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7
中国劳工群体性事件的起因、过程与影响—— 形成中的工人阶级集体身份与意识 白潇 社会福利课程 哲学博士论文 香港中文大学 2016 年 12 月

web.swk.cuhk.edu.hkhwong//pubfile/thesis/2016...I 摘要 近年来,中国频发的群体性事件和显著的经济发展成果同时吸引了大量的关 注,而工人在促进经济增长的同时,也构成

  • Upload
    others

  • View
    30

  • Download
    0

Embed Size (px)

Citation preview

Page 1: web.swk.cuhk.edu.hkhwong//pubfile/thesis/2016...I 摘要 近年来,中国频发的群体性事件和显著的经济发展成果同时吸引了大量的关 注,而工人在促进经济增长的同时,也构成

中国劳工群体性事件的起因、过程与影响——

形成中的工人阶级集体身份与意识

白潇

社会福利课程

哲学博士论文

香港中文大学

2016 年 12 月

Page 2: web.swk.cuhk.edu.hkhwong//pubfile/thesis/2016...I 摘要 近年来,中国频发的群体性事件和显著的经济发展成果同时吸引了大量的关 注,而工人在促进经济增长的同时,也构成

The Origin, Process and Influence of Chinese Worker's

Mass Incidents: The Formation of Working Class's

Collective Identity and Consciousness

BAI, Xiao

A Thesis Submitted in Partial Fulfillment

of the Requirements for the Degree of

Doctor of Philosophy

in

Social Welfare

The Chines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December 2016

Page 3: web.swk.cuhk.edu.hkhwong//pubfile/thesis/2016...I 摘要 近年来,中国频发的群体性事件和显著的经济发展成果同时吸引了大量的关 注,而工人在促进经济增长的同时,也构成

I

摘要

近年来,中国频发的群体性事件和显著的经济发展成果同时吸引了大量的关

注,而工人在促进经济增长的同时,也构成了群体性事件的主要参与者。无论是

被当作“包袱”甩掉的国有企业工人,还是作为“廉价劳动力”维持经济增长动

力的打工者,都通过群体性事件表明他们并不甘于忍受国家和资本的支配与压榨。

虽然说群体性事件的数量与频率体现了工人的抗争意志,但是与西方的社会

运动相比,它呈现出了偶发、短期和小范围的特点,这些特点被认为是工人阶级

意识发育出现缺陷的表现。然而,本研究将采用“内在”的视角,以案例研究的

方法考察西安国企工人和深圳打工者的四起群体性事件,揭示出群体性事件集体

抗争的特点是来自工人自发的阶级意识。

这些自发的阶级意识会帮助我们反过来理解中国工人的集体行动,虽然未必

会成功走向正规组织和运动,但中国工人阶级意识确实在蔓延和积累着,同时也

在不断流动的工人群体中孕育着反抗和行动的种子。

关键字: 中国工人、群体性事件、阶级、集体身份、集体意识

Page 4: web.swk.cuhk.edu.hkhwong//pubfile/thesis/2016...I 摘要 近年来,中国频发的群体性事件和显著的经济发展成果同时吸引了大量的关 注,而工人在促进经济增长的同时,也构成

II

Abstract

In recent years, much attention was attracted by the rising mass incidents as well as the

outstanding economic development in China. Workers are making a significant contribution to the

economy, while constituted the major actors in the mass incidents. Both of the dumped

'cloth-wrappers', the SOE workers, and the migrant workers that taken as the 'cheap laborers' to

fuel the economic growth, have taken advantage of the mass incidents to fight against the

domination and oppression of the state along with the capital.

In spite of the amount and frequency that represented resistant workers' will, ,

Chinese mass incidents are supposed to be poorly developed with the characteristics

of contingent, short-term and limited location and scale, when compared with social

movements in the Western societies. Nevertheless, it would be revealed that these

characteristics are derived from workers' spontaneous class consciousness when we

look into their collective actions' with an 'immanent' view. There are four cases to be

investigated with case study method in this thesis, two of them were initiated by Xi'an

SOE workers and the others got started by Shenzhen migrant workers.

It is still doubtful that Chinese workers' collective actions would successfully end

up with formal organization and movement, however, the spontaneous class

consciousness is still spreading and accumulating. Meanwhile, it is breeding the seeds

of defiance and action within the flowing worker' masses.

Keywords: Chinese worker, mass incident, class, collective identity,

collective consciousness

Page 5: web.swk.cuhk.edu.hkhwong//pubfile/thesis/2016...I 摘要 近年来,中国频发的群体性事件和显著的经济发展成果同时吸引了大量的关 注,而工人在促进经济增长的同时,也构成

III

鸣谢

在漫长的似乎没有止境的博士论文写作期间,我曾许多次地想象着自己写致

谢的场景和内容,来提前品味这总是无法到来的胜利滋味,也持续地提醒自己要

感恩于那些提供了重要力量给我的人。

在每次列出想要感谢的人的名单之时,我的导师黄洪教授总是头一个出现在

脑海之中。七年前我刚来到香港就学时,对劳工方面的研究懵懂无知,做研究的

经验也几乎为零。对着这样有如一张白纸的我,即使我的英文被批改得看不见原

文,中文写得既冗长又拗口,黄老师也从来都没有过任何疾言厉色,只是耐心地

指出具体问题之所在。每次因为提交文章质量欠佳时的焦虑和担忧,都会在见到

和颜悦色的黄老师之后烟消云散。

在读博的七年中,我有三分之二的时间都被情绪和心态的问题所困扰,一直

无法很好地投入学习,读书的进度一拖再拖。然而在此期间,黄老师丝毫没有增

加我的压力。我进度缓慢的时候他就耐心等我写出一点成果,在我效率逐渐提高

的时候他也陪着我一起加快完成论文的步伐。于是在最后的这一年中,黄老师百

忙之中也会抽出时间每两周见我一次以示督促。他每次指导我的时间都在半个小

时以上,最长的时候还达到两个半小时之久。周围的同学都羡慕黄老师细心和耐

心的指导,我在自豪之余心里却清楚,这是因为自己的基础实在太薄弱、需要的

指导太多,而黄老师又如此的敬业,以至于愿意花费这么长的时间来教导一名起

点低且进度慢的学生。他不但没有放弃像我这样的学生,反而依然用他心目中合

格的研究者标准来要求和指导我。唯有到了论文的最后阶段,我的一些文章内容

才终于得到了他的肯定,这带给我的鼓舞和振奋简直难以言喻。

黄老师不仅仅作为恩师指点了我的学术道路,通过言传身教使我认识到“师

德”二字的真正含义;他为争取香港老年人全民退保而做出的不懈努力,也让我

看到了一名社工对提升大众福利的投入和对自己理想的坚持。就算千言万语也难

尽表我对黄老师的感恩与崇敬,无论是当前完成的这篇博士论文还是我日后取得

的任何成绩,都包含着黄老师对我的恩德与我向黄老师的致敬。

第二个让我心怀感恩的人就是我的丈夫郭健。他从我选择攻读博士学位时就

开始支持着我,这七年的时间里一直对我不离不弃。无论是我心情沉郁对他态度

冷淡的时候,还是怀着无名怒火向他撒气的时候,他对我都是一以贯之的包容和

Page 6: web.swk.cuhk.edu.hkhwong//pubfile/thesis/2016...I 摘要 近年来,中国频发的群体性事件和显著的经济发展成果同时吸引了大量的关 注,而工人在促进经济增长的同时,也构成

IV

体谅,用春风细雨的温情抚平我的焦躁、化开我的纠结。我最后的三年写作期间

没有任何收入,他却毫无怨言,心甘情愿地独自承担起了养家的重任,使我可以

心无旁骛地安心学习。在人生长路上,郭健是我的伴侣,但也是我的老师。他教

会了我如何以宽广的胸怀和无尽的温柔去爱一个人和爱这个世界。

接下来我还要感谢我的所有朋友们,你们的友情给了我莫大的支持和动力。

尤其是盐仔和瑞玲,你们将我从没有规律的生活中解救了出来,正是你们在微信

群里的监督和激励,才让我有了每一天的目标和动力,并最终爬出了抑郁的泥潭。

我也要感谢我的父母,你们支持我的几乎每一次决定。你们没有质疑过我读书这

么长时间的意义,而是单纯因为我回家而开心,并陪我度过温馨的团圆时光。

我要特别感谢的是所有的研究参与者。他们中的大部分都是在亟需帮助的时

候与我相遇,并期待我能有所作为、纾缓和改善他们的困境。可是我只能一遍遍

地告诉他们我只是个做研究的学生,不但无法向他们伸出援手,还要让他们贡献

出自己的故事。尽管如此,这些工人们还是无私地帮助了我,向一个陌生的学生

描述了他们的不满、展示了他们的力量,更多的是吐露了他们的不甘和无奈。

我的论文是为自己的博士学位所写,但也是为这些不甘忍受剥削和压迫、努

力为了更好的生活而拼搏和战斗的工人所写。对他们的承诺让我即时是在最低迷

和绝望的时候,也无法放弃这篇论文。由于我的能力有限,只能写出这样程度的

文章。不过无论如何,我希望能有更多的人通过我的论文看到中国工人的现实境

遇,从而不再仅将其视为社会底层的蝼蚁和推动 GDP 的廉价劳力,而是意识到

他们是和我们一样有血有肉和有尊严的人。更重要的是,这些付出了诚实劳动却

无法得到公平对待的人并非与我们无关,他们的抗争和努力不但推动着自己的诉

求进程,也在切实地改变这中国的整体劳动环境与社会公平。抗争的工人需要我

们作为学者去进行关注,更需要我们作为有良知的人加以支持和尊重。

Page 7: web.swk.cuhk.edu.hkhwong//pubfile/thesis/2016...I 摘要 近年来,中国频发的群体性事件和显著的经济发展成果同时吸引了大量的关 注,而工人在促进经济增长的同时,也构成

V

目录

摘要 .................................................................................................................................... I

鸣谢 .................................................................................................................................. III

目录 .................................................................................................................................. V

第一章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与问题提出 ................................................................................................. 1

第二节 探究中国工人群体性事件的理论视角 ..................................................................... 2

第三节 批判理论范式、方法论与研究方法 ......................................................................... 3

第四节 研究问题与研究目的 ................................................................................................. 4

第五节 文章内容及结构 ......................................................................................................... 5

第二章研究范式、方法论与研究方法

第一节 研究范式 ..................................................................................................................... 7

一、批判理论本体论 ....................................................................................................... 7

二、批判理论的价值取向与认识论 ............................................................................... 8

三、批判理论方法论 ....................................................................................................... 9

(一)内在-超越维度 .............................................................................................. 9

(二)主体-结构维度 ............................................................................................ 11

(三)宏观-微观维度 ............................................................................................ 12

第二节 方法论 ....................................................................................................................... 13

一、质性研究 ................................................................................................................. 13

二、案例研究方法论 ..................................................................................................... 14

三、口述历史方法论 ..................................................................................................... 15

四、叙事分析方法论 ..................................................................................................... 16

第三节 研究方法 ................................................................................................................... 16

一、选取案例 ................................................................................................................. 16

二、进入门路 ................................................................................................................. 18

三、资料收集方法 ......................................................................................................... 18

四、访谈参与者背景 ..................................................................................................... 19

Page 8: web.swk.cuhk.edu.hkhwong//pubfile/thesis/2016...I 摘要 近年来,中国频发的群体性事件和显著的经济发展成果同时吸引了大量的关 注,而工人在促进经济增长的同时,也构成

VI

五、数据分析 ................................................................................................................. 21

六、研究伦理、可靠性与反思 ..................................................................................... 22

(一)研究伦理 ..................................................................................................... 22

(二)可靠性与反思 ............................................................................................. 23

第三章文献综述

第一节 理论部分 ................................................................................................................... 25

一、阶级分析理论 ......................................................................................................... 25

(一)马克思的阶级分析 ..................................................................................... 25

(二)韦伯的阶级分析 ......................................................................................... 27

(三)多层次的阶级分析图谱 ............................................................................. 28

(四)着眼于阶级经验的阶级分析 ..................................................................... 29

(五)劳动过程理论 ............................................................................................. 30

二、国家与阶级之间的关系 ......................................................................................... 31

(一)国家与阶级的结构性关系 ......................................................................... 31

(二)国家、市民社会与文化霸权 ..................................................................... 32

(三)新传统主义中的国家与单位庇护 ............................................................. 33

三、社会运动理论视角 ................................................................................................. 34

(一)以资源动员理论为代表的理性主义学派 ................................................. 34

(二)重拾社会心理学。 ..................................................................................... 36

总结:阶级位置、经验诠释与情绪驱动 ..................................................................... 42

第二节 经验研究 ................................................................................................................... 44

一、群体性事件的概念界定与内涵 ............................................................................. 44

(一)群体性事件的概念 ..................................................................................... 44

(二)群体性事件的内涵与外延 ......................................................................... 45

二、一般的群体性事件经验研究 ................................................................................. 46

(一)转型期的群体性事件兴起 ......................................................................... 46

(二)作为利益博弈的群体性事件 ..................................................................... 48

(三)动态的、情绪的与策略性的群体性事件 ................................................. 49

三、中国劳工群体性事件的经验研究 ......................................................................... 51

Page 9: web.swk.cuhk.edu.hkhwong//pubfile/thesis/2016...I 摘要 近年来,中国频发的群体性事件和显著的经济发展成果同时吸引了大量的关 注,而工人在促进经济增长的同时,也构成

VII

(一)新中国成立以前的劳工群体性事件研究 ................................................. 52

(二)老工人的群体性事件 ................................................................................. 53

(三)新工人的兴起与新的抗争趋势 ................................................................. 55

第四章研究框架

第一节 从利益嵌构到解嵌——冲突时代的来临 ............................................................... 62

一、工人与国家的利益嵌构格局 ................................................................................. 62

二、从嵌构走向解嵌 ..................................................................................................... 63

第二节 工人的日常经验与集体抗争的多样性 ................................................................... 64

一、集体抗争的利益共识 ............................................................................................. 65

(一)国企工人迟钝的工资利益认知 ................................................................. 65

(二)打工者敏感的工资利益认知 ..................................................................... 66

第三节 情绪——群体性事件的偶发因素 ........................................................................... 67

一、核心与边缘成员的行动动机 ................................................................................. 67

二、集体行动的发动时机和表演平台 ......................................................................... 68

第四节 集体行动经验与集体行动再生产 ........................................................................... 69

一、集体行动抗争剧目的产生和应用 ......................................................................... 69

二、集体行动效果的提升 ............................................................................................. 70

总结 ................................................................................................................................. 70

第五章 集团工人的情绪表达与仪式性抗争

第一节 H 集团及七分厂背景 ............................................................................................... 73

第二节 七分厂工人情绪驱动的集体上访。 ....................................................................... 75

一、七分厂关停时部分工人的情绪 ............................................................................. 76

(一)晴天霹雳让工人不知所措 ......................................................................... 76

(二)失去家园和精神港湾 ................................................................................. 77

二、 不安作为工人集体行动的直接驱动情绪 ........................................................... 78

(一)基层领导没解释清楚 ................................................................................. 79

(二)厂方没有妥善安排 ..................................................................................... 79

(三)基层管理者决定不了什么 ......................................................................... 80

(四)工人等不及厂方的层层上报 ..................................................................... 80

Page 10: web.swk.cuhk.edu.hkhwong//pubfile/thesis/2016...I 摘要 近年来,中国频发的群体性事件和显著的经济发展成果同时吸引了大量的关 注,而工人在促进经济增长的同时,也构成

VIII

(五)“引起厂方的重视” ................................................................................... 81

(五)70%没保证 .................................................................................................. 82

(六)要求正式工作 ............................................................................................. 83

三、不满作为推动工人集体行动的深层次情绪 ......................................................... 84

(一)七分厂工人处境的不断恶化 ..................................................................... 85

(二)年薪制度引发的工人不满 ......................................................................... 89

(三)领导腐败引发的工人不满 ......................................................................... 91

第三节 行动的终结与行动后的工人选择 ........................................................................... 94

一、情绪的消退与上访行动的终结 ............................................................................. 94

(一)在会议室等待领导接待 ............................................................................. 94

(二)只想反映想法 ............................................................................................. 95

(三)“你们拿生活费还来闹?!” ..................................................................... 96

(四)“叫你主管领导”来接手 ........................................................................... 96

二、仪式性抗争与抗争后的工人选择 ......................................................................... 97

(一)无人报名参加厂方安排的岗位 ................................................................. 97

(二)“跟社会上对待那招的老头一样” ........................................................... 98

三、劳动过程中的控制与抗争 ..................................................................................... 99

(一)国有企业的劳动管理 ................................................................................. 99

(二)生产过程中的日常抗争 ........................................................................... 103

四、七分厂工人的安置与流向 ................................................................................... 108

(一)国家与社会的双重保护 ........................................................................... 108

(二)工人在劳动力市场中的差距 ................................................................... 112

(三)再也回不去的七分厂 ............................................................................... 114

总结:泄气中的气球 ...................................................................................................... 116

第六章 公司退休职工的悲情上访

第一节 M 公司背景 ............................................................................................................ 119

第二节 电影事业从业者的集体身份意识——作为特权阶层的“螺丝钉”与“党的喉舌”

.............................................................................................................................................. 120

一、作为“螺丝钉”被安排进入电影公司 ............................................................... 120

Page 11: web.swk.cuhk.edu.hkhwong//pubfile/thesis/2016...I 摘要 近年来,中国频发的群体性事件和显著的经济发展成果同时吸引了大量的关 注,而工人在促进经济增长的同时,也构成

IX

(一)“人家可以随便调来调去的” ................................................................. 120

(二)“搞行政当然好”,“搞电影搞业务当然不好” ..................................... 121

(三)“没办法了把他硬拽回来” ..................................................................... 123

二、对“党的喉舌”的身份认同 ................................................................................. 124

(一)“放幻灯片”来报道新闻 ......................................................................... 124

(二)作为“党的喉舌”宣传中心工作 ........................................................... 125

三、电影公司职工的经济特权 ................................................................................... 125

(一)我们是“头一家用上煤气灶的” ........................................................... 125

(二)“当时富裕的很” ..................................................................................... 126

第三节 市场经济体制改革与电影公司职工身份地位的转变 ......................................... 127

一、电影事业的功能转变 ........................................................................................... 127

(一)走向市场经济国家发展模式——建立以经济发展为基础的新政权合法性

............................................................................................................................... 128

(二)从电影事业到电影产业——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与电影业的功能转型128

二、电影公司职工的政治、经济地位变化 ............................................................... 131

(一)事业单位体制改革与 M 公司职工的在职境遇 ...................................... 131

(二)文件规定的利益与 M 公司职工的退休待遇 .......................................... 133

第四节 从螺丝钉到肉刺——电影公司退休职工的集体抗争 ......................................... 136

一、被否决的法律和舆论手段 ................................................................................... 136

(一)国务院的政策问题 ................................................................................... 137

(二)法律条文对养老金权利的规定 ............................................................... 137

(三)“找律师也不顶什么” ............................................................................. 138

(四)通过“告县长”引起注意 ....................................................................... 139

二、信访作为过渡性诉求方式——温和的说理 ....................................................... 139

三、打“悲情牌”——低姿态的体制外抗争渠道 ................................................... 140

(一)“打悲情牌” ............................................................................................. 141

(二)乞讨式的集体上访与政府眼中的“肉刺” ........................................... 143

(三)“偶遇”好官 ............................................................................................. 146

四、集体上访的自我设限与“守规矩” ................................................................... 149

Page 12: web.swk.cuhk.edu.hkhwong//pubfile/thesis/2016...I 摘要 近年来,中国频发的群体性事件和显著的经济发展成果同时吸引了大量的关 注,而工人在促进经济增长的同时,也构成

X

(一)避免“不良影响”和“把事情闹大” ..................................................... 149

(二)文明与理性的沟通方式 ........................................................................... 150

五、集体行动得以维持的因素 ................................................................................... 154

(一)强化集体身份认同和凝聚力的聚会活动 ............................................... 155

(二)核心成员的固定组织与义务感 ............................................................... 160

(三)重要的精神领袖 ....................................................................................... 162

六、退休工人集体行动的未来 ................................................................................... 166

(一)“终身制”和“歇不了”的行动领袖 ..................................................... 166

(二)“M3 这次也给咱卧上了” ....................................................................... 166

总结:从“螺丝钉”到“肉刺”,再到“肉刺消亡” .............................................. 167

第七章 S 街道建筑工人“天经地义”的集体讨薪

第一节 打工者形成中的经济意识 ..................................................................................... 170

一、商品化的生命体验与赚钱为中心 ....................................................................... 170

(一)“一天不上班就没钱存” ......................................................................... 171

(二)从农民变成赚钱机器 ............................................................................... 172

(三)“同行没老乡,同行是冤家” ................................................................. 174

二、市场经济中的价值与伦理观念 ........................................................................... 176

(一)春节——工人行动加速的催化剂 ........................................................... 177

(二)血汗钱的理直气壮与天经地义 ............................................................... 178

(三)S5 与其“信仰”——老板及工人的信任 .............................................. 179

三、打工者对政府角色的认识与期待 ....................................................................... 181

(一)为打工者“当家做主” ........................................................................... 181

(二)S 街道办的多重角色——“放水流舟”和执法勒索 ............................ 184

(三)作为执法者和维稳者的政府 ................................................................... 188

第二节 经验、情绪与计算——集体行动的升级和见效 ................................................. 191

一、遵循法律程序 ....................................................................................................... 191

(一)“越级了人家心里不高兴” ..................................................................... 192

(二)“反正还是讲理” ..................................................................................... 192

二、围堵街道办大门——从被动等待到主动出击 ................................................... 193

Page 13: web.swk.cuhk.edu.hkhwong//pubfile/thesis/2016...I 摘要 近年来,中国频发的群体性事件和显著的经济发展成果同时吸引了大量的关 注,而工人在促进经济增长的同时,也构成

XI

(一)“天经地义”与“合法”讨薪 ................................................................. 193

(二)郁闷、动武与赌气 ................................................................................... 195

(三)上访市政府——工人的抗争经验、信任与筹码 ................................... 198

三、集体抗争的结果——街道办与老板的妥协 ....................................................... 200

(一)街道办“没有为我们说话” ................................................................... 200

(二)按实际面积还是工天计算工款 ............................................................... 201

(三)“反正我是个文盲” ................................................................................. 202

(四)“他肯定对你恨啦” ................................................................................. 203

总结:“天经地义”的信仰,“合法”、“合程序”的维权 ........................................... 204

第八章 公司工人坚守阵地的集体罢工

第一节 L 公司概况——金融危机与罢工传统 ................................................................... 207

一、2008 年金融危机 .................................................................................................. 208

二、L 厂的罢工传统 .................................................................................................... 208

(一)2005 年罢工 .............................................................................................. 208

(二)、2008 年罢工 ............................................................................................ 209

第二节 从他们到我们——集体行动平台建立的导火索 ................................................. 210

一、对三名工人的联名支持 ....................................................................................... 210

(一)被软禁“食堂主管”及遭到排挤的另外两名工人 ............................... 211

(二)三人与公司之间的官司及其他工人的签名声援 ................................... 213

(三)联名签字带来的连锁反应——从个体诉求走向集体诉求 ................... 214

二、兔死狐悲——廖师傅的解雇 ............................................................................... 215

(一)实施平均主义的廖师傅被黄姑娘所代替 ............................................... 215

(二)“厂方不会觉得你廖师傅委屈的” ............................................................ 217

(三)“没有交情”的黄姑娘会减少加班 ......................................................... 217

(四)“连廖师傅都站不稳脚了,我们肯定也站不稳了” ............................. 218

三、划加班的变故与“黑名单”流言——人人自危的恐慌 ................................... 219

(一)因人而异地“批加班”让工人“心里不平衡” ........................................ 219

(二)逐渐应证的“黑名单”使工人惶恐 ....................................................... 220

第三节 工人的不满与抗争传统——集体行动的火药库 ................................................. 221

Page 14: web.swk.cuhk.edu.hkhwong//pubfile/thesis/2016...I 摘要 近年来,中国频发的群体性事件和显著的经济发展成果同时吸引了大量的关 注,而工人在促进经济增长的同时,也构成

XII

一、对厂方的普遍不满 ............................................................................................... 222

二、特定群体的不满 ................................................................................................... 222

(一)“我们管理”“比师傅亏损的还要大” ................................................... 222

(二)“工人的权益受到侵害了,我也一样损失了” ..................................... 223

三、 个体管理者的不满与报复 ................................................................................. 224

(一)不愿屈服于政治迫害 ............................................................................... 224

(二)对受工伤管理者的无情与其报复 ........................................................... 226

(三)变成傀儡的戴主管 ................................................................................... 228

四、罢工经验对工人行动意识的影响 ....................................................................... 229

“厂方一不合法我们就采取罢工的形式” ......................................................... 229

第四节 集体行动平台的展示、扩张与表演 ..................................................................... 230

一、集体行动平台的建立 ........................................................................................... 230

(一)工人的“洪流”——“走哪一部就算哪一步” ................................... 230

(二)集体平台的展示——理性“静坐”。 ..................................................... 231

二、集体行动平台的扩张 ........................................................................................... 231

(一)“都知道为什么要罢工”和“谣言的传播” ......................................... 232

(二)想要“同等权利”的工人“陆续跟着过来” ......................................... 232

(三)“糊里糊涂跟着带头的屁股后面跑的” ................................................. 233

(四)“搭便车”与“不知道那些对不对” ..................................................... 233

(五)“我上去走走而已” ................................................................................. 234

三、从大厅到楼顶——集体形态的冷却 ................................................................... 235

(一)行动人数增加有利有弊 ........................................................................... 235

(二)“洪水一样”的工人“吊孝”似地“反穿工服” ................................. 235

(二)要跑到“显眼的位置上楼顶” ................................................................. 236

四、楼顶上的抗争——个体的投入与表演 ............................................................... 237

(一)自发的绝食抗争 ....................................................................................... 238

(二)“假装绝食”来“搞大事情” ................................................................. 238

(三)“要闹出人命才有赔偿的”——被怂恿去跳楼 ..................................... 239

(四)“我就这样想啦”,“用生命来维护我们的权利” .................................. 240

Page 15: web.swk.cuhk.edu.hkhwong//pubfile/thesis/2016...I 摘要 近年来,中国频发的群体性事件和显著的经济发展成果同时吸引了大量的关 注,而工人在促进经济增长的同时,也构成

XIII

五、坚守阵地的日常秩序 ........................................................................................... 241

(一)恢复日常劳动分工与“敲盆”出气 ....................................................... 241

(二)恢复“普通公民”“拍照摄影” ............................................................. 241

六、自发的团结意识 ................................................................................................... 242

(一)从加班承诺到解雇赔偿——谈判目标的转变 ....................................... 242

(二)2008 年“癌细胞”“扩散”的教训 ........................................................ 243

(三)不来的人“自己去跟厂里面协商” ......................................................... 244

(四)“不齐心的人太少啦” ............................................................................. 245

七、“维权者”与合法的行动边界 ............................................................................. 246

(一)“我们要管好这些人不要闹事” ............................................................. 246

(二)学习 Q 厂阻止“转移资产”的经验 ...................................................... 248

第五节 集体行动的结果——背叛与妥协 ......................................................................... 250

一、对代表背叛的猜疑 ............................................................................................... 250

二、对背叛的纵容与妥协 ........................................................................................... 253

总结:泄洪般的集体行动与种子的孕育 ................................................................... 254

第九章讨论

第一节 工人与国家和资本的结构性关系——庇护与紧张 ............................................. 257

一、庇护的延续和削弱 ............................................................................................... 257

二、工人与资本之间的紧张关系 ............................................................................... 258

(一)建筑工人的利益共识——工资 ............................................................... 258

(二)车间工人有条件的利益趋同 ................................................................... 259

第二节 工人的阶级经验与诠释——同意抑或不满?妥协还是行动? ......................... 259

一、有敌人却无朋友 ................................................................................................... 259

二、从“螺丝钉”到“肉刺” ................................................................................... 260

三、“天经地义”的工资,“理直气壮”地要 ........................................................... 262

四、利益风险与对抗行动的传导 ............................................................................... 263

第三节 作用于集体行动的情绪 ......................................................................................... 263

一、驱动集体行动发生的情绪作用 ........................................................................... 264

二、情绪对集体行动节奏、起伏以及风格的影响 ................................................... 265

Page 16: web.swk.cuhk.edu.hkhwong//pubfile/thesis/2016...I 摘要 近年来,中国频发的群体性事件和显著的经济发展成果同时吸引了大量的关 注,而工人在促进经济增长的同时,也构成

XIV

(一)带动集体行动节奏 ................................................................................... 265

(二)决定集体行动幅度 ................................................................................... 265

(三)奠定集体行动的风格 ............................................................................... 266

第四节 群体性事件中的集体意识与行动意识 ................................................................. 267

一、集体意识——单位/国家认同与工人集体的认同 ............................................. 268

(一)国家认同 ................................................................................................... 268

(二)单位认同 ................................................................................................... 268

二、工人利益一致性的认识 ....................................................................................... 269

(一)“天经地义”的工资权利和风险警觉性 ................................................. 269

(二)利益风险的一致性认知 ........................................................................... 270

三、集体行动的意识 ................................................................................................... 271

(一)利益一致性认知——集体行动意识的出发点 ....................................... 271

(二)从利益正当性延伸到手段正当性 ........................................................... 271

(三)集体行动经验与“抗争剧目” ............................................................... 272

第四节 集体行动中工人的主体性与能动性 ..................................................................... 273

总结 ............................................................................................................................... 274

第十章结论

第一节 中国工人的集体意识和行动意识 ......................................................................... 276

第二节 中国工人集体意识的形成机制和因素 ................................................................. 277

一、国家嵌构与劳资对立——决定工人阶级位置的利益结构 ................................ 277

二、阶级经验与诠释——工人利益观念与行动取向的塑造 ................................... 278

(一)工人利益一致性与“内部认同” ........................................................... 278

(二)国家认同、单位认同与工人集体认同 ................................................... 280

(三)从利益正当性到集体行动正当性 ........................................................... 280

(四)从集体行动经验到新的集体行动 ........................................................... 281

第三节 集体行动中的潜意识因素作用 ............................................................................. 282

一、促使或诱发集体行动产生 ................................................................................... 282

二、决定集体行动时间和节奏 ................................................................................... 282

三、带动集体行动的高潮 ........................................................................................... 282

Page 17: web.swk.cuhk.edu.hkhwong//pubfile/thesis/2016...I 摘要 近年来,中国频发的群体性事件和显著的经济发展成果同时吸引了大量的关 注,而工人在促进经济增长的同时,也构成

XV

总结:工人主体性的形成和工人集体走向 ............................................................... 283

(一)从“大我”到“我”——工人主体性开始形成 ................................... 283

(二)从利益一致的“群体性事件”走向工人集体 ....................................... 284

第十一章研究限制、反思与政策建议

第一节 研究限制 ................................................................................................................. 286

第二节 研究反思 ................................................................................................................. 287

第三节 政策建议 ................................................................................................................. 290

一、政府方面 ............................................................................................................... 290

二、法律权利 ............................................................................................................... 290

参考文献

Page 18: web.swk.cuhk.edu.hkhwong//pubfile/thesis/2016...I 摘要 近年来,中国频发的群体性事件和显著的经济发展成果同时吸引了大量的关 注,而工人在促进经济增长的同时,也构成

1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与问题提出 中国从上世纪末开始,群体性事件数量快速增加。1993 年到 2005 年,群体

性事件的数量增加了十倍,从 8700 多起增加到了 87,000 多起(Pun, Chan & Chan,

2009; Pun & Lu, 2010; Su & He, 2010; Chan & Pun, 2009),其中工人群体性事件的

参与人数占到所有群体性事件总参与人数的将近一半(乔健,2010)。

“群体性事件”这一概念反映了国家和政府自上而下的、治理取向的的视角。

“群体性”首先表明了政府将这类集体事件定性为阶级或人民内部矛盾(高小平、

靳江好、荣华,2002)。其次,事件在中国的传统用法中含有“破坏”或“危害”

等较负面含义(曾海若,2010)。“群体性事件”第三个突出特点往往给政府和社

会造成影响(高小平等,2002)。但实际上大量的群体性事件就是针对政府发动

的,是工人寻求快速、有效地获取政府权威关注并解决争议的重要手段(Su & He,

2010)。

从工人的角度出发,群体性事件是他们要求政府快速介入的一种政治施压行

为,是工人出于自己的具体的物质利益诉求,以威胁社会稳定的方式向政府施压,

再促成政府对资本的施压,从而实现其目标。与工人群体性事件最接近的是野猫

式罢工,两者间的显著区别仅在于是由政府作为施压的中介,还是直接进行劳资

对抗。一般的罢工较群体性事件的组织度更高,它基本发生在劳资谈判破裂之后,

并维持较长时间以尽可能地给资方造成损失;而群体性事件则是促成三方谈判的

主要手段,工人被自发的利益短暂凝结为集体,但仅能维持很短时间。跟社会运

动相比,群体性事件的组织度和团结持续能力显得更差,而且社会运动往往具有

较为明确的政治纲领,领导相关组织争取超越物质利益的政治和文化等方面的长

期目标,这是群体性事件所无法做到的。

在政府方面,群体性事件的大量爆发意味着管制手段的失灵。社会秩序的不

稳定为政府的统治造成了相当的压力,这也是中国政府愈发强调维稳重要性的原

因。然而即使共产党调整了统治策略,在以 GDP 为本的单纯经济发展路线的基

础上增加了社会维稳的政治目标,群体性事件的数量却并没有随之减少。

Page 19: web.swk.cuhk.edu.hkhwong//pubfile/thesis/2016...I 摘要 近年来,中国频发的群体性事件和显著的经济发展成果同时吸引了大量的关 注,而工人在促进经济增长的同时,也构成

2

这说明仅从管治的视角来看待和处理群体性事件,无法有效缓解其爆发,更

无助于真正地认识和理解这类集体行动。我们必须从内部去弄清楚,是什么因素

在持续地给工人群体性事件提供动力,使其源源不断地产生?又是什么原因使这

些行动很快地消散,从而无法促成工人的群体性事件转向有组织的社会运动?既

然没有形成社会组织和运动,那么群体性事件持续发作的累积效果又究竟是什

么?

第二节 探究中国工人群体性事件的理论视

角 以经济利益为目标的工人确实是在“自在”的阶级意识基础上采取行动的,

那么工人没有走向社会运动仅仅是因为他们没有产生“自为”的觉醒意识吗?相

比于马克思的机械唯物主义观念,即认为中国工人会因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内

在矛盾而自动进步到觉醒的时刻,E. P. Thompson (1968) 将阶级看做历史的和经

验的产物可能更加恰当。通过阶级经验的视角来考察中国工人的群体性事件,可

以让我们理解其多样性和动态,即分享不同生活和工作环境与经验的工人,他们

在具体因素的驱动下采取了差别的行动。这样我们就不会拘泥于将中国工人的群

体性事件看作因为某些客观条件的缺失而发育不良的产物。另外,只有摆脱了“自

在”和“自为”的二元观点,我们才能从工人觉醒的外部期待中解脱出来,不再

紧盯工人是否实现了社会运动的组织化抗争,而是切实地去理解和认可他们已取

得的成就。

对中国工人群体性事件的考察,除了阶级分析的视角之外,集体行动和社会

运动的理论也能对我们理解其发生和发展机制有很大的帮助。政府方面对群体性

事件的认知和早期的社会心理学的取向类似(Le Bon,1947),都着眼于这些行动

的负面社会影响,将其视为民众理性缺失的异常表现。但是理性主义学派提出了

颠覆性的观点,认为集体行动中的个体都是出于对自身利益的考量才选择是否参

与行动。随后发展出来的资源动员和政治过程理论在此基础上考察了行动者更多

的理性选择。不过这些单独从心理异常或工具理性角度出发的理论,都无法帮助

我们理解工人从“日常心态”转向“抗争心态”的机制是什么。情绪理论虽然无

法像理性学派那样清晰地说明人们做出选择的具体动机为何(Jasper,2011),但

Page 20: web.swk.cuhk.edu.hkhwong//pubfile/thesis/2016...I 摘要 近年来,中国频发的群体性事件和显著的经济发展成果同时吸引了大量的关 注,而工人在促进经济增长的同时,也构成

3

是它让我们开始正视集体行动中的“潜意识”因素的重要作用,尤其是产生改变

现状的行动冲动方面。

我们对工人群体性事件的关注和探究,无外乎想要认识他们从妥协到行动、

从群体性事件到社会运动的意识产生与行动升级的因素和机制,并透过这些因素

和机制了解工人形成集体和团结的趋势与可能性。想要实现对这些问题的解答,

我们需要借助批判理论范式,运用它所带给我们的批判和超越的眼光,对工人群

体性事件的现实进行剖析。

第三节 批判理论范式、方法论与研究方法 马克思提供了工人对自身加以突破和超越的外在寄望图景,虽然学者们在越

来越多地挑战着马克思的机械发展论,但是依然希望了解工人的自在与自为之间

的联系是如何建立或破裂的,或者如何用更加辩证的方式来将二者统合起来。在

批判主义范式的语境下,上述问题可以非常自然地转化为如何从内在(无法)走

向超越,或者内在与超越之间的辩证互动。因此研究者借鉴了批判主义的“内在

超越(immanent transcendence)”的核心概念与分析维度(Strydom, 2011),以

中国工人集体行动的内在作为主要切入点,了解在当下的阶级结构与政治环境中

他们的阶级经验和行动经验,继而分析其中的集体乃至阶级的成分,无论这些成

分可能构成的是集体身份还是阶级意识或是别的什么。内在-超越的理论关注的

是实体从“内在”转向“超越”的有机过程,本研究试图呈现在阶级经验的“酝

酿”与集体行动的“催化”下,工人们的集体意识的内在成分构成与超越趋势为

何。

在上述阶级理论与批判主义范式的指导下,本研究选用了案例研究的方法论

帮助我们去深入地观察、分析不同的群体性事件类型,并通过群体性事件从发生

到结束的全过程描述和分析,来动态地理解工人在其中的心路历程。同时,研究

者一定程度上参考了口述历史的方法论,以工人作为行动者和历史创造主体的立

场来看待集体行动的发生与发展。

在研究方法的层面,研究者根据不同案例所能反映出的类型典型性,选取了

西安和深圳各两个群体性事件。西安作为中国的西北内陆城市,是中国重工业尤

Page 21: web.swk.cuhk.edu.hkhwong//pubfile/thesis/2016...I 摘要 近年来,中国频发的群体性事件和显著的经济发展成果同时吸引了大量的关 注,而工人在促进经济增长的同时,也构成

4

其是军工业较为发达的城市,也是国有企业工人1聚居的城市。在国企体制改革

的冲击下,虽然西安的军工企业也受到了重创,却并不像东北三省那样进入“锈

蚀”(rust-belt)的状态(Lee,2007),工人们依然用集体行动的方式在表达着自

己的诉求。然而在市场的侵略性作用下,他们还是不可避免地不断地产生了分化,

走向分散的、流动的市场岗位,或是失去市场竞争力和工作岗位。可以预见随着

国企的衰落和工人的分化,西安的工人群体性事件也会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但

走向消逝的集体行动不代表就不重要或无需关注。相反,它们会告诉我们为什么

在已经形成相对固定社区的环境中,工人依然无法发动组织化的、跨单位的集体

行动;为什么国企工人总是要等到利益被彻底侵害,乃至与单位劳动关系破裂时,

才采取集体的抗争手段。同时,它们也展示了即使看起来最顺服、最抵触集体行

动的国企工人,在特定情形下也会以集体的方式发动抗争。

深圳则是改革开放政策最早落实的城市之一,也是私营企业与打工者集聚的

代表性城市。这里的集体行动参与者主要是流动中的外来工,后者恰恰是形成中

的中国无产阶级工人的典型代表。因此我们可以透过深圳的群体性事件来了解这

些“朝阳”(sun-belt)打工者究竟是斗争还是妥协、是团结还是分裂、是组织还

是自发(Lee,2007),又或者呈现出更复杂的不应用简单二元对立的概念加以描

述的情形。在资料搜集方面本研究以半结构访谈为主,加以记录观察资料。分析

资料时研究者将借助质化分析软件 N-Vivo,将已转化为文本的访谈资料进行开放

式编码、归纳并进一步提炼出研究主题,并在此过程中及建立叙事分析的主题分

析方法。

第四节 研究问题与研究目的 为了回答本研究的中心问题“中国工人群体性事件中所体现出的工人集体意

识的作用和形成状态为何”,研究者将对中国国企/事业单位职工和私营单位打工

者的集体行动进行描述和分析,从工人的主体性出发,理解和揭示他们发动和参

与群体性事件的动机和心态,并进而梳理出令工人得以凝聚和团结的集体意识的

构成和形成状态。

1 包括国企工人与经营性事业单位职工,为了简便本文以国企工人作为统称——研究者注

Page 22: web.swk.cuhk.edu.hkhwong//pubfile/thesis/2016...I 摘要 近年来,中国频发的群体性事件和显著的经济发展成果同时吸引了大量的关 注,而工人在促进经济增长的同时,也构成

5

本文希望通过“内在”的视角,不再从社会运动的标准来分析工人群体性事

件的特点是因为受到了哪些条件限制所致,而是回到工人自己的劳动过程与经验,

理解他们采取集体行动的出发点。也就是说,本文将考察工人“超越”的时刻从

未来转向了过去,从工人已经实现了的“超越”出发,去看待他们已经突破了哪

些阻碍因素以及如何突破这些阻碍因素的,突破之后工人又形成了什么样的利益

和行动意识。

采取了“内在-超越”的批判理论视角后,本研究既能扎根于工人的现实状

况,又能注意到令他们摆脱日常的因素和机制。而且本研究不会因为抱有外在的

眼光而忽略无法提升工人觉醒意识的因素,除了关注与工人利益意识和理性行动

有关的集体意识外,研究者也会注意情绪等“潜意识”对工人的行动影响。

通过探究工人群体性事件的产生因素和机制,本文可以让外界真正了解工人

的行动诉求和取向。群体性事件的持续爆发说明,除非满足了工人的集体需要,

否则仅凭政治和军事权力是无法消除工人的抗争意愿和实践的。如果政府方面不

愿换取“内在”的视角去了解和听取工人的利益诉求,就会一直被当作集体行动

的核心目标,这样做的本质就是用权力的傲慢换来统治秩序的不安。

第五节 文章内容及结构 本文的第一部分为第一章至第三章,分别为研究简介、文献综述以及研究方

法。

在文献综述的理论部分研究者将回顾和整理与本研究相关的理论流派和观

点,并梳理出本研究将使用的理论框架。通过对经验研究的回顾,研究者将总结

过往工人集体行动研究的视角和结论,并在借鉴的基础上提出本研究的补充内容,

尤其是新的诠释视角。

研究方法一章将介绍本文所采用的研究范式——批判理论,方法论——案例

研究、口述历史、叙事分析,以及具体的案例研究的方法。

本文的第二部分为第四章到第七章,分别是四个工人群体性事件的研究发现。

它们分别是西安 H 集团七分厂职工情绪驱动的集体抗争、M 公司退休职工的“悲

情”上访,深圳 S 街道工地建筑工人“理直气壮”的讨薪行动以及 L 公司工模工

人的“阵地战”罢工。

Page 23: web.swk.cuhk.edu.hkhwong//pubfile/thesis/2016...I 摘要 近年来,中国频发的群体性事件和显著的经济发展成果同时吸引了大量的关 注,而工人在促进经济增长的同时,也构成

6

本文第三部分由第八章到第十章构成。第八章为研究讨论,第九章内容是研

究结论,第十章是关于研究的限制、反思与建议。

Page 24: web.swk.cuhk.edu.hkhwong//pubfile/thesis/2016...I 摘要 近年来,中国频发的群体性事件和显著的经济发展成果同时吸引了大量的关 注,而工人在促进经济增长的同时,也构成

7

第二章 研究范式、方法论与研究方法

第一节 研究范式 本研究属于探索性研究范畴。研究者将从中国频发和高发的“工人群体性事

件”作为研究切入点,透过这些集体行动来理解和诠释当前中国工人的“集体意

识”的构成和形成状况。本研究将会应用批判理论范式作为本体论、认识论及方

法论的基础。接下来,研究者将首先介绍为什么批判理论范式适合用来作为理解

工人集体行动和集体意识的思考模式。

一、批判理论本体论

首先在本体论层面,批判理论认为社会事实是在开放的构成、组织、转变与

进化过程中经社会文化构成的(Strydom, 2011)。这一动态的、过程的和事件的

概念限定社会不能仅仅被认为是经验现象,无论是像经验主义认为事实由规律所

构成的,亦或是诠释主义将事实看作意图或表达的构成(Strydom, 2011)。社会

事实应该被看作是复合物,藉由一系列的规则和关系动态地建构而成,但是其中

部分的真实是被隐藏的、非经验的、或不可观察到的,更有部分是反事实的

(counterfactual)(Strydom, 2011)。

批判理论聚焦于结构形成的动态性,一方面着眼于稳定的结构如何转变或变

化,另一方面亦特别关注那些紧张、对立或冲突的结构形成的时刻。无论是由于

什么力量、什么原因或过程,使之成为一个问题或危机或至少是一个潜在的具有

道德、伦理以及政治意义的问题,如果使用可以接受的理由将其解决的话,可以

在规范性方面对未来造成或多或少的显著影响(Strydom, 2011)。

批判理论本体论可以看做“弱自然主义(weak naturalism)”,即认为自然与

生活的社会文化形式间有连续性,因此社会真实不是纯粹的社会文化现象

(Strydom, 2011)。然而这种关系并不能从很强的决定论意义上进行诠释,否则

会导致一种从社会还原到自然的认识论。尽管确实构成了部分自然,社会文化形

式的生活对批判理论而言依然是相对独立的,并在认识上具有优先地位。虽然自

然的影响或介入对社会文化形式的生活是通行无阻的(Strydom, 2011)。现实主

义的假定仅仅是实体的存在不等同于阐释的假定,它是真理-功能

Page 25: web.swk.cuhk.edu.hkhwong//pubfile/thesis/2016...I 摘要 近年来,中国频发的群体性事件和显著的经济发展成果同时吸引了大量的关 注,而工人在促进经济增长的同时,也构成

8

(truth-functional)的论断,尽管我们现在不能或许最终也不能知道它是真的还

是假的(Strydom, 2011)。

现实主义有认为有三种层面的“常态联合(constant conjunctions)”:第一层

面是“真实的(real)”,由实体(entities)和机制(mechanisms)组成;第二层

面是“事实的(actual)”,由事件(events)所组成;第三种是经验的(empirical),

由经验(experiences)所组成(Outhwaite, 1987)。这三种层面之间是截然分开的,

而且从第一种层面到第二种层面、以及从第二种层面到第三种层面之间并不是必

然的(Outhwaite, 1987)。在现实主义中主要的因果关系是从第一层次出发进行

的,因为现实主义所分析的因果是基于事物的本质和它们的互动及因果力(或倾

向),所以与之对应的象征主要是现实中的结构、机制,而非现象和事件

(Outhwaite, 1987)。马克思主义作为代表性的批判理论,对资本主义剥削机制

的论述和分析就是致力于揭示第一个层面的“真实”。而本研究则结合了下文中

将会论述的“内在-超越”的方法视角,从“群体性事件”中的工人“内部经验”

出发,来理解中国工人集体意识的“实体构成”与“形成机制。”

二、批判理论的价值取向与认识论

Horkheimer 认为批判理论不仅仅是在持续的人类事务中显示了其价值的研

究假设;它是人类创造世界以满足其需要和力量的历史成就中的关键要素

(Outhwaite, 1987)。无论批判理论与其他特殊科学的互动延伸到什么程度,批

判理论都必须顾及到并致力于多年来它所执行的“解放”与“鼓舞”的影响。这

种理论从来不仅仅是为了增加知识,它的目标是人类从奴役当中得到解放

(Outhwaite, 1987)。以“解放”和“鼓舞”作为根本目的的批判研究,有别于

其他致力于保持价值中立的本体论和认识论。

.批判理论的认识论。

批判理论的认识论是“实用的认知现实主义(pragmatic epistemic realism)”。

从这个认识论角度出发,批判理论承认对我们对真实的认识程度有所不同。首先,

这认知程度取决于我们遭遇的问题、威胁或挑战;其次,我们的行为或实践有可

能反过来影响到真实;第三,基于我们行为和实践对真实的影响结果,我们将被

迫去考虑自身所能介入的程度(Strydom, 2011)。

Page 26: web.swk.cuhk.edu.hkhwong//pubfile/thesis/2016...I 摘要 近年来,中国频发的群体性事件和显著的经济发展成果同时吸引了大量的关 注,而工人在促进经济增长的同时,也构成

9

实用的认知现实主义认为真实并不像经验主义(empiricism)所假设的那样,

是我们要全盘认识其作用机制的客观世界;也不像本体现实主义所认为的,是我

们意欲完全领会的、却无法表达的独立于我们的复杂存在;它亦不是诠释主义所

坚持的那样,是纯粹的符号化结构复合体,号召我们去理解其意义(Strydom,

2011)。批判理论采纳的是实用-现实主义的假设,即真实确实是外在和独立于我

们的,不过当我们在特定情况下与之相冲撞、或被迫形成有关概念或理论来引导

恰当的行动时,我们就会经验到真实的生成机制。而我们认识真实的生成机制,

归根结底是为了学习、解决问题和创造世界(Strydom, 2011)。

但批判理论承认真理、真实和存在仅仅在理论内才有意义(Outhwaite, 1987)。

而且当社会科学概念与理论实质地指向生活世界中的行动者时,就必须要接受

“阐释的原则”(Outhwaite, 1987)。“阐释的原则”体现于从现象到本质的抽象

化和理论化过程,也体现于对社会结构与经验互动关系的动态认识,尤其是阐释

基础上形成的社会经验是如何体现或反映现实层面上的社会结构或机制。

Strydom 认为,批判理论的核心并不像特斯特(2010)理解的那样仅仅是超

越,而是“内在超越(immanent transcendence)”。内在超越是指以社会-实践构

想的理性或文化模型形式而累积的历史潜能,它以显化历史潜能的批判来揭露真

实,并通过适当的社会实践使历史潜能得以实现(Strydom, 2011)。

从内在超越的观念出发,人类生活的现实历史世界均以沟通作为媒介

(Strydom, 2011)。沟通是藉由符号实现的,但沟通并不仅仅是符号的诠释,或

透过主体间性对符号意义达成的共识。因为只有在沟通的媒介作用下,以集体学

习作为核心的理性构想的实践实现过程,才有可能达成(Strydom, 2011)。

三、批判理论方法论

结合批判理论的本体论与认识论,本人将从批判理论的三组概念维度出发来

探讨其方法论的分析层次,尤其是如何将批判理论与本研究所关注的群体性事件

结合起来。

(一)内在-超越维度

内在超越是批评理论最关键与核心的概念,它区别于传统的绝对超越观念。

Strydom(2011)认为通过人文形式(human forms)所呈现的生命的超越观念都

Page 27: web.swk.cuhk.edu.hkhwong//pubfile/thesis/2016...I 摘要 近年来,中国频发的群体性事件和显著的经济发展成果同时吸引了大量的关 注,而工人在促进经济增长的同时,也构成

10

不是绝对超越的,而是指向“超出当前(beyond present)”的状态。这种状态是

可实现的,是重要方面产生转变的实际情境。从永恒(eternity)出发的上帝观点

必须被抛弃或“去超越(detranscendentalized)”,这需要把这个世界与这个世界

以上的区分用更低层次的区别来代替,即这个世界与位于和发生于这个世界中的

实践和过程的区别。

马克思主义的超越亦是扎根于内在的初兴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及其表现,因

此有关理论在十九世纪末与二十世纪前半段展现出了强大的解释力与影响力。但

是马克思提出的无产阶级专政的社会主义蓝图,是指向永恒和绝对超越的理论和

实践指导方面的尝试。事实证明,马克思无法摆脱所处时代和理论内在本质的限

制,其绝对超越的理论尝试也在新的时空中不断遭遇挑战和质疑。

东方社会主义的革命浪潮,则脱离了马克思所处的西方资本主义的内在情形,

却又妄图依靠马克思绝对超越的社会主义建设目标来指引自己的革命方向。因此

而走向失败的东方革命,不能完全归咎于马克思主义本身的失败。与此同时,透

过内在超越的概念,对马克思主义的扬弃要求我们重新整合马克思主义的方法、

理论、结论与具体研究情境之间的关系,尤其是要谨慎对待内在性很强的结论部

分。

在本研究中,马克思主义的理性指导是研究者理解批判主义超越性的重要来

源,对工人利益和资本主义剥削方式的分析给研究者提供了看待工人所处状况的

“实体”和“机制”的视角。这种从“他者”视角提出的理论,本身就是对剥削

与压迫者的回应和反抗,是打破统治文化生产和再生产的武器。因此本研究也要

回到“他者”的视角,真正从中国工人的行动和诠释出发,来理解他们的被压迫

和剥削的状态,以及进行超越的历史潜能所在。

在本研究中,中国工人在所处的具体环境中培养出了“内在”的经济意识和

价值观,也就是马克思主义所说的“自在”状态的根源。这种经济意识的形成来

自中国工人所经历的历史演变和当下的政治经济地位。但其中的多样性和丰富的

内涵必须要借助具体的工人的讲述研究者才能加以认识,只是进行理论层面的分

析永远无法接触到工人的内在灵魂。正是个体工人和工人集体对其自身利益的演

绎,赋予了他们挣破为资本和国家服务的日常秩序、采取超越性反抗行为的根本

动力。在中国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中,国家和组织所推动的集体意识某种程度上

Page 28: web.swk.cuhk.edu.hkhwong//pubfile/thesis/2016...I 摘要 近年来,中国频发的群体性事件和显著的经济发展成果同时吸引了大量的关 注,而工人在促进经济增长的同时,也构成

11

是与工人阶级自在意识相竞争的思维取向,是出自统治阶级利益的“外在”教育,

而非工人所处的现实状况。工人在多大程度上能够摆脱“外在”观念的约束,专

注于自己的“内在”利益,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他们集体行动的对抗性和战斗力。

从内在视角出发,我们就很容易理解无产阶级革命的衰落与不可行之处,也

更可以理解所谓的妥协性与软弱性是工人是在政治空间和抗争能力的限制下,为

了获得经济利益而采取的“实用主义”风格,其本质上是“理性”计算的结果。

而处于不同环境和位置中的工人会生产出相差异的“内在”观念,这让中国工人

的集体抗争呈现出了多样性的特点。因此,作为研究者,我们不应通过套用与工

人“内在”情形相脱离的标准,无论这些标准是出自批判理论或处于不同环境中

工人的行动实践。从这种“高高在上”的视角俯视当下中国工人的抗争行为,会

很容易放大工人的软弱与妥协,而无视他们从 “内在”的环境和条件出发作出

的超越性努力。

(二)主体-结构维度

虽然 Strydom(2011)的内在超越几乎适用于所有的实践活动,但本研究不

希望过分强调泛化的超越概念,而是透过更加具体的能动性与结构的辩证关系来

诠释其中的超越本质。

能动性发源于作为基本原则的内在实用主义前提下,而能动性通过实践地

(performatively)或通过社会建构而建立超越的反事实(counterfactual)文化模

型(Strydom, 2011)。这些模型给行动与实践施以规则的结构影响,这是通过社

会互动与/或语境而发生的(Strydom, 2011)。它同时带来学习的过程,学习过程

使得社会、文化与自我转换成为可能,这对于实践性实现反事实模型的过程而言

是必要的(Strydom, 2011)。

实现反事实模型的过程是内在与超越的相互关系,它被决定论的或妨碍的力

量、因素和机制所扭曲或阻碍,其中既有“社会-结构”的类型也有“文化-结构”

的类型,这些都需要批判理论的解释与批判(Strydom, 2011)。

内在超越概念统领下的能动性或主体性与结构的关系不再像传统社会学理

论中的单看一方的主要作用(Outhwaite, 1978),而是透过沟通或符号媒介的多

层次作用来把握两者间的有机互动。也就是说在内在的实践活动中,产生的反事

Page 29: web.swk.cuhk.edu.hkhwong//pubfile/thesis/2016...I 摘要 近年来,中国频发的群体性事件和显著的经济发展成果同时吸引了大量的关 注,而工人在促进经济增长的同时,也构成

12

实理性反思所形成的“文化模型”会在社会语境/社会互动的媒介作用下向上影

响社会结构或向下指导社会实践(Outhwaite, 1978)。

结构性的因素在工人群体性事件中,一方面塑造着当前不公平的劳资利益格

局,另一方面也孕育着紧张性的分歧和矛盾。如果只看到劳动者处于弱势的政治、

文化与经济地位,只看到他们受到的结构性压迫,就很难想象他们能够采取有效

的反抗。然而从工人的能动性角度出发,我们会发现资本对工人的剥削和压迫会

令其统治变得脆弱和不稳定,因为这是一个同时在孕育工人不满、酿造工人反抗

情绪的过程。在共同的劳动过程中,分享被压迫经验与集体抗争经验的工人会愈

发倾向于从反资本的角度来诠释自己的利益状况,也会更加容易接受利用集体的

力量进行反抗。除了“内在”诠释的“赋权”,工人的能动性还来自性格、品质

和情绪等较为个体的心理因素。这些因素会影响集体行动的发动、走向、持续时

间等各个环节和层面,令其展现出不可预测与突发的形态与影响力。

如果说中国工人的位置决定了他们要进行反抗的必然性的话,那么个体工人

在差异的情境中产生的或呈现的心理状况,尤其是在行动中扮演关键角色的工人,

则带给了集体行动以各种可能性和偶然性。

(三)宏观-微观维度

尽管加入了主体-结构维度后,对群体性事件的批判诠释层次更为丰富,但

依然缺乏不同空间层次的互动作用视角。这就需要加入宏观-微观的分析维度,

从而可以进一步整体性地看待群体性事件背后各种作用要素在不同层面的互动

情况。

Strydom(2011)是从沟通理论提取出这一分析维度的。他认为微观层面的

行动者或能动者的特定属性会嵌入公共可及的社会领域中,这些属性是社会地或

散漫地通过沟通的媒介而致。沟通媒介是指互动或语境,它包括中观尤其是宏观

层面有社会意义的社会与文化现象的公共评价与评判 (Eder, 1993; Strydom,

2000)。相反,这些沟通媒介又对较低级的倾向、行动和实践施加了结构的影响

(Eder, 1993; Strydom, 2000)。

本研究的沟通媒介主要包括工人的劳动过程与抗争空间两种情境。在劳动过

程的沟通过程中,工人的集体劳动经验可能赋予了工人集体的压迫感,工人对此

希望做出反抗的超越理性与受制于劳动纪律的内在驯服相互缠绕,共同塑造了工

Page 30: web.swk.cuhk.edu.hkhwong//pubfile/thesis/2016...I 摘要 近年来,中国频发的群体性事件和显著的经济发展成果同时吸引了大量的关 注,而工人在促进经济增长的同时,也构成

13

人的劳动文化。在抗争过程中,政府的直接出场会带给工人以新的互动体验,后

者要用自己在日常劳动过程中汲取的经验和智慧运用于新的三方互动场景中。

在短暂的集体抗争过程中,宏观的制度性因素与意识形态会高频地体现于工

人快速的思考与行动过程中。然而这些因素并非总是对工人产生束缚其行动的作

用,在强烈的“内在”价值的驱动下,工人会快速地对有利于其行动正当性的主

流话语进行整合与套用,并无视和刻意回避会削弱行动正当性与效果的制度安排

和外部诠释。

本研究从工人的主体视角出发,考察的是具体的集体抗争场景,因此更多地

是看到微观-中观与微观-宏观因素之间的互动。

第二节 方法论 方法论的选择主要取决于本研究的研究问题以及研究对象。本研究关注的是

群体性事件的动态发展过程以及影响群体性事件的群体意识/身份与国家行动间

的互动关系。为了从事件本身,尤其是涉及事件的行动者角度出发去认识和诠释

有关社会要素作用或社会机制,本文将主要采用质性研究的方法。

一、质性研究

在上文中,研究者论述了为什么选择用批判理论的范式来理解中国工人的集

体行动和集体意识。在批判理论的指导下,研究者将采用质性研究而不是量化研

究的方法。

首先,批判理论的内在-超越维度要求我们从“内部”着手,从工人的角度

了解他们的经验和实践。而量化研究主要由研究者将社会现象整理为自变量与因

变量之间的影响关系(Creswell, 1994; Firestone, 1987),并对其进行验证。研究

者在这个过程中事先提出了“外部”假设,然后才与现实进行比较验证,明显与

本研究的方法论框架相冲突。

其次,要理解工人在集体行动中是如何从“内在”转向“超越”的,需要我

们从动态的、历史的角度去进行考察。量化研究则试图以既定的数量关系来揭示

社会规律,在帮助我们了解工人意识和行动的复杂动态方面力有不逮。

第三,批判理论要求我们除了考察“内在-超越”的维度之外,还要探究工

人集体行动的“主体-结构”维度。如果我们要从工人的主体性出发,就首先要

Page 31: web.swk.cuhk.edu.hkhwong//pubfile/thesis/2016...I 摘要 近年来,中国频发的群体性事件和显著的经济发展成果同时吸引了大量的关 注,而工人在促进经济增长的同时,也构成

14

观察他们的行为,聆听他们的声音,然后才能理解工人赋予他们行为的意义和之

所以选择妥协或改变的原因。量化研究的方法不但从研究者的主体出发来构建理

论关系,已经预先将工人置于了“客体”的研究对象的角度;而且它将研究资料

和成果简化为了数字符号,工人诠释其行为意义的主体性和丰富性也随之流失。

在具体的质化研究方法论中,本研究主要运用的是案例研究方法论,同时借

鉴了口述历史与叙事分析的部分方法。这几种方法论本身都可以独立地用来指导

研究,但是案例研究是对本研究综合指导性最强的方法论。口述历史的方法论为

研究者把握参与者的主体性方面提供了重要的帮助。叙事分析主要指导研究者以

在地的(grounded)视角来认识和分析有关资料。

二、案例研究方法论

本研究以四起中国工人群体性事件案例作为研究对象,并在案例研究的指导

下选取样本、收集与分析数据。

Gerring (2004)将案例研究定义为,对单一单位的深度研究,其目的是理解这

一类单位或与之相似的单位,并阐明后者的特点。一个单位意味着空间界限内的

现象,例如国家、革命、政党、选举或人,它是在一个时间点或跨域了某些限定

时间段中被观察的。

本研究选用案例研究的原因包括以下几点。首先,从研究的问题出发,群体

性事件是主要的研究单位。由于案例研究是对一个或几个案例的集中调查,它要

求我们去挖掘案例的细节,而不是透过案例推广结论(Thomas, 2011; Woodside,

2010),因此要对群体性事件进行完整、细致的考察,适合选用案例研究的方法。

本研究主要考察的是群体性事件中工人的集体意识,因此首先要深入了解工

人的集体行动。尽管民族志的方法能够帮助研究者更加深入地对某常规事件进行

观察和探究,但是不适用于这种无法提前预见的偶发的群体性事件。口述历史的

方法能够很好地从个体工人的视角来了解群体性事件,但是在帮助研究者认识作

为整体的工人集体及其观念时就显得较为乏力。

其次,案例研究允许研究者对研究单位中错综复杂的现象和关系进行梳理和

分析(Thomas, 2011),从多个角度去探究、挖掘、揭露和呈现案例的多面性(Stake,

2005; Thomas, 2011)。

Page 32: web.swk.cuhk.edu.hkhwong//pubfile/thesis/2016...I 摘要 近年来,中国频发的群体性事件和显著的经济发展成果同时吸引了大量的关 注,而工人在促进经济增长的同时,也构成

15

透过群体性事件来认识中国工人的集体意识,主要的目的就是认识工人从日

常的顺从和同意转变为联合抗争时,他们的想法是如何形成和改变的。从案例研

究的角度,我们可以综合性地考察集体行动形成的制度环境,制造工人同意和不

满的劳动过程,工人行动意识的产生与转变的动态经过,尤其是工人与外部环境

的持续互动。

由于群体性事件本身和工人集体意识都是非常复杂的现象,它们之间的互动

关系更是内涵了许多观察、分析的维度与面向。借助案例研究,研究者可以实现

对两者之间互动关系的考察和理解。

第三,案例研究可以是一个也可以有多个研究对象。Gerr(2004)认为,选

择不同的研究对象数量是在不同效果之间的取舍,并没有所谓的好坏之分。本研

究选取四个案例,可以一定程度上兼顾研究的“广度与深度”、“可比较性与代表

性”(Gerr,2004)。具体对案例和案例数量的选择将在下文研究方法中详细分析。

本研究通过深入挖掘、探究个案信息,将丰富而充实的经验数据在各个维度

中展开。并通过对不同案例的比较,来从更加整体的视角了解中国工人的集体意

识和行动意识。

三、口述历史方法论

除了将群体性事件本身看做案例之外,本人会以历史的观念来看待群体性事

件的过程。本人并不认为可以透过研究来重现一段客观的历史,因为所谓的客观

历史资料在本人看来也仅仅是透过不同群体以及个人的视角按特定时间顺序与

理解逻辑锁呈现出的片段的、零散的故事情节。在本人看来更重要的是,在历史

的发展中,不同的群体在其中所承担的角色以及他们如何看待自己的历史角色,

以及这些历史主体采取的行动与历史条件之间的关系。

透过口述历史的方法,参与者可以讲述行动过程本身,虽然是由他们的视角

出发所观察到的行动,但这对于参与者而言就是构成他们的过去、他们的历史和

他们的真实的重要组成部分。这类似于早期的口述历史取向,将口述作为文献资

料收集方法的补充手段,形成历史归纳或叙事的信息与洞见来源(Frisch,1998)。

但不同的是,早期口述历史主要以社会或政治精英为主要访谈对象(Perks &

Thomson, 1998),而本研究更关注的往往被历史所遗忘但却是行动主要构成的社

会底层,这也是口述历史后来的重要转折方向(Perks & Thomson, 1998)。

Page 33: web.swk.cuhk.edu.hkhwong//pubfile/thesis/2016...I 摘要 近年来,中国频发的群体性事件和显著的经济发展成果同时吸引了大量的关 注,而工人在促进经济增长的同时,也构成

16

除了对事件本身的描述以外,口述历史的应用更是为了让这些不同声音背后

的主体在历史中浮现出来。本研究的主角不是各种宏观政治经济历史因素,也不

是行动的各种理性考量,而是活生生的行动者,并建立他们的历史主体性(Luyn,

2010)。本研究考察了作为行动主体的工人,如何克服了自己服从的社会心态,

从常规劳动转向行动;他们的行动实践如何将他们带回日常生产活动;以及他们

如何看待自己的工人身份和阶级利益等。

虽然口述历史也强调诠释的作用,但在如何理解叙述的形式以及分析叙述的

内容上,还需要借鉴叙事分析方法的做法。

四、叙事分析方法论

本研究借鉴叙事分析方法时虽然会反思访谈情境对于讲述者表达的影响,但

重点会放在对叙事内容而非叙事形式的关注上。与本研究的关注重点相对应的叙

事分析主要是主题分析的方法(Reissman,2005)。主题分析强调文本的内容,

“说了什么”,而非“如何说的”,“已经说了的”而非“正在说的”(Reissman,

2005)。主题分析与扎根理论相似,研究者收集许多的故事,并从其中归纳地提

炼出概念组群来(Reissman,2005)。由主题组织而成的叙事类型,在案例研究

中是典型的表达策略。主题手段对于将一些案例理论化较为有用,即在这些案例

中,从研究参与者以及他们所报告的事件中找到相同的主题要素(Reissman,

2005)。研究者借助主题分析,从研究材料中提炼了组群,进而归纳为主题,并

进行了理论关系的阐述。

综上所述,在方法论部分,本人首先将群体性事件本身看做研究单位或案例,

并运用案例研究的思路加以深度处理。透过对少量群体性事件的深度考察,达到

相对丰富和深刻的重构效果。而口述历史则将行动参与者,尤其是他们的主体性

和能动性推上了历史的舞台,并允许本人在重构的基础上,能够利用内在-超越

的视角看待他们的实践与突破,并结合宏观的结构性因素,达到解释性批判的效

果。最后,本人将利用叙事分析的方法来考察研究参与者的讲述,在关注叙事内

容、背景的基础上,理解和反思访谈的情境。

第三节 研究方法

一、选取案例

Page 34: web.swk.cuhk.edu.hkhwong//pubfile/thesis/2016...I 摘要 近年来,中国频发的群体性事件和显著的经济发展成果同时吸引了大量的关 注,而工人在促进经济增长的同时,也构成

17

本研究共选取了四个案例,包括分别发生在西安与深圳的两个群体性事件。

西安的群体性事件之一是由 F 县 H 集团工人发动的,第二例的行动者是事业单

位 M 公司的退休职工,后者同样来自 F 县。深圳的集体行动一起发生在 S 街道

办,由工地工人引发,另一起罢工行动则发生在 L 公司内部。

首先,本研究的案例选取基于不同的企业所有制类型,一半案例选取国有/

事业单位工人集体行动,另一半选择私营单位打工者的集体行动。由于不同的经

济体制代表了国家与资本以及工人之间互动模式的不同,因此这些企业中工人的

集体抗争与集体意识也会呈现出各自的特点。选择其中一种工人而无视另一种,

就会从历史脉络与集体行动类型两个方面难以完整把握中国工人的抗争意识。

其次,本研究选择的案例分布于两个不同城市,每个城市有两起案例。西安

和深圳这两个城市,一个是拥有大量传统国企的西部重镇,另一个则是改革开放

的先头阵地。它们分别反映了国企工人和打工者这两类工人的生产和社区环境。

而每个城市选取两个案例可以让我们通过在类似文化和社区氛围中理解不同企

业所有制工人的行动特点。

第三,本研究选取了四个劳动过程有一定差异的单位案例。由于劳动过程是

塑造工人日常经验的主要来源,拥有不同劳动过程的工人会形成差异化的集体意

识和行动倾向。其中,国营企业车间工人、私营企业车间工人以及事业单位工人

和工地工人,他们的阶级经验和行动选择都会因为劳动过程的不同而呈现各自的

特色。

除了企业性质、城市社区环境和劳动过程的差异之外,集体行动的维持时间

也是我们选取这几个案例的重要依据。集体行动能否长期维持,是考察工人集体

意识和团结程度的核心依据。因此,我们选择了行动长达数年的 M 公司退休职

工案例,来试图理解什么样的条件、想法和动机能够支撑他们坚持行动。同时,

我们也选择了仅持续一天和能够坚持两周的集体行动,通过不同时长的集体抗争

去比较和挖掘其背后所蕴含的集体意识的差别。

根据以上案例选择标准,本研究的工人群体性事件覆盖了主要的工人群体,

并在企业性质、社区环境和劳动过程等方面具有一定的多样性。但是由于群体性

事件的自发和偶然的特点,研究者难以事先完全根据选择标准来筛选案例,而是

Page 35: web.swk.cuhk.edu.hkhwong//pubfile/thesis/2016...I 摘要 近年来,中国频发的群体性事件和显著的经济发展成果同时吸引了大量的关 注,而工人在促进经济增长的同时,也构成

18

待事发时进入现场并决定是否选取此案例。因此,本研究很大程度上受到样本可

及性限制,只能在可以接触到的案例范围之内尽可能筛选符合以上特征的样本。

二、进入门路

由于本人出生于西安市,F 县的两个案例都是通过知情的朋友介绍进入的。

深圳市 S 街道的群体性事件,研究者通过发展一名当地线人,得到了对方主动提

供的信息并进入 S 街道办门前的行动现场。L 厂的罢工行动因为持续时间较长,

在境外的群体性事件网站中已经被收录,对有关网站持续关注的研究者由此得到

信息。由于没有介绍人,研究者直接在 L 厂门外经过的工人进行采访。

三、资料收集方法

本研究首先使用的是观察法(observation)。观察法是质性研究的中心

(Marshall & Rossman, 2011)。其实除了通过语言叙述来获得信息以外,研究者

通过自己的其他感官获得的资料都属于观察(Marshall & Rossman, 2011)。所以

基本上质性研究都会用到观察法。田野笔记是记录观察信息常用的方法(Marshall

& Rossman, 2011)。

研究者在刚刚进入田野的时候记录了可能多的环境信息,除了此之外,研究

者也观察了企业、工厂或工地中个体的行动以及人际互动(Karner & Warren,

2010)。当无法进行即时记录时,研究者会在事后利用记忆信息补录田野笔记。

本研究最主要的资料收集方式是半结构化访谈的方法。半结构访谈适用于本

研究问题主要基于以下几方面原因:首先,半结构化访谈可以从更加广泛的角度

收集关于群体性事件的内容(Blee & Taylor, 2002)。它关注的不是文件有关群体性

事件的精英观点(Blee & Taylor, 2002),而是贴近相对低层的参与者,聆听在公共

舆论空间中被淹没甚至被刻意排斥的声音。其次,使用半结构化访谈可以较为动

态地捕捉群体性事件的长期发展过程。最后,半结构化访谈还突出了人的能动性,

它可以较为充分地表达参与者的声音,并尽量最小化研究者的声音(Blee & Taylor,

2002)。

在半结构化访谈中,研究者一开始保持问题的相对开放性。由于本研究访谈

的工人流动性很强,基本没有回访的机会,因此访谈的宗旨是:在扣住研究问题

Page 36: web.swk.cuhk.edu.hkhwong//pubfile/thesis/2016...I 摘要 近年来,中国频发的群体性事件和显著的经济发展成果同时吸引了大量的关 注,而工人在促进经济增长的同时,也构成

19

的基础上,让参与者提供尽可能丰富与多样的信息。这种做法弥补了研究者无法

持续对访谈资料进行分析来了解其饱和程度的缺憾。

在具体操作半结构化访谈时,本人首先会在时间允许的情况下出示访谈知情

同意书,来征取受访者同意,否则将采取口头询问的方式。另外研究者会在对方

许可的情况下录下访谈内容,留做日后数据分析或成员审查(member check)使

用。

四、访谈参与者背景

访谈参与者 男性 女性

总人数 34 30 4

H 厂 8 6 2

M 公司 9 8 1

S 工地 8 8 0

L 公司 9 8 1

访谈参与者数量(图一)(单位:人)

从以上列表可以看出,男性参与者的比例占绝大多数。访谈参与者性别比例

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行动参与者的性别比例,事实上,研究者试图尽可能多地寻找

女性参与者,了解性别意识不同对其行动意识和选择的影响。然而最终依然只有

个别女性愿意加入访谈,可能一部分原因是女性较为内敛,最终参加访谈的女性

比研究者能接触到的女性数量更少。

行动角色 工作职位 工作时间

旁观者 评论者 普通工

基层管

理者

厂长 10 年-20 年 20 年以上

2 6 3 4 1 1 7

H 集团七分厂访谈参与者背景(图二)(单位:人)

H 集团七分厂的案例中缺乏直接的行动参与者。其中有两名受访者目睹了行

动的过程或部分过程,其他六名受访者均是没有参加集体行动的七分厂职工。七

分厂的厂长 H3 接受了访谈,他在行动中既是观察者也是调停者,另外一名观察

Page 37: web.swk.cuhk.edu.hkhwong//pubfile/thesis/2016...I 摘要 近年来,中国频发的群体性事件和显著的经济发展成果同时吸引了大量的关 注,而工人在促进经济增长的同时,也构成

20

者是维修班长 H2。其余受访者有半数是基层管理者,半数是普通车间工人。受

访者在七分厂的工作时间除了一名女工人 H6 之外,都超过了 20 年。

行动角色 工作职位 工作时间 户口

领导

核心

成员

普通

成员

干部 普通职

30 年以上 城镇 农村

1 3 5 4 5 9 7 2

M 公司访谈参与者背景(图三)(单位:人)

M 公司行动者的工作时间较 H 集体七分厂职工更长,9 名成员工作时间都

超过了 30 年。其中有一名成员 M8 退休前担任党委副书记,另有三名成员也是

干部身份。不过,行动的领袖是一名普通职工 M3,他是两名身在农村的受访者

之一。有两名成员在 Y 镇居住,五名成员在 F 县城居住,这五名成员中包括三

名核心行动成员。

行动角色 工作职位 工作时间

带领者 参与者 包工头 普通工人 一年以下

1 7 1 7 8

S 工地访谈参与者背景(图四)(单位:人)

S 工地工人的分工作业时间最短,没有人在 S 工地上工作超过一年的。行动

的带领者就是包工头。无论是工人的劳动还是行动,将其聚合在一起的唯一因素

就是工资利益。

Page 38: web.swk.cuhk.edu.hkhwong//pubfile/thesis/2016...I 摘要 近年来,中国频发的群体性事件和显著的经济发展成果同时吸引了大量的关 注,而工人在促进经济增长的同时,也构成

21

行动角色 工作职位 工作时间

工人代表 普通参与者 基层管理者 普通工人 10 年-20 年 20 年以上

3 6 3 6 8 1

L 公司访谈参与者背景(图五)(单位:人)

L 公司的打工者在这里的工作时间大部分都达到了 10 年以上,但其中有个

别工人中途曾经离开,后来又回到 L 公司。L 公司罢工的工人代表均由基层管理

者构成,所扮演角色与 H 集体七分厂管理者相反,前者是行动的发动者,后者

是行动的抚慰者。这从一定程度上说明,国有企业基层管理者和私企的基层管理

者与原企业之间的关系是截然不同的,前者有情感等因素作用使之无法彻底站在

单位对立面上,而私企基层管理者则可以更加决然地带领工人争取集体利益。

五、数据分析

在分析数据之前,研究者先进行了数据整理工作。即按照 Warren 与 Karner

(2010)的方法先将所有数据分为田野笔记、访谈转录、文件资料与图片资料,

然后每一类型再按照材料时间来组织并备份(Warren & Karner, 2010)。

在转录的过程中,研究者遇到了一些影响访谈资料质量的问题,包括采访现

场的噪音、多名受访者的相互干扰、受访者的口音等。采访现场的噪音可能在现

场并不影响研究者的听力,但是经过录音笔的收音,噪音的干扰效果被放大,导

致研究者在做转录工作时会不能完全听清。研究者利用 winamp 等声音处理软件

来进行降噪,减少了噪音给转录带来的信息流失。

到了分析数据阶段,研究者一开始采用了开放式编码(open coding)的方法。

开放的重要性在于不会因为过早排除一些编码而错过重要的信息(Warren &

Karner, 2010)。编码来源包括固有的和感知的概念两类,前者源自材料本身,后

者则来自本人从文献中汲取的概念或头脑中的灵感(Patton, 1990)。固有的来自

材料的编码主要是访谈中工人自己的一些表达,例如 L 公司的罢工者在描述他

们参与行动的心态时,使用了“稀里糊涂”、“搭便车”等说法,生动地反映了边

缘参与者的行动模式。而研究者将这些边缘参与者的心态统称为“随波逐流”,

这一编码就来自自己的灵感。文献中汲取的概念主要用在下面更高层次的编码

——模式建构部分。

Page 39: web.swk.cuhk.edu.hkhwong//pubfile/thesis/2016...I 摘要 近年来,中国频发的群体性事件和显著的经济发展成果同时吸引了大量的关 注,而工人在促进经济增长的同时,也构成

22

本人依照 Guba 聚敛(convergence)与扩散(divergence)的思路,来归纳材

料形成模式(pattern)(Patton, 1990)。归纳思路有两种来源,一种是内视的(emic),

即依据研究参与者自己作出的归纳类型;第二种是分析者建构的类型

(analyst-constructed typologies)(Patton, 1990)。不管是哪种思路来源,归纳的

过程总体上是一个比较的过程。这一比较的过程在案例研究中体现的更加充分,

研究者通过对比不同的工人群体性事件的行动动机,首先发现利益取向和非利益

取向的动机差异。H 集团七分厂工人的集体上访就是情绪驱动而非利益驱动的。

研究者接着又通过比较试图回答为什么同样是车间工人,H 集团工人利益动机弱、

L 公司工人利益动机强。然后得出两种工人在劳动过程中形成利益一致性共识的

程度不同。本研究关于集体意识的结论都是通过这样不断地比较,发现四个案例

中的异同点之后,再去试图回答造成这些异同的原因,最后提炼出决定性因素和

机制的一个过程。

虽然编码过程就是诠释材料的过程,但本人还利用了一定的框架将故事要素

串联起来(Warren & Karner, 2010),进一步通过赋予范畴、主题以及它们之间关

系以意义和连贯性来进行诠释。最终透过诠释得到的故事情节来完成写作和故事

的叙述。M 公司退休职工从“螺丝钉”到“肉刺”的故事,就是先对研究参与

者行动前后的集体身份和认同进行了归纳,根据他们与行动抗争对象——政府之

间的颠覆性关系和角色创造了“螺丝钉”和“肉刺”的形象;并结合集体行动的

“悲情”风格和令政府麻木的效果,讲述了他们成为“肉刺”后的“乞讨”上访

的故事。

为了让资料整理与分析更加方便快捷,同时也较为环保,本人利用了电脑软

件 N-VIVO 进行分析工作。

六、研究伦理、可靠性与反思

(一)研究伦理

本研究遵守了质化研究的伦理要求。根据 Babbie 与 Rubbin(2008)的社会

工作研究伦理规范,研究者注意了以下事项:

第一,自愿参与和知情同意。研究者的参与者都是有自主能力的成年人,有

关访谈都是得到了他们的同意才进行的。在集体行动的紧张场景中,研究者无法

Page 40: web.swk.cuhk.edu.hkhwong//pubfile/thesis/2016...I 摘要 近年来,中国频发的群体性事件和显著的经济发展成果同时吸引了大量的关 注,而工人在促进经济增长的同时,也构成

23

让访谈者一一签署知情同意书,但是得到了他们的口头许可。需要录音的时候,

研究者也会额外提出询问。

第二,从研究者的角度来看,没有参与者会因为本研究而受到伤害。虽然谈

话过程中有的参与者情绪可能会有些激动,但情绪平复后他们表示这主要是出于

自身诉求长期无法解决,而不是针对研究者本人。

第三,本研究对所有案例发生的具体地点和参与者名称都使用了代号,以保

证参与者的匿名状态。研究者也将对参与者的人身信息进行保密,原始数据只存

放于研究者的私人电脑中,不做研究以外的用途。

第四,研究过程中,研究者没有对参与者进行欺骗或以利益交换的方式要求

他们提供资料。

第五,本研究的成果将如实汇报给其他学者,有关的研究缺陷和限制也会在

限制和反思部分呈现出来。

(二)可靠性与反思

质性研究的研究效果主要由可靠性(trustworthiness)来得到保障,Guba 与

Lincoln(1985)认为,可靠性应该由以下四个方面构成:可信性(credibility),

对应量化研究中的内在效度(internal validity);可转换性(transferability),与外

在效度(external validity)相对应;可依赖性(dependability),与信度(reliability)

相对;以及可确认性(confirmability),对应于客观性(objectivity)。

本研究借助了以下方法来增加可靠性:

首先,尽可能延长在场时间。研究者赶到群体性事件的发生现场后,会持续

前往现场直到行动彻底解散。这样研究者就可以对现场的行动过程和氛围进行观

察,并尽量采访较多的行动参与者,来丰富访谈资料。

第二,用三角检测法(triangulation)来增加资料的可信性。除了用现场的

观察记录之外,研究者还尝试从网络中获取资料,来辅助支持访谈资料的可信性。

尤其是在访谈资料较少的 H 集团七分厂的案例中,研究者找到了 H 集团的网络

论坛,通过工人的发帖从侧面了解和映证了七分厂工人的不满和分裂。

第三,用跨个案比较的方法增加研究的可转换性(Rossman & Wilson, 1994)。

本研究选用了四个案例,西安的两个案例与深圳的两个案例因为新老工人的区别,

Page 41: web.swk.cuhk.edu.hkhwong//pubfile/thesis/2016...I 摘要 近年来,中国频发的群体性事件和显著的经济发展成果同时吸引了大量的关 注,而工人在促进经济增长的同时,也构成

24

有较为系统的差别。通过对这两类工人集体行动进行对比,研究得出结论的覆盖

面有所增加。

第四,跨个案研究不仅增加了可转换性,还因为有负面案例的存在提升了研

究的可信性。与别的集体行动基于特定物质利益的取向不同,H 集团七分厂工人

的群体性事件没有针对具体的经济诉求。这一案例增加了研究者理解工人集体行

动动机的内涵,让研究者注意到了情绪等潜意识因素对于塑造工人集体行动的重

要作用。

第五,研究者还通过同僚探寻(peer debriefing)的方式,即和其他研究者分

享自己的研究思路和成果,然后从他们的反馈中吸取值得借鉴的地方来改进自己

的分析。

第六,研究过程中,研究者本人也在不断地对自己进行反思。由于研究者是

质性研究的新手,在经验不够丰富的情况下资料收集方面有较多的失误,包括访

谈时的跟进问题不够到位,与参与者约见地点杂音太大,甚至犯过录音笔中途没

电需要更换电池等低级问题。随着研究经验的累积,这些可以避免的失误在研究

后期已经渐渐减少。不过在访谈方面,尽管研究者也通过跟家人、朋友做访谈增

加了练习,但是由于本研究基本上没有回访的机会,总是在事后感觉对资料的收

集不够充分。所以研究者借助网络信息等辅助材料来增加自己的数据可信度。

在资料分析方面,研究者的编码和模式形成都是来源于原始资料。早期的编

码因为信息量太大而显得较为混乱,有不少较为重复和交叉的编码,也有大量旁

枝末节的信息不知如何处理。研究者一方面在单独案例内部逐渐增加概括的抽象

程度,并梳理出系统的故事框架,提炼出研究发现的脉络;另一方面通过对四个

案例的不断比较和对比,提炼出更加抽象的、可以诠释案例之间的相同和不同之

处的概念和要素,并生成整体的研究线索和故事。

最后,由于群体性事件的偶发性,本研究的可依赖性难以得到很好的保障。

本研究只能通过选取同一地点的两起案例,以增加同质的研究单位的方式加强可

依赖性。同样,在可确认性的方面,本研究也只能通过三角检测和同僚探寻等方

式,以增加内部效度的方法来进行。

Page 42: web.swk.cuhk.edu.hkhwong//pubfile/thesis/2016...I 摘要 近年来,中国频发的群体性事件和显著的经济发展成果同时吸引了大量的关 注,而工人在促进经济增长的同时,也构成

25

第三章 文献综述

第一节 理论部分 在选择探讨当今中国方兴未艾的劳工集体行动的理论视角时,马克思主义阶

级分析可能是最不应该被绕过的理论之一。从中国的宏观经济与政治来看,虽然

中国依然处于过渡或转型的不稳定阶段,但是却明显地表现出了从社会主义制度

向资本主义制度靠拢的倾向。在改革过程中,中国的政策偏好不但吸引了大量的

外资,更发展和巩固了超大规模的廉价劳动力市场。在这场资本的狂欢盛宴中,

国企职工渐渐失去了原有的优越地位和来自单位的庇护;伴随着从农村流向城市

并寻求扎根于城市,中国的打工者却深刻地体会到了自身受到压榨与剥削的苦难。

无论是从国家中解嵌的老工人,还是已经身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中的新工人,

都很难认为他们已经产生了无产阶级意识,能够意识到作为工人共同的阶级利益

以及所受到资本和国家的共同压迫。在文献回顾中我们将从制度结构、生产政体

和工人经验、文化霸权等方面来了解工人阶级形成的限制因素。

但是在阶级意识未能成熟发展的情况下,中国工人却通过大量、频发的群体

性事件表现出了普遍的抗争精神。集体行动有其内在的发生机制,社会运动理论

对此有着相对系统的解释体系。社会运动理论从社会心理学的非理性解释开始,

走向强调经济理性的资源动员理论和政治过程理论,再到加入价值理性的架构理

论,和重新回到情绪等社会心理的解释等。基于经济理性和价值理性的社会运动

理论,为我们理解和解释集体行动之所以可能和成功,提供了理性的分析框架。

而社会心理的理论能够让我们更好地理解群体性事件所呈现出的偶然性。

尽管社会运动理论在阶级行动环节有非常值得借鉴的理论解释,阶级行动依

然需要镶嵌在整个阶级发展的链条之中,如果仅仅关注行动事件的话,行动的阶

级背景就会被忽略。这将使不同行业类型、不同地域以及不同形式的工人抗争行

动被分开来零散看待,更无法透过集体行动来理解在中国这种从社会主义走向资

本主义的独特历史背景下所培育出的工人阶级的动态图像。要了解工人阶级的状

况和行动取向,第一个需要借鉴的就是马克思主义的阶级分析理论。

一、阶级分析理论

(一)马克思的阶级分析

Page 43: web.swk.cuhk.edu.hkhwong//pubfile/thesis/2016...I 摘要 近年来,中国频发的群体性事件和显著的经济发展成果同时吸引了大量的关 注,而工人在促进经济增长的同时,也构成

26

马克思阶级分析理论则与中国作为名义上的社会主义国家息息相关,亦是解

释劳工集体行动常用的理论。共产党曾经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下获得了国家

政权,并对中国进行了社会主义改造,使中国进入了社会主义阶段。但是在工人

阶级作为领导阶级的中国,却爆发了如此之多的工人发起的抗争行动,这意味着

中国主流意识形态与现实之间有着很大程度的偏离。那么重新回到马克思主义理

论时,我们需要更加小心地对待有关的阶级分析思路,尤其是不能被机械的结构

决定论再次绑架,而是有机地将马克思主义理论运用于对中国集体行动的具体分

析之中。

马克思的批判理论以阶级分析作为核心,尽管他对阶级的定义并不完整和连

贯,有关论述存在前后不一致的情况,但阶级源自与生产相关联的社会关系是非

常确定的。这种社会关系是人们在自己生活的社会生产中发生的一定的、必然的、

不以他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关系,即同他们的物质生产力的一定发展阶段相适合的

生产关系(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 1971)。

对于马克思来说,阶级关系是内嵌于生产关系中的,更确切地说,是内嵌于

赋予这些关系以特色的所有权与控制的模式中的(Dworkin, 2007)。在马克思的

时代,工人阶级除了劳动力以外一无所有,出卖劳动力获得雇佣和工资是他们唯

一的生存方式,因此工人阶级逐渐等同于无产阶级(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

恩格斯, 1972)。其对立面资产阶级则因拥有资产而获得了剥削工人的资格与手段,

他们为了扩大自己的利益和在市场竞争中维持自己的优势,必须想法设法剥削工

人,使剩余价值最大化。

以上是马克思关于生产关系和阶级关系的结构性论述,它让我们认识到在资

本主义生产方式下,工人和资本之间处于必然的、持续的紧张和冲突。而这一基

本论断也将作为本研究的主要理论视角。

然而,马克思进一步从历史动力学的方向,将资本与工人之间的关系进行了

多段的推演。他认为,资产阶级对工人阶级的剥削给予工人共同的、强烈的阶级

利益诉求,以福特制为代表的工业化大生产中,规模化的集中生产方式则给工人

阶级提供了组织和团结的基础(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 1972)。但

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将使工人福利和工作条件的不断恶化,最终使庞大的无产阶

级无法维持自己的生存(Dworkin, 2007)。

Page 44: web.swk.cuhk.edu.hkhwong//pubfile/thesis/2016...I 摘要 近年来,中国频发的群体性事件和显著的经济发展成果同时吸引了大量的关 注,而工人在促进经济增长的同时,也构成

27

自此,无产阶级没有什么可以可以占有和维护的,他们只有打破资产占有的

统治方式,才能获得真正的解放(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 1972)。

所以,无产阶级革命的终点是破除生产资料的私人占有制,它的实现意味着社会

中的绝大部分群体的解放,也意味着阶级矛盾的终结(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

思、恩格斯, 1972)。归根结底,马克思认为无产阶级或工人阶级在现代的阶级斗

争中承担了绝对意义上的主体作用,甚至承担着整个阶级历史的终结者的角色。

虽然马克思对剥削关系的深刻见解让我们能够更加批判地看待工人所处的

不公平地位,但是他将历史发展的前景都寄托在劳资关系的激化上,使马克思主

义难以解释当前工人没有走向革命、而是接受了资本主义统治秩序的现象。

(二)韦伯的阶级分析

如果我们换一个眼光,从韦伯的视角来看待劳资之间的关系,可能会更容易

接受当前工人阶级的“妥协”现状。

马克思与韦伯的阶级认识并非迥然相异的,他们在阶级来源于物质结构、阶

级位置与阶级意识的二元划分等基本问题上都有一定程度的共识(Dworkin,

2007)。不过相比于马克思,韦伯对阶级的认识要更加温和。虽然韦伯也认为阶

级的划分依赖于物质利益结构,他不承认这种物质利益结构蕴含内在的紧张关系

或潜在的阶级矛盾(Dworkin, 2007)。阶级仅代表着不同的群体在市场交换(不

是生产过程)中的能力和地位以及相应的生活机会(Dworkin, 2007)。

韦伯认为阶级可能被提及的情形包括:有一部分人具有共同的、特定的导致

其生活机会的构成要素;这一构成要素完全通过占有商品和收入机会所意味的经

济利益表现出来;构成要素只在商品与劳动市场的条件下表现出来(Crompton,

1993)。

在这种阶级定义之下,阶级不是利益紧张的对立群体,而是受市场交换能力

影响的群体分层。透过不同的经济利益和生活机会划分方式,阶级的划分可以是

多元的,甚至是连续的。虽然韦伯提出的四种阶级与马克思的阶级分类相似,但

在本质上有根本的差异。

韦伯将阶级分为:作为整体的工人阶级;小资产阶级(petty bourgeoisie);

技术人员、专家和低级管理者;以及由财产和教育形成的特权阶级(Crompton,

1993)。

Page 45: web.swk.cuhk.edu.hkhwong//pubfile/thesis/2016...I 摘要 近年来,中国频发的群体性事件和显著的经济发展成果同时吸引了大量的关 注,而工人在促进经济增长的同时,也构成

28

除了物质利益决定的阶级之外,韦伯还强调通过社会地位和权力所划分的群

体,即地位群体(status group)和党派(party)(Crompton, 1993)。地位群体的

重要性在于,它不仅仅代表不同群体的地位差别,还很大程度上对应于有差异的

社会意识和生活方式(Crompton, 1993)。也即是说,地位群体的社会意识以及生

活方式可能与其经济地位并不一致,他们的行为方式的塑造来自于其所在地位阶

层所共享的传统,而非现实的对经济利益的追求。因此 Turner(1988)认为,韦

伯的地位群体可以等同于意识团体(Turner, 1988)。加入这类群体给予个人以基

本的身份感觉(Collins, 1971),并分享全部的文化实践,例如着装,谈话观点以

及身体姿态等(Turner, 1988)。

韦伯对经济阶级、身份阶级与权力阶级的区分揭示了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

即物质利益、社会地位与相应的身份意识以及权力占有这三种阶级(或阶层)划

分因素并不总是统一的,甚至在许多时候是相互割裂和矛盾的。韦伯的阶级分析

观点启示我们,从非物质利益的角度来理解工人的意识形成非常重要,因此工人

的位置与其意识之间的“偏差”是十分正常的。

如果我们不能直接从阶级位置推导至阶级意识,那么在探究工人的意识和行

动时就必须独立地对后者进行考察。因此,阶级分析的层次就不仅仅是资本和劳

动者的生产关系和由此塑造的阶级关系,其重点在于两者之间的传动机制,它包

括国家等宏观结构性因素的作用,中观的情境与动员作用,以及微观的动员和价

值认同。

(三)多层次的阶级分析图谱

Katznelson (1986)提出的阶级图谱(class scheme)从阶级分析的内部区

分了不同层次的阶级关系。其中,第一层是纯粹的在资本家和劳工之间存在的资

本主义系统(或潜在的其他生产方式)所固有的结构性的不平等关系(Katznelson,

1986)。这一层次的阶级是与经验相分离的(Katznelson, 1986)。第二层是由实际

的人在具体的社会形成中所经验到的“社会的社会组织(the social organization of

society)”(Katznelson, 1986)。这一层次虽然也是结构性的,但没有第一层那么

抽象(Katznelson, 1986)。它包括劳动场所的社会关系,劳动市场的结构,家庭

和工作的联系,以及工人阶级邻里等空间组织(Katznelson, 1986)。这两个层次

的阶级是分析性的建构(analytical construct),后面所要介绍的两个阶级层次则

Page 46: web.swk.cuhk.edu.hkhwong//pubfile/thesis/2016...I 摘要 近年来,中国频发的群体性事件和显著的经济发展成果同时吸引了大量的关 注,而工人在促进经济增长的同时,也构成

29

表明了“已经形成的群体”以阶级的方式行动的特点(disposition)(Katznelson,

1986)。第三个层次捕捉的是群体中的人们通过对阶级关系的体验而发展出的对

社会系统的共同理解或去共享一套价值的过程(Katznelson, 1986)。最后一个层

次将阶级界定为透过集体行动的模式产生了这些共享的价值(Katznelson, 1986)。

这一阶级图谱可以较为综合地归纳在各抽象层次上对阶级现象的认识方式,

它关注到了中观和微观层面的阶级表现是更具体和经验性的。如何从真实的日常

生活、工作以及抗争的经验中去理解阶级,其重要性并不比在抽象的理论层面去

探讨阶级结构与阶级意识低。阶级理论也正是在不断地适应经验的阶级表现过程

中得到发展的。本研究借鉴了 Katznelson(1986)的阶级分析层次,将第一层和

第二层笼统归入解释工人群体性事件的结构性因素——工人的阶级位置,第三层

到第四层作为诠释性因素——工人的日常体验和利益与行动认知。

Katznelson 的第三和第四层阶级分析是建立在工人已经形成集体与组织的

基础上,而要了解工人阶级或集体是如何动态形成的,则需要借助 E. P. Thompson

的阶级经验和历史的视角。

(四)着眼于阶级经验的阶级分析

从真实的阶级体验入手来看待阶级现象的学者中,以 E. P. Thompson 为主要

代表。他作为一名马克思主义传统的历史学家,整理、组织了大量的、详尽的英

国工人运动或有工人运动性质的集体行动前后的史实(Thompson, 1968)。在

Thompson(1968)看来,阶级不是一个东西,而是一个过程,而且是关系的。

真实的历史是连贯的,阶级作为一个历史现象也处在不断出现、形成和发展的过

程中(Thompson, 1968)。用静止的、结构化的眼光来看待阶级,将忽略在阶级

发展过程中动态的演变,失去阶级的现实意义,而由此所作出的结论也是与真实

的阶级情况相出入的。阶级的发展也是与其他阶级相互关系的产物。从更新社会

运动观点和更大的结构性因素来说,阶级的发展不仅仅是与其他阶级的相互关系,

还是阶级与其他社会身份、社会组织等一切社会关系互动的产物。

Thompson(1968)为本研究提供了非常重要的经验的和历史的阶级分析视

角。从工人阶级经验的角度出发,我们无需刻意区别阶级意识和阶级位置,因为

阶级的产生本来就内涵了工人群体对自身利益的共同与差别认识,这种阶级意识

和阶级体验以及阶级位置是不可分割、同生同灭的。因此,我们不需要因为工人

Page 47: web.swk.cuhk.edu.hkhwong//pubfile/thesis/2016...I 摘要 近年来,中国频发的群体性事件和显著的经济发展成果同时吸引了大量的关 注,而工人在促进经济增长的同时,也构成

30

阶级的实然与应然之间的差距怅然若失,因为它所体现出的样子正是它应该体现

出的样子,这两者透过阶级经验成就了阶级的历史状态,而不断变化着的阶级经

验则塑造和形成着永无终结的工人阶级。

虽然我们通过 E. P. Thompson 的研究获得了历史和经验的阶级视角,但我们

无法从他针对英国工人阶级的研究中直接了解,为什么中国工人阶级表现出了当

前的历史形态。因此我们必须要利用相对微观的理论,来理解工人经验的具体形

成机制。布若威(2008)的“车间政体”理论阐释了内部竞争的日常劳动经验是

如何制造工人“同意”的,这一视角对于我们分析为什么在平时状态下工人选择

妥协而非抗争有重要意义。

(五)劳动过程理论

当布若威(2008)在 1974 年对三十年前曾经工作过的工厂重新进行研究的

时候,他发现管理风格正在从“专制”统治转向“霸权”统治。这意味着管理方

无需通过“强制”和“畏惧”来支配工人,而是利用更加巧妙的“制造同意”的

机制,成功提升和维持了工人的工作效率的同时抑制着其不满的产生(布若威,

2008)。

这种机制之所以能够实现,是因为资本设计了“超额游戏”的规则——即工

人在车间中为挣得“激励性工资”而尝试提升生产水平的做法(布若威,2008)。

在这一过程中,工人因为对自我和外部条件的挑战而获得一定的自主性和刺激,

韦伯式的“声望”、“成就感”和“自豪感”,令他们满足于这个游戏本身,而无

暇顾及游戏规则设计背后的阴险动机(布若威,2008)。工人对这种游戏的参与

和认同刺激了相互间的“内部竞争”,并将工人的注意力很大程度上转移到影响

其游戏成绩的协作者身上,而非制定和实施游戏规则的管理方布若威,2008)。

因此,资本制造工人同意的效果是由两方面组成的,包括工人对管理方的不满下

降和工人之间的不满与分歧上升,其综合结果就是工人团结能力和集体行动取向

大大降低。

布若威(2008)对西方男性工人的研究主要停留在作为劳动场所的车间政治

中,而潘毅则通过她对中国女工的关注,将视野延伸到了再生产领域——宿舍之

中(任焰、潘毅,2006)。中国工厂中车间与宿舍在空间中的贴合使工人的生产

与生活无法分割,厂方的管理权得以“日常渗透”,对工人的劳动时间进行灵活

Page 48: web.swk.cuhk.edu.hkhwong//pubfile/thesis/2016...I 摘要 近年来,中国频发的群体性事件和显著的经济发展成果同时吸引了大量的关 注,而工人在促进经济增长的同时,也构成

31

地操纵(任焰、潘毅,2006)。在这种情况下,女工的身体因为长时间的劳动控

制与“异化”状态而做出生理性的反抗(潘毅,2007),这构成了工人多元抗争

形式中的一种。

但是从宏观的阶级关系层面来考察,仅仅关注 Katznelson(1986)所强调的

资本主义系统中资本家与工人之间的结构性不平等,或是加上 Thompson(1968)

等人的阶级经验视角都不够完整。尤其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形成过程中,国家控制

的影响无处不在。国家是统治阶级利用国家权力维持其生产力、生产方式和统治

权力再生产的机构(Therborn, 1978),它从经济、政治以及意识形态等多方面压

制着被统治阶级的反抗意识和行动。

二、国家与阶级之间的关系

(一)国家与阶级的结构性关系

1.国家的构成与再生产

Therborn(1978)认为,国家是阶级关系的一种体现,它对应于受生产力和

生产关系所决定的对立的阶级关系。

国家的构成包括国家权力与国家机构两方面(Therborn,1978)。国家权力

是阶级力量对比关系在国家政策内容中的体现,其行使则要借助国家机构出台和

实施政策来实现(Therborn,1978)。政策中的阶级特点主要透过它对生产力和

生产关系、意识形态上层建筑以及国家机构的影响加以体现,而这三点也是国家

再生产的主要内容(Therborn,1978)。

Therborn(1978)认为,国家是一个正式的组织,这个组织系统的运作过程

是由阶级抗争与阶级关系的凝结所决定的。国家权力的执行是国家机构运行的主

要任务,为了维持国家机构的运转和统治阶级的权力,这一社会再生产过程需要

对偏航(going off course)的情况进行约束(sanction)(Therborn,1978)。约束

的手段包括经济的强制、暴力和意识形态的驱逐(Therborn,1978)。

2.国家面临的双重对象的矛盾

统治阶级需要持有国家强力向其他阶级和阶层来行使其统治力,这需要保证

两种关系。一种是要代表、提升和维护统治阶级及其剥削或统治模式(mode of

exploitation or supremacy)(Therborn,1978)。同时国家还要调节统治阶级对其

Page 49: web.swk.cuhk.edu.hkhwong//pubfile/thesis/2016...I 摘要 近年来,中国频发的群体性事件和显著的经济发展成果同时吸引了大量的关 注,而工人在促进经济增长的同时,也构成

32

他阶级或阶层的统治或支配。也即是说,国家同时既是阶级剥削和支配的表达,

又不仅仅是简单的表达,它还同时需要用来支持这些关系(阶级关系)的非国家

统治阶级机构的东西(Therborn,1978)。统治阶级面临的支配与调节的问题扎

根于协调(harmonize)这两种关系内部和相互之间的一致(sameness)与对立

(otherness)(Therborn,1978)。

代表(representation)是保持统治阶级一致的形式,它是指统治阶级与国家

之间的一种关系,其主要问题集中在“统一—划分”的连接问题上(Therborn,

1978)。这个问题既体现在割裂的统治阶级的小团体之间,也体现在这一阶级的

经济主体与政治人员之间(Therborn,1978)。

协调(mediation)则是在统治阶级、国家与被统治阶级之间的三角关系,主

要关注的问题是被统治阶级的力量(Therborn,1978)。协调并不是中立的、被

动的仲裁,而是对国家权力的行使,是与其他阶级反抗者所建立的联系,以维系

一种不对等的剥削与支配的关系(Therborn,1978)。

国家的协调包括集中(concentration)和统合(totalization)两种方式,前者

将阶级矛盾集中起来处理,后者则是对其他阶级的一种拉拢(Therborn,1978)。

集中方式里又可以采取镇压(repression)、转移(displacement)和榨取(extraction)

等手段,而统合方式可以采取的手段包括选举(co-optation)、司法(judicature)

与支持(support)等(Therborn,1978)。

Therborn(1978)从阶级关系出发,为作为体现统治阶级意志与反映阶级抗

争力量的国家分析提供了一套清晰、完整而有力的结构性框架。透过他所发展出

的分析架构,阶级力量抗衡、阶级关系再生产与国家权力和国家机构的运行被有

机的结合起来,人们可以更加深刻与清晰的认识国家架构、政策与各种活动背后

所蕴含的阶级矛盾的驱动力。他对国家协调角色本质的描述可以让被统治的阶级

对统治阶级的笼络行为与所谓的公正形象有更加清醒的认识。

如果说 Therborn 主要是从国家的结构和功能角度来分析国家与阶级之间的

关系,Gramsci 则深刻地揭示了国家或市民社会如何垄断文化霸权(hegemony),

通过控制支配性意识形态来维持资本主义统治。

(二)国家、市民社会与文化霸权

Page 50: web.swk.cuhk.edu.hkhwong//pubfile/thesis/2016...I 摘要 近年来,中国频发的群体性事件和显著的经济发展成果同时吸引了大量的关 注,而工人在促进经济增长的同时,也构成

33

Gramsci 认为西方社会的文化霸权塑造与发展产生于市民社会,或者说市民

社会中形成统治的文化领域,而国家的强制和暴力机构反映的是政治统治形式,

这两者共同构成了统治阶级领导的上层建筑(胡敏远,2005)。其中,国家的政

治统治仅仅是资产阶级统治的坚硬外壳,但真正的重重战壕与坚强堡垒确是由文

化霸权所组成(胡敏远,2005),后者是由统治阶级意识形态在社会组织中的普

遍宣传和广泛认可巩固形成的。因此,无产阶级更加艰苦和长期的战斗是发生在

文化领域的,是需要依靠有机知识分子广泛游走和活动于市民社会的各个层次、

各个领域里,带领和引导无产阶级意识到自己的历史处境以及历史能力,在不断

的实践之中检验自己的阶级意识和阶级理论(胡敏远,2005)。

Gramsci 对统治阶级文化霸权的分析并非是要停留在文化领域或思维层面中,

他一方面批判了机械的唯物主义和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这一简单命题,另一方

面提倡实践的哲学(胡敏远,2005)。他认为实践是物质与意识、经济基础与上

层建筑的连接,是人们本体论的来源,也是最终极的认识方式(胡敏远,2005)。

在他的实践哲学范畴中,意识形态不再纯粹是思维层面的认知取向,更决定了人

类能否意识到并有意愿改造世界。阶级的主观能动性是比客观的阶级位置更直接

的实践动力来源,也是人们更能够把握和改变的事物。

虽然 Gramsci 认为在资本主义统治秩序中,国家机构为统治阶级文化霸权提

供了坚实的制度性硬壳,但在中国的国家社会主义制度下,国家权力更加全面地

渗透于和支配着政治、经济、文化以及社会各个领域。Walder(1988)认为,作

为主要的国家机器的功能组织,国企单位对工人进行了全面的支配和控制的同时,

也让工人对企业产生了高度的依赖。

(三)新传统主义中的国家与单位庇护

Walder(1988)将国企工人与单位继而和国家之间的关系归纳为新传统主义

(Neo-traditionalism),用以区别极权主义的借助制造恐怖、灌输意识形态来维持

统治的手段。新传统主义塑造了国企工人与单位之间的有机黏连,在允许单位对

工人全面控制的情况下,通过提供各个领域的庇护,反过来也使工人高度从属和

依赖于企业。单位所提供的庇护令工人在社会和经济方面依赖企业,政治方面依

赖党支部和管理,个人层面依赖上级领导。

Page 51: web.swk.cuhk.edu.hkhwong//pubfile/thesis/2016...I 摘要 近年来,中国频发的群体性事件和显著的经济发展成果同时吸引了大量的关 注,而工人在促进经济增长的同时,也构成

34

通过新传统主义的机制,共产党成功地将个人嵌构于国家之中。而中国的市

场经济改革一方面是通过国家意志开放市场,但这个过程自然伴随着市场和社会

从国家中的解嵌,尤其是个人的利益从国家利益中的解放。市场无缝衔接地支配

了国家出让的控制场域,开辟了新的嵌构机制(波兰尼,2013)。因此,国企工

人在市场经济改革的过程中,同时体验着失去国家庇护的失落与从国家中解嵌获

得的自由,也同时面临着刚从国家中解嵌又要遭遇嵌入市场的命运转制。

很自然地,国有企业在新的过渡秩序下陷入了功能性的混乱。为了应对市场

的冲击,它的管理模式从原先的制造依附变成了无序的专制主义(disorganized

despotism)(Lee,1999)。单位对国企工人的失控体现了共产主义统治方式的失

效,而新的以市场为中心的资本主义秩序尚未完全稳定。共产党无法再“代表”

广大的工人阶级利益,两者之间的关系迅速转向“协调”(Theoborn,1978)。

“老工人”与“新工人”此起彼伏地采取集体行动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利益,

国家被迫利用“购买稳定”等方式来维持社会秩序、巩固政治地位。虽然李静君

认为国家利用这种方式对工人进行安抚是在民间“制造同意”的精巧控制手段,

是迫使行动者接受调解放弃抗争的支配表现,但是本研究将从反方向解读工人与

政府之间的关系,揭示出主动采取集体行动的工人正是利用政府“购买稳定”、

以经济利益换取政治利益的心态,来要求政府介入和调解并实现自己的经济目标。

在以上内容中,研究者回顾和梳理了工人与资本和国家的结构性关系和互动

的模式。但是,如果要深入了解集体行动的发生和发展机制,我们就必须要借助

社会运动方面的理论,细致考察群体性事件的动态过程。不同的社会运动理论因

为着眼点不同,可以给我们提供关于社会运动各个环节与要素的值得参考的分析

思路。

三、社会运动理论视角

(一)以资源动员理论为代表的理性主义学派

资源动员理论的中心议题是如何将潜在的心怀不满的民众动员起来,使其加

入社会运动之中(Ruggiero & Montagna, 2008)。其背后蕴含的发展和扩大社会运

动规模与影响力的意图,相比与早期社会心理学派将集体行动看作是非理性的、

后退的和破坏性的力量(Le bon,1947;Ruggiero & Montagna, 2008),有了巨大

Page 52: web.swk.cuhk.edu.hkhwong//pubfile/thesis/2016...I 摘要 近年来,中国频发的群体性事件和显著的经济发展成果同时吸引了大量的关 注,而工人在促进经济增长的同时,也构成

35

的转变和进步。为了了解社会运动的成功要素,资源动员理论的主要研究对象包

括这些行动者使用的工具、机制、联合、资源以及组织能力(Ruggiero & Montagna,

2008)。

资源动员理论除了认同社会运动的价值外,还强调了被社会心理学所忽略的

物质资源的重要性(Ferree, 1992),并将重心放到了更为实际的、结构性的促成

社会运动的因素中去(McCarthy & Zald, 1977)。

资源动员的理论假设很大程度上得益于 Olson(1971)对集体行动的研究成果

——理性选择理论。理性选择理论属于工具理性和功利主义的自然科学传统,它

建立在理性经济人的假设基础之上。此理论将人的本性看作是自私自利且精于计

算的,因此成本与收益的计算是人们决定是否采取某项行动的基础(Olson,1971)。

在集体行动中,由于行动成果的归属往往没有明确的权限或难以进行精确的分配,

因此很容易出现行动成本与收益不相匹配的后果(Olson,1971)。那么在没有手

段限制不付出成本的人分享集体行动收益的条件下,理性的个人就会选择不对集

体行动进行贡献,即搭便车(free-rider)现象(Olson,1971)。正是为了克服搭

便车现象造成的集体行动失败,如何动员有关资源以及组织集体行动成为了资源

动员理论的主要关心焦点(Ferree, 1992)。

政治过程(political process)理论是从资源动员理论中衍生而来的重要分支。

相较于资源动员理论对资源可及性的关注,政治过程理论则把重点放在政治机会

或政治气候(political climate)上。政治过程理论认为现有的法律,还有精英以

正式或非正式方法处理不满与冲突利益和冲突观念,会导致社会运动的出现和发

展。

作为对早期社会心理学派的批判和反思,资源动员和政治过程理论所代表的

理性学派将行动的相关主体看作理性人,从计算的角度出发来寻找和探究社会运

动得以实现和成功的条件,无论是物质条件、组织方式还是政治机会等。但是拒

斥从社会心理的角度来理解行动主体,将行动成功作为唯一的考察要素,使理性

学派在理解行动者的利他倾向、情绪作用等“非理性”选择时变得无能为力,而

这些恰恰是集体行动展现出丰富性与多样性的作用因素。因此框架理论和情绪理

论等学派重新正视社会心理的作用,试图扭转理性学派对社会运动的机械化认识,

Page 53: web.swk.cuhk.edu.hkhwong//pubfile/thesis/2016...I 摘要 近年来,中国频发的群体性事件和显著的经济发展成果同时吸引了大量的关 注,而工人在促进经济增长的同时,也构成

36

不再将社会运动看作动机单一的行为,也摒弃了将社会运动的过程进行分解和程

序化的企业管理取向。

(二)重拾社会心理学。

从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开始发展的资源动员理论很长一段时间内都占据着社

会运动研究的主流理论地位,但是在这个过程中批判资源动员理论的火力从未间

断。这些对资源动员理论不满的声音一方面形成了自己的理论学派,另一方面也

促使资源动员理论不断改进。

资源动员理论为代表的理性学派是通过批判社会心理学的集体行为理论发

展出一套自己的研究假说和相关理论,但是对社会心理作用的漠然与无视也成为

了资源动员理论的软肋。

这一点从资源动员理论的基本假设就可以体现出来。资源动员理论依靠

Olson (1971)的理性选择理论发展而来,但是 Olson (1971)的理性人假设以工具理

性的视角认为人只通过计算成本收益作为行为判断标准。这一假设本身就遭到了

猛烈地抨击,它被认为是对人的行为方式扭曲的还原和极度的简单化,其本质和

Le Bon(1947)将群体心理简单化、扭曲还原一样。

Ferree (1992)认为理性人假设缺失了价值、苦难(grievance)和意识形态,

是非人性的,它仅保留了人的形式。其中人们所重视的人类行为中的自发性

(spontaneity)、不可预知(unpredictability)、无私(selflessness)、价值多元(plurality

of values)、交互影响(reciprocal influence)和对支配的愤怒(resentment of

domination)都消失了(Ferree, 1992; Perrow, 1986)。理性选择理论的假设对理论

的有效性有很大的负面效果,包括忽略了价值的不同与冲突,错位地(misplaced)

强调搭便车问题以及将行动主体预设为既没有个人历史也没有社会历史中的性

别、种族、阶级位置的伪人类(pseudo-universal human)(Ferree, 1992)。

1.行动理性的多元化

传统资源动员理论所强调的行动理性仅仅是一种工具理性或形式理性

(formal rationality),是为了达到既定目标对实现方法的理性选择(Ferree, 1992)。

但是对不同的行动目标进行选择时依靠的则是价值理性或实质理性。社会经济学

家将价值理性动机定义为一种道德责任,价值理性并不作用于福利的增加,而是

在面对多种偏好时,往往明确地以所涉及的原则为名拒绝愉悦(Etzioni, 1988)。

Page 54: web.swk.cuhk.edu.hkhwong//pubfile/thesis/2016...I 摘要 近年来,中国频发的群体性事件和显著的经济发展成果同时吸引了大量的关 注,而工人在促进经济增长的同时,也构成

37

价值理性在日常生活中和社会运动中作为人的行为动机的角色并不比工具

理性更弱,而且这两者也往往是相互纠缠共同作用于人的行为选择的。主要依靠

价值理性作为动员的组织不同于官僚的集体组织,后者倾向于人与人之间基于角

色的(role-based)、分割的和官僚的(bureaucratic)关系,而前者则试图在人与

人之间建立团体(community),即完整的(holistic)、有感情的和目标在己(ends

in themselves)的关系(Ferree, 1992)。

通过价值理性加以动员的组织呈现出不同于官僚的集体组织的权威层级关

系和工具性角色,是以相契合的信念作为成员联系的纽带(Ferree, 1992)。价值

理性的作用更大程度上体现于人们如何多元地诠释自身行动合法性。尤其是考虑

到中国集体行动所处的法律边缘地位,行动者的经济和政治风险要远高于西方的

行动者,如果仅从工具理性的角度出发,很难认为所有行动者的行为取向都是“理

性”的。但是如果将价值理性列入考察的范围时,不同行动者的多样化选择就没

有那么难以理解。

2.价值理性的相关概念

价值理性是基于社会规范、身份认同、意识和道德观念形成的价值体系对于

人的社会行为取向的作用。基于对社会规范的认识,人们的行动受制于他们对行

动合法性的认识。合法性要求人们对社会行动进行合法化,尤其涉及到体制外社

会行动如何进行自我诠释(Diani, 1992)。而集体身份和集体命运则共同塑造了行

动者的身份认同与行动动机。

集体身份可以看做是个人对跟他人的联系(affiliation)或联结(connection)

的宣告(announcement)。宣告一个人是某团体的成员带来的不仅仅是行为与态

度的义务,而是宣称他/她自己渴望的社会依赖和对身份的新认识(new sense)

(Gamson, 1992)。从这个意义上来说,集体身份作用于动员参与社会运动的选

择动机(selective incentive)(Gamson, 1992)。

社会行动中的意识很大层面体现为取决于种族、阶级与性别的政治意识,即

从集体身份认同所转化为的行动意识,涉及个人与文化层次的啮合。Mueller

(1992)认为受到认同的意识和苦难是由特定群体所共同建构和塑造出来的,这

种共同构建既包括受支配与不平等的经验的联合,也包括对更广泛社会中更有力

量的霸权文化(hegemonic culture)的妥协。

Page 55: web.swk.cuhk.edu.hkhwong//pubfile/thesis/2016...I 摘要 近年来,中国频发的群体性事件和显著的经济发展成果同时吸引了大量的关 注,而工人在促进经济增长的同时,也构成

38

最后,集体行动中的道德感很大程度是用对集体或行动的忠诚来表达的。忠

诚衔接了个人与社会系统,有关问题是,个人如何发展和维持对社会行动者——

即作为社会运动承载者的群体或组织——的忠诚及承诺(Gamson, 1992)。

可以看出,集体行动中的价值理性往往涉及个体与集体之间关系的衔接,更

揭示了个体处在集体之中时受到的感召和采取的相应的不同于个人主义或经济

理性的思维与行为逻辑。在这种情境中个人与成员的联系会激发彼此对群体的义

务(Schwartz & Paul, 1992)。价值理性提供了两个克服搭便车问题的观念要素,一

是“生存标准”——除非有大量的人参加,否则就没有人能够获益的信念;二是

“贡献能力标准”——个人不能够通过他们的贡献能力在群体中产生区别

(Schwartz & Paul, 1992)。

价值理性启示我们集体行动的参与并非仅基于成本-收益的单一考量,道德

和情感等因素也会提供给参与者以行动合法性的基础,以及塑造后者的行动动机

和对集体黏连的认同感。那么,参与者是如何在集体行动中建构多元价值并将其

运用于动员潜在行动者的,就需要框架理论的动态解析。

3.框架理论

与其说构架理论的关注重点是社会行动本身所涉及的具体价值理性,不如说

它意图诠释普遍消极的社会心态是如何被社会行动的价值理性所取代的。也即是

说价值理性如实被用于诠释有关主体的不满,使之从被动接受现状的惯性思维走

向能动、积极地采取行动并改变现状。

人们接受现状的普遍倾向来自于社会心态,后者是广泛持有的关于私人生活

和行为的价值与实践。社会心态和集体行动逻辑之间有着基本的划分,由于心态

反映普通人对理解他们的社会的尝试,我们会观察到他们偏好平静(quiescence)

而非行动的倾向(Tarrow, 1992)。因此一个集体行动必须反对至少现有心态的某

些要素以及身份环境,来说服普通人孤注一掷(taking their lives into their own

hands)(Tarrow, 1992)。

要实现从社会心态转向行动取向,关键在于通过新的诠释对苦难重新赋值。

Klandermans (1989)认为,在社会抗争的著作中,人们的诠释而非现实本身引领

政治行动的洞见占了上风,对苦难的诠释和提升对成功的预期是抗争的社会建构

的核心。也即是说,社会运动需要打破对描述日常生活现状表示静默和接受的构

Page 56: web.swk.cuhk.edu.hkhwong//pubfile/thesis/2016...I 摘要 近年来,中国频发的群体性事件和显著的经济发展成果同时吸引了大量的关 注,而工人在促进经济增长的同时,也构成

39

架(Noakes & Johnston, 2005)。代替了“日常构架”的“运动构架”是将人们带

离他们的习惯性消极的工具,它是建立在行动倾向的基础之上的(Tarrow, 1992)。

构架本身可以说是一个“诠释图谱”,它是对“外在世界(world out there)”

的简化和压缩,是通过在一个人现在的或过去的环境中有选择的对对象、情境、

事件、经验以及一系列行动进行强调和编码 (Snow & Benford, 1992)。

集体行动构架关注的是与集体行动最紧密、最策略性建构的意义(Mueller ,

1992)。它连接了“诠释图谱(schemata of interpretation)”与潜在支持者或影响

目标的现存文化构架(existing cultural frames),即是以“试图动员潜在的追随者

和成员,储存旁观者的支持,以及遣散反对者”的方式进行的(Benford & Snow,

2000;Snow & Benford, 1988;Snow, Rochford, Worden, & Benford, 1986)。

Snow 与 Benford(2005)并没有将构架概念停留在一个静态的描述状态,而

是意欲透过构架过程(framing)来关注社会运动中的意义生产过程,即将构架

过程看成表达工作(signifying work)。构架过程主要包括两方面,一是连接

(articulation),即通过联系(connecting)和组合(aligning)事件,使之以一种

统一的(unified)和令人信服的(compelling)方式结合起来,并给事件或情境

提供新的观念;二是放大(amplification),它包括在广泛的社会运动诠释延伸中

突显和加强不同的议题、事件或信仰。连接与放大并不一定需要特别的创造出新

的观念或表达,但是要将新旧观念结合起来,并有策略的强调特定事件、议题与

信仰。

集体行动构架为社会行动创造意义的过程同时是引发行动成员共鸣的过程。

框架共鸣用来界定集体行动构架的成功潜力,涵盖了集体行动构架与现存公共理

解——至少是在运动目标群体之间——关系的重要性(Tarrow, 1992)。Snow 等

(1986)总结了四种构架组合策略(frame alignment strategies)以帮助提升构架

共鸣:第一种是野心最小的构架组合形式——构架桥接。它是指连结两个或两个

以上在意识形态上一致却在特定议题或问题上结构不相连结的构架(Snow et al.,

1986)。第二种是构架桥接的另一端——构架转换,当一个运动想要推出一套激

进的新理念时,它就必须参与到“构架转换”当中,这就意味着要植入和培育新

的价值,抛弃旧的意义和理解,以及重构错误的信念或“错构(mis-framings)”

(Snow et al., 1986)。第三种组合方式叫构架放大,它指的是基于特定议题的一

Page 57: web.swk.cuhk.edu.hkhwong//pubfile/thesis/2016...I 摘要 近年来,中国频发的群体性事件和显著的经济发展成果同时吸引了大量的关 注,而工人在促进经济增长的同时,也构成

40

个诠释框架的澄清和活用(invigoration)(Snow et al., 1986)。第四种是构架延伸,

通过这个过程,一个运动通过将其行动目标描述为参与到潜在追随者的价值或利

益中或与潜在追随者的价值或利益相一致,来试图扩大其追随者的储备(Snow et

al., 1986)。这四种组合策略效果需要结合六个共鸣因子来考察,它们分别是构架

一致性、经验可靠性、构架提倡者可靠性、经验公度性、集中性以及叙述逼真度

(narrative fidelity)(Snow & Benford, 1992)。

框架理论从行动主体的视角来探析多元价值是如何被有机地、动态地运用于

诠释苦难、塑造集体行动的意义和合法性。这一视角让我们得以了解如何让人们

从静默、妥协的日常心态中走出,通过新的“诠释图谱”来看待自己的位置和诠

释自己的现状,从而选择更加能动地致力于改变的行动取向。框架理论已经对于

帮助我们理解中国工人集体行动通过工具理性无法解释的动机部分有了很大的

帮助,但是它依然将有关动员看做理性组织和筹划的过程,无论是出于工具理性

还是价值理性。而很多时候,我们会看到集体成员的表现是即时、冲动和不假思

索的,他们根本无暇考虑成本-收益或是道德义务。这种受情绪驱动而采取的行

为要求我们回到“非理性”的要素中,从情绪本身出发来理解工人的取向,而不

是强行将工人的行为归结为某种理性的作用。

4.情绪理论

框架理论是学术界对资源动员理论的批判与反思成果之一,它提醒我们关注

工具理性只是行动者实现目标的手段,但是在此之前他们是如何理解和诠释行动

目标和价值的,在整个行动过程中又是如何看待有关行为的意义。

如果说我们需要价值理性和框架理论,是因为它们提供了多元价值与价值构

建的视角来帮助我们理解集体行动的丰富性;那么我们就同样需要情绪理论,从

这些难以预测和控制的“非理性”因素来理解集体行动的自发性和偶然性。

值得注意的是,“非理性”不等于“不理性”,情绪理论并非要回归 Le Bon

(1947)将集体行动看做集体不理性的解释老路上去;而是正视伴随着每个行动

者的情绪因素,深入地探究与分析可能的情绪分类,以及了解情绪在作为行动目

的/动机和手段等方面可能产生什么样的作用。

Page 58: web.swk.cuhk.edu.hkhwong//pubfile/thesis/2016...I 摘要 近年来,中国频发的群体性事件和显著的经济发展成果同时吸引了大量的关 注,而工人在促进经济增长的同时,也构成

41

Jasper (2011) 认为,根据感觉和持续时间,情绪可以分为冲动(Urge)、反

射情绪(reflex emotion)、心境(mood)、情感忠诚(affective loyalty)与道德情

绪(moral emotion)五个大的种类。

其中,冲动是强烈的、难以忽视的身体刺激(Jasper, 2011)。反射情绪是对

即时的物理或社会环境的反应,通常会迅速产生或平息,并且伴随着一系列的面

部表情和身体变化(Jasper, 2011)。心境持续时间较长,也没有直接的作用对象,

它可以从一个环境延伸至其他环境中(Jasper, 2011)。心境既决定人们的反射情

绪又会被后者所改变(Jasper, 2011)。与上述三种类型不同,情感忠诚和道德情

绪相对稳定和长期,往往作为上述情绪的背景发生作用(Jasper, 2011)。

与情绪有关的政治性集体行动的动机或目的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一是

声望,包括人们对应得的荣誉、自尊还有自身基本人道的认可(Jasper, 2011)。

声望的正面作用可以产生保障性联结,反之耻辱会产生威胁性联结。二是联结,

即将成员维持在集体中的归属感(Jasper, 2011)。三是官能享受,它可以是令我

们难以反抗的冲动,但当人们摆脱这种强烈感觉的奴役时也体验了自主(Jasper,

2011)。四是对世界产生一定影响力的渴望(Jasper, 2011)。

情绪能够帮助人们理解那些少见但是却重要的、为了新的行动和思考方式抛

弃常规行动的时刻,因此情绪的策略性参与虽不如习惯行动那么常见,却更加关

键(Jasper, 2011)。包含情绪的策略性参与可以帮助人们将注意力转移到集体行

动相关的某个或某些点上;给参与者带来道德等方面的震撼,使之激化或加深义

务感;情绪展示会给参与者带去传达威胁或安慰的信号,这取决于哪些群体需要

它们;集体身份中所包含的情感性忠诚维持着成员热情,后者的集体认同对建构

集体记忆和划分认知边界起着重要作用;集体行动中面对面的互动能够产生情绪

能量,它给人们提供了群体意识和参与集体事务的动机;最后,情绪有维持群体

纪律和塑造群内及群间动态的作用(Jasper, 2011)。

通过情绪理论我们认识到,情绪本身是丰富多样的,人们可以将情绪与多元

价值进行某种程度的结合来动员和维持集体行动。从这个层面考虑,情绪也可以

作为增加集体行动丰富性和生动性的解释因素。但针对中国以自发和偶然性为显

著特点的群体性事件,情绪是我们理解行动节奏——其快速产生和沉寂的关键要

Page 59: web.swk.cuhk.edu.hkhwong//pubfile/thesis/2016...I 摘要 近年来,中国频发的群体性事件和显著的经济发展成果同时吸引了大量的关 注,而工人在促进经济增长的同时,也构成

42

素。在高度压缩的行动时间与自发性的影响下,情绪驱使行动者本能地、迅速作

出决定,是当前中国群体性事件呈现出不可预测、难以估摸的偶然性的主要原因。

总结:阶级位置、经验诠释与情绪驱动

通过以上文献回顾,研究者梳理了对理解中国工人群体性事件和集体意识最

重要和有针对性的有关理论。研究者将这些理论大致分为了三个解释层次和维度,

第一是如何解释工人当前位置的结构性视角;二是解释工人对其所处地位的主体

性诠释的经验视角;三是工人情绪对他们改变诠释和行动取向的驱动作用。其中,

第一和第二个层次基本上可以对中国工人日常的阶级状态及其意识进行解释

(Katznelson,1986),然而当其阶级状态和意识作用于工人群体性事件的时候,

如果忽略了情绪的维度,就很难对集体行动的偶然性特点作出解释。

中国工人的结构性地位来自两个重要的系统,一个是马克思所强调的资本主

义生产方式,另一个是 Therborn(1978)关注的国家系统。从历史的顺序来看,

共产党的统治是先建立了一个极权制的、将社会嵌入其中并取消了市场制度的全

能型国家政权(波兰尼,2013),接下来才渐渐恢复并引入市场制度和相应的资

本主义生产方式。

这两种制度分别给国企职工和私企打工者带来了不同的政治、经济地位,因

此他们经历了有相当差异的阶级和劳动体验。如果要历史地、具体地考察这两种

工人的阶级经验(Thompson,1978),就需要同时结合塑造其阶级经验的劳动过程

与社会互动模式。国企职工主要受到新传统主义的统治模式的影响,对单位和上

级有高度的依赖,这种依赖继而传导和上升到了国家的层面(Walder,1988)。相

比之下,私企打工者并没有对资本或国家的依赖,虽然他们可能因为“超额游戏”

的车间政体或宿舍政体陷入日常的驯服之中(布若威,2008;任焰、潘毅,2006)。

然而他们一旦获得了启动行动的力量,就能够成为相对独立的行动主体,利用国

家和政府的政治目标来换取压制资本的筹码(Lee,1999)。

工人从日常秩序走向集体反抗,根本的动力来自阶级地位差异带来的“势能”。

这种由劳资之间的根本利益分歧生产出的“势能”总是有令工人不满、引发劳资

纠纷的倾向,而且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中是无可避免的。但是种种的控制机制使

工人的不满被压抑、分散或引导,加上人们趋于静默和妥协的社会心态(Tarrow,

Page 60: web.swk.cuhk.edu.hkhwong//pubfile/thesis/2016...I 摘要 近年来,中国频发的群体性事件和显著的经济发展成果同时吸引了大量的关 注,而工人在促进经济增长的同时,也构成

43

1992),就需要额外的条件来利用不满的“势能”,通过集体的方式汇聚起来增强

行动爆发的力量。

这种额外的条件首先来自工人对自身现状的批判性诠释。他们需要在一定程

度上克服资本和国家的文化霸权(胡敏远,2005),才能获得与其生活和劳动体

验更贴切的主体性认识。尽管如此,工人差异性的工作与生活环境、社会关系和

价值规范,还是会塑造出他们多样性的阶级体验与意识(Tompson,1978)。为了

实现集体行动,工人需要将“日常架构”转化为“行动架构”(Tarrow,1992; Snow

et al.,1986),并将行动集体抗争加入自己的行动剧目之中。成为行动剧目后的集

体行动就能更加直接地与不满建立起联系,成为工人“条件反射”似的行动选择

(Tilly & Tarrow,2015)。但要想让集体行动进入行动剧目,工人除了能够批判

地认清自己的朋友和敌人之外,往往还需要一些引燃不满火药的星星火种。情绪

就往往充当了这种将工人从充沛的不满情绪中推向切实行动、达到“疯狂时刻”

的偶然动力(Zolberg,1972)。

以上我们从阶级位置、经验诠释和情绪驱动三个维度来建立中国工人的群体

性事件的理论框架,并用它分别对当前工人集体行动的必然倾向、多样性和偶然

性的特点加以解释。接下来我们就要对中国工人群体性事件的经验研究进行回顾

和梳理,来了解至今为止其他学者对工人集体行动所形成的看法和不足。

Page 61: web.swk.cuhk.edu.hkhwong//pubfile/thesis/2016...I 摘要 近年来,中国频发的群体性事件和显著的经济发展成果同时吸引了大量的关 注,而工人在促进经济增长的同时,也构成

44

第二节 经验研究 中国近年来的经济高速发展向全世界展现了一幅兴兴向荣的国家繁荣景象,

其经济方面的成就堪称奇迹。但伴随着经济奇观的并不是国内的一片升平,而是

频发的集体性的行动与冲突。这些集体行动或冲突在中国被统称为群体性事件,

大范围高密度的群体性事件不仅引起了政府部门或媒体的关注,也在学术界得到

了广泛的讨论。那么究竟群体性事件是如何界定的呢?当今中国针对群体性事件

的主要研究视角有哪些呢?而现有的对群体性事件的研究又有哪些不足呢?本

文将主要就以上三个问题进行分析。

一、群体性事件的概念界定与内涵

(一)群体性事件的概念

集体行动或集体冲突在中国语境下有个独特的概念表述——“群体性事件”。

从有关群体性事件的界定中我们会发现,这个概念反映了国家和政府的视角,是

自上而下的、治理取向的。群体性事件中的“群体性”表明了这类事件的政治性

质是阶级内部矛盾,更确切的说是人民内部矛盾(高小平、靳江好、荣华,2002)。

也就是说主流话语不承认集体冲突具有阶级冲突的性质,即使是最为典型的劳资

冲突也被认定为阶级内部冲突。其次,事件在中国的传统用法中有着较为负面含

义,含有“破坏”或“危害”的反社会甚至违法的意指(曾海若,2010)。大量

的学者在使用群体性事件这一概念时均预设了群体性事件的危害性和反社会情

节,高小平、靳江好与荣华(2002)对于群体性突发事件的定义,“因人民内部

矛盾而引发,由部分公众参与并形成有一定组织和目的的集体上访、集会、阻塞

交通、围堵党政机关、静坐请愿、聚众闹事等群体行为,并对政府管理和社会造

成影响的行为”获得了许多学者的认同和引述(杜芳,2010; 王学俭、张智,

2010;曾海若,2010)。这一定义强调群体性事件的产生与中国和谐社会建设这

一中心任务的相悖,认为群体性事件是影响、干扰社会主义和谐建设的因素,要

予以预防、治理、打压乃至消灭(吴亮,2010;青觉、肖斌,2010;张传鹤, 2010)。

不过除了与政府方面站在同一阵营、从主流的视角出发,将群体性事件视为

应该被消除的不和谐隐患的学者之外,也有不少学者着眼于群体性事件本身,去

探讨它的具体构成和形成原因。

Page 62: web.swk.cuhk.edu.hkhwong//pubfile/thesis/2016...I 摘要 近年来,中国频发的群体性事件和显著的经济发展成果同时吸引了大量的关 注,而工人在促进经济增长的同时,也构成

45

(二)群体性事件的内涵与外延

随着群体性事件的不断增多和相关研究的不断深入与细化,越来越多的学者

能够开始试图跳出中国政治意识形态的表达方式,真正细致地去考察群体性事件

的内涵。他们根据群体性事件的动机、目标、手段等维度来细分群体性事件,又

或者将群体性事件跟其他概念进行区分,使之作为一个较为狭义的且指向更为明

确的概念。例如于建嵘(2009)认为,群体性事件应该由以下几部分组成:维权

行动、社会泄愤事件、社会骚乱、社会纠纷以及犯罪行动。他重点分析了维权行

动、社会泄愤事件以及社会骚乱的区别同联系(于建嵘,2009)。他认为维权行

为的经济性特征大于政治性、规则意识大于权利意识,以及反应性大于进取性(于

建嵘,2009)。也即是说,维权行为往往以明确的经济利益作为行动目标。而且

不管是经济利益目标还是集体行动手段都被尽量限定在一定的法律或制度框架

之内,它是规则取向的行动(于建嵘,2009)。维权行动针对的经济目标几乎都

是与行动者息息相关的切身利益,也就是说这些经济利益被侵犯时权利受损者的

生存、生活会受到严重的负面影响,他们的行动目标是爲了当前利益不被剥夺,

而非争取进一步的利益,因此是反应性大于进取性(于建嵘,2009)。与集体维

权不同的是,社会泄愤事件则目的性并不明确,往往起源于偶然事件,缺乏明确

组织者,还大多伴随着打、砸、抢、烧的违法、暴力行为(于建嵘,2009)。虽

然维权行为和社会骚乱行为有诸多区别,但他们的行为主体均为权利受损者。社

会骚乱的行动者则不然,于建嵘(2009)认为社会骚乱不一定是无组织的行为,

其具体利益取向也不明确,但是往往会卷入利益无关者,并通过非理性或暴力的

行为扩大事件影响。

应星(2007)则认为群体性事件不应该囊括维权行动,而是由包括集体上访、

某些集团诉讼和某些就地抗争行为组成。他将这三种具体利益指向的集体行动称

之为群体利益的表达行动,简称群体行动,群体性事件则被看做比群体行动更具

破坏性和违法性的举动(应星,2007)。尽管将群体行动与群体性事件中剥离出

来在事实上有利于澄清两个概念之间关系,但他过分强调群体性事件的负面性质,

与主流学术认识有一定出入(应星,2007)。他所关注的群体行动反而更接近当

前学术界对群体性事件概念的理解(应星,2007)。

Page 63: web.swk.cuhk.edu.hkhwong//pubfile/thesis/2016...I 摘要 近年来,中国频发的群体性事件和显著的经济发展成果同时吸引了大量的关 注,而工人在促进经济增长的同时,也构成

46

研究者认为鉴于群体性事件已经作为广泛使用的代指中国集体行动的概念,

在本文中这两个概念的使用不进行区别。本研究将群体性事件和集体行动都看作

是一定数量的群体爲了某个或某些确定或模糊的目标,聚集起来向政府或其他抗

争对象施加压力的行动。

“群体性事件”的政府主体视角不仅仅体现在这个概念及其界定上,还体现

于大量的中国学者将群体性事件看做冲突性的不和谐现象,是需要纠正的状态。

带着外部的病理性眼光,这些学者倾向于从结构的因素来解读群体性事件发生的

原因与机制,希望通过提出政策建议让政府进行自我改良,来减少乃至消除群体

性事件。

二、一般的群体性事件经验研究

(一)转型期的群体性事件兴起

考量较为宏观和结构性层面因素的学者,主要是从政治学或公共管理、公共

政策视角出发的,他们将这些因素作为群体性事件的外生变量,认为这些因素构

成了政治环境条件影响着群体性事件的发生、发展与治理。群体性事件本身则是

整个政治系统运行不畅的一个环节,要解决群体性事件就必须回到优化政治系统

或改革政治体制的话题上。

1.转型期的国家失范

青觉与肖斌(2010)从亨廷顿的政治稳定理论出发,将群体性事件看作是社

会转型期的必然产物。他们认为中国作为转型期国家,民众的需求无法通过社会

流动、政治参与等渠道得到满足,政府的传统权威和控制能力也相对减弱,政治

动力随之爆发。

他们提出的建议是通过稳定国家的经济发展来实现民众不断增加的物质诉

求,并且由政府改善再分配和社会公平现状,增加政府应急能力,畅通民主参与

渠道,以政府主导的方式来缓解社会矛盾(青觉、肖斌,2010)。

陈琦与向德平(2003)同样认为中国正处于转型期,群体性事件的发生有历

史和结构上的必然性,但他们主要将群体性事件归因于个人在现代化过程中的受

挫。这种归因的结论并不明确,研究者只能将其理解为个人在转型的时代的受挫

有必然性,因此群体性事件的爆发也是自然而然的。

Page 64: web.swk.cuhk.edu.hkhwong//pubfile/thesis/2016...I 摘要 近年来,中国频发的群体性事件和显著的经济发展成果同时吸引了大量的关 注,而工人在促进经济增长的同时,也构成

47

相比之下,青觉与肖斌(2010)在分析中国政治经济环境改变对群体性事件

发生的影响是比较合理和有针对性的。但是这种视角完全忽略了集体行动者一方,

而是笼统地将政府视为政策和行为主体,但是可能将改变再分配策略和提升社会

公平的责任与期待都交给政府的效果未必良好。

2.政治不信任与政治认同缺失

相比青觉与肖斌(2010)以及陈琦与向德平(2003)的宏观结构分析,刘孝

云(2009)是从“政治不信任”的行动者心理角度提出群体性事件的产生原因,

并将其细分为利益型、官员腐败型、决策失误型、“假大空话”型和强制型权力

下的政治不信任(刘孝云,2009)。聂军与李渊清(2010)则认为是因为民众对

政府的利益认同、制度认同和价值认同的流失,才造成了群体性事件的高发。

在缺乏实证研究的情况下,我们无法确认他们所提供的理论判断是否正确。

不过我们可以通过自己的研究来与这些理论对话,亲自检验群众是否已经对政府

失去了信任和认同,并因此发动群体性事件。

3.扩大公民政治参与和建立公民社会

以上学者试图完全将治理群体性事件的重任交由政府,而史云贵(2010)和

杜芳(2010)则意识到需要给民众开放一定的政治权利和利益表达空间,可能对

疏导群体性事件的效果会更好。

史云贵(2010)强调实现公共治理对解决群体性事件的根本作用。他并没有

对群体性事件的产生进行病理检查,而是直接开出了药方,即“公民大众是否能

够广泛、有序、有效地参与由政府主导的地方公共治理, 是有效预防和减少社会

群体性突发事件的试金石。(史云贵,2010:4)。”史云贵(2010)认为地方政府

对于引发和处理群体性事件都具有核心作用。另外他提出不仅要扩大公民政治参

与,还建议加强地方政府之间的互动和社区的公民自治(史云贵,2010)。

杜芳(2010)强调了公民权利意识的重要性,并将群体性事件看做政府权力

行使异化以及权利救济渠道不畅与公民权利意识异化的共同产物。杜芳(2010)

认为公民权利的表现是通过制度化的形式表达利益,由于政府权力不受约束,民

众只能采取群体性事件的方式。由此推导出的结论是,中国应该建立公民社会作

为限制政府权力的制约力量,但由于中国市场的发育还不够完善,所以由政府引

导市民社会的发育是必要的(杜芳,2010)。

Page 65: web.swk.cuhk.edu.hkhwong//pubfile/thesis/2016...I 摘要 近年来,中国频发的群体性事件和显著的经济发展成果同时吸引了大量的关 注,而工人在促进经济增长的同时,也构成

48

以上研究的出发点都是宏观的结构性矛盾,但它们强调的主要是在这些矛盾

的作用下群体性事件产生的必然性。由于这类观点往往缺乏实证方面的考察和论

证,我们很难判断其结论的可靠性。但是这些观点给我们增加了进行经验研究的

理论分析与思考的方向。

(二)作为利益博弈的群体性事件

在实证的群体性事件研究中,有一部分学者完全从工具理性的角度来理解多

方的行为取向。在这种视角下,集体行动成为了多方博弈的利益格局。

1.维权与维稳的成本收益分析

张荆红(2011)将制度内维权看作一种高成本低收益的举动,而制度外维权

则在选择了恰当的维权策略时是一种相对低成本高收益的策略。当人们了解这一

信息并普遍采用制度外维权手段时,政府爲了维持社会秩序就需要治理、应对大

量的制度外行动(张荆红,2011)。稳定的压力让对付制度外行为的目标变得极

为重要和迫切,因此各个地方政府都不惜血本来“围剿”制度外集体行为,又造

成了维稳行为的高成本(张荆红,2011)。因此维权高成本和维稳高成本造成了

中国民众与中国地方政府的博弈零和困局。

2.群体性事件多方参与者的成本收益分析

何哲(2010)参考了 Olson 的集体行动理论,从成本收益的角度分析了不同

的群体性事件参与者的理性考虑,包括核心组织者、基于个人关系或利益相关的

核心参与者以及边缘参与者。接着他又分析了不同参与者如何基于不同的成本收

益考虑在不同的阶段加入群体性事件,并引发了不同的影响(何哲,2010)。除

此之外他还分析了加入暴力成份的群体性事件影响,以及事件发生后可能会对哪

些引发影响(何哲,2010)。

3.对环境风险的预期与行动取向分析

陶鹏与童星(2010)使用了邻避运动的理论来看待反对城市公共设施建设的

群体性事件。他们将具有一定外部负效应的设施划分为“污染类、风向集聚类、

污名化类、心理不悦类”四种,并用“预期损失-不确定性”的维度进一步划分

了这四种类型的设施,认为有稳定的高损失预期会激发人们采取抵抗行动的高度

动员性。他们试图使用风险管理的理论和手段,从事前预防和事后处理的角度来

建议政府采取适当的化解群体性事件的措施(陶鹏、童星,2010)。

Page 66: web.swk.cuhk.edu.hkhwong//pubfile/thesis/2016...I 摘要 近年来,中国频发的群体性事件和显著的经济发展成果同时吸引了大量的关 注,而工人在促进经济增长的同时,也构成

49

从利益博弈的视角来看待中国的群体性事件,和转型期的视角相比,能够对

集体行动的逻辑有更具体的了解。不过上述学者依然采用了外部的视角和自己的

眼光,来将群体性事件看作各方的利益计算结果。具体而言这些参与者看重哪些

利益、他们是如何决策自己行动的,还需要以下这些从群体性事件本身出发所做

的研究来解答。

(三)动态的、情绪的与策略性的群体性事件

社会学背景的学者与政治学或公共管理以及理性主义学者的研究取向也有

所不同,他们着眼于事件本身的发生、发展,并利用已有的理论框架来描述、解

释相关事件,或是从事件的经验数据中试图发展出自己的理论。

1.边界冲突引发的群体性事件

李琼(2007)从微观视角出发,发展了“边界冲突”的概念。她利用案例研

究的方法探究了群体性事件利益主体之间的引发冲突的互动、摩擦领域,尤其是

引发冲突的利益、权力边界和未能规范、治理冲突的公共责任边界,来更为动态

和发展地解释了群体性事件的发生机制。

2.气场作用导致的群体性事件

应星(2009)试图用“气场”作为基于社会心理情境的概念来解释、分析城

乡群体性事件发生、发展的动态过程。这里值得注意的是,他所说的群体性事件

是由他所定义的区别于“群体利益表达行动”的事件,它们的区别在前文中已经

介绍过就不再赘述。

应星(2009)认为群体性事件发生的直接触发点情感表达,即他的文章中所

说的“出气”。由情感爆发所导致的集体行动虽然许多时候是根源于利益纠纷,

但是在利益群体与政府代表互动的过程中,政府代表触动利益群体的心理底线和

情感零界点,尤其是表现出道德方面的失范举动时,往往就将利益群体的维权行

为转化爲了泄愤行为(应星,2009)。

由此可以认为,群体性事件的暴力化并不是一开始的行动策略,而是行动遭

遇政府代表的不当刺激才导致的(应星,2009)。另外,群体性事件的失控和暴

力化是随着非利益群体的加入而加剧的,这从另一个侧面说明了中国群体性事件

中的暴力表现往往是非目标取向的,这不同于西方阶级行动中有意识的采取暴力

行动来实现自己的阶级目标(应星,2009)。

Page 67: web.swk.cuhk.edu.hkhwong//pubfile/thesis/2016...I 摘要 近年来,中国频发的群体性事件和显著的经济发展成果同时吸引了大量的关 注,而工人在促进经济增长的同时,也构成

50

“气场”的概念是应星(2009)对群体性事件中情绪作用的概括。“气场”

的产生和激化并不是必然的,它的形成需要来自外界、尤其是政府方面的镇压等

条件。而在没有转化为泄愤的行动之前,“群体性事件”或者是“群体利益表达

行动”是有具体的目标和相对理性的诉求手段的。

3.草根精英动员和依法抗争策略下的群体性事件

应星(2007)在关于“群体利益表达行动”的个案研究中发现,乡村中的草

根动员者往往是非制度精英。他们在乡村中有一定的见识和文化,加上村民赋予

其威望和相应的责任感,这些人能够较为敏感的认识到潜在的群体利益受损因素,

并带领村民阻止政府和有关主体侵害自身利益,追讨应得利益补偿(应星,2007)。

不过并非所有行动都需要动员,当村民共同利益已经受损时,村民往往会自觉发

动集体行动(应星,2007)。

应星(2007)认为在作出个人选择时草根动员者是结合了集体贡献的公心和

保障自己安全的私心于一身的,他们既不是完全自利的经济人,也不是完全利他

的道德主体。受到自己所处经济、文化环境限制的草根动员者倾向于在对经济利

益受损时做出反应,而非关注更进取的集体目标,具体的经济利益得到回应后往

往也意味着集体行动的结束(应星,2007)。

应星主要关注集体抗争者的动员行动或自发行动的动机,后者是在道德权威、

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的共同作用下产生的。而于建嵘等人进一步看到了农民集体

行动中体现的政治策略(于建嵘,2004;李连江、欧博文,1997)。

于建嵘(2004)发展了李连江与欧博文(1997)的依法抗争概念,提出从

1998 年之后中国农民的群体性抗争走向了以法抗争的道路,比较关键的区别在

于依法抗争是被动的、拘泥与体制认可的方式的纯粹争取经济利益的抗争模式,

而以法抗争则是利用法律以及具有法律效力的规定作为武器,运用各种可能是体

制内但也可能踩在法律灰色地带的方式为自己的政治、经济目标和地方权威作斗

争。

于建嵘(2004)所看到的农村集体行动比应星(2007)所描述的群体利益表

达行动要更加主动和积极。首先在经济利益方面行动者会通过认真研究中央文件

来全面的认识自己具有哪些方面的优惠政策以及权利。其次在抗争方式上行动者

Page 68: web.swk.cuhk.edu.hkhwong//pubfile/thesis/2016...I 摘要 近年来,中国频发的群体性事件和显著的经济发展成果同时吸引了大量的关 注,而工人在促进经济增长的同时,也构成

51

更加主动、多元化和灵活化。再次,行动者在抵制地方政府的侵权行为中表现的

更为强硬和主动(于建嵘, 2004)。

另外,于建嵘(2004)认为乡村联网抗争已经是既成的抗争策略,集体抗争

已经有相当的组织程度。但应星(2007)则认为联合抗争在实践过程中非常困难,

而且草根精英并不倾向于运用相对正式的组织作为抗争基地,因为结社很难获得

程序上的合法性认同,可能反而会成为集体行动失败的把柄。

从总体上看,于建嵘(2004)对于乡村集体抗争的未来似乎更为乐观,对于

他来说现在的集体抗争目标、手段已经处在转型的过程当中,从依法抗争到依法

抗争,从纯粹经济目标取向到开始显现出政治追求,从单打独斗到有地方组织再

到联合其他乡村。于建嵘(2004)所描绘的乡村集体抗争的繁荣景象似乎昭示着

蠢蠢欲动的乡村民主力量的萌芽。但是应星(2007)并不认同他的乐观判断,认

为农村的集体抗争依然未能突破依法抗争的局限,以法抗争的主动进取并不是普

遍现象。

4.群体性事件中的动员媒介

而在群体性事件的组织和动员当中,除了各方参与者的作用之外,动员的渠

道和媒介也是非常值得关注的。尤其是网络作为信息的高速传播渠道,对于群体

性事件的组织和动员发挥了不可小觑甚至是关键性的作用,甚至直接发展出网络

群体性事件的形式(陈潭、黄金,2009;孙晓晖,2010;唐斌,2009)。

考察群体性事件的纯宏观结构视角虽然能够给我们提供一些灵感和理论方

向,但是如果不与经验的群体性事件现象联系起来进行分析,我们就无法确认有

关说法是否可靠。从工具理性的维度出发的研究,让我们更清楚利益各方的需要

和行动选择。不过究竟他们的需要是如何生成的,为什么做出了群体性事件的行

动而非其他行为选择,还要求研究者从更加动态的、内在的行动者的视角进行了

解和探究。

接下来,我们将对工人群体性事件进行梳理,了解其他研究者对工人群体性

事件的研究视角和有关结论。

三、中国劳工群体性事件的经验研究

工人的群体性事件的关注点较普遍的群体性事件更为集中,研究的主题往往

围绕着探讨国家、工人和资本三者之间的关系展开。这三者之间关系在国企工人

Page 69: web.swk.cuhk.edu.hkhwong//pubfile/thesis/2016...I 摘要 近年来,中国频发的群体性事件和显著的经济发展成果同时吸引了大量的关 注,而工人在促进经济增长的同时,也构成

52

和打工者之间有着截然的差异,因此对他们的群体性事件的研究往往是分开进行

的。

新/老工人的划分主要以改革开放作为分界,改革开放以前的国有企业职工

是典型的老工人,而改革开放后以民营和外资为代表的非国有体制企业(工厂)

员工主要由新工人构成。新工人与老工人的身份主要由不同经济体制下所属企业

类型所决定,但不同时期隶属于不同的所有制企业,也导致了他们截然不同的政

治经济地位(沈原,2006)。

在对工人集体行动的研究领域中,学者们尤其关注促进和抑制工人进行联合

与抗争的因素,较少像宽泛的群体性事件研究那样从国家的角度出发提出规范性

的建议。有学者从文化霸权、政治机会、动员资源等社会运动的视角来探究中国

工人集体行动为何无法扩展为大规模的联合行动。强调阶级视角的学者则倾向于

考察工人利益和身份等方面的划分与团结,从中了解他们的集体性、主体性和能

动性的产生机制。

(一)新中国成立以前的劳工群体性事件研究

在进入新老工人的群体性事件综述之前,首先需要回顾裴宜理(2001)进行

的新中国成立以前的上海工人罢工研究。她向我们展示了上海工人的阶级与其他

身份之间的交错和联结,让我们得以理解集体行动的动机未必单纯来自阶级利益

与阶级团结,令工人产生强烈认同感的帮派、地域等身份反而有更强的集体凝聚

作用。

当代中国的工人罢工研究受到党史的强烈影响,将罢工行动看做在中国共产

党的领导下以及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下的无产阶级革命产物(裴宜理,2001)。

但裴宜理(2001)仔细分析了与上海工人罢工有关的党派、帮派、经济、地域文

化以及性别等因素后,现上海工人罢工中的阶级觉悟并不是根本的、甚至不是重

要的集体行动动机。相反,在共产党的意识形态中被认为是“封建传统的”的地

缘、性别甚至包括帮会因素,反而更贴近罢工行动的动因(裴宜理,2001)。除

此之外,技术也是重要的分割行动与否的因素指标(裴宜理,2001)。

这一分析思路呼应了 Thompson(1968)对十九世纪英国工人阶级运动的研

究。Thompson(1968)认为当时的许多工人运动并非完全源自阶级意识的行动,

相反是由大量缺乏无产阶级意识的行动所组成的。这些行动可能是建立在宗教意

Page 70: web.swk.cuhk.edu.hkhwong//pubfile/thesis/2016...I 摘要 近年来,中国频发的群体性事件和显著的经济发展成果同时吸引了大量的关 注,而工人在促进经济增长的同时,也构成

53

识基础上,也可能攻击的是不同阶层的工人阶级,总之大量的行动都显示出工人

缺乏真正的无产阶级意识(Thompson, 1968)。但从另一个角度来看,没有这些

有偏差的、甚至是错误的认识与行动,工人们可能永远无法真正认清他们的敌人,

也永远无法醒觉自己的位置(Thompson, 1968)。

虽然在随后的工人集体运动研究中,帮派和党派身份已经失去了存在的基础,

但是性别等身份依然与工人的阶级意识之间产生着交互作用。不过在以男性为主

体的国企工人群体性事件的研究中,国家意志和霸权,尤其是国家设置的单位功

能与规模等因素,构成了工人行动能否成功的主要外部因素。工人的反抗意志也

在很大程度上来源于对国家改革的反应和对市场的拒斥。

(二)老工人的群体性事件

从新中国成立至改革开放或国企改革期间,并不是没有劳工群体性事件的发

生(Lee, 2003),但这段时间的群体性事件背景并不是本人所关注的。对老工人

群体性事件的研究主要集中于改革开放之后,尤其从国有企业改制开始,大量下

岗人员与相应的经济诉求纷纷涌现,这是形成老工人群体性事件浪潮的主要时代

背景。

在国企工人的有关研究中,学者们关注的主要有两方面的作用机制。一方面

是主观层面促进和抑制老工人进行集体抗争的因素,包括主流话语的文化霸权和

工人自己的思想构架的分别作用(Blecher, 2002;Hurst, 2004)。另一个方面是较

为客观的政治机会和环境给工人提供的动员条件,包括单体企业规模和社区融合

程度等方面的影响。值得注意的是,国企职工的阶级内部分层,尤其是阶级经验

的分化,也是理解他们“不行动”的重要视角(Lee,1998)。

1.国家与市场的霸权意识形态

Blecher(2002)认为国家霸权与市场霸权是阻碍中国工人团结起来,组织

反抗工人阶级利益的衰落以及资本渗入的集体行动的重要原因。虽然中国自从改

革开放之后,在全国各地陆续有越来越多的工人集体行动爆发,但一直没有产生

显著的罢工浪潮或抗争运动(Blecher, 2002)。中国工人集体行动所呈现的被动、

自发、断断续续以及缺乏协作被认为一定程度上归功于工人接受了国家和市场的

合理化解释(Blecher, 2002)。

Page 71: web.swk.cuhk.edu.hkhwong//pubfile/thesis/2016...I 摘要 近年来,中国频发的群体性事件和显著的经济发展成果同时吸引了大量的关 注,而工人在促进经济增长的同时,也构成

54

市场霸权在分化个人、分割阶级和缓解对立意识方面起到一定作用(Blecher,

2002)。而国家则通过移花接木的方式改换工人的负面认识类型,引导工人从非

与国家对立的角度来认识自己的利益受损原因,从而推卸自己在工人下岗中的责

任,甚至建立起自己是工人利益的守护者的形象(Blecher, 2002)。国家与市场霸

权的共同作用迫使工人接受市场化是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经济发展是国家繁荣

的唯一出路,个人利益的牺牲是成全大局的必要条件这一冠冕堂皇的集体主义和

国家主义说辞(Blecher, 2002)。

2.促进和阻碍集体行动的构架

Blecher(2002)通过话语分析认识到意识形态对于老工人集体行动的阻碍,

Hurst(2004)则从行动构架的角度来考察国企工人集体抗争的能动性和被动性。

首先,从意识或社会建构层面来说,Hurst(2004)归纳了影响老工人集体

抗争的三种构架,其中怀旧记忆与市场道德起到赋予行动合法性的诠释作用,而

群众构架则一定程度上阻碍了行动主体的能动性。

怀旧记忆,一方面工人曾经的优越地位和感恩心理让他们容易接纳官方的意

识形态宣传,接纳命运的急转直下和市场机制的引入,但另一方面集体记忆也是

国有企业工人构建集体行动的重要构架之一。Hurst(2004)认为,怀旧构架在

东北“锈带”(重工业衰落区)有显著的表现,人们对毛泽东时代的追忆结合了

道德经济的诉求,不但能够在工人中间获得强烈共鸣,也可以让集体行动很大程

度上获得企业领导甚至地方官员的同情和宽容。

市场道德构架类似于怀旧记忆,虽然从霸权的角度来看,市场话语很大程度

上阻碍了工人认识到国家和资本对他们的压迫本质,但是从行动上来说,市场规

范也确实赋予了老工人将贪污、腐败等不公平行为作为集体行动抨击对象的合法

性(Hurst, 2004)。

群众构架与前面两种构架的根本区别在于,它集中地反映了群众顺服于社会

权威的特性以及习惯接纳各种权威意识形态霸权的思维模式(Hurst, 2004)。群

众这种理所当然的使用官方话语来解释自身苦难,强调客观的、结构性的环境或

机制是苦难不可避免的原因。这是相对普遍的社会心理,也是集体行动动员需要

动员的主要内容。

3.联合行动的政治机会与限制

Page 72: web.swk.cuhk.edu.hkhwong//pubfile/thesis/2016...I 摘要 近年来,中国频发的群体性事件和显著的经济发展成果同时吸引了大量的关 注,而工人在促进经济增长的同时,也构成

55

从政治机会角度来看,Hurst(2004)认为应该从区域性的地方政治经济模

式出发,来看待不同区域所能提供的特定机会。具体而言,需要透过地方经济资

源,地方与中央的关系以及地方官员共享群众的构架情况来分析。

Cai(2002)与 Hurst(2004)在工人为了获得抗争对象或诉求对象的预期反

馈中应该采取的策略问题上有相当的共识,他们都认为和平的大规模的,尤其是

能够带来一定秩序干扰效果的抗争方式是最为有效的。大规模的堵路是他们所推

荐的方式,也是长期抗争实践所证明相对有效的方式。

Cai(2002)认为行动规模大小固然有赖于参与者的数量,但基本取决于老

工人所(曾)工作的单位规模。跨企业的行动很难说服不同企业的参与者,让大

家认为自己有一致的利益(Cai, 2002)。另外动员工作主要依赖于协调者或组织

者,但工人群体性事件中却罕见跨企业的协调者或组织者(Cai, 2002)。

而 Hurst(2004)认为社区是更加重要的行动动员基础。虽然大型企业有自

己的内部住宅区而与其他企业有一定隔离,但是小型企业往往需要共享街区

(Hurst, 2004)。这种社区融合赋予了小企业之间员工相互沟通、交流并进行行

动动员的基础(Hurst, 2004)。他认为工人行动团结割裂的节点不在于企业间,

而在于地区间(Hurst, 2004)。正是由于不同区域的政治、经济、意识形态等方

面的差异,导致工人无法进行跨地区的行动动员,实现跨地区的工人团结与行动,

这也最终导致工人行动有限的影响力(Hurst, 2004)。

从总体上来说,研究老工人群体性事件的学者都注意到了抗争力量、规模、

时间等方面的限制。从宏观上来说,国家的经济政策迅速剥夺了工人在企业中的

地位,(市场)意识形态与政治环境又在不断销蚀工人独立的阶级意识与社会主

义话语的合法性(Blecher, 2002);同时,性别与户籍差异又从工人阶级内部分化

了阶级团结(Lee,1998)。从中观上来说,工人缺乏适宜的动员环境,缺乏跨企

业、跨地区的动员基础,还缺乏跨企业、跨地区的行动组织者和领导者(Cai, 2002;

Hurst, 2004)。另外,文化因素对群体性事件的作用需要特别关注,无论从国家

塑造的意识形态环境来看,还是工人抗争依据的行动构架,都是为自身行动正当

性辩护以获得广泛支持的重要手段(Blecher, 2002; Hurst, 2004)。

(三)新工人的兴起与新的抗争趋势

Page 73: web.swk.cuhk.edu.hkhwong//pubfile/thesis/2016...I 摘要 近年来,中国频发的群体性事件和显著的经济发展成果同时吸引了大量的关 注,而工人在促进经济增长的同时,也构成

56

虽然国有企业改制导致了数千万老工人的下岗,对他们的工作、生活造成了

重大的影响,但是现在距国企改制浪潮已经有了十几年的时间,国有企业工人的

抗争以及对他们的集体行动研究也逐渐冷却下来。相反,进城打工的中国农民工

所带来的社会关注以及学界对有关问题的热议却方兴未艾,尤其是农民工的集体

行动,可以被看做是中国的新工人阶级意识萌芽的表现。

1.新工人的身份意识与阶级经验

潘毅(2008)对新工人阶级的兴起有较早的深刻理解,在她的《中国女工

——新兴打工阶级的呼唤》一书中,她结合了性别、地域等身份认同标志来探讨

“打工妹”的自我认同,并对女工的行为进行了后现代主义诠释。在关注性别和

地域身份意识的同时,她也意识到国际资本主义和国家资本主义剥削对女工严峻

的生产经验和受压迫阶级意识的塑造作用。她的研究将女工的阶级经验与其身份

认同结合起来,展现出女工受压迫与抗争多层次的、点线结合的流动图景(潘毅,

2008)。

潘毅(2008)意识到中国工人阶级还在比较早期的形成阶段,因此她并没有

针对女工的阶级形成提出任何评论式的结语,而是展望般的提出了对女工阶级意

识的询唤。当然,她深刻地认识到国家制度与霸权共同形成的国家控制对无产阶

级行动所具有的强大的压抑力量,连曾经数十年流行与全中国的阶级话语也能够

几乎销声匿迹,成为了“死语言”(潘毅,2008)。

由于资本和国家的强大以及两者的共谋,使双重压迫下的工人在政治、经济

和文化各个方面的权力空间都十分狭小。但农民工集体抗争的不断增加和蔓延,

让人们意识到工人阶级有旺盛的生命力,也能够自发地产生抗争和战斗精神。引

导农民工采取集体行动的主体意识从哪里产生,成为了潘毅等劳工学者所关心的

核心问题。

2.工人的互动社区与阶级意识

潘毅(2008)在《中国女工》中是从工作与生活两方面探讨女工的身份与阶

级意识的,但在后来的研究中,她更强调宿舍和生活社区等生活空间中的经验对

于工人阶级意识形成的重要性,因为这些空间提供了工人的互动网络(Chan &

Pun, 2009; Pun, Chan, & Chan, 2009)。

Page 74: web.swk.cuhk.edu.hkhwong//pubfile/thesis/2016...I 摘要 近年来,中国频发的群体性事件和显著的经济发展成果同时吸引了大量的关 注,而工人在促进经济增长的同时,也构成

57

回到新工人的群体性事件中,潘毅认为二代农民工的开放与自主对其抗争意

识形成有积极作用,而作为抗争基础的工人团结是由生活社区中新工人多元身份

与阶级意识的互动所建立的(Pun, & Lu, 2010)。相比一代农民工的忍辱负重,

二代农民工越来越有自我,对城市有越来越多认同和融入,对回到农村缺乏动力

(Pun, & Lu, 2010)。二代农民工对城市生活和消费方式以及文化观念的吸收与他

们采取集体行动而非消极抗争手段是紧密相关的(Pun, & Lu, 2010)。

二代农民工自主意识的增强和融入城市的渴望,由于国家政策对工人劳动力

再生产的保护和支持不足,转化为了他们试图以集体的方式争取自身利益和地位

的尝试。

3.国家与工人之间的互动模式

(1)再生产环节国家缺位、弥补与群体性事件

在对工人群体性事件的宏观因素分析中,潘毅强调国家在劳动力再生产环节

的缺位,而不仅仅是生产过程中的资本剥削,导致了工人群体性事件的爆发(Pun,

Chan, & Chan, 2009)。中国的城乡二元制度与户籍制度共同将农民工排斥与城市

生活社区、生活机会及社会保护之外,农民工的再生产成本需要由其户口所在的

农村社区来承担(Pun, Chan, & Chan, 2009)。这种不公平的再生产制度安排与生

产过程对农民工的共同剥削让农民工不堪重负(Pun, Chan, & Chan, 2009)。而对

农村缺乏认同的二代农民工试图留在城市中,农村社区无法再替城市分担劳动力

再生产成本时,缺乏有关福利制度安排的城市无法满足农民工的再生产需要,成

为了诱发新工人群体性事件的因素(Pun, Chan, & Chan, 2009)。

由再生产制度安排引发的集体行动浪潮收到了一定的政策回应,尤其是一连

串法律法规以及政策安排的出台,都反映了国家安抚农民工愤怒、缓和集体行动

的意图。新劳动合同法与劳动调解与仲裁法纷纷在 2007 年通过,增加了劳动权

利和劳动保护的范围,规范了关于劳动合同签订、社会保险缴纳等方面的规定,

并且拓宽了合法处理劳动争议的渠道(Pun, Chan, & Chan, 2009)。2008 年 1 月 1

日生效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从强制雇佣合同的签订,加强了劳动代

表与企业工会代表工人利益的作用,允许社会保险的间断续缴等方面进行、或加

强了规定(Pun, Chan, & Chan, 2009)。2008 年 5 月 1 日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

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从法律层次规范了劳动争议调解与仲裁,免受劳动争议仲

Page 75: web.swk.cuhk.edu.hkhwong//pubfile/thesis/2016...I 摘要 近年来,中国频发的群体性事件和显著的经济发展成果同时吸引了大量的关 注,而工人在促进经济增长的同时,也构成

58

裁费用,并延长了因疾病、受伤而无法及时进行仲裁的劳动者提起仲裁诉请的期

限(Pun, Chan, & Chan, 2009)。

当然潘毅并不认为国家能够真的站在工人的立场上有效执行有关法律、政策,

毕竟国家的经济政治目标与工人的诉求有着本质的分歧(Pun, Chan, & Chan,

2009)。政府站在稳定社会秩序的立场上所预期的法律效果,与工人追求自身利

益的法律实践之间的差距、磨合与妥协,形成了两者间的新型互动模式——街头

法庭。

(2)工会在工人群体性事件中的角色与集体谈判

除了宏观政策的影响以外,工会作为政府附属机构,也在工人群体性事件中

承担了重要而暧昧的角色。

Chen (2010)从中国特有的四方关系出发,分析了中国工会在处理劳动集

体争议以及集体抗争中的尴尬身份和两难境地。三方机制(Tripartism)是西方

传统的解决集体劳动争议的社会机制,也是国际劳动组织(ILO)大力提倡的协

调、解决劳资关系问题的措施(Chen, 2010)。中国作为国际劳动组织(ILO)的

成员,人大早在 1990 年就通过了 ILO 关于三方机制的 144 号协议,但是直到 2001

年才正式由劳动与社会保障部、全国总工会以及全国工商联会建立三方会议制度,

并迅速于 2006 年在全国建立了 2452 个县级三方会议办公室(Chen, 2010)。

虽然三方机制本身是一个很好的利益沟通与协调机制,然而 Chen(2010)

认为,三方机制的前提是政治多元,工会应该是工人选举出来并代表工人利益的

组织。这样,三方机制才具有相对均衡的力量来规定劳资利益边界和处理纠纷。

而中国的工会则作为官方机构附属于政府,这意味着工会首先要代表的是政

府的利益而非工人的利益(Chen, 2010)。与此同时,强调经济发展的中国政府

更倾向于吸引和保护外资,并相应地倾向于打压工人利益、降低资方成本(Chen,

2010)。工会的暧昧立场使真正有利益诉求的工人要通过三方机制以外的渠道来

进行利益表达。原来的三方会谈中工人组织的地位被官方工会所顶替,于是构成

了形式上的三方主体,再加上自发的工人行动势力,中国的劳资纠纷往往会衍生

出四方关系格局(Chen, 2010)。

在四方关系里,工会的不确定位置是最引人注目的。虽然工会实质上是官僚

机构的组成部分,但是它在名义上依然是工人利益的代表(Chen, 2010)。那么

Page 76: web.swk.cuhk.edu.hkhwong//pubfile/thesis/2016...I 摘要 近年来,中国频发的群体性事件和显著的经济发展成果同时吸引了大量的关 注,而工人在促进经济增长的同时,也构成

59

工会也必须要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它代表工人利益的功能和效果(Chen, 2010)。

因此,就会偶尔出现工会为了代表工人的利益而与政府利益相冲突的事件(Chen,

2010)。另外,工会组织的部分成员也会在工作实践中就自身的双重身份产生一

定的思考,并尝试探索如何在尽量不触犯当局利益前提下如何帮助工人,而不仅

仅是完全听从政府的意识形态宣传(Chen, 2010)。

但工会在根本利益上与政府保持一致,因而至少在近期内与工人之间有着根

本的利益分歧,难以承担代表工人利益的重任(Chen, 2010)。工人尝试建立独

立工会的举动基本都遭遇失败之余(Lee, 2007),工人的合法罢工权利在 1982

年的宪法修订案中被取消,使工人同时缺乏正当利益代表组织与有效抗争手段

(Chen, 2010)。体制内的诉讼、三方会议等机制流于形式时,意图反抗的工人

很快意识到他们在集体(组织)与抗争(罢工)两方面都缺乏合法性(Chen, 2010)。

然而工人要实现自身利益的倾向,使他们必须寻找到表达不满和进行抗争的方式。

虽然集体行动的方式并不合法,但是在工人和政府的目标实现了部分的重合时,

形式上的合法性反而不是最重要的考量,实践中两者各取所需的取向使集体行动

加调解、仲裁形成的“街头法庭”,成为了中国劳资纠纷得以解决的常规方式。

劳动调解、仲裁的失灵与街头法庭。

除了将工会官僚化,消除了工人合法组织的基础之外,国家还运用了其他的

手段使劳动纠纷个体化。劳动纠纷仲裁与调解就是将劳动纠纷个体化,预防集体

行动的典型手段。1993 年全部集体行动共一万起左右,而 2005 年时增长至 87000

起(李惠民,2006),平均年增长 20%。其中 75%的集体抗争是由工人以及农民

所组成的(Leung & Pun, 2009),也就是从 1993 年的大约 7500 起到 2005 年的约

65,250 起(李惠民,2006),大致上工人发起的集体抗争是在 32625 起左右。另

外,2000 年仅劳动仲裁的数量就是 13,500,而到了 2005 年则增长到了 31,400,

年增长 18.4%(李惠民,2006)。因此 2005 年劳动仲裁的数量也可以大致认为是

与工人集体抗争数量相持平的。如果考虑到工人之间有许多共同利益和诉求,那

么可以想象没有劳动仲裁与调解的作用,集体行动数量可能会加倍增长。

需要澄清的是,仲裁与调解的过程虽然需要遵循法律的规定,但是仲裁与调

解并不是审判。它不是由仲裁者或调解者来判断案情,而是提供利益矛盾双方的

沟通,让他们自行达成共识。从本质上来说,调解与仲裁是相对小型的,由雇员

Page 77: web.swk.cuhk.edu.hkhwong//pubfile/thesis/2016...I 摘要 近年来,中国频发的群体性事件和显著的经济发展成果同时吸引了大量的关 注,而工人在促进经济增长的同时,也构成

60

行动者、作为诉求对象的雇主以及政府构成的三方会议,而非传统三方会议中的

由政府、资本和工人三方组织构成的谈判。

大量的劳资纠纷和权益界限,在中国主要是通过调解或仲裁的小三方形式来

解决。由于这三个主体间的权力分配极不均衡,力量分散的劳动者在资本和政府

面前,可以申诉以及达成共识的利益极为有限。不少学者认为,大量群体性事件

的爆发,是因为调解和仲裁机制的失灵所致,他们开出的药方就是加强、巩固和

改进劳动调解的机制(高瑾,2011;康桂珍,2006;梁晓春,2011;潘泰萍,2010,

2011;乔健,2009;吴清军、许晓军,2010a,2010b)

然而在 Su 与 He(2010)看来,工人采取群体性事件并不意味着调解和仲裁

作用的完全失灵,而是弥补因为工人组织缺乏、劳方集体力量不足的替代性手段。

他们发现,工人并非完全抛弃调解和仲裁的手段,而是采取在法院存档加集体行

动的策略,即先去调解中心或仲裁处以及法院进行登记存档,然后再采取一定程

度的集体行动,寻求快速、有效地获取政府权威关注并解决争议(Su & He, 2010)。

与此同时,当工人在街头聚集来表达他们的不满与诉求时,政府不再是简单

粗暴地驱赶人群,而是学会采纳更加理性与温和的“街头法庭”方式,让工人感

到他们的诉求已经得到了关注,并能够得到及时处理(Su & He, 2010)。也就是

说,工人集体行动的理性和利益取向与政府维稳之间的目标某种程度上达成了平

衡,使得双方默认了群体性事件与调解仲裁相结合的模式。

Su 与 He(2010)认为,要让集体抗争不再流行,只能提高国家的法律能力,

让法律系统有独立发挥自己作用,公正审判和裁决劳动纠纷,而不是任由地方政

府干预和摆布,或卷入贪污腐败的丑闻当中。如果 Su 与 He(2010)开给中国政

府治理集体抗争的处方是唯一有效的话,那么我们可以想见中国劳工集体行动还

会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继续盛行。

以上劳工的集体行动研究从新老工人的多个角度和因素出发,包括国家的霸

权,工人的行动架构,来自单位和社区的政治机会,行动策略与互动模式,工人

阶级和身份意识的分割和工人主体性等方面,来理解工人集体行动得到促进和受

抑制的机制和表现。这些视角已经较为完整地分析各个层面因素的作用,但是它

们大多以个案或同质性的案例为单位,没有对新老工人之间的集体行动进行联合

考察。联合分析视角的缺失,使这些研究无法动态地理解工人阶级的形成过程,

Page 78: web.swk.cuhk.edu.hkhwong//pubfile/thesis/2016...I 摘要 近年来,中国频发的群体性事件和显著的经济发展成果同时吸引了大量的关 注,而工人在促进经济增长的同时,也构成

61

包括老工人的衰落和新工人的兴起,从历史的角度来看两者的联系在哪里。另外,

从比较的视角出发,我们将更清楚地了解这两种工人主体性和行动力差异的内在

根源在哪里,而不仅仅从他们各自的主体性、行动机会和策略等方面考察其行动

取向与特点。

Page 79: web.swk.cuhk.edu.hkhwong//pubfile/thesis/2016...I 摘要 近年来,中国频发的群体性事件和显著的经济发展成果同时吸引了大量的关 注,而工人在促进经济增长的同时,也构成

62

第四章 研究框架 本研究将从三个维度来理解和探究中国工人的集体行动和集体意识,包括利

益结构、日常经验和情绪三个方面。利益结构从宏观的层次揭示了工人集体行动

具有必然性,无论是国家与工人之间的矛盾还是资本与工人之间的矛盾,都是造

成工人集体行动高发的根本性因素。日常经验从中观的层次解释了工人意识和行

动的多元性,其中通过劳动过程形成的阶级经验和过去的行动所萌生的行动经验,

影响了工人理解和应对利益受损的意识,并进而塑造了工人的行动选择。情绪的

维度则从更加微观和个体的角度,解释了集体行动为何往往是偶然和“随机”爆

发的。

第一节 从利益嵌构到解嵌——冲突时代的

来临

一、工人与国家的利益嵌构格局 与工人发生利益结构关系的两个重要主体分别是国家和资本,这两者在不同

的阶段发挥着塑造工人利益地位和阶级经验的差异性角色。当国家作为纯粹的公

共政治资源的配置者时,与工人之间并不会建立生产性的经济关系。后一种关系

只有当国家同时作为公共经济资源的持有和配置者,直接雇佣工人进行生产时才

会出现。在第一种情形中,国家与工人之间是政治关系,无论工人是专制集权的

安抚对象还是民主制度下的目标选民,国家与工人之间的互动都是由前者的政治

目的所引导的。在第二种情形下,国家作为工人的直接雇主时,两者产生了直接

的经济性的联系。然而这种经济关系有别于资本主义制度下的私有制生产中的劳

资关系。根据马克思主义,资本主义私有制劳资关系的根本内在矛盾在于,资本

有降低劳动成本不断扩大再生产的动机,而工人反过来有维护自身工资利益的动

机,这两种动机是相互对立、无法并存的。资本主义私有制劳动关系的内在冲突

来自市场竞争制度。在没有市场制度的计划经济体制下,国有企业作为国家的功

能性组织,依然以完成行政命令和政治任务为首要目标,而缺乏应对市场竞争的

成本和效率压力。

因此,计划经济体制下国有企业的劳资关系不存在双方经济动机的根本冲突。

国有企业工人的担负双重身份,即作为政治与生产机器的双重细胞,嵌构于国家

Page 80: web.swk.cuhk.edu.hkhwong//pubfile/thesis/2016...I 摘要 近年来,中国频发的群体性事件和显著的经济发展成果同时吸引了大量的关 注,而工人在促进经济增长的同时,也构成

63

机器之中,受国家意志的功能调配。国家的全面支配、统一调配权力决定了国企

工人功能性地嵌构于国有企业之中,其利益亦嵌构于国有企业和国家之中。惟有

工人的政治和经济功能为国家所需要时,后者会提供对工人之庇护,让其享有优

越的经济保障和社会地位。

国企工人与国家之间的利益嵌构关系是单方面的,是工人利益嵌构于国家之

中,反之则并不成立。此关系导向决定了国家对工人的命运有着绝对的主导权力,

甚至超越了工人对自身的支配能力。然而当国企工人的功能契合国家之需要时,

作为受国家庇护形成的社会主义特权群体,他们难以意识到自身主体与国家主体

之间的矛盾。因此国企工人能够充分吸收和认同“螺丝钉”的意识形态,心甘情

愿地充当国家机器中的一个原件。

二、从嵌构走向解嵌

然而,随着共产党的自我反思并决意实施改革开放,市场逐渐代替国家和政

府,成为经济资源配置的重要机制。与此同时,私有制经济在中国落户扎根,并

入雨后春笋般迅速发展。改革开放一方面重塑了国家和工人之间的关系,两者的

利益由此从嵌构走向解嵌。其本质是将国企工人从国家保障体系中逐渐剥离出去,

两者的关系从依附与庇护的和谐走向反抗与安抚的紧张。另一方面改革开放也催

生了私有资本与工人之间的生产关系,资本主义私有制下的劳资关系在中国构成

了新的社会紧张。

市场经济制度彻底地冲击了国有企业以及国企工人的功能和地位。首先,它

象征着共产党执政基础与方针策略的转变。“以阶级斗争为纲”的政治运动策略

被以经济建设为基础的发展策略所取代,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话语被搁置和冷落。

国有企业由于无需再充当国家政治机器的燃料,失去了受国家照顾的垄断性行业

地位,从国家利益体系中被剥离出来。其次,失去国家保护的国有企业被裹挟着

卷入市场竞争的浪潮后,只能以在市场中可否站稳脚跟作为成功的根本标准。与

计划经济相配套设计的管理和运行制度,遭遇市场环境中私营企业的挑战,令国

有企业欠缺独立生存的能力。

在这一转折过程中,国有企业职工逐渐丧失了“从摇篮到坟墓”的制度保障,

甚至连“铁饭碗”都变成了“瓷饭碗”。在国有企业参与市场竞争的外部游戏,

承担起自负盈亏的效益主体责任时,其内部管理的规则却无法快速扭转过来。官

Page 81: web.swk.cuhk.edu.hkhwong//pubfile/thesis/2016...I 摘要 近年来,中国频发的群体性事件和显著的经济发展成果同时吸引了大量的关 注,而工人在促进经济增长的同时,也构成

64

僚化的企业管理方式将领导与普通工人划分为了两个阶层,前者掌握了企业资源

分配和政策制定的权力,却将企业经营的责任推到普通工人身上,由后者承担企

业效益不佳的后果。因此,继续留在国有企业的工人的实际待遇往往低于外部市

场的相应岗位待遇。在以上挤压效应的作用下,有竞争力的工人纷纷选择外出打

工。而存留在国有企业的工人,只能忍受比私有资本剥削更严重的官僚压迫。

社会主义阶段所谓的“无产阶级领导者”在市场经济制度下才开始走向真正

的无产阶级。坚持留在国有企业中的工人与领导的关系从依附逐渐走向对立,而

前往私有企业打工的工人则能够更敏锐地感受到私有资本与工人之间的利益分

歧。国有企业工人利益的解嵌象征着一个劳资矛盾和冲突时代的来临,但是显性

的、集体的抗争往往发生于日常劳动控制失效的时候,尤其是劳资关系趋于破裂

的解嵌时刻。

第二节 工人的日常经验与集体抗争的多样

性 上一节我们讲述了随着经济体制改革,国有企业工人从依附于国家的利益嵌

构状态,被迫进入了与国家利益解嵌的矛盾和对立的状态。与此同时,私有经济

的发展也意味着打工者与资本之间的结构性对立在中国成为常态。从这个角度来

看,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转型,赋予了中国经济以奇迹般的活力的同时,也

揭开了中国劳资制度性冲突的序幕。经济制度的转变根本性地扭转了工人与国家

和资本之间的关系,计划经济遗留的工人-官僚矛盾的显化和私有企业劳资矛盾

的出现,奠定了中国工人集体行动会爆发式地产生,并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持续增

长的趋势。

在高压的政治环境下,中国工人抗争呈现出了自发的、以企业为单位的、短

暂且偶发的特点。西方学者不断追问为何中国工人集体行动无法超越这些限制,

走向组织的、跨企业跨地域的、长期的工人社会运动之时,本研究更加关注的却

是,为何所谓缺乏“阶级意识”的中国工人能够掀起集体抗争的浪潮,并使这一

浪潮不断向前推进,汹涌不息。

结构性的阶级矛盾在工人的日常体验中有相当多样的表现,并不断驱使工人

产生不满。然而要将情绪方面的不满转化为集体抗争,对于行动者本身而言是一

Page 82: web.swk.cuhk.edu.hkhwong//pubfile/thesis/2016...I 摘要 近年来,中国频发的群体性事件和显著的经济发展成果同时吸引了大量的关 注,而工人在促进经济增长的同时,也构成

65

种突破和超越的决策和行为。毕竟,工人的劳动通常是由资本的管理和规范所支

配的,服从纪律和管理安排是他们更加熟悉的日常体验。但这不能证明中国工人

缺乏抗争精神,因为低成本的消极抵抗普遍存在,而适当的时机来临时,集体抗

争亦会产生。

一、集体抗争的利益共识

在缺乏有组织的集体意识培育和行动动员的情况下,能否凝聚工人的利益共

识,是自发性集体行动能否产生的核心条件。如果说劳动关系的破裂是促使工人

采取集体抗争的有利时机的话,集体利益共识则是集体抗争得以发生的根本动力。

虽然说我们无法想象缺乏任何程度利益共识的集体行动,但是什么样的利益共识

能够引发工人的集体行动才是我们所关注的问题。

本文认为,刺激工人发动集体行动的利益共识核心基础是劳动工资。营造这

一利益共识的重要前提是,工人认为自己的工资是劳动换取的报酬,是与付出相

对等的回报,而非由国家或单位赐予的“福利”。当然,反过来看,工人也不能

将自己的劳动看作是为社会主义建设“添砖加瓦”的“利他”行为,而应当是提

升自身或家庭福利水平的“自利”行为。

(一)国企工人迟钝的工资利益认知

在国有企业或事业单位工人的行为选择中,我们会观察到关于“集体主义”

和“个人主义”的价值观念的混淆与交替作用。其后果就是工人在考虑“小我”

的共同利益和集体行动的同时,又会因可能触及“大我”的利益而感到矛盾与纠

结。然而在私营单位,打工者基本上不受任何集体主义想法的牵制,而是强调集

体行动可以提升每一个个体利益的集体功能。

在国有企业中,工人以集体主义的方式或站在单位的立场上来理解自身利益,

与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宣传和教育密不可分,也很大程度上源自工人利益嵌构于

企业之中的制度设计。作为计划经济的产物,即使进入了市场经济的脱嵌时代,

国有企业的内部运作机制依然延续了过去的思路。

在本研究的案例中,其最显著的表现在于工资和福利缺乏透明度,工人和领

导的有关利益规定皆是如此。拥有决策和管理权力的领导阶层,倾向于将国有资

产转化为自身的牟利工具,也往往缺乏私有企业家的资本扩张冲动。换句话说,

Page 83: web.swk.cuhk.edu.hkhwong//pubfile/thesis/2016...I 摘要 近年来,中国频发的群体性事件和显著的经济发展成果同时吸引了大量的关 注,而工人在促进经济增长的同时,也构成

66

在缺乏有效监督和约束手段之时,他们的权责并不对等。为了掩盖领导与工人之

间的利益分配不公,最简单的做法就是用不同的方式计算两者工资,并模糊处理

具体的计算公式。这样一来,即使工人意识到自身与领导收入差距悬殊,也只能

看到数字的差别,而难以找到具体的攻击环节。

对凝聚团结和集体意识更加不利的是,这种模糊的工资和福利表达方式导致

国有企业工人无法对自身的利益损害产生精确的敏感度,也无法通过精确的损失

情况与其他工人达成共识。当领导不断加大工人的工作量,却没有相应提升其工

资的时候,工人只能主观地感觉到自己受到的压迫逐渐增强,对领导的不满也日

益上升。然而这些不满和压抑无法通过精确的工资-劳动时间的反向关系图引起

工人的充分警觉和内部团结。相反,领导阶层借助内部竞争的奖金策略,来麻痹

工人的神经,让他们疲于内斗而无暇将注意力放在共同的敌人身上。

(二)打工者敏感的工资利益认知

强调个体利益的至高无上,对于打工者而言,是获取集体行动正当性的价值

出发点。由于领取工资的权利“天经地义”,他们就可以对侵犯这一条例的资方

采取反抗的做法。工人出于保护自己由工资延伸出去的其他利益而发动的集体行

动,也是建立在上述正当性基础之上的。

在本研究的案例中,工地建筑工人与制造业车间工人的利益共识的凝聚方式

和一致性水平有所不同,这主要源于劳动过程和管理模式的差异。建筑业的劳动

管理相对简单,包工头负责手下工人按时完成作业即可,无需细致的控制和分工。

其生产场景是较为开放和平面的,工人的工资信息相对公开。建筑工人的工资计

算方式也较为简单,按照工种和熟练度等方面划分,按天领取事先约定好的工资。

在这种直接的利益交换过程中,建筑工人直观地体验着付出劳动与获取工资之间

的对应关系,并将“做工”就要取得“血汗钱”视为根本的道义原则。资方想要

将经济风险转移到工人身上,克扣或拖延工资,就会同时直接触犯所有工人的利

益,引起瞬发的不满和反抗行动。

较之于建筑工地作业,制造业的劳动分工更加精细,对应的劳动管理也相对

复杂。不同岗位的工人的工资计算方式有所不同,时薪和月薪工人之间往往很难

凝聚利益共识,时薪工人之间底薪和时薪数额差异较大的工人之间也会有利益分

歧。因此,制造业工厂工人的利益共识在不同的群体之间程度有所不同。然而,

Page 84: web.swk.cuhk.edu.hkhwong//pubfile/thesis/2016...I 摘要 近年来,中国频发的群体性事件和显著的经济发展成果同时吸引了大量的关 注,而工人在促进经济增长的同时,也构成

67

当厂方采取粗放式的管理手段,采用单一的工资计算方式,对工人和基层管理者

无差别的福利待遇和惩罚措施时,就会让工人的获益或是风险预期趋于一致,增

加了他们的团结意识和范围。

不同企业所有制、行业乃至不同岗位下的工人,他们的不满对象和内容都不

尽相同。在工人组织缺失,无法对工人进行团结动员与教育的情况下,集体行动

只能够是自发形成的。而最能够激起工人行动共识的时刻就是当他们感知到经济

利益遭到共同侵害或是即将遭到共同侵害的时候。这就要求工人首先对自身工资

正当性有高度认同,能够将工资利益放在行动价值首位的工人,就会不顾一切地

采取有效行动。其次,工人要对工资等利益的规定有相对清晰的认识,否则他们

将无法确定资本或领导从他们这里压榨了多少利益,也难以动员同样受压迫的工

人反抗资本和领导,而不是专注于内部竞争。

虽然我们认为工人关于劳动报酬的利益共识奠定了集体行动能否产生的观

念基础,但是集体行动发生的时机、激烈程度、延续时间等方面往往受制于情绪

这样的非理性因素。后者给集体行动带来了无穷的变数,使之表现为偶发的、不

可预判和控制的灵活事件。

第三节 情绪——群体性事件的偶发因素 情绪因素被归结为非理性因素,首先是与可预期的理性行为相对,情绪因素

包含了冲动和反射情绪等即时的、难以控制的行为倾向(Jasper,2011)。其次,

情绪还包含了情感忠诚和道德情绪等相对稳定的态度,但是这些态度往往有别于

工具理性,而是从情感联结、道德判断等方面主导着人们的行为(Jasper,2011)。

如果说工人关于相互之间的共同利益认知以及和资本的利益对立观念会塑

造一种深刻的不满,那么可以说情绪构成了工人集体意识的重要部分。共同-对

立利益和不满,只是我们从理性和非理性来理解工人集体意识的两个角度。前者

与利益结构的关系更加紧密,是我们探寻集体行动必然性的解读视角。后者则偏

重情绪等个体和主观因素,说明了从集体利益结构和利益认知到集体行动中间,

有诸多不可把握的个人与集体心理在发挥作用。

一、核心与边缘成员的行动动机

Page 85: web.swk.cuhk.edu.hkhwong//pubfile/thesis/2016...I 摘要 近年来,中国频发的群体性事件和显著的经济发展成果同时吸引了大量的关 注,而工人在促进经济增长的同时,也构成

68

前文中我们论述过,凝聚工人团结的主要集体意识建立在共同利益认知的基

础之上,而发动集体行动的初动力则需要一些情绪力量的推动。从现实的案例中

我们会看到,集体行动的提议者和核心成员,除了物质利益的考虑之外,较之集

体行动的普通参与者,对资方的反感和怨恨往往更加强烈。这些工人对自己所受

不公的体验更加敏感,并倾向于将这种待遇归咎于资方,而不是自己的过失或是

小题大做。因此他们拥有了远超于一般工人的启动集体行动的情绪力量,这是带

有一定程度报复心理的怨恨的力量。

而集体行动的普通参与者,他们参与集体行动的成本要远低于发动者,因此

无需太多的动力他们就会跟风加入抗争队伍。参与集体行动的基本考虑是可以领

取和其他工人相同的赔偿份额,但是许多工人并不清楚具体的抗争目标是什么,

而只是担心不加入行动就会失去跟大多数人一样的利益。

二、集体行动的发动时机和表演平台

反感和怨恨的力量能引导核心成员寻找合适的时机报复资方,说明情绪对集

体行动发生的时机有着关键性的作用。尤其是遭遇某些突发事件时,工人并没有

充分的时间去计算和思考他们行动的成败得失,是否采取行动、采取什么样的行

动往往是伴随着激情和冲动做出的抉择。在这种情形中,工人的行为很难简单归

纳为理性的或是完全出于个体利益的。他们的复杂心情往往包含了利益以外的价

值理性的成分,包括追求工人个体或集体的尊严与公平等取向。在这些情绪的引

导下,我们能够观察到不少带有利他主义乃至自我牺牲的工人行动。

然而在阶级语言和集体话语缺失的情况下,一旦工人归于平静,他们依然倾

向于将这些行为描述为是由个体利益所驱动的。然而即使是在访谈中表现地最为

个体主义的工人,在集体行动的氛围中也会有相当程度的投入和参与。对集体行

动认同度更高的工人,则会体验到更强烈的与他人团结在一起、为集体做出一定

贡献的冲动。

我们认为,集体行动的场景相当于为参与者建立了一个平台,它吸引着在日

常劳动纪律中习惯于服从的工人,为了资本的利益而付出劳动的“他者”,到了

可以争取自身利益的时刻,以“主体”的身份尽可能地发挥聪明才智,乃至用自

己的身体来进行抗争。

Page 86: web.swk.cuhk.edu.hkhwong//pubfile/thesis/2016...I 摘要 近年来,中国频发的群体性事件和显著的经济发展成果同时吸引了大量的关 注,而工人在促进经济增长的同时,也构成

69

情绪的爆发往往是集体行动产生的初动力,它帮助工人突破日常驯服的“他

者”倾向,打破劳动的纪律和秩序,获得了以主体身份与资本对抗的“超越性”

力量。而进入到集体行动场景中的工人,则在“自为”的氛围中担任起主演的角

色,调动自己各方面的知识储备和身体能量,为集体行动的影响力添砖加瓦,将

其推向一波波高潮。

除了推动集体行动诞生之外,情绪因素还会对集体行动的节奏、起伏和风格

产生相应的影响。具体分析详见研究发现和研究讨论两章。

第四节 集体行动经验与集体行动再生产 在中国工人的集体抗争案例中,我们可以看到过去的行动经验对于产生和塑

造新的集体行动发挥了相当的作用。尤其是在集体抗争频繁发生的广东地区,打

工者无论是长期就职于某间工厂或是在不同工厂之间流动,都有机会经历罢工等

集体行动。

一、集体行动抗争剧目的产生和应用

经历和体验过集体抗争的打工者,无论他在行动中处于什么样的角色,都会

较没有行动经验的工人更易接受这种抗争形式。对于有罢工传统的工厂工人而言,

罢工则被视为见怪不怪的常事。前文提到过,工人从日常的劳动秩序到反抗的自

主集体行动,需要相当的力量帮他们实现这种突破和超越。然而,当集体的反抗

也被视为常态的一种时,工人自然不用太多的动员和思想斗争,就能够接受罢工

等集体行动。

我们将上述情形称之为工人抗争剧目的产生。Tilly(1986)认为,剧目是

一个群体针对不同的个体和群体提出不同种类诉求的一整套办法。它不仅仅是人

们提出诉求时的做法,而是他们“知道如何去做”,是在受文化和经验限制的选

项之中社会预期他们做出的选择(Tilly,1978)。Tarrow(2011)将抗争剧目看

做是长期的、缓慢的抗争周期的沉淀物,但是其中新的抗争形式与不满形式等则

由“疯狂时刻(moments of madness)”所引出。

对于中国工人而言,抗争剧目的选择首先不是选择什么样的集体行动,而是

选择集体还是个体的抗争,是凝聚集体力量对抗资本还是用脚投票转换工作场所。

过去的集体抗争经验会让工人倾向于将集体行动加入行动选择的列表中,慎重衡

Page 87: web.swk.cuhk.edu.hkhwong//pubfile/thesis/2016...I 摘要 近年来,中国频发的群体性事件和显著的经济发展成果同时吸引了大量的关 注,而工人在促进经济增长的同时,也构成

70

量发动集体行动与自行离厂之间的成败得失。换工作固然无需花费什么气力,但

是往往意味着放弃了要求厂方赔偿的声明权利。过去的行动经验会使工人意识到,

只要发动和参与了集体抗争,无论成败,都会多少得到一定的补偿。更重要的是,

这些经验让工人体会到集体行动是可能的,是他们伸手可及的行动方式,从服从

到反抗的超越虽然比用脚投票的方式困难一些,但只要他们想做依然可以实现。

二、集体行动效果的提升

集体行动的经验除了给工人增加了“抗争剧目”,让工人更容易接受这种抗

争形式,将其看作现实的行为选择而非遥远的概念之外,也会让工人集体行动的

效果得到提升。随着集体行动经验的增长,工人也会吸取其中的经验教训,调整

手段和策略,从而更好地实现抗争目标。集体行动经验的累积包括个人的层面和

集体的层面,某个工人在不同工作单位经历的集体抗争可以使其增长关于实用性

手段、策略和步骤等方面的知识;但同一间工厂工人共同经历的多次罢工,则能

够让他们对劳资双方的特点持续地加深了解,塑造他们坚定对抗资本的战斗精神,

以及联合工人维持团结的集体主义。

总结

图一

Page 88: web.swk.cuhk.edu.hkhwong//pubfile/thesis/2016...I 摘要 近年来,中国频发的群体性事件和显著的经济发展成果同时吸引了大量的关 注,而工人在促进经济增长的同时,也构成

71

上述研究理论框架分别介绍了集体行动产生的结构性因素——利益嵌构与

解嵌、多样性因素——阶级经验和偶然性因素——情绪(参见图一)。经济制度

和劳资结构变革导致工人与国家/资本的阶级利益关系从嵌构走向解嵌和对立,

工人集体行动的产生和高发呈现出一种趋势和常态。这是因为国企工人与国家之

间的利益关系开始解嵌后,两者的互动模式由功能的转为冲突的。国企工人唯有

借助“闹事”来增加单位的政治压力,从而实现自身经济目标。由于国企工人习

惯于受单位庇护,因此本质上他们要求维持过去稳定的福利和照顾,而非与企业

割裂劳动关系。相比之下,打工者与资方的利益关系则天然带有冲突性和对抗性,

双方都争夺的是经济利益,没有政治利益供双方进些协调和斡旋。

作为主要的政治主体,国家的角色在私有经济劳资关系中的资本一方抽离了

出来,不再像国有企业那样同时关注政治目标和经济目标。政治和经济方面的平

衡之道却依然在劳资纠纷中扮演着重要作用,国家或政府往往被弱势的工人一方

强行要求介入劳资纠纷,对资本进行压制从而实现工人的经济目标。因此,工人

的集体行动主要表现为“群体性事件”,他们必然要通过刺激国家的稳定神经来

换取安抚和经济补偿。

在以国家和政府为主要目标的集体行动浪潮和趋势中,不同所有制、产业、

工种工人之间的日常经验与劳动过程和控制方式的区别,塑造着差异化的利益认

知和行动取向。工人的不满可能会被操纵和控制,当某些场景出现的时候,情绪

的酝酿与爆发则会作为冲破日常规训和习惯的动力,由此产生的集体行动往往令

人始料不及。

制度-经验-情绪对集体行动发挥的作用并非相互独立和分离的,工人与国家

/资本的阶级关系从结构和制度的层面上决定了他们的劳动体制和相关的阶级经

验,因此我们才会观察到国有企业工人和私营经济打工者的集体意识有着系统性

差别。而工人的日常经验与情绪更是相互纠缠不可分割。日常的不满会塑造工人

对资方的整体看法,但是未必会持续累积并引起情绪和行动的爆发。以某些突发

事件作为契机,才能在短时间之内调动工人的集体反抗激情。这也是情绪因素带

给集体行动以偶然性的根本原因所在。

除了阶级结构、阶级经验和情绪因素之外,是否参加过集体行动也给新的集

体行动带有一定影响。集体行动的经验一方面指引着工人考虑个人行动以外的选

Page 89: web.swk.cuhk.edu.hkhwong//pubfile/thesis/2016...I 摘要 近年来,中国频发的群体性事件和显著的经济发展成果同时吸引了大量的关 注,而工人在促进经济增长的同时,也构成

72

项,郑重将集体抗争的形式列入“抗争剧目”;另一方面也给新的集体行动提供

经验教训,帮助工人采取更加有效的手段来维持团结和施加压力。

在接下来的研究发现章节中,我们将对西安和深圳的四个工人群体性事件案

例进行分析,揭示结构、经验和情绪的因素是如何作用于具体的集体行动且使其

呈现当前状态。

Page 90: web.swk.cuhk.edu.hkhwong//pubfile/thesis/2016...I 摘要 近年来,中国频发的群体性事件和显著的经济发展成果同时吸引了大量的关 注,而工人在促进经济增长的同时,也构成

73

第五章 H 集团工人的情绪表达与仪式

性抗争

在下列四章的结果部份,笔者将会分别介绍在西安市 F 县的 H 集团及 M 公

司,深圳市 S 镇工地、L 公司的四个企业中出现的工人群众性事件。在每章中将

介绍事件产生的背景,讨论出现的结构原因,以及情绪作为造成事件爆发的原因。

在结果分析中,笔者亦会讨论组织者及参与者的角色,以及各参与者参与的动机、

意识及参与后的转变。并对于事件的作为一种仪式和表现舞台展示工人的抗争及

自主作介绍。

第一节 H 集团及七分厂背景 在本章中首先作为分析对象的是 H 集团,与下一章将介绍的 M 公司同处于

陕西省西安市 F 县境内。F 县隶属于陕西省西安市,是一个占地 1282 平方公里、

人口约六十万的中国西北部县城。自夏朝起 F 县已经是氏族方国的建置地,其悠

久的文明历史却没有积累和转化为现代的经济发达。2014 年 F 县人均 GDP 只有

2.65 万元,而全国的人均 GDP 当年已达到 4.65 万元(户县统计局, 2015)。

虽然从官方发布的数据来看,F 县每年的经济增长速度都在 7%以上,但是

它的工业产值占总产值的比例,2007年为71.3%,2008年降为60.5%,2009、2010、

2011 三年的数据分布是 55.1%、55.4%和 54.9%,而到了 2014 年,这一数据则降

至 50.4%。这意味着,F 县的工业化水平在近年内不但没有得到提升,反而在持

续下降。从手头的资料我们难以确切地分析出 F 县的工业化倒退的原因,但是国

有企业改革对 H 集团这样的大型企业的冲击多少从侧面回应了以上数据变化。

H 集团虽然位于 F 县内,却基本上独立于当地的政府管理。因为隶属于军工

系统,H 集团受上级军工企业部门的直属管辖。同位于 F 县的 M 公司属于自收

自支的事业单位,其经济和行政职权自主程度较高,市场化改革后更是成为独立

的企业主体,基本脱离了与上级单位的归属关系,但名义上 F 县文化局要安排和

负责其相关事宜。这两个企业虽然都是地处 F 县的全民所有制单位,但企业性质

与现状的差异,下属职工上访原因、手段和对象都截然不同,故以下作为两个案

例分别讲述。

Page 91: web.swk.cuhk.edu.hkhwong//pubfile/thesis/2016...I 摘要 近年来,中国频发的群体性事件和显著的经济发展成果同时吸引了大量的关 注,而工人在促进经济增长的同时,也构成

74

由于 H 集团所处的特殊政治、经济地位,它的管理享有高度的自主性。H 集

团又因主要生产化工品而被称为 H 化工厂,全名为西安 H 化学工业有限公司 这

间化工厂兼具军工企业和国有企业的性质,曾在改革开放前具有军事与经济上的

地区战略意义。

H 化工厂落户于 F 辖区的 Y 镇,并在一定程度上扭转了这个小镇的命运。H

厂于 1954 年开始建设,完建于 1958 年,属于“一五计划”中由苏联帮助中国建

设的 156 个核心项目单位之一,它参与和见证了中国工业的起步建设。早期 H

厂的建设和运作得到了中国政府的全力支持,一个背靠秦岭的偏远小镇上突然热

闹了起来,全国各地的技术人才汇集于此,大量的资金源源注入,一座超级工厂

就此拔地而起。

为了配合H厂的电力供应,政府专门在其附近建了一座电厂,名为F热电厂,

也是陕西省第一间高温高压热电厂。由于化工厂和电厂的建成,一些下游或相关

产业逐渐围绕着这两间工厂在 Y 镇及其周边如火如荼地发展起来,如煤渣制品厂、

汽车修配厂、储木场、水泥厂等等。与此同时,Y 镇的生活设施建设渐渐成型,

建成了地段医院、影剧院等。H 厂还修建了自己的中学、小学、医院、文化宫等

设施,大有镇中之镇的架势。就这样,H 厂不仅带动了 Y 镇乃至 F 县的工业和经

济发展,更改变了这里的居民结构,让这个过去几乎都是农村和农民的地方一跃

成为工人小镇。

能够进入这样一间受到国家重视且带动了当地经济、文化发展的龙头企业工

作,对 Y 镇居民而言是十分光荣的事情。而 H 厂的工人选拔亦是出了名的严格,

大量的熟练工人、技术工人是从江苏、东北等地专门抽调而来,本地人往往要通

过军队复原等特殊渠道才能得以进入。一旦成为 H 厂职工,就能够拿上稳定的

工资,加上奖金和各种福利,在这样一个消费水平极低的小镇上可以生活地相当

滋润。

但是随着苏联的解体与国际形势的缓和,加上 H 厂自身管理与产品理念、

以及技术的落后,它的经济效益不断下滑。军工市场的不景气也波及到了 H 厂

的民用产品项目,过去主要作为军工产品原料、辅料等用途加以生产的产品只能

转向民用产品市场。其中,生产精制棉的七分厂同样面临着销路与竞争的问题,

过去“躺着赚钱”的时代一去不复返。本来七分厂在应对雨后春笋般生长的竞争

Page 92: web.swk.cuhk.edu.hkhwong//pubfile/thesis/2016...I 摘要 近年来,中国频发的群体性事件和显著的经济发展成果同时吸引了大量的关 注,而工人在促进经济增长的同时,也构成

75

对手时已经十分艰难,陕西省新出台的环保标准成为了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由于实在无法使废水达到排放新标准,H 集团决定彻底关停七分厂,于是这间与

H 厂同时诞生于 1958 年的精制棉分厂在 2011 年年底结束了生产经营。

笔者是从童年挚友处获悉七分厂工人曾发动和参加集体行动。在相对偏远的

Y 镇,这种事情很难通过公共信息渠道散播出去。而 Y 镇是笔者的家乡,笔者在

那里度过了童年和小学的时光。虽然之后回 Y 镇的次数屈指可数,笔者依然维持

着与个别童年玩伴的友谊和联系。在朋友的引荐下,笔者联系上了在 H 厂人脉

发达的 S,跟随她一起寻找已经分散的七分厂工人,并聆听他们讲述七分厂停产

后的故事。

第二节 七分厂工人情绪驱动的集体上访。 七分厂的关停给毫无准备的在职工人一记重击,令他们顿时失去了得以稳定

生活和工作的基础。与广东习惯了流动的打工者不同,国企工人几乎从未体会过

在劳动市场中找工作以及在私营企业中工作究竟是什么滋味。失去赖以为生的工

作令他们感到难过与不舍,但也夹杂着惶恐和不安。这些复杂的情绪背后,还隐

藏着工人们命运单方面被决定和改写的愤怒与不满。他们作为在七分厂工作几十

年的老工人,竟然没有任何人提前告诉他们工厂将被关停的消息,更没有人帮助

他们去寻找新的工作和出路来渡过这一难关,当然也不会有人去跟他们商量关于

七分厂应否关停的事宜,因为一切信息只有领导有权知晓,一切决策亦只有领导

才有权力做出。

被工厂关停的消息打击的措手不及的工人们顿时被难过、不舍、惶恐、不安、

愤怒、及不满等复杂且浓稠的情绪所包围,这些情绪驱使着其中部分工人要跟厂

方“讨个说法”。然而已经习惯了在企业的庇护和管理者的控制下安稳度日的工

人们并没有过多的集体抗争经验与自主、团结的抗争精神,他们没有明确的行动

目的,没有甘当“出头鸟”的领导者,也没有清晰的行动策略与组织。这种纯粹

自发的抗争行动更多体现出的是其“象征性”的作用和意义,工人们长期缺乏管

理自主性,自身利益和诉求亦经常被无视,集体抗争时他们为自己制造的最后一

次出场机会。工人们不但希望凭借这次出场宣泄积累已久的不满和怒气,更要利

用它为自己的将来的生活谋取一些资源。后一目的自然地遵循和反映出中国家庭

和公共资源分配中“会哭的孩子有奶吃”这一行动动机和逻辑。但作为长期浸淫

Page 93: web.swk.cuhk.edu.hkhwong//pubfile/thesis/2016...I 摘要 近年来,中国频发的群体性事件和显著的经济发展成果同时吸引了大量的关 注,而工人在促进经济增长的同时,也构成

76

在国有企业环境中的工人们,他们很世故和小心地揣度着哭闹的界限,试图仅用

集体行动的姿态来与领导进行一场博弈。情绪的瞬发性和对行动风险的规避令他

们来不及也不愿意策划规模更大的集体行动,而情绪的迅速变化与对行动目的缺

乏思考又令其行动在受到阻碍后很快衰落。

因此七分厂工人所参与的并非是传统意义上利益主导的集体行动。它没有事

先明确的行动目的,亦缺少制定行动计划的理性,而是随着情绪涨落而兴起和衰

退,并且极力规避政治风险的一种仪式性抗争。抗争者可能并不对自己能够取得

什么样的成果抱有期待和信心,然而在高情绪与低风险的共同作用下,他们依然

用集体行动这种方式宣告了自己的在场,但他们第一次高调表明自己在场的演出

亦是最后一场告别演出,他们惟愿通过这场演出领导们尽可能铭记他们曾经存在

过,认可他们的价值并履行其继续照顾他们生活的承诺。

一、七分厂关停时部分工人的情绪

其实,七分厂的停产对工人而言并不是什么新闻,拥有两条生产线的七分厂

在关停前的四年半中,老线2几乎一直处于停产状态,停产工人们领取原工资的

70%“放假”回家。长期生产不饱和的状态让每个七分厂工人都清楚单位并不景

气,前景也只会更加黯淡。

但是一条生产线的停产并不等于整个分厂关停,无论有多少迹象暗示着七分

厂将面临关停的一天,当这一时刻来临时,人们依然会在极度的震撼之中手足无

措。七分厂工人的震惊当然与他们和单位之间深厚的感情分不开,但直接的原因

在于管理层和工人缺乏事先沟通,直到要关停的当天早上突然投下了这枚重磅炸

弹,准备如常开工的工人一下炸开了锅。

(一)晴天霹雳让工人不知所措

H1 原来在七分厂做办公室方面的工作,七分厂关停后被安排到了 H 厂职工

小区的一间文娱室中做管理员。访谈时距离七分厂关停已经过去了两年,但当

H1 描述自己刚听到这个噩耗时的心情时,还是不禁红了眼眶。

2老线是工人们对老生产线的简称,另外一条简称新线的新建生产线,则一直维持着生产——笔者注

Page 94: web.swk.cuhk.edu.hkhwong//pubfile/thesis/2016...I 摘要 近年来,中国频发的群体性事件和显著的经济发展成果同时吸引了大量的关 注,而工人在促进经济增长的同时,也构成

77

“你想我在那里干了二十多年,刚开始的人都接受不了,挺

难受的。当时我们开始就是说停产的时候,长期停产的时

候,好多人都哭了。毕竟是这么长时间了,而且 H 厂的人

哈,都以这个为生活,那咋弄?(H1)”

七分厂关停的消息对在职职工而言无疑是晴天霹雳。工作单位对国企工人而

言就像是第二个家,让他们可以获得经济与精神方面的庇护和依靠。对于一些全

职在七分厂工作的工人而言,失去了七分厂的工资就意味着他们要重新寻找收入

来源。已经习惯了国有企业稳定、轻松工作环境甚至准备在 H 厂干一辈子的工

人,根本不敢设想自己的未来将变成什么样。乍一听说自己工作几十年的工厂马

上就要关闭,一股夹杂着悲伤、留恋、失落、恐惧乃至愤怒的情绪在车间工人中

翻腾起来,进一步搅动了他们本就五味陈杂的心情。

H1 习惯了安稳悠闲的文员工作,作为一名中年女性,她难以想象单位关停

后自己去重新寻找工作的情形。好在 H 厂给她安排了这么一个补充收入的管理

员岗位,但老公担任销售员的十八分厂效益也一般,家庭收入的微薄与不稳定让

H1 总感到惴惴不安。

(二)失去家园和精神港湾

相比之下,H2 并不依赖七分厂提供的工资收入。即使是 Y 镇这么一个小地

方,身为资深维修工的 H2 也能找到不少赚钱的机会。七分厂的关停给 H2 的打

击在于破坏了他深深依赖的社会圈,打破了他业已习惯的生活方式。

“七分厂说要关停的时候我一天一夜没睡觉。整整三天、两

夜三天没睡觉。……想不通嘛。……当时关停的时候确实

心里头特别难受。因为毕竟咱这一辈子都服务于 H 厂,服

务于七分厂,所以就,哎呀特别难受特别难受。……为啥

现在走不出去我就在这个地方,我对地方、这个机构还是

有一定的迷恋。毕竟是自己的,咱说毕竟是自己在这工作

Page 95: web.swk.cuhk.edu.hkhwong//pubfile/thesis/2016...I 摘要 近年来,中国频发的群体性事件和显著的经济发展成果同时吸引了大量的关 注,而工人在促进经济增长的同时,也构成

78

学习了一辈子。上有师父下有徒弟。……都是熟人。因为

你毕竟上班就是这个圈子嘛,到现在都是这个圈子。猛然

离了这个圈子人就找不着北……(H2)”

虽然单位是嵌构并服务于国家的微型组织,但围绕单位产生的社区作为居民

社会生活的场域,给国企工人提供了心理上的归属感和安全感,熟人之间的社会

联结也能转化为一定程度的经济互助资源,从而形成了社会保护的功能。七分厂

的停产给 H2 带来了深深的失落感,就像失去了自己的家园和精神港湾一样无所

归依。

七分厂关停对 H2 造成的冲击程度并不亚于 H1,引起七分厂工人情绪激昂的

因素无关乎性别、岗位,主要是他们在这里工作的时间和累积的感情。七分厂车

间内所产生的伤感、不安、留恋等情绪不断地蔓延开来,直到迫使工人们不愿再

这样被动地无动于衷,而是决定采取行动要求厂方给他们一个明确的关于未来工

作安排的说法。

工人们因为不安或者对未来的不确定性与恐惧感是驱使他们采取行动的最

直接动因,但是在这股力量背后是更加磅礴的经过长年累积的不满情绪。当被压

抑已久的不满遇到工厂被关停的巨大变故和打击时,过去通过车间的劳动过程来

控制不满、制造共识的要素与机制也无法继续发挥作用,这股不满被在瞬间转化

为了愤怒,与不安的情绪夹杂、缠绕在一起,裹挟着工人们采用最直接的表达方

式来声明他们当时最真实的心声。

二、 不安作为工人集体行动的直接驱动情绪

当七分厂宣告关停时,厂方并没有跟工人进行详细的沟通和交流。工人不但

事先没有心理准备,事发时也没有人对他们的恐慌情绪进行安抚。本来应该在工

人与厂方之间发挥桥梁作用的底层管理者3,当时没能起到沟通双方意愿的作用。

这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方面这些底层管理者和工人一样不清楚厂方的安排,他们

无法代表厂方对工人做出有效力的承诺;另一方面底层管理者可能也不满意工厂

突然被关停的安排,因而对工人的不满和抗争冲动采取听之任之的态度。

3笔者将班长和组长归纳为底层管理者,区别于包括段长在内的基层管理者——笔者注

Page 96: web.swk.cuhk.edu.hkhwong//pubfile/thesis/2016...I 摘要 近年来,中国频发的群体性事件和显著的经济发展成果同时吸引了大量的关 注,而工人在促进经济增长的同时,也构成

79

由于当时参加抗争行动的当事人已经流散,笔者无法直接通过他们的讲述来

了解当时的情形,但是依然有一些知情者可以为笔者提供侧面的信息。尽管这些

信息可能无法帮助我们分析抗争者本身的所思所想,它们却反映了提供者的观察

视角和对事件的观察与态度,并一定程度上描述出事件的轮廓和发展脉络。

(一)基层领导没解释清楚

H3 是七分厂名义上的厂长,年富力强的 H3 作为 H 厂中层干部中的骨干,

由于比较精通产品技术一直被安排在各个新建项目中做负责人。虽然 H3 在 2010

年就被任命为七分厂厂长,但他只是兼职了一年半,后又因为机构调整调至其他

岗位,无法将所有心思都放在七分厂的管理上。

尽管 H3 对七分厂的关停表示遗憾,却并不感意外。对于工人“起哄闹事”,

他归因于基层领导没有和工人进行良好沟通。

“人家班长一叫,说‘完了,咱们干不成了’,散会回去两三分

钟都没到,开完会没一会儿职工就起哄闹事了。基层领导

者有主要责任。我们坐到这开会,让班长给职工全部分组、

分班,把公司的意见要给职工要解释哦,说工厂确实是干

不成,是因为环保问题。(H3)”

(二)厂方没有妥善安排

虽然 H3 将工人去“闹事”的责任归咎于他的手下没有按照事先的安排像工

人解释关停的原因,但是工人对此根本不感兴趣,或者说他们早已对工厂关停的

原因心知肚明。H1 表示他们当时最想知道的主要是自己的未来将何去何从,关

于这点却没有任何人负责地和他们进行沟通。

B:当时工人去省里的时候是想要啥?

H1:当时去就是,就是底下人要说也都挺通情达理,你说

这环保问题影响到不能生产,我们也能理解,因为这是国

家的大政方针,谁都违背不了。那就说不让我们生产也给

Page 97: web.swk.cuhk.edu.hkhwong//pubfile/thesis/2016...I 摘要 近年来,中国频发的群体性事件和显著的经济发展成果同时吸引了大量的关 注,而工人在促进经济增长的同时,也构成

80

我们妥善安排一下,比如说,就是分配到军品单位或者是

其他有生产的朋友单位,都可以。没有么,没有就是说你

们,人家当时也没说啥,就是说你们暂时先回家。

基层领导夹在普通工人和厂方的利益分歧之间,没有有效的手段供他们协调

这种爆发性冲突。他们缺乏给工人做出任何保证的决策权,也没有能力阻止工人

集结起来采取行动。

(三)基层管理者决定不了什么

H4 从 1995 年开始从事生产调度的工作,又从 2003 年开始担任生产段长再

到段长,在过去的近二十年期间一直担任七分厂的基层管理职位。在这场突发的

集体事件里,H4 一直试图保持中立的态度,工人也没有动员 H4 的加入,而是在

采取行动的时候直接越过了基层管理者。

B:工人一想到自己未来生活没有保障,然后就自发的就

采取行动了。他们那时候有没有跟你们这些班长段长商量

过?

H4:你到那时候是不可能跟你商量的,你决定不了什么。

你说话是没有决定权的,你说话也不算数,你没有这个能

力。我回家去工人不可能说是找我去给人发工资,我没这

本事。

工人们在车间无法得到自己想要的答案,于是第一时间想到要从更高级别的

领导那里获得一些讯息。因此他们离开了工厂车间,前往中层领导4的办公室前

静坐,试图给厂领导施压并得到相对明确的回复。厂内的行动没有收到什么显著

的效果,至少从工人的角度来看是这样的。

(四)工人等不及厂方的层层上报

4分厂厂长级别的领导——笔者注

Page 98: web.swk.cuhk.edu.hkhwong//pubfile/thesis/2016...I 摘要 近年来,中国频发的群体性事件和显著的经济发展成果同时吸引了大量的关 注,而工人在促进经济增长的同时,也构成

81

H4 尝试从管理者的视角来解释厂方的拖延只是在按照程序和步骤上报与等

待批复,但是显然工人们并不愿意“体谅”领导的难处,尤其是长时间的质询和

静坐没有得到回应时,他们的耐心也渐渐被消磨殆尽,并决定采取进一步的上访

行动。

B:就是一开始在具体的上访过程中,他们是不是先找了

厂里头然后才去的西安?

H4:先找的分厂,然后找的公司,公司答复不是太那个啥,

因为他们也要一级一级提嘛。就是说作为工人来说我反映

给你你马上给我回答……大家就等不及了就到厂里去了,

厂里当时因为也要向上面汇报,商量问题怎么解决问题。

工人还觉得你不是很明确的,就上访到省政府。

如果说厂方突然宣布关停工厂、没有对工人未来安排提供官方承诺都让工人

们的处境陷入被动之中,并在强烈的不安之中采取行动要求厂方给出进一步解释,

那么当工人离开工厂向 H 公司的上级单位上访时,双方的主被动态势便调转了

过来。因为此时工人们脱离了厂方的控制范畴与安全区域,其行动的不确定性大

大增加,可能带来的影响也较之在厂内的静坐更大、更“恶劣”。

(五)“引起厂方的重视”

H5 曾经在 H 公司工作了二十多年,期间辗转于财务、销售和生产等多个领

域。作为七分厂的老员工,虽然 H5 没有直接参与工人们的行动,但他十分关心

其动向,也很清楚工人们的心态。在 H5 看来,工人上访并不是要求上级部门来

解决他们的问题,而是利用上级部门的压力让 H 公司方面尽快给他们满意的答

复。

B:当时工人去找省里是想让省里帮忙解决这个问题?

H5:只是引起厂方的重视。

B:最主要还是要厂里面来解决,针对这个厂里头?

Page 99: web.swk.cuhk.edu.hkhwong//pubfile/thesis/2016...I 摘要 近年来,中国频发的群体性事件和显著的经济发展成果同时吸引了大量的关 注,而工人在促进经济增长的同时,也构成

82

H5:省里也不可能给你解决这个事情,它只可能引起厂里

的重视。

H 公司作为军工企业,并不直接受地方政府的管理,而是由军工系统垂直管

理。它的直接上级是陕西省国防科技工业办公室,原名为陕西省国防科技工业委

员会5,H 公司的职工仍习惯性沿用后一种称呼。因此当七分厂工人试图给 H 公

司领导施压时,他们并没有以陕西省各级政府作为行动目标,而是选择前往陕西

省科工委。

尽管当时 H 公司方面或者厂方没有给工人提供未来工作安排的具体承诺,

但是依据公司的传统,工人们可以在车间或工厂停产后每月领取原绩效工资 60%

的生活费。根据七分厂时任厂长 H3 的说法,通过他的努力将七分厂工人的生活

费提升至了 70%绩效工资。另外,厂方也一直试图让工人相信,他们正在帮助工

人寻找新的工作岗位和工作机会。

(五)70%没保证

问题在于,七分厂工人似乎并不完全信任厂方的说法,对他们而言,既然他

们工作多年的工厂能够在一夜之间被公司关闭,公司承诺的 70%生活费也有可能

随着领导更换等原因被轻易取消。

H6 在技校学习了三年后,接了第一批来 H 厂当工人的父亲的班,而 H6 又

正好是最后一批“享受”接班待遇的 H 厂子弟。她 1999 年到七分厂实习才刚半

年时间,就遇到停产整顿的状况,直到 2000 年 12 月才再次上岗,一直工作到分

厂倒闭。虽然 H6“仅仅”在七分厂工作了 10 年,作为 H 厂二代的她对 H 公司

的管理手段相当了解,因此她十分介意生活费的承诺是否有书面证明这一环节。

B:那你当时是怎么跟厂里面提的要求?

H6:……我们其实啥意思都没有,我们的意思就是 70%,

你给我们签个合同,看给我们能拿多长时间。……七分厂

这么大的厂子,当时那精制棉在国家都数一数二的,说停

5简称陕西省科工委——笔者注

Page 100: web.swk.cuhk.edu.hkhwong//pubfile/thesis/2016...I 摘要 近年来,中国频发的群体性事件和显著的经济发展成果同时吸引了大量的关 注,而工人在促进经济增长的同时,也构成

83

直接就停了,你想你用嘴给我们说,肯定没保证么,我们

不相信么。

H6 认为当时七分厂工人的最主要诉求是生活费的长期保障,而 H5 则认为工

人们当时更倾向于厂方为其重新安排一份稳定的工作。

(六)要求正式工作

在 H5 看来,虽然厂方后来确实提供了一些岗位,但这些工作都属于临时工

性质,对原七分厂的工人而言落差很大。

B:咱们这个集体诉求是什么?

H5:当时员工可能集体到公司里来要求上班、要求重新安

排工作,作为领导来说,也就说给了一部分岗位,但是咋

说呢,……是一种临时工的待遇。……那个岗位相当于一

个退休老头子给多钱,现在给你也是多钱。所以员工在这

一方面是很难接受的。

根据 H5 的描述,厂方所能提供的工作过去是接收退休后的工人等编制外人

员的,在这些岗位工作意味着从待遇和身份两方面被排除出了 H 厂正式职工的

行列。这对原七分厂工人而言不仅仅是经济方面的损失,亦是尊严方面的羞辱。

他们真正想要的是和过去一样能让他们感到骄傲的正式工人身份,是能够在行业

中占有一席之地并为国家建设做出贡献的工作单位,但随着军工企业环境的恶化

与 H 公司的衰败,这样的岗位已是少之又少,而且也绝对无法容纳七分厂的四

百多名工人。

虽然七分厂工人们希望能够被其他有编制的岗位所接收,但是他们也足够清

醒,并且能够意识到厂方并没有这样的能力。对生活费的书面保障也是类似的情

况,如果过去的停产工人无法得到正式承诺,他们的这一要求很可能被认为是无

事生非并且不获得认可。如果说基于对未来的不确定性而产生的不安情绪促使七

分厂工人们向厂方提出了最直接的经济方面的要求,尽管这些要求没有建立在迫

切的需求或是对可及性的深思熟虑基础上,那么更深层次的诱发工人们采取集体

Page 101: web.swk.cuhk.edu.hkhwong//pubfile/thesis/2016...I 摘要 近年来,中国频发的群体性事件和显著的经济发展成果同时吸引了大量的关 注,而工人在促进经济增长的同时,也构成

84

行动的因素则是他们对领导和官僚行政体制的不满以及长期累积的不公平感。这

种积聚的情绪在平时的劳动过程中可以通过“威权式”管理加以控制,然而当工

厂关闭时,制造同意和压抑不满的机制也同时失效,被压抑已久的愤怒情绪亟需

找到宣泄的出口。从这个角度来分析能够更加容易理解工人们的行动与直接诉求

之间的关系,也能够更好地帮助我们理解整体行动的节奏以及行动后工人们的选

择。

三、不满作为推动工人集体行动的深层次情绪

七分厂关停时,工人们纷纷加入了集体行动的浪潮要找厂方讨个说法,虽然

当时他们对行动诉求也没有十分清晰的头绪。也就是说,其行动的发起更多地是

被情绪而非诉求所驱动,而在动力情绪中,不安联结的是工人寻求未来保障与确

定性的利益诉求部分,不满才是他们真正需要被发泄和释放的根本驱动情绪。

.“发泄一种情绪,搞个对立”。

官僚阶级与普通工人阶级之间的矛盾成为了围绕着 H 厂的主要矛盾,但在

长期的管理实践过程中,管理方发展出了一套卓有成效的制造同意、消解不满的

机制。当这种机制无法继续运转时,工人的不满如同吹满气的气球,一旦放开被

堵住的气口,气球就会被迅速泄出的气体所驱动着高速前进。只是没人能够知道

气球会奔向何方,就连气球本身也不知道。唯有等到气球里的气体泄完,它便会

自动停下来,就好像它从来没有过也不在乎前进的方向与目标。

H4 长期的管理经验让他对工人的心态有相当精确的把握,他知道这是工人

对单位关停后不知所措的表现,同时包含了工人与厂方长期对立的关系与情绪。

从管理者的立场出发,他将工人宣泄不满的做法归纳为起哄,即借着某种事由挑

起事端引燃群体情绪,但缺乏理性筹划的集体不负责的行为。

“还是当时也是一个心态的问题,真正说难听话,有些人是

起哄的,有些人实际上发泄一下。他猛地,猛地这个事情

出来以后面对的很多问题好像是无头绪一样不知道怎么,

抓瞎一样,不知道怎么办。就是发泄一种情绪,搞个对立

就是这样。(H4)”

Page 102: web.swk.cuhk.edu.hkhwong//pubfile/thesis/2016...I 摘要 近年来,中国频发的群体性事件和显著的经济发展成果同时吸引了大量的关 注,而工人在促进经济增长的同时,也构成

85

H3 虽然是七分厂的兼职厂长,却直到工人已经到达了西安才了解有关情况,

去安抚工人时他目睹了对方的激动。工人不断地骂人与冲向西安的行为都是受到

不吐不快的愤懑所驱动,但这两种行动都没有指向具体的行动目标。

H3:我那时很忙,不太清楚他们的情况,也是他们到西安

闹事我才知道。我去了之后工人情绪还是非常激动的,一

直骂人,我紧拉慢拉。

B:工人还骂人哦?

H3:他骂,他心里不痛快。工人说自己辛辛苦苦的干了二

十多年,叫回家就回家,影响到家里的生活。

七分厂工人的集体行动以情绪发泄为主,反映了他们缺乏具体行动目标和有

效行动手段的无奈,这背后隐藏的是工人与官僚阶层之间的深层次矛盾。在官僚

行政体制的管理之下,国企工人虽然在名义上是中国的领导阶级,拥有“尊贵”

的身份和特权待遇,但在劳动过程中一直处于被支配和控制的地位。随着改革开

放政策的实施和国企效益的下滑,工人的身份和待遇也随之一落千丈。与之相对

的是领导阶层经济支配能力的大幅上升,领导权力责任之间的不匹配以及普遍存

在的腐败现象,尤其是借助对工人的压迫而保留甚至扩大自己利益,令工人对领

导阶层的不满与敌意逐渐攀升。

(一)七分厂工人处境的不断恶化

七分厂为了应对竞争愈发激烈的外部环境,采取了将生产效率和效益与工人

工资挂钩的应对手段,但领导的工资风险却被排除在外。工人和领导的权责倒挂

导致前者的处境愈发恶化:工作量增加工资却没有提升,绩效标准年年攀升,人

为制造内部竞争,工资计算公式隐蔽,工人与管理者数量比例失调等现象层出不

穷。

1.指标的“绳套”“越勒越紧”

七分厂工人在单位关停的最后几年,工作量一直在上涨,工资却没有与之相

应增加。其中的主要原因之一是,每年给工人设定的工作量指标随着产量的增加

也在不断上调。

Page 103: web.swk.cuhk.edu.hkhwong//pubfile/thesis/2016...I 摘要 近年来,中国频发的群体性事件和显著的经济发展成果同时吸引了大量的关 注,而工人在促进经济增长的同时,也构成

86

“最后大家不是也就想着多干点不就多拿钱嘛,最后干的真

的挺猛的,我觉得有时候从咱们的角度看工人也真够傻的。

你想它那个指标就不停地给你攀高,你今年干了一万二,

就给你拿一万二的钱,你明年干到一万七,还是这么多钱。

是这样子的,它那个指标越来越难,你总是够不着。(H1)”

为了能够领取达成工作指标的奖金,即使工人知道未来的指标会随着自己完

成任务而调高,依然比以前更加卖力,从而陷入了恶性循环的怪圈。

“哦,工人真的挺傻的。悠着点,这是咱在这说。老百姓还

是可怜,就是说多干活多拿点钱,人就靠这个生活呢,……

我给你说就是,就像那个绳套,越勒越紧越勒越紧,最后

就把你勒死了。(H1)”

2.工人“眼馋”,“自己把自己搞塌了”

厂方虽然给工人的脖子套上了“绳套”,将绳套越勒越紧的却不仅仅是厂方,

这股力量也同样来自工人自己。H7 从 1979 年当兵复原后由 F 县民政局安排进入

H 厂工作,一直到退休前都是在七分厂车间做基层工人。

“工人眼馋谁干的多谁拿钱多。其实呢,还是工人自己把自

己搞塌了,一下干 10 吨,这月一看你完成了,下个月就给

你干 12 吨。除非你啥时候干不动了,你就一点都别闲。……

这东西你上去就下不来了。哪有给你减任务的?主要是领

导太坏了。(H7)”

H7 对于工人陷入高产-高指标的怪圈心情有些矛盾,一方面他认为是工人自

己的问题,为了拿到更多的奖金工人之间自发地展开了产量竞赛,但是他也意识

到在工人内部竞争的背后,真正的赢家其实是领导。

3.“工人在里头自己咬去”

Page 104: web.swk.cuhk.edu.hkhwong//pubfile/thesis/2016...I 摘要 近年来,中国频发的群体性事件和显著的经济发展成果同时吸引了大量的关 注,而工人在促进经济增长的同时,也构成

87

领导只赢不输的秘诀就在于通过将奖金与工人产量绑定的方式来换取高产

量,与此同时将奖金对应的产量指标不断提升。另外配合赢者通吃的方式来增加

工人之间的内部竞争,完成指标的工人可以瓜分定额奖金。这样一来所有工人都

争着要完成指标,以免其他分厂或班组额外领取了本应属于自己的奖金。

H7:总厂一年好比……只给九百万,叫你工人在里头自己

咬去。呵呵。

B:工人自己咬是啥意思?

H7:自己咬啥意思,定额嘛。这个月好比给你一个班定 10

吨的活,你 4 个班你干。……现在就是干 10 吨的把你干 8

吨的钱就吃进去。上班的钱总共就是这点钱。我给你这些

钱,你们争去吧,爱谁谁。最后可怜的还是工人。

总厂定额发放奖金的做法表面上只是鼓励工人增加产量,但将时间跨度加入

思考之后就会发现这里面问题很大。当奖金发放指标逐年递增,奖金量却不变的

时候,付出了更多劳动的工人领取的工资没有增加,相当于单位时间的工资反而

下降了。这种手法通过制造内部竞争,掩盖了厂方降低工人单位工资标准的恶劣

目的。当工人与同事互相斗争的时候,为制止其他工人领取额外奖金而奋力工作

的时候,厂方却在没有增加劳动成本的情况下奇迹般地实现了产量年年攀升。

4.工资条看不懂

工人虽然知道高产量-高指标是一个循环陷阱,却无可奈何地自动跳进去。

除了被个人利益驱使、由厂方分散利用之外,还受制于被刻意复杂化的工资计算

方程。由于工资计算表里加入了系数的表达,工人的产量无法直接与工资挂钩,

或者不作为主要与工资挂钩的指标。工人甚至无法弄清楚自己工资构成部分的含

义,因此在厂方利用定额奖金来“诱惑”工人的时候,他们对整体工资——固定

工资加固定奖金在逐年下滑的真相也自然缺乏敏感。

“哎,扣得合理不合理工人说了不算。他给你不讲这些道理。

七分厂是拿积分、效益,拿那个系数算。包括我们这个工

Page 105: web.swk.cuhk.edu.hkhwong//pubfile/thesis/2016...I 摘要 近年来,中国频发的群体性事件和显著的经济发展成果同时吸引了大量的关 注,而工人在促进经济增长的同时,也构成

88

资条,我现在给你看,咱不知道咋算的,很复杂。你这个

工资条你是基本工资多少,工业得分,杂七杂八的费用,

把这一加,你该扣的养老金、住房公积金,该扣的这一块,

完了,剩下的就是我们的,这很明确的。他不,他给你这

系数多少,乘啥,我看不懂,我也想不清楚。(H7)”

虽然 H4 号称工人的工资与工作量进行了绑定,但复杂的计算方程和定额年

金的做法掩盖了这种绑定关系不但没有直接对应,还随着年份的递增呈现了负相

关的关系。相比之下,领导的工资待遇——年薪却不受产量的指标的限制,这说

明领导无需对公司效益情况负责任,至少工资制度上没有加以体现。年薪制度作

为一种制度化的领导避责和自利的手段,成为工人不满和攻击的主要对象,随后

文章中会有详细的介绍。

5.“干部越裁越多”

工人的工资与工作指标绑定却逐年下滑,领导的工资却居高不下,两者之间

呈现了明显的权责倒置关系。与此同时,真正创造劳动价值的工人数量却越来越

少,在管理岗位上尸位素餐的领导比例越来越高,工人的生产任务和指标也随之

不断高涨。

H8 早在 1989 年就接替父亲的岗位进入七分厂工作,当时从农村出来摇身一

变成为工人,是件令人自豪和喜悦的事情。但到了 2010 年,当 H8 发现厂里已

经不能足额给他支付一千出头的月工资时,果断外出自谋生路。在外面打工虽然

也跟厂里一样采取计件的形式,H8 却能至少每月拿到三千元工资。像 H8 一样离

开七分厂的工人越来越多,效益不佳的生产线停产时也是工人放假回家,工资不

受影响、无需放假回家的领导比例则节节升高。

“我们一个班最早是六个人,六个人干一个组。后来就变成

四个人干俩组。两个机器同时开,最后有的时候还干三个

组,三个人都忙。就成这样,钱还比原来少。……裁员不

裁干部,干部越裁越多。七分厂原来从二十多个干部,越

Page 106: web.swk.cuhk.edu.hkhwong//pubfile/thesis/2016...I 摘要 近年来,中国频发的群体性事件和显著的经济发展成果同时吸引了大量的关 注,而工人在促进经济增长的同时,也构成

89

加越多,最后办公室坐满了,坐了四五十人。你说一个人

养活一个人是啥滋味,十个人养活一个人是啥滋味。(H8)”

管理者数量的膨胀给企业增加的成本远超其创造的价值,事实上这些数量庞

大的领导不但无法增加价值,反而降低了管理效率。拥有长期管理经验的 H3 在

这一点上感受深切。

“你放到七分厂现在如果开业,我可能需要两百人,他非

要给我塞六百人,咋办啊?……现实就是管理层太多了。

管理干部人员过多。……国企的管理最大的弊端是什么,

人浮于事,管理的层次太复杂。就刚才签那个单子,买这

一支笔,才五百多块钱,得多少个领导签字?得六个领导

签字两个业务员,你看,这就是我们的现状。(H3)”

七分厂关停之前,依然留在工作岗位上的工人陷入了每年产量越高、第二年

指标越高的怪圈之中。借助定额奖金和难以解读的工资单,厂方成功地诱惑工人

自觉地加入内部竞争的游戏,隐瞒了工人的实质工资率逐年下降的真相。工人实

质工资的下滑还从另一个侧面可以看出,即工人数量在不断减少而工资却没有增

加。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领导干部的工资无需与产量挂钩,数量也没有下降,

因此领导干部的工资成本摊在每一个创造劳动价值的工人头上时,造成的负担也

就越来越重。上述工人与领导之间的矛盾,通过年薪的制度化走向了持续紧张的

结构性冲突。

(二)年薪制度引发的工人不满

行政权力资本化的过程意味着官僚阶级与国企工人的地位插曲开始拉大,但

可能永远都不会呈现出民营企业与打工者之间的那种赤裸裸的剥削-被剥削关系,

毕竟官僚阶级只有公共资产的代理权,缺乏法理上的资产所有权。当然,通过国

有企业改革,不少原代理人可以以低成本合法占有国有资产,这又是另一回事。

H 公司领导基本还停留在利用合法代理权谋取自身利益的阶段,其中最激怒

工人的一项政策是中层干部的年薪制度。年薪制度与具有隐蔽性的腐败不同,它

Page 107: web.swk.cuhk.edu.hkhwong//pubfile/thesis/2016...I 摘要 近年来,中国频发的群体性事件和显著的经济发展成果同时吸引了大量的关 注,而工人在促进经济增长的同时,也构成

90

以明目张胆的制度方式规定、固化了领导与工人之间差别的经济地位。年薪制度

实质 H 厂中层以上领导干部以年度为单位而非月份为单位进行工资发放。

1.“一亏再亏”,“领导干部照样拿年薪”

这种工资发放方式最直接的作用是帮助领导层规避因生产效益波动产生的

对工资的影响。H5 非常深入地解读了年薪制度背后的含义,它就是让国企的领

导干部可以摆脱经营责任的束缚,在企业逐渐衰落的情况下依然可以维持自己的

工资标准。

“许多领导干部,没有责任心。就说是亏损了,我还那这么

多钱,盈利了,我还拿上这么多钱。就说是没有一种担当,

根本就说是没有担当,处于一种,奖多罚少,或者说是只

奖不罚的状态。……就是说一亏再亏,企业是关一个又一

个,领导干部照样拿年薪。……甚至就说是,关一个分厂,

解雇员工了,可是,关领导什么事?(H5)”

工人的工资单让他们难以意识到自己的工资没有与产量真正挂钩,从而难以

形成普遍不满来对抗厂方的压迫。年薪制度则利用和工人相区别的工资发放方式

吗,让有共同利益的领导阶层借助管理权力,正式将自己的利益与工人分割开来。

2.分厂关停后,领导年薪依然是工人几倍

即便在运气不佳的情况下,就像七分厂的领导遭遇了分厂的关停,他们能够

领取过去年薪的 70%。这跟给工人发放的生活费完全不是一个概念,也就是说工

人和领导之间的不平等维持到了工厂关停之后。工人生活费仅能维持温饱,而领

导的薪酬能继续让他们在 H4 镇这个低消费地区保证其高水平生活。

B:他这个厂关了领导去哪呢?

H5:领导该咋样就咋样,调换个位置,这就从今年开始,

领导干部也随着,60%的年薪。可是也是工人的几倍啊,

Page 108: web.swk.cuhk.edu.hkhwong//pubfile/thesis/2016...I 摘要 近年来,中国频发的群体性事件和显著的经济发展成果同时吸引了大量的关 注,而工人在促进经济增长的同时,也构成

91

关停了以后,一个工人也就是千把块钱,……领导还是几

千块。

年薪的工资发放方式从制度上割裂了领导与工人之间的利益,令双方的收入

差距不但越来越大,而且掺杂了许多可供想象的暗中操作空间。在强烈的不满中,

工人们倾向于将更加黑暗的方面来看待领导阶层的行为动机和取向,倾向于将贪

污、腐败与年薪制度相结合来诠释这一制度对领导阶层可能带来的超越其公开规

定的额外利益。

(三)领导腐败引发的工人不满

腐败和年薪制度有所不同的是,前者较后者有更高的隐蔽性。这种隐蔽性一

方面在于贪污腐败的谋利行为不能向年薪制度那样公然展示在民众面前,当事人

本来就会想方设法隐藏自己的罪恶行径,并且试图将自己包装为清廉正直的官员

或领导形象,故而在其罪行被揭发之前,当事人的真实面目都难以被觉察;另一

方面则表现在官僚阶层在腐败的叙事下将以权谋私的结构性行为包装成为个人

道德败坏,从而将矛盾重心从制度设计的问题转移到了官僚个人品德方面的问题。

前一种隐蔽性令部分工人对更换领导依然报有幻想,从而将矛盾的焦点停留在攻

讦领导干部个人作风与品格的层面上。

在访谈中,七分厂工人就政策性破产、环保整顿拨款、原料采购以及产品销

售等方面都表示有贪污腐败现象的存在,尽管没有人在讲述时能够提供十分有力

的证据,他们却又似乎相当确定这些黑暗交易的真实存在。

1.“政策性破产”、“豆腐渣工程”与拿回扣

H8 曾经在七分厂担任组长,负责监督、管理班组完成生产任务。但是像 H8

这样的基层管理者没有机会参与生产任务的制定,也没有权力了解分厂的资金拨

付与使用信息。他认为在 2003 年的政策性破产中,H 公司没有将应支付给离职

工人的赔偿全部下发,而是用于厂内的建设项目,并从中谋取不正当利益。

“你看 03 年破产的时候,破产完了后给的那点钱,当时是

厂里面开始是大兴土木,搞项目,你看军品的项目民品的

项目,一花上千万一花上千万。……全都是豆腐渣工程,

Page 109: web.swk.cuhk.edu.hkhwong//pubfile/thesis/2016...I 摘要 近年来,中国频发的群体性事件和显著的经济发展成果同时吸引了大量的关 注,而工人在促进经济增长的同时,也构成

92

干不成、用不成。你说现在咱社会都发展到二十一世纪,

用别人五六十年代的设备在那生产,咋能跟得上形

势?……问题就是啥,我不管咋样我把这些钱花出去了把

我的回扣拿完就完了,我花了一百万,可能有人给我提二

十万。(H8)”

政策性破产是指国家通过让指定国有企业以破产方式免除其原有债务,从而

允许这些企业“改头换面”、轻装上阵。这种做法的本质是用国家财政填补了国

有企业的亏损,也就是让全体纳税人为国有企业的失败买单。另外,为了安置作

为另一种“包袱”甩出国有企业的国企工人,国家也制定了相关的赔偿金额。在

H 公司广泛流传着一种说法,即政策性破产时每名工人的赔偿金额为 17 万,也

就是用 17 万买断工人过去的工龄,如果工人要继续在原岗位工作,工龄就要重

新计算。

2.“四百万”的门楼与领导年薪

事实上,政策性破产没有导致多少工人真正离职,而对国家是否给每个工人

提供了十七万的补偿,也没有人真正关心其真伪。但是参加访谈的工人提及相关

赔偿时,都表示厂方的使用肯定有不正当的成分。有工人表示这些钱挪作他用中

饱私囊,“光修这个门楼、H 厂这个门楼就花了四百万嘛。当时那个时

候花四百万,家伙害怕的很。(H8)”,也有工人认为领导涨年薪的钱来自

这笔赔偿,“……然后干部就拿年薪啦。实际上涨工资拿年薪就是那个

钱。(H7)”林林总总的猜测反映了工人对管理者的极度不信任以及自身利益可

能被侵占的不甘和无奈。

第二种隐蔽性使得国企内的腐败现象非常容易让工人产生一种错觉,即国家

的政策和用意都是好的,坏就坏在部分国企领导人品败坏导致国企内部风气不正。

因此当七分厂因为无法达到地方政府的环保标准被勒令停产时,工人们并没有向

地方政府发泄怨愤。在工人们看来,国家既然已经给七分厂下拨了环保改造的资

Page 110: web.swk.cuhk.edu.hkhwong//pubfile/thesis/2016...I 摘要 近年来,中国频发的群体性事件和显著的经济发展成果同时吸引了大量的关 注,而工人在促进经济增长的同时,也构成

93

金,七分厂依然无法满足地方政府的环保标准,说明这些资金并没有被充分利用

于正确的渠道中。

3.“我恨那些企业的蛀虫”

面对面的访谈令参与者感到较为紧张和小心,因此他们都倾向于选择更为温

和、谨慎的表达来阐述腐败问题。而网络论坛中的发帖,尤其是回帖则能够让笔

者接触到七分厂工人更加激愤或是直抒胸臆的表达,从而了解他们真正不满乃至

仇恨的对象。

在七分厂停产之前,H 厂论坛上就发布了一篇名为“听说七分厂要解散了,

是真的吗”的贴子。HY 在回帖里写到“在谁的手中让 7 分厂垮掉,谁就是

H 厂的罪人(不要拿环保说事,你懂的)”,表明他/她并不认为环保问题

是七分厂趋于衰落的真正原因,环保标准可能只是领导转移工人不满的靶子而已。

另一篇贴子“七分厂员工的生活怎么办”中,名为 HX 的网友的回帖表明了

他/她对七分厂的关停痛心疾首,并将分厂关停的责任完全归咎于领导的不作为

与贪污腐败。

“我就要回家了,七分厂走到今天,我心里难受极了,我恨,

我恨那些不作为的领导,我恨那些企业的蛀虫,我恨那些

败类, 是他们把企业弄成这样。(HX)”

但他似乎丝毫没有意识到是谁给了企业领导有权无责、以权谋私的机会和权

力,而是责怪他们没有充分利用国家的资金和政策,浪费了让企业起死回生的良

机。“当时军民品分家,国家给了那么好的政策,给了那么多资金,全

让他们糟蹋了”(HX)。

在后一篇回帖中他/她更是将责任范围进一步缩小到 H 集团的主要领导头上,

并且认为工人会认清和追究他们的责任。

“主要领导改年龄弄虚作假,不顾民怨住房一换再换,公众

场合道貌悍然,就这可耻嘴脸居然能连任几届,H 厂不败

Page 111: web.swk.cuhk.edu.hkhwong//pubfile/thesis/2016...I 摘要 近年来,中国频发的群体性事件和显著的经济发展成果同时吸引了大量的关 注,而工人在促进经济增长的同时,也构成

94

才怪呢!……可是你们把巨额资金到底干了什么,员工心

里是明白的,人民对你们的清算也为时不晚了。(HX)”

H 厂的年薪制度是工人不满的集火点,而贪污腐败虽没有年薪制度那样公然

地以权谋私,却被认为是普遍地存在于官僚阶级之中的现象。两者的关键区别在

于年薪制度改变了领导阶层与工人阶层利益分配的比例,令工人感到自身利益被

直接侵占的愤怒。而贪污腐败更多地是占用了国家资源,尽管这些资源可能本来

应直接用于补偿工人或通过改善设备等方式间接有利于工人,但是在信息不对称

等因素的影响下,工人们对腐败给自身利益造成的侵蚀缺乏直观的认识,因之产

生的不满和愤怒程度也远低于年薪制度。

然而在涉及企业管理运营的失败时,无论是制度化的年薪领取方式还是灰色

领域的贪污腐败,都被工人们作为应归咎的主要原因。因官僚体制和代理风险等

造成的企业效益不断下滑、工人收入和经济地位不断下降,尤其是相对于领导阶

层而言,缺乏提升自身利益的话语权与自主性等现象都令工人的愤怒长期积聚。

遭遇单位的突然关停,工人累积的不满与对未来的不安相结合,亟需发泄的出口,

产生了七分厂工人集体上访这样的情绪宣泄事件。

第三节 行动的终结与行动后的工人选择

一、情绪的消退与上访行动的终结

在高浓度不满情绪的引领下,急于获取官方说法的七分厂工人不满足于 H

公司领导给出的晦暗不明的答复,从而组织驱车前往陕西省国防科工委来寻求正

式承诺。然而到了国防科工委之后,工人们并没有采取与他们急切心情相一致的

激进行动。对于已经习惯听从上级命令、服从领导权威的工人而言,上访行动本

身已经是违抗领导意愿的高度叛逆行为,至于到了现场之后该如何是好,工人们

似乎缺乏具体的计划,因而采取了最为被动的行动方式——等待。

(一)在会议室等待领导接待

H2 作为唯一全程在场的受访者,对工人们当时的表现描述较为可靠。他表

示工人们抵达目的地之后,完全依照国防科工委接待人员的指示,在对方安排的

会议室里等待领导的归来和接见。

Page 112: web.swk.cuhk.edu.hkhwong//pubfile/thesis/2016...I 摘要 近年来,中国频发的群体性事件和显著的经济发展成果同时吸引了大量的关 注,而工人在促进经济增长的同时,也构成

95

B:那咱们去了那边之后就是,怎么找的领导?

H2:那人家有接待的嘛,找人家上访接待室。然后人家来

接待你。也是通过那个啥嘛,通过手续进去的。……人家

直接就领你到接待室去了。人就坐在里头接待室里。

B:七八十个人就都进去了?

H2:那进不去的那就在别的地方站着就不会让你在人家那

站着影响人工作嘛,就安排你到另外的地方。会议室给你

打开,坐那。

(二)只想反映想法

七分厂工人表现地如此温顺,令他们的集体上访在形式上更像是事先安排好

的去某机构进行集体参观或是开展一场座谈会。他们完全没有利用自己的人数优

势向国防科工委施加压力的打算,毕竟他们的不满对象与行动目标主要是 H 公

司而非国防科工委。

B:七分厂的人没想着说站在门口造成点压力什么的?

H2:大家就进城上访就没有想到那些,如果要是想到这些

的话,我就不进去,是不是?我就派两个代表进去,其余

人我就站在外头。

B:只是想跟上面人反映一下情况。

H2:只是想反映一下自己的想法,把自己的想法跟上级领

导说。还有就是想通过上级领导来对 H 厂领导做一个束缚,

就是说压制他们来给我们安排工作。是这样的。

尽管在上访时采取进一步施压的方式可能会引起对 H 公司更急迫和强力的

影响,但这也增添了工人的额外抗争风险。七分厂工人的抗争动力来自长期积聚

Page 113: web.swk.cuhk.edu.hkhwong//pubfile/thesis/2016...I 摘要 近年来,中国频发的群体性事件和显著的经济发展成果同时吸引了大量的关 注,而工人在促进经济增长的同时,也构成

96

的不满与瞬间形成的不安情绪的混杂和爆发,经过长时间的等待,情绪渐渐平静

下来的工人也失去了发泄的冲动。

正是因为上述原因,工人们的行动结束地异乎寻常的快,而且是在没有取得

任何成果的情况下集体上访就自然终结了。

(三)“你们拿生活费还来闹?!”

作为遣送工人回厂的领导之一,H3 复述的 H 集团领导与工人之间的对话内

容浇灭了工人的希望,令工人感到他们没有机会得到集团领导的官方回复,这也

是工人们终止行动的主要原因。

“我去了以后呢集团就新的局长,书记也去了,当时一听,

你们职工拿了七百八百回家了,这是没办法,你们还来闹

事?你看看那当时我们当时那天宝鸡那个厂里,就最早生

产冰箱那家,那伙职工都没给生活费,人家来闹。‘你们拿

生活费还来闹’,书记气的说‘你们闹去,看谁理你们’。人家

一听完开车就走了。连理都不理。(H3)”

根据 H3 的说法,H 集团领导将七分厂职工的抗争行动视为无理取闹,原因

是后者并没有陷入到生存受到威胁的绝境之中,就像宝鸡分厂没有生活费来源的

工人那样。在 H 集团领导的意识中,只有基于生存的抗争目的才被认为是合理

的和可接受的,才拥有得到领导关注以及获得领导理解的资格。

(四)“叫你主管领导”来接手

“他通知你哪个部门,哪个部门来人,叫你主管领导就过

来接手了,秘书啊就过来接手。……我们还没讲完就把我

们拉回来了。……领导就去了,班组长领导就去了,开的

公家的车往门口一停。直接就把你们遣送回来。(H2)”

领导阶层和工人阶层权力的极端分化不但造成了双方谋利能力的巨大差距,

其声张自身利益正当性的话语权亦差距巨大。工人们以领导层的利益境况作为自

Page 114: web.swk.cuhk.edu.hkhwong//pubfile/thesis/2016...I 摘要 近年来,中国频发的群体性事件和显著的经济发展成果同时吸引了大量的关 注,而工人在促进经济增长的同时,也构成

97

己声张权益的参考自然是不被认可的,就连工人内部都难以达成共识。事实上,

公正和正义的声张权力也掌握在有资源和能力声张公正和正义的群体手中,而这

些群体正是工人们意欲抗争的对象。

失去工作后对未来的不安与恐惧为工人们提供了行动的合理说辞,来掩盖这

场行动的仪式性本质。尽管这种说辞没有得到集团领导的认可,事后工人的选择

也表明其声张的要求对他们而言并不那么重要。真正驱动工人采取行动的反而不

是实质性的经济要求,而是由长期的不满与突生的不安共同构成的情绪。

情绪在工人行动中的主导作用还可以从行动的迅速衰退中得以窥见。当工人

们经历了长时间的等待后,尤其是遭遇了领导看似理性其实带有压制性权威的质

问后,工人们有如从头泼下一盆冷水,开始从自己习惯的、也就是从统治者的权

威视角开始“理性地”反思其行动合理性与正当性时,他们的信念产生了极大的

动摇。更重要的是,行动的无果、等待的疲倦以及领导的呵斥都不断地消耗着工

人们的激情,直到冽冽寒风吹散了最后坚守的工人的热情和意志,这场仅维持一

天的上访行动便宣告终结。

二、仪式性抗争与抗争后的工人选择

如果说对领导阶层的不满与愤怒是较突然停工给工人带来的不安而言更深

层次推进其行动的动力,也就很容易理解工人以不安为理由所提出的诉求与其行

动所产生的一些不相吻合之处。

(一)无人报名参加厂方安排的岗位

H3 在访谈中强调了他为七分厂工人的安置工作付出的诸多努力,包括将工

人生活费从原停产生产线工人的 60%提高至 70%,

“原来他们是 60%,然后我给调到 70%。(H3)”

更重要的是他寻找了各种途径来解决七分厂的剩余劳动力。然而根据 H3 的

说法,虽然有不少工人一开始愿意接受他提供的工作职位,但是随着体会到工作

的艰辛,工人们纷纷自行离职。而他在 H 集团上海子公司给工人们谋求的岗位

更是无一人报名。

Page 115: web.swk.cuhk.edu.hkhwong//pubfile/thesis/2016...I 摘要 近年来,中国频发的群体性事件和显著的经济发展成果同时吸引了大量的关 注,而工人在促进经济增长的同时,也构成

98

“借了一个纸盒厂一个木箱厂,就是帮助他们来解决问题。

刚建起来进去的人还不少,我当时还怕解决不了,准备之

后再谈再引进一家呢。弄弄咱职工在咱厂舒服惯了,到民

营企业干不了。……陆陆续续来了几天就不干了,就都走

掉了。……然后呢还给他们提供了上海 G 公司……,他们

这次跟我要 6 个人,结果咱厂没一个报名,你看这把我整

的,哭笑不得。你说你缺钱让我给你找活,咱说对帮你找,

你又不去。(H3)”

工人们在分厂停产时通过集体抗争来争取厂方为其安排新的工作,当作为厂

长的 H3 真的提供了工作机会时,工人们却没有接受或者是自行放弃了这些岗位。

工人们看似前后矛盾的行为取向可以从两方面进行诠释,一是他们的生活境况没

有因为分厂停工而受到剧烈影响,H 公司给他们提供的生活费加上外部劳动市场

提供的工作机会,令他们具有足够的收入来保障劳动力的再生产,而无需依赖

H3 所寻找的任务繁重的工作岗位;二是工人们的行动在很大程度上具有象征意

味,他们的本质诉求是领导对工人的重视与尊重,因此他们所要的生活费承诺以

及工作机会都是出于维护工人的尊严与地位。而在工人看来,厂方所提供的具有

临时性质的、高体力消耗的以及需要长途迁移的工作,都是消解其国企工人身份、

将他们拉至与退休工、合同工乃至农民工同等地位的侮辱性举动。

(二)“跟社会上对待那招的老头一样”

H7 在七分厂停产后找总厂安排工作,获得了在 H 集团的住宅区之一的惠泉

小区看门的工作。从此,他失去了作为国企工人的待遇,更重要的是,他的岗位

不再有任何门槛要求,他的工作和角色可以随时被社会中的任何一个人所替代。

“前一阵找了几回总厂,现在给你安排临时工。现在你可以

看门,看门一个月给六百块钱。倒班费没有的,加班费没

有,过年,一切费用都没有。就跟社会上对待那招的那老

Page 116: web.swk.cuhk.edu.hkhwong//pubfile/thesis/2016...I 摘要 近年来,中国频发的群体性事件和显著的经济发展成果同时吸引了大量的关 注,而工人在促进经济增长的同时,也构成

99

头一样,给你六百块钱没事了。……才给你有岗位了,岗

位就是扫地看门的,打扫卫生的。(H7)”

国家通过政策性破产买断工人工龄,这一做法实质上是撤销了对工人的终身

保护与保障,并用一次性的经济补偿取而代之。失去了“铁饭碗”的工人,其地

位与市场上的劳动者逐渐靠近。国企中的岗位没有附加的保障福利后,也向外部

劳动力市场开放。H7 所体验到的受辱感,不是因为企业没有给他安排工作,而

是将他与社会上普通的劳动者等同对待。

工人的职业编制,这些都标志着过去带有特权性质的国企工人身份在不断消

解。作为有国企编制的工人,即使在市场改革的冲击下其相对工资水平在不断下

降,他们依然可以享受优于民营企业的工作环境,免于忍受高强度工作的艰辛,

无需担心被开除的风险或找工作的困扰,良好的工作稳定性与保障性让他们得以

在熟悉的社区内工作和生活至退休并安享天伦之乐。

国企工人的上述待遇来自跟职业身份绑定的福利和保护,是国家向其功能组

织构成细胞提供的特殊照顾。国家庇护虽然让国企工人免于面对市场的商品化风

险,但也通过增加内部竞争、复杂的工资制度等手段抑制工人认识到共同利益和

形成团结。工人既没有力量左右国家的政策走向,也没有能力要求国家或单位持

续为其提供有尊严的岗位。他们借助仪式性的集体抗争宣泄了积聚已久的不满,

但情绪发泄了之后,工人不再有继续下去的动力和方向,行动也就自然走向消散。

更深一层来看,七分厂工人的抗争是他们对曾经的工人阶级身份的缅怀和留

恋,那时的工人身份意味着光荣、尊严和优越。这种身份随着领导权力的扩大和

对工人压迫的加深而逐渐失色,但以安排工作岗位作为集体行动诉求,则说明工

人更加抗拒出卖劳动力的商品化身份。换句话说,他们宁愿继续留在熟悉的单位

中接受领导的压榨,也不愿将自己的劳动力作为商品在市场中被买卖。

三、劳动过程中的控制与抗争

(一)国有企业的劳动管理

将国企工人作为傀儡进行操纵和控制,既有国家层面上的意识形态宣传和灌

输的作用,以工厂为单位利用家长制的管理模式则是不可或缺的获取工人同意的

微观机制。这种藉由道德、情感与技术树立管理权威的劳动控制机制一定程度上

Page 117: web.swk.cuhk.edu.hkhwong//pubfile/thesis/2016...I 摘要 近年来,中国频发的群体性事件和显著的经济发展成果同时吸引了大量的关 注,而工人在促进经济增长的同时,也构成

100

抑制了工人对工资和自身地位的不满,维持着七分厂在劳资紧张关系下的基本运

转。

1.父权制权威与“大哥”魅力

如果说资本主义生产体制下的霸权模式是通过超额游戏来制造工人对其剥

削的同意的话(布若威,2008),那么社会主义生产体制下的霸权模式则是以人

情关系来维系的权威认同。铁饭碗的岗位制度剥夺了管理方解雇工人的权力,这

意味着管理者与工人需要建立长期的协作关系,仅凭生产命令和职级权力来压制

工人,势必得到的是工人不予配合的负面效果。因此,基层管理者需要学会运用

生产命令以外的要素获取工人的认同,除了与生产相关的个人技术之外,通情达

理、慷慨、善于沟通、愿意照顾下属等展现个人“大哥”魅力的特质才是帮助管

理者与工人实现良好互动的关键。

2.国企管理是“交心交朋友”与“开心”

H4 凭借着自己的才能和威望一路升职,2006 年就当上了管理整条生产线的

段长。七分厂一共有两条生产线,分新线和老线。由于 H4 负责的是生产效益较

差、时开时停的老线,较为棘手的工人都被安排到了这里。H4 十分得意于自己

能够“降服”这些工人,滔滔不绝地和笔者分享了他的管理技巧和心得。

他认为作为基层管理者,不能以权压人,而是要尝试理解工人,与工人去沟

通和交心,这样才能获得工人的喜爱和拥戴。

“……做啥事站在对方角度来想问题,很多事情处理起来就

比较容易一点。做基层管理又不是像像领导高高在上说啥

你就光干,你像基层在下面做工作一个是交心交朋友,一

个是就是开心,那就是用你的个人魅力去感化别人,其实

也是管理也是给你个面子。(H4)”

“交朋友”和“开心”是 H4 开展基层管理的关键词。它们表现出 H4 试图

给自己的管理角色增加一些私人关系的内涵,从而可以减轻工人被驱使和支配的

压迫感。这样一来,具有支配能力的管理者与缺乏自主性的工人之间,在权力势

Page 118: web.swk.cuhk.edu.hkhwong//pubfile/thesis/2016...I 摘要 近年来,中国频发的群体性事件和显著的经济发展成果同时吸引了大量的关 注,而工人在促进经济增长的同时,也构成

101

压中形成的发布命令与遵循命令的关系,被包装为了朋友提出请求或遭遇难处、

需要工人给面子来回应其请求或理解其难处的权力倒置情形。

3.“透明度比较高”

但是 H4 与工人之间的沟通不仅仅是朋友之间的谈心,更重要的是针对管理

方面的奖惩。他要让工人意识到自己的判断是公正无私的,这需要跟对方清楚的

解读奖金和罚款的具体构成。也就是说,如果作为 H4 的手下,H7 之前对工资单

的各种疑惑就可以得到详细的解答。

“我们每一个奖金就是考核这边部分我都要上墙的。就是说

有一个就是说考核的基础考核的分,你只要干这个活,记

工分一样,都要公示呢。公示完了以后奖金下来进行分配

的时候也得公示。……你要说觉得不合理的地方,我稍微

多打了一个料你没给我几分,人家把这底子一查就是你的,

给你补上。……所以说是透明度比较高。所以说工人说是

有啥问题,……你要反映来我肯定给你有个回复。(H4)”

4.处罚后要“补偿一点”—— “人情味重”

跟工人交心和沟通反映了在国企基层管理中人际关系的突出地位。为了维持

基层管理者与工人之间的和谐,即使对工人实施了罚款,H4 也会在未来找机会

给受罚的工人以某种形式的补偿。无论是惩罚还是补偿,都致力于让工人认同

H4 的权威,意识到他不仅能对工人的错失明察秋毫,也能照顾人情,从而对 H4

的管理心悦诚服。

“这个东西你要真的处罚呢你就应该去处罚去。……但是要

有个条件就是缓冲,到下个月我给你找点活干,给你个补

偿的机会。这个就是把原来处罚的钱给你多少补偿一点,

让你心理上平衡。这就属于管理方式。人情味比较重。最

主要就是人情味重。(H4)”

Page 119: web.swk.cuhk.edu.hkhwong//pubfile/thesis/2016...I 摘要 近年来,中国频发的群体性事件和显著的经济发展成果同时吸引了大量的关 注,而工人在促进经济增长的同时,也构成

102

除了展现人格方面的个人魅力获取工人在感情方面的亲近与认同之外,如果

想要解决在劳动过程中出现的具体问题,基层管理者还需要表现出相当的专业素

养。这样不但能立刻着手解决眼前的突发事件,也消除了某些工人想要“糊弄”

上级的想法,避免潜在风险和危机的发生。

5.管理者要“说的很有理”

H4 对自己在生产管理方面的经验和判断相当自信。由于十分熟悉生产过程,

H4 总是能够找到生产问题的发生机制与源头,专业性帮助他免受工人一面之词

的摆布,让工人确实的认可他所做出的判断与处置。

“走到生产、基层管理就是这样,你就是再当个大官,你去

说话,说的很有理,从这个根子里哪里错了。你要说工人

做错了,你要能说出来从哪个地方错。这时我就能说你做

错了(H4)。”

6.“说不出来道理”“把你糊弄就糊弄了”

如果没有真本事,作为基层管理者很有可能反过来被熟悉工序的工人所玩弄

和把控。来自工人的挑战对于缺乏生产经验的管理者而言很有可能意味着即将丧

失在工人之中的管理权威。

“那工人有时候也上来就蒙你的。‘你说这为啥错我说我这对

着呢’,你能看出来问题说的他一句话都说不出。你说这是

胡凑合,你说完了之后,但是说不出来道理,人家把你糊

弄就糊弄了。(H4)”

在像 H4 这样懂行的管理者看来,这是获取手下认可和信任的机会。

“咱就说生产线上有的东西,你说这个活是我的不是你的,

我说是你就是你的,为啥都有道理说的。说的你无话可说

你就把这活好好干了。(H4)”

Page 120: web.swk.cuhk.edu.hkhwong//pubfile/thesis/2016...I 摘要 近年来,中国频发的群体性事件和显著的经济发展成果同时吸引了大量的关 注,而工人在促进经济增长的同时,也构成

103

归根结底,在国企工厂的管理者中,基层管理者的权威来源普通工人的服从

和认同。中高层管理者只需要依靠来自上级赋予的职位权威即可,但基层管理者

则需要充分学习和利用家长制的策略,具体来说就是要提高自身技术素养,与工

人充分沟通,奖惩公正的同时还要照顾到人情。H4 的这套理念不纯粹出自对管

理效果的追求,它们还反映了 H4 对自己作为国企管理者的一种角色理解和定位。

国企管理者与手下确实超越了管理者和被管理者之间的关系,长期的劳动与生活

中的互动让他们自然形成了社会性的交往模式,在中国就体现为 H4 一直强调的

“人情”。管理者作为高位者,体谅人情的方式在于既要摆出平等的姿态,让工

人感到平易近人,又要像家长一样公正裁决事务、体谅和照顾属下情绪以及其他

难处。

不过即便是向 H4 这么有经验和技巧的管理者,依然要面对因为工人和厂方

之间日益扩大的利益冲突而产生的矛盾。一般情况下,工人感到不满的时候并不

会直接进行反抗,更加不会集结起来进行有组织的抗争。在车间里,最常见的不

满表达方式是磨洋工、浪费材料等个人的消极抗争。

(二)生产过程中的日常抗争

家长制的基层管理模式弥补了国有企业中基层管理者缺乏制裁性控制手段

的缺陷,从而维持了车间生产的正常运转。但这种管理模式并非消除了劳动过程

中的矛盾,而是让工人与管理者之间达成某种程度的妥协和平衡。事实上,来自

工人方面的劳动抗争并不会因为管理者的人格魅力、领导权威而彻底消失,这些

管理要素很多情况下依然是帮助管理者妥善处理问题的善后工作,而非预防、更

遑论杜绝问题的发生。

在自己每天工作的车间和流水线上,工人们有相当多的机会和熟练的策略来

表达不满和争取利益。当工人们试图借助他们熟悉的生产资料与生产环境与管理

者相对抗时,处于优势地位的并非总是管理者。

1.化工的日常抗争——制造浪费与磨洋工

七分厂的化工岗位对技术要求相对较低,每日几乎只需重复一些机械性的动

作。生产精制棉的基本流程是开棉、蒸煮、漂白、烘干以及打包,除了漂白之前

的配碱需要理化室人员协助之外,其他工作基本都是简单体力劳动。低技术含量

的工作相对难以逃避管理者的监督与究责,尽管如此,H4 依然在他的管理过程

Page 121: web.swk.cuhk.edu.hkhwong//pubfile/thesis/2016...I 摘要 近年来,中国频发的群体性事件和显著的经济发展成果同时吸引了大量的关 注,而工人在促进经济增长的同时,也构成

104

中遭遇过工人的为难。化工岗位的工人倾向于从原材料与工厂资源方面下手,来

减轻自己的工作量或发泄自己的不满。

(1)不能明着对抗就暗着对抗

H4 十分熟悉工人暗中抗争的手段和方式,尤其是生产线刚开工时,工人不

吝以最简单粗暴的方式挑战管理者的权威。虽然他们没有当着管理者的面浪费原

料,但是直接倾倒棉花依然是挑衅意味十足的一种表现。

“他有他的方式对抗。他不能明着跟你对抗,我暗着跟你对

抗。好多事呢,你像我们新线开的时候,有的工人把棉花

往下水道一冲。(H4)”

这种做法是工人不满惩罚处理的较为激烈的反映。它既是工人给新上级的一

个下马威,又是他们试探后者容忍底线的一个测试。由于 H4 十分清楚纵容工人

的危险性,他表示绝不姑息这种做法。

“我知道有人出错了搞这种事情,但是我心里是明白。但是

你要让我抓住说难听话我肯定是要处罚你(H4)。”

H4 对自己的生产线上浪费相对较少的情况表示满意,也意味着在管理相对

松弛的生产线上浪费原料的现象会更严重。

“我说你不管他出事,出了事应该应急处理这个事情,你不

能说是再错下去。为啥我们这边就说消耗程度上低一点,

管理工人上比较好一点(H4)。”

(2)管理者的妥协——“变通一下”

倾倒原棉这种痕迹过于明显的挑衅做法并非工人们的首选,相反,工人们会

较为普遍地采用一些更加隐蔽的抗争手段。磨洋工是国企工人抗争的最基本手段,

任何意图通过强制手段增加工人工作量或工作强度的做法都有可能遭遇这种方

式的抵抗。

Page 122: web.swk.cuhk.edu.hkhwong//pubfile/thesis/2016...I 摘要 近年来,中国频发的群体性事件和显著的经济发展成果同时吸引了大量的关 注,而工人在促进经济增长的同时,也构成

105

“我原来当调度的时候在生产线上有人就强行推行,哎你推

行我没劲了,坐那歇半个钟头。你说是不是这个道理。你

让这些人把力气耗了,第二天还有工作,要再换一拨人,

那什么工作都搞不定了。你还不如说是变通一下,让工人

都休息好(H4)。”

磨洋工的做法可以迫使上级取消增加其劳动强度或工作量的命令,弱化其直

接管理权力。当面对经济性处罚时,工人就会采取更为隐蔽的浪费来抱怨不满或

增加上级的管理困难,进一步制约管理者使用经济权力。

“其实国企这边处罚,我扣你二百块钱三百块钱,其实从某

些方面你觉得把他钱扣了,他在你不可能 24 小时盯着他吧,

他可能就下面去给你浪费,我把这水给你多开一会儿,或

者电给你浪费一会儿,也是一个方面。(H4)”

当工人迫使基层管理者意识到强行实施更高的工作目标或对施加经济处罚,

都会遭到工人的隐蔽反抗而他们却对此无能为力时,基层管理者可能就会选择新

的策略来引导工人的行为。也就是说硬性的制度管理的失效,只能靠潜规则加以

调节,这便进一步地需要家长制权威的柔性作用。在这一方面,以维修工人为代

表的技术工人的抗争以及在此过程中与基层管理者及领导之间的互动体现的尤

为充分。

2.维修工的日常抗争——罢工与离职

维修工人的工作技术含量高、时间机动,结果却难以测量和判断,因此引发

的两个结果是:第一,其工作过程难以监督,工作效果也难以判断,给维修工人

带来了较大的劳动自主权;第二,机动的工作时机与无法量化的工作效果令上级

领导倾向于低估维修工人的作用与待遇,维修工人会为了强调其劳动价值而违抗

领导的命令,只有出色的基层管理者才能协调好双方关系。

(1)“你糊弄我”、“我就糊弄你”

Page 123: web.swk.cuhk.edu.hkhwong//pubfile/thesis/2016...I 摘要 近年来,中国频发的群体性事件和显著的经济发展成果同时吸引了大量的关 注,而工人在促进经济增长的同时,也构成

106

机器出现故障直接会影响整条生产线乃至整个车间的生产流程,因此维修工

往往才是在关键时刻决定生产节奏的职工。维修工不但决定着设备什么时候可以

重新启用,也决定着设备再次运转的寿命。而无论是化工还是领导,虽然急于重

新恢复生产,在专业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只能选择顺从维修工的脾气与节奏。

“设备能坏,可能明天上午说修理完,事实上你加急修的时

候误差就大点,你心平气和修的时候可能误差就小一点。

生产线在修设备的过程中,有好多人就说,你糊弄我、我

就糊弄你,我把设备踢里哐啷装到一块,然后用三天就坏。

我有的人把设备装好,可以用到 8 个月。你这就区别特别

大(H4)。”

掌握着重新启动生产大权的维修工看似举足轻重、备受瞩目,承受着来自各

方面的压力与偏见。首先他们自认为无论从技术难度、工作时间还是工作压力方

面来看,维修工都比化工要求更高。然而在工资报酬方面,化工作为一线工人工

资系数却高于维修工。

(2)“防病治病你都得做”

两者报酬的差异一方面来自双方工种性质的差别,另一方面也是因为他们的

许多工作无法被了解和测量。在领导的眼中,维修工仅在有维修任务时才出动,

平时都在休息,似乎工作十分清闲。但维修班长 H2 认为,领导的这种偏见来自

维修工种的特殊性——它最大的工作成就就是让别人看不出来其工作表现。

“有小毛病加油这些你就要维护嘛,平常你要维护啊,你不

维护设备不是一回就完蛋了。好多都得修、得补。……小

毛病现在得,从开始就给它去除了。去除了才能健康的运

转。这些东西你都得做啊,防病治病你都得做。(H2)”

Page 124: web.swk.cuhk.edu.hkhwong//pubfile/thesis/2016...I 摘要 近年来,中国频发的群体性事件和显著的经济发展成果同时吸引了大量的关 注,而工人在促进经济增长的同时,也构成

107

维修工投入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在日常的设备管理和维护工作中,但领导并

不清楚维修工的“防病”功能和投入,只看到他们“治病”时的短时间工作,让

维修工人感到相当不忿。

“这群人干的活啊是领导看不出来的,它是无形的。知道

不?所以领导老觉得你一天啥也没干,坐在那屋里头。你

不能说‘呀设备坏了,你们都坐在屋子里面,跟大爷一样’。

(H2)”

况且在维修工人看来,抢修工作本身的工作量也不小。一旦设备出现故障,

他们必须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找到设备的问题并加以解决,这给维修工人带来了

技术和心理上的双重挑战。

“我们设备我们得去查呀,你得从这个设备初始要查到最后,

你才能知道这个设备哪个地方坏了。之后你得给人家抢修

呀。你抢修、修起设备来就没有时间,什么下班时间、上

班时间就没有了,你必须给人家修好,交付使用了,你才

能走。(H2)”

维修工的检修和抢修时不时会影响到化工的产量,进一步则影响到与其产量

挂钩的工资,两者之间的龃龉不言而喻。

领导拿“派头”往下压“底下就不干了”

另外,当工作价值无法得到领导的认同却又受到领导的颐指气使时,维修工

就会以罢工的极端方式表示自己的不满。

H2:好像有些不懂事的领导就是,拿他那个领导的派往下

压。但是你哪个地方压的太狠了他肯定有,就要有反抗嘛。

B:那你们被压得太厉害的时候怎么办?

Page 125: web.swk.cuhk.edu.hkhwong//pubfile/thesis/2016...I 摘要 近年来,中国频发的群体性事件和显著的经济发展成果同时吸引了大量的关 注,而工人在促进经济增长的同时,也构成

108

H2:那底下就不干了了嘛,工具一撂就回来了嘛人家就不

干了。

不同工种工人在协作时产生的摩擦可能仅仅会引起相互之间的抱怨,但领导

的偏见与无知却会引发维修工人的罢工行为。和化工相比,维修工所选择的抗争

方式堪称“任性”,这背后其实反映的是双方在外部劳动市场中的地位差异,以

及因内部劳动市场丧失对维修工的激励功能领导权威的事实性削弱乃至消失。

七分厂化工和维修工在劳动过程中的抗争手段反映了国有企业内部管理制

度中的缺陷与外部市场竞争并存的弱势环境,这使得工人一方面可以有较多的抗

争方式的选择,以及在与管理者的互动中制约其制度性权力、并迫使对方进行让

步和采取软化的姿态——即使用家长制而非专制管理的手段;另一方面也制造了

结构性的不公平,并塑造了工人的不满,这种不公平和不满进一步在外部市场的

比照下被扩大。在车间的日常生产中,化工主要以浪费原料与公共资源、磨洋工

等方式对抗管理命令。拥有控制劳动过程节奏能力的维修工有足够的筹码通过罢

工来换取领导的让步与尊重,并改变特定情形下双方事实上的权力地位。当然,

对于更加关注外部市场回报而非现有工作稳定性的维修工而言,则不愿花时间与

领导的偏见和专制进行斗争,而是选择离职,加入外部劳动市场所提供的工作岗

位中。

然而无论是车间劳动的管理控制还是工人的反控制,都因为七分厂的关停而

成为历史。失去了现有岗位的工人只能在外部市场重新寻找工作,原单位和管理

者虽然能够给工人提供一定的经济和社会保护,让他们无需直接面对生存风险,

但是在劳动力的商品化过程中,原先工人之间相对平均的经济地位依然出现了分

化,技术和性别是较为突出的分化因素。

四、七分厂工人的安置与流向

(一)国家与社会的双重保护

尽管在政策性破产之后,被买断工龄的工人等于丧失了终身岗位的制度性保

障,从而失去了国家的正规庇护;但是当七分厂关停后,依然在运作的 H 集团

延续了部分国家庇护的功能,每月依然发放原工资的 70%作为生活费,失业的工

人因此无需直面生存危机。

Page 126: web.swk.cuhk.edu.hkhwong//pubfile/thesis/2016...I 摘要 近年来,中国频发的群体性事件和显著的经济发展成果同时吸引了大量的关 注,而工人在促进经济增长的同时,也构成

109

1.“内退”与“带薪休养”

事实上,在七分厂尚未关停的时候,厂方考虑到分厂的效益问题,已经开始

对安排有关人员内退,提前分流和安置工人。

“厂里面当时也有政策就是你们够年龄的人先内退。到一定,

厂里面就是啥一个就是内退,一个安排这些人先回家工作

了一辈子了到了一定年龄就回家有一个修养的机会,带薪

休养。(H4)”

2.集体组织给“大家找渠道”

除此之外,厂方也试图给失业工人寻找一些就业岗位,来帮助工人度过没有

收入来源的艰难时刻。

“还有一个就说是集体组织一些人到外头找,给大家找渠道,

工厂就是做这些工作。……比方说上面有信息我就下来通

知。我这边有电话号码本,我当时我的准备工作做的比较

早,因为我当时最早知道这个消息的,知道这个消息我下

面有大组长,给所有大组长给所有每个人的信息联系方式,

都写到这张纸上。一有什么信息就打电话给我打电话,最

后我就知道这个人能干什么……(H4)”

这些生活费的保障、事先的分流以及停产后提供工作岗位等做法,很大程度

上缓解了工人失业后面临的生存压力,减少了同时失业的工人数量,从而降低了

因为共同不满的积聚而爆发集体行动可能性。

3.“不安置好了也对不起工人嘛”

然而单位的这种安排也不单单出自安抚工人情绪、避免群体性事件爆发的考

虑。前文提到过,国企单位同时兼具生产机构、政治组织和社区的功能,在单位

社区中,无论是领导、基层管理者还是普通工人,他们之间的互动多少包含了感

Page 127: web.swk.cuhk.edu.hkhwong//pubfile/thesis/2016...I 摘要 近年来,中国频发的群体性事件和显著的经济发展成果同时吸引了大量的关 注,而工人在促进经济增长的同时,也构成

110

情和伦理的成分,即 H4 所强调的人情。人情在管理者安排工人出路的时候反而

可能发挥了更直观的指导作用。

B:这个就是说厂里面做这么多工作,如果没有工人上访

或什么情况后来会不会这么积极的?

H4:这个他肯定会积极的,因为它当时你是企业员工他会

给你想办法的,为啥,人情关系在里面他也希望给工人安

置好一点,不安置好了,也对不起工人嘛。

4.“我不能亏待给我干活的”“哥们儿”

事实上,厂方所联系的岗位收入只能维持工人的基本生存。像 H4 这样有头

脑和人脉的工人可以在外部市场中找到更好的工作机会,他从人情的角度出发将

这些工作机会介绍给原来的手下,从而将国企中的社会关系转化为了劳动力市场

中的社会资本。而他的下属也继承了来自 H4 的社会庇护,加入了由原工友构成

的打工队伍,至少在团队内部工人间可以一定程度上维持“人情”的互动,从而

无需作为单独的个体来面对陌生的竞争性劳动力市场。

“我上边也有人。原来都是工友嘛,现在就是哥们儿。技术

活一般就是一百三四一百四,我的标准我的绝对要比他们

要高……这个是互惠,我不能亏待给我干活的人。……你

像我们那忙两天,把人忙到四点,我跟他们一样,我一分

钱我都没拿到手,我还那天晚上吃饭给人家买的包子。

(H4)”

H4 在七分厂关停后很自然的从管理者的身份过度到了小包工头。但段长的

身份认同依然影响着他作为包工头的管理风格,使他保留了对工人进行照顾的家

长责任感。

5.“你不给下面人下回就没人给你干”

Page 128: web.swk.cuhk.edu.hkhwong//pubfile/thesis/2016...I 摘要 近年来,中国频发的群体性事件和显著的经济发展成果同时吸引了大量的关 注,而工人在促进经济增长的同时,也构成

111

对工人的照顾和优待虽然令 H4 短时间内的收入遭到了损失,但是 H4 具有

更长期的品牌意识。他希望借助这种方式延续手下对他的认同、信任和爱戴,这

样才能在不断流动的打工环境中使车间工人构成的熟人团队得以维持。

“……比方说人家现在活紧,这个当时先把问题解决掉后,

你钱回来先紧下面人给,你不给下面人下回就没人给你

干。……有人给你干活,你才能挣上钱。……我年后跟他

们合作是一样的,我给里面都贴了两万块钱,我一分钱都

没挣。我媳妇说给家里装个空调吧,我说我身上没钱,‘你

干了半年没挣回来钱?’实际上我钱都在里面,工程款你没

拿回来怎么办。(H4)”

实际上 H4 组建包工团队,并且优先给工人发放工资的做法是自行承担了包

工项目中的市场风险,他的手下却可以因此获得稳定的收入来源。当然,从长期

来看 H4 会充当剥削者的角色并从工程队中赚取剩余价值,但是至少在工人失业

早期 H4 给手下提供了社会庇护和保障,家长制身份认同也会帮助 H4 从总体上

维持其打工队伍的“人情”风格和社会保护的功能。

凭借自己的资源维持工友之间的互惠关系,并借此应对市场的商品化风险,

不仅仅是 H4 的个人取向,七分厂的其他工人也进行了类似的尝试。例如 H6 打

工的维修店就是原七分厂工人汇聚的地方。

B:对。那你现在找的这个工作。

H6:这个是我们同学来开个店么,我在这给人看店呢。……

底下干活的都是七分厂的。

虽然七分厂停产后,国家和社会的保护依然能够帮助他们对抗直接的生存风

险,但并不是所有工人都能够加入像 H4 这样的互惠团队。以个人资质和能力在

市场上寻找就业机会的工人仍占大多数,这时,技术和性别等方面的差异会逐渐

凸显,拉开工人之间经济地位的差距。

Page 129: web.swk.cuhk.edu.hkhwong//pubfile/thesis/2016...I 摘要 近年来,中国频发的群体性事件和显著的经济发展成果同时吸引了大量的关 注,而工人在促进经济增长的同时,也构成

112

(二)工人在劳动力市场中的差距

在同样面对外部市场时,七分厂原技术工人和化工的竞争力完全不在一个档

次上。虽然在七分厂的制度安排中,化工的工资要高于维修工,但在技术的稀缺

程度可以通过供求关系转化为收入水平的市场环境里,化工的待遇就远不如维修

工人了。

1.化工“离了岗位他什么都不会干”

H2 认为化工在外部市场不受欢迎,主要是因为他们原来的从事的机械劳动

经验和依赖单一设备的技能难以直接运用到其他岗位之中。

“化工他离了岗位他什么都不会干。就是挖土,他都得现学。

因为他们在岗位上,咱说都是流水作业,你造这个杯子,

他安这个把的始终安这个把,别的他就不管。……所以他

出去了哪有那么多安把的事儿。……操作工嘛。操作工你

离了这个设备你操作啥?(H2)”

2.单位关停“维修工高兴得很”

相比之下,维修工人的技术通用性和实用性则更高。“那机械设备就是这

些东西。你家庭也是水电,机械设备也是水电嘛。它都是通的嘛……

(H2)”因此维修工人并不担心自谋出路的生计,七分厂关停的时候他们没有

像化工那样为经济前景感到不安,相反不少维修工因为劳动力被解放而轻松愉快。

B:那当时厂子倒的时候可能你们维修工从生活上来说可

能不用特别担心?

H2:维修工高兴得很,厂子倒了维修工高兴得很。因为这

些人都有手艺嘛,不发愁吃饭嘛。……我们有好几个维修

工人家自己干,人家搞家装呢,装水电。人一个月工资下

来四五千块钱。

Page 130: web.swk.cuhk.edu.hkhwong//pubfile/thesis/2016...I 摘要 近年来,中国频发的群体性事件和显著的经济发展成果同时吸引了大量的关 注,而工人在促进经济增长的同时,也构成

113

由于化工只能从事一些保安、建筑工人等纯体力的工作,双方的经济收入和

社会地位与在厂的时候颠倒过来。“男同志有力气在外面干建筑啊、基建啊,

还有一部分人安排到上海**子公司去了。(H4)”“男的有一部分干保安,

多数都是保安,没学下啥本领。……有个人就是选择的私人厂,在里

面上个班,一个月拿个两千来块钱。(H8)”

3.“女同志怎么干都可以”

不同工种、不同管理层级的工人对化工的市场处境看法不尽一致,但他们都

承认技工要较化工工资更高,选择更宽。同时他们都认为女性工人的市场地位会

更低,不过男性工人其实并不怎么关注女工的去向。“有些人就是选择可到什

么药店啦超市里面上班,咋你个女的出来能干啥呢?就只能找这些工

作。(H8)”“有女同志说难听话联系纸盒厂去粘纸盒、纸箱啥的。……

女同志怎么干都可以。(H4)”虽然国企的基层工人男女收入差别不大,但

女性依然被认为在家庭和市场中处于相对次要的经济地位,因此无论是 H4 还是

H8 都认为女性只能从事次级劳动工作是理所当然的。

性别歧视与技术歧视在工人之中造成了类似的分化作用。尽管 H2 对化工的

处境表示了同情,“化工嘛。……肯定给人家在小饭店端盘子嘛。给人

家端盘子,打工嘛。一天干十个小时,一个月才给八百多块钱九百块。

那你咋办?”但也很难认为 H2 发自内心地关心和理解这些工友的处境。“这

些人在家家在哪咱都不知道。因为我们维修工跟这个化工哈有一定的

脱节,我们只认识化工的班组长。操作工基本上我们不打交道……”

事实上从 H2 前面的谈话可以看出,他认为化工相比维修工处于较低的市场地位

是合理的,这种优越感很有可能来自之前的劳动过程中两个工种之间的矛盾,以

及过去的不公平感因双方经济地位的调转而消除所产生的愉悦。

虽然不同性别和工种的工人在市场上的待遇有所不同,但相对于原来在七分

厂的收入,总体上还是有所提升。当然总体收入的提升是加上了国家提供的生活

Page 131: web.swk.cuhk.edu.hkhwong//pubfile/thesis/2016...I 摘要 近年来,中国频发的群体性事件和显著的经济发展成果同时吸引了大量的关 注,而工人在促进经济增长的同时,也构成

114

费部分,也只有这样,工人才能心甘情愿地接受从国企工人变为打工者的市场化

命运。

(三)再也回不去的七分厂

如果没有市场经济改革的冲击,七分厂将成为许多工人终身工作和生活的地

方。工人的感情和留恋,是当单位已经不再能给他们提供优越的经济待遇时,依

然令他们无法离开的牵绊。另外,工人也不愿意主动去改变自己已经习惯了的日

常生活方式。但是,七分厂的关停迫使工人割舍这种牵绊,改变过去的生活方式,

去市场上重新寻找自己的位置。在新的工作中工人有机会选择工作,并且得到了

比原先更高的报酬。这种新的体验给工人的观念带来了不可逆转的改变,使他们

不愿意再回到过去的单位中。在市场里工人变成了打工者,并且得到了“自由”

和高回报,但他们却永远无法再回到集体的生活中,找回属于一个大家庭的温馨

感觉。

1.“组织不管他了嘛”

七分厂关停的时候,工人对前景的不安、对领导的不满促使他们发动了集体

上访,但工人提出的要求是安排工作,体现了工人对 H 厂的依恋和不舍。“七分

厂当时关门的时候好多人哭了,想不通。(H4)”反过来,长期对单位的

依赖让工人产生了被抛弃的感觉,就像被父母从家中驱赶出来的孩子一样无助。

“我把我的青春都献给 H 厂了你 H 厂这阵就不管我了?那

你最起码把我安排到别的分厂工作。……啊,想不通嘛。

突然离开组织了嘛,组织不管他了嘛。(H2)”

尽管 H 厂的工人的收入水平在当地早已降到了社会的底层,甚至低于工人

最瞧不上的农民工,然而不愿离开单位的工人并没有对这种差距产生过切身感受。

Page 132: web.swk.cuhk.edu.hkhwong//pubfile/thesis/2016...I 摘要 近年来,中国频发的群体性事件和显著的经济发展成果同时吸引了大量的关 注,而工人在促进经济增长的同时,也构成

115

“你现在 H 化工厂在 Y 地区生活水平是最低最低的。……

还不如一个农民工。人家农民工都在底下说‘干怂呢干!干

那欻去6!不如跟我挖土去’!(H2)”

2.“人家回来干啥?”

当工人被迫离开工厂,尤其是找到了新的工作后,他们发现自己的收入水平

不但没有下降,反而有了相当的提升。这种新的体验造成了工人观念上的彻底改

变,他们认可了市场化的就业模式,无法再接受七分厂的待遇。

“就算人家当保安,每一个月都是一千五以上吧。再加上

70%,人家就能拿到两千了。你在你七分厂,最红火的时

候拿的都比这低,人家回来干啥?(H2)”

“现在择业观念都比较宽广了。你像现在都放开了,在外

头……我是去年是刚好一个谁朋友联系的到咸阳机场干了

46 天,有的人陆续都没去,三十几天,一个人都挣了四千

多块钱。一个月零几天挣了四千多块钱,你想想,可能 H

厂一辈子也没挣过那么多钱。那当然心态就不一样了。

(H4)”

3.“出来原来的圈子就打破了”

尽管市场中有广阔的就业机会,工人通过赚取高工资享受了更高的物质水平,

但是很难说工人的生活水平有所提高,如果我们认为生活水平与工人充实和快乐

的程度相关的话。工人离开了七分厂之后,从集体的环境中抽离出来,变成了独

来独往的个体,失去了集体生活的归属感和社会意义。

“基本上生活就是这个圈子。大家都在这个圈子里头。不分

上班下班,平时谁家有事了,大情小事了,大家去帮忙。

6 “欻”念 chua,陕西方言,这句话意为“为什么要干那个”。——笔者注

Page 133: web.swk.cuhk.edu.hkhwong//pubfile/thesis/2016...I 摘要 近年来,中国频发的群体性事件和显著的经济发展成果同时吸引了大量的关 注,而工人在促进经济增长的同时,也构成

116

你们家有事了我去帮忙,你们家有什么结婚啦、小孩上学

了干啥的,大家都跟着去哎,祝福,凑个热闹,都是这样。

因为你本身的生活圈子就在这里。出来原来的圈子就打破

了。(H2)”

4.“现在不干活就剩你一个了”

增加的消费能力无法补偿心灵的空缺,工作的岗位也不能代替已经失去的社

会角色。旧的生活方式改变了之后,工人似乎连生活也没有了。休息的时间不再

象征着与朋友共度的快乐和充实时光,只剩一个人无穷无尽的空虚。在现实中找

不到乐趣的 H2 只能钻进虚拟世界中,扮演着游戏中的角色,用做不完的任务来

消耗对他来说有些漫长的休息日。

“现在咋越觉得好像,现在钱比以前多了,感觉好像没有那

个,很舒服的那个感觉。总觉得一天好像哪个地方不对劲

儿。……生活方式改变了嘛。你像我再不值班,再不在外

头干活了哦,我一天坐家里边休息。你像以前休息了,啊

同学们同志们一集合,爬山,玩去,旅游,现在不干活就

剩你一个了。你去找谁去,人家大家都忙。所以就没办法,

就说哎,算了算了算了算了。电脑上打游戏。一打游戏就

是一天。(H2)”

虽然总体而言七分厂工人分散到了市场后,因为国家和社会的双重保护,加

上新的岗位工资,大部分人的收入不降反增。但是他们的生活方式被永远地破坏

了,同事和朋友之间的稳定联系和长期情感都难以继续维系。工人们失去家园一

般的强烈不舍已经通过集体行动的方式加以表达,从今往后各走各路的工人只能

独自品尝漫漫孤独。

总结:泄气中的气球

Page 134: web.swk.cuhk.edu.hkhwong//pubfile/thesis/2016...I 摘要 近年来,中国频发的群体性事件和显著的经济发展成果同时吸引了大量的关 注,而工人在促进经济增长的同时,也构成

117

本章中,H 集团七分厂的工人遭遇了突如其来的停厂打击,陷入了五味陈杂

的浓烈情绪中。对未来生活的不安是驱使工人集体上访的直接动力,他们想要迅

速了解厂方的安排以及得到保障方面的承诺。同样起到驱动作用的情绪还有不满,

工人无法接受自己常年工作的单位要就此关停,并因此深深地怨恨“国企的蛀虫”

——有关领导。怀着满腔怒火的工人亟需找到发泄的出口,于是集体前往 H 集

团的上级单位,以此带给 H 集团领导以压力。

然而经过了一天的等待后工人们只得到了上级单位领导的训斥,高涨的情绪

终于渐渐消沉,集体行动就此无疾而终。国企工人的集体乏力不仅仅体现于这场

“仪式性”的上访行动,也贯穿了他们的工作经验和劳动过程。在厂方“定额奖

金”的游戏规则下,工人们深陷工作量逐年增加、工资却停滞不前的怪圈中无法

自拔。对“定额奖金”的内部竞争激化了工人之间的分裂,晦涩难懂的工资条让

工人无法意识到工资与工作量之间的真正关系,使工人之间无法建立利益被剥削

和压迫的共识。

尽管对领导的不满是工人的共同情绪,但内部团结的缺失使工人即便到了单

位要关停的最后时刻,依然无法成为有组织的战斗力。另外,来自国家与社会的

保护很大程度上削弱了工人的不安情绪,没有持续动力维系的集体行动无法成为

目标精准、持续前行的火箭;而是如同泄气中的气球一样,虽然有初始的动力驱

使其前行,但随着情绪的宣泄便很快地失去了行动的推力,最终打着转儿地失去

了最后的一点前进动力。靠着泄气前进的气球都还未能够到初始目标,就已经迷

失方向、步调散乱了。

失去单位后的国企工人在市场的重新配置下形成了新的基于技术和性别的

分层。好在延续的国家与社会保护让他们不至于彻底地商品化,来自国家、社会

和市场的综合收入令不少工人的物质水平较之前不降反升。然而单位的关停不但

让工人永远失去了凝聚团结的机会,也失去了属于一个“大家庭”的生活方式。

在接下来将要分析的案例中,M 公司的职工在单位趋于破产前已经退休,反

而通过定期的聚会维持了集体的认同感与凝聚力。然而失去了市场参与机会的退

休职工只能仰仗于来自国家和单位的福利供给,国家政策的改变、单位支付能力

的削弱让这些退休职工只能获得半数的退休工资。虽然这些老职工认为他们要求

完整退休金的行动是追求公平和尊严的正义之举,然而由于缺乏法律和政策的支

Page 135: web.swk.cuhk.edu.hkhwong//pubfile/thesis/2016...I 摘要 近年来,中国频发的群体性事件和显著的经济发展成果同时吸引了大量的关 注,而工人在促进经济增长的同时,也构成

118

持,更重要的是行动者缺乏与国家和政府站在对立面的抗争觉悟,使得上访行动

变成了打“悲情牌”博取政府同情的“乞讨”,而非理直气壮地要求自己的权益。

Page 136: web.swk.cuhk.edu.hkhwong//pubfile/thesis/2016...I 摘要 近年来,中国频发的群体性事件和显著的经济发展成果同时吸引了大量的关 注,而工人在促进经济增长的同时,也构成

119

第六章 M 公司退休职工的悲情上访 上一章介绍了 H 集团七分厂工人的集体抗争以及行动结束后工人进入市场

的新命运。在这章中会讨论作为事业单位的 M 公司退休职工的集体上访。

第一节 M 公司背景 M 公司与 H 集团虽然都是全民所有制单位,但是 H 集团属于与地方政府管

理相分离的军工系统,M 公司所属的电影系统却没有上下级之间的直属关系。因

此七分厂工人上访对象是 H 集团上级单位,七分厂停产后 H 集团依然通过发放

生活费来保障工人的基本生活。M 公司退休职工却无法要求西安市电影公司支付

退休金,只能向 F 县政府求助。

另外,M 公司集体上访的参与者是已经退休的职工,他们无法像七分厂工人

那样继续出卖劳动力换取报酬,只能依赖国家许诺的退休金生活。无法完整领取

退休金的老职工虽然坚持上访来争取自己的权益,却难以突破对行动方式与影响

的自我设限,最终因为等到有同情心的新任官员上任才得到了行动方面的回报。

F 县 M 公司成立于 1961 年,是一间县级电影公司。它负责整个 F 县的电影

发行放映业务,1989 年的时候属下有国营和集镇电影院、农村集体与个体电影

队等放映单位 88 个。1988 年之后,作为企业管理的事业单位,M 公司财务由 F

县财政管理。因此,M 公司与市电影公司没有 H 集团与上级单位之间的直属关

系,它只接受 M 公司的业务指导。

虽然在 1988 年,M 公司的电影发行收入创下了历史最高纪录,但没过几年,

电影事业就随着市场经济改革的深化与文化体制改革进入了整体的萧条。到了

2013 年,M 公司已经基本处于破产的边缘。许多经历过 M 公司辉煌时代的职工

都已退休,然而经过一系列的事业单位、文化体制、养老保险等方面的政策改革,

按照新的规定有约半数退休金因为是以退休补贴的形式发放,要由已经失去支付

能力的 M 公司负责。这些退休前一心为社会主义文化事业做出贡献的老职工,

退休后却未能过上国家承诺的安享晚年生活,而是为了拿到完整的退休金终日上

访奔波。

研究者得以了解 M 公司退休职工的情形,是得到了另一位 Y 镇童年好友 MX

的帮助。他的爷爷就是 M 公司退休职工中的一员,以前曾担任 Y 镇电影院经理,

Page 137: web.swk.cuhk.edu.hkhwong//pubfile/thesis/2016...I 摘要 近年来,中国频发的群体性事件和显著的经济发展成果同时吸引了大量的关 注,而工人在促进经济增长的同时,也构成

120

也就是文章中的 M1。通过 M1 和他的爱人 MY 的介绍,研究者逐渐接触到了这

个由耄耋老人构成的上访团队,他们为了自己的退休金从“党的喉舌”沦为政府

眼中“肉刺”的故事也由此渐渐展开。

第二节 电影事业从业者的集体身份意识—

—作为特权阶层的“螺丝钉”与“党的喉舌” 电影事业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具有特殊的政治地位。共产党政权在社会主义

建设时期的统治策略是斗争而非建设,和平时期的斗争思想长期能够被普通民众

所接受和认可,主要依靠的就是文化方面的意识形态宣传和教育。电影作为一种

生动的文化传播途径,给当时文化程度普遍较低的民众树立“红”与“黑”的典

型起到了功不可没的作用。由于电影事业起到了帮助共产党宣传、发声的重要作

用,因此被称为“党的喉舌”。

在这个时期,能够进入电影公司工作是极为困难和光荣的事情。电影公司的

职工必须要具有清白的政治背景、过硬的政治觉悟,以及一定的专业知识。这些

职工自身的素养,加上电影事业的重要地位,以及在电影宣传环境中的浸泡,使

得 M 公司职工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具有高度的认同。他们虽然是被安排到有关

岗位上的,但他们没有对这种安排是否合适提出过任何质疑。作为“螺丝钉”能

够在“党的喉舌”机关发挥作用,电影公司职工感觉自己的青春因为与社会主义

建设事业有机地融为一体,而感到无比地骄傲和自豪。

一、作为“螺丝钉”被安排进入电影公司

“螺丝钉”精神在中国可谓深入人心。它的流传主要可能来自一本名为《雷

锋日记》的、在中国几乎是家喻户晓的书籍。其中题为“我愿永远做一个螺丝钉”

的一篇日记将个人与革命事业之间的关系比作螺丝钉与机器,成为了当时很多中

国人加以学习和自励的经典篇章(雷锋,1963)。

事实上,在计划经济的指导思想下,中国的民众也确实像螺丝钉一样被镶嵌

到国家机器所需要的位置上。这种人事安排主要出自国家、组织或集体的意愿,

个人往往无法把握或主宰自己的前途命运。M 公司的职工基本上都是由组织选调

进入工作岗位的,不少成员还经历了工作的多次调动。

(一)“人家可以随便调来调去的”

Page 138: web.swk.cuhk.edu.hkhwong//pubfile/thesis/2016...I 摘要 近年来,中国频发的群体性事件和显著的经济发展成果同时吸引了大量的关 注,而工人在促进经济增长的同时,也构成

121

M2 是一位身材高大、白发苍苍的老人,79 岁高龄的他由于多病缠身和腿脚

不便,行动起来极为缓慢。在首次与集体上访的老人们见面时,M2 一直质问研

究者究竟能给他们提供的具体帮助是什么。由于家庭贫困,M2 和爱人都指望着

退休金来买药和生活,即使行动不便,M2 也总是尽量参加成员的集会,关注每

一次可能带来进展的新情况。年轻时的 M2 在同事的描述中是非常能干的一位职

工,他本来是一名小学老师,最终被调到了 M 公司。这次调动很可能就是决定

他晚年命运的分岔路,当时的 M2 对此却一无所知。

M2:我原来是个教小学的,教书的,后来么,就在我们 Y

镇的四导处7,所谓四导处就是教育局的派出单位,管了四

个公社的学校,在那工作了一段时间。下来么文化大革命

的后期,又借调了一回,调到党校去了,到党校借调了两

年,后来又回到电影公司。

B:原来都没有在电影系统工作过哦?

M2:原来没有。为啥是那样的?因为人家叫文教局,就是

文化教育,在一块儿呢,所以人家就是教育家的、文化家

的,人家随便可以调来调去的,就是这样。

M2 急于向研究者讲述跟退休金直接相关的问题,并没有表明自己从教育系

统调动到电影系统的看法。

(二)“搞行政当然好”,“搞电影搞业务当然不好”

M2 因为住在县城,其消费水平较高。生活在农村的 M3 相比之下没有什么

支出,家境也较为宽裕。虽然已经八十多岁的 M3 是上访成员中年龄最大的,但

是他精神矍铄,身体状况比很多年轻的成员还好。为了退休金的事情,M3 总是

骑着一辆电单车不厌其烦地往返于农村和县城之间。M3 不像 M2 那么急切,对

于研究者所提的问题都不慌不忙地给出了详细的回答。

7 根据发音——研究者注

Page 139: web.swk.cuhk.edu.hkhwong//pubfile/thesis/2016...I 摘要 近年来,中国频发的群体性事件和显著的经济发展成果同时吸引了大量的关 注,而工人在促进经济增长的同时,也构成

122

M3 在被调动至电影公司之前已经就任乡长一职,对过去从无电影从业经验

的 M3 而言,被安排至电影学校学习完全是上级的意志而非自己的兴趣所在。

M3:我当时是干部身份,当乡长那就乡政府吃财政的,随

后调到电影学院去学电影,那还是以干部身份调去学电影

的。

B:你学电影是自己的兴趣还是上头的分配?

M3:……那人家干部调动,那时候民政局管干部着呢,人

家就是出个调令把你调到电影学校学习去,带工资学习。

……

B:不是因为你喜欢电影所以就去学电影?

M3:不是不是不是不是。那是国家干部随便调动呢,把你

调到电影公司。

M3 本人并不满意电影公司的调动,一方面电影公司的工资与经营效益挂钩,

没有行政岗位稳定;另一方面他有做行政工作的经验,却对电影技术兴趣寥寥。

B:做乡长和做电影比起来你觉得哪个更好?

M3:那搞行政当然好,搞电影搞业务肯定不好。

B:为啥搞行政好一些?

……

M3:那行政上就是,一个是工资有保证,业务上技术性很

强,做行政工作是靠你的嘴说呢,是给群众讲是凭经验。

搞这技术工作就是凭你的本事,确实要学上技术呢,咱又

没念上多少书,技术不行。所以就搞行政工作好一点。

Page 140: web.swk.cuhk.edu.hkhwong//pubfile/thesis/2016...I 摘要 近年来,中国频发的群体性事件和显著的经济发展成果同时吸引了大量的关 注,而工人在促进经济增长的同时,也构成

123

尽管进了电影公司之后 M3 负责放映管理工作,工作内容对技术需要不高,

对 M3 而言其内心深处依然希望能回到政府系统中工作。但他并没有对自己的调

动提出过任何异议,与之相反,M3 以一种既来之则安之的心态重新去适应新的

工作岗位,其工作成绩和态度获得了其他同事的认可。

(三)“没办法了把他硬拽回来”

除了从行政岗位调至电影公司的 M3 之外,还有不少职员是从教育岗位抽调

过去的。他们当中有少数人的调动是基于自己的意愿,大部分都是非自愿转岗的。

前文提到过的介绍人 M1 算是少见的因为自身因素调回 F 县工作的,不过他是在

迫不得已的情况下提出的调动申请。M1 的爱人 MY 虽然当年因为照顾一家老小

实在顾不过来将 M1 召回 F 县,但提起如今 M 公司的待遇依然感到遗憾和惋惜。

M1:嗯,最后是文化大革命之后乡镇又去了有三年,到 Q

乡,呆了有 3 年。我是 75 年过来,又回到电影家了。……

75 年就有了 MX 他姑8了。

MY :74 年有了她以后,家里又有奶奶,奶奶身体不好,

在床上卧在床上,我带了三个孩子,最后把他从乡镇上调

回来了。……那没办法了把他硬拽回来。要是不回来的话

你爷爷的待遇啊、工资什么的都比现在好得多。

M1 的身体状况近年来每况愈下,所以很多时候没有办法参加集体行动。但

他身体尚可的时候,一直都是行动的核心参与者。MY 虽然不是 M 公司的职工,

不过常年的相互往来让她也融入了 M 公司的大家庭,并且积极地参与着追讨退

休金的各项活动。

作为“螺丝钉”被安插到工作岗位中,很多时候确实与个人的兴趣、能力和

家庭需要相违背。尽管因为退休待遇而心怀不满的老职工对当年的调动感到遗憾,

但其实在那个时候他们并没有拒绝的权利,也无法预见到 M 公司如今的惨状而

8 “MX 他姑”就是 M1 和 MX 的女儿,MX 是研究者的朋友。这是陕西人表示亲切的称呼方式。——研究

者注

Page 141: web.swk.cuhk.edu.hkhwong//pubfile/thesis/2016...I 摘要 近年来,中国频发的群体性事件和显著的经济发展成果同时吸引了大量的关 注,而工人在促进经济增长的同时,也构成

124

加以拒绝。事实上,在 M 公司比较红火的年代,在这里工作是非常值得骄傲和

自豪的,无论是对国家还是对民众,电影都是必不可少的精神产品。

二、对“党的喉舌”的身份认同

如果说在服从上级和组织安排从事或调动至电影公司工作的职员中有些人

感到自身兴趣或利益与之有所冲突,只是由于更加忌惮或认同集体主义的行为取

向而没有表示异议,那么对于自己的工作内容电影公司职工则无一例外地表现出

由衷的自豪。作为“党的喉舌”,他们感到自己的工作传递着党和国家的声音,

是联系普通民众与政府之间的桥梁。由于影片创作由电影厂负责,承担发行和放

映业务的电影公司职员在文化创作参与方面更多的工作是关于政策宣传而非意

识形态传播。

(一)“放幻灯片”来报道新闻

M4 在电影公司期间担任画工并专门负责幻灯片制作的。通过他的描述我们

可以得知,在放映电影前先播放幻灯片是那个时代的普遍做法。在当时的情形下,

尤其是在纸媒难以普及的农村地区,幻灯片代替了报纸的作用,让民众能够及时

了解中央的方针政策以及在地方层面是如何加以落实的。

B:我还不知道就是放电影之前还要放幻灯片?

M4:电影院过去都有,电影院过去有个请入席啊,还有些

闲话,下来就是配合中心工作也在上面很短的一段新闻报

道。幻灯你到哪里去要采访,那时候农业学大寨,配合中

央的中心工作,搞些报道,采访,搞、画些幻灯片,搞些

录音,……咱县上有哪些点,幻灯上都能体现。过去革委

会主任、县长出席、在哪劳动啊,照照片回来就制成幻灯

在那就放。

幻灯片对政策的宣传作用较电影更加直接,它所起到的作用类似于报纸新闻,

只不过在纸媒还未流行的时候与电影播放结合了起来。幻灯片对政策的介绍和宣

传是实时的,电影则柔性地塑造着社会主流意识形态。电影系统则将这一刚一柔、

Page 142: web.swk.cuhk.edu.hkhwong//pubfile/thesis/2016...I 摘要 近年来,中国频发的群体性事件和显著的经济发展成果同时吸引了大量的关 注,而工人在促进经济增长的同时,也构成

125

现实与艺术相结合的宣传方式有机地结合了起来,在资源紧缺、技术条件十分落

后的情况下,依然能够广泛且深入地将政策与形势传达给各地民众,当之无愧的

地发挥了作为“党的喉舌”的功效。

(二)作为“党的喉舌”宣传中心工作

M4 丝毫未曾质疑过自己作为宣传工具的定位和价值,并对自己的工作充满

了责任感和使命感。在其工作期间,“党的喉舌”就是他最主要的身份标识,这

一身份锚定了他在当时的政治与社会系统中的位置,也塑造了他高度服从与认同

的“螺丝钉”身份认知。

B:所以就是一些政策、新的方向、重要的事项都要通过

你的幻灯片?

M4:那当然,当时咱就属于党的喉舌嘛,党的宣传工具嘛,

党的宣传工具就要围绕党的中心工作搞宣传呢么,不能光

单独放电影。你放电影以后宣传党的中心工作是你的责任。

将个人对工作的价值认可与国家的政治任务需要融合起来,将个人对自我价

值的理解与国家对民众的服从要求相结合,是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意识形态工作最

伟大的成就。它让无数有着不同思想与立场的个体,心甘情愿地做出按部就班、

整齐划一的行为,只因为这是依照国家的指示并服务于国家的利益。

三、电影公司职工的经济特权

如果说作为电影公司职工,仅能获得政治认可等方面的精神满足,却没有与

之相应的物质回报,这一岗位的吸引力将大大折扣。尽管接受访谈的职工并没有

刻意炫耀当时他们的工资和福利的优越之处,我们依然能够从谈话中觉察到这一

点。

(一)我们是“头一家用上煤气灶的”

据 MY 描述,在整个 Y 镇,第一家用上煤气灶的9,就是作为电影公司经理

的 M1 家。

9在煤气灶普及之前,民众普遍使用蜂窝煤来取暖做饭——研究者注

Page 143: web.swk.cuhk.edu.hkhwong//pubfile/thesis/2016...I 摘要 近年来,中国频发的群体性事件和显著的经济发展成果同时吸引了大量的关 注,而工人在促进经济增长的同时,也构成

126

B:当时电影院效益怎么样?

MY:好!……刚来那几年挺好的。……事业单位嘛。那它

效益又好,发这发那的,我们是 Y 地区头一家用上煤气灶

的。

在 M3 的记忆中,他的工资比当时 Y 镇副社长10的工资还要高。

M3:我们待遇还可以,工资标准比商业、行政干部都高。

B:为什么你们工资这么高?

M3:我们们是事业单位编制,属于技术干部,当时很缺。

我回 Y 镇的时候工资比副社长还高,59、61 年的时候。

(二)“当时富裕的很”

由于电影事业的火热,职工们根本无需担心票房问题。M3 回忆在《卖花姑

娘》上映期间,“那一回卖来的钱用蒲篮给回揽,成夜在那点钱,钱简

直多的跟什么一样。”电影公司的效益也因此形势喜人,其部分转化为了职工

们的收入和福利。

“电影公司效益好的很,钱多得很,一年挣一百多万一百多

万,效益好的很。……那时候工资保证能发到么,还给发

红包么,一年奖金还高的很。当时富裕得很。(M3)”

由此也可以看出电影公司性质与其他事业单位有所不同,它并非纯粹的公共

服务机构,还带有盈利的性质。它的运营不但不需要公共财政的投入与补贴,反

而要给国家上缴收入和利润。按照 M1 的说法,M 公司完成了给上级单位缴纳的

盈利任务后,利润结余部分就是职工们的奖金和福利。

10 Y 镇当时被改设为 Y 公社,副社长相当于副镇长——研究者注

Page 144: web.swk.cuhk.edu.hkhwong//pubfile/thesis/2016...I 摘要 近年来,中国频发的群体性事件和显著的经济发展成果同时吸引了大量的关 注,而工人在促进经济增长的同时,也构成

127

M1:好的地方就是咱们跟西安市公司电影票价是,除了人

家县上的任务以外,这个票价提成咱们是,按这个百分比

提成,他没有具体的任务。……咱们这是按整个收入提成,

提成大头还给了咱们。

B:那这个提成是给职工大家分了还是说要上缴?

M1:这个提成回来咱们留下来的就是按照这个企业管理事

业单位那个分,给福利待遇了。

文化事业系统工作的电影公司职员,最重要的一点是其工作参与或辅佐了国

家统治和管理,让政府可以顺利地实现其政治目标。其优越待遇和地位是国家用

来交换忠诚与认同的策略性成本。

但是国家的收买或庇护都建立在这些职工工作单位的政治功能基础上。当共

产党抛弃了旧的统治基础,开始进行自我改革的时候,电影事业和 M 公司作为

旧体制的核心构成开始显得不合时宜,M 公司职工的命运就从这个时候发生了天

翻地覆的转折。

第三节 市场经济体制改革与电影公司职工

身份地位的转变

一、电影事业的功能转变

电影事业是社会主义时期的产物,它为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传播而诞生,

也随着市场经济制度的建立而衰亡。虽然电影事业以生产、流通文化产品为主业,

但它对于巩固共产党政权的稳定性有着强大的政治功能。然而随着市场经济制度

的改革与国家重心从政治方面转移到经济建设,电影事业也受到了巨大的乃至毁

灭性的冲击。它在竞争者林立的市场环境中难以自保,失去垄断地位后的意识形

态产品也被电影市场所淘汰。市场经济的改革逐渐掏空了电影事业的立足根本,

它与政府之间的关系也因此从蜜月期步入了矛盾期。

Page 145: web.swk.cuhk.edu.hkhwong//pubfile/thesis/2016...I 摘要 近年来,中国频发的群体性事件和显著的经济发展成果同时吸引了大量的关 注,而工人在促进经济增长的同时,也构成

128

(一)走向市场经济国家发展模式——建立以经济发展为基础的新政

权合法性

计划经济的破产与市场经济改革不仅仅宣告了前一种经济模式的失败,更威

胁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合法性基础,即社会主义公有制的经济内核与阶级斗争为

纲的政治内核。为了让自己的政权通过改革得以延续,共产党政府只能选择搁置、

放弃乃至颠覆过去的意识形态话语,用“不论黑猫白猫,只要能抓住老鼠的就是

好猫”的实用主义新话语来代替社会主义的阶级语言。“以经济发展为纲”代替

了“以阶级斗争为纲”,成为了市场改革阶段共产党的基本立足点。

随之而来的是,大量旧的发挥核心功能的国家机器,尤其是负责制造和传播

意识形态的宣传工具,被更有经济效益的企业性质的媒体与表演单位所淘汰。与

此同时,过去国家为这些宣传工具营造的良好社会环境已经不复存在,给它们提

供的优惠政策与经济福利被渐渐取消。电影事业改革虽然从表面上看是市场改革

在电影行业的推进,事实上它在多个层次中反映了两种体制交替时所产生的多方

激荡。

(二)从电影事业到电影产业——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与电影业的功能

转型

市场经济体制改革意味着电影事业的传统功能不再是国家统治的核心组成

部分,与意识形态宣传相比,减轻国家财政负担、增加经济收入成为新时代的主

要目标。在这一背景下,电影事业改革朝着产业化的方向铺开。其具体表现是,

由过去的依据国家行政命令制作、发行和放映电影,影片方面“统购统销”、“供

给式分配”,而财政方面则是“统购统支”、“吃大锅饭”(包同之、张建勇,1990)

到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提升电影制作、发行和放映方面的经营、管理自主性,并开

始引导电影单位朝企业化方向发展。

1.“90、91 年”,“电影就失去市场了”

除了改革现有电影事业单位之外,对新的文化娱乐方式以及相应的经营项目

的解禁进一步冲击了传统电影行业。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在舞厅的合法化、

电视节目的相对普及以及录影的风靡等新兴娱乐方式冲击下,电影事业的形势已

是回天乏术。1993 年的观众数量较 1992 年骤跌 50%,大量电影放映单位也因效

Page 146: web.swk.cuhk.edu.hkhwong//pubfile/thesis/2016...I 摘要 近年来,中国频发的群体性事件和显著的经济发展成果同时吸引了大量的关 注,而工人在促进经济增长的同时,也构成

129

益不佳而纷纷关停或倒闭,1993 年全国电影放映单位由 1992 年的 13.37 万减少

到 11.3 万个(丁亚平,2009)。F 由于有初中的学历,早年进入了 M 公司系统,

主要做电影放映员的工作。由于要在各个村镇之间放电影,F 对电影事业从兴旺

到衰落的情况有着切身体会。

M5:七十年代比较红火,八十年代还勉强可以。一进九十

年代就不行了。

B:九十年代感觉比较明显?

M5:很明显。90 年、91 年非常明显,在那两年内,这个

电影就失去市场了。

事实上,在垄断格局被打破、新的竞争对手层出不穷的情形下,传统电影事

业单位即使是在国家的补贴和保护之下,想要生存下去都十分艰难。“转企改制”

政策的推行——即名义上通过将经营性事业单位变更为企业来赋予其参与市场

活动的自主性——则表明国家并不打算对这些过去的“功臣”机构施以援手。

2.电视、录像“对电影冲击大得很”

像 M 公司这样福利负担沉重、放映和观影设备老旧、运营模式和理念落后

的公司,完全无法与成本低、能迅速迎合消费者口味的新兴娱乐项目相抗衡。

“整体电影业从 02 年开始起,电视啊、录像啊等等一开放

以后,对电影冲击大得很。特别录像,你这个《红高粱》

片子还没有来,他这个录像已经在底下演开了。以后这个

主要是活动的内容也多了,人们跳舞啊、农村的电影的发

展对咱们都有影响。主要还是录像和这个电视么,录像冲

击最大。(M1)”

虽然 M1 印象中是到 2002 年电影才受到了电视、录像等娱乐方式的影响,

事实上,早在 1987 年舞厅已经合法化,而电视节目和录像也在八十年代末就开

始流行并大幅挤压了电影市场(丁亚平,2009;游祥斌、毋世扬,2011)。

Page 147: web.swk.cuhk.edu.hkhwong//pubfile/thesis/2016...I 摘要 近年来,中国频发的群体性事件和显著的经济发展成果同时吸引了大量的关 注,而工人在促进经济增长的同时,也构成

130

3.“你坐家门口不如人家坐在床上”

根据 M4 的描述,电视节目兴起后不但是 F 县县城,连农村地区也失去了对

外出观影的兴趣。

改革开放以后人家那个文化大发展,不光是电影,人家电

视一下发展起来了。电视对电影的冲击是相当大的。你现

在人家尤其是县城来讲,冲击最大。人家坐到家里头就把

啥都看了,人家就不需要到电影院去看。你现在咋农村放

电影,你在家门口放都没有人出来。你坐家门口不如人家

睡在床上。

4.“电影院还没演”,“录像已经演过了”

在 M1 的印象中,录像不仅成本低、票价便宜,还可以通过播放盗版电影进

一步挤压成本,更重要的是可以提前放映许多政府还未审批通过的电影。这样一

来,电影院的失去了影片方面的优势,高昂的固定成本令电影院越放电影越亏,

在强大的市场竞争面前又不能停止排放影片。

B:当时没有做些什么措施去补救?

M1:没有什么措施。……人家要放录像,你没有办法挡人

家,你怎么挡?我们本身有个录像厅,H 厂的录像厅,还

有私人的,Y 地区光录像厅要六七家。……咱们的影厅是

930 个座位,在 97、98 年上座率平均还是 60%左右,到

96 年、97 年之后,上座率只有百分之二三十。一场电影

有的时候票卖得最少的还有十几个观众,那你还不能不演。

你要不演就没人来了。

5.“城市不一样”,“再好的片子没人看”

Page 148: web.swk.cuhk.edu.hkhwong//pubfile/thesis/2016...I 摘要 近年来,中国频发的群体性事件和显著的经济发展成果同时吸引了大量的关 注,而工人在促进经济增长的同时,也构成

131

M 公司作为县级发行放映单位,一方面财力有限,难以通过对影院的升级改

造以及购买受欢迎影片等方式吸引观众;另一方面 F 县作为西部城市的县城,观

众市场较小,消费能力相对较低,即便电影公司花重金提升了自己的观影体验和

片源质量,观众也无力购买如此高水平的服务。

M3:现在的电影没人看,西安一张电影票是二十多块五十

多块,现在你叫谁掏五十多块看电影去。香港可能一张电

影票更贵。

B:是啊。但我看现在不管是西安还是香港,好的片子上

座率还是挺高的。

M3:那人家有钱,城市不一样,你放在 F 县,F 县你说谁

掏五十块钱看一场电影?没有人看。你就再好的片子没人

看。

因此当各种娱乐方式,尤其是与电影基本同质的录像以及替代性较高的电视

普及了之后,M 公司和有关放映单位基本上束手无策,只能眼看着电影院日益凋

敝和萧条。

二、电影公司职工的政治、经济地位变化

当电影事业的概念被替换为电影产业且渐渐淡出人们的记忆时,电影公司职

工的光景也变得大不如前。一方面已经退休的电影公司职工仰仗于延续的福利承

诺来安度晚年,另一方面国家与政府已将这部分人及其诉求视为包袱和累赘,两

者从过去同舟共济的和谐关系骤然转为了分歧乃至对抗的双方。

(一)事业单位体制改革与 M 公司职工的在职境遇

根据相关政策文件11,中国事业改革的方向是“实施政事分开,推进事业单

位的社会化”(贾凌民、曹胜,2010;王澜明,2010)。但其本质是将营利性的事

11 详见 1993 年,党中央发布的《关于党政机构改革的方案》及《关于党政机构改革方案的实施意见》

Page 149: web.swk.cuhk.edu.hkhwong//pubfile/thesis/2016...I 摘要 近年来,中国频发的群体性事件和显著的经济发展成果同时吸引了大量的关 注,而工人在促进经济增长的同时,也构成

132

业单位从政府责任中剥离出去,即将其彻底转变为企业,等同于任由这些事业单

位在市场环境中自生自灭。

正是从这个时候开始,过去象征着高收入、高福利、高地位的电影公司职工

身份突然变成了连基本工资都无法保障的社会底层群体。这时,有不同家庭背景、

职称和技能的职工状况出现了一定的分化。他们当中个别有才华、有胆魄且又相

对年轻的人选择自行离开单位闯荡,例如 M4 就凭借自己美工的技术,开了一间

广告公司,虽然也就是个小铺面,却也保障了全家人衣食无忧。

1.“在单位领工资没有指望”

虽然 M4 主动离开 M 公司,“下海”开启了新的事业,但这种情况毕竟是少

数。M5 作为“一头沉”12家庭中的收入支柱,单位效益下滑使他们家很快就陷

入了经济上的“困苦”。

M5:90 年、91……职工压力很大,首先影响工资,工资

发放不出来。……在单位领工资没有指望,没钱、没收入,

经济上是十分困苦……

B:从九十年代开始工资已经是没保障了哦?

M5:没有保障了,有的时候还拿不上。最严重最严重的时

候一年发放过三四个月的工资。

由于单位发不出工资给 M5 造成的困境没有持续很长时间,M5 就到了退休

年龄,开始领取退休工资。正是因为 M5 快到退休年龄,所以单位状况惨淡的时

候他没有选择外出工作。一方面他感到自己年龄比较大,出去工作体力各方面跟

不上;另一方面对于一辈子都在事业单位工作的 M5 而言,对外出打工存有不少

顾虑。

B:那时候没有渠道说是去外面打点工之类的?

12 陕西方言,指夫妻双方一人在城镇工作,另一个在农村没有收入——研究者注

Page 150: web.swk.cuhk.edu.hkhwong//pubfile/thesis/2016...I 摘要 近年来,中国频发的群体性事件和显著的经济发展成果同时吸引了大量的关 注,而工人在促进经济增长的同时,也构成

133

M5:有。有停薪留职的。年轻人人家停薪留职以后就出去

工作了,年龄大的人五十多岁的就没有这个精力了。……

年龄大的人就没干事情了,出去干啥呀。……也不敢出去。

2.“退休以后工资就有保障了”

开始领取退休工资后,M5 感到自己的状况好转了不少。毕竟退休工资由政

府部门,发放不需要受到单位境况的影响。这时 M5 总算松了口气,抱着退休后

日子就会好过的心态准备安度晚年。

M5:我是 04 年退的,因为退休之前一个月只能拿几百块

钱,刚退的时候工资就 1200。……

B:04 年你退休的时候工资反而有保障?

M5:退休了以后基本工资退管所发着呢。反正那时候国家

的社会养老保险已经都开办了,这个制度已经运转了,都

知道这退休以后工资就有保障了,……退休以后这是才不

管多少能拿一些。

然而那时,无论是 M5 还是其他职工都还无法预见到,即便离开了工作岗位,

他们依然会受到单位效益低下的影响,遭遇难以领取全额退休金的问题。也就是

说,电影事业的衰败不仅仅影响了在职的职工生活,还给已退休的职工带来了无

穷无尽的波折。而当年轻的在职职工可以选择提前退休、停薪留职并另谋出路时,

已经丧失劳动力和市场竞争力的退休职工们却只能为自己的退休金整日奔波。导

致他们晚年困苦而劳顿的主要原因是养老体制改革与文化体制改革相碰撞,退休

金发放方式与电影公司性质以及职工身份的不断变更,给电影公司退休职工的退

休金领取平添了许多风险和不便。

(二)文件规定的利益与 M公司职工的退休待遇

在事业单位转制之前,无论事业单位是国家全额拨款、部分拨款亦或是自收

自支的事业单位,其退休人员的待遇都能够按照事业单位人员的标准得到保证。

Page 151: web.swk.cuhk.edu.hkhwong//pubfile/thesis/2016...I 摘要 近年来,中国频发的群体性事件和显著的经济发展成果同时吸引了大量的关 注,而工人在促进经济增长的同时,也构成

134

但是就和事业单位性质以及其他人员待遇等规定一样,事业单位退休人员待遇是

通过政策文件的方式确定下来的。用文件而非法律的形式作为治理国家的规范性

文本,可谓最大限度地赋予了政府为了自己的目的而扩张、滥用行政权力的自由。

1.由基本退休工资和生活补贴构成的退休金

M 公司退休职工的待遇主要由基本退休工资与生活补贴两部分构成。但改革

开放后不断攀升的物价和不断提高的消费水平,都要求退休金待遇也保持相应的

增速。对于退休者而言,退休时的退休待遇固然重要,事实上,随后的退休金增

加额度反而更加决定了他们的生活水平。

虽然有关文件规定了这些改革前退休的“老人”依然能够享受过去的退休待

遇13(贾凌民、曹胜,2010),但是待遇的支付和调整方法却有所改变。根据新

的政策,电影公司退休职工的生活补贴部分14,只能由“原单位视经济情况自筹

资金解决”

2.比基本退休工资还高的生活补贴

对于退休职工而言,这种养老金发放方式的转变使他们难以再享受事业单位

退休金的调整待遇。从 2006 起,事业单位增发了多次退休金,累积到研究者进

行访谈的 2012 年时,不少职工的生活补贴额度以及等于甚至高于其基本工资。

M1 表示自己的补贴数额略高于基本工资。

B:大概基本工资有多少、补贴有多少?

13 详见劳社部(即原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原国家经济贸易委员会、科技部、财政部发〔2000〕2 号文件《关

于国家经贸委管理的 10 个国家局所属科研机构转制后有关养老保险问题的通知》

劳社部、原人事部、财政部、科技部、原建设部发[2002]5 号文件《关于转制科研机构和工程勘察设计单位

转制前离退休人员待遇调整等问题的通知》

2008 年 10 月国务院办公厅发布的《关于印发文化体制改革中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转制为企业和支持文化

企业发展两个规定的通知》

陕西省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厅 1994 年发布的《关于事业单位改为企业后离退休人员待遇如何处理的意见》

14其实是“按照事业单位增加的离退休费和基本工资增发的差额部分”,被退休职工简称为生活补贴。——

研究者注

Page 152: web.swk.cuhk.edu.hkhwong//pubfile/thesis/2016...I 摘要 近年来,中国频发的群体性事件和显著的经济发展成果同时吸引了大量的关 注,而工人在促进经济增长的同时,也构成

135

M1:基本工资和生活补贴现在基本上都对半,我的基本工

资在一千二么,1200.6 元,我的补贴整个下来要 100%的

话要一千三百多到一千四百块钱。

而 M2 的基本工资 800 元,生活补贴却达到了 1400 元,差不多是基本工资

的两倍之多。

“2006 年以后,事业单位没提过基本养老金,提的是生活

补贴部分。单位有钱就发,没钱就不发。我们基本工资才

800 块,生活补贴应该发 1400,比基本工资高很多(M2)。”

与基本养老金等额甚至高于基本养老金的生活补贴,退休职工们却从没能完

整拿到过。电影公司 2006 年已经陷入入不敷出、勉力维持的境地,旗下的 Y 镇

电影院和 F 县电影院也没有生意。它连在职职工的工资发放都难以保证,更遑论

退休职工的生活补贴。

“咱们说实在话,单位现在日子都过不去,它没有啥给你,

现在没有人看电影么,电影公司,Y 镇电影院现在已经彻

底不存在了,已经变成超市了,不放电影了。县电影院现

在也不放电影,闹了个二百多人的电影厅,一场电影也是

卖人家五六个。它本身是亏本,它拿什么来给?(M1)”

上述文件对生活补贴的规定事实上将部分退休职工待遇责任从国家和政府

转移到了原工作单位,它不仅无视了退休职工原单位是否具有负担其退休待遇的

经济能力,更十分不负责任地彻底分割了原事业单位与国家之间的功能构成关系。

无论是电影公司还是公司职工,其所创造利润以及文化产品的受益者都是国家。

在电影公司濒临倒闭时,国家却将退休职工的近半退休金责任转移到电影公司头

上,于情于理均难以令人信服。

通过对政策性文件的制定、修改,政府部分摆脱了来自部分事业单位职工的

福利负担。与此同时,过去自认为是国家机器“螺丝钉”的电影公司退休职工,

Page 153: web.swk.cuhk.edu.hkhwong//pubfile/thesis/2016...I 摘要 近年来,中国频发的群体性事件和显著的经济发展成果同时吸引了大量的关 注,而工人在促进经济增长的同时,也构成

136

不得不站到政府的对立一方,孜孜不倦地追讨自己的生活补贴,就此转变为令政

府不厌其烦的肉刺。

第四节 从螺丝钉到肉刺——电影公司退休

职工的集体抗争 受到生活补贴新规定影响的老职工们从 2006 年开始无法完整领取退休金,

于是他们在 M3 的带领下开始走上了另类的“讨薪”之路。按照规定生活补贴应

该由原单位支付,但是由于 M 公司已经濒临倒闭,退休职工无法以它作为主要

的诉求对象。考虑到政府和国家对自己承诺的养老义务和后来的背叛,这些职工

决定理应由政府来承担生活补贴的责任。然而在不断地尝试中他们逐渐发现,自

己根本没有与中央政府对话、要求对方履行任何责任的渠道和权利;即使是诉求

于现实中与近在眼前的 F 县政府,后者的冷漠和无视也让退休工人的材料无从递

出。

一、被否决的法律和舆论手段

由于电影市场在 F 县的萧条,M 公司的经营陷入了严重的困境。虽然按照国

家的政策,M 公司应该负担退休职工的生活补贴,但是从它的支付能力来看,寻

找公司领导也没有什么太大的意义。

.单位没有能力发放生活补贴。

B:按规定生活补贴应该是谁发?

M3:规定是单位给。单位没有钱,你问单位领导去能寻八

十回,……没有钱么。“我就是这,没有钱么,你要不就别

让我当这经理,没有钱你让我怎么样?”你去寻一回没有钱

么,你把他杀了?电影没人看么。

电影公司只愿意给这些老同志发放 30%的生活补贴,后者也知道以单位的效

益要求它完整发放生活补贴并不现实。更何况不少退休职工的儿女接班后在电影

公司继续担任职工乃至副经理,在这层关系之下公司领导对他们的诉求依然无动

Page 154: web.swk.cuhk.edu.hkhwong//pubfile/thesis/2016...I 摘要 近年来,中国频发的群体性事件和显著的经济发展成果同时吸引了大量的关 注,而工人在促进经济增长的同时,也构成

137

于衷,可见电影公司确实已经到了山穷水尽的境地。因此,这些退休职工开始寻

找自己受到这种不公的根源,并将其追溯到了国务院制定政策的考虑不周。

(一)国务院的政策问题

要求已经没有支付能力以及与退休职工之间劳动关系已经解除的原单位去

负责他们的生活补贴,说明关于生活补贴的新政策存在不合理之处。工作期间常

年担任“党的喉舌”,这些老职工本来对政策就有着超乎常人的敏感与执着。当

自己也深陷政策的不合理之困时,他们对有关政策进行了许多研究和思考,并试

图发挥自己所长试图扭转这种不合理,从根本上解决生活补贴的发放问题。

他们首先批评了生活补贴由原单位发放的不合理性,以及相关政策在全国实

施后所带来不公平后果的普遍性。M4 代替了身体日益衰退的 M1,在生活补贴

的诉求行动中有关文章和材料主要都由他写作。

“你现在造成养老金拿不上的原因,就是国务院的政策问题。

老同志退休了按理来说就跟单位没有关系了,你可要单位

负担这东西,看是不是不合理?……单位话说回来有的单

位情况好,……就能保证住。你要像咱这单位本来就没钱,

单位上班的人也拿不上钱,给你养老金拿啥发,对不对?

(M4)”

M4 认为生活补贴由单位发放的不合理之处包括:首先职工退休后与原单位

解除了劳动关系,原单位就不应该再负担他们的有关费用。其次,不同事业单位

负担能力不同,无差别地要求这些单位负责退休职工生活补贴,忽略了具体情况

的区别。

(二)法律条文对养老金权利的规定

尽管 M4 的论述有理有据、掷地有声,但是作为一个普通百姓,他感到自己

基于常理的分析和论述需要更加权威的依据作为支撑。因此他还对老年人权益的

相关法律进行了研究,希望能够借助法律增强自己追究政府责任的理据。M4 认

为根据 1996 年发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指出根据其中第二

Page 155: web.swk.cuhk.edu.hkhwong//pubfile/thesis/2016...I 摘要 近年来,中国频发的群体性事件和显著的经济发展成果同时吸引了大量的关 注,而工人在促进经济增长的同时,也构成

138

十条规定,老年人的养老金发放应得到保证。而现有政策却令退休职工的这一权

益落空,因此理应进行调整和修改。

“……你看我写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的

第二十条就有,“老年人依法享有的养老金和其他待遇应得

到保证,有关组织必须按时足额支付养老金,不得无故拖

欠,不得挪用”,这就是老年人权益保障法里面的条文。那

你国务院就要按照法律,你就要执法么,对不对?……咱

现在叫单位发,单位说没钱不给,看你能不能得到保障?

(M4)”

M4 对老年人权益保护法的分析提到了一个关键问题,就是关于老年人养老

金和其他待遇的保障问题,他默认政府作为保障责任的主体,但是法律本身并没

有这样去规定。也就是说这部法律仅从原则和文本的角度规定老年人的权益应得

到保障,但并未落实到执行层面上,清晰界定执法的责任主体究竟为谁。

(三)“找律师也不顶什么”

在模糊的法律条文以及看似清晰却难以运用的政策文件面前,电影公司退休

职工对利用法律渠道解决生活补贴的问题感到绝望。法律中政府责任的缺位令他

们的申诉无处下手,况且涉及高度权力不平等的行政诉讼总是令普通民众望而生

畏、律师避而远之。

“刚才你提到说怎么没找律师,这个找律师也不顶什么。为

什么呢,这个国家的大的政策在那里定着呢,人家国家的

政策就说是事业单位企业化管理的生活补助这一部分,由

单位给发。你找律师人家律师跟人家谁打官司?跟李克强、

温家宝来打官司?律师敢跟你打官司?律师说这话顶用不

顶用?(M4)”

Page 156: web.swk.cuhk.edu.hkhwong//pubfile/thesis/2016...I 摘要 近年来,中国频发的群体性事件和显著的经济发展成果同时吸引了大量的关 注,而工人在促进经济增长的同时,也构成

139

由于深谙中国政府“向上负责”的运作机制,M4 不断强调相关政策制定的

失误和责任在于党中央、国务院,但事实上他并不会幼稚地认为中央政府真的会

为他们修改政策文件,他们也没有渠道和行动魄力真的去找中央。

现实中,他们真正的着眼点和着力点永远是地方政府,即 F 县县政府。因此

他们尝试利用自己最擅长的“笔头子”来对其施压。在材料中,他们依然没有放

弃状告国务院这种说法,试图以此形成更大的社会反响和舆论压力,反过来迫使

F 县政府提供援助。

(四)通过“告县长”引起注意

不过根据 M4 的叙述,这一尝试只停留在了书写材料的阶段。他将材料写成

诉状的形式,其内容却与探讨各方法律权利义务无关,而是借助状告党中央国务

院来警示 F 县政府,让大众从道德层面上谴责后者未能让退休职工足额领取养老

金。

“我给你说,我第一份材料,当初想法是想告县长,因为告

国务院是不可能的事情。但是这个问题咱明知道根源不是

在县长,而是上面的文件精神,就说是初衷不是真正告县

长,而是拿这个做引子,在社会上能造成影响……我就是

要把这个问题引起媒体或引起公众的注意。(M4)”

M4 援引法律并写成诉状的形式来引起舆论关注及获取道德支持,通过抨

击中央施压于地方政府,他的每一做法的形式与内容、手段与目标都充斥着矛盾,

而在其晦暗、委婉的策略背后实质上却反映的是他们作为普通公民缺乏直接问责

于政府的有效手段。

经过深思熟虑之后,M4 还是放弃了这份试图问政中央和 F 县政府的材料。

尽管写材料是他们最擅长的反映问题的方式,他们也有较充足的社会资源帮助其

发表有关文章,但他们缺乏政策文件的支持,这让他们感到自己在 F 县政府面前

处于劣势。一旦因为使用了问责的态度将对方激怒,没有后手的退休职工就可能

永远地失去了获得政府援助的机会。

二、信访作为过渡性诉求方式——温和的说理

Page 157: web.swk.cuhk.edu.hkhwong//pubfile/thesis/2016...I 摘要 近年来,中国频发的群体性事件和显著的经济发展成果同时吸引了大量的关 注,而工人在促进经济增长的同时,也构成

140

退休职工们意识到,他们最现实的或者是唯一的诉求目标应该是 F 县政府而

非中央政府,而在法理方面居于劣势时,他们不应该再试图以强硬的方式施压于

县政府。因而他们决定转换策略,继续采用另一种制度内抗争的方式——信访。

如果说写材料是退休职工的拿手好戏,然而永远收不到回音的信访体验却让他们

仿佛置身于有力无处使的深渊底部。

采用信访的形式对这些老同志们而言是对县政府的一种尊重和妥协,因为他

们没有尝试对其进行外部施压,而是直接与县政府沟通。换句话说,信访是较写

文章或写材料更加被官方认可的一种制度内诉求渠道。但在早期的信访过程中,

退休职工们依然秉持着他们在材料中对政府承诺与责任的看法和态度,认为县政

府有一定的义务帮助他们解决生活补贴问题。

“咱过去给人家写过多次信,过去信都是给人家讲道理的,

都是应该给我们怎么弄,是不是。(M4)”

很快,这些老同志发现他们写给县政府的材料就如深沉大海一般音讯全无。

事后,M4 认为是他们理直气壮的态度和给县政府讲理的态度令对方不愿与他们

对话,这种诠释是老同志们改变行动策略的关键认知。

“我们这些同志也不容易,你现在怎么样,好像对人家政

策都质疑呢,质疑政策,所以人家给你一次都没回复,过

去也写了不少,写了不少人家没回复。(M4)”

对舆论施压方式的自我否定和对失败的信访经验的反思,让电影公司退休职

工们逐渐领悟了一个道理,那就是无论在他们看来生活补贴的领取是多么正义,

无论政府曾对他们的退休生活有过多么美好的许诺,当政府没有出台或者取消了

针对其福利安排的政策时,他们就不再具有和政府平等对话、以理相争的资格。

他们已经在事实上被排挤出了体制内成员的行列,亦被剥夺了统治阶级的特权。

从此他们必须学会仰视政府,乞求政府,即便这只是一种策略性的姿态,新的互

动模式依然刻画出了有别于社会主义时代的权力关系与身份界定。

三、打“悲情牌”——低姿态的体制外抗争渠道

Page 158: web.swk.cuhk.edu.hkhwong//pubfile/thesis/2016...I 摘要 近年来,中国频发的群体性事件和显著的经济发展成果同时吸引了大量的关 注,而工人在促进经济增长的同时,也构成

141

采用更加温和与服从的姿态与地方政府互动,本质上是一种实用主义的行动

策略,它是电影公司退休职工经过摸索总结出的最有可能成功获取政府资助的一

种方式。这种唯利益论的手段出让了诉求者所追求目标的正当性以及与政府平等

对话的人格尊严,而是试图通过刻画自己的弱者形象来降低政府对诉求者的反感,

乃至赋予本处于被法理所谴责地位的政府以关怀、施舍弱者的照顾者角色,帮助

其重新获得道德方面的名声。

(一)“打悲情牌”

事实上,纵观这些退休职工与政府的互动过程,并没有明确的证据支持其转

换了的行动策略是行动取得突破的主要因素,两者之间在时间上的先后顺序却令

退休职工们对新策略的效果坚信不疑。在诠释行动的阶段性成果时,M4 将功劳

都归于从硬碰硬的和政府讲道理转向对政府服软、乞怜的悲情牌策略。

“最后我们考虑啥呢,还是打悲情牌。就说我们可怜,我们

老了,弄不成啥,过去做多少贡献,现在弄不成啥,现在

也病多了啥的工资又低又不涨工资,实在生活不下去了,

就是乞讨的办法。就用这种办法,所以就把县长还打动了,

县长在这个材料上签了字。(M4)”

1.写材料风险较大

M4 自己反思到,如果他们将目标锁定为 F 县政府而非中央政府,就应该考

虑如何与之更好的互动策略。换句话说,为了让 F 县政府能够给他们提供资源,

M4 认为他们应该更加的讨好对方而非激怒对方,毕竟用讲道理的姿态虽然表明

了自己的正当性,若是得不到政府的补贴,从实用的角度来看等于是一无所获。

Page 159: web.swk.cuhk.edu.hkhwong//pubfile/thesis/2016...I 摘要 近年来,中国频发的群体性事件和显著的经济发展成果同时吸引了大量的关 注,而工人在促进经济增长的同时,也构成

142

“ ‘那个’15没有‘这个’16直接,没有写这个直接,这个给人家

说好话呢叫人家给咱解决,能直接一点,那个风险比较大

一点,下来就是那个就等于把事情往僵了弄,就是这样子。

(M4)”

当然,放弃诉求的正义性及同政府平等对话的权利对这些老同志而言并不愉

快,他们从来没有质疑过领取生活补贴的正当性,而在内心深处他们也认为这是

曾给出让其安心养老许诺的政府的责任。

2.“上硬仗”“你又上不起”

问题在于他们认为自己没有与政府抗衡的资本,只求尽快得到实在的物质利

益。

“打悲情牌见效能快一点,你等中央给你改政策到八十去了,

对不对?……只能这样的,像咱老百姓你要感动上帝,你

给人家上帝来硬的就来不成。你只能采取这种办法,求爷

爷告奶奶,哦,只能是这样子,再没有其他办法了。你给

人家上硬仗,你又上不起。(M4)”

尽管在 M4 看来他的“悲情牌”策略打破了老同志们与县政府之间的关系僵

局,较之写文章施压的方式而言,是取得政府关注、处理其生活补贴问题的一种

更为直接、有效的方式。但是新策略的见效绝对称不上立竿见影,因为无论是在

前面的“讲理”阶段还是现在的“悲情牌”阶段,这些退休职工对政府而言都是

“透明人”。他们所认为前后数种策略,可能根本从未入过政府的“法眼”,毕竟

从来没有政府方面的人员向他们出示过任何曾阅读诉求材料的证明。

15 指第一份关于状告国务院并试图施压于F县政府的材料——研究者

16 指新写的第二份材料——研究者注

Page 160: web.swk.cuhk.edu.hkhwong//pubfile/thesis/2016...I 摘要 近年来,中国频发的群体性事件和显著的经济发展成果同时吸引了大量的关 注,而工人在促进经济增长的同时,也构成

143

为了要让政府方面感受到自己的顺从与软弱,M 公司退休职工就必须要用相

对强势的方法迫使对方去接收和阅读自己的材料,这恐怕是整个抗争过程中最为

矛盾却又揭示了行动核心内涵的一种安排。

(二)乞讨式的集体上访与政府眼中的“肉刺”

M 公司退休职工可能并不愿意将他们的集体行动称之为“上访”,因为这个

概念内涵了非体制内的诉求方式。他们更愿意将自己的行为理解为试图与政府工

作人员沟通,并让对方阅读自己的诉求材料,尽管这种诠释和意图适用于大部分

上访者。这种对体制和权威高度认可的倾向与其对行动冠以理性、温和的性质相

一致,事实上他们的行动已经不仅仅是温和,由于行动者与行动目标之间权利分

布的高度不平等,行动者很自然地表现出其行动策略想要凸显的悲情感,这种乞

讨式的体验令他们的自我认知与策略选择也更加贴近和融合。

1.“大的机构班子都找遍了”

虽然 M4 在回顾整体行动时表示打“悲情牌”为的是针对 F 县政府,但 F 县

政府的冷淡要求他们必须另辟蹊径。具体应该去找哪个部门,这些老同志心里也

没谱。其实他们无论到访哪个政府部门,结果都是碰一鼻子灰,他们只能逐个部

门去找,幻想可能会有奇迹的发生。M8 是参与访谈的退休职工中,在职职位最

高的一位。她陪伴调任武装部政委的爱人一起来到了 F 县,并顺利地从教师的岗

位上调到了 M 公司任会计。后来一路升迁,退休前已经是 M 公司的党支部副书

记。她的家庭在 F 县的政治和经济地位相当显赫,因此平日里的风光和上访时的

冷遇落差之大,让 M8 一直难以接受和适应。

“通过各种渠道去找,去找人家县政府,找县政府都找过多

少回,找县政府、找县委、找人大、找政协,把县上这些

大的机构班子都找遍了,然后把我们这些同志的呼声也都

给人家写成材料,也都递到各个部门去了。社保局、人劳

局、财政局,全都找,包括西安市的劳人局,还先走人家

Page 161: web.swk.cuhk.edu.hkhwong//pubfile/thesis/2016...I 摘要 近年来,中国频发的群体性事件和显著的经济发展成果同时吸引了大量的关 注,而工人在促进经济增长的同时,也构成

144

西安市的信访办,信访办才走到劳人局,西安市的那个什

么,文化局,文化局找曲江17,又远(M8)。”

2.漫长的等待换来“打发”和躲避

正如 M4 在前文中所说,打悲情牌相当于上政府部门乞讨。上门乞讨往往是

被动的,如果没有人在家或无人施舍,乞讨者也只能空手而归。这些退休职工见

不到领导的时候又不能直接回去,连张凳子都没有的时候一群年过花甲的老人就

只能坐在门道里,常常一等就是好几个小时。

“到曲江上午九点就到文化中心后,一直到下午四五点人家

才准进去,在人家门道我们就坐在那里,拿些馍在那喝些

水,人家门卫不让进去我们就坐在门道坐到下午(M3)。”

除了无穷无尽的等待之外,乞讨者还要忍受施主的眼色。政府官员接待这些

老同志一般情况下也不是出自真心,而是迫于道德压力和不堪其扰,象征性地打

发他们。在曲江文化中心,电影公司退休职工切实体会到了政府工作人员对他们

的厌烦与敷衍。

“他看我们实在没办法了,人家一个科长下来把我们接见了

一下,说好我们回去,给你们县上打个电话了解一下,这

下完了,把咱们可打发了(M3)。”

西安市的政府部门与电影公司的退休职工从未打过交道,受到冷落似乎还算

情有可原。然而这些职工在职的时候与 F 县的官员多少有一些关系,这些人脉似

乎也没能帮他们在自己的地盘上少受些委屈。

“咱找寻县长,在县长门外头坐,县长门外头是一个铁门,

坐的警察,你在那边就是坐一天你想见县长你见不到县长

面。你坐两天也见不着。(M3)”

17即西安市曲江新区文化企业服务中心,简称曲江文化中心——研究者注

Page 162: web.swk.cuhk.edu.hkhwong//pubfile/thesis/2016...I 摘要 近年来,中国频发的群体性事件和显著的经济发展成果同时吸引了大量的关 注,而工人在促进经济增长的同时,也构成

145

“咱这在四路八斜的,各到处都住的人不是统一在一个地方

不是说去就去,咱召集人召集半天一跑去,哎,人家领导

走了,下乡去了,看你怎么办。(M4)”

3.“找文化局……把你忽悠回去”

在 F 县,政府机关的工作人员似乎不会过分冷落由曾经的“皇亲国戚”构成

的上访队伍,而是找到他们的原工作单位来做踢皮球游戏的守门员。每当球被 F

县政府踢回电影公司时,游戏便暂时告一段落,县政府各部门亦能获得短暂的休

息时间。

B:电影公司没办法又去找文化局?

M3:找文化局,找文化局找找你坐到那里以后,坐到县长

办公室门外头,县政府办公室马上给文化局打电话,叫文

化局长来把人领回去。你就到信访局去,一信访,叫文化

局人把你领回去。文化局就叫电影公司的人,把电影公司

的经理也叫上,文化局再去个人,劝“咱回,坐这也没用,

咱回去再想办法”,咋啊咋啊把你忽悠回去。

“冷漠的态度”,“真个像对个要饭的一样”

无论是赤裸裸地无视,还是表面客气的敷衍,都没有改变施舍者与乞讨者之

间的权力结构与互动模式的本质。过去习惯了平视县政府领导的退休职工,尤其

是像 M8 这样背景强硬的同志,对于所面临的新境地以及在新的权力关系中塑造

出的身份体验感到巨大的落差与强烈的不适。

“你奔波到人家那里看能看到人家的好脸色算好的,年纪轻

轻的娃给你还讽刺挖苦的,有的好一点的还给你倒一杯水,

有的还是还说风凉话呢,爷呀,那冷漠的态度,真个像对

个要饭的一样。(M8)”

Page 163: web.swk.cuhk.edu.hkhwong//pubfile/thesis/2016...I 摘要 近年来,中国频发的群体性事件和显著的经济发展成果同时吸引了大量的关 注,而工人在促进经济增长的同时,也构成

146

在 M8 所体会到的乞讨般的行动模式下,施舍者和乞讨者都会产生不快的感

觉。官员认为自己遭到了道德绑架与骚扰,怪罪乞讨者不愿意自生自灭,打扰了

他们的清净。

4.“把我们这伙哄的”“都死了还不能解决”

在退休职工看来,作为社会主义建设的功臣,自己本应由国家负责养老安享

晚年,为应得退休金寻求政府帮助时却要忍受对方的冷漠和挖苦。但前者的不快

出于权力不受制约的任性与傲慢,后者则是不甘心自己弥足珍贵的晚年时光都要

用在为应得的退休金而乞讨上。

“我有个体会啊,咱寻文化局寻县上,人家好像这事情,除

了上头说看不起你这事情,把你这事情就不往上头列,还

有个感觉就是说你寻,寻一回把你哄一哄,寻一回把你哄

一哄,看把我们这伙哄的。我现在八十岁,今天在这里,

明天说不上来就把气咽了。死一个死一个,死的差不多了,

都死了还不能解决。(M2)”

这时的电影公司退休职工就像扎入 F 县政府体中的一根肉刺,他们在用自己

的全部精力与时间吸引对方的关注。作为螺丝钉与贡献者和政府部门并肩作战的

时光已是恍如隔世,即使他们内心深处再不愿意对政府对抗,一纸文件的变更却

让他们不得不为了自己的利益站在政府的对立面。“悲情牌”的策略的本质就是

无休无止地前往政府部门乞讨,忍受对方的敷衍和冷漠,直到等到一个愿意怜悯

他们的领导的出现。政府与老职工之间的僵局被打破正是因为这样一位“好官”

的出现,他对 M 公司退休职工的同情和理解给了后者以新的希望与动力。

(三)“偶遇”好官

到了 2011 年左右,新的文化局长上任的第一天,电影公司的老职工就前往

了他的办公室。与在前任局长那里受到的待遇完全不同,老职工们得到了新局长

的热情接待。正是两任局长不同的态度给老职工们的上访造成了完全不同的结果。

1.过去的局长“光说做思想工作”和“政策”

Page 164: web.swk.cuhk.edu.hkhwong//pubfile/thesis/2016...I 摘要 近年来,中国频发的群体性事件和显著的经济发展成果同时吸引了大量的关 注,而工人在促进经济增长的同时,也构成

147

根据 M4 的描述,这位陈局长与上任文化局长之间的对比十分明显。前任局

长将老同志的上访看做闹事和起哄,给他们开出的“良方”是进行思想教育,好

抹去他们整日寻思给政府、给局长本人找麻烦的念头。

“过去那个局长呢,咱也去过多次,那一去咱也去几十人呢。

去了以后人家就不理你,人家就说县长说要叫给你们这些

同志做思想工作。光说做思想工作,就没有从解决问题的

角度来考虑。人家认为你这都是胡弄呢,说这伙还到县上

去闹事,寻到县政府办公室门口去起哄。(M4)”

前任局长的抗拒与反感并不是个别现象,反而和这些老职工们接触过的其他

县领导,包括副县长、宣传部长等人的态度相当一致。在他们看来,既然政策里

没有要求县政府拨款负责退休职工的生活补贴,老职工们这样来找政府机关就是

无理取闹。

“开始寻人家那个局长,叫个啥局长咱都不知道,原先的文

化局局长,人家根本就不理你,人家光说是政策,拿政策

说你就拿不上,单位有钱发单位没钱发,体制问题。(M2)”

2.新局长要解决“实际问题”

与其他政府部门和官员普遍的敷衍了事相比,新局长实事实办的做法可谓独

树一帜。他的这种行为取向可能是源自“另类”的对领导责任的解读。

B:新换的这个文化局长咱们一找他他就愿意帮忙?

M4:他认为咱就是个实际问题嘛,不是闹其他啥,因为自

己的工资问题反映问题,作为他来说是一个上司部门,人

家也说得很好,他就干的这事就应该给大家解决问题,要

不然人家要他干啥。

多年来没有结果的探索和奔波,在新文化局长的上任和他以给民众解决问题

为己任的领导作风中得到了进展。新任局长对电影公司退休职工的帮助主要体现

Page 165: web.swk.cuhk.edu.hkhwong//pubfile/thesis/2016...I 摘要 近年来,中国频发的群体性事件和显著的经济发展成果同时吸引了大量的关 注,而工人在促进经济增长的同时,也构成

148

在两方面,一是建议他们实地考察西安市其他县、区电影公司的退休职工待遇情

况,用实证调研结果来说服 F 县政府,自己确实遭受了不公平的对待;二是在老

职工们调研结束后帮他们把材料交给了县长。

接受了局长的建议,退休职工们开始前往包括阎良在内的多个西安区县的电

影公司进行考察。

“人家很重视给咱派的车给咱出去在外头去到阎良到哪里

去,人家派的副局长跟咱一块儿去调查,看人家怎么解决

的(M4)。”

通过考察,老职工们发现西安市各电影公司的退休职工养老金问题基本上都

得到了解决,西安市电影公司由西安市财政下拨款项覆盖,效益好的县级电影公

司原单位可以负担,原来就被定性为企业的电影公司按照企业办法社会化发放。

与自己情况最接近的应算 L 区电影公司退休职工,这些老职工也因改制后公司效

益不佳而拿不上生活补贴。但他们通过写材料诉说自己的凄凉和困苦,让区领导

受到了触动,加之 L 区坐拥航空工业基地,财政较为宽松,于是由区财政负担了

电影公司职工的生活补贴。

L 区的经验是 F 县退休职工的灵感来源,他们一方面发现由区县财政负担生

活补贴确实已有先例,另一方面意识到应该用以柔克刚的方式来软化领导。结合

自己的考察成果和新的表达方式,M4 带头起草了第二份诉求材料,并由文化局

长递交给县长过目。事情到了这个地步,F 县政府终于开始采取行动,由社保局、

财政局与文化局联动,重新对西安辖内的电影公司考察了一番,最终终于答应拨

款支付 M 公司退休职工生活补贴的 50%,另外 30%仍由电影公司负责,拨款时

间为三年。

M 公司退休职工多次的集体上访至此终于收获了实质性的成果。从上一节的

内容中我们可以看出,F 县政府的转变主要是因为新任局长提供的支持,而非对

退休职工集体上访做出的直接反应。后者的集体行动主要作用在于,通过长期的

坚持等到了新任领导上任这种变数的出现,如果仅凭上访行动本身,是无法动摇

傲慢的政府官员态度的。

Page 166: web.swk.cuhk.edu.hkhwong//pubfile/thesis/2016...I 摘要 近年来,中国频发的群体性事件和显著的经济发展成果同时吸引了大量的关 注,而工人在促进经济增长的同时,也构成

149

集体上访缺乏实质性作用,与老职工们对自身行动的过度束缚有相当的关系。

他们力求降低而非扩大集体行动的社会影响,与大多数群体性事件的目标背道而

驰。这种自我设限的取向与他们作为文化系统职工的身份认同密不可分。

四、集体上访的自我设限与“守规矩”

M 公司职工退休前长期发挥着“党的喉舌”的作用,并以“螺丝钉”的精神

服从上级的安排与需要。牺牲个人利益,服从国家和集体利益,是他们长期以来

的信念。即使在被国家抛弃,不得不作为“肉刺”找政府的麻烦时,文化工作者

的身份和政治自觉却不时地提醒他们站在政府和国家的立场上考虑。这就造成了

他们在集体上访的过程中,不是“大闹大解决”,而是避免社会影响;不是采取

最有效的行动手段,而是让自己显得“文明”的温和方式;不是从自身角度去诠

释和选择抗争的方式,而是从政府的意愿出发规范其行为。

(一)避免“不良影响”和“把事情闹大”

作为家庭条件相对恶劣的 M2 理论上应较其同伴有更迫切的需要获得生活

补贴,这意味着他追求行动的效果而非形式的动机相对较高。然而在行动方式的

选择上,M2 并没有倾向于不择手段,而是从政府的角度出发考虑行动是否引起

了负面的效果。在这种“政治自觉”的指导下,M2 等老职工甚至认为越过 F 县

政府的上访都不可取,自动将行动范围限制在 F 县以内。

“我给你讲,我们本来年龄都大了,我就不愿意搞成社会混

乱现象,我们找西安市反映去、找省政府去、到中央去走

访,这在无形中给社会造成一种不良影响。所以我们一直

就在县上解决这个问题,县上给我们把这个问题忽悠过来

忽悠过去不解决。(M2)”

M4 表示老同志们属于弱势群体,因此不具备“闹事”的能力和影响力,但

是 M6 认为退休职工只是不愿意“闹事”,而不是没有能力和机会。M6 原来是 M

公司的办公室领导。退休后 M6 的两个儿子在做生意的过程中,与 F 县的一些基

层领导和执法者产生了长期的矛盾,令 M6 不得不重新审视地方政府的角色。因

Page 167: web.swk.cuhk.edu.hkhwong//pubfile/thesis/2016...I 摘要 近年来,中国频发的群体性事件和显著的经济发展成果同时吸引了大量的关 注,而工人在促进经济增长的同时,也构成

150

此他比其他退休职工更倾向于采取有影响力的行动手段,并对后者拒绝 C 县电影

公司退休职工的联合行动邀请颇有微词。

“C 县人家的收入好得很,院线收入好,人家有钱发。但

是现在那就是个权宜之计是拿单位收入给你发,不是国家

财政给发。人家就联系 F 县,要到中央上访去。把这问题

彻底给解决了,由国家给发。……人家那阵联系咱,咱这

伙又说不去,说先在地方先反映。你地方上反映问题根本

解决不了。咱就害怕把这事情闹大了。(M6)”

M 公司退休职工拒绝长安同事的共同行动邀请,既出于不想给政府添麻烦、

遵循不越级上访的政治自觉和守规矩的意识,也是担心万一上访后惹恼了 F 县政

府,毕竟他们的生活补贴支付还要指望 F 县财政。

(二)文明与理性的沟通方式

尽管这些退休职工在是否要找各级政府解决生活补贴的问题方面产生过困

惑与挣扎,让他们感觉在按照规矩办事方面可能有些动摇,但他们却没有采取过

像 M7 所设想的那些耍赖式的行动。

1.“耍死狗”、“静坐”等方式“对政府影响不好”

MY 曾经见识过其他单位工人以耍赖的方式迫使政府妥协,并认为其实电影

公司职工也可以借鉴这一做法。

“电影系统的那些人基本上是老实,这些人很文明,找县政

府都是很文明的。要搁人家有的系统里面,你要是工人人

家弄,到县委去最后给你吵架吵起来了,一会儿年龄大的

老头,马上给你躺倒,你看你咋办?就有一两个给你躺倒

给你耍死狗,躺在那不动就说我头昏你看你咋办,你把他

咋办?(MY)”

Page 168: web.swk.cuhk.edu.hkhwong//pubfile/thesis/2016...I 摘要 近年来,中国频发的群体性事件和显著的经济发展成果同时吸引了大量的关 注,而工人在促进经济增长的同时,也构成

151

M1 表示老职工确实曾经商量过静坐、打横幅等更显眼的行动方式,但出于

对政府影响不好的考虑而没有采纳。

“原来也商量过去静坐,把这打上横幅,那个都感觉好像影

响不是很好。咱都是属于文化单位的哦。那个样子做,对

政府影响也不好。(M1)”

2.“单位”职工的“整体素质”和“总是考虑后果”

除了习惯站在政府的立场考虑影响之外,老职工的自我约束同时来自他们作

为电影公司职工的集体身份认同。他们不愿意因为没有修养的行动方式影响外界

对本单位职工的看法。

B:为什么大家这么文明这么坚守原则呢?

M2:咱们的整体素质还放在那里。咱们还有单位么。……

连文化局长都说我们这些人讲道理,不是胡搅蛮缠的。

与此同时,不少电影系统职工出身教师,代表着教育者、文化人的形象,这

种形象需要通过与缺乏文化和教育的群体拉开差距才能得到更深刻的体现,而文

化水平普遍较低的工人群体以及他们在集体行动时不择手段的作风就往往成为

电影公司退休职工的参照对象。

“咱这个电影单位的人都是比较文明一点,为啥文明,都是

从教师啦、从文化单位啦去的。不是像那个工人,鲁莽,

冲劲。咱们这伙总是考虑后果呢。(M6)”

当然 M6 在谈及工人群体的作风时并不是意欲凸显电影单位职工比工人更

加文明,或者工人比他们更加野蛮。M6 希望他们这个群体能够扩大影响力,但

过于文明和谨慎的做派令他感到有些无奈。或许能够抛下对自己身份的执着和过

多的思虑,可供老职工们选择的方法更多、见效更快也未尝可知。

(三)按照规矩办事

其实经历了多年守规矩、照章程办事却效果甚微的挫折后,也不是没有老同

志想过要采取些相对过激的手段。除了上文中 M6 想跟别的电影公司职工联合行

Page 169: web.swk.cuhk.edu.hkhwong//pubfile/thesis/2016...I 摘要 近年来,中国频发的群体性事件和显著的经济发展成果同时吸引了大量的关 注,而工人在促进经济增长的同时,也构成

152

动外,M7 也认为应该采取更能引人注目的行动方式。但是 M7 并没有将这种想

法跟大家分享过,似乎他更倾向于补充和附和他人的观点,而不愿意主动提出自

己的想法。M7 与 M2 就住在同一栋楼的上下层,平时有事没事都在一起聊天、

下棋。两人同时接受采访的时候,都是以 M2 为谈话的中心在进行。M7 在旁一

直为 M2 打抱不平,鼓励他倾诉自己的困难,并对 M2 没有说到的地方加以补充。

1.“不耍弯彩不行”

M7 刚刚向研究者表现出想要使用更具表演性的手段施压,M2 就马上强调

老职工用的是“文明的姿态”。

M7:咱这没有个人胡耍赖。谁给他马上睡在那,谁没病

么……

M2:咱以文明的姿态在那出现着。

但是其实 M7 内心深处还是认为应该要借助“弯彩”才能推动行动的进程。

B:您是不是也是觉得说必要的时候还是应该用一些特别

的手段?

M7:哦!让我再说,必要的时候的确的要耍那弯彩18呢。……

就是一两个人,咱这大热天,给他睡在那里,给他睡在地

上胡喊叫,说人昏在这儿了,你不耍那弯彩没用,……M2

那腿疼走不动,他本身手也蛮突突呢,给他把他吓一下,

咱要耍弯彩,不耍弯彩不行。

M7 在与研究者交谈过程中不时提出要“耍弯彩”的想法,即利用老年人身

体不好这一点,让政府对他们集会时出现的人身安全问题产生顾忌,从而加速事

件的处理进程。可是问题在于,他并从没有将这种想法在他们的内部会议上郑重

提出过。

18 “耍弯彩”是陕西方言,指用一些出奇制胜的手段——研究者注

Page 170: web.swk.cuhk.edu.hkhwong//pubfile/thesis/2016...I 摘要 近年来,中国频发的群体性事件和显著的经济发展成果同时吸引了大量的关 注,而工人在促进经济增长的同时,也构成

153

2.“整天都是按人家的步骤来”

还有一点就是,虽然 M7 觉得走常规路线效率太低,但述及老职工们以往所

采取的行动方式,M7 又感到有些许自豪,毕竟这种做法区别于那些素质较低的

职工,凸显了他们作为文化单位职工的修养。

B:那你这个想法有没有跟大家一起商量?

M7:我这个想法还没跟人家说,要我跟 M3 说,要弄就那

样弄。

B:之前大家还没这样想过?

M7:那他们寻,他们找县上那领导,领导都说电影公司的

人还是讲道理,不胡来的。……像我们有的那单位的人去,

胡乱喊叫,我们从来没有过。……我们正儿八经去哪儿找

跟人家说,整天都是按人家的步骤来,人家叫咱先寻谁就

先寻谁。

B:为啥咱们之前都没有考虑过用一些这些手段?

M7:嘿嘿嘿嘿,那人家这些人都不么。

M7 没有提及自己的想法的主要原因可能还是因为大部分退休职工都赞同按

规矩诉求的办法或者没有对此提出异议。

3.“咱不越级反映”

M4 作为整个行动集体的智囊核心,是推崇守规矩、按程序办事的主导派。

他表示既然文化局长愿意帮助他们解决问题,就要凡事与局长沟通,而不是再去

找县政府;若是文化局长无法履行承诺,再尝试逐级反映问题。

“咱都是给你讲道理。我去找你解决问题,你不能把我逮了,

我没有搞非法事情,咱也不愿意搞那些。自从人家文化局

领导换了以后我们在县上再也没去过,文化局领导跟咱说,

Page 171: web.swk.cuhk.edu.hkhwong//pubfile/thesis/2016...I 摘要 近年来,中国频发的群体性事件和显著的经济发展成果同时吸引了大量的关 注,而工人在促进经济增长的同时,也构成

154

说你啥事寻他,要寻县长他跟咱一块跑,咱就再没到县上

去。这伙老同志有时候也说,不行咱就去寻县上,不行咱

又去闹事,我把这伙都挡了,我说咱不能这样做。……你

文化局给我解决不了或者你给我胡推呢,那我给上级反

映,……咱不越级反映,咱不干那事情。(M4)”

M4 的说法有些前后矛盾,虽然他强调老职工去县上是讲道理,而且是一级

一级反映的,但他们曾经去 F 县和西安市集体上访的事实已十分清楚。这种做法

从严格意义上来说并不算完全“守规矩”,否则老同志们就应该走信访、司法等

制度渠道来反映问题。可是只有在自身利益遭受损害时人们才会发现,国家所安

排的这些制度渠道几乎无一可以真正解决涉及政府等强势对象的问题。正式诉求

渠道的失灵让老职工们的主观意愿和现实选择相冲突,他们是最不愿意“闹事”

的职工,却被逼走上了集体上访之路。然而一旦诉求得到了政府方面的回应,退

休职工们马上采取了妥协的姿态,自觉地放弃了通过继续上访来换取政府实质性

承诺的做法。

M 公司退休职工是一个深受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影响的群体,他们的多年工作

经验养成了他们对党国的高度忠诚以及对文化工作者的高度自我认知,形成了其

政治自觉、遵纪守法和文明举止的集体行动取向。然而在集体行动的实践过程中,

谨守规矩虽为各级政府所喜闻乐见,却难以引起对方重视。

正如前文所述,退休职工集体上访的成功因素是坚持而非施压。悲情牌的策

略只是避免集体上访引发县政府的反感,使上访行动被进一步无视乃至遭到打压。

但这种担心始终都停留在老职工的思考层面上,唯一确定的效果是这些想法抑制

了他们采取突破性行动。下面我们将要分析为什么这些退休职工能够百折不挠地

将集体行动坚持下来。

五、集体行动得以维持的因素

正如前文所述,基于集体的身份认知,M 公司退休职工选择采取温和的、守

规矩的、文明的行动方式,这样做确实能够大大降低政治和法律风险,与之相对,

Page 172: web.swk.cuhk.edu.hkhwong//pubfile/thesis/2016...I 摘要 近年来,中国频发的群体性事件和显著的经济发展成果同时吸引了大量的关 注,而工人在促进经济增长的同时,也构成

155

他们付出的时间和精力成本对其而言可能更珍贵和难以负担。就在看不到政府方

面回应、行动成效希望渺茫的情况下,这些老职工竟然可以坚持四年之久。

M 公司退休职工主要是具有社区和组织方面的优势,当然还有脱离劳动岗位

带来的充裕时间。其中,持久的组织活动是 M 公司职工能够将追讨退休金的行

动坚持下来的主要能动因素。

固定频率的聚会减轻了老职工们在行动失利中不断感受到的挫折,加强了成

员之间的联系,将过去工作中的集体认同延续到了行动之中,使退休职工作为整

体去而抗争的团结精神得以维持。由核心成员构成的领导小组,高频、稳定地前

往县政府,监督和催促各部门领导尽快进行联合调查并切实发放生活补贴。M3

可以说是领导小组乃至所有行动成员的核心,是吸引所有电子在轨道上持续运行

的质子。

(一)强化集体身份认同和凝聚力的聚会活动

一季度一次的例行聚会对 M 公司退休职工而言具有多重意义,这个传统让

他们找到了自己的圈子,重现了往日的工作和生活场景,让他们从年老体弱难以

被理解的孤独者变回了享有荣耀和辉煌的电影公司职工。

1.因老同事去世而恢复的聚会

尽管退休职工们经常在聚会中讨论集体行动事宜,但聚会传统的形成要早得

多。退休职工还在职的时候电影公司就有职工聚会的传统。虽然因领导干预中断

过一段时间,但一位老同志的去世让其他退休职工产生了时不我待的紧迫感,于

是聚会的传统又被重新恢复了。

M9 年轻的时候在农村教书,后来被选拔进入 F 县电影队工作。因为退休工

资的问题,他退休后依然要工作,放电影、教书、烧锅炉他都干过,最后找到了

在经贸局看大门的工作,家里经济才稍稍宽松。M9 在上访的事情上是积极派,

对聚会的事情也很上心。

B:每年你们还都要聚好几次,你们这个传统是怎么形成

的?是为了讨薪吗?

Page 173: web.swk.cuhk.edu.hkhwong//pubfile/thesis/2016...I 摘要 近年来,中国频发的群体性事件和显著的经济发展成果同时吸引了大量的关 注,而工人在促进经济增长的同时,也构成

156

M9:那不是为了讨薪。过去每年电影公司总结一次,吃一

次饭。后来的领导怕大家提意见,坏的很,就不聚了。是

上次陈某某死了,老陈人很好的。原来过三八节的时候他

在家包饺子,让老婆出去逛。下楼的时候刚说了两句话,

去医院的时候就走了。就觉得那么快的就走了,大家去送

葬的时候感慨,总有一天人都要走,你说怎么办?大家就

说要组织起来,老同志坐在一起,一年见上一两次面。

聚会活动从包括 M9 在内的几个老同志开始,后来发展到四五十个退休同志

的规模,几乎与参加生活补贴集体行动的全体成员相重合。

2.从“吃面、打搅团”到“开四五席”

这些老同志参加聚会的主题之一是娱乐,具体表现就是聚餐和集体旅游。大

家的聚餐从人少时在家里做些便饭发展为了去酒店订四五桌宴席,规模和档次都

有了大幅提升。

“刚开始的宗旨是大家吃些面,打搅团,也就是为了见个面。

后来越弄越兴盛,一开始很简单,炒个菜。后来上桌子,

最后上食堂,开四五席。年龄大的带上老婆,双双参加。

(M9)”

虽然聚会的承办是轮流负责的,由于开支越来越高,大家也自愿缴纳水涨船

高的会费。

“过去参加聚会一人给 5 块钱买纪念品,以前买表大家说不

好,后来收 10 块,水平原来越高,涨到 20 块,现在是 30

块。(M9)”

3.集体旅游形式的聚会

Page 174: web.swk.cuhk.edu.hkhwong//pubfile/thesis/2016...I 摘要 近年来,中国频发的群体性事件和显著的经济发展成果同时吸引了大量的关 注,而工人在促进经济增长的同时,也构成

157

除了吃饭之外,这些退休职工还每年春天组织一次旅游。聚餐和旅游来的不

仅是老职工们,还包括他们的家属。M1 的爱人 MY 就很热衷于参加电影公司老

职工的聚会,M1 身体不好无法参加旅游,她就自己去和这些老职工一起出游。

MY:春天的时候组织这些,商量着出去,今年还上了回山

西么,你爷爷去不成,我还跟他们上山西了。

M1:他们组织上延安,组织上汉中,组织上北京,组织上

平遥,这次上翠华山,去的地方可多了。

MY:还有八十多岁的人,哈哈哈。八十多岁,上一回,不

是到平遥去嘛,他一下车我就把他拉上了,别人跟他老太

太说,“哎,你快拉你老头去,一会儿叫那个 MY 给拉走了”。

“拉走就拉走”,我跟他们开玩笑么。呵呵呵,他八十多了,

我就怕他摔了。

从 MY 的趣谈中可以看出,这些七八十岁的老年人在自己的熟人圈内能够得

到充分的放松和绝对的相互信任。因此,简单的聚餐和出游才能给大家带来如此

巨大的快乐。但聚餐的意义并不仅仅是让老同志们感到开心,更主要的是给大家

提供相互交流的机会与场合。

通过互相交流,一方面老同志找回了有组织的归属感,乃至在精神上对聚会

活动产生了依赖;另一方面大家可以获得相互之间的近况,并对有困难的同志提

供帮助,或者出席老同事的一些重要场合表示支持。

4.孙女陪同参加聚会

据 MY 描述,参加聚会中年纪最大的老同事已有八十三四岁高龄,腿脚很不

灵便,要在孙女的搀扶才能上下车。即便如此,每次听说要举行聚会,他都兴高

采烈的一早等着孙女前来接他同去。

Page 175: web.swk.cuhk.edu.hkhwong//pubfile/thesis/2016...I 摘要 近年来,中国频发的群体性事件和显著的经济发展成果同时吸引了大量的关 注,而工人在促进经济增长的同时,也构成

158

MY:这叫刘某某,八十三么八十四了。每次聚会的时候是

他孙女把他送来,拿车把他送来,经管19她爷爷。她爷爷

支不住腿疼弯下了,走路的时候把她爷爷拉上,经管他爷

爷吃饭,离开的时候再把她爷爷扶上车。每次都由这孙女

陪上。

B:年纪这么大还坚持参加你们的活动不容易哦?

MY:只要说是聚会,前天晚上就高兴地不得了了,早早地

一早起来,把衣服换好,等着孙女开车来送他。

退休职工对聚会的期盼和向往反映了这种集体活动带给他们以强烈的精神

愉悦,与此同时,退休职工们还会藉此机会问候相互之间的生活情况。这种问候

不是礼仪性地客气,而是他们发自真心的想要了解老同事的状态,并在后者有需

要时为其伸出援手。

5.要给“不孝的”子女“做工作”

这些退休职工多半年老力衰,在中国的文化传统中,他们晚年幸福与否主要

取决于子女是否孝顺。因此这方面的话题在聚会时会经常被提及,对到场的老人

子女做的是否到位,其他老同事们会做出一些评价,来促使他们回去能更好的孝

顺长辈。

M9:我们集会有几个内容。一个季度我们要见一次面。包

括熟悉各人情况,商量工资问题。了解儿女是否不孝,孝

顺的我们给与鼓励,不孝的我们要给他们做工作。

B:子女不孝顺你们能怎么做工作呢?

M9:老张以前是教师,他在老人面前跟子女说要孝顺,就

是跟他们沟通,沟通是和谐的前提。

19 “经管”是陕西方言,指照顾——研究者注

Page 176: web.swk.cuhk.edu.hkhwong//pubfile/thesis/2016...I 摘要 近年来,中国频发的群体性事件和显著的经济发展成果同时吸引了大量的关 注,而工人在促进经济增长的同时,也构成

159

与在家受待遇不佳老同事的子女沟通体现出聚会不仅仅有娱乐的功能,还起

到了一定的社会功能,具有一定的互助性质。它给了退休职工们以互相支持的一

个平台,给老职工的需要提供了一个表达与交流的平台,很大程度上为他们的精

神需要的满足提供了一个补充渠道。

6.“生病”、“婚丧嫁娶”“都还要去看”

通过聚会,大家更加了解他人的生活状况,当有生病、过寿、子孙结婚等重

大事件时,老同志们会亲自到场表达自己的支持。除此之外,大家还会发动筹资,

虽然钱数不会很多,却切实传达了全体退休职工的慰问或祝福。

“还是心比较齐。另外一个你看,这个集资以后,集资以后

的开支……再一个就是有谁个,老年人生病了,婚丧嫁娶

了,都还要去看么。(M1)”

“像我跟你爷爷这,你爷爷有病了,我有病了,人家拿这个

经费来看来了。……谁有事了不告诉别人,管这事的人还

有意见呢,“谁谁你怎么不告诉我呢?”挺好的,挺好。(MY)”

看病、出席婚丧嫁娶或寿宴等活动不算是常规的聚会,而是从聚会中衍生出

来集体活动。这些集体活动与聚会一起将这些共事多年的老同志继续凝聚在一起,

维持甚至加深了相互之间的感情和关心。与这种塑造团结、增强凝聚力的作用相

比,聚会对退休职工追诉生活补贴行动的直接效果可能要微弱一些,毕竟三个月

才见一次面,对他们更新行动进度、决定行动任务等事宜而言实在间隔太久。

B:那咱们这些爷爷奶奶经常聚在一起讨论、商量对策也

是靠一季度一次的这个聚会?

M4:那不一定。聚会那主要是大家见面,大家见见面吃个

饭,聊一聊,就是这,沟通一下感情。有些重大问题,那

有时也在聚会时候说。有时有些特殊情况,比如前一向找

Page 177: web.swk.cuhk.edu.hkhwong//pubfile/thesis/2016...I 摘要 近年来,中国频发的群体性事件和显著的经济发展成果同时吸引了大量的关 注,而工人在促进经济增长的同时,也构成

160

领导啥不能等到聚会,你有时随时可能要去,聚会一季度

才聚一次。

正如 M4 所说,上访行动的一些新动态需要不定时地向大家汇报,需要全体

职工到场的新行动更不能拖到聚会时才征求意见作出决定。这时就要求临时性地

将所有人组织起来,这种情况不算很多,但对于退休职工们而言,在跟政府的沟

通陷入胶着时,偶尔举行显示其诉求规模与意志的全体集会还是有必要的。

(二)核心成员的固定组织与义务感

不过从实际促进集体诉求进展效果来看,起到最实际作用的应该是以 M3 为

首的核心小组。和前文述及的聚会活动与全体大会/集会相比,核心小组成员除

了具有团结性之外,其关键特性是社区性的相互联结。这一点首先表现为小组成

员的居住地址较为接近,M4、M7 和 M2 都是一个小区的住户,他们和 M6、M8

和 M9 都住在 F 县城里。M3 虽住在农村,离县城也仅七公里路程,骑电动车不

到二十分钟就能到达。在住址近的基础上,这些成员相互往来也较频繁。研究者

与 M7 和 M2 进行访谈时,就是在他们居住的小区楼下相遇,当时他们正一起坐

在小区长椅上看别人下棋。通过跟他们的谈话,也能发现这两位老人对相互的情

况十分了解。也就是说,核心小组成员之间的关系较之外围成员更加紧密。

住址接近且离 F 县政府较近、有社区式的活动和交往是核心小组能够建立且

发挥其独特作用的重要条件。它的常规行动发生在新任文化局长给出帮助退休职

工讨要生活补贴的承诺之后。出于对新局长的感谢和支持,M4 作为团队智囊认

为不应再以全体上访的形式影响政府对他们的观感,而是指派核心小组继续与政

府官员的沟通工作。

1.持续两年的每周行动

事实上,即便在文化局长答应要帮助这些退休职工的情况下,依然有大量的

工作需要他们自己去完成,其中主要包括前往周边县区进行考察和向县汇报考察

结果,以及及时与政府各部门之间沟通,督促其进行联合考察以及落实拨款事宜。

这些事情工作量大、耗费时间长、与政府沟通频繁,基本上也不可能要求所有人

员参与。核心小组成员的担当为其他住所远、身体差的老同志分担了大量的工作。

根据 M4 和 MY 的描述,他们在 2010 年和 2011 年几乎每周一要去县政府一趟。

Page 178: web.swk.cuhk.edu.hkhwong//pubfile/thesis/2016...I 摘要 近年来,中国频发的群体性事件和显著的经济发展成果同时吸引了大量的关 注,而工人在促进经济增长的同时,也构成

161

M1:他们县上的那些人,就是为要 50%的财政补贴,每礼

拜一县委开碰头会,每周礼拜一他们都去。

B:每周一去县政府他们去了多久,维持了多久?

M1:那时间长了。可能都有一年多。

B:这四十多人都去?

M1:不。三五个,五六个。几个头嘛,就是有代表。

正如前文所述,即使是新任局长给出了承诺、乃至县政府已经答应提供部分

生活补贴给这些老职工,核心小组依然要不断地前往县政府提醒他们兑现承诺。

在各部门领导今日拖明日、明日拖后日的消极态度中,核心小组花费了一两年的

时间,才得以落实生活补贴的发放。

B:他们每周都去的意义是什么,去了这么长时间?

M1:他就是要问,好比哪个部门答应这个事情,让你下个

礼拜来,你下个礼拜去了以后,他说还没有研究,那人就

再下个礼拜再去。

B:主要是县里面也拖这个事情?一拖拖了一年多?

M1:嗯,就是。哎呀拖了都不止一年多。……有的说也蛮

同情你,说“哎呀,你们这都是为革命工作辛苦了的,老前

辈老前辈。”“老前辈坐,给老前辈倒水”这样子,把你说的蛮

好的,但问题不解决,呵呵。

连续一两年每周坚持去政府或进行调研,这种工作量对任何一个老人而言都

不轻松。从核心小组的诞生来看,这些成员并不完全是自愿担纲,而是由其他成

员推选出来的。但是他们都有一定的责任感和义务感,而且也感觉到这就是自己

的事情,所以没有人对自己的工作敷衍了事或者消极推诿。

2.“为自己的事”和受大家的责任“委托”

Page 179: web.swk.cuhk.edu.hkhwong//pubfile/thesis/2016...I 摘要 近年来,中国频发的群体性事件和显著的经济发展成果同时吸引了大量的关 注,而工人在促进经济增长的同时,也构成

162

其中 M2 的身体最差,但是家境的贫困让他感到参与行动是自己的义务,毕

竟比他家境更好的成员都在坚持。“他那腿疼,人家每次张治明来一叫,

就都跟人家去了。把啥都撂上就去,那咱为咱自己的事情么。(M7)”

M4 有严重的高血压问题,自身脾气又比较暴躁,因此与政府官员打交道对

他而言是身心两方面的考验。他表示如果仅是个人利益受损,自己不会花费这么

多的精力和时间来追讨。但是被推选为核心小组成员,他自感肩负着其他老同志

的期待和信任,这才是他愿意不辞辛劳到处奔波的根本动力。

B:咱们这些老同志坚持每天跟进这个事情跟一年,是咱

们这几个人之间达成的默契,还是大家协商?

M4:那大家就委托咱这些同志,人家就把责任就委托咱们

这些同志为大家办事呢么。这些同志一个是也牵扯自己的

利益着,下来也愿意办这事情。

B:你觉得,就是说在帮大家同时等于也解决自己的问题?

M4:哦,那对着,如果为咱自己一个人的事情,那咱哪怕

就不弄了,那咱就算了。因为牵扯确实也就是人多了,大

家的利益,不是一半个人。

出于对生活困难老同事的同情、对他人给自己的委托与信赖的回应,M4 和

其他核心小组成员心甘情愿地不辞辛劳、为生活补贴的问题每周前往县政府督促

进度。正是在他们这种积极行动的压力下,F 县政府的几个部门才能够在一两年

的时间里将联合调查与生活补贴发放落实下来。

(三)重要的精神领袖

无论是核心小组成员还是其他的行动参与者,除了为自己和他人的共同利益、

为老同事的嘱托和期待而行动之外,还有一个重要的精神领袖——M3,一直在

鼓舞和激励大家坚持下去。

1. “人家乡下人都来咱能不去?”

Page 180: web.swk.cuhk.edu.hkhwong//pubfile/thesis/2016...I 摘要 近年来,中国频发的群体性事件和显著的经济发展成果同时吸引了大量的关 注,而工人在促进经济增长的同时,也构成

163

M4 由于身体不好,如果仅从自己的意愿来看,他并不想花费如此多的心力

去追讨几百元的生活补贴。但是看到 M3 每次从村子里风尘仆仆地来县城,他感

到作为 F 县居民,自己没有理由推脱不去。

M4:找人家领导每个礼拜一都是我们的上访日的样子,每

个礼拜一都要去,这都坚持了一年多两年的事情。

……

B:那你去了没?

M4:去了么。我就在县上住着呢,人家乡下人20都来咱能

不去?

M3 愿意不辞辛劳地为全体老同事的事情负责,跟他本人的性格和经历十分

相关。在前文对他的介绍中可以看出,M3 曾经担任过 F 县退休职工协会理事长

和西安市退休职工服务总会荣誉会长,担任后一职位时,他需要每周前往西安上

班一天。这些职位都是义务性质的,并不能带给 M3 以物质上的实惠或利益。正

是因为个人的特殊品性,M3 才能鼓舞和带领着整个退休职工队伍坚持这么长时

间。

2.“你不跑哪里来的那些钱?”

M3 的主要性格特征是乐观、无私、热情、善良及不辞劳苦。这些性格特征

的综合效果就是在大家已经为生活补贴的事情奔波了两三年却毫无成效的时候,

M3 依然有坚持下去的恒心和力量。他只有一个简单的执念,就是如果继续坚持

还有可能拿到钱,但如果大家放弃行动,就一点希望都没有了。经过了这么多年

的坚持,得到的结果虽然只是县政府承诺发放三年生活补贴的 50%,但是 M3 并

没有因此而气馁,而是想着要继续讨要电影公司的 30%生活补贴。

B:你跑的过程中,县里头领导也不理咱们,中间有没有

过什么时候不想跑了?

20指 M3——研究者注

Page 181: web.swk.cuhk.edu.hkhwong//pubfile/thesis/2016...I 摘要 近年来,中国频发的群体性事件和显著的经济发展成果同时吸引了大量的关 注,而工人在促进经济增长的同时,也构成

164

M3:不想跑你不想要钱了,不想跑。咱那跑一回,那一回

几个月下来给大家补助上万块钱呢。你不跑哪里来的那些

钱呢?

B:那在这个补助之前有没有感到绝望?

M3:没有,现在也没觉得绝望,还想着要继续跑。现在就

是为电影公司的 30%没发,这伙还都继续跑着呢。

带领退休工人集体行动并不是一朝一夕所能完成的,它需要领导者付出极大

的恒心、耐力和精力,来协调行动者以及面对行动对象。

3.除了 M3“谁愿意弄这麻烦事”

由于缺乏现代化的信息沟通手段,每次有要传达信息或组织聚会时,都需要

M3 打电话逐一通知所有 47 名(一说 49 名——研究者注)成员。光这一项工作,

其繁复程度就让许多其他老同志望而生畏。

“我一回一打就是几十个人的电话。聚一回会,也要给这么

多人打电话。今儿在谁家聚会,在什么地方,给这些人齐

齐通知到。(M3)”

M3 不像 M4 富有才华、满腹墨水,也没有 M1 的政治和文化素养,作为文

化系统的工作者,M3 不是因其本职工作的突出能力而获得他人的信赖与追随。

但是正如 M8 所说,其热心、大度、不怕麻烦的精神足以令他在这些退休职工中

脱颖而出,即便有人不认可其文化水平,也不会质疑其服务精神。

M8:M3 有个好处,尽管文化浅,说话错误百出,但是很

热心。大家觉得叫他带头,说个啥嘿嘿一笑就完了。

B:除了他还有谁愿意带头的吗?

Page 182: web.swk.cuhk.edu.hkhwong//pubfile/thesis/2016...I 摘要 近年来,中国频发的群体性事件和显著的经济发展成果同时吸引了大量的关 注,而工人在促进经济增长的同时,也构成

165

M8:这样的人还少,有几个人。也没人愿意闹这些事,谁

愿意弄这麻烦事,他还耐得下那破烦21,我还受不下。

4.“咱在这行善呢”

M3 强烈的同情心是他宁愿忍受烦琐的事务,依然愿意带领其他职工不懈行

动的重要动因。想到他人正在苦难中煎熬,M3 就无法袖手旁观,这让他采取了

比其他退休职工更富利他主义色彩的行动。

B:那你不是为自己生计发愁在这跑?

M3:不是不是。……咱的生活过得去,有的人可怜得很,

你像咱里头有个老职工,叫做刘某某,这老汉今年 82 咧,

儿子是瓜瓜22,有老伴,瓜瓜还要了个孙子,那老汉都 82

了一天种地干啥的,可怜的,那生活都可怜的很。

B:那你也是为了这些更可怜的人才坚持在这边跑?

M3:啊,所以说咱在这行善呢。

不过,M3 富有同情心并不代表其他退休职工就缺乏同情心。M3 能够担任

总负责人的角色,除了热情、大度、善良之外,还有地理因素和健康因素的作用。

这两点无关乎行动者们的主观意愿,却实实在在地塑造着他们所能采取的行动。

例如 M1 在身体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曾经是一名相当活跃的行动者,并在第一次

退休工资无法落实的诉求行动中发挥了十分关键的作用。然而衰老和生病逐渐损

耗了 M1 的精力和能力,在后来的集体行动中,他只能量力而为,偶尔到场表示

支持。同样,M4 有着不亚于 M1 的能力和积极性,也表现出对境遇不佳同事的

同情,但在精力和健康状况方面,M4 却远不如较自己年龄更大的 M3。

21 陕西方言,指麻烦——研究者注

22 陕西方言,指“傻子”——研究者注。

Page 183: web.swk.cuhk.edu.hkhwong//pubfile/thesis/2016...I 摘要 近年来,中国频发的群体性事件和显著的经济发展成果同时吸引了大量的关 注,而工人在促进经济增长的同时,也构成

166

“再一个就是我都八十岁了,我到 F 县去还骑电动车去。还

不搭车。刮风下雨,再热,只要我说开会,聚会啥的,我

去这些人也都去了。就当锻炼身体,所以身体好么。(M3)”

虽然 M3 幽默地表示自己将组织、参与集体行动当做锻炼身体,因此才维持

了健康与活力,而事实上反过来说可能更加恰当,正因为他拥有较其他老同事所

欠缺的健康和活力,才能够带领大家不懈地坚持行动。

六、退休工人集体行动的未来

作为一名已年过八旬的老人,即使 M3 身体再好,也不可能无休止地为生活

补贴的问题奔波着。

(一)“终身制”和“歇不了”的行动领袖

事实上,M3 的热情和精力在长年累月的行动和挫折中无形地被消磨着。他

自感年事已高,应该由更加年轻的人接替他担负起组织者的职责。可是除他以外

的几十名老职工中,竟然没有一人愿意接下这个烫手山芋,只是试图用终身制这

种说法来延长 M3 的义务期限。

M3:就是要有一个人带头呢,我几次在会上我说我年龄大

了,重新找个人带大家跑,大家说那不行,你就不能歇么,

你那是终身制,什么时候你把气咽了就给咱不跑这事情了。

你歇不了。

B:你有时候也觉得自己年纪太大了?吃不消了?

M3:哦,就感觉脑子也不行,眼睛也不行,耳朵也背,但

这伙没人弄这事情,你叫这伙可又都来,但是就没有一个

人给你出头组织这事情。

(二)“M3 这次也给咱卧上了”

Page 184: web.swk.cuhk.edu.hkhwong//pubfile/thesis/2016...I 摘要 近年来,中国频发的群体性事件和显著的经济发展成果同时吸引了大量的关 注,而工人在促进经济增长的同时,也构成

167

得到 F 县政府的拨款许诺后,M3 的斗志似乎愈发衰退。尽管在访谈中 M3

表示要继续行动,讨回属于退休职工们的生活补贴,但是其他退休职工已经在行

动方面觉察到 M3 的消极和懈怠。

“M3 这次也给咱卧上了,不给咱说怎么弄。就 M3 是我们

领导嘛。有一点看着像,有点灰心了还是怎么说,没有劲

张罗了。(M7)”

M3 的后继无人让 M 公司退休职工接下来是否继续行动尚未可知。虽然从整

个行动群体的维持来看,这些退休职工抱有较强的集体身份和团结意识,但是涉

及具体分工时,尤其是需要负担强密度劳动的职责时,实际上愿意且有能力负责

的人并不多,而 M3 的角色更是无可替代。这种表面团结、内部却危机暗藏的组

织架构很大程度上是由行动者们的年龄结构所导致,退休后的清闲和年老力衰的

无奈是一对矛盾统一体,注定了这些老职工们的集体行动最终要自行走向衰败。

尽管 M 公司退休职工集体行动的前景甚不明朗亦不乐观,却并不代表它要

被打上彻底失败的烙印。与之相反,从结果来看,在缺乏政策、法律的程序支持

和经济、物质方面资源的情况下,这些老同志仅凭锲而不舍的努力争取到了事件

的转机,得到了政府三年的生活补贴拨款。当然这个结果对退休职工们而言不代

表可以一劳永逸,如果想要拿到持续的生活补贴,他们还需要将行动继续下去。

但现有的成绩也多少让这些老职工感到安慰,无论如何,它代表着长久以来行动

的回报。

总结:从“螺丝钉”到“肉刺”,再到“肉刺消亡”

通过本章的内容可以看出,随着退休金被拖欠和因此发动的集体抗争,M 公

司退休职工对自身身份与利益的诠释产生了巨大的转变和强烈的挣扎。一方面这

些退休职工无法抛弃因为工作经历与社会主义教育产生的“螺丝钉”身份认同,

时刻提醒自己站在国家和政府的立场上思考问题;另一方面他们又难以接受理应

发给自己的退休金被拖欠,想要向国家和政府讨要自己的公平和尊严的他们被迫

成为了对方的眼中钉和肉中刺。在听话与抗争这两种取向之间不断挣扎地退休职

工最终采取了妥协的“悲情牌”策略,选择了一种近乎沉默的消极方式来反映自

Page 185: web.swk.cuhk.edu.hkhwong//pubfile/thesis/2016...I 摘要 近年来,中国频发的群体性事件和显著的经济发展成果同时吸引了大量的关 注,而工人在促进经济增长的同时,也构成

168

己的困难。其结果就是,由于这种做法对政府方面缺乏刺激和压力,傲慢的官员

对上访者和他们的“乞讨”视而不见。

昨日的政治自觉成为了今日退休职工对其上访主动加以约束和限制的思想

包袱。但是,行动领袖不辞辛劳的付出感染和激励着其他职工,他与核心成员对

贫困职工的同情心转化为了持续行动的责任感,这些个人的性情与品格加深了成

员之间的羁绊,使集体上访的团队即使在看起来最绝望的时候也没有消散。

M 公司退休职工的集体上访虽然被动而平静,但长期坚持下来他们终于盼到

了一位“好官”的上任。然而只承诺了三年的财政补贴结束后,他们又将陷入向

县政府“乞讨”的困境中。这些退休职工已经投入了太多宝贵的晚年时光在无穷

的等待和抗争之中,年迈和体衰不断消磨着他们的精力和斗志。肉刺的持续损耗

使政府对其刺激愈发麻木和漠然,而这种损耗的本质是退休职工用来换取战斗力

的生命源泉的枯竭。

相比于 M 公司退休职工老老实实地等候着愿意为他们做主的官员上任,下

一章中,同样号称要政府为其“当家做主”的深圳 S 街道工地工人,却因为不断

地升级行动而没有留给街道办以任何迟疑和选择的空间。将获取和讨要工资及看

作“天经地义”的建筑工人,无心考虑政府和资本的意愿,而是抱着不达目的誓

不罢休的态度强行要求政府介入,并按照工人的节奏和规则实现己方的利益。

Page 186: web.swk.cuhk.edu.hkhwong//pubfile/thesis/2016...I 摘要 近年来,中国频发的群体性事件和显著的经济发展成果同时吸引了大量的关 注,而工人在促进经济增长的同时,也构成

169

Page 187: web.swk.cuhk.edu.hkhwong//pubfile/thesis/2016...I 摘要 近年来,中国频发的群体性事件和显著的经济发展成果同时吸引了大量的关 注,而工人在促进经济增长的同时,也构成

170

第七章 S 街道建筑工人“天经地义”的

集体讨薪 上一章的主人公 M 公司退休职工作为文化系统工作者,虽然因为退休金问

题不得不去县政府上访,却总是站在政府和国家的角度思考,主动给自己的行动

戴上“守规矩”的枷锁。借助集体的凝聚力和行动领袖的坚强意志,集体上访的

行动终于坚持到了政府方面给予回应的时刻。

在本章中,S 街道办工地上的建筑工人却没有耐心和本钱进行“持久战”,

他们在面临工资无法按时发放的危机时迅速做出反应,要求政府的介入和解决。

和 M 公司退休职工相反,建筑工人虽然号称其行动合法合规,实质上他们只关

心这些做法是否有效,是否能讨回自己的利益而非符合政府方面的期望。

能够捕捉到仅维持两天的 S 街道办的群体性事件,是因为研究者事先在街道

办政府的周围找到了一位愿意提供帮助的线人。这位线人上班的时候就能看到街

道办发生的事情,因此在建筑工人聚集于街道办门口的时候及时地通知了研究者。

研究者赶到现场的时候这些建筑工人只是静静地坐在政府门口,等待工人代表与

政府工作人员的商谈结果。研究者通过跟他们的谈话,了解了工人春节前着急回

家却拿不到工资的焦虑。第二天工人将行动升级,通过围堵街道办大门和声称上

访市政府,才终于拿到了工资。事后研究者获得了和工头等知情工人细谈的机会,

并意识到在集体行动背后政府、资本与工人之间的互动本质上是基于利益和权力

的博弈。

第一节 打工者形成中的经济意识

一、商品化的生命体验与赚钱为中心

中国的建筑业的分包制形成了行业内十分复杂的劳动关系,但是建筑工人与

直接雇佣者之间的关系要较其他行业更为简单明了。包工头与手下的工人没有固

定的劳动关系,不需要对后者进行流水线式的生产管理。包工头带领的队伍只要

能够在期限内完成相应工作,就可以获得约定的报酬,无论其约定对象是更大的

包工头还是承包商。

因此在建筑工人的工作体验中,用劳动交换金钱构成了他们最核心的道德伦

理。大部分建筑工人从农村来到城市之后会发现,他们生活的唯一目的就是赚钱。

Page 188: web.swk.cuhk.edu.hkhwong//pubfile/thesis/2016...I 摘要 近年来,中国频发的群体性事件和显著的经济发展成果同时吸引了大量的关 注,而工人在促进经济增长的同时,也构成

171

原因是城市里几乎没有他们的容身之地,除了建筑工地旁边的工棚以外。高昂的

消费与排斥性的城市文化令这些农民工总是与城市显得格格不入,对所处的城市

来说,重视的仅有他们付出的劳动价值。

尽管所有的高楼大厦都从这些打工者的手中拔地而起,城市人铭记他们的只

有涂抹着泥土的肮脏,却遗忘了他们付出的血汗。建筑工人赚取的人民币是唯一

的动力让他们忍受沉重的劳动和狭隘的居住与文化空间。金钱成为了在消费时代

中最忠诚的伴侣和朋友,让他们可以在漂泊不定的城市生活中尋找一丝安稳与慰

藉。

深圳市宝安区的 S 街道办位于深圳西北部,是以“蚝乡”著称的侨乡。S 街

道办旧称 S 镇,改革开放后引入了大量外资。2004 年随着城市化改制,S 镇更名

S 街道,原村集体注册了逾 60 家股份合作公司,使原村民得以享有分红等福利。

S 街道的原住民有着充裕的资金和土地资源,除了投资实体经济之外,也在 S 镇

投建了大量商用或住宅建筑。但是这些建筑工程往往并没有经过规范的行政审批,

尤其是缺乏商用或住宅资质的土地许可,导致所有后来的建设沦为违法行为。

就在临近 2013年春节的时候,位于某某村的一项在建工程被 S街道办叫停。

出资者以工期被拖延、前景不明朗为由拒绝交付工款。于是建筑工人们在 2013

年 1 月 23 日来到了 S 街道办,要求对方出面解决帮其讨薪。

(一)“一天不上班就没钱存”

当研究者来到现场的时候,工人们似乎都在冷静地等待着。他们或坐或站,

有人沉默抽烟,有的三三两两在一起谈话,只有个别工人以激动的语气在打电话。

见到研究者,工人们一开始以为是记者前来报道,便纷纷围上来要倾诉他们的问

题。待得知研究者只是一名学生后,工人们失去了初时的巨大热情,却也不排斥

接受访谈。

建筑工地的活计虽然工资相对较高,但缺乏稳定性和任何劳动福利。工人们

流连于不同的工地之间,每一天的生活费用几乎都仰仗于当天是否能够开工或是

及时拿到了工钱。在 S 街道办讨薪的工人大部分来自四川,其中的 S1 表示要在

深圳这样的地方生存,只能用不停歇的劳动换取生活资料,否则就会陷入入不敷

出的困境。

Page 189: web.swk.cuhk.edu.hkhwong//pubfile/thesis/2016...I 摘要 近年来,中国频发的群体性事件和显著的经济发展成果同时吸引了大量的关 注,而工人在促进经济增长的同时,也构成

172

S1:在这个地方,一天两天不上班就没钱存。就是这样。

B:每天都必须要上班?

S1:每天都要上班。

B:有周六周日吗?

S1:没有没有!干施工的哪里找周六周日啊,没有。

另一名建筑工人 S2 不仅验证了 S1 没有节假日的说法,更表示他们每天的工

作时间都在十个小时以上。

(二)从农民变成赚钱机器

S2 与研究者一样老家在陕西省,因此对研究者表现出了很大的热情。他身

材挺拔高挑,厚厚的嘴唇和陕西口音都让他显得格外淳朴甚至憨厚。S2 在和研

究者聊天的过程中经常提到陕西人并不喜欢外出打拼,他自己也是迫于无奈才离

开汉中老家。汉中自古以来就是中国著名的粮仓,S2 所在的地方政府为了利用

水力发电,竟导致农民的土地干旱无法耕种。

“在大集体的时候修了一个拦河坝,把那个水从四十公里之

外引过来。现在就是怎么说改革开放以后,政府官员瞎胡

搞,在源头上搞了一个发电站,冬季他们把闲水搞去发电,

现在忙季了,下面流不下来了。所以到我们那里就缺水,

这个水田不能插秧了。(S2)”

2001 年,S2 在老乡的介绍下来到深圳打工。在这里,他逐渐从一个淳朴的

农民变成了一位精明、世故的包工头。他的淳朴与善良让他在熟人那里得到了许

多教训,令他不得不将自己转变为冷冰冰的赚钱机器。唯有做农民时吃苦耐劳的

习性保留了下来,帮助他在这座陌生的城市生存下来并站稳了脚跟。

B:你们工作累吗?有节假日吗?

Page 190: web.swk.cuhk.edu.hkhwong//pubfile/thesis/2016...I 摘要 近年来,中国频发的群体性事件和显著的经济发展成果同时吸引了大量的关 注,而工人在促进经济增长的同时,也构成

173

S2:当然累。没有节假日的,包工的话一天工作超过十个

小时,一般都是十四五个小时。

在 S2 的日常生活中,娱乐和休闲从来不会被提上日程。像他这样的建筑工

人,每日巨大的工作量迫使他们连必要的劳动力再生产活动时间都要压缩,包括

睡眠和洗漱等。

B:那你们有休闲时间吗下班之后?下了班通常干什么

呢?

S2:累了一天了回去就睡觉,没什么活动。平时这时候都

还在抡铁锤……早上六点又起来了。凉一冲都一点了。

B:那你们一天只能睡五个小时啊?

S2:充其量四个小时。

这时,一些意外因素导致的停工就像是天赐的恩惠,让平时里如机器般转个

不停的工人们终于得以享受些许娱乐与闲暇,重拾常人的乐趣。

“顶多三朋四友的,遇上停电、下雨,意外事件造成的停工,

就休息,坐一起聚聚餐。(S2)”

对金钱的需要是推动 S2 等建筑工人加入城市劳动大军的动力之源,但在出

卖劳动力的过程中,他们也不自觉的成为了金钱的奴隶。无论在他人还是自己的

眼中,建筑工人的人身价值已经不知不觉的被其创造的劳动价值所替代。

人身价值的商品化不仅是打工者在劳动过程中的体验和感受,也逐渐转化为

自我认知的重要构成部分。他们的价值体系的核心要素亦由此被金钱所取代。在

这种情形下,不仅别人以工具和商品的眼光看待他们,他们也在同时以工具和商

品的眼光看待自己与他人。

“社会太现实了,什么理想。今天挣 100,明天挣 1000,

这就是理想。身价跟你挣得钱一样。没有人理你身价值多

少钱,你能挣多少钱你就值多少钱。(S2)”

Page 191: web.swk.cuhk.edu.hkhwong//pubfile/thesis/2016...I 摘要 近年来,中国频发的群体性事件和显著的经济发展成果同时吸引了大量的关 注,而工人在促进经济增长的同时,也构成

174

S2 找到的面对现实社会的方法就是用绝对现实的态度生活,不谈理想,不

谈生命意义和价值,只谈论生意和能够挣多少钱。但从 S2 的叙述中可以看出,

这种工具性思维是他自我保护的坚硬外壳。在深圳的十几年打拼并没有让他冲破

茧蛹化蝶而出,唯利是图的城市生活和交往原则是他经过多次欺骗乃至背叛才深

刻体悟的人生哲理。在 S2 柔软的心灵被现实打击的伤痕累累后,他给自己的心

灵包裹一层厚厚的硬膜,避免自己继续受伤。

(三)“同行没老乡,同行是冤家”

建筑工人透过劳动过程与劳动关系不仅仅体验到的是自身的商品化与工具

化,同时不可避免的会体验到物化支配和蔓延到了所有的社会关系之中。传统中

依据地缘形成的老乡对离家的中国人而言具有天然的可信度,老乡网络也往往是

他们在陌生环境中优先寻求帮助或寻找归属感的社会网络。然而,在城市中占主

导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扭曲、破坏了由人与人之间自然和质朴的联结形成的社

会关系,尤其是劳动者之间的乡缘关系。

S2 在深圳的价值观重塑很大程度上建基于其社会交往的受挫,后者让他逐

渐失去了对人与人之间天然感情的向往与信赖,取而代之的判断是所有社会交往

背后的逐利性动机。

刚来到深圳的 S2 人生地不熟,遇到老乡时第一直觉是亲切和信任。可是在

共同工作的过程中,他渐渐感觉到老乡在可能的利益冲突面前并不意味着天然的

友谊和团结,反而可能是更强烈的排斥和嫉妒。

“刚到深圳时见到老乡觉得很亲,给人家买水、发烟,后来

认识到同行没老乡,同行是冤家。一次和一个老乡,活是

他找的,叫我去,那个老板我也认识。干活的时候,几个

老乡一起,两三个手艺都比较好,领班应该对我们好,因

为我们都比他快,抓到什么干什么。他反而嫉妒我们。我

们干完就歇了,他没干完不能歇。(S2)”

S2 的老乡虽然介绍了包括他在内的几个陕西同乡一起给自己认识的老板工

作,但他在劳动过程和报酬分配时清晰的感受到了工人之间的竞争之残酷。同样

Page 192: web.swk.cuhk.edu.hkhwong//pubfile/thesis/2016...I 摘要 近年来,中国频发的群体性事件和显著的经济发展成果同时吸引了大量的关 注,而工人在促进经济增长的同时,也构成

175

的工种里,干活速度的快慢、休息时间的长短会持续性的体现于不同工人身上。

即便不考虑工资问题,针对目标实现效率形成的竞赛游戏本来就会令心胸狭窄的

落后者感到不快,更何况工作效率往往与报酬相挂钩。工作结束后,S2 得到了

比老乡更高的工资,后者没有因为与 S2 的同乡情谊为他感到开心,反而用质问

来表达对老板的不满。

“他手艺没你好,挣得没你多,他嫉妒你。有一次,我比较

爱吃苦,人家下班走了,我干完活才走。老板就说给我多

给点。我们那个老乡说我们工资一样,为什么他的钱比我

高?(S2)”

自此 S2 意识到一起合作的工友比老乡更有实际作用,也更加坦率。合作关

系本身就建立在共同的经济目标基础上,只需要关注如何协作促进效率拿到更高

的工资。老乡情谊看似不含利益关系,但在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下必然涉及利益

冲突。当老乡和工作竞争者这两种身份重合时,为了利益而放弃乡谊的选择令

S2 心寒,却帮助 S2 认识到在资本主义经济体制下工人之间的社会关系都将围绕

利益展开,如果不能形成合作关系,那么就会走向不顾情谊的竞争。

“在我头脑中没有老乡,只有竞争对手,或者合作伙伴。老

乡是什么,就是住得近。咱们合作的好,工比别人高一百

块,大家都高兴,但老乡做不到。(S2)”

而接下来的遭遇让 S2 意识到,市场经济制度扭曲的不仅仅是老乡关系,它

会渗透、改变各种形式的亲密关系,即使是最受信任的朋友,也有可能为了其生

意渠道与资源而在中伤、背叛自己。

“他是个江苏人,我们关系好到什么程度啊,就是他让他儿

子叫我干爹。我对他非常好。有个老板叫我帮忙管,我没

答应,说带人去干活。他没活,打电话,我叫他过来,对

他特好。当时在龙岗,龙城广场有工程,问我们组要人,

Page 193: web.swk.cuhk.edu.hkhwong//pubfile/thesis/2016...I 摘要 近年来,中国频发的群体性事件和显著的经济发展成果同时吸引了大量的关 注,而工人在促进经济增长的同时,也构成

176

派他去了。他就跟老板接触,在老板面前吹,说我坏话,

说我什么什么不好,告黑状。老板就利用他,做管工,但

工资没加。他还想方设法挖我的人,壮大他自己的势力。

当时气得我啊!(S2)”

市场经济制度对工人社会关系的改造彻底扭转了工人团结的可能形式,过去

围绕着地缘或乡缘关系形成的凝结力被残酷的竞争与相互信任的缺失所打破,工

人们无法再建同乡之间的单纯友谊,而是寻求跨越地域的可信任的合作关系。更

重要的是,即便有基于同乡的合作关系,也是因为这种同乡是真正意义上的乡亲,

有便利的沟通条件和更多的信任基础,可以作为较好的人脉资源服务于找工或招

工。

当工人的社会关系中的朴素情感、天然亲近的因素被剥离,仅留下包裹在情

感外衣下的利益关联时,他们失去了传统关系网络提供的安全感和归属感,而被

迫与金钱建立唯一的精神契约来寻求新的心灵庇护所。将自身与社会关系的客体

化或是工具化,是工人适应市场经济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进化结果,是其经验

与精神和谐统一的呈现。

虽然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中,工人面对商品和资产阶级时往往以客体、物化

的面貌示人,但在围绕金钱的追逐游戏中,工人也确实在试图开辟其自主空间与

道路。熟练而精明的建筑工人有机会上升为包工头,而这一升迁历程带给他们把

握生命的控制感。即便是在控制感最薄弱的危机时刻,例如被老板欠薪时,工人

面对强势政府亦采用工具化的态度,某种程度上主导着双方的互动进程。

二、市场经济中的价值与伦理观念

S街道的建筑工人与政府的互动模式不仅取决于工人聚焦于报酬的核心价值

观念,也不仅取决于他们将一切社会关系工具化的理性思维,还取决于他们对通

过市场行为培养出的契约精神的深刻体验与绝对认同。契约精神提供了当事人的

信任基础,它是市场行为得以不断延续下去的基本法则。参与到市场行为中的个

体不需要了解契约的概念或签订实质性的契约,就可以充分地体验这种精神的核

心内涵。

Page 194: web.swk.cuhk.edu.hkhwong//pubfile/thesis/2016...I 摘要 近年来,中国频发的群体性事件和显著的经济发展成果同时吸引了大量的关 注,而工人在促进经济增长的同时,也构成

177

中国建筑业往往缺乏仪式性的签约环节,繁冗的分包制和对法律缺乏认同很

大程度上抑制了承包和发包双方签订合同的动机。在纸面合同缺失的情况下,建

筑行业依然能够维持其基本的运转,恰恰说明这一行业中蕴含着不言而喻的实践

中的契约精神。这种精神贯穿于建筑业的多个环节中,体现为多方主体的互动规

范。在承包者与发包者之间体现为,承包方要按照发包方的要求完成工程内容,

发包方要按协议支付工款;在承包者/包工头与施工者之间就体现为,包工头要

承担后者的工资风险,后者要完成自己的工作任务。当然,包括本案例在内的多

发的欠薪事件说明,缺乏制度保护仅靠口头协议并不足以解决违约问题。然而作

为纯粹的市场主体——即不享有公权力特权的交易主体,如果想要持续的加入交

易活动中,就必须按照市场交易原则来组织其活动。

如上所述,对于建筑工人而言,最基本的市场交易原则体现在付出劳动与获

得报酬之中,这是一组必然实现的公式,是公理一般不证自明的规则。它来自工

人直接的生活体验,但它也内含有工人可能未必意识到的价值观与伦理观的改变

与组合。

(一)春节——工人行动加速的催化剂

工人对劳动与报酬之间关系的执着首先来自他们对报酬的重视,这一点在前

文中已经加以探讨。这里需要补充的是,城市和农村对建筑工人而言是两个场域,

前者是功利场,一切活动与社会关系均围绕着利益与金钱展开,令工人感到强烈

的物化与疏离感;后者则依然包含相对纯粹的情感纽带,尤其是家庭中由天然的

血缘构成的亲密关系,给工人带来自在和主体的体验,成为了他们寻求精神安慰

与人生意义的终极场域。因此,大部分建筑工人都将为家庭提供经济来源当成自

己最重要的使命,一方面是因为农村的生产力不足以提供劳动力的再生产费用,

另一方面也有建筑工人精神归属的因素作用。交通成本等问题决定了建筑工人每

年仅有春节这一次回归家乡的机会,所以春节前的欠薪会引发他们格外的急切与

愤怒。

S3 是讨薪工人中诸多四川成员中的一名,他早已提前买好回家的火车票。

事实上,不少建筑工人都跟他一样掐着工期购买回乡车票,避开春运高峰期。无

法按照设想时间回家似乎给 S3 造成了很大的打击,关于领取报酬和回家的憧憬

同时破灭,令 S3 陡然升起了伤感的情绪。

Page 195: web.swk.cuhk.edu.hkhwong//pubfile/thesis/2016...I 摘要 近年来,中国频发的群体性事件和显著的经济发展成果同时吸引了大量的关 注,而工人在促进经济增长的同时,也构成

178

“我车票都搞好了,明天的车票拿不到钱,没办法!……

他这个违(章)建(筑)嘛,你赶工期,白天晚上干,……

就辛苦点嘛,辛苦就多赚点钱,是这个意思。赚点钱又拿

不到没用嘛。他妈的,真伤感!(S3)”

春节回家的节点会刺激打工者加快讨薪行动的步伐与节奏,涉及报酬的核心

价值观念和伦理判断却没有改变。市场化的城市生活让打工者意识到金钱本身是

最值得追求的目标,随之而来的是劳动换取报酬作为追求经济目标手段的绝对正

当性。

(二)血汗钱的理直气壮与天经地义

改革开放后,获得了更高流动自由度的农民才有机会进入劳动力市场中,体

验劳动与报酬的一一对应关系。他们从此不再将劳动看做是自然而然的生活方式,

以前自我供给的粮食生产、公社的集体劳动、乡亲邻里之间的帮忙,逐渐成为模

糊被忘却的记忆,劳动作为交换品的新观念开始萌芽并生根。

对于马克思而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的工人劳动从自然的生活方式转化为

资本主义生产要素,是一个异化的过程。但是深刻内化了劳动力交换价值的打工

者亦由此产生出了坚定的伦理观念,他们开始将获取劳动报酬看作是“天经地义”

的公义,这种公义思想为其讨薪行动提供了类似于信仰的精神力量。

S4 是一位较为瘦小、皮肤黝黑的工人,年龄约五十岁左右。他已在深圳打

拼多年,除了给别人打工外,也自己做包工头承包工程。S4 的儿子儿媳均在深

圳找到工作,他便将爱人也接来深圳,全家在此扎根。S4 虽在经济方面并不拮

据,但是似乎其工作经验所塑造的市场伦理观念主宰了他对欠薪问题的看法,即

劳动交换工资的铁律不能被打破,无论发生在哪个行业,也无论打工者的经济状

况如何。

“在任何地方干工,不管是你有钱没钱,你自己的血汗钱都

要拿到手,是不是啊?这是肯定的啊。……况且我们打工

者也很理直气壮是吧?我做工你就得给我这个工资是吧,

Page 196: web.swk.cuhk.edu.hkhwong//pubfile/thesis/2016...I 摘要 近年来,中国频发的群体性事件和显著的经济发展成果同时吸引了大量的关 注,而工人在促进经济增长的同时,也构成

179

是不是这个道理?你现在在哪个行业都是这样嘛,我跟你

老板打工,你就得给我钱,是不是?(S4)”

在市场正常运作的情况下,交换行为会自发的进行,平等交换的原则也会得

以自觉贯彻。但是当这种自觉秩序被打破时,打工者应该用什么样的方式来获取

报酬就成为了一个现实问题。

“我们必须要我们的工资、血汗钱,是吧,这是普天之下天

经地义。我们应得的相应的报酬,我们不多得你一分,但

是你给我们的工资是我们应有的报酬,是不是啊?(S4)”

S4 在为建筑工人的集体行动辩护时围绕着这句中心思想展开。无论是法律

还是政策,都没有民间通过市场活动自发形成的伦理观念对建筑工人们的影响大。

市场平等交换的伦理观在他们看来是普遍适用的,因此在约束对象与优先级方面

都是高于其他规则的。

第一, “普天之下”意味着市场原则对工人而言是普适的,无论是空间范

围还是涉事主体都要遵循,在此案例中包括打工者、老板以及政府,都要受到其

约束。第二,“天经地义”说明打工者将此市场原则看作是先在的自然法则。在

自然法则面前,政府也要受到约束,虽然它不直接作为参与主体,但对打工者来

说,政府有义务实现基于市场准则的公平。也就是说,资本主义交易的自然法则

观念,无形中带给了打工者以赋权感,令其产生了敦促政府介入以实现自身利益

的主体性。第三,高于人为的规矩、条款,包括法律、政策、程序等等,在“天

经地义”面前都成了琐碎的技术性问题,而不是根本的原则性问题。不同的建筑

工人根据其性格、经验,倾向于采取各种方式、不同激进程度的行动,尽管他们

时而会用合法或合规等说法为其行动辩护,实际上他们并不看重具体举证是否恰

当,因为根本上其行动的正当性还是会指向动机的“天经地义”。

(三)S5 与其“信仰”——老板及工人的信任

S5 是讨薪建筑工人的包工头。在第一天的行动中他只是偶尔出现了几次,

应政府方面的要求,S5 与几名工人作为代表一直在走相应的程序。建筑工人们

向 S 街道办的工作人员提交了表格、证据材料之后,S5 等工人代表便被带去了

Page 197: web.swk.cuhk.edu.hkhwong//pubfile/thesis/2016...I 摘要 近年来,中国频发的群体性事件和显著的经济发展成果同时吸引了大量的关 注,而工人在促进经济增长的同时,也构成

180

劳动部门23,直到政府部门下班后他们才回到在街道办门口等待的人群中。一整

天的流程跑下来,S5 等工人代表没有得到任何明确的答复。

S5 是为身材高挑的四川人,长期的体力劳动让他显得瘦削而结实,并具有

跟所有建筑工人一样皮肤黝黑。S5 的一双大眼睛格外引人注目,配合他挺拔的

鼻梁,似乎天生就带着一种精明的领导气质。他 1993 年就来到深圳打工,打工

期间结婚、生子,从青涩懵懂的少年一步步打拼成为包工头。虽然 S5 文化程度

不高,讲话时思维很跳跃,但他对自己的看法很坚定,显得信心十足。他在打工

和包工的经历中总结出了关于社会资本的“生意经”,并将与相互间的信赖关系

上升到了“信仰”高度。

“你开始做的时候也以前也就是说做朋友也认识一些老板

嘛,认识老板我也就是一个人做给我介绍一个嘛,看一下

你有时在做工的时候你吃苦哇,各方面的你也认识一些人,

认识些人过后他觉得你这个人还可以,是吧,你就信赖,

你稍微有点信仰。老板觉得你这个人可以啦,我想别人这

样说是不是,觉得你这个人可以过后这个介绍咯经过朋友

介绍朋友一个介绍一个,就这样。(S5)”

S5 的“信仰”不仅让他获得了老板的信任和青睐,也帮他积累了许多打工

者的资源。包工头简单说来就是连接直接施工者与有施工需求单位的中介及劳动

管理者,他们本身就是一个品牌,是行走的信用符号。在缺乏制度性契约关系的

建筑行业,唯有树立起自身信用品牌的包工头生意才能做得长久、红火,这也解

释了为何 S5 与 S2 都尤其重视信用。

“像我们像我们就长期自己你具有信仰啦,对那些工人都

可以是吧,人家也没有什么怨言,所以你到处像你又有事

做啊,你打个电话,就都可以给你做。(S5)”

23 S 劳动办不在街道办的行政大楼里,但两者之间距离不远,分居呈 L 形分布的相邻街道上——研究者注

Page 198: web.swk.cuhk.edu.hkhwong//pubfile/thesis/2016...I 摘要 近年来,中国频发的群体性事件和显著的经济发展成果同时吸引了大量的关 注,而工人在促进经济增长的同时,也构成

181

然而研究者一开始只是简单的认为 S5 混用了信用与信仰这两个概念,没有

去思考 S5 所说的信仰在信用以外的含义。随着对这些建筑工人的逐步深入理解,

研究者才渐渐意识到,市场化的观念确实可以是一种信仰,它不仅仅是交易双方

的契约关系,也是关于交易主体平等、承担交易风险与责任、相信付出与回报对

应关系的理念。

在“信仰”的引导下,为了自己和工人的共同利益,S5 不仅带领工人集体

要求 S 街道办介入,还成功地让街道办和老板对其妥协,保证了工人工资的发放。

“这个工地上只要是这个工程上的人,是这个工程的人找政

府要钱,找老板要钱就是我的责任。就是这个道理。(S5)”

在抗争经验与实用主义的影响下,工人们选择了相对温和的抗争方式,尽可

能将情绪性因素从行动中排除出去,并将引入政府力量作为其维权目标的战略性

工具。在将经济目标作为默认最高价值的工具理性背后,我们需要格外注意的是,

市场价值与伦理观念先在地赋予了打工者以行动的主体性、合法性与强烈动机,

正是因为他们将领取工资看做“天经地义”的权利,才能够“理直气壮地要求政

府介入。

三、打工者对政府角色的认识与期待

在前文中研究者大篇幅地论述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对打工者价值观念、社会

关系的塑造作用,以及市场化改革下中国政府的角色演变与打工者的认知转变。

接下来我们将具体分析在抗争过程中,建筑工人是如何利用 S 街道办与建筑老板

之间的暧昧关系来实现自己的诉求的。

如果我们回到 S 建筑工人的集体行动现场,回溯他们与资方纠纷产生的前因

后果,就会发现政府在其中扮演复杂而又关键的角色,乃至于打工者只有从政府

这一中心环节下手,才有可能解开三方层层套嵌的利益和矛盾链条。

(一)为打工者“当家做主”

当建筑工人们与老板之间的协商失败,并且意识到对方不打算按照自己的预

期发放工资时,他们没有跟老板过多地纠缠,而是直接来到离工地不远的 S 街道

办,寻求政府的帮助。

Page 199: web.swk.cuhk.edu.hkhwong//pubfile/thesis/2016...I 摘要 近年来,中国频发的群体性事件和显著的经济发展成果同时吸引了大量的关 注,而工人在促进经济增长的同时,也构成

182

遇到务工方面的问题要找政府解决,是这些建筑工人的基本共识。但是对所

面临问题的了解程度的不同,决定了工人对不同层级政府的信任度的差异。外围

的工人单纯地信任着政府,认为政府能够为其当家做主。较为核心的工人因为清

楚 S 街道办与建筑老板之间有利益关系,对街道办政府能否主持打工者的利益则

缺乏信心。

S6 是一名头发已花白的高瘦男性,他也已经来深打工多年,却未能像 S4 那

样在这里找到自己的归宿。他的爱人在菜市场工作,他自己则从 2013 年开始才

尝试在工地打工。S6 梦想能通过在工地干活快点攒够钱回到四川老家,虽然那

里的田地已被水利工程所淹覆,可是他期待着退休后在新修的水库以钓鱼为业。

S6 表示在和老板打电话时,对方没有和他们沟通的意愿,而是直接让他们去找 S

街道办。

B:联系不到老板了吗?

S6:啊。

B:那之前是怎么联系的?

S6:通过手机联系的。

B:然后呢?

S6:他们就不管了。直接叫我们到那个 S 街道办那里来。

在找街道办介入这一点上,建筑工人与老板之间倒是出乎意料的一致。S6

可能并未因此而怀疑资本与政府之间的关系,而是单纯认为工人与老板直接谈判

不会有什么结果。

S6:那联系上就是说那我们做为打工的,我们跟他联系没

有用。

B:就是说你们领班去跟他谈也没有用?

S6:是啊,打工的协商就是这样的。

在 S6 的观念中,政府所扮演的角色依然是中国传统意义上的父母官。当打

工者没有能力与老板自行解决纠纷时,就可以求助于父母官为其当家做主。

Page 200: web.swk.cuhk.edu.hkhwong//pubfile/thesis/2016...I 摘要 近年来,中国频发的群体性事件和显著的经济发展成果同时吸引了大量的关 注,而工人在促进经济增长的同时,也构成

183

B:所以要找政府来帮你们?

S6:当家做主嘛。

S6 似乎对于政府愿意和能够帮他们解决问题有很强的信心,他的说法与新

闻联播中接受采访的民众如出一辙。没有工地打工经验的 S6 全盘接受了官方的

政府形象宣传,在他心目中的政府既是能为其当家做主的父母官,也是愿意为人

民服务的“公仆”。

B:那你觉得找政府的话,政府会愿意帮你们吗?或者说

它有这个能力帮你们吗?

S6:现在是共产党领导,我相信政府会妥善处理。我相信

政府为我们当家做主。

B:那你以前也在工地上做过吗?有遇到过这种类似的事

情吗?

S6:以前我没做过,但是呢,今年做过的。……但是我相

信政府!

如果说 S6 对政府的信任有什么依据的话,应该就是跟务工人员有关的政策。

近年来舆论一直都在宣传政策法规对打工者的倾斜和帮助,这形成了 S6 对外出

打工的信心基础。

B:你为什么这么相信政府呢?

S6:这个作为一个公民你在外面务工也是靠党的政策,是

这样。对不对?

然而 S6并没有意识到虽然他说的是政府为他们当家做主,但政府并没有主

动采取什么措施。对政府单方面的信任让 S6 认为政府一定会帮助工人,从而一

厢情愿地对政府提出要求,实质上给对方造成了道德方面的压力。

S7 是一名黑瘦的小个子工人,戴着一副跟他的衣着打扮不太相配的眼镜。

他讲话时总是显得很有激情和自信。S7 不像 S6 那样因为相信政府而对它有高度

Page 201: web.swk.cuhk.edu.hkhwong//pubfile/thesis/2016...I 摘要 近年来,中国频发的群体性事件和显著的经济发展成果同时吸引了大量的关 注,而工人在促进经济增长的同时,也构成

184

预期,S7 以更加强硬的口吻表示政府肯定“出头”把工人的工资“搞到位”。他

倾向于将帮助工人讨薪视为政府天然的责任和义务。

B:你觉得政府能怎么帮你们解决呢?

S7:政府是一定帮老百姓务工。

B:你觉得它是怎么帮你们呢?他是一个什么角色呢?

S7:政府的角色就是你干了施工,该得的应得的钱,它肯

定出头就给你搞到位,就是这样。

S6 和 S7 都将政府视为工人利益的代言人,相信后者会帮他们讨回工资。他

们对政府角色的“片面”理解完全出自工人诉求的视角,无视了政府自身的利益

取向和与资本之间的关系。但正是这种以偏概全的想法让行动参与者具有了“赋

权”的感觉,并真心认为自己的行动具有正当性。

相比之下,打工经验丰富、有包工经历的 S5 与 S2 对基层政府并没有那么信

任。他们深知政府与资本之间的关系更加密切而复杂,后者会因为共同利益向勾

结并企图让工人方面承担经济损失,但又会在利益出现分歧时背叛对方。正是这

种不稳定的同盟关系,造成了工人的施工断断续续,而工人也将利用两者间不可

告人的秘密追讨自己的权益。

(二)S街道办的多重角色——“放水流舟”和执法勒索

S 街道办与建筑老板之间的隐秘交易首先体现在工程的建设资质方面。按照

建筑工人的说法,他们在修建的楼盘并没有获得正规的许可资质。也就是说正在

建设的楼盘是违法建筑,却一直能够建到七八层高,这里面必然有政府方面的执

法不力。

1.“放水流舟”和“点火”“灭火”

作为建筑的包工头,S5 坚信 S 街道办不可能不知道私人建筑的问题。他们

所在的工地有大片的在建私人建筑,而不仅仅是 S5负责的那一栋楼。在 S5看来,

S 街道办与私人建筑老板之间达成了私下的协议,因此才对他们的建设睁一只眼

闭一只眼。

Page 202: web.swk.cuhk.edu.hkhwong//pubfile/thesis/2016...I 摘要 近年来,中国频发的群体性事件和显著的经济发展成果同时吸引了大量的关 注,而工人在促进经济增长的同时,也构成

185

“你本来你这个不能建的,是违建的,为什么你现在已经

建的那么高,那你这个 S 的这个街道办你是搞什么鬼的,

本来就不能做的。为什么你要放他们一水让他们做那么高

起来?(S5)”

S5 父亲去世的时候他回四川老家料理了十多天,再次回到深圳开工时,不

知为何城管却开始前来干涉他们的施工。不过对 S5 来说城管并不是在严格执法,

否则就不会允许工人在自己离开后又恢复施工。

“好像说我那个房东雷老板24哪,反正我们又不知道,怎么

说的。城管走啦,前头一走后面上班开工,又开工了。所

以你这叫什么执法啊?你叫什么城管?你纯粹是放水流舟,

是吧?点火也是你,灭火也是你。就这个执法队的这些人。

(S5)”

2.城管的执法勒索

S2 比 S5 更加直接的点出了 S 街道办、建筑老板和城管之间的金钱关系。首

先,违章建筑得以开工,是因为老板已经以一层楼十万的价格跟政府方面打点过

了,这才有了 S5 所说的“放水流舟”。没有街道办方面的口头许可,房东也不可

能贸然投入这么多建设资金。其次,城管突然出动检查违章建筑,是因为对之前

的贿赂数额还不满足,要进一步通过执法对建筑老板进行勒索。

“现在还是那个老话,官匪一家。你说是违建为什么不挖了?

就砍几个支架?说是违建,又默许让人家建。今天支架割

一下,明天钢丝铰了,照个像,做做样子,风过了继续又

建。……那些城管都是做做样子,房东一层楼给他们十万,

24这项私人工程的投资者有十余人,主要负责牵头与 S5 联络的老板姓雷,工人称其为房东——研究者注

Page 203: web.swk.cuhk.edu.hkhwong//pubfile/thesis/2016...I 摘要 近年来,中国频发的群体性事件和显著的经济发展成果同时吸引了大量的关 注,而工人在促进经济增长的同时,也构成

186

他们还要那样搞。一层楼十万,那可不是小数目。……电

视上看这里挖、那里挖违建,只是没塞钱,钱塞少了。(S2)”

S2 由于亲身经历了深圳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法治缺失、社会秩序极为混乱的

时代,十分清楚基层政府在利益面前随时可以牺牲甚至主动侵犯民众的权益。他

缺乏 S6 那样对政府发自内心的信任,看透了资本和政府之间权钱交易的关系后,

电视节目中的政府“作秀”活动再也不能蒙蔽 S2 的双眼。

建筑老板虽然自以为与政府方面私下达成了协议就能高枕无忧,但当对方突

然摆出公事公办的态度来查处违章建筑时,他们却毫无办法,只能跟城管虚以委

蛇地打太极。时至春节,工人们纷纷准备回家给房东和其他投资人带来了新的危

机。他们担心这些工人来年再不会回到自己的工地上,又害怕政府方面继续为难

他们导致工程无法重开。因此,当工人们准备结算其工款时,这些老板们纷纷相

互推诿,想要把投资方面的风险转嫁给建筑工人。

3.“现在城管全都发了”

这样一来,在行政权力和资本权力底层的建筑工人,成为了最终的受害人。

他们无法在预期时间领取工资的同时,城管却安安稳稳地将好处费收入囊中。后

者对建筑工人间接的压榨令 S2 感到强烈的不公。

B:一共几个城管呢?

S2:整天过来眼熟的五六个,一共多少个就不知道了。房

东拿的钱,也不是直接给城管,中间转了手,那中间的肯

定也要拿钱,也不知道最后给城管多少。现在城管全都发

了,他们一个月工资才多少,个个家里都是几栋楼。

B:几栋楼?

S2:几套房,这个我说的不太准确,说错了,哈哈。他们

钱从哪来,一个月工资才两三千。

政府、资本家与工人之间的权力关系构成了层层压迫的链条,政府用公共权

力压制资本家,资本家用经济权力压制工人。遭受了无端损失的资本方,并不敢

Page 204: web.swk.cuhk.edu.hkhwong//pubfile/thesis/2016...I 摘要 近年来,中国频发的群体性事件和显著的经济发展成果同时吸引了大量的关 注,而工人在促进经济增长的同时,也构成

187

得罪问题的制造者,只能寻找替罪羊来转嫁其损失。因此,S5 和他的建筑工人

们就间接的成为了政府滥权、失信、虚伪和贪婪的受害者。

“为什么这个地方你一做一停的,你什么原因?……你说这

个停下来是不是就得算我身上啦?工人的工资是不是就得

我来付啦。你那些业主、股东、房东不扔一点钱出来?(S5)”

为了撇清自己的责任,资方甚至号称 S5 私吞了工程款。然而工人每日的工

资开支在账簿中都能得到清晰的反映,只要 S5 手持账簿就能够理直气壮应对老

板的构陷。

S5:他相当于说是我把钱抓用了,说实话我就没拿到钱。

一切的借支,反正他拿多少借支出来,反正都不会相差多

少的。

B:所以就是说你们是有清晰的账目的?

S5:肯定有啦。那没有的话怎么办?

当建筑工人面临因政府与资本之间私密协议的失效而承担经济风险的时候,

他们选择马上进行回击。由于 S5 拥有清晰的工资发放记录,无论是老板还是街

道办都不能随意地糊弄他,让他承受侵吞工程款的冤屈。

中国政府权力过于集中,缺乏对掌权者的监督和约束,导致公共权力的使用

极其不规范。市场经济本来是私有资产持有者的生产、交易活动的领域,在中国

却随处可见行政权力的干涉,政府甚至成了主宰市场交易活动的黑手,在资本家

与劳动者所创造的财富中无偿地分一杯羹。S 街道办与房东之间的协议表面看起

来也是市场交易活动,即用金钱换取违章建筑开工的许可。但是这种黑色交易中

政府垄断了行政权力,交易主体之间不具有平等性。执法者可以随时向资方提高

要求,使双方的市场交易变成单方面的勒索和要挟。而在面对弱势的工头和建筑

工人时,政府和资本又重新回到同一阵营,想要让工人方面承担经济风险与损失。

Page 205: web.swk.cuhk.edu.hkhwong//pubfile/thesis/2016...I 摘要 近年来,中国频发的群体性事件和显著的经济发展成果同时吸引了大量的关 注,而工人在促进经济增长的同时,也构成

188

然而长期的打工经历让建筑工人变得精明而顽强,尤其是集体抗争方面的经

验,坚定了行动者对法律的信心的同时,也让他们熟练地掌握了行动的程序和规

则。

(三)作为执法者和维稳者的政府

改革开放之后,以 GDP 增长为核心的政绩标准和以权谋私的双重驱动下,

地方政府与资本结盟并对打工者进行无情的压榨和剥削。法治名存实亡,民众只

能通过群体性事件的方式表达利益、宣泄不满。胡温政府上台后,开始大力提倡

“和谐社会”的概念,从胡锦涛对“和谐社会”定义的前两条——“民主法治、

公平正义”中我们就可以看出,共产党政府意欲借助法律的手段来维护社会的稳

定。

法律条文对劳动者权益的规定和保护,可以减少劳动者的不满;更重要的是,

法律渠道可以一定程度上吸收社会冲突,将集体的、对抗性的利益表达转化为个

体的、规范的协商、调解与诉讼。事与愿违的是,许多打工者并不愿意选择耗时

费力的法律渠道,而是以法律规定的权利作为依据,以集体的方式直接要求政府

作出回应。政府作为执法者,不能无视打工者的正当诉求;作为维稳者,也不能

通过镇压的方式刺激集体行动的升级。因此,法律某种程度上成为了打工者集体

维权的新武器,也成为了 S2 心目中的英雄。

1.新劳动法出台前的劳资纠纷——“扳电闸”、堵路与群殴

在新劳动法出台之前,S2 经历的劳资纠纷往往要通过搞破坏、暴力斗殴和

堵路等影响社会秩序的方式来解决。2005 年,因为开发商不愿意给承包公司付

款,承包商继而拖欠工人工资。等了二十多天都没拿到工资的工人直接断了承包

公司的电,尽管遭到了派出所警察的恐吓,工人却毫不畏惧。

“老板25跟劳务公司发生纠纷。然后老板直接领着工人去找

公司。当时公司说一个星期后发钱,结果等了 20 多天没拿

到。我们去找公司,公司说开发商没拿到。我们就去扳电

闸了。派出所去了,还带的枪,说我们违法,把枪在桌子

25指包工头——研究者注

Page 206: web.swk.cuhk.edu.hkhwong//pubfile/thesis/2016...I 摘要 近年来,中国频发的群体性事件和显著的经济发展成果同时吸引了大量的关 注,而工人在促进经济增长的同时,也构成

189

上绊的“包包”的。我们勤劳挣钱有什么违法呢,根本不嘘

他。敢枪毙谁就开枪吧,我们又没违法。他们说这是真枪,

枪在桌子上绊的“包包”的。(S2)”

工人与承包公司之间的协商无法进行下去,于是租了大巴车前往市政府,直

接要求市政府解决工资问题。

“下午我们租了五六个大巴,去找市政府。……我们没有活

干,吃自己的,东说西说,那我们就去找市政府看你管不

管。说找就找,住的地方下面是 300 汽车站,我们就包了

几辆公交车。(S2)”

租公交车的方法是由打工大省——四川来的工友想出来的。当时的 S2 是第

一次遇到欠薪的情况,只敢跟在四川人的后面呐喊助威。

“以前欠薪成习惯了。这都是逼出来的。一个人好几万块钱,

也有五六十人呢。那也是个大工地,四川人多,也有陕西

的。四川人鬼点子也多,是他们想出来的。陕西人跟在屁

股后面助威,人家说怎么闹就怎么闹。那时候劳动法刚颁

布,都还不重视。(S2)”

然而到了市政府之后,工人依然没有得到想要的结果。无奈之下,工人堵住

了深南大道,甚至引来了防暴警察,包括工头在内的十几名工人都因此被逮捕。

当时 S2 因为中途去吃饭,躲过了被逮捕的危险。

“后来没办法就去找市政府,市政府直接给推了。我们反过

来就把路堵了,堵了一个多小时。当时防暴警察都来

了。……我当时正好等的肚子饿了,吃饭要紧,就买了快

Page 207: web.swk.cuhk.edu.hkhwong//pubfile/thesis/2016...I 摘要 近年来,中国频发的群体性事件和显著的经济发展成果同时吸引了大量的关 注,而工人在促进经济增长的同时,也构成

190

餐,吃饭去了。吃完回来防暴警察已经抓了十几个人。把

包工头抓了,还抓了十几个人。(S2)”

这场集体讨薪并没有因为堵路和工头被逮捕而告终。由于劳务公司与开发商

之间的纠纷没能得到化解,反而愈演愈烈,双方准备以打架的形式来解决冲突。

由于警察的及时到来,双方没有真正动手,否则后果不堪设想。

“两个老板谈不拢,就找人约着打架,公司有一帮人,开发

商也有一帮人。……开发商养了一批打手,大老板也找了

一帮人。就在工地上打架。干活的拿的是钢筋棒,开发商

那些打手拿的西瓜刀。不过没打起来,110 来了,打手跑

了。开放商那边是开着车来的,110 来了他们就开车跑了。

公司的甩掉钢筋棒。一看没打起来,110 也就走了。(S2)”

2.“心目中的英雄是劳动法”

2008 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俗称“新劳动法”出台。由于这

部法律较 1995 年的劳动法而言,对劳动者权利的条文规定的更加详细和完善,

在社会上引起了相当广泛的关注与讨论。新劳动法出台后,S2 再次参与了讨薪

的集体行动。这回市政府的反应之积极和迅速跟 2005 年的表现形成了鲜明的对

比,S2 很快在市政府的介入下领到了工资。新劳动法就这样成为了 S2 心目中的

英雄。

S2:还有一次是在布农收费站,那次很爽快。我们上午去

找市政府,半路给截住,截去劳动局,第二天 12 点就给钱

了。那时劳动法颁布了。……那时候心目中的英雄是劳动

法。

B:劳动法怎么帮到你们的?

S2:不知道是怎么管的,但有政府撑腰了,要钱不违法。

Page 208: web.swk.cuhk.edu.hkhwong//pubfile/thesis/2016...I 摘要 近年来,中国频发的群体性事件和显著的经济发展成果同时吸引了大量的关 注,而工人在促进经济增长的同时,也构成

191

虽然新劳动法的颁布与 S2 上访迅速生效之间有时间上的先后关系,但并没

有直接证据表明市政府是因为参考或执行新劳动法才介入劳资纠纷。事实上,新

劳动法主要修改的内容是企业和劳动者之间的权利义务关系,对政府责任的规定

没有多少改变。据研究者猜测,市政府态度的变化可能和 2007 年 6 月颁布的《深

圳市维护社会稳定工作责任倒查规定(试行)》关系更大。此规定开启了深圳市

维稳责任倒查机制,一旦发生群体性事件等威胁社会稳定的公共事件,相关责任

人就可能会被处以批评通告、黄牌警告、一票否决等惩罚,并对应于奖励、升迁

等机会的流失乃至降职、免职等具体惩罚措施,将维稳的责任与政府官员的政绩

和前途紧密地联系在了一起。

无论 S2 所参加集体行动成功的真正因素为何,成功的讨薪经验奠定了他继

续使用集体方式维权的观念,增强了他对于法律和市政府的信心,也让他对集体

抗争策略的认识更加成熟。

从 S2 的经历中我们可以看出来,打工者在追讨工资方面有着坚强的意志和

强大的斗争精神。这和文章开头提到的建筑工人的经济意识和信仰有着密不可分

的关系。这种意识和信仰让他们坚信自己的行动是正义的,而法律只是给他们提

供了文本意义上的合法性,是为了取悦于作为执法者的政府。下面我们就会具体

分析,打工者是如何将实用主义取向的行动策略,用“程序”及“合法” 包装

起来的。

第二节 经验、情绪与计算——集体行动的

升级和见效 在市场经济伦理观念的影响下,建筑工人们将劳动-赚钱视为“天经地义”

的社会公理和公义,并要求这种公理和公义得到实现。由于获得劳动报酬具有天

然的正义性,他们认为自己争取这一目标的做法也具有天然的正当性,于是他们

的行动是“理直气壮”的。然而,市场经济制度的实施和相关理念的形成、传播

是得到中国政府的认可和推动的,民众自发争取其利益的集体行动却是被警惕和

打压的,因此从“天经地义”发展到“理直气壮”,并没有行动者所说的那样自

然。

一、遵循法律程序

Page 209: web.swk.cuhk.edu.hkhwong//pubfile/thesis/2016...I 摘要 近年来,中国频发的群体性事件和显著的经济发展成果同时吸引了大量的关 注,而工人在促进经济增长的同时,也构成

192

(一)“越级了人家心里不高兴”

这些建筑工人自己可能没有意识到,正是由于他们的行动权利缺乏官方的承

认,所以他们试图将自己的行动包装成为合法合理的、符合政府政策的正当措施。

事实上,他们喜欢套用的“程序”概念与法律规定没有实质的对应关系。其中最

有经验的 S2 对工人讨薪时的程序很有心得,但是他也承认遵循程序的原因是避

免惹政府的不悦。

B:那这次怎么没有直接去找劳动局?

S2:这次我们不是下午就去找了劳动局吗?先去找了街道

办嘛,就是一级一级来嘛。先找街道办嘛。街道办就找到

我们先给人家打个招呼噻。不然你越级了人家心里不高兴

撒。……这是个程序。

S2 的“程序论”完全取决于他的讨薪经验,其经历让他意识到用正确的顺

序找到正确的政府部门,可能是讨薪成功与否的关键因素。他在 2004 年先找劳

动局再找政府部门的受挫经验让他了解了“正确”的程序为何。

B 嗯,但是你说零四年你们是直接去找劳动局的嘛?

S2 当时零四年我们直接登到劳动局去。那时候就是那个程

序还不懂。

(二)“反正还是讲理”

S2 强调程序的重要性时,透露出一种实用主义的取向,即这种做法曾经有

效,所以继续运用这种做法即可。而 S7 在讲到工人行动的合法性时,就跟他指

出政府有义务为工人讨薪时一样坚定,强调工人是依照法律程序在维权。

“反正你 S 街道办解决不好,你劳动部门解决不好,我们

去市政府还是依法律程序,我们还是不能混来,反正还是

讲理。(S7)”

Page 210: web.swk.cuhk.edu.hkhwong//pubfile/thesis/2016...I 摘要 近年来,中国频发的群体性事件和显著的经济发展成果同时吸引了大量的关 注,而工人在促进经济增长的同时,也构成

193

S7 没有指出他们依照的是什么法律程序,但是综合他与 S2 的说法,讲理和

逐层上访应该是他们所谓依照程序和法律的实质内容。

S2 和 S7 对于法律和程序的理解不同于规范的、专业的说法,他们也不在

乎自己的说法是否准确。作为抗争者他们要尽可能地为自己的行动辩护,因此自

然而然地借用了强调其行动正当性的官方话语。但是这些说法并没有对工人的行

动产生实质性的束缚,他们还是依照自己对政府角色的理解、利益诉求的标准和

过去的抗争经验来开展集体行动。这些官方话语只是建筑工人使用的外壳和替代

品,因为现在的他们尚未找到和发展出准确地为工人抗争行动进行辩护的语言,

或者说他们需要利用这种外壳获得集体行动的空间,保护自己反抗的权利。

紧接着我们就会看到,建筑工人的行动从静候升级为围堵街道办大门时,依

然强调自己的做法合法,这进一步映证了上面的分析。工人围堵街道办政府门口

的做法,很难说他们完全是出自理性的思考和计算,可能在相当程度上有情绪驱

使的成分。大部分工人都能相对克制自己焦虑的情绪,但个别工人由于受到工资

以外的因素的影响,表现出了动用暴力的念头。

二、围堵街道办大门——从被动等待到主动出击

第一天建筑工人在 S 街道办门前的守候没有什么显著的效果。他们遵循了政

府方面的安排,选出 S5 等五名代表前往劳动办进行协商,直到下午政府办公时

间结束,S5 等人才回到 S 街道办。虽然工人代表前往了劳动办,但是他们没能

和老板进行正式的协商,只是完成了形式上的行政程序。

第二天早上 9 点钟左右,建筑工人们再次来到 S 街道办门口。在等待了一个

多小时后,工人们丧失了耐心,决定自行进入街道办政府,要取回作为重要证据

的工资簿,并准备接着前往深圳市政府。工人们强行进入政府大门的做法惊动了

工作人员,街道办方面很快调配了二十多名特警前来支援。双方进入了对峙状态,

直到街道办找来工程老板正式启动三方的协商和调解。

(一)“天经地义”与“合法”讨薪

如果从文本的法律规定来看,建筑工人围堵 S 街道办甚至冲击政府大门的做

法已经有一定的违法嫌疑26。但是正如前文所介绍的那样,由于工人将讨薪看做

26参考《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2012 年修正本)》第三章第一节第二十三条——研究者注

Page 211: web.swk.cuhk.edu.hkhwong//pubfile/thesis/2016...I 摘要 近年来,中国频发的群体性事件和显著的经济发展成果同时吸引了大量的关 注,而工人在促进经济增长的同时,也构成

194

“天经地义”的、位于正当性最高级别的行动,再加上没有发生暴力,因此足以

称之为依法行动。

“我们就站在大门口,不让你们进,这就是我们的血汗钱我

们必须要我们的工资、血汗钱,是吧,这是天经地义普天

之下,我们应得的相应的报酬,我们不多得你一分,但是

你给我们的工资是我们应有的报酬,是不是啊?是这样的

嘛。……我们依法律程序我们我们也没来狠,我们也没动

粗嘛。讲理服人。(S7)”

对比前一天的淡定,当工人围堵了政府大门时,S 街道办召集警察有如风驰

电掣一般迅速。

B:今天十点多的时候你们就一块儿去堵大门了?

S5:嗯,对。

B:就当时是只是说堵在门口,还是说想要进去?

S5:不进去,就堵在那个门口,你要给我们一个合理的调

解。

B:然后你一堵是不是马上那个军队就来啦?

S5:对呀。他肯定要来,他怕我们打架,怕我们硬闯啊。

B:过了多久来的?

S5:几分钟,十分钟搞定啦。

对待围堵大门的建筑工人,S 街道办动用了各种武装部队,既有维护社会治

安的警察,还有用来打击敌人的解放军部队。

“他不处理的话我们就把这个门堵起来了。堵起来了他们

来了那些公安,那些派出所的,跟那个还叫了一个连的部

Page 212: web.swk.cuhk.edu.hkhwong//pubfile/thesis/2016...I 摘要 近年来,中国频发的群体性事件和显著的经济发展成果同时吸引了大量的关 注,而工人在促进经济增长的同时,也构成

195

队过来。……差不多有二十多个人吧,他意思维护一个秩

序问题嘛。……我们也没来狠,我们也没动粗嘛。讲理服

人。(S7)”

即使围堵了政府大门,建筑工人也并没有与政府或其他执法人员发生直接冲

突。这一做法只是为了引起街道办的注意,是策略性的行动升级,而非真的要与

政府方面进行对抗。围堵大门的做法基本上是工人理性的策略行为,但也不能完

全排除他们焦虑和不耐烦的情绪所起到的推动作用。相比这种集体的克制,个别

工人反而表现出了更加突出的情绪的激化,以及相应的暴力和泄愤取向。

(二)郁闷、动武与赌气

工具理性虽然引导工人以性价比较高的方式争取自己的利益,但并不能消除

工人在抗争过程中产生的情绪波动。他们依然会感到无奈、不甘、焦躁、忧虑、

恐惧或是愤怒等情绪。在情绪较为激动的情况下,行动者有可能会采取更加激进

的措施,发泄行动的冲动也会代替工具理性帮他作出决定。这背后起作用的可能

是隐藏在其内心深处的、由个人经验塑造的价值观念,以及在当前场景中亟待满

足的一种心理需要。

1.“动武最好”和“赌口气”

S3 皮肤黝黑,中等身材,是个具有洪亮声音和浓眉大眼的中年男性。研究

者进入现场不久,注意力就被他的电话所吸引。他非常大声地不断质问电话对面

的接听者,确实很难不让人注意到。

其实 S8 是在拨打“第一现场”的电视节目热线,这是一个在深圳市很受欢

迎的本土电视栏目,专门反映普通百姓的生活困难问题。S8 满心期待地要求对

方派出记者前来采访,在不断遭到拒绝之后他失去了耐心,在语气逐渐急躁、恶

劣的同时还加入了不少谩骂和威胁的话语。

“你说现在政府部门都不愿意料理,你们应不应该过来?是

不是我们这边要整死人了,打死人了,你们才可以过

Page 213: web.swk.cuhk.edu.hkhwong//pubfile/thesis/2016...I 摘要 近年来,中国频发的群体性事件和显著的经济发展成果同时吸引了大量的关 注,而工人在促进经济增长的同时,也构成

196

来?……那你还开那个干屌,把电话关咯!废话他妈的!

(S8)”

研究者本以为 S8 的暴力威胁仅仅是一时的气话,但是这种念头似乎在他的

脑海当中不断地萦绕,让他在随后的谈话中不断地提出暴力解决的方案。

“我觉得就是,按照我的道理的话,就是动武最好。妈的回

去把几十个工人全部拉上,我把它那层楼给他砸掉。(S8)”

由于强烈的不满,S8 陷入了一根筋的思维之中,强行否认动武的行为要负

法律责任。

“为什么负法律责任?找都我找了,就是街道办我也找了,

劳动局我也去了,市政府刚才看到我也打电话了,第一现

场我又打了,是吧?都没人管这个事,我为什么会犯法你

跟我说。(S8)”

但是真正让他产生这种念头的并非仅仅是、甚至不主要是尽快讨到工资的理

性考虑。后来他才坦承采取这种手段具有赌气的成分。

“他不能解决问题但最起码就是说,让事情解决的快一点嘛,

是不是?……那我就来个赌口气嘛。(S8)”

2.“法律他妈真的没用”

S8 的暴力行动取向可能跟他天生的急脾气有关,但他所体验到的司法不公

无疑是让他对中国法律丧失信心的重要因素。用暴力解决问题能够解气固然是一

方面,另一方面也体现出 S8 对守规矩和程序的效果产生了根本性的怀疑。

“就像那个抢劫的一样,我就觉得现在的法律他妈真的没用,

是不是?抢劫的话你说叫抢了的话才叫去报案,那就是不

会犯法。如果人家抢你吧,你反手把人家一巴掌推了吧,

叫犯法。他妈的,哦,我给你抢就站在那里、给你抢走

Page 214: web.swk.cuhk.edu.hkhwong//pubfile/thesis/2016...I 摘要 近年来,中国频发的群体性事件和显著的经济发展成果同时吸引了大量的关 注,而工人在促进经济增长的同时,也构成

197

啊?……这个就是我自己亲身经历过的,知道吧?……所

以说我刚才就说、说这样的话。(S8)”

S8 在反抗抢劫时的防卫行为给他带来了 8 年的牢狱之灾,这一经历不但动

摇了他对司法正义的认知,也系统性地影响到了他对社会价值的观念。

3.“判几年无所谓”

对于 S8 而言,既然无辜者可以被当成罪犯,那么犯罪也不再是无可逾越的

行为边界。法律或其他规范对 S8 自我约束的道德负担减轻,让他换了一副全新

的眼光去看待违法成本。

“判几年没所谓啊,现在的法律就判几年等于说那个养老

嘛。……我在外面养个老的话他妈的还要拿钱是不是,在

里面去养老的话,他供吃供住为什么我不划算,是不是?

(S8)”

在放下道德重担、无视法律成本时,利益至上的观念就会诱发人们采用损人

利己的违法犯罪手段来获取财富。而扭曲的分配制度则进一步扭曲了 S8 的价值

观,令获取不义之财成为他向往的致富之道。

“你活着个人活得太郁闷了嘛。他妈的安安心心的打个工是

不是,赚了钱嘛,赚得辛苦钱,他妈的到头来还是这种屌

样。你要是偷抢的话他妈的,反正也活得潇洒一点,对不

对?……只要你不把我拉去砍头,是不是?(S8)”

引导 S8 和其他工人的是两套不同的价值观念。S8 的工友只着眼于获得工资,

要求老板按照交换的原则和约定给付报酬。在明确的目标引导下,工人们有着清

晰的成本-收益判断,采取审慎、快速、低成本与低风险的行动手段。S8 虽然有

着和其他工人一样的利益诉求,也不断尝试寻找见效快的渠道和方式,但工资遭

拖欠给他带来的挫败感与不公平感亦令他对司法系统和财富的分配机制产生了

怀疑与批判。S8 所设想的行动看似是为了快速引起政府的注意,让问题得到解

决,事实上缺乏可行性与效果分析,他只是从想象的破坏行动中得到发泄与报复

Page 215: web.swk.cuhk.edu.hkhwong//pubfile/thesis/2016...I 摘要 近年来,中国频发的群体性事件和显著的经济发展成果同时吸引了大量的关 注,而工人在促进经济增长的同时,也构成

198

社会的快感。尽管最终对家人的责任感以及街道办的有效介入遏制了 S8 实现其

暴力行动的动机,他依然具有通过反社会的暴力手段来排解因压迫和不公导致的

苦闷心态。

S8 的暴力想象主要是为了纾解郁闷而产生的个体冲动,作为集体的建筑工

人则更倾向于通过上访市政府来打破目前的僵局。上访市政府虽然对于建筑工人

而言是一种自然而然的选择,但这种选择其实是一些因素的综合结果,这些因素

包括:过去的抗争经验、工人对高级政府机关的信任,以及将基层政府和资本之

间的交易作为筹码的计算。

(三)上访市政府——工人的抗争经验、信任与筹码

在同 S 街道办对峙的过程中,有工人设想过拿不到工资底单就冲入街道办,

也有工人倾向于采取更激烈、暴力的手段来迅速引起事件的升级和关注,但这些

个体的、停留在设想层面的念头并不容易获得共识、演化为现实的行动。

建筑工人围堵街道办大门有两方面的考虑,一是要街道办交还作为重要证据

的工资簿,二是用这种方式引起街道办的重视,告诉对方自己要带着工资簿上访

市政府。接受访谈的工人多少都表露过要逐层地追讨工资,因此上访市政府的方

式在工人中具有共识。

1.总有地方能给调解好

S2 曾经的讨薪经历在前文中已经详细介绍过,这里不再赘述。成功上访经

验给 S2 等工人寻求市政府的帮助增添了信心。与 S2 不同的是,S5 对市政府的

期望与过去的成功经验无关,而是来自对政府整体上的信任。虽然不相信 S 街道

办会为工人说话,但他却相信市政府能调解好,或者说他对中国政府的能力和公

正依然抱有信心。

B:所以你还是比较相信市政府的?

S5:你肯定啦你打工的你那点你都不相信的话你还敢做工

吗?是不是?你只有相信市政府,他有能力解决、调解。

要他真的是像 S 街道这里我就说调解不好我们上市政府。

Page 216: web.swk.cuhk.edu.hkhwong//pubfile/thesis/2016...I 摘要 近年来,中国频发的群体性事件和显著的经济发展成果同时吸引了大量的关 注,而工人在促进经济增长的同时,也构成

199

你市政府调解不好总有个地方能给我们调解好的。是不

是?

S5 认为做工拿钱这种基本的正义在当今社会还是可以实现的。从工人普遍

谈到的逐层上访的做法可以看出,他们还是相信高层的政府机关比基层政府要更

公正。

“我相信在现在这个社会上啊,没有说做了工拿不到钱的。

虽然它 S 街道办它处理不好,但是我们一层一层要你知道

吧。还有深圳市政府嘛。哎!它总得有一个就是管这个事

知道吧。(S4)”

2.“闹到市政府街道办当官的就麻烦了”

S5 对市政府的信任只是他相信上访可以解决问题的一个因素,另一个可能

更加重要的原因在于,S5 清楚街道办在这起事件中所扮演的多重角色不能暴露

于上级政府。因此,上访市政府的说法本身就可以作为工人与街道办对峙的重磅

筹码。

S5:他本来就不能建了深圳市现在说了私人建筑一切停止

嘛,为什么那个地方又建了又在搞呢?

B:所以其实 S 街道办也希望就是说你们在街道调解掉?

S5:调解,对。不要闹到市政府,闹到市政府的话他们也

不好说。……要是我们一搞到市政府去了,S 街道办是不

是当官的是不是就麻烦啦。……要是我们一搞到市政府去

了,S 街道办是不是当官的是不是就麻烦啦。……就算没

收人家也怀疑你是不是收别人钱啦。

Page 217: web.swk.cuhk.edu.hkhwong//pubfile/thesis/2016...I 摘要 近年来,中国频发的群体性事件和显著的经济发展成果同时吸引了大量的关 注,而工人在促进经济增长的同时,也构成

200

建筑工人上访市政府的威胁成为了迫使街道办妥协的终极武器。就在工人拿

到了工资簿准备前往市政府的时候,建筑老板阻止了 S5,三方谈判终于因为工

人的不懈抗争而开启。

“没办法他就把底单拿给我们。拿给我们我们肯定打车到市

政府啦。他那个老板又来了,又把我们那个我们工头抓住,

又叫他不要去,暂时解决、在这里解决。(S1)”

虽然 S 街道办与建筑老板之间有基于共同经济利益的同盟关系,但是工人上

访的做法威胁到了街道办的政治表现。由于政治权力才是当权者能够持续获得经

济利益的根本,所以在上级的政治评价与眼前的经济利益面前,街道办的官员选

择牺牲自己的经济盟友。

S5 作为联结工人和老板的包工头,是对这起事件看得最完整和透彻的行动

带领者。他不但看穿了 S 街道办与老板之间的猫腻,还敏锐地意识到这种关系将

成为街道办的软肋。因此他并不担心政府与资本的合力,反而利用了两者的利益

分歧来实现自己的目标。

在集体谈判的过程中,尽管街道办依然站在老板一边,还找来了工程师为老

板辩护,但是 S5 坚持工人要完整领取工资的目标不动摇,最终还是成功地令政

府方面屈服,帮工人讨回了应得的利益。

三、集体抗争的结果——街道办与老板的妥协

在工人、资本与街道办政府的三方博弈中,本来最为弱势的工人一方借势于

深圳市政府,竟然扭转了三者的权力格局,并成功迫使 S 街道办妥协,按照工人

的意愿开启了工资协商。

(一)街道办“没有为我们说话”

虽然迫于工人上访的压力,S 街道办开启了三方谈判,但是街道办政府偏向

建筑老板的迹象十分明显。S5 作为一名包工头,需要承担工人的工资责任,而

建筑老板给 S5 支付的则是作为整体的工程款。正是因为 S5 要直接对工人的工资

负责,他与讨薪的工人在集体行动中是站在一起的,甚至担当了带领者的角色。

Page 218: web.swk.cuhk.edu.hkhwong//pubfile/thesis/2016...I 摘要 近年来,中国频发的群体性事件和显著的经济发展成果同时吸引了大量的关 注,而工人在促进经济增长的同时,也构成

201

因此谈判时,S5 一直强调的是要先解决工人的工资问题,完成他肩负的主要使

命。

“他实际行动上就没有为我们说话。所以就从这一点就可

以证明。就是说你真正为我们说话的第一个问题,不管你

们怎么样吵,你先为工人,先把工人的工资付完。加上又

是过春节了,这个平时缓和一下,我们也可以体谅、谅解,

而现在这个是要过春节啦,有的又是火车票要回家。你说

你还这样来做。是不是?你说是今天我们不说是去政府去

的话,不堵那个大门的话,还不知道哪一天才给我们解决。

(S5)”

但是街道办照顾的是建筑老板的利益,希望先解决工程款的计算方式,保证

建筑老板不会亏损,然后将工人的工资责任抛给 S5 自己承担。

(二)按实际面积还是工天计算工款

政府单方面的听取了工程老板的说法,以建筑面积而非工作时间来计算工程

款。双方决定了工程款的计算方式后,才让 S5 加入协商,其实并没有考虑他的

意愿而是要求 S5 接受这种计价方式。

“他实际行动上就没有为我们说话。所以就从这一点就可以

证明。就是说你真正为我们说话的第一个问题,不管你们

怎么样吵,你先为工人,先把工人的工资付完。……他就

只是说他还是只跟老板协商,都没说叫我们去。……我们

进去的时候,首先就是针对我们,你为什么会找老板要那

么多钱?……叫我们把图纸拿过去,按那个实际面积,做

了多少这样算。(S5)”

Page 219: web.swk.cuhk.edu.hkhwong//pubfile/thesis/2016...I 摘要 近年来,中国频发的群体性事件和显著的经济发展成果同时吸引了大量的关 注,而工人在促进经济增长的同时,也构成

202

然而在楼盘建设中,低层的建设难度要比高层的大,因此耗费的工时与成本

都更高。只建了七八层的楼按照建筑面积计算价格就会导致 S5 的亏损。

“我说要按那个面积走的话按多少钱一个平方算的话,那你

上面我们没做到我们不做啦现在你怎么跟我算呢?下面不

好做我给你做了,我说我就亏啦。那万一过了春节可以开

工,那我就不说。(S5)”

另外这种做法还让 S5 承担了额外的成本,这些额外的成本包括为了满足老

板赶工的要求增加的雇佣人数,还包括政府派的城管造成的停工天数。

“是你给我讲了四天一层我四天给你拿到啦,你又舍不得付

钱给我,你叫我怎么办。一个晚上加班工资那么高你不拿

一点。……你上面现在不能做啦,你就给工人算工资啊。

你按平方算你算不了啊。因为你那个查屋办的你那个执法

队的老是天天来,叫停下来停下来,你说那工人的工资谁

来负责任?我也只能按那个工程那个总工来给你结算。

(S5)”

(三)“反正我是个文盲”

为了让 S5 接受按建筑面积来计算工款,街道办方面政府方面还专门找来一

位工程师,与 S5 进行理论。S5 毫不在意工程师的专业身份,也完全不采纳所谓

的专业核算办法。他只认一个道理,就是工人做了工要拿到钱。

“今天……他还是老板、老板就说,叫我把图纸拿过去核算,

就他们政府的也是这样说,那你要先按那个你们做的那个

工程,做了多少平方,核算你多少钱一个平方。我说你这

样怎么行,是不是?就还有一个人,他说我是那个什么工

Page 220: web.swk.cuhk.edu.hkhwong//pubfile/thesis/2016...I 摘要 近年来,中国频发的群体性事件和显著的经济发展成果同时吸引了大量的关 注,而工人在促进经济增长的同时,也构成

203

程师。我说不认识你工程师,我们是一个打工的,是不是?

你要说你是个大学生啊,你是个什么国家干部我们都不认

识的,是不是?我们认识吗,我们现在做了工,拿不到钱,

这就是我们的理由。(S5)”

S5 并没有将自己教育程度低看做劣势,反而强调自己就是文盲,以此表明

其无视和拒绝工程师专业解读的态度。

“反正我是个文盲,文盲一个。反正我做了工我就认这个工

地,我做了工我就要拿钱。我拿了钱了我什么都不说,拿

不到钱你不管哪里说你都说不成。(S5)”

S5 知道在专业知识上自己绝对无法胜过工程师,如果陷入对方专业的、规

范的术语和知识语境,就会完全被对方的知识权力所压制。本来作为施工者 S5

凭借的就不是专业的训练和知识,靠的是长期积累的经验和常识,所以讨要工资

的时候,他亦坚持自己常识性的诉求的正义性来与工程师的知识的正当性相抗衡,

强调工人做了工就要拿钱,做了多少天就应该拿多少钱,而不去跟工程师讨论究

竟一平方米的建筑应该算多少工钱。

(四)“他肯定对你恨啦”

最终街道办和老板都在 S5 的强硬态度下表示妥协,按照 S5 的计算方式支付

工人工资。但是在 S5 看来,街道办对工人来“闹事”是非常反感的,出面安排

调解也只是害怕工人们闹到市政府不得已而为之。

B:那个政府的人对你们态度怎么样?

S5:……不是那么友好说实话。……,好像我就是一个公

务员一样,对你们这些人呢,怎么样,你闹事了啊,好像

就都对他们这些人哪,影响不是那么好的。就感觉对我们

呢,恨。……你不管哪一个街道,说他肯定就是恨啦。他

Page 221: web.swk.cuhk.edu.hkhwong//pubfile/thesis/2016...I 摘要 近年来,中国频发的群体性事件和显著的经济发展成果同时吸引了大量的关 注,而工人在促进经济增长的同时,也构成

204

天天坐在那里,多舒服啊,没什么事去找他是不是?谁都

这样想啊。

B:嫌你们烦到他了?

S5:对,你们有人要去闹事,这样不可开交。又不听他的,

他肯定对你恨啦。对你恨又怎么样嘛,是不是?

然而街道办的恨,正说明了工人的“闹事”刺激到了政府方面,让他们不得

不做出回应。而且因为忌惮工人扩大闹事的影响,S街道办最终还是向工人妥协,

牺牲了建筑老板的利益。S5 对于街道办的“恨”毫不在意,反正街道办也不能

拿工人怎么办,况且他只在乎是否得到了预期的行动与谈判结果。

从最终的结果来看,S 街道办在工人上访市政府的威胁下,不仅仅让步于启

动协商,而是连协商结果方面也是按照工人的期望。这进一步说明官民之间看似

极不平等的权力地位,在抗争意志与经验策略的作用下,依然可能发生逆转,或

至少不完全依照强权者的意愿来发展。

总结:“天经地义”的信仰,“合法”、“合程序”的维权

本章介绍了深圳 S 街道办建筑工人的集体讨薪行动。作为身在异乡的打工者,

赚取工资是建筑工人最重要的使命。“出卖劳动力就应该获得工资”也成为了他

们心目中“天经地义”的公平原则。在这种类似于信仰的精神驱动着建筑工人在

春节前迫切地要拿到工资,并要求 S 街道办介入为他们实现这一目标。

不同的工人对政府的角色认知不同,不过多数建筑工人普遍信任着作为整体

的政府。对法律和政府总体上的信任从侧面支撑着打工者的公平信念。当然这并

不代表工人与政府的利益相一致,以抗争者姿态出现的工人,让街道办对其产生

了“恨”意。

抗争者聪明地借助合法与程序的话语,将抗争行为诠释成符合官方叙事的维

权行动,试图以此避免政府的反感与镇压。后来在情绪和利益的共同驱动下工人

围堵了街道办大门,政府不但没有对其镇压,反而开启了三方谈判。当然一部分

原因是双方没有发生直接冲突,更重要的原因可能是工人手握街道办的把柄,并

将上访市政府作为要挟,迫使街道办开启谈判。在谈判过程中,工人方面依然坚

Page 222: web.swk.cuhk.edu.hkhwong//pubfile/thesis/2016...I 摘要 近年来,中国频发的群体性事件和显著的经济发展成果同时吸引了大量的关 注,而工人在促进经济增长的同时,也构成

205

持自己“天经地义”的诉求,不受所谓专业知识的摆布,立场坚定毫不动摇,最

终成功讨回属于自己的完整工资。

建筑工人没有稳定的劳动场所,每次的打工经历都比较短暂,这使得他们必

须要在进入下一个工地之前、趁现在的打工队伍尚未解散时讨回工资。由于所有

的工种都是以工作日计薪,工人之间对于劳动时间与工资之间的直接关系有强烈

的共识。因此,工资成为了虽然单一,但是能够将建筑工人紧密凝聚在一起的物

质因素。

下一章中将要分析的 L 公司案例中,参加集体行动的模具部工人中不少都在

公司工作了将近十年。在漫长的车间劳动中,工人们与管理方已经形成双方权利

和利益边界的共识。新的管理者接手时,想要行使管理权力随意变更这种规范的

后果就是引起工人的警觉和共同不满。当这种共同不满与作为导火索的偶然事件

以及早已埋下的个体情绪产生综合的化学作用时,L 公司的罢工行动就此产生。

另外,工地工人快速的流转和分散使他们的抗争经验只能以个体的方式传播,而

L 公司作为罢工频发的“培训基地”,却能够让集体行动的思想长久而持续地在

工人之中加以酝酿,使不满可以更为轻易地转化为集体行动,不断增加工人的行

动经验与成功几率。

Page 223: web.swk.cuhk.edu.hkhwong//pubfile/thesis/2016...I 摘要 近年来,中国频发的群体性事件和显著的经济发展成果同时吸引了大量的关 注,而工人在促进经济增长的同时,也构成

206

Page 224: web.swk.cuhk.edu.hkhwong//pubfile/thesis/2016...I 摘要 近年来,中国频发的群体性事件和显著的经济发展成果同时吸引了大量的关 注,而工人在促进经济增长的同时,也构成

207

第八章 L 公司工人坚守阵地的集体罢工 上一章中我们了解了 S 街道建筑工人以集体的形式要求街道办帮助自己讨

薪的行动过程。由于缺失稳定的劳动场所,建筑工人必须要迅速借助政府的力量

成功讨到工资,否则工人就会因为分散而失去力量。因此建筑工人的集体行动具

有虽然短暂却有力的特点,每当参与者感到行动的进度稍有迟滞,就会将行动升

级,来压缩行动的整体时间。

本章中即将出场的 L 公司的工人则长期在同一间工厂工作,积累了丰富的罢

工经验并形成了较强的凝聚力,因此他们能够维持的抗争时间远超于建筑工人,

坚守罢工阵地长达两周之久。L 公司是本文讨论的四个个案中最后的个案,亦是

行动最持久,最激烈,以及参与人数最多的一个个案。

正是因为 L 公司工人的行动如此持久,研究者才能够在网络上看到他们罢工

的消息后赶去现场。虽然研究者赶到的时候罢工已接近尾声,但是能够捕捉到正

在进行时的集体行动已经非常难得。

第一节 L 公司概况——金融危机与罢工传

统 在对罢工事件本身进行分析之前,了解事件发生的场域——L 厂27本身的背

景极为重要。这间工厂的发展脉络从宏观视角来看,与国际经济的兴衰、中国政

策法规变革、行业趋势变化息息相关。外部环境的不断更新给 L 厂带来的机遇和

挑战时刻关系到工人的切身利益,在国际金融危机的打击、维护工人权益的劳动

法规出台与同行业准入门槛下降竞争加剧的多重压力下,L 厂的总体走向不断式

微,伴随着的却是工人们权利意识的增强和行动意识的萌生与实践。

L 公司是一家香港独资的车辆模型玩具制造厂。它位于深圳市宝安区公明镇

长圳社区,是一间具有较强生产实力和工艺水平的老牌车辆模型生产厂,其业内

所享有的口碑让它能够承接包括宝马、奔驰在内的世界知名豪车品牌的模型生产

订单。与一般的模具制造或模型生产厂家的单一生产功能不同,L 厂既有模型模

具的制作部门,又能使用模具批量生产车辆模型。生产模具的部门叫做工模部,

27 由于 L 公司是一间制造厂,所以在文中也会称其为 L 厂——研究者注

Page 225: web.swk.cuhk.edu.hkhwong//pubfile/thesis/2016...I 摘要 近年来,中国频发的群体性事件和显著的经济发展成果同时吸引了大量的关 注,而工人在促进经济增长的同时,也构成

208

其前身成立于 1991 年,位于惠州市淡水澳头,后来搬至东莞市长安县,直到 2000

年才迁至今天的厂址。与工厂高水平的生产能力相对应的是工厂老板——林先生

雄厚的财力,有工人认为林先生买下了包括工厂用地在内的 100 亩土地28,根据

研究者在现场的观察,厂房面积仅占其很小一部分。在最高峰的时期,L 厂全体

员工人数达到三千以上,相比之下,2013 年工模部只剩下一百多号人,只占巅

峰时期人数的二三十分之一。

一、2008 年金融危机

2008 年的金融危机是工人们感觉到的致使工厂衰落的一次最大冲击。由于 L

厂以生产奢华车模29为主,其市场定位也主要面向西方中产或以上阶层,这场金

融危机在打击了国际经济和消费市场的同时,也让 L 厂的产品不再畅销。订单不

断减少导致 L 厂的生产规模与工人数量也逐渐缩水。

金融危机的沉重打击是一方面,L 厂再也没有恢复以往的辉煌面貌的另一个

重要原因是同行业竞争的加强。作为一间“老厂”,L 厂工人的工资具有一定的

刚性,这和我们将要谈到的 L 厂工人罢工传统有密切的关系。在金属原料价格逐

年攀高、工资成本难以压缩的尴尬情况下,L 厂的生产成本高居不下。与之相对

的却是电脑技术的发展催生了大批小型工模厂,工人少、工资低让这些小型工厂

的价格更具优势。尽管对工艺要求严格的奢侈车辆品牌依然钟情于像 L 厂这样的

老牌工厂,毕竟这样的客户数量有限,只能将 L 厂维持在较低的生产规模水平上。

二、L 厂的罢工传统

除了上述的外部挑战,L 厂的演变轨迹也与厂内工人的罢工行动互相呼应。

L 厂工人的罢工传统自 2005 年的第一次大罢工开始,激烈的抗争记忆成为标记 L

厂工人的一种精神烙印。

(一)2005年罢工

2005 年之前,L 厂工人的白班时间为 10 小时,而非法律规定的 8 小时。事

实上,他们每天要工作 14 个小时左右,多出的四小时依然按照白班的基本工资

给付,与底薪的工时工资一样。低时薪、高强度的工作让 L 厂工人疲惫不堪,也

28 确切的说是土地使用权——研究者注

29 车模是车辆模型的简称——研究者注

Page 226: web.swk.cuhk.edu.hkhwong//pubfile/thesis/2016...I 摘要 近年来,中国频发的群体性事件和显著的经济发展成果同时吸引了大量的关 注,而工人在促进经济增长的同时,也构成

209

深感不公。劳资矛盾终于以罢工和堵路的形式爆发,工人要求厂方按照劳动法来

给付工人的加班工资。据说当时 L 厂的三千多名工人全部出动参加了罢工。其中

部分工人在松白公路上进行抗议,造成严重的交通拥堵,致使大量武警出动,乃

至惊动当地派出所所长与镇长亲自参与劳资协商。

从当时的谈判结果来看,可以说工人的主要诉求得到了回应。厂方同意按照

劳动法规定白班时间,支付加班工资。同时,工人们具有前瞻性的视野,担心当

工厂不再兴盛的时候,工人们的加班时间会被压缩,影响其收入。频繁加班虽然

辛苦,但进厂时间稍长的工人往往工资能够达到四五千元。如果没有了加班的收

入,工人们就只能拿到两千多块。对未来工厂形势的担忧让工人们给厂方提出保

证其每月至少能工作三百个工时的要求。保证工时的要求随后成为了一纸空文,

但它在 2013 年罢工时被重新翻出并扮演了十分重要的角色。如此要求固然与西

方劳动者为缩短工作时间而抗争的目的截然相反,但是考虑到中国工人低下的工

资与福利水平,高工资是他们确保生活水平乃至维持生存的主要途径。

2005 年工人行动的成功却沉重打击了 L 厂,它惟有通过减少加班时间来降

低骤增的用工成本,也意味着厂方不能接受过多的订单,间接缩小了其市场占有

份额。因此不少工人也认为 L 厂的衰落应该以 2005 年为起点,而非 2008 年。

(二)、2008 年罢工

2005 年罢工结束后,受到其成效的鼓舞,仅仅三年之后工人们再次发动了

罢工。2008 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面世,一方面加强了对企业与员

工签订合同的约束,要求没有与员工签订合同的企业在用工日起一个月内订立劳

动合同,另一方面对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进行了强制性规定,赋予连续在一间企

业工作满十年的员工以签订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的权利。在与厂方补订劳动合同

时,L 厂工人最关心的是他们的工龄如何确定的问题。但他们的目的并不是为了

与厂方签订无固定期限合同,相反,他们希望厂方能够买断他们的工龄,给予他

们一次性的补偿,再重新计算工龄。

工厂工作的高度流动性让工人更加重视即时而非长远的利益,事实上,即便

不与厂方签订无固定期限合同,L 厂也几乎从不解雇工人。这虽然一方面保障了

工人在此工作的稳定性,另一方面却意味着厂方一直试图逃避向工人给付解雇赔

偿。L 厂方的策略是用减少加班的方式逼走他们不待见的员工。之前离开的工人

Page 227: web.swk.cuhk.edu.hkhwong//pubfile/thesis/2016...I 摘要 近年来,中国频发的群体性事件和显著的经济发展成果同时吸引了大量的关 注,而工人在促进经济增长的同时,也构成

210

势单力薄,只能采取自己离开的方式的个体手段。2008 年劳动合同法的出台给

在厂的担心自己解雇赔偿问题的工人一次机会,他们团结起来,希望通过罢工强

行要求厂方买断自己的工龄。很可惜这次的罢工中工人被厂方的口头承诺所蒙蔽,

回到岗位之后厂方对曾经承诺的年终奖双粮30等福利闭口不提。

尽管 2008 年的罢工成效甚微,L 厂不解雇工人的策略和工人们害怕自己被

赶走的担忧却一直困扰着 L 厂工人。直到 2013 年春节结束的开工,变革后的加

班安排终于将工人们对自己要被逼走的焦虑激发为了集体行动的动力,而这次工

模部持续了 15 天的罢工,也终于终结了工模部在深圳 13 年的寿命。工人和厂方

可能都没有想到,一次要求加班补偿的行动竟最终转化成关于工人解雇赔偿的拉

锯战,而最终工人们虽得到部分赔偿,却失去了工作。L 厂的管理者也为其加班

策略的改变付出了似乎过大的代价,关停了整个工模部。但随后的分析将指出,

加班安排的不公平只是 L 厂方管理问题的冰山一角,工人们对加班新策的反抗也

只是其压抑已久的担忧和不满的总爆发。如果对厂方的管理问题和工人的不满进

行细致地树立,我们将发现这种劳资之间的矛盾随着时间的流逝扭结为一条相互

缠绕、错综复杂的利益与情感的链条。

工人们在受压迫的不满情绪与共同利益的驱动下,建立了集体行动的平台。

情绪与计算分别作用于 L 厂工人的行动选择,让他们自发地在集体的平台中扮演

了各自的角色。L 厂罢工强烈的自发性特征,而非事先由特定个人或组织精心策

划、导演的产物,允许我们得以更好地了解中国工人的行动取向与行动意识,帮

助我们探究在集体行动中是什么因素在影响他们的团结与分散,并进一步揭示中

国工人阶级意识的构成为何。

第二节 从他们到我们——集体行动平台建

立的导火索

一、对三名工人的联名支持

工模部虽被称作一个部门,实际上具有较为独立的生产与管理系统,和生产

部并立而行。名义上生产厂的领导——黄经理31虽较工模部的管理者——廖师傅

30 双粮,即年终最后一个月发两个月工资——研究者注

31工模工人们称其为黄姑娘,本文也将采纳这一称呼——研究者注

Page 228: web.swk.cuhk.edu.hkhwong//pubfile/thesis/2016...I 摘要 近年来,中国频发的群体性事件和显著的经济发展成果同时吸引了大量的关 注,而工人在促进经济增长的同时,也构成

211

的职级要高,由于两个部门在地理位置上相互分离,它们的管理也互相独立。在

后文中我们将详细分析,当两个部门搬到一起后,独立的管理传统被打破时,L

厂看似稳定、实则脆弱的管理与生产系统亦随之崩溃。工模部与生产部在直接的

生产管理上相互独立,在公司的整个生产系统中却是配套运行的。前者所生产的

模具是后者批量生产模型的基础,工模与生产的结合让资方可以控制模型生产的

上下游,减少了单一生产者在两者间额外支出的交易成本;更提高了生产效率,

让模厂可以迅速从生产厂的使用中得到反馈,提高模具改良的速度。

负责生产模具的工模部工人需要有一定的技术水平,因为模具制造有较高的

工艺要求,很多时候需要精细和熟练的操作,也不少工人拥有包括计算机技术等

在内的专业知识。这些技术工人往往采用独立作业的方式,某程度上可以支配自

己的劳动过程、享有具创造性的生产自由及得到受尊重与重视的岗位认同。相应

的,工模部的管理者权威有着与流水线作业的生产厂截然不同的表现方式,它所

采纳的管理手段柔性而灵活,巧妙地包装在与工人看似平等的交往过程中,区别

于生产部的专制主义与严格的纪律管控。2013 年由工模部所发动的罢工行动将

是本文主要分析的案例,但紧接着的 2014 年生产厂罢工将呈现出不少与工模部

行动的区别特征,使得比较结合这两次行动与其劳动过程、管理方式进行比较具

有一定意义。

(一)被软禁“食堂主管”及遭到排挤的另外两名工人

前文提到,当工模部的柔性管理方式被替换时,一场拉枯摧朽的抗争行动便

由此展开。当然事情的发展无法简单的用一句话所涵盖,要追溯抗争行动的导火

索源头,就要从工模部食堂主管的遭遇开始讲起。

2012 年年末的时候,工模部与生产部的食堂进行了合并,这意味着原来的

两个食堂主管中将有一位要离开主管的位置。离职的工模部食堂主管在工厂已在

L 厂工作了十几年,然而十几年的辛勤努力并没有换取他最后的尊严。厂方不是

通过口头说服或用补偿换取同意,而是将他软禁在非工作场所,迫使其自行离开。

在被软禁在食堂期间,这名主管既不能进厨房操作间,也能离开食堂。L1 作为

食堂主管的爱人,对老公的遭遇和委屈表示愤慨。L1 和她老公都是广东梅州人,

在老乡的介绍下来到 L 厂工作。她有着一双很大的眼睛,在其消瘦而黝黑的脸上

格外显眼。L1 是在罢工结束去领工资时与研究者相遇,并答应接受访谈的。这

Page 229: web.swk.cuhk.edu.hkhwong//pubfile/thesis/2016...I 摘要 近年来,中国频发的群体性事件和显著的经济发展成果同时吸引了大量的关 注,而工人在促进经济增长的同时,也构成

212

时的她满腹苦水,从工厂回去的路上就开始讲述老公的遭遇。回到她老乡开的餐

馆后,她继续以饱满的热情和用带着浓重梅州口音的普通话描述着发生在 L 厂的

种种事件,抒发着愤懑且无奈的情绪。L1 和老乡们都在 L 厂食堂工作,两个厂区

合并前几乎食堂员工大部分都来自梅州。但像 L1 这样没有学历的工人,即使工

作了十几年,工资水平和职位都没有显著的提升。

“厂方当时贴了通告,从什么时间起由谁谁当主管。……我

老公可以上厕所可以吃饭,可以进饭厅,不能进厨房操作

间,上班不准出大门,等于软禁起来。……那时候我们整

天骂,我肯定有气,因为是我老公。(L1)”

L1 还提到,除了她老公之外,有另外两个人遭到了类似的对待。L2 作为 2013

行动的代表与核心筹划者之一,映证了 L1 的说法。

“我们这个导火索呢,刚开始是有三个人嘛,一个是保安队

长,一个是饭堂主管,还有一个是员工,被那个廖经理逼

走,整车间都给班加,就那个员工不给班加,他连续没班

加二十多天了。(L2)”

但在这三个人之中,食堂主管的遭遇是最受同情的,也对其他工人带来的触

动最大。L2 是广西师范大学的毕业生,1998 年毕业时由于没有钱和人脉打点关

系,他被分配回了老家的县培训中心做一名计算机老师。2000 年 L 生产厂的会

计主管,也是 L2 的老乡,介绍 L2 到生产厂做会计。然而由于受到了政治排挤和

诬陷,L2 失去了会计的职位,来到工模部做仓库主管。本来就对 L 厂管理不满的

L2,替饭堂主管等工友的遭遇打抱不平。

“因为饭堂主管是原来工模部的饭堂主管,后来合并了嘛。

合并了就等于说生产厂的饭堂主管也到这边来了嘛,那就

等于说必须要干掉一个嘛。但是干掉你要要用合法手段嘛,

是不是啊?人家在这里做了十多年嘛,那你要给人家补偿

Page 230: web.swk.cuhk.edu.hkhwong//pubfile/thesis/2016...I 摘要 近年来,中国频发的群体性事件和显著的经济发展成果同时吸引了大量的关 注,而工人在促进经济增长的同时,也构成

213

啊,人家在这里十多年没有功劳也有苦劳嘛。但是他的采

取方式就是逼,把你逼走。(L2)”

尽管被取消加班的工人没有遭到人身禁锢,失去加班机会后他只能领取等同

于最低工资标准的基本工资,其实也是变相被逼迫自动离厂。

(二)三人与公司之间的官司及其他工人的签名声援

这三名受到厂方压迫的工人不甘心就此任人摆布,因此联合起来要求厂方补

偿之前拖欠的福利待遇。

“那时候不是看那个保安队长和那个饭堂主管跟那个公司

打官司嘛,然后那个员工就借这个机会那三个人站在同一

战线上,就跟公司打官司。然后呢,他们提出了住房公积

金啊,……养老保险啊,没买啊,产假伤假没给啊,还有

那个带薪年休假没给嘛,L 厂之前都没给带薪年休假嘛,

带薪年休假是零八年开始都要给嘛(L2)。”

他们向公明镇劳动站提交了相关申请书,在工厂方面,为了增加诉求实现的

概率,他们派没有被禁锢的员工与厂里的其他工人进行沟通和接洽,获得他们的

支持和在申请书上的联名签字。

“然后他们三个,要上诉嘛,上诉到公明劳动站嘛……只有

这个员工,因为他白天还可以上班嘛,……只有他还可以

活动嘛,在工厂那边活动嘛。他就拿到我那里去,去问我

们员工什么啊签不签,我们就签嘛。因为他们三个要争取,

那我们也跟他们三个一起。然后呢,他们写了那个申请书

嘛,要交到劳动站去(L2)”

联名签字的活动就是在L2的办公地点展开的。L2在公司内的政治斗争失败后

被放逐到远离生产区域的仓库,反而获得了组织开展集体行动的地盘。

Page 231: web.swk.cuhk.edu.hkhwong//pubfile/thesis/2016...I 摘要 近年来,中国频发的群体性事件和显著的经济发展成果同时吸引了大量的关 注,而工人在促进经济增长的同时,也构成

214

“我那里是最方便签名的嘛,又比较隐蔽嘛,他们就拿到我

那里去签名,嗯。(L2)”

这三名被禁锢和惩罚的工人采取的反抗行动获得了较大的成功,每个人都得

到了三万多元的赔偿。

“后来呢,那个主管,饭堂主管跟保安组长都有钱赔嘛,都

有三万多块钱赔。(L2)”

他们抗争的胜利就如同在平静的湖面中投下了一颗石子,在剩下的工人当中

掀起了难以平复的涟漪。一方面工人们意识到他们和这三名工人有同样的法定权

利,既然他们能拿到这些赔偿,自己也有同样的权利;另一方面工人们看到了抗

争成功的可能性,毕竟如果这三名工人毫不反抗,厂方是绝对不可能提供赔偿给

他们的。只不过此时不少工人心中还存有顾虑,因为他们还要继续在L厂工作,

所以必须要谨慎行动。因此他们仅仅是加入联名签字的行动,希望能够从中分得

一杯羹。

(三)联名签字带来的连锁反应——从个体诉求走向集体诉求

1.“谁要争就签名”

根据前文的分析,我们可以认为加入联名签字的工人固然有同情这三名同事

的成分,更重要的是他们想从签名活动中得到和后者同样的经济补偿。

“……然后呢,就跟我们说谁想要,要争就签名。(L2)”

另外加入签字行动的四十几名工人普遍工龄较长,他们从这三人被制裁的信

号中觉察出了异样的氛围。他们意识到如果被单独解雇,鉴于自己工龄较长,厂

方很有可能会向对待这三人一样逃避赔偿成本,那么自己很有可能什么都得不到。

这样一来,还不如占领先机,趁这三人上诉的机会也加入要求福利赔偿的行列。

“这个诉求呢我们是要求要零八年开始补给我们嘛,是吧。

啊,零八年开始是吧,二零零八年一月一号开始补给我们

嘛,那就是说每一年都有嘛,那就是说五年嘛。但是咧厂

里面咧,到后来我们交这份上去的时候,那个工会主席咧,

Page 232: web.swk.cuhk.edu.hkhwong//pubfile/thesis/2016...I 摘要 近年来,中国频发的群体性事件和显著的经济发展成果同时吸引了大量的关 注,而工人在促进经济增长的同时,也构成

215

就是说厂长嘛,他就说厂里面已经研究,同意给你们,但

是他只给二零幺二年的,就一年。(L2)”

联名签字的协议得到了厂方的正面反馈,虽然厂方没有按照工人所要求的从

2008年1月1日开始,将过去五年的养老金、住房公积金和年休假全都给工人补齐,

但是由厂长兼任的工会主席,愿意给工人们补偿2012年的相关福利。鉴于公司境

况并不乐观,工人们没有什么异议,接受了厂方的这一提议。

2.三百小时工时承诺的浮现

这时,有一名罗姓工人向大家出示了2005年罢工后厂方承诺工人最低三百个

小时工作时间的合同,给这些担心自己将被净身逼走的工人提供了有力的抗争武

器。

其实,在三名被逼走工人的申请书上签字和后来利用三百小时保障进行抗争

的工人只有四十多人。这些工人,一旦被解雇,厂方需要赔付高额补偿,因此他

们清楚自己的未来只有被厂方逼走这一条路。其中不少工人本来就打算春节后辞

职,自己去另谋他路。然而,这三位工人的抗争行动给他们提供了新的方向,他

们意识到团结起来主动抗争,多少都能够从厂方得到一些补偿,比坐以待毙两手

空空的结果要好的多。

罗姓工人所持有的2005年合同给了这些工人绝地逢生的利器,厂方签署的合

同原件具有无可抵赖的法律效力。持有相关合同资料的工人开始筹划如何将合同

中厂方承诺的三百小时工时转化为对工人的赔偿。

二、兔死狐悲——廖师傅的解雇

当包括 L2 在内的四十多名工人正在筹划其进一步行动时,另外一件事情直

接点燃了工人们行动的导火线。2014 年春节过后,工模部的工人们按照过去的

习惯回厂上班、加班。然而从 2 月 19 日开始上班,刚过去一个星期,工模部的

廖师傅就被黄姑娘解雇了。

(一)实施平均主义的廖师傅被黄姑娘所代替

L3 是仓管部的员工,理论上是 L2 的手下。仓管部门平时较为清闲,加上位

置隐蔽,远离生产区域,许多工人喜欢去那里聊天、“吹水”。于是仓管部成为了

L 厂的信息枢纽,L3 也在此掌握和散播着各种讯息。对于廖师傅被炒一事,他对

Page 233: web.swk.cuhk.edu.hkhwong//pubfile/thesis/2016...I 摘要 近年来,中国频发的群体性事件和显著的经济发展成果同时吸引了大量的关 注,而工人在促进经济增长的同时,也构成

216

前因后果都有非常清晰的了解,并将黄姑娘与廖师傅之间的管理理念差异如何导

致后者被炒的过程娓娓道来。

前文提到过,L 厂的工模部与生产厂过去在管理上相互独立,廖师傅对前者

采用父权式的柔性管理手段,黄姑娘在生产厂的管理方式则是典型的专制主义和

类军事化管理。尽管名义上生产部黄经理的职位更高,拥有总经理的头衔,却没

有多少机会插足工模部的管理。

“黄姑娘,就是我们厂经理了,相对来说她的职位比我们这

边还要高一点。但是之前基本上是独立的,她那边生产我

们这边是工模。但是就是有一个从属关系好像我们做的模

是大部分好像我们做的模大部、有很多模是就是说为他们

做的模,我们做了他们生产嘛。所以相对她的职位可能更

高一点。(L3)”

而工模部与生产厂合并后,黄姑娘开始介入工模部的管理,并试图将管理生

产厂的经验应用于工模部。当她看到工模部懒散的工作状态时,不问内因就直接

归咎于廖师傅的管理不力。

“后来车间巡视然后她、大家没有什么人干活,坐在那里玩

哪、看手机哪干嘛的哦。然后她就跑去那个廖师傅的办公

室,她说‘嗨你、你去看,现在没有人干活,他们都没事做

你给他们全部来加班’。(L3)”

廖师傅向黄姑娘解释了这是为留住人才不得已而为之的。一方面 L 厂工模部

的订单减少,加班需要大大减少,技工的收入低于其他工厂。

“那可能廖师傅呢就跟她解释应该是说反正你现在工人周

末周六都不加班,我们很多是技工,但是大部分工资……

就是跟普工差不多。然后你不给加班的话一个月就是两千

Page 234: web.swk.cuhk.edu.hkhwong//pubfile/thesis/2016...I 摘要 近年来,中国频发的群体性事件和显著的经济发展成果同时吸引了大量的关 注,而工人在促进经济增长的同时,也构成

217

来块。现在人家外面厂加班多的那些普工都拿三四千块。

所以一两年来很多员工心里都很不满啦。(L3)”

另一方面技工有技术傍身,外出找工作很容易。两方面因素综合起来,可以

得见工模部的人才流失危机严重。

“那廖师傅肯定跟她解释说因为我们这边跟生产厂那边不

一样,那边普工好像说一个是没有技术出身,你像找工作

相对来说要难。这边都是技工男工,像他们有技术的话一

出来三五天都有工作。所以你这个地方待遇不好的话人家,

随时都跑了。或者说,有活的话也没有人帮你干。(L3)”

在这种情况下,廖师傅只能靠给工人提供本无需开放的加班时间来换取工人

的安定,靠牺牲公司的眼前利益来换取工模部长久的生存条件。

尽管廖师傅的做法有据可依,是迫不得已的权宜之计,黄姑娘却不肯体谅廖

师傅,直接将其扫地出门。廖师傅作为一名香港高管,在工模部工作十几年,尚

且被同为香港同胞的黄姑娘如此不留情面的赶出工厂,工模部的内地工人担心自

己的下场较廖师傅有过之而无不及,也在情理之中。于是廖师傅的离开可谓一石

激起千层浪,令工人们预感到工模部将出现巨大变故。

(二)“厂方不会觉得你廖师傅委屈的”

L4 作为工模厂曾经的手板部小组长,与廖师傅相交多年。L4 对廖师傅的委

屈深感不平,指责厂方只看结果不看过程、只讲功劳不计苦劳的冷漠。

“其实廖师傅也有自己的危机,也觉得是说差不多了。但是

他也想不到这么快。厂里他不会觉得你委屈的,反正我给

了你这个位置,你拿了这份钱。我不管你怎么困难,你都

要帮我解决问题。(L4)”

(三)“没有交情”的黄姑娘会减少加班

Page 235: web.swk.cuhk.edu.hkhwong//pubfile/thesis/2016...I 摘要 近年来,中国频发的群体性事件和显著的经济发展成果同时吸引了大量的关 注,而工人在促进经济增长的同时,也构成

218

与此同时,L4 更担心的是厂方的这种无情会波及工模部的其他工人,黄姑

娘掌权后,自然不会像廖师傅那样念及旧情,工人的加班机会也将就此大大减少。

“廖师傅跟我们做那么久,因为我们有十多二十年的交情嘛,

但你黄姑娘,刚进来,肯定不会有这种交情嘛,不会有这

一层的感情在里面嘛。所以我们就是说你指望不了了嘛。

她不给你加班就不给你加班的了,不给你情面说的。不会

说你做了那么久啊,没功劳有苦劳啊。所以我们以后就是

觉得那个,加班会少。加班少了就是收入会少嘛。(L4)”

(四)“连廖师傅都站不稳脚了,我们肯定也站不稳了”

廖师傅的离开在工模部引起的恐慌和不满是全局性的,不仅限于在 L 厂没有

发展前途或有被解雇之虞的工人。L4 所在的手板部是通过手工将图片转化为模

型,并据此开发模具。但电脑技术的普及却逐渐淘汰了这种手工作业的方式,并

用 CNC 技术代而替之。L5 就职于 L 厂工模部的 CNC 部门32,在这种关键性的朝

阳部门工作,L5 平日得到不少廖师傅的格外关照。因此廖师傅的惨淡离开,给

L5 留下的沉重与阴影不亚于 L4。

“廖师傅走对我们模房是一个很大的损失,可以这样子

说。……我们是说连廖师傅都站不稳脚了,我们肯定也站

不稳了。……像我们廖师傅走的时候走的很凄凉嘛。……

两个钟都不到,被保安架出去了。他前天晚上还叫人帮他

买那个蚊帐说现在蚊子很多了。第二天早上就把他扫地出

门了。(L5)”

32 CNC 是 Computer Numerical Control 的简称,中文通常直译为计算机数字控制机床,简称数控机床。——

研究者注

Page 236: web.swk.cuhk.edu.hkhwong//pubfile/thesis/2016...I 摘要 近年来,中国频发的群体性事件和显著的经济发展成果同时吸引了大量的关 注,而工人在促进经济增长的同时,也构成

219

廖师傅被解雇一方面让工人们有兔死狐悲之感,不知何时自己也将面临被逼

走的情形;另一方面也改变了过去工模厂“平均主义”的加班方式,工人的加班

工资无法像过去那样得到保障。黄姑娘取消部分工人的加班机会,直接将工人心

中的恐惧转变为了现实,一时间人人自危,担心下一个失去加班机会的人就是自

己。

三、划加班的变故与“黑名单”流言——人人自危的恐慌

赶走廖师傅之后,黄姑娘亲自上阵,对工模部进行管理改革。自此,黄姑娘

将工模部与生产厂的大权都握在了自己手中,也无怪乎 L3 认为她赶走廖师傅有

专权之嫌,“可能黄姑娘她就是控制欲很强的一种人”。

上台后,黄姑娘从扳倒廖师傅的直接问题入手,对工模部工人的加班安排进

行改革,践行她在生产厂的管理理念。L6 是一名四川人,原来在浙江的砖瓦厂

打工,两千年在小舅子的介绍下来到 L 厂工作。他在开料部从学徒干起,虽然没

有被称为师傅,实际上已经掌握了开料部的所有技术。然而他并没有得到师傅的

底薪待遇,只能以最低工资标准最为底薪,剩下的工资则取决于加班工资。事实

上,整个工模部的工资主要变量就是加班时间,因此可以理解,当黄姑娘上任、

工人加班时间不再有保障时,工模部里人人惶恐的情绪迅速蔓延开去。

(一)因人而异地“批加班”让工人“心里不平衡”

在廖师傅即将离职之际,不知情的工人纷纷猜测廖师傅的下场。L6 的组长

与堂哥打赌,内容是廖师傅究竟会不会被赶走。

“我那个堂哥跟那个另外我们那个组长打赌,他说如果走了

的话我输十块钱,没有走你输十块钱,最后真的走了我们

还不相信。(L6)”

L6 和他的堂哥都有些不能相信,身居高位多年的廖师傅真的在一夜之间被

扫地出门。他们更不愿相信的是,紧接着遭遇厄运的就是他们自己。廖师傅离职

后,工模部风云变幻的第一幕就是加班政策的变更。L6 则是第一批被排挤出加

班名单的受害者。

Page 237: web.swk.cuhk.edu.hkhwong//pubfile/thesis/2016...I 摘要 近年来,中国频发的群体性事件和显著的经济发展成果同时吸引了大量的关 注,而工人在促进经济增长的同时,也构成

220

“(廖师傅被炒)第二天晚上,我们开料部的人还有事做,

不让我们加班,没有事的人加班,一半人加班一半人不加

班。……他给我们干掉了。干掉了我们也没说什么,第二

晚上又不批我们加班了,还是没有我们的加班。头晚上是

哪些人加班,二晚上又是那些人加班,那我们心里面才觉

得不平衡的。(L6)”

L6 连续两天都被排除出加班的队列,而同一个部门却有另一队工人两天都

被安排了加班。这不禁让 L6 等没加班的工人怀疑,管理层刻意在工人群体中进

行了筛选,排除加班的工人很有可能就此被“打入冷宫”。

(二)逐渐应证的“黑名单”使工人惶恐

新的分化政策打破了廖师傅原来“不患寡而患不均”的加班精神,一时间工

模部里人心浮动。失去加班机会的工人中有二十多人事先已加入了联名签字的行

动,这次变故更加令他们坚定了要采取行动的想法。

“25 号解雇廖师傅,25 号那个晚上就开始由那个黄经理来

写我们的加班单嘛。她就把那有 20 个人划掉了。其实那个

廖师傅他不会那样做的,他还是会有一部分人要加班……。

那 20 多个人嘛就行动起来了。(L4)”

可能如果仅仅是两天没有加班,工人们还不一定确信他们自此会失去加班机

会。偏偏这时出现了一种说法,即分配加班的名额出自一份黑名单。失去加班机

会的都是些工龄长、工资高、年龄大或不听话的员工,这些人自然是公司方面想

无偿解雇的对象。因此依据黑名单取消工人加班机会,至少听上去是合情合理的

一种推断。

“第二个又有这个(黑名单)流言。划加班的基本上都是那

种工龄长的、年龄大的、平时不听话的、工资高的,好像

Page 238: web.swk.cuhk.edu.hkhwong//pubfile/thesis/2016...I 摘要 近年来,中国频发的群体性事件和显著的经济发展成果同时吸引了大量的关 注,而工人在促进经济增长的同时,也构成

221

手板部本来可以存在可以不存在的,一直从过年过来直接

到都不给班加了,正好应了那一份流言。……主要是那个

流言是吧,到底是炒掉谁,大家都不太知道。但是呢,有

很多人没班加,他就觉得是不是我要被裁员啦,这样的嘛。

(L2)”

一方面“黑名单”的出现表示某些工人无法加班可能会成为常态,另一方面

说明公司对排挤高薪、高龄、冗余工人已有预谋,如果工人不反抗,就只能任人

宰割。问题在于,并没有工人真正见过黑名单,大家都不知道究竟谁在名单之上。

因此大家都不禁担心自己是公司的目标,恐惧蔓延到了所有自认为有嫌疑的工人

身上。

事先已经参加过联名签字以及有厂方承诺协议在手的四十多名工人,正好都

符合“黑名单”的嫌疑标准。永远失去加班机会的可能让他们决定正式罢工,并

要求厂方兑现保障工人三百小时工作时间、年终双粮、补买社会保险等一系列承

诺。

由食堂主管、廖师傅被炒、划加班与“黑名单”一系列事件形成的导火索,

令个体工人的遭遇在整个工模部中酝酿、发酵,终于导致工人从被动抗争走向主

动争取,发起了集体行动。当然,在争取自身权益时,这四十多名参与者有着清

楚的成本收益计算。一系列的事件是他们将被“净身出户”的征兆,那么通过集

体抗争获得任何利益,对他们来说都是划算的。但是隐藏在精致计算背后的,还

有工人长期以来在专制和压迫的管理之下积累的愤怒和不满。值得注意的是,工

人的怨恨在集体行动平台的搭建阶段所起的作用最为显著,其中,有一定知识或

管理权威的资深工人或基层管理者,他们对公司的不满更重要地影响了上述平台

的形成。

第三节 工人的不满与抗争传统——集体行

动的火药库

Page 239: web.swk.cuhk.edu.hkhwong//pubfile/thesis/2016...I 摘要 近年来,中国频发的群体性事件和显著的经济发展成果同时吸引了大量的关 注,而工人在促进经济增长的同时,也构成

222

L 公司作为一间香港独资企业,对工人的工资成本进行了严格的控制。它的

管理逻辑符合所有资本主义企业的理念,却在特定的经济形势与企业文化下,将

工人的不满与对立提升到了必须要采取集体行动的高度。

一、对厂方的普遍不满

L 公司在中国的制造业中对工人的压迫并不是最严重的,它只是很大程度上

将工人视为生产工具,从而尽可能地从工人身上压榨剩余价值,尤其是在金融危

机以前的玩具生产黄金时期。2005 年的大罢工就是反对 L 公司的长时间作业以

及不按照法律标准发放加班工资。另外,节假日的加班费、过节费、社会保险、

年终奖等一切劳动福利,L 公司都是能省则省,除非工人罢工,否则绝不主动提

供。这一切到了 2013 年依然没有扭转,罢工结束后,一个路经 L 厂大门的女性

员工还气愤地向研究者表示 L 厂“太黑了,三八节连根毛都没有,八月十

五连根毛都没有,妇女节也连根毛都没有。”

2005 年 L 厂的罢工与 2013 年最大的区别在于,2005 年工人是为了在 L 厂获

得更好的工作待遇,而 2013 年则是为了离开 L 厂做准备。因此,前者针对加班

工资做出的抗争具有一定的反剥削意味;但是到了 2013 年,工人意识到 L 厂的

前途如此之晦暗,以至于自己得不到足够的工作时间和工资。换句话说,在赚钱

动机的激励下,工作时间不足较之加班时间太长更容易引起工人的共同不满。

二、特定群体的不满

中国工人群体性事件的最大特点之一是自发性。自发行动的动机来自工人通

过日常体验对其处境的认识,很多时候来自与其他工人的互动与比较。因此往往

是某一个次级群体感到严重的不公平和不满,不公平感可能来自与其他工厂工人

的比较,与同厂工人的对比,甚至是和自己从前待遇的比较。

(一)“我们管理”“比师傅亏损的还要大”

金融危机之后,L 厂工模部贯彻了以往的不解雇政策。许多普通工人无法忍

受 L 厂微薄的工资,纷纷自行离开。拥有管理职位的工人则享有较多的福利和人

身自由,工作也较轻松,留厂的比例更高。长此以往,L 厂的管理人员与普通工

人的比例畸高。

Page 240: web.swk.cuhk.edu.hkhwong//pubfile/thesis/2016...I 摘要 近年来,中国频发的群体性事件和显著的经济发展成果同时吸引了大量的关 注,而工人在促进经济增长的同时,也构成

223

管理人员虽然大量留在 L 厂,但其工资计算方式和工时都渐渐与普通工人看

齐。虽然他们工作清闲,能享受一些作为管理者的额外福利,但总体上工资的下

滑严重,与普通工人的差距越来越小。这对于 L7 来说就是比后者“亏损更大”。

L7 与 L1 同样来自广东梅州,但 L7 在来 L 厂打工之前已经掌握了工模的相关

技术成为了师傅。因此 2002、2003 年他来到 L 厂时,直接担任了组长,管理手

下的几名师傅。此时 L7 的底薪已经达到 3200 元,而 L1 的工资还只有不到一千

元。然而时过境迁,L1 作为 L 厂最底层的工人,渐渐涨到了一千元左右,而 L7

的工资却大幅滑落。到了接受访谈时,他的工资水平已经回落到刚外出打工时的

四千元左右。

“08 年过后,就慢慢的加班也少了。打比方我们以前拿七

八千,是吧,然后后来呢,五六千,然后后面变四五千,

慢慢下坡啦。奖金也越来越少啦……这几年呢,搞得我们

管理虽然工资底高哦,但是我们就是亏损的,比那师傅亏

损的还要大。(L7)。”

管理者的工资下滑幅度远高于普通工人,他们虽然没有离开 L 厂,但是和自

己过去的境况以及其他工厂管理者的收入相比,L 厂的待遇已经失去了吸引力。

(二)“工人的权益受到侵害了,我也一样损失了”

管理者以及资深技师的特权流失、收入逐渐与普通工人看齐,导致前者心中

的天秤也在不断向工人一方倾斜。一致的利益将管理者、资深技师与普通工人凝

聚为一个阵营的成员,代替了过去管理者与资方站在一起的权力格局。尤其是遭

遇危机时整个利益阵营的成员全都面临受损的风险,管理者与普通工人联手对抗

资方就成为了再自然不过的选择。

“这个管理者有特殊待遇嘛,那我可能就会想你厂方想的多

一点咯。因为都跟工人一样的,靠上班来赚钱的,上一个

小时就一个小时的班,就工人的权益受到侵害了,我也一

样损失了嘛,所以我们才会在一起的。就是这样嘛。(L4)”

Page 241: web.swk.cuhk.edu.hkhwong//pubfile/thesis/2016...I 摘要 近年来,中国频发的群体性事件和显著的经济发展成果同时吸引了大量的关 注,而工人在促进经济增长的同时,也构成

224

管理者的待遇及待遇计算方法在趋近于普通工人的同时,也意味着他们的利

益与普通工人绑定在了一起。介于高级管理者与普通工人之间的基层管理者,他

们的不满在一些“偶然”因素或事件的刺激下,便转化为了与工人站在一起来对

抗厂方的重要动力。而有号召力或才能的工人对厂方尤其不满的态度和报复的情

绪,是构成集体行动推力的重要偶然因素。

三、 个体管理者的不满与报复

如果说厂方在经济方面对工人造成的剥削与压迫会激发普遍的或至少是群

体性的不满,那么在政治方面个人体验到的不公或排挤则会引发更加强烈的报复

心理。他们较受到“公平压迫”的工人而言,更倾向于抓住机会采取行动,造成

对厂方直接的打击。这一点不仅仅体现在 2013 年 L 厂的罢工行动中,2014 年最

主要的行动策划者 L8 也是在复仇的心态下组织了工人的集体抗争。

(一)不愿屈服于政治迫害

L2 被贬工模部做仓管的遭遇几乎完全是政治斗争的结果,而诱发职员之间

内斗的根源之一是黄姑娘的偏袒与纵容。他原来的会计岗位在 L 厂可谓炙手可热,

至少在外人的眼中 L2 只需对经手的工人工资雁过拔毛,就能够发一笔横财。可

是为人正直的 L2 不但没有发财,还被担任经理秘书的“干女儿”设计陷害,于

2008 年调到 L 工模部打杂。

1.坚决不向“小人”“求饶”

L2 的政治对手是生产厂经理黄姑娘的秘书兼干女儿,因此工人们都习惯直

接以干女儿指代她。来自香港的黄姑娘在大陆独身一人,她本身既没结婚也没有

子女,干女儿善于察言观色、能说会道,深得黄姑娘的喜爱。在黄姑娘权势的庇

佑下,干女儿在公司里可谓横行霸道、耀武扬威,不断发展壮大自己的帮派势力。

L2 认为干女儿属于不学无术、狐假虎威的小人,双方只是表面上还是维持着相

对和谐的同事关系。但是在一次意外中,L2 的爱人看到工人涨工资的机密信息

并泄露出去之后,抓住 L2 把柄的干女儿和干女婿趁机想要 L2 向他们低头求饶,

L2 坚决不肯,这次事件让双方的矛盾明朗化,并展开了你死我活的政治斗争。

“他就因为那个工资问题,就跟我老婆吵了一架嘛。他那种

小人得志的思想来说呢,他就想让我去向他求饶,是吧。‘求

Page 242: web.swk.cuhk.edu.hkhwong//pubfile/thesis/2016...I 摘要 近年来,中国频发的群体性事件和显著的经济发展成果同时吸引了大量的关 注,而工人在促进经济增长的同时,也构成

225

饶啊’,‘开开恩啊’,‘放我一马啊,我晚点请你吃饭啊什么之类

的’,是吧。但是我一进 L 厂几年了我一看他我就很不顺眼

的,就是说你这个经理的干女儿、干女婿啊,都是耀武扬

威的那种,就是相当于,朝廷里面的那种奸臣的样嘛,我

都把他们两公婆当成这个样子。所以我说我宁愿不要这饭

碗,我也不会向他求饶。(L2)”

L2 从小在家里接受父亲的教育,深受儒家文化的熏陶,十分爱惜自己的羽

毛,不愿意向“小人得势”的干女儿一方求饶。

2.“干女儿”利用“一石三鸟”的政治手腕

双方结下梁子后,干女儿三番五次找机会想要扳倒 L2,后者都在会计主管

的荫蔽下平安无事。直到 2008 年,L 厂再次爆发集体行动之后,干女儿以在罢

工期间 L2 收取工人伙食费,再次诱发了工人罢工为由,终于成功将 L2 排挤出了

生产厂。

“……应该是罢工的那几天,伙食费我应该都扣了,因为是

罢工那几天大家都在饭堂吃饭的嘛。然后呢,那个政策33又

没有出来的嘛。干女儿向经理加盐点醋嘛,她要自己表现

他自己的能力嘛。她就到这个经理前面就是说,经理们说

那个员工们罢工那几天就不扣伙食费了,现在工人们又要

罢工了,是她阻止了他们罢工。(L2)”

干女儿的这一计谋可谓一箭多雕,她不仅在黄经理面前邀了功,还在迫使

L2 离职后成功将自己不喜欢的人事部职员调入会计部,让自己的朋友顶上人事

部的空缺。

33指 2008 年工人罢工后厂方停止强制收取工人餐费的新政策——研究者注

Page 243: web.swk.cuhk.edu.hkhwong//pubfile/thesis/2016...I 摘要 近年来,中国频发的群体性事件和显著的经济发展成果同时吸引了大量的关 注,而工人在促进经济增长的同时,也构成

226

“那时经理的干女儿的就是有一个一箭双雕的计谋。现在的

那个人事主管是她的很好的朋友。零八年进来的时候他要

进人事部,然后人事部又有一个女的,这个干女儿不喜欢

这个女的。然后呢,我一直都是她的眼中钉嘛。正好那个

朋友要进人事部来必须要把这个人事部的一个位置要让出

来。她就先把我搞掉,再把这个人事部她不喜欢的这个人

调到会计部去,再把这个朋友招进来。真的,一石三鸟。

(L2)”

干女儿后来由于帮助另一位已离厂的“兄弟”长期购买养老保险,事情败露

后被辞退,L2 也只能将他对“干女儿”的怨气也算在公司头上。

3.“赶上这个时机大干一场”,“出一口气”

L2 本来就准备离职,恰逢发生饭堂主管被拘禁、“黑名单”谣言等导火索事

件,L2 就产生了利用集体行动报复厂方的念头。

“第一个是,我可以为我零八年的那一个冤情出一口气,第

二个呢,本来这个厂也没什么景气,我在那里十多年了,

我都不想再把我这个青春还是跟这个厂一起葬送。我就打

算,我三四月份我也要走了,按以前来说,走是没有钱的,

是属于落走的。那正好赶上这个时机,那就大干一场咯,

也为我五年前出一口气咯。(L2)”

(二)对受工伤管理者的无情与其报复

1.不报工伤的苛刻

跟 L2 相比,L8 并没有遭遇什么政治算计和迫害,而是因为没有主管没有帮

他“报工伤”而觉得对方太过苛刻,因此想找机会出口怨气。

Page 244: web.swk.cuhk.edu.hkhwong//pubfile/thesis/2016...I 摘要 近年来,中国频发的群体性事件和显著的经济发展成果同时吸引了大量的关 注,而工人在促进经济增长的同时,也构成

227

“像上次我的手打球摔断了,但是摔了我也是在厂区里面

摔了哟,就那次我去找厂里面报工伤,我跟我们主管关系

很好的。但是他不帮我报,说他苛不苛刻。这个要国家拿

钱的,但是确实我是在厂里面摔伤的,完全可以报的,知

道没有。

除了不给 L8 报工伤之外,主管还因为受伤的事情不给他安排加班,令 L8 感

到气愤难当。

……我是做管理人员的,我手下还有个助手嘛,有些事情

我就是说小事情我吩咐助手去做嘛,就是说我监管一下就

可以了,我就跟平时一样的啦。……他最后晚上不让我加

班。(L8)”

L8 与主管的冲突不仅仅源自厂方对工人工伤待遇的规定高低,也取决于 L8

认为自己作为管理者应该与普通工人的待遇有所区别。所以厂方按照普通工人的

标准给他以工伤待遇时,他所产生的羞辱与愤怒远超于对自己的待遇和身份更加

一致的普通工人。

2.“很气愤”和“去带头”

正是有了在心中积累已久的怨气,L8 才在 L 生产厂结业时带头组织了集体行

动。

“找他们闹了很多次他都没有帮我报。……所以说我很气

愤,知道没有。不然我这次也不会去带头的。

厂方给工人出的通告只有单方面冷冰冰的信息告知,看到这种毫无人情味的

说法令 L8 十分气愤。结合自己之前遭遇的缺乏人情的待遇,L8 愈发感到应该让

厂方也吃一点苦头。

“当时那天出通告、一出我就号召了知道没有。我就觉得很

气愤,它出了一个通告,就是说出的不明不白的,我当时

Page 245: web.swk.cuhk.edu.hkhwong//pubfile/thesis/2016...I 摘要 近年来,中国频发的群体性事件和显著的经济发展成果同时吸引了大量的关 注,而工人在促进经济增长的同时,也构成

228

就把通告给它撕下来了。那个通告就写一个,就是 L 实业

有限公司,就说‘因为经济困难,决定在 2 月 4 号结业,全

体、全厂员工’就是说‘解雇’,‘按国家标准一年赔偿一个月’。

好,后面什么都没有了。(L8)”

(三)变成傀儡的戴主管

同样,在 2013 年罢工行动中扮演最重要角色的戴主管,在 2008 年生产厂与

工模部的管理合并后,不仅丧失了实权,日常行动也要受到限制,沦为与普通工

人同样的待遇。

L2:厂里面嗯,……零八年合并以后,戴主管基本上权力

全部被剥夺了。

B :为什么呢?

L2:全部由 L 厂生产部这边来管了,他就是一个象征。什

么后勤啊,电工啊,维修啊,还有什么纪律啊,什么奖惩

方面啊……都架空了,他什么都没有了。连回宿舍都要受

到限制,只给上午半个小时,下午给半个小时,晚上给半

个小时回宿舍。……被管理层干的那对象。

戴主管从过去的工模部第三把手现在变成了任人操纵的傀儡,其心理落差应

该较 L2 和 L8 更大。但是从本质上来说,L2、L8 和戴主管作为管理者或有特权的

职员,他们事后对 L 厂产生的报复心理并不仅仅来自厂方经济性的剥削或是压迫,

反而更多的来自个体经历中因权力或特权丧失而体验到的被羞辱感和相对剥夺

感。

如果说构成 L 厂集体行动平台的主体——资深工人和管理人员主要是因为

相对剥夺感而产生对厂方的不满,那么工人代表中最有主导行动能力与动机的个

体则是受到了更强烈的报复情感的推动,这股报复的情感力量建基于权力和特权

沦丧的羞耻感。

Page 246: web.swk.cuhk.edu.hkhwong//pubfile/thesis/2016...I 摘要 近年来,中国频发的群体性事件和显著的经济发展成果同时吸引了大量的关 注,而工人在促进经济增长的同时,也构成

229

当然,上述分析强调集体行动平台搭建的心理因素,并不代表这其中没有经

济理性的作用。对心理作用的强调只是为了帮助我们理解为什么在工人普遍受到

压迫和剥削的情况下,是这样的一些个人与这样的一个群体率先搭建起集体行动

平台。接下来的分析中我们会看到,无论是参与集体行动或是在集体行动平台中

的表现,都是工人理性计算与情感或心理因素综合作用的选择或结果。

四、罢工经验对工人行动意识的影响

工人的不满,无论是来自资方普遍的压迫和剥削,还是对照某些群体后产生

的相对剥夺感,亦或是在特定背景下个人产生的强烈被羞辱感,都是集体行动可

能发生的怨愤来源,也有可能聚集起来成为引发集体行动的火药库。问题在于,

这些不满究竟是否会转化为行动,是转化为个人行动还是集体行动,是难以预料

的。在 L 厂的案例中,我们会发现罢工传统作为一种文化的因素,发挥着将工人

的利益威胁转化为集体行动的催化剂作用。

由于罢工的经验架设了工人诉求与罢工行动之间的直接联系,工人们才会在

遇到集体利益受损或受损风险时第一时间想到采取罢工的方式,甚至唯一能够想

到的方式就是罢工。根据 L 厂工人 2013 和 2014 年的集体行动表现,他们完全没

有尝试直接寻求政府帮助或采取法律手段,而是排他性的选择了罢工。

“厂方一不合法我们就采取罢工的形式”

L8 在回忆 L 厂工人罢工传统时所说的一段话揭示了罢工经验对工人集体行

动取向的重要影响。

“2005 年罢工的时候厂方才一致协商按劳动法的所有一切

付给我们。当然后面还有好多东西细节上没有按照劳动法

执行,就只有说它加班费啊、过年过节那些啊。我们厂经

常罢工啊,我在这个企业做得话,罢工我记得好像都有四

五次了。就是说你罢了工都有经验咯。反正只要厂方一不

合法我们就采取罢工的形式。(L8)”

Page 247: web.swk.cuhk.edu.hkhwong//pubfile/thesis/2016...I 摘要 近年来,中国频发的群体性事件和显著的经济发展成果同时吸引了大量的关 注,而工人在促进经济增长的同时,也构成

230

换句话说,罢工的经验塑造了工人的行动意识,赋予了工人对行动框架的理

解与认识。最重要的是它让罢工成为了工人实现其利益的优先手段取向,反过来

如果没有曾经发动或参与罢工的经验,工人也不会一开始就将罢工看做理所应当

的行动选择。罢工经验改变了工人的行动框架,并将罢工从一种非常的行动选择

方案变成了常规的行动取向。这是 L 厂罢工成为一种传统的根本原因,也是罢工

不断地自发产生的可能性来源。

厂内经历过罢工的工人,再次发动罢工的可能性会大大增加,无论是上述对

罢工方式的战略性选择,还是之后会介绍的战术性地借鉴具体的罢工经验与教训。

当然,L 厂的案例只能帮我们揭示罢工行动的再生产机制,至于一间工厂的首次

罢工如何得以发生,本文的材料尚不足以对此问题提供确切的分析。

第四节 集体行动平台的展示、扩张与表演 纵观 L 厂 2013 年罢工的全过程,几乎除了一开始的静坐之外,随后的所有

行动都是工人自发采取的,而非行动精英事先策划、组织好的行动策略和步骤。

在近两周的罢工行动中,工人代表仅负责谈判、点名和维护工人秩序,其他工人

的加入是他们自行决定的,采取什么具体措施也出自工人的临时起意。也就是说,

L 厂的集体行动对工人而言更像是一个平台,而非精心筹措的行动过程。在这个

平台上,每个人都有临场发挥与表演的机会,工人们可以展现自己的智慧与勇气,

从而向资方、政府和社会传递工人被剥削、被压迫的苦难,获得外界的支持并对

资方和政府形成社会压力。集体性不再代表整体一致行动的组织、纪律性,而是

让个人产生参与和付出冲动的心理状态。集体平台形成后,即便是抱着最个人主

义态度的工人,也不得不在一定程度上遵从集体的意志。

一、集体行动平台的建立

前文已经介绍过,在廖师傅被炒、加班政策改变等导火线事件发生后,以戴

主管、L2、L4 和罗姓工人等为首的四五十名工人决定主动采取行动,要求资方履

行 2005 和 2008 年罢工后达成的协议承诺。

(一)工人的“洪流”——“走哪一部就算哪一步”

在行动之前的讨论期间,工人们推出了几位行动核心人物,他们六人组成了

后来在主体行动中与资方协商的工人代表。这六人中戴主管与 L2 比较了解法律,

Page 248: web.swk.cuhk.edu.hkhwong//pubfile/thesis/2016...I 摘要 近年来,中国频发的群体性事件和显著的经济发展成果同时吸引了大量的关 注,而工人在促进经济增长的同时,也构成

231

罗姓工人掌握着厂方的承诺合同等材料,但除此以外,工人们没有做更多的行动

准备工作。

B:那你们有做过一些比较详细或者是具体的策划或者是

安排吗?

L2 :唔,应该是没有。我们就是说,资料、准备工作、法

律常识有人懂,下面的工人气氛正旺,那个大家都想搞,

是吧,就组成了一个洪流嘛。就等于说我们就没做什么,

密谋啊什么、安排时间啊,没有。反正大家就是说,走哪

一步,就算哪一步。

早期的四十人行动虽然是经过讨论发动的,却依然带有浓厚的即兴色彩。这

种即兴的特点延续到了集体行动的第二阶段,静坐后意外地大规模工人主动加入

了集体抗争。

(二)集体平台的展示——理性“静坐”。

2013 年 2 月 28 日早上,这批工人来到 L 厂办公区,要求与黄姑娘进行面谈。

其中只有少数工人得以进入黄姑娘的办公室,其余工人在办公大厅中静坐等候。

“当初我们都是静坐的,都很理性的,大家都坐在这里,喝

茶啊,在这里聊天。……这个就是我们很理性的啦,是吧,

也没有搞破坏,也没有搞暴力啊什么打砸啊,都很理性的

(L2)。”

在以劳资协商为主的集体行动阶段,工人是主动出击的一方。在大厅等候的

工人在协商结果出来之前没有采取任何行动,这时候他们不需要过度吸引外界注

意力,轻举妄动反而可能给劳资协商横添变数。然而他们静坐的举动本身形成了

一个信号,还在上班的工人对这种信号的解读彻底改变了行动团体的未来走向。

二、集体行动平台的扩张

Page 249: web.swk.cuhk.edu.hkhwong//pubfile/thesis/2016...I 摘要 近年来,中国频发的群体性事件和显著的经济发展成果同时吸引了大量的关 注,而工人在促进经济增长的同时,也构成

232

(一)“都知道为什么要罢工”和“谣言的传播”

声援饭堂主管等人的联名签字活动是召集第一批工人参与的主要契机,剩下

的工人虽然没有参与签字和后续的行动,却也对这些工人的动向有所耳闻和关注。

“在车间大家也是有说起差不多有一天两天了,然后才罢工

的。开始有人拿出一个什么,就是说那个带薪年休假那个

东西来叫大家签名,说要叫厂方补偿。然后第二天就基本

上大家都知道怎么回事啦,都知道为什么要罢工。(L3)”

第一天的罢工在未参与的工人中形成了一股恐慌的漩涡。新的谣言在他们之

中流传,说是厂方会补偿罢工工人的双粮等福利,又可能恢复三百钟的加班时间。

相应的没有参与罢工就无法得到公司补偿。

“还有几十个人,本来第一天没来嘛。第二天,那后面的几

十个人可能又有人去传谣啊,可能因为我们过去都签名他

们都看到过我们这个签名了嘛,说 L 厂要补钱,可能就补

给前面去的那几十个人,后面的你就自动放权了,放弃了。

(L2)”

(二)想要“同等权利”的工人“陆续跟着过来”

由于担心自己无法和罢工者一样拿到公司补偿,剩下的工人也在第二天纷纷

加入了静坐的行列。

“后来他们就说我们五十个人以后要补,双粮啊,恢复三百

个钟啊,就我们五十个人嘛,其他人不来就自动放弃了嘛,

所以后面的人以为是会这样子嘛。他也想要啊,也想跟前

面那几十个人同等权利嘛,所以后面的人也陆续跟着过来

啦。(L2)”

Page 250: web.swk.cuhk.edu.hkhwong//pubfile/thesis/2016...I 摘要 近年来,中国频发的群体性事件和显著的经济发展成果同时吸引了大量的关 注,而工人在促进经济增长的同时,也构成

233

其实这则所谓的谣言里包含的信息不算错误,因为罢工者确实只是为自己在

争取相应的利益。关键在于它强调了这四五十人与剩下工人确定的利益差别,将

补偿当成了已经确认的行动结果,而没有提及行动的任何风险,因此后续参与者

无法对自己的选择进行全面的评估。

事实上,在自发的集体行动中,大部分参与者或多或少都有盲从的心理。甚

至我们可以说在一定程度上,工人是被集体的状态所召唤,而非集体行动的具体

诉求。因为自发的集体行动往往没有专门的动员环节,参与者是在即时的状态下

被他人动员或自行加入集体行动。这时他们根本没有时间去了解行动的具体内容,

也没有时间去思考到底要不要加入。出于种种心理因素,可能有从众、屈服于管

理者权威亦或是害怕拿不到跟别人一样的利益等多方面考虑,总之从表面上来看

是集体的状态本身产生了一种神奇的引力,将剩下的零散个体汇聚到先前的集体

内核中去。

(三)“糊里糊涂跟着带头的屁股后面跑的”

L3 承认他参与罢工有盲目的成分,而他受到集体吸引的原因包括从众心理

和相信作为带头者的管理人员。

“那时候刚好来也没有想过那些事。我们很多时候好像是盲

目的就是跟从人家一样,刚开始参加罢工可能都只是觉得

人家说要罢工去罢工,不知道怎么回事。然后罢工的一两

天然后才明白好像是要、要维护什么权益……2005 年罢工

到现在是那一些组长主任那一些带头的,我们下面糊里糊

涂跟着、跟着屁股后面跑的。(L3)”

(四)“搭便车”与“不知道那些对不对”

L9 是受访者中对集体行动的论述最具个人主义色彩的一位。他是广西人,

八十年代就外出广东打工,辗转于各行各业,为了爱人才进入并留在 L 厂。L9

夫妻俩都对“闹事”不感兴趣。他的说法简直就是搭便车理论的教科书般的案例,

他认为既然罢工有这么多人参加,无论他参不参加都可以得到和参与者同样的结

Page 251: web.swk.cuhk.edu.hkhwong//pubfile/thesis/2016...I 摘要 近年来,中国频发的群体性事件和显著的经济发展成果同时吸引了大量的关 注,而工人在促进经济增长的同时,也构成

234

果,又为什么要参加呢。况且 L9 不认为工人罢工具有天然的正当性与正义性,

既然他不知道罢工的诉求究竟是否正确,还是不要参加为好。

“假如罢工成功,他也不会差你一个人不给你哦,不成功又

没用那些……呵呵,这些事。我们也不懂的反正人家叫什

么、带头的不带头,反正后面 90%的人都会去搞这些嘛,

我们都不管……闹事那些我一般不想参加,我都不知道那

些对不对。(L9)”

尽管 L9 并不喜欢“闹事”,甚至在 2008 年罢工时听从爱人的建议请假回了

老家,但在洪流的裹挟下,他似乎无法违抗集体的意志,也终于跟着其他工人一

起行动。

(五)“我上去走走而已”

L9 他所描述的集体行动的动员过程是非常紧急和即兴的,罢工时所有的工

人都离开了自己的岗位,并告诉他有钱拿。个人意志并不坚定的 L9 虽然似乎不

怎么相信其他工人的说法,但他也做不到独自一人留在工作岗位上继续工作,被

迫加入了罢工大军。

“我们都没怎么理事的。我不知道怎么回事啊。反正那些人

说个个有钱拿,呵呵呵!……那些人说你晚过去人家抢走

那些钱过去。哈哈!……这次我都不想上去,个个都叫我

上我说哎,我上去走走而已。(L9)”

自此,L 厂工人集体行动的自发动员过程基本告终。它始于四十人集体平台

的建立和展示,这个平台有如一块磁石,吸引了那些害怕得不到同样补偿的工人。

但在这些工人被吸引的同时,这块磁石也在不断扩大,吸引力在不断加强。终于,

就连那些最秉持个人主义精神的工人,也被吸附在了集体的实体之上。

个人被集体的状态和意志所左右和牵引时,独立和理性的思考无法单独对其

行为产生决定性作用。个人想要独自脱离集体浪潮的漩涡,势必要凭借强大的个

体意志和精神,对于一般的工人而言,似乎没有必要进行如此对抗。从集体平台

Page 252: web.swk.cuhk.edu.hkhwong//pubfile/thesis/2016...I 摘要 近年来,中国频发的群体性事件和显著的经济发展成果同时吸引了大量的关 注,而工人在促进经济增长的同时,也构成

235

的建立到第二批工人自发加入罢工,我们可以看到自发的集体行动拥有自己的演

变机制。集体对个人的心理与行动取向的作用机制,揭示了为何自发的集体行动

不需事先的筹划与动员,就可以让集体自动形成和扩张。

三、从大厅到楼顶——集体形态的冷却

(一)行动人数增加有利有弊

尽管第二批工人的加入扩大了集体行动的规模,但是出乎意料的势力壮大给

第一批行动者反而带来了一些担忧和不确定性。L2 对此的解释是,在人数较少

的情况下,厂方更加容易答应工人的诉求,因为需要付出的成本较低。反过来人

数突然加倍后,行动成功的可能性也会相应降低。

“我就觉得,他们过来呢,一个是好,一个是不好。好是好

在,全部过来了,我们力量更增大了;不好的话呢,如果

我们五十多个人,本来他都要裁员的嘛,趁着裁员的话,

那他裁多十个二十个也无所谓嘛,就很爽快的会给我们让

我们走。……人一多的话呢,他还要生产,第二个他一来

就是一百多人,他要补钱要花一大笔钱。所以我们也不那

么乐意。(L2)”

不过集体规模的扩张是不可逆的过程,L2 等人也只能顺势而为,毕竟工人

数量的增加还是会给厂方带来更大的压力。全规模集体在形成之初就表现出了相

当的团结与活力。2 月 29 日,第二批工人,也就是 L 厂工模部剩下的所有工人

自发加入罢工。这时,地方劳动站也介入了调解,不过只是与厂方进行商谈,并

没有邀请工人加入协商。经过商谈,他们承诺次周周三早上 9 点半给出答复。

紧接着的 3 月 1 日和 3 月 2 日是周末。工人并没有因为厂方和劳动站的说法

而放松警惕,因为 2008 年罢工时工人就是相信了资方会妥善处理,在正式结果

出来之前解散了行动,从而被资方欺骗,行动几乎是无疾而终。

(二)“洪水一样”的工人“吊孝”似地“反穿工服”

Page 253: web.swk.cuhk.edu.hkhwong//pubfile/thesis/2016...I 摘要 近年来,中国频发的群体性事件和显著的经济发展成果同时吸引了大量的关 注,而工人在促进经济增长的同时,也构成

236

这次工人已经有了心理准备,防范厂方不答应工人的诉求,甚至自发地在工

服的白色内衬上写了字,一旦厂方毁约,工人们就反穿工服,将对 L 厂的控诉暴

露出来。果然到了周三早上,L 厂方否决了工人所有的主要诉求,只是敷衍的愿

意提供一些包括高温补贴、住房公积金以及失业保险等方面的补偿。

“他们就星期三上午就在车间上班咯。……到九点半了,我

们再谈判,这个经理就说,你们的诉求,……失业保险、

住房公积金,还有那个高温补贴,这种小问题的,就可以

给。补二零零八年提的双粮的,还有那个恢复三百个钟的,

就不给。我们就问他,为什么不给,他说是董事局决定,

研究决定不给的。(L2)”

等候的工人得知消息后,迅速将工服反过来穿,原来五颜六色的罢工队伍顿

时变成白色的海洋,工服上黑色的字迹格外显眼。

“一来就来一百多人的哦,他是像洪水一样的哦。控制不了

了嘛。然后大家都衣服全部反穿,全部反穿就像那种守灵

差不多咯,吊孝差不多咯,那这样对老板讽刺很大嘛。(L2)”

将工服穿出丧服的效果,是 L 厂工人罢工的第一次集体表演。但是对工人来

说,他们需要的是能够长期与厂方斗争、持续展示工人苦难的场所和舞台。这一

点工人们也是事先有所考虑的,他们认为生产大楼34的楼顶是比较好的地点。虽

然前两次大罢工,L 厂工人都采取了堵路行动,然而在新治安法出台后,出于人

身安全考虑,工人只能牺牲行动的关注度,将行动范围限定在厂内 。而工厂内

的最高点自然是展示工人行动的最佳舞台,因此工人将罢工平台锁定在生产楼楼

顶。

(二)要跑到“显眼的位置上楼顶”

34 L 厂的行政区也在生产大楼中——研究者注

Page 254: web.swk.cuhk.edu.hkhwong//pubfile/thesis/2016...I 摘要 近年来,中国频发的群体性事件和显著的经济发展成果同时吸引了大量的关 注,而工人在促进经济增长的同时,也构成

237

恰好在周三与黄姑娘进行谈判时,后者因为担心而质问代表,是不是不答应

对方的要求工人就要搞跳楼秀。这句话以讹传讹,被传成黄姑娘让工人去跳楼,

工人们就坡下驴,号称是黄姑娘让工人跳楼,于是纷纷向楼顶转移。由于厂方事

先有所防范封死了生产楼顶层的门,工人又自发地转移到了宿舍楼顶。

“三月六号……搞到没谈成。……然后有些人就说这样不行,

要跑到一个高的位置,显眼的位置上楼顶。一开始就往生

产部那里,然后走出口那里上不到楼顶,就在那个半腰上,

三楼还是几楼,上不去了。然后又跑下来,就跑到我们这

里这个宿舍楼。(L3)”

自发性的集体行动拥有其特定的行动节奏和脉动频率。它往往伴随着某些时

间节点,从而牵动着参与者的行为冲动并煽动着他们的情绪。L 厂工模部第一批

工人的静坐诱发了剩余工人自发加入抗争队伍,这是 L 厂罢工行动的第一次大脉

动;而劳资谈判失败的消息再次为抗争群体注入了一针肾上腺素。反穿工服的工

人汇成一股泛着白色泡沫的洪流,在寻找表演平台的道路上涌动、翻滚着。工人

们在集体的浪潮中感受到了似乎难以抗拒的魔幻引力,尤其是在整体的脉动中,

更是不自觉地进入了集体兴奋的状态。

但是这种集体兴奋不会永远维持下去,而且往往在很短的时间内就会衰弱。

L 厂工人们转移到了宿舍楼顶之后,整个群体从壮志豪情的热情中冷却下来,开

始进入长期地与资方对峙阶段。盘踞于宿舍楼顶之上,工人虽然可以更好地展示

自己的状态,但同时也与外界一定程度上隔绝了起来。这就更加需要工人利用自

己的优势展示其苦难,保持与外界的交流,从而获得充分的关注和支持。宿舍楼

顶作为开放的平台,给每一个浮现灵感和勇气的工人以表演的舞台,在逐渐平静

的水面上掀起了此起彼伏的涟漪和浪花。

四、楼顶上的抗争——个体的投入与表演

L 厂的工人大军登上楼顶之后,先前的紧张和兴奋逐渐退去,他们逐渐进入

了长期作战的状态。工人们受制于也必须利用好宿舍楼顶这块阵地,此时个体自

发性的智慧与勇气投入将代替集体的冲动和力量,发挥关键性的作用。

Page 255: web.swk.cuhk.edu.hkhwong//pubfile/thesis/2016...I 摘要 近年来,中国频发的群体性事件和显著的经济发展成果同时吸引了大量的关 注,而工人在促进经济增长的同时,也构成

238

(一)自发的绝食抗争

除登楼顶,工人面临的第一个难题便是如何守住阵地。为了不让厂方有机可

乘,同时显示工人的抗争决心,工人自发地开始了绝食行动。

“就不下楼,大家就不下楼,一下他就封门了,那一天就没

吃,第一天第二天好像也没吃……这个大家都知道的,所

以就守在这儿,就不下楼。(L1)”

自发的绝食过程中,有的工人表现的尤其执着和坚定,甚至因为饿晕而被送

进了医院。

“我们晚上在那里了嘛,后来我们这个代表就说啦,因为你

不吃东西,确实是不行,因为有些人饿晕了什么的,都送

到医院去了。(L4)”

除了饥饿之外,中暑也是导致工人身体虚弱甚至晕厥的重要原因。虽然罢工

发生在春节后的三月份,但深圳的阳光已经显得耀眼甚至毒辣。工人们长期呆在

毫无遮拦的水泥楼顶,加上不吃不喝,确实容易出现低血糖、中暑等症状。就连

L2 本人也因为中暑而被送进了医院。

“当天有三个,我都晕过去,就是六号那天。我是三点多嘛,

因为中暑,我血压升高了嘛。还有一个呢,他原本就有那

个,糖尿病,糖尿病然后呢,当天罢工的时候他没有按时

服药,又不喝水,又不吃饭,又不吃药,他那个糖尿病马

上升高了。我们三个都被 120 送到医院去了。(L2)”

绝食和中暑带来的身体虚弱症状,不仅仅展示了工人的集体奉献精神与投入

感,还具有策略性的意义,良好地诠释了处在弱势地位的抗争者的柔弱与被迫害

的姿态。部分工人有意识的用身体来表现苦难以及因此流露出的表演状态,某种

程度上给受难者的形象增添了一丝虚伪与狡黠。

(二)“假装绝食”来“搞大事情”

Page 256: web.swk.cuhk.edu.hkhwong//pubfile/thesis/2016...I 摘要 近年来,中国频发的群体性事件和显著的经济发展成果同时吸引了大量的关 注,而工人在促进经济增长的同时,也构成

239

L9 虽然在集体的推动下,不得不加入抗争的队伍,但他依然试图坚持从自

己的视角来观察与诠释这场“闹事”。他以一种异常理性和清醒的眼光看到工人

表演背后的功利目标,从而给这种行为打上了幼稚、可笑的标记。

“‘你躺下去你晕倒,叫人家拉你去。’我在旁边我觉得偷笑。

怎么这么幼稚?!他们一个一个叫,‘哎你们年纪大一点的,

躺下去!’ ‘又有厂方给钱你的,怕什么,搞事情搞大一点,

就快一点解决问题。’除了 L1,其他都是我看到都是装的。

(L9)”

L9 在正常行动中都感到了被逼迫参加行动的无奈,所以对其他成员的表现

也多从这个角度进行诠释和理解。确实所谓自发行动并不代表完全自愿,行动者

总是希望有更多个体加入行动队伍,并从中得到作为多数成员的安全感。但接受

访谈的其他工人对非自愿性的感受不深,他们自然地接受了成为多数的集体意志,

也自然地为集体做出了相应的牺牲和贡献。

事实上,无论是真心投入也罢、利用身体表演也好,都是工人在集体舞台上

对身体的自主展示。在日常劳动过程中,尽管技工的自主性较流水线工人更大,

但他们对身体的支配依然是工具性的。在楼顶上的身体运用,则突破了日常的劳

动体验,唤醒了一种更加全面、超越的自主感受。当对身体的支配与达到集体目

的的欲望达到了一种极致的程度时,有工人甚至产生了要用生命换取厂方妥协的

冲动。

前文提到,L6 是第一批被取消加班的工人。长相老实、善良的 L6 似乎骨子

里又蕴含着四川人的拼劲与狠劲,他一个人突然爬上楼顶的小房子上面并号称要

跳楼,掀起楼顶抗争行动的又一个小高潮。

(三)“要闹出人命才有赔偿的”——被怂恿去跳楼

在 L9 的描述中,L6 就是被他人怂恿和利用的一颗棋子,就算因此丧命周围

的人也毫不在意,甚至还会因事情被闹大而欢欣雀跃。

Page 257: web.swk.cuhk.edu.hkhwong//pubfile/thesis/2016...I 摘要 近年来,中国频发的群体性事件和显著的经济发展成果同时吸引了大量的关 注,而工人在促进经济增长的同时,也构成

240

“他一个人走上楼顶,那最高那层啊,那小小的楼梯的那间

啊。其他的人哪有人上去,没有人上去。只有他一个人上

去,其他人都在下面 8 楼楼顶那里。……哈,不知道他们

摆什么棋,他们有人在后面这么说,‘要闹出人命才有人赔

的,你愿意跳哇?’ ……我也不记得谁叫上去,应该是有

人推他上去,还用肩膀搭了他嘛,这样才上去。(L9)”

我们可能很难回避或否认在集体行动中,有人为了集体以及自身利益的达成,

不惜教唆、怂恿他人做出高风险的举动。这也可能是自发的集体行动所蕴含的激

发人性自私面的作用。但是即使是在集体的状态下,被怂恿和教唆的一方也不会

完全丧失自己的理性与判断。

(四)“我就这样想啦”,“用生命来维护我们的权利”

L6 在回忆当时的心态时并不认为是摆布的,而是出于由衷的想要实现公平

和正义的动机。况且有这种豪情壮志并不意味着就会被跳楼的冲动完全摆布,事

实上 L6 只是爬上了楼顶小房子的楼梯声称自己要跳楼,最终也没有付诸实践。

“当时就是觉得老板是这个样子的话就死掉算了,死掉就是

说上面的人肯定他要得到一个解决。就是如果不解决的话

干脆就跳下去啦,跳下去反正死就死了,你厂里面的人你

上面总要市政府的人总要来调查一下我们工人怎么回事,

怎么来给我们解决。我就这样想啦,用生命来维护我们的

权利啦。当时就好多人都是我这样,不是我一个。(L6)”

就像 L9 觉得自己和别人都是被迫参加集体行动一样,L6 也认为自己和别人

都是甘愿用生命来维护工人的权益。可能这两种心态分别代表了行动参与者的两

个极端,而在自发的集体行动中,恰恰交织着这两个极端之间的各种心思与情绪。

但在集体平台的激励下,更多的涌现出的则是奉献和集体精神,这种精神以身体

Page 258: web.swk.cuhk.edu.hkhwong//pubfile/thesis/2016...I 摘要 近年来,中国频发的群体性事件和显著的经济发展成果同时吸引了大量的关 注,而工人在促进经济增长的同时,也构成

241

为媒介,让工人纷纷投入逆转劳资权力关系的战场和舞台,展示出他们柔弱却坚

强的战斗姿态。

五、坚守阵地的日常秩序

L 厂工人们在楼顶的镇守较之上楼前的涌动,进入了相对常规的抗争阶段。

尽管这一期间,以个体为中心的抗争性举动此起彼伏,但大部分时间里工人都处

于静候的状态。等待时的休闲和放松,甚至令他们看起来不像是在与资方对抗的

抗争者,而是选择了糟糕落脚点的野炊观光团。

(一)恢复日常劳动分工与“敲盆”出气

L1 原来就是工模部食堂的员工,工人停止绝食后,她和其他食堂员工在楼

顶重操旧业,负责给众人分发食物。

“……过两天吧,第三天大家说要吃的,吃饱了才有力气耶,

他们把饭拿到房顶上,汤啊,菜啊,我们几个女的,饭堂

四个刚好四个菜,我们女的每餐就分菜,和以前似的排队

打菜。(L1)”

守着餐具的食堂员工见到有人经过,就不时地敲击菜盆宣泄内心的不满。

“没有天天敲,就是有的人走过来‘啪’地敲两下又放了,都

是有气去敲那个盆吵啊,……我做了十几年了什么没有,

他妈的这样搞我,就是敲这个盆出点气。(L1)”

但除此以外,L1 和她的梅州姐妹们基本上都是坐在自己的小角落中聊天。

“我不太跟他们男的交际,我们一个边边角落里。……没有

做什么呀,都在这儿坐,有的就聊聊天,有的就在,写了

那个骂老板。(L1)”

(二)恢复“普通公民”“拍照摄影”

Page 259: web.swk.cuhk.edu.hkhwong//pubfile/thesis/2016...I 摘要 近年来,中国频发的群体性事件和显著的经济发展成果同时吸引了大量的关 注,而工人在促进经济增长的同时,也构成

242

和 L1 这些将自己封闭起来的女性工人相比,楼顶更像是 L2 展示特长、发挥

爱好的广阔天地。他在作为工人代表参与谈判之余,就一直以摄影爱好者的身份

在楼顶上拍照,记录下不可多得的罢工经历中的点滴景象。

“到了楼顶啊?好像我啊,摄影爱好者啊,那我就专门摄影

咯。拍拍照啊,留个纪念啊,……另外几个代表他认为自

己该做什么,他就做自己的咯。全部是融入了员工当中。

(L2)”

在男性工人数量占绝对优势的情况下,抗争行动也自然由男性来主导。然而

L 厂的罢工群体并没有明显的领导者或领导小组,即便是工人代表,除了与厂方

沟通信息之外,也仅仅是较其他工人更加关注行动的边界,而非谋划行动的进程。

“一到了楼顶以后,我们就成了普通公民了嘛,也不是成了

领导,不是成了指挥。……就等于说,叫我们工人代表去

谈判的时候,我们就成了代表,回来的时候我们就是工人。

(L2)”

L 厂工人的集体行动不仅在缺乏领导和组织的情况下自发产生、扩大和成型,

并且在工人情绪冷却后的相持阶段,当尤其需要领导和组织来保障工人团结的时

刻,L 厂工人依然仅凭行动经验与个体觉悟,成功地维持了行动的规模与凝聚力。

六、自发的团结意识

(一)从加班承诺到解雇赔偿——谈判目标的转变

在工人上楼两天后,劳资双方发现就承诺加班时间等主要事项完全无法达成

共识,因此,双方将谈判主题转换为解雇工人的赔偿事宜。

B:但是后来就是怎么转成了要谈这个赔偿?

L7:因为那个已经承诺就是谈不下来了。……他又不给多,

我们又不接受。后来那就是说劳动站方面就讲,大家说什

Page 260: web.swk.cuhk.edu.hkhwong//pubfile/thesis/2016...I 摘要 近年来,中国频发的群体性事件和显著的经济发展成果同时吸引了大量的关 注,而工人在促进经济增长的同时,也构成

243

么好的方法调解。后来那两个戴主管他们说,那既然你们

公司都违法了是,干脆大家让一步好聚好散咯。……就是

工人工作十年二十年哦,没功劳也有苦劳,就当做给一点

赔偿就算啦。

在楼顶等候消息的工人也同意了新的谈判目标,于是工人代表与厂方展开了

就解雇赔偿的新的拉锯战。

“就劳动站跟我们建议,我们也征求员工的同意了嘛。他们

同意了我们再去回复厂方了嘛。(L7)”

但谈判主题的转变意味着 L 厂工人已经没有任何退路,全体工人被解雇意味

着 L 厂工模部行将解体,即使不参加罢工也只能在这间已无前途的工厂内干到自

行离厂为之。此时,L 厂工人纷纷选择了背水一战,这是工人士气和团结一直得

以维持的重要客观条件。

(二)2008年“癌细胞”“扩散”的教训

然而谈判方向的转折并不代表工人没有其他的选择,如果有不愿离厂的工人

中途回到工作岗位上,那么集体行动很有可能就会因此而溃散。2008 年的罢工

就是因为中途离场的工人而全面溃散,但失败的教训也成为此次行动的宝贵经验,

让工人能够自觉地维持团结。

B:就没有想过会溃散掉?因为我听说好像 08 年就是因为

L7:有几个人进去散掉了嘛。……这次有的人进去我那些

人都不上那个当啦。不像以前啦,以前就是上当啦。

B:哦,你觉得工人自己会吸取这个教训不跟他们一起走?

L7:啊。不是说要我们代表说的。他们都是个个都有这个

自觉。……以前有这样事情发生,都已经看透了。也不需

Page 261: web.swk.cuhk.edu.hkhwong//pubfile/thesis/2016...I 摘要 近年来,中国频发的群体性事件和显著的经济发展成果同时吸引了大量的关 注,而工人在促进经济增长的同时,也构成

244

要我们代表去领导什么。这些工人全部都是自觉的。我们

也这样想,他们也这样想。

L4 对 2008 年罢工的失败印象深刻,他将工人团结的崩溃比喻为“癌细胞”

的扩散,只要有个别工人从联合行动中退出,就会诱使其他工人也纷纷退出,引

起一发不可收拾的溃散浪潮。

B:所以你意识到工人团结其实在这个集体行动当中是很

重要的?

L4:那肯定的。因为你跟厂里打这个诉求的话,只要有一

个人动摇,就有两个、四个、八个这样的。我们 08 年就是

因为这样,有一个人进车间,就有四个、五个,好像是那

个癌细胞一样,拼命地扩散,我们就惨了。所以我们就是

说不能够,任何人都不能够妥协的。我们是要连在一起

的……

除了 08 年的教训告诉工人厂方的承诺口头不可信之外,另一个关键性的团

结要素在于工人都认为只有参加集体行动,他们才能获得共同的解雇赔偿。工人

们在内心深处害怕自己因为不参加集体行动而丧失相关利益,尽管也有像 L9 这

样相信“搭便车”理论的工人,但真正在乎自身利益的工人并不愿意承担“搭便

车”可能带来的利益损失风险。

(三)不来的人“自己去跟厂里面协商”

L 厂工人为了维持团结采取的唯一制度性措施就是点名,但按照 L2 的说法,

点名不是为了找出“工贼”。而是要将他们从集体的收益中排斥出去,避免“搭

便车”现象的出现,乃至重现 2008 年团结溃散的惨剧。

B:他们干嘛要点名?

Page 262: web.swk.cuhk.edu.hkhwong//pubfile/thesis/2016...I 摘要 近年来,中国频发的群体性事件和显著的经济发展成果同时吸引了大量的关 注,而工人在促进经济增长的同时,也构成

245

L2:谁不来的话就到时候自己去跟厂里面协商咯,我们六

人代表就不代表他咯,就等于说你不跟我们站在一起,你

自己去争你的权益咯,我们不帮你咯。……不能留那种占

便宜的,作壁上观的那种人啊。因为一有两三个这样子,

那整个集团马上就分散了嘛,是不是?要把这个集体紧紧

地牢固在一起,就不能有这种不三不四的存在嘛。

在强烈的经济利益与个人主义驱动下,整个 L 厂罢工的目标与团结工人、建

立集体意识毫无关系。大家对“工贼”没有进行团结教育的打算,而是采取驱逐

出集体或放任自流的态度。但正是每个个体都想要争取自己利益的想法,构成了

工人关于共同利益与共同命运的共识,而非某种人为发明的管理制度,塑造了 L

厂集体行动的强烈动机与坚定的团结。

(四)“不齐心的人太少啦”

L3 虽然否认了 L2 关于点名是为驱逐罢工背叛者之措施的说法,但他肯定了

工人是为了各自的利益而积极参与行动。这种由个体价值引导的集体团结,反而

成功地塑造了团体的凝聚力,在这种心态下,行动既不需要刻意的动员组织,也

不需要对背叛者进行处罚。

B:那你们对这些不来的人也没有什么处罚,就是说你不

来不让你拿钱什么的?

L3:没有,他自己有自己的想法,你根据自己的自愿……

B:他们大概有多少是想走的,不太齐心?

L3:就个别的,很少。不齐心的人太少啦,一百个人好像

只有十来个人,基本上全部都齐心。……如果点名不来的

话你就在厂里面打卡上班也可以,结果没有人打卡上班,

只有十来个人打卡上班。

Page 263: web.swk.cuhk.edu.hkhwong//pubfile/thesis/2016...I 摘要 近年来,中国频发的群体性事件和显著的经济发展成果同时吸引了大量的关 注,而工人在促进经济增长的同时,也构成

246

我们姑且可以将 L 厂工人的自发行为称为个体主义的集体行动,它缺乏或者

说不需要专门的动员和组织,而是由认为个体利益只能通过集体行动实现的工人

自觉发起和加入的群体行为。但是领导与组织的缺位以及缺乏真正意义上的集体

认同并没有削弱工人队伍的凝聚力,长期的车间劳动与抗争经验让 L 厂工人深知

必须要团结才能够拥有与资本对抗的力量,才能最终得到自己的利益。

围绕着聚合的个体利益展开的集体行动,亦在个人层面上很大程度上保留了

对行动风险的估计和计算。个人与集体的经验、知识以及国家话语共同围织了工

人在行动上的心理边界,其中最显著的一条就是合法的边界。

七、“维权者”与合法的行动边界

L 厂工人集体行动的重要特征之一是对法律的强调,无论是他们以劳动法作

为抗争内容的依据,还是强调行动的合法性。工人们并不愿意以抗争、罢工等含

有矛盾与冲突意义的字眼来称呼自己的行动,而是青睐“维权”的说法,将自己

的行为与法律规定的权利捆绑在一起,增加了规范性的权重,削弱了对抗的氛围。

(一)“我们要管好这些人不要闹事”

这种对合法与规范的向往,让行动的参与者不自觉地开启了对行动选择的自

我审查以及相互警戒。于是,作为核心成员的工人代表非但没有扮演动员、组织

行动的角色,反而以类似消防员的身份自居,希望能赶在工人“闹事”之前及时

扑火,维持整场行动的“维权”性质。

“我们代表组织的就是秩序、安全,还有维权,就是说管理

让人不要人家闹事。我们不是闹事知道吧。我们要管好这

些人不要闹事。我们是维权。(L7)”

用法律来发动和规范集体行动,对工人而言具有工具理性的意义。在国家权

力面前显得弱小而卑微的普通民众,很难负担起违反法律的责任,尤其是在工人

集体行动这种令共产党神经敏感的政治范畴。

Page 264: web.swk.cuhk.edu.hkhwong//pubfile/thesis/2016...I 摘要 近年来,中国频发的群体性事件和显著的经济发展成果同时吸引了大量的关 注,而工人在促进经济增长的同时,也构成

247

“不做那些什么违法的事情,就是说争取属于我们应该得到

的那一部分。……我老婆支持我说是如果是合法的维权就

去做,犯法的事情就不要去做。(L5)”

事实上,合法的边界并非一成不变,工人会依据变化的法律规定和抗争经验

修订自己对行动合法与否的标准界定。2013 年 L 厂工人选择驻守宿舍楼顶而非

堵路,就是他们更新了对国家法律认识的结果。

L3:05 年的时候生产厂那边罢了一次工,把那个松白公路

全部堵起来了。现在不敢那样堵了,现在不能那样堵了,

现在那样堵的话把你马上关起来。

B:05 年的时候没有关?

L3:那个时候立法没有那么厉害嘛。……现在就是说你扰

乱公共秩序的话,你一上那个公路马上就把你,不管你什

么原因,先把你关起来。

反过来我们也可以从国家法律的变动中看到,即使是“蜂窝式”的自发集体

行动,依然对国家制度有刺激作用。“就是后来就是因为那样的事情多了,

后来国家才立法的。(L3)”

在国家主流意识形态的强势下,缺乏为抗争话语提供合法性材料的多元价值

体系的必然结果。合法与合法性在一元的文化霸权中势必走向合流,法律体系的

建构在给工人提供了从无到有的抗争依据的同时,也无可避免地限制了工人的行

动意识和思路。

具体而言,L 厂工人的法律意识更多的体现在用劳动法的条款作为行动诉求

之依据以及在具体行动层面上不违法法律,而非通过司法渠道实现诉求。虽然我

们在不少细节中都能够发现,工人在利用法律条款时添加了额外的诠释,从而成

功地创造了更适合工人利益的协商目标,但在具体行动的规范中,工人对违法与

否的诠释空间更大。

Page 265: web.swk.cuhk.edu.hkhwong//pubfile/thesis/2016...I 摘要 近年来,中国频发的群体性事件和显著的经济发展成果同时吸引了大量的关 注,而工人在促进经济增长的同时,也构成

248

(二)学习 Q 厂阻止“转移资产”的经验

终结 L 厂阵地式罢工的标志性事件——拦模行动,是此次集体行动中合法性

最具争议的举措。当工人罢工开展近两周的时间,到了 2013 年 3 月 11 号时,劳

资双方的僵持给驻守楼顶工人的疲惫又增添了绝望。为了突破目前的困境,工人

们开始找寻更加有冲击性的行动方式,而 L 厂的前身之一——中山的 Q 厂的罢工

经验给工人们提供了灵感。

“以前 L 厂不是有一个厂在中山嘛,Q 厂嘛是吧。Q 厂倒闭

的时候,L 厂想把 Q 厂的固定资产,包括设备啊,什么乱

七八糟的是吧运走嘛。……因为 Q 厂他是租的厂房嘛,工

人们就怕你固定资产都转移了……所以, Q 厂就堵大门,

不给固定资产转移出去,嗯。然后呢,这个工模部就学 Q

厂的那个经验,……我们理由是说不转移固定资产,就以

这个理由来把他拦住。(L2)”

L 厂工人对庆志厂拦模行动的灵活套用虽然给资方的生产造成了困难,却与

此同时引发了其行动合法性的危机。

1.公司将“转移”指控为“盗窃”

在劳动局的协调下,工人方面承诺归还模具,但事实上他们藏匿了两套关键

模具的模芯。这样一来,厂方依然无法正常启动生产,却因此抓住工人的把柄,

冠之以盗窃公司财务的罪名。

“后来可能有个别员工行为过激啊,就等于说有十多道模要

生产,有一道模是特别地重要……员工们在下面做他们懂

行,他们就把那道模转移走了嘛,把里面的模肉35转移、

藏起来嘛。员工们初衷是向经理施压,是吧,要尽快解决

35 即模芯——研究者注

Page 266: web.swk.cuhk.edu.hkhwong//pubfile/thesis/2016...I 摘要 近年来,中国频发的群体性事件和显著的经济发展成果同时吸引了大量的关 注,而工人在促进经济增长的同时,也构成

249

这个问题,……但是公司他肯定是罪加一等啦,让员工承

受罪越大越好嘛,公司就把这个转移当成了盗窃。(L2)”

当厂方提出具体对工人违法的指控时,工人的相关论述显示出他们对具体的

法律法规并不清楚。所谓不采取违法行为只是一道模糊的伦理底线,这道底线究

竟在哪里其实不是完全依照法律的条款标准,而是工人基于理性计算以及社会经

验等综合形成的共识。

2.“在自己的感觉里没有违法”

L10 是拦模行动的积极分子,号称自己在模具前守了两天。他坚信厂方确实

是在转移资产,而且这些模具也是工模部的产品,因此工人有权阻止厂方运走模

具。而 L3 却不同意模具属于工人的说法。至于工人这样做究竟是否违法,L3 也

无法从法理上进行判断,只能凭感觉为自己辩护。

L10:就是我们那个工模部的财产来的嘛。

B:工模部的财产就是你们工人的共同财产?

L10:是啊,是啊。是我们的啊。

L3:不是说是我们的共同财产,就是说我们有劳动纠纷还

没有解决的时候,我们应该有权阻止他拿走。我没有说要

占有它的,我只是说不允许他搬离那里,不允许他转移它

而已。……反正我们的法律知识也不是那么的全面,在我

们自己感觉里面就没有违法。

即便 L 厂工人一直小心翼翼地不去触碰法律的底线,依然在行动的最后关头

让资方抓住了把柄。

3.“公司死都要说你是偷”

违法嫌疑的现实风险即刻在谈判桌前体现了出来,厂方抓住工人盗窃的罪名

不放,导致工人代表的谈判难以继续推进。

Page 267: web.swk.cuhk.edu.hkhwong//pubfile/thesis/2016...I 摘要 近年来,中国频发的群体性事件和显著的经济发展成果同时吸引了大量的关 注,而工人在促进经济增长的同时,也构成

250

“就是说婆说婆有理,公说公有理。但是按我的来说如果偷

的话咧,是应该出围墙之外;他还在你的厂区里面,就算

转移。……但是呢,公司他死都要说你是偷,嗯。(L2)”

对法律的诠释能力这时对决定双方的优劣地位起到了关键性作用,坐拥专业

律师团队的 L 厂方显然在这方面技高一筹,感觉自己有理由、有依据的工人缺乏

用法律话语为之辩护的能力,也难以彻底驳斥厂方的控诉。

尽管 L 厂工人中有相对了解法律的成员,也有依据劳动法进行抗争的经验,

更重要的是,他们在行动的整个过程中都试图尽量避开法律的雷区,来保证行动

的合法性。因此 L 厂的罢工行动呈现出一种柔软、弱势以及苦情的偏向女性气质

的基调。当工人稍不留神采取了较为强硬的措施时,即刻跌入了法律冲突的陷阱

中。

这进一步说明法律作为抗争工具,对中国工人而言是一把双刃剑。虽然当下

的政治高压环境令工人不得不借法律的名义来规避风险,也只能借法律条款来伸

张自己的权利,但法律毕竟是维护现有统治秩序的利器。作为抗争者的工人和受

政府保护的资方比起来,后者才是法律真正的宠儿。

第五节 集体行动的结果——背叛与妥协 前文已经介绍过,工人的行动诉求中途出现了转折,从要求厂方兑现 2005

年合同中的承诺变为了关于解雇赔偿的额度。工人方面坚持补偿额度至少是 90%,

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2007)》,用人单位要与劳动者解除劳动关系,

需按照每工作满一年支付一个月工资的标注进行经济补偿,L 厂工人的谈判目标

是此补偿标准的 90%。厂方最初只愿意支付 30%,随着谈判的推进,双方僵持在

了 50%的额度上。拦模事件发生后,有三名工人代表突然松口,将补偿要求降低

至 60%,厂方也迅速答应了这一要求,于是长达十三天的谈判就在另外三名代表

的困惑与诧异中落下了帷幕。

一、对代表背叛的猜疑

三名工人代表的态度骤变恐怕是整场罢工行动中最大的疑团,他们究竟是否

与厂方私下达成协议,出卖了集体利益,至今都没有确凿的证据帮我们加以断定。

Page 268: web.swk.cuhk.edu.hkhwong//pubfile/thesis/2016...I 摘要 近年来,中国频发的群体性事件和显著的经济发展成果同时吸引了大量的关 注,而工人在促进经济增长的同时,也构成

251

而这三名代表坚决不肯接受访谈,其中戴主任在谈判结束的前一天已经答应了研

究者会参与访谈,第二天又突然变卦拒绝了研究者的邀请,也给这个谜题增添了

不少想象的空间。

关于这三名代表的突发举动,另外三名代表——L2、L4 和 L7 虽然困惑,但

他们较之普通工人掌握了更多的信息。而他们愿意接受采访讲述对上述事件的看

法,这种坦率本身在一定程度上洗清了他们的嫌疑。

L4 是三人中最相信其他代表清白的一位。虽然他知道罗姓工人在工人中的

名声和信誉并不太好,也因此产生过一些怀疑,但最终他还是选择相信其他工人

代表。

L4:我们那个姓罗的他几次罢工我们都是觉得他有点问题

的。他把自己的利益达到了,他就是不顾我们的那个利益

了。……其实当时有很多工人都跟我说了,他们也知道迟

早会给他利用的,因为了解他这个人嘛。

……

B:后来你们有时候会怀疑是不是他跟厂方自己接触过?

L4:是啊是啊是啊,有点怀疑。但是后来最终来说应该是

大家都是在一起,是说没有这个问题嘛。

在行动的后期,被疲惫和绝望席卷的工人已经出现了动摇的迹象,有两三个

人选择退出并准备复工。但是在 L4 看来,工人代表的内部分歧才是引发集体团

结崩溃的最大诱因。也就是说在另外三名代表松口的情况下,即使他们三人继续

坚持,不断流失的工人也会迅速消耗坚守者的团结和信心。

“他们说我们三个可以坚持嘛,我说不行,这个坚持不

了。……有些人你现在跟我说你要九成,但是其实你的心

里是不是九成的我不知道,因为猜不透个人的。……你可

能谈到了八成有一部分工人就跑了,剩下的得到了七成他

Page 269: web.swk.cuhk.edu.hkhwong//pubfile/thesis/2016...I 摘要 近年来,中国频发的群体性事件和显著的经济发展成果同时吸引了大量的关 注,而工人在促进经济增长的同时,也构成

252

又跑了……后来大家就明白了这个道理之后,六成就六成

咯,就这样。(L4)”

研究者与 L7 在访谈中谈到了 L 厂罢工中的另一桩蹊跷事件,即在工人领补

偿金时,派出所拘留了有私通嫌疑的三名代表。L7 含糊其辞地猜测他们被抓可

能与和厂方的私通协议有关,并且不断强调他仅仅是听说和猜想。

L7:也不清楚那三个代表怎么给他抓了……说好像是纠纷

的问题吧,但是我不在场。

B:纠纷那也有很多方面的纠纷啊。

L7:呃,假如说什么跟你私通啊,或者什么有那个协议方

面哪,……可能代表要你给点好处。但是有没有这个问题

我不知道……我也不敢说、也不好说。

……

B:你心里也有这个猜想?

L7:就听别人,就我听到了这样猜想。

L7 一直强调自己的中庸态度,在谈判中也扮演着“和事佬”的角色希望双

方都能各让一步。他不愿意把事情推向绝对的方向,遇到自己没有证据的事情更

加不会给出确定的结论。相比之下,L2 基本上断定这三名代表与厂方进行了私

下协议,因为他亲眼看到戴主管与罗姓工人分别与公司高层以及劳动站工作人员

进行了密谈。

“我就想他们三个代表被收买了。因为是这样子,谈判到最

后一两天的时候,公司的一个高层找那个主管密谈了一个

多小时,那时候我当时看到。第二个呢,姓罗的,又跟那

个劳动站私下在后面又密谈了二十多分钟,半个小时左右。

(L2)”

Page 270: web.swk.cuhk.edu.hkhwong//pubfile/thesis/2016...I 摘要 近年来,中国频发的群体性事件和显著的经济发展成果同时吸引了大量的关 注,而工人在促进经济增长的同时,也构成

253

然而 L2 并没有将他的所见声张出去,也没有和这几名代表进行对质。L2 表

示长时间的抗争已经让所有人筋疲力竭,因此他也不愿再抓住这件事不放。

“因为到最后了,大家可以说是筋疲力尽了嘛,我们也没有

心思再那个了,反正我说得多少也无所谓,反正我都要走

了,所以我也不管他们了,密谈就密谈了,反正什么都可

以了。……因为大家都谈了一个多星期了,累都累了。(L2)”

对于给集体行动结果造成重大影响的转折事件,L4、L7 和 L2 三人的态度显

得异常平静和漠然。虽然他们对其他代表的转变感到诧异,但完全没有打算对这

件事情进行深究,即便是无意间已经看到他们私通的 L2,也没有对其行为进行

任何的谴责与追究。他们对背叛行为的态度态度可能比背叛行为本身更值得思考

与探究。

二、对背叛的纵容与妥协

对于三名代表可能与厂方私通的嫌疑,L4、L7 和 L2 的知情程度不一,但总

体上他们表现出了无所谓和不予深究的态度。似乎没有人认为有必要将事件真相

调查清楚,更遑论对背叛者进行谴责和惩罚。

其中,知情程度最高的 L2 的说法一定程度上可以帮助我们理解这三名代表

的纵容态度。首先,从工人群体的角度来看,决心要离开 L 厂的首批行动者并不

介意赔偿额度是否一定要达到 90%,即使是 60%也已经达到了他们的预期底线。

六名工人代表也都是从这批行动者中选出的,所以这一结果他们也都可以接受。

“因为是这样子的,刚才说了,第一批去的五十多个人的,

基本上个个都想走。百分之六十赔偿,第一批五十多个人

的基本上都是答应了的嘛。那另外那些人,不答应也好,

那个力量已经是削弱了嘛。(L2)”

其次,在六个工人代表中,松口的三个代表在谈判中起到了主导的作用。他

们的法律知识更精通,并掌握着作为证据的厂方承诺等资料。相对居于从属地位

的另外三名代表可能认为自己没有资格去谴责功劳更大的同事。

Page 271: web.swk.cuhk.edu.hkhwong//pubfile/thesis/2016...I 摘要 近年来,中国频发的群体性事件和显著的经济发展成果同时吸引了大量的关 注,而工人在促进经济增长的同时,也构成

254

“另外三个代表同意百分之六十的,他手上面都有证据充足,

不过我手上也有,但是我不在乎。第二个呢,他们三个是

主力了,也是靠他们三个有充足的证据,有高超的法律常

识,有厉害的嘴巴。我们三个呢,就没发挥多大作用。那

他们三个同意了,那我们三个也没有这个心思再继续争下

去了。(L2)”

然而,如果我们将 L 厂工人行动的自发性作为主要的分析背景,机会更加容

易理解工人对背叛嫌疑者的漠然态度。从组织的角度来看,自发性的群体缺乏任

何正是意义上的层级结构来对行动者进行管理与约束,也没有任何实质性的组织

或行动方面的规范与要求。因此没有人认为自己有权力或义务去干预和约束别人

的行为选择,包括出卖集体利益的不当行为。另外,自发性行动的特点在于,整

场行动就如同潮涨与潮落,结束后行动群体就会自行解散,各奔前程。对这种一

次性的松散团体做出规范和伦理要求没有太大的意义。

也就是说,当有一定谈判筹码和话语权的成员在适当的时机叛变自发构成的

集体时,基本不会受到来自他人的伦理谴责与审判,约束他们的只有自己的良心

和信念。

总结:泄洪般的集体行动与种子的孕育

L 厂长期以来对工人的剥削和压迫,早已在后者心中埋下了深深的不满和怨

恨。不过厂方因为采取了父权式的柔性管理,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对工人工资福利

的苛刻使之产生的怨恨情绪,使劳资双方的关系维持在紧张的平衡状态中。

随着新的专制型管理者上任,劳资脆弱的稳定关系开始被打破。工人对厂方

的不满与日俱增,就像洪水在汛期的水位不断上涨、积蓄能量。在此期间,个别

工人的悲惨遭遇让其他工人的心中警铃大作,怀疑自己也将被“搞掉”和失去“加

班机会”的恐慌迅速在工人当中传播。对厂方尤其不满、甚至一直伺机报复的管

理人员率先发起反击,加入对抗厂方、主动维护和争取自身利益的“防守反击战”。

这些行动的先行者成功引导了洪流集中力量,将拦洪坝撬开了缺口。

Page 272: web.swk.cuhk.edu.hkhwong//pubfile/thesis/2016...I 摘要 近年来,中国频发的群体性事件和显著的经济发展成果同时吸引了大量的关 注,而工人在促进经济增长的同时,也构成

255

率先行动的小集团很快引起了其他工人的注意,由于眼馋前者可能因行动获

得额外的好处,加上对自身处境的担心,其他工人也纷纷主动加入集体行动。两

股洪流的汇聚终于冲破了拦洪大坝,一泻千里的势头已经无可阻挡。即使作为主

要引流力量的工人代表,也不能完全操控这股洪流的方向。而受集体状态影响的

个人情绪及表演,成为了即兴的力量,掀起了行动中一波又一波的高潮。与此同

时,汲取了过去行动经验的工人抵抗住了厂方的欺骗和复工的诱惑,在水流日趋

缓和、工人情绪逐渐低迷的情况下成功地维持了团结的力量。

工人坚守在宿舍楼顶的阵地长达两周时间,终于获得了差强人意的解雇赔偿。

不过这是工人为了规避风险而主动出击争取到的、超越法律规定权利的突破性利

益。当洪流的势能因为与厂方的斗争而耗尽时,L 厂工模部也失去了用于生产的

劳动力储备,就此走向了灭亡。但这些洪水裹挟着集体行动经验的种子,随着工

人的分散,将它们撒向了新的土壤中。事实上,仅仅过了一年,L 厂生产部的工

人就受到了此次罢工的激励,在生产部宣告破产之际,在即使看不到成功希望的

时刻依然发起了集体冲锋。

由于缺乏工人组织和集体协商等平衡劳资力量的要素,当前中国的制造业中

会持续地再生产趋于紧张的劳资关系。这些不可避免的利益分歧和冲突形成的结

构性环境及因素将使工厂成为集体行动的种子不断生长、发芽的沃土。打工者的

高度流动性限制了集体行动难以成长为扎根深厚的工人组织,却也在一定程度上

促进了行动经验的传播和被实践与改良。

对比西安及深圳两对个案,在西安的两个案例中,无论是 H 厂还是 M 公司

的集体行动,都难以继续像深圳打工者的抗争那样成为孕育新行动的种子。H 集

团的国企工人在相对温和的劳动控制、分裂的利益认知以及国家与社会的双重保

护等因素作用下,迟迟难以形成集体抗争的动力和共识。唯有到了单位关停的时

候,才受到短暂的情绪驱动凝聚了集体上访的力量。集体行动结束之后,工人就

因为分散进入市场而各奔东西,集体行动的种子还未发育成熟因缺乏成长条件而

丧失了生命力。

与之相反,M 公司的退休职工虽然勉力将集体行动的团结维持了很长时间,

却因为自身年迈体衰而渐渐失去了继续支撑下去的力量。他们所孕育的种子本来

就因为嵌构于国家利益的坚壳中而发育过晚,尽管老职工们一直坚持用耐心和毅

Page 273: web.swk.cuhk.edu.hkhwong//pubfile/thesis/2016...I 摘要 近年来,中国频发的群体性事件和显著的经济发展成果同时吸引了大量的关 注,而工人在促进经济增长的同时,也构成

256

力在浇灌着它,但是随着行动者生命力的无情流逝,这颗种子注定要在无法结出

胜利果实、播撒新的希望之前就枯萎衰竭。

尽管抗争的种子到了适合的土地上,就可能起到催化的作用,让工人的不满

顺势倾泻为自发的、多样的以及带有相当偶然性的集体行动的洪流。但是在具体

经济利益的引导下行动并不会走向激进和失控,实现了物质诉求后这股力量也会

自动消散。以集体行动的力量对抗来解决劳资纠纷当然不是中国政府理想的渠道

和方式,可这种手段是处于当前经济和政治地位的工人自发性的选择。它并非是

完全可控的稳定渠道,至今看来也不会造成重大的社会损失。除非连这种相对温

和的集体表达方式都因为遭到政府的镇压而被堵死,届时工人不满的洪流不但无

法自行消散反而可能会被激化,从而引发更加严重的政治和经济后果。

Page 274: web.swk.cuhk.edu.hkhwong//pubfile/thesis/2016...I 摘要 近年来,中国频发的群体性事件和显著的经济发展成果同时吸引了大量的关 注,而工人在促进经济增长的同时,也构成

257

第九章 讨论 在本章的讨论中,研究者将通过从三个维度出发,论述中国工人阶级的群体

性事件的发生机制,尤其是集体意识在工人群体性事件中扮演的角色。工人的阶

级位置是塑造工人利益的结构性因素,但他们所处的位置是相对的,国家和资本

是与中国工人发生冲突和矛盾关系的主要结构性对象。在不同的结构性关系和具

体的微观场景中,工人对其利益的认知和反应都会产生不同表现,工人的利益意

识是由劳动过程等日常工作和生活经验所塑造。对自身利益现状的诠释需要同改

变现状的手段共同认知相结合,方能将工人从妥协引导向行动。除了结构性和诠

释性因素外,工人的集体行动和意识中往往还蕴含了丰富的情绪性因素,后者是

敦促工人将不满转为切实行动、跨出临门一脚的重要心理动力。值得注意的是,

通过以上四个因素形成的集体意识和行动意识未必是完全一致的,中国工人在集

体行动中体现出的是从较高的集体认同转向较强的行动认同的倾向。

在讨论部分,我们将结合这四个维度因素与研究案例进行分析,来阐释为什

么中国工人的群体性事件呈现当前的特点。首先讨论的内容是关于结构性的利益

矛盾,即生产工人不满的永不枯竭的源泉。

第一节 工人与国家和资本的结构性关系—

—庇护与紧张

一、庇护的延续和削弱

改革开放之前的计划经济时代,共产党的极权统治模式控制了国家的政治、

经济和文化领域。而在行使核心政治功能的国有企业和事业单位中,国家的支配

手段倾向于庇护而非专制和恐怖,即新传统主义的模式(Walder,1988)。国家

庇护体现在给职工以和岗位身份绑定的全面和终身的保障,来换取对方的忠诚、

认同以及对国家体制的依赖。

因此,无论是 H 厂还是 M 公司的职工,都曾因此享受过优越的经济待遇以

及受尊重的政治与社会地位。然而随着市场经济的推行,国家的核心目标由政治

控制转移到了经济发展领域,过去的功能性单位逐渐失去了对国家的专业价值,

其职工的庇护待遇也随之被削弱甚至取消。

Page 275: web.swk.cuhk.edu.hkhwong//pubfile/thesis/2016...I 摘要 近年来,中国频发的群体性事件和显著的经济发展成果同时吸引了大量的关 注,而工人在促进经济增长的同时,也构成

258

作为大型军工企业,虽然 H 集团旗下的民营产品子公司纷纷不敌市场竞争

对手而走向萧条,七分厂更是在市场和环保政策的双重打击下关停,但是 H 集

团本身依然得以正常运营。在这种情况下,七分厂的关停并没有让其职工完全丧

失来自国家和单位的庇护。只不过原来与岗位绑定的全面福利转化为了保障职工

基本生活的纯经济补贴。过去职工与上级之间的个人依附关系(Walder,1988)

也部分地转化为社会保护。因此,虽然七分厂职工失业后需要进入私营企业,承

担来自市场的劳动力商品化风险,但是延续的国家与社会保护让他们的物质水平

总体上并没有下降。

相比之下,M 公司的职工并没有那么幸运。他们一方面没有能够和愿意延续

庇护责任的上级单位,另一方面自己因为年迈无法通过出卖劳动力换取额外的收

入,因此当单位无力承担他们完整的生活补贴时,这些退休职工只能依靠被削减

的退休金维持基本生活。

造成他们困境的除了企业的效益问题之外,其根源在于国家借助修改政策文

件的方式将生活补贴部分的退休金责任转移到了原单位头上。M 公司退休职工无

法借助现有的法律和政策为自己的权益辩护,要求国家履行其原来承诺的养老责

任。在这种情况下,M 公司退休职工不能作为市场主体参与生产交换活动,不能

作为法律主体诉求自己的权利,不能作为文化主体谴责政府的背信弃义,更不能

作为政治主体组织自己的抗争势力,只能被迫借助道德主体的弱势姿态博取政府

的同情和怜悯。

二、工人与资本之间的紧张关系

西安的国企和事业单位职工主要是由于来自国家的庇护减弱,陷入了某种程

度的经济风险之中。但是本质上国家与其雇员的关系不同于资本和工人的关系,

因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问题,资本必须要通过剥削工人才能获得利润,资本和

工人在利益上的根本矛盾使两者关系总是趋于紧张。

(一)建筑工人的利益共识——工资

在这一大的前提条件之下,不同的产业和相应的劳动过程,会产生不同的劳

资矛盾的表现方式。S 工地的工人所从事的建筑业,劳动过程简单,管理控制较

松,劳动交换的环节单一。因此建筑工人之间的劳动体验非常相似,对工资这种

Page 276: web.swk.cuhk.edu.hkhwong//pubfile/thesis/2016...I 摘要 近年来,中国频发的群体性事件和显著的经济发展成果同时吸引了大量的关 注,而工人在促进经济增长的同时,也构成

259

单一的利益形式有着强烈的共识。另外,工人与资本之间关系的不稳定,包括前

者劳动场所和包工头的频繁更换,加上建筑业复杂的承包链,都让工人对工资有

高度的敏感。

(二)车间工人有条件的利益趋同

L 公司是比较传统的加工制造工厂,虽然工模部以操作较为独立的技工为主,

但劳动的管理和控制环节还是要远比建筑业复杂。这些工人的利益不仅体现于工

资,还包括五险一金、劳动时间长度以及各种零碎的福利待遇。分散的利益形式

加上差别化的管理模式与工人的内部分层,使工人的共同利益和不满被割裂。

不过长期的共同劳动经验也令工人对厂方产生了普遍的不满。加上外部经济

环境与管理风格的变化,使厂方采取了对基层管理者和工人的无差别待遇,工人

内部的利益分化随着工资计算方式的统一而缩小。因此,在对管理方的共同不满

和工资利益的同质性一并增加的情况下,L 公司的劳资之间的关系就发展到了剑

拔弩张的紧张状态。

通过对工人阶级位置的分析,我们可以了解改变工人共同利益和不满的机制

和趋势。然而,仅从外部因素来考察工人利益和不满的形成,就完全忽略了工人

的主体性和能动性。尤其是工人基于劳动过程等日常体验,对其利益和行动取向

的主观诠释。这是决定工人是否产生不满,不满能否导向行动的重要能动因素。

第二节 工人的阶级经验与诠释——同意抑

或不满?妥协还是行动? 劳动过程是工人阶级经验形成的重要来源,尤其在本研究的案例中,工人对

自身利益的诠释大多来自劳动日常经验。而在这种日常经验中,对劳动报酬的共

识和不满是决定工人行动动机的主要因素。但与此同时,工人对行动手段和方式

本身的看法能否形成共识,是将工人不满推向行动的进阶决定性因素。

一、有敌人却无朋友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国有企业失去了原来的垄断地位,尤其是像 H 集团

七分厂这样的民营产品单位,需要应对不断增加的竞争对手。然而在效率要求提

高的同时,国企的官僚管理模式并没有改变,并造成了七分厂等国企单位管理中

权责倒错的奇怪现象。

Page 277: web.swk.cuhk.edu.hkhwong//pubfile/thesis/2016...I 摘要 近年来,中国频发的群体性事件和显著的经济发展成果同时吸引了大量的关 注,而工人在促进经济增长的同时,也构成

260

在官僚治理的模式下,企业提高产量、控制成本的责任都摊派到了普通工人

头上,但是领导却无需承担效益方面的责任。最令 H 集团职工不满的有两方面,

一是国家用来买断工人工龄的“政策性破产”补偿的数额和用途不透明,工人普

遍认为有一部分钱被领导私吞和滥用,而这笔补偿款相当于是国家取消工人“铁

饭碗”的一次性赔偿。二是领导制定了年薪制度,这样一来,领导的工资不但远

高于工人,还因为采取了与工人的月薪不一样的计算方法与工人的利益相区别,

同时领导工资也无需与管理责任挂钩。

年薪制度相当于公然地将对工人的压迫制度化,领导可以高枕无忧地领取高

额工资,普通工人却要完成产量额度才能获得微薄的奖金。随着企业效益的下降

和工人的流失,官僚阶层的比例反而越来越高,工人被他们口中的“企业蛀虫”

压榨地也越来越重。

虽然 H 集团的工人对领导阶层怒气冲天,却没有产生任何集体的对抗。归

根结底,这是因为工人内部分化严重使其难以形成有效的团结力量。厂方采取的

最重要的一个控制手段是,借助定额奖金的模式,增加工人的内部竞争。定额奖

金的本质在于,它是由厂方规定的奖励标准和额度,不与工人的实际劳动时间或

产量绑定。因此随着每年规定的标准上升,工人单位劳动的报酬实际上反而下降;

但是为了不让其他工人“超额”获得奖金,所有工人都忙于完成自己的指标,而

不是共同反对这一规则。与此同时,以指数而非直接劳动产量或时间计算的工资

条增加了工人理解以上情况的难度。也就是说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H 集团给

工人设计了一个“定额游戏”,利用定额的奖金,工人不但每年要完成的工作量

上升、工资却维持不变,还因为内部竞争的增加而无法形成共同的利益认知。

除了受“定额游戏”的控制和操纵外,与官僚制相结合的父权式管理建立了

自上而下的纵向权威关系,削弱了普通工人的平行联系与认同。因此,即使是在

工人对领导阶层极度不满的情况下,管理者的权威被包装在“人情”之中,依然

能够得到部分工人的支持和服从。

总之,H 集体职工虽然能够意识到与领导阶层之间的利益分歧,但是后者对

工人的压迫较之私营企业老板的剥削更加隐蔽。更重要的是,工人的不满被内部

的竞争和服从所分化,难以凝结为集体的团结。

二、从“螺丝钉”到“肉刺”

Page 278: web.swk.cuhk.edu.hkhwong//pubfile/thesis/2016...I 摘要 近年来,中国频发的群体性事件和显著的经济发展成果同时吸引了大量的关 注,而工人在促进经济增长的同时,也构成

261

和其他三个案例中的工人不同的是,M 公司的职工是在退休后才发动的集体

行动。他们的集体抗争与劳动过程中对管理者或资本的不满无关,而是针对国家

提出了完整领取退休金的诉求。

作为“党的喉舌”的构成部分,M 公司职工在职期间一直从事的是电影的播

放与政策宣传工作,这是共产党进行基层统治和动员的重要手段。因此,这些职

工享受到了比普通国企或事业单位更加优越的政治和经济待遇,并在工作中获得

了充分的成就感。尽管他们无法挑选自己的工作,但是“螺丝钉”的身份认同使

M 公司职工愿意尽力为社会主义革命事业做贡献。即使工作劳累、工作条件艰苦、

家庭负担沉重,这些职工也不认为自己受到了剥削和压迫,而是将自身利益受损

的痛苦转化为社会主义事业受益的快乐。

改革开放后,随着电影事业的没落和退休,M 公司职工感觉国家似乎没有像

以前承诺的那样承担起养老责任,反而将自己这些“生锈了的螺丝钉”忘在了角

落里。为了维持个人和家庭的生活,也为了作为社会主义贡献者的尊严,这些退

休职工不得不诉求于政府。

与此同时,“螺丝钉”的认同依然左右着这些老工人的行动选择。他们一方

面不断地坚持上访,另一方面却不愿意扩大自己的行动影响力。退休职工的自我

约束倾向来自以下几点:一是过去的政治自觉,即习惯性地站在政府和国家的利

益角度考虑;二是对联合行动的恐惧,害怕因为行动影响力扩大而带来不可预计

的后果;三是文化系统工作者的身份认同,不愿与“耍弯彩”的工人为伍,而是

坚持展示理性、冷静的老同志风采。因此他们选择打“悲情牌”的行动策略,其

本质是上门等待政府改变态度回应自己。

做事“总是考虑后果”,担心“对政府影响不好”的后果就是老职工在政府

方面总是碰壁。让他们在冷漠和麻木中坚持上访的主要是老职工之间的联结和义

务感。退休后的聚会活动令 M 公司职工得以维持长期的联系和感情。核心成员,

尤其是领袖成员将自己对其他职工的同情心转化为了带领行动的义务感,这是集

体上访能够持续下去的动力根源。

坚持长年累月上访行动还是让政府方面感到十分厌烦,也让这些老同志陷入

乞丐般的被冷落与无视的境地。原来与国家利益相融合的奉献的快乐只留存于退

Page 279: web.swk.cuhk.edu.hkhwong//pubfile/thesis/2016...I 摘要 近年来,中国频发的群体性事件和显著的经济发展成果同时吸引了大量的关 注,而工人在促进经济增长的同时,也构成

262

休职工的记忆之中,已经走上反抗政府意志的“肉刺”之路的退休工人以生命的

磨损为代价,持续地提醒着政府关于自己的存在和诉求。

三、“天经地义”的工资,“理直气壮”地要

和 H 集团职工的无力与 M 公司退休职工的悲情相比,S 工地上的建筑工人

展现出了面对政府和资本时的气势和信心。

对于建筑工人而言,工资是他们“天经地义”的劳动报酬,是无论如何都要

得到的。这种观念产生于建筑工人打工的日常体验。打工者孤身来到异地打工赚

钱,脱离了作为家庭或宗族成员的角色,化身为赚钱的机器。受赚钱动机的驱使

和资本对机器持续运转的要求,建筑工人往往连最基本的再生产活动时间都要极

力地压缩。即使在打工的地方遇到老乡或交上朋友,竞争的利益甚至会引起一方

的嫉妒和暗算。也就是说,工资寄托着建筑工人的根本价值追求。

另一方面,简单的劳动计价方式在工人的劳动和工资之间建立了直接的联系。

出卖劳动力就应该获得工资成为了最基本的正义守则。反过来,包工头招揽了工

人就要对他们的工资负责,也成为了前者的一种“信仰”。

包工头和工人在“做工”就要拿工资“天经地义”这一点上有着强烈共识,

这使他们面对想要抵赖的老板时非常愤怒。临近春季的时节增加了工人的紧迫感

和焦虑。因此他们要求街道办解决工资的问题。

在“天经地义”的价值引导下,建筑工人认为他们找政府是“理直气壮”的,

后者有义务帮他们实现这种正义。无论这种义务出自政府要为民众“当家做主”

的传统观念,还是找政府讨薪曾经成功过的经验。

工人的“理直气壮”不但体现在要求政府介入的主体性中,还体现在他们相

信自己围堵政府大门等做法的正当性中。根据成功的讨薪经历,工人认为他们已

经选择了正确的“程序”对政府提出了诉求。“围堵大门”只是为了拿回自己的

工资簿,作为前往市政府的材料证据,因此工人的做法是完全“合法”的。其实,

工人出于对工资诉求的“信仰”,将反映官方意志的“程序合法性”转化为了能

够讨回工资对应的“实质正义”。包工头在谈判过程中无视被政府请来帮老板辩

护的工程师的“专业”讲解,进一步证明了工人对自身利益的强烈认同,可以让

他们通过坚持自己的说法、甚至强调自己是“文盲”,来对霸权文化产生某种程

度的“免疫”。

Page 280: web.swk.cuhk.edu.hkhwong//pubfile/thesis/2016...I 摘要 近年来,中国频发的群体性事件和显著的经济发展成果同时吸引了大量的关 注,而工人在促进经济增长的同时,也构成

263

与工地工人相比,车间工人的利益与行动共识没有那么直接和一致,往往要

经过一些环节的传导和共振,才能实现较大规模的集体团结。

四、利益风险与对抗行动的传导

L 厂的工模工人的全体罢工,起源于三个工人遭遇的包括“软禁”在内的不

堪对待。他们提起的对厂方的诉讼得到了一个四五十工人的“联合签名”支持。

后者的支持不仅仅出于同情,也带有从中“分一杯羹”的现实考虑。

上面这个小团体的构成主要是工作时间长、对厂方解雇赔偿威胁较大的工人,

他们害怕自己会遭遇被厂方“逼走”而一无所得的命运。随后,原来的高级主管

被解雇,令那些被逼走风险较低的工人也纷纷产生了“兔死狐悲”的心寒。最后,

部分工人连续没有得到加班机会,使小团体工人陷入了恐慌,人人都担心自己已

经进入了“黑名单”之中。因此,这个小团体率先发起了反击,要求厂方兑现曾

经为了安抚罢工工人所签订的承诺。看到了初始的静坐活动后,剩余的 L 厂工人

也按捺不住,加入了静坐的行列。后者自发的行动参与主要是因为他们担心自己

无法像前者一样获取行动的赔偿。

L 厂工人对自身利益风险的诠释,一部分来自对厂方过去做法的经验,还有

一部分来自对其他工人和厂方当前表现的符号性解读。在过往经验的指导下,工

人更倾向于放大利益风险的信号,尽早做出应对。

另外,L 厂多次的罢工经历让工人对集体行动驾轻就熟,他们无需过多地思

想动员,就能够采取和参与这种抗争形式。也就是说 L 厂工人在共同利益的认知

以外,还对集体行动有相当的意识和高度的认同。这一点不但体现在采取集体行

动的做法本身,还体现于工人对于维持团结的共识。

通过以上论述我们可以认为,工人在不同的阶级位置和劳动过程中,体验了

相当不同的生活和工作,阶级经验的差别让他们对自己的利益和行动有着完全不

同的诠释。但是,无论是工人的诠释本身还是集体行动的表现,都不仅仅来自他

们的理性思考和判断,还不时地会受到情绪等非理性因素的影响。

第三节 作用于集体行动的情绪

Page 281: web.swk.cuhk.edu.hkhwong//pubfile/thesis/2016...I 摘要 近年来,中国频发的群体性事件和显著的经济发展成果同时吸引了大量的关 注,而工人在促进经济增长的同时,也构成

264

情绪作为复杂的心理因素,不仅仅会作用于促使集体行动发生,还在集体行

动的过程中持续地对工人的表现产生影响。本研究作为探索性研究,只将观察到

的情绪在集体行动中的作用进行描述和展示,而不是做出进一步的解释。

一、驱动集体行动发生的情绪作用

在不同的场景下,工人的集体情绪的氛围有所不同。在一些突发的、激起成

员强烈共鸣的情况下,情绪可能会成为驱使工人采取集体行动的直接动力。

在研究的四个案例中,H 厂的集体上访是唯一没有针对具体物质诉求的,上

访的职工以要求厂方安排工作为主要目的。事实上,这些工人的集结行动主要是

因为所在单位的突然关停,令他们产生了五味陈杂的情绪。失去工作前途未卜的

不安,作为普通工人却要承担领导管理不力后果的愤怒,以及感到被组织抛弃即

将无家可归的不舍,这种种的感情和心绪交织在一起,冲积成为了迫使工人采取

某种行动一股气。然而,缺乏具体利益诉求而是被情绪驱动的集体行动,有如泄

气的气球,在前进的过程中作为动力的情绪也在逐渐萎靡。最终还没有达成任何

实际效果时,工人就被七分厂的领导带回单位,行动就此无疾而终。

在其他被具体利益诉求主导的集体行动中,情绪在引导工人行动取向、凝聚

不满和共识方面也发挥着相当的作用。在 L 厂的行动者中,最积极的带头工人对

于厂方的不满都有物质利益以外的因素,又或者说正是因为他们在诠释自身损失

的时候,赋予了超越物质利益本身的意义,这才在他们的心中激起了久久难以平

复的怨愤。很多时候这种感情的产生都来自相对的剥夺感,尤其是现实待遇与过

去或预期待遇之间的落差,它包括被政治对手算计遭到打压的不甘、因厂方的苛

刻和不近人情而感到羞辱和气愤,以及因为管理权力和特权被剥夺受到的耻辱。

总之,工人因为权益被削减进而产生了尊严受损的耻辱感,而非物质利益风险本

身,往往才是让他们想要主动采取报复厂方行动的动力构成。

行动的外围参与者在加入行动时,主要是担心如果自己不参与行动就会失去

和行动者同样的物质回报。这种担心针对的是物质利益本身,通过比较害怕自己

无法得到相同补偿的想法促使外围的参与者要主动加入集体行动。

H 厂的工人并没有形成 L 厂工人那样的集体行动意识,即通过集体行动可以

争取到确定的经济利益。因此,他们直到分厂关停之前,都没能实践集体抗争的

方式,最后由于集体情绪的爆发需要抒发和宣泄的出口,工人才组织了集体上访。

Page 282: web.swk.cuhk.edu.hkhwong//pubfile/thesis/2016...I 摘要 近年来,中国频发的群体性事件和显著的经济发展成果同时吸引了大量的关 注,而工人在促进经济增长的同时,也构成

265

然而匆忙中的行动依然没有指向具体的利益目标。而 L 厂的行动带领者则更有谋

略地将自己的报复情绪和集体抗争的时机结合起来。外围的参与者在集体静坐启

动后也自觉参与进来,这种无需动员的行动参与和工人对行动价值的积极诠释有

很大关系,但是共同构成其参与动机的除了“积极诠释”之外,还有担心自己得

不到和其他工人同等行动回报的“消极心态”。

情绪性因素在帮助工人摆脱日常的妥协心态,采取能动地反抗手段有重要的

推动作用。但是它不单纯作用于启动集体抗争,还作用于对集体抗争的过程和形

式的塑造。

二、情绪对集体行动节奏、起伏以及风格的影响

(一)带动集体行动节奏

情绪对工人集体行动过程的作用其实是无处不在的,因为行动的过程中每个

工人无时无刻都处于特定的心情、心态乃至冲动中。不过,研究者通过对四个工

人集体抗争案例的分析,总结出了情绪作用较为突出的几个方面:带领行动节奏,

决定行动幅度以及奠定行动风格。

情绪对集体行动节奏的决定作用在上文对 H 集团七分厂集体行动的论述中

已经有过介绍,这次行动的开启和终结伴随着工人情绪的高涨和低迷形成了完整

而短暂的周期。S 工地的工人则因为迫切地要求得到工资,不断地尝试着各种可

能刺激政府方面的手段。压缩整体行动时间意味着要增加行动的频率和强度,因

此我们可以观察到工人对政府的施压在不断地升级。

与 S 工地工人的因为急切和焦虑而不断向政府施压相反,M 公司退休职工因

为“理性”和“温和”而使整个行动的节奏变得十分缓慢,但核心成员对行动团

体的情感忠诚却令行动溃散的倾向可以及时被抑制(Jasper,2011)。

急于寻找发泄出口或要求目标迅速达成的情绪往往对应着较短的行动周期,

虽然这些情绪对推动行动开始和迅速发展有较大的帮助,却无助于长期的坚持。

真正得以让行动长期维持和发展的则是与工人内部联系和认同更加相关的情感

忠诚。而在行动过程中,不时的激情引发的高潮有助于增加行动的影响力和维持

工人的士气。

(二)决定集体行动幅度

Page 283: web.swk.cuhk.edu.hkhwong//pubfile/thesis/2016...I 摘要 近年来,中国频发的群体性事件和显著的经济发展成果同时吸引了大量的关 注,而工人在促进经济增长的同时,也构成

266

集体行动幅度的大小,也就是其高潮和低迷的程度,很多时候也是工人的情

绪起伏所致。尤其是缺乏清晰行动剧本和导演的自发性集体行动中,工人的表演

往往蕴含了不由自主的激情在里面。情绪对行动幅度方面的影响,表现最明显的

是持续时间较长、起伏较为显著的 L 厂罢工案例。这场罢工中有三波显著的高潮,

分别是工人的主动“绝食”、“跳楼宣告”和“拦模”行动。很难说这三次自主行

动都是在工人精密计算后采取的理性行动,虽然工人尽量将他们的行为控制在合

法的范围内,但这些行动的后果很难预测,采取有关做法更多是出于即时的激情

和灵感,而非对行动成本与效果的充分考虑。尤其是号称要“跳楼”的工人,他

的做法出自对厂方的义愤,认为如果能用自己的生命换取社会的关注和工人的胜

利也是值得的。

当然,以具体的经济利益作为目标,使当前的工人抗争总体上会受到理性的

监督和引导。不过情绪带来的冲破理性的倾向也不容忽略,在强烈的情绪冲动中,

工人对自身行为的诠释就会突破具体的物质利益,上升到广阔和抽象的价值层面,

无论是“跳楼”工人的实现正义的积极取向还是 S 工地中觉得法律没用所以要“炸

掉”几层建筑的虚无取向。

除了带领集体行动走向高潮之外,情绪的低迷也会让集体行动陷入危机。长

时间的劳资对峙会让工人产生动摇和怀疑,劳累与疲惫会给工人增加额外的精神

负担。在这种情况下,有个别工人脱离集体,就很容易造成整体团结的溃灭。因

此 L 厂的工人代表虽然只谈成了差强人意的赔偿结果,但是继续下去只会让坚守

阵地的工人越来越少。

如果说集体行动的幅度是与工人的激情或较为冲动的情绪有关,那么集体行

动的风格就主要关系到工人的心态或情绪的基调。

(三)奠定集体行动的风格

在集体行动风格方面,对比最为明显的就是 M 公司退休职工的“乞讨”抗

争与 S 工地建筑工人“理直气壮”的抗争。

双方的抗争风格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们对自身利益和行动方式的诠释,而不

同的行动观念使他们在抗争中产生了相差异的心态。正是这种诠释和心态的共同

作用,奠定了集体行动整体的风格和基调。

Page 284: web.swk.cuhk.edu.hkhwong//pubfile/thesis/2016...I 摘要 近年来,中国频发的群体性事件和显著的经济发展成果同时吸引了大量的关 注,而工人在促进经济增长的同时,也构成

267

M 公司退休职工在集体抗争的过程中,逐渐丧失了将自己看做与政府平等的

行动主体的信心。在不断削弱自身行动主体性的同时,这些老工人陷入了卑微、

低下的自我认知中,政府和国家的做法虽然让其心寒,却无法引发令他们想要与

之对抗的愤怒。这种自艾自怜的心态使退休工人甘于被动等待政府的回应。

相比之下,S 工地的建筑工人对其工资的正义性认同,让他们对自己的行动

感到“理直气壮”,从而坚决、主动地采取针对政府的行动,最大限度地体现出

工人的能动性。认为自身诉求是“天经地义”的,让建筑工人产生了强烈的道德

情绪,并给他们的对抗行动注入了相当的道德能量(Jasper,2011)。

工人在群体性事件中的情绪及其作用机制都十分复杂。我们描述性地将情绪

作用归为了三类,即推动行动开启、控制行动节奏以及奠定行动基调,产生作用

的既包括难以抑制的冲动,也包括反射情绪、心境、情感和道德等持续时间不等、

产生和作用机制不同的各种情绪类型(Jasper,2011)。

综上所述,工人的集体抗争的动机根源来自他们与国家和资本的结构性矛盾,

但是如何诠释和理解这些矛盾、以及处理矛盾的行动选择,包括是如何理解工人

之间的共同利益,工人与资本和国家的利益分歧,应该妥协还是行动,采取个体

行动还是集体抗争等等,这些问题都与工人具体的劳动过程以及互动模式息息相

关,同时还关系到工人的个性以及情绪等非理性因素。

通过对四个工人群体性事件的总结分析,我们会发现,在结构性因素、诠释

因素和情绪因素的共同作用下,构成集体行动动力和特征的有关意识应该区分为

集体意识和行动意识两部分。“老工人”的集体意识较强,行动意识较弱,“新工

人”则与之相反。接下来我们将结合案例做出具体的阐释。

第四节 群体性事件中的集体意识与行动意

识 通过对四个集体行动的案例研究,我们发现作用于工人行动表现和效果的集

体意识应该分为集体认同和行动认同两个方面。而集体认同又具体分为对单位/

国家的认同,对工人的集体认同——包括集体身份认同和集体利益认同,和对工

人利益一致性的认识。这三组集体认同之间的分歧会造成工人团结意识的撕裂。

Page 285: web.swk.cuhk.edu.hkhwong//pubfile/thesis/2016...I 摘要 近年来,中国频发的群体性事件和显著的经济发展成果同时吸引了大量的关 注,而工人在促进经济增长的同时,也构成

268

而工人是否采取行动,除了集体认同的影响之外,对集体行动这种抗争方式的看

法和认同也有自己独立的作用。

一、集体意识——单位/国家认同与工人集体的认同

西安和深圳工人的最大区别之一在于是否有对单位或工人集体的认同。事实

上,集体意义上的认同只出现在了西安工人的叙述中。不过,在以国家和集体利

益为中心的制度设计和文化宣传的作用下,西安工人的集体认同主要针对的是单

位和国家。其次,是由单位延伸出来的集体身份。这导致了单位的重要性凌驾于

工人构成集体的重要性,即抑制了工人对自己这个群体本身的共同利益和共同命

运的认知。

(一)国家认同

M 公司的退休职工由于曾经从事文化与政策宣传工作,是四个案例中“政治

自觉度”最高的工人。他们对社会主义革命阶段的国家意识形态吸收地非常充分,

确实地将自己看作“螺丝钉”,认为小我的利益应该融合于组织和国家的大我利

益之中,甚至屈服于大我利益之下。不过,M 公司职工对单位的认同不仅仅来自

外部教育,在工作过程中获得的成就感和自豪感也形成其身份认同的重要体验。

然而,当这些退休职工不得不站在政府的对立面,迫使后者改变其意志的时

候,他们痛苦地发现,集体的身份认同与职工群体利益之间出现了矛盾。从退休

职工群体的利益出发时,他们需要借助“闹事”来获得政府的回应。然而过去的

“政治自觉”和国家认同又不时会让他们站在政府的角度思考问题,这时“闹事”

的自己似乎变成了作为“螺丝钉”的自己的敌人。正是不断出现的“大局”观让

退休职工每当想采取有效施压措施时,就开启了自我监督和约束的机制,最终还

是放弃升级行动和扩大影响力。

(二)单位认同

除了对国家利益的认同之外,引发这些老职工自我监督的另一个集体意识就

是单位或职业身份认同。虽然他们也知道工人以“耍弯彩”、“耍死狗”的方式能

够更成功地吸引政府注意与介入,但是作为文化工作者的他们不愿与工人为伍,

采取这种粗鲁的、没有修养的、不顾脸面的行动方式。爱惜自身羽毛的老职工虽

然长期无法从政府方面得到实质性的回应,但是当政府人员肯定了他们的文明与

Page 286: web.swk.cuhk.edu.hkhwong//pubfile/thesis/2016...I 摘要 近年来,中国频发的群体性事件和显著的经济发展成果同时吸引了大量的关 注,而工人在促进经济增长的同时,也构成

269

理性时,退休工人们就愈发感到作为 M 公司职工的身份优越感,这坚定了他们

要维持文明的“悲情牌”策略的决心。

对国家和政府的利益认同往往就会像 M 公司退休职工那样,在争取自身正

当权益的时候突然产生“人格分裂”,跑到抗争对象的角度去思考自己的做法是

否妥当。这种倾向产生与过去个人利益嵌构于国家之中的极权统治的残余效果,

并至今都抑制着持类似观念的行动者“理直气壮”地追求个人利益。

相比 M 公司退休职工,H 集团职工体现出的更多的是对单位本身而不是单

位身份的认同和依恋。他们长期在 H 集团工作和生活,后者已经成为职工们共

同的家园。然而这个家园的领导“家长们”虽然有持家的权力,却没有对职工“孩

子”的亲情,而是为了自己的利益不断加深对工人的压迫。虽然不少工人在这种

情况下选择离开,但依然还有部分工人因为依赖或感情等原因不愿离厂。另外,

国家的霸权文化与车间的管理控制共同作用于国企工人,使他们难以产生工人的

利益一致性共识。

因此,工人的感情付出给了国家为了自身政治利益而建造的功能部件,却没

有与和自身相同境遇的工人同志间建立起共同命运感和阶级情谊。他们没能出于

自己的利益,将共同被压迫的工人凝结为一个集体,产生对工人集体而非单位的

认同,是七分厂工人直到单位关停都没能组织有效抗争的重要原因。

M 公司退休职工由于脱离了与原单位的劳动关系,不受管理控制的他们能够

在职工的利益方面达成共识,不会因为服从和妥协于管理者而产生内部的利益分

歧。因此老职工们所形成的行动组织,同时凝聚了内部利益共识和身份共识。换

句话说,这个组织是真正意义上的工人集体。

然而这一在特殊条件下诞生的工人集体却缺乏集体行动认同,而且其构成者

的年龄决定了他们的战斗力将愈发衰弱。与此同时,深圳的打工者正在用蓬勃的

抗争行动展示着他们的利益信念和行动意识。

二、工人利益一致性的认识

(一)“天经地义”的工资权利和风险警觉性

和西安的职工相比,深圳打工者既缺乏国家认同,也没有形成集体认同。在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中成长的打工者,无法体会作为“螺丝钉”的生活和工作感受,

Page 287: web.swk.cuhk.edu.hkhwong//pubfile/thesis/2016...I 摘要 近年来,中国频发的群体性事件和显著的经济发展成果同时吸引了大量的关 注,而工人在促进经济增长的同时,也构成

270

也无法理解让自身利益屈服于企业和国家之下的集体主义精神。他们的全部劳动

体验都在传递一个信号,即工人的利益与资本之间无法和谐共处,工人总是会受

到资本的剥削和压迫。

由于没有国家和单位认同,也无法建立和加入工人组织的深圳打工者几乎缺

乏任何意义上的集体认同。在这种情况下,个体的利益取向作为核心价值观念,

在打工者群体中形成了普遍的共识。另外,市场经济下工人的报酬与劳动付出之

间建立了相对直接的对应关系,打工者们清楚地意识到自己的工资报酬是通过劳

动获得的,不是国家或单位分配的。而在国有企业或事业单位中,工人的工资以

国家再分配的形式发放,由于不能和自己的劳动付出建立直观联系,他们对于福

利待遇的受损相对麻木,妥协和服从的忍耐度也随之大大上升。

这种新的工资权利的观念恢复了工人对自身利益的认同和敏感。一方面,他

们认为出卖劳动力获取工资“天经地义”,另一方面,打工者对于工资等物质利

益可能会受损的风险警觉度很高。

(二)利益风险的一致性认知

由于打工者缺乏工会等有效的组织保护和制度保护,他们只能依靠自己来对

抗利益被损害的风险。然而,在多个工人面临类似的风险情况时,他们会自发地

意识到以集体的形式对抗风险的效果要比个体对抗更好。

深圳的两个群体性事件案例,打工者意识到相互间利益一致性的条件有所不

同。S 工地的建筑老板不肯给包工头支付工程款,这种做法同时侵害了所有建筑

工人的利益,瞬间让他们面临着共同的工资风险。因此打工者的反应速度非常快,

行动的一致性也很高。L 厂的打工者之间的情况差异较大,工龄长、工资高的工

人面临的被厂方逼走的风险较大,他们对于厂方的动向敏感度也比普通工人更高。

在察觉厂方异动后这些工人结成了小团体进行反击,这种做法给剩余工人传递了

“相对利益风险”的信号,即如果他们不参与行动,就会失去获取行动赔偿的资

格,相对于行动的工人自身利益产生了实际上的亏损。

无论是瞬时的共同利益风险和传导的相对利益风险,都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让

打工者意识到他们必须要采取某种形式的行动,否则这种风险就会兑现,令自己

的利益确实受损。因此,深圳工人的集体行动总是有一定的预防性和主动性,而

不是等到已经遭到利益侵害时才做出反应。正是每个工人对自身利益的关注和敏

Page 288: web.swk.cuhk.edu.hkhwong//pubfile/thesis/2016...I 摘要 近年来,中国频发的群体性事件和显著的经济发展成果同时吸引了大量的关 注,而工人在促进经济增长的同时,也构成

271

感,让他们通过基本的理性思考就能意识到,有共同利益风险的工人如果能团结

起来对抗资本,其效果要比个体抗争更好。

三、集体行动的意识

工人利益具有一致性的共识是深圳打工者采取集体行动的基本出发点,但除

此之外,赋予抗争行动“理直气壮”的正当性,以及通过过去的抗争经验将集体

行动列入“行动剧目”,都使得集体行动对于深圳打工者成为了愈发熟悉和惯用

的抗争手法,后者的主体性和能动性也随之逐渐凸显。

(一)利益一致性认知——集体行动意识的出发点

上文已经介绍过,打工者在面对类似的利益风险时,会倾向于采取集体的形

式作出对抗。利益一致性的认知是工人发动集体抗争的基本出发点。它的理性基

础是,每个参与行动的工人都可以获得福利的提升,或者防范福利的下降。只要

这种行动没有额外的风险或额外的风险不会超过收益,工人们就会选择集体行动。

不过,情绪和性格等方面的因素会给理性选择带来一些意外的影响。

西安的职工无法很好地运用集体抗争的手段,与他们的利益一致性共识较弱

有直接关系。H 集团的七分厂工人无法建立自身劳动与工资之间的直观联系,不

但对自身利益的亏损相对麻木,更无法和境遇相同的工人同仇敌忾,而是深陷内

部竞争的怪圈。M 公司的退休职工因为脱离了劳动过程,能够在职工内部的利益

一致性上达成共识。不过由于集体行动的对象是政府,这些老职工的行动过程中

在国家利益认同和工人利益认同之间产生了矛盾,使他们无法完全认同集体行动

这种“闹事”的方法。

深圳的职工既对自身利益敏感,从工人角度出发在利益一致性方面有充分的

共识,又不会受到外部认同的干扰,因此从利益一致性的角度自然地产生了对集

体行动的基本认同。不过除了利益的一致性出发点之外,利益的正当性也是工人

认同集体行动方式的重要因素。

(二)从利益正当性延伸到手段正当性

通过市场经济的价值交换活动,工资权利成为打工者的普遍信念。由此衍生

出的信念是工人有权利采取有效的行动保护工资利益不收侵害。深圳的打工者似

Page 289: web.swk.cuhk.edu.hkhwong//pubfile/thesis/2016...I 摘要 近年来,中国频发的群体性事件和显著的经济发展成果同时吸引了大量的关 注,而工人在促进经济增长的同时,也构成

272

乎自然而然地建立起了这两者之间的对应关系,所以他们没有拿到“天经地义”

的工资时,就非常自然地采取了“理直气壮”的行动。

由工资权利的正当性延伸出来的行动正当性不仅针对采取集体行动本身,还

包括具体的行动方式和策略。虽然官方用法律规定了有外部权威的工人权利和诉

求手段,然而工人从自身利益出发,巧妙地将其替换为了工人的共识利益和实用

手段。在打工者看来,只要是用于实现正义目标,那么他们所采取的手段也自然

是正义的。无论这种手段和法律是否有实质上的关系,在他们看来这就是合法的。

深圳打工者对集体行动手段的正当性认知除了来自利益正当性之外,还有曾

经利用过这种方式的经验正当性。另外,集体抗争的有效经验也会增加打工者对

这种方式的认同度。

(三)集体行动经验与“抗争剧目”

曾经使用过集体抗争的方式,会让经历者将这种方式加入备选行动列表,即

“抗争剧目”中。尤其是较为成功的集体抗争,会额外从效果的角度增加对工人

的吸引力。

抗争经验首先会令曾经发生过的情况在某种程度上被看作是合理的存在,有

关的做法就会被经历者学习和复制。S 工地中有集体上访经验的工人,就自然地

将集体上访视为应该采取的正当、合法手段,但是这种正当与合法性的认知并非

出自对法律的考察,而是他自己见证和参与过这种方法。L 厂工人则拥有对罢工

行动的共同记忆而非个别经历。在共同经验的作用下,罢工成为了非常自然的抗

争手段选择,没有人会质疑这种方式是否合法,只会根据自己的利益取向选择是

否加入。

共同的集体行动经验较之个体的行动经验,对于加深工人对集体和团结的认

知有更显著的作用。L 厂的工人不仅认同集体的方式本身,还对因为集体与团结

被被厂方破坏,导致工人无法实现预期目标有着深刻的体会。这些经验逐次地增

加着工人作为利益共同体的认识,是将工人的意识从个体之间利益的一致性转化

为工人集体的利益认同、乃至对工人集体本身认同的重要孵育过程。

虽然迄今为止,中国还不具备发育工人组织、培养工人集体意识的政治空间,

但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市场经济交换方式让中国工人从国家利益的嵌构中解

Page 290: web.swk.cuhk.edu.hkhwong//pubfile/thesis/2016...I 摘要 近年来,中国频发的群体性事件和显著的经济发展成果同时吸引了大量的关 注,而工人在促进经济增长的同时,也构成

273

放出来,他们终于开始通过关注和追求自身的利益获得了行动方面的主体性与能

动性。

第四节 集体行动中工人的主体性与能动性 工人针对其一致利益做出的集体抗争,将自己从日常的资本支配的秩序中抽

离出来,进入了纯粹为自身利益而斗争的场域中,这是工人主体性和能动性体现

最为充分的时刻。这是已经清晰划分了“己方”和“敌人”的战场,资本方自然

是工人的抗争对象,为了己方的胜利,政府也被工人强行拉入战场作为压制资本

的力量。

工人在集体行动中主体性的“显化”建基于他们追求各自利益的基本动力。

个体工人对自身利益的关注和追求,就是他们获得主体性的起步,因为这给工人

看待世界的目光提供了以自己为中心的基准点。有了“自我”的主体视角之后,

外部世界相应地成为了“他者”和客观对象。

过去的国家嵌构机制,成功地让国有企业和事业单位职工混淆了自己的利益

和单位、国家的利益。他们不时地将利益认知的出发点在自己的角度和国家的角

度之间切换,而切换为后一种视角时,工人就会自动将自己代入客体的位置来思

考和行动,将行动的主体性出让给国家和集体。这一看似十分矛盾的过程,本质

就是利用国家利益重于个人利益、国家能力强于个人能力、国家照顾高于个人自

我保护的说法,让个体工人认为国家比自己更适合作为行动的主体,来实现自己

的利益。然而他们忽略了个人利益之间的分歧和个人与国家利益之间的分歧,没

有考虑到当自己的主体性与国家的主体性发生冲突,自己变成国家针对的对象时

可能出现的种种情形。

虽然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意味着工人要接受资本的剥削,但是至少工人从国家

嵌构的“螺丝钉”状态中解脱了出来,可以开始名正言顺地争取自己的利益,从

“我”的眼光出发来观察资本和国家。因此我们看到,虽然 S 街道的建筑工人和

M 公司的老职工都提到了政府“为民做主”的观点,但是前者是主动要求政府介

入,本质就是迫使政府履行其“为民”的责任,并将政府看作他们讨薪的工具和

力量;而后者则等着政府给他们“做主”,他们借助“悲情牌”的策略,想让政

府认识到自己是可怜而又无害的良民,从而愿意给他们一些“施舍”。

Page 291: web.swk.cuhk.edu.hkhwong//pubfile/thesis/2016...I 摘要 近年来,中国频发的群体性事件和显著的经济发展成果同时吸引了大量的关 注,而工人在促进经济增长的同时,也构成

274

在集体行动中,工人的“主体性”得到彰显的同时,也最大限度地发挥着自

己的能动性,来尽可能地争取自身利益。和资本与国家相比,抗争的工人总是处

于极端的劣势之中。因此,除了以集体的方式增强自己的实力之外,他们也总是

不自觉地采取“扬长避短”的方法来对抗实力雄厚的对手。S 街道工人利用政府

的软肋制约建筑老板,其实就是利用了资本的经济目标和政府的政治利益的分歧

来实现自己的经济目标。与此同时,他们强行用自己的诠释与官方的话语概念相

结合,来为自己实用主义的行动措施进行辩护,也有效地避免了自己落入文化与

知识霸权的窠臼。

占据主体地位的工人,在行动的整个过程中,都以自己的利益为出发点,来

决定行动的方式,选择行动的对象,诠释其诉求和手段的正当性,体现和表达了

工人的集体意志和战斗精神。

总结

在本章中,我们讨论了和行动有关的工人集体意识形成的因素——结构性因

素、诠释性因素与情绪性因素,并通过这些因素分析了工人集体行动的产生机制

和特点,最后总结了群体性事件中具体的集体意识由国家/单位认同、工人利益

一致性的共识与集体行动认同等构成。

西安工人的阶级位置主要由国家嵌构的方式所决定,并随着国家与单位庇护

的削弱和工人的逐渐解嵌,双方的关系出现矛盾和分歧。深圳打工者一开始就在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中受到资本的剥削,双方的紧张自始至终都没有消失过。

四个案例中的工人受差异的阶级结构影响,他们的阶级经验,包括劳动过程、

日常体验乃至集体行动经验,都不断地生产着对自身利益和行动的诠释,反过来

这些利益意识和行动意识决定了工人的行动取向。H 厂和 L 厂的工人都遇到了较

为精密的劳动管理控制,H 厂的工人受到“定额奖金”的诱惑,无法从内部竞争

的陷阱中逃离。而 L 厂的工人工资与劳动时间有直接挂钩关系,他们更加一致地

感觉到了来自厂方的阴谋,虽然有关的风险认知和联合行动都经历了一定的传导

过程。M 公司退休职工已经脱离了劳动过程,他们形成了内部一致的利益共识,

却在与政府对抗时因为过去的“政治自觉”而主动约束行动的影响力。S 工地工

人则与之相反,在声讨“天经地义”的工资时,他们只想着如何“理直气壮”地

施压于政府。

Page 292: web.swk.cuhk.edu.hkhwong//pubfile/thesis/2016...I 摘要 近年来,中国频发的群体性事件和显著的经济发展成果同时吸引了大量的关 注,而工人在促进经济增长的同时,也构成

275

作用于集体行动的不仅仅是工人理性的意识和观念,还有情绪、性格等社会

难以意识到的因素作用。情绪对于工人的集体行动的作用体现在推动行动发生、

控制行动节奏、决定行动幅度和奠定行动风格基调几个方面。

通过对四个案例的综合分析,我们发现工人并不总是将注意力完全放在自身

利益上,尤其是在国家嵌构的机制下,工人因为将自己视作国家和单位的构成部

分,而把自己的利益置于这些集体利益之下。即使嵌构的政治和经济制度已经改

变,西安工人的意识也不能立即扭转过来,因此在行动中依然徘徊在自身的利益

认同与国家和单位的认同之间。

深圳打工者与西安的职工相反,他们非常专注于个人的劳动回报。对个体利

益的敏感使得他们在面临共同的经济利益风险时,就会产生利益一致性的看法。

这种看法就成为了他们采取集体对抗手段的基本出发点。与此同时,打工者的抗

争经验和对劳动报酬正当性的信念使他们坚定地认为自己的抗争手段正当而合

法。

从自身利益出发采取的集体行动,令深圳的打工者站在了“主体”的视角上

来看待自己的利益与行为,并自然地将政府视为助力以用来对抗资本。在争取自

身利益的过程中,工人不断地对抗着外部的干扰和阻碍,用工人的利益诠释代替

法律的劳动者权利和专家的讲解,用实用性手段代替法律手段,用工资-手段的

正当性逻辑代替法律的正当性逻辑。集体行动给工人创造了密集地体现能动性的

平台,靠着集体的团结、智慧乃至“耍弯彩”的文化创造力,工人才能在资本和

国家的利益同盟中撕开裂口,实现代表工人主体意志的诉求利益。

Page 293: web.swk.cuhk.edu.hkhwong//pubfile/thesis/2016...I 摘要 近年来,中国频发的群体性事件和显著的经济发展成果同时吸引了大量的关 注,而工人在促进经济增长的同时,也构成

276

第十章 结论 是次博士论文的研究题目是“中国劳工群体性事件的起因、过程与影响——

形成中的工人阶级集体身份与意识”。通过案例研究的方法,本研究对位于西安

的 H 集团七分厂职工及 M 公司职工和位于深圳 S 街道工地工人与 L 厂工模部四

个群体性事件进行了考察和分析,希望能够回答以下问题:中国工人正在形成的

集体意识为何?这些集体意识是通过哪些因素和机制形成的,以及对工人集体抗

争产生了什么作用?

第一节 中国工人的集体意识和行动意识 首先我们要回答第一个问题,通过群体性事件中国工人所呈现出的集体意识

为何。本研究的结论是,不同的工人展现出不同的集体意识。西安的国企和事业

单位职工的集体意识主要体现在对国家和单位的认同,而不是对工人集体的认同。

这种“外部”的集体认同导致他们对工人的共同利益相对麻木,尤其是当外部集

体认同与工人共同利益产生冲突时,西安的国企和事业单位职工就会陷入对集体

行动的质疑和徘徊中。

深圳的打工者的集体意识的主要体现是对工人利益有一致的共识,但不能认

为这就是对工人集体利益的认同,更遑论对工人集体或阶级身份的认同。深圳打

工者的集体意识出自个体工人对自身利益的关注,并在特定的条件下意识到自己

与其他工人是在相似的利益位置上。不过缺乏真正意义上的集体意识并没有阻碍

深圳打工者的行动意识,利益一致性的共识给深圳打工者提供了最符合人类趋利

本能的行动动力,并塑造了他们较西安职工更加坚定的抗争意志。

通过上述分析可以看出,工人的集体行动表现由两方面的意识构成所决定,

一方面是工人的集体意识或认同。这种意识主要关系到工人是如何看待和理解自

己所处的阶级位置和利益现状的。不同的观察视角和日常体验,导致工人对利益

的诠释有很大的不同,并继而影响到工人不满能否积聚和转化为有效行动。另一

个意识构成是工人的行动意识,在本研究中具体体现为工人对集体行动的认同。

它跟集体意识的联系在于,当工人认识到共同利益被侵犯时,他们在行动取向方

面的共识就是集体行动意识。

Page 294: web.swk.cuhk.edu.hkhwong//pubfile/thesis/2016...I 摘要 近年来,中国频发的群体性事件和显著的经济发展成果同时吸引了大量的关 注,而工人在促进经济增长的同时,也构成

277

然而,在研究中我们同时发现,在集体行动的过程中,工人的行动表现往往

不完全由有意识的理性判断所决定,而是会受到情绪等未被意识到的社会心理因

素影响。这种因素虽然不能归入集体意识的行列,但是由于对工人的集体行动有

不可忽略的作用,研究者称其为“集体潜意识”。

第二节 中国工人集体意识的形成机制和因

素 接下来,我们将回答第二个研究问题,即上述集体和行动意识的塑造机制是

什么。对这个问题的回答,研究者将从三个不同维度的因素来分析,首先是决定

中国工人阶级位置的结构性因素,其次是形成中国工人利益和行动观念的经验和

诠释因素,以及第三是情感、情绪、性格等与工人的利益认知没有直接关系却对

集体行动表现有影响的社会心理因素。

一、国家嵌构与劳资对立——决定工人阶级位置的利益结构

在本研究所涉及的案例中,西安职工主要位于国家嵌构的制度影响中。这种

制度将单位和工人设置为国家机器的功能部件及其零件构成,单位和工人在行使

其有机功能的同时获得了来自国家的庇护和照顾。但是国家的庇护和照顾能力来

自工人的劳动成果本身,国家却利用再分配的福利形式蒙蔽了工人,让工人无法

意识到劳动和工资报酬之间的对应关系,误以为他们的收入来自单位和国家的恩

赐。这是工人对个体利益迟钝、甘愿将自身利益屈服于单位和国家利益之下,认

可集体和国家中心主义的根本原因。

然而,当国家主动将工人从国家利益中解嵌和剥离出来,使后者面临失去国

家和单位的庇护和有关福利待遇削弱时,两者的利益走向了分歧。这时西安职工

开始意识到工人自己利益并不总是和单位、政府以及国家相一致。但是还未能充

分发育的工人集体却很快开始解散和削弱,而在集体抗争的过程中更是受到国家

认同和单位认同的干扰,无法专注于自己的诉求和行动效果。

深圳的打工者直接进入了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在以剥削为基础的资本累积

和扩张的逻辑下,打工者成为了资方压榨和支配的对象。他们从来没有体验过受

组织庇护的安全感,而是将自己带入了“赚钱机器”的角色,在于资本的紧张关

系中努力地维持着自己的利益底线。为了保护作为个体的工人利益,深圳打工者

Page 295: web.swk.cuhk.edu.hkhwong//pubfile/thesis/2016...I 摘要 近年来,中国频发的群体性事件和显著的经济发展成果同时吸引了大量的关 注,而工人在促进经济增长的同时,也构成

278

对经济方面的风险相当敏感,而且一旦有机会以集体的方式来保护共同利益时,

他们就会倾向于团结起来行动。

分别由国家和由资本作为主导力量塑造的阶级关系,分别奠定了西安职工与

深圳打工者基本的利益观念是集体中心还是个人中心,对利益风险是迟钝还是敏

感,对工作单位认同还是对工人间利益一致认同,以及是否偏好集体行动。但是,

工人集体意识的生产和塑造往往是来自他们的体验和感受,尤其是日常的劳动过

程和面对及抗拒管理控制等方面的阶级经验。日常的阶级经验是工人的利益观念

形成的源泉,也提供了他们诠释不满和选择行动的根本取向。另外,抗争的经验

带来充权的效果会让工人更加偏好集体行动,并因为对集体行动的正当性诠释而

坚定抗争的信念。这些日常劳动和互动模式的差异以及个体或集体的行动经验,

使不同工人群体的利益和行动观念呈现丰富的多样性。

二、阶级经验与诠释——工人利益观念与行动取向的塑造

工人的日常劳动过程是他们能否产生共同利益感的主要经验来源。其中,劳

动控制的程度是工人能否意识到其利益一致性的重要因素。如果我们将工人之间

的共同利益认同称之为“内部认同”的话,国家和单位认同则属于外部认同。后

者让工人难以专注于自身利益,而是不时切换到国家或单位的视角来审视自己的

行动。无论是“内部利益认同”的缺失还是外部认同的干扰,两者都对西安职工

选择集体行动的方式来改变现状造成了阻碍。深圳打工者与西安职工相反,因为

专注于自身利益而又缺乏外部认同,所以很容易就接受了集体抗争的方式。这种

选择不仅仅是提升经济回报的工具理性选择,也是赋予了劳动报酬以根本正当性

的价值理性的转变。最后,打工者抗争经验的增加进一步提高了他们对集体行动

手段的认可和熟练度。

(一)工人利益一致性与“内部认同”

在面临来自厂方的剥削和压迫时,理论上处于类似状态的工人应该能够意识

到他们的利益有一致性,甚至以此作为发动集体反抗的基础。然而,工人间利益

一致性的共识能否达成,与管理者破坏团结的手段以及工人对自身利益构成了解

不同的程度有关系。

Page 296: web.swk.cuhk.edu.hkhwong//pubfile/thesis/2016...I 摘要 近年来,中国频发的群体性事件和显著的经济发展成果同时吸引了大量的关 注,而工人在促进经济增长的同时,也构成

279

首先,在工人之间制造竞争是引发其内部分裂的有效手段。内部竞争会导致

工人将工友视为“敌人”和导致自己报酬减少的原因,或者因为工友获得了“自

己”的那份报酬而嫉妒不满。总之,像 H 集团那样的“定额奖金”制度,成功

地让共同被厂方利用和压迫的工人沉迷于竞争游戏中,而不是团结起来进行反抗。

其次,国家和单位以再分配的名义发放工人的福利待遇,掩盖了工人的劳动

付出与回报之间的直接关系。尤其是在已经进入市场经济的国有企业中,它们没

有像民营企业那样用计时或计件的方式给工人发放工资,就是为了最大程度地掩

盖工人被官僚阶层压榨的情况。在 H 集团,以系数方式表达的工资条让工人难

以读懂,这让他们无法理解逐渐增加任务标准的“定额奖金”的制度,其实就是

在降低工人的工资率。由于无法认清自身利益被侵害的事实,尤其是广大工人利

益共同受损的真相,工人之间难以形成利益共识和集体行动的动机。

第三,国有企业管理者和工人之间建立的纵向私人关系,也会在工人之间制

造分裂。管理者以父权式权威而非专制手段来进行管理,用“人情”的因素缓解

工人在利益方面的不满,并给服从于自身权威的手下提供私人庇护,进一步撕裂

了普通工人之间的联结。

在缺乏精密劳动控制手段的私营企业,厂方新的措施或手段会引起工人对自

身风险的警觉,并在境况类似的工人中形成共同利益联盟。L 公司在工模厂内实

施了对普通管理者与工人无差别的工资计算方式。在基本工资逐渐拉平的情况下,

管理者和工人都要依靠加班工资来增加收入。加班工资和劳动时间的直接挂钩,

使 L 公司工人对加班时间的减少都很敏感。因此,虽然厂方的管理控制一开始只

针对了个别工人,但是其他工人会将厂方的做法解读为一个信号,并认为加班机

会减少的危险也可能会降临在自己的头上。换句话说,L 公司工人对自身利益的

敏感,让他们在还没有遭到普遍压迫的时候就产生了共同的风险预期。能够对厂

方的动向产生传导的共同风险认识,使 L 公司工人的集体抗争带有预防而非止损

的性质。

工人对相互之间利益一致性的认识是他们面对资本的压迫时,产生联合行动

的基础要素。但是这种共识遇到了与之竞争的“外部认同”时,就会抑制联合行

动的产生与效果。

Page 297: web.swk.cuhk.edu.hkhwong//pubfile/thesis/2016...I 摘要 近年来,中国频发的群体性事件和显著的经济发展成果同时吸引了大量的关 注,而工人在促进经济增长的同时,也构成

280

(二)国家认同、单位认同与工人集体认同

对国家和单位的高度认同主要出现在西安职工中,他们受国家嵌构制度的影

响,认为国家的利益和单位的利益等同于甚至高于自身利益。这种认知不但会令

工人对自身利益缺乏敏感,而且会在工人形成内部共同利益时作为干扰的外部意

识因素影响其行动选择和效果。

本研究中所说的国家认同主要指将国家和政府利益看作等同于甚至高于自

身利益的国家中心视角。在这种利益视角下,即使工人之间形成了利益一致性的

共识,但是当他们在“群体性事件”中与政府发生正面交锋时,就会触发其站在

政府视角约束自身行为的“自我监督”机制。M 公司退休职工正是因为在思想层

面依然受“政治自觉”的影响,不断开启“自我监督”的工作,因此即使在需要

靠退休金维持基本生活的情况下,依然不愿以对抗的姿态对政府进行施压。

虽然事业单位职工的“外部认同”削弱了他们基于“内部利益”做出抗争的

效果,但是他们形成了四个案例中独有的对行动集体的认同。这种行动集体意识

的构成包括成员利益一致性的共识和成员之间的情感忠诚。尤其是对其他成员以

及整体行动的责任和义务感,使得核心成员在自身利益诉求并不迫切的情况下依

然坚持行动,这种态度反过来又促使边缘成员持续参与行动。

然而,M 公司职工的集体组织的形成时机决定了他们的战斗力只会愈发衰退。

事实上,由于在“内部利益”和“外部认同”之间的摇摆不定,这些老职工的集

体行动能力从来没有达到过深圳打工者的水平。后者恰恰是前者作为鄙视对象的

“没文化”的工人。这些打工者不在乎自己有没有因为“耍弯彩”或者“耍死狗”

而脸面上不好看,只重视自己“天经地义”的工资有没有拿到手。

(三)从利益正当性到集体行动正当性

在市场经济制度下,工人的劳动报酬不仅仅具有法律层面的正当性,更因为

日常的生产和交换经验而得到了工人的“内部认同”。尤其是在打工者以赚钱作

为排他性的目标而工作和生活时,对劳动报酬权利的侵犯更是不可接受的。在这

种情况下,为了保护自己正当的工资权利所采取的措施和手段,被工人认为是具

有正当性和合法性的,是理直气壮的。

Page 298: web.swk.cuhk.edu.hkhwong//pubfile/thesis/2016...I 摘要 近年来,中国频发的群体性事件和显著的经济发展成果同时吸引了大量的关 注,而工人在促进经济增长的同时,也构成

281

S 街道工地的建筑工人是四个工人类型中劳动强度最大、劳动时间最长的,

他们的这种付出与对组织或集体的奉献毫无关系,完全是出于给自己赚钱的经济

意识。工地的打工经验让建筑工人将工资报酬视为他们付出劳动后“天经地义”

的物质回报,是最高级别的正义目标。

由于建筑工人将工资报酬看做了“天经地义”的实质正义目标,是其行动的

最高价值取向,因此他们并不在乎由程序正义引导的规范手段,尤其是这些行政

或法律程序无法帮他们实现自己利益的时候。在工资诉求的引导下,建筑工人的

集体行动完全是实用主义风格的,为了行动效果考虑,他们将自己的做法描述为

“合法”、“合程序”的,从而可以避免政府的打压。但本质上只有工资报酬的“天

经地义”才是他们所认同的行动正当性来源,在这一实质正义的指导下,建筑工

人认为自己的所有讨薪做法都是“理直气壮”的。

引导工人以集体的方式抗争的,除了增加共同利益的理性考虑和认同抗争手

段的正当性之外,曾经的抗争经验也会让工人感觉再次采取集体行动是自然而正

常的做法。

(四)从集体行动经验到新的集体行动

集体行动的经验在工地和车间的传播方式有所不同。建筑工人具有高度的流

动性,不同的工地之间很少有携带相同抗争经验的工人。因此,工地工人的抗争

经验往往只能以横向的方式加以传播,个别参与过集体行动的工人会在新的欠薪

事件发生时将其经验传授给其他工人。在这种情况下,工地工人也会较容易接受

集体抗争的形式,但是新行动往往是对旧行动的复制而不是改良。

与其不同的是,车间工人在同一间工厂的工作时间相对较长,他们有机会经

历多次集体行动。一方面有大量的工人因为共同的集体行动记忆而对新的集体行

动接受度会增高,集体行动成为了产生不满的工人的“抗争剧目”选择。另一方

面他们在新的行动中可以对过去的行动作针对性的改进,避免重蹈失败覆辙。

对 L 厂工人而言,最值得吸取的教训就是工人必须将团结维持到行动产生效

果的最后一刻,否则个别工人的离场就会引发“癌症扩散”般的团结溃散。

以上总结的工人在劳动和抗争过程中表现出来的集体意识和抗争意识,都是

围绕着工人利益的理性认知展开。但是,仍旧有不少工人的集体行动表现,是无

法完全用理性和意识来概括和解释的,而是潜意识的情绪等社会心理因素使然。

Page 299: web.swk.cuhk.edu.hkhwong//pubfile/thesis/2016...I 摘要 近年来,中国频发的群体性事件和显著的经济发展成果同时吸引了大量的关 注,而工人在促进经济增长的同时,也构成

282

第三节 集体行动中的潜意识因素作用 工人在集体不满或抗争场景下的一些行为举动,并非出自他们针对利益目标

的有意识的计算和选择。这些场景会促使工人产生较劳动过程中更为激烈的冲动

或反射情绪,使他们的行为突破理性的束缚,从妥协和服从的日常心态转变为抗

争心态。另外,在抗争的场景和心态下,情绪可能会进一步引导工人采取“不划

算”的抗争方式,让他们转向自己诠释的更高层次价值目标,而非具体的经济利

益。最后,工人的性格或心态会在更长的时间范围内影响他们的行动取向。

一、促使或诱发集体行动产生

潜意识的情绪作用首先能够解释像 H 集团七分厂这样缺乏具体利益目标的

集体行动的产生。在单位突然关停的刺激下,工人中突然爆发的复杂情绪需要疏

导和发泄。集体上访一定程度上是工人选择的情绪发泄方式,因此在他们表达了

自己的不满姿态后,虽然行动没有产生任何实质性的效果,工人的集体还是自动

解散了。

个别工人的强烈不满也往往是诱发集体行动的条件。在 L 厂的罢工案例中,

我们发现有多位带头的工人是因为尊严受到厂方打击而产生了报复心态,才伺机

发动罢工行动来满足自己的心理需要。

二、决定集体行动时间和节奏

当早期的集体抗争带来的兴奋逐渐被行动缺乏进展的低迷所代替时,工人很

容易恢复日常心态,而恢复对资本做妥协,或者丧失对集体行动的信心。集体行

动过去的失败教训正是警示工人必须避免出现上述倾向。另一方面,行动领袖或

核心成员的人物性格和对行动集体的情感忠诚是也是凝聚工人团结的潜意识因

素。

在特别迫切的集体情绪的推动下,例如 S 工地的工人要赶在春节前拿到工资

回家的这种情况,集体行动的节奏就会被大大加快。工人没有耐心等待政府慢慢

做出回应,而是不断升级行动规格敦促对方马上介入。

三、带动集体行动的高潮

集体的抗争不仅仅是从个人到多人的行动规模的增加,它建立了一种集体平

台,让平时在被支配状态下遭到压抑的自我表现冲动能够得到部分释放。集体的

Page 300: web.swk.cuhk.edu.hkhwong//pubfile/thesis/2016...I 摘要 近年来,中国频发的群体性事件和显著的经济发展成果同时吸引了大量的关 注,而工人在促进经济增长的同时,也构成

283

状态让工人将自己的表演融入整体的情绪与状态中,抗争的状态则给工人提供了

突破日常规范的更高层次的价值理性。

以弱势的状态对抗强势的资本,L 厂工人为了展示自己被压迫的“受害者”

形象,以“绝食”、“跳楼”等方式来吸引外界的关注。这种自发的行动来源于工

人内心深处的冲动,他们愿意通过损害身体的方式换取正义的目标。带有符号性

的表演对其他行动者也会产生触动,别人不但会模仿和加入这种表演,也会受到

情绪方面的共鸣,增加整体行动的士气。

这种将行动推向高潮的激情表演在某些感性时刻已经超越了工具理性引导

和约束,工人带着真挚的感情想要追求更高层次的公平和正义,不仅仅是经济诉

求本身。不过工具理性也不会因此完全退场,尤其是工人的情绪有所消退时,它

很快又作用于工人的行动选择,要求行动者恢复进食和止步于“跳楼”的姿态。

从集体行动的案例中,我们只能从工人已经采取的行动中发现那些无法用利

益意识做出解释的潜意识因素的作用。也就是说,我们观察到的情绪等心理因素

作用主要是促进而非抑制集体行动的方面。虽然这个观察角度并不全面,却足以

启示我们工人的主体性不仅仅来自完全理性的利益认知及理性选择,情绪和性格

等因素同样可以将他们从忍受和妥协的日常状态推向集体和反抗的战斗状态。

总结:工人主体性的形成和工人集体走向

(一)从“大我”到“我”——工人主体性开始形成

对西安职工的利益认知有一定支配作用的国家认同和单位认同,是国家嵌构

的制度安排和对应的意识形态教育的结果。无论是国家认同还是单位认同,都反

映出职工无法完全从自己的利益角度出发,来理解自身的现状和做出改变。

其根源在于,共产党为了有效实施极权统治,用国家的主体性僭替了个体的

主体性。通过将国家打造为“上帝式”的主体,让民众误以为国家是比个人更有

能力的利益实现主体,进而产生了愿意将自身利益输送给和转化为国家的自觉性。

然而,工人的想象在他们的政治功能与国家需要不再匹配的时候开始破灭。

没有制度保证国家会将其利益输送给个体,但是反过来,如果个体失去了对国家

的政治功能,拥有真正主体性和能动性的国家就会立刻做出反应,将其剥离出庇

Page 301: web.swk.cuhk.edu.hkhwong//pubfile/thesis/2016...I 摘要 近年来,中国频发的群体性事件和显著的经济发展成果同时吸引了大量的关 注,而工人在促进经济增长的同时,也构成

284

护对象的行列,使国有企业和事业单位的职工顿时从社会主义革命的“主人翁”

变成市场经济改革的“包袱”。

这时候职工们虽然开始将注意力放回自己的利益主张上,但是“小我”的力

量在“大我”面前显得过于软弱,而且业已形成的“政治觉悟”依然在驱使他们

出让自己的主体性,将处理问题的主动权交给政府。

深圳的打工者没有基于外部组织的利益认同,他们一开始就以赚取工资为目

标进行劳动生产。对自身经济利益的关注让打工者获得了主体的视角,将包括自

己身体在内的外部世界作为赚钱工具和渠道的“客体”。因此,在日常的劳动生

产中,劳动者成为了同时被资本和自己所支配的对象,并同时满足双方的利益取

向。然而,工人的赚钱目标和资本追逐剩余价值的目标根本上是互斥的,两者间

的矛盾彰显和爆发后,工人就取回了专注于自身利益的主体性,完全以“我”的

视角来处理他们与外部世界的关系。

“群体性事件”这个概念是从政府的视角来看待工人的集体抗争。如果我们

换作工人的视角,就会发现政府已经失去了“上帝式”主体的地位,无论是资本

还是政府,都成为了工人追求自己利益目标时的“客体”对象或工具。甚至就连

被认为对民众行为正当性有普遍约束力的法律,也在作为行动主体的工人眼中失

去了权威性。抗争行为正当性的审判标准变成了劳动报酬的“天经地义”,而审

判者就是认为劳动报酬有根本正义性的工人自己。

(二)从利益一致的“群体性事件”走向工人集体

打工者从个体利益出发形成的主体性,让他们能够较为敏感地认识到和其他

工人之间的利益一致性,并倾向于以集体行动的方式对抗资本。不过,由经济利

益意识引导的集体行动,总是专注于具体的利益诉求。即使工人在行动的过程中

会受到情绪等潜意识的作用,也会在工具理性的约束下避免采取激怒政府的行为。

在取得了行动诉求后,集体行动就会自然而然地消散,除非有额外的镇压等政府

行为将工人的利益诉求升级为情绪发泄的需要。

在当前中国的环境下,工人集体行动的解散往往还意味着参与者将就此分散。

高度的流动性使打工者无法固定下来,他们只能在每一个新的打工地点重新理解

相互间的利益一致性,不能从作为整体的集体角度来看待工人共同利益。当工人

逐渐能够沉淀下来的时候,我们才能够期待形成内部联结和认同的工人集体的形

Page 302: web.swk.cuhk.edu.hkhwong//pubfile/thesis/2016...I 摘要 近年来,中国频发的群体性事件和显著的经济发展成果同时吸引了大量的关 注,而工人在促进经济增长的同时,也构成

285

成。基于相互利益一致性产生的集体认同,并不会像“国家认同”或“单位认同”

那样代替工人的个体主体性,因为这是工人从自身利益出发自主凝聚而成的“集

体”,并认同这集体是一命运共同体。

Page 303: web.swk.cuhk.edu.hkhwong//pubfile/thesis/2016...I 摘要 近年来,中国频发的群体性事件和显著的经济发展成果同时吸引了大量的关 注,而工人在促进经济增长的同时,也构成

286

第十一章 研究限制、反思与政策建议

第一节 研究限制 本研究运用的是案例研究的方法,需要进入正在进行中的工人群体性事件现

场。另外,本研究关注的是自发的而非有组织的筹划的集体行动,在有限的收集

数据时间里没有太多选择案例的空间。集体行动的偶然性和突发性给数据收集带

来的约束和变数是本研究最主要的限制。

首先,群体性事件的爆发是突然而短暂的,研究者无法事先从已经存在的案

例中加以挑选,只能在西安和深圳两个地方被动等待。尽管研究者尝试了寻找熟

人、关注网络信息、现场盯梢和发展线人等多种方式,希望能够进入尽可能多的

案例,并从中加以选择,但是最终适用的完整案例依然只有三个。H 厂的案例虽

然被选入了研究中,但研究者始终未能采访到直接参与者,只能对安抚行动的领

导以及非直接参与的知情人士进行访谈。因此这个案例的信息相当不完整,研究

者对 H 厂另一起集体行动参与者进行了参访,并收集了该厂网络论坛的资料,

试图增加该案例的佐证资料。但是欠缺参与者的直接讲述给研究带来的缺憾是无

法加以弥补的。

在另外三起案例中,研究者对能够接触到的参与者都进行了访谈。但是群体

性事件有一定的敏感度,尤其是 L 厂的行动结束后,当地派出所拘留了部分核心

参与者,因此有两名 L 厂的发起人一直拒绝与研究者见面。失去这两名核心成员

的访谈信息,相当程度上影响了研究者对这起案例动态过程进行了解的深度和完

整性。

除了研究参与者的缺失和不配合之外,研究者也未能做到像预想般从头到尾

在场进行观察和采访。

如果能够完整地进入一个案例,那么研究者就可以更好地了解参与者在行动

开始时和终结时的认知变化,这对于理解集体行动对工人的意识影响有重要意义。

然而,等研究者接到消息并赶到现场时,集体行动往往已经接近尾声或已经结束

了。因此研究者只能以可接触和采访到的参与者作为案例是否完整的主要依据,

对行动中和行动后工人心态与看法的变化则通过他们自己的讲述来了解。

Page 304: web.swk.cuhk.edu.hkhwong//pubfile/thesis/2016...I 摘要 近年来,中国频发的群体性事件和显著的经济发展成果同时吸引了大量的关 注,而工人在促进经济增长的同时,也构成

287

除了案例选择和完整性方面的限制之外,一些现场的因素也给访谈资料的质

量造成了影响,包括多名受访者的相互干扰、受访者的口音等。

群体性事件的现场总是有多名参与者,即使研究者提议单独采访他们,也经

常会遇到几名参与者同时加入访谈的情形。多名参与者的在场得以让研究者对一

些信息当场进行验证,这些参与者也会相互驳斥或补充对方的说法,增加了访谈

资料的可信度和丰富性。但是与此同时,某个参与者的讲述也常常被其他人打断,

而且可能直接切换为他们感兴趣的、而非研究者正在询问的话题。另外,多人访

谈增加了研究者集中注意力的难度,要捕捉每个人的谈话信息并进行跟踪提问,

对于刚刚入门的资料收集者而言很难达到理想的效果。

以上两个问题会因为受访者的口音被放大。深圳的两个集体行动案例中,打

工者都是来自全国各地,在讲述的过程中较少直接使用方言,但浓重的口音还是

给研究者的理解造成了障碍。虽然西安的 M 公司退休职工多使用陕西话,好在

陕西话是研究者的家乡方言。另外研究者能够听懂广东话,因此 L 厂的广东打工

者在谈话过程中不自觉地切换为粤语时也不影响研究者的理解。给谈话造成较大

困难的是来自梅州打工者的客家口音,研究者在访谈时并不能完全理解对方的话

语,转录时则出现了更多无法听懂的内容。

最后,随着工人群体性事件的结束,参与者往往会各奔东西寻找新的工作机

会。有时即使当面工人答应接受访谈并留下联系方式,但等到研究者与其确认采

访时间地点时他们却可能会以到了外地等理由拒绝。这一因素还给回访造成了很

大的困难,除了个别尤其热心的工人以及 M 公司的退休职工之外,研究者很难

再接触到原来的访谈者进行资料补充。

第二节 研究反思 在对工人群体性事件的研究过程中,令我触动最深也最难处理的一点就是研

究者与参与者之间的关系。双方对各自角色预期的差异、权力关系的不同以及研

究者自身的性别、年龄身份,都无可避免地影响着两者间的互动模式与信息交流。

另外,质化研究是以研究者本人作为工具的研究方法,研究者本身的身心状态对

于捕捉即时的、高度变化的案例信息有着重要影响。第三,在运用批判理论的范

式进行思考与分析时,对既有理论和框架的运用和对研究资料的扎根分析之间有

Page 305: web.swk.cuhk.edu.hkhwong//pubfile/thesis/2016...I 摘要 近年来,中国频发的群体性事件和显著的经济发展成果同时吸引了大量的关 注,而工人在促进经济增长的同时,也构成

288

时会产生一定冲突。承认、理解并解释这种冲突,恰恰是研究者开始了解所从事

研究独特价值的过程。

在进入集体行动案例时,尤其是与参与者接触的早期,对方往往会将研究者

的角色定位为提供帮助者。由于研究者对行动者的兴趣和采访,令后者容易认为

研究者从事记者的职业,并据此希望研究者对他们的行动进行报道,来引起社会

关注。但是研究者的使命是通过与参与者的交谈逐渐丰富对整个事件的认识,并

以学术的要求进行分析,力求将研究成果以论文发表的方式呈现给学术界乃至整

个社会。这种学术成果无法给行动参与者以即时和直接的帮助,研究者也无法保

证它未来确定的社会效果。因此不少参与者难以理解研究者的工作,他们的疑惑

也在不时地动摇着我对研究工作的价值信念。

研究者与参与者的认知分歧是与两者间的权力关系息息相关的。虽然在进入

研究现场之前和对参与者进行解释的时候,我一直认为并声称从事这个研究不仅

仅是为了自己,也是为了参与者;但是事实上,从这一研究中获取最大利益的就

是研究者本人。通过参与者的不断诘问,我终于被迫承认,他们在这个研究当中

能够获得利益少之又少。我是基于自身利益主动地要从他们那里得到信息,而他

们却甚至无法得到实质性的补偿。在这种情况下,参与者提供的信息是一种馈赠,

是不再对研究者有所图的无私付出。为了回报这份善意和馈赠,研究者要做的不

是因为没有对参与者做出实质性帮助而否定自己的研究价值,而是如实地、充分

地利用访谈者提供的资料,在研究成果中尽可能完整地展示出行动者的现实境况。

研究者作为一名年轻女性和接受了高等教育的研究生,不少时候在与以低学

历中年男性为主的工人群体进行交流时,存在相当的距离感。双方在初见面时可

能会较一般的陌生人更为局促,研究者用家常谈话对访谈进行铺垫的尝试往往很

失败。一方面对方处于行动过程中时,会急切地想要将话题切到与行动有关的事

项上来;另一方面研究者与行动者缺乏共同语言,除了个别工人,研究者与其他

行动者的聊天都仅围绕着研究主题展开。

这种距离感难以让研究者对行动者有很深的感同身受,尤其是他们作为男性,

对家庭的责任感和在工作中的尊严等会影响其行动取向的性别认同。在与女性参

与者谈话的时候研究者会感到更放松,也更能理解她们的处境和行为。

Page 306: web.swk.cuhk.edu.hkhwong//pubfile/thesis/2016...I 摘要 近年来,中国频发的群体性事件和显著的经济发展成果同时吸引了大量的关 注,而工人在促进经济增长的同时,也构成

289

不过研究者的这种性别身份也带来了一些额外的效果。研究者的感觉是,当

男性工人面对年轻的女学生时,可能会倾向于展示自己在行动中发挥的作用等包

含男性气概的事项。当然,这种坦诚有时可能会带有某种程度的夸张。与此同时,

研究者也感受到对方以长辈自居时对自己的照顾。在 S 工地上研究者的相机掉在

地上,一位头发花白的工人提醒了研究者,还劝告研究者独自一人在外要看牢自

己的财物。另一位研究者的同乡让研究者称其为大哥,向研究者袒露了许多独自

在深圳打拼的艰辛。

在质化研究中,研究者要凭借自身去收集与分析资料,收集资料的过程同时

也是研究者与参与者互动的过程,这期间需要研究者不断思考、分析谈话内容并

提出新的问题。由于群体性事件的自身特征,研究者往往要在短暂的时间里收集

到足够多的信息和资料,这对研究者的注意力集中度和反应速度要求都很高。在

奔波于住所和 L 厂所在工业区时,研究者需要先坐公交车再转摩的,路上耗时一

个半小时至两个小时。在 L 厂工人罢工期间,研究者只能守在门口等候个别工人

从厂区出来,常常一站就是半天。在陌生工厂门口等候的焦虑、不安,加上身体

上的疲惫,经常会让研究者有力不从心的感觉。尤其当多名工人同时出厂门并接

受采访时,研究者无法一边做笔记一边完整地接收他们传达的信息,在该回应的

时候也时常头脑一篇空白。这种身心疲惫,兼之无法回应参与者需要的挫折感几

乎伴随着研究者度过了整个数据收集阶段。

在分析数据和写作的阶段,疲惫对研究者的困扰大大减少,但挫折感却一直

如影随形。在研究计划阶段,研究者通过文献梳理回顾了西方社会运动中阶级意

识与集体身份和集体行动之间的密切关系,并试图在中国的群体性事件中探索这

两者之间的相互作用。然而随着访谈的开展,研究者渐渐发现参与者几乎没有受

到任何集体因素的影响,而是为了个人的经济利益而聚合的。这项基本的研究发

现难以用事先的理论框架来解释。此外,参与者的实用主义风格、对国家角色和

法律等方面的诠释都让研究者感到非常意外。研究者渐渐发现,在不知不觉中已

经对集体行动者的做法和逻辑形成了自己的预期,而这些预期则来自研究者的生

活经验与知识。正是这样的“偏见”让研究者一直试图把参与者的想法和行为用

西方的理论或学者的眼光进行检验,然后失望于它们缺乏组织性、集体性,缺乏

对法律条文的准确解读,缺乏对抗而不是依赖国家的勇气,总之似乎参与者的各

Page 307: web.swk.cuhk.edu.hkhwong//pubfile/thesis/2016...I 摘要 近年来,中国频发的群体性事件和显著的经济发展成果同时吸引了大量的关 注,而工人在促进经济增长的同时,也构成

290

项做法都没有吻合研究者对他们表现出“超越”的期待。然而,通过对研究资料

不断地归纳和梳理,经过多次失败的提取理论框架的尝试,尤其是在不同的案例

之间进行比较和对比之后,研究者渐渐接受、承认和了解了这些行动者的“内在

解释”。他们的说法和做法都是来自工人的日常与行动经验,如果研究者不能从

这里出发去分析他们的行动取向,那么就永远无法理解工人行动者的“内在”与

“超越”。研究者也终于切身地体验到,正是理论预设和研究资料之间无法弥合

的裂隙,恰恰提醒着研究者要回归资料、转化思路,这样才能在山穷水尽疑无路

裂隙间铺设一条由研究者的新思架设的桥梁。

第三节 政策建议

一、政府方面

通过本研究可以看出,中国工人的集体行动主要针对的是经济利益,而且往

往是较为具体的工资利益。因此其诉求手段一般较为温和、理性,工人在取得自

身诉求之余并不希望引发进一步的冲突和矛盾。在这种情况下,政府应该试图以

沟通和协商的方式与工人互动,尽量满足工人的合法合理的需求,避免采取强硬

手段或镇压措施。

其次,由于中国工人缺乏集体的、组织化的力量,他们在集体行动的过程中

往往倾向于引入政府的角色和作为。利用集体行动向政府施加维稳压力,才是工

人进行集体抗争的根本逻辑。政府应该理解工人的行动逻辑,当工人集体行动发

生并以政府为目标时,积极主动地承担相应责任,而不是以简单粗暴或是冷漠反

感的态度对待工人。

在现有工会无法独立承担起反映工人利益和诉求的重任时,政府可以适当的

引入社工、NGO 等替代性的中介角色。当工人没有这些组织或专业人士的引导

时,他们的集体行动往往表现为自发和偶然的特点,最重要的是他们会倾向于要

求政府介入,来平衡劳资之间的力量差距。然而,如果有具备一定法律等专业知

识和谈判能力的组织和个人,可以帮助工人与资方进行协商和谈判,就可以减少

工人对政府的介入需要,并减少以偶发群体性事件形式进行劳资对抗的机会。

二、法律权利

Page 308: web.swk.cuhk.edu.hkhwong//pubfile/thesis/2016...I 摘要 近年来,中国频发的群体性事件和显著的经济发展成果同时吸引了大量的关 注,而工人在促进经济增长的同时,也构成

291

从案例中,我们会发现中国工人具备相当的法律意识。他们愿意通过合法的

方式表达自己的诉求,并试图避免违法行为带给集体行动的额外成本和风险。因

此,人大和政府等立法、执法机构,应该建立对工人更加友好的法律制度,降低

工人使用法律渠道解决劳资争议的成本。

另外,由于工人以集体抗争方式表达利益的现实需要不会在短期之内消除,

真正降低集体行动走向暴力的预防措施除了上述增加沟通和协商的方式外,还应

该通过立法将集体的利益表达方式纳入合法范畴之内,让工人依法享有游行、静

坐等集体权利。当工人的集体行动可以随之纳入公共治安的规范流程时,警方即

可协同工人的集体行动,维护正常的社会秩序。

Page 309: web.swk.cuhk.edu.hkhwong//pubfile/thesis/2016...I 摘要 近年来,中国频发的群体性事件和显著的经济发展成果同时吸引了大量的关 注,而工人在促进经济增长的同时,也构成

292

参考文献 Babbie, E. and A. Rubin (2008). Research methods for social work. Belmont, CA:

Thompson Brooks/Cole.

Benford, R. D., & Snow, D. A. (2000). Framing Processes and Social Movements: An

Overview and Assessment. Annual Review of Sociology 26, 611-639.

Blecher, M. J. (2002). Hegemony and Workers' Politics in China. The China

Quarterly, 170, 283-303.

Blee, K. M. & Taylor V. (2002). Semi-Structured Interviewing in Social Movement

Research. In B. Klandermans & S. Staggenborg (Eds.), Methods of Social

Movement Research (pp. 92-118). Minneapolis: University of Minnesota Press.

Cai, Y. S. (2002). The Resistance of Chinese Laid-off Workers in the Reform Period.

The China Quarterly, 170, 327-344.

Chan, C. K. C., & Pun, N. (2009). The making of a new working class? A study of

collective actions of migrant workers in South China. The China Quarterly, 198,

287-303.

Chen, F. (2010). Trade Unions and the Quadripartite Interactions in Strike Settlement

in China. The China Quarterly, 202, 104 - 124.

Collins, R. (1971). Functional and conflict theories of educational stratification.

American Sociological Review, 36(6), 1002-1019.

Creswell, J. W. (1994). Research design: Qualitative & quantitative approaches.

Thousand Oaks, Calif.: Sage Publications.

Crompton, R. (1993). Class and stratification: An introduction to current debates.

Cambridge: Polity Press.

Diani, M. (1992). The concept of social movement. The Sociological Review, 40(1),

1-25.

Dworkin, D. L. (2007). Class struggles (1st ed.). Harlow, England; New York:

Pearson/Longman.

Eder, K. (1993). The new politics of class: Social movements and cultural dynamics in

advanced societies. Sage.

Page 310: web.swk.cuhk.edu.hkhwong//pubfile/thesis/2016...I 摘要 近年来,中国频发的群体性事件和显著的经济发展成果同时吸引了大量的关 注,而工人在促进经济增长的同时,也构成

293

Etzioni, A. (1988). Normative-affective factors: toward a new decision-making model,

Journal of Economic Psychology, 9(1988), 125-150.

Ferree, M. M. (1992). The political context of rationality: rational choice theory and

resource mobilization. In A. D. Morris & C. M. Mueller (Eds.), Frontiers in

social movement theory, (pp. 29-52). New Haven, Conn.: Yale University Press.

Firestone, W. A. (1987). Meaning in methodology: the rhetoric of quantitative and

qualitative methodology. Educational Researcher, 16(7), 16-21.

Frisch, M. (1998). Oral history and hard times: a review essay. In R. Perks & A.

Thomson (Eds.), The oral history reader (2nd ed.) (pp. 29-37). London; New

York: Routledge.

Gamson, W. A. (1992). The social psychology of social movement. In A. D. Morris &

C. M. Mueller (Eds.), Frontiers in social movement theory, (pp. 53-76). New

Haven, Conn.: Yale University Press.

Gerring, J. (2004). "What is a case study and what is it good for?" American political

science review 98(02): 341-354.

Hurst, W. (2004). Understanding contentious collective action by Chinese laid-off

workers: the importance of regional political economy. Studies in Comparative

International development 39(2), 94-120.

Jasper, JM. (2011). Emotions and social movements: Twenty years of theory and

research. Annual Review of Sociology, 2011(37), 285-303.

Johnston, H., & Noakes, J. (Eds.) (2005). Frames of protest: social movements and

the framing perspective. Lanham: Rowman & Littlefield Press.

Katznelson, I. (1986). Constructing Cases and Comparisons. In I. Katznelson and A.

Zolberg (Eds.), Working Class Formation, (pp. 3-41). Princeton: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Klandermans, B. (Ed.) (1989). Organizaing of change: social movement organization

in Europe and the United States. Greenwich, Conn.: Jai Press.

Le Bon, G. (1947). The crowd: a study of the popular mind. London: Ernest Benn.

Page 311: web.swk.cuhk.edu.hkhwong//pubfile/thesis/2016...I 摘要 近年来,中国频发的群体性事件和显著的经济发展成果同时吸引了大量的关 注,而工人在促进经济增长的同时,也构成

294

Lee, C. K. (1998). Gender and the south China miracle: two worlds of factory women.

Berkeley, Calif.: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Lee, C. K. (1999). From organized dependence to disorganized despotism: Changing

labour regimes in Chinese factories. The China Quarterly, 157, 44-71.

Lee, C. K. (2007). Against the law: labor protests in China's rustbelt and sunbelt.

Berkele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Leung, P. N. & Pun, N. (2009). The Radicalisation of the New Chinese Working Class:

a case study of collective action in the gemstone industry. Third World Quarterly,

30(3), 551-565.

Lincoln, Y. S., & Guba, E. G. (1985). Naturalistic inquiry. Sage.

Marshall, C., & Rossman, G. B. (2011). Designing qualitative research (5th ed.). Los

Angeles: Sage.

McCarthy, J. D., & Zald, M. N. (1977). Resource mobilization and social movements:

a partial theory. The 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 82(6), 1212-1241.

Mueller, C. M. (1992). Building social movement theory. In A. D. Morris & C. M.

Mueller (Eds.), Frontiers in social movement theory, (pp. 3-26). New Haven,

Conn.: Yale University Press.

Olson, M. (1971). The logic of collective action: public goods and the theory of

groups. Cambridge, Mass: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Outhwaite, W. (1987). The Realist Alternative. New Philosophies of Social Science,

Springer: 19-44.

Patton, M. (1990). Qualitative Evaluation and Research Methods (2nd ed.). Newbury

Park, Calif.: Sage.

Perks, R., & Thomson, A. (2006). The oral history reader (2nd ed.). London; New

York: Routledge.

Perrow, C. (1986). Complex organization: a critical essay. New York: Random

House.

Page 312: web.swk.cuhk.edu.hkhwong//pubfile/thesis/2016...I 摘要 近年来,中国频发的群体性事件和显著的经济发展成果同时吸引了大量的关 注,而工人在促进经济增长的同时,也构成

295

Pun, N., Chan, C. K. C., & Chan, J. C. (2009). The role of the state, labour policy and

migrant workers' struggles in globalized China. Global Labor Journal, 1(1),

132-151.

Pun, N., & Lu, H. L. (2010). Unfinished proletarianization: self, anger, and class

action among the second generation of peasant-workers in present-day China.

Modern China, 36(5), 493-519.

Reissman, C. K. (1993). Narrative analysis. Qualitative research methods series, No.

30. Newbury Park, CA: Sage.

Riessman, C. K. (2005). Narrative Analysis. In N. Kelly, C. Horrocks, K. Milnes, B.

Roberts, & D. Robinson (Eds.), Narrative, Memory & Everyday Life (pp. 1-7).

Huddersfield: University of Huddersfield.

Rossman, G. B. and B. L. Wilson (1994). Numbers and words revisited: Being

“shamelessly eclectic”. Quality and Quantity, 28(3): 315-327.

Ruggiero, V. & Montagna, N. (2008). Social movements: a reader. London; New York:

Routledge.

Schwartz, M., & Paul, S. (1992). Resource mobilization versus the mobilization of

people: why consensus movements cannot be instruments of social change. In A.

D. Morris & C. M. Mueller (Eds.), Frontiers in social movement theory, (pp.

205-223). New Haven, Conn.: Yale University Press.

Snow, D. A., & Benford, R. D. (1988). Ideology, Frame Resonance, and Participant

Mobilization. International Social Movement Research, 1, 197-217.

Snow, D. A. and R. D. Benford (1992). Master frames and cycles of protest. Frontiers

in social movement theory: 133-155.

Snow, D., & Benford, R. (2005). Clarifying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Framing and

Ideology. In H. Johnston & J. A. Noakes (Eds.), Frames of Protest: Social

Movements and the Framing Perspective, (pp. 205-212). New York: Rowman

and Littlefield Publishers.

Page 313: web.swk.cuhk.edu.hkhwong//pubfile/thesis/2016...I 摘要 近年来,中国频发的群体性事件和显著的经济发展成果同时吸引了大量的关 注,而工人在促进经济增长的同时,也构成

296

Snow, D. A., Rochford, E. B., Woren, S. K., & Benford, R. D. (1986). Frame

alignment processes, micromobilization, and movement participation. American

Sociological Review, 51(4), 464-481.

Stake, R. E. (2005), Qualitative case studies. In N. K. Denzin and Y. S. Lincoln (Eds.),

The Sage handbook of qualitative research (3rd ed.) (pp. 433-466). Thousand

Oaks, CA: Sage Publications.

Strydom, P. (2011). Contemporary critical theory and methodology. Abingdon, Oxon;

New York: Routledge.

Su, Y., & He, X. (2010). Street as courtroom: state accommodation of labor protest in

South China. Law and Society. 44(1). 157-184.

Tarrow, S. (1992). Mentalities, political cultures, and collective action frames:

constructing meanings through action. In A. D. Morris & C. M. Mueller (Eds.),

Frontiers in social movement theory, (pp. 174-202). New Haven, Conn.: Yale

University Press.

Therborn, G. (1978). What does the ruling class do when it rules? State apparatuses

and state power under feudalism, capitalism and socialism. London: Nlb.

Thomas, G. (2011). How to do your case study: A guide for students and researchers.

Los Angeles, Calif. ; London: Sage.

Thompson, E. P. (1968). The making of the English working class (New ed.). Penguin:

Harmondsworth.

Tilly, C., & Tarrow S. G. (2015). Contentious politics.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Travers, M. (2001). Qualitative research through case studies. London, Thousand

Oaks, CA: Sage.

Turner, B. S. (1988). Status. Milton Keynes: Open University Press.

Van Luyn, A. (2010). Artful shaping: the ethics of fictionalising oral history. In XVI

International Oral History Association Conference (2010 IOHA), 7-1 July 2010,

Prague. (Unpublished).

Walder, A. G. (1988). Communist neo-traditionalism: Work and authority in Chinese

industr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Page 314: web.swk.cuhk.edu.hkhwong//pubfile/thesis/2016...I 摘要 近年来,中国频发的群体性事件和显著的经济发展成果同时吸引了大量的关 注,而工人在促进经济增长的同时,也构成

297

Warren, C. and T. Karner (2010). Discovering qualitative methods: Field research,

interviews, and analysis.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Wieviorka, M. 1992. 'Case studies: history or sociology?' In C.C. Ragin & H.S.

Becker (Eds.), What is a Case? Exploring the foundations of social inquiry,

(pp.159-172).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Wildavsky, A. B. (1980). Speaking truth to power: the art and craft of policy analysis.

Boston: Little, Brown.

Woodside, A. G. (2010). Case study research: Theory, methods and practice. Bingley:

Emerald.

Zolberg, A. R. (1972). Moments of madness. Politics and Society, 2(2): 183-207.

包同之、张建勇 (1990)。电影体制改革: 回顾, 思考与展望。当代电影,1990(4):

8-18。

波兰尼 (2013)。巨变: 当代政治与经济的起源。社会科学文献版社 2013 年版。

布若威 (2008)。 制造同意——垄断资本主义劳动过程的变迁。 北京: 商务印书

馆。

陈琦、向德平(2003)。转型时期群体性事件研究。社会科学研究,2003(4),

99-103。

陈潭、黄金(2009)。群体性事件多种原因的理论阐释。政治学研究,2009(6),

54-61。

丁亚平 (2009)。意识形态, 象征形式与自生能力——改革开放三十年中国电影体

制变迁的路径。文艺研究,2009(1): 94-101。

杜芳(2010)。宪政体制下群体性事件的根源治理:以市民社会的建设为视角。

学海,2010(3),114-119。

高瑾(2011)。集体劳动争议调整机制之路径选择:劳资矛盾引发的群体性事件

带来的法律思考。社会科学研究,2011(5),85-89。

高小平、靳江好、荣华(2009)。中国群体性突发事件成因及对策。北京:国家

行政学院出版社。

何哲(2010)。群体性事件的演化和治理策略:基于集体行为和西方社会运动理

论的分析。理论与改革,2010(4),105-109。

Page 315: web.swk.cuhk.edu.hkhwong//pubfile/thesis/2016...I 摘要 近年来,中国频发的群体性事件和显著的经济发展成果同时吸引了大量的关 注,而工人在促进经济增长的同时,也构成

298

胡敏远(2005)。国际关系理论中“文化霸权”与“沟通行动”的研究。国立政

治大学东亚研究所博士论文。

http://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33769

户县统计局 (2015)。户县 2014 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户县人民政府

政务公开平台。

http://www.huxian.gov.cn/ptl/def/def/index_4_46_ci_trid_119518-resid_434159

3.html

贾凌民、曹胜(2010)。以政策支持推进转企事业单位改革研究。中国行政管理,

2010(11): 37-40。

康桂珍(2006)。工会参与劳动争议调处工作的探讨。中国劳动,2006(6),18-19。

雷锋 (1963)。雷锋日记: 1959-1962。解放军文艺社。

李惠民(主编)(2006)。中国劳动统计年鉴。中国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

李康(译)、特斯特(2010)。后现代性下的生命与多重时间。中国北京:北京大

学出版社。

李连江、欧博文(1997)。当代中国农民的依法抗争,载于吴国光(主编),九七

效应:香港、中国与太平洋(128-170 页),中国香港:太平洋世纪研究所。

李琼(2007)。边界与冲突:以 S 县某群体性冲突事件为个案。东南学术,2007

(5),129-136。

李忠民(2000)。陕西工业发展的思路、政策和措施。陕西统计与社会,2000(4),

20-22。

梁春晓(2011)。劳工群体性事件及其纠纷解决机制的法律思考。政法学刊,28

(3),81-85。

刘平(译)(2001)。上海罢工:中国工人政治研究(原作者:裴宜理)。中国南

京市:江苏人民出版社。

刘孝云(2009)。群体性事件中的政治信任问题分析。探索,2009(5),76-80。

聂军、李渊清(2010)。群体性事件的原因与防范:政治认同的视角。社会主义

研究,2010(4),83-87。

潘泰萍(2010)。浅谈我国劳动者群体性事件的主要特征与预防对策。科技情报

开发与经济,20(13)126-127。

Page 316: web.swk.cuhk.edu.hkhwong//pubfile/thesis/2016...I 摘要 近年来,中国频发的群体性事件和显著的经济发展成果同时吸引了大量的关 注,而工人在促进经济增长的同时,也构成

299

潘泰萍(2011)。关于非公企业集体劳动争议行为的研究。生产力研究,2011(3),

63-65。

乔健(2010)。劳动者群体性事件的发展和特点。中国改革,2010(7),18-20。

青觉、肖斌(2010)。当前中国群体性事件的政治学思考:基于亨廷顿政治稳定

理论的视角。黑龙江民族丛刊,2010(6),1-7。

任焰(译)(2008)。中国女工:新兴打工阶级的呼唤(原作者:潘毅)。第二版。

香港:明报出版社有限公司。

任焰、潘毅(2006). 跨国劳动过程的空间政治: 全球化时代的宿舍劳动体制. 社会

学研究 4: 21-33.

沈原(2006)。社会转型与工人阶级的再形成。社会学研究,2006(2),13-36。

史云贵(2010)中国群体性突发事件有效治理的理性路径论析:一种基于公共理

性的研究视角。社会科学,2010(1),3-10。

斯大林著作编译局(译)(1971)。“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导言(卡尔·马克

思)。中国北京:中国人民解放军出版社。

斯大林著作编译局(译)(1972)。共产党宣言(卡尔·马克思、弗里德里希·恩

格斯)。中国北京:中国人民解放军出版社。

孙晓晖(2010)。网络群体性事件中执政公信力流失及其防范:基于社会动员的

分析视角。理论与改革,2010(4),21-26。

唐斌(2009)。群体性事件的网络传播与政府干预分析。河南师范大学学报,36

(6),42-46。

陶鹏、童星(2010)。邻避型群体性事件及其治理。南京社会科学,2010(8),

63-68。

王澜明 (2010)。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事业单位改革的历史回顾。中国行政管理,

2010(6): 7-12。

王学俭、张智(2010)。群体性事件与公民社会构建。西安交通大学学报,30(2),

20-25。

吴亮(2010)。政治学视野下的民族群体性事件及治理机制。民族研究,2010(4),

22-31。

Page 317: web.swk.cuhk.edu.hkhwong//pubfile/thesis/2016...I 摘要 近年来,中国频发的群体性事件和显著的经济发展成果同时吸引了大量的关 注,而工人在促进经济增长的同时,也构成

300

吴清军、许晓军(2010a)。劳资群体性事件与工会利益均衡及表达机制的建立。

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10(5),154-158。

吴清军、许晓军(2010b)。中国劳资群体性事件的性质与特征研究。学术研究,

2010(8),59-65。

应星(2007)。草根动员与农民群体利益的表达机制:四个个案的比较研究。社

会学研究,2007(2),1-23。

应星(2009)。气场与群体性事件的发生机制:两个个案的比较。社会学研究,

2009(5),105-121。

游祥斌、毋世扬 (2011)。文化事业单位的改革历程,理论经验和问题。中国行

政管理,2011(4): 4。

于建嵘(2004)。当前农民维权活动的一个解释框架。社会学研究,2004(2),

49-55。

于建嵘(2009)。当前我国群体性事件的主要类型及其基本特征。中国政法大学

学报,2009(6),114-120。

曾海若(2010)。群体性事件:从政治概念到法律概念。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学报,

2010(6),105-109。

张传鹤(2010)。我国群体性事件的最新发展态势、成因及对策研究。山东社会

科学,2010(5),42-46。

张荆红(2011)。“维权”与“维稳”的高成本困局:对中国维稳现状的审视与建

议。理论与改革,2011(3),61-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