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ranscript
Page 1: 2 0 1 7 年 5 月 09-11 封面兵器 F-35 2000 10 2009 F-35 透视 三重门 · 兵器漫谈 “ 木 兰 们 ” 的 新 衣 张 乃 千 梁 帅 日前, 负责研制战场防护装备的

兵器漫谈

“木兰们”的新衣

■张乃千

日前, 负责研制战场防护装备的俄罗斯科学研究所准备生产专门为女

性定制的防弹衣。这种“联盟”女性防弹衣充分考虑了当代女性的体型特

点,大量采用金属陶瓷元素,在不降低防护性能的前提下充分减轻了重量,而且可供选择的型号也比男性防弹衣

要多一倍。且不说古有替父出征的花木兰与

保家卫国的杨门女将, 也不说卫国战争期间 100 万苏联女性上战场, 更不说所有符合要求的以色列适龄妇女都

要服兵役,单是如今美国,就有超过 20万名女军人。

各国的 “木兰们” 不爱红装爱武装, 当然有理由也有必要拥有属于自己的合体“护身甲胄”。根据男性身材制作的防弹衣,女兵不仅穿着不方便,而且易造成髋部淤血, 要害部位也难以得到有效保护。

美国陆军近期也为女军人配发了

专用的第三代防弹战术背心, 并首先试用于第 101 空中突击师的女兵群体。在此之前,美、韩等国家就专门为女军人设计了适合女性体型与生理特

征的专用战斗服,在衣袖、护膝、肩膀等多处都进行了贴心设计, 目的就是让军队群体中所占比例越来越高的女

军人在战场上更好地战斗。其实,为女兵“量体”裁出的又何

止是征衣? 虽然各国军队目前仍然使用男女通用装备,但不久之后,女兵们就很可能将以全新的造型 “惊艳”沙场。

美国海军目前已经有超过一百名

女军人在潜艇上服役,未来数年这一群体甚至会攀升至数百人。现有的美军潜艇都是为男性设计的,从阀门位置到显示屏角度都只考虑到男性的身高、手臂长度和力量大小,“水下巾帼”的涌入使得美军开始对弗吉尼亚级潜艇进行阀

门、潜望镜、舱室等处的专门改造。英国刚开工建造的“无畏”号核潜艇则在设计之初,就考虑好了女性专用住舱和洗手间等。为女兵们创造属于她们的“私密空间” 也确实让设计者们大伤脑筋。这不,建造“男兵勿入”的女兵专属潜艇也已提上日程。

其实,为女兵们“特事特办”并不是对军队中女性群体的特殊照顾,而是立足于战争实践的必然选择。 随着越来越多的女军人参加战斗, 不合身的防弹衣使得她们开枪极为困难,护

膝的错位甚至严重干扰了她们在战场

上的机动, 臃肿的飞行服更是为女飞行员们在空中带来了无穷烦恼。 那些严重降低实战能力的“男性装备”必然在女兵群体中遭到淘汰。

曾几何时, 第一件女性防弹衣还是上个世纪 80 年代中期为戈尔巴乔夫的夫人赖莎·戈尔巴乔娃而专门定制的。如今,充分考虑女性特征的专用防弹衣即将成为每一名战地女军人的

标配。 这背后是因为女性在现代战争中开始扮演的日益重要的角色。目前,全球约有 40 多个国家允许女性在作战部队服役, 美国陆军中女性军人的比例甚至超过 14%, 她们中很多人曾在残酷的伊拉克和阿富汗战争中执行

任务。可以说,打破现有单一的“男性主导”战斗装具和装备建设,不仅是针对这些不再担负通信与护理工作的

“职业战斗女性” 更人性化的设计,更是从根本上为战斗力建设筑牢根基。

●●●●● ● ●●●●●●● ● ●●

9 责任编辑 /高立英 2 0 1 7 年 5 月 1 9 日 星期五兵器大观0099--1111 版 第 1177 期

“魔毯”成就刀尖上的舞者■周 尧 孟 岚

从 5 月 8 日起, 部署在美国海军横须贺基地的核动力航母 “罗纳德·里根”号上的舰载机, 开始在硫磺岛进行陆上模拟起降训练, 将跑道当作航母甲板反复“触舰起飞”。 巨大的轰鸣声中,操纵F/A-18“超级大黄蜂”的飞行员,在实施“着舰”的最后 18 秒内,对航线、攻角和速度进行数十次微小的调整, 以确保战机尾钩能准确钩住拦阻索。

战机着舰,被称为“刀尖上跳舞”。 飞机在机场降落, 是向固定目标的慢速移动,而降落在航母上,则是向不断晃动的平台高速运动,况且这个平台只有几十米宽、仅有 4道拦阻索! 固定翼飞机在舰上和在机场降落的巨大差别,造成了舰载机着舰时极大的难度和极高的危险性。

完成复杂作战任务后, 疲惫的飞行员还要完成如此困难的着舰过程, 风险可想而知。 如何才能帮助战机在任何情况下都能准确降落在舰上?

美国海军正在测试升级的“魔毯”便是这样一项最新的技术, 它就像是为舰载机飞行员配备的“专职副驾驶”,负责通过电脑对飞机的高度、速度、风速、进场的角度等因素进行计算, 综合判断出最合适的条件, 并导引飞行员执行它所建议的降落程序。

就像天鹅优雅浮在水面上时, 脚蹼却在水下拼命划水一样,“魔毯” 是通过更快更精准的微调, 使飞行员不必在调

整飞机状态、增减动力、预测飞机航向等事项上耗费过多的精力, 直接简单地控制飞行路径, 以达到精准安全着舰的效果。

“魔毯” 于 2015 年 4 月首次进行了海上测试。 2016 年 6 月,在“乔治·华盛顿”号航母上对“魔毯”进行的 598 次测试中,只有一次脱钩情况发生,飞行员们对“魔毯”颇为满意。 在调整好飞行路径后,飞行员甚至能放开驾驶杆。

“魔毯”所带来的改变是巨大的。 它使飞行员的安全更有保障, 并能把宝贵的训练时间更多地用在学习战斗技能上;机身所受冲击减小,飞机寿命延长,增加了可用战机数量并降低了维修费用;脱钩数量大大减少,使战机空中加油次数降低,舰上无需过多的空中加油机;无需为战机降落创造条件而过多牺牲航母的机动性,运营成本得以缩减;就连航母甲板人员的培训方式和要求也会因此改变。

据悉,“魔毯”的升级版本将增加“失效模式”,即便是油门控制损坏,或者导航系统失效,抑或机翼被击中,都能在战机着舰时保证其安全,预计在 2018 年进行测试,2019 年交付使用。

“大洋黑洞”的悲剧纪录基洛级潜艇,号称“大洋黑洞”,是最先进、最安静的柴电动力潜

艇之一。 你现在看到的这个场景,是潜射反舰导弹发明以来首次“击沉”基洛级潜艇的历史一幕。

印度孟买海军造船厂,两声爆炸后,火光冲天。 清晨,当浓烟散去,印度海军的“脊梁”———“辛杜拉克沙克”号潜艇,只剩一小截“后背”露出水面。

有消息称,这起发生在 2013 年 8 月的严重事故,可能是因为印度海军艇员操作不当,导致在停泊状态下,艇内的两枚“俱乐部”潜射反舰导弹误发射。 其中,一枚导弹摧毁了码头的墙壁,另一枚在潜艇内爆炸,引起大火,水灌入艇内。 “大洋黑洞”就这样吞噬了 18 名艇员的生命。 近 10 个月后,报废的潜艇才被打捞上岸。

图吴志峰 姜 晨

文杨丽昆 兵器广角兵器沙龙

透视 F-35 的“三重门”■杨宇杰 冯 卓

性能门

F-35 有没有背“黑锅”

性能门始终都是 F-35“闪电Ⅱ”最受关注的槽点之一,时不时随着该机的新动态来一轮新发酵,“黑锅”之王的名号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

一是隐身性能备受质疑。 “这就是隐身能力。 很酷吧! ”特朗普 5 月 11 日向媒体夸口说,“35 架 F-35 战机在日本上空飞行却没被雷达发现”。 F-35 隐身能力酷不酷,我们不清楚。 但美国第一代隐形战机 F-117 在科索沃战争中被原始地面炮火击落的事实,世人尽知。这也给外界质疑 F-35 的隐身能力提供了论据。美军自己也承认,俄罗斯和中国制造的防空导弹, 是 F-35 面临的主要威胁。 地面防空系统能在数百英里之外发现隐身战机。 F-35A部署欧洲后的首次联合训练, 就是针对俄制防空导弹的威胁设计的。

二是性能表现低于预期。 与同代战机 F-22 相比,F-35 在高速性、 灵活性以及作战半径上的性能均有所下降;与其所替代的 F-16 等机型相比,F-35 在机动性、作战半径等方面的优势也不突出。 此外,F-35 在测试过程中曝出的一系列问题, 如 F-35B 多次未能通过高强度测试,F-35C 在上舰测试中尾钩挂不上航母拦阻索,隐身涂料脱落、软件研发遭遇困境等情况,无疑也加重了外界对该机性能的疑虑。

三是空战能力遭到诟病。 兰德公司一份研究报告曾推算过 2020 年中美交战背景下 F-35 与苏-27 在超视距和视距空战中的交换比,结论是“F-35 无法在空战中打败苏-27”, 这成了 F-35 空战能力弱的主要论据。此外,也有评论认为 F-35 的近距格斗能力仅相当于性能较好的上一代战机。 这对贴着“五代机”标签的 F-35来说,简直就是一种缺陷。

那么, 应该如何看待上述评价,客观认识 F-35 的性能呢?

一方面, 上述评价明显不够公允,所选比较项大都针对战斗机性能设定,

但 F-35 并非一款功能单一的战斗机。作为攻击平台,它融合了战斗机和攻击机的功能,具备前线支援、目标轰炸和防空截击等多种任务能力。 美军主要用F-35 遂行对地隐身隐蔽攻击, 空战并非其主要任务。 以其之短比战斗机之长,F-35 的表现自然低于预期。

另一方面, 上述评价也有几分道理, 从一个侧面揭示出对 F-35 多任务能力设计的检讨反思。 事实上,F-35 战机在研发、生产和运用中的经验教训已然表明,集众多功能于一身的飞机结构不尽合理,研发难度大、费用高,维护起来既麻烦又效率低,使用时还存在潜在故障多、可靠性不够理想的情况。 如果实际运用中只被赋予相对固定的单一任务,那实在是太浪费也太不合算了。

最后必须明确的是,对战机技战术性能进行的静态和机械分析价值有限,真正有说服力的结论必须看实战检验或实际运用经验。

价格门

“闪电”价签背后有玄机

F-35“闪电Ⅱ”单机采购价一度高达 1.63 亿美元,整个项目的成本更是高达 1.5 万亿美元,常被吐槽为“买不起”的战机。 说来讽刺,该机选型定为三军通用型的初衷据说是为了节约成本,其结果却事与愿违。

美军计划采购 2400 余架各型 F-35,这可是笔不小的费用。 特朗普就任美国总统后,曾多次要求降低 F-35的采购价格。 近来该公司回应总统要求,承诺会在 2019年将价格降至 8000万美元。 然而,这个“总统折扣价”目前只归美军一家独享,其他国家并没有如此好运。 根据日本防卫省披露的信息, 日本虽然也是F-35的采购大户,但其享受到的就曾是1.63亿美元的单机采购最高价。

F-35 的采购价昂贵不是没有道理,比如研发投入大、研发过程一波三折、美国军售要赚钱等等。 至于卖给不同国家时的价格差异, 则涉及到一个F-35 研发过程中首创首用的 “国际合

作伙伴”概念。F-35 是一款多国联合开发的先进

战机,采用了“3+1”合作机制,堪称战机研发史上的重大变革。 “3”指三级合作伙伴:其中最高级只有英国,出资份额25 亿美元,仅次于美国,在该项目中享有完全代表权;第二层次的合作伙伴国是荷兰和意大利, 分别出资 8 亿和 10亿美元; 第三层次的国家主要是加拿大、丹麦、挪威、土耳其和澳大利亚,出资 2~4 亿美元,只有有限代表权。 “1”指安全合作参与国,等级相对较低,只能优惠采购整机, 无权享有转让技术,目前是以色列和新加坡两国。

对美国来说, 这种贵是可承受的代价。 F-35 项目推进到今天, 已在技术和经济层面为美国带来了显性收益: 集成获取各国在飞机研发领域的经验和技术, 如英国为解决飞行控制问题贡献的 “矢量推力飞机先进技术 ”;高价出售战机获利的同时 ,通过配件销售、维修保养、技术升级等铺设好了后续赚钱的路子。

价值门

“上车”容易“解套”难

截至目前, 除了参加联合开发的 9个国家外,以色列、日本、韩国已签订购机合同,马来西亚、印尼、新加坡等提出采购意向。 就连囊中羞涩的台湾空军,也于今年 3 月表达了购机愿望。

F-35 很贵,但为啥还有人排队? 这个矛盾现象,本身就能说明一定的问题。

性能数据和价格标签从来不能全面评价武器装备的价值,只有将其置入整个作战体系多维度考察才能看得更加准确和清楚。 F-35 在体系中的综合表现才是它真正的亮点。

从军事上看,F-35 集远程情报、监视侦察和攻击能力于一身,可以扮演攻击机、轰炸机、电子预警机、侦察机、机载告警与控制系统飞机等多种战机的角色。 “战斗机”的标签不能涵盖其全部功能,它真正的价值恰恰不在于其先进的飞行参数,或作为攻击平台的技战术

性能, 而在于其作为体系节点处理信息、参与联合作战的能力。

有鉴于此, 美军将 F-35 称为飞行的“传感器先锋”,高度重视其可能在未来战争中表现出的改写自动化指挥系统处理模式甚至改变交战规则的潜在价值。 在美国空军设想的“战斗云”概念中,F-35 既可以作为武器系统节点与其他力量组配共同完成攻击任务,也可以作为分布式体系的一部分发挥传感器作用,在机上完成快速处理数据并有选择发送给适配用户的任务。 例如,指挥“宙斯盾”舰队拦截射向美航母战斗群的反舰弹道导弹。

美军将 F-35 的入役视为美军迈入未来二三十年空战模式新门槛的标志性事件,认为该机虽然囿于作战网络目前的发展水平, 价值不能得到完全体现, 但随着作战网络的不断升级完善,其潜在价值必将得到越来越多的体现。

从政治上看,F-35 是美国威慑潜在敌国的空中利器。 形成初始作战能力不久的 F-35 频赴海外遂行部署、 驻训和联演任务,彰显实力。

今年 3月美韩联合军演期间, 美海军陆战队从日本调派了 F-35B 在朝鲜半岛空域实施首次精确投弹演练, 并借助媒体高频曝光, 走完了对朝空中威慑的全部程序。该机 1月份才部署到日本,完成其海外部署的首秀, 马上受命遂行威慑任务, 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美军对F-35的倚重和信心。

欧洲方向,4 月 25 日, 两架美空军的 F-35A 飞抵爱沙尼亚的空军基地 ,按计划参加北约举办的军事训练。 这是美军的第五代战机首次赴欧驻训,具有里程碑意义。 3 天后,又有 2 架 F-35A部署到了保加利亚, 与早前部署英国和爱沙尼亚的 F-35A 构成了三角形布势,瞰制黑海和波罗的海出海口,对俄舰队出海形成有力牵制。

F-35 像一条捆绑并套牢盟友的活绳结,通过共同研发、向盟友军售、联合演训等举措,将盟友和伙伴牢牢绑缚在自己的战车上,使其在相当长的时间内无法解套,难以脱身。

供图:支点本版投稿邮箱:[email protected]

封面兵器F-35“闪电Ⅱ”算得上是当今世界最受关注的先

进战机之一。 自 2000 年 10 月首飞、2009 年正式在美军服役以来 ,该机表现出超高的 “吸睛力 ”和 “吸金力”,收获海量关注度的同时,也得到了大批的国际订

单。十几年来,从实验、部署,到军购、演练,围绕 F-35的性能门、 价格门和价值门的热点话题层出不穷,观点评价众说纷纭,已然成了三段公案。今天,我们不妨透过它的性能、价格、价值,作一客观审视和分析。

FF--3355““闪电ⅡⅡ””战机

“木兰们”的新衣

■张乃千

日前, 负责研制战场防护装备的俄罗斯科学研究所准备生产专门为女

性定制的防弹衣。这种“联盟”女性防弹衣充分考虑了当代女性的体型特

点,大量采用金属陶瓷元素,在不降低防护性能的前提下充分减轻了重量,而且可供选择的型号也比男性防弹衣

要多一倍。且不说古有替父出征的花木兰与

保家卫国的杨门女将, 也不说卫国战争期间 100 万苏联女性上战场, 更不说所有符合要求的以色列适龄妇女都

要服兵役,单是如今美国,就有超过 20万名女军人。

各国的 “木兰们” 不爱红装爱武装, 当然有理由也有必要拥有属于自己的合体“护身甲胄”。根据男性身材制作的防弹衣,女兵不仅穿着不方便,而且易造成髋部淤血, 要害部位也难以得到有效保护。

美国陆军近期也为女军人配发了

专用的第三代防弹战术背心, 并首先试用于第 101 空中突击师的女兵群体。在此之前,美、韩等国家就专门为女军人设计了适合女性体型与生理特

征的专用战斗服,在衣袖、护膝、肩膀等多处都进行了贴心设计, 目的就是让军队群体中所占比例越来越高的女

军人在战场上更好地战斗。其实,为女兵“量体”裁出的又何

止是征衣? 虽然各国军队目前仍然使用男女通用装备,但不久之后,女兵们就很可能将以全新的造型 “惊艳”沙场。

美国海军目前已经有超过一百名

女军人在潜艇上服役,未来数年这一群体甚至会攀升至数百人。现有的美军潜艇都是为男性设计的,从阀门位置到显示屏角度都只考虑到男性的身高、手臂长度和力量大小,“水下巾帼”的涌入使得美军开始对弗吉尼亚级潜艇进行阀

门、潜望镜、舱室等处的专门改造。英国刚开工建造的“无畏”号核潜艇则在设计之初,就考虑好了女性专用住舱和洗手间等。为女兵们创造属于她们的“私密空间” 也确实让设计者们大伤脑筋。这不,建造“男兵勿入”的女兵专属潜艇也已提上日程。

其实,为女兵们“特事特办”并不是对军队中女性群体的特殊照顾,而是立足于战争实践的必然选择。 随着越来越多的女军人参加战斗, 不合身的防弹衣使得她们开枪极为困难,护

膝的错位甚至严重干扰了她们在战场

上的机动, 臃肿的飞行服更是为女飞行员们在空中带来了无穷烦恼。 那些严重降低实战能力的“男性装备”必然在女兵群体中遭到淘汰。

曾几何时, 第一件女性防弹衣还是上个世纪 80 年代中期为戈尔巴乔夫的夫人赖莎·戈尔巴乔娃而专门定制的。如今,充分考虑女性特征的专用防弹衣即将成为每一名战地女军人的

标配。 这背后是因为女性在现代战争中开始扮演的日益重要的角色。目前,全球约有 40 多个国家允许女性在作战部队服役, 美国陆军中女性军人的比例甚至超过 14%, 她们中很多人曾在残酷的伊拉克和阿富汗战争中执行

任务。可以说,打破现有单一的“男性主导”战斗装具和装备建设,不仅是针对这些不再担负通信与护理工作的

“职业战斗女性” 更人性化的设计,更是从根本上为战斗力建设筑牢根基。

“魔毯”成就刀尖上的舞者■周 尧 孟 岚

从 5 月 8 日起, 部署在美国海军横须贺基地的核动力航母 “罗纳德·里根”号上的舰载机, 开始在硫磺岛进行陆上模拟起降训练, 将跑道当作航母甲板反复“触舰起飞”。 巨大的轰鸣声中,操纵F/A-18“超级大黄蜂”的飞行员,在实施“着舰”的最后 18 秒内,对航线、攻角和速度进行数十次微小的调整, 以确保战机尾钩能准确钩住拦阻索。

战机着舰,被称为“刀尖上跳舞”。 飞机在机场降落, 是向固定目标的慢速移动,而降落在航母上,则是向不断晃动的平台高速运动,况且这个平台只有几十米宽、仅有 4道拦阻索! 固定翼飞机在舰上和在机场降落的巨大差别,造成了舰载机着舰时极大的难度和极高的危险性。

完成复杂作战任务后, 疲惫的飞行员还要完成如此困难的着舰过程, 风险可想而知。 如何才能帮助战机在任何情况下都能准确降落在舰上?

美国海军正在测试升级的“魔毯”便是这样一项最新的技术, 它就像是为舰载机飞行员配备的“专职副驾驶”,负责通过电脑对飞机的高度、速度、风速、进场的角度等因素进行计算, 综合判断出最合适的条件, 并导引飞行员执行它所建议的降落程序。

就像天鹅优雅浮在水面上时, 脚蹼却在水下拼命划水一样,“魔毯” 是通过更快更精准的微调, 使飞行员不必在调

整飞机状态、增减动力、预测飞机航向等事项上耗费过多的精力, 直接简单地控制飞行路径, 以达到精准安全着舰的效果。

“魔毯” 于 2015 年 4 月首次进行了海上测试。 2016 年 6 月,在“乔治·华盛顿”号航母上对“魔毯”进行的 598 次测试中,只有一次脱钩情况发生,飞行员们对“魔毯”颇为满意。 在调整好飞行路径后,飞行员甚至能放开驾驶杆。

“魔毯”所带来的改变是巨大的。 它使飞行员的安全更有保障, 并能把宝贵的训练时间更多地用在学习战斗技能上;机身所受冲击减小,飞机寿命延长,增加了可用战机数量并降低了维修费用;脱钩数量大大减少,使战机空中加油次数降低,舰上无需过多的空中加油机;无需为战机降落创造条件而过多牺牲航母的机动性,运营成本得以缩减;就连航母甲板人员的培训方式和要求也会因此改变。

据悉,“魔毯”的升级版本将增加“失效模式”,即便是油门控制损坏,或者导航系统失效,抑或机翼被击中,都能在战机着舰时保证其安全,预计在 2018 年进行测试,2019 年交付使用。

“大洋黑洞”的悲剧纪录基洛级潜艇,号称“大洋黑洞”,是最先进、最安静的柴电动力潜

艇之一。 你现在看到的这个场景,是潜射反舰导弹发明以来首次“击沉”基洛级潜艇的历史一幕。

印度孟买海军造船厂,两声爆炸后,火光冲天。 清晨,当浓烟散去,印度海军的“脊梁”———“辛杜拉克沙克”号潜艇,只剩一小截“后背”露出水面。

有消息称,这起发生在 2013 年 8 月的严重事故,可能是因为印度海军艇员操作不当,导致在停泊状态下,艇内的两枚“俱乐部”潜射反舰导弹误发射。 其中,一枚导弹摧毁了码头的墙壁,另一枚在潜艇内爆炸,引起大火,水灌入艇内。 “大洋黑洞”就这样吞噬了 18 名艇员的生命。 近 10 个月后,报废的潜艇才被打捞上岸。

图吴志峰 姜 晨

文杨丽昆

透视 F-35 的“三重门”■杨宇杰 冯 卓

性能门

F-35 有没有背“黑锅”

性能门始终都是 F-35“闪电Ⅱ”最受关注的槽点之一,时不时随着该机的新动态来一轮新发酵,“黑锅”之王的名号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

一是隐身性能备受质疑。 “这就是隐身能力。 很酷吧! ”特朗普 5 月 11 日向媒体夸口说,“35 架 F-35 战机在日本上空飞行却没被雷达发现”。 F-35 隐身能力酷不酷,我们不清楚。 但美国第一代隐形战机 F-117 在科索沃战争中被原始地面炮火击落的事实,世人尽知。这也给外界质疑 F-35 的隐身能力提供了论据。美军自己也承认,俄罗斯和中国制造的防空导弹, 是 F-35 面临的主要威胁。 地面防空系统能在数百英里之外发现隐身战机。 F-35A部署欧洲后的首次联合训练, 就是针对俄制防空导弹的威胁设计的。

二是性能表现低于预期。 与同代战机 F-22 相比,F-35 在高速性、 灵活性以及作战半径上的性能均有所下降;与其所替代的 F-16 等机型相比,F-35 在机动性、作战半径等方面的优势也不突出。 此外,F-35 在测试过程中曝出的一系列问题, 如 F-35B 多次未能通过高强度测试,F-35C 在上舰测试中尾钩挂不上航母拦阻索,隐身涂料脱落、软件研发遭遇困境等情况,无疑也加重了外界对该机性能的疑虑。

三是空战能力遭到诟病。 兰德公司一份研究报告曾推算过 2020 年中美交战背景下 F-35 与苏-27 在超视距和视距空战中的交换比,结论是“F-35 无法在空战中打败苏-27”, 这成了 F-35 空战能力弱的主要论据。此外,也有评论认为 F-35 的近距格斗能力仅相当于性能较好的上一代战机。 这对贴着“五代机”标签的 F-35来说,简直就是一种缺陷。

那么, 应该如何看待上述评价,客观认识 F-35 的性能呢?

一方面, 上述评价明显不够公允,所选比较项大都针对战斗机性能设定,

但 F-35 并非一款功能单一的战斗机。作为攻击平台,它融合了战斗机和攻击机的功能,具备前线支援、目标轰炸和防空截击等多种任务能力。 美军主要用F-35 遂行对地隐身隐蔽攻击, 空战并非其主要任务。 以其之短比战斗机之长,F-35 的表现自然低于预期。

另一方面, 上述评价也有几分道理, 从一个侧面揭示出对 F-35 多任务能力设计的检讨反思。 事实上,F-35 战机在研发、生产和运用中的经验教训已然表明,集众多功能于一身的飞机结构不尽合理,研发难度大、费用高,维护起来既麻烦又效率低,使用时还存在潜在故障多、可靠性不够理想的情况。 如果实际运用中只被赋予相对固定的单一任务,那实在是太浪费也太不合算了。

最后必须明确的是,对战机技战术性能进行的静态和机械分析价值有限,真正有说服力的结论必须看实战检验或实际运用经验。

价格门

“闪电”价签背后有玄机

F-35“闪电Ⅱ”单机采购价一度高达 1.63 亿美元,整个项目的成本更是高达 1.5 万亿美元,常被吐槽为“买不起”的战机。 说来讽刺,该机选型定为三军通用型的初衷据说是为了节约成本,其结果却事与愿违。

美军计划采购 2400 余架各型 F-35,这可是笔不小的费用。 特朗普就任美国总统后,曾多次要求降低 F-35的采购价格。 近来该公司回应总统要求,承诺会在 2019年将价格降至 8000万美元。 然而,这个“总统折扣价”目前只归美军一家独享,其他国家并没有如此好运。 根据日本防卫省披露的信息, 日本虽然也是F-35的采购大户,但其享受到的就曾是1.63亿美元的单机采购最高价。

F-35 的采购价昂贵不是没有道理,比如研发投入大、研发过程一波三折、美国军售要赚钱等等。 至于卖给不同国家时的价格差异, 则涉及到一个F-35 研发过程中首创首用的 “国际合

作伙伴”概念。F-35 是一款多国联合开发的先进

战机,采用了“3+1”合作机制,堪称战机研发史上的重大变革。 “3”指三级合作伙伴:其中最高级只有英国,出资份额25 亿美元,仅次于美国,在该项目中享有完全代表权;第二层次的合作伙伴国是荷兰和意大利, 分别出资 8 亿和 10亿美元; 第三层次的国家主要是加拿大、丹麦、挪威、土耳其和澳大利亚,出资 2~4 亿美元,只有有限代表权。 “1”指安全合作参与国,等级相对较低,只能优惠采购整机, 无权享有转让技术,目前是以色列和新加坡两国。

对美国来说, 这种贵是可承受的代价。 F-35 项目推进到今天, 已在技术和经济层面为美国带来了显性收益: 集成获取各国在飞机研发领域的经验和技术, 如英国为解决飞行控制问题贡献的 “矢量推力飞机先进技术 ”;高价出售战机获利的同时 ,通过配件销售、维修保养、技术升级等铺设好了后续赚钱的路子。

价值门

“上车”容易“解套”难

截至目前, 除了参加联合开发的 9个国家外,以色列、日本、韩国已签订购机合同,马来西亚、印尼、新加坡等提出采购意向。 就连囊中羞涩的台湾空军,也于今年 3 月表达了购机愿望。

F-35 很贵,但为啥还有人排队? 这个矛盾现象,本身就能说明一定的问题。

性能数据和价格标签从来不能全面评价武器装备的价值,只有将其置入整个作战体系多维度考察才能看得更加准确和清楚。 F-35 在体系中的综合表现才是它真正的亮点。

从军事上看,F-35 集远程情报、监视侦察和攻击能力于一身,可以扮演攻击机、轰炸机、电子预警机、侦察机、机载告警与控制系统飞机等多种战机的角色。 “战斗机”的标签不能涵盖其全部功能,它真正的价值恰恰不在于其先进的飞行参数,或作为攻击平台的技战术

性能, 而在于其作为体系节点处理信息、参与联合作战的能力。

有鉴于此, 美军将 F-35 称为飞行的“传感器先锋”,高度重视其可能在未来战争中表现出的改写自动化指挥系统处理模式甚至改变交战规则的潜在价值。 在美国空军设想的“战斗云”概念中,F-35 既可以作为武器系统节点与其他力量组配共同完成攻击任务,也可以作为分布式体系的一部分发挥传感器作用,在机上完成快速处理数据并有选择发送给适配用户的任务。 例如,指挥“宙斯盾”舰队拦截射向美航母战斗群的反舰弹道导弹。

美军将 F-35 的入役视为美军迈入未来二三十年空战模式新门槛的标志性事件,认为该机虽然囿于作战网络目前的发展水平, 价值不能得到完全体现, 但随着作战网络的不断升级完善,其潜在价值必将得到越来越多的体现。

从政治上看,F-35 是美国威慑潜在敌国的空中利器。 形成初始作战能力不久的 F-35 频赴海外遂行部署、 驻训和联演任务,彰显实力。

今年 3月美韩联合军演期间, 美海军陆战队从日本调派了 F-35B 在朝鲜半岛空域实施首次精确投弹演练, 并借助媒体高频曝光, 走完了对朝空中威慑的全部程序。该机 1月份才部署到日本,完成其海外部署的首秀, 马上受命遂行威慑任务, 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美军对F-35的倚重和信心。

欧洲方向,4 月 25 日, 两架美空军的 F-35A 飞抵爱沙尼亚的空军基地 ,按计划参加北约举办的军事训练。 这是美军的第五代战机首次赴欧驻训,具有里程碑意义。 3 天后,又有 2 架 F-35A部署到了保加利亚, 与早前部署英国和爱沙尼亚的 F-35A 构成了三角形布势,瞰制黑海和波罗的海出海口,对俄舰队出海形成有力牵制。

F-35 像一条捆绑并套牢盟友的活绳结,通过共同研发、向盟友军售、联合演训等举措,将盟友和伙伴牢牢绑缚在自己的战车上,使其在相当长的时间内无法解套,难以脱身。

供图:支点本版投稿邮箱:[email protected]

“木兰们”的新衣

■张乃千

日前, 负责研制战场防护装备的俄罗斯科学研究所准备生产专门为女

性定制的防弹衣。这种“联盟”女性防弹衣充分考虑了当代女性的体型特

点,大量采用金属陶瓷元素,在不降低防护性能的前提下充分减轻了重量,而且可供选择的型号也比男性防弹衣

要多一倍。且不说古有替父出征的花木兰与

保家卫国的杨门女将, 也不说卫国战争期间 100 万苏联女性上战场, 更不说所有符合要求的以色列适龄妇女都

要服兵役,单是如今美国,就有超过 20万名女军人。

各国的 “木兰们” 不爱红装爱武装, 当然有理由也有必要拥有属于自己的合体“护身甲胄”。根据男性身材制作的防弹衣,女兵不仅穿着不方便,而且易造成髋部淤血, 要害部位也难以得到有效保护。

美国陆军近期也为女军人配发了

专用的第三代防弹战术背心, 并首先试用于第 101 空中突击师的女兵群体。在此之前,美、韩等国家就专门为女军人设计了适合女性体型与生理特

征的专用战斗服,在衣袖、护膝、肩膀等多处都进行了贴心设计, 目的就是让军队群体中所占比例越来越高的女

军人在战场上更好地战斗。其实,为女兵“量体”裁出的又何

止是征衣? 虽然各国军队目前仍然使用男女通用装备,但不久之后,女兵们就很可能将以全新的造型 “惊艳”沙场。

美国海军目前已经有超过一百名

女军人在潜艇上服役,未来数年这一群体甚至会攀升至数百人。现有的美军潜艇都是为男性设计的,从阀门位置到显示屏角度都只考虑到男性的身高、手臂长度和力量大小,“水下巾帼”的涌入使得美军开始对弗吉尼亚级潜艇进行阀

门、潜望镜、舱室等处的专门改造。英国刚开工建造的“无畏”号核潜艇则在设计之初,就考虑好了女性专用住舱和洗手间等。为女兵们创造属于她们的“私密空间” 也确实让设计者们大伤脑筋。这不,建造“男兵勿入”的女兵专属潜艇也已提上日程。

其实,为女兵们“特事特办”并不是对军队中女性群体的特殊照顾,而是立足于战争实践的必然选择。 随着越来越多的女军人参加战斗, 不合身的防弹衣使得她们开枪极为困难,护

膝的错位甚至严重干扰了她们在战场

上的机动, 臃肿的飞行服更是为女飞行员们在空中带来了无穷烦恼。 那些严重降低实战能力的“男性装备”必然在女兵群体中遭到淘汰。

曾几何时, 第一件女性防弹衣还是上个世纪 80 年代中期为戈尔巴乔夫的夫人赖莎·戈尔巴乔娃而专门定制的。如今,充分考虑女性特征的专用防弹衣即将成为每一名战地女军人的

标配。 这背后是因为女性在现代战争中开始扮演的日益重要的角色。目前,全球约有 40 多个国家允许女性在作战部队服役, 美国陆军中女性军人的比例甚至超过 14%, 她们中很多人曾在残酷的伊拉克和阿富汗战争中执行

任务。可以说,打破现有单一的“男性主导”战斗装具和装备建设,不仅是针对这些不再担负通信与护理工作的

“职业战斗女性” 更人性化的设计,更是从根本上为战斗力建设筑牢根基。

“魔毯”成就刀尖上的舞者■周 尧 孟 岚

从 5 月 8 日起, 部署在美国海军横须贺基地的核动力航母 “罗纳德·里根”号上的舰载机, 开始在硫磺岛进行陆上模拟起降训练, 将跑道当作航母甲板反复“触舰起飞”。 巨大的轰鸣声中,操纵F/A-18“超级大黄蜂”的飞行员,在实施“着舰”的最后 18 秒内,对航线、攻角和速度进行数十次微小的调整, 以确保战机尾钩能准确钩住拦阻索。

战机着舰,被称为“刀尖上跳舞”。 飞机在机场降落, 是向固定目标的慢速移动,而降落在航母上,则是向不断晃动的平台高速运动,况且这个平台只有几十米宽、仅有 4道拦阻索! 固定翼飞机在舰上和在机场降落的巨大差别,造成了舰载机着舰时极大的难度和极高的危险性。

完成复杂作战任务后, 疲惫的飞行员还要完成如此困难的着舰过程, 风险可想而知。 如何才能帮助战机在任何情况下都能准确降落在舰上?

美国海军正在测试升级的“魔毯”便是这样一项最新的技术, 它就像是为舰载机飞行员配备的“专职副驾驶”,负责通过电脑对飞机的高度、速度、风速、进场的角度等因素进行计算, 综合判断出最合适的条件, 并导引飞行员执行它所建议的降落程序。

就像天鹅优雅浮在水面上时, 脚蹼却在水下拼命划水一样,“魔毯” 是通过更快更精准的微调, 使飞行员不必在调

整飞机状态、增减动力、预测飞机航向等事项上耗费过多的精力, 直接简单地控制飞行路径, 以达到精准安全着舰的效果。

“魔毯” 于 2015 年 4 月首次进行了海上测试。 2016 年 6 月,在“乔治·华盛顿”号航母上对“魔毯”进行的 598 次测试中,只有一次脱钩情况发生,飞行员们对“魔毯”颇为满意。 在调整好飞行路径后,飞行员甚至能放开驾驶杆。

“魔毯”所带来的改变是巨大的。 它使飞行员的安全更有保障, 并能把宝贵的训练时间更多地用在学习战斗技能上;机身所受冲击减小,飞机寿命延长,增加了可用战机数量并降低了维修费用;脱钩数量大大减少,使战机空中加油次数降低,舰上无需过多的空中加油机;无需为战机降落创造条件而过多牺牲航母的机动性,运营成本得以缩减;就连航母甲板人员的培训方式和要求也会因此改变。

据悉,“魔毯”的升级版本将增加“失效模式”,即便是油门控制损坏,或者导航系统失效,抑或机翼被击中,都能在战机着舰时保证其安全,预计在 2018 年进行测试,2019 年交付使用。

“大洋黑洞”的悲剧纪录基洛级潜艇,号称“大洋黑洞”,是最先进、最安静的柴电动力潜

艇之一。 你现在看到的这个场景,是潜射反舰导弹发明以来首次“击沉”基洛级潜艇的历史一幕。

印度孟买海军造船厂,两声爆炸后,火光冲天。 清晨,当浓烟散去,印度海军的“脊梁”———“辛杜拉克沙克”号潜艇,只剩一小截“后背”露出水面。

有消息称,这起发生在 2013 年 8 月的严重事故,可能是因为印度海军艇员操作不当,导致在停泊状态下,艇内的两枚“俱乐部”潜射反舰导弹误发射。 其中,一枚导弹摧毁了码头的墙壁,另一枚在潜艇内爆炸,引起大火,水灌入艇内。 “大洋黑洞”就这样吞噬了 18 名艇员的生命。 近 10 个月后,报废的潜艇才被打捞上岸。

图吴志峰 姜 晨

文杨丽昆

透视 F-35 的“三重门”■杨宇杰 冯 卓

性能门

F-35 有没有背“黑锅”

性能门始终都是 F-35“闪电Ⅱ”最受关注的槽点之一,时不时随着该机的新动态来一轮新发酵,“黑锅”之王的名号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

一是隐身性能备受质疑。 “这就是隐身能力。 很酷吧! ”特朗普 5 月 11 日向媒体夸口说,“35 架 F-35 战机在日本上空飞行却没被雷达发现”。 F-35 隐身能力酷不酷,我们不清楚。 但美国第一代隐形战机 F-117 在科索沃战争中被原始地面炮火击落的事实,世人尽知。这也给外界质疑 F-35 的隐身能力提供了论据。美军自己也承认,俄罗斯和中国制造的防空导弹, 是 F-35 面临的主要威胁。 地面防空系统能在数百英里之外发现隐身战机。 F-35A部署欧洲后的首次联合训练, 就是针对俄制防空导弹的威胁设计的。

二是性能表现低于预期。 与同代战机 F-22 相比,F-35 在高速性、 灵活性以及作战半径上的性能均有所下降;与其所替代的 F-16 等机型相比,F-35 在机动性、作战半径等方面的优势也不突出。 此外,F-35 在测试过程中曝出的一系列问题, 如 F-35B 多次未能通过高强度测试,F-35C 在上舰测试中尾钩挂不上航母拦阻索,隐身涂料脱落、软件研发遭遇困境等情况,无疑也加重了外界对该机性能的疑虑。

三是空战能力遭到诟病。 兰德公司一份研究报告曾推算过 2020 年中美交战背景下 F-35 与苏-27 在超视距和视距空战中的交换比,结论是“F-35 无法在空战中打败苏-27”, 这成了 F-35 空战能力弱的主要论据。此外,也有评论认为 F-35 的近距格斗能力仅相当于性能较好的上一代战机。 这对贴着“五代机”标签的 F-35来说,简直就是一种缺陷。

那么, 应该如何看待上述评价,客观认识 F-35 的性能呢?

一方面, 上述评价明显不够公允,所选比较项大都针对战斗机性能设定,

但 F-35 并非一款功能单一的战斗机。作为攻击平台,它融合了战斗机和攻击机的功能,具备前线支援、目标轰炸和防空截击等多种任务能力。 美军主要用F-35 遂行对地隐身隐蔽攻击, 空战并非其主要任务。 以其之短比战斗机之长,F-35 的表现自然低于预期。

另一方面, 上述评价也有几分道理, 从一个侧面揭示出对 F-35 多任务能力设计的检讨反思。 事实上,F-35 战机在研发、生产和运用中的经验教训已然表明,集众多功能于一身的飞机结构不尽合理,研发难度大、费用高,维护起来既麻烦又效率低,使用时还存在潜在故障多、可靠性不够理想的情况。 如果实际运用中只被赋予相对固定的单一任务,那实在是太浪费也太不合算了。

最后必须明确的是,对战机技战术性能进行的静态和机械分析价值有限,真正有说服力的结论必须看实战检验或实际运用经验。

价格门

“闪电”价签背后有玄机

F-35“闪电Ⅱ”单机采购价一度高达 1.63 亿美元,整个项目的成本更是高达 1.5 万亿美元,常被吐槽为“买不起”的战机。 说来讽刺,该机选型定为三军通用型的初衷据说是为了节约成本,其结果却事与愿违。

美军计划采购 2400 余架各型 F-35,这可是笔不小的费用。 特朗普就任美国总统后,曾多次要求降低 F-35的采购价格。 近来该公司回应总统要求,承诺会在 2019年将价格降至 8000万美元。 然而,这个“总统折扣价”目前只归美军一家独享,其他国家并没有如此好运。 根据日本防卫省披露的信息, 日本虽然也是F-35的采购大户,但其享受到的就曾是1.63亿美元的单机采购最高价。

F-35 的采购价昂贵不是没有道理,比如研发投入大、研发过程一波三折、美国军售要赚钱等等。 至于卖给不同国家时的价格差异, 则涉及到一个F-35 研发过程中首创首用的 “国际合

作伙伴”概念。F-35 是一款多国联合开发的先进

战机,采用了“3+1”合作机制,堪称战机研发史上的重大变革。 “3”指三级合作伙伴:其中最高级只有英国,出资份额25 亿美元,仅次于美国,在该项目中享有完全代表权;第二层次的合作伙伴国是荷兰和意大利, 分别出资 8 亿和 10亿美元; 第三层次的国家主要是加拿大、丹麦、挪威、土耳其和澳大利亚,出资 2~4 亿美元,只有有限代表权。 “1”指安全合作参与国,等级相对较低,只能优惠采购整机, 无权享有转让技术,目前是以色列和新加坡两国。

对美国来说, 这种贵是可承受的代价。 F-35 项目推进到今天, 已在技术和经济层面为美国带来了显性收益: 集成获取各国在飞机研发领域的经验和技术, 如英国为解决飞行控制问题贡献的 “矢量推力飞机先进技术 ”;高价出售战机获利的同时 ,通过配件销售、维修保养、技术升级等铺设好了后续赚钱的路子。

价值门

“上车”容易“解套”难

截至目前, 除了参加联合开发的 9个国家外,以色列、日本、韩国已签订购机合同,马来西亚、印尼、新加坡等提出采购意向。 就连囊中羞涩的台湾空军,也于今年 3 月表达了购机愿望。

F-35 很贵,但为啥还有人排队? 这个矛盾现象,本身就能说明一定的问题。

性能数据和价格标签从来不能全面评价武器装备的价值,只有将其置入整个作战体系多维度考察才能看得更加准确和清楚。 F-35 在体系中的综合表现才是它真正的亮点。

从军事上看,F-35 集远程情报、监视侦察和攻击能力于一身,可以扮演攻击机、轰炸机、电子预警机、侦察机、机载告警与控制系统飞机等多种战机的角色。 “战斗机”的标签不能涵盖其全部功能,它真正的价值恰恰不在于其先进的飞行参数,或作为攻击平台的技战术

性能, 而在于其作为体系节点处理信息、参与联合作战的能力。

有鉴于此, 美军将 F-35 称为飞行的“传感器先锋”,高度重视其可能在未来战争中表现出的改写自动化指挥系统处理模式甚至改变交战规则的潜在价值。 在美国空军设想的“战斗云”概念中,F-35 既可以作为武器系统节点与其他力量组配共同完成攻击任务,也可以作为分布式体系的一部分发挥传感器作用,在机上完成快速处理数据并有选择发送给适配用户的任务。 例如,指挥“宙斯盾”舰队拦截射向美航母战斗群的反舰弹道导弹。

美军将 F-35 的入役视为美军迈入未来二三十年空战模式新门槛的标志性事件,认为该机虽然囿于作战网络目前的发展水平, 价值不能得到完全体现, 但随着作战网络的不断升级完善,其潜在价值必将得到越来越多的体现。

从政治上看,F-35 是美国威慑潜在敌国的空中利器。 形成初始作战能力不久的 F-35 频赴海外遂行部署、 驻训和联演任务,彰显实力。

今年 3月美韩联合军演期间, 美海军陆战队从日本调派了 F-35B 在朝鲜半岛空域实施首次精确投弹演练, 并借助媒体高频曝光, 走完了对朝空中威慑的全部程序。该机 1月份才部署到日本,完成其海外部署的首秀, 马上受命遂行威慑任务, 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美军对F-35的倚重和信心。

欧洲方向,4 月 25 日, 两架美空军的 F-35A 飞抵爱沙尼亚的空军基地 ,按计划参加北约举办的军事训练。 这是美军的第五代战机首次赴欧驻训,具有里程碑意义。 3 天后,又有 2 架 F-35A部署到了保加利亚, 与早前部署英国和爱沙尼亚的 F-35A 构成了三角形布势,瞰制黑海和波罗的海出海口,对俄舰队出海形成有力牵制。

F-35 像一条捆绑并套牢盟友的活绳结,通过共同研发、向盟友军售、联合演训等举措,将盟友和伙伴牢牢绑缚在自己的战车上,使其在相当长的时间内无法解套,难以脱身。

供图:支点本版投稿邮箱:[email protected]

“木兰们”的新衣

■张乃千

日前, 负责研制战场防护装备的俄罗斯科学研究所准备生产专门为女

性定制的防弹衣。这种“联盟”女性防弹衣充分考虑了当代女性的体型特

点,大量采用金属陶瓷元素,在不降低防护性能的前提下充分减轻了重量,而且可供选择的型号也比男性防弹衣

要多一倍。且不说古有替父出征的花木兰与

保家卫国的杨门女将, 也不说卫国战争期间 100 万苏联女性上战场, 更不说所有符合要求的以色列适龄妇女都

要服兵役,单是如今美国,就有超过 20万名女军人。

各国的 “木兰们” 不爱红装爱武装, 当然有理由也有必要拥有属于自己的合体“护身甲胄”。根据男性身材制作的防弹衣,女兵不仅穿着不方便,而且易造成髋部淤血, 要害部位也难以得到有效保护。

美国陆军近期也为女军人配发了

专用的第三代防弹战术背心, 并首先试用于第 101 空中突击师的女兵群体。在此之前,美、韩等国家就专门为女军人设计了适合女性体型与生理特

征的专用战斗服,在衣袖、护膝、肩膀等多处都进行了贴心设计, 目的就是让军队群体中所占比例越来越高的女

军人在战场上更好地战斗。其实,为女兵“量体”裁出的又何

止是征衣? 虽然各国军队目前仍然使用男女通用装备,但不久之后,女兵们就很可能将以全新的造型 “惊艳”沙场。

美国海军目前已经有超过一百名

女军人在潜艇上服役,未来数年这一群体甚至会攀升至数百人。现有的美军潜艇都是为男性设计的,从阀门位置到显示屏角度都只考虑到男性的身高、手臂长度和力量大小,“水下巾帼”的涌入使得美军开始对弗吉尼亚级潜艇进行阀

门、潜望镜、舱室等处的专门改造。英国刚开工建造的“无畏”号核潜艇则在设计之初,就考虑好了女性专用住舱和洗手间等。为女兵们创造属于她们的“私密空间” 也确实让设计者们大伤脑筋。这不,建造“男兵勿入”的女兵专属潜艇也已提上日程。

其实,为女兵们“特事特办”并不是对军队中女性群体的特殊照顾,而是立足于战争实践的必然选择。 随着越来越多的女军人参加战斗, 不合身的防弹衣使得她们开枪极为困难,护

膝的错位甚至严重干扰了她们在战场

上的机动, 臃肿的飞行服更是为女飞行员们在空中带来了无穷烦恼。 那些严重降低实战能力的“男性装备”必然在女兵群体中遭到淘汰。

曾几何时, 第一件女性防弹衣还是上个世纪 80 年代中期为戈尔巴乔夫的夫人赖莎·戈尔巴乔娃而专门定制的。如今,充分考虑女性特征的专用防弹衣即将成为每一名战地女军人的

标配。 这背后是因为女性在现代战争中开始扮演的日益重要的角色。目前,全球约有 40 多个国家允许女性在作战部队服役, 美国陆军中女性军人的比例甚至超过 14%, 她们中很多人曾在残酷的伊拉克和阿富汗战争中执行

任务。可以说,打破现有单一的“男性主导”战斗装具和装备建设,不仅是针对这些不再担负通信与护理工作的

“职业战斗女性” 更人性化的设计,更是从根本上为战斗力建设筑牢根基。

“魔毯”成就刀尖上的舞者■周 尧 孟 岚

从 5 月 8 日起, 部署在美国海军横须贺基地的核动力航母 “罗纳德·里根”号上的舰载机, 开始在硫磺岛进行陆上模拟起降训练, 将跑道当作航母甲板反复“触舰起飞”。 巨大的轰鸣声中,操纵F/A-18“超级大黄蜂”的飞行员,在实施“着舰”的最后 18 秒内,对航线、攻角和速度进行数十次微小的调整, 以确保战机尾钩能准确钩住拦阻索。

战机着舰,被称为“刀尖上跳舞”。 飞机在机场降落, 是向固定目标的慢速移动,而降落在航母上,则是向不断晃动的平台高速运动,况且这个平台只有几十米宽、仅有 4道拦阻索! 固定翼飞机在舰上和在机场降落的巨大差别,造成了舰载机着舰时极大的难度和极高的危险性。

完成复杂作战任务后, 疲惫的飞行员还要完成如此困难的着舰过程, 风险可想而知。 如何才能帮助战机在任何情况下都能准确降落在舰上?

美国海军正在测试升级的“魔毯”便是这样一项最新的技术, 它就像是为舰载机飞行员配备的“专职副驾驶”,负责通过电脑对飞机的高度、速度、风速、进场的角度等因素进行计算, 综合判断出最合适的条件, 并导引飞行员执行它所建议的降落程序。

就像天鹅优雅浮在水面上时, 脚蹼却在水下拼命划水一样,“魔毯” 是通过更快更精准的微调, 使飞行员不必在调

整飞机状态、增减动力、预测飞机航向等事项上耗费过多的精力, 直接简单地控制飞行路径, 以达到精准安全着舰的效果。

“魔毯” 于 2015 年 4 月首次进行了海上测试。 2016 年 6 月,在“乔治·华盛顿”号航母上对“魔毯”进行的 598 次测试中,只有一次脱钩情况发生,飞行员们对“魔毯”颇为满意。 在调整好飞行路径后,飞行员甚至能放开驾驶杆。

“魔毯”所带来的改变是巨大的。 它使飞行员的安全更有保障, 并能把宝贵的训练时间更多地用在学习战斗技能上;机身所受冲击减小,飞机寿命延长,增加了可用战机数量并降低了维修费用;脱钩数量大大减少,使战机空中加油次数降低,舰上无需过多的空中加油机;无需为战机降落创造条件而过多牺牲航母的机动性,运营成本得以缩减;就连航母甲板人员的培训方式和要求也会因此改变。

据悉,“魔毯”的升级版本将增加“失效模式”,即便是油门控制损坏,或者导航系统失效,抑或机翼被击中,都能在战机着舰时保证其安全,预计在 2018 年进行测试,2019 年交付使用。

“大洋黑洞”的悲剧纪录基洛级潜艇,号称“大洋黑洞”,是最先进、最安静的柴电动力潜

艇之一。 你现在看到的这个场景,是潜射反舰导弹发明以来首次“击沉”基洛级潜艇的历史一幕。

印度孟买海军造船厂,两声爆炸后,火光冲天。 清晨,当浓烟散去,印度海军的“脊梁”———“辛杜拉克沙克”号潜艇,只剩一小截“后背”露出水面。

有消息称,这起发生在 2013 年 8 月的严重事故,可能是因为印度海军艇员操作不当,导致在停泊状态下,艇内的两枚“俱乐部”潜射反舰导弹误发射。 其中,一枚导弹摧毁了码头的墙壁,另一枚在潜艇内爆炸,引起大火,水灌入艇内。 “大洋黑洞”就这样吞噬了 18 名艇员的生命。 近 10 个月后,报废的潜艇才被打捞上岸。

图吴志峰 姜 晨

文杨丽昆

透视 F-35 的“三重门”■杨宇杰 冯 卓

性能门

F-35 有没有背“黑锅”

性能门始终都是 F-35“闪电Ⅱ”最受关注的槽点之一,时不时随着该机的新动态来一轮新发酵,“黑锅”之王的名号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

一是隐身性能备受质疑。 “这就是隐身能力。 很酷吧! ”特朗普 5 月 11 日向媒体夸口说,“35 架 F-35 战机在日本上空飞行却没被雷达发现”。 F-35 隐身能力酷不酷,我们不清楚。 但美国第一代隐形战机 F-117 在科索沃战争中被原始地面炮火击落的事实,世人尽知。这也给外界质疑 F-35 的隐身能力提供了论据。美军自己也承认,俄罗斯和中国制造的防空导弹, 是 F-35 面临的主要威胁。 地面防空系统能在数百英里之外发现隐身战机。 F-35A部署欧洲后的首次联合训练, 就是针对俄制防空导弹的威胁设计的。

二是性能表现低于预期。 与同代战机 F-22 相比,F-35 在高速性、 灵活性以及作战半径上的性能均有所下降;与其所替代的 F-16 等机型相比,F-35 在机动性、作战半径等方面的优势也不突出。 此外,F-35 在测试过程中曝出的一系列问题, 如 F-35B 多次未能通过高强度测试,F-35C 在上舰测试中尾钩挂不上航母拦阻索,隐身涂料脱落、软件研发遭遇困境等情况,无疑也加重了外界对该机性能的疑虑。

三是空战能力遭到诟病。 兰德公司一份研究报告曾推算过 2020 年中美交战背景下 F-35 与苏-27 在超视距和视距空战中的交换比,结论是“F-35 无法在空战中打败苏-27”, 这成了 F-35 空战能力弱的主要论据。此外,也有评论认为 F-35 的近距格斗能力仅相当于性能较好的上一代战机。 这对贴着“五代机”标签的 F-35来说,简直就是一种缺陷。

那么, 应该如何看待上述评价,客观认识 F-35 的性能呢?

一方面, 上述评价明显不够公允,所选比较项大都针对战斗机性能设定,

但 F-35 并非一款功能单一的战斗机。作为攻击平台,它融合了战斗机和攻击机的功能,具备前线支援、目标轰炸和防空截击等多种任务能力。 美军主要用F-35 遂行对地隐身隐蔽攻击, 空战并非其主要任务。 以其之短比战斗机之长,F-35 的表现自然低于预期。

另一方面, 上述评价也有几分道理, 从一个侧面揭示出对 F-35 多任务能力设计的检讨反思。 事实上,F-35 战机在研发、生产和运用中的经验教训已然表明,集众多功能于一身的飞机结构不尽合理,研发难度大、费用高,维护起来既麻烦又效率低,使用时还存在潜在故障多、可靠性不够理想的情况。 如果实际运用中只被赋予相对固定的单一任务,那实在是太浪费也太不合算了。

最后必须明确的是,对战机技战术性能进行的静态和机械分析价值有限,真正有说服力的结论必须看实战检验或实际运用经验。

价格门

“闪电”价签背后有玄机

F-35“闪电Ⅱ”单机采购价一度高达 1.63 亿美元,整个项目的成本更是高达 1.5 万亿美元,常被吐槽为“买不起”的战机。 说来讽刺,该机选型定为三军通用型的初衷据说是为了节约成本,其结果却事与愿违。

美军计划采购 2400 余架各型 F-35,这可是笔不小的费用。 特朗普就任美国总统后,曾多次要求降低 F-35的采购价格。 近来该公司回应总统要求,承诺会在 2019年将价格降至 8000万美元。 然而,这个“总统折扣价”目前只归美军一家独享,其他国家并没有如此好运。 根据日本防卫省披露的信息, 日本虽然也是F-35的采购大户,但其享受到的就曾是1.63亿美元的单机采购最高价。

F-35 的采购价昂贵不是没有道理,比如研发投入大、研发过程一波三折、美国军售要赚钱等等。 至于卖给不同国家时的价格差异, 则涉及到一个F-35 研发过程中首创首用的 “国际合

作伙伴”概念。F-35 是一款多国联合开发的先进

战机,采用了“3+1”合作机制,堪称战机研发史上的重大变革。 “3”指三级合作伙伴:其中最高级只有英国,出资份额25 亿美元,仅次于美国,在该项目中享有完全代表权;第二层次的合作伙伴国是荷兰和意大利, 分别出资 8 亿和 10亿美元; 第三层次的国家主要是加拿大、丹麦、挪威、土耳其和澳大利亚,出资 2~4 亿美元,只有有限代表权。 “1”指安全合作参与国,等级相对较低,只能优惠采购整机, 无权享有转让技术,目前是以色列和新加坡两国。

对美国来说, 这种贵是可承受的代价。 F-35 项目推进到今天, 已在技术和经济层面为美国带来了显性收益: 集成获取各国在飞机研发领域的经验和技术, 如英国为解决飞行控制问题贡献的 “矢量推力飞机先进技术 ”;高价出售战机获利的同时 ,通过配件销售、维修保养、技术升级等铺设好了后续赚钱的路子。

价值门

“上车”容易“解套”难

截至目前, 除了参加联合开发的 9个国家外,以色列、日本、韩国已签订购机合同,马来西亚、印尼、新加坡等提出采购意向。 就连囊中羞涩的台湾空军,也于今年 3 月表达了购机愿望。

F-35 很贵,但为啥还有人排队? 这个矛盾现象,本身就能说明一定的问题。

性能数据和价格标签从来不能全面评价武器装备的价值,只有将其置入整个作战体系多维度考察才能看得更加准确和清楚。 F-35 在体系中的综合表现才是它真正的亮点。

从军事上看,F-35 集远程情报、监视侦察和攻击能力于一身,可以扮演攻击机、轰炸机、电子预警机、侦察机、机载告警与控制系统飞机等多种战机的角色。 “战斗机”的标签不能涵盖其全部功能,它真正的价值恰恰不在于其先进的飞行参数,或作为攻击平台的技战术

性能, 而在于其作为体系节点处理信息、参与联合作战的能力。

有鉴于此, 美军将 F-35 称为飞行的“传感器先锋”,高度重视其可能在未来战争中表现出的改写自动化指挥系统处理模式甚至改变交战规则的潜在价值。 在美国空军设想的“战斗云”概念中,F-35 既可以作为武器系统节点与其他力量组配共同完成攻击任务,也可以作为分布式体系的一部分发挥传感器作用,在机上完成快速处理数据并有选择发送给适配用户的任务。 例如,指挥“宙斯盾”舰队拦截射向美航母战斗群的反舰弹道导弹。

美军将 F-35 的入役视为美军迈入未来二三十年空战模式新门槛的标志性事件,认为该机虽然囿于作战网络目前的发展水平, 价值不能得到完全体现, 但随着作战网络的不断升级完善,其潜在价值必将得到越来越多的体现。

从政治上看,F-35 是美国威慑潜在敌国的空中利器。 形成初始作战能力不久的 F-35 频赴海外遂行部署、 驻训和联演任务,彰显实力。

今年 3月美韩联合军演期间, 美海军陆战队从日本调派了 F-35B 在朝鲜半岛空域实施首次精确投弹演练, 并借助媒体高频曝光, 走完了对朝空中威慑的全部程序。该机 1月份才部署到日本,完成其海外部署的首秀, 马上受命遂行威慑任务, 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美军对F-35的倚重和信心。

欧洲方向,4 月 25 日, 两架美空军的 F-35A 飞抵爱沙尼亚的空军基地 ,按计划参加北约举办的军事训练。 这是美军的第五代战机首次赴欧驻训,具有里程碑意义。 3 天后,又有 2 架 F-35A部署到了保加利亚, 与早前部署英国和爱沙尼亚的 F-35A 构成了三角形布势,瞰制黑海和波罗的海出海口,对俄舰队出海形成有力牵制。

F-35 像一条捆绑并套牢盟友的活绳结,通过共同研发、向盟友军售、联合演训等举措,将盟友和伙伴牢牢绑缚在自己的战车上,使其在相当长的时间内无法解套,难以脱身。

供图:支点本版投稿邮箱:[email protected]

Recommend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