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
疼痛中醫養生膳療 鍾蕙如 博士 長庚財團法人行政中心 長庚科技大學、長庚大學 電 郵:[email protected] 授課大綱 骨傷食療的基本原理 肩頸痠痛中醫病因 中醫對酸痛之飲食宜忌 肩頸痠痛藥膳 腰痠痛藥膳

疼痛中醫養生膳療 - twna.org.tw · 作 法:材料入鍋中,加1000西西水煎煮,水 滾後轉小火煮30分鐘,當茶飲,早、中、晚溫 服。 服用天數:每日1劑,7日為1療程。

  • Upload
    others

  • View
    3

  • Download
    0

Embed Size (px)

Citation preview

  • 疼痛中醫養生膳療

    鍾蕙如 博士

    長庚財團法人行政中心

    長庚科技大學、長庚大學

    電 郵:[email protected]

    授課大綱

    • 骨傷食療的基本原理• 肩頸痠痛中醫病因• 中醫對酸痛之飲食宜忌• 肩頸痠痛藥膳• 腰痠痛藥膳

  • 前 言•臨床常見疼痛的起源眾多,大多發生肩頸僵硬酸痛、偏頭痛、腰背酸痛等症狀,現代人生活緊張,工作繁重,長期處於這樣的生活型態,會致使肌肉的緊繃造成不適

    •中醫認為風寒濕氣讓人覺得筋骨、肌肉不俐落或軟組織出現痠痛感。

    藥膳的效用

    治療疾病

    保健強身預防疾病

  • 五色的性質

    •任何食物的顏色有歸某一臟腑的作用

    •青屬木入肝•紅屬火入心•黃屬土入脾•白屬金入肺•黑屬水入腎

    五味的性質

    •酸屬木入肝

    •苦屬火入心

    •甘屬土入脾

    •辛屬金入肺

    •鹹屬水入腎

  • 五味的禁忌

    •酸走筋,筋病勿多食酸

    •苦走骨,骨病勿多食苦

    •甘走肉,肉病勿多食甘

    •辛走氣,氣病勿多食辛

    •鹹走血,血病勿多食鹹

    食 物 屬 性

    •中醫將中藥與食物性質各依據其所含成分及作用於人體所發生不同反應及治療效果加以分類

    •包括寒、涼、溫、熱、平五種性質

    • 日常飲食養生的原則辨證體質選擇食物

  • 9

    木春天,屬肝升補

    水冬天,屬腎溫補

    金秋天,屬肺平補

    土長夏,屬脾淡補

    火夏天,屬心清補

    酸入肝

    苦入心

    甘入脾辛入肺

    鹹入腎

    酸生肝

    苦生心

    甘生脾辛生肺

    鹹生腎

    【五味所入】【五味所生】食物對某些臟腑的所喜、所入特性,使醫者依據味與形天人相應的特性達補瀉的目的;也依之制定四時養生和體質飲食養生,以及病情飲食禁忌等法則

    食物歸經

    陽陽 陰陰

    升浮升浮 沉降沉降

    四氣四氣 溫熱溫熱 寒涼寒涼

    五味五味 辛甘辛甘淡淡

    酸苦酸苦鹹鹹

    五色

    五行

    •辛味發散性食物治療表證•肺氣不宣咳嗽症狀•苦味食物治療心火上炎•甘味補虛食物 治療貧血•酸性食物治肝膽疾病•鹹味食物治肝腎不足

    骨傷食療的基本原理

    • 宋《聖濟總錄》曰:“人之一生,血營氣衛,循環無窮。或筋、肉、骨、節誤致所折,則氣血瘀滯疼痛”。

    • 《本草綱目》描述到:“痰涎之為物,隨氣升降,無處…,入於經絡則麻痹疼痛,入於筋骨則頭項胸背腰痛,手足牽引隱痛,即為其症”。

  • 藥膳搭配原則• 上肢不適

    – 常用桑枝、羌活,桂枝• 下肢不適

    – 牛膝、獨活等來改善。• 肩頸酸痛

    – 雞肉加水與老桑枝同煮,加食鹽少許則是改善肩頸酸痛

    – 傳統藥材中的桑枝可改善上肢、肩膀疼痛痠麻等問題。

    – 肩膀抬到某個角度便感到不適,吹到冷風便趕不適。可以當歸、川芎、薑黃、桑枝、枸杞,搭配煮水促進氣血循環。

    • 慢性腰脊勞損– 桑寄生傳統上用於祛除風濕,又能補肝腎、強筋骨,對腰膝痠痛最為適宜,常與獨活、牛膝等配伍。

    肩頸痠痛中醫病因

    •所謂肩頸酸痛是指由後腦根部、頸部至肩胛骨部位間的疼痛,且85%的肩頸酸痛是因肌肉或韌帶受傷而引起。

    •肩頸痠痛屬中醫「痺症」範圍,其病因有3類:(1)急性外傷,瘀阻氣滯。(2)外受風、寒、濕邪,肩頸使力不當,誘發痠痛。(3)肝腎虧損,不能滋養筋脈,低頭工作,氣血呆

    滯,痰濕阻遏經絡,不通則痛。

    •本病多為本虛標實,宜滋補肝腎、疏經活血、溫陽通絡來改善肩頸部的僵硬痠痛。

  • 中醫對酸痛之飲食宜忌• 應避免偏寒、偏濕的寒涼性食物。• 寒性食物:

    – 任何冰品、西瓜、水梨、柚子、葡萄柚、椰子汁、橘子、柿子、奇異果、火龍果、香蕉、海帶、紫菜、竹筍、筊白筍、荸薺、蘆筍、西洋菜、蛤蜊、過貓菜、大白菜、蘆薈、啤酒

    • 涼性食物:– 山竹、蕃茄、香瓜、蓮藕、綠豆、白蘿蔔、苦瓜、黃瓜、絲瓜、冬瓜、瓠瓜、空心菜、莧菜、綠豆芽、芹菜、萵苣、芥菜、茄子

    傷筋之飲食護理•目的:增進患者食納,補益精氣,扶正固本•原則:

    –對新傷、腫痛較劇或有感染發燒的患者,予清淡的飲食、禁吃油膩、生冷、酸辣及發物的飲食

    –通常用青菜、米粉、藕粉等調理脾胃,並吃適量的水果

    –傷筋初期不易給患者服用補養之品,待病情較為穩定、大便通暢、舌苔轉為正常後再進些清補之品,如瘦肉、雞湯等。

    •中醫認為:“肝主筋”、“腎主骨”,人體筋骨的堅強與否與肝腎的盛衰有密切關係,所以恢復期應多食滋補肝腎的食品,如豬肝、腎、鱉等,以達到強壯筋骨,加速創傷恢復的目的。

  • 肩頸痠痛保健茶飲

    •1.【桂枝葛根茶】

    •材 料:桂枝12公克、葛根12公克、水1000CC作 法:材料入鍋中,加1000西西水煎煮,水滾後轉小火煮30分鐘,當茶飲,早、中、晚溫服。服用天數:每日1劑,7日為1療程。滋補功效:袪風散寒、溫陽通絡功效。適 用:肩頸痠痛、頸部僵硬、落頸。服用注意事項:1.一般體質皆可飲用。

    2.燥熱體質者宜減量飲用。

    葛根薏米粥緩解肩頸痛

    •頸部不適時反映的是全身的氣血經絡不通,緩解頸部疼痛,宜喝葛根薏米粥,可疏通氣血,對緩解風寒濕邪引起的頸椎疼痛效果不錯。

    •方法:取葛根、薏米仁各50克,五加皮10克,煎水代茶飲,或者把五加皮煎水後取汁,葛根切碎,與薏米仁或粳米一同放人鍋中,待沸騰後改成文火熬粥即可。

    •可根據自己的喜好加入冰糖適量服用。

  • 認識常用中藥

    性味甘、辛,涼。歸脾、胃經

    功效為解肌退熱,透發麻疹,

    生津止渴,升陽止瀉。發汗解

    表,解肌退熱之功

    葛根

    性味屬辛甘、性溫,歸心、肺、膀胱經。功效為發汗解肌,溫通經脈,助陽化氣。

    解除腹痛、頭痛、身體疼痛,促進血行血液循環,去惡寒,使上逆下行

    桂枝

    圖 片作 用藥名

    •葛根燉金雞

    •主料:葛根 50克,小公雞 1只。配料:味精,黃酒,細鹽,薑絲,豬油。

    •制法:① 葛根加水 700毫升,煎至 500毫升,濾過取汁。 ② 將小公雞宰殺,去除毛和內臟,洗淨切塊,放鍋內用適量油稍炒。③ 兌入葛根藥汁、薑絲、黃酒,用文火炯煮至爛,調入味精、細鹽即成。

    •用法:佐餐食用。

    •功能:活血解肌,補血壯筋.

    •適用於落枕,頸項痛。

  • •葛根鯪魚湯

    •主料:鰻魚 1條,葛根 50克。

    •制法:將鯪魚去鱗、內臟,洗淨,葛根洗淨,加清水適量,文火共煮湯,食鹽調味。

    •用法:飲湯食肉,每日 2次。

    •功能:解肌清熱.適用於落枕,症見醒後頸背疼痛,活動不利,口乾苦,舌質紅、苔薄黃,脈浮數。

    •來源:《 跌打傷科飲食療法 》

    •豆腐鹹魚頭湯

    •主料:豆腐 2塊,鹹魚頭 1個(約 250克)。

    •制法:豆腐與鹹魚頭洗淨,加清水適量,文火共煮湯。

    •用法:飲湯,每日 1 ~ 2次。

    •功能:清熱降火。

    •適用於落枕。症見肩頸部疼痛,轉側不利,舌質紅苔薄黃,脈浮數。

    •來源:《 跌打傷科飲食療法 》

  • •小花五味子酒

    •主料:小花五味子根 100克。

    •制法:上藥用酒 0.5公斤,浸泡 5 ~ 7日。

    •用法:口服,每服 10毫升,每日 3次。

    •功能:祛風濕,理氣止痛。適用於落枕,風濕骨痛,跌打損傷。

    •來源:《 中藥製劑彙編 》

    •岩龍風濕酒

    •主料:岩陀 17克,過山龍 17克,五香血藤 17克,透骨草 13克,玉帶草 3克,大棗 35克。

    •制法:將上藥搗碎,用白酒 1000毫升浸泡 10天,濾取浸液;藥渣繼續用白酒 500毫升浸泡 5天,濾取浸液,合併兩次濾液,混勻裝瓶。

    •用法:內服,每次 10 ~ 50毫升,每日 2次。外擦痛處。

    •功能:祛風除濕,舒筋活絡。用於落枕,跌打損傷,風濕性關節炎。

    •來源:《 中藥製劑彙編 》

  • 圖 片作 用藥名

    性味苦辛,溫。入肝、脾、

    腎三經。功效:祛風散寒,除

    濕消腫,舒筋活血。主治風

    寒濕痺,肢軟麻木。本品辛

    能行散以舒筋活絡,消腫止

    痛,治跌打損傷,瘀腫疼痛

    過山龍

    (舒筋草)

    性味:苦、澀,涼。

    主治:清熱涼血,調經止痛

    。用於腸炎,痢疾,痛經,

    月經過多,風濕性關節炎,

    跌打損傷

    岩陀

    •舒筋活血藥酒

    •主料:老鶴草 1250克,紅花 500克,桂枝 750克,牛膝 750克,當歸 500克,赤芍 500克,白糖 25公斤, 50° 白酒 50公斤。

    •制法:上料浸泡 30天。

    •用法:1次 10 ~ 15毫升,1日 2 ~ 3次。

    •功能:舒筋活血,健筋骨,通經活絡。適用於落枕,風濕痹症,腰膝腿痛,風痹麻木。

    •來源:《 新編中成藥 》

  • •桃仁粥:取桃仁 10克,粳米 50克。將桃仁搗爛如泥,加水研汁去渣,用汁兌水和粳米一起常法煮粥,每日早、晚溫熱服食,連服 10天為一療程。

    •三七藕蛋羹:取三七 3克,雞蛋 2個,鮮藕汁50毫升,食鹽、豬油少許。將三七研末,鮮藕汁加水適量,煮沸後將三七末、生雞蛋打破沖入汁內攪勻,加入食鹽及油煮沸片刻即成,佐餐,每日 1次,連服一周為一療程。

    肩頸痠痛保健茶飲

    2.【桑枝薑黃茶】

    •材 料:桑枝12公克、薑黃10公克、水1000CC作 法:材料入鍋中,加1000西西水煎煮,水滾後轉小火煮30分鐘,當茶飲早、中、晚溫服。服用天數:每日1劑,7日為1療程。滋補功效:袪風除濕、利關節功效。適 用:肩頸痠痛、手臂痠痛、落頸。服用注意事項:

    •1.一般體質皆可飲用。

    •2. 寒性體質者宜減量飲用。

  • 認識桑枝、薑黃

    肩頸酸痛之藥膳

  • • 杜仲性味甘、微辛、性溫,補肝腎,其有強筋骨的作用,能改善腰膝痠痛、腳膝無力等症。

    • 補益肝腎藥對產婦、老人體虛、婦女經多帶下而肝腎不足、腰膝疼痛、筋骨無力者有幫助;杜仲、續斷等便常見搭配使用。

    肩周炎藥膳—歸芎粥

    •肩周炎又稱五十肩

    •原料:當歸頭20克,川芍10克,梗米10 克

    •製作過程:

    將當歸、川芍放人砂鍋內,水煎半小時, 去藥渣,加梗米煮粥服"每日服1次一2次"

    •功效:肩及臂疼痛,手不能上舉, 肩關節外展! 外旋受限;肩前、後、外側有壓痛; 舌質淡紅,苔白, 脈弦細弱"食用此藥膳,可緩解上述症狀"

  • 肩周炎藥膳—黃芪當歸豬胰湯

    •原料:黃芪30克,當歸20克,豬

    胰1具

    •製作過程:水煎, 飲湯吃豬胰"每日服l次"

    •功效:肩及臂疼痛,日久不愈, 夜間尤甚; 手足麻木, 頭暈目眩, 臂不能舉,也不能外展; 舌質淡紅, 苔白, 脈弦細" 食

    •用此藥膳, 可緩解上述症狀"

    肩關節周圍炎食療

    • 桑葉飲• 組成:桑葉50克,冰糖20克。• 用法:將桑葉洗淨,置鍋中,放清水500毫升,

    加冰糖,武火煎·沸5分鐘,改文火煎30分鐘,濾渣取汁,分次飲服,每日2次

    • 功效:祛風通絡止痛。• 主治:肩關節周圍炎,屬風寒型,肩部疼痛,

    關節活動輕度受限,複感風寒後疼痛加劇者。

  • 肩關節周圍炎食療--木瓜酒

    • 組成:木瓜90克,白酒500毫升。• 用法:將木瓜洗淨,切成塊。將白酒、木瓜分

    別置壇中,封口紮緊,浸泡半月左右,分次飲用。

    • 功效:祛風濕,通絡脈,止痛。• 主治:肩關節周圍炎,屬風寒型,肩部疼痛牽

    痛,秋後反復發作者。

    肩關節周圍炎食療--鹿蹄湯

    • 組成:鹿蹄4只,陳皮5克。• 用法:將鹿蹄去爪殼、毛,洗淨;將陳皮洗淨。

    分別將鹿蹄、陳皮置人鍋中,加清水、黃酒、生薑等,急火煎開3分鐘,去浮沫,文火煎30分鐘,分次飲服汁、鹿蹄

    • 功效:祛風濕,強筋骨。• 主治:肩關節周圍炎,屬風寒型,肩部疼痛不

    適,入夜疼痛加劇,關節活動不利者。

  • 肩關節周圍炎食療--桃仁粥• 組成:桃仁10克,粳米50克。• 用法:將桃仁洗淨,粳米淘清,置鍋中,放清

    水500毫升,急火煮至開5分鐘,改文火煮20分鐘,分次服用。

    • 功效:活血化瘀止痛。• 主治:肩關節周圍炎,屬瘀滯型,肩關節四周

    疼痛,入冬秋尤劇,關節活動受限者。

    肩關節周圍炎食療--桂圓粥

    • 組成:桂圓50克,粳米500克,白糖60克。• 用法:將桂圓去殼洗淨,粳米淘清,共置鍋中,

    加清水1 000毫升,急火煮開5分鐘,改文火煮30分鐘,分次飲服。

    • 功效:補益肝腎。• 主治:肩關節周圍炎,屬虧虛型,肩關節疼痛

    ,伸展無力,活動不利者。

    附注:桂圓,有養血補血,健脾安神之效。

  • 肩關節周圍炎食療--雞蛋煎茄子

    • 組成:雞蛋2只,茄子200克,蒜茸、精鹽、生抽、白糖、雞精適量。

    • 用法:雞蛋去殼,人碗打散,加生抽拌成蛋粉糊;茄子去皮,斜切成塊,粘上蛋糊,人鍋油煎至兩面呈金黃色時盛起;炒鍋下油,爆香蒜茸投入煎茄塊炒勻,調人雞精及適量清水,煨至茄塊人味,用濕生粉打芡,炒勻上碟即可,分次服用。

    • 功效:活血祛瘀止痛。• 主治:肩關節周圍炎,屬瘀滯型,肩關節周圍

    疼痛或腫脹,夜間爲重,肩關節活動受限者。

    肩關節周圍炎食療--桑麻粥• 組成:桑葉20克,黑芝麻20克,粳米50克。• 用法:桑葉烘乾研細,黑芝麻炒後研細,置鍋

    中,放清水1 000毫升,急火煮開5分鐘,

    文火煮30分鐘,分次飲用。

    • 功效:補益肝腎,祛風止痛。• 主治:肩關節周圍炎,屬虧虛型,肩關節酸痛

    ,伸展無力,關節不利者。附注:桑葉祛風止痛,黑芝麻有補肝腎益精血之效。

  • 腰痛藥膳•刀豆豬腰湯

    •配料:刀豆6- 8粒,豬腰一個。

    •製作:豬腰切開洗淨,剔除白色筋膜,以去除異味,加刀豆,水適量,煮湯。加食鹽調味,飲湯吃豬腰。

    •功效:祛痛,溫中。適用於腎虛腰痛,也治療遺精。刀豆豬腰湯是民間驗方。

    •說明:刀豆,又稱劍豆、關刀豆,為豆科植物刀豆的種子,味甘性溫,入胃、大腸經,含尿激酶、植物血凝素等,功能溫中下氣、益腎補元,是一種滋補性食物,具有鎮靜作用;豬腰,味鹹性平,入腎經,功能和理腎氣,補水髒,治腎虛腰痛、老人耳聾等。

    •注意事項:本方四季可用,進食時不吃刀豆。

    •杜仲豬肚湯

    •配料:杜仲30- 50克,豬肚200- 250克。

    •製作:將豬肚洗淨切成小塊,水適量,與其他配料煮湯,調味服食。

    •功效:補腎健脾,益精血,強筋骨。適用于腰肌勞損、夜多小便等。

    •說明:杜仲,味甘性溫,入肝、腎經,功能補肝腎,強筋骨,安胎。

    •豬肚治虛勞羸弱、小便頻數等。

  • •當歸牛尾湯

    •配料:當歸30克,牛尾巴1條。

    •製作:將牛尾去毛切成數段,

    •水適量,煮湯。加食鹽調味,飲湯吃牛尾。

    •功效:補血,益腎,強筋骨。適用於腎虛腰痛下肢酸軟乏力等。

    •說明:牛尾巴,味苦性平,入脾、腎經,功能益氣血,強筋骨,補腎;當歸,味甘、辛性溫,入心、肝、腎經,補血活血。

    •注意事項:本方適用於冬

    •春寒冷季節。

    •肉蓯蓉紅燒雞塊

    •配料:雞一隻,肉蓯蓉15克,白果30粒(去殼心) ,栗子15粒(去殼) ,薏米仁15克,薑少許,蔥少許。

    •製作:雞洗淨,切成塊狀,同蔥、薑一切用油起鍋,炒到變色為止。加入4大杯清水,燒滾後除去泡沫及浮油,加入切成塊狀的肉蓯蓉,依次再加入栗子、白果和泡軟的薏米仁,煮半熟後放入少許醬油。待水快乾時,用鍋鏟攪動,收湯後即可食用。

    •功效:主治腰痛、尿頻。

  • 擺脫慢性疲勞綜合症•舒肝健脾法

    •加味甘麥大棗粥

    •原料:甘草9克,小麥15克,大棗10枚,山藥20克,白芍9克,生地黃9克,茯神9克,粳米100克。

    •制法:將甘草、茯神、白芍、生地黃煎汁去渣,煎汁兌一定量水,與梗米、小麥、山藥、大棗用文火熬成粥,可以常食用。

    •特點:本品中的甘草、小麥、大棗為《金匱要略》醫書中甘麥大棗湯的組成,加上甘潤滋補、調和陰陽的山藥、地黃, 養肝柔肝的白芍以及安神定志的茯神,與健脾和胃的粳米相互配合,可起到緩肝益脾平髒躁和養心安神的作用。

    •益氣補血法

    •洋參龍眼羹

    •原料:西洋參3克, 龍眼肉30克,芡實粉10克,白糖3克。

    •制法:將洋參片、龍眼肉放入鍋中,加水適量,沸後文火煎10分鐘,加入芡實粉及糖,略煮成糊狀即可。

    •特點:本品中龍眼肉性平味甘,可補益心脾,養血安神;西洋參味苦甘,性涼,能益氣養陰生津;芡實有健脾布腎收澀功用。常服此羹, 對於心悸氣短、動則多汗喘息、大便溏泄、體虛乏力者有益

  • •加味土豆燒牛肉

    •原料:牛腹肋150克,土豆100克,生黃芪15克,黨參6克,醬油、糖、鹽、油、蔥、薑適量。

    •制法:將黃芪、黨參煎汁去渣,牛肉切塊, 土豆去皮切塊。牛肉用油煸後,加蔥、薑、醬油,並加入藥汁及水浸過肉塊。牛肉用油煸後、加蔥、薑、醬油,並加入藥汁及水浸過肉塊,文火飩至快爛時, 加糖及土豆塊, 繼續燉至肉、土豆爛熟,加鹽調味即可。

    •特點:牛肉味甘性平,補脾胃,益氣血, 強筋骨, 牛肉含鐵量高(22毫克/100克), 而牛筋中含甘氨酸也很高,它是肌酸前體,有助於磷酸肌酸生成,增加肌肉工作能力,緩解疲勞。土豆味甘,性平、和中養胃,再加之具有補中益氣的黃芪、黨參,提高補氣養血作用,不僅對慢性疲勞患者有效,病後老年人、體虛者亦可食用。

    •補腎填精法

    •生地扒海參

    •原料:海參500克, 乾口蘑10克,生地黃10克,蔥、薑、鹽、料酒、澱粉、植物油、骨頭湯各適量。

    •制法:將口蘑泡發後切片,海參洗淨去腸切段。將海參入熱油鍋中煸透,烹入料酒及薑、蔥,翻炒後加入生地黃汁及骨頭湯煨10分鐘,再加入口蘑及鹽,翻炒後加水澱粉勾芡出鍋。

    •特點:海參味甘性溫,補腎益精,養血潤燥,輔以滋陰涼血的生地黃,作用加強。海參是高蛋白、低脂肪食品,幾乎不含膽固醇,含有黏多糖、海參素等,還可駐顏防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