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ranscript

AA4420172017年年55月月1616日日 星期二星期二 编辑编辑::周茂川周茂川 版面版面::马媚马媚 校对校对::王秀利王秀利

江苏发展大会官网

江苏发展大会官微

初夏时节,记者走进位于苏州太仓市区柳州路的朱棣文小学,右手边一条绿荫环绕的校园小道被命名为“朱棣文之路”。道路两旁的文化墙,布置了图文并茂的展板,展示着朱棣文的生平事迹,包括他的成长经历、求学历程、科学成果等。

这是太仓市第一所以个人名义命名的学校。朱棣文小学校长陆莉玲告诉记者:“朱棣文小学前身是太仓市新区小学,1999年9月建成投入使用,为了表达家乡人对诺贝尔奖获得者、华裔科学家朱棣文的尊敬,也为了激发学生爱科学的热情,经朱棣文本人同意后,学校更名为朱棣文小学。”

新华报业全媒体记者 潘朝晖 沈峥嵘

“蛟龙号”总设计师、中国工程院院士徐芑南:

深海强国梦,圆在太湖之滨“我这一生里,有三个地标,一个是我的祖籍

浙江镇海,一个是出生、成长的上海,还有一个就是江苏无锡。在江苏,我待的时间不是最长,但寄托的感情最深,因为,这里是我圆梦的地方。”

2017年的春天,“蛟龙号”总设计师、中国工程院院士徐芑南在太湖之滨无锡,将自己与江苏29年的情缘,向记者娓娓道来。徐芑南说,他深深地感谢江苏,因为在这片沃土上,他坚守一生的深海强国梦,一步步变成了现实。

新华报业全媒体记者 马薇

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朱棣文:

我身上百分之百的基因是中国的中西合璧教育,“诺贝尔

级的大厨”会包馄饨朱棣文1948年2月28日出生于

美国密苏里州圣路易斯市一个学者之家,他的祖籍与著名的华裔物理学家吴健雄一样,同为江苏太仓。

1997年朱棣文以“光束蜜糖(雷射制冷捕捉技术,Laser Cooling-Trapping)”抓住了原子,从而拥有了学术界最闪亮的光环。而在获得诺贝尔奖的几天后,朱棣文又像往常一样,骑着自行车,在校园附近山路上骑行,到达山顶后吹风享受惬意。这种攀登高峰的艰辛和乐在其中,只有努力后才能“抓住”,而他的聪慧和淡定,也是苏州人一贯的性格禀赋。

朱棣文虽然在美国长大,但从小父母就告诉他们兄弟三人:“你们是中国人,你们的家乡在苏州的太仓,很多亲人都在那边。”他们兄弟仨也都是中西文化共同浸染下成长起来的,继承了中西文化的精髓。朱棣文的内心深处既有西方人的率真、幽默,也有东方人的谦虚、含蓄。

朱棣文的厨艺很高,喜欢下厨做菜,被同事戏称为“诺贝尔级的大厨”,中国菜、意大利菜、法国菜、墨西哥菜都会烧,但以中国菜和墨西哥菜最为拿手。朱棣文回忆说,三兄弟跟妈妈在家里厨房包馄饨,“大家排成一列,妈妈负责调馅,大哥在前头擀面皮、放馅,我跟小弟在后面负责包馄饨,好像工厂的生产线一样,很有趣”。在研究所里,朱棣文偶尔也会

“秀”一把厨艺,让朋友们一饱口福。

为朱棣文小学题词:让学生学会并热爱学习

“朱棣文是享誉世界的物理学家,他的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为我们的教学注入了源源不断的动力。”朱棣文小学校长陆莉玲告诉记者,2000年8月朱棣文到访学校后,老师们就开始在报纸杂志上搜集朱棣文的有关资料和成长故事,编辑了两本校本课程教材,作为学生的必修课。

“我们从朱棣文精神上总结出‘格物致知、书香致远’两条,注入到校园文化中。”

在陆莉玲的校长办公室,墙上挂着 朱 棣 文 当 时 的 题 词 :Primaryschool is the first school,andasthe first school, it is thefirst important step forward ina lifelong quest ofknowl-edge。 May the students learnto love learning during thisfirst step——朱棣文(中文译义“小学是基础教育,是一个人在学习生涯中迈出的最重要一步,要在这里让学生热爱学习,学会学习——朱棣文”)记者注意到,在这份特别的英文版题词最后,写着三个中文字“朱棣文”,这也是朱棣文为数不多会写的汉字。

“当时,我们本想请他题写关于创新方面的内容,但他在参观完校园后,写下了这两句话。现在看来,这两句话才是小学教育的真谛。”王晓春,朱棣文小学的首任校长,2000年朱棣文到访学校,正是由他陪同接待的。

他心中:老宅是一本翻开的书,故乡是诗意水乡

1998年朱棣文第一次到太仓时,受父亲朱汝瑾的嘱托,曾看过老宅的宅基地。那时,这条始建于明代的老街在老城区改造中拆除不久,新楼刚刚竖起,给寻根访祖的朱棣文多少留下了点遗憾。2000年朱棣文回乡,太仓建筑设计院设计了两个方案,准备在老宅原址上建一个“朱棣文祖宅”纪念场地。朱棣文选择了其中一个以翻开的书本的设计方案,上面用简单的文字介绍朱氏家族。他说,纪念场地要简朴,边上要有让人休息的椅子,让人感到舒适温暖。

在太仓的时间很短,但朱棣文还抽午餐前的一点时间去参观了军旅画家高仁歧的个人油画艺术馆。这里展出了60幅油画精品,但让朱棣文最欣赏的并不是军事题材的画作,而是一幅《江南水乡》小品。画面上,高高的石拱桥、清清的河水、古老的石驳岸,以及老屋、马头墙,构成了诗意的水乡。也许,这就是朱棣文梦中的故乡缩影吧。

于是,朱棣文选择在这幅画前和油画作者高仁歧合影,高仁歧也读懂了朱棣文眼神中的故乡情结,当即取下这幅画赠送给他,并请他题词。

朱棣文说:“我在美国出生、长大,当然是美国人。但我的祖籍在中国江苏太仓,我是完完全全的中国人。所以,有许多基本的价值观,我想我是中国的。按照科学术语的说法,我身上百分之百的基因是中国的。”

报效祖国,花甲之年重挂帅

2012 年 6 月 24 日,“蛟龙号”7000米海试成功,在世界载人深潜榜上刻下了“中国印记”。“蛟龙号”潜航员与“天宫一号”航天员成功对话,海天同庆,举国欢腾。

此时此刻,作为“蛟龙号”总设计师的徐芑南,忍不住热泪盈眶。为了这一天,他在太湖之滨无锡,足足奋斗了近30年。

2002年,科技部启动“十五”期间863计划重大专项——7000米载人深海潜水器,打响了我国深海技术领域的攻坚战。选总设计师时,大家不约而同地想到了徐芑南。他是我国从事深海潜水器研究的元老,先后担任过5项载人和无人潜水器的总设计师和副总设计师,并多次呼吁国家开发深海载人潜水器。

而此时,徐芑南已经从中船重工702所退休了6年,正携老伴在大洋彼岸美国,与儿孙共享天伦之乐。徐芑南夫人方之芬回忆道,当时接到电话,徐芑南一个劲说:“来不及了!赶快要赶回所里!”

徐芑南自己则说:“从1992年开始,我就在做7000米载人潜水器研制的准备工作。我想圆这个梦!我可以!”

不顾患有严重心脏病,徐芑南毅然放弃在美国颐养天年的生活,带着老伴回到祖国,回到无锡,为梦想冲刺。为了方便工作,徐芑南夫妇把家安在了702所招待所,从此一住就是10年。

作为总设计师,徐芑南不仅带领

科技人员开展技术攻关,而且不顾年龄和身体的限制,坚持亲自验证自己的科研成果。2009年8月,“蛟龙号”第一次海试,徐芑南坚持和大家一同登上母船“向阳红9号”。他说,上船的时候,自己随身携带的花花绿绿的药品和氧气机、血压计等医疗器械装满了一个拉杆箱,“吃药就像吃饭一样”。即便如此,在两个多月的海试中,除了因病不得不上岸休息了10天,剩下的时间,他都和年轻人一样,坚守在船上。

“蛟龙号”十年研制过程中,徐芑南带领团队破解了载人潜水器整体抗压、坐底方法、下潜上浮流程、应急技术等一个个关键难点,不断刷新中国人在大洋上的深潜新纪录,被科技部领导称之为“国家的宝贝”。迄今为止,“蛟龙号”已成功下潜近 140次,先后搭载40多名科学家开展海底近距离研究,把我国海洋科技创新能力提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结缘无锡,扎根太湖29年

“我想设计它像一条鲸鱼,流线体型的,一个要它直航稳定,一个要它机动灵活……”很多年前,在风光秀丽的太湖山水间,徐芑南在心中默默描画出“蛟龙号”最初的倩影,他的深海梦,从此启航。而他圆梦的过程,恰与无锡这座城市奋进发展的历程同频共振。

1971年到1981年,徐芑南在这里工作的第一个十年间,无锡人务实地抛开争论,积极探索集体经济发展

新模式,而徐芑南则顶着巨大压力,突破技术封锁,自行研制出我国最大的压力筒设备系统,奠定了我国水下舰船结构研究基础。2002年之后的十年里,无锡大踏步向高新技术产业转型,徐芑南和他的7000米载人潜水项目组一起,向着尖端深海科学领域发起冲刺,一次次刷新着“中国深度”。

2013年12月,徐芑南以77岁高龄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是当年新当选院士中年龄最大的一位。他告诉记者,当他在无锡702所的办公室里得知这个好消息的时候,感到非常高兴,不仅为自己,也为702所这个集体。“这是对702所全体同志工作的肯定,特别是对年轻同志的一种激励。”徐芑南说。

无锡务实奋进的城市气质,滋养了徐芑南不断迸发的灵感,也促使他最终把家安在了这里。走在702所周围,徐芑南和老伴方之芬,常常忍不住感叹无锡城市的变化,“我们刚到这儿时,边上全是农田,如今已是绿树成荫,高楼林立,这个变化太大了。”徐芑南说。

“我非常希望,江苏能够在深海技术突破上继续发挥引领作用,为我国深海事业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徐芑南说。

我 在 美 国 出生、长大,但我的祖籍在太仓,我是完完全全的中国人。有许多基本的价值观,我想我是中国的。

——朱棣文

朱棣文

徐芑南

我这一生里,有三个地标,一个是我的祖籍浙江镇海,一个是出生、成长的上海,还有一个就是江苏无锡。

——徐芑南

Recommend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