 及 1990 年代的新保守派仍然是冷戰自由主義(the

    Cold War Liberalism)的代表。第二、新保守派的反共產主義(anticommunism)蘊含著

    民主價值的優越感。

    隨著 1990 年代的演進,新保守主義歷經了喪失權勢甚至差點到了消亡的地步。新

    保守派在小布希政府的急速竄升地影響,已經引起世人熱烈的討論,紛紛對於新保守派

    觀點和他們對美國冷戰後的外交政策的影響加以評論。這些評論大都散見於新保守派發

    行的期刊文章及論文等資料,只有少數長篇專書出版至今。經由文獻的回顧與資料整

    理,擬就「新保守主義與美國全球戰略」為研究主題的觀點,概分為四類的文獻:第一

    類是單邊主義的觀點,第二類是新帝國主義(neo-imperialism)的觀點,第三類是安全

    反恐的觀點,第四類是傳播民主及政權改變(regime change)的觀點。

    一、單邊主義的觀點:

    費佛爾(John Feffer)編輯的《權力之旅:九一一事件後的美國單邊主義與全球戰

  • 15

    略》(Power Trip: U. S. Unilateralism and Global Strategy After September 11)一書(2003),

    分析了美國外交政策的轉變,並探討新保守派(neo-conservatives)在這些轉變背後的

    性格。該書指出美國小布希政府團隊中鷹派(hawks)和新保守派在「九一一事件」後

    已經取得主導全球戰略的地位,他們認為在美國不再對抗其他大國的今日世界中,20

    世紀美國傳統現實主義(realism)戰略和自由國際主義(liberal internationalism)主宰

    的霸權已經過時。伴隨權力平衡政治、大國結盟(great power alliances)、嚇阻(deterrence)

    和圍堵(containment)的現實主義,不再適用於美國和所有其他國家已經權力不平衡

    (power imbalance)特性的單極世界(unipolar world)。同樣地,在美國霸權與全球權

    力結構下,啟發自我利益、建立經濟和政治結盟的威爾遜和羅斯福戰略,亦被認為是不

    需要的。1990 年代的自由派地緣政治戰略(liberal geopolitical stategies),例如民主擴大

    政治和人道干涉主義(humanitarian interventionism)亦復如此。對小布希政府團隊而言,

    美國必須不受制於友邦、盟國和規範,且在其帝國現況中不存在「道歉」二字。新美國

    大戰略的不同點和警示在於三項外交、軍事政策:積極反多邊主義、軍閥主義和道德絕

    對主義(2003: 30)。「九一一事件」後的新戰略設計包括三項優先順序和衡量指標:一

    是從事石油進口,二是強化兵力投射(power projection)能量,最後是反恐戰爭。整合

    成一個簡單的計畫就是「美國至高無上之戰」(the war for American supremacy)。小布希

    政府的新戰略設計並沒有一個正式名稱或文字化的宣告原則。但是在他們決定性的三位

    一體戰略主導著美國外交政策,且改變美國軍事行為(2003: 50)。

    達爾德(Ivo H. Daalder)和林賽(James M. Lindsay)合著的《擺脫束縛的美國:

    布希的外交政策變革》(America Unbound:The Bush Revolution in Foreign Policy)是一

    本與眾不同的原始創作(2003a、b、c)。小布希總統所發動的「單邊主義」外交政策變

    革,已經重新定義了美國如何和世界交往。他堅持一個不受束縛的美國才是一個更加安

    全的美國,兩位作者指出小布希已經不是一個傀儡,而是一個具備清晰世界觀的領導

    者。準確地說,小布希的新保守主義外交政策變革植基於兩個理念:第一,在危機四伏

    的世界,為了保證美國的安全無虞,最好的方法是擺脫友邦、盟國和國際機制所施加的

  • 16

    束縛。第二,一個不受束縛的美國應當充分利用其實力,改變世界現狀。在 2002 年的

    國情咨文當中,小布希正式提出所謂「邪惡軸心」(axis of evil )的說法,他表示美國

    將不會允許擁有大規模毀滅性武器的世界最危險政權威脅我們的安全。該邏輯指導著伊

    拉克戰爭,亦驅使小布希對處理其他「流氓國家」所做的努力。上述兩個理念對美國外

    交政策的實踐產生重要的因果關係。第一,摒棄了從杜魯門(Truman)到柯林頓(Clinton)

    總統所發展的多邊協議和多邊體制作風,以及單獨使用美國實力的偏好。單邊主義訴諸

    於小布希及其顧問,因為它通常較多邊主義(multilateralism)容易奏效;第二,先發制

    人(preemption)不再是美國外交政策的一個最後手段。美國將全面考慮先發制人的軍

    事行動,以對抗緊急威脅(imminent threats)和潛在威脅(potential threats);第三,以

    壓促變,美國將以史無前例的力量去改變流氓國家的政權(regime)。此即阿富汗及伊

    拉克戰爭的主要目的,只要美國向前推進,無人可以往回推。

    由兩位美國資深共和黨人、前外交官哈爾珀(Stefan Halper)和克拉克(Johnathan

    Clarke)合著的《美國為什麼單幹?:美國新保守主義派與全球秩序》(America Alone:

    The Neo-conservatives and The Global Order)是一本研究新保守主義和小布希的國防和

    外交政策關聯性的專書(Halper and Clarke , 2004;邵崇忠等,2007)。全面描述了美國

    新保守派的起源和發展,在智識界和政治界的網絡,向媒體和新教團體的擴展,對以色

    列和中東事務的著迷,對美國軍力佔絕對優勢的推崇,奉行先發制人軍事打擊戰略和單

    邊主義政策,以及從開始產生影響到主導美國安全和外交政策,使美國走上了單邊主義

    的路線,採取上述單邊主義行動的歷史進程。精彩講述了新保守派主導的國防部和鮑爾

    領導的國務院之間的路線之爭,新保守派對美國情報機構發揮的影響,新保守派為伊拉

    克戰爭製造的藉口,新保守派發動伊拉克戰爭的真實意圖,美國單邊主義導致的國際孤

    立、反美浪潮、經濟損失和人員傷亡。

    根據兩位學者的研究,新保守派對於後冷戰時期國際環境的看法有三:首先,他們

    幾近於宗教信仰中的善惡二元世界觀來看問題,拒絕道德相對論。其次,國與國之間關

    係的決定因素,係基於軍事力量以及動用軍事力量的意志;最後,美國海外利益的最大

  • 17

    威脅,是中東與全球各地的伊斯蘭勢力。上面這三點看法應用到政策的實踐的四項特徵

    是:一、以非黑即白的角度分析國際局勢,採取道德絕對主義,相信自己係站在道德的

    制高點上,並且認為不同意他們想法的人便是失敗主義份子。二、強調越戰與慕尼黑的

    教訓,認為越戰的失敗是因為美國缺乏使用武力意志,而慕尼黑的經驗告訴世人先發制

    人的軍事行動是合理的。千萬不要白白浪費美國的單極力量,要記得軍事力量是外交政

    策的第一首選,而非最後手段。三、蔑視傳統外交機制,例如國與國的談判以及現實主

    義的權力平衡分析模式,他們對於非軍事的多邊組織與國際條約、協定等充滿敵意,相

    信單邊主義才能表現出美國人的品德。四、將雷根政府的作為視為這些品德的具體表

    現,並且追求將雷根時代的遺產塑造成為共和黨以及全美國的傳統(Halper and Clark,

    2004: 11)。

    大陸學者蔡佳禾在〈擺動中的回歸——保守主義思潮對 G. W. 布希政府對外政策

    的影響〉一文中(任曉、沈丁立,2003:177-198),認為保守主義是當代美國最強大

    的一股思潮,它正在對美國的政治、經濟、社會及對外政策各領域產生廣泛和深遠的影

    響。冷戰結束後,保守主義勢力一直尋找會對美國構成實際或潛在威脅的新力量。他們

    認為未來世界非常不穩定,仍然面臨著「流氓國家」(流氓國家)挑釁、大規模毀滅性

    武器擴散、恐怖主義勢力等各種威脅。「九一一事件」的發生似乎表明保守主義不能忽

    視美國安全的思想,世界上仍廣泛存在著敵視美國的力量,他們有的是因為意識形態與

    宗教文化而仇視美國,有的純粹是妒忌美國的財富和地位。「九一一事件」所造成的嚴

    重生命與財產損失,激發了美國的不安全感與民族主義情緒,即使像美國這樣一個世界

    上的唯一超級大國,都會處於一個充滿危險和邪惡的世界中,所以他們只有依靠實力才

    足以保護自身安全。保守主義勢力在對外政策方面最基本的原則是加強美國的軍事力

    量,加強美國在世界上的力量優勢,在需要時堅決地使用這種力量。保守主義在此一原

    則下有四個基本要求:第一,增加國防預算,建立全國飛彈防禦體系。第二,利用冷戰

    後形成的國際力量不平衡局面,建立美國在世界上的單極霸權。第三,確立起美國霸權

    地位正當性的理由,以此作為凝聚美國人民意志,構建新的對外政策的意識形態基礎。

  • 18

    第四,維持世界貿易與投資的自由化的經濟秩序。

    二、新帝國主義的觀點:

    福斯卡斯(Vassilis K. Fouskas)和格卡伊(Bülent Gökay)合著的《新美帝國主義》

    (The new American imperialism: Bush's war on terror and blood for oil)一書(Fouskas and

    Gökay, 2005;薛穎,2006),兩位作者總結出,1945年以後美國對全球的文化、經濟

    和政治影響經常用「新帝國主義」來討論其所控制以前的殖民空間。美國一方面圍堵蘇

    聯,阻止革命向其邊境以外地區擴散,另一方面保證在西方資本主義世界的至高無上地

    位。但是上述兩個美國在冷戰時期的全球戰略目標,隨著1991年的蘇聯解體而開始鬆

    動,一旦共產主義威脅不再是問題,美國的主導地位也就不再是全球資本主義體系所不

    可缺少的了。從2002年9月20日開始,美國政府放棄了以前在全球事務中的多邊政策,

    正式採取了一種基於軍國主義(militarist)和帝國價值的「布希主義」(the Bush

    Doctrine)。六個月之後,新美帝國主義被美國政府的新保守派執政當局用來正義化伊

    拉克戰爭。在缺乏聯合國支持和傳統盟友強烈反對下推翻海珊(Saddam Hussein)政權,

    清楚展現了美國單邊主義者的外交政策。新美帝國主義的主要擁護者是一小撮緊密聯繫

    的新保守派理論家。1997年,他們在「新美國世紀計劃」(Project for the new American

    Century)的名義下提出了此一政策。他們的基本目標是利用蘇聯解體後美國所剩餘的

    軍事力量,在全球推行「美國治下的和平」(Pax Americana),以此促進美國及其盟

    友(如以色列)在全球範圍內的政治和經濟利益(Fouskas and Gökay, 2005: 1-7;薛穎,

    2006:導言13-17)。

    今天新保守派想做的是重振美國國務卿艾奇遜(Dean Acheson)在1947年的多項計

    畫:在經濟上,以全球化的意識形態徹底粉碎歐洲和全世界的民族國家的主權力量;在

    政治上,以「輪軸——輻條體系」(hub and spoke system)統治全球;7在思想意識型

    7美國是該體系的「輪軸」,而其他資本主義大國是為其「輻條」,使得整個體系圍繞著「輪軸」的指令旋

    轉。

  • 19

    態上,宣揚「反恐戰爭」(邪惡的恐怖主義對自由世界)。從內容上,他們簡單地實行

    了1940年代的政治、經濟和意識形態計畫。這些做法使新保守派和新猶太復國主義者

    (neo-Zionists)得以在大中東地區擴大影響力,推翻反美政權,使石油和天然氣工業私

    有化,同時按照他們的觀點,使以色列更安全(Fouskas and Gökay, 2005: 113-144;薛

    穎,2006:86-112)。

    三、安全反恐的觀點;

    弗拉姆(David Frum)和波爾(Richard Perle)合著的《邪惡的終結:如何贏得反

    恐戰爭》(An End To Evil: How to Win the War on Terror)一書(2004),可以作為新保守

    派在外交政策上的立場和主張來解讀。兩位作者是新保守派的核心人物。弗拉姆曾任職

    右派的《華爾街日報》,在 2000 年大選中積極鼓吹小布希的「有同情心的保守主義」;

    小布希入主白宮後,他隨之擔任顧問,負責撰寫演說文稿。2003 年他因故辭去白宮職

    務。弗氏以創造了小布希 2002 年《國情咨文》中的「邪惡軸心」(axis of evil )一詞而

    聲名遠播。波爾則被認為是伊拉克戰爭的設計師之一。他曾是雷根政府的助理國防部

    長,2001 年起開始擔任國防政策委員會主席,後因涉嫌假公濟私辭去主席一職,但直

    到 2004 年 2 月底仍在國防政策委員會中擔任顧問職務。兩位作者認為,反恐戰爭才剛

    剛開始,伊斯蘭好戰分子將美國視作敵人,至死不渝,而且為達目的不擇手段;反恐戰

    爭是一項需要進行數十年的長期戰爭,要在美國本土、國外和觀念領域同時展開。

    他們的《終結邪惡》一書為美國勾勒了一幅在未來歲月裏擴大、深化反恐戰爭的路

    線圖:在本土,他們建議採取更為嚴格的簽證申請評估制度,創建全國身份鑑識系統以

    及對那些涉嫌資助恐怖分子的社團和組織進行嚴密的監控等一系列安全措施;在國外,

    他們提議顛覆和更迭朝鮮、伊朗、敘利亞、利比亞和沙烏地阿拉伯等五個與恐怖組織密

    切聯繫的國家政權,以及懲治領頭反對美國發動伊拉克戰爭的法國,對聯合國安理會進

    行改革;在觀念領域,他們認為應該打擊伊斯蘭激進勢力,扶持溫和派穆斯林,尤其重

  • 20

    要的一點是,要在伊斯蘭世界促進婦女權利的提升。

    大陸學者傅夢孜在<保守主義思潮湧動下的美國霸權外交>一文中(任曉、沈丁

    立,2003:199-216),分析了保守主義對美國霸權外交戰略異動的深刻影響。保守主

    義的實力外交傳統決定小布希政府在推進霸權戰略方面仍將是實力優先及強權外交,而

    且能清楚地面對現實,視反恐戰爭就像「冷戰一樣是一場長期的鬥爭,意識形態、政治

    和社會經濟與軍事力量的對抗同樣重要」,此決定其反恐戰略和全球戰略的多面向作

    為。在軍事上,反恐戰爭有助於加快塑造支撐霸權的軍事支柱。國防戰略重點由過去的

    「基於威脅」轉向「基於能力」新戰略。在地緣格局上,隨者反恐的展開,美國加快在

    歐亞大陸的最新地緣戰略佈局,特別是日漸加強對亞太地緣格局的關注。

    在經濟、科技上,新保守派的現實主義色彩表現更為突出。第一,留用聯準會理事

    主席葛林斯班(Alan Greenspan)、強調政府干預、實行擴張性財政、大幅推進減稅計

    畫、為企業提供緊急金融援助、支撐強勢美元。第二,把軍民推上新平臺,以延伸其高

    科技優勢並拉動經濟。第三,面對反全球化勢力的急劇膨脹,一方面與歐、俄、日、中

    等國展開「鋼鐵戰」,強徵進口稅以保護本國市場;另一方面重視推動全球及亞太自由

    化,竭力啟動新一輪全球貿易談判等等,以打破全球貿易談判僵局,乘勢重組國內經濟,

    拓展企業活動空間。第四,加大對重要戰略資源區(中亞、高加索、中東等油氣資源區)

    的控制與拓展。在道義上,取得輿論優勢、佔領「道德高地」有利於發揮美國的「軟實

    力」,並使世界更易於「接受美國的領導」,利用反恐確立新的道德平台,變相推進美

    國民主與價值觀。在大國外交方面,以「融合戰略」鞏固「反恐聯盟」,並改造一些大

    國。甚至主張「像改造二戰後的德國和日本一樣改造今天的世界」,以繼續確立美國主

    導的大國關係。並努力以「建設性合作」模式,使包括中國和俄羅斯在內的一些大國朝

    向其所望方向演變。

    四、傳播民主及政權改變的觀點:

  • 21

    福山(Francis Fukuyama)所著的「十字路口的美國:民主、權力與、新保守主義

    的遺產」(America at the Crossroads: Democracy, Power, and Neoconservative Legacy)一

    書(2006),和其他新保守派一樣,福山認為美國應該在全球,尤其中東地區,傳播民

    主,但是,美國一般的新保守派對實現民主這一目的所採用的方式和手段與福山是有所

    不同的,他們的主張在 2002 年的美國國家安全戰略(2002 National Security Strategy of

    the United States)中得到最為清晰的體現:「九一一事件」的發生表明了美國必須採取

    先發制人的手段,來對付擁有大規模毀滅性武器的流氓國家(rogue states)和恐怖分子;

    如果必要的話,自己採取單獨的行動也無所謂;如果要一勞永逸地贏得反恐戰爭,就必

    須要用盡一切的手段——包括武力——在中東地區推廣民主。而福山則認為,應該依靠

    的是發展經濟、促進自由市場等手段,以漸進方式在當地培育民主;以武力移植民主是

    不可取的,就像目前中東局勢所表明的那樣,武力移植民主只會帶來適得其反的效果。

    福山在書中指出,其實早期的新保守主義並不支持武力移植民主。

    直到冷戰結束為止,下面四條原則一直為新保守主義所主張的:第一,關注民主、

    人權;其次,主張美國依賴自身力量,或者說主張「干涉主義」而非「孤立主義」;再

    次,懷疑國際法和國際機構的能力;最後,認為宏大的社會改造工程都是非常有害的。

    他們尤其戒備第四條中提到的「社會改造工程」。那麼,是什麼促使新保守主義發生了

    那麼大的改變,從厭惡社會改造轉向支持武力移植民主呢?福山指出,是冷戰的結束。

    雷根的強硬對抗政策在其執政時期曾經遭受了多少嘲笑和指責,然而蘇聯垮臺這一戲劇

    性事件重塑了新保守主義的世界觀。他們開始相信,一切獨裁者都是紙老虎,只要輕輕

    一推就會轟然倒下的。深信「社會改造危害論」原則的後果是,新保守派在制訂了攻打

    伊拉克計畫的同時,卻沒有花心思去考慮國家重建計畫,從而導致了美國在伊拉克目前

    的困境。

    大陸學者翟強在〈布希主義與美國外交〉一文中(2006),認為美國在蘇聯解體及

    冷戰終結之後,以「一強獨霸」的格局取代之前的兩極化局面,新現實主義主導美國安

    全戰略調整,在國際上追求絕對優勢和絕對安全,戰勝所有可能的對手,有別於冷戰時

  • 22

    期所追求的相對安全。「九一一事件」的發生迫使美國調整外交政策,從圍堵潛在的挑

    戰國家(如正在崛起的中國和力圖重整雄風的俄羅斯)調整為對付恐怖主義,企圖用民

    主方式改造世界。理想主義的外交政策取向因而主導其思維和決策,放棄冷戰時期的圍

    堵政策,改採更積極的先發制人式打擊、消滅潛在敵人、防患於未然行動。基於反恐戰

    爭需要,小布希亦調整中國政策,轉而強調雙方合作打擊恐怖主義。

    「布希主義」的輪廓在2003年伊拉克戰爭後浮現出四方面內容和思維邏輯:第一,

    一個國家的政權性質決定其外交政策,「邪惡政權」(或流氓國家)必定奉行邪惡的對

    外政策;要制止邪惡外交,就必須推翻邪惡政權;美國應通過「政權改變」來維護和擴

    散自由,改造國際政治,建立以美國為主導世界政治新秩序;美國有權利和義務,運用

    自己的力量,在世界上維護民主。第二,美國正面臨來自恐怖主義和擁有大規模毀滅性

    武器的「邪惡國家」威脅,要去除這一威脅,傳統的圍堵政策已經無效,美國必須採取

    針對美國更強有利的措施,包括發動先發制人的打擊。第三,在對付針對美國的威脅時,

    為了維護美國的利益,在必要時將採取單邊主義行動。第四,美國必須保持在世界上的

    絕對軍事優勢,美國在國際上的主導地位決定了美國必將在維護世界和平與穩定的過程

    中發揮主要作用。作者指出,新保守主義是布希主義的理論基礎,其思想影響並主導政

    府官員的外交政策制定過程。

    芝加哥大學政治學教授史特勞斯(Leo Strauss)開創新保守主義理論,他認為西方

    民主制度在世界上長存的條件是全球都實現民主化,在對待正義與邪惡這樣的大是大非

    問題上不容半點道德上的含糊。他抨擊自由主義,認為自由主義正處於危機之中,因為

    自由主義犯了道德上的相對主義錯誤。他指出,自由主義平等對待各種不同的價值觀念

    體系的做法破壞了西方民主價值觀的優越性。史氏提醒一個成功的政治領導者必須有堅

    定的信仰,處事果斷,能在關鍵時刻力排眾議,反對(共產主義)暴政(Drury, 1997; 劉

    華等,2006; 胡全威,2001; 甘陽,2003)。

    在小布希政府中積極推動伊拉克戰爭的國防部副部長伍佛維茨即是史特勞斯的學

    生,他和副總統錢尼(Dick Cheney)及國防部長倫斯斐(Donald Rumsfeld)的看法接

  • 23

    近,過從甚密,成為政府團隊中的新保守主義思想的主要代表人物。此新保守主義鐵三

    角與溫和派的國務卿鮑爾意見相左、立場不一。鮑爾在處理諸如伊拉克衝突、以色列和

    巴勒斯坦糾紛、伊朗和朝鮮半島核問題以及美歐矛盾等一系列國際爭端時,都傾向於採

    取謹慎、理性、多邊及外交對話的方式,不主張單邊主義行動或動輒訴諸武力。

    大陸學者潘銳所著的〈新保守主義和小布希政府國家安全戰略〉一文指出(2004:

    350-377),隨著小布希的入主白宮,使得雷根時代興盛的美國新保守主義,再度左右

    美國內政外交與國家安全戰略。新保守主義是美國保守主主義陣營的一支新軍,兼具自

    由主義的歷史背景和保守主義的思想淵源,不僅擁有完整的理念和活躍的菁英,而且把

    關注的焦點由國內政治轉向國際事務上,以原教旨主義熱情,圖謀改造外部世界。所以,

    意識形態顯著而突出是新保守主義的一大特徵,小布希政府團隊可說是美國現代意識形

    態印記最為鮮明的一個政府,其重大國內外政策無不受此驅動。例如,小布希不僅將某

    些對手稱為「邪惡勢力」,把反恐說成是一場「文明」對抗「野蠻」的鬥爭,而且更強

    調「光明」與「黑暗」兩種命運的疏死搏鬥,並要求全世界做出美國的「敵人」或「朋

    友」的選擇,沒有第三條道路可言。

    「布希主義」的具體浮現使新保守主義對冷戰後外交政策的影響達到登峰造極的境

    界。它對國家安全的理念和戰略自有一套邏輯。首先是直接指出冷戰後對美國的最大威

    脅是所謂的「流氓國家」,其根本解決之道只有「政權改變」。其次,確保國家安全是

    建立在美國霸權(權力不平衡)之上,不容許任何國家挑戰美國。再次,以強制性的手

    段實現國家安全,迫使世界上所有國家做出一個簡單選擇:支持美國,或支持恐怖主義。

    尤其在「九一一事件」後,小布希政府幾乎全面採取上述政策主張,在2002年宣示反恐

    戰爭、制止毀滅性武器擴散、先發制人以及推進提昇中東民主的一系列外交政策。

    在伊拉克戰爭的個案研究中,作者認為是國防部副部長伍佛維茨、副總統錢尼和國

    防部長倫斯斐等鷹派官員推動軍事打擊政策所致。從戰略角度而言,美國全球戰略的關

    注點集中在中東與亞太,兩伊和北韓正是前述兩個地區的不穩定因素和敵對因素,解決

    了這三個(國家)問題,中東與亞太地區才能基本穩定,美國的全球領導地位方能穩固,

  • 24

    21世紀才可能成為美國的世紀。此外,伊拉克戰爭尚有石油利益和石油戰略考量。解決

    伊拉克問題,美國便可主導國際石油市場,甚至操縱國際石油價格,有助於國內經濟發

    展。小布希在2002年9月所發表的《國家安全戰略報告》,對大國關係予以重新定位。

    此新架構是以美國利益為樞紐,並服務於美國戰略目標之下。且美國正利用「九一一事

    件」所提供的歷史機遇,利用其超強的軍事優勢,力圖重新塑造以美國為中心的新國際

    關係和大國關係。

    正如小布希總統在西點軍校所稱:「我們現在正面臨一個自17世紀民族國家出現以

    來史無前例的機會,即建立一個大國之間和平競爭而非備戰的世界」。其真實意圖在於

    建立羅馬帝國式的美利堅帝國,一個單邊、單極、帝國型的美國盛世,不僅賦予最大行

    動自由,而且保障美國的根本利益。此一戰略目標的實現意味著西伐利亞體制的終結。

    美國將依據他國構成對美國威脅的「能力」來制定美國戰略,美國將以「先發制人」的

    方式進行軍事行動和政權改變,進而制定一個新的國際秩序,努力打造一個美國的世界。

    蔡政修的〈九一一事件後的美國國家安全戰略:以波斯灣戰爭與北韓核子危機為例〉

    一文(2004:129-165),指出小布希重視民主價值與國家權力的外交政策反映出新保

    守主義的意識形態,且較具理想主義色彩。小布希的第一任國防外交官員許多都是新保

    守主義者,包括副總統錢尼、國防部長倫斯斐和國防部副部長伍佛維茨(Paul Wilfowitz)

    都是其中著名代表。新保守主義強調在國際上推廣自由民主價值,帶有部分「自由國際

    主義」(liberal internationism)的思想。

    「自由國際主義」就是國際關係中的理想主義,主張運用自由主義原則於國際政

    治。基於人民不願戰爭的想法,自由國際主義者認為在國際間推廣自由民主制度以及民

    族自決原則,可以避免戰爭再度發生。但自由國際主義者公開外交以及建立國際聯盟,

    透過該組織提供所有國家公開的「集體安全」保證,這點又和新保守主義者主張以實力

    推廣自由價值,並反對跨國組織干涉的想法大相逕庭。然而新保守主義作為一種政治社

    會思潮,其對政府影響的焦點在國內而非國際事務;決定誰是新保守主義者,或新保守

    主義的內容極為困難。不過作者也承認其論文內容已涉及美國政府內部新保守派的外交

  • 25

    思想,只是在分析上仍是以國際關係理論為基礎,並將小布希的國家安全戰略歸納出「重

    視本土防禦」、「以反擴散和反恐為戰略中心」、「積極或進攻性的民主戰略」、「保

    留單獨行動與先制攻擊的權力」、「結合攻勢武力與積極防禦的新嚇阻概念」、「維持

    軍事獨霸地位並以能力為基礎調整美軍全球部署」及「強勢的多邊領導」等七個特徵和

    思維模式。

    除了上述「單邊主義」、「新帝國主義」、「安全反恐」、「傳播民主及政權改變」

    四類觀點文獻外,伍德沃德(Bob Woodward)於2002年出版的《布希的戰爭》(Bush at

    war)、2004年的《進攻計畫》(Plan of Attack)及2006年《否認之國》(State of denial)

    是三本非常值得研讀的相關著作(Woodward, Bob, 2002、2004、2006;孫康琦等,2003)。

    另外,孟捷慕(James Mann)所著的《火神派的興起:布希戰爭內閣史》(The Rise of the

    Vulcans: The History of Bush's War Cabinet),8以及弗蘭克斯(Tommy Franks)和麥可

    奈爾(Malcolm McConnell)合著的《美國士兵》(American Soldier),也是不可錯過

    的兩本重要著作(Mann, 2004;韓紅等,2007;Franks and McConnell, 2004)。

    伍德沃德的第一本書《布希的戰爭》,披露了小布希總統及其「戰爭內閣」在「九

    一一事件」後帶領美國展開反恐戰爭的幕後故事。書中引用了大量內部第一手資料,描

    述了小布希總統及其戰爭內閣成員的想法、關心和擔心的問題,根據作者近百次的採訪

    寫成,其中包括對總統的兩次採訪,記錄了小布希試圖重建冷戰後世界格局的宏大計

    畫。全書內容圍繞「九一一事件」後大約一百天的時間裡,美國總統小布希及其「戰爭

    內閣」成員的一系列活動展開。

    書中內容分三個方面:第一,描述了在「九一一事件」發生當天以及隨後幾天,美

    國高層軍政首腦措手不及,倉促應付的情況。「九一一事件」對美國人的打擊是空前巨

    大的,它使美國上下感到原先絕對安全的美國本土也不安全了。第二,詳細敘述了小布

    8 “Vulcan”是羅馬神話中的火神,掌管冶煉和鑄造。因為擔任小布希大選外交政策協調人的萊斯是在阿拉巴馬州的伯明翰市長大的,伯明翰是一座鋼城,那兒的山上有一個巨大的火神像。這個名字開始只是個

    玩笑,但很快就風行起來,因為「火神派」這個詞準確地傳達了小布希的外交政策團隊留給外界的印象︰

    有力量、有彈性、強硬、堅忍。Vulcans 包括萊斯、伍佛維茨、阿米塔吉、布萊克威爾(Robert Blackwill)、哈德利(Stephen Hadley)、波爾(Richard Perle)、扎卡希姆(Dov Zakheim)和佐利克(Robert Zoellick)。

  • 26

    希立即組織「戰爭內閣」,發動打擊恐怖主義戰爭的過程。首先,美國中央情報局查清

    了「九一一事件」的襲擊者與賓拉登和阿富汗塔利班之間的關係,隨後調兵遣將進攻塔

    利班,在這同時,大力展開外交活動,取得有關國家的支援。書中以較多篇幅描寫這些

    軍事和外交活動。第三,美國當局和政要對「九一一事件」的反思和檢討。美國布希政

    府一直認為伊拉克的海珊是恐怖主義的支援者,所以在收拾了塔利班之後,又準備對伊

    拉克動武。本書最後講了美國高層對伊拉克的政策以及準備採取的手段,美伊戰爭如箭

    在弦上。

    此外,書中還對小布希總統及其班子的重要成員,副總統錢尼(Dick Cheney)、國

    務卿鮑爾(Colin Powell)、國防部長倫斯斐(Donald Rumsfeld)、國家安全顧問萊斯

    (Condoleezza Rice)等的生平來歷,個性特點以及在這次反恐戰爭中的言行舉止作了生

    動描述。

    第二本書《進攻計畫》,敘述從2001年11月21日小布希和倫斯斐的一次私人會晤開

    始,布希要求倫氏負責祕密制訂一項進攻伊拉克的計畫。在伍德沃德看來,此次會晤是

    整個事件的源頭,此後發生的爭論和行動都是圍繞它而展開的︰倫斯斐要求美軍中央司

    令部司令法蘭克斯將軍(Tommy Franks)考慮制訂這項作戰計畫。

    當時還在指揮阿富汗戰爭的法蘭克斯在小布希和倫氏的默許下挪用了阿富汗戰爭

    的軍費在科威特佈置軍用機場、輸油管道等多項準備工作;錢尼——伍氏認為錢尼是伊

    拉克戰爭計畫的驅動力量——第一個明確提出伊拉克擁有大規模毀滅性武器,並動用了

    他所有的關係和影響促使小布希下定進攻的決心;在2002年12月19日的一次關鍵性的會

    議上,中央情報局局長特內特(George Tenet)被問到有關伊拉克擁有大規模毀滅性武

    器的情報是否準確,他的回答是「絕對可靠!」;至2003年1月,小布希最終做出了攻

    打伊拉克的決定。

    如果說,在以布希政府為描述對象的《戰爭的布希》和《進攻計畫》的前兩本書中,

    伍德沃德還是一個冷靜的資深新聞人和旁觀者;那麼在他的第三本書《否認之國》中,

    伍德沃德則是憤怒的批評家了。

  • 27

    伍德沃德為寫作《否認之國》一書,採訪了除布希和錢尼之外,包括倫斯斐在內的

    大批政府官員。他由此得出的結論是,美國當前所面臨的一系列困境,歸根結底都是出

    於小布希政府的頑固和冷漠:他們無論是對自己的錯誤和失敗,還是對別人的忠告和批

    評,都一例採取「一概加以否認」的態度,死不悔改,從而導致局勢不斷惡化,最終到

    達難以收拾的地步。

    比如,在「九一一事件」上,伍德沃德在《否認之國》一書裡透露,就在2001年7

    月10日,即事件發生前兩個月,中央情報局局長特內特曾親自向當時擔任國家安全顧問

    的萊斯報告很可能會有恐怖襲擊發生,但萊斯根本沒當回事。小布希政府內部高層之間

    的重重矛盾,也是伍氏在書裏為我們刻畫的另一個重點。之前我們所熟知的是鮑爾和倫

    斯斐之間的矛盾,卻不知政府高官中幾乎人人之間都有矛盾,以致於各種各樣重要的情

    報和備忘錄無法按要求送到所要送達的人手裏更是常有之事。

    在伊拉克戰爭上,伍氏指責小布希掩蓋戰爭真相,沒有對美國公眾說明伊拉克戰況

    如何惡化以及惡化到什麼程度等問題。小布希政府的這種凡事皆否認、處處皆欺瞞的作

    風是造成當前美國一系列困境最直接的原因。再加上布希政府所盲目強調的「愚忠」及

    其內部高官嚴重失和等問題,幾乎讓布希政府的運作陷於癱瘓的狀態(dysfunctional),

    又如何能好好地去應對這個充滿危機、充滿不確定的時代呢?

    孟捷慕所著的《火神派的興起:布希戰爭內閣史》一書,強調小布希政府的外交政

    策,乃是越戰之後美國試圖以軍事力量恢復往日雄風的延續。伊拉克戰爭並非單純只是

    美國對「九一一事件」的反應,而是火神派面對揮之不去的越戰陰霾所形成的外交策略。

    本書旨在於透過分析火神派主要人物——副總統錢尼,國務卿鮑爾,國防部長倫斯斐,

    國家安全會顧問萊斯,副國務卿阿米塔吉(Richard Armitage)和副國防部長伍佛維茨,

    檢視其信念與世界觀,藉此理解小布希時期的外交政策是如何與為何形成。

    有很多人傾向於認為,小布希政府內部存在以鮑爾為首的鴿派和以倫斯斐為首的鷹

    派,他們在對外政策上有著根本的分歧。孟氏不這麼認為,他指出這些火神派有著在前

    幾屆共和黨政府,如尼克森政府、雷根政府和老布希政府中長期共事的經歷;他們雖然

  • 28

    可能在一些具體措施上存在分歧,但信奉的哲學原則卻是相同的,即為了維護美國的利

    益必須保持強大的軍事力量,在必要的時候堅決採取「先發制人」式的打擊;美國的關

    注點應該由以往的全球經濟事務轉移至傳統的國家安全問題上來;有必要向全球有系統

    地輸出美國式民主價值觀,因為總體而言,美國及其價值理念的存在是世界往好的方向

    發展的一個促進元素;對美國的能力和未來應該抱以樂觀態度。

    最能體現火神派外交哲學的案例當然是伊拉克戰爭。在這一點上,孟氏也持異於常

    人的觀點,認為伊拉克戰爭並非是小布希政府一次反常的外交冒險行動,或是對「九一

    一事件」的純粹下意識回應,而是倫斯斐和鮑爾等六位火神派經過35年時間逐漸形成

    的——這是本書的另一主題︰火神派哲學的發展歷程。孟氏在書裡詳細地敘述了這一過

    程。六位火神派中最典型的例子是萊斯,作為史考克羅(Brent Scowcroft)的門徒,萊

    斯原來是一個信奉季辛吉外交傳統的現實主義者,但她後來卻成為以「先發制人」打擊

    為基調的國家安全戰略的最主要推展者。

    孟捷慕詳盡地描述了火神派的主要理論來源,在伊戰後備受矚目的新保守主義的崛

    起過程。在1970和1980年代,他們反對針對蘇聯推行的緩和策略,主張實行更為自信、

    更富道德色彩的立場;到1990年代,在當時的國防部長錢尼的支援下,伍佛維茨主持起

    草了鷹派色彩非常濃濃的1992年《防衛計劃指南》(Defense Planning Guidance, DPG)

    草案,但未被老布希採納;直到「九一一事件」之後,他們的立場才最終被小布希政府

    接受。孟氏認為,「九一一事件」極大地加速了小布希政府重新審視一直以來佔據國家

    安全戰略指導地位,以圍堵政策和多邊主義為核心的冷戰理論的意願,並促使火神派意

    識到美國已經進入一個新的時代,因而需要一種新的戰略指導思想。在這以後,美國迅

    速地退出反彈道飛彈條約(ABM Treaty),改變原先的動用核武立場,將反恐戰爭轉變

    為消除大規模毀滅性武器的戰爭,並最終對伊拉克動武。孟氏在書中寫到,對伊拉克發

    動戰爭的決定「事實上濃縮了火神派成員對世界看法的所有的關鍵因素」,同時也「折

    射了火神派在過去的30多年來逐步發展起來的外交理念」。

    《美國士兵》是曾經在阿富汗和伊拉克擔任盟軍統帥的弗蘭克斯將軍回憶錄,講述

  • 29

    他的生平和事業。弗蘭克斯將軍現已退役,他曾是美國中央司令部總司令,他在書中追

    述了他在越南戰爭、冷戰期間以及反恐戰爭中的軍旅生涯。 2001 年九一一恐怖襲擊

    後,他受命策劃阿富汗和伊拉克戰爭。弗蘭克斯將軍說,有關伊拉克的作戰計劃是具有

    革命性的,至少在兩個方面是如此:第一,我們採用的技術是 10 年前連做夢都想不到

    的;第二,像我這樣一個穿軍裝的人和高層文職官員之間的互相交流實在是非常好,我

    和國防部長倫斯斐之間的坦率交流,被很多媒體誤解成我們之間有摩擦,其實根本不是

    那麼回事,我們只不過是彼此交換看法,直到最後找到我們都滿意的計劃。

    弗蘭克斯將軍在回憶錄中寫到,他始終認為戰爭後期是最困難的,要實現伊拉克的

    穩定可能要花若干年的時間,而不是幾個月。自從這本回憶錄出版以後,經常有人問弗

    蘭克斯發動這場戰爭是否合理,以及伊拉克到現在一直不穩定的問題。他說,儘管沒有

    找到大規模毀滅性武器,他仍然認為必須把海珊趕下臺,這個想法並沒有改變:回顧一

    年來安全方面的進展,在我們該做什麼這個問題上我的想法絲毫沒有改變。我只是覺

    得,伊拉克有 2500 多萬人口、經歷了 30 年難以想像的壓制,要使這樣一個國家實現

    所需的安全,這是一條相當艱難的道路,但是我堅信這是會實現的。在這本回憶錄的結

    尾,他高度讚揚了曾經與他朝夕共處的戰友,還有身為二戰退伍軍人的父親,他說,是

    父親幫他奠定了他的價值觀。弗蘭克斯將軍在回憶錄中寫到,這個世界是一個「危險的」

    地方,在維護世界安全的戰鬥中,所有的人都是戰士。

    從上述文獻的回顧與探討中,對「新保守主義與美國全球戰略」相關議題的研究,

    已經獲得初步的認識,不論是從單邊主義、新帝國主義、安全反恐、傳播民主及政權改

    變等觀點,所作的各種分析及論述,多從單一面向加以探討並提出說明與解釋。每個國

    家的對外政策,都是國內政治、經濟主張的延伸和發展需要;每個國家領導人處理對外

    關係的方式,都源自於國內的歷史經驗和文化傳統。本論文擬結合政治、經濟、社會等

    面向,形成一種獨特且較為充分的闡釋方法,幫助我們對美國的新保守主義與全球戰略

    做一個比較全面的瞭解。

  • 30

    第四節 分析架構與章節安排

    根據利伯對於美國大戰略的說明及其具體內容的闡述,將有助於吾人理解美國全球

    戰略所關涉的問題面向,亦即:美國運用其軍事、經濟、政治、技術、意識型態和文化

    等各種手段,從全球觀點保護自己的整體安全,並在全球範圍內促進和發展自己的價值

    觀和國家利益。其中兩個要點應該加以注意:一是內容的全面性,不僅僅是軍事問題或

    國家安全問題,更涉及國家發展的各個面向。二是適用的普遍性,不應該侷限在一個國

    家範圍內,而是從全球宏觀的角度去看問題,並包括對全世界各個國家和地區的政策和

    策略(劉德喜,2003:75)。

    一篇學術論文不可能窮盡全面性及普遍性的問題。所以,本論文的研究範圍,將從

    新保守主義的重要內涵,討論其與現實主義的國際關係論述,以期在理論方面有所依

    循,並藉以探討新保守主義對於美國全球戰略的形成、實踐及所面臨的挑戰。在時間安

    排上,主要以美國小布希政府第一任期(2001-2004 年),其他時間座標的美國政府對外

    政策討論僅為參考對照時引用。在實踐方面,將以建立全球霸權、單邊行動路線及先發

    制人戰略等面向,探討伊拉克戰爭的相關問題,其他區域或國家端視大國戰略互動延伸

    所及而定,在本論文中暫予略過。

    本論文的研究目的,在於對小布希政府主政期間的全球戰略,做一個抽絲剝繭的研

    究,其具體目標包括:第一,新保守主義的重要內涵及小布希政府的外交團隊。第二,

    新保守主義與小布希政府全球戰略的形成。第三,新保守主義與小布希政府全球戰略的

    實踐。第四,美國新保守派所面臨的困難與挑戰。

    孫子兵法有云:「知彼知己,百戰不殆」。新保守主義在小布希政府執政期間,已經

    佔據了全球戰略的樞紐地位。本論文所探討的內容將有助於吾人瞭解美國在「九一一事

    件」後的國家定位、角色及行為。雖說世局詭譎、變幻莫測,兩岸軍力刻正向中國大陸

    傾斜,僅僅瞭解這些物質因素是不夠的,若單以(新)現實主義或(新)自由主義作為

  • 31

    解釋基礎,恐怕見樹不見林。此即本論文提出從「新保守主義」的觀點討論美國全球戰

    略的原因及其重要性。

    國際關係研究方法可以順著經驗性與規範性研究的兩條主軸進行。在經驗性研究方

    面,許多學者試圖以訪問當事人、解讀回憶錄及查閱檔案等方式,透過事實的陳述,說

    明事件的前因後果,並試圖歸納出理論法則。在規範性研究方面,部分學者嚐試跳脫實

    證基礎,建構抽象與純粹的理論模型,俾據以推估國際關係的可能發展(Goldstein , 2005:

    6;歐信宏、胡祖慶,2003:5)。

    歷史研究法(historical reserch)是研究過去所發生的事件或活動(郭生玉,1981),

    並以系統且嚴謹的程序,來描述、解釋並理解過去某個時間所發生的事件或制度的研究

    (吳明清,1991)。所以,歷史研究法是戰略研究的一個基本方法(郭樹勇,2005:譯

    序18)。此外,學者經常從「分析層次」(level of analysis)的角度,對國際問題展開

    觀察或探討,藉以「設定及勾勒不同的分析層次,使得所觀察的現象得到解釋」(張亞

    中,2003: 41; Buzan, 1995: 199)。例如,「個人」、「國家」及「國際」等三層次架構

    便廣為學界引用(Waltzs, 1962)。文獻資料分析法屬於非實驗性的研究方法,係「以系

    統而客觀的界定、評鑑並綜合證明的方法,了解過去、洞察現在、預測未來」(葉志誠、

    葉立誠主編,1999: 139-140)。

    本文擬以傳統的歷史研究方法、層次分析法、文獻資料分析法,作為主要的研究方

    法,期透過國內外相關美國全球戰略議題的著作、期刊、論文及官方文件的搜集,並進

    一步做比對分析,以了解並論述小布希政府的全球戰略。首先,析論美國新保守主義的

    的重要內涵;其次,探討美國新保守主義與現實主義的國際關係論述;再次,探討小布

    希政府全球戰略的形成、實踐與挑戰;最後,是本論文的結論。從結構來看,本論文總

    共分為五章。第一章緒論說明研究問題、主要論點與研究目的。第二章析論美國新保守

    主義在政治、經濟和文化方面的重要內涵,藉以瞭解新保守主義與現實主義國際關係論

    述的互動,並分析小布希政府外交團隊成員的戰略思維;第三、四章從新保守主義的觀

    點探討小布希政府全球戰略的形成與實踐。第五章從上述小布希政府全球戰略的形成與

  • 32

    實踐,探討美國新保守派所面臨的困難與挑戰,並說明研究發現與未來展望。

    章節細目安排說明如下: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緣起

    第二節 問題意識與研究主題

    第三節 文獻回顧及探討

    第四節 分析架構與章節安排

    第二章 新保守主義與小布希政府的基本理念

    第一節 美國新保守主義的重要內涵

    第二節 美國新保守主義與現實主義

    第三節 新保守主義與小布希政府的外交團隊

    第三章 新保守主義與小布希政府全球戰略的形成

    第一節 新保守主義運動與冷戰後的全球戰略

    第二節 小布希政府執政初期的外交戰略

    第三節 「九一一事件」的影響

    第四章 新保守主義與小布希政府全球戰略的實踐

    第一節 建立全球霸權

    第二節 單邊行動路線

    第三節 先發制人戰略

    第五章 結論-美國新保守派所面臨的困難與挑戰

    第一節 國內各派的批評

    第二節 大國關係的挑戰

    第三節 研究發現

    第四節 未來展望

  • 33

    第二章 新保守主義與小布希政府的基本理念

    本章旨在析論美國新保守主義在政治、經濟和文化方面的重要內涵,藉以瞭解新保

    守主義與現實主義國際關係論述的互動,並分析小布希政府外交團隊成員的戰略思維。

    第一節 美國新保守主義的重要內涵

    保守主義與自由主義是導引美國政治的兩派思想,他們通常對人類的本質及進步的

    可能性有著不同的假設與內涵。美式保守主義與歐式保守主義不同,前者蘊含標準自由

    主義的價值觀,傾向於有限權力的政府;而後者主張需要一個「大政府」,以改善人民

    的生活品質,美國總統羅斯福(Franklin D. Roosevelt)所施行的新政(The New Deal),

    以及詹森(Lyndon Johnson)總統所提的大社會計畫(Great society Program)都是自由

    主義超越保守主義的明證。

    1930 年代的自由派深信福利國家,認為一個強有力的政府可以矯正社會的不公平,

    供給有需要的人,降低失業率,充實老人社會福利,改善農民及工人的生活狀況及規範

    大企業的運作;與自由派不同,保守派反對政府的擴張及建立混合經濟,以致於政府可

    能接收許多公用事業(如田納西河谷計畫),他們也反對過分強調財政支出,懼怕因繼

    續實施新政可能引起違反個人自由、貶抑政府權力的日益集中(李本京,1987: 86-87,

    416)。

    新保守主義是一個非常模糊的稱謂。從廣義上而言,它主要是指 1980 年代以來,

    盛行於美國社會的保守主義思想,包括各種形式的保守主義派別及思想觀點(Dunn, 2007:

    vi-viii)。一般來說,新保守主義的興起可以有兩種說法。

  • 34

    首先,是對 1960~1970 年代居於主流地位的美國自由主義「過度」的回應。是時,

    新保守派從自由主義出走,並在當時的政策辯論中初試啼聲、嶄露頭角。

    1976 年,哈林頓(Michael Harrington)創造了一個詞“neoconservative”,用來形容

    自由偏右的知識分子,新保守主義由此得名(Harrington, 1973, 1974; Kristol, 1983: ix ;

    Halper and Clarke, 2004: 44; Murray, 2006: 33),他是美國新左派的著名人士、民主社會

    主義者。哈氏向來不是嚴格意義上的自由主義者,從年輕時的托洛斯基主義立場直接轉

    向一個折衷主義的政治哲學,這一哲學通常對現代性懷疑多於接受(邱辛曄,1992: 123)。

    1980 年代雷根執政時期,一批新保守派順勢進入雷根政府任職,藉由執政優勢將他

    們的外交理念落實到政策的實踐,從而獲得了一定的政治影響力。冷戰結束後,新保守

    主義一度陷入低潮。但是,新保守派仍活躍於共和黨的政治活動中。1990 年代柯林頓執

    政期間,新保守派透過主流報刊、期刊、網站等各種媒介大量發表文章,繼續宣傳其政

    策主張,並以多種方式影響柯林頓的民主黨政府。在將近 10 年的韜光養晦中,逐漸形

    成了一整套施政理念和戰略思想。

    後冷戰時期,在現實主義論者眼中美國與主要的盟友逐漸疏離,而國際政治自然會

    形成權力均衡狀態(balance of power),因為超級大國將不可避免地成為所有大國的威

    脅,所以自然會引起各大國組成聯盟,維持權力平衡(Waltzs, 1993: 75)。但這種預測

    到目前看來顯然不正確,連華茲(Kenneth Waltz)當時都改口辯稱「現實主義在描述什

    麼應當會發生的能力要遠比預測何時發生為強」(Waltzs, 2000)。但美國民眾卻漠視美

    國的優勢地位,雖然大多數美國人不是孤立主義者,民意卻普遍對外交政策漠不關心,

    這使得少數偏激份子得以操縱外交政策(Kissinger, 2001: 18-19; Nye, 2002: 133-134.)。

    如今世人對於美國已經成為一個前所未見的超級大國幾乎看法一致,但是美國應當如何

    扮演唯一超級大國的角色則產生爭議,一些學者們完全意識到,美國在如何利用自己的

    單極時刻方面有著諸種選擇,稍有不慎,美國的優勢地位便可能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