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考试得 100 分”,这是 8 岁小旅客 陈思宇的新年愿望;“2017 年早点结 婚”,这是一位年轻女孩对自己的祝 福;来自英国伦敦的玛雅在红纸条上 写下“Safe travels and fun (安 全 愉 快 的旅行)”,轻轻地贴在心型展板上。 1 17 8 45 分, G362/359 次列车 从西安北站驶出不久,设在 5 号车厢的 心愿墙上,已贴上了花花绿绿的新年祝 福语。 “春节快到了,我和班组的小伙伴 们专门设计了一面心愿墙,印上‘请在 这里留下您对 2017 年的祝福语’字 样,并配备了签字笔和即时贴,路过的 旅客会随手写下新年祝福和愿望。我们 希望通过大家的共同努力,让旅途变得 更加美好。”G362/359 次列车长蔡荣边 说边打开心愿墙旁边的乘务员工作室。 记者看见 1 平方米左右的工作室 里,有蔡荣所带领的京沪六组乘务员们 精心设置的“图书角”,蓝色书架上写 着“一路书香、温暖回家”,放着 20 本杂志、童话书,还有蜡笔、橡皮泥、 宝宝识字卡、快乐益智翻翻卡等。“百 宝箱”里的物品,有的是西安客运段动车 一队车间援助的,有的由列车乘务员从家 里带来,而针线盒、纸尿裤、指甲刀套 装、皮肤过敏修护膏等生活用品,是蔡荣 自掏腰包精心为旅客准备的。 蔡荣拿着童话书《聪明的狐狸》来到 4 号车厢最后一排,递给 5 岁小男孩一凡 免费阅读。看到书,一凡乖巧地坐在座位 上,一边翻看一边咯咯笑着。他的伯伯龚 先生赞道:“小朋友坐高铁还有书读,这 项服务真好。” 龚先生和弟弟都在上海工作,弟弟事 务繁忙无法脱身,而弟媳妇要在西安照顾 年迈的父亲,暂时走不了。为此,龚先生 专程从上海赶到西安,接小侄子一凡回家 过年。他对记者说:“我记得很清楚,去 9 月,上海到西安有了直达高铁,只花 6 个小时左右,比坐普速车至少节省了 9 个小时,这样春节放假时,一家人就能在 上海团圆过年了。” “我也是回家过年,箱子里装的全是 给家里人带的新年礼物。”60 多岁的赵阿 姨笑呵呵地说,“我家就在徐州观音国际 机场附近,但我坐飞机头晕,小儿子就给 我买了高铁票,一路上说说话、聊聊天, 12 点多到徐州,回家就能吃到午饭啦。” 赵阿姨在西安帮小儿子带孩子,越来 越浓的年味儿催促着她早早启程回家过 年。她掰着指头算道:“我们是‘五世同 堂’,一大家共 20 口人,过年可热闹啦, 家里 91 岁的老公公能吃能喝,希望他能 活到 100 岁。” 载着新年的期盼和美好祝福,14 43 分,G362/359 次列车安全抵达上海虹 桥站,近千名旅客乐融融地奔回家团圆, 准备热闹闹地过大年。 西安北至上海虹桥 西安北至上海虹桥 回家高铁溢满书香气 本报记者 编者按 起点是回家的车票,终点是亲人的微 笑,回家的路上铁路职工与您相伴。春节的脚步越来 越近,过年的气息也越来越浓,异乡漂泊的人儿,不 顾路途的遥远,不计旅途的劳累,争先恐后都朝着一 个方向奔波—家! 春运一年一次,而回家的路却越来越“短”,到 2016年底,全国铁路营业里程达12.4万公里,其中高 速铁路2.2万公里以上,随着渝万高铁、云桂铁路昆 明至百色段、沪昆高铁贵阳至昆明段等重大项目相继 开通运营,中西部铁路营业里程扩充至9.5万公里,占 比达到76.6%。春节的主题是团圆,而团圆的背后,有 千千万万铁路职工在守护。“您好,欢迎乘坐本次列 车。”“注意脚下的路,请慢走!”“您好,需要帮助 吗?”回家的路上,不只有旅途遥远和劳累,还有一句 句温馨的问候、一个个温暖的笑容相伴。客运服务质量 的不断提升,让旅客感受到出行的舒适、快捷与方便。 你在回家的路上,他却离家越来越远;你与家人相亲相 爱,他在寒风中坚守岗位……春运中,铁路职工用他们 真挚的服务打动着每一个人。今天本报推出《新春走基 层·开往故乡的列车》春运特别报道,通过记者的笔端 为我们展示返乡途中那些暖心的故事。 金鸡起舞迎新春,火车奔跑送团圆。祝您在旅途中 顺利愉快!祝您和家人,还有在一线工作的铁路职工及 家属新春快乐! A2-A3 2017 年 1 月 23 日 本版编辑 见习编辑 本版美编 本版审校 李小琳 热线电话:(010)51895614 E-mail:[email protected] 春运特别报道 “每次坐上这趟回家的列车,我都 感到很舒服,车厢里温馨的装饰,乘务 员热情的服务,让我觉得很贴心。”1 16 日,春运的第四天,长春希望高 中维吾尔族同学阿依古丽坐在长春至乌 鲁木齐的 T302 次列车上兴奋地说。 长春客运段担当的长春至乌鲁木 T302/301 次列车是东北地区首趟进 疆旅客列车,全程运行 56 小时 44 分, 列车沿途经过蒙古族、回族、维吾尔 族等少数民族聚居地区。 T302/301 列车开行以来,车队坚持“服务少数 民族、尊重少数民族”的服务理念, 结合少数民族旅客的乘车特点和需求, 推出系列特色服务,受到了少数民族旅 客的一致好评,2016 年被国家民族事 务委员会命名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创 建活动示范单位”。 春运伊始,车队积极营造“平安春 运、有序春运、温馨春运”的旅途氛 围,让每名乘务员佩戴“民族情·情满 平安春运路”的胸牌,向旅客公开作出 承诺。 为了尊重少数民族习俗,车队在每 节车厢为少数民族旅客配备了专用的 暖瓶、一次性纸杯。为重点旅客设置 爱心服务牌,按照少数民族习俗在每 节车厢配备便民服务百宝箱,提供真 情服务。这些充满人情味、个性化的 特色服务,营造了舒适温馨的乘车环 境,让少数民族旅客备感温暖,更使 紧张忙碌的旅途充满温馨。 列车开出后不久,记者在 8 号车 厢遇到了在长春站站台上看到的 10 名少数民族大学生。“列车上的服务热 情周到,处处体现了尊重与和谐,各 民族沟通融洽,没有距离感。车厢环 境整洁舒适,真有家的感觉。”吉林大 学计算机系大四学生艾孜海尔·爱尔 肯说。 午餐时,在长春做生意的维吾尔 族旅客艾斯卡尔·吾布力拿出烤馕与 大家一起分享。一时间,车厢内一片 欢声笑语,一派民族团结的和睦景象。 车队还为所有乘务员印制了方便 携带的《列车服务手册》,内容包括 50 句简单维吾尔常用语、少数旅客风俗 习惯解析、列车防风防沙应急处置预 案等相关内容。每次出乘学习时,各 班组都安排专人教大家学习一句维吾 尔语。 “刚开始不懂维吾尔语,与旅客交 流起来不方便,心里着急,学了一段 时间后,我已经能与维吾尔族旅客进 行简单交流了。”性格开朗的 9 车乘务 员郎海竣向记者介绍。 民族团结一家亲,一路风景一路 情。长春至乌鲁木齐 T302/301 次列车 用行动书写着民族团结的故事,为进 疆的旅客送上一路温馨。 长春至 长春至乌鲁木齐 乌鲁木齐 民族列车播撒人间情 本报记者 庞蔷华 本报通讯员 孙红梅 1 17 7 05 分,晨曦中,北京 西至昆明南的 G403 次列车缓缓驶出站 台,开启了京滇之旅。在运行 2760 里,用时 12 小时 53 分后,列车将到达 美丽的昆明。 5 时起床到开车,列车班组成员 的着装、备品定位、交接工作已经进行 两个小时了,开车后列车长王晶开始忙 着办理票据业务。她一边忙着办理票据 一边告诉记者:“列车开通以后,上座 率非常高,旅客主要以探亲、旅游客流 为主。” “这趟车真好!前些日子在网站上 看到了沪昆高铁全线开通运营的新闻, 得知了北京也有开往昆明的高铁了,我 心里特别高兴。原来坐卧铺车很慢,公 司放假了,我选择咱这趟高铁列车回家 过年,早上出发,晚上就能到了,在以 前真不敢想啊!”老家在昆明的旅客王 女士说。 听到王女士感慨,旁边的郭先生忍 不住插话:“这趟车开行得太好了!我已 经是第二次坐这趟车了。上次是首次开 行时乘坐的,那一天车厢里特别热闹, 有穿着民族服装的妹子跳舞,还给旅客 赠送了纪念品。” 几个小时过去了,已接近午餐时 间,车厢里飘着饭菜的香味。“本趟列 车的运行时间正好跨早中晚三个用餐时 间,饭菜销售特别好。同时根据不同旅 客的饮食习惯,我们增加了菜品种类, 保证用餐需求。”列车上的乘务员告诉 记者。 暖暖的车厢里,带孩子回家过年的 旅客不少。王女士告诉记者:“孩子 小,回趟昆明不容易,一看到北京开通 到昆明的高铁,立即就在网上买了票, 带着孩子回去和老人过个团圆年。以后 能经常坐着高铁回去看爸妈啦!” 记者发现车门口身高线标识很卡 通,列车长介绍,班组设计了一些小标 贴。身高线标识的标贴是一朵可爱的向 阳花,还有一行字—我又长高了。碰 上不愿补票的家长,王晶不急不恼,总 是微笑着说:“一不留神,孩子就长高 了。”“孩子长高是好事,咱不能让孩子 站不直啊。”一个小标贴,几句玩笑, 补票这事就少了摩擦和尴尬。 办理完一个补票业务后,王晶往箱 子下垫一个圆环形的塑胶垫,这是王晶 设计的行李箱防滑垫。列车行进时,一 些大号行李箱来回晃动,如遇紧急制动, 行李甚至会滑出行李舱,很危险。汽车里 采用的防滑垫给了王晶灵感,用了这样的 防滑垫,既解决了行李箱在列车运行中的 固定问题,又减少了撞伤、磕碰等旅客安 全问题的发生。 列车疾驰,一路向南,向着家的方 向。“我们一定要让旅客感受到温馨舒适 的服务。”这是王晶和班组伙伴们的心 愿。春运开始,这已是这个班组值乘的第 二趟了。北京西至昆明南 G403/404 次列 车的上线运行,不仅为人民群众出行提供 了更多选择和便利,而且是首都北京连接 云贵高原的一道五彩桥梁。 北京西至 北京西至昆明南 昆明南 一路向南乐享京滇行 本报记者 高李鹏 本报通讯员 刘之光 1 16 9 25 分,记者乘坐的 8171 次列车从榆次站驶出。这是一趟 只有 3 节硬卧车厢的“绿皮车”,车厢 的两端设有烧煤取暖的锅炉,以卧代座 的座位上包裹着干净的蓝色花纹布,地 下铺的是淡绿色的胶质地板革……车厢 中的点滴都记录着它悠久的历史。 列车车体虽然陈旧,但针线包、小 药箱等便民服务设施一点儿也不少,车 厢连接处张贴的对联和窗户上的“福” 字,给人浓浓的春意。与这个时候旅客 爆满的各趟列车不同,列车 3 节车厢里 的旅客并不多。车上除了列车长和 3 乘务员,还有 1 名乘警和 1 名车辆检车 员。列车启动后,乘务员惠大晓边给锅 炉加煤边说:“我们每半个小时就加一 次煤,车厢温度保持在 18 摄氏度以 上。”列车长李卫军与乘警一起开始 “三品”检查,很多旅客熟络地跟李卫 军打招呼。 这趟列车从 1993 年开行后从没停 运过,从榆次到大平全程 195 公里、票 10.5 元,沿途 21 个车站,是太焦线 太原铁路局管内唯一一趟“站站停”列 车。乘车的旅客除了走亲访友,多是到县 城赶集,卖些红枣、小米等土特产,百姓 都称它为“铁路公交”。“最早的时候,这 趟列车还挂有一节为沿线村民提供百货用 品的供应车,之后还挂过一节为沿途山区 小站送水的水罐车。”惠大晓介绍。 9 53 分,列车到达郝村站。一位中 年男人将两个孩子交给乘务员赵丽琴: “赵师傅,麻烦你招呼一下两个娃,让他 俩在沿寨站下车,他姨在车站接。”看得 出,沿途村庄的人们与这趟列车的工作人 员都很熟。 穿越太行山的太焦线弯道多、坡度 大,仅榆次到大平间就有 56 座隧道。太 焦线的沿途都是革命老区。列车途经的虒 亭站,就是电视剧《亮剑》讲述的八路军 拔掉虒亭据点的故事发生地。 两名趁着寒假回榆社姥姥家的女学生 是第一次坐“小火车”,看啥都感觉很新 奇。从郝村站上车的杨大爷今年已经 76 岁了,孩子们都在距郝村站不远的太谷。 说起“铁路公交”,杨大爷挥挥 9.5 元的车 票说:“石会村只有 20 多位老人了,村里 没有公交车。坐中巴得 25 块,过年这阵 儿要涨到 40 块。”11 35 分,列车到达 石会站。杨大爷在乘务员的帮助下,将儿 子、姑娘给带的年货拿下了车。 赵丽琴介绍,虽说近年来乘车的人越 来越少了,但一遇雨雪天气,这趟列车就成 了村民们的唯一交通工具。“许多东西都在 变,但铁路服务老区群众的行动没有变。” 在绵延的太行山区,“铁路公交”将 老区人民与外面的世界连接起来。 15 40 分,8172 次列车从大平站返 回,三三两两的旅客带着从县城买的年货 又坐车返回位于太行山深处的村落。 榆次 榆次至大平 至大平 “铁路公交”开出幸福路 本报记者 樊康屹 本报通讯员 对于 60 岁的蒙古国籍华侨李禄来 说,自打从 1 16 日坐上由中国铁路乘 务员值乘的“乌兰巴托—呼和浩特国际 联运旅客列车”起,就一路激动,企盼 回家。 1 16 20 45 分,列车缓缓驶 出蒙古国乌兰巴托站。坐在窗边的李禄 望向窗外,不停地和老伴史春兰唠叨: “有 5 年没回家了,恨不得马上飞回 去,和在国内工作的小女儿一起团圆过 节。”围坐在两名老人身边的,还有儿 媳妇以及第一次回国的 3 个小孙女。 今天的列车车厢锅炉烧得格外热, 车窗玻璃已经起了雾气。2 号车厢的包 头客运段联运组乘务员刘贵龙逐个反复 擦拭着,提醒自己一定要让这些常年在 国外的华侨,一坐上中国的旅客列车就 有回到了家的温暖。 已在列车上度过了 8 个春运的刘贵 龙说:“蒙古国冬天冷,为保证车内温 度,要不停地往锅炉里添煤、清灰、补 水,一个小时重复一遍。”刘贵龙看看 手表,掐算着啥时去照顾锅炉这个“老 伙计”,啥时去厕所清理,千万不能让 厕所里的排污口结冰,一个班下来,这 样的奔波要反复十几趟。 列车经过蒙古国的纵贯铁路和我国 的集二铁路、京包铁路,全程运行 1210 公里,每周往返 2 次,中、蒙两国 乘务员各担当 1 趟值乘任务。 1 17 10 30 分,列车驶过中 华人民共和国庄严的国门,到达二连浩 特站,开始通关、边检、换轮等一系列 作业。李禄指着窗外的国门,喊来了 3 个小孙女:“快看!这就是咱们中国的 国门,回家了!” 天开赐是蒙古国音乐舞蹈学院的华 人留学生。他已有两年没回国和家人一 起过春节了,今年早早就买上了火车 票。聊起人生规划,小伙子胸有成竹: “毕业后,我要回家乡呼和浩特当一名 老师。” 与此同时,相邻车厢内响起几声调 试乐器的声响,几位蒙古国青年引起了 记者的注意。热心的天开赐充当起“临 时翻译”。手持马头琴的甘图拉嘎是蒙 古国马头琴艺术家,曾为到访蒙古国的 众多国家领导人演奏过音乐,此次是受邀 参加内蒙古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提起中 国春节,这个 44 岁的男人眼里充满了感 情:“春节是团圆的日子,我一定要买些 中国春节的糖果,我的女儿特别喜欢吃。” 21 39 分,车到终点呼和浩特站。 刚一踏上站台,李禄老人深深地吸了一 口清凉的空气,5 年的思念,似乎在这一 刹那凝固于胸膛……在他的身后,在带 他回家团圆的列车上,铁路职工们顾不上 一路值乘的劳累,开始了下一趟行程的准 备工作。 乌兰巴托至呼和浩特 乌兰巴托至呼和浩特 国际列车流淌迎“春”曲 本报记者 傅世忠 本报通讯员 1 18 日上午,乘坐昆明南至玉溪 D9101 次列车的旅客,在乘车前纷纷 拿出手机与“和谐号”动车组列车拍照 留念。 旅客王女士是玉溪人,结婚生子后 就和丈夫一起居住在昆明。临近春节, 与往年乘坐普速列车回家过年不同的 是,她选择带着女儿小梓熙体验一次 “高大上”的动车归家之旅。 首次乘坐“和谐号”动车的小梓熙 对车厢里的一切充满了好奇,在美丽的 “金花动姐”韩笑的陪伴下,她很快就 把车厢逛了个遍。当车厢内的电子屏显 示运行速度即将到达每小时 200 公里 时,小梓熙紧紧抓住妈妈的手,兴奋地 欢呼:“我们要飞了。” “动车通了很方便,半个小时就能 到玉溪,就算不是节假日,女儿想外公 外婆,坐着高铁很快就能见到他们 了。”王女士一边整理年货,一边开心 地说。昆玉铁路通车后,亲人间有了更 多相聚时间,动车有安全、平稳、快捷 的优点,王女士也能放心老人独自乘车 到昆明。 同样是乘坐动车,做生意的李进喜 更能体会昆玉铁路开通带来的变化。因 为工作的关系,李进喜经常往返于昆明 与玉溪之间,以前无论坐汽车还是普速 列车,都需要 1 小时 30 分钟左右车程, 乘车环境一般,容易感到疲劳。“现在 有了动车,不仅速度快,开得也稳,车 厢里还没有噪音,非常舒适。”李进喜 熟练地调整好座椅靠背,准备在到站前 打个盹。 列车长杨涛介绍说:“昆明南至玉 溪的动车组列车共有 8 节车厢,可容纳 600 多人。” 刚刚开通的昆玉铁路是云南省内的 一条铁路高速通道,动车组列车的投入 运营,使得昆明、玉溪两地之间的运行 时间由原来的 1 小时 30 分钟左右缩短至 32 分钟。动车拉近了双城间的距离, 也极大地带动了两地生活、经济的“同 城化”。玉溪进入了以昆明为中心的 “半小时经济圈”,将更好地助推云南融 入和服务国家“一带一路”建设,也为 云南早日成为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 奠定良好基础。 昆明南至玉溪 昆明南至玉溪 新线动车伴客欢乐游 本报记者 郭薇娜 本报通讯员 周兆薇 刘伟是阿拉山口站运转车间值班 员,在乌鲁木齐办完事后,1 17 日便 急急忙忙地乘坐乌鲁木齐至阿拉山口 K9763 次列车往家赶。 2016 年刘伟与阿拉山口站俄语翻 译杜淑静结婚后,小夫妻就把家安在了 阿拉山口。 16 17 分,K9763 次列车驶离乌 鲁木齐站。车厢里座无虚席,坐满了回 阿拉山口与家人团圆的旅客。他们中有 车站职工,有市政府的工作人员,有经 商的生意人。他们说得最多的一句话是 “咱们阿拉山口人”。 阿拉山口地处巴尔鲁克山和阿拉套 山的夹口处。过去,这里每年有 160 天刮 8 级以上的大风。 阿拉,是花色的意思。但是在中哈 边境的阿拉山口,街道旁、公园内并没 有鲜花,有的只是迎风生长、昂首屹立 的骆驼草、红柳和沙枣树。 坐在 5 号车厢的罗忠,13 年前从外 地到阿拉山口淘金,经营着阿拉山口的 一家超市。随着生意越做越大,前几 年,他把店面从 200 平方米扩建到了 400 平方米。 旅客之间聊天,总离不开阿拉山口 发展的故事。目前,阿拉山口综合保税 区共有 130 家企业、67 辆出租车、5 网吧、3 家福利彩票店、2 家歌舞厅、2 家幼儿园、1 所中学。 在阿拉山口站工作了 21 年的运转 车间副主任庞建伟,爱人王智凤是车站 货运车间货运员,他们是第一批把家安 在阿拉山口的铁路职工。 在列车上采访庞建伟,“一带一 路”、中欧班列是他最感兴趣的话题。 1990 9 1 日,兰新铁路乌鲁木 齐至阿拉山口段建成通车。1990 9 12 日,中国兰新铁路与苏联土西铁路 在阿拉山口与德鲁日巴间接轨,架起一 条横跨亚洲、欧洲的新亚欧大陆桥。没 有铁路之前,阿拉山口是荒无人烟的戈 壁;2012 12 31 日,阿拉山口市成 立;如今,这里是“一带一路”建设上 的重要枢纽。 庞建伟列出一组数据,使记者可以 看到中欧班列的“加速度”:从第 1 500 列,历时 4 年;从 501 列到 1000 列,历时 7 个多月;从 1001 列到 1500 列,历时 5 个月;从 1501 列到 2000 仅用了 3 个半月。 “楼越建越高,树越栽越多,刮大 风的日子越来越少。”听惯了中欧班列 风笛声的阿拉山口人,这样说着变化。 中欧班列承载着人们的希望和梦 想,吸引着无数年轻人从祖国各地前来 阿拉山口创业。 杜淑静父母家在东北,2012 年她大 学毕业以后来到阿拉山口工作。后来,她 在阿拉山口与刘伟恋爱、结婚,把自己从 一个“东北姑娘”变成了“阿拉山口人”。 “选择安家阿拉山口,是为国家建 设做贡献。”杜淑静说。 像刘伟、杜淑静这样把家安在阿拉山 口的年轻人,仅在2016 年就有8 对。 18 09 分,K9763 次列车驶出石 河子站,在茫茫戈壁上奔驰。此刻,列 车上的阿拉山口人的心,都奔向了 477 公里外的家。 乌鲁木齐至阿拉山口 乌鲁木齐至阿拉山口 茫茫戈壁驰骋创业梦 本报记者 张家启 1 18 8 53 分,由西宁开往门 源的 D9981 次“共青团号”动车组列车 冲破寒冷的北风,一路东行,“轻巧” 地穿过海拔 3940 米的达坂山,带着旅 客在归乡团圆路上幸福地“奔跑”着。 动车上的旅客抑制不住内心的激动,迫 切地想和久别的家人团聚。 今年 51 岁的甘有德家住青海省门 源县。忙碌了一整年,他终于可以安 心回家休假过年了,坐在窗明几净、 温暖如春的车厢内,窗花、对联营造 出祥和的新年气氛。他颇有感触地 说:“以前总说千难万险的鬼门关,难 不过雪天里的达坂山。青海的冬天多 雪,只要遇到雪天,过年就赶不回去 了。现在坐上动车,时间选择自由、 乘车环境舒适、又快又安全,回家真 是方便太多了。”说话间,披戴着“青 藏铁路青年志愿者”绶带的乘务员走 到了甘有德的身边,为他递上了一副 火红喜庆的新春对联。 西宁工务段团委书记高颖告诉记 者:“对联是铁路青年书法爱好者写 的,希望能给旅客们送上一份有心意的 祝福。同时,少数民族志愿者们还编排 了独具民族特色的舞蹈,将在农历小 年、除夕为大家献上。”虽然之前进行 了专业培训,但第一次参与列车乘务工 作,高颖难免有些紧张。她说:“我是 干工务的,常年与线路和道砟打交道, 这次以一线乘务员的身份直面旅客,对 我是一次提升和锻炼。” 今年春运,青藏铁路公司预计发送 旅客 130 万人次,同比增长 4.8%。为 了缓解春运压力,发挥共青团生力军和 突击队的作用,青藏公司团委根据客流 情况,制订“共青团号”列车服务计 划,并抽调 10 名基层专兼职团干部补 充到列车乘务工作当中。 列车运行当中,团员们一刻不停地 忙碌着。刚刚整理完行李架、了解完旅 客信息及通报重点旅客情况后,志愿者 尚彬开始为旅客送水。尚彬是西宁东车 辆段的一名货车检车员。他说:“志愿 服务让我感受到铁路不同岗位的辛劳, 是一份特别的收获。” 9 35 分,D9981 次列车即将抵达 目的地。列车长刘婧一边在车门处立 岗,一边向记者讲述着工作中发生的故 事。“客运工作就是这样,每天往返西 宁、门源三四趟,每一趟都会遇到不同 的突发状况,还好青年志愿者们形成了 站车联动服务体系,有问题可以第一时 间得到解决。” 9 43 分,列车缓缓驶入门源站。 值乘的志愿者们在列车旁立岗。高原的 寒风,吹得他们瑟瑟发抖,鼻腔内黏膜 结了层薄冰,让呼吸变得有些费力。等 再次回到车厢,打扫卫生、调转座椅方 向,他们将迎接新一批旅客前往西宁。 忙碌间,高颖笑着说:“‘团员列车’ 为团圆,‘团圆列车’有团员,我为参 加春运志愿服务感到自豪。” 西宁至门源 西宁至门源 “团员列车”绽放高原美 本报记者 本报通讯员 李志敏 旅客们准备乘 坐 K9763 次列车回 阿拉山口。 黄典祝 “共青团号” 列车上的青年志愿 者为旅客送春联。 李志敏 新春 基层·开往故乡的列车 “我们新疆好地方,天山南北好牧 场……”1 15 5 56 分,在欢快的 歌曲声中,K1084 次列车披着“鹤城” 齐齐哈尔的无边夜色,向乌鲁木齐驶去。 从祖国的东北角驶向西北角, K1084/1081 次列车单程走行 4856 里,沿途经过黑龙江、吉林、辽宁、天 津、河北、山西、宁夏、陕西、甘肃、 新疆,运行 61 小时 46 分。列车长王军 介绍,列车达到终点乌鲁木齐站后,经 3 个小时返程准备,他们就要继续担 当乘务,一个往返就是整整 6 天。 春节临近,进疆旅客的比重占据一 半。旅客提着五花八门的节日礼品登上 列车,有大兴安岭的野生蘑菇,肇东的 小米、富裕的白酒、哈尔滨的红肠,真 是琳琅满目。 列车组织的“送你回家过年”文艺 表演赢得旅客喝彩,在齐齐哈尔医学院 临床医学专业就读的维吾尔族女孩古力 尼格尔·莫合太尔伴着节拍,跳起了民 族舞蹈。 70 岁的王俊清老人在一旁悄悄擦 拭着眼角的泪水。1955 年,她的父亲 前往新疆支援大西北铁路建设,被分配 到了哈密车辆段工作,把王俊清和她的 母亲留在了齐齐哈尔市。多年来,父亲 留下的只有无尽的思念,就连父亲去世 她都没能见上最后一面。今天,坐进 K1084 次列车的那一刻,王俊清激动万 分。她说:“我要跨越万里寻亲,去寻 找多年未见的亲人!” “列车长,我的包落在车上了,能 不能帮我找一找!”K1084 次列车刚刚 驶离沈阳北站,维吾尔族旅客木合塔尔 找到了王军。原来,他返乡携带的背包 找不到了,里面有要送给家人的金条和 银元宝。“别着急。”王军一边安慰,一 边组织乘务员四下寻找。最终,他们在 餐车找到了遗失的背包。木合塔尔竖起 大拇指,连连说:“亚克西!” “从简单的问候语学起,仅仅半年 时间,乘务员已经掌握了维吾尔语的简 单对话。”车队长万春生说,“我们还印 制了宣传册,乘务员一路介绍沿途风 光,在祖国的东北角与西北角之间架起 沟通的桥梁。” 旅客麦麦提图尔洪告诉记者,他最 喜欢列车的餐车:“以前每次过年回 家,除了给家人带的东北特产,还要带 2 6 餐的食物。这趟列车的餐车提 供了拉条子、大盘鸡等清真餐,小推车 里出售的食品都有清真标志,让我吃得 开心又放心!” 16 17 10 分,列车缓缓驶离了 定边站,广播里播放起舒缓的音乐,各 节车厢的乘务员带领旅客做起手指操。 自由行旅客王静宜按下相机快门,说: “这是一路上最美的风景。” 齐齐哈尔至乌 齐齐哈尔至乌鲁木齐 鲁木齐 跨越万里喜踏寻亲途 本报记者 胡艳波 本报通讯员 于伟哲 列车乘务员与 旅客一起合影。 柏彦辉 国际列车的旅 客与列车长孙铁民 一起拍团圆照。 郭利刚 乘务员赵丽琴 在打扫车厢卫生。 列车长蔡荣用 “百宝箱”里的橡皮 泥为乘车的小男孩 捏小动物。 张雁南 列车员与少数 民族旅客开展联谊 活动。 孙红梅 乘务员为重点 旅客服务。 刘之光 D9101 列车上,旅客高兴 地晒出动车车票。 金鸡起舞迎 火车奔跑送 火车奔跑送 新春 团圆 团圆 制图 列车乘务员与 旅客一起合影。 柏彦辉

新春团圆...宝宝识字卡、快乐益智翻翻卡等。“百 宝箱”里的物品,有的是西安客运段动车 一队车间援助的,有的由列车乘务员从家 里带来,而针线盒、纸尿裤、指甲刀套

  • Upload
    others

  • View
    36

  • Download
    0

Embed Size (px)

Citation preview

“考试得 100分”,这是 8岁小旅客陈思宇的新年愿望;“2017 年早点结婚”,这是一位年轻女孩对自己的祝福;来自英国伦敦的玛雅在红纸条上写下“Safe travels and fun (安全愉快的旅行) ”,轻轻地贴在心型展板上。1 月 17 日 8 时 45 分,G362/359 次列车从西安北站驶出不久,设在 5号车厢的心愿墙上,已贴上了花花绿绿的新年祝福语。

“春节快到了,我和班组的小伙伴们专门设计了一面心愿墙,印上‘请在

这 里 留 下 您 对 2017 年 的 祝 福 语 ’ 字样,并配备了签字笔和即时贴,路过的旅客会随手写下新年祝福和愿望。我们希望通过大家的共同努力,让旅途变得更加美好。”G362/359次列车长蔡荣边说边打开心愿墙旁边的乘务员工作室。

记者看见 1 平方米左右的工作室里,有蔡荣所带领的京沪六组乘务员们精心设置的“图书角”,蓝色书架上写着“一路书香、温暖回家”,放着 20多本杂志、童话书,还有蜡笔、橡皮泥、宝宝识字卡、快乐益智翻翻卡等。“百

宝箱”里的物品,有的是西安客运段动车一队车间援助的,有的由列车乘务员从家里带来,而针线盒、纸尿裤、指甲刀套装、皮肤过敏修护膏等生活用品,是蔡荣自掏腰包精心为旅客准备的。

蔡荣拿着童话书 《聪明的狐狸》 来到4号车厢最后一排,递给 5岁小男孩一凡免费阅读。看到书,一凡乖巧地坐在座位上,一边翻看一边咯咯笑着。他的伯伯龚先生赞道:“小朋友坐高铁还有书读,这项服务真好。”

龚先生和弟弟都在上海工作,弟弟事务繁忙无法脱身,而弟媳妇要在西安照顾年迈的父亲,暂时走不了。为此,龚先生专程从上海赶到西安,接小侄子一凡回家过年。他对记者说:“我记得很清楚,去年 9月,上海到西安有了直达高铁,只花6个小时左右,比坐普速车至少节省了 9个小时,这样春节放假时,一家人就能在上海团圆过年了。”

“我也是回家过年,箱子里装的全是给家里人带的新年礼物。”60多岁的赵阿姨笑呵呵地说,“我家就在徐州观音国际机场附近,但我坐飞机头晕,小儿子就给我买了高铁票,一路上说说话、聊聊天,12点多到徐州,回家就能吃到午饭啦。”

赵阿姨在西安帮小儿子带孩子,越来越浓的年味儿催促着她早早启程回家过年。她掰着指头算道:“我们是‘五世同堂’,一大家共 20口人,过年可热闹啦,家里 91 岁的老公公能吃能喝,希望他能活到 100岁。”

载着新年的期盼和美好祝福,14 时43 分,G362/359 次列车安全抵达上海虹桥站,近千名旅客乐融融地奔回家团圆,准备热闹闹地过大年。

西安北至上海虹桥西安北至上海虹桥

回家高铁溢满书香气■本报记者 唐 茹

编者按 起点是回家的车票,终点是亲人的微笑,回家的路上铁路职工与您相伴。春节的脚步越来越近,过年的气息也越来越浓,异乡漂泊的人儿,不顾路途的遥远,不计旅途的劳累,争先恐后都朝着一个方向奔波——家!

春运一年一次,而回家的路却越来越“短”,到2016 年底,全国铁路营业里程达 12.4 万公里,其中高速铁路 2.2 万公里以上,随着渝万高铁、云桂铁路昆

明至百色段、沪昆高铁贵阳至昆明段等重大项目相继开通运营,中西部铁路营业里程扩充至 9.5 万公里,占比达到 76.6%。春节的主题是团圆,而团圆的背后,有千千万万铁路职工在守护。“您好,欢迎乘坐本次列车。”“注意脚下的路,请慢走!”“您好,需要帮助吗?”回家的路上,不只有旅途遥远和劳累,还有一句句温馨的问候、一个个温暖的笑容相伴。客运服务质量的不断提升,让旅客感受到出行的舒适、快捷与方便。

你在回家的路上,他却离家越来越远;你与家人相亲相爱,他在寒风中坚守岗位……春运中,铁路职工用他们真挚的服务打动着每一个人。今天本报推出 《新春走基层·开往故乡的列车》 春运特别报道,通过记者的笔端为我们展示返乡途中那些暖心的故事。

金鸡起舞迎新春,火车奔跑送团圆。祝您在旅途中顺利愉快!祝您和家人,还有在一线工作的铁路职工及家属新春快乐!

A2-A3 2017年1月23日

本版编辑 吴 昊 见习编辑 张 月 本版美编 尹 力 本版审校 李小琳 文 个 热线电话:(010)51895614 E-mail:[email protected]春运特别报道

“每次坐上这趟回家的列车,我都感到很舒服,车厢里温馨的装饰,乘务员热情的服务,让我觉得很贴心。”1月 16 日,春运的第四天,长春希望高中维吾尔族同学阿依古丽坐在长春至乌鲁木齐的T302次列车上兴奋地说。

长春客运段担当的长春至乌鲁木齐 T302/301 次列车是东北地区首趟进疆旅客列车,全程运行 56 小时 44 分,列车沿途经过蒙古族、回族、维吾尔族等少数民族聚居地区。T302/301 次列车开行以来,车队坚持“服务少数

民族、尊重少数民族”的服务理念,结合少数民族旅客的乘车特点和需求,推出系列特色服务,受到了少数民族旅客的一致好评,2016 年被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命名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示范单位”。

春运伊始,车队积极营造“平安春运、有序春运、温馨春运”的旅途氛围,让每名乘务员佩戴“民族情·情满平安春运路”的胸牌,向旅客公开作出承诺。

为了尊重少数民族习俗,车队在每

节车厢为少数民族旅客配备了专用的暖瓶、一次性纸杯。为重点旅客设置爱心服务牌,按照少数民族习俗在每节车厢配备便民服务百宝箱,提供真情服务。这些充满人情味、个性化的特色服务,营造了舒适温馨的乘车环境,让少数民族旅客备感温暖,更使紧张忙碌的旅途充满温馨。

列车开出后不久,记者在 8 号车厢遇到了在长春站站台上看到的 10 多名少数民族大学生。“列车上的服务热情周到,处处体现了尊重与和谐,各民族沟通融洽,没有距离感。车厢环境整洁舒适,真有家的感觉。”吉林大学计算机系大四学生艾孜海尔·爱尔肯说。

午餐时,在长春做生意的维吾尔族旅客艾斯卡尔·吾布力拿出烤馕与大家一起分享。一时间,车厢内一片欢声笑语,一派民族团结的和睦景象。

车队还为所有乘务员印制了方便携带的 《列车服务手册》,内容包括 50句简单维吾尔常用语、少数旅客风俗习惯解析、列车防风防沙应急处置预案等相关内容。每次出乘学习时,各班组都安排专人教大家学习一句维吾尔语。

“刚开始不懂维吾尔语,与旅客交流起来不方便,心里着急,学了一段时间后,我已经能与维吾尔族旅客进行简单交流了。”性格开朗的 9 车乘务员郎海竣向记者介绍。

民族团结一家亲,一路风景一路情。长春至乌鲁木齐 T302/301 次列车用行动书写着民族团结的故事,为进疆的旅客送上一路温馨。

长春至长春至乌鲁木齐乌鲁木齐

民族列车播撒人间情■本报记者 庞蔷华 本报通讯员 孙红梅

1月 17日 7时 05分,晨曦中,北京西至昆明南的G403次列车缓缓驶出站台,开启了京滇之旅。在运行 2760 公里,用时 12小时 53分后,列车将到达美丽的昆明。

从 5时起床到开车,列车班组成员的着装、备品定位、交接工作已经进行两个小时了,开车后列车长王晶开始忙着办理票据业务。她一边忙着办理票据一边告诉记者:“列车开通以后,上座率非常高,旅客主要以探亲、旅游客流为主。”

“这趟车真好!前些日子在网站上看到了沪昆高铁全线开通运营的新闻,得知了北京也有开往昆明的高铁了,我心里特别高兴。原来坐卧铺车很慢,公司放假了,我选择咱这趟高铁列车回家过年,早上出发,晚上就能到了,在以前真不敢想啊!”老家在昆明的旅客王女士说。

听到王女士感慨,旁边的郭先生忍不住插话:“这趟车开行得太好了!我已经是第二次坐这趟车了。上次是首次开行时乘坐的,那一天车厢里特别热闹,有穿着民族服装的妹子跳舞,还给旅客赠送了纪念品。”

几个小时过去了,已接近午餐时间,车厢里飘着饭菜的香味。“本趟列车的运行时间正好跨早中晚三个用餐时间,饭菜销售特别好。同时根据不同旅客的饮食习惯,我们增加了菜品种类,保证用餐需求。”列车上的乘务员告诉记者。

暖暖的车厢里,带孩子回家过年的旅客不少。王女士告诉记者:“孩子小,回趟昆明不容易,一看到北京开通到昆明的高铁,立即就在网上买了票,

带着孩子回去和老人过个团圆年。以后能经常坐着高铁回去看爸妈啦!”

记者发现车门口身高线标识很卡通,列车长介绍,班组设计了一些小标贴。身高线标识的标贴是一朵可爱的向阳花,还有一行字——我又长高了。碰上不愿补票的家长,王晶不急不恼,总是微笑着说:“一不留神,孩子就长高了。”“孩子长高是好事,咱不能让孩子站不直啊。”一个小标贴,几句玩笑,补票这事就少了摩擦和尴尬。

办理完一个补票业务后,王晶往箱子下垫一个圆环形的塑胶垫,这是王晶设计的行李箱防滑垫。列车行进时,一

些大号行李箱来回晃动,如遇紧急制动,行李甚至会滑出行李舱,很危险。汽车里采用的防滑垫给了王晶灵感,用了这样的防滑垫,既解决了行李箱在列车运行中的固定问题,又减少了撞伤、磕碰等旅客安全问题的发生。

列车疾驰,一路向南,向着家的方向。“我们一定要让旅客感受到温馨舒适的服务。”这是王晶和班组伙伴们的心愿。春运开始,这已是这个班组值乘的第二趟了。北京西至昆明南 G403/404 次列车的上线运行,不仅为人民群众出行提供了更多选择和便利,而且是首都北京连接云贵高原的一道五彩桥梁。

北京西至北京西至昆明南昆明南

一路向南乐享京滇行■本报记者 高李鹏 本报通讯员 刘之光

1 月 16 日 9 时 25 分,记者乘坐的8171 次列车从榆次站驶出。这是一趟只有 3 节硬卧车厢的“绿皮车”,车厢的两端设有烧煤取暖的锅炉,以卧代座的座位上包裹着干净的蓝色花纹布,地下铺的是淡绿色的胶质地板革……车厢中的点滴都记录着它悠久的历史。

列车车体虽然陈旧,但针线包、小药箱等便民服务设施一点儿也不少,车厢连接处张贴的对联和窗户上的“福”字,给人浓浓的春意。与这个时候旅客爆满的各趟列车不同,列车 3节车厢里

的旅客并不多。车上除了列车长和 3名乘务员,还有 1名乘警和 1名车辆检车员。列车启动后,乘务员惠大晓边给锅炉加煤边说:“我们每半个小时就加一次 煤 , 车 厢 温 度 保 持 在 18 摄 氏 度 以上。”列车长李卫军与乘警一起开始

“三品”检查,很多旅客熟络地跟李卫军打招呼。

这趟列车从 1993 年开行后从没停运过,从榆次到大平全程 195公里、票价 10.5 元,沿途 21 个车站,是太焦线太原铁路局管内唯一一趟“站站停”列

车。乘车的旅客除了走亲访友,多是到县城赶集,卖些红枣、小米等土特产,百姓都称它为“铁路公交”。“最早的时候,这趟列车还挂有一节为沿线村民提供百货用品的供应车,之后还挂过一节为沿途山区小站送水的水罐车。”惠大晓介绍。

9时 53分,列车到达郝村站。一位中年男人将两个孩子交给乘务员赵丽琴:

“赵师傅,麻烦你招呼一下两个娃,让他俩在沿寨站下车,他姨在车站接。”看得出,沿途村庄的人们与这趟列车的工作人员都很熟。

穿越太行山的太焦线弯道多、坡度大,仅榆次到大平间就有 56 座隧道。太焦线的沿途都是革命老区。列车途经的虒亭站,就是电视剧 《亮剑》 讲述的八路军拔掉虒亭据点的故事发生地。

两名趁着寒假回榆社姥姥家的女学生是第一次坐“小火车”,看啥都感觉很新奇。从郝村站上车的杨大爷今年已经 76岁了,孩子们都在距郝村站不远的太谷。说起“铁路公交”,杨大爷挥挥 9.5元的车票说:“石会村只有 20多位老人了,村里没有公交车。坐中巴得 25 块,过年这阵儿要涨到 40 块。”11 时 35 分,列车到达石会站。杨大爷在乘务员的帮助下,将儿子、姑娘给带的年货拿下了车。

赵丽琴介绍,虽说近年来乘车的人越来越少了,但一遇雨雪天气,这趟列车就成了村民们的唯一交通工具。“许多东西都在变,但铁路服务老区群众的行动没有变。”

在绵延的太行山区,“铁路公交”将老区人民与外面的世界连接起来。

15时 40分,8172次列车从大平站返回,三三两两的旅客带着从县城买的年货又坐车返回位于太行山深处的村落。

榆次榆次至大平至大平

“铁路公交”开出幸福路■本报记者 樊康屹 本报通讯员 张 超

对于 60 岁的蒙古国籍华侨李禄来说,自打从 1月 16日坐上由中国铁路乘务员值乘的“乌兰巴托—呼和浩特国际联运旅客列车”起,就一路激动,企盼回家。

1 月 16 日 20 时 45 分,列车缓缓驶出蒙古国乌兰巴托站。坐在窗边的李禄望向窗外,不停地和老伴史春兰唠叨:

“有 5 年没回家了,恨不得马上飞回去,和在国内工作的小女儿一起团圆过节。”围坐在两名老人身边的,还有儿媳妇以及第一次回国的 3个小孙女。

今天的列车车厢锅炉烧得格外热,车窗玻璃已经起了雾气。2号车厢的包头客运段联运组乘务员刘贵龙逐个反复擦拭着,提醒自己一定要让这些常年在国外的华侨,一坐上中国的旅客列车就有回到了家的温暖。

已在列车上度过了 8个春运的刘贵龙说:“蒙古国冬天冷,为保证车内温度,要不停地往锅炉里添煤、清灰、补水,一个小时重复一遍。” 刘贵龙看看手表,掐算着啥时去照顾锅炉这个“老伙计”,啥时去厕所清理,千万不能让厕所里的排污口结冰,一个班下来,这样的奔波要反复十几趟。

列车经过蒙古国的纵贯铁路和我国的 集 二 铁 路 、 京 包 铁 路 , 全 程 运 行1210公里,每周往返 2次,中、蒙两国乘务员各担当 1趟值乘任务。

1 月 17 日 10 时 30 分,列车驶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庄严的国门,到达二连浩特站,开始通关、边检、换轮等一系列作业。李禄指着窗外的国门,喊来了 3个小孙女:“快看!这就是咱们中国的

国门,回家了!”天开赐是蒙古国音乐舞蹈学院的华

人留学生。他已有两年没回国和家人一起过春节了,今年早早就买上了火车票。聊起人生规划,小伙子胸有成竹:

“毕业后,我要回家乡呼和浩特当一名老师。”

与此同时,相邻车厢内响起几声调试乐器的声响,几位蒙古国青年引起了记者的注意。热心的天开赐充当起“临时翻译”。手持马头琴的甘图拉嘎是蒙古国马头琴艺术家,曾为到访蒙古国的

众多国家领导人演奏过音乐,此次是受邀参加内蒙古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提起中国春节,这个 44 岁的男人眼里充满了感情:“春节是团圆的日子,我一定要买些中国春节的糖果,我的女儿特别喜欢吃。”

21 时 39 分,车到终点呼和浩特站。刚一踏上站台,李禄老人深深地吸了一口清凉的空气,5年的思念,似乎在这一刹那凝固于胸膛……在他的身后,在带他回家团圆的列车上,铁路职工们顾不上一路值乘的劳累,开始了下一趟行程的准备工作。

乌兰巴托至呼和浩特乌兰巴托至呼和浩特

国际列车流淌迎“春”曲■本报记者 傅世忠 本报通讯员 李 森

1月 18日上午,乘坐昆明南至玉溪的D9101次列车的旅客,在乘车前纷纷拿出手机与“和谐号”动车组列车拍照留念。

旅客王女士是玉溪人,结婚生子后就和丈夫一起居住在昆明。临近春节,与往年乘坐普速列车回家过年不同的是,她选择带着女儿小梓熙体验一次

“高大上”的动车归家之旅。首次乘坐“和谐号”动车的小梓熙

对车厢里的一切充满了好奇,在美丽的“金花动姐”韩笑的陪伴下,她很快就把车厢逛了个遍。当车厢内的电子屏显示运行速度即将到达每小时 200 公里时,小梓熙紧紧抓住妈妈的手,兴奋地欢呼:“我们要飞了。”

“动车通了很方便,半个小时就能到玉溪,就算不是节假日,女儿想外公外 婆 , 坐 着 高 铁 很 快 就 能 见 到 他 们了。”王女士一边整理年货,一边开心地说。昆玉铁路通车后,亲人间有了更多相聚时间,动车有安全、平稳、快捷的优点,王女士也能放心老人独自乘车到昆明。

同样是乘坐动车,做生意的李进喜更能体会昆玉铁路开通带来的变化。因为工作的关系,李进喜经常往返于昆明与玉溪之间,以前无论坐汽车还是普速列车,都需要 1小时 30分钟左右车程,乘车环境一般,容易感到疲劳。“现在有了动车,不仅速度快,开得也稳,车厢里还没有噪音,非常舒适。”李进喜熟练地调整好座椅靠背,准备在到站前打个盹。

列车长杨涛介绍说:“昆明南至玉溪的动车组列车共有 8节车厢,可容纳600多人。”

刚刚开通的昆玉铁路是云南省内的一条铁路高速通道,动车组列车的投入运营,使得昆明、玉溪两地之间的运行时间由原来的 1小时 30分钟左右缩短至32 分钟。动车拉近了双城间的距离,也极大地带动了两地生活、经济的“同城化”。玉溪进入了以昆明为中心的

“半小时经济圈”,将更好地助推云南融入和服务国家“一带一路”建设,也为云南早日成为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奠定良好基础。

昆明南至玉溪昆明南至玉溪

新线动车伴客欢乐游■本报记者 郭薇娜 本报通讯员 周兆薇

刘伟是阿拉山口站运转车间值班员,在乌鲁木齐办完事后,1月 17日便急急忙忙地乘坐乌鲁木齐至阿拉山口K9763次列车往家赶。

2016 年刘伟与阿拉山口站俄语翻译杜淑静结婚后,小夫妻就把家安在了阿拉山口。

16 时 17 分,K9763 次列车驶离乌鲁木齐站。车厢里座无虚席,坐满了回阿拉山口与家人团圆的旅客。他们中有车站职工,有市政府的工作人员,有经商的生意人。他们说得最多的一句话是

“咱们阿拉山口人”。阿拉山口地处巴尔鲁克山和阿拉套

山的夹口处。过去,这里每年有 160多天刮 8级以上的大风。

阿拉,是花色的意思。但是在中哈边境的阿拉山口,街道旁、公园内并没有鲜花,有的只是迎风生长、昂首屹立的骆驼草、红柳和沙枣树。

坐在 5号车厢的罗忠,13年前从外地到阿拉山口淘金,经营着阿拉山口的一家超市。随着生意越做越大,前几年,他把店面从 200 平方米扩建到了400平方米。

旅客之间聊天,总离不开阿拉山口发展的故事。目前,阿拉山口综合保税区共有 130家企业、67辆出租车、5家网吧、3家福利彩票店、2家歌舞厅、2家幼儿园、1所中学。

在阿拉山口站工作了 21 年的运转车间副主任庞建伟,爱人王智凤是车站货运车间货运员,他们是第一批把家安在阿拉山口的铁路职工。

在列车上采访庞建伟 ,“一带一路”、中欧班列是他最感兴趣的话题。

1990年 9月 1日,兰新铁路乌鲁木齐至阿拉山口段建成通车。1990年 9月12 日,中国兰新铁路与苏联土西铁路

在阿拉山口与德鲁日巴间接轨,架起一条横跨亚洲、欧洲的新亚欧大陆桥。没有铁路之前,阿拉山口是荒无人烟的戈壁;2012年 12月 31日,阿拉山口市成立;如今,这里是“一带一路”建设上的重要枢纽。

庞建伟列出一组数据,使记者可以看到中欧班列的“加速度”:从第 1 列到 500 列,历时 4 年;从 501 列到 1000列,历时 7 个多月;从 1001 列到 1500列,历时 5 个月;从 1501 列到 2000 列仅用了 3个半月。

“楼越建越高,树越栽越多,刮大风的日子越来越少。”听惯了中欧班列风笛声的阿拉山口人,这样说着变化。

中欧班列承载着人们的希望和梦想,吸引着无数年轻人从祖国各地前来阿拉山口创业。

杜淑静父母家在东北,2012年她大学毕业以后来到阿拉山口工作。后来,她在阿拉山口与刘伟恋爱、结婚,把自己从一个“东北姑娘”变成了“阿拉山口人”。

“选择安家阿拉山口,是为国家建设做贡献。”杜淑静说。

像刘伟、杜淑静这样把家安在阿拉山口的年轻人,仅在2016年就有8对。

18 时 09 分,K9763 次列车驶出石河子站,在茫茫戈壁上奔驰。此刻,列车上的阿拉山口人的心,都奔向了 477公里外的家。

乌鲁木齐至阿拉山口乌鲁木齐至阿拉山口

茫茫戈壁驰骋创业梦■本报记者 张家启

1月 18日 8时 53分,由西宁开往门源的D9981次“共青团号”动车组列车冲破寒冷的北风,一路东行,“轻巧”地穿过海拔 3940 米的达坂山,带着旅客在归乡团圆路上幸福地“奔跑”着。动车上的旅客抑制不住内心的激动,迫切地想和久别的家人团聚。

今年 51 岁的甘有德家住青海省门源县。忙碌了一整年,他终于可以安心回家休假过年了,坐在窗明几净、温暖如春的车厢内,窗花、对联营造出 祥 和 的 新 年 气 氛 。 他 颇 有 感 触 地说:“以前总说千难万险的鬼门关,难

不过雪天里的达坂山。青海的冬天多雪,只要遇到雪天,过年就赶不回去了。现在坐上动车,时间选择自由、乘车环境舒适、又快又安全,回家真是方便太多了。”说话间,披戴着“青藏铁路青年志愿者”绶带的乘务员走到了甘有德的身边,为他递上了一副火红喜庆的新春对联。

西宁工务段团委书记高颖告诉记者:“对联是铁路青年书法爱好者写的,希望能给旅客们送上一份有心意的祝福。同时,少数民族志愿者们还编排了独具民族特色的舞蹈,将在农历小

年、除夕为大家献上。”虽然之前进行了专业培训,但第一次参与列车乘务工作,高颖难免有些紧张。她说:“我是干工务的,常年与线路和道砟打交道,这次以一线乘务员的身份直面旅客,对我是一次提升和锻炼。”

今年春运,青藏铁路公司预计发送旅客 130 万人次,同比增长 4.8%。为了缓解春运压力,发挥共青团生力军和突击队的作用,青藏公司团委根据客流情况,制订“共青团号”列车服务计划,并抽调 10 名基层专兼职团干部补充到列车乘务工作当中。

列车运行当中,团员们一刻不停地忙碌着。刚刚整理完行李架、了解完旅客信息及通报重点旅客情况后,志愿者尚彬开始为旅客送水。尚彬是西宁东车辆段的一名货车检车员。他说:“志愿服务让我感受到铁路不同岗位的辛劳,是一份特别的收获。”

9时 35分,D9981次列车即将抵达目的地。列车长刘婧一边在车门处立岗,一边向记者讲述着工作中发生的故事。“客运工作就是这样,每天往返西宁、门源三四趟,每一趟都会遇到不同的突发状况,还好青年志愿者们形成了站车联动服务体系,有问题可以第一时间得到解决。”

9 时 43 分,列车缓缓驶入门源站。值乘的志愿者们在列车旁立岗。高原的寒风,吹得他们瑟瑟发抖,鼻腔内黏膜结了层薄冰,让呼吸变得有些费力。等再次回到车厢,打扫卫生、调转座椅方向,他们将迎接新一批旅客前往西宁。忙碌间,高颖笑着说:“‘团员列车’为团圆,‘团圆列车’有团员,我为参加春运志愿服务感到自豪。”

西宁至门源西宁至门源

“团员列车”绽放高原美■本报记者 张 艳 本报通讯员 李志敏

旅客们准备乘坐K9763次列车回阿拉山口。

黄典祝 摄

“共青团号”列车上的青年志愿者为旅客送春联。

李志敏 摄

新春 基层·开往故乡的列车走走

“我们新疆好地方,天山南北好牧场……”1月 15日 5时 56分,在欢快的歌曲声中,K1084 次列车披着“鹤城”齐齐哈尔的无边夜色,向乌鲁木齐驶去。

从 祖 国 的 东 北 角 驶 向 西 北 角 ,K1084/1081 次 列 车 单 程 走 行 4856 公里,沿途经过黑龙江、吉林、辽宁、天津、河北、山西、宁夏、陕西、甘肃、新疆,运行 61小时 46分。列车长王军介绍,列车达到终点乌鲁木齐站后,经过 3个小时返程准备,他们就要继续担当乘务,一个往返就是整整 6天。

春节临近,进疆旅客的比重占据一半。旅客提着五花八门的节日礼品登上列车,有大兴安岭的野生蘑菇,肇东的小米、富裕的白酒、哈尔滨的红肠,真是琳琅满目。

列车组织的“送你回家过年”文艺表演赢得旅客喝彩,在齐齐哈尔医学院临床医学专业就读的维吾尔族女孩古力尼格尔·莫合太尔伴着节拍,跳起了民族舞蹈。

70 岁的王俊清老人在一旁悄悄擦拭着眼角的泪水。1955 年,她的父亲前往新疆支援大西北铁路建设,被分配到了哈密车辆段工作,把王俊清和她的母亲留在了齐齐哈尔市。多年来,父亲留下的只有无尽的思念,就连父亲去世她都没能见上最后一面。今天,坐进K1084次列车的那一刻,王俊清激动万分。她说:“我要跨越万里寻亲,去寻找多年未见的亲人!”

“列车长,我的包落在车上了,能不能帮我找一找!”K1084 次列车刚刚驶离沈阳北站,维吾尔族旅客木合塔尔

找到了王军。原来,他返乡携带的背包找不到了,里面有要送给家人的金条和银元宝。“别着急。”王军一边安慰,一边组织乘务员四下寻找。最终,他们在餐车找到了遗失的背包。木合塔尔竖起大拇指,连连说:“亚克西!”

“从简单的问候语学起,仅仅半年时间,乘务员已经掌握了维吾尔语的简单对话。”车队长万春生说,“我们还印制了宣传册,乘务员一路介绍沿途风光,在祖国的东北角与西北角之间架起沟通的桥梁。”

旅客麦麦提图尔洪告诉记者,他最喜欢列车的餐车:“以前每次过年回家,除了给家人带的东北特产,还要带上 2天 6餐的食物。这趟列车的餐车提供了拉条子、大盘鸡等清真餐,小推车里出售的食品都有清真标志,让我吃得开心又放心!”

16日 17时 10分,列车缓缓驶离了定边站,广播里播放起舒缓的音乐,各节车厢的乘务员带领旅客做起手指操。自由行旅客王静宜按下相机快门,说:

“这是一路上最美的风景。”

齐齐哈尔至乌齐齐哈尔至乌鲁木齐鲁木齐

跨越万里喜踏寻亲途■本报记者 胡艳波 本报通讯员 于伟哲 杨 媛

列车乘务员与旅客一起合影。

柏彦辉 摄

国际列车的旅客与列车长孙铁民一起拍团圆照。

郭利刚 摄

乘务员赵丽琴在打扫车厢卫生。

张 超 摄

列车长蔡荣用“百宝箱”里的橡皮泥为乘车的小男孩捏小动物。

张雁南 摄

列车员与少数民族旅客开展联谊活动。

孙红梅 摄

乘务员为重点旅客服务。

刘之光 摄

在 D9101 次列车上,旅客高兴地晒出动车车票。

杨 航 摄

金鸡起舞迎火车奔跑送火车奔跑送

新春团圆团圆

■制图 尹 力

列车乘务员与旅客一起合影。

柏彦辉 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