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ick here to load reader

NUIST · Web view6、Pijush K.Kundu, et al. Fluid Mechanics Fourth Edition, Elsevier Academic Press, 2010. 制定人:彭丽霞 审定人:李忠贤 批准人:张文君 2016 年2月

  • Upload
    others

  • View
    0

  • Download
    0

Embed Size (px)

Citation preview

大气科学(大气探测方向)

本科课程教学大纲

(2016版)

教务处编印

二〇一六年

目 录

电磁场理论1

流体力学II4

大气物理学III7

大气探测学10

天气学原理和方法I20

天气学分析基础26

模拟电子线路III30

模拟电子线路实验33

数字电子线路36

数字电子线路(实验)39

信号与系统41

测量技术基础44

测量技术基础(实验)46

气象仪器检定与维护48

气象仪器检定与维护(实验)51

雷达原理与信号处理53

雷达原理与信号处理(实验)57

大气辐射学59

动力气象学III62

中尺度天气动力学Ⅱ65

卫星气象学I69

雷达气象学I73

临近预报77

临近预报(实验)81

雷达卫星图像处理83

雷达卫星图像处理(实验)86

气象统计方法Ⅱ88

气象统计方法(实验)93

MATLAB程序设计95

MATLAB程序设计(实验)99

计算方法101

微波技术与天线103

微波技术与天线(实验)106

大气激光探测108

中国天气II111

云降水物理学II117

气象信息与网络技术121

气象信息与网络技术(实验)124

气象卫星资料的多学科应用126

气象卫星资料的多学科应用(实验)129

数值天气预报Ⅲ131

人工影响天气135

雷电探测技术138

大气探测新技术141

毕业论文(设计)144

毕业实习147

认识实习149

雷达气象综合实习151

卫星气象综合实习153

大气探测实习156

激光雷达综合实习158

天气预报综合实习160

大气遥感软件应用实习163

II

电磁场理论

Fundamental Theory of Electromagnetic Field

一、课程基本情况

课程类别:学科基础课

课程学分:3学分

课程总学时:48学时,其中讲课:48学时

课程性质:必修

开课学期:第4学期

先修课程:高等数学,大学物理

适用专业:大气科学(大气探测方向)

教 材:《电磁场与电磁波》高等教育出版社,谢处方,饶克谨编著,2009年,第四版。

开课单位:大气物理学院大气探测系

二、课程性质、教学目标和任务

本课程主要包括静态电磁场与时变电磁场两大部分内。静态电磁场部分从基本的实验定律出发给出静态电磁场的分析方法,是本课程的基础。时变电磁场部分介绍麦克斯韦方程,并由麦克斯韦方程导出波动方程。正弦平面电磁波是研究一般时变电磁场的基础,课程介绍了平面电磁波的传播特性以及在分界面上的反射透射等问题。导行电磁波在微波技术中有重要的应用,而电磁波辐射是电磁波的产生的振荡源。掌握本课程后,能够为大气遥感,雷达探测学习奠定坚实基础,提高在雷达遥感硬件方面的应用科研能力。要求学生能够全面系统的掌握电磁场与电磁波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具有具备较强的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内容和要求

第1章 矢量分析(10学时)

(1)掌握矢量场的基本概念、矢量的数学运算法则;

(2)熟悉矢量场的三度分析运算(梯度、散度和旋度);

(3)理解矢量场三度运算的物理意义,理解三度和通量以及旋量的区别和联系;

(4)了解格林函数和亥姆霍兹定理的基本数学运算和物理意义;

(5)初步了解矢量运算在电磁场理论中的作用,初步了解电磁场是张量场,研究和描述电磁场和带电粒子的相互作用离不开矢量数学运算;

第2章 电磁场的基本规律(8学时)

(1)掌握电磁场的基本规律,能利用电磁场的基础知识解释一些大气放电现象;

(2)熟悉麦克斯韦方程组的积分和微分形式,以及方程组的推导和深刻的物理意义;

(3)理解介质的极化和磁化,能很好的借助外界电场分析计算介质的极化电荷和磁化电流分布;

(4)了解电磁场的边界条件,以及不同的边界条件对电磁场各个分量的影响;

(5)初步了解电磁场理论在雷电科学与技术中的作用,能举例说明防雷工程设计中的电磁现象;

第3章 静态电磁场及其边值问题的解(8学时)

(1)掌握静电场的基本问题是求满足边界条件的泊松方程;

(2)熟悉静电场的三种解法:镜像法、分离变量法和有限差分法;

(3)理解恒定电场和静电场的区别和联系;

(4)了解唯一性定理及其深刻的物理含义,并初步学会应用唯一性定理解决一些特殊的静电场问题;

(5)初步了解导电介质中的电场分布;

第4章 时变电磁场(6学时)

(1)掌握时变电磁场的波动方程;

(2)熟悉时谐电磁波的复数表示,熟悉复电容率和复磁导率;

(3)理解电磁场能量守恒定律;

(4)了解唯一性定理;

(5)初步了解电磁场频域和时域变换,了解傅里叶变换和傅里叶逆变换;

第5章 均匀平面波在无界空间中的传播(4学时)

(1)掌握均匀平面波的基本概念;

(2)熟悉均匀平面波的极化和在无界空间中的传播;

(3)理解均匀平面是最简单的一种电磁波模型,是时谐电磁波在远距离的近似;

(4)了解均匀平面波在导电介质中的传播;

第6章 均匀平面波的反射和折射(4学时)

(1)掌握均匀平面波的反射和折射基本概念,如反射系数、投射系数和全反射等;

(2)熟悉均匀平面波在理想导体表面的反射和趋肤效应;

(3)理解不同极化波在理想导体表面的入射和反射特征;

(4)了解多层介质对均匀平面波如何和反射的影响;

(5)初步了解电导率分层的介质对平面电磁场传播的影响;

第7章 导行电磁波(4学时)

(1)掌握导行电磁波的基本概念;

(2)熟悉TEM波、TE波和TM波的传播特点及其与导行形状的关系;

(3)理解圆柱形波导播的传播特性;

(4)了解同轴波导中的高次模;

(5)初步了解传输线方程及其工作参数等;

第8章 电磁辐射(2学时)

(1)掌握滞后势,能利用光速的有限性正确理解推迟势因子的作用;

(2)熟悉电偶极子辐射的一般特点,能熟练地根据辐射波长与传播距离之间的关系,划分近区和远区场;

(3)理解电与磁的对偶性;

(4)了解磁偶极子辐射;

(5)初步了解天线的基本参数;

四、课程考核

(1)作业等:作业:8 次,课程论文: 1 篇;

(2)考核方式:闭卷考试

(3)总评成绩计算方式:平时成绩30%+期末考试成绩70%等综合计算

五、参考书目

(1) 《电磁学》高等教育出版社,梁灿彬、秦光戎著,1980年,第三版。

(2) 《电磁场与电磁波》高等教育出版社,谢处方等编,1987,第二版。

(3) 《电磁场与电磁波》机械工业出版社,Bhag Singh Guru等著,周克定等译,2000年。

制定人:曹念文 审定人:卜令兵 批准人:杨军

2016 年 4 月 2 日制定

流体力学II

Fluid Dynamics II

一、课程基本情况

课程类别:学科基础课

课程学分:3学分

课程总学时:48学时,其中讲课:48学时,实验(含上机):0学时,课外:0学时

课程性质:必修

开课学期:第3学期

先修课程:大学物理、高等数学、线性代数

适用专业:大气科学(大气探测方向)

教 材:陈海山等编著,流体力学,气象出版社,2013;

余志豪等编著,流体力学(第三版),气象出版社,2004。

开课单位:大气科学学院动力气象系

二、课程性质、教学目标和任务

本课程是大气科学专业本科生的一门学科基础课,是学习“天气学原理”,“动力气象学、

“数值天气预报”等专业课必须掌握的一门理论性、方法性较强的课程。该课程包括了一般流体力学的理论基础以及有关地球物理流体力学的部分知识,它是以流体为研究对象,是研究流体运动规律,以及流体与固体之间相互作用规律的一门学科。主要介绍了流体力学的基本概念、流体运动的基本方程、实验流体力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涡旋动力学基础知识、流体波动的基本概念、旋转流体力学的基础知识、湍流的基本概念。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掌握流体力学的基本概念、基本规律和基本方法,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为专业课程的学习和从事科研工作奠定扎实的理论基础。

三、教学内容和要求

第1章 流体力学的基础概念(14学时)

(1)理解流体的物理性质和宏观模型;(2学时)

(2)掌握描述流体运动的两种方法;(4学时)

(3)掌握迹线和流线及其求解方法;(2学时)

(4)掌握速度分解原理,掌握涡度、散度和形变率的概念及其应用;(6学时)

重点:宏观理论模型;描述流体运动两种方法;涡度、散度。

难点:流体的加速度;涡度、散度,形变率。

第2章 流体运动的控制方程(8学时)

(1)理解流体运动的能量方程;(2学时)

(2)掌握流体的连续方程;(2学时)

(3)掌握流体运动方程的建立;(4学时)

重点:连续方程;质量力和表面力;纳维-斯托克斯运动方程;能量方程。

难点:表面力;应力张量;能量方程。

第3章 实验流体力学基本原理和方法(6学时)

(1)了解量纲分析的基本概念法(2学时)

(2)理解流体力学的模型试验相似和和相似判据的概念(2学时)

(3)理解无量纲方程和特征无量纲数;(2学时)

重点:无量纲方程;特征无量纲数;量纲分析。

难点:相似判据。

第4章 流体涡旋动力学基础(6学时)

(1)理解有旋无旋运动,了解速度势函数和流函数;(2学时)

(2)掌握速度环流定理及其应用;(2学时)

(3)掌握涡度方程及其应用;(2学时)

重点:速度环流定理;涡度方程。

难点:势函数和流函数;皮叶克尼斯定理应用。

第5章 流体波动(6学时)

(1)理解波动的概念;(2)

(2)掌握重力表面波方程及其求解;(4学时)

重点:波动的基本概念;重力表面波形成原因。

难点:重力表面波形成原因。

第6章 旋转流体动力学(8学时)

(1)理解普鲁德曼-泰勒定理;(2学时)

(2)掌握旋转参考系中的流体运动方程;(2学时)

(3)掌握旋转流体的无量纲方程和Rossby数;(2学时)

(4)掌握地转流动的概念;(2学时)

重点:旋转流体运动方程;旋转流体的无量纲方程;Rossby数;地转流动。

难点:普鲁德曼-泰勒定理。

四、课程考核

(1)作业等:作业:6-8次,课程论文:0篇;

(2)考核方式:闭卷考试

(3)总评成绩计算方式:(平时成绩10%,期中考试成绩20%,期末考试成绩70%等综合计算)

五、参考书目

1、张兆顺等编著,流体力学,清华大学出版社,1999;

2、吴望一编著,流体力学,北京大学出版社,1983;

3、王宝瑞编著,流体力学,气象出版社,1988;

4、余志豪等编著,流体力学习题解,气象出版社,1988;

5、王振华,流体力学的基本理论,上海大学出版社,2002;

6、Pijush K.Kundu, et al. Fluid Mechanics Fourth Edition, Elsevier Academic Press, 2010.

制定人:彭丽霞 审定人:李忠贤 批准人:张文君

2016 年2月 28日制定

大气物理学III 

Atmospheric Physics I

一、课程基本情况

课程类别:学科基础课

课程学分:3学分

课程总学时:32学时,其中讲课:32学时

课程性质:必修

开课学期:第3学期

先修课程:高等数学、大学物理。

适用专业:大气科学类专业

教 材:大气物理学,北京大学出版社,盛裴轩,毛节泰等,2003。

开课单位:大气物理学院大气物理系

二、课程性质、教学目标和任务

大气物理学是研究大气的物理现象、物理过程及其演变规律的大气科学的分支学科。它既是大气科学的基础理论部分,又是环境科学的一个部分。该课程的学习,使学生系统掌握大气物理学各方面的基础理论知识,为以后的动力气象学、云物理学及边界层气象学等专业课的学习奠定基础。

本课程主要讲述:大气中各种气体成分的性质、各种气象要素的定义与计算、大气的垂直分层;大气静力学;大气热力学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定律、各种热力过程和温湿参量;大气层结稳定度;辐射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定律、太阳短波辐射在大气中的传输、地球长波辐射在大气中的传输;大气光学现象等大气学科的基础知识。

三、教学内容和要求

1. 地球大气的演化 (1学时)

(1)了解太阳系形成和行星大气成分;

(2)理解地球大气的演化过程。

重点:大气演化过程及其主要成分

考点:大气演化三个阶段及其特点

2. 大气成分与大气分层(4学时)

(1)理解空气的主要成分;

(2)掌握大气分层的方法,大气垂直结构、特点及大气质量计算方法;

(3)了解大气的主要下垫面海洋的物理特性。

重点:大气的基本特点(干洁大气,湿空气),大气组成的两种分类方法(浓度、停留时间),一些主要气体成分的基本特征,二氧化碳及其气候效应,臭氧的特性、臭氧空洞概念及其形成原因;光化学污染,酸雨,气溶胶的概念、分类方法及其主要作用;按温度划分的大气各层特征,大气上界,臭氧加热原因。

3. 基本气象要素和空气状态方程 (6学时)

(1)掌握温湿变量的表示方法;

(2)掌握状态方程

(3)理解虚温、水汽和大气气溶胶的作用等概念。

重点:温度:温标;湿度:混合比、比湿、水汽压、饱和水汽压(基本特点)、相对湿度、水汽密度、露点/霜点(零度以下两者的差异),湿度参量之间的关系;风:三维风速和风向、极坐标和直角坐标下的风向差别,状态方程:理想气体方程、干/湿空气状态方程(推导和计算),虚温。

难点:露点的概念及其与实际水汽压的关系,克拉柏龙-克劳修斯方程物理意义(图形和规律)。

4. 大气静力学(5学时)

(1)掌握大气静力学方程及物理意义;

(2)理解模式大气和气压-位势高度公式并能实际应用;

(3)了解标准大气和气压的时空分布;

重点:大气静力学方程推导,气压阶、气压标高和海平面气压,等温大气,多元大气,均质大气压高公式推导及应用;自由对流垂直温度递减率概念,数值范围;标准大气:位势高度概念。

5. 大气热力学基础(16学时)

(1)掌握大气热力学基本定律;

(2)理解描述大气热力学状态的热力学方程;

(3)掌握大气热力学过程和大气静力稳定度;

(4)掌握热力学图表并能用其描述大气热力学过程和静力稳定度分析;

(5)了解绝热混合过程和等压冷却过程;

(6)了解大气热力学中的温湿参量;

(7)了解逆温层的概念。

重点:干绝热过程和湿绝热过程以及两种过程所涉及的主要概念(如假相当位温与相当位温);焚风(概念和应用);大气(层结)静力稳定度的概念,气层的不稳定能量,条件性不稳定的类型,相当温度和湿球温度的概念,条件性不稳定的类型,对流性不稳定概念。热力学图解及其在温湿要素求解、热力学过程、大气稳定度分析等方面的应用。

难点:热力学态函数及比熵等方程的推导和应用,克拉珀龙-克劳修斯方程,相当温度和湿球温度的物理过程,使用热力学图解分析气块越山,基于探空资料的大气层结特征分析,气块升降过程中水汽和液态水含量的转化,大气静力稳定度的几种判据,潜在不稳定类型。

四、课程考核

(1)作业和报告:作业:2~3次,课程论文:1篇。

(2)考核方式:闭卷考试。

(3)总评成绩计算方式:平时成绩占20%、期中考试成绩占30%,期末考试成绩占50%。

(4)是否使用多媒体:是。

五、参考书目

(1)《大气科学》,(美)J.M. Wallace, P.V. Hobbs 著,何金海等译,科学出版社,2008年。

(2)《大气辐射导论:第2版》,(美)廖国男著,郭彩丽,周诗健译,气象出版社,2004。

(3)《大气物理学基础》,徐绍祖主编,气象出版社,1993年。

(4)《热力学》,汪志诚,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年10月。

制定人:刁一伟 审定人:安俊琳 批准人:杨军

2016 年 4 月 25日制定(修订)

大气探测学

Atmospheric Observations

一、课程基本情况

课程类别:学科基础课

课程学分: 3 学分

课程总学时: 48 学时,其中讲课: 48 学时,实验(含上机): 0 学时,课外 0 学时

课程性质:必修

开课学期:第3学期

先修课程: 《大气科学概论》

适用专业: 大气科学

教 材:孙学金等,大气探测学,气象出版社,2009。

开课单位:大气物理学院大气物理系

二、课程性质、教学目标和任务

大气探测是指对表征大气状况的气象要素、天气现象及其变化过程进行个别或系统的、连续的观测和测定,并对获得的记录进行整理的过程和方法。大气探测学是大气科学专业的重要分支,是研究获取大气物理和化学性质的原理、技术和方法的一门学科。通过这门课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地面和高空各种气象要素的观测原理、方法、仪器结构、使用规范以及探测误差;熟悉我国正在建设的综合气象观测系统的设计方案、总体构成和发展趋势,并使学生了解国内外1990年代以来的主要大气探测技术。本课程主要讲授常规气象站地基(云、能、天、温、压、湿、风、降水、蒸发、积雪、辐射、日照、大气电场、自动气象站)和高空(高空温、压、湿、风)探测技术,并简要介绍气象雷达和卫星观测技术。

三、教学内容和要求

第1章 绪论(2学时)

1.1大气探测的发展史和趋势(1学时)

(1)了解大气探测发展史;

(2)理解大气探测对象和趋势;

(3)掌握大气探测任务和特点;

重点:大气探测任务和特点

难点:大气探测的任务

1.2气象观测工作的组织和“三性”要求(1学时)

(1)了解气象观测的组织形式;

(2)理解气象观测的基本流程及时间;

(3)掌握气象观测的“三性”要求;

重点:观测的“三性”要求

难点:观测的“三性”要求

第2章 云的观测(4学时)

2.1云的分类、特征及形成(2学时)

(1)了解云分类的研究历史;

(2)理解云的分类标准;

(3)掌握云的名称及主要特征;

重点:云的名称和主要特征

难点:云的主要特征

2.2云量的观测(1学时)

(1)了解云量的定义;

(2)理解云量的自动观测;

(3)掌握云量的计算方法;

重点:云量的计算方法和自动观测

难点:云量的计算方法

2.3云高的观测(1学时)

(1)了解云高的定义;

(2)理解云高的三种仪器观测方法;

(3)掌握激光云高仪的探测原理;

重点:云高的三种仪器观测方法

难点:激光云高仪的探测原理

第3章 能见度的观测(2学时)

3.1能见度及其影响因子(0.5学时)

(1)理解能见度的影响因子;

(2)掌握能见度的定义;

重点:气象光学视程、能见度和有效水平能见度的定义;

难点:气象光学视程的理解

3.2能见度的目测(0.5学时)

(1)理解夜间能见度目测方法;

(2)掌握白天能见度目测方法;

重点:白天能见度的定义及计算

难点:白天能见度的观测方法

3.3能见度的仪测(1学时)

(1)掌握透射式能见度仪的探测原理;

(2)掌握散射式能见度仪的探测原理;

重点:基于布格-朗伯定律的能见度探测原理

难点:散射式能见度仪的探测原理

第4章 天气现象的观测(2学时)

4.1天气现象的分类和特征(1学时)

(1)掌握天气现象的定义和符号;

重点:降水现象、视程障碍现象和地面凝结现象;

难点:不同视程障碍现象的区别

4.2天气现象的仪测(0.5学时)

(1)理解降水类型自动识别技术;

(2)理解现在天气现象仪的工作原理;

重点:现在天气现象仪工作原理

难点:降水类型自动识别技术

4.3闪电的测量(0.5学时)

(1)掌握闪电定位的基本原理;

(2)掌握大气电场测量的基本方法

重点:定向法和时差法的基本原理,旋转式静电场仪的工作原理;

难点:定向法和时差法的基本原理

第5章 温度的测量(4学时)

5.1温标及测温要求(0.5学时)

(1)掌握温标的换算;

(2)掌握气象台站测温要求;

重点:温度测量的高度、时间、精度和误差;

难点:温标的换算

5.2温度的仪器测量(2学时)

(1)掌握玻璃液体温度表的测温原理及结构;

(2)掌握金属电阻温度表的测温原理及结构;

(3)掌握半导体热敏电阻的测温原理及结构;

(4)掌握热电偶温度表测温原理及结构;

重点:各种测温元件的工作原理及结构

难点:各种测温元件的误差分析

5.3热滞效应(1学时)

(1)理解热滞效应的原因及热滞系数的含义;

(2)掌握热滞误差的计算;

重点:热滞系数和热滞误差

难点:热滞误差计算

5.4 气温测量的防辐射方法(0.5学时)

(1)理解气温测量中防辐射的重要性

(2)掌握气温测量中防辐射方法和设备

重点:防辐射方法和设备

难点:防辐射设备对气温测量的影响

第6章 湿度的测量(4学时)

6.1湿度参数和测湿方法(0.5学时)

(1)掌握各种湿度参量的定义及相互换算;

(2)理解五种主要测湿方法的基本原理;

重点:混合比、比湿、绝对湿度、水汽压、相对湿度、露(霜)点温度定义;

难点:各种湿度参数之间的相互换算

6.2热力学测湿法(1学时)

(1)掌握干湿表测湿原理及结构;

(2)理解干湿表系数和测湿误差;

重点:干湿表测湿原理和干湿表系数的影响

难点:干湿表测湿误差

6.3吸湿测湿法(1学时)

(1)掌握毛发湿度表测湿原理;

(2)掌握三类电学测湿元件测工作原理;

重点:毛发湿度表、高分子湿敏电容、碳膜湿度片和氯化锂湿度片测湿原理和结构

难点: 电学测湿元件工作原理

6.4 露点和光学测湿法(1学时)

(1)掌握露点仪的测湿原理和结构

(2)理解红外湿度计的测量原理

重点:露点仪和红外湿度计测湿原理

难点:露点仪测湿原理

6.5 测湿仪器的检定(0.5学时)

(1)理解四种湿度检定方法的原理

重点:四种湿度检定方法的原理

难点:四种湿度检定方法的原理

第7章 气压的测量(3学时)

7.1力平衡式测压(1学时)

(1)掌握水银气压表测压原理和结构;

(2)掌握空盒气压表测压原理和结构;

(3)理解水银气压表的读数订正;

重点:水银气压表和空盒气压表测压原理;

难点:动槽和定槽水银气压表的操作和误差

7.2气压传感器(1学时)

(1)掌握振筒气压计的测压原理及结构;

(2)理解硅压阻式气压传感器的测压原理及结构;

(3)理解沸点气压计的测压原理及结构;

重点:振筒气压计的工作原理及结构

难点:振筒气压计的测压计算方法

7.3海平面气压计算和气压表基准(1学时)

(1)掌握海平面气压计算方法;

(2)了解气压表的基准;

重点:海平面气压计算方法

难点:海平面气压计算方法

第8章 地面风的测量(4学时)

8.1风的表示法及其测量方法(1学时)

(1)掌握风向风速的表示法;

(2)理解风的各种测量方法的基本原理;

重点:风速(风级)、风向的定义及记录方法;

难点:平均分风的计算

8.2风向的测量(1学时)

(1)掌握风向标的测风原理及结构;

(2)掌握风向的转换方法及测量误差;

重点:风向标的测风原理及结构

难点:风向的转换方法

8.3风速的测量(2学时)

(1)掌握旋转式、压力式、散热式、声学和光学等风速测量仪器的工作原理;

(2)了解各类风速测量仪器的适用条件及误差;

重点:旋转式、散热式、声学风速测量仪器的工作原理

难点:散热式、声学风速测量仪器的风速计算

第9章 降水、积雪和蒸发的测量(3学时)

9.1降水量的测量(2学时)

(1)掌握降水量、降水强度的定义;

(2)掌握雨量筒、翻斗式、虹吸式、称重式雨量计的工作原理;

(3)理解电学和光学雨量计的工作原理;

(4)理解降水测量中的误差;

重点:雨量筒、翻斗式、虹吸式、称重式雨量计的工作原理

难点:电学和光学雨量计的工作原理

9.2积雪深度的测量(0.5学时)

(1)掌握雪深的人工测量方法;

(2)掌握超声雪深传感器的工作原理;

重点:超声雪深传感器的工作原理

难点:超声雪深传感器的工作原理

9.3蒸发量的测量(0.5学时)

(1)了解蒸发量的测量误差;

(2)掌握蒸发量的定义;

(3)掌握小型蒸发器的测量方法及结构;

(4)掌握E601B型蒸发器的自动测量原理及结构;

重点:小型蒸发器和E601B型蒸发器的测量原理

难点: E601B型蒸发器的测量原理

第10章 辐射能和日照时数的测量(4学时)

10.1辐射能的测量(3学时)

(1)理解辐射基本物理量的定义;

(2)掌握气象辐射观测项目的定义和符号;

(3)掌握热电式辐射传感器的测量原理;

(4)掌握各类气象辐射观测项目的测量仪器结构及其工作原理;

(5)了解各种辐射观测仪器的安装要求;

重点:直接辐射、总辐射、散射辐射、全辐射、净辐射和长波辐射的测量原理

难点:热电式辐射传感器的测量原理

10.2日照时数的测量(1学时)

(1)掌握日照时数的定义;

(2)理解可照时数的定义

(3)掌握暗筒式、聚焦式和双金属片日照计的结构和工作原理;

(4)了解光电式日照传感器的工作原理;

重点:日照时数的定义,暗筒式、聚焦式和双金属片日照计的工作原理

难点:暗筒式、聚焦式和双金属片日照计的工作原理

第11章 自动气象站(3学时)

11.1自动气象站的硬件结构与设计(1学时)

(1)了解自动站外部设备的架构;

(2)理解数据采集器工作原理

(3)掌握自动站气象传感器的工作原理;

重点:自动站气象传感器的工作原理、数据采集器工作原理

难点:自动站气象传感器的工作原理

11.2自动站软件与数据处理(1学时)

(1)了解自动站软件组成;

(2)理解自动站数据质量控制方法;

(3)掌握自动站数据采样和过滤方法;

重点:自动站数据质量控制方法、自动站数据采样和过滤方法

难点:自动站数据采样和过滤方法

11.3边界层探测(1学时)

(1)了解边界层系留探空系统;

(2)理解风廓线雷达和微波辐射计探测原理;

重点:风廓线雷达和微波辐射计探测原理

难点:风廓线雷达和微波辐射计探测原理

第12章 高空风的探测(4学时)

12.1气象气球(1学时)

(1)了解气象气球的类型;

(2)理解气象气球的运动特征;

(3)掌握气球升速的计算方法;

重点:气象气球的运动和升速

难点:气球升速的计算方法

12.2气球位置的确定(1学时)

(1)掌握光学经纬仪的测量原理;

(2)掌握无线电经纬仪的测量原理;

(3)掌握测风雷达的测量原理;

(4)理解GPS的测风原理;

重点:经纬仪、测风雷达和GPS的测风原理

难点:GPS的测风原理

12.3高空风的计算(2学时)

(1)掌握单点测风法和基线测风法;

(2)理解导航测风法;

(3)掌握规定高度风和合成风的计算

重点:单点测风法和基线测风法,规定高度风和合成风的计算

难点:规定高度风和合成风的计算

第13章 高空温压湿的探测(3学时)

13.1无线电探空仪(1学时)

(1)掌握机械式探空仪的组成和测量原理;

(2)掌握数字式探空仪的组成和测量原理;

(3)理解GPS探空仪的测量原理;

重点:机械式和数字式探空仪的组成和测量原理

难点:数字式探空仪的测量原理

13.2高空温压湿的测量(1学时)

(1)了解探测的准备过程;

(2)掌握探测的实施过程;

(3)理解探测记录的处理原理;

重点:高空温压湿探测的全过程

难点:探测记录的处理

13.3探空仪测量的误差和比对(1学时)

(1)了解探空仪的误差水平和来源;

(2)了解探空仪比对的实施方法及数据分析方法;

重点:探空仪的误差和比对实施方法

难点:探空仪比对数据分析方法

第14章 被动式大气遥感(3学时)

14.1电磁波传输基础知识(1学时)

(1)了解电磁波波谱;

(2)理解电磁波在大气中的折射、散射、吸收和衰减;

(3)理解电磁波的多普勒效应;

重点:电磁波在大气中的折射、散射、吸收和衰减

难点:电磁波在大气中的折射和散射原理

14.2天气雷达遥感(1学时)

(1)掌握天气雷达构成和基本工作原理;

(2)理解天气雷达参数和雷达气象方程;

(3)了解雷达探测气象目标特性及多普勒速度谱分析方法;

重点:天气雷达构成、基本原理、雷达参数和雷达气象方程

难点:雷达参数和雷达气象方程

14.3激光雷达、RASS系统和GNSS系统(1学时)

(1)了解激光雷达种类、遥感原理及其气象应用;

(2)了解声雷达和RASS系统遥感原理及其气象应用;

(3)了解GNSS遥感原理及其气象应用;

重点:激光雷达、RASS和GNSS的遥感原理及应用

难点:激光雷达、RASS和GNSS的遥感原理

第15章 主动式大气遥感(3学时)

15.1气象卫星基础知识(1学时)

(1)了解基本辐射量及辐射定律;

(2)了解气象卫星发展历史及主要遥感仪器;

(3)掌握气象卫星轨道及其相关参数;

重点:气象卫星轨道及其相关参数

难点:气象卫星轨道参数和辐射定律

15.2可见光、红外和微波遥感原理(1学时)

(1)了解可见光遥感方程及气象应用;

(2)了解红外遥感方程及气象应用;

(3)了解微波遥感方程及气象应用;

重点:遥感方程及气象应用

难点:遥感方程的理解

15.3气象卫星数据的接收和处理(1学时)

(1)了解极轨和静止卫星资料接收系统;

(2)理解气象卫星资料预处理流程;

(3)了解气象卫星产品的应用;

重点:卫星资料接收系统、资料预处理流程和产品应用

难点:气象卫星资料预处理流程

四、课程考核

(1)作业等:作业: 3 次,课程论文: 0 篇;

(2)考核方式:闭卷考试

(3)总评成绩计算方式:平时成绩、期中考试成绩和期末考试成绩等综合计算

五、参考书目

王振会等,大气探测学,气象出版社,2011.

张文煜等,大气探测原理与方法,气象出版社,2007.

张霭琛等,现代气象探测(第2版),北京大学出版社,2015.

WMO,气象仪器和观测方法指南(第六版),中国气象局网络监测司,2005.

WMO,Guide to Meteorological Instruments and Methods of Observation (seventh edition),2008.

制定人:许潇锋 审定人:刁一伟 批准人:杨军

2016 年 4 月 25日制定(修订)

天气学原理和方法IPrinciple and Method of Synoptic Meteorology I

一、课程基本情况

课程类别:学科基础课

课程学分: 4 学分

课程总学时: 64 学时,其中讲课: 64 学时

课程性质:必修

开课学期:第4学期

先修课程:高等数学、大学物理、热力学、流体力学、大气物理、理论力学等

适用专业:大气科学(大气物理方向、大气探测方向)

教 材:朱乾根,林锦瑞、寿绍文、唐东昇编著,天气学原理和方法(第四版),气象出版社,2007年。

开课单位:大气科学学院天气学系

二、课程性质、教学目标和任务

天气学原理和方法是研究不同尺度的天气系统和天气现象发生发展及其变化的基本规律,并利用这些规律来预测未来天气的科学。该课程是大气科学(大气物理方向、大气探测方向)专业本科生的重要专业基础课程和主干课之一,属于专业核心课程。该课程侧重理论教学,主要介绍天气学的经典理论:大气运动的基本特征、锋面理论、气旋与反气旋、大气环流概况、天气系统和天气形势的天气学预报方法。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天气学预报的基本原理、基本概念和基本分析方法。为进一步学习 “中国天气”、“天气学分析基础”、“典型天气过程分析”等专业课奠定必要的理论基础。

三、教学内容和要求

第1章 大气运动的基本特征(18学时)

1.0 引言(1学时)

(1)了解天气学发展历史,了解参考系概念及分类

(2)掌握两种参照系中 的关系

(3)理解 的含义

重点: 的关系, 的含义

难点: 的关系, 的含义

1.1影响大气运动的作用力(3学时)

(1)掌握大气运动各作用力含义及表达式

(2)理解大气运动各作用力的物理意义

重点:影响大气运动各作用力

难点:惯性离心力和地转偏向力

1.2控制大气运动的基本定律(4学时)

(1)掌握控制大气运动的基本定律及其数学表达式:运动方程,连续方程和热力学能 量方程的推导

(2)理解运动方程,连续方程和热力学能量方程表达式中各项意义

(3)理解质量散度(质量通量散度)含义、表达式及其物理意义

重点:运动方程,连续方程和热力学能量方程及表达式中各项意义

难点:质量散度(质量通量散度)含义、表达式及其物理意义

1.3大尺度系统的控制方程(2学时)

(1)了解尺度分析含义,了解各种尺度天气系统的特征尺度,掌握运动方程,连续方程和热力学能量方程的零级和一级简化

(2)掌握运动方程,连续方程和热力学能量方程零级和一级简化方程含义,理解自由大气中大尺度系统运动可作为准地转、准静力处理的原因

(3)理解热力学能量方程中引起固定点温度变化的因子

重点:运动方程,连续方程和热力学能量方程的零级和一级简化方程含义

难点:自由大气中大尺度系统运动可作为准地转、准静力处理的原因

1.4“P”坐标系中的基本方程组(2学时)

(1)了解P坐标系概念、优越性及P坐标系建立的物理基础

(2)掌握位势、位势高度概念

(3)理解等高面上水平气压梯度力可以用等压面上位势梯度或等压面坡度表示

(4)掌握如何建立P坐标系中基本方程组

重点:P坐标系特点,位势、位势高度概念,P坐标系中基本方程组

难点:等高面上水平气压梯度力可以用等压面上位势梯度或等压面坡度表示

1.5风场和气压场的关系(6学时)

(1)掌握地转风、梯度风、热成风、地转偏差含义及表达式

(2)掌握地转风、梯度风、热成风、地转偏差的讨论及应用

重点:地转风、梯度风、热成风、地转偏差含义及表达式及其应用

难点:地转风、梯度风、热成风在天气分析中的应用

第2章 气团与锋(10学时)

2.1气团(1学时)

(1)掌握气团的概念、形成条件

(2)了解气团分类

重点:气团的概念、形成条件

难点:气团形成条件

2.2锋的概念与锋面的坡度(2学时)

(1)了解并掌握锋、锋面、锋线、锋区概念和含义

(2)了解锋面的分类,理解并掌握锋面空间结构

(3)掌握以密度零级不连续面模拟锋时,锋面坡度公式推导并会讨论物理意义

重点:锋、锋面、锋线、锋区概念,以密度零级不连续面模拟锋时,锋面坡度公式推导及讨论

难点:地面锋线与高空锋区、高空等压面上高度场三度空间的配置

2.3锋或锋面附近的气象要素场的特征(4学时)

(1)理解并掌握以密度零级和一级不连续面模拟锋面时锋附近各要素场的特征(温度,气压,变压,风场,湿度场和天气区)

(2)了解以密度一级不连续模拟锋面的锋面坡度公式的意义

重点:锋附近各要素场的特征

难点:锋附近各要素场的特征

2.4锋面的分析(主要内容在天气分析课程讲解)(1学时)

(1)了解锋面分析的一般步骤

(2)了解影响锋面要素不明显的因素

(3)掌握锋面分析中,高空测风资料(单站测风图)应用

重点:锋面分析的一般步骤,高空测风资料(单站测风图)应用

难点:单站测风图应用

2.5锋生锋消(2学时)

(1)掌握锋生带(线)、锋生函数、锋生条件概念

(2)掌握运动学锋生、锋消公式讨论

(3)了解我国锋生锋消概况

重点:锋生公式的物理意义及定性分析应用

难点:锋生公式定性分析及应用

第3章 气旋与反气旋 (16学时)

3.1气旋、反气旋的特征和分类(1学时)

(1)掌握气旋、反气旋的定义和特征

(2)了解气旋、反气旋的分类

重点:气旋、反气旋的定义和特征

难点:气旋、反气旋的定义和特征

3.2涡度与涡度方程(3学时)

(1)理解涡度、绝对涡度概念;理解 含义

(2)掌握涡度方程的推导,理解各项名称、物理意义并讨论

重点:涡度、绝对涡度的概念,涡度方程的推导及各项物理意义和定性应用

难点:涡度方程有关项的物理解释和定性应用

3.3位势倾向方程与ω方程(6学时)

(1)理解位势倾向方程与ω方程公式推导

(2)熟练掌握位势倾向方程及ω方程各项名称和物理意义,并会画图讨论

重点:位势倾向方程、ω方程公式推导及各项的物理意义

难点:位势倾向方程、ω方程各项的物理意义

3.4温带气旋与反气旋(4学时)

(1)熟练掌握在温带气旋发展中,动力因子和热力因子对高空槽及温带气旋发展的作用,要求会画图解释

(2)理解温带气旋和反气旋的生命史

(3)掌握气旋再生、气旋族、热低压的含义

重点:温带气旋发展的动力因子和热力因子;温带气旋的生命史;气旋再生、气旋族、热低压的含义

难点:温带气旋发展的动力因子和热力因子;用地转适应观点解释温带气旋的发展

3.5东亚气旋与反气旋(2学时)

(1)掌握北方、南方气旋活动范围及包括哪些气旋

(2)了解东亚气旋和反气旋的移动路径和移速

(3)理解蒙古气旋形成的高空温压场特征

(4)理解江淮气旋中“倒槽锋生型”、“静止锋波动型”,能画图解释江淮气旋生成过程;(5)理解爆发性气旋的含义;了解为什么爆发性气旋主要发生于冬春季?

重点:北方气旋和南方气旋;蒙古气旋、江淮气旋的温压场特征

难点:蒙古气旋、江淮气旋的温压场特征

第4章 大气环流概况 (6学时)

4.1大气平均流场特征与季节转换(1学时)

(1)熟练掌握对流层中低层平均水平环流特征

(2)理解半永久性大气活动中心和季节性大气活动中心的含义及其成员

重点:对流层中低层平均水平环流特征;大气活动中心

难点:对流层中低层平均水平环流特征

4.2控制大气环流的基本因子与大气环流的基本模型(2学时)

(1)熟练掌握控制大气环流的基本因子

(2)掌握三圈环流,掌握极锋锋区与副热带锋区的形成及不同点以及与温带气旋的关 系

(3)理解地球表面不均匀性(海陆分布和地形)对大气环流的影响

重点:控制大气环流的基本因子;极锋锋区与副热带锋区的形成及不同点

难点:地球表面不均匀性(海陆分布和地形)对大气环流的影响

4.3极地环流概况(0.5学时)

(1)了解极地环流概况

重点:极地环流概况

难点:极地环流概况

4.4热带环流概况(0.5学时)

(1)了解热带环流概况;了解El Nino和沃克环流的含义

重点:热带环流概况;El Nino和沃克环流

难点:热带环流概况

4.5西风带的大型扰动(“中国天气”中讲解)

4.6急流(1学时)

(1)掌握急流的概念

(2)理解急流的基本特点

(3)了解急流的结构特征

重点:急流的基本特点

难点:急流的基本特点

4.7东亚环流基本特征(1学时)

(1)理解东亚环流基本特征

(2)了解我国各季环流概况及主要天气过程特点

重点:我国各季环流概况及主要天气过程特点

难点:我国各季环流概况及主要天气过程特点

第5章 天气形势及天气要素的预报 (14学时)

5.1天气系统及天气形势的天气学预报方法(12学时)

(1)理解天气系统的外推法

(2)掌握运动学公式的推导;理解运动学公式中及含义;掌握运用运动学方法讨论天气系统的移动

(3)掌握斜压大气中涡度的假设;理解高空形势预报方程的推导

(4)熟练掌握高空形势预报方程中各项的讨论,其中曲率项及散合项在实际天气图中要求会应用

(5)熟练掌握用高空形势预报方程有关项解释500hPa槽、脊变化,要求会实际应用

(6)理解地面形势预报方程的推导

(7)掌握地面形势预报方程各项讨论,要求会实际应用

(8)掌握引导气流的概念,理解其推导过程

(9)掌握地形对天气系统(槽、脊、高压、低压)移动及强度的影响

(10)了解用运动学公式推导锋面移速公式并会讨论冷锋、暖锋移速与变压分布的关系

重点:运动学公式的推导及运用;高空形势预报方程的推导、讨论及应用;地面形势预报方程各项讨论及应用

难点:高空形势预报方程的推导、讨论及应用;地面形势预报方程各项讨论及应用

5.2气象要素和天气现象的天气学预报方法(2学时)

(1)了解温度的天气学预报方法

(2)了解大风的天气学预报方法

重点:温度的天气学预报方法

难点:温度的天气学预报方法

四、课程考核

(1)作业等:作业: 3 次

(2)考核方式:闭卷考试

(3)总评成绩计算方式:平时成绩、期中考试成绩和期末考试成绩等综合计算

五、参考书目

(1)伍荣生,现代天气学原理,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9

(2)寿绍文等,天气学分析(第二版),气象出版社, 2006

(3)钱维宏,天气学,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4

(4)寿绍文等,天气学,气象出版社, 2009

(5)吕美仲等,动力气象学,气象出版社, 2008

(6)陈中一等,天气学分析,气象出版社, 2010

(7) 寿绍文等,现代天气学方法,气象出版社, 2012

(8)姚学祥,天气预报技术与方法,气象出版社,2011

(9)孔玉寿等,现代天气预报技术(第二版),气象出版社, 2005

(10)丁一汇,高等天气学,气象出版社(第二版), 2005

(11)James R.Holton,An Introduction to Dynamic, Meteorology, Fourth edition, Academic Press, 2004

(12)Toby N.Carlson,Mid-Latitude Weather Systems, American Meteorological Society, 1998

(13) Jonathan E.Martin,Mid-Latitide Atmospheric Dynamics,Wiley Press, 2006

制定人: 王黎娟 审定人:姚素香 批准人:张文君

2016年 7 月 10 日制定

天气学分析基础 Essentials of Synoptic Analysis

一、课程基本情况

课程总学时: 32

实验总学时: 32

学  分:2

开课学期:第4学期

课程性质:必修

对应理论课程:天气学分析基础

适用专业:大气科学(大气物理方向)、大气科学(大气探测方向)

教 材:天气学分析基础,气象出版社,唐卫亚等编著,2016,6。

开课单位: 大气科学学院 学院 天气学 系

二、实验课程的教学目标与任务

本课程是和《天气学原理》同时开设的一门学科基础必修课程,是大气科学(大气物理、大气探测)及相关专业主要课程之一。该课程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侧重于理论的应用、基本技能的训练及思考与分析问题等综合能力的培养。在教学中理论结合实践,应用天气学原理中所学理论知识解释天气图中的现象,以培养学生动手能力为指导思想,在课堂上精讲多练,进行天气分析基本技能的训练。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可使天气学原理中的理论知识、天气系统的空间结构及天气分析的原则得到加深理解和巩固;学生应掌握天气图分析方法和各项技术规定与要求;基本具备天气系统及锋面分析的能力;能较快、较准确分析高空天气图、地面天气图及部分辅助图表。

三、实验课程的内容和要求

序号

项目名称

所需学时

内 容 提 要

项目要求

实验类型

必开

选开

试验一

等压线初步分析1

2

(1)了解地面天气图的概念;

(2)理解等值线的绘制原则;

(3)掌握地面天气图填写符号及等压线绘制技术规定。

验证

试验二

等压线初步分析2

2

(1)了解锋面附近气压场特征、风压关系在天气分析中的应用;

(2)理解各分析项目的目的与意义、理解等压线分析原则;

(3)掌握等压线分析技术规定。

验证

试验三

等压线初步分析3

2

(1)了解地图比例尺;

(2)理解地图投影;

(3)掌握等压线绘制方法和技术规定。

验证

试验四

等压线初步分析4

2

(1)了解三小时变压的含义;

(2)理解三小时变压的应用;

(3)掌握等三小时变压线、等压线的绘制方法和技术规定。

试验三

验证

试验五

气压场、变压场及天气区的初步分析

2

(1)了解天气系统与天气现象的关系;

(2)理解各分析项目的目的与意义、气压场的基本形势;

(3)掌握等变压线分析技术规定、天气区、等三小时变压线的技术规定。

综合

试验六

等压面初步分析1

2

(1)了解天气系统结构特征;

(2)理解等高(温)线分析的目的及意义、理解等值线及等高压线分析原则;

(3)掌握高空天气图填写符号的识别;掌握等高线分析技术规定、等温线分析技术规定。

验证

试验七

等压面初步分析2

2

(1)了解天气系统垂直结构特征;

(2)理解槽线、切变线分析的目的及意义;

(3)掌握槽线、切变线分析的方法。

验证

试验八

等压面初步分析3

2

(1)了解湿度平流的目的和意义;

(2)理解温度平流的目的意义;

(3)掌握温度平流分析的方法。

验证

试验9

锋面初步分析1

2

(1)了解锋面附近的天气现象;

(2)理解锋面的基本特征;

(3)掌握利用地面天气图确定锋面的方法。

验证

试验九

锋面初步分析2

2

(1)了解锋面附近的天气现象;

(2)理解锋面分析的意义;

(3)掌握不同类型锋面附近要素场(包括温度、露点、气压、风、变压、变温、云和降水)特征。

验证

试验十

锋面初步分析3

2

(1)了解锋面附的天气现象;

(2)理解锋面分析的意义;

(3)掌握确定不同类型锋面的方法和应用。

验证

试验十一

锋面综合分析1

2

(1)了解系统的垂直结构;

(2)理解高空槽脊对地面系统的影响;

(3)掌握和巩固高空天气图的绘制、槽线的确定。

验证

试验十二

锋面综合分析2

2

(1)了解锋区的基本概念;

(2)理解锋区及锋区上的冷暖平流;

(3)掌握和巩固高空天气图的绘制、槽线、切变线的确定。

验证

试验十三

锋面综合分析3

2

(1)了解锋区的基本概念;

(2)理解锋区与地面锋的配置;

(3)掌握和巩固高空天气图的绘制、槽线、切变线的确定,掌握利用高空锋区确定地面锋的方法。

验证

试验十四

锋面综合分析4

2

(1)了解锋面附近的天气现象;

(2)理解天气系统演变的历史连贯性;

(3)掌握复杂情况下地面要素确定锋面的分析方法。

验证

试验十五

锋面综合分析5

2

(1)了解锋面附近的天气现象;

(2)理解天气系统演变的历史连贯性;

(3)掌握运动学方法在锋面确定中的作用。

验证

试验十六

锋面综合分析6

2

(1)了解锋面附近的天气现象;

(2)理解天气系统演变的历史连贯性;

(3)掌握利用历史连贯性、高低空配置、单站高空风图等进行锋面综合分析的方法。

综合/设计

四、课程考核

(1)实验实习报告的撰写要求:根据每堂课的学习内容和课程要求完成天气图的绘制及规定项目的分析。天气图的绘制及分析要求课堂内基本完成、原则性错误不超过2-3个。

(2)实验实习报告:15次;

(3)考核及成绩计算方式: 闭卷考试。平时成绩30%,期末考试成绩70%

五、参考书目

1、天气学分析基本方法,气象出版社,寿绍文,刘兴中,王善华,侯定臣编著,1993,第一版

2、天气学原理与方法,气象出版社,朱乾根 林锦瑞 寿绍文 唐东升编著,2007年,第四版

制定人:唐卫亚、姚素香 审定人:祁莉 批准人:张文君

2016年 7 月 10 日制定

模拟电子线路III

Analogue Electronic Circuits

一、课程基本情况

课程类别:学科基础课

课程学分:4学分

课程总学时:64学时,讲课:54学时 实验 10学时

课程性质:必修

开课学期:第3学期

先修课程:电路分析基础

适用专业:雷电防护科学与技术专业

教 材:模拟电子技术基础简明教程,高等教育出版社,杨素行 等,2005年 第三版

开课院系: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

二、课程性质、教学目标和任务

电子信息技术是现代高科技的重要方面,模拟电子技术是其中重要分支。本课程是电子与电气信息类专业的主要的专业基础理论课程,也是必修课程,通过学习掌握模拟电子电路的基本工作原理,掌握实际系统及网络的电原理图分析,初步掌握模拟信号产生处理与变换及电源线路的设计方法,重在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后续的课程打下基础。课程教学采取理论联系实践的原则。

三、课程的基本内容及要求

1、半导体基础(6学时)

(1)了解半导体的导电机理、PN结及其特性;

(2)掌握晶体二极管的工作原理和特性、稳压管的特性;

(3)掌握三极管的原理、电流分配关系以及主要参数,晶体管的三个工作区域(截止区、放大区、饱和区);

(4)了解场效应管的类型,掌握场效应管的工作原理、特性和参数(管型)。

(5)了解半导体器件的加工工艺。

2、基本放大电路与多级放大电路(12学时)

(1)理解并掌握双极型晶体管和MOS场效应管组成的三种基本组态放大器的电路组成、工作原理、静态和动态分析方法以及主要的性能特点;

(2)掌握图解分析法和等效电路分析法。共射参数等效模型;

(3)理解放大器的增益、输入输出阻抗,了解频率响应的概念和基本分析方法;了解波特图、高频等效模型;

(4)了解共集电路与共基电路的分析及比较;

(5)熟悉多级放大器的工作原理和分析方法,熟悉多级放大电路的耦合的特点,掌握温度漂移及静态工作点稳定电路的分析。

3、集成运算放大电路(4学时)

(1)理解并掌握差分放大电路的电路组成、工作原理、分析方法及性能特点。

(2)理解并掌握集成运放中常用的镜像电流源、有源负载放大器、互补输出电路、直接耦合多级放大器等基本单元电路的结构、工作原理和分析方法。

(3)掌握集成运放的组成及各部分特点,了解典型的双极型和MOS型运算放大器的内部电路结构和工作原理;

(4)了解集成运放基本技术指标

4、放大电路的负反馈(9学时)

(1)掌握开环与闭环、负反馈的概念。掌握四种基本类型的负反馈放大器的电路结构、工作原理、基本分析方法;

(2)掌握反馈的分类,反馈的四种组态及方框图表示法,负反馈对放大电路性能的影响及深度负反馈放大器的工程估算方法;

(3)掌握实际电路的反馈判断;

(4)熟悉负反馈对放大电路工作性能的影响,了解负反馈放大电路的稳定性和相位补偿方;

(5)了解负反馈放大电路的分析计算;了解负反馈放大电路的自激振荡。

5、信号的运算与处理(9学时)

(1)掌握理想运放典型应用电路的结构、工作原理和分析方法;

(2)掌握基本运算电路如比例、加减、微积分;了解指数、对数等;

(3)了解有源低通滤波器的分析,其他滤波电路的特点。

波形的发生和信号的转换(6学时)

(1)熟悉产生正弦波振荡的条件,正弦波振荡电路的组成部分和分析方法,熟悉RC串并联正弦波振荡电路的工作原理及分析计算,掌握起振条件及平衡条件, RC正弦波振荡电路,LC三点式;

(2)了解石英振荡器;

(3)掌握电压比较器原理,信号转换的原理;

(4)了解常见非正弦波发生电路分析。

7、功率放大电路(4学时)

(1)熟悉功率放大电路的概述及特点,功放组成及分类,功率放大器的功能和性能指标。影响功放电路效率的主要因素;

(2)掌握A、B类放大器的电路组成、工作原理、分析方法和性能特点;

(3)熟悉互补功率放大电路(OTL和OCL)组成及工作原理分析,正确估算功率放大电路的最大输出功率和效率。

8、直流电源(4学时)

(1)掌握整流、滤波、稳压电路的原理、性能指标和设计方法;

(2)熟悉基本整流电路及改进型电路的分析,参数说明;

(3)熟悉基本滤波电路及改进型电路的分析,参数说明;

(4)掌握稳压原理,稳压电路类型;了解集成稳压电路、集成稳压器的特点和使用。

四、课程考核

1、教学方法与手段:由模拟电子线路的课程特点决定

(1)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

(2)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相结合;

(3)多媒体课件与板书相结合;

2、作业形式与次数:每章做练习题3-6题,不少于1次。

3、考查方法与手段:以笔试成绩为主,适当参照实验和平时成绩。

五、参考书目

1、电子技术基础 康华光 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2、模拟电子技术基础,高等教育出版社,童诗白等,2005

3、模拟电子技术,:北京大学出版社,:陆秀令2008

制定人:刘恒 审定人:王友保 批准人:郭业才

2016 年 4 月 25日制定(修订)

1

模拟电子线路实验Analogue Electronic Circuits Experiment

一、课程基本情况

课程学分:1学分

课程学时:16学时

开设项目数:8个

课程性质:必修

对应理论课程及性质:模拟电子线路

适用专业:雷电防护科学与技术专业

教 材:电子线路实验,电子工业出版社,刘建成,2007

开课单位: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

二、课程性质、教学目标和任务

本课程使学生进一步理解电子线路的工作原理,学会使用常用的电子仪器,掌握基本的电子测量方法和安装、调试电路的基本技能。培养学生的实验动手能力;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在实验中实事求是、严谨踏实的科学作风。对学生的具体要求如下:

正确使用常用的电子仪器;

1.掌握一些常用元器件参数的测量方法以及电路基本特性的测量方法;

2.掌握常用集成电路的使用方法;

3.能对较为复杂的电路正确安装和调试,具有初步分析电路故障的能力;

能运用基础理论知识正确地分析实验中所发生地各种现象,正确地整理、分析实验结果和数据。

三、课程的内容与要求

序号

实验项目名称

实验学时

内 容 提 要

实验要求

实验类型

必修

选修

验证性

设计性

综合性

创新性

1

常用电子仪器的使用

2

1、用示波器和毫伏表测量信号发生器输出电压

2、用示波器测信号周期、幅度等

2

单级低频放大器—共发电路

2

1、测量静态工作点

2、测量电压放大倍数

3、观察静态工作点对输出波形失真的影响

4、测量输入电阻和输出电阻

3

负反馈放大器

2

1、测量静态工作点

2测试基本放大器的各项性能指标

3、测试负反馈放大器的各项性能指标

4、观察负反馈对非线性失真的改善

4

集成运放在模拟电路方面的应用-负反馈应用

2

1、反相比例运算电路

2、同相比例运算电路

3、反相加法运算电路

4、减法运算电路

5

电压-频率转换电路

2

用示波器和频率计测量输出信号的频率随输入电压不同改变的情况

6

集成运放在信号处理方面的应用-—有源滤波器

2

1、二阶低通滤波器

2、二阶高通滤波器

注:实验要求和实验类型选定后请打“√”。

四、课程考核

(1) 平时上课无旷课记录10%;

(2) 各次实验结果正确,操作规范,动作快20%;

(3) 预习实验内容,遵守课堂纪律实验,态度认真15%;

(4) 测验能独立完成实验操作过程,结果正确30%;

(5) 操作中对于教师的提问,回答是否正确10%;

(6) 实验报告作为参考15%。

五、参考书目

1、模拟电子技术基础 胡宴如,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2004

2、模拟电子技术基础 童诗白,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3、模拟电子技术基础 杨素行,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制定人: 刘恒 审定人:王友保 批准人:郭业才

2016 年 4 月 25日制定(修订)

数字电子线路Digital Circuits

一、课程基本情况

课程类别:专业主干课

课程学分:3学分

课程总学时:48学时,其中讲课:38学时,实验:10学时,上机:0学时,实习:0学时,

课程性质:必修

开课学期:第4学期

先修课程:电路分析基础,模拟电子线路

适用专业:大气探测专业

教 材:《数字电子线路》清华大学出版社,张宏群主编,2013年第1版

开课单位:电信学院

二、课程性质、教学目标和任务

数字电子线路是一门密切联系实际的专业技术基础课。主要介绍分析数字电路逻辑功能的数学方法,分析方法和设计方法及常用的集成电路芯片的工作原理和应用等内容。本课程教学目的要求在学习和掌握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分析方法的前提下,学生将具备数字电路的逻辑分析与设计以及常用功能部件应用的能力,通过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和训练,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为后续课程如数字系统设计、计算机组成原理、微型计算机接口技术等课程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教学内容和要求

1 数字电路基础(4学时)

(1) 熟悉模拟信号与数字信号的特点。

(2) 掌握数制与编码的特点及规律。

重点:数制与编码的特点及规律。

难点:数制的相互转换。

2 基本逻辑门电路(6学时)

(1) 熟悉五种基本逻辑运算(与、或、非、异或、同或)。

(2) 掌握逻辑代数的基本公式和定理。掌握逻辑代数的化简:公式法化简和卡诺图法化简.掌握逻辑函数四种表示方法:真值表、逻辑函数表达式、逻辑电路图、波形图以及它们相互间的转换.

(3) 掌握TTL反相器的工作原理,输入端负载特性,开关特性。

(4) 了解二极管、三极管和MOS管的开关特性及简单门电路的工作原理。了解TTL门(三态门,OC门)的工作原理。

重点:逻辑函数的化简方法和逻辑函数的表示方法及相互之间的转换;TTL集成逻辑门的工

作特性和使用特点。

难点:卡诺图化简法

3 组合逻辑电路 (6学时)

(1) 掌握组合逻辑电路的设计与分析方法。掌握常用组合逻辑电路,即编码器、译码器、数据选择器、加法器及数值比较器的基本概念、工作原理及应用。

(2) 熟悉组合逻辑电路的特点。

(3)了解组合电路中的竞争与冒险现象、产生原因及消除方法。

重点:组合电路的分析方法,组合电路的设计方法。

难点:组合电路的设计方法。

4 触发器 (6学时)

(1)掌握RS触发器、JK触发器、D触发器的逻辑功能及描述方法。掌握触发器逻辑功能与电路结构的区别。

(2)熟悉RS型基本触发器、同步触发器、边沿触发器的工作原理。

(3)熟悉触发器的特点及其分类,了解触发器之间的相互转换。

重点:基本触发器,边沿触发器的工作原理和特点。

难点:触发器的电路结构与动作特点。

5 时序逻辑电路(8学时)

(1) 掌握同步时序逻辑电路的分析方法。掌握中规模集成电路计数器和移位寄存器的应用。

(2) 掌握时序逻辑电路的特点及和组合逻辑电路的区别。掌握寄存器和计数器的特点和分类。理解常用时序电路,尤其是计数器、移位寄存器组成及工作原理。

重点:时序逻辑电路的分析和设计方法。

难点:时序逻辑电路的设计方法。

6 脉冲波形的产生和整形 (5学时)

(1) 了解脉冲产生及整形电路的分类及脉冲波形参数的定义。理解555定时器的工作原理。

(2) 了解由555定时器组成三种脉冲电路(施密特触发器,单稳触发器和多谐振荡器)的工作原理,及波形参数与电路参数之间的关系。

重点:555定时器组成多谐振荡器工作原理。

难点:555定时器的工作原理。

7 数-模和模-数转换(3学时)

(1) 理解D/A转换器的工作原理。

(2) 了解A/D和D/A转换器的主要参数计算。

(3) 了解A/D转换器的一般原理和步骤。

重点:D/A转换器的技术参数以及特点。

难点:A/D转换器的特点。

四、大纲说明

(1) 作业和报告:作业:10 次

(2) 考核方式:(闭卷考试)

(3) 总评成绩计算方式:(平时成绩20%、期末考试80%成绩)

五、参考书目

(1) 《数字电子技术基础简明教程》,高等教育出版社,余孟尝 主编,第3版

(2) 《数字电子技术基础》高等教育出版社, 阎石主编,第5版

(3) 《数字电子技术基础(数字部分)》高等教育出版社,康华光 第5版

制定人:裴晓芳 审定人:周先春 批准人:郭业才

2016 年 7月 5日制定

数字电子线路(实验)Experiments of Digital Electronic Circuits

一、课程基本情况

课程学分:3学分

课程学时:10

开设项目数:5个

课程性质:必修

对应理论课程及性质:数字电子线路

适用专业:大气探测等本科专业

教 材:《电子技术实验与设计教程》电子工业出版社,刘建成主编,2007年出版。

开课单位:电信学院

二、课程的教学目标和任务

本课程使电子信息类学生进一步掌握数字电子线路的工作原理。课程旨在使学生掌握常用集成电路芯片的逻辑功能及其应用,奠定设计数字系统的基础。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理论联系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在实验中实事求是,严谨踏实的科学作风,为专业课程打下坚实的基础。

对学生的基本要求如下:

1、 正确使用数字电路实验箱及相关测量仪器;

2、 掌握常用集成电路芯片的功能及使用方法;

3、 能对较为复杂的电路正确安装和调试,具有初步分析电路故障的能力;

4、正确地整理、分析实验结果和数据。

三、课程的内容和要求

序号

实验项目名称

实验学时

内 容 提 要

实验要求

实验类型

必修

选修

验证性

设计性

综合性

创新性

1

基本逻辑门

2

1、学习数字实验箱的结构、功能、和使用方法;

2、验证基本逻辑门芯片的逻辑功能。

2

三态输出门

2

1、测试三态输出门的逻辑功能;

2、搭试三态门分时传输信息的电路。

3

译码器及其

应用

2

1、验证译码器的逻辑功能;

2、搭试利用译码器做数据分配器的电路。

4

集成电路触发器及应用

2

1、验证D触发器、JK触发器的逻辑功能;

2、设计单发脉冲发生器电路并验证其效果。

5

计数器

4

1、验证集成电路计数器的逻辑功能;

2、搭试一个用二进制集成电路计数器74LS163构成10进制计数器的电路;

3、运用集成计数器设计一个两位十进制计数器。

四、课程考核

每次实验成绩按如下方式评定:

5、考勤,上课无迟到早退。(10%)

5、 遵守课堂纪律,预习实验内容,能独立完成实验操作过程,实验结果正确,操作规范,结果正确。(40%);

6、操作中对于教师的提问,回答是否正确。(10%);

7、实验报告作为参考。(40%)。

旷课超过三分之一课时的学生,不给实验课程成绩。

五、参考书目

1. 《电子技术实验》清华大学出版社 高文焕主编

2. 《数字电子线路》清华大学出版社,张宏群主编

3. 《数字电子技术基础简明教程》高等教育出版社 余孟尝主编 第三版

制定人:裴晓芳 审定人:周先春 批准人:郭业才

2016年 7 月 5日制定

信号与系统Signals & systems

一、课程基本情况

课程属性:专业任选课

学 分:3 学分

学 时:48 学时(讲课:48 学时)

课程性质:必修

开课学期:第4学期

先修课程:高等数学、线性代数、积分变换与复变函数、大学物理、电路分析等

适用专业:大气探测专业、安全工程专业等

教 材:《信号与系统》(上、下册),第三版,高等教育出版社,郑君里、应启衍、杨为理,2011。

开课院系: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

二、课程性质、教学目标和任务

本课程是大气探测,雷电防护科学与技术等专业本科生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它主要讨论信号、线性非时变系统的分析方法,并通过实例分析,向学生介绍工程应用中的重要方法,使学生初步认识如何建立系统的数学模型,掌握基本分析、求解方法,并对所得结果赋予物理意义。通过这门课程的学习,提高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学生今后进一步学习信号处理、网络分析综合、通信理论、传感技术等课程打下良好的基础。

三、教学内容和要求

1.信号与系统的基本概念(8学时)

教学内容:信号与系统的概念以及它们的分类方法,信号的基本运算(数学运算、反转、平移、尺度变换等),典型信号(阶跃、冲激)的定义、性质等,系统的描述(数学模型定义与建立方法、图示描述方法),系统的特性和分析方法。

基本要求:

(1)掌握信号的基本描述方法、分类及其基本运算。

(2)理解系统的基本概念和描述方法。

(3)掌握线性非时变系统的概念。

2.连续时间系统的时域分析(8学时)

教学内容:经典法求解微分方程,零输入响应、零状态响应和全响应的求解,冲激响应和阶跃响应的求解,卷积积分的定义及图解,卷积积分的性质及应用。

基本要求:

(1)了解从物理模型建立连续时间系统数学模型的方法。

(2)掌握常系数线性微分方程的经典解法;熟悉自由响应与受迫响应等概念。

(3)了解冲激信号的物理意义以及性质;掌握系统的冲激响应概念及求解方法。

(4)掌握卷积积分的概念及其性质。

(5)掌握零输入响应和零状态响应的概念及其求解方法。

3.连续时间信号的频域分析(10学时)

教学内容:傅里叶级数,周期信号频谱,傅里叶变换及性质,非周期信号频谱,冲激函数和阶跃函数的傅里叶变换,卷积特性,周期信号的傅里叶变换,抽样信号的傅里叶变换,抽样定理

基本要求:

5、 掌握周期信号的傅里叶级数展开。

6、 掌握傅里叶变换及其基本性质。

7、 掌握信号的频谱的概念及其特性;了解实信号频谱的特点。

8、 掌握抽样定理

4.拉普拉斯变换、连续时间系统的s域分析(10学时)

教学内容:拉普拉斯变换的定义、收敛域,拉普拉斯变换的基本性质,拉普拉斯逆变换(重点是部分分式分解法),用拉普拉斯变换法分析电路、s域元件模型,系统函数H(s),由系统函数零、极点分布决定时域特性,由系统函数零、极点分布决定频响特性,线性系统的稳定性,拉普拉斯变换与傅里叶变换的关系。

基本要求:

(1)掌握单边拉普拉斯变换的定义和性质。

(2)掌握拉普拉斯反变换的计算方法(部分分式分解法)。

(3)掌握拉普拉斯变换对电路模型的分析方法。

(4)掌握系统函数的概念及求解方法。

(5)掌握系统的极零点的概念及其应用。

(6)掌握系统稳定性概念及判别方法。

5.离散时间系统时域分析(4学时)

教学内容:离散时间信号,离散时间系统的数学模型,常系数线性差分方程的求解,离散时间系统的单位样值响应,卷积和。

基本要求:

(1)掌握离散信号的基本描述方法及基本运算。

(2)掌握离散系统线性时不变、因果、稳定等概念。

(3)掌握离散时间系统的差分方程描述。

(4)掌握系统的单位样值响应的定义。

(5)掌握卷积和的概念及计算。

6.z变换、离散时间系统的z域分析(8学时)

教学内容:z变换定义、典型序列的z变换,z变换的收敛性,逆z变换(重点为部分分式展开法)z变换的基本性质,z变换与拉普拉斯变换的关系,利用z变换解差分方程,离散系统的系统函数,离散系统的频率响应特性。

基本要求:

(1)掌握z变换的定义、收敛域及基本性质。

(2)掌握反Z变换的计算方法(部分分式展开法)。

(3)了解Z变换与拉普拉斯变换的关系。

(4)掌握离散时间系统响应的Z变换分析方法。

(5)掌握离散时间系统的系统函数的概念;掌握离散时间系统的时域和Z域框图。

(6)掌握系统的频率响应。

(7)掌握系统极零点的概念及其应用。

(8)掌握系统的稳定性概念。

四、课程考核

(1)作业: 6 次

(2)考核方式:闭卷考试

(3)总评成绩计算方式:平时成绩、实验成绩、期中考试成绩和期末考试成绩等综合计算

(4)是否使用多媒体:是

五、参考书目

1.《信号与线性系统》,第三版,高等教育出版社,管致中等,2000

2.《信号与线性系统分析》,第三版,高等教育出版社,吴大正主编,2000

制定人:张宏群 审定人:陈晓 批准人:郭业才

2016年 7月 5日制定

测量技术基础Measurement Technology

一、课程基本情况

课程类别:专业主干课

课程学分:2 学分

课程总学时:32 学时,其中讲课:12学时,实验(含上机):20学时

课程性质:必修

开课学期:第5学期

先修课程:大气探测学、C语言、计算机基础

适用专业:大气科学

教 材:《嵌入式系统原理与应用》,南京大学出版社,周根林,2006年第一版

开课单位:大气物理学院大气物理系

二、课程性质、教学目标和任务

测量技术基础是一门理论性、实践性和实用性都很强的课程。本课程要求学生通过学习能对气象仪器的组织结构、原理和应用有一个全面而系统的了解,掌握气象要素采集的工作原理以及常用开发方法,学会解决一些典型的实时测量与控制问题的方法,为今后设计与开发气象仪器打下牢固的基础。

三、教学内容和要求

第1章 测量基础知识(2学时)

1.1电子技术基础(2学时)

(1)了解常见各种规格电子元器件;

(2)理解现代测量技术方法;

(3)掌握基本模拟电路以及数字电路知识;

重点:基本模拟电路,主要针对放大电路

难点:放大电路

第2章 单片机技术基础(8学时)

2.1单片机基础知识(1学时)

(1)了解目前主流单片机的工作原理、架构以及性能指标;

2.2单片机IO口操作(1学时)

(1)掌握单片机IO操作方法

重点:单片机IO口操作设置;数码管显示原理

难点:IO口 写操作指令

2.3单片机定时器操作(2学时)

(1)理解定时器、计数器功能

(2)掌握定时器寄存器设置

重点:定时器寄存器设置

难点:定时器寄存器设置

2.4 单片机AD操作(2学时)

(1)了解常见AD转换器

(2)理解AD的参数,如:精度、采样速率等

(3)掌握AD芯片的配置

重点:AD芯片指标参数设置

难点:AD芯片指标参数设置

2.5单片机串口操作(2学时)

(1)了解单片机数据传输方法

(2)掌握串口传输数据功能

重点:串口数据传输

难点:串口波特率的计算

第3章 测量传感器采集原理 (2学时)

3.1 模拟量传感器采集原理(1学时)

(1)了解常见模拟量型气象传感器;

(2)理解模拟信号与气象数值之间的关系;

重点:模拟信号转换成气象数值

难点:模拟信号转换成气象数值

3.2 数字量传感器采集原理(1学时)

(1)了解常见的数字型气象传感器;

(2)理解数字传感器的工作原理;

难点:掌握配置数字传感器时序

四、课程考核

(1)课程论文: 1篇;

(2)考核方式:(闭卷考试、课程论文等)

(3)总评成绩计算方式:(平时成绩、实验成绩、期末考试成绩等综合计算)

五、参考书目

1、 《嵌入式系统技术基础》,张茹,孙松林,于晓刚编著, 北京邮电大学出版社,2006;

2、 《嵌入式系统技术》, 张培仁,潘可,赵松编著,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2009

3、

制定人:严家德,胡汉峰 审定人:钱博 批准人:杨军

2016 年 4 月 25日制定(修订)

测量技术基础(实验)Measurement Technology

一、课程基本情况

课程总学时:32学时

实验总学时:20学时

学  分:2

开课学期:第5学期

课程性质:必修

对应理论课程:测量技术基础

适用专业: 大气科学

教 材:《嵌入式系统原理与应用》,南京大学出版社,周根林,2006年第一版

开课单位:大气物理 学院 大气物理系

二、实验课程的教学目标和任务

测量技术基础是一门理论性、实践性和实用性都很强的课程。本课程要求学生通过学习能对气象仪器的组织结构、原理和应用有一个全面而系统的了解,掌握气象要素采集的工作原理以及常用开发方法,学会解决一些典型的实时测量与控制问题的方法,为今后设计与开发气象仪器打下牢固的基础。

三、实验课程的内容和要求

序号

项目名称

所需学时

内 容 提 要

项目要求

实验类型

必开

选开

实验一

常用元器件焊接

2

掌握电路焊接技能

*

 

综合

实验二

PCB制版

2

掌握电路图设计技能

*

 

综合

实验三

单片机IO口常用操作

2

单片机IO口操作、输入输出配置

*

 

验证

实验四

定时器应用

2

配置定时器

*

 

验证

实验五

A/D转换

2

AD芯片参数配置,驱动AD工作

*

 

验证

实验六

串口数据通讯

2

配置正确的串口传输参数,完成串口工作

*

 

验证

实验七

气温数据采集

4

掌握温度数据采集方法

 

*

综合

实验八

湿度数据采集

4

掌握湿度数据采集方法

 

*

综合

实验九

气压数据采集

4

掌握气压数据采集方法

 

*

综合

实验十

风向风速采集

4

掌握风向风速数据采集方法

 

*

综合

实验十一

雨量采集

4

掌握雨量数据采集方法

 

*

综合

实验十二

6要素自动气象站设计

4

实现对温、湿、压、风速、风向、雨量等气象要素的自动采集

*

 

设计

四、课程考核

根据各实验的完成情况以及提交设计实物完成情况进行综合考核。

五、参考书目

1、 《嵌入式系统技术基础》,张茹,孙松林,于晓刚编著,北京邮电大学出版社,2006;

2、 《嵌入式系统技术》, 张培仁,潘可,赵松编著,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2009

制定人:严家德,胡汉峰 审定人: 刁一伟 批准人:杨军

2016年4月1日制定

气象仪器检定与维护Meteorological Instrument Calibration and Maintenance

一、课程基本情况

课程类别:专业主干课

课程学分:3 学分

课程总学时:48 学时,其中讲课:32学时,实验:16 学时

课程性质:必修

开课学期:第5学期

先修课程:模拟电子线路,数字电子线路

适用专业: 大气科学(大气探测方向)

教 材:《自动气象站技术与应用》,中国计量出版社

开课单位:大气物理学院大气探测系

2、 课程性质、教学目标和任务

气象仪器检定与维护是大气探测方向专业主干课。本课程理论和实践并重,具有很强的实用性。本课程要求学生了解温度、气压、湿度、风向风速、降水、蒸发等气象要素测量仪器的工作原理,掌握其检定规程、比对、校准和维护方法。

三、教学内容和要求

第1章 气象仪器检定与维护概述(2学时)

(1)了解气象观测概念;

(2)理解对气象观测仪器的总体要求;

(3)掌握气象仪器特性、测量准确度、测量误差定义。

重点:气象仪器的测量标准、准确度及误差。

第2章 温度测量仪器检定与维护(4学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