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ick here to load reader

國立臺北教育大學academic.ntue.edu.tw/.../43/pta_833_9416591_33809.docx · Web view國立臺北教育大學通識教育委員會 10 1 學 年度 第 一 學期 會議 議程

  • Upload
    others

  • View
    12

  • Download
    0

Embed Size (px)

Citation preview

國立臺北教育大學

國立臺北教育大學通識教育委員會

101學年度第一學期會議議程

時間:102年1月9日(星期三)上午10:00~12:00

地點:本校行政大樓605會議室

主席:曾副校長端真

出(列)席人員:如會議簽到表

會議流程

壹、主席致詞(略)

貳、上次通識教育委員會決議案執行情形…………………………………………………1

參、工作報告

一、本校通識教育的理念……………………………………………………………………………3

二、通識教育目標……………………………………………………………………………………3

三、課程規劃與通識教育目標之連結………………………………………………………………3

四、99學年度起實施之通識課程結構………………………………………………………………4

五、通識課程特色……………………………………………………………………………………4

六、通識課程上課時間………………………………………………………………………………5

七、101學年度課程結構與教學科目表……………………………………………………………5

八、外籍學生修習通識課程說明 …………………………………………………………………10

九、101學年度第二學期預估通識課程修課人數及預估班數表…………………………………12

十、通識課程「教育與生活」一科,是否仍列為校共同必修科目………………………………17

十一、101年通識教育評鑑訪評委員指出之待釐清問題及本校回覆情形………………………20

十二、101年通識教育評鑑委員提示結論…………………………………………………………28

肆、議案討論

案由1:理學院體育系擬於102學年度大學部通識課程校共同課程「體育興趣選項」增列「足球(一)」、「足球(二)」課程,提請 討論。

(提案單位:理學院)………………………………………………………………29

案由2:為大三、大四體育興趣選項調降選課人數上限事宜,提請討論。

(提案單位:體育學系)……………………………………………………………38

案由3:是否撤銷外籍學生修習通識課程之規定,提請 討論。

(提案單位:通識教育中心)………………………………………………………41

案由4:研擬本校通識教育諮詢委員會設置要點(草案),提請 討論。

(提案單位:通識教育中心)….…………………………………………………42

案由5:研擬修正本校通識教育委員會設置辦法第2條有關委員會組成之規定,提請討論。(提案單位:通識教育中心)………………………………………………44

伍、臨時動議

陸、散會

壹、主席致詞(略)

貳、上次通識教育委員會決議案執行情形

國立臺北教育大學100學年度第2學期通識教育委員會議決議案執行情形報告表

提案

案 由

決 議

執行

單位

執 行 情 形

1

教育學院擬於101學年度增加通識課程「社會科學領域」課程部份科目,提請討論。

一、為清楚瞭解開設科目的真正背景,如該領域課程應修學分、增刪課程的理由及是否符合領域課程的設置目標,爾後請於提案時附上各院系所開會的會議資料和說明。

二、本案所提課程經審議符合社會科學領域之設定目標及基本素養,同意於該領域增加3門科目。

教育學院

通識教育中心

101學年度入學新生課程計畫表已將「生活與法律」、「憲法與人權」、「性別與教育」3門科目列入通識社會科學領域。

2

人文藝術學院擬於101學年度通識課程跨領域課程「文學與文化領域」、「藝術與美感」增刪課程乙案,提請討論。

一、「當BBC遇上CNN」之課程理念較符合文學與文化領域之目標和素養,改列置為該領域後通過。

二、「影像與台灣史」教學大綱再勾選2、3、5項參考目標,課程大綱安排18週上課的進度,成績評量方式註明評分比例等後通過。

三、「影片製作漫談」之參考書目應依APA格式或一般學術界慣用的方式呈現,科目名稱得請提案老師再行斟酌。

四、其餘照案通過。

人文藝術學院暨各系所

通識教育中心

開課單位已依決議修正,並自101學年度入學新生開始實施。

3

擬請推薦通識教育自我評鑑實地訪評委員名單,提請 討論。

一、得從台大黃俊傑教授、輔仁大學林思伶副校長、市教大葉鍵得校長、教育部顧問室林從一教授、台大羅竹芳教授等5人中敦聘為訪視委員。

二、若上述人員無法參與訪視時,則授權由教務處及通識教育中心另尋其他適當的人選,以協助本校進行自我評鑑。

通識教育中心

自我評鑑實地訪評委員名單最後確立有臺北醫學大學人文暨社會科學院林從一院長、臺北科技大學人文社會學院李新霖院長及輔仁大學教育領導與發展研究所林梅琴所長

委員建議案

建請通識教育中心辦理的「精彩人生講座」活動,可以一個重要人物針對一個時代性或時間性的主題規劃成座談會的方式進行。

通識教育中心得依建議做此規劃;另外部份受邀人員也希望以座談會的方式進行互動,學校將予以尊重,而非一定以演講方式進行。

通識教育中心

依決議規劃中。

委員建議案

建請每學期抽取部份通識課程的教學大綱送外審,以協助任課教師做為教學上的調整和改進。

通識教育中心得每個學期隨機抽取一定比例的教學大綱送外審,但必須強調送審結果僅提供教師做為教學改進的參考,而不做教師升等或教師評鑑的依據。如果通識課程有授課教師主動要求送外審時,中心則同意辦理。

通識教育中心

將依本校「課程大綱外審作業要點」規定於2年內完成通識課程外審事宜。

臨時動議

建請討論是否將「教育與生活」之課程,由全校共同必修之「基本素養」,更改為「學院領域」之通識課程。

一、校共同必修科目應該儘量能安排專任教師授課。

二、「教育與生活」一科列為本校共同必修之主要考量,乃是突顯本校作為「教育大學」之特色,以此科目做為象徵和表徵學校是一所非常重視教育專業的大學,因此在通識課程中列為共同必修課,讓所有的學生,無論是否有修教育學程,對教育均有一定的認識。外界某些企業想聘請師範校院畢業的學生,多會考慮到這些從傳統的師範院校畢業的學生,已受到一定的師資培育或教育專業的薰陶,如果未來從本校畢業的學生完全沒有接觸過任何教育專業科目,漸漸的這些企業也會對我們的形象產生質疑,此點亦須加以斟酌。

三、請教育學院就「教育與生活」一科做評估,就是否列為校共同必修提出一些具體論述,提到下次的通識教育委員中討論和審議。另請通識教育中心取得近三年校共同必修各科目之師生教學狀況調查結果資料,併同提下次委員會討論。

教育學院

通識教育中心

1. 教育學院依本會決議已於101.4.19召開院課程委員會討論,並將決議送通識教育中心。(詳見19頁案由2)

2. 本校業於101.12.24先行召開本會之會前會,會中各院系所主管達成共識,本案待確立好本校之通識教育理念、目標、核心能力與基本素養內涵後,再行討論通識課程整體之架構與科目內容。

參、工作報告

茲介紹本校通識教育相關事項:

一、本校通識教育的基本理念

基於傳揚本校「敦、愛、篤、行」四大校訓、促進「博雅、關懷、專業、實踐、創新」五大課程願景之實踐,以培育身心靈整全、知思行並進發展之現代化公民而規劃與實施本校通識教育。

二、通識教育目標

本校通識教育旨在培養學生具下列基本素養:

(一)博雅:1.通曉主要學術領域的核心知識,具廣博的知識基礎。

2.具備精通於各學科學習的主要學習策略和求知方法。

3.建立通達自主的人生觀與價值觀。

(二)關懷:1.關懷及珍視自己特質,具自尊自重態度。

2.關心及尊重他人,具備助人熱忱。

3.關懷社會福祉,樂於服務人群。

(三)專業:1.具專業知識基礎,並能善盡專業責任。

2.追求自我專業的成長,具備持續學習的態度。

3.能理性思考,具系統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四)實踐:1.能於社會生活中踐履自己在社會分工上的角色責任。

2.將知識運用於實際的生活與工作情境。

3.在知與行的不斷辯證中省思行動結果,獲致實踐智慧的成長。

(五)創新:1.擁有獲取新知的良好中英文溝通和資訊科技運用能力。

2.具備知識的管理、運用和轉化能力。

3.具創造思考和創新轉化的態度與能力。

三、課程規劃與通識教育目標之連結

以下列通識教育課程,實踐本校課程願景及通識教育目標:

(一)博雅:以校共同課程「體育」、「英文」、「閱讀與寫作」、「教育與生活」及跨領域課程之設置,培養學生通曉核心知識,具備廣博的知識基礎。

(二)關懷:以校共同課程中的「服務學習」培養學生樂於服務人群的精神。「自然與生命科學」、「學習與思考」、「社會科學」等領域課程則用以培養學生關懷及珍視自己特質,並具自尊自重態度。

(三)專業:整體通識課程可為學生專業素養奠定紮實的基礎,以追求自我專業的成長並具備持續學習的態度。

(四)實踐:以校共同課程中的「教育與生活」及「自然與生命科學」、「社會科學」、「文學與文化」、「藝術與美感」、「數學與數位科技」領域等課程,培養學生將其知識運用於實際生活與工作情境,並使學生在知與行的不斷辯證中省思行動結果,獲致實踐智慧的成長。

(五)創新:以「學習與思考」、「自然與生命科學」、「文學與文化」、「藝術與美感」等領域課程培養學生具創造思考和創新轉化的態度與能力。「數學與數位科技」領域課程則用以培養學生資訊科技運用、推理思考及問題解決能力。

除藉由通識教育正式課程的規劃與實施來達成目標,亦透過學校及系所提供的正式課程、潛在課程或非正式課程的校園活動,營造有助於培養學生基本素養的學習環境,並形塑屬於本校的校園文化。

四、99學年度起實施之通識課程結構

通識課程結構(合計28學分)

校共同課程 (必修10學分)

體育 (0學分)

服務學習 (0學分)

英文 (4學分)

閱讀與寫作 (4學分)

教育與生活 (2學分)

跨領域

課程

(必選18學分)

社會科學領域

由教育學院規劃科目

(理學院、人文藝術學院學生至少修習6 學分)

(教育學院學生至多修習4學分)

學習與思考領域

文學與文化領域

由人文藝術學院規劃科目

(理學院、教育學院學生至少修習6 學分)

(人文藝術學院學生至多修習4學分)

藝術與美感領域

自然與生命科學領域

由理學院規劃科目

(教育學院、人文藝術學院學生至少修習6學分)

(理學院學生至多修習4學分)

數學與數位科技領域

(一)校共同課程:包括「體育(一)、(二)、(三)、(四)、大三體育興趣選項」0學分;「服務學習(一)、(二)、(三)」0學分;「英文」4學分、「閱讀與寫作」4學分及「教育與生活」2學分,合計必修10學分。

(二)跨領域課程:提供社會科學、學習與思考、文學與文化、藝術與美感、自然與生命科學、數學與數位科技等六大領域之各科課程,供學生選修,合計必選18學分。學生需修習所屬學院之外其他兩學院規劃、開設的領域課程至少各6學分、所屬學院規劃、開設的領域課程至多4學分,惟不得修習所屬學系規劃、開設的課程。

(三)「大四體育興趣選項」課程不得替代「大三體育興趣選項」0學分課程且與「軍訓」課均不列入畢業最低學分數。

(四)兒童英語教育學系以外的學生未於三年級第一學期加退選課結束前,通過相當全民英檢中級初試以上者,必修「英語會話聽力」、「英文閱讀寫作」二科;兒童英語教育學系學生於三年級第一學期加退選結束前,未通過相當全民英檢中高級複試以上者,必修「進階英語會話聽力」、「進階英文閱讀寫作」二科。前述英語能力補強課程為必修,0學分,未通過者,必須重修,全部通過者始得畢業。

五、通識課程特色

(一)依據本校校訓及課程願景而規劃:

通識課程的規劃依據本校校訓、辦學宗旨與目標及課程願景,以達到全人教育的理想。

(二)專業單位負責規劃:

全校通識教育課程目標、架構、實施原則,由本校通識教育中心、通識教育委員會規劃審議,提本校教務會議議決後實施;至於通識教育課程架構中各科課程目標、師資延聘、教學方法、教學評量等,均由相關專業院、系、所課程委員會規劃、審議,充分發揮本校資源與特色。

(三)重視通識教育目標和課程願景之實踐:

各科課程之設計與實施,均強調與校訂通識教育目標和課程願景之結合。

(四)強調語文、體育、教育和關懷服務學習:

將英文、閱讀與寫作、教育與生活、體育以及服務學習列入全校共同必修課程。

(五)規劃完整跨領域課程:

參酌主要知識領域分類,規劃完整的六大跨領域課程供學生跨領域選修。

(六)學生需要自由選修:

通識跨領域課程依據院系特色而規劃為六個領域,學生可於不同之領域內依其需要自由選修,以培養廣博的見識與深厚的通識素養。

(七)合理規範選課人數:

除依班級開課之課程外,全校選修之科目人數以  15~50人為原則。

六、通識課程上課時間

通識課程原則上安排於星期一第1節至第8節;校共同課程之「英文」、「閱讀與寫作」則安排於星期二第1節至第4節。

七、101學年度課程結構與教學科目表

科目

科目中文名稱

科目英文名稱

開課

代碼

年級

校共同課程(必修10學分)

0182401

英文 (一)

English I

2

2

1上

分級上課

0182402

英文 (二)

English II

2

2

1下

分級上課

0517501

閱讀與寫作(上)

Reading and Writing I

2

2

1上

 

0517502

閱讀與寫作(下)

Reading and Writing II

2

2

1下

 

0685300

教育與生活

Education and Living

2

2

1上(1下)

 

0793401

服務學習(一)

Service-Learning Ⅰ

0

1

1上

服務學習(三)大二至大四期間至少24小時

0793402

服務學習(二)

Service-Learning Ⅱ

0

1

1下

0793403

服務學習(三)

Service-Learning Ⅲ

0

1

(2~4)

0472201

體育(一)

Physical Education I

0

2

1上

 

0472202

體育(二)

Physical Education II

0

2

1下

0472203

體育(三)

Physical Education III

0

2

2上

0472204

體育(四)

Physical Education IV

0

2

2下

 

大三體育興趣選項科目

 

0

4

3(上)(下)

體育學系以外之學生必修課程,3年級上學期和下學期各必選1科

0472205

體育(五)

Physical Education V

0

2

3上

體育系學生必修

0472206

體育(六)

Physical Education VI

0

2

3下

跨領域課程(必選18學分)

學生需修習所屬學院之外的其他兩學院規劃、開設之領域課程,至少各6學分;所屬學院規劃、開設之領域課程,至多4學分,惟不得修習所屬學系規劃、開設的課程。

科目

科目中文名稱

科目英文名稱

開課

開課系所

代碼

年級

 (一)社會科學領域(教育學院規劃)

0793500

企業創新管理

Business Innovation Management

2

2

1(上)(下)2(上)

教經系

0793600

財富投資管理

Investment and Wealth Management

2

2

1(上)(下)2(上)

教經系

0793700

行銷與生活

Marketing Management and Living

2

2

1(上)(下)2(上)

幼教系

0522200

非營利組織與社會

NPO and society

2

2

1(上)(下)2(上)

社發系

0793800

職場生存學

Career Management

2

2

1(上)(下)

教經系

0005200

人際關係與溝通技巧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 and Communication Skills

2

2

1(上)(下)

2(上)

心諮系

0032200

心理學

Psychology

2

2

1(上)(下)2(上)

心諮系

0523100

生與死

Life and Death

2

2

1(上)(下)2(上)

教育系

0520200

大眾媒體與社會

Mass Media and Society

2

2

1(上)(下)2(上)

教育系

0169500

流行音樂與社會

Pop Music and Society

2

2

1(上)(下)2(上)

社發系

0793900

人與環境

Human and Environment

2

2

1(上)(下)2(上)

社發系

0794000

天然災害與環境變遷

Natural Hazards and Environment Changes

2

2

1(上)(下)2(上)

社發系

0621700

生活環境導論

Introduction to Humen Life and Environment

2

2

1(上)(下)2(上)

社發系

0522500

情色藝術心理

The Psychology of Erotic Arts

2

2

1(上)(下)2(上)

幼教系

0776700

性別心理學

Psychology of Gender

2

2

1(上)(下)2(上)

社發系

0794100

性別議題導論

Introduction of Gender Issues

2

2

1(上)(下)2(上)

社發系

0794200

性、愛與婚姻倫理

Ethical Issues in Sex and Love

2

2

1(上)(下)2(上)

教育系

0794300

當前民主政治與解析(理論篇)

Contemporary Democracy and Analysis

2

2

1(上)(下)2(上)

社發系

0829700

生活與法律

Life and Law

2

2

1(上)(下)

教經系

0829800

憲法與人權

Constitution and Human rights

2

2

1(上)(下)

教經系

0829900

性別與教育

Sex and Gender Education

2

2

2(上)(下)

社發系

 (二)學習與思考領域(教育學院規劃)

0519700

思考與學習

Thinking & Learning

2

2

1(上)(下)2(上)

教育系

0794500

圖畫書體驗與思考

The Experience and Thinking of Picture Books

2

2

1(上)(下)2(上)

幼教系

0522000

創意與生活

Creativity and Life

2

2

1(上)(下)2(上)

幼教系

0152900

社會科學批判思考與學習

Critical Thinking

2

2

1(上)(下)2(上)

社發系

0661200

學習策略與方法

Learning Strategies & Method

2

2

1(上)(下)2(上)

教育系

0794600

心智理論與學習

Theory of Mind and Learning

2

2

1(上)(下)2(上)

特教系

0523900

探索學習差異

Exploring Learning Differences

2

2

1(上)(下)2(上)

特教系

0794700

兒童電視節目與媒體識讀

Children and TV Programs

2

2

1(上)(下)2(上)

幼教系

0794800

品德教育與學習

Learning of Character

2

2

1(上)(下)2(上)

幼教系

0467600

藥物教育

Drug Education

2

2

1(上)(下)2(上)

教育系

0794900

圖書資訊利用教育

Library Resources Exploitation

2

2

1(上)(下)2(上)

幼教系

0521200

防災教育

Disaster Prevention Education

2

2

1(上)(下)2(上)

社發系

 (三)文學與文化領域(人文藝術學院規劃)

0038400

文學與電影

Literature and Movie

2

2

1(上)(下)2(上)

語文系

0038100

文學與人生

Literature and Life

2

2

1(上)(下)2(上)

語文系

0038300

文學與愛情

Literature and Love

2

2

1(上)(下)2(上)

語文系

0346800

經典選讀

Readings in Classic

2

2

1(上)(下)2(上)

語文系

0795000

西洋文學賞析

An Introduction to Western Literature

2

2

1(上)(下)2(上)

兒英系

525300

藝文產業導覽

Introduction of Art Culture Industry

2

2

1(上)(下)2(上)

文創系

0795200

城市、文化、文化人

City,Culture,Cultural Worker

2

2

1(上)(下)2(上)

文創系

0795300

台灣文化導論

Introduction of Taiwan Culture

2

2

1(上)(下)2(上)

台文所

0795400

台灣歷史與人物

History and Personage in Taiwan

2

2

1(上)(下)2(上)

台文所

0795500

台灣文學與社會

Literature and Social in Taiwan

2

2

1(上)(下)2(上)

台文所

0795600

台灣文化與電影

Taiwan Culture and Cinema

2

2

1(上)(下)2(上)

台文所

0519100

文化生活與法律

Culture and Law

2

2

1(上)(下)2(上)

教經系

0795700

媒體與法律

Media and Law

2

2

1(上)(下)2(上)

教經系

0010100

小說選讀

Reading in Novels

2

2

1(下)

語文系

0830000

當BBC遇上CNN

When BBC Meets CNN

2

2

1(上)(下)2(上)

兒英系

0675200

影像與台灣史

Visual Images and the History of Taiwan

2

2

1(上)

台文所

 (四)藝術與美感領域(人文藝術學院規劃)

0795800

視覺藝術賞析

Visual Arts Appreciation

2

2

1(上)(下)2(上)

藝設系

0175700

美術工作坊

Fine Arts Studio

2

2

1(上)(下)2(上)

藝設系

0795900

創意生活

Creativity in Everyday Life

2

2

1(上)(下)2(上)

藝設系

0375500

電影藝術賞析

Cinematic Art Criticism

2

2

1(上)(下)2(上)

藝設系

0379100

歌唱

Singing

2

2

1(上)(下)2(上)

音樂系

0796000

美感與人生

Aesthetics and Life

2

2

1(上)(下)2(上)

音樂系

0525000

流行音樂欣賞

Popular Music Appreciation

2

2

1(上)(下)2(上)

音樂系

0796100

表演藝術賞析

Performing Art Appreciation

2

2

1(上)(下)2(上)

音樂系

0796200

西洋電影賞析

Appreciation of Western Movie

2

2

1(上)(下)2(上)

兒英系

0796300

集體創作劇場

Collaborative Theater Performance

2

2

1(上)(下)2(上)

兒英系

0796400

影像藝術與文化傳播

Introduction of Film Art and Culture

2

2

1(上)(下)2(上)

文創系

0796500

品牌美感與創意的故事

Story of Esthetics and Innovation of Brand

2

2

1(上)(下)2(上)

文創系

0649200

文化藝術與著作權

Culture and Copyright

2

2

1(上)(下)2(上)

教經系

0685600

用法律保護我的創意

Protect my Originality with Law

2

2

1(上)(下)2(上)

教經系

0648900

認識藝術大師

Masters in Art

2

2

1(上)(下)2(上)

藝設系

0830100

古典音樂欣賞

Classical Music Appreciation

2

2

1(上)(下)2(上)

音樂系

0830200

影片製作漫談

Introduction to Filmmaking

2

2

1(上)(下)2(上)

兒英系

0830300

創意數位影像

Creative Digital Images

2

2

1(下)

文創系

 (五)自然與生命科學領域(理學院規劃)

0334600

鄉土自然與環境

Local-Based Nature and Environment

2

2

1(上)(下)2(上)

自科系

0517700

科學導論

Introductory Science

2

2

1(上)(下)2(上)

自科系

0172100

科學、科技、社會

Science-Technology-Society

2

2

1(上)(下)2(上)

自科系

0525700

全球環境變遷導論

Introduction to Global Changes

2

2

1(上)(下)2(上)

自科系

0079600

生活與科學

Life and Science

2

2

1(上)(下)2(上)

自科系

0796600

生活中的物理

Physics in Daily Life

2

2

1(上)(下)2(上)

自科系

076600

生命科學史

The History of Life Science

2

2

1(上)(下)2(上)

自科系

0796700

科技與人文的對話

Dialogue Between Science Technology and Humanity

2

2

1(上)(下)2(上)

自科系

0525800

認識星空

In Quest of the Night Sky

2

2

1(上)(下)2(上)

自科系

0525900

環境安全與衛生防護

General Protection of Environmental Safety and Sanitation

2

2

1(上)(下)2(上)

自科系

0796800

健康塑身的理論與實務

Theory and Practice of Physical Fitness

2

2

1(上)(下)2(上)

體育系

 (六)數學與數位科技領域(理學院規劃)

0525600

數學的歷史題材漫談

Historical Topics on Mathematics

2

2

1(上)(下)2(上)

數資系

0796900

通俗數學讀物漫談

Study on Book of Popular Mathematics Literacy

2

2

1(上)(下)2(上)

數資系

0797000

動畫媒體設計

Animation and Multimedia Design

2

2

1(上)(下)2(上)

數資系

079700

生活與數學

Life and Mathematics

2

2

1(上)(下)2(上)

數資系

0797100

資訊、數學、藝術與生活

Information, Mathematics, Art and Life

2

2

1(上)(下)2(上)

數資系

0797200

數學探索活動

Activities for Exploring Mathematics

2

2

1(上)(下)2(上)

數資系

0797300

虛擬社群經營與多媒體賞析

Virtul Community Management and Multi Media Design

2

2

1(上)(下)2(上)

數位系

0797400

數位產品設計與行銷

Digital Products Design and Marketing

2

2

1(上)(下)2(上)

數位系

0526500

創意思考

Creative Thinking

2

2

1(上)(下)2(上)

數位系

0797500

科技與未來生活

Technology and Future Life

2

2

1(上)(下)2(上)

資科系

0526400

多媒體與生活

Multimedia and Life

2

2

1(上)(下)

2(上)

資科系

0388800

網際網路與多媒體傳播

Internet and Multimedia Communications

2

2

1(上)(下)2(上)

資科系

0526600

資訊社會下的法律常識

Legal Information in Technology Society

2

2

1(上)(下)2(上)

資科系

0350800

資訊科技新知

The Knowledge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2

2

1(上)(下)2(上)

資科系

0526700

網路與社會

Network and Society

2

2

1(上)(下)2(上)

資科系

0797600

商業文書軟體應用

Business Document Software and Applications

2

2

1(上)(下)2(上)

資科系

0526100

數位影音創作

Digital Audio/Video Content Creation

2

2

1(上)(下)2(上)

課傳所

0526000

網站設計與賞析

Website Design and Appreciation

2

2

1(上)(下)2(上)

課傳所

0813300

媒體素養

Media literacy

2

2

1(上)(下)2(上)

課傳所

八、外籍學生修習通識課程說明

(一)本校為促進本校修讀大學學位外籍學生(不含僑生和陸生)身心的整全發展,達到全人教育目標,並幫助其瞭解我國文化並儘速融入我國生活,特訂定國立臺北教育大學外籍學生修習通識課程。

(二)目的協助本校外籍學生於追求自我專業成長之同時,奠定廣博的基本素養和知識基礎以及華語文能力。

(三)促進外籍學生對我國文化有深入認識,並培養其獨立思考、人文關懷和多元文化素養。

(四)外籍學生修習通識課程之架構(合計28學分)

校共同課程 (必修12學分)

體育 (0學分)

服務學習 (0學分)

英文 (4學分)

華語文(一) (2學分)

華語文(二) (2學分)

華語文(三) (2學分)

華語文(四) (2學分)

跨領域課程(16學分)

社會科學領域

至少選修4學分

由教育學院規劃科目

學習與思考領域

文學與文化領域

至少選修4學分

由人文藝術學院規劃科目

藝術與美感領域

自然與生命科學領域

至少選修

4學分

由理學院規劃科目

數學與數位科技領域

(五)修課原則

1.通識課程內含必修之校共同課程及選修之跨領域課程,必修和選修兩者合計28學分:

(1)校共同必修課程:「體育」0學分,大學部一至三年級學生每學期均應修習;「服務學習(一)、(二)、(三)」0學分;「英文」4學分;「華語文(一)」、「華語文(二)」、「華語文(三)」、「華語文(四)」各2學分,合計必修12學分。獲華語文TOP考試認證者,其「華語文(一)」和「華語文(二)」得以證書替代。

(2)跨領域課程分為社會科學領域、學習與思考領域、文學與文化領域、藝術與美感領域、自然與生命科學領域、數學與數位科技領域等六大領域,學生必須修習3所學院規劃、開設的領域課程至少各4學分,合計必選16學分。

2.外籍學生不受本校提昇學生英語能力實施辦法規定畢業前需通過英語能力檢定之限制。

3.外籍生得修習本國生通識課程架構中之跨領域課程各科目,列為跨領域課程學分計算。

4.其餘未規定者,悉依學生入學年度本校課程計畫表之規定辦理。

(六)100學年度起外籍生修習通識課程結構與教學科目表

科目

科目中文名稱

科目英文名稱

開課

代碼

年級

校共同課程(必修12學分)

0182401

英文 (一)

English I

2

2

1上

分級上課

0182402

英文 (二)

English II

2

2

1下

分級上課

0813400

華語文(一)

Integrated Chinese (I)

2

2

1上

 

0813500

華語文(二)

Integrated Chinese (II)

2

2

1下

 

0813600

華語文(三)

Integrated Chinese (III)

2

2

2上

 

0813700

華語文(四)

Integrated Chinese (IV)

2

2

2下

 

0793401

服務學習(一)

Service-Learning Ⅰ

0

1

1上

「服務學習(三)」大二至大四期間至少24小時

0793402

服務學習(二)

Service-Learning Ⅱ

0

1

1下

0793403

服務學習(三)

Service-Learning Ⅲ

0

1

(2~4)

0472201

體育(一)

Physical Education I

0

2

1上

 

0472202

體育(二)

Physical Education II

0

2

1下

0472203

體育(三)

Physical Education III

0

2

2上

0472204

體育(四)

Physical Education IV

0

2

2下

 

大三體育興趣選項科目

 

0

4

3(上)(下)

體育學系以外之學生必修課程,3年級上學期和下學期各必選1科

0472205

體育(五)

Physical Education V

0

2

3上

體育系學生必修

0472206

體育(六)

Physical Education VI

0

2

3下

跨領域課程(必選16學分)

3所學院規劃之領域課程,至少各選修4學分

科目

科目中文名稱

科目英文名稱

開課

開課系所

代碼

年級

 (一)社會科學領域(教育學院規劃)

0520200

大眾媒體與社會

Mass Media and Society

2

2

1(上)(下)2(上)

教育系

0793900

人與環境

Human and Environment

2

2

1(上)(下)2(上)

社發系

 (二)學習與思考領域(教育學院規劃)

0519700

思考與學習

Thinking & Learning

2

2

1(上)(下)2(上)

教育系

0794500

圖畫書體驗與思考

The Experience and Thinking of Picture Books

2

2

1(上)(下)2(上)

幼教系

0152900

社會科學批判思考與學習

Critical Thinking

2

2

1(上)(下)2(上)

社發系

 (三)文學與文化領域(人文藝術學院規劃)

0795200

城市、文化、文化人

City,Culture,Cultural Worker

2

2

1(上)(下)2(上)

文產系

0795300

台灣文化導論

Introduction of Taiwan Culture

2

2

1(上)(下)2(上)

台文所

 (四)藝術與美感領域(人文藝術學院規劃)

0813800

臺灣視覺藝術賞析

Taiwanese Visual Arts Criticism

2

2

1(上)(下)2(上)

藝設系

0813900

歌唱與文化

Singing and Culture

2

2

1(上)(下)2(上)

音樂系

 (五)自然與生命科學領域(理學院規劃)

0814000

臺灣鄉土自然與環境

Taiwan Nature and Environment

2

2

1(上)(下)2(上)

自科系

0814100

臺灣民俗運動

Folkway Activities of Taiwan

2

2

1(上)(下)2(上)

體育系

 (六)數學與數位科技領域(理學院規劃)

0797000

動畫媒體設計

Animation and Multimedia Design

2

2

1(上)(下)2(上)

數資系

0526000

網站設計與賞析

Website Design and Appreciation

2

2

1(上)(下)2(上)

課傳所

九、101學年度第二學期預估通識課程修課人數及預估班數表,詳細預估修課人數及預估班數如下表:

(一)大一通識課程

規劃學院名稱

學生數

跨領域課程

協辦學院或系所

修課學生

得修課人數

預估班數

實際開班數

教育學院

257

社會科學領域

教育學院

全校大一(不得修習所屬學系規劃或開設課程)

809

19(含1班外籍生專班)

16

學習與思考領域

教育學院

人藝學院

288

文學與文化領域

人藝學院

683

18(含1班外籍生專班)

17

藝術與美感領域

人藝學院

理學院

237

自然與生命科學領域

理學院

704

19(含1班外籍生專班)

18

數學與數位科技領域

理學院

校共同課程

協辦系所

修課學生

得修課人數

預估班數

實際開班數

教育與生活(必修)

全校各系所

全校大一

319

8

7

英文(必修)

兒英系

全校大一

782

20

20

閱讀與寫作(必修)

語創系

全校大一

782

19(含僑生班)

19

體育(二)(必修)

體育系

全校大一

782

19

19

華語文(二)(外籍生必修)

語創系

本校大學部外籍生

2

1

0

服務學習(二)(必修)

軍訓室

全校大一

782

19

19

(二)大二通識課程

規劃學院名稱

學生數

跨領域課程

協辦學院或系所

修課學生

預估修課人次

預估班數

實際開班數

教育學院

261

社會科學領域

教育學院

全校大二以上(不得修習所屬學系規劃或開設課程)

1174

5

5

學習與思考領域

教育學院

4

3

人藝學院

280

文學與文化領域

人藝學院

4

4

藝術與美感領域

人藝學院

5

5

理學院

231

自然與生命科學領域

理學院

3

3

數學與數位科技領域

理學院

6

7

校共同課程

協辦學院或系所

修課學生

得修課人數

預估班數

實際開班數

體育(四)(必修)

體育系

全校大二

772

19

19

服務學習(三)(必修)

各學系

全校大二以上

對班開課

5

5

※學生需修習所屬學院之外的其他兩學院規劃、開設之跨領域課程,至少各6學分;所屬學院規劃、開設之領域課程,至多4學分。(外籍生修習3學院規劃領域課程至少各4學分)

※「英文」和「閱讀與寫作」為全學年課程。

(三)大三以上通識課程

校共同課程

協辦學院或系所

修課學生

得修課人數

實際開

班數

服務課程(三)(必修)

各學系

全校大四

對班開課

2

大三體育興趣選項(必選)

體育系

全校大三

802

22

大四體育興趣選項(選修)

體育系

全校大四

871

3

英語補強課程(選修)

兒英系

全校大三以上

379

9

(四)101學年度第二學期預定開設通識課程跨領域科目表

一年級通識跨領域課程科目一覽表

序號

開課系所

專任或兼任

職稱

姓名

授 課

上課時間

領域別

科目名稱

1

教經系

專任

助理教授

陳秋蓉

社會科學領域

財富投資管理

10506

2

幼教系

專任

講師

高士傑

社會科學領域

行銷與生活

10708

3

教經系

專任

助理教授

魏郁禎

社會科學領域

職場生存學

10304

4

心諮系

專任

助理教授

王玉珍

社會科學領域

人際關係與溝通技巧

10506

5

社發系

專任

教授

曾慧佳

社會科學領域

流行音樂與社會

10304

6

社發系

專任

教授

陳慶和

社會科學領域

人與環境

10506

7

社發系

兼任

教授

王淑芬

社會科學領域

性別議題導論

10708

8

教經系

兼任

講師

黃帝穎

社會科學領域

生活與法律

10304

9

教經系

專任

副教授

徐筱菁

社會科學領域

憲法與人權

10102

1

幼教系

兼任

講師

宋珮

學習與思考領域

圖畫書體驗與思考

10506

2

幼教系

專任

助理教授

新聘中

學習與思考領域

圖書資訊利用教育

10708

3

幼教系

兼任

講師

張明傑

學習與思考領域

兒童電視節目與媒體識讀

10506

4

幼教系

專任

助理教授

范睿榛

學習與思考領域

品德教育與學習

10708

5

幼教系

專任

助理教授

劉秀娟

學習與思考領域

品德教育與學習

10304

6

幼教系

專任

助理教授

新聘中

學習與思考領域

圖書資訊利用教育

10506

7

社發系

專任

教授

陳慶和

學習與思考領域

防災教育

10304

1

語文系

兼任

講師

夏春梅

文學與文化領域

文學與電影

10102

2

語文系

專任

副教授

江淑惠

文學與文化領域

文學與人生

10506

3

語文系

兼任

講師

夏春梅

文學與文化領域

文學與愛情

10304

4

文產系

專任

教授

林炎旦

文學與文化領域

藝文產業導覽

10506

5

文產系

兼任

助理教授

林秀姿

文學與文化領域

城市、文化、文化人

10304

6

台文所

專任

副教授

應鳳凰

文學與文化領域

台灣文化與電影

10708

7

語創系

兼任

副教授

林宜澐

文學與文化領域

小說選讀

10708

1

藝設系

兼任

講師

陳文祥

藝術與美感領域

美術工作坊

10304

2

藝設系

專任

助理教授

蕭美玲

藝術與美感領域

電影藝術賞析

10506

3

音樂系

兼任

助理教授

郭芳玲

藝術與美感領域

表演藝術賞析

10708

4

音樂系

兼任

講師

謝華貞

藝術與美感領域

流行音樂欣賞

10506

5

文產系

專任

副教授

陳俊明

藝術與美感領域

影像藝術與文化傳播

10304

6

文產系

專任

副教授

陳俊明

藝術與美感領域

品牌美感與創意的故事

10708

7

藝設系

兼任

講師

陳文祥

藝術與美感領域

認識藝術大師

10102

8

兒英系

專任

講師

郭文

藝術與美感領域

影片製作漫談

10304

9

文創系

專任

助理教授

林義斌

藝術與美感領域

創意數位影像

10102

10

藝設系

專任

講師

林明德

藝術與美感領域

視覺藝術賞析

10506

1

自然系

兼任

助理教授

陳慧蓉

自然與生命科學領域

科技與人文的對話

10102

2

自然系

兼任

教授

蒲金標

自然與生命科學領域

全球環境變遷導論

10102

3

自然系

專任

教授

何小曼

自然與生命科學領域

生命科學史

10304

4

自然系

專任

副教授

辛懷梓

自然與生命科學領域

環境安全與衛生防護

10506

5

自然系

兼任

講師

廖進德

自然與生命科學領域

生活與科學

10506

6

自然系

專任

副教授

辛懷梓

自然與生命科學領域

環境安全與衛生防護

10708

7

自然系

兼任

副教授

張泉湧

自然與生命科學領域

全球環境變遷導論

10708

8

體育系

兼任

講師

張勝煇

自然與生命科學領域

健康塑身的理論與實務

10304

1

數資系

專任

講師

莊秉軒

數學與數位科技領域

生活與數學

10506

2

數位系

專任

副教授

劉宣谷

數學與數位科技領域

創意思考

10708

3

資科系

兼任

助理教授

夏至賢

數學與數位科技領域

多媒體與生活

10102

4

資科系

兼任

助理教授

夏至賢

數學與數位科技領域

資訊科技新知

10304

5

資科系

兼任

助理教授

宋學維

數學與數位科技領域

網際網路與多媒體傳播

10304

6

資科系

兼任

助理教授

葉秀蘭

數學與數位科技領域

資訊科技新知

10708

7

數位系

專任

副教授

楊孟哲

數學與數位科技領域

創意思考

10102

8

數位系

專任

教授

巴白山

數學與數位科技領域

數位產品設計與行銷

10506

9

課傳所

 

 

待聘

數學與數位科技領域

網站設計與賞析

10708

10

課傳所

兼任

助理教授

張明傑

數學與數位科技領域

網站設計與賞析

10102

二年級通識跨領域課程科目一覽表

1

幼教系

專任

講師

高士傑

社會科學領域

行銷與生活

10506

2

心諮系

專任

副教授

李宜玫

社會科學領域

心理學

10708

3

教育系

專任

教授

陳漢瑛

社會科學領域

生與死

10506

4

社發系

專任

副教授

郭金水

社會科學領域

生活環境導論

10304

5

幼教系

專任

助理教授

范睿榛

社會科學領域

情色藝術心理

10506

1

社發系

專任

副教授

王大修

學習與思考領域

社會科學批判思考與學習

10708

2

教育系

兼任

助理教授

鄧文惠

學習與思考領域

學習策略與方法

10102

3

教育系

專任

教授

陳漢瑛

學習與思考領域

藥物教育

10304

1

語文系

專任

教授

孫劍秋

文學與文化領域

經典選讀

10708

2

兒英系

專任

助理教授

陳嘉煥

文學與文化領域

西洋文學賞析

10102

3

台文所

專任

教授

翁聖峰

文學與文化領域

台灣文化導論

10304

4

教經系

專任

副教授

徐筱菁

文學與文化領域

文化生活與法律

10506

1

藝設系

專任

教授

楊孟哲

藝術與美感領域

視覺藝術賞析

10304

2

藝設系

專任

講師

林明德

藝術與美感領域

創意生活

10102

3

音樂系

專任

副教授

顏惠姈

藝術與美感領域

歌唱

10304

4

音樂系

兼任

講師

吳文慧

藝術與美感領域

表演藝術賞析

10506

5

兒英系

專任

講師

郭文

藝術與美感領域

集體創作劇場

10708

1

自然系

兼任

教授

蒲金標

自然與生命科學領域

全球環境變遷導論

10304

2

自然系

專任

副教授

辛懷梓

自然與生命科學領域

環境安全與衛生防護

10304

4

體育系

兼任

講師

張勝煇

自然與生命科學領域

健康塑身的理論與實務

10102

1

數資系

兼任

講師

尚宏玲

數學與數位科技領域

動畫媒體設計

10102

2

數資系

專任

教授

顏晴榮

數學與數位科技領域

動畫媒體設計

10304

3

資科系

兼任

助理教授

吳玲梅

數學與數位科技領域

科技與未來生活

10304

4

資科系

兼任

助理教授

莊欽龍

數學與數位科技領域

網路與社會

10506

5

資科系

兼任

助理教授

張曼隆

數學與數位科技領域

資訊社會下的法律常識

10708

6

數位系

兼任

講師

郭錦華

數學與數位科技領域

虛擬社群經營與多媒體行銷

10708

7

課傳所

 

 

待聘

數學與數位科技領域

數位影音創作

10304

十、依據本校100學年度第2學期通識教育委員會臨時動議決議:請教育學院就「教育與生活」一科做評估,就是否列為校共同必修提出一些具體論述,提本次通識教育委員會討論。教育學院依本會決議於101.4.19召開院課程委員會討論,決議詳如附件之案由2。本校業於101.12.24先行召開本會之會前會,會中各院系所主管達成共識,本案待確立好本校之通識教育理念、目標、核心能力與基本素養內涵後,再行討論通識課程整體之架構與科目內容。

附件

(ˇ)十一、本校通識教育於101年10月29及30日兩天接受財團法人高等教育評鑑中心基金會實地訪評,本次評鑑書面審查和第一天訪評委員指出之待釐清問題及本校回覆問題如下:

一、理念、目標與特色

問題

回覆與說明

校定基本素養15項,抽象表達及雷同處太多,例如關懷2和3,二者有何不同?

關於基本素養的表達抽象,且雷同處太多,本校將採納委員的建言,評鑑之後,整體檢核修正之。

基本素養如何客觀驗證,以確保學生學習成效?

一、本校尚未對學生基本素養進行課觀之學習成效驗證。本校將積極規劃基本素養學習成效之客觀驗證。

二、為了確保學生學習成效,本校積極採取相關輔導措施,包括下列機制:

(一)透過課程教學助理、課業精進夥伴

(二)iCan課輔系統

(三)期中、期末教學狀況調查等回饋機制,了解同學對於課程的理解度與滿意度,藉此進一步提供後續課程檢討修正。

(四)運用畢業生離校滿意度調查,以瞭解所修課程與基本素養是否適切連結。

1.報告書中所提之社團活動,皆屬學務處業務,貴校由通識中心負責嗎?

2.寒暑假服務梯隊與服務學習課程不同,寒暑假服務梯隊完全屬活動性質,包括經費申請、場勘、行前、核銷等,貴校亦由通識中心負責嗎?

一、社團活動和寒暑假服務梯隊主要專責單位為學務處。基於本校為教育大學,向來重視教育性之的社團和梯隊,這些類型的梯隊和社團多數與系所的課程結合。例如:以教育系為主的芝山服務社,即利用暑假至偏鄉進行國小學童的教育與輔導。

二、服務學習課程為本校通識教育的共同必修(0學分),並沒有設定既定的課程內容,只規範服務學習(一)由學務處規劃,服務學習(二)(三)由學系規劃與該學系專業性質相近的學習內容。有些學系將服務性梯隊納入服務學習的認證。

三、由學務處及系所輔導梯隊的經費申請、場勘、行前、核銷等,有些梯隊導師和社團指導老師也會跟隊指導。

四、經費來源包括本中心業務費補助外,其他亦包括教育部顧問室及國科會等計畫,以及學務處、總務處與本校其他各系所之相關經費配合共同辦理。

通識教育理念形成的過程如何?凝聚共識的過程如何?現階段學校各級主管、專業系所教師對於通識教育的認同如何?師生是否仍將通識課程視為「營養學分」?

一、通識教育理念形成和凝聚共識的過程

(一)本校重視通識教育,自91學年度起,開始架構通識課程,至99學年度,歷經四次架構調整,足見本校對於通識教育的重視。

(二)理念和共識的形成,在歷次的課程架構調整中,過程有所不同。(1)早期基於本校是培育師資的大學,並無通識教育中心的設置,而是將通識教育融入師資培育課程中。(2)至94年改制大學,在轉型為綜合性的教育大學之後,通識教育中心的重要性,已然是全校的共識。(3)自94年迄今,以99學年度的通識架構調整為例,以本校校訓與願景為基礎,形成共識的歷程如下:

系所課委會→院課委會→通識教育委員會→校課委會→教務會議

二、現階段學校各級主管、專業系所教師對於通識教育的認同

基於上述形成通識教育理念的共識歷程,從系所課委會到教務會議、系所主管、教師的參與是全面的,故認同度相當高。

三、師生是否仍將通識課程視為「營養學分」

本校師生並未將通識課程視為營養學分,理由如下:

(一)通識課程計畫外審:擔任通識課程的教師均很認真設計課程計畫,且所開課程均需通過系所、院、通識、及校級課委會審議。

(二)教學助理協助學生學習:大班開課的科目均配置教學助理,以確實掌握學生的學習成效。

(三)各系均推派教學經驗豐富者擔任通識課程教師。

(四)提供經費補助通識教育課程講座和計畫的申請。並結合通識教育辦理精彩人生講座。

針對通識教育理念舉辦過相關的專題演講,請舉例說明?是否有在重要會議(如:行政會議、校務會議)討論通識教育理念及改革方案? 請提供資料。

目前並無找到針對通識教育理念的專題演講之相關資料,今後將積極辦理相關活動。

對於通識教育理念及改革方案的會議討論,詳見「國立台北教育大學通識教育課程架構修訂說明」。

是否有鼓勵或規定開設通識課程教學的教師參加通識教育相關研討會、研習會等活動(校內外),請提供資料。

相關通識教育的校內外資訊,除了會將資訊公布於本中心的網站上外,還會以校內公告信的方式鼓勵教師參加。

通識教育在基礎教育上所扮演的角色為何?

通識教育所扮演的角色不是把學生帶進專業領域,而是把跨專業跨領域的知識與理論帶進學生的生活實踐當中。

因此,通識教育給予學生一種知識熱誠的啟動,與引發探索的可能,藉此培養學生思辯的精神以及對於創造的熱情,從中尋找理論與生活當中的連結,逐漸產生實踐的能量,期待學生在學習歷程中都能具備獨立思考與解決問題的能力。

在這樣的基礎教育場域裡,學生要不斷地審視自我與社會的關係重新建立型塑自我的世界觀,以及與他者的關係,從我到我們、從學校到社會,成為有願景的全球公民。

二、課程規劃與設計

通識教育課程的六項基本特質:基本性、主體性、多元性、整合性、穿越性、適切性。請說明在課程規劃中以每一項特質為依歸之比例?

為了反應通識教育之六大基本特質,所有通識課程授課教師之課程規劃皆被要求必須至少符合上揭六項特質之其中一項,由於不同課程之屬性差異,因此契合基本特質之比例分配也不相同。

從學校願景、校級基本素養似無法看出「教育與生活」成為全校必修課程之必要性。對修習教育學程之學生,此課程是否與學程內容有所重複?「教育與生活」課程為全校必修課,此課程是否有統一之教學大綱?

一、「教育與生活」是否有成為全校必修課程之必要性

委員的思考也是本校自99年執行「教育與生活」為全校共修之後,在課程會議上被提出有待再評估的課程。本校已規劃在本次通識評鑑結束後,會再次整體檢視課程規劃的適切性。

二、課程是否與學程內容有所重複及是否有統一之教學大綱

「教育與生活」的課程內容與授課教師均由教育系規劃。該系擔任「教育與生活」的教師每學期均會一起討論授課大綱與內容,設定此課程的核心內容和目標,並且避開與學程重複的內容。

通識課程根據15項校級基本素養來規劃課程又需與各學院之學生基本素養相呼應,是否過於龐雜?

一、的確,在本校自我評鑑的過程也發現這個現象。本校正規劃在彙整此次評鑑的建議之後,進行通識教育的整體改進。

然而在此同時,101學年度也已經先行統整一個比較契合校級及呼應各學院學生基本素養,同時避免架構過於龐雜的架構。如下圖所示:

二、茲說明九十九學年度通識課程架構和各課程願景對應開設的課程如下,

博雅:以校共同課程「體育」、「英文」、「閱讀與寫作」、「教育與生活」及跨領域課程之設置,培養學生通曉核心知識,具備廣博的知識基礎。

關懷:以校共同課程中的「服務學習」培養學生樂於服務人群的精神。「自然與生命科學」、「學習與思考」、「社會科學」等領域課程則用以培養學生關懷及珍視自己特質,並具自尊自重態度。

專業:整體通識課程可為學生專業素養奠定紮實的基礎,以追求自我專業的成長並具備持續學習的態度。

實踐:以校共同課程中的「教育與生活」及「自然與生命科學」、「社會科學」、「文學與文化」、「藝術與美感」、「數學與數位科技」等領域課程,培養學生將其知識運用於實際生活與工作情境,並使學生在知與行的不斷辯證中省思行動結果,獲致實踐智慧的成長。

創新:以「學習與思考」、「自然與生命科學」、「文學與文化」、「藝術與美感」等領域課程培養學生具創造思考和創新轉化的態度與能力。「數學與數位科技」領域課程則用以培養學生資訊科技運用、推理思考及問題解決能力。

各學院是否有院必修課程?其與學院開設之通識課程是否有區隔?又如心理學課程到底應歸屬為學院、學系基本課程還是通識課程?

一、本校各學院並無院必修課程。

二、各學院開設之通識課程和開在學系的專業課程仍有所區隔。如心理學課程,若開設於學院、學系基本課程時,學生若就讀心理諮商學系,教學目標必然不同於通識課程的教學目標。

三、開在通識課程架構下的科目即屬於通識學分,只是開課教師由學系安排和邀請。

跨領域通識課程由各學院自行規劃、審查課程,在掌握通識教育精神上,各學院之一致性是否被檢核?

儘管跨領域課程係由各學院自行規劃與審查,根據本校「通識課程開課」標準作業程序,上揭課程申請開設時,教學綱要內容需附上授課教師研究專長與學術領域、教學目標、教學方法與策略、教學內容、每週教學進度、學期成績評量標準及參考書目等資料,並經院課程委員會審議通過後送通識教育委員會審議,通識教育委員會中校外委員數自本學期起由最初二位提昇至五位,藉此可以有效達到通識課程目標之檢核目的。最後,必須送交校課程委員會決議通過後始得開課。

通識教育中心在通識程規劃上的角色為何?只是協調各院開課嗎?通識教育中心的開課主導權如何?又通識中心主動邀請教師開課,是否仍然需要經過系所及學院之申請程序?

一、通識教育中心在通識程規劃上的角色

本校設有通識教育委員會,在課程規劃上擔任統籌規劃和審議的角色。

通識課程的規劃程序為:

(一)通識教育委員會通過課程架構:本校共同必須科目數和學分數;跨領域數及學分數。

(二)學院課委會規劃跨領域的科目數和科目名稱,科目教學目標、教學內容案。

(三)回到通識教育委員會審議→校課委會→教務會議→校長核定

二、通識教育中心在通識程開課上的角色

(一)負責規劃大一到大二至大四通識課程開課數及領域科目調配。

(二)負責學生預選作業。

(三)與各學院協調實際可開出的科目和教師。

(四)負責教學計畫外審。

(五)召開通識教育委員會審議課程規劃和相關事宜。

通識課程之規劃與通識教育理念相互搭配之適切度如何?課程規劃是否仍有受制於現有教師專長的情形?通識教育主管單位是否可以全面主導通識課程的topdown 規劃?

一、通識課程之規劃與通識教育理念之適切度

課程規劃乃搭配著通識理念而設計,故適切度尚優。

二、課程規劃是否有受制於現有教師專長的情形

課程規劃係依理念而進行,是先有課程架構,再到科目設計。教師乃搭配通識教育中心開課規劃而安排或邀請。擔任開課的教師必須是具備該科目專長者。

三、通識教育主管單位是否主導通識課程的top down 規劃

若以Top down的規劃而言,本校的主導者是通識教育委員會,而非通識教育主管單位。不過本校課程規劃採Top down和bottom up雙軌方式運作,如2-6題項所做的說明。

有關訂定「教育與生活」為全校必修之相關問題,經通識教育委員會多次討論,請說明後續進展為何?

關於訂定「教育與生活」為全校必修之相關問題,經通識教育委員會多次討論決議交由教育學院提院課程委員會討論,以決定「教育與生活」是否為全校必修課程。

「服務學習」的成績評量方式為何?請說明之。

本校服務學習(一)、(二)皆由學務處自行統籌規劃,其評分方式採下列3種方式進行。

依據本校「服務學習課程實施辦法」第5 條規定:「身心障礙之學生修習服務學習課程,…其狀況特殊經系主任、院長同意並經教務長核准者,得予免修。」

又第9條規定:「服務學習課程為必修,零學分,其成績以60分為及格。未通過者,必須重修;全部通過者,始得畢業。」

評量方式有二:(1)掃除區域於系館者:藝設系、音樂系、體育系、數資系、自然系等系負責打掃該系系館,學生勤務分配(掃區、掃具分配,打掃時間、方式及檢查)及檢查由系辦負責。各系辦負責人每週定期將檢查紀錄送輔導教官予以適時預警與督導,期末由輔導教官評分。(2)系館以外之掃區:開學第二週由各系輔導教官集合打掃同學,實施學生勤務分配,打掃工作說明與指導,軍訓室及衛保組負責指派工讀生檢查。打掃紀錄每週均公佈於軍訓室外公告欄上,輔導教官予以定期發出預警與督導工作,期末由輔導教官評分。總成績依規定未達60分者,需於二年級至四年級實施重修始得畢業。

服務學習(三)則委由各系所自行規劃,其評分方式亦由各系所自行規劃。

通識教育基本素養究竟為何?根據自評報告頁6、7有基本素養十五項;根據佐證資料通識教育課程教學大綱基本素養為十六項;根據現場簡報佐證資料基本素養為六項;又根據99學年度通識課程架構有十項核心能力。請說明基本素養與核心能力之關係,以及基本素養究竟有幾項?

本校通識教育最初發展出「十大核心能力」,而後再延伸出本校通識「十五項基本素養」,沿用至今。

補充說明行政流程,訂定學生核心能力的作法,本校於97學年度第1學期第2次(97.12.24)教務會議通過校課程願景及校級基本素養,作為各院系所之參考。各學院依據99學年度第一學期第2次(99.12.15)校課程委員會及99學年度第一學期第2次(99.12.22)教務會議決議,訂定院級學生基本素養,並於100年1月19日檢送校級核心能力分類之五大向度對應示例,提供學院及系所參考。

目前所提六大素養為未來課程發展架構架,會以從上而下,會以從上而下,從下而上的模式充分從委員會在校院系所以及師長充分溝通參與的狀態下重新修正的狀態下重新修正訂定。

三年級以上學生,選修通識課程上,會因周一通識課程時段與系上衝堂,造成學生無法選課,以致學生須於兩年內完成所有之通是學成分數,該如何改善此現象,請說明之。

一開始即宣導大一大二即要修完通識課程。同學若依規定選課即可輕易於兩年內將所有通識課程修習完畢。另本校於課程安排上,將通識課程安排於週一與系所專門課程時間做出區隔,並不會造成同學產生課程衝堂等修課困擾。

通識課程主要排在週一的原因是與各系的專門課程分開以降低同學修課衝堂之機率。再來於暑假期間有北二區教學資源中心的「夏季學院」課程也鼓勵未修完通識課程的同學可修習。在大四期間由於修課數已少很多,故更有補完學分之機會,若因人數過多無法選到課,也可以人工加簽方式修完課程。

三、教師素質與教學品質

在通識教育課程上,教師對於現階段「以學生學習為中心(student-centered proactive learning)」的教學理念的理解為何?如何實踐?請舉實例說明。

本校積極提升教師「以學生學習為中心」教學理念之理解和實踐,從下列幾點說明之:

一、透過教學優良教師的經驗分享來宣導「以學生學習為中心」之教學理念和教學方法。

二、透過薪傳教師制度,由師傅教師和申請的教師進行一對一的經驗傳授。

三、舉辦新進教師與教學優良教師一對一的對話。

四、鼓勵教師組成教學方法研討社群。

五、透過期中、期末教學意見調查的回饋機制,提昇教師對學習成效的重視。

六、全校共修的「英文」課程,採分級開課,充分展現以學生學習為中心的精神。

七、從教師的教學方法和多元之評量,可反映教師的學生中心理念。

八、服務學習課程中的(二)和(三),各系大都以學生學習中心的方式安排。例如:文化創意產業經營學系的創意市集活動,都是透過與社區結合並由同學發想活動、規劃與執行。

通識課程中之「跨領域課程」所開設之科目及師資,分由三個學院規劃,然通識教育中心主任亦可主動邀請教師開課,此類課程由何者決定應歸屬於何領域?

通識教育中心視實際需要主動邀請相關專業教師開設通識程。如為推動公民素養,主動邀請教師每學期開設「文化生活與法律」、「品牌美感與創意的故事」、「影像藝術與文化傳播」、「數位產品設計與行銷」及「媒體素養」課程等。

99學年度課程規畫就已開設「文化生活與法律」、「品牌美感與創意的故事」、「影像藝術與文化傳播」及「數位產品設計與行銷」等課程。100年3月18日邀請本校李宗薇教授於100學年度申請新開設「媒體素養」課程等。

通識課程各科授課教師於申請開課前仍需依通識課程開課作業流程,提送教學計畫依序送系所課程會議、院課程委員會及通識教育委員會、校課程委員會及教務會議審議通過而開課。教師申請開設通識課程教學計畫需預先歸屬何領域,透過以上各層級的會議審議決定歸屬於何領域。

四、學習資源與環境

請提供「通識教育中心」能掌控與使用之學習資源。

本校教學空間和設備資源,基本上是採共享及協調機制,而通識教育屬全校性課程,在使用教學資源上,擁有優先的機制。本校所有的學習資源包括教學空間、圖書館、電腦教室、美術館、健泳館等,通識教育中心皆能透過校內協調機制和平台有效地掌握與運用。

通識課程如何決定教學助理之設置標準?

申請教學助理補助之課程以大班授課為原則,修課學生數應不低於35人。教學助理資格原則由研究生擔任,若因課程性質需要,得聘用大學部三年級(含)以上學生,惟修課學生不得擔任該科教學助理。

通識課程部分教學內容多具校外或跨國實習、見習、社區服務及實例考察等項目。此類活動由各系自行安排,似與各系專業課程較為有關,請說明之。

一、通識課程強調培養學生全人素養:在2-3 題項的回覆中有說明102學年度,本中心依據既有的通識課程,統整出一個以全人素養為核心目標的架構。此架構包括六大素養,其中「公民實踐素養」有國際視野、體適能、品德淘冶和服務學系等相關課程來達成。

例如,服務學習(三)透過社區服務養成公民責任;在服務過程中獲得養成「公民實踐」的學習效果。在社會服務課程中,也可以讓學生透過籌畫、執行、反思和評估他們的服務經驗,從中學習及成長。如語創系於99年開設之「服務課程(三),以「社區閱讀學習班」,透過與天衛小魯文化出版公司的合作、每學期約50位學生在臺北市立圖書館擔任陪讀教師,帶領小朋友進入閱讀世界。

二、雖然教學活動由學系主導,但是課程本身乃在通識架構之下,和學系的專業課程屬性不一。學系的專業課程之教學安排或有相似之處,然而教學核心目標有明顯的區隔。

學校在教學方面,是否有分配經費誘導各系所支援通識課程開設?經費額度與分配機制如何?學務處與總務處在通識教育推動方面扮演什麼角色?

一、各系所支援通識課程開設部分:通識課程的理念與課程開設已是本校的共識,各系所均視開設通識課程為本然與應然的業務,無需學校有任何誘因。

但是對於授課教師,本中心有補助教學相關經費協助教學。包括邀請校外講者之鐘點費,申請教學助理等費用。

鐘點費以每案3200元,由中心經費補助支應,教學助理每案5000元,則由本校教學發展中心協助撥款。

二、學校各單位於支援通識課程教學方面:總務處主要在於提供優質之教學環境,包括適時添購硬體設施與補助通識課程所需經費。學務處協助服務學習(一)課程規劃與執行,導師參與督導。教學發展中心協助教學助理與課業精進夥伴部份。

五、組織、行政運作與自我改善機制

通識教育中心目前設置於教務處之下,其推動通識教育是否有足夠的能量?主任與各院院長取得對等對話的機制如何?

一、通識教育中心目前設置於教務處之下的說明:

本校通識教育的推動係由各相關單位合作的方式運作,而非單靠通識教育中心一個單位來推動。本校通識教育中心雖屬二級單位,然而在各項任務的推動和執行上順暢,說明如下:

(一)課程規劃與設計方面,由系所、院、通識教育委員會、校課委會及教務會議的機制來完成。

(二)系所充分支援通識課程師資:本校通識課程師資均由系所安排相關領域等專長教師擔任。

(三)得到學校充足的學習資源:重視通識教育在本校已蔚成共識,通識中心可以得到教學資源上充分的支援。

二、通識教育中心與學院院長的對話機制:為了有效整合資源以及順利推動全校通識教育,中心主任可以透過通識教育委員會、校級課程委員會、以及教務會議等多重委員會機制順利與各院院長進行溝通協調。

93年11月1日成立「通識教育中心」,屬校一級單位,94年8月1日起,併入教務處為二級單位,請說明組織層級轉折的過程?又現行組織架構實難承載通識教育改革所需之能量,有何改進方案?

一、本校奉教育部核定後於93年11月1日成立「通識教育中心」,同年12月成立「通識教育委員會」。是時,通識教育中心屬校的一級單位,依據設置辦法第二條:「本中心置主任一人,由校長聘請本校副教授(含)以上之專任教師兼任之。」

本校於93年申請轉型發展改名為教育大學,經依師範院校改大審查委員會之審議意見進行行政單位組織整合,94.7.4第54次校務會議決議自94年8月1日起併入教務處。

二、未來改進方案:為因應通識教育的改革與發展,在策略上將通識教育中心調整為具主體性或主動性的組織,具體做法:

1.近期將調整通識教育委員會的成員結構,增加校外委員人數並成立通識課程委員會與校外諮詢委員會

本校已持續在空間環境課程改革過程的推動建立通識中心自明性與舉辦的活動中建立北教大通識教育的主體性與特殊性,讓師生認同並參與課程改革過程的推動。

2.於長期願景可能往校一級學術單位發展。

「通識課程教師教學成長社群」執行情形如何?請說明之。

自98學年度起,以擔任通識教育課程教師為主體,辦理教師教學策略專業成長社群,本校教師專業成長社群實施要點,鼓勵教師成立教學策略專業成長社群。以99年度為例,以擔任通識教育課程教師為主體,辦理教師教學策略專業學習社群共計7大群,參與教師50餘人;100年度以各系所專任教師為主體,辦理教師專業學習社群,成立9組新社群,並有2組社群延續辦理,參與教師計90餘人。

如文創系100學年第二學期舉辦教師成長專題演講,表列如下:

城鄉空間活化社群--教師專業成長

專題演講一

日期:5月17日(二)

時間:13:30-15:30

地點:行政大樓 B1 A04研討室

演講者:賴維鈞老師(華梵大學美術系)

演講題目:地方文化館

城鄉空間活化社群--教師專業成長

專題演講二

日期:5月24日(二)

時間:13:30-15:30

地點:行政大樓 B1 A04研討室

演講者:邱詠婷老師

(國立臺北教育大學

文化創意產業經營學系)

演講題目:學校空間改造的未

來實驗室

十二、本次通識教育評鑑委員提示結論為:本校之通識教育理念、目標、核心能力與基本素養似乎未能達到全校的共識,課程結構亦似有重整之必要,建議本校能針對待釐清問題,提出改善方案。故希望各位委員能提供卓見,以做為本校改進之參考。

肆、議案討論

提案編號:1

國立臺北教育大學

通識教育委員會101學年度第1學期第1次會議提案

案由

本院體育學系擬於102學年度大學部通識課程校共同課程「體育興趣選項」增列「足球(一)」、「足球(二)」課程乙案,提請討論。

說明

一、為滿足學生選課需求,擬新增科目包括大三體育興趣選項「足球(一)」(附件1)與大四體育興趣選項「足球(二)」(附件2)兩門課程。

二、本案業經101.4.27體育學系100學年度第8次系課委會、101.5.3理學院100學年度第2次院課委會案由5通過在案(附件3)。

三、本案原訂擬新增於101學年度大學部通識課程校共同課程,然因100學年度第2學期期末已無規劃召開通識教育委員會,故改提案於102學年度增列。

辦法

依規定程序辦理。

決議

提案單位:理學院 體育學系

(附件1)國立臺北教育大學通識校共同必修課程(體育類科)教學大綱

科目名稱(中文)

足球(一)

科目名稱(英文)

Soccer (I)

授課教師

周台英

欲開課學期

大三體育興趣選項

開課系所

體育學系

科目代碼(原無或未確定可從缺)

領域課程

參考目標

敬請勾選所開課程符合下列何項目標:(複選)

■ 1.幫助學生瞭解運動對健康的重要性。

■ 2.訓練基礎運動與專項運動的技能與鑑賞能力。

■ 3.養成主動參與及規律運動的良好習慣。

通識

基本素養

敬請勾選所開課程可培養下列何項素養:(複選)

■ 1.具專業知識基礎,並能善盡專業責任。

■ 2.追求自我專業的成長,具備持續學習的態度。

■ 3.能理性思考,具系統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 4.擁有獲取新知的良好中英文溝通和資訊科技運用能力。

■ 5.具備知識的管理、運用和轉化能力。

■ 6.具創造思考和創新轉化的態度與能力。

□ 7.通曉主要學術領域的核心知識,具廣博的知識基礎。

□ 8.具備精通於各學科學習的主要學習策略和求知方法。

■ 9.建立通達自主的人生觀與價值觀。

■10.關懷及珍視自己特質,具自尊自重態度。

■11.關心及尊重他人,具備助人熱忱。

■12.關懷社會福祉,樂於服務人群。

■13.瞭解並尊重相關法規及倫理規範。

■14.能於社會生活中踐履自己在社會分工上的角色責任。

■15.將知識運用於實際的生活與工作情境。

■16.在知與行的不斷辯證中省思行動結果,獲致實踐智慧的成長。

課程理念

透過此課程增進對足球運動的喜愛,加強個人身體素質,培養勇敢、果斷、堅忍的信念。重要的是相互欣賞、表達與循序漸進的方式呈現,並進而對足球運動中的美好經驗感動,並能與他人分享。

教學目標

· 認知:瞭解正確的足球特性與規則,培養足球興趣。

· 技能:學會足球之各種基本技能及應用。

· 情意:培養團隊合作精神與認真學習態度。

課程大綱

(每週上課內容)

一、盤運球:盤球是有防守者實用來閃躲敵方,而運球是沒有防守者攔阻(又稱帶球),兩者結合為盤運球,是足球賽中最常運用的動作,也是學習足球最根本的技巧之一,分為內踝與外踝盤運球。

1.直線盤、運球

2.曲線盤、運球

3.變換盤、運球

二、踢球:踢球是足球最基本的技術,也是初學者開始的課題。

*重點:

1.支撐腳與球的位置

2.踢球腳和球接觸的位置

3.身體的平衡

4.加諸於整個動作的力量

*練習方法:

1.傳球:內側傳球、外側傳球、腳背傳球

2.吊球:定點吊球、移動吊球

3.射門:定點射門、移動射門

三、停控球:有效的停控球可以使下一個動作更有連貫性與流暢,學習者可以用身體的每一個部分來控制隊友傳來的球。

*練習方法:

1.內側停球

2.外側停球

3.大腿停球

4.胸部停球

5.頭部停球

四、挑球:此動作為球感的培養,亦是停控球的基礎。

*練習方法:

1.腳背挑球

2.大腿控球

3.頭頂控球

實施方法

一、講述法

二、示範法

三、練習法

四、觀摩法

成績評量方式

(請註明各項評分比例)

一、學習態度與出席:40%

二、術科測驗:40%

三、運動精神與道德:20%

教科書或參考書目

一、國立編譯館(2006)。學校體育教材教法與評量—足球

二、楊一民等 足球 北京體育大學出版社

三、何志林等 現代足球 人民體育出版社

備註

各院系所規劃開設的各通識教育課程科目,至少必須符合通識教育特質之一:基本性、主體性、多元性、整合性、穿越性、適切性。

(附件2)國立臺北教育大學通識校共同選修課程(體育類科)教學大綱

科目名稱(中文)

足球(二)

科目名稱(英文)

Soccer (II)

授課教師

周台英

欲開課學期

大四體育興趣選項

開課系所

體育學系

科目代碼(原無或未確定可從缺)

領域課程

參考目標

敬請勾選所開課程符合下列何項目標:(複選)

■ 1.幫助學生瞭解運動對健康的重要性。

■ 2.訓練基礎運動與專項運動的技能與鑑賞能力。

■ 3.養成主動參與及規律運動的良好習慣。

通識

基本素養

敬請勾選所開課程可培養下列何項素養:(複選)

■ 1.具專業知識基礎,並能善盡專業責任。

■ 2.追求自我專業的成長,具備持續學習的態度。

■ 3.能理性思考,具系統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 4.擁有獲取新知的良好中英文溝通和資訊科技運用能力。

■ 5.具備知識的管理、運用和轉化能力。

■ 6.具創造思考和創新轉化的態度與能力。

□ 7.通曉主要學術領域的核心知識,具廣博的知識基礎。

□ 8.具備精通於各學科學習的主要學習策略和求知方法。

■ 9.建立通達自主的人生觀與價值觀。

■10.關懷及珍視自己特質,具自尊自重態度。

■11.關心及尊重他人,具備助人熱忱。

■12.關懷社會福祉,樂於服務人群。

■13.瞭解並尊重相關法規及倫理規範。

■14.能於社會生活中踐履自己在社會分工上的角色責任。

■15.將知識運用於實際的生活與工作情境。

■16.在知與行的不斷辯證中省思行動結果,獲致實踐智慧的成長。

課程理念

透過此課程增進對足球運動的喜愛,加強個人身體素質,培養勇敢、果斷、堅忍的信念。重要的是相互欣賞、表達與循序漸進的方式呈現,並進而對足球運動中的美好經驗感動,並能與他人分享。

教學目標

· 認知:瞭解正確的足球特性與規則,培養足球興趣。

· 技能:學會足球之各種基本技能及應用。

· 情意:培養團隊合作精神與認真學習態度。

· 欣賞:國際比賽影片介紹,熟悉國際足球趨勢。

課程大綱

(每週上課內容)

1、 頭頂球:頭頂球分為前額正面與側面頂球,是空中球最有效、最快速攻擊與防守的動作選擇。是初學者基本動作練習的課題。

*重點

1.眼睛要注視來球

2.確實前額接觸的位置

3.身體的平衡

4.頸部固定腰部用力

*練習方法:

1.球感練習

2.原地頭頂

3.跳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