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7
1 第第第第 20 第第第21 第第第第第第第第第 第第第第第第第第第第第第第第 ,, 第第第第第第第第第第第第第第第第第 第第第第第第第第第第第第第第第 第第第第 第第第第第 第第第第第第第第第第第第第第第第 第第第第第第 ,,, 第第第第第第第第第 第第第第第第第第第第第第第第第第第第 第第第第第 。, 第第第第第第第

第一章 資訊時代

  • Upload
    carlo

  • View
    34

  • Download
    0

Embed Size (px)

DESCRIPTION

第一章 資訊時代. 20 世紀末、 21 世紀初號稱資訊時代,電腦已經徹底改變人類的生活,對於首次接觸資訊相關課程的讀者而言,首重要務應該是「快速建立對電腦的認知」,在本章中,我們將介紹電腦的用途及發展歷史,並且討論電腦的特性以及組織成分。本章內容大多與日常生活有很大的關係,這正是資訊時代的最佳證明。. 由於電腦的普及,人類取得資訊的方式正進行徹底的轉變,而什麼是 『 資訊 』(information) 呢?它和 『 資料 』(data) 有何差別?簡單的說, 『 資訊 』 指的是「資料經過處理後所獲得有用的東西」。. 大綱. 1.1 電腦與生活 1.2 電腦的特性 - PowerPoint PPT Presentation

Citation preview

Page 1: 第一章    資訊時代

1

第一章 資訊時代

20 世紀末、 21 世紀初號稱資訊時代,電腦已經徹底改變人類的生活,對於首次接觸資訊相關課程的讀者而言,首重要務應該是「快速建立對電腦的認知」,在本章中,我們將介紹電腦的用途及發展歷史,並且討論電腦的特性以及組織成分。本章內容大多與日常生活有很大的關係,這正是資訊時代的最佳證明。

Page 2: 第一章    資訊時代

2

由於電腦的普及,人類取得資訊的方式正進行徹底的轉變,而什麼是『資訊』 (information) 呢?它和『資料』 (data) 有何差別?簡單的說,『資訊』指的是「資料經過處理後所獲得有用的東西」。

Page 3: 第一章    資訊時代

3

大綱• 1.1 電腦與生活• 1.2 電腦的特性• 1.3 電腦的演進

– 1.3.1 電腦的誕生– 1.3.2 電腦的演進歷史– 1.3.3 未來的電腦(第五代電腦)

• 1.4 電腦的種類– 1.4.1 電腦的分類– 1.4.2 個人電腦

• 1.5 電腦的組成– 1.5.1 硬體 (Hardware)– 1.5.2 軟體 (Software)

• 1.6 重點回顧• 本章習題

Page 4: 第一章    資訊時代

4

1.1 電腦與生活

• 早在 1940 年代,人類就開始發展電腦 (Computer) ,早期的電腦用途大多為科學計算,但隨著電腦技術的演進,至今電腦已經和我們的生活密不可分,居住在現代化的國家中,幾乎無時無刻與電腦有所接觸,甚至有時卻不自知。在此,我們簡單舉幾個電腦應用的例子,您可以想像一下,您離得開電腦嗎?– 自動控制:– 交通運輸:

Page 5: 第一章    資訊時代

5

– 文件處理:

– 教育訓練:

1.1 電腦與生活

製作統計報表是電腦常見的功能之一

電腦輔助教學

Page 6: 第一章    資訊時代

6

1.1 電腦與生活

– 休閒娛樂:

– 生產製造:

電影剪輯

機器人本身就是一部電腦

Page 7: 第一章    資訊時代

7

1.1 電腦與生活

– 醫療體系:

– 金融交易:電腦與醫療設備的結合

ATM 其實也是一台電腦,並與銀行主機連線

Page 8: 第一章    資訊時代

8

1.1 電腦與生活

– 行政業務:

– 電腦繪圖:

政府採購也已經上網

摩天大樓的電腦繪圖

Page 9: 第一章    資訊時代

9

1.1 電腦與生活

– 電腦模擬:

飛行模擬器也內含電腦控制

Page 10: 第一章    資訊時代

10

– 連線網路:

– 網際網路:

1.1 電腦與生活

樂透彩券也是電腦連線的一項應用

透過網路蒐集資訊非常方便

Page 11: 第一章    資訊時代

11

• 電腦之所以如此流行,是因為電腦具備了下列優點:– 速度快:

• 電腦擁有極高速的運算能力,因此取代了傳統的人工作業模式,特別是需要繁複且長時間的工作,諸如統計資料、申報所得稅、查詢電話號碼等等。

1.2 電腦的特性

【電腦速度的單位】:量測電腦速度的表示方法有兩種:一種是使用電腦內部處理速度來表示,例如:微秒 (ms)、奈秒 (ns)等,而時間為頻率的倒數,因此也可以使用百萬赫茲 (MHz)、十億赫茲 (GHz)等來表示。另外一種則是使用每秒可執行多少工作為準,例如每秒可執行多少百萬個指令 (MIPS;Million Instructions Per Second)、每秒可執行多少百萬個浮點數運算 (MFLOPS;Million Floating Operations Per Second)、每秒可執行多少個交易 (TPS; Transactions Per Second)。一般而言,MIPS通常使用在個人電腦、工作站、大型主機的運算速度量測, MFLOPS則使用於超級電腦等需要大量浮點數運算的機器運算速度量測,至於 TPS則使用於特定商業交易用途的電腦速度量測。

Page 12: 第一章    資訊時代

12

1.2 電腦的特性– 儲存能力強:

• 電腦的儲存能力在最近十年間,呈現倍數成長,目前市面上販售的個人電腦動輒可以存放數百億個位元組 (數十 GB) ,並且儲存媒體也一再推陳出新,五花八門,例如:軟碟、磁碟、光碟、磁帶等等。只要一片光碟片就能夠存放一部百科全書,因此想要使用電腦儲存整個圖書館的藏書資料,也絲毫沒有容量上的困擾。

【電腦容量的單位】:電腦儲存體容量的表示方法以二進制為主,一個二進制位數稱為一個位元 (bit;通常使用小寫 b 表示 ) ,8 個位元構成一個位元組 (Byte;通常使用大寫 B 表示 ) 。

位元組是電腦容量最常被使用的表示單位,不過目前電腦容量通常非常大,因此,我們常常會以 K Bytes (千位元組)、 M Bytes (百萬位元組 )、 G Bytes (十億位元組 )、 T Bytes (兆位元組)來描述電腦容量,詳見 2-1節。

Page 13: 第一章    資訊時代

13

1.2 電腦的特性

– 可靠度高:• 電腦可以處理的運算是非常精準的,並且電腦極少出錯,尤其是硬體上的錯誤更少。因此,比起傳統的人工作業來說,電腦確實可靠多了。然而,電腦並不是完全不會出現錯誤,但錯誤主要是由於人為因素所造成,就一套可信賴的軟體而言,人為因素所造成的錯誤,應該歸咎於程式設計師,例如 Y2K千禧蟲問題曾經使得全世界的電腦重新檢測一遍,但無論如何,電腦科技不斷地在進步當中,因此電腦仍舊是目前極可信賴的科技之一( Y2K問題也已經平安度過)。

【 Y2K千禧蟲問題】:歷史上最著名的電腦危機應該算是西元 2000年的 Y2K千禧蟲問題,嚴格來說, Y2K的錯誤並非全都是程式設計師的錯,之所以發生 Y2K問題,最主要還是因為現實的考量。在早期記憶體昂貴的年代,為了節省電腦記憶體空間,因此在儲存年份時,程式設計師通常只會記錄西元末兩位,所以可以記錄 1900~1999年,但到了 2000年時,由於電腦仍舊使用 00來記錄西元 2000年,因此產生 1900與 2000的混亂情況。

Page 14: 第一章    資訊時代

14

1.2 電腦的特性

– 具備通訊能力:• 隨著網路的發達,電腦的通訊能力獲得了更極致的發揮,我們可以透過網路來交換檔案、共享資源、收發電子郵件、搜尋資料。甚至電腦的通訊能力也可以用做網路電話、傳真、視訊等應用,由於所付出的代價比傳統通訊方式節省很多,因此也形成使用者的另一項選擇。

Page 15: 第一章    資訊時代

15

• 電腦並非毫無缺點,以下是大量應用電腦所帶來的問題:– 容錯能力:

• 電腦的高可靠度及運算儲存能力,使得現代人越來越依賴電腦,但電腦一旦出現嚴重錯誤時,將造成無法彌補的嚴重後果,因此電腦的容錯能力非常重要,例如股市交易所使用的主機存放大量交易資料、 ATM提款機與各銀行之中央主機連線,這些都是不允許出現錯誤的應用。對於這些特殊要求,特定用途的電腦通常能夠允許某些錯誤的產生,並且立即恢復功能,當然這也必須付出較多的成本。但當系統的容錯能力不足時,仍會造成嚴重後果。

– 健康問題:• 由於現代人長時間使用電腦,因此容易造成對健康的危害,例如視力減退,頸部、背部、腿部僵硬,電磁與輻射危害等等。這些有的可以透過周邊設備的改善來加以防範(例如使用 LCD螢幕而非 CRT螢幕),但更多的問題其實來自於不當使用電腦所導致,例如光線不足,坐姿錯誤、缺乏運動等等。

1.2 電腦的特性

Page 16: 第一章    資訊時代

16

– 著作權爭議:• 電腦具備大量儲存能力,並且由於網路盛行所帶來的方便,使得電子化文件、音樂、影片等盜版問題嚴重。在台灣,專為電腦與網路所制定的法律尚未完成,但電腦與網路的犯罪仍受已存在的各項法律(如著作權法)所規範。例如成大曾經爆發大學生下載MP3 而遭起訴的案例,雖然最後喜劇收場,但同時也告訴我們,電腦與網路雖然使得資料的流通更加便利,但仍舊必須注意其合法性。

– 網路言論:• 常有人說,網路的世界如同虛擬世界,這句話部分是正確的,但並非完全正確。使用者在網路上常匿名聊天、發表文章,但這些舉動仍必須受法律所規範,例如不可毀謗、妨礙他人名譽等。網路偵查犯罪看似困難,但透過與國內各大 ISP 業者的合作,困難度已經降低許多。

1.2 電腦的特性

Page 17: 第一章    資訊時代

17

– 跨國犯罪:• 由於網際網路拉近了人們的距離,使得某些跨國性的網路犯罪層出不窮,這主要是因為各國所規範的法律不同,由於主機可以放置於任何一台連結上網際網路的電腦,但瀏覽者卻分布於全世界的各個角落,因此產生如網路賭博、網路色情等犯罪問題,這些牽扯到跨國性質的網路犯罪,確實比以往傳統犯罪難以偵查預防,而有賴於道德規範、網路業者、軟體廠商、社會大眾的配合。

– 環保議題:• 許多電腦零件的生產過程會產生廢水及有毒物質,並且電腦的汰舊率極高,因此或多或少都會對環保產生不良影響,在這方面國內電腦產業的業者大多遵從環保法規,但在舊電腦的回收上,則必須多加努力。

1.2 電腦的特性

Page 18: 第一章    資訊時代

18

– 跨國犯罪:• 由於網際網路拉近了人們的距離,使得某些跨國性的網路犯罪層出不窮,這主要是因為各國所規範的法律不同,由於主機可以放置於任何一台連結上網際網路的電腦,但瀏覽者卻分布於全世界的各個角落,因此產生如網路賭博、網路色情等犯罪問題,這些牽扯到跨國性質的網路犯罪,確實比以往傳統犯罪難以偵查預防,而有賴於道德規範、網路業者、軟體廠商、社會大眾的配合。

– 環保議題:• 許多電腦零件的生產過程會產生廢水及有毒物質,並且電腦的汰舊率極高,因此或多或少都會對環保產生不良影響,在這方面國內電腦產業的業者大多遵從環保法規,但在舊電腦的回收上,則必須多加努力。

1.2 電腦的特性

Page 19: 第一章    資訊時代

19

– 其他:• 由於電腦及網路的應用仍在不斷擴充當中,因此,常常會有一些新的問題產生,例如在 2003年 12月,台灣發生健保局網路資料外洩的隱私權爭議問題,由於越來越多的公司、機關將網路視為另一項交易平台,而由於網路程式目前不需要經過專業人士認證,因而使得某些具有明顯或不明顯漏洞的程式充斥在網路交易平台中,對於一般使用者而言,或許不易發現這些漏洞所在,而放心地透過網路平台進行各項交易,但具有深厚電腦背景的使用者卻能夠輕易地透過漏洞查詢甚至修改他人的相關資料。

1.2 電腦的特性

Page 20: 第一章    資訊時代

20

1.3 電腦的演進• 電腦早期並非如同我們現在所看到的電腦外觀,在本節中,我們將重新回顧電腦

的誕生及歷史演變,並介紹電腦未來的發展方向。

• 1.3.1 電腦的誕生• 電腦 (computer)又被稱為計算機(如同本書書名),雖然後來為了避免與傳統計

算器 (calculator) 產生混淆,而使用『電腦』一詞加以翻譯。– 中國最早的計算工具

• 『算盤』– 西方最早的加法器

• 1642 年,法國數學家巴斯卡 (Blaise Pascal)利用齒輪的機械原理,在可循轉的輪子上面刻上十個刻度代表 0~9等十個十進位數字,當輪子旋轉一周,按照齒輪原理牽動左邊另一個輪子也移動一個刻度,代表著進位。

– 乘法器• 加法器發明 30 年後,德國人萊伯尼茲 (Gottfried Leibnitz)又發明了一台乘法器,它

是使用反覆加法原理製作而成。而在 1820 年,法國人湯瑪斯 (C. X. Thomas) 則改良該乘法器,變成一台可以做加減乘除四則運算的機器。

Page 21: 第一章    資訊時代

21

1.3.1 電腦的誕生

• 現代計算工具– 計算工具一直沒有大多的發展,直到十九世紀中葉,英國數學家巴基貝

(Charles Babbage) 建造了一台差分機 (Difference engine) 可以進行複雜的計算等式差數的工作,差分器使用打孔紙卡來控制一連串的動作,這是一個突破性的發展。

– 後來巴基貝又構思了一台『分析機』 (analytical engine) ,該機器具有輸入單元、輸出單元、記憶單元、算數單元、控制單元等五項單元。

– 到了十九世紀末,在美國人口調查局工作的赫羅瑞斯 (Herman Hollerith) ,則使用卡片上不同的打孔位置來儲存資料,自製了一台表格運算機器,並且使用六週完成全美人口普查作業,取代了原本人力必須花費七年所完成的工作。值得注意的是,這台機器對於卡片、打卡機與讀卡機等輸出入方式建立了基礎,一直被沿用至 1980 年。

• 後來,赫羅瑞斯獨自創立了列表機器公司 (Tabulating Machine Company) ,這家公司可以說是國際商業機器公司 IBM(International Business Machine Corporation) 的前身。

Page 22: 第一章    資訊時代

22

1.3.1 電腦的誕生

• 使用繼電器的計算工具– 除了打卡機與讀卡機之外,一種小型且利用人工操作機器的計算器

(calculator) 也是在十九世紀中葉被發展出來,但當時的計算器是完全機械式的,操作不易。

– 在 1937 年,美國貝爾電話實驗室 (Bell Telephone Laboratories) 的史提必茲(George Stibitz)則開始使用電力操作機械作業的計算器,稱為電動計算器(Electrodynamic calculator) ,此機器採用繼電器 (Relay) 作為機械作業的元件,透過繼電器的電路中斷與連續來記錄資料,並於 1940 年完成第一部繼電式電腦 (Relay Computer)。

– 同一時期,在 1937 年,哈佛大學的愛肯教授 (Professor Howard Aiken) 設計了另一台電動式計算器,經由 IBM 的製造,於 1944 年問世,稱之為 Mark I計算器。此機器長約 51英呎,寬約 8英呎,重達 5噸,也是一台繼電式計算器,可以在 0.3秒完成加法或減法運算,乘法則平均需時 4秒,除法最多必須花費 16秒。除了四則運算外,它還可以參考事先計算好的函數表,進行演算的工作。

Page 23: 第一章    資訊時代

23

1.3.1 電腦的誕生• 使用真空管的計算工具

– 另一方面,在 1942 年,美國愛荷華州立大學愛特納索夫教授 (Professor John V. Atanasoff) 及其助理貝瑞 (Clifford Berry)則完成了由 45 個真空管構成記憶體的數位計算機,這部機器是世界上第一部電子數位計算機,並以他們兩個人的名字命名為 ABC(Atanasoff-Berry Computer) 。隔年,英國為解出德軍密碼,則使用電子電路方式,製作了 Colosuss 機器。

– 在 1946 年,賓州大學電機系毛琦雷教授 (Professor J. W. Mauchly) 與它的學生愛克特 (J. P. Eckert)則透過 ABC 電腦的基礎設計了一台可以計算大砲發射軌道的機器,稱為電子數值積分及計算器 (Electronic Numerical Integrator And Calculator) ,命名為 ENIAC(Electronic Numerical Integrator And Calculator) ,此為史上第一部全電子式數位電腦。

– 爾後 1952 年,賓州大學又完成了第二部機器,名稱為電子離散變數計算機,命名為 EDVAC 。事實上,毛琦雷教授與愛克特,在完成 ENIAC 之後,便於1947 年成立了毛琦雷 -愛克特公司,該公司後來被雷明頓蘭得 (Remington Rand)公司收購,並於 1951年完成了世界上第一部商業用途電腦,命名為UNIVAC(Universal Automatic Computer) 。在此同時,使用真空管所設計的機器淘汰了使用繼電器所設計的機器。並且『真空管』確立了電腦發展歷史的確切地位,稱為第一代電腦。

Page 24: 第一章    資訊時代

24

• 自從真空管電腦出現後,電腦的組織元件不斷推陳出新,歷經真空管、電晶體、積體電路、超大型機體電路等四個階段,分別被稱之為第一代、第二代、第三代、第四代電腦。其特色如下表格:

1.3.2 電腦的演進歷史

第一代 第二代 第三代 第四代元件 真 空 管 電 晶 體 積體電路 超大型積體電路時期 1942~1958 1959~1963 1964~1970 1971年 ~ 現今

內部作業速度 10-3 秒 10-6秒 10-9 秒 10-9~-13 秒

輸入裝置 打孔卡紙紙條裝置

打孔卡紙 按鍵磁碟

鍵盤輸入指標裝置光學掃描

輸出裝置 打孔卡紙列印輸出

打孔卡紙列印輸出

列印輸出螢幕影像

螢幕影像語音輸出列印輸出

主記憶體材質 磁鼓 磁蕊 磁蕊 半導體晶片

輔助記憶體材質 磁鼓磁帶

磁帶磁碟

磁碟磁帶

磁碟光碟磁帶

Page 25: 第一章    資訊時代

25

• 第一代電腦(真空管: 1942~1958 年):– 從第一部商業用途電腦 UNIVAC 開始,真空管 (vacuum tube) 就被充當電腦

的核心元件,真空管如同燈泡一樣,一部電腦必須使用多達千個以上的真空管組成,因此體積非常龐大。並且真空管的耗電量驚人且容易產生高熱,當真空管被燒毀時,必須更換真空管,因此第一代電腦需要大量的散熱設備。

• 第二代電腦(電晶體: 1959~1963 年 ):– 電晶體 (Transitor)在 1948 年被發明,從此開始,科學家就努力的想要使用耗電量較小的電晶體來製作電腦,如此一來,將可以減少電力消耗且不需要大量散熱設備。不過,由於當時生產同一性質的電晶體非常困難,因此當某一個電晶體被燒毀後,就很難找到相同特性的電晶體來加以更換。

– 直到 1954 年,面障電晶體 (Surface barrier transistor)問世後,才突破此項困難。麻省理工學院 (MIT)研發的 TX-0 是第一部電晶體電腦,在此時期,尚有IBM的 7090、 Burroughts的 B-200 系列等,這些電腦可以在百萬分之一秒內,完成數十個加法運算。使用電晶體製作的電腦,在運算速度方面,比真空管電腦快了許多,而且體積小、耗電量少、不需巨大的冷卻系統、不需要暖機、壽命長、準確性高,因此淘汰了真空管電腦。

1.3.2 電腦的演進歷史

Page 26: 第一章    資訊時代

26

• 第三代電腦(積體電路: 1964~1970 年):– 第二代的固態電晶體電路後來被單晶積體電路 (Monolithic Integrated

Circuitry) 及混合式積體電路 (Hybrid Integrated Circuitry) 所取代,積體電路 (Integrated Circuitry;簡稱 IC) 內包含了許多的電晶體、電阻、二極體等元件,並將之微聚濃縮在一個晶片 (chip)上,每個積體電路約比指甲還要小,使得電腦的體積得以大幅度縮小、成本更低、並提高了可靠度。 1964 年出廠的 IBM 360 系列就是積體電路電腦,它強調在更換新電腦時,所有舊有軟體都可以在新電腦中執行無誤,而不需要重新設計。

1.3.2 電腦的演進歷史

Page 27: 第一章    資訊時代

27

• 第四代電腦(超大型積體電路: 1971年 ~ 現今):– 自從 IC被發明出來以後, IC 的集積度不斷提升。從包含 10顆電晶體的小型積

體電路( SSI ),直到 1971 年開始製造包含 106顆的超大型積體電路 (VLSI)。VLSI 由於包含多達 106顆以上的電晶體,因此只要使用相當小的體積,就可以設計功能極度複雜的電路,例如微處理器 (microprocessor)。 VLSI 的體積小、資料傳輸速度很快、準確性很高、記憶體容量也非常大,因此除了桌上電腦的中央處理器、主記憶體之外,在其他電子通訊方面的應用也越來越多,例如手機能夠做到如此小,功能如此多,都有賴半導體的發展貢獻,就目前而言, VLSI 不但已經非常純熟,半導體製造廠商甚至已經具備 ULSI及 GSI 的製造技術,使得一顆 IC 內可以包含 108~109顆以上的電晶體。

• 【 IC 技術的演進】

1.3.2 電腦的演進歷史

SSI(Small-Scale Integration) :一顆 IC含 10 個電晶體MSI(Medium-Scale Integration) :一顆 IC含 102 個電晶體LSI(Large-Scale Integration) :一顆 IC含 104 個電晶體VLSI(Very Large-Scale Integration) :一顆 IC含 106 個電晶體ULSI(Ultra Large-Scale Integration) :一顆 IC含 108 個電晶體GSI(Giga-Scale Integration) :一顆 IC含 109 個電晶體

Page 28: 第一章    資訊時代

28

• 下一代 (Next Generation) 的電腦,究竟會出現什麼重大的變化?– 這實在很難說。但歷史上曾經出現第五代電腦的說法

• 在 1980 年,日本曾經提出發展第五代 (Fifth Generation) 電腦的十年計劃,目標是要設計一個和人類一樣,具有智慧,能夠和人類以自然語言溝通,並具有專家性質,能夠替人們解決問題的電腦或機器人。當時,曾引起美國及西歐各國的關注,並投注大量人力與資金一較長短,雖然計劃最終宣告失敗,但在此十年當中,確實使得人工智慧 (AI)領域的研究蓬勃發展。事實上,日本也並非完全失敗,雖然無法設計出高度具有智慧的電腦與機器人,但在前幾年卻成功推出風靡一時的智慧寵物(如機器狗),也創立了龐大的商機。

• 人工智慧的目的是要發展更聰明的電腦,人工智慧包含的技術非常廣闊,並且有許多方面尚待努力,但在某些方面也確實已經獲得不錯的成果,例如:目前已經有一些醫療專家系統 (expert system) 可以提供看病的服務。另外一方面的研究則是資料探勘,它是針對大量資料進行探勘的工作,由於電腦容量越來越大,儲存的資料也越來越多,這些資料有時乍看之下並無太多用途,但其實隱含著許多非常有用的知識 (knowledge) ,因此我們希望電腦有能力幫助人類找出這些知識,以便對應用做出某些改善。

• 人工智慧大多從軟體設計著手,但隨著硬體的進步,有些問題反而自然得到了解決,例如要設計可以打敗世界西洋棋王的電腦,目前就是靠著硬體的強大效能得以完成。

1.3.3 未來的電腦(第五代電腦)

Page 29: 第一章    資訊時代

29

1.3.3 未來的電腦(第五代電腦)• 除了人工智慧方面的發展之外,未來的電腦技術正朝向幾個趨勢發展,如下所述:

– 更快的電腦:

• 電腦的速度越快,處理資料的速度就越快,完成的工作也就越多,因此,加快電腦的速度是永無止盡的需求,目前為了加快電腦的速度及產能,大致上分為幾個努力方向:製程技術、電腦組織與結構的設計、平行化處理等等。這些技術都已經有了一些成果,而目前許多國家正在研究如何使用生物晶片來取代電腦的中央處理器,以便提供更高速度的運算能力。

– 更小的電腦:• 電腦其實已經和許多產業結合在一起,例如 3C整合就是將電腦 (Computer) 、通訊 (Communication) 、消費性電子 (Consumer Electronics)整合在一起,使得許多設備內都包含一些微電腦以便提供更多的服務,例如行動電話、個人數位助理PDA 、甚至是電視機等。更小的電腦的努力方向大致上可以分為:製程技術、電腦組織與結構的設計等等,其中目前正在研究將奈米科技應用於電腦科技,或許未來將出現比人體細胞還要小的電腦,並且可以用於醫療應用,您能想像身體裡面佈滿電腦的景況嗎!

【奈米科技】:由於在奈米的世界裡,許多物質的物理特性將會呈現另一種風貌,因此,奈米科技並不僅止應用在電腦製造方面,它還可以進行許多其他方面的應用,例如製作易於清洗的產品。

Page 30: 第一章    資訊時代

30

1.3.3 未來的電腦(第五代電腦)– 容量更大的電腦:

• 隨著電腦科技的進步,資訊呈現指數性成長,因此更大的記憶體容量也是永無止盡的需求,不論是在主記憶體(如 RAM )、次要記憶體(如硬碟、 CD-ROM )等方面皆是如此,加增容量的努力方向不外乎新技術的研發以及製程技術的改良。

– 更安全的電腦:• 電腦與網路雖然蓬勃發展,但也面臨著許多病毒 (virus) 、病蟲 (worm)

的威脅,幾乎任何龐大的軟體系統都隱含著有一些漏洞,而駭客(hacker)則藉由此漏洞竊取電腦內的資料或癱瘓、破壞電腦甚至是整個網路,使得電腦變得並不安全。電腦安全的維護是一項長遠的攻防大戰,不斷的出現新病毒,而防毒軟體也不斷地更新,以應付這些新病毒所帶來的困擾。

– 網路及無線網路:• 網路已是電腦不可或缺的基本功能,目前許多電腦零件(如主機板)已

經內建網路設備(例如網路卡),而手提式電腦則更內建了無線網路設備,相信未來的電腦會將網路及無線網路視為基本配備之一。

Page 31: 第一章    資訊時代

31

1.3.3 未來的電腦(第五代電腦)

– 更大的頻寬:• 網際網路的流行,使得透過網路傳輸資料變成方便且廣泛的資料傳輸方式,為了應付更大的資料傳輸量,我們需要更大的頻寬、更新的網路結構以及更佳的資料壓縮技術。

– 更方便、舒適的使用環境:• 電腦徹底改變了人類的生活,根據統計顯示,人們使用電腦的時間不斷地向上攀升,因此提供一個更方便、舒適的電腦使用環境也日益重要。除此之外,為了更有效模擬環境,許多關於視覺、聽覺、觸覺的新型設備也被設計出來,透過這些設備,人們在操作電腦模擬時,就如同置身真實世界一般,而這些相關技術都包含在虛擬實境 (virtual reality) 的研究範疇內。

Page 32: 第一章    資訊時代

32

1.4 電腦的種類

• 1.4.1 電腦的分類• 電腦的分類可以依據用途、處理資料的類型、綜合分類等選項來加以分類如下:

• 一、依用途分類– 一般用途電腦 (General Purpose Computer):

• 大部分的電腦都是一般用途電腦,可以使用不同的軟體進行不同的工作。例如可以用它來作文書處理工作,也可以用它來玩電腦遊戲、瀏覽網路資料等等。

– 特殊用途電腦 (Special Purpose Computer):• 專為某種特殊用途而設計的電腦,不論是硬體或軟體的設計都已經被固定,只能用於該特殊用途。例如巡弋飛彈的導航電腦、汽車內的微電腦控制系統等等。

Page 33: 第一章    資訊時代

33

1.4.1 電腦的分類• 二、依處理資料的類型分類

– 類比式電腦 (Analog Computer)• 類比式電腦可以處理連續時變 (Continuously time-varying) 的物理量,例如聲音、電流、波形等,因此它可以快速解出微分方程式,並透過周邊將結果以連續時變方式輸出,例如繪出波形圖,或直接控制電子儀表。類比式電腦通常應用於化學工廠、航空工業、電機工廠等場所。

– 數位式電腦 (Digital Computer)• 大部分的電腦都是數位式電腦,可以用來處理非連續時變(離散)的文數資料。它可以透過程式控制方式,以非常快的速度進行數學與邏輯運算,並具有高度精確性。本書所介紹的電腦都是數位式電腦。

– 混合式電腦 (Hybrid Computer)• 混合式電腦綜合了類比式與數位式電腦的特性,它能夠將類比的量度能力與數位的邏輯處理能力合併。例如接收連續時變的連續物理量,經過處理後,以數位方式來輸出。

Page 34: 第一章    資訊時代

34

1.4.1 電腦的分類

• 三、綜合分類– 數位式電腦的綜合分類與記憶容量、處理速度、軟體支援度、體積、價格高低等皆有關係,並且可以區分為超級電腦、大型電腦、中型電腦、小型(迷你)電腦、微型個人電腦等。

超級電腦 Cray T90 大型電腦 IBM 3090個人電腦 IBM PC

Page 35: 第一章    資訊時代

35

1.4.1 電腦的分類• 超級電腦 (Super-Computer):

– 超級電腦是性能最強,架構最特殊的電腦,最大的特點就是計算能力超強、速度極快,超級電腦擁有許多的處理器,並組織成處理器陣列,如此便能夠在同一時間內同時進行許多運算。

– 超級電腦的價格非常貴,約在數百萬 ~數千萬美元,例如 CRAY 公司的CRAY-1、 CRAY-2、 Cray X-MP、 Cray Y-MP8D、 Cray Y-MP2E、 Cray Y-MP8E、 Cray C90、 Cray EL、 Cray T3D、 Cray J90、Cray T90; CDC公司的 Star 100、 Cyber 205、 IBM的 Deep Blue 、等等都是超級電腦。

– 超級電腦適合用於資料量超大、處理速度要求非常嚴格的應用,例如氣象預報、核彈試爆模擬、 DNA模擬解析、航太科技等等。有時候,也會利用其超強的計算能力來解決一些軟體工程無法突破的困難,例如 IBM的 Blue Deep (深藍)曾在1997 年擊敗世界西洋棋王卡斯帕洛夫。

– 超級電腦由於價格昂貴,一般不會大量生產,並且由於應用領域特殊,通常是科學家、氣象單位、軍事單位才會需要使用超級電腦,因此在某些國家,超級電腦被列為管制出口的設備之一。 超級電腦 Deep Blue

Page 36: 第一章    資訊時代

36

1.4.1 電腦的分類• 大型電腦 (Large-scale Computer;Mainframe)

– 大型電腦一般稱為機架電腦 (Mainframe) ,大型電腦的指令眾多、記憶容量極大、處理速度也非常快,幾乎一切指標皆僅次於超級電腦。 DEC公司的 VAX 8800; IBM公司的 360、 4381、 3090;CDC的 Cyberg60等都是大型電腦,其價格約在數百萬美元左右。大部分都是銀行、保險業、政府單位等才會使用大型電腦。

• 中型電腦 (Medium-scale Computer)

• 中型電腦的各項能力比大型電腦又遜色一些,價格也便宜一點,約在數十萬到百萬美元左右。 IBM公司的 4331、 CDC公司的 Cyber 171、 DEC公司的DEC10、 VAX8600等都是中型電腦。使用中型電腦的單位大多是公、民營大型企業、大學、及研究機構。

中型電腦 VAX 8600

Page 37: 第一章    資訊時代

37

1.4.1 電腦的分類• 小型電腦 (Mini-scale Computer;Mini Computer)

– 小型電腦又稱迷你電腦 (Mini Computer) ,它的價格、效率相較於超級電腦而言,確實非常迷你,約在十萬美元以下,不過卻足以應付大多數中小型企業的需求,因此在某個時期,使用迷你電腦的現象相當普遍。 HP公司的 HP 3000、 NEC公司的 NEC 200、 DEC公司的VAX780( 1-MIPS )等都是迷你電腦。迷你電腦大多是一般中小企業、工廠在使用。

• 工作站 (Workstation) – 通常是專為特殊用途使用而設計的電腦,例如專門製造電

影動畫特效的 3D工作站。由於工作站的價格比迷你電腦便宜許多,因此一度廣受歡迎(在個人電腦效能尚未提昇前), SUN的 Sun Ultra、 Sun SPARC及 IBM的 IBM POWER、 DEC的 DEC ALPHA等都是工作站,工作站的作業系統為 UNIX 系列,通常在工程或學術單位的計算機中心都可以找到工作站實驗室。

迷你電腦 VAX PDP-11

Sun Blade 150 工作站

Page 38: 第一章    資訊時代

38

1.4.1 電腦的分類

• 微型電腦 (Micro Computer) – 微型電腦的效能最慢,但價格非常便宜,只需數百到數千美元左右,例如神

通公司的小神通、 Apple公司的 Macintosh 、 IBM公司的 PC XT/AT/386/486/Pentium等等。微型電腦又稱為個人電腦 (Personal Computer; PC) ,目前大眾言談之間的電腦大多屬於個人電腦。由於個人電腦的價格低、體積小,因此迅速在一般家庭及個人使用中普及。

最早期的個人電腦 Commodore PET

Page 39: 第一章    資訊時代

39

1.4.2 個人電腦• 凡是價格便宜、針對個人或家庭設計的電腦都屬於個人電腦 (Personal

Computer; PC) ,它包含了神通公司的小神通、 Apple公司的 Apple I、II、Macintosh; IBM公司的 PC XT/AT/386/486 /Pentium等等。– 由於 IBM在 1981 年推出 IBM PC 且將電腦架構公開,因此,各家廠商可以依照其架構製造 IBM 相容 PC ,因此使得 PC 一詞變成了 IBM 相容 PC 的簡稱。

• IBM 相容 PC– IBM 在 1981 年推出了第一代的 16位元個人電腦 IBM PC ,採用 Intel 的 808

8微處理器,由於售價便宜,因此,個人電腦隨之流行起來。在 1983年, IBM則推出了 PC-XT ,附帶一個 10MB 的硬碟,而軟碟片的容量則為 360KB。 1984 年, IBM使用 Intel 的 80286微處理器,推出了 IBM PC-AT 機種,同時搭配的硬碟容量為 20MB ,軟碟片的容量則為 1.2MB。

– IBM 的 32位元個人電腦在 1987 年也誕生了,使用的是 Intel 的 80386微處理器,並且慢慢的將硬碟視為基本配備之一。

– 1991 年, 486 PC問世,採用的是 Intel 80486微處理器,機型分為80486SX、 80486DX、 80486DX2 ,效能上比 386 進步很多,彩色螢幕也被視為基本配備之一,並且在晚期出現的 486 電腦,已經可以執行Windows95視窗作業系統。

Page 40: 第一章    資訊時代

40

1.4.2 個人電腦

• IBM 相容 PC(續 )– 早年,由於 IBM 將公司主力放在大型電腦的研發,個人電腦對於 IBM 而言,根本就像是玩具一樣,評估後發現也不太具有商機(當然事後證明並非如此),因此,不但將設計架構完全開放,並且將作業系統委託微軟開發,因而造就了下列三項大事。

• IBM相容 PC大量出現,組裝電腦大行其道• 微軟的崛起• CPU代名詞

早期 PC等級 Intel CPU CPU推出時間 PC推出時間PC( 8位元 /16位元) 8088 1978 1981

PC-XT( 8位元 /16位元) 8088 1978 1983

PC-AT/286( 16位元) 80286 1982 1984

386( 32位元) 386SX、 386DX 1985 1987

486( 32位元)486SX

486DX、 486DX2、 486DX4

1989

1990-1991

1991

1991-1993

Page 41: 第一章    資訊時代

41

1.4.2 個人電腦– 正如同上述三點, IBM相容 PC長期使用 Intel的 CPU,使得 IBM相容 PC變成使用

CPU做為名稱的現象• 在 Pentium CPU出現之後,相容於 IBM PC的各家廠商 CPU也推出市場,但市場仍被 Intel的 CPU大量盤據,因此,我們後來聽到的 Pentium電腦、 Pentium II電腦、 Pentium III電腦、 Pentium 4電腦等,都是以使用的 CPU來做為電腦名稱的代表。

• 事實上, IBM相容 PC的發展,到了晚期變成, Intel先發展新一代的 CPU,然後主機板廠商就會立刻設計可以使用該類 CPU的主機板,最後搭配各種記憶體、硬碟、周邊等設備就完成了一台新的個人電腦(從 CPU出現後幾乎半年內,使用該 CPU的個人電腦就會問世)。

• 以 Intel而言,在 1993年,推出了 64位元的奔騰 (Pentium) CPU,所以搭配此類CPU的電腦稱之為 Pentium電腦或 586電腦。而後,在 1995年又推出了 Pentium Pro CPU,是 686電腦的第一代,但銷售並不成功。反而是在 1997年推出的Pentium II CPU才是真正 686電腦時代的來臨,不過,由於 86系列的名詞已被放棄,因此之後的 IBM相容電腦都使用 Pentium一詞來加以稱呼。在 1998年, Intel推出了 Pentium III CPU,而在 2000年, Intel則推出了 Pentium 4 CPU。此外,在Pentium II推出後, Intel為了低價電腦,則另外推出了低價 64位元的 Celeron與伺服器等級的 Xeon等處理器。

Page 42: 第一章    資訊時代

42

1.4.2 個人電腦

– 在 Pentium CPU推出時, IBM相容 PC的 CPU市場已經不再由 Intel所獨攬,諸如 AMD、 VIA等也推出了 AMD 5x86、 Cyrix 6x86、 AMD K6、 Cyrix 6x86MX、 AMD K6-III、 AMD K7、 AMD Athlon、 AMD Duron、 C3等 CPU。

• 所以我們現在很難給 IBM相容 PC一個正確的名詞,一般都只會稱呼該部個人電腦為 XX等級的電腦,例如: Pentium III等級電腦,或者只能夠以該部個人電腦使用何種 CPU方式來加以描述,並且除了 CPU名稱之外,還會加上 CPU時脈,例如,電腦教室的 PC是 Pentium III 750,代表就是這些 PC使用的 CPU為Pentium III,時脈為 750MHz。

Page 43: 第一章    資訊時代

43

近期 PC等級 Intel CPU 其他廠牌 CPU CPU推出時間

586/Pentium

Pentium

Pentium MMX

AMD-5x86

M1

1993

1997

1996

1995

不統一

Pentium Pro

Pentium II

Pentium II Xeon

Celeron

Pentium III

Pentium III Xeon

Pentium 4

Xeon

Pentium M

AMD-K6

M2

K6-III

AMD-Athlon

AMD -Athlon XP

AMD Duron

C3

AMD -Athlon 64

1995

1997

1997

1997

1998

1999

1999

1999

1999

1999

2000

2001

2001

2001

2002

2003

2003

Page 44: 第一章    資訊時代

44

1.4.2 個人電腦

– 值得注意的是,隨著市場的脈動,個人電腦的各種元件變成各家廠商必爭之地,也因此,使得個人電腦的效能大幅提昇,以往負責多人多工的工作站與伺服器,慢慢都被個人電腦所取代。

• 造成這種現象,除了個人電腦硬體效能提昇的因素之外,另一方面則是由於作業系統的支援,例如Windows 就發展了Windows NT/2000/XP 的 Workstation 與 Server版本,另一方面也出現了 FreeBSD 及 Linux等可以安裝於 PC上的 Unix 作業系統。

除了組裝電腦零件外,IBM仍推出成套 Pentium 4 個人電腦

Page 45: 第一章    資訊時代

45

1.4.2 個人電腦

• 麥金塔電腦 (Macintosh)– 美國 Apple公司在 1977 年推出 Apple I、 II ,是世界上第二部 PC

(第一部是 Ed Robert在 1975 年製造的 Altair 8800 )。至此之後, Apple又推出了麥金塔電腦 (Macintosh) ,麥金塔電腦在國外其實蠻流行的,因為它的操作介面非常人性化,很早就使用滑鼠及視窗化介面,對於專業美工排版而言,效能更勝於 IBM 所推出的 PC 。不過,由於在台灣的售價偏高,因此喪失了台灣個人電腦市場的佔有率,不過自從 iMac 系列的推出,一般使用者只需要花費 3~4萬就可以購得,因此市場佔有率有慢慢回升的現象。

– 麥金塔電腦的設計架構和 IBM PC完全不同,它採用的是 motorola的 CPU ,諸如 PowerPC 處理器等等,所以又稱為 Power PC 。麥金塔電腦的作業系統也是完全由 Apple公司獨立開發(例如Mac-OS ),而不是像 IBM 將作業系統委託給微軟代為開發 MS-DOS 作業系統。由於麥金塔電腦如此封閉及特殊,因此許多人會使用 Apple、Mac、 PowerPC等代名詞來加以稱呼,這是因為使用的是公司、作業系統、處理器名稱加以稱呼的緣故。

Page 46: 第一章    資訊時代

46

1.4.2 個人電腦

• 麥金塔電腦 (Macintosh)[續 ]– 另外,由於軟體的適用性牽扯到作業系統,因此麥金塔電腦的軟體與

IBM PC 的軟體並不相同,但有些時候,廠商們會針對各種電腦分別開發同一功能的軟體,讓使用者在操作上比較方便,例如 Netscape瀏覽器就是其中一例。

iMac 電腦非常美觀 近期的 Power Mac G4

Page 47: 第一章    資訊時代

47

1.4.2 個人電腦

• 筆記型電腦 (NoteBook)– 個人電腦的流行,使得每個人都有一台以上的電腦不足為奇,為了更

方便使用者,個人電腦還演變出許多形式,例如站立型、桌上型、膝上型、筆記型、掌上型等等。而在一般言談間, PC 一詞甚至只被侷限於形容 IBM 相容 PC 的站立型及桌上型( desktop )。

– 筆記型電腦 (NoteBook) 的功能和 PC完全一樣,不過它比一般個人電腦還輕,並把滑鼠、鍵盤也包含在內,加上電池裝置,成為可以隨身攜帶的電腦。通常筆記型電腦都是整台出售,並且售價比 PC貴上一倍,效能上則比較遜色一點,例如同一時期的最頂級 PC效能通常比最頂級筆記型電腦來的好。這是由於筆記型電腦必須考慮到重量、體積、散熱、耗電量等特殊需求,因此,設計難度比較高。同時, Intel 及各家廠商也針對了筆記型電腦設計了一些專用的 CPU ,以減少其耗電量。

Page 48: 第一章    資訊時代

48

1.4.2 個人電腦

• 筆記型電腦 (NoteBook)[續 ]– 除了必須符合低耗量之外,由於無線網路技術的發達,因此行動運算

技術也漸漸變成筆記型電腦的必要條件之一。為此, Intel還定義了迅馳 (Centrino) 一詞。事實上, Centrino 並非一顆 CPU ,甚至它也不是晶片, Centrino只是一種 Intel訂定出來的技術規格(例如支援無線通訊、使用 Intel 855 晶片等),凡是符合該技術規格者, Intel 將允許該筆記型電腦使用 Intel Centrino標籤出售。

Compaq 的筆記型電腦 Apple 的超薄 PowerBook 系列

Page 49: 第一章    資訊時代

49

1.4.2 個人電腦• DeskNote

– DeskNote顧名思義就是介於 Desktop(桌上型)與 NoteBook(筆記型)電腦之間的一種電腦機型,它和筆記型電腦在外觀上完全一樣,不過,卻需要插上電源才能夠執行,使用的 CPU也是桌上型電腦的 CPU,因此通常有過熱的問題,不過由於價格介於 Desktop與NoteBook之間,也曾獲得部分使用者的喜愛。

• 個人數位助理 (PDA)– 個人數位助理 (Personal Digital Assistants;簡稱 PDA) 是一種非常小型的電腦,它可以放入口袋中隨身攜帶,並且使用手寫輸入、觸控螢幕作為輸入設備,由於非常方便且支援軟體眾多,售價偏低(約為數千元 ~二萬元左右),因此,許多上班族及業務員非常喜歡使用它來記錄行事曆、客戶資料;收發電子郵件,有逐漸取代電子翻譯機的趨勢。

精英電腦廠商出產的 DeskNote

PDA

Page 50: 第一章    資訊時代

50

1.4.2 個人電腦• 平板電腦 (Tablet PC)

– 在 2002年底,微軟與ACER、 Compaq、 Fujitsu、 NEC、 Toshiba、ViewSonic等硬體廠商合作發展一種新型的可攜式電腦,稱為平板電腦 (Tablet PC)。

– Tablet PC具有可摺疊的優點,結合了 PDA與NoteBook的特性,一方面它可以直接使用手寫輸入、觸控螢幕等來輸入資料,體積及性能又和NoteBook差異不大,目前正被許多大廠(如微軟)所大力推銷中。

– Tablet PC想要取代的市場應該是 NoteBook而非PDA,但目前和 NoteBook的價格尚有一段距離,因此仍需努力。

– 事實上,平板電腦又分為沒有鍵盤的純平板電腦(Pure Tablet PC)及有鍵盤的摺疊式平板電腦(Convertible Tablet PC),目前在台灣看到比較多的是 Convertible Tablet PC。

純平板電腦

摺疊式平板電腦

Page 51: 第一章    資訊時代

51

1.4.2 個人電腦

【曇花一現的網路電腦 (Network Computer)】

網路電腦是一種極為特殊的電腦設備,它完全是因應 Internet流行所出現的一種電腦。

網路電腦有 CPU 與記憶體,它可以連結到電視中,讓使用者透過電視及網路連上 Internet ,進行網路瀏覽與交易。

網路電腦也可以搭配鍵盤與螢幕來上網,不過由於人們不習慣使用電視上網,且一般 PC 的價格一再下滑,因此目前很少人使用網路電腦。

網路電腦

Page 52: 第一章    資訊時代

52

1.5 電腦的組成

• 電腦系統可以分為使用者 (user) 、硬體 (hardware) 與軟體(software)等三項– 『使用者』就是使用或管理電腦的人– 『硬體』就是組成電腦的電子元件以及各項設備– 『軟體』則是一種抽象化的名詞,它必須以某種排列方式附著於某個

硬體之上,例如:附著於記憶體、硬碟、光碟片中,而『軟體』的功能則是告知電腦該去做什麼或提供電腦所需要資料的來源。

• 1.5.1 硬體 (Hardware)– 『硬體』就是一切可以看到的電腦設備(連電腦外殼也拆掉),不過若光是這樣形容電腦硬體未免過於簡單。

– 實際上,若從功能面加以區分,一般會將電腦硬體分為算數邏輯單元、控制單元、記憶體單元、輸入單元、輸出單元等 5 大單元(如下圖),這 5 個單元分別負責不同的工作,其中的 CPU 、主記憶體則可以說是電腦的核心元件。

Page 53: 第一章    資訊時代

53

1.5.1 硬體 (Hardware)

電腦硬體的 5 大單元

Page 54: 第一章    資訊時代

54

1.5.1 硬體 (Hardware)

【其他分類】:由於電腦硬體分類,各家說法不一,除了上述分為五大單元之外,尚有下列四種分法:

五大單元: CPU (含算數邏輯單元、控制單元)、主要記憶體、次要記憶體、輸入單元、輸出單元‧

四大組成部份: CPU (含算數邏輯單元、控制單元)、記憶體(含主要記憶體、次要記憶體)、輸入單元、輸出單元‧

三大組成部份: CPU (含算數邏輯單元、控制單元)、記憶體(含主要記憶體、次要記憶體)、輸入/輸出單元‧

三大組成部份:系統單元(含 CPU 、算數邏輯單元、控制單元、主記憶體)、次要記憶體、輸入/輸出單元‧

其中,主要記憶體又稱主記憶體,次要記憶體又稱輔助記憶體。

Page 55: 第一章    資訊時代

55

1.5.1 硬體 (Hardware)

• 算數邏輯單元 (Arithmetic and Logic Unit)– 算數邏輯單元(簡稱 ALU )是執行程式中各類運算的實體單位,這些運算則可以分為兩大

類:算數運算與邏輯運算。算數運算包含加、減、乘、除等等的數值運算,而邏輯運算則包含AND、OR、 NOT等位元/位元組的邏輯運算。

• 控制單元 (Control Unit)– 控制單元(簡稱 CU )的功能是控制流程及協調輸入、輸出、記憶、算數邏輯等 4 大單元的運

作。控制單元中包含 (1)記錄指令運作順序的微程式( microprogram )、 (2) 取得下一指令的邏輯電路 (3)驅動元件的解碼器( decoder )及 (4)眾多選擇器( multiplexer )。

• 當指令進入 CPU 之後,控制元件就會先進行指令解碼 (Decode) ,並按照指令種類執行對應的微程式,發出不同的訊號完成該指令所需要完成的各項功能,最後執行邏輯電路以便取得下一個指令。

算數邏輯單元、控制單元與一些容量不大的暫存器記憶體合稱中央處理單元 ( 就是常聽到的 CPU) ,中央處理單元和主記憶體則為電腦的核心部分,其餘的周邊設備(輸入單元與輸出單元)必須與之連結,透過中央處理單元的控制,使周邊設備正常運作。

Page 56: 第一章    資訊時代

56

1.5.1 硬體 (Hardware)

• 記憶體單元 (Memory unit and Storage Unit)– 記憶體單元分為主記憶體 (main memory) 與次要記憶體 (secondary memory) ,

主要功能是用來儲存資料(程式也可視為一種資料),任何要被執行的程式都必須放置於主記憶體中, CPU才能存取該程式,對於新型的作業系統而言,會將部分的輔助記憶體當作是虛擬的主記憶體,以便解決程式過多或過大而無法完全載入主記憶體的問題。

• 主記憶體也稱為內部記憶體 (internal memory) ,目前以半導體元件製成,特性為存取速度快、成本高。主記憶體依照存取特性又可以分為可讀可寫的隨機存取記憶體 (Random Access Memory;簡稱 RAM) 及只能讀取的唯讀記憶體 (Read Only Memory;簡稱 ROM) 。

• 次要記憶體又稱輔助記憶體 (auxiliary memory),也稱為外部記憶體(external memory) ,目前以磁性物體或光學材料組成,例如:硬碟機、軟碟片、光碟片。輔助記憶體的存取速度相對於主記憶體慢了數十倍以上,但製作成本則比主記憶體低了數十倍以上。

Page 57: 第一章    資訊時代

57

1.5.1 硬體 (Hardware)

• 輸入單元 (Input unit)– 輸入單元是具有輸入功能的週邊設備,例如鍵盤、滑鼠、搖桿等等。使用者可以藉由這些輸入裝置與電腦取得溝通的管道。

輸入單元

Page 58: 第一章    資訊時代

58

1.5.1 硬體 (Hardware)

• 輸出單元 (Output unit)– 輸出單元恰與輸入單元相反,所有具有輸出功能的設備皆屬輸出單元

的元件,主要功能是將程式執行的結果(如:文字、聲音、影像等)輸出或顯示。常見的輸出裝置例如螢幕、印表機等等。

– 某些週邊設備也可能同時具有輸入與輸出的功能,例如:觸控式螢幕、會震動的搖桿等等。 輸出單元

Page 59: 第一章    資訊時代

59

1.5.1 硬體 (Hardware)

CPU 主記憶體 輔助記憶體 輸入單元 輸出單元ALU

CU

暫存器

RAM

ROM

硬碟軟碟光碟::

鍵盤滑鼠軌跡球

手寫輸入裝置語音輸入裝置

::

螢幕/顯示器投影機印表機繪圖機

::

Page 60: 第一章    資訊時代

60

1.5.2 軟體 (Software)

• 『軟體』是一種抽象化的名詞,它必須以某種排列方式附著於某個硬體之上。– 軟體又分為資料 (data) 與程式 (program)兩大類,不論是哪一類事實上都是以 0、 1 的二進位表示法儲存在電腦設備中(例如:儲存於硬碟機中)。

• 程式 (program) 是由一組有順序的指令 (instruction) 所構成,而指令則是指揮電腦作業方式的命令, CPU 於辨識指令後,便會依照系統的結構執行指令,完成不同的工作。

• 程式又可以分為系統程式( System Program )與應用程式( Application Program )兩大類。– 系統程式一般為較接近硬體底層的低階程式,例如:作業系統 (Operating

System) 、程式語言的編譯器 (Compiler) 、組譯器 (Assembler) 、連結器(Linker)等都屬於系統程式。

– 應用程式則是架構在系統程式之上,依據某種特殊需求而開發出來的軟體,例如: Office 、帳務系統、電腦遊戲等等。

Page 61: 第一章    資訊時代

61

1.5.2 軟體 (Software)

系統程式與應用程式關係圖

【韌體】:韌體的特性介於硬體與軟體之間,它其實是將程式固定寫入在某些唯讀記憶體中,例如 BIOS 程式就是寫入在 ROM之中。

系統程式與應用程式階層圖

Page 62: 第一章    資訊時代

62

1.5.2 軟體 (Software)

• 作業系統– 作業系統 (operating system;簡稱 OS) 是介於電腦硬體與應用軟體

之間的橋樑,負責所有硬體資源的操作細節以及配置,本書將於第 7、8 章,對於作業系統詳加介紹。

【常見的作業系統】作業系統分為三大類工作站級以上使用: Unix ,例如: SunOS、 AIX、 Solaris…等。個人電腦: DOS、 OS/2、Microsoft Windows 95/98/NT/Me

/2000/XP、 linux(Unix-like)、 FreeBSD(Unix-like) …等。

麥金塔專用: Mac OS 。

Page 63: 第一章    資訊時代

63Mac OS X 作業系統

Windows XP 作業系統

Linux 作業系統的 X-Window

Page 64: 第一章    資訊時代

64

1.5.2 軟體 (Software)

• 程式發展工具– 程式必須使用程式語言來開發,而開發完成的程式則必須透過程式發展工具(如編譯器)轉換為可以直接透過作業系統執行的軟體。程式語言的種類眾多,諸如組合語言、 C、 C++、 Basic、 Pascal、 Java、 LISP等等都是常見的程式語言,所使用的發展工具略有不同。

DEV C++ 程式開發工具

Borland C++ Builder 6.0程式開發工具

Page 65: 第一章    資訊時代

65

1.5.2 軟體 (Software)

• 應用軟體– 應用軟體 (application) 是針對某種特殊目的而設計的程式,例如:

Microsoft Internet Explorer瀏覽器就可以用來瀏覽WWW 的網路資料,Outlook Express 可以用來收發電子郵件, Word 可以處理各類文書, Excel 可以用來製作試算表。

使用 Microsoft Word 製作通告 使用 Microsoft Outlook Express收發電子郵件

Page 66: 第一章    資訊時代

66

1.5.2 軟體 (Software)

系統程式 作業系統 DOS、Windows 95/98/me 、

Windows NT/2000/XP、 Linux…

程式發展工具 編譯器、直譯器、組譯器…

應用程式 瀏覽器、繪圖軟體、影像處理、辦公室常用軟體 Office…

Page 67: 第一章    資訊時代

67

重點回顧

本章習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