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6

鼎藝千秋 3

  • Upload
    psjlew

  • View
    1.030

  • Download
    3

Embed Size (px)

Citation preview

Page 1: 鼎藝千秋 3
Page 2: 鼎藝千秋 3

梁門四兄弟中銘、 鼎銘、 砥中、 又銘

Page 3: 鼎藝千秋 3

引言• 因勤工儉學的倡導,長兄砥中先生早年留學法國,時常自法蘭西寄回最新

的藝術資訊,這些西方繪畫技巧對次弟鼎銘有著極大的影響,爾後鼎銘親自教導其雙胞胎弟弟西方水彩、油畫和素描,奠定良好的繪畫基礎。

• 西元一九二三年,鼎銘在上海創設「天化藝術研究會」,參與者皆為當代繪畫藝術界之翹楚,又銘與中銘皆投其門下為繪畫藝術奉獻。兄弟三人融合中西文化之長,創出獨立風格, 自此頭角崢嶸,人稱「梁氏三傑」。

• 1925 年,連續發生了日本人槍殺上海棉織廠工人的「五卅慘案」和英軍在廣州向聲援上海工人的群眾恣意開火的「沙基慘案」,這兩件國恥事件,使鼎銘義憤填膺;他毅然辭去了菸草公司的高薪職位,奔赴廣州,投入黃埔軍校。次年春天他被正式任命為「革命畫報」主編。從此開始以畫筆獻身國家民族的訴求。

• 1926 年夏天,兩兄弟亦應鼎銘之召,辭去上海藝海公司的膏腴職位,聯袂冒險南下趕赴黃埔軍校,從此之後兄弟三人,便並肩以藝術貢獻給當時蓽路藍縷之革命大業。

• 1949 年兄弟南遷台灣,看淡官場風雲, 放棄軍職, 開始以藝術教育為業,推行倫理道德, 加強善良風氣, 攜後進不遺餘力桃李滿天下。

Page 4: 鼎藝千秋 3

現代水墨人物畫

梁氏兄弟的繪畫根基是由西而中,而非先學國畫再學西畫。 由於對中、西畫法的瞭解,梁氏兄弟,極力倡導以國畫手法宣釋當代人民生活甘苦,這種現代水墨人物畫有別於當時的人物畫皆以描繪古時人物故事為主,或者以西方手筆,加上中國水墨即稱現代水墨的習慣。

Page 5: 鼎藝千秋 3

梁鼎銘生于清光緒 24 年 (1898 年 ) 卒于 1959 年

善書善詩善美史 為弟表率 共赴救國大業 至仁至勇至正氣 丹心畫筆 開創史畫生涯

鼎銘的畫室命名為「戰畫室」,自號「戰畫室主人」,是中國畫家中,用西畫技法表現史畫的第一人。而其曾以 210度廣角取景的「環形全景」讓觀者有若身歷其境的巨畫,氣勢磅礡,繪製無數珍貴歷史見證迄今仍是中國畫家中所僅見。

Page 6: 鼎藝千秋 3

原作長七丈 , 高二丈。 描繪民國十四年 , 革命軍東征進攻叛逆陳炯明之餘黨, 於四十小時之內攻克嶺南第一天險的惠州。此圖自民國十九年始畫 , 歷時三年完成 , 時鼎銘先生年方三十二。此圖為我五大戰畫之一 , 惜於抗日戰爭時期失踪。今之所見為原圖之十分之一 , 係由鼎銘先生追憶原作色彩 , 加以渲染而成。

惠州戰蹟圖油畫

Page 7: 鼎藝千秋 3

鼎銘雖然早逝,但他留給後世的藝術遺產,可謂旖旎豐沛;著名的有北伐期間的五大戰畫:沙基血跡圖、南昌戰蹟圖、廟行戰蹟圖,濟南戰蹟圖、惠州戰蹟圖。抗戰時期的七大史畫:血刃圖、流亡圖、火鞭圖、鶴行虎躍圖、不共戴天圖、月色腥風圖、東亞醒獅圖。這批藝術巨構多毀於戰亂之中,惟民國二十七年所繪《血刃圖》於抗戰勝利後失而復得(現藏國立臺灣美術館),這幅油畫巨構( 113.5×134.5㎝)全畫以 X形為構圖,前景及中景以被虐殺的女體,和哀號的兒童,佈滿四分之三的畫面,而與右上方染血的、戟指 X 中心的刺刀形成強烈的對比;隱藏於陰暗處的日軍身影,含蓄而有力地擴張著令人不寒而慄的氣氛。全畫以赤、赭色為主調,有以血和死亡籠罩全局的暗喻。畫中人物大多色調晦暗,右方接近 X主線的女體為明亮,而四周沒有光源,這是藝術家刻意讓觀者,由瞬間的發現到觸目驚心效果的手法。

血刃圖 油畫

Page 8: 鼎藝千秋 3

收復國土

水墨設色

鼎銘先生一生以戰畫、史畫為職志。民國三十九年曾以中華歷史

上具正氣且奮鬥不懈的人物為本,畫出一系列的作品,以顯民族

文化之精神,並期與國人互勵互勉。此圖畫鄭成功率艦隊圍城數

月,擊退荷蘭人收復台灣的故事。

Page 9: 鼎藝千秋 3

蜀漢三名馬

水墨設色

鼎銘常說他有「龍馬精神」因此把自己比喻為馬。而又銘和

中銘又屬「馬」,鼎銘特疼愛兩個孿生弟弟;於是他畫了一

幅《兄弟馬》,這是以三國時劉備、關羽、張飛三人的坐騎

:的盧、赤兔、玉追來譬喻自己的三兄弟的,他在畫上的題

詞是:「赤兔玉追護的盧,長為知己逆風途,人雄驥德留書

史,今見丹砂墨畫圖。」又畫此圖提「盡力中原不計程,素

聞金鼓箭絃聲,蹄痕誰見遺真跡,骨相相傳顯舊名,昔日梟

雄同史在,今朝驥德此圖評,玉追赤兔的盧怒,氣配人間政

教成。」那意思是在自勵三兄弟,既獻身給國家民族,便應

一往直前,無怨無悔。

Page 10: 鼎藝千秋 3

五駿水墨

塵埃捲地尾風生,紙是雲屏萬里程,

未見金鞍天際好,人間書卷詠蹄輕。

鼎銘先生畫動物有其用功的方法,若有機會必豢養、

觀察、紀錄其特質、動作及生活,並作許多速寫,甚

至解剖。再將資料系統的整理,供往後的參考。他認

為畫馬宜用「寫」的筆法,下筆除了輪廓,更

要正確

的表現出肌肉與骨骼。

Page 11: 鼎藝千秋 3

虎鷹圖附書法行草

水墨設色

• 鼎銘先生曾作詩題虎鷹圖點出題意。 風雷鼓舞降飛雄 ,赫赫山君兩目空, 闊紙未能容 物在,錦翎已捲霸 場中, 縱橫恃氣何時盡,幻滅留光永不窮, 叱咤於今猶入耳,吟哦迫與九霄通。• 書與畫是中國文人的雙璧,飽讀中國典籍和歷史的鼎銘,其書深厚;他的楷書有唐楷「風骨挺秀 、體貌嚴肅」的風味。杜甫有詩句云:「書貴瘦硬方通神。」鼎銘的行草正是「瘦硬」一派;沒有絲毫柔弱姿媚之俗弊。

Page 12: 鼎藝千秋 3

山師

水墨設色

山谷老稱師,酣睡蛇鼠欺,

今朝一吼起,目電懾熊羆。

鼎銘先生畫水墨很注重運筆,對於畫馬、虎、獅有

其獨特的想法,他認為畫馬宜用寫筆,畫虎用捶,

畫獅則用撻筆,是以有所謂「寫馬捶虎撻獅」之說

Page 13: 鼎藝千秋 3

鍾馗

抅勒設色

進士志猶逮,精神若鬼神,

唐皇除孼夢,千載教今人。

Page 14: 鼎藝千秋 3

月映梅雀 水墨設色

Page 15: 鼎藝千秋 3

雪菊水墨設色

靜處森陰夏日長,秋風同醉此花光,

霜摧雪壓增顏色,卻令春梅步後芳。

Page 16: 鼎藝千秋 3

晨光靜影 油彩

此作品呈現的是民國三十七年的台北市圓山中山橋景色:橋白水清,可泛舟,可遊憩,一片安祥。

Page 17: 鼎藝千秋 3

船水彩

此幅上海吳淞江口景色,是鼎銘先生二十六歲時寫生的作品

Page 18: 鼎藝千秋 3

水彩

Page 19: 鼎藝千秋 3

老子騎牛木刻版畫

Page 20: 鼎藝千秋 3

小憩 鉛筆 法國巴黎

鼎銘先生對事物觀察入微,又勤於動筆,隨身攜帶紙筆隨時畫。其遺留的速寫 近千張,題材廣,媒材各異, 此圖在法國巴黎時所畫。

Page 21: 鼎藝千秋 3

梁又铭生于清 光绪 32 年( 1906 年)卒于 1984 年

一生執筆 串聯中西 畫人畫羊畫史事半世教學 縱橫古今 立言立功立大德

因抗日時期 , 以抗日畫作激勵民心 , 被尊為「史畫畫師」又因獨到的畫羊工夫 , 人稱 「畫羊專家 」

因其夫人名「羅蓮姿」 , 伉儷情深 , 故畫室取名「愛蓮軒」 , 自稱「愛蓮軒主人」

Page 22: 鼎藝千秋 3

抗日戰爭,日軍侵略我國,百姓為避免魔爪,各處遷逃, 流離失所,常見扶老攜幼背井離鄉的悲慘情景。又銘先生感概萬千 ,以筆留下歷史悲劇。此作品抗戰 時曾在各地展出,觀眾每每潸然淚落。多年後,又銘先生百年紀念展在美國舉辦,亦有多位老者,立在此畫前許久,泣不成聲。

扶老攜幼

Page 23: 鼎藝千秋 3

不聞爺娘喚女聲

現代木蘭古時兵 , 背辭雙親去從軍 , 國仇豈是男兒事 , 衛國抵強不畏辛。

Page 24: 鼎藝千秋 3

空軍抗戰史畫

• 14 幅水彩畫, 24 幅油畫• 戰事年代: 1937 年至 40 年

又銘從陸軍轉至空軍服務,出任國際新聞社社長,每有戰役,傳來 死傷,心中的沉重非筆墨可書,這些戰死的,受傷的同儕,有很多都是朝夕相處的好友,當初大家同抱為國犧牲的理念進入軍校,而今自己只能用一枝畫筆報國!每聽戰報,總是心如刀割, 男子淚,豈輕彈,傷心處,化做張張史畫,為歷史留下見證,為好友留下紀念!幅幅都是嘔心泣血之作!

Page 25: 鼎藝千秋 3

1937 年 8 月 14 日,日本海軍參謀本部為實現其“杜黑主義”的侵略美夢,以其最精銳的木更 津航空隊,妄想一舉殲滅我空軍搖籃地 - 筧橋,以奪取中國的製空權。 我空軍建軍歷史雖短,飛機 數量及設備也不如人,但每個空 軍健兒志氣高昂,保衛國土,解救生靈的決心一致,個個 精神 抖擻,嚴陣以待,聞敵方發動攻勢,立即迎頭而戰,由大隊長高志航首開紀錄 ,擊落敵機六 架,創造了勝利的第一幕。日本帝國的侵略野心 被 戳 破 , 而 中 國 空 軍 健 兒 的 英 勇 事 蹟 從 此 也 為 世 界 所 注 目 。

筧橋“八‧一四”空戰 油畫

Page 26: 鼎藝千秋 3

1937 年 10 月 26 日,由謝晉元中校帶領 800 位革命軍(經證實只有 414 人),在上海的四行倉庫抵擋日軍第三師團的侵襲,以掩護我第八十八師向西撤退。 10 月 29 日上海市民發現四行倉庫樓頂升起一面國旗,這是由女童軍楊慧敏冒著戰火危險所送來,一時蘇州河畔對岸集聚了數万人們歡呼“中華民國萬歲 !”。 1 日午夜,掩護大軍的目的既已 達成,謝晉元受令帶領 376 人分小隊撤入公共租界。它的結束標誌著中國抗日戰爭中淞滬會戰的結束,也喚醒了西方世界對日本野心的注意。

四行倉庫保衛戰(典藏於國軍歷史博物館)

油畫

Page 27: 鼎藝千秋 3

蘇武,字子卿,漢朝杜陵人。武帝時,奉命出使匈奴,

招單于逼降,禁於大牢,渴飲雪,飢吞氈,居然不死。後

被幽禁於北海以牧羊為生,聲稱等到公羊生出小羊,始

回朝。直到漢昭帝時,朝廷派員再度出使匈奴,才發覺蘇

武仍辛

苦持節護命,乃運用外交令使回國。漢宣帝令繪圖

掛於麒麟閣,以示後人效法。

又銘先生佩服蘇武忠節,常贈「勁節高風」圖予出國使節

Page 28: 鼎藝千秋 3

描繪台灣人簡樸勤奮的特性。台南濱海,盛產海鹽

,在人力豐盛的早年,曬鹽,入溜,

收鹽皆由人工

製作,一簍一簍的粗鹽,藉由鹽場女子的肩膀,擔

出鹽場。鹽是生存重要的資源,不管日曬風吹,負

擔家庭生活的擔子不曾歇息。

Page 29: 鼎藝千秋 3

正氣歌系列作品

是梁又銘先生在一九三九年二次世界

大戰期間所作,以中華

民族英雄文天祥所寫的「正氣歌」內文為題材,激發國人愛

國情操。當時正值中日戰爭之

際,此十四幅歷史大作各幅精

彩,件件絕倫,不論筆墨,構圖都是難得好畫。白崇禧將軍

為整套正氣歌題字「中華民族正氣歌掛圖」;桂永清將軍亦

提「筆透丹心寫正氣神通雷電鼓天風」

此批畫作曾在戰時於各處輪迴展覽,以鼓勵民心,增加士

Page 30: 鼎藝千秋 3

木蘭習射圖

傳「木蘭詞」長詩始見於南北朝,北朝可汗徵兵抵禦北方民族

入侵,花木蘭不忍其年邁父親受召從軍,而家中又無長子,毅

然決心女扮男裝代父從軍。因智勇雙全屢建奇功,榮歸故里。

又銘先生感佩木蘭既忠且孝,不讓鬚眉,鼓勵現代女性發揮自

己特長,常以此主題作畫。

Page 31: 鼎藝千秋 3

百羊圖“羊”古文中與“祥”同字,吉羊意同吉祥。 居住南京靈谷寺時,友人送來一隻公羊,他不忍殺之,留 下撫養,見公羊形單影隻極為可憐,於是另購一母羊陪之,於是繁衍甚眾,因日日與羊群親近,感情深厚,繪畫時不免將羊群攝入畫布之中,日 久下來,畫中羊隻越發神靈活現,友人常求畫“吉羊”以討好彩頭,漸漸的社會皆知又銘的“吉羊”有獨到之處,求者更眾。此幅「百羊圖」 ,一百隻羊,或群聚,或獨處,或互毆, 或奔馳,運用墨色深淺調和,每隻羊造型不一,一筆用墨表現毛,皮,骨,為一不可多得之藝術極品。

Page 32: 鼎藝千秋 3

河畔冬霜粉彩畫

台灣地處亞熱帶區,冬季也不覺得寒冷。難得見霜雪 。又銘教授遷台後在木柵賃屋而居,在一寒流侵襲台灣的新春清晨,木柵河畔起了層層霜霧,此景甚為罕見,因而特意繪畫留念。

Page 33: 鼎藝千秋 3

台灣原住民

粉彩畫

為最早抵達台灣居住的族群,在台灣的活動已

有 8000

年之久,至漢人移住台灣後基於當時環

境,漸漸移往山上討生,基本上根據居住地與

語言,習慣上分為九族。原住民善長歌舞,生

活樸實簡單,喜著鮮豔色彩服飾。

Page 34: 鼎藝千秋 3

台北植物園荷花池油畫

1963 - 1965 年

Page 35: 鼎藝千秋 3

台灣愛國獎劵是為緩解台灣財政困難而發行獎劵。從 1950 年 4 月 11 日到 1987 年 12 月 27 共發行了 1171 期。

由於獎券本身面值不高而且用完即丟,稿費預算極低,發行當局不敢請名家執筆,每每為了尋求插圖煞費腦筋。 1962 年,愛國獎劵印行負責人與又銘教授提起困難之處,沒想到教授

認為「愛國獎劵」每期發行數十萬張,購買人不分行業層次,賣出所得的款項皆為公益之用,實在是教育社會的好媒介,便欣然提起願意擔任編制工作。這一做就是二十年,不僅繪製插圖而且負責文字撰寫,所畫人物必深入探討史實根據,體裁包括左傳、烈女傳、世說新語、二十五史乃至地方神誌,故事包括中華上下五千年,雖是小小一張獎劵,也須兼顧趣味性與教育性, 決不因循敷衍。 由於愛國獎劵內容全為中華民族祖先忠、孝、節、義的歷史真跡 , 後由文化事業出版社集稿印製「祖先的故事全集」一書。

Page 36: 鼎藝千秋 3

人物速寫

-

戰爭

戰爭是殘酷的,戰爭是可怕的,可是為了民

族的生存,軍

人們不怕犧牲,不畏艱難,前

仆後繼,在中日戰爭中為保國衛土寫下一段

段可歌可泣的歷史。教授為畫認真,尤其繪

製歷史,軍事,一定追求事實根

據,然後作

畫。此為又銘教授為大幅畫作的事先部份草

稿。

Page 37: 鼎藝千秋 3

梁中铭生于清 光绪 32 年( 1906 年)卒于 1994

以藝術奉獻國事 出生入死 紀錄 建國史實數十年畫牛猴以遣心懷 春風化雨 播種寶島畫壇半世紀

中銘畫室名為「抱璧廬」夫人名「守白」,「抱璧」使人聯想到「白璧無瑕」。 承梁氏兄弟繪畫藝術特長的中銘,油畫、水彩、粉畫、鋼筆畫、鉛筆速寫 皆有獨到宣釋, 而他所繪時事漫畫更是發人省思。

Page 38: 鼎藝千秋 3

蘆溝橋抗戰 油畫

1937 年 7月, 日本中國駐軍不斷的增加北平、天津的兵力,舉行實彈演習。蘆溝橋位於河北省宛平縣內,離北京僅 10 公里。 7 月 7 日晚間日軍藉口一名士兵失蹤,要求入城搜索,我軍依國際法拒絕。 7 月 8 日清晨 4:20 日軍中國駐屯軍隊長牟田口廉也大佐下令攻擊蘆溝橋, 4:45 國軍 219團團長吉星文下令還擊,歷時八年的中日戰爭於是爆發了,史稱「七七事變」

Page 39: 鼎藝千秋 3

中山艦( 永豐艦討逆) 油畫

1922 年 6月中國第二次護法戰法期間,陳炯明反對孫文的討伐北方諸軍,主張「聯省自治」,而與孫文政見不合。 6 月 16 日,陳炯明令部下葉舉出兵圍攻 總統府,並炮轟孫文寓所,並未傷其性命,意在驅逐孫文離開廣東。孫文轉移到由蔣中正指揮的永豐艦 ( 後改名中山艦 ) ,向陳炯明展開反擊,史稱「六一六事變」或「陳炯明叛變」。 1923 年 1 月 4 日,孫文通電討伐陳炯明,以滇、桂軍與倒戈的粵軍聯合,組成東西兩路討陳炯明軍, 1 月 16 日陳炯明撤出廣州退守惠州東江。

Page 40: 鼎藝千秋 3

此成語出自春秋戰國時期。齊桓公、管仲、鮑叔、甯戚一起喝酒,喝得正在興頭, 鮑叔牙居然舉杯,提醒當時已位列五霸之首的齊桓公姜小白 : 「今日雖然赫赫有名 , 可是不要忘了當年也曾和喪家犬一樣躲在莒國寄人籬下。」毋忘在莒,比喻做人不忘本,不要忘記曾經的艱苦歲月。 山東莒縣,就是“毋忘在莒”的古莒國,地處民風淳樸。

毋忘在莒

Page 41: 鼎藝千秋 3

獼猴速寫

中銘先生曾在峨嵋山上住了兩個月,峨嵋山的猴子潑辣有名,成群結隊嬉戲跳盪,習人動作,敏捷可愛。中銘經常速寫 捕捉猴仔的身影,作為畫猴的藍本。

Page 42: 鼎藝千秋 3

圖  

中銘先生除了油畫、水彩、鉛筆速寫和漫畫之

外,尚精通於傳統水墨。他的畫牛及畫猴獨具

風格,這類作品只贈不售,他有一方鈐於畫角

的印「金不換」即屬此意。

Page 43: 鼎藝千秋 3

百猴圖係中銘先生一生中最大幅之作品, 始於民國六十五年, 相續花了一年多時間。全長近三丈, 高五呎的巨作, 畫中猴子各種習性動態, 細心揣摹神貌自然, 造形之美畫得其妙。百猴全幅佈局大定後,先生旅美, 乃將畫中之配景付與其長女秀中為之染成。又敦請名畫家林玉山 為之題跋, 左後方則是篆刻家王王孫的題字。此圖於 1988 年,與女公子秀 中聯合畫展時轟動藝壇。

百猴圖

Page 44: 鼎藝千秋 3

風雨歸牧

中銘先生自承生性憨厚、任勞任怨、不與世爭;

這正與牛的脾性相似,所以他常喜在他的畫牛作

品上,蓋上一方朱印「但求無愧我心」,從這小

小閑印中,常可窺見畫家們的真實心境。

Page 45: 鼎藝千秋 3

耕耘

中銘先生南遷到台灣後,住近景美溪畔,見

到水牛在田中耕作,睡臥樹下或沐浴水中,

挺著兩隻大角,別有一種情調,所以水牛在

先生的畫作中經常出現。因工夫下的深,當

代文藝界皆稱中銘先生為「畫牛專家」。

Page 46: 鼎藝千秋 3

憶 舊

(

心不在焉)

中銘先生八十二歲時有感而作,題「今日川西父

老尚有此雅興否?」

老人還念故舊也。

Page 47: 鼎藝千秋 3

布袋和尚

孿生兄弟, 感情極好,每日黃昏相約堤畔散步

,回家還要電話討論。

又銘先中銘十年謝世,中

銘頗感孤獨,常言「我的身體死去一半了」。晚

年又為眼疾所苦,作畫漸感困難,即以「杖翁」

自號。

先生八十三歲時,將自己珍藏多年的抗戰圖片及

史料捐給國史館收藏之後,有感而作自畫像,老

人雙手高舉,題:「放下布袋何等自在」。

Page 48: 鼎藝千秋 3

鋸木場水彩

藝壇公認「梁氏昆仲皆全才」,意指梁氏兄弟繪畫藝術油畫、水彩、粉畫、鋼筆畫及鉛筆素描的全才展 現,而中銘先生的水彩更是出類拔萃 。中銘的水彩畫,富有英國的水彩畫風,透明、細膩、絢燦。著名的水彩畫家劉其偉認為:中銘的水彩畫力追英國十九世紀的水彩畫家康斯特( J. Constable)。

Page 49: 鼎藝千秋 3

彩 在眾多的繪種類中,

中銘先生著力最多的,

是他的水彩畫。

他的水彩人物肖像畫,不

僅精確地描繪出人物的容貌、神態,其用大

筆頭揮灑出人物的衣著,讓背景大部留白的

手法,給人一種呼吸暢快的清新感覺。

Page 50: 鼎藝千秋 3

搶 收 油畫

四兄弟南遷至台,居住在木柵溝仔口, 當時附近是一片農田,台灣地屬海島,夏季及秋初常受颱風侵襲, 此幅描寫颱風來前,農民搶收稻穗以減少損失的情形。

Page 51: 鼎藝千秋 3

指南宮,位於台灣台北市文山區木柵指南山一帶山麓,為台灣道教聖地之一,俗稱仙公廟,以主祀八仙中的「呂仙公」(呂洞賓)緣故而得名。指南宮除為道教宮殿,亦按「三教合流」的理念,兼祀儒、釋。

指南宮 - 凌霄殿晨景油畫

Page 52: 鼎藝千秋 3

兩烈女殺敵自戈

鋼筆畫

中銘先生於1927

年與胞兄又銘辭去高薪職位,南

下返粵加入黃埔,開始繪畫史畫的使命。前後編製

「入伍生畫報」、「陣中畫報」…

..

等等,繪寫出

無以數計的文宣戰鬥畫,

揭發強權、激勵民心的作

品。他奉獻藝術,紀錄那苦難的年代所發生許多可

歌可泣的新聞。

Page 53: 鼎藝千秋 3

羊女牛童

兄弟合作

又銘善畫羊,中銘善畫牛,人

物畫又是兩人專長,時來聚首

,以兄弟合作畫為樂,為畫壇

美事。

Page 54: 鼎藝千秋 3

仙人遠去 , 作品留芳• 時光的流逝 , 消退人們的記憶 , 時局的改

變 , 惜日已經模糊難現 ,中華民國建國一百周年 , 這個社會歷經多少變革 ? 先人若在 , 豈能料到 !

• 梁氏三傑雖然感情深厚 , 但在世的五十年中 , 只辦過一次合展。五十年後 ,在子女及學生精心 安排下,兄弟畫作再度聚首 , 同堂並列 , 緊密相連 , 前人有知 , 應該也會點頭稱頌吧 !

Page 55: 鼎藝千秋 3

鼎 藝 千 秋梁鼎銘、梁又銘、梁中銘

紀念展

• 展覽時間:民國 100 年 ( 西元 2011 年 ) 1 月 11 日 至 2 月 13 日止• 展覽地點:國立歷史博物館二樓展區 ( 國家畫廊 201 、 203 展間 )• 地 址:臺北市 100 南海路四十九號• 電 話: 02-23610270

Page 56: 鼎藝千秋 3

敬請蒞臨觀賞

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