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ranscript
Page 1: 故乡住在月亮里 - szbk.chuzhou.cnszbk.chuzhou.cn/czrb/page/1/2019-09/12/A06/20190912A06_pdf.pdf的,也是象征性的来去匆匆。快节奏的生活, 让中秋的亲情大打折扣,让人不免怀想旧日的

副副 刊刊 62019 年 9 月 12 日 星期四

本版责编本版责编::张张 瑜瑜Email:qingliuwenxue@Email:[email protected]

人过不惑之年,对故乡的情结,浓得就像秋天的雾一样,粘粘渍渍,怎么也化不开。此时,我才真正体悟到故乡于人是一个多么重要的地理坐标,那是融入骨子里怎么也斩不断的血脉相连,是无论走到那里都割舍不了的情感家园。而我,与别人说起故乡,已没了少年时指点江山挥斥方遒的豪气,也没了青年时挥一挥手不带一片云彩的洒脱,只有一腔回不去的热血。虽然故乡于漂泊在外近三十年的我,只剩下履历表上的籍贯二字,但却如空中的那一轮明月,总会在每一年的中秋,照亮游子的心。此时,我才真正体悟到李白那句“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的深彻意味。

故乡的月,是一片皎洁,如童年的记忆一样纯真。那时的日子虽然苦得连电灯都没有保障,甚至连星火似的煤油灯都要计划着点,但村庄的夜晚却从不黑暗。特别是八月的月光,亮如白昼,甚至都能坐在月下穿针。很多个星光朗照的夜晚,父母亲就坐在月光下劳动。从不

知疲倦的我们,玩了一天仍不感觉累,就在那月光下追赶萤火虫、摸知了、捉迷藏、跳皮筋……在孩子的世界,一轮银盘圆月就是一盏不灭的天灯,一片星斗满天便是万般神秘。跑困了玩累了,我们就躺在场院的凉席上,看着广漠的夜空,听奶奶讲嫦娥奔月、吴刚伐树的故事,享受月光如水的沐浴,数星星眨眼的无数,品中秋瓜果的芳香。那些流年岁月,如一轮圆月,装满记忆的温床,让人回想起来,总如村前的溪流一样清澈,如屋前的白杨一样挺拔。

故乡的月,是一片温情,如少年的情怀一样饱满。八月临近,秋收在望,稻子要割,玉米要掰,豆子要拔……一摊的事儿堆满了秋天的日子。虽然忙,但人们对中秋的重视程度却不减。见缝插针,忙中偷闲地走亲戚,乡人把这一种走动叫送节礼。送的礼物是水晶饼和酒水等,虽然礼不重情却重。虽然地里的庄稼翘首期盼着等待回家,但客人上门,主家再忙也要盛情款待,好酒好菜的招呼。人们再急,也

要留下来坐一晌吃一顿饭。若是谁家的农活多,亲友之间也会互相帮忙。这一种亲密的走动在中秋的碰撞中,产生了亲情的火花。记得那一年,我和父亲去给妗婆送月饼。孤老无依的妗婆从板柜里拿出珍藏的糕点让我吃。我咬了一口,突然吐了出来,原来点心里边已经长霉子了。父亲生气地批评我,妗婆说都怪她无知,这糕点是春节时别人送她的,她一直给我留着……那些温暖的亲情,让我至今想起仍禁不住两眼湿润。虽然妗婆和父亲早已作古二十多年了,但那些年年送节礼的温暖场面,依旧历历在目。不像现今,因为忙于工作挣钱,大多亲友少了走动。即使还在坚持送节礼的,也是象征性的来去匆匆。快节奏的生活,让中秋的亲情大打折扣,让人不免怀想旧日的慢时代,还有那一轮温情的月。

故乡的月,是一派斗志昂扬。临近中秋,学校都会放秋忙假,让孩子们回家帮大人收庄稼。修葺的玉米长地密不透风,挖秆、掰玉米、

剥玉米、编挂子、晾晒,仅剥玉米一项就让人忙活半天,更别说还要割稻谷、拔黄豆,都赶着趟儿急不可待地要回家。过了收割期,谷物不仅会掉落,若遇上一场风雨便会烂掉,一年的血汗便付诸东流。所以,庄户人家都披星戴月地劳作。大人们可以坚持,小孩子却难得有耐力。于是,父亲总会用讲故事、奖点心的方式,鼓励我们继续劳动。月悬高空,像少女般温柔恬静,田地里男女老少齐上阵斗志昂扬的低头忙作,蛙声如潮,秋虫唧唧,夜风流淌,这一种紧张的劳作场面,在中秋前后尤为火爆。劳动不以过节而停止,过节不忘劳动。这一种中秋劳动习惯,伴随着我的整个学生时代,也练就了我勤奋上进的生活态度,走好人生的每一步。

“少年不识愁滋味,为赋新词强说愁,而今识尽愁滋味,却道天凉好个秋。”我以为在外的漂泊游子,已把故乡丢在了岁月深处,直到中年,我才发现,故乡原来住在月亮里。它让每一个游子都能望月思乡,都能在中秋找到回家的门。

故乡住在月亮里□秦延安

多年前,我在贵州偏僻的一个小山村支教,虽然仅仅在那里呆了两年的时间,却因为一个“布”月饼,让我永生难忘。

那是一个前不着村,后不着店的地方,尽管学校对学生减免了各项费用,还免费提供一餐伙食,但因为山路陡峭又远,人们对学习也没有足够的重视,劝学了好久,来上学的孩子并没有多少,我教的那个五年级,总共才十三个孩子。

我没有想到的是,支教的环境这么差,而那些孩子,也远没有我想象中的刻苦认真,他们和城里的孩子一样调皮、捣蛋,特别是那个叫赵强的男生,极其叛逆,父亲因为残疾,脾气暴躁,一次家暴,让小强的母亲心灰意冷,离开了他们。赵强极不听话,上课看课外书,开小差,下课后,总是捉弄女同学。我对他有点儿厌烦,干脆把他安排到教室的角落里。

中秋节前夕,想家的思绪蔓延,上完课的时候,我常常望着窗外发呆。那天,顽皮的赵强窜到我身边来,大声地问我:“老师,你在想啥呢?”也许是好久没有人这么关心我了,我那天改了以往严厉的口气,耐心回答他:“中秋节到了,我想家了,好想吃月饼。”我知道,这里的孩子,连月饼长什么样都不知道,他肯定会好奇地追问我月饼好吃吗?哪知道接下来他说道:“老师,是那个水溲成模入火炙,铁炉扬炭时铮从。和酥馅果更奇绝,列肆错杂鱼豆桩里写的那个月饼吗?”我惊讶极了,我没想到他居

然知道这首沈兆禔的诗。我点点头,说“是的。”又转头问他:“你吃过?”他摇了摇头,但肯定地说:“我知道它是什么样子。”中秋节很快就到了,那天早上,我来到讲台上,照例拉开抽屉,突然发现那里有一个月饼形状的东西,我取出来看,那是一个手工的红色“月饼”,一边写着“中秋快乐”,一边写着“赵强”二字。我激动地走到赵强的身边,他的脸“刷”地一下红了,然后,他小声地告诉我,他借了奶奶的针线,又找了适合的布料,然后剪成同样的圆形,把它们一块块地缝起来……

我摸着那个“布”月饼,转过身去,泪如雨下。

这之后,我对赵强刮目相看,在我的耐心教育下,他也不再那么调皮了,他总是来我这蹭书,一捧上课外书就忘了回家。得知他有个作家梦,我积极支持他写作,经常在课外辅导他,支教结束的时候,我干脆把随身带的那些世界名著全都送给了他,并写了一句赠言:“小强,你相信你能成为一名作家。”

就在前不久的教师节上,我突然接到一个电话,一个洪亮的男中音告诉我,他是赵强,问我记得吗?我说我当然记得,那个“布”月饼我一直留着。他忘了那个“布”月饼的事,可他告诉我,他虽然没能成为一名作家,但是现在生活得很好,他活成了自己想要的样子。

放下电话,我找出那个已经泛黄了的“布”月饼,笑着笑着,眼泪涌出了眼眶。

一个“布”月饼□ 刘亚华

□张凡修

渔人收起择净鳞片的空网挂在天上

“前后皆暗夜”有月光参照的黑从窟眼漏下来

这么多年我一直是八月的旅人

每每在中秋归来月光依旧圆润、细碎、铺排如此近。我踩着细碎的光芒像鱼群嚼着麦秆

我真想做一个浇地的人至少,那么多的白顷刻流向我

月 光

□石泽丰

农历八月十五之夜月亮又回来了乡土气息系着你儿时这个最好的伙伴

一个浪子,在外过了一天又一天过了一年又一年到头来才发现山腰上等你的桂花经历得更多

炊烟疲倦了现在,懂得润你心田的是一滴秋露如当初你离乡时的那只狗不放过咬湿你的裤脚——带着难以言喻的温度

回 乡

“八月十六一肚哽(吃之意),新鸭老鸭芋头梗”,这句温岭俗语,说的是浙江温岭八月十六过中秋的一种食俗,即中秋吃“鸭蹉芋”。

温岭人过中秋节,一般是八月十六过的,台州其他地方以及宁波、舟山、温州等地亦然,至于为什么是过八月十六,说法多种多样,有说是朱元璋联合各路反抗力量准备起义抗元,军师刘伯温把藏有“八月十五夜起义”的纸条藏在饼里,分头传送各地,台州路遥,只好等到八月十六。也有说是明戚继光抗倭所改的,还有说是南宋丞相史浩为了孝母而将中秋节改为其母的生日八月十六的(史浩是宁波人,此为宁波说法)。不过,据好事者考证,认为与元末路桥人方国珍有关。方国珍在至正十四年(1354年)九月攻占台州(临海),次年割据浙东台州、庆元(宁波)、温州三路,而其起事不久母即病故。方国珍为怀念母亲,特将八月十五的中秋节改为其母生日八月十六,相沿成俗。另外还有初一、十五为鬼日,故以十六为节日,清光绪《黄岩县志》还说是因为三、六、九是逢十的日子,便于购备过节物品,故把中秋改为八月十六(温岭县城、箬横桥下街都是三、六、九市,乐清城

关、乐清大荆、黄岩城关也都是三、六、九市日)。不管是什么原因,反正,温岭人也和甬台温各县市人民一样,是八月十六过中秋的。而温岭的一个传统的食俗就是在过中秋节时吃“鸭蹉芋”。

“谢年打炮仗(爆竹),雄鸡头孤恓相(可怜相,因为要被宰杀作牺牲)”,正如谢年时,必用雄鸡头一样,过中秋时,必食芋鸭,说它是“鸭蹉芋”,实际上是温岭人对“芋艿鸭”这道菜的诙谐称呼,这个“蹉”字用得有趣,指鸭子在镬中被煮时,用脚将毛芋的毛蹉下来,实际上,早被宰杀了,毛芋也刨了皮毛。

“鸭蹉芋”,这道菜在宁波、舟山、上海等地,都是中秋时节必吃的。在舟山地区,关于芋艿,还有与戚继光抗倭相关的传说。相传戚继光和部下在舟山抗倭时曾遭倭寇围困断粮,他让大家挖来古时称为“蹲鸱”的芋头饱餐一顿,随即兵分几路奋勇拼杀,打了胜仗。为纪念阵亡将士,戚继光提议把“蹲鸱”唤作

“遇难”,后来谐音成了“芋艿”,一直相沿至今。我还看到过一种说法,是说芋艿总是子母成团,象征团圆,在中秋节吃芋艿,就有团圆之意了。

而在广东、福建等地,也有中秋食芋的说法,不过,他们不是“鸭蹉芋”。如广东《惠来县志》记载:“中秋具酒馔邀师友赏月,少年取瓦砾筑砌高塔炀火煨芋。”吃的是煨芋头。广东

《乾隆归善县志》载“中秋士民具酒馔会亲朋荐新芋,妇女则拜月卜祥兆。”广东《花县志》:“中秋姻戚相送月饼,夜则煮芋置酒,邀朋赏月。”

《道光阳江县志》:“八月十五日中秋节,以果饼新芋荐先,亲朋互相馈遗,招邀饮,玩至月影沉西乃罢,儿童以瓦砾垒塔,实柴薪烧之剧,观为乐。”其中大都提到了新芋,不过,吃法是煨芋或煮芋。这大概与中秋时,正当新芋上市之故吧,所以各地都有中秋吃芋的食俗。

“走过三关六码头,吃过奉化芋艿头。”不少地方均以出产芋艿著称,如奉化芋艿头、福建槟榔芋、广西荔浦芋,温岭本地则以大溪芋头名声最著。福建太姥山那边的槟榔芋,又名香芋,呈长圆形,形态有点特别,最妙的是有一种香味,《红楼梦》中提到的香芋,当是指这种芋头吧,近年大溪人也有引种。而温岭人吃“鸭蹉芋”,一般选择那种不大的毛芋。

“鸭蹉芋”怎么做,前几年,笔者曾特意请教了温岭市餐饮行业协会会长邹连青先生,邹先

生介绍说,做“鸭蹉芋”,最好是选择新鸭(雄鸭头),一般情况下,先将鸭宰杀,斫块后先焯水,就是把冷水烧滚后,将鸭块放入焯一下水,把血水、臭气去掉,再捞出用清水洗下,镬里火烧猛,倒入少许色拉油或猪油,再放入老姜块,待沸出香味时,再把鸭块倒入,烧至外表金黄色,再把去皮的小芋头放下去一起炒,然后加水,没过原料为宜,先用猛火烧开,再改作慢火,一般新鸭大概要40分钟时间,在这中间再加适量的盐和糖、酱油。如果用的是三年、两年的老鸭,则要先将老鸭烧一段时间,避免芋头太烂,烧的时间要长一些,或者图省力,则用高压锅烧15分钟左右,再放在砂锅中煨。如果用整只老鸭,一般是先煨好,中途再加入芋头同煮。

“鸭蹉芋”这道菜烧好时,鸭的油汤渗入芋艿头中,鸭酥芋糥,芋艿因含有黏液蛋白,所以吃起来润滑鲜美,特别过瘾。这种黏液蛋白据说还能提高人体的抵抗力和免疫力,减少体内胆固醇的积累,预防动脉硬化,防治心脑血管疾病。如此说来,八月十六吃的“鸭蹉芋”还是一道保健佳肴了,到中秋时,不可忘了吃哦。

八月十六“鸭蹉芋”□黄晓慧

□程 飞

有事没事,就抬头望月,那一轮或半轮金黄色的月儿,承载着我对故乡的想念。离别故乡已经多年,月儿就像一个游子,陪我从故乡来,又陪我融入今乡的生活。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看见月儿,就勾起了往昔的回忆,就更加珍惜当下。那一轮或半轮金黄色的月儿,承载着我对恋人的相思。在花前月下,我们数着彼此的好,互相嬉戏,四眼相望,满目深情,今生相聚,就再也不分离。

那一轮或半轮金黄色的月儿,承载着我对未来的憧憬。在清辉的月下,我奋笔疾书,时时不忘做个热血奋斗的追梦人,为中华之崛起努力奔跑。抬头望月,思的是故乡,念的是今乡。

抬头望月

袖冷广寒

华三川/

Recommend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