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2
國立屏東大學教育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 指導教授:李雅婷 博士 綠食力:家庭飲食教育之個案研究 生:李逸琦

國立屏東大學教育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 博士ir.nptu.edu.tw/bitstream/987654321/20212/1/108NPTU... · (2014)提倡吃的美德,他認為我們追 求時髦的飲食風潮的同時,應當不要只是關心我們吃了什麼,更指出這不是在於

  • Upload
    others

  • View
    6

  • Download
    0

Embed Size (px)

Citation preview

  • 國立屏東大學教育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

    指導教授:李雅婷 博士

    綠食力:家庭飲食教育之個案研究

    研 究 生:李逸琦 撰

    中 華 民 國 一 ○ 九 年 一 月

  • I

    摘 要

    近年來層出不窮的食安事件讓台灣人民的飲食安全意識漸漸抬高,如何在生

    活中落實安全飲食,是許多人都想得到的答案。本研究旨在探討家庭主婦加入主

    婦聯盟生活消費合作社後,對家中子女的飲食教育的理念與做法。透過三位研究

    參與者提供面對飲食安全問題的因應方式與實際生活經驗,加以分析、探討,希

    望除了了解他們的理念與作法之外,也能夠得到值得提供給大眾參考的安全飲食

    做法。

    本研究是為個案研究,透過訪談主婦聯盟生活消費合作社的三位社員,研究

    結果如下:

    一、家庭主婦的飲食理念起始於食安意識的危機感、形塑於社群團體的參

    與、成就於每一餐之間。

    二、家庭主婦藉由家人共同參與社團而提升知識力、採購安全食材以及家人

    一起準備餐食的作法改變家人飲食習慣。

    三、孩子經由家長營造之生活日常,自然而然的從每一餐實踐安全飲食生

    活。

    研究建議方面,民眾可從較易達成之採購行為著手,找到認同的社群團體並

    加入他們。學校教師與家長則可一起帶領孩子,由生活教育著手,達雙輔雙成的

    加乘作用。希望藉由本研究,讓小小的食安種子在每個人的心中萌芽,成為全民

    的飲食教育。

    關鍵字:食農教育、安全飲食教育、主婦聯盟生活消費合作社

  • II

    Abstract

    In recent years, due to countless food safety incidents, the people of Taiwan have

    gradually raised the concern of food safety. Many people have sought for the answers

    to truthfully implement safe diets in our daily intakes. This research explores the change

    in concept and practice of safe diets carried out by the housewives, after when they

    have joined the Homemakers Union Consumer Co-op. Through analyzing the real-life

    experiences shared by the three housewives, this research hopefully provides

    suggestions to the public on practical methods to achieve food safety.

    This research is a case study based on the interviews with three members of the

    Homemakers Union Consumer Co-op. The conclusions are as follows:

    1. The housewives' awareness of food safety started with their fear of unsafe food,

    and resulted in them joining the union.

    2. The housewives and their families participate in community activities to

    enhance their knowledge, purchase safe ingredients and prepare meals with their

    families to change their eating habits.

    3. The daily life provided by parents to their children is a natural practice from

    every meal to practice safe eating habits.

    The recommendation from this research is for the public to start the practice of

    food safety by first purchasing safe raw materials that are easily accessible, and joining

    an appropriate union for new knowledge. In addition, teachers and parents can together

    teach children the knowledge of safe food, making deeper impression to children with

    the safe food education from both school and home.

    Keywords: food and agriculture education, food safety education, The Taiwan

    Homemakers Union Consumer Cooperative

  • III

    目錄

    摘 要.............................................................................................................................. I

    Abstract ......................................................................................................................... II

    目錄.............................................................................................................................. III

    圖次目錄....................................................................................................................... V

    表次目錄...................................................................................................................... VI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背景..................................................................................................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研究問題.............................................................................. 4

    第三節 名詞釋義.................................................................................................. 5

    第四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7

    第二章 文獻探討.......................................................................................................... 9

    第一節 飲食教育的基本內涵........................................................................ 9

    第二節 飲食教育在各國推行現況.................................................................... 20

    第三節 家庭生活裡的飲食教育........................................................................ 30

    第四節 家庭飲食教育相關研究........................................................................ 33

    第三章 研究方法與設計............................................................................................ 45

    第一節 研究個案及背景.................................................................................... 46

  • IV

    第二節 研究流程與進度.................................................................................... 48

    第三節 研究者的角色........................................................................................ 51

    第四節 資料蒐集與分析.................................................................................... 52

    第五節 研究的品質............................................................................................ 55

    第四章 研究分析與討論............................................................................................ 57

    第一節 個案加入台灣主婦聯盟生活消費合作社之背景、理念、思維........ 57

    第二節 個案在家庭生活中進行安全飲食的作法.......................................... 68

    第三節 個案進行家庭安全飲食對家人及子女的影響.................................... 85

    第五章 研究結果與建議.......................................................................................... 103

    第一節 研究結論.............................................................................................. 103

    第二節 研究建議.............................................................................................. 107

    參考文獻.................................................................................................................... 112

    中文部分............................................................................................................ 112

    外文部分............................................................................................................ 122

  • V

    圖次目錄

    圖一:「飲食教育」相關實證研究類別比例圖........................................ 37

    圖二:研究流程.......................................................................................... 48

    圖三:研究資料分類概念階層圖.............................................................. 54

    圖四:合作社農產品生產自主管理辦法總表.......................................... 62

    圖五:食農教育教學資源平台介面........................................................ 108

  • VI

    表次目錄

    表一:台灣「飲食教育」相關實徵研究.................................................. 34

    表二:研究個案及背景.............................................................................. 47

    表三:研究目的與訪談題目之對應表...................................................... 49

    表四:訪談、觀察時間及地點一覽表...................................................... 52

    表五:訪談編碼紀錄表.............................................................................. 54

  • VII

  • 1

    第一章 緒論

    本研究旨在探討飲食教育在家庭中施行的方式,邀請三位「主婦聯盟消費合

    作社」之主婦社員作為本個案研究之訪談與研究對象。本章共分四節,第一節闡

    述研究的背景原由;第二節說明研究的動機與目的;第三節為重要名詞的界定與

    釋義;第四節為本研究的研究範圍與限制。

    第一節 研究背景

    俗諺「You are what you eat」,這是在提醒吾人對於吃進身體裡的食物應該有

    所選擇與警覺。但是在現代化與工業化的社會中,運用科技所進行的食品工業是

    否遵循國家設立之製造規範或食品安全法規,除了靠政府把關與商人良心之外,

    我們每一個人是否也應該更加關心從產地到餐桌的這一趟路程是否能同時符合

    健康需求與環境永續呢?

    英國當代知名哲普作家 Julian Baggine(2014)提倡吃的美德,他認為我們追

    求時髦的飲食風潮的同時,應當不要只是關心我們吃了什麼,更指出這不是在於

    吃的規則,而是人與食物之間的關係能夠因應不同的狀況和時代的變遷做調整。

    吃的美德使個人能夠不只是遵守他人制定的準則,更進一步來說是培養自己做出

    正確抉擇的能力。

    若要認真思考飲食的問題,就必須思考人類與自然、人類與其他動物,

    以及人類彼此之間的關係,也要檢視我們是否心口如一、言行一致。

    (Julian Baggine,2014)

    多年來台灣頻頻爆發食安危機,研究者因為身兼家庭主婦與烘焙教師身分,

    十幾年來持續關注飲食安全相關資訊的經驗與覺察:人們在新聞發生的那一段時

    間會特別注意食品安全標示,降低外食比率。但是,當新聞熱度減退,人們的記

  • 2

    憶力似乎也跟著衰退,不肖商人再度蠢蠢欲動,直到下一回合的檢驗不合格新聞

    再度爆出,人們再來跟著恐慌…… 這是多麼無奈的循環啊。在蕭志強、鐘怡婷、

    林朝成、王偉綱(2016)聯合翻譯的「食農社會學」一書的序言中所回顧台灣的

    食安問題更言明,早在 1980 年就爆發過米糠油多氯聯苯事件,許多食物都摻假

    (例如假酒、假鹽、染色鴨蛋等等),食物的生產過程不斷被工業化,食安問題

    未曾削減,從 2011 年爆發的塑化劑事件開始,接著是毒澱粉(順丁烯二酸)事

    件,再到這兩三年來的黑心油、毒雞蛋事件等等,人們每日的飲食行為,都可能

    吃進莫名物質、毒素,讓每天三餐的進食活動變得令人不安、充滿懷疑。

    兒童福利聯盟(2016)在「2016 年兒少飲食與食育現況調查」報告中指出當

    前兒少飲食的三大問題:飲食習慣不良、飲食認知錯誤、飲食教育不足。人民如

    果沒有足夠的知識,確實很難辨識吃下肚的食物或食品帶給身體到底是健康或是

    危害。飲食教育的呼聲在民間正在崛起,許多民間團體提出各式健康飲食的主張,

    例如主婦聯盟從 2011 年起即提出的「綠食育」,主動為了自己的下一代做出了行

    動。政府單位例如高雄市農業局從 2011 年起推行的「綠色友善餐廳認證」,讓人

    們享用安全在地食材,不但降低食物里程也避免不必要的浪費。讓消費者和生產

    者間能透過食品建立信賴關係,並促進地域社會的活性化,進一步維護飲食文化

    的傳承及發展,並致力於糧食自給率的提高。將飲食教育經由家庭、學校、幼稚

    園、各地區為中心並視為國民運動推行,乃當今之重要課題(陳建宏,2005)。

    國內的食農教育越來越被重視,政府不但將飲食教育慢慢納入課綱中,行政

    院農委會也透過每年與中國生產力中心合作,舉辦食農教育相關的教案競賽來促

    使學校重視這個議題並藉此落實在教育下一代的課程當中。看到日本 2005 年完

    成制定的「食育基本法」成功的讓學童能夠將食物、健康、土地以及綠色生活作

    連結,透過教育一步步的施行到每個國民的生活當中,我國食農教育立法推動聯

    盟(以下稱食推盟)也在 2014 年 5 月提出制定「食育基本法」的願景,催促著

    政府更明確的將政策制定出來,在乎下一代健康的家長們期待著立法成功之日來

  • 3

    臨。

    正確掌握自己吃下肚的食物從哪裡來,產地、運送、加工過程都該被重視與

    檢驗。許多人選擇直接與農夫購買,不少企業的作法即是透過與農夫長期合作,

    支持友善大地的農作方式所產出的作物,讓重視食安的客群吃的安心,一方面穩

    定客源,也讓有機栽種者也不用擔心作物賣不出去。而這些民間力量的推動者,

    很大一部分是來自每天必須為採購家中三餐食材的主婦們。

    社會進步讓現代人的學歷都變高了,雙薪家庭比比皆是,就算願意放棄工作

    在家相夫教子的家庭主婦也不忘注意社會脈動、不與社會脫節的關注國事、家事、

    社會事。這些已婚女性,無論是職業婦女或是全職媽媽,都同時也是家庭主婦,

    這群主婦們是如何為家人的健康把關的呢?

    研究者是一個職業婦女,在小學社團教授烘焙相關課程,職業之外,家庭主

    婦在家中該做的工作都沒少做。和一般人一樣,因為一再看到新聞媒體揭露黑心

    廠商的食安新聞而感受到食品安全的重要性,加上為家人的健康把關不單只是合

    格食品的包裝標示門檻,更多的是營養的拿捏。除了少油、少鹽,選購時還得注

    意肉類的來源是合格電宰場嗎?蔬菜類是否農藥超標等問題;研究者開始長期的

    關注與攝取這類知識的新聞與文章,進而養成自身隨時對食品安全相關的採購與

    飲食行為作檢視與把關的習慣。

    個人除了身體力行飲食的選購檢視與健康煮食方式之外,也明白環境能否改

    變,需要的是大眾的力量,透過教育更是能夠直接對我們的下一代傳達正確觀念

    最好的途徑。無論是透過學校課程的搭配教學,給予孩子們正確飲食與採購觀念;

    或是以身作則,成為家中子女學習效法的榜樣。這些行動說是社會氛圍所致、地

    球公民應盡的義務與責任或說是一種新興的流行都可以。重點是,我們能為人類

    與地球善盡一己之力嗎?

    研究者深感環保與食安的議題越來越覺得重要,為了自己與家人的健康,便

  • 4

    開始注意地球永續相關的新聞與團體,看到許多不同的民間團體(例如:四健會、

    綠色和平、上下游)和媒體工作者(例如:親子天下、遠見雜誌)致力於推廣各

    種有善地球的飲食、採購方式。身邊也有幾位志同道合,而且理念與行動力更強

    的朋友,他們為研究者開啟了認識主婦聯盟的一扇窗。不單是對社團的認識,更

    多的是他們對環境保護、食安把關的主動求知與力行方式。這些知識與行動隨時

    落實在生活中,不但自己如此,更推動到家人、親友間,她們運用女性溫柔與堅

    持的力量,改善自己與家人的消費習慣、飲食習性,為的是家人的健康與地球的

    永續。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研究問題

    基於飲食教育與環境永續的重要性,以及對主婦聯盟社員對家中子女教育方

    式的好奇心,本研究採質性訪談的個案研究法。透過深入的訪談可以蒐集到真正

    在生活中的每一個行動背後的思想、理念;遇到的情境到底如何因應。

    本研究欲達成的研究目的有三:即是想要透過對這群主婦們深入訪談與觀

    察,以期能了解:

    一、探討家庭主婦加入主婦聯盟生活消費合作社後對安全飲食的理念。

    二、探究家庭主婦加入主婦聯盟生活消費合作社後的飲食生活方式與做法。

    三、探究加入主婦聯盟生活消費合作社的家庭主婦對於家中子女飲食教育

    的影響。

    本研究以上述研究目的為探討方向,透過分析訪談與觀察取得之資料,將深

    入回答下列問題:

    一、家庭主婦加入主婦聯盟生活消費合作社後的飲食教育理念為何?

    二、家庭主婦加入主婦聯盟生活消費合作社後的飲食生活方式與做法有哪

  • 5

    些?

    三、分析加入主婦聯盟生活消費合作社的家庭主婦對於家中子女飲食教育

    的影響有哪些?

    第三節 名詞釋義

    本研究主要探討的是已加入「主婦聯盟生活消費合作社」的「家庭主婦」們

    透過「生活教育」對家庭成員推動「飲食教育」之研究,以下就幾個重要名詞在

    本研究中之定義做說明:

    壹、主婦聯盟生活消費合作社

    一般來說,我們在媒體上看到上街頭抗爭的「主婦聯盟」常指的是「主婦聯

    盟環境保護基金會」,由於基金會的組織在台灣已成立多年,且深耕於監督與推

    動國家訂定政策,為了各個不同環保議題又分出許多不同的單位。其後,又創立

    了「主婦聯盟生活消費合作社」,合作社是針對共同購買安心食材的需求而設的

    一個非營利單位,社員是來自各地關心家人健康飲食的志同道合者加入,其目的

    是透過共同購買取得安心食材。

    貳、家庭主婦

    簡稱主婦,一般是指已婚婦女全職照顧家庭且無外出工作的婦女。在本研究

    中,則因應現代社會之女性多為同時兼顧工作與家庭之職業婦女,故不限定於是

    否全職在家或身兼照顧家庭但有外出工作之婦女。

    參、飲食教育

    飲食教育在學校、家庭與社區等不同年齡層國民,都有不同的階段性理解與

  • 6

    學習。在學校,可以教導孩童認識食物營養、食材產地、食物製造過程、食物對

    環境影響等,培養孩子珍愛食物、環境,正確飲食的觀念。在民間,有許多團體

    常舉辦相關活動,宣導良好正確的飲食習慣和知識。在家庭,家長應具備正確的

    飲食和健康知識,以身作則,教導孩子們不浪費並選擇健康的食物、食材(曾慧

    青,2014)。

    除了選擇食材、營養攝取以及食品安全等方面的觀念學習,知道食品的製造

    及加工過程,學習烹煮、品味美食,亦是飲食教育的一環。本研究的飲食教育之

    探討著重在個體透過生活中實際的飲食經驗,如何學習與食物有關的知識,並能

    知道如何正確選擇對自己健康有益的飲食習慣。

    肆、生活教育

    生活教育是一切教育的基本,運用教育的力量,求得德、智、體、群、美多

    方面的平衡發展,藉以獲得個體生活和群體生活不斷的革新與進步(中華百科全

    書,1983)。生活教育注重的是如何讓生活的經驗能夠被承傳與進步,讓孩子在

    生活中有體驗與學習到能夠面對未來與自行生活的能力。

    由於生活教育牽涉面向極廣,本研究所探討的是以個案在生活中如何進行飲

    食教育,與之相關重要的議題作為學習目標之生活教育,例如環境議題,食安議

    題等等。

  • 7

    第四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壹、研究範圍

    本研究以高雄市主婦聯盟生活消費合作社的三位社員作為研究訪談與觀察

    對象,主要研究範圍著重在這些已具有健康環保與安全飲食觀念之家庭主婦,探

    討其對飲食安全的認知建立及對家庭成員的食安教育落實方式之研究。研究進行

    期間除了對研究對象訪談,也徵得其家人及子女同意進行親子互動之觀察及記

    錄。

    再者,研究者與受訪者之間的互動,為避免受訪者自我防衛心理產生態度上、

    語意上有所保留或誇大,徵得研究對象同意,除了受訪者指定之家中、咖啡廳之

    外,研究者蒐集資料的地點亦包含研究對象參與社團活動之場域,並在現場藉由

    觀察與記錄方式取得較為客觀之資料,可供後續分析時不致落入過度主觀意識之

    謬誤產生。

    貳、研究限制

    在研究樣本的選定上,由於本研究採質性取向之半結構式訪談法,訪談與研

    究對象為主婦聯盟消費合作社之社員,他們對於環境議題與飲食習慣皆有一定的

    理念,變項內涵並不推論其他無同等價值觀念的家庭主婦及家庭。

    從地域性而言,本研究對象目前皆定居在高雄市,由於飲食文化與習慣也會

    受到地域特性的影響,若能擴大受訪對象至不同區域,例如:山區、臨海或是本

    身即是具備農夫身分的社員,將有助於多樣性與整體間的分析比較,以能得到對

    不同單位更切實的建議。

    從研究者角度,浩浩世界中求知猶如進入樹海叢林永遠闖蕩不完,個人基於

    對本研究主題的興趣而進入主題的探究,雖說因為本身長年對此議題關注的背景

  • 8

    下,或可蒐羅到一般人未注意到的資料或觀察到不同的面相,但也有可能因個人

    先入為主的認知,導致誤判情形。研究工作必須透過三角校正的嚴謹方式進行,

    同樣在採集與研判資料時也應從多方向切入,此部分研究者應特別謹慎以期能得

    到公正、不狹隘亦不偏頗的研究結果。

  • 9

    第二章 文獻探討

    本研究主要是探討家庭主婦對安全飲食的理念及作法,以及其對子女的飲食

    教育的影響。本章將分別從飲食教育的基本意涵、各國飲食教育的施行概況以及

    透過家庭教育實施安全飲食教育的相關理論及研究等文獻回顧及探討。

    第一節 飲食教育的基本內涵

    壹、飲食教育的意涵

    人類飲食活動的進程若對應到馬斯洛(Maslow)的需求層次理論 1 來看,

    從原本人類最基本需求的層次「求溫飽」,進展到對美好事物的成長需求層次,

    例如坐在燈光美氣氛佳的高級餐廳,享受一頓米其林大廚精湛廚藝帶來的美味餐

    飲,這個層次的飲食目的已不只是求生存,進而成為一種生活型態與氣質的追求

    與展現。在現代社會講求品質是一種進步、文明的象徵,但是品質的定義已不再

    只是材料上、設計上的要求,品質還要考慮到是否人道、環保以及土地的永續。

    一、安全飲食的概念

    現代人重視安全飲食的一大主因是為了健康,世界衛生組織(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WHO], 2020)提出不健康的飲食是一系列慢性疾病的主要危險因素

    之一,應該為了疾病及肥胖的預防來攝取飲食病(WHO, 2020, n.d.)。從現代營

    養學的觀點來看,人體器官吸收對食物中對人體有利的營養素,中西方營養學界

    皆認定高溫或過度烹煮將導致營養素流失(陳琪菘,2006)。食物的加工、儲存

    以及烹調方式都會影響食物的安全性,現代工業化食物的製造方式也因近代食安

    1 馬斯洛(Maslow,1970) 的需求層次理論:按照人類多種需求的性質,可分為七個層次,分別是:(1)生理需求、(2)安全需求、(3)隸屬與愛的需求、(4)自尊需求、(5)知的需求、(6)美的需求、(7)自我實現需求。前四項為較低層次,稱之為的基本需求,後三項稱之為成長需求。(引自張春興,2007)

  • 10

    問題受到重視,各相關檢查機制、法規都為了食品安全的把關而制定,我國《食

    品安全衛生管理法》即是重要把關的守門員。黃崑雄(2019)提出,民眾因外食

    導致身體不適之情事,向衛生機關提出檢舉,可促使食品企業經營者審視自家產

    品是否符合食品衛生安全標準。

    世界「慢食運動」發起人 Carlo Petrini(2009)主張關注食物的知識與教育,

    他認為身為食物的消費者,需要對食物深入的了解,必須知道食物的來源,以及

    食物與當地的關係。1986 年為了對抗速食(Fast Food)餐廳成立而興起的「慢食

    運動」(Slow Food)正漸漸在全球蔓延,包含台灣也有成立分會。他們主張全球

    性速食文化影響生活品質,應使用與在地生產的蔬果、促進當地飼養業及農業,

    也重視人與環境之間的友善並存。Julian Baggine(2014)提倡「吃的美德」,認

    為土地是前人留給我們的遺產,我們應以「地球管家」自居來思考如何選擇餐桌

    上的食物,把土地以美好或更好的面貌傳給後代。

    追求量產與效率的食品生產方式,對照健康與安全飲食的要求,部分企業主

    打有機生產,不使用化學農藥等方式為訴求(江采潔、邱玉蟬,2015)。透過食

    品安全的危機意識和對土地友善的飲食選擇,從食品營養學觀點到產地與環境永

    續是每一位消費者與生產者都應建立的正確觀念。

    二、飲食教育的做法

    飲食教育在營養、健康、家政、食品等,各界皆有不同的主張與做法,在學

    校、家庭與社區等不同年齡層國民,有不同的階段性理解與學習。顏建賢、曾千

    惠(2014)針對食育內涵指標建構之研究,歸納出食育的內涵指標架構分為四大

    類指標群:飲食的文化、飲食的認知、飲食的行為、飲食的社會責任;研究指出

    在食育內涵指標中,飲食的認知與行為佔有絕對的重要性;由於人類社會的發展

    與環境保護應是兩者兼顧,故食育的推動有助於民眾體認到飲食的社會責任,至

    於我國人飲食傾向西化且多元化,這樣的開放型態讓飲食的文化構面排序在前三

  • 11

    者之後。食育涵蓋營養科學、自然環境、生態資源及人類文化等知識層面之內涵,

    透過情意的感受與關懷能夠進而瞭解、尊重、保護自然與人文社會,強調整合性

    的教育(顏建賢等,2014)。

    以安全飲食的概念施行的飲食教育,「食農教育」在台灣是現在進行式。董

    時叡、蔡嫦娟(2016)指出,這種強調親自動手的學習方式,從過程中能讓學習

    者了解食物的來源、培養正確的飲食知識,並建立選擇安全食物的能力。食農教

    育除了透過正確飲食觀念的建立可避免飲食風險,還因為友善大地的農業產銷模

    式讓土地回饋我們健康安全的食物。

    貳、飲食教育的重要性

    我國開始注重飲食安全的契機是由一連串的食安新聞爆發所累積出來的,新

    聞強力放送加上搭配潮流的政論節目,也跳出一堆「食安專家」來指導民眾該如

    何選購食品,加上 NGO 團體也開始對政府施加壓力,透過各種論壇、活動,參

    考國外立法的方式來推動國內政府也能效法之。

    Kantar Worldpanel(凱度消費者指數觀察)在「2013 年台灣食用油混油事件

    報告」中,對 2500 個台灣家戶樣本做調查,透過家戶指數分析,推估就有 70 萬

    個台灣家戶受影響,人們購買混油的意願降低,也願意花較高的價格買進口或高

    單價的油品。2014 年頂新事件造成鮮乳市場明顯變化,有些消費者直接向在地

    廠商或經銷通路購買小農鮮乳。常常,民間團體對議題推動的力量是走在政府政

    策之前的,由於法源欠缺,又沒有高層單位的政策指導,台灣的飲食教育現在是

    民間團體或學校自行發展的型態。學校方面,中小學是著重在營養午餐的監督,

    大學生或學校則自主發起綠色飲食革命(陳昊安,2015)。

    一、透過飲食教育建立正確觀念

    國內的飲食教育推動,是多元因素慢慢形成的風潮,從近年來層出不窮的農

  • 12

    藥超標的新聞報導,到化學肥料是否危害人體健康,再到不肖商人把飼料用的基

    改玉米採魚目混珠方式,加工成給人類食用的豆類食品……人們開始注意強調美

    麗外觀的蔬果是否噴灑了過量的藥劑?因為飼養場細菌傳播速度快,業者為了加

    強動物的抵抗力,必須對他們施打大量的抗生素,使得我們吃下肚的雞肉、雞蛋

    殘留了大量的抗生素、賀爾蒙和其他的化學物質,這樣的情形不止美國,全世界

    都在發生(尤子彥,2012)。

    均衡攝取營養是我國民教育階段即開始進行的學習課程,在十二年國民基本

    教育課程綱要之健康與體育領域的學習內容指出:

    人的生活與飲食和各種消費選擇密不可分,「人與食物」主題著重理解

    食物對人的意義與重要性,探討影響飲食選擇的因素,製作或選擇符合

    個人的需求的飲食,培養對食農、食安的重視,以確保健康飲食習慣的

    落實。其學習內涵包括食物與營養、均衡飲食與選擇、食物產製與保存、

    飲食趨勢與文化、飲食運動與體型觀等關鍵概念(教育部,2018)。

    姚文智(2016)提出之『飲食教育法草案』強調國際上將食育認為是德育、

    智育與體育的基礎,藉由提供飲食意識、感懷大自然之各種經驗來體驗飲食之道。

    並將「飲食教育」定義為運用教育方法,培育國民瞭解自身健康與飲食之關係,

    增進國民養護身體及性靈、選擇營養安全食物之知識、技能、態度及價值觀,促

    使國民重視並支持健康的飲食文化、生態永續的食物生產環境、安全衛生的食品

    加工及符合社會正義的流通過程,採取行動養成終生之健康飲食之消費習慣,以

    達永續發展之公民教育過程。

    綜合上述,飲食教育在成人世界是一種選擇、態度與價值觀的實踐,而在學

    校教育裡,基礎是教導學生食品安全和營養知識,並且培養選擇安全和營養食品

    的技能,進一步則是讓學生在生活中實際參與生產到消費的各種現實體驗的活

    動,而且重視環境永續發展之過程。

  • 13

    二、飲食教育應包含環境永續

    在工業發達之後,越蓋越多的工廠、大樓、商場,讓很多農地為了利益變成

    了建地,當農地越來越少卻想要維持同量的農作產能,須從抗病蟲害、減少雜草

    下手,因此化學農藥迅速被發展,但我們卻忽略化學農藥對人類帶來的健康危害

    (盧浩貴、王聖文、鄧方正、張耀川,2015)。美國農業經濟學家 Charles M.

    Benbrook(2016)表示,從 1993 年到 2014 年,幹苜蓿乾草和青貯飼料對草甘膦

    除草劑的耐受性提高了 2,000 倍,一些歐洲國家(例如德國從 2004 年五月起)

    禁止在糧食作物上收穫援助申請此類藥劑。環境保護團體推動的項目裡,其中一

    個常見議題即是不要讓化學肥料及農藥、除草劑等物質傷害我們的大地。研究報

    告顯示,農藥雖然是快速、高效而且經濟防治有害生物的武器,帶來保障農業豐

    收、促進高產、賣相美觀的優點。但殘留毒性也讓農產品和環境帶來污染(王春

    燕,2000)

    除了農作用藥問題,人類最偉大的發明之一「塑膠」,也造成了非常大的生

    態浩劫,海中大型魚類被捕撈起,開膛剖肚後常看到滿腹的塑膠垃圾。每一件在

    海上飄流的塑膠碎片都是人工產物,它們可能因為風化、碰撞或日曬等各種原因,

    又再碎裂成無數難以估計的「微塑膠」。這些「微塑膠」的替性不但會吸附毒素,

    也會釋放毒素,也因為體積極度為小,常被海洋浮游生物或貝類誤食,再經由食

    物鏈,毒素放大並累積在中高階掠食者的體內,衍生出許多嚴重的生態和環境污

    染問題,也影響人類的健康(綠色和平,2016)。人類發明的細小塑膠微粒(被

    運用在身體清潔產品居多),因為無法被汙水系統過濾,被沖進下水道再到河流,

    這樣的程序並不會讓它消失,只是都流到大海去了。根據綠色和平(2016)的報

    導,塑膠污染已經擴散到民眾平常吃的海鮮裡,特別是魚類、貝類和甲殼類。

    台灣過去十年來的淨灘統計發現,海灘垃圾前五名分別為寶特瓶、塑膠吸管、

  • 14

    免洗餐具、手搖杯和塑膠袋。環保署自民國 91 年開始即有一系列的限塑政策 2,

    包括 91 年的部分限制對象(例如超市、量販店)不提供免費購物用塑膠袋、部

    分限制對象(例如公部門、學校)不得提供塑膠類免洗餐具,100 年有一次用外

    帶杯減量及回收獎勵、106~107 年擴大管制購物用塑膠袋、最近的則是 2019 年

    8 月 1 日起塑膠吸管的管制等。另外,環保署也和環保團體一起合作成立了海洋

    廢棄物的治理平台,2018 年 2 月即提出海廢行動專案,未來的行動包含源頭減

    量、預防與移除、調查研究及擴大合作參與等四大面向進行(行政院環境保護署,

    2019)。

    台灣民間的網路社團有一個社員人數在 2019 年已高達二十萬人的團體「不

    塑之客 3」,這個社團的共同理念是彼此互相分享如何在生活中運用巧思,降低使

    用塑膠袋的機率或不再使用塑膠製品。舉例來說,如果要買手搖飲應自備環保杯

    具,去菜市場買菜可以將家中的容器帶去,或是之前購物時商家給的塑膠袋洗淨

    重複使用,請攤販將肉、菜分別裝入自備容器中;學校教師會分享園遊會如何進

    行減塑宣導,透過自備環保餐具來作垃圾減量;家長也會在社團中分享如何運用

    巧思幫孩子改用月曆紙包裝課本以取代塑膠書套。這些生活教育無形中讓孩子們

    學會珍視資源、善待我們的環境,而食物的產地被善待,人民才能確保飲食的安

    全。

    蔡英文總統在 2016 台灣食品安全高峰會表示,2017 年度擬將食安預算提高

    五成,專注生產管理制度、提升查驗能量等。未來校園食材把關的責任將由農委

    會負責,營養午餐將優先採用有 CAS 優良農產品、CAS 有機農產品、GAP 吉園

    圃安全蔬果、產銷履歷標章(TAP)及 QR Code 追溯系統(四章 1Q)的食材,

    2 資料來源:一次用產品源頭減量宣導網(行政院環保署建置):https://hwms.epa.gov.tw/dispPageBox/onceOff/onceOffList.aspx?ddsPageID=EPATWH1;檢索日期:2019/08/14 3 「不塑之客」是台灣臉書 Face Book 社群中的一個社團,供成員分享取代塑膠袋的方法、發表討論不塑與零廢棄的個人實踐行動。研究者於 2017 年加入此社團時,團員約 12 萬人,2019年已超過 20 萬人(參考網址:https://www.facebook.com/groups/1079506418766157/)

    https://hwms.epa.gov.tw/dispPageBox/onceOff/onceOffList.aspx?ddsPageID=EPATWH1

  • 15

    同時推動生產管理標章簡化,將有助農業、食農教育發展,提高生產者自行管理

    能力及意願(陳雅芃,2016)。

    食推盟與主婦聯盟、立法委員等人,於 2015 年 1 月 18 日在宜蘭舉辦「食農

    教育立法論壇」,並邀集相關中央部會說明食農教育政策願景與經驗,以及研討

    台灣食農教育法制化的可行性。會中宜蘭農業處楊文全科長分享 103 年 8 月通過

    的「有機農業促進自治條例」,包含食農教育、組織由縣長召集的有機生活推動

    委員會,並與教育處合作,有機校園、食農教育,102 年將有機食材納入午餐,

    103 學年度編 3000 萬元預算,每週一次有機米與蔬菜。此外,由政府帶動有機

    食材的採購,讓農戶穩定生產,助有機青年農戶自力更生。而且每週五在縣府推

    動小農市集、DIY、講座、烹調,每週六在幾米廣場辦有機假日農夫市集(許心

    欣,2015)。台大農藝系名譽教授郭華仁(2019)表示永續議題是一切基礎,聯

    合國糧農組織(FAO)鑑於糧食和農業為實現整套永續發展目標的關鍵,因此倡

    議生態農業。他認為生態農業是人類近百年來慣行農業的反省與結論,而生態有

    機農業更是與相關政策、飲食文化息息相關,最近十年來,有機農業已經在我國

    逐漸受到重視,若能喚起消費者的環境意識,並透過支持農頻採友善各類生態的

    農法,期能永續生產。

    綜上所述,環境議題與飲食教育息息相關,我們的食物生產的過程要注意農

    產品用藥與否;食品加工過程的管理制度是否嚴謹、確實;人民採購、選用的判

    斷能力,甚至減少使用一次性產品的生活方式,都會同時影響到環境生態與人體

    健康的未來走向。而這些都需要政府制定有效政策去把關,更要大力宣導與教育

    與之相關的農民、廠商以及每一個消費者。國力的提升已不僅只是科技的發達程

    度,人民對生活環境的意識及素質表現亦是。

  • 16

    參、國民自覺、政策法規與飲食教育的關係

    一、國民自覺與民間力量

    國內的食安問題一再爆發,尤其是 2013 年 10 月爆發的油品造假事件,國人

    感受到食安問題無所不在,也意識到食品添加物滲透在日常飲食的深遠程度(張

    瑋琦,2014)。於是人們開始注意食物的添加安全規範。由國外引進的有機商店,

    剛開始由於量少價高,被批評說是有錢人才吃得起的食物。我國農民多為小面積

    經營,土地面積小,生產成本高,農產品價格相對不高,無法如澳洲、歐美農民

    負擔高價的有機認證費用(陳世雄,2003)。很多小農無法支付這筆龐大費用而

    放棄理想與堅持,經過一段時間之後,自然農法的支持者開始增加,他們不強調

    「有機認證」,改採較溫和且對我們的土地有善耕作、永續經營的做法,作物在

    自然環境中生長的頭幾年,因為沒有施用農藥,可能賣相不佳,但吃下肚的是安

    心與健康。

    行政院農委會所設立的產銷履歷資訊網說明:我國依據「農產品生產及驗證

    管理法」所推動的自願性農產品產銷履歷制度,即是為了因應近年來層出不窮的

    農產品安全事件,以及落實永續農業的精神(行政院農委會,2013)。農產品的

    產銷履歷的建立,讓人們對物產的來源有意識感,降低食物里程造成的排碳量,

    不僅只是食農教育,也結合環保議題。當人類開始自覺於環境永續的重要性,也

    了解這些環環相扣的道理,所有的良性循環就此展開。

    高雄有一群餐廳業者,堅持使用在地生產的食材入菜,因應時節變化善用當

    季蔬果,推動綠色飲食概念,綠色飲食革命逐漸生根蔓延,高市農業局看見這股

    潮流,從 2011 年開始推動「綠色友善餐廳」認證。農業局長蔡復進說,現有 41

    間餐廳通過認證成為綠色友善餐廳,起初原本只是想協助農產品增加通路,但近

    年食安問題層出不窮,使綠色友善餐廳更具存在價值,其實餐廳也不希望自家料

    理出問題,多數時候是因為不了解而誤觸食安地雷(林宏聰,2016)。

  • 17

    成立於 1989 年的「財團法人主婦聯盟環境保護基金會」是由一群關心社會

    的女性所組成的環境保護團體。在 1993 年,基金會「消費者品質委員會」的一

    群主婦因為想要尋找安全的食物,他們以「共同購買」的方式,找了一百多個家

    庭直接向農友訂購米和葡萄。這樣子的方式後來也得到越來越多人的認同和參

    與,所以在 2001 年轉型為「台灣主婦聯盟生活消費合作社」,不以營利為目的而

    是秉持公益,實踐綠色生活,支持地球永續的方式來運作。主婦聯盟積極的在關

    心我們的社會與下一代,為了確保自己孩子吃的食物是健康無害的,甚至成立自

    己的檢驗室。

    在 2011 年,主婦聯盟環境保護基金會配合地球日辦了「女力.綠力~2011 年

    主婦聯盟地球月系列活動」,透過講座、工作坊等活動,邀請各領域的傑出女性

    綠色工作者分享經驗,並介紹台灣不同面向之女性綠色力量案例與做法(曉榭,

    2011)。隔年的地球日則舉辦《女性綠色經濟論壇》,這項配合地球日國際主題的

    活動,將主題聚焦於食物安全,分別從「菜藍綠經濟」、「餐桌與土地」探討女性

    的綠色經濟力量,一起探討在食品安全危機下 ,女性如何尋找健康飲食的出路

    (主婦聯盟環境保護基金會台中分會,2012)。

    根據 Earth Day Network 官方網站介紹,美國在 1970 年 4 月 22 日發起了世

    界地球日活動,吸引了兩千萬來自各行各業的美國民眾參與,這個原本只是美國

    校園開始的現代環保運動,接著每年有越來越多的現代環境保護倡議者加入。

    1990 年,全世界已有 190 多個國家的 2 億人陸續加入了世界地球日活動,這些

    活動將環境問題推向了世界舞台。接著,他們發現在很多政府機關企業、科學研

    究機關或非政府組織其實非常缺乏女性領導者,而他們認為婦女的態度和想法不

    僅會影響氣候變化辯論,而且還將在從化石燃料的過渡中帶來持久的變化,所以

    鼓勵和擴大婦女領導能力,以能在各單位提供機會,將自己的想法和解決方案提

    出來(Earth Day Network,n.d.)。

  • 18

    如前述,台灣人民的飲食安全危機感是來自於政府公布不肖業者的黑心行為

    而激發;而提升國人飲食自覺,主婦聯盟在推動綠色飲食方面,是一大重要角色。

    除了曾是主婦聯盟前常務監事的陳曼麗立委,在 2015 年於立法院提出飲食基本

    法(食農教育教學資源平台,2019);再以 2011 年的營養午餐弊案為例,當年 11

    月由主婦聯盟、綠黨等多個民間團體主張學校營養午餐作業機制全程透明,在教

    育部前舉行記者會,呼籲「還給學童『綠食力』,希望政府給人民這股力量,國

    家才有軟實力」(廖靜蕙,2011)。王妍文(2013)於遠見雜誌的食安問題大改造

    專欄,介紹我國內兩大老牌食品企業的轉變時,他們以企業展現綠「食」力,來

    強調透過從農場到餐桌透明化的完整流程,要讓消費者吃得更安心。國內知名的

    有機飲食專賣店「里仁」的網站上介紹了幾處台灣農特產區的農友們,因為「綠

    色保育」友善的耕作方式,得以讓該地生物種得以繁殖、展現生命力;讓人們喝

    的純淨好茶、吃的友善米食,除了安心健康,也為動物留生機,他們將這稱為「綠」

    食力(里仁,2017)。

    環境保護與地球永續的議題已經是二十一世紀人類最重要的課題之一,飲食

    教育涵蓋的範圍不僅只是食農教育、食安教育,更包括了降低食物里程的碳足跡,

    減少外帶飲食產生的塑膠垃圾……多面向的考量與實踐,是每一位地球公民都能

    為地球的維護與發展盡一份心力的方法。

    二、飲食教育政策與法規

    食安問題層出不窮,政府民間無不寄望「食農教育法」,從根本落實食安教

    育、保障民眾健康、健全農業發展、乃至找回飲食文化與價值。鄰國日本早在 2005

    年就頒布《食育基本法》,韓國也於 2009 年推出《飲食教育支援法》(陳文孜,

    2016)。台灣的飲食教育法規與政策擬定的腳步,相較之下,稍慢了些。行政院

    農委會之食農教育教學資源平台記錄了食農教育法草案推動歷程:由立委姚文智

    在 2012 即提出『飲食教育法草案』,食推盟也在 2014 年 5 月提出制定「食育基

  • 19

    本法」的願景,催促著政府更明確的將政策制定出來,2016 年姚文智等 16 人再

    推「食農教育法」和陳曼麗等 17 人也提出「食農教育基本法」,2016 年再由蔡培

    慧等 31 人擬具「食農教育法草案」,2018 年 10 月行政院農業委員會「食農教育

    法草案」陳報行政院審議,直至 2018 年底《食農教育法草案》通過立法院一讀

    (食農教育教學資源平台,2019)。

    台灣目前並無飲食教育的獨立政策,現行與飲食教育相關的部分是放在國民

    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綱要(2003)中的健康領域,在該領域中的「人與食物」主

    題中,其內涵為:(1)食物的價值在於提供人生各階段身體所需的營養素及滿足

    心理的需求。(2)食物的選擇,受到社會、文化、經濟、自然環境及政策等因素

    的影響。(3)良好的飲食習慣能使食物被人體充分利用,而安全的食物製備及保

    存過程,可提高食物的價值。(4)飲食與運動對健康有密切關係。根據以上內涵

    在學校的課程設計則由各校按各自地域特色及校本課程的規劃去安排與發展。

    飲食教育已不單單是健康考量的教育,在現代社會有更多的面相皆需要被注

    意。例如在學校教育透過議題融入課程,教孩子們認識食物的碳里程,這是為了

    鼓勵學生能夠盡量吃在地生產的食物,以降低排碳量的產生。根據杜威的教育即

    生活,給孩子的教育與生活實例連結,不但孩子記憶深刻,更能在生活中知道如

    何實際執行。例如偏鄉小校的和興國小、福興國小、福龍國小的三位校長早在

    2006 年就合辦了「117 校園有機午餐聯盟」,三校除了推動有機、零廚餘的營養

    午餐之外,教師規劃食物教育課程,融入了公平貿易、食物里程、地產地消、有

    機農業與環境概念(陳柏州,2012)。

    農業局近幾年與各級學校推動食農校育,透過體驗教育、教案競賽,讓教師

    與學生共同成長;例如農委會透過各級農會四健推廣體系辦理食農教育推廣工

    作,串接民間力量辦理食育小學堂營隊,由四健會的大專青年擔任種子教師,引

    導國小學童進行飲食教育與永續農業的學習活動(行政院農委會,2016)。高雄

  • 20

    市教育局自 102 年起推動「102-104 學年度推展飲食教育中程計畫」透過計畫性

    的飲食教育,結合在地農業建立食品生產履歷,並且協助家長經營健康消費,健

    康生活促進在地農業永續發展;另外也結合社會資源,辦理健康飲食教育議題宣

    導,落實學校營養教育的紮根行動 (陳鼎華,2015)。

    以現在的飲食教育環境來說,地方政府與學校單位因應九年一貫及十二年國

    教課綱的健康領域加上環境議題的課程融入,開始種下食育種子:例如新北市的

    新和國小,學校環境教育推動小組規劃的「新和食農教育」,成立有機教學農園、

    進行營養午餐餐廚的監控、透過課程規劃由各學年教師進行課程設計、並推廣「新

    良食運動」(林麗娟,2015)。台中市教育局自 104 學年度起推動食農教育,訂定

    「我的 Farm 心園」試辦計畫,鼓勵各校利用校內閒置土地或認養周邊農地種植

    農作,進行耕種體驗,或是到有機農場進行校外參觀,讓學童認識食物之長成歷

    程,學習農作之樂(顏慶祥,2015)。

    綜合來說,台灣的飲食教育靠著學校與民間教育,確實有部分成效,但沒有

    法源與政策,以及全國的一致性目標。國力的展現在人民的素質,飲食行為攸關

    環境存續,台灣仍然有待政府將政策制定、立法,讓人民從小即培養正確飲食觀

    念。

    第二節 飲食教育在各國推行現況

    目前全世界已有許多國家都為了落實飲食教育而制定了各式政策並執行

    著,台灣其實近年來也重視著食農教育而有所行動。有鑑於我國在政策的制定

    及執行,常是追隨英、美、日、韓等國腳步為主;英、美兩國是先進國家的代

    表,我國人推行多年的健康飲食金字塔即是參考美國而來;同樣地屬亞洲的日

    本、韓國的食育法令皆已制定多年,是台灣民間團體欲推動政府立法必定拿來

    引述的例子,以下即介紹各國目前飲食教育推廣之現況。

  • 21

    壹、 台灣

    一、主婦聯盟的綠食育

    在台灣,很多人都聽過「主婦聯盟」,但是大部分的人對主婦聯盟的認識是

    「那個是賣有機產品的店,而且要繳會員費才能買」,或者「是一個給家庭主婦

    參加的環保團體」的印象;根據主婦聯盟環境保護基金會(2018)網站資料,他

    們的自我介紹:

    1987 年初,一群主婦有感於社會型態的急遽變遷,身為社會的一份子,

    不能再坐視生活週遭的種種環境病態、教育缺失。於是他們以「勇於開

    口,敏於行動,樂於承擔」自許,決心從自己做起,來改善環境,提昇

    生活素質,「主婦聯盟」於是誕生。1989 年,主婦聯盟正式成立「財團

    法人主婦聯盟環境保護基金會」。30 年來,「主婦聯盟」秉持初衷,倡議

    生活環保、綠色消費、綠色飲食、低碳節能、非核家園。透過組織力量,

    監督政府制訂政策;藉由社會教育,呼籲人人力行環保、永續生態。

    從上述幾句簡短的說明,可以看出這個由一群婆婆媽媽成立的「主婦聯盟環

    境保護基金會」,試圖以組織的力量來監督政府並在社會教育有所作為。

    主婦聯盟環境保護基金會是目前在台灣大力推動環境保護與安全飲食的一

    個民間團體,而且頗具規模,提起他們的生活消費合作社,應該有更多的家庭主

    婦認識。1993 年台灣爆發鎘米事件與農藥殘留等問題,環境與公共安全問題層

    出不窮,主婦聯盟環境保護基金會「消費者品質委員會」的幾位主婦們決定自力

    救濟,他們集合一百多個家庭,展開「共同購買」運動,要透過共同購買的方式

    向農夫訂購,也等同讓農夫可以穩定生產安心產品。2001 年,他們由 1,799 名社

    員集資共同購買的「綠主張公司」轉型,成為現在的「台灣主婦聯盟生活消費合

    作社」。由於合作社是秉持著公益與非營利原則,所以加入的社員都是股東身分,

  • 22

    並且有身為合作社員的權利與義務之規約可以遵循,每年合作社結餘公積金會提

    撥作公益以及攤還進每一位社員的股金裡(台灣主婦聯盟生活消費合作社 4)。

    主婦聯盟環境保護基金會於 2011 年提出「綠食育」一詞,當時他們對於高

    風險美牛進口持反對意見,向民眾解說反基改食品的重要性,並呼籲應從家庭與

    學校生活各面相重視飲食教育……等運動層面的推動,除了針對親子教育、飲食

    安全之外,還有民眾的消費意識、全球化和飲食觀等議題關注。主婦聯盟環境保

    護基金會對於「綠色飲食教育 5」提出說明:主婦聯盟所主張的綠食育是關懷土

    地環境的綠色飲食教育,關心食物從土地到餐桌,再從餐桌到土地的整個過程中

    所牽涉關聯的環境相關環節。主婦聯盟環境保護基金會的董事長江妙瑩(2015)

    指出,由主婦聯盟環境保護基金會倡議的綠色飲食教育和坊間飲食教育的差異,

    即是在於他們不只是推廣吃有機食物或健康食品,而是消費者們更應該要清楚知

    道的產地消與糧食自主的重要性。

    主婦聯盟「綠食育」行動參與者的實踐中,由於主婦聯盟基金會的成員具有

    的各式資本,將其對於食安風險的焦慮轉而成為「綠食育」行動之推行並且吸引

    更多的行動者參與(邱涵琳,2016)。透過一群家庭主婦的力量,組織活動不僅

    止推動環境保護,更因為安全飲食來自於安全農產品,而安全農產品與環境保護

    息息相關,更進一步藉由志工媽媽走入學校,主動督促校園與家長們一起關心營

    養午餐食材,喚起更多人的食安意識與捍衛行動。

    二、食農教育在台灣

    從文獻推算,日本立定食育基本法已經來到第 15 年,台灣從 2012 推的「食

    農教育法草案」再到 2014 成立食推盟要鞭策國家趕緊制定飲食教育政策,每年

    4 資料來源:台灣主婦聯盟生活消費合作社網站:https://www.hucc-coop.tw/about/story;檢索日期:2019/08/13 5 資料來源:台灣主婦聯盟生活消費合作社網站:https://www.huf.org.tw/action/content/2717;檢索日期:2019/08/13

  • 23

    邀請立委、議員、國家相關單位一起來開論壇會議,卻仍使命未達。在飲食教育

    的文獻看來,關於家庭飲食教育的探討早年非常的少,直到這幾年來因為三聚氰

    胺、黑心油、毒雞蛋等等事件的爆發,才比較多關於教人們如何慎選油品、食品、

    食材的書籍在書店陳列販售。

    因為民間的緊張和 NGO 團體的推動,我國雖然還沒有全國統一的飲食教育

    政策,地方政府與各級學校已開始有教育活動進行。潘子祁(2016)表示,食農

    教育是近年教育關鍵字,各校陸續雖然開辦農事體驗、飲食健康教育課程,然而

    食農教育到底該怎麼教?中央目前仍沒有提供明確教材、課綱和資源,現場教師

    只能各自摸索。由於各縣市資源不同,地方政府能提供的方式也不同。以比較有

    系統推動的台南市政府來說,教育局體健委員會編寫的教材可供基層教師執行;

    新北則提供許多各項計畫推廣校園農場、魚菜共生、烹調活動等,台北則透過產

    業發展局、主婦聯盟環境保護基金會編寫教材執行。

    由於一波波的食安問題引發民眾與政府的關注,立法院在 2015 年底三讀通

    過了《學校衛生法》的部分條文修正案,將基改食材趕出了校園,並要求直轄市、

    縣市政府組成的學校午餐輔導會成員組成應加入 1/4 的現任學生家長,明定學校

    應實施健康飲食教育並鼓勵學生參與學校餐飲準備過程(教育部全球資訊網,

    2015)。2018 年底,立法院一讀通過了《食農教育法草案》,在本章第二節提到的

    台灣飲食教育法源與政策仍不足,對照農委會主委林聰賢於 2018 年 10 月 15 日

    出席「每月 15 食物日」推廣記者會時表示:「《食農教育法草案》預計在這個會

    期結束前送進立法院,並希望在年底前立法通過。」(林宜潔,2018) 。研究者

    從 2016 年開始本研究即關心法令進度,從 2016 年的草案擬定到 2017 年的送審,

    再到 2018 年底的一讀通過;三年過去了,仍未三讀通過,法令要通過實非短時

    間能達成。

    目前台灣食農教育的主管機關是農委會,但是食農教育涵蓋層面並非只是種

  • 24

    植和煮食,陳曼麗版的「食農教育基本法」即提出:

    食農教育牽涉層面廣泛,需由中央政府跨部會共同推動,行政院應主導

    成立專責推動委員會,文化、教育、農業、環境、衛生福利等各相關部

    會首長為當然成員,輔以一定比例人數之食農教育專家學者以及民間團

    體代表,全面推動,方能得到全面性的效果。

    雖然食農教育法案仍未完全通過,但是從本章第二節台灣飲食教育之現況可

    看出,近幾年的食農教育在教育場域已進行得非常熱烈。根據行政院農委會的

    「108 年食農教育推廣計畫」內容,從 106 年起,計畫推動至今遴選 149 案,從

    體驗活動到教案與教材編制均有。總計辦理 377 場農漁畜產食農教育體驗活動、

    推動 60 校發展食農教育課程及體驗、編製教材教案 154 套等;2 年活動參與人

    次超過 2 萬人(食農教育教學資源平台 6)。

    政府法案推動與食農教育活動案例可見食農教育在台灣已漸被重視,由教育

    部主導的校園方的食農教育是目前許多學校正在進行的課程或活動,而已經離開

    校園的民眾,對於飲食安全的資訊接收,該從何而來?前述行政院農委會的食農

    教育推廣計畫,並不僅止於學校教育現場,106 年即辦理多元團體輔導,透過辦

    理農漁畜產業食農教育體驗活動,讓民眾深入瞭解在地農業生產環境與農產加

    工,認識飲食及農業文化。

    貳、 日本

    日本是很早就開始推行「食育」的一個國家,日本政府意識到唯有透過教育,

    讓人們能夠清楚飲食與綠色生活之間的關係、連結。日本早在 1990 年即開始推

    動「地方認證食品」(ふるさと認証食品),而這項政策的精神在 1999 年「食料•

    農業•農村基本法」及 2005 年「食育基本法」中都獲得延續,「在地食材」成為

    6 資料來源:行政院農業委員會食農教育教學資源平台:https://fae.coa.gov.tw/theme_data.php?theme=kids_edu_plan&id=4;檢索日期:2019/08/12

    https://fae.coa.gov.tw/theme_data.php?theme=kids_edu_plan&id=4

  • 25

    近二十餘年來日本對抗全球化糧食系統最重要的武器(張瑋琦,2013)。除了在

    2005 年七月公布「食育基本法」,並訂每年六月為食育月,每月 19 日為食育日。

    目標在培育國民具備正確的飲食知識及選擇食物的能力,實踐健全的飲食生活

    (朱芷君,2007)。

    根據在日本教養子女的蔡慶玉(2014)在其著作《日式教養不一樣》一書,

    即描述了日本中小學對食育的重視與推廣,「食育」被定位與德育、智育、體育

    同等重要。日本各縣市政府不只鼓勵學校的中央廚房用自己地方生產的食材,學

    校也在每個月舉辦「世界美食日」,讓小朋友的營養午餐有機會吃到各國料理,

    以培養國際觀。蔡慶玉指出,日本政府希望藉由良好正確的飲食習慣來確保國民

    身體健康,內政部 2005 年前即開始陸續修正法案,希望根據「食育基本法」,透

    過官方與民間的力量推廣全民的「食育」運動。不僅只是學童為重點對象,還包

    括了孕婦及高齡者。各個不同的學齡的成長需求之各級教師也被賦予不同的教育

    義務;農林漁業;食品加工業等無論是生產者或是企業,皆被明確的規範,他們

    必須依循這些指標履行其義務。

    為了完整推動食農教育,日本需要更多專業人力,於是先將營養師資格法制

    化,2004 年修正「學校教育法」,讓學校營養士、營養師具備教師資格,他們除

    了管理供餐工作,還需與其他相關科目老師進行協同教學,協助食育之推廣(林

    如萍,2017)。制訂「營養改善法」、「學校供餐法」、「食料、農業、農村基本法」、

    「健康增進法」等背景政策基礎下,2005 年公布「食育基本法」才奠定完整食農

    教育基礎。而後,「食育基本法」每 5 年編輯一次調整食育推廣方向,第一次是

    為了讓國民知道何謂食育,接著是從知道食育進步到實踐食育,2016 年進行了

    第三次編輯,則是將主力放在即將成為父母的年輕世代,以將食育延續至下一代

    (劉怡馨、賴郁薇,2017)。

    日本的食育基本法是政府為了確保國民身體健康,希望國民培養良好正確的

  • 26

    飲食觀念。日本無論是農林漁業、食品加工業等生產者或是企業,也被明確的規

    範,依循這些指標履行其義務。期許台灣借鏡日本,從最根本的地方做起,老百

    姓需要政府的嚴格把關,每天才能吃得安心。

    參、 韓國

    與我們鄰近的韓國,也曾為了提升校園午餐品質傷透腦筋,在 1950 年代曾

    發生過小學生吃營養午餐而食物中毒死亡的案例,一直停擺到 1980 年之後,韓

    國又開始討論應該要有制度解決校園供餐問題, 1981 年制定「學校給食法」。首

    爾市城北區 2010 年率先實施「友善環境免費供餐」,集合城北區各學校向產地共

    同購買食材,讓學生能吃到減農藥、無農藥和有機等「親環境(友善環境)」農

    產品,獲得聯合國認可為適合幼兒及青少年居住的兒童友善都市(趙敏,2017)。

    南韓自 2009 年在「飲食生活教育支援法」立法之後,不論在政策、法規、

    人力培訓和學校校園午餐供餐等方面都有顯著的進步與成效。政府視學校供餐為

    教育工作的一環,導正學童飲食不均衡的情況並養成其正確的飲食習慣,以加強

    建立國民健康的根基。分析韓國食農教育雖然發展較日本稍晚,但從與學校午餐

    法有關的韓國食品教育法於 1981 年訂定、與兒童飲食習慣有關的安全管理特別

    法於 2008 年訂定、飲食生活教育支援法於 2009 年訂定、國民健康促進法於 2009

    年制定、全國營養管理法於 2010 年制定以及 2012 年制定的食品安全基本法等,

    相關法源逐年制定,值得我國在食農教育方面的政策推動做為參考(方珍玲 、

    陳美芬、藍麗琪、古昌平,2017)。

    肆、 英國

    自 2005 年起,英國名廚奧利佛 Jamie Oliver 發起了一連串的倡議行動,希

    望能改變英國中小學貧困學童的營養午餐,把垃圾食物從午餐的菜單中剔除(余

    婉如,2015)。奧利佛認為英國的小學生不該將過油、太鹹的漢堡、薯條當作正

  • 27

    餐,主張應該將漢堡、薯條、披薩、火腿等食物拒絕進入校園,改推行少油、少

    鹽的義大利麵、新鮮蔬菜、水果、魚類的食物。2006 年起英國政府花費鉅款幫助

    學校改善廚房設備及廚師烹調方式,來促使英國學童得到較健康的餐飲。後來英

    國政府還禁止學校餐廳提供垃圾食物,在 2008 年制定中小學菜單營養指南並強

    制執行(陳韋廷;林新輝;楊政勳;蔡欣潔,2015)。傑米奧利佛將 2012 年 5 月

    19 日訂為「飲食革命日」(Food Revolution Day),藉由這個日子串連更多人關心

    飲食與健康。然而在漫長的飲食革命過程中,由於現實問題,讓傑米奧利佛於

    2015 年時宣告這個在英國推動 10 年的「吃得更好」(Feet Me Better)計畫失敗。

    傑米奧利佛日前在媒體受訪時,認為自己推動十年的中小學營養午餐的飲食革命

    失敗,主要原因是營養飲食依然被認為是中產階級的時髦行為(余婉如,2015)。

    食用健康食材的飲食意識目前在英國仍屬於中產階級以上的主流意識,食材成本

    成了本計畫最大的阻力(黃瑜桓,2016)。

    2006 年起英國政府花費鉅款幫助學校改善廚房設備及廚師烹調方式,來促

    使英國學童得到較健康的餐飲。後來英國政府還禁止學校餐廳提供垃圾食物,在

    2008 年制定中小學菜單營養指南並強制執行(陳韋廷、林新輝、楊政勳、蔡欣

    潔,2015)。根據英國生活飲食夥伴聯盟(Food For Life Partnership, 承接英國政

    府推動中小學飲食改革的非營利組織之一)2014 年的報告,參與由英國生活飲

    食夥伴聯盟飲食改革專案的學校達 4800 所,70 萬名學童每日吃到經由聯盟改革

    專案調整過的餐飲。45%的學童家長反應,孩子吃蔬菜的比例提高 ; 28%的合作

    學校學生吃到更多的蔬果 ; 13%的學校午餐有提升(余婉如,2015)。

    奧利佛的飲食革命之外,Henry Dimbleby 和 John Vincent 受英國政府委託

    考察英國中小學校餐品質並提出改造計畫,他們二位提出將烹飪課列入必修課

    程。另外,在校園供餐的部分,奧立佛的飲食革命是靠政府補貼來維持校園餐點

    的品質,而 Dimbleby 和 Vincent 則是建議學校應該禁止學生帶餐盒到校,也禁

    止孩子午餐時間出校門,讓英國校園的餐廳有收益就能維持品質(騰龍,2013)。

  • 28

    英國教育部從 2014 年起將「烹飪」正式納入必修課程,明訂每一個中小學

    生畢業時必須會做二十道料理;課程內容和蓋低年級必須了解食物來源及飲食的

    基礎原則;中年級能掌握基礎烹飪技能並清楚當季食材,十四歲畢業時能夠自己

    做出一餐可以餵飽自己及家人的營養餐點(林韋潔、李政青,2016)。讓學生能

    確實理解食物、認識食材,並能促進對自我攝取食物營養的平衡。

    伍、 美國

    1970 年代,美國現代烹飪之母愛莉絲華特斯 Alice Waters 在加州的

    Berkeley 開了一間名為 Chez Panisse 的餐廳,她的餐廳一開始是早期環境保護倡

    議者的集會場所,在經營餐廳期間,華特斯發現只要食材夠新鮮夠好,無須繁複

    技巧就能烹調出美味的菜色,甚至她注意到柏克萊附近的小農家,那些剛採收的

    有機蔬果的味道比遠處批發運來的食材勝出許多。她在菜單上會大力宣傳語介紹

    這些農夫,跟他們長期合作,這在今日常見的手法在當年可是創舉。由於她的風

    格強烈,以食材原有風味取勝,美國是個工業化農業及速食文化快速發展的國家,

    這種作法相當少見。華特斯很傳奇的帶動了北加州的有機農業,接著在全美各地

    也被這股旋風影響,各地開始推動自產自銷的農夫市集。她在 1970 年代所倡導

    的乾淨農業在今日加州對於永續生產方式的注重,大獲成功(莊祖宜,2010、Carlo

    Petrini,2009)。

    華特斯在 1995 年開始進行「食用校園計畫」(Edible Schoolyard Project),將

    柏克萊的馬丁路德金中學(Martin Luther King Middle School)一英畝大的校園改

    成廚房花園,教學生自己栽種蔬菜,吃自己生產的食物讓學生學會如何辨識蔬菜

    及特性,孩子們從有機花園的豐盛教室學習,再到廚房教室為自己製作健康的餐

    食(Time Video,2014、莊祖宜,2010、Carlo Petrini,2009)。

    目前美國有許多廚藝學校或夏令營隊,例如在加州舊金山的Y.U.M. Chefs 營

    隊中,孩子們不但要下廚,還會走進菜園裡學習種菜、如何照料食材;或是在北

  • 29

    卡羅來納州的 Flour Power Studios 是個廚藝學校,課程教學紮實,從基本烹飪技

    巧、營養學、農栽、食物科學和餐桌禮儀都有所涉獵。紐約州紐約市和布魯克林

    的 Butter Beans 也為六歲以上的孩子們設計了如何下廚,還教他們與在地食材互

    動。課程從屋頂菜園的食材採集開始,接著到農夫市集學著在預算內購買食材,

    再和學員們一起烹調午餐(Andrea Strong,2017)。

    美國在 2009 年爆發花生醬汙染,2010 年發生雞蛋遭沙門氏菌污染、牛肉、

    生菜等遭大腸桿菌汙染等事件,政府對食品安全高度重視,歐巴馬總統在 2011

    年簽署《食品安全現代化法案》(Food Safety Modernization Act 簡稱 FSMA)。其

    後又在 2011 年發生科羅拉多州的毒香瓜事件,導致全美 33 人死亡,甚至到 2012

    年仍是汙染事件頻傳。美政府在 2013 年 FSMA 開始施行兩項新法規:《食品企業

    良好加工規範與危害分析以及風險預防措施》和《未經加工水果蔬菜的安全種植、

    採摘、包裝和儲存標準》。這是有別於過去的被動式檢驗產品是否安全的做法,

    直襲產地做監管的方式,以科學作為基礎來評估認證食品安全風險(農業科技研

    究院,2013)。美國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 U.S. Food and Drug Administration 網站

    上最新資料表示,根據美國疾病控制和預防中心的最新數據,美國約有 4800 萬

    人(1/6)患病,128,000 人住院,每年有 3,000 人死於食源性疾病。透過 FSMA

    改變國家的食品安全體系,將重點從應對食源性疾病轉移到預防疾病。FDA 已

    經確定了實施 FSMA 的七項主要規則,認識到確保食品供應的安全是人類和動

    物食品全球供應鏈中許多不同點的共同責任(U.S. Food and Drug Administration,

    2019)。

    美國農業部營養政策和促進中心 USDA Center for Nutrition Policy &

    Promotion 在 2011/6/2 公開發表 My Plate,這是一個指引美國人民健康攝取飲

    食的指南。從一百年前,美國農業部便會向美國公眾提供以科學為基礎的飲食指

    導。透過提供大量出版物、食品指導以及互動式在線工具,協助美國人民健康的

    選擇食物,國人較為熟知的食物指南金字塔 Food Guide Pyramid 便是此單位於

  • 30

    1992 年所提出。在 Choose My Plate 官方網站 7上提到,現今大約有一半的美國

    人患有一種或一種一上的慢性疾病,通常與不良飲食有關係,為了養成健康的飲

    食習慣,保持健康,減少疾病風險,目前提供了 2015-2020 年的膳食指南,可以

    得到各式飲食相關指南。這個網站不光是提供不同類別食物的建議,也包含不同

    性別、年齡層的民眾,另如孩童、學生、女性、上班族以至專業人士,都有給以

    給予飲食建議的網頁及詳盡內容可供參考(USDA Center for Nutrition Policy &

    Promotion,2018)。

    綜合以上文獻可見,美國早期除了農業部提供以科學為基礎的飲食指導外,

    由民間環保倡議者發起的運動促成校園學童有機會習得健康飲食的來源與製作,

    強調健康與動手做的學習方式,讓學校等教育單位也樂於進行。食安危機及食源

    性疾病則是促成政府的食品管理法案生成的重要因子。

    第三節 家庭生活裡的飲食教育

    壹、家庭生活教育的內涵與目的

    家庭教育不一定是家庭內的教育,只要是個人能在家庭生活中進行知識、能

    力與態度的教育活動,都是家庭教育(國立嘉義大學家庭教育研究所,2003)。

    台灣於 2004 年公布的家庭教育法,第一條很清楚的說明立法之目的即「為增進

    國民家庭生活知能,健全國民身心發展,營造幸福家庭,以建立祥和社會。」

    林如萍(2003)指出,美國國家家人關係協會(NCFR)所建構之「家庭生

    活教育」架構等同我國所為的「家庭教育」。NCFR 在美國有其家庭生活教育之

    專業地位,在林如萍之研究中特別將此機構所出版之專業期刊論文集 Handbook

    7 資料來源:美國農業部營養政策和促進中心 USDA Center for Nutrition Policy & Promotion 設立之 Choose My Plate 官方網站:https://www.choosemyplate.gov/,資料取得日期:2018/03/03

    https://www.choosemyplate.gov/

  • 31

    of Family Life Education 一書當中,針對家庭生活教育與其他學者的論述觀點加

    以分析之美國家庭生活教育發展之目的,提出以下歸納內容給我國發展家庭教育

    之參考:1.對自我及他人的瞭解;2.瞭解個人與家庭的發展;3.認識婚姻與家庭;

    4.性行為的認知及調適;5.熟悉家庭生活必要技能;6.發展察覺與評估行動的能

    力;7.探索新的行為方式;8.學習適應過程。其中,一至五項強調學習家庭教育

    之具體目標,而六、七、八三項則陳指出透過家庭教育所育培養之能力。

    家庭隨著社會的變化也有所改變,工業社會讓家庭主婦的角色的轉變影響了

    家庭,許瓊月(2016)提出多元化的家庭教育,指出現代雙薪家庭已改變了傳統

    的男主外、女主內的傳統家庭模式。加上現今網路發達、社會資源多元,社會資

    源與網路資源也為家庭功能提供資訊支持與社會服務資源來解決一般家庭可能

    遇到的問題。家庭主婦可藉由網路社群的分享與資訊擷取,加入社區團體以吸收

    新知、增加人脈與資源,用以解決家庭教育的問題。

    貳、家庭教育對子女飲食行為的影響

    目前我國教養子女的主力仍舊是以母親為主,無論是全職主婦或是職業婦

    女,他們仍舊擔負著大部分的家庭教育的功能。尤其在三餐的供應上,一般來說

    仍是媽媽負責張羅一天三餐。吳瓊洳(2017)指出,二十一世紀的現代家庭和以

    前有著不一樣的面貌,雖然雙薪家庭在台灣已經是主流,但是已婚婦女在家庭中

    的工作與傳統責任仍未減輕,大家還是習慣的認為照顧子女與家庭是女人的責

    任。這份研究也指出,現在「家庭」已經不再是私領域了,她提到過去這十年來,

    世界各國看到家庭的重要性;健康的家庭是國家的基礎,各國開始把「家庭」的

    需求納入國家發展計劃中,並且大舉投資「家庭政策」;為了減少家庭問題、避

    免家庭功能無法發揮,透過教育滿足已逐漸變成公共議題的家庭需求。

    家庭是人在發展過程中最早接觸的環境,無論是態度或行為的養成均是由家

    庭開始。父母與兒童生活在同一個家庭中,兒童會模仿父母的行為,所以父母飲

  • 32

    食行為對其子女有一定影響。兒童在早期習得不好的生活習慣可能會持續至成

    年,甚至影響其一生,故家庭可以說是影響兒童行為養成的最重要因素之一(林

    薇、林佑真、楊小淇、周麗端,2014;許筑婷、祝年豐,2016)。

    游惠玲(2017)認為味覺喜好是由家庭飲食習慣所型塑,孩子應藉由飲食去

    理解這個世界的多元文化,它連結的是土地生態、文化歷史、生活方式與意識形

    態,飲食可以讓人們理解這個世界。在餐桌上,跟孩子介紹食材,蔬菜是誰種的、

    這魚是哪裡養殖的;出遊時,順便讓孩子看看產地,透過親身體驗,飲食教育就

    在生活裡。台灣兒科醫學會也建議父母應透過以身作則、健康飲食指導,幫助奠

    定兒童時期良好的的飲食習慣。

    宜蘭慈心華德福學校創辦人張淑純在為「食育小學堂」一書所寫的推薦序中,

    說到:

    當孩子在還沒有辨別能力的幼年時期,可提供孩子的是存在於父母之間

    細微的關係,那是父母的生命態度與生活方式,幼小時期的孩子經由感

    官認識這個世界,好壞照單全收,所以我們在孩子面前所作所為,都會

    展現出我們的價值觀影響孩子,並深深地內化成人所提供的價值系統

    (張淑純,2011,頁 8)。

    家庭生活即是家長為子女所提供的家庭環境,不單只是硬體環境設備,還包

    括了對待子女的語言、態度及教養方法,這些言行舉止所帶來的身教與言教,都

    會影響子女的人際關係以及所處社會的價值觀與判斷能力。至此,不難理解,在

    家庭生活中所發生的飲食行為正是飲食教育的進行式。

    “教育中最重要的不是給孩子規條,而是我們自己樂意作「好大人」,

    給孩子一個好的身影來跟隨。”(蔡穎卿,2009,封底)

    綜觀以上文獻,可見家庭生活為孩子帶來的飲食影響是在淺移默化中慢

  • 33

    慢成形,透過各式家庭活動來增進彼此之間的情感與共識,讓兒童跟隨父母

    的腳步,並吸收來自家長的經驗,將這些能力內化為個體自身的特質,這些

    過程也是家庭生活教育的實踐。一個家庭生活的氛圍和諧與否,端賴每一個

    成員對家庭的情感與向心力,而家庭情感的維繫,父母是最主要的力量來源,

    這股力量在兒童人格培養以及個人行為養成發揮效力,奠定其未來對生活型

    態的喜惡,對飲食需求的判定皆有長遠影響。

    第四節 家庭飲食教育相關研究

    本節統整近年來關於飲食教育、家庭教育(包含家庭生活、環境、父母教養

    方式及態度等)對於兒童飲食行為以及飲食認知的影響等方面的研究。

    壹、 飲食教育之相關研究

    一般兒童的飲食教育研究多屬於控制飲食以達改善體態、健康知識傳達等方

    面的研究,例如小學生的肥胖問題、偏食問題(陳麗玉,2001、張耐,2015)。

    近幾年與飲食教育相關的研究,常見到食農教育之課程設計與實施之行動研究,

    透過課程方案之設計,讓學生習得綠色飲食、環境保育、社會福祉以及人體健康

    等(康以琳,2012、林卉文,2014、李玉榮,2015)。以下分別說明之。

    一、以「飲食教育」命題

    早年國內研究飲食相關的研究以健康問題為大宗,在台灣經濟起飛的年代,

    人們越吃越好,飲食越來越講究,但是講究的不是食材營養成分,而是口腹之慾

    的滿足,卻也在不知不覺中危害到了身體健康。尤其現代人多吃少動,各種關於

    健康管理的飲食控制相關研究開始盛行,學校是建立國人正確飲食教育的最佳場

    域,所以近年來有不少的教育工作者投身設計課程與實證之行動研究。

    研究者整理台灣近十年以「飲食教育」命題之相關實徵研究(見表一),共

  • 34

    有 29 筆資料,涵蓋了 2010 年至 2019 年的研究,以下將這些研究依研究目的分

    成五類,並說明之:

    A. 健康管理類:透過飲食控制,以健康促進為目的所作之研究,例如研究

    對象之體重控制、心血管疾病改善等。

    B. 課程與教學類:增進研究對象食物與營養知識,所規劃之課程設計及

    教學法之實施。

    C. 理念、觀念與態度:受訪者的飲食知識與飲食態度的相關調查。

    D. 宗教、非營利組織:以宗教信仰或非營利組織理念出發之飲食教育相

    關研究。

    表一:台灣「飲食教育」相關實徵研究

    號 年度 論文名稱 作者 研究目的

    分類 分類 代號

    1 2019 遊戲教學融入飲食教育之行動研究

    邱玉琳 課程與教學類

    B

    2 2018 嚴肅遊戲應用於國小三年級學生健康飲食教育

    王婷翰 課程與教學類

    B

    3 2018 醜食知多少?小餐生對醜食的認知與接受度

    王瑤芬、蘇庭玉、

    李依蒨、洪睿妤、

    莊承文、霍柏任、

    洪柔穗、吳茵茵

    理念、觀

    念與態度 C

    4 2018 素養培育的實驗教育觀點─以臺中市楓樹腳實驗教育機構為例

    溫子欣、秦夢群 課程與教學類

    B

    5 2017 國中三年級飲食教育課程實施之行動研究

    林亭君 課程與教學類

    B

    6 2017 北部直轄市國民中學飲食教育之教師教學介入研究

    顏翎芳 理念、觀念與態度

    C

    7 2017 六週飲食教育對大學短跑運動員身體組成和運動表現的影響

    楊瑞琪 健康管理類

    A

    8 2017 佛教飲食儀式運用於「飲食教育」之初探-以禪宗《入眾日

    用》為例

    釋惠敏 宗教、非營利組織

    D

    9 2016 新北市國小一年級學童家長對 蘇紫瑜 理念、觀 C

  • 35

    實施飲食教育態度與需求之調

    查研究 念與態度

    10 2016 國小教師飲食教育教學信念與教學行為之研究

    李曉婷 理念、觀念與態度

    C

    11 2016 桃園市公幼家長對幼兒園實施飲食教育態度與需求之調查研

    江倩誼 理念、觀念與態度

    C

    12 2016 運動與飲食教育對國小體位不佳學童身體質量指數之關聯性

    研究—以竹東鎮 S 國小為例

    林玉萍 健康管理類

    A

    13 2016 非營利組織推動校園綠色飲食教育之研究-以主婦聯盟環境保護基金會臺北總會為例

    凃琬婷 宗教、非營利組織

    D

    14 2015 晨光運動與飲食教育對過重兒童身體組成、體適能及健康體

    位之影響

    邱建瑋 健康管理類

    A

    15 2015 全球共識的高中地理教學設計—以飲食教育為例

    鄭以忱 課程與教學類

    B

    16 2015 有氧舞蹈與飲食教育介入對國小學童健康體位及體適能之影

    呂國玓 健康管理類

    A

    17 2015 桃園市國小學童家長對飲食教育認知、態度與行為之研究

    呂靜芬 理念、觀念與態度

    C

    18 2015 低碳飲食教育與國中生低碳飲食認知、行為之相關研究-以

    新竹縣某國中為例

    李碩氷 課程與教學類

    B

    19 2015 以綠繪本推展綠色飲食教育教學成效研究

    劉妙芯 課程與教學類

    B

    20 2015 在幼兒園實施飲食教育之研究 許維珊 課程與教學類

    B

    21 2015 國小五年級飲食教育課程之行動研究:以盆栽有機蔬菜為方

    李玉榮 課程與教學類

    B

    22 2015 大專學生食育初探-食物知識與飲食行為之關聯性研究

    馮祥勇、李詠青、

    楊慧貞 理念、觀

    念與態度 C

    23 2015 探討健康飲食教育與身體活動介入對體重過重與肥胖國中生

    蔡郁和、徐錦興 健康管理類

    A

  • 36

    體位指標促進效益—以八週介入與八週追蹤期為例

    24 2015 台南市國小教師低碳飲食態度與行為意向之研究

    陳業宏、陳曉明、

    黃俊彥 理念、觀

    念與態度 C

    25 2014 探討計畫行為理論於高血壓門診病人限鈉飲食教育介入之成

    陳砡寶 課程與教學類

    B

    26 2014 桃園市蘆竹區國小教師健康飲食教育行為及其相關因素研究

    陳盈君 理念、觀念與態度

    C

    27 2013 用行動研究評估低碳飲食教育成效-以屏東縣建興國小為例

    梁秋齡 課程與教學類

    B

    28 2013 國小教師飲食教育知識、態度及行為之研究—以嘉義市為例

    陳怡靜 理念、觀念與態度

    C

    29 2013 運動訓練與飲食教育對肥胖學童健康體適能和睡眠品質之影

    李榮泰 健康管理類

    A

    30 2013 運動及飲食教育課程對國小體位過重與肥胖學童身體組成與

    飲食行為的影響

    許欣穎 健康管理類

    A

    31 2012 十二週新式健身操配合飲食教育對國小高年級男學童健康體

    適能之影響

    詹秀怡 健康管理類

    A

    32 2012 間歇性跑走配合飲食教育對國小學童健康體適能之影響

    詹文琪 健康管理類

    A

    33 2012 飲食教育介入對某社區中老年人營養認知與行為改善之成效

    林靜琴、李復惠 健康管理類

    A

    34 2011 輔仁大學教職員工低碳飲食教育介入成效評估

    陳思羽 課程與教學類

    B

    35 2011 學習型態與訊息回饋策略運用對國小學童學習效果之研究—

    以飲食教育為例

    鄭麗媛 課程與教學類

    B

    36 2010 專科學生健康飲食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