枝‧旗山 - YunTechteacher.yuntech.edu.tw/~wangil/design-a/design way/w22.pdf枝‧旗山...

Preview:

Citation preview

枝‧旗山

地方背景

旗山歷史:

根據傳說,清朝以前,旗山並沒有村莊,每天往返此地的行人,

可看見有一位老太婆在路旁蓋一座茅寮,賣著蕃薯(地瓜),讓過往

旅客充飢、休息歇腳的也方,久而久之就形成村莊。因此旗山舊名就

叫做「蕃薯寮」。旗山早期的居民,最早可追溯到荷蘭時期,平埔族

由台灣西岸向內地遷移,沿楠梓仙溪開墾,鄭克公時期,平埔族中的

西拉雅在溪州地區太山建置「大傑顛社」(即今溪洲國小後的山腰

處),做為宗教中心。康熙年間大傑顛社有十二里,其中「施里莊」

就是現在的旗山,隸屬鳳山縣,當時的居民仍以平埔族為多,雍正十

二年改歸台灣縣羅漢門外門。清乾隆二十年,立石碑禁佔,曾記載蕃

薯寮庄,可見在乾隆初年,便已正式稱呼蕃薯寮庄。之所以喚做「蕃

薯寮」有兩個說法:一是據傳在施里莊路邊,有位老太婆在福德宮前

蓋了間茅寮,販賣蕃薯糊,以供來往旅客充飢,並提供歇腳休息的場

所。久而久之,這座賣蕃薯糊的寮子,就成為大家閒聊的好地方,因

此「蕃薯寮」的稱呼,便取代了「施里莊」。二者,昔日旗山地區尚

未開墾時,屏東里港一帶的民眾,要運送蕃薯至台南一帶,因交通不

便(當時用牛車運送),路途遙遠,在旗山設「寮仔」,一來作為運送

的中繼站,放置蕃薯的「寮仔」稱為蕃薯寮,後來以此為名。清德宗

光緒年間,旗山又一度更名「太平庄」。甲午戰爭關條約割讓台灣給

日本,明治四十二年,日本政府改稱蕃薯寮支廳。因蕃薯寮左側有山

峰形狀如軍旗,日本大正九年(民國九年」時,設置高雄州旗山郡旗

山街,同年十月廢止區長役場,合併溪州全部(含碡坑、嶺口)及旗

尾區、圓潭地區,借保甲事務所,成立旗山街役場。民國三十四年,

國民政府來台更名為台灣省高雄縣旗山鎮。旗山由於旗山溪經其中,

在鎮內又匯集了美濃溪,在南勝里濃溪又流入,經合併而成為較大的

高屏溪,所以水源充足,不但日常用水不虞匱乏,豐沛的水量也足以

灌溉農作物,使得農產品的收成一且很豐碩,真是物阜民豐,得天獨

厚啊!

綠色蕉城

旗山可說是高雄的後花園,而到了旗山想的可能只有香蕉與枝仔

冰。

Ps:枝仔冰的由來:1926 年,「枝仔冰城」創業人鄭城先生於旗

山開設「鄭城冰枝屋」,以其獨特水質、純正原料及優異技術製造多

種口味的枝仔冰,由於味美質佳,風味獨具,以致轟動南台灣,從此

建立起良好商譽,街坊鄰居都親切的稱呼他為枝仔冰-城,這也就是

「枝仔冰城」商標的由來。

走老街‧回想旗山當年

古老的街道上,總有許多美麗的傳說...

落沒的背後,總埋藏許多繁華的過去...

荒煙漫草間,也許就有一段感人的故事..

走在旗山的街道上,你會有許夕意想不到的

驚奇...

優美的小火車站

位於中山路底的台糖小火車站,是昔日台糖用來運送甘

蔗和載客的。日據時期,旗山是製糖中心,甘蔗曾種滿山腳

下,後來,農民大量種植香蕉,旗山才獲得香蕉王國的美名,

這座木造兼磚造的建築,清新典雅,形式優美,尤其左側屋

頂是一八角錐體建築,是全國僅有的,與右側的三角山形相

對映,活潑中又不失線條流暢之美。另外,車站左側有一棵

老榕樹,右側則是一黑松老樹,樹齡已有八十年,在如此低

的海拔地,黑松樹可存活這麼久,算是相當少見的。

獨一無二的亭仔腳

在小火車站的對面,有一石拱建成的亭仔腳(即騎樓),

造型古樸優美,獨一無二,是全省僅有的,也是旗山最珍貴

的文化資產。日據時期,全台相當流行紅磚圓拱形亭仔腳,

當時由於旗山市街發展的很快,所以,小火車站附近的街

屋,都築有拱形騎樓。但旗山這裡的亭仔腳,與其他地方最

大的不同,在於它並非紅磚造的,而是由一塊塊的大石頭堆

砌而成。

這些取自旗尾溪上的大石頭,在建造時,石頭表面並沒

有鋪水泥或其他裝飾,完全保持原色,因此,頗有一股豪放

之氣,與對面小火車站的優雅,正形成強烈的對比。每根石

拱圓柱約由三十多塊大大小小的石頭建造而成,尤其在轉角

處,會有三根石柱成輻射狀散開,別具美感,由不同的角度

欣賞,益發顯得它獨樹一格。目前旗山有些亭仔腳已拆除,

有些被各式各樣的招牌掩蓋,有些則被雜物堆積遮住,沒有

妥善的照顧與保存,讓美麗的石拱失色不少。

富麗堂皇巴洛克街屋

一九二○年左右,由於糖業開發帶來經濟繁榮,旗山發

展迅速,日人發起「市街改正」計畫,由當地富紳吳家,率

先建造,其他人士則陸續跟進。這種特別重視臨街立面裝飾

的建築,是由日本遊學歐洲的建築師發展出來的台灣式樣。

臨街的立面,常以鋼筋水泥為結構,並以清水磚、磨石子、

和磁磚等裝飾其上,柱子、門窗、窗台的式樣,也都十分講

究。尤其屋頂上的「山頭」更是整間屋子的重點,常裝飾繁

複的花紋,並用中文或羅馬文,顯示家族姓氏,或以鳥獸、

花草、貝文等紋飾以彰顯個人不同。整條街屋相連建造,遠

望頗為壯觀。

舊照片索引

鄉城故事

或許在時間下的感情世界裡有許多的等待,也有可能現

在你的身邊就有這樣的故事,但在阿遠與阿雲那時代,卻沒

有人有像他那樣的執著、等待。阿遠初三,阿雲初一,他們

在一次巧合中認識對方。當時他們的城鎮,大家都是為了甘

蔗而努力,每天都能聽到火車賣力的將一框一框的甘蔗載離

那一個城鎮,因而許多人靠甘蔗生活。

而阿遠和阿雲認識後,一日一日的過去與相處,他們常

常在放學後與對方約在火車站前的亭仔,盼著對方來到,與

夕陽陪伴著他的她和她的他,一同前往回家的路上,兩邊盡

是甘蔗田,踩著是那疲憊的鐵道,互相喧嚷的是自已的生

活、朋友、理想....,他們常撿地上的樹枝仔逗對方,且也

常常一同去吃糖水冰,吃冰是他們最喜歡的,常在這段時間

裡充滿著歡笑與回憶,因而「枝仔」也成為他們之間的口頭

禪和吃冰的代號,漸漸彼此之間有了曖昧的好感,也慢慢地

成為他們的「情」與「愛」,而時間未曾等過他們,太陽與

月亮苦苦逼著對方消失,阿雲初中將要畢業後,面對的是家

人將送她去台北讀書與反對阿遠,而阿遠早在初中畢業後,

為著家裡的貧困而工作,這時阿遠與阿雲,他們互相的承諾

「我會等你(妳)」,且阿遠因此更努力的工作,為了等她,

他也在火車站前擺了小小吃糖水冰攤子,一天一天....又過

了一天,她總是沒有回來,她的家也搬離了,同時阿遠的生

意也越作越好,而阿遠為了阿雲回來時能一眼看到他,所以

將冰店掛上了「枝仔-冰」,但不知未何她仍舊沒有回

來....。而「枝仔-冰」也就越掛越多了......。

服裝造型‧人物簡介

阿遠家庭貧苦為人老實、活潑。

阿雲家庭富裕、個性文靜。

舞台設計與模型展示

(平面圖)

(舞台模型)

Recommend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