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
第第 第 第 第 第 第 第 第 第 第 第 第第第 第第 第第第第第 第第第 第第第第第 第第第 第第第第第第

Ch11-1病原體

Embed Size (px)

Citation preview

Page 1: Ch11-1病原體

第一節 病原體

人 體 的 防 禦 系 人 體 的 防 禦 系 統統

第二節 非專一性防禦系統第三節 專一性防禦系統

第四節 防禦系統失常

Page 2: Ch11-1病原體

病 原 體病 原 體病 毒

細 菌

真 菌

原 生 動 物

寄 生 蟲

Page 3: Ch11-1病原體

病 毒特性

具專一性

絕對寄生• 只能在活細胞中存活增殖,離開活細胞後就失去存活能力

• 利用寄主細胞的酵素,合成自己的蛋白質和核酸

種類

植物性-煙草相嵌病毒 DNA virus-腺病毒,噬菌體

動物性-HIV RNA virus-流感病毒,HIV

細菌性-噬菌體

宿主種類

核酸種類

Page 4: Ch11-1病原體

病 毒

構造

核心: DNA or RNA

外殼:蛋白質

Page 5: Ch11-1病原體

人類愛滋病毒(人類愛滋病毒( HIHIVV ))

被膜 :雙層脂質

來源 ?

RNA 核心

蛋白質外殼

被膜蛋白 :來源 ?

與病毒感染宿主細胞的 專一性有關。病毒入侵宿主細胞的 能力有關。

Page 6: Ch11-1病原體

HIVHIV 以出芽方式離開宿主細胞以出芽方式離開宿主細胞

Page 7: Ch11-1病原體

病毒的增殖病毒的增殖

動物細胞病毒:通常經由細胞膜內陷而進入宿主細胞內

植物病毒:常從傷口或攜帶病毒的昆蟲藉吸食汁液時進入宿主細胞

噬菌體:辨識宿主細胞後,直接將遺傳物質注入宿主細胞

Page 8: Ch11-1病原體

YHIV僅感染具 CD4的細胞

YY

Y

Y

Y

Y

CD4 膜蛋白分子(HIV 受體 )

附著

融合

病毒的 DNA 輔助 T cell

Page 9: Ch11-1病原體

噬菌體 - 感染細菌的病毒

Page 10: Ch11-1病原體

病毒使寄主罹病的原因:

(1)增殖時消耗寄主細胞內的物質(2)抑制寄主細胞的基因表現(3)破壞寄主細胞膜的構造(4)破壞寄主細胞溶體、造成寄主

細 胞死亡

Page 11: Ch11-1病原體

挑戰題若將放射性同位素 P32 和 S35 標記在噬菌體上 , 則當此病毒感染宿主後 , 立刻做放射性同位素測定 , 則 ?

(A) 宿主細胞內有 P32 和 S35, 細胞外無(B) 宿主細胞內有 P32 , 細胞外有 S35

(C) 宿主細胞內有 S35 , 細胞外有 P32 (D) 宿主細胞外有 P32 和 S35 , 細胞內無

Page 12: Ch11-1病原體

細菌種類

資料來源: (A)(B)(C) Audesirk, T. and G. Audesirk. 1999. Biology. Prentice Hall, p. 357.

Page 13: Ch11-1病原體

細菌構造模式圖細菌構造模式圖(( 真細菌真細菌 ))

肽聚醣 -

可合成 ATP

多醣 , 和細菌致病力有關

合成 蛋白質唯一的胞器

缺有膜胞器

質 體:環狀小 DNA ,有些帶有抗藥性基因 線 毛:菌體的附著和交換遺傳物質 鞭 毛:運動構造

染色體:只由 DNA 構成

Page 14: Ch11-1病原體

細菌 : 細胞壁由大量的肽聚糖組成

細胞壁較單純 ,多層的肽聚醣所組成

細胞壁除疏鬆的肽聚醣層 ,還含有雙層脂質外膜

Page 15: Ch11-1病原體

革蘭氏染色法 :初染劑 : 結晶紫,最先使用之試劑,使細菌染成紫藍色媒染劑 : 乃革蘭氏碘液,可與初染劑結合而形成不溶性複合物,此時所有細菌均成紫黑色。脫色劑 :95% 乙醇,此試劑具有脂溶性與蛋白質脫水劑之雙重功能。革蘭氏陰性菌細胞壁中之外層含高量之脂質,易為乙醇溶解,形成大孔。致使菌體成無色。複染劑 : 番紅,凡經上述脫色之細菌,被此染料染成紅色。

革蘭氏陰性菌發生脫色,故於此步驟能吸收複染劑。革蘭氏陽性菌則保留初染時之紫色。

Page 16: Ch11-1病原體

資料來源: Tobin, A. J. and J. Dusheck. 1998. Asking About Life. Saunders College Publishing, p.490

革蘭氏陽性菌保留初染時之紫色。

革蘭氏陽性菌細胞壁構造

Page 17: Ch11-1病原體

外毒素由革蘭氏陽性菌製造及分泌的蛋白質

因此較易受溫度影響 , 易引發免疫反應例:肉毒桿菌素

肉毒桿菌經發酵作用而產生的毒素毒性強,可抑制軸突末梢釋放乙醯膽鹼,使肌肉無法收縮,甚至導致呼吸麻痺而死亡

Page 18: Ch11-1病原體

革蘭氏陰性菌細胞壁構造

資料來源: Prescott, L. M., J. P. Harley, D. A. Klein. 1999. Microbiology. McGraw-Hill, p.26

革蘭氏陰性菌發生脫色 , 呈現紅色複染劑顏色

Page 19: Ch11-1病原體

內毒素革蘭氏陰性菌細胞壁的成分由脂多醣、脂蛋白等構成在細菌死亡後才分解釋放出來毒性較外毒素弱,但對熱安定常引起發燒、白血球減少、血壓降低等,甚至造成休克如:痢疾桿菌引起的疾病

Page 20: Ch11-1病原體

毒素種類 外毒素 內毒素主要分泌菌種 革蘭氏陽性菌 革蘭氏陰性菌

成分蛋白質

(易受溫度影響 )

較易引起免疫反應

脂多醣 (穩定性較佳 )

不易引發免疫反應

特性 分泌性毒素細胞壁成分

(細菌死亡分解後釋出 )

舉例 肉毒桿菌毒素腸毒素 痢疾桿菌毒素

Page 21: Ch11-1病原體

細 菌

致病機制

莢膜:免受白血球攻擊

體外酶:分泌酵素破壞寄主細胞與組織

內毒素:革蘭氏陰性菌細胞壁的成分,如脂多醣,死亡解體後釋出,毒性弱

外毒素:革蘭氏陽性菌分泌至菌體外的蛋白質毒素,毒性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