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7
1 印尼對中國的政策論述與對華人的身分建構-1950-2012 賴劍文 李佳徽 校訂

印尼對中國的政策論述與對華人的身分建構-1950-2012 賴劍文著

  • Upload
    ngokhue

  • View
    253

  • Download
    25

Embed Size (px)

Citation preview

Page 1: 印尼對中國的政策論述與對華人的身分建構-1950-2012 賴劍文著

1

印尼對中國的政策論述與對華人的身分建構-1950-2012

賴劍文 著

李佳徽 校訂

Page 2: 印尼對中國的政策論述與對華人的身分建構-1950-2012 賴劍文著

2

目錄

第壹章 前言................................................................................................................ 3

第一節 研究背景.................................................................................................. 3

第二節 研究動機................................................................................................ 6

第三節 研究目的................................................................................................ 6

第四節 問題意識................................................................................................ 7

第五節 文獻探討................................................................................................ 7

第六節 研究方法、途徑與限制...................................................................... 10

第七節 章節安排.............................................................................................. 12

第貳章 中國、華人與印尼早期外交政策............................... 13

第一節 蘇卡諾在國際政治角色................................... 14

第二節 蘇卡諾與中國........................................... 21

第三節 華人團體的身份選擇..................................... 28

(一)華人在印尼獨立前後的身分意識......................... 28

(二)中華會館(Tiong Hoa Hwe Koan)或「新報」派........... 30

(三)親荷蘭政府的中華會(Kelompok Chung Hwa Hui)......... 32

(四)印尼華人黨(Partai Tionghoa Indonesia).............. 32

第參章 進入蘇哈托時代的中國與華人................................. 36

第肆章 後蘇哈托時代與印尼華人..................................... 42

第一節 印中復交的途徑.................................................................................. 42

第二節 新秩序政權的終結.............................................................................. 46

第三節 蘇哈托時期的印尼華人地位的總結.................................................. 51

第伍章 印尼民主化與印尼華人身分...................................................................... 54

第二節 民主化前的華人身分............................................................................ 58

第三節 印尼民主化後的印尼華人.................................................................. 61

第六章 結論................................................................................................................ 66

參考書目...................................................................................................................... 68

Page 3: 印尼對中國的政策論述與對華人的身分建構-1950-2012 賴劍文著

3

第壹章 前言

第一節 研究背景

本書旨在對當代印尼華人1的政治命運進行記錄與解釋,尤其著重於在近代

與當代史的重大事件,間接透露出的,印尼人在政治上、社會中對於中國、華人

的種種認識,並兼論印尼華人對於中國與自身的認識觀。這些認識,在當代印尼

與中國的關係、印尼間歇的排華運動、政府反覆的華人政策,都是思想與行動上

的基礎。

每逢 8 月 17 日,印尼都會舉國歡慶「印度尼西亞獨立建念日」,這是在印尼

近代史上最重要的日子之一。此前,還有一段對今日印尼影響深遠的日本佔領時

期(1942-1945)。假設日本當時沒有進攻荷屬印尼,被稱為印尼國父的蘇卡諾

(Soekarno)就不會成為「偉人」;而如果沒有之後蘇卡諾的領導,印尼這個東

南亞最大的「萬島國」也不會誕生。其結果,華人與印尼本地人之間的關係,就

可能有所不同。因此,要掌握當代印尼如何認識華人、中國文化乃至於中國,了

解這段歷史是不可或缺的。

首先,在探討華人與印尼獨立之關係時,本書以下章節有時會根據情況而使

用「中國人」而非「華人」一詞,因為在印尼社會沒有「華人」這個身分概念,

印尼本地人與荷蘭政府只知道「中國人」或「支那人」。即使在今日,印尼社會

其實仍然沒有「華人」這個概念。只有在華人社會裡,華人才會稱呼自己是華人,

而且關於「華人」這個身分,在印尼各島的華人社區又有不同的認知。例如,在

印尼的爪哇島,因為當地的「華組」多半已經不會中國的方言,所以他們會稱呼

自己是「中華族」(Suku Tionghoa);在南、北蘇門達臘的華人會稱呼自己是「支

1 印尼話語中也常用「中華人」或「華族」之類的稱謂,各有含義,但為了避免分析時指涉用語

過於複雜,本文以下統稱為「華人」。

Page 4: 印尼對中國的政策論述與對華人的身分建構-1950-2012 賴劍文著

4

那人」(Orang Cina)或是唐人(Teng Lang)。而在西加里曼丹當地華人也稱呼自

己是唐人,該地區的其他種族則會稱華人是「清人」(Orang Cin)。後來 1998年

發生嚴重排華的「黑色五月暴動」後,印尼的政局進入了新階段,瓦希德總統

(Abdulrahman Wahid)上任後決定把「支那」這個名詞廢除改回「中華」

(Tionghoa)2。

在日本佔領時期,印尼有一個「獨立審查委員會」(Badan Usaha Penyelidik

Kemerdekaan Indonesia, BPUPKI),3 其中除了印尼本土獨立領導者之外,還有四

個支持印尼獨立的中國人,他們是黃忠孝(Oei Tjong Hauw)、黃長水(Oei Tiang

Tjoei)、陳英華(Mr. Tan Eng Hua)、林群賢(Liem Koen Hian)4,厥為華人參與

當代印尼政治的重要事例。

日本設立的 BPUPKI,不久後改成「獨立準備委員會」(Panitia Persiapan

Kemerdekaan Indonesia, PPKI)5。印尼民族運動接著又分裂為兩派,一是 Golongan

tua,也就是蘇卡諾等人選擇與日本合作的「長悲」派;二是 Golongan Muda,即

「青年」派,主張印尼的獨立不應該由日本主導。蘇卡諾認為印尼的獨立不應該

再用「流血」的手段;但青年派認為日本在亞洲逐漸喪失勢力,主張蘇卡諾應該

要立即對外宣布獨立。如此,兩派希望印尼獨立建國的勢力彼此衝突,在 1945

年 8 月 16 日零晨 4 點,蘇卡諾和穆罕默德·哈達(Mohammad Hatta)兩人被青年

派綁架,軟禁在雅加達東邊的郊區(Rengasdengklok, Jawa Barat)一個支持印尼

獨立的中國人饒啟詳(Djiaw Kie Siong)的住家。當天晚上兩人回到雅加達,在

一個支持印尼獨立的日本軍人前田精(Laksamana Muda Maeda Tadashi)的家,

討論印尼的獨立宣言。隔天,蘇卡諾在其住家外宣布印尼的獨立:6

2 Melly G. Tan., Etnis Tionghoa di Indonesia-Kumpulan Tulisan,( Jakarta: Yayasan Obor Indonesia,

2008). 3 日本語:獨立準備調查會(Dokuritsu Junbi Cosokai)。 4 Nurani Soyomukti, Soekarno & Cina ( Jogjakarta: Garasi, 2012). p.147. 5 簡稱 PPKI。日本語羅馬化:Dokuritsu Junbi Inka。英語:Preparatory Committee for Indonesian

Independece。 6 Wildan, Dadan. “Membuka Catatan Sejarah: Detik-detik Proklamasi, 17 Agustus 1945.” (Ministry of

State Secretariat of the Republic of Indonesia). Jakarta, 17 Agustus 2006.

Page 5: 印尼對中國的政策論述與對華人的身分建構-1950-2012 賴劍文著

5

我們印度尼西亞國民特此聲明印度尼西亞的獨立。至於權力轉移事項等依法

定程序在短期間內進行。

代表全體印尼國民:蘇卡諾-哈達(雅加達,1945年,8月 17日)7

蘇卡諾宣布印尼獨立後,擔任印尼的第一任總統。他認為獨立之後首要事

務是奠定建國基礎,而印尼新政府尚未完全控制印尼全土。1945年 6 月 1 日,

蘇卡諾在 BPUPKI的第一次會議宣言中宣佈「班察西拉」(Pancasila)建國五大

原則是最適合大印度尼西亞共和國,因為印尼的獨立來自於全體國民的貢獻,而

非一個團體或宗教的貢獻。建國五大原則內容如下:

1. 信仰唯一真神(KeTuhanan Yang Maha Esa或 Belief in the one and only

God)。

2. 人道主義(Kemanusiaan yang adil dan beradab或 Just and civilized

humanity)。

3. 全國統一(Persatuan Indonesia或 The unity of Indonesia)。

4. 人民主權(Kerakyatan yang dipimpin oleh hikmah kebijaksanaan dalam

permusyawaratan/perwakilan或 Democracy guided by the inner wisdom in the

unanimity arising out of deliberations amongst representatives)。

5. 全體社會平等(Keadilan Sosial bagi seluruh rakyat Indonesia或 Social

justice for all the people of Indonesia)。

蘇卡諾與其他民族主義運動者都曾表示,孫中山先生的民族運動對印尼民族

運動有相當影響。孫中山的思想經由一些中國人進入印尼,並深刻影響印尼年輕

人以及民族運動者。前述蘇卡諾強調的「班察西拉」,就受到孫中山先生的「三

7 “ Proklamasi Kemerdekaan Indonesia”, Wikipedia bahasa Indonesia,

https://id.wikipedia.org/wiki/Proklamasi_Kemerdekaan_Indonesia。

Page 6: 印尼對中國的政策論述與對華人的身分建構-1950-2012 賴劍文著

6

民主義」(San Min Chu I)的經驗所影響。8

在複雜的華人政治傾向、思想背景下,印尼本地人對於華人的看法也不一

致。在荷蘭殖民統治時期,殖民政府區分印尼人、華人和歐洲人的社會地位,並

將他們的居住地分開。此外的許多政策常常引起種族的鬥爭,並延續到蘇卡諾執

政時期,這是因為獨立之初的華人在政治方面比較有權力,且蘇卡諾在外交上採

取親中國政策。這種情況被一些親資本主義國家的勢力利用為煽動排華運動的種

子。至於到了蘇哈托執政的「新秩序政權」(Pemerintah Orde Baru)時期,華人

就完全喪失了政治地位,排華運動的理由轉為經濟以及宗教因素引起的衝突,華

人只能在經濟領域活躍,而印尼人也習慣視華人為經濟上的統治者。宗教方面,

華人多半為基督徒與儒教信仰,於是經常與印尼各省的伊斯蘭教徒發生衝突,這

種宗教矛盾,被軍人政府利用為鞏固政權的工具。

第二節 研究動機

本書的目的,是整理並發現導致印尼華人政治命運的歷史進程,是如何在主

觀上成為可能的,或看似可以言之成理的。尤其是在思想與觀念上,印尼華人如

何作為印尼主要政治勢力以及華人自己眼中的一個群體。在這當中,印尼與中國

的互動、對中國的看法,又有什麼樣相互構成關係?

其次,是印尼如何決定對中外交政策。蘇卡諾強調「班察西拉」是吸收自中

國革命領導人孫中山「三民主義」的思想。蘇卡諾也重申印尼是東南亞最大的國

家,在各方面,尤其是經濟與政治上也要做東南亞國家的領導者,所以在外交上

必須與其他在亞洲的國家保持友好的關係,其中一個就是中國。

第三節 研究目的

8 Nurani Soyomukti,Soekarno & Cina (Jogjakarta: Garasi, 2012). p.145.

Page 7: 印尼對中國的政策論述與對華人的身分建構-1950-2012 賴劍文著

7

歷史上,印尼華人對印尼獨立有不少的貢獻。儘管在獨立前和建國後,中國

人在印尼也分成不同的政治黨派與思想,但在軍事戰場及外交上,都有印尼華人

參與的身影。然而,這些貢獻並未換得「新國家印尼」對華人的善待。印尼與中

國斷斷續續的外交關係,以及印尼對國內華人的不確定政策、華人政治的政治偏

向,是本研究需要加以了解的。

本研究是整理印尼各界在什麼樣的對中國或對華人的認識基礎上,開展出獨

立以來與中國的外交關係,以及印尼政府對境內華人的政策。

第四節 問題意識

首先,印尼建國以來便承認中華人民共和國是唯一合法的中國,並與其建立

外交關係。在國內,蘇卡諾更稱中國是印尼的兄長、兄弟之邦(Saudara Tua/Elder

Brother)。雖然如此,印尼甫獨立時國內政局不穩定,而中央政府在鎮壓國內分

裂運動時,其鎮壓的受害者也多是本國的華人。這是為什麼?

其次,「9.30事件」是否為蘇哈托將軍(Suharto)因為個人的政治野心而藉

政變牽扯中國?

最後,東南亞國家中,擁有最多華人的國家就是印尼。其雖然僅占全國人數

的 3%,但卻掌握 70%的經濟資源。再者,華人又與其他國內族群的宗教與文化

不同,所以一直以來都被視為「國內的外國人」、「不愛國」或不想參與印尼政府

各項政策,不願認同當地人及當地文化,依然效忠祖國「中國」,也不想脫離身

為中國人或中華民族的身分。這些觀點是否為真呢?

第五節 文獻探討

Rizal Sukma在他的《Recent Development in Indonesia-China Relations》一書

Page 8: 印尼對中國的政策論述與對華人的身分建構-1950-2012 賴劍文著

8

中認為,印尼與中國兩國之間的關係,早期是建立某種激進的政治聯盟(Radical

Political Alignment)來共同面對西方的強權。兩國友好關係失敗,在於印尼共產

黨發動「9.30事件」失敗導致反共的新秩序政權(New Order)的上台。對於印

尼而言,中國共產主義積極影響了印尼以及其他東南亞國家,同時中國也不斷尋

求印尼華人對「祖國中國」的政治、特別是經濟援助。也因此在新秩序政權的觀

點中,印尼共產黨、華人與中國有密切關係,中國甚至與政變有關。9另一方面,

1970 年代開始雖然新秩序政權努力與中國恢復外交關係,但遭到國內軍方以及

伊斯蘭派的強烈反對,軍方認為中國對國內的安全有很大的威脅,穆斯林派則認

為中國一直視印尼華人為效忠「祖國中國」的印尼國民。在政府無法解決華人問

題,或華人還未改變態度之前,必須考慮與中國恢復外交關係是否妥當。10

Thung Ju Lan的《Identities in Flux: Young Chinese in Jakarta》認為,印中關

係的困擾,主要是來自印尼國內的政治鬥爭,而華人問題早在印尼獨立前就已經

存在。荷蘭政府時期就把殖民地的國民分成幾個階級,等到印尼獨立後,華人本

身的政治傾向以及經濟角色,都給人一種印象,即大多數華人比印尼本地人富

貴,這也導致一種對華人的社會妒忌 (kecemburuan Sosial)。印尼政府在蘇卡諾

時期,沒有強烈壓迫華人「融入印尼社會」。當時華人分成同化派(Asimilasi)

與融合派(Integrasi),同化派認為印尼華人必須脫離華人的身分,在日常生活必

需運用當地的方言、文化、習俗等,而融合派認為要做一個真正的印尼人不一定

要脫離自己的身分,因為印尼是多島和多種族組成的國家,印尼華人與其他的當

地人沒什麼兩樣。蘇卡諾與融合派較接近,而同化派則與軍人的關係較良好,這

也導致華人群體政治傾向不一。在「9.30事件」發生後,日常中的華人仍持續彰

顯「華人身分」,經濟方面優勢更強,所以仍被視為不同的群體,猶如是支持共

9 Sukma, Rizal, “Recent Development in Indonesia-China Relation,” Contemporary Southeast Asia 11,

no. 6 (1994): 35-45. 10 Rizal Sukma, Indonesia and China: The Politics of a Troubled Relationship. (London: Routledge,

1999).

Page 9: 印尼對中國的政策論述與對華人的身分建構-1950-2012 賴劍文著

9

產黨與中國的一份子。不過,蘇哈托掌權後排華暴動不斷,原因並非純粹的反共,

而是貧富差距太大,政府則縱容這種歧視華人的狀況,沒有意願解決華人問題,

尤其是國籍問題。11

La Ode的研究反映了印尼當地學者的疑慮,他認為華人問題以及與中國建

交的問題,不只是存在於蘇卡諾時期或蘇哈托政權時代,阿卜杜拉赫曼·瓦希德

(Abdurrahman Wahid)身為印尼首任改革時代的總統也面對這種問題。他上台

後,解除了各個對華人不利的政府條例及行政命令,但不代表排華就不再發生。

自從華人的政治參與被開放之後,許多華人加入各政黨。而同時中國的崛起也讓

印尼國內尤其穆斯林派與軍隊害怕,華人被視為會更與「祖國中國」拉關係,所

以開放印尼華人參政必須重新考慮。然而,他們也不否認,中國的崛起會帶來對

印尼在區域上的好處,尤其是在東協。12

儘管印尼在 1998年的「黑色五月暴動」後發生了各種變化,包括最近修訂

賦予印尼華人社會、政策空間來表達文化認同的《公民權利義務法》(核定編號

12/2006),但是根據 Thung Ju Lan的判斷,印尼華人認為現實仍像新秩序期間

一樣充滿潛在危險。2004年 10 月 12 日,新任民選副總統 Jusuf Kalla於《希望

之光報》(Sinar Harapan〕表示,他想要針對中小企業與大企業給予不同的待遇,

藉此來區分印尼華人企業家,這番談話也顯示印尼華人未被當作平等公民來對

待。其後,在頒佈坤甸市(Pontianak)市長的第 127號政令前後的 2008年初,

該市的馬來人表現的反華情緒,被視為印尼華人地位持續動盪的指標,而這個第

127號政令是禁止在中國新年慶祝期間表演舞龍舞獅。

在 Ju-lan Thung的研究中,對未來的發展並不樂觀。顯然,即使哈比比總統

(Habibie)已制訂法律(總統命令第 26/1998號)規定正式的政府政策和商業不

得再使用「原住民」(Pribumi)與「非原住民」(Non- Pribumi)的詞語,但政

11 Thung Ju-Lan, Identities in Flux: Young Chinese in Jakarta (Australia: La Trobe University,1998). 12 La Ode, Etnis Cina Indonesia Dalam Politik: Politik Etnis Cina Pontianak dan Singkawang di Era

Reformasi 1998-2008 ( Jakarta: Yayasan Pustaka Obor Indonesia,2012).

Page 10: 印尼對中國的政策論述與對華人的身分建構-1950-2012 賴劍文著

10

府關於廢除對印尼華人不公平待遇的政策,大體而言未能落實。Thung指出瓦希

德擔任總統期間頒佈的 2000年第 6 號總統政令(廢除禁止華人傳統習俗在私人

領域實行的 1967年第 14 號總統政令)也被許多華人和印尼本地人視為「華人不

公平待遇的結束」。然而總體上,這些政治動作和法律修訂對兩者之間的長年對

立狀態,影響十分有限。如果對坤甸事件加以解讀,就可知道印尼華人仍受到歧

視和深層的憎恨,比如在西加里曼丹省(West Kalimantan)省長及副省長選舉後

發生的,一場坤甸市印尼華人與達雅人(Dayak)的衝突。顯然地,坤甸市的馬

來人無法接受印尼華人參與地方政治的意願和需求。13

究竟,印尼華人是否效忠於印尼?華人堅持保存文化是否等於拒絕對印尼效

忠?印尼華人究竟是 insider或 outsider?親友(Teman)或敵人(musuh)?若開

放政治領域給華人參與,已有經濟優勢的華人,是否會比其他的國內種族更有優

勢?14如果答案為「是」,則華人與印尼本地人要平等相處,或者要真正融合於

印尼的社會,就很難實現。

第六節 研究方法、途徑與限制

本研究將採取「歷史研究法」與「文獻分析法」做為研究的方法。首先使用

「歷史研究法」描述印尼建國時期和當代與中國關係的歷史資料,並找出華人對

不同的政治以及身分偏向的實際情況。

其次,「文獻分析法」方面則透過專書、學術論文、期刊、網路資源及當時

發行報刊和官方發表文件作為實體資料,期許能夠更清楚得解釋中國、華人以及

印尼所面對的主要問題。

13 Thung Ju-Lan, “Catatan Tentang Orang Cina Indonesia Dalam Politik Lokal.” (Paper presented at the

Universitas Petra, December 12, Surabaya, Indonesia, 2009). p.2. 14 Thung Ju-Lan,“Tinjauan Sosiologis Etnis Tionghoa Dalam Kancah Politik Indonesia.”(article

presented at Perhimpunan Indonesia-Tionghoa, February 8, Jakarta, 2008).

Page 11: 印尼對中國的政策論述與對華人的身分建構-1950-2012 賴劍文著

11

本研究試圖在各分期中,從三個觀點作分析。

第一是經濟。實際上在未獨立之前,印尼與中國之間已經有非正式的貿易來

往。獨立後為了反殖民主義以及西方的強權,蘇卡諾的外交中立政策逐漸偏向社

會主義的國家。直到新秩序政權上台後,印尼的政治發展又倒向資本主義國家。

在國內,華人只能專心在經濟事業。

第二是在政治方面,蘇卡諾時代雖然沒有正式的華人政黨,但是蘇卡諾的內

閣都有華人的參與。蘇卡諾認為,華人的問題其實是印尼本國的問題,完全與中

國方面無關。蘇卡諾時期的政策給予華人選擇印尼國籍或者中國國籍的機會。當

時與中國保持特別的關係,是因為反殖民主義,但到了蘇哈托時期,華人不能參

政,只有投票權。

第三是宗教。印尼的憲法規定,每個印尼國民都必須選擇一個宗教信仰。從

印尼獨立以來到蘇哈托政府,有五個宗教正式被政府承認:伊斯蘭、基督新約教、

基督天主教、佛教與印度佛教。沒有宗教信仰者會被當成「共產份子」,華人因

此多選擇佛教與基督教「信仰」。

印尼是東南亞的島嶼國家,幅員廣大,獨立前不僅是荷蘭的殖民地,許多島

嶼上也有不同的殖民者,比如帝汶島是葡萄牙的殖民地。而蘇卡諾宣布獨立時,

還有部分島嶼尚未完全脫離殖民者的統治,因此還不算是一個完整獨立的國家。

當時爭取獨立的印尼菁英已經與中國有非正式的聯繫,加上在印尼的華人也有部

分支持印尼獨立,並與「祖國中國」聯繫關於印尼爭取獨立的途徑。即使本研究

的範圍是從 1950年至 2012年,但依然必須從獨立時期對印尼做一個歷史回顧,

探討中國以及華人的三角關係。

目前,中國許多官方資料並未公開,印尼雖然民主化,但公開的官方文件依

然缺少,因此本書在資料的取得方面相當受限。對此,筆者將會以印尼科學研究

院的學者、印尼種族學家、印尼華人學家的文獻以及當時發行之報刊彌補研究上

Page 12: 印尼對中國的政策論述與對華人的身分建構-1950-2012 賴劍文著

12

資料的不足。

第七節 章節安排

本研究預計將分有六章。第一章為前言。第二章將討論兩個部分,分別是蘇

卡諾與中國以及早期華人的政治思想。第三章將解釋「9.30 事件」,印尼與中國

終止關係以及華人生活在印尼面對的困境。第四章探討印尼與中國恢復外交關

係,及其後的重大的排華事件(黑色五月暴動)。此事件引起各界關注,不論國

內或國外使得印尼整個國家開始走向民主化。第五章將討論印尼民主化之下與中

國的外交關係以及華人的政治地位與思想的演變。第六章將針對以上的內容分析

印尼對中國與對華人的認識如何變遷以及產生了什麼作用。

Page 13: 印尼對中國的政策論述與對華人的身分建構-1950-2012 賴劍文著

13

第貳章 中國、華人與印尼早期外交政策

早期印尼外交政策中,中國與中國人(華人)的基本看法其實不易分析,因

為在印尼文的詞彙裡,不論是政治家、學者、軍事官員、學校老師、甚至一般人

民都會用「支那問題」(Masalah Cina)形容兩國之間的關係、政府與印尼華人的

關係、印尼華人與其他種族之間的關係。與其他國家不同的是,印尼國內從獨立

至今雖然各島常有種族、宗教衝突,但是印尼與中國之間、印尼與華人之間的關

係卻有一個特色──即「涉及外國」,而且是一個大國,印尼華人儼然是「很大

的異族」。

自從獨立後,蘇卡諾總統在各場合通常表明華人、或被稱為「中華人」(orang

Tionghoa)的群體對印尼爭取獨立的貢獻,但是在印尼社會與印尼軍事和政治菁

英者間,對於「中華人」的忠誠(Loyalitas)普遍存在質疑。1950年與中國建交,

使印尼「強硬不接受西方指揮的蘇卡諾」在冷戰之初開始傾向社會主義國家,同

時部分中華人的社會、經濟、政治地位也透過「印尼國籍協商會」(Baperki)組

織得到提升15。這種情況讓國內傾向資本主義的政治菁英和軍官感到害怕,在他

們的看法中,華人永遠給外界存在一種印象──即雖然部分已經選擇印尼國籍,

但是他們的「愛國心」並不面向印尼,而是面向中國。蘇卡諾時期的反共政治菁

英認為,印尼華人在促成印尼共產黨與中國的聯絡方面,扮演關鍵的角色。這種

看法與印尼和中國日趨密切的關係以及印尼國內政治發展有高度關聯,也就是印

尼國內學者常說的「支那問題會影響到印尼、中國之間的關係」。

本章會從印尼獨立後開始探討,述及蘇卡諾總統在國際政治舞台上的角色、

蘇卡諾與中國的關係、印尼外交政策的轉變以及中華人團體對於自己身分認同的

選擇。

15 Charles A. Coppel,Tionghoa Indonesia Dalam Krisis (Jakarta: Pustaka Sinar Harapan, 1994), p.318.

Page 14: 印尼對中國的政策論述與對華人的身分建構-1950-2012 賴劍文著

14

第一節 蘇卡諾在國際政治角色

印尼領導人蘇卡諾與哈達在 1945年 8 月 17 日宣布獨立後,印尼政府尚未完

全掌控所有領土。因此學者廖建裕(Leo Suryadinata)在《Indonesia's Foreign Policy

Under Suharto: Aspiring To International Leadership》書中提出一問:1949年 12 月

之前印尼是否有外交政策?許多專家認為印尼尚無所謂的「外交政策」,因為印

尼還沒獨立而荷蘭也並未轉讓主權16。當時的國際政局顯示大東亞戰爭(Pacific

War)結束後17,同盟國(The Allies of World War II)重新開始掌控之前的殖民地。

荷蘭軍隊隨英國軍隊之後在 1945年 9 月 8 日重返印尼。荷蘭主張日本因勢力衰

弱才賦予印尼獨立,因此蘇卡諾的獨立宣言是不可接受的。雙方的軍事衝突使得

英國政府要求印尼、荷蘭和平協商,印尼要求荷蘭承認印尼擁有從爪哇、蘇門答

臘至馬都拉的領土,但荷蘭僅承認印尼在爪哇和馬都拉的主權,雙方未取得共

識。戰爭持續到 1947年時,蘇卡諾尋求印度與中國(中華民國)的支持,最終

由聯合國介入解決印尼與荷蘭的問題。18

基於荷蘭與日本統治和國家獨立的經驗,蘇卡諾與哈達在真正得到國際承

認之後,開始訂定印尼的外交方向為「中立主義」19。其旨在積極創造一個和平

的世界,與其他國家共享獨立、自由、和平與繁榮。為了實現此一政策與得到更

多的國家承認,蘇卡諾面對來自「外在」與「內部」的挑戰。所謂「外在」的挑

戰,是印尼的獨立沒有得到美國及英國的支持。而當時的印尼民族主義運動,必

須堅持自己的主權獨立是透過「奮鬥」(perjuangan)與「外交談判」(diplomasi)

16 Leo Suryadinata, Indonesia’s Foreign policy Under Suharto: Aspiring To International Leadership

(Singapore: Times Academic Press, 1996), p.22. 17 大東亞戰爭或太平洋戰爭,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發生於日本帝國與美國之間的戰爭,時間從

1941年 12 月 7 日至 1945年 9 月 2 日為止,戰場包括太平洋、印度洋和東亞地區。 18 Soekarno, Di Bawah Bendera Revolusi (Jakarta: Panitia Penerbit Di Bawah Bendera Revolusi, 1965). 19 中立主義的印尼文是自由與積極(Bebas dan Aktif)自由就是印尼不支持或不偏任何一邊(社會

主義與資本主義國家)同時積極的在外交政策創造與維持本國和其他國家的獨立與和平。

Page 15: 印尼對中國的政策論述與對華人的身分建構-1950-2012 賴劍文著

15

的手段建立的20。歷史紀錄顯示,在日本向盟軍投降之後,馬上宣布獨立的蘇卡

諾可說是一個「有政府但無領土的政權」。幾個星期後,盟軍的領導國英國曾試

圖恢復荷蘭在印尼的統治。為了維護印尼的主權,印尼民族主義運動者曾經又與

荷蘭發生兩次作戰。第一次發生在 1947年 7 月 21 日,荷蘭單方面聲明荷印雙方

在 Linggarjati簽訂的協約無效21,蘇卡諾為此再度尋求國際支持。1948年 1 月

18 日在美軍「駐印尼」的戰船倫維爾號(Renville)上,美國、澳大利亞、比利

時舉辦會議調解上述爭議,簽訂《倫維爾協議》(Renville Agreement)22。

其後,為了重新鞏固勢力,荷蘭在 1948年 12 月 19 日攻擊印尼的臨時首都

日惹(Jogjakarta),違反先前的 Renville 協議23。最後,經過多次會議以及國際

支持,兩國最後一次在海牙(Den Haag)談判:荷蘭政府承認印尼聯邦政府

(Republik Indonesia Serikat)不包含西伊理安(West Irian),並答應會立即撤軍;

關於西伊理安的問題,荷蘭政府認為西伊理安的人民與印尼其他領土屬不同種

族,但是荷蘭允諾一年後會再考慮有關西伊理安的地位。

蘇卡諾時期可分為三個階段,從 1945年至 1949年印尼爭取獨立時期,為印

尼史家認知的「民族主義運動時期」(Periode Revolusi Kemerdekaan Indonesia)。

此時獨立政府甫成立,印尼的政治主流可分成兩派:Sutan Sjarir總理一派,他是

「印尼社會主義黨」的創造人,並宣稱自己並非馬克思主義的信徒;24 另外一

位是印尼共產黨的領導人之一 Tan Malaka。這兩派的鬥爭除了影響國內的政治,

同時也影響印尼外交政策的途徑。其實在這兩派並未影響蘇卡諾個人的「政治行

20 Sukma Rizal, Indonesia’s Foreign Policy And Indonesia-China diplomatic Relations

(1950-1967)( London: Routledge, 1999), p.17. 21 Linggarjati協定(Perundingan Linggarjati)是荷蘭與印尼政府關於印尼主權的協定。在這個協定

下荷蘭政府承認印尼的主權包含爪哇、蘇門答臘、馬都拉。印尼與荷蘭政府共同組成印尼聯邦共

和國。 22 美國、澳大利亞、比利時三個國家為調節印-荷問題組成「三國委員會」(komisi Tiga Negara)

(Committee of Good Offices For Indonesia)。 23 Marwati djoened Poesponegoro & Noegroho Notosusanto,Sejarah Nasional Indonesia VI( Jakarta: PT.

Balai Pustaka, 2008). 24 Kompasiana, “Sutan Sjarir.” Kompas, 1 September, 2011, sec. kompasiana.

Page 16: 印尼對中國的政策論述與對華人的身分建構-1950-2012 賴劍文著

16

為」,只因爭取獨立以及拉攏國際支持的需要,蘇卡諾與哈達比較偏向 Sutan

Sjarir,而 Tan Malaka的共產黨則曾在印尼獨立後發動反蘇卡諾的政變,其失敗

又導致美國支持印尼的獨立,強迫荷蘭與印尼協商解決印尼主權的問題。25

從爭取獨立、尋求國際支持到處理國內各地的叛亂,印尼可以說是在 1950

年開始才真正建構一個「完整」的政府。從 1950年到 1959年印尼採用或者進入

到「議會民主時期」(Periode Demokrasi Parlementer)。1950年之前,印尼對荷蘭

承諾組成聯邦制的政府,但是聯邦制使印尼陷入許多危機,特別是南馬魯古群島

(Bagian Selatan Kepulauan Maluku)這個獨立前基督教徒佔大多數的群島反對聯

邦制。此外,許多與蘇卡諾意見不同的宗教團體及黨派也紛紛發動政變,或是反

對中央政府的合法性,例如前述的共產黨政變、Sekarmaji Maridjan Kartosuwiryo

於 1949年在西爪哇宣布建立的「印尼伊斯蘭國」(Negara Islam Indonesia)、1950

年 4 月荷蘭政府支持的基督教人士的「南馬魯古共和國」(Republik Maluku

Selatan)26等。除了各地的叛亂外,另外一些聯邦成員也要求蘇卡諾重組一個「大

印度尼西亞統一共和國」(Negara Kesatuan Republik Indonesia),27其後許多政黨

紛紛成立。

印尼政府在此一時期成功舉行首次立法委員(Dewan Perwakilan Rakyat)與

立制憲議會(konstituante)大選,這是蘇卡諾時代唯一一次的選舉。從 30 多個

政黨競爭中出現 4 個主要的政黨,分別是印尼國民黨(Partai Nasional Indonesia)、

印尼共產黨(Partai Komunis Indonesia)、伊斯蘭學者聯合會(Nahdlatul Ulama)、

馬斯友美黨(Masyumi/Council of Indonesian Moslem Associations)。印尼官方宣

稱這是一次最公平、公正的選舉28。雖然選舉結果基本可信,但印尼人民還是對

共產黨的收穫感到非常「佩服與驚訝」。共產黨在 1948年政變失敗後已沒什麼勢

25 Pinardi, Peristiwa Madiun 1948( Djakarta: Inkopak-Hazera, 1966) 26 Yusuf Abdullah Puar,Peristiwa Republik Maluku Selatan. (Bulan Bintang, 2009) 27 印度尼西亞共和國、東印度尼西亞共和國、東蘇門答臘共和國要求蘇卡諾立即宣布大印度尼西

亞統一共和國成立。 28 2013. Pemilu 1955. 印尼中央選舉委員會網站

http://www.kpu.go.id/index.php?option=com_content&task=view&id=39, 2013/09/01.

Page 17: 印尼對中國的政策論述與對華人的身分建構-1950-2012 賴劍文著

17

力,因為其領導都被判決死刑,但印尼政府當時正與荷蘭對抗,造成國內政局動

盪,讓蘇卡諾無法凍結共產黨。於此同時,原本與印尼共產黨「不合」的其他三

大黨派也開始不支持蘇卡諾的政策。共產黨的勢力與影響越來越大,在 1957年

的地方選舉得到多數的選票,當時蘇卡諾任命一位共產黨元老 Soebandrio擔任外

交部秘書長(Sekretaris Jenderal Departemen Luar Negeri),在蘇卡諾下台時已是

外交部長。另外還有幾個反共的黨派例如馬斯友美黨與印尼社會黨(PSI),以及

幾個陸軍將軍都曾發動政變,但皆告失敗。

蘇卡諾與共產黨的關係上升,讓哈達與蘇卡諾保持距離,因為哈達本身也是

PSI出身的黨員,哈達最終在 1957年底宣言辭職。馬斯友美黨、PSI和一些地方

將軍也頻繁發動「暴亂」,其中最大的反分裂事件就是「印度尼西亞共和國革命

政府」(PRRI/Permesta)的成立。蘇卡諾認為這場動亂受到了美國中央情報局

(CIA)的支持。美國一直非常關注印尼的內政,除了要防止共產主義在東南亞

發展,他認為美國政府準備要「統治」印尼的財產與資源。29

從哈達副總統的內閣開始,蘇卡諾就一直維持「中立主義」外交政策。蘇卡

諾認為印尼獨立需要許多外國的支持,所以印尼不應該加入第一世界與第二世界

的鬥爭,而是維持此一外交政策,但也承認北京是代表中國的政府30。為了實現

上述外交政策,並實施反殖民主義、提升亞洲與非洲之間的政治、經濟以及文化

交流,蘇卡諾在 1955年 4 月 18 日至 24 日在印尼萬隆召開首次「亞非會議」(萬

隆會議)。會議的重點是反殖民主義、提升亞洲與非洲國家的經濟合作,以便減

少對第一世界和第二世界的依賴。亞非會議就是蘇卡諾總統所「啟動」的不結盟

29 第一次陸軍準將軍 Kolonel Zulkifli Lubis 在 1956年發動政變。當時 Kolonel Zulkifli Lubis 的職

位是陸軍上校。另參閱 Wardaya, Baskara T. 2001. Menuju Demokrasi: politik Indonesia Dalam Perspektif Sejarah. Jakarta: Gramedia Pustaka Utama. 同時,Suryadinata, Leo在 Indonesia’s Foreign Policy Under Suharto..書中第 28頁也同樣提到美國 CIA 對當時印尼的軍隊叛亂:”…the CIA in was, in fact, behind the rebellion because the United States saw the Sukarno-led Government moving further towards the left which would have been detrimental to American Interests in Southeast Asia. There is evidence that the United States was actively supporting the rebels: an American pilot was shot down while spying for the rebels, and arms and supplies were sent to the rebels through Malaya and Singapore.”

30 Leo Suryadinata, Indonesia’s Foreign Policy Under Suharto: Aspiring To International leadership (Singapore: Times Academic Press, 1996). p.27.

Page 18: 印尼對中國的政策論述與對華人的身分建構-1950-2012 賴劍文著

18

運動(Non-Aligned Movement)。31

亞非會議一方面對外可以說代表印尼中立主義外交政策的成功,另一方面也

趁中國代表團參與的機會,與中國解決印尼國內的「支那問題」,這是長期困擾

印尼的問題。一方面印尼政府認為按照孫中山先生所說的,所有在海外的中國人

(華人)都屬於中國的一份子,但印尼不承認雙重國籍,且印尼國內不斷出現針

對在印尼的中國人對印尼「國家忠誠度」的質疑。所以印尼的外交部長蘇拿里奧

(Sunario)與中國代表團的周恩來總理在萬隆簽署一項條約,給予印尼的中國

人選擇中國、印尼國籍的機會。

但是自從 1959年印尼開始走向「指導式民主」之後,印尼逐漸傾向第二世

界國家。哈達下台對地方政府帶來極大的影響,各地方軍司令開始「控制」地方

政府。比如在南、西、北蘇門答臘,地方軍司令控制地方政府之後與中央政府斷

絕聯繫。此時 CIA 不斷的提供地方武裝支持,為了維持國內的治安與平衡軍隊

的權力,蘇卡諾不能只依靠陸軍,他開始接近陸、海、空軍與當時最「強」的黨

派──共產黨。雖然時任國防部長的 A.H.Nasution將軍支持蘇卡諾「消滅」暴亂

份子32,但是在爪哇島外經常發生「軍人啟發」的暴動,表示軍事力量的內部分

裂或下級對上級不服從的現像頻仍。

印尼內政自 1955年大選之後開始呈現不穩,1950年至 1959年間印尼發生

七次倒閣。在國內政局不穩定的情況之下,印尼政治以及外交方向出現了三大主

導者。第一位是蘇卡諾總統本人,第二是印尼共產黨,第三是陸軍。蘇卡諾本身

不否認自從國內各地方發生暴動之後,陸軍的角色不可忽略,促成陸軍的權力與

地位日漸高漲。為了平衡陸軍的權力,蘇卡諾開始提升共產黨的角色。所以在

1959年 9 月印尼共產黨的全國代表大會開幕典禮上,蘇卡諾的發言強調「共產

黨是他的親戚、家人,如果『共產黨不存在』是我感到最悲痛的損失」33。蘇卡

31 See Seng Tan & Amitav Acharya, 2008. Bandung Revisited: The Legacy Of The 1955 Asian-African

Conference for International Order (Singapore: National University of Singapore Press, 2008). 32 Herbert Feith, Soekarno-Militer Dalam Demokrasi Terpimpin (Jakarta: Pustaka Sinar Harapan, 1995). 33 Sukarno, Amanat Presiden Soekarno Pada Penutupan Kongres PKI ke VI. 16 September 1959.

(Jakarta: Departemen Penerangan Republik Indonesia, 1959)(資料來源:印尼資訊部特別製定蘇卡

Page 19: 印尼對中國的政策論述與對華人的身分建構-1950-2012 賴劍文著

19

諾在他 1957年 2 月的演說強調:

議會內閣制不適合我們的文化。我們只好採用「協議與達成共

識」(musyawarah dan mufakat)。這是比較適合我們的民族

與文化,所以我們要迎接新的心靈新的生活,就是要屢行新

的「指導式民主」,34 同時打倒自由主義的缺點。35

由於國內各地方的暴動都是 CIA 支持的,所以當時印尼國內「反西方主義」

的情況很濃厚。蘇卡諾每次對民眾演講時候都提起反西方的「新殖民主義」

(Neokolonialisme)。為了實現他自己的反新殖民主義的「口號與政策」,蘇卡諾

需要陸軍與共產黨的支持,所以他認為共產黨應作為主要黨派加入聯合政府,另

一方面又在共產黨的建議下建立第五部隊(武裝的勞工與農民)防止陸軍坐大。

究竟蘇卡諾本人有沒有支持共產黨?答案很模糊。總之,蘇卡諾認為要打敗獨立

後最可怕的「敵人」:新殖民主義、殖民主義(Kolonialisme)和帝國主義

(Imperialisme),印尼各派必須合作,國家進入短暫的「Nekolim」時期36。當時

軍隊內部也分裂好幾派,由於空軍最支持印尼共產黨的主張,第五部隊就由空軍

訓練37。啟動 Nekolim 這個口號之後,蘇卡諾開始第二個步驟,即各政治黨派與

宗教的合作。所以就蘇卡諾而言,全體國民必須同心保護國家的領土獨立和抗拒

Nekolim,這就是所謂的「民族主義、共產主義、宗教」(Nasakom)三合一體的

來源。印尼國民黨(PNI)代表民族主義的黨派、印尼共產黨(PKI)代表馬克

思主義的黨派、伊斯蘭學者聯合會(Nahdlatul 'Ulama)代表印尼回教傳統的教派。

另外 NASAKOM 的目的是主要取回「失去的國土」,西伊里安(Lrlan Barat)。

1961 年 12 月,蘇卡諾為了取回西伊理安而成立「特別作戰司令部」

(KOTI-Komando Operasi Tertinggi),特別命令當時的上將蘇哈托(Mayor

諾總統的指導在第六屆印尼共產黨全國大會)。

34 也是印尼國民認知的「總統概念」Konsepsi Presiden. 35 Nuraini Soyomukti, Soekarno & Cina (Jogjakarta: Garasi, 2012), pp.72-73. 36 Bunnel, Frederick P. “Guided Democracy Foreign Policy: 1960-1965 President Sukarno Moves From

Non-Alignment To Confrontation.” Southeast Asia Program Publications at Cornell University, Indonesia, No. 2 (Oct. 1966): p. 37.

37 M.C Ricklefs& Moh. Sidik Nugraha, Sejarah Indonesia Modern 1200-2008. (Jakarta: PT. Serambi Ilmu Semesta,2008), pp.555-579.

Page 20: 印尼對中國的政策論述與對華人的身分建構-1950-2012 賴劍文著

20

Jenderal Soeharto)領導西伊理安解放運作。此一問題解決後又浮現出新的問題。

1957 年,英國決定將給予其在北婆羅洲的前殖民地─沙巴(Sabah)、沙撈越

(Sarawak)和汶萊(Brunei)自決權,並計畫將全部馬來亞半島(Semenanjung

Malaya)、新加坡以及北婆羅洲合併,變成「新馬來西亞聯邦國」(Federasi

Malaysia)。對此,印尼認為馬來西亞聯邦國的成立代表著西方國家的新殖民主

義的勝利。蘇卡諾於 1963年 11 月 10 日「英雄紀念日」那天,批評英國計畫組

成的馬來西亞聯邦國,根本目的是攻擊印度尼西亞和中華人民共和國,他也強調

有「足夠證據」證明此事。38

在此之後,蘇卡諾的外交政策越來越傾向「東極」(Blok Timur), 1962至

1966年間他為了從新殖民主義的掌控下「解放北婆羅洲的同胞」,打出口號「壓

碎馬來西亞」(Ganyang Malaysia),使印尼的政治局勢陷入所謂的「印-馬對抗」

(Konfrontasi Indonesia-Malaysia)。當聯合國接受馬來西亞成為暫時的會員國

時,蘇卡諾選擇退出聯合國,並同時建立一個與聯合國對立的國際組織─「新興

力量會議」(Conference of New Emerging Forces-CONEFO),定印尼首都雅加達

為組織總部。蘇卡諾受到中國北京政府以及其他共產國家的支持,如北韓與越南

39。另為了與世界奧運(Olympic Games)對立,蘇卡諾於 1963年 11 月 10 日至

22 日間也成功舉行「新興力量國運動比賽」(GANEFO-Games of The New

Emerging Forces),參加的 48 個國家包含亞洲、非洲、歐洲和南美國家40。

就這樣,印尼曾經出現過一個「願意為了主權和尊嚴失去一切」的領導人─

蘇卡諾,他勇敢的退出聯合國,並成立其他國家難以進入的國際組織。相較於一

般國家期待成為聯合國會員,印尼不但曾主動退出,還成功地成立與聯合國對立

的國際組織。

38 Suara Rakjat Merdeka. “Presiden Soekarno Punja Bukti2: Malaysia Dibentuk Untuk Kepung

Indonesia Dan RRT.” Jakarta, 10 Nopember 1963.(印尼國民獨立聲報在 1963年 11 月 10 日報導蘇

卡諾總統強調馬來西亞的成立是要攻擊印尼和中華人民共和國)。 39 Leo Suryadinata, Indonesia’s Foreign Policy Under Soeharto: Aspiring To International Leadership

(Singapore: Times Academic Press, 1996), p.30. 40 Suara Rakjat Merdeka. “Primadona Dari Mexico Ikut Defile Ganefo I.”Jakarta, 11 Nopember 1963.

Page 21: 印尼對中國的政策論述與對華人的身分建構-1950-2012 賴劍文著

21

隨著蘇卡諾的「指導式政府」越來越傾向共產主義,1965年 9 月 30日印尼

共產黨終於發動政變「9.30事件」奪走蘇卡諾的權力,印尼的外交和內部歷史邁

入新的階段。

第二節 蘇卡諾與中國

1945年宣布獨立之後的印尼還不算是一個真正有主權的國家,在經過許多

戰場的鬥爭和國際上的談判後,荷蘭政府最終於 1949年底的海牙「圓桌會議」

(Konferensi Meja Bundar)上將政權轉移給印尼。成為真正的國家後,由哈達副

總統首次組閣。在印尼獨立以前,荷蘭政府便與中華民國政府正式建立外交關

係。41後者在印尼數個大城市都有設立總領事館,在維持僑務與文化上服務當地

華人。42不過這層關係只維持到 1949年。由於蘇卡諾的反殖民主義與反帝國主

義和毛澤東的主張相似,二人又代表了剛爭取到自治與統治的政權,雙方為了爭

取國際地位,因而在 1950年 1 月相互承認。43哈達政府承認北京的中華人民共

和國為代表中國的唯一主權,並開始表達與北京政府建交的意願。當中華民國政

府在中國大陸失去政權而「播遷」到臺灣,並訂立臺北為臨時首都的同時,中華

人民共和國才剛開始建政;雖然如此,由於北京認為中華民國政府在印尼的領事

館還存在,故並未積極的回覆哈達政府。直到 1950年 3 月 28 日哈達政府宣稱已

封閉中華民國政府所有的領事館,北京政府才承認印尼政府44並於 1950年 4 月

13 日與印尼正式建交。1950年初期的北京政府較為關注的是,一:國家安全,

特別表現為參加韓戰;二:領土完整,特別是與臺灣統一的問題;三:擴大共產

主義的影響,減少國民黨政府對華僑的影響,但保護海外華僑的安全與利益則不

41

顧長永,《印尼:政治經濟與社會》(高雄:高雄復文,2002),頁 137。 42

顧長永,《印尼:政治經濟與社會》,頁 138。 43

顧長永,《印尼:政治經濟與社會》,頁 139。 44 Leo Suryadinata, Pribumi Indonesians, The Chinese Minority And China. (Singapore: Marshall

Cavendish International Private Limited, 2005).

Page 22: 印尼對中國的政策論述與對華人的身分建構-1950-2012 賴劍文著

22

在此列。45

印尼獨立前的華僑分為三派,分別為:傾向「祖國中國」的一派,接受與認為自

己是東印度或者荷蘭公民的第二派,與印尼知識份子共同爭取獨立的第三派。印

尼獨立後與中華人民共和國建交的原因,就是考慮到華僑的政治思想及偏向所

致。依其政治傾向的「新三派」為:傾向中華人民共和國的「紅派」、傾向中華

民國的「藍派」、選擇與印尼社會融合作為印尼一份子的第三派。雖未經正式統

計,惟「紅派」屬多數而「藍派」屬於少數。在 1958年以前,印尼政府尚未下

令將國民黨勢力逐出印尼,「紅派」與「藍派」的僑團彼此鬥爭激烈,雙方在對

僑團、僑校的掌控,以及在報刊上的宣傳,都互不相讓。至於家庭與商店都因親

共與反共而發生分化現象。46另外,為了政治避難,1949年前後,大批知識分子

南逃至印尼謀生,一時為印尼華僑社會注入新血。到了 1958年間,印尼發生內

戰,印尼政府認為中華民國政府有接濟反政府叛軍情事,除了逮捕一些反共僑

領,也封閉了所有反共華僑的社團、學校和報社。47隨著時代與一些「藍派思想

者」路線的變化,傾向於中華民國的一派也慢慢地融入到印尼社會48。2012年

12 月 9 日中國印尼歸僑協會在北京慶祝「半個世紀」回歸祖國的紀念會中,協

會的理事長張偉超(Zhang WeiChao)自稱,當初他們的選擇是離開「快樂與富

有」的生活回來祖國中國。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激發了他們的愛國主義,使

他們願意做出這些犧牲,為國家努力與奮鬥。49

在前揭的歷史過程中,哈達政府與北京建交後,並未立刻派遣領事代表到中

國本土。因為哈達認為此次建交,將給予中國一個擴展對印尼華僑影響力並爭取

經濟支持的機會。第一任中華人民共和國駐印尼大使王任叔(Wang-Jen Shu)於

45 Ibid. pp. 152.

46 丘正歐,〈印尼華僑社會〉,《華僑問題研究》(臺北:國防研究院,1965),頁 177。

47 陳以令,《印尼華僑概況》(臺北:正中書局,1989),頁 26。

48 Leo Suryadinata,Pemikiran Politik Etnis Tionghoa Indonesia 1900-2002. (Jakarta: Pustaka LP3ES Indonesia,2005), pp.267-272.

49 2012. Huakiao Asal Indonesia Memperingati Setengah Abad kepulangan Ke Tiongkok(印尼華僑慶

祝半世紀回祖國中國),中國國際廣播電視網絡台(CRI),

http://indonesian.cri.cn/201/2012/09/13/1s131154.htm,2013年 10 月 1 日。

Page 23: 印尼對中國的政策論述與對華人的身分建構-1950-2012 賴劍文著

23

1950年 7 月 21 日代表中國提出他的大使信任書(Credentials)給蘇卡諾總統50。

目前,雖無明確證據指出,印尼共產黨的發展與中印建交有關,但自從中印

建交,共產黨確實越來越強大。當時許多其他黨派都拒絕華僑加入成為黨員,理

由是華僑不是印尼本地人或者原住民,且政治與思想可疑。大約有 390,000個偏

向中華人民共和國的華僑成為印尼共產黨黨員,偏向中華民國的華僑雖未消失但

是越來越衰弱。

蘇卡諾的外交政策傾向北京,這與印尼國內的政治情況息息相關。當初蘇卡

諾欲爭奪荷蘭統治下的西伊理安,並未得到美國的支持,而美國為防止共產黨勢

力的增長更轉而支持印尼地方分裂運動,包括在蘇門答臘成立的「印度尼西亞共

和國革命政府」(Pemerintah Revolusioner Republik Indonesia)和在蘇拉威西的「萬

能人民鬥爭」(Perjuangan Rakyat Semesta)。這兩個由反政府地方司令軍所啟發

的分裂主義運動,在印尼歷史上簡稱「PRRI/Permesta的反抗」(Pemberontakan

PRRI/Permesta)。國內政局不穩,使傾向蘇卡諾的將軍們與共產黨影響力越來越

強。為了反對新殖民主義和帝國主義,蘇卡諾尋求社會主義國家合,選擇中國作

為合作夥伴,早在獨立運動時期,蘇卡諾就受到中國人的思想所深刻影響,比如

西方記者 John Gunther所撰寫之關於孫中山、蔣介石和毛澤東51的文章。在現實

中,蘇卡諾也認為印尼的中國人「雖然是少數種族但是在經濟上的影響很大」,

在反新殖民主義的政治意識形態上,中華人民共和國與印尼更具有重要的共同

點,當印尼深陷上述的分裂運動危機時,中國也曾慷慨提供政治與經濟協助。52

許多學者認為蘇卡諾的個人思想受到西方教育以及傳統爪哇、印度教文化所

影響,但實際上,蘇卡諾可說是以「模仿中國」來改變印尼的社會和政治現象的,

特別是在 1956至 1965年這段期間。根據劉宏(Liu Hong)的研究,蘇卡諾的中

國觀在 1956年前有三個特點。第一,蘇卡諾認為中國的民族主義很強,給了他

50 Rizal Sukma, Indonesia and China: The Politics of a Troubled Relationship.( London:

Routledge,1999). p.21. 51 Hong Liu, “Constructing a China Metaphor: Sukarno’s Perception of the PRC and Indonesia’s

political Transformation”. Journal of Southeast Asian Studies 28 (1997) :27-46. 52 Alan Lawrence,China’s Foreign Relations Since 1949( London: Routledge & K. Paul, 1975).

Page 24: 印尼對中國的政策論述與對華人的身分建構-1950-2012 賴劍文著

24

一個「靈感」。他認為印尼的民族主義運動是東方民族主義的一部分。蘇卡諾強

調中國的民族主義運動是亞洲國家的主要模式,而孫中山就是那個「主要的模

式」,他自己則是這位「最大的民族主義運動領導者」和「中國之父」的「徒弟」。

他承認孫中山的「三民主義」給予他很大的靈感,特別是在發展印尼的民族主義

運動與國家思想「班察西拉」。第二,蘇卡諾相信印尼與中國在爭取獨立的過程

有一個共同點,就是同樣的東方人、同樣的受害者、同樣的鬥爭,為了爭取自由

與獨立和同樣的命運一定產生同樣的感受,所以在 1946年國民黨訪問印尼時,

蘇卡諾再次聲明「班察西拉」與孫中山先生的三民主義相差不遠。也就是說,他

以孫中山「聯俄容共」的策略為範本,強調自己也正在努力團結印尼的民族主義

者、馬克思主義者和宗教。第三,他認為毛澤東的「新民主主義」就是真正代表

中國人的民族主義,解釋與延伸了孫中山的三民主義原則。53

1950年代初期,中華人民共和國的領導人對蘇卡諾的為人非常敬佩,希望

印尼有個偏向「新中國」的領導人,而這個領導人同時會使印尼人民對北京有正

面的看法。當時的中國總理周恩來曾特別下令駐印尼的大使黃鎮(Huang Zhen),

要與蘇卡諾建立更緊密的關係。黃鎮自己則認為蘇卡諾是一個「愛國者與民族主

義者」(President Soekarno is a patriot and a nationalist leader of Indonesia)。中國大

使館的廚師甚至經常特別準備蘇卡諾愛吃的點心。此外,黃鎮還在蘇卡諾的要求

下,出版蘇卡諾個人收藏的圖畫與蘇卡諾所有的演講,但這些出版物只有中文

版,主要的演講內容為反帝國主義(Anti-imperialism)和亞非團結(Afro-Asian

Solidarity)。所以對中國來說,很明顯的蘇卡諾在新獨立的國家54是一個反西方

的主要領導者。

1956年訪問中國之前,蘇卡諾已經到過幾個國家,如:美國、西歐、捷克

斯洛伐克、南斯拉夫與蒙古。在他訪問的國家中,對中國的「良好」印象最深刻,

當他到訪時有 300,000多個中國人民在街上高喊「卡諾同志萬歲」(Hidup Bung

53 Ibid. pp. 29-31. 54 Liu Hong, “Constructing a China Metaphor: Sukarno’s Perception of the PRC and Indonesia’s

political Transformation.”Journal of Southeast Asian Studies28 (1997): 31-32.

Page 25: 印尼對中國的政策論述與對華人的身分建構-1950-2012 賴劍文著

25

Karno)迎接蘇卡諾。蘇卡諾在中國 17 天相當快樂,當毛澤東主席問他「印尼人

民的夢想是什麼」,蘇卡諾回答「印尼人與中國人有很多共同點」,「我們理性的

建立一個不受剝削、壓迫以及痛苦的新世界」。蘇卡諾也認為中國不只是印尼的

「兄弟」(brothers)也是印尼「共同作戰的同志」(Comrades-in-arms)。中國的

勝利也是印尼的勝利,蘇卡諾對中國的經濟建設非常驚訝,他認為中國正在要趕

上西方,特別是在生產與工業方面。蘇卡諾很欣賞中國人的「精神」(spirit),蘇

卡諾認為在建設印尼55方面可以模仿中國的模式。

但是中國模式真的能在印尼實現嗎?中國自國共內戰之後,成為一黨控制的

國家,而印尼獨立之後卻成立了許多政黨,代表了各個種族、地方或宗教色彩。

印尼獨立早期模仿西方的「議會內閣制」(Demokrasi parlementer),內閣的運作

不長久,倒閣換執政黨都是經常發生的問題,尤其當時印尼的政治家和軍方分為

偏向西方、反帝國主義兩派。其中一個反新殖民主義、帝國主義的黨派就是印尼

共產黨,而它又是唯一接受華人黨員的政黨。

關於華僑,雙中(中華人民共和國與中華民國)都宣稱所有的海外華僑都屬

於中國人。這也是阻礙印尼政府與中國政府關係的原因之一,這讓印尼當時對華

僑地位、華僑身分和甚至印中關係的看法模糊化。有關華僑的國籍,印尼政府沒

有很明確的「法條」,而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宣稱華僑是中國公民的基礎原則是

「血統主義或屬人主義」(ius sanguinis),即毛澤東的主張。在 1955年萬隆亞非

會議,周恩來認為華僑應該效忠祖國(中國)。雖然毛澤東推動承認海外華人為

中國的一分子之政策,但當時印尼華僑中有不少反共和非共的人,既不願意做中

共籍民,也不願成為印尼籍民,情願保持中華民國的國籍,但中華民國和印尼沒

有正式邦交,因此這批華僑被視為「無國籍民」。56此一情形造成華僑的身分模

糊,雖然已經有雙重國籍的協商但是很難實現。儘管每年雙方會議都努力解決華

僑的問題,每次協商後,印尼政府都會宣布雙重國籍已經解決,但始終沒有真正

55 Ibid. pp.32-37.

56 陳以令,《印尼華僑概況》,頁 38。

Page 26: 印尼對中國的政策論述與對華人的身分建構-1950-2012 賴劍文著

26

解決。57

根據印尼政府 1959年 20 號第 2 章第 12 條行政規則,在履行印尼與中華人

民共和國的雙重國籍協商的內文中,當時的華僑歸類好幾種;例如「單一印尼國

籍」(WNI tunggal),單一印尼國籍的類別即具有或是曾經具有「軍人、公務員、

榮民和他們曾經為印尼國家光榮者和曾經參加過 1955年印尼的選舉」的身分,

這類華僑沒有權利選擇中國國籍。但此一法條從來沒有實現過,而他們還是要選

擇一個國籍。

雖然印尼與中國有一個反西方與反殖民主義的共同點,但是華僑問題阻礙了

兩國關係。在個人私誼,蘇卡諾個人對中國的「態度」則熱情得多。蘇卡諾 1960

年 9 月 30 日在聯合國大會的演講中,明確表明聯合國是一個代表西方國家的國

際組織,同時也強烈的推動與支持中華人民共和國加入聯合國。他的演講主題是

「重建一個新的世界」(To Build The World A New)的其中的重點是:

…這個代表多國的組織已經被削弱化,自從拒絕了一個國家的代表,而那

個國家是很特別、擁有古老的文化、強大和有智慧的種族。我的意思就是

中國(Tiongkok)。我講的就是所有人通常說的共產黨的中國,而對我們

來說是唯一合法中國。所以這個聯合國組織已經被弱化、沒有權力,因為

還不敢接受一個最古老與強大的國家成為會員。每年我們都會支持中國加

入這個組織。我們會繼續支持。我們給予這個支持不是因為我們與那個國

家有特別好的關係。……我們有我們的原則而我們的原則就是政治的現

實。我們就是正在歧視一個文化、人民強大的國家58……..。

相比與中共之間的親密關係,1958年蘇卡諾則以國民黨政府曾參與在蘇門

答臘的 PRRI暴動為由,開始封閉國民黨辦或者私立傾藍派的學校59,儘管當時

57 Suara Rakyat Merdeka. “Masalah dwikewarganegaraan RI-RRT akan selesai dalam tahun ini: Dubes

Sukarni konsultasi dengan pemerintah. 30 Nopember 1960(人民獨立聲報在 1960年的報導雙重國籍

的問題今年會解決,Sukarni(印尼駐北京)大使已經向中央政府指教。另見 Peraturan Pemerintah No. 20/1959 Pasal 12 Bab II(印尼政府行政規則 1959年 20 號第 2 章第 12 條,

http://id.wikipedia.org/wiki/Surat_Bukti_Kewarganegaraan_Republik_Indonesia 2013/10/04。 58 Sukarno. “To build The World A New”. United Nations General Assembly. 30 September 1960; also

see Soyomukti, Nurani. 2012. Soekarno dan Cina. Jogjakarta: Garasi, pp. 250-251. 59 Leo Suryadinata,. “Indonesian Chinese Education: Past and Present”. Cornell Southeast Asia Program

14 (October 1972), pp. 63-70.

Page 27: 印尼對中國的政策論述與對華人的身分建構-1950-2012 賴劍文著

27

印尼本地人並不區分中國人究竟傾共或反共。當時的印尼還在「戒嚴」時期,地

方司令軍有很大的權力,反華僑的軍隊、伊斯蘭派開始運用 1959年第 10 號的總

統行政命令的重要內容,禁止華僑在小鄉村做生意,。此事引起本地人與華僑的

衝突,導致部分華僑開始離開印尼,並影響到印尼與中國的關係,尤其是因中國

不經過當地政府或地方司令官的允許60就派船到印尼移走所有的華僑。因此,蘇

聯最高領導人赫魯雪夫(Nikita Khrushcev)在 1960年 2 月 27 日訪問印尼時提出

印蘇一起支持北京政府加入聯合國時,被印尼婉拒。原因就是印方覺得中方對於

印尼國內華僑問題太高調了,如果蘇聯真的有意要與「中立主義」或第三世界國

家建立友好的外交關係,蘇聯第一步必須「軟化」中國的驕傲態度。61

但是另一方面,印尼與馬來西亞的對抗(Konfrontasi)還需要許多國家的支

持,尤其是社會主義的國家,蘇卡諾相信自決權(Self Determination)本來是每

個人民、國家的權利,這也是不結盟運動國家的原則。所以對蘇卡諾來說,英國

組成馬來西亞聯邦國是與自決權對立,而大馬也是英國的「傀儡國」(puppet

state),代表著新殖民主義在東南亞的重新成立。在國內,蘇卡諾的抗馬運動只

獲得印尼共產黨的支持,大部分軍方則不予支持,尤其是陸軍62。就這樣,由於

印尼與馬來西亞的對抗,以及國內陸軍與共產黨的勢力越來越強,1965年 9 月

30 日印尼共產黨終於發動史稱「9.30事件」的政變。此次政變雖然流產,但也

導致蘇卡諾總統失去人民的信賴與權力。接任「內閣主席」(Presidium Kabinet)

的蘇哈托將軍則是一位傾西方國家的將軍。

當時日本媒體《讀賣新聞》(Yomiuri Shimbun)的報導,政變失敗後蘇卡諾

還是努力與中國維持友好的關係,他也同樣對中國大使姚仲明(Yao Tjung-Ming)

60 Suara Rakjat Merdeka, “ Kapal RRT diam-diam lari dari Riau Daratan: bawa 750 hoakiau.”Djakarta

3 April, 1959.(人民獨立聲日報報導中國傳載 750華僑在廖內省). 61 Suara Rakjat Merdeka, “Krushcev mau agar dalam pernjataan bersama Indonesia sokong masuknya

RRT ke PBB: Presiden tolak mengingat suasana dalam negeri; djuga tak mau hukum politik Kishi (Djepang).” Djakarta, 8 Maret, 1960.(人民獨立聲日報在 1960年 3 月 8 日的報導,蘇聯總統在訪

問印尼時希望印尼能夠與蘇聯一起支持中國加入聯合國)。 62 Baskara T Wardaya,Indonesia Melawan Amerika: Konflik Perang Dingin 1953-1963: (Jogjakarta:

Galang Press, 2008).

Page 28: 印尼對中國的政策論述與對華人的身分建構-1950-2012 賴劍文著

28

聲明說,雖然「最近很多誹謗」,但是印中關係「還是一樣密切」。63他希望中國

願意與印尼維持友好關係,共同解決印尼發生的共產黨政變以及其他暴動,並了

解印尼正在進入改革的時段(gelombang revolusi),兩國可重新探討(ditinjau)

彼此的關係64。

蘇卡諾的國內權力越來越衰弱,而蘇哈托領導的臨時政權相信中國是印尼共

產黨發動政變的主要幕後國家。在 1967年 10 月,雅加達終止了與北京的外交關

係。其後,印尼雖仍拒絕與台北政府建交,但當時的副總理兼外交部長的亞當‧

馬立克(Adam Malik)也提出,臺灣必須改掉(中華民國的)國號,因為印尼承

認一個中國政策(One China Policy)。儘管最後沒有建交,但印尼與臺灣的來往

也越來越密切,雙方經常有非正式的官方訪問,兩國的經濟貿易也隨之提升。65

與馬立克的看法相同,蘇哈托認為印中關係有衝突不是印尼單方面的錯,是因為

中國太干涉印尼的內政。印尼政府一直以來希望能夠與中國維持友邦關係,也從

來沒有意願承認臺灣,因為印尼政府只承認一個中國。66

第三節 華人團體的身份選擇

(一)華人在印尼獨立前後的身分意識

華人在印尼的表面問題是認同問題,但是其實「認同」這兩個字本身隱含

很多解釋。在印尼的社會,什麼叫做真正的認同?是華人要融入在印尼社會和文

63 Kompas, “Hubungan Indonesia-RRT.”29 Oktober, 1965.(Kompas 9.30事件發生後報導關於印尼與

中國的關係。 64 Kompas, “Hubungan RI-RRT ditindjau.”30 Oktober, 1965. 65 Suryadinata, Leo. Indonesia’s Foreign Policy Under Suharto: Aspiring To International Leadership.

(Singapore: Times Academic Press,1996). p.103. 66 Kompas,“RI tidak niat akui Taiwan.” 26 Juli, 1966.(Kompas 1966年的報導印尼雖然與中國終止外

交關係但是印尼沒有意願要承認臺灣)。

Page 29: 印尼對中國的政策論述與對華人的身分建構-1950-2012 賴劍文著

29

化嗎?或是相反,印尼人融入華人的社會?許多學者會認為應該調整認同的是華

人,因為他們在印尼本來是外來人。但西加里曼丹省的情況又是例外,該省有原

住民馬來族(Melayu)、達雅族(Dayak)和其他外島來的本地人,但是那裡的

原住民、印尼本地人都使用中國人的客家話,山口洋(Singkawang)則使用潮州

話。當地居民每年也都一起慶祝中國人的節日。

相反地,在爪哇島的中國人,生活上都使用印尼本地人的語言、習俗,已

完全脫離中國文化,「中國人後裔」的僅存證明,只有佛教或者孔教信仰,以及

家裡祭拜祖先的牌位與神壇。

如此,究竟是「在爪哇島的中國人」不存在了?或者是西加里曼丹的原住

民經由文化「變中國人了」?以下回溯歷史,探討印尼獨立後的中國人在印尼的

身分。

當今印尼華人的祖先,幾千年前已居住在這個萬島之國,4 世紀「法顯」(Fa

Hien)、7 世紀「義靜」(I-Ching)的筆記紀錄了印尼早期歷史。前者紀錄了爪哇

島王國,後者是關於他自己修道的經驗。義靜是在 671年到爪哇島學梵語

(Sanskrit)67 的唐代佛教和尚,他因為聽到前輩玄奘、法顯曾經到印度取經,

故而效法。他在取經的過程中曾到達室利佛逝王國(Sriwijaya)68,在 15 世紀明

朝永樂時代的「鄭和紀錄」中,滿著伯夷已經存在「穆斯林漢人」69。鄭和本身

也曾為穆斯林傳教,為了紀念他,中爪哇的省都設立一個「三寶廟」,今天不論

是孔教徒、伊斯蘭教徒都會到此作傳統儀式。

早在荷蘭侵入前,中國人就在印尼生存了,那為什麼印尼為沒有中國人的容

身之處?甚至還會發生身分認同問題與排華暴動?印尼華人佔印尼總人口的

3%,70在文化上印尼華人可分兩派,其一是在生活習慣上使用印尼文的「華裔或

67 Rustopo, Jawa Sejati: Otobiografi Go Tik Swan Hardjonagoro (Yogjakarta: Ombak, 2008).

68 位於今在印尼的蘇門答臘島上。

69 Muljana, Slamet. Runtuhnya Kerajaan Hindu-Jawa dan Timbulnya Negara-negara Islam di Nusantara. Yogyakarta: LKIS.

70 Leo Suryadinata, Pemikiran Politik Etnis Tionghoa Indonesia 1900-2002 (Jakarta: Pustaka LP3ES

Page 30: 印尼對中國的政策論述與對華人的身分建構-1950-2012 賴劍文著

30

土生華人」(Kalangan Peranakan),其二是在日常生活使用中國語言的「華人」

(Kalangan Totok),而前者佔多數。在宗教上,華人也分別屬於基督教、佛教、

孔教和伊斯蘭教「71。最後在法律上,華人可區別成印度尼西亞國籍(Warga Negara

Indonesia-WNI)和「外籍」(Warganegara Asing-WNA)。外籍的華人再區分為傾

向中華人民共和國和無國籍的中國人;通常無國籍的中國人是傾向台北的中國人

或真正的無國籍人。

除此之外,中國人曾在 1777年的西加里曼丹成立「蘭芳共和國」(Republik

Lanfang)與荷蘭政府對抗,也證明了中國人在荷蘭統治時代已經有了政治偏向。

中華民族在荷屬東印度早期,還沒有真正的顯示出自己的身分。也就是說他

們知道自己和印尼人、荷蘭人是不同民族,但是在生活習慣上還是留在自己的社

區(Zoning System)裡,這種情況一直維持到 1910年。荷蘭政府規定,華人如

果要出外或到別的區域,需要申請荷蘭政府的批准(Pass System)。華人覺得自

己的文化、習俗和種族被當成底層階級,便出現中華會館、團結大家的動機72。

自 1912年中華民國成立後,華人的政治身份開始形成。1917年,一些住在中爪

哇三寶龍市的華人公開宣稱,因為要保持自己的中華民族身分,他們不想參與當

地政治。

此外,他們也拒絕荷蘭政府的「荷屬東印度」的公民(Nederlandsch

Onderdaanschap)法律效力,並認為自己仍是中華民族。當時的印尼民族主義運

動,也促成了華人本社群的身分認同與政治思想。當時的華人的政治運動紛紛透

過表達自己的身分。

(二)中華會館(Tiong Hoa Hwe Koan)或「新報」

Indonesia, 2005)(廖建裕在印尼華人政治思想書中的前言所提到的)。

71 孔教、道教和佛教,三合一變成三教,在印尼因為蘇哈托時期孔教與道教未被承認合法的宗教

所以三教就變成佛教的其中一個教派或者在印尼語所說的 Tridharma。 72 Leo Suryadinata, Pemikiran Politik Etnis Tionghoa Indonesia 1900-2002 (Jakarta: Pustaka LP3ES

Indonesia,2005) . p.3.

Page 31: 印尼對中國的政策論述與對華人的身分建構-1950-2012 賴劍文著

31

中華會館成立於 1901年 3 月 17 日,早期目的是要在東印度成立中文學校、

傳達孔子思想和保存中華文化。中華會館的創始人是李金福(Lie Kim Hok)、潘

景赫(Phoa Keng Hek)和李幸廉(Lie Hin Liam)73。他們認為孔子思想對當時

在荷屬東印度的華人很重要,所以他們刻意透過教育傳中華文化,但荷屬東印度

的中華民族運動並非事由中華會館所啟發。這一派華人要一直到《新報》(Sin Po)

成立後,才可算是當地真正的中華民族主義運動者。

1918年在中爪哇的古突士(Kudus)市發生華人與印尼本地人的衝突,《新

報》積極的關注、分析此事,並極力推動同屬「底層種族」的雙方華人和平相處。

就這樣,《新報》變成荷屬東印度的「中華民族主義運動」代言報。

中華民族主義運動始於對荷蘭政府政策的不滿,華人認為荷蘭政府對華人與

印尼本地人實行了歧視政策,多數從事商業的華人認為透過媒體能夠傳達文化、

教育與經濟的資訊。

新報在 1910年 10 月成立,距離中國辛亥革命相當近,所以報紙的資訊都與

中國民族主義運動有關。雖然傳達中華民族主義是主要目的,但在歷史上第一支

印尼國歌 Indonesia Raya也刊登在《新報》上,而《新報》也第一個使用「印度

尼西亞」取代「荷屬東印度」名稱的報章,第一個使用馬來文的中華人報紙。自

1958年 10 月起,新報根據當時政府的規定,改成《Panti Jakarta日報》,之後再

改成《Wartabakti》。1964年該報傾向支持蘇卡諾(Badan Pendukung Sukarnoisme)

因而與反共媒體對立。1965年因為軍政府認為新報支持印尼共產黨的政變,遭

到封閉。74

73 雅加達特區省政府網頁:THHK(Tiong Hoa Hwe Koan)中華會館。

http://www.jakarta.go.id/web/encyclopedia/detail/3265/Tiong-Hoa-Hwee-Koan, 2013/10/7。 74 Agus Sudibyo,“Pers Tionghoa, Sensibilitas Budaya, dan Pamali Politik”. Kompas, 1 Juni, 2001. Also

see新報的簡介:http://id.wikipedia.org/wiki/Sin_Po, 2013/10/7.

Page 32: 印尼對中國的政策論述與對華人的身分建構-1950-2012 賴劍文著

32

(三)親荷蘭政府的中華會(Kelompok Chung Hwa

Hui)

親荷蘭政府的華人,大多是受荷蘭教育、當地出生的華人。《Panti Jakarta日

報》的主編郭德懷(kwee Tek Hoay)認為,華人應該成為積極參與荷蘭政府的

人民代表(Volksraad),理由是華人在荷屬東印度的政治偏向本來就互不一致

(Homogen),而是多元化(Heterogen)的,郭德懷認為《新報》的親中國的作

法,會誤導當地的華人的政治偏向。但對此,中華會(Kelompok Chung Hwa Hui)

主張新報沒有犯錯,華人在何處都應屬中華民族,包括在荷屬東印度的華人,但

也必須兼顧現實。畢竟華人的所在屬於荷蘭領土,須接受荷蘭政府執行的「荷屬

東印度公民的法律」(Wet op het Nederlandsche Onderdaanschap)。更何況,中華

會的成員都是荷蘭政府的公務員和大商人,所以認為與當地政府合作是華人最好

的選擇。75

中華會的組織沒有太突出的身分偏好,該組織成立的目的是與荷蘭政府合

作,但不必脫離中華身分。1950年慶祝印尼中華會館成立 50 周年時,館長陳英

福聲明,所有的僑胞應該關注僑胞的教育76。

(四)印尼華人黨(Partai Tionghoa Indonesia)

如果沒有印尼華人黨的出現,今天的印尼就沒有人辯論「印尼華人是否對印

尼獨立有貢獻?」。但這一黨派的出現,也不代表印尼華人能夠真正受到印尼社

75 Leo Suryadinata, Pemikiran Politik Etnis Tionghoa Indonesia 1900-2002 (Jakarta: Pustaka LP3ES

Indonesia,2005) , 65. (Kelompok yang berorientasi Hindia Belanda-傾向荷屬東印度政府的一派);also see Leo Suryadinata,Politik Tionghoa Peranakan di Jawa (Jakarta: Pustaka Sinar Harapan,1994) . pp.41-42.

76 Tan Eng Hok,” Hari Ulang Tahun ke-50 Tiong Hoa Hwee Koan”, Djakarta, 3 Djuni, 1950.(陳英福:

椰城中華會館五十週年紀念刊)。

Page 33: 印尼對中國的政策論述與對華人的身分建構-1950-2012 賴劍文著

33

會的接納。印尼華人黨成立的理由就是為了與印尼民族運動者共同爭取印尼的獨

立,但在蘇哈托主政下的印尼,完全消滅了華人對印尼國家的貢獻。

那麼,親印尼民族主義的一派是哪些人?為什麼他們在新秩序的歷史教科書

都沒有被提到? 這一群土生華人(Peranakan Tionghoa)在 1932年 9 月 25 日的

東爪哇成立了印尼華人黨,兩位泗水(Surabaya)的土生華人為黨的代表華人,

他們是記者林群賢(Liem Koen Hien)和律師高厥忠(Ko Kwat Tiong)。他們認

為在印尼土生土長的華人,從出生、生活和去世之後都是印尼人(Indonesier),

會「埋」在這塊土地,所以華人應該看現實,印尼是自己的家鄉、灑血的土(Tanah

tumpah darah),應該展現出對印度尼西亞的愛與效忠,而不是對遙遠的中國。

印尼華人黨的成立,受到了印尼華人社群的挑戰。《新報》對其不斷進行反

宣導,主張中華民族到哪裡去都是中國人,荷蘭政府則無時不刻試圖阻礙《新報》

與華人黨的活動。當時的印尼華人黨曾受到印尼愛國主義者的支持,例如;Dr.

Soetomo和 Tjipto Mangunkoesoemo77。

一方面,高厥忠在荷屬東印度的立法院(Volksraad)積極的強調與支持印尼

獨立者 Sutardjo的請願書(Petitie Sutardjo),要求荷蘭政府給予印尼人民自己的

政權。另一方面,印尼華人黨也與其他的印尼民族主義組織合作,在日占時期設

立「獨立審查委員會」(BPUPKI)。在審查委員會的議會中,黃忠孝(Oei Tjong

Hauw)認為印尼獨立後的華人應該延續「中國公民」此一身份,林群賢則提出

反對,其理由是華人在出生、居住和離世都會在印尼,所以華人應該有與印尼本

地人的共同地位。78

中華民族主義之所以發軔於 1900年,是和荷蘭政府訂定許多間接對華人不

利的法規有關。印尼華人的第一派雖然親中國,也沒有支持荷蘭政府,卻在自己

77 Dr. Soetomo是 Budi Utomo第一個印尼民族主義組織的創始人。Budi utomo建立在 1908年 5 月

20 日由一般醫學大學 Stovia的印尼大學生。Budi Utomo 就是民族主義以及爭取獨立的起源。所

以每年的 5 月 20 日印尼政府為紀念「民族主義運動」認定那日是國定假日。此外,Tjipto Mangoenkoesoemo是 Indische Partij的領導人。Indische Partij是第一個印尼政治組織主張印尼應

有自己的政權。 78 Junus Jahja,“Partai Tionghoa Indonesia ‘Manfaatnya bagi Keturunan Cina’ 50 tahun Indonesia

Merdeka,” Kompas, 25 Juli, 1995.

Page 34: 印尼對中國的政策論述與對華人的身分建構-1950-2012 賴劍文著

34

報章(前述的新報)上第一個刊登華人馬來文的印尼國歌。第二派不同,他們支

持接受荷蘭政府的公民規定。第三派的印尼華人黨則如前述,認為自己是印尼

人。隨著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結束,認同中華民族身份的華人於 1948年建立「中

華統一」(Persatuan Tionghoa)組織,後於 1950年改成「印尼中華民主黨」(Partai

Demokrat Tionghoa Indonesia)。其組織由各階級華人共組,目的就是保留中華文

化與中華身分,最後又於 1954年改成前述的「印尼國籍協商會」(Baperki)79。

印尼獨立之後,印尼華人的身份傾向漸呈兩大類。其一是文化與政治上親近

中國,其二是即使親近印尼但也不脫離中華民族的身分,後者又佔多數。例如多

元文化主義者張添聰(Thio Thiam Tjong)強調,雖然印尼華人選擇印尼國籍,

但是他們也還可以保存自己的文化。另外印尼國籍協商會主席蕭玉燦(Siao Giok

Tjhan)也認為,華人已經自動變成印尼人了,所以他們不用特別非要去「改名」

或與當地人通婚、更改宗教信仰。這種想法是基於華人對印尼獨立確實做出不少

貢獻,像是從新加坡攜帶武器、食物給戰場上的愛國人士。其中最明顯的事蹟,

又數 1945年 11 月 10 日80印尼與盟軍戰鬥時,不少華人的年輕人也參與攻擊盟

軍,更有出現華人英勇攻佔泗水廣播電台宣傳「英軍的殘酷」,並特別聯絡重慶

的中華民國政府,促使後者命令在泗水的中國人與印尼人並肩作戰。基於這些緣

由,印尼獨立後有不少印尼華人當上了內閣部長,包括蕭玉燦。81

雖然獨立前的「土生華人」和「居住在印尼的中國人」的政治思想和身分認

同不一樣,但在教育方面,他們大都選擇中華學校。一般而言,選擇念華校者較

具親中國的意識(不論北京或台北);相反的,唸英校或荷蘭學校的較具印尼本

土意識82。印尼國籍協商會積極扮演華人在印尼多元文化的管道。主席蕭玉燦曾

承認該協會是要華人自然融入印尼社會,但最終失敗,原因是該團體的政治立場

79 Leo Suryadinata,Pemikiran Politik Etnis Tionghoa Indonesia 1900-2002 (Jakarta: Pustaka LP3ES

Indonesia,2005). p.8. 80 1945年 11 月 10 日在泗水印尼軍與盟軍發生最大的戰鬥,之後印尼政府定為國定假日。 81 M.D. La Ode,Etnis Cina Indonesia dalam Politik: Politik Etnis Cina Pontianak dan Singkawang di Era

Reformasi 1998-2008. (Jakarta: Yayasan Pustaka Obor Indonesia, 2012). p.131. 82 廖建裕訪談稿,臺灣大學政治學系中國大陸暨兩岸關係教學研究中心,2007年 12 月 4 日-12 月

5 日。

Page 35: 印尼對中國的政策論述與對華人的身分建構-1950-2012 賴劍文著

35

親近印尼共產黨,且其本身與中華人民共和國有密切的聯繫。所以,印尼陸軍與

一些伊斯蘭教組織擔心該協會會變成印尼共產黨與中國的政治工具,如果這種情

況發生,中國就有能力在印尼組成「國中之國」(State within state)83,但這些臆

測至今從未發生。

印尼國籍協商會的政敵是民族統一建設機構(Lembaga Pembina Kesatuan

Bangsa,LPKB)。前者主張多元化政策,強調華人是印尼民族的組成部分,而後

者則是一群全盤同化論者。1963年,蘇卡諾總統宣稱印尼土生華人是印尼民族

的組成部分,間接支援了國籍協商會的立場。多元論與全盤同化論的衝突、抗爭

並沒有停止。直到「9.30事件」發生,新秩序政權領導印尼,協商會不但被控勾

結印共,其主席蕭玉燦也受到波及。國籍協商會被當局下令禁止一切活動,不久

之後慘遭解散的命運。

蘇哈托上臺便大肆鎮左翼運動,印尼華社也受到巨大衝擊。蘇哈托政權對華

人採取全盤同化的強勢政策,全盤同化論者便取得最後勝利。雖然改名換姓不是

強制性的,但是如果選擇保留華人姓名,就會被懷疑是不忠於印尼或親共。在那

種情況下,絕大部分的華人為了保護自身的安全等原因,都選擇改名換姓。學者

廖建裕以自己為例,當時他隨著父母親把姓改爲 Suryadinata之後,他也跟著改

名換姓,變成了 Leo Suryadinata84。

83 M.D. La Ode, Etnis Cina Indonesia dalam Politik: Politik Etnis Cina Pontianak dan Singkawang di

Era Reformasi 1998-2008( Jakarta: Yayasan Pustaka Obor Indonesia,2012). p.10. 84 廖建裕訪談稿,臺灣大學政治學系中國大陸暨兩岸關係教學研究中心,2007年 12 月 4 日-12 月

5 日。

Page 36: 印尼對中國的政策論述與對華人的身分建構-1950-2012 賴劍文著

36

第參章 進入蘇哈托時代的中國與華人

根據 1926年第 16 條荷屬東印度的憲法(Pasal 16 Indische Staatsregeling),

荷蘭殖民政府在荷屬東印度居住的「國民」分為三類。第一等國民是歐洲類、第

二等是東方外國人(Vreemde Oosterlingen/foreign orientals),第三等是原住民

(Inlander/natives)。日本在 1945年設立的獨立審查委員會,還是依據荷屬東印

度的公民法行事,這導致獨立後印尼憲法規定,原住民(Pribumi)和出生在獨

立後的印尼的外國人才是印尼人85。但因當時的華人的政治偏向分成「祖國中國」

與「祖國印尼」兩派,再加上中國宣稱海外華人(華僑、華裔等等與中國有血統

關係)都屬於中國人,因此蘇卡諾總統認為,必須與中國解決華人的國籍問題。

與中國友好的蘇卡諾比較喜歡使用中華(Tionghoa)一詞來指當時的中國人,從

不用「支那」(Cina)來形容中國或是華人。

蘇卡諾的看法(Visi)與當時印尼國籍協商會一致,就是反帝國主義。值得

注意的是,即便是存在不同的身分認同選擇,不分青紅皂白的排華現象或者對華

人不利的法規早就存在。例如 1956 的 Assaat 運動(Gerakan Assaat/Assaat

movement)86的起源,就是在抗議蘇卡諾政府時代的華人政經地位,因為當時華

人的經濟生活水平超過原住民。該運動最終引起全國各地的排華暴動,也讓總統

下令禁止華人在小鄉村做生意87。此一行政命令就是後來所謂「印尼政府行政規

則 1959年第 10 號」(PP. No. 10 Tahun 1959),這個行政規則履行之後,迫使許

多華人搬到大城市或有些選擇回中國。面對歧視華人的法律,當時的華人的反應

可分為左右派。左派是華人親蘇卡諾與印尼共產黨,而右派比較親陸軍。

85 印尼獨立後的國籍法採取屬地主義(Ius Soli)。 86 Mr. Assaat是印尼 Natsir內閣的內政部長(1950年 9 月至 1951年 3 月)。 87 Pujianingtyas,1992. Gerakan Assaat tahun 1956. Fakultas Sastra Jurusan Sejarah, Universitas

Indonesia, Jakarta(Pujianingtyas,1992,《Gerakan Assaat》,雅加達:印度尼西亞大學文學院歷

史學系碩士論文。

Page 37: 印尼對中國的政策論述與對華人的身分建構-1950-2012 賴劍文著

37

1965 年「9.30 事件」發生後,反中國與反中國人的氣氛開始升高。尤其是

陸軍管制媒體之後,不平衡的新聞經常出現,那時候反華運動不斷的發生,包括

衝進中國大使館、火燒華人的商店、住家等事件。1965年 10 月 11 日,印尼大

學部長準將 Dr. Sjarirf Thajeb封閉 14 所左派的學校,包含多元文化組織設立的大

學(Universitas Res Publica)。除了封閉學校,蘇哈托的臨時軍政府也封閉華人的

大學生社團,其團員則被監禁。

蘇卡諾對這些事件表達憤怒。在 1965年 10 月 21 日,他下令最高作戰指揮

官(KOTI-Komando Operasi Tertinggi)維護華人安全,避免社會火燒華人財產。

兩天後,蘇卡諾再宣布槍斃給那些社會動亂者。但是那時候失去權力的蘇卡諾的

命令沒有力量。88

多元文化主義或同化主義的華人都想要融入大印度尼西亞的社會,但國協商

會在「9.30事件」後消失。繼任掌權的蘇哈托將軍相信「中國人始終都是中國人」,

促使 LPKB 積極參與反共運動,雖然 LPKB 是為了展現對印尼的忠誠而成立的

華人組織,但他們也積極抗議政府封閉 Baperki。其中有些華人如天主教黨的秘

書長 Harry Tjan也在「壓碎 9.30行動」(KAP-Gestapu)中扮演很重要角色,他

和印度尼西亞大學文學院的蘇福基(Soe Hok Gie)與天主教大學生聯誼會

(PMKRI)的林棉群(Lim Bian Koen/Sofjan Wanandi)共組了「印尼大學生聯合

運動」(KAMI ),反對當時的蘇卡諾政權和共產黨。89

1965年之後,反華人事件不斷發生,就像華裔總會長(Perhimpunan INTI)

Benny G. Setiono被 VivaNews的記者訪談時所描述,「9.30事件」後他在經濟系

三年級無法繼續求學,因為他唸的大學 Universitas Res Republica(印尼國籍協商

會設立的大學)突然變成反共人士攻擊的目標。當時反共運動者除了毀滅中國大

使館,也封閉華人的學校。他們根本不知道當時的「9.30事件」是怎麼樣發生的,

就是突然間,華人變成他們投射憤怒的目標。1965年 10 月 10 日在南蘇拉威西

88 Nuraini Soyomukti,Soekarno & Cina ( Jogjakarta: Garasi,2012). pp.300-304. 89 Charles A.Coppel, Tionghoa Indonesia Dalam Krisis(Jakarta: Pustaka sinar Harapan,1994) . p.131.

Page 38: 印尼對中國的政策論述與對華人的身分建構-1950-2012 賴劍文著

38

省望加錫(Makassar,Sulawesi Selatan),得到陸軍支持的大學生在中國領事館

示威,整個事件蔓延至泗水、雅加達和棉蘭。反共人士不但破壞使館內的設備,

也跟館員還有外交官發生肢體的衝突。

為了消滅共產黨以及啟動反華運動,蘇哈托的新秩序政權逕自宣布「中華人

民共和國干涉了印尼的內政,支持印尼左派的政變」。自 1966年至 1967年間開

始,印尼與中國逐漸敵對,蘇哈托上台後更與中國斷交。隨著「9.30事件」的發

生,中國、印尼共產黨以及華人,都變成印尼右派反共、反華的「替罪羔羊」。

中國支持印尼共產黨政變的傳言,最終導致華人受到長期傷害。「9.30事件」深

刻影響印尼主流社會對中國和華人的認識,事件之後,印尼的內政與外交政策因

此制約了本地人對華人及中國的認識。

為了消滅左翼以及蘇卡諾的忠誠者,蘇哈托的新秩序政權在美國的支持下,

煽動全國反華。這首先導致 1966年 3 月 25 日駐雅加達的新華社受攻擊而封閉,

之後中國在印尼各地的領事館被陸續封閉,人員被攻擊。4 月 15 日,駐首都雅

加達的中國大使館遭到公開攻擊,館內工作人員受重傷,中國外交部提出「外交

抗議書」(Nota Protes/Diplomatic Note)也被印尼政府忽略。駐中國的印尼大使

Djawoto很不得已的宣告辭職。

新秩序政權將印尼人民的反新殖民主義運動,轉變為反華運動,指稱印尼共

產黨的背後就是中國與華人。由於當局的宣傳發酵,印尼開始發生搶、殺華人事

件,且人住家、商店和學校都遭到封閉。1967年 3 月,印尼政府單方面將中華

人民共和國的國號(Republik Rakyat Tiongkok)改為支那人民共和國(Republik

Rakyat Cina),理由是為了消除華人「優越」(Superior)心態,改善印尼本地人

對自己「下層階級」(Inferior)的感覺。90

隨著雅加達出現反華運動,當地華商開始緊張,他們在 1965年 10 月 18 日

與同化主義派(LPKB)開會討論時局並提出一個決議,就是要協助政府以及軍

90 Liang Liji,, Dari Relasi Upeti Ke Mitra Strategis: 2.000 Tahun Perjalanan Hubungan

Tiongkok-Indonesia (Jakarta: PT. Kompas Media Nusantara, 2012).

Page 39: 印尼對中國的政策論述與對華人的身分建構-1950-2012 賴劍文著

39

方改善社會的經濟問題。華商認為最近反共人士要粉碎華商的行動,已經引起他

們的恐懼感。所以他們盡力協助政府與人民解決經濟上的困擾。當時同化派的代

表 Harry Tjan Tjoen Hok表示,政府的反共不會使用暴力,也不會傷害共產黨人

士的財產或身體,最近的暴力行動他們根本不知情,之後不會再發生暴力行動91。

1966年到 1968年間,雅加達每天都出現反華運動,同化派也積極參與反共,雅

加達的宛如陷入左右派的鬥爭之中。其後,雅加達開始出現華人團體對政府抗議

華人,要求蘇卡諾立即與中國斷交,甚至支持政府封閉華人學校。西爪哇在 4

月 13 日也出現類似抗議,這些華人主張自己是印尼人,相信印尼是他們唯一的

國家,希望自己不要被當成中國代言人而猶如外國人。92。除了這些地方,在北

蘇門答臘棉蘭市的無國籍、國民黨派的華人也表達了相同抗議,並焚燒中國的五

星國旗93。在南加里曼丹馬晨市,華人團體表態支持蘇哈托維持國家安全,更支

持政府與中國斷交,因為「中國涉及印尼共產黨的 9.30事件」94。

印尼的反華情緒不斷上升,印尼籍華人此受到很大的壓力,必須表態他們對

印尼的效忠。印尼國內媒體對於印尼籍華人的行動表示支持與高興,但是他們的

報導卻強調,希望華人的效忠印尼不只是口頭上而已,而是要誠心誠意的當真正

的印尼人。然而,中國媒體認為這些印尼華人的行為都是蔣介石右派的鼓動,故

而相信華人的行為是受到壓迫所致。95

印尼每次的反共運動都與反華有關華人,如 1966年初期,雖然各地華人團

體已發表對印尼政府的效忠宣言書,但是排華運動一直沒停過。另一方面,從關

閉華校、燒華人的商店,到驅逐中國人,都受到中國政府的強烈抗議。

印尼記者聯合會(PWI)認為,新華社的報導使印尼國內的情況更不穩定,

指控新華社每次都播放不正確的印尼情況96。印尼政府當時沒有做出很強的反

91 Kompas, “LPKB dengan tokowan Pasar Baru,” Djakarta, 21 Oktober, 1965. 92 Kompas, “Bangsa Indonesia turunan Tionghoa protes keras RRT,” Djakarta, 14 April, 1966. 93 Kompas, “Demonstrasi Orang Tionghoa Menentang RRT,” Medan, 14 Mei, 1966. 94 Kompas,” Soal hubungan RI-RRT: Ambil Tindakan Tegas,” Bandjarmasin, 4 Mei, 1966. 95 Charles A. Coppel Tionghoa Indonesia Dalam Krisis (Jakarta: Pustaka sinar Harapan,1994) .

pp.136-138. 96 Kompas, “PWI tuntut Hsin Hua ditutup,” Djakarta, 21 Maret, 1966.

Page 40: 印尼對中國的政策論述與對華人的身分建構-1950-2012 賴劍文著

40

應,只由外交部長亞當‧馬立克強調政府沒有要跟中國斷交,他也希望印尼的反

共分子不要暴力攻擊中國使館,另外他也說明,目前還是需要與中國維持外交關

係,尤其大約還有一百萬中國籍人士在印尼的問題,有待解決97。但是他也認為,

如果中國真的要與印尼終止外交關係,印尼隨時都準備好。只是如果印尼先提出

斷交,外界會認為印尼過於反華。至於在印尼的中國人問題,還是印尼政府的責

任,因為這是奉行「班察西拉」的國家。

4 月 22 日反共勢力衝破中國大使館,與中國外交官發生衝突,在北京的印

尼大使館也受到抗議者的暴力攻擊,雙方的外交抗議書都用很強硬的文字互相抨

擊。最後中國政府拒絕給予印尼外交官出境許可,印方認為違反了外交原則。

1966年 5 月 14 日,印尼政府再次強調,該國始終堅持中立主義外交政策,

儘管國內出現許多的反共活動,但這不會讓印尼與他國斷交,特別是中國。98衝

突在 1967年 10 月 1 日發展到最高峰,雅加達中國大使館慶祝國慶日時,反共人

士衝進去館內,扯下中國的五星國旗,改升印尼的「紅白」國旗。他們也搶使館

内的東西,以及燒使館的車輛,之後他們把使館封閉而交給陸軍。事件發生後的

10 月 9 日,印尼政府與中國終止外交關係,到 10 月底,中國在印尼的外交官全

部都被送回國,之後替代中國處理在印尼的事就是羅馬尼亞(Rumania)。

1967年 10 月 10 日,印尼宣佈與中國斷交,但也宣佈不會承認台北政府,

因為印尼只承認一個中國,就是在北京的中國。如果臺灣願意改國號那就是另外

一個問題,屆時印尼很樂意接受臺灣成為友邦。。此外,儘管斷交,印尼並不會

抵制中國貨99。根據 Kompas的報導,當時的台北政府對印中斷交表示「高興」,

並相信印尼政府不是反華而是反共。臺灣的經濟官員 Jang Tjia Lin在台北強調,,

台北政府準備要給印尼的私人企業經濟協助。100

1967年 10 月底,在印尼陸軍特種部隊(RPKAD)101的計畫下,住在西加

97 Kompas, “Hubungan RI-RRT,” Djakarta, 15 April, 1967. 98 Kompas, “Adam Malik tentang Politik Luar-Negeri R.I.” Djakarta, 14 Mei, 1966. 99 Kompas, “Hubungan R.I.-RRT Dibekukan,” Djakarta, 10 Oktober 1967. 100 Kompas. “Taiwan ikuti terus hubungan R.I-RRT.” Djakarta, 27 Oktober, 1967. 101 RPKAD-Resimen Pasukan Khusus Angkatan Darat/Indonesian Army Special forces/陸軍特種部

Page 41: 印尼對中國的政策論述與對華人的身分建構-1950-2012 賴劍文著

41

里曼丹的華人與達雅族或「高山族」(Dayak)發生衝突。住在山上高原地區的

華人被達雅族趕殺,導致華人移到市區的三口洋(Singkawang)與坤甸

(Pontianak)。這場血腥悲劇的起源是從抗馬(Konfrontasi ganyang Malaysia)時

期開始,親蘇卡諾總統的陸軍招聘住在沙勞越與新加坡、婆羅洲地區的年輕華人

入伍。這些華人都受印尼陸軍訓練,為的是與馬來西亞打戰。在蘇卡諾失去權力

後,蘇哈托決定停止抗馬運動,這些抗馬軍人(華人以及忠於蘇卡諾總統的軍隊)

就變成犧牲品──一方面要面對抗馬來西亞的軍隊,另外一方面要與所謂自己

人,就是蘇哈托將軍的軍隊作戰。為了保護自己,他們成立沙撈越人民游擊隊

(Pasukan Gerilya Rakyat Sarawak)和北加里曼丹人民軍(Pasukan Rakyat

Kalimantan Utara)一起配合面對蘇哈托的部隊和馬來西亞的部隊,所以一方面

要面對蘇哈托或者右派的部隊,另外一方面還是堅持所謂的「抗馬」運動。這些

過去屬於蘇卡諾的部隊,一開始受到當地的達雅人與華人的支持,這種情況讓雅

加達的軍隊一直無法消滅他們,所以蘇哈托的特種部隊就假冒沙撈越游擊隊殺死

當地大雅人的部落長,接下來就說這些部落長是被華人殺死的。所以那時候就開

始發生追殺華人的事件,厥為西加里曼丹人記憶中的「紅碗事件」(Peristiwa

Mangkok Merah)102。

對於新秩序政權而言,內部的威脅就是住在印尼的中國人,而外來的威脅就

是中國。在新秩序政權的初期,經常以各種證據指控印尼籍華人與中國人的關係

是對印尼的威脅,例如 1968年 11 月印尼武裝部隊(Angkatan Bersenjata Republik

Indonesia)查獲一些聲稱可以證明印尼華人支持共產黨的證據。1970年 1 月,

又有武裝部隊在雅加達、萬隆和日惹地區查獲「共產黨預備團體」,而他們的成

員都是中國人和印尼籍中國人103。當時,印中斷交後仍有至少 40 位臺灣或中國

的將軍還留在印尼。其中臺灣的人數又比較多,所以臺灣得到更多印尼華人的支

隊 。

102 Ibid. pp.817-818. 103 Sukma Rizal, “Masalah cina Dalam Kerangka Hubungan Indonesia-RRC.” Retropeksi dan

Rekontekstualisasi “Masalah Cina”, ed. I. Wibowo. (Jakarta: PT Gramedia Pustaka Utama bekerjasama dengan Pusat Studi Cina, 1999). pp.143-144.

Page 42: 印尼對中國的政策論述與對華人的身分建構-1950-2012 賴劍文著

42

持。104

反共人士進一步抓捕大學生、教授,形勢不斷的升溫,北京廣播電台也一直

報導印尼的反華事件。這些暴行,也是導致爾後三十幾年華人不想碰觸印尼政治

問題的原因。105

「9.30事件」後印尼展開反共動員,印尼人民開始示威反蘇卡諾總統、要求

總統下台,而這種情況也讓印尼陸軍得到人民最大的支持。1968年 3 月 27 日蘇

哈托擔任印尼的第二任總統,上台之後蘇哈托積極的宣告,目前國家最大的敵人

以及需要預防的就是中國與支那人。

第肆章 後蘇哈托時代與印尼華人

新秩序政權雖然反華,但也認識到華人在經濟中的角色非常重要,若是打倒

了華人的經濟,無異就等於打倒了國家的經濟。在這個考量下,政府便認為有必

要借助華人的「力量」來協助政府建設整個國家的經濟。新秩序政權乃在政治經

濟上對華人採行兩種措施,一方面盡力利用華人的經濟力量使國家建設能夠推

動,另外一方面藉由壟斷政策限制華人的經濟活動,使印尼本地人能慢慢的追上

而取代華人的經濟地位。總而言之,新秩序政權堅持印度尼西亞主義

(Indonesiaisme),並希望有一天印尼原住民取代華人的經濟地位,以讓新秩序

官僚能夠得到最高的利潤。這種情況對華人構成壓制,如果在印尼發生經濟危

機,華人會被指控是經濟問題的主要來源,排華暴動隨時會再發生。

第一節 印中復交的途徑

1970年代,國際政局以及中國內地的情況開始改變,在國際上北京取代臺

104 Kompas, “40 Djenderal Taiwan & RRT di Indonesi.” Djakarta, 7 November, 1967. 105 VivaNews記者訪談印尼華裔總會長 Benny G. Setionohttp://us.log.viva.co.id/news/read/1302,

2013/10/29; also see Benny G. Setiono. 2003. Tionghoa Dalam Pusaran Politik. Jakarta: Elkasa, pp. 795-815.

Page 43: 印尼對中國的政策論述與對華人的身分建構-1950-2012 賴劍文著

43

灣在聯合國的中國席位,中國也在「文革」開始改變外交政策,讓外界對中國的

看法有所調整。蘇哈托在 1979年接受《亞洲華爾街日報》(Asian Wallstreet)的

記者訪問時強調:

中國國內的政治情況大變化,中國與美國恢復外交關係和與日本簽訂友

好以及和平的協定,就表示中國已經離開了封閉的世界。就如我們所看

到的,中國是個大國,中國應該扮演更大的角色與積極的維護世界的穩

定與和平106。

蘇哈托的回應可代表印尼對中國的看法開始改變,尤其在經濟上。印尼自

與中國終止外交關係以來在經濟方面都靠西方國家的幫助。

早在 1971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在聯合國代表中國之後,中國開始對印尼表達

「友好」的立場,但雅加達沒有什麼反應。當時印尼的外交部長亞當‧馬立克表

示,中國跟印尼共產黨的「9.30事件」有關聯,且仍持續的支持印尼共產黨,一

直對印尼的新政府表達不友好的態度(Unfriendly attitude)。1973年印尼政府轉

變態度,認為印中關係可嘗試再度「正常化」,只要中國表現出是印尼的「忠實

的朋友」,停止提供在中國的前印尼共產黨人士支持與裝備。不過,他顯然還未

準備要與中國建立外交關係,印尼的內部對於復交的議題意見分裂,支持的一

方,尤其是外交部長亞當‧馬立克以及商界,認為與中國恢復外交關係能夠促進

印尼的出口商品而能激發印尼的經濟;反之,反恢復外交關係一派的力量比較

強,特別是蘇哈托總統本人、軍方、伊斯蘭派以及在印尼的臺灣代表。軍方的理

由就是國家安全,擔憂中國會再利用海外華人(Overseas Chinese)來追求自己

的利益,甚至再培訓印尼共產黨崛起。穆斯林派一向反共,看法與軍方一樣,就

是擔心共產黨的威脅。另外穆斯林派也認為與中國建交後,會使國內少數的華僑

的經濟能力更強。至於臺灣則認為,印尼與中國恢復外交關係會打擊臺灣對印尼

106 Liang Liji, Dari Relasi Upeti Ke Mitra Strategis: 2.000 Tahun Perjalanan Hubungan

Tiongkok-Indonesia (Jakarta: PT. Kompas Media Nusantara,2012). pp.517-519.

Page 44: 印尼對中國的政策論述與對華人的身分建構-1950-2012 賴劍文著

44

的外交。107

此前,美國總統尼克森(Richard Nixon)要在 1972年訪問中國的計畫,引

起印尼政府的關注。報紙《Kompas》的社論表示,東南亞國家對於美中建交有

其看法,首先是長期以來東南亞對中國都有一種隱含的焦慮,恐怕中國擴大影響

力,而東南亞不想活在那種恐懼感中。其實東南亞沒有很明確的立場,一方面歡

迎美中的建交,但是另外一方面管制東南亞華僑大部分的經濟活動,因為雖然他

們是少數,但是他們在經濟上實在太強。

印尼對於中美建交一事其實原本無一明確的立場,因為穩定政治、經濟建設

才是其所關切之事;然而,在外交部長亞當‧馬立克一席有關中印問題的政治宣

言中可看出,印尼政府的立場實已有所動搖。他表示,印尼基本上堅持一個中國

政策,就是中華人民共和國代表合法的中國。印尼自「9.30事件」過後其實就想

與中國恢復關係,但是中國支持印尼共產黨發動的政變,中國干涉印尼內政,讓

印尼無法接受。印尼也認為要恢復外交關係最主要的考量,是國內治安。此外,

一個大課題就是國內的印尼籍華人(Warga Negara Indonesia Keturunan Tiong

hoa)。華人的同化運動成果仍令印尼政府感到不足。108

亞當‧馬立克在 1970年至 1974年間已在考慮要與中國恢復關係正常化,但

是軍方認為他的步調來得太快109。亞當‧馬立克強調,印尼努力的與中國恢復外

交關係不代表印尼「徵求」中國,但印尼應該積極的隨著最近時代的變化而調整,

不能只是被動或「等待」。印尼從來沒有急著要跟中國恢復外交關係,但是印尼

政府認為私人企業應該可以直接與中國方面來往。馬立克也認為中國與美國建

交,對蘇聯來說可能是「颱風」,但是對印尼來說則可能是「春風」110。

從 1970年起,印尼國內的媒體都關注在印尼與中國的關係,這種情況代表

107 Leo Suryadinata,Indonesia’s Foreign Policy Under Suharto: Aspiring to International Leadership

( Singapore: Times Academic Press,1996). pp.103-105. 108 Kompas,“Bagaimana Indonesia.” Djakarta, 19 Juli, 1971. 109 Sukma Rizal, Indonesia and China: The Politics of a Troubled Relationship( London:

Routledge,1999). p.106. 110 Kompas, “Menlu Adam Malik: RI Takpernah Terburu2 Untuk Menormalisir Hubungan Dengan

RRT,” Djakarta, 20 Juli, 1971.

Page 45: 印尼對中國的政策論述與對華人的身分建構-1950-2012 賴劍文著

45

反華潮流退卻了嗎?或者有其他的因素?另外在國際方面,印尼認為世界大國如

美國,以及東南亞國家例如馬來西亞,都與中國建交,所以印尼事前要做好的準

備。印尼也擔心,華人的中國身分意識會重新復甦,一旦考慮到還有 1,500,000

無國籍的中國人,如果與中國建立關係,不是等於給那些華人一個好機會破壞秩

序嗎?

1972年,在印尼在聯合國的大使參與中國 10 月 1 日的國慶,蘇哈托證實印

尼隨時準備與中國恢復外交關係,但是這種問題不應該從印尼開始,而是中國應

該先向印尼提出。111

準此,印尼其實正在研究和準備一切有關於與中國復交的事項。馬立克特別

提到日本代表愛知揆一(Kiichi Aichi ),這位前日本外交部長訪問印尼時,解釋

了有關於最近日本與中國建交的問題。馬立克向他說明,印尼只希望之後中國不

要再干涉印尼的內政,這就是第一個條件。第二個,馬立克希望新華社不要一直

播放關於印尼不正確的新聞。他也認為如果美國與日本都跟中國建交了,印尼與

中國沒有建交很奇怪,畢竟中國不僅是地大,也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國家。112

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外交部長姬鵬飛(Ji Pengfei)在 1973年 2 月曾向印尼外

交部長提到恢復外交關係的問題,但是馬立克認為重點在於印尼華僑的問題,認

為印尼政府還需要很長的時間來教育這些華僑效忠印尼,了解身為公民的意義。

印尼移民署在 1971年 10 月表示,到目前為止還有大約 1,500,000多外籍人士或

者中國人,其中 95%還持有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國籍,其餘的 5%是未確定,無國

籍或者是中華民國國籍。雖然在東協國家都有類似的問題,但是性質不同。中國

本身固然表明在東南亞的華僑只能選擇一個國籍,與印尼的政策一樣,但是政府

不能強迫這些華僑直接選擇印尼籍。所以關於印尼華僑的問題,印尼政府需要中

國政府的理解,也就是說華僑問題就是阻礙兩國恢復外交的問題。印尼政府認

為,在與中國恢復外交關係之前,需要與其他的東協國家(ASEAN)討論關於

111 Kompas, “Perkembangan Jakarta-Peking,” Jakarta, 10 Oktober, 1972. 112 Kompas, “Menlu Adam Malik: Indonesia Sedang Pelajari dan Persiapkan Pemulihan Hubungan Dgn

RRC,” Jakarta, 12 Oktober, 1972.

Page 46: 印尼對中國的政策論述與對華人的身分建構-1950-2012 賴劍文著

46

解決華僑的問題。113

印尼科學研究院政治研究中心的研究員 Lidya Christin Sinaga回溯,印尼與

中國的關係開始有進展是在 1989年。當時蘇哈托總統在日本東京參加日本天皇

裕仁(Hirohito or Emperor Shōwa)的葬禮。1989年 2 月 24 日,在東京,蘇哈托

總統與當時的中國外教部長錢其琛(Qian Qichen)會面,討論關於兩國的關係。

接著 1989年 10 月 4 日印尼的外交部長阿里‧阿拉塔斯(Ali Alatas)與錢其琛重

回日本東京協商關於兩國重建外交關係。114

1990年 8 月 6 日至 9 日中國總理李鵬(Li Peng)會訪問印尼,而在 8 月 8

日會與阿拉塔斯簽訂外交諒解備忘錄(Memorandum of Understanding)。兩國政

府代表宣稱恢復外交關係的基礎是「1955年萬隆亞非會議和平發展的 10 重點」

(Dasasila Bandung)。中國政府強調尊重印尼政府一直以來的外交政策,就是一

個中國原則並承認臺灣是中國的一部分。兩國政府也再一次聲明不承認雙重國籍

的人民,兩國政府希望,簽訂外交諒解備忘錄之後華僑問題會慢慢的解決,因為

在歷史上,華僑問題不只是印尼國內的問題,但是這個問題也經常變成阻礙兩國

友好關係的主要原因115116。

第二節 新秩序政權的終結 在亞洲金融風暴前,印尼社會大部分已經對國內的經濟表現不滿意,那些大

部分對華人不滿意的社群到 1990年代初期已多次對華人暴動,包括 1994年在棉

蘭(Medan)、1996年在打橫(Tasikmalaya)和 1997年在雅加達附近117。1997

年的金融風暴,是印尼現代史上最重大的國家危機,除了讓印尼走向民主化之

外,金融風暴帶來的經濟不穩定導致史上最大的排華事件,讓華人覺醒,對自己

113 Kompas,“Menlu RRC Ternyata Pernah Minta RI Cairkan Hubungan Diplomatik: Salah satu

Perintangnya: Masalah Overseas Chinese,” Jakarta. 26 April, 1973. 114 Lidya Christin Sinaga. 2010. “Memaknai Tahun Persahabatan Indonesia-Cina”.

http://www.politik.lipi.go.id/in/kolom/politik-internasional/324-memaknai-tahun-persahabatan-indonesia-cina-.html, 2013/11/3 (The Center for political Studies, LIPI).

115 Kompas, “Hubungan Diplomatik RI-RRC Cair 8 Agustus: PM Li Peng ke Indonesia 6-9 Agustus,” Jakarta, 4 Juli, 1990.

116 Kompas,“Ditandatangani, Pencairan Hubungan Diplomatik RI-RRC,” Jakarta, 9 Agustus, 1990. 117 Adam Schwarz,“Indonesia After Suharto,” Foreign Affairs 76 (1997): 119-134.

Page 47: 印尼對中國的政策論述與對華人的身分建構-1950-2012 賴劍文著

47

的身分地位發生疑問,並做出選擇──離開印尼或繼續做印尼國民?

自 1970與 1980年代蘇哈托「獨裁」政權時期起,便和華人的地位有特殊關

係。早在 1980年代已經開始出現「反對新秩序政權」的運動。一開始是由 50

名社會領袖簽署的「50 請願書」(Petisi 50),抗議蘇哈托總統利用「班察西拉」

來剷除與總統不同意見的人,簽署者包括前陸軍方長納蘇迪運(Jenderal

Nasution)、前警政署長 Jenderal Hoegeng、前雅加達省長 Ali Sadikin 與前總理

Burhanudin Harahap和 Mohammad Natsir。然而,總統不但不理會他們的抗議書,

也同時禁止與監視他們的行動。此外因為官員的腐敗與貪污,導致原住民特別在

經濟上對華人留下許多不良記憶傷痕。

在政治方面,伊斯蘭派對於政府的經濟政策表達高度不滿,他們認為政府的

經濟政策只是對華人與基督教人士比較有利,所以不滿表現在對華人的暴動,例

如在 1984軍隊與伊斯蘭人士在 Tanjung Priok海口的鬥爭,導致許多華人的商店

被火燒。直到 1990年初,政治與治安才比較穩定,新秩序政權都利用軍權壓制

民主運動,只對經濟發展放行。印尼政府經常被國外關注人權問題,例如軍人對

東蒂汶人民的獨立運動、亞齊省的「回教」國家獨立運動和巴布亞省民的獨立運

動的血腥壓制。印尼政府從爪哇島派軍隊到以上三個省,讓國際人權組織抗議軍

事壓迫人民。尤其是克林頓(Bill Clinton)上台之後,美國政府的外交政策大部

分強調在人權,故對印尼採取武器禁運。

在經濟方面,蘇哈托的子女與一些華商的勾結,讓印尼社會越來越不滿,政

府給一些華人特別的經濟優惠,特別是蘇哈托的好友總有特別的經濟貸款。一些

對政府不滿的社會領袖、宗教組織或大學生都飽受軍人壓迫。在印尼這種情況一

直延續到 1997年的亞洲金融風暴。

1997年 7 月 2 日泰國第一個爆發金融風暴,接下來是韓國與馬來西亞。到

了 7 月 21 日印尼也受到此影響,當時 1 美金(1 USD)原本等於 2500盾印尼幣,

瞬間便直到變成 16,500印尼盾。印尼的失業率越來越高,而政府無法維持社會

Page 48: 印尼對中國的政策論述與對華人的身分建構-1950-2012 賴劍文著

48

的安定。大學生越來越頻繁的反對政府,軍人與社會的衝突一再發生。其間,對

華人表達仇恨的人也日益增多。反華運動果然又再度發生,這次的反華運動跟蘇

卡諾時代不一樣的是,早年的反華運動者大部分是火燒華人的寺廟、基督教和天

主教堂,這次則是種族滅絕。

1998年 2 月由印度尼西亞大學的大學生啟動的示威抗議,要求政府解決「貪

汙、官商勾結和群帶關係」(Korupsi, Kolusi dan Nepotisme),消除軍人的雙重功

能(Dwifungsi ABRI)和蘇哈托總統下台,但是在 1998年 3 月 10 日由哈爾莫科

(Harmoko)領導的國民大會仍一致的選蘇哈托擔印尼的第七任總統。結果軍民

衝突不斷發生。與早年反蘇卡諾不一樣的是,當時得到軍隊的支持,而推翻蘇哈

托的勢力反而與軍隊發生衝突。1998年 5 月 12 日軍警與大學生的衝突導致 4 名

特利薩克帝大學(Universitas Trisakti,之前是華人多元文化派的 Res Republica

大學)死亡。此事件因此引發大量的排華暴動。5 月 13 至 15 日雅加達市區變成

灰燼。許多華人的商店、住家、身家被燒與搶,華人婦女受到暴力與性侵害。事

件發生後,雅加達地區沒有軍警出現恢復秩序,而政府一開始否認有性侵華人婦

女情事,反控這個議題只是要損害政府的立場。

5 月 13 日事件發生時,總統蘇哈托正在埃及開羅(Cairo)參加不結盟運動

國家的 15 國首長高峰會議(KTT G-15)。事發後,蘇哈托立即回國而宣布解散

內閣,重組閣員。但是他的手下一個接著一個開始背離他,包含當時支持他擔任

總統的哈爾莫科也要求他下台118。蘇哈托將軍認為支持他的人都變成他的敵人,

面對雅加達還在發生暴亂之際,他在 5 月 14 日宣稱,如果全印尼國民不需要他,

他會選擇光榮的退休,他不想看到這個國家再流血了119。5 月 21 日他在總統府

宣布印尼的改革要順利的和平進行,所以辭職120。

印尼發生排華暴動歷史上層出不窮。1740年 10 月9日發生「紅溪事件」

118 Benny G. Setiono, Tionghoa Dalam Pusaran Politik.( Jakarta: Elkasa,2003). pp.854-880. 119 Kompas, “Kalau Rakyat Tak Lagi Menghendakinya: Presiden Siap Mundur.” Kompas, 14 Mei, 1998. 120 Pidato Pengunduran diri Presiden Soeharto, Arsip Nasional. (President Suharto Resignation speech).

資料來源國家檔案館。

Page 49: 印尼對中國的政策論述與對華人的身分建構-1950-2012 賴劍文著

49

(Pembantaian Angke),其發生的原因是當時的殖民政府對華人人口增加以及華

人統治大部分的經濟感到不安。荷蘭政府懷疑華人支持印尼人的民族主義運動,

所以就發動「三天紅溪」大屠殺事件121。第二次的大量排華暴動是在 1965年的

「9.30事件」後,是因為印尼左右派以及第一世界國家和第二世界的勢力鬥爭,

導致華人又是變成「代罪羔羊」,受到極大傷害、失去生命與身家。1998年經濟

危機的影響又導致華人受數不清的傷害。印尼華人代表中國受害,在中國則是不

必援助的外國人。中國與印度均是透過排除印尼華人與自己關係,來表達對彼此

的態度。

1998年發生的「黑色五月暴動」是自印尼獨立以來最大的一次排華暴動。

1965年為了反共波及到華人,還不算是直接針對華人的暴動,當時除了華人受

到最大傷害外,許多印尼本地人也都被牽連殺害。相形之下,1998年的暴動,

則是純粹針對印尼華人的暴動,中國在印尼的國家財產沒有受到損害,北京政府

也反應冷漠,與 1965、1967年的積極抗議相反,此次中國甚至關閉內地關於印

尼排華的資訊。

根據新唐人電視台(NTDTVChinese3)在 2013年 5 月 13 日的回顧,印尼

華人受到虐待與有組織的屠殺,根據不完整的統計約有上萬的華人死傷、上萬的

婦女被侵犯,可怕的是印尼政府允許這種情況。當時的美國的華人上街遊行,美

國駐印尼的大使館也接受上萬名的華人難民。中華民國五架國軍運輸機(Taiwan

C-130)在臺灣待命、海運(臺灣敦睦艦隊)抵達印尼峇里島附近準備武裝撤僑。

中華民國的外交部長胡志強向印尼駐台代表提出了最嚴重的抗議。這次北京政府

反而對外澄清不會干涉印尼的內政,其外長只表示「不安和關注」。122

印尼的排華運動再次發生,主要的原因是貧富差距非常大。每次在印尼發生

政權轉變時,華人往往是受害者。1965年底在印尼發生共產黨政變而導致蘇卡

121 Angke(紅溪或紅溝)是福建語,1740年荷蘭政府施行種族滅絕行動,10,000多餘在巴達維亞

(Batavia)城內的華人、市外 60,000多餘的華人被屠殺。他們的血流進溪內,從那時候開始,

這條溪的名字就變成 Angke(紅溪)。 122 資料來源:微視頻──新唐人網站,【印尼排華暴亂 15 年】,2013年 5 月 16 日。

Page 50: 印尼對中國的政策論述與對華人的身分建構-1950-2012 賴劍文著

50

諾失去政權之際,為了掃除共產黨人士,有超過五十萬華人受害,而當時也跟中

國的關係非常緊張。1998年的排華是 1965年之後對華人的最大迫害。1998年的

排華運動引起全世界華人社會的反應。在各國的華人地區、華人團體都到附近的

印尼大使館抗議,印尼被稱「野蠻的國家」。不但是全世界的華人團體抗議,台

北與北京政府也對印尼政府表達強烈的抗議123。根據 Jemma的記錄,在 1998年

5 月 12 至 15 日之間,從雅加達(Jakarta)、梭羅(Solo)、泗水(Surabaya)、楠

榜(Lampung)和巨港(Palembang)已經組織好的「一群人」分散在華人地區、

住家、商店燒、搶華人的身家與財產,許多華人婦女被性侵。這是一個有組織的

暴動。這個暴動不只是國內的政治或經濟貧富的衝突,而是由國家支持的暴動,

因暴動發生時在雅加達或暴動地區都一概沒有軍警的出現124,而暴動之後,哈比

比總統(蘇哈托之時的副總統)仍曾經否認發生大量的對華人婦女性侵。

1998年 5 月是印尼歷史上重要的年月。蘇哈托下台之後印尼走向民主化而

軍隊失去權力。與蘇卡諾當時的遭遇相反,因為上一次是反共產主義的議題,軍

隊得到人民的支持。但對華人而言,不同的事件仍產生一樣的結果,也就是排華

暴動。雖然蘇哈托的同化政策算成功,許多華人已經不會說中國的國語或方言,

且多半已經脫離中華文化。但是這次的排華運動導致華人重新思考自己的身分

──自己是屬於印尼人或者是外來人呢?基於上述的問題,許多華人選擇離開印

尼,但是沒多久,印尼恢復安定之後,也有些華人選擇重返印尼,在印尼出生的

華人未必能適應在國外的生活,所以選擇「回國」,重新打拼、重新開始。也許

這次的大排華暴動,能讓同化派重新思考「同化主義」有無可能?同化已經讓許

多華人不會說中文,也不懂中華文化了,但是他們有真正的被接受身為印尼的一

份子嗎?國家有沒有給予華人與其他國民同樣的平等對待呢?

123 Jemma Purdey,“Anti-Chinese Violence and Transitions in Indonesia: June 1998-October 1999,” In

Chinese Indonesians:Remembering, Distorting, Forgetting, ed. Tim Lindsey et al. (Singapore: Institute of Southeast Asian Studies, 2005).

124 Jemma Purdey,Anti-Chinese Violence in Indonesia, 1996-1999, (Singapore: Singapore University Press,2006). pp.108-109.

Page 51: 印尼對中國的政策論述與對華人的身分建構-1950-2012 賴劍文著

51

第三節 蘇哈托時期的印尼華人地位的總結

1969年印尼立法院片面取消蘇卡諾與周恩來在萬隆會議所協商的雙重國籍

問題。立法院同時也作出更強硬的決定,包括(一)1966年起封閉所有的中文

學校、許多中校的校長被拘留以及沒收中文學校的場所和財產;(二)禁止使用

中文。1966年 12 月 31 日從東爪哇開始禁止使用中華語言和文字在各場合或活

動,其他地方也接著跟進,甚至於打電話也不能使用華語;(三)禁止中文媒體。

只有一個半中文半印尼文的報社可以營業,就是中央情報局轄下的印度尼西亞日

報;(四)禁止出版和買賣所有中文的專書、課本或印刷品,同時也禁止進口所

有中文印刷品、書、等等;(五)禁止進口中文的錄音帶、錄影片和所有的華文

錄音;(六)禁止繼續保存中華習俗和文化。關於中國宗教(孔教)的禮儀不能

出現,在公眾場所只能在廟內辦理;(七)建議改變姓名。1966年 5 月同化派

(LPKB)啟動改姓名運動,中文姓名改成與印尼人一樣的姓名。1967年 3 月 2

日印尼政府登出關於印尼籍華人更改印尼文姓名的法律。125

「9.30事件」帶來的反華潮,致使副總理 Roeslan Abdulgani宣布禁止外國

學校(華校)在印尼。這種情況導致新一波返回中國繼續求學的學生,但是這些

回祖國的中國人到中國之後也非常失望,因為同時在中國發生「文革」。另外,

趕走華人運動持續發生,如在亞齊省(Aceh)華人受到攻打,在他們的身上被

噴反華的口號。1966年 5 月 8 日亞齊省軍事指輝司令官(Pangdam Aceh)準將

Ishak Djuarsa宣布印尼國慶日之前,全部華人必須離開亞齊。北蘇門答拉司令官

準將 Sobirin Mochtar(Pangdam Sumatera Utara, Brigjen Sobirin Mochtar)認為大

學生以及年輕人的示威,尚不足夠打擊中國人的經濟地位。唯一一個方法就停止

與中國人在經濟上的交易。

125Liang Liji,, Dari Relasi Upeti Ke Mitra Strategis: 2.000 Tahun Perjalanan Hubungan

Tiongkok-Indonesia (Jakarta: PT. Kompas Media Nusantara,2012) .pp.516.

Page 52: 印尼對中國的政策論述與對華人的身分建構-1950-2012 賴劍文著

52

如前所述,秩序政權時代發生過許多對華人的暴動。最奇怪的是與華人無關

的社會糾紛,其結果也會引起對華人的暴動。例如 1974年 1 月 14 日,印尼大學

生對日本首相田中角榮(Kakuei Tanaka)訪問印尼進行示威。該示威的結果造成

許多華人的商店被燒與被搶。126

在「9.30事件」前後有一名中國國民黨員丘正歐(Qiu Zheng Ou)認為,印

尼的華人應該保持自己的中華民族身分。丘正歐把當時的華人問題歸類到四種:

一為政治問題、二是經濟方面的問題、第三個問題是文化,以及第四是社會方面

的問題。在政治方面,丘正歐認為當地政府強迫華人選擇當地國籍,但是華人的

政治活動有限。「9.30事件」前因為印尼親共所以壓迫中國(臺灣)或者反共人

士。之後因為親「紅」中國的華人涉及到印尼共產黨的政變,導致當地人民與當

地政府對整個華人的社會產生憤怒與仇恨。在經濟方面,華人的地位非常重要而

強大。海外華人的生存以及發展都是靠華人的經濟,但是近幾年來大部分在東南

亞的政府已經採取壓制華人的財經政策,例如禁止海外華人管理公司,此外政府

宣布國有工業與貿易方面限制華人的參與。在文化方面,丘正歐認為現代的印尼

華人已經失去文化基礎,部分的華人比較追求物質性與豪華的生活而拒絕華文教

育,再加上當地政府也開始管制華人教育,丘正歐認為華人失去中華文化教育會

對整個華人的社會帶來負面的影響。在社會方面,基本上華人很尊重自己的風俗

和文化,這表示這些華人有比較高的道德,但是部分華人出現逐漸混淆的現像,

例如當他們與非華人家庭通婚,會對華人社會文化的傳承帶來負面的影響。127

印尼國民大會認為因為反共產主義而在印尼各地發生分裂與種族鬥爭,便提

醒全國人民對於共產主義保持警惕,國民大會進而決議要盡快的同化外族的後

裔。同時,政府應該提升本地人的經濟與社會福利,消除華人在經濟方面的優勢。

他敦促全國人民必須了解印度尼西亞是多種族組成的國家,所以國民包含華人在

126 Benny G. Setiono, Tionghoa Dalam Pusaran Politik(Jakarta: Elkasa,2003) . pp.792-833. 127 Qiu Zheng Ou, “Masalah Tionghoa Perantauan dan Jalan Keluarnya,” In Pemikiran Politik Etnis

Tionghoa Indonesia 1900-2002, ed, Leo Surayadinata(Jakarta: Pustaka LP3ES,1965) . pp.305-307.

Page 53: 印尼對中國的政策論述與對華人的身分建構-1950-2012 賴劍文著

53

內必須創造一個和平的社會。128 政府也表示最近反華人的暴動不是因為要與中

國斷交。對於 Washington Post報導印尼反華暴動,認為因為印尼與中國沒有外

交關係,攻擊華人以及殺害華人會更嚴重。印尼外交部長亞當‧馬立克否認,提

出印尼是 Pancasila主義的國家,每個國民在法律上都平等,不是因為他們是支

那人而要受到傷害,印尼政府會積極的給予所有國民恰當的保護。

對於發生在西加里曼丹的反華暴動,亞當‧馬立克認為那是因為消滅沙勞越

人民游擊隊(PGRS)引起的後果。他認為沙勞越人民游擊隊受到北京政府的支

持與協助。亞當‧馬立克不否認他們(PGRS)之前是印尼政府的軍士和受到印

尼軍方訓練的志工,為了與馬來西亞抗戰。但是現在因為共產黨的影響,他們對

中央政府和馬來西亞政府行使作亂,他說政府會努力解決沙勞越人民游擊隊與共

產黨的問題,而同時會與馬來西亞建立外交關係。129

面對反共導致反華人的問題,天主教黨便強烈要求政府解決種族衝突。對華

人的攻擊表示印尼的民主已經退步了,根據中爪哇天主教黨主席 Michael

Slamet,政府必須重視解決華人的問題,種族衝突會在印尼的歷史重演,而種族

衝突就是為了要分裂大印度尼西亞共和國。天主教拒絕所有暴力與無政府狀態的

行動130。

印尼政府認為中國人問題是很特殊的問題,所以為了解決以及控制華人,特

別是使同化方面更順利,政府指定中央情報局(BAKIN )特別處理支那問題131。

中央情報局認為同化最簡單的方法是透過教育。當時西加里曼丹的省長也認為,

從小學到高中,學校裡面的學生都要互相融入,要特別讓華人唱印尼國家歌曲,

這種方法會讓華人習慣與接受印尼文化,省長也認為西加省的同化計畫最少要等

下一代才能成功。132 在印尼政府的眼裡,華人問題往往與中國和共產黨密切。

128 Kompas, “Seruan Pimpinan MPRS: Pertjepat integrasi dgn assimilasi,” Djakarta, 8 Mei, 1967. 129 Kompas, “Menlu Malik: Pantjasila Djangan Dibuat Omong Kosong,” Djakarta, 18 Oktober,1967. 130 Kompas, “Partai Katolik Djateng TTG. Masalah Tjina,” Semarang, 3 Nopember, 1967. 131 Kompas, “Pengarahan Pembinaan Masalah Cina di Tangan Bakin.” Jakarta, 25 September, 1973. 132 Kompas, “Integrasi Cina dan Pribumi di Kalimantan Barat Perlu Waktu Satu Generasi Lagi.” Jakarta,

14 Oktober, 1974.

Page 54: 印尼對中國的政策論述與對華人的身分建構-1950-2012 賴劍文著

54

政府認為不但同化政策很重要,另外一個問題是要經常關注華人的活動,特別是

在居住多數華人的島。

印尼社會認為華人當然對中國比較效忠。他們雖然在生活習慣很多元,有些

已經選擇不講中國方言,甚至有些已經脫離了中國文化,但是大多數印尼社會都

懷疑華人的行為,所以在蘇哈托時期,原住民(Pribumi)與非原住民(Non-pribumi)

分得很清楚,或者另外一個稱呼就是印尼籍國民(WNI),當然全部居住在印尼

以及有印尼身分證的都屬於印尼國民,但是對於華人的稱呼除了非原住民之外,

經常在各場合或者在媒體上,印尼官方都經常稱華人是印尼籍支那後裔(WNI

keturunan Cina)。

印度尼西亞大學社會政治學院教授 Ani Soetjipto指出,其實華人的社會是多

元的。如果更深入的觀察,會發現大部分華人已經脫離了他們的中國身分。在印

尼發生對華人的暴動時,那些華人也沒有受到中國政府的保護與照顧,所以 Ani

認為華人的問題已經不是中國的問題了,是印尼國內多元文化與多種族的問題

133。這就是印尼人民與政府要共同解決的問題。

第伍章 印尼民主化與印尼華人身分

1998年排華事件,後迎來一個轉折點。蘇哈托獨裁總統下台後,印尼走向

民主化,許多政黨開始成立,包括種族主義的政黨,例如華人改革黨(Partai

Reformasi Tionghoa)。雖然蘇哈托的「同化」政策頗為成功,但是因為民主化的

影響和排華暴動,也讓華人重新思考自己的身分地位。無論是同化派或者保持對

中國有「感情」的一派,華人普遍對自己的身分與地位益感不安。隨著中國的開

放,印尼也走向民主化,華人的身分思想有沒有繼續變化?以下章節比較各派如

何思考同化、身分和印尼與中國的關係,來展示自己的身分和解決華人的問題。

133 Kompas, “Masalah Etnik Cina dalam Normalisasi Hubungan RI-RRC.” Jakarta, 6 Desember, 1989.

Page 55: 印尼對中國的政策論述與對華人的身分建構-1950-2012 賴劍文著

55

第一節 印中外交關係的起伏

印尼與中國的外交關係史可分三個階段,每個階段都對華人有特定影響,華人的

身分也會影響到兩國關係。在這五十年期間,印尼與中國的外交關係斷斷續續。

從 1950年的友好關係到 1967年的敵對關係,再到 1990年恢復外交關係之後,

印尼還沒有完全將中國視為友邦國家,直到 2000年印尼當局把中國當作有「歷

史與文化淵源」的國家才又改觀。

在蘇卡諾總統時期,印尼與中國可以說是最佳夥伴關係,除了合作建立「新

興力量會議」,同時也反新殖民主義的夥伴關係。兩國政府雖然在行政上已將華

僑、華人及華裔清楚劃分,但是實際上沒有落實。蘇卡諾時代雖然有幾個華人擔

任內閣部長,但是華人的國籍問題實際未解決。

在蘇哈托總統時期,印中關係最為惡化。因為印尼反共,兩國終止外交關

係,以致華人的身分更模糊且不受法律的保障,排華事件更加頻繁。一方面蘇哈

托積極的使華人同化、融入在印尼的社會並利用華人的經濟能力,但是另外一方

面又清楚區分「原住民」與「非原住民」。

在 1998年排華暴動之後,取代蘇哈托總統的哈比比(Habibie)開始改變印

尼華人政策。他認為印尼應該謹慎學習歷史經驗,於是廢除排斥華人的法條開

始,例如廢除禁止華人參政、慶祝中國文化節日或禁止使用華語的法規。1998

年 9 月 16 日,哈比比宣布總統第二十六號命令(Keputusan Presiden No. 26),命

令政府機構以及政府官員平等對待所有的印尼國民和刪除「原住民」與「非原住

民」的稱呼。

1998年 11 月 17 日,哈比比總統與江澤民主席會面時,江澤民即表示印尼

籍華人已經自動變成印尼的一份子,所以身為印尼國民,印尼華人應該受到平等

的對待。華人的身分、安全和法律利益應該受到政府的保障。這種情況有助於解

決華人的問題,確保印尼國內的社會穩定,也更有利於兩國發展關係。哈比比為

了強調他消除歧視華人的誠意,在 1999年 8 月出版自己的中文自傳,強調此書

Page 56: 印尼對中國的政策論述與對華人的身分建構-1950-2012 賴劍文著

56

除了介紹他自己的人生歷程,也為了與中國建立更緊密的關係。有趣的是,哈比

比強調他的自傳是確認今後政府不會有「中華恐懼感」(Sinophobia),不論是華

人或原住民都希望哈比比自傳會給印尼帶來變化,特別是對華人、華文以及中華

文化有興趣的人,都希望政府廢除禁止使用中文的法律134。

到了瓦希德總統(Presiden Abdulrahman Wahid)時代,印尼大幅轉變對中國

和對華人的政策,開放對國內在新秩序時所禁止的議題,甚至是涉及「9.30事件」

的真相。瓦希德除了派華人郭建義擔任經濟部長,也解除許多對華人不利的法

律。在擔任總統的短期間內,瓦希德宣布中國農歷新年作為印尼的國定假日,同

時也開放學習中文、使用中國文字和批准進口中國的印刷出版。135

1999年 12 月 3 日,瓦希德在北京與江澤民會面時強調,印尼政府保證不會

再有排斥華人的政策。總統承認雖然在印尼還會有少部分的排華運動或心態,但

是不代表印尼政府和全國人民的立場。瓦希德總統也承諾會更加快推動印尼華人

融入到印尼的大社會裡。

2002年 2 月 17 日,梅加瓦蒂總統(Presiden Megawati Soekarnoputri)在慶

祝 2553年的農曆新年時宣布 2003年開始華人的農曆新年變成國定假日。梅加瓦

蒂特別參加這次由印尼孔教會舉辦的「全國農曆新年」。除了總統,印尼國民大

會長阿門賴斯(Amien Rais)、教育部長馬力克(Malik Fajar)、建國部長郭建義

(Kwik Kian Gie)、前總統瓦希德以及穆斯林文化學者 Nurcholish Madjid也參加

該慶典。總統強調,為了反映孔教親友們的心願和為了公民與國家的團結,孔教

教徒必須得到同樣的對待,並強調農曆新年的氣氛就像穆斯林的開齋節日與基督

徒的聖誕節一樣。136在同年 3 月 24 日,梅加瓦蒂在北京與江澤民會議之後,也

說明他本人反對排斥種族的行動,也為印尼發生排華暴動感到很遺憾。

2004年 5 月印尼舉辦總統選舉,尤多約諾(Susilo Bambang Yudhoyono)成

134 Kompas,“BJ. Habibie dan Buku Berbahasa Cina: Ke Arah Penghapusan Diskriminasi Rasial”.

Jakarta, 29 Agustus, 1999. 135 Greta Nabbs-Keller,“Growing Convergence, Greater Consequence: The Strategic Implication of

Closer Indonesia-China Relations,” Security Challenge 7(2011): 23-41. 136 Kompas, “Presiden Tetapkan Imlek Hari Nasional.” Jakarta, 18 Februari, 2002.

Page 57: 印尼對中國的政策論述與對華人的身分建構-1950-2012 賴劍文著

57

為人民直選的第一任總統。與中國提升更友好的關係是尤多約諾的主要外交政

策。所以在 2005年 3 月 25 日慶祝五十五週年兩國的邦交關係以及五十週年的亞

非會議上,尤多約諾與胡錦濤會面後,決定簽署兩國的戰略夥伴關係。137尤多約

諾不斷的強調印尼一直以來都堅持一國中國的原則,同時也感謝中國尊重印尼的

領土完整,希望共同維持世界和平和領土完整。138

恢復外交關係並不代表華人的問題自動解決。事實上,恢復外交關係之前

夕,印尼國內的掌權者還有不同的意見。在 1989年 10 月 14,Darma Persada大

學(新秩序政權第一所有中文系的印尼私立大學)舉辦的研討會上,Juwono

Sudarsono博士139認為與中國建立外交關係,不代表印尼已經真的超越「9.30事

件」的陰影。印度尼西亞大學中國學家 A.Dahana呼應 Juwono,指出中國不會再

利用海外華人來達到中國的利益。然而,他們兩位都主張需要重新組配印尼國籍

法,就是印尼籍華人的問題不僅是存在華人怎麼融入到當地原住民的生活、文

化,但也要使多數者(原住民)怎麼接受以及與華人有良好互動,並且在法律上

不再區分哪些是印尼籍外來人(WNI Keturunan)和印尼本地人,承認華人也是

印尼人,印尼更也是他們的國家140。

其實剛開始與印尼恢復外交關係的時候,中國的外交可以說十分弱勢。雖然

印尼各界都認為印尼與中國的外交關係只是存在於華僑、華人問題,但未必真這

麼單純。第一次恢復外交關係的時候,中國要求印尼恢復中國的正式國號,與蘇

卡諾總統時代的正式稱呼,就是中華人民共和國(Republik Rakyat Tiongkok),

但是印尼拒絕,繼續用支那人民共和國(Republik Rakyat Cina),而中國也無法

拒絕。141 第二個問題是中國無法阻礙臺灣的總統與行政院長訪問印尼。1994年

137 Liang Liji,, Dari Relasi Upeti Ke Mitra Strategis: 2.000 Tahun Perjalanan Hubungan

Tiongkok-Indonesia (Jakarta: PT. Kompas Media Nusantara,2012) . pp.543-547. 138 Liang Liji,, Dari Relasi Upeti Ke Mitra Strategis: 2.000 Tahun Perjalanan Hubungan

Tiongkok-Indonesia,( Jakarta: PT. Kompas Media Nusantara,2012). pp.562-571. 139 Dr. Juwono Sudarsono,印度尼西亞大學人文社會學系主任。瓦希德總統時期擔任印尼國防部

長(1999-2000),接著在尤多約諾總統的第一任內閣也擔任國防部長(2004-2009)。印尼獨立

以來的首位非軍人背景的國防部長。 140 Kompas, “Tidak Perlu Lagi Terlalu Takut pada Hantu RRC,” Jakarta, 16 Oktober, 1989. 141 Leo Suryadinata, “Indonesia-China Relations: A Recent Breakthrough,” Asian Survey 30 (1990):

Page 58: 印尼對中國的政策論述與對華人的身分建構-1950-2012 賴劍文著

58

李登輝訪問印尼與 1998年初臺灣的行政院長蕭萬長與蘇哈托會面時,北京都提

出抗議書,但是對印尼來說,東南亞當時處理亞洲金融風暴比堅持一中原則更為

重要。142

1997年之前,說到印尼,外國人的看法就會想到一個在東南亞富有的國家。

在新加坡,對印尼人的印象是最愛旅遊、花錢的群體。在美國的學生中,印尼學

生多半很有錢,上學多半是開保時捷汽車,很少用大眾客運。1998年前的中國

人把印尼看成是一個非常排華的國家,尤其在新秩序政權時,政府做出許多排華

的政策,加上社會衝突經常導致對華人的暴動。143

第二節 民主化前的華人身分

在近代的印尼華人歷史中,華人受到最大的兩次傷害,就是 1965年的「9.30

事件」與 1998年的「黑色五月暴動」,印尼華人感受到長達三十二年的文化滅族

之苦。

印尼是居住最多海外華人的國家。根據印尼華人專家的預測,華人在印尼佔

總人數的 3%,且擁有國家 70%的財富。近幾年來印尼政府對華人採取較寬鬆的

政策,華人可享有的權利比過去增多,但種族之間的衝突時有發生,華人在政治

和社會上仍屬弱勢群體。蘇哈托的政府時實行歧視制度,把印尼國民分成原住民

與非原住民,排華運動經常發生,顯示在原住民的認識中,華人繼續被視為外來

人。

學者廖建裕把印尼華人的政治偏向發展分成兩個時段,即印尼獨立前與獨立

後,並比較兩個華人的政治思想(Political Thinking of the Indonesian Chinese

1900-2002)。他指出,印尼華人從文化方面來看可分成新客華人(Totok)與土

生華人(Peranakan)。土生華人是在本地成長的早期中國人移民的後裔,這些華

682-696.

142 Kompas, “PM Taiwan akan Temui Presiden Soeharto,” Jakarta, 28 Januari, 1998. 143 Ignasius Wibowo, “Cina Melihat Indonesia.” Kompas, 24 Januari, 2004. p.35.

Page 59: 印尼對中國的政策論述與對華人的身分建構-1950-2012 賴劍文著

59

人已經使用印尼語或當地的原住民語言當作他們自己的母語。以宗教來看,他們

之中有基督教徒、佛教徒、孔教徒、三教徒(Tridharma)144和伊斯蘭教徒。在

法律層面,印尼華人被歸納華人印尼籍(Warga Negara Indonesia keturunan

Tionghoa)和外籍人士(Warga negara Asing),外籍的華人又分中國籍華人(Warga

Negara Republik Rakyat China)和無國籍華人,無國籍華人就是這些持有中華民

國國籍的華人和其他真正的無國籍的華人。在社會政治方面,印尼華人可分親北

京、台北和雅加達三類,還有小部分根本沒有政治傾向,但是他們在生活上經常

認為自己是外來族,有些已經使用土著姓名的華人,還勢認知自己是中國後裔。

在印尼獨立前的印尼華人,政治偏向可分三派──親中國、親荷蘭殖民政府

和親印尼獨立民族主義運動。印尼華人的民族主義興起受到兩種原因引發:一、

當初的殖民政府對華人的歧視使當時的華人開始促進中華文化、建設華校和推廣

孔子思想。二、受到 1912年中華民國成立的鼓舞。1917年在中爪哇三寶壟市

(Semarang)華人首次舉行會議,公開的宣布不捲入當地政治、堅持自己是中華

民國的國民、拒絕荷蘭殖民政府的公民法律。印尼獨立後,華人問題再度發生。

1950年印尼華人民主黨(Partai Demokrat Tionghoa Indonesia)的領導人張添聰

(Thio Thiam Tjong)堅持印尼華人必須與其他印尼群體分開、印尼華人必須保

持其中華文化。但是華人其他派系的反對張添聰的看法,華裔律師 Tan Bwan An

認為解散華人黨就能解決印尼華人的問題。1954年成立的印尼國籍協商會

(Baperki)是多元文化主義派,在政治與法律的層次上強調華人都是印尼人,

但在文化方面他們強調當印尼國民不代表脫離中華文化。145

蘇哈托上台後就馬上拋棄印尼土生華人成為印尼群組(Suku)的概念。蘇哈

托認為華人是外來移民,因而在印尼沒有自己的群組區域,華人必須完全同化才

能為印尼國族(Bangsa)的一部分。在 1963年,有些印尼華人反對國籍協商會,

144 Tridharma或 Sam Kauw(漢語拼音 San Jiao)是佛教、道教與孔教,三種宗教合併變成一個佛

教新派就是 Tridharma派。新秩序政權時代因為華人的文化、宗教都被禁止,所以華人以佛教的

名義來成立新的一派佛教。 145 Leo Suryadinata, Pemikiran Politik Etnis Tionghoa Indonesia 1900-2002,( Jakarta: Pustaka LP3ES

Indonesia, 2005) (1996年第二次出版的前言).

Page 60: 印尼對中國的政策論述與對華人的身分建構-1950-2012 賴劍文著

60

主張成立民族統一機構(LPKB),通稱同化派。在印尼民族主義壓力下,他們主

張拋棄與華人認同,變成印尼本地人。反對同化者乃透過少數民族的宗教權利保

持華人的文化,以佛教與孔教作為華人保持文化的宗教,因為印尼是以「班察西

拉」立國,其中一個原則就是主張宗教自由,構成華人保持自己文化的手段。146

如前所述,蘇哈托上台後實行同化政策、封閉華校、禁止華人的政治及文化

組織。但是多數華人仍保持自己的中華文化。在爪哇島,蘇哈托的同化政策有其

成效,但是在爪哇島外效果有限,最大的問題在西加里曼丹省,報紙《Kompas》

曾在 1968年報導,當地的華人對祖國情感特別強,同化政策帶來影響不大。比

如三口洋縣政府在 1976年 2 月 14 日批准該縣市的華人慶祝元宵節(Cap Go

Meh)。華人反應特別熱情,十一年來不能慶祝節日的華人很開心的在街上比武、

跳獅舞,象徵中國人的「龍」觸目可見。147 其實,政府是要試探同化政策與華

人的文化觀念,究竟孰強。

在 1987年,《Kompas》訪問 500多位西加里曼丹的年輕華人,得知他們雖

然在經濟與社會生存方面融入當地人,但是沒辦法脫離自己的華人身分。在爪

哇,華人與當地人在語言上已經同化了,唯一能與當地人分辨的就是經濟地位,

爪哇華人控制當地經濟,而在西加華人經濟與當地原住民平等,但是在文化上反

而是當地原住民接納了中國文化。西加里曼丹的華人 42.48%來自中國廣東,操

持客家話,另外 9.16%是來自福建的福佬人。他們都認為中國是居於世界「中間

點」的國家,所以所有世界上的文化都根源於中國,認為自己的文化是最高的。

但是這些新一代的華人只會說方言而已,大部分已經看不懂漢字,因為他們沒有

學漢語的管道和漢語的材料。148

西加省坤甸市和三口洋的縣市就如同是印尼的「香港」。從中央來的政府官

146 廖建裕,《現階段的印尼華人族群》,新加坡:新加坡國立大學中文系與八方文化企業公司聯

合出版,2002。頁 11-17。 147 Kompas, “Cap Go Meh Pertama Dalam 11 Tahun.” Singkawang, 19 Februari, 1976. 148 Kompas, “Keturunan Cina di Kalimantan Barat.” Kompas, 5 Juli, 1987.

Page 61: 印尼對中國的政策論述與對華人的身分建構-1950-2012 賴劍文著

61

員都選擇這兩個城市當作他們的度假村。三口洋不是大城市或像峇里島一樣的觀

光區。但在印尼本地人的印象中,三口洋有漂亮的中國女性,且還存者很濃厚的

中國文化,所以在印尼文中暱稱「阿妹城市」(Kota Amoy)。阿妹是三口洋客家

人稱呼青少女的口語表達,顯示當地華人與中國的文化的關聯很強。當地政府認

為這種稱呼會延緩同化,所以 Amoy 應該改成 Amoi(在印尼語是一樣的發音),

即 Aku Menjadi Orang Indonesia「我變成印尼人」的縮寫,以使同化加速149。政

府承認要改變當地華人的政治觀念不容易,因為華人的民族主義很強,不滿意時

敢於反對政府。

針對 1998年「黑色五月暴動」,中國外交家唐家璇強調,所謂的中華民族(the

term ethnic Chinese)是指有中國國籍的中國人、住中國以外但持有中國護照的中

國人,和持有外國國籍但是中國種族而合法入當地國的國籍者。亦即後者雖然在

法律上他們持有外國身分,但仍是中國的血親。唐家璇引述周恩來曾經的聲明,

華裔外國人是「我們嫁出去的女兒」,所以中國政府不能假裝華人面對的悲劇與

己無關。他認為印尼政府有責任保護華人的基本人權,縱使華人的印尼籍身分讓

中國政府不能對他們行使撤僑,但是會敦促印尼政府給予保護。

第三節 印尼民主化後的印尼華人

1998年「黑色五月暴動」的目標是全體印尼華人,不管是同化派或文化親

中派,甚至中國大陸及臺灣華人均遭池魚之殃。暴動之後,國際支持華人尋求平

等地位,指責印尼政府輕忽人權。隨著國內民主化,華人首次成立政黨,例如李

學雄(Lieus Sungkharisma)在 1998年 6 月 5 日成立印尼華人改革黨(Partai

Reformasi Tionghoa),跟隨李學雄的一位穆斯林土生華人亞文(Muhammad Yusuf

Hamka),成立印尼華人同化黨(Partai Pembauran Indonesia),但是這兩個黨都無

法吸引華人的興趣。無論如何,華人已經警覺到,這次的 5.13暴動不僅是一次

149 Kompas, “Singkawang, Kota AMOI.” Kompas, 5 Juli, 1987.

Page 62: 印尼對中國的政策論述與對華人的身分建構-1950-2012 賴劍文著

62

暴動事件,而是長期以來有仇恨的原住民隨時會再度進行類似暴動,所以主要解

決之道不是籌組政黨,而是離開印尼。

華人不參政的遠因是「9.30事件」讓華人對參與政治有恐懼感,所以華人父

母一概希望孩子避開政治,1965年之後出生的華人很少當公務員,反而當醫生

受到青睞。另外,華人經常自覺是外來人,所以與他們無關的事經常選擇不干涉,

導致原住民認為華人不願與原住民交流,或拒絕融入當地社會,因此相信華人都

自認高人一等。綜上,這也是何以 1998年之後成立的印尼華裔總會(INTI)與

印尼華人百家姓協會(PSMTI),都強調是「純粹文化組織」,不涉政治。另外,

華人也不敢對暴動導致的損失提告,因為華人覺得自己並未真正被接受為國民,

且華人對政府的信任度很底,並相信歧視始終存在。

2004年 10 月 24 日,印尼副總統 Jusuf kalla強調,依據總統 1994年 16 號的

命令,政府會區辨經濟弱勢者(原住民)與華裔商人,副總統的宣言被印尼華商

當作一項歧視性的宣言。另外具有嚴重的隱喻性的問題出現在西加省坤甸市。該

市的市長在 2008年下令,華人慶祝元宵節只能限制在特定的地區,並指出在 2007

年發生暴動是因為首次選出的西加副省長是華人。這位首次獲選的副省長黃漢山

(Christiandy Sanjaya),是非回教徒的副省長,他當選之後發生華人的居家、廟

宇與汽機車被燒毀。150

不能否認的是,蘇哈托總統在全印尼,除了西加里曼丹省與南北蘇門答臘之

外成功同化了印尼華人,但是這也只是在語言上成功。在宗教及文化方面,蘇哈

托無法消滅中華文化。自蘇哈托總統下台之後看出來,各種有關華人的節日又能

公開的慶祝,學習華語和認識中華文化的教學重新恢復。除此之外,華人也很公

開挑戰對其群族不利的法律,更開始參加政黨及爭取自己的身分地位。

華人在 1998年之後對於他們自己社群的規劃和對排華暴動作出很多的反

應,比如林棉基(Jusuf Wanandi)做為同化主義的民族統一機構(LPKB)的推

150 Thung Ju Lan, “Dari Objek menjadi Subjek.” In Setelah Air Mata Kering: Masyarakat Tionghoa

Pasca-Peristiwa Mei 1998, ed. I. Wibowo & Ju Lan, Thung (Jakarta: Kompas Media Nusantara,2010) 3-11.

Page 63: 印尼對中國的政策論述與對華人的身分建構-1950-2012 賴劍文著

63

動人,認為蘇哈托的同化政策失敗。他也質疑暴動是否有種族清洗(ethnic

cleansing)之嫌 ?他督促政府真心調查此事,並鼓勵在新時代已經開始之際,

印尼華人應該爭取自己的權益。151

澳大利亞國立大學亞太所的教授 Ariel Heryanto認為 1998年 5月事件是國家

恐怖主義,國家利用種族的問題啟動種族衝突。他分析認為這種恐怖主義至少有

三個元素。第一是軍方製造的恐懼感。第二是一些社會人士自認代表多數種族侵

害少數種族。第三是這種暴行是公開發生且目的明確。總而言之,這就是國家創

造的恐懼使社會預期這種情況隨時會發生,因此他認為原住民與華人雙方都是受

害者。他不否認印尼存在種族問題,但是這次針對華人的暴動中,原住民也受到

不少的損失。152

黃建國(Christian Wibisono)是一位民族統一機構的前任委員,他認為印尼

華人應該與當地人和解,同時也要區別清楚政府、國族、國家和個人。如果有個

人搶、殺或傷害華人,那只是個人行為,不代表對全印尼國民歧視華人。在東協

國家特別是在印尼與馬來西亞,馬來族本來占多數。但是華人與馬來人也不要認

為自己是多數就可以隨便剝奪他人的權利。如果有一天馬來族與華族其中一個受

到種族清洗,其他華族佔多數的國家,例如新加坡、香港和中國的強烈反應恐難

逆料。他認為 3.15事件不是種族清洗,雖然主要的目標是華人,因為有許多印

尼本地人站出來保衛華人。153

印尼種族學家 M.D La Ode發現在 1999年選舉之後,華人已經不避諱參政,

他們參加立法委員選舉、地方議會選舉及地方首長選舉。一開始原住民還懷疑華

人的身分及政治偏向,但隨著間發展,當地原住民也慢慢能接受華人參政。特別

是在西加省,La Ode認為首次當選的三口洋華裔市長黃少凡(Hasan Karman),

151 Jusuf Wanandi,“Jalan di Hadapan (1998),” In Pemikiran Politik Etnis Tionghoa Indonesia 1900-2002,

ed. Leo Suryadinata (Jakarta: Pustaka LP3ES Indonesia, 2005). pp.366-367. 152 Ariel Heryanto, “Terorisme Negara dengan Isu Rasial (1998),” In Pemikiran Politik Etnis Tionghoa

Indonesia 1900-2002, ed. Leo Suryadinata ( Jakarta: Pustaka LP3ES Indonesia, 2005). pp.369-371. 153 Christian Wibisono, “Mayoritas-Minoritas dan Demokrasi (1998).” In Pemikiran Politik Etnis

Tionghoa Indonesia 1900-2002, ed. Leo Suryadinata ( Jakarta: Pustaka LP3ES Indonesia, 2005). pp.373-379.

Page 64: 印尼對中國的政策論述與對華人的身分建構-1950-2012 賴劍文著

64

看起來是一個愛國主義者,但黃少凡也經常利用他在當地的多數種族勢力,來勉

強實行他身為市長的政策,例如在三口洋市中心建設一條「金龍銅象」作為該城

市的標誌。在山口洋比華人少數的馬來人當然反抗,因為「龍」不是印尼本土文

化,所以從山口洋市的經驗就能預測,未來華人當首長時會企圖宣揚屬於自己的

文化。

La Ode認為有種族歧視的不是印尼本地人,反而是印尼華人。他指在經濟

方面,華人徵員工的條件大部分需要會說華語、潮州話和客家話,明白表示只需

要自己人,換句話說華人很團結,有工作機會還是留給自己人,導致原住民永遠

都是經濟弱勢者。一旦控制經濟的華人也參政,其他國民會遭受什麼待遇?154

華人迄今可以正式公開的慶祝農曆新年已超過十年,明顯的表示所謂「支那」

問題的性質開始改變了。在政治上許多繼續對華人歧視的不文明條文,並不只是

針對華人而已,其他少數種族和少數種教者也同樣的受到這種狀況,如要建設非

回教的教堂必然遭到許多阻力、華人申請國家文件(身分證、護照等等)在表面

上已經沒有歧視的條文,但實踐上華人還是要付出更多金錢來處理申請過程。不

過,在文化和社會方面,華人與當地人相處融洽,僅以農曆新年為例,不只是政

府在法律方面開放,原住民也能接受。

政治歧視開始淡化,只是仍有不少印尼本地人及伊斯蘭信徒難以接受非伊斯

蘭教徒當首長。在雅加達首都的省長與副省長選舉時,與 Joko Widodo省長一起

參選的 Basuki Tjahaya Purnama/A Hok (鐘萬學)是印尼第二代的客家人,選舉

前廣泛流傳他當首長的話,國家會亂,幾位回教長老乃在各清真寺宣導不要選非

穆斯林的首長。其實是鐘萬學選的只是 Joko Widodo的副首長,而 Joko Widodo

本人是穆斯林教的爪哇原住民。畢竟在一定範圍內原住民社會對華人的認識根深

蒂固,各種各樣的恐赫透過手機簡信、鄰長、里長散播,公開與不公開的恐赫手

段都在選舉前發生。選舉的結果還是 Joko Widodo與鐘萬學當選,表示超過半數

154 M.D.La Ode, Etnis Cina Indonesia dalam Politik: Politik Etnis Cina Pontianak dan Singkawang di

Era Reformasi 1998-2008 (Jakarta: Yayasan Pustaka Obor Indonesia, 2012). pp.385-396.

Page 65: 印尼對中國的政策論述與對華人的身分建構-1950-2012 賴劍文著

65

的選民可以接受由不同宗教的人來當首長,只要求能改變雅加達、反貪污、清廉

155。甚至有些選民已經在問,華人不是印尼人嗎?

155 Supriyadi Purba, “SARA Tidak Layak Jual Pada Pilkada Jakarta.” Kompasiana, 5 Agustus, 2012.

Page 66: 印尼對中國的政策論述與對華人的身分建構-1950-2012 賴劍文著

66

第六章 結論

若比較 1965年與 1998年兩次印尼排華事件,其間印尼對華人與中國的認識

已然發生相當大的轉變,且印尼政府的華人政策受到中國崛起、印中關係改善所

牽動。1965年印尼排華事件中,因為反共需要而將中國描述成是外來干預者,

中國代表共產主義的顛覆力量,印尼華人則成為共產黨顛覆力量的在地共謀者。

在這樣串連而出的身分建構中,華人成為入侵者,華人淪為中國的代理人。在中

國呼籲正視印尼華人的遭遇之際,更坐實了對這樣串聯的刻板印象,並引起印尼

政府對中國可能干預印尼內政的疑慮,也鞏固了印尼本地人對印尼華人特殊身分

抱持衝突態度,進而開啟隨後印尼政府的同化政策,試圖去除印尼華人的中國性

(Chineseness)。

在 1998年的「黑色五月暴動」中,華人已經不是「中國的代理人」,而被視

為「經濟上的剝削者」,因此隨著 1997年亞洲金融風暴爆發,印尼經濟的重創,

華人從 30 年前中國的代罪羔羊,變成了 30 年後的金融風暴的代罪羔羊。相較與

1965年之後的去中國化政策,1998年排華暴動之後則是重新重視印尼華人的經

濟橋樑作用。簡言之,這個政策與意向,是隨著中國改革開放,政治經濟實力崛

起而發生。印尼華人的經濟性角色再度被突顯,並成為印尼政府促成對中國加強

經濟合作關係的關鍵樞紐。如此,對中國與印尼華人採取較開放的立場,反而使

印尼華人對國家經濟的貢獻升高,華人身分成為與中國合作的利基。這時對中國

的認識中的主要內涵,是資源,而華人則是資源的管道,同時也使印尼華人能藉

此貢獻國家。1998年後,印尼政府對中國文化的態度改變,不完全認為中國文

化會影響華人對印尼的認同,相反地,兩者可共存,且華人的文化背景,更有助

於中印經濟關係的開拓,對印尼整體國家利益有所提升。

值得深思的是,兩次排華運動中出現的負面因素固然不同,這兩個因素卻在

到了 21 世紀之後,經由印尼政府的善意鼓勵,並存於印尼華人的身分中。其正

面的含義是,過去造成印尼排華的因素,現在都昇華成印尼華人對印尼的貢獻,

Page 67: 印尼對中國的政策論述與對華人的身分建構-1950-2012 賴劍文著

67

因為中國與印尼的關係日益改善並不再互斥;負面的含意是,未來再一次爆發排

華運動的因素已然形成,而且是前兩者的綜合。這兩種可能性何者為真,答案勢

必受到印尼與中國關係的走向所影響,也受到印尼經濟發展出現波折時,會如何

看待中國在印尼經濟中的作用所制約。

在國內,印尼民主化之後,華人自由的公開慶祝文化節日。除了慶祝節日之

外,所有跟中國有關的東西都會吸引到華人的興趣,如學習中文。這種場景不表

示華人還要與中國表達公民與國家的關係。這只是表示華人認為保存自己的文化

是每個種族的權利。保存中華文化不代表要做中國公民,當時被強迫改姓名的華

人也沒有再改回來。華人已經警覺到,身為印尼的一份子必須與其他的群族共同

重建一個「強大的印度尼西亞」。同化政策雖然不算完全成功,但是至少已經重

組一個新的群族,就是「印尼中華族」。在國家層面上,華人問題已經不是一個

問題了。印尼政府廢除所有對華人歧視的法律,華人可以自由自在的表達他們的

政治偏好。但是在社會層次就不同,1998年之後還是有不少印尼本地人及少數

的伊斯蘭教徒很難接受非伊斯蘭教徒當首長,印尼華人必須趁這機會表現對國家

的忠誠、與國家和其他種族共同努力消滅種族歧視。

Page 68: 印尼對中國的政策論述與對華人的身分建構-1950-2012 賴劍文著

68

參考書目

一、中文文獻

王榮霖,1998,〈我代表處停休 駐守機場協助台商「印尼暴動特別報導」〉,

中時晚報,1998/05/16。

丘正歐,1965,《華僑問題研究》,臺北:國防研究院。

孫麗萍,2007,〈印尼中立主義外交初探〉,《長春師範學院學報》,26(4):21。

陳以令,1989,《印尼華僑概況》,臺北:正中書局。

陳威德,1998,〈落難之時為何要分台商華僑「印尼暴動特別報導」〉中時晚報,

1998/05/19。

陳嘉宏,1998,〈印尼歸僑痛批政府效率「印尼暴動特別報導」〉中時晚報,

1998/05/16。

黃逸華,1998,〈外交部:不到撤僑時刻「印尼暴動特別報導」〉,中時晚報,

1998/05/14。

微視頻──新唐山網站,【印尼排華暴亂 15 年】,2013年 5 月 16 日。

廖建裕,2002,《現階段的印尼華人族群》,新加坡:新加坡國立大學中文系與八

方文化企業公司聯合出版。

廖建裕訪談稿,臺灣大學政治學系中國大陸暨兩岸關係教學研究中心,2007年

12 月 4 日-12 月 5 日。

顧長永,2002,《印尼:政治經濟與社會》,高雄:高雄復文。

二、英文文獻

Bezlova, Antoaneta. 1998. “China: Beijing Breaks silence on Racist Attacks in

Indonesia.” Inter Press Service News Agency Aug 19, 1998, sec. Asia Pacific,

Development & AID, Headlines.

Bunnel, Frederick P. “Guided Democracy Foreign Policy: 1960-1965 President

Sukarno Moves From Non-Alignment To Confrontation.” Southeast Asia

Program Publications at Cornell University, Indonesia, No. 2 (Oct. 1966): p. 37.

Page 69: 印尼對中國的政策論述與對華人的身分建構-1950-2012 賴劍文著

69

Eugene K.B Tan. 2010. “From sojourners to citizens: managing the ethnic Chinese

minority in Indonesia and Malaysia.” Ethnic and Racial Studies, 07 December

2010, pp. 950-969.

Greta Nabbs-Keller. 2011. “Growing Convergence, Greater Consequence: The

Strategic Implication of Closer Indonesia-China Relations.” Security Challenge

7(3): 23-41.

Hong Liu. 1997. “Constructing a China Metaphor: Sukarno’s Perception of the PRC

and Indonesia’s political Transformation”. Journal of Southeast Asian Studies,

vol. 28 (1) 27-46.

Jia Xuan, Tang. 2011. “The New Foreign Minister’s First Overseas Visit: Indonesia.”

In Heavy Storm and Gentle Breeze: Tang Jia Xuan’s Diplomatic Memoir.

Beijing: Foreign Languages Press Co. Ltd.

Ju-Lan, Thung. 1998. Identities In Flux: Young Chinese In Jakarta. Australia: La

Trobe University.

Lawrence, Alan. 1975. China’s Foreign Relations Since 1949. London: Routledge &

K. Paul.

Li,Charles C.(李朝成).2013. “Recent Developments in Indonesia and Its Relations

with Taiwan.” Paper presented at Tamkang University, October 22, 2013.

Lumenta, Dave. Dr. 2011. “An Anarchist History of the 1963-66 Indonesia-Malaysia

Confrontation in Upland Central Borneo.” Paper presented at the

CAPAS-CSEAS 2011 Workshop for Young Scholars of Southeast Asian Area

Studies, August 9-11, Taipei, Taiwan.

Purdey, Jemma. 2005. “Anti-Chinese Violence and Transitions in Indonesia: June

1998-October 1999.” Chinese Indonesians:Remembering, Distorting, Forgetting,

ed. Lindsey, Tim & Pausacker, Helen. Singapore: Institute of Southeast Asian

Studies. pp 14-35.

Purdey, Jemma. 2006. Anti-Chinese Violence in Indonesia, 1996-1999. Singapore:

Singapore University Press.

Rizal, Sukma. 2009. “Indonesia’s Response to the Rise of China: Growing Comfort

amid Uncertainties.” In The Rise of China: Responses from Southeast Asia and

Japan, ed. Jun Tsunekawa. Japan: The National Institute for Defense Studies,

Page 70: 印尼對中國的政策論述與對華人的身分建構-1950-2012 賴劍文著

70

Series 4: 139-155.

Schwarz, Adam. 1997. “Indonesia After Suharto.” Foreign Affairs 76 (4): 119-134.

Sukarno. 1960. “To build The World A New”. United Nations General Assembly. 30

September 1960.

Sukma, Rizal. 1994. “Recent Development in Indonesia-China Relation.”

Contemporary Southeast Asia 11 (6): 35-45.

Sukma, Rizal. 1999. Indonesia and China: The Politics of a Troubled Relationship.

London: Routledge.

Sukma, Rizal. 1999. Indonesia’s Foreign Policy And Indonesia-China diplomatic

Relations (1950-1967). London: Routledge.

Suryadinata, Leo. “Indonesian Chinese Education: Past and Present”. Cornell

Southeast Asia Program 14 (October 1972), pp. 63-70.

Suryadinata, Leo. 1990. “Indonesia-China Relations: A Recent Breakthrough.” Asian

Survey 30 (7): 682-696.

Suryadinata, Leo.1996. Indonesia’s Foreign Policy Under Suharto: Aspiring To

International leadership. Singapore: Times Academic Press.

Suryadinata, Leo. 2005. Pribumi Indonesians, The Chinese Minority And China.

Singapore: Marshall Cavendish International Private Limited.

Tan, See Seng & Acharya, Amitav. 2008. Bandung Revisited: The Legacy Of The

1955 Asian-African Conference for International Order. Singapore: National

University of Singapore Press.

三、印尼文文獻

Baskara T, Wardaya. 2008. Indonesia Melawan Amerika: Konflik Perang Dingin

1953-1963: Jogjakarta: Galang Press.

Benny G. Setiono. 2003. Tionghoa Dalam Pusaran Politik. Jakarta: Elkasa.

Charles A. Coppel. 1994. Tionghoa Indonesia Dalam Krisis. Jakarta: Pustaka Sinar

Harapan.

Feith, Herbert. 1995. Soekarno-Militer Dalam Demokrasi Terpimpin. Jakarta: Pustaka

Sinar Harapan.

Heryanto, Ariel. 2005. “Terorisme Negara dengan Isu Rasial (1998).” In Suryadinata,

Leo. 2005. Pemikiran Politik Etnis Tionghoa Indonesia 1900-2002. Jakarta:

Page 71: 印尼對中國的政策論述與對華人的身分建構-1950-2012 賴劍文著

71

Pustaka LP3ES Indonesia, pp. 369-371.

Jahja, Junus. 1995. “Partai Tionghoa Indonesia ‘Manfaatnya bagi Keturunan Cina’ 50

tahun Indonesia Merdeka.” Kompas, 25 Juli 1995.

Ju Lan, Thung. 2010. “Dari Objek menjadi Subjek.” In Setelah Air Mata Kering:

Masyarakat Tionghoa Pasca-Peristiwa Mei 1998, ed. I. Wibowo & Ju Lan, Thung.

Jakarta: Kompas Media Nusantara, pp. 1-13.

Ju-Lan, Thung. 2008. “Tinjauan Sosiologis Etnis Tionghoa Dalam Kancah Politik

Indonesia.”article presented at Perhimpunan Tionghoa-Indonesia, February, 8,

Jakarta.

Ju-Lan, Thung. 2009. “Catatan Tentang Orang Cina Indonesia Dalam Politik

Lokal.”Paper presented at Universitas Petra, December, 12, Surabaya, Indonesia. Kompas, 1987. “Keturunan Cina di Kalimantan Barat.” Kompas, 5 Juli 1987.

Kompas. 1965. “ Majdjen Suharto lapor pada Presiden.” Djakarta, 14 Oktober 1965.

Kompas. 1965. “ Rakjat Riau Dukung PKI Dibubarkan.” Djakarta, 14 Oktober 1965.

Kompas. 1965. “Anggota Tjakrabirawa jg terlibat Gestapu.” Djakarta, 21 Oktober

1965.

Kompas. 1965. “AURI akan tetap patuh”. Djakarta, 26 Oktober 1965.

Kompas. 1965. “Hubungan Indonesia-RRT.” Djakarta, 29 Oktober 1965.

Kompas. 1965. “Hubungan Indonesia-RRT.”29 Oktober 1965.

Kompas. 1965. “Hubungan RI-RRT ditindjau.” Djakarta, 30 Oktober 1965.

Kompas. 1965. “Hubungan RI-RRT ditindjau.”30 Oktober 1965.

Kompas. 1965. “Kewadjiban pengikut2 setia Bung Karno Pengamal2 djudjur

adjarannja.” Djakarta, 9 Oktober 1965.

Kompas. 1965. “LPKB dengan tokowan Pasar Baru.” Djakarta, 21 Oktober 1965.

Kompas. 1965. “Tuntutan Pembubaran Baperki.” Djakarta, 29 Oktober 1965.

Kompas. 1966. “ Djalan jg terhormat jalah mengundurkan diri.” Bandung, 2 Oktober

1966.

Kompas. 1966. “Adam Malik tentang Politik Luar-Negeri R.I.” 14 Mei 1966.

Kompas. 1966. “Bangsa Indonesia turunan Tionghoa protes keras RRT”. Djakarta 14

April 1966.

Kompas. 1966. “Bangsa Indonesia turunan tionghoa tuntut: Pemutusan hubungan

dengan RRT.” Djakarta, 15 april 1966.

Kompas. 1966. “Demonstrasi Orang Tionghoa Menentang RRT”. Medan, 14 Mei

Page 72: 印尼對中國的政策論述與對華人的身分建構-1950-2012 賴劍文著

72

1966.

Kompas. 1966. “PWI tuntut Hsin Hua ditutup.” Djakarta, 21 Maret 1966.

Kompas. 1966. “RI tidak niat akui Taiwan.” 26 Juli 1966.

Kompas. 1966. ”Radio Peking Menjerang.” Djakarta, 6 April 1966.

Kompas. 1966.” Soal hubungan RI-RRT: Ambil Tindakan Tegas”. Bandjarmasin, 4

Mei 1966.

Kompas. 1967. “200 Tjina Diusir.” Pontianak, 22 Djanuari 1967.

Kompas. 1967. “40 Djenderal Taiwan & RRT di Indonesi.” Djakarta, 7 November

1967.

Kompas. 1967. “Adam Malik ttg RRT dan Taiwan.” Djakarta, 21 September 1967.

Kompas. 1967. “Di Pontianak, Singkawang & kota2 lain di Kalbar: Anggota2

Gerombolan Bersendjata Tjina Komunis Ditangkapi.” Pontianak, 9 Agustus

1967.

Kompas. 1967. “Hubungan RI-RRT.” Djakarta, 15 April 1967.

Kompas. 1967. “Latarbelakang Pengungsian Besar2an di Kalbar.” Djakarta, 22

November 1967.

Kompas. 1967. “Menlu Malik: Pantjasila Djangan Dibuat Omong Kosong.” Djakarta,

18 Oktober 1967.

Kompas. 1967. “Partai Katolik Djateng TTG. Masalah Tjina.” Semarang, 3

Nopember 1967.

Kompas. 1967. “Seruan Pimpinan MPRS: Pertjepat integrasi dgn assimilasi.”

Djakarta, 8 Mei 1967.

Kompas. 1967. “Siapa Jg Menjulut Udjung Sumbunja.” Pontianak, 23 Desember

1967.

Kompas. 1967. “Taiwan ikuti terus hubungan R.I-RRT.” Djakarta, 27 Oktober 1967.

Kompas. 1968. “Ikatan Kuat Dengan Tanah Leluhur.” Pontianak, 6 Januari 1968.

Kompas. 1971. “Bagaimana Indonesia.” Djakarta, 19 Juli 1971.

Kompas. 1971. “Menlu Adam Malik: RI Takpernah Terburu2 Untuk Menormalisir

Hubungan Dengan RRT.” Djakarta, 20 Juli 1971.

Kompas. 1972. “Menlu Adam Malik: Indonesia Sedang Pelajari dan Persiapkan

Pemulihan Hubungan Dgn RRC.” Jakarta, 12 Oktober 1972.

Page 73: 印尼對中國的政策論述與對華人的身分建構-1950-2012 賴劍文著

73

Kompas. 1972. “Perkembangan Jakarta-Peking.” Jakarta, 10 Oktober 1972.

Kompas. 1973. “Masalah Cina Perantauan.” Jakarta, 27 April 1973.

Kompas. 1973. “Menlu RRC Ternyata Pernah Minta RI Cairkan Hubungan

Diplomatik: Salah satu Perintangnya: Masalah Overseas Chinese.” Jakarta. 26

April 1973.

Kompas. 1973. “Pengarahan Pembinaan Masalah Cina di Tangan Bakin.” Jakarta, 25

September 1973.

Kompas. 1974. “Integrasi Cina dan Pribumi di Kalimantan Barat Perlu Waktu Satu

Generasi Lagi.” Jakarta, 14 Oktober 1974.

Kompas. 1976. “Cap Go Meh Pertama Dalam 11 Tahun.” Singkawang, 19 Februari

1976.

Kompas. 1977.”Pro dan Kontra mengenai Normalisasi Hubungan dengan RRC.”

Jakarta, 2 Juni 1977.

Kompas. 1978. “Sekali lagi Menlu Mochtar tentang Pencairan Hubungan dengan

RRC.” Jakarta, 9 Juni 1978.

Kompas. 1978.”Antara Normalisasi dengan Penyelesaian Hoakiao.” Jakarta, 14 Juli

1978.

Kompas. 1985. “H.A. Chalid Mawardi: GP Ansor Tak Akan Dikembangkan dengan

Paksaan: Tangguhkan Hubungan Diplomatik dengan RRC.” Surabaya, 26 April

1985.

Kompas. 1985. “Hu Nyatakan Tak Ada Hubungan PKC-PKI.” Canberra, 17 April

1985.

Kompas. 1987. “Singkawang, Kota AMOI.” Kompas, 5 Juli 1987.

Kompas. 1989. “Masalah Etnik Cina dalam Normalisasi Hubungan RI-RRC.” Jakarta,

6 Desember 1989.

Kompas. 1989. “Tidak Perlu Lagi Terlalu Takut pada Hantu RRC”. Jakarta, 16

Oktober 1989.

Kompas. 1990. “Ditandatangani, Pencairan Hubungan Diplomatik RI-RRC.” Jakarta,

9 Agustus 1990.

Kompas. 1990. “Hubungan Diplomatik RI-RRC Cair 8 Agustus: PM Li Peng ke

Indonesia 6-9 Agustus.” Jakarta, 4 Juli 1990.

Kompas. 1990. “Hubungan RRC-Indonesia tidak pengaruhi Taiwan.” Taiwan, 10 Juli

Page 74: 印尼對中國的政策論述與對華人的身分建構-1950-2012 賴劍文著

74

1990.

Kompas. 1998. “Kalau Rakyat Tak Lagi Menghendakinya: Presiden Siap Mundur.”

Kompas, 14 Mei 1998.

Kompas. 1998. “PM Taiwan akan Temui Presiden Soeharto”. Jakarta, 28 Januari

1998.

Kompas. 1999. “BJ. Habibie dan Buku Berbahasa Cina: Ke Arah Penghapusan

Diskriminasi Rasial”. Jakarta, 29 Agustus 1999.

Kompas. 2002. “Presiden Tetapkan Imlek Hari Nasional.” Jakarta, 18 Februari 2002.

Kompas.1967. “Hubungan R.I.-RRT Dibekukan.” Djakarta, 10 Oktober 1967.

Kompasiana, 2011. “Sutan Sjarir.” Kompas, 1 September 2011, sec. kompasiana.

La Ode, M.D. 2012. Etnis Cina Indonesia Dalam Politik: Politik Etnis Cina Pontianak

dan Singkawang di Era Reformasi 1998-2008. Jakarta: Yayasan Pustaka Obor

Indonesia.

Liji, Liang.2012. Dari Relasi Upeti Ke Mitra Strategis: 2.000 Tahun Perjalanan

Hubungan Tiongkok-Indonesia. Jakarta: PT. Kompas Media Nusantara.

Melly G. Tan. 2008. Etnis Tionghoa di Indonesia-Kumpulan Tulisan. Jakarta: Yayasan

Obor Indonesia.

Pidato Pengunduran diri Presiden Soeharto, Arsip Nasional. (President Suharto

Resignation speech), 資料來源國家檔案館。

Pidato Presiden Sukarno pada perayaan Hari Ulang Tahun Kemerdekaan ke-21.

Jakarta: Arsip Nasional(蘇卡諾總統在慶祝印尼 21 周年的獨立紀念日的演

講,雅加達:國家檔案館)。

Pinardi. 1966. Peristiwa Madiun 1948. Djakarta: Inkopak-Hazera.

Poesponegoro, Marwati djoened & Notosusanto, Noegroho. 2008. Sejarah Nasional

Indonesia VI. Jakarta: PT. Balai Pustaka.

Puar, Yusuf Abdullah. 2009. Peristiwa Republik Maluku Selatan. Bulan Bintang.

Pujianingtyas. 1992. Gerakan Assaat tahun 1956. Fakultas Sastra Jurusan Sejarah,

Universitas Indonesia, Jakarta. Purba, Supriyadi. 2012. “SARA Tidak Layak Jual Pada Pilkada Jakarta.” Kompasiana,

5 Agustus 2012.

Ratnaningrum. 2010. “Diplomasi Indonesia-Malaysia dan Kepentingan Nasional

Indonesia”. Jakarta: FISIP Universitas Indonesia.

Ricklefs, M.C & Sidik Nugraha, Moh. 2008. Sejarah Indonesia Modern 1200-2008.

Jakarta: PT. Serambi Ilmu Semesta.

Rustopo. 2008. Jawa Sejati: Otobiografi Go Tik Swan Hardjonagoro. Yogjakarta:

Ombak. Muljana, Slamet. Runtuhnya Kerajaan Hindu-Jawa dan Timbulnya

Page 75: 印尼對中國的政策論述與對華人的身分建構-1950-2012 賴劍文著

75

Negara-negara Islam di Nusantara. Yogyakarta: LKIS.

Soekarno. 1965. Di Bawah Bendera Revolusi. Jakarta: Panitia Penerbit Di Bawah

Bendera Revolusi.

Soyomukti, Nurani. 2012. Soekarno & Cina. Jogjakarta: Garasi.

Suara Rakjat Merdeka. “ Kapal RRT diam-diam lari dari Riau Daratan: bawa 750

hoakiau.”Djakarta 3 April 1959.

Suara Rakjat Merdeka. “Krushcev mau agar dalam pernjataan bersama Indonesia

sokong masuknya RRT ke PBB: Presiden tolak mengingat suasana dalam negeri;

djuga tak mau hukum politik Kishi (Djepang).” Djakarta, 8 Maret 1960.

Suara Rakjat Merdeka. “Presiden Soekarno Punja Bukti2: Malaysia Dibentuk

Untuk Kepung Indonesia Dan RRT.” Jakarta, 10 Nopember 1963.

Suara Rakjat Merdeka. “Primadona Dari Mexico Ikut Defile Ganefo I.”Jakarta, 11

Nopember 1963.

Suara Rakyat Merdeka. 1960. “Masalah dwikewarganegaraan RI-RRT akan selesai

dalam tahun ini: Dubes Sukarni konsultasi dengan pemerintah. 30 Nopember.

Sudibyo, Agus. “Pers Tionghoa, Sensibilitas Budaya, dan Pamali Politik”. Kompas, 1

Juni 2001.

Sukarno. 1959. Amanat Presiden Soekarno Pada Penutupan Kongres PKI ke VI. 16

September 1959. Jakarta: Departemen Penerangan Republik Indonesia.

Sukma, Rizal. 1999. “Masalah cina Dalam Kerangka Hubungan Indonesia-RRC.”

Retropeksi dan Rekontekstualisasi “Masalah Cina”, ed. I. Wibowo. Jakarta: PT

Gramedia Pustaka Utama bekerjasama dengan Pusat Studi Cina, pp. 129-146.

Sulaiman, Yohanes. “Soekarno, Malaysia & PKI.” Kompas, 29 September 2007.

Suryadinata, Leo. 1994. Politik Tionghoa Peranakan di Jawa. Jakarta: Pustaka Sinar

Harapan.

Suryadinata, Leo. 2005. Pemikiran Politik Etnis Tionghoa Indonesia 1900-2002.

Jakarta: Pustaka LP3ES Indonesia.

Suryadinata, Leo. 2010. “Akhirnya Diakui: Agama KhongHuCu Dan Agama Budha

Pasca-Soeharto.” In Setelah Air Mata Kering: Masyarakat Tionghoa

Pasca-Peristiwa Mei 1998, ed. I. Wibowo & Ju Lan, Thung. Jakarta: Kompas

Media Nusantara, pp. 75-102.

Page 76: 印尼對中國的政策論述與對華人的身分建構-1950-2012 賴劍文著

76

Suryadinata, Leo. 2010. Etnis Tionghoa dan Nasionalisme Indonesia: Sebuah Bunga

Rampai 1965-2008. Jakarta: Kompas.

Tan Eng Hok: Hari Ulang Tahun ke-50 Tiong Hoa Hwee Koan, Djakarta, 3 Djuni

1950(陳英福:椰城中華會館五十週年紀念刊)。

Tek Tjeng, Le. 1966. “Masalah Tionghoa dalam Rangka Stabilitas Politik.” In

Pemikiran Politik Etnis Tionghoa Indonesia 1900-2002, ed. Surayadinata, Leo.

Jakarta: Pustaka LP3ES, pp. 315-317.

Wanandi, Jusuf. 2005. “Jalan di Hadapan (1998).” In Suryadinata, Leo. 2005.

Pemikiran Politik Etnis Tionghoa Indonesia 1900-2002. Jakarta: Pustaka LP3ES

Indonesia, pp. 366-367.

Wardaya, Baskara T. 2001. Menuju Demokrasi: politik Indonesia Dalam Perspektif

Sejarah. Jakarta: Gramedia Pustaka Utama.

Wibisono, Christian. 2005. “Mayoritas-Minoritas dan Demokrasi (1998).” In

Suryadinata, Leo. 2005. Pemikiran Politik Etnis Tionghoa Indonesia 1900-2002.

Jakarta: Pustaka LP3ES Indonesia, pp. 373-379.

Wibowo, Ignasius. “Cina Melihat Indonesia.” Kompas, 24 Januari 2004, p. 35.

Wildan, Dadan. “Membuka Catatan Sejarah: Detik-detik Proklamasi 17 Agustus

1945.”(Ministry of State Secretariat of the Republic of Indonesia). Jakarta, 17

Agustus 2006.

Zheng Ou, Qiu. 1965. “Masalah Tionghoa Perantauan dan Jalan Keluarnya.” In

Pemikiran Politik Etnis Tionghoa Indonesia 1900-2002, Surayadinata, ed, Leo.

Jakarta: Pustaka LP3ES, pp. 305-307.

四、網路資料

Huakiao Asal Indonesia Memperingati Setengah Abad kepulangan Ke Tiongkok(印尼

華僑慶祝半世紀回租國中國),中國國際廣播電視網絡台(CRI),

http://indonesian.cri.cn/201/2012/09/13/1s131154.htm, 2013年 10 月 1 日。

Lidya Christin Sinaga. 2010. “Memaknai Tahun Persahabatan Indonesia-Cina”, (The

Center for political Studies, LIPI),

http://www.politik.lipi.go.id/in/kolom/politik-internasional/324-memaknai-tahun

-persahabatan-indonesia-cina-.html, 2013/11/3.

Pemilu 1955. 印尼中央選舉委員會網站

http://www.kpu.go.id/index.php?option=com_content&task=view&id=39,

Page 77: 印尼對中國的政策論述與對華人的身分建構-1950-2012 賴劍文著

77

2013/09/01..

VivaNews記者訪談印尼華裔總會長 Benny G.

Setionohttp://us.log.viva.co.id/news/read/1302, 2013/10/29.

雅加達特區省政府網頁:THHK(Tiong Hoa Hwe Koan)中華會館。

http://www.jakarta.go.id/web/encyclopedia/detail/3265/Tiong-Hoa-Hwee-Koan,

2013/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