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9
南京农业大学简介 南京农业大学坐落于钟灵毓秀、虎踞龙蟠的古都南京,是教育部直属全国重 点大学,国家“211 工程”重点建设大学。现任党委书记左惟教授,校长周光宏 教授。 南京农业大学是中国高等农业教育的重要发源地之一,前身可溯源至 1902 三江师范学堂农业博物科和 1914 年金陵大学农学本科。经过一个多世纪的发展, 今天的南京农业大学已经成为一所以农业和生命科学为优势和特色,农、理、经 管、工、文、法等多学科协调发展的研究型大学。 南京农业大学目前拥有卫岗、浦口、珠江三个校区和白马科技园区,有 21 学院,各类在校生 32000 余人,其中全日制本科生 17000 人、研究生 8000 人。学 校现有教职员工 2700 余人,其中,中国工程院院士 2 名、“长江学者”和“千人 计划”专家 10 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 13 人、教育部创新团队 3 个, 入选国家其他各类人才工程和人才计划 200 余人次,博士生导师 300 余人。2012 年,学校启动“钟山学者”计划,广纳海内外人才。 南京农业大学现有 60 个本科专业、16 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33 个硕士 学位授权一级学科、12 种专业学位授予权,13 个博士后流动站。拥有 4 个一级学 科国家重点学科、3 个二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1 个国家重点(培育)学科,农业 科学、植物与动物学、环境生态学、生物与生物化学 4 个学科领域进入 ESI 学科 排名全球前 1%。建有 1 个国家重点实验室、6 个国家级研究中心、56 个部省级科 研平台和 1 个国际参考实验室。 南京农业大学始终以人才培养为中心,逐步构建了集本科生教育、研究生教 育、留学生教育和继续教育为一体,多门类、全方位的人才培养体系,是全国首 批通过高校本科教学工作优秀评价的大学之一、全国 56 所经教育部批准设立研究 生院的高校之一。学校现有 11 个国家特色专业,27 门国家精品课程,4 个国家级 教学团队,3 个国家级教育教学基地、3 个国家级实验教学中心、1 个国家级人才 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共获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 12 篇。现有各类留学生 500 人, 是“接受中国政府奖学金来华留学生院校”、“中国政府奖学金高校研究生 项目”自主招生高校。 I

南京农业大学简介 - Nanjing Agricultural Universityclm.njau.edu.cn/upfile/20150407152642125.doc · Web viewGlobal Change Biology. 20(2014), 372-381; Xia Yao, Haijian Ren, Zhongsheng

  • Upload
    others

  • View
    15

  • Download
    0

Embed Size (px)

Citation preview

Page 1: 南京农业大学简介 - Nanjing Agricultural Universityclm.njau.edu.cn/upfile/20150407152642125.doc · Web viewGlobal Change Biology. 20(2014), 372-381; Xia Yao, Haijian Ren, Zhongsheng

南京农业大学简介南京农业大学坐落于钟灵毓秀、虎踞龙蟠的古都南京,是教育部直属全国重

点大学,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大学。现任党委书记左惟教授,校长周光宏教授。南京农业大学是中国高等农业教育的重要发源地之一,前身可溯源至 1902年

三江师范学堂农业博物科和 1914年金陵大学农学本科。经过一个多世纪的发展,今天的南京农业大学已经成为一所以农业和生命科学为优势和特色,农、理、经管、工、文、法等多学科协调发展的研究型大学。南京农业大学目前拥有卫岗、浦口、珠江三个校区和白马科技园区,有 21个

学院,各类在校生 32000余人,其中全日制本科生 17000人、研究生 8000人。学校现有教职员工 2700余人,其中,中国工程院院士 2名、“长江学者”和“千人计划”专家 10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 13人、教育部创新团队 3个,入选国家其他各类人才工程和人才计划 200余人次,博士生导师 300余人。2012

年,学校启动“钟山学者”计划,广纳海内外人才。南京农业大学现有 60个本科专业、16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33个硕士

学位授权一级学科、12种专业学位授予权,13个博士后流动站。拥有 4个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3个二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1个国家重点(培育)学科,农业科学、植物与动物学、环境生态学、生物与生物化学 4个学科领域进入 ESI学科排名全球前 1%。建有 1个国家重点实验室、6个国家级研究中心、56个部省级科研平台和 1个国际参考实验室。南京农业大学始终以人才培养为中心,逐步构建了集本科生教育、研究生教

育、留学生教育和继续教育为一体,多门类、全方位的人才培养体系,是全国首批通过高校本科教学工作优秀评价的大学之一、全国 56所经教育部批准设立研究生院的高校之一。学校现有 11个国家特色专业,27门国家精品课程,4个国家级教学团队,3个国家级教育教学基地、3个国家级实验教学中心、1个国家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共获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 12篇。现有各类留学生 500人,是“接受中国政府奖学金来华留学生院校”、“中国政府奖学金——高校研究生项目”自主招生高校。

I

Page 2: 南京农业大学简介 - Nanjing Agricultural Universityclm.njau.edu.cn/upfile/20150407152642125.doc · Web viewGlobal Change Biology. 20(2014), 372-381; Xia Yao, Haijian Ren, Zhongsheng

长期以来,南京农业大学坚持“顶天立地”的科技创新战略,瞄准世界农业科技前沿,面向国家战略和区域发展重大需求,积极开展基础研究和高新技术研究,加强应用研究和成果转化。“十一五”以来,学校科研经费达 25亿元,作为第一完成单位获得国家级科技成果奖励 10项,部省级科技成果奖励 100余项,其中,1项研究成果荣获 2010年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并入选 2010年“中国高等学校十大科技进展”。学校主动为经济社会发展和“三农”服务,持续开展“科技大篷车”、“百

名教授兴百村”等科技兴农工程,为华东地区的 80多个县(市)、800多个乡村、上万个农户、企业提供技术指导。“十一五”以来,学校与地方共建产业研究院8个、产学研合作办公室 12个,在全国建立专家工作站 18个。学校以“高等学校新农村发展研究院”为依托,开展新农村建设战略研究,成立“江苏农村发展学院”,推动“政产学研用”协同服务新农村建设。南京农业大学先后与 3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 150多所高校、研究机构建立了合

作关系,建有“中美食品安全与质量联合研究中心”等多个国际合作平台。现有“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计划”项目 4个。2008年学校被教育部列为全国首批“教育援外基地”,2010年学校加入教育部“中非高校 20+20合作计划”。2012

年,学校获批在肯尼亚建设全球首个农业特色孔子学院。2013年,由南京农业大学发起设立的“世界农业奖”举行了首届全球评选和颁奖活动。展望未来,作为近现代中国高等农业教育的拓荒者,南京农业大学将继续以

人才强校为根本、学科建设为主线、教育质量为生命、科技创新为动力、服务社会为己任、文化传承为使命,朝着世界一流农业大学建设目标迈进!

II

Page 3: 南京农业大学简介 - Nanjing Agricultural Universityclm.njau.edu.cn/upfile/20150407152642125.doc · Web viewGlobal Change Biology. 20(2014), 372-381; Xia Yao, Haijian Ren, Zhongsheng

目 录南京农业大学简介................................................................................................................. I第一部分 科研成果汇编...................................................................................................... 1

2013年度科技成果获奖情况一览表..........................................................................................32013年度获奖科技成果简介......................................................................................................7冷却肉品质控制关键技术及装备创新与应用...................................................................7梨高光效树形及花果管理技术研发与应用.......................................................................8有机肥作用机制和产业化关键技术研究与推广...............................................................9农田固碳减排研究及应用.................................................................................................11中国农田温室气体排放与减排增汇研究.........................................................................12梅种质资源研究与创新利用............................................................................................13棉纤维发育的基因组学与分子育种研究团队.................................................................14苏淮猪新品种培育与推广应用........................................................................................15小四轮拖拉机与农用运输车常见故障诊断排除图解.....................................................16中国工业化、城镇化进程中的农村土地问题研究.........................................................17

第二部分 科研团队汇编.................................................................................................... 19农学院................................................................................................................................................21学院简介....................................................................................................................................21学院科研概况............................................................................................................................22科研团队(课题组)一:农业信息.................................................................................22科研团队(课题组)二:水稻栽培.................................................................................24科研团队(课题组)三:小麦栽培.................................................................................25科研团队(课题组)四:棉花栽培.................................................................................26科研团队(课题组)五:设施农业.................................................................................27科研团队(课题组)六:农业装备与设施环境生理.....................................................28科研团队(课题组)七:耕作与农田生态.....................................................................29科研团队(课题组)八:油料作物.................................................................................30科研团队(课题组)九:大豆遗传育种.........................................................................31科研团队(课题组)十:小麦遗传育种 1......................................................................33科研团队(课题组)十一:小麦基因组学与分子改良.................................................34科研团队(课题组)十二:水稻遗传育种.....................................................................36科研团队(课题组)十三:棉花遗传育种.....................................................................37科研团队(课题组)十四:水稻抗逆遗传与种业科学.................................................39

园艺学院............................................................................................................................................42学院简介....................................................................................................................................42学院科研概况............................................................................................................................43科研团队(课题组)一:白菜系统生物学.....................................................................43科研团队(课题组)二:葫芦科作物遗传与种质创新.................................................45科研团队(课题组)三:萝卜遗传与种质创新.............................................................48科研团队(课题组)四:番茄栽培生理与种质创新.....................................................49

i

Page 4: 南京农业大学简介 - Nanjing Agricultural Universityclm.njau.edu.cn/upfile/20150407152642125.doc · Web viewGlobal Change Biology. 20(2014), 372-381; Xia Yao, Haijian Ren, Zhongsheng

科研团队(课题组)五:蔬菜栽培生理与生物技术.....................................................50科研团队(课题组)六:伞形科蔬菜作物遗传与种质创新.........................................51科研团队(课题组)七:南京农业大学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52科研团队(课题组)八:果树遗传育种与基因组学.....................................................55科研团队(课题组)九:果树生物技术.........................................................................58科研团队(课题组)十:新型植物生长调节物质研发.................................................59科研团队(课题组)十一:菊花遗传育种与种质创新.................................................60科研团队(课题组)十二:中药材规范化生产与安全监控.........................................62科研团队(课题组)十三:茶叶资源综合开发.............................................................63科研团队(课题组)十四:设施园艺.............................................................................64科研团队(课题组)十五:风景园林规划设计.............................................................66

植物保护学院....................................................................................................................................68学院简介....................................................................................................................................68学院科研概况............................................................................................................................69科研团队(课题组)一:植物卵菌与真菌病害防控.....................................................69科研团队(课题组)二:植物与病原物互作.................................................................70科研团队(课题组)三:生物农药创制及植病生物防治.............................................71科研团队(课题组)四:植物抗性与生物技术.............................................................73科研团队(课题组)五:迁飞性害虫监测预警与防控.................................................74科研团队(课题组)六:昆虫分子生态与进化.............................................................75科研团队(课题组)七:昆虫分子毒理与抗药性.........................................................76科研团队(课题组)八:昆虫分子生物学与生物技术.................................................77科研团队(课题组)九:杀菌剂生物学及植物病害化学防控.....................................78科研团队(课题组)十:杀虫剂生物学与精准使用.....................................................80科研团队(课题组)十一:除草剂生物学及杂草防控.................................................81科研团队(课题组)十二:新农药创制与环境毒理.....................................................82

动物医学院........................................................................................................................................84学院简介....................................................................................................................................84学院科研概况............................................................................................................................85科研团队(课题组)一:兽医微生物学.........................................................................85科研团队(课题组)二:兽医免疫学.............................................................................86科研团队(课题组)三:动物生理.................................................................................87科研团队(课题组)四:畜禽营养代谢病.....................................................................88科研团队(课题组)五:兽医寄生虫与兽医公共卫生.................................................89科研团队(课题组)六:猪重要传染病诊断与免疫.....................................................90科研团队(课题组)七:中兽医学.................................................................................91科研团队(课题组)八:动物黄病毒病诊断与免疫.....................................................93科研团队(课题组)九:畜禽营养生化及其调控.........................................................94科研团队(课题组)十:兽医功能组织学与胚胎学.....................................................95科研团队(课题组)十一:神经生物学.........................................................................96科研团队(课题组)十二:动物疫病病原学和比较医学.............................................96科研团队(课题组)十三:单分子与纳米生物医学工程.............................................97科研团队(课题组)十四:动物中毒病.........................................................................98

ii

Page 5: 南京农业大学简介 - Nanjing Agricultural Universityclm.njau.edu.cn/upfile/20150407152642125.doc · Web viewGlobal Change Biology. 20(2014), 372-381; Xia Yao, Haijian Ren, Zhongsheng

科研团队(课题组)十五:反刍动物营养生理.............................................................99科研团队(课题组)十六:反刍动物代谢综合征.........................................................99

动物科技学院..................................................................................................................................101学院简介..................................................................................................................................101学院科研概况..........................................................................................................................102科研团队(课题组)一:动物遗传育种研究...............................................................102科研团队(课题组)二:肉羊健康养殖与胚胎工程技术研究...................................103科研团队(课题组)三:家畜繁殖...............................................................................104科研团队(课题组)四:乳牛科学...............................................................................105科研团队(课题组)五:家禽生产学...........................................................................105科研团队(课题组)六:猪生产学...............................................................................106科研团队(课题组)七:配子生物与生殖毒理...........................................................107科研团队(课题组)八:消化道微生物.......................................................................108科研团队(课题组)九:动物营养调控.......................................................................110科研团队(课题组)十:营养与畜产品品质...............................................................111科研团队(课题组)十一:生物饲料工艺...................................................................111科研团队(课题组)十二:家畜环境卫生...................................................................112科研团队(课题组)十三:动物环境生理与营养.......................................................113科研团队(课题组)十四:水产动物营养...................................................................114

草业学院..........................................................................................................................................116学院简介..................................................................................................................................116学院科研概况..........................................................................................................................117科研团队(课题组)一:牧草学...................................................................................117科研团队(课题组)二:饲草调制加工与利用...........................................................118科研团队(课题组)三:草类生理与分子生物学.......................................................118科研团队(课题组)四:草地环境工程.......................................................................119

渔业学院..........................................................................................................................................121学院简介..................................................................................................................................121学院科研概况..........................................................................................................................123科研团队(课题组)一:罗非鱼产业技术...................................................................123科研团队(课题组)二:刀鲚种质资源与繁养...........................................................124科研团队(课题组)三:青虾遗传育种.......................................................................125科研团队(课题组)四:鲤良种培育...........................................................................127科研团队(课题组)五:鱼类功能基因与分子育种...................................................128科研团队(课题组)六:淡水贝类种质资源保护及利用...........................................129科研团队(课题组)七:河蟹良种选育.......................................................................130科研团队(课题组)八:水生生物资源养护与利用...................................................131科研团队(课题组)九:渔业环境保护与水产品质量安全控制...............................132科研团队(课题组)十:渔业水域生态环境...............................................................134科研团队(课题组)十一:池塘生态养殖...................................................................135科研团队(课题组)十二:水产营养和饲料...............................................................137科研团队(课题组)十三:水产动物疾病...................................................................138科研团队(课题组)十四:鱼类免疫药理...................................................................139

iii

Page 6: 南京农业大学简介 - Nanjing Agricultural Universityclm.njau.edu.cn/upfile/20150407152642125.doc · Web viewGlobal Change Biology. 20(2014), 372-381; Xia Yao, Haijian Ren, Zhongsheng

科研团队(课题组)十五:黄鳝繁育...........................................................................140科研团队(课题组)十六:淡水虾蟹类繁育与养殖...................................................141科研团队(课题组)十七:产业经济与信息技术.......................................................143

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144学院简介..................................................................................................................................144学院科研概况..........................................................................................................................145科研团队(课题组)一:有机肥料、土壤微生物.......................................................145科研团队(课题组)二:作物养分资源高效利用.......................................................146科研团队(课题组)三:农业环境污染控制...............................................................147科研团队(课题组)四:土壤生态学...........................................................................147科研团队(课题组)五:农业固碳减排与气候变化应对...........................................148科研团队(课题组)六:有机固体废物资源化...........................................................149科研团队(课题组)七:海洋科学与技术...................................................................150科研团队(课题组)八:生态系统生态学实验室.......................................................151科研团队(课题组)九:农业资源环境与信息技术...................................................152

生命科学学院..................................................................................................................................154学院简介..................................................................................................................................154学院科研概况..........................................................................................................................155科研团队(课题组)一:植物逆境生理与分子遗传改良...........................................155科研团队(课题组)二:植物营养生理与污染环境的生物修复...............................156科研团队(课题组)三:植物激素...............................................................................157科研团队(课题组)四:植物蛋白质组学...................................................................157科研团队(课题组)五:杂草生物学与防治...............................................................158科研团队(课题组)六:植物逆境生理与细胞生物学...............................................159科研团队(课题组)七:植物气体信号转导以及表观遗传学...................................160科研团队(课题组)八:微生物资源与植物-微生物联合修复..................................162科研团队(课题组)九:食药用真菌遗传与育种.......................................................163科研团队(课题组)十:蛋白质结构生物学及微生物分子遗传学...........................164科研团队(课题组)十一:环境微生物.......................................................................165

食品科技学院..................................................................................................................................167学院简介..................................................................................................................................167学院科研概况..........................................................................................................................168科研团队(课题组)一:畜产品加工与质量安全控制...............................................168科研团队(课题组)二:食品生物技术.......................................................................169科研团队(课题组)三:食品微生物与发酵...............................................................170科研团队(课题组)四:食品天然产物营养与化学...................................................171科研团队(课题组)五:糖工程...................................................................................172科研团队(课题组)六:农产品贮藏与采后生理.......................................................173科研团队(课题组)七:农产品加工与综合利用.......................................................174科研团队(课题组)八:农产品质量无损检测与品质控制.......................................174

工学院..............................................................................................................................................176学院简介..................................................................................................................................176学院科研概况..........................................................................................................................177

iv

Page 7: 南京农业大学简介 - Nanjing Agricultural Universityclm.njau.edu.cn/upfile/20150407152642125.doc · Web viewGlobal Change Biology. 20(2014), 372-381; Xia Yao, Haijian Ren, Zhongsheng

科研团队(课题组)一:现代农业装备理论与技术...................................................177科研团队(课题组)二:土壤-植物-机器系统科学....................................................178科研团队(课题组)三:拖拉机电液控制技术与开发...............................................179科研团队(课题组)四:农产品加工与检测技术及装备...........................................180科研团队(课题组)五:移动作业机器创新设计.......................................................181科研团队(课题组)六:先进制造技术.......................................................................182科研团队(课题组)七:生物质复合材料及工程材料研究与应用...........................183科研团队(课题组)八:产品开发与人机交互创新设计...........................................183科研团队(课题组)九:种收机械设计理论与农业生物环境三维重构技术...........184科研团队(课题组)十:检测技术与自动化装置.......................................................185科研团队(课题组)十一:设施环境控制工程及农机现代设计理论与方法...........186科研团队(课题组)十二:设施农业信息采集与装备创制.......................................187科研团队(课题组)十三:电磁场对农产品的影响研究...........................................188科研团队(课题组)十四:设施农业产业发展与生产运营管理问题 研究..............189科研团队(课题组)十五:设施农业企业生产控制与经营决策研究 团队..............189科研团队(课题组)十六:生物质资源综合利用与环境工程...................................191科研团队(课题组)十七:工程安全与建筑信息创新团队.......................................192科研团队(课题组)十八:企业管理创新研究...........................................................193科研团队(课题组)十九:隐身材料研究...................................................................194科研团队(课题组)二十:农民分化背景下的城乡管理体制研究...........................194

信息科学技术学院..........................................................................................................................196学院简介..................................................................................................................................196学院科研概况..........................................................................................................................197科研团队(课题组)一:信息检索与文本挖掘...........................................................197科研团队(课题组)二:物联网技术与现代农业.......................................................198科研团队(课题组)三:生物生态系统分析与智能处理...........................................198科研团队(课题组)四:网络信息组织与管理...........................................................199

经济管理学院..................................................................................................................................200学院介绍..................................................................................................................................200学院科研概况..........................................................................................................................201科研团队(课题组)一:农业经济理论与政策...........................................................201科研团队(课题组)二:农产品流通与贸易...............................................................202科研团队(课题组)三:农村发展与政策...................................................................202科研团队(课题组)四:农业资源与环境经济...........................................................203

公共管理学院..................................................................................................................................205学院简介..................................................................................................................................205学院科研概况..........................................................................................................................206科研团队(课题组)一:土地经济与政策...................................................................206科研团队(课题组)二:土地利用规划与管理...........................................................207科研团队(课题组)三:地价与不动产管理...............................................................208科研团队(课题组)四:土地行政与法学...................................................................208科研团队(课题组)五:乡村治理与公共政策...........................................................209科研团队(课题组)六:劳动就业与社会保障...........................................................210

v

Page 8: 南京农业大学简介 - Nanjing Agricultural Universityclm.njau.edu.cn/upfile/20150407152642125.doc · Web viewGlobal Change Biology. 20(2014), 372-381; Xia Yao, Haijian Ren, Zhongsheng

科研团队(课题组)七:教育经济与管理...................................................................211人文社会科学学院..........................................................................................................................212学院简介..................................................................................................................................212学院科研概况..........................................................................................................................213科研团队(课题组)一:江苏休闲农业发展...............................................................213科研团队(课题组)二:农业遗产保护.......................................................................213科研团队(课题组)三:江苏农村文化建设发展.......................................................214科研团队(课题组)四:农业法与农村土地法制.......................................................214

金融学院..........................................................................................................................................215学院简介..................................................................................................................................215学院科研概况..........................................................................................................................216科研团队(课题组)一:农村金融...............................................................................216科研团队(课题组)二:金融工程与证券投资...........................................................216科研团队(课题组)三:会计与公司金融...................................................................217科研团队(课题组)四:财政金融...............................................................................218

农村发展学院..................................................................................................................................219学院简介..................................................................................................................................219学院科研概况..........................................................................................................................220科研团队(课题组)一:社会管理与社会政策...........................................................220科研团队(课题组)二:农村社会结构变迁...............................................................220科研团队(课题组)三:区域农业研究.......................................................................221科研团队(课题组)四:农村科技服务与技术推广...................................................222

理学院..............................................................................................................................................223学院简介..................................................................................................................................223学院科研概况..........................................................................................................................224科研团队(课题组)一:环境污染物化学行为及其控制...........................................224科研团队(课题组)二:有机污染物降解及环境行为...............................................225

——科研团队(课题组)三:新农药分子设计及创制 除草剂方向...........................226——科研团队(课题组)四:新农药分子设计及创制 杀菌剂方向...........................227

科研团队(课题组)五:天然产物化学及有机合成方法学.......................................227科研团队(课题组)六:代数学及计算生物信息学...................................................228科研团队(课题组)七:保结构算法及其生物学应用...............................................229科研团队(课题组)八:电子仪器设计及计算物理学...............................................230

外国语学院......................................................................................................................................232学院简介..................................................................................................................................232学院科研概况..........................................................................................................................232科研团队(课题组)一:中外语言比较.......................................................................232科研团队(课题组)二:农业科技英语译写...............................................................233科研团队(课题组)三:外国文学...............................................................................233科研团队(课题组)四:二语习得...............................................................................234科研团队(课题组)五:中西文化交流和海外汉学...................................................234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研部..................................................................................................................235学院简介..................................................................................................................................235

vi

Page 9: 南京农业大学简介 - Nanjing Agricultural Universityclm.njau.edu.cn/upfile/20150407152642125.doc · Web viewGlobal Change Biology. 20(2014), 372-381; Xia Yao, Haijian Ren, Zhongsheng

学院科研概况..........................................................................................................................236科研团队(课题组)一:中国农村政治文明建设研究...............................................236科研团队(课题组)二:科学技术哲学研究...............................................................236

vii

Page 10: 南京农业大学简介 - Nanjing Agricultural Universityclm.njau.edu.cn/upfile/20150407152642125.doc · Web viewGlobal Change Biology. 20(2014), 372-381; Xia Yao, Haijian Ren, Zhongsheng

第一部分科 研 成 果 汇 编

1

Page 11: 南京农业大学简介 - Nanjing Agricultural Universityclm.njau.edu.cn/upfile/20150407152642125.doc · Web viewGlobal Change Biology. 20(2014), 372-381; Xia Yao, Haijian Ren, Zhongsheng

2013年度科技成果获奖情况一览表序号 成果名称 获奖类别及等级 授奖部门 完成人 主要

完成单位

1冷却肉品质控制关键技术及装备创新与应用

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 国务院

周光宏 祝义亮徐幸莲 彭增起李春保 徐宝才张 楠 章建浩高 峰 黄 明

食品科技学院

2 梨高光效树形及花果管理技术研发与应用

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技术发明奖

一等奖教育部

张绍铃 吴 俊滕元文 陶书田伍 涛 齐开杰

园艺学院

3有机肥作用机制和产业化关键技术研究与推广

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科学技术

进步奖一等奖

教育部

沈其荣 徐阳春杨 帆 杨兴明薛智勇 陆建明徐 茂 李 荣赵永志 黄启为张瑞福 余光辉冉 炜 李 荣沈 标

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

4 农田固碳减排研究及应用

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科学技术

进步奖二等奖

教育部

潘根兴 李恋卿郑聚锋 程 琨张旭辉 张阿凤宋祥云 周 萍刘晓雨 卞荣军张平究 许信旺郑金伟 俞欣妍王家芳

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

5 中国农田温室气体排放与减排增汇研究

江苏省科学技术奖一等奖

江苏省人民政府

黄 耀 邹建文张 稳 孙文娟卢燕宇 蒋静艳

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

6 梅种质资源研究与创新利用

江苏省科学技术奖三等奖

江苏省人民政府

房经贵 汪诗珊高志红 章 镇程晓建 李百健董斌仁

园艺学院

3

Page 12: 南京农业大学简介 - Nanjing Agricultural Universityclm.njau.edu.cn/upfile/20150407152642125.doc · Web viewGlobal Change Biology. 20(2014), 372-381; Xia Yao, Haijian Ren, Zhongsheng

序号 成果名称 获奖类别及等级 授奖部门 完成人 主要

完成单位

7棉纤维发育的基因组学与分子育种研究团队

中华农业科技奖优秀创新团队

农业部中国农学会

张天真 陈增建郭旺珍 周宝良朱协飞 王 凯胡 艳 蔡彩平丁林云 高 蓓叶文雪

农学院

8 苏淮猪新品种培育与推广应用

中华农业科技奖科学研究成果二等奖

农业部中国农学会

王林云 黄瑞华刘红林 王钧顺于传军 吴建海何正东 掌子凯周 波 韦习会聂绍利 侯庆文蒋锁俊 潘雨来李 强

动物科技学院

9小四轮拖拉机与农用运输车常见故障诊断排除图解

中华农业科技奖科普奖

农业部中国农学会

鲁植雄 陈明江赵兰英 刘奕贯 工学院

10克氏螯虾营养需求研究及人工配合饲料的研发与应用

江苏省海洋与渔业科技创新奖三等奖

江苏省海洋与渔业科技创新奖奖励工作办公室

刘文斌 徐维娜姜 莹 蒋广震张定东 郭文汉周岩民 庄 苏严建刚 方星星张薇薇

动物科技学院

11长江下游农区多花黑麦草高产栽培及利用技术的基础研究

中国草业科技奖二等奖 中国草学会

沈益新 顾洪如李志华 丁成龙刘信宝 许能祥王槐三 周建国章崇玲

草业学院

12 梨生殖生理与分子生物学研究团队 华耐园艺科技奖 中国园艺学

会等

张绍铃 吴 俊吴巨友 陶书田黄小三 李 梦齐开杰 谢智华王啟典 潘进明任翠枝

园艺学院

4

Page 13: 南京农业大学简介 - Nanjing Agricultural Universityclm.njau.edu.cn/upfile/20150407152642125.doc · Web viewGlobal Change Biology. 20(2014), 372-381; Xia Yao, Haijian Ren, Zhongsheng

序号 成果名称 获奖类别及等级 授奖部门 完成人 主要

完成单位

13中国工业化、城镇化进程中的农村土地问题研究

第六届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

一等奖教育部 曲福田等 公共管理

学院

14建设粮食干燥贮藏处理中心切实推进农业现代化进程

社科应用研究精品工程优秀成果奖一等奖

江苏省哲社联 周应恒 经济管理

学院

15世界一流涉农大学战略视野下的中印高水平农业大学比较研究

社科应用研究精品工程优秀成果奖一等奖

江苏省哲社联 何红中 人文社会

科学学院

16 江苏省农业污染控制政策建议研究

社科应用研究精品工程优秀成果奖二等奖

江苏省哲社联 孙 华 公共管理

学院

17 农业文化遗产保护研究

社科应用研究精品工程优秀成果奖二等奖

江苏省哲社联 李 明 人文社会

科学学院

18 论江苏省多元化住房保障体系的构建

社科应用研究精品工程优秀成果奖二等奖

江苏省哲社联 何 静 工学院

5

Page 14: 南京农业大学简介 - Nanjing Agricultural Universityclm.njau.edu.cn/upfile/20150407152642125.doc · Web viewGlobal Change Biology. 20(2014), 372-381; Xia Yao, Haijian Ren, Zhongsheng

2013年度获奖科技成果简介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

冷却肉品质控制关键技术及装备创新与应用获 奖 者:周光宏 祝义亮 徐幸莲 彭增起 李春保 徐宝才 张楠 章建浩 高峰 黄明获奖单位:南京农业大学 江苏雨润肉类产业集团有限公司 江苏省食品集团有限公司成果简介:肉类产业是我国第一大食品产业,占食品工业总产值的 12%,我国的肉类生产消费以生

鲜肉为主,约占 70%。生鲜肉包括热鲜肉、冷却肉和冷冻肉三种形式,冷却肉是宰后经过充分冷却,并在后续的加工、贮运和销售过程中始终保持在 -1~7℃的生鲜肉,其优点是有效抑制微生物生长,减少营养流失,品质得到保持和改善,在发达国家已完全替代热鲜肉成为生鲜肉的主要生产消费形式。而我国冷却肉生产起步于上世纪 90年代,当时占生鲜肉的份额不到 1%,生产技术及工艺落后,关键装备依赖进口,品质难以控制,冷却干耗大,货架期短,每年因异质肉和冷却干耗造成的损失就高达 350亿元。针对以上问题,本项目系统开展了冷却肉品质控制关键技术及装备的研发与应用,取得了重要进展。

1、揭示了冷却肉品质形成和变化规律,发现和确定了品质关键控制点研究了冷却肉保水性、色泽、嫩度的形成和变化规律,发现了宰后 pH值的快速下降和

磷脂酶 A2活性的提高,使细胞膜结构改变,功能弱化,导致冷却肉汁液流失;高铁肌红蛋白还原酶是稳定冷却肉色泽的关键因子;能量代谢酶、微摩尔钙激活酶和细胞凋亡酶调控牛肉的嫩化进程;明确了嫩度、肌内脂肪含量、肉色、生理成熟度之间的内在联系。结合PACCP和 HACCP原理,确定了冷却肉品质关键控制点,形成了冷却肉品质控制关键技术理论基础。

2、研发出冷却肉品质控制关键工艺技术,有效解决了异质肉发生率高、冷却干耗大、货架期短等重大技术难题发明了高效间歇式喷淋冷却工艺技术,使胴体冷却干耗从常规的 2.5%下降到 0.9%;研

发了乳酸喷淋减菌工艺技术,结合多栅栏减菌技术,使胴体表面初始总菌数从 1×105cfu/cm2

降低到 1×104cfu/cm2以下;研发了热缩真空包装方法、高氧气调包装方法、冷链不间断技术,使冷却猪肉和牛肉货架期分别延长至 24天和 45天;通过异质肉控制综合技术,使 PSE肉发生率由 20%下降到 10%。通过宰后低压电刺激使牛肉嫩度显著提高,研制出我国第一个肉品质量分级技术。

3、研制出冷却肉加工关键装备,推进了我国冷却肉加工装备国产化进程国内首创了用于冷却肉加工的高效雾化喷淋装置,实现了雾化喷淋的气雾喷淋压力、流

量、喷淋角等参数的智能化控制。研制出托腹三点式电击晕机、冷凝式蒸汽烫毛隧道机和隧道式连续猪胴体打毛机等关键屠宰装备,性能指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研制出间隙式和连续

7

Page 15: 南京农业大学简介 - Nanjing Agricultural Universityclm.njau.edu.cn/upfile/20150407152642125.doc · Web viewGlobal Change Biology. 20(2014), 372-381; Xia Yao, Haijian Ren, Zhongsheng

式盒装气调保鲜包装机、时间温度品质指示卡和冷链不间断装置,实现了对腐败微生物的有效控制,延长了货架期。研发出牛肉品质智能分级仪,分级判定准确率达到 90%以上,填补了国内空白。本项目获发明专利 7项,其他知识产权 13项,获省部级科技进步特等奖 1项、一等奖 2

项,制定标准 16项,技术和装备在 30多家企业得到转化应用,近三年实现累计新增销售额193亿元。冷却肉占生鲜肉的市场比例已从项目实施时的不足 1%上升到 2011年的 10%以上,部分大城市达到 30%~40%,本项目的实施促进了我国生鲜肉生产消费由热鲜肉向冷却肉的转变升级。经鉴定,本项目技术总体上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技术发明奖一等奖梨高光效树形及花果管理技术研发与应用

获 奖 者:张绍铃 吴俊 滕元文 陶书田 伍涛 齐开杰获奖单位:南京农业大学 浙江大学 湖北省农业科学院果树茶叶研究所成果简介:我国是世界第一大梨生产国,产量占世界总量的 67.3%(FAO,2011年)。梨也是我国

的第三大水果,在种植业结构调整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在梨生产上,适宜的树形、整形修剪和花果管理技术是实现高效栽培、丰产稳产和果实品质提升的关键和基础。针对我国梨生产中普遍存在栽培树形郁闭、光能利用率低、整形修剪复杂、授粉技术低效落后、外观内在品质亟待提高、劳动力需求量大以及用工成本高等突出问题,项目组历时十余年,围绕高效生产和梨果品质提升,开展了高光效新树形开发与花果管理技术创新和应用,取得了重大突破,主要发明点如下:

1、率先提出引领产业发展趋势的梨树体改良方针,即树高由高变矮、冠幅由宽变窄、冠层由厚变薄、主枝数由多变少。发明了“3加 1”、倒“个”形和“双臂顺行式”棚架形 3个梨高光效栽培树形及整形修剪技术。新树形结构简单、管理方便,光能利用率高,成形时间比传统疏散分层形缩短 2~3年,果实品质显著提升;同时简化修剪技术节省用工、降低劳动力成本,显著提高经济效益。新树形解决了传统疏散分层形等光能利用率低、果实品质差、用工投入大的问题,将成为替代传统树形的主导类型,引领我国梨轻简化栽培模式的根本变革。

2、发明梨树液体授粉技术,授粉用工仅为人工点授的 1/36,显著缓解花期劳动力需求,攻克了花粉不能均匀溶于水、堵塞喷头以及喷粉不均造成液体授粉效果差,而无法真正应用于实践的问题。同时,发明了“速冻缓融”的梨花粉保存和使用新技术,满足了生产中花粉异地运输以及隔年使用的需求。授粉新技术解决了人工点授低效高投入和花粉易失活的产业问题,开创了我国人工授粉技术应用的新时代。

3、发明高效梨果实脱萼方法,解决了“库尔勒香梨”等品种的“公梨”(宿萼)问题,使“母梨”(脱萼)的比例由 47%提高到 98%。同时,发明了促进红色砂梨采后着色技术,5~10天即可实现稳定、均匀着色,攻克了红色砂梨着色受环境条件影响而不稳定的难题。此外,还发明了鉴定梨果实大小的分子标记和活体测定果实体积的外观品质评价方法。提升外

8

Page 16: 南京农业大学简介 - Nanjing Agricultural Universityclm.njau.edu.cn/upfile/20150407152642125.doc · Web viewGlobal Change Biology. 20(2014), 372-381; Xia Yao, Haijian Ren, Zhongsheng

观品质的新技术显著提高梨果商品性和出口价格,具有重大产业意义。4、率先提出改善梨果实香气品质的策略,发明利用外源喷钙或亚油酸提高梨果实香气

的方法,弥补了我国梨品种普遍缺乏香气的缺陷。同时研究梨果实糖酸、石细胞等品质形成的生理和分子机制,提出蔗糖是影响梨风味品质的关键糖,阐明梨韧皮部同化物卸载采取质外体途径,明确石细胞的重要代谢通路,获得鉴定梨果实糖酸和石细胞含量的分子标记,这些创新性成果为梨优质高效栽培提供了重要技术支撑。本项目共获得授权国家发明专利 22项,实用新型专利 3项,此外已申请受理的专利 13

项;发表学术论文 124篇,其中 SCI 收录 23篇;制定省级地方标准 10项。相关成果已在全国梨主产区大面积推广应用,显著提升梨生产技术水平和果品质量,带动了实施区域梨产业化升级,取得了显著的经济和社会效益。至 2012年,新技术累计推广面积 216万亩,增收效益达 23.8亿元。

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有机肥作用机制和产业化关键技术研究与推广

获 奖 者:沈其荣 徐阳春 杨 帆 杨兴明 薛智勇 陆建明 徐 茂 李 荣 赵永志 黄启为 张瑞福 余光辉 冉 炜 李 荣 沈 标获奖单位:南京农业大学 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 江阴市联业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江苏新天地生物肥料工程中心有限公司 浙江省农业科学院 江苏省土壤肥料技术指导站 北京市土肥工作站成果简介:项目针对传统有机肥成了固体有机废弃物而随地弃置,严重污染环境的现实,创新研究

了有机(类)肥料养分在土壤-植物-动物体系的循环与转化及对土壤性质的影响,研发出商品有机(类)肥料生产工艺与技术,并创新推广机制,使商品有机(类)肥料得到大面积施用。

1、建立了 13C15N 双标记有机肥的研究方法,为国内外开展相关研究提供了新技术首次建立了用同位素 13C15N 双标记作物秸秆、畜禽粪等有机肥的技术。发现土壤中残

留的有机 13C约有 15%存在于腐殖酸类物质中,80%在胡敏素中,5%在土壤微生物体内。揭示了有机无机肥氮协同增效的主要机制是有机肥可使施入土壤的化肥 15N快速转化成微生物体有机 15N,而后又被矿化出无机氮,构成土壤有效氮的暂存“过渡库”,使土壤氮素供应过程与作物吸氮更相吻合。

2、利用 454 测序技术和光谱学技术首次揭示了有机培肥土壤的主要机理是通过改善土壤微生物区系和稳定土壤有机质结构来实现的与施用化肥相比,长期有机培肥不仅显著提高土壤微生物量、多样性及土壤酶活性,更

使土壤微生物类群分布均匀,植物有益菌类群,如假单胞菌、芽孢杆菌、拟杆菌等丰富度增加,而喜酸环境的酸杆菌类显著减少,这是长期有机培肥抑制土壤酸化根本原因。有机培肥使N 素循环相关的功能基因拷贝数显著增多。利用 13CCPNMR光谱研究发现施用堆肥和有机无机复混肥增加了土壤中糖类碳比例,

9

Page 17: 南京农业大学简介 - Nanjing Agricultural Universityclm.njau.edu.cn/upfile/20150407152642125.doc · Web viewGlobal Change Biology. 20(2014), 372-381; Xia Yao, Haijian Ren, Zhongsheng

降低了烷基 C与烷氧基 C的比值和芳香度,从而降低土壤有机质分解程度;同时,发现长期施有机肥可以大幅度提高红壤中水合铝英石、伊毛缟石、非晶形铁矿物等非晶形纳米矿物含量,对土壤有机质提升和累积具有重要意义。

3、首次建立了新鲜畜禽粪便生物脱水和条垛式高效堆肥工艺,并建立堆肥腐熟度检测方法新鲜粪便通过高附加值生长蝇蛆的生物脱水技术后可直接用于堆肥;获得高效堆肥真菌

菌株(Z5),并研发出高效堆肥制剂,该制剂价格仅 6000-8000元/吨,使堆肥企业的菌剂成本下降 4-8 倍;研发出条垛式堆肥新工艺及配套设备,其价格是国外进口的 1/5,而工作效率更高,堆肥时间从传统的 1个月以上缩短至 2周;首次提出在堆肥结束时添加产 γ多聚氨酸菌以提高堆肥田间生物效果,并建立了企业用和研究用的堆肥腐熟度检测方法。

4、创新有机肥推广机制,为我国耕地质量提升奠定了基础修订了有机肥行业标准,不仅为有机肥产业快速发展保驾护航,也使有机肥产品的生物

效应更好;在项目组工作成果和努力下,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出台有机肥产品免征增值税政策,农业部出台土壤有机质提升和商品有机肥补贴政策,提高了农民施有机肥的积极性。成果共获中国发明专利授权 9项,实用型专利授权 4项,申请受理发明专利 9项;发表

论文 110篇,其中 SCI论文 39篇;条垛式高效堆肥工艺已推广 161家有机肥企业,企业净增经济效益 7.7121亿元,累计处理有机固废 4000多万吨,生产和推广商品有机(类)肥料1500多万吨,施用面积 1.8亿亩,项目成果引领了中国有机(类)肥料产业发展,产生了显著的社会、经济和生态效益。

10

Page 18: 南京农业大学简介 - Nanjing Agricultural Universityclm.njau.edu.cn/upfile/20150407152642125.doc · Web viewGlobal Change Biology. 20(2014), 372-381; Xia Yao, Haijian Ren, Zhongsheng

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农田固碳减排研究及应用

获 奖 者:潘根兴 李恋卿 郑聚锋 程 琨 张旭辉 张阿凤 宋祥云 周 萍 刘晓雨 卞荣军 张平究 许信旺 郑金伟 俞欣妍 王家芳获奖单位:南京农业大学成果简介:针对国家农业可持续发展和温室气体减排需求,持续十余年开展了农田固碳减排研究及

应用。在建成中国农田土壤有机碳(2000个数据)及温室气体排放(350个实测数据)数据库基础上,定量评价了农田土壤有机质对作物生产力的控制作用,并从土壤学、生物学和生态学等多学科研究阐明了其多效应生态系统功能,提出了土壤有机质功能演进假设;发展和推进了农田有机碳动态演变及固碳潜力定量评价的方法学,定量评估了农田土壤有机碳固定及其自然与农业技术潜力,并确证有机无机配施的合理施肥是农业固碳减排的最有效途径,延伸发展了农业固碳减排计量方法学并应用于中国农业碳足迹分析评价;从土壤-作物-微生物相互作用研究探索固碳减排过程、机理、效应及调控机制,阐明和建立了稻田有机碳固定和稳定化的多过程机制假设,确证氧化铁结合稳定在稻田土壤有机碳固定中的重要作用;创新了秸秆生物质炭作为农田固碳减排关键途径,并由此集成低碳安全绿色农业技术体系并产业化应用。生物质炭减排技术可以持续 3年内增加土壤有机质 15-20%,降低农田 N2O排放35-50%,生物质炭肥料可以提高氮素农学利用率 10%,节省化肥 25%以上。项目研究丰富和发展了土壤学理论,并为国家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土壤有机质管理、农田固碳减排和秸秆废弃物综合利用提供了坚实的科学依据和技术支撑。项目研究的理论成果应用于国内外农业固碳减排咨询和服务,对国家气候变化外交和国

家政策及未来农业自愿减排碳交易具有积极指导意义和支撑作用;共发表 SCI 收录论文近 60篇,被 SCI引证累积 600多次,参编国际学术专著 3部。项目研究成果引用/应用于 IPCC第四次评估报告农业减排部分,《第二次气候变化国家评估报告》(农业部分)和《中国气候与环境演变:2012》(农业部分),科技部《农业前沿技术与战略性新兴产业》(2011)农业与气候变化部分和联合国环境署政策报告(2013);应用于参与编写联合国环境署环境问题科学委员会“土壤有机质协同效应整合分析”(2013)。项目编制了“测土配方施肥固碳减排计量方法指南”、“秸秆生物黑炭固碳减排计量方法指南”、“秸秆固化成型燃料固碳减排计量方法指南”和“保护性耕作固碳减排计量方法指南”,已提交国家发改委审定;开发获得了“农产品碳足迹计量软件”和“生物黑炭固碳减排计量软件”等软件著作权;项目成果提交国家咨询报告 3份,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边会报告 4次。获得“一种抑制有机物料矿化释放二氧化碳的方法”等发明专利授权 3项,申请“一种

持续大幅度抑制农田氧化亚氮排放的方法”等发明专利 9项。成果应用于秸秆生物质炭产业化生产及农业应用,开发了生物质炭复合肥并产业化生产和应用,服务江苏大规模盐碱土改良。多个企业获得直接经济效益 3.8亿元,产生了显著的社会和生态环境效益。项目研究提升了中国土壤有机质和农田固碳减排研究水平,推动了该领域的学科发展、

国内外合作交流和人才培养。项目研究成果还得到了广泛的社会传播,推进了农业固碳减排11

Page 19: 南京农业大学简介 - Nanjing Agricultural Universityclm.njau.edu.cn/upfile/20150407152642125.doc · Web viewGlobal Change Biology. 20(2014), 372-381; Xia Yao, Haijian Ren, Zhongsheng

与减缓气候变化的科学普及。

江苏省科学技术奖一等奖中国农田温室气体排放与减排增汇研究

获 奖 者:黄耀 邹建文 张稳 孙文娟 卢燕宇 蒋静艳获奖单位:南京农业大学 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成果简介:农田是大气温室气体(CH4、N2O)的重要排放源,农田温室气体减排和增加土壤碳汇

是减缓气候变化的重要途径。《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规定,各缔约方(包括中国)应提交本国的温室气体源与汇清单。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鼓励采用适合本国的排放系数或模型编制温室气体清单,以提高清单的科学性和准确性。本项目围绕我国农田温室气体排放规律、排放量的时空分布特征及固碳减排等方面的关键科学问题进行了系列研究,取得了如下创新成果:

1、在农田温室气体排放研究方面发现植物残体 C/N比通过影响土壤可溶性有机碳(DOC)动态而控制 N2O排放,首次

揭示了高 C/N比秸秆还田对N2O排放的消减效应与机制;自主研发和完善了适合多种水分管理方式的稻田 CH4排放模型(CH4MOD),明确了我国稻田 CH4排放的时空分布特征;建立和完善了灌溉稻田 N2O排放系数估算模型和旱作农田 N2O排放系数估算模型,明确了我国农田N2O排放的时空分布特征。

2、在农田温室气体减排与增汇研究方面明确了淹水-烤田-淹水是减缓稻田 CH4和N2O排放综合温室效应的适宜水分管理方式,

提出了平衡施肥实现水稻高产、养分高效利用及温室气体减排的协同效应;明确了我国农田碳汇功能及其时空分布特征;定量评估了我国农田土壤固碳潜力和N2O减排潜力。

3、在服务国家目标方面建立的 CH4MOD模型被国家发改委指定用于编制中国政府向联合国提交的稻田甲烷排

放清单,为我国履行《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做出了贡献。基于中国农田温室气体减排增汇研究撰写的咨询建议《以合理方式控制农田温室气体排放》被国办《专报信息》采用,并得到国家领导人的批示,为我国制定农田温室气体减排策略提供了科学依据。

4、学术界公认程度发表的 20篇代表性论文被他引 816次,其中被 SCI他引 655次;建立的适合不同水分管

理方式的 N2O排放系数被 IPCC-TFI-EFDB 收录;建立的 CH4MOD模型被《2006年 IPCC国家温室气体清单指南》引用推荐,联合国开发计划署(UNDP)评价“CH4MOD模型是对稻田甲烷排放清单编制方法的重大推进”。项目共发表论文 106篇,其中 SCI论文 46篇,出版中文专著 1部。论文被国内外他引

2657 次,其中被 SCI 他引 1055 次。项目获奖人受聘著名期刊 Agriculture, Ecosystems & Environment和Agricultural and Forest Meteorology编委,培养的博士生中 1人获全国百篇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奖、1人获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作为依托单位农业资源与环境国家一级重

12

Page 20: 南京农业大学简介 - Nanjing Agricultural Universityclm.njau.edu.cn/upfile/20150407152642125.doc · Web viewGlobal Change Biology. 20(2014), 372-381; Xia Yao, Haijian Ren, Zhongsheng

点学科的主要研究方向,本项目为学科跻身第三轮全国学科评估排名第一(并列)做出了贡献。

江苏省科学技术奖三等奖梅种质资源研究与创新利用

获 奖 者:房经贵 汪诗珊 高志红 章镇 程晓建 李百健 董斌仁 郭立春 储孟嫄获奖单位:南京农业大学 中山陵园管理局 南京傅家边科技园集团有限公司 浙江广播

电视大学 无锡市梅园公园 南京中山园林梅花研究中心有限公司成果简介:梅(Prunus mume)原产中国,是我国的传统名花和重要的特色优势果树。人们根据观赏性

与结果能力又将梅分为花梅(梅花)、花果兼用梅以及果梅。由于早期没有受到足够的重视,我国梅种质资源流失严重,生产中栽培品种单一、优良品种少、同名异物及同物异名的现象普遍存在。这些都严重制约了我国梅产业的发展。为此,南京农业大学与中山陵园管理局等6家单位历时 20余年系统地开展了梅种质资源收集与评价,育种新技术探索,新品种选育与推广等方面的研究工作,使梅成为我国经济和生态效益双高的重要树种。

1、梅种质资源搜集与评价:项目组在全国率先开展梅种质资源的收集整理工作,共收集梅种质资源 460余份,分别建立了国家果梅种质资源圃和南京中山陵梅花品种专类园,并对梅种质资源进行了综合评价,撰写出版了《中国果树志·梅卷》和《南京梅谱》两部专著;利用AFLP、SNP、SSR等多种 DNA标记技术对梅遗传多样性及梅与其它重要李属果树的遗传关系进行分析;根据地理分布、开花物候期以及分子水平上的证据提出地理隔离与开花物候期差异造成的合子前生殖隔离是梅、杏两个杂交可育树种独立存在的重要因素;利用芯片杂交技术从转录组水平上分析了梅和杏果实发育过程中的差异基因及基因表达情况,这对于利用杏种质进行果梅遗传改良具有重要参考价值。上述研究工作的完成促进了对梅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梅与其它李属果树关系的认识,为梅研究及梅品种选育奠定了重要的物质基础。

2、梅新优品种选育与国际登录:通过实生选种、芽变育种等育种手段培育出“斑枝骨红”、“彩枝舞粉”等 97个极具观赏性的花梅品种、24个花果兼用型品种以及 1个丰产稳产的果梅新品种“南红”。同时系统地开展了梅品种资源的选择工作,从中筛选出可供生产中应用的 24个切花品种,20个小、微型盆栽梅花品种,以及果梅核心种质 20份和适合江苏省发展的 7个主栽果梅品种,这些都促进了梅品种资源的直接利用。从 1999到 2011年,共同向国际登录中心申报并批准的登录梅品种达 176个,约占全国梅登录品种的 50%,促进了梅文化在世界范围内的传播。

3、梅品种鉴定:利用能够提高 DNA标记鉴定植物品种效率的人工绘制品种鉴定简图法(MCID),绘制了能够高效服务于梅产业的花梅、果梅的品种鉴定图。该鉴定图可以提供鉴定与区分重要梅品种的分子依据,达到了提高梅品种区分、梅品种早期鉴定以及种苗纯度鉴定等的效率和准确性的目的。

4、推广应用效益:本成果在全国十几个省市推广面积达 20余万亩,占梅新品种推广面积的 30%以上。为社会及个人提供梅种质资源 5万余份,包括梅接穗 1万多条。近 3年来,

13

Page 21: 南京农业大学简介 - Nanjing Agricultural Universityclm.njau.edu.cn/upfile/20150407152642125.doc · Web viewGlobal Change Biology. 20(2014), 372-381; Xia Yao, Haijian Ren, Zhongsheng

梅新优品种的推广,创经济总值 10.2亿元,新增利润 2.5亿元,取得了良好的社会、经济、生态效应。此外,在研期间获发明专利 2项,发表学术论文 86篇(有 19篇被 SCI 收录),培养博士、硕士研究生 20余名,科技骨干 2千余名。

2012年 8 月由华中农业大学包满珠教授、江苏农科院常有宏研究员等全国知名专家组成的鉴定委员会一致认为,本成果在梅种质资源评价、品种鉴定、新品种选育等方面取得了创新性成果,总体研究水平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中华农业科技奖优秀创新团队奖棉纤维发育的基因组学与分子育种研究团队

获 奖 者:张天真 陈增建 郭旺珍 周宝良 朱协飞 王凯 胡艳 蔡彩平 丁林云 高 蓓 叶文雪获奖单位:南京农业大学团队简介:棉花是世界性的重要经济作物。中国是世界最大的棉花生产大国、消费大国和纺织大国。

从基因组水平上研究棉纤维发育规律,揭示棉纤维细胞启始、伸长、加厚以及纤维素合成等相关的关键基因及作用机理,进而开展棉纤维育种技术与方法的研究与利用,不仅有重要的基础理论研究价值,而且对我国棉花的纤维品质改良有重要的推动作用。南京农业大学棉花研究团队有良好的研究积淀,特别近 10年在棉纤维发育的遗传学、基因组学与分子育种的研究方面形成一支研究方向明确,专业特色明显,团结协作,思想活跃的研究队伍,实现从重要基因发掘与功能分析到优异种质创新及育种利用等上、中、下游研究的有机整合。构建了含功能标记最多的四倍体栽培棉种高密度遗传图谱,并实现染色体与连锁群的完全整合,阐明了四倍体棉花基因组结构及纤维发育相关基因的结构、表达、进化特征;标定了四倍体棉花重要育种目标性状基因的染色体归属,并揭示了其分布特征;建立了优质棉分子育种的理论与技术,研制出一批棉花新品种并实现产业化,产生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上述研究成果均得到国内外同行广泛关注。团队成员包括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项目教授,

教育部跨(新)世纪学术带头人,“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江苏省 333工程”人才计划,以及南京农业大学“钟山学者”计划首批“钟山新秀”等。团队获国家奖 2项,省部级一、二等奖 8项,省优博论文 2人次。发表 SCI论文 100多篇,引用 1000多篇次。获授权专利 8项。出版杂交棉育种的理论与实践等专著 2部,主编作物育种学总论等教材 2部,参编著作和教材 10多部。团队成员应邀在国际学术会议做报告多次,研究有较高国际学术地位和水平。

中华农业科技奖科学研究成果二等奖

14

Page 22: 南京农业大学简介 - Nanjing Agricultural Universityclm.njau.edu.cn/upfile/20150407152642125.doc · Web viewGlobal Change Biology. 20(2014), 372-381; Xia Yao, Haijian Ren, Zhongsheng

苏淮猪新品种培育与推广应用获 奖 者:王林云 黄瑞华 刘红林 王钧顺 于传军 吴建海 何正东 掌子凯 周波

韦习会 聂绍利 侯庆文 蒋锁俊 潘雨来 李 强获奖单位:南京农业大学 淮阴种猪场 江苏省畜牧总站 江苏省淮安市农业委员会成果简介:本项目通过对“苏淮猪”新品种的培育和技术创新,开发出系列猪育种关键技术和发明

创新,培育出了江苏省十余年来第一个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猪新品种—苏淮猪,并开展稳步推广应用,为稳定我国猪肉市场供应和养猪业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撑,带动了农民增收致富,产生巨大的经济、社会效益。

1、培育了苏淮猪新品种。以新淮猪和大白猪为亲本,通过杂交、横交固定和世代选育,历经 12年,选育成江苏省十余年来第一个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猪新品种,2012年农业部公布的 16个主导品种之一,是唯一被列入的自主培育猪种,具有广阔的市场和社会价值。

2、建立了一套节能型优质瘦肉型猪选育的关键技术。建立了“广选、快稳”改良的群体继代选育法和遗传评估方法,自主开发了 2个种猪生产管理育种分析软件并进行了应用,构建了种猪常规选育结合分子标记的育种关键技术。建立了一套采用较多的青粗饲料来提高种猪节能特性的育种技术,使苏淮猪能利用当地饲料资源、适应相对粗放的养殖模式。

3、研创了一批猪重要经济性状的分子标记。在猪生长肉质性状方面,自主开发了猪miRNA分析软件,发明了新的猪MicroRNA前体克隆测序技术,采用猪的miRNA芯片分析了猪骨骼肌中miRNA的表达谱,预测并验证了 16个新的miRNA基因,得到了 18个miRNA家族 44个靶位点;在繁殖性能方面,对健康的、早期闭锁和逐渐闭锁三种类型的猪卵泡进行miRNA芯片表达差异分析后,发现 miR-26b可以通过直接与其靶基因 ATM结合促进颗粒细胞 的 凋 亡 ; 研 究 了FUT1 、 FSHβ 、 IGF1 、 MSTN、 MyoG、 RYR1 、 RBP4 、 PRLR 、 ESR 、 HSL 、 H-FABP、IGF2、TLR、SLA等 20多个功能基因,并在育种实践中作为分子遗传标记进行了辅助选择。

4、培育的新品种苏淮猪得到稳步推广和产业化应用。自苏淮猪新品种通过审定以来,已在黄淮流域得到推广,先后在江苏的淮安、南京、盐城、宿迁、扬州、苏州等市,以及安徽、浙江、河南、山东等地推广种母猪 5000余头,肉猪 5万余头。累计创造产值 1亿元以上,利润 2000余万元。同时带动了周边农民养猪致富,20 头以上的母猪户有 31个,其中 50 头以上的有 11个,分别为盐城 1个、泗阳 2个、宝应 1个、楚州 2个、淮阴 5个。

中华农业科技奖科普奖小四轮拖拉机与农用运输车常见故障诊断排除图解

获 奖 者:鲁植雄 陈明江 赵兰英 刘奕贯

15

Page 23: 南京农业大学简介 - Nanjing Agricultural Universityclm.njau.edu.cn/upfile/20150407152642125.doc · Web viewGlobal Change Biology. 20(2014), 372-381; Xia Yao, Haijian Ren, Zhongsheng

获奖单位:南京农业大学成果简介:“小四轮拖拉机与农用运输车常见故障诊断排除图解”包括两本农机科普图书,即《小

四轮拖拉机常见故障诊断与排除图解》和《农用运输车常见故障诊断与排除图解》。是作者根据多年来对小四轮拖拉机与农用运输车的维修与教学经验基础上编写出来的,面向广大农村的小四轮拖拉机与农用运输车的驾驶人员,以排除小四轮拖拉机与农用运输车的常见故障。

《小四轮拖拉机常见故障诊断与排除图解》由鲁植雄和陈明江主编,全书共 220页,15.5万字,平装,由中国农业出版社于 2007年 3 月出版。《农用运输车常见故障诊断与排除图解》由鲁植雄主编,全书共 294页,20.7万字,平装,由中国农业出版社于 2007年 3 月出版。

1、主要内容(1)常见故障诊断分析。以我国农村广泛使用的小四轮拖拉机、三轮农用运输车和四

轮农用运输车为例,分析了发动机、底盘、电器设备等系统的常见故障表现形式、故障特点、诊断思路和诊断方法,使驾驶和维修人员迅速掌握小四轮拖拉机、农用运输车的常见故障诊断技巧。(2)常见故障排除方法。提出了小四轮拖拉机和农用运输车各个系统常见的故障排除

方法、故障应急解决措施,并在指出了驾驶员能采取的预防措施。(3)故障诊断与排除基础知识。论述了小四轮拖拉机和农用运输车的故障一般表现现

象、主要原因、诊断基本方法和故障排除基本方法,使读者对整机或整车的故障形成与排除有一个总体认识。

2、创新程度(1)将结构复杂的小四轮拖拉机和农用运输车,用图解的形式来编写其故障形成原因

和排除方法,使整个图书版面活泼,容易让广大农村读者接受。(2)创新性地提出了小四轮拖拉机和农用运输车各个常见故障的诊断流程,即故障现

象、故障症状、故障原因、诊断顺序、处理方法、应急措施、驾驶员能采取的预防措施。(3)综合运用鱼骨图、立体图、卡通图、示意图、剖视图、框图等图解技术,直观表

达了各故障诊断方法和排除技巧,使图书易看、易读、易懂。(4)用简单通俗精练的文字表达小四轮拖拉机和农用运输车的故障诊断与排除方法,

不涉及高深的、复杂的故障形成机理,结构和原理已够用为原则,从而提高了图书的可读性。3、应用推广情况自 2007年 3 月首版以来,《小四轮拖拉机常见故障诊断与排除图解》已重印 9次,累计

发行量 53000册,《农用运输车常见故障诊断与排除图解》已重印 23 次,累计发行量157600册,深受广大农村读者的喜爱。

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中国工业化、城镇化进程中的农村土地问题研究

获 奖 者:曲福田等16

Page 24: 南京农业大学简介 - Nanjing Agricultural Universityclm.njau.edu.cn/upfile/20150407152642125.doc · Web viewGlobal Change Biology. 20(2014), 372-381; Xia Yao, Haijian Ren, Zhongsheng

获奖单位:南京农业大学成果简介:

《中国工业化、城镇化进程中的农村土地问题研究》由经济科学出版社于 2010年出版。1、篇章结构:第一部分,绪论即第一章,提出了工业化、城镇化进程中农村土地问题

研究的理论命题、政策目标和改革思路。第二部分,中国农地非农化的机制、水平与影响,第二章分析农地非农化动力机制,第三章构建工业化、城镇化影响农地质量的理论框架。第三部分,土地制度改革的路径研究,第四章研究人口迁移、非农就业与农村土地制度变迁,第五章设计保障农民权益的征地制度改革框架,第六章比较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流转模式。第四部分,基于纠正土地利用中政府失灵和市场失灵的机制创新,第七、八章分别探讨农村土地价格矫正思路和农地规制建设的路径。第五部分,农村土地法律体系建设,第九章提出农村土地法律体系建设思路和立法建议。

2、基本内容:此书以快速工业化、城镇化为背景,在辨析农村土地问题及其成因基础上,以优化土地配置效率和保障农民合法权益为目标,以“目标-机制-调控-立法”的逻辑关系为研究主线,分析了中国农村土地配置的“两类失灵-两类损失”问题,探索了“两类矫正”路径,提出了农村土地法律体系的建设任务和立法建议。

3、主要创新:此书以农村土地问题为导向与政策目标选择为中心,尤其是将农地非农化配置机制及其环境影响、价格扭曲与法律体系调控等重大问题纳入研究体系,拓展了农村土地问题的研究内容。更为重要的是,建立了“两类损失-两种失灵-两个矫正”的理论体系,创新了理论基础。原创性地提出了转型期农村土地资源配置及管理的两个重大理论命题,揭示了土地资源配置规律,为转型时期资源配置效率研究提供了范式。

4、社会影响:此书出版后广泛的社会反响和很好的社会影响。被认为是近年来我国土地管理领域最主要的代表作之一,曾获 2012年第五届中国农村发展研究奖(专著奖)。著名三农问题专家、中农办主任陈锡文教授认为,“该书很好回答了现阶段中国工业化、城镇化进程中主要的农村土地问题,提出的政策建议已对国家宏观调控政策制定产生了直接影响,专业交叉、强强联合的研究队伍联合攻关,使成果形成了鲜明的特色和较强的影响力”。该成果受到中央领导的高度关注,产生了重大的社会反响。该书的系列成果,在 5期的新华社《国内动态清样》和《附页》上陆续刊出,三次获得温家宝总理批示。

17

Page 25: 南京农业大学简介 - Nanjing Agricultural Universityclm.njau.edu.cn/upfile/20150407152642125.doc · Web viewGlobal Change Biology. 20(2014), 372-381; Xia Yao, Haijian Ren, Zhongsheng

第二部分

科 研 团 队 汇 编

19

Page 26: 南京农业大学简介 - Nanjing Agricultural Universityclm.njau.edu.cn/upfile/20150407152642125.doc · Web viewGlobal Change Biology. 20(2014), 372-381; Xia Yao, Haijian Ren, Zhongsheng

农学院学院简介

我校农学系是我国创立最早的农学系科之一,2000年 10 月撤系建立农学院。在 110年的办学历史中,一大批农业科技的奠基人和开拓者在南京农业大学农学院任教,包括著名小麦育种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前中国农业科学院院长金善宝教授,著名棉花育种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冯泽芳教授,著名数量遗传和大豆育种家马育华教授等,还培养了一批知名学者、教育家、企业家及省市级领导干部。经过几代人的艰苦努力,农学院已经建立了理念先进、层次完整、机制成熟的人才培养体系,构筑了结构合理、求实创新的学术梯队,形成了诚朴、勤奋、合作、创新的优良院风。全院现有教职工 146名,其中中国工程院院士 2名,“千人计划”专家 1名,“长江学者”特聘教授 2名,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 4名,教授 49名,副教授 39名。建国以来,农学院已累计培养本专科生 7000余人,硕、博研究生 3800余人。 农学院现建有作物遗传与种质创新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大豆改良中心和国家信息农业

工程技术中心 3个国家级平台、7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和 4个工程中心。拥有作物学国家重点一级学科,以及 2个国家级重点二级学科(作物遗传育种学、作物栽培学与耕作学)、 2个江苏省重点交叉学科(农业信息学、生物信息学)。设有 1个博士后流动站、8个博士专业、4个硕士专业、4个本科专业。独立设有明天奖学金、英才奖学金、宁粳奖学金和新纪元树人奖学金等。

“十一五”以来承担国家“973”计划、“863”计划、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转基因重大专项、农业部公益性行业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国家及部省级科研课题和国际合作研究课题 400多项,累计研究经费超过 5亿元。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1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5项、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 1项、部省级科技成果奖励 15项,获国家发明专利 87项、植物新品种保护权 21个、软件著作权 75个,制定省颁标准 49项,培育出大豆、小麦、棉花、水稻等省农作物新品种 61个。农学院大力拓展国际合作与学术交流领域,先后与美国、日本、英国、加拿大、荷兰等

国家的 30余所大学和科研机构建立了长期的合作关系,同时还与美国康奈尔大学、伊利诺伊大学、俄勒冈州立大学、荷兰瓦赫宁根大学、日本千叶大学等建立了本科生“2+2”联合培养计划。每年接待合作研究与交流人员达 150人次以上。

2011年,学校确立了建设世界一流农业大学的宏伟目标,农学院将秉承“诚朴勤仁”的校训,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上取得更大的成绩,为我国农业现代化贡献更大的力量。 网址:http://nx.njau.edu.cn/院长:朱艳,025-84396598书记:戴廷波,025-84395033

21

Page 27: 南京农业大学简介 - Nanjing Agricultural Universityclm.njau.edu.cn/upfile/20150407152642125.doc · Web viewGlobal Change Biology. 20(2014), 372-381; Xia Yao, Haijian Ren, Zhongsheng

学院科研概况科研团队(课题组)一:农业信息

负责人:曹卫星联系人(联系方式):张羽,025-84396265主要成员:朱艳 程涛 田永超 姚霞 刘小军 汤亮 倪军 刘蕾蕾 张小虎 邱小雷研究方向:农情信息监测诊断、农业生产系统模拟、信息产品研制开发、农业精确管理

决策团队简介:国家信息农业工程技术中心于 2010年 11 月由国家工业和信息化部批准组建,

是专门从事信息农业技术创新、系统集成、转化应用的国家级研发机构。中心依托南京农业大学,基于江苏省信息农业高技术研究重点实验室及若干国家重点学科的交叉与融合,建立了特色鲜明、功能齐全、设备先进的科研实验室,可为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提供一流的平台条件。近 3年来,中心承担了国家 863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农业部公益性行业科技专项、国家科技成果转化项目以及部省科研课题等 38项,总经费达 7000多万。发表学术论文 142篇,其中 SCI/EI 收录论文 77篇;授权国家发明专利 12项、实用新型 12项;登记国家计算机软件著作权 20项;出版专著和教材 5部。中心已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3项,部省科技进步一等奖 3项;另鉴定科技成果 1项。中心注重开展产学研合作,已建立产学研合作基地各 15个、农业信息学专家工作站 5个、企业研究生工作站 3个、新技术新产品示范转化基地 7个;每年举办全国区域范围内的农业信息学相关技术与产品的示范培训会议 2次、现场观摩会 2次;累计培养农业信息学相关技术推广人员 1000多名,中心已成为助推江苏及全国信息农业和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科技平台和人才培养基地。

22

Page 28: 南京农业大学简介 - Nanjing Agricultural Universityclm.njau.edu.cn/upfile/20150407152642125.doc · Web viewGlobal Change Biology. 20(2014), 372-381; Xia Yao, Haijian Ren, Zhongsheng

近三年承担的重大、重点项目与课题:1. 作物系统数字化模拟与设计技术,国家 863计划;2. 农产品安全生产智慧管理技术开发与应用,国家 863计划;3. 面向农业生产过程的农作物关键参数遥感数据产品,国家 863计划子课题;4. 麦稻精准农作平行管理系统实现关键技术研究,国家 863计划子课题;5. 主要粮食作物生长指标光谱监测技术与产品的开发应用,农业部行业专项;6. 基于模型的粮食生产力预测预警技术研究,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子课题;7. 作物肥水实时诊断与精确调控技术研究与示范,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子课题;8. 籽粒生长期高温胁迫下小麦产量形成的模拟模型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9. 基于传输过程的水稻冠层辐射平衡及光能利用模拟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0. 基于冠层高光谱图像及偏振光谱融合的小麦氮素营养实时监测方法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1. 冬小麦植株适宜氮浓度模型及诊断指标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2. 拔节孕穗期低温冷害对小麦生长发育及产量形成影响的模拟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3. 小麦抽穗后功能叶片衰老的高光谱监测机理及估算模型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近三年取得的代表性科研成果:1. Bing Liu, Leilei Liu, Liying Tian, Weixing Cao, Yan Zhu,* Senthold Asseng. Post-heading heat stress and

yield impact in winter wheat of China. Global Change Biology. 20(2014), 372-381;

2. Xia Yao, Haijian Ren, Zhongsheng Cao, Yongchao Tian, Weixing Cao, Yan Zhu*, Tao Chen. Detecting

leaf nitrogen content in wheat with canopy hyperspectrum under different soil background.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Applied Earth Observations and Geoinformation. 32 (2014): 114-124;

3. Yongchao Tian, Juanjuan Zhang, Xia Yao, Weixing Cao, Yan Zhu* .Laboratory assessment of three

quantitative methods for estimating the organic matter content of soils in China based on visible/near-

infrared reflectance spectra. Geoderma. 202-203(2013):161-170;

4. Zunfu Lv, Xiaojun Liu, Weixing Cao, Yan Zhu*. Climate change impacts on regional winter wheat

production in main wheat production regions of China. Agricultural and Forest Meteorology. 171-

172(2013): 234-248;

5. Leilei Liu, Yan Zhu*, Liang Tang, Weixing Cao, Enli Wang. Impact of intensive nutrient inputs, crop

variety and climate changes on soil organic matter composition and crop yields in East China: A case

study in the Taihu Region. Field Crops Research. 149 (2013): 40-48;

6. Wei Wang, Xia Yao, Xinfeng Yao, Yongchao Tian, Xiaojun Liu, Jun Ni, Weixing Cao and Yan Zhu*.

Estimating leaf nitrogen concentration with three-band vegetation indices in rice and wheat. Field Crops

Research. 129(2012): 90-98;

7. 发明专利:一种基于三波段光谱指数估测植物氮含量的方法。201110278513.5;

8. 发明专利:一种稻麦叶片氮含量光谱监测模型建模方法。201110033113.8;

9. 发明专利:一种基于氮素光谱指数法的水稻追氮调控方法。201110194198.8;

10. 发明专利:一种基于光谱技术的小麦叶片糖氮比快速检测方法。201010543330.7.

23

Page 29: 南京农业大学简介 - Nanjing Agricultural Universityclm.njau.edu.cn/upfile/20150407152642125.doc · Web viewGlobal Change Biology. 20(2014), 372-381; Xia Yao, Haijian Ren, Zhongsheng

科研团队(课题组)二:水稻栽培负责人:丁艳锋联系人(联系方式):赵云,马丹,025-84395487主要成员:王绍华 李刚华 刘正辉 唐设 丁承强 赵云 马丹研究方向:水稻高产栽培理论与技术、机械化稻作理论与技术、稻米品质形成与调控机

制、水稻产量形成的生理与分子机理、全球气候变化与抗逆栽培团队简介:发展目标:坚持现代稻作理论和技术的创新与实践应用相结合,以解决我国

水稻生产中的重大问题为己任,服务于国家粮食安全的重大需求,在理论与应用研究方面不断创新,突破偏重经验和定性思维的传统栽培学研究局限,形成了以“设计栽培”理念为核心,以目标产量、产量结构及产量形成过程群体关键指标的定量设计为手段的稻作理念和技术体系,逐步打造成为国际一流的现代稻作理论和技术研究、示范基地和人才培养基地。形成背景:作物栽培学是支撑我国作物高产、优质、高效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学科。

水稻是我国最主要的三大粮食作物之一,稻米产量和品质是至关国计民生的大事。南京农业大学是我国著名的高等农业学府,是国家级农业科研和人才培养基地。长期以来,水稻栽培团队在丁艳锋教授的带领下,以农业部重点实验室和江苏省优势学科为平台,以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及江苏省科技支撑计划为依托,通过人才培养和引进,形成了结构合理、学缘多样、团结协作和分工明确的科研创新团队,形成了特色鲜明的科研文化,在水稻高产、优质、机械化、产量形成机制及抗逆栽培理论与技术上取得了国内领先的科研成果,在国内外初具一定影响力。近三年承担的重大、重点项目与课题:1. 优质高产多抗水稻新品种宁粳 4号的中试与示范,农业成果转化资金项目;2. 绵竹地震重灾区高效生态型水稻精确定量栽培研究示范,国家星火计划;3. 水稻水耕苗育苗及机械化移栽技术引进示范,农业部 948项目;4. 江苏稻麦大面积均衡增产技术集成研究与示范,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近三年取得的代表性科研成果:1. 专利:水稻水培育秧装置,工业产权;2. 荣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2011-J-251-2-03-D02,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2011年;3. 荣获江苏省农业技术推广一等奖,JSTGJ(2011)-1-01-D05,江苏省人民政府,2011年;4. 丁艳锋,江苏省“333工程”培养对象,江苏省人民政府,2013年;5. 成果转化:优质高产多抗水稻新品种宁粳 4号的中试与示范(2010.9-2012.5)和水稻优质多抗新

品种宁粳 5号的中试与示范成果(2005-2011)。

24

Page 30: 南京农业大学简介 - Nanjing Agricultural Universityclm.njau.edu.cn/upfile/20150407152642125.doc · Web viewGlobal Change Biology. 20(2014), 372-381; Xia Yao, Haijian Ren, Zhongsheng

科研团队(课题组)三:小麦栽培负责人:姜东联系人(联系方式):蔡剑,田中伟,025-84399623主要成员:戴廷波 周琴 蔡剑 田中伟 王笑研究方向:小麦品质形成机制与协调技术、小麦非生物逆境抗性机制与抗逆丰产技术、

小麦资源高效利用机制与安全清洁生产技术团队简介:团队依托农业部作物生理生态与生产管理重点实验室,建设有农业部小麦区

域技术创新中心,总投资 1000余万元、建成了设施一流的科研基地和配备精良、功能齐全的实验室,现有固定研究人员 6名,其中教授 2名,副教授 2名,讲师 2名,研究生 44名。团队负责人获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和国家现代小麦产业技术体系岗位科学家资助,入选科技部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资助计划、江苏省“青蓝工程”优秀青年骨干教师和南京农业大学“133工程”第一层次优秀中青年学术带头人。团队长年来以长江中下游麦区小麦生产为服务目标,以理论与技术创新为目的,致力于

小麦优质高产栽培理论与技术、小麦抗逆性形成的生理基础与耐逆稳产技术、小麦资源高效利用机制与安全清洁生产技术等领域的研究。近 3年来,团队承担了国家 863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农业部公益性行业科技专项以及部省科研课题等 20余项,总经费达 500多万。发表论文 220余篇,其中 SCI论文 55篇。授权国家发明专利 6项、实用新型 2项;出版专著和教材 2部。团队成员以主要完成人先后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2项、省部科技进步一等奖 2项、省科技进步二等奖 2项、农业部全国农牧渔业丰收奖一等奖 1项、江苏省农业技术推广一等奖 1项。近三年承担的重大、重点项目与课题:1. 作物栽培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杰青);2. 农产品安全生产智慧管理技术的开发与应用,863计划;3. 国家现代小麦产业技术体系岗位科学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专项;4. 氮硫调控小麦籽粒麦谷蛋白大聚合体积累与粒度分布的生理机制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5. 气候变化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及应对技术,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子课题);6. 国家粮食科技丰产工程,国家科技支撑计划;7. 酸雨胁迫对小麦结实及胚乳发育的影响及生理机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8. 优质专用小麦淀粉分子精细结构形成的生理机制及氮素调控,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近三年取得的代表性科研成果:1. 小麦高产稳产优质抗逆栽培技术集成推广. 江苏省农业技术推广奖一等奖. 2011.04;2. 中国南方小麦. 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 2012年 5 月出版。ISBN;3. 自走式农作物追肥微灌喷药套播多功能一体机(实用新型专利) .专利号:ZL 201220320392.6,发

文日期:2013.1.23(专利权所有人);4. Xiao Wang, Jian Cai, Fulai Liu, Tingbo Dai, Weixing Cao, Bernd Wollenweber, Dong Jiang. 2014.

Multiple heat priming enhances thermo-tolerance to a later high temperature stress via improving

subcellular antioxidant activities in wheat seedlings. Plant Physiology and Biochemistry. 74: 185-192;

5. Shi, Z., Li, D., Jing, Q., Cai, J., Jiang, D., Cao, W., Dai, T. Effects of nitrogen applications on soil nitrogen

balance and nitrogen utilization of winter wheat in a rice–wheat rotation[J]. Field Crops Research, 2012,

127 (0): 241-247.

25

Page 31: 南京农业大学简介 - Nanjing Agricultural Universityclm.njau.edu.cn/upfile/20150407152642125.doc · Web viewGlobal Change Biology. 20(2014), 372-381; Xia Yao, Haijian Ren, Zhongsheng

科研团队(课题组)四:棉花栽培负责人:周治国联系人(联系方式):王友华,025-84396129主要成员:周治国 王友华 陈兵林 赵文青研究方向:棉花生理生态、棉花高产栽培技术、数字农作理论与技术团队简介:棉花栽培生理生态团队队长,周治国教授,博士生导师。棉花产业体系岗位

科学家,中国棉花学会常务理事、江苏省作物学会常务理事、江苏省棉花专业委员会主任、江苏省棉花协会顾问、《棉花学报》编委。成员主要有王友华教授、陈兵林副教授(硕士生导师)、赵文青讲师。

该团队长期从事棉花、烟草等作物生长发育的生理生态基础及调控研究,主持国家 863高技术研究专项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农业部农业结构调整重大技术研究专项、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等近 20项。构建了基于养分诊断模型的棉株养分高效利用专家系统、棉花膜下滴灌和双膜栽培条件下的棉花肥水高效利用的关键技术体系、标准化棉花育苗和无土移栽的优质高产栽培技术体系、以生态调控与农艺调控为主的棉虫综合治理技术(IPM)体系。近 5年 在 Field Crops Research 、 Plant Growth Regulation 、 European Journal of Agronomy、Agricultural water management、Crop Protection等国内外核心期刊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获省部级科研奖励 5项。近三年承担的重大、重点项目与课题:1. 贵州不同生态烟叶发育基础研究;

2. 国家棉花产业技术体系岗位科学家;

3. 花铃期短期土壤渍水影响棉纤维发育及主要品质性状形成的生理生态机制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4. 主要农作物高产高效生理基础及栽培新技术研究与应用,公益性行业(农业)科研专项;5. 棉花耐高温能力差异的分子生理生态机理研究。近三年取得的代表性科研成果:论文:1. Lei Zhang, Zhiguo Zhou, Guowei Zhang, Yali Meng, Binglin Chen, Youhua Wang. Monitoring the leaf

water content and specific leaf weight of cotton (Gossypium hirsutum L.) in saline soil using leaf spectral

reflectance. Europ. J. Agronomy, 2012, 41:103-117;

2. Wenqing Zhao, Yali Meng, Wenfeng Li, Binglin Chen, Naiyin Xu, Youhua Wang, Zhiguo Zhou, Derrick

M. Oosterhuis. A model for cotton (Gossypium hirsutum L.) fiber length and strength formation

considering temperature-radiation and N nutrient effects. Ecological Modelling, 2012, 243:112-122;

3. Mi Zheng, Youhua Wang, Kang Liu, Hongmei Shu, Zhiguo Zhou. Protein expression changes during

cotton fiber elongation in response to low temperature stress. Journal of Plant Physiology, 2012, 169: 399-

409;

4. Jingran Liu, Yina Ma, Fengjuan Lv, Ji Chen, Zhiguo Zhou, Youhua Wang, Abudukeyoumu Abudurezike,

Derrick M. Oosterhuis. Changes of sucrose metabolism in leaf subtending to cotton boll under cool

temperature due to late planting. Field crops research, 2013, 144: 200-211.

计算机软件著作权:1. 棉花铃期预测与模型调试系统V1.0,2011SR041065;2. 基于模型的盐土棉田棉花水、盐监测系统V1.0,2012SR109277;

26

Page 32: 南京农业大学简介 - Nanjing Agricultural Universityclm.njau.edu.cn/upfile/20150407152642125.doc · Web viewGlobal Change Biology. 20(2014), 372-381; Xia Yao, Haijian Ren, Zhongsheng

3. 棉花虚拟生长系统V1.0,2013SR111489;4. 基于过程模型与GIS的棉纤维综合品质地域分异评价系统V1.0,2013SR099405。

科研团队(课题组)五:设施农业负责人:罗卫红联系人(联系方式):李刚,025-84395195主要成员:罗卫红 李刚研究方向:作物系统模拟、设施农业环境模拟与调控团队简介:设施农业课题组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支撑计划、863计划等国家和省

部级项目的资助下,长期从事农田与温室微气象、作物生态系统模拟模型、温室环境优化调控与作物精准管理的理论与技术研究,在基于田间试验的作物生长与农田微气象模型参数化研究方面积累了 20多年的研究经验。近三年承担的重大、重点项目与课题:1. 基于叶绿素荧光参数的设施栽培主要作物干旱胁迫诊断模型,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 气候变化对中国主要粮食作物生产的影响研究,农业部行业专项子专题。近三年取得的代表性科研成果:1. 顾蕴倩,刘雪,张巍,亓春杰,汤开磊,赵杨,张岩,李刚,王斌,赵春江,罗卫红,2013. 灌浆

期弱光逆境对小麦生长和产量影响的模拟模型. 中国农业科学,46(5): 898-908;2. 顾蕴倩,刘雪,张巍,亓春杰,汤开磊,赵杨,张岩,李刚,王斌,赵春江,周剑敏,罗卫红,

2013. 花后弱光逆境对弱筋小麦产量构成因素和籽粒品质影响的模拟模型 . 中国农业科学,46(21):

4416-4426;3. Gang Li, Lu Lin, Yongyi Dong, Dongsheng An, Yongxiu Li, Weihong Luo, Xinyou Yin, Wenwen Li,

Jingqing Shao, Yanbao Zhou, Jianfeng Dai, Weiping Chen, Chunjiang Zhao, 2012. Testing two models for

the estimation of leaf stomatal conductance in four greenhouse crops cucumber, chrysanthemum, tulip and

lilium. Agricultural and Forest Meteorology, 165: 92-103;

4. 王 斌,顾蕴倩,刘 雪,罗卫红,戴剑锋,张 巍,亓春杰,2012. 中国冬小麦种植区光热资源及其配比的时空演变特征分析. 中国农业科学,45(2): 228-238;

5. Weihong Luo, Ep Huevelink, Nadia Bertin (Eds). 2012. Models for Plant Growth, Environmental Control

and farm Management in protected cultivation. Acta Horticulturace Vol 957,ISHS, 2012.

科研团队(课题组)六:农业装备与设施环境生理负责人:徐志刚联系人(联系方式):刘晓英主要成员:徐志刚 刘晓英 焦学磊研究方向:光生物学及农业工程团队简介:本课题组成员既有工科背景又对农学有较深入的研究,主要从事光对作物生

长发育、农业设施环境调控及光源产品和自控产品的研发。近三年承担的重大、重点项目与课题:1. LED非视觉照明技术—LED农业照明研究,863高技术研究计划项目;

27

Page 33: 南京农业大学简介 - Nanjing Agricultural Universityclm.njau.edu.cn/upfile/20150407152642125.doc · Web viewGlobal Change Biology. 20(2014), 372-381; Xia Yao, Haijian Ren, Zhongsheng

2. 基于光温耦合的植物物工厂的节能环境控制技术,863高技术研究计划项目;3. 现代农业与养殖业专用 LED光源开发与示范,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4. 园艺作物设施栽培光环境精准调控关键技术,农业部公益性行业农业科研专项。近三年取得的代表性科研成果:1. 植物生长灯;2. 植物生长箱;3. 高精度可调生长室。

28

Page 34: 南京农业大学简介 - Nanjing Agricultural Universityclm.njau.edu.cn/upfile/20150407152642125.doc · Web viewGlobal Change Biology. 20(2014), 372-381; Xia Yao, Haijian Ren, Zhongsheng

科研团队(课题组)七:耕作与农田生态负责人:卞新民联系人(联系方式):杨海水,18662710458主要成员:卞新民 孟亚利 张卫建 陈长青 朱利群 段华平 杨海水研究方向:耕作制度与农作制度、生态农业与循环农业、农田生态系统管理与全球环境

变化生态学团队简介:耕作与农田生态课题组以卞新民教授为负责人。卞新民教授为中国耕作制度研究会副理

事长、江苏省生态学会常务理事、江苏省系统工程学会常务理事、江苏省生态农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学术委员会委员、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获得者。团队成员包括教授 2名(孟亚利、张卫建),副教授 2名(陈长青、朱利群)和讲师 2名(段华平、杨海水)。近年来,本课题组在公益行业科研专项、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及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项目

的支持下,重点围绕“耕作制度与农田生态”展开相关研究,着重解决气候变化对农业生产的影响以及长江三角洲集约化农田农业秸秆废弃物的有效处理问题,旨在研究开发适宜于麦稻两熟土壤机械化耕作的创新技术体系。近三年承担的重大、重点项目与课题:1. 现代农作模式构建与配套技术研究与示范,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农业);2. 农村人居环境综合整治关键技术集成与配套政策研究,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环保);3. 长江三角洲集约农区循环技术集成与示范,国家科技支撑计划;4. 高活力棉花种子生产关键技术研究,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5. 麦(转基因抗虫)棉两熟周年秸秆还田的钾补偿效应及影响棉花产量形成的生态机制研究,国家

自然科学基金;6. 东北农区水热资源演变特征及春玉米生产潜力挖掘途径,国家“973”计划项目;7. 稻麦生产力对气候变化的实际响应与适应研究,国家“973”计划项目;8. 可再生资源高效利用技术研究与示范,国家科技支撑计划专题;9. 稻麦两熟集约农田新型秸秆沟埋还田技术集成与示范,南京市农委;10. “棉籽蛋白质和粗脂肪累积的生态基础与模拟模型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近三年取得的代表性科研成果:1. Feng Jinfei, Chen Changqing, Zhang Yi, Song Zhenwei, Deng Aixing, Zheng Chengyan, Zhang Weijian .

Impacts of cropping practices on yield-scaled greenhouse gas emissions from rice fields in China: A meta-

analysis,Agriculture, Ecosystems and Environment, 2013,164: 220-228;

2. Zhu Liqun, Hu Naijuan, Yang Minfang, Zhan Xinhua, Zhang Zhengwen. Effects of different tillage and

straw return on soil organic carbon in a rice-wheat rotation system. PLoS One, 2014, 9 (2);

3. Yang Haishui, Dai Yajun, Wang Xiaohua, Zhang Qian, Zhu Liqun, Bian Xinmin. Meta-analysis of

interactions between arbuscular mycorrhizal fungi and biotic stressors of plants. The Scientific World

Journal 2014 (746506);

4. Chen Changqing, Lei Chengxia, Deng Aixing, Qian Chunrong, Willem Hoogmoed, Zhang Weijian.

2011.Will higher minimum temperatures increase corn production in Northeast China? An analysis of

historical data over 1965-2008. Agricultural and Forest Meteorology. 2011, 151: 1580-1588;

5. Chen Changqing, Qian Chunrong, Deng Aixing, Zhang Weijian. 2011.Progressive and active adaptations

of cropping system to climate change in Northeast China. European Journal of Agronomy, 2012, 38:94-

29

Page 35: 南京农业大学简介 - Nanjing Agricultural Universityclm.njau.edu.cn/upfile/20150407152642125.doc · Web viewGlobal Change Biology. 20(2014), 372-381; Xia Yao, Haijian Ren, Zhongsheng

103.

科研团队(课题组)八:油料作物负责人:江海东联系人(联系方式):江海东,025-84395713主要成员:江海东 周琴 彭菁研究方向:油菜作物高产栽培理论与技术、大豆作物高产栽培理论与技术、作物逆境生

理团队简介:本课题组从事油料作物高产栽培理论与技术研究,建立大豆高产优质栽培技

术体系研究和油菜机械化生产技术体系。针对油料作物生产中的主要逆境胁迫(干旱、渍害、低温、盐害等),综合运用生态学和生物学的方法与技术,对油料作物逆境生理及调控机制进行深入的研究,明确耐逆机理,确定抗逆调控途径及机理。课题组近三年主持和承担了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农业部公益性行业科技项目和企业委托项目等课题的研究工作。近三年承担的重大、重点项目与课题:1. 大豆抗灾与节本增效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2. 长江下游稻作区耐逆品种筛选与避灾栽培技术研究与集成示范。近三年取得的代表性科研成果:1. Xiangnan Li, Haidong Jiang, Fulai Liu, Jian Cai, Tingbo Dai, Weixing Cao, Dong Jiang. Induction of

chilling tolerance in wheat during germination by pre-soaking seed with nitric oxide and gibberellin. Plant

Growth Regul, 2013, 71:31–40;

2. 周琴 ,董艳,卞雅姣,韩亮亮,田一丹,邢邯,江海东. 不同渍水时间对苗期和花期大豆生长及碳氮代谢的影响.应用生态学报,2012, 23( 6) : 1577-1584;

3. 卞雅姣,黄洁,孙其松,姜东,江海东,周琴.模拟酸雨对小麦产量及籽粒蛋白质和淀粉含量及组分的影响.生态学报,2013,33( 15) : 4623-4630;

4. 李慧琳,陶霞,万林,江海东,周琴. 氯化胆碱对干旱胁迫下油菜幼苗生理特性的影响水土保持学报,2013,27(5):228-233;

5. 一种缓解大豆涝渍胁迫的多元调节叶面肥及其制法。

科研团队(课题组)九:大豆遗传育种负责人:盖钧镒联系人(联系方式):孙磊,025-84395331主要成员:邢 邯 喻德跃 智海剑 杨守萍 赵团结 李艳 黄方 何小红 程浩 赵晋铭 邢光南 李凯 王慧 阚贵珍 冯建英 王娇 郭娜 张国正研究方向:大豆种质资源及育种目标性状特异种质的遗传基础;大豆优质、高产、稳产

新品种选育;大豆抗病虫性与耐逆性;大豆育种理论与方法;大豆基因组学和生物技术在大豆遗传育种中的应用团队简介:大豆遗传育种课题组的研究历史可以追溯到二十世纪二十年代王绶教授在金

陵大学建立了第一个科学大豆育种计划,三、四十年代中央大学金善宝教授、金陵大学马育30

Page 36: 南京农业大学简介 - Nanjing Agricultural Universityclm.njau.edu.cn/upfile/20150407152642125.doc · Web viewGlobal Change Biology. 20(2014), 372-381; Xia Yao, Haijian Ren, Zhongsheng

华教授和王金陵教授相继发展了大豆遗传育种研究。五十年代初期院系调整后马育华教授在南京农学院重新建立了大豆育种计划,开展了江淮下游地区大豆地方品种研究、大豆新品种选育和大豆数量性状遗传研究。改革开放后,1981年经农业部批准成立南京农学院大豆遗传育种研究室。1984年在国际植物遗传资源委员会(IPBRI)资助下开始了我国南方大豆地方品种的搜集、研究和保存工作,后扩展到国际国内大豆资源的研究。1985年扩建为南京农业大学大豆研究所。1998年经申报、评审,由农业部批准在此基础上联合相关学科建立国家大豆改良中心。2011年,经农业部批准在国家大豆改良中心基础上拓展建立农业部大豆生物学与遗传育种综合性重点实验室。团队分别于 2011年和 2013年入选农业部和教育部创新团队。近三年承担的重大、重点项目与课题:1. 玉米大豆高产优质品种分子设计和选育基础研究,973计划课题;2. 高产优质形状分子设计和多基因组装育种的理论和方法体系,973计划课题;3. 大豆重要功能基因的单元型效应和互作分析,973计划课题;4. 强优势大豆杂交种的创制与应用,863计划子课题;5. 高产优质抗逆大豆分子育种与品种创制,863计划课题;6. 优质功能型转基因大豆新品种培育,转基因生物新品种培育科技重大专项;7. 南方地区抗病虫转基因大豆种质创新与新品种培育,转基因生物新品种培育科技重大专项;8. 高产养分高效利用转基因大豆新品种培育,转基因生物新品种培育科技重大专项;9. 大豆优质功能型基因的克隆和功能研究,转基因生物新品种培育科技重大专项;10. GmMADSI在大豆花发育中的调控机理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1. 拟测交作图方法的拓展及其应用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2. 大豆抗豆卷叶螟主效QTL的精细定位和候选基因分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3. 大豆对大豆花叶病毒抗性基因的发掘及其抗性遗传机理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4. 大豆抗大豆花叶病毒等位基因的发掘和功能鉴定,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5. 中国栽培大豆起源和性状演化的基因组学解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6. 大豆对大豆花叶病毒抗性基因的鉴定、功能分析及育种利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7. 大豆重要光合作用基因 RCAeQTL的图位克隆与育种价值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8. 我国南方 SMV流行株系抗性基因的精细定位、标记辅助选择及育种应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9. 大豆对斜纹夜蛾抗性新基因的鉴定与功能标记开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0. 大豆耐酸雨胁迫种种质资源库的筛选和优异基因发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1. 大豆曲茎重叠基因的克隆、调控网络及育种潜力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2. 大豆生物学与遗传育种创新团队,农业科研杰出人才及创新团队;23. 作物遗传育种及功能基因组学,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撑计划;24. 品种资源群体抗性性状QTL 互作检测新方法及其应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5. 大豆对 SMV抗性调控基因在不同阶段的鉴定及功能分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6. 大豆抗 SMV等位基因的 TALENs验证及抗病机理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7. 基于代谢途径基因进化和关联分析的大豆异黄酮含量遗传控制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8. 基于染色体片段代换系的大豆主茎节数QTL精细定位及育种应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9. 大豆GmCBL基因的 eQTL分析及其功能标记开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0. 大豆耐酸铝相关基因的 eQTL定位与功能分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1. gma-miRNA1510调控大豆疫霉根腐病抗性的作用机制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2. GmAGL1调控大豆裂荚的分子机理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3. 大幅度提高大豆遗传转化效率的特异复合载体研究,转基因生物新品种培育科技重大专项重点课

题;31

Page 37: 南京农业大学简介 - Nanjing Agricultural Universityclm.njau.edu.cn/upfile/20150407152642125.doc · Web viewGlobal Change Biology. 20(2014), 372-381; Xia Yao, Haijian Ren, Zhongsheng

34. 大豆生物技术育种研究,教育部创新团队。近三年取得的代表性科研成果:审定品种:南农 39、南农 34、南农 38、苏鲜豆 21号、南农 99-6、南农 701、苏鲜豆 19号发表论文团队近三年发表论文 150余篇,其中 SCI论文 70余篇。授权专利:1. 邢邯,薛晨晨,徐筋燕,赵晋铭,郭娜, 2013,一种简单的农杆菌介导大豆整体转化方法,

ZL201110193918.9,中国;2. 喻德跃,陈华涛,2012,一种大豆HKT类蛋白及其编码基因与应用,ZL200910029120.3,中国;3. 喻德跃,张丹,程浩,2012,大豆耐低磷基因GmAPt的分子标记方法,ZL201010258526.1,中国;4. 黄方,喻德跃,迟英俊, 2011,一个大豆 MADS-box 转录因子的基因工程应用 ,

ZL201010156259.7,中国;5. 喻德跃,吴倩,2011,一种大豆AOC类酶及其编码基因与应用,ZL201010018299.5,中国;6. 喻德跃,黄燕平,杨华,2011,大豆 TLP 蛋白编码基因 GmTLP1 的抗病性基因工程应用,

ZL201010156250.6,中国;7. 喻德跃,郭文雅,迟英俊,2011,一种野生大豆 LEAFY 类转录因子及其编码基因与应用,

ZL201110039093.5,中国;8. Hill C.B., Hartman G.L., Li Y., Diers B., Carlson, S. 2011. Soybean genes for resistance to aphis glycines.

Patent No. US7994389B2,美国;9. 李艳, 赵丽娟,马箫, 植物水培与根系观测装置,2013.中国专利号 201220702743X,中国;10. 李艳,盖钧镒,马箫,赵团结 , 2012 ,基于 MATLAB 的植物根长自动测量软 件( EZ-

RootLength)V1.0, 软件登记号 2013SR028904,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版权局。

科研团队(课题组)十:小麦遗传育种 1

负责人:陈佩度联系人(联系方式):王海燕,025-84395344主要成员:王秀娥 亣增军 曹爱忠 张守忠 庄丽芳 冯祎高 王海燕 邢莉萍 张瑞奇 肖 进研究方向:研究小麦及其近缘物种的基因组,探明其亲缘关系及起源演化;开展以植物

染色体工程为起点的植物遗传工程,创造优异的新种质资源;定位、克隆与转移外源有用基因,培育新品种、新品系。团队简介:小麦细胞遗传研究所在刘大钧院士的带领下,长期致力于小麦遗传资源开发

与创新、基因组学和小麦品种改良等研究。研究方向:以细胞遗传学、分子遗传学、基因工程为基础,发掘、鉴定、转移和利用外源物种的有益基因资源,创制优异育种新种质;遗传材料创制和“组学”理论与技术相结合,阐明以小麦及其亲缘种属的基因组结构与功能以及重要农艺性状的遗传规律和分子机制;分子育种和常规育种相结合,探索和发展小麦育种的新方法、新技术,选育高产、优质、抗病新种质和新品种。近三年承担的重大、重点项目与课题:1. 小麦 Ta-UGT3基因的功能鉴定及其抗赤霉病的功能分析,教育部博士点基金;

32

Page 38: 南京农业大学简介 - Nanjing Agricultural Universityclm.njau.edu.cn/upfile/20150407152642125.doc · Web viewGlobal Change Biology. 20(2014), 372-381; Xia Yao, Haijian Ren, Zhongsheng

2. 抗白粉病、赤霉病转基因小麦新品种的研制,国家转基因专项;3. 抗赤霉病小麦品种感赤霉病突变体的鉴定和抗赤霉病相关基因的克隆,中央高效基本科研业务费;4. 小麦-外源V基因组分子染色体工程材料的创制,国家 863项目;5. 小麦分子细胞遗传学,教育部新世纪人才计划;6. 普通小麦-簇毛麦 T5VS.5DL 易位系和 T1VS.1DL 易位系的效应及利用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

目;7. 一个簇毛麦类钙调素互作蛋白激酶基因(HvCIPK1)的功能分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8. 百萨偃麦草染色体 2EbS、5Eb和 6Eb结构变异体的诱致与鉴定,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9. 广谱高抗小麦抗白粉病基因 Stpk-V的抗性机理及应用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0. 小麦品种西风小麦抗黄花叶病主效QTL的精细定位,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11. 重要基因组区段的遗传效应分析,国家 863项目;12. 簇毛麦 4VS染色体结构变异系创制及抗小麦黄花叶病基因 Wss1的染色体区段定位,国家自然科

学基金项目;13. Zebularine诱发植物染色体结构变异的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4. 抗白粉病、赤霉病转基因小麦新品种的研制,转基因专项。近三年取得的代表性科研成果:1. 发表论文 40多篇,其中 SCI 收录论文 20余篇;2. “小麦-簇毛麦远缘新种质创制及应用”获国家科学技术发明奖二等奖 1项;3. “小麦-簇毛麦远缘新种质创制及应用”获教育部高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技术发明奖)一等奖 1

项。

科研团队(课题组)十一:小麦基因组学与分子改良负责人:马正强联系人(联系方式):贾海燕,025-84396024主要成员:薛树林 贾海燕 孔忠新 李国强 冉从福 李娜研究方向:小麦基因组结构与进化、组学数据挖掘和系统生物学、抗病和产量功能基因

组学,基因工程与分子育种团队简介:本团队现有师生共 40人,其中包括固定研究人员 7名,高级职称 3人。团队

负责人马正强教授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团队长期承担了“863”、“97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McKnight 基金、世纪挑战计划、 NSFC-CIMMYT 重大合作项目等多项科研项目。团队建立了小麦基因组学和分子改良实验技术体系;在分子标记、种质创新、转基因植物创造与分析、生物信息学、基因功能分析等方面有较好的工作基础。在 Plant Physiology, Proteomics,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Botany, Theor Appl Genet, Plant Mol Biol, Mol breeding, Genome, Crop Sci, Mol Gen Genet, Mol Cells, Plant Cell Reports 等 SCI 刊物上发表 SCI 论文 60 多篇。获得 9 项发明专利。近三年承担的重大、重点项目与课题:1. 望水白抗赤霉病早期反应基因的克隆及其作用机制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2. 小麦抗赤霉病侵入基因 Fhb4的物理定位和候选基因克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 抗白粉病新基因 Pm45的精细定位与评价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 TaJRL2基因在小麦抗赤霉病反应中的功能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5. 小麦旗叶宽基因 TaFlw1的饱和作图和候选基因克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33

Page 39: 南京农业大学简介 - Nanjing Agricultural Universityclm.njau.edu.cn/upfile/20150407152642125.doc · Web viewGlobal Change Biology. 20(2014), 372-381; Xia Yao, Haijian Ren, Zhongsheng

6. 小麦骨干亲本遗传效应的基础研究,973计划课题;7. 小麦抗病基因克隆及其代谢调控网络解析,863计划课题;8. 小麦抗侵入和抗扩展QTL的克隆与功能研究,转基因专项;9. 2013新世纪人才计划,NCET-13-0865。近三年取得的代表性科研成果:1. 抗白粉病新基因的发掘开展了普通小麦及其亲缘物种中抗病基因资源的发掘、定位和转移研究。目前,从六倍体小麦中

定位和标记了抗白粉病基因 Pm1、Pm2、Pm3、Pm4、pmX和 Pm45,其中包括 5AL和 6DS染色体上的两个新抗病基因位点;从二倍体小麦中发掘出 3个抗白粉病新基因 Mlm2033、Mlm80和 pm2026, 获得了与其紧密连锁的分子标记,并以四倍体小麦为桥梁亲本,培育了一系列抗白粉病新种质。2. 抗赤霉病新基因的发掘对我国特有的抗赤霉病种质望水白和苏麦 3号等进行了赤霉病抗性遗传分析,发现其抗性主要有抗

侵入和抗扩展两种类型。定位了 10 个抗赤霉病侵染的 QTL,9个抗赤霉病扩展的 QTL。精细定位了Qfhi.nau-4B和 Qfhi.nau-5A两个主效抗侵入 QTL,并将其命名为 Fhb4和 Fhb5。 此外,还精细定位了Qfhs.nau-3B和 Qfhs.nau-6B两个主效抗扩展 QTL,获得了与其紧密连锁的分子标记。借助分子标记辅助选择的方法,将 4个主效 QTL导入到不同的遗传背景中,构建了近等基因系,显著提高了轮回亲本的赤霉病抗性,证明了这些主效QTL的遗传效应。3. 赤霉病抗性的分子机制及调控网络解析通过对赤霉菌在小麦穗部的侵染位点、侵染方式和扩展途径的分析,明确了赤霉病菌在小麦穗部

的侵染及扩展模式。将转录组和蛋白质组分析相结合,鉴定出 163个受赤霉菌侵染诱导的基因和 37个蛋白;提出了小麦应对赤霉病侵染的早期反应调控网络的假设,为阐明抗赤霉病的分子机制奠定了基础;对部分基因如 TaJRL1、TaJRL2等进行了较深入的功能分析,并通过遗传转化的方法,将其导入到普通小麦中,显著提高了受体亲本的赤霉病抗性。4. 重要农艺性状新基因的发掘通过对双亲作图群体、品种群体进行全基因组扫描,鉴定了 72 个重要农艺性状相关 QTL;以不同

材料作为轮回亲本,构建了 110个主效 QTL/组合的近等基因系,近等基因系的表型鉴定结果证明了这些 QTL/组合的遗传效应;对其中的 2个QTL进行了精细定位,命名为 TaFLW1和HL1;获得的连锁标记在分子标记辅助选择中应用效果显著。此外,还克隆了一个对小麦产量性状有显著影响的基因,其过表达可以明显提高小麦粒重。5. 将分子育种和常规育种方法相结合培育了多个高产多抗新种质通过分子标记辅助回交的方法将鉴定出的抗白粉病基因、抗赤霉病基因和产量性状 QTL导入到改

良品种中,获得了综合性状优良的多抗新种质。其中部分材料已送交江苏、四川、山东、河南、安徽河北、黑龙江等小麦主产区的 20多家育种单位使用。

34

Page 40: 南京农业大学简介 - Nanjing Agricultural Universityclm.njau.edu.cn/upfile/20150407152642125.doc · Web viewGlobal Change Biology. 20(2014), 372-381; Xia Yao, Haijian Ren, Zhongsheng

科研团队(课题组)十二:水稻遗传育种负责人:万建民联系人(联系方式):江玲,025-84396516主要成员:江玲 王春明 王益华 赵志刚 刘裕强 陈赛华 张文伟 刘玲珑 刘世家 陈亮明 刘喜 田云录研究方向:籼粳交杂种优势利用基础研究、稻米品质形成的分子生物学基础研究、水稻

抗性分子生物学基础研究、直播相关性状的分子生物学基础研究团队简介:本团队围绕水稻产量、品质、抗性等重要农艺性状,在籼粳交杂种优势利用

基础研究、稻米品质形成的分子生物学基础研究、水稻抗性分子生物学基础研究、直播相关性状的分子生物学基础研究等方向开展工作,挖掘重要基因,研究基因功能,阐明重要性状形成的分子基础。将分子育种与常规育种相结合,创制新种质,培育高产、优质、多抗、广适性的水稻新品种。

本单位固定人员共 18人,包括教授 4名,副教授 7名,讲师 3名,科研辅助人员 4名,其中长江学者特聘教授 1名,高层次引进人才 1名,全国百篇优秀博士学位论文获得者 1名,教育部新世纪人才 1名,南京农业大学钟山学术新秀 3名。现有在读博士研究生 36名,硕士研究生 41名。十一五期间,毕业博士研究生 63名,硕士研究生 70人,其中 3名获得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提名奖,4名获得江苏省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奖,3名获得江苏省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奖。

本课题组是作物遗传与种质创新国家重点实验室的一部分,同时建设有农业部长江中下游粳稻生物学与遗传育种重点实验室、杂交水稻产业提升协同创新中心、江苏省植物基因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在南京江宁土桥和海南陵水建有 200多亩育种基地和 50多亩南繁基地。近三年承担的重大、重点项目与课题:1. 优质转基因水稻新品种培育,转基因生物新品种培育重大专项;2. 水稻蛋白品质形成关键基因的功能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3. 水稻品种N22种子休眠性QTL qSdn-1的候选基因验证与功能分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 水稻发育胚乳中控制谷蛋白 ER-Golgi运输关键基因OsGot1的功能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5. 粒型决定和休眠调控的遗传机制,973课题。近三年取得的代表性科研成果:1. 水稻籼粳杂种优势利用相关基因挖掘与新品种培育,获 2012年教育部技术发明奖一等奖,第一完

成单位;2. 抗条纹叶枯病高产优质粳稻新品种选育及应用,获 2010年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第一完成

单位;3. Zhou F, Lin QB, Zhu LH, Ren YL, Zhou KN, Shabek N, Wu FQ, Dong W, Gan L, Gao H, Wang D, Tan

JJ, Ma WW, Zhang X, Guo XP, Wang JL, Chen WQ, Chu JF, Yan CY, Cheng ZJ, Wang J, Lei CL, Zhai

HQ, Wu CY, Wang HY, Jiang L, Liu X, Zheng N, Wan JM*. D14–SCFD3-dependent degradation of D53

regulates strigolactone signalling. Nature 2013, 504: 406-410;

4. Zhao ZG, Zhang YH, Liu X, Zhang X, Liu SC, Yu XW, Ren YL, Zheng XM, Zhou KN, Jiang L, Guo XP,

Gai Y, Wu CY, Zhai HQ, Wang HY, Wan JM*. A role for a dioxygenase in auxin metabolism and

reproductive development in rice. Developmental Cell 2013, 27(1):113-122;

5. Wu WX, Zheng XM, Lu GW, Zhong ZZ, Gao H, Chen LP, Wu CY, Wang HJ, Wang Q, Zhou KN, Wang

JL, Wu FQ, Zhang X, Guo XP, Cheng ZJ, Lei CL, Lin QB, Jiang L, Wang HY, Ge S, Wan JM*. The

35

Page 41: 南京农业大学简介 - Nanjing Agricultural Universityclm.njau.edu.cn/upfile/20150407152642125.doc · Web viewGlobal Change Biology. 20(2014), 372-381; Xia Yao, Haijian Ren, Zhongsheng

association of functional nucleotide polymorphisms at DTH2 with the northward expansion of rice

cultivation in Asia. PNAS, 2013, 110 (8): 2775-2780.

科研团队(课题组)十三:棉花遗传育种负责人:张天真联系人(联系方式):胡艳,025-84395311主要成员:郭旺珍 周宝良 朱协飞 胡艳 蔡彩平 丁林云 高蓓研究方向:育种目标性状的基因与基因组学分析、分子遗传与进化生物学、分子育种、

种质资源遗传基础与创新、杂优机理及杂交棉创制团队简介:南京农业大学“杂交棉创制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和棉花研究团队是在我国

知名学者冯泽芳院士、潘家驹先生和历代后辈学生坚持不懈,刻苦研究而逐渐发展壮大。团队有良好的研究积淀,特别近 10年在棉花重要性状的遗传学、基因组学与分子育种等研究方面取得了突破性成果,已经形成一支研究方向明确,专业特色明显,团结协作,思想活跃的研究队伍。在此基础上,新一代的团队成员们正致力于从中药及应探索发现与功能分析到实现从重要基因发掘与功能分析到优异种质创新及育种利用等上、中、下游研究的有机整合。“棉花的基因组学与分子育种创新团队”是 2013年农业部农业科研创新团队,2013年获中华农业科技奖优秀创新团队奖;“耐盐碱棉花生物育种创新团队”是江苏省农业科技创新团队。团队现有固定人员共 10人,其中教授 4名。团队负责人张天真教授,国际棉花基因组计

划(ICGI)主席(2013~2015),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973项目首席科学家,国家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岗位科学家,教育部杂交棉创制工程研究中心主任。团队成员目前获 “中国青年科技奖”2人次、“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 2人次、教育部跨(新)世纪学术带头人 3人次、南京农业大学“钟山学者”计划首批“钟山新秀”1人次等。目前在读博士研究生 29名,在读硕士研究生 34名。研究得到国家 973,86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转基因重大专项及农业部、教育部、江苏省等科研项目资助。团队获成果奖 10项,其中国家奖 2项,省部级一、二等奖 8项。在 SCI期刊发表论文 100多篇,被引用 1000多篇次。省级优秀博士论文 3人次,获授权专利 14项,培育棉花新品种 16个。出版《杂交棉育种的理论与实践》等专著 2部,主编《作物育种学总论》等教材 2部,参编著作和教材 10多部。与国内外同行交流合作融洽深入。团队成员曾多次应邀在国际学术会议做研究报告。团队建有完善的棉花基因组研究研发平台和新品种研制、中试与产业化平台。目前建有

研究平台包括一个研发中心(江苏南京)、四个育种站(江苏大丰、湖南常德、安徽当涂、新疆库尔勒)、二个制种基地(江苏大丰、新疆库尔勒)、一个南繁基地(海南乐东),以及在主产棉省建有 10个百亩、5个千亩、2个万亩示范点(片)。充分发挥了平台的创新,引领与服务功能。为团队科学研究的可持续、顺畅发展奠定坚实基础。近三年承担的重大、重点项目与课题:1. 油料作物优异亲本形成的遗传基础和优良基因资源组配与利用,国家 973 计划项目,

2011CB109300;

2. 长江中下游棉区转基因杂交棉新品种培育,转基因生物新品种培育重大专项,2011ZX08005-001-

4;3. 转基因耐旱耐盐碱棉花新品种培育,转基因生物新品种培育重大专项,2011ZX08005-004-2;4. 转基因特色专用棉花新品种选育,转基因生物新品种培育重大专项,2011ZX08005-005;

36

Page 42: 南京农业大学简介 - Nanjing Agricultural Universityclm.njau.edu.cn/upfile/20150407152642125.doc · Web viewGlobal Change Biology. 20(2014), 372-381; Xia Yao, Haijian Ren, Zhongsheng

5. 棉纤维发育重要基因的克隆及功能验证,转基因生物新品种培育重大专项,2011ZX08009-003;6. 棉花纤维素生物合成的基因调控与高强纤维形成的分子遗传基础,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31330058;7. 海岛棉抗黄萎病基因的发掘,鉴定与功能验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117159;8. 一个新发现的棉花卷叶突变体的遗传分析和基因精细定位,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1101183;9. 海岛棉显性无腺体基因Gl2e的克隆及功能验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1201250;10. 棉花种质资源发掘与创新利用,国家科技支撑,2013BAD01B03-04;11. 棉花高配合力优质抗病骨干亲本材料的创制研究,国家 863计划项目,2011AA10A102;12. 功能研究室科学家,农业部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13. 棉花基因组学与分子育种,农业科研杰出人才及其创新团队。近三年取得的代表性科研成果:科研成果:1. “棉花的基因组学与分子育种创新团队”2013年获 2012-2013年度中华农业科技奖优秀创新团队

奖;2. “优质棉新品种的创制、栽培及其产业化” 2011年获农业部中华农业科技奖二等奖;3. “棉花抗黄萎病中植棉 2号等系列品种的选育及应用”2013年获中华农业科技奖一等奖。发明专利:1. 一种改良棉花纤维长度、纤维强度和马克隆值的分子育种方法,2012,ZL201110127252.7;2. 一 种 利 用 海 岛 棉 染 色 体 片 段 导 入 系 改 良 棉 花 纤 维 长 度 的 分 子 育 种 方 法

2012,ZL201110127226.4;3. 一 种 利 用 海 岛 棉 染 色 体 片 段 导 入 系 改 良 棉 花 马 克 隆 值 的 分 子 育 种 方 法

2013,ZL201110127227.9;4. 一种改良棉花纤维强度和马克隆值的分子育种方法,2013,ZL201110127228.3;5. 一种培育抗黄萎病棉花新品种的分子育种方法,2013,ZL201110450962.3。审定品种:1. “南农 881”2013年通过河南省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2. “南农 15号”2012年河南省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

科研团队(课题组)十四:水稻抗逆遗传与种业科学负责人:张红生联系人(联系方式):董世楠 025-84396075主要成员:华 健 王建飞 黄骥 鲍永美 王州飞 邹保红 程金平 唐海娟研究方向:水稻种质资源收集、鉴定、评价和利用;水稻重要抗病虫和抗逆境基因的克

隆与功能分析;作物种子发育相关基因的克隆和分子机理解析团队简介:围绕水稻重要育种性状的基因资源发掘与种质创新、重要抗逆基因的克隆与

功能分析和水稻新品种选育等方向开展工作。从太湖流域水稻资源和国外引进资源品种中鉴定了一批广谱高抗稻瘟病和白叶枯病、耐盐胁迫和温度胁迫的特异材料,在遗传分析和抗性基因(QTLs)定位基础上,构建了 NILs、CSSLs等群体材料进行抗性基因克隆、功能验证和育种利用研究;在对水稻全基因组相关锌指蛋白基因进行预测、克隆和基因芯片研究基础上,重点选择 ZFP182、ZFP252等与水稻抗非生物逆境胁迫相关的基因进行深入研究,阐明这些基因在调控和提高水稻抗逆境胁迫过程中的分子机理,为通过遗传工程手段培育抗逆水

37

Page 43: 南京农业大学简介 - Nanjing Agricultural Universityclm.njau.edu.cn/upfile/20150407152642125.doc · Web viewGlobal Change Biology. 20(2014), 372-381; Xia Yao, Haijian Ren, Zhongsheng

稻品种提供基础;挖掘和鉴定的重要抗性基因(QTLs),筛选和开发紧密连锁的分子标记,通过MAS方法实现目标基因的快速转移和聚合,培育抗谱广、持久抗性的水稻新种质。

2005年以来,课题组成员先后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 863课题、转基因作物新品种培育重大专项、公益性(农业)行业科技专项、教育部博士点基金、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和江苏省优秀人才基金等 30多项;在 PNAS, J Exp Bot, Plant Mol Biol, TAG, PLOS One, FEBS Letters等国内外期刊发表研究论文 70多篇;审定品种 1个,申请并获得专利 10余项。近三年承担的重大、重点项目与课题:1. 水稻 SNARE蛋白OsSYP121参与抗病过程机理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 水稻锌指蛋白 ZFP182对OsDREBs基因的调控及其抗逆机理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 泛素相关锌指蛋白OsAACZ1介导的非生物胁迫应答机理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 控制水稻种子耐盐萌发的主效QTLqGR-2精细定位与克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5. E3 泛素连接酶 ZFIP1与锌指蛋白 ZFP182的互作在水稻抗逆反应中的作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6. 水稻粒长QTL qGL3.2的克隆及其功能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7. E3 泛素连接酶 ZFRG1在水稻抗逆应答反应中的功能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8. 一个广谱抗稻瘟病基因的转基因功能验证和抗病机理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9. 水稻种子活力相关基因 qGI-11的克隆及作用机理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0. 抗病虫关键基因克隆及功能验证,转基因生物新品种培育科技重大专项;11. OsPPKL基因家族调控水稻籽粒发育的遗传网络解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2. 粳稻地方品种抗穗瘟基因 Pi-bd1的克隆和功能验证,转基因生物新品种培育重点课题;13. 粳稻地方品种抗稻瘟病新基因的克隆和功能验证,转基因生物新品种培育重点课题。近三年取得的代表性科研成果:1. 代表性成果一:水稻产量相关基因克隆与种质创新

围绕水稻高产育种目标,鉴定了多个大穗、大粒种质,其中大粒粳稻种质 N411千粒重高达 70克以上。利用大粒种质 N411与常规籼稻品种杂交,构建定位群体,检测到多个粒重主效 QTL,对其中QTL qGL3.2进行了精细定位与克隆,初步阐明了基因作用机理。通过多次回交将 qGL3.2导入 93-11(扬稻 6号),获得的近等基因系 93-11-GL3.2,粒重和产量分别提高 25%和 15%左右,配置的两系杂交种产量提高 8%以上。该材料已申请新品种保护(南农籼 5号),相关基因申请 1

项国家发明专利,相关研究发表在 PNAS等杂志。2. 代表性成果二:锌指蛋白的抗逆机理以及基因工程应用

利 用 反 向 遗 传 学 方 法 , 从 强 耐 盐 地 方 品 种 韭 菜 青 中 鉴 定 和 克 隆 了ZFP179、ZFP181、ZFP182、ZFP252等多个抗旱和耐盐的候选基因,通过农杆菌介导的转基因技术验证候选基因的功能,探讨其抗逆的分子机理,创建水稻抗逆新种质。研究发现 TFIIIA型锌指蛋白基因 ZFP179、ZFP182、ZFP252等基因调节 DREB/CBF转录因子介导的抗逆信号转导途径,在促进脯氨酸的积累、维持细胞膜稳定性、加强活性氧的清除、降低水分蒸腾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A20/AN1型锌指蛋白基因如 ZFP181能够结合泛素分子,参与泛素/26S蛋白酶体介导的蛋白降解途径。过量表达锌指蛋白基因的水稻转基因植株分别提高了耐盐性与抗旱性,相关研究申请 2项国家发明专利,研究内容发表在 J Exp Bot, Plant Mol Biol, FEBS Letters等杂志。

3. 代表性成果三:水稻抗稻瘟病基因克隆与种质创新对收集的 2000多份太湖流域粳稻地方品种资源进行抗稻瘟病抗性鉴定,获得黑壳子粳、薄稻、铁杆青等多个广谱、高抗稻瘟病品种,利用其构建的 RILs、NILs、CSSLs等遗传群体,至少定位了19个不同抗病QTLs,并精细定位了 Pi-hk1、Pi-hd1等基因。利用基因芯片和蛋白组学等技术鉴定和克隆了 OsSYP121、OsSNAP32、OsNPSN11-13、OsSYP71、OsREM1.2等抗病相关基因,解析了水稻-稻瘟病菌互作的分子机理。通过分子标记辅助选育了多个广谱、高抗稻瘟病优异中间材料,

38

Page 44: 南京农业大学简介 - Nanjing Agricultural Universityclm.njau.edu.cn/upfile/20150407152642125.doc · Web viewGlobal Change Biology. 20(2014), 372-381; Xia Yao, Haijian Ren, Zhongsheng

已提供不同育种单位作为新种质用于水稻抗稻瘟病育种。相关研究获批 4项国家发明专利,研究内容发表在 Phytopathology、Mol Genet Genomics、Mol Biol Rep、Gene等杂志。

4. 代表性成果四:水稻种子活力相关性状遗传机理研究对收集的各类资源品种进行种子脱水耐性、休眠、耐盐、耐低温发芽等性状筛选鉴定,获得了韭菜青、大关稻等一批优异种质资源。利用构建的 RILs、NILs、CSSLs等遗传群体,至少定位了 20

个种子休眠 QTLs、15个种子发芽速度 QTLs、30多个物质利用 QTLs、20个耐盐 QTLs、10个耐冷QTLs等,对多个主效 QTL qGR2、qGI11、qSP3等进行了精细定位与克隆。利用蛋白组学技术获得了 40多个与种子活力相关的候选基因,开展相关基因功能研究。相关研究申请 2项国家发明专利,研究内容发表在 TAG, PLOS One, Planta, Mole Breeding, Euphytica等杂志。

5. 代表性成果五:水稻新品种选育本课题组培育的新品种宁稻 1号通过江苏省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该品种特性为:中熟中粳 09-

4240,株高 105cm左右,株型紧凑,分蘖力较强,有效穗 20万/亩左右,每穗粒数 125-130粒,结实率 90.2%左右,千粒重 28g左右。南京地区及苏南地区全生育期 160天左右,5 月 17日播种,6

月中旬移栽,9 月 2日始穗,9 月 5日齐穗,10 月 22日左右完熟。适合苏南地区种植。育成单位经 2009-2013年在南京、安徽当涂、溧阳等地布点试种,产量 592-656kg/亩,比对照武运粳 7号6.4-15.4%,平均增产 8%。2010-2011年参加江苏省区域试验,产量位于前列,2013年进入生产试验,比对照增产 5.6%。抗稻瘟病、白叶枯病和条纹叶枯病。

6. 代表性成果六:应用模式植物研究抗病机理调节植物抗病 R基因的表达是植物抗病的重要环节,课题组应用 R 基因高表达的拟南芥变体来研究 R基因的表达调控。 通过遗传抑制子的筛选和克隆,本课题组发现染色质修饰和重塑相关的几个基因能调控 R基因的转录 从而影响植物抗病能力。 相关研究已在 Plant Physiology发表,这些调控基因的功能正在水稻里验证,为作物抗病育种提供依据。

39

Page 45: 南京农业大学简介 - Nanjing Agricultural Universityclm.njau.edu.cn/upfile/20150407152642125.doc · Web viewGlobal Change Biology. 20(2014), 372-381; Xia Yao, Haijian Ren, Zhongsheng

园艺学院学院简介

南京农业大学园艺学院是我国最早设立的高级园艺人才培养机构,其历史可追溯到原国立中央大学园艺系(1921)和原金陵大学园艺系(1927),为我国近代园艺事业的开拓和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改革开放以来,园艺产业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愈加凸显,园艺学院的各项事业也获得飞速发展,专业设置由原来的果树、蔬菜、观赏园艺三个本科专业发展成为现在的园艺(包括果树、蔬菜和观赏园艺三个方向)、园林、景观学、中药学、设施农业科学与工程五个本科专业。园艺专业为国家特色专业建设点,《园艺作物育种学》课程被评为国家精品课程,《园艺作物育种学(双语)》课程被确定为国家双语示范课程。迄今为止,园艺学院已培养了 6000名各层次高级专业人才,其中包括博士生 226名,硕士生 783名。目前园艺学院有普通全日制在读学生 1858人(本科生 1139人,研究生 719人),外国留学生 11人。目前园艺学院有教职员工 122名,其中教授 33名,副教授 41名,博士生导师 28名,硕

士生导师 35名。园艺学院现设有园艺学系、园林学系、中药材科学系、设施农业科学与工程系四个教学机构和蔬菜研究所、果树研究所、花卉研究所、园林规划设计研究所、中药材研究所、茶学研究所、设施园艺工程技术中心、草坪研究与开发工程技术中心、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 12个研究机构。其中,2009年经教育部批准,“园艺作物种质创新与利用工程研究中心”进行立项建设;2011年农业部华东地区园艺作物生物学与种质创制重点实验室开始运行。2009年,经江苏省发改委授权组建与运行“江苏省品种改良与种苗繁育工程中心”。2000年以来共承担国家级科研项目 91项,部省级科研项目 285项,到校总经费近 2亿元,获国家、部省级科技奖 24项,获得国家发明专利 96项,育成果、菜、花、茶新品种 83个,在农业部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中,我院有 1位首席科学家,5位岗位科学家,为我国园艺事业的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学科建设方面,现设有园艺学博士后流动站 1个、6个博士授权点(果树学、蔬菜学、

茶学、观赏园艺学、药用植物学、设施园艺)和 6个硕士授权点(果树、蔬菜、园林植物与观赏园艺、风景园林、茶学、中药学);其中蔬菜学科为国家和农业部重点学科,果树学科为江苏省级重点学科,园林植物与观赏园艺学科(含风景园林规划设计方向)为校级重点学科,园艺学一级学科被认定为江苏省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培育建设点,“园艺科学与应用”在“211工程”三期进行重点建设,“现代园艺科学”2011年列入江苏省优势学科建设。

“园艺是文明的象征”,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园艺科学必将在国民经济中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未来的园艺学院将会更加繁荣昌盛。 网址:http://yyxy.njau.edu.cn/院长:陈发棣,025-84395592书记:陈劲枫,025-84396370

40

Page 46: 南京农业大学简介 - Nanjing Agricultural Universityclm.njau.edu.cn/upfile/20150407152642125.doc · Web viewGlobal Change Biology. 20(2014), 372-381; Xia Yao, Haijian Ren, Zhongsheng

学院科研概况科研团队(课题组)一:白菜系统生物学

负责人(联系方式):侯喜林,025-84395917,[email protected]主要成员:侯喜林 李英 张蜀宁 王建军 张昌伟 胡春梅 肖栋 刘同坤研究方向:蔬菜遗传育种、分子生物学、生理生态、基因组学团队简介:该团队长期从事不结球白菜遗传育种及分子生物学研究。先后承担了国家

973项目 1项、863项目 5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 1项、面上项目 5项、青年基金 3项;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 4项;国家现代农业大宗蔬菜产业技术体系,不结球白菜育种岗位科学家项目以及科技部农业科技成果转化项目 2项;其它项目 32项。对原产中国的不结球白菜进行了长期系统深入的研究,获国家发明专利 13 件;省级以上奖励 12项,其中国家科技二等奖 3项。不仅涉及遗传、种质资源、病理、育种和多抗性鉴定技术等多学科领域,而且成功地选育出多抗、优质、丰产系列新品种,既有基础理论研究的创新,也有可供应用推广的先进技术,总体研究达国际先进水平。尤其是在利用非对称细胞融合技术,创建出不结球白菜新型胞质雄性不育新种质;选育出不育株率和不育度均为 100%、且低温条件下不黄化并有蜜腺的胞质雄性不育系及相应保持系方面居国际领先水平,该成果于 2005年获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同时,本研究群体还完善了不结球白菜多抗性鉴定方法,通过人工接种鉴定,获得 23份抗 TuMV兼抗霜霉、黑斑病的三抗抗源材料,45份抗黑斑病与 TuMV及 69份抗霜霉病与 TuMV 双抗材料。利用自交不亲和系、雄性不育系和创新的优异种质材料,育成新品种、新组合 10个,其中‘暑绿’、‘寒笑’等 5个品种通过江苏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的审定或鉴定。系列新品种已在全国 22个省、市推广,创造了显著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

该群体在国内外发表论文 200余篇,其中 SCI论文 45篇,得到了国内外学术界的广泛关注和好评。尤其是近年来发表的 SCI论文在全球芸薹属植物研究领域居领先地位。近三年承担的重大、重点项目与课题:1. 不结球白菜耐寒关键基因的鉴定,分析及功能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288万元,

2014/01-2018/12;2. 参与 TuMV 复制的不结球白菜寄主因子的筛选及抗病基因功能验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

80万元,2013/01-2016/12;3. 基于全基因组的白菜大规模功能基因标记开发技术研究,国家“863”项目,45万元,2012/01-

2015/12;4. 不结球白菜株型发育的分子遗传机制,国家“973”项目,150万元,2012/01-2016/12;5. 不结球白菜 BcWRKY1转录因子抗霜霉病功能研究,国家自然基金面上项目,80万元,2013/01-

2016/12;6. 不结球白菜育种岗位科学家,国家现代农业大宗蔬菜产业体系,农业部, 350万元,2011/01-

2015/12;7. 不结球白菜自交不亲和性状差异蛋白质组学研究,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 10万元,

2011/07-2014/06;8. 芜菁花叶病毒 6k2囊泡的分离及其蛋白质组分析,教育部博士点基金项目, 4万元,2012/01-

2014/12;

41

Page 47: 南京农业大学简介 - Nanjing Agricultural Universityclm.njau.edu.cn/upfile/20150407152642125.doc · Web viewGlobal Change Biology. 20(2014), 372-381; Xia Yao, Haijian Ren, Zhongsheng

9. 利用 VIGS技术挖掘蝴蝶兰花器官性状形成相关新基因,国家自然基金青年基金项目, 22万元,2012/01-2013/12;

10. 不结球白菜 BcMAF1 基因参与晚抽薹的调控机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项目,23万元,2014/01-2016/12;

11. BcMAF2基因防止不结球白菜先期抽薹的调控机制,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项目, 20万元,2013/07-2016/06。

近三年取得的代表性科研成果:1. 白菜类作物叶片结构性状的遗传解析。检测了白菜类作物叶片长度、叶片宽度、叶柄长度、叶柄

宽度、叶型指数等性状,同时在长日照和短日照条件下,分析其非条件和条件的动态 QTL定位;另外,对不同生长条件影响下的叶片数、叶片颜色等性状在 92个DH68系上也进行了 QTL定位分析。共获得了 252个控制叶片性状的 QTL。找出拟南芥中控制叶片性状的功能基因 90个,在此基础上,搜索到白菜类作物中叶片性状候选基因 186个。将这些 QTL与白菜类作物上控制叶片性状的候选基因在物理图谱上的位置相结合。对 116个白菜类作物叶片性状基因设计特异标记引物,共筛选出 96个基因的引物在双亲中具有多态性。利用 Lightscanner分型技术,将 60个控制叶片性状的候选基因定位到了 DH68遗传图谱上。且进行了 eQTL分析,构建了相关性遗传调控网络等。该研究成果发表在《Plant Physiology》上,2014, 164:1309-1325;

2. 基于全基因组的白菜NAC转录因子家族分析。NAC转录因子是植物中特有的一类转录因子,广泛参与植物的生长发育和代谢。本研究从白菜基因组中筛出 204个NAC转录因子,并与来自拟南芥和水稻的 NAC转录因子进行了比较分析。发现 NAC家族分为两大类,19个亚家族。最后筛选出具有代表性的 55个 NAC转录因子,分别在不同生长发育时期和不同逆境胁迫条件下,对 55个NAC转录因子进行了全面的表达谱分析。研究发现,不同的 NAC转录因子分别表现出其特有的表达特性。同时,对 NAC转录因子进行了不同逆境胁迫响应的分类,这些结论对 NAC家族的深入研究奠定了基础。该研究成果发表在《 Plant Molecule Biology Reporter 》上, 2014,DOI

10.1007/s11105-014-0712-6;3. 初步探明芜菁花叶病毒的感染机制。芜菁花叶病毒(TuMV)是我国十字花科蔬菜病毒病害的主要病原,在绝大部分地区均有发生,严重影响了十字花科蔬菜大规模生产。最新研究表明,TuMV

6k2蛋白会在内质网(ER)上诱导形成囊泡,病毒复制复合体、病毒的 mRNA和 dsRNA以及与复制有关的寄主基因均位于 6k2的囊泡内,6k2的囊泡内通过植物细胞的内分泌途径最终锚定在叶绿体上。SNAREs蛋白家族在植物内源物质分泌、内膜融合和物质运输过程中起到重要的作用。该研究成果发表在《PLOS Pathogens》上,2013,Volume 9|Issue5|e1003378;

4. 基于全基因组的白菜 AP2/ERF转录因子家族分析。从白菜基因组数据库中调取了 291 条 AP2/ERF

转录因子,并与来自其它 15个物种的该蛋白进行了比较。AP2/ERF 被分为四个家族,包括AP2、ERF、 RAV和 Soloist,同时 ERF家族又被分为 DREB和 ERF亚家族。AP2/ERF家族进一步被分成 15个组,并对它们的鉴定分类、系统进化分析、保守区域、染色体分布、功能注释、表达模式以及相互调控模式等进行了预测和分析。分析结果表明,AP2/ERF家族分布在白菜的 10 条染色体上。基于 EST序列设计引物,证明 AP2/ERF家族在 6个不同组织类型上有差异表达。白菜的214 条 AP2/ERF家族与拟南芥同源。通过同源基因调控网络分析表明,有 7个 CBF和 4个 AP2基因分析调控冷胁迫和胚珠发育。该研究成果发表在《BMC Genomics》上,2013, 14:573;

5. 霜霉病侵染的不结球白菜蛋白组分析。霜霉病是危害十字花科植物主要的病害之一。解析不结球白菜抗霜霉病分子机制对于抗病育种具有重要的意义。本研究通过双向电泳结合质谱技术研究了不结球白菜抗霜霉病品种‘苏州青’在霜霉菌胁迫下蛋白组学变化。经质谱分析,鉴定发现 91个蛋白点发生了显著性变化,分为 10大功能类别。基于这些结果,初步构建了不结球白菜与霜霉病菌互作模式图:在霜霉病胁迫下,不结球白菜通过增强乙烯合成能力和能量供应、平衡活性氧产

42

Page 48: 南京农业大学简介 - Nanjing Agricultural Universityclm.njau.edu.cn/upfile/20150407152642125.doc · Web viewGlobal Change Biology. 20(2014), 372-381; Xia Yao, Haijian Ren, Zhongsheng

生与消除、增强蛋白代谢和光呼吸、降低光合作用及诱导光修复等途径产生抗病性。对相关蛋白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发现,其中 8个蛋白参与乙烯合成通路,且蛋白丰度均有显著上升,结合荧光定量分析与乙烯含量测定发现,乙烯含量在受到霜霉病菌胁迫后显著上升,进一步发现乙烯在不结球白菜抗霜霉病菌胁迫中起正调控作用。这些结果不仅有利于揭示不结球白菜抗霜霉病分子机理,而且有助于推动不结球白菜抗霜霉病分子育种进程,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和应用前景。该研究成果发表在《Journal of Proteomics》上,2014,98:15-30。

科研团队(课题组)二:葫芦科作物遗传与种质创新负责人(联系方式):陈劲枫,025-84396370主要成员:娄群峰 钱春桃 李季 陈洁研究方向:葫芦主要作物的遗传及种质创新团队简介:葫芦科作物遗传与种质创新实验室是国家作物遗传与种质创新国家重点实验

室的组成部分,在甜瓜属种质资源创新和应用研究领域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团队现有教授 1名,副教授 2名,讲师 1名,助教 1名,在读博士生 12人,硕士研究生 20余人。先后承担国家 973项目 2项、863项目 3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面上项目及青年基金共计10项;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 2项、省科技支撑项目 2项;科技部农业科技成果转化项目 1项;公益性行业(农业)科研专项 1项;其它项目多项。课题组对黄瓜等葫芦科主要作物的遗传及种质资源进行了系统、深入研究,在甜瓜属远缘杂交的遗传育种研究方面取得国际领先成果。发表 SCI论文 100余篇;获国家发明专利 19个;部省级成果奖多个,其中教育部技术发明奖二等奖 1项,科学技术进步推广奖 1项等;获得新品种授权 6个,新品种审定 3个。本实验室注重国际交流与合作,先后与日本、美国、韩国、肯尼亚等许多国家都建立了交流合作关系。陈劲枫教授还获聘美国康奈尔大学“康奈尔-中国学者”教授,承担教育部智力援非任务,多次邀请日本、韩国、美国、香港等外国专家学者前来讲学。课题组在蔬菜新品种培育和新技术的推广应用方面也取得了系列成果。先后培育黄瓜鲜

食型、水果型、加工型等优良新品种。通过省级审定品种 4个。在百名教授兴百村、挂县强农富民工程等科技兴农工程中做出重要贡献,受到政府肯定、媒体关注、农民欢迎。近三年承担的重大、重点项目与课题:1. 基于种间渐渗的甜瓜属野生优异基因发掘研究NSFC,重点项目 2008/01-2012/12;

2. 黄瓜单性结实分子标记基因分析及耐冷生理、分子机制的研究,973计划,2009/01-2013/01;

3. 优质多抗设施专用黄瓜和丝瓜新品种选育,江苏省自主创新资金项目,2011/07-2014/06;

4. 黄瓜果重QTL精细定位及主效基因克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012/01-2014/12;

5. 蔬菜细胞育种技术研究与优异种质创制,国家“863”项目,2012/01-2015/12;

6. 黄瓜、番茄果实形成的分子遗传与调控机制,国家“973”项目,2012/01-2015/12;

7. 园艺作物种质资源发掘与创新利用, 国家科技支撑计划,2013/01-2016/12;

8. 黄瓜优良新品种的规模化繁育,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资金项目,2013/09-2015/08;

9. miRNA调控黄瓜单性结实的分子机理研究,江苏省自然基金,2013/07-2016/06;

10. 黄瓜单性结实相关基因的发掘及功能鉴定,教育部博士点基金,2013/01-2015/12;

11. 优质高产抗病设施瓜类新品种选育,江苏省科技支撑计划(农业)项目,2013/07-2016/07;

12. 长三角地区设施蔬菜高产高效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公益性行业(农业)科研专项, 2014/01-

2018/12。近三年取得的代表性科研成果:

43

Page 49: 南京农业大学简介 - Nanjing Agricultural Universityclm.njau.edu.cn/upfile/20150407152642125.doc · Web viewGlobal Change Biology. 20(2014), 372-381; Xia Yao, Haijian Ren, Zhongsheng

获奖:1. 瓜属栽培黄瓜与野生酸黄瓜种间杂交成果,2013年江苏农业十大科技贡献奖,2013年。获得授权的专利:

1. 抗南方根结线虫黄瓜渐渗系材料的培育方法,ZL201110123037.X;2. 甜瓜抗蔓枯病基因Gsb-4的 SSR标记,ZL201110081073.4;3. 甜瓜属异源三倍体黄瓜的选育方法, ZL201110107687.5;4. 全雌华北型黄瓜华北全雌 2号的培育及应用,ZL201010017672.5;5. 全雌华北型黄瓜南雌 1号的培育方法及应用,ZL200910262845.7;6. 全雌美国切片型黄瓜美雌 09的培育及应用,ZL201010017674.4;7. 全雌加工型黄瓜优加全雌 09的培育及应用,ZL201010017675.9;8. 全雌华南型黄瓜华南全雌 09的培育及应用,ZL201010017676.3。品种鉴定:

1. 南抗 1号,江苏省作物品种鉴定委员会, 2013-1-7;2. 南水 2号,江苏省作物品种鉴定委员会, 2013-1-8;3. 宁运 3号,江苏省作物品种鉴定委员会, 2013-1-9。发表论文:

1. Qunfeng Lou, Yunxia Zhang, Yuhua He ,Ji Li, Li Jia, Chunyan Cheng, Wei Guan, Shuqiong Yang, Jinfeng

Chen.Single copy gene-based chromosome painting in cucumber and its application for chromosome

rearrangement analysis in Cucumis.The Plant Journal,2014,’Accepted Article’, doi: 10.1111/tpj.12453;

2. Li Cui, Tinglin,Zhang, Ji Li, Qunfeng Lou, Jinfeng Chen. Cloning and expression analysis of

Cs-TIR1/AFB2: the fruit development related genes of cucumber (Cucumis sativus L.).Acta Physiol Plant

(2014) 36:139–149;

3. Cui Li, Li Ji, Tinglin Zhang, Qinwei Guo, Jian Xu, Qunfeng Lou, Jinfeng Chen. Identification and

expression analysis of D-type cyclin genes in early developing fruit of cucumber (Cucumis sativus

L.).Plant Mol Biol Rep (2014) 32:209–218;

4. George Mbira Kere,Shen Jia, Jinfeng Chen.Heritability and gene effects for salinity tolerance in cucumber

(Cucumis sativus L.) estimated by generation mean analysis.Scientia Horticulturae . 2013,159: 122–127;

5. Qunfeng Lou,, Yuhua He, Chunyan Cheng, Zong-hua Zhang, Ji Li, Sanwen Huang, and Jinfeng

Chen.Integration of high resolution physical and genetic map reveals differential recombination rate

between chromosomes and the genome assembling quality in cucumber.Plos One, 2013,8(5)1-11;

6. Jia Shen, Mbira Geoge Kere, Jinfeng Chen.Mitochondrial genome is paternally inherited between

Cucumis species.Scientia Horticultruae, 2013,155: 39-42;

7. Xin Pang, Xiaohui Zhou, Hongjian Wan, Jinfeng Chen.QTL mapping of downy mildew resistance in an

introgression line derived from interspecific hybridization between cucumber and Cucumis

hystrix.Journal of Phytopathology, 2013, 161:536-543;

8. Hongjian Wan, Jinfeng Chen.Enhanced expression of a thaumatinlike gene involved in

Pseudoperonospora cubensis and abiotic stresses induced by DNA introgression from a wild relative,

Cucumis hystrix.Plant Omics Journal, 2013, 6(2):135-143;

9. Lina Lou, Hongjian Wang, Chuntao Qian, Jia Liu, Yuling Bai, Jinfeng Chen. Genetic mapping of gummy

stem blight (Didymella bryoniae) resistance genes in Cucumis sativus-hystrix introgression lines.

Euphytica 2013,192(3):359-369;

10. Hongjian Wan, Wei Yuan, Kailiang Bo, Jia Shen, Xin Pang, Jinfeng Chen. Genome-wide analysis of

NBS-encoding disease resistance genes in Cucumis sativus and phylogenetic study of NBS-encoding

44

Page 50: 南京农业大学简介 - Nanjing Agricultural Universityclm.njau.edu.cn/upfile/20150407152642125.doc · Web viewGlobal Change Biology. 20(2014), 372-381; Xia Yao, Haijian Ren, Zhongsheng

genes in Cucurbitaceae crops. BMC Genomics 2013, 14:109;

11. Wanping Zhang, Jiang Biao, Lina Lou, MinghuiLu, Yang Min, Jingfen Chen. Impact of salicylic acid on

the antioxidant enzyme system and hydrogen peroxide production in Cucumis sativus under chilling

stress. 2011, 66:413-422;

12. Jiang Biao, Qunfeng Lou, Zhiming Wu, Wanping Zhang,Wang Dong, Kere George Mbira, Yiqun Weng,

Jingfeng Chen. Retrotransposon- and microsatellite sequence-associated genomic changes in early

generations of a newly synthesized allotetraploid Cucumis x hytivus Chen & Kirkbride. Plant Mol Biol

2011,77:225-233;

13. Kailiang Bo, Song Hui, Shen Jia, Chuntao Qian, Staub. JE.Simon P.W, Qunfeng Lou, Jingfeng Chen.

Inheritance and mapping of the ore gene controlling the quantity of β-carotene in cucumber (Cucumis

sativus L.) endocarp. Molecular Breeding 2012,30(1):335-344.

科研团队(课题组)三:萝卜遗传与种质创新负责人(联系方式):柳李旺,025-84395563, [email protected]主要成员:龚义勤 徐良

研究方向:针对蔬菜作物生产与蔬菜产业发展中的重要基础与关键应用问题,瞄准学科发展前沿,以萝卜等主要蔬菜作物为研究对象,从事以下方面研究:种质资源收集评价鉴定与遗传特性分析;重要性状(MS/抽薹/品质/抗性)遗传基础解析;遗传图谱构建与重要性状优异基因发掘;基因组的倍性遗传操作与种质创新利用;优质、多抗、专用新品种选育与示范推广。团队简介:萝卜遗传与种质创新研究室创建于 1955年,为我国最早开展萝卜种质资源研

究与品种遗传改良单位之一。经过教师和历届研究生共同努力,现已发展成为以原产于我国的重要蔬菜--萝卜为主要研究对象,集科研、教学、产业开发推广于一体的研究团队,为南京农业大学蔬菜学国家重点学科、作物遗传与种质创新国家重点实验室重要组成部分。教授2人,副教授 1人,讲师 1人,博士后 1人,博士研究生 6人,硕士研究生 22人及留学生若干名。近三年承担的重大、重点项目与课题:1. 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课题(2008BADB1B03, 2009BADB8B03-3, 2012BAD02B01 );2.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30972006,31171956 );3. 国家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资金项目(2011GB23600006);4. 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NCET-10-0473);5. 国家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治理省级科技推广项目(2011KJ-47);6. 江苏省农业科技自主创新资金项目[CX(12)2006;CX(13)2007]。近三年取得的代表性科研成果:1. ‘萝卜种质鉴定评价与优良品种创新利用’: 获江苏省科学技术二等奖(2011.2);发表有关萝卜种质鉴定与重要园艺性状遗传基础方面论文 40多篇,包括 Theor Appl Genet、Mol Breed、J Exp

45

Page 51: 南京农业大学简介 - Nanjing Agricultural Universityclm.njau.edu.cn/upfile/20150407152642125.doc · Web viewGlobal Change Biology. 20(2014), 372-381; Xia Yao, Haijian Ren, Zhongsheng

Bot、BMC genomics、Plos ONE、Euphytica、Sci Hort在内的 SCI 收录论文 20多篇;获授权国家发明专利 4项;

2. ‘优质高抗专用萝卜系列新品种选育与示范推广’:选育的优质、抗病、耐抽薹‘南春白 5号’、‘南春白 6号’春萝卜,以及耐热、适于夏秋生产的‘南热红 3号’、‘南热白 4号’通过江苏省农作物新品种鉴定;‘南春白 7号’、‘南春白 8号’正在参加江苏省农作物新品种鉴定试验;

3. ‘西兰花(青花菜)产业化关键技术的开发与推广’:2010年度江苏南通市科技进步一等奖;江苏省农业技术推广奖三等奖,江苏省人民政府,2011.4;

4. ‘主要蔬菜作物杂交种种子遗传纯度分子检测’:遗传纯度是评判种子质量好坏的重要依据。应用以DNA为基础的分子标记技术,针对不同蔬菜作物类型与品种类别,对甘蓝、番茄、黄瓜、甜瓜、花椰菜、青花菜、萝卜等主栽品种杂交种进行了遗传纯度检测,建立起主要蔬菜杂交种种子遗传纯度的分子标记检测体系。相关研究结果在国际期刊发表论文 10余篇,获得授权国家发明专利 4

项。

科研团队(课题组)四:番茄栽培生理与种质创新负责人(联系方式):吴震,电话:025-84399083主要成员:蒋芳玲研究方向:番茄种质资源评价、利用与种质创新、设施蔬菜优质安全高效生产、园艺作

物脱毒快繁及试管苗玻璃化机理团队简介:团队目前有教授 1人,副教授 1人,博士研究生 6人,硕士研究生 9人。以

番茄、大蒜等为主要研究对象,在蔬菜逆境和发育生理、蔬菜生物技术和分子生物学、蔬菜优质安全高效生产等方面开展研究和推广工作。在番茄方面,主要进行种质资源收集、评价与创新、优质抗逆新品种选育、抗逆生理

(抗裂果、耐高温、耐低温)、优质安全高效栽培模式等方面的研究和推广应用。从国内外引进番茄资源 300余份,对部分材料进行了遗传多样性评价与分析;,通过自然遇雨调查和人工诱导灌溉,筛选出抗裂果与易裂果品种,并对细胞壁降解关键基因 LePG和 LeExp1调控番茄裂果机理进行了研究;利用形态、生理、生态等技术方法对番茄种质资源耐热、耐低温特性进行了鉴定,利用高通量测序技术获得了逆境响应 microRNA及其抗性基因;通过地面覆盖、优化群体结构等途径进行设施番茄优质安全高效节本栽培技术研究。分别以大蒜、芋头和蝴蝶兰为材料,通过不同脱毒方法和不同器官发生途径,建立了园

艺植物高效脱毒快繁技术体系;以大蒜为材料,从形态、解剖、生理和分子生物学等不同水平,揭示试管苗玻璃化机理。在蔬菜种子种苗生理和工厂化育苗方面,开展蔬菜种子活力检测和种子引发、幼苗徒长

控制、育苗基质及环境调控等关键技术研究。近年来,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支撑、教育部博士点基金及江苏等各类项目

30余项,国内外发表论文 100 多篇,出版专著一部,副主编教材 2部,参编教材 6部,获江苏省科学技术进步奖 2项。近三年承担的重大、重点项目与课题:1. 内源活性氧引发大蒜试管苗细胞膜异变和玻璃化发生的机理解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014-

2017;2. 苏南地区设施蔬菜新模式创新与示范,江苏省农业科技自主创新资金,2012-2013;

46

Page 52: 南京农业大学简介 - Nanjing Agricultural Universityclm.njau.edu.cn/upfile/20150407152642125.doc · Web viewGlobal Change Biology. 20(2014), 372-381; Xia Yao, Haijian Ren, Zhongsheng

3. 日光温室蔬菜低碳高效循环生产模式的创新与示范,江苏省科技支撑计划,2011-2013;4. 主要设施蔬菜优质高效节本简化栽培技术创新与集成研究,江苏省科技支撑计划,2011-2012。近三年取得的代表性科研成果:1. Jiang F L, Wang F, Wu Z, Li Y, Shi G J, Hu J D, Hou X L*, Components of the arabidopsis

CBF cold–response pathway are conserved in non–heading Chinese cabbage, Plant Mol Biol Rep, 第29卷,525–532页,2011;

2. 张 琳,蒋芳玲,熊超超,孙萍萍,靳慧卿,田 洁,吴 震;外源 H2O2作用下大蒜试管苗活性氧代谢的变化及对AsA的响应,园艺学报, 38卷,第 9期,1707~1716页,2011

3. 胡宏敏,蒋芳玲,曹雪,吴震*,王广龙,黄瓜贝壳杉烯氧化酶基因 CKO 的克隆及其表达分析,园艺学报,第 39卷,第 6期,1131–1140页,2012;

4. 周蓉,蒋芳玲,梁梅,邹滔,刘小娟,曹雪,吴震*,基于表型性状的番茄品种评价和遗传多样性分析,西北农业学报,第 21卷,第 9期,95-102页,2012;

5. 吴震. 主要园艺作物工厂化育苗技术研究及应用,2012年度江苏省科学技术奖三等奖。

科研团队(课题组)五:蔬菜栽培生理与生物技术负责人(联系方式):朱月林,025-84396472主要成员:朱月林 杨立飞研究方向:蔬菜栽培生理;蔬菜生物技术团队简介:课题组负责人朱月林,男,1963年生。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务院特殊津贴

获得者,教育部公派留日博士,南京农业大学园艺学院蔬菜学及国家大豆改良中心学术骨干。2000年 9 月获日本千叶大学园艺学部蔬菜学博士学位后回校工作。在蔬菜设施园艺、蔬菜生物技术等方面有一定的成绩。2011年 1 月至 2013年 12 月期间参加日本千叶大学优质高效节能减排番茄及生菜设施栽培技术国际合作项目研究,已发表相关论文 3篇,并从本实验室派出 13名硕士研究生赴日本千叶大学蔬菜设施园艺研究室进行短期交换留学。2009年 6 月至2012年 6 月主持国家转基因生物新品种培育重大专项重点课题一项(编号:2009ZX08004-011B),已发表相关 SCI论文 4篇。累计发表学术论文 120余篇,其中 SCI论文 10余篇。2002年获中国农学会第八届青年科

技奖 [农学发(2002)31],1992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一项 (证书编号:农-2-008-3)、江苏省科技进步二等奖二项 (1991年证书编号:2-2-3; 2000 年证书编号:2-3-4)、江苏省首届中青年科技奖 (证书编号:1989-4), 1994年起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证书编号:(94)3260006]。近三年承担的重大、重点项目与课题:1. 大豆脱致敏及耐盐转基因新材料的创制,国家转基因生物新品种培育重大专项重点课题,2009-

2012;2. 日本千叶大学植物工厂番茄栽培技术国际合作项目,2011-2013;3. 野生茄子耐盐基因 StNHX1遗传转化菜用大豆及功能分析,教育部博士点基金,2012-2014;4. 耐低磷转基因大豆新材料创制,作物遗传与种质创新国家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2013-2015。近三年取得的代表性科研成果:1. Chen Guohu, Yan Wen, Yang Lifei, Gai Junyi, Zhu Yuelin*. Overexpression of StNHX1, a novel vacuolar

Na+/H+ antiporter gene from Solanum torvum, enhances salt tolerance in transgenic vegetable soybean.

Horticulture, Environment, and Biotechnology, 2014, 55(3): 213-221 (* stands for corresponding author);

47

Page 53: 南京农业大学简介 - Nanjing Agricultural Universityclm.njau.edu.cn/upfile/20150407152642125.doc · Web viewGlobal Change Biology. 20(2014), 372-381; Xia Yao, Haijian Ren, Zhongsheng

2. Liu Sichen, Zhang Gongchen, Yang Lifei, Mii Masahiro, Gai Junyi, and Zhu Yuelin*. Bialaphos-resistant

transgenic soybeans produced by the Agrobacterium-mediated cotyledonary-node method. Journal of

Agricultur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2014, 16(1): 175-190;

3. Liu Sichen, Chen Guohu, Yang Lifei, Gai Junyi and Zhu Yuelin*. Production of transgenic soybean to

eliminate the major allergen Gly m Bd 30K by RNA interference-mediated gene silencing. Journal of Pure

and Applied Microbiology. 2013, November: 589-599;

4. Chen Gang, Wang Hua, Gai Jun-Yi, Zhu Yue-Lin*, Yang Li-Fei, Liu Qian-Qian, Zhang Gong-Chen, Chen

Guo-Hu. Construction and characterization of a full-length cDNA library and identification of genes

involved in salinity stress in wild eggplant (Solanum torvum Swartz). Horticulture, Environment, and

Biotechnology. 2012, 53(2): 158-166;

5. 黄思杰,丸尾達,高垣美智子,朱月林*,杨立飞. 植物工厂条件下不同基质对番茄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江苏农业科学,2013, 41(7): 129-132。

科研团队(课题组)六:伞形科蔬菜作物遗传与种质创新负责人(联系方式):熊爱生,025-84396790主要成员:熊爱生 王枫 徐志胜研究方向:伞形科蔬菜(胡萝卜、芹菜)遗传育种、胡萝卜块根发育与膨大机制、伞形

科蔬菜叶片发育机制、胡萝卜色素机理团队简介:熊爱生,男,江苏南京人,1975年 8 月生,博士,三级教授,博士生导师。

分别于 1997年、2000年和 2007年获得扬州大学学士、硕士和南京农业大学博士学位;2000年 9 月至 2011年 4 月在上海市农业科学院生物技术研究所从事植物和微生物分子生物学研究,分别于 2002年、2004年、2006年破格晋升助理研究员、副研究员、研究员(教授);2008年遴选为博士生导师,2013年晋升为三级教授。先后多次赴加拿大和美国相关研究所和大学从事高访研究工作。

2011年 5 月作为高层次人才引进到南京农业大学园艺学院蔬菜学国家重点学科工作,为南京农业大学作物遗传与种质创新国家重点实验室成员。主要从事蔬菜发育生物学、蔬菜功能基因组学、蔬菜系统生物学等方面的教学科研工作。近三年承担的重大、重点项目与课题:1. 芹菜 AP2/ERF家族转录因子表达调控及复制进化研究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86万,2013.01-

2016.12;2. 不结球白菜分蘖关键基因的发掘与功能验证,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100万,2013.7-2016.6。近三年取得的代表性科研成果:1. 伞形科蔬菜种质资源收集整理和创制;2. 植物转录因子调控和复制进化研究;3. 建立了国际主流的基因的化学合成和改造新技术研究;4. DNA改组和基因体外定向分子进化新技术研究。

科研团队(课题组)七:南京农业大学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负责人(联系方式):张绍铃,025-84396580

48

Page 54: 南京农业大学简介 - Nanjing Agricultural Universityclm.njau.edu.cn/upfile/20150407152642125.doc · Web viewGlobal Change Biology. 20(2014), 372-381; Xia Yao, Haijian Ren, Zhongsheng

主要成员:吴俊 吴巨友 陶书田 张虎平 黄小三 齐开杰 谢智华研究方向:果树栽培生理与分子生物学、功能基因组学与生物信息学、果实品质生理与

调控机制、生殖生理与细胞信号转导团队简介:南京农业大学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成立于 2006年,其为国家梨产业技术研发

中心依托单位,中心主任由国家梨产业体系首席科学家张绍铃教授担任。现有研究人员及研究生 54人,其中教授(博士生导师)3人,副教授 3人,助教 2人;在读博士生 16人,硕士生 31人。近年来该中心先后承担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现代农业(梨)产业技术体系、公益性行业(农业)科研专项、科技部科技成果转化项目、国家“863”、农业部“948”、教育部科技重点项目等项目 80余项,项目经费近 5000万元。相关研究已发表学术论文 400余篇,其中在 《Genome Research》、《Plant Journal》、《Journal of cell science》、《Plant Physiology》、《New Phytologist 》等国外著名 SCI期刊上发表论文近 100篇。指导的博士论文获得 2012年度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 1篇, 2013年度获得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提名论文 1篇,获得 2011、2012年度江苏省优秀博士论文 2篇。相关研究成果已获得了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1项、教育技术发明一等奖等省部级科技成果奖共 13项;获得授权专利 34项;审定梨新品种 4个;制定农业行业和地方标准 23部,出版著作 18余部。在国际交流方面,先后与日本国立三重大学、日本东北大学、加拿大农业及农业食品部、英国伯明翰大学、美国伊利诺伊大学、美国加州大学等开展了广泛而密切的科研合作与交流。在科技服务方面,在全面了解和掌握江苏省乃至全国梨主产区生产状况和技术需求的情况下,不仅开展针对性的产业技术研发,而且在生产关键季节,前往全国各地梨主产区,开展产前、产中和产后技术培训及田间指导工作,推动梨优良品种和先进实用技术应用推广,创造良好经济效益。近三年承担的重大、重点项目与课题:1. 国家梨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2008-2015;2. 国家梨产业技术体系分子育种岗位科学家,2010-2015;3. 梨果实糖酸性状形成的分子机制及重要功能基因的挖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 2013.1-

2017.12;4. 梨杂交后代果实糖积累差异的分子解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2012.1-2015.12;5. 梨花粉管质膜钙和钾通道活性及其对自交不亲和性的调控机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

2013.1-2016.12;6. 红皮梨花青苷合成调控转录因子 PyMYB9和 PyMADS18的功能及作用机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2014.1-2017.12;

7. 梨果实萼片宿存与脱落关键基因鉴定及其功能分析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2014-

2017;8. 梨自交不亲和基因产物 S-RNase介导花粉管程序性死亡的机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

2011-2013;9. PubHLH在梨抗寒中的功能及其调控机理,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 2014.1-2016.12;10. 果树分子育种,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NCET-13-0864,2013.1-2015.12;11. 梨花柱胞外多肽 120K和 HT-B对自花花粉管生长的调控机制,教育部博士点基金优先发展领域,

2014-2016;12. 梨功能基因组学研究与应用,863计划子课题,2013-2017;13. 梨分子育种与品种创新,863计划子课题,2011-2015;14. 蜜蜂授粉增产技术集成与示范,国家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子课题,2011-2015;15. 果树遗传改良与控制技术研究及其应用,国家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子课题,2009-2014。近三年取得的代表性科研成果:

49

Page 55: 南京农业大学简介 - Nanjing Agricultural Universityclm.njau.edu.cn/upfile/20150407152642125.doc · Web viewGlobal Change Biology. 20(2014), 372-381; Xia Yao, Haijian Ren, Zhongsheng

获奖:1. 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梨自花结实性种质创新与应用》,2011年;2. 教育部技术发明一等奖,《梨高光效树形及花果管理技术研发与应用》,2013年;3. 华耐园艺科技奖,2013年。获得授权的专利:1. 用氯化羟胺快速解除杜梨种子休眠的方法,ZL 200910032894.1;2. 用丙二酸钠解除梨种子休眠促进发芽的方法,ZL200910032895.6;3. 一种测定果实体积的方法,ZL 201010230591.3;4. 梨树 3加 1树形及其整形方法,ZL 201010230570.1;5. 花粉辐射诱变创制梨 S基因纯合体新种质的方法,ZL 201010121729.6;6. 梨树水培方法,ZL 201010283162.2;7. 长期贮藏梨花粉种质的方法,ZL 201010256231.0;8. 八月红梨果实石细胞含量的分子标记,ZL 2010105510;9. 一种提高梨果实脱萼率的方法,ZL 201010522173.1;10. 梨果实加工能力评价的生理标记方法,ZL 201010256219.X;11. 一种节本增效的梨树液体授粉方法,ZL 201110234023.5;12. 砀山酥梨果实单果重主效QTL的分子标记及其应用,ZL 201110031842.X;13. 八月红梨果实单果重主效QTL的分子标记及其应用,ZL 201110031864.6;14. 砀山酥梨果实可滴定酸含量主效QTL的分子标记及其应用,ZL 201110031797.8;15. 砀山酥梨果实石细胞含量主效QTL的分子标记,ZL 201010551041.1;16. 八月红梨果实可溶性糖含量的分子标记,ZL 201010596658.5;17. 新型体积测定仪,ZL 201220055581.5;18. 曲酸抑制早酥梨汁褐变的方法,ZL 201010283156.7;19. 八月红梨果实可滴定酸含量的分子标记,ZL 201010597462.8;20. 一种提高贮后南果梨香气的方法,ZL 201110234357.2;21. 一种提高梨果实货架期香气的方法,ZL 201110233648.x;22. 新型授粉器,ZL 201220300881.5;23. 一种梨树倒“个”形树形及其整形方法,ZL 201210163656.6;24. 一种梨果实内韧皮部同化物卸载路径的荧光示踪方法,ZL 201110402781.3;25. 一种提取梨花粉管细胞核的方法,ZL 201110402964.5;26. 一种提取梨果实蔗糖转化酶及其活性测定方法,ZL201210178966.5;27. 一种提高梨果实中香气和钙含量的方法,ZL2012103762667;28. 一种从果实表皮中提取花色素苷的方法,ZL201210161699.0;29. 一种梨茎尖组织培养快速繁殖方法,ZL201210162238.5。审定新品种:1. ‘夏露’(苏鉴果 201302),张绍铃,吴俊,陶书田,齐开杰,吴华清,吴巨友,黄小三;2. ‘宁霞’(苏鉴果 201303),张绍铃,吴俊,吴华清,吴巨友,陶书田,齐开杰;3. ‘宁早蜜’(苏鉴果 201304),张绍铃,齐开杰,吴俊,吴华清,陶书田,吴巨友,黄小三。颁布的标准:1. 梨树“倒伞形”整形修剪技术规程,江苏省地方标准(DB32/T 2085-2012),起草人:张绍铃、

吴俊、伍涛、陶书田、齐开杰,2012-5-8颁布实施;2. 梨花粉制备与质量要求,江苏省地方标准(DB32/T 2086-2012),起草人:张绍铃、吴俊、陶书

田、伍涛、黄小三、齐开杰、姜雪婷,2012-5-8颁布实施;50

Page 56: 南京农业大学简介 - Nanjing Agricultural Universityclm.njau.edu.cn/upfile/20150407152642125.doc · Web viewGlobal Change Biology. 20(2014), 372-381; Xia Yao, Haijian Ren, Zhongsheng

3. 梨树施肥技术规程,江苏省地方标准(DB32/T 2087-2012),起草人: 张绍铃、王纪忠、吴俊、陶书田、吴华清、齐开杰,2012-5-8颁布实施;

4. “梨-禽”种养结合生产技术规程,江苏省地方标准(DB32/T 2088-2012),起草人:张绍铃、陶书田、吴俊、吴华清、田伟龙、齐开杰,2012-5-8颁布实施;

5. 梨品种DNA指纹图谱鉴别规范,江苏省地方标准(DB32/T 2089-2012),起草人:吴俊、张绍铃、张明月、陶书田、齐开杰、黄小三、张虎平,2012-5-8颁布实施;

6. 梨黑星病鉴定与评价技术规程,江苏省地方标准(DB32/T 2090-2012),起草人: 吴俊、张绍铃、张树军、陶书田、齐开杰、吴华清,2012-5-8颁布实施。

代表性论文:1. Jun Wu, Zhiwen Wang Zebin Shi, Shu Zhang, Ray Ming, Shilin Zhu ........Shaoling Zhang*,The genome

of pear (Pyrus bretschneideri Rehd.). Genome Research. 2013,23:396-408;

2. Wu Juyou, Qin Xiaoya, Tao Shutian, Jiang Xueting, Liang Yun-Kuan, Zhang Shaoling. Long-chain base

phosphates modulate pollen tube growth via channel-mediated influx of calcium. Plant Journal .2014,5;

accepted;

3. Ju-You Wu, Hai-Yong Qu, Zhong-Lin Shang, Shu-Tian Tao, Guo-Hua Xu, Jun Wu, Hua-QingWu and

Shao-Ling Zhang*.Reciprocal regulation of Ca2+-activated outward K+channels of Pyrus pyrifolia pollen

by heme and carbon monoxide. New Phytologist, 2011(189):1060-1068;

4. M Y Zhang, L Fan, QZ Liu, Y Song, SW Wei, S L Zhang, J. Wu*. A Novel Set of EST-derived SSR

Markers for Pear and Cross-species Transferability in Rosaceae,Plant Mol Biol Rep,2014,32(1);290-

302;

5. Zhang R P, Wu Jun*, Li X G, Khan M A, Chen H,. Korban S S, Zhang SL*. An AFLP,SRAP, and SSR

Genetic Linkage Map and Identification of QTLs for Fruit Traits in Pear (Pyrus L.) Plant Mol Biol Rep.

2013, 31(3):678-687;

6. Yin Hao, Du Jianchang, Li Leiting, Jin Cong, Fan Lian, Li Meng, Wu Jun, Zhang Shaoling. Comparative

Genomic Analysis Reveals Multiple Long Terminal Repeats, Lineage-specific Amplification and Frequent

Inter-element Recombination for Cassandra Retrotransposon in Pear (Pyrus bretschneideri Rehd.).

Genome Biology and Evolution.2014,6;accepted;

7. Jun Wu, Chao Gu, M. Awais Khan, Juyou Wu, Yongbing Gao, Chunlei Wang, Schuyler S.Korban,

Shaoling Zhang*. Molecular determinants and mechanisms of gametophytic self-incompatibility in fruit

trees of Rosaceae. Critical Reviews in Plant Sciences2013,32:53-68;

8. Xiaoxiao Qi, Jun Wu* ,Lifen Wang,Leiting Li,Yufen Cao,Luming Tian, Xingguang Dong ,Shaoling

Zhang*. Identifying the candidate genes involved in the calyx abscission process of 'Kuerlexiangli' (Pyrus

sinkiangensis Yu) by digital transcript abundance measurements. BMC Genomics, 2013, 14(1):727

doi:10.1186/1471-2164-14-727;

9. Wei Heng, Jun Wu, Huaqing Wu, Yufen Cao, Takeshi Nishio, Shao-Ling Zhang*, Recognition specificity

of self-incompatibility in Pyrus and Malus. Mol Breeding, (2011), 28(4):549-557;

10. Ya-nan Yang, Guang Zhao, Wen-quan Yue, Shao-ling Zhang ,Chao Gu , Jun Wu*. Molecular cloning and

gene expression differences of the anthocyanin biosynthesis-related genes in the red/green skin color

mutant of pear (Pyrus communis L.). Tree Genetics & Genomes, 2013, 9:1351–1360.

51

Page 57: 南京农业大学简介 - Nanjing Agricultural Universityclm.njau.edu.cn/upfile/20150407152642125.doc · Web viewGlobal Change Biology. 20(2014), 372-381; Xia Yao, Haijian Ren, Zhongsheng

科研团队(课题组)八:果树遗传育种与基因组学负责人(联系方式):房经贵,025-84395217主要成员:王晨 宋长年 上官凌飞 贾海锋研究方向:以葡萄为主要研究对象,开展种质资源创新与遗传育种、葡萄分子生物学和

葡萄优质高效生产技术推广方面的研究。负责运行江苏省果树品种改良与种苗繁育工程中心。团队简介:现有教授 1人,副教授 1人,讲师 3人,博士后 3人,在读博士、硕士研究

生 25人,国际留学生 2人。教师队伍中 1人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江苏省“青蓝工程”中青年学术带头人培养对象,南京农业大学“133重点人才工程”优秀中青年学术带头人培养对象,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资助。先后承担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际合作自然基金、973计划、科技部科技基础专项等 30余项,荣获省部级等科研奖励 5项;发表论文近 300篇,其中 SCI论文 80余篇,发表在《Critical Reviews in Biotechnology》、《Plant Molecular Biology Reporter》、《BMC Genomics》、《Plant Molecular Biology》、《PLOS ONE》、《Planta》、《Physiologia Plantarum》等国际知名期刊上。指导研究生荣获江苏省优秀博士论文、江苏省优秀硕士论文各 1篇。申请发明了专利 6项,选育了梅新品种 4个、葡萄新品种 1个(合作培育)及葡萄优株多个。主编了《葡萄分子生物学》、《葡萄遗传育种与基因组学》、《果树盆栽与盆景制作》等 3部专著。在国际交流方面,先后与以色列耶路撒冷希伯来大学、以色列 Agricultural Research Organization, Volcani Center、美国加州大学河岸分校等开展了广泛而密切的科研交流合作。近三年承担的重大、重点项目与课题:1. 我国优势产区落叶果树农家品种资源调查与收集子项目,农业部科技基础专项项目,2012-2016;2. 葡萄芽休眠解除调控成员的筛选:乙烯信号途径靶基因分析,国家自然基金委员会国际(地区)合作与交流项目,2013-2016;

3. 主要农作物核心种质重要农艺性状单元型区段及互作研究,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子课题,2010-2014;

4. 葡萄响应赤霉素 microRNA的鉴定及其参与果实发育生物学通路的识别,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2014-2016;

5. 不同葡萄品种果皮着色相关 myb类调节基因的基因类型及其调控着色的机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014;

6. 优质、抗霜霉病葡萄新品种选育,江苏省农业科技自主创新项目, 2012-2014;7. 江苏省重要果树容器育苗技术的研发与推广,江苏省农业三新工程专项, 2012-2013;8. 果梅花与果实发育过程中表达基因 EST 测序分析与利用,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资助项目,2008-2010。

近三年取得的代表性科研成果:1. 开发了基于DNA标记的MCID品种鉴定新方法:该方法克服了 DNA标记在植物种质资源鉴定中

缺乏将DNA标记转化为有效与可实用化鉴定信息分析方法的不足,使 DNA标记在植物品种鉴定中的优势得到发挥。应用MCID方法所获得的品种鉴定图可以指导实际中的植物品种或材料的鉴定。我们课题组与中国农业科学院郑州果树所、兴城果树所、江苏省农科院等多家果树研究所合作将MCID应用于多种重要果树的品种鉴定与种质资源评价;

2. 发明了鉴定生物信息学预测到 microRNA 精确序列的 miR-RACE 的新技术:生物学预测microRNA在非模式植物中迅速发展,但是其所预测 microRNA的序列无法肯定,因此,我们课题组开发了验证生物学预测到 microRNA精确序列的新技术-miR-RACE。建立了对 microRNA调控

52

Page 58: 南京农业大学简介 - Nanjing Agricultural Universityclm.njau.edu.cn/upfile/20150407152642125.doc · Web viewGlobal Change Biology. 20(2014), 372-381; Xia Yao, Haijian Ren, Zhongsheng

其靶基因降解所产生 3’与 5’末端的 PPM和 RLM-RACE技术体系;3. 多种果树种质资源的收集、评价、基因库的建立以及实际利用的研究:课题组早期开展的“梅种

质资源研究与创新利用选育”荣获江苏省科技进步三等奖;选育了梅新品种 6个、葡萄新品种 1

个(合作培育)及葡萄优株多个,发明专利授权 3项, 申请专利受理 4项,制定地方标准 1项;研发了两种葡萄新型简易避雨大棚栽培技术;

4. 开发了果树 RAPD、SSR、AFLP、SNP等几代 DNA标记技术:可应用于果树品种的鉴定,遗传图谱分析和基因定位,同时研发了利用同位素标记AFLP开发 SNP的技术;

5. 开展了葡萄生长发育基因组和蛋白组学以及葡萄抗逆分子机理研究。近三年发表的主要论文:

1. Nicholas KK, Han J, Shangguan LF, Wang C, Kayesh E, Zhang YY, Fang JG*. 2013. Plant variety and

cultivar identification: advances and prospects. Critical Reviews in Biotechnology. 33(2):111-125;

2. Wang C, Han J, Shangguan LF, Yang G, Kayesh E, Zhang YY, Leng XP, Fang JG*. 2014. Depiction of

grapevine phenology by genes expression information and test of its workability in guiding fertilization.

Plant Molecular Biology Reporter. DOI: 10.1007/s11105-014-0711-7;

3. Han J, Fang JG*, Wang C*, Yin YL, Sun X, Leng XP, Song CN. 2014, Grapevine microRNAs responsive

to exogenous gibberellin. BMC Genomics 2014, 15:111;

4. Wang C, Leng XP, Zhang YY, Kayesh E, Zhang YP, Sun X, Fang J G*. 2014. Transcriptome-wide

analysis of dynamic variations in regulation modes of grapevine microRNAs on their target genes during

grapevine development. Plant Molecular Biology, 84:269–285;

5. Wang C, Han J, Liu C, Nicholas K, Kayesh E, Shangguan LF, Li X, Fang JG*. 2012. Identification of

microRNAs from Amur grapes (Vitis amurensis Rupr.) by deep sequencing and analysis of microRNA

variations with bioinformatics. BMC Genomics 13: 122;

6. Shangguan L, Han J, Kayesh E, Sun X, Zhang C, Pervaiz T, Wen X, Fang JG*. 2013. Evaluation of

genome sequencing quality in selected plant species using expressed sequence tags. PLoS ONE. 8(7):

e69890;

7. Wang C, Shangguan LF, Nicholas KK, Wang XC, Han J, Song CN, Fang JG*. 2011.Characterization of

microRNAs identified in a table grapevine cultivar with validation of computationally predicated

grapevine miRNAs by miR-RACE. PLoS ONE 6(7): e21259;

8. Sun X, Zhang YP, Zhu XD, Nicholas KK, Tao R, Wang C*, Fang JG*. 2014. Advances in identification

and validation of plant microRNAs and their target genes. Physiologia Plantarum doi: 10.1111/ppl.12191;

9. Wang C, Han J, Nicholas KK, Wang XC, Liu H, Li XY, Leng XP, Fang JG*. 2013. The characterization

of target mRNAs for table grapevines miRNAs with an integrated strategy of modified RLM RACE, PPM

RACE and qRT-PCRs of cleavage products. Journal of Plant physiology,170 (10): 943–957;

10. Wang C, Wang XC, Nicholas KK, Song CN, Zhang CQ, Li XY, Han J, Fang JG*. 2011. Deep sequencing

of grapevine flower and berry short RNA library for discovery of novel microRNAs and validation of

precise sequences of grapevine microRNAs deposited in miRBase. Physiologia Plantarum 143: 64-81;

11. Kayesh E, Shangguan LF, Nicholas KK, Sun Xin, Bilkish N, Zhang YP, Han J, Song CN, Cheng ZM,

Fang JG*. 2013. Fruit skin color and the role of anthocyanin. Acta Physiol Plant, 35: 2879-2890;

12. Shangguan L F, Korir N K, Leng X P, Sun X, Kayesh E, Mu Q, Fang JG*. 2013. Whole genome

identification and analysis of FK506-binding protein family genes in grapevine (Vitis vinifera L.).

Molecular Biology Reports, 40(6):4015-31;

13. Sun X, Nicholas KK, Han J, Shangguan LF, Kayesh E, Leng XP, Fang JG*. 2012. Characterization of

53

Page 59: 南京农业大学简介 - Nanjing Agricultural Universityclm.njau.edu.cn/upfile/20150407152642125.doc · Web viewGlobal Change Biology. 20(2014), 372-381; Xia Yao, Haijian Ren, Zhongsheng

grapevine microR164 and its target genes. Molecular Biology Reports, 39(10): 9463-9472;

14. Wang XC, Guo L, Shangguan LF, Wang C, Nicholas K K, Yang G, Song CN, Zhang Z, Fang JG*. 2012.

Analysis of expressed sequence tags from grapevine flower and fruit and development of simple sequence

repeat markers. Molecular Biology Reports, 39(6): 6825-6834.

科研团队(课题组)九:果树生物技术负责人(联系方式):陶建敏主要成员:陶建敏 章镇 渠慎春 乔玉山 高志红 王三红研究方向:果树种质资源、遗传育种、分子生物学和栽培技术推广团队简介:果树生物技术实验室创建于 1998年,前任负责人为章镇教授,现任负责人陶

建敏教授。现有研究人员 9人,其中教授 5人,副教授 3人,助教 1人;在读研究生共计 58名,其中博士研究生 11人,硕士研究生 47人。主要研究方向为果树种质资源资源的收集与评价;果树基因克隆与功能分析;果树组织培养与遗传转化;果树分子标记的研究与应用;果树脱毒与病毒病的检测。在科研成果的转化、示范、与推广工作成绩显著。近 3年来,主持国家和省部级项目 20几项;发表论文 70几篇,1人为国家葡萄产业体系岗位专家,获省、部级奖 3项。和日本、美国、澳大利亚等多个国家和地区进行了广泛的合作与交流。主要特色是果梅资源的收集评价和利用;葡萄品种引进、培育和栽培技术推广;苹果的抗病机理和避雨栽培;枇杷杨梅等常绿树种的品种选育。近三年承担的重大、重点项目与课题:1. 基于葡萄避雨栽培条件下优质、高效葡萄栽培新技术引进与示范,农业部 948项目,70万,2010-

2011;2. 鲜食葡萄新品种及设施化生产技术引进与创新应用,农业部 948项目,180万,2011-2012;3. 鲜食葡萄新品种及设施生产技术引进与创新应用,农业部 948项目,200万,2013-2014;4. 岗位科学家—葡萄华东华南区栽培,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产业经济研究,350万,2011-

2015;5. 国家自然基金项目 3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 169万,2012-2015;6. 国家 863项目子项目、国家公益性行业专项子项目 2项,350万,2011-2016;7. 国家果梅杨梅种质资源收集、保存和评价,农业部,150万,2012-2016。近三年取得的代表性科研成果:1. 建成了国家果梅杨梅种质资源圃,作为国家公益性平台;2. 推广了葡萄和苹果避雨栽培技术;3. 发表了 5篇影响因子大于 5的文章,在果梅雌蕊发育、休眠机理以及苹果抗病机理研究方面有创新性进展;

4. 审定葡萄品种 2个,苹果品种 2个,枇杷品种 1个;5. 获授权国家发明专利 9项。

科研团队(课题组)十:新型植物生长调节物质研发负责人(联系方式):汪良驹,13851564195主要成员:安玉艳 高晶晶 冯新新

54

Page 60: 南京农业大学简介 - Nanjing Agricultural Universityclm.njau.edu.cn/upfile/20150407152642125.doc · Web viewGlobal Change Biology. 20(2014), 372-381; Xia Yao, Haijian Ren, Zhongsheng

研究方向:挖掘新型天然物质、促进农业优质高产、探讨生长调节机理、确保绿色环保安全。团队简介:以汪良驹教授为首的“新型植物生长调节物质研发课题组”,十多年来一直

从事以 5-氨基乙酰丙酸(5-ALA)为主要活性成份的新型生物肥料和植物生长调节物质开发研究。经全国 20多个省市区试验证明,5-ALA可以运用于包括水稻、小麦、玉米、棉花、油菜等大田作物,番茄、辣椒、青菜、萝卜、土豆、洋葱、豇豆、大豆、黄瓜、青花菜等蔬菜作物,苹果、梨、桃、葡萄、草莓、猕猴桃、枣等果树作物,以及西瓜、甜瓜、茶叶、烟草、中药材等各类作物的抗逆增产栽培,并且显著改善农产品品质。

该团队于 2012年 12 月被南京市列入“321领军型科技创业人才计划”,资助 230万元,成立“南京禾稼春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专门从事全天然生物氨基酸肥料和植调剂的研发、生产与推广。其中,5-ALA改善苹果等果品品质研究成果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既可以用于绿色果品生产,也可以用于有机果品生产。近三年承担的重大、重点项目与课题:1. 同位素示踪ALA在苹果体内运输分布及其调控机理的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 优质设施葡萄品种及高效栽培技术示范,家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治理省级科技推广项目;3. 耐弱光苹果品种筛选与大棚避雨栽培关键技术研究,苏北科技发展计划--科技富民强县项目;4. 优质无花果新品种引进与高效免农药栽培技术集成创新科技支撑计划--农业部分;5. 无花果耐涝新品种筛选与耐涝性研究,江苏省科技支撑计划--农业部分);6. 以 5-氨基乙酰丙酸为主要活性成份的农用投入品的研制与生产,南京市 321领军型科技创业人才计划 ;7. 以 5-氨基乙酰丙酸为主要活性成份的生物肥料研制,南京市农委生物农业计划。近三年取得的代表性科研成果:1. 国家发明专利“一种高效生物氨基酸液态肥料”ZL 201010204235.4;2. 国家发明专利“5-氨基乙酰丙酸在疏除果树过剩花朵中的应用”ZL 201010564 793.1;3. 国家发明专利“一种减少金冠苹果果锈的方法”ZL 2012 1 0379803.3;4. 鉴定成果 “5-氨基乙酰丙酸提高苹果等果品品质应用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CS 鉴字 2012年 59

号) 。

科研团队(课题组)十一:菊花遗传育种与种质创新负责人(联系方式):陈发棣,025-84395592主要成员:房伟民 陈素梅 蒋甲福 管志勇 张飞 滕年军 赵爽 刘兆磊 王海滨 廖园研究方向:菊花遗传育种与种质创新团队简介:现有教师 11人,在读博士、硕士研究生 86人。教师队伍中,教授 5人、副

教授 3人;4人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1人入选江苏省“333人才工程”第二层次培养对象、2人入选江苏省“333人才工程”第三层次培养对象;1人入选江苏省高校青蓝工程中青年学术带头人、1人入选江苏省高校青蓝工程优秀青年骨干教师;1人入选江苏省“六大”人才高峰计划;2人入选南京农业大学钟山学术新秀。建有“中国菊花种质资源保存中心”(占地 100余亩,其中温室 3.5万平方米),共收集保存各类菊花种质资源 3000余份,保存数量居全国首位。近年来,先后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国家农业成果转化资金、863计划、国家科技支撑、公益性行业(农业)科研专项、江苏省创新人才基金等国家及省部级课题 70余项,选育不同花期盆栽多头小菊、切花菊和地被菊等

55

Page 61: 南京农业大学简介 - Nanjing Agricultural Universityclm.njau.edu.cn/upfile/20150407152642125.doc · Web viewGlobal Change Biology. 20(2014), 372-381; Xia Yao, Haijian Ren, Zhongsheng

系列新品种 375个,申请国家发明专利 42项(已授权 28项),国家植物新品种权 34个(已授权 17个),16个品种通过江苏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鉴定,6项成果通过省部级鉴定。完成的“菊花种质资源的收集、保存、研究和利用”成果获江苏省科技进步二等奖(2003);“菊花新品种选育与推广应用”成果获农业部神农中华农业科技奖二等奖(2007);“菊花种质创新与新品种选育”成果获教育部科技进步二等奖(2008);“主要设施花卉品种和技术集成与推广应用”成果获江苏省农业技术推广奖一等奖(2011);“菊花优异基因资源发掘与创新利用”成果获江苏省科学技术奖一等奖(2012)。“主要商品盆花新品种选育及产业化关键技术与应用”成果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011,第三完成单位)。主编了《中国菊花》、《中国菊花品种分类管理系统》﹙光盘﹚、《观赏园艺学》、《 观赏园艺学通论》等一系列全国统编教材或专著,发表研究论文 300 余篇,BMC Biology、 Genome Biology and Evolution、 BMC Genomics、 BMC Plant Biology、 PLoS ONE、Planta、Molecular Breeding等 SCI期刊发表研究论文 90余篇。在菊花种质资源搜集、保存和新品种选育及菊花花期与品质控制等研究领域有明显特色和优势。近三年承担的重大、重点项目与课题:1. 菊花 FT同源基因(CmFTLs)的蛋白氨基酸替换及可变剪切的功能分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2014-2017;2. 切花菊分枝性状的遗传分析与QTL定位,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014-2017;3. 菊花托桂性状的遗传解析与分子标记定位,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014-2017;4. 菊花连作土壤微生物区系变化及致病机制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科学基金项目, 2014 -

2016;5. 切花菊重要性状分子标记关联分析及相关等位基因挖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013-2016;6. 菊花 Pht1家族质膜磷酸盐转运蛋白基因 CmPTs克隆和功能解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013-

2016;7. 不同倍性菊花脑基因组结构与基因表达变化分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013-2016;8. 菊花远缘杂交胚胎败育的分子机理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012-2015;9. 菊花及其近缘种属植物质膜 Na+/H+逆向转运蛋白 SOS1s基因克隆与功能鉴定,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012-2015;

10. 异色菊DdICE1转录因子克隆及其抗寒调控机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011-2013;11. 菊花硝酸盐高亲和运输蛋白基因家族 CmNRT2s克隆与功能鉴定,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011-

2013;12. 菊花遗传连锁图谱构建及重要性状基因定位,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009-2011;13. 菊花花器官 EST构建与新基因发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009-2011;14. 菊科春黄菊族耐寒种质及属间远缘杂交技术引进,农业部 948项目,2013-2014;15. 主要花卉节本增效精准化生产技术的引进与创新,农业部 948重点滚动项目,2011-2015;16. 月季、菊花、百合分子育种与品种创新,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项目,2011-

2015;17. 菊花种业关键技术研究,“十二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2012-2016;18. 长三角地区现代农业产业关键技术集成与示范-长三角现代农业区花果高效种植技术集成与示范,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2012-2015;

19. 主要切花育种、栽培和采后技术的开发、集成与示范,公益性行业(农业)科研专项项目, 2009-

2013;20. 菊花脑抗寒基因的发掘与育种利用,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项目,2012-2015;21. 花卉育种、生殖发育及蛋白组学,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项目,2012-2014;

56

Page 62: 南京农业大学简介 - Nanjing Agricultural Universityclm.njau.edu.cn/upfile/20150407152642125.doc · Web viewGlobal Change Biology. 20(2014), 372-381; Xia Yao, Haijian Ren, Zhongsheng

22. 菊花近缘种属植物优异基因发掘与育种利用,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项目,2011-2013。近三年取得的代表性科研成果:1. “菊花优异基因资源发掘与创新利用”,江苏省科学技术奖一等奖(2012);2. “主要设施花卉品种和技术集成与推广应用”,江苏省农业技术推广奖一等奖(2011);3. Chen Yu, Jiang Jiafu, Song Aiping, Chen Sumei, Shan Hong, Luo Huolin, Gu Chunsun, Sun Jing, Zhu Lu,

Fang Weimin, Chen Fadi *. Ambient temperature enhanced freezing tolerance of Chrysanthemum dichrum

CdICE1 Arabidopsis via miR398. BMC Biology. 2013, 11:121;4. 一种获得栽培菊花与近缘属间远缘杂种的方法 . 专利号: L200910029625.X,获批日期:

2011.08.17;5. 植物新品种保护权(菊花): ‘南农墨桂’,品种权号:CNA 20090040.9,授权日:2013.12.03; ‘南农红雀’,品种权号:CNA 20090041.8,授权日:2013.12.03; ‘南农红星’,品种权号:CNA 20100152.0,授权日:2013.12.03; ‘南农皇冠’,品种权号:CNA 20100153.9,授权日:2013.12.03; ‘南农月桂’,品种权号:CNA 20090039.2,授权日:2013.12.03。

科研团队(课题组)十二:中药材规范化生产与安全监控负责人(联系方式):郭巧生,025-84395980主要成员:郭巧生 朱再标 史红专 刘丽 王长林研究方向:中药资源、中药资源化学与现代中药研究、中药材质量监控、药用植物栽培

与生理、药用植(动)物引种驯化团队简介:本课题组结合南京农业大学的农学和生命科学的学科优势,立足于中药学和

农学的交叉点,集中全力解决“中药农业”中存在的问题,在药用植(动)物引种驯化、栽培(饲养)、育种、中药资源研究和持续开发利用,以及中药材质量控制等方面具有鲜明的特色优势。2008年以来,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创新药物研究开发技术平台建设项目、国家‘十一·五’科技支撑计划子课题、国家工信部中药材扶持项目、国家重大科技专项等 8项。发表学术论文 230余篇,其中 SCI源期刊论文 30余篇。主编教材 6部,其中“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 2部,另主编《中国药用植物种子原色图鉴》等专业著作 4部,参编 3部。获得国家技术发明专利授权 10项,药用菊花新品种权 2项。近三年承担的重大、重点项目与课题:1. 夏枯草繁殖特性与其种群和资源分布的相关性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 半寄生植物百蕊草吸器形成机理及其调控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 老鸦瓣芽茎发育特征及形成机制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 明党参、菊花、夏枯草、白花蛇舌草、薄荷等药材种子(种苗)质量标准研究,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子课题;

5. 优质夏枯草规范化产业化示范基地建设工信消费函 138号,国家工信部中药材扶持项目。近三年取得的代表性科研成果:1. Chen Y.H, Yu M.M, Zhu Z.B, Zhang L.X, Guo Q.S Optimisation of potassium chloride nutrition for

proper growth, physiological development and bioactive component production in Prunella vulgaris L

PLoS ONE 2013;

2. Wang, T., Zhu, Z.B., Guo, Q.S., Mao, P.F.Variation in major flavonoids glycosides and caffeoylquinic

57

Page 63: 南京农业大学简介 - Nanjing Agricultural Universityclm.njau.edu.cn/upfile/20150407152642125.doc · Web viewGlobal Change Biology. 20(2014), 372-381; Xia Yao, Haijian Ren, Zhongsheng

acids during florescence of three Chrysanthemum morifolium Ramat cv.‘Hangju’ Genotypes Biochem

Syst Ecol 2013;

3. Zhu, Y.H., Zhu, G.S., Zhu, Z.B., Guo, Q.S., Liu, Z.Y.A comparative proteomic analysis of Pinellia ternate

leaves exposed to heat stress Int J Mol Sci, 2013;

4. Liu, F., Guo, Q.S. Shi, H.Z., Wang, T., Zhu, Z.B,Genetic diversity and phylogenetic relationships among

and within populations of Whitmania pigra and Hirudo nipponica based on ISSR and SRAP markers

Biochem Syst Ecol 2013;

5. Chen, Y.H., Zhu, Z.B., Guo, Q.S.*, Zhang, L.X., Zhang, X.M. Variation in concentrations of major

bioactive compounds in Prunella vulgaris L. related to plant parts and phenological stages Biol Res

2012.

科研团队(课题组)十三:茶叶资源综合开发负责人(联系方式):黎星辉,025-84395182主要成员: 陈暄 房婉萍 王玉花 庄静 朱旭君 赵振军研究方向:有机茶开发、生态旅游茶园开发、名优茶研发、茶叶机械化加工团队简介:本团队是国家茶叶科学研究的组成部分,在茶叶科学研究、人才培养和社会

服务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团队有博士生导师 2名、硕士生导师 5名,团队成员全部具有博士学位,团队带头人黎星辉博士为南京农业大学高层次引进人才、教授、博士点学科负责人,茶叶科学研究所所长,任中国优质农产品开发服务协会名优茶分会会长,国家茶叶产业技术体系岗位科学家,全国茶叶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碧螺春工作组技术委员会委员,农业部教材办公室教材建设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茶叶学会学术委员会委员、《茶叶科学》编委,江苏省优良品种培育工程茶叶协作攻关组首席专家,江苏省博士后科研工作站【苏人社[2010]75号】、江苏省企业研究生工作站【苏教研[2010]1号】和苏州洞庭碧螺春茶工程技术中心【吴科计[2009]第 44号】主任。团队研究经费充裕,立足江苏,服务全国,在支持茶叶产业发展中发挥积极作用。近三年承担的重大、重点项目与课题: 1. 岗位科学家—茶树种植模式,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产业经济研究,350万,2011-2015;2. 有机茶生产关键技术集成及产业化示范,江苏省科技支撑计划,30万,2013.3-2015.6。近三年取得的代表性科研成果:1. 发明专利:一种优质夏秋茶生产方法及其产品(ZL200810123999.3);2. 发明专利:氨基丁酸茶的制备方法及其产品(ZL200810123998.9);3. “优质高档专用茶树新品种选育”(苏科验字[2013]第 283号);4. “茶园防霜冻设施应用技术示范”(江苏省农委验收成果);5. ‘苏茶早’、‘槎湾 3号’等 2个茶树新品种(省级);6. 《有机茶生产技术大全》,专著。

58

Page 64: 南京农业大学简介 - Nanjing Agricultural Universityclm.njau.edu.cn/upfile/20150407152642125.doc · Web viewGlobal Change Biology. 20(2014), 372-381; Xia Yao, Haijian Ren, Zhongsheng

科研团队(课题组)十四:设施园艺负责人(联系方式):郭世荣,025-84395267主要成员:孙锦 王健 李树海 束胜 石海仙 马月花研究方向:设施作物生理生态研究、固体有机基质及无土栽培技术体系研发、设施构型

优化与环境调控技术研究、设施作物优质高效栽培技术体系研究团队简介:南京农业大学园艺学院设施园艺与无土栽培实验室长期从事设施蔬菜的科学

研究和技术推广工作,是国家重点建设学科蔬菜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同行中享有一定的声誉。近年来在设施园艺与无土栽培方面取得了卓有成效的研究工作,建立了现代化设施环境变化的模拟模型和优化控制专家系统;设计无土栽培新设施,研究无土栽培新模式;针对南方地区设施园艺的小气候特点,形成夏季设施园艺技术体系;从育苗基质、穴盘规格、嫁接技术、环境调控、栽培管理等方面研究现代化穴盘育苗技术,形成简易、实用、高效、适合国情的育苗设施、设备和系统,形成高效的工厂化育苗技术体系;研究形成设施条件下低温弱光、高温高湿和连作障碍等逆境条件下优质高效、可持续生产关键技术和配套技术,建立了设施蔬菜优质高效生产技术体系;对设施蔬菜逆境生理进行广泛深入地研究,特别在设施蔬菜根际低氧和盐胁迫逆境生理研究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为设施环境调控、设施蔬菜优质高效栽培奠定理论基础;以工农业有机废弃物为原料发酵合成园艺栽培用有机基质,在我国首次实现园艺基质的产业化生产,形成适合国情、节能、节本、优质、高效、环保型无土栽培技术体系,合成系列化设施栽培和园艺育苗用有机基质产品 6个,并投入工厂化规模生产;形成有机基质培无土栽培技术体系 1 套,并大面积推广应用;分别建立了西瓜和甜瓜的设施栽培管理专家系统,并应用于生产实践中。近年来,主持和参加国家、省(部)级科研项目 60多项,获得奖励 7项,其中:“温室

关键设备及有机基质的开发应用”获 2009年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纸厂废渣—苇末资源再生及利用技术的研究与推广”获得 2003年江苏省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设施瓜类蔬菜优质高效生产技术集成和示范”获得 2008年江苏省科学技术进步三等奖,“智能化温室及有机基质高效栽培技术”获得 2003年教育部提名国家科学技术奖科技进步一等奖,“可控环境无公害蔬菜全季节优质高效生产技术研究”获得 2007年中华农业科技奖二等奖,“可控环境无公害蔬菜全季节优质高效生产技术研究”获得 2008年北京市科学技术奖三等奖,“可控环境无公害蔬菜全季节优质高效生产技术研究”获得 2006年中国农业科学院科学技术成果奖一等奖。主编了“十五”规划教材《无土栽培学》,“十一五”规划教材《无土栽培学(第二

版)》、《设施作物栽培学》和 21世纪教材《设施园艺学》(第二版),副主编了高校教材《农业设施学》、《设施蔬菜栽培学》、《园艺设施工程学》等,参编了“十五”规划教材《园艺通论》(第 2 版)、《工厂化育苗原理与技术》、21世纪教材《园艺通论》、《园艺设施学》、高等农林院校规划教材《设施农业概论》及专著《设施农业在中国》等。近五年发表论文 300余篇,其中 SCI论文 40余篇。近三年承担的重大、重点项目与课题:1. 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项目—大宗蔬菜产业技术体系岗位专家;2. 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规划项目(973)—设施作物的环境适应机制与产品安全调控的基础研究;3.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多胺缓解黄瓜植株盐胁迫伤害的蛋白基础研究”;

59

Page 65: 南京农业大学简介 - Nanjing Agricultural Universityclm.njau.edu.cn/upfile/20150407152642125.doc · Web viewGlobal Change Biology. 20(2014), 372-381; Xia Yao, Haijian Ren, Zhongsheng

4.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外源腐胺调控黄瓜叶片类囊体膜结构与性能的作用机理研究”;5.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外源腐胺调控盐胁迫下黄瓜类囊体膜蛋白适应性变化的作用机制”;6. 江苏省农业三新工程项目——设施构型优化及设施蔬菜逆境障碍防治技术示范推广(首席专家);7. 江苏省农业三新工程项目——设施构型优化及设施蔬菜省工低耗高效栽培技术示范推广(首席专

家);8. 江苏省农业三新工程项目——设施构型优化及设施蔬菜高效生产技术体系集成及推广(首席专

家);9. 高等学校博士点专项基金—嫁接提高黄瓜植株硝酸钙胁迫耐性的蛋白质基础研究。近三年取得的代表性科研成果:1. 蔬菜营养基质研发及其高效应用技术。筛选出高温纤维分解菌等发酵微生物,发明了有机废弃物

二次发酵技术及发酵装置、发酵槽翻抛机转移车,以醋糟、秸秆、海藻渣、菇渣等有机废弃物为原料,研制出环保型营养基质发酵技术和工艺流程,较传统方式发酵周期缩短 10~20天。研发出防病、抗虫、保肥、促长等不同功能型蔬菜营养基质产品 40个,制定了《有机型育苗基质》、《西瓜基质育苗种苗质量》等地方标准 12个,建立了主要蔬菜的营养基质集约化育苗及其栽培技术体系,比常规育苗基质的壮苗指数提高 27%以上,蔬菜发病率总体降低 24%以上,其中根结线虫防效达 68%以上,蔬菜产量提高 12%~22%。获国家发明专利 3项、实用新型专利 2项,出版著作、专题片、挂图等 9部,发表论文 16篇。研制的营养基质生产技术在 6家企业转化,产品及技术推广应用到江苏、山东等 13个省(市、自治区),有效促进了有机废弃物综合利用和蔬菜生产发展,经济、社会、生态效益显著。该项成果于 2013年 11 月通过江苏省农业委员会成果鉴定(苏农科鉴字[2013]第 26号),总体达国内领先水平;部分内容获 2013年中华农业科技进步奖三等奖;

2. 蔬菜设施优型结构指标体系和建造标准体系的建立及推广应用。针对江苏省设施建造构型不够合理、规范性较差、随意性较大的现状,优化、研究提出了适合苏北、苏中、苏南不同气候类型的蔬菜设施构型,建立了适合江苏省不同地区蔬菜设施的设计与建造技术框架,形成了江苏省蔬菜设施优型结构指标体系和建造标准体系,提出了 2种苏北型日光温室(SRY-1型和 SRY-2型)结构参数;优化了苏式日光温室构型;建立了适合苏中、苏南蔬菜栽培要求的单体钢管塑料大棚、防虫网室、避雨防虫网等的构型参数。申报或取得 4项实用新型专利(冬夏两用拆装式日光温室,专利号:ZL201210151626.3;日光温室复合后墙结构,专利号:ZL2013 2 0247650.7;一种可组装全钢架双 层充气日光温室(ZL2012 2 0474886.X);钢索牵拉型新型防虫网室,申请号:201320556342.2),制定了江苏省地方标准《大中型蔬菜钢架防虫网室建设规范》(DB32/T1757-

2011);进一步完善了《苏式日光温室(钢骨架)通用技术要求》(DB32/T1589-2010)江苏省地方标准,编写了《园艺设施建造技术》专著。3年以来,苏北型日光温室(SRY-1型和 SRY-2型)、塑料大棚、大中型蔬菜钢架防虫网室、苏式日光温室在江苏省主要设施蔬菜产区的徐州、连云港宿迁、淮安、南京、无锡、镇江、苏州等地,累计推广 17.5万亩。该项成果于 2014年 5 月通过江苏省农业委员会成果鉴定,总体达国内领先水平;

3. 蔬菜作物应答非生物胁迫的蛋白质组学及外源物质调控。采用蛋白质组学的研究方法,分别研究了黄瓜、西瓜等蔬菜作物对盐胁迫、低氧、高温等非生物胁迫的蛋白质应答机制,以及外源多胺EBR、促生菌、Ca2+等外源物质的调控作用及其机理,发现了蔬菜作物应答非生物胁迫的差异蛋白和特异蛋白,从蛋白质组学的角度阐述了外源物质的调控作用及其机理。相关研究分别在Environmental and Experimental Botany,Acta Physiol Plant,J. AMER. SOC. HORT. SCI. ,Plant

Physiology and Biochemistry, Journal of promics,Plant Physiology and Biochemistry, Journal of

Plant Physiology,Acta Physiol Plant,Physiologia Plantarum,Plant Physiology and Biochemistry等SCI源刊物上发表论文 32篇。

60

Page 66: 南京农业大学简介 - Nanjing Agricultural Universityclm.njau.edu.cn/upfile/20150407152642125.doc · Web viewGlobal Change Biology. 20(2014), 372-381; Xia Yao, Haijian Ren, Zhongsheng

科研团队(课题组)十五:风景园林规划设计负责人(联系方式):丁绍刚,025-84398706主要成员:郝日明 张明娟 张纵 张清海 汪松陵 武涛 郑华 丛馨 韩凝玉研究方向:风景园林规划设计、乡村景观与文化资源保护与利用、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

规划设计团队简介:本课题组主要关注风景园林规划设计相关理论与实践,主要人员专业基础涵

盖风景园林、园林生态、建筑、城市规划、艺术设计等。面对中国快速城市化过程中,资源遭受破坏、本土文化走向衰落,新农村建设中过度追

求产业规模,强调模式化、“现代化”,而忽视地域资源与文化保护,面对中国已形成“千城一面”的不成功的城市化惨痛教训,如何保护与合理利用地域与乡村资源,避免新农村建设造成“千镇一面”、“万村一体”的尴尬局面,风景园林师如何从资源、文化保护入手,把乡村规划、基础设施建设、休闲旅游、农业产业开发与自然地貌、景观生态、历史人文、民风民俗等有机融合,真正做到“天人合一”,走出中国特色现代化的风景园林景观之路。这是本课题组近年主要研究领域。近三年承担的重大、重点项目与课题:

1. 基于“驻点”分布规律的江南私家园林空间路径量化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014-2017;2. 特大型城市中公园绿地的生态用地效率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012-2015;3. 江苏风景园林艺术研究,江苏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2012;4. 无锡市生物多样性规划,无锡市市政和园林局,2011;5. 如皋市城市生物多样性保护本底资料调査报告,如皋市住建局园林处,2011;6. 湖州南浔新区湿地公园设计,湖州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2012;7. 南京溧水辛庄公园概念设计,南京市规划局溧水分局,2013;8. 金坛长龙山旅游度假区修建性详细规划,金坛市规划局,2011;9. 安徽巢湖孙村湿地公园景观规划设计,合肥市林业和园林局,2012;10. 安徽宣城双塘小区规划设计,宣城市城乡规划局,2011;11. 河南省固始县城郊乡新农村规划,河南信合建设投资集团,2012;12. 云南华能澜沧江小湾电站生态农业园规划,华能澜沧江小湾水电厂有限公司,2013;13. 安徽芜湖大浦新农村建设实验区农业植物园设计,安徽鲁班建设投资集团有限公司,2009。

61

Page 67: 南京农业大学简介 - Nanjing Agricultural Universityclm.njau.edu.cn/upfile/20150407152642125.doc · Web viewGlobal Change Biology. 20(2014), 372-381; Xia Yao, Haijian Ren, Zhongsheng

植物保护学院学院简介

南京农业大学植物保护学院成立于 2000年,源于金陵大学于 1916年设立的植病组、昆虫组以及国立中央大学于 1921年创建的中国第一个植物病虫害学系,是我国近代植物病理学、昆虫学及植物检疫学的发祥地之一。百年薪火相传,积淀了“严谨厚重、励学敦行”的优良院风,在方中达、尤子平、殷恭毅、谭福杰、陆家云、张孝羲、叶钟音、程遐年等一批著名教授的带领下,学院依据国家和地区经济发展需求进行创新性研究,在水稻害虫迁飞规律和预测预报、病虫抗药性监测治理、水稻白叶枯等重大病虫害防治等方面取得了丰硕成果,先后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1项、二等奖 4项、三等奖 1项;教育部科技进步二等奖 2项;江苏省科技进步一等奖 2项,开发出灭铃皇、浸种灵等产品 30余个,转让科技成果 24项,获准国家发明专利 50余项,为我国植物保护学科人才培养和推动植物保护科技进步做出了应有贡献。学院现有专任教师 72人,其中教授 35人,副教授 24人,讲师 13人。90%以上教师具

有博士学位,90%教师主持省部级科研项目,80%教师具有国外工作和学习的经历。团队中有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 3人、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 1人、讲座教授 1人、国家优秀青年基金获得者 2人、教育部青年教师奖获得者各 1人、国家百千万人才 2人、教育部跨世纪人才 2人、新世纪人才 8人、省特聘教授 2人、省双创人才 1人、省教学名师 1人、8位教师被列入江苏省“333工程”人才培养计划。学院现设有植物保护博士后流动站,拥有国家一级重点学科 1个(植物保护),二级国

家重点学科 3个(植物病理学、农业昆虫与害虫防治和农药学),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 1个(绿色农药创制与应用技术),省部级重点实验室 3个(教育部农作物生物灾害综合治理重点实验室、农业部华东农作物有害生物综合治理重点实验室、江苏省农药学重点实验室),江苏高校优势学科 1个(植物保护),年招生本科生 120名左右。近年来获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 3 篇,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提名 1 篇,在《 Nature 》、《 science 》、《PNAS》《Plos Pathogens》等国际著名学术刊物上发表高水平研究论文多篇,学院整体办学水平、学术影响和社会服务已跻身国内同类学科前列。网址:http://plant.njau.edu.cn/院长:王源超,025-84396809书记:吴益东,025-84395261

学院科研概况科研团队(课题组)一:植物卵菌与真菌病害防控

负责人(联系方式):王源超,025-84399071

62

Page 68: 南京农业大学简介 - Nanjing Agricultural Universityclm.njau.edu.cn/upfile/20150407152642125.doc · Web viewGlobal Change Biology. 20(2014), 372-381; Xia Yao, Haijian Ren, Zhongsheng

主要成员:郑小波 张正光 窦道龙 董莎萌 张海峰 叶文武 张美祥团队简介:植物卵菌与真菌病害防控团队现有研究人员 9人,其中教授 4人,副教授 2

人,讲师 3人。主要研究方向是植物卵菌病害和真菌病害的发生规律,植物与病原物的互作及主要病原菌的致害机理,建立预防性防治策略和综合防控体系。近三年主持国家和省部级项目 30余项;发表论文 70余篇,1人为国家大豆产业体系岗位专家,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2人获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省、部级奖 1项,近年来与美国、荷兰等多个国家和地区进行了广泛的合作与交流。研制的“重要检疫性植物病原菌快速分子检测技术与试剂盒”已在我国主要口岸得到推广应用,并为我国口岸检疫机关成功举办了 6期植物病原菌快速分子检测高级培训班。近三年承担的重大、重点项目与课题:1. 作物疫病监测防控技术研究与示范,农业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2294万元,2013-2017;2. 马铃薯和大豆疫病可持续防控新靶标发掘的合作研究,中荷政府间国际科技合作 JSTP项目,254

万元,2013-2015;3. 大豆真菌病害,国家大豆产业技术体系岗位科学家,350万元,2007-2015;4. 外来大豆疫霉入侵的分子生态适应机制,国家 973计划子课题,2010-2014;5. 植物病原卵菌,国家杰出青年基金项目,200万元,2013-2017;6. 稻瘟病菌转录因子 MoAp1 介导的基因调控网络生物学功能解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2013.1-2016.12;7. 植物病理学,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200万元,2014.1-2017.12。近三年取得的代表性科研成果:代表性文章:1. Transcriptional Programming and Functional Interactions within the Phytophthora sojae RxLR Effector

Repertoire. Plant Cell, 2011, 23: 2064- 2086;

2. Phytophthora sojae avirulence Effector Avr3b is a Secreted NADH and ADP-ribose Pyrophosphorylase

that Modulates Plant Immunity. PLoS Pathogens, 2011, 7: e1002353;

3. The bZIP Transcription Factor MoAP1 Mediates the Oxidative Stress Response and is Crucial for

Pathogenicity of the Rice Blast Fungus Magnaporthe oryzae. PLoS Pathogens, 2011, 7(2): e1001302;

4. Eight RGS and RGS-like Proteins Orchestrate Growth, Differentiation, and Pathogenicity of Magnaporthe

oryzae. PLoS Pathogens, 2011, 7: e1002450;

5. Two host cytoplasmic effectors are required for pathogenesis of Phytophthora sojae by suppression of

host defenses, plant physiology, 2011,155:490-501

申请专利:1. 用于检测大豆疫霉的引物、试剂盒及方法(ZL201010145429.1);2. 大豆疫霉无毒基因 PsAvr3b的标记(ZL201010506148.4)。

科研团队(课题组)二:植物与病原物互作负责人(联系方式):陶小荣,025-84399027主要成员:金海翎 赵弘巍 李红梅 王暄 牛冬冬团队简介:植物与病原物互作团队现有研究人员 7人,教授 4人,副教授 2人,讲师 1

人。研究方向:研究病原物和植物的相互作用,解析该相互作用的生物基础和分子机制,鉴定植物免疫的关键基因及其调控原件,开发有效的病害防控手段。近三年主持国家省部级科

63

Page 69: 南京农业大学简介 - Nanjing Agricultural Universityclm.njau.edu.cn/upfile/20150407152642125.doc · Web viewGlobal Change Biology. 20(2014), 372-381; Xia Yao, Haijian Ren, Zhongsheng

研项目 10余项,发表科研论文 20余篇,1人为教育部长江学者讲座教授,1人为江苏省特聘教授,1人获江苏省双创项目资助,1人获国家优秀青年基金,1人荣获江苏省“青蓝工程“优秀青年骨干教师称号,1人获全国优秀博士论文提名。近三年承担的重大、重点项目与课题:1. 小 RNA 在蜡质芽孢杆菌 AR156 诱导抗病中的调节作用,国家自然科学海外合作基金,20万元,

2012.01-2014.12;2. 江苏省特聘教授,33万元,2012-2015;

3. 江苏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引进计划, 66万元,2013-2016;

4. 国家自然科学青年基金(31201471):稻瘟病菌 G蛋白调控因子MoRgs7的结构域及其互作蛋白的功能分析,2013.01-2015.12;

5. 农业部公益性行业(农业)科研专项“蔬菜产业区根结线虫综合防控技术研究与示范推广”(201103018)子课题;2011.01-2015.12 ;

6. 农业部公益性行业(农业)科研专项“作物孢囊线虫病控制技术研究与示范”(200903040)子课题;2009.10-2013.12;

7. 植物病毒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1222045,100万元,2013.1-2016.12;

8. 植物内源转运体系介导的黄瓜花叶病毒基因组 RNAs长距离移动的新机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1171813,70万元,2012.01-2015.12;

9. 分子植物病毒学,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NCET-12-0888,50万元,2013.1-2015.12;10. 黄瓜花叶病毒 2a 复制酶与豆科植物抗病蛋白 RT4-4在过敏反应中的互作分子机制研究,国家自然

科学基金,30900936,22万元,2010.01-2012.12;近三年取得的代表性科研成果:1. Small RNA Profiling Reveals PhosphorusDeficiency as a Contributing Factor in SymptomExpression for

Citrus Huanglongbing Disease. Molecular Plant, doi: 10.1093/mp/sst002, 2013;

2. Arabidopsis argonaute 2 regulates innate immunity via miRNA393b*-mediated silencing of a Golgi-

localized SNARE gene, MEMB12. Molecular Cell. 42(3) 356-366.2011;

3. Rice Stripe Tenuivirus NSvc2 Glycoproteins Targeted to Golgi Body by N-Terminal Transmembrane

Domain and Adjacent Cytosolic 24 Amino-Acids via COP I- and COP II-Dependent Secretion Pathway.

Journal of Virology.2014;

4. Viroplasm Protein P9-1 of RBSDV Preferentially Binds to Single-Stranded RNA in its Octamer Form and

the Central Interior Structure Formed by this Octamer Constitutes the Major RNA Binding Site. Journal

of Virology. 87: 12885-12899.2013;

5. Nucleocapsid of Tomato spotted wilt tospovirus forms mobile particles that traffic on an Actin/ER

network driven by myosin XI-K. New Phytologist.200: 1212–1224 .2013;

科研团队(课题组)三:生物农药创制及植病生物防治负责人(联系方式):郭坚华,025-84395425主要成员:高学文 刘凤权 钱国良 刘红霞 伍辉军团队简介:生物农药创制及生物防治团队现有研究人员 5人,其中教授 2人,副教授 3

人。主要研究方向为建立生物源农药筛选体系,筛选高效功能性微生物菌株或代谢产物,构建防病促生微生物种质资源库,创制环境友好型微生物农药制剂;探索生防微生物-植物-病原物互作过程,揭示生物农药活菌制剂或代谢产物的防病、促生、抗逆、保鲜的机理;研究

64

Page 70: 南京农业大学简介 - Nanjing Agricultural Universityclm.njau.edu.cn/upfile/20150407152642125.doc · Web viewGlobal Change Biology. 20(2014), 372-381; Xia Yao, Haijian Ren, Zhongsheng

生物农药田间施用技术及其与其他功能农药与肥料的配合、集成方案,制定农作物全程绿色植保规程并为企业、基地、合作社、农民开展培训,在全国范围内进行示范推广。近三年主持国家省部级科研项目 20余项,发表科研论文 50多篇,1人获教育部新世纪人才计划支持。近三年转化科研成果 3项,取得了重要经济效益。近三年承担的重大、重点项目与课题:1. 农林有害生物分子免疫调控技术研究,国家 863计划,207万元,2012-2015;2. 可持续农业生产中利用细菌生物农药促进植物生长和防治植物病害的基础和开发,科技部国际科

技合作项目,89万元,2009-2011;3. 植物青枯病的稳定、高效生物防治机理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56万元,2012.01-2015.12;4. 生防蜡质芽孢杆菌的全基因组抗病、促生功能分析及关键基因的功能验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30万元,2010.01-2012.12;5. 防治农作物土传病害的广谱、高效生物农药创制及关键技术研究,江苏省产学研联合创新资金项

目,30万元,2009-2011。近三年取得的代表性科研成果:代表性论文:1. Biocontrol of tomato wilt disease by Bacillus subtilis isolates from natural environments depends on

conserved genes mediating biofilm formation,ENVIRONMENTAL MICROBIOLOGY: 848-864  DOI:

10.1111/j. 1462-2920. 2012.02860.x MAR 2013,5.756,1462-2912;

2. Rhizocompetence and antagonistic activity towards genetically diverse Ralstoniasolanacearum strains - an

improved strategy for selecting biocontrol agents , APPLIED MICROBIOLOGY AND

BIOTECHNOLOGY: 1361-1371 DOI: 10.1007/s00253-012-4021-4,2013,3.689,0175-7598;

3. A Bacillus subtilis sensor kinase involved in triggering biofilm formation on the roots of tomato plants.

MOLECULAR MICROBIOLOGY,:418-430,:2012 Biochemistry & Molecular Biology 55/290;

Microbiology 19/114,5.01;

4. The Plant Growth-Promoting Rhizobacterium Bacillus cereus AR156 Induces Systemic Resistance in

Arabidopsis thaliana by Simultaneously Activating Salicylate- and Jasmonate/Ethylene-Dependent

Signaling Pathways: MOLECULAR PLANT-MICROBE INTERACTIONS, 533-542,:2011,Plant

Sciences 18/188;

5. Biosynthesis of HSAF, a tetramic acid-containing macrolactam from Lysobacter enzymogenes.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Chemical Society (JACS), 133 (4): 643-645. 2011.

专利:1. 防治蔬菜青枯病的菌株 XY21。授权公告日:2011.5.11。专利号:ZL 200710130838.2;2. 防治蔬菜土传病害的复合菌剂 PS合剂。授权公告日:2011.8.17。专利号:2009 1 0026866.9;3. 防治温室蔬菜根结线虫病和水稻纹枯病的生防菌株 AT31。授权公告日:2011.3.16。专利号:ZL

200910184045.8;4. 防治梨枯梢病害的生防菌株 SM16。授权公告日:2011.10.12。发明专利号:201010125070.1;5. PSX combination, a bio-control bacterium combination that can prevent and control soil-borne diseases of

a variety of crops. (一种防治多种土传病害的复合生物菌剂 PSX合剂及其细菌组成成分).USA,

Europe. 申请号:PCT/CN2009/075496.欧洲专利授权时间: 2011.9.20。授权号:EP10163792.4.

European patent No. 2255660。证书发放日:2012.1.2;6. 防治西瓜细菌性果斑病生防菌株。专利授权日:2012.5.3。发明专利号:201110004936.8;7. 防治水稻纹枯病和稻瘟病毒生防菌株 JH21及其生防菌剂。专利授权日:2012.5.3。发明专利申请

号:201110074336.9;65

Page 71: 南京农业大学简介 - Nanjing Agricultural Universityclm.njau.edu.cn/upfile/20150407152642125.doc · Web viewGlobal Change Biology. 20(2014), 372-381; Xia Yao, Haijian Ren, Zhongsheng

8. 防治多种细菌性病害的生防菌株 4AT8。专利授权日:2012.3.13。发明专利号:201010608662.9;9. PopW抗菌蛋白与荧光假单胞的混合生防制剂 PopW-PF1。授权公告日:2013.1.2。专利号:

ZL201010283168.X;10. 防治生姜青枯病的生防菌株 2JW6。专利授权日:2012.8.29。发明专利号:ZL 201110004718.4;11. 防治生姜青枯病的生防菌株 3YW8。专利授权日:2012.4.5。发明专利号:ZL 201110004717.X;12. 防治香蕉枯萎病的海洋细菌 2BS12。专利授权日:2011.09.07。发明专利号:ZL 201110071160.1;13. 一种防治日光大棚黄瓜霜霉病的生防菌株 CS23 及其应用。专利授权日:2013.2.18。发明专利号:

ZL 201110288018.2;14. 一种防治黄瓜霜霉病的生防复合菌剂 CB28合剂。专利授权日:2013年 4 月 10日。发明专利号:

ZL 201110288017.8;15. 一种蜡质芽孢杆菌 AR156可湿性粉剂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专利授权日:2013.12.11。发明专利

号:ZL 201210013022.2;16. 防治西瓜细菌性果斑病生防菌株 1JN2及其应用。专利授权日:2013.5.29。发明专利号:ZL

201210079335.8;17. 一种防治小麦全蚀病的生防菌株 YP1 及其应用。专利授权日: 2013.6.19。专利号: ZL

201110266283.0;18. 防治棉花枯黄萎病的合剂 BB1623。专利申请日:2011.8.31。发明专利申请号:201110254934.4;19. 防治黄瓜白粉病和霜霉病的菌株 CHS55。专利申 请日: 2011.9.6。发明专利申 请号:

201110262132.8;20. 防治番茄黄化曲叶病毒病的生防菌株 1BQN14 及其应用。专利申请日: 2012.12.17。专利申请号:

201210549296.3;21. 防治番茄黄化曲叶病毒病的生防菌株 BF6及其应用。专利申请日:2013.3.25。专利申请号:

CN201310097481.8。

科研团队(课题组)四:植物抗性与生物技术负责人(联系方式):董汉松,025-84399006主要成员:胡白石 宋从凤 范加勤 龙菊英团队简介:植物抗性与生物技术团队现有研究人员 5人,其中教授 3人,副教授 2人,1

人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研究方向是研究植物抗病性、抗虫性的信号通路,建立基于信号通路调控的植物抗性调控机制,筛选病虫害致死基因,开展致死机制研究,建立基于RNAi调控和免疫调控的病虫害防治策略。近三年主持国家省部级科研项目 11项,发表科研论文 55余篇。近三年承担的重大、重点项目与课题:1. 抗赤霉病转基因小麦新品系和新种质创制汇总,国家科技转基因专项, 71 万元,2009.01-

2012.12;2. 水稻水通道蛋白 PIP1与水稻黄单胞菌 Hpa1蛋白互作及信号转导机制,教育部高等学校博士点基

金课题,40万元,2013.01-2015.12;3. 植物抗病防卫反应主要信号传导因子跨核运输的调控机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62 万元,

2012.01-2015.12;4. 水稻水通道 PIP蛋白识别与传导黄单胞菌 Hpa1蛋白信号的机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75万元,

2013.1-2016.12;66

Page 72: 南京农业大学简介 - Nanjing Agricultural Universityclm.njau.edu.cn/upfile/20150407152642125.doc · Web viewGlobal Change Biology. 20(2014), 372-381; Xia Yao, Haijian Ren, Zhongsheng

5. 生态康复型农田绿色控害技术研究,农业部公益性农业行业科研专项,111万元,2008-2010。近三年取得的代表性科研成果:代表性论文:1. Recessive mutation identifies auxin-repressed protein ARP1 that regulates growth and disease resistance

in tobacco. Molecular Plant-Microbe Interactions (in press).2014;

2. Transgenic expression of an active fragment of the harpin protein Hpa1 in wheat reduces Fusarium head

blight. ActaPhytophylacicaSinica 41(1): 26-34. 2014;

3. Transgenic expression of rice riboflavin synthase gene in tobacco enhances the plant growth and

resistance to tobacco mosaic virus. Canadian Journal of Plant Pathology (in press)2014;

4. Harpin Hpa1 needs nitroxyl terminus to promote vegetative growth and leaf photosynthesis in

Arabidopsis. Journal of Biosciences 39: 127-137.2014;

5. TTG2-regulated development is related to expression of putative AUXIN RESPONSE FACTOR genes in

tobacco. BMC Genomics 14: 806.2013.

专利:1. 一种烟草表皮毛发育相关蛋白基因 NtTTG2 及其重组表达载体和应用。专利号:ZL 2011 1

0264672.X;授权公告日:2013年 4 月 10日;2. 水稻细条斑病菌 HpaGxooc基因片段 hpaG28-126的应用;专利号:ZL 2010 1 0528319.3;授权公

告日:2012年 3 月 14日。

科研团队(课题组)五:迁飞性害虫监测预警与防控负责人(联系方式):翟保平,025-84396204主要成员:刘向东 陈法军 李保平 孟玲 胡春林 孙长海 郎志飞 胡高团队简介:迁飞性害虫监测预警与防控团队现有研究人员 9人,其中教授 5人,副教授

3人,讲师 1人。研究方向:稻飞虱、稻纵卷叶螟、草地螟和粘虫等迁飞性害虫的迁飞规律,明确境内外

中小尺度虫源地和发生动态,研发精细化异地预测技术,优化综合治理策略,建立以 3S技术和大气中尺度模拟技术为支撑的迁飞性害虫监测预警平台。近三年已完成国家级和省部级研究课题 6项,发表研究论文 60余篇。现主持和参加在研项目 9项(NSFC、973、国家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等),曾获得农业部科技进步二等奖、浙江省科技进步一等奖、农业部农牧渔业丰收奖二等奖、江苏省科技进步三等奖等。近三年承担的重大、重点项目与课题:1. 稻纵卷叶螟和白背飞虱测报与防控技术研究,农业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2420万元 2009.10-

2013.12;2. 稻飞虱灾变机理及可持续治理的基础研究,国家 973项目,515万元,2010-2014;3. 云南白背飞虱大发生种群的形成机制,NSFC-云南联合基金重点项目,64万元, 2013.1-2016.12;4. 粘虫综合防治技术研究与示范,农业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135万元, 2014.4-2018.12。近三年取得的代表性科研成果:代表性文章:1. Ovarian development status and population characteristics ofSogatellafurcifera (Horváth) and

Nilaparvatalugens (Stål): implication for pest forecasting. J. Appl. Entomol. doi: 10.1111/jen.120672013;

67

Page 73: 南京农业大学简介 - Nanjing Agricultural Universityclm.njau.edu.cn/upfile/20150407152642125.doc · Web viewGlobal Change Biology. 20(2014), 372-381; Xia Yao, Haijian Ren, Zhongsheng

2. The influence of typhoonKhanun on the return migration of Nilaparvatalugens (Stål) in Eastern China.

PLoS ONE, 8(2): e57277.doi:10.1371/journal.pone. 0057277.2013;

3. Rice planting systems, global warming and outbreaks of Nilaparvatalugens (Stål). Bull. Entomol. Res.,

101:187-199. doi:10.1017/S0007485310000313.2011;

4. Effect of light colors and weather conditions on captures of Sogatella furcifera (Horváth) and Nilaparvata

lugens (Stål). Journal Applied Entomology, 2013, doi: 10.1111/jen.12109;

5. Outbreaks of the Brown Planthopper Nilaparvata lugens (Stål) in the Yangtze River Delta: Immigration or

Local Reproduction? PLoS ONE, 2014, 9(2): e88973. doi:10.1371/journal.pone.0088973.

授权专利:1. 可用于模拟温室效应的开顶式气室(ZL201120042889.1);2. 一种自动收样诱虫装置(ZL201120265335.8);3. 一种用于模拟可变磁场的多功能气室(ZL201320004497.5)。

科研团队(课题组)六:昆虫分子生态与进化负责人(联系方式): 洪晓月,电话:025-84395339主要成员:李元喜 王备新 薛晓峰 孙荆涛 张峰 张春玲团队简介:昆虫分子生态与进化团队现有研究人员 7人,其中教授 3人,副教授 3人,

讲师 1人。应用分子生态学新理论、新技术,研究:(1)稻飞虱、西花蓟马、二斑叶螨、截形叶

螨、瘿螨、红火蚁等重要害虫的种群分子遗传结构、种群演化规律,(2)共生菌Wolbachia和 Cardinium对昆虫生物学、生殖和灾变影响的分子机理,(3)瘿螨总科、毛翅目和土壤动物的系统分类、物种形成和进化以及生态学,(4)不同寄主-寄生蜂体系中寄主昆虫对寄生蜂适合性的变化,(5)植物抗虫性的分子机理。近三年已完成国家级和省部级研究课题 10项,发表研究论文 90余篇,其中 SCI论文 55

篇。现主持和参加在研项目 15项(国家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NSFC,973,教育部重点项目等),曾获得教育部科技进步奖二等奖、海南省科学技术奖一等奖等。近三年承担的重大、重点项目与课题:1. 作物叶螨综合防控技术研究与示范推广,国家公益性行业(农业)科研专项, 1955 万元,

2011.01-2015.12;2. 昆虫性诱剂合成与缓释技术研究,国家公益性行业(农业)科研专项,120万,2012-2016;3. 捕食螨繁育与大田应用技术研究,国家公益性行业(农业)科研专项,110万,2009-2013;4. Wolbachia 影响二斑叶螨生殖的细胞学及分子机理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014-2016年,85万

元;5. 朱砂叶螨与二斑叶螨表观分化的分子机理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012-2015年,58万元。近三年取得的代表性科研成果:代表性文章:1. The complete mitochondrial genomes of two rice planthoppers, Nilaparvate lugens and Laodelphax

striatellus: conserved genome rearrangement in Delphacidae and discovery of new characteristics of atp8

and tRNA genes. BMC Genomics, 14: 417. doi: 10.1186/1471-2164-14-417;

2. Diversity of Wolbachia in natural populations of spider mites (genus Tetranychus): evidence for complex

68

Page 74: 南京农业大学简介 - Nanjing Agricultural Universityclm.njau.edu.cn/upfile/20150407152642125.doc · Web viewGlobal Change Biology. 20(2014), 372-381; Xia Yao, Haijian Ren, Zhongsheng

infection history and disequilibrium distribution. Microbial Ecology, doi:10.1007/s00248-013-0198-z;

3. Molecular phylogeny reveals independent origins of body scales in Entomobryidae (Hexapoda:

Collembola). Molecular Phylogenetics and Evolution, 70: 231–239. doi: 10.1016/j.ympev.2013.09.024;

4. Microsatellites reveal a strong subdivision of genetic structure in Chinese populations of the mite

Tetranychus urticae Koch (Acari: Tetranychidae). BMC Genetics, 13: 8. doi:10.1186/1471-2156-13-8;

5. Effects of Wolbachia on mtDNA variation and evolution in natural populations of Tetranychus urticae

Koch. Insect Molecular Biology, 20(3): 311~321.

代表性科技成果:1. “农作物重要叶螨的综合防控技术研究与示范”(洪晓月主持)获得教育部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2013年 1 月;2. “海南岛瘿螨区系研究”(洪晓月第二完成人)获得海南省科学技术奖一等奖(证书号 2013-J-1-

R-068,2013年 12 月)。

科研团队(课题组)七:昆虫分子毒理与抗药性负责人(联系方式):吴益东,025-84395261主要成员:杨亦桦 武淑文 夏爱 张浩男 王兴亮团队简介:昆虫分子毒理及抗药性团队现有研究人员 6人,其中教授 2人,副教授 2人,

讲师 2人。主要研究方向是:棉花、蔬菜主要害虫的发生规律,明确害虫的抗药性水平与抗性机理,建立高通量检测技术和抗药性治理策略,结合化学防治、生物防治与生态调控,建立区域性综合治理策略。近三年主持国家省部级科研项目 10余项,发表科研论文 20余篇,1人为江苏省“333高层次人才培养工程”第 2 层次培养对象,“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2009)。近三年承担的重大、重点项目与课题:1. 长江下游地区 Bt棉花生态风险监测与控制技术,农业部转基因生物新品种培育重大专项,350万

元,2011-2015;2. 重要病虫抗药性早期快速分子诊断技术,国家科技 863计划,290万元,2012.1-2015.12;3. 靶标害虫对 BT棉花抗性频率监测与风险管理,国家重大科技专项,260万元,2009.01-2011.12;4. 小菜蛾抗药性机理及抗药性检测技术,农业部公益性行业(农业)科研专项,260万元,2011.01-

2015.12;5. 棉铃虫对 Bt毒素 Cry2Ab抗性的生化与分子机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82万元,2013.1-2016.12;6. 棉铃虫钙粘蛋白胞内和胞外结构域在 Bt毒素 Cry1Ac毒杀过程中的作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82

万元,2013.1-2016.12。近三年取得的代表性论文:1. Dominant Resistance to Bt Cotton and Minor Cross-resistance to Bt Toxin Cry2Ab in Cotton Bollworm

from China. Evolutionary Applications 6(8): 1222-1235. 2013;

2. DNA-based Screening for an Intracellular Cadherin Mutation Conferring Non-recessive Cry1Ac

Resistance in Field Populations of Helicoverpaarmigera. Pesticide Biochemistry and Physiology 107(1):

148-152. 2013;

3. Characterisation of Field-evolved Resistance to Chlorantraniliprole in the Diamondback Moth,

Plutellaxylostella, from China. Pest Management Science 69(5): 661-665. 2013;

4. Current Status of Insecticide Resistance in Helicoverpaarmigera after 15 years of Bt Cotton Planting in

69

Page 75: 南京农业大学简介 - Nanjing Agricultural Universityclm.njau.edu.cn/upfile/20150407152642125.doc · Web viewGlobal Change Biology. 20(2014), 372-381; Xia Yao, Haijian Ren, Zhongsheng

China. Journal of Economic Entomology 106(1): 375-381. 2013;

5. Diverse Genetic Basis of Field-evolved Resistance to Bt Cotton in Cotton Bollworm from China. PNAS

109(26): 10275-10280. 2012.

科研团队(课题组)八:昆虫分子生物学与生物技术负责人(联系方式):韩召军,025-84395245主要成员:董双林 李国清 李飞 姜卫华 吴敏 赵春青团队简介:昆虫分子生物学与生物技术团队现有研究人员 7人,其中教授 4人,副教授

3人,主要研究重要农业害虫生殖发育的分子调控机制,环境适应和种群暴发的生理基础和分子机理,阐明相关调控路径和关键功能大分子,进而探索害虫防控的新理论、新技术和新器材。近三年主持国家省部级科研项目 10余项,发表科研论文 60余篇,获发明专利 5项。1人获全国模范教师称号,1人获江苏省杰出青年基金资助。近三年承担的重大、重点项目与课题:1. 水稻螟虫防控技术研究,农业部公益性农业行业科研专项,1857万元,2008-2010;2. 南方多食性蛀秆螟虫区域综合防控技术研究与示范,农业部公益性行业(农业)科研专项, 1647

万元,2013-2015;3. 水稻重要害虫抗药性的发生机制和分子机理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300万元,2012.01-

2016.12;4. 二化螟微小 RNA基因的功能分析及其在害虫基因沉默控制中的应用,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100

万元,2012.07-2015.06。

70

Page 76: 南京农业大学简介 - Nanjing Agricultural Universityclm.njau.edu.cn/upfile/20150407152642125.doc · Web viewGlobal Change Biology. 20(2014), 372-381; Xia Yao, Haijian Ren, Zhongsheng

近三年取得的代表性科研成果:代表性论文:1. RNAi suppression of the ryanodine receptor gene results in decreased susceptibility to chlorantraniliprole

in Colorado potato beetle Leptinotarsa decemlineata. Journal of Insect Physiology, 2014, 63, 48-55;

2. Genome-wide analysis reveals the expansion of Cytochrome P450 genes associated with xenobiotic

metabolism in rice striped stem borer, Chilo suppressalis. Biochemical and Biophysical Research

Communications, 2014, 443: 756-760;

3. Identification and functional characterization of sex pheromone receptors in beet armyworm Spodoptera

exigua (Hübner). Insect Biochemistry and Molecular Biology, 2013, 43:747-754;

4. An odorant receptor from the common cutworm (Spodoptera litura) exclusively tuned to the important

plant volatile cis-3-Hexenyl acetate. Insect Molecular Biology, 2013,22(4):424-432;

5. RNA interference of ace1 and ace2 in Chilo suppressalis reveals their different contributions to motor

ability and larval growth. Insect Mol Biol, 2011, 20(4): 507-518;

申请专利:1. 基于基因沉默技术的灰飞虱致死基因片段Alpha1-tubulin及其 dsRNA(ZL201110123039.9)2. 基于基因沉默技术的灰飞虱致死基因片段 Chitinase及其 dsRNA(ZL201110123038.4);3. 一种灰飞虱致死基因片段(ZL201110122806.4);4. 灰飞虱致死基因片段(ZL201110122777.1);5. 同时检 测马铃薯甲虫 AChE 基因和 Na+通道基因突变的引物及 PASA 方法( ZL 2010 1

0533079.6)。获奖:1. 马铃薯甲虫持续防控技术研究与示范 2012年度新疆自治区科技进步奖 二等奖

科研团队(课题组)九:杀菌剂生物学及植物病害化学防控负责人(联系方式):周明国,025-84399035主要成员:陈长军 王建新 侯毅平 段亚冰团队简介:杀菌剂生物学及植物病害化学防控团队现有研究人员 6人,其中教授 2人,

副教授 2人,讲师 2人。该团队主要研究杀菌剂生物学及植物病害化学防控的基础理论与应用技术,包括杀菌剂生物活性及应用原理、杀菌剂毒理和抗性机制、抗药性病害流行预警及治理。利用传统和现代分子生物学技术,建立杀菌剂抗性诊断、监测、预警及新型杀菌剂高效筛选技术平台,构建植物病害化学防治及生物-化学协同防治策略和技术体系。近三年主持国家和省部级项目 10余项,企业合作项目 50余项;团队成员先后发表论文 230余篇,申请发明专利 30余项。2010年和 2012年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2项,2005年以来获得省部级科技进步和发明二等奖 3项。1人入选欧盟“1986-1992年为中国培养 100名博士后人才计划及 25 名重点跟踪培养人才计划”。1人被科技部聘为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领域(973)咨询专家。该团队是中国植物病理学会化学防治专业委员会自 1998年成立以来的依托单位。近三年承担的重大、重点项目与课题:1. 杀菌剂分子靶标及抗药性机理,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100 万元,2012.01-

2016.12;2. 农作物重要病原菌抗药性监测及治理技术研究与示范,农业部公益性行业(农业)科研专项,

71

Page 77: 南京农业大学简介 - Nanjing Agricultural Universityclm.njau.edu.cn/upfile/20150407152642125.doc · Web viewGlobal Change Biology. 20(2014), 372-381; Xia Yao, Haijian Ren, Zhongsheng

1791万元,2013-2015;3. 油料作物菌核病综合防控技术研究与示范推广,农业部公益性行业(农业)科研专项, 240万元,

2011-2015;4. 小麦赤霉病流行预警及生物化学协同防控技术研发,江苏省科技支撑计划, 200万元,2013.7-

2016.12;5. 申嗪霉素对水稻白叶枯病菌的药理学机制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80万元,2013.1-2016.12。近三年取得的代表性科研成果: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1. 小麦赤霉病致病机理与防控关键技术,二等奖,2010年;2. 重要作物病原菌抗药性机制及监测与治理关键技术,二等奖,2012年。代表性论文:1. A two-component histidine kinase Shk1 controls stress response, Sclerotial formation and fungicide

resistance in Sclerotinia sclerotiorum. MOLECULAR PLANT PATHOLOGY 708-718DOI:

10.1111/mpp.12041 SEP 20133.8771464-6722;

2. Proteome analysis of the plant-pathogenic bacterium Xanthomonas oryzae pv. oryzae .BIOCHIMICA ET

BIOPHYSICA ACTA-PROTEINS AND PROTEOMICS 1660-1670DOI: 10.1016/j.bbapap.2013.05.023:

AUG 20133.7331570-9639;

3. Identification and characterization of integron-mediated antibiotic resistance in the phytopathogen

Xanthomonas oryzae pv. oryzae PLOS ONE e55962 DOI: 10.1371/journal.pone.0055962 21

20133.731932-6203;

4. Functional analysis of the beta(2)-tubulin gene of Fusarium graminearum and the beta-tubulin gene of

Botrytis cinerea by homologous replacement. PEST MANAGEMENT SCIENCE: 582-588 DOI:

10.1002/ps.3474: MAY 20132.5941526-498X;

5. Effect of phenylpyrrole fungicide fludioxonil on morphological and physi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of

Sclerotinia sclerotiorum. PESTICIDE BIOCHEMISTRY AND PHYSIOLOGY: 61-67 DOI:

10.1016/j.pestbp.2013.04.004: MAY-JUN 20132.1110048-3575.

授权专利:1. 防治水稻稻瘟病的杀菌剂配方及其使用方法(ZL 201110070400.6 );2. 一种抗药性麦类赤霉病的治理方法(ZL 200510038292);3. 禾谷镰孢菌对多菌灵抗药性基因频率的高通量分子检测(ZL201010247003.7);4. 禾谷镰孢菌对多菌灵抗药性基因型的分型检测方法(ZL 201010247073.2);5. 一种生物-化学增效杀菌剂及其应用(ZL 200410014347.8)。

72

Page 78: 南京农业大学简介 - Nanjing Agricultural Universityclm.njau.edu.cn/upfile/20150407152642125.doc · Web viewGlobal Change Biology. 20(2014), 372-381; Xia Yao, Haijian Ren, Zhongsheng

科研团队(课题组)十:杀虫剂生物学与精准使用负责人(联系方式):刘泽文,025-84399051主要成员:苏建亚 高聪芬 吴顺凡 张懿熙 陈进团队简介:杀虫剂毒力与新药创制团队现有研究人员 6人,其中教授 2人,副教授 1人,

讲师 3人。研究方向:研究杀虫剂的作用机制与抗药性机制,监测重要农业害虫抗药性水平并制定针对性治理策略,合理混配筛选高效复配制剂,基于靶标 -杀虫剂互作筛选新型化学农药。近三年主持国家级科研项目 8项,省部级科研项目 6项,发表科研论文 40余篇,申请国家发明专利 6项,授权国家发明专利 2项,制定农业部行业标准 2项。团队成员获中组部万人计划、国家优秀青年基金、江苏省杰出青年基金支持各 1项。近三年承担的重大、重点项目与课题:1. 农作物重大病虫害防控关键共性技术研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 923万元,2012.1-2016.12;2. 农药对稻飞虱及其天敌的生态毒理效应及机理研究,科技部 973计划,280万元,2012-2014;3. 基于靶标的新型化学农药设计合成,国家 863计划,120万元,2011.01-2015.12;4. 甜菜夜蛾黄素单加氧酶的特性与功能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80万元,2013.1-2016.12;5. 以细菌为投递介质诱导昆虫 RNA干涉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010-2012;6. IGLuClRs在灰飞虱对苯基吡唑类类杀虫剂抗性中的作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60万元,2012.01-

2015.12。近三年取得的代表性科研成果:代表性论文:1. Zhiping Ding, Yucong Wen, Baojun Yang, Yixi Zhang, Shuhua Liu, Zewen Liu, Zhaojun Han.

Biochemical mechanisms of imidacloprid resistance in Nilaparvatalugens: Over-expression of

cytochrome P450 CYP6AY1. Insect Biochemistry and Molecular Biology, 2013, 43:1021-1027;

2. Yixi Zhang, Ying Shao, Feng Jiang, Jian Li, Zewen Liu. Identification of two acetylcholinesterases in

Pardosa pseudoannulata and the sensitivity to insecticides. Insect Biochemistry and Molecular Biology,

2014, 46: 25-30;

3. Lai TC, Su J. Assessment of resistance risk in Spodoptera exigua (Hübner) (Lepidoptera: Noctuidae) to

chlorantraniliprole. Pest Management Science, 2011, 67: 1468-1472;

4. Su J, Zhang Z, Wu M, Gao C. Geographic susceptibility of Chilo suppressalis Walker (Lepidoptera:

Crambidae), to chlorantraniliprole in China. Pest Manag Sci, 2014, 70: 989-995;

5. Shun-Fan Wu, Gang Xun, Yi-Xiang Qi, Ren-Ying Xia, Huang Jia, Gong-Yin Ye. Two splicing variants of

a novel family of octopamine receptors with different signaling properties. J. Neurochem. 129: 37-

47,2014;

6. Shun-Fan Wu, Fang-Da Sun, Yi-Xiang Qi, Yao Yao, Qi Fang, Huang Jia, David Stanley, Gong-Yin Ye.

Parasitization by Cotesia chilonis influences gene expression in fatbody and hemocytes of Chilo

suppressalis. PLoS ONE 8, e74309, 2013;

7. Shun-Fan Wu, Fei Wang, Jia Huang, Qi Fang, Zhi-Cheng Shen, Gong-Yin Ye. Molecular and cellular

analysis of a ryanodine receptor from hemocytes of Pieris rapae. Dev. Comp. Immunol. 41: 1-10, 2013;

奖励:1. 高产水稻飞虱的区域暴发机制与综合防控技术 江苏省科学技术奖一等奖,2013-1-8-R2,2013年,

第 2完成人(2/11)。专利:

73

Page 79: 南京农业大学简介 - Nanjing Agricultural Universityclm.njau.edu.cn/upfile/20150407152642125.doc · Web viewGlobal Change Biology. 20(2014), 372-381; Xia Yao, Haijian Ren, Zhongsheng

1. 褐飞虱对苯基吡唑类杀虫剂抗药性分子检测方法,ZL201110003232.9,2013年;2. 新的杀虫增效剂及其应用,201310226408,2013年;3. 防治稻纵卷叶螟的杀虫组合物,201210369413,2012年;4. 含乙基多杀菌素的杀虫组合物,201210369414,2012年。标准:1. 农业行业标准,水稻褐飞虱抗药性监测技术规程(NY/T 1708-2009),2009;2. 农业行业标准,水稻二化螟抗药性监测技术规程—毛细管点滴法(NY/T 2058-2011),2011。

科研团队(课题组)十一:除草剂生物学及杂草防控负责人(联系方式):董立尧,025-84395672主要成员:李俊 马洪雨 陈进 王翠花 樊多琦 团队简介:除草剂生物学及杂草防控团队现有研究人员 5人,其中教授 1人,副教授 3

人,讲师 1人。主要研究方向是农田草害防控和除草剂毒理及抗药性。利用传统和现代分子生物学技术,研究除草剂生物活性及应用原理、除草剂毒理和抗性机制及抗药性杂草种群发展规律,构建农田恶性杂草综合防控策略和技术体系,建立除草剂抗性诊断、监测及新型除草剂高效筛选平台。近三年主持国家和省部级项目 6项,企业合作项目 100余项;先后发表论文 40多篇,申请发明专利 3项。目前承担的重大、重点项目与课题:1. 菵草对精噁唑禾草灵抗药性的靶标酶分子机理研究,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20万元;2. 抗精噁唑禾草灵菵草的非靶标抗性机理研究,博士点基金博导类项目, 12 万元,2013.01-

2015.12;3. 直播稻田杂草防控技术研究与示范,公益性行业(农业)科研专项子项目,167万元,2013.01-

2017.12;4. 长江中下游地区小麦、油菜田主要杂草抗药性监测与治理,公益性行业(农业)科研专项子项目

169万元,2013.01-2017.12

近三年取得的代表性科研成果:代表性论文:1. Molecular Bases for Resistance to Acetyl-Coenzyme A Carboxylase Inhibitor in Japanese Foxtail

(Alopecurus japonicus). PEST MANAGEMENT SCIENCE, 2013, 68:1241-1247;

2. A Resistance Mechanism Dependent Uponthe Inhibition Of Ethylene Biosynthesis [J]. PEST

MANAGEMENT SCIENCE, 2013, 69: 1407–1414;

3. Mechanism of Resistance to Fenoxaprop in Japanese Foxtail (Alopecurus japonicus) from China [J].

PESTICIDE BIOCHEMISTRY AND PHYSIOLOGY, 2013, 107: 25–31;

4. The Role of Cytochrome P450 Monooxygenase in The Different Responses to Fenoxaprop-P-ethyl in

Annual Bluegrass (Poa annua L.) and Shortawned Foxtail (Alopecurus aequalis Sobol.) [J]. PESTICIDE

BIOCHEMISTRY AND PHYSIOLOGY, 2013, 107:334–342;

5. Mutations at codon position 1999 of acetyl-CoA carboxylase confer resistance to ACCase-inhibiting

herbicides in Japanese foxtail (Alopecurus japonicus) [J]. PEST MANAGEMENT SCIENCE, 2014, DOI

10.1002/ps.3753.

申请专利:1. 基于 dCAPS技术对日本看麦娘抗药性相关突变的分子检测方法(201410066925.6);

74

Page 80: 南京农业大学简介 - Nanjing Agricultural Universityclm.njau.edu.cn/upfile/20150407152642125.doc · Web viewGlobal Change Biology. 20(2014), 372-381; Xia Yao, Haijian Ren, Zhongsheng

2. 快速检测抗精恶唑禾草灵菵草的 IIe-1781-Leu 突变的分子检测方法(201410067111.4);3. 利用丙草胺防除水直播稻田杂草稻的一种技术(201410164304.1)。

科研团队(课题组)十二:新农药创制与环境毒理负责人(联系方式):王鸣华, 025-84395479主要成员:叶永浩 李圣坤 华修德 王利民 施海燕团队简介:新农药创制与环境毒理团队现有研究人员 6人,其中教授 2人,副教授 3人,

讲师 1人。主要研究方向为明确有害生物农药靶标的生物学特征,建立靶标与活性化合物互作模型,进行农药先导化合物快速筛选、分子设计和结构优化;明确农药在植物、土壤和水体中的降解途径和环境行为及农药对环境生物的毒性和毒理机制,为农药的合理使用提供科学依据;建立农药残留快速、高通量检测技术及高效降解的生物途径,为农业化学品污染农田和农产品质量安全综合防治提供技术支持。近三年主持国家省部级科研项目 10余项,发表科研论文 30余篇。团队拥有农药登记残留实验资质,为农药企业提供服务。近三年承担的重大、重点项目与课题: 1. 药物残留识别及控制技术与装备开发,国家 863计划,66万元,2011—2015年;2. 农作物主要病虫害新药剂、新剂型研究与应用,公益性行业(农业)科研专项经费项目,60万元,

2011—2015年;3. 高毒农药、有害有毒重金属等免疫检 测传感器研究,国家 863 计划,288 万元,2012.1.1-

2015.12.31;4. 银杏内生真菌杀虫、杀菌活性代谢产物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9万元,2010.1-2012.12;5. 氯噻啉重链抗体亲和性和特异性关键氨基酸残基作用机理的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5万元,

2014.01-2016.12。

75

Page 81: 南京农业大学简介 - Nanjing Agricultural Universityclm.njau.edu.cn/upfile/20150407152642125.doc · Web viewGlobal Change Biology. 20(2014), 372-381; Xia Yao, Haijian Ren, Zhongsheng

近三年取得的代表性科研成果:代表性论文: 1. Enantioselective degradation of metalaxyl in cucumber, cabbage, spinach and pakchoi,CHEMOSPHERE,

241-246, DOI: 10.1016/j.chemosphere2013.08.084: 2014, 3.137, 0045-6535;

2. Synthesis and antifungal activity of nicotinamide derivatives as succinate dehydrogenase

inhibitors,JOURNAL OF AGRICULTURAL AND FOOD CHEMISTRY, 4063-4071, DOI:

10.1021/jf405437k: 2014, 2.906, 0021-8561;

3. Flavipin in Chaetomiumglobosum CDW7, an endophytic fungus from Ginkgo biloba, contributes to

antioxidant activity,APPLIED MICROBIOLOGY AND BIOTECHNOLOGY, 7131-7139,DOI:

10.1007/s00253-013-5013-8: 2013, 3.689, 0175-7598;

4. Development of a chemiluminescence enzyme-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 for the simultaneous

detection of imidaclothiz and thiacloprid in agricultural samples, ANALYST, 3280-3286, DOI:

10.1039/c3an00205e: 2013, 3.969, 0003-2654;

5. Development of immunoassays for detecting clothianidinresidue in agricultural products, JOURNAL OF

AGRICULTURAL AND FOOD CHEMISTRY, 3619-3623,  DOI: 10.1021/jf400055s: 2013, 2.906,0021-

8561.

申请专利:1. 联苯菊酯抗原、抗体及其应用(ZL200710133285.6);2. O,O-二甲氧基硫代磷酸酯类农药单克隆抗体(ZL200910031083.x);3. 重金属铜单克隆抗体及其制备(ZL200910031084.4)。

76

Page 82: 南京农业大学简介 - Nanjing Agricultural Universityclm.njau.edu.cn/upfile/20150407152642125.doc · Web viewGlobal Change Biology. 20(2014), 372-381; Xia Yao, Haijian Ren, Zhongsheng

动物医学院学院简介

南京农业大学兽医学科是我国成立最早的兽医学科之一,前身为创立于 1921年的东南大学畜牧兽医系。1952年,全国院系调整组建南京农学院畜牧兽医系;1984年,成立南京农业大学,分设畜牧系和兽医系;1994年,成立动物医学院。经过近百年的发展,现已成为国内一流的兽医学院。学院下设基础兽医学系、预防兽医学系、临床兽医学系、教学动物医院、《畜牧与兽

医》编辑部等单位,有动物医学和动物药学 2个本科专业。设有 1个国家级动物科学类实验教学中心,1个省级实践教学中心,3个院级实验教学中心等教学单位。设有 2个农业部重点实验室、1个 OIE 参考实验室、1个农业部动物疫病防制高技术创新中心、11个部级或校级研究室和工程技术中心、SPF实验动物中心等科研机构。2005年,动物医学专业被评为江苏省品牌专业,2012年动物医学与动物药学专业整合评为江苏省重点专业。学科为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兽医学科评议组召集人任职单位,为全国兽医专业学位教育指

导委员会秘书处挂靠单位。1998年获兽医学一级学科博士、硕士学位授予权,设有兽医学博士后流动站。兽医学一级学科 2007年被评为国家重点学科,2011年被评为江苏省高校优势学科,“动物健康与兽医公共卫生”为“211工程”建设项目。学科师资力量雄厚,现有教职工 105名,其中教授 36名,副教授、副研究员等 24名,讲师、实验师 22名。具有博士学位者 68名,硕士学位者 20名,其中博士生指导教师 28名,硕士生指导教师 40多名。现有农业部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 1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 6人,江苏省“333”工程培养对象 3人,“青蓝工程”骨干教师 2人,国家“优青”获得者 1人,农业部农业科研杰出人才 2人,江苏特聘教授 1人。

“十一五”以来,兽医学科承担了大量的国家和部省级课题,年均科研经费在 4000万元以上;科研产出丰厚,在核心期刊年均发表论文 200篇以上,SCI论文超过 110篇;猪链球菌病研究获 2007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并获得其他部省级科技奖二等奖 5项;研制国家三类以上新兽药 7种;获国家发明专利 50多项;获全国优博提名奖 2篇,江苏省优秀博士论文 4篇,江苏省优秀硕士论文 9篇。学院注重科研成果的开发与转化,“猪蓝耳病活疫苗和猪圆环病毒灭活疫苗”实现了产业化,创造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学院通过实施人才分类培养等措施不断提升教学质量,获省级教学成果奖一等奖 1项;

获国家级“十二五”规划教材 1本,农业部“十二五”规划教材 11本,获省级精品教材 2本;建成国家精品课程 3门,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 3门,省级精品课程 1门。学院现与美国堪萨斯州立大学、康奈尔大学等美国 6所兽医学院联合培养DVM;与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兽医学院以“1+2”模式联合培养预防兽医学硕士研究生;与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建立 One Health中心。学院先后派出 100多人次到国外进修、合作研究,有 30多人次应邀在国际会议上作学术报告。获得国际合作研究项目 10余项;举办国际性会议 10余次,培养外国留学生 20多名。学院网址:http://cvm.njau.edu.cn/科研院长:马海田,025-84397619

77

Page 83: 南京农业大学简介 - Nanjing Agricultural Universityclm.njau.edu.cn/upfile/20150407152642125.doc · Web viewGlobal Change Biology. 20(2014), 372-381; Xia Yao, Haijian Ren, Zhongsheng

学院科研概况科研团队(课题组)一:兽医微生物学

负责人(联系方式):陆承平,025-84396517,[email protected]研究方向:兽医微生物学与免疫学团队简介:1986年博士点,1989年国家重点学科。团队有 6人。负责人陆承平教授为国

务院学位委员会兽医学科评议组召集人、全国兽医专业学位教育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全国动物防疫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国家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专家委员会委员等。该团队长期致力于兽医微生物与免疫学及水生动物病原微生物与免疫学研究。“猪链球菌病研究及防控技术”成果获 2007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013年 5 月 OIE(世界动物卫生组织)批准设立 OIE猪链球菌病诊断参考实验室。团队主要成员:李干武(教授)、刘永杰(教授)、张炜(副教授)、刘广锦(讲师);潘子豪(讲师)。近三年承担的重大、重点项目与课题:1. 猪链球菌病防控技术研究与示范,公益性行业(农业)专项,2013-2017, 1553万元;2. 病原菌感染与分子致病机制,973课题,2012-2016,232万元;3. LysM结构蛋白在猪链球菌脑膜炎分离株的分子致病机制,博士点基金重点项目, 2012-2014, 40

万元;4. 四膜虫介导的嗜水气单胞菌毒力进化及其分子基础,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014-2017,85万元;5. 江苏省主要水生动物疾病防控关键技术集成与应用示范,江苏省水产三新工程, 2013-2015,85万元;

6. 牛猪早期断奶和运输应激对免疫功能的影响及抗应激免疫增强剂研究,公益性行业(农业)专项子课题,2010-2015,77万元;

7. 养殖虾类病毒病快速诊断与生物防控技术的研究及示范,公益性行业(农业)专项子课题, 2011-

2015,82万元;8. 动物病原细菌,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100万元;9. 兽医微生物与免疫,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50万元。近三年取得的代表性科研成果:1. Development of Rapid Serotype-Specific PCR Assays for Eight Serotypes of Streptococcus suis.王楷宬,孙学强,陆承平. J CliMicrobiol.2013, 50: 3329-3334;

2. Identification of Omp38 by immunoproteomic analysis and evaluation as a potential vaccine antigen

against Aeromonashydrophila in Chinese breams. 王娜,杨昭,臧明发,刘永杰,陆承平 . Fish

Shellfish Immun. 2013, 34(1): 74-81;

3. Immune responses and protective efficacy of a recombinant swinepox virus co-expressing HA1 genes of

H3N2 and H1N1 swine influenza virus in mice and pigs. 许家荣, 黄冬艳, 刘世超, 蔺辉星, 祝昊丹, 刘宝,

陈闻, 陆承平. Vet Microbiol. 2013, 162:259-264;

4. ChaperoninGroEL: A novel phylogenetically conserved protein with strong immunoreactivity of Avian

Pathogenic Escherichia coli isolates from duck identified by immunoproteomics. 包银莉,翟志鹏,王少辉,马佳乐,张炜,陆承平. Vaccine. 2013(31): 2947–2953;

5. Characterization and functional analysis of atl, a novel gene encoding autolysin in Streptococcus suis. 琚存祥,顾宏伟,陆承平. J Bacteriol. 2012,194(6): 1464-73;

78

Page 84: 南京农业大学简介 - Nanjing Agricultural Universityclm.njau.edu.cn/upfile/20150407152642125.doc · Web viewGlobal Change Biology. 20(2014), 372-381; Xia Yao, Haijian Ren, Zhongsheng

6. A Novel Two-Component Signaling System Facilitates Uropathogenic Escherichia coli’s Ability to Exploit

Abundant Host Metabolites. WentongCai, Yvonne Wannemuehler, Giuseppe Dell’Anna, Bryon Nicholson,

Nicolle L. Barbieri, SubhashinieKariyawasam, Yaping Feng, Catherine M. Logue, Lisa K. Nolan, 李干武*

PLoSPathog 2013, 9(6): e1003428. doi:10.1371/ journal. ppat.1003428;

7. 陆承平、刘永杰、姚火春、范红结参与的“淡水鱼类细菌性败血症免疫技术关键及产业化应用”成果获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科技进步一等奖。

科研团队(课题组)二:兽医免疫学负责人(联系方式):范红结,13951730306,[email protected] 研究方向:猪链球菌、禽大肠杆菌致病机理及免疫机理、新型疫苗研制;猪链球菌、禽

大肠杆菌基因组学。团队简介:主持国家和部省级猪链球菌病相关课题 20余项,发表相关论文近 150篇,其

中 SCI论文近 50篇。研发的猪链球菌病灭活疫苗、嗜水气单包菌病灭活疫苗获得新兽药注册证书,并成功实施产业化。团队主要成员:范红结(江苏特聘教授)、姚火春(教授)、费荣梅(副教授)、吴宗福(副教授);马喆(讲师);汤芳(讲师)。近三年承担的重大、重点项目与课题:1. 猪抗猪链球菌病抗病相关基因的克隆、鉴定,转基因重大专项,2013-2016;2. 马链球菌兽疫亚种突破猪脑微血管内皮细胞的分子机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013-2016;3. 马链球菌兽疫亚种类M蛋白影响巨噬细胞吞噬的分子机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012-2015;4. 病原菌感染与分子致病机制,973计划课题,2012-2016;5. 猪链球菌病防控技术研究与示范,公益性行业专项,2013-2017;6. 动物源沙门氏菌病防控,公益性行业专项,2014-2018;7. 猪链球菌、猪圆环病毒二价重组猪痘活载体疫苗的研制,江苏省科技支撑计划,2013-2016;8. 应用基因组学和蛋白组学研究禽致病性大肠杆菌VI型分泌系统效应因子的作用机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014-2017;

9. LysM结构蛋白在猪链球菌 9型脑膜炎分离株中的分子致病机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012-2014;10. 马链球菌兽疫亚种 Fic结构域蛋白在细菌感染中的作用机制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014-

2016。近三年取得的代表性科研成果:1. Wu Zongfu, ShaoJing, FanHongjie, LuChengping,etal. The Streptococcus suis transcriptional landscape

reveals adaptation mechanisms in pig blood and cerebrospinal, 2014, RNA;

2. Ma Zhe, ChengpingLu,Hongjie Fan*,et al.Insight into the specific virulence related genes and toxin-

antitoxin virulent pathogenicity islands in swine streptococcosis pathogen Streptococcus equi ssp.

zooepidemicus strain ATCC35246.2013,BMC Genomics,14(37):1-18;

3. Hui Zhang, HongjieFan* Chengping Lu,et al.Identification of a novel collagen type І-binding protein

from Streptococcus suis serotype 2.2013,The Veterinary Journal,197:406-414;

4. Huixing Lin, Fan Hongjie*, Lu Chengping,etal.Construction and immunogenicity of recombinant

swinepox virus expressing capsid protein of PCV2.2012,Vaccine, 30:6307-6313;

5. 表达马链球菌兽疫亚种类 M 蛋白的重组猪痘病毒载体疫苗,国家发明专利,专利号:ZL201110076562.0;发明人:范红结,蔺辉星,陆承平。

79

Page 85: 南京农业大学简介 - Nanjing Agricultural Universityclm.njau.edu.cn/upfile/20150407152642125.doc · Web viewGlobal Change Biology. 20(2014), 372-381; Xia Yao, Haijian Ren, Zhongsheng

科研团队(课题组)三:动物生理负责人(联系方式):赵茹茜,13851861078,[email protected]研究方向:动物生长与肉质调控、应激与繁殖的神经内分泌调控团队简介:团队以农业部动物生理生化重点开放实验室为平台,承担国家重大农业科研

项目,研发和集成创新畜禽健康养殖相关的重大共性关键技术。2012年获农业科研杰出人才及其创新团队,团队核心成员共有 8人,其中教授 3人,副教授 1人,讲师 3人,实验员 1人。2人获得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近三年承担的重大、重点项目与课题:1. 畜禽福利养殖关键技术体系研究与示范,公益性行业(农业)科研专项;2. 母体营养影响子代肉品质的代谢程序化机制,973课题;3. 肝脏内乳成分前体物的代谢、分配及其分子机理,973课题;4. 动物健康养殖与代谢障碍的营养调控,农业部“948”项目;5. 畜禽健康养殖的营养基因组学和代谢组学技术引进,农业部“948”项目。近三年取得的代表性科研成果:1. 发明专利“一种蛋清内注射 leptin的方法” 赵茹茜,胡艳 ZL 200910029834.4;2. 发明专利“一种基于无线多媒体传感器网络的畜禽设施福利养殖环境信息监测系统” 赵茹茜;陆明洲;熊迎军;刘龙申;路顺涛;陈林锋;沈明霞;姚文;孙钦伟;孙玉文。 ZL

201120127738.6;3. 发明专利“基于DSP的猪行为智能监测系统” 赵茹茜;刘龙申;陆明洲;孙钦伟;杨晓静;姚文;沈明霞;孙玉文;;熊迎军;郑斌;路顺涛;陈林锋。 ZL 201120313540.7;

4. Li X, Li R, Jia Y, Sun Z, Yang X, Sun Q, Zhao R* (2013) CCAAT/enhancer-binding protein β is involved

in the breed-dependent transcriptional regulation of 3β-hydroxysteroid dehydrogenase/Δ5-Δ4-isomerase in

adrenal gland of preweaning piglets. The Journal of Steroid Biochemistry and Molecular Biology 2013 Jul

4;138C: 273-280;

5. Pan S, Yang X, Jia Y, Li R, Zhao R* (2014) Microvesicle-shuttled miR-130b reduces fat deposition in

recipient primary cultured porcine adipocytes by inhibiting PPAR-γ expression. J Cellular

Physiol.229(5):631-639.

科研团队(课题组)四:畜禽营养代谢病负责人(联系方式):黄克和,13605188392,[email protected]研究方向:畜禽营养代谢病、动物营养与免疫、兽医临床营养学、兽医临床病理学团队简介:现有教授 2名,副教授(副研究员、高级兽医师)3名,讲师 1名,实验师 1

名。长期从事动物营养免疫学和营养代谢病的研究工作,先后主持国家、国际合作和部省级科研项目 40余项,在国内外期刊发表学术论文 400多篇,其中被 SCI 收录 60余篇;培养博、硕士研究生 150余名(含国外博士生 4名)。获部省级科技进步奖 8项。获国家发明授权专利 11项。主、参编教材、专著 30余部。近三年承担的重大、重点项目与课题:1. 一种新的有机硒源对猪高效安全生产的作用及其机理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009-2011;2. 硒抗猪圆环病毒 2型感染的分子机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英合作项目,2010-2012;

80

Page 86: 南京农业大学简介 - Nanjing Agricultural Universityclm.njau.edu.cn/upfile/20150407152642125.doc · Web viewGlobal Change Biology. 20(2014), 372-381; Xia Yao, Haijian Ren, Zhongsheng

3. 调节猪免疫功能的关键硒蛋白的探寻及其表达的调控机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013-2016;4. 防控过渡期奶牛生产性疾病的新型微生物饲料添加剂的研制与示范,江苏省科技支撑计划项目,

2011-2013;5. 高产甘油酿酒酵母工程菌构建及其防控奶牛能量代谢病机制,博士点基金-优先发展领域, 2012-

2014 ;6. 动物健康养殖与代谢障碍的营养调控, 948计划,2013-2014。近三年取得的代表性科研成果:1. 黄克和,陆克文,张克春,潘翠玲,陈兴祥,秦顺义 . “新型多功能生物饲料添加剂的创制与应用”项目获 2012年度教育部技术发明奖二等奖;

2. 陈兴祥的博士论文(导师:黄克和)“PCV2感染、氧化应激和硒的相互作用关系及其机理研究”获 2013年江苏省优秀博士论文;

3. Gan F, Chen X, Liao SF, Lv C, Ren F, Ye G, Pan C, Huang D, Shi J, Shi X, Zhou H, Huang K*. Selenium-

Enriched Probiotics Improve Antioxidant Status, Immune Function, and Selenoprotein Gene Expression of

Piglets Raised under High Ambient Temperature. J Agric Food Chem. 2014, 62(20):4502-8;

4. Ye G, Zhu Y, Liu J, Chen X, Huang K*. Preparation of glycerol-enriched yeast culture and its effect on

blood metabolites and ruminal fermentation in goats. PLoS One. 2014, 9(4):e94410;

5. Gan F, Ren F, Chen X, Lv C, Pan C, Ye G, Shi J, Shi X, Zhou H, Shituleni SA, Huang K*. Effects of

Selenium-Enriched Probiotics on Heat Shock Protein mRNA Levels in Piglet under Heat Stress

Conditions. J Agric Food Chem. 2013, 61(10):2385-91;

6. Chen X, Ren F, Hesketh J, Shi X, Li J, Gan F, Huang K*. Selenium blocks PCV2 replication promotion

induced by oxidative stress via improving GPx1 expression. Free Radical Biol& Med. 2012, 53(3):395-

405;

7. Ren F, Chen X, Hesketh J, Gan F, Huang K*. Selenium promotes T-cell response to TCR-stimulation and

ConA, but not PHA in primary porcine splenocytes. PLoS One. 2012, 7(4):e35375;

8. Chen X, Ren F, Hesketh J, Shi X, Li J, Gan F, Huang K*. Reactive oxygen species regulate the replication of porcine circovirus type 2 via NF-κB pathway. Virology, 2012, 426: 66-72;

9. Ren Z, Pan C, Jiang L, Wu C, Liu Y, Zhong Z, Ran L, Ren F, Chen X, Wang Y, Zhu Y, Huang K*.Oxalate-

degrading capacities of lactic acid bacteria in canine feces. Vet Microbiol. 2011,152(3-4):368-373.

科研团队(课题组)五:兽医寄生虫与兽医公共卫生负责人(联系方式):李祥瑞,025-84399000,[email protected]研究方向:分子与免疫寄生虫学、兽医公共卫生、动物细胞因子克隆与应用团队简介:该团队是农业部细菌学重点开放实验室和农业部动物疫病防制高技术创新中

心的重要组成部分。现有 4名专职研究人员,其中教授 2人,副教授 1人,讲师 1人。先后承担国家及省部级科研项目 21项,在鸡球虫、捻转血矛线虫、旋毛虫、弓形虫等寄生虫病的免疫防治研究中取得了重要进展。发表学术论文 193篇,其中 SCI 收录论文 52篇。主编、副主编出版著作 7部,参编专著、教材 24本。获得国家发明专利授权 6项,制定公布实施行业

81

Page 87: 南京农业大学简介 - Nanjing Agricultural Universityclm.njau.edu.cn/upfile/20150407152642125.doc · Web viewGlobal Change Biology. 20(2014), 372-381; Xia Yao, Haijian Ren, Zhongsheng

标准 1项。培养硕士研究生 105人,博士生 34人,其中留学生 5人。李祥瑞教授是我校第一位博士留学生的指导教师。近三年承担的重大、重点项目与课题:1. 日本血吸虫病、包虫病、弓形虫病、附红细胞体病等重要人畜共患寄生虫病的防控技术研究,公益性行业(农业)科研专项子课题, 2009-2013;

2. 捻转血矛线虫重组 galectin抑制山羊外周血淋巴细胞细胞因子转录的通路研究,国家自然基金项目, 2012-2015;

3. 鸡艾美耳球虫侵入部位特异性关键分子研究,国家自然基金项目,2014-2018;4. 偶蹄动物用新型免疫佐剂创制与产业化,“863”计划子课题,2011-2015;5. 鸡球虫共同抗原的确认及免疫原性分析,国家自然基金项目, 2013-2015;近三年取得的代表性科研成果:1. Wang Wang, Cheng Yuan, Shuai Wang, XiaoKai Song, LiXin Xu, RuoFengYan,I.A. Hasson, XiangRui Li.

Transcriptional and proteomic analysis reveal recombinant galectins of Haemonchuscontortus down-

regulated functions of goat PBMC and modulation of several signaling cascades in vitro. Journal of

Proteomics, 2014, 98: 123-137;

2. GuangWei Zhao, Bo Shen, Qing Xie, Li Xin Xu, Ruo Feng Yan, Xiao Kai Song, I.A. Hassan, Xiang Rui

Li. Detection of Toxoplasma gondii in free-range chickens in China based on circulating antigens and

antibodies. Veterinary Parasitology, 2012, 185(2–4):72-77;

3. Ruofeng Yan, LudmelUrdaneta-Marquez, Kathy Keller, Catherine E James, Mary W Davey, Roger K

Prichard. The role of several ABC transporter genes in ivermectin resistance in Caenorhabditiselegans.

Veterinary Parasitology, 2012,190(3-4):519-529;

4. Kaikai Han, Lixin Xu, Ruofeng Yan, Xiaokai Song, Xiangrui Li. Vaccination of goats with

glyceraldehyde-3-phosphate dehydrogenase DNA vaccine induced partial protection against

Haemonchuscontortus. Veterinary Immunology and Immunopathology, 2012,149(3-4):177-185;

5. HUILI ZHU, LIXIN XU, RUOFENG YAN, XIAOKAI SONG, FANG TANG, SONG WANG and

XIANGRUI LI. Identification and characterization of a cDNA clone-encoding antigen of

Eimeriaacervulina. Parasitology, 2012, 139(13): 1711-1719.

科研团队(课题组)六:猪重要传染病诊断与免疫负责人(联系方式):姜平,13851941845,[email protected]研究方向:动物传染病致病与免疫机理、兽医生物技术团队简介:本团队依托兽医学国家重点学科农业部动物细菌学重点实验室,重点研究猪

的重要传染病的流行病学、致病和免疫机制、诊断和免疫防控技术。本团队核心成员共有 6人,其中教授 1人,副教授 3人,讲师 1人,实验师 1人。团队负责人为国家生猪产业技术体系岗位专家,江苏省 333工程首批中青年科技领军人才,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2012年获全国农业科研杰出人才及创新团队。近三年承担的重大、重点项目与课题:1. 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免疫调节蛋白与免疫逃逸机制,国家自然基金重点项目, 2013-

2017,294万元;2. 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诱导宿主 IL-10 分泌的功能蛋白的解析,教育部重大项目,2012-

82

Page 88: 南京农业大学简介 - Nanjing Agricultural Universityclm.njau.edu.cn/upfile/20150407152642125.doc · Web viewGlobal Change Biology. 20(2014), 372-381; Xia Yao, Haijian Ren, Zhongsheng

2015,100万元;3. 猪圆环病毒 2型-副猪嗜血杆菌二联三价灭活疫苗,江苏省科技支撑计划, 2013-2015,40万元;4. 病毒性病原对猪早期断奶和运输应激的响应及其防控,公益性行业专项子项目, 2010-2014,68万元;

5. 国家生猪产业技术体系岗位科学家,国家现代产业技术体系,2011-2015,350万元;6. 猪蓝耳病和猪圆环病毒病临床免疫评价技术华东区域试验示范,公益性行业专项子项目, 2012-

2016,130万元;7. 动物生物制品研究开发等,企业合作研发项目, 1140万元。近三年取得的代表性科研成果:1. 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分子生物学与免疫防控技术, 教育部科技进步二等奖 2011年,证书号

2011-222 (姜平、李玉峰、王先炜等);

2. 猪圆环病毒病防控技术研究与应用,教育部科技进步二等奖,证书号 2012-236 (姜平、王先炜、白娟、李玉峰等) ;

3. 国家发明专利:一种新的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 ORF5 修饰基因及其应用 ZL201110262408.2 (姜平、华莉、李玉峰) (2013年授权);

4. 国家发明专利:一种猪圆环病毒 2型重组 Cap蛋白和亚单位疫苗,专利申请号 ZL201110053536.6

(姜平、李文良、王先炜、李玉峰) (2014年授权);5. Lu Q, Bai J, Zhang L, Liu J, Jiang Z, Michal JJ, He Q, Jiang P. Two-dimensional liquid chromatography-

tandem mass spectrometry coupled with isobaric Tags for relative and absolute quantification (iTRAQ)

labeling approach revealed first proteome profiles of pulmonary alveolar macrophages infected with

porcine reproductive and respiratory syndrome virus. J Proteome Res. 2012 May 4;11(5):2890-903.

科研团队(课题组)七:中兽医学负责人(联系方式):胡元亮,13951953819,[email protected]研究方向:中兽医学,中西兽医结合,兽医中药学,中药药理学团队简介:本团队现有教授 3名,讲师 1名、实验师 1名,校外兼职研究生导师 3名。

其中 7名具有博士学位,博士研究生指导教师 3名、硕士研究生指导教师 6名。研制成功新中兽药 10余项,获科研奖 6项、国家发明授权专利 9项。主、参编教材、专著 40余部,发表 SCI论文 60余篇。近三年承担的重大、重点项目与课题:1. 中兽医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国家公益性行业(农业)科研专项,2014-2018, 1557万元;2. 抗鸭病毒性肝炎中兽药有效成分(部位)复方制剂生产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公益性行业(农业)科研专项课题,2013-2017;

3. 脂质体佐剂及其他免疫佐剂的关键技术研制与应用,公益性行业(农业)科研专项课题,2013-

2017;4. 提高家禽免疫力新型中兽药的创制,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课题,2011-2015;5. 纳米化提高中药成分脂质体的免疫增强作用和机理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014-2017;6. 酸枣仁三萜皂苷的分离及对树突状细胞功能调控机理的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014-

2016;7. 硒化修饰提高中药多糖的增强免疫和抗氧化活性及其机理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013-

2016;83

Page 89: 南京农业大学简介 - Nanjing Agricultural Universityclm.njau.edu.cn/upfile/20150407152642125.doc · Web viewGlobal Change Biology. 20(2014), 372-381; Xia Yao, Haijian Ren, Zhongsheng

8. 几种中药多糖和黄酮成分与其衍生物抗鸭病毒性肝炎作用机制的比较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2012-2015;

9. 淫羊藿多糖及其衍生物对鸡树突状细胞的调控作用及机理研究,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2013-

2016。近三年取得的代表性科研成果:1. 藿蜂注射液,新兽药注册证书,2013,第一研制单位;2. The Luong Nguyen, Jin Chen, Yuanliang Hu*, Deyun Wang, Yunpeng Fan, JunminWangaSaifudingAbula,

Jing Zhang, Tao Qin, Xingying Chen, Xiaolan Chen, Shem Kakaikhakame, BaoKhanh Dang. In vitro

antiviral activity of sulfated Auriculariaauricula polysaccharides. Carbohydrate

Polymers,2012,90(3):1254-1258;

3. YunpengFan,Yuanliang Hu, Deyun Wang*, Jiaguo Liu, Jing Zhang, Xiaojuan Zhao, Xu Liu, Cui Liu, Ju

Yuan, ShiliangRuan. Effects of Astragalus polysaccharide liposome on lymphocyte proliferation in vitro

and adjuvanticity in vivo. Carbohydrate Polymers,2012, 88(1):68-74;

4. Tao Qin,Jin Chen, Deyun Wang, Yuanliang Hu*, Jing Zhang, Mi Wang, ShuleiQiu, Zhenzhen Gao,

Rongrongliu, Yun Yu, Yee Huang. Selenylation modification can enhance immune-enhancing activity of

Chinese angelica polysaccharide. Carbohydrate Polymers, 2013, 95 (1): 183-187;

5. Yun Chen, Wen Xiong, Ling Zeng, Deyun Wang, Jiaguo Liu*, Yi Wu, Yuanliang Hu. Comparison of Bush

Sophora Root polysaccharide and its sulfate's anti-duck hepatitis A virus activity and mechanism.

Carbohydrate Polymers, 2014, 102: 333-340.

84

Page 90: 南京农业大学简介 - Nanjing Agricultural Universityclm.njau.edu.cn/upfile/20150407152642125.doc · Web viewGlobal Change Biology. 20(2014), 372-381; Xia Yao, Haijian Ren, Zhongsheng

科研团队(课题组)八:动物黄病毒病诊断与免疫负责人:陈溥言联系人:曹瑞兵,025-84396028,[email protected]主要成员:曹瑞兵、周斌、周国栋、冯秀丽、顾金燕研究方向:动物黄病毒病诊断与免疫团队简介:本团队依托兽医学国家重点学科,重点研究猪流行性乙型脑炎、猪瘟、鸭坦

布苏病毒病等动物黄病毒病的流行病学、致病和免疫机理、诊断和免疫防控技术。现有教授1名,副教授 3名和实验师 1名。负责人陈溥言教授是“农业部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十二五”国家级规划教材《兽医传染病学》主编。近 3年来,团队承担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公益性行业(农业)科研专项以及部省科研项目等 6项,总经费达 700多万。发表论文36篇,其中 SCI论文 21篇。授权国家发明专利 5项。近三年承担的重大、重点项目与课题:1. 猪乙型脑炎诊断试剂盒和高效疫苗的创制与产业化,国家公益行业(农业)科研专项,2012-

2016,630万;2. 猪OAS抗日本脑炎病毒感染的分子机理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012-2015,60万;3. 猪源Mx1蛋白抑制猪瘟增殖的分子机制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011-2013,20万;4. 猪瘟病毒囊膜糖蛋白介导病毒入胞的分子机制研究,江苏省自然基金, 2013-2016,20万;5. 新型法氏囊活性肽调节免疫反应和 B 细胞分化的作用机制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014-

2016,20万;近三年取得的代表性科研成果:1. 曹瑞兵、陈溥言、张羽,一种日本脑炎颗粒疫苗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国家发明专利 .证书号:第

1015601号,专利号:ZL 2010 1 0599687.7;2. Wang F , Feng X, Zheng Q, Hou H, Cao R, Zhou B, Liu Q, Liu X, Pang R, Zhao J, Deng W, Chen P.

Multiple linear epitopes (B-cell、CTL and Th) of JEV expressed in recombinant MVA as multiple epitope

vaccine induces a protective immune response. Virology Journal. 2012 Sep 17; 9: 204. doi: 10.1186 / 1743

- 422X - 9 - 204;

3. Feng X, Cao R, Zhou B, Liu Q, Liu K, Liu X, Zhang Y, Gu J, Miao D, Chen P*, The potential mechanism

of Bursal-derived BPP- on the antibody production and avian pre-B cell, Vaccine, 31(11), 1535 - 1539,Ⅱ

2013;

4. Pang R, He DN, Zhou B, Liu K, Zhao J, Zhang XM, Chen PY. In vitro inhibition of Japanese encephalitis

virus replication by capsid - targeted virus inactivation, Antiviral Res 2013, 97(3): 369 - 375;

5. Deng WL, Guan CY, Liu K, Zhang XM, Feng XL, Zhou B, Su XD, Chen PY. Fine mapping of a linear

epitope on ED of Japanese encephalitis virus using a novel neutralizing monoclonal antibody. VirusⅢ

research. Http: //dx.doi.org/ 10.1016/j. virusres. 2013.10.022.

85

Page 91: 南京农业大学简介 - Nanjing Agricultural Universityclm.njau.edu.cn/upfile/20150407152642125.doc · Web viewGlobal Change Biology. 20(2014), 372-381; Xia Yao, Haijian Ren, Zhongsheng

科研团队(课题组)九:畜禽营养生化及其调控负责人(联系方式):马海田,13851582459,[email protected]研究方向:物质代谢调节与细胞信号转导、畜禽脂肪代谢的调控;动物与乳腺健康调控团队简介:本团队现有教授 1名,副教授 1名,讲师 1名,实验师 1名。主要研究了

(1)植物雌激素、类固醇激素、代谢中间体等活性分子对动物生长发育、营养分配、免疫的影响及其调节动物生理机能和生产性能的潜在价值,并在细胞和分子水平上深入研究这类生理调节剂的生物转化过程,揭示并阐明其代谢调节信号的传递通路以及通路之间的相互关系;(2)研究哺乳动物乳腺发育、泌乳启动与维持以及排乳的生理规律和母子互作;研究乳的合成、分泌、化学组成和功能;研究并利用免疫生理调节剂增强动物乳腺的固有防御能力,揭示其细胞与分子机制,为动物和人类乳腺健康提供理论和实验支持。近三年承担的重大、重点项目与课题:1. 营养生理生化与动物健康,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2011-2013;2. 荚膜多糖在乳房链球菌感染乳腺过程中的作用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011-2013;3. 脱氢表雄酮在动物性腺组织细胞内的生物转化及其机制研究,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 2011-2014;近三年取得的代表性科研成果:1. 沈学怀的硕士论文(导师:马海田)“DHEA对 TM-3细胞生物学特性的影响及其生物转化规律研究”获 2013年江苏省优秀硕士论文;

2. Juan Chen, Jianzhen Huang, Jun Deng, Haitian Ma*, SixiangZou. Use of comparative proteomics to

identify the effects of creatine pyruvate on lipid and protein metabolism in broiler chickens.Veterinary

Journal, 2012, 193: 514–521;

3. Xuehuai Shen, Lin Liu, Fujian Yin, Haitian Ma*, SixiangZou. Effect of dehydroepiandrosterone on cell

growth and mitochondrial functionin TM-3 cells. General and Comparative Endocrinology, 2012, 177:177-

189;

4. Jianzhen Huang, JimingRuan, Xue Tang, Haitian Ma*, SixiangZou. Comparative proteomics and

phosphoproteomics analyses of DHEA-inducedon hepatic lipid metabolism in broiler chickens. Steroids,

2011, 76: 1566-1574;

5. Miao JF, Zhang JQ, Zheng LH, Yu XM, Zhu W, Zou SX. Taurine attenuates Streptococcus uberis-induced

mastitis in rats by increasing T regulatory cells. Amino Acids, 2012, 42(6):2417-28..

86

Page 92: 南京农业大学简介 - Nanjing Agricultural Universityclm.njau.edu.cn/upfile/20150407152642125.doc · Web viewGlobal Change Biology. 20(2014), 372-381; Xia Yao, Haijian Ren, Zhongsheng

科研团队(课题组)十:兽医功能组织学与胚胎学负责人(联系方式):陈秋生,13813854538,[email protected] 研究方向:动物生殖与免疫团队简介:现有教授 1名,副教授 1名,讲师 2名,实验师 2名。4个领域开展项目研究:

①探究动物特殊繁殖策略—精子储存的免疫耐受机制,阐明精子发生与成熟的分子机理;②示踪和绘制血脾屏障的立体构筑与淋巴细胞归巢路径,揭示禽类和爬行类的免疫学特征;③解读斑马鱼主要脏器的体视参数并进行立体重构,建立新型模式动物细胞组织的生理形态数据库;④鉴定和发现 ICC细胞在畜禽体内的分布与功能,明确消化动力学的细胞分子基础。近三年承担的重大、重点项目与课题:1. 精子液态储存的机理研究—基于中华鳖输卵管模式,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013-2016;2. 鸡血-脾屏障的立体构筑及其淋巴细胞归巢的分子机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012-2015;3. 斑马鱼神经系统的三维重构,上海市科委项目, 2013-2015;4. 中华鳖输卵管 CAJAL间质细胞的特性研究,教育部博士点基金项目, 2014-2016。近三年取得的代表性科研成果:1. XunguangBian, Jameel Ahmed Gandahi, Ping Yang, Linli Zhang, Qiusheng Chen*. The ultrastructural

characteristics of the spermatozoa stored in the caudaepididymidis in Chinese soft-shelled turtle

Pelodiscussinensis during the breeding season. Micron,2013,44:202-209;

2. J. A. Gandahi, P. Yang , X. G. Bian, and Q. S. Chen*.Ultrastructural identification of interstitial cells of

Cajal in hen oviduct . Poultry Science, 2012,91:1410–1417;

3. P. Yang, Z. Yu, J. A. Gandahi, X. Bian, L. Wu, L. Zhang, Q. Zhang, and Q. Chen*. The identification of c-

Kit-positive cells in the intestine of chicken.Poultry Science. 2012,91(9):2264-2269;

4. Yilin Yao, Jingxing Lin, Ping Yang, XiaohongChu,Cheng Gao, and Jianhua Hu, Qiusheng Chen*. Fine

Structure, Enzyme Histochemistry, and Immunohistochemistry of Liver in Zebrafish. The Anatomical

Record, 2012, 295(4):567-76;

5. TheerawatSwangchan-Uthai,Qiusheng Chen*, Sally E Kirton, Mark A Fenwick,Zhangrui Cheng, Joe

Patton, Ali A Fouladi-Nashtaand D Claire Wathes. Influence of energy balance on the antimicrobial

peptidesS100A8 and S100A9 in the endometrium of the post-partumdairy cow.

Reproduction.2013,145:527–539.

87

Page 93: 南京农业大学简介 - Nanjing Agricultural Universityclm.njau.edu.cn/upfile/20150407152642125.doc · Web viewGlobal Change Biology. 20(2014), 372-381; Xia Yao, Haijian Ren, Zhongsheng

科研团队(课题组)十一:神经生物学负责人(联系方式):雷治海,13951002573,[email protected]研究方向:神经内分泌与免疫团队简介:该团队由 1名教授、1名副教授、1名实验师。采用 RT-PCR、流式细胞仪、

激光共聚焦、Western blot、代谢组学等方法,从体内和体外,从分子水平到整体水体,研究神经肽对家畜生殖、免疫和应激的调控作用及机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潜在的应用价值。近三年承担的重大、重点项目与课题:1. 神经介素 S对猪生殖调节机制的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 神经介素 U调控猪免疫功能的分子机理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近三年取得的代表性科研成果:1. Yuan Yao, Fan Zhang, Juan Su and Zhihai Lei. Effect of central and peripheral administration of

neuropeptide S on the level of serum pro-inflammatory cytokines in pigs.Neuroimmunomodulation

2014;21(1):45-51;

2. Xun Li , Juan Su, Rui Fang, Lucheng Zheng, Ruipeng Lei, Xiaoye Wang, Zhihai Lei, Mengmeng Jin,Yang

Jiao, Yuanlong Hou, Tingting Guo, Zhiyu Ma. The effects of RFRP-3, the mammalian ortholog of GnIH,

on the female pig reproductive axis in vitro.Mol Cell Endocrinol. 2013,372(1-2):65-72;

3. Xun Li, Juan Su, Zhihai Lei, Yangyang Zhao, Mengmeng Jin, Rui Fang,Lucheng Zheng, Yang Jiao.

Gonadotropin-inhibitory hormone (GnIH) and its receptor in the female pig: cDNA cloning, expression in

tissues and expression pattern in the reproductive axis during the estrous cycle. Peptides, 2012, 36: 176-

185;

4. Guihong Yang, Juan Su, Yuan Yao, Zhihai Lei*, Guorui Zhang, Yanpeng Liu, Jing Liu, Xun Li.

Distribution of neuromedin S and its receptor NMU2R in pigs. Research in Veterinary

Science,2012,92:180-186. 1.345;

5. Yuan Yao, Juan Su, Guihong Yang, Guorui Zhang, Zhihai Lei, Fan Zhang, Xun Li, Rui Kou, Yanpeng Liu,

Jing Liu. Effects of neuropeptide S on the proliferation of splenic lymphocytes, phagocytosis and

proinflammatory cytokine production of pulmonary alveolar macrophages in the pig. Peptides, 2011,

32:118-124.

科研团队(课题组)十二:动物疫病病原学和比较医学负责人(联系方式):钱莺娟,025-84399102,[email protected]研究方向:病原与宿主相互作用分子机制;基因转录、转录后调节及蛋白修饰等在病原

感染致病过程中的作用机理;病原微生物引起的肿瘤、肿瘤免疫和比较肿瘤学研究。团队简介:团队核心成员有 2名教授,均为南京农业大学高层次引进人才。钱莺娟教授

获美国阿拉巴马大学伯明翰分校的细胞生物学博士学位,在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比较肿瘤学研究中心进行博士后研究,在 PNAS和 JBC等刊物发表 SCI论文 17篇,曾在AACR年会作大会报告。Yong Sam Jung教授获韩国培材大学细胞生物学博士学位,在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兽医学院进行博士后研究,在 PNAS、JID和MCB等刊物发表 SCI论文 27篇,获得美国、加拿大、中国、日本和韩国等专利 12项。近三年承担的重大、重点项目与课题:

88

Page 94: 南京农业大学简介 - Nanjing Agricultural Universityclm.njau.edu.cn/upfile/20150407152642125.doc · Web viewGlobal Change Biology. 20(2014), 372-381; Xia Yao, Haijian Ren, Zhongsheng

1. 南京农业大学引进人才科研启动经费。

近三年取得的代表性科研成果:1. Jung YS, Qian Y, Yan W, and Chen X. Pirh2 E3 ubiquitin ligase modulates keratinocyte differentiation

through p63. 2013 J. Investi.Dermatol., 133(5):1178-87. (该杂志在皮肤学领域排名第一;被国际知名

文献推介网站MDLinx收录);

2. Qian Y, Jung YS, and Chen X. Differentiated embryo-chondrocyte expressed gene 1 regulates p53-

dependent cell survival versus cell death through macrophage inhibitory cytokine-1. 2012

ProcNatlAcadSci USA. 109(28):11300-5. (被 Cell Cycle杂志邀请作进一步评论);

3. Berger BE, Qian Y*, Liu G, Chen H, and Chen X. p53, a target of estrogen receptor (ER) alpha, modulates

DNA damage-induced growth suppression in ER-positiv2 breast cancer cells. 2012 J. Biol. Chem.

287(36):30117-27. (*共同通讯作者);

4. Jung YS, Qian Y, and Chen X. DNA polymerase eta is targeted by Mdm2 for polyubiquitination and

proteasomal degradation in response to ultraviolet irradiation. 2012 DNA Repair (Amst). 11(2):177-84;

5. Qian Y, Jung YS, and Chen X. DeltaNp63, a target of DEC1 and histone deacetylase 2, modulates the

efficacy of histone deacetylase inhibitors in growth suppression and keratinocyte differentiation. 2011 J.

Biol. Chem. 286(14):12033-41.

科研团队(课题组)十三:单分子与纳米生物医学工程负责人(联系方式):刘斐,13770541924,[email protected] 研究方向:RNA解螺旋酶机制及其在病毒生命周期作用的单分子研究;微生物感染机制

的活细胞研究;利用纳米及电化学技术的生物反应的探测;单分子技术研发;生物光学。团队简介:团队负责人刘斐(博士生导师)2004年获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应用物理学士学

位;2010年获美国凯斯西储大学生物物理博士学位;2010年至 2012年在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从事博士后。2012年由南京农业大学动物医学院引进。2013年入选江苏省博士集聚计划。近三年承担的重大、重点项目与课题:1. DExH/D-box RNA 解螺旋酶 RHA重塑 RNA结构与与调控口蹄疫病毒 RNA复制的分子机制,国家

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014-2017;

2. DExH/D-box RNA 解螺旋酶 RHA重塑 RNA结构与与调控口蹄疫病毒 RNA复制的分子机制,江苏

省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2013-2016。

近三年取得的代表性科研成果:1. Hee-Kyung Kim, Fei Liu, JingyiFei, Carlos Bustamante, Ruben L. Gonzalez Jr, and Ignacio

TinocoJr.:”Aframeshifting stimulatory stem loop destabilizes the hybrid state and impedes EF-G-catalyzed

translocation” Proc. Natl. Acad. Sci. USA (Accepted);

2. Jing Cao, Chao Feng, Yan Liu, Shouyu Wang,Fei Liu*. Highly sensitive and rapid bacteria detection

using molecular beacon–Au nanoparticles hybrid nanoprobes, Biosensors and Bioelectronics. Volume 57,

15 July 2014, Pages 133–138;

3. Liu F, Putnam A, Jankowsky E*: DEAD-box helicases form nucleotide-dependent long-lived complexes

with RNA. Biochemistry. 2014 Jan 21;53(2):423-33;

4. Xue L*, Wang S, Yan K, Sun N, Ferraro P, Li Z, Liu F*. Gravity driven high throughput phase detecting

cytometer based on quantitative interferometric microscopy, Optics Communications (316):5–9(2014);

89

Page 95: 南京农业大学简介 - Nanjing Agricultural Universityclm.njau.edu.cn/upfile/20150407152642125.doc · Web viewGlobal Change Biology. 20(2014), 372-381; Xia Yao, Haijian Ren, Zhongsheng

5. Jia H, Wang X, Liu F, Guenther UP, Srinivasan S, Anderson JT &Jankowsky E*. The RNA helicase Mtr4p

modulates polyadenylation in the TRAMP complex. Cell, 145 (6) 890 – 901 (2011).

科研团队(课题组)十四:动物中毒病负责人(联系方式):张海彬,13905151215,[email protected]研究方向:家畜中毒病及畜产品安全团队简介:动物中毒病研究室的主要研究内容包括动物的真菌毒素中毒及其真菌毒素检

测方法,霉败饲料去毒,真菌毒素与食品安全和真菌毒素与肿瘤的关系等。团队承担多项国家科研项目,包括“948”、“86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高校博士点基金项目等,已在国内外期刊上发表论文 60余篇,其中 SCI14篇;出版专著 9本,其中 1本为国家重大出版工程项目,获得专利 4项。现有教授 1名,副教授 1名,讲师 1名,博士生 7名,硕士生 20名。近三年承担的重大、重点项目与课题:1. 新型绿色霉菌毒素脱毒剂的中式与产业化,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资金项目,2013-2015;

2. 农产品中重要真菌毒素检测技术的引进、创新研究及示范推广,948项目,2012-2014;

3. 赭曲霉毒素A 噬菌体抗体库的构建及筛选,博士点基金项目,2012-2013。

近三年取得的代表性科研成果:1. 农产品中重要真菌毒素单克隆抗体的制备及其抗体芯片的检测技术的研究;

2. 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DON)诱导细胞凋亡的机制;

3. NJA-1菌种DON降解酶的基因定位、克隆和特性研究等。

90

Page 96: 南京农业大学简介 - Nanjing Agricultural Universityclm.njau.edu.cn/upfile/20150407152642125.doc · Web viewGlobal Change Biology. 20(2014), 372-381; Xia Yao, Haijian Ren, Zhongsheng

科研团队(课题组)十五:反刍动物营养生理负责人(联系方式):沈赞明,13512537117,[email protected]研究方向:动物生理学、反刍动物营养生理学团队简介:长期从事消化道发育、功能与健康的研究。研究领域:(1)日粮及代谢产

物对瘤胃、瓣胃上皮细胞增殖和死亡的影响,阐述细胞和分子生物学机制;(2)研究日粮及代谢产物对瘤胃和瓣胃上皮吸收功能和载体蛋白的影响,揭示营养因子调节细胞功能的通路。现有教授 1名,博士研究生 4名,硕士研究生 3名。近三年承担的重大、重点项目与课题:1. 消化道内乳成分前体物生成与吸收的规律及其调节机制,973课题, 2011-2015;

2. 日粮对瓣胃上皮生长的影响及机理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2010-2012。

近三年取得的代表性科研成果:1. Malhi M, Gui H, Yao L, Aschenbach JR, Gäbel G, Shen Z. Increased papillae growth and enhanced short-

chain fatty acid absorption in the rumen of goats are associated with transient increases in cyclin D1

expression after ruminal butyrate infusion. J Dairy Sci. 2013 Dec;96(12):7603-16;

2. J Lu, H. Zhao, J Xu, Lei Zhang, Lei Yan and Z. Shen. Elevated cyclin D1 expression is governed by

plasma IGF-1 through Ras/Raf/MEK/ERK pathway in rumen epithelium of goats supplying a high

metabolizable energy diet.J AnimPhysiolAnimNutr (Berl). 2013: Dec 97(6):1170-1178. doi:

10.1111/jpn.12026. [Epub ahead of print] PubMed PMID: 23278864;

3. Yang W, Shen Z, Martens H. An energy-rich diet enhances expression of Na(+)/H(+) exchanger isoform 1

and 3 messenger RNA in rumen epithelium of goat. J Anim Sci. 2012:90(1):307-17;

4. Shen Z, Schweigel-Röntgen M, Martens H. Na transport across ruminal epithelium of hay-fed sheepis

acutely stimulated by the peptide IGF-1 in vitro.Exp Physiol. 2012: 97(4):497-505 ;

5. H.Martens, I. Rabbani, Z Shen, F Stumpff and C Deiner. 2011. Changes in Rumen Absorption Processes

during Transition. Animal Feed Science and Technology.2012:172(1) 95-102.

科研团队(课题组)十六:反刍动物代谢综合征负责人(联系方式):沈向真,13813872682,[email protected]研究方向:反刍动物代谢综合征、动物炎性信号通路与干预团队简介:团队由 1名教授,2名副教授,1名实验师共 4名固定研究人员,5名博士生,

12名硕士生组成。主要从事反刍代谢综合征机理研究,根据“健康瘤胃,健康奶牛”的理念,利用消化道瘘管、肝脏和乳腺多血管瘘、活体组织取样和分子生物学技术研究瘤胃异常代谢与反刍动物生产疾病的相关性,特别关注瘤胃异常代谢产物,如脂多糖内毒素、组胺等与奶牛及其它反刍动物临床疾病的相关性,力求解决奶牛生产中存在的关键科学问题。近三年承担的重大、重点项目与课题:1. 肝脏内乳成分前体物的代谢、分配及其分子机理,973课题,2011-2015;

2. SARA产生的内源 LPS对反刍动物乳腺酪蛋白合成功能的影响及其机理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项目, 2012-2015;

3. CLA在反刍动物体内的生物合成机制与调控的研究,中德农业科技合作项目,2012-2013。

近三年取得的代表性科研成果:91

Page 97: 南京农业大学简介 - Nanjing Agricultural Universityclm.njau.edu.cn/upfile/20150407152642125.doc · Web viewGlobal Change Biology. 20(2014), 372-381; Xia Yao, Haijian Ren, Zhongsheng

1. 瘤胃异常代谢与反刍动物生产疾病相关性研究;

2. 反刍动物功能性脂肪酸生物合成机制。

92

Page 98: 南京农业大学简介 - Nanjing Agricultural Universityclm.njau.edu.cn/upfile/20150407152642125.doc · Web viewGlobal Change Biology. 20(2014), 372-381; Xia Yao, Haijian Ren, Zhongsheng

动物科技学院学院简介

动物科技学院办学历史悠久,溯源于 1917年南京高等师范所设农科,是国内最早设立的一个畜牧兽医高等教育单位。在近百年的发展历史中,学院在动物科学领域取得了一批国家、部省级教学和科研成果,为国家培养了 3000余名本科生与研究生,其中包括中国工程院任继周院士和刘守仁院士在内的一大批高级专门人才。学院下设动物遗传育种与繁殖系、动物营养与饲料科学系、特种经济动物与水产系、实

验教学中心(国家示范)和农业部牛冷冻精液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拥有畜牧学、一级学科科博士授权点和 1个博士后流动站,设有 5个二级博士点、6个二级硕士点,皆为省级重点学科。目前本科在校生 600余人,研究生 400余人。学院现有专任教师 71人,其中教授 24名,副教授 22名,讲师 25名,其中博士生导师 20名,硕士生导师 40名。拥有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 1人,“973”首席科学家 1人,国家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岗位科学家 2人,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获得者 2人,教育部新世纪人才支持计划获得者 1人,教育部青年骨干教师资助计划获得者 3人,江苏省 333人才工程培养对象 3人,江苏省“六大高峰人才”高层次人才 1人,江苏省高校青蓝工程骨干教师培养计划 2人,南京农业大学钟山新秀计划 3人。学院教学科研实力雄厚。2013年纵向科研经费到账 1982万元,SCI论文数达 85篇。近

三年承担国家 973、86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部省级课题及横向课题研究等 80多项,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2项(参加单位)、省部级科技进步奖 8项,国家专利 10项,国家标准、省级颁布标准 7项,科研成果“苏淮猪”通过国家猪品种委员会新品种审定。学院现建有动物科学类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1个,动物源食品生产与安全保障、水产动物营养、家畜胚胎工程省级重点实验室 3个,肉羊产业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1个,奶牛生殖工程市级首批开放实验室 1个,校企共建省级工程中心 2个,并联合动物医学院成功获得 “农业部动物生理生化重点实验室”。《饲料学》、《动物繁殖学》2门课程为国家级级精品课程,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动物福利》为国家精品视频公开课。学院与国内多家知名企业建立紧密合作关系,目前企业奖学金金额达 70余万元。学院注重国际交流及合作。先后与美国、英国、法国、德国、丹麦、加拿大、澳大利亚、

荷兰、日本等国 20多所大学建立合作关系。七所国外高校与我院建立了联合办学项目,如:中美“1+2+1”本科双学位、澳大利亚墨尔本大学“2+1.5”本科双学位、加拿大曼尼托巴大学本科双学位等。近年,每年邀请国内外知名专家学者做学术报告 30余场,与动物医学院联合组织召开的南京农业大学畜牧兽医学术年会,组织国际学术会议“消化道微生态第二届国际研讨会”和“欧盟第七框架项目研讨会”等。网址:http://dky.njau.edu.cn/院长:刘红林,025-84395016

93

Page 99: 南京农业大学简介 - Nanjing Agricultural Universityclm.njau.edu.cn/upfile/20150407152642125.doc · Web viewGlobal Change Biology. 20(2014), 372-381; Xia Yao, Haijian Ren, Zhongsheng

学院科研概况科研团队(课题组)一:动物遗传育种研究

负责人(联系方式):刘红林,025-84395106,[email protected]研究方向:动物分子育种技术、猪经济性状的遗传基础与育种技术团队简介:动物遗传育种是南京农业大学动物科技学院的传统与优势学科,迄今已有近

百年的发展历史。本团队现有教授 4人,副教授 6人;是学院 3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或工程中心的主要依托力量。团队带头人刘红林教授是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江苏省“六大高峰人才”高层次人才。近三年承担的重大、重点项目与课题:1. 节粮型高瘦肉率转基因猪新品种培育,转基因生物新品种培育重大专项子任务,600万元,2008-

2014;2. 卵泡闭锁的分子机制,“973”子课题,550万元,2007-2010;3. 猪肉质性状的表观遗传学调控,“863”课题,70万元,2007-2010;4. DOT1调节卵母细胞减数分裂的机制及其对胚胎早期发育的影响,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0万元,

2008-2010;5. JMJD2 蛋白家族对小鼠早期胚胎 H3K9 甲基化修饰及发育能力的影响,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8万元,2011-2013;

6. let-7家族miRNA调控猪卵泡闭锁的分子机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58万元,2012-2015;7. 家禽生物反应器研究, 863重点项目子课题,40万元,2007-2010;8. 猪发情障碍的内分泌与表观遗传机理,“973”子课题,480万元,2014-2018。近三年取得的代表性科研成果:1. Wangjun Wu, ZhuqingRen, Pinghua Li, Debing Yu, Jie Chen, Ruihua Huang, Honglin Liu*. Six1: A

critical transcription factor in tumorigenesi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ancer, 2014;

2. Ming Shen, Fei Lin, Jiaqing Zhang, YitingTang,Wei-Kang Chen and Honglin Liu. Involvement of the Up-

regulated FoxO1 Expression in Follicular Granulosa Cell Apoptosis Induced by Oxidative Stress.THE

JOURNAL OF BIOLOGICAL CHEMISTRY VOL. 2012, Vol 287(31):25727-25740;

3. Shaochen Sun, Xuguang Wang, Xueshan Ma, Xianju Huang, Juan Li, Honglin Liu. TBP Dynamics during

Mouse Oocyte Meiotic Maturation and Early Embryo Development.PLoS ONE, 2013, 8(1): e55425;

4. Xinhua Hou, Zhonglin Tang, Honglin Liu, Ning Wang, HuimingJu, Kui Li. Discovery of MicroRNAs

Associated with Myogenesis by Deep Sequencing of Serial Developmental Skeletal Muscles in Pigs.

PLoS ONE, 2012, 7(12): 52123;

5. Liu Jun, Qiaochu Wang, Fei Wang, Xing Duan, Xiaoxin Dai, Teng Wang, Honglin Liu, Xiangshun Cui,

Nam-Hyung Kim, Shaochen Sun. Nucleation promoting factors regulate the expression and localization

of Arp2/3 complex during meiosis of mouse oocytes. PloS ONE, 2012, 7(12):52277.

近三年取得的代表性科研成果:1. 成功育种国家级新品种猪“苏淮猪”,新品种猪正逐渐在生产中推广应用,产生了良好的社会和

经济效益,并获中华农业科技奖二等奖(2013年);2. 猪体细胞克隆技术研究获上海市科技进步二等奖(2012年,主要参加单位);3. “鸡输卵管生物反应器的研发”获得南京市“321”项目资助(2011年)。

94

Page 100: 南京农业大学简介 - Nanjing Agricultural Universityclm.njau.edu.cn/upfile/20150407152642125.doc · Web viewGlobal Change Biology. 20(2014), 372-381; Xia Yao, Haijian Ren, Zhongsheng

科研团队(课题组)二:肉羊健康养殖与胚胎工程技术研究负责人(联系方式):王锋,025-84395381,[email protected]研究方向:肉羊健康养殖、动物胚胎工程、动物生殖调控团队简介:自从 2001年建立“南京农业大学动物胚胎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以来,经过十

多年的建设,已发展成为区域性重要的羊业科学与动物胚胎工程研发和人才培养机构之一,先后建成了“江苏省肉羊产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江苏省家畜胚胎工程实验室”和“江苏省肉羊健康养殖创新团队”,学术带头人王锋教授被聘为国家肉羊产业技术体系岗位科学家。近三年承担的重大、重点项目与课题:1. 山羊早期卵泡和克隆胚胎发育中抗氧化机制的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013-2016;2. 多基因非整合性过表达诱导山羊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向雄性生殖细胞分化的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

金,2013-2015;3. 代谢谱与山羊克隆胚胎及其供体细胞发育潜能相关性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014-2016;4. 国家肉羊产业技术体系项目岗位科学家,国家现代产业技术体系,2008-2015;5. 乳铁蛋白转基因奶山羊新品种培育,转基因生物新品种培育重大专项子任务,2008-2015;6. 优质转基因肉羊新品种培育,转基因生物新品种培育重大专项子任务,2008-2015;7. 华南地区肉羊高效克隆胚胎生产与移植技术研究,科技部支撑计划项目子任务,2011-2014;8. 南方地区母羊 TMR精细化饲喂技术研究,农业部公益性行业专项子任务,2013-2016;9. 中国南方地区草食畜禽育肥与高品质肉生产技术研究,农业部公益性行业专项子任务, 2013-

2016。近三年取得的代表性科研成果:1. 建立了肉羊健康养殖技术体系,“农区肉羊舍饲规模化生产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获 2012年度江

苏省科技进步二等奖(排名第 2);2. 建立和优化了转基因克隆技术体系,获得了批量人乳铁蛋白转基因克隆奶羊;3. 建立和优化了诱导多能干细胞技术体系,利用胎羊和新生羊皮肤成纤维细胞初步获得了山羊诱导

多能干细胞;4. 建立了产学研合作机制,“基于“产学研”结合的动物繁殖学教学改革实践”获 2013年江苏省高

等教育教学成果二等奖。

科研团队(课题组)三:家畜繁殖负责人(联系方式):石放雄,025-84399112,[email protected]研究方向:动物生殖生理与调控、动物繁殖与营养调控、生殖系统的细胞信号传导等团队简介:目前本课题组由 1名教授,1名副教授,1名讲师组成。课题组负责人石放雄

教授博士 2001年毕业于日本国东京农工大学兽医系,2001年 4 月-2004年 6 月在美国达拉斯德州大学西南医学研究中心/洛杉矶加州州立大学生物系作博士后研究工作。参加学术团体及任职情况如下:1.家畜繁殖学研究室主任,2.全国中文核心期刊《畜牧与兽医》杂志社主编,3.《The Open Andrology Journal》编委,4.《Journal of Animal Science Advances》编委,5.江苏省“333高层次人才培养工程”中青年科学技术带头人,6.学校“133优秀学科带头人”,

95

Page 101: 南京农业大学简介 - Nanjing Agricultural Universityclm.njau.edu.cn/upfile/20150407152642125.doc · Web viewGlobal Change Biology. 20(2014), 372-381; Xia Yao, Haijian Ren, Zhongsheng

7.南京市江宁区科技咨询委员会专家委员,8.中国畜牧兽医学会期刊编辑学分会常务理事。近三年承担的重大、重点项目与课题:1. 母猪卵巢卵泡发育过程中 FOXO蛋白,磷酸二酯酶和 CNG离子通道的调节机制,国家自然科学

基金,2008-2010;2. 胎猪卵巢卵泡的发生发育特性及其 FOXO 相关通路的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012-2015。近三年取得的代表性科研成果:1. Mao D, Hou X, Talbott H, Cushman R, Cupp A, Davis JS. ATF3 expression in the corpus luteum:

possible role in luteal regression. Molecular Endocrinology.2013, 27: 2066-2079;

2. Wei Q, Ding W, Shi F. Characterization of poly (ADP-ribose) polymerase (PARP-1) cleavage in the ovary

of fetal, neonatal and adult pigs.Reproduction.2013; 146: 593–602;

3. Wei Q, Li J, Li X, Zhang L, Shi F. Reproductive toxicity in acrylamide-treated female mice.Reproductive

Toxicology.2014; in press;

4. Fedail JS, Zheng K, Wei Q, Kong L, Shi F. Roles of thyroid hormones in follicular development in the

ovary of neonatal and immature rats.Endocrine 2013.DOI 10.1007/s12020-013-0092-y;

5. Wei Q, Shi F. Cleavage of poly (ADP-ribose) polymerase-1 is involved in the process of porcine ovarian

follicular atresia. Animal Reproduction Science.2013; 138: 282-291.

96

Page 102: 南京农业大学简介 - Nanjing Agricultural Universityclm.njau.edu.cn/upfile/20150407152642125.doc · Web viewGlobal Change Biology. 20(2014), 372-381; Xia Yao, Haijian Ren, Zhongsheng

科研团队(课题组)四:乳牛科学负责人(联系方式):王根林,025-84395045,[email protected]研究方向:奶牛热应激抗性、奶牛乳腺炎抗性及奶牛营养等相关方面研究团队简介:目前该团队教授 1名,副教授 2名,讲师 1名。本课题组先后参与了国家十

五、十一五和十二五国家重大奶业科技支撑计划。同时先后主持了三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多项江苏省科技与应用课题。该课题组于 2010年申报的“长三角区域奶牛高效健康养殖关键技术研究、集成与应用”曾获得 2010年度江苏省科技进步二等奖。课题组主持编撰的《养牛学》教材,曾获得全国高等学校优秀教材二等奖。近三年承担的重大、重点项目与课题:1. 奶牛 LBP基因功能位点变异调节乳腺上皮细胞对 GN菌易感性的分子机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2014-2017;2. 中国荷斯坦牛抗热应激新品系培育,国家科技支撑计划;3. 奶牛隐性乳房炎机理、防控及其配套技术研究与应用,江苏省农业三新工程项目,2012-2014。近三年取得的代表性科研成果:1. Wang Z, Huang J, Zhong J, Wang G. Molecular cloning, promoter analysis, SNP detection of Clusterin

gene and their associations with mastitis in Chinese Holstein cows.MolBiol Rep, 39(3):2439-45, 2012;

2. Xuan Zhou , Zhenyun Wang , Zhen Zhang , Qunwei Cui, Yachun Wang , Genlin Wang. Delivery of AP-2α

siRNA into cultured bovine trophoblast cells by electroporation repressed key placenta-specific gene

expression. Gene 499 :169–175, 2012;

3. Lian Li, Zhao-Yu Han , Cheng-Min Li ,Xiao-Qiang Jiang ,Gen-Lin Wang. Upregulation of heat shock

protein 32 in Sertoli cells alleviates the impairments caused by heat shock-induced apoptosis in mouse

testis. Cell Stress and Chaperones .s (2013) 18:333–351;

4. Liu Yanxin, Li Daqi, LiHuixia, Zhou Xuan, Wang Genlin. A novel SNP of the ATP1A1 gene is associated

with heat tolerance traits in dairy cows. MolBiol Rep, 38(1):83-88, 2011;

5. “长三角区域奶牛高效健康养殖关键技术研究、集成与应用”获得 2010年度江苏省科技进步二等奖,获奖排名:王根林、卢俭、沈益新、王恬等。

科研团队(课题组)五:家禽生产学负责人(联系方式):杜文兴,025-84395106,[email protected]研究方向:家禽分子遗传育种及与经济性状相关功能基因的研究团队简介:杜文兴教授兼任中国畜牧兽医学会家禽学分会理事,江苏省家禽业协会常务

理事。课题组承担江苏省农业三项工程项目《无公害种鹅生产的饲养方式及配套四月技术研究与推广》,主持的教育部高校博士点新教师基金《猪肌肉发育关键调控基因功能性 miRNA的分离与功能研究》、国家自然基金《miRNA-31在鸡卵泡发育过程中的调控作用及机制研究》;参与 863项目《猪肉质性状的表观遗传学调控》;发表了 50十多篇论文,主编出版了八本科技书籍。近三年承担的重大、重点项目与课题:1. 优质金陵黑鸡早熟新品系杂交选育,江苏省农业科技自主创新资金,2013-2015;2. 胚胎期肌肉发育与鸡品种间肉质差异形成的研究江苏省自然基金青年基金,2013 -2015;

97

Page 103: 南京农业大学简介 - Nanjing Agricultural Universityclm.njau.edu.cn/upfile/20150407152642125.doc · Web viewGlobal Change Biology. 20(2014), 372-381; Xia Yao, Haijian Ren, Zhongsheng

3. miRNA-31在鸡卵泡发育过程中的调控作用及机制研究国家自然基金青年项目,2012-2014。近三年取得的代表性科研成果:1. Minli Yu, Ping Yu, Imdad Hussain Leghari, ChutianGe, YulingMi, CaiqiaoZhang. Raldh2, the enzyme for

retinoic acid synthesis, mediates meiosis initiation in germ cells of the female embryonic chickens. Amino

Acids. 44(2):405-412, 2013;

2. YU De-bing, JIANG Bao-chun , GONG Jing, DONG Fu-lu, LU Ying-lin, YUE Hui-jie1, WANG Zheng-

chao, DU Wen-xing, GUO An-Yuan. Identification of microRNAs and differential expression profiles in

laying and nonlaying duck ovaries. Journal of Integrative Agriculture, 12(1):136-146,2013;

3. Minli Yu, ChutianGe, YulingMi, Caiqiao Zhang. Retinoic acid promotes proliferation of chicken

primordial germ cells via activation of PI3K/Akt-mediated NF-κB signaling cascade. Cell Biol Int.

36(8):705-712, 2012;

4. Minli Yu, Kun Guan, Caiqiao Zhang. The promoting effect of retinoic acid on proliferation of chicken

primordial germ cells by increased expression of cadherin and catenins.Amino Acids. 40(3):933-941,

2011;

5. Yu DB1, Chen R, Kaleri HA, Jiang BC, Xu HX, Du WX. Testing the utility of mitochondrial cytochrome

oxidase subunit 1 sequences for phylogenetic estimates of relationships between crane (Grus)

species.GenetMol Res. 2011, 10(4):4048-62.

科研团队(课题组)六:猪生产学负责人(联系方式):黄瑞华,025-84395362,[email protected]研究方向:猪健康生产、猪遗传育种与繁殖团队简介:目前该团队教授 2名,副教授 2名,讲师 1名,博士生 1名,硕士生 8名。

负责人黄瑞华教授为南京农业大学淮安研究院院长、南京农业大学养猪研究所所长。国家畜禽遗传资源委员会猪专业委员会委员、国家生猪遗传改良专家组成员、国家生猪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生产技术指导中心(华东)主任、中国畜牧兽医学会养猪学分会副理事长、中国地方猪种保护与利用协作组秘书长。近三年承担的重大、重点项目与课题:1. 猪肠道乳杆菌益生性分子营养表征及畜禽有效性、安全性评价研究,国家支撑计划课题分任务;2. 集约化猪场生猪高效健康养殖技术集成与推广,江苏省农业三新工程项目;3. 基于苏淮猪的优质肉猪配套系筛选,江苏省科技支撑计划;4. 胎猪卵巢卵泡的发生发育特性及其 FOXO 相关通路的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5. 猪miR-128 对骨骼肌细胞增殖与分化的调控机制研究,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近三年取得的代表性科研成果:1. 王林云,黄瑞华,刘红林,王钧顺等。“苏淮猪新品种培育与推广应用”,2013年“中华农业科技奖二等奖”;

2. S.Y. Sun, W. Zhang, X. Han, R.H. Huang and F.X. Shi. Cell proliferation and apoptosis in the fetal and

neonatal ovary of guinea pigs.Genet. Mol. Res. 2014, 13 (1): 1570-1578;

3. Zhou B , Yang X J, Zhao R Q, Huang R H, Wang Y H, Wang S T, Yin C P, Shen Q, Wang L Y, Schinckel A

P. Effects of tail docking and teeth clipping on the physiological responses, wounds, behavior, growth, and

backfat depth of pigs,Journal of Animal Science , 2013, 91(10): 4908-4916;

4. Pinghua Li, Shijun Xiao, Na Wei, Zhiyan Zhang, Ruihua Huang, YueqingGu, YuanmeiGuo, Jun Ren,

98

Page 104: 南京农业大学简介 - Nanjing Agricultural Universityclm.njau.edu.cn/upfile/20150407152642125.doc · Web viewGlobal Change Biology. 20(2014), 372-381; Xia Yao, Haijian Ren, Zhongsheng

Lusheng Huang and Congying Chen, Fine mapping of a QTL for ear size on porcine chromosome 5 and

identification of high mobility group AT-hook 2 (HMGA2) as a positional candidate gene, 2012,Genetics

Selection Evolution, 44(1), 61297-9686-44-6;

5. Huang Rui-Hua, Xin-Shen Qiu, Fang-Xiong Shi, Claude L. Hughes, Zhi-Feng Lu, Wei-Yun Zhu. Effects

of Dietary Allicin on Behaviour, Health and Growth Performance of Weanling Piglets and Reduction in

Attractiveness of Faeces to Flies. Animal,2011, 5(2): 304–311.

科研团队(课题组)七:配子生物与生殖毒理负责人(联系方式):孙少琛,025-84399092,[email protected]研究方向:配子生物学与生殖毒理学团队简介:孙少琛,南京农业大学动物科技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毕业于韩国忠北国

立大学,2012年 3 月南京农业大学高层次人才引进回国工作。其研究方向为生殖生物学,主要包括卵子成熟的分子机制及环境毒理及疾病对卵子质量的影响。近 5年发表 SCI 论文 46篇,其中第一/通讯作者 SCI 论文 28 篇;第一/通讯作者影响因子累计超过 100,单篇最高影响因子 9.23,论文大部分发表在学科领域前 20%的主流权威杂志。研究成果多次在 Cell Cycle、Mol Hum Reprod等获得编辑和同行专家特邀评论、选为封面文章,被多本英文著作如Oogenesis 收录并介绍;并在国际会议如ARBS上获奖及获邀多个国际大会特邀报告。近三年承担的重大、重点项目与课题:1. 国家重点基础研究计划 973 (参加),2014-2018;2.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014-2016;3. 韩国 CABX国际合作经费,2013-2014。

近三年取得的代表性科研成果:1. Duan X, Liu J, Dai XX, Liu HL, Cui XS, Wang ZB, Kim NH, Wang Q, Sun SC. Rho-GTPase effector

ROCK phosphorlatesCofilin in actin-mediated cytokinesis during mouse oocyte meiosis.BiolReprod 2014;

90(2):37;

2. Hou YJ, Xiong B, Zheng WJ, Duan X, Cui XS, Kim NH, Sun SC*. Oocyte quality in mice is affected by a

mycotoxin-contaminated diet. Environ Mol Mutagen. 2014, 55(4):354-62;

3. Sun SC, Kim NH.Spindle assembly checkpoint and its regulators in meiosis. Hum Reprod Update. 2012;

18(1):60-72;

4. Sun SC, Xu YN, Li YH, Lee SE, Jin YX, Cui XS, Kim NH. WAVE2 regulates meiotic spindle stability,

peripheral positioning and polar body emission in mouse oocytes. Cell Cycle. 2011; 10(11):1853-60;

5. Sun SC, Sun QY, Kim NH. JMY is required for asymmetric division and cytokinesis in mouse oocytes.

Mol Hum Reprod. 2011; 17(5):296-304.

科研团队(课题组)八:消化道微生物负责人(联系方式):朱伟云,025-84395523,[email protected]研究方向:猪消化道营养与健康、草—畜营养研究团队组成:教授 3人(朱伟云、姚文、汪晶),副教授 4人(毛胜勇、苏勇、成艳芬、

杭苏琴)、讲师 4人。其中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 1人,江苏省“333高层次人才培99

Page 105: 南京农业大学简介 - Nanjing Agricultural Universityclm.njau.edu.cn/upfile/20150407152642125.doc · Web viewGlobal Change Biology. 20(2014), 372-381; Xia Yao, Haijian Ren, Zhongsheng

养工程”首批中青年科技领军人才 1人,校“钟山学术新秀”1人。目前在读博士研究生 14人,硕士研究生 49人。学术带头人:朱伟云教授,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973”首席科学家、江苏省首

批中青年科技领军人才、国家基金委第十、第十三届生命学部学科评审组专家动物营养分会常务理事、消化道微生物委员会主任、国际反刍动物生理学会国际咨询委员会委员。研究平台:消化道微生物研究室为南京农业大学重点实验室,隶属于农业部“动物生理

生化重点实验室”、动物营养江苏省重点学科。研究室设两个研究中心,分别为生物饲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及消化道微生物中外联合研究中心,其中“消化道微生物中外联合研究中心”是与荷兰Wageningen大学、英国Aberystwyth大学、英国Aberdeen大学及澳大利亚联邦科工组织(CSIRO)畜牧工业部合作成立。近三年承担的重大、重点项目与课题:1. 猪利用氮营养素的机制及营养调控,973项目,首席科学家,2013-2017;2. 肠道微生物与猪肠道功能相互作用—可持续动物生产新途径,科技部中国-欧盟科技合作项目,201

0-2013;3. 肠道微生物介导的不同氮源物质在猪肠道中代谢规律的研究,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 201

3-2016;4. 气候变化对畜牧生产的影响,公益性行业(农业)科研专项子课题,2009-2013;5. 仔猪肠道健康营养调控的微生物组学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国际合作项目,2009-2012;6. 瘤胃甲烷形成与调控的微生物学和营养代谢基础,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2006-2009;7. 饲料高铜、锌和抗生素对断奶仔猪肠道微生物耐药应答的协同作用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201

4-2017;8. SARA损伤瘤胃上皮细胞紧密连接的机制与营养干预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012-2015;9. JAK/STAT3通路调控蹄组织中MMP-2/9活性在 SARA引发的蹄叶炎发病中的作用与营养干预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014-2017;

10. 厌氧真菌对反刍动物瘤胃甲烷排放及甲烷菌菌群的影响,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012-2014;11. 反刍动物瘤胃未知甲烷菌菌群分析及其分离和特性的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014 -2016。近三年取得的代表性科研成果:1. 2013年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及提名论文。《猪小肠微生物氨基酸代谢的生态学分析》(戴兆来)(指导教师朱伟云);

2. Liu Jun-hua, Xu Ting-ting, Liu Yu-jie, Zhu Wei-yun, Mao Sheng-yong*. A high-grain diet causes massive

disruption of ruminal epithelial tight junctions in goats. American Journal of Physiology-Regulatory Integr

ative and Comparative Physiology, 2013,305:3 R232-R241;

3. Dai Zhaolai, Li Xilong, Xi Pengbin, Zhang Jing, Wu Guoyao, Zhu Weiyun*. L-Glutamine regulates amino

acid utilization by intestinal bacteria. Amino Acids 2013,45:3 501-512;

4. Dai ZL, Xi-Long Li, Peng-Bin Xi, Jing Zhang, Guoyao Wu, Zhu W-Y*, 2012. Regulatory role for L-argini

ne in the utilization of amino acids by pig small-intestinal bacteria. Amino Acids, 2012, 43:233–244;

5. Su Yong, Li Bo, Zhu Wei-Yun*. 2013. Fecal microbiota of piglets prefer utilizing DL-lactate mixture as co

mpared to D-lactate and L-lactate in vitro. Anaerobe, 19: 27-33;

6. Wei Jin, Yan-Fen Cheng, Sheng-Yong Mao, Wei-Yun Zhu*, 2011. Isolation of natural cultures of anaerobic

fungi and indigenously associated methanogens from herbivores and their bioconversion of lignocellulosic

materials to methane. Bioresource Technology, 2011, 102 (17) : 7925-7931.

100

Page 106: 南京农业大学简介 - Nanjing Agricultural Universityclm.njau.edu.cn/upfile/20150407152642125.doc · Web viewGlobal Change Biology. 20(2014), 372-381; Xia Yao, Haijian Ren, Zhongsheng

科研团队(课题组)九:动物营养调控负责人(联系方式):王恬,025-84395156,[email protected]研究方向:动物生长的营养调控、饲料源生物活性物质的开发与应用、新生动物营养生

理团队简介:团队先后承担了国家科技攻关、973、86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际合作项

目等研究课题 40多项,取得了一批成果。“仔猪健康养殖营养饲料调控技术及应用”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乳源性活性多肽对仔猪胃肠道生长发育的影响”获教育部提名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饲料添加剂植物甾醇的研发与应用”获中国粮油学会科学技术奖二等奖。近三年承担的重大、重点项目与课题:1. 宫内发育迟缓猪的脂肪沉积机理及营养调控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 MicroRNA介导 IUGR仔猪免疫功能损伤的分子生物学机理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 农作物秸秆饲料化高效利用关键技术研究与开发,江苏省科技支撑计划;4. 母体营养影响子代肉品质的代谢程序化机制,973子课题;5. 饲用功能性维生素的创新研制与应用,江苏省产学研联合创新资金-前瞻性联合研究项目。近三年取得的代表性科研成果:1. 仔猪健康养殖营养饲料调控技术及应用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第二单位);2. Xiang Zhong, Xuihui Zhang, Xinmei Li, YanminZhou,Wei Li , Xuexin Huang, Lili Zhang, Tian Wang. Int

estinal growth and morphology is associated with the increase in heat shock protein 70 expression in weani

ng piglets through supplementation with glutamine. Journal of Animal Science. 2011,89(11):3634-3642;

3. Jingfei Zhang, Xiang Hou, Hussain Ahmad, Hao Zhang, Lili Zhang, Tian Wang. Assessment of free radical

s scavenging activity of seven natural pigments and protective effects in AAPH-challenged chicken erythro

cytes, Food Chemistry,2014,145(2):57-65;

4. Ahmad H, Jinke T, Wang J, Khan Ma, Wang Y, Zhang L, Tian W. Effect of Dietary Sodium Selenite and Se

lenium Yeast on Antioxidant Enzymes Activities and Oxidative Stability of Chicken Breast Meat.Journal o

f Agricultural and Food Chemistry. 2012,60(29):7111-7120;

5. Yuanxiao Wang, Lili Zhang, Genlai Zhou, Zhiyong Liao, Hussain Ahmad,Wenbin Liu,Tian Wang. Diet

ary l-arginine supplementation improves the intestinal development through increasing mucosal Akt and m

ammalian target of rapamycin signals in intra-uterine growth retarded piglets. British Journal of Nutrition,

2012, 5:1-11.

101

Page 107: 南京农业大学简介 - Nanjing Agricultural Universityclm.njau.edu.cn/upfile/20150407152642125.doc · Web viewGlobal Change Biology. 20(2014), 372-381; Xia Yao, Haijian Ren, Zhongsheng

科研团队(课题组)十:营养与畜产品品质负责人(联系方式):高峰,025-84395348,[email protected]研究方向:畜禽营养生理调控、肉品质量安全控制团队简介:营养与畜产品品质研究室依托于国家肉品质量安全控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教育部肉品加工与质量控制重点实验室、农业部动物生理生化重点开放实验室和江苏省动物源食品生产与安全保障重点实验室等平台,主要从事畜禽营养生理调控和肉品质质量安全控制方面的研究。研究室现有教授 2名、副教授 1名、讲师 2名,在读博士生 6名、硕士生 14名。近三年承担的重大、重点项目与课题:1. 生鲜调理肉品加工技术研发与产业化示范,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课题,2012-2015;2. 外源活性物质对猪氮代谢调控的网络整合机制,“973”计划子课题,2013-2017。近三年取得的代表性科研成果:1. Guan ZP, Jiang Y, Gao F, Zhang L, Zhou GH, Guan ZJ. Rapid and simultaneous analysis of five foodborne

pathogenic bacteria by multiplex PCR. European Food Research and Technology, 237(4): 627-637, 2013;

2. Li C, Wang DY, Dong H, Xu WM, Gao F, Zhou GH, Zhang MH. Effects of different cooking regimes on t

he microstructure and tenderness of duck breast muscle. Journal of the Science of Food and Agriculture, 9

3(8):1979-1985, 2013;

3. 高峰, 林海晶, 夏新成, 江芸, 周光宏. 一株降解棉酚的红冬孢酵母及其应用. 专利号 ZL 201110003746.

4;4. 高峰, 林海晶, 夏新成, 江芸, 周光宏. 一株棉酚降解菌株及其应用. 专利号 ZL 201110004049.0;5. 周光宏, 祝义亮, 徐幸莲, 彭增起, 李春保, 徐宝才, 张楠, 章建浩, 高峰, 黄明. 冷却肉品质控制关键技术及装备创新与应用, 国家科技部, 国家科技进步奖, 二等奖, 2013。

科研团队(课题组)十一:生物饲料工艺负责人(联系方式):周岩民,025-84396067,[email protected]研究方向:饲料资源开发与应用、饲料安全及养殖环境污染控制团队简介:生物饲料工艺研究室依托江苏省动物营养与饲料科学重点学科、南京农业大

学畜牧学一级学科博士点与农业部动物生理生化重点开放实验室,主要从事饲料资源开发与应用、饲料安全及养殖环境污染控制方面的研究。研究室现有教授、副教授和讲师各 1名,在读博士生 6名,硕士生 13名。目前已承担省级课题 5项,横向国际合作及国内合作课题 20余项,发表学术论文 100余篇,其中包括 SCI 收录论文 12篇。

102

Page 108: 南京农业大学简介 - Nanjing Agricultural Universityclm.njau.edu.cn/upfile/20150407152642125.doc · Web viewGlobal Change Biology. 20(2014), 372-381; Xia Yao, Haijian Ren, Zhongsheng

近三年承担的重大、重点项目与课题:1. 高附加值凹凸棒石黏土产品的开发研究与应用,江苏省产学研前瞻性联合研究项目,2012-2014;2. 节粮环保型生长肥育猪饲料应用中试及推广,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资金项目,2012-2014;3. 新型育肥猪低蛋白饲料研发及产业化,苏州市科技计划项目,2012-2014;4. 高附加值凹凸棒石黏土产品的开发研究与应用推广,横向合作项目,2012-2016;5. 甜菜碱在饲料中的开发应用研究,横向合作项目,2013-2014。近三年取得的代表性科研成果:1. Wen C, Wu P, Chen Y P, et al. Methionine improves the performance and breast muscle growth of broilers

with lower hatching weight by altering the expression of genes associated with the insulin-like growth fact

or-I signaling pathway. British Journal of Nutrition, 2014, 111(2): 201-206;

2. Tang Z G, Wen C, Wang L C, et al. Effects of zinc-bearing clinoptilolite on growth performance, cecalmicr

oflora and intestinal mucosal function of broiler chickens. Animal Feed Science and Technology, 2014, 18

9(3): 98-106;

3. Wu D W, Chen X, Yang X, et al. Effects of heat treatment of soy protein isolate on the growth performance

and immune function of broiler chickens. Poultry Science, 2014, 93(2): 326-334;

4. 王龙昌, 周岩民, 王恬. 一种防治仔猪腹泻的复合制剂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专利号 ZL201110436779.

8(已转让)。

科研团队(课题组)十二:家畜环境卫生负责人(联系方式):颜培实,025-84399068,[email protected]研究方向:家畜环境卫生学、应用动物行为学与动物福利团队简介:家畜环境卫生学科研团队由 4名教师和若干名研究生组成。4名教师分别为

颜培实教授、连新明副教授和田亮讲师。近年来,本团队主持和参加多项国家和省部级科研项目,主要研究内容为:1、家畜体温调节的生理与行为反应特征、及其高温应激与组织器官的损伤、细胞凋亡;2、确立牛的新体感温度、提出江淮以南地区牛舍应以棚舍为主要舍型的观点;3、剖析音乐、噪声、高温对猪禽心率变异性的影响;4、开发不添加菌种和营养液的自然发酵床饲养体系;5、探讨人为干扰对野生动物行为的影响。近三年承担的重大、重点项目与课题:1. 南方肉牛舍防暑防寒、通风、清粪技术研究,农业部公益性行业专项子课题,2013-2017,188万元;

2. 生态发酵床养殖改进技术研究与示范,江苏省发改委,2011-2012,110万元;3. 集约化生产下猪鸡福利的行为学研究,农业部公益性行业专项子课题,2010-2014,50万元;4. 同域分布藏羚和藏原羚生境选择及行为模式差异分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010-2012,20万元。

103

Page 109: 南京农业大学简介 - Nanjing Agricultural Universityclm.njau.edu.cn/upfile/20150407152642125.doc · Web viewGlobal Change Biology. 20(2014), 372-381; Xia Yao, Haijian Ren, Zhongsheng

近三年取得的代表性科研成果:1. Lu L, Yang F, Liu Y, Ni H, Liu L, Zhang H, Xue J, Guo Y and Yan P, 2013. Butyrolactone-I Reversibly Inh

ibits but does not Improve the Maturation and Subsequent Development of Sheep Oocytes In vitro. Journal

of Animal and Veterinary Advances, 12: 17-23;

2. Lian X, Li X, Zhou D, Yan P*. Avoidance distance from Qinghai-Tibet Highway in sympatric Tibetan ante

lope and gazelle, Transportation Research Part D: Transport and Enviornment. 2012, 17(8): 585-587;3. Peng X, Lu L, Li Y, Yan P*. Mammary Cell Turnover under High Temperature during the Dry Period in D

airy Cows. Asian - Australasian Journal of Animal Sciences,2011, 24(4): 485-492;

4. Lian X, Zhang T, Cao Y, Su J, Thirgood S. 2011. Road proximity and traffic flow perceived as potential pr

edation risks: evidence from the Tibetan antelope in the Kekexili National Nature Reserve, China. Wildlife

Research, 38: 141-146;

5. 颜培实、李如治主编,《家畜环境卫生学》(第 4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

科研团队(课题组)十三:动物环境生理与营养负责人(联系方式):李春梅,025-84395971,[email protected]研究方向:动物环境生理与营养、环境内分泌干扰物的生殖毒性、饲料食品安全性方面

的研究团队简介:课题组由 1名教授,1名讲师。课题组负责人李春梅教授博士毕业于日本东

京农工大学,并先后获得日本学术振兴会“桥”奖励,江苏省高校“青蓝工程”中青年学术带头人称号,日本学术振兴会外国人特别研究员奖励。近三年承担的重大、重点项目与课题:1. 江苏省自然基金面上项目,2013-2016;2. 国家自然基金面上项目,2013-2016;3. 江苏省“青蓝工程”中青年学术带头人项目,2012;4. 教育部博士点基金,2012-2014;5. 江苏省科技计划项目,2012-2014。近三年取得的代表性科研成果:1. Li Y, Cao Y, Wang F, Li C. Scrotal heat induced the Nrf2-driven antioxidant response during oxidative stre

ss in the mouse testis. ActaHistochemica. http://dx.doi.org/10.1016/j.acthis.2014.02.008;

2. Li Y, Piao Y, Nagaoka K, Watanabe G, Taya K, Li C.Preventive effect of tert-butylhydroquinone on scrotal

heat-induced damage in mouse testes. Genet Mol Res. 2013 Nov 11; 12(4):5433-5441;

3. Zhang Y, Piao Y, Li Y, Song M, Tang P, Li C.4-Nitrophenol inducesLeydig cells hyperplasia, which may

contribute to the differential modulation of the androgen receptor and estrogen receptor-a and -b expressio

n in male rat testes. ToxicolLett. 2013 Sep 23; 223(2):228-235;

4. Li Y, Huang Y, Piao Y, Nagaoka K, Watanabe G, Taya K, Li C. Protective effects of nuclear factor erythroi

d 2-related factor 2 on whole body heat stress-induced oxidative damage in the mouse testis. ReprodBiolE

ndocrinol. 2013 Mar 21; 11(1):23;

5. Li C, Li X, Suzuki AK, Zhang Y, Fujitani Y, Nagaoka K, Watanabe G, Taya K. Effects of Exposure to Nan

oparticle-Rich Diesel Exhaust on Pregnancy in Rats. J Reprod Dev. 2013 Apr 22; 59(2):145-150.

104

Page 110: 南京农业大学简介 - Nanjing Agricultural Universityclm.njau.edu.cn/upfile/20150407152642125.doc · Web viewGlobal Change Biology. 20(2014), 372-381; Xia Yao, Haijian Ren, Zhongsheng

科研团队(课题组)十四:水产动物营养负责人(联系方式):刘文斌,025-84395382,[email protected]研究方向:水产动物营养与生理、水产动物营养与遗传、水产动物营养与免疫、水产动

物营养与品质、水产动物营养与代谢团队简介:课题组从事水产动物营养与饲料学方向研究,2009年被评为江苏省水产动物

营养重点实验室,依托南京农业大学动物科技学院特种经济动物和水产系,研究水平在国内同类学科中处于先进水平。现有研究人员 6人,其中教授 1人,副教授 2人,中级职称 3人。团队成员及分工如下:刘文斌,教授,博导,水产动物营养与生理;张定东,副教授,硕导,水产动物营养与遗传、分子营养学;徐维娜,副教授,硕导,水产动物细胞营养学;蒋广震,讲师,博士,水产动物营养与免疫;李向飞,讲师,博士,水产动物营养与免疫;郭文汉,讲师,水产养殖推广。在发展中形成了“统一管理、分组运行、责任到人、开放合作”的高效运行机制和管理模式,近年来,本实验室针对目前我国水产动物营养数据缺乏、饲料原料供应紧张、抗生素残留、营养代谢疾病频发等热点问题,开展了一系列基于经典营养学、分子营养学、营养免疫学、细胞营养学的基础理论和营养研究。近三年承担的重大、重点项目与课题:1. 国家大宗淡水鱼类产业体系营养与饲料岗位科学家,国家现代产业技术体系,2011-2015;2. 鱼用蛋白源开发与应用,公益性行业(农业)科研专项,2013-2018;3. 团头鲂营养需求与高效配合饲料开发,公益性行业(农业)科研专项,2010-2015;4. 克氏原螯虾产业技术研究与试验示范,公益性行业(农业)科研专项,2010-2013;5. PI3K-AKT/PKB介导的团头鲂营养性脂肪肝形成及其营养干预的机制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6. 黄颡鱼鱼苗期人工配合饲料的研发和应用,江苏省水产三项工程项目,2011-2013。近三年取得的代表性科研成果:1. Lu, KL;Li, XF; Wang, LN; Zhang, CN; Liu, WB.Effects of Dietary Nutrient Composition on Compensator

y Growth of Juvenile Blunt Snout Bream Megalobramaamblycephala.NORTH AMERICAN JOURNAL O

F AQUACULTURE.2014,76(1):55-60;

2. Li, XF; Jiang, GZ; Qian, Y; Xu, WN; Liu, WB. Molecular characterization of lipoprotein lipase from blunt

snout bream Megalobramaamblycephala and the regulation of its activity and expression by dietary lipid le

vels. AQUACULTURE2013,416:23-32;

3. Zhang, CN; Li, XF; Xu, WN; Jiang, GZ; Lu, KL; Wang, LN; Liu, WB. Combined effects of dietary fructo

oligosaccharide and Bacillus licheniformis on innate immunity, antioxidant capability and disease resistanc

e of triangular bream (Megalobramaterminalis)FISH & SHELLFISH IMMUNOLOGY. 2013, 35(5): 1380-

1386;

4. Jiang, GZ; Wang, M; Liu, WB; Li, GF; Qian, Y. Dietary choline requirement for juvenile blunt snout brea

m, Megalobramaamblycephala.AQUACULTURE NUTRITION. 2013,19(4):499-505;

5. Xu, WN; Liu, WB; Shen, MF; Li, GF Wang, Y; Zhang, WW.Effect of different dietary protein and lipid lev

els on growth performance, body composition of juvenile red swamp crayfish (Procambarusclarkii) AQUA

CULTURE INTERNATIONAL.2013,21(3):687-697.

105

Page 111: 南京农业大学简介 - Nanjing Agricultural Universityclm.njau.edu.cn/upfile/20150407152642125.doc · Web viewGlobal Change Biology. 20(2014), 372-381; Xia Yao, Haijian Ren, Zhongsheng

草业学院学院简介

南京农业大学是中国草业科学的发祥地,自中国草业科学的奠基人王栋教授创立本学科以来,包括任继周院士、许鹏教授、许令任教授等很多著名的草业科学家曾经在这里学习和工作。南京农业大学草业学院主要以草地农业系统为研究领域,重点开展草地环境工程治理、

草地资源与生态、牧草与草坪草种质资源、牧草与草坪草生理生化、牧草与草坪草遗传育种、牧草栽培与调制加工、人工草地可持续利用等方面的科学研究。学院重点建设了一批特色优势鲜明、整体水平高的实验室,如:草地生态学实验室、草

类遗传育种与种质创新实验室、草类生理生化与分子生物学实验室和牧草栽培与高效利用实验室等,同时在江苏、西藏、内蒙等多地建有教学科研基地,可以为草业科学相关教学科研工作提供完善服务。我校的草学学科为江苏省一级学科重点学科,设有草学一级学科博士授权点和博士后流

动站以及草业科学本科专业,每年招收草业科学相关的硕士、博士研究生及本科生。学院现有在校本科生 100余名,硕士和博士研究生 40余名。近年来,学院充分利用国家和学校的政策条件,引进了国家“千人计划”和“长江学

者”特批教授、美国罗格斯大学杰出教授黄炳茹女士等多位学者来学院工作。学院已有了一支综合素质好、精干高效、结构合理的高水平师资队伍,现有专任教师 20余名,由 6名教授、5名副教授和 10余名优秀青年博士构成。现职教授和副教授均有在国外多年学习与工作的经历,在各自领域做出了出色的成绩。学院以“研究型、开放式、国际化”为目标,不断加强与草业专业相关的国外高水平大

学的合作交流,近年来先后与美国罗格斯大学建立了“2+2本科双学位和 3+2学硕连读”联合培养项目,与美国加州理工大学建立了“中美牧草学专业硕士培养项目”。目前正在推进与新西兰梅西大学、澳大利亚悉尼大学、美国佛罗里达大学等多所在同类学科中领先的大学在联合培养学生、合作开展研究方面的进一步合作。网址:http://cyxy.njau.edu.cn/ 书记:景桂英,025-84396573

106

Page 112: 南京农业大学简介 - Nanjing Agricultural Universityclm.njau.edu.cn/upfile/20150407152642125.doc · Web viewGlobal Change Biology. 20(2014), 372-381; Xia Yao, Haijian Ren, Zhongsheng

学院科研概况科研团队(课题组)一:牧草学

负责人(联系方式):沈益新,025-84395284,[email protected]研究方向:牧草生态生理及高产栽培利用团队简介:团队目前在岗教授 1名、副教授 1名、讲师 3名。其中,4名获得博士学位,

1名即将博士研究生毕业。团队成员秉承王栋教授、梁祖铎教授等老一辈学者脚踏实地的工作作风,立足南方农区,重点开展优质牧草资源开发利用、牧草种植制度、牧草生态生理及牧草高产栽培和利用技术的研究。近三年承担的重大、重点项目于课题:1. 沿淮低洼地农林牧结合增效关键技术集成与示范,国家科技支撑,2009-2012;2. 冬闲田速生栽培利用紫花苜蓿根系的结构与生理功能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011-2013;3. 长江中下游农区优质饲草高效生产加工利用关键技术研究与集成示范,国家科技支撑,2011-

2015;4. 奶牛新型饲料资源开发与加工,国家科技支撑子课题,2012-2016;5. 中原湿润区紫花苜蓿高效种植技术研究与示范,公益性行业(农业)专项子课题,2014-2018。近三年取得的代表性科研成果:1. 长三角区域奶牛高效健康养殖关键技术研究、集成与应用(2011年江苏省科学技术二等奖);2. 长江下游农区多花黑麦草高产栽培及利用技术的基础研究(2013年中国草学会草业科技二等奖);3. performance and nutritive value of sweet sorghum in eastern China.2014,Field Crops Research 157:

84–88;

4. Effects of cutting height on shoot regrowth and forage yield of alfalfa (Medicago sativa L.)in a short-term

cultivation system. 2013,Grassland Science 59:73-79;

5. Effect of Application of a Bacteria Inoculant and Wheat Bran on Fermentation Quality of Peanut Vine

Ensiled Alone or with Corn Stover. 2013,Journal of Integrative Agriculture 12: 556-560;

6. Effects of gibberellic acid application after anthesis on the feeding value of double-purpose rice ( Oryza

sativa L.) straw at harvest.2012,Field Crops Research 131:75-80;

7. Dynamical partition of photosynthates in tillers of rice (Oryza sativa L.) during late growth period and its

correlation with feeding value of rice straw at harvest. 2011,Field Crops Research 123:273-280.

107

Page 113: 南京农业大学简介 - Nanjing Agricultural Universityclm.njau.edu.cn/upfile/20150407152642125.doc · Web viewGlobal Change Biology. 20(2014), 372-381; Xia Yao, Haijian Ren, Zhongsheng

科研团队(课题组)二:饲草调制加工与利用负责人(联系方式):邵涛,025-84396356研究方向:饲草调制加工与贮藏、反刍动物营养与饲料、乡土乳酸菌资源挖掘与利用团队简介:饲草调制加工与利用研究团队依托南京农业大学饲草调制加工与贮藏研究所,

由邵涛教授领衔组建。该研究团队现有教授 1名,讲师 2名。重点开展饲草调制加工与贮藏、反刍动物营养与饲料以及乡土乳酸菌资源的挖掘与利用等方面的研究工作。近三年承担的重大、重点项目与课题:1. 青贮饲料生产、加工和抗有氧化腐败分装技术,国家科技支撑课题,2011-2015;2. 西藏一江两河地区饲草安全与高效利用关键技术示范,西藏自治区“十二五”草业专项,2012-

2013;3. 促进农牧民增收的西藏农牧结合技术体系构建与示范,中国科学院,2012-2015;4. 农区优良牲畜高效养殖技术应用与示范,中国科学院,2012-2015;5. 奶牛健康养殖草产品加工及饲草料配制技术研究与示范,国家星火计划项目,2013-2015;6. 西藏主要农作物秸秆与牧草混合青贮技术应用与示范,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资金项目,2013-2015。近三年代表性科研成果:1. Silage fermentation characteristics of Italian Ryegrass (Lolium multiflorum Lam.) harvested at various

times on sunny day. Crop Science;

2. Effect of applying molasses and propionic acid on fermentation quality and aerobic stability of total mixed

ration silage prepared with whole-crop corn in Tibet. Asian–Australasian Journal of Animal Sciences;

3. Effect of inclusion of grasses and wet hulless-barley distillers’ grains on the fermentation and nutritive

quality of oat straw- and straw-grass silages in Tibet Animal Production Science 2013;

4. Improvement of Fermentation and Nutritive Quality of Straw-grass Silage by Inclusion of Wet Hulless-

barley Distillers' Grains in Tibet Asian–Australasian Journal of Animal Sciences,2012;

5. “西藏河谷农区草产业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 2012年度西藏自治区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西藏自治区人民政府。

科研团队(课题组)三:草类生理与分子生物学负责人(联系方式):黄炳茹,025-84396359研究方向:草类植物逆境生理生化、草类植物逆境分子生物学、基因组学及生物技术、

草种质资源选育及遗传团队简介:草类植物生理与分子生物学研究团队由南京农业大学“千人计划”和“长江

学者”特聘教授黄炳茹领衔建立。黄炳茹女士是美国 RUTGERS大学杰出教授,同时又是美国拉尔夫盖革首席教授,获得过“美国青年作物科学奖”;曾获选为美国科学促进会会士、美国农学会会士和美国作物学会会士;担任《Journal of Applied Horticulture Science 》、《Plant Roots》杂志美国主编、《Physiologia Plantarum》杂志主编。团队现有教授 2名,副教授 3名,讲师 1名,博士后 3名。近三年承担的项目与课题:1. 特异抗逆优质草种质资源的引进与利用, 948项目,2014;2. 转草地早熟禾DREB/CBF基因培育抗寒海滨雀稗新种质,江苏省农业自主创新项目,2013-2016;

108

Page 114: 南京农业大学简介 - Nanjing Agricultural Universityclm.njau.edu.cn/upfile/20150407152642125.doc · Web viewGlobal Change Biology. 20(2014), 372-381; Xia Yao, Haijian Ren, Zhongsheng

3. 草坪草应对高温胁迫与 CO2浓度增倍的互作效应响应机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014-2016;4. 水通道蛋白基因的克隆及其在草地早熟禾抗旱中的作用,中国博士后基金项目,2013-2015。近三年代表性科研成果:1. Metabolic Responses to Heat Stress under Elevated Atmospheric CO2 Concentration in a Cool-season

Grass Species. J. AMER. SOC. HORT. SCI. 137(4):221–228. 2012;

2. Differential Effects of Abscisic Acidand Glycine Betaineon Physiological Responsesto

Drought and Salinity Stress for Two Perennial Grass Species. J. AMER. SOC. HORT. SCI. 137(2):96–106.

2012;

3. Changes in Carbohydrate Metabolism in Two Kentucky Bluegrass Cultivars during Drought Stress and

Recovery. J. AMER. SOC. HORT. SCI. 138(1):24–30. 2013;

4. Improving Cold Tolerance through In Vitro Selection for Somaclonal Variationsin Seashore Paspalum. J.

AMER. SOC. HORT. SCI. 138(6):452–460. 2013;

5. Photosynthesis and protein metabolism associated withelevated CO2-mitigation of heat stress damages in

tall fescue. Environmental and Experimental Botany 99 (2014) 75– 85;

6. Differential growth and physiological responses to heat stress between two annual and two perennial cool-

season turfgrasses. Scientia Horticulturae 170 (2014) 75–81;

7. Elevated CO2-Mitigation of High Temperature Stress Associated with Maintenance of Positive Carbon

Balance and Carbohydrate Accumulation in Kentucky Bluegrass. Published: March 24, 2014. DOI:

10.1371/journal.pone.0089725.

科研团队(课题组)四:草地环境工程负责人(联系方式):张英俊,025-84396857研究方向:牧草生产、草地生态、草地管理团队简介:草地环境工程研究团队由国家牧草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农业部行业科

技专项首席科学家,自然科学基金主持人,农业部牧草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国家草原保护建设科技综合示范区专家委员会首席专家,国家草地生态系统河北沽源野外观测站副站长张英俊教授领衔建立。张英俊教授主持过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4项、863课题 1项、973子课题1项、国家科技支撑课题 2项、教育部 2项,农业部、北京市和云南省课题等 15项。该研究团队现有教授 1名,副教授 1名,讲师 3名。主要从事南方人工草地混播建植维持技术和人工草地指标化管理和控制技术,优化牧草品质的测定方法;建立农牧交错带草畜动态平衡及管理决策模型;探讨家畜的选择性采食以及草原植物对放牧家畜选择性采食的生理适应机制;研究草地的碳收支与碳平衡,为草地碳汇管理提供科学依据;建立国家草原保护建设科技综合示范区,研究南方地区紫花苜蓿、羊草、黑麦草等生产和利用;研究草地生态化学计量学,探讨草地营养元素循环与平衡的控制机制。近三年承担国家级课题 4项,发表 SCI 收录论文20篇。

109

Page 115: 南京农业大学简介 - Nanjing Agricultural Universityclm.njau.edu.cn/upfile/20150407152642125.doc · Web viewGlobal Change Biology. 20(2014), 372-381; Xia Yao, Haijian Ren, Zhongsheng

渔业学院学院简介

渔业学院是由南京农业大学和全国农业百强研究所——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淡水渔业研究中心在长期合作办学的基础上,经原国家教委批准于 1993年创办。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淡水渔业研究中心是集科学研究、教育培训、成果转化和信息交流于一体的国家级综合性水产研发机构,“八五”以来一直是“全国农业科研综合实力百强研究所”。2002年,被确定为非营利性科研机构,进入国家科技创新体系。 在我国著名的鱼类育种学家、中国工程院夏德全院士等一大批科技领军人才的引领下,

经过二十多年的艰苦努力,渔业学院建立了理念先进、结构完整、机制成熟的人才培养体系,构筑了层次合理、开拓创新的学术梯队,形成了求实创新、和谐发展的优良院风。学院现有教职工 194人,其中专业技术人员 149人,研究员 25人,副研究员 36人。有享受政府特殊津贴的突出贡献专家 5人,国家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 2人,水科院首席科学家 1人,国家农业科研杰出人才及其创新团队 2名。博士生导师 4人,硕士生导师 22人,累计培养了 50多名博士、360多名硕士和 1200多名本、专科毕业生。根据国家对渔业科技创新的要求,围绕渔业科技创新的重点领域,结合学院的学科优势

和发展特色,确定了水产养殖基础生物学和遗传育种、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种质资源保存、渔业生态环境监测与保护、渔业资源调查评估与管理、渔业病害预警与控制、水产养殖容量和健康养殖、水产养殖对象营养学和渔业经济信息等 8个重点学科。学院是农业部淡水渔业与种质资源利用重点实验室和学科群、国家大宗淡水鱼和罗非鱼

产业技术体系产业技术研发中心建设依托单位,建有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长江中下游渔业生态环境评价与资源养护重点实验室和长江特色鱼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拥有生物技术、遗传育种、渔业环境保护、大水面增养殖、水产养殖、水产病害与饲料、渔业经济和信息等 7个教研室;建有农业部水产品质量安全环境因子风险评估实验室(无锡)、农业部长江下游渔业资源监测站、长江下游渔业生态环境监测中心、农业部新渔药临床中心指定单位、农业部饲料和饲料添加剂有效性试验机构、农业部长江流域鱼类遗传育种中心、农业部罗非鱼遗传育种中心、农业部长江下游渔业资源环境科学观测实验站、农业部水产动物营养与饲料科学观测试验站和江苏省省级青虾良种场。学院为水产学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点,拥有水产养殖学和水生生物学 2个博士、硕士

学位授权点和渔业专业学位授权点,以及 1个水产养殖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全院共获得国家和部省各级成果奖励 181项,其中国家级 8项,省部级 61项。发表学术论文 1800多篇,学术著作 120余本。获得国家专利授权 186项。育成建鲤、奥尼鱼、“夏奥 1号”奥利亚罗非鱼、杂交青虾“太湖 1号”和福瑞鲤等 5 个国家级水产养殖新品种。学院的特色之一是国际科技合作和留学生培养,学院是我国最早对外开放的机构之一。

与美国、英国、德国、日本、澳大利亚等发达国家和亚太、非洲、南美等发展中国家开展了多渠道、宽领域、全方位、多形式的科技交流与合作,与 20多个国际组织、知名渔业研究机构及大学开展长期学术交流与合作研究,建立了 FAO国际渔业培训中心、国际水产遗传改良分中心、中澳水产遗传改良中心、中匈鱼类免疫药理学国际联合实验室和中美淡水贝类种质

110

Page 116: 南京农业大学简介 - Nanjing Agricultural Universityclm.njau.edu.cn/upfile/20150407152642125.doc · Web viewGlobal Change Biology. 20(2014), 372-381; Xia Yao, Haijian Ren, Zhongsheng

资源保护及利用国际联合实验室等国际科技合作平台。学院所属的亚太地区综合养鱼研究和培训中心是中国政府与联合国开发计划署(UNDP)合作建立的,自 1981年起连续承担中国政府援外技术和官员培训项目,已为 110多个国家和地区培训了近 2000名技术和管理人才,得到了我国政府和 FAO、UNDP等国际组织的高度肯定。学院确定了建设高层次人才培养基地、渔业科技创新基地、高新技术成果转化基地和国

际渔业科技交流与合作中心的发展目标,彰显研究所办学特色,将学院打造成高水平的研究型学院。网址:http:// wxfc.fish.cn/院长:徐跑,0510-85557959

111

Page 117: 南京农业大学简介 - Nanjing Agricultural Universityclm.njau.edu.cn/upfile/20150407152642125.doc · Web viewGlobal Change Biology. 20(2014), 372-381; Xia Yao, Haijian Ren, Zhongsheng

学院科研概况科研团队(课题组)一:罗非鱼产业技术

负责人:杨弘联系人(联系方式):邹芝英,韩珏,0510-85559009主要成员:杨弘 徐跑 邹芝英 李大宇 祝璟琳 肖炜 董在杰 乐贻荣 韩珏研究方向:罗非鱼遗传育种、生物技术、病害防治、营养饲料、健康养殖、环境控制团队简介:罗非鱼产业技术团队 2011年入选农业部杰出人才及创新团队。团队创新性地

通过系统选育和生物技术集成,建立了集群体选育、家系选育、杂交育种、分子标记、数量遗传统计、个体物理标识等技术的罗非鱼保种和育种技术平台,选育出具有更高雄性率,更强抗逆性和更快生长速度的奥尼杂交罗非鱼和吉富品系罗非鱼,实现规模化推广养殖。针对罗非鱼产业发展需求,在良种选育、苗种繁育和大规格鱼种培育、成鱼养殖、越冬保种、营养饲料、病害防治等全产业链,对相关关键技术进行系统升级研究,取得突破性进展,通过集成和组装,实现规模化、产业化应用。近年来,团队研究成果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1项,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科技进步一等奖 1项,中华农业科技奖二等奖 1项;共发表研究论文 20余篇,其中 SCI论文 5篇。培养博士研究生 1名,硕士研究生 5名。申请国家发明专利 2项,实用新型 1项,授权国家发明专利 2项,实用新型 1项。同时在科技服务方面,团队积极作为,据不完全统计,为渔民举办 9次培训班,指导渔民生产实践 600人次。近三年承担的重大、重点项目与课题:1. 国家罗非鱼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专项;2. 国家罗非鱼产业技术体系岗位科学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专项;3. 高雄性奥尼罗非鱼苗种制种技术研究与应用,农业行业专项;4. 罗非鱼新品种选育研究,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课题;5. 罗非鱼产业关键技术研究与技术集成示范,广西区科技攻关;6. 罗非鱼原良种保种选育,农业部财政专项。近三年取得的代表性科研成果:1. 荣获中华农业科技奖二等奖,KJ2013-R2-038-09,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2012-2013;2. 荣获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科技进步奖一等奖,2011-1-03-R08,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2011;3. Yue YR, Zou ZY, Zhu JL, Li DY, Xiao W, Han J, Yang H*. Effects of dietary arginine on growth

performance, feed utilization, haematological parameters and non-specific immune responses of juvenile

Nile tilapia (Oreochromis niloticus L.). Aquaculture Research, 2013, DOI: 10.1111/are.12333;

4. Zhiying Zou, Dayu Li, Jinglin Zhu, Jue Han, Wei Xiao, and Hong Yang*. Genetic Variation among Four

Bred Populations of Two Tilapia Strains, Based on Mitochondrial D-loop Sequences. Mitochondrial DNA,

DOI; 10.3019/19401736.2013.855735;

5. Dayu Li, Hong Yang,*, Zhiying Zou, Wei Xiao, Jingling Zhu andYongju Luo. Polymorphic microsatellite

differences among 4 cultured populations of two selected tilapia strains. Aquaculture Research,

DOI:10.1111/are.12202;

6. 发明专利:一种水库坝下流水高密度养殖罗非鱼的系统和养殖方法. ZL20101057048.1;

7. 实用新型专利:一种适合研究小型鱼类趋光行为学的装置. ZL201220145159.9.

112

Page 118: 南京农业大学简介 - Nanjing Agricultural Universityclm.njau.edu.cn/upfile/20150407152642125.doc · Web viewGlobal Change Biology. 20(2014), 372-381; Xia Yao, Haijian Ren, Zhongsheng

科研团队(课题组)二:刀鲚种质资源与繁养负责人:徐跑联系人(联系方式):徐钢春,0510-85390029主要成员:顾若波 徐钢春 刘凯 徐东坡 杜富宽 聂志娟 刘洪波 金武 方弟安 段金荣 水燕研究方向:长江刀鲚资源调查评估、耳石元素指纹、繁养殖技术、增殖放流技术团队简介:徐跑研究员及其刀鲚种质资源与繁养技术研究创新团队 2012年入选全国农业

科研杰出人才及创新团队。创新团队依托农业部“淡水渔业与种质资源利用”学科群综合性实验室,主要从事刀鲚种质资源调查与保存、人工繁育技术、健康生态养殖技术及生理生态学基础等方面研究,建立了功能齐全、高端先进的科研实验室,承担了多项国家、省部级科研项目,获科技奖励层次与数量、研究水平居国内领先地位。近 3年来,承担了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农业部公益性行业科技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以及部省科研课题等 18项,总经费达 3000多万。发表学术论文 32篇,其中 SCI 收录论文 4篇;授权国家发明专利 5项、实用新型 2项;制定江苏省地方标准 1项。创新团队荣获上海市科技进步一等奖 1项,国家海洋科技创新奖一等奖 1项。团队注重开展产学研合作,已建立产学研合作基地各 4个、新技术新产品示范转化基地 5个,对推动我国刀鲚资源保护及利用发挥了重要作用。近三年承担的重大、重点项目与课题:

1. 淡水养殖品种选育及规模化繁育技术研究与示范,国家支撑计划;2. 长江下游池塘高效生态养殖技术集成与示范,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子课题);3. 长江口重要渔业资源养护与利用关键技术集成与示范,公益性行业(农业)科研专项(子课题);4. 长江刀鱼种质资源保护与开发利用技术研究,江苏省水产三新工程;5. 长江下游重要渔业水域主要经济物种产卵场及洄游通道调查,农业部渔业种质资源保护项目;6. 基于池塘循环水清洁养殖系统的刀鲚高效生态养殖模式研究,江苏省科技支撑计划(农业)项目;7. 淡水名贵鱼种苗规模化培育中生物饵料配套关键技术研究,江苏省农业科技自主创新资金项目;8. 基于耳石微化学的鄱阳湖与长江口及邻近黄海海域刀鲚间关联性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9. 热休克蛋白在长江刀鲚精子发生中的作用及其调控机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近三年取得的代表性科研成果:

1. Xu G C, Tang X, Zhang C X, Gu R B, Zheng J L, Xu P*, Le G W. First studies of embryonic and larval

development of Coilia nasus (Engraulidae) under controlled conditions. Aquaculture Research, (2011),

42(4):593-601;

2. Tang X, Xu G, Dai H, Xu P, Zhang C, Gu R*. Differences in muscle cellularity and flesh quality between

wild and farmed Coilia nasus (Engraulidae). Journal of the Science of Food and Agriculture, (2012),

92(7):1504-1510;

3. Du F K, Xu G C, Nie Z J, Xu P, Gu R B*. Molecular characterization and differential expression of the

myostatin gene in Coilia nasus. (2014), Gene, doi: 10.1016/j.gene.(2014).03.016;

4. Jiang T, Yang J*, Liu H B, Shen X Q. Life history of Coilia nasus from the Yellow Sea inferred from

otolith Sr:Ca ratios. Environmental Biology of Fishes, (2012), 95(4):503-508;

5. 发明专利:一种刀鲚灌江纳苗的池塘生态养殖方法. ZL 200910030354.X;6. 发明专利:一种刀鲚池塘养殖的方法. ZL 201110191146.5;7. 发明专利:一种池养刀鲚亲鱼的拉网捕捞、运输及暂养方法. ZL 200910182857.9;8. 发明专利:一种刀鲚的全人工繁殖方法. ZL 200910034086.9;

113

Page 119: 南京农业大学简介 - Nanjing Agricultural Universityclm.njau.edu.cn/upfile/20150407152642125.doc · Web viewGlobal Change Biology. 20(2014), 372-381; Xia Yao, Haijian Ren, Zhongsheng

9. 发明专利:一种野生长江刀鲚鱼种驯食人工饲料配方及驯食的方法. ZL 201210140779.8。

科研团队(课题组)三:青虾遗传育种负责人:傅洪拓联系人(联系方式):龚永生,0510-85558835主要成员:龚永生 吴滟 蒋速飞 熊贻伟 乔慧 孙盛明 金舒博 张文宜 研究方向:青虾遗传育种团队简介:青虾遗传育种创新团队由 9名科研人员组成,其中博士 3名,硕士 5名。团

队拥有大型仪器 20多台(套),总价值近 1000万元,建有室内水族实验室、1500平方米水泥池、800平方米温棚和 250 亩的青虾专用科学试验基地。团队先后承担国家科技支撑计划、“836”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科技部农转资金、农业部跨越计划、江苏省科技支撑计划、江苏省水产三项工程等项目 30多项,在青虾遗传育种领域取得了一系列原创性突破:①青虾遗传学等基础研究填补了国内外多项空白,为育种技术创新和良种培育提供了理论指导及分子工具;②率先并系统开展了青虾群体遗传学和遗传多样性研究,建立了数据库和种质库,为育种材料筛选、种质资源保护与开发利用提供了科学依据;③首创多项青虾育种技术,建立了青虾育种技术体系;④培育了国内外首个淡水虾蟹类新品种—杂交青虾“太湖 1号”,首次建立了“优质野生青虾种质开发利用技术”并成功开发了系列优良野生种群,为品种更新奠定了基础;⑤突破了制约良种产业化应用的关键技术,并构建了完整的良种养殖技术体系,为成果的大规模推广铺平了道路。农业部组织的专家鉴定一致认为,研究成果处于国际领先水平。团队研究成果进行了大规模的示范推广,范围涵盖江苏、安徽、浙江、上海、湖北、天津等省(市),总计示范推广约 2000万亩,实现利润 400多亿元,新增利润超过 100亿元。通过多年研究和培育,培育获得青虾新品种 1个,已通过全国水产原种和良种委员会审

定;发表学术论文 70篇,其中 SCI 收录论文 16篇;授权国家发明专利 9项、实用新型 3项;出版专著和教材 4部。团队已获农业部中华农业科技奖一等奖、全国农牧渔业丰收奖一等奖、江苏省科技进步一等奖、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科技进步一等奖、无锡市科技进步奖一等奖、无锡市人民政府最高奖(腾飞奖)等 12项科技成果奖励;另鉴定科技成果 5项,其中部级 2项。近三年承担的重大、重点项目与课题:1. 青虾促雄腺性别调控基因的筛选、克隆、及功能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 青虾新品种选育技术研究,国家“十二五”支撑计划;3. 青虾池塘高效生态养殖技术集成与示范,国家“十二五”支撑计划;4. 优质高产抗逆青虾新品种的选育,江苏省科技支撑计划;5. 青虾新品种选育,江苏省三新工程项目;6. 青虾精巢发育调控基因的鉴别、克隆及表达研究,江苏省基础研究计划(自然科学基金)。近三年取得的代表性科研成果:1. Shubo Jin, Hongtuo Fu*, Qiao Zhou, Shengming Sun, Sufei Jiang, Yiwei Xiong, Yongsheng Gong, Hui

Qiao, Wenyi Zhang. Transcriptome analysis of androgenic gland for discovery of novel genes from the

oriental river prawn, Macrobrachium nipponense, using Illumina Hiseq 2000. Plos one. (2013), 8 (10):

e76840;

2. Hui Qiao, Hongtuo Fu*, Shubo Jin, Yan Wu, Sufei Jiang, Yongsheng Gong, Yiwei Xiong, 2012.

114

Page 120: 南京农业大学简介 - Nanjing Agricultural Universityclm.njau.edu.cn/upfile/20150407152642125.doc · Web viewGlobal Change Biology. 20(2014), 372-381; Xia Yao, Haijian Ren, Zhongsheng

Constructing and Random Sequencing Analysis of Normalized cDNA Library of Testis Tissue from

Oriental River Prawn (Macrobrachium nipponense). Comparative Biochemistry and Physiology Part D.

(2012), 7: 268–276;

3. Shengming Sun, Fujun Xuan, Xianping Ge*, Hongtuo Fu*, Jian Zhu, Shiyong Zhang. Identification of

differentially expressed genes in hepatopancreas of oriental river prawn, Macrobrachium nipponense

exposed to environmental hypoxia[J]. Gene. (2014). 534(2): 298-306;

4. 动物新品种:杂交青虾太湖 1号,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登记号:GS-02-002-2008;5. 发明专利:一种青虾亲本安全越冬的方法, ZL200910264817.9;6. 发明专利:一种淡水虾蟹养殖用水体泼洒型防病解毒剂, ZL201010241610.2 ;7. 发明专利:一种青虾池塘预防蓝藻的方法, ZL201110303216.1;8. 科技成果鉴定:青虾良种培育和养殖关键技术开发与应用,农业部。

115

Page 121: 南京农业大学简介 - Nanjing Agricultural Universityclm.njau.edu.cn/upfile/20150407152642125.doc · Web viewGlobal Change Biology. 20(2014), 372-381; Xia Yao, Haijian Ren, Zhongsheng

科研团队(课题组)四:鲤良种培育负责人:董在杰联系人(联系方式):朱文彬,0510-85390351主要成员:朱文彬 苏胜彦 王建新 张成锋研究方向:鲤育种技术创新、鲤品种改良、鲤种质资源保护与利用、鲤分子遗传学、鲤

数量遗传学团队简介:本团队长期承担鲤的遗传及育种研发任务,专门从事鲤种质遗传资源的评价、

保护及开发利用,结合分子遗传学和数量遗传学等方法创新鲤的育种技术,并运用多种育种技术进行鲤品种改良,培育养殖新品种。团队负责人董在杰研究员作为联合国粮农组织项目顾问、国家大宗淡水鱼产业技术体系岗位科学家、全国水产和良种审定委员会委员,带领研发团队在鲤育种技术和良种培育方面取得显著成绩,建立了快速高效的鲤育种技术平台,并培育出国家水产新品种。近 3年来,承担了国家科技支撑计划、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专项、国家科技成果转化项目以及部省科研课题等科研项目 10多项,总经费 400多万。发表学术论文 30多篇,授权国家发明专利 10项、实用新型 1项;登记国家计算机软件著作权 1项;获科技进步奖励 2项。发展目标:运用现代分析方法,进行鲤遗传种质资源的评估,为鲤种质资源的保护及开

发利用研究提供依据;结合传统方法与现代遗传学技术,创新鲤遗传改良的技术方法,搭建高效育种技术平台;运用先进的育种方法进行鲤遗传改良,培育新品种。近三年承担的重大、重点项目与课题:1. 鲤新品种选育,国家十二五科技支撑计划(子课题);2. 国家大宗淡水鱼产业技术体系岗位科学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3. 福瑞鲤的扩繁及高效养殖示范推广,国家科技成果转化项目。近三年取得的代表性科研成果:1. 荣获全国农牧渔业丰收奖二等奖,FCG-2013-2-143-01D,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2011-2013;2. 荣获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科技进步二等奖,2012-2-01-D01,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2012;3. S.Y. Su, , Z.J. Dong, , J.Q. Qu, Z.Y. Liang, J.Q. Zhang, L.X. Ma, W. Liu, P. Xu* and X.H. Yuan. Molecular

cloning and 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 analysis of IGF2a genes in the common carp (Cyprinus

carpio). Genetic molecular research, (2012), 11(2): 1327-1340;

4. Shengyan Su,, Pao Xu* and Xinhua Yuan*. Estimates of combining ability and heterosis for growth traits

in a full diallel cross of three strains of common carp, Cyprinus carpio L. African Journal of

Biotechnology, (2013), 12(22): 3514-3521. IF=0.994;

5. 发明专利:一种快速高效的鲤鱼选育方法,ZL 201110090652.5;6. 发明专利:基于鱼复合杂交目标性状预测值的杂交组合处理方法,ZL 201010584992.9;7. 发明专利:一种家系选育过程中研究补偿生长的方法,ZL 201210137290.5;8. 发明专利:一种用于鲤鱼雌雄鉴别的方法,ZL 201110374749.9;9. 软件著作权:DNA compare software1.0。

科研团队(课题组)五:鱼类功能基因与分子育种负责人:俞菊华

116

Page 122: 南京农业大学简介 - Nanjing Agricultural Universityclm.njau.edu.cn/upfile/20150407152642125.doc · Web viewGlobal Change Biology. 20(2014), 372-381; Xia Yao, Haijian Ren, Zhongsheng

联系人(联系方式):李红霞,0510-85554198主要成员:唐永凯 李建林 李红霞 于凡研究方向:生殖、生长、抗逆等重要经济性状的功能基因、种质鉴定、分子标记育种团队简介:鱼类功能基因与分子育种团队依托农业部淡水渔业与种质资源利用重点实验,

建立了特色鲜明、功能齐全、设备先进的分子生物学实验室。现有固定研究人员 5名,其中研究员 1名,副研 2名,助研 2名。团队长期从事罗非鱼、鲤鱼的生殖、生长、抗逆等重要经济性状的功能基因研究,同时结合分子标记技术,培育生长速度得到快速提高的鲤鱼新品种。近 3年来,团队承担了国家 863计划、农业部公益性行业科技专项、大宗淡水鱼产业技术体系、中央级基本科研业务费以及部省科研课题 5项,总经费达 200多万。累计发表学术论文 70篇,其中 SCI论文 6篇。授权国家发明专利 5项,出版专著 1部。团队成员以主要完成人先后获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科技进步二等奖 1项、三等奖 2项,江苏省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中国水产学会范蠡科学技术奖一等奖 1项。近三年承担的重大、重点项目与课题:1. 水产分子育种共性技术的建立与应用,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2. 鲤鱼和草鱼等重要养殖鱼类功能基因组研究及应用,国家 863计划;3. 农产品安全生产智慧管理技术的开发与应用,国家 863计划;4. 国家大宗淡水鱼产业技术体系岗位科学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专项;5. 建鲤肥胖基因在分子标记育种中的应用研究,中央级公益性科研院所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近三年取得的代表性科研成果:1. Yong-kai Tang, Ju-hua Yu, Pao Xu*, Jian-lin Li, Hong-xia Li, Hong-tao Ren. Identification of

housekeeping genes suitable for gene expression analysis in Jian carp (Cyprinus carpio var. jian). fish &

shellfish immunology, (2012), 33(4):775-779;

2. Yong-kai Tang, Ju-hua Yu*, Hong-xia Li, Pao Xu*, Jian-lin Li, Hong-tao Ren. Molecular cloning,

characterization and expression analysis of multiple leptin genes in Jian carp (Cyprinus carpio var. Jian).

Comparative Biochemistry and Physiology Part B: Biochemistry and Molecular Biology, (2013), 166(2):

133-140;

3. Hong-tao Ren, Guang-qin Zhang, Jian-lin Li, Yong-kai Tang, Hong-xia Li, Ju-hua Yu*, Pao Xu*. Two

Δ6-desaturase-like genes in common carp (Cyprinus carpio var. Jian): Structure characterization, mRNA

expression, temperature and nutritional regulation. Gene, (2013), 525(1): 11-17;

4. Hong-tao Ren, Ju-hua Yu*, Pao Xu*, Yong-kai Tang. Influence of dietary fatty acids composition and

expression levels of Δ6 desaturase-like and Elovl5-like elongase in common carp (Cyprinus carpio var.

Jian). Comp Biochem Physiology B Biochem Mol Biol, (2012), 163(2):184-192;

5. 发明专利:一种鉴别建鲤不同家系的分子标记方法. ZL 201110262010.9。

科研团队(课题组)六:淡水贝类种质资源保护及利用负责人:顾若波联系人(联系方式):闻海波,0510-85559775主要成员:华丹 闻海波 袁新华 金武 聂志娟 曹哲明研究方向:淡水贝类种质资源保护及开发利用,包括我国主要育珠蚌的品种选育、淡水

经济贝类规模化繁育、高值优质珍珠培育、淡水濒危贝类人工繁育及增殖放流。团队简介:2013年,中心与弗吉尼亚理工及州立大学渔业与野生动物系组建中美淡水贝

117

Page 123: 南京农业大学简介 - Nanjing Agricultural Universityclm.njau.edu.cn/upfile/20150407152642125.doc · Web viewGlobal Change Biology. 20(2014), 372-381; Xia Yao, Haijian Ren, Zhongsheng

类种质资源保护及利用国际联合实验室,专业从事我国淡水濒危贝类保护、经济贝类开发利用研究,尤其高值淡水珍珠培育技术研究。目前已建立了专业特色鲜明、仪器设备齐全及专业人才配置合理的国际科研团队,将充分利用和发挥中美双方的研究优势,加强合作力度、扩大合作范围,为我国淡水贝类资源的保护利用提供更加广阔的国际合作和技术交流平台。“十一五”以来,承担国家基础工作专项、农业行业专项、国家外专局引智项目、中央基本科研业务专项等项目十多项。首次完成了我国 10种淡水经济贝类和 2种濒危品种的种质收集、整理和保存,并建立了活体、基因等种质资源数据库;通过群体杂交选育三角帆蚌良种 1个,使淡水珍珠养殖效益提高 30%以上,培育金黄壳色三角帆蚌新品系 1个;建立第一个太湖三角帆蚌原种保护区,通过大规格幼贝标记放流使自然资源得到有效恢复;突破了圆背角无齿蚌规模化繁育及开发,为我国“淡水贝类”观察体系建立提供了重要技术支撑;2012年从美国引进世界首批人工繁育的紫黑翼蚌幼蚌,驯养研究已取得重大突破,初步建立了我国紫黑翼蚌繁育基础种群,为进一步实现人工规模化繁育及紫黑珍珠养殖奠定了基础,对我国淡水珍珠养殖健康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发表学术论文 20多篇,申请发明专利 4项,淡水珍珠插片技术、“蚌毒灵”等科研成果曾获得农业部、水科院科技成果奖励。近三年承担的重大、重点项目与课题:1. 三角帆蚌良种选育及太湖原种保存,公益性(农业)行业专项;2. 紫黑翼蚌苗种引进及人工繁殖技术研究,国家外专局引智项目;3. 紫黑翼蚌养殖基础生物学研究及幼蚌培育,中央级公益性科研院所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近三年取得的代表性科研成果:1. Wen Haibo, Gu Ruobo, Cao Zheming, Hua Dan*, Zhou Xin, Nie Zhijuan, Ge Xianping, Xu Pao.

Variation of color and ray pattern in juvenile shells in hatchery-produced freshwater triangle pearl

mussels, Hyriopsis cumingii, in China [J]. Journal of the World Aquaculture Society, (2013), 44(1): 154-

160;

2. 闻海波,曹哲明,金 武,顾若波*,华 丹,黄晓飞,徐 跑. 不同外壳色三角帆蚌外套膜基因的SRAP-cDNA 差异分析. 水生生物学报,(2014),38(4):1-6;

3. 闻海波,顾若波,华丹*,邱丽华,徐钢春,徐 跑. 三角帆蚌钩介幼虫体外培养及变态稚贝的形态变化. 武汉大学学报(理学版),(2011),57(1):57-62;

4. 闻海波,许洪洪,曹哲明,顾若波*,徐刚春,华丹,徐跑. 孕育对褶纹冠蚌滤食率的影响及鳃微结构变化. 动物学杂志,(2011),46(4):84-91;

5. 闻海波,顾若波,聂志娟,杨彬彬,华丹*. 3个地理种群三角帆蚌育珠相关性状比较及壳重的通径分析,上海海洋大学学报,(2012),21(2):223-228;

6. 发明专利:一种三角帆蚌人工催产及授精的方法. ZL 2012 10033573.5;7. 发明专利:金黄壳色三角帆蚌的培育方法. ZL 201310371817.5;8. 发明专利:紫黑翼蚌早期幼蚌的双循环养殖系统. ZL 201410027185.5。

科研团队(课题组)七:河蟹良种选育负责人:沈怀舜联系人(联系方式):沈怀舜,0510-85551474主要成员:徐增洪 水燕 刘国锋研究方向:以河蟹为代表的经济甲壳类遗传育种,甲壳类生长发育相关的分子信号研究团队简介:河蟹是我国淡水养殖的主养品种之一,是江苏水产养殖的龙头品种。河蟹良

118

Page 124: 南京农业大学简介 - Nanjing Agricultural Universityclm.njau.edu.cn/upfile/20150407152642125.doc · Web viewGlobal Change Biology. 20(2014), 372-381; Xia Yao, Haijian Ren, Zhongsheng

种选育团队是新近组建的团队,团队将以农业部重点实验室为平台,在江苏省科技支撑计划、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等项目的支持下,以产业发展需求为服务目标,以理论与技术创新为核心,致力于以河蟹为代表的重要经济甲壳类新品种培育。团队目前的主要目标是围绕河蟹产业发展的需求,运用遗传学、分子生物学理论和技术

选育在生长速度、成熟期等方面具有优良性状的河蟹新品系;针对主要经济甲壳类运用最新的生物技术围绕抗病、性别分化等性状培育有重要市场前景的新品系;研究河蟹等重要经济甲壳类蜕皮及性成熟过程中的分子信号,阐明其关键调控因子及相互作用机制。近三年承担的重要项目与课题:1. 晚成熟大规格长江系河蟹良种高效选育,江苏省科技支撑计划;2. 罗氏沼虾蜕皮激素受体性别特异的作用方式研究,中央级公益性科研院所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3. 河蟹促雄性腺激素基因功能及调控网络研究,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近三年取得的代表性科研成果:1. Shen, H. *, Hu, Y., and Zhou, X.. Sex-lethal gene of the Chinese mitten crab Eriocheir sinensis: cDNA

cloning, induction by eyestalk ablation, and expression of two splice variants in males and females.

Development Genes and Evolution. March 2014, 224(2), pp 97-105. Doi: 10.1007/s00427-014-0467-

y;

2. Shen, H. *, Hu, Y., Zhang, Y., Zhou, X., and Xu, Z. Calcium-calmodulin dependent protein kinase I from

Macrobrachium nipponense: cDNA cloning and involvement in molting. Gene. 2014 Jan 31. pii: S0378-

1119(14)00109-7. doi: 10.1016/j.gene. 2014.01.055;

3. Shen, H.*, Zhou, X., Bai, A., Ren, X., and Zhang, Y. Ecdysone receptor gene from the freshwater prawn

Macrobrachium nipponense: Identification of different splice variants and sexually dimorphic expression,

fluctuation of expression in the molt cycle and effect of eyestalk ablation. Gen Comp Endocrinol. 2013

Jul 27;193C:86-94. doi: 10.1016/j.ygcen. 2013.07.014;

4. Shen, H.*, Zhou, X., Bai, A., and Ren, X. The retinoid-X receptor gene from the freshwater prawn

Macrobrachium nipponenese: Cloning,expression pattern and different responses of the two splice

variants during the molting cycle. Crustaceana. (2013), 86 (13-14) 1586-1604. DOI:10.1163/15685403-

00003248;

5. Shen H, Liu C, Zhang Y, Meng X, Zhou X, Chu C, Wang X..OsWRKY30 is activated by MAP kinases to

confer drought tolerance in rice. Plant Mol Biol. 2012 Oct; 80(3):241-53. doi: 10.1007/s11103-012-9941-

y. Epub 2012 Aug 9;

6. Shen H, He H, Li J, Chen W, Wang X, Guo L, Peng Z, He G, Zhong S, Qi Y, Terzaghi W, Deng XW.

(2012). Genome-wide analysis of DNA methylation and gene expression changes in two Arabidopsis

ecotypes and their reciprocal hybrids. Plant Cell. 2012 Mar;24(3):875-92. doi: 10.1105/tpc.111.094870.

Epub 2012 Mar 20. Comment in A global view of hybrid vigor: DNA methylation, small RNAs, and gene

expression. Plant Cell. (2012); 24(3):841;

7. 发明专利:一种中华绒螯蟹性早熟个体活体分子检测方法. ZL 201310478940。

科研团队(课题组)八:水生生物资源养护与利用负责人:施炜纲联系人(联系方式):徐东坡,0510-85559845主要成员:尤洋 徐东坡 刘凯 张敏莹 方弟安 段金荣 周彦锋 陈永进

119

Page 125: 南京农业大学简介 - Nanjing Agricultural Universityclm.njau.edu.cn/upfile/20150407152642125.doc · Web viewGlobal Change Biology. 20(2014), 372-381; Xia Yao, Haijian Ren, Zhongsheng

研究方向:渔业资源调查与评估、增殖放流技术、大水面生态增殖与开发、涉水工程对渔业资源影响研析及补偿方案等团队简介:本团队针对内陆水域渔业资源衰退、大水面环境退化及珍稀濒危水生动物数

量增多的现状,开展水生生物资源养护与利用、大水面生态增养殖与开发和水生珍稀濒危物种驯养、繁殖和救护方面的研究。长期以来,团队在施炜纲研究员的带领下,围绕长江下游及河口区以及我国主要淡水湖泊开展了大量的研究工作,提高了水生生物资源养护与其他学科的交叉、渗透和综合能力,为淡水生物资源监测技术、水生生物生态容量评估、水体生态修复、渔业生物多样性保护、重要经济水生动物繁育、渔业信息化管理等提供了原创性理论和研究成果,同时在解决水产养殖、渔业生境修复和湿地保护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由于多年的积累及各方的支持,团队建立了特色鲜明、功能齐全、设备先进的野外观测

实验站及室内科研实验室,可为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提供一流的平台。近三年,本团队承担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公益性行业(农业)科研专项、农业部渔业种质资源保护等项目 50余项,总经费达 1200万。发表论文 35篇,获授权发明专利 16项,软件著作权 3项,出版专著2部。近三年承担的重大、重点项目与课题:1. 长江下游水生生物增殖放流研究及数字化平台开发,公益性(农业)行业科研专项;2. 长江口重要渔业资源养护与利用关键技术集成与示范,公益性(农业)行业科研专项;3. 珍稀水生动物繁育与物种保护技术研究,公益性(农业)行业科研专项;4. 热休克蛋白在长江刀鲚精子发生中的作用及其调控机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5. 长江下游重要渔业水域主要经济渔业生物产卵场及洄游通道调查,农业部财政专项;6. 长江下游鲢鳙中华绒螯蟹增殖放流效果跟踪,农业部财政专项。近三年取得的代表性科研成果:1. Fang D-A*, Huang X-M, Zhang Z-Q, Xu D-P, Zhou Y-F, Zhang M-Y, Liu K, Duan J-R, Shi W-G*.

Molecular cloning and expression analysis of chymotrypsin-like serine protease from the redclaw crayfish

(Cherax quadricarinatus): A possible role in the junior and adult innate immune systems. Fish &

Shellfish Immunology. (2013), 34: 1546-1552;

2. 徐东坡,刘 凯,张敏莹,段金荣,周彦锋,施炜纲*. 2003~2010年长江下游两江段鱼类群落结构特征的年际变动.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13), 22 (9): 1156-1164;

3. 刘凯,徐东坡,段金荣,张敏莹,方弟安,周彦锋,施炜纲*. .三峡蓄水后长江口凤鲚汛期生物学特征及捕捞量变动.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2013), 22 (11): 1289-1296;

4. 发明专利:利用着生藻类去除浅水型湖泊中氮磷的方法. ZL 201110193569;5. 软件著作权:长江渔业增殖放流地理信息系统. 2013SR100941。

科研团队(课题组)九:渔业环境保护与水产品质量安全控制负责人:陈家长联系人(联系方式):孟顺龙,0510-85559936主要成员:吴伟 孟顺龙 胡庚东 瞿建宏 范立民 宋超 裘丽萍研究方向:渔业水域生态环境监测与评价、污染生态学及环境毒理学、退化养殖水体环

境的修复、水产品质量安全风险评估、水产品质量安全控制团队简介:渔业环境保护与水产品质量安全控制研究团队创立于上世纪 80年代,有着三

十多年的历史和深厚的学术积淀。经不断调整和完善,明确了以渔业生态环境和水产品质量120

Page 126: 南京农业大学简介 - Nanjing Agricultural Universityclm.njau.edu.cn/upfile/20150407152642125.doc · Web viewGlobal Change Biology. 20(2014), 372-381; Xia Yao, Haijian Ren, Zhongsheng

安全为主要的研究方向。本团队依托 1986年和 2013年成立的“农业部长江下游渔业生态环境监测中心”和“农业部水产品质量安全环境因子风险评估实验室(无锡)”,建立了特色鲜明、功能齐全、设备先进的专门化实验室 11个,配置先进的大型仪器 70多台套,为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提供一流的平台条件。近 3年来,本团队承担了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农业部公益性行业科技专项、国家科技成果转化、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等各类科研课题 37项,总经费达 1500多万元。发表学术论文 111篇,其中 SCI/EI 收录论文 5篇;授权国家发明专利16项、实用新型 18项;出版专著和教材 5部,获省部级科技奖励 5项。本团队注重人才培养,承担了南京农业大学无锡渔业学院的大量教学工作,目前有硕士生导师 2名,已培养硕士研究生 40余名、本科生 200余名。本团队积极参与公益事业和科技成果转化,先后处理渔业污染事故数千起,为社会挽回经济损失 1亿多元,为每年由农业部和环保部联合发布的《中国渔业生态环境状况公报》提供了原始资料;创造性地提出了池塘养殖循环经济模式和利用多级生物对池塘环境的原位修复技术,研究成果广泛应用于太湖流域,实现了池塘养殖的“零污染排放”,成果在江苏省推广面积达 2.3万多亩,新增产值 5855万元,新增利税 1756万元,经济社会效益显著。近三年承担的重大、重点项目与课题:1. 国家罗非鱼产业技术体系岗位科学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2. 国家大宗淡水鱼类产业技术体系岗位科学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3. 淡水养殖池塘生态工程化调控技术研究,国家科技支撑计划;4. 池塘设施规范化与水质控制技术集成与示范,公益性(农业)行业科研专项;5. 利用多级生物系统修复淡水养殖池塘生态环境的技术示范,农业科技成果转化;6. 水产品质量安全风险评估,农业财政专项;7. 长江下游渔业生态环境监测,农业财政专项;8. 温排水对水生生物资源与环境影响的评价方法研究,农业财政专项。近三年取得的代表性科研成果:1. 荣获中华农业科技奖二等奖,KJ2013-R2-038,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2013;2. 荣获中华农业科技奖三等奖,KJ2013-D3-037,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2013;3. 荣获三届江苏省海洋与渔业科技创新奖二等奖,2013-G-2-7,江苏省海洋与渔业局,2013;4. 荣获中华农业科技奖三等奖,KJ2011-G3-006,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2011;5. 荣获江苏省科技进步奖三等奖,2012-3-94-D2,江苏省人民政府,2012;6. Shun Long Meng, Geng Dong Hu, Li Ping Qiu, Chao Song, Li Min Fan, Jia Zhang Chen* & Pao Xu*.

Effects of chronic exposure of methomyl on the antioxidant system in kidney of nile tilapia (Oreochromis

niloticus) and recovery pattern. Journal of Toxicology and Environmental Health, Part A :Current Issues.

(2013),76:937-943;

7. Shunlong Meng, Yongdan Li, Tian Zhang, Jiazhang Chen*, Pao Xu*, Chao Song, Limin Fan, Liping Qiu.

Influences of Environmental Factors on Lanthanum/Aluminum-Modified Zeolite Adsorbent (La/Al-ZA)

for Phosphorus Adsorption from wastewater. Water Air Soil Pollut,(2013), 224:1556-1564;

8. 发明专利:促进虾蟹蜕壳硬壳和防病抗应激的水体泼洒复合制剂. ZL201110048026.X;9. 发明专利:一种半浮性鱼卵的自动收集装置. ZL201110232454.8;10. 发明专利:一种促进水体浮游植物生长的渔用膏状肥.ZL201210048885.3;11. 发明专利:一种气提式循环水藻类培养系统. ZL201210322386.9;12. 发明专利:一种应用于罗非鱼养殖的爽水护肝复合制剂. ZL201210157363.7。

121

Page 127: 南京农业大学简介 - Nanjing Agricultural Universityclm.njau.edu.cn/upfile/20150407152642125.doc · Web viewGlobal Change Biology. 20(2014), 372-381; Xia Yao, Haijian Ren, Zhongsheng

科研团队(课题组)十:渔业水域生态环境负责人:杨健联系人(联系方式):刘洪波,陈修报,0510-85557823主要成员:刘洪波 陈修报 苏彦平 姜涛 赵鉴 武秀国 卢明杰研究方向:渔业水域生态环境监测、污染及毒理指示生物及评价指标的开发、基于微化

学的渔业生物的生境重建和产地溯源团队简介:该团队依托于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内陆渔业生态环境和资源重点开放实验室。

本团队以服务于国家“加强农业科技创新,以突破资源环境约束,长期确保农产品有效供给”的目标为己任,围绕上述 3大方向为主所开展研究的成果和水平在国内外有了重要的影响和地位;同时,在软(如研究理念、人才队伍)、硬(如研究设施、仪器设备)件方面的条件较为领先和完备,特别是基于指示生物或指标(如“标准化背角无齿蚌”、鱼类耳石等)的渔业生态环境安全监测和资源生物生境评价研究方面形成了鲜明的特色,受到了国内外的广泛关注。团队依托实验室已经建成了在国内水产界唯一同时配备有先进的电子探针、激光烧蚀电感耦合等离子质谱仪、稳定同位素质谱仪等大型精密仪器和完备的前处理设备,集研究、人才培养和合作共享为一体,专业化、高起点的渔业微化学研究平台及相应的实验动物养殖基地。在承担的国家“973”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农业部农业结构调整重大技术研究专项、农业 948专项,人社部高层次留学人才回国工作资助项目及其它省、部级项目的支持下,团队在水产经济动物的生境信息“破译”和重建,生态环境动态的把握,渔业环境污染的生物监测(特别是“淡水贝类观察”)和渔业经济和珍稀、濒危物种的养护对策等方面取得了重要的突破。近三年承担的重大、重点项目与课题:1. 刀鲚资源养护与生境保护技术的引进,农业部 948计划;2. 基于耳石微化学的鄱阳湖与长江口及邻近黄海海域刀鲚间关联性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 河口生境条件改变对重要生物资源的影响,国家 973计划(子课题);4. 太湖渔业生态环境重金属污染的“背角无齿蚌移殖观察,国家自然科学基金;5. 基于耳石微化学的长江江苏段刀鲚洄游生态学研究,江苏省科技项目(自然科学基金);近三年取得的代表性科研成果:1. Hongbo Liu, Tao Jiang, Honghui Huang, Xinqiang Shen, Jinbo Zhu, Jian Yang*. Estuarine dependency in

Collichthys lucidus of the Yangtze River Estuary as revealed by otolith microchemistry. Environmental

Biology of Fishes (2014) (in press);

2. Tao Jiang, Jian Yang*, Hongbo Liu, Xin-qiang Shen. Life history of Coilia nasus from the Yellow Sea

inferred from otolith Sr:Ca ratios. Environmental Biology of Fishes (2012) 95:503-508;

3. Hongbo Liu, Tao Jiang, Xichang Tan, Jian Yang*. Preliminary investigation on otolith microchemistry of

naked carp (Gymnocypris przewalskii) in Lake Qinghai, China. Environmental Biology of Fishes (2012)

95:455-461;

4. Yanping Su, Hongbo Liu, Jian Yang*. Heavy metals and metalloids in water-bloom-forming

cyanobacteria from Taihu Lake, China. Bulletin of Environmental Contamination and Toxicology (2012)

89:439-443;

5. 陈修报,苏彦平,刘洪波,杨健*, 移殖“标准化”背角无齿蚌主动监测五里湖重金属污染背景 .

中国环境科学(2014) 34:225-231;6. 姜涛,周昕期,刘洪波,刘焕章,杨健*, 鄱阳湖刀鲚耳石的两种微化学特征. 水产学报(2013) 37:

122

Page 128: 南京农业大学简介 - Nanjing Agricultural Universityclm.njau.edu.cn/upfile/20150407152642125.doc · Web viewGlobal Change Biology. 20(2014), 372-381; Xia Yao, Haijian Ren, Zhongsheng

239-244;7. 发明专利:一种判别不同产地中华绒螯蟹的方法. ZL 201010220154.3;8. 发明专利:一种判别棘头梅童鱼产地和生活史的方法. ZL 201210330300.7。

科研团队(课题组)十一:池塘生态养殖负责人:朱健联系人(联系方式):李冰,0510-85550535主要成员:戈贤平 胡庚东 李冰 孙盛明 郁桐炳 敬小军研究方向:生态养殖模式、养殖系统构建、水质调控、养殖环境修复团队简介:池塘生态养殖团队由从事池塘生态养殖研究的 7名科研人员组成,其中博士

2名,硕士 4名。该团队一直致力于淡水池塘养殖模式构建、养殖池塘水质调控及环境修复、养殖系统与设施研究。团队先后承担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农业行业科研专项、中央基本科研业务费、江苏省科技支撑计划等项目 10多项,在健康养殖领域取得了一些研究成果:①在华东地区建立了“新型精养池塘污染减排生态健康养殖”、“池塘循环水大宗淡水鱼类养殖”以及“池塘主养草鱼、鳊鱼、鲫鱼的高效生态养殖”等模式;②率先并系统开展了氨氮、亚硝酸盐对团头鲂幼鱼毒性作用机制的研究,为调控池塘水质提供了科学依据;③首次开展了零换水养殖系统下生物絮团对草食性鱼类团头鲂生理机能的调控机制研究;④全年监测循环水养殖池塘水质和底泥菌群结构变化趋势,筛选出若干个具有开发潜力的益生菌种;⑤研究了精养池塘水体藻相、菌相和理化指标变化的生态学机制,并构建了完整的养殖模式技术体系,为成果的大规模推广铺平了道路。近三年来,团队发表学术论文 20多篇,出版著作 2本,授权发明专利 3项,实用新型专利 4项。科研成果获得农业部、江苏省和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科技成果奖励。近三年承担的重大、重点项目与课题:1. 长江下游池塘高效生态养殖技术集成与示范,国家科技支撑计划;2. 国家大宗淡水鱼产业技术体系岗位科学家,现代产业技术体系专项;3. 淡水养殖池塘生态工程化调控技术研究,国家科技支撑计划;4. 池塘设施规范化与水质控制技术集成与示范,公益性(农业)行业专项;5. 生物絮团对团头鲂肠道微生物群落演替规律影响及其调控机制研究,中央级公益性科研院所基本

科研业务费专项;6. 团头鲂精养池塘生物絮团技术的构建及其营养调控机制研究,中央级公益性科研院所基本科研业

务费专项;

7. 复合湿地净水效果评价及改进技术的研究,中央级公益性科研院所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8. 生态循环利用和品种改良技术在可持续水产养殖中的应用,科技部中匈政府间科技合作项目。近三年取得的代表性科研成果:1. 荣获江苏省科技进步二等奖,2012-2-51-D1,江苏省人民政府,2012;2. 荣获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科技进步二等奖,2011-2-03-D01,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2011;3. Shengming Sun, Jian Zhu*, Xiaojun Jiang, Bing Li, Xianping Ge*. Molecular cloning, tissue distribution

and expression analysis of a manganese superoxide dismutase in blunt snout bream Megalobrama

amblycephala. Fish and Shellfish Immunology, (2014), 38:340-347;

123

Page 129: 南京农业大学简介 - Nanjing Agricultural Universityclm.njau.edu.cn/upfile/20150407152642125.doc · Web viewGlobal Change Biology. 20(2014), 372-381; Xia Yao, Haijian Ren, Zhongsheng

4. Shengming Sun, Xianping Ge*, Fujun Xuan, Jian Zhu, Na Yu. Nitrite-induced hepatotoxicity in

Bluntsnout bream (Megalobrama amblycephala): The mechanisticinsight from transcriptome to

physiology analysis, Environmental toxicology and pharmacology. (2014), 37:55–65;

5. Shengming Sun, Xianping Ge*, Jian Zhu, Fujun Xuan, Xiaojun Jiang. Identification and mRNA

expression of antioxidant enzyme genes associated with the oxidative stress response in theWuchang

bream (Megalobrama amblycephala Yih) in response to acute nitrite exposure., Comparative

Biochemistry and Physiology C. (2014), 159: 69–77;

6. Shengming Sun, Xianping Ge*, Jian Zhu, Hongtuo Fu, Zhiqiang Jiang. Effects of water-borne copper on

the survival, antioxidant status, metallothionein-I mRNA expression and physiological responses of the

Chinese mitten crab, Eriocheir sinensis (Decapoda: Brachyura) larvae. Scientia Marina (2014), 78 :91-97;

7. 专著:池塘养鱼配套技术手册,中国农业出版社,2013;8. 发明专利:可重复使用的生物浮床.ZL 200920255863.8;9. 发明专利:利用网箱的鲤鱼家系选育方法. ZL 201010237427.5;10. 实用新型专利:基于物联网技术的鱼塘环境自优化系统. ZL 201320260159.8;11. 实用新型专利:基于 RFID技术的鱼塘自动定量投喂系统.ZL 201320259360.4。

124

Page 130: 南京农业大学简介 - Nanjing Agricultural Universityclm.njau.edu.cn/upfile/20150407152642125.doc · Web viewGlobal Change Biology. 20(2014), 372-381; Xia Yao, Haijian Ren, Zhongsheng

科研团队(课题组)十二:水产营养和饲料负责人:戈贤平联系人(联系方式):刘波,0510-85556566主要成员:刘波 任鸣春 孙盛明 周群兰 缪凌鸿 陈汝丽研究方向:水产养殖动物营养、免疫与健康调控;水产养殖动物营养、代谢与品质调控;

水产养殖动物肠道健康、抗应激调控;水产养殖动物营养与环境调控;新型饲料添加剂与新饲料资源开发及有效性评价等。团队简介:团队依托国家大宗淡水鱼产业技术研发中心,建设有农业部水产动物营养与

饲料科学观测实验站、农业部饲料与饲料添加剂有效性评价中心,建立了完善的科研基地和特色鲜明、功能齐全、设备先进的科研实验室。现有固定研究人员 7名,其中研究员 1名,副研究员 1名,助理研究员 4名。团队负责人戈贤平研究员是国家大宗淡水鱼产业技术体系的首席科学家。团队以提供优质、安全水产品生产技术为目标,致力水产养殖动物营养、免疫、代谢与品质调控,水产养殖肠道健康、抗应激调控技术,新型饲料添加剂与新饲料资源开发等领域的研究,逐渐打造国家级饲料和饲料添加剂有效性试验评价中心、功能性水产饲料中试车间、饲料检测与分析中心、野外及田间饲料试验中心等科技成果转化创新平台。近3年,团队承担了国家大宗淡水鱼产业技术体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农业部公益性行业科技专项以及部省科研课题 10多项,总经费达 500多万元。发表论文 60多篇,其中 SCI论文20多篇。授权国家发明专利 15项、实用新型 3项;出版专著 3部。团队成员以主要完成人先后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1项、省部科技进步一等奖 2项、省科技进步二等奖 2项、农业部全国农牧渔业丰收奖一等奖 1项、院市级科技进步一等奖 1项、二等奖 1项。近三年承担的重大、重点项目与课题:1. 国家大宗淡水鱼产业技术体系岗位科学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专项;2. 团头鲂与罗非鱼营养需求与高效配合饲料开发,公益性(农业)行业科研专项;3. 大黄蒽醌提取物对团头鲂在高温高氨氮应激下抗病原菌感染的调控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 葡萄糖转运体调控团头鲂糖利用和代谢的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近三年取得的代表性科研成果:1. 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013-J-203-2-02-D05,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2013;2. 荣获中国水产学会范蠡科学技术一等奖,2013-K-1-02-D01,中国水产学会,2013;3. 荣获江苏省科技进步二等奖,2012-2-51-D1,江苏省人民政府,2012;4. Liu B, Xu L, Ge XP*, Xie J*, Xu P, Zhou QL, Pan LK, Zhang YY. Effects of mannan oligosaccharide on

the physiologic al responses, HSP70 gene expression and disease resistance of Allogynogenetic crucian

carp (Carassius auratus gibelio) under Aeromonas hydrophila infection. Fish and shellfish immunology,

(2013), 34: 1395-1403;

5. Liu B, Ge XP Xie J*, XU P*, Cui YT, Ming JH, Zhou QL, Pan LK. Effects of anthraquinone extract

from Rheum officinale Bail on the physiological responses and HSP70 gene expression of Megalobrama

amblycephala under Aeromonas hydrophila infection.Fish & Shellfish Immunology, (2012),32:1-7;

6. Sun SM, Ge XP*, Zhu J, Xuan FJ, Jiang XJ. Identification and mRNA expression of antioxidant enzyme

genes associated with the oxidative stress response in the Wuchang bream (Megalobrama amblycephala

Yih) in response to acute nitrite exposure.Comp Biochem Physiol C Toxicol Pharmacol. (2014), 159, 69-

77;

7. 发明专利:一种团头鲂越冬饲料及其制备方法. ZL 201110394963.0;125

Page 131: 南京农业大学简介 - Nanjing Agricultural Universityclm.njau.edu.cn/upfile/20150407152642125.doc · Web viewGlobal Change Biology. 20(2014), 372-381; Xia Yao, Haijian Ren, Zhongsheng

8. 科技成果鉴定:团头鲂循环水清洁高效养殖关键技术研究与推广,农业部。

科研团队(课题组)十三:水产动物疾病负责人:谢骏联系人(联系方式):习丙文,0510-85556566主要成员:刘波,习丙文,梁利国,周群兰,任鸣春,潘良坤,陈汝丽研究方向:水产动物病害的病原生物学和流行病学;水产动物病害的预警、检测和防治

技术;水产养殖动物免疫,鱼类应激反应和调控技术;新型渔药开发及临床试验评价等。团队简介:团队承担着农业部新渔药临床试验中心的渔用药品临床药效试验和评价工作,

拥有完善的科研基地和特色鲜明、功能齐全、设备先进的实验室。现有固定研究人员 8名,其中研究员 1名,副研究员 2名,助理研究员 4名。团队以主要养殖鱼类病害病原生物学、流行病学为基础,以生态、免疫防御、应激机理为研究重点,推进健康养殖养殖技术,建立养殖水生态环境调控和重大病害的检测和预警技术,筛选高效环保绿色渔药,形成水生动物病害综合防疫体系,为渔业可持续发展提供技术支撑。近 3年,团队承担了国家大宗淡水鱼类产业技术体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央级科研院所基本科研业务费及部省科研课题 10多项,总经费达 500多万。发表论文 70多篇,其中 SCI论文 20多篇。授权国家发明专利 13项。团队成员以主要完成人先后省科技进步二等奖 2项、院市级科技进步一等奖 1项、二等奖 1项等。近三年承担的重大、重点项目与课题:1. 国家大宗淡水鱼类产业技术体系岗位科学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专项;2. 大黄蒽醌提取物对团头鲂在高温高氨氮应激下抗病原菌感染的调控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 中国单体节绦虫(鲤蠢目)分类及系统发育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近三年取得的代表性科研成果:1. Xi BW, Zhang JY, Xie J*, Pan LK, Xu P*, Ge XP. Three actinosporean types (Myxozoa) from the

oligochaete Branchiura sowerbyi in China. Parasitology Research, (2013), 112: 1575-1582;

2. Liu B, Xu L, Ge XP*, Xie J*, Xu P, Zhou QL, Pan LK, Zhang YY. Effects of mannan oligosaccharide on

the physiologic al responses, HSP70 gene expression and disease resistance of Allogynogenetic crucian

carp (Carassius auratus gibelio) under Aeromonas hydrophila infection. Fish and shellfish immunology,

(2013), 34: 1395-1403;

3. B W Xi, Mikuláš Oros, G Tg Wang, T Scholz and JXie*, Khawia abbottinae sp. n. (Cestoda:

Caryophyllidea) from the false Chinese gudgeon Abbottina rivularis (Cyprinidae: Gobioninae) in China:

morphological and molecular data. Folia Parasitol. (2013), 60(2): 141-148;

4. QL Zhou, YJ Wang, J Xie, XP Ge, BW Xi, B Liu. Distribution and virulence gene comparsion of

Aeromonas strains isolated from diseased fish and water environment. Polish Journal of Microbiology,

(2013), 62(3): 299-302;

5. LG Liang, J Xie. Isolation and identification, virulence factor detection, and susceptibility test of

pathogen Aeromonas hydrophila isolated from Mylopharyngod piceus. Chinese Journal of Ecology,

(2013), 32(12): 3236-3242;

6. 发明专利:提高鱼体运输应激能力的复合制剂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ZL 201112020062360;7. 农业成果转化:无诺达病毒罗氏沼虾扩繁及生态养殖技术示范。

126

Page 132: 南京农业大学简介 - Nanjing Agricultural Universityclm.njau.edu.cn/upfile/20150407152642125.doc · Web viewGlobal Change Biology. 20(2014), 372-381; Xia Yao, Haijian Ren, Zhongsheng

科研团队(课题组)十四:鱼类免疫药理负责人:殷国俊联系人(联系方式):曹丽萍,杜金梁,0510-85558876主要成员:徐跑 曹丽萍 杜金梁 贾睿研究方向:鱼类免疫、中草药免疫调节、鱼类药理毒理学、鱼类肝损伤及中草药抗肝损

伤团队简介:本团队依托的鱼类免疫药理学国际联合实验室 2013年由国家农业部批准组建,

联合实验室针对日趋严重的水产病害开展鱼类免疫学、药理和毒理学研究,旨在开发能增强鱼类免疫、有效防治鱼类疾病、替代或减少抗生素和化学药物使用的绿色药物。团队现有固定研究人员 5人,其中研究员 2名,助理研究员 2名,研究生 4名。团队长期与匈牙利和日本等国开展合作,先后主持完成科技部双边国际合作项目 5项、科技部国际合作专项、江苏省和无锡市国际合作项目。在国际上率先开展鱼类中草药免疫调节和中草药抗药物诱导鱼类肝损伤研究。近 3年,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2项、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 1项和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基金 3项,获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科技进步二等奖 1项,发表论文 28篇,其中 SCI论文 7篇。近三年承担的重大、重点项目与课题:1. 建鲤基因组中具有转录活性的反转录转座子 ty3-gypsy的分离和转录活性分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 建鲤精密肝切片损伤模型的构建及甘草提取物抗 TCDD诱导肝损伤的分子机制研究,国家自然科

学基金;3. 甘草提取物和黄芪多糖抗鱼类肝损伤分子机理研究:NF-kB的作用,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4. 精密肝切片损伤模型及中草药保肝药理研究,中央级公益性科研院所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近三年取得的代表性科研成果:1. 荣获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科技进步奖二等奖,2013-2-03-D01,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2013;2. Rui Jia, Liping Cao, Jinliang Du, Jiahao Wang, Yinjuan Liu, Galina Jeney, Pao Xu*, Guojun Yin*. Effects

of carbon tetrachloride on oxidative stress, inflammatory response and hepatocyteapoptosisincommon

carp (Cyprinus carpio). Aquatic Toxicology (2014) 152, 11-19;

3. Rui Jia, Liping Cao, Jinliang Du, Yinjuan Liu, Jiahao Wang, Galina Jeney, Guojun Yin*. Grass carp

reovirus induces apoptosis and oxidative stress in grass carp ( Ctenopharyngodon idellus) kidney cell line.

Virus research (2014) 185, 77-81;

4. Rui Jia, Liping Cao, Jinliang Du, Pao Xu, Galina Jeney, Guojun Yin*.The protective effect of silymarin

on the carbon tetrachloride (CCl4)-induced liver injury in common carp (Cyprinus carpio). In Vitro

Cellular & Developmental Biology-Animal (2013): 49, 155-161;

5. Rui Jia, Liping Cao, Pao Xu*, Galina Jeney, Guojun Yin*. In vitro and in vivo hepatoprotective and

antioxidant effects of Astragalus polysaccharides against carbon tetrachloride-induced hepatocyte damage

in common carp (Cyprinus carpio). Fish physiology and biochemistry (2012) 38: 871-881.

科研团队(课题组)十五:黄鳝繁育负责人:邴旭文联系人(联系方式):丁炜东,13585016182

127

Page 133: 南京农业大学简介 - Nanjing Agricultural Universityclm.njau.edu.cn/upfile/20150407152642125.doc · Web viewGlobal Change Biology. 20(2014), 372-381; Xia Yao, Haijian Ren, Zhongsheng

主要成员:王建新 丁炜东 曹哲明研究方向:黄鳝良种选育、繁育技术,黄鳝性别控制和分子育种,黄鳝重要性状相关功

能基因的筛选与利用团队简介:团队依托农业部淡水渔业与种质资源利用重点实验室,长期从事水生生物遗

传育种研究,坚持分子标记辅助选育等先进理论和传统人工选育技术的创新与实践应用相结合,以解决黄鳝产业中的重大问题为己任,通过十多年对黄鳝集约化养殖与人工繁殖技术的探索,观察调研了黄鳝的生物学特性,进行了大量的人工繁殖试验,对黄鳝人工繁殖的条件、决定因素进行了深入研究,确立了一套生产上可操作的黄鳝生态繁殖技术,年繁殖黄鳝苗种500万尾,建立黄鳝人工繁殖基地 500 亩,产学研繁殖基地 3个,解决了长期以来黄鳝无法大规模人工繁殖的技术难题,此项技术属国内首创,获得江苏省科技进步二等奖和无锡市科技进步三等奖。同时通过大量的网箱养殖示范,对黄鳝网箱养殖过程中的水质调控、免疫增强技术进行了研究,形成了一套黄鳝网箱规模化养殖规程,在全国推广辐射面积达 1万多亩,建立新技术、新产品示范转化基地 4个,有效地促进了黄鳝养殖业的发展,促进了渔民增收。同时开展了黄鳝性别控制和分子育种研究,建立了黄鳝雌雄性腺差减杂交文库,筛选了一批与性腺发育相关的重要功能基因,对这些基因的表达情况及甲基化调控方法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为进一步了解黄鳝性腺发育分子机理和人工选育奠定了基础。每年举办全国性黄鳝养殖与繁殖技术与产品的示范培训 4-5次、现场观摩会 2次;累计培养技术人员 1000多名,成为助推江苏以及全国黄鳝养殖业发展的重要科技平台和人才培养基地。近三年承担的重大、重点项目与课题:1. 鳝鱼产业技术研究与试验示范,农业部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2. 黄鳝规模化生态繁殖及高效养殖技术的研究与示范,江苏省科技支撑项目;3. 黄鳝性别调控相关基因的甲基化变化的研究,中央级公益性科研院所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4. 黄鳝性腺差异表达基因的克隆鉴定与表达分析,中央级公益性科研院所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近三年取得的代表性科研成果:1. X-J Zhang*, G-M Qin, X-W Bing, B-L Yan and L-G Liang.Molecular and phenotypic characterization of

Vibrio aestuarianus, a pathogen of the cultured tongue sole, Cynoglossus semilaevis Gunther. Journal of

Fish Diseases, (2011), 34:57-64;

2. X-J Zhang*, G-M Qin, X-W Bing, B-L Yan, K-R B. Phenotypic and molecular characterization of

Photobacterium damselae, a pathogen of the cultured tongue sole Cynoglossus semilaevis in China.New

Zealand Journal of Marine and Freshwater Research , (2011), 45(1):1-13;

3. Cao ZM,Ding WD*. Methylation in non-coding sequences may be related to the tolerance of common

carp to cadmium, African Journal of Pharmacy and Pharmacology,(2012), 6(40):2808-2812;

4. 杨鸢劼,邴旭文,徐增洪,不饱和脂肪酸对黄鳝部分非特异性免疫和代谢指标的影响,中国水产科学,(2008), 15(4):600-605;

5. 杨鸢劼,邴旭文,徐增洪,不饱和脂肪酸对黄鳝脂质过氧化的影响,动物营养学报,(2009),

21(6):1019-1022;6. 徐增洪, 徐跑, 华伯仙,邴旭文.幼鳝对必需脂肪酸适宜需求量的初步研究,上海水产大学学报,

(2008), l17(1):82-87;7. 发明专利:一种用于推迟黄鳝性逆转时间的饲料及其制备和实施方法. ZL 2012103478035;8. 发明专利:一种黄鳝分格装置. ZL 201210470329.5。

128

Page 134: 南京农业大学简介 - Nanjing Agricultural Universityclm.njau.edu.cn/upfile/20150407152642125.doc · Web viewGlobal Change Biology. 20(2014), 372-381; Xia Yao, Haijian Ren, Zhongsheng

科研团队(课题组)十六:淡水虾蟹类繁育与养殖负责人:周鑫联系人(联系方式):周鑫,0510-85551474主要成员:徐增洪 水燕 沈怀舜 刘国锋 尤洋研究方向:克氏原螯虾、河蟹、南美白对虾、罗氏沼虾的繁殖和养殖生物学及应用团队简介:淡水虾蟹类繁育与养殖技术研究创新团队 2011年入选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创

新团队。本团队是“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淡水虾蟹类养殖功能实验室”和“江苏省虾蟹类生理生态与养殖生物学重点实验室”的依托部门,主要从事克氏原螯虾、河蟹等虾蟹类人工繁育、健康生态养殖技术及生理生态学基础等方面研究,建立了功能齐全、高端先进的实验室,承担了多项国家、省部级科研项目,获科技奖励层次与数量、研究水平居国内同行领先地位。近 3年,团队承担了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农业部公益性行业科技专项、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以及部省科研课题 15项,总经费达 600多万。发表核心期刊论文 30篇,其中 SCI 收录论文 3篇;授权国家发明专利 15项、实用新型 4项;制定克氏原螯虾池塘养殖地方标准 4项。团队获得省部级、院市级科技成果奖 5项,团队的研发内容已成为国内虾蟹类养殖的发展方向。创新团队注重开展产学研合作,已建立产学研合作基地 4个、集成新型养殖技术 1项,虾蟹新型高效养殖模式 2个,对推动我国淡水虾蟹类产业的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近三年承担的重大、重点项目与课题:1. 采用天然饵料增殖技术的虾蟹养殖模式示范与应用,江苏省水产三新工程项目;

2. 基于天然饵料增殖与能量循环的克氏原螯虾养殖模式研究,江苏省科技支撑计划;3. 河蟹促雄性腺激素基因功能及调控网络研究,江苏省基金项目;

4. 基于比较蛋白质组学的克氏原螯虾卵巢发育相关基因的筛选急基因克隆与分析,中央级公益性科研院所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

5. 眼柄切除诱导克氏原螯虾卵巢快速发育成熟的分子机制,中央级公益性科研院所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

近三年取得的代表性科研成果:1. 荣获江苏省科技进步三等奖,2013-3-103-D1,江苏省人民政府,2013;2. Yan SHUI, Zheng-Bing GUAN, Zeng-Hong XU, Chao-Yang ZHAO, Dong-Xu LIU, Xin ZHOU.

Proteomic identification of proteins relevant to ovarian development in the red swamp

crayfish Procambarus clarkii. Aquaculture, (2012), 370-371:14-18;

3. Zheng-Bing Guan, Yan Shui, Xin Zhou, Zeng-Hong Xu, Chao-Yang Zhao, Chen-Meng,Song & Xiang-Ru

Liao. Participation of calmodulin(CaM) in ovarian maturation induced by eyestalk ablation in red swamp

crayfish Procambarus clarkii. Aquaculture research. 2013, 44, 1625-1631;

4. Primary structure of a novel gonadotropin-releasing hormone (GnRH) in the ovary of red swamp crayfish

Procambarus clarkii. Aquaculture. 2014, 418-419:67-71;

5. 徐增洪,周鑫,水燕,赵朝阳 .克氏原螯虾繁殖行为生态学的实验研究,中国水产科学,2014,21(2):382-389;

6. 发明专利:一种可以提高克氏原螯虾养成规格的方法. ZL201110246063.1;7. 发明专利:一种添加黄酒糟的虾蟹生物饲料的配制方法. ZL201110285047.3;8. 发明专利:一种虾蟹循环水养殖系统的构建方法. ZL201110285276.5;9. 发明专利:一种克氏原螯虾捕捞笼具. ZL201110146147.8;10. 发明专利:一种用于克氏原螯虾养殖的底栖饵料生物培养基及其使用方法. ZL2012100322241;

129

Page 135: 南京农业大学简介 - Nanjing Agricultural Universityclm.njau.edu.cn/upfile/20150407152642125.doc · Web viewGlobal Change Biology. 20(2014), 372-381; Xia Yao, Haijian Ren, Zhongsheng

11. 发明专利:一种用于河蟹养殖的底栖饵料生物培养基及其使用方法. ZL2012100322311;12. 发明专利:一种可培育水生底栖生物及增殖水草的培养基及其使用方法. ZL2012100322330。

科研团队(课题组)十七:产业经济与信息技术负责人:袁永明联系人(联系方式):张红燕,0510-85550245主要成员:张红燕 贺艳辉 龚赟翀 王红卫 代云云 袁媛 陈倩研究方向:产业经济、渔业信息技术、渔业智能决策与仿真等团队简介:团队依托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淡水渔业研究中心渔业经济与信息研究室,研

究室自 1982年成立以来,与 UNDP、IDRC、FAO、NACA、WFC、夏威夷大学等国内外国际组织、科研院所和高等学校在渔业经济、渔业信息资源、渔业信息技术应用与开发以及渔业信息服务等方面开展了广泛的合作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研究室现有固定研究人员 8名,其中博士 1名,硕士 4名。团队长期以来致力于渔业经

济与信息技术研究,近 3年,研究室承担了国家罗非鱼产业技术体系产业经济研究、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专项、中央级公益性科研院所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项目等 7项,总经费300万元;发表学术论文 30篇;授权实用新型专利 1项;国家计算机软件著作权登记 10项;鉴定科技成果 1项;荣获中华农业科技奖二等奖 1项,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近三年承担的重大、重点项目与课题:1. 国家罗非鱼产业技术体系岗位科学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专项;2. 长江中下游水产种质资源标准化整理、整合与共享,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专项子项目;3. 基于物联网的池塘养殖水质监测系统研究与开发;中央级公益性科研院所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4. 罗非鱼不同池塘养殖模式及生产经济效益的研究,中央级公;益性科研院所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5. 水产养殖数字化管理服务平台的研究与开发,中央级公益性科研院所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6. 水产物联服务系统应用与示范,中央级公益性科研院所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7. 罗非鱼国内市场潜力的研究,中央级公益性科研院所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近三年取得的代表性科研成果:1. 荣获中华农业科技奖二等奖,KJ2013-R2-038-06,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2013年;.

2. Matlala Moloko P., Kpundeh Mathew D. ,Yuan Yongming. Production and marketing systems of farmed

tilapia in China.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Fisheries and Aquaculture,(2013),5(2):12-18;

3. 袁永明,袁媛,贺艳辉等.我国罗非鱼产业发展趋势分析[J].中国渔业经济,(2013),31(3):127-137;4. 袁永明,袁媛,张红燕,代云云,贺艳辉,龚赟翀 . 水产物联服务系统设计与开发 .渔业现代化,

(2013),40(4):8-12;5. 实用新型专利:一种用于水产养殖水质监控浮筒的传感器连接装置. ZL 201320117227.5。

130

Page 136: 南京农业大学简介 - Nanjing Agricultural Universityclm.njau.edu.cn/upfile/20150407152642125.doc · Web viewGlobal Change Biology. 20(2014), 372-381; Xia Yao, Haijian Ren, Zhongsheng

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学院简介

学院前身是成立于 1922年的原东南大学农科(中央大学农学院前身)农艺系的土壤门(专业),1952年原中央大学农业化学系、金陵大学土壤组和浙江大学农学院农业化学系的一部分合并组建南京农学院土壤农业化学系,1996年更名为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是我国最早具有硕士、博士学位授予权单位之一。学院学科排名处于国际生态环境领域前 1%之列。一批国内外著名的学者如中国工程院院士蔡道基和中国科学院院士侯光炯、朱显漠、王德宝、章申等都曾在本院学习或工作过。全院现有教职工 121人,其中教授 39人,副教授 42人,博士生导师 38人,硕士生导师

74人。 拥有“国家千人计划专家”、“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国家教学名师”、“全国农业科研杰出人才”、“全国师德标兵”、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农业资源与环境)评议组召集人等。学院设有农业资源与环境、生态学 2个一级学科博士后流动站、拥有农业资源与环境国

家一级重点学科、江苏高校优势学科和 1个教育部“985优势学科创新平台”,2个江苏省重点学科(植物营养学、生态学)、2个校级重点学科(环境科学与工程、海洋生物学);3个博士学科点、2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点、6个硕士学科点、2个专业硕士学位点、4个本科专业,年招收研究生 240名(其中博士生 50名左右),本科生 180名左右。近年来,有 3篇博士论文被评为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另有 2篇被评为全国优秀博士论文(提名)。拥有《植物营养学》和《生态学》2个“国家级优秀教学团队”,“教育部科技创新发展团队”1个、农业部和江苏省科技创新团队 4个、“江苏省高校优秀学科梯队”1个,“国家地方联合工程中心(发改委)”1个,“国家工程中心(科技部)”1个。学院与美国、英国、德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日本、香港等国家和地区的数十所著名

高校和研究所建立了合作关系。学院拥有 2个国家级和 5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和工程中心,在新型生物有机肥研发、养分资源高效利用的分子遗传基础理论和技术、农业固碳减排与气候变化应对、沿海滩涂等非耕地资源综合利用、污泥生物处理技术等方面引领本领域学科的发展。近年来作为第一完成单位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 1项,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 1项,省部级奖励 10多项。学院建设目标:以地球科学与生命科学为交叉融合、以农业资源可持续利用和生态环境

保护为特色的国际一流的研究型学院及知识创新基地和高层次人才培养基地。网址:http://re.njau.edu.cn/index.asp科研院长:邹建文,025-84396286,[email protected]

131

Page 137: 南京农业大学简介 - Nanjing Agricultural Universityclm.njau.edu.cn/upfile/20150407152642125.doc · Web viewGlobal Change Biology. 20(2014), 372-381; Xia Yao, Haijian Ren, Zhongsheng

学院科研概况科研团队(课题组)一:有机肥料、土壤微生物

负责人(联系方式): 沈其荣,025-84395212 ,徐阳春,[email protected]

研究方向:有机肥料、土壤微生物团队简介:针对我省每年产生的大量固体有机废弃物致使养分损失和水体富营养化及其

作物连作障碍十分严重的现实,重点研究高肥力和抑病型土壤微生物区系的构建与调控技术及其微生物有机肥产品,为江苏和全国固体有机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和土壤培肥提供技术支撑。近三年承担的重大、重点项目与课题:1. 利用有机(类)肥料调控我国土壤微生物区系关键技术研究,国家公益性行业(农业)科研专项

2677万元,2011-2015;2. 农业资源与环境学科生物学研究创新引智基地,国家外专局引智项目, 450万元,2012-2016;3. 江苏省有机固体废弃物资源化协同创新中心,平台建设, 2000万元,2013-2017;4. 根际有益菌在作物根表形成生物膜的机理模型与调控研究,国家自然基金重点, 312万元,2014 -

2018;5. 江苏省固体有机废弃物资源化高技术研究重点实验室,提升项目,500万元,2011-2015。近三年取得的代表性科研成果:1. 2011,克服土壤连作生物障碍的微生物有机肥及其新工艺,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2. 2013,有机肥作用机制和产业化关键技术研究与推广,教育部科技进步一等奖;3. Liu Dongyang, Zhang Ruifu, Zhao Shuang, Li Juan, Wang Mengmeng, Fu Shaliu, Shen Yifei, She

Qirong*. Secretome diversity and quantitative analysis of cellulolytic Aspergillus fumigatus Z5 in the

presence of different carbon sources. Biotechnol Biofuels, 2013, 6:149;

4. Ling Ning, Zhang Wenwen, Wang Dongsheng, Mao Jiugeng, Huang Qiwei, Guo Shiwei, Shen Qirong*.

Root Exudates from Grafted-Root Watermelon Showed a Certain Contribution in Inhibiting Fusarium

oxysporum f. sp. niveum. Plos One, 2013, 8(5): e63383;

5. Yu Guanghui, Wu Minjie, Wei Guanran, Luo Yihong, Ran Wei, Wang Boren, Zhang Jianchao, Shen

Qirong*. Binding of Organic Ligands with Al(III) in Dissolved Organic Matter from Soil: Implications

for Soil Organic Carbon Storage. Environmental Science & Technology, 2012, 46(11): 6102-6109.

132

Page 138: 南京农业大学简介 - Nanjing Agricultural Universityclm.njau.edu.cn/upfile/20150407152642125.doc · Web viewGlobal Change Biology. 20(2014), 372-381; Xia Yao, Haijian Ren, Zhongsheng

科研团队(课题组)二:作物养分资源高效利用负责人:徐国华联系人:徐国华,025-84396246,瞿红叶,[email protected]

研究方向:植物营养分子遗传学团队简介:主要研究:1)水稻氮素同化吸收的生理和分子遗传机制及其分子育种;2)

在低磷环境条件下水稻磷素高效吸收的分子遗传机制及其耐低磷分子育种;3)盐和干旱胁迫条件下植物钾素的转运、调控分子遗传机制及其分子育种;4)(茄科植物、水稻)植物-

菌根菌共生体系中分子信号传导及其菌根肥料的研发。近三年承担的重大、重点项目与课题:1. 氮信号转导与吸收利用协同调控机制,973项目课题,560万元,2011-2015;2. 水稻氮、磷高效吸收转基因新品种培育,转基因生物新品种培育科技重大专项, 850万元,2011-

2015;3. 烟草中菌根和缺磷信号相关转录因子MYCF1和 PHR的生理功能及其调控途径解析,国家自然基

金,90万元,2013-2016;4. 养分资源高效利用生物学创新团队,农业部,100万元,2012-2015;5. 磷钾高效关键基因及其调控元件的克隆与功能验证,转基因生物新品种培育科技重大专项, 171

万元,2014-2016。近三年取得的代表性科研成果:1. Xie YJ, Mao Y, Xu S, Zhou H, Duan XL, Cui W, Zhang J, Xu GH*. 2014. Heme-heme oxygenase1

system is involved in ammonium tolerance by regulating antioxidant defence in Oryza sativa. Plant Cell

and Environment. (accepted);

2. Li YT, Gu M, Zhang X, Zhang J, Fan HM, Li PP, Li ZF, Xu GH*. 2014. Engineering a sensitive visual

tracking reporter system for real-time monitoring phosphorus deficiency in tobacco. Plant Biotechnology

Journal (doi: 10.1111/pbj.12171);

3. Xu G.H*., Fan X.R., Miller A.J. 2012. Plant nitrogen assimilation and use efficiency. Annual Review of

Plant Biology 63: 153-182;

4. Tang Zhong , Fan Xiaorong , Li Qing, Feng Huimin, Miller Anthony J., Shen Qirong, Xu Guohua*.2012.

Knock Down of a Rice Stelar Nitrate Transporter Alters Long Distance Translocation but not Root Influx.

Plant Physiology, 160:2052-2063;

5. Sun Shubin, Gu Mian, Cao Yue, Huang Xinpeng, Zhang Xiao, Ai Penghui, Zhao Jianning, Fan Xiaorong,

Xu Guohua*.2012. A constitutive expressed phosphate transporter, OsPht1;1, modulates phosphate uptake

and translocation in Pi-replete rice. Plant Physiology, 159:1571-1581.

133

Page 139: 南京农业大学简介 - Nanjing Agricultural Universityclm.njau.edu.cn/upfile/20150407152642125.doc · Web viewGlobal Change Biology. 20(2014), 372-381; Xia Yao, Haijian Ren, Zhongsheng

科研团队(课题组)三:农业环境污染控制负责人(联系方式):赵方杰,025-84396509,[email protected]

研究方向:污染元素生物地球化学循环、植物营养学团队简介:主要从事农业生态系统中污染物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作物对重金属吸收积

累的机理及污染土壤修复的研究,为农产品质量安全提供理论与技术支撑。

近三年承担的重大、重点项目与课题:1. 阻抗作物重金属积累的遗传改良研究与示范,公益性行业(农业)科研专项, 1500万元,2014 –

2018;2. 水稻土砷形态转化的生物学机理与调控措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 重点项目,308万元,2014-

2018;3. 水稻 NIP水通道蛋白向籽粒运输砷的功能解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面上项目, 86万元,2014-

2017;4. 教育部“植物营养生物学”创新团队,教育部,300万元,2013-2015;5. 江苏省“植物营养学”创新团队,江苏省,300万元,2013-2015。近三年取得的代表性科研成果:1. 专著: Meharg, A. A. and Zhao, F. J. 2012. Arsenic & Rice. Springer, ISBN 978-94-007-2946-9,

Dordrecht, The Netherlands;

2. Zhao Fangjie* , Moore Katie L. , Lombi Enzo , Zhu Yongguan . Imaging element distribution and

speciation in plant cells. Trends in Plant Science, 2014, 19: 183-192;

3. Liu Wenju, McGrath Steve P. and Zhao Fangjie* 2014. Silicon has opposite effects on the accumulation

of inorganic and methylated arsenic species in rice. Plant and Soil, 2014, 376: 423-431;

4. Zhao Fangjie *, Harris Eleanor, Yan Jia, Ma Jincai, Wu Liyou, Liu Wenju, McGrath Steve P., Zhou

Jizhong., Zhu Yongguan. Arsenic methylation in soils and its relationship with microbial arsM abundance

and diversity, and As speciation in rice. Environmental Science & Technology, 2013, 47: 7147−7154;

5. Zhao Fangjie *, Zhu Yongguan, Meharg Andrew A. Methylated arsenic species in rice: Geographical

variation, origin, and uptake mechanisms. Environmental Science & Technology, 2013, 47: 3957-3966.

科研团队(课题组)四:土壤生态学负责人:胡锋联系人:李辉信,0.25-84395374,[email protected]

研究方向:土壤生态与环境修复、农业水土资源综合管理团队简介:针对我国土壤退化以及农田污染问题,重点研究土壤生物肥力质量演变和农

业环境修复的生态过程,揭示土壤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关系,研发高效土壤质量提升技术和土水污染修复技术,为耕地质量建设及主要农产品食品安全、产地土壤污染防控提供科技

134

Page 140: 南京农业大学简介 - Nanjing Agricultural Universityclm.njau.edu.cn/upfile/20150407152642125.doc · Web viewGlobal Change Biology. 20(2014), 372-381; Xia Yao, Haijian Ren, Zhongsheng

支撑。

135

Page 141: 南京农业大学简介 - Nanjing Agricultural Universityclm.njau.edu.cn/upfile/20150407152642125.doc · Web viewGlobal Change Biology. 20(2014), 372-381; Xia Yao, Haijian Ren, Zhongsheng

近三年承担的重大、重点项目与课题:1. 稻田节水控灌、蔬菜生物调控和河塘底泥农田化应用的研究与示范,农业部公益性行业(农业)

项目, 196万元,2009-2013;2. 利用有机(类)肥料调控我国土壤微生物区系关键技术研究,农业部公益性行业专项, 80万,

2011-2015;3. 退化红壤肥力重建及生态功能定向培育技术研究,国家科技支撑计划,57万元,2009-2011;4. 蚯蚓长期影响下农田土壤生态功能演变及作用机制研究,国家自然基金,编号: 80万元,2012-

2015;5. 土壤食细菌线虫取食细菌的偏好性及其分子机制,国家自然基金,75万元,2013-2016。近三年取得的代表性科研成果:1. Sun Mingming, Ye Mao, Hu Feng*, Li Huixin,Teng, Teng Ying, Luo Yongming, Jiang Xin, Kengara

Fredrick Orori. Tenax extraction for exploring rate-limiting factors in methyl-beta-cyclodextrin enhanced

anaerobic biodegradation of PAHs under denitrifying conditions in a red paddy soil. Journal of Hazardous

Materials,  2014, 264: 505-513;

2. Chen Xiaoyun*, Daniell, Tim J, Neilson Roy, O'Flaherty, Vincent, Griffiths, Bryan S. Microbial and

microfaunal communities in phosphorus limited, grazed grassland change composition but maintain

homeostatic nutrient stoichiometry. Soil Biology and Biochemistry, 2014, 75: 94-101;

3. Ma Lili, Zhang Jing, Han Lisi, Li Weiming, Xu Li, Hu Feng, Li Huixin*. The effects of aging time on the

fraction distribution and bioavailability of PAH. Chemosphere, 2012, 86(10): 1072-1078;

4. Huang Jinghua, Liu Manqiang*, Chen Fajun, Griffiths Bryan S., Chen Xiaoyun, Johnson Scott N., Hu

Feng. Crop resistance traits modify the effects of an aboveground herbivore, brown planthopper, on soil

microbial biomass and nematode community via changes to plant performance, Soil Biology &

Biochemistry, 2012, 49: 157-166;

5. Liu Manqiang *, Bjørnlund Lisa, Rønn Regin, Christensen Søren, Ekelund Flemming. Disturbance

promotes non-indigenous bacterial invasion in soil microcosms: analysis of the roles of resource

availability and community structure. Plos One, 2012, 7: e45306.

科研团队(课题组)五:农业固碳减排与气候变化应对负责人:潘根兴

联系人:李恋卿,[email protected],025-84398657

研究方向:农田土壤碳循环、农业与气候变化、生物质炭绿色农业技术、土壤环境质量与食品安全团队简介:针对我国农业温室气体排放攀升和温室气体减排的国际环境外交压力,以水

旱轮作农业为重点,研究农业温室气体观测与计量、固碳减排与应对技术研发与集成,为我国高度集约化农业固碳减排与应对气候变化对策提供科学依据和技术支撑。近三年承担的重大、重点项目与课题:1. 秸秆生物质炭对农田土壤有机碳保持作用及机制,国家自然基金,80万元,2014-2017;

136

Page 142: 南京农业大学简介 - Nanjing Agricultural Universityclm.njau.edu.cn/upfile/20150407152642125.doc · Web viewGlobal Change Biology. 20(2014), 372-381; Xia Yao, Haijian Ren, Zhongsheng

2. 农业生物炭输入对农田土壤有机碳固定的影响及其微生物学机制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70万元,2014-2017;

3. 生物质炭修复重金属污染农田关键技术研究,公益性行业 (农业)科研专项经费项目子课题,125万元,2013-2017;

4. 旱地生物质炭应用技术,科技部支撑计划题,78万元,2013-2016;5. 气候变化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及风险分析评估(课题),科技部支撑计划,378万元,2012-2015;6. 秸秆热裂解生物质炭资源和能源利用技术途径的潜力分析评价,教育部博士点基金项目,40万元,

2013-2015;7. 高层次文教专家重点支持计划(海外名师计划),国家外专局,100万元,2010-2014;8. 生物质炭绿色农业技术转化与示范,国家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资金项目,60万元,2013-2015。近三年取得的代表性科研成果:1. “农田固碳减排研究及应用”2013年教育部科技进步二等奖;2. Cheng Kun, Ogle Stephen M., Parton William J., Pan Genxing*. Simulating greenhouse gas mitigation

potentials for Chinese Croplands using the DAYCENT ecosystem mode. Global Change Biology, 2014,

20: 948–962;

3. Bian Rongjun, Chen De, Liu Xiaoyu , Cui Liqiang , Li , Pan Genxing *, Xie Dan , Zheng Jinwei , Zhang

Xuhui , Zheng Jufeng , Chang Andrew . Biochar soil amendment as a solution to prevent Cd-tainted rice

from China: Results from a cross-site field experiment, Ecological Engineering. 2013, 58: 378-373;

4. Zhang Afeng , Cui Liqiang , Pan Gengxing* , Li Lianqing , Hussain Qaiser , Zhang Xuhui , Zheng Jinwei

, Crowley David . Effect of biochar amendment on yield and methane and nitrous oxide emissions from a

rice paddy from Tai Lake plain, China. Agriculture, Ecosystems and Environment, 2010, 139(4):469-475;

5. Pan Genxing *, Smith Pete , Pan Weinan . The role of soil organic matter in maintaining the productivity

and yield stability of cereals in China, Agriculture, Ecosystems and Environment, 2009, 129:344-348.

科研团队(课题组)六:有机固体废物资源化负责人:周立祥联系人:郑冠宇,025-84399018,[email protected]

研究方向:固废处理处置工程、环境污染化学、环境微生物与环境矿物团队简介:主要研究城镇污泥与工业污泥、餐厨垃圾、畜禽粪便等有机固体废物的减量

化、无害化和资源化技术。包括污泥生物沥浸法无害化和深度脱水技术、有机废物生物转化技术、有机废物高温堆肥技术等,并注重其工程化应用中的工艺设计、工程调试和处理效果。

137

Page 143: 南京农业大学简介 - Nanjing Agricultural Universityclm.njau.edu.cn/upfile/20150407152642125.doc · Web viewGlobal Change Biology. 20(2014), 372-381; Xia Yao, Haijian Ren, Zhongsheng

近三年承担的重大、重点项目与课题:1. 节能降耗污泥脱水装备及制备建材技术与示范,国家 863课题, 285万元,2012-2015;2. 嗜酸性氧化亚铁硫杆菌促进酸性矿山废水石灰沟渠法处理效果的机制研究,国家自然基金, 75万

元,2014-2017;3. 微生物胞外聚合物在污泥生物沥浸处理中的作用机理及其调控,国家自然基金, 65万元,2012-

2015;4. 微生物成因矿物对酸性矿山废水中有毒金属清除的作用、机制及其调控,国家自然基金重点项目

180万元,2010-2013;5. 生物沥浸法促进城市污水高效脱水与资源化利用的技术及其中试工程示范,国家 863计划课题,

96万元,2009-2011。近三年取得的代表性科研成果:1. “以去除污泥重金属和高效脱水为目标的微生物沥浸处理新技术”2009年教育部科技发明奖二等

奖;2. Zheng Guanyu, Zhou Lixiang*. Supplementation of inorganic phosphate enhancing the removal

efficiency of tannery sludge-borne Cr through bioleaching. Water Research, 2011, 45:5295-5301;

3. Liu Fenwu, Zhou Lixiang*, Zhou Jun, Song Xongwei, Wang Dianzhan. Improvement of sludge

dewaterability and removal of sludge-borne metals by bioleaching at optimum pH. Journal of Hazardous

Materials, 2012, 221-222: 170-177;

4. Bai Shuangyou, Xu Zhihui, Wang Min, Liao Yuehua, Liang Jianru, Zheng Chaocheng, Zhou Lixiang* .

Both initial concentrations of Fe(II) and monovalent cations jointly determine the formation of biogenic

iron hydroxysulfate precipitates in acidic sulfate-rich environments. Materials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C, 2012, 32: 2323-2329;

5. Huo Minbo, Zheng Guanyu, Zhou Lixiang*. Enhancement of the dewaterability of sludge during

bioleaching mainly controlled by microbial quantity change and the decrease of slime extracellular

polymeric substances content. Bioresource Technology, 2014, doi:

http://dx.doi.org/10.1016/j.biortech.2014.02.098.

科研团队(课题组)七:海洋科学与技术负责人(联系方式):王长海,,025-84396680,[email protected]

研究方向:海洋微藻生物技术、海洋分子生物学、海洋滩涂生物资源开发与利用、海洋环境与生态学团队简介:针对近海与海岸带滩涂生物资源的开发与利用问题,重点开展海洋微藻的高

密度大规模培养、海洋生物活性物质、滩涂耐盐经济植物的育种及其综合开发与利用、耐盐植物的分子遗传学、藻类在海洋生态生物修复中的应用等方面的研究。近三年承担的重大、重点项目与课题:1. 2013-2016,一石二鸟:揭秘高亲和力钾离子转运体调控水稻株型的机理,国家自然基金国际合作

项目,200万元2. 2011-2015. 东海区淤进型海涂高效利用技术集成与示范, 十二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645万元

138

Page 144: 南京农业大学简介 - Nanjing Agricultural Universityclm.njau.edu.cn/upfile/20150407152642125.doc · Web viewGlobal Change Biology. 20(2014), 372-381; Xia Yao, Haijian Ren, Zhongsheng

3. 2012-2015. 海洋特殊生物资源的研究与开发-微藻抗菌与抗肿瘤活性物质的分离提取及其应用研究, 国家 863计划,100万元

4. 2011-2015.高效能源微藻育种和规模化培养关键技术, 十二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135万元5. 2012-2015. 盐土特质植物产业化关键技术研究与集成创新, 江苏省农业科技自主创新--江苏特色

产业技术体系类项目,1860万元6. 2014-2017. 微藻砷代谢的氮磷营养调控机理研究,国家自然基金,75万元7. 2014-2017. 盐渍生境菊芋块茎发育的生态适应性机制研究,国家自然基金,78万元近三年取得的代表性科研成果:1. Yingying Gao, Maochun Yang, Changhai Wang*. Nutrient deprivation enhances lipid content in marine

microalgae. Bioresource Technology, 2013, 147:484-491;

2. Greenlee MM , Mitzelfelt JD, Yu L*, Yue Q, Duke BJ, Harrell CS, Neigh GN, Eaton DC. Estradiol

activates epithelial sodium channels in rat alveolar cells through the G protein-coupled estrogen receptor.

Am J Physiol Lung Cell Mol Physiol. 2013, 305(11):L878-89;

3. Yu L*, Otor K Al-Khalili, James D. Stockand, Douglas C. Eaton, Hui-Fang Bao. The inhibitory effect of

Gβγ and Gβ isoform specificity on ENaC activity. Am J Physiol Renal Physiol. 2013, 305(9):F1365-73 ;

4. Liu Danqing, Ge Ying*. Effects of pH, Fe and Cd on the uptake of Fe2+ and Cd2+ by rice. Environmental

Science and Pollution Research. 2013, 20: 8947–8954;

5. Zhang Liping, Shao Hongbo*, Long Xiaohua, LiuZhaopu*. Gene Regulation of Iron-deficiency

Responses is Associated with Carbon Monoxide and Heme Oxydase 1 in Chlamydomonas reinhardtii.

Plos One, 2013,8(1).

科研团队(课题组)八:生态系统生态学实验室负责人(联系方式):胡水金,025-8439975,[email protected]

研究方向:陆地生态系统碳氮循环;全球变化;植物-微生物相互作用团队简介:该团队由 “千人计划”特聘专家胡水金教授引领,主要关注自然和农业生态

系统对大气二氧化碳浓度升高和全球变暖等气候变化的响应,探讨植物 -微生物互作/养分循环等主要生态学问题。重点研究:1)大气二氧化碳浓度升高对生态系统碳氮循环的影响;2)酸性红壤碳固持机理;3)长期氮素增加对地上、地下生物群落结构和植物-微生物相互作用关系;4)生物入侵和,生物多样性生态系统稳定性等。近三年承担的重大、重点项目与课题:1. 2012-2015,The Greenhouse Gas Mitigation Potential Of Organic Systems In The Southeast,美国农业

部,73万美元;2. 2012-2015,CEFS Long-Term Systems Research: Providing the Building Blocks for Resilient Food

Production Systems,美国农业部,30万美元。近三年取得的代表性科研成果:1. Cheng L, Booker FL, Tu C, Burkey KO, Zhou L, Shew HD, Rufty TW, Hu S*. Arbuscular mycorrhizal

fungi increase organic carbon decomposition under elevated CO2. Science, 2012, 337: 1084-1087;

2. Cheng L, Zhu J, Chen G, Zheng X, Oh NH, Rufty TW, Richter DB, Hu S*. Atmospheric CO2 enrichment

facilitates cation release from soil. Ecology letters, 2010, 13: 284-291;

139

Page 145: 南京农业大学简介 - Nanjing Agricultural Universityclm.njau.edu.cn/upfile/20150407152642125.doc · Web viewGlobal Change Biology. 20(2014), 372-381; Xia Yao, Haijian Ren, Zhongsheng

3. Cheng L, Booker FL, Burkey KO, Tu C, Shew HD, Rufty TW, Fiscus EL, Deforest JL, Hu S*. Soil

microbial responses to elevated CO2 and O3 in a nitrogen-aggrading agroecosystem. PloS one, 2011, 6:

e21377;

4. Guo H, Weiner J, Mazer S, Zhao Z, Du G, L B. Reproductive allometry in Pedicularis species changes

with elevation. Journal of Ecology. 2012,100,452-458;

5. Guo H, Weiner J, Mazer S, Du G. Geographic variation in seed mass within and among nine species of

Pedicularis (Orobanchaceae): effects of elevation, plant size, and seed number per fruit. Journal of

Ecology. 2010, 98, 1332-1242.

科研团队(课题组)九:农业资源环境与信息技术负责人(联系方式):潘剑君,025-84395329,[email protected]

研究方向:土壤资源调查与评价;农业非点源污染;资源环境遥感与信息系统团队简介:针对日益突显的区域资源和环境问题,主要是土壤分类分布与变化、耕地数

量减少和质量退化、土壤侵蚀变化监测、农业非点源污染状况与动态、流域营养盐输移过程等问题,利用实地调查与采样化验数据、遥感影像解译与反演数据和 GIS空间分析数据,通过多种模拟模型,对资源和环境状况及其变化动态进行模拟和预测,为区域的资源环境管理与调控提出科学、可行的方案。近三年承担的重大、重点项目与课题:1. 2012-2015,面向土壤系统分类的土壤调查制图方法技术和规范标准的深入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

金项目;2. 2012-2015,太湖地区典型湖库型饮用水源地流域氮磷输移过程模拟与调控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

金项目;3. 2012-2015,基于粮食安全的农用地质量综合评价技术及应用示范,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课题“村镇

区域发展综合评价技术研究”的子课题;4. 2011-2015,全国典型区域农田土壤碳库分离试验研究,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课题“中

国农田土壤固碳潜力与速率研究”的专题;5. 2010-2013,淮河流域环境与健康综合监测平台建设,卫生部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6. 2009-2013,江苏省北半部土系调查与《中国土系志》(江苏省北半部)编制,科技部基础性工作

专项“我国土系调查与《中国土系志》编制(2008FY110600)”的一部分;7. 2011-2012,丹江口库区及上游水土保持监测项目遥感解译,水利部长江水利委员会;8. 2008-2012,中国北方及其毗邻地区土壤等自然地理环境综合科学考察与调查(2007FY110300-2)。近三年取得的代表性科研成果:1. 卢浩东, 潘剑君*,付传城等. 面向土系调查制图的小尺度区域景观分类研究—以宁镇丘陵区中一小

区域为例. 生态学报. 2014.9;2. 席庆,李兆富*,罗川. 基于扰动分析方法的 AnnAGNPS模型水文水质参数敏感性分析 . 环境科学.

2014,35(5):1773-1780;3. 朱凌宇, 潘剑君*, 张威. 祁连山不同海拔土壤有机碳库及分解特征研究. 环境科学. 2013, 34(2): 668-

140

Page 146: 南京农业大学简介 - Nanjing Agricultural Universityclm.njau.edu.cn/upfile/20150407152642125.doc · Web viewGlobal Change Biology. 20(2014), 372-381; Xia Yao, Haijian Ren, Zhongsheng

675;4. 李兆富 , 刘红玉 . 基于”脱钩”理论的江苏省耕地占用与经济增长关系分析 . 农业工程学报 .

2013,29(13):237-243;5. Shi-Bo Fang, Hao Hu, Wan-Chun Sun and Jian-Jun Pan*. Spatial Variations of Heavy Metals in the Soils

of Vegetable-Growing Land along Urban-Rural Gradient of Nanjing, China. Int. J. Environ. Res. Public

Health,2011, 8, 1805-1816.

141

Page 147: 南京农业大学简介 - Nanjing Agricultural Universityclm.njau.edu.cn/upfile/20150407152642125.doc · Web viewGlobal Change Biology. 20(2014), 372-381; Xia Yao, Haijian Ren, Zhongsheng

生命科学学院学院简介

生命科学学院成立于 2002年 10 月 20日,下设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系、微生物学系、植物生物学系、动物生物学系、生命科学实验中心(“211”工程重点建设项目、江苏省高等学校基础课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植物学和微生物学为农业部重点学科,拥有农业部农业环境微生物重点实验室,江苏省农业环境污染微生物修复与利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江苏省杂草防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国家级农业生物学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植物学科是江苏省优势学科平台的组成学科。2000年获得生物学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培养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微生物学、植物学、动物学、细胞生物学、发育生物学和生物技术等学科方向的博士和硕士研究生。拥有国家理科基础科学研究与教学人才培养基地(生物学专业点)和国家生命科学与技术人才培养基地,及生物科学(国家特色专业)和生物技术(江苏省品牌专业)二个本科专业。 学院现有教职工 102人,其中教授 31人,副高 28人,博士生导师 29人,硕士生导师 53

人。我院教师 2人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1人荣获“国家教学名师”称号,1人入选新世纪百万人才工程,1人为教育部高校青年教师奖和江苏省青年科技奖获得者,6人获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称号,1人为国家优秀青年基金获得者,5人入选江苏省高校“青蓝工程”,4人入选江苏省“333高层次培养工程”。近年来,共承担国家、部、省等各类科研项目 400多项,在研的国家 973、86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以及省部级项目近 90项。每年在国内核心期刊和三大检索期刊发表论文 100多篇。教学成果显著,《植物学》获国家级首批精品课程,《微生物学》,《生物化学》和《植物生理学》获江苏省精品课程;《传统基础课程〈植物学〉现代化改革的探索与实践》获江苏省教学成果特等奖;《植物学》网络教学试验和示范获 2009年获国家高等教育教学成果二等奖;《植物科学》获江苏省优秀课程群;学院教师主编的《植物学》和《生物化学》获江苏省精品教材。学院教师主编、副主编了《细胞生物学》、《环境微生物学》、《杂草学》等 “十五”规划重点教材和面向二十一世纪教材。网址:http://lfc.njau.edu.cn/科研院长:蒋建东,025-84399726,[email protected]

142

Page 148: 南京农业大学简介 - Nanjing Agricultural Universityclm.njau.edu.cn/upfile/20150407152642125.doc · Web viewGlobal Change Biology. 20(2014), 372-381; Xia Yao, Haijian Ren, Zhongsheng

学院科研概况科研团队(课题组)一:植物逆境生理与分子遗传改良

负责人(联系方式):章文华,025-84399022,[email protected]

研究方向:1)植物抗逆分子生物学;2)脂信号;3)植物脂代谢及基因工程团队简介:团队有教授1人,副教授1人,讲师2人,12个博士生和8个硕士生。主持(承

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和重大研究计划等项目十余项,研究工作包括:植物抗逆分子机理,水稻耐盐基因定位、克隆和功能鉴定,磷脂的信号功能及其机理,油脂合成及高油大豆品种培育。发表SCI论文30余篇,包括植物学顶级期刊Plant Cell 2篇,2011年获教育部自然科学奖二等奖。近三年承担的重大、重点项目与课题:1. 磷脂调控GEF并转导 ABA信号的分子机理(91117003),国家自然基金重大项目(集成),150万,

2012-2013;2. 作物应答盐胁迫的分子调控机理,科技部“973”项目,150万,2012-2016;3. 优质功能型转基因大豆新品种培育,转基因生物新品种培育重大专项,140 万,2011-2013;4. 磷脂酶 D和磷脂酸对拟南芥微管形态和盐响应调控机制的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3万,

2012-2014;5. 水稻盐敏感突变基因 rss2的精细定位与克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0万,2014-2016。6. PLC和 DAG激酶联合介导的脂信号调节水稻耐盐的分子机理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62万,2012-

2015。近三年取得的代表性科研成果:1. 2011年,植物耐逆信号转导及其机理,教育部高校科研优秀成果奖二等奖;2. Zhang Q , Lin F, Mao T, Nie J, Yan M, Yuan M, Zhang W. Phosphatidic acid regulates microtubule

organization by interacting with MAP65-1 in response to salt stress in Arabidopsis. Plant Cell, 2012, 24:

4555-4576;

3. Jiang Y, Wu K, Lin F, Qu YN, Liu XX, Zhang Q. Phosphatidic acid integrates calcium signaling and

microtubule dynamics into regulating ABA-induced stomatal closure in Arabidopsis. Planta, 2014,

239:565-575;

4. Zhao J, Zhou D, Zhang Q, Zhang W. Genomic analysis of phospholipase D family and characterization of

GmPLDαs in soybean (Glycine max). Journal of Plant Research, 2012, 125: 569-578;

5. Zhou JW, Wang FZ, Deng P, Jing W, Zhang W.Characterization and Mapping of a Salt-Sensitive Mutant

in Rice (Oryza sativa L.). Journal of Integrative Plant Biology, 2013, 55: 504–513;

6. Wang F, Wang R, Jing W, Zhang W. Quantitative dissection of lipid degradation in rice seeds during

accelerated aging. Plant Growth Regulation, 2012, 66: 49-58.

143

Page 149: 南京农业大学简介 - Nanjing Agricultural Universityclm.njau.edu.cn/upfile/20150407152642125.doc · Web viewGlobal Change Biology. 20(2014), 372-381; Xia Yao, Haijian Ren, Zhongsheng

科研团队(课题组)二:植物营养生理与污染环境的生物修复负责人(联系方式):沈振国,025-84396391,[email protected]

研究方向:植物矿质营养生理、植物对有害元素胁迫的生理响应和耐性机制、污染土壤和水体的生物修复。团队简介:本研究团队 3位教授、3位副教授和 2位讲师组成。主要从事不同种类植物

对矿质元素的积累和耐性机理、重金属污染环境的植物和微生物—植物联合修复的研究。应用蛋白质组学、和分子生物学技术,研究不同植物对有害金属元素的积累特点和耐性机理;在阐明作用机理的基础上,研究高效率和低环境风险的重金属污染土壤修复策略和利用技术。已发表学术论文 150多篇,其中 SCI 收录 80多篇,被 SCI论文引用 2000多次。研究成果“重金属污染土壤的化学诱导植物修复”获 2009年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科学技术)自然科学奖二等奖。此外,获得国家发明专利 2项。近三年承担的重大、重点项目与课题:1.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可生物降解有机酸作用下污染土壤重金属的化学行为与污染土壤修复,80万,

2013.1-2016.12;2.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漆酶催化的木质素合成在植物重金属耐性中的作用,52万,2012.1-2015.12;3.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电子垃圾重金属 -POPs 复合污染土壤的生物修复机制, 80万,2012.1-

2015.12;4.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水稻细胞壁关联蛋白激酶(WAK)应答铜胁迫的功能及作用机理研究,20万,

2013.1-2015.12;5. 南京农业大学高层次人次引进启动资金,水稻重金属积累相关转运体基因的发掘与应用研究,100

万,2013.6-2016.6。近三年取得的代表性科研成果:1. Song YF, Zhang HX, Chen C, Wang GP, Zhuang K, Cui J, Shen ZG*. 2014. Proteomic analysis of

copper-binding proteins in excess copper-stressed rice roots by immobilized metal affinity

chromatography and two-dimensional electrophoresis. BioMetals, 27 (2), 265–276;

2. Yang L, Wang GP, Cheng ZN, Liu Y, Shen ZG*, Luo CL. 2013. Influence of the application of chelant

EDDS on soil enzymatic activityand microbial community structure. Journal of Hazardous Materials

262:561–570;

3. Yang L, Luo CL, Liu Y, Quan LT, Chen YH, Shen ZG*. 2013. Residual effects of EDDS leachates on

plants during EDDS-assisted phytoremediation of copper contaminated soil. Science of the Total

Environment, 444: 263–270;

4. Xia Y, Qi Y, Yuan YX, Wang GP, Cui J, Chen YH, Zhang HS, Shen ZG*. 2012. Overexpression of

Elsholtzia haichowensis metallothionein 1 (EhMT1) in tobacco plants enhances copper tolerance and

accumulation in root cytoplasm and decreases hydrogen peroxide production. Journal of Hazardous

Materials, 233-234: 65–71;

5. Wang AG, Luo CL, Yang RX, Chen YH, Shen ZG*, Li XD. Metal leaching along soil profiles after the

144

Page 150: 南京农业大学简介 - Nanjing Agricultural Universityclm.njau.edu.cn/upfile/20150407152642125.doc · Web viewGlobal Change Biology. 20(2014), 372-381; Xia Yao, Haijian Ren, Zhongsheng

EDDS application-A field study. Environmental Pollution 164: 204–210.

科研团队(课题组)三:植物激素负责人(联系方式):夏凯,025-84395869,[email protected]

研究方向:植物激素的生理功效、植物生长的化学控制团队简介:教授、副教授和讲师各一名。重点研究植物生长发育过程中植物激素的独特

生理作用。尤其关注作物生产过程中,利用植物生长物质的调节技术,促进生产性状的优质化。近三年承担的重大、重点项目与课题:1. 雄性不育水稻节间伸长的植物激素控制解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近三年取得的代表性科研成果:1. Hydrogen Peroxide Is a Second Messenger in the Salicylic Acid-Triggered Adventitious Rooting Process

in Mung Bean Seedlings. Plos One, 2013: DOI: 10.1371/journal.pone.0084580;

2. Functional characterization TRICHOMELESS2, a new single-repeat R3 MYB transctiprion factor in the

regulation of trichome patterning in Arabidopsis. BMC Plant Biology, 2011, 11: 176;

3. Ammonium-stimulated root hair branching is enhanced by methyl jasmonate and suppressed by ethylene

in Arabidopsis thaliana. Journal of Plant Biology, 2011, 54: 92-100.

科研团队(课题组)四:植物蛋白质组学负责人(联系方式):张炜,84399113,[email protected]

研究方向:植物细胞程序性死亡、蛋白质工程课题组简介:本课题组现有教授(博士生导师)1人,副教授(硕士生导师)1人,讲师

1人。主要开展两方面的工作:以水稻和藻类为研究对象,利用蛋白质组学技术手段对细胞程序性死亡(PCD)的调控因子进行高通量鉴定,并利用反向遗传学手段进行功能验证。目前已开展了细胞膜受体蛋白激酶、液泡膜金属转运蛋白、线粒体热激蛋白和磷酸化酶、叶绿体细胞色素蛋白以及内质网糖基化相关蛋白参与 PCD的功能分析,初步揭示了植物 PCD中叶绿体途径和线粒体途径的不同作用靶标。正在对内质网胁迫(ER stress)和液泡介导的自嗜进行研究。建立植物生物反应器,结合蛋白质工程技术,生产具备重要应用价值的酶及酶抑制剂。目前正在对突变型人溶菌酶和昆虫体内胰蛋白酶抑制剂进行研究。近三年承担的项目与课题:1. 叶绿体细胞色素 f在水稻中诱导细胞程序性死亡的分子机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2011-

2014;

145

Page 151: 南京农业大学简介 - Nanjing Agricultural Universityclm.njau.edu.cn/upfile/20150407152642125.doc · Web viewGlobal Change Biology. 20(2014), 372-381; Xia Yao, Haijian Ren, Zhongsheng

2. 水稻金属耐受蛋白 OsMTP8转运 Mn2+的分子机制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 2013-

2016;3. 茶多酚对复苏期蓝藻种源的控制及抑藻机理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2013-2016;4. 高溶菌酶高蛋白酵母饲料关键技术研究,江苏省科技支撑计划农业项目,2013-2015;5. 金属耐受蛋白基因的克隆与功能分析,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2013-2015。近三年取得的代表性科研成果:1. Wang H. et al., Induction ofcaspase-3-like activity in rice following release of cytochrome f from the

chloroplast into the cytoplasm and subsequent interaction with the ubiquitin-proteasome system. Scientific

Reports 2014, accepted for publication;

2. Liu C. et al., Structure-function relationship of SW-AT-1, a serpin-type trypsin inhibitor in silkworm.

PLOS One 2014, accepted for publication;

3. Zou Y. et al., OsRPK1, a novel leucine-rich repeat receptor-like kinase, negatively regulates polar auxin

transport and root development in rice. BBA-General Subjects 2014, 1840: 1676–1685;

4. Xie Y. et al., Antihypertensive activity of Rosa rugosa Thunb. flowers: angiotensin I converting enzyme

inhibitor. Journal of Ethnopharmacology 2012, 144(3): 562-566;

5. Qi Y. et al., Over-expression of mitochondrial heat shock protein 70 suppresses programmed cell death in

rice. FEBS Letters 2011, 585(1): 231-239.

科研团队(课题组)五:杂草生物学与防治负责人(联系方式):强胜,025-84395117,[email protected]研究方向:杂草生物生态学及可持续治理、转基因作物生物安全、外来植物入侵生物学、

生物除草剂技术团队简介:团队主要依托南京农业大学杂草研究室和江苏省杂草防治技术工程技术中心,

前身为农业部 1965年首建的杂草检疫试验站,创始人为李扬汉教授,现任主任强胜教授。研究室拥有收集中国杂草成株、幼苗和子实标本最齐全的杂草标本室和反映中国杂草信息最全面的中国杂草网络信息服务系统(http://weed.njau.edu.cn/)。现有在职研究人员 9人,其中教授 2名、博士生导师 2名,副教授、硕士生导师 2名;中级 1人,博士后 1人,6人拥有博士学位。博士研究生 12、硕士研究生 30余人。国家教学名师奖获得者 1人,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荣誉称号 1人。主要以中国田园杂草为研究对象,在群落、种群、个体、细胞、分子水平上研究杂草的生物生态、生理生化、多样性及其危害,揭示其生命的本质规律性,发展杂草可持续管理新技术。紧紧把握国家发展战略,成为在国内领先国际上有一定影响力的中国杂草科学的主要研究中心。近年来承担各类科研项目 10余项,研究经费 1500万元。发表研究论文百余篇,SCI50篇,出版教材及专著 8部。国家省部教学科研成果奖 5项。国际国内发明专利 12 件。

近三年承担的重大、重点项目与课题:1. 国家转基因重大专项:转基因水稻对生物多样性与生态系统功能影响的评价技术 1. 水稻的安全评价技术及安全评价新方法、新技术标准,330万,2011.07-2015.12;

1. 植物生长调节剂、生物除草剂研究与产品创制,国家高技术 863重大项目,350万元,2011.1-

2015.12;2. 重要外来物种入侵的生态影响机制与监控基础,国家基础研究专项,40万元,2009.1-2014.12;

146

Page 152: 南京农业大学简介 - Nanjing Agricultural Universityclm.njau.edu.cn/upfile/20150407152642125.doc · Web viewGlobal Change Biology. 20(2014), 372-381; Xia Yao, Haijian Ren, Zhongsheng

3. 抗草甘膦转基因油菜的抗性基因向野芥菜渐渗的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77万,2013.1-2016.12

月;4. 江苏省杂草稻的溯源及其综合防控技术体系研究,江苏省科技支撑项目,40万,2012.1-2014.12。近三年取得的代表性科研成果:1. 江苏省科技成果二等奖(2011,第一)长江中下游地区农田杂草发生规律及其控制技术;2. 生物除草剂菌克阔的产业化及应用技术(拥有国家发明专利 2 件,论文 15篇,SCI6篇)。已经转化给企业;

3. 新型生物源除草剂拉杀得作用机制及产业化技术(拥有国际、国家发明专利 5 件,论文 30余篇,SCI16篇)。已经获得农药田间试验许可证;

4. 稻麦连作田控草技术(拥有国家发明专利 3项,论文 60余篇,SCI10篇,专著 3部)。

科研团队(课题组)六:植物逆境生理与细胞生物学负责人(联系方式):蒋明义,025-84396372,[email protected]

研究方向:植物逆境生理与分子生物学、植物细胞信号转导团队简介:植物逆境生理与细胞生物学实验室现有教授 2人,副教授 1人,博士生 7人,

硕士生 24人。近十年来致力于植物激素脱落酸(ABA)、油菜素内酯(BR)诱导植物细胞抗氧化防护的生理生化机制及其信号转导机理的研究,建立了一个 ABA/BR、H2O2/

NO、CCaMK、MAPK与抗氧化防护之间相互关系的可能作用模式。已在 SCI 刊物上发表论文 30余篇,论文已被 SCI引用 1400余次,其中有 2篇论文引用超过 200次,4篇论文为 ESI

“Highly Cited Papers”。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973重大基础研究项目和教育部高等学校博士学科点专项科研基金等课题研究 30多项,荣获教育部 2010年度高等学校自然科学奖二等奖 1项。近三年承担的重大、重点项目与课题:1. 水稻锌指蛋白 ZFP36在 ABA诱导的抗氧化防护中的作用分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85万元,

2013.01-2016.12;2. 作物对干旱的整体适应性生理机制,国家 973重大基础研究项目, 180万元,2012.01-2016.08;3. ABA信号转导中 OsCCaMK调节 H2O2产生的机理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32万元,

2011.01-2013.12;4. ZmMPK5在 BR诱导的 H2O2信号自我放大中的作用机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30万元,

2011.01-2013.12;5. ZmCCaMK在 BR增强作物耐旱性中的功能分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80万元,2014.01-

2017.12;6. 重金属镉 Cd胁迫反应中转录因子干扰肽 siPEP的功能鉴定,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70万元,

2013.01-2016.12。近三年取得的代表性科研成果:1. Shi B, Ni L, Liu YP, Zhang AY, Tan MP, Jiang MY*. 2014. OsDMI3-mediated activation of OsMPK1

147

Page 153: 南京农业大学简介 - Nanjing Agricultural Universityclm.njau.edu.cn/upfile/20150407152642125.doc · Web viewGlobal Change Biology. 20(2014), 372-381; Xia Yao, Haijian Ren, Zhongsheng

regulates the activities of antioxidant enzymes in abscisic acid signaling in rice. Plant, Cell &

Environment, 37: 341–352;

2. Zhu Y, Zuo MX, Liang YL, Jiang MY, Zhang JH, Scheller HV, Tan MP, Zhang AY*. 2013. ZmMAP65-1a

positively regulates H2O2 amplification and enhances brassinosteroid-induced antioxidant defence in

maize.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Botany, 64:3787–3802;

3. Ding YF, Cao JM, Ni L, Zhu Y, Zhang AY, Tan MP, Jiang MY*. 2013. ZmCPK11 is involved in abscisic

acid-induced antioxidant defense and functions upstream of ZmMPK5 in the abscisic acid signaling in

maize.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Botany, 64: 871-884;

4. Shi B, Ni L, Zhang AY, Cao JM, Zhang H, Qin TT, Tan MP, Zhang JH, Jiang MY*. 2012. OsDMI3 is a

novel component of abscisic acid signaling in the induction of antioxidant defense in leaves of rice.

Molecular Plant, 5: 1359-1374;

5. Ma FF, Lu R, Liu HY, Shi B, Zhang JH, Tan MP, Zhang AY*, Jiang MY*. 2012. Nitric oxide-activated

calcium/calmodulin-dependent protein kinase regulates the abscisic acid-induced antioxidant defense in

maize.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Botany, 63:4835 – 4847.

科研团队(课题组)七:植物气体信号转导以及表观遗传学负责人(联系方式):沈文飚,025-84399032,[email protected]

研究方向:植物气体信号分子(NO、CO、H2和H2S等)的代谢、功能以及信号转导和表观遗传学

团队简介:植物气体信号转导以及表观遗传学课题组,目前由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植物学以及有机化学学科的 3位教授、2位副教授、4位讲师以及 8位博士研究生和 33位硕士研究生组成。课题组从事作物气体信号分子(CO、NO、H2S和 H2等)的代谢、功能以及信号转导等研究,尤其是血红素加氧酶(HO)/一氧化碳(CO)信号系统调控作物根形态发生及对胁迫响应和耐性形成过程中的功能研究。目前分离鉴定了不同作物(包括苜蓿、水稻、小麦、油菜、玉米、黄瓜等)血红素加氧酶 1蛋白,并发现其HO1在参与调控光周期响应及各种非生物胁迫(Cd、NaCl、PEG等)的耐性机制中发挥重要作用。同时,发现 HO/CO和氯化血红素的 β-环糊精包合物具有调控作物不定根和侧根发生的新现象,上调 HO/CO不仅能降低作物对重金属的积累,提高植物盐适应性及 UV耐性,而且能延缓糊粉层 PCD和促进种子萌发,揭示了 HO/CO与一氧化氮(NO)稳态、活性氧(ROS)信号、光质及生长素、类胡萝卜素和黄酮类化合物的代谢具有互作效应。此外,开发了基于诱导 HO1表达和 CO 释放的植物绿色生物源生长调节剂氯化血红素,并与南通飞天化学实业有限公司达成协议,合作开发含有氯化血红素的植物生长调节 剂。本课题组在 Plant J、Plant Physiol、Mol

Plant、Plant Cell Environ、J Exp Bot和 Plant Mol Biol等刊物上发表 SCI论文 70多篇,获得国

148

Page 154: 南京农业大学简介 - Nanjing Agricultural Universityclm.njau.edu.cn/upfile/20150407152642125.doc · Web viewGlobal Change Biology. 20(2014), 372-381; Xia Yao, Haijian Ren, Zhongsheng

家发明专利 2项。近三年承担的重大、重点项目与课题:1. 血红素加氧酶通过与过氧化氢信号的互作调控拟南芥盐适应性的分子机理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2012.1-2015.12;2. 氢气调控苜蓿干旱胁迫耐性的机理研究,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2014.1-2017.12;3. 血红素加氧酶 HY1通过 ABA信号途径调节拟南芥耐旱性的分子机理,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科学基金, 2013.01-2015.12;

4. 动物源氯化血红素-β-环糊精包合物调控番茄侧根发生的分子机理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科学基金,

2013.1-2015.12;5. 氢气提高紫花苜蓿耐镉性的分子机理及其应用 , 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项目 , 2013.07-

2016.06。近三年取得的代表性科研成果;1. Han B, Yang Z, Xie Y, Nie L, Cui J, Shen WB*. Arabidopsis HY1 confers cadmium tolerance by

decreasing nitric oxide production and improving iron homeostasis. Mol Plant, 2014, 7: 388–403;

2. Xie Y, Mao Y, Lai D, Zhang W, Zheng T, Shen WB*. Roles of NIA/NR/NOA1-dependent nitric oxide

production and HY1 expression in the modulation of Arabidopsis salt tolerance. J Exp Bot, 2013, 64:

3045–3060;

3. Jin QJ, Zhu KK, Cui WT, Xie YJ, Han B, Shen WB*. Hydrogen gas acts as a novel bioactive molecule in

enhancing plant tolerance to paraquat-induced oxidative stress via the modulation of heme oxygenase-1

signaling system. Plant Cell Environ, 2013, 36: 956–969;

4. Xie Y, Mao Y, Zhang W, Lai D, Wang Q, Shen WB*. Reactive oxygen species-dependent nitric oxide

production contributes to hydrogen-promoted stomatal closure in Arabidopsis. Plant Physiol, 2014,

doi:10.1104/pp.114.237925;

5. Xie YJ, Xu S, Han B, Wu MZ, Yuan XX, Han Y, Gu Q, Xu DK, Yang Q, Shen WB*, Evidence of

Arabidopsis salt acclimation induced by up-regulation of HY1 and the regulatory role of RbohD-derived

reactive oxygen species synthesis. Plant J, 2011, 66: 280–292.

149

Page 155: 南京农业大学简介 - Nanjing Agricultural Universityclm.njau.edu.cn/upfile/20150407152642125.doc · Web viewGlobal Change Biology. 20(2014), 372-381; Xia Yao, Haijian Ren, Zhongsheng

科研团队(课题组)八:微生物资源与植物-微生物联合修复负责人(联系方式):盛下放,025-84395125,[email protected]

研究方向:微生物强化植物修复重金属污染土壤的原理与技术;特殊生境微生物资源与微生物肥料;硅酸盐矿物-细菌相互作用与土壤质量改良团队简介:本课题组长期致力于污染土壤微生物资源与分子生态学、微生物强化植物修

复重金属污染土壤的原理与技术研究,目前团队成员包括盛下放教授、何琳燕教授、黄智博士、6名博士生和 15名硕士生。研究发现金属矿山岩石、矿区重金属耐性植物根际和内生细菌呈现种群多样性和遗传多样性,建立了重金属抗性细菌、植物促生细菌和矿物分解细菌的微生物资源库,菌株数量已达到 800多株,已发表细菌新种 5 株。初步明确了矿物分解细菌风化岩石的机制,发现一些菌株能够分解矿物释放 K、Si 和 Fe 等矿质养分以促进植物生长,一些菌株产生铁载体和 ACC 脱氨酶等活性物质以提高植物抗逆性,初步阐明了重金属抗性细菌促进植物生长、强化植物抗逆性、协同重金属耐性植物修复污染土壤的机制。研发了多种生物修复菌剂,开发了菌剂强化能源植物修复重金属污染土壤、阻控作物消减重金属、矿区废弃地和重金属超标农田的生态治理等多项应用技术。最近 5年在 AEM、Journal of

Hazardous Materials、Chemosphere、Bioresource Technology等刊物上发表 SCI论文 25篇,累积被引频次达 600次以上。已授权国家发明专利 5项。近三年承担的重大、重点项目与课题:1. 矿区废弃地重金属耐性(超富集)植物内生细菌生物多样性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45万元

2009-2011;2. 细菌强化超富集植物与非超富集植物修复镉污染土壤机理的比较研究,20万元,2011-2013;3. 金属抗性植物促生细菌在土壤-植物系统中的定殖特征及其强化植物修复重金属污染土壤机制的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65万元,2012-2015;

4. 耐重金属根瘤菌修复剂及其强化能源植物生态修复的新技术,江苏省科技支撑计划-社会发展项目,40万元,2013-2016。

近三年取得的代表性科研成果:1. Huang Jing, Sheng Xiafang*, Xi Jun, He Linyan*, Huang Zhi, Wang Qi, Zhang Zhendong. Depth-related

changes in community structure of culturable mineral weathering bacteria and in weathering patterns

caused by them along two contrasting soil profiles. Applied and Environmental Microbiology, 80(1): 29-

42, 2014;

2. Chen Zhaojin, Sheng Xiafang*, He Linyan, Huang Zhi, Zhang Wenhui. Effects of root inoculation with

bacteria on the growth, Cd uptake and bacterial communities associated with rape grown in Cd-

contaminated soil. Journal of Hazardous Materials, 244-245: 709-717, 2013;

3. Zhao Fei, Qiu Gang, Huang Zhi, He Linyan, Sheng Xiafang*. Characterization of Rhizobium sp. Q32

isolated from weathered rocks and its role in silicate mineral weathering. Geomicrobiology Journal, 30:

150

Page 156: 南京农业大学简介 - Nanjing Agricultural Universityclm.njau.edu.cn/upfile/20150407152642125.doc · Web viewGlobal Change Biology. 20(2014), 372-381; Xia Yao, Haijian Ren, Zhongsheng

616-622, 2013;

4. Sheng Xiafang*, Sun Leni, Huang Zhi, He Linyan, Zhang Wenhui, Chen Zhaojin. Promotion of growth

and Cu accumulation of bio-energy crop (Zea mays) by bacteria: Implications for energy plant biomass

production and phytoremediation.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 103: 58-64, 2012;

5. “一种耐重金属的根瘤菌及其促进尾矿区植物修复的方法 CN ZL201210472559.5”。

科研团队(课题组)九:食药用真菌遗传与育种负责人(联系方式):赵明文,13605164436,[email protected]

研究方向:食药用菌遗传与育种,食药用菌生长发育、次级代谢的调控机理,食用菌工厂化栽培团队简介:食药用真菌遗传与育种课题组,目前由 1位教授、3位讲师以及 5位博士研

究生和 10位硕士研究生组成。课题组负责人赵明文教授,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担任中国食用菌协会理事,中国农学会食用菌分会理事,中国菌物学会药用真菌专业委员会委员。入选江苏省人事厅“333工程”优秀中青年学术带头人培养计划和江苏省教育厅“青蓝工程”优秀中青年学术骨干教师。获得上海市科技进步二等奖(第 6完成人)。担任 PLoS

ONE, Food Chemistry, Bioresource Technology, Molecular Biology Reports, Process Biochemistry,

Applied Microbiology and Biotechnology和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学报等 SCI源杂志的审稿人。受邀在国际、国内学术会议上做大会报告 10余次。课题组从事食药用菌生长发育、次级代谢的调控等研究。首次克隆了灵芝次级代谢产物

灵芝三萜生物合成途径中 SQS、HMGR、HMGS、FPS、OSC等多个关键酶基因,并对这些基因的功能和表达特性进行了详细的研究;系统研究了外源诱导物对灵芝三萜生物合成的影响,发现MeJA能够显著诱导灵芝三萜的生物合成途径中关键酶基因的表达,并提高灵芝三萜含量;首次建立了根癌农杆菌介导的灵芝转化法和灵芝 RNAi 操作体系,实现了GFP、GUS在灵芝中的表达和灵芝内源基因的沉默,建立了灵芝的外源基因高效转化体系。并在上述结果的基础上,发现NADPH氧化酶能够通过调控灵芝体内 ROS,进而影响灵芝菌丝体生长发育、子实体形态检查和次级代谢产物的生物合成。食用菌工厂化栽培是食用菌栽培的发展方向,可以产生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课题组针对这一发展趋势,开展珍稀食用菌工厂化栽培相关的研究工作,从工厂化栽培的菌种选育、菌株的分子标记、栽培环境控制等方面入手,开展了较为系统的研究工作。近三年承担的重大、重点项目与课题:1. 珍稀真菌高值利用技术研究与产品开发,国家科技支撑项目子项目,2012年 1 月-2015年 12 月;

151

Page 157: 南京农业大学简介 - Nanjing Agricultural Universityclm.njau.edu.cn/upfile/20150407152642125.doc · Web viewGlobal Change Biology. 20(2014), 372-381; Xia Yao, Haijian Ren, Zhongsheng

2. 食用菌新品种培育及制种关键技术研究,国家科技支撑项目子项目,2013年 1 月-2016年 12 月;3. 长三角现代农业区大学农业科技服务模式关键技术集成与示范 ,国家科技支撑项目子项目,2013

年 1 月-2016年 12 月;4. 茉莉酸甲酯促进灵芝三萜生物合成的关键调控蛋白鉴定及其功能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项目,2014.01-2016.12;

5. 灵芝三萜生物合成调控过程中关键转录因子基因的克隆及其在三萜生物合成中作用分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项目,2014.01-2016.12;

6. 灵芝中环境信号调控相关转录因子基因的克隆及作用分析,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项目,2013.07-2016.6。

近三年取得的代表性科研成果:1. Mu D. S., C.Y. Li, X. C. Zhang, X. B. Li, L. Shi, A. Ren, and M. W. Zhao*, Functions of the nicotinamide

adenine dinucleotide phosphate oxidase family in Ganoderma lucidum: an essential role in ganoderic acid

biosynthesis regulation, hyphal branching, fruiting body development, and oxidative-stress resistance,

Environmental Microbiology, 2013, doi:10.1111/1462-2920. 12326;

2. Ren A., M. J. Li, L. Shi, D. S. Mu, A. L. Jiang, Q. Han, M. W. Zhao*, Profiling and quantifying differential

gene transcription provide insights into ganoderic acid biosynthesis in Ganoderma lucidum in response to

methyl jasmonate, PLoS ONE, 2013, 8(6): e65027;

3. Mu D. S., L. Shi, A. Ren, M. J. Li, F. L. Wu, A L Jiang, M. W. Zhao*, The development and application of

a multiple gene co-silencing system using endogenous URA3 as a reporter gene in Ganoderma

lucidum,PLoS ONE, 2012,7(8): e43737;

4. Shi. L., L. Qin, Y. J. Xu, A. Ren, X. Fang, D. S. Mu, Q. Tan, M. W. Zhao*, Molecular cloning,

characterization, and function analysis of a mevalonate pyrophosphate decarbroxylase gene from

Ganoderma lucidum, Molecular Biology Report, 2012, 39:6149–6159;

5. Ren A., X. Ouyang, L. Shi, A. L. Jiang, D. S. Mu, M. J. Li, Q. Han, M. W. Zhao*, Molecular

characterization and expression analysis of GlHMGS, a gene encoding hydroxymethylglutaryl-CoA

synthase from Ganoderma lucidum (Ling-zhi) in ganoderic acid biosynthesis pathway, World Journal of

Microbiology and Biotechnology, 2013,29: 523-531.

科研团队(课题组)十:蛋白质结构生物学及微生物分子遗传学负责人(联系方式):王伟武,84395003,[email protected]

研究方向:蛋白质结构与功能及微生物分子遗传学团队简介:课题组由三位老师组成,一位教授,一位副教授以及一位讲师。研究方向为

膜蛋白及酶类(合成)的蛋白质化学及结构生物学研究,同时还运用分子遗传学手段研究微生物中相关基因的功能,主要为微生物的信号跨膜转导及蛋白质转运等相关基因的功能鉴定。相关老师已在 EMBO J,Acta Crystallogr D,Journal of Biological Chemistry, Human Molecular

Genetics, Biochemical Journal, Journal of Molecular Biology 等杂志上发表 SCI论文 20余篇。

152

Page 158: 南京农业大学简介 - Nanjing Agricultural Universityclm.njau.edu.cn/upfile/20150407152642125.doc · Web viewGlobal Change Biology. 20(2014), 372-381; Xia Yao, Haijian Ren, Zhongsheng

近三年承担的重大、重点项目与课题:1. 光驱动质子泵变形菌视紫红质(Proteorhodopsins)的晶体结构及质子转运机理的解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012.1-2015.12;

2. 一种分泌型耐高温双功能酶的催化活性分子机制及其在沙雷氏菌中生理功能的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012.1-2014.12。

近三年取得的代表性科研成果:1. Lou X#, Ran T#, Han N, Gao Y, He J, Tang L, Xu D*, Wang W*. Crystal structure of the catalytic domain

of PigE: A transaminase involved in the biosynthesis of 2-methyl-3-n-amyl-pyrrole (MAP) from Serratia

sp. FS14. Biochem Biophys Res Commun. 2014 Apr 25; 447(1):178-83. doi: 10.1016/j.bbrc.2014.03.125.

Epub 2014 Apr 2;

2. Ran T#, Ozorowski G#, Gao Y#, Sineshchekov O.A, Wang W*, Spudich J.L*, Luecke H* Cross-protomer

interaction with the photoactive site in oligomeric proteorhodopsin complexes. Acta Crystallogr D Biol

Crystallogr. 2013 Oct;69(Pt 10):1965-80. doi: 10.1107/S0907444913017575. Epub 2013 Sep 20;

3. Zhu W, Lan Y, Lou X, Han N, Ran T, Xu L, Xu D, Wang WW*  Isolation of proteorhodopsin-bearing

bacterium JL-3 from fresh water and characterization of the proteorhodopsin. FEMS Microbiol Lett. 2013

Jul;344(1):10-7. doi: 10.1111/1574-6968.12144;

4. Ran T, Gao Y, Marsh M, Zhu W, Wang M, Mao X, Xu L, Xu D*, Wang W*. Crystal structures of Cg1458

reveal a catalytic lid domain and a common catalytic mechanism for FAH family.  Biochem J. 2013 Jan

1;449(1):51-60. doi: 10.1042/BJ20120913;

5. Wang N, Wang M, Gao Y, Ran T, Lan Y, Wang J, Xu L*, Wang W*. Crystallization and preliminary X-ray

crystallographic analysis of a blue-light-absorbing proteorhodopsin. Acta Crystallogr Sect F Struct Biol

Cryst Commun. 2012, 68(Pt 3):281-3.

科研团队(课题组)十一:环境微生物负责人(联系方式):蒋建东,[email protected]

研究方向:农药残留微生物降解与修复团队简介:农药残留微生物降解与修复研究团队现有教授 3人,副教授 2人,讲师 2人,

实验师 1人,其中 1人为国家优青和江苏省杰青、2人为教育部新世纪人才。本团队致力于利用微生物降解与修复技术来解决农药面源污染矛盾,团队在农药残留降解菌种质、基因资源的发掘与保护、农药残留微生物降解分子机制的研究以及农药残留降解菌剂产品的开发和应用推广等方面取得了突出成绩,主持国家与省部级项目 40余项,在Mol Microbiol, Nuclear

Acid Res, Environ Microbiol, J Bacteriol, Appl Environ Microbiol 等微生物领域权威期刊发表SCI论文 80余篇,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教育部技术发明二等奖等多项奖励。中国微生物学会环境微生物学专业委员会挂靠本团队。近三年承担的重大、重点项目与课题:

153

Page 159: 南京农业大学简介 - Nanjing Agricultural Universityclm.njau.edu.cn/upfile/20150407152642125.doc · Web viewGlobal Change Biology. 20(2014), 372-381; Xia Yao, Haijian Ren, Zhongsheng

1. 环境微生物学,国家自然科学优秀青年基金,2013-2015;2. 除草剂溴苯腈代谢质粒的进化与脱卤机制,江苏省杰出青年基金,2013-2016;3. 化学农药微生物降解机制及应用,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项目,2013-2015;4. 基于新型表达模块的芽孢杆菌表达平台的开发与应用,青年 863 (SS2014AA020543),2013-2016;5. Rhodococcus jialingiae djl-6-2降解多菌灵的途径及分子机制研究,国家自然基金,2014-2017;近三年取得的代表性科研成果:1. Molecular characterisation of the enzymes involved in the degradation of a brominated aromatic

herbicide. 2013, Molecular Microbiology, 蒋建东, 通讯作者;2. Horizontal transfer of dehalogenase genes involved in the catalysis of chlorinated compounds: evidence

and ecological role. 2012, Critical Reviews in Microbiology, 蒋建东, 通讯作者;3. Cloning of a novel arylamidase gene from Paracoccus sp. FLN-7 that hydrolyzes amide pesticides. 2012,

Appl. Environ. Microbiol, 何健,通讯作者;4. A Novel Angular Dioxygenase Gene Cluster pbaA1A2BC, Encoding 3-Phenoxybenzoate 1′,2′-

Dioxygenase in Sphingobium wenxiniae JZ-1. Appl. Environ. Microbiol. 2014, 何健,通讯作者;5. The Novel Bacterial N-Demethylase PdmAB Is Responsible for the Initial Step of N,N-Dimethyl-

Substituted Phenylurea Herbicide Degradation. Appl. Environ. Microbiol, 闫新,通讯作者。

154

Page 160: 南京农业大学简介 - Nanjing Agricultural Universityclm.njau.edu.cn/upfile/20150407152642125.doc · Web viewGlobal Change Biology. 20(2014), 372-381; Xia Yao, Haijian Ren, Zhongsheng

食品科技学院学院简介

食品科技学院渊源于 1921年成立的东南大学农产制造门和 1927年创办的中央大学农产制造系、食品工业系,1952年食品工业系与浙江大学农化系、江南大学食品系合并到南京工学院,保留的部分师资并入南京农学院农学系和园艺系。1985年学校在全国农业院校中率先成立了食品科学系,1996年成立了食品科技学院。学院现下设食品科学与工程、生物工程、食品质量与安全 3个系,2个院级教学实验中

心(包括 8个基础实验室和 3个食品加工中试工厂),食品科学与工程、生物工程和食品质量与安全 3个本科专业。拥有博士学位食品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授予权,1个博士后流动站(食品科学与工程),1个国家重点(培育)学科,1个江苏省重点学科(食品科学),2个校级重点学科(食品科学、发酵工程),6个博士点,5个硕士点。拥有 1个国家肉品质量安全控制技术技术研究中心,1个农业部重点开放实验室(农畜产品加工与质量控制),1个教育部重点开放实验室(肉品加工与质量控制),1个江苏省工程技术中心(肉品加工工程技术中心),7个校级研究室。学院现有教职工 52名,其中教授 14人,副教授 13人,博士生导师 13人,硕士生导师 18人,具有博士、硕士学位的教职工占 90%以上,2002年被评为江苏省高校“青蓝工程”省级优秀学科梯队。目前在校本科生 730多人,研究生 200余人。目前学院承担国家自然科学资金、国家“863”、国家“十一五”支撑项目、部省级课题及横向课题研究 80多项;荣获国家和部省级科技进步奖 10多项,获国家专利 20多项,在国际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 200余篇(其中 100余篇被 SCI、EI等收录和引用),国内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 1000余篇,出版专著 10余部,教材 20余部。国家一级学会----中国畜产品加工研究会挂靠在本院。学院注重科研成果的开发与转化,先后在江苏、福建、安徽、北京、甘肃、江西等地取得了显著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网址:http://food.njau.edu.cn科研院长:屠康,025-84399016,[email protected]

155

Page 161: 南京农业大学简介 - Nanjing Agricultural Universityclm.njau.edu.cn/upfile/20150407152642125.doc · Web viewGlobal Change Biology. 20(2014), 372-381; Xia Yao, Haijian Ren, Zhongsheng

学院科研概况科研团队(课题组)一:畜产品加工与质量安全控制

负责人:周光宏 徐幸莲联系人(联系方式):徐幸莲,[email protected]研究方向:原料肉质量安全控制工程化技术、加工过程质量安全控制工程化技术、产品

质量安全控制工程化技术团队简介:本团队现有科研人员 35人,其中教授 12名、副教授 6名。团队带头人周光

宏教授现为南京农业大学校长,博士生导师,任《Meat Science》副主编、UN/ECE肉品标准委员会委员、中国畜产品加工研究会名誉会长、国家“十二五”支撑计划项目首席科学家、国家 863领域专家,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生猪加工岗位专家。近三年承担的重大、重点项目与课题: 1. 冷却肉品质宰前控制、宰后雾化喷淋及保鲜技术集成与示范,国家科技支撑计划,200万,2014-

2016;2. 动物源食品安全科技工程,国家十二五支撑计划,2012-2015;3. 肉类食品质量安全控制及营养学创新引智基地,国家外专局 111引智项目, 2014-2018;4. 肉类生产与加工质量安全控制技术,国家公益性(农业)行业专项,2 009-2013;5. 传统腌腊肉制品关键生产技术装备研究与示范,国家公益性行业(农业)科研专项, 2013-2017;6. 国家生猪现代产业技术体系岗位科学家,国家现代产业技术体系,2007-2015;7. 国家肉鸡现代产业技术体系岗位科学家,国家现代产业技术体系,2008-2015;8. 低钠条件下肌球蛋白热凝胶形成机制的研究,国家自然基金,2012-2015;9. 猪肉成熟过程中的蛋白质亚硝基化及作用机理,国家自然基金,2013-2016;10. 宰后肌肉蛋白质氧化对肉成熟的影响机制研究,国家自然基金,2012-2015。近三年取得的代表性科研成果: 1. 2013年,冷却肉品质控制关键技术及装备创新与应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

2. 2012年,冷却肉质量安全保障关键技术及装备研究与应用,江苏省人民政府江苏省科学技术奖二等奖;

3. 2012年,冷却肉质量安全保障关键技术及装备研究与应用,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科技创新奖——技术进步奖一等奖。

156

Page 162: 南京农业大学简介 - Nanjing Agricultural Universityclm.njau.edu.cn/upfile/20150407152642125.doc · Web viewGlobal Change Biology. 20(2014), 372-381; Xia Yao, Haijian Ren, Zhongsheng

科研团队(课题组)二:食品生物技术负责人: 陆兆新联系人(联系方式): 张充,[email protected]研究方向: 食品酶学、食品生物技术团队简介:南京农业大学食品科技学院食品生物技术与酶工程研究室,项目研究人员由 6

名教师和 40余名研究生构成。其中 6名教师均有博士学位,包括 3名教授,3名副教授。专业背景涉及食品生物技术、酶工程、微生物遗传育种、发酵工程、生物反应器、基因工程、微生物学、食品安全和卫生检验、细胞工程等。团队承担了多项包括国家自然基金、836课题,省部级等课题。具备扎实的科研基础,在食品微生物技术领域研究方面积累了丰富经验,取得显著研究成果;课题组成员均为年富力强的中青年专家,具备深厚的理论基础和丰富研究经历,部分有日本、美国、英国香港等海外研究经历。近三年承担的重大、重点项目与课题:1. “枯草芽孢杆菌 fengycin合成的分子调控机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2013.1-2016.12;2. “基于枯草芽孢杆菌 fengycin合成酶结构修饰的新型抗菌脂肽探索”,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

2013.1-2016.12;3. “食品防腐剂生物制造及食品安全控制”(国家级项目),十二五”国家科技计划(农村领域),

2012.1-2015.12;4. 食源性致病微生物快速检测试剂盒和仪器的研发与产业化,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子课题——“食品

中主要致病菌微孔板生物芯片快速检测技术研究”,2011-2015。近三年取得的代表性科研成果:1. Peroxidation Radical Formation and Regiospecificity of Recombinated Anabaena sp Lipoxygenase and Its

Effect on Modifying Wheat Proteins. JOURNAL OF AGRICULTURAL AND FOOD CHEMISTRY

2014.62(7): 1713-1719’

2. Purification and Characterization of Plantaricin 163, a Novel Bacteriocin Produced by Lactobacillus

plantarum 163 Isolated from Traditional Chinese Fermented Vegetables. JOURNAL OF

AGRICULTURAL AND FOOD CHEMISTRY . 2013,61(47): 11676-11682’

3. Identification of bacillomycin D from Bacillus subtilis fmbJ and its inhibition effects against Aspergillus

flavus. FOOD CONTROL. 2013,36(1): 8-14’

4. Development and evaluation of a PCR-ELISA assay for the detection and quantification of Cronobacter

spp. INTERNATIONAL DAIRY JOURNAL . 2013,33(1):27-33’

5. Fengycin inhibits the growth of the human lung cancer cell line 95D through reactive oxygen species

production and mitochondria-dependent apoptosis. ANTI-CANCER DRUGS. 2013, 24(6): 587-598.

157

Page 163: 南京农业大学简介 - Nanjing Agricultural Universityclm.njau.edu.cn/upfile/20150407152642125.doc · Web viewGlobal Change Biology. 20(2014), 372-381; Xia Yao, Haijian Ren, Zhongsheng

科研团队(课题组)三:食品微生物与发酵负责人: 董明盛联系人 (联系方式): 李伟,13914755689研究方向: 食品微生物、食品发酵技术团队简介: 本研究室致力于食品微生物新资源的发掘及发酵新工艺设计与工程化,重点

研究我国地域性特色发酵食品中微生物分子多样性及其功能基因的克隆与利用、乳品肉品用优良发酵剂菌种筛选及其高密度培养新技术、益生乳酸菌健康产品开发及产业化应用、传统发酵食品的现代化绿色生产技术等。近年来,我们跟踪国际生物科学前沿,研究细菌群体感应信号分子在食品腐败过程中产生的规律及作用机制,期望建立崭新的靶向细菌细胞信息通讯系统的新型防腐保鲜技术体系。依托国家 863计划、国家科技支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农业成果转化、教育部博士点基金和省科技支撑等项目,多项成果达到国内领先或国际先进水平,现团队有专任教师 5名,高级职称 4名,博士研究生 8名,硕士研究生 16名。近三年承担的重大、重点项目与课题:1. 益生菌功能机制的解析与优化,国家科技支撑项目,2013.1-2016.12;2. 抗幽门螺杆菌粘附活性多糖组份库构建及其机制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2014.1-

2017.12;3. 植物乳杆菌源低聚半乳糖抗艰难梭菌粘附活性构效关系及其机制,教育部高等学校博士点基金,

2014.1-2016.12;4. 传统发酵乳制品微生物资源开发与产业化,国家“863” 项目,2011.1-2015.12。近三年取得的代表性科研成果:1. 食品生物工程关键技术开发与产业化应用——高效食品发酵剂制造技术创新及产业化应用,中国

食品工业协会,中国食品工业协会科学技术奖,一等奖,2011年;2. 特质益生菌高效筛选及其高活性制品开发与应用关键技术,黑龙江省科技厅,黑龙江省高校科学

技术奖,一等奖,2012年;3. 高效直投式乳酸菌发酵剂工业化制备关键技术及在发酵食品中的应用,教育部,高校科研优秀成

果奖,二等奖,2012年;

4. 一种赛里木瑞士乳杆菌及其制得的高黏酸乳发酵剂和应用,中国,2013.06;5. Effects of different coagulants on coagulation behavior of acid-induced soymilk[J]. Food Hydrocolloids.

2013, 33: 106–110.

158

Page 164: 南京农业大学简介 - Nanjing Agricultural Universityclm.njau.edu.cn/upfile/20150407152642125.doc · Web viewGlobal Change Biology. 20(2014), 372-381; Xia Yao, Haijian Ren, Zhongsheng

科研团队(课题组)四:食品天然产物营养与化学负责人: 辛志宏 冯治洋联系人(联系方式): 辛志宏,13770797465,[email protected]研究方向: 天然产物化学与营养、食品与生物纳米技术团队简介:食品天然产物营养与化学科研团队(课题组)近年来主要围绕糖生物学与糖生

物工程、天然产物化学与营养、食品与生物纳米技术等前沿科学领域开展研究工作。目前,在多糖、功能性低聚糖、甾醇、生物碱、黄酮、多酚、糖苷、卟啉等天然活性成分的分离纯化、结构鉴定与生物活性评价;食品纳米结构的制备、表征与生理功能研究等方面形成了特色鲜明、基础雄厚的研究方向。相关研究工作已发表(含录用)SCI论文 100多篇。累积被引用 1000多次。近三年承担的重大、重点项目与课题:1. Alpha-低聚半乳糖的益生与免疫活性及其构-效关系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63万,2012-

2015;2. 昆仑雪菊降压化学成分靶向分离鉴定与分子作用机制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30万,2013-

2016;3.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冬青苦丁茶多酚类物质抗肥胖作用及其作用机制的研究,62万,2012-2015;4.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盐生海芦笋嗜盐真菌抗肿瘤活性成分研究(31071586),26万,2011-2013。近三年取得的代表性科研成果:1. Bing Hu, Yuwen Ting, Xiaoqing Yang, Wenping Tang, Xiaoxiong Zeng*, Qingrong Huang*.

Nanochemoprevention from encapsulation of (–)-epigallocatechin-3-gallate with bioactive

peptides/chitosan nanoparticles for enhancing its bioavailability. Chemical Communications, 2012, 48,

2421-2423;

2. Peng Jixing, Lin Tao, Wang Wei, Xin Zhihong*, Zhu Tianjiao, Gu Qianqun, Li Dehai*. Antiviral alkaloids

produced by the mangrove-derived fungus Cladosporium sp. PJX-41. Journal of Natural Products, 2013,

76, 1133-1140;

3. Wang Xiaomin, Zhang Min, Zhao Yuhui, Wang Hui, Liu Tianxing, Xin Zhihong*. Pentadecyl ferulate, a

potent antioxidant and antiproliferative agent from the halophyte Salicornia herbacea. Food Chemistry,

2013, 141, 2066-2074;

4. Hong Ye, Chunhong Zhou, Wei Li, Bing Hu, Xiaoqing Wang, Xiaoxiong Zeng*. Structural elucidation of

polysaccharide fractions from brown seaweed Sargassum pallidum. Carbohydrate Polymers, 2013, 97,

659-664;

5. Xin Zhang, Xiuling Zhu, Yongkang Sun, Bing Hu, Yi Sun*, Saqib Jabbar, Xiaoxiong Zeng*.

Fermentation in vitro of EGCG, GCG and EGCG3’’Me isolated from Oolong tea by human intestinal

microbiota. Food Research International, 2013, 54, 1589-1595.

159

Page 165: 南京农业大学简介 - Nanjing Agricultural Universityclm.njau.edu.cn/upfile/20150407152642125.doc · Web viewGlobal Change Biology. 20(2014), 372-381; Xia Yao, Haijian Ren, Zhongsheng

科研团队(课题组)五:糖工程负责人: 曾晓雄 Josef Voglmeir联系人(联系方式): 曾晓雄,13913010612,[email protected]

刘 丽,025-84399512,[email protected]研究方向:食品/营养糖组学、新的糖酶的筛选和改造、糖生物分子标记物的筛选、糖微

阵列(糖芯片)技术的开发和利用。团队简介:南京农业大学糖组学与糖生物工程研究中心于 2012年 6 月开始筹建,于同年

年底申请并获批成为校级研究室。负责人为曾晓雄和 Josef Voglmeir教授,团队成员包括 1名研究员,1名讲师,1名管理人员,1名英国籍博士后,6名博士研究生和 10名硕士研究生。本团队是一个设施齐全、功能运转科学合理、管理现代化、专门从事系统糖科学研究的实验室。本团队的成立正式开启了南京农业大学在糖科学领域内的全方位系统研究,填补了南京农业大学在糖科学领域内的空白。与基因和蛋白质学一样,糖科学也是生物学研究的一个基础领域,因此与所有应用性生物学科都有密切的联系。本团队除了计划开展糖科学的基础和应用基础研究外,还将积极寻求与本校特色农业生物学科如动物、植物、微生物、环境、食品等的交叉和融合,促进糖科学和这些学科的共同发展,进一步提高学校科研的整体实力和竞争力。近三年承担的重大、重点项目与课题:1. 新的编码O-链寡糖内切糖苷酶基因的筛选,江苏省优势学科项目,2013-2015;2. 人乳特异性糖蛋白寡糖结构与功能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2014-2017。近三年取得的代表性科研成果:1. Hagan, AK, Wang, MM and Liu L*,Current Approaches in Glycoprotein Analysis. Protein and Peptide

Letter.2014 (Accepted);

2. Laurent, N., Haddoub, R., Voglmeir, J., Flitsch, S.L.*, MALDI-ToF-MS analysis of glycosyltransferase

activities on gold surface arrays, Methods Mol Biol, 808, 269-284, 5032 words, 2012;

3. Carrington SD, Irwin JA, Liu L, Rudd P, Matthews E, Corfield AP*, Analysing Mucin Degradation.

Humana Press, 11597 words, 2012;

4. 约瑟夫 .弗戈迈尔,刘丽,王婷,一种可同时进行多个样品操作的层 析柱,中国, ZL

201320507900.6,2013.12;5. 约瑟夫 .弗戈迈尔,刘丽,王婷,一种适用于 96 孔细胞培养板的层 析柱,中国,

ZL201320507899.7,2013.12。

160

Page 166: 南京农业大学简介 - Nanjing Agricultural Universityclm.njau.edu.cn/upfile/20150407152642125.doc · Web viewGlobal Change Biology. 20(2014), 372-381; Xia Yao, Haijian Ren, Zhongsheng

科研团队(课题组)六:农产品贮藏与采后生理负责人:郑永华 郁志芳联系人(联系方式):金鹏, 025-84399080研究方向:果蔬采后生物学、果蔬贮藏保鲜技术团队简介:南京农业大学食品科技学院农产品贮藏与采后生物学研究室,拥有教授 2人

(郑永华、郁志芳),副教授 1人(金鹏),讲师 1人(姜丽),研究生 30余人,其中 4名教师拥有博士学位。团队承担了多项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 836课题,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公益性行业专项、省部级创新基金等课题。发表科研论文 90余篇,其中 SCI 收录60余篇。近三年承担的重大、重点项目与课题:1. 采后果实抗病性诱导中的 Priming现象及机理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 MeJA和热空气复合处理对果实采后病害的影响及其机理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 甜菜碱对果实采后冷害调控及控制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 桃果实采后冷害和能量代谢的关系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5. 枇杷产业技术研究与试验示范,国家公益性行业(农业)科研专项;6. 浆果贮藏与产地加工技术集成与示范,国家公益性行业(农业)科研专项;7. 长三角地区设施蔬菜高产高效生产,国家公益性行业(农业)科研专项;8. 水生蔬菜保鲜与加工技术研究,国家“十二五”科技支撑计划子课题;9. 易腐果蔬、高档食用菌保鲜关键技术创新,江苏省农业科技自主创新资金项目。近三年取得的代表性科研成果:1. Jin P, Zhu H, Wang L, Shan TM, Zheng YH*. Oxalic acid alleviates chilling injury in peach fruit by

regulating energy metabolism and fatty acid contents. Food Chemistry, 2014, accepted;

2. Jin P, Duan YF, Wang L, Wang J, Zheng YH*. Reducing chilling injury of loquat fruit by combined

treatment with hot air and methyl jasmonate. Food and Bioprocess Technology, 2014, DOI

10.1007/s11947-013-1232-3;

3. Wang XL, Xu F, Wang J, Jin P, Zheng YH*. Bacillus cereus AR156 induces resistance against Rhizopus

rot through priming of defense responses in peach fruit. Food Chemistry, 2013, 136(2):401-406;

4. Jin P, Zhu H, Wang J, Chen JJ, Wang XL, Zheng YH. Effect of methyl jasmonate on energy metabolism in

peach fruit during chilling stress. Journal of the Science of Food and Agriculture, 2013, 93: 1827-1832;

5. Li Zhang, Zhifang Yu*, Li Jiang, Juan Jiang, Haibo Luo, Linran Fu. Effect of post-harvest heat treatment

on proteome change of peach fruit during ripening. Journal of Proteomics , 2011, 74:1135-1149.

161

Page 167: 南京农业大学简介 - Nanjing Agricultural Universityclm.njau.edu.cn/upfile/20150407152642125.doc · Web viewGlobal Change Biology. 20(2014), 372-381; Xia Yao, Haijian Ren, Zhongsheng

科研团队(课题组)七:农产品加工与综合利用负责人:顾振新 韩永斌联系方式:025-84396293研究方向:功能食品创制原理与技术、农产食品加工团队简介:本团队科研成员 30多人,主要从事农产品深加工与功能食品基础研究,包括

富含 γ-氨基丁酸、低级磷酸肌醇与功能肽等功能成分的豆谷类食品的创制、富含异硫氰酸盐的芸薹属芽苗菜及其它蔬菜的深加工。已主持省部级科研项目 20余项,发表科研论文 100多篇,其中 SCI 收录 50余篇。获得授权国家发明专利 30多项。近三年承担的重大、重点项目与课题:1. 微波磁控管分段叠加调控温度场均匀性及图像处理技术,国家“863”项目;2. 水生蔬菜保鲜与加工技术研究,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3. 低氧与热激调控芸薹属芽菜异硫氰酸酯富集机理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 发芽大豆富集 γ-氨基丁酸的调控机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5. 豆类食品中 r-氨基丁酸富集机理及调控技术研究,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6. 富含异硫氰酸酯的甘蓝健康食品加工技术研究,江苏省农业科技支撑项目;7. 功能性大豆乳粉生产关键技术及产品开发,江苏省农业科技支撑项目;8. 出口型大豆芽菜加工关键技术研究及其产业化,江苏省农业科技支撑项目。近三年取得的代表性科研成果:1. 一种富含 γ-氨基丁酸的冻干豆类芽菜及其生产工艺. ZL201210260580.9;2. 一种富含GABA的冻干豆芽汤料生产工艺及其产品. ZL201210260631.8;3. 一种富含 γ-氨基丁酸低爆腰率发芽糙米及其生产方法. ZL201210464186.7;4. 一种胚芽玉米复合营养粉生产工艺及其产品. ZL201210260579.6;5. 一种芸薹属蔬菜种子中萝卜硫素富集与提取方法. ZL201210011551.9。

科研团队(课题组)八:农产品质量无损检测与品质控制负责人:屠康联系人:潘磊庆,13851794301研究方向:农产品质量无损检测、果蔬采后处理与质量安全控制、食品质量安全追溯和

风险评估团队简介:本科研团队共有教授 2名,副教授 3名,讲师 2名,博士生和硕士生 20名。

主持和参加国家科技支撑、“86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江苏省自然基金、农业科技攻关等省部级项目 20余项,在国内外核心期刊发表论文 150余篇,SCI 收录 25篇,EI 收录 20篇,申请国家发明专利 23项,授权 7项。获得国家软件权 8项。近三年承担的重大、重点项目与课题:1. 基于嵌入式 3S技术的农业移动智能服务系统关键技术研究,国家“863”项目;2. 基于多种传感器融合技术的禽蛋品质快速无损检测研究,国家“863”项目;3. 桃果实冷害的高光谱图像特性及检测机理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 基于物联网的液态奶全程质量控制技术应用与示范,国家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资金项目;5. 基于机器视觉技术的牛肉品质智能分级系统示范与应用,国家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资金项目;

162

Page 168: 南京农业大学简介 - Nanjing Agricultural Universityclm.njau.edu.cn/upfile/20150407152642125.doc · Web viewGlobal Change Biology. 20(2014), 372-381; Xia Yao, Haijian Ren, Zhongsheng

6. 基于物联网的液态奶全程质量控制技术应用与示范,科技部农业成果转化项目;7. 农产品质量与安全国际合作交流,农业部 948项目。近三年取得的代表性科研成果:1. 利用计算机视觉、敲击振动和电子鼻技术的有机融合,建立了基于多信息融合的鸡蛋、鸭蛋品质识别模式、鸡、鸭种蛋的孵化特性的无损判别模式,开发了多传感技术融合的多禽蛋多品质参数检测系统,形成相关的检测装置原型和实验室运行设备。发明专利:

2. 一种禽蛋表面品质检测的方法和装置,ZL200510134902.5;3. 一种气体传感器检测鸡蛋新鲜度的方法,ZL200910183546.4;

4. 一种苹果采后贮藏保鲜的复合热处理方法,ZL200710024473.5;5. 一种非化学处理防治储粮害虫的方法,ZL200710024472.0。

163

Page 169: 南京农业大学简介 - Nanjing Agricultural Universityclm.njau.edu.cn/upfile/20150407152642125.doc · Web viewGlobal Change Biology. 20(2014), 372-381; Xia Yao, Haijian Ren, Zhongsheng

工学院学院简介

南京农业大学工学院位于南京市浦口区,校园面积 716 亩,南临长江,北依秀丽的老山,林木葱郁,鸟语花香。现有教职工 450多人,全日制在读本科生 5000多人,博士、硕士研究生近 400人,成人教育学生 500多人。60多年来,培养了包括各类专家、学者、企业家、党政管理人才等共计 3万余人。学院由我国最早创办的两个农业工程系——原中央大学农业工程系和金陵大学农业工程

系合并、发展而来,是我国农业工程学科的发源地之一。1952年,全国高校院系调整时两校的农业工程系合并成立南京农学院农业机械化系。1958年,农业机械化系与江苏省南京农业机械化学校合并成立南京农学院农业机械化分院。1970年,搬迁至镇江,与镇江农业机械学院(现江苏大学)合并。1985年,迁回浦镇原址成立南京农业大学农业工程学院。2000年,更名为南京农业大学工学院。 现有农业机械化系、交通与车辆工程系、机械工程系、电气工程系、管理工程系、基础

课部和培训部等教学单位。设有农业机械化及其自动化、交通运输、工业设计、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农业电气化与自动化、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自动化、工业工程、工程管理、物流工程、车辆工程、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等 12个本科专业。农业机械化及其自动化专业为国家级特色专业,农业电气化与自动化为省级特色专业。《农业机械学》、《汽车拖拉机学》被评为国家级精品课程。拥有农业工程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农业工程、机械工程、管理科学与工程一级学

科硕士学位授予权,检测技术与自动化装置等 9个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权,以及工程硕士(农业工程、机械工程、物流工程领域)和农业推广硕士(农业机械化领域)专业学位授予权。 学院建有“江苏省智能化农业装备重点实验室”及“江苏省现代设施农业技术与装备工

程实验室”。瞄准国家战略目标和社会发展需求,依托农业工程优势学科,在水田土壤流变性能、土壤耕作及旋耕机械、植保机械、智能化农业装备、设施农业、农业能源等领域开展重点攻关,研究成果受到国内外瞩目。近五年,承担国家科技支撑、国家 863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各类项目 100多项,获国家、省部级科研成果 4项,发表学术论文 1000多篇,被 SCI、EI等收录 200多篇,出版著作、教材近百部。面向未来,按照学校建设世界一流农业大学奋斗目标,学院秉承学校百年办学传统,践

行“诚朴勤仁”校训,发扬艰苦奋斗、务实奋进的优良传统,营造团结融洽、和睦和谐的校园文化氛围,坚持农业工程学科优势,加强以工为主、理工结合、农工融合,为早日建成高水平、有特色、国际化的教学研究型学院而努力奋斗。网址:http://www.pk.njau.edu.cn/院长:汪小旵, 025-58606567 , [email protected]

164

Page 170: 南京农业大学简介 - Nanjing Agricultural Universityclm.njau.edu.cn/upfile/20150407152642125.doc · Web viewGlobal Change Biology. 20(2014), 372-381; Xia Yao, Haijian Ren, Zhongsheng

学院科研概况科研团队(课题组)一:现代农业装备理论与技术

负责人(联系方式): 姬长英,025-58606571,[email protected]研究方向:土壤-机器系统,智能化农业装备关键技术主要成员:周俊 丁启朔 孟为国 安秋 顾宝兴 王海青 田光兆 葛艳艳团队简介:本研究团队一直从事现代农业装备理论与技术的研究工作,承担过国家自然

科学基金、国家科技部 863计划项目等科研项目 20多项,具有丰富的相关研究经验,已在相关研究领域形成一定的影响。通过多年的科研工作积累,已有相对完善的农业机械基础理论研究和产品研制的基础设施和仪器装备,拥有智能化研究所、农业自动化、土壤力学等实验室,拥有各类工业摄像机、GPS导航定位系统、二维激光测距仪等自动化仪器设备以及较为齐全的室内和野外水田土壤力学性质测量仪器,相关的力、位移等传感器和实验土槽等设施与设备,价值超过 300万元,具备开展现代农业装备研发的人员和平台。近三年承担的重大、重点项目与课题:1. 高秸秆含量土壤力学性质及其工作部件的相互作用规律,国家自然基金项目;2. 流变型土壤的切削与失效机理及土壤工作部件设计,国家自然基金项目;3. 田藕机械化生产及产业化开发,江苏省农机三项工程项目;4. 基于物联网的水产养殖智能投饲系统的研究,江苏省产学研前瞻性联合研究项目;5. 农业机器人动态作业场景概率图模型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6. 基于立体视觉导航农业机器人大尺度地形推理研究,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7. 可变形易损伤农业物料机器人抓取研究,博士点基金项目;8. 基于无线传感网络的智能温室信息监测系统集成示范,苏州市农业科技支撑项目;近三年取得的代表性科研成果:1. 农业机械导航技术发展分析[J]. 农业机械学报,2014,09;2. 基于全景视觉的智能农业车辆运动障碍目标检测[J]. 农业机械学报,2013,12:239-244;3. 土颗粒四级筛分非线性特性离散元数值模拟研究[J]. 土壤通报,2013,06:1369-1373;4. 犁体结构参数与工作参数优化设计[J]. 农业机械学报,2013,08:5-62;5. 一种水稻直播用精播绳制造设备,ZL200710190968.5 (发明专利);6. 制动力矩无级调节永磁式缓速器,ZL200710019389.4 (发明专利);7. 基于基准点的简便匹配方法,ZL201010272140.6 (发明专利);8. 一种轮式移动水果采摘机器人及水果采摘方法,ZL20110021812.0 (发明专利);9. 一种农用智能移动机器人平台.CN 101323328 A (发明专利)。

科研团队(课题组)二:土壤-植物-机器系统科学负责人(联系方式): 丁启朔,15850723939,[email protected]研究方向:土壤-机器系统,智能化农业装备关键技术主要成员:李毅念 薛金林 陆明洲 邱威 赵国柱团队简介:针对构成作物生产环境的土壤、机器、生物质、水、光、温等多重因子及因

165

Page 171: 南京农业大学简介 - Nanjing Agricultural Universityclm.njau.edu.cn/upfile/20150407152642125.doc · Web viewGlobal Change Biology. 20(2014), 372-381; Xia Yao, Haijian Ren, Zhongsheng

子间的互作关系,利用机械设计、固体、流体及热力学、机器视觉、测控等工程技术手段定量土壤-植物-机器系统的环境因子,描述各因子的特征及对作物生产环境的影响,建立作物生产环境各因子间关系的定量描述,明确机械、水、热应力及光过程对作物生产环境的影响机理,进而实现作物生产环境的优化并提供针对性的装备与技术手段。团队以服务作物生产为核心目标,构建相互协作、分工明确、组织高效的研究队伍,与作物生产及服务体系密切配合,充分涉足土壤学、耕作与栽培学、作物生态学中的工程技术问题,强调用工程学理论与方法改造与优化作物生产环境。近三年承担的重大、重点项目与课题:1. 水稻土的机械承载力和机械失效力学模型及其应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 开放式多功能农业机器人关键技术与技术开发,南京农业大学青年基金项目;3. 基于视觉的农业机器人自主导航技术的研究,江苏省农机基金。近三年取得的代表性科研成果:1. Related the Rheological and Pasting Properties to the Ultrastructure of Hard and Soft Wheat Grains with

Different Kernel Thickness and Specific Density[J]. Food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ternational.

2013,19(5):415–425;

2. Correlation between head rice yield and specific mechanical property differences between dorsal side and

ventral side of rice kernels. Journal of Food Engineering, 2014, 123: 60-66;

3. Assessment of agricultural electric vehicles based on photovoltaics in China. Journal of Renewable and

Sustainable Energy, 2013, 5, 063108;

4. Combustion characteristics, engine performances and emissions of waste edible oil biodiesel in diesel

engine. Renewable and Sustainable Energy Reviews, 2013, 23(2): 350-365;

5. Analysis of driving cycle for emission test of light-duty vehicles in China. Advanced Materials Research,

2013, 616-618: 1154-1160;

6. Variable field-of-view machine vision based row guidance of an agricultural robot. Computer and

Electronics in Agriculture, 84(2012): 85-91.

科研团队(课题组)三:拖拉机电液控制技术与开发负责人(联系方式):鲁植雄,13951715780,[email protected]研究方向:拖拉机电液悬挂控制技术,拖拉机线控液压转向控制技术主要成员:薛金林 李建 邓晓亭 邱威 高强 韩英 李和团队简介:拖拉机电液控制技术与开发创新团队主要从事拖拉机相关的耕深、驱动、转

向、机联网等控制技术的研究工作。探索拖拉机耕深、转向、驱动等控制系统的信号传递、检测和传输技术与基本理论,为产品的开发提供理论基础,提出耕深、转向、驱动等控制系统的基本理论和方案,研制能够在复杂多变的工作条件下进行拖拉机作业机组控制,最大限度地提高拖拉机的作业性能。以推进拖拉机电子液压产品向市场化迈进,提高我国拖拉机在国际上的竞争力。近三年承担的重大、重点项目与课题:1. 农业车辆-地面接触耦合作用下有效不平度形成机理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 农田耕作地表不平度的模型构建与形成机理研究,教育部高等学校博士学科点专项科研基金项目;3. 拖拉机自动耕深控制装置的研究与开发,江苏省科技支撑计划(农业)资助项目;4. 全架式大功率轮式拖拉机研发及产业化,江苏省科技成果转化专项资金项目。

166

Page 172: 南京农业大学简介 - Nanjing Agricultural Universityclm.njau.edu.cn/upfile/20150407152642125.doc · Web viewGlobal Change Biology. 20(2014), 372-381; Xia Yao, Haijian Ren, Zhongsheng

近三年取得的代表性科研成果:1. “小四轮拖拉机与农用运输车常见故障诊断排除图解”:获 2012-2013年度中华农业科技奖的科

普奖(相当科技成果二等奖)。农科教发〔2013〕14号;2. 平面针尺式地表不平度测量仪. 专利号:ZL 2012 2 0043021.8;3. 基于 CAN总线的拖拉机综合信息显示系统. 专利号:ZL 2012 2 0099194.1;4. 拖拉机电控液压悬挂系统嵌入式软件 V1.0,登记号:2013SR103438,2013.9.23;5. 拖拉机线控液压转向系统嵌入式软件 V1.0,登记号:2013SR104370,2013.9.24。

167

Page 173: 南京农业大学简介 - Nanjing Agricultural Universityclm.njau.edu.cn/upfile/20150407152642125.doc · Web viewGlobal Change Biology. 20(2014), 372-381; Xia Yao, Haijian Ren, Zhongsheng

科研团队(课题组)四:农产品加工与检测技术及装备负责人(联系方式):陈坤杰,13951715780,[email protected]研究方向:农产品加工及无损检测技术,智能化农产品加工、检测及分级装备主要成员:刘德营 李娟玲 龚红菊 於海明 陈桂云 吴威 孙鑫团队简介:本创新团队一直从事农产品加工与检测方面的研究,承担过国家自然科学基

金、国家科技攻关、国家行业科技、948以及江苏省科技攻关和自然基金项目 20余项,具有丰富的相关研究经验,已在该研究领域形成自己的特色。经过多年的努力,团队已经具备良好的研究和试验条件,拥有农产品加工与检测专业实验室,各种光谱分析、品质检测和常规化学分析仪器设备 80余台套,价值超过 100万元,具备开展农产品加工和检测方面研究所需要的人员和平台。近三年承担的重大、重点项目与课题:1. 基于分形和机器视觉的牛肉质量自动分级方法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 畜禽宰后减损、分级技术装备研究与示范,公益性行业(农业)科研专项;3. 全自动油水分离式油炸机关键技术的引进与创新,948计划项目;4. 农作物秸秆饲料化高效利用技术的研究(BE2010356),江苏省科技支撑计划。近三年取得的代表性科研成果:1. Prediction of troponin-T degradation using color image texture features in 10d aged beef longissimus

steaks. Meat science, 2014, 96(2), 837-842;

2. Predicting beef tenderness using color and multispectral image texture features. Meat Science, 2012(4):

382-393;

3. Predicting Fresh Beef Color Grade Using Machine Vision Imaging and Support Vector Machine (SVM)

Analysis. Journal of Animal and Veterinary Advances, 2011(10): 1504-1511;

4. A Fast Beef Marbling Segmentation Algorithm Based on Image Resampling. TELKOMNIKA Indonesian

Journal of Electrical Engineering, 2014 12(5);

5. Myostatin gene mutations C313Y and Q204X and how they affect beef quality in crossbred heifers. Meat

Science 89 (2011) 325–371.

168

Page 174: 南京农业大学简介 - Nanjing Agricultural Universityclm.njau.edu.cn/upfile/20150407152642125.doc · Web viewGlobal Change Biology. 20(2014), 372-381; Xia Yao, Haijian Ren, Zhongsheng

科研团队(课题组)五:移动作业机器创新设计负责人(联系方式):朱思洪,13951788552,[email protected]研究方向:移动作业机器减振技术,移动作业机器机电液混合驱动技术主要成员:聂信天 顾 林 史立新 张海军 陈玉仑 耿国盛 朱 跃 周永清 杨飞 高辉松 王胜

红 陈云富 宋仕凤 钱进 贺亮 肖茂华 邓晓亭 钱筱琳 郑恩来团队简介:移动作业机器创新设计团队由近 20名中青年教师和企业技术人员自由组成。

团队中有教授 1人,副教授 8人,讲师 11人。根据在研课题的变化情况,人员有所增减。主要从事与拖拉机、联合收获机、插秧机、树枝粉碎车和垃圾清扫车等有关的振动理论、减振技术、无级变速技术、机电液混合驱动技术、造型设计和人机工程学方面的研究工作。目标是:创立机器动力学分支学科“移动作业机器动力学”,研究移动作业机器垂向动力学、驱动动力学和操纵动力学;构建移动作业机器新型减振系统、新型驱动系统、新型传动系统和新型操纵系统;研制适合国民经济发展需要的、具有市场前景的新型移动作业机器。近三年承担的重大、重点项目与课题:1. 设施农业用微型电动拖拉机及配套装备研发,江苏省农机三新工程项目;2. 大型拖拉机全自动换挡变速箱的引进及研发,农业部 948项目;3. 全架式大功率轮式拖拉机研究及产业化,江苏省科技厅江苏省科技成果转化专项资金项目;4. 设施农业用电动拖拉机及配套设备研发,江苏省产学研联合创新资金项目;5. 面向水田作业工况的拖拉机振动理论及应用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近三年取得的代表性科研成果:1. Research on Balancing of a multi-link high-speed press[J]. Key Engineering Materials, 2013, 567:175-

182;

2. Study on the variation characteristics of vertical equivalent damping ratio of tire–soil system using semi-

empirical model[J]. Journal of Terramechanics, 2013, 50 (12);

3. Study on the vertical stiffness and damping coefficient of tractor tire using semi-empirical model[J].

Journal of Science, 2013, 83(5):5-15;

4. An advanced measurement of paddy field surface roughness by static level method[J]. Journal of Science,

2013, 83(5):17-26;

5. Effects of tyre inflation pressure and forward speed on vibration of an unsuspended tractor[J]. Journal of

Terramechanics, 2013, 50 (3):185-198;

6. JL75G-60型数控高速超精密压力机,中国机械工业科学技术奖三等奖,2013;

7. 110-440马力KAT系列大功率轮式拖拉机,江苏省机械工业科技进步奖一等奖,2013;

8. JL75G-60型数控高速超精密压力机,江苏省机械工业科技进步奖二等奖,2013.

169

Page 175: 南京农业大学简介 - Nanjing Agricultural Universityclm.njau.edu.cn/upfile/20150407152642125.doc · Web viewGlobal Change Biology. 20(2014), 372-381; Xia Yao, Haijian Ren, Zhongsheng

科研团队(课题组)六:先进制造技术负责人(联系方式):康敏,13851515041,[email protected]研究方向:特种加工技术研究及应用,机电一体化技术研究及装备研发主要成员:傅秀清 陈光明 耿国盛 杨和梅 肖茂华 汤昕燕 丁兰英 杨勇 刘平

柳禄 贺亮 陈可 葛艳艳 杨松团队简介:先进制造技术科研创新团队以机械工程系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机械电子工

程、机械设计及理论等重点学科为龙头,依托机械工程系教学实验中心和特种加工实验室,紧紧围绕难加工材料加工的新技术、新工艺和机电一体化技术及装备开展科学研究与技术创新,重点开展了数控电解加工技术、超声电解复合加工技术、数控流镀再制造技术、慢刀伺服车削技术等方面的研究与应用,研制了电解加工机床、超声电解复合加工机床、数控流镀机床、复杂光学曲面精密数控车床等设备。团队先后承担了省、部、市厅级科研项目 10余项,申请并获得国家专利 15项,发表论文 100余篇,其中被 SCI、EI、ISTP等收录 40余篇。近三年承担的重大、重点项目与课题:1. 设施农业用轻简型旋耕起垄施肥精量播种机研制,江苏省产学研联合创新资金——前瞻性联合研

究项目;2. 设施栽培节本增效配套设备研发及应用,江苏省连云港市农业攻关项目。近三年取得的代表性科研成果:1. Research on the process simulation of NC-ECM with ball-end tool-electrode. Advanced Materials

Research,2011,V154-155, p338-343;

2. Research on Flow Field Characteristics and Experiments of Numerical Control Electrochemical

Machining. Advanced Science Letters,2011, V4, 6-7 p1933-1938;

3. Study on the Turing of Toric Spectacle Lens by Use of Slow Tool Servo Method. Applied Mechanics and

Materials, 2011, V52-54, p1526-1531;

4. Digital Modeling and Key Parts Simulation of Rubber-bar Roller Cotton Harvester. Applied Mechanics

and Materials, 2011, V52-54, p1586-1591;

5. Measurement of Electrochemical Machining Initial Gap Based on Machine Vision. Advanced Materials

Research,2011,V230-232, p1190-1194;

6. Effects of speed ratio K value of rubber-bar on cotton harvesting performance [J]. Applied Mechanics and

Research, 2012, V383-390, p3005-3010;

7. Predictive modeling of surface roughness in lenses precision turning using regression and support vector

machines. Int J Adv Manuf technol,2013, DOI 10.1007/s00170-013-5231-3;

8. Study on the high speed jet-electrode position Ni-P alloy. Key Engineering Materials, 2013, V567, p39-

44.

170

Page 176: 南京农业大学简介 - Nanjing Agricultural Universityclm.njau.edu.cn/upfile/20150407152642125.doc · Web viewGlobal Change Biology. 20(2014), 372-381; Xia Yao, Haijian Ren, Zhongsheng

科研团队(课题组)七:生物质复合材料及工程材料研究与应用负责人(联系方式):何春霞,13813973176,[email protected]研究方向:生物质材料研究及其应用,工程领域复合材料研究主要成员:路琴 史丽萍 张静 李娟玲 姚昊萍 汤昕燕 顾红艳 杨井华

杨和梅 陈可 朱跃 陆德荣 王永健 姚雪霞 杨中伟团队简介:生物质复合材料及工程材料科研究及应用科技创新团队是以何春霞教授为团

队负责人。本研究团队的主要研究方向是生物质材料研究及其利用、工程领域材料的基础特性和应用研究。近年来开展的主要研究工作有:(1)利用农林废弃物秸秆、稻壳、竹、木粉等制备生物降解和木塑复合材料,研究这些材料性能。(2)新型高分子基纳米复合材料研究,研究有较好增强增韧和减摩耐磨的纳米复合材料;(3)利用图像处理及分析技术定量分析复合材料微观结构,研究材料微观结构和宏观性能的关联关系,(4)工程耐磨性材料及其表面镀膜材料的研究,研究机械工程领域耐磨的金属和无机陶瓷膜材料,通过合适的途径提高工程材料的表面性能。本团队研究成员有较好的材料学、化学、力学等基础和专业知识背景,有对材料各种性

能分析的专业技能,为生物质复合材料及工程材料的研究及利用提供有利保障。近三年取得的代表性科研成果:1. Performance of Polypropylene Wood-Plastic Composites with Different Rice Straw Contents Using Two

Methods of Formation. FOREST PRODUCTS JOURNAL,2013,63(1):61-66;

2. 基于角测量技术的麦秸/聚丙烯复合材料微观结构定量分析. 农业工程学报,2013,29(8):258-

266;3. 预处理对麦秸/聚丙烯复合材料摩擦磨损性能影响. 农业机械学报,2013,44(7):138-143;4. 硼改性酚醛树脂与丁腈橡胶比例对摩擦材料性能的影响 . 农业工程学报,2013,29(18):84-

89;5. 麦秸秆/PP木塑复合材料紫外线加速老化性能. 复合材料学报,2013,30(5):86-93;6. Junjun Liu, Chunxia He*, Min Yu, Huan Zhang, Renluan Hou. Decorative Materials from Rice Straw and

;Cornstarch Adhesives. FOREST PRODUCTS JOURNAL, 2012, 62 (2): 150-156, February 2012.

科研团队(课题组)八:产品开发与人机交互创新设计负责人(联系方式):史庆春,18951617142,[email protected]研究方向:产品造型与结构创新设计研究,人机交互创新设计研究主要成员:王浩滢 钱筱琳 高辉松 柳禄 王念 宋仕凤 孙静 张晟源 杨飞 傅秀清 周永清 朱顺先 王念 邱训装团队简介:产品开发与人机交互创新设计团队旨在以学科建设为导向,以校内平台为依

托,以科技项目为纽带,围绕国家和省、市社会经济发展战略需求和学校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的需要,不断创新人才培养机制、培育团队创新精神、凝聚优秀创新人才、提升学科科技创新能力和竞争实力。团队近年完成多项国家级、省级课题,发表相关论文 30余篇,获得国家授权专利 10余项;并与多家企业合作,成功研发了 10余款产品,逐步形成了一套完善的产、学、研合作体系和一支高学历、高素质、高效率、敢于创新的技术人员队伍。近三年承担的重大、重点项目与课题:

171

Page 177: 南京农业大学简介 - Nanjing Agricultural Universityclm.njau.edu.cn/upfile/20150407152642125.doc · Web viewGlobal Change Biology. 20(2014), 372-381; Xia Yao, Haijian Ren, Zhongsheng

1. 设施农业用电动拖拉机及配套设备研发,江苏省产学研前瞻性联合研究项目;2. 2BMZF型弹力夹持式免耕施肥精量播种机的研制,江苏省连云港市科技局产学研联合研究项目;3. 设施农业用轻简型旋耕起垄施肥精量播种机研制,江苏省产学研前瞻性联合研究项目;4. 温室风幕式静电施药技术研究和装备研制,江苏省产学研前瞻性联合研究项目;5. 设施栽培节本增效配套设备研发及应用,江苏省连云港市科技局农业攻关项目。近三年取得的代表性科研成果:1. 基于南京意象的旅游纪念品造型定量分析与设计,机械设计,2013,30(10):122-125;2. 基于 Pro/EManikin的拖拉机驾驶室人机工程评价方法[J]. 农业工程学报,2013(05);3. 基于 Creo Parametric 软件平台的混合式建模方法研究[J]. 机械设计,2013(02);4. 温室大棚用电动微耕机研制, 机械设计, 29(11), pp83, 2012;5. 混合动力拖拉机传动系统设计理论与方法,农业机械学报,43(8),pp24, 2012;6. Working Simulation and Test of Electric Tractor Based on Virtual Instrument, 2012 The 3rd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Mechanic Automation and Control Engineering, July 27th-29th, 1205-1208, Baotou, 2012.

科研团队(课题组)九:种收机械设计理论与农业生物环境三维重构技术

负责人(联系方式):尹文庆,13851938631,[email protected]研究方向:种植与收获机械设计理论,农业生物环境三维重构技术主要成员:李骅 胡飞 钱燕 冯学斌 李玉民团队简介:围绕农业生产需求,重点针对旱地作物自动移栽机、谷物联合收获机、农业

生物及环境三维重构的基础理论、关键与前沿技术进行研究。团队现有成员 6名,其中高级职称 4名,具有博士学位 4名。先后主持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江苏省农业三项工程等项目多项,发表论文 50余篇,授权专利 10余项。通过产学研合作模式,与农机企业在项目研究、技术开发等方面建立了广泛的合作,研制出的“2ZQ型油菜移栽机”和“穴盘苗自动取喂系统”已通过技术鉴定,均已达到国内先进水平。现已基本形成一支专业背景互补、知识与年龄结构合理、工作氛围融洽、配合默契的创新研究团队。近三年承担的重大、重点项目与课题:1. 设施蔬菜生产关键环节信息化与机械化技术试验示范,江苏省农业三项工程项目。近三年取得的代表性科研成果:1. Design of three-dimensional reconstruction system for farm production. Procedia Engineering, 2011,vol

24:593-597;

2. The Intelligent Sale Service System for Materials of Farm Produce.IERI Computer Letters, 2012,3:69-73;

3. Design of navigation data collecting system for combine harvester. Nongye Jixie Xuebao/Transactions of

the Chinese Society of Agriculture Machinery,2011,11:117-121;

4. 一种旱地移栽多功能吊杯. 2011.11,中国,ZL201120014493.6;5. 翻转式气动取苗装置.2013.02,中国,ZL201110180467.5;6. 非接触式苗筒开门机构. 2012.12,中国,ZL201110173095.3。

172

Page 178: 南京农业大学简介 - Nanjing Agricultural Universityclm.njau.edu.cn/upfile/20150407152642125.doc · Web viewGlobal Change Biology. 20(2014), 372-381; Xia Yao, Haijian Ren, Zhongsheng

科研团队(课题组)十:检测技术与自动化装置负责人(联系方式):沈明霞,13851718164,[email protected]研究方向:设施种养殖自动化装置的研发,农产品质量智能快速检测装置研发主要成员:陆明洲 孙玉文 郭海燕 徐友 刘龙申 陈彩蓉 丁冬 梁琨 陈仕进 彭增起 杨晓静团队简介:团队长期致力于自动化技术、微电子技术及通信技术等在现代农业领域的应

用研究。主持了 863 、科技部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资金项目等多项国家省部级项目,凝练出设施养殖自动化、设施种植智能化以及农产品质量智能快速检测 3个重点科研方向,是一支多学科交叉检测技术与自动化装置的研发与推广团队,2012年被授予江苏省科教系统“巾帼标兵岗“。近年来,获得国家发明专利 14项,实用新型专利 11项,国家计算机软件著作权 6项,发表论文 90余篇,其中 SCI、EI 检索论文 30余篇,获得农业部科学技术成果鉴定、江苏省农业机械试验鉴定站成果鉴定各 1项。建设有江苏省句容农博园智能温室示范基地、常熟董浜现代农业产业园物联网农业示范基地、江苏句容后白智能化水稻培育基地、江苏金坛永康农牧科技有限公司智能化福利养猪示范基地等多个科研基地。近三年承担的重大、重点项目与课题:1. 基于嵌入式 3S 技术的农业移动智能服务系统关键技术研究,“863”项目;2. 基于物联网的蝴蝶兰生长参数监测系统和智能控制技术研究,江苏省科技支撑项目;3. 设施农业物联网关键技术研究与实现,江苏省科技厅产学研联合创新资金项目;4. 基于机器视觉技术的牛肉品质智能分级系统示范与应用,国家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资金项目;5. 基于物联网的液态奶全程质量控制技术应用与示范,科技部农业成果转化项目;6. 机器视觉技术在农产品检测中的应用,江苏省重点自然科学基金项目;7. 畜禽福利养殖关键技术体系研究与示范,公益性行业专项。近三年取得的代表性科研成果:1. Ruggedness of 2D code printed on grain tracers for implementing a prospective grain traceability system

to the bulk grain delivery system[J].Food Control,2013,33:359-365;

2. Ruggedness of 2D code printed on grain tracers for implementing a prospective grain traceability system t

o the bulk grain delivery system[J]. Food Control,2013,33:359-365;

3. 农田无线传感器网络移动终端数据收集方案[J].农业工程学报,2011, 27(8): 242-246;

4. WMSN图像节点的低内存小波变换方法研究[J].农业机械学报,2014, 45(4): 289~293;

5. 群养母猪饮水行为自动监测系统设计[J].南京农业大学学报(自科版),2013, 36(5): 133-138.

科研团队(课题组)十一:设施环境控制工程及农机现代设计理论与方法

负责人(联系方式):丁为民,13951834302 ,[email protected]研究方向:1、设施农业及其环境控制 2、农机现代设计理论与方法主要成员:李毅念 丁永前 刘玉涛 陆静霞 邹修国 杨红兵 刘璎瑛 赵三琴

顾家冰 邱威团队简介:设施农业及农产品工厂化生产是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设施环境因

子直接影响植物、畜禽和水产品生产,因此研究设施环境中的温度、光照、湿度、二氧化碳173

Page 179: 南京农业大学简介 - Nanjing Agricultural Universityclm.njau.edu.cn/upfile/20150407152642125.doc · Web viewGlobal Change Biology. 20(2014), 372-381; Xia Yao, Haijian Ren, Zhongsheng

和氧气等环境因子对植物、畜禽和水产品等生长作用机理,调控环境因子参数,对于提高设施农业及工厂化生产的效率和质量具有重要意义。在农业生产中,稻麦及果园生产系统包括从育种、种植、田间管理、收获和加工等完整体系,虽然机械化作业在稻麦生产体系中应用普遍,但稻麦生产系统中的农业机械仍然存在作业效率不高、作业质量不高和智能化程度较低、某些方面仍然采用人工作业等现实问题,而果园机械化水平总体还比较低,因此对农业装备不断提出新的要求,迫切需要利用现代工程学有关新知识和技术对现有装备进行改进和研发相关新型作业装备,不断满足农业生产的要求。近五年承担的重大、重点项目与课题:1. 土壤肥力培育机械化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国家科技支撑计划;2. 裂颖和裂纹水稻种子活力和发芽性能及其声学检测方法研究,高等学校博士点基金;3. 基于物联网技术的健康水产养殖关键设备应用开发,江苏省农机三新工程项目,2013.6-2015.5;4. :精准变量喷施施药量分析决策模型的建立及装备示范,863计划子课题;5. :适应稻麦地区的节能减排水稻旱直播技术集成与装备研制,公益性行业(农业)科研专项子课题;6. 双轴灭茬旋耕机,江苏省产学研联合创新资金项目;7. 原茬地小麦精少量播种机的研制,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子课题;8. 秸秆收获物流技术规范研究,863计划子课题。近三年取得的代表性科研成果:1. Related the Rheological and Pasting Properties to the Ultrastructure of Hard and Soft Wheat Grains with

Different Kernel Thickness and Specific Density. Food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ternational. 2013,19

(5): 415–425;

2. Correlation between head rice yield and specific mechanical property differences between dorsal side and

ventral side of rice kernels. Journal of Food Engineering, 2014, 123: 60-66;

3. 3WZ-700型自走式果园风送定向喷雾机. 农业机械学报,2012,43(4):26-30;

4. 3WZ-700型果园喷雾机通过性能分析. 农业机械学报,2012,43(6):63-67;

5. 果园喷雾机圆环双流道风机的设计与试验. 农业工程学报,2012,28(12):13-17;

6. 一种用于果园喷雾机的动力分配装置,发明专利:ZL 200910264470.8.

科研团队(课题组)十二:设施农业信息采集与装备创制负责人:汪小旵,02558606567,[email protected]研究方向:1、设施农业信息采集技术 2、设施农业适用装备研发主要成员:李永博 孙国祥 章永年 宋长年团队简介:设施农业信息采集与装备创制研究团队以工学院电气工程系、机械工程系和

园艺学院教师为主,利用不同专业(农业工程、自动控制、机械工程、设施园艺)之间的优势互补,围绕设施农业这一对象进行交叉创新研究。研究方向从理论与应用两个方面展开,理论方面通过引入作物信息,从基础环境因子、营养需求、消毒杀菌等多个方面研究实现精细化设施信息采集的方法;应用方面从环境控制的均匀化、营养的供给、几何外形的虚拟实现、设施农业适用装备等多个角度,升级和研发设施农业适用的配套设备。创新团队以提高我院设施农业研究水平为目标,相关研究结果将提高设施农业环境的控制精度、增强作业效率和减少人工、保障从业者的安全和舒适等。近三年承担的重大、重点项目与课题:

174

Page 180: 南京农业大学简介 - Nanjing Agricultural Universityclm.njau.edu.cn/upfile/20150407152642125.doc · Web viewGlobal Change Biology. 20(2014), 372-381; Xia Yao, Haijian Ren, Zhongsheng

1. 基于 ZigBee和 FPGA的温室作物生长参数监测与智能控制系统的研制,江苏省科技支撑计划;2. 设施农业生产智能化管控技术研究及其配套装备研制,江苏省前瞻性研究项目;3. 基于作物信息融合的多尺度温室环境控制系统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 设施蔬菜生产关键环节机械化技术集成应用,江苏省农机三新工程项目。

175

Page 181: 南京农业大学简介 - Nanjing Agricultural Universityclm.njau.edu.cn/upfile/20150407152642125.doc · Web viewGlobal Change Biology. 20(2014), 372-381; Xia Yao, Haijian Ren, Zhongsheng

近三年取得的代表性科研成果:1. 软件著作权:ZigBee温室环境参数实时采集软件,登记号:2011SR062899;2. 一种基于彩信的温室远程监控系统,ZL201320130332.2;3. 温室大棚气体检测显示报警系统,ZL201320130139.9;4. 基于 CFD模拟模型的温室温度场均匀性控制.农业机械学报,2012,43(4):156-161;5. The randomness of the wind and its impact on greenhouse CFD simulation[C], 2nd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Electric Information and Control Engineering, 2012, 4(3): 2361-2364.

科研团队(课题组)十三:电磁场对农产品的影响研究负责人:蹇兴亮,13851487963,[email protected]研究方向:脉冲强磁场对微生物和种子的作用研究以及强磁场实验平台的研制;电磁场

对微观、介观粒子的作用的宏观现象研究主要成员:张澄宇 罗慧 冯学斌团队简介:团队将研究电磁场对农产品的影响。研究对象主要是与农业生产有关的各种

物质,包括微生物、真菌、种子、果蔬、禽蛋和肉品等。同时也兼顾研究电磁场对其他非生命物质的作用。团队以电磁场为媒介和工具,探索其在农业工程领域的应用及可能产生的各种现象。近期重点是研究脉冲强磁场对农产品的影响及这种实验平台的研制。近三年取得的代表性科研成果:1. 旋转磁场对生物体影响的实验装置研制. 中国农机化学报,2013,34(4):83-87;2. 基于MSP430的微弱信号检测装置的设计. 现代科学仪器,2013,(5):87-90;3. 基于.NET/GPRS/GIS技术的城市照明监控管理系统设计. 电子设计工程,2013,21(2):123-127;4. Tow-dimensional structure of dipolar heterogeneous dumbbells. EPL, 100 (2012) 38004;

5. Scattering of electromagnetic radiation by a time reversal perturbation topological insulator circular

cylinder. Modern Physics Letters B,Vol.27,No.14(2013) 1350098;

6. 纳秒级气体火花开关的研制[J].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2012(1):125-129;7. Optimization Design of TEM Cell Brace for an EMP Simulator[J]. Procedia Engineering, 2011,15:4847-

4851. (EI).

176

Page 182: 南京农业大学简介 - Nanjing Agricultural Universityclm.njau.edu.cn/upfile/20150407152642125.doc · Web viewGlobal Change Biology. 20(2014), 372-381; Xia Yao, Haijian Ren, Zhongsheng

科研团队(课题组)十四:设施农业产业发展与生产运营管理问题研究

负责人(联系方式):张兆同,13951769339 电子邮箱:[email protected]研究方向:1、设施农业产业发展问题研究 2、设施农业生产运营决策问题研究主要成员:李建 刘伟 唐学玉 魏瑜 杨建明团队简介:团队共由 6名老师组成,其中,教授 1人、副教授 3人、讲师 2人,还包括

部分研究生。团队中老师的研究特长相互补充,包括了农业产业发展、农业经济管理、系统建模与仿真、生产运营管理、系统工程、统计分析、信息化、管理创新等,为设施农业产业发展和生产运营管理方面的研究提供了较全面的人力支撑。目前团队已经展开了相应的研究,包括工商资本投资设施农业、农业人才支撑体系、土地流转价格机制、农业生产机械配套优化、农业生产经营决策以及农业生产环境控制等方面的研究。目前在研的国家级项目 1项、省部级项目 1项,横向项目 2项。发表相关文章 10多篇,获得了较好的科研基础,团队正围绕设施农业发展过程中的相关问题展开进一步的研究。近三年承担的重大、重点项目与课题:1. 完善和落实苏南产业向苏中苏北转移政策研究,江苏省社科基金。近三年取得的代表性科研成果:1. 基于灰色系统的江苏省物流需求预测[J].物流工程与管理,2013(1);2. 农产品物流企业的市场博弈分析与发展战略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2(29);3. 消费者生鲜农产品购买行为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2(27);4. 产业转移政策有效性研究[J].现代经济探讨,2011(10);5. 农村循环经济发展水平指标体系的构建[J].2011(1)。

科研团队(课题组)十五:设施农业企业生产控制与经营决策研究团队

负责人(联系方式):李静,58606710,[email protected]研究方向:1、农产品市场环境与新型农业技术的扩散机理研究 2、现代农业企业生产经

营决策模型及其优化方法研究主要成员:张冬青 马开平 刘伟 赵月霞 张翮 汪浩祥团队简介:本团队将管理科学与工程专业的研究方法与现代农业企业的经营决策相结合,

为设施农业企业的科学决策提供理论依据。同时也为中国特色的农业企业管理问题提供定量化的研究思路。团队成员包括 4位副教授和 3位讲师,其中三位副教授具有管理科学与工程专业博士学位,且具有 2项国家自然基金项目的主持经验和多篇 SCI 收录论文。经过前期研究,目前已有农产品采摘优化,轮作优化和定价策略等多篇论文已经完成,充分证明了相关研究工作的可行性。与一般农经管理不同,本项目主要使用定量化的研究方法分析农业企业微观作业优化;与国外同行相比,本项目的研究的农业企业问题所面临的决策环境不同,包括土地分散、生产农户分散和作业手段不同等。近三年承担的重大、重点项目与课题:

177

Page 183: 南京农业大学简介 - Nanjing Agricultural Universityclm.njau.edu.cn/upfile/20150407152642125.doc · Web viewGlobal Change Biology. 20(2014), 372-381; Xia Yao, Haijian Ren, Zhongsheng

1. 不确定情境下设施农业的多品种组合生产决策优化,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 基于ABS的农产品协同运输风险控制研究,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3. 重大科学仪器项目的全生命周期质量保障方法与工具研究,国家科技基础性工作专项;4. 基于预测控制的新产品开发与扩散动态决策,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近三年取得的代表性科研成果:1. A multi-agent model for strategies of new product development. Economic Computation and Economic

Cybernetics Studies and Research, 2014, 48(1), 277-291;

2. Adaptive learning algorithm of self-organizing teams. Expert Systems with Applications, 2014, 41 (6),

2630-2637;

3. Simulation of cross-border competitions of free internet service providers. Computers in Industry, 2013,

64(6), 754-764;

4. An agent-based model of supply chains with dynamic structures. Applied Mathematical Modelling,2013,

3(7), 5403-5413;

5. The impact of Collaborative Transportation Management on demand disruption of manufacturing supply

chain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roduction Research, 2012, 50(19), 5635-5650;

6. The evolution of rules for conflicts resolution in self-organizing teams. Expert Systems with Applications,

2012.1(39), 239-246;

7. A multi-agent model for the reasoning of uncertainty information in supply chain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roduction Research, 2011, 49(19), 5737-5753;

8. Multi-goal Q-learning of cooperative teams, Expert Systems with Applications, 2011, 38(3), 1565-1574.;

9. Simulation of stock strategies in dynamic supply chains, Advanced Materials Research, 2012(472), 3251-

3257 ;

10. Simulation of Conflicts Resolution in Virtual Teams, Advanced Materials Research, 2011(187), 39-44 ;

11. Nonlinear/Non-Gaussian Time Series Prediction Based on RBF-HMM-GMM Model. Telkomnika, 2012,

10(6), 1214-1226 ;

12. Competitive diffusion process of repurchased products in knowledgeable manufacturing. European

Journal of Operational Research, 2011, 208, 243-252 ;

13. An interoperable adaptive scheduling strategy for knowledgeable manufacturing based on SMGWQ-

learning. Journal of Intelligent Manufacturing, 2013;

14. Simultaneous Batch Splitting and Scheduling on Identical Parallel Production Lines. Information

Sciences,2013, 221: 501-509;

15. Existence and Global Stability of a Periodic Solution for Discrete-Time Cellular Neural Networks.

Discrete Dynamics in Nature and Society, Volume 2012, Article ID 645214, 18 pages.

doi:10.1155/2012/645214.

科研团队(课题组)十六:生物质资源综合利用与环境工程负责人(联系方式)王效华,13913948648,电子邮箱:[email protected]研究方向:1、生物质资源评估与综合利用技术研究 2、农业废弃物生态循环利用与环境

治理主要成员:缪培仁 李骅 刘玉涛 李坤权 姚雪霞团队简介:学院是国内较早开展农村能源研究的高校之一,团队负责人王效华教授是国

178

Page 184: 南京农业大学简介 - Nanjing Agricultural Universityclm.njau.edu.cn/upfile/20150407152642125.doc · Web viewGlobal Change Biology. 20(2014), 372-381; Xia Yao, Haijian Ren, Zhongsheng

内知名的农村能源研究专家。团队中大都具有高级职称,且研究目标一致。团队拟开展生物质资源的评估、生物质各种转化利用技术的技术经济分析、并以生物质资源为研究对象,开展生物质能源化、饲料化工程技术攻关;进行利用微生物及生物炭改善环境的研究。近五年承担的重大、重点项目与课题:1. 农作物秸杆饲料化高效利用研究,江苏省科技支撑项目;2. 农村户用沼气池对家庭能源消费及经济行为影响的研究,农业部项目;3. 农村家庭能源消费与生物质能利用演变规律研究,农业部项目;4. 江苏省生物质能资源调查、评估和开发利用规划研究,世界银行项目;5. 水稻联合收割机脱分选系统工作机理及设计方法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6. 用于高效去除微囊藻毒素的烧绿石型复合氧化物基有序介孔碳材料的制备与催化性能研究,国家

自然科学基金项目;7. 还田后秸秆腐解对土壤真核微生物细胞自噬的影响及机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8. 去除水中微囊藻毒素的新型双功能复合氧化物基介孔碳的可控制备与再生研究,博士点基金项目;9. 基于细胞自噬的还田后秸秆腐解抑制土传病害的机理研究,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0. 秸秆腐熟菌剂的产业化开发及机械化撒施试验示范,南京市生物农业项目。近三年取得的代表性科研成果:1. 江苏省生物质能资源调查与评估方案设计,农业工程学报,2012,28(4):204-207;

2. Adsorption characteristics of lead on cotton-stalk-derived activated carbon fibre by steam activation.

Desalination and Water Treatment, 30(1-3):1-9, 2011;

3. Modular TRAPP complexes regulate intracellular protein trafficking through multiple Ypt/Rab GTPases

in S. cerevisiae. Genetics, 191(2):451-460, 2012;

4. Molecular dynamics study of DNA binding by INT-DBD under polarized force field, J. Comput. Chem.

34(13), 1136-1142, 2013;

5. Interaction specific binding hotspots in endonuclease colicin-immunity protein complex from MD

simulations, Sci. China. Chem. 56(8), 1143-1151, 2013;

6. Activation mechanism study of glucokinase by M197V mutation, Acta. Chimica. Sinica. 69(4), 405-410,

2011;

7. Design of Simulation Strategy  for  Corn  Cleaning  on  Discrtete  Element Method .Computer and

Computing technologies in Agriculture II ,第 1卷,第 93期,603-611页,2009.

科研团队(课题组)十七:工程安全与建筑信息创新团队负责人(联系方式):赵吉坤,13675132073,[email protected]研究方向:1、建筑工程安全评估分析及灾变机理研究 2、基于 5D技术的建筑信息模型

理论方法及应用研究主要成员:韩美贵 张云清 高新南 王立鹏团队简介:工程安全与建筑信息创新团队以学院科研创新团队建设为契机,依托学校的

学科和资源优势,本着以工程管理本科专业建设为平台、课程建设为核心、师资建设为支撑,科学研究为主导的建设理念,充分发挥管理科学与土木工程技术交叉融合的工程管理专业特点,建设成土木工程技术方面研究建筑工程安全评估分析及灾变机理,管理及信息方面,融合 BIM新技术,建立基于 5D技术的建筑信息模型理论方法及应用研究,努力把团队建设成知名的,集教学、科研、培训、工程服务为一体的高水平的教学科研团队。

179

Page 185: 南京农业大学简介 - Nanjing Agricultural Universityclm.njau.edu.cn/upfile/20150407152642125.doc · Web viewGlobal Change Biology. 20(2014), 372-381; Xia Yao, Haijian Ren, Zhongsheng

近三年承担的重大、重点项目与课题:1. 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基于离散单元法的泥石流机理数值模拟及试验研究;2.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高秸秆含量土壤力学性质及其与工作部件的相互作用规律研究;3.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项目:西北干旱地区高性能混凝土的耐久性和失效机理;4. 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资助项目:大型工程项目实施精益建造关键技术及其评价方法研究。近三年取得的代表性科研成果:1. Experimental Research of Soil Erosion Depth and Deposition Area by Debris Flow An Example of

Laoshan Area in Nanjing[J]. Canadian Geotechnical Journal ;

2. Layout and experimental research of the slope sliding and debris flow detection system[J]. Physica A-

Statistical Mechanics and its Applications;

3. 降雨条件下土体坡度及含水率对边坡稳定性影响的试验研究 [J].山东大学学报(工学版),2013,43(2):76-83;

4. 基于离散元法的岩土细观破坏及参数影响研究[J].防灾减灾工程学报,2013,33(2):218-224;5. 基于细观尺度的岩体开挖渐进破坏模拟研究[J]. 防灾减灾工程学报,2013,33(4):316-321;6. 土颗粒四级筛分非线性特性离散元数值模拟研究[J].土壤通报,2013,44(6):1-6;7. 填土含水率对挡土墙土压力影响的实验分析[J].土木建筑与环境工程,2012,34(s2):155-160;8. Ratio of embedded depth of multi-pivot secant piles to excavation depth in Suzhou subway

stations[J].Journal of Southeast University (Natural Science Edition), 2012, 42(2): 352-357;

9. Deformation behavior of retaining walls in deep excavations in Suzhou Subway Line 1 of China[C]. Geo-

Frontiers 2011, ASCE, 2011. 3342-3349;

10. Investigation and Study of Durability of Bridge under Salt Scaling[J]. Journal of building materials, 2012,

15(5), 665-669;

11. Calculation of the capacity of concrete flexural members under salt freezing[J]. Journal of Materials

Science &Engineering, 2014, 32(1), 29-34;

12. 基于双向搅拌的 SMW 施工工法及三轴搅拌设备,ZL 2010 1 0213645.5(发明专利);13. Last Planner System oriented to lean construction: A literature Review[J].Systems Engineering-

Theory&Practice, 2012,32(4):721-730;

14. Comparison between Last planner system and critical chain project management[J].Journal of

Engineering Management, 2012,(2):70-75.

科研团队(课题组)十八:企业管理创新研究负责人(联系方式):周应堂,13451831769,电子邮箱:[email protected]研究方向:企业管理创新理论研究,企业管理创新案例研究主要成员:朱国宗 唐学玉 金德智 程明 张翮团队简介:本科技创新团队成员分别在供应链建模与优化、宏观经济管理与可持续发展、

涉农企业创新管理、涉农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以及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等有所建树,且本科技创新团队以建设中国式管理创新模式以及国际或国内重大科学前沿高水准问题为研究目标,以企业管理创新理论研究和企业管理创新案例研究为研究方向,以期提升团队成员的学术水平和研究能力,形成本科研团队成果的产业化,加强对外合作和学术交流,积极争取科研项目和产出科研成果。近三年取得的代表性科研成果:

180

Page 186: 南京农业大学简介 - Nanjing Agricultural Universityclm.njau.edu.cn/upfile/20150407152642125.doc · Web viewGlobal Change Biology. 20(2014), 372-381; Xia Yao, Haijian Ren, Zhongsheng

1. 农业面源污染防控的经济价值——基于安全农产品生产户视角的支付意愿分析[J].中国农村经济,第 3期,53-67页,2012;

2. 安全农产品生产户生态环境意识研究——以江苏省 321户无公害韭菜种植户为例[J].生态经济,第4期,104-107页,2012;

3. 基于消费动机维度的安全农产品市场细分研究——以南京市为例 [J].农业技术经济,第 5期,2011.

被人大复印资料《农业经济研究》,2012年第 4期全文转载。

181

Page 187: 南京农业大学简介 - Nanjing Agricultural Universityclm.njau.edu.cn/upfile/20150407152642125.doc · Web viewGlobal Change Biology. 20(2014), 372-381; Xia Yao, Haijian Ren, Zhongsheng

科研团队(课题组)十九:隐身材料研究负责人(联系方式):曾伦武, 13951871554 , [email protected] 研究方向:电磁场理论、复杂网络主要成员:戴存礼 赵志刚 陈桂云 吴威 宋润霞 赵艳艳 李晓林团队简介:本科研团队主要由理化教研室教师组成,集结了一群热爱物理、致力于物理

学领域研究的教师。团队成员积极向上、开拓创新、沉浸科研。近年来承担过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校、院级科研项目的研究工作,近年来发表科研论文 70余篇,其中有 21篇被SCI、EI 收录。近三年承担的重大、重点项目与课题:1. 铁基超导体中的峰值效应及量子融化相变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理论物理专项;2. 太阳能电池创新性实验, 校级项目;3. 隐身斗篷和特异材料,江苏省农机局课题。近三年取得的代表性科研成果:1. 点电荷在拓扑绝缘和导体中感应磁单极. 物理学报, 第 61卷, 117302, 2012;2. 拓扑绝缘体椭球粒子的电磁散射. 物理学报, 第 61卷, 177303, 2012;3. Inducing magneto-electric response in topological insulator. Journal of Magnetism and Magnetic

Materials 328, 26, 2013;

4. Electromagnetic scattering by a time reversal symmetry broken topological insulator sphere. Optik 124,

4319, 2013;

5. Scattering of electromagnetic radiation by a time reversal perturbation topological insulator circular

cylinder. Modern Physics Letters B 14, 1350098, 2013;

6. Controlling chloride ions diffusion in concrete. Scientific Reports 3, 3359, 2013;

7. Bi-layer steady state current cloak. Physics Letters A 378, 923, 2014;

8. Experimental measure mass diffusion transparency. Solid State Communications 186, 23, 2014.

科研团队(课题组)二十:农民分化背景下的城乡管理体制研究负责人(联系方式): 林亦平,13770333421,[email protected]研究方向:农民的纵向分化及其影响研究,农民的横向分化及其影响研究主要成员:张树志 徐萍 黄和文 张金明 印德祥 解成友 李辉 郑良友

顾康静 魏艾团队简介:本团队由一批长期从事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老师所构成。长期处于农业高

校学术研究背景中,逐渐确立了以马克思主义研究方法来研究农业经济、政治、社会与法律问题的研究方向与内容。具有不同研究角度与方法的相关积累,可以为现有相关研究提供补充与佐证作用。近三年承担的重大、重点项目与课题:1.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模式选择研究,校创新实践教学课题。近三年取得的代表性科研成果:1. 农民利益实现中政府职能的理性选择与回归,农村经济;2. 对我国“均衡的传统农业”改造机制的探究,生产力研究;

182

Page 188: 南京农业大学简介 - Nanjing Agricultural Universityclm.njau.edu.cn/upfile/20150407152642125.doc · Web viewGlobal Change Biology. 20(2014), 372-381; Xia Yao, Haijian Ren, Zhongsheng

3. 转型时期农民利益表达路径探究,农业经济问题;4. 农民集中居住的意愿、影响因素及对策研究,农村经济;5. 农村土地承包纠纷解决机制的多元化构建,河北法学;6. 加强生态文明建设促进农村可持续发展,江西农业学报;7. 论新时期农村社会生产力的解放与发展,生产力研究。

183

Page 189: 南京农业大学简介 - Nanjing Agricultural Universityclm.njau.edu.cn/upfile/20150407152642125.doc · Web viewGlobal Change Biology. 20(2014), 372-381; Xia Yao, Haijian Ren, Zhongsheng

信息科学技术学院学院简介

信息科学技术学院下设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信息管理系和计算机与信息技术实验中心。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网络工程三个本科专业面向全国招生。2000年建成情报学硕士点,2002年确定为校级重点学科;2003年建成图书馆学硕士点;2005年建成计算机应用技术硕士点。于 2010年获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权。2012年建成信息资源管理博士点。现各类在校生近 1000人。学院承担着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网络工程专业以及全校

学生的计算机公共课的教学任务。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已有二十多年的发展历史,现已成为江苏省特色专业;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为校级特色专业。经过多年发展,信息科学技术学院已由八十年代中期单一的本科教育发展成为有研究生、本科生相结合的专业教育体系。学院拥有一支基础理论扎实、实践能力强、知识结构合理的教学、科研队伍。现有教职

工 51人,其中教授 10人,副教授 19人,博士生导师 3人,硕士生导师 20人。其中含兼职教授(博士生导师)6人。在科研方面,先后主持或参加了国家级、省部级科研项目,目前在研项目包括国家自科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国家 863项目、国家软科学、教育部人文社科及其它各类科研项目。学院具有良好的实验设施和环境,建有资料室、专业教学实验室、公共教学实验室等。

微机与实验设备总量达 1000余台(套),为学生的实践教学提供了良好的环境和必要的保障。学院目前已经形成了在物联网技术及应用、信息检索、智能信息处理、数据技术、多媒

体技术、模式识别等多个方向发展,教学与科研并重的发展格局。网址:http://info.njau.edu.cn/ 科研院长:徐焕良,025-84395988,[email protected]

184

Page 190: 南京农业大学简介 - Nanjing Agricultural Universityclm.njau.edu.cn/upfile/20150407152642125.doc · Web viewGlobal Change Biology. 20(2014), 372-381; Xia Yao, Haijian Ren, Zhongsheng

学院科研概况科研团队(课题组)一:信息检索与文本挖掘

负责人:黄水清联系人:王东波,[email protected]研究方向:信息检索、数字图书馆、农业信息资源管理和信息计量团队简介:依托南京农业大学的大农学科背景与学科优势,开展非相关文献知识发现方

法及相关技术、本体构建和知识表示、数字图书馆的信息安全管理、农村信息的研究工作。在大数据迅速发展的背景下,通过海量数据,采用社会网络分析方法,基于论文中的作者同现关系挖掘并识别合作团队,为创新团队管理提供依据。通过海量的数据特征,基于 CSSCI的人文社会科学语料,展开跨语言文本的知识发现研究。本团队主持国家社科项目、国家自科项目、教育部人文项目和江苏省社科项目多项。团队拥有研究人员 6名,教授 2人,副教授三人,讲师 1人。近三年承担的重大、重点项目与课题:1.黄水清. 数字图书馆信息安全管理标准规范研究,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

2.郑德俊. 基于用户感知的移动图书馆服务质量评价及提升策略研究,国家社科一般项目.

3.杨波. 基于社区发现的学术WEB主题显著度研究,国家社科青年项目.

4.庄倩.用户交互视角下社会标签系统的动力学模型构建及应用实证研究,国家社科青年项目.

5.王东波. 基于 CSSCI的句法级汉英平行语料库构建及知识挖掘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近三年取得的代表性科研成果:1.Shuiqing Huang, Lin He, Bo Yang, Ming Zhang. A compound correlation model for disjoint literature-based

knowledge discovery[J]. Aslib Proceedings,2012, 64(4): 423-436.

2. Shuiqing Huang, Bo Yang, Sulan Yan, Ronald Rousseau Institution name disambiguation for research

assessment[J]. Scientometrics,2014, 99(3):823-838.

3. Bo Yang, Ying Sun.An exploration of link-based knowledge map in academic web space.

Scientometrics ,2013,96(1): 239-253.

4. Dongbo Wang, Danhao Zhu, Xinning Su.Lotka phenomenon in the words' syntactic distribution complexity.

Scientometrics ,2012,90(2): 483-498.

185

Page 191: 南京农业大学简介 - Nanjing Agricultural Universityclm.njau.edu.cn/upfile/20150407152642125.doc · Web viewGlobal Change Biology. 20(2014), 372-381; Xia Yao, Haijian Ren, Zhongsheng

科研团队(课题组)二:物联网技术与现代农业负责人: 徐焕良,13815878405,[email protected]研究方向:智能设施农业,农产品质量控制与可追溯体系团队简介:依托国家肉品工程技术中心、南京农业大学物联网与现代农业研究所、南京

农业大学信息科技学院,开展智能设施农业、农产品质量控制与可追溯体系的研究、应用与示范工作。团队基于WSN/WSAN的物联网技术为核心,构建自主知识产权、集软硬件于一体的的智慧设施农业生产体系和质量控制与可追溯体系。农产品追溯覆盖肉制品、乳制品以及水产品等。主持或主要参与国家科技部农业成果重大项目、科技部重大科技支撑计划项目及江苏省科技支撑项目等。团队拥有研究人员 8人,其中教授 2人,副教授 3人,讲师 3人。近三年承担的重大、重点项目与课题:1. 基于物联网的液态奶全程质量控制技术应用与示范,国家科技部农业成果转化重大项目, 2011-

2013;2. 青奥会食品安全保障关键技术应用与示范,国家科技部重大科技支撑计划,2011-2014;3. 基于物联网的生鲜猪肉安全溯源关键技术研究,江苏省科技支撑计划重大项目,2011-2012;4. 基于物联网的苏州地区智能农业应用与示范,江苏省工业和信息产业转型升级专项引导资金项目,

2011-2013。近三年取得的代表性科研成果:1. 基于低功耗传输方法的设施花卉环境监测系统,农业工程学报,2013.4;2. 设施作物中WSAN网络执行器节点协作算法的仿真研究,农业机械学报,2013.12;3. 基于分水岭和梯度的蝴蝶兰图像分割方法,农业工程学报,2012.9:125-129 ;4. 专利,一种无线传感器执行网络的设施作物生长参数监测与控制方法,专利申 请号:

201310000985.3;5. 一种花卉花朵图像分割提取方法,专利申请号:201310302804.2。

科研团队(课题组)三:生物生态系统分析与智能处理负责人:姜海燕,13952098112,[email protected]研究方向:数字农作、人工智能与机器学习团队简介:依托南京农业大学信息科技学院、国家信息农业工程技术中心、“作物学”

国家一级重点学科、“农业信息学”江苏省优势学科,开展作物系统模拟及智能决策、面向特定领域的软件开发方法、演化算法及应用等方面的研究工作。2004年开始从事作物系统模拟与智能管理方面的研究与开发工作。主要围绕作物生长通用建模框架、集成建模开发平台、分布式数字农作支持系统展开研究。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国家 863计划重大项目子课题,江苏省科技支撑计划项目等。团队拥有研究人员 7人,其中教授 1人,副教授 3人,讲师 3人,其中 5人拥有博士学位。在读研究生 7人。近三年承担的重大、重点项目与课题:1. 作物生长模拟模型资源构建机制与集成模式,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2010-2012;2. 作物系统数字化模拟与设计技术,国家 863计划项目,2013-2015;

186

Page 192: 南京农业大学简介 - Nanjing Agricultural Universityclm.njau.edu.cn/upfile/20150407152642125.doc · Web viewGlobal Change Biology. 20(2014), 372-381; Xia Yao, Haijian Ren, Zhongsheng

3. 基于模型的粮食生产力预测预警技术研究,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2013-201;4. 基于Web服务的数字农作资源整合关键技术,江苏省科技支撑计划项目,2010-2012。近三年取得的代表性科研成果:1. 姜海燕,尹言,彭川阳,汤亮,曹卫星(通信) .作物生长模型分布式并行调度方案的比较 .农业工程学报,2011,27(6): 237-243. (EI 收录);

2. 姜海燕,茅金辉,胥晓明,傅兵,曹卫星,朱艳(通信) . 基于面向服务架构和WebGIS的小麦生产管理支持系统. 农业工程学报,2012,08:159-166 (EI 收录);

3. 庄嘉祥,姜海燕(通信),刘蕾蕾,汤亮,朱 艳,曹卫星. 基于个体优势遗传算法的水稻生育期模型参数优化. 中国农业科学, 2013, 46(11): 2220-2231;

4. 郭小清,胥晓明,曹卫星,朱 艳,姜海燕(通信)。作物模型系统Web 服务集成方法[J]. 农业工

程学报,2013,29(22):162-17(EI收录)

5. 姜海燕,赵鑫,朱艳,汤亮,田斌,熊迎军. 基于 Ecore的作物生长元模型构建方法,专利申请号

20141021-1720.8

科研团队(课题组)四:网络信息组织与管理负责人:刘磊联系人:何琳,[email protected]研究方向:网络信息组织与管理、电子政务与政府信息管理、知识组织本体近三年承担的重大、重点项目与课题:1. 社会网络环境下用户参与的图书馆数字信息资源建设模式,国家社科基金项目;2. 面向知识服务的科学数据组织与应用研究,国家社科基金项目。近三年取得的代表性科研成果:1. 信息资源管理评估研究(专著)(2012年获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2. 基于需求的高校图书馆 2.0个性化信息服务模式研究.中国图书馆学报,2012(2):50-61;3. 基于自动标引的《中分表》改造及测评研究[J]. 中国图书馆学报,2012(6):81-88。

187

Page 193: 南京农业大学简介 - Nanjing Agricultural Universityclm.njau.edu.cn/upfile/20150407152642125.doc · Web viewGlobal Change Biology. 20(2014), 372-381; Xia Yao, Haijian Ren, Zhongsheng

经济管理学院学院介绍

南京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是中国农业经济管理教育的发源地之一,其前身是金陵大学农经系和国立中央大学农经系,1952年合并组成南京农学院农经系,1989年 3 月经农业部批准成立南京农业大学农业经济与贸易学院,1994年 4 月改名为经济与贸易学院,2004年 9 月再次更名为经济管理学院。经过数代人的不懈努力,学院规模不断扩大,成为一所融经济、管理学科为一体,具有博士后、博士、硕士、本科等多层次、多规格人才培养能力,在国内外有一定影响的学院。学院现有 1个博士后流动站,2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3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4个专业学位硕士点、5个本科专业,其中农业经济管理专业是国家重点学科,农林经济管理是江苏省一级重点学科,农村发展是江苏省重点学科。学院拥有一支具有较高学术水平和学术影响的教学科研队伍,现有教职员工 73名,其中教授 21人,副教授 23人。新世纪以来,学院各研究机构先后承担和完成国家级、部省级和国际合作研究项目 200

多项,取得了一批高质量的研究成果,获得省部级以上科研奖励 20多项,5份科研成果转化为影响我国和江苏省三农发展政策决策的重要参考依据,为国家和地方农业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3篇博士生论文被教育部评为“全国优秀博士生论文”,1篇博士论文被评为“全国优秀博士生论文提名论文”。学院积极开展国内外学术交流。聘请了大批知名学者担任讲座教授或兼职教授,先后派出 60多人到国外进修或攻读学位,与世界银行、联合国粮农组织、国际食物政策研究所、美国农业部经济研究局等 10多个国际学术机构及组织建立了合作交流关系,与美国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康乃尔大学、衣阿华州立大学、普渡大学、德国哥廷根大学、吉森大学、日本京都大学等建立了合作交流关系,同时还与台湾大学、中兴大学等建立了稳定的学术交流关系,国际化程度不断提高。学院网址:http://economy.njau.edu.cn/科研院长:耿献辉,025-84399653,[email protected]

188

Page 194: 南京农业大学简介 - Nanjing Agricultural Universityclm.njau.edu.cn/upfile/20150407152642125.doc · Web viewGlobal Change Biology. 20(2014), 372-381; Xia Yao, Haijian Ren, Zhongsheng

学院科研概况科研团队(课题组)一:农业经济理论与政策

负责人(联系方式):钟甫宁,025-84395735,[email protected]研究方向:全球化、市场化背景下国家粮食安全保障研究团队简介:团队负责人钟甫宁教授,加拿大曼尼托巴大学农业经济博士,全国百篇优秀

博士论文指导教师,现任国际食物政策研究所顾问,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农林经济管理学科评议组召集人,江苏省教学名师;主持国家自科基金重点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团队主要成员有:徐翔、胡浩、周宏、苏群、常向阳、展进涛、朱战国、田旭等。团队通过研究经济增长、科技进步与粮食安全的关系,分析农产品库存的变化规律、库存变化对农产品价格的影响及其对农产品生产和科技进步速度的滞后影响,明确稳定农产品政策对农产品长期供应能力增长的影响,全面分析国内外粮食和主要农产品供求长期趋势,据此制定国家粮食安全战略,提出全球化、市场化背景下保障主要农产品供应的政策建议。近三年承担的重大、重点项目与课题:1. 人口变化,城乡人口流动,和中国的农业与农村发展,国家自然基金国际合作重点项目,200万,

2014-2018;2. 全球化市场化背景下国家粮食安全战略与政策选择研究,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50万,2009-

2012;3. 建设以低碳排放为特征的农业产业体系和农产品消费模式研究,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 70万,

2010 -2013;4. Expanding U.S. Market Access in China’s Evolving Agricultural and Trade Policy Environment,国际合作项目;

5. 罗非鱼产业技术效率与市场竞争力研究,国家自然基金,54万,2013-2016;6. 气候变化 产量波动与效率缺失——以水稻为例,国家自然基金,42万,2012-2015。近三年取得的代表性科研成果:1. Advances in Chinese Agriculture and its Global Implications , Applied Economic Perspectives and

Policy,2012;

2. Impact of Demographic Dynamics on Food Consumption——A Case Study of Energy Intake in

China,China Economic Review,2012;

3. Income vs price subsidy: policy options to help the urban poor facing food price surge , China

Agricultural Economic Review,2013;

4. Why do farmers quit from grain production in China——Causes and implications,China Agricultural

Economic Review,2012;

5. Single machine scheduling with resource allocation and learning effect considering the rate-modifying

activity,Applied Mathematical Modelling,2013.

189

Page 195: 南京农业大学简介 - Nanjing Agricultural Universityclm.njau.edu.cn/upfile/20150407152642125.doc · Web viewGlobal Change Biology. 20(2014), 372-381; Xia Yao, Haijian Ren, Zhongsheng

科研团队(课题组)二:农产品流通与贸易负责人(联系方式):朱晶,025-84395739,[email protected]研究方向:农产品流通与贸易团队简介:团队负责人朱晶教授,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团队主要成员有王凯、陈

超、王树进、耿献辉、王学君、田曦等。团队主要围绕我国农产品流通与贸易,研究农产品贸易对国内农业生产资源配置的影响,世界贸易组织框架下农业谈判政策,国内农产品流通渠道结构变革及其对农民生产和收入的影响等。近三年承担的重大、重点项目与课题:1. 粮食安全框架下全球资本、自然资源和技术利用的战略选择研究,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80万,

2011-2014;2. 转基因作物产业化可持续发展研究,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80万,2011-2015;3. 要素密集度、技术进步与贸易开放对我国农业就业的影响研究,国家自然基金,46万,2012-

2015;4. 猪肉产业链系统竞争力形成机制与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国家自然基金,54万,2013-2016;5. 派生品种对我国育种创新和农民行为的影响及作用机制研究,国家自然基金,28万,2010-2012。近三年取得的代表性科研成果:1. Agricultural trade and farm employment in China during 1994-2009: Job creation or substitution?,China

Agricultural Economic Review,2013;

2. Impact of Demographic Dynamics on Food Consumption — A Case Study of Energy Intake in

China,China Economic Review,2012;

3. 2012年,贸易自由化对中国土地密集型农产品调整成本的影响分析——从边际产业内贸易的角度,第五届“中国农村发展研究奖”(杜润生奖);

4. A Study on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s, Market Orientation and Performance of Chinese Garlic

Farmers,Journal of the Faculty of Agriculture Kyushu University,2013.

科研团队(课题组)三:农村发展与政策负责人(联系方式):周应恒,025-84396537,[email protected]研究方向:城镇化、人口变迁背景下农村区域发展团队简介:农村发展与政策方向带头人周应恒教授,日本京都大学博士,中国农业技术

经济学会副理事长,江苏省农业经济学会常务副会长,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团队成员主要有:何军、李太平、孙顶强、纪月清等。团队通过研究世界先进国家城镇化、人口变迁背景下农村区域发展的规律,梳理我国经济发达地区城乡发展的历史轨迹,研究城镇化背景下农村区域可持续发展面临的突出矛盾,总结城镇化与农村区域发展的成功经验,分析经济发达地区城镇化与农村区域协调发展的基本模式及适应条件,研究人口变迁过程中农村区域发展各种模式的机制和体制,为国家和经济发达地区城镇化与人口变迁过程中的农村区域发展战略与政策提供科学依据。近三年承担的重大、重点项目与课题:1. 新时期农业发展的国家政策支持体系研究,国家自然基金重点项目,220万,2014-2018;

2. 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梨产业经济研究,农业部、财政部项目,350万,2011-2015;190

Page 196: 南京农业大学简介 - Nanjing Agricultural Universityclm.njau.edu.cn/upfile/20150407152642125.doc · Web viewGlobal Change Biology. 20(2014), 372-381; Xia Yao, Haijian Ren, Zhongsheng

3. 农产品价格波动与调控机制研究,国家自然基金,43万,2012-2015;4. 生鲜农产品质量安全的监管机制研究,国家自然基金,40万,2012-2015;5. 农业现代化与农村发展研究,江苏高校哲学社会科学优秀创新团队,30万,2013-2016;6. 江苏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重大招标项目,50万,2013-2016。近三年取得的代表性科研成果:1. Urban consumers' attitudes towards the safety of milk powder after the melamine scandal in 2008 and the

factors influencing the attitudes,China Agricultural Economic Review,2011;

2. 2011年,现代食品安全与管理,江苏省第十一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3. 2010年,现代食品安全与管理,第四届“中国农村发展研究奖”(杜润生奖);4. 现代农业发展战略研究(专著),经济科学出版社,2012;5. Liquidity Constraints and Postharvest Selling Behavior: Evidence From China’s Maize Farmers,The

Developing Economies,2013.

科研团队(课题组)四:农业资源与环境经济负责人(联系方式):周曙东,025-84396289,[email protected]研究方向:气候变化条件下的农业资源环境可持续利用研究团队简介:团队带头人周曙东教授,德国吉森大学博士,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联合

国环境规划署(UNEP)咨询专家,联合国粮食与农业组织(FAO)咨询专家,国家花生产业技术体系产业经济岗位科学家。团队成员主要有:应瑞瑶、徐志刚、易福金、李祥妹、周力等。团队通过研究农业资源承载力与经济发展关系,分析气候变化对农业资源环境以及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影响,探求农业发展、农业资源合理开发利用和资源环境保护协调的机制和体制,为农业资源环境的可持续利用和管理提供理论依据和政策建议。近三年承担的重大、重点项目与课题:1. 农产品安全、气候变暖与农业生产转型研究,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80万,2013-2018;2. 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花生产业经济研究,农业部、财政部项目,350万,2011-2015;3. 环境保护、食品安全与农业生产服务体系研究,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70万,2011-2014;4. 基于地区差异性的粮食补贴合理化机制研究,国家自然基金,22万,2014-2016;5. 基于纵向协作关系的农户清洁生产行为研究:以生猪产业为例,国家自然基金,21万,2013-

2015。近三年取得的代表性科研成果:1. Assessing Agricultural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Based on the DPSIR Approach: Case Study in Jiangsu,

China Journal of Integrative Agriculture,2013;

2. A Regional Bio-Economic Model of Nitrogen Use in Cropping, American Journal of Agricultural

Economics,2014;

3. Climate change, adaptation and grain production,China Economic Review,2014;

4. 气候变化与中国低碳型农业经济,经济管理出版社,2013;5. 开放经济与节能减排的协调路径,经济管理出版社,2012。

191

Page 197: 南京农业大学简介 - Nanjing Agricultural Universityclm.njau.edu.cn/upfile/20150407152642125.doc · Web viewGlobal Change Biology. 20(2014), 372-381; Xia Yao, Haijian Ren, Zhongsheng

公共管理学院学院简介

南京农业大学公共管理教育始于土地问题与农业政策的研究。早在 20世纪初,南京农业大学的前身——中央大学和金陵大学就开始了有关土地利用、土地经济与政策和农政学等方面的研究。1992年学校成立全国第一所土地管理学院,并设立全国第一个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博士点,在全国率先建立公共管理博士后流动站。2003年,学校以土地管理学院为主组建公共管理学院(保留土地管理学院建制)。2005年,学院获得公共管理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现设有土地资源管理、行政管理、教育经济与管理、劳动与社会保障 4个博士点,土地资源管理、行政管理、教育经济与管理、劳动与社会保障、地图学与地理信息系统、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 6个硕士点和公共管理专业学位点(MPA),土地资源管理、行政管理、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人力资源管理、劳动与社会保障 5个本科专业。2007年,土地资源管理被列为国家重点学科,2008年公共管理被列为江苏省一级重点学科。2012年公共管理(类)被评为江苏省本科重点专业。20132014 年公共管理学科综合训练中心被立项为省级实验教学与实践教育中心。学院现有专任教师 7477 名,其中教授 2126 名,副教授 3236 名,国内外荣誉和兼职教授 2827 名。学院设有农村土地资源利用与整治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中国土地问题研究中心、

国际资源与环境经济研究中心、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人力资源管理研究中心、公共政策研究所、统筹城乡发展与土地管理创新研究基地等研究机构和基地,与经济管理学院共建江苏省农村发展与土地政策重点研究基地。近十年以来,承担国际、国家、省部级等科研项目170余项,科研经费 6200余万元,发表学术论文 1300余篇(含 SSCI 论文 30余篇),10多项研究成果获得中央领导、江苏省政府领导批示。学院网址:http://clm.njau.edu.cn/院长:石晓平,025-84395078

192

Page 198: 南京农业大学简介 - Nanjing Agricultural Universityclm.njau.edu.cn/upfile/20150407152642125.doc · Web viewGlobal Change Biology. 20(2014), 372-381; Xia Yao, Haijian Ren, Zhongsheng

学院科研概况科研团队(课题组)一:土地经济与政策

负责人:曲福田石晓平联系人:石晓平,025-84395078,[email protected]

研究方向:土地经济与政策、资源环境经济与政策团队简介:团队主要运用现代经济学理论与方法,研究经济发展过程中土地资源优化配

置及相关资源与环境经济问题,为国家和地方土地资源管理提供经济学依据和政策支撑。团队共有教授 4名,副教授 3名,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 1名,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优秀青年基金获得者 1名,教育部新世纪人才计划 2名,江苏省“333”工程第二层次中青年领军人才 1人、第三层次人才 1人,江苏省高校“青蓝工程”青年骨干教师培养对象 2人,校钟山学术新秀 2人。团队在土地政策与制度分析方面形成了优势与特色,成为我国该领域主要的科研和政策咨询团队。围绕有关工业化、城镇化进程中的农村土地问题、土地收益共享机制、农村土地产权等问题,承担了多项国际合作和国家、省部级课题。近三年承担的重大、重点项目与课题:1. 土地和矿产资源有效供给与高效配置机制研究,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60万,2009-2012;2. 农村发展中生态环境管理研究,国家自然基金重点项目,115万,2009-2012;3. 我国土地出让制度改革及收益共享机制研究,教育部哲社研究重大攻关项目,80万,2013-2016;4. 中国农村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制度、政策与市场,科技部国际科技合作项目,172万,2008-

2013。5. 农村土地制度与资源配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优秀青年基金,100万,2014-2016。近三年取得的代表性科研成果:1. 2013年,中国工业化、城镇化进程中的农村土地问题研究,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一等奖;

2. 2012年,中国土地非农化的可持续治理,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3. 2013年,基于土地非农化机制的我国差别化土地计划管理方法研究,国土资源科学技术二等奖;

《农村发展中环境管理研究》,江苏省第十三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4. Land tenure insecurity and rural-urban migration in rural China, Papers in Regional Science,

2014.

5. Identifying entry points to improve fertilizer use efficiency in Taihu Basin, China, Land Use

Policy, 2014.

6. Farmland tenure in China: Comparing legal, actual and perceived security, Land Use Policy,

2014.

193

Page 199: 南京农业大学简介 - Nanjing Agricultural Universityclm.njau.edu.cn/upfile/20150407152642125.doc · Web viewGlobal Change Biology. 20(2014), 372-381; Xia Yao, Haijian Ren, Zhongsheng

科研团队(课题组)二:土地利用规划与管理负责人(联系方式):欧名豪,025- 84396317,[email protected]

研究方向:土地利用规划与管理、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团队简介:团队主要运用土地资源学、土地经济学、规划学和工程学等基本理论,借助

于GIS等信息化技术,研究土地资源利用系统演化的基本规律,创新土地资源开发利用和保护的时空优化理论与技术方法,以及如何通过政府规制解决土地资源配置中的市场失灵问题等。团队共有教授 4名,副教授 6名,江苏省 “青蓝工程”优秀学术带头人 1名、青年骨干教师培养对象 2名、江苏省“六大人才高峰”获得者 1名。团队在土地利用规划与管理、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方面形成了优势与特色,具有丰硕的土地利用规划理论与方法研究成果,主持国家、部省级科研课题 30余项,发表学术论文 100余篇,多项研究成果获得省部级奖励;并注重解决我国土地利用规划重大实践问题,参与了全国土地利用规划技术规程制订,承担了多个地市级土地利用规划编制,推动了我国土地利用规划实践水平的提高。近三年承担的重大、重点项目与课题:1. 我国建设用地总量控制与差别化管理政策研究,教育部哲社重大攻关项目,80万,2011-2014;2. 促进农村土地流转、增加农民收入的改革政策与配套措施研究,国家自然基金,25万,2013-

2014;3. 基本农田保护的农户利益补偿政策研究,教育部博士点基金,6万,2010-2012;4. 土地利用督查的体系与方法研究,国家土地督查南京局项目,85万,2008-2009。5. 基于规划控制目标与极限供给情景的建设用地指标区域差别化配置研究,国家自科基金, 20万,

2014-2015.

6. 基于利益相关者的土地利用规划与城市规划冲突治理研究,国家自科基金,19万,2012-2014

近三年取得的代表性科研成果:1. 2013年,中国工业化、城镇化进程中的农村土地问题研究,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一等奖;

2. 2013年,农林高校公共管理拔尖人才能力提升的实践与创新,江苏省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3. 2013年,中国土地用途管制制度的耕地保护绩效及其区域差异研究,山东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

4. 土地利用管理,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中国农业出版社,2011。5. 2014年,基于多情景模拟的建设用地空间重构研究,江苏省国土资源科技创新二等奖。

194

Page 200: 南京农业大学简介 - Nanjing Agricultural Universityclm.njau.edu.cn/upfile/20150407152642125.doc · Web viewGlobal Change Biology. 20(2014), 372-381; Xia Yao, Haijian Ren, Zhongsheng

科研团队(课题组)三:地价与不动产管理负责人(联系方式):吴群,025-84399821,[email protected]

研究方向:地价与不动产管理团队简介:团队运用土地与不动产经济相关理论与方法,重点围绕土地资产、土地财产

等重要的土地经济问题,深入开展土地市场、土地财政、土地资产经营、土地价格、不动产税收、不动产金融等领域的研究。团队现有教授 3名、副教授 3名,其中博士生导师 4名,江苏省“333”人才工程第二层次中青年领军人才 1人、第三层次中青年科学技术带头人 1人、教育部新世纪人才 1人、校钟山学术新秀 1人。团队先后承担国家重大(重点)项目 4项,国家自然基金、社科基金面上项目 8项,教育部及江苏省等各类省部级科技项目 20余项。获得省部级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科技进步(技术)奖 4项,发表核心期刊论文百余篇,专著 6部,产生一批对国家及地方决策有较大影响的科技成果与咨询报告。近三年承担的重大、重点项目与课题:1. 我国土地资源效率提升能力与系统建设研究--基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视角,国家自然基金重点项目,240万,2013-2017;

2. 长江三角洲地区土地宏观调控决策支持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国家公益性行业(国土资源)科研专项,297万,2011-2013;

3. 财政分权、地方政府偏好与区域土地利用变化,国家自然基金,27万,2011-2013;4. 中国土地税费的资源配置效应与制度优化研究,国家社科基金后期项目,15万,2013。近三年取得的代表性科研成果:1. 2012年,我国耕地保护的体制与政策研究,江苏省哲学社科优秀成果一等奖;2. 2012年,集体土地产权流转及其市场体系研究,江苏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三等奖。3. 2014年,财政分权、地方政府竞争与土地财政,江苏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三等奖。4.

科研团队(课题组)四:土地行政与法学负责人(联系方式):陈利根,025-84396677,[email protected]

研究方向:土地行政与法学团队简介:团队紧紧围绕转型期中国土地法律制度建设的热点与难点问题,在《土地

法》立法、《土地管理法》修改、土地用途管制、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流转、农民土地权益保护等领域开展深入系统研究,为国家土地法律制度的完善提供支撑。团队共有教授 3人,副教授 3人,其中博士生导师 3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 1名,国土资源部国土资源杰出青年科技人才 1人,校钟山学术新秀 1人。研究团队承担国家级、省部级课题 20余项,获得省

195

Page 201: 南京农业大学简介 - Nanjing Agricultural Universityclm.njau.edu.cn/upfile/20150407152642125.doc · Web viewGlobal Change Biology. 20(2014), 372-381; Xia Yao, Haijian Ren, Zhongsheng

级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中国农村发展研究奖等多项奖励,发表核心期刊学术论文 100

余篇,出版《土地法学通论》、《土地法立法研究》等专著,在土地用途管制和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流转方面的研究成果被政府有关部门采纳,已成为国内有影响力的土地法学研究团队。近三年承担的重大、重点项目与课题:1. 城乡统筹发展中土地要素流动及其收益共享的治理机制研究,国家自然基金,50万,2013-2016;2. 《土地法》立法研究,中国土地矿产法律事务中心项目,6万,2011-2012;3. 基于权益保护的土地退出机制设计与农民工城乡迁移研究,国家自然基金,42万,2012-2015;4. 家庭内部分工、专业化演进与农村土地制度变迁,国家自然基金,22万,2010-2012;5. 土地权益及劳动权益保障对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影响研究,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

2012;6. 集体建设用地指标交易及其收益分配研究,国家自然基金,20万,2013-2014;7. 经济发达地区生态补偿的土地利用变化效应及其优化调控研究——以苏州市为例,国家自然基金,

57万,2014-2017。近三年取得的代表性科研成果:1. 2012年,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流转的理论、实践与制度创新研究,江苏省哲学社科优秀成果二等奖;2. 土地调控与城市理性增长的政策体系研究,中国大地出版社,2014;3. 土地法立法研究,中国大地出版社,2013;4. 2012年,农民家庭内部分工及其专业化演进对农村土地制度变迁的影响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第五届中国农村发展研究奖(专著奖)。

科研团队(课题组)五:乡村治理与公共政策负责人(联系方式):刘祖云,13851747508,[email protected]

研究方向:乡村治理与公共政策团队简介:团队旨在用政治学与公共管理学的理论与方法,关注我国乡村建设与发展中

的重大问题,尤其是关注江苏省在乡村治理与发展中的理论与现实问题。团队共有教授 4人、副教授 5人,共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 7项。团队将在研究江苏省乡村治理理论与实践问题中,提出经济发达地区乡村治理模式、城镇化发展道路、城市包容乡村发展等理论解释框架,为经济发达地区的乡村建设与发展提供理论与政策上的引导。近三年承担的重大、重点项目与课题:1. “城市包容乡村发展”的实证研究,国家社科基金,15万,2012-2015;2. 和谐行政关系研究,国家社科基金,9万,2008-2010。近三年取得的代表性科研成果:1. 江苏乡村治理发展报告 2012,科学出版社,2013;2. 2012年,官员“雷人语录”的理论解读,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3. 社区与村民:一种理解乡村治理的新框架,农业经济问题,2013;4. 城市包容乡村:破解城乡二元的发展观,学海,2013;

196

Page 202: 南京农业大学简介 - Nanjing Agricultural Universityclm.njau.edu.cn/upfile/20150407152642125.doc · Web viewGlobal Change Biology. 20(2014), 372-381; Xia Yao, Haijian Ren, Zhongsheng

5. 乡村软治理:一个新的学术命题,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3。

科研团队(课题组)六:劳动就业与社会保障负责人(联系方式):李放,13512545096,[email protected]

研究方向:劳动就业、养老保障团队简介:团队主要运用经济学、管理学、社会学、人口学的理论与方法,研究农村人

口和农业转移人口的人力资源开发、劳动就业和社会保障问题,为相关政策制定提供依据和参考。团队共有教授 3名,副教授 5名。围绕有关工业化、城镇化进程中的农民工就业培训问题、农业转移人口分层城镇化问题,人口老龄化背景下农村养老保险和养老服务等问题,目前承担了多项国家级、省部级课题。近三年承担的重大、重点项目与课题:1. 农村社会养老服务的现实需求与发展路径研究,国家社科基金,15万,2012-2014;2. 农民工迁移持续期与分层城镇化路径研究,国家自然基金,22万,2014-2016;3. 农民养老的公共政策研究——以人的需要为视角,教育部人文社科研究,7万,2010-2012;4. 新生代农民工的就业稳定性研究——以江苏省为例,教育部人文社科研究,7万,2010-2013;5. 被征地农民社会保障政策研究,江苏省社科基金重点项目,5万,2011-2013。近三年取得的代表性科研成果:1. 2012年,苏南农民土地承包经营权置换城镇社会保障研究,江苏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二等奖;

2. 江苏农村社会保障发展报告 2013,科学出版社,2013;3. 农村养老保障政策的绩效考察——基于 27个省域的宏观数据,人口学刊,2013;4. 农民工城镇化的分层路径:基于意愿与能力匹配的研究,中国农村经济,2012。5. Long-Term Care Insurance in China: Public or Private? Social work in health care,2014

197

Page 203: 南京农业大学简介 - Nanjing Agricultural Universityclm.njau.edu.cn/upfile/20150407152642125.doc · Web viewGlobal Change Biology. 20(2014), 372-381; Xia Yao, Haijian Ren, Zhongsheng

科研团队(课题组)七:教育经济与管理负责人(联系方式):刘志民,025-84395563,[email protected]

研究方向:教育经济与管理团队简介:团队主要运用经济学与管理学理论与方法,研究教育领域(重点是“三农”

教育)的经济、管理与发展战略等问题,为国家和高校教育行政与管理提供决策依据。团队共有教授 9名,副教授 2名,1人为全球农业与生命科学高等教育协会联盟(GCHERA)执委、中国教育学会教育经济学分会常务理事、江苏省高教学会教育经济研究会理事长,1人为中国农学会教育专业委员会副主任、秘书长。团队在涉农高等教育研究方面形成了优势与特色,成为我国该领域科研与政策咨询的主力团队。围绕涉农高水平大学发展、江苏行业性高校人文社科发展评价、农业院校农科人才培养使用与评价、校企合作人才培养等问题,目前承担了多项国家与省部级研究课题。近三年承担的重大、重点项目与课题:1. 涉农高水平大学的发展战略研究,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高教重点课题,1.2万,2013-

2016;2. 江苏行业性高校人文社科发展评价研究,江苏省高校哲社研究重大项目,8万,2013-2015;3. 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机制与模式创新研究,教育部农林教育教学研究项目,20万,2012-2013;4. 高校办学自主权落实问题研究,江苏高教学会高等教育科学研究规划重点课题, 2万,2012-

2013;5. 农业院校农科人才培养使用状况及农业行业人才需求研究,农业部软科学项目, 2万元,2009-

2010。近三年取得的代表性科研成果:1. 2012年,人力资本、家庭资本与大学生就业政策绩效——基于江苏省 20所高校的经验研究,江苏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

2. 2013年,中印建设世界一流大学之比较,江苏省高等教育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二等奖;3. 2012年,寻求国家与乡村之间的有效衔接——基于农民利益表达的历史考察,江苏省社科应用研究精品工程优秀成果二等奖;

4. 企业参与产学合作培养人才的机理研究——基于新制度经济学的分析,高教探索,2013;5. A study on the conflict resolution mechanisms in higher educational institutions: A case of Kenya ’s public

universities,Educational Research Journals,2012.

6. 2014年,学科的内在建构路径与知识运行机制,江苏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

198

Page 204: 南京农业大学简介 - Nanjing Agricultural Universityclm.njau.edu.cn/upfile/20150407152642125.doc · Web viewGlobal Change Biology. 20(2014), 372-381; Xia Yao, Haijian Ren, Zhongsheng

人文社会科学学院学院简介

南京农业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具有悠久的历史,部分学科创建于民国初期,国内外影响大。学院现有旅游管理系、文化管理系、法律系和艺术系 4个系,旅游管理、公共事业管理、法学、表演 4个本科专业,1个一级学科博士后流动站和一级学科博士学科点(科学技术史)、1个一级学科硕士学科点(科技史)及 3个二级学科硕士点学科点(科技史、专门史、经济法学等),拥有农业推广(农村科技与文化发展)和法律硕士 2个专业硕士学位培育点,形成了以科学技术史学科为龙头,文、史、哲、管、法多学科协调发展,博士、硕士和本科多层次办学的格局。学院设有中华农业文明研究院,下设中国农业遗产研究所、乡村旅游研发中心、农村法治研究中心等研究机构,建有江苏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中国农史研究中心”。还设有《中国农史》杂志社,出版国家核心期刊《中国农史》,发行世界数十个国家和地区。全院现有教职工 64人,其中教授 8人,副教授 25人。经过多年的辛勤耕耘,人文社会科学学院在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绩。先后承担部、省级以上研究项目 30多项,其他科研课题 507余项,出版专著 50部,发表论文 1000余篇,其中《中国农业技术史稿》获农业部科技进步一等奖、国家优秀科技著作三等奖,《〈齐民要术〉校释》获首届国家教委人文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中国优秀图书二等奖,《中国大豆栽培史》获亚太图书荣誉奖。 学院目前是中国科学技术史学会农学史专业委员会、中国农业历史学会畜牧兽医史专业委员会和江苏省农史研究会的挂靠单位。在国际学术交流方面,先后与英、美、法、日、韩、加、荷等国家及港台地区的农史研究机构和学者建立了长期的学术交流与合作关系,与韩国农史学会联合组建了“中韩文化交流中心”,与日本相关机构联合组建了“中日农史比较研究中心”,与英国剑桥大学李约瑟研究所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网址:http://rw.njau.edu.cn/院长:杨旺生,025-84396877

199

Page 205: 南京农业大学简介 - Nanjing Agricultural Universityclm.njau.edu.cn/upfile/20150407152642125.doc · Web viewGlobal Change Biology. 20(2014), 372-381; Xia Yao, Haijian Ren, Zhongsheng

学院科研概况科研团队(课题组)一:江苏休闲农业发展

负责人(联系方式):杨旺生,025-84396877,[email protected]研究方向:农业文化、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规划、旅游管理团队简介:以杨旺生教授为首,集合旅游系、科技史科研中坚力量,开展休闲农业与乡

村旅游的概念与特质、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历程、休闲农业可持续发展对策等研究。近三年取得的代表性科研成果 :1. 《江苏休闲农业发展报告》年度发展报告 2012、2013、2014;2. 《江苏休闲农业可持续发展》系列论文;3. 江苏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产业发展数据库。

科研团队(课题组)二:农业遗产保护负责人(联系方式):王思明, 025-84396772,[email protected]研究方向:农业科技史、比较农业史、农业遗产保护团队简介:以王思明教授为首,以专职研究人员为核心,兼职人员、国内外访问学者及

博士后研究人员为外围,集全国农业史、科技史、科技哲学、科学社会学等学科力量,以科学方式统计数据,以保护传承为目标,考证各时期农业遗产价值。近三年承担的重大、重点项目与课题:1. 中国农业系统发展史,农业部项目,20万,2010-2012;2. 指南针计划·农业部分,国家重大文化工程,2010-2015;3. 《中国古农书集成》主持,全国古籍整理出版规划领导小组重大项目,2011-2020;4. 《中国近现代农业与农村变迁研究》·晚清民国农业数据库建设,清华大学·农业部农研中心重大项目,2012。

近三年取得的代表性科研成果:1. 江苏茶文化遗产调查研究,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2013;2. 中国传统农业生态文化,中国农业科学技术,2014;3. 20世纪中国知名科学家学术成就概览(农学卷)(万国鼎),科学出版社,2011;4. 气象灾害对民国上海地区植棉业影响的比较分析,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2012;5. 民国时期长三角棉业组织研究,中国农史,2012。

200

Page 206: 南京农业大学简介 - Nanjing Agricultural Universityclm.njau.edu.cn/upfile/20150407152642125.doc · Web viewGlobal Change Biology. 20(2014), 372-381; Xia Yao, Haijian Ren, Zhongsheng

科研团队(课题组)三:江苏农村文化建设发展负责人:李明 李燕联系人:李明,025-84396772,[email protected]

研究方向:农村文化

团队简介:从农村文化政策、农村公共文化服务、农村公共文化设施、农村文化消费、农村居民文化素质、农业文化遗产保护利用、农村文化建设案例分析评价等方面出发,开展农村文化建设发展研究。近三年承担的重大、重点项目与课题:1. 江苏农村文化建设发展报告。近三年取得的代表性科研成果:1. 江苏农村文化建设发展报告 2013,科学出版社出版,2013;2. 江苏农村文化建设的问题及对策,江苏农村发展决策要参,2014;3. 我国民俗类农业文化遗产:研究范式与复兴路径,中国农史,2013。

科研团队(课题组)四:农业法与农村土地法制负责人(联系方式):付坚强,15951803891,[email protected]研究方向:农业法、农村土地法制团队简介:围绕农业法和农村土地法制,承担了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教育部人文社

会科学基金等国家、省部级课题,对农村宅基地法律制度、土地法立法等问题进行了研究。近三年承担的重大、重点项目与课题: 1. 户籍制度对农户宅基地退出的影响及政策选择,国家自然基金,2012;2. 城乡统筹发展中农民土地财产权的实现与利益共享机制研究,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 9.8万,

2013-2015。近三年取得的代表性科研成果:1. 发达国家(地区)农地保护制度及其对我国的启示,江淮论坛,2009;2. 农村宅基地制度变迁的规律及启示,中国土地科学,2012;3. 论农村宅基地取得纠纷的表现、原因及处理,中国土地科学,2012;4. 论土地空间权产生的现实动因和法理基础,江淮论坛,2013。

201

Page 207: 南京农业大学简介 - Nanjing Agricultural Universityclm.njau.edu.cn/upfile/20150407152642125.doc · Web viewGlobal Change Biology. 20(2014), 372-381; Xia Yao, Haijian Ren, Zhongsheng

金融学院学院简介

金融学院成立于 2012年 10 月,其前身为南京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的会计与金融系。南京农业大学金融学和会计学的教学研究历史悠久,早在 20世纪初期卜凯教授就开始从事农业保险的调查研究工作。1985年,南京农业大学开始招收农村金融专业的本科生,是江苏省最早招收金融方面本科生的高等院校。20世纪 80年代开始招收农村金融方向和会计审计方向硕士研究生,1998年取得金融学专业硕士学位授予权,2004年取得会计学专业硕士学位授予权,2002年开始招收农村金融专业博士生,2010年在应用经济学一级学科下设金融学专业博士点。学院目前拥有金融学专业博士、金融学硕士、会计学硕士、金融专硕、会计专硕、MBA等多层次的研究生培养体系,为政府有关部门、银行、保险公司、证券公司、会计审计事务所等培养了众多高层次的金融、会计和审计方面的专业人才。学院现有金融学和会计学两个本科专业,其中金融学专业是江苏省品牌专业,会计学专业是江苏省特色专业,2012年金融学专业和会计学专业又成为江苏省重点建设专业。学院现有专职教师及研究人员 30人,其中教授 9人,副教授 12人,90%以上拥有博士学位,具有较高的教学水平和研究能力。金融学院教师依托江苏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江苏省农村金融发展研究

中心、南京农业大学中国金融和区域经济研究中心、南京农业大学财政金融研究所等研究平台开展研究工作。近几年来,本院教师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社科基金、教育部、农业部、世界银行等各种省部级以上课题 80多项,在《管理世界》、《金融研究》、《经济学季刊》、《中国农村经济》等核心刊物上发表研究论文 200余篇,获得省部级等各种奖励 20多项。学院网址:http://finance.njau.edu.cn/科研院长:陈东平,025-84396556

202

Page 208: 南京农业大学简介 - Nanjing Agricultural Universityclm.njau.edu.cn/upfile/20150407152642125.doc · Web viewGlobal Change Biology. 20(2014), 372-381; Xia Yao, Haijian Ren, Zhongsheng

学院科研概况科研团队(课题组)一:农村金融

负责人(联系方式):董晓林, 025-84396152,[email protected]研究方向:农村金融发展与农村区域经济增长、农村金融市场与农村金融机构的发展、

农村资金配置与农村中小企业融资、农业保险与农业发展团队简介(成员):董晓林 陈东平 张兵 周月书 黄惠春 张龙耀 潘军昌 张宁 刘丹近三年承担的重大、重点项目与课题:1. 农民资金互助组织演化过程中风险累积的识别与抑制研究,国家自然基金,56万,2013-2016;2. 农民资金互助组织发育机理与响应条件研究,教育部博士点基金(博导类),12万,2011-2014;3. 贷款监督机制对农户信贷可得性的影响研究,教育部博士点基金(博导类),12万,2014-2016;4. 农村金融制度供给变化下的农村中小企业信贷可获性研究,国家自然基金,21万,2012-2014;5. 市场约束与政策激励: 农村金融机构信贷支农长效机制研究,国家自然基金,21万,2012-2014;6. 农地制度对农村信贷市场绩效的影响及其政策选择,国家自然基金,19万,2012-2014;7. 现代农业导向的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研究,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80万,2011-2014;8. 市场结构、贷款技术与农村小微企业信贷可获性,教育部博士点基金,12万,2012-2014;9. 农地抵押贷款模式、绩效与制度需求,国家博士后基金,8万,2012-2014;10. 完善现代农村金融制度研究——基于县域经济数据的分析,国家社科基金, 10万,2009-2011。近三年取得的代表性科研成果:1. 江苏新农村系列报告:江苏农村金融发展报告 2012,科学出版社,2013;2. 金融约束与家庭创业:中国的城乡差异,金融研究,2013;3. 农金融市场失灵与金融创新研究(当代农村金融发展研究系列丛书第一辑),科学出版社,

2012;4. 县域农村金融市场结构与绩效研究(当代农村金融发展研究系列丛书第一辑),科学出版社,

2012;5. 中国农村资金互助社的社员利益倾向:判断、影响与解释,中国农村经济,2012。

科研团队(课题组)二:金融工程与证券投资负责人(联系方式):刘荣茂, 025-84396764,[email protected]研究方向:证券投资与国际金融团队简介(成员):刘荣茂 潘群星 黄惠春 潘军昌 王睿 吴承尧 刘军 桑秀芝

203

Page 209: 南京农业大学简介 - Nanjing Agricultural Universityclm.njau.edu.cn/upfile/20150407152642125.doc · Web viewGlobal Change Biology. 20(2014), 372-381; Xia Yao, Haijian Ren, Zhongsheng

近三年承担的重大、重点项目与课题:1. 市场约束与政策激励:农村金融机构信贷支农长效机制研究,国家自然基金,21万,2012-2014;2. 同调维数与HOPF作用,国家自然基金,22万,2014-2016;3. 欧洲债务危机发展的最新趋势及对江苏未来发展的影响和对策研究,江苏省社科基金, 3万,

2012-2013;4. 人本资本价值的创造及其价值转移路径研究,教育部社科青年基金,5万,2010-2012。近三年取得的代表性科研成果:1. 欧元汇率变动及对我国对欧农产品出口贸易的影响研究,农业经济问题,2014;2. On L-R Smash Products of Hopf Algebras,Comm. Algebra,2012;3. 我国县域农村金融市场竞争度研究,金融研究,2011;4. 人本资本形成与内生经济增长,经济问题,2011;5. Chaos control in an investment model with straight-line stabilization method , Nonlinear

Analysis,2008.

科研团队(课题组)三:会计与公司金融负责人(联系方式):王怀明, 025-84396725,[email protected]研究方向:公司金融与资本市场、企业社会责任团队简介(成员):王怀明 吴虹雁 汤颖梅 姜涛 程晓陵 王睿 丁胜红 王娜近三年承担的重大、重点项目与课题:1. 资产减值会计经济后果研究,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项目,10万,2013.5-2015.12;2. 食品企业社会责任促进机制研究—基于消费者响应的视角,国家自然基金,42万,2012-2015;3. 基于非农就业视角的农户生猪生产行为研究—以江苏、四川为例,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项目, 7

万,2011.8-2013.12;4. 食品企业社会责任评价及促进机制研究—基于消费者响应的视角,江苏高校哲社重点项目,10万,

2010-2013。近三年取得的代表性科研成果:1. 食品企业社会责任分析与评价-基于利益相关者理论,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2. 上市公司违规处罚与审计师更换-基于“一会两所”处罚案例的分析,上海金融,2012;3. 高管激励对高新技术企业 R&D 投入的影响 -基于实际控制人类型的视角,研究与发展管理,

2012;4. 大股东持股、治理环境与信息披露质量,经济与管理研究,2011;5. 金字塔股权结构与盈余管理-基于民营上市公司的实证研究,商业经济与管理,2011。

204

Page 210: 南京农业大学简介 - Nanjing Agricultural Universityclm.njau.edu.cn/upfile/20150407152642125.doc · Web viewGlobal Change Biology. 20(2014), 372-381; Xia Yao, Haijian Ren, Zhongsheng

科研团队(课题组)四:财政金融负责人(联系方式):林乐芬,025-84396846,[email protected]研究方向:土地财政与土地金融、乡村债务、科技金融团队简介(成员):林乐芬 陈东平 王翌秋 姜涛 刘晓玲 惠莉 杨军近三年承担的重大、重点项目与课题:1. 医疗保险、健康人力资本与劳动力市场绩效:效应评估与政策选择,国家自然基金,58万,2014-

2017;2. 江苏农村土地流转中农地金融创新研究,江苏高校哲社重大项目,10万,2012-2014;3. 小企业发展的金融体系研究,江苏省社科基金(重点),5万,2012-2013;4. 江苏支持科技型企业发展的科技金融创新体系建设研究,江苏省软科学(重点),5万,2012-

2012;5. 基于“责任体系修复”的乡村债务治理长效机制研究,教育部人文社科研究,7万,2010-2013;6. 农村土地制度变迁的社会福利效应分析——基于金融视角,国家社科基金,10万,2009-2011。近三年取得的代表性科研成果:1. 信贷市场交易主体的异质性与借贷匹配研究,经济学家,2013;2. 村庄民主化治理与农村公共品供给,中国农村经济,2012;3. 经济适用房的财政金融政策支持效应的实证分析,中国土地科学,2012;4. 乡镇债务对乡镇财政支出结构的影响-基于债务用途的视角,农业经济问题,2012。

205

Page 211: 南京农业大学简介 - Nanjing Agricultural Universityclm.njau.edu.cn/upfile/20150407152642125.doc · Web viewGlobal Change Biology. 20(2014), 372-381; Xia Yao, Haijian Ren, Zhongsheng

农村发展学院学院简介

农村发展学院成立于 2012年 9 月,是学校在深化教育体制改革、推进农业现代化的新形势下,结合国家、区域重大需求建立的具有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等综合功能的新型学院。下设社会学系、农村发展系,拥有社会学一级学科硕士点、社会工作硕士专业学位学科点和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学科点;设有农村与区域发展、社会学 2个本科专业,其中社会学是校级重点建设专业。现有专兼职教师 30余人,分别来自社会学、管理学、经济学、教育学、历史学、农学、理学等学科,是一支知识齐全、结构合理、具有较强的教学和科研能力的年青团队。学院致力于中国农村社会管理、农村社会现代化、农村社会生活方式、农业技术推广体

系、区域发展模式等理论与现实问题的研究,为政府部门和非政府部门提供规划设计、社区管理、社会政策、社会工作等领域的技术支持服务。学院下设社会调查研究中心、社区发展研究中心、农业规划研究所等研究机构,与江苏省民政厅联合组建了农村老年保障研究中心,与南京市民意调查中心联合组建了南京市民意调查中心南农工作站,在江苏和安徽等地建立了 10余个研究基地和观测站。学院目前是中国社会学学会理事单位、江苏省社会学学会常务理事单位、江苏省老年学学会理事单位、江苏省现代农业园区专业委员会理事单位、南京市社会学学会副会长单位。学院以研究和服务农村社会发展为己任,瞄准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和新农村建设的重大

社会需求,创新服务社会模式,加强与地方的紧密合作,在新农村建设和区域创新发展中发挥重要的作用。建院以来,承担了国家、省部级等科研项目 20余项,完成各类规划设计课题40余项,发表学术论文 100余篇,产生了较好的社会效益。学院网址:http://rdc.njau.edu.cn/科研院长:姚兆余,025-84395256

206

Page 212: 南京农业大学简介 - Nanjing Agricultural Universityclm.njau.edu.cn/upfile/20150407152642125.doc · Web viewGlobal Change Biology. 20(2014), 372-381; Xia Yao, Haijian Ren, Zhongsheng

学院科研概况科研团队(课题组)一:社会管理与社会政策

负责人(联系方式):姚兆余,13813980236,[email protected];研究方向:社会管理、社会政策、社会工作团队简介:团队共有教授 2人、副教授 5人、讲师 6人。围绕农村社会管理、社会福利

服务政策、养老保障政策、医疗卫生政策、教育政策、社会救助政策、社会工作等领域开展调查研究工作,承担了 8项国家级和省部级课题,完成了 30余项政府部门委托课题,发表论文 200多篇,在国内学术界产生了一定的影响。近三年承担的重大、重点项目与课题:1. 农村社会养老服务的现实需求与发展路径研究,国家社科基金,15万,2012-2014;2. 医疗保险、健康人力资本与劳动力市场绩效:效应评估与政策选择,国家自然基金,58万,2014-

2017;3. 我国农村居民医疗服务需求与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研究,国家自然基金,19万,2010-2012;4. 失地农民市民化过程中的养老保障问题研究,江苏省社科基金,2万,2013-2016

5. 农村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研究,江苏省民政厅项目,5万,2012;6. 失独老人社会福利政策研究,江苏省民政厅项目,2万,2013。近三年取得的代表性科研成果 :1. 《江苏农村公共服务发展报告》,科学出版社,2014年;2. 2012年,农村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研究,国家民政部民政政策理论研究一等奖。

科研团队(课题组)二:农村社会结构变迁负责人:张春兰 屈勇联系人:张春兰,13914759635,[email protected]研究方向:农村人口、家庭、社区、社会组织、社会阶层与流动团队简介:团队共有副教授 3人、讲师 5人。围绕现代化进程中农村社会结构及其变迁

开展调查研究工作,承担了 3项国家级和省部级课题,发表学术论文 100多篇。近三年承担的重大、重点项目与课题:1. 新生代农民工的婚恋模式与婚姻稳定性研究,国家社科基金,20万,2014-2016;2. 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过程中的信任机制研究,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7万,2011-2014;3. 新媒体时代城乡青年的社会认同及其社会影响研究,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8万,2013-

2015。近三年取得的代表性科研成果 :1. 高等教育场域中的知识建构,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12;2. 关系运作对合作社获取外部资源的影响分析,中国农村观察,2014。

207

Page 213: 南京农业大学简介 - Nanjing Agricultural Universityclm.njau.edu.cn/upfile/20150407152642125.doc · Web viewGlobal Change Biology. 20(2014), 372-381; Xia Yao, Haijian Ren, Zhongsheng

科研团队(课题组)三:区域农业研究负责人(联系方式):朱利群,13675122856, [email protected]研究方向:农村生态环境、农业规划设计、三农政策法规团队简介:区域农业研究团队源于农学院耕作制度教研室,依托国家重点学科(作物栽培学与耕作学、农业经济管理)和农村区域发展专业,以农村生态环境、农业规划设计、三农政策法规研究为主要任务,面向农村和农业,面向农民、农业企业和农业管理部门。团队现有成员 15名,其中教授或研究员 4名、副教授(副研究员)5名和讲师 5名。近年来承担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教育部、农业部、江苏省、上海市等各级课题 50多项,先后获得国家、部省级成果奖 8个,发表研究论文 100多篇,主(参)编教材、专著 8部。近三年承担的重大、重点项目与课题:1. 农村土地整治生态风险管控研究:以江苏省宜兴市为例 ,国家自然基金青年项目,20万,2015-

2017;2. 非农就业背景下农户的技术采用行为及其对收入的影响研究,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7万,2012-

2014;3. 基于生态文明的区域土地利用碳排放效应及减排政策研究,教育部人文社科青年基金, 8万,

2014-2017;4. 农村土地整治项目绩效研究,江苏省国土资源科技项目,7万,2013-2015;5. 农业生态补偿政策研究,江苏省农委项目,10万,2013-2014。近三年取得的代表性科研成果 :1. 发明专利:秸秆全量还田的方法,专利号:ZL201010221843.6;2. Effects of different tillage and straw return on soi organic carbon in a rice-wheat rotation system. PLOS

ONE,2014;3. Effect of Improved Management Practices on Soil Organic Carbon Sequestration in Wheat-maize Double

Cropping System in North China. Journal of Agricultural Science,2012;4. 农户秸秆处理行为的实证研究—以江苏省为例,中国农村观察,2012;5. 中国畜禽养殖业低碳清洁技术的 EKC 假说检验,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2。

208

Page 214: 南京农业大学简介 - Nanjing Agricultural Universityclm.njau.edu.cn/upfile/20150407152642125.doc · Web viewGlobal Change Biology. 20(2014), 372-381; Xia Yao, Haijian Ren, Zhongsheng

科研团队(课题组)四:农村科技服务与技术推广负责人(联系方式):李昌新,13851857502,[email protected]

研究方向:农村科技服务组织与模式、农村科技服务传播与推广技术团队简介:团队立足长三角地区现代农业的生产格局和发展趋势,利用社会学、管理学、

信息学等理论与方法,研究我国农村科技服务过程中的组织、模式、传播、推广及其运行效率等关键问题,以相关技术集成和示范基地为平台,探索适合于我国经济发达地区的新型农村科技服务体系、保障机制和政策。团队目前共有教授 2人、副教授 3人、讲师 4人,承担 6

项国家和省部级课题,并在常州、东台等地建有试验示范基地,相关研究成果获得央视等媒体报道。近三年承担的重大、重点项目与课题:1. 可再生资源高效利用技术研究与示范,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子课题,80万,2012-2016;2. 集约农田污染控制种植模式及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公益性行业(农业)科研专项子课题,20万,

2011-2015;3. 大学农业科技服务关键技术集成研究与示范.农业科技服务模式与信息化建设, 国家科技支撑计划,

35万,2013-2015;4. 出口蔬菜安全生产全程数字化控制技术及其示范推广体系,江苏省科技计划,60万,2010-2012。近三年取得的代表性科研成果:1. 长三角地区农村科技服务信息化创新模式研究(央视等媒体报道),安徽农业科学,2013 年;2. 农村科技服务信息化系统-易农在线V1.0,软件权,2013年。

209

Page 215: 南京农业大学简介 - Nanjing Agricultural Universityclm.njau.edu.cn/upfile/20150407152642125.doc · Web viewGlobal Change Biology. 20(2014), 372-381; Xia Yao, Haijian Ren, Zhongsheng

理学院学院简介

南京农业大学理学院成立于 1996年,一直是南京农业大学基础教学与基础科学研究的重要部门。学院现设有 3个系、5个中心、一个研究所及一个平台,即化学系、数学系、物理系;理化分析中心、农产品安全检测中心、农药创制中心、化学教学实验中心、物理教学实验中心;应用化学研究所及同位素科学研究平台。其中化学实验中心已被立为江苏省基础课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点。学院同时拥有 2个博士学科点:农药学(该学科为江苏省重点学科)、生物物理学;4个硕士学科点:农药学、应用化学、应用数学和生物物理学;2个本科专业:信息与计算科学、应用化学。理学院已成为基础教育与专业教育相结合、本科生培养与研究生培养并重、教学与科研相协调的快速发展的学院之一。 理学院现有教职工 80人,其中教授 9人(另聘任了国内外著名大学的 7位学者担任兼职

教授),副教授及高级实验师 24人,讲师 27人;具有博士学位 32人,在读博士 9人,具有硕士学位 22人,学历层次、职称结构及年龄结构较为合理。目前在校生 529人,其中本科生459人,硕士及博士研究生 70人。学院现有各类实验室 3000多平方米,万元以上仪器设备百余套,总价值达千万元。另设有专业资料室、微机房等设施。 理学院先后有 10人获国家教委和农业部优秀教师荣誉称号,1人获农业部突出贡献的中

青年专家称号,11人获国家政府特殊津贴,2人获得"钟山学者"学术新秀。先后正式出版教材和专著近 30本,获国家发明奖 1项,部、省级学术奖励 26项。“十二五”期间主持或参加国家级教学科研项目达 20多项,承担其他各类科研项目 30多项,以第一作者公开发表的核心期刊学术论文 200余篇,其中被 SCI 收录 126余篇。先后获得江苏省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 2项、江苏省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 2项、江苏省优秀课程群 2项、江苏省二类优秀课程 2项。在指导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和江苏省高等数学竞赛中,多次荣获全国一等奖和江苏赛区一等奖。

“十二五”期间理学院将进一步建设一支与学院办学规模、人才培养、教学科研相适应的师资队伍。加大教学研究和教学改革力度,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注重专业和学科内涵建设,促进科研工作稳步发展,力争多出科研成果。适度增加本科生、研究生招生规模,努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营造良好宽松的氛围,调动教职工的工作积极性,努力实现学院的可持续健康发展,为早日建设成为教学研究型学院夯实坚实的基础。 网址:http://cos.njau.edu.cn/科研院长:章维华,025-84395255,[email protected]

210

Page 216: 南京农业大学简介 - Nanjing Agricultural Universityclm.njau.edu.cn/upfile/20150407152642125.doc · Web viewGlobal Change Biology. 20(2014), 372-381; Xia Yao, Haijian Ren, Zhongsheng

学院科研概况科研团队(课题组)一:环境污染物化学行为及其控制

负责人(联系方式):兰叶青,025-84396697,[email protected]研究方向:环境污染物化学行为及其控制研究、多功能材料制备及其性能研究、新型土

壤重金属离子钝化剂的研发及其应用技术团队成员:吴华教授、吕波副教授、董长勋副教授、李瑛讲师、徐峙晖博士、国静博士、

汪快兵博士、葛树勋博士团队简介:本研究团队由 2 位教授,2 位副教授和 5位讲师组成,所有成员均获得博士

学位。近年来,团队组成人员主要从事二个方向的研究,一是环境污染物化学行为及其控制研究;二是多功能材料制备及其性能研究。先后主持国家和省部级课题 9项,发表 SCI论文近 60篇。为结合国家在治理土壤重金属污染的需要,本研究团队拟在原二个研究方向基础上培育出一个新的研究方向,即新型土壤重金属离子钝化剂的研发及其应用技术。近年来,我们一直从事着重金属离子在土壤中的溶解性和迁移性研究;从事土壤和水体中高毒性的六价铬还原去除研究。目前也正在进行着利用农业生物废弃物制碳和合成或嫁接无机新型功能材料原位钝化污染土壤中的重金属离子和去除水中的有毒重金属离子的研究。近三年承担的重大、重点项目与课题:1. 锌活化过硫酸钠降解有机污染物机理及其效果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014-2015;2. 微生物成因矿物对酸性矿山废水中有毒金属清除机理、作用及其调控,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2010-

2014;3. “大环多胺-多酸”主客体自组装体系的构建与催化性能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014-2015;4. 新型“含氮大环-多酸”配合物的构建及催化性能研究,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2014-2015。近三年取得的代表性科研成果:1. Jing Zhang, Ruiming Wang, Xiaoyan Cao, Ying Li, Yeqing Lan*. Preparation and characterization of

activated carbons from peanut shell and rice bran and a comparative study for Cr(VI) removal from

aqueous solution(submitted);

2. Changyuan Yu, Jing Zhang, Xiaolei Wu, Yeqing Lan*, Lixiang Zhou. Cr(VI) removal by biogenic

schwertmannite in continuous flow column. Geochemical Journal. 2014, 47, 1–7;

3. Hua Wu, Hai-Yan Liu,Ying-Ying Liu,Jin Yang,Bo Liu,and Jian-Fang Ma. An unprecedented 2D - 3D

metal–organic polyrotaxane framework constructed from cadmium and a flexible star-like ligand. Chem.

Commun., 2011, 47, 1818–1820;

4. Hua Wu, Jin Yang, Ying-Ying Liu, and Jian-Fang Ma. pH-Controlled Assembly of Two Unusual Entangled

Motifs Based on a Tridentate Ligand and Octamolybdate Clusters: 1D + 1D → 3D Poly-Pseudorotaxane

and 2D → 2D → 3D Polycatenation. Crystal Growth & Design., 2012, 12 (5), pp 2272–2276;

5. Zhihui Xu, Liang Xu, Qiongyu Lai, Xiaoyang Ji. Microemulsion synthesis of LiFePO4/C and its

electrochemical properties as cathode materials for lithium-ion cells, Materials Chemistry and Physics

2007, 105: 80–85.

211

Page 217: 南京农业大学简介 - Nanjing Agricultural Universityclm.njau.edu.cn/upfile/20150407152642125.doc · Web viewGlobal Change Biology. 20(2014), 372-381; Xia Yao, Haijian Ren, Zhongsheng

科研团队(课题组)二:有机污染物降解及环境行为负责人(联系方式):杨红,18602516356,[email protected]研究方向:农药残留分析与分子生态毒理学、有机污染物降解机理及其环境行为团队成员:陈道文、张春永、朱红梅团队(负责人)简介:杨红教授领衔的有机污染物分析及环境行为研究团队长期从事土

壤残留农药等有机污染物的环境行为、生态毒性反应、残留农药积累及降解机制等方面的研究。并在农田土壤、农作物、食品安全质量及相关分析技术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打下了良好的研究基础。杨红,1958年 5 月 16日生理学院化学系教授、化学学科点长,博士,农药学博士生导师。2000年获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主要研究领域为:农药残留分析与分子生态毒理学;农药在土壤、水体中的环境行为以及植物、微生物的降解机理。先后获国家发明三等奖(排名第二),江苏省科技进步一等奖(排名第二),农业部科技进步二等奖(排名第二)等。先后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3项,合作主持并完成了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专题项目(863计划)1项,主持并完成了江苏省农业攻关项目 1项,子课题主持 1项国家公益行业专项。近五年来,以通讯作者身份在国际专业期刊上发表研究论文 35篇,副主编出版专著 2部。目前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1项(糖基转移酶参与水稻和小麦体内残留农药脱毒与降解及调控机制研究,21377058,2014.1-2017.12)。近三年取得的代表性科研成果:1. Bi YF, Miao SS, Lu YC, Qiu CB, Zhou Y, Yang H*. Phytotoxicity, bioaccumulation and degradation of

isoproturon in green algae. Journal of Hazardous Materials, 2012, 243, 242–249;

2. Qu JR, Zhang JJ, Gao YF, Yang H*. Synthesis and utilization of molecular imprinting polymer for clean-up

of propachlor in food and environmental media. Food Chemistry, 2012, 135,1148–1156;

3. Wang HZ, Zuo HG, Ding YJ, Miao SS, Jiang C, Yang H*. Biotic and abiotic degradation of pesticide

Dufulin in soils. Environmental  Science and Pollution Research, 2014, 21(6), 4331-4342;

4. Li YY, Yang H*. Bioaccumulation and degradation of pentachloronitrobenzene in Medicago sativa.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 2013, 119, 143–150;

5. Qu JR, Zhang JJ, Gao YF, Yang H*. Synthesis and utilization of molecular imprinting polymer for clean-up

of propachlor in food and environmental media. Food Chemistry, 2012, 135,1148–1156.

科研团队(课题组)三:新农药分子设计及创制——除草剂方向负责人(联系方式):杨春龙,15951960956,[email protected]研究方向:新农药创制团队成员:李国华 杨婷团队(负责人)简介:杨春龙,1964年 3 月 28日生,男,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

江苏省青蓝工程青年骨干教师培养对象,江苏省农药学重点实验室常务副主任,南京农业大学农药创制中心主任。研究方向是以天然活性化合物为先导,设计并合成新型高效、低毒、无公害绿色农药,侧重于仿生型杀菌剂和除草剂的研发。先后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863计划、国家科技支撑计划、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等科研项目。承担过草甘磷、戊环唑、甲环唑、丙环唑、S,S-氰戊菊酯、烯唑醇、烯效唑等 10多个农药品种的开发工作。申请国家发明专利 15项,其中 5项获得授权。发表学术论文 61篇,

212

Page 218: 南京农业大学简介 - Nanjing Agricultural Universityclm.njau.edu.cn/upfile/20150407152642125.doc · Web viewGlobal Change Biology. 20(2014), 372-381; Xia Yao, Haijian Ren, Zhongsheng

其中 SCI 收录 24篇。目前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1项(基于天然产物 TeA的新型吡咯啉酮类除草剂的设计、合成与筛选研究,31171889, 201201-201512)。近三年取得的代表性科研成果:1. 杨春龙, 司腾飞, 孟范贵, 强胜, 王先锋, 朱兆勇. 3-酰基吡咯烷-2,4-二酮缩氨基脲类化合物及其制备

方法和用途. 专利号: ZL 201010202871.3, CN 101863820B, 2012-09-05;2. 杨春龙, 黄月芳, 王丽, 周亚岭, 王先锋, 朱兆勇. 一种葡萄糖二肽类化合物及其制备方法和用途. 专利

号: ZL 200810124777.3, CN 101343313 B, 2011-11-16;3. Min Chen, Xian-Feng Wang, Si-Si Wang, Yi-Xiao Feng, Feng Chen, Chun-Long Yang*. Synthesis,

characterization and fungicidal activities of novel fluorinated 3,5-disubstituted- 4H-1,2,4- triazol-4-

amines[J]. Journal of Fluorine Chemistry, 2012, 135: 323-329. doi.org/10.1016/j.jfluchem. 2011.12.015.

213

Page 219: 南京农业大学简介 - Nanjing Agricultural Universityclm.njau.edu.cn/upfile/20150407152642125.doc · Web viewGlobal Change Biology. 20(2014), 372-381; Xia Yao, Haijian Ren, Zhongsheng

科研团队(课题组)四:新农药分子设计及创制——杀菌剂方向负责人(联系方式):章维华,84395255,[email protected]研究方向:有机合成、新农药创制团队成员:沈薇、卢爱民团队(负责人)简介:章维华,1970年 8 月 28日生,博士,化学系教授,理学院副院

长。南京农业大学第 1、2届“133人才工程”青年骨干教师培养对象。主编十五规划教材 1本 ,副主编教育部教指委推荐示范教材 1本,副主编专著 1本。长期从事有机化学及农药化学研究,主要方向为有机合成及新农药创制,目前主要进行生物源杀菌性活性分子的化学合成、结构修饰及新型仿生活性分子的创制研究。主持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2 项(20502011、21072096)及省部级项目多项。目前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1项(新型烯丙基香豆素类化合物的设计与合成及生物活性研究,21272116,201301~201612)。沈薇,博士,讲师。应用化学硕士,生物工程博士,参加完成章维华教授主持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项目多项。目前主持国家自然基金青年基金项目 1项(真菌漆酶催化 Domino反应制备多羟基苯并呋喃类物质机理研究,31171889,2014.1-201712)。近三年取得的代表性科研成果:1. 章维华,一种制备蛇床子素类似物的新方法,中国发明专利,申请号 201310526070.6;2. Yin Q (Yin, Qiang); Yan H (Yan, Han); Zhang YQ (Zhang, Yaqin); Wang YG (Wang, Yige); Zhang GJ

(Zhang, Guojin); He YX (He, Yuxiang); Zhang WH* (Zhang, Weihua),Palladium-catalyzed synthesis of

8-allyl or 8-prenylcoumarins by using organotin reagents as multicoupling nucleophiles, APPLIED

ORGANOMETALLIC CHEMISTRY,2013, 27 ( 2 ) :85~88 。 IF:2.011. SCI 学 科 IF 排 名 :

CHEMISTRY, APPLIED 7/71;  CHEMISTRY, INORGANIC & NUCLEAR 3/43;

3. Yijie Chen,Yaqin Zhang, Chen Liu, Aimin Lu, and Weihua Zhang* , Photo degradation of Malachite G

reen by Nanostructured Bi2WO6 Visible Light-Induced Photocatalyst,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hotoenergy,Volume 2012, Article ID 510158, 6 pages。 IF:1.769. SCI 学科 IF 排名 : Chemistry,

Physical 77/134; Energy & Fuels 37/81;  Optics 25/79;  Physics, Atomic, Molecular & Chemical 18/33.

科研团队(课题组)五:天然产物化学及有机合成方法学负责人(联系方式):吴磊,13851523036,[email protected]研究方向:有机合成、天然产物化学团队成员:丁霞团队(负责人)简介:吴磊,1980年 1 月 28日生,教授、博士生导师、南京农业大学

理学院副院长。2007年获得中国科学院理学博士学位,2007-2009年分别在美国 Syracuse University和 University of Notre Dame从事博士后研究。哈尔滨工业大学“百人计划第四层次”引进人才。2012年 8 月人才引进至南京农业大学理学院化学系。已发表二十余篇 SCI文章。为《化学进展》、European Journal of Inorganic Chemistry, Current Organic Chemistry, Tetrahedron Letters, RSC Advances等知名 SCI 杂志特约审稿人。主持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 1项、南京农业大学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经费-引进人才项目。南京市“321”领军型创业人才计划入选者;江苏省“青蓝工程”优秀青年骨干教师培养对象、“333高层次人才培养计划”中青年科学技术带头人。目前主持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 1项(新型

214

Page 220: 南京农业大学简介 - Nanjing Agricultural Universityclm.njau.edu.cn/upfile/20150407152642125.doc · Web viewGlobal Change Biology. 20(2014), 372-381; Xia Yao, Haijian Ren, Zhongsheng

金属纳米粒子制备及不对称催化性能研究,2014.01-2017.12)及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一项。近三年取得的代表性科研成果:1. 吴磊,独脚金内酯GR24的全合成方法,中国发明专利,201310308279.5;2. Lei Wu*, Xiăo Zhang, Qing-Qing Chen, An-Kun Zhou, A novel copper- catalyzed reductive coupling of

N-tosylhydrazones with H-phosphorus oxides, Org. Biomol. Chem. 2012, 10, 7859-7862.;

3. Lei Wu*, Jie Ling, Zong-quan Wu, a Highly Active and Recyclable Catalyst: Phosphine Dendrimer-

Stabilized Nickel Nanoparticles for the Suzuki Coupling Reaction. Adv. Syn. & Cat., 2011, 1452-1456.

(SCI IF: 6.048).

科研团队(课题组)六:代数学及计算生物信息学负责人(联系方式):张良云,13913876586,[email protected]研究方向:Hopf代数与量子群、计算生物信息学团队成员:李强、周小燕、陈圆圆团队简介:该团队现有在职教师 6人,其中 3人具有高级职称,4人获得博士学位,并

有 9人在读硕士或博士研究生。1人是江苏省“333高层次人才培养工程”首批中青年科学技术带头人,2人是南京农业大学“133青年教师优秀学术带头人”和“133青年教师学术骨干”。学术带头人张良云同志目前担任江苏省数学会工科院校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江苏省高等学校数学教学研究会副理事长、《ZentralblattMATH》和《数学文摘》评论员、一级数学学科点负责人,以及担任《理论数学》和《Mathematics and Statistics》杂志编委等。自 2011年以来,发表科研论文 30多篇,其中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发表的论文被 SCI 收录 20多篇。近三年承担的重大、重点项目与课题:主持或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高等学校博士学

科点专项科研基金、教育部科学技术研究重点项目和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等项目。近三年取得的代表性科研成果:1. Wang Yong,Zhang Liangyun*. The structure theorem and duality theorem for endomorphism algebras

of weak Hopf algebras,Journal of Pure and Applied Algebra,2011, 215(6):1133-1145;

2. Gabriella Böhm , Chen Yuanyuan and Zhang Liangyun*. On Hopf monoids in duoidal

categories,Journal of Algebra,394,2013: 139-172;

3. Chen Yuan-Yuan, Wang Zhongwei and Zhang Liangyun*. The FRT-type theorem for the Hom-Long

equation, Communications in Algebra, 2013,41(10):3931-3948;

4. Wang Zhongwei , Chen Yuanyuan and Zhang Liangyun*. Total Integral for Weak Hopf

Algebras,Algebras and Representation Theory,2013,16(4):941-953;

5. Chen Yuan-Yuan and Zhang Liang-yun*. The category of etter-Drinfel’d Hom-modules and the quantum

Hom-Yang-Baxter equations,Journal of Mathematical Physics,2014,55,031702.

科研团队(课题组)七:保结构算法及其生物学应用负责人(联系方式):游雄,13605184263,[email protected]研究方向:振荡微分方程的保结构算法及其生物学应用

215

Page 221: 南京农业大学简介 - Nanjing Agricultural Universityclm.njau.edu.cn/upfile/20150407152642125.doc · Web viewGlobal Change Biology. 20(2014), 372-381; Xia Yao, Haijian Ren, Zhongsheng

团队成员:安红利 吴清太 陈朝霞 张瑾 任秀芳 肖庆坤团队(负责人)简介:团队主要研究方向为生物学中振荡微分方程的保结构算法及其生

物学应用,建立模拟种群动力系统的振荡行为的 RK(PRK)型方法;探究细胞内随机生物化学反应系统(基因调控网络振子、Langevin方程、生物昼夜节律(PER-TIM)、p53-Mdm2等真实系统)极限结构、周期结构、守恒结构、分叉结构、时间结构等,建立适合长时间计算的优

化相性质的随机 ERKN型高效算法。主要包括以下若干子方向:(1)一般二阶振荡微分方程的 ERKN 算法。数值解尽可能保持精确解的物理性质和几何性质(保辛性、保能量、保一次或二次不变量、保色散与耗散);(2)随机时滞微分方程的 SPRK 算法,Langevin方程SERKN 算法;(3)种群动力学中振荡微分方程的适应性 RK(PRK)型方法;(4)基因调控网络振子 (生物昼夜节律(PER-TIM)、p53-Mdm2等真实系统) 的结构理论与长时间优化相性质的(P)ERKN型高效算法(保稳定驻态及极限环);(5)细胞内(一阶及二阶)酶反应系统的多尺度随机模拟。近三年承担的重大、重点项目与课题:1. 基因调控网络振子的结构理论与保结构模拟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2012-2015;2. 非线性数学物理中可积 Ermakov系统的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2014-2016-;3. 多性状全基因组关联分析新方法的探索,国家自然基金青年基金项目 2014-201612;4. 无限维近可积哈密尔顿系统中不变环面的保存性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天元数学基金项目,

2012-2013;5. Swift-Hohenberg方程的斑图动力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天元数学基金项目,2013-2013。近三年取得的代表性科研成果:1. X. You*, Y. Fang, J. Zhao, Special extended Nystrom tree theory for ERKN methods, Journal of

Computational and Applied Mathematics 263 (2014) 478-499;

2. X. You*, Z. Chen, Y. Fang, New explicit adapted Numerov methods for second-order oscillatory

differential equations, Appl. Math. Comput. 219 (2013) 6241-6255;

3. H.L. An, K.L. Cheung & M.W. Yuen, A class of blowup and global analytical solutions of the viscoelastic

Burgers equations, Phys. Lett. A 377 (2013) 2275-2279;

4. Wu Qingtai, Wu Shaomin. Reliability analysis of two-unit cold standby repairable systems under Poisson

shocks. Applied Mathematics and Computation,2011, 218(1): 171-182;

5. Zhaoxia Chen, Xiong You, Wei Shi, Zhongli Liu, Symmetric and symplectic ERKN methods for

oscillatory Hamiltonian systems, Computer Physics Communications, 183 (2012) 86–98.

科研团队(课题组)八:电子仪器设计及计算物理学负责人(联系方式):杨宏伟,13851814533,[email protected]研究方向:计算电磁学、电子仪器设计、计算物理学团队成员:马保亮 张帆 蒋夕平 吴芳 团队(负责人)简介:杨宏伟,南京农业大学理学院物理系,教授,博士,博士生导师,

分别于 1987年、1992年和 1999年获得机械制造工艺设备及自动化学士、固体力学硕士和兵器发射理论与技术博士学位;信息与通信工程博士后流动站出站。现从事物理学及生物物理学研究。研究方向为计算电磁学、电子仪器设计、计算物理学。应用 FDTD等计算方法,分析电磁波、超声波和光波等物理波对介质(如肉品、骨头、纳米材料、生物材料、左手材料、等离子体材料等)的作用与影响;应用单片机和模拟数字电子技术设计开发对一些物理量的

216

Page 222: 南京农业大学简介 - Nanjing Agricultural Universityclm.njau.edu.cn/upfile/20150407152642125.doc · Web viewGlobal Change Biology. 20(2014), 372-381; Xia Yao, Haijian Ren, Zhongsheng

测量与控制。例如:控制和调节温度、通风、湿度、光照、光强,测量肉品等介质的阻抗等相关参数,以便判断肉品等介质的品质。近三年承担的重大、重点项目与课题:1. 三维复杂电磁结构中时域有限元方法的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2010-2012;2. 临近空间高超声速目标宽带电磁特性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2013-2016;3. 岩心光谱扫描仪研发与产业化,科技部国家重大科学仪器设备开发专项 2012-2017。近三年取得的代表性科研成果:1. H. Yang*, Z. Yang, C. Zhu, A. Li, X. You, Analysis of the photonic band gap of plasma photonic crystals

with filmy structure, Optik-International Journal for Light and Electron Optics, Vol.125, No.1, pp. 532-

535, January 2014;

2. H. Yang*, Research on reflection and transmission characteristics of electromagnetic wave to corn leaf,

Optik 123 (2012) 853-855;

3. H. Yang*, Y. Liu, Numerical analysis of the reflection and absorption of electromagnetic wave in

nonuniform magnetized plasma slab, Optik 123 (2012) 37-375;

4. H. Yang*, A FDTD formulation for high order dispersive media of muscle-equivalent, Optik 122 (2011)

1825-1827;

5. H. Yang*, D. Xu, Analysis of Plasma Photonic Crystal with a Tunable Band Gap Using Parallel Method,

The European Physical Journal D 64 (2011) 387-392.

217

Page 223: 南京农业大学简介 - Nanjing Agricultural Universityclm.njau.edu.cn/upfile/20150407152642125.doc · Web viewGlobal Change Biology. 20(2014), 372-381; Xia Yao, Haijian Ren, Zhongsheng

外国语学院学院简介

南京农业大学外国语学院的前身是基础课部外语教研室,1993年成立外语系,1996年归入人文学院,分设英语系、日语系。2001年 12 月成立外国语学院。2000年获准建立日语硕士点,并于 2002年开始招生;2003年获准建立英语硕士点,并于 2004年开始招生。外国语学院是学校最年青的学院之一,但在全国农业院校中是最早创办英语和日语专业、最早获准建立日语语言文学和英语语言文学硕士点并招收硕士研究生的学院,是江苏省高校外语教学研究会常务理事单位、全国农业外语教学研究会副会长单位、全国农科研究生英语教学研究会理事长单位、江苏省日语教学研究会会长单位、中国日语教学研究会常务理事单位。学院下设英语系、日语系和公外教学部(分公外一系、公外二系、公外三系)3个系,英语语言文化研究所、日本语言文化研究所 2个研究所,中外语言比较中心,省级外语教学实验中心和英语培训中心、日语培训中心。全院现有教职工 87人,其中专任教师 74人,其中教授 6人,副教授 21人,研究生以上学历人数占全院 68.96%。学院除承担英语系和日语系本科生和研究生的专业课程以外,还承担全校大学外语和硕士、博士公共外语教学。近五年来承担各类课题 40多项,出版学术专著、教材和工具书等 40余本,发表学术论文近 300篇,在外语类权威刊物《外语教学与研究》发表论文数量居全国农业院校首位。网址:http://foreign.njau.edu.cn/科研院长:王银泉,025-84399806

学院科研概况科研团队(课题组)一:中外语言比较

负责人(联系方式):秦礼君,13951876628,[email protected]研究方向:中外语言比较近三年承担的部分项目与课题:1. 近二十年国内中日语言比较研究,江苏省哲社文化精品研究,1万,2011-2012;2. 农业科技日源词汇汉译受容实证研究,江苏省社科基金,4万,2011-2014;3. 美国通俗小说汉译对汉语话语系统的影响研究,教育部人文社科研究,9万,2012-2014。近三年取得的部分科研成果:1. 汉日语言比较史,南京大学出版社,2012;2. 英汉语言对比研究史,南京大学出版社,2013;3. 日汉比较词汇,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2010;4. 中日韓における形態素「~族」の比較研究 [韩国]韩日语文论集 16辑,2012;5. 谈汉语和日语的异时比较,《语文建设通讯》(香港),2012。

218

Page 224: 南京农业大学简介 - Nanjing Agricultural Universityclm.njau.edu.cn/upfile/20150407152642125.doc · Web viewGlobal Change Biology. 20(2014), 372-381; Xia Yao, Haijian Ren, Zhongsheng

科研团队(课题组)二:农业科技英语译写负责人(联系方式):顾飞荣,025-84396310,[email protected]研究方向:农业科技英语的翻译与写作近三年承担的重大、重点项目与课题:1. 农业科技论文汉英译写研究,江苏省社科基金,15万,2011-2014。近三年取得的代表性科研成果:1. 新编研究生英语听说教程,中国农业出版社,2012;2. 食品法典---乳和乳制品,译著,中国农业出版社,2012;3. 食品法典---预防和降低食品级饲料污染,译著,中国农业出版社,2012;4. 食品法典---食品进出口检验与认证体系,译著,中国农业出版社,2012;5. 粮农组织动物生产及卫生准则---良好奶牛养殖操作规范指南,译著,中国农业出版社,2012。

科研团队(课题组)三:外国文学负责人(联系方式):曹新宇,13851965384,[email protected]研究方向:外国文学研究近三年承担的重大、重点项目与课题:1. 蓝诗玲翻译活动研究,江苏省哲社文化精品研究,0.5万,2013-2014;2. 译介学视角下的中国早期话剧研究,江苏省高校哲社基金,2011-2013。近三年取得的代表性科研成果:1. Descent, Consent and Americanization: A Thematic Study of Chinese American Fiction,南开大学出版社,2012;

2. 生活比死亡更可怕:解读福厄《特别响,非常近》中的创伤叙事,外国文学研究,2013;3. 解构主义文学阐释的典范——评米勒新著《阅读的永恒性》,外国文学,2013;4. 以历史的长镜头思考:《特别响,非常近》与 911事件叙事,外国文学评论,2012;5. 小说能够见证历史吗?——《社区的解体:奥斯维辛前后的小说》述评,当代外国文学,2012。

科研团队(课题组)四:二语习得负责人(联系方式):裴正薇,025- 8913907088,[email protected]研究方向:二语习得近三年承担的重大、重点项目与课题:1. 影响大学生英语语音能力的非语言因素研究,江苏省社科基金,4万,2013-2016;2. 学习者音乐性向差异与英语语音能力实证研究,江苏省教育厅、社科联项目,1万,2008-2010;3. 音乐能力倾向与二语语音习得研究,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5万,2008-2011;4. 英语语音能力与学习者音乐性向差异实证研究,江苏省青年基金,1万,2008-2010。近三年取得的代表性科研成果:1. 音乐能力影响中国大学生英语语音能力的实证研究,外语界,2013;

219

Page 225: 南京农业大学简介 - Nanjing Agricultural Universityclm.njau.edu.cn/upfile/20150407152642125.doc · Web viewGlobal Change Biology. 20(2014), 372-381; Xia Yao, Haijian Ren, Zhongsheng

2. 非英语专业大学生的英语语音能力调查及影响因素研究,东南大学学报(哲社版),2012;3. 英语语音成功者与不成功者使用策略的差异研究,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2012。

科研团队(课题组)五:中西文化交流和海外汉学负责人(联系方式):王银泉, 84399806,[email protected]研究方向:中西方文化交流及海外汉学研究近三年承担的重大、重点项目与课题:1. 中国传统中医文化海外传播及其影响研究,国家社科基金项目,12万,2011-2013。近三年取得的代表性科研成果:1. 2012年,对外传播新闻中的专名翻译技巧探析,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2. 明清入华耶稣会士科学译介活动新论,云南大学学报社科版,2013;3. 明清之际耶稣会士翻译活动、翻译观与翻译策略刍议,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4. 中国农业的“中学西传”与法国重农思想的兴起,学海,2010;5. 清初耶稣会士巴多明中西文化科技交流活动述评,云南大学学报社科版,2010。

220

Page 226: 南京农业大学简介 - Nanjing Agricultural Universityclm.njau.edu.cn/upfile/20150407152642125.doc · Web viewGlobal Change Biology. 20(2014), 372-381; Xia Yao, Haijian Ren, Zhongsheng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研部学院简介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研部的历史可以溯源至 1952年南京农学院成立之初设立的马列主义教研组,主要负责全院马列主义理论的教学研究工作。1960年 5 月,马列主义教研组成为学院直属单位,更名为马列主义教研室(简称“马列室”),在学院党委领导下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同时,开设《社会主义教育课》、《政治经济学》、《哲学》等课程。1986年,马列主义教研室更名为社会科学部(简称“社科部”)。承担全校的“两课”教学与研究工作。1993年,社科部创建“公共关系与秘书”2年制专科专业。同年,申报“科学技术哲学”硕士点,获农业部批准。1995年增加了“社会学”4年制本科专业及“工商行政管理”成人教育专业。1996年 9 月,社科部与德育教研室、基础课部的外国语教研室合并组建成人文学院。人文学院设立的社会科学系,负责全校的“两课”教学与研究工作。2000年,社会科学系更名为“两课”教研中心。2005年 10 月,校直属思想政治理论课教研部(简称“思政部”)成立,与人文学院合署办公。主要负责全校本科生、研究生的思政教育工作。思政部下设“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近现代史与当代政治”两个教研室。2007年,思政部又新增“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思想政治教育”两个硕士点。2011年 5 月,思政部与人文学院分设。思政部现有教职工 25人,其中副教授及以上职称 13人,其余均为讲师。针对课程建设,思政部建设了 5个教研室,分别负责组织和落实全校本科生、研究生“思政课”的教学工作,部分教师还同时承担着科技哲学、马克思主义原理和思想政治教育三个硕士学科点的学科建设、研究生培养任务。学院网址:http://szb.njau.edu.cn/科研院长:葛笑如,[email protected]

221

Page 227: 南京农业大学简介 - Nanjing Agricultural Universityclm.njau.edu.cn/upfile/20150407152642125.doc · Web viewGlobal Change Biology. 20(2014), 372-381; Xia Yao, Haijian Ren, Zhongsheng

学院科研概况科研团队(课题组)一:中国农村政治文明建设研究

负责人(联系方式):余林媛,025- 84395310,[email protected]研究方向:农民政治参与;乡村组织制度;大学生村官;留守妇女参政等。团队简介:现有研究人员 8人,副教授以上职称 6人;具有博士学位 5人,博士在读 2

人。近三年承担的重大、重点项目与课题:1. 《江苏农村政治文明发展报告》 ,南京农业大学人文社科重大招标项目;2. 《‘分共’后国民党农运政策与实践研究——以农会为中心》 ,江苏省教育厅;

3. 《包容性增长的理论与政策实践研究——以农民工群体为例》 ,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资助项目;4. 《城市农民工群体抗风险能力与风险管理机制研究》,江苏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课题。近三年取得的代表性科研成果:1. 《江苏农村政治文明发展报告(2012)》科学出版社,2013年 2 月;2. 《农民工公民资格研究》,2013年 1 月;3. 《当代中国政治参与若干问题研究》,南京大学出版社,2012年 2 月;4. 《新农村新生活读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12年 10 月;5. 《当代中国性别政治与制度公正研究》,南京大学出版社,2011年 11 月。

科研团队(课题组)二:科学技术哲学研究负责人(联系方式):严火其, 025- 84399166,[email protected]研究方向:科学哲学;科技与社会;技术创新与管理;科学与宗教团队简介:团队以科技哲学学科点成员为核心,涵盖我校哲学学科的相关人员。核心成

员包括严火其、阎莉、王建光、刘国平、姜萍、缪方明等;其他成员有刘祖云、胡金波、沈贵银、吴红梅、杨珉、余林媛等。近三年承担的重大、重点项目与课题:1. 《傣族‘竜林’文化的原生态特性及其生态价值研究》,2012年国家社科基金项目;2. 《历史时期气候变化对水稻生产布局影响研究》,农业部农业行业专项课题;3. 《主要国家和国际组织动物福利养殖的哲学、历史、趋势研究》,农业部农业行业专项课题;4. 《江苏农业机械化的经验及推广应用》,2013年农业技术试验示范专项经费(种植业)项目。

222

Page 228: 南京农业大学简介 - Nanjing Agricultural Universityclm.njau.edu.cn/upfile/20150407152642125.doc · Web viewGlobal Change Biology. 20(2014), 372-381; Xia Yao, Haijian Ren, Zhongsheng

近三年取得的代表性科研成果:1. 汪德飞,严火其,从现象学的发展看知识的地方性,自然辩证法研究,2011(1);2. 齐文涛,严火其,阴阳五行说是一种工具性本质科学——兼与西方近代数学比较,自然辩证法通

讯,2013(3);3. 蒋忠华,严火其,论儒家气论的生物多样性智慧,自然辩证法研究,2012(4);4. 阎莉,余林媛, 自然圣境及其生态理念探析, 自然辩证法研究,2012(6);5. 姜萍,中国公众抵制转基因主粮商业化:三重缘由之探,自然辩证法通讯,2012(5)。

223

Page 229: 南京农业大学简介 - Nanjing Agricultural Universityclm.njau.edu.cn/upfile/20150407152642125.doc · Web viewGlobal Change Biology. 20(2014), 372-381; Xia Yao, Haijian Ren, Zhongsheng

2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