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4
王王王 王王王 《》 王王王王王王 王王王 王王王 王王王 PISMP – BC – G4

王昌龄《出塞》

  • Upload
    wanxin

  • View
    461

  • Download
    0

Embed Size (px)

Citation preview

Page 1: 王昌龄《出塞》

王昌龄《出塞》

报告者:林婉清萧洁莹吕翠芬王艳婷

PISMP – BC – G4

Page 2: 王昌龄《出塞》

作者生平• 王昌龄( 698 ? -756 ?),字少伯。• 京兆长安(今陕西省西安市)人。• 盛唐诗人。• 开元十五年中进士,补秘书省校书郎,调汜水

尉。后以故遭谪岭南。• 开元二十八年为江宁县丞。• 天宝七载又贬为龙标尉。• 安史之乱爆发,他返回江宁,被毫州刺史闾丘

晓杀害。

Page 3: 王昌龄《出塞》

• 王昌龄与高适、岑参、常建、王维、李白、孟浩然等皆有交往。

• 其诗含蓄、深婉、浑厚、明快,有“诗家夫子王江宁”的称号。

• 其七绝与李白齐名,被世人誉为“七绝圣手”。• 《全唐诗》编其诗四卷,诗一百八十余首(《全

唐诗外编》又补二首)。• 其诗诸体兼备,但数量最多的是五古和七绝,次

为五律、七古和五绝,七律很少。• 而五古、七绝的成就也更突出。• 如他最为人称道的是边塞诗,名作《塞下曲》四

首、《塞上曲》、《少年行》二首、《代扶风主人答》等即属于五古,《从军行》七首、《出塞》二首则属于七绝,笔力雄劲,气势飞动。

Page 4: 王昌龄《出塞》

写作背景• 这首诗被称为唐人七绝的压卷之作。• 悲壮而不凄凉,慷慨而不浅露。• 王诗《出塞》两首,本诗是第一首。• 《出塞》应当是王昌龄早年赴西域时所做。• 是乐府旧题。• 王昌龄所处的时代,正值盛唐,这一时期,唐在对

外战争中屡屡取胜,全民族的自信心极强,故边塞诗人的作品中,多能体现一种慷慨激昂的向上精神,和克敌制胜的强烈自信。

• 频繁的边塞战争,也使人民不堪重负,渴望和平。

Page 5: 王昌龄《出塞》

• 《出塞》正是反映了人民的那种和平愿望。• 同时期杜甫的《兵车行》可以作为参考。 • 边塞诗是时代的产物,也是最能体现国运盛衰的作

品。• 诗评家常称赞“盛唐之音”,边塞诗正是构成 “盛

唐之音”内容的一个基本方面。 • 边塞诗题材的兴起,是与诗人们的生活范围有所扩展紧密关联的。

• 从边塞诗中,我们看到诗人的眼界开阔了,诗歌的意境拓展了,诗歌的内容更显得异彩纷呈。

• 有对建工立业的渴望:“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杨炯);有报效国家的激情:“誓欲成名报国,羞将开口论勋”(张说)。

Page 6: 王昌龄《出塞》

边塞风光

Page 7: 王昌龄《出塞》

主题• 反映了作者对驻守边疆的将士们久征未归

的同情。• 表达诗人希望朝廷起任良将,早日平息边

塞战事,使人民能过安定生活的良好愿望。

Page 8: 王昌龄《出塞》

题解• 出塞:• - 古代一种军歌的题目。• - 唐代诗人写边塞生活的诗常用的题目。• 塞:边疆上的防守线。

Page 9: 王昌龄《出塞》

原文与翻译

Page 10: 王昌龄《出塞》

出塞——王昌龄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

不教胡马度阴山。 jiao

Page 11: 王昌龄《出塞》

• “ 出塞”是一种专门写边疆生活的诗,王昌龄的这首诗是唐代这一类诗中最有名的一首。

秦时明月汉时关,

从秦汉时代筑起了防御外族侵略的长城,千百年来,明月一直高高地照临

着这荒凉的城关。

Page 12: 王昌龄《出塞》

万里长征人未还。

月光下,守关的战士换了一批又一批,他们到这离家万里的边关来防守,是希望打退敌人,凯旋而归。可是,千百年过去了,有多少人能活着回去呢?

Page 13: 王昌龄《出塞》

只要镇守龙城的飞将军李广还活着,就不会让胡人的骑兵跨越过

阴山。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Page 14: 王昌龄《出塞》

释义 1.出塞:是唐代诗人写边塞生活的诗常用的题目。2.秦时明月汉时关:即秦汉时的明月,秦汉时的关塞。意思是说,在漫长的边防线上,一直没有停止过战争。

3.但使:只要。4.龙城飞将:指汉朝名将李广。南侵的匈奴惧怕他,称他为“飞将军”。

这里泛指英勇善战的将领。5.胡马:指侵扰内地的外族骑兵。6.阴山:在今内蒙古自治区,古代常凭借它来抵御匈奴的南侵。

Page 15: 王昌龄《出塞》

• 第一句:战事自秦汉以来一直未间歇过。• 第二句:表达了诗人悲愤的情感。• 第三句:只要汉代的李广还活着• 第四句:不让外族骑兵侵入。

内容大意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Page 16: 王昌龄《出塞》

• 这首诗也表现了对敌人的蔑视,对国家的忠诚与无所畏的气概。

• 前两句引起人们对历史上无数次侵略战争的回忆。

• 后两句比喻唐代出征守边的将士不惜为国捐躯的精神。

• 由古到今,有深沉的历史感和宏大的空间感。

• 字行里充满了爱国精神和豪迈的英雄气概。

Page 17: 王昌龄《出塞》

• 秦汉时的明月,秦汉时的关:• 这里的战事自秦汉以来一直未间揭过,这里突出了时间的久远。• “万里”:边塞和内地相距万里,虽属虚指,却突出了空间辽阔。• “人未还”:联想到战争给人带来的灾害,表达了诗人悲愤的情感。

Page 18: 王昌龄《出塞》

• 面对这万里雄关,千年古战场,想到战士们悲惨的命运,诗人无限感慨:如果汉代那位被敌人称作“飞将军”的英雄李广还活着,敌人的兵马就不敢跨 越阴山,进犯边关了,战士们也就可以胜利回家了。

• 怀念古代的英雄,希望有更多的英雄来保卫国土,这不仅是诗人的心声,也是千千万万人民的共同愿望。

Page 19: 王昌龄《出塞》

怎样才能解脱人民的痛苦呢?• 诗人寄希望于有才能的将军。

为什么要用李广来比喻?

因为他英勇善战,多次把匈奴打败。

Page 20: 王昌龄《出塞》

阴山• 北方东西走向的大山脉,是汉代北方边防

的天然屏障。

Page 21: 王昌龄《出塞》

匈奴• 匈奴的英文名是 hun ,是祖居阿尔泰山脉以东

南、大兴安岭以西、蒙古草原以南、青藏高原以东北、华北平原以西北戈壁披发左衽的北方民族,古北亚人种和原始 印欧人种的混合,崇拜黄金。

• 匈奴也是破坏者和野蛮人的代名词,从中可以看 出欧洲人对匈奴的恐怖记忆。公元 1 世纪,北匈奴,逐渐向西逃亡,最后深入到欧洲腹地,引发了欧洲社会的大变动,改变了欧洲历史。

Page 22: 王昌龄《出塞》

艺术特色

• 1. 结构严谨• 首句:写景(秦时明月汉时关)• 次句:叙事(万里长征人未还)•三四:抒情、议论(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Page 23: 王昌龄《出塞》

2.运用典故:李广(汉代名将)

• “但使龙城飞将在”• 飞将 = 李广• 通过使用典故,比崔诗增加了几分蕴味。• 李广( ?—前 119 ),汉族,陇西成纪(今甘肃静宁)人,西汉名将。

• 汉文帝十四年(前 166 )从军击匈奴因功为中郎。

• 景帝时,先后任北部边域七郡太守。

Page 24: 王昌龄《出塞》

• 元光六年(前 129 ),任骁骑将军,领万余骑出雁门(今山西右玉南)击匈奴,因众寡悬殊负伤被俘。

• 匈奴兵将其置卧于两马间,李广佯死,于途中趁隙跃起,奔马返回。

• 后任右北平郡(治平刚县,今内蒙古宁城西南)太守。

• 匈奴畏服,称之为飞将军,数年不敢来犯。• 元狩四年,漠北之战中,李广任前将军,因迷失道路,未能参战,愤愧自杀。

Page 25: 王昌龄《出塞》

李广

Page 26: 王昌龄《出塞》

3.格调雄浑豪放、雄奇壮美• 这首诗:• - 首句:关于时代之替变,形势之更迁,有

今不如古之叹。• - 二句:军营战事未息。• -三句:转入希望。• -末句:大有豪迈之风。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Page 27: 王昌龄《出塞》

4.篇幅短小,容量却大• 诗人以雄劲的笔触,对当时的边塞战争生活作了高度的艺术概括。

• 作者通过对时间和空间的意匠经营,把写景、叙事、抒情与议论紧密相结合。

• 四句里,熔铸了丰富复杂的思想感情。• 这样能使诗的意境雄浑深远,既激动人心,

又耐人寻味。

Page 28: 王昌龄《出塞》

5.大笔勾勒,不作细致描绘• 诗的首句“秦时明月汉时关”七个字:• 展现出一幅壮阔的图画。• 一轮明月,照耀着边疆关塞。• 就是因为这一描绘,恰好显示了边疆的寥廓和

景物的萧条,渲染出孤寂、苍凉的气氛。• 此外,诗人在“月”和“关”的前面加上“秦汉时”三字加以修饰,使这幅月临关塞图,变成了时间中的图画。

• 也给万里边关赋予了悠久的历史感。

Page 29: 王昌龄《出塞》

6.时空交织的意象• 次句:• “万里长征人未还”• - 这一句,叙事又抒情。• - 在深沉的感叹中暗示当时边防多事,表现了诗

人对于久戌士卒的深厚同情。• -此外,这一句又从空间的角度点明边塞的遥远。• - 诗人更创造了时空交织的意象,把读者带到万里以外的边塞,引进漫长的历史河流中去回忆、体验、思考。

Page 30: 王昌龄《出塞》

5.语言凝练

• “ 但使龙城飞将在”:• “ 在”,写出对胜利的盼望,• 也写出了边塞用兵不利的弊端。

Page 31: 王昌龄《出塞》

6.互文

• 上下两句或一句话中的两个部分,看似各说两件事,实则是互相呼应,互相阐发,互相补充,说的是一件事。• 有上下文义互相交错,互相渗透,互相补充来 表达一个完整句子意思的修辞方法。

Page 32: 王昌龄《出塞》

• “秦时明月汉时关”• 诗人以“秦”、“汉”两代来浓缩整个历

史时段,凝练概括出“秦时明月汉时关”一句。

• 表明自古至今明月始终映照关城,而边疆战事一直没有休止。

Page 33: 王昌龄《出塞》

7.概括能力高• 作者在短短的四句中,巧妙地组织和整合边塞乐府诗传统中的众多语汇和意象,并使之升华。

• 表现前人诗歌中未曾出现过的安边理想——任用优秀将领以平息边患。

Page 34: 王昌龄《出塞》

参考资料• http://www.ruiwen.com/news/19669.htm• http://

audio.cnr.cn/html/ItemId68/2010-01-06/217036.html

• http://baike.baidu.com/view/2701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