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
69 日本溫泉文化的生成 王之相 南開科技大學通識教育中心副教授 臺灣溫泉的日本風情隨著溫泉產業的發展而持續增溫,其原 因固然可從後殖民主義的角度來取得初步的推斷,但後殖民觀點 容易流於情緒發洩而疏於實際歷史。本文以歷史社會學的角度, 就文明化的動態過程來檢視日本近代歷史發展過程中佛教禪宗 的精神及宋代藝術、公共浴室、現代國家的成型與日本之美的意 象、日本文化的對外代表性、文學想像、交通建設、消費文化及 民間興起之生活休閒觀念等等線索,來回溯日本溫泉文化的生成 因緣,同時指出「日本溫泉」的特色在於日本的「溫泉之美」等 同於溫泉的「日本之美」。本文寫作之宗旨,試圖以具體歷史消 弭後殖民主義過於簡單的架構式理解,也希望日本的經驗有助於 反思臺灣溫泉文化的生成條件。 關鍵辭:後殖民主義、日本、溫泉、文化 止善 第十五期 一般論文 2013 12 69-86 朝陽科技大學通識教育中心

日本溫泉文化的生成ir.lib.cyut.edu.tw:8080/retrieve/32108/007日本... · 與文化的內在糾纏,忽視了這是由產業、消費者、臺灣、日本所共同構 築的一張「文化網絡」(cultural

  • Upload
    others

  • View
    2

  • Download
    0

Embed Size (px)

Citation preview

Page 1: 日本溫泉文化的生成ir.lib.cyut.edu.tw:8080/retrieve/32108/007日本... · 與文化的內在糾纏,忽視了這是由產業、消費者、臺灣、日本所共同構 築的一張「文化網絡」(cultural

69

日本溫泉文化的生成

王之相 南開科技大學通識教育中心副教授

摘 要

臺灣溫泉的日本風情隨著溫泉產業的發展而持續增溫,其原

因固然可從後殖民主義的角度來取得初步的推斷,但後殖民觀點

容易流於情緒發洩而疏於實際歷史。本文以歷史社會學的角度,

就文明化的動態過程來檢視日本近代歷史發展過程中佛教禪宗

的精神及宋代藝術、公共浴室、現代國家的成型與日本之美的意

象、日本文化的對外代表性、文學想像、交通建設、消費文化及

民間興起之生活休閒觀念等等線索,來回溯日本溫泉文化的生成

因緣,同時指出「日本溫泉」的特色在於日本的「溫泉之美」等

同於溫泉的「日本之美」。本文寫作之宗旨,試圖以具體歷史消

弭後殖民主義過於簡單的架構式理解,也希望日本的經驗有助於

反思臺灣溫泉文化的生成條件。

關鍵辭:後殖民主義、日本、溫泉、文化

止善 第十五期 一般論文

2013 年 12 月 69-86 頁

朝陽科技大學通識教育中心

Page 2: 日本溫泉文化的生成ir.lib.cyut.edu.tw:8080/retrieve/32108/007日本... · 與文化的內在糾纏,忽視了這是由產業、消費者、臺灣、日本所共同構 築的一張「文化網絡」(cultural

止善 第十五期 2013.12.

70

前 言

世界上許多地方都有溫泉,有溫泉的地方,人們也都儘可能善加利

用。溫泉的意義並不侷限於湧出地表的一股礦泉;人們對於溫泉的運用,

也就是俗稱泡湯之「泡」的方式各有不同,因而溫泉的意涵也就展現出

各國不同的文化風情,而「日本溫泉」就有其一眼即可認出的特殊風格。

精緻簡單的庭院泉池融於四野的大自然,風吹雲動之下,一個人安靜地

沉浸於熱泉輕煙之中,身心靈看似安住於某種放下的狀態,散發出某種

深沉內省的人生價值;這是日本溫泉傳遞給全世界的典型畫面,不僅代

表日本獨特的泡湯文化,也是日本觀光產業對外行銷的一種非常搶眼的

文化商品,而且這些日本意象也深刻感染著臺灣的溫泉產業。本文的寫

作動機即是由這樣的感染所觸動,或者更坦然直言,以後殖民主義的情

緒影響為始,而終於以歷史社會學的觀察來清理這樣的情緒。

做為社會學的一個分脈,歷史社會學同樣著重於人們的行動(action)

與結構(structure)之間的互動,只是歷史社會學更致力於社會現象的歷史

探究。這樣的歷史探究並非泛泛指出某種現象或某個事件的「歷史背景」

而已,而是試圖就當前人們所刻意建構的種種事物,辨識出它如何以過去

發生的種種具有義意的結構性條件,直接做為當下的「建材」(raw

material)。(Abrams, 1982:8)因此本文即是以若干理論視角的相互對話

來開路,繼之以歷史社會學的角度回溯「日本溫泉」的生成歷程,藉此發

展歷程中種種因緣條件的勾接,試圖描繪出「日本溫泉」的整體成長面貌。

一、溫泉文化現象的理論反思

臺灣的溫泉密度僅次於日本,但是除了標榜「野溪」溫泉和泥漿溫

泉以外,眾多溫泉勝地或溫泉旅館業者,大多強調它在設計上與設備上

是走日本風,而且從「風呂」、「伊豆」、「箱根」、「湯屋」等極度被採用

的招牌符號,從戶外浴池及其自然原石庭院的配置與造景,從大量運用

木料建材、浴後美食甚至到服務人員的服裝上,皆清楚呈現出一種俗稱

「和風」或「日式禪風」的氣氛。雖然業者或消費者對於所謂的「和風」

Page 3: 日本溫泉文化的生成ir.lib.cyut.edu.tw:8080/retrieve/32108/007日本... · 與文化的內在糾纏,忽視了這是由產業、消費者、臺灣、日本所共同構 築的一張「文化網絡」(cultural

日本溫泉文化的生成

71

或「日式禪風」的內涵基本上並無清楚嚴格的界定,但是由於大家似乎

都普遍地如此認定,所以本文假定,臺灣本身對於溫泉的使用方式(或

者我們姑且稱之為臺灣當前的「溫泉文化」)大體上是以日本溫泉文化的

移植挪用為正統,以日本統治時期日本皇室成員之親臨為認證,試圖從

物質環境和情調營造上來滿足消費者在泡湯過程中享受、或想像某種日

本文化的氛圍。當臺灣的作家寫道「會來(泡湯)的都是老於此道的歐

吉桑,一個個像是身懷絕技的忍者,一聲不響地泡在靜僻的角落,閉目

養神」時(古蒙仁,2009),筆者並不確定今天的日本人是否也同樣會用

「忍者」的形像來描述泡湯的老人,還是說,溫泉的「日本性」已經制

約了臺灣作家的想像,看到溫泉想到日本,已極為自然。同時從研究者

對於臺灣溫泉區的意象(image)調察中,也可以輕易發現遊客很清楚知覺

到谷關「受日本文化影響很大」,來到谷關「讓人想到日本」而且「可學

習日式泡湯文化」,從而反映出溫泉觀光發展中的某種後殖民

(post-colonialism)文化內涵。(林宗賢、侯錦雄,2007:79、93)

「讓人想到日本」,谷關溫泉對臺灣人而言看似一種「異國情調」。

但是細察旅遊的發展史可知,異國情調最初並非泛指遊客前往異國,而

感觸到不同的人文景緻而已;事實上異國情調在旅遊史上的首先出現,

正是特定的旅客前往「從前的殖民地」所格外要尋覓的特定感覺,因此

旅遊本身一開始就同時蘊藏著與殖民相關的異國情調迷思。(d’Hauteserre,

2004:237) 但是,谷關的日本風味並不只是殖民者重遊舊地所要尋覓

的異國情調,而是倒反過來,當曾經的被殖民者所親切欣賞之「異國情

調」,竟是原殖民者所留下的統治象徵時,被殖民者是不是就已經(至少

在文化上)站到了殖民者的這一邊,從而觀賞自己的曾經被殖民、或者

被「馴化」或「被文明化」呢?心繫後殖民主義觀點的觀察者可能傾向

如此認為。然而谷關溫泉意象的調查雖然也顯現出它與日本的某種親

近,但它背後是否存在著更深層的後殖民心態,除了「按理論來推斷」

之外,其實並不容易加以確認或否認,因此這樣的論述也不免帶有主觀

的判斷,而容易引起爭議。

理論決定視野,既定視野有其所見也有其所敝。其實我們也可以刻

Page 4: 日本溫泉文化的生成ir.lib.cyut.edu.tw:8080/retrieve/32108/007日本... · 與文化的內在糾纏,忽視了這是由產業、消費者、臺灣、日本所共同構 築的一張「文化網絡」(cultural

止善 第十五期 2013.12.

72

意不選擇後殖民理論作為視野,單純地把旅遊視為不過就是一種休閒活

動罷了。作為一個僅只追求休閒的旅遊者(leisured travelers),一如英語常

用的說法 just have fun 而已,心裡面應該沒有太多的歷史包袱或文化責任

感(free from cultural obligation)才對。然而這麼一個「旅遊」的概念,其

時也包含了多種層次的意義,休閒活動當然可以是旅遊的最基本定義;

但是如果我們觀察外來遊客與在地人民之間的互動,特別是觀察西方社

會或已開發國家的遊客,與第三世界人民之間就旅遊而發生的互動關係

時,實際上也不能忽視前者的來到,而可能對後者造成文化上的牽動和

影響。(Nash & Smith, 1991:14)就這樣的思考線索來衍伸,日本遊客

來到臺灣而對臺灣的溫泉文化可能造成何種影響,則是一個有意義的論

題,例如《遠見》雜誌上的廣告文字所示:「這個知名的(北投)溫泉故

鄉,仿造日本京都的規劃,如今早已擁有截然一新的樣貌,新到連包含

日本人在內的國際遊客也驚艷。」(邱莉滿,2011:198)廣告內容強調

北投溫泉仿自京都,同時也強調日本遊客的觀感,正說明了日本因素的

份量確實不可小看。

再或者,我們也可以單就文化經濟的角度來看待,認為「日本化」

的臺灣溫泉也只是一種流行的文化商品,與我們購買米羅的複製品張掛

在家裡沒兩樣;即便它確實也帶有文化傳播的效果,但這些現象可能只

是一種文化的循環再利用(cultural recycling)。文化的消費問題,與文化

的內涵問題,是不相聯結的;真正的文化,具備生活而長遠的意義,但

是在文化經濟或消費文化的概念下,「文化不再是一種天長地久的東西」

(Culture is no longer made to last)(Baudrillard, 1998:101);文化商品之

所以被消費,往往也只是因為它已經被生產出來了而已。可是即便如此,

我們也無法否認臺灣溫泉的日本身影似乎並不像流行歌曲年度排行一

樣,大紅大紫個幾年頭之後就走完該商品的「生命周期」。反而是,我們

可以在臺灣這塊土地上見證如此大量、如此普及,而又如此持續不衰的

日本溫泉符號,生生不息地內建於臺灣的溫泉產業之中。近年來,臺灣

的溫泉業者紛紛與日本著名的溫泉企業簽訂合作計畫,以利臺灣的溫泉

能夠走向國際,同時日本知名的溫泉飯店也陸續來到臺灣開設「分館」,

Page 5: 日本溫泉文化的生成ir.lib.cyut.edu.tw:8080/retrieve/32108/007日本... · 與文化的內在糾纏,忽視了這是由產業、消費者、臺灣、日本所共同構 築的一張「文化網絡」(cultural

日本溫泉文化的生成

73

這背後是不是也潛藏了大部分文化經濟理論所忽視之臺灣與日本在歷史

與文化的內在糾纏,忽視了這是由產業、消費者、臺灣、日本所共同構

築的一張「文化網絡」(cultural context),非僅溫泉產業一廂情願加諸於

消費者的「刺激/反應」效果而已。(Negus, 2002:115)

其實我個人很喜歡泡溫泉,初次接觸到後殖民理論之際,放下書本

張望四周溫泉旅館的景緻,赫然眼見處處皆是所謂的「印證」,彷彿後殖

民理論就是這麼輕易,簡言之就是受殖民地區在形式上雖已脫離母國,

然而在經濟、文化上仍然受到母國文化霸權的宰制。但是重新審視這輕

易就能得到「印證」的理論時,也不由得心生警覺,懷疑這些以後殖民

主義為框架的「觀察」若不搭配具體歷史的考察,會不會「後殖民理論

將變得很抽象、很空泛,淪為一種情緒發洩的理論」(李英明,2003:45),

徒然使我們對於臺灣及日本的認識皆「滿足」於此,無心於考掘理論粗

線條之下反而可能顛覆理論本身的重要細節。更進一步來說,當我們把

「日式禪風」溫泉風格視為日本某一面定型的文明(civilization)時,也同

時很容易把「日本溫泉文化」當作一種代表日本的、靜態的、恆久如此

的態樣,然後再以臺灣的溫泉布置比對於這般的日本標準,從而忽視所

謂的文明其實應是「人類行為的某種轉變」(specific transformation of human

behavior)(Elias, 2000:45),而且這種轉變的本質乃是一種滾滾動態,

其來有自,而又不曾停歇,所以寧可(依 Elias 用語)將之描述為一種「文

明化」(civilizing)的過程。也就是說,我們如果從動態的、不斷轉變的「文

明化」而非靜態「文明」角度來回顧日本溫泉文化的生成過程,這麼做,

或許一方面可以幫助我們擺脫切片式的文明認知,從而更「親臨現場」

地了解所謂日式禪風溫泉文化的來龍去脈,體貼特定文化生成的長期歷

史因緣以消弭我們對於特定理論的過度依賴,另一方面或許也有助於我

們試著探索臺灣「建構」自身溫泉文化時的思考縱深。基於這樣的理論

反思,以下的探討即側重於溫泉文化何以逐漸成為日本的象徵,並就其

過程進行特定歷史跨距的描寫與詮釋。

Page 6: 日本溫泉文化的生成ir.lib.cyut.edu.tw:8080/retrieve/32108/007日本... · 與文化的內在糾纏,忽視了這是由產業、消費者、臺灣、日本所共同構 築的一張「文化網絡」(cultural

止善 第十五期 2013.12.

74

二、日本作為「美」的意象

探究日本溫泉文化的生成,這裡面其實包含兩個層次的處理,一是

關於日本的「溫泉」文化,觀察它如何在日本的現代化過程中逐步成形,

二是「日本」的溫泉文化,也就是動靜皆美的溫泉文化為何以是由日本

(而非中國,舉例而言)作為代表。

在日常的理解上,特定的國家往往會呈現某種清楚的文化模式,例

如斯巴達的軍人魂、義大利的情人夢等,而人類學家潘乃德(R. Benedict)

的名作《菊花與劍》也分析日本文化之中同時存在優雅與殘暴的雙重性

格,雖然這本書的書名本身同時也很具美感地再傳播了日本的這般印

象。殘暴的一面,可能自有日本長期的戰爭史可以做為理解的背景,但

日本的「菊花」面又從何說起呢?

大約整個 15 世紀,日本的室町時代雖然是戰亂頻仍,但由於足利義

政(Yoshimasa)主掌幕府,他對於藝術家特別刻意的庇護與大力支持,日

本開始漸漸展現出優雅的文化氣息,而且這一段時期也被歷史學家認為

是日本藝術發展的黃金時代(Morton & Olenik, 2005:88),幾種基本的

藝術形式包括茶道、庭園造景、能劇、山水畫等也已經發展到初步成熟

的階段。但同時,室町時代也是佛教文化深刻影響日本的時期,佛教對

於日本的藝術精神同樣也感染甚深。事實上佛教之傳入日本乃是更早之

前的事情,但是之前的日本佛教基本上只是「貴族的佛教」和「祈禱的

佛教」,及至 12 至 14 世紀的鎌倉時代,佛教才開始漸漸成為一般民眾的

宗教,而佛教的教義也開始日本化,並且得到武士階層的支持。再演變

到室町時代,一方面禪宗在同一時期的中國宋朝逐漸成為主流,禪宗思

想此時也快速傳入日本,使得日本禪寺林立,所以「在這個時代與幕府

連結成為最中心勢力的是臨濟系的禪宗。」(末木文美士,2002:182)

佛教的價值觀滲透日本的藝術內涵,又格外表現在茶道的儀式中,個人

從世俗紅塵中逸離而出,在寂靜的儀式中得到放空,任何人(包含武士)

進入茶道區前都必須彎腰屈身穿越矮門,人人平等地隨著茶道儀式進入

內在的世界,這些都是佛教禪境在藝術方面洗鍊而簡單地呈現。依佛教

Page 7: 日本溫泉文化的生成ir.lib.cyut.edu.tw:8080/retrieve/32108/007日本... · 與文化的內在糾纏,忽視了這是由產業、消費者、臺灣、日本所共同構 築的一張「文化網絡」(cultural

日本溫泉文化的生成

75

的教義,人在天地之間並不具備主宰地位,整個宇宙人生的意義是,一

如當時日本山水畫中的山川飛瀑小橋人家,不僅個人在整個大自然中只

有相對的價值,人的意義也唯有從更大的宇宙中才能找到自然而且微不

足道的著力點。

此時日本的山水畫,受到中國宋代山水畫的深刻影響。宋代可謂中

國傳統國畫的巔峰時代,各種技法多元而成熟。可是,宋代文人與禪僧

之間的高度交流,其深刻的互動結果卻沒有被充分認識。文人與禪僧密

切往來之餘,不僅使中國山水之美的藝術呈現手法從寫實走向「理想

化」,而且許多禪僧本身就是畫家,產生於禪林的許多道釋人物畫作也紛

紛流向日本。特別在繪畫上,宋代藝術流露出某種自然主義的精神,以

大自然取代人,以「內省」取代盛唐時期「外攝」。(高木森,1992:204)

這些包括山水、人物在內的禪畫不斷受到日本的收藏,到室町時代後,

禪畫就漸漸成為日本水墨畫的特殊風格,成為今日西方人熟知的日本

Zen Painting。(高木森,1992:266)今日提到日本溫泉時,我們腦海中

浮現出來的,以及日本對外行銷的「正統」畫面,大多並不是高樓大樓

式的現代溫泉旅館,而是特定的中小型日式傳統旅館,及其簡單而有味

道的室外風呂,同時也想像這些溫泉旅館應該是置身於山川風雨之中,

而非都市叢林;這般的想像與親臨日本溫泉所見到的現實,都使我們對

於日本溫泉之整體氣氛的接受度非常之高,甚至暗暗感到某種熟悉與親

切,正因為它非常接近宋代畫家所追求的「詩畫同體」這個境界,「其詩

境在畫裡作為客觀實體的產物,那實體是一個客觀完整的境界,所以是

自給自足的,不假外求的,其意象涵攝各種詩情的可能性……山川、河

流、峰巒、瀑布、茂林、房舍,各自依其最適當的理趣,而存在於統一

的秩序裡,它的詩趣乃因理趣的啟發而產生。」(高木森,1992:221-222)

所以,日本受宋代藝術影響的,與其說是山水畫和禪宗精神,不如說這

二者在中國其實早已融和,因此傳入日本的也是這二者的會通;不是兩

個單項,而是同一股精神。或許在這裡可以大膽的假設,爾後日本戶外

溫泉庭院的基本禪風格局,可以從山水畫與佛教精神中找到共鳴的密

碼,甚至可以說戶外風呂的精巧布局乃是禪風山水畫的人間縮版。

Page 8: 日本溫泉文化的生成ir.lib.cyut.edu.tw:8080/retrieve/32108/007日本... · 與文化的內在糾纏,忽視了這是由產業、消費者、臺灣、日本所共同構 築的一張「文化網絡」(cultural

止善 第十五期 2013.12.

76

文化是累積的產物,日本特殊的藝術品味自室町時代開始深植於日

本文化之中而從未遺失。(Morton & Olenik, 2005:100) 但是室町時代

的藝術推廣仍難免於「從上而下」的施力痕跡,至於一般的日本人或日

本社會之能夠與美感或優雅進一步銜接,則須等到十七世紀之後的德川

時代。德川時代也就是江戶時代(1603-1867),是日本近代很難得的一段

和平與統一的時期,也是美感在日本得以普及化或社會化 (aesthetic

socialization)的時代。(Ikegami, 2005:4)拜「德川和平」之賜,日本社

會在相對穩定的環境中滋生出眾多的民間藝術社團,例如江戶地區的徘

句組織即超過一百個,其餘如茶道、插花、和服等團體也如雨後春筍般

成立,互動往來遞增不已,漸漸形成日本社會中的對於「美」有所感應

的基本群眾(aesthetic public)。德川幕府對這些「體制外」的民間團體當

然也心存疑懼,但是因為自身政權的穩定無懼,所以最後也睜一眼閉一

眼任其自由發展,藝術之優雅遂順利於民間社會中蔓延孳生。同樣拜德

川和平之賜的是商業活動的快速興盛,特別是此時的商業活動得以全日

本(而非限定於各藩境內)為流通市場,無論出版品、清酒、火柴、紡

織品、日用品、浮世繪等商品,莫不帶著美感廣告競爭行銷,而更進一

步把美感活動深入到日本民間社會的各個角落。此時日本文化與藝術的

發展,與德川時代之前必須仰賴宮廷贊助庇護的情況已大不相同。

但是關於德川時代更特別值得注意的是,到了十九世紀初,日本雖

然仍然不算是個實質的「現代國家」(modern state),但也算是一個「中

央集權化的封建國家」(centralized feudal state)(Reischauer, 1989:73)。

德川幕府相對實質統治了整塊的完整領土,日本已非各藩割據隔離的分

裂狀態,這使得東北亞「四島」漸漸浮現出一個「認同」的共通地基,

也就是一個在地理上長期統一而命運整體相連的「日本」。在這般中央集

權化的政治體制與日漸清晰的「日本概念」之下,天皇與皇室並不具備

幕府的政治權力,它長期被迫以文化藝術的發揚作為唯一舞台;由幕府

代表日本之權力,由皇室代表日本之美,這原本是德川體制下的一種強

迫分工。不料明治維新之後「大政奉還」,此時天皇的地位躍居日本之巔,

皇室隨即更以日本文化與藝術之具體象徵,繼承了前朝遺留下來的歷史

Page 9: 日本溫泉文化的生成ir.lib.cyut.edu.tw:8080/retrieve/32108/007日本... · 與文化的內在糾纏,忽視了這是由產業、消費者、臺灣、日本所共同構 築的一張「文化網絡」(cultural

日本溫泉文化的生成

77

資產,而進一步帶頭使「日本的美」成為「日本認同」的起點。所以日

本之「美的意像」(the aesthetic image of Japan),基本上乃是長期以來未

經規劃的社會發展與種種歷史偶然,於因緣際會之下水到渠成的結果,

於十九世紀開始遭遇西方強勢文化壓境之際,再順勢凝聚成為一種對外

徵別日本於萬邦、對內構成自身「自古以來」的文化「傳統」之形象,

而為「日本國」之認同基礎。德川時代之「美感的社會化,產生『美的

日本』之意像,彷彿它一直就是這麼一個叫做日本的地理區塊的自然寫

實。而這樣的意像既突出又實用,它讓後來的明治日本可以認定其文化

認同是既定的,也給明治日本領導者動員其公民忠誠之更多可能。」

(Ikegami, 2005:375) 簡言之,日本「菊花」的那一面乃是隨著室町

時代、德川時代到明治時代朝向現代國家發展過程的意外、同時也不意

外的產物,禪風美學也漸漸被其自身認定是日本文化的內涵之一,而日

本溫泉文化也在同一文明化的路徑中逐漸迂迴成長了起來。

三、日本溫泉的文明化歷程

日本火山眾多,自然有著豐富的、甚至高密度的溫泉資源,而且與

溫泉相關的宗教(政治)神話傳說亦多不勝數,日本自身的文化活動自

古即與溫泉密切相關也是不爭的事實。但是單單如此,並不足以讓日本

標榜自己是個「溫泉民族」。

從早期以來,日本各地的溫泉基本上是人們抵禦寒冷的好去處,而

「公共溫泉浴場」的出現則是與佛教有關;溫泉浴一開始乃是僧侶沐浴

齋戒的宗教儀式,而後再由寺廟開放給一般的貧苦大眾,同時由於溫泉

浴的醫療效果也漸漸在大眾之間口耳相傳,入浴活動也就更加普及化。

不過,長期以來日本天然溫泉也僅是以它的「療效」而受到重視,1876

年人稱「日本的西方醫學之父」貝爾茲(Dr. Erwin von Bäelz)來到日本研

究溫泉,也只是強調溫泉的醫療作用。然而要討論日本的溫泉文化,可

能必須先提到不甚講求醫療效果的公共浴場(public bath or sento)。

公共浴場或都市公共浴室(一般翻譯錢湯,收錢泡湯)的快速發展,

Page 10: 日本溫泉文化的生成ir.lib.cyut.edu.tw:8080/retrieve/32108/007日本... · 與文化的內在糾纏,忽視了這是由產業、消費者、臺灣、日本所共同構 築的一張「文化網絡」(cultural

止善 第十五期 2013.12.

78

也始自德川幕府的江戶時代。江戶即今日的東京,都市的發展與人口的

聚集促使公共浴室的數量快速增加,加上當時一般家庭並無洗浴設備,

以蒸汽浴為主、可以浸泡半身的公共浴室立刻得到大眾的喜愛,就算自

己有洗浴設備的人家也同樣喜歡到公共浴室放鬆娛樂與進行人際交流。

但此時公共浴室為了維持室內的水溫,入口門廳刻意保持低矮以減少空

氣流通,儘有的窗口也特別窄小,因此浴場室內往往光線昏暗,浴者進

出必須發出聲音以免相撞,所以「禮節」的產生也自有其非常實用的物

質基礎。之後隨著燒水技術的改良及熱水量的增加,浸泡的高度已經可

以到達肩膀,但人員出入必須穿著木屐並使用一些具隔熱效果的木製品

來保護自身的安全,因為加熱及傳送熱水的鐵管器材很容易造成燙傷。

儘管存在著安全上的風險,公共浴室這個行業依舊迅速繁榮,可謂百步

之內必有錢湯,廣義的「泡湯」已經成為江戶人生活的一部分,而天然

溫泉的泡湯則可謂另一種型式的公共浴室(茂呂美耶,2002:88-89)。

明治維新之前,即便從許多的浮世繪當中我們也能看出都市泡湯已

經成為男女老幼、無論貧富大家共同喜愛的休閒活動。當時人們最喜歡

入浴的時間是中午及黃昏,夏天則是時時客滿,「身上冒著蒸氣的入浴

者,以舞池般的禮節彼此讓路,坐在各自的浴桶上笑談,討論牆上的警

語,或者偶爾踱步到打開了的門窗旁邊,看著外頭吸引他們目光的景物

或跟路過的親友打招呼」。(Silver, 1867:48-49)到了明治時代之後,都

市公共浴室的發展隨著燒水設備的不斷更新而更加商業化與普遍化,一

直到 20 世紀初日本一般人家中的衛浴設備也日漸普及之後,都市公共浴

室的發展的腳步才慢了下來,甚至開始衰退。再經過相當的時間,都市

錢湯漸漸又轉型成為今日的 spa 模式,在日本人流行一天工作 12 小時的

「工作倫理」壓力下,各種形式的公共湯屋或 spa 仍是日本上班族擴展

社交及紓解壓力的去處。

日本的溫泉與公共浴室原本是不同的發展路徑。基本上,溫泉產業

的高度商業發展,乃是在都市公共浴室普遍成為一種生活方式和消費習

慣之後才漸漸拉抬起來,而這裡面另有其迂迴轉變的路程。日本在江戶

時代已經有了溫泉圖鑑的出版,但當時的溫泉仍然區分平民和武士分別

Page 11: 日本溫泉文化的生成ir.lib.cyut.edu.tw:8080/retrieve/32108/007日本... · 與文化的內在糾纏,忽視了這是由產業、消費者、臺灣、日本所共同構 築的一張「文化網絡」(cultural

日本溫泉文化的生成

79

使用的泉池,部份溫泉也作為各藩抽稅生財的工具,可見溫泉的利用已

經普遍到某種程度。同一時期的日本也開始有溫泉客定期來到溫泉鄉調

養身體,而他們長期寄宿的地方,逐漸發展出以私有財產作為權利基礎

的私營溫泉旅館,漸漸脫離過去溫泉浴場多屬溫泉鄉所在地或特定寺廟

之公共財產的形式,而此財產權形態的轉變也進一步刺激了溫泉旅館的

加快興旺。日本首次舉行全國溫泉普查是在 1886 年,還是完全由內政部

的衛生署在主導,可見當時的溫泉產業雖然已經開始熾熱,但也還沒有

提昇到「國民休閒」的高度。

由於真正的天然溫泉往往不在都市,而在郊區,甚至在山區偏鄉,

所以日本溫泉產業必須要克服的障礙,首先是汲取泉水的技術問題,再

來就是交通問題。19 世紀末期日本已經順利開發出新的鑽探技術,使得

溫泉資源在數量和水量上同時大幅增加,溫泉已經可以正式作為一種大

規模的產業。其次,20 世紀之後隨著日本鐵路網的漸次完備,再加上大

量公路的密集興築,交通非但不再是阻礙,反而漸漸成為開發與促銷溫

泉的血管;「這條沿著山谷的小山路,將來如果做好產業道路,受益最多

的是溫泉旅館。」(川端康成,1985:285,原作於 1929 年)

明治維新之後資本主義商業型態發達,溫泉的醫療功能漸漸退為次

要,娛樂與其他功能逐漸取而代之。之後日本有錢的商人來到溫泉區蓋

別墅給自己居住,溫泉區也開始景點化,去溫泉地休假不只開始成為日

本生活方式的一部分,而且從 19 世紀末以來日本文壇已經陸續凝聚一批

熱愛溫泉的作家,如夏目漱石、幸田露伴、正岡子規等,紛紛以溫泉鄉

的故事作為創作主題。從這一批「明治文士」的筆下開始,「溫泉與文學

的關係,從(川端)康成的『伊豆的舞孃』出現新的轉變。在那之前,

溫泉是文士們的療養避難所,但自康成之後,溫泉便成為文學的據點。」

(嵐山光三郎,2005:375)。換言之,從 20 世紀初以來,藉由相關溫泉

文學作品的大量生產,溫泉已漸漸成為日本人「想像」中的夢境或烏托

邦,而且想像總比真實更感動人心。在那個缺乏影像媒體的時代,日本

溫泉文學的湧現以及其帶動溫泉鄉種種的浪漫想像,這是日本溫泉文化

發展過程中極為特殊的一段故事。

Page 12: 日本溫泉文化的生成ir.lib.cyut.edu.tw:8080/retrieve/32108/007日本... · 與文化的內在糾纏,忽視了這是由產業、消費者、臺灣、日本所共同構 築的一張「文化網絡」(cultural

止善 第十五期 2013.12.

80

人浸泡在熱水中,無疑身心都非常舒服,連雪猴也是。泡湯同時存

在著文化面與自然面的意義,身體的舒服是自然的感覺,但自然與文化

有時是難以切割的。日本雖然是佛教大國之一,但是日本佛教的倫理價

值與某些佛教經典的訓示並不一致,所以日本人不是清教徒,並不視個

人欲望的滿足為罪惡,「他們追求肉身的享樂,就像磨練藝術一樣」。日

本人最喜愛的肉身小享樂之一,就是熱水浴;入浴是為了清潔身體,「但

是他們更在這種嗜好中加上被動的、耽溺的風雅成分,這是其他國家的

入浴習慣中找不到的現象。」(Benedict, 1983:163)再者,由於佛禪早

已貫穿著日本文化的某些價值觀,所以「淨」與「不淨」不只作為道德

判準,而且浸透日本人的日常生活而兼具了美感性質。(李長聲,2007:

85-86)而此基於「淨」的境界而產生的美感性質,則充分表現於日本人

對於室外風呂的用心布局,追求自然簡單而回歸身心的淨空。社會學在

20 世紀後期才注意到「身體」(body)的面向以及身體對於自我(self)的關

聯。然而從西方社會來觀察西方的身體,對身體的處理並不在於醫療目

的,而更在乎我們的身體「看來如何」(how our bodies look)?(Shilling,

2012:7)因此無論是衣著打扮、健身或整形,其意義都來自於他人如何

看待、如何評價我的身體。然而東方或日本溫泉所追求的「淨」界,則

是一種從身體滲透到心靈的文化活動,其意義不在於自己的外表或他人

的注目,而在於某種自我的內省。因此溫泉中的身體,也可以說是一種

宗教的道場,這是西方社會學所見不到的一面。

溫泉佈局雖然重在禪淨美學,但心理狀態中的淨與不淨(慾),必然

是同時並存的,而且前者不一定取得優勢,所以泡湯後的身心舒爽以及

對身體的正視,往往也使溫泉地成為娼妓業的發展溫床。事實上日本的

都市錢湯在其發展後期已經成為一種複合式娛樂場所,底層是湯池,樓

上即已附帶其他的娛樂功能,包括娼妓交易。不久之後,日本政府嚴厲

禁止都市錢湯的娼妓活動,但是對郊區或山區的溫泉鄉則執法不見得徹

底。除了溫泉地原有的遊客之外,隨著 20 世紀初期日本公路的全面拓

展,溫泉鄉逐步被一一開發出來的同時,「韓國人來了一星期之後,日本

人的築路工也來了」,病重的娼妓悲傷地直覺著,「我在產業道路完工之

Page 13: 日本溫泉文化的生成ir.lib.cyut.edu.tw:8080/retrieve/32108/007日本... · 與文化的內在糾纏,忽視了這是由產業、消費者、臺灣、日本所共同構 築的一張「文化網絡」(cultural

日本溫泉文化的生成

81

前會死的」。(川端康成,1985:290-291)溫泉鄉之往往被形容為「溫柔

鄉」,自有其功能上的切膚關聯。

明治維新之後日本與世界各國往來密切,外國重要人士來訪,日本

總會安排一趟溫泉之旅,讓外國人親身感受日本的典型文化,更何況溫

泉之旅同時可以把日本的價值觀、生活、美食、服裝、禮儀等等元素集

中在同一個體驗的過程,算是一種很有效率的安排。例如 1922 年愛因斯

坦訪問日本即安排到箱根溫泉住宿,其他各國政要來訪也是如此。雖然

這些重要日本溫泉旅館的局部設備也從明治維新之後開始「洋化」,但很

清楚的趨勢是,日本也已經體悟出它大可以把日本文化濃縮到一趟溫泉

之旅,而使之成為日本優美文化的表徵。潘乃德戰爭期間日本人不斷強

調「世人的眼光注視著他們的一舉一動」,因此他們「必須把日本精神發

揮到極點」。(Benedict, 1983:25)世界獨有的「日本溫泉」文化,可以

說是當今最容易「被看見」的日本;時至今日即便平凡的遊客到日本一

遊,泡湯活動已經是必然指定的項目,可見溫泉對於日本的充分代表性。

在一份英日文對照的日本簡介中,介紹著「日本最受歡迎的戶外活

動就是溫泉之旅」(Tanaka, 1985:135)。在這裡,它使用的說法是「trips

to hot spring」。不只是「溫泉」,而是前往溫泉鄉的心理過程,那種「旅

程感」(trip)的加入,才能構成整個溫泉文化的完整環節。但是如前所述,

如果沒有鐵公路的發達而使得溫泉之「旅」為成可能,整個溫泉產業的

熱度將是有限的。然而單單鐵公路快速發展,而沒有伴隨某些重要觀念

的轉變,溫泉文化的興起可能也不致如此突出。對於日本,我們經常注

目於明治時代的驚世劇變,以及後來昭和時代的驚世劇變,卻容易忽略

了 20 世紀初介於明治、昭和之間,那看似承平而無甚顯眼的大正時代

(1912-1926),忽略了這個時期的日本其實拜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之賜,

頓時成為世界的外銷工廠。經濟景氣異常繁榮,同時也帶動起日本大量

消費的大眾文化,日本一般國民對於「生活」的看法也隨之起了變化,

旅遊也在生活之內。而這樣的轉變,其實又與日本的交通建設有所關聯,

而且關聯的方式很有意思。

日本的鐵路網是由「國鐵」和「私鐵」共同構成,而且私鐵對於日

Page 14: 日本溫泉文化的生成ir.lib.cyut.edu.tw:8080/retrieve/32108/007日本... · 與文化的內在糾纏,忽視了這是由產業、消費者、臺灣、日本所共同構 築的一張「文化網絡」(cultural

止善 第十五期 2013.12.

82

本都市交通網的拓寬作用更大。在大正時代中,阪神電氣鐵道公司自 1914

年起就以鐵道沿線的居民為對象,發行名為《郊外生活》的小冊子,鼓

吹民眾脫離不健康的都市,走出戶外享受田園樂趣。這當中自然夾帶有

培養消費者的動機,否則單單要「有事出遠門」才搭火車,私鐵的營運

成本將難以承擔。但是,當發現這種積極倡導郊外旅遊的生活價值觀漸

漸成為當時投稿《郊外生活》知識份子的共同理念時,其他鐵道公司也

紛紛跟進發行類似的雜誌,甚至競相推動各種旅遊寫真比賽或舉辦旅遊

博覽會,全面誘導日本人走出戶外進行旅遊活動。(竹村民郎,2010:293)

事實上在 20 世紀初期日本政府已經注意到環境與休閒方面的社會建

設,可是當政府還沒有形成共同意見之時,日本幾家私營鐵路公司已經

就其沿線的消費者,主導並推出某種「田園都市」或「交通文化圈」的

構想,實際上對於日本人的生活與休閒觀有著極大的影響。(竹村民郎,

2010:319)在這般鼓動都市消費者走出都市的旅遊氛圍下,以及二次世

界大戰之前日本鐵公路網已經深入日本社會各個角落,溫泉之旅便更上

層樓拉高成為日本的「國民旅遊」,而同時溫泉文化則以日本文化某種高

度發展的典型,成為對外「介紹日本」、對內「自我介紹」的代表性景觀。

日本的「溫泉之美」,值此即為溫泉的「日本之美」。

二次戰後不久,日本從毀滅邊緣逐漸恢復往日的繁榮經濟,原已生

根的消費文化也再度蓬勃發展。一如美國的狄士尼樂園,日本各地的溫

泉鄉更加精緻地成為「消費園區」(site of consumption)。假日飛奔至溫泉

郊區,置身於簡約禪風的室外風呂,對於都市上班族來說看似一種逃脫,

但是逃脫不掉的仍是消費的邏輯;一如華特迪士尼自己所說:「當遊客在

迪士尼樂園裡,我不要他們看見他們生活在其中的真實世界…..我要讓他

們感覺自己是在另外一個世界」。(Miles, 2002:64-65)消費園區提供的

不是真實世界,而是一種真實世界的變貌,但,這就是消費者所要的。

日本溫泉文化在今日繽紛多彩的消費社會中,依舊是個成功的典範。

Page 15: 日本溫泉文化的生成ir.lib.cyut.edu.tw:8080/retrieve/32108/007日本... · 與文化的內在糾纏,忽視了這是由產業、消費者、臺灣、日本所共同構 築的一張「文化網絡」(cultural

日本溫泉文化的生成

83

四、結論與思考

日本的平均氣溫適合發展溫泉產業,早期歷史也充滿溫泉神話,日本

優雅文化的形成亦深受佛教的廣布,特別是禪宗精神的影響,而致日本藝

術不僅獨具風格且深深著染宗教性質。都市的公共浴場早已普遍培養一般

國民的泡湯消費習慣,爾後都市公共浴場相對式微之際,這樣的休閒習慣

即挪轉於天然溫泉。現代國家成立之後的日本,以美的意象作為認同的基

礎;文學的想像使溫泉地充滿浪漫的故事,身體的慾望和交通的便捷使溫

泉成為一種日常生活化的旅行,取水技術的發展使得分布密度極高的日本

溫泉進一步擴張產業規模,走出都市戶外旅遊的風氣與大眾消費文化也有

助於溫泉業的繁榮,最後則是日本溫泉成為最具國際識別性質、最具文化

認同的商品。以上種種因緣,並不是在一個整套的大規畫下逐步實現,而

是在歷史長河中各自布局而又相互牽動,經過至少兩百多年來隨機進化,

才終於妝點成當今的成熟模樣。日本溫泉文化的特色,在於日本的「溫泉

之美」等同於溫泉的「日本之美」。但日本溫泉並不是日本自古以來的「本

質」型態,毋寧是一連串文明化的歷程與結果。

一直到今天,「日本將溫泉旅行包裝成日本具有代表性的休閒活動,

希望世界各地的朋友來到日本,都能讓日常生活中的疲勞和壓力獲得釋

放」。而日本更重視的是一種整體氣氛的營造,「究竟日本國家旅遊局是

用甚麼樣的號召和角度,讓日本溫泉與世界對話呢?」(唐永青,2011:

40)以上這段文字討論的主題雖然是針對質感行銷,但它「深切期待臺

灣的溫泉發展能夠從『心』出發,以豐富的故事和想像向世界傳達專屬

於臺灣的溫泉文化」(唐永青,2011:43),提問的方向與本文是相關的。

從「心」出發,但臺灣溫泉的文化基礎又在那裡?臺灣溫泉與日本

溫泉的特色差異又在哪裡?挪用日本溫泉型態作為文化行銷之訴求,固

然可以產生一時的驚艷,但是就歷史社會學的角度來看,對於挑戰與變

革之「成功適應」(successful adaptation),也有可能只是個誤入歧途的開

始,因為所謂的適應是否真正「成功」,需要同時觀察它短期的,和它長

期的後果(long-term consequences)。(Smith, 1991:34)

Page 16: 日本溫泉文化的生成ir.lib.cyut.edu.tw:8080/retrieve/32108/007日本... · 與文化的內在糾纏,忽視了這是由產業、消費者、臺灣、日本所共同構 築的一張「文化網絡」(cultural

止善 第十五期 2013.12.

84

就理論上看來,由於不同世代的集體記憶是有差異的,所以後殖民

的「心態」應該會隨著世代的遞進而被時間沖淡。但由於「文化往往是

反殖民和後殖民理論最核心的關切點,而追究出反殖民運動之所以未竟

事功,往往就在於它在反殖民的努力中並沒有成功地重新建立它自己

的、相等價值的文化」(Robert Young,2006:66),這般論點仍是後殖民

主義極富深意的貢獻,也是前述「長期的後果」所提醒之嚴肅的考慮。

回溯日本溫泉文化的生成歷程,其中有部分條件是其他國家同樣也

可以具備的,但是日本溫泉保留與發揚其最核心的文化價值,則是日本

溫泉不可被替代的主因。在明治維新的時期,日本的(或東方的)傳統

價值曾遭到嚴峻的挑戰甚至否定。但可貴的是,日本在「脫亞入歐」的

招牌下終究還是「選擇」了保留固有的傳統文化,今日的日本溫泉才有

「這麼日本」的風格與獨特符號。如果當初明治時期的日本在文化上不

是做這樣的「選擇」,交通、消費、技術、生活觀念甚至所謂服務品質等

等助力,恐怕也無法撐起一面日本溫泉的大旗。「過去的種種『選擇』,

逐個地,同時侷限了、也開啟了下一步變遷之另外的可能性,從而導向

無從確定之目的地。」(Skocpol, 1995:2)日本的「選擇」經驗告訴我

們,如果只接上高溫礦泉水的源頭,而無法接上文化的活水源頭,任何

「為賦新辭強說愁」的故事和想像恐只將流於膚淺、厭膩而終於枯竭。

Page 17: 日本溫泉文化的生成ir.lib.cyut.edu.tw:8080/retrieve/32108/007日本... · 與文化的內在糾纏,忽視了這是由產業、消費者、臺灣、日本所共同構 築的一張「文化網絡」(cultural

日本溫泉文化的生成

85

參考資料 Anne-Marie d’Hauteserre,” Postcolonialism, colonialism and Tourism”, in Alan A. Lew, C. Michael Hall

and Allan M. Williams (Eds.), A Companion to Tourism (Oxford: Blackwell Publishing, 2004), p.237.

Chris Shilling, The Body and Social Theory (London: Sage Publication, 2012), p.7.

Dennis Smith, The Rise of Historical Sociology (Cambridge: Polity Press, 1991), p.34.

Dennison Nash & Valene L. Smith, “Anthropology and Tourism”, 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 18 (1991),

p.14.

Edwin O Reischauer & Albert, M. Craig, Japan-Tradition and transformation (Hong Kong: Allen & Unwin,

1989), p.73.

Eiko Ikegami, Bonds of Civility-Aesthetic Networks and the Political Origin of

Japanese Cultur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5), p.4, p.375.

J. M. W Silver, Sketches of Japanese Manners and Customs, published in London, 1867, p.48-49. 2012 年 6

月 19 日瀏覽自 www.gutenberg.org/files/13051/13051-h/13051-h.htm, The Project Gutenberg eBook.

Jean Baudrillard, The Consumer Society (London: Sage Publication, 1998), p.101.

Keith Negus, “Identities & Industries: the Cultural Formation of Aesthetic Economies”, in Paul de Gay &

Michael Pryke (eds),Cultural Economy ( London: Sage Publications, 2002), p.115.

Norbert Elias, The Civilizing Process (Oxford: Blackwell Pub. 2000), p.45.

Philip Abrams, Historical Sociology (New York: Cornell University Press, 1982), p.8.

Skocpol, Theda, “Sociology’s Historical Imagination”, in Theda Skocpol (ed),Vision and Method in

Historical Sociology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5), p.2.

Steven Miles, Consumerism- as a Way of Life (London: Sage Publication, 2002), pp.64-65.

W. Scott Morton & J. Kenneth Olenik, Japan-It’s History and Culture (New York: McGraw-Hill, Inc. 2005),

p.88, p.100.

Yoshio Tanaka, (Ed.) Japan as It is (Tokyo:Kosaido Co. Ltd. 1985), p.135.

川端康成著、余阿勳、黃玉燕譯,〈溫泉旅館〉,《伊豆的舞孃》(臺北:志文出版社,1985),頁 285、

290-291

末木文美士著、涂玉盞譯,《日本佛教史――思想史的探索》(臺北:城邦出版社,2002),頁 182

古蒙仁,〈露天溫泉風呂〉,《聯合報》,2009 年 7 月 22 日聯合副刊。

林宗賢、侯錦雄,〈遊客溫泉旅遊渡假區知覺意象之度量――以谷關為例〉,《戶外旅憩研究》第 20 卷

第 2 期(2007.06.),頁 79、93

竹村民郎著、林邦由譯,《大正文化──帝國日本的烏托邦時代》(臺北:玉山社,2010),頁 293、

319

李英明,《全球化下的後殖民省思》(臺北:生智出版社,2003),頁 105

李長聲,《居酒屋閒話》(臺北:遠流出版社,2007),頁 85-86

邱莉滿,〈溫泉文化 發揚光大泡湯產業〉,《遠見》第 300 期(2011.06.),頁 198

茂呂美耶,《物語日本》(臺北:遠流出版,2002),頁 88-89

唐永青,〈日本溫泉感性行銷〉,《臺北產經》,2011 年第 8 期,頁 40-43

高木森,《中國會化思想史》(臺北:東大圖書公司,1992),頁 204、221-222、266

嵐山光三郎著、孫玉珍譯,《噗通:從溫泉出發的近代日本文學史》(臺北:高談文化出版,2005),

頁 373

楊(Young, Robert)著、周素鳳、陳巨擘譯,《後殖民主義──歷史的導引》 (Postcolonialism: An Historical

Introduction)(臺北:巨流圖書公司,2006), 頁 66

潘乃德(Ruth Benedict)著、黃道琳譯,《菊花與劍─日本的民族文化模式》(The Chrysanthemum and the

Sword)(臺北:桂冠圖書公司,1983),頁 25、163

Page 18: 日本溫泉文化的生成ir.lib.cyut.edu.tw:8080/retrieve/32108/007日本... · 與文化的內在糾纏,忽視了這是由產業、消費者、臺灣、日本所共同構 築的一張「文化網絡」(cultural

止善 第十五期 2013.12.

86

Formation of Japanese Hot Spring Culture

Wang, Chih-Shiang Associate Professor, General Education Center, Nan Kai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Abstract

Japanese style of hot spring bathing has been booming in Taiwan

with its development of hot spring industry. Perhaps post-colonialism

can offer certain heuristic explanation about such trend, but post-

colonialism by itself may carry emotional bias too. This paper

prefers the process of civilizing Instead, with the help of historical

sociology. Going back into Japanese history, I try to connect the

influence of Buddhist meditation, public bath, image of beauty of

Japan, literature imagination, traffic convenience and the

transformation of the idea of life, and combine them into the route of

the formation of Japanese hot spring culture. Especially, the author

will point out the unique character of Japanese hot spring is that:

“the beauty of hot spring” in Japan refers to “the beauty of Japan” in

hot spring. It is hoped that such doing can perhaps offer certain

correction of post-colonial bias and reflection upon the possible

cultural formation of Taiwanese hot spring industry.

Keywords: Post-colonialism, Japan, Hot Spring, Cultu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