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入治疗:体外操作,体内治疗 -...

Preview:

Citation preview

洛阳卫生

DAHE DAILY 技术

L02

2014年9月13日 责编李想 美编冯帅 邮箱 63238625@163.com

“同样是手术,外科手术用的医疗器材是柳叶刀,而介入手术的医疗器材是导管和穿刺针,通过微创技术为患者清除病灶。”牛焕章说,介入治疗不同于内科的“吃药打针”,也不同于传统外科的“开刀手术”,而是在影像设备(数字减影X线、CT、核磁共振和B超等)的引导下,通过微小的如米粒大小的创口将特定的精密器械(如穿刺针、导管、导丝等)和药物导入人体病变部位,进行“体外操作、体内治疗”的临床应用学科。

据了解,介入治疗,特别适用于内科药物治疗难以奏效而又不能、不宜或不愿接受外科手术治疗的病人。牛焕章说,利用穿刺针、导管、支架、栓塞材料等特殊器材,在影像系统导引下,患者完成微创伤性诊治手术后,在大腿根部仅仅留有大约2毫

米的刀口,这就是介入治疗的优势所在。在一定程度上,介入治疗等同于不用开刀的手术。

牛焕章说,相对于传统的外科手术,介入治疗的优点是无需开刀,一般只需要局部麻醉而非全身麻醉,从而降低了危险性;其次,损伤小、恢复快、对身体的干扰不大,在最大程度上保护正常器官;对于目前尚无根治方法的恶性肿瘤,介入治疗能够尽量把药物局限在病变的部位,而减少对身体和其他器官的副作用。

“正由于这些特点,介入治疗成为了许多疾病,如肝癌、肺癌、肾癌、子宫肌瘤等良恶性肿瘤,以及布加氏综合征、主动脉夹层、腹主动脉瘤、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等血管疾病的主要疗法之一。”牛焕章说,目前介入治疗已经成为现代临床治疗的重要手段。

□记者 李晓波 实习生 王啸晨 通讯员 肖利珍 文 见习记者 芦夏 摄影

阅读提示 | 对于传统的外科手术,介入治疗不仅无需开刀而且损伤小、恢复快,对身体的干扰也不大。目前,介入治疗已经成为现代临床治疗的重要手段,帮助患者减轻痛苦。近日,大河报记者来到河科大一附院介入科,对介入治疗在临床上的应用进行了探访。

偃师市58岁的刘女士患有“布加氏综合征”,一直以来选择保守治疗。今年春节后,她病情恶化,疼痛感加剧,便来到河科大一附院介入科进行治疗。

据该科主任牛焕章介绍,“布加氏综合征”是一种罕见而复杂的血管疾病,在临床上常表现为不明原因的腿脚肿大,青筋暴突或顽固性腹水,因极易被当成普通肝硬化、静脉曲张等而漏诊、误诊,该病的死亡率极高。

“由于这种病症会使肝静脉和下腔静脉血无法正常回流心房,造成腹部大量积水及多脏器受损,须靠介入手术解除静脉血回流受阻,才能得到有效治疗。”牛焕章说,因为该病实施手术的部位大小血

管纵横交错,重要器官密布,所以手术风险极大。对此,介入科的医生多次对患者病情进行研究,最终制定了手术方案。

牛焕章说,为患者实施的手术是“下腔静脉开通术”和“球囊扩张成形术”。即首先用置入的导管鞘将导管引入病变部位,再用跟进的不同直径的导管球囊反复扩张狭窄处,直至造影显示下腔静脉通畅,侧支循环消失,使下半身和肝脏的血液得以回到心房。

手术持续了近三个小时,完成得很顺利。术后当天,刘女士腹部曲张的静脉血管消失了,下肢肿胀也开始渐渐消退,她开玩笑说:“以前每到下午,双腿都肿胀疼痛到不能行走,现在走起路来轻松多了,困扰我多年的疾病终于治愈了。”

牛焕章说,原发性肝癌是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但大多数病人,发现肿瘤时已经是中晚期了,病灶大、有转移,已经失去手术机会,而传统化疗对肝癌基本无效,且传统放疗副作用大。这时用介入的以肝动脉化疗栓塞为主的综合微创治疗是患者最好的选择。

60岁的陈先生被查出患了肝癌,患者及家属都非常紧张,来到河科大一附院介入科进行治疗,在经过诊断后,医生决定用肝动脉化疗栓塞进行治疗。

“肝癌的介入治疗是在影像设备的透视引导下,将特制的穿刺针、导管插入肝脏的肿瘤区进行诊断及治疗。”牛焕章说,这种方法通常采用局麻方式,经

股动脉穿刺建立通道,将导管插入肝动脉,造影确认肿瘤供血动脉,然后,将导管插至肿瘤供血动脉,通过导管注入高浓度化疗药,将肿瘤细胞“毒死”;还可将抗癌药物和栓塞剂混合后,通过导管一起注入到肝内癌肿血管内,这样既能阻断肿瘤的血供来源,又能使高浓度的抗癌药物在肿瘤区发挥作用,而且药物在癌肿内停留的时间更长。最后,用栓塞材料将肿瘤供血动脉栓塞,使肿瘤“饿死”。手术后的伤口跟输液穿刺后的伤口大小一样。

牛焕章说,这种介入治疗方式不仅能“杀死”肿瘤,而且还可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目前,陈先生正在河科大一附院进行恢复治疗。

介入治疗助“布加氏综合征”患者康复【案例】

介入治疗帮肝癌患者提高生活质量

肿瘤、血管疾病也可到介入科治疗

□记者 李晓波 实习生 王啸晨 通讯员 肖利珍 文见习记者 芦夏 摄影

阅读提示 | 医院里有这样一群医护人员,他们每天身穿10多公斤的铅衣,在X光射线的辐射下,有时一站就是十几个小时。在挽救患者生命的同时,他们也付出健康的代价。近日,大河报记者走进河科大一附院介入科,体验“铅衣人”的艰辛。

昨日上午,记者来到河科大一附院介入科,从外面看,与其他科室、病区并无两样,但进去后,手术室门上

“当心电离辐射”的警示标志,立即让人感觉有些紧张。“不用紧张,在这里是绝对安全的。”河科大一附院介

入科主任牛焕章对记者说。上午9时,牛焕章与两名医护人员做好准备,进入手术室。记者注意到,与其他外科手术不同,介入科的医生在洗手衣外面还必须穿上一层铅衣,戴上铅围脖,铅衣外面再穿上一次性的手术服。

记者体验了一回穿上铅衣的感觉,刚一上身,就觉得浑身不自在,肩部很沉,走起路来有些不自然。牛焕章说,在介入科几乎所有的手术都需要穿铅衣,这身装备是必不可少的工作服。

牛焕章坦言,他一天最多做过12台手术,从早上8点半到晚上9点,一直穿着铅衣,手术结束后已经浑身湿透,衣服都能拧出水来。“铅衣不透气,外边的手术服也不透气。”牛焕章说,介入科的医护人员几乎每天都这样。

现场 身穿10多公斤的铅衣,有时一站就是十几个小时

据了解,介入手术是医生借助X光照射显像为患者进行精确手术,但医生却要在辐射环境下操作。虽然装备齐全,但被辐射也是不可避免的。

“手术时,医生护士必须站在手术台前操作,虽然铅衣可以挡住射线,但膝关节以下、胳膊、手、脸等部位,都裸露在外,接触放射线。”牛焕章说,也有保护眼睛的设备,但往往手术时,戴眼镜会影响到手术,所以医生索性都不戴。医院曾有位医生长期接触射线,患上了白血病;还有位女医生,白细胞降低到1000左右,染色体也发生了畸变,最后只好调离岗位。

除此之外,介入科医护人员因长期接触射线,头发也容易掉。牛焕章笑着说,他以前头发茂密,现在晚上洗澡时,能掉一地头发。此外,因为长期负重和站立,介入科的医护人员还容易患静脉曲张、椎间盘突出等疾病。

危险 | 手术时是边“吃”射线边救病人

据了解,国家规定,介入手术的医生们每年有一个月的特别假期。但河科大一附院介入科由于人员紧张,病患多,科里的医护人员几乎没有享受到这份特殊待遇。

“介入科患者多,医护人员不充分,毕竟患者的病情大于一切,患者着急治疗,作为医生怎么能放心去休假,连节假日都没休过。”牛焕章说,介入科,仅去年一年就做了介入手术800余台,根本就没有时间去休息,有时遇到急危重症病人,即便在家休息,也要立即赶到手术室。

“虽然从事介入治疗,对医生身体有一定的损伤,但看到病人能少受痛苦,从病痛中走出来,我们心里就很欣慰。”牛焕章说,这是全部医护人员的心愿,希望病人也能够理解他们,共同对抗疾病,让医患关系更加和谐。

心声 | 看到病人少受痛苦,心里会很欣慰

牛焕章(左)在和同事分析手术方案

身着铅衣的牛焕章在做术前准备

影像设备引导,通过“微创”将特定器械和药物导入病变部位

介入治疗:体外操作,体内治疗

手术台前,他们边“吃”辐射边救人

|

【延伸】

Recommend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