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 育 · 年级新生家长刘颖说。 据了解,...

Preview:

Citation preview

先学汉字孩子很适应专家:更符合孩子认知规律

□青岛日报/青岛观/青报网记者 王沐源

本报讯 今秋入学的小学一年级学生开始使用教育部

编写的语文新教材,先学汉字、再学拼音是新版教材的一大变化。如今已是开学第三周,记者从多所学校了解到,目前一年级新生仍处在汉字学习阶段, 他们对这种安排普遍很适应。

“俺孩七月份参加幼小衔接班专门学了拼音,当时还不知道教材要改的事。现在感觉先学汉字挺好的,因为这些汉字她以前都见过, 这样一来就觉得语文入门挺容易的。”一年级新生家长刘颖说。

据了解, 旧版教材的目录顺序为 “入学教育”“汉语拼音”“识字”“课文”, 而新版教材的目录顺序为 “我上学了”“识字”“汉语拼音”“课文”。 市南区教育研究中心小学语文教研员李莉说, 这种转变更符合孩子的认知规律、 生活规律,也更能体现拼音本来的工具功能。她说,对不少孩子来说,学拼音就像学习另外一种语言,因为拼音比较抽象,离孩子的现实生活也相对较远;而汉字比较形象,离孩子的生活也近,所以孩子接受起来反而更容易。

李莉指出,新版教材先安排汉字学习,重点并不在于增加孩子识字的数量, 而是通过一些简单的汉字引导孩子认识天地万物、 感受语文的魅力, 从而让孩子喜欢上这一学科。奠定这一基础之后再教孩子学拼音,这样孩子日后识字遇到问题的时候就可以自主使用这种工具了。

华夏职业学校:普职融通迎来“同步课堂”

□青岛日报/青岛观/青报网记者 王沐源

本报讯 本月底, 青岛华夏职业学校普职融通试点班的学生有望通过“空中同步课堂”,听取青岛实验高中教师远程授课并参与课堂实时互动。日前,两所学校与第三方技术公司达成协议,该信息化教学平台计划于本月底建成。

华夏职业学校副校长吴章鑫介绍,该平台有三个功能,一是通过“同步课堂”实现空中同步授课,二是共建共享教学资源库,三是远程答疑。本学期,华夏职业学校与青岛实验高中普职融通试点班迎来第二批学生。在去年,实验高中教师主要是通过异地教学的方式来给普职融通班学生授

课。今年春季实验高中外迁,这为两校普职融通合作带来了地域上的阻碍。 吴章鑫说,“空中同步课堂” 将打破地域限制,更好地促进优质教育资源共享,推进普职融通工作的落地做实。

协办

“老师,他刚才瞅了我一眼!”“老师,我同位拿了我的橡皮。”“老师,某某某不好好坐着。”带过一年级新生的老师大多经历过这样的场景:课堂上状况频发,告状声此起彼伏。一年级新生不好带,这是许多老师的共识。不过在青岛定陶路小学,今年的一年级新生却让老师们竖起了大拇指。这是怎么回事呢?

孩子需要养成的 12 个习惯尊重与欣赏老师的习惯

从现在适应老师, 长大了适应社会, 不会稍不如意就埋怨环境。自学预习的习惯

提前预习, 是培养自主学习的精神和自学能力、提高听课效率的重要途径。专心上课的习惯

教与学应该同步, 应该和谐, 因此学生在课堂上要集中精神, 专心倾听并积极思考。认真观察的习惯

观察是学习的“门户”和打开智慧的“天窗”。善于提问的习惯

提问是主动学习的表

现, 能提出问题的学生是学习能力强、 具有创新精神的学生。切磋琢磨的习惯

独学而无友, 则孤陋而寡闻。 每一个人都必须努力吸取别人的优点, 弥补自己的不足。独立作业的习惯

做作业的目的是巩固所

学的知识, 是培养独立思考能力, 不是为了给老师和家长交差。仔细审题的习惯

审题能力是学生多种能

力的综合表现, 要求学生会细读、会抓字眼、会正确理解内容,会认真推敲。练后反思的习惯

习题做完之后要反思:怎样做出来的? 为什么这样做?为什么想到这种方法?有无其它方法? 能否改编成另一习题?复习归纳的习惯

复习使零碎的知识、分散的记忆得到串联, 使知识系统化、条理化、重点化。整理错题集的习惯

在整理中反思: 错解根源是什么? 解答同类试题应注意哪些事项? 如何克服常犯错误?客观评价的习惯

学生应养成正确对待自

己和他人、 正确对待成功与挫折、 正确对待考试分数的好习惯。

给孩子种下习惯的“种子”

前几天,记者来到定陶路小学的一年级课堂,孩子们正在上数学课。当时已是开学第三周,老师却才开始按照课本讲第一课。为什么这么晚才开始文化课的学习呢?

原来,前两周孩子们一直在上“快乐小种子”行为习惯养成课。从《学具准备》到《生活作息调整》,从《校园文明行走秩序》到《安全饮水》,从《如何倾听》到《学会表达》……这一系列课程分为生活好习惯、校园好习惯、课堂好习惯三大模块,涉及 20 多个行为习惯细节。

记者了解到, 早在暑假的时候,老师们就根据一年级孩子的特点以及往

年一年级容易出现的问题,确定了课程内容, 并将这些内容录制成微课视频。每个微课视频的长度大约是三五分钟,其中有动画形式,有高年级学生客串表演,生动而有趣。一年级新生先观看微课视频,然后在老师的带领下进行实操练习,逐渐形成相应的行为习惯。这些微课不仅可以在学校观看,孩子还可以在家长的陪伴下从手机上随时观看。

以《学会表达》为例,微课里讲了这样一个小故事:“小明今年刚刚成为一名小学生,他很希望与同学们成为好朋友。可是有一次,一名同学不小心将他的书碰到了地上, 小明便去找老师报告。又有一次,一名同学走路时不小心碰了他一下,已经和他说了‘对不起’,但他还是报告了老师。渐渐地,大家都不愿意和小明玩了。 同学们猜一猜,这是什么原因呢?”针对这个故事,微课提出,同学们刚刚来到新环境,大家在一起活动难免会有磕磕碰碰, 要彼此友爱、相互谅解,学会使用“请”“谢谢”“对不起”“没关系”等文明用语。微课还列出了几种情况,一是紧急情况,需要立刻报告老师; 二是不太紧急的情况,可以课后报告老师;三是轻微情况,可以自己解决或同学之间相互解决。

再如,《数学学具盒的使用》是一节与文化课有关的微课,高年级学生表演示范了小棒、小圆片等学具的使用方法和摆放方法。

从“状况频发”变“井然有序”

这些行为习惯课有什么效果呢?

定陶路小学副校长邵颖多次带过

一年级, 她将往年与今年的情况做了对比。往年的一年级新生爱“告状”,课堂上状况频发,告状声此起彼伏;今年的孩子 “告状 ”情况减少 ,因为他们学会了用礼貌用语化解 “矛盾 ”,也意识到了事情要分轻重缓急, 课堂井然有序。

再比如,往年一年级孩子对数学学具盒的使用可谓课堂教学的“重灾区”,常常出现各种学具散落一地、 找不到、弄混等情况,老师在教学时要额外耗费很多时间来处理这些“灾情”;而今年的孩子在正式学数学之前就学会了使用

学具盒,“灾情”基本没有出现,师生都可以将精力集中在教学上。

其他的效果还包括,今年的新生比往年的新生更会倾听、 更能集中精力、更善于自己整理书桌书包、更早适应校园环境等。

定陶路小学校长解育红说,磨刀不误砍柴工, 把行为习惯的培养放在前面,有助于提升孩子的心理适应、学习适应和社会适应能力,进而帮助孩子平稳度过幼小衔接期,更好地进入校园学习及生活状态。

一张纸在巧手中千变万化折纸少年来山科大报到

□青岛日报/青岛观/青报网记者 郭菁荔

通讯员 韩洪烁

本报讯 来自全国 31 个省市区的 7000 余名大一新生日前来到山东科技大学青岛校区, 开始了他们的大学梦。在今年的高考招生中,济南学生孙洪涛以折纸特长打动了自主招生考官,获得了哈尔滨工业大学威海校区模拟投档线降 60分录取的资格。尽管在高考中最终以两分之差与哈工大失之交臂,被山东科技大学录取,但孙洪涛却着实“火”了一把。近日,折纸少年孙洪涛,一到学校便吸引了师生的目光。

自主招生中有各种优惠降分, 而孙洪涛折纸降分 60分,无疑少见。 火凤凰、独角兽、蜘蛛、拉提琴的小女孩、天使与恶魔……在孙洪涛的巧手操作中,一张纸,不粘,不剪,却能创造出如此千变万化的模样。

为了能够做出更加逼真的模型,他每天自学英语,翻阅了不少外文折纸材料,搜集资料,就是为了做出同样逼真的模型。经过努力他学会了简单的尺规作图和素描作图。从刚开始的临摹到现在个人设计创作, 他的几何能力和数学素养也有了很好的提升。“我会在山东科技大学这个重视动手能力的高校继续我的梦想,好好学习。”孙洪涛告诉记者。

“其实,我并没有把折纸作为一个自主招生所必需的任务,最初只当作我的一个兴趣爱好。”孙洪涛坦言,而后来随着对折纸的深入接触,孙洪涛走上了“钻研”之路。折纸看似简单,却蕴含科技知识和数学原理。比如“三浦折叠法”是以拉开对角两端来把物品展开,而在收缩时则反向推入。这种方法既能节省空间, 又可避免折叠和展开的过程中造成损耗,可用于太阳能电池板和人造卫星等方面的应用,这也是孙洪涛一直坚持学习折纸最大的原因。

除了自己的努力, 孙洪涛觉得自己之所以能有这种幸运, 还得益于母校山东省实验中学的指导,“一次通用技术课上,老师发现了我在折纸方面的特长,鼓励我把折纸获得的技能应用到学习和活动中去。”

将在校园传承推广“大力推广和规范使用国家通用语言

文字, 自觉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是本届全国推广普通话宣传周的活动主

题。 青岛市教育局语言文字处处长朱红卫说,我市在“推普周”活动期间举办普通话吟诵论坛,旨在进一步贯彻落实《国家语言文字事业“十三五”发展规划》关于“支持开展对吟诵的研究、抢救保护和传承工作”指示精神,以及中办、国办《关于实施中华优

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以学校为主阵地,在全市倡导、推广、研究、传承吟诵这一宝贵传统读书法。她表示,下一步将在吟诵活动平台搭建、 吟诵教师培训等方面加大力度。

对此,林打打的看法是,以前推广吟诵主要是个人行为, 而此次的普通话吟诵论坛是官方行为, 意味着接下来的吟诵推广将会大范围铺开。

记者了解到,有不少学校在吟诵方面已经取得一定经验,像文登路小学、山东路小学、福州路小学以及胶州、平度等地的一些学校已推广吟诵数年。在 2015 年,我市举办首届中华经典诵读大赛,其中便设有吟诵奖项。在论坛活动现场,一位老师告诉记者,国内有关机构正在给教材上的古诗文录制配套的

吟诵音频,就像英语教材的配套音频一样,在不远的将来就能出现在师生面前。

11责编 王沐源 美编 刘志霞 审读 法红玉 排版 周少燕

教 育 2017 年 9 月 18 日 星期一

,□青岛日报/青岛观/青报网记者 王沐源

是什么让古诗之美“打了折扣”

“许多经典古诗文从字面来看非常容易理解, 甚至有时候翻译过来让人觉得苍白无味。”在前不久举办的青岛市 “第二十届全国推广普通话宣传周” 活动暨普通话吟诵论坛上,著名吟诵专家、中华吟诵学会秘书长徐建顺以王之涣的 《登鹳雀楼》为例做出解释。“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 更上一层楼。” 如果用一篇白话文日记来转述,那就是“今天我来到一座楼上,看见太阳落山了, 黄河向着大海流去。如果我想看得更远,就要爬上更高的一层楼。”显然这样一篇日记寡而无味,并不会让人产生美感。

从文字上进行解析, 这是时下许多老师教学生学习古诗文的方

式。但正所谓“书不尽言,言不尽意,言之不足故有咏歌”,文字只能反映语音的音质, 却不能反映语音的音长、音强、音高。把古文经典当作文字来解释,或当作口语来阅读,怎能触碰到其中的意境内涵?

徐建顺指出, 汉语的诗词文赋大部分是用吟诵的方式创作的,作者吟诵之后才记录下来。他们通过吟诵的平平仄仄、声调韵律来抒发自己的情绪和情感。像“白日依山尽”当中,“山”字吟得是短还是长,表达出来的涵义是完全不同的。“山”字长吟,我们眼前就浮现出连绵不绝的群

山,感受到宽广辽远的意境,进而更能体会作者在诗中想要表达的胸襟

抱负。 既然古人是用吟诵的方法来作诗,那么后人也要通过吟诵的方法来学诗,否则便难以接近其中的精神内涵和审美韵味。

吟诵是感性的、美的、愉悦的在新华字典的解释中,“吟诵” 泛指读

书。作为传承 3000 多年的中华优秀语言遗产, 吟诵曾经在各地私塾、 官学中普遍存在。“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这其中的“读”便是吟诵,与现代意义上的“朗读”“阅读”都不相同。

参加论坛的林打打来自胶州市教体

局,负责经典诵读和吟诵推广,此前她在青岛山东路小学担任语文教师,从 2010 年开始在自己的课堂上尝试吟诵教学。 她告诉记者,受家庭影响,她从小喜欢传统诗文,也想让学生多背一些诗, 但是她发现很多学生不喜欢读诗背诗。一个偶然机会,她接

触到吟诵这种读书方法, 由此发现吟诵与朗诵带来的不同效果。她说,朗诵是从西方传入的,更符合西方文字的拼读规律;而汉语有自己的特点,它是感性的,汉字声音的长短高低能表达不同的意义和情感, 用朗诵的方法不足以充分表达出来。

在《静夜思》这首诗中,第一句有 3 个连续的阳平调(床、前、明),代表情感向上;第二句有 3 个连续去声调(是、地、上),代表情绪转而向下; 第三句一扬一抑交错出现,代表情绪起伏纠结;第四句则出现 3 个阴平调(低、思、乡),代表情绪渐渐归于平静。在给一年级学生教这首诗时,林打打便

用吟诵的方法吟唱出李白初见月光时的愉

悦、联想到秋霜时的低沉悲凉、不能与家人团圆的五味杂陈以及最后情绪波纹渐渐荡

去的情感变化。学生听到老师吟唱的音调,看到她肢体的动作、面部的表情,立刻感受到诗文中传达的思乡之情。

“对学生而言,背诵是枯燥的、痛苦的;而吟诵有旋律、有音调,像唱歌一样,是感性的、美的、愉悦的。”林打打说,当她尝试用吟诵的方法进行古诗教学时, 学生很快就接受并喜欢上了。 随之而来的一个变化是,学生通过吟诵能更好地理解古诗、更快地记忆古诗。

一把钥匙开启一扇大门如果说更容易理解古诗、 记忆古诗是

吟诵最直接的功效, 那么帮助学生打开传统文化的魅力之门, 便是吟诵带给林打打的一个惊喜了。

有不少学生在接触到吟诵之后, 不仅对课本以外的古文经典如饥似渴, 甚至对古琴、书法、国画、焚香、点茶等传统文化产

生了兴趣,想要尝试学习。“古人讲‘琴棋书画’,它们彼此之间是相通的,一通百通,我国的传统文化是一个和谐整体。” 林打打说。

近年来, 在国家的大力倡导和社会氛围的积极推动下, 越来越多的家长重视对孩子传统文化的培养,可是从何入手呢?不

少家庭“眉毛胡子一把抓”,孩子对传统文化的学习如蜻蜓点水,浮在面上。在林打打看来,吟诵作为一种读书学习的方法,就像一把钥匙、一个切入点,一下子打开了传统文化魅力的大门, 让孩子看到大门后面的百花齐放。

开学两周先上“行为习惯养成课”

一年级不再是习惯“重灾区”□青岛日报/青岛观/青报网记者 王沐源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

乡。”妇孺皆知,这是李白的《静夜思》, 六七岁的小娃娃也能熟练地背出来。你领略到其中的美了吗?答案却不尽然。古人的吟诵却能把我们很快带入到诗的意境中去。

怎样让更多的人感受到经典古文的

美? 怎样让更多的孩子喜欢上传统文化?在青岛市“第二十届全国推广普通话宣传周”活动暨普通话吟诵论坛上,我们找到了答案。

链接“

■折纸少年孙洪涛(右)和他的作品(左图)。韩洪烁 摄

■莱芜路小学学生吟诵经典。 周光辉 摄

Recommend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