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ranscript
Page 1: 南开区的历史与文化探析 - file.upload.tjjw.gov.cnfile.upload.tjjw.gov.cn/2018/01/0109/jinyun/06.pdf十四年(1898)严范孙设立私塾,名严馆;光绪二十七年(1901)

南开区的历史与文化探析

南开是老天津旧城西南方一带地方的统称,建国后分别为天

津第 11 区和第 7 区,1956 年市区规划按地称呼南开,1966 年“文

化大革命”期间改为东方红区,1968 恢复南开区名至今。南开区

具有悠久的历史、辉煌的文化、光荣的传统、繁荣的商业、独特

的民俗。现系统梳理挖掘南开区十二种文化方式。

老城厢文化

南开老城厢,是南开区多元文化的辐射源,天津作为中国著

名的历史文化名城,已有 600 年的历史。老城厢有深厚的政治文

化根基。建城以后,老城厢成为天津的政治中心,军政衙署多建

于此。如天津三卫卫署、天津镇总兵官公署、天津县衙署、整饬

天津道公署、长芦盐运署、天津府知府公署、天津府分府衙门等,

《天津卫志》、《天津府志》、《天津县志》等旧志记载,老城厢衙

门行馆多达五十余个。因此,上谕、下奏及公文、告示等也很多。

以咸丰三年(1853)为例,从五月到十二月,《天津政俗沿革记》记

载涉及天津兵事的上谕、下奏就有 18 件。这成为明清时期天津

四方城的特殊文化现象。老城厢还有深邃的文人文化积淀。从正

统十二年至宣统三年,天津共考中进士、举人 2134 人。当然这

是全县的,其中也有“寓贤”、“流寓”者,但老城厢占了不少人,

可见其文化层次之高。在这里还有大量的诗词歌赋、庙楼楹联,

透露着文人的雅气。如乾隆手书文庙大成殿抱柱联“教垂万世继

-124-

Page 2: 南开区的历史与文化探析 - file.upload.tjjw.gov.cnfile.upload.tjjw.gov.cn/2018/01/0109/jinyun/06.pdf十四年(1898)严范孙设立私塾,名严馆;光绪二十七年(1901)

尧舜禹汤文武作之师,气修四时与天地鬼神日月合其德”;梅小

树撰、华世奎书的鼓楼楼阁外檐书联:“高敞快登临,看七十二

沽往来帆影,繁华谁唤醒,听一百八杵早晚钟声。”天津的新老

“八大家”和名门望族,例如甲骨文专家王襄、教育家马千里、

博物馆专家陆文郁、音律专家杨学川、电影家沈浮,等等,营造

了天津文人文化的氛围。因此文人文化成为老城厢的主流文化。

老城厢有着深厚的民族文化传统。这里的民族文化繁荣,儒

学教育悠久,不仅有卫学、府学、县学及社学、商学、义学,还

有私塾、书院等。天津高雅文化大观园水西庄主人查为义,还捐

城内废宅,创立“问津书院”,并请客居水西庄的学者讲学,“以

经义史论及诗古文词课士,于是津人士多渊懿博雅之材”(《天津

政俗沿革记》)。晚清时期,这里还聚集着许多蜇声沽上的老中医,

乾隆四年(1739)在东门出现的润善堂,是天津第一家中药店。天

津人行侠好义,有习武的风尚。拳术、摔跤、举重(石锁、石砖)、

拔河、踢毽、跳绳等传统的体育文化,在津门盛行。明代在城内

武庙内,还设立了“武学”。明清时期曾有三人考中武状元。老

城厢是天津民族文化的发祥地。

学府文化

(一)南开大学

1919 年 10 月 17 日,由教育家张伯苓和严修创办。初创时,

有学生 96 人,分文、理、商三科。30 年代改为文学院、理学院,

共 13 个系。1937 年“七七事变”后,南开大学惨遭日本侵略者

-125-

Page 3: 南开区的历史与文化探析 - file.upload.tjjw.gov.cnfile.upload.tjjw.gov.cn/2018/01/0109/jinyun/06.pdf十四年(1898)严范孙设立私塾,名严馆;光绪二十七年(1901)

轰炸,校园毁于一旦。8 月举校南迁,与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合

组长沙临时大学。后迁昆明,改称西南联合大学。1946 年秋,南

开大学由私立改为国立,回津复校,建成一所拥有文、理、工、

商 4 个学院共 16 个系的综合大学。

1952 年全国高等院校进行调整,南开大学的工学院等系科调

出,原分布于市区内外的 5 处校址划出 4 处,仅保留地处八里台

的校址。调整后全校共设 14 个系,3 个专修科,后又调整为 9

个系。南开大学八里台校区占地 137 万平方米,校舍建筑面积 57

万平方米,既有 20 年代美国洛克菲勒基金会捐建的科学馆,又

有50年代兴建的中心教学楼,更有80年代新建的经济学院楼群、

富丽典雅的东方文化艺术楼以及美轮美奂的逸夫图书馆及 90 年

代现代化的高科技楼。学校图书馆藏书 225 万册,中外文期刊近

7300 种,是全国高校中藏书丰富的图书馆之一。学校拥有先进的

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计 3 万余台件,价值亿元,还有设备一流

的现代化专业教室、语音室、计算机房、微机教室等。2000 年被

列入国家“985”工程一期重点建设院校。

2011 年,南开大学新校区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和中国天

津市人民政府签署协议共同建设。新校区位于天津市津南区海河

之畔的“海河教育园”内,占地 250 公顷,校区整体以砖红色为

主色调,建筑大气磅礴。校园以南北和东西向轴线划分,共享建

筑图书馆、本科生教学楼、实验楼依次坐落在南北轴线上。文科、

理科、新兴学科组团错落分布在轴线四周。进入东门后,屹立着

-126-

Page 4: 南开区的历史与文化探析 - file.upload.tjjw.gov.cnfile.upload.tjjw.gov.cn/2018/01/0109/jinyun/06.pdf十四年(1898)严范孙设立私塾,名严馆;光绪二十七年(1901)

按 1:1 的比例复原建造的南开校史上三座著名建筑——秀山堂、

木斋图书馆、思源堂,使人们感受一场穿越历史的校园之旅。

(二)天津大学

天津大学前身系北洋大

学,始建于 1895 年 10 月 2

日,是中国近代教育史上第

一所大学。建校时冠以“天

津北洋西学学堂”,一年后改

为“北洋大学堂”。它以“实

事求是”的校训,严谨治学的校风,勤奋质朴的传统蜚声中外,

为中国造就了一批优秀人才。中国共产党的早期领导人张太雷就

是北洋大学法学科的学生。1951 年北洋大学与河北工学院合并,

更名为天津大学,成为全国规模最大的多科性工科大学之一,

1959 年被国务院首批确定为国家重点大学。天津大学卫津南路校

区占地面积 182 万平方米,建筑面积 142.5 万平方米,图书馆 2.6

万平方米,藏书 171 万册。北洋园校区于 2015 年 9 月投入使用

占地总面积 243.57 万平方米,规划总建筑面积 130 万平方米,图

书馆 4.3 万平方米,两校区馆藏书刊总量 280 多万册,另有多种

音像资料、微缩资料和各类光盘数据库近 200 个。学校具有培养

学士、硕士、博士的完整体系,是全国首批成立研究生院和招收

博士生的高等学校之一,形成了多学科、多层次的人才培养系列。

天津大学是 1959 年中共中央首批确定的 16 所国家重点大学之

天津大学校址

-127-

Page 5: 南开区的历史与文化探析 - file.upload.tjjw.gov.cnfile.upload.tjjw.gov.cn/2018/01/0109/jinyun/06.pdf十四年(1898)严范孙设立私塾,名严馆;光绪二十七年(1901)

一,是“211 工程”、“985 工程”首批重点建设的大学。

(三)南开中学

南开中学座落于南开四马路,是周恩来总理的母校。光绪二

十四年(1898)严范孙设立私塾,名严馆;光绪二十七年(1901)

王奎章亦设私塾,名王馆,各有学生 10 余人,皆聘请张伯苓为

教师。南开中学始于严、王两馆。

光绪三十年(1904)4 月,张伯苓、严范孙赴日考察。回国

后,择地严宅偏院,于当年 10 月 17 日成立中学堂。严氏捐助教

具、改建费,王氏捐助理化仪器及课桌椅。年底,该校改名为私

立敬业中学堂,光绪三十一年(1905)又称天津第一私立中学堂,

光绪三十二年(1906)秋,邑绅郑

菊如捐地 1 万平方米建筑校舍(即

东楼)。次年 2 月迁入新校舍,5

月建礼堂,更名为私立南开中学

堂,后又购地近 2 万平方米兴建

大饭厅和学生宿舍。1912 年更名为私立南开学校,张伯苓任校长,

并定 10 月 17 日为建校周年纪念日。

南开中学自北而南原有楼 3 座。靠北为东楼,1977 年 6 月

23 日辟为“周恩来同志青年时代在津革命活动纪念馆”;靠南为

南楼(即范孙楼),始建于 1929 年,后做实验楼,内含物理、化

学、生物实验室;居中为中楼,建于 1919 年,原为 2 层,1977

年曾为 3 层,后为教学楼并包含图书馆和部分办公楼。在校园北

南开中学校址

-128-

Page 6: 南开区的历史与文化探析 - file.upload.tjjw.gov.cnfile.upload.tjjw.gov.cn/2018/01/0109/jinyun/06.pdf十四年(1898)严范孙设立私塾,名严馆;光绪二十七年(1901)

部,自西而东原有一排二层楼,为北楼,始建于 1913 年,1963

年重修,后为计算机、电教楼。北楼与中楼之间为礼堂。南楼以

西是新楼,建于 1963 年,为教学楼,有教室 24 间,校园的中部

自北而南,平行并列带廊的平房数间,作办公室及校办工厂的车

间。校园西部为体育场,1983 年于其中建体育馆 1 座。1993 年

市政府决定将区体委占用的原南开体育场重新划归南开中学,现

为翔宇学校。1995 年在市政府关怀下,一座建筑面积 15000 平方

米的综合现代化科学教育实验楼—“翔宇楼”在原北院小操场破

土动工,现已成为南开中学标志性建筑。

南开中学教育教学独具特色、校风严谨,人才辈出。周恩来、

温家宝、邹家华、朱光亚、吴阶平、曹禺等一大批著名人士就是

校友中杰出代表。

百年老字号文化

(一)正兴德茶庄

正兴德茶庄原座落在北马路 1 号,毗邻官银号老菜市。其原

名系正兴德号茶庄,旧址在北门外竹竿巷,始建于乾隆三年

(1738),创办人穆文英(回族),系天津“八大家”之一,开业初期,

仅经销湖南、湖北的绿茶及安徽六安大叶,兼售鼻闻药(俗称鼻

烟)。后自行研制窖花,制作花茶,上市后,销售兴旺。至 20

年代在茶叶包装上加印“绿竹”商标。绘有绿竹和行云流水图

案,曾得盛名。1928 年,天津第一次国货展览会上,“绿竹”

茶叶获得优秀奖章。1934 年,在第三届铁道沿线出产展览会上,

-129-

Page 7: 南开区的历史与文化探析 - file.upload.tjjw.gov.cnfile.upload.tjjw.gov.cn/2018/01/0109/jinyun/06.pdf十四年(1898)严范孙设立私塾,名严馆;光绪二十七年(1901)

又获超等奖证。是年,正兴德茶叶参

加美国芝加哥百年竞进展览会,颇受

赞誉。正兴德茶庄声誉大振,生意更

为兴旺。经理满凤翔(字仲梧)与股东

穆竹苏用 4 万银元购买东北角“天常

关”平房(现址),建造支店。投资

12 万银元,1934 年动工兴建,1935 年落成开业。建筑面积 1057

平方米,楼高 4 层,首层为营业厅,二层为饭厅和库房,三层

为店员宿舍,四层为办公与会议室。楼外装饰为大理石、汉白

玉。中间正门,上悬徐世昌书“正兴德茶庄”匾额。两旁侧门,

上有书法家华世奎所题“正兴德”字号。营业厅内,设环形大

理石柜台,铜板镶面,为津门所罕见。厅内正面,悬挂昊佩争

手书“正兴德茶庄”匾额。1995 年,正兴德茶庄在国内代销点

百余家,其特制的八角茶筒、仿古茶具及陶瓷器皿,均有“正

兴德茶庄”标志。

(二)祥德斋糕点店

祥德斋糕点店原座落在北马路

137 号,营业面积 120 平方米。其前

身为“陈记果子铺”,创办于咸丰五

年(1855),旧址在城里户部,街作

坊 2 间,伙计 4,人以制售“蒸食”

为主。后改为经营糕点为主,原料选自名产地,使用精面粉、小祥 德 斋

正 兴 德

-130-

Page 8: 南开区的历史与文化探析 - file.upload.tjjw.gov.cnfile.upload.tjjw.gov.cn/2018/01/0109/jinyun/06.pdf十四年(1898)严范孙设立私塾,名严馆;光绪二十七年(1901)

磨香油,经名师指点,风味宜人,产品畅销。光绪二十七年(1901)

春,在现址开设新号,定名“祥德斋”,原址改为生产车间,成为

天津首家前店后厂、产销一体的专营店铺。以制售天津风味“京

八件”、“蛋糕”为主,并注有“明灯全球”牌商标,用精制木盒、

蜡纸包装,以免费馈赠小茶食等经销方式,赢得客主,生意兴旺。

直到解放前夕,产品经久不衰。其中,“大小八件”糕点,保持了

传统风味特色。中秋月饼品种繁多,有提浆、麻饼、自来红、自

来白、翻毛、家常烙、团圆饼,以及广式月饼等 30 余个品种,色、

形、味俱佳,长期存放,质量不变。

(三)一品香糕点店

一品香糕点店座落在东马路与水阁大街交口处。创建于嘉庆

二十五年(1820),系津籍葛沽郑姓开办,前店后坊。至光绪十

八年(1892),改由河北盐山县李春珊经营。其经营独具特色的

“72 糕”、“82 饼”,色香味俱佳,倍受宫廷赏识,由清当朝二品

杜德宇题写匾额。津门著名书法家华世奎誉题“百年老店,四远

驰名”。1985 年重建,主楼二层,建筑面积 400 平方米,营业面

积 180 平方米。经销传统风味各式中西糕点、汤圆、粽子、糖果、

罐头、烟酒、蜜钱、儿童食品、干鲜果品等 200 余种。1989 年恢

复前店后厂,经营中西式糕点、汤圆、粽子及各式月饼,自产自

销,品种 60 个。其中炉圆、核桃酥、一字酥、蒸寿桃等为传统

名品。1992 年,筹资 40 万元对店堂进行装修,改善购物环境。

自 1990 年以来,一直保持市级文明单位称号。

-131-

Page 9: 南开区的历史与文化探析 - file.upload.tjjw.gov.cnfile.upload.tjjw.gov.cn/2018/01/0109/jinyun/06.pdf十四年(1898)严范孙设立私塾,名严馆;光绪二十七年(1901)

(四)四远香糕点店

四远香糕点店座落在红旗路与

黄河道交口处。创建于光绪九年

(1883),原址在北门外大街东侧。

清末迁至东马路北端西侧,由赵炳林

开办,聘请名师研制配料,做工精细,

质量上乘,独具风味,四远驰名。1982 年,在现址进行重建恢复

四远香老字号。四远香糕点店,除制作传统风味中式糕点外,还

生产西式糕点。该店的优质汤圆,自制“四喜”牌蜜馅,选料精

良,上等江米,石磨碾粉,细腻膨松,香甜可口,畅销不衰。绿

豆糕为传统佳品,具有味甜、细腻、爽口的特点。另有以优质小

枣、红果制成的枣泥、山楂、玫瑰等糖馅绿豆糕以及用优质赤豆、

桃仁制成的西沙馅绿豆糕,更是群糕之首,食后余味无穷。1992

年,更名为四远香糕点公司。

(五)文义堂刻字店

光绪十六年(1890),孙运权在北马路开设文兰堂,是刻制

食品模具的作坊,营业面积 11 平方米,从业者 3 人。因用料考

究,刻工精细,图案逼真而畅销华北、西北、东北地区。解放后,

产品销往香港、日本,被视为工艺珍品。1956 年 1 月,与刻制肥

皂模具、糖人模具、月饼模具的振德堂、三合顺等 5 家组成文兰

堂模具合作社。1959 年南开区修配公司接管后,转为国营企业,

迁至北马路 393 号,经营面积 80 平方米,职工 12 人。1980 年以

四远香糕点

-132-

Page 10: 南开区的历史与文化探析 - file.upload.tjjw.gov.cnfile.upload.tjjw.gov.cn/2018/01/0109/jinyun/06.pdf十四年(1898)严范孙设立私塾,名严馆;光绪二十七年(1901)

后,老职工相继退休。由青年工人挖掘传统模具图案,刻制出“八

仙人”、“老寿星”、“财神进宝”等十几种月饼食品模具。

民俗文化

(一)“泥人张”彩塑

“泥人张”彩塑,是指天津

艺人张明山于 19 世纪中叶创造的

彩绘泥塑艺术品。至今已有五代

传人。张明山出生于道光六年

(1826),其父张万全以捏制和出

售泥质玩具为生。张明山从 8 岁起就帮父亲制作,掌握了泥塑全

部过程,十二三岁时,技艺已超过其父。张明山为人捏像时,只

需对面座谈,顷刻即可完成。

他制作的泥人在宫南、宫北大街销售,颇受欢迎。张明山去

世后,由其五子张玉亭和六子张华棠继承事业。张华棠早逝,“泥

人张”的第二代传人为张玉亭。张玉亭生于同治二年(1863),

从 13 岁始与父亲张明山一起做泥人。在其父创建的“塑古斋”

中边学习,边生产。张明山去世后,“塑古斋”由张玉亭管理。

19 世纪六七十年代,洋务运动兴起,泥塑等艺术品需求量增加,

张玉亭便组织家人集体创作。其中有张玉亭之子张景福、张华棠

之子张景祜和孙辈的张铭、张银。几十年内,集体创作了 2 万多

件作品,由张玉亭、张华棠之友赵月廷在估衣街开设的同升号销

售。“泥人张”第三代传人是张华棠之子张景祜、张玉亭之子张

泥 人 张

-133-

Page 11: 南开区的历史与文化探析 - file.upload.tjjw.gov.cnfile.upload.tjjw.gov.cn/2018/01/0109/jinyun/06.pdf十四年(1898)严范孙设立私塾,名严馆;光绪二十七年(1901)

景福和张景德。张景祜的作品吸收前两代的优点,在解剖学和透

视法方面都有新的探索和运用,并注重彩绘效果和装饰美。代表

作有历史故事《将相和》、古典名著《红楼梦》中的《惜春作画》

(组)等。

(二)“风筝魏”风筝

风筝,旧称“纸鸢”或“纸鹞”,

在中国有 2000 多年历史。中国古代

人曾用木料或皮革制成较大的风

筝,上面可载人负物,借风力放飞

天空,用于军事侦察或投递信息。

后来,风筝成为中国宫廷贵族的玩具。五代(907—960)时,李

亚在宫中做纸鸢,于鸢首置一竹笛,“使风入竹,声如筝鸣”。“筝”

是中国古代的乐器,风筝命名由此而来。宋元以后,风筝逐渐普

及到民间,明清时期广为流传。天津,被人们誉为中国著名的风

筝之乡。民国初年,天津风筝制作空前昌盛。最著名的是“风筝

魏”。“风筝魏”创始人魏元泰,同治十一年(1872)六月八日生

于天津。其家境贫寒,中途辍学,16 岁到北门内蒋记“天福斋”

扎彩铺当学徒。四年期满,不仅学会扎彩(给死人烧的冥器)手

艺,还学会扎制风筝,在城里鼓楼东大街开设了以其父名命名的

魏记“长清斋扎彩铺”。除制售扎彩外,大部分时间研究风筝的

制作技艺。“魏记”风筝题材丰富,有仿生的飞禽走兽;有山水、

人物,均选型生动,做工精细,彩绘逼真,具有浓郁的地方色彩

风 筝 魏

-134-

Page 12: 南开区的历史与文化探析 - file.upload.tjjw.gov.cnfile.upload.tjjw.gov.cn/2018/01/0109/jinyun/06.pdf十四年(1898)严范孙设立私塾,名严馆;光绪二十七年(1901)

和独特艺术风格,在海内外赢得很高赞誉。清代末年,慈禧太后

曾派太监来津向魏元泰定做风筝。曾任中华民国大总统的黎元洪

亲自购买它的风筝。清末皇帝溥仪在津居住时,也曾派人购“魏

记”风筝。1912 年,他的 11 件风筝在天津河北公园展出,获国

家级的直隶出品展览会金牌。1915 年,“魏记”风筝作为展品,

被送到在美国举行的巴拿马太平洋万国博览会,获得金牌奖章和

奖状。

(三)刘海风葫芦

以“刘海戏金蟾”为商标的风葫芦创始人屈文台,生于咸丰

七年(1857),直隶(河北省)武清(今属天津市)人,自幼喜

好武术,爱玩空竹(风葫芦或闷葫芦)。所用空竹,先是自做自

玩,后又自做自卖。民国初年迁家来津,在天后宫山门外“张仙

阁”旁开设“修竹斋”风葫芦店。一间门脸,一间退身,前店后

作坊,经营人员都是自己家人及亲戚。所制的风葫芦选料精良,

做工精细,“声眼”距离相当,内部哨深浅合度,声音响亮。每

逢卖货时,屈文台亲自解说,并教授各种抖法,生意日渐兴隆,

不仅在津门享有声誉,而且产品销往国外。1938 年屈文台去世,

其子屈绍先(1900-1968)继承父业,在制作上精益求精,选用

毛竹中节及上中节作原料,根据产品不用规格,竹壁厚度适中,

做出大小不同、音响不一的风葫芦。双轴的从 4 响到 18 响,单

轴的从 3 响到 16 响。中轴采用檀木,久摔不裂。1956 年公私合

营后,原门脸房改为民居。1985 年重修古文化街时,修复了“修

-135-

Page 13: 南开区的历史与文化探析 - file.upload.tjjw.gov.cnfile.upload.tjjw.gov.cn/2018/01/0109/jinyun/06.pdf十四年(1898)严范孙设立私塾,名严馆;光绪二十七年(1901)

竹斋”字号。

(四)天津剪纸

天津剪纸工艺,历史悠久。光绪之前,天津市场上出售的剪

纸,多出自河北保定王姓和刘姓工匠之手。当时,每逢年节或庙

会,他们便挟着蓝布小包,带上红纸和剪刀,摆设地摊,当场为

顾客剪制。后来,他二人相继在西关大街开设“进云斋”和“义

和斋”。从此,天津有了专门从事剪纸的店铺。随着社会需求量

的增大,剪纸作坊和店铺多起来,仅西门外就有十几家。其中东

门里“进宝斋”王进福的作品比较精致,他是天津著名的剪纸艺

人,擅剪花卉、虫草,伊德元是其得意门徒,为改进操作技术,

弃剪操刀,专用刀雕刻,使其具有新的风格和艺术特点。

(五)老城砖雕

天津设卫筑城后,一些富豪商贾,陆续在城厢定居。他们在

营建住宅上不惜重金,从庭院到门罩,从厅堂到天井,在大门、

照壁、屋脊、烟囱、梁柱、柱础、挑檐、隔扇、揣窗、窗栏等建

筑构件上,都加以各式各样的精细雕刻,有的施重彩、描真金。

道光年间(1821-1850),天津刻砖艺人发明了贴砖技术,为

加深砖雕的层次,在砖面上再加上一小块儿砖的做法,使画面的

空间加大,层次分明。到了光绪年间,刻砖艺人刘凤鸣发展了这

一技艺,在一块砖上加贴多块小砖,使得画面的凹凸多、起伏大、

变化大。工匠艺人将圆雕、浮雕、镶雕、贴雕、线刻等技法公用,

高低起伏,构图丰满。西门内大街 99 号照壁顶部方探头刻制了

-136-

Page 14: 南开区的历史与文化探析 - file.upload.tjjw.gov.cnfile.upload.tjjw.gov.cn/2018/01/0109/jinyun/06.pdf十四年(1898)严范孙设立私塾,名严馆;光绪二十七年(1901)

一对《和圣和合圣二仙》。“和合”原是古代传说中两神仙名,即

手持荷花的“和圣”与手持圆盒的“合圣”。在中国习俗上,把

他们视为和美协调的象征。这两座照壁一东一西既统一相似又别

具特色。海张五住宅侧过门额坊砖雕,右侧第一块玉砖为《六合

同春》。刻砖图案象征长寿不老的鹿、鹤,同“六合”谐音(中

国古代所指“六合”为天、地、东、西、南、北),并与桐树一

起组成一幅寓意普天之下太平盛世的吉祥雅化图案。

红色文化

(一)周恩来在南开学校

1913 年春,15 岁的周恩来从沈阳到天津伯母处。是年 8 月,

考入南开学校(四年制)。入学后,周恩来对自己提出了要读书、

学业、习师、交友、光阴“五不

虚度”的要求。文学、英语、数

学、化学多次获优。他喜读文学,

作文多次选入“传观”之列。1915

年 3 月,“国文传观”获第三名,

全校成人作文比赛获第一名。是年又被选拔参加校方组织的“以

辅助国文高才(材)诸生,造成有用之文学”为宗旨的国文学会

特别科,并选为干事。1916 年 5 月,学校举行由 11 个班 200 余

人参加的全校作文特试,他选作《诚能动物论》一题,获第一名,

刊在《校风》第 30 期上,在第十届毕业典礼上,周恩来获“国

文最佳奖”。

周恩来(左上)在南开中学的教堂上

-137-

Page 15: 南开区的历史与文化探析 - file.upload.tjjw.gov.cnfile.upload.tjjw.gov.cn/2018/01/0109/jinyun/06.pdf十四年(1898)严范孙设立私塾,名严馆;光绪二十七年(1901)

周恩来“长于数学,往往于教授外自出新法”,于 1915 到 1916

年的两次捷算比赛中均名列最优者之一。1916 年 4 月 18 日,全

校速算比赛,获第一名。10 月,学校发布考试成绩,周恩来数学

得满分,化学名列最优者之一。因周恩来品学兼优,1914 年 8 月

学校免去了他的学费。南开学校倡导学生进行课外活动,以培养

做事能力与服务精神。

周恩来在校 4 年间,曾组建或参与全校及班级的近 10 个组

织,并担任不同职务。

(二)敬业乐群会

1914 年 3 月,周恩来与同学张瑞峰、常策欧等创办“敬业乐

群会”(取敬重学业,联络感情之意),其宗旨是“以智育为主体,

而归宿于道德,联同学之感情,补教科之不及”。南开《校风》:

是南开学校学生自己办的全校性刊物。创刊于 1915 年 8 月。周

恩来为该社成员,先后担任《课艺选录》及《各会报告》栏编辑。

南开新(话)剧团:周恩来是南开新剧团的主要成员之一。南开

新剧的倡导者是校长张伯苓。其目的在于使学生“练习演说,改

良社会”。

(三)周恩来在南开大学

南开学校大学部(南开大学前身)于 1919 年 2 月筹备,分

文、理、商三科,校址初在南开学校南面,1922 年在八里台建设

校舍。1919 年 10 月 17 日,周恩来参加大学部开学典礼。第一届

学生共 96 人,周恩来免试入文科班就读,学号(注册号)62 号。

-138-

Page 16: 南开区的历史与文化探析 - file.upload.tjjw.gov.cnfile.upload.tjjw.gov.cn/2018/01/0109/jinyun/06.pdf十四年(1898)严范孙设立私塾,名严馆;光绪二十七年(1901)

在此之前的 1919 年“五四”爱国运动中,周恩来为天津学生界

领导人,主编天津学生联合会的舆论喉舌—《天津学生联合会

报》,并与运动中的其他人组织进步团体“觉悟社”,从事反帝、

反封建的革命活动。

(四)周邓纪念馆

周恩来邓颖超纪念馆的前身是周恩来同志青年时代在津革

命活动纪念馆(简称青年时代馆)。1976 年 1 月 8 日,周恩来逝世

后,为了缅怀他的光辉业绩,中共天津市委、市人民政府报请中

共中央批准,在他青年时代读书和从事社会活动的南开学校东楼

建立了纪念馆,1978 年 3 月 5 日正式开放。叶剑英同志为该馆题

写了馆名。占地 1386 平方米,馆舍建筑面积 960 平方米。青年

时代馆的复原陈列有东四讲室和理化讲室,是当年周恩来上课的

教室和开展社会活动的场所。内容分为:中学时代、留学日本、

“五四”时期、旅居欧洲四个部分。整个陈列展出历史图片、实

物、文献 400 余件。其中有“五四”时期的珍贵历史照片、周恩

来在中学时代以及“五四”运动期间主编的报刊等珍贵文物。

周恩来邓颖超纪念馆位于天津水上公园风景区,建于 1998

年 2 月 28 日,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全国廉政教育基

地和国家一级博物馆。周恩来邓颖超纪念馆占地 70000 平方米,

建筑面积13000平方米,纪念馆基本陈列分为三大展区即主展厅、

按 1:1 比例仿建的北京中南海西花厅专题陈列厅和专机陈列厅。

主展厅内有现在的周恩来生平展“人民总理周恩来”和邓颖

-139-

Page 17: 南开区的历史与文化探析 - file.upload.tjjw.gov.cnfile.upload.tjjw.gov.cn/2018/01/0109/jinyun/06.pdf十四年(1898)严范孙设立私塾,名严馆;光绪二十七年(1901)

超专题展“邓颖超-20 世纪中国妇女运动的先驱”;西花厅专题陈

列厅设有复原陈列和主题文物展“伟大的情怀”;专机陈列厅陈

列着苏联政府赠送给周恩来总理的伊尔-14 型 678 号专机。

(五)毛泽东列车经停处

天津的毛主席专用铁路线,地点在天津市市区西南部的红旗

南路,这里面临大片水域,是市区上风口,空气清新。专用线以

红旗南路为中心,以西原来与陈塘支线相接,现在已经切断,其

很大的空间建设为美丽的“宾悦公园”及高档次的“中海御苑”

超高层公寓,不远处就是有名的南翠屏公园;以东,是原来毛主

席专用线的车库,由部队长年守卫。现在是市公安局公安干警居

住的“观园公寓”,已经分五期建成,但是专用线的铁轨要保留

在花圃中。观园里的居民,为能够在毛主席多次来过的地方居住

而感到特别幸福。一些接待过毛主席的公安干警,经常回忆往事。

大院里,还特别设立了“毛泽东列车经停处”纪念牌。毛主席专

用线叫“红旗线”,轨道两侧绿树成荫、芦苇丛生,十分隐蔽,

当时被老百姓称作“秘密车站”。1951 年毛主席曾经到过王顶堤

村视察,于是便在王顶堤村修建了这条红旗线,以后毛主席每次

来天津视察都要通过这条铁路线,然后进入车库下车。1961 年

12 月 19 日,毛泽东车停天津。李雪峰、林铁、刘子厚、阎达开、

万晓塘等人到专列上来向毛泽东汇报工作。毛泽东对他们说:“今

年比去年好,形势已经向好的方向转。”这个车库不仅是毛主席

专用的,其他重要人物也从这个车库下车,来过这个车库的重要

-140-

Page 18: 南开区的历史与文化探析 - file.upload.tjjw.gov.cnfile.upload.tjjw.gov.cn/2018/01/0109/jinyun/06.pdf十四年(1898)严范孙设立私塾,名严馆;光绪二十七年(1901)

人物有毛主席、江青、西哈努克、前东德总统、邓小平、杨尚昆

等。毛主席逝世后,这个车库仍然为其他领导人服务。2009 年观

园里社区成为天津市廉政文化示范教育基地,在社区内,设有廉

政路、廉政长廊、廉政广场、廉政墙,毛泽东经停处作为其中最

令人瞩目的标志性建筑,具有深远的教育意义。毛泽东经停处历

经半个世纪的风雨历程,2014 年,在水上公园街道党工委的关心

和指导下,对毛泽东经停处纪念牌进行了全面翻新,使经停处重

现往日的辉煌!

妈祖文化

“先有天后宫,后有天津城。”天后宫作为历史文化名城成

长的见证,记录了天津的沧桑巨变和发展历程。这里,曾是运河

与海上漕运的繁华码头而聚集了南北客商。为了祈求妈祖保佑,

修起了天后宫,闯过风浪的商贾船工,上了码头就要给妈祖上香

磕头,感谢这位“护海女神”的护卫。于是“神”气带来了人气,

引来了商气,蕴蓄了文气。这里产生了早期大集市,店铺云集产

生了天津最早的商业街,出现了天

津最早的街道。也是在这里,产生

了早期的庙办小学堂,出现了天津

最早的路灯、最早的戏台,产生了

天津最早的金融街,还保留着老城

最早的古建筑群,最早的古建筑彩绘实画。天后宫是明朝时期天

津城市的标志性建筑,这就犹如洛阳的白马寺、北京的潭柘寺,

天 后 宫

-141-

Page 19: 南开区的历史与文化探析 - file.upload.tjjw.gov.cnfile.upload.tjjw.gov.cn/2018/01/0109/jinyun/06.pdf十四年(1898)严范孙设立私塾,名严馆;光绪二十七年(1901)

成为当地重要的人文景观。天津后建庙宇,都以天后宫为蓝本。

在旧时代,天后宫曾是老城居民的精神载体,是天津民俗文化之

根。作为地域文化的历史原点,天后宫对民俗文化的演进,曾有

巨大的影响。旧时,天津传统节俗以天后宫春节年货市场为代表,

享誉四方,多年不衰。在传统的人生礼仪民俗中,如“拴娃娃”

“戴锁”“谢奶奶”订婚拜娘娘”等习俗,均以天后宫为著。“祭

芒神”,则非天后宫莫属。天津妇女喜穿红衣,年节尤甚,也出

自对天后林默娘娘曾穿红衣的民俗崇拜。天后宫对城市生活多方

面产生了影响,起到了文化整合作用。

曲艺文化

50 年代初,南开组建区相声队和区评书西河大鼓队,1960

年在两队的基础上组建区曲艺团,有演职员 64 人,分京东、京

韵、梅花、西河、乐亭大鼓、北京琴书及相声、评书等曲种。1955

年初邵增涛、顾存德等著名评书演员

组成新评书创作组。1956 年初,邵增

涛首创的新评书《铁道游击队》,顾

存德推出的《新儿女英雄传》,在市

广播电台播出,获得成功,成为天津

市最早演出的新评书。其后,又陆续推出《野火春风斗古城》、《敌

后武工队》、《平原枪声》等新评书。1958 年,分别招收青年学员,

并深入基层进行义务演出。区曲艺团以青年演员为中坚,以轻便、

灵活、短小、多样为特点,经常在市内和外埠巡回演出,并创作

曲艺演出剧照

-142-

Page 20: 南开区的历史与文化探析 - file.upload.tjjw.gov.cnfile.upload.tjjw.gov.cn/2018/01/0109/jinyun/06.pdf十四年(1898)严范孙设立私塾,名严馆;光绪二十七年(1901)

100 多件反映现实生活的曲艺段

子,其中相声 60 段。在艺术实

践中,一批中、青年演员脱颖而

出,如李伯祥、魏文亮、田立禾、

王文玉、杨绍华、刘少斌、马志存、姜宝林、冯宝华等。

1952 年 9 月成立天津艺文评剧团,为集体所有制的民间职业

剧团,领衔主演知名度高,搭档齐全,先后演出大型新编评剧《白

毛女》、《刘巧儿》、《小女婿》、《志愿军的未婚妻》等。1954 年,

在市第一届戏曲观摩演出大会上,筱玉芳和国秀良分获个人表演

一等奖和三等奖。当时,剧团为天津评剧四大戏班之一,1956 年,

剧团改为国营,定为市评剧团艺文分团。1958 年局部调整,将“艺

文”归属南开区领导,并从市评剧团、歌舞团调入部分演职员,

优化演员结构。1958—1970 年,共创编大型现代评剧 24 出。其

中影响较大的有《南市风云》、《红岩》、《红珊瑚》、《姜喜喜》、《千

滴泪》、《生活的彩练》、《三个巧姑娘》等。并将话剧《青春红似

火》、《皆大欢喜》、《赤道战鼓》等移植改编为评剧。成立天津移

风河北梆子剧团,始建于 1949 年下半年,原名移风剧社,系集

体所有制民间职业剧团。由著名演员韩俊卿领班,主演有王玉磬、

金香水、金小波等,计 40 余名演职员。成立天津革新京剧团。

于 1952 年由言派老生演员李菊如和花脸演员滑少山夫妇发起组

建,初建时 20 余人。在六合市场和谦德庄等地的小戏园、茶社

中演出。剧目有《拾玉镯》、《别窑》、《乌盆计》等。近几年,南

相声演出剧照

-143-

Page 21: 南开区的历史与文化探析 - file.upload.tjjw.gov.cnfile.upload.tjjw.gov.cn/2018/01/0109/jinyun/06.pdf十四年(1898)严范孙设立私塾,名严馆;光绪二十七年(1901)

开区以连续举办第五届和谐南开文化艺术节戏曲专场,被评为全

国曲艺之乡。

古迹遗址文化

老城厢作为天津早期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数百年来留

下来诸多古迹遗址,如文庙、武庙、玉皇阁、城隍庙、鼓楼和会

馆戏楼等。这些古迹遗址具有很大的历史研究和文物保护价值,

同时也是旅游观光的好去处。

(一)唯一的学宫——文庙

文庙,又称孔庙,位于老城东门里北侧,是明、清两代封建

王朝祭祀春秋时期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孔子的庙宇,也是天

津学宫所在地。文庙始建于正统元年(1436),由并列的府、县

二庙及明伦堂三部分组成,是一座布局严谨、层次分明的建筑群

体,由牌坊、万仞宫墙、泮池、棂星门、大成门、大成殿、崇圣

祠和配殿等建筑组成。这些建筑对称排列于中轴线上,具有典型

的中国建筑风格。文庙占地面积近 1.3 万平方米,建筑面积 3000

平方米,是天津地区现存最完整的古建筑群。明、清两代直至民

国时期,每年春、秋两季都要在文庙进行祭祀大典。每逢农历八

月二十七孔子诞辰日,祭祀活动最为隆重。届时,地方文武官员

都到此参拜,“钟鼓齐鸣,笙歌共鸣”。

(二)天津的武学圣地——武庙

武庙,又称“武学”,是明、清两代讲武谈兵、培养军事人

才及祭奠历代武将之场所。武学教育同样被纳入封建社会的教育

-144-

Page 22: 南开区的历史与文化探析 - file.upload.tjjw.gov.cnfile.upload.tjjw.gov.cn/2018/01/0109/jinyun/06.pdf十四年(1898)严范孙设立私塾,名严馆;光绪二十七年(1901)

和考试体系。武庙坐落在老城府署街西段北侧,及至 20 世纪 90

年代,城里尚有“武学内”地名,但已成为居民住宅,两旁胡同

称为武学东箭道和武学西箭道。武庙最早设在西南城角花楼上,

仅供春、秋两季祭祀之用。万历四十年(1612),天津道高邦佐

将原武庙移建至西北角城隍庙以东,由三卫掌印指挥张文学、赵

如祖、杨大庆监修。雍正十一年(1733),巡盐御史鄂礼、知府

李梅宾重修。明代时,有文学、武学、亦称文庙、武庙。按照“文

东武西”惯例,东门内有文庙,西门内定当设武庙。据《天津县

志》记载:“初设武学,每三岁试骑射、论策,抡数十人入学,

择武举一员训之,名曰科正,士专董于兵备,不隶学使者。武生

能文,中学院试者,复得进儒学。”雍正年间,武学“载归儒学”。

这与天津城市功能发生变化,即由军事卫所转而成为行政府城有

着直接关系。

(三)道教的神灵殿堂——玉皇阁

玉皇阁坐落在老城

东北角外,天后宫以北

的三岔河口西岸,即今

玉皇阁大街 4 号。因地

势较高,面向海河,视

野开阔,玉皇阁又是这一地区的最高建筑,周围景色甚佳,因此成

为人们理想的登高之所。根据中华民族的传统习俗,每年逢农历九

月初九的重阳节,人们佩戴散发香气的茱萸,登高赏菊,饮酒抒怀。

玉 皇 阁

-145-

Page 23: 南开区的历史与文化探析 - file.upload.tjjw.gov.cnfile.upload.tjjw.gov.cn/2018/01/0109/jinyun/06.pdf十四年(1898)严范孙设立私塾,名严馆;光绪二十七年(1901)

明清时期,玉皇阁便成为人们争相攀登之地。清人鲁之裕《玉皇阁》

诗咏:“直在云霄上,蓬瀛望可通,万帆风汇舞,一镜水涵空。”玉

皇阁是古代天津规模最大的道教建筑群。它包括旗杆、牌楼、山门、

钟鼓楼、前殿、配殿、八卦亭、清虚阁等。现仅存清虚阁。山门为

整个建筑群体的大门,面阔 15 米,进深 6 米,砖券结构。前额悬

有“玉皇阁”匾额一方。咸丰七年(1857)重建,光绪十七年(1891)

重修。门前有牌楼,前额书“惟天为大”,背额书“昊天圣主”,建

于明代。1956 年,因有碍交通被拆除。牌楼前置铁吼一对,基座标

识有“康熙三年十月”字样,即 1664 年铸造。1958 年大练钢铁时,

被人偷走。市、区政府作为专案令公安部门进行侦破,终于在一家

冶炼厂找到,其头部已被砸坏,后经修复又立于山门前。在牌楼外

近海河处竖高大旗杆一对。山门内建钟鼓楼,左方为鼓楼,额书“鸣

鼉”,旁为财神殿;右方为钟楼,额书“雊雉”,旁为灶君殿。前殿

为穿堂殿,面阔 5 间,进深 3 间。前额牌匾“大哉乾天”,光绪三

年(1877)武云章书。后额“圣称无极”,光绪十七年(1891)王

恩重书。殿前院内北侧建有“八卦亭”,平面八角形,青瓦攒夹顶,

实为罕见。院中还置一铁鼎,乾隆四十八年(1783)铸。

(四)虚幻的阴间衙门——城隍庙

城隍庙坐落在城内西北角府署街,亦称城隍庙街。始建于永

乐四年(1406),成化十九年(1483)重建。雍正四年(1726),

邑人缪启乾捐建后楼 5 座,成为天津地区规模较大的宗教活动场

所。有府庙、县庙之分,两庙相连。庙内曾设有两道牌坊、两拱

-146-

Page 24: 南开区的历史与文化探析 - file.upload.tjjw.gov.cnfile.upload.tjjw.gov.cn/2018/01/0109/jinyun/06.pdf十四年(1898)严范孙设立私塾,名严馆;光绪二十七年(1901)

石桥和回廊、山门、旗杆、戏楼、钟鼓楼、花厅、大殿、配殿、

后殿等。庙门两侧有配殿 10 间,是供奉“十殿阎王”的庙宇。

其中的城隍被人们视为城市的保护神,人们将城隍庙看作是阴间

的衙门。在这些殿中塑有不同造型的刑罚场面,如鞭打、锯身、

割舌、下油锅、上刀山等。告诫人们:凡在“阳世间”做坏事的

人,死后要受“阎王”审判,按罪受罚;凡做好事的人,则“打

入轮回,再转世做人”。据说这些模型都有活动机关,看后使人

产生恐惧感,以警示“阳间”人,不要做坏事。

(五)城厢的中心标识——鼓楼

天津卫有三宗宝:鼓楼、炮台、铃铛阁,鼓楼坐落在旧城的

中心,是城里东、西、南、北四条大街的交汇点。据《志余随笔》

记载:“鼓楼之名,盖因更鼓而起……天津去鼓而易以钟,虽名

实未符而用以司晨昏,启闭城门,犹不失严更之义”。“所谓‘严’,

鼓也”,故亦称“钟鼓楼”。至于

“或有以鼓为古楼者,则俗陋,

不足与辩”。天津建城于永乐二年

(1404),城垣为土筑。弘治四年

(1491),按察副使刘福,始用砖

包砌。各门筑瓮城,命名为“镇

东”、“定南”、“安西”、“拱北”,位于城中央的鼓楼同时建起。

楼高三层,砖木结构,楼基以上是用砖砌成的方形城墩台,设东

南西北 4 个券门,四面贯通。券门上城台建有木结构重层歇山顶

鼓 楼

-147-

Page 25: 南开区的历史与文化探析 - file.upload.tjjw.gov.cnfile.upload.tjjw.gov.cn/2018/01/0109/jinyun/06.pdf十四年(1898)严范孙设立私塾,名严馆;光绪二十七年(1901)

楼阁,顶层内悬大钟一口,钟上铸有“天德五年(1153)浜州(山

东)长老院化生”字样。天德是金代完颜亮的年号。当时,天津

虽未设卫筑城,但已有不少村落。此钟有一特点,下口形成 8 个

垂足,分别铸有阳文八卦。钟高 177 厘米,钟壁厚 11 厘米,下

口径为 133 厘米,系铁铸。大钟初用以报时辰,到清末又兼作报

火警之用。《津门杂记》载:“晨昏各撞一百八杵,城门早晚启闭

以钟鸣为准。历年有所,声闻十余里。”2001 年,在旧城改造中,

又重新建起鼓楼,较原鼓楼更为壮观,成为天津市又一标志性建

筑。

(六)中国戏楼的杰出建筑——广东会馆

早在 300 多年前,广东潮州的商人就和福建的商人组成船队

来天津经商。他们把商船头部油成红色,上面画有大眼鸡,称为

“大眼鸡船”。每年春天,当季风刮起之时,他们便满载洋广杂

货,浩浩荡荡,沿海北上,顺海河驶进津门。日久天长,这些商

人形成了闽帮、潮帮、广帮三大派系。为便利经商团聚,乾隆四

年(1739)由广东、潮州、福建三地商人联合集资兴建了“闽粤

会馆”(现北马路第二中心医院),由三帮派人轮流值年管理。当

时,在天津由广东人经办的商号就有 50 多家。光绪二十九年

(1903),天津海关道唐绍仪(广东人)为了发展巩固广帮势力,

倡议集资修建广东会馆,并带头捐献白银 4000 两。英商怡和洋

行买办梁炎卿等 44 人与粤帮商号群起响应,购置城内原盐运使

署旧址(鼓楼南)23 亩多地,开始兴建。由梁炎卿任主办。历时

-148-

Page 26: 南开区的历史与文化探析 - file.upload.tjjw.gov.cnfile.upload.tjjw.gov.cn/2018/01/0109/jinyun/06.pdf十四年(1898)严范孙设立私塾,名严馆;光绪二十七年(1901)

4 年,耗资白银 9 万多两,于光绪三十三年正月十四日(1907 年

2 月 26 日)竣工剪彩,取名广东会馆,占地约 15 亩。广东会馆

的落成,增强了广东人的聚合力。当时,广东人已遍及天津的工、

商、学、政各界,又有许多广东籍早期留美学生回国后聚集天津,

经过多年的打拼,开始了广东人在津创业发展的又一个黄金时

期。

戏楼为会馆的主体建筑,是中国目前保存最为完整的古戏

楼。戏楼从平面柱网布局和屋顶来看,似为一座两层楼的四合院,

坐南朝北,南房为戏楼后台,面阔 5 间,上下两层。后台楼下正

中置戏神龛,古时伶人演出时都要供奉礼拜;两侧摆放演出使用

的衣箱,楼上是演员化妆室。舞台是戏楼的中心,由南向北伸出,

台口宽 8.6 米,进深 7.5 米。舞台天幕位置镶嵌“天官赐福”镂

空木雕。舞台顶部藻井是一个玲珑剔透、金碧辉煌的螺旋状回音

罩,由数以百计的异形斗拱组成。它将舞台上的音响折射到场内

各个角落,既拢音又传声,独具匠心。1915 年在此举办了广东音

乐会。1917 年又在此演出了粤剧。会馆歌舞台名角云集,一直是

国内著名京剧、昆曲表演艺术家的重要演出场所,孙菊仙、杨小

楼、梅兰芳、尚小云、荀慧生、谭富英、龚云甫、王凤卿等名角

均在此演出过。广东会馆也是一处具有光荣革命传统的历史旧

址。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专制统治,天津的广东同乡支持孙

中山,拥护共和,经常在会馆举行各种活动,会馆广场也成了天

津主要的集会场所之一。

-149-

Page 27: 南开区的历史与文化探析 - file.upload.tjjw.gov.cnfile.upload.tjjw.gov.cn/2018/01/0109/jinyun/06.pdf十四年(1898)严范孙设立私塾,名严馆;光绪二十七年(1901)

宗教文化

南开区是多个民族宗教聚集的城区,五大宗教(天主教、基

督教、佛教、道教、伊斯兰教)除道教在天津市暂未恢复活动外,

其余四大宗教均正常开展活动。经政府批准,依法登记的宗教活

动场所有 5 处,主要是:天主教西南角教堂、天主教仁慈堂、基

督教仓门口教堂、天津佛教居士林、伊斯兰教清真东大寺。除以

上宗教活动场所外,南开区有基督教家庭聚会点 26 处。分布在

王顶堤、向阳路、长虹、嘉陵道、万兴、学府、华苑、水上公园

等 8 个街域范围。另有:外国人临时指定宗教活动场所 5 处,主

要是韩国人基督教和佛教聚会点,有韩国基督教威斯顿大酒店、

海州国际大酒店、欣苑大厦、韩国佛教金庄花园、彩虹花园等临

时活动点。另有新兴宗教“巴哈伊教“活动点一处。据不完全统

计,我区现有信教群众 10 万人。其中:天主教 3000 人,基督教

7000 人,佛教 6 万人,伊斯

兰教按信仰同一宗教的少数

民族人口统计约 3 万人。全

区有宗教团体 3 个。主要是:

天津基督教会仓门口堂堂务

委员会、佛教居士林林务委员会、南开区伊斯兰教协会。南开区

现有宗教教职和专职人员 14 人,其中:天主教神父 2 人,基督

教牧师 5 人,传道员 1 人,佛教 2 人,伊斯兰教阿訇 4 人。另有

韩国宗教教职人员 6 人,其中牧师 4 人,和尚 2 人。

基督教会

-150-

Page 28: 南开区的历史与文化探析 - file.upload.tjjw.gov.cnfile.upload.tjjw.gov.cn/2018/01/0109/jinyun/06.pdf十四年(1898)严范孙设立私塾,名严馆;光绪二十七年(1901)

南开区是天津地域最大、人口最多的中心城区,流动少数民

族人口 9794 人。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公平对待、合理引

导、完善管理、搞好服务”的原则,区委把对流动少数民族服务

管理工作作为加强社会建设、推动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重要载

体,创新工作举措,提升服务水平,积极发挥宗教界人士和信教

群众在促进我区宗教工作的积极作用,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

社会相适应,努力实现宗教与社会和谐相处,各宗教和谐相处,

信教群众和不信教群众、信仰不同宗教的群众和谐相处。要全面

正确地贯彻党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坚持政治上团结合作,信仰

上互相尊重,努力使广大信教群众在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和社会

主义制度,热爱祖国维护祖国统一,促进社会和谐等重大问题上

取得共识,增加党在信教群众中的吸引力和凝聚力。

鼓楼商业文化

鼓楼商业街总建筑面积 7 万平方米。2001 年 7 月 18 日正式

开工建设,2002 年 9 月 26 日开街运营。该街以青砖瓦房的明清

建筑风格为主,主体 2 至 4 层,体形大小有致,平面凹凸有序,

高低错落,从鼓楼向四外渐渐起高,犹如一首节奏跌宕起伏的乐

章。整体布局分为三部分:北街长 300 米,商铺面积达 15000 平

方米,经营定位为古玩玉器、名人书画工作室、客栈和艺术品市

场;东街长 580 米,经营面积达 21000 平方米,主要经营民间民

俗工艺品;南街长 240 米,建筑面积为 13000 平方米,以天津传

统民俗文化展示、餐饮娱乐业为主要特色。整街景观充分体现了

-151-

Page 29: 南开区的历史与文化探析 - file.upload.tjjw.gov.cnfile.upload.tjjw.gov.cn/2018/01/0109/jinyun/06.pdf十四年(1898)严范孙设立私塾,名严馆;光绪二十七年(1901)

以人为本的亲和力以及津沽文化的感召力。地域文化表现在牌

匾、楹联、招幌、灯饰、灯箱的设计上。牌匾以横匾为主,其间

点 竖匾、异形匾等。黑底金字红

章和本色木绿字红章表现出古朴

典雅、庄重大方的特点。楹联也多

采用上述形式,字体有真、行、草、

隶、汉简、魏碑等多种体式,有的

还请名家题写。店招和店幌,分文

字、形象、实物、象征四类。街上

点 十几组小品,东街有知音、知

己、鼓泉、叠翠、吹糖人、卖糖堆

儿、人力车;北街有大龙邮票、津门保甲图、捏泥人、裱画;南

街有粤峰山石、钩心斗角亭、古木帆船、仿砖石雕等。每组小品

都向人们述说着天津 600 年的历史沧桑和津沽人的民俗民风,凸

显天津人热爱生活、尚文崇武、勇往直前的豪情义胆。鼓楼商业

街展现了快捷、时尚、活力、健康的今日天津人的精神风貌,展

现了历史文化与现代商业的完美交融,它不仅让游人站在时代的

前列,回顾历史的余韵,更可让游人在观光购物之余,享受寻古

访幽的文化旅游及休闲之美。

旅游文化

(一)古文化街

古文化街文化旅游商贸区。近年来,随着天津旅游业的崛起,

鼓楼的商业文化

-152-

Page 30: 南开区的历史与文化探析 - file.upload.tjjw.gov.cnfile.upload.tjjw.gov.cn/2018/01/0109/jinyun/06.pdf十四年(1898)严范孙设立私塾,名严馆;光绪二十七年(1901)

许多游客欣然相告:“不到古文化街,等于没到天津市。”古文化

街作为全国十大特色商业街之一,2007 年被为国家级 5A 级旅游

景区,除拥有众多历史悠久的文物

古迹外,还布列大小商户一百余

家。它的魅力就在于“古”味和“文

化”味。说它“古”,是因为它是

伴随天后宫的香火兴旺起来的一

条历史悠久的商业街。当初,它是

以天后宫为中心,分作宫南大街和

宫北大街两段,其间不仅街区建筑

保持了明清风格,而且不乏享有百

年声誉的老字号、老品牌,像“泥人张”、“杨柳青年画”、“刘海风葫

芦”等一直保留至今。说它的“文化”味,那完全是以天后宫为龙头,

把妈祖文化与天津地域文化融为一体,生发传承开来的一种特色鲜明

的文化底蕴。2004年改扩建后的古文化街,又增辟了古玩市场、美博

城、文化小城以及餐饮、娱乐、休闲服务设施,在原有基础上,提升

了其文化品位和现代商业服务档次。2005年3月,在全国首届中国特

色商业街评选活动中,天津古文化街以其深厚的文化底蕴、独有的民

俗特色和完善的配套设施,从 21 个省、市中脱颖而出,获得“中国

特色商业街”称号,成为中外游人到天津的必游之地。

(二)李纯祠堂

在天津老城西南(今南开区白堤路 82 号)有一座原占地 6

南开古文化街

-153-

Page 31: 南开区的历史与文化探析 - file.upload.tjjw.gov.cnfile.upload.tjjw.gov.cn/2018/01/0109/jinyun/06.pdf十四年(1898)严范孙设立私塾,名严馆;光绪二十七年(1901)

万平方米,建筑 4080.95 平方米的古建筑群,此地原系李纯祠堂。

李纯祠堂的构件用料原建筑在北京,始建于正德年间,为当朝宦

官刘瑾官邸。清初又为八家铁帽子王之一的庄亲王府。雍正元年,

博果铎去世,允禄袭爵住进庄亲王府。清末庄亲王载勋支持义和

团,1901 年 2 月 21 日被赐死。庄王府遭到八国联军破坏。民国

初年,江西省督军李纯的弟弟李馨听说别人买的豫王府挖出金银

财宝,遂说服李纯购买庄王府,以 20 万银元从庄亲王溥绪手中

买下庄王府。把建筑全部拆下,将砖瓦木石用火车和北运河的冰

床运到天津,花费九年时间建起了李氏祠堂。据看祠堂的管家李

氏介绍,祠堂于 1912 年破土,是由通州一包工头承建。由于李

纯于 1920 年 10 月 12 日夜间突然死去,其弟李馨付不起工程款,

原设计的湖中水榭等工程无力实施,只完成主体建筑就终止了施

工。这座宫殿式建筑,坐北朝南,由前后花园和三进院落构成。

庭、堂、殿、宇皆为砖木结构,绿琉璃瓦铺顶,墙体磨砖对缝。

整体建筑鎏金彩绘,碧瓦朱栏,金碧辉煌,巍峨壮观,加之绿荫

环抱,湖水荡漾,景色如画,有“天津故宫”之美誉。

(三)杨以德旧宅

1921 年由天津警察厅长杨以德出资兴建,做为其家宅使用。

该宅原占地 1019.6 平方米。建筑面积 1173 平方米,该楼整体坐

北朝南,正立面入口门厅两侧筑方、圆并列形柱,上承弧形平台,

前檐东西两端为六角形和圆形角楼。楼内一层正中为方形大厅,

四周分立圆柱。居室围绕大厅设置,室内花砖墁地。外檐墙体开

-154-

Page 32: 南开区的历史与文化探析 - file.upload.tjjw.gov.cnfile.upload.tjjw.gov.cn/2018/01/0109/jinyun/06.pdf十四年(1898)严范孙设立私塾,名严馆;光绪二十七年(1901)

长条形窗,楼顶出檐,坡式瓦顶,前后坡有阁楼,并设东侧楼门

和楼后便门。该楼整体建筑具有西洋建筑风格,造型别致,保存

较好。2005 年被列为“天津市历史风貌建筑”。杨以德在民国初

年任天津警察厅厅长达十余年,“五四”运动期间镇压过天津学

生的爱国运动,还曾做过直隶省省长。在天津近代史上有一定知

名度。

(四)居士林及其铜佛

天津居士林位于东南角草厂庵清修院胡同10号,占地752.27

平方米,建筑面积 700.52 平方米。由大雄宝殿和两侧配殿组成,

建于清末民初。居士林前身是“清修院”,原是天津八大家“李

善人”李春城的家庙。李家于 1917 年从北京怀柔县资福寺请来

清池和尚住持清修院,大总统徐世昌题匾额“清修禅院”。后军

阀混战,直鲁联军褚玉璞进驻天津,将清修院封闭。1928 年北洋

政府倒台,清修禅院重归李家。1933 年靳云鹏联合孙传芳等人与

李春城之长孙李颂臣商妥,将清修禅院改为“天津佛教居士林”,

靳云鹏任林长,孙传芳为副林长并自封为“首席居士”,并规定

每周日居士来居士林诵经,由富明法师主讲,当时信徒甚多,达

千人以上。至 1935 年 11 月 13 日因施剑翘枪杀孙传芳,一些居

士们认为佛法失灵,居士林成为凶地,不再前去诵经。靳云鹏为

解决门庭冷落,请银行经理王祝三任副林长,又请来与帮会势力

有联系的高乐园主持林务。1948 年以后由宝菡法师任住持,1950

年靳云鹏病逝。1982 年在南开区人民政府的支持下,将街办工厂

-155-

Page 33: 南开区的历史与文化探析 - file.upload.tjjw.gov.cnfile.upload.tjjw.gov.cn/2018/01/0109/jinyun/06.pdf十四年(1898)严范孙设立私塾,名严馆;光绪二十七年(1901)

迁出,重修了居士林,恢复原貌,开展了佛事活动。

园林绿化文化

(一)水上公园

位于南开区南部偏东,北临复康路,东、西、南面均至水上

公园路。解放后,是市政府为劳动群众所建的第一个大型公园,

总面积 164.59 万平方米,其中水面面积 89.2 万平方米。园址原

系沼泽水塘,荒郊窑坑。其中有一处最深最大的窑坑,人称“青

龙潭”,其深不见底,芦苇茂盛,水禽栖息,自然天成,野趣横

生。1951 年 7 月 1 日,公园部分建成后正式对外开放。修建工程

继续向南推进,平垫四、五、八、九岛的岛面,堆建九岛的土山,

修建起连接二、三岛的曲桥及中途岛花架。入秋,铺混凝土方砖

地,修筑公园路,种植江南竹,搭建竹亭廊。经过 40 年的建设

发展,水上公园已成为具有南国水乡风韵和北方园林特色的大型

城市园林。年游人量约 500 余万人次,高峰日游人量约 15 万人

次。

(二)天津动物园

位子水上公园南端,占地 50 万平方米,其中水面面积 10.68

万平方米。该园的整体规划和兽舍建设科学合理、完整周密、风

格独特、独具匠心,既充分考虑游人观赏游览之需,又针对各类

动物的产地、习性等特点,照顾到野生动物对不同生态、环境的

需要。经过逐年建设、充实,巳成为综合性动物园,是全国七大

动物园之一,展出动物达 200 余种,体现了品种少而精,大型动

-156-

Page 34: 南开区的历史与文化探析 - file.upload.tjjw.gov.cnfile.upload.tjjw.gov.cn/2018/01/0109/jinyun/06.pdf十四年(1898)严范孙设立私塾,名严馆;光绪二十七年(1901)

物、珍贵动物基本齐全的特点。

(三)长虹公园

初名为湾兜公园,西邻中环线,南靠长江道,东环墙子河,

占地面积 33 万平方米,其中水面面积 7 万平方米。该园原为苗

圃用地,1953 一 1956 年先后投地 6.04 万平方米。1958 年,规划

筹建大型公园,划拨土地 35.8 万平方米,第二年又拨 3.98 万平

方米,计有土地 45.82 万平方米,除其中一部分由区园林队作圃

地外,其余土地暂由西营门大队使用。附近工厂借机占用公园土

地,其中 19 个单位占地 11.53 万平方米。1971 年,市、区园林

部门决定收回所占土地。1986 年 3 月,区政府决定恢复、重建湾

兜公园,定名为“长虹公园”。

-157-


Recommend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