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5
中中中中中中 一、 中中中中中 中中中中 中中中中中中 中中中中中中 中中 中中中中中中——中中 中中中中 中中中中中

一、中国古代教育 古代教育家 科举制度 书院 二、中国现代教育 九年义务教育 高中 普通高等教育 —— 大学 研究生院 大学生就业

Embed Size (px)

DESCRIPTION

一、中国古代教育 古代教育家 科举制度 书院 二、中国现代教育 九年义务教育 高中 普通高等教育 —— 大学 研究生院 大学生就业. 教 育. 中国古代教育. 在中国汉字里,教育,拆开来就是 教 书 育 人。所以,教育在中国,最早是以一种师徒的关系来传承的,并且古代中国人信奉 “一日为师,终身为父” ,师父对徒弟,就象父亲教育儿子一样,先教做人的道理,然后才是传授知识。就象孔子和他的三千弟子,孔子对他们的教导,也是以道德理法为首,然后才是文化政治哲学等。. 古代的教育家. - PowerPoint PPT Presentation

Citation preview

一、中国古代教育

古代教育家

科举制度

书院

二、中国现代教育

九年义务教育

高中

普通高等教育——大学

研究生院

大学生就业

教 育

中国古代教育 在中国汉字里,教育,拆开来就是教书育人。所以,教育在中国,最早是以一种师徒的关系来传承的,并且古代中国人信奉“一日为师,终身为父”,师父对徒弟,就象父亲教育儿子一样,先教做人的道理,然后才是传授知识。就象孔子和他的三千弟子,孔子对他们的教导,也是以道德理法为首,然后才是文化政治哲学等。

古代的教育家 早在三千多年前的西周时代,中国就已经

有了学校,教育开始有了雏形。但真正让中国的教育闻名于世的,是春秋战国时期的伟大教育家孔子( confucian)。他的儒家学说,主张以“仁”治天下,以“礼”规德行,奉行“中庸”思想。和其他的教育家不同,孔子并没有任何著作流传于世,只有一部他的弟子记录他日常言行和论教的书籍--《论语》。

科举制度--延续了一千多年的考试制度

所谓科举,就是分科取士,推举贤良,是 起源于隋朝的一项官方选拔赛,要过五关斩六将。考试的内容,比现在考试的种类单一许多,相当于就写篇论文,或者吟诗作对,但是在古代,这是参与政治的唯一途径,万一考取了状元说不定还能当上皇帝的乘龙快婿,仕途无量,所以,竞争也很激烈。科举制度在明朝时期最为鼎盛,考试分为乡试、会试和殿试。考过的人分别称为举人、贡士和进士。而状元,就是进士里头的 No.1。

三年一次乡试,乡试后第二年会试,会试后当年举行殿试,所以说科举考试也是一场马拉松,常有人考着考着就白了头。中国古代有个典故叫范进中举,说的就是一个叫范进的人,考了三十几年的乡试,最后终于考上举人也已经五十多岁,由于欣喜过度,竟然发了疯。科举制度虽然也选拔出不少优秀人才,但是由于它本身存在的种种弊端,所以最终也不免走向衰亡。在清朝末年,政府废除了科举制度。

古代的学校--书院 书院的名字始于唐代,分官私两类,但都

不是聚徒讲学的教育组织,有的是藏书的地方,有的是文人士子治学之地。唐朝由强盛走向衰落,政治腐败,文教事业也受到严重冲击。于是一些学者纷纷到一些清静、优美的名胜之地读书治学。此后,归隐山林、论道修身,聚徒讲学之风逐渐兴起。

北宋时期形成较完备的书院制度,成为中国传统的教书育人的地方。到了宋代,许多著名的学者在书院讲学,提高了书院的教学水平,扩大了书院的影响。

中国四大书院之一—

岳麓书

中国现代教育 在清朝末期,中国国力衰退,政府中的有识之士一

致把救国之道转向了教育,将 “兴新学、办学堂”作为重要的救国方略。创办了一批培养实务人才的新式学堂。一般认为, 1862 年创设的京师同文馆,是中国第一所按照西方教育模式建立的学校。学堂以培养从事翻译和外交人才为主,早期设置的课程主要是外文与中文。后来增设了近代西方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学科,如数学、物理、化学、天文学、机械学、航海学及国际法学、政治经济学。同文馆是中国官办教育引进西方文化的开端,也是近代中国高等教育的开始。

此后,各地陆续兴办了 30 多所新式学堂。与传统教育不同,学校不仅培养官员,而且培养专业人才,逐渐形成了早期的工程教育和高等教育。

19 世纪末,出现了中国第一批近代大学。创办于 1895 年的北洋大学堂,是我国最早的工科大学,为天津大学的前身。创办于 1896年的南洋公学,为上海交通大学的前身。

在向西方学习的过程中,开始了最初的留学教育。 1872 年,清政府派遣首批 30 名学生赴美留学,先后共派遣留美学生四批 120 人,其中包括著名的铁路工程师的詹天佑。

中国现代教育之父 --蔡元培 蔡元培毕生致力于中国教育改革,

以西方现代教育的基本原则来改造清朝末期的学制,鼓励自由、民主、平等的教育原则 ,同时主张推广和普及女子教育,开创了男女同校学习的历史。

新学制的实施,推动了中国教育的改革,形成了从幼儿园到大学的现代教育体系雏形。

九年义务教育九年义务教育 国家规定凡年满6周岁的儿童,不分性别、民族,应当入学接受规定年限的义务教育。

九年义务教育包括小学 6 年,初中 3 年 对接受义务教育的学生免收学费 主要课程:小学:语文、数学、自然、音乐、美术、 体育、英语初中:语文、数学、英语、政治、历史、地理、 生物、物理、化学

普及九年义务教育普及九年义务教育 九十年代初,中国政府提出到 20 世纪末基本普及九年义

务教育。 10余年来,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取得一定成果 截止到 2000 年底,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人口占全国人口

的比例从 90 年代初的 40%左右提高到 85% ,全国小学学龄儿童入学率从 1990 年的 97.8%提高到 99%

初中毛入学率(初中在校生人数与规定年龄组人口数的比例)从 1990 年的 66.7%提高到 2002 年的 92%

据 2000 年在巴西召开的九个发展中人口大国教育部长会议公布的数据显示,中国的小学入学率、初中入学率均位于九个国家的前列。

普通高中

• 九年义务教育以后,很多学生会选择考取普通高中,进而考取大学。普通高中的学制为3 年,不再是义务教育,而要收取学费。

• 由于高中学校数目有限,所以很多学生没有机会进入普通高中学习,这些学生会选择中等职业教育,比如中专、职业高中、技工学校,学会一项专门的技术。 2004 ,中国有15998 所高中,招生人数为 822万人,占初中毕业生的 40%;中等职业学校招生人数为 566万人,占初中毕业生的 27%

高考• 一般每年的 6 月全国举行高中升大学的考试,简称高考。

• 1905 年,中国建立高考制度,曾经一度中断过 10 年。 1977 年恢复高考制度,全国共有570万人报考,而录取人数仅为 21万,录取比例仅为 4 %。当时能够进大学读书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情,于是那些通过考试的学生被称为“天之骄子”。

• 2006 年,全国有 950万学生参加高考,大学本科招生计划达 260万,录取比例高达 28%。可是还是不能满足学生的要求,在很多父母看来,高考是孩子一辈子的大事,考上好大学就能找好工作,就可以有很好的发展。所以高考受到全社会的重视

• 高考的方式:中国的教育部门于1998年下半年提出了“3+X”的高考科目设置改革方案。根据该方案,学生们在两天的考试期间需要完成语文、数学和英语这三门必考科目,各高校还可根据专业要求从中学的物理、化学、生物、政治、历史、地理6个科目或综合科目中确定一门或几门考试科目作为X提供给考生

大学扩招大学扩招 由左图可以看出,由左图可以看出, 19901990--

19981998 年,中国普通高等教育规年,中国普通高等教育规模一直保持在一个比较稳定的水模一直保持在一个比较稳定的水平。平。 19991999 年,大学开始大规模年,大学开始大规模扩招,招生人数为扩招,招生人数为 159.7159.7万人,万人,比比 19981998 年增加年增加 4747%%

19991999 年中国普通高校招生数大年中国普通高校招生数大幅扩大后,毛入学率(高等学校幅扩大后,毛入学率(高等学校在校生人数与规定年龄组人口数在校生人数与规定年龄组人口数的比率)提高到的比率)提高到 10.510.5%,%,为了为了达到国际上规定的达到国际上规定的 1515%的大众%的大众化水平,从化水平,从 19991999 年-年- 20042004 年,年,招生规模持续扩大,年平均增长招生规模持续扩大,年平均增长率为率为 27.1427.14%%(如图)(如图)

普通高等教育规模

0

100

200

300

400

500

1989 1992 1995 1998 2001 2004 2007

年度高校招生人数

单位:万人

国家经费投入国家经费投入 自自 19991999 年大学扩招以来,年大学扩招以来,普通高等教育经费投入不断普通高等教育经费投入不断增多,增多, 20032003 年经费投入年经费投入是是 19991999 年的年的 1.51.5倍,可倍,可是由于大学规模增长过快,是由于大学规模增长过快,造成学生平均教育经费出现造成学生平均教育经费出现下降的趋势(如下降的趋势(如图),图), 20032003 年生均经费年生均经费比比 19991999 年年下降下降了了 77 %。%。许多学者认为,生均经费的许多学者认为,生均经费的下降不利于教育质量的提高,下降不利于教育质量的提高,国家应该加大经费的投入。国家应该加大经费的投入。

普通高等教育生均教育经费

15600

15900

16200

16500

16800

17100

1998 1999 2000 2001 2002 2003 2004

年度普通高等教育生均经费

单位:元

经费投入来源经费投入来源 在绝大数国家,财政性经费是本国教育经费最主要的来源。在绝大数国家,财政性经费是本国教育经费最主要的来源。从从 19891989 年开始,中国高等教育实行成本分担制度,财政年开始,中国高等教育实行成本分担制度,财政性教育经费投入占我国普通高等教育经费的比例不断下降,性教育经费投入占我国普通高等教育经费的比例不断下降,19901990 年该比例为年该比例为 8383%,%,而到了而到了 20032003 年为年为 47.947.9%。%。与与此同时,学杂费占高等教育经费投入的比例大幅提此同时,学杂费占高等教育经费投入的比例大幅提高,高, 19901990 年该比例为年该比例为 0.50.5%,%, 20032003 年为年为 2929%。%。中国中国高等教育经费来源呈现高等教育经费来源呈现““二元化趋势二元化趋势””,主要来源于财,主要来源于财政投入和学费政投入和学费

中国普通高等教育经费的其他来源还包括社会捐赠投入、中国普通高等教育经费的其他来源还包括社会捐赠投入、民间企业办学投入等,不过比例都很低。比如民间企业办学投入等,不过比例都很低。比如 20032003 年社年社会机构对高等教育的捐资助学仅占整个经费总额的会机构对高等教育的捐资助学仅占整个经费总额的 1%1%

(如下图)(如下图)

2003年普通高等教育财政性经费和学费比例

0%10%20%30%40%50%60%70%80%90%

1989 1992 1995 1998 2001 2004

比例

财政性经费比例学费比例

2003年普通高等教育经费来源比例

49%

3%1%

29%

18%

财政性教育经费 社会团体办学经费捐资集资经费 学杂费其他经费财政性经费比例=普通高校财政性财政性

经费投入经费投入 // 普通高校总经费普通高校总经费

学费比例=普通高校学费学费比例=普通高校学费 // 普通高普通高校总经费校总经费

大学学费制度大学学费制度 中国大学学费制度的改革:中国大学学费制度的改革: 在在 19891989 年以前年以前,高等教育在,高等教育在

中国是免费的,是一种纯公益中国是免费的,是一种纯公益的消费;的消费;

19891989 年年,中国一部分大学开始,中国一部分大学开始对一定比例的学生收取学费和对一定比例的学生收取学费和住宿费,每年住宿费,每年 100100元到元到 300300元元 ;;

从从 19891989 年到年到 19961996 年年,形成,形成普通高等教育收取学费和免费普通高等教育收取学费和免费并存的局面;并存的局面;

19971997 年年,全国所有高校实行并,全国所有高校实行并轨招生制度,即对所有学生收轨招生制度,即对所有学生收取学费(如图),学费水平持取学费(如图),学费水平持续增长续增长

0

1000

2000

3000

4000

5000

生均学费

1990 1992 1994 1996 1998 2000 2002

年度

生均学费增长情况

单位:元

年度年度 人均人均 GDPGDP(元)(元) 生均学费(元)生均学费(元) 增长速度增长速度 比例比例

19901990 16341634 25.1725.17    1.54%1.54%

19911991 18791879 93.7093.70 260.00%260.00% 4.99%4.99%

19921992 22872287 209.78209.78 110.46%110.46% 9.17%9.17%

19931993 29392939 408.50408.50 69.78%69.78% 13.90%13.90%

19941994 39233923 937.14937.14 84.88%84.88% 23.89%23.89%

19951995 48544854 1225.161225.16 11.65%11.65% 25.24%25.24%

19961996 55765576 1481.841481.84 11.69%11.69% 26.58%26.58%

19971997 60546054 1859.701859.70 22.07%22.07% 30.72%30.72%

19981998 63086308 2144.722144.72 16.26%16.26% 34.00%34.00%

19991999 65516551 2921.712921.71 38.17%38.17% 44.60%44.60%

20002000 70867086 3463.603463.60 18.08%18.08% 48.88%48.88%

20012001 76517651 3927.873927.87 12.62%12.62% 51.34%51.34%

20022002 82148214 4324.444324.44 11.00%11.00% 52.65%52.65%

20032003 91019101 4561.894561.89 4.23%4.23% 50.13%50.13%

20042004 1056110561 4857.084857.08 2.46%2.46% 45.99%45.99%比例=生均经费 / 人均 GDP 数据来源:《中国统计年鉴》

从从 19901990-- 20042004 年生均学费费来看,虽然上涨的年生均学费费来看,虽然上涨的幅度在下降,但每年都在不断增加,到了幅度在下降,但每年都在不断增加,到了 20042004 年,年,全国生均经费达到全国生均经费达到 48574857元,是元,是 19901990 年的年的 193193倍。倍。

从生均学费占人均从生均学费占人均 GDPGDP 的比例来看,的比例来看, 19901990 年生年生均经费仅占人均均经费仅占人均 GDPGDP的的 1.54%1.54% ,到了,到了 20042004 年为年为46%46% ,增长了将近,增长了将近 3030倍。倍。

学费的增长给家庭居民带来巨大的负担,国家一方学费的增长给家庭居民带来巨大的负担,国家一方面规定学费收取的标准,稳定学费水平;另一方面面规定学费收取的标准,稳定学费水平;另一方面利用助学贷款政策,减轻居民的压力。利用助学贷款政策,减轻居民的压力。

大学资助政策• 中国现有的学生资助政策包括奖学金、助学金、勤工俭学、

学费减免、学生助学贷款制度等。其中助学贷款制度是最主要的贫困生资助机制,资助额占学生总资助的 50%

• 助学贷款额度:贷款人数不超过在校学生 20%的比例,每人每年最高不超过 6000元贷款限度

• 助学贷款的还款年限: 6年• 助学贷款的利息:借款学生在校期间的贷款利息全部由财

政补贴,毕业后全部自付 • 国家助学贷款真正启动于 1999 年,因为起步时间晚,所

以助学贷款的普及面还不是很广。截止 2005 年底,全国应开办国家助学贷款的 1714 所普通高校中,还有 248 所高校的国家助学贷款工作尚未启动;部分省区或高校虽然启动了这项工作,但获得贷款的人数和金额仍然偏低。

清华大学 校门

教学楼

食堂

大学校园生活 大学生公寓

学生寝室

学生自习教室

大学生自己拍的

毕业纪念 video

研究生院 研究生院的学生 攻读硕士和博士学位,硕士学位的攻读年限是 2- 3 年,博士为 3- 5 年

近年来中国研究生的招生规模也在扩大,据统计, 2003年研究生院共 招收研究生 26.89万人,比上年增加 6.63万人,增长 32.72% ,在校研究生已经达到 65.13万人

尽管中国研究生教育以较快的速度增长,但与发达国家相比,中国研究生的比例结构还不十分合理。发达国家的本科生、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生的比例是 25: 10: 1 ,而中国的本科、硕士生、博士生的比例是 36: 4.2: 1 。与国外发达国家相比,美国 10个硕士才培养一个博士,而中国 4.2个硕士就培养一个博士,从而造成博士生的培养质量、科研资金等无法得到保障。所以国家的政策是:

扩大硕士生招生规模,控制博士生招生数量

大学生就业大学生就业

20062006 年大学生就业十大热门专年大学生就业十大热门专业业

序号 专业 总需求(人)1 机械设计与制造类 111883

2 计算机科学与应用类 83652

3 信息与电子类 70576

4 市场营销 69712

5 管理类 61247

6 建筑类 50472

7 电气工程及自动化 41945

8 英语 35932

9 医药卫生 31756

10 财会 29951

20052005 中国大学生最佳雇主中国大学生最佳雇主• 由中国著名的人才招聘网站组织的调查显示: 海尔、 IBM 、宝洁、联想、华为、中国移动、 微软、 LG 、西门子和 GE入选最佳雇主 TOP 10 • 评选标准:薪酬、文化、品牌• 结论: 1 、外资企业优势依然明显,许多大学生毕业后希望到外企工作; 2 、耐用消费品、电信、快速消费品、 IT 、金融、咨询、互联网、汽车、房地产和批发零售等行业成为大学生眼中的十大热门行业

知识失业现象知识失业现象• 一般来说,失业者通常都是文化程度较低、缺乏

一技之长的劳动者。但是,近几年,中国的劳动力市场却出现了一种前所未有的奇怪现象,就是过去认为不可能失业的高学历高知识群体开始加入失业队伍,而且呈逐年扩大的趋势。许多专家也把这种现象叫做“知识失业”。

• 2006 年,全国应届大学毕业生已签约和已有意向的人数仅为 49.81%,不到毕业生总数的一半。拿就业形势相对较好的北京来说,也差不多有 40%的大学毕业生未能在离校时找到工作。

中国大学生就业率中国大学生就业率• 据调查,知识失业在各个国家

不同程度的存在。而在发展中国家的工业化过程中尤为明显。比如,在上世纪 50 年代初,印度的大学毕业生失业总数为 2万人左右,占全部失业人数的12%; 70 年代达到 120万人,占失业人数的 20%左右; 80年代大学毕业生失业人数却多达 150 多万人。

• 我国的高知识群体失业现象主要出现在上世纪 90 年代中后期。据统计,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率在 1996为 93.7%, 2005年为 72.6%,总体呈下降趋势。

大学生就业率

0. 0%

20. 0%40. 0%

60. 0%80. 0%

100. 0%120. 0%

1994 1996 1998 2000 2002 2004 2006

年份

就业率

带来的问题带来的问题• 减少居民对教育的投资 世界银行在 1980 年代初对 44个处于不同经济发展阶段的国家高等教育收益率进行了统计,其中,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分别为 13%和 9% 。另据有关专家对我国 2000 年教育收益率的测算,我国的教育收益率仅为 8.47% 。这就说明,在我国接受教育可能得到的收益,不仅大大低于发展中国家,也低于发达国家的平均水平。教育收益水平不高不利于居民扩大对教育的投资

• 高知识群体的失业不仅是教育资源的极大虚耗,而且是家庭和社会资金的巨大浪费

对大学生个人来说,不仅有长达十几甚至二十几年的人生时间投入,而且还有家庭巨额的经济负担;对社会来说,每年以亿为单位的教育投资是政府财政支出中很重要的一笔,是巨大的社会投资,如果一个大学生在接受教育后失业,那么全部的教育投入将难以获得应有的回报。

• 高知识群体失业对抑制消费的影响也是显而易见的 一项全国范围的调查显示,继 2003 年大学生遭遇就业难后, 2004 年大学毕

业生的起薪将比上年降低 25%至 30% ,而 2005 年的月薪较之前一年 又有下降,这无疑会减少国内的消费

原因原因• 大学生不愿意回到农村或中西部地区就业 大学毕业生在选择工作时一般会首先考虑留在城市,很少从一开始就

考虑去农村。据估算,在城市大学毕业生占总人口的比重可能超过了20% ,而在农村则不到 1% 。同时由于户口、社会保障、生活条件等因素,学生大量积压在大中城市和东部沿海地区。造成的局面:一方面高知识群体在城市或东部地区大量积压,另一方面却是广大农村或西部地区人才资源严重匮乏。正是这样的格局,导致了高知识群体的局部性过剩。

• 我国产业结构的失衡,工业的发展难以承受高知识人才 目前,我国的产业结构虽然得到了很大的提升,但依然呈现出产业集

中度低、产品结构落后、地域布局不合理、技术水平低等特征。换句话说,现行较为落后的产业结构难以承受由于高考扩招、留学人员大量回归等带来的劳动力结构猛然升级,从而形成的短期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