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9
1 第第第 第第第第第第第第第第第 . 第第第第第第第第第第第第第第第第第 第 . 第第第第第第第第第第第第

第七章 社会主义改革和对外开放

Embed Size (px)

DESCRIPTION

第七章 社会主义改革和对外开放. 一 . 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二 . 对外开放是中国的基本国策. 第一节 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与发展. 一、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 人类社会是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中向前发展的。 在阶级社会里,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直接表现为阶级矛盾和阶级斗争,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1 ,毛泽东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理论. 消灭了剥削制度和剥削阶级的社会主义发展的动力是什么呢? 马恩分析了资本主义社会以前人类社会基本矛盾运动一般规律;但对社会主义社会的矛盾没作具体分析。 - PowerPoint PPT Presentation

Citation preview

Page 1: 第七章  社会主义改革和对外开放

1

第七章 社会主义改革和对外开放

一 . 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二 . 对外开放是中国的基本国策

Page 2: 第七章  社会主义改革和对外开放

2

第一节 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与发展

一、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人类社会是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中向前发展的。

在阶级社会里,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直接表现为阶级矛盾和阶级斗争,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Page 3: 第七章  社会主义改革和对外开放

3

消灭了剥削制度和剥削阶级的社会主义发展的动力是什么呢?

马恩分析了资本主义社会以前人类社会基本矛盾运动一般规律;但对社会主义社会的矛盾没作具体分析。

列宁认为社会主义社会对抗消失了,矛盾依然存在;但对社会主义矛盾运动的规律未作系统阐述。

斯大林早年认为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动力是精神与道义上的一致;晚年认识到仍存在着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的矛盾。

1,毛泽东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理论

Page 4: 第七章  社会主义改革和对外开放

4

毛泽东提出了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仍然是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的矛

盾的著名论断 1 )社会主义社会仍然存在着矛盾,正是这些矛盾推动

着社会主义社会向前发展。是社会主义社会前进的根本动力。

2 )阐明了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性质与特点 --- 又相适应又相矛盾,人民利益根本一致基础上的非对抗性矛盾。

3 )提出了通过社会主义制度本身解决基本矛盾的思想。依靠自身的力量,进行调整得到解决。

4 )进一步分析了我国的社会矛盾 ---- 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

Page 5: 第七章  社会主义改革和对外开放

5

20 世纪 50 年代末后,毛泽东对我国社会基本矛盾的具体分析和判断也发生了失误,认为阻碍生产力发展的因素是所有制规模太小,是存在阶级矛盾和阶级斗争,因此以阶级斗争为纲,“抓革命促 生产”,结果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

Page 6: 第七章  社会主义改革和对外开放

6

2 ,邓小平对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理论的丰富与发展

“ 关于基本矛盾,我想现在还是按着毛泽东同志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一文中的提法比较好。”

“ 当然,指出这些基本矛盾,并不就完全解决了问题,还需要就此作深入具体的研究。”

Page 7: 第七章  社会主义改革和对外开放

7

邓小平肯定了毛泽东关于社会基本矛盾的观点,并进一步确认必须通过改革与生产力不相适应的生产关系、上层建筑来解放生产力的问题,通过改革不相适应的经济、政治、科技、教育等体制,建立起充满生机和 活力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 及其他体制,才能促进生 产力发展。

Page 8: 第七章  社会主义改革和对外开放

8

主要内容 1 )判断生产关系与生产力是否相适应,

要从实际出发,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主要看它是否适应推动生产力的发展。

2 )社会主义社会依然存在解放生产力的问题。

3 )把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主要矛盾和根本任务统一起来。

指出解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主要矛盾的途径是改革。

Page 9: 第七章  社会主义改革和对外开放

9

(一)改革是一场新的革命,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发展是硬道理,是目的,我们要紧紧抓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集中力量把国民经济搞上去,任何时候都不能动摇;

改革开放是推动发展的动力,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必由之路,发展与改革是社会稳定和国家长治久安的基础。

二、改革是社会会主义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Page 10: 第七章  社会主义改革和对外开放

10

1 ,改革是一场革命理论的形成 十一届三中全会前后,邓提出实现四个现代

化是一场深刻的革命 1982-1984 年间,提出精简机构和农村改革是

一场革命 1985 年前后,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第

一次革命是推翻三座大山 1992 年南行讲话,指出,革命是解放生产力,

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 从而为社会主义建设开辟了新境界,为现代化的实现找到了新的动力源

Page 11: 第七章  社会主义改革和对外开放

11

2 ,改革的含义 广义的改革是指一切在不改变社会根本制度的前

提下 , 以和平的方式调整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以适应生产力发展性质、水平和要求的活动,这种活动的最终结果或多或少地引起社会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思想方式的变化。

狭义的改革,是指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发生的深刻改变我国社会贫穷落后状态的革命性改革,它的实质和目标是要从根本上改变束缚我国生产力发展的经济体制,建立充满生机和活力的体制,以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

Page 12: 第七章  社会主义改革和对外开放

12

3,改革的原因 主要有三条 1 )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经验和“文化大革命”结束后的严峻局势,迫使我们必须改革,不得不改革。

2 )新技术革命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迫使我们必须进行体制改革。

3 )改革是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必然结果,是社会主义的内在要求和社会主义题中应有之义

Page 13: 第七章  社会主义改革和对外开放

13

4,改革的对象、目的、原则、方法

改革的对象:经济体制等具体体制 改革的目的:发展社会生产力 改革的原则:改革必须坚持社会主义方向,

必须坚持两个重要的原则;一是以公有制为主体的经济;二是共同富裕。

改革的方法:有制度、有步骤、有领导地进行。

Page 14: 第七章  社会主义改革和对外开放

14

5 ,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 无论从改革在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方面所起的巨大作用看,还是其引起我国社会关系和社会生活变革的深度和广度看,都可以说是一场新的革命。

Page 15: 第七章  社会主义改革和对外开放

15

1) 改革是第二次革命,是相对于新民主主义革命而言的

2) 改革同革命一样,其性质是为了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

3) 改革引起了社会生活的深刻变化。同革命一样,具有根本性、广泛性与深刻性

4) 改革具有全面性,引起社会关系的全面变革。 改革是社会特定历史发展阶段的直接动力 江泽民结合新的实践,进一步发展了邓小平“改

革是第二次革命”的思想,强调一是必须坚持社会主义,而是必须进行社会主义改革。

Page 16: 第七章  社会主义改革和对外开放

16

6,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

是在坚持社会主义制度前提下,改革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一系列相互联系的环节和方面。

社会变革从广度和深度来讲,是一场革命,但这种革命又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社会革命,因为两种革命的条件不同、内容与对象不同、形式与手段不同

Page 17: 第七章  社会主义改革和对外开放

17

1 )条件不同 革命是阶级社会中阶级斗争的最高表现,

是被统治阶段推翻统治阶级的夺权斗争, ----压迫条件下的矛盾激化

改革是由执政党发动和领导,由本阶级群众参加的一种自觉的行动,

Page 18: 第七章  社会主义改革和对外开放

18

2 )内容与对象不同 革命是改变社会根本制度, -- 推翻三座

大山 社会主义改造的对象也是资产阶级,中心问题是国家政权,基本功能是改变社会形态。

改革是针对阻碍生产力发展和社会主义优越性发挥的各种体制和观念, ----- 是政策的重新选择,中心问题是发展社会生产力和提高人发群众的生活水平,基本功能是社会主义制度的巩固和发展,

Page 19: 第七章  社会主义改革和对外开放

19

3 )形式与手段不同 革命的最大特点是革命的主体和客体两极对

立,不可共生。大规模、急风暴雨式,阶级斗争、主要运用暴力手段

改革的最大特点不是改革主体和客体两极对立,而是主体与客体的共同发展。是在党的领导下有制度、有步骤地进行,依靠群众但不搞群众运动。

Page 20: 第七章  社会主义改革和对外开放

20

(二)“三个有利于”是判断改革和一切工作是非得失的标准

关于生产力标准,毛泽东早在 1945年党的“七大”上就提出:“中国一切政党的政策及其实践在中国人民中所表现的作用的好坏、大小,归根到底,看它对于中国人民的生产力的发展是否有帮助及其帮助的大小,看它是束缚生产力的,还是解放生产力的。”

邓小平早就强调“社会主义经济政策对不对,归根到底要看生产力是否发展,人民收入是否增加。这是压倒一切的标准。”

1992年南行讲话进一步概括到“判断改革和各方面工作的是非得失,归根到底要以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为标准。”

Page 21: 第七章  社会主义改革和对外开放

21

1 ,三个有利于标准是对生产力标准的坚持和发展

1 )“三个有利于”标准的实质是生产力标准。生产力标准:即一切有利于发展生产力的东西,都是符合人民根本利益的,因而是社会主义所要求的;一切不利于生产力发展的东西,都是违反科学社会主义的,是社会主义所不允许的。这是我们考虑一切问题的出发点,是评价和检验一切工作成败得失的根本标准。

有利于生产力发展的就是对的、应发扬的、提倡的;

不利于生产力发展的就是错的、应反对的。

Page 22: 第七章  社会主义改革和对外开放

22

2 )三个有利于标准是对生产力标准的深化和发展 综合国力提高——生产力发展的宏观表现 人民生活水平提高 -----衡量生产力是否发展的

直接尺度 ( 1 )共同体现了社会主义生产目的 资本主

义之所以灭亡不在于其道德标准,不在于其违背公平;而在于其失去了生产力发展的动力。

( 2 )体现了社会主义发展的完整性 综合国力并非只指经济力、科技发展,而且包含精神文明建设,包括国际影响力。它是一个主权国家生存与发展所拥有的全部实力及其国际影响力的合力。

是一个综合性的概念。

Page 23: 第七章  社会主义改革和对外开放

23

3 )“三个有利于标准”强调的是对改革开放的一些具体的政策措施,必须从抽象的姓“社”姓

“资”的争论中摆脱出来一方面不能认为凡是产生于资本主义的东西,都具有资本主义性质,都加以否定;有的东西不具有阶级性。另一方面对一些资本主义的东西也应加以“扬弃”利用。

当然,在改革性质问题上必须坚持社会主义方向。

Page 24: 第七章  社会主义改革和对外开放

24

三、改革是全面的改革由改革地性质决定 --- 改革的就是要从根本上

改变束缚我国生产力发展和社会发展的经济体制、政治体制、科技体制、教育体制、文化体制等各种具体制度,以适应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

全面改革中,经济体制改革是重点。

Page 25: 第七章  社会主义改革和对外开放

25

四、正确处理改革、发展与稳定的关系

坚持基本路线,要处理好改革、发展与稳定的关系:

第一 ,三者相互促进 发展是目的(发展是硬道理) 改革是动力(改革是第二次革命) 稳定是前提(稳定压倒一切) 第二 ,三者相互制约 .

Page 26: 第七章  社会主义改革和对外开放

26

做到: 1 )保持改革、发展、稳定在动态中的相互协调和

相互促进。稳定和协调也是相对的,不是绝对的。稳定的社会环境也离不开改革和发展,改革和发展是造成稳定的社会环境的物质基础。在社会稳定中推进改革和发展;在改革发展中实现和巩固稳定。

2 )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同社会可以承受的程度统一起来。

3 )把不断改善人民生活作为处理改革、发展与稳定关系的重要结合点。(人民群众既是改革发展的主体与动力,又是稳定的力量源泉和深厚基础)。

Page 27: 第七章  社会主义改革和对外开放

27

第二节 对外开放是中国的基本国策一、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 (一)中国对外开放的历程 (1) 主动开放(明中叶以前 <1500 年 > ) (2) 主动封闭( 1840 年以前) (3)被动开放( 1840─1949 ) (4)被动封闭( 1949─1971 ) (5) 主动开放( 1971 以后)

Page 28: 第七章  社会主义改革和对外开放

28

(二)毛泽东的开放理论 1,理论 (1)中国革命是世界无产阶级革命的一部分。 (2)提出中国的抗日战争应该接受世界人民的援助。

(3)提出要建立外交上的独立人格。 (4)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5)提出“三个世界”理论

Page 29: 第七章  社会主义改革和对外开放

29

抗日战争即将胜利的 1944 年 8月,

毛泽东就开始筹划“战后如何进行社会主义建设”问题了。他对美国驻华外交官谢伟思讲:“中国战后最急需的是发展经济。但缺乏独立发展经济所必要的资本主义基础。她自己的生活水平是如此之低,不能再进一步压低来提供所需的资本……美国不仅是援助中国发展经济的最适当国家,它也是能够充分参加中国发展经济的仅有国家”。

Page 30: 第七章  社会主义改革和对外开放

30

1945 年 4月,在党的“七大”报告中,

毛泽东进一步指出:将来的新民主主义中国,将在平等互利的原则上发展对外贸易和吸收外资,以促进中国的工业化。

1948 年 2月 7日,毛泽东在主持制订的党中央有关文件中指出:“凡外国人在华投资设立并主持的私营工厂、矿山或其他企业,一律不得没收或破坏,并允许其在服从民主政府法令和一定劳动条件下继续营业。”

Page 31: 第七章  社会主义改革和对外开放

31

1949 年 3月又指出 “ 在目前,我国政府机关对各资本主义

国家的外国人及外国机关团体,则应继续采取严正态度。但我们的对外贸易机关,对凡愿与我接洽商务往来的外国人及外国机关团体,则应采取积极和友好的态度,并可帮助他们解决一些困难。”

Page 32: 第七章  社会主义改革和对外开放

32

1949 年 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纳领》第 57条中,明文规定

“ 中华人民共和国可在平等和互利的基础上,与各外国的政府和人民恢复并发展通商贸易关系”。所有这些都充分说明:毛泽东建国前夕,就是主张“内外交流”和“对外开放”的,并将它作为新中国成立以后的一项“基本国策”,标志着毛泽东“对外开放”思想已基本确立。

Page 33: 第七章  社会主义改革和对外开放

33

1950 年 3月,毛泽东等中央领导看到国内有些人对中苏两国合资兴办企业一事不理

解的现象时指出: “ 为了利用外国资本主义以促进中国的工业化,某些事业和外资合营及成立这种股份公司甚为必要,不独和苏联,和各新民主主义国家,甚至和资本主义国家还可能在适当的条件下订立这种合营合同甚至租让合同。苏联在 1921 年以后实行新经济政策时列宁亦曾提出并曾出现一些租让企业。关于这些,中央准备作出适当的解释发表”。

Page 34: 第七章  社会主义改革和对外开放

34

1950 年 4月 1日,《人民日报》发表社论

指出,在目前我国经济落后、资金严重不足的情况下,“以吸收外国资本主义在平等互利的条件下参加我国的经济建设事业,就有了它的重要性。……对于人民政权来说,有条件地吸收外资参加经营企业(而不仅是简单的借款和聘用外国技术人才),以便使其‘发挥积极作用’,不但不是什么可怕的事情,而且是有利和必要的事情。”

Page 35: 第七章  社会主义改革和对外开放

35

《论十大关系》 “ 我们的方针是,一切民族、一切国家的长外都要学,政治、经济、科学、技术、文学、艺术的一切真正好的东西都要学。但是必须有分析有批判地学,不能盲目地学,不能一切照抄,机械搬运”,“外国资产阶级的一切腐败制度和思想作风,我们要坚决抵制和批判。但是,这并不妨碍我们去学习资本主义国家的先进的科学技术和企业管理方法中合乎科学的一面。……对外国科学、技术、文化,不加分析地一概排斥,和前面所说的对外国东西不加分析地一概照搬,都不是马克思主义的态度,都对我们的事业不利”。

Page 36: 第七章  社会主义改革和对外开放

36

60 年代,在会见日本黑田寿男时,毛泽东

对日本一些大企业愿意与中国进行经济往来表示极为赞赏和欢迎。并说,单是搞中小贸易,不和垄断资本搞贸易,意义就不完全,也不算大。后来又进一步明确指出:“如果需要,可以让日本人进来开矿、办厂。也可以让华侨投资建厂,先让他们得利,规定期限,若干年后按期没收”。这表明,毛泽东的“对外开放”思想,在原来基础上,又向前突破性地发展了一大步。即由过去“保护国外私营企业”、“向外国学习”,发展到“引进外资,兴办合资企业”。

Page 37: 第七章  社会主义改革和对外开放

37

2 、毛泽东的开放实践 (1)中国共产党从成立时起就是一个开放

的政党。 (2)努力建设与美国人民和美国政府的友

好关系。 (3)“ 一边倒”外交政策的提出 (4)打破封锁,走向主动开放

Page 38: 第七章  社会主义改革和对外开放

38

 首先,在军事上, 1950 年6月 27日,美国总统杜鲁门

发布的三顶命令: 第一、命令麦克阿瑟使用海空军的力量支援南朝鲜作战;

第二、命令美国海军第七舰队开入中国台湾海峡;

第三、命令加强对菲律宾、越南的军事援助。

Page 39: 第七章  社会主义改革和对外开放

39

1950 年9月 30日,周恩来声明:

– “ 中国人民决不能容忍外国的侵略,也不能听任帝国主义者对自己的邻邦肆行侵略而置之不理” .

Page 40: 第七章  社会主义改革和对外开放

40

朝鲜战争的消耗情况投入兵力

伤亡人数

耗费美元

物资吨

美国 120万 39万 830亿 7300万

南韩 160万 70万

中国 120万 36万 100亿 1100万

朝鲜 20万

Page 41: 第七章  社会主义改革和对外开放

41

志愿军战绩缴获 击落 击伤

飞机 11架 5249架 6484架

舰艇 12艘 327艘 225艘

坦克 374辆 1849辆 814辆

汽车 9239辆 3600辆 511辆

Page 42: 第七章  社会主义改革和对外开放

42

布莱德雷说:这是“美国所进行的一次代价最大、流血最多而又旷日持久、难于解决的战争。”是选择了“错误的地点、错误的时间、跟错误的敌人所进行的一场错误的战争。”

Page 43: 第七章  社会主义改革和对外开放

43

尼克松主义的要点: 第一,与欧洲盟国建立战略伙伴关系。 第二,以实力为后盾,抗衡苏联。 尼克松为改善中美关系作出的努力: ( 1 )撤退驻台湾海峡的舰队; ( 2 )放宽中美民间往来; ( 3 )恢复中美大使代办级谈判; ( 4 )公开表示,愿意访问中国。

Page 44: 第七章  社会主义改革和对外开放

44

其次,在对外经济交往上, 针对建国后美国等西方国家对我国的经济封锁

和禁运政策,毛泽东领导中国人民“以牙还牙”,后发制人。

建国后第 2 年,我们就先后同苏联、波兰、捷克、朝鲜、东德、匈牙利、罗马尼亚、蒙古、保加利亚和越南等国建立了政府间的贸易关系,并于 1951 年使我国的进出口总额达到 19.6亿美元,比 1950元增长了 73% ;使我国与上述国家的贸易额在我国外贸总额中所占的比重由1950 年 33.5% ,上升到 81.3% 。

Page 45: 第七章  社会主义改革和对外开放

45

据统计,在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 中国获得国外贷款总计达 36.4亿元。 苏联帮助我国建设了 156个重大建设项目, 东欧国家援建了 68个工程项目,为我国实行国民经

济的技术改造,提供了物质技术保证。 与此同时,我们还积极发展与亚非拉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的贸易关系。

我们还利用西方资本主义内部矛盾和西方国家某些商人迫切希望做生意的要求,以香港为基地,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与西欧等资本主义国家开展民间小额贸易。到 1952 年底,我国先后与英 、荷 、法 、瑞士、比 、芬 、意 、西德和日本等国家 贸易商签订了一系列贸易协定和协议合同,总值达 2亿美元以上 。

Page 46: 第七章  社会主义改革和对外开放

46

“ 文革”期间

虽然自 1966 年开始,受国内动乱的影响,我国进口额连年下降, 1968 年又中断了引进工作,但从 1972 年起我们不仅恢复了中断的成套设备和新技术的引进工作,而且从 1973 年起,经毛泽东亲自批准,我们用了 43亿美元,从国外引进了一批技术先进的成套设备和单机,其中包括 13套大化肥、 4套大化纤、 3套大电站、 1套烷基苯厂、43套综合采煤机组、 3套大电站和武钢 1.7米轧机等重大项目。这些项目的引进,增强了我国的工业生产能力,提高了我国现代化生产的技术水平,打破了多年来西方国家对我国的封锁局面,为我国进一步推行“对外开放”提供了雄厚了物质技术保证。

Page 47: 第七章  社会主义改革和对外开放

47

在国内经济和国防尖端科技建设方面 毛泽东号召全国人民“独立自主、自力更生”,“艰苦奋

斗”、“勤俭建国”,不仅提前恢复了国民经济,超额完成了第一个五年计划,为我国进行大规模的社会主义建设创造了条件;而且白手起家,由一个石油输入国变成石油输出国,结束了中国人使用“洋油”、“洋布”、“洋灯”的历史。

我国的科学家在一无图纸资料、二无进口原材料的基础上,1964 年成功爆炸了第一颗原子弹,不仅打破了帝国主义的原子垄断,也使赫鲁晓夫“中国没有苏联的帮助, 20 年内别想造出原子弹”的预言遭到了彻底破产。紧接着, 又 用两年零八个月的时间,先于法国等西方先进国家试制成功了氢弹。 使新中国在地球上站稳了脚跟,为打破西方封锁、遏制和威胁,鼓舞全国人民进行“反封锁”斗争,增强 “走向世界”的自信心,提高中国的国际地位, 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Page 48: 第七章  社会主义改革和对外开放

48

在外交建设上 毛泽东把“原则性与灵活性”结合起来,积极

开展各项外交活动,开创了新中国外交的新局面。

在坚持“独立自主”原则的前提下,不管意识形态、社会制度上的差别,采取 果断而灵活的外交政策,提出不管是建交还是没有建交的国家,不论是资本主义还是社会主义国家,只要坚持“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尊重中国的主权和领土的完整,不干涉中国内政,我们都积极争取与他们发展政治、文化、经济和贸易往来。同时积极开展各项工作,侧重反对美国帝国主义倡议、领导和执行的“封锁”、“遏制”政策。

Page 49: 第七章  社会主义改革和对外开放

49

与英国 1954 年 8月,毛泽东在会见以艾德礼为团长的英国工党代表团时向客人呼吁:我们走的是两条路,让我们做朋友吧,不仅经济上合作,而且政治上也合作。并倡仪中英之间,一要和平,二要通商。同年 10月,在会见英国有密切关系的印度总理尼赫鲁时,他又再次强调了同样的原则。他说:“尽管两国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不同,但两个政党或两个国家是完全可以合作的。如果邱吉尔愿意的话,我们可以同他合作”。

Page 50: 第七章  社会主义改革和对外开放

50

与法国 1961 年 2月 8日,毛泽东在杭州会见法国参议员、民主社会抵抗联盟主席密特朗时指出:墙有各种不同的墙,有意识形态的墙,有社会制度的墙,有外交关系的墙,也有经济关系的墙,这是暂时的现象。人民终究是要把墙拆掉的。他说,中法之间虽然还没建交,但人民来往和贸易往来还是可以进行的。正是由于毛泽东等中央领导的共同努力,所以法国在西方国家中才较早地承认我国,并与我建立了外交关系,这对打破美帝国主义对我国的封锁局面意义重大。

Page 51: 第七章  社会主义改革和对外开放

51

与日本 为打开中日两国相互关闭的大门,毛泽东不遗余力地全面开展工作,起初倡导实行“民间先行,以民促官”方针,通过广泛的民间贸易往来,逐步增进两国人民的了解和友谊。毛泽东认为,中日邦交正常化必须依靠两国人民的推动,首先做好日本人民的工作,让日本人民去推动日本政府。建国初期在毛泽东接见的外客中,以日本的批次、人数为最多。为促进中日邦交正常化做出较大贡献的日本人士浅沼稻次朗、铃木一雄、西园寺公一、松村谦三、石桥湛山、高崎达之助、冈崎嘉平太、黑山寿男、安井郁等等,都曾受到过毛泽东的亲自接见,并作了长时间的友好交谈

Page 52: 第七章  社会主义改革和对外开放

52

在 1971 年的第 26届联大上 中国得到世界多数国家,包括英、法、日等西方国家的支持,恢复我国在联大中的合法席位 .

“ 小球推动大球” 1972 年美国总统尼克松来华访问 ;尼克松为改善中美关系作出的努力:( 1 )撤退驻台湾海峡的舰队;( 2 )放宽中美民间往来;( 3 )恢复中美大使代办级谈判;( 4 )公开表示,愿意访问中国。

使新中国在国际上的外交处境大为改观,随着中美关系的缓和及中日两国的建交,世界上逐步出现了一股与中国“建交热”。截止 1979 年,世界上与我国建立正式外交关系的国家已达到110多个,彻底地粉碎了西方国家对我国的封锁阴谋。  毛泽东外交实践说明:他不但从来没有人为地把中国与世界割绝,反而通过多方努力,为中国后来全面推行“对外开放”政策,作出了巨大的、常人难以企及的贡献,从实践上开创了我国“对外开放”的先河。

Page 53: 第七章  社会主义改革和对外开放

53

3 、影响毛泽东开放成果的因素

毛泽东是主张对外开放的,但开放的效果并不显著,主要原因有:

1)客观上是美苏两个超级大国的封锁。 2)主观上是毛泽东的开放理论存在局限

性。

Page 54: 第七章  社会主义改革和对外开放

54

4 、毛泽东开放理论的局限性 (1) 考虑开放,政治多,经济少。认为应该在

政治上互相交往,互相支持,广交朋友;经济上却过于慷慨大方。

(2)认为应该防止国外资本主义经济的渗透。 (3)对主权非常重视,过分敏感。 (4)认为国际分工是资产阶级向外扩张的手段,

社会主义国家应该进行抵制; (5)认为西方国家的企业管理的目的是为了更多地剥削工人,没有借鉴的价值;

Page 55: 第七章  社会主义改革和对外开放

55

(6)认为垄断会产生停滞腐朽的趋势,工业发达国家的发展已经到了顶点,不会有什么重大的突破。

(7)没有处理好自力更生与引进外资、引进技术的关系;

(8)在开放中,讲斗争多,讲同一少。基本上实行对着干

Page 56: 第七章  社会主义改革和对外开放

56

(三)邓小平的对外开放理论 1980年中央工作会议邓正式使用“对外

开放”一词 1984年 12 届 3中全会,确定对外开放

是基本国策。

Page 57: 第七章  社会主义改革和对外开放

57

1 ,和平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 ⑴社会主义国家已经放弃世界革命战略,加快经济发

展,主张世界和平。 ⑵资本主义也面临经济调整和科技革命的挑战,必须继续发展经济和贸易。

⑶世界和平力量空前发展。 ⑷在核恐怖场势下,大规模的战争无异于以“杀人开始,以自杀结束”。

(5)“中国永远不称霸” 是中国外交政策的一个重要原则。邓小平说:“中国永远不称霸,也永远不当头”。

第一,中国人口众多,担子很重。第二,称霸不符合中国的社会制度,也不符合中国的国情。第三,称霸违背了国际民主政治的潮流。

Page 58: 第七章  社会主义改革和对外开放

58

2 , 对外开放是我国的基本国策 ----客观依据 ( 1 )这是对世界经济发展历史的深刻总结,

是生产社会化和商品经济、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开放是世界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

首先,对外开放,发展对外经济技术关系是生产社会化、国际化的客观要求。

其次,对外开放是世界经济一体化发展的客观要求。

再次,对外开放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

第四对外开放是当代世界经济和科技发展趋势的结果

Page 59: 第七章  社会主义改革和对外开放

59

( 2)这是深刻总结中国长期停滞落后的历史教训的结果。

“ 现在的世界是开放的世界。中国在西方国家产业革命以后变得落后了,一个重要原因就是闭关自守。”“十几年的经验教训告诉我们,关起门来搞建设是不行的,发展不起来”。

对外开放不是权宜之计,不是短期的,“最少五十年到七十年不会变。……即使是变,也只能变得更加开放。”

邓小平指出:“中国在西方国家产业革命以后变得落后了,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闭关自守。建国以后,人家封锁我们,在某种程度上我们也还是闭关自守,这给我们带来了一些困难。三十几年的经验教训告诉我们,关起门搞建设是不行的,发展不起来。” “经验证明,关起门来搞建设是不能成功的,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当然,像中国这样大的国家搞建设,不靠自己不行,主要靠自己,这叫做自力更生。但是,在坚持自力更生的基础上,还需要对外开放,吸收外国的资金和技术来帮助我们发展。”

Page 60: 第七章  社会主义改革和对外开放

60

(3) 这是清醒判断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国情和长远发展目标的结果

第一,完成现代化建设的艰巨任务要求对外开放。

第二,提高我国经济建设的效益要求对外开放。

第三,实现工业化要求对外开放。从二元经济向现代经济的转化要求扩大对外开放。

第四,实行对外开放,不仅为了解决当前经济建设中的矛盾和困难,而且也是我国生产力长期持续发展的客观要求。

Page 61: 第七章  社会主义改革和对外开放

61

( 4 )实行对外开放是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需要

把对外开放确定为长期的基本国策,不仅完全符合当代世界经济的发展趋势,而且也是加速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近切需要。是社会主义战胜资本主义的需要。

Page 62: 第七章  社会主义改革和对外开放

62

3,坚持对外开放与独立自主的统一

1 )对外开放与自力更生的关系,实质上是外因与内因的关系。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外因的作用最终要通过内因才能体现出来。同时,内因和外因也是互为条件、相辅相成的。因此,对外开放是在自力更生基础上的对外开放,在对外开放中必须始终坚持自力更生的方针。同时,也只有在对外开放的过程中,才能更好地坚持自力更生。

Page 63: 第七章  社会主义改革和对外开放

63

2 )坚持“独立自主,艰苦创业”的方针,赋予“独立自主”以新的时代内涵

邓小平指出:“我们一方面实行开放政策,另一方面仍坚持建国以来毛泽东主席一贯倡导的自力更生为主的方针。必须在自力更生的基础上争取外援,主要依靠自己的艰苦奋斗。”

首先,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必须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独立自主、自力更生、无论过去、现在和将来,都是我们进行现代化建设的立足点。

其次,自力更生不是闭关自守、盲目排外。 再次,必须正确处理对外开放与自力更生的关

系。把对外开放的立足点和归宿放在增强自力更生的能力上,在自力更生的基础上积极推进对外开放。

Page 64: 第七章  社会主义改革和对外开放

64

在对外开放中坚持自力更生的方针,要求做到:

第一,有自主的立场。 第二,自信的心态。 第三,有自立的功夫。 第四,有自觉的精神。

Page 65: 第七章  社会主义改革和对外开放

65

2 )借鉴和吸收世界各国创造的现代文明成果,做到为我所用,增强中华民族自立更生的能力

大胆吸收和借鉴资本主义社会创造的文明成果 资本主义,特别是一些发达国家,在经济、科技、

教育、文化和管理等方面,积累了许多有益的知识和经验。

人类社会所创造的文明成果,有许多东西是没有阶级性的,资本主义可以利用,社会主义也可以利用。

吸收和借鉴资本主义的文明成果,必然带来一些资本主义的腐朽东西。对待这些腐朽的东西,邓小平主张用法律和教育这两种手段来解决。

Page 66: 第七章  社会主义改革和对外开放

66

3 )正确看待对外开放带来的风险,并注意防范风险

对外开放有利也有弊。最大的风险,就是会带来一些资本主义腐朽的东西和消极影响,而这比起加速发展的积极效果,要小得多;而且是可以防范和抵御的。

Page 67: 第七章  社会主义改革和对外开放

67

实行对外开放政策不会导致资本主义。

从政治上讲,我们的国家机器是社会主义性质的,它有能力保障社会主义制度 ;

从经济上讲,我国的社会主义经济在工、农、商业和其他方面已建立了相当坚实的基础。

当然,实行对外开放,必须保持清醒的头脑,决不可忘掉国家的主权和安全放在第一位。

江泽民:在对外开放的过程中,必须是注意维护国家的主权和经济社会安全,注意防范和化解国际风险的冲击,防范和抵制各种腐朽思想和生活方式的侵袭。

Page 68: 第七章  社会主义改革和对外开放

68

二、对外开放是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开放

1 ,对外开放的过程 ----三个主要发展阶段 我国对外开放是从具体国情出发,采取分步骤、多层次、逐步推进的开放战略,已形成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的新格局。这一格局的形成,经历了三个主要发展阶段:

(1)试点和起步阶段 (1979——1983 年 ) 。主要是在广东、福建两省对外经济活动中实行特殊政策和灵活措施,目的在于发挥两省作为侨乡和毗邻港澳的人文、地理优势,抓紧有利的国际机遇先行一步,取得对外开放的经验, 1980 年,首先创办深圳、珠海、汕头、厦门四个经济特区。这是小平同志亲自倡导、设计并始终关注和支持的一项崭新事业,是我们党和国家一个重大决策。

在建设经济特区的伟大实践中,小平同志强调:“特区是个窗口,是技术的窗口,管理的窗口,知识的窗口,也是对外政策的窗口。”邓小平建设经济特区的思想,充分体现了一位社会主义改革家对中国式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伟大探索,并在这种探索中实现了理论和实践的重大突破。

Page 69: 第七章  社会主义改革和对外开放

69

(2) 向沿海地区扩展阶段 (1984——1991 年 ) 。对外开放逐步由点到线、由线到面在沿海地区推进,形成了覆盖 293个市县、 2.8亿人口、 42.6万平方公里的沿海开放地带。

1984 年,党中央、国务院在充分肯定经济特区窗口和试验作用的基础上,决定开放大连、天津等 14个沿海港口城市,并在这些沿海城市建设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

1988 年海南岛建省并成为最大的经济特区。 1990 年,中央决定开放开发上海浦东。为了进一步

完善我国的对外开放格局,在小平同志的支持下,中央制定了沿海地区经济发展战略,要求在整个沿海地区加快开放,发展外向型经济。

Page 70: 第七章  社会主义改革和对外开放

70

(3)加速步伐、全面推进阶段 (1992 年春至今 ) 。进入 90 年代以来,我国的对外开放已从沿海向沿江、沿边、内陆省区推进,相继开发开放沿长江 6个港口城市、沿陆地边境13个城市,以及一批内陆省份的省会城市( 自治区的首府 ) 。经过十几年的不断推进,开放地区已覆盖 354个市县、 55万平方公里、3.3亿人口。我国实行全方位的对外开放,就内容来说,不仅包括经济,而且包括政治、文化方面的交流与合作;就范围来说,不仅对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而且对前苏联和东欧国家、第三世界发展中国家开放,是全方位的开放。

Page 71: 第七章  社会主义改革和对外开放

71

2.我国对外开放的格局(由四个层次组成) 第一个层次是经济特区,现有深圳、珠海、汕头、厦门和海南省等五个经济特区。突出一个“特”字,一是对外经济活动中享有较大的自主权;二是对外商投资在税收上给予特殊的优惠;三是特区经济坚持几个“为主”,即建设资金以吸收和利用外资为主,经济成分以中外合资企业、合作经营企业和外商独资企业为主,产品以出口外销为主。经济特区是对外的窗口和基地,要把经济特区办成“技术的窗口,管理的窗口,知识的窗口,也是对外开放的窗口。”

第二个层次是开放沿海天津、上海等十四个沿海港口城市。在扩大利用外资,引进先进技术方面给予项目的审批权;外商投资给予税收和土地使用等方面的优惠政策;有条件的城市,经国务院批准可设置经济技术开发区,实行某些特殊的经济政策。

第三个层次是沿海经济开放区。从 1985 年— 1988 年,国务院先后确定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闽南三角洲、胶东半岛和辽东半岛为沿海经济开发区。

第四个层次是内地。

Page 72: 第七章  社会主义改革和对外开放

72

3.我国对外开放的主要形式 对外开放的领域要进一步拓宽,要扩大生产要

素的国际流动和国际交换,加快工业和贸易以外其他产业的对外开放,促进服务贸易的发展,逐步地、有条件地开放我国的服务领域。

迄今为止,我国对外开放的主要形式有: (1)利用外国贷款。 (2) 发展补偿贸易。 (3) 实行加工装配。 (4) 对外承包工程和劳务输出。 (5)吸收外商直接投资。 (6)合作开发。 (7) 国际租赁。 (8)境外发行债券和股票。 (9) 对外投资建厂。 1996 年底,中国在境外办企业 5 500多家,总投资 50亿美元。 (10)项目融资。

Page 73: 第七章  社会主义改革和对外开放

73

4 ,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逐步形成。

党的十五大报告明确指出:“对外开放是一项长期的基本国策。面对经济、科技全球化趋势,我们要以更加积极的姿态走向世界,完善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发展开放型经济,增强国际竞争力,促进经济结构优化和国民经济素质提高。”

Page 74: 第七章  社会主义改革和对外开放

74

所谓全方位开放,就是不论对资本主义国家还是社会主义国家,对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实行开放政策;

所谓多层次,就是根据各地区的实际和特点,通过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地带,开放沿边和沿江地区以及内陆中心城市的对外开放,充分发挥开放地区的辅射和带动作用;

所谓宽领域,就是立足于我国国情,对国际商品市场、资本市场、技术市场、劳务市场的开放,把对外开放拓宽到能源交通等基础产业以及金融、保险、房地产、科技教育、服务业等领域。

Page 75: 第七章  社会主义改革和对外开放

75

小平同志从沿海向内地逐步推进对外开放,实施沿海地区经济发展战略,实行全方位开放的思想,对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和推进我国现代化建设发挥了巨大作用。

2001 年 11月我国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标志着我国对外开放进入一个新阶段

Page 76: 第七章  社会主义改革和对外开放

76

三、不断提高对外开放水平 我国改革开放新阶段的战略目标和任务是: 1.转变对外贸易增长方式,提高对外贸易效

益。进一步扩大对外贸易的规模和改善外贸结构 ;

2.提高利用外资水平,加强对外资的产业和区域投向引导。进一步吸引外商直接投资,提高利用外资的质量和水平

3.切实维护国家经济安全(预测与自主创新 4.发展开放型经济,使国内经济与国际经济

实现互接互补

Page 77: 第七章  社会主义改革和对外开放

77

5.实施“走出去”战略,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的有机结合

“走出去”的内涵包括: 第一,鼓励能够发挥我国比较优势的对外投资,扩大国际经济技术合作的领域、途径和方式。

第二,鼓励和支持有比较优势的各种所有制企业对外投资,带动技术、设备、产品和劳务输出,形成一批有实力的跨国企业和著名品牌。

第三,支持有竞争能力的企业跨国经营,到境外开展加工贸易或开发资源。

第四,继续发展对外承包工程和劳务合作,在竞争中形成一批有实力的对外承包工程企业。

Page 78: 第七章  社会主义改革和对外开放

78

“引进来”和“走出去”,是我国实施对外开放战略的重要内容和两个不可分割的重要方面,二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引进来”是对外开放,“走出去”也是对外开放。 改革开放之初,限于条件,我们以“引进来”为主,取得了巨大成就。

经过 20多年的改革开放,我国实施“走出去”战略已经具备坚实的基础。

加快实施“走出去”战略,就是为了适应经济全球化的趋势和抓住加入世贸组织的契机,更有效地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优化资源配置,拓宽发展空间,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

Page 79: 第七章  社会主义改革和对外开放

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