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
(Part III) :六十後 m b ,獻給所有九十後、八十後、七十後、五十後、 四十後、三十後、二十後、十後……瀬些流了無數汗水、穿破 了一黙又一黙采雷、用罄了一整籮的肌肉按摩¥、珍藏了一櫃 子的號碼布、搜羅了穿不完的紀念 T 恤、累積了可以挑戰「亞 洲萬体通」的体數 - 瀬些完成了四十二槲一九五公体的全勳 人……

Mine 42.195km (Part III)

Embed Size (px)

DESCRIPTION

My own Marathon story... part III

Citation preview

Page 1: Mine 42.195km (Part III)

死去活來跑全馬(Part III)

作者:六十後

六十後的我,獻給所有九十後、八十後、七十後、五十後、

四十後、三十後、二十後、十後……那些流了無數汗水、穿破

了一雙又一雙跑鞋、用罄了一整籮的肌肉按摩膏、珍藏了一櫃

子的號碼布、搜羅了穿不完的紀念 T 恤、累積了可以挑戰「亞

洲萬里通」的里數 - 那些完成了四十二點一九五公里的全馬

人……

Page 2: Mine 42.195km (Part III)

~~長跑班

「嘩!要花千幾元學跑步?」這是同事聽到我趕往參加長跑課的一般反應。上完

課會跑得快點嗎?當然不會,上課只是讓我們認識訓練的方法,正確而持久的訓

練才會令我們跑得更快更遠。

回溯 1896 年第一屆現代奧林匹克運動會的馬拉松項目,當時的冠軍希臘人

Spiridon Louis 花了 2:58:50 完成比賽(當時馬拉松距離仍未統一,全程賽道約

四十公里)。其後於 1908 年,獲 IAAF 承認的紀錄為 2:55:18.4(全程為 42.195km,

並符合其他條件)。

現時的世界紀錄由肯雅人 Patrick Makau 於 2011 年創造(2:03:38),這一百年間

進步可真不少,這全拜運動科學的介入。

馬拉松是長時間高強度的運動,跑手持續幾小時把自己的體能推到極限,這不單

需要結實的肌肉,更需要身體的供能系統配合。

早期訓練馬拉松的方法很單純,就是每天持續跑一個長距離,沒錯,這樣可以訓

練我們的耐力,令我們具備完成馬拉松所需要的體能,但 1958 年前蘇聯運動員

Sergei Popov 在歐洲錦標賽創造了 2:15:17 的新成績,改變了世人的觀念。他靠

的就是稱為間歇跑(Interval)的訓練方法(其實四十年代開始,已經陸續有運

動員採用類似的訓練方法)。這方法是全速跑一、二分鐘,接著慢跑一、二分鐘,

又再全速跑一、二分鐘,如此做幾個循環。由於全速跑的強度大,令身體受到相

當刺激,相關的運動機能因而得到較大的提升,有助增加速度。

那麼,只進行間歇跑訓練可以嗎?答案是否定的,因為除了速度之外,還需要教

曉身體怎樣應用後備能量(即脂肪)以應付長達幾個小時的賽程。即使沒有運動,

我們每隔幾小時就要進餐,以補充身體的能量。不吃早餐而持續工作,很易會出

現低血醣症而頭眩眼花,即使是一級運動員也難倖免。若果身體得不到來自外界

的醣份的補充,便會把儲存在體內的脂肪拿來使用,以產生能量,這個稱為第二

能量。跑一場馬拉松,難以避免應用到第二能量,因此,我們在平日的訓練當中,

就要嘗試啟動第二能量庫,讓身體適應在那種狀態下運作。

對一個業餘跑手來說,只需連續跑三個小時,就會出現醣元用罄,需要啟動第二

個能量庫的處境。因此,長時間慢速跑是馬拉松訓練的不二法門。

肌肉訓練

六十後都會記得日劇青春火花裡的免仔跳,我年青時也曾模仿過,那種大腿虛脫

發麻的感覺實在太深刻。這種訓練大腿肌肉的方法已很少人用,取而代之是利用

各種器械進行更科學化的訓練。其中一個訓練大腿力量的方法是彎腰踢腿。

Page 3: Mine 42.195km (Part III)

我們先做一個實驗:把手臂和手掌向前方伸直,掌心向地,然後手指慢慢收緊成

握拳狀,用全力握拳,記著這種感覺。

然後再做一次,不過這次先把手指向天,即是把手腕向上摺彎九十度,再試試用

力握拳,你會感覺到難以發力,而且摺彎的幅度越大,越難用力。

這個現象也適用在大腿肌肉上,大腿的四頭肌(即大腿前面那組肌肉),上方連接

著盤骨;下方繞過膝蓋連接著小腿骨。當你站著的時候,大腿四頭肌呈直線狀態;

當你坐在椅子上,大腿四頭肌先在膝蓋處拐第一個彎;再在大腿與腰間拐第二個

彎。如果大腿四頭肌在拐彎的情況下用力,就像摺彎了的手腕用力一樣,有點力

不從心。很不幸地,當我們跑步時,揮動小腿跨步向前的動作便是在四頭肌摺彎

的情況下進行,所以,大腿提得越高,跨步的幅度越大,就越吃力。

要克服這種結構上的缺陷,唯一方法是模擬在跑步時四頭肌拐彎的情況下,進行

重量訓練。你可以坐在椅子上,微微抬起右腳大腿,然後把小腿向前踢出。大概

踢出五十次左右,你就會覺得很吃力,這時可以替換至左腳,同樣做踢腿動作。

只要持之以恆,每兩、三天做一次屈腰踢腿的訓練,很快就可以從原本踢五十次,

增加至一百次、二百次。

幾年前,一個分析肯亞長跑運動員的研究,轟動了整個長跑界。該研究發現,影

響運動員的長跑成績的最重要因素,竟然是小腿的粗幼(正確點說是小腿橫切面

面積),而並非種族或其他因素。換句話說,兩個小腿粗幼相同的人,若訓練量相

近的話,不論是甚麼膚色,其長跑成績是會相若的。因此,現時教練挑選運動員,

會把這因素考慮進去。

其實這跟揮腿有一點關係,因為跨步向前的動作中,大腿四頭肌主要克服的就是

小腿的重量,因此,小腿越輕,跑步時所消耗的能量就越小,越能有好表現~~

又愛又恨

終點前是戰場,終點後就是嘉年華;在賽道上虛脫得死去活來,甫過終點又興奮

得滔滔不絕,馬拉松就是這樣,令跑手在短短幾個小時內,體驗了最極端的東西,

令人又愛又恨。馬拉松更引人入勝的是稱為 Runner High 的現象,不少跑手都試

過在比賽或練習途中,達到一種忘我的境界;熱愛馬拉松的日本人,甚至認為馬

拉松是一種禪修。我也經歷過:

~~Mizuno 半馬比賽在全港最美麗的賽道上舉行。隆冬的早晨氣溫格外清涼,跑呀

跑呀已經進行了一小時的比賽,開始踏上主壩的大直路,放眼前望,右邊海面浮

Page 4: Mine 42.195km (Part III)

著大小的島嶼;左邊是波平如鏡的湖面,兩旁的山巒朝正前方拼命伸延,直至濛

瀧的輪廓在遠處的天際匯聚。數條太陽光柱剛剛從雲層透射大地,海面、湖面頓

時閃起萬頃銀光,就在這一刻,我的身體像奔向遙遠的天際,精神昇華至忘我的

境界,五官的感覺停頓了;時間也凝住了,腦內洋溢著無窮的快感。在這風景如

畫的賽道上跑著跑著,人生夫復可求......

Runner High 最近已被科學界證實了其存在,其實這現象是和一種令人興奮的化

學物質有關。事實上,我們的身體就是一所生化工廠,每一種感情變化,都和不

同的激素連繫著~~

跟跑友吹水閒聊差不多一個小時,體能逐漸恢復過來,肌肉卻仍緊繃繃的。身旁其他跑手都

在做不同的拉筋動作,這時卻想起了一則報導:肌肉在極疲倦的時候,想透過拉筋而令它放

鬆是沒有甚麼效果的,有時甚至弄巧反拙,拉傷肌肉纖維。這時,其實可以先休息一會,回

家泡個熱水浴,促進肌肉的血液循環,之後再拉筋。

~~動態式 vs 靜態式伸展運動

小時候看到體操運動員的熱身動作,是把一條腿抬得高高的,然後彎腰把頭壓向

膝蓋,壓至最盡處便快速回彈再壓,就像化身成撓撓板。這種被稱為動態式的伸

展運動已經深深印在我們的腦海,上一輩更把它視為正宗的伸展方法,但現在,

你卻不會看到中小學生做這種形式的伸展,因為它有潛在的危險,試想像你把一

根橡皮圈不斷重複拉緊放鬆,稍不留神過度用力,就有機會把它拉斷。肌肉纖維

也一樣,雖然它具有一定的伸展性,但超過了極限還是會受到傷害的。

因此,現時教練都會要求運動員進行靜態的伸展運動,大家依舊是抬腿壓腰,然

後就像被點穴了一樣,凝住某個姿勢十幾秒。

通常我們做靜態伸展,會把伸展幅度定在身體稍感疼痛處停住,維持這姿勢幾十

秒,這時被伸展的部位會有被拉長的感覺。

肌肉上的感應器

為甚麼拉筋可以令肌肉鬆弛?原來每塊肌肉上分佈著兩個感應器:肌梭和高爾基

腱器。前者對肌肉的長度變化相當敏感,肌肉拉伸時,它立刻向脊髓發出訊息,

神經系統即時發出指令,使肌肉反射性地收縮,以抗拒伸展;但假如肌肉被拉長

的時間超過六秒,第二個感應器便被啟動,最終令肌肉放鬆延展。這其實是一種

保護機制,令肌肉變得更長以舒緩它被拉伸時所承受的力量。

拉筋究竟有甚麼作用呢?對於體操和舞蹈員來說,肌肉伸得更長和更柔軟的好處

顯而易見,一字馬就是透過不斷拉筋而做到的。但這對長跑運動員又有何幫助呢?

事實上,肌肉更柔軟可避免拉傷或痙攣,亦可增加關節的活動範圍。試過做引體

Page 5: Mine 42.195km (Part III)

向上嗎?即使停下來,仍然會覺得肌肉繃緊。不斷鍛鍊肌肉的力量,例如踢腿,

會令它繃得越來越緊,連帶相關的韌帶也會收緊,其壞處是令關節處於不平衡的

位置,就像百葉窗簾,只要一邊的繩子收緊;另一邊放鬆,窗簾就會傾斜。關節

也一樣,某邊的肌肉比另一邊緊,關節就不能在平衡的位置工作,運動時更容易

受傷。

舉一個例子,腳踝關節向上活動的範圍不足,會導致這個關節向內翻,增加韌帶

損傷的機會。但運動員由於鍛鍊小腿,會令韌帶變緊,影響腳踝的活動能力,更

易引致受傷。因此,伸展可以說是一種補償訓練,令肌肉在透過鍛鍊而變得更強

而有力的時候,亦增加其柔韌性和長度。

拉筋另一個有趣的問題與天氣有關,你試過從冰箱裡取出凍肉嗎?僵硬的肉塊是

無法伸展的。我們身體上的肌肉也一樣,冷冰冰的冬天做拉筋動作,很易會傷害

到肌肉纖維,因此之前要做充足的暖身運動,快步行走直至有點冒汗,待肌肉的

溫度上升後才拉筋,可免肌肉受傷。

還有一點很有趣的,就是拉筋其實毋須在跑步前進行(有些研究更認為,比賽前

拉筋會削弱肌肉的力量,尤其是高強度的短跑項目),平時在家裡閒極無聊看電

視,也可以壓壓腿舒展筋骨,因為拉筋獲得的好處,是甚麼時候都用得著的。

筆者曾經被一種稱為 TB Belt 的癥狀困擾著。試試把你右手掌心放在右腳的膝蓋

上,把手指自然張開,你的尾指會觸摸到一個凸起的骨塊,細心檢查還可發現一

條韌帶經過這骨塊,跑步時該韌帶會不斷前後重複摩擦該骨塊。假如韌帶的柔韌

性較強的話,摩擦就很輕微;相反當它拉得很緊的時候,就很容易因摩擦而引起

發炎。

順帶一提,韌帶受傷是較難痊癒的,因為韌帶沒有血管覆蓋,養份不易輸送到受

傷部位;致炎物質亦難以被帶走。相後,肌肉受傷則較易處理。韌帶發炎而導致

運動員錯過大賽,甚至是退役的個案也真不少。

改善 TB Belt 的其中一個方法,就是進行拉筋,動作就像打保齡球發球的一瞬交

叉雙腿,做這動作時,雙手可以握著物件平衡。

另外,有膝內彎(O 形腿)的人,也較易出現 TB Belt 問題。這時就要利用矯形

鞋墊來補救~~

~待續

Page 6: Mine 42.195km (Part III)

p.s. 「努力+努力+慢行+自我催眠,在想不能 sub 4,可以慢行 sub 6 不停同自己雙腳

講,好拍檔,靠你啦!」這是引述友人在今年渣打馬拉松經歷著感冒、肚痾,仍然堅拒巴士

誘惑,完成全程的咒語!

筆者的咒語是「一、二、三、四、五、六、七、八......」,把疲勞、痛楚和放棄的念頭統統擱

在一邊,跟隨著自己踏步的節奏不斷重複的數,以不會完結的數目字,填滿終會完結的

42.195k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