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66
上海电力学院 教学大纲 |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 学院: 电气工程学院 专业: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 上海电力学院 2018 10 月制

shiep.edu.cn · Web view[6] 邓小平:《邓小平文选》,人民出版社1994年10月第2版。 [7] 薄一波:《若干重大决策与事件的回顾》,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

  • Upload
    others

  • View
    1

  • Download
    0

Embed Size (px)

Citation preview

教 学 大 纲

学院: 电气工程学院

专业: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

上海电力学院

2018年10月制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课程教学大纲目录

通识必修课程1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学大纲1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教学大纲7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教学大纲12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教学大纲18

《形势与政策》课程教学大纲22

《大学英语B》(1)(2)(3)课程教学大纲24

《程序设计基础A》课程教学大纲30

《体育》课程教学大纲37

《入学教育》教学大纲39

《军事理论与军事训练》课程教学大纲42

《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教学大纲45

《创新创业基础》课程教学大纲49

《职业规划与就业指导》课程教学大纲69

《能源中国》课程教学大纲76

《丝路之光》课程教学大纲79

《能源电力概论》课程教学大纲81

《电气工程学科概论(1)(2)》课程教学大纲87

学科基础课程92

《机械制图C》课程教学大纲92

《线性代数》课程教学大纲96

《高等数学A》课程教学大纲99

《大学物理》课程教学大纲103

《物理实验(1)(2)》课程教学大纲107

《复变函数与积分变换B》课程教学大纲113

《概率论与数理统计》课程教学大纲116

《电力系统工程计算方法》课程教学大纲120

《电路B1、B2》课程教学大纲123

《模拟电子技术》课程教学大纲129

《信号分析与处理》课程教学大纲133

《数字电子技术》课程教学大纲137

《自动控制原理》课程教学大纲141

《电力电子技术》课程教学大纲145

《电机学》课程教学大纲149

《电磁场》课程教学大纲153

《单片机与接口技术》课程教学大纲157

《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课程教学大纲163

专业教育课程(核心)169

《电力系统分析(上、下)》课程教学大纲169

《电力系统继电保护原理》课程教学大纲175

《发电厂电气主系统B》课程教学大纲180

《高电压技术》课程教学大纲184

《电力系统自动装置》课程教学大纲189

专业教育课程(选修)195

《电力新技术概论》课程教学大纲195

《电力工程技术经济与管理》课程教学大纲201

《MATLAB在电力系统计算中的应用》课程教学大纲207

《电力系统规划与优化运行》课程教学大纲211

《风力发电场与并网》课程教学大纲215

《智能电网技术》课程教学大纲219

《配电网运行与分析》课程教学大纲227

《电力系统柔性输电技术》课程教学大纲233

《电力系统调度自动化》课程教学大纲238

《分布式发电技术》课程教学大纲242

《可再生能源发电控制技术》课程教学大纲246

《微机继电保护》课程教学大纲251

《配电网自动化》课程教学大纲256

《电气设备状态监测与诊断》课程教学大纲261

《输电网运行经济分析》课程教学大纲266

《高压直流输电》课程教学大纲270

《电气设备绝缘与试验(中/英)》课程教学大纲274

《配电设备及系统》课程教学大纲281

《无功补偿与谐波治理》课程教学大纲286

《电力电子分析与设计》课程教学大纲290

《风力发电原理》课程教学大纲295

《电能质量分析与控制》课程教学大纲300

《电力电子装置与控制》课程教学大纲304

《电能计量》课程教学大纲307

《用电管理》课程教学大纲312

《中国电力与能源》课程教学大纲316

《可再生能源与储能技术》课程教学大纲321

《电厂动力工程B》课程教学大纲326

《工业用电设备》课程教学大纲329

《电力工程技术经济学(1)》课程教学大纲333

《电力市场》课程教学大纲337

《电力市场(英)》课程教学大纲341

《电力工程估价》课程教学大纲345

《售电市场竞争概论》课程教学大纲349

《发电市场决策》课程教学大纲354

《电力系统经济运营基础》课程教学大纲359

集中实践课程363

《工程实训》课程教学大纲363

《电路综合实验(1)(2)》教学大纲368

《电路计算机辅助设计(1)(2)》课程教学大纲374

《电子技术综合实验(1)》教学大纲378

《电子技术综合实验(2)》教学大纲382

《电子技术课程设计》教学大纲386

《电力电子技术课程设计》教学大纲390

《认识实习》教学大纲395

《发电厂变电所电气设计》教学大纲399

《电力系统分析课程设计》教学大纲403

《电力系统动模课程设计》教学大纲408

《电力工程估价课程设计(概预算)》教学大纲414

《毕业实习》教学大纲420

《毕业设计(论文)》教学大纲424

上海电力学院 教学大纲 |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

上海电力学院 教学大纲 |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

通识必修课程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英文名称:Ideology and Moral Cultivation & Basics of Law

课程编号:6000017

课程性质:必修

学分/学时:3/48。其中,讲授 32 学时,社会实践16学时。

课程负责人:巩军伟

先修课程:无

一、课程目标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是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爱国主义教育为主线、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和法制观等方面的教育为主要内容,综合运用相关学科知识,依据大学生成长的基本规律,教导、引导大学生加强自身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素养的一门公共理论课基础学科。

通过本课程的理论教学和实践训练,使学生具备下列能力:

1.具有人文社会科学素养,具备良好的自我行为规范能力。通过学习、掌握道德和法律基础知识,提升人文科学素养,养成良好的自我行为规范能力。(支撑毕业要求8.1)

2.具有社会责任感,理解基本职业道德及相关法律法规,并能在电气工程实践中认真履行职责,勇于承担行业责任、社会责任。(支撑毕业要求8.2)

3.能够正确认识和处理个人和团队的关系,竞争和合作的关系,人际关系和谐,在多学科背景下的团队中做好自己承担的工作。(支撑毕业要求9.1)

本课程目标与毕业要求职业规范8.1、8.2,个人和团队9.1三个指标点一一对应。

二、课程目标与教学内容和方法

如表1所示。

表1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内容及学时分配

知识单元

教学内容和方法

学时(实验)

课程目标

序号

课程单元

教学内容

教学方法

1

绪论

一、我们处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

课堂教学

2(其中实践2)

1、2

二、时代新人要以民族复兴为己任

2

第一章人生的青春之问

第一节人生观是对人生的总看法

课堂教学

演讲讨论

4(其中实践2)

3

第二节正确的人生观

第三节创造有意义的人生

3

第二章 坚定理想信念

第一节理想信念的内涵及重要性

课堂教学

演讲讨论

4(其中实践2)

2、3

第二节崇高的理想信念

第三节在实现中国梦的实践中放飞青春梦想

4

第三章弘扬中国精神

第一节中国精神是兴国强国之魂

课堂教学

演讲讨论

6(其中实践2)

1、2

第二节爱国主义及其时代要求

第三节让改革创新成为青春远航的动力

5

第四章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第一节全体人民共同的价值观

课堂教学

演讲讨论

4(其中实践2)

3

第二节坚定价值观自信

第三节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积极践行者

6

第五章明德德守公德严私德

第一节道德及其变化发展

课堂教学

演讲讨论

6(其中实践2)

2、3

第二节吸收借鉴优秀道德成果

第三节遵守公民道德准则

第四节向上向善、知行合一

7

第六章尊法学法守法用法

第一节社会主义法律的特征和运行

课堂教学

演讲讨论

作业练习

6(其中实践4)

1、2、3

第二节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

第三节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

第四节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

第五节培养法治思维

第六节依法行使权利与履行义务

《继承法》关于继承方式,尤其是遗嘱继承的有关规定

正确理解法律权利与法律义务的关系

10

总计

 

48(16)

三、教学方法

本课程以课堂教学为主,实践教学和演讲讨论为辅开展教学。

本课程以学习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线,主要介绍思想道德和法律基础知识及二者之间的内在联系,重点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和法律素质这两大基本素质,使学生具备良好的自我行为规范能力、社会责任感和恰当处理人际关系、做好自己承担工作的能力。

本课程采用国家统编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点教材,运用课堂讲解、多媒体教学、学生演讲讨论、课外实践、撰写研究论文等多样化教学方法,调动学生积极性,增强教学效果。

本课程安排课外社会实践、撰写实践报告。

四、考核内容及考核方式

1.考核内容

(1)我们处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时代新人要以民族复兴为己任(对应课程目标1、2)

(2)人生青春之问,人生的总看法、正确的人生观、有意义的人生(对应课程目标3)

(3)理想、信念的含义、特征及意义。(对应课程目标1、2、3)

(4)中国精神的含义、意义;爱国主义的含义、时代价值;做忠诚的爱国者;改革创新。(对应课程目标1、2)

(5)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全体人民共同的价值追求,坚定价值观自信,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积极践行者。(对应课程目标3)

(6)道德及其变化发展,吸引借鉴优秀道德成果,遵守公民道德准则,向上向善、知行合一。(对应课程目标1、2/3)

(7)社会主义法律的特征和运行,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应课程目标1、2/3)

2.考核方式

期末考试+平时成绩+社会实践成绩。

其中:期末考试占总成绩50%,采用闭卷考试;平时成绩占总成绩20%,根据课堂表现10%、课后作业(或课堂演讲)10%评定;社会实践成绩占总成绩30%,根据社会实践报告20%、读后感(观后感)10%进行评定。

五、教材及主要参考书

1.全国统一教材

本书编写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2018年修订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8

2.主要参考书

[1] 习近平.青年要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C】.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

[2]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C】.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

[3]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论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C】.北京:人民出版社,1997

[4]教育部高等教育司组编.我是谁【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5]杨超.现代德育人本论【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05

[6] [美]麦特·里德雷,刘珩译.美德的起源—人类本能与协作的进化【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4

[7]《伦理学》编写组.伦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14

[8]田秀云.社会道德与个体道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

[9]周昌忠.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性转型【M】.上海:三联书店,2002

[10]法理学、宪法学、民法学、刑法学(法学专业通用教材均可)

六、附《课程教学目标—毕业要求关系表》

如表2所示。

表2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教学目标—毕业要求关系表

序号

毕业要求12条

二级指标点

对应课程目标

1

工程知识:能够将数学、自然科学、工程基础和专业知识用于解决复杂工程问题

1.1 掌握数学、物理等自然科学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为解决电气工程相关的复杂工程问题提供基础

1.2 掌握计算机及应用、工程制图等工程基础知识

1.3 掌握扎实的电气工程专业基础理论知识

1.4掌握电气工程相关专业理论知识,并能用于解决电气工程复杂工程问题

2

问题分析:能够应用数学、自然科学和工程科学的基本原理,识别、表达、并通过文献研究分析复杂工程问题,以获得有效结论

2.1 能识别和判断电气复杂工程问题

2.2能对电气复杂工程问题进行合理的建模

2.3 能够通过文献检索分析电气复杂工程问题

2.4能够通过建立有效、合理的模型解决电气复杂工程问题

3

设计/开发解决方案:能够设计针对复杂工程问题的解决方案,设计满足特定需求的系统、单元(部件)或工艺流程,并能够在设计环节中体现创新意识,考虑社会、健康、安全、法律、文化以及环境等因素

3.1能针对复杂电气工程问题进行相关的方案设计

3.2能够运用电气工程技术进行满足电力系统特定需求的系统、单元设计

3.3能够在工程方案、系统设计中体现一定的创新意识

3.4能够在工程设计中综合考虑社会、健康、安全、法律、文化等因素

4

研究:能够基于科学原理并采用科学方法对复杂工程问题进行研究,包括设计实验、分析与解释数据、并通过信息综合得到合理有效的结论

4.1能够设计和实施电气工程实验,掌握与工程相关的实验方法

4.2能够就电气系统复杂工程问题设计模拟实验

4.3能正确采集、整理数据,对结果进行关联、建模、分析和解释,从而获取合理有效的结论

5

使用现代工具:能够针对复杂工程问题,开发、选择与使用恰当的技术、资源、现代工程工具和信息技术工具,包括对复杂工程问题的预测与模拟,并能够理解其局限性

5.1 学习并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及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跟踪并获取信息的基本方法

5.2能够针对复杂电气工程问题,开发、选择与使用恰当的技术、资源、与工具进行预测与模拟,理解在实施过程中的不足和局限性

6

工程与社会:能够基于工程相关背景知识进行合理分析,评价专业工程实践和复杂工程问题解决方案对社会、健康、安全、法律以及文化的影响,并理解应承担的责任

6.1熟悉与电力行业的政策、法律法规、工程规范

6.2了解与电力系统相关的技术标准、知识产权、产业政策、法律法规和企业管理体系

6.3能分析并客观评价电气新技术、新设备的开发和应用对社会、健康、安全、法律以及文化的潜在影响

6.4理解应承担的责任并应用技术手段降低其负面影响的作用及局限性

7

环境和可持续发展:能够理解和评价针对复杂工程问题的专业工程实践对环境、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影响

7.1理解电气工程活动与环境和可持续发展的内涵、意义和关系

7.2能够分析和评价基于复杂工程问题下的电气工程实践对环境、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影响

8

职业规范:具有人文社会科学素养、社会责任感,能够在工程实践中理解并遵守工程职业道德和规范,履行责任

8.1具有人文社会科学素养,具备良好的自我行为规范能力

M

8.2具有社会责任感,具备职业道德修养

H

8.3理解并遵守相关法律法规,能在电气工程实践中认真履行

9

个人和团队:能够在多学科背景下的团队中承担个体、团队成员以及负责人的角色

9.1 能够正确认识和处理个人和团队的关系,在多学科背景下的团队中独立完成团队中应承担的工作

M

9.2能够在团队中根据角色要求发挥应起的作用,在团队中具有协调、沟通、激励和决策的工作能力

10

沟通:能够就复杂工程问题与业界同行及社会公众进行有效沟通和交流,包括撰写报告和设计文稿、陈述发言、清晰表达或回应指令。并具备一定的国际视野,能够在跨文化背景下进行沟通和交流

10.1能够通过口头和撰写报告或设计文稿等书面形式方式表达自己的想法,能就电气工程复杂问题与同行及社会公众进行有效沟通和交流

10.2能够通过口头和撰写报告或设计文稿等书面形式方式表达自己的想法,能就电气工程复杂问题与同行及社会公众进行有效沟通和交流

11

项目管理:理解并掌握工程管理原理与经济决策方法,并能在多学科环境中应用

11.1理解工程活动中涉及的工程项目管理的基本原理及其经济决策的基本方法

11.2 理解电气工程技术管理与经济效益之间的关系,能够将相关工程管理原理与经济决策方法应用于多学科环境中

12

终身学习:具有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的意识,有不断学习和适应发展的能力

12.1正确认识终身学习的必要性,具有自我不断学习和探索的理念

12.2 能够采用合适的方法不断学习提高自身能力,与时俱进适应未来发展

注:表中“H(高)、M(中)、L(弱)”表示课程与各项毕业要求的关联度。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英文名称:Essentials of Chinese Modern History

课程编号:6000184

课程性质:公共必修

学分/学时:3/48

课程负责人:陈宝云

先修课程: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一、课程目标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是中宣部、国家教育部所规定的高等院校各专业必修的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理论课之一,是全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体系的主干课程,是国家高等学校进行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的必修课。通过本课程使学生认识近现代中国社会发展和革命发展的历史进程及其内在规律性,“了解国史、国情,深刻领会历史和人民怎样选择了马克思主义,选择了中国共产党,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进一步树立“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的信念,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心;紧密结合中国近现代的历史实际,通过对有关历史进程、事件和人物的分析,提高学生运用科学的历史观和方法论分析历史问题、辨别历史是非的能力。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具备下列能力:

1. 具有人文社会科学素养,具备良好的自我行为规范能力(支撑毕业要求8.1)

2. 具有社会责任感,理解基本职业道德及相关法律法规,并能在实践中认真履行(支撑毕业要求8.2)

3. 正确认识终身学习的必要性,具有自我不断学习和探索的理念。(支撑毕业要求12.1)

二、课程内容及学时分配

如表1所示。

表1《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内容及学时分配

知识单元

知识点

理论学时

实践学时

教学目标

序号

描述

序号

描述

1

上篇综述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的前夜

1

康乾盛世——中国封建社会的落日辉煌

3

2

2

全球变局——西方资本主义的崛起

3

奇异的悲歌——中国由强转弱

4

鸦片战争——中国近代史的起点

5

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主要矛盾、面临的两大历史任务及其关系

2

第一章 反对外国侵略的斗争

1

第一节 资本-帝国主义的侵略

3

2

2

第二节 抵御外国武装侵略 争取民族独立的斗争

3

第三节 反侵略斗争的失败与民族意识的觉醒

3

第二章 对国家出路的早期探索

1

第一节 农民群众斗争风暴的起落

6

1

2

第二节 洋务运动的兴衰

3

第三节 维新运动的兴起和夭折

4

第三章 辛亥革命与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

1

第一节 举起近代民族民主革命的旗帜

6

1

2

第二节辛亥革命与建立民国

3

第三节辛亥革命的失败

5

第四章 开天辟地的大事变

1

第四章 第一节 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

6

3

2

第二节 马克思主义进一步传播与中国共产党诞生

第三节 中国革命的新局面

3

第四章 第一节 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

6

第五章 中国革命的新道路

1

第一节 对革命新道路的艰苦探索

6

1

2

第二节 中国革命在探索曲折中前进

7

第六章 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

1

第一节 日本发动灭亡中国的侵略战争

6

1

2

第二节 中国人民奋起抗击日本侵略者

3

第三节 国民党与抗日的正面战场

4

第四节 中国共产党成为抗日战争的中流砥柱

5

第五节 抗日战争的胜利及其意义

8

第七章 为新中国而奋斗

1

第一节 从争取和平民主到进行自卫战争

6

2

2

第二节 国民党政府处在全民的包围中

3

第三节 中国共产党与民主党派的合作

4

第四节 创建人民民主专政的新中国

9

第八章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中国的确立

1

第一节 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开始

3

3

2

第二节社会主义道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

3

第三节有中国特点的向社会主义过渡的道路

10

第九章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

1

第一节 良好的开局

3

2

2

第二节 探索中的严重曲折

3

第三节 建设的成就探索的成果

11

第十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开创与接续发展

1

第一节 历史性的伟大转折和改革开放的起步

3

2

2

第二节 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新局面的展开

3

第三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继续推进

4

第四节 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12

第十一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

1

第一节 开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岗位广阔的发展前景

3

1

2

第二节 党和国家事业的历史学成就和历史性变革

3

第三节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

总计

48

三、教学方法

本课程采用课堂教学,讲授与辩论相结合,运用多媒体课件。注重理论学习的系统性,理论联系实际。

本课程采用国家马工程统一教材,结合学生个性特点,因材施教。本课程的课堂教学将充分利用数字化技术、网络技术制作丰富多彩的教学课件和辅导材料,调动学习积极性,提高教学效率。

本课程作业有课堂演讲等数次。

四、考核内容及考核方式

1.考核内容

(1)上篇综述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的前夜(对应课程目标1)

(2)反对外国侵略的斗争(对应课程目标1)

(3)对国家出路的早期探索 (对应课程目标2)

(4)辛亥革命与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对应课程目标3)

(5)开天辟地的大事变(对应课程目标2)

(6)中国革命的新道路(对应课程目标2)

(7)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对应课程目标2)

(8)为新中国而奋斗 (对应课程目标3)

2.考核方式

期末考试+平时成绩。

其中:期末考试占总成绩70%,采用闭卷考试;平时成绩占总成绩30%,根据出勤15%、课堂讨论13%等综合评定。

五、教材与主要参考书

1.指定教材: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本书编写组,高等教育出版社,2018年版。

2.主要参考书目

[1]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 《列宁选集》第1-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3] 《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陈旭麓,上海人民出版社单行本或《陈旭麓文集》第一卷;

[4] 《中国近代史》,李侃主编,北京:中华书局,2005;

[5]《剑桥中国晚清史》(上、下卷),费正清,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

[6] 《剑桥中华民国史1912-1949》(上、下卷),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

[7 ] 《中国近代化与洋务运动》,孔令仁、李德征主编,山东大学出版社,1992;

[8] 《中国的现代化》,[美]吉尔伯特罗兹曼,江苏人民出版社,1995;

[9] 《五四运动史》(修订本),彭明编,人民出版社,1998;

[10]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从影响的传入到传播》,林代昭编,清华大学出版社,1983;

[11] 《中国共产党的七十年》,胡绳主编,中共党史出版社,1991;

[12] 《中国现代史》,王桧林主编,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1;

[13] 《中国现代化历程》(第一、二、三册),虞和平主编江苏人民出版社,2001;

[14] 《百年蹒跚——小农中国的现代觉醒》,姜义华,三联书店,1992;

[15] 《一个东方外交官眼中的美国》伍廷芳著,李欣译,学林出版社,2006.

六、 附《课程教学目标—毕业要求关系表》

如表2所示。

表2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教学目标—毕业要求关系表

序号

毕业要求12条

二级指标点

对应课程目标

8

职业规范:具有人文社会科学素养、社会责任感,能够在工程实践中理解并遵守工程职业道德和规范,履行责任

8.1具有人文社会科学素养,具备良好的自我行为规范能力

H

8.2具有社会责任感,具备职业道德修养

M

8.3理解并遵守相关法律法规,能在电气工程实践中认真履行

12

终身学习:具有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的意识,有不断学习和适应发展的能力

12.1正确认识终身学习的必要性,具有自我不断学习和探索的理念

H

12.2 能采用合适的方法不断学习提高自身能力,与时俱进适应未来发展

注:表中“H(高)、M(中)、L(弱)”表示课程与各项毕业要求的关联度。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英文名称:An introduction to Mao Zedong thought and the theoretical system of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课程编号:6000185

课程性质:公共必修课

总课时:5/80 。其中,理论课时48,实践课时32。

课程负责人:陈宝云

先修课程: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一、课程目标

本课程是中宣部、国家教育部所规定的高等院校各专业必修的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理论课之一。通过本课程学习,使学生理解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伟大理论成果;帮助学生树立起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坚定信念,培养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自觉性和坚定性,能够积极投身到全面建设社会主义小康社会的伟大实践当中,并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

通过本课程理论学习与实践锻炼,使学生具备以下能力:

1.了解能源电力领域发展现状及趋势,理解国家对该领域发展的指导方针和政策。(支撑毕业要求7.1)

2. 具有人文社会科学素养、社会责任感,能够在实践中理解并遵守职业道德和规范,具备良好的自我行为规范能力。(支撑毕业要求8.1)

3. 具有社会责任感,理解基本职业道德及相关法律法规,并能在实践中认真履行。(支撑毕业要求8.2)

本课程目标与毕业要求环境和可持续发展7.1、职业规范 8.1/ 8.2一一对应。

二、课程内容及学时分配

表1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内容及学时分配

知识单元

知识点

理论学时

实践学时

教学目标

序号

描述

序号

描述

1

引言:本课程简介及学习意义等

1

本课程简介

2

2

学习意义

2

第一章 毛泽东思想及其历史地位

1

第一节毛泽东思想的形成和发展

4

2

1

2

第二节 毛泽东思想的主要内容和活的灵魂

3

第三节 毛泽东思想的历史地位

3

第二章 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

1

第一节 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形成

4

2

2

2

第二节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和基本纲领

3

第三节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道路和基本经验

4

第三章 社会主义改造理论

1

第一节 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

4

2

2

2

第二节 社会主义改造道路和历史经验

3

第三节 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确立

5

第四章 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理论成果

1

第一节 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重要思想成果

2

2

1

2

第二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意义与教训

6

第五章 邓小平理论

1

第一节 邓小平理论的形成

4

2

3

2

第二节 邓小平理论的基本问题和主要内容

3

第三节 邓小平理论的历史地位

第六章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1

第一节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形成

2

2

2

第二节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核心观点和主要内容

3

第三节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历史地位

第七章 科学发展观

1

第一节 科学发展观的形成

2

2

2

第二节 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和主要内容

3

第三节科学发展观的历史地位

第七章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及其历史地位

1

第一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

4

2

2

第二节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主要内容

3

第三节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历史地位

7

第九章 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任务

1

第一节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4

2

1

2

第二节 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战略安排

9

第十章 “五位一体”总体布局

1

第一节 建设现代经济体系

10

4

1

2

第二节 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3

第三节 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

4

第四节 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主

5

第五节 建设美丽中国

10

第十一章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

1

第一节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8

4

3

2

第二节 全面深化改革

3

第三节 全面依法治国

4

第四节 全面从严治党

11

第十二章 全面推进国防和军队现代化

1

第一节 坚持走中国特色强军之路

4

2

3

2

第二节 推动军民融合深度发展

12

第十三章 中国特色大国外交

1

第一节 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

6

2

3

2

第二节 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13

第十四章 坚持和加强党的领导

第一节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在党

4

2

3

2

第二节 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

总计

96

64

32

三、教学方法

采用课堂教学,讲授与辩论相结合,运用多媒体课件。注重理论学习的系统性,理论联系实际,加强实践教学。

本课程采用国家“十二五”规划教材,结合学生个性特点,因材施教。本课程的课堂教学将充分利用数字化技术、网络技术制作丰富多彩的教学课件和辅导材料,调动学习积极性,提高教学效率。

本课程有32学时课外实践,全部过程掌控如下:

第一阶段,第1~3周,学生根据教师的前期指导,进行实践策划并撰写实践提纲。教师进行全班动员和指导,把实践课具体通知、详细要求、模板下载等信息详细告知学生,并把以往实践报告撰写中易出现的问题向学生讲明,明确各项具体要求。(共2课时)

重点指导:(1)如何确定主题。主题是社会实践报告的灵魂,对社会实践报告写作的成败具有决定性的意义。因此,确定主题要注意:报告的主题应与《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内容相符;主题宜小,且宜集中,避免大题小作,要小题大做;最终通过与学生1-2次交流,确定调研主题。(2)布局和拟定提纲。这是实践报告构思中的一个关键环节。布局就是指实践报告的表现形式,它反映在提纲上就是文章的“骨架”。拟定提纲的过程实际上就是把实践材料进一步分类,构架的过程。构架的原则是:“围绕主题,层层进逼,环环相扣”。提纲或骨架的特点是它的内在的逻辑性,要求必须纲目分明,层次分明。实践报告的提纲有两种,一种是观点式提纲,即将调查者在调查研究中形成的观点按逻辑关系一一地列写出来。另一种是条目式提纲,即按层次意义表达上的章、节、目,逐一地一条条地写成提纲。也可以将这两种提纲结合起来制作提纲。

第二阶段,第4~10周,一般是在第一学期国庆节后、第二学期五一节后第一周提交实践报告提纲。根据教师意见和要求修改实践策划,并完成实践报告。(过程监控,约每周2课时,共14课时)

重点指导:(1)问卷设计。(2)材料取舍。对经过统计分析与理论分析所得到的系统的完整的“调查资料”,在组织调查报告时仍需精心选择,不可能也不必都写上报告,要注意取舍。指导学生如何选择材料:选取与主题有关的材料,去掉无关的,关系不大的,次要的,非本质的材料,使主题集中、鲜明、突;注意材料点与面的结合,材料不仅要支持报告中某个观点,而且要相互支持。 (3)起草社会实践报告。这是社会实践报告写作的行文阶段。要根据已经确定的主题、选好的材料和写作提纲,有条不紊地行文。写作过程中,要从实际需要出发选用语言,灵活地划分段落。

第三阶段,第11~15周,提交报告与成果展示和验收。对写出的调查报告或论文,在教学班级上组织相应的交流或报告会。教师应对社会实践及调研情况进行总结、分析、评价,以深化学生对调研取得结果、问题的认识。(每周两课时,共10课时)。优秀的社会实践报告,可借助社会科学部社会实践网络和现实平台——扬帆网和扬帆论坛进行交流共享。(3课时)。教师批阅报告,总结分析。(3课时)

重点指导:(1)ppt的制作与交流;(2)成果共享与问题反馈

四、考核内容及考核方式

1.考核内容

(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大理论成果(对应课程目标1)

(2)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对应课程目标1)

(3)社会主义改造理论(对应课程目标1)

(4)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理论成果

(5)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依据(对应课程目标2)

(6) 社会主义本质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任务(对应课程目标2)

(7) 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理论(对应课程目标2)

(8)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布局(对应课程目标2)

(9) 实现祖国完全统一理论(对应课程目标2)

(10)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外交和国际战略(对应课程目标3)

(11)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目的和依靠力量(对应课程目标3)

2.考核方式

期末考试+平时成绩+社会实践成绩。

其中:期末考试占总成绩50%,采用闭卷考试;平时成绩占总成绩20%,根据出勤10%、作业与课堂讨论10%等情况评定;社会实践成绩占30%,包括读后感和社会实践报告。

五、教材及参考书

1.指定教材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本书编写组,高等教育出版社,2018年3月第5版

2.主要参考书目

[1]《三中全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

[2]《十二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人民出版社 1986 年版。

[3]《中共中央文件选集》,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9年版。

[4] 胡绳主编:《中国共产党七十年》,中共党史出版社1991年版。

[5] 毛泽东:《毛泽东选集》,人民出版社1991年8月版。

[6] 邓小平:《邓小平文选》,人民出版社1994年10月第2版。

[7] 薄一波:《若干重大决策与事件的回顾》,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

[8]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的历次全国代表大会中央全会重要文件选编》,中央文献出版社,1997 年版。

[9] 《十五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人民出版社 2000 年版。

[10] 《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人民出版社 2002 年版。

[11] 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中国共产党历史》,中共党史出版社2002年版

[12] 中共中央宣传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学习纲要》,学习出版社,2003 年版。

[13] 江泽民:《江泽民文选》,人民出版社2006年8月第1版。

[14] 《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央文献出版社2006年版。

[15] 中共中央宣传部理论局:《科学发展学习读本》,学习出版社2006年版。

[16] 中共中央宣传部理论局:《六个“为什么”——对几个重大问题的回答》,学习出版社2009年版。

[17] 中共中央宣传部理论局:《理论热点面对面2009》,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

[18] 中共中央宣传部理论局出版社:《理论热点面对面2010:七个怎么看》,学习出版社2010年版。

[19] 《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党的十八大报告)。

[20] 《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中大问题的决定》(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人民出版社2013年版。

六、 附《课程教学目标—毕业要求关系表》

如表2所示。

表2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教学目标

—毕业要求关系表

序号

毕业要求12条

二级指标点

对应课程目标

7

环境和可持续发展:能够理解和评价针对复杂工程问题的专业工程实践对环境、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影响

7.1理解电气工程活动与环境和可持续发展的内涵、意义和关系

H

7.2能够分析和评价基于复杂工程问题下的电气工程实践对环境、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影响

8

职业规范:具有人文社会科学素养、社会责任感,能够在工程实践中理解并遵守工程职业道德和规范,履行责任

8.1具有人文社会科学素养,具备良好的自我行为规范能力

M

8.2具有社会责任感,具备职业道德修养

H

8.3理解并遵守相关法律法规,能在电气工程实践中认真履行

注:表中“H(高)、M(中)、L(弱)”表示课程与各项毕业要求的关联度。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英文名称:Basic Principles of Marxism

课程编号:6000016

课程性质:必修

学时/学分:3/48。其中,讲授 48 学时,上机 0 学时,实训 0学时。

课程负责人:舒江华

先修课程:《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等通识课。

一、课程目标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体系的主干课程,其内容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三个组成部分。本课程的目的是对学生进行系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帮助学生掌握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树立马克思主义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为以后走上工作岗位奠定正确的职业观。通过本课程的学习,提高学生的人文社会科学的基本素养,确立终身学习的理念,帮助学生正确地认识自我、认识社会。

通过本课程的理论教学,使学生具备下列能力:

1.具有人文社会科学素养,具备良好的自我行为规范能力。通过学习、掌握道德和法律基础知识,提升人文科学素养,养成良好的自我行为规范能力。(支撑毕业要求8.1 具有人文社会科学素养,具备良好的自我行为规范能力)

2.具有社会责任感,理解基本职业道德及相关法律法规,并能在电气工程实践中认真履行职责,勇于承担行业责任、社会责任。(支撑毕业要求8.2 具有社会责任感,理解基本职业道德及相关法律法规,并能在电气工程实践中认真履行)

3.正确认识终身学习的必要性,具有自我不断学习和探索的理念(支撑毕业要求12.1 正确认识终身学习的必要性,具有自我不断学习和探索的理念)

本课程目标与毕业要求职业规范8.1、8.2,终身学习12.1三个指标点一一对应。

二、课程内容及学时分配

如表1所示。

表1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程内容及学时分配

知识单元

教学内容和方法

学时(实验)

课程目标

序号

课程单元

教学内容

教学方法

1

绪论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

什么是马克思主义

课堂教学

演讲讨论

4

3

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和发展

马克思主义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

努力学习和自觉运用马克思主义

2

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

物质世界与实践

课堂教学

演讲讨论

8

1、3

事物的普遍联系与发展

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

3

第二章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认识的本质及规律

课堂教学

演讲讨论

6

2、3

真理与价值

认识和实践的统一

4

第三章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社会的基本矛盾及其运动规律

课堂教学

演讲讨论

6

2、3

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

5

第四章资本主义的形成及其本质

资本主义的形成以及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的矛盾

课堂教学

演讲讨论

6

1、3

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本质

资本主义的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

6

第五章

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进程

从自由竞争资本主义到垄断资本主义

课堂教学

演讲讨论

6

2、3

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资本主义的历史地位和发展趋势

7

第六章

社会主义社会及其发展

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课堂教学

演讲讨论

6

1、2、3

社会主义在实践中发展和完善

马克思主义政党在社会主义事业中的地位和作用

8

第七章

共产主义是人类最崇高的社会理想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共产主义社会的展望

课堂教学

演讲讨论

6

1、2、3

共产主义社会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进程中为实现共产主义而奋斗

9

总计

 

48

三、教学方法

本课程教学采用课堂讲解、多媒体教学、学生演讲讨论、撰写研究论文等多样化教学方法。重点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分析能力,以及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操守,确立终身学习的理念。

本课程安排2次课外作业:

1.从当代大学生的角度谈谈对幸福的理解。

2.结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学习,谈一谈对职业规范的理解。

四、考核内容及考核方式

1.考核内容

(1)什么是马克思主义(对应课程目标3)

(2)马克思主义产生和发展的历程(对应课程目标3)

(3)马克思主义的性质(对应课程目标3)

(3)哲学基本问题(对应课程目标1、2、3)

(4)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对应课程目标1、2、3)

(5)唯物辩证法的三大规律(对应课程目标1、2、3)

(6)人类社会生活的本质(对应课程目标1、2、3)

(7)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的关系(对应课程目标1、2、3)

(8)真理的涵义与特征(对应课程目标1、2、3)

(9)真理的检验标准(对应课程目标1、2、3)

(10)价值的涵义与特征(对应课程目标1、2、3)

(11)价值评价的标准(对应课程目标1、2、3)

(12)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及其运动规律(对应课程目标1、2、3)

(13)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系统(对应课程目标1、2、3)

(14)人民群众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作用(对应课程目标1、2、3)

(15)简单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对应课程目标1、2、3)

(16)资本主义生产的实质(对应课程目标1、2、3)

(17)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本质(对应课程目标1、2、3)

(18)资本主义的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对应课程目标1、2、3)

(19)社会主义社会从建立到发展和完善的进程(对应课程目标1、2、3)

(20)共产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对应课程目标1、2、3)

2.考核方式

期末考试+平时成绩

其中:期末考试占总成绩70%,采用闭卷考试;平时成绩占总成绩30%,根据出勤、作业、课堂表现、课堂演讲等情况进行综合评定;

五、教材及主要参考书

1.统一教材

[1]本书编写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2015年修订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5

2.主要参考书

[1]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

[2]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

[3]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

[4]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

[5]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9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

[6]列宁.列宁专题文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

[7]列宁.列宁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

[8]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

[9]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

[10]毛泽东.毛泽东文集(第8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年.

[11]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

[12]江泽民.在联合国千年首脑会议分组讨论会上的发言[N].《人民日报》(海外版),2000-9-8.

[13]胡锦涛.牢固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J].求是,2006(9).

[14]胡锦涛.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专题研讨班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05-6-27.

[15]习近平.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M].北京:学习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14.

六、附《课程教学目标—毕业要求关系表》

如表2所示。

表2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程教学目标—毕业要求关系表

序号

毕业要求12条

二级指标点

对应课程目标

8

职业规范:具有人文社会科学素养、社会责任感,能够在电气工程实践中理解并遵守工程职业道德和规范,履行责任

8.1具有人文社会科学素养,具备良好的自我行为规范能力

H

8.2具有社会责任感,具备职业道德修养

M

8.3理解并遵守相关法律法规,能在电气工程实践中认真履行

12

终身学习:具有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的意识,有不断学习和适应发展的能力

12.1正确认识终身学习的必要性,具有自我不断学习和探索的理念

H

12.2 能采用合适的方法不断学习提高自身能力,与时俱进适应未来发展

注:表中“H(高)、M(中)、L(弱)”表示课程与各项毕业要求的关联度。

《形势与政策》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形势与政策

英文名称:Situation And Policy

课程编号:6000020-22

开课学期:2018—2019学年第一学期  

学时/学分: 6学时/0.5学分

课程类型:公共基础课程(必修)

开课专业:各专业一至三年级学生

一、课程的目的和任务

《形势与政策》课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干课程,是全校各专业必修课程。形势与政策教育是高等学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形势与政策课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学生进行形势与政策教育的主渠道、主阵地,是每个学生的必修课程,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担负着重要使命,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二、课程的基本要求和特点

由于《形势与政策》课的内容具有针对性与时效性的特点,因此其内容具有特殊性,不同于传统课程有固定的教学内容体系。

依据中宣部、教育部下发的“高校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要点”,结合当前国际国内形势以及我校教学实际情况和大学生成长的特点确定选题。在介绍当前国内外经济政治形势、国际关系以及国内外热点事件的基础上,阐明了我国政府的基本原则、基本立场与应对政策。采用专题式教学方法,每学期从国内、国际两大板块中确定3个专题作为理论教学内容。努力体现权威性、前沿性,注重理论与实际的结合、历史与现实的结合、稳定性与变动性的结合、学习知识与发展能力的结合,在相关问题的解读和分析上下工夫,力求达到知识传递与思想深化的双重效果。

在介绍当前国内外经济政治形势、国际关系以及国内外热点事件的基础上,阐明我国政府的基本原则、基本立场与应对政策。课程采用专题式的教学方法。

三、本课程与其它课程的联系

本课程是公共基础课程(必修),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体系最重要的组成部分。

四、课程的主要内容

第一讲中美贸易摩擦分析

第二讲当前国内形势分析

第三讲当前国际形势分析

五、学时分配:(总学时:6学时,学分:0.5学分)

表:形势与政策课课时分配表

讲次

课程内容

讲授学时

实践学时

学时小计

第一讲

中美贸易摩擦分析

2

0

2

第二讲

当前国内形势分析

2

0

2

第三讲

当前国际形势分析

2

0

2

课时合计

6

0

6

六、考核方式

总评成绩构成为:平时成绩占30%,期末考试成绩占70%。考试采取撰写论文的形式。平时成绩主要包括考勤和课堂表现,考勤20分,课堂表现10分。期末考试70分。总评成绩=平时考勤20%+课堂表现10%++期末考试70%。

七、教材及参考书

[1] 中共中央宣传部理论局.《理论热点面对面》[N].北京:学习出版社、人民教育出版社;

[2] 《时事报告(大学生版)》与《时事报告》等杂志;

[3]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册)[C].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

[4] 《求是》、《半月谈》、《瞭望》、《参考消息》等其它时事性期刊杂志、报纸等;

[5] 学习网站:人民网、新华网、光明网等。

执笔人:高波

审核人:张宗峰

院(部)负责人:丁建凤

《大学英语B》(1)(2)(3)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大学英语B(1) (2) (3)

英文名称:College English B (1) (2) (3)

课程编号: 2900100-2900102

开课学期:第1、2、3学期

学时/学分:192学时/ 12学分

课程类型:通识必修课

开课专业: 全校非英语专业一年级、二年级本科生

一、课程总目标

我校非英语专业本科生在进校时进行了分级教学,共包括两个层次的教学。大学英语教学包括必修课及选修课两个阶段,涵盖大学英语语言知识、应用技能、学习策略和跨文化交际等。大学英语的教学总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使他们在今后工作和社会交往中能用英语有效地进行口头和书面的信息交流,同时增强其自主学习能力,团队协作能力,提高综合文化素养,以英语为工具,了解本专业的发展动态,具有实际运用语言的能力。

通过本课程教学,学生应具备下列能力:

1.具有根据不同的场合,在跨文化背景下进行沟通和交流背景下,使用适当的英语表达形式明确表述能力,能与对方进行日常沟通交流,并能就专业问题进行有效提问和回答(支撑毕业要求10.1 能够通过口头和撰写报告或设计文稿等书面形式方式表达自己的想法,能就电气工程复杂问题与同行及社会公众进行有效沟通)

2. 能够根据场合需要,撰写不同类型的英语应用文,并且能够围绕自身专业,初步掌握科技论文的写作要领,达到运用外语的能力。(支撑毕业要求10.2 了解本专业的国际状况,具有外语应用能力,能在跨文化背景下进行交流)

3.具有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的意识,有不断学习和探索的理念及适应发展的能力。(支撑毕业要求12.1正确认识终身学习的必要性,具有自我不断学习和探索的理念)

4. 具有自主搜集阅读材料的能力与整理资料的能力。(支撑毕业要求12.1正确认识终身学习的必要性,具有自我不断学习和探索的理念)

本课程总目标与毕业要求沟通10.1、10.2和终身学习12.1三个指标点一一对应。

二、课程各阶段具体目标与教学内容和方法

第一学期:全新版大学进阶英语(2)

大学英语二级的教学目标建立在大学英语一级的教学基础上。教学应继续培养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特别是听说能力,同时增强其自主学习能力,提高综合文化素质。

建议词汇量:掌握新词和词组1200个以上,其中500个词汇为积极词汇,要求全面掌握课本后黑体的单词,其余部分达到领会式理解。

听力理解:能听懂语速为每分钟110个词左右的短对话、长会话、故事、新闻报道等,能听慢速VOA英语新闻、专题报道等的广播及电视节目,掌握大意和相关细节。

口语表达:能在有所准备的情况下就某一主题、图片或所学课文内容进行连续3分钟左右的陈述或复述;能就讨论的话题较流利较清楚地发表自己的想法、对图片进行描述、课文复述等。

阅读理解:能够阅读难度适中一般性题材的英文文章,掌握中心大意以及事实和细节,并能进行一般分析和判断,阅读速度达到每分钟65个词。快速阅读速度达到90个词左右,能掌握中心思想和有关细节,做题准确率达70%以上。

书面表达:能在30分钟内就各种题材,尤其涉及到议论文的话题,写出至少120个词的短文,内容完整,语法正确,条理清晰,句子连贯。

翻译:能借助词典就一般题材的单句或段落进行英译汉或汉译英;能正确理解并翻译课文中的段落及完成课后翻译作业,译文基本达意,无重大语言错误。

第二学期:全新版大学进阶英语(3)

大学英语三级的教学目标有一定的提升,学生经过了一年的学习,应该提高理解语篇的能力,能够较顺利阅读语言难度中等题材的文章,并能够较灵活运用综合知识进行听、说、读、写、译五项基本语言技能。

建议词汇量:掌握新词和词组1200个以上,其中500个词汇为积极词汇,要求全面掌握课本后黑体的单词,其余部分达到领会式理解。

听力理解:能运用基本的听力技巧听懂语速为每分钟130个词、难度略低于课文的听力材料,准确率达70%以上,听懂报道和讲座,听懂普通语速的国内英语新闻、专题报道等的广播及电视节目, 掌握其中心大意,抓住要点和相关细节,较为准确地理解讲话人的意图和态度。

口语表达:能使用基本的会话策略,用英语进行交流,能就熟悉的话题做简短发言,表达思想基本清楚。能在有所准备的情况下就某一主题进行连续4分钟左右较流利的陈述,对热门话题能进行一般性讨论或辩论,思想表达清楚,语音、语调基本正确。

阅读理解:能使用有效的阅读方法,读懂一般性不同题材的1000字以上的英语文章,阅读速度达每分钟75个单词,掌握中心大意以及事实和细节,并能进行一般分析和判断,领会作者的观点和意图;快速阅读速度达每分钟110个单词,能掌握中心思想和有关细节,做题准确率达70%以上。

书面表达:能运用写作技能,就某一话题在半小时内写出内容较为深刻130个词左右的短文,内容完整,语言正确,条理清晰,句子连贯,中心明确,语法基本正确。

翻译:能翻译一般题材的英语文章段落,或有一定难度的汉语文章段落,译文达意,语句通顺,无重大语言错误,能够有意识适当运用一些翻译技巧;能正确理解并翻译课文中的段落及完成课后的翻译作业,无重大语言错误。

第三学期: 全新版大学进阶英语(4)

大学英语四级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具有较强的阅读能力和一定的听、说、写、译能力,使学生能用英语进行交流以获取信息,为学习后续课程和专业技术工作进行平稳的过渡。

建议词汇量:掌握新词和词组1200个以上,其中500个词汇为积极词汇,要求全面掌握课本后黑体的单词。

听力理解:能运用掌握的听力技巧听懂语速为每分钟130个词、难度略低于课文的听力材料,准确率达80%以上,听懂报道和讲座,听懂普通语速的国内英语新闻、专题报道等的广播及电视节目,掌握其中心大意,抓住要点和相关细节,较为准确地理解讲话人的意图和态度。

口语表达:能在有所准备的情况下就某一主题或图片进行连续5分钟左右较流利的陈述,对热门话题能进行一般性讨论或辩论,意思表达准确,语言较流利,并能恰当运用会话策略。

阅读理解:能读懂有一定难度的不同题材的英文文章,掌握中心意思,理解主要事实和有关细节,并能就文章的内容进行推理、判断和概括,领会作者的观点和态度。阅读速度达到每分钟75个单词。快速阅读难度略低的文章,能掌握中心思想和有关细节,阅读速度达到达每分钟110个单词,准确率为80%。

书面表达:能在半个小时内就各种题材写出150个词以上的短文,内容深刻,意思完整,语言表达正确,条理清晰,句子连贯。

翻译:能翻译一般题材的英语文章段落,或有一定难度的汉语文章段落,译文达意,语句通顺,无重大语言错误,善于适当运用一些翻译技巧;能正确理解并翻译课文中的段落及完成课后的翻译作业,无重大语言错误。

三、学时分配(总学时:192 学时,学分:12学分)

表:大学英语必修阶段学时分配表

第一学期

课 程 内 容

讲授

学时

实验

学时

学时

小计

1

Living Green 、听力2章、跨文化阅读第1单元

10

10

2

Tales of True Love、听力2章、跨文化阅读第2单元

10

10

3

Friendship、听力2章、跨文化阅读第3单元

10

10

4

Study Abroad、听力2章、跨文化阅读第4单元

10

10

5

Pioneers of Flight、听力2章、跨文化阅读第5单元

10

10

6

Maker Movement in China、听力2章、跨文化阅读第6单元

10

10

其它(期中考试等)

4

4

课时合计

64

64

第二学期

课 程 内 容

讲授

学时

实验

学时

学时

小计

1

Working Holiday Abroad、听力2章、跨文化阅读第1单元

10

10

2

Conspicuous Consumption、听力2章、跨文化阅读第2单元

10

10

3

Cultural Differences、听力2章、跨文化阅读第3单元

10

10

4

Emerging Adulthood、听力2章、跨文化阅读第4单元

10

10

5

Digital Age、听力2章、跨文化阅读第5单元

10

10

6

Determination、听力2章、跨文化阅读第6单元

10

10

其它(期中考试等)

4

4

课时合计

64

64

第三学期

课 程 内 容

讲授

学时

实验

学时

学时

小计

1

Ocean Exploration、听力2章、跨文化阅读第1单元

10

10

2

China in Transition、听力2章、跨文化阅读第2单元

10

10

3

Job Hunting、听力2章、跨文化阅读第3单元

10

10

4

Women Nobel Prize Winners、听力2章、跨文化阅读第4单元

10

10

5

Cyber Language、听力2章、跨文化阅读第5单元

10

10

6

Human-robot Relations、听力2章、跨文化阅读第6单元

10

10

其它(期中考试等)

4

4

课时合计

64

64

四、考核方式

测试是检查教学大纲执行情况、评估教学质量的一种有效手段,是获取教学反馈信息的主要来源和改进教学工作的重要依据。学生的总评成绩由以下部分构成:平时成绩(出勤+作业+期中考试)30%+期末考试70%,期末试卷包括客观题和主观题两部分。阅卷工作为集体阅卷。

五、教材及参考书

教 材:

1.李荫华,季佩英,冯豫等主编. 全新版大学进阶英语综合教程2、3、4.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17.

2.郑树棠主编. 新视野大学英语视听说教程(第三版)2、3、4. 北京:北京外研社出版,2015.

3.李建波主编. 跨文化交流英语阅读教程1、2、3.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7.

参考书:

1.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 [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2. 全新版大学英语第二版(十二五):大学英语语法手册(修订本).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13.

3. 新潮大学英语新四级考试教程.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4.

4.多种词典

5.网上资源:【新理念外语网络教学平台:备课中心http://tc.newp.cn】

【外教社课程中心http://course.sflep.com 】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http://www.fltrp.com/】

六、附《课程教学目标—毕业要求关系表》

如表7 所示

表7 《大学英语B》课程教学目标—毕业要求关系表

序号

毕业要求12条

指标点

对应课程目标

10

沟通:能够就复杂工程问题与业界同行及社会公众进行有效沟通和交流,包括撰写报告和设计文稿、陈述发言、清晰表达或回应指令。并具备一定的国际视野,能够在跨文化背景下进行沟通和交流

10.1 能够通过口头和撰写报告或设计文稿等书面形式方式表达自己的想法,能就电气工程复杂问题与同行及社会公众进行有效沟通和交流

M

10.2了解本专业的国际状况,具有外语应用能力,能在跨文化背景下进行沟通和交流

H

12

终身学习:具有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的意识,有不断学习和适应发展的能力

12.1正确认识终身学习的必要性,具有自我不断学习和探索的理念

M

12.2能采用合适的方法不断学习提高自身能力,与时俱进适应未来发展

注:表中“H(高)、M(中)、L(弱)”表示课程与各项毕业要求的关联度。

《程序设计基础A》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程序设计基础A

英文名称: Programming Programming foundation A

课程编号:2500085

课程性质:必修

学时/学分:64学时/ 4学分,其中,讲课32学时,上机实验32学时,实训0学时

先修课程 :无

一、课程目标

《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是一门用以培养学生程序设计能力的技术基础课,是工科非计算机专业学生的公共基础课程。目的是使学生掌握C语言的基本知识、语法;掌握程序设计的基本方法并逐步形成正确的程序设计思想,能够熟练地使用C语言进行程序设计并具备调试程序的能力。进而培养学生掌握一定软件开发技术,具备一定的软件开发能力。为学生学习专业知识和从事工程技术工作打下良好的编程基础,使学生综合能力和整体素质得到提高。

通过本课程的理论教学和实验训练,使学生具备下列能力:

1.了解程序设计的基本知识和语法,了解C程序的基本特点、初步知识和构成。(毕业要求1.2)

2. 掌握C语言的基本概念,如数据类型、运算符和表达式,输入/输出(包括基于文件的输入输出)。(毕业要求1.2)

3. 掌握C语言的基本控制结构和基本控制语句及相关的语法规范,具有熟练运用C语言进行进行顺序、选择和循环结构程序设计的能力。(支撑毕业要求1.2)

4. 掌握数组、指针、结构体的语法规范和使用,了解并熟悉文件操作。(支撑毕业要求1.2)

5. 掌握函数的基础知识、调用和编程技巧,进而了解结构化程序设计和模块化设计方法的基本思想,掌握必要的程序设计技巧、程序测试和程序调试技巧,逐步形成正确的程序设计思想。(支撑毕业要求1.2、3.1)

6.了解和熟悉C语言程序开发的环境,逐步掌握编辑、调试、运行程序的方法,初步积累编程经验,培养学生良好的程序设计风格、程序设计思维及程序调试的能力。(支撑毕业要求1.2、3.1)

7.掌握一些常用的算法,如递推法、迭代法、穷举法、求最大最小值、排序、查找、插入、删除等,具有熟练运用这些算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支撑毕业要求1.2、5.2)

8.了解并掌握计算机基础的基本知识,包括:计算机内的数据表示及各数制间的转换、计算机的基本组成、计算机软件的基本概念、计算机网络、信息安全的基础知识。(支撑毕业要求1.2、5.2)

本课程目标与毕业要求工程知识1.2、设计/开发解决方案3.1及使用现代工具5.2三个指标点一一对应。

二、课程内容及学时分配

表1 计算机基础部分课程内容及学时分配(14学时)

知识单元

知识点

理论学时

实验学时

课程目标

序号

描述

序号

描述

1

计算机基础知识

1

计算机概述

3

8

2

信息技术发展

3

计算机运算基础

4

图灵机与冯诺依曼机

5

计算机的工作原理

2

计算机硬件系统

1

计算机硬件概述

2

8

2

中央处理器

3

存储系统

4

输入设备

5

输出设备

3

计算机软件

1

计算机软件概述

1

8

2

操作系统

3

程序设计语言

4

计算机网络

1

数据通信基础

4

8

2

计算机网络的基本概念

3

计算机网络通信协议

4

局域网

5

Internet基础

5

信息安全基础

1

信息安全概述

4

8

2

信息安全体系结构

3

计算机网络安全

4

计算机病毒原理与防范

5

典型攻击与防御技术简介

6

信息安全面临的新挑战

11

总计

14

表2 C语言程序设计部分课程内容及学时分配

知识单元

知识点

理论学时

实验学时

课程目标

序号

描述

序号

描述

0

导言

1

导言

慕课自学1

1

1

程序设计基础

1

程序的概念

慕课自学1

1、2

2

程序设计语言

3

初识C程序

4

C程序的基本语法

5

C程序设计方法

6

常见C程序的错误

2

输入输出

1

标准数据的输出

课堂理论2,慕课自学1

2

1、2、6

2

标准数据的输入

3

字符格式的输出

4

字符格式的输入

5

文件格式的输出

6

文件格式的输入

7

实验1输入输出

3

顺序结构程序设计

1

顺序结构

课堂理论3,慕课自学1

2

3、6

2

表达式语句

3

数据与数据类型

4

变量的存储

5

指针变量

6

实验2顺序程序设计

4

选择结构程序设计

1

条件的表示

课堂理论4,慕课自学1

4

3、6

2

单分支结构

3

双分支结构

4

多分支结构

5

实验3分支选择结构程序设计

4

循环结构程序设计

1

三种循环控制结构

课堂理论6,慕课自学2

6

3、6、7

2

实验4循环控制(一)

3

循环的嵌套

4

break语句和continue语句

5

实验5 循环控制(二)

5

数组

1

数组的概念

课堂理论7,慕课自学2

6

4、6、7

2

一维数组常见操作

3

二维数组

4

实验6数组(一)

5

字符数组和字符串处理

6

指针和数组关系初步

7

实验7数组(二)

6

函数

1

函数的概念

课堂理论4,慕课自学2

4

5、6、7

2

函数的调用和返回

3

函数的参数传递

4

函数的嵌套与递归

5

变量和函数的作用域

6

实验8函数

7

指针

1

指针解决的问题

2课堂理论,慕课自学2

2

4、6

2

变量的内存地址

3

指针基础知识汇总

4

特殊指针

5

实验9指针

8

结构体

1

构建用户自己需要的数据类型

课堂理论4,慕课自学2

4

4、6、7

2

结构体指针的应用-单链表

3

共用体

4

实验10结构体和共用体

5

枚举类型

6

用typedef定义数据类型

7

实验11 链表

9

综合案例

综合案例讲解

课堂理论2

7

10

模拟考试

模拟考试

2

总计

34

32

三、教学方法

课程教学以慕课、课堂教学、实验教学、课外作业、综合讨论等共同实施。总体思路是:以学生为中心,以培养学生的编程思维及应用实践能力为目标,建立 ‘知识-技能-规范-思维’四维度培养体系,实现“网上自学—课堂教学—机房教学—上机考试”四个层次交叉递进式教学及考核。

本课程全面推进慕课系统的学习,利用慕课系统统计学生慕课学习情况及章节自测题的完成情况,计入期末总成绩。

课程采用过程化考核模式,各阶段测试安排如下:

测试一:完成了分支程序设计的学习,占总成绩的5%;

测试二:完成了循环程序设计的学习,占总成绩的5%;

测试三:完成了数组的学习,占总成绩的15%;

测试四:计算机基础知识测试,占总成绩的15%

测试五:期末考试,占总成绩的30%;

慕课系统的学习情况占总成绩的15%左右,综合学生的课堂表现、实验表现以及综合程序设计完成情况,占总成绩的15%左右。

本课程结合我校专业设置及应用型本科个性特点,因材施教。本课程的课堂教学充分利用数字化技术、网络技术制作丰富多彩的教学课件和辅导材料,在教学过程中强调学生程序设计能力及计算思维的培养,配合上机考试系统,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提高教学效率。

本课程课堂教学流程如图1 所示。

上课

前课内容回顾,并结合实验中出现的普遍问题讲解

自习内容确定

结合前课内容给出一个提高案例,从案例引出本次课程内容

知识获取

程序设计能力培养

通过案例讲授核心知识点

计算思维培养

给出进一步案例,进行程序设计能力训练,提问、讨论、讲解

其他收益

课堂总结,下次实验内容预告

改进教学

本章结束?

本章知识小结

下课

教学过程回顾

本课程要求学生自行完成教材后配套的选择题进行基本概念训练巩固,理论教学和上机实验的比例为1:1,每个实验都要求学生完成实验报告。

四、考核内容及考核方式

1.考核内容

(1)C语言的基本概念,如数据类型,不同类型数据间的混合运算; 常用的运算符和表达式的使用,输入/输出函数。(对应课程目标1、2)

(2)顺序结构、选择结构和循环结构的程序设计及实现。(对应课程目标3、6)

(3)掌握一些常用的程序设计实现方法,如递推法、迭代法、穷举法、求最大最小值、排序、查找、插入、删除等。(对应课程目标7)

(4)基于数组的程序设计,包括数组的定义、初始化和数组元素的引用,字符串与字符数组的使用。(对应课程目标4、6)

(5)函数定义、参数传递方式及函数调用;递归函数;数组作为函数参数进行编程。(对应课程目标5、6)

(6)指针的概念及其与数组之间的关系; 通过指针实现一些常用的基本算法。(对应课程目标4、6)

(7)结构体的概念及应用;链表的概念,用结构体建立链表及链表操作。(对应课程目标4、6)

(8)C语言对文件的操作(文件打开、文件关闭及文件读写)(对应课程目标2、4、6)

(9)计算机基础知识、软硬件基础知识、计算机网络基础知识、信息安全基础知识。(对应课程目标8)

2、考核方式

考核方式:过程化考核

成绩分配如下:

慕课线上学习:15%

日常表现:15%

计算机基础(考试及综述报告):15%

C语言程序设计测试(1):5%

C语言程序设计测试(2):5%

C语言程序设计测试(3):15%

C语言及拓展期末考试:30%

五、教材及主要参考书

1.推荐教材

[1] 顾春华、陈章进、叶文珺编. 程序设计方法与技术-C语言[M].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2017

[2] 叶文珺、王剑云、张超编.C语言程序设计典型习题与实验.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7

[3] 张超等.计算机应用基础.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8

2.主要参考书

[1] 普拉塔 (Prata S.)著. C Primer Plus (中文版) [M]. 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

[2] 克尼汉等著、徐宝文等译. C程序设计语言 [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六、 附《课程教学目标—毕业要求关系表》

如表2所示。

表2 《C语言程序设计A》课程教学目标—毕业要求关系表

序号

毕业要求12条

二级指标点

对应课程目标

1

工程知识:能够将数学、自然科学、工程基础和专业知识用于解决复杂工程问题

1.1 掌握数学、物理等自然科学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为解决电气工程相关的复杂工程问题提供基础

1.2掌握计算机及应用、工程制图等工程基础知识

H

1.3 掌握扎实的电气工程专业基础理论知识

1.4 掌握电气工程相关专业理论知识,并能用于解决电力系统复杂工程问题

3

设计/开发解决方案:能够设计针对复杂工程问题的解决方案,设计满足特定需求的系统、单元(部件)或工艺流程,并能够在设计环节中体现创新意识,考虑社会、健康、安全、法律、文化以及环境等因素

3.1能够运用电气工程相关专业知识进行设备选型及接线设计

M

3.2能够运用电气工程技术进行满足电力系统特定需求的系统、单元设计

3.3能够在电气设计环节中考虑社会、安全、环境等因素

5

使用现代工具:能够针对复杂工程问题,开发、选择与使用恰当的技术、资源、现代工程工具和信息技术工具,包括对复杂工程问题的预测与模拟,并能够理解其局限性

5.1 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及运行现代信息技术跟踪并获取信息的方法

5.2 能够针对复杂电气工程问题,开发、选择与使用恰当的资源与工具,并理解其局限性

H

注:表中“H(高)、M(中)、L(弱)”表示课程与各项毕业要求的关联度。

执笔人:叶文珺

审核人:

院负责人:

《体育》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体育

英文名称:Operational Research

课程编号:7000001-4

学时/学分:120学时/ 7学分

适用专业:大一大二全体学生

一、课程的目的和任务

主要目标是为提高学生体质健康水平、发展学生的身体机能、技能、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培养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

任务是以身体练习为基本手段,以体育教育和科学锻炼身体的方法为媒介,增强体质,提高体育素质(身体基础,心理发展水平,体育文化素养,终身体育能力),传授锻炼身体的知识技术技能,树立正确的健康观念,确立终身体育的思想,培养道德和意志品质。

二、课程的基本要求和特点

课程的基本要求:通过学习,学生能够掌握所学体育专项的基本理论和技术并能在今后体育运动中得以应用,发展学生的基本身体素质,培养良好的锻炼习惯。

课程特点:言传身教,不但要仔细讲解每一个动作的理论和技术,更要通过教师的动作示范达到学生能够形成直观的概念;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体育课不论是发展身体素质还是提高动作技术,必须通过不断的身体练习才能完成。

三、本课程与其它课程的联系

相对于我校其它课程而言,本课程是一门相对独立的基础课程。以“健康第一”为宗旨,与教育学、生理学、心理学、医学等有一定的联系。

四、课程的主要内容

开设体育专项课程(四个学期共计120学时)。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能力,自愿选择由学校开设的两项或两项以上的体育运动项目。由授课教师根据本专项教学大纲,安排容易学习和易于掌握的专项理论知识和技能,来发展和提高学生的运动能力和技术水平。

教学内容:根据我校的场地设施、师资和学生等情况,专项课开设篮球、足球、排球、手球、乒乓球、羽毛球、击剑、健美、武术、健美操、瑜珈、网球、爵士舞、体育保健、旱地冰球、板羽球、毽球、高尔夫、定向越野等。

五、学时分配(总学时:120 学时,学分:8学分)

表:体育学学时分配表

章次

课 程 内 容

讲授学时

实验学时

学时小计

1

体育1

30

2

体育2

30

3

体育3

30

4

体育4

30

课时合计

120

六、考核方式

体育最终成绩为平时成绩0%,期末100%。期末考试体育成绩是采用百分制评分,由四部分构成。身体素质占40%(50米、实心球、1000米、立定跳远每项占10%)、专项成绩占30%、早操课外活动占20%、课堂出勤10%(扣分标准为:旷课4分/次;事假3分/次;病假2分/次;迟到、早退1分/次)。

七、教材及参考书

教材:

1.李兴林,于善安,刘国荣主编.新编高校体育与健康教程[M].上海:立信会计出版社,2018年5月第2版.

2.胡志麟主编.高校太极拳教程[M].上海:高等教育出版社,2016年6月第1版.

参考书:

季浏.体育与健康,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

执笔人:张胜利

审核人:于善安

院(部)负责人:于善安

《入学教育》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入学教育

英文名称:Entrance Education

课程编号:3800001

学分/学时:0.5/8

适用专业:大一新生

一、课程目标

本课程作为综合素质类公共基础课程,主要是为了进一步规范和完善我校新生入学教育体系。新生入学教育是全校新生进入大学后上的第一堂必修课程。该课程是整个大学教育的起点,是学校人才培养工作的重要内容,是引导和教育新生尽快适应大学生活的有效途径。开设本课程的目标是帮助大学新生了解大学生活的特点和基本要求,熟悉环境,顺利完成从中学到大学的角色适应和角色转变,树立起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确立新的人生奋斗目标,形成纪律观念,完成角色转变,完善人格修养,适应学习生活,充分利用大学优越的学习条件,把自己塑造成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合格大学生。

二、课程教学内容和方法

按照既定的教学计划发挥各种教育载体的作用,注意多种形式互相配合,根据学生的特点和本学院实际,采取多样的授课形式,形成内容丰富的教学活动。

如表1所示。

表1 《入学教育》课程内容及学时分配

序号

课程单元

教学内容

教学

方法

学时

1

典礼仪式专题教育

通过新生开学典礼,充分运用学校宣传片、校长致辞、教师代表、学生代表发言,校友寄语等环节,营造有仪式感的入学氛围,帮助新生了解校史校情和办学特色,弘扬爱国荣校、励志成才、责任担当的主旋律,激发学生历史使命感、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