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6
www. arts-news.net 藝術推廣 新聞頻道 ISSUE 53 乙未年八月至九月 2015 Oct + + 要成長得更好,傷痛就得深 訪甄拔濤 鄧暢為《灼眼的白晨》 雄仔叔叔 獨腳故事劇場《謎離居所》 《失·魂》 形體劇場在看得見之外 造橋,讓兩地擁抱相融 訪盧健英談《台灣月》十周年 台灣月 2015 熟世代大師呈獻台灣藝術風貌 從禮物裡學懂成長 台灣月「台灣給香港的五個禮物」 用探戈舞步,跳出貝隆夫人的一生 專訪布宜諾斯艾利斯探戈舞團 力量以上 傳統太鼓與音樂、形體表演的結合 古典與爵士交錯,演奏香港聲跡 《禾.日.水.巷》 傳承特加諾音樂 專訪德州狂迷樂團 跳出勇武與剛勁 格魯吉亞國家舞蹈團 非洲歌后安潔莉克.淇祖:我歌故我在

三角志 - 第53期 | Oct 2015

Embed Size (px)

DESCRIPTION

 

Citation preview

Page 1: 三角志 - 第53期 | Oct 2015

www.arts-news.net

藝術推廣新聞頻道

ISSUE53 乙未年八月至九月2015Oct 文 化 + 藝 術 + 報 道

ISSUE 53/乙

未年

八月

至九

月Oct 2015

要成長得更好,傷痛就得深—— 訪甄拔濤 鄧暢為《灼眼的白晨》

雄仔叔叔 獨腳故事劇場《謎離居所》

《失·魂》—— 形體劇場在看得見之外

造橋,讓兩地擁抱相融 —— 訪盧健英談《台灣月》十周年

台灣月 2015 —— 熟世代大師呈獻台灣藝術風貌

從禮物裡學懂成長 —— 台灣月「台灣給香港的五個禮物」

用探戈舞步,跳出貝隆夫人的一生 —— 專訪布宜諾斯艾利斯探戈舞團

力量以上 —— 傳統太鼓與音樂、形體表演的結合

古典與爵士交錯,演奏香港聲跡 ——《禾.日.水.巷》

傳承特加諾音樂 —— 專訪德州狂迷樂團

跳出勇武與剛勁 —— 格魯吉亞國家舞蹈團

非洲歌后安潔莉克.淇祖:我歌故我在

Page 2: 三角志 - 第53期 | Oct 2015
Page 3: 三角志 - 第53期 | Oct 2015

03 編者的話Editorial04 演前預報Preview 要成長得更好,傷痛就得深——訪甄拔濤鄧暢為《灼眼的白晨》 雄仔叔叔獨腳故事劇場《謎離居所》

06 藝術要聞LocalArtNews

08 專題故事Feature 用探戈舞步,跳出貝隆夫人的一生 ——專訪布宜諾斯艾利斯探戈舞團 力量以上——傳統太鼓與音樂、形體表演的結合 古典與爵士交錯,演奏香港聲跡——《禾.日.水.巷》 傳承特加諾音樂——專訪德州狂迷樂團 跳出勇武與剛勁——格魯吉亞國家舞蹈團 非洲歌后安潔莉克.淇祖:我歌故我在 造橋,讓兩地擁抱相融——訪盧健英談《台灣月》十周年 台灣月 2015——熟世代大師呈獻台灣藝術風貌 從禮物裡學懂成長——台灣月「台灣給香港的五個禮物」

24 文學散步Literature 在落空的現實之外,不如繼續想像 ——《文學是一場寧靜的奮鬥:香港(未有)文學館》

26 藝@書籍 /電影碟 /音樂Arts@books/dvds/cds

28 藝術人隨筆Artist'sColumns 【天仁囈語】一年後的問號 【雕文嵐女】以藝術之名 【創作雜記】「撞樂」 【朱事八卦】孩子如何教

32 藝民公社People'sCommune 《失·魂》——形體劇場在看得見之外 緣起·雲門

36 本月節目精選Highlights40 節目大晒冷Programmes48 西九印記WKCDSnapshot

目錄Contents#532015Oct △志「視藝版」 請從另一邊翻閱

Page 4: 三角志 - 第53期 | Oct 2015
Page 5: 三角志 - 第53期 | Oct 2015

在 九 月 初 發 生 的。 一 幀 拍 下 了 3 歲 敍 利 亞 小 男 孩 Aylan 遇 溺 的 照 片, 已

無生命跡象的他面伏於地靜靜躺在沙灘上。活在地球村的我們,看得心也

碎了。這幀令人不忍卒睹的照片亦迅速喚起世界各國對歐洲難民問題的關

注,迫令歐盟快速推行安排難民的方案。故事背後,其五歲哥哥及媽媽亦

同樣在是次意外中喪生。遺下來的父親,真不知如何面對這個人間慘劇。

其中德國盡顯大國胸襟,接納了大量難民。

有人會問,為甚麼要走?為甚麼要婦孺承受這一場押上生命的冒險?登上

歐洲大陸便能過上好生活?據聯合國統計,截至今年八月,已有超過四百

萬敍利亞人、佔該國六分之一的人口,成為難民四處逃亡海外。要走的原

因其實也非常明顯吧——自「阿拉伯之春」後引發的骨牌效應,敍利亞的

內戰一直打了四年,又被伊斯蘭國侵襲,該國人持續忍受著貧窮、迫害和

戰亂等問題,活在生命朝不保夕的恐懼之中。就是幸運逃離家鄉的人,在

彼岸重新開始,融入當地社區,也不是一件易事。

世界之大,某些地方總是受到戰亂 / 飢荒 / 天災等威脅,看似是不能抵抗

的宿命,事實上人的自私貪婪、欺凌弱勢的心態、無視百姓福祉的在上位

者、不斷巧取豪奪貧乏國家僅有資源的所謂大國,實要承擔不可推諉的責

任。至於憐憫感傷的觀者,積極尋求可以提供援助的途徑,才不枉費曾流

過下來的眼淚。

小編

Aylan,請好好安睡出版人 林達生 George Lam [email protected]

高級編輯 吳嘉慧 Michelle [email protected]

助理編輯 陳燕娟 Jessica [email protected]

何阿嵐 Philip [email protected]

潘德恩 Ikey [email protected]

設計及插圖師 鍾凱飛 Chung Hoi [email protected]

編務、廣告聯絡 高慧明 Olivia [email protected]

廣告代理葉飈 Billy Yip(中國內地)(86) 130 0517 5393

名譽顧問 謝宏中 Philip Tse

刊號ISSN 2221-8041

版權屬仨思有限公司所有 。歡迎轉載引用 ,敬請註明出處 。

印刷 基亞印刷有限公司 Gear Printing Ltd

發行 青揚書報社有限公司 Great Expect Development Ltd

出版 、編輯及廣告 稜創意有限公司 Prism Creation Ltd 香港灣仔港灣道 2 號 香港藝術中心 7 樓 704 室  電話:(+852) 2111 1192  傳真:(+852) 2975 3146  電郵:[email protected]

03 Editorial編者的話

Page 6: 三角志 - 第53期 | Oct 2015

「我覺得 19 至 25 歲是一個變動中的年齡。」在甄拔濤對上一部編劇作品《少年一心的煩惱》中,焦點是放在反國教和雨傘運動期間的少年上,今次他身兼編劇導演兩職,這個故事又是否是前作的延續?「其實兩者之間有一種對讀關係,上部作品較正面回應這兩場大型抗爭運動,但今次我更注重年輕人在時代氛圍中的狀態——當他們身處的時代變動那麼大,在香港現時的情況,不論年青人自身,還是社會都有很大的變動,那麼對個人將會產生一種怎樣的體驗?可以想像這是一個相當痛苦的階段。」

故事圍繞著家寶、Chris、Anthony、思賢和一心,五位不論個性、社會地位也迥然不同的年輕人身上。「他們好像各自代表著社會上不同的光譜,從建制主流上得到認同,至最不受認同的一群,不論哪一個位置,其實也需要社會回應他們的需求。能走入主流之中,很穩定的,就會很好嗎?村上春樹說過『要成長得更好,必需要傷得更深』,這也是整個創作的起點。反之,如果一開始就抗拒社會固有的價值,同樣會活得很痛苦。在這兩個極端之間我們又放入不同價值觀的人,從而看到他們內心的掙扎。」

「人物內裡的掙扎和痛苦,會表現出一些徵狀,這些心理狀態會在舞台上有鮮明的動作展現。」故事一開始時,各人身上都留有痕癢,隨著故事的發展,這些具象徵意味的痕癢動作會影響他們的生活,以至影響他們的選擇。鄧暢為作為這次形體和聯合導演,認為這次演出中的動作,因劇中指涉了不少占卜、塔羅牌等元素,變得很有具像性。其實形體劇往往朝向一種碎片化的敘事方式,但劇中又強烈地回應社會的種種狀態,兩種形式之間會否產生衝突?「首先形體在這劇中的出發點,並不是所謂編舞或形體設計,追求的也不是單純的美感,而是和演員一起去尋找劇中人那份掙扎,和社會的關係,從而建立角色。」甄拔濤強調劇中的情節始終是發生在日常環境中,而且戲劇形式實不應再這樣劃分,「現在的歐洲劇場也不會再分形體不形體了,戲劇性和形體放在舞台上也可以統一起來。」鄧暢為強調劇中不論角色和人物的建構也非常完整,對他而言,這個劇,絕對能讓觀眾從日常生活的紋理之中,了解到當下的時代。「它能夠讓觀眾看到一種日常生活底下一層的東西,而到最後作為觀眾的,是你去選擇要不要看它。」

明明每個人也經歷過「青春」,但回頭看別人,總是

帶著苛刻的眼光,年輕,其實是怎麼一回事?在成長的霧

靄裡,脫去小孩時單純的外衣,又為眼前將要踏進去的成

人世界感到尷尬而茫然,到底他們心裡所渴求的,堅守的

信念,作為旁觀者又知道多少?劇場人甄拔濤與鄧暢為繼

《西夏旅館》和《三千此身》後再度合作,以《灼眼的白晨》

結合文本與形體,藉此闖入青年人的內心世界。

話劇

■ 文:何阿嵐

■ 圖:香港話劇團

甄拔濤

鄧暢為

要成長得更好,傷痛就得深——訪甄拔濤、鄧暢為《灼眼的白晨》

《灼眼的白晨》時間:24.10 - 1.11.2015 (15:00/20:00)地點:香港話劇團黑盒劇場票價:$200/ $180

05 04 Preview演前預報

Page 7: 三角志 - 第53期 | Oct 2015

安居樂業,幾乎是每一個香港人所追求的——有人付上大半生時間,為的是一間蚊型的生活居所;有人為追求理想的慢活環境,移居寶島;有人怕政權的胡作非為,移民到人生路不熟的冰天雪地。內心惶惑不安,在尋尋覓覓中得到的就是一切?還是一生也不過是難以逃避的命運,只是我們從未發現?同樣有這個疑問、人稱「講古佬」的雄仔叔叔,將在 11 月 19 至 22 日舉行他的第二次獨腳故事劇場——《謎離居所》,與你一同尋找能予人安全感的棲息之所。

觸發雄仔叔叔創作的緣起,源自他已去世的嫲嫲。起初,老人每天凌晨都會早早起床,在舊屋邨的走廊閒逛至清晨,無人知她為何這樣做,就在她離世之前,給隔洋的孫兒說起,為要承傳一個有能量的故事給他——「這個揮之不去的印象一直留在我心裡很久,一直想找個出口去了解她這個行為。我嫲嫲活得很久,由清朝活至八十年代,尤其她這一代人經歷了太多變革,來到香港都只是為了安居。她離開至今也差不多三十年,而現在的香港人,又是不是能夠安居呢?今次的演出,我會和她一樣,一直這樣行,由她九十多年的人生,折射出這世界經歷的改變。」

從古至今,人類的故事總是不斷追尋,人類的進路實分兩支:一支是謀求定居,另一支因體會大地流轉,人應該隨之流動,不能停滯不前。雄仔叔叔一直以來所講的故事,也離不開過去的回憶,人與人之間久違了的親密感,甚至是對美好生活的想像,所以「居所」和「安定」並非單純指向物質上:「其實近年香港社會的動盪,正和這裡生活的人能否安居有關。但要『安居』,在一般主流的想法就

只有靠『上位』和『上樓』,然而這對我說都是謊話。若從更闊的層面去看,這亦是每個人要共同面對的命運——是否追尋一種價值也是一種居所?往往一個人安頓下來,就衍生了一種安全的感覺,同時亦容易變得保守,甚至想去排斥一些小眾,一些不被主流社會認可的價值觀。從故事裡,我也想探討這些問題。」遠至逃離戰亂的敘利亞難民,近至為爭取不遷不拆的新界東北村民,世界上還有很多人為了自己所希望的生活而努力。

有說這年代是失去故事的年代,但雄仔叔叔多年來依然堅持以講故事的方法,令受眾得知生活原來可以如此美好。對他來說,創作故事亦是介入社會的一種方式,「我是很想透過創作,令自己或身邊的人生活變得更豐富。當你感到自己的生命很豐滿時,也會願意回饋社會。創作,令我明白自己,也令自己更快樂,這實在是很重要的。」

你繼續你的/夢遊繼續/直到最後/你消失於/另一

條走廊/我並不在/那送別的行列/但我沒感到/特別的

哀傷 ......(雄仔叔叔《祖母去世》選段)

雄仔叔叔獨腳故事劇場《謎離居所》

■ 文:何阿嵐

■ 圖:謎離居所 fb 專頁

講古

《謎離居所》時間:19~22.11.2015 (15:30/20:00)地點:香港兆基創意書院多媒體劇場票價:$150

05

Page 8: 三角志 - 第53期 | Oct 2015

Application

2015 香港藝術發展獎 現正公開接受提名

由藝發局主辦的「2015 香港藝術發展獎」現正公開接受提名,該奬旨在嘉許在本地文化藝術界有傑出成就及貢獻的藝術工作者和藝團,及積極支持藝術活動的機構和團體,肯定 他 們 的 努 力 及 成 就。「2015 香 港 藝 術 發展獎」的截止提名日期為 10 月 30 日 ( 星期五 ) 下 午 6 時 30 分。 有 關 詳 情, 請 瀏 覽 藝發 局 網 頁 http://hkadc.org.hk/awards。

Festivals

第三屆「樂·誼國際音樂節」將於十一月舉行

由香港大提琴家李垂誼創立的垂誼樂社,將於11 月舉辦第三屆 「樂.誼國際音樂節」,今年更邀得著名的倫敦室樂團來港演出。為期五天的音樂節,將雲集逾 50 位來自世界各地的國際級音樂家,包括大提琴家李垂誼、意大利鋼琴家卡尼諾、韓國小提琴家姜東鍚、英國小提琴家米切爾、美國大提琴家卓雅及羅馬尼亞的中提琴家弗拉迪米爾.孟德爾遜等。屆時他們將與本地音樂家聯手獻藝,為香港聽眾帶來一席古典音樂盛宴。此外,「倫敦室樂團」音樂總監兼首席指揮華倫格連更會親身指導垂誼樂社「樂.啓夢想」計劃的年輕樂手。由於今年得到瑞士信貸集團的支持,令樂社得以擴大「樂•憶古蹟」音樂會系列的規模,積極推動古典音樂融入社區。

藝發局參與 PAMS 2015

香港藝術發展局將於本年 10 月 5 至 9 日期間,首次率領由本地藝團及藝術工作者組成的代表團參與首爾表演藝術博覽會(PAMS),並邀請本地藝團及藝術家於博覽會期間演出,展示香港優秀的藝術作品。是次藝發局將資助 19 位來自本地音樂和舞蹈藝團的藝術工作者,聯同藝發局委員、本地九大藝團、香港藝術節及西九文化管理局代表,一共約 80 人,全面參與博覽會的各項活動,協助本地藝術工作者建立海外聯繫,拓展海外演出的機會,同時累積向外推銷作品的經驗。

陳家洛拒任康文署大師班講者

浸會大學政治及國際關係學系副教授及議員陳家洛於 9 月 16 日在其 Facebook 發出一公開信,稱將取消於 10 月 3 日擔任由康樂及文化事務署的電影節目辦事處舉辦的「世界電影經典回顧 2015 —— 波蘭電影.道德焦慮」大師班講者的安排。他認為署方向觀眾收費才能入場聽講的政策,有違其要求公共知識自由交流和分享的一些原則,如免費原則。雙方曾就此展開討論,惟陳無法改變署方收費政策,因此決定不出席。

楊惠芳辭任行政總監團劇團下年四月暫停營運

團劇團的行政總監楊惠芳於 9 月 15 日發出公開信,指將辭任行 玫 總 監, 於 2016 年 4 月 1 日生效,而團劇團亦於同日暫停運作。楊解釋辭任乃因工作、經濟、家庭、健康等各方面因素,並為難以支撐劇團運作而感抱歉,且感激藝術總監陳淑儀的體

諒。團劇團原由何偉龍於 2008 年創辦,該團以「以愛立團,以人為本,以劇為主,以首為瞻」為宗旨,強調「團結」精神,以培育本地劇場人材及提倡本地創作劇為要務,既製作本地劇作,亦舉辦不同範疇的舞台表演課程。去年自何偉龍辭世,團劇團則交予陳淑儀與楊惠芳營運,這段期間演出了多部劇作,包括《謀殺現場》、《一人無方》以及和藝君子劇團合辦的《天使撻落新.都城》。於今年 11 月還會上演由楊淇和朱栢康主演的《Gap Life 人生罅隙》。

Museums

亞洲協會香港中心《別有洞天:蝙蝠之旅》開展

亞洲協會香港中心與香港中文大學中國文化研究所文物館合辨的展覽《別有洞天:蝙蝠之旅》,已於 9 月 15 日開幕。展覽首次揉合亞洲協會香港中心的環境生態特色,將在中心出現的果蝠與展品連繫在一起,互相呼應。中心的麥禮賢夫人藝術館內展出七十多件以蝙蝠為主題的傳統中國文物,當中包括:瓷器、玉石、畫作和絲織品等,其中以清朝雍正年製的「粉彩過枝福壽紋碟」為是次展覽的重點展品。

Art scenes

07 06 藝術要聞Local Art News

Page 9: 三角志 - 第53期 | Oct 2015

世界文化藝術節 2015 呈獻世界藝術瑰寶

兩年一度的世界文化藝術節,今年從 10 月 16日開跑至 11 月 15 日,為期整整一個月,將帶來十四個別具特色的節目。踏入第十個年頭的表演團體來自世界各地遠至歐美及非洲,近至亞洲藝團也包攬其中:阿根廷布宜諾斯艾利斯探戈舞團、愛爾蘭酋長樂隊、非洲歌后安潔莉克.淇祖、德州狂迷樂隊、格魯吉亞國家舞蹈團、日本鼓童、上海越劇院等等,而本地藝團也參與其中。是次藝術節同時還舉辦講座、展覽及工作坊等多項延伸活動。

台灣月十周年:「我想,我做,我同世界一齊玩」

每年一度的台灣月活動向來深受香港觀眾歡迎,今年滿十週年,以「我想,我做,我同世界一齊玩」為主題,更是一場「青世代」與「熟世代」的文化對照,一同展現跨界與開放的台灣文化。今年主辦方特地與 PMQ 元創方合作,以「青創世代,思想創業」的精神,邀集超過七十位青年創意設計品牌,由 10 月 8 至 11 月14 日在 PMQ 快閃店展出一個月。今年的演藝節目非常豐富,計有極富創意的不二堂 Tea PartyII《混得好 in the mix》茶酒派對,果陀劇

場經典作品《淡水小鎮》,台灣民歌教父胡德夫與香港鍾氏兄弟同台演唱,台灣愛樂首度來港,還有國寶級服裝設計大師洪麗芬融合影像、法國美聲演唱、布袋戲的跨界服裝展等。

「香港文化節」首次舉辦 推動保護本土非物質文化遺產地脈基金會獲康文署非物質文化遺產辦公室支持,於本年 9 月至 10 月舉辦首屆「香港文化節」,與各文化團體、大學及社區組織合作,舉辦一連串活動來宣揚及保護香港本土非物質文化遺產。當中包括傳統武術、舞獅、客家麒麟舞、當代水墨藝術,以及粵劇、道教音樂等,將傳統文化結合現代元素,為市民帶來不一樣的文化體驗。

Colour

演藝學院未經諮詢更換地毯顏色惹爭議

日前香港演藝學院在未經諮詢的情況下,更換了一至二樓的地毯:地毯顏色從象徵學院傳統的紫、綠色,變成了藍色。這事引起學生、校友與公眾的關注,有人認為此舉違反了原本設計意念、未尊重學生意願、影響學院形象,促校方交代原因。校方在 9 月 16 日召開了一有關學院發展的簡報會,其中除講及學院未來各項工程,亦交代換成藍色地毯的原因。學生質

疑理由不充份,並促校方於短期內需將地毯換回「演藝紫」;校方聲稱會予以考慮,但以經濟及安全為由,指未能即時答覆,並承諾於一週內作交代,且暫時不再扯起未更換的地毯。

Events

電影文化沙龍第四回探討電影的獨立性與可能性由電影文化中心舉辦的「電影文化沙龍」,已來到第 4 回。今次沙龍的舉辦日期為 9 月 12至 11 月 7 日,以介紹電影生態為目標,試著去探討電影的獨立性和可能性。基於此,電影文化中心將舉辦 5 場沙龍,邀來不同的電影工作者,如應亮、崔允信、許雅舒等作嘉賓,嘗試以獨立自主的心緒,從學院訓練、電影教育、新形式集資、電影修復到錄像藝術的新觀念,探討電影生態發展的各種可能性,未來又如何走下去。有關詳情,請瀏覽:www.hkfcc.org

07

Page 10: 三角志 - 第53期 | Oct 2015

©Lucrecia Laurel ©Lucrecia Laurel ©Lucrecia Laurel

—— 專訪布宜諾斯艾利斯探戈舞團

用探戈舞步, 跳出貝隆夫人的一生

Interview @ Theater藝人談 @ 戲劇

用探戈舞步, 跳出貝隆夫人的一生

—— 專訪布宜諾斯艾利斯探戈舞團探戈給你的印象,是激情熾熱,還是冷靜高雅?兩年一度的世界文化藝術節,

將以阿根廷的布宜諾斯艾利斯探戈舞團掀開序幕,為香港觀眾呈獻亞洲首演

舞劇《貝隆夫人》,一齣由探戈舞者以身體融合音樂,演繹傳奇人物伊娃.

貝隆的一生的舞劇。

■ 文:Seth Chan

■ 圖:康樂及文化事務署

■ 相片:Lucrecia Laurel

Feature專題故事

©Lucrecia Laurel

09 08

Page 11: 三角志 - 第53期 | Oct 2015

©Lucrecia Laurel

歷時兩年的製作這齣探戈舞劇,前後共花兩年時間來創作和

籌備,如此認真的製作,《貝隆夫人》到底會是

一個怎樣的演出?藝術總監羅莎里奧.包薩解說

道:「《貝隆夫人》講述伊娃.貝隆由十五歲抵

達布宜諾斯艾利斯追逐演員夢開始,到後來成為

阿根廷總統胡安.貝隆的第二任妻子,直到 1952

年結束短短三十三年的一生。她對阿根廷人民和

文化的影響是超越時間的。」包辦監製及編劇的

露克莉西亞.羅路再補充:「《貝隆夫人》要傳

達的是伊娃.貝隆的聲音——她那強而有力的演

說,還有她遺留給世界、關於自由和勇氣的信息。

對我們來說,伊娃.貝隆是個充滿遠見和夢想的

人,她是我們的英雄、聖人,亦代表了我們。」

要用舞蹈來演繹一生充滿傳奇色彩的貝隆夫

人,難度可想而知。羅莎里奧.包薩指出,在首

演前一年他們已開始排練:「需要如此長的排練

時間,原因在於音樂和舞步都需要為樂手及舞者

逐步調整,互相配合。同時我們亦花了大量時間

搜集服裝資料,四出找尋具真實感的服裝配置。

每一雙舞鞋,每一套舞衣都為舞者度身訂做,既

要配合時代風格,亦要令舞者能活動自如。」過

往已經有不少作品演繹過伊娃.貝隆的人生,那

今次會有甚麼特色呢?羅莎里奧.包薩續說:「五

位女舞者分別演繹不同時期的伊娃.貝隆,與貝

隆將軍的愛情固然是舞劇的重點。有趣的是,展

現出來的故事卻不一定是順序的。」

探戈舞蹈和音樂的特色作為舞劇,舞蹈和音樂必定是演出的主菜,

樂手現場唱奏更是不可缺少,觀眾還可從《貝隆

夫人》中看到甚麼獨特之處?編舞赫克托.法爾

肯認為,劇中的探戈舞蹈會呈現一種獨特的美感。

「劇中的舞蹈風格跟一般社交舞的探戈,在美感

和動作上都有很大的不同。社交舞舞者二人是連

繫 (link)著,而劇中的舞者則相擁(embrace)

著,再者,社交舞的舞步主要是即興的。」而音

樂總監費南多.馬贊則指出:「創作之初,我們

已決定不會用《貝隆夫人》音樂劇的音樂,因此

劇中不少是原創歌曲。除此之外,劇中也用上一

些耳熟能詳的探戈音樂,令整齣舞劇的音樂既獨

特,又不失探戈的神髓。」露克莉西亞.羅路補

充說:「近三、四十年,探戈在阿根廷,以致全

球都非常流行。我們可以見到探戈經歷了很多演

化,時至今日,我們相信能在探戈音樂和舞蹈中

呈現更多色彩。探戈是一種充滿感情的舞蹈,不

論是抒發離鄉別井,作為移民的失落;又或是生

活中每一天的喜悅和哀愁。探戈講求合作,需要

兩個人相擁著去起舞,所以舞者的心在起舞時會

成為一體的。」

肩負文化交流重任雖然伊娃.貝隆的一生曾經被改編成著名音樂

劇和荷里活電影,但藝術總監羅莎里奧.包薩認為

觀眾也不一定要熟識伊娃.貝隆的事跡才能夠享受

演出:「對伊娃.貝隆有點了解當然能提高欣賞的趣

味,但演出中的探戈舞蹈和音樂才真正令觀眾著迷,

留下畢生難忘的經驗。如果觀眾入場之前對伊娃.貝

隆全無認識,我希望他們於演出後會想認識她更多,

然而我最大的願望,是挑起大家學探戈的興趣。二十

年前舞團首次到中國演出,後來我在報紙上讀到有市

民在街上跳起探戈來。看到音樂和舞蹈能夠跨越文化

界限,將我們彼此拉近,這是我從事探戈製作三十多

年的最大收穫。」對此,音樂總監費南多.馬贊也有

類似的願望:「除了希望觀眾能欣賞甚至愛上探戈

之外,我更希望將我們重要的歷史和文化帶給香港。

我們彼此相距甚遠,今次演出卻是一個互相了解和學

習的好機會。」

自 1986 年開始,布宜諾斯

艾利斯探戈舞團登陸美國

舞台,參加紐約舉辦的拉

丁美洲藝術節,之後不斷

受邀到南美和北美、歐洲

及東南亞等地巡演。

布宜諾斯艾利斯

探戈舞團 小檔案

《貝隆夫人》布宜諾斯艾利斯探戈舞團日期:16-18/10/2015(19:30)

地點:香港文化中心大劇院

票價:$480 / $380 / $280 / $180

09

Page 12: 三角志 - 第53期 | Oct 2015

力量以上 —— 傳統太鼓與音樂、形體表演的結合

Interview @ Theater藝人談 @ 戲劇

闊別近三十年,日本著名太鼓團體「鼓童」(KODO) 將於十月底重

臨香江,現身世界文化藝術節,以全男班的《打男 2015》再饗香

港觀眾。

■ 文:雲子

■ 圖:康樂及文化事務署

©Takashi Okamoto

全男班演出「鼓童」的藝術總監坂東玉三郎是日本國寶

級歌舞伎表演藝術大師,是著名的歌舞伎「女形」

(男旦)演員;他喜歡涉獵不同的藝術範疇,如

電影及崑劇,是跨界別的知名藝術家。

《打男》,顧名思義,即打鼓的男人。跟其

他「鼓童」的表演有別,《打男》由清一色全男

班演出,都是新一代的年輕鼓手,用上各式形狀

及大小的太鼓,展示太鼓的節奏及力量。觀眾除

了欣賞到太鼓合奏的磅礡氣勢外,亦會見識到太

鼓獨奏柔和但不失力量的演出。

《打男》2009 年 9 月在東京作首演,其後多

次在日本及海外公演。在坂東玉三郎的指導下,

作品持續演化,每次演出都盡顯鼓手們當下的極

致能量。闊別香港近三十年,鼓童期望藉著今次

11 10 Feature專題故事

©Takashi Okamoto

Page 13: 三角志 - 第53期 | Oct 2015

力量以上世界文化藝術節的機會,向香港觀眾展示及分享

他們近半個甲子的藝術成果。

太鼓的四大類別太鼓是日本傳統的樂器,有些人會把它視作

如茶道、書道等日常修煉的一部份。它的音頻被稱

為最接近胎兒在母體中聆聽到的心跳聲,亦是「鼓

童」(KODO) 在日語中的意思。「鼓童」以日本佐

渡島 (SADO) 為根據地,每年「鼓童」的成員約有

三分一時間在佐渡島的大本營修煉。截至今年四

月,「鼓童」約有一百一十名成員,近三十名鼓手,

當中六位是女性。鼓手的年齡由二十出頭到年逾花

甲都有,可見太鼓表演,不單是力量的表現,當中

亦蘊含跨年齡和性別的細緻情感。

太 鼓 演 出 很 多 時 還 會 配 合 笛 (FUE)、 三 味 線

(SHAMISEN) 等樂器、聲樂及傳統舞蹈的演出。太

鼓一般以木材及動物皮革製造,主要分為四大類

別,日本鼓一般被統稱為太鼓,但在能劇及歌舞伎

中,太鼓通常是指 SHIME-DAIKO。日本部分地區,

太鼓就泛指 OKEDO-DAIKO 或 NAGADO-DAIKO。由

於 OKEDO-DAIKO 比 NAGADO-DAIKO 較 輕 身 及 容

易調較,越來越被廣泛應用。還有一種叫 HIRADO-

自 1981 年成立至今已演出

超過五千五百場,足迹遍

及紐約卡奈基音樂廳、倫

敦沙德勒之井劇院和阿姆

斯特丹音樂廳等世界級音

樂殿堂。鼓童在日本國寶

級歌舞伎表演大師坂東玉

三郎的藝術指導下,為音

樂、舞台表達及編排注入

嶄新的角度,發揮傳統太

鼓的無限可能性,令太鼓

演奏歷久常新。

鼓童小檔案

鼓童《打男 2015》日期:30-31/10/2015(20:00)

地點:沙田大會堂演奏廳

票價:HK$400 / $300 / $200 / $130

DAIKO,是 MIYA-DAIKO 的其中一種。鼓童的表演

主 要 集 中 運 用 SHIME-DAIKO 及 MIYA-DAIKO。 香

港觀眾在《打男 2015》當中見到的大太鼓,是由

大樹的樹幹及牛皮做成,直徑超過一米,重逾八百

磅,非常搶眼,即使是樓座的觀眾也可以看得清清

楚楚。

太鼓在日本文化中源遠流長,經歷幾千年的

演變,隨著現代音樂的發展,創造更千變萬化的演

出。其磅礡的氣勢及強大的凝聚力,使得它在當地

不同節慶有著重要的位置,尤其是開場或迎賓的時

候,例如福岡的小倉祇園、千葉縣關東地區最大的

太鼓節和長野縣的松本城太鼓祭等等。日本國內的

太鼓團體多如恆河沙數,而太鼓亦深得其他國外人

士的喜愛,在西方國家如美國就風靡不少觀眾,太

鼓團體多達數百個。

事實上,香港也有太鼓表演團體,本地唯一女

子太鼓表演團「大 ‧ 鼓」亦會在世界文化藝術節

中亮相,於十月三十一日下午三時,在沙田大會堂

大堂,作一場免費示範,屆時鼓童鼓手亦會作表演

嘉賓。如果觀眾有興趣的話,不妨到場支持本地藝

術團體。

11

©Takashi Okamoto

©Takashi Okamoto

Page 14: 三角志 - 第53期 | Oct 2015

「最基本的出發點,其實是想為香港這個城市,配上一系列的 soundtrack。」作

曲家林丰(Fung Lam)如是說。有人說起香港,則聯想到「中環價值」,或是

那區熙來壤往的街道、水泄不通的馬路、人們如打仗般匆匆的步伐——然而,香

港怎會單調得僅有這一面?應世界文化藝術節之邀,林丰聯同爵士結他手張駿豪

(Teriver Cheung)、爵士鋼琴家尚米榭.皮爾(Jean-Michel Pilc) 及其爵士組

合、色士風手孫穎麟(Timothy Sun)、以及本地室樂演奏家的香港當代音樂團,

帶來《禾.日.水.巷》音樂會,期望多角度發掘香港這複雜都市,混合古典音

樂與爵士樂,奏出我城迥異多變的風景。

——《禾.日.水.巷》古典與爵士交錯,演奏香港聲跡

■ 文:涼瓜

■ 圖:康樂及文化事務署

b © Steve Sussman

13 12 Feature專題故事

a

Page 15: 三角志 - 第53期 | Oct 2015

a Teriver ( 左 ) 與 林丰(右)除一同負責

《禾.日.水.巷》的作曲,前者將負責結他的演奏,而後者將擔當指揮的角色。

b Jean-Michel Pilc 是非常擅長即興發揮的

爵士鋼琴手。

c 色士風手 Timothy Sun 亦會參與今次的演出。

用耳朵旅行「 我 們 想 用 音 樂, 表 達 自 己 對 香 港 的 感 覺。」

Teriver 說。他和林丰都於香港長大,之後縱曾到外國

留學,但仍心繫此地,對我城抱持深厚感情。在《禾.

日.水.巷》中,他和林丰將細聽本地風景的細語,創

作出十二首歌曲:「好像在畫一幅幅抽象畫似的,試著

用音樂細寫香港的環境,以感官重新發掘這城市。」

「我們選取了十二個香港的場景,並將它們分成

四個主題:禾、日、水、巷。」林丰說。「禾」則香港

地道文化內涵,「日」是精神與心靈生活,「水」是我

城的自然景觀,而「巷」則繁忙的都市節奏。而這些風

景更代表著不同時間的香港,如靜謐的清晨、繁忙的晚

上、漸暗的深夜——他們遂爬梳自己對這十二幀風景的

感受,將之化成一首首樂曲,帶聽眾用耳朵踱過在香港

的一天。

「不少人只著重於其城市生活,但我們冀以不一樣

的角度,用音樂為這熟悉的城市,加入全新的詮釋,或

以嶄新的方式將之呈現。」林丰期望能藉此,啟發更多

人欣賞我城不同地區的獨特風貌。而在音樂會上,亦將

以影像配襯樂韻,令音樂傳遞的風景更具體。

爵士與古典的撞擊今次的組合亦頗有驚喜。爵士結他手 Teriver 其實自

小學習鋼琴,有著古典音樂的根基;而擅創作古典音樂的

林丰,亦聽遍各種類型的音樂,對爵士樂頗有心得。這次

可謂一跨界合作,要揉合爵士樂與古典音樂的特性,演奏

界乎於兩者間的新音樂。

爵士樂,其靈活的即興元素不能被忽視;然而古典

音樂,卻偏偏追求著嚴謹的規範——如何在自由與規則間

取得平衡,並不輕易。活躍於爵士樂的 Teriver,若認為

提供空間予樂手發揮或會成就更好效果時,未必會寫下所

有細節。相反,林丰卻會將一切記下,給予樂手具體而

細緻的指引。今次的合作,而兩人都須調整自己一向的創

作習慣:「於是我今次便嘗試留下一些空間,使樂手有即

興發揮的可能性。而當我發覺到爵士樂的配樂有重複的部

分,我便會著手執拾這些章節,作更細緻的編排。」林丰

說。

而 Teriver 則要試著深入探索古典合奏團的結構與可

能性,猶如潛入一陌生的國度;更要融合古典和爵士音樂

兩種截然不同的曲式,抽取兩者優勝之處:「這對我而言

是一很大的突破,也是我一直想做的事,一個等待已久的

機會。」

而 他 們 亦 非 常 期 待 與 Jean-Michel Pilc 的 合 作:

「Jean-Michel Pilc 是爵士鋼琴手,他極為擅長即興。那

不止於爵士樂的傳統,即便是一些非爵士樂的音樂類型,

甚至是較嚴肅的古典音樂,他亦能在上即興發揮。」林丰

認為 Pilc 是古典和爵士樂間的一道堅固的橋樑,故邀請

他一併參與其中。

平易近人的樂韻既是 soundtrack,今次帶來的音樂不會太艱澀,反而

較平易近人:「當中可謂有著簡約主義風格,或帶有後搖

滾、實驗音樂的感覺,是比較 atmospheric(帶動氣氛)、

具有表現力、較為抒情的。」林丰說。

在這習以為常的日常裡,香港有時變成了繁忙生活的

場域,我們在各處遊走,卻甚少靜下來細聽這城市的呼吸,

眺望它美麗的輪廓。或許我們是時候閉上盲目的眼睛,用

耳朵去感受這城市的生命力,重新喚起對此地的情感。

《禾.日.水.巷》日期:23-24/10/2015(20:00)

地點:香港文化中心劇場

票價:$220 / $140

早期接受古典音樂訓練,後

醉心爵士樂,現活躍於美

國及亞洲爵士樂圈,合作

過的國際知名樂手包括格

林美獎得主 Eddie Gomez、

Bernard Wright、George

Garzone、Billy Drummond、

Tay l o r E i g s t i、Je r emy

Monteiro 和 Alberto Marsico

等,並頻繁地出席美國、

波蘭、墨西哥、新加坡、

印尼、台灣、上海及香港

等地的重要爵士音樂節。

他曾參與多個世界著名音

樂家的錄音,個人首張專

輯 My Nocturne 2012 年 推

出,備受好評。

www.terivercheung.com

張駿豪

(Teriver Cheung)

小檔案 首屈一指的當代青年作曲

家,作品曾獲英國廣播公

司愛樂樂團、英國廣播公

司交響樂團、倫敦交響樂

團、東京愛樂樂團及紐西

蘭交響樂團等國際著名樂

團演出,為英國廣播公司

委約作曲的最年輕華人作

曲家及首位香港作曲家。

2012 年獲香港藝術發展局

頒發藝術新秀獎,2013/14

樂季任香港管弦樂團何鴻

毅家族基金駐團作曲家,

作品《蘊》於今年年初在

多個歐洲主要城市巡迴演

出。除管弦樂作品,林丰

亦經常跨界創作不同風格

的音樂。

www.funglam.com

林丰 (Lam Fung )

小檔案

c

13

Page 16: 三角志 - 第53期 | Oct 2015

美國拉丁風情音樂對於聽慣了獨立音樂的香港樂迷而言,這類音樂還

是鮮有機會接觸的,甚至乎所謂的香港獨立音樂圈,也

偏向小清新音樂或後搖滾的純樂器音樂。今次世界文化

藝術節邀請到德州狂迷樂隊來港演出,也許可以為本地

的音樂人帶來更多創作靈感。而由於麥克斯.巴卡及德

州狂迷樂隊首度來港,就算現今科技方便得讓樂迷可隨

意在 Youtube 觀賞其演出,但那種獨有的美國民謠配襯

拉丁混合音樂,肯定只有在現場才能真正感受其民俗音

樂的靈魂。

「今次德州狂迷樂隊首次來港演出,可向香港及中

國樂迷介紹及分享美式拉丁民謠音樂,我們對此演出十

分期待,希望香港樂迷能夠感受到音樂背後那份謙厚的

文化,及領略手風琴與十二弦結他之間那種契合的音韻

與節奏帶來的愉悅感覺。」麥克斯說道。

—— 專訪德州狂迷樂團

傳承特加諾音樂

■ 文:文化九公

■ 圖:康樂及文化事務署

當傳統南美拉丁民謠點綴了搖滾味道,藍調鄉愁、

民謠鄉土的歌詞與熱情輕快的節奏磨合,究竟會生

出甚麼音樂來?聆聽來自美國的德州狂迷樂隊(Los

Texmaniacs),已可輕易感受出他們絕非一般外國樂

隊。事實上,他們的專輯《Borders y Bailes》在 2009

年便曾獲得格林美獎「最佳特加諾專輯獎」。其樂隊

靈魂人物麥克斯.巴卡(Max Baca),本身更是當代

絕無僅有的十二弦結他大師,筆者以為倘若音樂會當

晚能近距離觀賞其演出,樂迷們一定獲益良多。

15 14 Feature專題故事

Page 17: 三角志 - 第53期 | Oct 2015

混和隨意大部分的香港樂迷們都比較被動,喜歡舒服坐著欣

賞現場音樂,而德州狂迷樂隊的音樂如此載歌載舞,加上

歌詞亦不單是英文為主,會否難以令觀眾投入其中?麥

克斯對此不太擔心,甚至乎胸有成竹,畢竟音樂是世界語

言,只要喜歡音樂,語言障礙自然不攻自破。「德州狂迷

樂隊的音樂元素,以傳統民族樂器為本,但同時從傳統樂

器中發展出更多元的聲音,又不失特加諾音樂(Tejano)

原有的味道。雖然我們的歌曲夾雜著英文與西班牙文,但

我深信我們的音樂本身就是一種獨特的語言,能打破文字

的隔閡,與觀眾以音樂心靈互通。」麥克斯對他們的音樂

滿有信心地說。

其實甚麼是特加諾音樂?簡單來說,特加諾音樂是

混合了歐洲宮殿派對音樂及墨西哥風情的隨意韻律,這種

音樂可追溯自上世紀歐洲移民到美洲後,當地音樂如何慢

慢互相交流並融合出來。德州狂迷樂隊憑藉深厚的藍調爵

士樂基礎,且堅持以傳統樂器演奏,逐漸形成了他們自成

一格的特加諾音樂風格。而今天,即便他們已贏得了世界

德州狂迷樂隊日期:7/11/2015(20:00)

地點:葵青劇院演藝廳

票價:$280 / $220 / $150

美國頂級十二弦結他手和

歌 手 麥 克 斯. 巴 卡(Max

Baca), 曾 為 著 名 樂 隊

Texas Tornados 主要成員,

1997 年創立德州狂迷樂隊

後,將搖滾、藍調、鄉村

音樂和 R&B 等樂風,糅合

到源於德州南部、墨西哥

邊 境 的 傳 統 音 樂 conjunto

(西班語「樂隊」之意)中,

為這種兼備拉丁、歐洲和

美國風情的百年民俗音樂,

增添當代活力。

樂隊的傳承與創新精神,

成功吸納新一代年輕樂迷,

並獲致力於紀錄和保存美

國根源音樂的史密森尼民

俗錄音室肯定,先後邀請

他們錄製了三張備受好評

的大碟,以保存極具美國

傳統風格的 conjunto 音樂,

其中《Borders y Bailes》更

奪得 2009 年格林美獎「最

佳特加諾專輯獎」。

德州狂迷樂隊

小檔案

級的榮譽,其音樂步伐並沒有因此停下來,更以推廣特

加諾音樂為己任。「對我們而言,每天去玩音樂並不是

為了得到甚麼世界級的獎項,而是因為我們本來就對我

們的傳統音樂充滿熱情。因此我們希望特加諾音樂能夠

傳承下去,有更多年輕音樂人會愛上它,並且將之發揚

光大。」

後記:特加諾音樂的混合音樂,就好像香港這個國際城市,

音樂風格與外國文化經常縱橫交錯,難以捉摸之餘亦存在

著一種充滿魅力的混合性,令人深深愛慕。其實筆者在訪

問德州狂迷樂隊期間,得悉他們亦有興趣與一些香港音樂

人合作,而他們最愛的中國歌曲便是鄧麗君的首本名曲《月

亮代表我的心》。若是如此,未知德州狂迷樂隊當日能否

以特加諾樂風彈奏一曲《月亮代表我的心》?實在令樂迷

們滿心期待!

十二弦結他手 麥克斯·巴卡 (Max Baca)

15

Page 18: 三角志 - 第53期 | Oct 2015

謂一絕,因為他們可輕易地用腳趾站立、行走、轉動、

跳躍而不借助專用舞鞋。而女子,縱使她們長裙及地,

其舞蹈動作依然靈巧、柔和又優雅。

舞團載譽重訪格魯吉亞國家舞蹈團曾於 2009 年來港演出,觀

眾反應熱烈,這次受世界文化藝術節之邀再度訪港,實

在令人期待。作為國寶級舞團,其巡演足跡至今已遍及

八十多個國家,而在著名舞蹈世家 Sukhishvili 的成功帶

領下,高加索地區的舞蹈得到全面的傳承及革新,舞團

多齣著名舞碼,糅合了芭蕾的優雅、現代舞蹈的美學,

並融入了歐亞多種民族舞的精粹。

今次演出,他們將以挑戰速度、力量和彈跳力極

限的匕首舞和擊劍舞,展示出其民族的驍勇善戰,婚禮

舞蹈和貴族之舞則以整齊而多變的陣式,盡展格魯吉亞

舞蹈華麗典雅的

一 面, 還 有 注 入

戲 劇 元 素、 描 繪

莊嚴女皇形象的

《薩麥阿》和浪

漫 愛 情 的《 克 爾

圖 利 》, 喜 愛 舞

蹈的朋友絕對不

容錯過。

在戰火之下,懷著高昂不屈的意志起舞格魯吉亞在筆者心目中一直是一個遙遠的國度。

然而當考究一番其地理位置與歷史之後,卻令人嘆息連

連——這個位於東歐、中亞細亞以及中東之間,高加索

山脈以南的小國,長年以來不斷受外族入侵,長期被侵

略者統治,其民族的分裂與融合,未有一刻停止。時至

今天,格魯吉亞依舊身陷「火藥庫」之中——被俄羅斯

佔領國土,鄰國亞美尼亞與阿塞拜疆和土耳其的火併持

續,於是和平對格魯吉亞而言,一直是一種奢侈。

格魯吉亞的傳統舞蹈特點和整個歐亞大陸一樣,舞蹈種類與民族分佈的地

理位置息息相關,而格魯吉亞的舞蹈類型就是以區域的

名稱來命名,比如來自 Adjara 的舞蹈叫 Adjaruli,來自

Alvar 地區的稱為 Alvaruli。正因長年受戰事威脅,形成

了格魯吉亞舞蹈一種昂揚不屈的堅定和充滿爆發力的特

點,比如當男生跳 Khorumi,那種強而有力的舞步提醒

自己必須為和平而戰。而源於 Mtiuleti 的男子舞,通常

在喜慶場合中較勁時跳,那種以雙膝或腳指旋轉的功力

每每令觀眾看得熱血沸騰。另外,格魯吉亞舞蹈其中一

個吸引人的特點,是它象徵了男性對女性一份尊重——

比如專門在婚禮上跳的 Kartuli,男子在跳舞時,身體很

少觸碰女舞者,這種形式源於格魯吉亞男子對女子的騎

士精神。提及格魯吉亞男子舞蹈,其足尖技巧在世上可

格魯吉亞民族音樂以複調及多聲部聞名於世,相比之下,該國的民族舞蹈對亞洲觀眾而言或許有點

陌生。然而這個歷史悠久、擁有豐饒文化藝術及歷史建築的小國,視音樂與舞蹈如日常生活習慣時,

舞蹈亦成了一個非常重要的橋樑,讓我們加深對格魯吉亞的認識。

跳出勇武與剛勁 —— 格魯吉亞國家舞蹈團 ■ 文:小米

■ 圖:康樂及文化事務署

格魯吉亞國家舞蹈團日期:22/10/2015(20:00)

地點:沙田大會堂演奏廳

日期:23/10/2015(20:00)

地點:荃灣大會堂演奏廳

日期:24/10/2015(20:00)

地點:屯門大會堂演奏廳

17 16 Feature專題故事

Page 19: 三角志 - 第53期 | Oct 2015

兩屆格林美獎得主安潔莉

克.淇祖生於西非國家貝

寧,六歲時參與母親的舞

台劇演出後愛上音樂,從

此踏上精彩的音樂人生。

她的音樂帶著鮮明非洲音

樂印記,同時融匯爵士、

騷靈、雷鬼、民謠和流行

音 樂 等 不 同 樂 風, 彰 顯

Afropop 的多元。

安潔莉克.淇祖

小檔案

被喻為繼 Miriam Makeba 之後最偉大的非洲歌后安潔莉克.淇祖(Angélique Kidjo),不能單以兩

屆格林美獎得主的名銜便可概括——她被《衞報》選為全球百大最具啟發性女性之一、被英國廣播

公司(BBC)選為過去五十年五十位非洲標誌性人物。她於 2002 年被任命為聯合國兒童基金會親

善大使,重點關注女童教育。回望過去,這一切當然得來不易,尤其作為一名女子,尤其生於物質

匱乏的非洲大地。

非洲歌后安潔莉克.淇祖:我歌故我在

安潔莉克.淇祖日期:29/10/2015(20:00)

地點:香港文化中心音樂廳

日期:$450 / $350 / $250 / $150

© Pierre Marie Zimmerman © Pierre Marie Zimmerman

中,呈現的是一個非常多元的面貌——融合了的音樂類

型包括流行、Afro-Cuban、巴西 Bossa Nova、牙買加雷

鬼、加勒比海 Salsa、騷靈、R ﹠ B、世界音樂、爵士等。

此外,由於她精通多種語言:Fon (豐語是她的第一語

言)、Yoruba(西非通用的約魯巴語)、法語及英語,

所以她的歌詞也糅合了不同的語言與文化,造就了她獨

特的演唱風格。

「只專注音樂,並不能令任何人生活得更好。」

淇祖廿多歲起在巴黎居住,現時則在紐約生活。她

此刻給自己的挑戰,是以一個企業家的思維,為自己及他

人籌劃未來,她曾說過,「只專注音樂,並不能令任何人

生活得更好。」滿懷善心的她,本身除了擔任聯合國兒童

基金會親善大使到處訪問外,亦特地成立了巴統加基金會

(Batonga Foundation) ,以推動非洲女童接受中學及更高水

平的教育。該基金會的使命是「教育一名女孩,改變一個

社區」。好消息是,淇祖應世界文化藝術節之邀,十月底

將首度來港演出,想盡情感受 Afropop 及淇祖魅力的樂迷可

不要錯過了。

識玩音樂,豈有性別之分淇祖當初在她的出生地,西非貝寧開始她的音樂人

生。她自小已非常喜愛敲擊樂,但家裡以外的人總是這

樣告訴她,「你不可以打鼓,鼓不是做給女人的。」她

曾在一個訪問中說道,可幸的是,她生於一個充滿藝術

氣息的家——父親經營一家影樓,母親亦肩擔起一個劇

團的運作。開明的父親讓她入學受教育,並聆聽 James

Brown、Otis Redding 的歌;母親則將年幼的她帶在身

邊四處登台演出。這一切讓她體會女性的力量——女性

也有玩音樂的能力,尤其作為廿一世紀的女性,更能

夠以熱愛的事物來謀生。然而當中她亦曾經歷一個轉

折——她就讀高中時,其出色的歌喉令她聲名鵲起,但

同時受到非洲共產政權的阻撓——只准她唱讚頌體制的

歌,大大局限了她歌唱事業的發展。最後她逃亡到法國,

從頭開始,才華洋溢的她,短短幾年間火速在當地成為

一個非常受歡迎的歌手。

這三十多年來,淇祖就以她渾厚嘹亮、温暖人心

的歌聲征服了世界各地的樂迷。和她合作過的知名音

樂人 更不 計其 數——Alicia Keys、Peter Gabriel、John

Legend、Herbie Hancock 等等。而她充滿感染力的音樂

17

Page 20: 三角志 - 第53期 | Oct 2015

造橋,讓兩地擁抱相融—— 訪盧健英談《台灣月》十周年

屈指一算,每年一度的「台灣月」,今年已踏入十周年了。透過戲

劇、音樂、舞蹈等迥異的藝術形式,十年來致力為兩城造橋,絕非

易事,光華新聞文化中心主任盧健英卻笑言:「沒有甚麼困難,唯

一的困難就是廣東話很難學!」不難,一來因經驗的累積,二來則

因兩城的發展近年逐漸親密、接近,兩地人亦對彼此互相產生興趣

與好感。於是「融合」,就成為今年台灣月的關鍵詞之一:那不是

一種單向、片面的灌輸,而是可以溝通、對話,最後互相擁抱,與

彼此相融。

■ 文:翠玉瓜

■ 部分圖片來源:

光華新聞文化中心

a

19 18 Feature專題故事

Page 21: 三角志 - 第53期 | Oct 2015

融合不易,卻是台灣月的目標,足見其野心。

但當看到台灣月這十年的成績、參與者以數萬計;

或許兩城人心的相遇與交融,大概都是可能的?

一切從理解開始 要於異鄉推廣一地文化,若然方向與態度不

對,目標很易落空。十年籌劃成功的歷史,顯示出

台灣月自有其態度:「在文化的推廣上,必然要從

理解開始。」盧健英說:「那是互相的學習,如我

們交朋友一樣,你理解我、我也理解你,彼此要理

解。」通過這樣的過程,我們終可觸摸到彼此的輪

廊,從陌生到熟悉、從模糊到精確。

「這過程裡面,就能看到你與我之間,不一樣

的地方。」發掘對方未知的部分,在欣賞彼此的同

時,更能肯定自己獨特之處:「然而,有相似的地

方,我們才能有感情和共鳴。」盧健英認為辦台灣

月不難,亦與兩地關係和環境變化有關:「這幾年,

我覺得正好是香港跟台灣變動得比較多的時候。但

我很高興看見一件事情:就是彼此之間的語言跟經

驗,愈來愈接近。所以在交流方面,我們覺得可以

合作、跨越藩籬的可能性是非常大的。」

透過體驗去理解 多年的摸索,讓盧意識到促進理解的法則:「光

華新聞文化中心,在台灣月裡面做最大的努力,就

是為 mingle(融合)。於是這幾年,我們做非常

多體驗式的活動。」而今年,光華文化新聞中心除

舉辦表演節目,更首次引入文創市集,更與香港青

年協會合辦「臺港青創人員實務交流計劃」,招募

有志於創意產業的香港青年參與,出席三天兩夜的

青年品牌說明課程與文化訪問,及後回港在台灣月

展期間工作,負責介紹及推廣來港台灣品牌。

「這就是一個互相交換。香港剛剛起步的年

青創業者,可以從這些已經起步、有十年經驗

的台灣創業者身上學習,了解他們曾經歷過怎

樣的失敗,然後如何走出一條路。而在計劃完

結之後,他們也能給台灣的年青創業家一些意

見。」盧健英說。而台灣創業者則得以將自己

的產品帶出海外,測試香港人對其商品的意

見與反應。如此安排,可見他們對其信念之

實踐。

從思到行 今屆台灣月的主題叫「思.台灣」,

副題則為「我想,我做,我同世界一齊玩」。如此

題目別有深意:「『思』,可以是理性,也可以感

性的。」譬如「思想」與「思念」,字義則迥然不

同:「而『思』以後,你必須要有行動,才可能將

事情完成。」盧健英說:「而『一齊玩』,就是如

何完成的過程:你是關在家裡自己做,還是願意開

放自己、放眼世界、與別人在一起?」

今年十月「台灣月」,就讓台港兩地人相聚一

刻,互相認識、交流,放下自己既有的框框,進入

彼此的世界,嘗試和睦共存。

a 光華新聞文化中心主任盧健英。

b 盧健英(左)與今屆「台灣月」的參與單位。

c 今屆活動的副題是「我想,我做,我同世界

一齊玩」。

b

c

19

Page 22: 三角志 - 第53期 | Oct 2015

Feature專題故事

每年一度的台灣月一直深受香港觀眾歡迎,今年適逢十周年,帶來的是一場以「青世

代」與「熟世代」之間的文化對照。而今年的「熟世代大師」系列,無論音樂、戲劇

和展覽方面,都有大師級人馬來港展演。a

a 台 灣 愛 樂 交 響 樂 團(NSO)十月底將首度

來港演出。

b 洪 麗 芬 Sophie HONG時裝作品

c 果陀劇場《淡水小鎮》劇照

d 不二堂 Tea Party II《混得 好 in the mix》 將 為

香港觀眾帶來一場別開生面的茶酒派對。

e 胡德夫將與香港歌手鍾氏兄弟合唱其新歌《芬

芳的山谷》。

台灣月 2015台灣月 2015—— 熟世代大師呈獻台灣藝術風貌

■ 文:小米

■ 圖:光華新聞文化中心

音樂節目多元 音樂方面,台灣愛樂交響樂團(NSO)更是

首 度 來 港 演 出。 由 曾 贏 得 法 國 貝 桑 松、 義 大 利

佩卓地和荷蘭孔德拉辛三大國際指揮大賽首獎

的 呂 紹 嘉 率 領 樂 團, 搭 配 曾 獲 柴 可 夫 斯 基 青 少

年 音 樂 大 賽 第 三 獎 的 鋼 琴 家 嚴 俊 傑, 演 奏 顏 名

秀作品《翔。天際》、孟德爾頌第一號鋼琴協奏

曲及布拉姆斯第二號交響曲。NSO 成立將近 30

年,今次受台灣月之邀來港演出可謂別具意義,

音 樂 會 亦 令 一 眾 香 港 樂 迷 期 待, 冀 望 一 睹 台 灣

古典音樂團隊精湛的演出。

近 年 以《 美 麗 島 》、《 太 平 洋 的 風 》 影 響

兩岸三地音樂創作人、台灣民歌始祖胡德夫,將

為台灣月演唱最新創作的《芬芳的山谷》,更邀

得香港歌手鍾氏兄弟擔任其嘉賓,本場音樂會亦

因而被喻為是一次「太平洋最有份量的聲音」,

與獅子山下的「鍾聲」相遇。

戲劇結合旅遊 港 人 愛 去 台 灣 旅 行 是 人 所 皆 知, 想 不 到 台

灣 月 亦 饒 富 創 意 地 以 戲 劇 結 連 文 化 旅 遊 —— 推

介 觀 眾 看 完《 淡 水 小 鎮 》 再 去 淡 水 小 鎮。 是 故

今次有多家淡水特色商店亦加入了台灣月活動,

觀 眾 憑《 淡 水 小 鎮 》 的 宣 傳 單 張 遊 淡 水 時 可 兌

換優惠,更有機會抽中港台往返的機票。

關於《淡水小鎮》一劇,是果陀劇場繼兩年

20

Page 23: 三角志 - 第53期 | Oct 2015

前 的《 最 後 十 四 堂 星 期 二 的 課 》, 再 度 以 獲 普

立茲獎經典劇改編引介給香港觀眾。故事啟發

自 劇 作 家 懷 爾 德 (Thornton Wilder ) :「 如 果

時間可以停駐,你最想回到生命中的哪一天?」

此劇於首演距今已有二十五年,演出的足跡亦

遍 佈 台 北、 北 京、 上 海、 杭 州、 廣 州, 由 開 創

華 人 音 樂 劇 先 河 的 劇 場 導 演 梁 志 民 改 編 《Our

Town》,並融入台灣庶民特色元素。而歷任參

與 演 出 的 重 要 演 員, 包 括 了 歌 手 張 雨 生、 陶 大

偉、 蔡 琴 及 今 次 版 本 曹 啟 泰, 蔡 燦 得, 而 蔡 燦

得更以此劇榮獲今年上海壹戲劇大賞最佳女演

員獎。

時裝大師洪麗芬作品展七 夕 出 生, 曾 自 喻 為 織 女 的 洪 麗 芬, 天 生

一雙巧手使她注定要當一名蜚聲國際的時裝設

計師——在 1984 年以 Sophie HONG 成立了自

家 品 牌, 以 巧 思 把 湘 雲 紗 自 古 畫 抽 出, 打 造 如

唐 代 絲 綢 般 高 質 的「 洪 絲 」, 現 推 廣 至 國 際,

法 國 時 尚 評 論 家 亦 以「 洪 絲 」 尊 稱, 作 品 曾 兩

度獲法國巴黎時尚博物館典藏。

而 台 灣 月 帶 來 的《Sophie HONG 的 絲 生

活—不被時空限制的設計》展覽,場館入口便

以「洪絲」構成一條進入 Sophie HONG 世界的

通 道 —— 布 料 的 色 彩、 纖 維 質 感 與 氣 味, 引 導

觀眾從細節處感受洪麗芬的設計世界。而台原

團隊策畫的展演「Life in Si lk」,將以光影、

南管、電子二胡及臺灣布袋戲,演繹洪麗芬「服

裝是為生活裡的人而設計」的理念,展示她的

創作如何汲取來自巴黎與台灣的文化養分,展

現一種跨國界的融合。

別開生面的茶酒派對登場另 一 個 嶄 新 的 跨 界 演 出, 則 是 由 不 二 堂 及

陶作坊總經理林榮國策劃的茶酒派對《混得好

in the mix》。據說在今年台灣文博會演出時,

已為行家們帶來了一次驚艷的文化體驗。有關

節 目 概 念,「 酒 」 看 似 與 茶 搭 不 上 關 係, 但 在

製作人林榮國眼中,兩者在本質上都需要長時

間 沉 澱 而 得, 都 擁 有 一 種 超 越 時 間、 連 貫 古 今

的文化象徵意涵。不二堂於是以嶄新意念和實

驗精神注入傳統茶文化之中,設計一場文化混

音 的 茶 酒 派 對, 今 次 幕 後 更 集 結 了 包 括 調 酒、

影 像、 互 動 科 技、 電 子 音 樂、 產 品 設 計 等 八 個

不同領域的設計團隊,打造出四季輪轉的茶酒

沙龍。

2015 台灣月「思.台灣」—— 我想,我做,我同世界一齊玩日期:8/10-14/11/2015

cb

d

e

21

Page 24: 三角志 - 第53期 | Oct 2015

從禮物裡學懂成長—— 臺灣月「臺灣給香港的五個禮物」

Feature專題故事

手創市集於香港近年愈來愈盛行,其產品種類較多、租金不算太

高、創業門檻相較低。然而,相較於台灣,它在香港的歷史還是甚

短,風氣尚未完全成熟,創業者面對迥異困局與限制。

a 從禮物裡學懂成長—— 台灣月「台灣給香港的五個禮物」

■ 文:翠玉瓜

■ 部分圖片來源:

光華新聞文化中心

今年台灣月提出「青創世代,思想創業」,請來

CAMPOBAG 策劃「台灣給香港的五個禮物」,邀

來七十位以上青年創意設計師,在 10 月 9 日到

11 月 7 日間,於香港 PMQ 快閃擺攤一個月,分

享其自由的擺攤人生。除了見識那些琳瑯滿目、

不同品牌的創意商品;也許香港的年輕一代,亦

可透過交流,聽台灣青年的創業故事,從其經驗

裡找著成長的竅門?

五份來自台灣的禮物 台灣給香港的五個禮物,分別是團圓、記憶、

好客、自由與堅持,它們將化身為 PMQ 五所快閃

店;而從台灣來的創意品牌與攤檔,將分佈於這

五個店中,以他們用創意與心思編織的商品,作

為送予港人的禮物。

團圓的概念,就在每個人的共同生活裡頭。

台灣月相信,日常生活是靈感的來源,只要結合

創意與人們對美好理想所抱持的共同理念,就是

將彼此的願望和思緒都緊緊連結;而如此出產的

b

22

Page 25: 三角志 - 第53期 | Oct 2015

產品,就是人們理想的結合。參與的單位有:堅

持使用最天然且優質的香精做皂的陳爸手工皂,

還有創作漂亮而別具心意的 3D 字母摺紙筆記本

的賽先生科學工廠。

記憶,關乎台灣的傳統和歷史。這所店集合

了尊重傳統台灣職人,繼承傳統工藝的新生代設

計師。他們犀利之處,在於建基於傳統根基之上,

滲入嶄新創意,製作融合新與舊優點的產品。例

如鑽研陶瓷工藝卻力求新穎設計的大隱陶集,還

有用陶藝親手創作可愛造型家品的有空 5mins。

好客,是港人對台灣人的普遍印象。台灣創

業者通過在地旅行,推出精緻又體貼的產品,繼

續傳遞他們款待好友的熱心。其中包括 CHECK

inn 雀客旅館,將介紹他們精心設計予旅客使用的

台灣月「台灣給香港的五個禮物」日期:9/10-7/11/2015 (13:00-21:00)

地點:PMQ 元創方

S201、S207、S209、S212、S214、S314

a CAMPOBAG 以往曾策劃大大小小的擺攤

活動,讓人們有機會嘗試自由的擺攤人生。

b 台灣的年輕創業者,會試著用擺攤來實踐自己

的理想。

c 3D 字母筆記本。

d 團圓的成員小麥(左)和 Jerry,雖然年輕,

卻已有多年創業經驗,今次亦會來港作交流。

e 樸實工作室用天然農產以古法製成各種糕

點。

f 充 滿 活 力 的 品 牌 Foufou,今次也會來

港參與活動。

f

e

日用品,而和作農社亦將帶來台灣本地的農產品。

自由,是一種信念、實踐與追求。不少台灣

擺攤人,都是為讓生活有更自由的選擇,而創造

出具有特色和性格的品牌,使自己得以擺脫了無

生氣的生活方式。他們的創意產品,就是對生活

追求的實踐——選擇能夠那麼勇敢且堅忍,其產

品自然亦秉承了美好的價值與態度。當中包括瘋

癲、頑皮、活潑的 Foufou,還有期盼能與顧客一

同微笑過生活的服裝店 hahahana。

而堅持,就是創業者本著對台灣最真實的關

心,使之可在寶島上發酵,堅持這片土地的單純

與美好,製作出具有台灣本土特色的好味道。例

如以天然、優質農產精製出糕點糖果的樸實工作

室,還有期望藉味道向世界訴說大稻埕故事的團

圓。

創意產物與本地特色與性格,有著極為緊密

的關係,亦體現出台灣年青一代對自己生活、周

遭環境的反思。這對香港創業者而言,大概可引

發出一些啟示吧?而台港兩地年輕人,縱分享著

一些相同的文化,但背負的差異亦不少。在今次

經驗裡面,或許我們摸索到兩地年青人追尋的生

活價值的異同;亦能一同探索,夢想、生活、事業,

如何一同並肩成長。

c d

講座 ( 一 ) 17/10/2015 (14:00-17:00)

松山文創園區松菸小賣所周琍敏執行總監——談古蹟空間活化到文創共好平台的推動CAMPOBAG 擺攤人生(大同都市再生計畫)顏瑋志執行長—— 談建物活化與新銳創作社群的結合

講座 ( 二 ) 24/10/2015 (14:00-17:00)

唐草設計有限公司胡佑宗設計總監——傳統生活工藝的當代價值

講座 ( 三 ) 30/10/2015 (14:00-17:00)

賽先生科學工廠林厚進設計總監——有趣的科學與科學中的有趣

23

Page 26: 三角志 - 第53期 | Oct 2015

24

在落空的現實之外,不如繼續想像

■ 文:阿花

■ 圖:香港文學生活館

—— 《文學是一場寧靜的奮鬥:香港(未有)文學館》

回首一看,於 2009 年發起的文學館倡議行動,至今原來已七年。倡議人

士對文學館的想像,隨同西九規劃而逐漸具體;但來到此刻的現實,其理

想仍舊落空。

a

Literature文學散步

a 《文學是一場寧靜的奮鬥——香港未有文

學館》封面。

b 香港文學生活館成立後,舉辦多種文學活

動,其中包括工作坊及寫作班。

c 陳錦輝(左)與馬國明( 右 ) 於「《 雨 傘

擋不住的暴力》新書發佈會」中,分享自己所想。

b

Page 27: 三角志 - 第53期 | Oct 2015

失落的現實 而香港市民就親眼目睹,這個歷時多年的過程:

從西九文化區開始規劃、諮詢、溝通、落實藍圖、到開

始動工——平日繪畫、做戲、唱戲曲、彈吉他、做街頭

表演等各範疇的藝術工作者,甚至是觀眾,都對這未落

成的西九抱持迥異反應:有人質疑它嚴重超支、有人對

它抱以厚望、有人引頸而待、有人嗤之以鼻。然而無論

如何,他們都清楚知道,自己與西九有著關係——政府

想要建設這個區域,吸引這群人的到來,邀請他們使用

其中的設施。

然而香港的文學工作者與讀者,似乎未被包括其

中。倡議小組當時發起了香港文學館倡議運動,民間於

是沸沸揚揚的在討論:西九裡存在文學館的可能性、它

應否存在及原因、它若存在應當有何功能、又應以甚麼

形式營運,立場迥異的文章如雨後春筍冒出。然而,當

西九諮詢開鑼,藍圖裡文學館還是缺席。官方說會預留

空間予文學發展,但其所擁空間,實在比其他的藝術類

型微小太多。官方建設文學館的希望,似乎是失落的。

然而,倡議行動一直沒停下來。倡議小組其後變

成「香港文學工作室」,直至 2014 年,終成立「香港

文學生活館」落戶灣仔富德樓。短短兩年不停舉辦多場

活動,參與者眾,自有成績。然而民間自營之難處,在

於資源有限,始終與其理想藍圖有著差距。香港文學館

的理想,終究還未完整實現。

繼續奮鬥的意向 於是鄧小樺在〈香港文學館:一場寧靜的奮鬥〉

中寫道:「香港文學館的倡議行動,仍有很長的路要

走……此際新與舊的交接時刻,我們覺得必須重新回顧

這場近十多年來文學界最受注目的運動,人們留下的重

要論辯與思考,再度凝聚與拓大社會對於文學館的想

像,以及帶動對文學的熱情,延續這場寧靜的奮鬥。」

有鑑於此,香港文學生活館於今年出版了《文學

是一場寧靜的奮鬥——香港未有文學館》,從多年來有

關這議題的文章,選出其中 21 篇:既講文學館運動的

當下,文學館之回顧及論爭(包括文學館是否必要、是

誰需要文學館),亦講眾多學者對文學館的想像,更附

上倡議運動的進程及時間線。或許因想像尚未成真,書

中不少文章雖寫於多年前,其中提出的論點、引申的討

論仍有其意義。

立場迥異的想法 細閱此書重溫舊文,則會發現其實各人對文學館

抱持迥然不同的期望;而這些相異的意見,尚未有足夠

的溝通和討論。董啟章始終爭取在西九設文學館,認為

其須對當地文學歷史進行研究和整理,對文學文物和資

料進行收集、保存和展示,亦對文學作品進行編輯、

翻譯和推廣。而沒有人會被排除在外,活動有靜、有

動,「讓文學成為社會上所有大小群族的表達和溝通方

式」,強調其必須在地。

另一邊廂,多年來研究、整理、出版有關香港文學

著作的盧瑋鑾,雖成立香港文學特藏室、開展香港文學

口述歷史,卻直言從沒考慮過文學館的內容、營運方式,

更不知該由誰經營。她流露對官方經營文學館的質疑,

並期望人們在爭取文學館前,多參考其他地方如何經營

文學館,再因應香港的環境與條件,才決定文學館該如

何籌劃。 而崑南則提出,必須「冷眼看清現實」:香港

需要文學館,但香港人似乎不需要。原因不是文學館沒

其意義,而是在於香港的文化氣候仍不成熟,並認為與

其將資源花在文學館身上,不如放在較實際的工程上面。

在落實文學館之前,還需要做更多的工作和準備。

c

25

Page 28: 三角志 - 第53期 | Oct 2015

影碟

時光逆愛 90 年導演:李杜蘭桂格

主演:碧琪麗芙莉、米高赫斯萬、夏里遜福

29 歲的愛德蓮(碧琪麗芙莉 飾)本來過著正常生

活,遭遇意外,從此歲月在她身上停頓,經歷 90 個

寒暑,仍無改她的容顏。為怕秘密被發現,一直逃

避感情關係,孤獨過活,直到遇上一個讓她不再害

怕改變的男人……

深夜食堂導演:松岡錠司

主演:小林薰、小田切讓

長日終盡,眾人各自踏上歸途時,繁華新宿的某條小巷

裡,食堂老闆的一天才正要開始。從深夜到清晨七時,提

供度身烹調的窩心料理,大家都稱這裡作「深夜食堂」。

這夜,老闆如常為眾食客預備美食,卻遇上意想不到的客

人—久未露面的富豪情婦、吃霸王餐的邋遢宅女以及來自

福島地震災區的喪妻失意男,他們帶著缺失的心靈來尋找

慰藉,最後到底能否在「深夜食堂」覓得解開心鎖的方法?

孤獨的反義詞作者:Marina Keegan

譯者:黃佳瑜

出版:聯經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此書為《紐約時報》、亞馬遜書店暢銷書,超過 140 萬人點閱。耶魯畢業生紅遍全球網路的最

後演講,以精準文字探索人性最深處的孤寂,道出年輕世代的困惑與理想。

2012 年 5 月,瑪麗娜以優異成績畢業,前途一片光明燦爛。她創作的音樂劇即將在紐約國際

藝穗節上演,知名雜誌《紐約客》也有一份工作等著她赴任。不幸的是,畢業後五天,一場

車禍驟然奪走了這個才華洋溢的年輕生命。瑪麗娜畢業前夕發表的最後一篇文章〈孤獨的反義

詞〉,在網路上被熱烈分享轉載,不僅是因為文中洋溢的無限可能性與現實的對比過於令人震

驚惋惜,更在於她說中了廣大同代人的心聲,宛如《最後的演講》(The Last Lecture):對甚

麼才是屬於我的志向與夢想?如何善用自己的才能為世界帶來改變?

形式的起源作者:Christopher Williams

譯者:甘錫安

出版:臉譜

作者以 176 幅精繪插圖,探索一切形式的根源,本書是一部結合設計、自然、科學的萬物形式

演化史。看罷此書,你會發現萬物的世界,一切皆非理所當然——三角形、方形、圓形為甚麼

最常出現?雞蛋的形狀和雨滴的形狀有何關聯?甚麼樣的物件可能存在或不可能存在?甚麼樣

的建築應該建造或不應該建造?永續長存的形式的共通要素是什麼?

個人的體驗作者:大江健三郎

譯者:李永熾

出版:新雨

面對殘疾嬰兒出生,身為父親的「鳥」

突然陷入了道德困境。「鳥」直覺選擇

了逃避,將嬰兒棄置於醫院,想方設法

要讓新生兒衰弱而死……大江健三郎透

過小說裡殘疾兒的誕生,參照現實的嚴

酷,映折現代心靈的慘澹。最終,「鳥」

走出自我的煉獄,決心勇敢肩負父親責

任,和孩子一起堅韌地活下去。

瑞典文學院認為,作者「通過寫作來驅

魔,在自己創造的虛構世界裡挖剖個人

經驗,成功描繪出人類的共通點。可以

認為,這是成為腦殘疾兒子的父親以後

才會寫出來的作品」。大江本人則表示 :

「隨著頭部異常的長子出世,我經歷了

前所未有的震撼。我覺得,無論是曾經

受過的教育、人際關係,抑或迄今寫過

的所有小說,都已無法繼續支撐自己。

我努力重新站起來,進行工作療法,就

這樣,我開始寫作《個人的體驗》。」

26 藝@書籍 / 電影碟 / 音樂Arts @ books/dvds/cds

Page 29: 三角志 - 第53期 | Oct 2015

《扭蛋 GACHAPON ガチャポン》 / Kevin Kaho Tsui年輕唱作人 Kevin Kaho Tsui 去年才推出《Dear Florence》,這個暑假便再推出五曲 EP《扭蛋 Gachapon ガチャポン》,

聞說他又已經開始寫歌準備下一張唱片,創作力十足。EP 中的歌曲與「扭蛋」沒有直接關係,不過這概念給他與插畫家 A Yip 在 Art Work 有很多發揮空間,收到實體唱片時也感到驚喜,打開後封套與唱片合體就是一部扭蛋機,令人會心微笑。

音樂方面,Kevin 在一貫的 Indie-pop 曲風上,作了少許新嘗試,效果不俗。〈Harajuku 原宿〉找來 Math Folk 樂隊雞蛋

蒸肉餅的結他手 Soni 合作,在他一貫的陽光曲式中,加入了比較 Edgy、有點東瀛味道的結他聲效,〈You’re the One for Me〉後半部的二胡演奏,很有中國小調的感覺,在一向走「英倫風」的 Kevin 身上聽到,卻出奇地感到匹配,也是他的作

品中,少有地較為 SENTIMENTAL 的一首。上張《Dear Florence》唱了〈大埔〉,今次則有〈九龍城〉及〈深水埗〉,

前者戲謔地混入泰文 Sa Wa Dee、日文 Irasshaimase 等入歌詞,呈現這個美食天堂;後者 Sample 了在深水埗街頭錄的聲

音,都是歌曲的 Highlights。輕快小品對 Kevin 來說已經是駕輕就熟,期望他將來會帶來更成熟、更能表達自我內心的歌曲。

/Rachel

李宗盛《山丘》/ 2015 Sony music + 相信音樂如果你近期只可以買一張單曲精選歌曲,小弟首推你買李宗盛的《山丘》。為甚麼呢?因為〈山丘〉這首歌彷

似平淡,但起承轉合做得十分精彩,原來〈山丘〉除了歌出人生的淡然飄泊,亦是一首能夠觸人心弦的心曲。

倘若你已經對人生看透,輕輕咀嚼《山丘》的歌詞,越過不少山丘乃是對人生的一種鍛練。雖然歌曲沒有談到

人生任何終極答案,但人生如戲,時間有限,好好把握自己喜歡的人和事,即使生命終將淡然消逝,去到終點

根本沒有人在等候你,但你亦可以俯瞰山丘的自然美態。讓我們好好享受短暫而精彩的人生。/ 文化九公

《M3LL155X》EP/ FKA Twigs / Young Turks Recordings Ltd.詭譎才女 FKA Twigs 推出全新 EP《M3LL155X》。

處女專輯《LP1》在 2014 年面世時非但獲得水星音樂獎提名,且成為了一眾歐美權威樂評的推介作品,其大膽、直白的性

愛描寫和 MV 中強烈的視覺影像亦令音樂圈水花四淺。前作如此矚目,新作又該當如何?《M3LL155X》似乎延續了那份

性感魅惑。

開首曲目“Figure 8”甫上場便吐出種種身份質疑,講及自己處身舞風時尚而體驗到的身體變化和女性特質,也開展了與其

餘幾支單曲的互文作用,奠定了整張專輯的基調——大部份時間都在 R&B 與電子之間游走,偶爾亦化身神遊舞曲——只是

這回她那氣若游絲的嗓聲音顯得更加清晰。〈In Time〉算是 EP 中比較平易近人的一支。

FKA Twigs 的音樂充斥著尋常、熟悉的 R & B 和流行元素,視覺意念上也非全然創新。但 FKA Twigs 的巧,就是在那不經

意處輕輕將你推往慣有模式的邊緣︰一些變奏一些怪異,讓人顫動但不致掉落,摒住呼吸,耳朵在誘惑和抗拒間拉鋸平衡。

她對於想法與技藝的掌握,或實踐(包括視覺上的),著實教人心折,致令作品辨識度甚高,亦是 FKA Twigs 的非同尋常

之處。

最後,《M3LL155X》要讀成 "Melissa"。FKA Twigs 說︰「Melissa 是我個人的、女性力量的名字。」有人在討論她的另

類台風和個性打扮,有人認為她改變了英國大眾的性觀念,然而直奔而來的 FKA Twigs,只想作一個大喊“Teach me how to live life like I’m not a singer”、敢於活出真我的不羈女孩——女孩的活著就是力量。怪胎,終究也只是標籤的一種。/

張時

CD27

Page 30: 三角志 - 第53期 | Oct 2015

天仁囈語

王天仁生於香港,2000 年畢業

於中文大學藝術系,擅

將撿來的廢木卡板創作

卡通動物造型的木雕,

超過十年藝術教育工作

經驗,游走於不同類型

跨界合作,熱愛知識、

信念、創意和實踐。

一年了,濃濃的硝煙彷彿仍在面前,擠滿人潮的

馬路像繼續延綿;人群退散了,方案否決了,看似回

復平靜的市面,卻蓋不住依然憤懣的情緒,因我城每

天還在上演著種種不合邏輯的事情,變本加厲的歪理

由上而下、從左到右的從未止息,社會因而充滿着躁

動不安,生於斯長於斯的你我,怎能不感到痛心?

點解?無論是愛父母、愛子女、愛伴侶,還是愛香港,

愛的定義從來不是盲從附和、阿臾奉承,而是無論多

逆耳的,只要是忠言,也要苦口婆心或直言不諱。歷

史上哪個忠臣不是犯顏直諫?哪些奸佞不是砌詞狡

辯、殘害忠良卻滿口愛國為民?正因為我們都愛我

城,看到不公義、不合

理、不可以視若無睹,

無 力 的 人 民 便 只 能 用

僅 有 的 一 副 身 軀 和 卑

微的方法去吶喊、去抗

爭, 務 求 讓 蒙 在 鼓 裡

的 其 他 人 甦 醒、 祈 盼

偏 聽 而 一 意 孤 行 的 在

上者三思;這種行為,

比起只唯唯諾諾的、只

鑽營私利的、只袖手旁

觀的、只消極放棄的,

不 更 是 愛 的 表 現 麼?

表面上似乎激烈的行為,相較暗地裏逐步在我們不覺

間蠶食和欺瞞大眾的,哪種更為可怕?手握權柄的是

以理據和實情去處事麼?為何一宗又一宗荒謬絕倫的

事件仍接二連三發生?維護法紀的是依法地一視同仁

一年後的問號辦事嗎?怎麼證據確鑿的濫用私刑者至今一直逍遙法

外?高調檢控的卻竟然是捏造的欲加之罪?誰才是真

正的破壞法治者?

無用?「都做唔到啲咩架啦!」「咪又係咁!」「話之

佢啦!唔關我事!」「唔好搞搞震啦!」與世無爭、

獨善其身,誰不想?然而世事往往未如人意,不想去

理不代表能置身事外,因為社會是個群體,就算我們

不聞不問,各種由上而下蔓延的衣食住行等問題,最

終仍是會找上門來,蛇齋餅粽換來過半數對政府唯命

是從的人肉按鈕,一切政策不以人民為依歸,反而向

商人靠攏,生活,還可以繼續坐井觀天嗎?世上沒有

「無用」的事情,哪怕

細 小 如 蝴 蝶 拍 翼 的 一

個微小動作,都能為半

個 地 球 以 外 的 地 方 帶

來天氣的變化;如果我

們 繼 續 堅 持 從 小 相 信

的道德和價值觀,仍舊

為不平的事情發聲、向

不合理的制度說不,這

一 小 步 一 小 步 能 帶 來

怎 麼 的 影 響 仍 難 以 預

料,正如潮浪的漲退看

似日復日的軟弱無力,

卻終有天能把海岸的形態改變,儘管我們未必能親眼

看到改變的到臨,但就此斷言潮汐的無用,還是言之

尚早吧?

28 藝術人隨筆Artist's Columns

Page 31: 三角志 - 第53期 | Oct 2015

雕文嵐女

如果用四季來形容,香港藝圈的九月應該算是

春天。經過暑假外出的「洗禮」,很多以教育為生

的藝術工作者都回來了。無論是策展人還是藝術家,

大家都趁一個多月的「暑假」去觀摩海外的大展充

電,或是參展。每次暑假回來後,再看香港的人和

事總是特別透徹。

今年八月,我去台灣兩個多星期佈展,作為香

港節(編按:香港週 2015)的其中一個節目:「以

藝術之名-—香港當代藝術展」 。「以藝術之名」

這句話真好用:程展緯以藝術展覽為理向台北警局

借水炮;文晶瑩以創作磚頭為意攪碎了心愛的書本;

黃炳培以探索人生為道製作了棺材沙發;黃照達以

時事動畫之名做了似是疑非的電視新聞,我則藉月

下歌唱懷緬往事之舉廣邀兩地學生和觀眾唱了許多

兩地運動的老歌和潮歌。大家都背負著各自的價值

觀從社會批判的角度進入創作的語境。由於當代藝

術的多元化處理和呈現方式,那些東西在藝術家手

中放在一起,的確仍然還算是一個視覺藝術展。整

個展覽呈現香港人面對當下社會狀態的種種騷動心

境,藉藝術交流之名,把對台灣社會現況的設想也

放進去,既豐富了作品的可觀性,可讀性亦拓展了

內容想像的層次感。

作為參展人之一,我很慶幸能在這麼大的場地

做實驗,四千平方尺,沒有柱子,一件作品鋪天蓋

地,平生第一次想做就去做,都是香港藝術館的資

金和台北當代藝術館的工作人員把我寵壞了。除了

來回展場和酒店附近的兩三條街,哪也沒去。除了

吃、喝、睡,就只專注在每天的展地人手安排。記

得裝置好的那一天,我在現場不停地踱步,不相信

真的完成了,一定還有哪裡出錯……⋯⋯

佈展完成後的兩天,我覺得有幾個片斷很模糊,

以藝術之名可能是魂魄不見了。在香港週的記者會上,只記得

自己沒有思考地不停拍掌;在等待導賞團來看我作

品的兩個小時裡,我坐在現場但腦袋因等待而麻痺,

忘了思考;在藝術家的講座時,看著凋零的座位,

不禁激情起來,忘了他們是來聽正經藝術講座的人。

因為從早上的第一場講座到我開口講應該有六個小

時了吧,居然還有人在坐、在聽。結果,我把他們

當朋友一樣,所講的只是我的成長生活。

以藝術之名,大家都有點瘋狂,有點任性。我

想起那場運動:當時大家的激情投入以及之後的失

落分散。藝術的自主呈現在當時是多麼的燦爛,自

此之後,大家都一直在嚮往,昐望,思考將來的香

港藝術何去何從。離開短短不夠一個月,回來聽到

很多新的自主空間準備妥當,開幕了。也有年青人

自資的非牟利的香港藝術家介紹網站,不只補充了

官網的不足,也做得更人性、更細緻。

不知是否和那場運動有關,但是大家都自覺或

不自覺地向前多走了一步。以藝術之名,我們還可

以做甚麼?原諒我有時清醒,有時糊塗。

林嵐中大畢業,師承張義。

從事女紅,木工,創作,

教育。喜歡人類,更愛

萬物。喜歡合作,享受

獨處。不愛分是非,只

愛思考,漫遊於理性和

情性之間。

作品: 《在「一樣的月光」下「明日話今天」》相片由台北當代藝術館提供,陳文榮拍攝。

29

Page 32: 三角志 - 第53期 | Oct 2015

創作雜記

伍卓賢音樂創作人,喜歡旅遊,

愛好新鮮事物,曾於日

本及荷蘭留學。

早 前 我 的 Fusion 樂 隊 SIU2 與 香 港 中 樂 團 小 組

HKCO4U 合作到西安演出,音樂會主題名為「撞樂」。

這個節目已經是第四次重演,首演是在第一屆台北

「香港周」,然後再到香港、重慶和西安。為甚麼這

場音樂會叫「撞樂」呢,最初的構思是想把 SIU2 與

另外一個音樂組合結合,看看可以撞出甚麼新的火

花。我們以往曾與弦樂四重奏及嗩吶等合作,這次與

香港中樂團小組 HKCO4U 合作更大大提升了音色上配

搭的可能性,因為樂器的種類很多,有高音和中音嗩

吶、小阮、柳琴、中阮、大阮、高胡、二胡、中胡、

革胡和中國敲擊。可以說是變成了一個小型 Fusion

Orchestra。

因為中國樂器的音色個性很強,編寫合奏時要特

別注意如何達至平衡。而且與西方樂器合奏的時候很

多時會選用西方功能和聲(一般西方古典音樂或流行

音樂中所用到的和弦)或是與中國和聲概念兩者的混

合使用,而中國樂器在演奏西方和聲時沒有如西方樂

器般容易處理,是故在配器上要特別小心。例如胡琴

「撞樂」四重奏中,高胡的音色比起其他三件樂器為扁和尖,

如果把他們當作西樂的弦樂四重奏般演奏西方和聲,

要達至和諧是很困難的,所以要盡量避免這種寫法。

又如嗩吶音色很突出也剛烈,但配上傳統笙的四度和

聲又很有色彩和力度,用在強而快的段落就很有效

果。當然,中西樂合奏,永遠是功能和聲交給西樂處

理,獨奏部份是中樂比較容易達到理想效果。

除了音色配搭的問題,不同音樂背景的樂手對

節奏也有著不同的概念,就算是爵士樂,不同風格不

同時期對節奏的演繹也有不同,何況這個組合有受中

樂、搖滾樂、爵士樂和古典音樂訓練的樂手,要令大

家在節奏上合得來也是一大難題,需要長時間的磨

合。

另外就是即興演奏這個題目,有很多觀眾曾經

問我,我們的演出有多少部份是即興,多少部份是寫

好在譜上的。其實從樂手的音樂背景大家也可以猜到

吧。鋼琴手 Peter Fan 是古典音樂人,即興不是強項,

但看譜演奏反而增加了創作上的空間。而中樂樂手,

雖說有些中樂類型如廣東音樂也有

即興成份,但中樂的即興與一般人

心目中所想的即興又很不一樣,故

他們與鋼琴一樣也是看譜演。所

以,餘下就只有我的笙和 organ、

低 音 結 他 和 drumset 的 即 興 部 份

(中國敲擊也有少許即興段落)原

因是我們都受過即興演奏的訓練。

但其實「撞樂」這個組合有十七位

樂手,聲部和音樂線條多,除了每

位演奏家能獨當一面,把不同高手

好好安排到能彼此合作,同時又能

發揮所長還是最重要的。

30 藝術人隨筆Artist's Columns

Page 33: 三角志 - 第53期 | Oct 2015

朱事八卦

一個美國真人騷中,主持人在面書中假扮成

15 歲美少男,隨意約會未成年少女,同時在少女

們不知道的情況下聯同她們的家長當場揭破她們

隨意應陌生人之約的舉動並加以痛斥及教導。節

目目的是要警醒少女們在網上要慎選朋友,而背

景資料為美國原來已多達幾百萬未成年少女因在

網上誤交「好友」而遇害。

在小組討論中,有同學覺得這一

種教導及警醒太殘暴,很可能會重重

傷害親子之間的信任,甚至最後只留

下痛恨及隱瞞。我絕對認同同學的見

解,然而我的提問就是有沒有其他方

法可以保障到親子雙方之間的信任之

餘又能教導小孩,並向他們傳輸正確

的觀念。同學們沒有一致的答案,而

大家比較接近的答案就是要為孩子們

提供愛的教育。

甚麼是愛的教育?要怎樣去愛?

是不是要由小孩們自由地選擇自己的

生活,直到不幸地遇害時就跟他們一

起悲傷抱頭痛哭?當我們談到愛這個

字的時候,其實真是百思不得其解,各人也有各

人的玉律。我在討論中再補充說,現在的社會中,

家長跟子女要保持著一種朋友的關係已是愛的例

行公事,但如果令孩子們感覺到這種朋友的關係

其實是一種手段或伎倆,他們也會覺得很抗拒。

孩子如何教

之前我看過一個新聞特備節目,節目中邀請了一

些議員,心理學家以及一位青少年去討論關於私

隱的問題,那位青少年認為成年人是有更大的責

任去愛惜及保護小孩及青少年,而成年人亦要接

受青少年人的反叛期,就算父母是在面書上間接

得 知 自 己 的 兒 女 在 校 受 虐, 她 表 示 她 也 會 不 高

興,因為她認為這是不尊重兒女的私隱。在現今

社會,作為家長,作為父母,應

該如何教導自己的小孩呢?在工

作無限淘金至上的社會,父母又

如何分配親子時間?美滿的親子

關係又怎樣拿捏?我沒有答案,

小組討論中也沒有答案,我相信

很多人也不能給予答案。我跟我

未來太太早就決定不生小孩,免

得他們來到這個世界受苦,也免

得自己受苦,亦不願他們在今世

來討我們的債。

我 生 長 在 棒 下 出 孝 兒 的 年

代,我很慶幸我父母曾給予我嚴

厲的管教,用皮肉之痛教曉我甚

麼是對錯善惡,教曉我秩序,也教曉我羞辱之心,

而我也因著這種痛,助我牢牢記著他們的教導。

至於網絡世界,我正準備關閉我的面書,好讓我

有多些機會去練習一下真人與真人之間的真實交

流溝通。

朱栢謙自稱玩開表演偽術,其

實一生也被表演偽術玩

謝。朱凌凌樂隊成員,

曾 為 中 英 劇 團 全 職 演

員,好想藝術。

31

Page 34: 三角志 - 第53期 | Oct 2015

歡迎各位讀者向《△志》投稿、發表藝術創作、報道或評論:

電郵 : [email protected]電話 : +852 2111 1192傳真 : +852 2975 3146地址 : 香港灣仔港灣道 2 號 香港藝術中心 7 樓 704 室 《失·魂》

形體劇場在看得見之外如果說「反轉腦朋友」是一齣讓大人小孩都看得明白,有關情緒與記憶如

何帶著我們成長的電影,大概來自英國的壁虎劇團(Gecko Theatre)所帶

來的《失・魂》(Missing)或許就是跟成年人分享,一個有關回憶與經歷

如何影響著當下自我的劇場作品。故事以一個女人為主角,她跟很多生活

於城市的現代女性一樣,有著煩忙的工作,下班以後無目的地耍樂,談著

看似甜蜜的戀愛,接下的婚姻看似完整卻不完滿。聽起來就是城市中的你

我他,誰也經歷著急趕與躁動,但有多少人真的會去尋找能填補內心那缺

口的拼圖?在故事裡主角遇到了一位類似通靈師的人物,因而她的記憶慢

慢地被重新打開,她重新經驗自己的童年,重新翻開曾擁有過的願望,以

及不知不覺間在內心種下的悲痛與陰影,讓她明白到當下的自己原來是這

樣煉成的。

■ 文:知凡

■ 圖 : 康樂及文化事務署

此文由國際演藝評論家協會

(香港分會)協助統籌,該

會由專業藝評人組成,網址:

www.iatc.com.hk

觀賞場次:2015年11月7日 8:00pm

上環文娛中心劇院

32 People's Commune藝民公社

Page 35: 三角志 - 第53期 | Oct 2015

與劇場美學結合的形體劇場儘管劇團的藝術總監阿米特・拉哈弗(Amit Lahav)

曾於訪問中指出,他只是以劇場美學原素所構成的整體為

一說故事的媒介,外間還是習慣以「形體劇場」為其作品

冠名。從這次的作品來看,他們說故事的方式絕不是單靠

著肢體的形態表達來完成,而是在動作之外,聲音、燈光、

舞台均有其獨立特殊的位置來傳譯故事。從創作的開始,

團隊就不是以既定的文本來創作,「為避免文字成為觀眾

賴以閱讀作品的主體,我們往往喜歡將不同的語言混合,

將之成為一種純然帶動演員前進的動力,例如《失・魂》

就混雜了 7 種語言」,副導演里奇・拉斯克(Rich Rusk)

在節目的演後談中如是說。在開放的編作排演過程中,不

單是演員及導演的工作,各設計師也會參與在大部分的排

練過程當中,以致可以看出作品的很多地方,這些原素自

然地混合於演員的表達當中,成為一

個十分「有機」(organic)的,可持

續改進,而非既定重複的作品。

以燈光為例,閃光會在正常行進

中的表演突然插入,表演出角色內心

其實並不融入畫面表面構成的和諧狀

態;演員的身體同時回應,出現來回

拉扯的動作;聲音又隨之回應;而在

舞台設計方面,設計師很巧妙地用上

了多個大小不一的框,讓時空能立時

交錯轉換甚至重疊,在框以外即可成

為全黑的後台轉換空間。凡此種種不但比以文字中心的演

出表現出更有形而具體的張力,更讓整個表演的場景更立

體而深刻。

多變流動與想像空間這種與不同舞台元素糅合的視覺形體劇場大概早已不

是新鮮事,例如同樣來自英國而資歷較深的 Complicite,

法國的 Philippe Genty 或是來自加拿大的 Robert Lepage。

相對來說,創團至今十年的壁虎劇團在這次《失・魂》的

實驗中,不管是故事情節還是技術上均不算創新,各表演

元素縱然合一無縫,但偏向按章處理,而非提出一種意想

不到,或是別樹一格的美學語言,人物的心理或處境亦未

有因著本屬開放的形式帶出更大的想像與可能性。雖不是

說詩意的美學空間是在表達是次作品主題的唯一出口,但

在上述提及的其他劇團的作品中,的

確較能透過這類特殊的視覺形體實

驗,見到一個個未知世界的視野。在

《失・魂》的簡單情節下,主角回憶

中的父母片段只成為一種頗為單薄的

重複。儘管創作團隊表示他們沒有設

下單一結局答案,希望讓觀眾自行思

考想像,但那只有在最後才出現的背

光燈,以至主角道出的一句「不為誰

而跳舞」,好像還是來得有點過於理

所當然。

33

Page 36: 三角志 - 第53期 | Oct 2015

歡迎各位讀者向《△志》投稿、發表藝術創作、報道或評論:

電郵 : [email protected]電話 : +852 2111 1192傳真 : +852 2975 3146地址 : 香港灣仔港灣道 2 號 香港藝術中心 7 樓 704 室 緣起·雲門

跟雲門舞集的緣份始於 2007 年……

那時候,我是香港某樂團的演奏員兼行政,因緣際會下有機會跟雲門進行文化

交流和觀賞其在高雄的戶外演出。第一次當上台灣「席地」賓客,雖然坐到屁

股好痛,可確實是一次非常震撼的體驗:觀眾自覺地排成一列墊子就坐,還帶

了便當和飲料邊野餐邊等著,十分享受「等待開場」的過程。雲門也特設博愛

區和輪椅區,放置少量背靠椅,好讓老人家、孕婦和有肢體殘障人士使用。主

辦方安排精心謹慎,不分上下齊心為台灣民眾提供優質的藝術節目,而民眾們

也相當自律,不但沒有爭吵搶位,還在演出結束後自行撿回垃圾。那個寒冷的

晚上,我感受到雲門的威力以及何謂 Audience Manners (觀眾禮儀)。

■ 文/攝:黃阿菲

34 People's Commune藝民公社

Page 37: 三角志 - 第53期 | Oct 2015

及 後, 在 2011 年 我 終 於 如 願 去 了 臺 北 藝 術 大 學

(TNUA)的藝術行政與管理研究所念書,同時也正式成為雲

門資深義工。每年 11 月,雲門都在台北的兩廳院進行首演,

而我也有幸跟著其行政團隊服務台灣和世界各地慕名前來看

演出的粉絲觀眾。由於是國際大團,工作上的每一個小節從

不輕率,包括對義工的挑選與要求也相當高和嚴謹,而且也

要先給你「上課」:如何跟觀眾對答得體;注意自己的小動作、

表情、態度,甚至是衣飾;遇上千奇百怪的問題該如何處理;

清楚了解兩廳院的各項設施位置……總之在正式擔綱義工工

作前就要學好才會讓你踏上台板。正如他們所說:「只要你

脖子掛上『雲門舞集』的名牌,你的服務、態度、一言一行

就是代表雲門。」

雲門一貫的演出時間是晚上八點,但義工的 Call Time

是當日傍晚五點半,雲門行政更要提前半小時到。為甚麼要

那麼早呢?我也曾經有這樣的疑問,不過經歷了第一次義工

任務後就完全明白,五點半真的是剛剛好而已!他們除了為

你安排晚餐,更重要的是參與前台工作說明,還有跟行政組

長和其他組員一起點算所有販售品(包括場刊、DVD、出版

品)、宣傳品、問卷、Petty Cash 等,並在晚上 7 點前於服

務台準備就緒,隨時迎接觀眾來看來買。

要成為雲門的義工,的確不容易。過五關斬六將後,在

正式演出時也要好好學習台式的「販售技巧」。作為一個香

港人,如果你有做過香港的藝術團隊行政或義工,一般都不

用在前台「叫賣」紀念品,因為香港並無此習慣。可在台灣

無論是戶外演出還是在兩廳院,你也要學會這技倆,否則難

以把放在你面前的幾百本場刊賣掉(台灣一般不會提供免費

場刊)!試想想,從晚上 7 點準備就緒到 8 點開場,前後肯

定有 45 分鐘的叫賣時間,如果有中場休息也要繼續努力。演

出結束後就是「最後衝刺」,務求把桌上的場刊全部賣掉。

別以為站著等觀眾走過來你才施施然開始介紹販售品,而是

真的大鳴大放地叫喊,用你強而有力的聲線和精要的內容吸

引他們走過來。

「晚安!需要節目單(也就是場刊)嗎?服務台有販售

今天晚上雲門演出節目單,歡迎來看一下啊!還有雲門出版

品,歡迎過來參考。謝謝!」

「有演出節目單販售噢!裡面還有今天晚上演出的精彩

劇照和林懷民老師、蔣勳老師的文章,歡迎過來參考。」

結束了嗎?還沒,除了桌上的販售品,在演出完畢後要

回收問卷和送問卷紀念品,而雲門的問卷回收率是非常高的

(紀念品真的功不可沒!)。完了吧?是,完了這部分後就

要收拾桌上、抽屜、櫃上所有屬於雲門和你自己的東西,搬

到手推車上再送回後台,然後跟組長一起點算剩下的東西數

量和當晚收入,待組長「埋單」交給後台總負責人,你今晚

的任務就完美結束了。

要當上雲門的義工除了對藝術熱忱、愛護雲門,同時也

要對整個團隊非常熟悉,因為你需要跟觀眾介紹其歷史、作

品並對答如流。這不單表現出你對雲門有多認識和喜愛,更

重要的是雲門已經從中培養了一群忠誠度極高的「家人」:

讓你親身感受到不只是一個義工觀眾,卻是他們的成員,是

一家人。對於藝術團隊來說,觀眾的忠誠並非三言兩語、一

朝半天就可以培養出來,但你的最佳代言人,也就是最具說

服力的代表正是這群伴團成長的家人。

義工無疑是藝術團隊的珍貴資產之一,值得用心栽培與

珍惜。

35

Page 38: 三角志 - 第53期 | Oct 2015

劉韡「白銀」北京藝術家劉韡全新作品展覽「白銀」,

將透過雕塑、裝置及畫作為媒介,探討形

式與物料的豐富可塑性及箇中互動。是次

展覽的理念,延續自藝術家近期於北京尤

倫斯當代藝術中心(UCCA)舉行的個展。

香港

香港小交響樂團《彭德雷茨基與蕭斯達高維契》——世界文化藝術節 2015

彭德雷茨基 (Krzysztof Penderecki) 是當

代最具影響力作曲家之一,音樂成就超

越半世紀,曾獲超過 40 個音樂大獎,

合作過的著名樂團及音樂家不計其數,

更獲得波蘭、德國、法國、意大利及日

本等多個國家頒發榮譽獎項及聯合國教

科文組織獎等。彭德雷茨基首度與香港

小交響樂團合作,將親自指揮他的第二

小提琴協奏曲,「變形」及蕭斯達高維

契的第 15 交響曲。

82 歲的彭德雷茨基為音樂貢獻良多,

年輕時為歐洲前衛音樂先驅者之一,其

革命性之創新作品震撼世界,著名作品

如《廣島受難者的輓歌》、《聖路加受

何兆南「早安晚安」

「早安晚安」 展出何兆南一系列於佔領

運動期間拍攝的黑白照片、錄像及結合攝

影與繪畫的獨版作品。有別於大部份於佔

領運動時被採用的紀實拍攝手法,何氏以

具指涉性和隱喻的手法來展現運動期間的

境況和其個人經驗。影像中被丟棄在路上

的像徵性物件如路障、雨傘、空水樽和帳

篷,取代了一幕幕警方與示威者衝突的場

面。城市在這充滿暗湧的混亂境況中看似

平靜安然,而人物處身其中則顯得渺小及

微不足道。

日期:即日至 14/11地點:刺點畫廊

梅卓燕《日記VI.謝幕……》

從 1986 年起,梅卓燕把自己的經歷運

用音樂、文字與錄像,編作成為舞蹈劇

中英劇團《相約星期二》(十九度公演)

歷年感動無數觀眾,至今已巡迴全球 8 大

城市,演出逾 150 場,劇作以真人真事

改編,震撼全球 10 萬心靈。今年,《相

約星期二》即將再次巡迴海外,9 月、10

月先後赴多倫多、溫哥華、台灣「香港週

2015」巡演,延續這個本港舞台傳奇。

自 2007 年至今,慕理教授這角色陪伴了

King Sir 逾 8 個年頭,不經不覺,King Sir

已與劇中慕理的年紀同年(78 歲),而

飾演明哲的國邦亦從 8 年前未婚,到今天

家庭美滿。隨著經歷不同的人生階段,二

人對劇本體會也就更深。King Sir 與陳國

邦戲裡戲外都是師生,除了爐火純青的演

技,多年的關係和默契造就真摯濃厚的感

情交流。

展期:15-17、20-24/10 (20:00) 18、25/10 (15:00)地點:葵青劇院演藝廳

創造跨國度的男式符號東邊舞蹈團邀得來自亞洲四地的獨立

男 編 舞 菁 英。 各 編 舞 具 獨 有 文 化 魅

力,並將以藝術打破地言、域語、文

化隔閡,再次創造跨國度的身體文化

對話機遇。傅明文 ( 新加坡 )、申宗

澈、李宣汰 ( 韓國 )、鈴木竜 ( 日本 )、

岑智頤及胡頌威 *( 香港 ),同時擔綱

創作及演出者角色,實踐舞台自主,

道出粲然可觀的肢體獨白。各編舞除

了創作演出作品,更會主持舞蹈工作

坊,讓香港舞迷零距離接觸亞洲多地

舞藝精粹。

日期:30-31/10/2015 (20:00)地點:牛池灣文娛中心劇院票價 : $120www.esidehk.com* 承蒙香港芭蕾舞團批准參與此次節目

場「日記系列」,一方面作表演,一方

面作為她自己人生的紀錄。「日記系

列」第六篇《日記 VI.謝幕……》於

2009 年首演,當時正值五十歲的她,

在作品中展現了自己舞蹈生涯中多個

值得紀念的片段與人事,她以舞蹈作媒

介,和觀眾分享自己的情感和對生命的

看法。《日記VI.謝幕……》副題為「梅

卓燕五十年不變舞照跳」,她將以自己

五十多歲的身體去演繹自己二十歲、

三十歲和四十歲時最喜歡的獨舞作品。

日期:9-10/10, 15-17/10 (20:00) 11/10 (15:00)

地點:香港話劇團黑盒劇場

2014 年製成的作品《迷局(Puzzle)》(下

圖)匯集各形各式的寬大鏡子而拼合而成,

形成不規則和交錯的幾何結構,干擾展覽

空間之餘,又鼓勵觀者選取不同角度,站

在不同位置來欣賞藝術品,從而跳出認知

範圍,深入認識藝術品及展覽空間的互動。

日期:即日至 24/11地點:香港白立方

難曲》、《螢光》、第一弦樂四重奏、

第八交響曲等均影響後世至深。而不少

電影更以他的作品為電影配樂,例如為

弦樂而作的《多形異象》就成為經典驚

慄片《閃靈》及《驅魔人》的電影主要

配樂。

日期:24/10 (20:00) 地點:香港大會堂音樂廳

本月節目精選Highlights36

Page 39: 三角志 - 第53期 | Oct 2015

深圳 廣州

瑞典電子氛圍新銳團DNKL 首次中國巡演深圳站DNKL 雖然是一個全新的名字,但是

他 們 的 成 員: 瑞 典 著 名 後 搖 滾 名 團

Immanu El 的 主 唱 與 吉 他 手 Claes 以

及鼓手 Jonathan 早已為中國樂迷所熟

悉。2013 年,DNKL 在 瑞 典 哥 德 堡

(Gothenburg)的地下錄音棚裡漸漸成

形,在加入合成器藝術家 Andre 後他們

呈現出來的魅惑暗黑系電子流行音樂很

快在世界各地吸引了一大批追隨者,成

為瑞典最令人期待的新銳樂隊之一。

日期:8/10(20:30) 地點:B10 現場

幽寂之地——王岱山深圳巡展1989 年以後,隨著前衛繪畫的冷卻,

一批具有堅實學院功底的畫家不滿新潮

美術的隔靴搔癢,把眼光重投周邊的人

和事,在油畫的寫實性和當代性之間找

到了統一,這一批 20 世紀 90 年代藝術

史上的「新生代」,王岱山也是其中一

員。王岱山於 1999-2007 年分別在湖

孟京輝戲劇作品《戀愛的犀牛》深圳站性感神秘的女孩明明在年輕人馬路面前

出現的一瞬間,馬路的生活徹底改變

了。明明有著不可思議的鐵石心腸,無

論是鮮花、誓言、還是肉體的親昵都不

能改變,馬路做了能作的一切,一次意

外的巨獎看來能夠使他獲得明明,結果

只是讓他陷入更深的絕望。四處亂竄的

推銷員「牙刷」為馬路找來妙齡女郎

紅紅和莉莉,又導演了一場荒唐鬧劇。

馬路的瘋狂使戀愛指導員的理論徹底崩

潰。在一個犀牛嚎叫的夜晚,馬路以愛

情的名義將明明綁架……

展期:4 ﹣ 7/11(20:00) 7/11(14:00)地點:福田文化館.戲劇主題館星

空劇場

北美術學院油畫系和清華大學美術學院

繪畫系接受了嚴格的學院專業訓練,在

此基礎上,他慢慢摸索出自己的道路與

方向,畫的也是他周邊的生活和日常現

實,可說承繼了一部分新生代的線索,

卻少了些新生代社會虛無感和時代寓意

性,更多是對日常現實個人化的主觀表

現。

日期:即日至 13/10地點:橋舍畫廊

與仰民一起游走迷宮藝術家仰民擅長使用保鮮膜包裹物

品進行創作,承載著記憶和社會意

義的物品在被包裹後有了新的視覺

呈現和新的意義,而包裹的過程也

是藝術家思考人與物,人與人關係

的過程。此次創作將使用大量的保

鮮膜對五把椅子進行包裹,並同時

將其「強硬」地固定在展覽空間之

中,以形成對空間的分割,使美術

館空間變成一個可以游走於其間的

迷宮。每一個參與者會以自己的方

式在指定空間中游走,並用保鮮膜

標記游走的過程,迷宮中的每一把

椅子都將在觀眾的互動參與中形成

一個新的獨特結點,這些各具特點

的結點又相互糾纏在一起形成新的

迷宮。

日期:即日至 25/10 地點:廣東美術館

紅磚廠當代藝術館 RMCA《觸知區》由廣州紅磚廠當代藝術館主辦,魯

明軍策劃的《觸知區》,聚集了 17

名藝術家的作品,他們是陳曉雲、

陳彧君 & 陳彧凡、何岸、馬秋莎、

冰島樂隊 BangGang2015新專輯首發中國巡演.廣州站美, 冷艷, 靜悄悄。這是對冰島

速寫。一個人,一段百無寂寥的極

夜,發著呆,體會時光慢慢地流

逝。原來距冰島 Trip-hop 樂隊 Bang

Gang 的上一張專輯《Ghosts from

the Past》至今,已經整整七年了。

多久沒聽到男主唱 Barði Johannsson

憂郁細致的嗓音,多久沒聽到好搭

檔 Esther Talia Casey 妖 嬈 多 情 的

魅音,多久沒有走進 Bang Gang 構

築的冰冷絕美的世界,等待終結,

他 們 即 將 帶 著 第 四 張 專 輯《The

Wolves Are Whispering》 於 今 年 6

月回歸。

展期:15/11地點:TU 凸空間

邱志傑、施勇、宋冬、隋建國、徐

渠、徐文愷、徐震、楊振中、余極、

張慧、張培力、朱昱、莊輝。《觸

知區》是一個以「手足」為圖像和

觀念母題的展覽,但目的不是表現

手足,而是藉此通向不同的認知世

界。 不同的時代,不同的藝術家眼

中的手足形態、觀念都不盡相同,

它可能關乎觸覺,觀看,體驗,知

識,包括藝術史——因為它既是形

式,也是圖像,自然也在視覺文化

的範疇。進一步而言,每一個「手

足」實踐其實就是一個不同的觸知

世界,它涉及身體、醫療、文化、

政治、宗教、倫理以及媒介或藝術

本身等各種問題。而這在當代,無

疑更顯豐富和多歧。

日期:即日至 16/11 地點:紅磚廠區 C3

37

Page 40: 三角志 - 第53期 | Oct 2015

上海北京

舞台劇《戰馬》中文版——亞洲巡演北京站

《戰馬》是一個關於友誼、勇敢、堅韌、信

念的故事,是一部講述人馬奇緣、閃耀人性

光輝的溫情之作。其改編自英國桂冠作家麥

克.莫波格創作於 1982 年的同名小說,小

說發表後即獲得當年的惠特布萊德獎(即現

在的柯斯達文學獎)亞軍,在英國可謂是家

喻戶曉。 《戰馬》講述了一個英國農場少年

艾伯特和他心愛的馬兒喬伊不得不分離,但

他們被分離的命運又因為第一次世界大戰而

又重新交織在一起的非凡故事。 《戰馬》累

計在全球斬獲 24 項重要戲劇大獎,2011 年

更是包攬美國百老匯最高獎項、有戲劇界《奧

斯卡》之稱的《托尼獎》的「最佳話劇、最

佳話劇導演、最佳話劇布景、最佳話劇燈光、

最佳話劇音響、特別獎」全部六項大獎。

日期:4/9-31/10 (19:15) 地點:國家話劇院劇場

北京喜劇院開幕演出季:陳佩斯話劇《陽台》農民工老穆為討工錢假跳樓卻意外掉進侯處

長家的陽台,陰差陽錯進了門。侯處長金屋

藏嬌又藏款,正和情人調情卻發現正房夫人

要進門。處長求情人躲夫人,老穆輾轉挪騰

好不容易混出了這個亂套的家,卻不知道自

己竟然帶走了處長藏起來的貪款。侯處長發

現貪款不見認定是情人賭氣所為,千方百計

纏著情人想要回貪款,卻萬沒想到此時老穆

正將這要命的東西「還」給自己的夫人,包

養情人之事也要被揭穿。侯處長面對仕途、

希薇.紀蓮告別演出《生命不息》——2015 國家大劇院舞蹈節《生命不息》是著名舞蹈大師希薇·紀蓮的

誠意之作,每一個舞步、每一次轉身、每

一張笑靨都是她與觀眾分享她的舞蹈故事。

2015 年是她作為舞者的最後一個全球巡演

年,作為希薇.紀蓮的謝幕之作,《生命不

息》由賽德勒斯.威爾斯劇院出品,展現出

希薇.紀蓮對觀眾的感恩之心。今次演出作

品包含了由阿庫.漢姆和羅素.馬力方編舞

的新作品,以及由馬茲.艾克和威廉.弗賽

斯編舞的成熟舞蹈。

日期:9/10(19:30)地點:國家大劇院歌劇院

家庭雙重危機應該如何應對……

陳佩斯,國家一級演員,著名喜劇表演藝術

家,大道文化創始人,曾榮獲「優秀電影藝

術家」等多項殊榮。

展期:30/9 ﹣ 31/10(19:30) 地點:北京喜劇院

歐帕四重奏音樂會——第十七屆上海國際藝術節「扶青計劃」創想周歐帕四重奏(Aupa Quartet)是近年

來紅遍西班牙的一個弦樂四重奏組

合。四個學古典音樂出身的年輕音

樂家用傳統樂器演奏的卻是融合了

Jazz、Funk、Flamenco 等 多 種 風 格

的樂曲。所有的演奏曲目均為樂隊

原創,豐富的旋律中散發的是隨性

肆意的即興風格,使得他們的作品

有了更為多樣的音樂性。

展期:27/10 地點:淺水灣文化中心

張愛玲原著改編——多媒體音樂話劇《紅玫瑰與白玫瑰》胡恩威繼《半生緣》後,再次華麗

改編張愛玲經典。探索如何在舞台

上細膩地呈現小說中各種迂回曲折

的情感,把張愛玲的文字和小說中

的意境更立體地呈現在舞台上。

《紅玫瑰與白玫瑰》由胡恩威導演、

設計,何秀萍與胡恩威聯合編劇,

人山人海於逸堯擔任音樂總監,邀

來上海、台北兩岸演員,以自白、

唱、講方式攜手演繹張愛玲筆下的

A’s Platinum——荒木經惟的鉑金作品荒木經惟這一系列《左眼之戀》的標題參考

了艾德.範·德.艾爾斯肯在 1956 年發表

的經典系列作品《左岸之戀》。他在 20 歲

左右時深受《左岸之戀》系列作品的啟發感

染。荒木經惟這一系列每一幅作品都由兩張

不同的圖像組成:左側的圖像是清晰的——

充滿誘惑的女人、街景以及生活非常具有荒

木的風格;而右側的圖像則是模糊的光暈。

兩張圖像之間如此強烈的對比直接地反映了

荒木經惟當下的視力狀況——荒木的右眼從

2013 年 10 月開始因為視網膜動脈梗阻而近

乎喪失了視力,但荒木從未因此放棄對攝影

創作的激情。在這組雙幅圖像系列中,荒木

盡可能地嘗試將自己的個人生活經歷與其攝

影作品互相結合,進一步地探索了他一貫的

主題——「情色」和「死亡」。

日期:即日至 10/10 地點:amanasalto

紅、白、男。

故事:振保的生命裡有兩個女人,

他說一個是他的白玫瑰,一個是他

的紅玫瑰。一個是聖潔的妻, 一

個是熱烈的情婦。也許每一個男子

全都有過這樣的兩個女人,至少兩

個。娶了紅玫瑰,久而久之,紅的

變了牆上的一抹蚊子血,白的還是

「床前明月光」;娶了白玫瑰,白

的便是衣服上的一粒飯粘子, 紅的

卻是心口上的一顆朱砂痣。

展期:9-10/10(19:15) 地點:上海文化廣場

本月節目精選Highlights38

Page 41: 三角志 - 第53期 | Oct 2015

台北澳門

2015 牛房兒童藝術樂園——齊齊展人在成長過程中,通常會關注與自

己同齡及際遇相似的人,由小孩至

青少年至成年,大家也知將來會年

老。可世界就是存在很多不同的人

與動物,每個人生下來就是不一

樣。在一個社會裡,大部份人都要

由幼稚園開始,唸書唸到大學,到

出來社會做自己專長的事,彼此之

間都有微的不同,而每個人都可以

發揮自己的特性。藝術,就是要表

達大家的不同之處。因為不同,每

個人都可以成為藝術家。而有智力

及發育有缺陷的人,他們就是比微

少不同多一點點,所以顯示出他們

更有獨特性,創作力更豐富及自

由。牛房一年一度的兒童展這次以

小孩的作品為主,也與澳門特殊奧

運會及澳門至友協會合作,開設兒

童藝術工作坊教導特殊小孩的視覺

藝術,把他們潛在內的藝術氣質發

揮出來,與其他小孩的作品一起展

出,大家就是都與別不同。

日期:即日至 1/11地點:牛房倉庫

BBC 愛樂《艾加爾的謎思》——第二十九屆澳門國際音樂節大提琴家拉斯洛.費尼奧自 2004

年贏得帕布羅.卡薩爾斯國際大提

琴比賽後,瞬間蜚聲國際,成為全

球頂尖大提琴家之一。其超凡的演

奏技巧及富情感的演出,往往令人

著迷不已。他是次與 BBC 愛樂聯合

演奏的《E 小調大提琴協奏曲》,

是艾爾加晚年的傳世之作。曲中充

滿蕩氣迴腸的氛圍及豐富多彩的技

巧,使之成為大提琴家極愛挑戰的

曲目之一。同場還會演繹舒伯特的

第九交響曲,由於樂曲結構龐大,

而有副標題「偉大」之稱。此作在

舒伯特逝世十年後才被舒曼發現,

後來由門德爾頌於 1839 年在萊比

錫首演。此作有著大自然般的神秘

色彩與青春活力,洋溢著浪漫樂派

的精神。

展期:16/10 (20:00)地點:澳門文化中心綜合劇院

古諾五幕歌劇《浮士德》——第二十九屆澳門國際音樂節古 諾 的 歌 劇《 浮 士 德 》 創 作 於

1857 年,當時征服了整個歐洲,

成為劇院最叫座的劇目。故事講述

邪惡力量與宗教之間的角力、誘惑

及人性的種種矛盾;配上華美的音

樂,深情婉轉,令情節更富張力。

此劇亦遵循了法式大歌劇的傳統,

以抒情的唱法及富感染力的管弦樂

編曲,結合為色彩鮮明的詠嘆調。

華倫丁的《我將遠行》、瑪格麗特

的《珠寶之歌》或梅菲斯特費勒斯

的《金牛犢之歌》等誘人音樂,實

在令人難以抗拒。此外,演出更保

留了第五幕開始時的整套芭蕾舞表

演,還原了此劇在十九世紀上演以

來風靡歐洲的豪華氣氛。澳門樂團

在呂嘉的指揮下,與意大利西西裡

島抒情合唱團及美國芝加哥歌劇院

攜手打造美輪美奐的壓軸鉅獻《浮

士德》。日期:30/10-1/11(20:00) 地點:澳門文化中心綜合劇院

莊喆回顧展:鴻濛與酣暢出生於北京,成長於台灣的莊喆,是一

位內斂儒雅的藝術家。他長期致力探討

繪畫藝術,繪畫與抽象理論同時並進多

年積累十分豐碩。莊喆的抽象山水繪畫

源自於外觀自然進而走向形神為終極目

標,他以書法的線形結構入畫,運筆虛

靈轉潤顯出獷悍之昂揚氣勢,筆觸抑揚

頓挫伴隨色彩宛轉空間近乎狂喜狀態,

畫面經常展現自然滴流波濺、撞擊、冷

峻、氤氳、蒼潤之氣質,伴隨縱橫吞吐

以藝術之名——香港當代藝術展(香港週 2015)活躍藝壇的香港藝術家程展緯、林嵐、

文晶瑩、伍韶勁與張慧婷、鄧國騫、黃

照達以及又一山人(黃炳培),風格迴

異但同樣積極尋找適切的創作語言,回

應當代的生活處境。十三組作品從香港

與台灣在社會及文化上的關係和差異出

發,引發觀眾對話和交流,重新思考藝

術和生活的關係。

當代藝術的形式正逐漸脫離傳統的具像

或抽像表達,游離於藝術不藝術,似與

不似之間,更多是一種對生活及社會的

探問及反思。展覽探討當代藝術的特

性,同時反映香港當代藝術獨有的文化

特質。

日期:即日至 11/10地點:台北當代藝術館

巨人來了-舞蹈空間舞蹈團《迴》「雪月花時最憶君」。《迴》以唐朝白

居易詩句為創作啟始,一窺世間的變動

與永恆。全舞以色彩參照出傳承、成長

與豐收的三個階段,透過老、中、青三

位舞者的女性視角,道出從束縛到解

放,纏繞到揮灑的喜悅。凝一抹彩色,

穿迴永恆。

節目由國家兩廳院委託、舞蹈空間舞

蹈團與亞曼諾亞洲藝術製作 ( Anmaro

Asia Arts ) 共同聯手製作;透過台灣與

國際創作團隊,包括譚盾的鋼琴樂曲、

楊銘隆與西班牙伊凡 ‧ 沛瑞茲 ( Iván

Pérez ) 編舞、英國前衛跨域團隊克雷

普堤多媒體製作公司 ( Cryptic Glasgow

Ltd ) 的導演與設計,勢將開創一個舞

蹈、音樂、視覺齊飛揚的想像世界。

日期:28/11 (19:30) 29/11 (14:30)地點:員林演藝廳表演廳

及疏密深遠之律動,在渾沌與飛揚之中

另闢圖象蹊徑,誠可視為藝術家內省感

受頓悟之智慧。

本展既是莊喆個人的創作歷程,也是全

面研究其藝術思想與作品的重要展覽。

展期:即日至 3/1/2016地點:台北市立美術館

39

Page 42: 三角志 - 第53期 | Oct 2015
Page 43: 三角志 - 第53期 | Oct 2015
Page 44: 三角志 - 第53期 | Oct 2015
Page 45: 三角志 - 第53期 | Oct 2015
Page 46: 三角志 - 第53期 | Oct 2015
Page 47: 三角志 - 第53期 | Oct 2015
Page 48: 三角志 - 第53期 | Oct 2015
Page 49: 三角志 - 第53期 | Oct 2015
Page 50: 三角志 - 第53期 | Oct 2015

48 西九印記WKCD Snapshot

18/9/2015西九文化區管理局將於 10 月 10 及 11 日第三輪「自由約」,舉辦免費戶外電影欣賞活動,為市民帶來新文化藝術體驗。管理局連同節目夥伴 Backstage 和協青社,將攜手呈獻一連兩天的電影與音樂節目,播放電影向兩位音樂偉人── 約翰連儂和巴布馬利致敬。同場上演的連串豐富節目還包括現場音樂演出、創意市集及街頭表演等。

乙未年八月某日

Page 51: 三角志 - 第53期 | Oct 2015

年輕女作家Edith

戀上了充滿誘

惑及神秘的謎樣男子Thom

as

決定下嫁並跟隨他離開了青梅

竹馬的好友Alan

和老家,搬到

山莊中與他古怪的姊姊Lucille

一起生活。可是過了沒多久,

Edith

開始覺得這間大屋陰森萬

分,怪事接二連三發生,更發

現背後藏著不為人知的秘密!

當她後悔想逃離的時候,才驚

覺為時已晚……

《血色莊園》 《毒裁者》

美國和墨西哥之間的邊境向來

是販毒溫床,滿腔熱血的FBI

探員Kate M

acer

,奉命加入一

支由M

att Graver

率領的特種

部隊,同行更有背景神秘的戰

術顧問Alejandro

,直指勢力

遍佈墨西哥的跨境販毒集團!

隨著行動持續,部隊手段愈來

愈瘋狂,不斷衝擊Kate

一貫

的執法信念…… 

以暴易暴是

唯一手段?善待敵人即對自己

殘忍?在生死存亡一刻,Kate

同時陷入兩難的瘋狂!

導演 : 丹尼斯維爾諾夫

演員 : 愛美莉賓特、班尼斯奧狄多路、

佐斯布連、莊柏恩瑟、丹尼爾卡魯亞

上映日期:15 / 10 / 2015

上映院線:百老匯 / The Grand / UA / MCL

導演 : 哥連慕迪多奴

演員 : 米雅華絲歌絲姬、謝茜嘉謝西婷、

湯希丹斯頓

上映日期:15 / 10 / 2015

上映院線:百老匯 / The Grand / UA / MCL

導演 : 是枝裕和

演員 : 綾瀨遙、長澤正美、夏帆、廣瀨鈴

上映日期:15 / 10 / 2015

上映院線:百老匯 / The Grand

住在鎌倉的香田三姊妹,大姊

幸、二姊佳乃與千佳,一天突

然收到父親逝世的消息,但因

自幼父母離異,對父親早已印

象模糊,佳乃與千佳根本沒有

任何難過情緒,只有大姊無法

原諒被父親遺棄,仍心懷恨意。

在父親葬禮上,三姊妹首次碰

見同父異母的妹妹淺野鈴,當

她們發現鈴的親生媽媽早已

去世,而繼母亦未有善待她,

三姊妹決定邀請鈴跟她們往鎌

倉祖屋同住。鈴一口答應,跟

三個素未謀面的姊姊展開新生

活。古都鎌倉四季轉折間,四

姊妹笑過痛過愛過,學習重新

接納自己和對方。

《海街女孩日記 》

Now Showing 現在上映

24

Page 52: 三角志 - 第53期 | Oct 2015

兩人近距離的親密對話,也少有地將鏡

頭如此貼近人物。

這種手法在後來的《紅氣球之旅》再次

出現,原本直線發展的故事,因音樂插

入,不動聲色地讓觀眾進入了孩子的回

憶。由電影一開始時的人物排位、畫外

音樂,以及畫內的道具和鏡頭的質感(戲

中不少部份以pov

加上顏色濾光鏡拍

攝),時而放大,時而透過物件(由電

話以至可樂)伸展在不同的空間內,誰

又會想像到侯孝賢也可以像積葵大地那

樣,將這些元素排在畫面最不被人察覺

的位置,將所有最具戲劇性的事也放在

畫面的最遠處,也從中產生出不期然的

幽默。而侯孝賢亦並未安排追殺以至黑

幫之間三五成群打架的情節來表現黑幫

世界,相反生活上種種的不如意,已足

夠令戲中的高捷失去了對生活的希望,

也反映出黑幫裡二三線的邊緣人物,在

當下的環境所面臨的困境。

溫柔的觀者

一般電影裡旁白的作用,有解說之效,

很多時也是直接反映主角的內心感受,

也補充了畫面未能解說的部份。但在《千

禧曼波》的用法就不單如此。電影一開

場是女主角Vicky

在天橋上看似自由隨

性的行走,這個畫面與其後的電影有著

鮮明的對比(她同樣被困在生活當中,

旁白一再提醒往後的情節發展是她跟豪

豪分手了/但他就是有辦法找到她/打

電話給她/求她回來/反反覆覆/像咒

語/像催眠……),亦令我們得知電影

隨後的百多分鐘是女主角Vicky

在十年

後正在回望這段時光。戲中旁白是極為

仔細地言說事情的經過,一再重複畫面

內發生的事,或許是要觀眾將注意力集

中在生活細節上,比如戲中Vicky

和前

男友豪豪由初相識時的甜蜜,像前男友

為處理Vicky

在洗澡時未能開熱水爐的

問題,Vicky

怎樣和只在玩音樂的前男友

冷戰,都透露了兩人之間關係的轉變,

電影也一一仔細地紀錄,但有趣的是,

在這些生活空間內,就像不願意再踏前

多一步去觀看,鏡頭總是在這狹小的客

廳裡觀看這對情侶所發生的種種事。這

方面亦是侯孝賢受到爭議的地方,因為

他從不像楊德昌那樣,鮮明地透過情節,

來批評、質疑他所關心的主題和人物;

侯孝賢不作評論,只是細心地觀察著人

物的變化,而他後期的每一部電影裡,

都嘗試以不同的方法來處理(雖然他有

時任性得過份),不論鏡頭下的黑幫小

人物、單親母親,還是刺客,都如此溫

柔含蓄,要觀眾自行發現生活中尋常狀

態下的暗流。

導演 : 侯孝賢上映日期:3-30.10.2015上映院線:香港藝術中心 電影院

《南國,再見南國》

現在上映Now Showing 23

Page 53: 三角志 - 第53期 | Oct 2015

22

這一次,不如由一些問題開始

吧?

㆒.在還未踏入千年武俠夢之前,侯孝

賢是如何造就出今天的風格?先不要提

他早年拍的、由鍾鎮濤和鳳飛飛主演的

都市愛情喜劇類型,只要想到他的電影

美學,幾乎就是眾所周知的「固定鏡頭」

和「長鏡頭美學」。聽起來,這些方法

也可謂極其呆板,那又怎樣才能解釋他

的電影裡一貫豐富的場面調度?除了運

用鏡頭,他又下了甚麼功夫來營造口中

所說的氣氛?

㆓.另一方面,當我們形容他的電影質

感,必然會浮現「生活感」這三個字,

是的,這幾乎是每位進場看侯孝賢電影

的人的共識,而他的攝影機也總是關注

人尋常的生活形態,刻意淡化戲劇性。

然而,「生活感」是否就可以概括出侯

孝賢的電影敘事方式?當法國的伊力盧

馬(EricRohm

er

)、意大利的艾曼諾奧

米(Erm

annoOlmi

)也被人稱讚他們的

電影貼近生活時,其實兩者都是風格迥

異,那麼侯孝賢的電影又會是一種怎樣

的「生活感」?還是,這只不過是隱藏

「戲劇性」手段的一種說法?

㆔.大部分電影評論者視《悲情城市》

及《戲夢人生》具有史詩性的特點,均

以宏觀角度探討近代台灣歷史,為侯孝

賢電影藝術生涯中最高峰的作品。但他

們對他其後的作品好像不甚了了,甚至

先入為主地認為相較早期作品,近作總

是略為失色。剛巧,這些作品大都是從

當代社會裡,微觀不同的人的生存狀態,

不論是《千禧曼波》中的年輕都會女孩,

或兩部在外地進行拍攝的《珈琲時光》

和《紅氣球之旅》。相比起八十年代期

間的那一系列具個人情懷、隱含兒時回

憶的作品,這些無疑遠離了創作者自身

的生活經驗,我們又怎樣了解這個階段

的電影作品?從侯孝賢描寫的人物中,

又如何折射出他對當下社會的想像?

黑幫大佬落難記1996

年的《南國,再

見南國》,無疑是侯孝賢電影中最具玩

味,以至在探索電影語言方面最為多變

的作品。就以開場為例,由高捷演繹的

黑幫大哥,與同行兩名由林強和伊能靜

飾演的小混混一同坐火車,與過去侯孝

賢作品裡火車所象徵的情懷一下子煙消

雲散。配上由林強主理的爆炸式樂曲《自

我毀滅》,火車剛好穿過了山洞,畫面

最前方的高捷總在看手提電話,而後方

的兩名小混混,好像在自己的世界裡玩

樂。高捷的手提電話此時接通了某人,

但信號總是不穩令他焦躁不安,然後音

樂突然中斷,畫面亦跳到火車外的鄉郊,

聲音也只餘下火車運行的聲音。從中看

到電影中幾個母題不停反覆出現,兩名

小混混不單只未能幫助,甚至一次又一

次生事,而突然中斷的音樂和電話交談,

就像預示了高捷在戲中面對的情況:諸

事不順,一再受到阻攔,而電話更是他

煩惱的來源,甚至在他最需要休息的時

候也被它打擾。及後我們從高捷和戲中

女友談及的片語,才得到更多信息,語

言部份先從伊能靜在酒吧內唱的《夜上

海》慢慢淡入雷光夏畫外音的配樂,此

時電影的畫面就轉入他們兩人所身處得

空間內,觀眾並未知道究竟這pov

式的

鏡頭,實由誰來擔當敘事,這恍如偷窺

Page 54: 三角志 - 第53期 | Oct 2015

——續談侯孝賢的電影從南國說起

「他捨棄了因果關

係清楚的順序敘

事,運用省略法造成更

意象,戲劇性仰賴畫面

的空間及深度而非聳動

的對白及動作,刻意讓

長鏡頭的時間自然展現

『真實』的意義,此外,

法,混雜偷拍記錄及戲

劇營造的形式,以及具

表現及實驗性的音畫配

合,在在使他的影片不

同於通俗劇的說故事老

套,進入全新的電影節

奏和新的感性中。」—

區桂芝《台灣新電影精

選》

「要忠於生活,不要作

虛弄假,應嘗試接受生

活給你的一切,憶想思

索,無非是老老實實把

自己給呈現出來,如此

在想像中反覆再三,自

會有聲有色。」—

娜鄂蘭談以撒丹森

文:

何阿嵐

圖:cinefan

21 Now Showing 現在上映

Page 55: 三角志 - 第53期 | Oct 2015

導演 : 艾斯域卡巴迪亞演員 : Amy Winehouse, Mitch Winehouse, Mark Ronson於 Now MOViE MOViE 頻道上映

《AMY》

20

演出和新聞片段,還有她十多歲時

與朋友嘻笑玩鬧、成名前到不同酒

吧演出的錄像,我們才驚覺「毒

后」本來也是一個平凡女孩,只是

有顆受傷脆弱的心。

誰毀了A

my W

inehouse

小時候,Am

yWinehouse

父母離

婚,父親在她生命中長期缺席,直

到她成年後才重新出現。少女時代

她寫詩,於是朋友提議:為甚麼

你不自己寫歌呢?自此以後,她

把喜怒哀樂都傾注在音樂裏頭,

StrongerThanMe

寫她一個軟弱

的前男友,LoveisaLosingGam

e

、BacktoBlack

說的是她後來的

老公BlakeFielder

,那時他們剛

分手。你很難想像她的音樂竟然如

此誠實:她在Rehab

中唱道自己

不會去戒酒,因為怕會失去男友,

她沒有時間,爸爸也

覺得她沒問題……原

來通通都是真的。在

2007年成名前,Am

y的好友迫有酗酒跡象

的她去戒酒,但那時

剛重拾父女之情的父

親竟然說她不需要治

療,只是需要爸爸在

身邊。父親失格,母

親也沒力氣關心自己

的女兒,Am

y

在十多

歲時開始扣喉減肥,

母親卻由得她繼續。

結果27

歲時,Am

yWinehouse

於長期飲食失調及酗酒引起的心臟

停頓,並非外界以為的藥物過量。

電影為Am

y

翻案,只是被歸咎為

罪魁禍首的Am

y

家人似乎對此不

太滿意,認為它誤導失實,她爸爸

更形容此片「荒謬」。不過,說電

影嘩聚取龐消費Am

y

嗎?似乎又

不是,《AM

Y

》給大家看到一個褪

去表面的風光與是非後,最原本、

最平凡的Am

yWinehouse

Page 56: 三角志 - 第53期 | Oct 2015

Now Showing 現在上映19

人入獄、醉酒演出失場、上

台後拒絕演唱…

…2

01

1

年7

月,A

my

被發現猝死家中,

那時她才2

7

歲。

「毒后」平凡一面

公眾倒不太驚訝,仿佛大家一早預到有

這一天。任誰也覺得她是死於藥物過量,

死於她放浪形駭的生活方式。但一個人

為甚麼會走到這一步?在被冠上「毒后」

之名以前,Am

yWinehouse

到底是個怎

樣的人?也許我們可在AsifKapadia

演的紀錄片《AM

Y

》中找到答案。電影

訪問了Am

y

生前多位親朋好友,除了有

她的音樂監製、樂隊、經理人、保鏢、

同期音樂人、前夫、父母等意料之內的

選擇外,製作團隊還特地找來她識於微

時的朋友。在朋友眼中的Am

y

,沒有名

人光環和種種八卦,僅是個需要幫助的

人罷了。觀眾不只看到她生前的訪問、

Page 57: 三角志 - 第53期 | Oct 2015

文:

阿角

圖:安樂影片

——AMY還原「毒后」真面目

18

還記

Am

y W

ineh

ou

se

嗎?2007

年這個頂著

高聳入雲的髮髻、畫著粗黑

生,

Ba

ck

to

Bla

ck

一碟紅遍全球,除了

在家鄉英國揚威,次年更橫

掃格林美最佳新歌手、最佳

流行演唱專輯等五個獎項,

其中R

eh

ab

一曲更連奪年

度歌曲、年度製作及最佳流

行女歌手演出,華麗地宣佈

一顆超新星降生。就算你少

接觸歐美音樂,但一定聽

過她以獨特磁性嗓音唱著

“T

he

y trie

d to

ma

ke

me

go

to re

ha

b, I s

aid

: no

,

no

, no

。可惜在其年輕、

fun

ky

又滄桑的音樂外,她

「毒后」之名更吸引大眾目

光。在2

3

歲名成利就之際,

Am

y W

ine

ho

us

e

長期酗酒

吸毒,常常被傳媒拍到她濫

藥後神智不清的模樣。後來

人們也對她各種光怪陸離的

花邊新聞見怪不怪:老公傷

Page 58: 三角志 - 第53期 | Oct 2015

HKSTP Logo2015-01-19

Flat Colour

Master Full Colour

Black

White

C 100 M90 Y25 K15R0 G45 B114 R255 G106 B19

C 0 M 70 Y90 K0

HKSTP Blue HKSTP Orange

Whether B-boys or saxophonists, taiko drummers or tango dancers,

many artists find their creativity unleashed by one particular life

experience. Here, the human figures of sculptors Wong Tin-yan and

Wiki Lo Wan-ki imaginatively capture those key moments for four local

performing artists, at the same time raising the question for viewers:

could this happen to me?

Whether B-boys or saxophonists,

many artists find their creativity unleashed by one particular life

experience. Here, the human figures of sculptors Wong Tin-yan and

Wiki Lo Wan-ki imaginatively capture those key moments for four local

performing artists, at the same time raising the question for viewers:

could this happen to me

無論是街舞達人、色士風樂師、太鼓樂手,還是探戈舞者,

以藝術為志業的人都曾因某種機緣獲得過一份藝術的觸動,

並透過堅持,以藝術構築出自己的世界。兩位藝術家王天仁

與盧韻淇,透過他們獨特的觸覺和創意,以人型雕塑來回應

四位本地演藝人與藝術邂逅的故事,期望也能引起你的共鳴。

展覽第二部曲 創作:盧韻淇 Wiki Lo Wan-ki

視頻獨白: 朱秀文 Virginia Chu Sau-man ( 太鼓樂手 ) 葉賜偉 George Yip ( 探戈舞者 )

30/9-6/10 (10am-10pm)

D2 Place 荔枝角長義街 9 號

8-27/10 (10am-9pm 星期三及公眾假期除外;星期三 : 1pm-9pm;公眾假期 : 10am-7pm)

香港中央圖書館 3 樓成人借閱圖書館銅鑼灣高士威道 66 號

29/10-1/11 (10am-10pm 星期日除外;星期日 : 10am-2pm)

賽馬會創意藝術中心 石硤尾白田街 30 號

3-12/11 (9am-7pm)

香港教育學院文化與創意藝術學系展覽廳 大埔露屏路 10 號

展覽第一部曲 創作:王天仁 Wong Tin-yan

視頻獨白: 鄧希正 ARChing Tang ( 街舞達人 ) 孫穎麟 Timothy Sun ( 色士風樂師 ) 朱秀文 Virginia Chu Sau-man ( 太鼓樂手 ) 葉賜偉 George Yip ( 探戈舞者 )

1-11/10 (7am-10pm)

香港科學園 沙田香港科學園科技大道西 2 號 1 期核心大樓

13-24/10 (9am-11pm)

香港文化中心尖沙咀梳士巴利道 10 號

26/10-12/11 (9am-7pm)

中環廣場 灣仔港灣道 18 號

������poster_edited by FO_rev8.indd 1 9/26/15 3:31 PM

Page 59: 三角志 - 第53期 | Oct 2015

本文取材自【三聯書店】出版的《當蘇格拉底遇上金寶湯》——羅丹的「沉思中的吻」。

Art Journey 藝術之旅

《吻》(The Kiss ,1886-1898 )大理石 ,181.5 x 112.5 x 117cm,巴黎羅丹美術館藏

16

何卓敏 Annie Ho,畢業於香港中文大學(哲學文學碩士)。現任香

港藝術中心市務及拓展總監,兼任香港藝術學院及香港中文大學專

業進修學院文化管理文憑講師,擁有多年市務推廣經驗。

何卓敏 小檔案

《吻》:羅丹一生中最痛

羅丹另一偉大作品《吻》,則取材於《神曲》中的一對悲劇

戀人,有人認為這座雕塑的實際靈感來源是羅丹與他的女學

生卡蜜兒的愛情。《吻》中的男女姿態柔軟優雅、肌肉細膩

均勻、不但展現鮮活的生命力,還有那種熱戀著的深情。羅

丹似乎對人類的身體著了魔似的。

羅丹與卡蜜兒的愛情故事,相信即使沒有看過羅丹的藝術

作品,亦可能聽過這段風流韻事,而這段關係亦是在羅丹

一生中至傷痛的烙印。他們在1883

年相遇,當時卡蜜兒只

得19

歲,羅丹卻已經43歲。在他們同居期間,羅丹創作出

許多情感豐富且聞名於世的雕塑,其中最著名的要算是這個

《吻》。他們的戀愛維持了十五年,可惜的是,他們的愛情

故事以悲劇作結。

卡蜜兒與羅丹同居期間,為羅丹的作品提供了大量的創作靈

感,更有歷史學家肯定,羅丹的一部份作品甚至是出自卡蜜

兒之手。羅丹曾說過:「你成了我最強的敵人。」

生命相遇的軌跡,是得是失,是賞是罰,歷史自有其見證……

有時真教人感無奈。

卡蜜兒生命的最後30

年在精神病院的漫長監禁中度過。而

現時的羅丹美術館亦有展示卡蜜兒的作品。

愛的相遇本是人生莫大的幸運,但它有它的難度,有它的限

制,不能有所超越,否則一切的恩恩怨怨,苦果自嚐……

愛是基於生命的慾望,有慾望而求不得,自然痛苦,自古皆

然。

Page 60: 三角志 - 第53期 | Oct 2015

《沉思者》‧

我思故我在

著名的《沉思者》就位於羅丹美

術館的前花園中,其實在羅丹美

術館內,《沉思者》也出現在不

同的地方:在《地獄之門》上、

在樹林、在大門口、在室內,羅

丹像是透過他的雕像,俯瞰世人,

沉思著世人的無知與愚昧,一再

給我們深刻微妙的警醒。羅丹將

動與靜兩者的矛盾和諧的交融在

一起,如一陰一陽,在俯瞰,在

看;卻又在沉思,在想。

「存在就是被感知」。我們可從

他的完美作品中感受到他對生

活那強烈深刻的體驗。羅丹透過

對人體肌肉線條的充分認識及掌

握,以及對周遭事物獨特的敏銳

觀察力,使得他的作品展現出獨

特的生命力,有血有肉,展現心

靈深處的摯深情感。

位於羅丹美術館前花園中的《沉思者》

Art Journey 藝術之旅15

Page 61: 三角志 - 第53期 | Oct 2015

14

羅丹,我思故我在的《沉思者》

奥古

‧羅

丹(A

ug

us

te R

od

in

,18

40

19

17

20

世紀世界聞名的雕塑家,他與西元前

5

世紀的希

臘菲狄亞斯及文藝復興時期的巨匠米高安哲羅被稱為歐洲雕

塑史上三位偉大的雕塑家,在歐洲雕塑史上地位儼如意大利

詩人但丁在歐洲文學史上一樣崇高。他善於運用豐富多樣的

繪畫手法塑造出生動而富有獨特生命力的藝術形象,雕塑技

巧更是神乎其技。

羅丹在

19

16

年,將其全部作品捐贈給法國政府,作為培養

和教育藝術家和工人的資源,以換取政府為他提供工作室,

並允許他在當地終生居住。羅丹於

19

17

年底去世,兩年

後,羅丹美術館正式建成。1

91

9

年開放的羅丹美術館,是

法國大革命前時期的遺跡,亦是繼羅浮宮、凡爾賽宮以外最

多訪客的美術館,每年逾五十萬遊客到訪。羅丹美術館收藏

6,6

00

座雕塑作品,包括陶土、石膏、青銅、大理石、瓷

器等材料製品。巴黎的羅丹美術館展示的大都是羅丹已完成

的大理石和青銅作品,當中包括重要藝術作品如《沉思者》

(Th

e T

hin

ke

r

)、《吻》(T

he

Kis

s

)和《地獄之門》

(Th

e G

ate

s o

f He

ll

)等。

羅丹是一代藝術宗師,他跟印象派奠基者莫內(C

lau

de

Mo

ne

t, 18

40

-1

92

6

)同年出生,所不同的是羅丹在作品主

題上表現較為憂鬱,展現沉厚的豪壯氣度,不同於莫內等印

象派畫家所展現的自然光影色彩那種細膩變化的喜悅及豐

足。羅丹對大理石雕塑技巧的掌握能力十分高超,他憑藉一

雙巧手,將生命和靈魂傾注入沒有情感的大理石,令這些堅

硬冰冷的石頭變得「有血有肉」。羅丹說過「藝術即情感」,

在他的手中,兩者已成為一體了。

文、攝:何卓敏

法國巴黎羅丹美術館

@ 法國巴黎羅丹美術館(M

usé

e R

od

in

) 羅丹說過「藝術即情感」……

Page 62: 三角志 - 第53期 | Oct 2015

子,一隻白人的腳踐踏著他

的腳,藝術家雙手被扣上手

扣,一邊連著骷髏,另一邊

則諷刺地連著代表和平的白

鴿,而周圍的黃色小人竟然

正在袖手旁觀。除此之外,

他亦十分關注愛滋病議題。

八十年代後期,他身邊很多

朋友都患上及死於此疾病,

也包括他自己。故此他有大

量作品都圍繞著這個題目,

呼喚大眾關注愛滋病議題,

並在1989

年成立Keith

HaringFoundation

,以他

作品的收益支持相關工作。

對高檔藝術說不

KeithHaring

的作品看來

富商業性與流行性,骨子裡卻非常尖銳。雖然在天主教家庭中長大,他卻創作過

一系列批評宗教的畫作。他覺得宗教這回事本身沒有問題,但利用宗教力量壓迫

其他族群就太差勁了。而在商業世界如魚得水的他,亦很反對資本主義與消費主

義不斷地苛索人們的本質,這使他對自己在金錢上的成功感到不安。

展覽中一個展廳放滿了KeithH

aring

八十年代初的「地鐵塗鴉」,一系列以粉

筆在黑板上繪畫的畫作。在1982

至1985

年間,他在紐約不同地鐵站以打遊擊

的方式留下作品——

這當然是犯法的,他甚至曾因此被捕。雖然如此,H

aring

本人卻樂在其中,並視之為送予紐約人的禮物。他喜歡自己的畫能夠接觸不同階

層的人,而非只是流連藝廊博物館的有錢人與知識份子的消閒玩意。這批作品數

以百計,留下來的卻很少,有些自然掉了,有些被地鐵清潔員清除了。不過畫家

卻不太在意,對他來說「地鐵塗鴉」注定短命。倒是後來他愈來愈出名,人們開

始把這些黑板畫取下販賣圖利,他才停止在地鐵站作畫。

但Haring

還是希望自己的作品能接觸大眾,這也是他後來開設PopShop

,售

賣印上畫作的精品,包括T

恤、滑板等產品。有人指責他把藝術大量生產圖利

商業化,他卻認為自己只是令作品更加大眾化,令一般人都會來看來買罷了,正

如他曾說過:「PopShop

使我的作品變得可以接觸。」另一方面,藝術家亦將

PopShop

部份收入捐予關注愛滋病的慈善團體,頗貫徹他一直以來創作背後關

切社會、介入政治的精神。

f

g

a Keith Haring 無題 1985 年 Private Collection, Belgium ©The Keith Haring Foundation

b Keith Haring 無題 1982 年 Collection of Larry Warsh ©The Keith Haring Foundation

c Keith Haring 無題 1985 年 The Blinder Family Collection ©The Keith Haring Foundation

d Keith Haring 無題 (painting for Francesca Alinovi) 1984 年 FER Collection, Ulm ©The Keith Haring Foundation

e Keith Haring 無題 1985 年 Ludwig Forum für Internationale Kunst, Aachen, Foto: Anne Gold, Aachen ©The Keith Haring Foundation

f Keith Haring “Reagan Slain by Hero Cop” 1980 年 The Keith Haring Foundation, New York ©The Keith Haring Foundation

g Keith Haring 無題 (Burning Skull) 1987 年 Mugrabi Collection ©The Keith Haring Foundation

注:有紅 X 的畫主題是愛滋病

13 xhibition展覽全紀錄E

Page 63: 三角志 - 第53期 | Oct 2015

回應社會議題的創作

事實上,這個展覽正正構建於KeithH

aring

不同時期關注的議題之上。它由對

資本主義的不滿、反核武、環保,控訴社會對不同種族、膚色、宗教及性取向人

士的歧視與不公,對電視、媒體之懷疑審視,到八十年代愛滋病肆虐的切膚之痛,

把藝術家自七十年代末到1990

年去世前的創作細緻剖析,並以作品的議題劃分

成不同展區。走完一遍,仿佛重溫了KeithH

aring

雖然短暫(他死時僅31

歲)、

卻以無比的力量與激情,用畫筆憤力地向社會呼叫吶喊的一生。

步入展覽,在展品之先映入眼簾是一張寫滿年份的圖表:左邊記錄了Keith

Haring

由1958

年出生到1990

年離世之間的重要事件,包括他1978

年於匹茲堡

舉辦的首個個人展覽、到紐約定居發展、八十年代間在國際取得成功……右邊則

列出了五十至九十年代間美國及世界大事,例如1963

年總統約翰甘迺迪遇刺、由

五十年代開始至1975

年才完結的越戰等等。兩邊看似風馬牛不相及,卻又隱隱反

映了藝術家在成長及創作期間深受政治氛圍影響,並努力以作品回應時代的一生。

藝術與死亡

Haring

其中一件標誌式作品,是1982

年小狗穿過一個小人身體的畫像(

圖b)

看似充滿趣味,但靈感卻源自1980

年約翰連儂於紐約被狂迷射殺事件。在他筆

下,畫面不似原來般血腥:殺人的子彈變成小狗,而連儂背上的槍傷則變成小人

肚子的大洞。看著這幅帶卡通風格的畫,大概不會一眼便想到原來是當年震撼全

球的那一槍,但這正正是畫家身處

那個時代最直接的反應。他曾說過

這件慘劇令當時紐約整個城市好像

突然驚醒過來,第二天當他睡醒的

時候,腦海中便出現了一個人肚子

開了個洞的影像——

「我經常會把

這個畫面跟約翰連儂的死連繫起

來。」

死亡給他帶來的衝擊,使Keith

Haring

不斷以創作來質疑世

界。1983

年,非裔塗鴉藝術家

MichaelStew

art

被一群警察毆打

致死,這給H

aring

帶來極大的震

撼。他開始透過作品來控訴社會種

族歧視嚴重,甚至曾以這件慘案為

題創作“MichaelStew

art-USA

forAfrica”

一畫。畫中,一雙白

人的手以帶子勒著Stew

art

的脖

12c

d

e

Page 64: 三角志 - 第53期 | Oct 2015

ab

文:阿角

圖:TheKunsthallederH

ypo-Kulturstiftung

藝術介入政治

——K

eith

Ha

ring

我想,K

eit

h H

ar

ing

An

dy

Wa

rh

ol

世。

An

dy

Wa

rh

ol

面,

Ke

ith

Ha

rin

g

的塗鴉小人卻幾乎無所不在:記事

簿封面、電話保護殼、外套、煲呔、水杯,

甚至護膚品包裝。他粗線條的小人小狗討喜

又有型,難怪會成為時尚

ico

n

。但對

Ke

ith

Ha

rin

g

來說,藝術卻是一種吶喊的方式。

Ku

ste

ha

ll Mu

nic

h

“K

eith

Ha

rin

g -

Th

e P

olitic

al L

ine

覽,便開宗明義以「政治」作為切入點,回

Ke

ith H

ar

ing

短短十多年的藝術生涯。

11 xhibition展覽全紀錄E

Page 65: 三角志 - 第53期 | Oct 2015

10

被人注視時的感覺:「你想動又

不能動,但那些感覺就不斷在裡

面收集,變成一團東西,你的肢

體已經沒有能力去郁動,很硬蹦

蹦,整個人變得很空洞。」照片

大多選擇在室內拍攝,因為室內

有種侷促感,被拍的人好像被困,

想走不能走。

從執著到放輕鬆

內斂的性格,加上害怕被注視的

感覺,畫畫似乎成了施烈最能表

達自己的方法。他覺得畫素描的

時候整個人都處於舒適的狀態,

從中能找到一份安全感。

被問到

他現在怎樣看待人,施烈坦然漸

漸變得對人寬容:「我看人的距

離沒有以前那麼遠,現在覺得可

以近好多、親切很多,即使是你

不認識的人,也可以隨和一點。」

同時他對被觀看的態度也有所轉

變:「以前會很介意別人怎樣看

自己,到這一刻我真的不介意,

你怎樣看也沒有所謂。所以裝錶

作品的形式也與從前不一樣,以

前畫作比例那麼細就是要觀眾趨

前去看,要用力的。但到現在,

我覺得不需要這樣,可以坦蕩蕩

一點。」對比2011

年跟2015

的素描,新作比以前來得輕鬆,

有種淡淡然、懶洋洋的感覺。他

亦表示現在沒有刻意要從作品中

表達甚麼,創作很多時來自於一

刻的直覺和衝動。不過,施烈的

創作態度並沒有變,仍然是慢工

出細貨,他平日會看很多書,笑

言自己總是思考良久才落筆。

尋找愛與被愛

藝術家的肖像畫,多少反映了畫

家對自身或社會的一些看法。畫

了多年人像,施烈說透過畫人他

在尋找「愛」:「因為我覺得我

想被愛也想愛人,這一刻覺得對

朋友,還有人與人之間可以多點

愛。我會找熟人、認識的人、朋

友拍照……但有趣的是之後我全

部都是畫自己最熟悉的人。」

雖然畫中的人物全部動作生硬,

但裡面卻蘊藏了一份柔情,讓人

好奇作者與畫中人的故事。他

分享近期一幅最喜歡的畫《The

SenseofUneasinessN

o.20》,

畫中站著一位短髮女孩,他說是

他的前度女友,畫面的筆觸相對

其他作品來得溫柔,如譚教授開

首所說,裡面蘊含了一種很細膩

的情感

a 張施烈的肖像畫

b ( 左至右 ) 譚偉平 、 盧文謙 、 張施烈

c 張施烈一張較早期的油畫《Stand No.5》

d 張施烈2015年創作《The Sense of Uneasiness No.19, 21, 22》

e 張施烈近期一幅最喜歡的畫作《The Sense of Uneasiness No.20》

1988 年生於中國惠東,1998 年移居香港。自認語言能力極差,香

港會考中文與英文全不合格,然而憑著藝術創作天份取得香港藝術

學院的視覺藝術基礎文憑與純藝術高級文憑,接著進一步於 2012

年獲得澳洲皇家墨爾本理工大學藝術文學士學位。

目前在香港居住和創作,張氏的創作主要以油畫與素描為主,作品

為藝術機構及私人收藏。

張施烈 小檔案

de圖片由 am space 提供圖片由 am space 提供

Page 66: 三角志 - 第53期 | Oct 2015

一切始於光和影

張施烈這批作品最初的構思是光

和影。他的老師、香港藝術學院

兼任教師盧文謙見證著他的創作

過程:「比如說筆觸,他是由素

描開始,對筆觸的控制很執著,

你是看不到有直線的筆痕,他是

有意識地去到另一個狀態,因而

呈現現在的氛圍。第一張畫面有

很多細節,他刻意抽走自己覺得

不重要的,就變成了畫面一些光

和影的出現……

除了素描外,展覽還有兩張油

畫作品,都是以人物做主體,

其中一張較早期的油畫《Stand

No.5

》,畫中的女生是施烈的妹

妹,攝於深玔世界之窗。如果沒

有說明,觀者的第一個感覺就是

畫面彌漫著一種怪異的氣氛,那

是源於女生頭上的光環,還有光

影的獨特配搭。譚偉平道:「

動我的並不是那種尷尬,不是那

種生硬或不知如何是好,還有一

些很細緻的東西是超乎日常,明

明就是一張日常的相片……

當光

強到一個位置,沒有影的時候,

那種存在就不是很實在,還有明

明在全黑的時候應該是甚麼也看

不見,但它在最暗的時候又再出

現,這就不是在攝影機裡可以記

錄得到。」施烈解釋道:「那幅

畫原本沒有光環,但是我畫的時

候將頭髮畫大了,於是我就遮蓋

它,之後會有個印….

後來就演變

為一條白色線。有時有些東西就

是意外產生出來的。

」然而,他

對於畫面明暗,對比和畫面質感

都是非常執著,比如說他會為了

研究白色,而做很多資料搜集去

了解白色的多種層次,他也表示

現階段開始研究顏色運用,嘗試

打破黑白的框框。

埋藏照片深處的「刺點」

羅蘭.巴特在《明室》一書

中,將照片的吸引力分為

面(Studium

(Punctum)。當中「刺點」是

照片裡原本不起眼,卻又偏偏吸

引我們特別注意,像一道光芒刺

中雙眼,觸動到人內心深處的情

感,可以是動人的時光,也可以

是一段刺痛的回憶。施烈從相片

中搜捕到的就是後者,他的作品

多少源自自身的經歷,他小時候

由內地來港讀書,那時候同學不

知道新移民是甚麼一回事,於是

他遭到異樣的目光,而且跟同學

相處上也是有距離的,身邊人都

覺得新移民好像是從深山裡來的

人。因此施烈憶述當他畫這一批

畫的時候感到很不舒服,刺點很

重、很痛。

照片能夠凝固時間與當下的情

感,

他先找來家人的舊照片繪

畫:「可能以前七八十年代剛接

觸相機,他們都很害怕面對鏡頭,

他們影相時會捲縮到一旁,

非常

拘謹。」施烈說。後來他從身邊

人著手,找來同學、老師和朋友

拍照。他們被吩咐要企直和正視

鏡頭,動作都是情緒不安的反射,

就是兩手垂直放身旁,沒有任何

表情。施烈謂那些姿勢反映了他

b

c

09 xhibition展覽全紀錄E

Page 67: 三角志 - 第53期 | Oct 2015

08

文、攝:天悅

回望不安,留住溫柔

——

張施烈談《觀看與被觀看II

被人正視和打量,無論是敵意還是善意,人的本

能反應就是迴避。同樣地,一般人面對著冰冷

的鏡頭,總是感到四肢僵硬、渾身不自在。藝術家

張施烈自數年前開始,透過舊照片、攝影,捕捉了

那種不安的情緒反射,思考觀者與被觀者的關係,

並將之轉化為繪畫作品。

幾年後,他再以同一題材創作了一批新作品,在畫

廊展出《觀看與被觀看

II

》,重新審視人與人之間

的距離,相對第一批作品來得柔和、實在。

第一眼望向張施烈的肖像畫,筆者猶疑了片刻,那

是相片還是素描?並不是因為他畫的人像很神似,

而是畫面的質感很像粗微粒的舊照片。其實肖像畫

是用

7B

鉛筆一筆筆畫上去的,線條不剛不硬,相

反,是模糊與柔和的。中大藝術系助理教授譚偉平

在展覽開幕當天對張的作品評價是:「很細膩,當

我們去欣賞一幅肖像畫時,不單是純綷在看畫面,

而是看整個氛圍,甚至是人在畫面帶出的感動……」

a

Page 68: 三角志 - 第53期 | Oct 2015

冥界:死者必須渡過忘川河,才

能抵達奈何橋,然後投胎。華人

社會的民間信仰看似只是陳腐迷

信,但在死亡發生後、人最軟弱

的時刻,「迷信」才是最真切的

安慰。莫頌靈正在北歐參與駐留

計劃時得知祖父去世,哀傷或許

摻雜了懊悔與歉疚。《歸來

渺渺》分成三段,中間一段

是祖父離去後只剩下祖母的小單

位內部,背景是劇集《愛回家》

的主題曲——

《愛回家》的理想

觀眾是晚上溫馨圍坐一桌吃飯的

家庭,歌曲與喪偶老人對比強

烈。首尾顯示她在外地的住處,

冰天雪地,一片幽暗,只有幾個

窗戶透出小小的亮光,女聲重複

叨念「youknow

wheretofind

me

」,既期盼爺爺頭七到訪,又

怕他在異地找不到她住的房子,

整段五分鐘錄像以簡潔的結構、

影像和音效暗示面對親人死亡的

複雜情緒。鄭曦文的創作位置與

另外三人有所不同,她身為紙藝

師,以服務者的姿態旁觀「被遺

棄」之痛。《回家》是顧客為了

讓亡夫「有門口入」而訂造的紙

門匙,鑰匙雖小,後面隱藏了多

少思念才會對一縷再無形體的靈

魂細心至此?

葉啟俊在母親去世前一年開始錄

音,剪輯成《南山未了》,他不

為逝者招魂而是直接挽留,把母

親的聲音製成紀念品式的作品。

那是死物但同時是真實經驗的痕

跡,而唯有面對無法重複的事

件——

例如行將消逝的生命——

我們才會感到需要紀念品,因此

a 展場一景 ( 攝:Raymond Lam)

b 鄭曦文作品《給 100 年後的我》

c 莫頌靈作品《歸來 來了 渺渺》

d 沈寬作品《希望之旅》

紀念品的製作本身即是預早開始

的悼亡過程。剪輯時葉啟俊必須

長時間反覆聆聽亡母的聲音,那

帶來更深的痛苦抑或安慰只有他

自己才知道,又或者連他自己也

說不清。我們既無從挽留生命,

被逝者遺棄是必然之痛,但當我

們以自己的方式紀念他,他的靈

魂就得以在紀念者的主觀意識裡

重現。《南山未了》的聲音錄製

於(預知死亡的)生前,後製與

展示發生於身後,創作歷程默默

證明,人的記憶與思念其實足以

超越生死。

d

07 xhibition展覽全紀錄E

Page 69: 三角志 - 第53期 | Oct 2015

12

介不一的作品在大、小、輕、重、

長、短之間互為平衡。

台灣作家蘇偉貞在丈夫過世後為

他寫了《時光隊伍》一書,代序

中的第一句是這樣的:「張德

模,這次出發沒有你。」從前為

遷就張德模的煙癮,他倆出行必

不選航程超過五小時的地方,這

次沒有了他,她終於孤身飛往

十一小時外的舊金山。死亡是甚

麼,就是一個肉身永久地離去,

就是這個世界上,再也沒有「你」

這個人:「你改變不了的規則

是,存活者即被遺棄者。大部

份被遺棄者將在他們,不,你們

後半生,清醒無垠無涯的時空裡

晃蕩,回不到有人的地方。」不

管在想像裡演習過多少遍,死亡

真實來臨時總是使人措手不及,

「從此消失」的巨大震撼因為難

以言說,因此亦難以超越。

作品背後隱藏的思念

每個人處理至親去世的方式都不

一樣,文學或藝術創作自是一

途,有時也是嘗試言說的開始。

沈寬在母親去世後創作《希望之

旅》,邀請家人一起為母親摺紙

船並在船上寫上思念的語句,每

隻紙船都盛載一撮茶葉,向大

木船航去。據藝術家自述,茶

葉含抗氧化物,象徵病癒的希

望,船則喻意逝者能平靜地到達

彼岸——

但是符號與象徵意義之

間的聯繫太固定,詮釋空間太

小,令作品顯得單薄。《希望之

旅》的船令人聯想到我們熟悉的

c

Page 70: 三角志 - 第53期 | Oct 2015

葉啟俊勝出成展覽策展人

位於田灣的小型畫廊M

urNom

ade今年初首次公開徵集策

展計劃書,廣邀新晉獨立策展人

遞交包含「藝術交流」的展覽策

劃書,由評審團選出的優勝者可

在其展覽空間實現企劃。本地畫

廊公開徵集策展計劃書的例子並

不多,M

urNom

ade

明年應會續

辦,值得關注,今年的優勝者葉

啟俊身兼策展人和藝術家的雙重

身份,這次勝出的展覽計劃「訣」

從他自己的作品展開,連結同是

創意媒體學院出身的錄像藝術家

莫頌靈、「五十後」居美華裔雕

塑家沈寬、紙藝師鄭曦文,確實

促成了跨世代、地域、創作範疇

的對話,有其新意。

訣:與逝者訣別

「訣」是訣別之意,展覽關於死

亡,更準確地說是關於與逝者的

訣別。展覽場地方正窄小,因作

品佈置感覺舒適而不覺逼仄,再

說作品多以個人的私密體驗出

發,在小空間裡展示正合宜。四

位藝術家共展出五件作品,盤踞

正中的沈寬《希望之旅》為較大

型裝置,雖然搶眼但概念顯淺;

鄭曦文的紙紥品《給100

年後

的我》和《回家》靠近角落,精

美尤勝娃娃屋,令人忍不住仔細

端詳;另一角落是莫頌靈的錄像

《歸來

來了

渺渺》,葉啟俊自

己的聲音裝置《南山未了》則擱

在牆邊,最不顯眼,但兩人的作

品需要最多時間吸收和消化,媒

b

05 xhibition展覽全紀錄E

Page 71: 三角志 - 第53期 | Oct 2015

04

雨傘運動後,人們經過了一段時間的

失焦失語,終於慢慢從掩護物後探

出頭來,再度習慣天天談政治的日子。近

月受關注的藝術展覽亦以政治命題先行

的居多,最明顯的例子是 P

ar

a S

ite

「如果只有城籍而沒有國籍」,拿這一兩

年再度抬頭的香港人身份認同問題造文

章,備受注目;另一例子是漢雅軒的周俊

輝個展「無話可說」,金正恩、習近平

等輪番登場,自不待言;黃炳個展「慾

JU

NG

LE

」(咩事藝術空間)藉性宣

泄政治上的無力感;即將開幕的何兆南個

展「早安晚安」(刺點畫廊)和展示雨傘

運動中文化產物的「其後」(活化廳/富

德樓)更是開宗明義以去年的佔領運動為

主題。港九各畫廊與藝術空間大談政治,

力度、深度與創見如何並非本文討論的問

題,我想說的倒是,在夏秋之交的熱鬧

中,反大趨勢而行、聚焦於私密的嘗試難

免顯得格外安靜乃至於接近隱形—

例如

Mu

r N

om

ad

e

的「訣」,媒體報道雖非

全然闕如,社交媒體上卻鮮見藝術圈中人

討論。

「訣」作為告別備忘錄

逝者已矣,生者如斯:

文:查映嵐

圖:M

urNom

ade

a

Page 72: 三角志 - 第53期 | Oct 2015

以較理想的做法便是真正的把當

代藝術帶進校園,讓學生和老師

都能親身體驗。為了讓老師跟本

土藝術界建立一種聯系,所以從

「城市遊學」開始,方氏便積極

地當起「搭橋」的角色,把藝術

家引入校園,跟學生們一起集體

創作,從而增加老師和學生對當

代藝術的發生產生理解。

「不認識藝術,自然對藝術

沒有信心」

「藝術家的駐校計劃,對學校和

藝術家來說,可謂是一種雙贏的

局面。」一來藝術家進入學校,

可以說是對藝術家的一種肯定和

認同,而學生對理解藝術品和藝

術家之間關係的缺口,亦得到填

補。而作為「rolem

odel

」,藝

術家可以分享「甚麼是藝術家」,

藝術家的身份和創作的過程也再

不是一種迷思,這對學生來說有

很好的鼓勵作用,因為學習不再

限於閱讀別人二手的生活經驗,

而是學會從自己的生活感受作出

發點,自覺地創作,不再停留於

公式化的形式去滿足題目要求的

標準答案,亦見得到自身在藝術

發展的可能性。

方韻芝繼而列舉藝術家羅至傑的

駐校計劃作為例子,羅至傑得悉

學生在小息和午飯時間不能於學

校不同樓層活動後,便集體創作

了一件裝置作品——

以紅色絲帶

橫跨學校中庭,串連起不同的樓

層,作為對空間使用的一個疑

問。除了相關學生在物料使用上

獲得啓發外,非修讀藝術的學生

和其他老師,在經過作品時亦產

生了好奇心,從不明白這為甚麼

是藝術,到有機會跟駐校藝術

家、視藝教師和創作學生討論,

這亦令他們在觀看藝術品的態度

上變得更開放。方氏表示,這是

一種對觀眾的教育,可慢慢地令

更多人增加對藝術展覽的興趣,

亦能把誤解逐步消除。這種成

效,令學校增強了舉辦藝術活動

的信心。

藝術家駐校計劃可說是在官方制

度的背後,讓一群老師、藝術工

作者和藝術家一起合作填補不足

的行動。學生的藝術創作不再停

滯於交功課應付考試的層面,而

是在身教下親自體驗藝術的創作

過程,從而提昇對生活環境和自

身關係的自覺。

a 羅至傑與學生的駐校裝置作品

(藝術家駐校計劃 2011-12,HKBUAS 主辦)

b 尹麗娟駐校的工作空間

(藝術家駐校計劃 2011-12,HKBUAS 主辦)

c 楊秀卓帶學生參觀深水埗社區二手店及學生手稿

(藝術家駐校計劃 2013-14,HKBUAS 主辦)

d 黃淑琪帶學生到學校附近草地野餐

(藝術家駐校計劃 2014-15,HKBUAS 主辦)

e 蕭競聰帶教師參觀華富邨神佛山

(art-at-all 教師培訓計劃 2015,art-at-all 主辦)

f 評審與學生面談後揀選學生藝術家

(OSA Award 2015,art-at-all 主辦)

c

bd

e

f

03 eature專題故事F

Page 73: 三角志 - 第53期 | Oct 2015

02

文:Yung

圖:受訪者提供

考試制度背後的藝術

常常聽到「生活便是藝術」這種老掉牙的說

法。雖然是老套,但概念還是很抽象,因

為你得先知道何謂生活,而且對自我意識有一

種覺知。而藝術,往往是在創作者的自覺下被

創造,當中所藴含的美感、意義、批判、疑問,

或多或少能引起觀眾的好奇,從而引起關注、

認同、反對、情緒或引發更多的問題,這些反

應可以算是意識的提昇。簡單一點來說,藝術

能引發我們對生活的思考或自我審視。

千篇一律的生活或過多的指引,往往令生活產

生鈍感,因為在規條之下,大家只需要按本子

辦事便行了,不用詢問原因。在大學修讀藝術

之前,我對藝術只有刻板的認知,只是關乎大

師經典和繪畫,亦不覺得考試的模式有甚麼問

題,因為教育局定下來的,反正就是每個人都

這樣考就行了。就連高考時職業輔導組的老師

或同學都憂心地看着我:「真的要讀藝術嗎?

讀設計比較好喔,起碼能賺錢,藝術就只是畫

畫而已,沒甚麼用啊。」若干年後的今天,也

只能說這些概念都錯得離譜,除了苦笑外,我

們還可以怎樣去澄清這種被定形的觀念呢?很

多人也有着會考後因為學校高中課程中沒有藝

術科而不被計算藝術科成績的經驗,藝術的價

值似在我們的教育機制中被無情的否定,

那藝

術的考核意義何在?

這相信已經是一個陳年的問題,比起「生活便

是藝術」更老掉牙,但自2

00

9

年新高中課程

(DS

E

)轉制後所帶來的革新,藝術教育真的

有在慢慢地改變嗎?

「教育局設定的課程範圍開

放,老師對此很難掌握」

早前由非牟利藝術團體art-at-

all舉辦的「教師培訓及藝術家駐

校計劃」及「香港傑出學生藝術

家獎」(O

SAAward

)便是一連

串探討藝術教育模式的活動,由

舊制轉到DSE,我們的藝術教育

有否改善?新的走向又如何?老

師和學生又面對甚麼困難?計劃

的統籌經理方韻芝從2010年起

便開始與學校合作籌辦藝術家駐

校的活動,當年1aspace

的「城

市遊學」,便是因為DSE

轉制而

開始。方韻芝解釋,舊制的藝術

科考核是以素描和繪畫等的技巧

再加作品集為主,雖然考試的評

核標準使大家都用同一種模式去

創作,但老師能比較容易去指導

a

學生。而DSE

的視覺藝術科比

較着重思考及匯報,校本評核中

要以一個題目在三年內創作四件

作品,公開考試中多了當代藝術

的題目,考生需要以文本作答,

以文字分析與比較兩件不同的作

品。

「老師未必熟悉當代藝術的脈

絡。而且教育局設定的課程範圍

開放,老師對此很難掌握。」方

韻芝表示,這樣的確令老師和學

生都難以適從,因為整個藝術界

的藝術都在不斷的變化,老師要

從舊的形式追上現在的藝術發展

有一定的難度,他們要重新去學

習和理解,當中牽涉到的層面也

很廣泛,包括文化、政治、哲學、

理論、物料等議題。若對當代藝

術沒有想像,更是難以理解,所

Page 74: 三角志 - 第53期 | Oct 2015

目錄Contents

08............................

.........回望不安,留

住溫柔——張施烈談

《觀看與被觀看 II》

Exhibition展覽全記錄

11....................

........................

........................

....................藝

術介入政治——

KeithHaring

Exhibition展覽全記錄

14.............

..............羅

丹,我思故我

在的《沉思者

》@法國巴

黎羅丹美術館

(MuséeR

odin)Ar

tJourney

藝術之旅

18.........

..............

..............

...........還原「毒后」真面——

AMYNow

Showing現

在上映04..............................................

...............逝者已矣,生者如

斯:「訣」作為告別備忘錄

Exhibition展覽全記錄02....................................................

....................考試制度背後的藝術 Feature專題故事

#532015Oct

isual視 藝 版Art

從 這 邊 讀 起

21.......

............

............

.....從南國說起——

續談侯孝賢的電影

NowSh

owing

現在上映

Page 75: 三角志 - 第53期 | Oct 2015

關注香港

藝術動態

Arts

藝頻快訊Arts News Weekly

電郵訂閱

歡迎

每週為你送上香港最新藝術新聞:www.arts-news.net/newsletter

盡瀏藝術新聞熱點

延伸

藝術視野

Page 76: 三角志 - 第53期 | Oct 2015

ISSUE 53/乙

未年

八月

至九

月Oct 2015

文 化 + 藝 術 + 報 道#532015Oct

www.arts-news.net

藝術推廣新聞頻道

考試制度背後的藝術

逝者已矣,生者如斯:

「訣」作為告別備忘錄

回望不安,留住溫柔—

張施烈談《觀看與被觀看

II

藝術介入政治—

—K

eit

h H

arin

g

羅丹,我思故我在的《沉思者》

法國巴黎羅丹美術館(M

us

ée

Ro

din

還原「毒后」真面—

—A

MY

從南國說起—

續談侯孝賢的電影

© R

ay

mo

nd

La

m (

Mu

r N

om

ad

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