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7
2017 教师资格面试小学语文真题

2017教师资格面试小学语文真题 - gx.offcn.comgx.offcn.com/dl/2018/0508/20180508023110580.pdf · 二、考题解析 【教学过程】 (一)猜谜语导入 上课之初,教师出示课件:同学们猜有关动物名称的谜语。

  • Upload
    others

  • View
    48

  • Download
    0

Embed Size (px)

Citation preview

2017 教师资格面试小学语文真题

关注贵港公职考试公众号,掌握实时考试资讯

二、考题解析

【教学过程】

(一)生活导入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生活场景:

1.买东西时,售货员多找了钱,你会怎么办?(学生自主回答)

2.考试时,监考老师有事走开了一下,你会作弊吗?(学生自主回答)

教师引导:今天我们要学的课文的主人公跟我们一样有过相似的经历,那他是怎样选择

的呢?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钓鱼的启示》。(板书:钓鱼的启示)

(二)整体感知,通读课文

1.学生选择喜欢的方式读课文。

要求:利用工具书,联系上下文,理解生字词,扫清阅读障碍。

教师范读,强调一些字词(同音字、形近字、多音字)。

2.“启示”是什么意思呢?

(生回答:启示是启发指示,使有所领悟的意思。)

(三)深入研读,深入体会

1.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总结:课文写了“我”小时候和父亲去钓鱼,“我”好不容易钓着了一条大鲈鱼,可父

亲让“我”把鲈鱼放回湖里。“我”从中受到终生的启示。

2.自由读课文 2、3 自然段,用横线画出“我”钓到了一条什么样的鱼。你从这句话中

读懂了什么?我和父亲当时心情是怎样的?

总结:“我和父亲得意地欣赏着这条漂亮的大鲈鱼,看着鱼鳃在银色的月光下轻轻翕动

着。”(板书:得意)

同学们再次一起怀着高兴的心情来读这句话。

3.我和父亲钓到这么大、这么漂亮的鲈鱼时,有一种欣喜、得意的心情,那“我们”面

对这么诱人的鱼时,做出了怎样的选择?为什么父亲盯着鲈鱼看了好一会儿,然后把目光转

向了我:“孩子,你得把它放回湖里去。”(板书:放鱼)

读一读他们的对话,想一想他们当时的心情。(板书:委屈、沮丧)

总结:因为没有到捕捞时间。是啊,父亲盯着诱人的鱼,内心正经历着道德的考验,是

把鱼留下还是放鱼。父亲最终选择了放鱼。

(四)巩固提高

读了父亲告诫“我”的话,你是怎么想的?

总结:懂得要严格按道德标准来约束、规范自己的言行,做一个正直、守纪的人。

(五)小结作业

搜集关于道德修养的名言警句。

【板书设计】

【答辩题目解析】

1.简述本课的教学思路。

【参考答案】

《钓鱼的启示》主要写了作者 34 年前的一天晚上和父亲好不容易钓到一条大鲈鱼,此

时离捕捞鲈鱼开放时间仅差两个小时,父亲竟让“我”把鲈鱼放回湖里,使“我”从中获得

终生启示。哲理性的文章对于小学生来说比较难懂,因此首先在导入上我会用生活中的事件

导入,然后让学生通过朗读课文思考文章中的主旨,但是我是通过具体的问题引导学生探究

学生对主旨的把握的。当学生对文章的主旨有了深刻的理解之后,我会再将问题引入到生活

中,教导学生要做一个正直守信的人,将本课的情感进行升华。

2.结合文本谈谈什么是诱惑人的“鱼”。

【参考答案】

这句话比较难懂,需要引导联系实际。

诱惑人的“鱼”:吸引人的,让人动心的,诸如:金钱、地位、荣誉……包括那些暂时

带来一点方便、一点好处的事。学校里考试,老师多给了分数,没人知道;买东西时,售货

员多找了钱,是去归还,还是将错就错?过马路时,红灯亮了,但周围没有民警叔叔,冲过

去,还是等?与那条鲈鱼相似的诱惑人的“鱼”,在我们的生活中的确会经常碰到。其实就

是教育我们做人的道理

关注贵港公职考试公众号,掌握实时考试资讯

二、考题解析

【教学过程】

(一)猜谜语导入

上课之初,教师出示课件:同学们猜有关动物名称的谜语。

像鱼不像鱼,终生海里居,远看像喷泉,近看似岛屿。——鲸。

(二)通读课文,整体感知

1.检查字词的掌握情况。在字音上注意“滤”。在字形上引出“肺”字,注意右半部分

不要写成“市”。

2.再默读一遍课文,边读边想,课文给我们介绍了鲸的哪些知识?勾画相关的语句。

3.请学生汇报课文都介绍了鲸的哪些知识。

学生汇报,教师板书。大家集体补充,理清文章的脉络。

教师根据学生交流情况板书。

第一自然段:鲸的体型

第二自然段:鲸的进化

第三自然段:鲸的种类

第四自然段:鲸的吃食

第五自然段:鲸的呼吸

第六自然段:鲸的睡觉

第七自然段:鲸的生长繁殖

(三)精读课文,深入赏析

学习——鲸的形体

请大家默读课文的第 1 自然段,看同学谁能准确地概括鲸的形体特征。

学生汇报、了解特点,学习说明方法。

课件出示:

(1)不少人看到过象,都说象是很大的动物。其实还有比象大得多的动物,那就是鲸。

(板书:作比较)

(2)目前已知最大的鲸约有十六万公斤重,最小的也有两千公斤。

学生共同讨论句子,找到关键词语“十六万”“两千”。(板书:列数字)

教师再次出示句子,随后学生思考:“它与书上的句子哪个更好,好在哪里呢?”

课件出示:目前已知最大的鲸很大很重,最小的也很重。(学生畅所欲言)

(3)我国发现过一头近四万公斤重的鲸,约十七米长,一条舌头就有十几头大肥猪那么

重。它要是张开嘴,人站在它嘴里,举起手来还摸不着他的上颚;四个人围着桌子坐在它的

嘴里看书,还显得很宽敞。(板书:列数字、举例子、作比较)

(四)拓展延伸

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形容印象中的鲸。

(五)小结作业

鲸是美丽的,但它也是脆弱的,各位小海洋生物学家们,让我们用自己的无穷知识去了

解鲸,用自己善良的心灵去关爱鲸,用自己温暖的双手去保护鲸,让这种美丽而又可爱的生

物永远停留在我们的视线里。

课后作业:以“鲸的自述”为内容写一篇短文。

【板书设计】

【答辩题目解析】

1.列举常见的说明方法并且说说它们的好处?

【参考答案】

1.举例子。使文章更加具体,更有说服力,更客观地说明了事物。

2.作比较。说明某些抽象的或者是人们比较陌生的事物,可以用具体的或者大家已经熟

悉的事物和它比较,使读者通过比较得到具体而鲜明的印象。

3.下定义。用简明的语言对某一概念的本质特征作规定性的说明叫下定义。下定义能准

确揭示事物的本质,是科技说明文常用的方法。

4.画图表。为了把复杂的事物说清楚,还可以采用图表法,来弥补单用文字表达的缺欠,

对有些事物解说更直接、更具体。

5.作诠释。从一个侧面,就事物的某一个特点做些解释,这种方法叫诠释法。

6.打比方。利用两种不同事物之间的相似之处作比较,以突出事物的性状特点,增强说

明的形象性和生动性的说明方法叫做打比方。

2.请你谈谈学完这篇文章后你的感想。

【参考答案】

以前,鲸鱼在我的脑海中只是一种会喷水的“鱼”。当我学完《鲸》这篇课文,我恍然

大悟,原来它并不像我想象的那样。

鲸是一种古老的哺乳动物,你也许会吓一跳,因为它生活在海里分明应该是卵生的。其

实,它现在的“鱼”形是经过千百年的演变而来的,这是为了在水里自由地穿梭而形成的流

线形身体。它和人类一样有肺呼吸,这更说明它属于哺乳动物。我们看到它在喷水,其实那

是它在呼吸!它背部的两个鼻孔一个进气,一个呼气,但总会有些淘气的海水来捣乱,于是

出气孔便把它们“推”出去。这就形成了“喷泉”。它睡觉也挺讲究,必须安全又安静,不

然不干!

看它是多么有趣又可爱的小动物呀!海洋馆里的大合唱少不了它,大海洋里少不了它,

大自然里也少不了它。

二、考题解析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根据昨天的预习,请几位同学当一次小导游,给大家介绍自己所了解的西沙群岛。

2.学生自由发言。

3.学生提问小导游,如:

(1)西沙群岛的海面为什么五光十色?

(2)为什么说西沙群岛的海里一半是水,一半是鱼?

(二)探究文本

1.过渡:西沙群岛的海滩、海岛又是怎样的呢?有哪些同学比较感兴趣?

2.探究体验:

探究一:(课件出示)

海滩上有拣不完的美丽的贝壳,大的,小的,颜色不一,形状千奇百怪。最有趣的……

它就四脚朝天,没法逃跑了。

学生思考:

①你喜欢这些美丽的贝壳吗?想一想,贝壳有哪些颜色?形状到底怎样奇?怎样怪?

②这些贝壳真是美丽,真是奇特,学生尝试读出它的“美”和“奇”!

③学生通过多种朗读方式(大声朗读、小组读)把海龟的“趣”读出来。

西沙群岛的海滩神奇有趣!(学生再次自由地入情入境地朗读这部分课文。)

探究二:(课件出示)

西沙群岛也是鸟的天下。岛上有一片片茂密的树林……这是非常宝贵的肥料。

学生思考:

①读完后,西沙群岛的鸟给你留下怎样的感觉呢?

学生通过“鸟的天下”“各种”“遍地”“厚厚”等词语体会“鸟多”的特点。

②西沙群岛真是鸟的乐园。假如你是其中的一只小鸟,你能把众鸟齐鸣的场面向大家描

述一下吗?

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先个人练习,再小组交流,最后全班汇报。

教师总结:通过这篇课文的学习,同学们感受到一个风景优美、物产丰富的西沙群岛。

老师相信祖国的西沙群岛必将在你们的手中变得更加美丽富饶。

(三)听写词语

1.自书复习,准备听写。

2.听写。听写后自己对照,改错。

(四)布置作业

1.抄写课文中优美的句子。

2.课后搜集描绘祖国风光的谚语、诗句。

【板书设计】

【答辩题目解析】

1.简要分析本文的写作思路。

【参考答案】

纵观全文,本文是总——分——总结构。第一自然段为概述,点出西沙群岛具有海上交

通的重要,国防战略的重要,风景优美,物产丰富等方面的优势,所以“是个可爱的地方”,

以“可爱”为总起部分。第二至第六自然段,是分述,是全文的重点部分。就文章的结构脉

络而言,这部分是按进入群岛的地点的变换,由上而下,由近及远的顺序,从海面——海底

——海中——海滩——岛上五方面进行分说。就对总起概述的具体分述而言,这一部分的每

一自然段都各自围绕着一个意思细说。文章的最后自然段,从内容上看,是顺着前面具体的

内容即西沙群岛的美丽、富饶的延伸性总结,从结构上看,是第一自然段的一种呼应,也作

为全文的总结。

2.请你说出本文主要的修辞手法并进行简要的赏析。

【参考答案】

本文主要运用比喻和夸张的手法。

比喻,是本课用得最多的修辞。教学比喻句不要只满足认得什么像什么,而要引导学生

准确地认识比喻义,这样的教学才到位。如:“海底的岩石上长着各种各样的珊瑚,有的像

绽开的花朵,有的像分枝的鹿角。”本体与喻体的相似点是形状,而把“西沙群岛”比喻成

“南大门”,本体与喻体的相似点是意义和作用。

其次,运用夸张,可以生动、形象、深刻地表情达意。“西沙群岛的海里一半是水,一

半是鱼”“西沙群岛也是鸟的天下”,教学时要指出:两句都从“密度”的“高”进行夸张,

说明数量的多。同时,要告诉学生,夸张要注意可信的“度”。对以上重点句的教学,要讲

清特色,教给方法,引导灵活迁移,切不可只满足于机械的模仿。

考题解析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欣赏动画,感受威尼斯。(课件展示威尼斯的图片。)

(1)学生边听边想:哪些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2)学生交流(河道多、桥梁多、名胜多、岛屿多、小艇多)。

2.背景介绍

教师介绍威尼斯相关知识:位于欧洲亚得里亚海滨,周围被海洋环绕,由 118 个岛屿组成,

全城有 117 条纵横交错的大小河道,靠 400 多座桥梁把他们连结起来。只有西北角一条长堤

与大陆相通,有“水城”“百岛城”之称。这儿风光秀美,古迹甚多,有 120 座哥特式、文

艺复兴式、巴罗克式大教堂,有 120 座钟楼,64 座修道院,40 座宫殿,是驰名全球的旅游

胜地。威尼斯城热闹非凡,但城内没有汽车和自行车,也不见红绿交通灯,小艇就是“公共

汽车”。威尼斯的小艇同样闻名于世。

引出课题,板书课题。(威尼斯的小艇)

(二)通读全文,整体感知

1.学生自主朗读课文,注意划出文中不会的生字词。

2.学生思考课文写了哪几方面的内容,理清文章的叙述顺序。

学生同桌讨论,小组代表发言,教师肯定学生回答并进行总结。(小艇的样子、速度,船夫

的驾驶技能,小艇的用途。)

(三)细读课文,深入研读

1.学生阅读第二自然段,找到课文描写小艇形态特点的句子。学生找到后积极发言。(精巧、

奇特)

出示句子:

“威尼斯的小艇又窄又深;船头和船艄向上翘起;行动起来轻快,灵活。”

“威尼斯的小艇有二三十英尺长,又窄又深,有点像独木舟。船头和船艄向上翘起,像挂在

天边的新月,行动轻快灵活,仿佛田沟里的水蛇。”

通过两个句子对比,学生思考哪一句描写地更生动形象。(第二句,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

表达得更形象,更具体。)

2.学生阅读第三自然段,划出重点句子。

小组内成员进行讨论:从文中哪些地方可以看出船夫的驾驶技术特别好?

(提示:河上行船速度极快的时候——操纵自如,不手忙脚乱;急驶的时候——能够拐弯;拥挤

的时候——能够挤进挤出;极险极窄的地方——能够穿过去。说明船夫的驾驶技术特别好。)

3.全班自由读第五自然段。

①看看威尼斯人坐小艇去做什么?(学生找到原文,自由回答并进行朗诵。回答之后,学生之

间互相评价。)

②作者写的是威尼斯的小艇,可为什么又写威尼斯的夜晚?小组讨论,记录员随时记录,小

组代表在班级内进行分享。(通过写威尼斯夜的静,反衬出了小艇与城的关系密切,更说明

了小艇的作用大。)

(四)小组讨论,拓展延伸

教师组织活动:学生当威尼斯小导游。

学生来充当导游,介绍威尼斯的风光和小艇给游客。教师表扬发言同学。

学完文章,你对威尼斯有什么样的感情呢?(学生自由发言。)

(五)小结作业

“东方威尼斯”是苏州,“亚洲威尼斯”是泰国的曼谷,“北欧威尼斯”是斯德哥尔摩。同

学们课下收集这些城市的资料,比较它们之间的异同,再次领略异国风情。

【板书设计】

【答辩题目解析】

1.本堂课你的教学评价相对苍白,你怎么改进?

【参考答案】

语文教学中要求实现教学评价多样性,教学主体多元化。

在本课的教学过程中我要求学生以小组讨论形式进行思考,在分享的过程中除了对答案正确

与否进行评价,我还可以从学生回答问题的表现以及思考问题的角度进行评价,在班级的共

享过程中除了我对学生的评价,还可以加入学生互评的环节。也有学生回答问题以后,可以

用启发的方式引导学生自己思考回答的情况,进行自评。同时我还可以对学生互评和自评的

情况进行总结评价。经过这样的方式,评价主体多元化了,评价角度多样化了,用不同主体

说出的语言自然比较丰富。那么,这样的课堂评价就比较有亮点了。

2.你的情感教学目标是什么,你怎样实现它的?

【参考答案】

本节课情感教学目标感受威尼斯独特的地理风貌以及文章语言美,感受异域风情文化,体会

对威尼斯的喜爱之情。

在教学设计过程中,主要从鉴赏威尼斯的美景升华到情感,最开始播放威尼斯的图片,让学

生初步感知威尼斯的美景;然后通过学生间合作去分别欣赏描写小船、船夫的相关语句,体

会美文的同时感知威尼斯带给我们视觉上的享受。最后让学生通过争当小导游的方式帮助学

生体会出对威尼斯的喜爱之情。

二、考题解析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PPT 展示静夜思图片,并提问:图上都画了什么?看到这晴朗美妙的夜空,你想到了什么?(学生回答)进一步

引导学生思考:在这样的静夜之中,诗人又在思考什么呢?随后引导学生并导入课题《静夜思》。(板书标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教师范读课文,学生边看图边欣赏。

2.学生打开课文用自己最喜欢的方式读一读,背一背。

(三)抓住重点,体会情感

1.学习新的偏旁“攵”,出示生字卡片“故”。

首先,引导学生观察“攵”,随后,思考它和“文”字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

2.拿出自制的生字卡片组内交流识字方法。

3.开火车认读生字。(教师随时纠正学生发音问题。)

4.请同学书空,跟老师在田字格里练习写“攵”。

5.自由练读。(可以大声读,小声读,同桌读,小组读,你读我听,二人齐读。)

(四)总结拓展

同学们共同查字典,思考还有哪些字包含“攵”?(故、收、改、攻、效)

(五)课后作业

回家后把这首诗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给家人听。

【板书设计】

【答辩题目解析】

1.若请你加入一个游戏设置,该如何设置?

【参考答案】

我会请一组同学,一个人书空一笔,其他同学猜这是个什么字,再写到黑板上;然后交换组员书空和猜字。

最后老师可以比较不同组员的书写结果,进行点评和竞赛,并给予小红花鼓励。通过这种方式,可以强化学生对

笔画的记忆和书写,点评中还有竞赛的意味,调动起学生的兴趣,提高竞争意识,增强团队荣誉感。并且能够调

动起全班的参与度。寓教于乐,让学生在轻松有趣的氛围中学习知识

2.简单介绍一下李白。

【参考答案】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是屈原之后最具个性特色、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有“诗仙”之

美誉,与杜甫并称“李杜”。其诗以抒情为主,表现出蔑视权贵的傲岸精神,以及对人民疾苦的同情,此外,还

善于描绘自然景色,表达对祖国山河的热爱。诗风雄奇豪放,想象力丰富,语言流转自然,音律和谐多变,善于

从民间文艺和神话传说中吸取营养和素材,构成其特有的瑰玮绚烂的色彩,达到盛唐诗歌艺术的巅峰。存世诗文

千余篇,有《李太白集》30 卷。

小学语文《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

二、考题解析

【教学过程】

(一)背景导入

季羡林是我国著名的国学大师,他教给我们读书要做到三个“贯通”:中西贯通,古今贯通,文理贯通。这

就是他一生读书学习的真切体会。比如他精通 12 国语言。光是德国,1935 年至 1945 年,他在那儿就整整呆过

十年,德国人爱花、养花的民族风情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四五十年以后,当他故地重游,情不自禁地写下了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一文。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认读生字(重点抓“莞尔一笑”和“姹紫嫣红”,强调正确读音,指导“嫣”的写

法。)

2.自由朗读课文,谈谈德国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3.想象:当季老重返德国时,人们问他有什么变化时,季老是怎样回答的?

(三)朗读课文,感悟课文内容。

(1)细读课文,寻找美丽。

①联系课文,说说“变化是有的,但是美丽并没有改变”的“美丽”指的是什么?

(景色的美丽)

②自读课文,找找描写花之美的句子,描写街景美丽的句子。

③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奇丽的景色。

(2)品读课文,感悟美丽。

①看到这样奇丽的景色,你有什么疑问么?

②你是怎么理解“花朵都朝外开,在屋子里只能看到花的脊梁”的?

③“每一家都是这样,在屋子里的时候,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走在街上的时候,自己又看别人的花。”

一句,你如何理解?(“人人为我,我为人人”)

(3)前后呼应,内化美丽。

通过学习“变化是有的,但是美丽并没有改变”一句,谈谈你知道德国人是怎样养花之后,你对这句话又有

怎样的理解?(风景没变,人心没变)

(四)课堂小结

学生欣赏过德国奇丽的街头风景,花使季老想到如何做人,想到了德国人民的美好心灵。“一枝独秀不是春,

万紫千红才是春。”“赠人玫瑰,手有余香。”学生从自身做起——人人为我,我为人人,让家园变得越来越美

丽!

【答辩题目解析】

1.请你简要分析本篇文章试着说说编者意图。

【参考答案】

本文是我国著名语言学家、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北京大学教授季羡林先生写的一篇精美隽永的短文。作者

先点明了德国是一个爱花的国度;然后回忆了自己早年在德国留学时亲身感受到德国人非常爱花;接着用优美生

动的语言,描述了德国家家户户窗口都开满鲜花的情景,并抒发了自己的感慨:“人人为我,我为人人”这种境

界“颇耐人寻味”;最后讲述作者再次来到德国,又看到这番情景,表达了自己旧地重游的感受,即对德国奇丽

风景和与众不同风俗习惯的赞美之情。

本文不同于一般写景物风情类的文章,不是纯粹描写景物,而是像拉家常一样娓娓道来,在讲述德国风景民

俗的同时,用最精练概括的语言点明了通俗易懂但又意味深长的哲理,读起来让人既开眼界,又回味无穷,颇受

教育。

选编本文的意图,一是让学生了解一些德国的民族风情特点,积累优美语言;二是使学生在语言文字的训练

中潜移默化地受到“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教育。

2.简述你的教学思路。

【参考答案】

在本文的教学中,我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尽量少讲,把课堂的时间让给学生,启发学生自读自悟,充分

感受语言的美,想象文中的情境之美,进而感悟作者的微言大义。

首先是让学生初读课文,整体感知,初步领略文章大意,激发学生进一步探究文本的欲望。

接下来,组织学生通读全篇,理清文章思路,明确文章中心,找出“人人为我,我为人人”这个中心句,借

以概括全文,把握全篇。

然后,再由中心句展开,让学生浏览课文,思考作者是通过哪些内容具体表达这一中心的,并找出文中精彩

的词语和句子,交流欣赏。重点理解“莞儿一笑”“花团锦簇”“姹紫嫣红”“应接不暇”等词语,感受文章的

语言之美。这是对文章中心的展开,由点再回到面,借以对文章进行细致的揣摩和研究。学生在个体研读的基础

上,再在小组内讨论交流,加深对课文的认识。重点感受和理解“看花”一段。教师朗读,学生想象。想象鲜花

的美丽,体验美好的情感,加深学生的感悟。在集体讨论的基础上,让学生深入领悟“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

思想境界。

最后,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结合对课文的理解,写下自己的阅读感悟。

小学语文《赶海》

二、考题解析

【教学过程】

(一)预习导入

1.出示大海的背景图,在播放《大海啊,故乡》的乐曲,把学生带入情境。

2.引导学生说说大海是什么样子?大海退潮后,人们常去干什么?

3.学生回答,教师归纳:大海退潮后,人们常去海边捉鱼虾、捞海带、捡贝壳,这就是——赶海。

4.板书课题,揭示课题,并引读。

(二)整体感知,通读课文

1.学生自由读课文,要求:利用工具书和联系上下文的方式理解生字词,扫清阅读障碍。教师进行范读,并

且在黑板上强调一些同音相近的字词和多音字。

2.学生充当生字小老师领读生字词,以开火车的形式进行朗读,再在练习本上进行书写练习。

3.“赶海”是什么意思?(人们赶在大海退潮时,在海边捡拾一些海鱼、海虾之类的东西。)

(三)深入研读,深入体会

1.课文讲了谁在什么时候去赶海?(“我”童年时,跟舅舅去赶海。)

2.课文哪几自然段,是写“我”那次赶海的情景的?(第 2 至 5 自然段)

3.讲读第 2 自然段。

(1)我闹着要舅舅带我去赶海。

指导朗读。你已经读懂了一个很重要的内容,真不错。这句中有个字用得特别好,注意了吗?我为什么“闹”?

会怎样“闹”?

(2)我兴奋极了,追赶浪花。指导朗读,读出“兴奋极了”。

总结:这一自然段讲舅舅带“我”去赶海。一到海边,我们就看到了一个很动人的情景,“我”兴奋极了,

飞跑着追赶浪花。(板书:追赶浪花。)

4.讲读第 3 自然段。结合交流,指导朗读。

(1)“我”抓螃蟹。(板书:抓蟹)

螃蟹好捉吗?你怎么知道不好捉?你读读看?捉到小螃蟹真是一件开心事。

(2)“我”捉大虾。(板书:捉虾)

“我”又是怎么捉大虾的?

(3)小伙伴捉螃蟹。

“我”抓到了螃蟹,捉住了大虾,心里美滋滋的。小伙伴们在干什么呢?他们也像“我”一样觉得有趣吗?

出示螃蟹画面及句子:“原来是一只螃蟹不甘束手就擒,正东逃西窜哩。”

总结:“赶海”是多么有趣呀!“我”摸到了小螃蟹;小伙伴虽被螃蟹夹住了手,但还是很开心;“我”还亲

手俘虏了一只大虾呢!

5.讲读第 4、5 自然段。

(1)重点理解“满载而归”。

快乐的时光总是很短。太阳偏西了,我们不得不回家了。瞧,每个人的背篓里都沉甸甸的,你知道里面会有

些什么吗?这可都是他们的“战利品”啊!所以书上用了一个很好的词,叫“满载而归”。(板书:满载而归)

(2)细读第 5 自然段。

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并想一想作者是怎么表达感情的。背着沉甸甸的背篓,“我”的心里装着喜盈盈的满

足。迎着腥咸的海风,我情不自禁地唱起了最爱唱的歌,我们一起来听一听。会唱的可以跟着一起唱。(播放歌

曲《大海啊,故乡》)

(四)拓展延伸

老师和同学们共同享受了小作者赶海的乐趣,共同享受了学习语文的乐趣。我们每一位同学的童年生活都是

多姿多彩的,老师相信大家肯定有各自说不完的开心事。下面,谁愿意把你的开心事与大家分享?

(五)小结作业

1.小结:我们跟着童年时代的作者一起到海边赶了海,感受了浓浓的赶海乐趣。如今,每当我唱起《大海啊,

故乡》这首歌,便会情不自禁地想起赶海时“抓蟹”“捉虾”的情景,真是趣味无穷。

2.作业:有感情地朗读。并练习表情朗读,也可配上动作读,进行表演。

【答辩题目解析】

1.结合你的教学重难点谈谈你的板书设计。

【参考答案】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体会赶海的乐趣。因此我在教学过程中会让学生反复朗读文中关于赶海事件描写的句子,

并通过分析句子中的动词让学生进一步体会这种乐趣。

教学难点是激发学生热爱大海、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三年级学生对大自然的了解不是很多,赶海更是有点

遥远的。所以我在突破这一难点时通过文章的语言描述以及多媒体视频辅助让学生感受赶海的乐趣,课文语言活

泼、趣味横生,字里行间充满了童年的无穷乐趣,处处洋溢出作者热爱大海、热爱生活的情怀。所以我在教授这

节课时会梳理本节课讲述的几件事情,并详细分析,让学生感受赶海的乐趣,因此我在板书是通过梳理事件总结

出本课的情感。这样的板书也体现了本节课的教学重难点。

2.请问如何在课堂上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

【参考答案】

1.创设情境营造愉快的氛围

教学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首先要把课上得生动、活泼、充满情趣。我在本课开始时提出由“坐井观天”

你能想到什么,激发学生兴趣,和探索欲。

2.以老师自身的情感带动学生的感受

教师是活生生的、有血有肉有情感的人,他不仅自己具有一定的情感,能接受外界情感的刺激,而且会对学

生给予情感上的影响。所以在指导学生朗读时,教师示范指导和引导学生分角色朗读,激发学生兴趣都非常重要。

3.借助先进的多媒体技术,优化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多媒体计算机具有储存大量教学信息的能力,可储存大量的阅读材料,多媒体计算机储存的教学信息具有生

动、形象、直观、感染力强等特点,符合小学阶段学生的认知特点。

小学语文《给予树》

二、考题解析

【教学过程】

(一)生活导入

1.节日导入

我们中国最隆重的节日是春节,同学们知道在西方国家类似我们春节的节日是什么吗?——圣诞节。今天我

们要了解的这个故事就发生在圣诞节前夕,请同学们齐读课题:“给予树”。

2.理解课题:结合课前预习,回答“给予”的意思?读了这个题目,你还想知道什么?

(二)整体感知,通读课文

1.朗读课文。朗读要求:利用工具书,联系上下文理解生字词,扫清阅读障碍。

2.检查学习效果:解释词语:给予、试探等。

(三)深入研读,深入体会

1.学生讨论: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生概括,师总结。

2.学生小组交流:从故事中,感受到什么?

3.自由朗读课文并对文中不理解之处做出批注;交流讨论。

4.重点品读金吉娅的话,思考:金吉娅在给小女孩买洋娃娃的时候,心里是怎么想的?体会金吉娅因为没能

给家人买到像样的礼物而难过的语气。

5.交流探讨:金吉娅母亲心情的变化。为什么会有这种变化?

(四)巩固提高

1.口述:在你的心目中,你认为“给予树”是一棵怎样的树?

2.升华情感:在我们的生活中有许多像陌生女孩一样需要帮助的人,当你看到或听到他们的情况后,你愿意

将自己的爱心献给他们吗?

(五)小结作业

读了这个故事有什么感想?写一写读后感。

【答辩题目解析】

1.回想下刚才所讲授的课文,说说你的教学的目标是什么?你是如何实现你的教学目标的?

【参考答案】

根据教材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我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与价值观三个维度确定了以下教学目

标。知识与能力为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准确读写“试探”“给予”等生字词。过程与方法为通过分析文

章内容,体会金吉娅的言行和言语,体会人物的优秀品质。情感和价值观为通过本课的学习,养成关爱他人的情

感,用自己的爱,同情和善良之心,为这个美丽的世界增添一份热爱,感受人与人之间的美好。

2.通过本课的讲授,你最想告诉学生什么?

【参考答案】

课文从妈妈“我”的角度来叙述故事,通过“我”的观察、心理变化及行为来体现金吉娅的善良品质。特别

是通过孩子的做法和“我”开始对金吉娅的误解,衬托了金吉娅的美好心灵。本文的语言平实,但它很真,真实,

真诚。通过本文的学习,激发学生的情感,熏染学生的审美。在对金吉娅这一人物的分析之后,促使学生做一个

善良的人。

小学语文《观潮》

二、考题解析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1.出示钱塘江大潮的图片。

2.同学们,钱塘江大潮自古以来被称为“天下奇观”。历来总有很多人慕名前去

观看钱塘江大潮,今天老师也要带大家去钱塘江边观观潮。(板书:观潮)

(二)通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读课文,将课文读通读顺,教师巡视,纠正读音。

2.细读课文,想一想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又是按怎样的顺序写的?

(三)精读课文,深入赏析

1.这三个部分,哪个部分给你的印象最深刻?这节课我们就一起去看看潮来时的景象。

2.默读写潮来时景象的部分,哪些词语和句子能让你感受到钱塘江大潮的奇特壮观呢?把它们找出来,自己

读一读。

3.观看潮来时的视频。潮来了,给你什么样的感受?思考作者又是按怎样的顺序写潮来时的景象的?默读课文,

进行画批。

4.课文还有哪些地方能表现出钱塘潮的雄伟壮观呢?

(四)拓展延伸

学完课文,你们知道为什么人们称钱塘江大潮为“天下奇观”了吗?学生谈谈自己的想法。

(五)小结作业

小结:回顾全文,教师总结。

作业:课下可以收集材料,编写导游词,然后向身边的人介绍。

【答辩题目解析】

1.在你的讲授中,为什么会提写作顺序?

【参考答案】

我在授课中提到“写作顺序”,原因有二:1.本文确实是按照一定顺序写作出来的,提及写作顺序,学生在

阅读时会更有全局性和条理性,同时这也是向学生普及阅读方法的一种途径,在阅读时需要理清文章的写作顺序,

对文章才能更加有重点地把握;2.语言的能力训练都是相通的,在阅读时学生注意到写作顺序,这样的思路很可

能会带到写作与口语表达中,这也是无形中给学生一个表达的提示:不论写作还是口语表达,都需要遵循一定地

顺序。

2.请你谈谈在小学语文课的讲授中应该注意什么。

【参考答案】

在小学语文的教授中,我认为有以下注意点:1.设置情境。语言学习最终是要学生把所学知识还原到生活中

去运用,那么我们教授的知识点,就需要教会学生如何在生活中使用,这就需要将生活中的某一个片段设置成课

堂的情景,将学生带入情景去实践语言的运用;2.直观性。小学生对于语言的积累有限,思维能力也有待提高,

因此我们应该用直观浅显的方式来教学,这样对学生学习和理解都有帮助,因此在上课过程中应避免专业性过强

的语言以及课堂操作方式;3.趣味性。小学生注意力集中的时间偏短,因此我们应该设置尽可能有意思的方式不

断吸引和调动学生的注意力和能动性。综上,这就是在小学语文授课中需要注意的点。

小学语文《我的伯父鲁迅先生》(节选)

二、考题解析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自由读课文,将课文读通读顺,有不懂的生字词也可以圈画出来。

2.默读课文,思考:关于鲁迅先生,在侄女周晔的记忆中,提起鲁迅是怎样的一种感觉?

(二)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1.笑谈《水浒》

(1)“我”是怎样读《水浒传》的,结果如何?

(2)伯父听了“我”的回答,怎么说?伯父的年纪比“我”大,为什么记性反而比“我”好呢?

(3)从这里,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鲁迅?

2.趣谈“碰壁”

(1)自由读这部分课文,边读边想:你仿佛看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2)师生共读这部分内容,再现当时情景。

(3)有哪些不明白的地方?或者哪句话值得我们认真思考?

(4)在这风趣、幽默的语言背后,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鲁迅?

(三)小结作业

小结:师生共同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

作业:课下预习课文剩余内容,并做简要分析,写下读后感。

【答辩题目解析】

1.本课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是如何确立的?

【参考答案】

在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时,我重点引导学生从文章所描写的事情中提取人物的性格。这时顺势引导学生

说说自己对对鲁迅先生的了解,从而巩固之前学习的知识,然后再把文章中所反映的人物性格综合提炼,提炼出

人物性格中的值得我们学习的部分,就作为我的情感目标,同时我会在拓展延伸中对此点进行升华。

2.谈谈初中课本中你最喜欢的鲁迅的作品?

【参考答案】

我比较喜欢《阿长与<山海经>》。在鲁迅的小说中,常常出现一些社会底层的“小人物”形象,作者通过对

这些小人物的生动逼真的刻画,反映的当时中国人人性中的共性,同时表达了作者对这些人“哀其不幸,怒其不

争”的思想。这些“小人物”大多有悲惨的命运,结局也很可悲,但是从《阿长与<山海经>》中,我感受到的更

多的是阿长与作者之间如母子一般无私的情感,充满了温情。同时作者对“阿长”这个人物的刻画非常细致入微,

在成文后将近 100 年的今天再次阅读,依然觉得阿长这样真诚、略好事,被时代左右的中年妇女在我们身边随处

可见,作者的文章就像写在昨天一般依然有刚出炉般新鲜的时代感。同时也感叹鲁迅先生对中国普通人的性格的

犀利洞察,他的文字直至今日依然能够恰如其分地展现“小人物”的特有风采。

二、考题解析

(一)导入

1.用 PPT 出示明代钱鹤滩所做的明日歌,请学生大声朗读,思考其中的含义,说说其中自己最喜欢的句子并

说出原因

(稍作互动,只要学生能自圆其说都用鼓励性的语言评价)。

然后引题:自古以来,时光易逝、人生苦短就是文人创作永恒的主题,今天我们就来看看著名作家朱自清的

一篇散文《匆匆》。(板书标题)

2.用 ppt 出示朱自清简介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初读课文,解决生字词。

(PPT 出示生字词,教师范读、范写,学生朗读,练习写)

2.再读课文,思考文章主要写了什么,画一画主旨句。

(主要写时光易逝而人生庸碌无为,主旨句“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

(三)再读课文,小组学习

1.同学们先读一下文章的第一段,来说说大意。

(引出主题: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

2.请同学以同桌为单位,结合文本讨论作者是用怎样的方式来表达这个意思的呢?这种表达方式又有怎样的

效果呢?

(用对比的方式。对比之处有两点:1.意思的对比:燕子、杨柳、桃花的情况都是有去有回、周而复始的,

只有日子一去不复返了。用对比引发读者的思考;2.句式的对比:在讲述燕子、杨柳、桃花时用了较为规整的排

比句,显得开篇有文采有气势,读起来朗朗上口。然而讲述我们的日子时,就脱离了排比的句式,用了平易近人

的语言来反问。使句式活泼生动,富于变化。)

3.第二段里作者为什么说自己“我不禁头涔涔而泪潸潸了”?结合具体语句简述原因。

(解决这个问题,首先要读懂这段的关键句:八千多日子已经从我手中溜去,像针尖上一滴水滴在大海里,

我的日子滴在时间的流里,没有声音,也没有影子。用比喻的手法将人生的时间比作针尖上的一滴水,当一滴水

回归大海时,没有声音也没有影子。比喻人生的时间消逝与无声无息间。化抽象为形象,使“时间的流逝”这个

概念更具体。作者因时光流逝于无形间,自己碌碌无为而“头涔涔而泪潸潸了”)

4.然后请学生带着感情朗读这两段,感受其中的情感。

(四)小组讨论,想象拓展

四人为一小组,同学们运用以上修辞进行仿写,仿写一段关于时光易逝的文字。

(五)小结作业

作业:请学生上网搜集朱自清的散文来阅读,发现其中你觉得比较好的修辞,记录下来,明天上课我们一起

分享。

【板书设计】

【答辩题目解析】

1.简述抒情散文语言分析的思路?

【参考答案】

俗话说“小说是写给别人看的,散文是写给自己看的”。散文的特点除了形散神聚,还有一个特点就是情感

的表达表达,这一点在抒情散文中表现更为明显。作者在写作时,考虑更多的并不是读者所获取的信息量,而是

情感的自我抒发,所以抒情散文中,很多遣词造句都很隐晦,需要读者结合文章的写作背景和作者的个人经历进

行分析。在对抒情散文的语言分析中,我们可以借鉴诗歌的分析方式:找出“意象”,即散文中重点描写的物象,

再分析此物象所承载的作者的情感;在情感分析中,我们同样可以分析写作技巧,比如谋篇结构以及这样构思的

好处、有特色的修辞以及修辞对情感表达的作用。通过这样的方式来一步一步深入地分析散文的语言。

2.有一个离异的孩子上课经常捣乱,如果你是老师你该怎么做?

【参考答案】

教师在上课的过程中,总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面对问题,作为老师,我们应该本着关爱学生、平等对待

每一位学生的原则,站在学生的角度,多替学生去思考,帮助他们解决问题。

尤其是面对这样一名特殊的学生,我更应该关注到学生的一些日常的小变化,了解原因,对症下药,最终帮

助这名学生成长。

首先,我会私下找到这名同学,通过交流沟通的方式,打开孩子的心扉,了解他在课上行为的一些背后的原

因,并针对他的一些不合理的想法,进行劝说式教育,帮助他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其次,我会继续找到该名同学的家长,了解他们的家庭状况,并向他们说明孩子近期在学校的表现情况,劝

说家长,多给予该名孩子多一点关爱,并实行家校联合的机制,共同助力孩子的成长。

最后,找到其他任课老师,了解该名学生的课堂表现情况,共同探讨一些教育良策。

在教学的过程中,我会长期关注该名学生的学习动态、成长动态以及心理状况,并采取相应的教学措施,希

望能够帮助孩子健康成长。

二、考题解析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安徒生曾经说过这样一段话:拥有生命是幸福的,只要你拥有健美的心灵,什么样的厄运也不能夺走你的幸

福。那么,应该说,只要活着,就能体会到幸福的存在,可是在《卖火柴的小女孩》中,却在这样一段话(出示):

“谁也不知道:她曾经看到过那么美丽的东西,她曾经多么幸福地跟着她的奶奶一起走向新年的幸福中去。”

(过渡):这一切都是真实的吗?小女孩看到什么美好的东西会使她感到那么幸福呢?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听老师范读,(读时课件演示)学生思考:小女孩心中,幸福是什么?

(是因为小女孩擦燃火柴,在幻想中得到了火炉、烤鹅、圣诞树,最重要的是,她还见到了亲爱的奶奶。)

(三)深入研读

1.为什么小女孩觉得有一个温暖的火炉就是幸福的?请大家轻声读第 5 自然段,联系上下文,抓住含义深刻

的句子,说说你读懂了什么?(四人一小组交流学习成果,全班交流,综合意见。)

预设句一:“这是一道奇异的火光。”

(因为她寒冷难忍,在迷迷糊糊中把一根火柴的光看得非常神奇,把一根火柴的热看得非常温暖。)

预设句二:“她坐在那儿,手里只有一根烧过了的火柴梗。”

(小女孩在幻景中是那么温暖,但是回到现实中,包围她的只是这寒冷、漆黑的夜晚。)

预设句三:“她敢从成把的火柴中抽出一根来……来暖和暖和她的小手吗?她终于抽出了一根。”

(火柴是用来维持生计的,平日肯定舍不得用一根,但是她实在是被冻死了,课文有一句:“她的一双小手

几乎冻僵了”说明了这一点。)

2.由于难忍的寒冷,小姑娘幻想得到火炉,那么她为什么会幻想到喷香的烤鹅呢?

(课件出示)一生朗读,其他同学先听,然后联系实际说说体验,从这段话中,你又领悟到了什么?

(富人和穷人的生活差别是那么大,当穷人还在忍饥挨饿时,富人却能在布置精美的餐桌前享用丰盛的圣诞

大餐。而小女孩眼前只是一堵又厚又冷的墙,冷酷的现实,隔绝了她和美好的幻想,当小女孩回到现实中来时,

只会更加痛苦。)

3.当小女孩再次擦燃火柴,这个时候她又看到了什么?从这次的幻想中你又体会到了什么?

(看到了自己坐在一棵圣诞树下,然后这些快乐的场面她都不曾拥有,说明了小女孩对快乐的渴求。)

4.故事的结尾我们知道,小女孩最终在饥寒交迫中死去,但是为什么明明死了,却要说她是“走向新年的幸

福中去了”?为什么冻死了,嘴角还带着微笑?

(教师可作适当提醒:小女孩活在人世时有哪些不幸?)

(小女孩活在人世遭受着饥饿、寒冷、他人的欺负;得不到亲人的疼爱;没有快乐和幸福。她这样痛苦地活着

还不如死了幸福,死了可以摆脱痛苦。)

5.当作者写到小女孩在旧年的大年夜冻死时,当他写下两个幸福时,他的心情会怎样?

(同情、不满)

6.点明个别学生指导朗读,把作者的同情、不满读出来。

(例如读到小女孩的想象的画面时,可以读得轻缓一点。)

(四)整体回顾,想象拓展

为大家介绍一个真实的“卖火柴的小女孩”。她与课文中的小女孩相隔半个世纪,来自于西门子公司驻中国

的代理拉贝 1919 年短暂回国期间写下的日记。那时的德国已由皇帝专制改良到共和制,局势动荡,社会灾难深

重。那个卖火柴的小女孩的故事也就是在这种背景下发生的。(故事略)比较两个故事,说说你发现了什么。比较

两个小女孩的命运,说说感想。

(原原本本的生活见闻是不加任何想象、联想的,知道什么写什么,见到什么写什么;而在童话写作中就不一

样了,作者要使所反映的人物故事具有感染力,就要深入人物的心理,置身于人物的生活境遇中进行充分的想象

补充,从而将故事表达得更为合情合理,更富于真实感。)

(五)小结作业

1.总结:师生共同总结。

2.作业:阅读安徒生的其他童话故事。

【板书设计】

【答辩题目解析】

1.你是如何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

【参考答案】

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体验,同时也是语文教学的灵魂,而朗读不是简单、机械、生硬的强调,而要建立在恰

当的理解上。

作者的思想感情是寄寓在文字中的,“情动而辞发”。第一步是学生“潜入课文”,触摸言语形态,引起阅

读冲动,例如,在本堂课中,我首先带领学生回归到文本当中去体会小女孩的三次擦亮火柴的幻想;第二步感受

形象,体察情感。抓住关键词句,增强自己对文本的理解,深入地理解作者的情感;第三步指导朗读,带着对文

本的理解,在理解的基础上,置身情景,体会作者的情感。“感情”一词由“感”与“情”所组成,朗读先“感”

(感知课文)而生“情”;再者,情用读的形式来宣泄,变成“情感”了。综上所述,我在把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

读课文放在了学生对文本有了一定的基础之上再行指导。

2.为什么要把学生看作自己的孩子一样?

【参考答案】

善之本在教,教之本在师。传道授业解惑,良师犹甚。良师,或悉心以教,雏凤清于老凤声;或点铁成金,

化腐朽为神奇;或指点迷津,柳暗花明又一村;或旁敲侧击,心有灵犀一点通。孔子曰:“爱之,能毋劳乎,忠焉,

能毋诲乎?”陶行知“爱满天下”,并能“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良师选择了太阳的事业,就选择了

燃烧自己,他们甘当人梯,为人作嫁,鞠躬尽瘁,虽九死而未悔。

由此可见,教师这一职业所赋予的本意,而后在新的教师职业道德规范里又将“爱”划入重要的范畴——关

爱学生,如何关爱学生,到底要关爱到何种程度,我认为一位老师就应该把学生当做自己的孩子去看待,只有保

持好这样一颗大爱之心,秉持好一位教师该有的专业态度,才能干好教师这个职业,保证其教育不变质。

二、考题解析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出示母鸡和小鸡的视频,学生谈感受,学生自由模仿视频中的母鸡和小鸡。

(教师板书课题。)

(二)整体感知

1.默读课文。要求:圈出生字新词,多读几遍。标出自然段的序号。

2.想想作者对母鸡的态度前后发生为什么了变化?哪些自然段是写作者讨厌母鸡的?写喜欢的自然段是?找出

关键词。

(一向讨厌 1—3,不敢再讨厌 4—10)

(三)深入研读

1.自由阅读 1—3 自然段,圈出重点语句,看看作者为什么讨厌母鸡。

①抓住:颤颤巍巍、如怨如诉,体会母鸡无病呻吟。趁其不备、狠狠,体会母鸡欺软怕硬、暗箭伤人。

②运用夸张的手法体现母鸡拼命炫耀自己。

③再次齐读,指导读出母鸡令人讨厌的感觉,也可让学生模仿母鸡的动作,去体会作者对母鸡的讨厌。

过渡:作者既然那么讨厌母鸡,后来为什么改变了对母鸡的态度,你找到了秘密了吗?

2.齐读第 4—10 段。边读边用笔画一画,哪些语句中体现了母鸡什么样的魅力与情怀?

“它负责、慈爱、勇敢、辛苦,因为它有了一群鸡雏。它伟大,因为它是鸡母亲。一个母亲必定就是一位英

雄。”

3.母鸡可能会怎样警告自己的鸡雏?小鸡躲在妈妈的怀抱里会说些什么?

说话练习,让孩子们用书上的语言填空。

(此处具体的举出例子,并对学生进行指导。)

(四)拓展延伸

1.看到这令人震撼的一幕幕,作者此时还仅仅是喜欢那么简单吗?

(敬佩)

这只母鸡如此爱自己的孩子,如此不辞辛劳地为孩子们无悔付出,真让我们感动,让我们带着对鸡妈妈的敬

佩和喜爱,再读 9自然段。

2.作者仅仅是在赞美鸡妈妈吗?

(不是)

正因为母鸡的负责、慈爱、勇敢、辛苦,正因为母爱的伟大,所以老舍先生的情感才从“一向讨厌母鸡”变

为“不敢再讨厌母鸡了”,此时此刻,你感受到作者对母鸡究竟是一种怎样的感情呢?

(喜欢、敬佩、赞赏……)

作者对母鸡已经不是简单的喜欢,而是对母爱的一种纯洁、神圣的尊敬了。

(带着对母爱的崇敬再读第九自然段。)

(五)小结作业

1.教师总结。

2.课后对比阅读老舍的《猫》,下节课交流这两篇文章的异同点。

【板书设计】

【答辩题目解析】

1.授课内容是几年级?

【参考答案】

文章选自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 16 课,所以本课的授课内容为小学四年级的。本文是老舍

先生另一篇脍炙人口的佳作,描写了作者对母鸡的看法的变化,表达了对母爱的赞颂之情。课文以作者的情感变

化为线索,前后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前半部分写了母鸡的无病呻吟、欺软怕硬和拼命炫耀,再现了一只浅薄、媚

俗的母鸡;后半部分则描写了母鸡的负责、慈爱、勇敢和辛苦,塑造了一位“伟大的鸡母亲”的形象。作者对母

鸡的情感由“讨厌”转变为尊敬。

2.你的教学目标是什么?

【参考答案】

我制定了三个维度的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能够认识本课 7 个生字。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过程与方法:通过品读《母鸡》写法上的特点,初步懂的运用夸张、对比的修辞手法来写文章。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由课文中母鸡负责、慈爱、勇敢、辛苦的句子,体会母爱的伟大。

在讲授本篇课文时,我注重有针对性的,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特别注意学生对课文的朗读。分别采用了默

读、自由朗读、齐读等不同的阅读方法。在讲授完新课,学生感受到母鸡形象之后,我注意引导学生进行有感情

的朗读课文,让学生在朗读中继续深化对母鸡以及伟大母爱这一主题的理解。这样能够使学生掌握多样化的阅读

方法,并在以后的学习中针对不同的目的采用较为适合的阅读方法。

小学语文《桥》

一、考题回顾

二、考题解析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北京奥运是中国通向世界的桥,书籍是通向智慧的桥,沟通是增进情感的桥,信任是真挚友谊的桥。今天我

们继续学习《桥》,这又是一座怎样的桥呢?

(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快速浏览课文,出示自学内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习生字词。

2.检测自学情况

3.概括课文围绕桥讲了一件什么事情?

(洪水——老汉——村民)

(三)抓住重点,体会情感

1.感受洪水:播放洪水视频,你感受到了什么?

①课文是怎样描写洪水的?

(像泼、像倒;山洪咆哮着,像一群受惊的野马,从山谷里狂奔而来,势不可挡。近一米高的洪水已经在路上

跳舞了。)

②这些句子采用了什么修辞手法?你从中感受到了什么?

(比喻、可怕)

③你能自己的话来形容一下洪水吗?

2.感受人们的心情:找出描写人们表现的语句,交流汇报。

(一百多号人你拥我挤的往南跑。人们又疯了似的折回来。人们又跌跌撞撞的向桥跑去。)

3.当危险来临之时,逃生是人们的本能,此时,唯一能给人们带来生的希望的是什么?你从哪句话知道的?

(东面西面没有路,只有北面有一座窄窄的木桥。)

4.这是一座怎样的木桥?这仅仅是一座窄窄的木桥吗?桥的这边随时都有生命的危险,桥的那边可能就有生的

希望,这还应是一座什么桥?

(生命桥,生死桥)

(过渡语:如果一百多村民同时从木桥上经过会有什么后果?在这紧要关头,是谁挺身而出,疏散撤离。)

5.体会老汉高贵的品质:

①这是一位怎样的老汉?

(像一座山)

②画出老汉和小伙子之间动作的词语:

(“推,揪,瞅”)

为什么?

(严格要求把生的希望留给人民,危险共产党承担。)

③“少废话,走!”是否与前面的矛盾?

(在儿子面前,老汉同样是一座山,父爱如山。)

(四)总结全文,深化中心

1.分角色朗读课文。

2.情景剧表演。

(五)总结作业

洪水吞没的是老汉的身躯,但永远吞不没的是这无私无畏,顶天立地的共产党员的人格!

写作练习:试着写一件感动你的事情。

【板书设计】

【答辩题目解析】

1.你为什么这样设计板书?

【参考答案】

一个好的板书设计是一堂好课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它可以帮助学生明确教学重点,强化直观形象,加深理

解记忆。本着这样的目的,我设计了本课的板书,从课文内容上来说,我的板书涵盖了故事的主要人物和当时的

环境,有利于同学们概括全文;从思路上来说,我围绕着文章的思路,洪水—老汉—村民,学生先有一个总体的

认知后,我抓住“洪水”“老汉”这两个重点分别从手法和情感内容上进行研读,深入了文本;最后,以父爱为

核心,为人民搭建了“生命桥”,我的板书没有过多赘余的语言,用关键词总结更加清晰直观。

2.博士生教小学会不会大材小用?

【参考答案】

我认为博士生教小学不会大材小用。

首先,并非学历越高就要去做听起来高精尖的工作,而且对于教育者来说,越是小学生越应该注重个人的素

养;

其次,从专业能力上来说,博士生有更多的知识积累,能够给孩子们一个更广阔的知识天空,这对于孩子们

日后的成长有很大帮助;

再次,一个人若是对一份工作感兴趣,便会全身心投入,更不会去考虑是否大材小用,在这一点上,不论是

什么学历,从事什么工作,大家都是一样的,都应该热爱自己的工作;

最后,每份工作都有其特点,不一定是博士生就能干得很精彩,博士生教小学同样有很多挑战,也要学习很

多知识。综上所述,我认为博士生教小学并非大材小用。

小学语文《爷爷和小树》

一、考题回顾

二、考题解析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看图猜想,激发兴趣:师课件出示课文插图,请小朋友猜一猜这两幅图大概讲了什么事?

2.师出示课题“爷爷和小树”,请学生读准“爷爷”,并说说自己是怎么记住“爷”字的?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提示读课文要求:请小朋友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遇到不认识的字借助拼音,也可以向周围的小朋友

请教,遇到难读的句子就画下来。

2.请小朋友找一个自己读得最好的句子,读给小组里的同学听。听一听谁读得最正确。

3.指名分段读课文,根据文章内容,及时纠正字音以及句子的语调。

4.教师范读后学生齐读课文。

(三)再读课文,小组学习

1.识字写字:

(1)教师用多媒体出示生字,学生说说自己认识这些生字吗?在哪儿见过?

(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说说)

(2)教师随机点击生字,学生练读。

(3)小组里说说自己的识字方法,并选择好的方法,向全班介绍。师随机进行偏旁教学。

(4)找朋友游戏:四人小组里学生分别准备好偏旁或部件的卡片,教师报一个字,就请学生找到小组里的朋

友组成字,看看谁最快。

(5)教师用多媒体出示“不、开、四、五”。

(带领学生书空)

(6)教师在田字格中范写,请学生写在自己的练习本上。

(教师巡视指点)

(7)请学生用本课所讲的字与以前所学知识结合,尽可能多地书写包含这四个字的词。

(写得又多又好的学生会得到小红花的奖励)

2.学习文章:

(1)学习第一段

①听老师范读,你听出什么了?

(教师范读时把“我、门口、小”这几个词读得突出些)

②学生自己练习读。

③同桌互读,相互纠正。

④指名读。

⑤你能用上“我家门口有——”说话吗?

⑥再读课文第一段。

(2)学习课文第二段。

①教师课件出示冬天刮北风的景象,请学生想象北风中的小树感到怎样?

②看到小树冷了,爷爷做了什么?指名学生朗读课文。

③指名说说句子的意思。

(板书:穿衣,不冷。)

④教师范读,你听出了什么?

(教师范读时,突出“暖和的衣裳”。)

⑤看看图,说说“暖和的衣裳”指什么?有什么用?你还知道暖和的——?

⑥指导读第二段,读出爷爷的关心和小树的高兴。

(学生练习读,同桌同学互读)

⑦指名读,其他同学听听哪儿读得好,哪儿读的还不够。

⑧小树不冷了,它会对爷爷说什么话?引导学生分别戴上头饰开展口语交际。

⑨演一演第二段。

(3)第三段。

①在爷爷的精心照料下,小树安全地渡过了寒冷的冬天,到了夏天,小树变样了。

(教师出示课件:夏天枝叶茂盛的小树)

②你发现小树的变化了吗?

③夏天到了,小树是怎样回报爷爷的呢?

(板书:撑伞,不热。)

④指名学生朗读课文。读后评议,哪读得好,哪儿读得还不够,应该怎样读。

⑤看图说一说,夏天,绿色的小伞指的是什么?你还知道绿色的——?

(四)整体回顾,想象拓展

爷爷在树下乘凉心情会怎样?爷爷会说些什么呢?爷爷和小树的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呢?小组进行讨

论。

(人要爱护自然,自然才会反馈人类)

(五)小结作业

1.总结:师生共同总结。

2.作业:用所认读的字组词,多多益善,第二天分享。

【板书设计】

【答辩题目解析】

1.请你谈谈在小学语文课的讲授中应该注意什么。

【参考答案】

在小学语文的教授中,我认为有以下注意点:

1.设置情境。语言学习最终是要学生把所学知识还原到生活中去运用,那么我们教授的知识点,就需要教会

学生如何在生活中使用,这就需要将生活中的某一个片段设置成课堂的情景,将学生带入情景去实践语言的运用;

2.注意直观性。小学对于语言的积累有限,思维能力也有待提高,因此我们应该用直观浅显的方式来教学,

这样对学生学习和理解都有帮助,因此在上课过程中应避免专业性过强的语言以及课堂操作方式;

3.注意趣味性。小学生注意力集中的时间偏短,因此我们应该设置尽可能有意思的方式不断吸引和调动学生

的注意力和能动性;综上,这就是在小学语文授课中需要注意的点。

2.在小学语言课上的活动组织应注意什么?

【参考答案】

在小学语言课上应注意:

1.趣味性,小学生注意力集中的时间偏短,因此我们应该设置尽可能有意思的方式不断吸引和调动学生的注

意力和能动性;综上,这就是在小学语文授课中需要注意的点。

2.要注意班级的掌控。小学年龄较小,秩序意识还不够强,自制力也较差,这就说明,教师的课堂活动组织

必须关照到不同种活动所应处的环节,不能随便放。比如,字词发音讲授处的活动应是练习性的,偏重复性和机

械性的练习,这样的活动组织起来比较方便,时间也比较好掌握,学生没有很多发挥的空间,学生不易失控;而

在拓展延伸环节,通常我们可以设置班级参与度较高的综合性活动,这样的活动参与的学生多,秩序性并不是非

常明显,给学生留出了很大的发挥空间,并且常常以小组活动的形式来组织,学生易乱,因此我们要把它放在重

点内容讲解之后。这两种活动的次序是不能对调的,否则会给课堂组织带来很大的障碍;

3.时间控制。一般小学阶段,为了保证课堂的正常进行,我们不留给学生太多的活动时间,一般时间控制在

5 分钟之内。

关注贵港公职考试公众号,掌握实时考试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