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那年”是哪一年?应追溯到解放初 年,即 1950年正月十五闹元宵。 达城解放是在 1949年冬月中旬,我 的老家达川区桥湾乡万年仓解放是在腊 月初。解放时闹元宵,有双重含义:一是 各族人民热烈欢庆解放;二是庆祝传统 的元宵佳节。 老家的节俗是“除夕的火,元宵的 灯”,就是除夕夜要以“火”来庆祝,如柴 火、炭火、火炮、火花等驱赶“年”这种猛 兽,又要庆祝刚刚解放的闹热年;元宵的 “灯”,就是正月十五“以灯为戏”, 元宵 节又“灯节” 元节”。我的老家元宵, 村村院院扭秧歌踩高跷要闹花灯、 耍龙灯、 划彩龙船玩车车 灯、 挂红彩特别堂屋大门前,一 走马灯”、 插飞虎旗,灯上写义的对联:“走马灯,灯走马,灯熄马停 飞虎旗旗飞虎旗卷虎藏身。” 闹元宵的重头戏所谓 罢龙”,即用风箱炉把生铁 烧成铁水,以小铁瓢舀点铁水抛向空中, 再用硬木板打出去,五彩缤纷的火花天而降妤似亮晶晶繁星降,那 么耀眼夺目龙烧成 骨架架”, 烧水花”。 都说 ,在我来,桥湾乡的“元宵罢龙亚于石桥火。桥湾是,有1 3个 每个皆备有一龙或两拨在元宵“罢龙”。时桥湾有正街和横街 两条全镇居百户,家家户户都 备了的火炮、 花, 前门解放的标语禹王宫文昌宫关圣庙和农会 有“花”;各村还灯、 踩龙船、花秧歌金毛彩龙等。夜,那正是几乎要闹到五家是万年仓的叔伯姐妹2 0 多口人, 占了街民的一 。万年仓桥湾乡古镇都位于 巴河北岸相隔只8里路。传中的 鲁班与赵巧赌修桥、仓的在这赵巧送来”的在这。万年仓管辖年“闹元宵罢龙”, 合作解放那年我 7岁十五的年们兄弟姐妹人就闹嚷着爸妈允 桥湾罢龙”。天还未黑,我 嘻嘻哈哈登家的小木船沿 桥湾而去轮换小木船到一便,我灯的人 多了站得密密麻麻的, 像扎 笋子的。虽然寒地冻们全 挤得汗流颊背想移动到各太难全街的火每条9到11 龙把每个穿件麻汗 内裤光脚麻草鞋初, 边舞动边穿,来来往往穿穿几拨尚混在一穿梭在一,十火炮、 花、 打水花就天飞爆竹声震千千万万的火 密密麻麻地在火、火龙身上龙把身上也落下怕被星烧 特别来, 跑得来,人群退攘怕被 星烧衣服。这时, 无处,闹,十闹。一更后,火,火烧成骨架架”, 的人 嘻嘻哈哈地上小木船几个哥哥使劲 划船而上浪平时, 家又饿。月沙坡绿豌豆尖几个姐姐便每个都 茶碗粗才回船上是,我 煮豌豆尖面夜。民是元宵夜掐豌豆尖”的, “闹到五 ,我才疲惫憨乐睡觉 2 0 1 8 3 2 d z r b s h z k @ 1 2 6 . c o m 2 3 7 7 7 2 1 5 记忆 又逢一年正月十三,千家万户迎“火 龙”。 每年大年的末尾,或是十一、或是十 三,在达川区石桥镇上,一项流传了数百年 历史的传统民俗“烧火龙”才刚刚拉开序 幕。 今年 75岁的杨定顺老人是石桥镇上 为数不多的烧铁水师傅,每到“烧火龙”这 一天,往往也是他最忙碌的时候。从清朝 同治年间开始,杨家就在石桥镇上烧起了 铁水,所以在杨家人的血液里流的一是“铁水”。 上7 点30分,“烧火龙”的时间到了, 杨定顺老人片和煤块搬到了石桥 车站门前加炭,一台鼓风机呼呼 顿猛吹顷刻间,火的铁水从炉子底部缓缓“烧火龙” 个节目 ”正开始。 杨定顺老人小团铁水往空中旁边早已等候多时的一个小伙子抡圆 打板向着铁水猛地。一间, 夜空 中繁星,铁火如后羿射日后九阳坠地 般扑向引得围观群众阵阵惊呼躲西藏,不停地抖掉落上的火…… 了, 了, 火龙’来伴随“火龙” 到“”的现场气氛也达到了高潮1 0 汉赤舞青龙, 龙尾, 沿石桥镇街道来 回穿梭翱翔翻腾。在数万人的 呼中石桥镇变成了一欢乐“杨师傅, 我要‘烧火龙’! 时,“”的哥深恐错过了这场盛 只见屏气凝神铁水狠狠 抽过去。一朵朵绚烂的铁到了“火龙” 上, 形成了一幅幅耀眼夺的“烧火龙” 画面。一不到“”的游客火龙一狂喷,上千束银同时绽放树银天。在火龙,在默念对来年的愿景期盼 又一年家国安康条条 “火龙” 愈发溢彩“火龙” 愈发英武长长的“火 龙” 队伍列宁沿老的 吊脚楼,最从这”的“列宁此景十年,数万军战士从这,从这牌坊下走而唯一不同的是, 我们是为欢腾据悉,石桥“火龙”的俗始清顺 治“湖广填四川”时传顺治末年, ,人便利用纸扎艺术制作火龙, 祈求调雨顺, 消灾祛邪,定为元宵节前正月十一玩耍为正月 十三火龙”的民俗渐渐,流传今。 1950年桥湾闹元宵 □吕大志 本报记者 冯津榕 龚其明 唐兵 王勇 摄影报

冯津榕 龚其明 - dzrbs.com€¦ · 车灯、踩龙船、花鼓戏、秧歌队、金毛狮和 彩龙等。入夜,那真正是烧火狮、罢火龙 的天下,几乎要闹到五更以后。

  • Upload
    others

  • View
    2

  • Download
    0

Embed Size (px)

Citation preview

Page 1: 冯津榕 龚其明 - dzrbs.com€¦ · 车灯、踩龙船、花鼓戏、秧歌队、金毛狮和 彩龙等。入夜,那真正是烧火狮、罢火龙 的天下,几乎要闹到五更以后。

“那年”是哪一年?应追溯到解放初年,即1950年正月十五闹元宵。

达城解放是在1949年冬月中旬,我的老家达川区桥湾乡万年仓解放是在腊月初。解放时闹元宵,有双重含义:一是各族人民热烈欢庆解放;二是庆祝传统的元宵佳节。

老家的节俗是“除夕的火,元宵的灯”,就是除夕夜要以“火”来庆祝,如柴火、炭火、火炮、火花等驱赶“年”这种猛兽,又要庆祝刚刚解放的闹热年;元宵的

“灯”,就是正月十五“以灯为戏”,故元宵节又叫“灯节”或“上元节”。我的老家不但要吃元宵,村村院院扭秧歌、踩高跷,还要闹花灯、耍龙灯、划彩龙船、玩车车灯、挂红彩灯笼。特别是堂屋大门前,一定要挂“走马灯”、插飞虎旗,灯上写有释义的对联:“走马灯,灯走马,灯熄马停步;飞虎旗,旗飞虎,旗卷虎藏身。”

闹元宵的重头戏是烧火狮、罢火龙。所谓“罢龙”,即用风箱火炉把生铁烧成铁水,以小铁瓢舀点铁水抛向空中,再用硬木板打出去,五彩缤纷的火花从天而降,妤似亮晶晶的繁星降落人间,那么耀眼夺目,直到把火龙烧成“骨架架”,也叫“烧水花”。

达州人都说“石桥烧火龙”最为有名,在我看来,桥湾乡的“元宵罢龙”并不亚于石桥火龙。桥湾是大乡镇,有13个村,每个村皆备有一条火龙或两拨火狮在元宵“罢龙”。当时桥湾有正街和横街两条大街,全镇居民上百户,家家户户都备了烧火狮和火龙的火炮、筒花或砖花,前门都挂了五彩灯笼和欢迎解放的鲜红标语;禹王宫、文昌宫、关圣庙和乡农会门口还备有“水花”;各村还分别备有车车灯、踩龙船、花鼓戏、秧歌队、金毛狮和彩龙等。入夜,那真正是烧火狮、罢火龙

的天下,几乎要闹到五更以后。我们家是万年仓的大户,叔伯、兄

弟、姐妹有20多口人,占了街民的一半。万年仓与桥湾乡皆是古镇,都位于巴河北岸,相隔只有8里路。传说中的鲁班与徒弟赵巧打赌修桥、仓的故事就发生在这里,“赵巧送灯台——一去永不来”的故事也发生在这里。万年仓属桥湾管辖,每年“闹元宵罢龙”,皆合作一起办。

解放那年我7岁,吃过十五的年饭,我们兄弟姐妹十几人就闹嚷着要爸妈允许我们去桥湾看“罢龙”。天还未黑,我们就嘻嘻哈哈登上二爷家的小木船,沿江而下,直奔桥湾而去。大家轮换划着小木船,不到一个钟头便到了。船一靠岸,我们飞跑向街上赶去。看龙灯的人太多了,满街檐下站得密密麻麻的,像扎

“笋子”似的。虽然天寒地冻,但我们全

都挤得汗流颊背,想移动到各宫、庙门囗去看,实在太难了。

全街的火龙有四五条,每条火龙有9到11个龙把手,每个把手只穿件麻汗衫和内裤,光脚板套上麻草鞋。开初,他们一边舞动一边穿花样,来来往往,穿来穿去,与十几拨火狮、笑和尚混在一起、穿梭在一起,十分有趣。过了一会儿,烧火炮、喷砖花、打水花就开始了。只见火花满天飞,爆竹声震天响,千千万万的火花密密麻麻地抛撒在火狮、火龙身上,个个龙把手和舞狮者的光身上也落下不少火星,他们又跑又跳又抖,生怕被火星烧痛。特别是砖花和水花泼来,犹如霞光四射,他们抖得更凶,跳得更高,跑得更快;再一泼水花打来,人群退攘,乱成一团,挤倒一边,滚成一槽,大家都生怕被火星烧了衣服。这时,满大街无处不是笑成一片,闹成一团,挤成一堆,十分热

闹。一直烧到三更后,火狮的皮全烧光了,火龙也烧成了“骨架架”,看火龙的人群这才嘻嘻哈哈地散去。

我们登上小木船后,几个哥哥使劲划船,虽是逆流而上,但也浪平船快,划到大中坝时,大家又饿大累。月光下,见河边的沙坡地里长满了又绿又肥又嫰的豌豆尖,几个姐姐便跳上岸去掐,每个都掐了茶碗粗一把,才回到船上。于是,我们又架起火炉煮豌豆尖面吃二道夜。善良的农民是不会把元宵夜掐豌豆尖叫

“偷”的,只笑称为“闹喜”罢了。直到五更,天快亮了,我们才疲惫而憨乐地回家睡觉。

视觉�故事

20 1 8

年3

月2

星期五

dz rb shz k@126 .com

23 7 7721

美编:廖晓梅

编辑:廖晓梅

主编:蒲建国

周刊

5版

记忆

又逢一年正月十三,千家万户迎“火龙”。

每年大年的末尾,或是十一、或是十三,在达川区石桥镇上,一项流传了数百年历史的传统民俗“烧火龙”才刚刚拉开序幕。

今年75岁的杨定顺老人是石桥镇上为数不多的烧铁水师傅,每到“烧火龙”这一天,往往也是他最忙碌的时候。从清朝同治年间开始,杨家就在石桥镇上烧起了铁水,所以在杨家人的血液里流淌的一般都是“铁水”。

晚上7点30分,“烧火龙”的时间到了,杨定顺老人将一堆铁片和煤块搬到了石桥镇车站门前。生火加炭,一台鼓风机呼呼地一顿猛吹,顷刻间,火红的铁水从炉子的底部缓缓流出。“烧火龙”第一个节目“打水花”正式开始。

杨定顺老人将一小团铁水往空中一抛,旁边早已等候多时的一个小伙子抡圆了打板,向着铁水猛地一挥。一瞬间,夜空中繁星万点,铁火如后羿射日后九阳坠地一般扑向人群,引得围观群众阵阵惊呼,东躲西藏,不停地抖掉落在身上的火花……

“来了,来了,‘火龙’来了!”伴随着激越的锣鼓声,“火龙”游到“打水花”的面前,现场气氛也达到了高潮。10名大汉赤着上身,舞青龙,摇龙尾,沿着石桥镇街道来回穿梭,如在云间翱翔翻腾。在数万人的欢呼中,整个石桥镇变成了一片欢乐的海洋。

“杨师傅,快点、快点,我要‘烧火龙’!”此时,“打水花”的小哥深恐错过了这场盛景,只见他屏气凝神,咬着牙朝着铁水狠狠抽过去。一朵朵绚烂的铁花浇到了“火龙”身上,形成了一幅幅耀眼夺目的“烧火龙”画面。一些等不到“打水花”的游客将烟花对着火龙一阵狂喷,上千束银花同时绽放,好一个火树银花不夜天。围在火龙周围的人们,在心中默念对来年的愿景,共同期盼又一年家国安康。

火焰中,遨游的条条“火龙”愈发流光溢彩,“火龙”游动也愈发英武。长长的“火龙”队伍顺着列宁街的青石板,沿着古老的吊脚楼一路游走翻滚,最终从这条“中国红色第一街”的“列宁街”游出。此情此景,恰如几十年前,数万红军战士从这条街上走过,从这个牌坊下走出。而唯一不同的是,此时我们是为盛世欢腾。

据悉,石桥“耍火龙”的习俗始于清顺治“湖广填四川”时期。相传顺治末年,由于天旱,人们便利用纸扎艺术,制作火龙,祈求风调雨顺,消灾祛邪,定为元宵节前的正月十一至十五的夜间玩耍,后改为正月十三至十五。由此“耍火龙”的民俗渐渐形成,流传至今。

1950年桥湾闹元宵□吕大志

□本报记者 冯津榕 龚其明唐兵 王勇 摄影报道

火龙

石桥不夜天

舞新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