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ranscript

■■■■■ ■■■■■ ■■■■■

值班主任:伍立杨 主编:陈海虹 美编:杨薇读书文化周刊文化周刊

灯下语wwhh读书会wwhh

品书斋wwhh

2014年8月28日 星期四B11

新书架wwhh

■ 古滕客

幽默风趣中明白经济学

因为通俗易懂的经济学讲解风格,梁小民被称为大众经济学家。在《读懂世界的第一本经济学书》一书中,梁小民讲世界的经济危机,中国的经济崛起,在这之间,经济学能为我们带来哪些启示,能为我们解决什么问题?梁小民以通俗的语言,通过分析一个个经济事件,让一本书就能轻松读懂世界经济局势。寓言、武侠、历史、当代段子,都被他信手拈来,用经济学视角诠释得妙趣横生。他将高深的经济学,转化为人人都能读懂的大众经济学读物,真正意义上担负起了读书人的文化责任,使更多的人拥有经济思维,理性面对生活中的经济“陷阱”。

作为经济学界知名经济学家,张五常的读者熟悉度和认可度较高。他的《新卖桔者言》,集结了60余篇从观察现象开始、然后引进理论或假说作解释的文章,用简单的经济理论与概念,来解释表面复杂无比的世界。他以独到的视角和精辟的语言,讨论了国际贸易、农民、土地使用等问题,以及打假货、炒黄牛等日常现象。书中示范着张五常怎样以简单的理论处理街头巷尾的现象。他认为处理街头、处理都市、处理国家、处理世界,等等的现象,需要的也不过是那些简单的理论。整本书通俗易懂,生动实用,是对实用经济学的一种完美呈现。

生活中,小到超市购物,大到买房置业,我们每天都要做出经济决策。经济学家郭凯的《王二的经济学故事》,尝试用寓言故事,帮人们读懂中国经济。王二是虚构的人物,是著名作家王小波笔下的一个名字。在本书里,郭凯将“王二”设计成一个没有脸谱的人物,他是中国普通大众中的一员。每一篇都以王二这个虚构人物在日常生活中遇到的“小”问题开头,继而扩展到与之殊途同归的经济层面的“大”问题,把本来深奥的经济学原理活灵活现地呈现给我们。文章风趣幽默、逻辑清晰、环环相扣,有助于门外汉了解经济学的分析逻辑和方法。

林行止有“香港第一健笔”的称号,他写的经济类趣味读物,绝对不应错过。他几乎每天都有文章刊登于香港报

刊,所涉内容亦以财经为基点“谈天说地”。而《开开经济学家的玩笑》一书,选取了他有关财经、经济学、经济学家的随笔35篇,其特点是能够在纷繁的经济表象中,运用经济学原理做深入浅出的叙述,善于把艰深复杂的经济理论,以浅白的文字描述与分析。他把经济学和生活趣味融为一体,所写内容不限于政经,也包括古今中外、各类嗜好、所见所闻,让人在娱乐中学到知识,丰富阅历,提高素养。读之,既风趣易懂,又有见地、深度。

从整个世界经济大棋局,到中国的股市和楼市这样的小棋局,经济学家时寒冰在《时寒冰说:经济大棋局,我们怎么办》中,一一剖析,使得很多被掩盖得很深的东西都纤毫毕现。一开始,时寒冰就从货币现象入手,展开了一条由货币超发所主导的趋势之线。在这条线上,政府的决策思路、大宗商品的趋势、宏观经济趋势和整个国际大棋局,都尽现于眼前。然后从经济和金融领域,拓展到国际大棋局之下,让一切变得清晰明了。这是一本通俗易懂、透彻分析问题本质而又引人入胜的书。不仅帮助我们更深刻地了解这个世界,也为我们指明了应对的策略和原则。

睿智博学中读懂经济学

作为一位有足够的能量、声望和智慧的经济学家,吴敬琏在这样一个敏感时期,与马国川共同推出《中国经济改革二十讲》,将与我们一同思考,中国怎样才能实现顺利转型。书中回顾了中国改革的整个历程,找出矛盾,并提出解决方向。今天中国经济的问题,根源在于市场化、法治化的改革不彻底,不到位,为此重新大声呼唤改革。他认为,目前朝野上下当务之急,就是由具有高度权威性的改革领导机构牵头,进行重点改革项目的方案设计和改革的总体规划。尽管还不能说他的观点就是一锤定音,但是从他的文字中,能感受到呼唤改革的迫在眉睫。

作为最具影响力的华人经济学家之一,陈志武在《金融的逻辑》中,深入浅出地从财富的文化和制度基因谈起,追问中国的出路问题。为什么中国的钱这么多?为什么中国人钱多了反不安?为什么“养儿防老”不道德?为什么说西方的兴起主要靠制度而不是掠夺?为什么发展金融是中国的唯一出路?书中的一些观点比如“藏富于民”,更能激起老百姓的认同。陈志武认为

民间富有是自由、民主、法治的基础。但政府太富有,会挑战民间的空间,挑战民主宪政与法治。书中所言及的那些背后的真实,都是很容易让人理解的,都是极朴素的逻辑。

经济学家汪丁丁的《新政治经济学讲义》一书,汇集多年来求解中国社会基本问题,是一部关于中国人如何生活得更美好的书。探讨的核心议题就是正义,具体包括正义理论中特殊主义与普遍主义的纠缠、正义观念的发展史与社会实践,以及社会正义与公共理性、民主的关系等主题。书中特别指出,正义感是幸福的一部分,他给出的典型案例是:如果你生活在一个非常不正义的社会里,尽管你的收入非常高,你也会感觉不舒服。全书立足中国社会基本问题,关注改革前景、方向,汪丁丁最终关心的依然落脚于求解中国人的正义和幸福生活诉求。

经济学表面看起来晦涩难懂,但美国经济学家曼昆的《经济学原理》,会让你觉得学经济学原来也是一种享受。《经济学原理》一书,最大特点是它的“学生导向”,如曼昆自己指出的,他要写的是一本大众喜欢看的经济学教科书。第6版在延续该书一贯风格的同时,在前几版的基础上作了全面修订,强调得更多的是经济学原理的应用和政策分析,而不是正式的经济学模型。为此,曼昆在大部分章节里都提供了案例,以说明经济学原理如何应用于现实经济问题的分析。此外,曼昆还提供了大量的“新闻摘录”,以使读者懂得什么是生活中的经济学。

博弈论是讨论利益关联的各方,如何决策制胜的学问。作为国内博弈论领域最具权威的经济学家,王则柯的《博弈论平话》,是一本博弈论普及读本。他从囚徒困境、价格大战、政治竞选、搭便车行为、扑克牌游戏、超市选址、闹市区打车等我们熟悉的故事和案例入手,深入浅出地介绍静态博弈、纳什均衡、零和博弈、双赢博弈等博弈论的基本概念与方法,阅读起来毫无艰涩之感。循着王则柯娓娓道来的博弈论故事,就可以初步领会博弈论的真谛,在商业活动和日常生活中作出理性选择。那样,“双赢”和“共赢”的结局会更多,损人不利己的后果会更少。

阅读以上经济学家的著作,能让我们领略到经济学的魅力,从中获得经济学的思维训练,增强生活的智慧。

让老百姓看得懂的经济学

■ 张光茫

活跃在当今文坛的作家梁晓声,继《中国人生存启示录》之后,又推出了一部直面中国社会热点、关注百姓生存的良心之作《中国人的淡定从何处来》(北京大学出版社)。书中,梁晓声以敏锐的目光直指当下,呼唤社会良知,让人们在现实社会中寻找心灵的家园;并告诉世人,如何才能活得淡定点。

这本《中国人的淡定从何处来》,是一部聚焦热点,发现人生智慧、追寻淡定生活的指南书。书中,梁晓声把他从生活中感悟到的经验,用理性去审视,再用他从人生阅历中发展出来的知识浸透到精神层面,为生活在社会各阶层的人们,提供一种认知当下的方法,以便能够切实地解决一些现实问题。他解读中国现实中与大众息息相关的各个热点,提出应对现实问题的一种思路,力图为人们立足社会寻找启示,强调淡定的人生就是来自对现实的清醒认识。读后,感觉梁晓声的文字兼具作家、学者、思想者、观察家等多个维度,能给人多方面的启发。

淡定是什么?不争,不抢,不浮,不躁,是内心到行为上的从容与平和。纵观过去到现在的中国人的行为,往往是不淡定,比如,处处可见的插队,中国式过马路,暴发户式的炫耀……这些不淡定,深深地烙印在很多中国人身上,成为一种独特的国民性征。为了这份淡定,梁晓声大声疾呼:“在中国,一个人要学着怎样才是一个合格的公民,怎样才是一个好人——这件事原本他在中学就应该完成的,在我看来,我们的社

会中没有人关心孩子的心灵教育的问题。”所以,面对生活的复杂,面对内心的焦虑,梁晓声主张回归质朴、知足、正义的人性,摒弃那冷冰冰的理性,那装饰得漂亮的诺言。

梁晓声不是单纯地质问:你为何如此不淡定?而是回答我们,如何培养对现实的认知力,如何掌控丰富的社会经验,如何培育一种圆熟的社会观,用一种人生智慧,淡定幸福地生活在这个世界上。梁晓声说:“现在中国的问题很多,这些问题不能靠一个人想怎样活着的思想来解决,我想,中国人如何活得更淡定,取决于中国梦在什么时间实现到时间程度,当然我希望时间短一点。淡定的生活有两个前提:最起码的物质生活的保障,以及社会福利的保障。在这两个前提下,一个人的欲望只要不是太强烈,他可以活得相对淡定。”读来感到句句都是发自肺腑之言。

梁晓声心中,淡定是一个系统工程。一个人要做到淡定,很难。因为现在的中国,经济发展了,诱惑多了,矛盾和冲突也多了,淡定真的不易。淡定需要条件,需要净化很多东西,社会的,个人的。其实,淡定没个高低,也许到任何

时候,也不会出现绝对的淡定。可人一旦不淡定,就羡慕嫉妒恨。劝一个人放弃嫉妒不是那么简单容易的事,没有点正面文化的储备难以成功。起码,得比嫉妒的人有些足以祛妒的文化。文化确能祛除嫉妒。但文化不能祛除一切人的嫉妒,正如风和阳光,不能吹散天空的每堆积雨云。读来让人警醒不断。

那中国的文化中缺少什么?梁晓声认为缺少人文的因素。其实人文就在我们的寻常生活中,就在我们人和人的关系中,就在我们人性的质地中,就在我们心灵的细胞中,这些都是文化教养的结果,这也是我们学文化的原动力,而且是我们传播文化的一种使命。读之,感觉梁晓声的文字,始终坚持自己的操守,禀持知识分子的良知和情怀,高扬人文主义的精神。

作家龙应台说:“知识分子历来就有矫正社会恶疾和唤醒民众的使命,包括基本概念的重建。在这一点上,梁晓声先生是令人尊敬的。”梁晓声与共和国同龄,用文字见证时代变迁。他以知青文学奠定底蕴;悲悯底层命运,他笔指官僚权贵秉持道义。阅读梁晓声淡定的智慧,将带给我们更多的思考与启迪。

中国人为何如此不淡定——读梁晓声新书《中国人的淡定从何处来》

■ 巴陵

《救赎,在迷雾中》(安徽文艺出版社)是李幼谦今年出版的一部长篇小说,也是她的第五部长篇小说,与她以前写的长篇小说不同,《救赎,在迷雾中》脱离历史背景与重大事件,写当代社会的平凡人物,内容是“寻找”,主题是“爱”。作者是个爽快人,她的小说直接深入故事腹地,让人一读就放不下,直到读完为止。

可以说,全书都是围绕寻找张勇展开与结束故事的。张勇只是普通的销售人员,在一次业务应酬中生病,自以为得了艾滋绝症,逃离医院,来到哺育他的殊胜山祈福寺等死。为此,尽职尽责的医生白雨要寻找他,只有带着未婚妻雯雯

借回家结婚请假,由张勇的前女友小英做向导找来。

被张勇救过的孤女红丹丹、失散多年寻找女儿红红的风尘女子杭英、祈福寺伪僧普度等人怀着不同目的齐聚殊胜山,有人找到了爱情、有人找回了亲情、有人找回了良心,那些在滚滚红尘中丢失自我的人,在迷雾腾腾的殊胜山得到了救赎,重获重生。

小说一开始就把释俗两家纠集在一起,让他们都陷入殊胜山的迷雾之中。这种释俗的对立与融合,本来是我们的国粹,又是我们的陋习。但繁华喧嚣的城市与清净优美的殊胜山形成鲜明对比。一对主人公在迷雾中相遇、相识、相知到最后被迫分手,情节波澜起伏,场景

和人物的命运变化充满了戏剧性。这些矛盾此起彼伏,带动故事的发展,增加了作品的戏剧性,推动小说进入了高潮。

小说全篇构思精妙奇特,情节跌宕起伏,故事套故事,紧紧扣人心弦。最突出的是,这部小说由三根主线交织发展:白雨与雯雯的爱情故事是一根主线,他们为拯救别人的生命放弃自己婚假;张勇与红丹丹是一根主线,以爱情激励对方坚强地活下去,却又因深爱对方悄然放弃;红丹丹的母亲杭英与老于一根主线,身份地位年纪的差异让婚姻不得善终。

《救赎,在迷雾中》从开篇就把故事凸出来吸引着读者,让故事中的这些热血青年生死追寻、以人性的温暖去救赎那些误入歧途的人们,作者用流畅的语言解读了

一个千奇百怪的故事,将现代社会的众生百态表现得淋漓尽致,把生命与精神的主体意识提升到人的终极位置,进行伦理和道德的鞭责,再在迷惑中为我们开辟一条路径,让我们寻找到真理。

李幼谦用细腻而敏锐的笔力,描述当代人生活的物质世界与向往的精神世界中那些无法切换的东西,把一个普通的生死问题提升到对生命的主体意识,弘扬了爱与责任的力量。最后告诉我们大家一个真理:人无论在任何迷雾或疑惑中都不要迷失自己,忘却方向和目标,我们要坚信自己的抉择是对的,一定要坚持走下去;人生只有坚持自己的主张和想法才能解救自己,才能把自己从欲望和人伦中解救出来、获得重生。

在救赎间抉择自我

更向《论语》觅知音■ 张素燕

我读《论语》,起步晚亦。而立将半,始捧读之。虽然以前也零零星星的知道些句子,大都是上学时课本上的三言两语。抑或是闲暇之余在杂志报刊上浏览到的只言片语。从头至尾,细细读来,还未曾有过。虽对《论语》向往已久,早就想以求饱读,以解饥渴,可无奈琐事缠身,无暇顾及。即便有零碎时间,也难求得宁静之隅,静下心来,仔细阅之。今获暑假闲暇,难得求哉,便手捧《论语》,潜心研读。

此时真如苏老泉读书,犹悔迟了!我如井底之蛙,焉不知世界之大,海阔天空。我在内心一遍又一遍地责问自己:“如此文学瑰宝,我以前怎么没学?我早干嘛去了!”

我每天卯足了劲,认真读。每句话都要反复咀嚼回味,然后“口而诵,心而惟”。如此每篇有大约二十多节内容,要研读每句话的意思,弄懂,弄透,需要一定的时间,然后我再写下来。因此每天策马扬鞭,也只能读上两篇。如果再读下去,则浅尝辄止,印象不深了。再说,头脑也有点晕涨,需要休息调节下。剩下的时间,只能用来消化理解。虽深知“欲速则不达,”但我真想多学点,有时一天也憋着劲,读上三四篇,头则昏昏然。当然,在放松休息的时间我也会学习其他的书籍来代替。如斯乎,每天学《论语》,每天读《论语》,如此坚持研读十天有余,终于读完了《论语》。

读罢《论语》,掩卷深思,感悟颇深,百感交集呀!

《论语》中所提倡的观点和道理都是朴素的,生活中来,又到生活中去,是非常切合实际的,让人读了能很受启发。很佩服二千五百年前的古圣先贤们能总结出如此深刻,如此实用的道理。这些礼仪礼节在我们当今都是很实用的。这也是我们所缺乏的。我们如果能在生活和工作中践行这种礼仪原则,那我们的社会将是温馨和谐的。

《论语》是我们的根,我们的本,是我们立足之地的坚实根基。“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时刻以“克已复礼”来提醒自己,脚踏实地的仰望星空,我们的大家庭岂不温暖友爱?我们的生活岂不和谐美好?如斯乎,文明礼仪的社会不就在我们身边吗?

丘吉尔长期罹患忧郁症,他称忧郁症叫做“黑狗”。在大人物中,饱受忧郁症折磨的,丘吉尔并非唯一。叫得出名字来的还有一大串:雨果、伍尔夫和托尔斯泰。

非凡成就与忧郁性格之间的关系,仍有待于深入探讨,但几乎可以确定,对某些人来说,忧郁症就有如一条鞭子。《丘吉尔的黑狗》首次出版于1970 年代,多次再版,是斯托尔多种著作中最畅销的一种。书中以一种积极向上的态度来观察心理忧郁现象,对弗洛伊德的理论进行了反思,剖解了许多大人物的忧郁心理与非凡成就之间的关系。

作者安东尼·斯托尔是英国首屈一指的精神科医生、作家,牛津大学研究员。译者邓伯宸,成功大学外文系毕业,曾任报社编译、主笔、副总编辑、总经理,现为《新观念》杂志专栏作者。

《饕餮之问》汇集了杨炼历年来的创作的组诗代表作、诗歌新作以及译诗。他的诗歌吸纳了中国传统与西方现代主义的双重遗产,将汉语诗歌的独创性展现给世界。在他的笔下,能同时感受到祭司的神秘、拓荒者的狂野、钻探工的坚执、建筑师的严整和微雕艺人的精细,而将如此多的品性熔融为一的,则是鼓涌于血脉之中、似乎永不衰竭的创造热情。三十多年来,杨炼一直站在当代诗歌的前端,敲击出诗歌的种种可能性。

杨炼

江苏文艺出版社

2014

年8

饕餮之问

丘吉尔的黑狗

[英]安东尼·斯托尔

邓伯宸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4

年8

生活中的吃、穿、住、用、行,每天都在与经济学打交道。但经济学到底是什么?与我们有怎样的关联?这是很多人关心的问题。这里推荐适合大众阅读的经济书,将给你一些耐人寻味的启迪,让你像经济学家一样思考社会,思考人生。

对青春梦想的展露■ 半塘月

耄耋文化老人王蒙的作品敢于反映社会现实、针砭时弊,像他的小说《组织部新来的年轻人》,我们都耳熟能详。今天,这位文化老人的长篇小说《闷与狂》(北京联合出版公司出版)再次面世,写尽了一位沧桑老人年少时拥有的青春情怀与梦想。

这本书,与其说是历史之书,不如说是作者一生的心迹展露,是一部耄耋抒怀,坦诚自己少年时期的狂歌与想象。书里王蒙老人以强大、奔涌的语言能力驾驭历史,审视走过的生命历程,回想自己那些生命里的伤痛和闪光的时刻,咀嚼自己心灵的奇遇。王蒙先生自己曾说过:“青春和耄耋本来并不是一个风马牛不相及的东西。青春太多了,压缩成了耄耋。耄耋切成薄片,又回复了青春。”的确如此,王蒙老人自认为80之后就是80后了,回忆起家乡的美好,那满树的梨花,冬日的逝去,这些都照亮了属于王蒙自己的春天,让他兴奋不已。

这部长篇小说,不光是王蒙人生最美、最深情、最诗意盎然的记忆书写,还是每一个中国人共同的心灵史诗。整部书是以奔涌有力的语言书写历史,审视自己走过的生命历程,那些生命里的伤痛和闪光的时刻,就成了永难以忘记的东西。今天咀嚼回想起来并成于笔下,有反思,有批判,写出了那一代人的独特感受,使这部书,成了中国版的“《忏悔录》”。

在《闷与狂》中,王蒙所表现的主题是历史和现实的相纠结,二者如同两条影子,如影随形般跟在王蒙的身后:他在追逐历史,历史也在追逐他,他在追逐现实,现实也在追逐他。

“青春万岁”的王蒙,对岁月进行了逆袭,也对自己的小说进行了逆袭,他颠覆的不仅仅是时间的无情和年龄的冷酷,更有文学艺术上的特立独行,这再次证明了李安的那句名言:“这世界上惟一经得住岁月摧残的就是才华”,王蒙老人即是如此。

梁晓声

中信出版社

2011

年4

浙江人民出版社

2012

年7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2

年5

中信出版社 2010年1月 北京联合有限公司 2014年3月

Recommend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