招才引智“人才强校” -...

Preview:

Citation preview

我省举办第一期中小学美育特色学校音乐教师培训班

本报讯(记者 陈怡希)近日,2019-2020年全国啦啦操联赛(昆明站)暨云南省第三届校园健美操啦啦操锦标赛在云南师范大学主体育馆举行。来自广东、陕西、四川、甘肃、云南等全

国各地的 160多支队伍近 4000名运动员参加比赛。

在开幕式展演中,随着《歌唱祖国》音乐的节拍,参赛运动员们手持绚丽的花球,不同的手位交替变换,与队形完美呼应,

将啦啦操的魅力展现得淋漓尽致,给观众带来了不一样的视觉体验。各代表队通过多样的舞蹈、音乐元素,展现出别样的啦啦操风格,体现了啦啦操的多元性、融合性和创造性。

展示啦啦操魅力

2019年12月3日 星期二编辑/樊丽川 美编/杨千红 制作/童发顺

图 说

6 科教卫生关注

> 本期焦点

本报讯(记者 施铭)近日,省科技厅命名云南冰海海洋生物馆等 31家单位为云南省科普教育基地。

为动员更广泛的力量投入科普事业,不断推动我省科普工作的社会化、经常化和规范化,根据《云南省省级科学普及教育基地认定管理办法》规定,2019年,省科技厅组织了第十二批省级科普教育基地的遴选工作。针对各部

门、州市推荐的单位进行认真评选,并报经省政府批准同意,决定命名云南冰海海洋生物馆等31家单位为“云南省科普教育基地”。省科技厅要求,被命名的单位及其主管部门要进一步加强科普工作,不断完善科普设施,提高管理水平,突出特色和优势,充分发挥基地的科普功能,努力为提高全省各族人民的科学素质和促进全省科普事业发展作出积极贡献。

31家单位命名为云南省科普教育基地

本报讯(记者 陈怡希) 近日,教育部滇西挂职干部对口支援能力提升培训班在昆明举办。

滇西领导干部经济管理研修班是教育部在滇西实施的精准帮扶项目之一,旨在充分发挥教育部直属高校优势,进一步提升滇西片区领导干部管理能力,助力边疆、少数民族地区脱贫攻坚工作。自2013年启动至今,已先后在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中国农业大学等举办各类专题培训 23期,累计培训各类学员近2000名,极大地助推了滇西片区“发展教育脱贫一批”工作。本期培训班紧扣挂职干部实际和当前工作重点难点,精准聚焦“两不愁,三保障”存在的问题及解决途径、乡村振兴与乡村治理等主题,精心安排了乡村振兴案例学习、扶贫经验学习等教学内容,对下一步推进脱贫攻坚、提升挂职干部综合素质和业务能力,具有较强的指导性和针对性。学员还对挂职工作进行研讨和交流,分享挂职经验,鼓舞决胜脱贫攻坚的斗志。

教育部滇西挂职干部对口支援能力提升培训班举办

本报讯(记者 陈怡希) 近日,云南省第一期中小学美育特色学校音乐教师培训班在云南师范大学一二一校区举办。

本次培训由省教育厅主办,世界音乐艺术教育协会、北京世音文化承办,来自全省 14个州市的近260名教师参加。昆明市官渡区六甲小学、昆明市第一中学西山学校作为本次培训示范团进行现场的演出。本次培训班是第一期为开展合唱特色学校创建做有针对性的培训,侧重于零基础班级合唱的教学及排练。通过 4天的培训,让参训学员掌握中小学班级合唱基础的训练技法,对各学校下一步组建合唱团起到很好的示范和带动作用。据悉,举办培训班旨在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云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和云南省人民政府与教育部签署的《云南学校美育发展改革备忘录》精神,推动云南省美育特色学校创建工作,提高中学音乐教师合唱与指挥的能力和水平。

本报讯(记者 季征)近日,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陈功团队将一种崭新的NeuroD1基因疗法应用于非人灵长类猕猴脑中风模型,将脑内胶质细胞原位直接转化为神经元,从而修复受损的脑组织。

在世界范围内,中风是导致严重的长期残疾和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脑中风会引起大量神经细胞死亡,导致脑功能受损,中风幸存者很可能会留下永久性残疾。因此,脑卒中后如何实现神经元的再生是恢复脑功能的关键。

研究团队在此前利用基因疗法在脑缺血小鼠模型上实现了脑

功能恢复的基础上,运用恒河猴脑卒中模型,在猴脑里表达单个神经转录因子NeuroD1,将缺血性脑损伤引起的应激性星形胶质细胞高效地转化为与邻近部位相类似的神经元,首次在灵长类大脑中实现了原位胶质细胞直接转化为神经元。与大部分基因疗法都是针对某种特定的遗传疾病进行基因修饰或者过表达某种缺失蛋白不同,研究团队通过基因疗法介导的细胞再生疗法,成功在啮齿类动物,非人灵长类动物,以及人源胶质细胞上均实现了向神经元的直接转化,为进一步的临床试验奠定了基础。

基因疗法实现灵长类大脑原位神经再生

本报讯(记者 季征)近日,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青藏高原—喜马拉雅植物多样性形成与演变团队孙航研究组发表在植物防御海拔梯度格局研究方面的研究成果,揭示植食性哺乳动物的丰富度在海拔上的变化可能是驱动有刺植物海拔分布格局变化的主要因素。

研究植物与动物相互作用的地理变化格局,是理解生物多样性、丰富度以及各种功能性状地理变化格局的关键。自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以来,针对植物与植食性动物之间相互作用的地理梯度格局,生态学家开展了大量的研究。

研究人员以青藏高原分布的1万余种被子植物和200余种植食

性哺乳动物为研究对象,探讨了有刺植物在 600米至 5400米海拔跨度的变化格局及其与植食性哺乳动物的关系。研究发现,中海拔区域有刺植物的比例最高且植食性哺乳动物丰富度最高,植食性哺乳动物的丰富度与有刺植物的比例呈现出显著的正相关关系。由于动物丰富度在中海拔区域最高的分布格局是一个全球范围广泛存在现象,植物防御水平在中海拔区域最高的分布格局也可能广泛存在,植物与植食性动物之间的防御与反防御协同进化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中海拔区域植物与动物的高度分化,这为理解全球生物多样性在中海拔区域最高的分布格局提供了新的视角。

昆明植物所

取得植物防御海拔梯度格局研究新进展

本报讯(记者 陈云芬)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树木年轮与环境演变研究团队通过多年持续监测及研究,发现哀牢山思茅松径向生长主要受水分状况限制。这一研究成果,可为评估气候变化特别是极端干旱事件对思茅松人工林生产力的影响提供依据。

思茅松具有耐贫瘠、竞争力强、生长快速、经济价值高等特点,是重要的经济木材和造林树种,但目前对于思茅松的径向生长物候及其对环境因子的响应特征仍缺乏研究。

西双版纳植物园树木年轮与环境演变研究团队多年来在哀牢山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开展了关于

树木径向生长季节动态的持续监测。利用高精度树木生长仪,持续5年监测了思茅松径向生长的日动态和季节动态,采用相关分析和混合效应模型研究了思茅松日生长量与气候因子的关系。结果表明:思茅松径向生长开始于3月上旬,结束于10月上旬,5至6月是生长最快的时期;思茅松径向生长量季节动态与该地区季风降水量的多寡有很好的一致性,冬春季节降水减少使得思茅松容易出现水分亏缺的情况;降水量和相对湿度是决定思茅松日生长量的重要气候因素,生长季充足的水分供给可维持思茅松的水分平衡并提高其生产力;温度和水气压差对思茅松树干水分平衡有重要影响。

近日,记者走进位于澜沧拉祜族自治县竹塘乡老缅新寨的林下有机三七种植示范基地,看到林下三七长势喜人。

由澜沧田丰林下三七种植管理有限公司投资开发的示范基地目前有 117亩。基地运用数据存储、点对点传输、共识机制、加密算法等技术,通过物联网设备对林下有机三七种植管理进行数据采集,使林下有机三七种植的各个环节变得有迹可循。通过对林下有机三七进行原产地溯源,可以确保用户享受到来自原产地的高质量产品,进而确保林下有机三七的质量。

此外,基地创新入股模式,农户通过林地、劳动力等方式参与林下有机三七的种植管理,通过种植地的开垦及管理,两年内每亩地可获4600元的收益;同时,公司采取统一销售、兜底回收的方式进行销售处理,农户每亩地将获得数千元的种植收入;公司还将销售利润中的 15%作为扶贫金留给当地农民。种植基地涉及竹塘乡东主村老缅新寨、老缅大寨 2个村民小组 83户 352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 21户 96人),农户从种植基地获得了较好的经济收益。

本报记者 张彤 文/图

科技传真

中科院西双版纳植物园研究表明

思茅松径向生长受水分状况限制招才引智“人才强校”本报记者陈怡希

昆明理工大学加大对高层次人才引培力度,扩大人才总量,优化人才布局,激发人才活力——

近期召开的昆明理工大学2019年首届国际青年学者论坛高朋云集,来自美国、德国、英国、法国、澳大利亚、加拿大、新加坡、日本和国内高校、研究机构的100余名优秀青年学者纷纷展示各自的学术观点。8名海内外青年才俊看好昆工,当场

与学校签订意向性协议。近年来,昆明理工大学大力实施“人才强校”战

略,加大对高层次人才引培力度,扩大人才总量,优化人才布局,激发人才活力,学校引才留才等人才队伍建设工作取得显著成果。

澜沧:物联网“联进”三七地

人才结构优化

截至目前,昆明理工大学有中国工程院院士2人、中国科学院院士1人、博士生导师414人、“千人计划”入选者4人、“长江学者”特聘教授2人、“万人计划”入选者 12人、国家

“创新争先奖章”获得者1人、“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17人、国家级突出贡献专家8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22人、国家级教学名师1人、“何梁何利奖”获奖者4人、教育部“高校青年教师奖”1人、“霍英东教育基金”获得者7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培养计划”入选者8人、全国“五四”青年奖章获得者2人。

季维智教授和彭金辉教授于2017年分别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和中国工程院院士,“千人计划”

“长江学者”“杰出青年”等国家级人才称号纷纷取得突破,2017年学校入选云南省“千人计划”青年人才数占全省总数的 45%。学校入选云南省“千人计划”“万人计划”覆盖 13个专项,共 352人次,入选人次居全省各高校和科研院所之首。近三年来,学校还柔性引进了 6 名海内外院士。根据学校《高层次人才引进办法》的“人才分类”管理规定,近三年全职引进的 176名博士及以上学历人才中,有 44人作为五层次及以上的高层次人才引进到学校工作,占引进博士总人数的 25%,教师队伍的

整体水平得到明显提升。学校现已形成以院士、“千人

计划”、“长江学者”、“杰出青年”等80余人次的国家级人才和以省科技领军人才、云岭学者等 500余人次的省部级人才,共计约 600余人的高层次人才师资队伍,为学校人才培养和服务云南省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人才支撑。

夯实引才留才工作

“学校从硬件投入到软性服务,从前端服务到后续配套,结合人才发展的痛点问题,尤其对于起步阶段的青年人才更多的配套政策支持,建立发展过程动态跟踪管理体系,定制个性化的一对一服务。不断完善和优化适合人才发展的‘小气候’,打造学校人才政策新的比较优势,让更多人才感到学校

‘招贤纳士’的诚意,真正助推青年人才更快更好地发展。”在昆明理工大学党委副书记田军看来,服务人才并不只是“钱”的事,而是建立更加高效的人才服务保障体系。

“功以才成,业由才广”,昆明理工大学始终把人才队伍建设作为学校的首要任务来抓。田军介绍,当前学校正处于创建“双一流”大学的关键时期、事业发展提速的转型时期,对人才的重视程度、培养力度、关怀力度前所未有,学校比任何时期都更加渴求人才,都更加需要广开进贤之路、

广纳天下英才。目前,学校正在着力构建人才

资源优先开发、人才结构优先调整、人才投资优先保证、人才制度优先创新的体制机制,结合省委组织部出台的《云南省“千人计划”实施办法(试行)》《云南省“万人计划”实施办法(试行)》等一系列更加积极、有效的人才新政,学校拟订并即将出台《昆明理工大学加强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的实施办法》《昆明理工大学人才特区(团队)建设实施办法》等一系列政策,旨在建立更加灵活、更加开放、更加实效、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人才制度体系,创新人才引培机制,构建更加开放的引才机制。此外,通过进一步完善人才评价和激励机制,提升人才服务水平,广揽海内外优秀青年学者,努力打造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人才队伍,让学校人才体系

“塔基更实、塔尖更高”,为学校高质量发展积蓄强大势能。

促进智慧成果转化

“才”“智”引入后,将智慧和成果转化为经济发展动力成为关键所在。

2017年,由云南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牵头,昆明理工大学和世界华人技术经理人协会共同创建的“中美大学技术经理人云南培训基地”落地昆明理工大学。通过

基地构建,引进、探索、开发利用国外人才和智力资源,培养专业技术经理人,进一步缩小学术成就技术供需的理论和实际差距,提高我省提升科技成果的产出率和科技成果的转化率。

基地成立至今,通过积极开展技术经理人培训系列活动,集聚了全国近 20个省的高校、政府部门、研究所、医院、企业精英,引进海外40余位高层次人才进行学习和交流,成功举办了《2017中美大学技术转移论坛》《2017 PCT申请和技术转移培训》《2018中美大学技术转移论坛》《2019云南国际技术转移论坛》。截至 2019年 11月,基地累计培养技术经理人 380位,聚集了一批海内外高层次人才,有效充实完善了我省国内外专家库;为我省人才战略带来了新鲜血液;成为我省科技成果转移转化,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优秀人才输送的一支生力军;为培养优秀技术经理人奠定了基础,有效发挥了基地通过海外知名协会组织的渠道优势、资源优势,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地开展了培训和引智工作的职能。

目前,学校已完成技术转移项目 5000余项,技术转移项目合同金额 30亿元,促成战略性新兴产业内技术转移项目 1000余项,重大技术转移项目 30余项,服务企业 4000 余家,实现经济效益1000亿元,成为我省高校技术转移的领跑者。

本报讯(记者 陈鑫龙)我省首部《云南省妇幼健康事业发展报告》白皮书显示,70年来,全省不断完善妇幼健康政策,不断健全妇幼健康服务体系,实施妇幼公共卫生服务项目,推广普及妇幼健康适宜技术,提高妇幼健康服务的公平性和可及性。从新中国成立初期到 2018年,全省孕产妇死亡率和婴儿死亡率降至全国平均水平,实现历史性突破。

《白皮书》指出,70年来,妇幼健康水平明显提高。孕产妇死亡率稳步下降,全省孕产妇死亡率从自建立妇幼卫生统计调查制度以来的 149.19/10万下降至 17.72/10万,下降 88.12%,2018年云南省孕产妇死亡率17.72/10万,低于2018年全国孕产妇死亡率18.3/10万;儿童死亡率持续下降,1992年至 2018年,全省新生儿死亡率从28.69‰下降至 3.42‰,婴儿死亡率从 46.38‰下降至 5.85‰,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从 61.09‰下降

至 8.14‰;儿童生长发育状况不断改善,2009年至 2018年,5岁以下儿童低体重发生率从 3.84%下降至 1.70%,城市 5岁以下儿童低体重发生率由 3.40%降至 1.41%,农村由 3.98%降至 1.81%,下降54.52%;新生儿破伤风全面消除;艾滋病、梅毒、乙肝母婴传播有效控制。

妇幼健康服务持续改善。截至2019年,我省形成孕前咨询、产前检查、产前筛查与诊断等全方位孕期健康服务模式;产前检查率由 1992 年的 58.07% 上升到2018年的 97.82%,孕产妇系统管理率从 23.78%上升到 75.58%;全省 住 院 分 娩 率 从 1990 年 的30.33%上升至 2018年的 99.81%,特别是农村住院分娩率上升更为显著,上升到 2018年的 99.77%,城乡间差距明显缩小;2009年开始实施农村妇女宫颈癌、乳腺癌检查项目,累计为 395.94万妇女提供免费宫颈癌筛查,为 137.54

万妇女提供免费乳腺癌筛查。妇幼健康事业全面发展。

2012年起,妇女儿童健康工作连续8年被列为省政府惠民实事,将妇幼健康主要指标列入政府责任目标,保障妇幼健康经费落实,建立对口帮扶制度;截至去年,全省有妇幼保健机构146个,助产机构1600多个,全省妇幼健康工作人员约7万人,其中妇幼保健机构工作人员1.71万名,床位7636张,年诊疗 1286万人次;2009年起实施降低孕产妇死亡率消除新生儿破伤风、农村孕产妇住院分娩补助、预防艾滋病梅毒乙肝母婴传播、增补叶酸预防神经管缺陷、地中海贫血防控等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2018年,全省设有危重孕产妇抢救中心 168家,2019年在县级公立医院建设30个危重孕产妇救治中心;2018年,全省危重新生儿抢救中心 158家,2019年在县级公立医院建设30个危重新生儿救治中心。

首部《云南省妇幼健康事业发展报告》白皮书显示

孕产妇死亡率和婴儿死亡率降至全国平均水平

Recommend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