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

編者的話 - ktmbc.org.hk · 離>一書,累積銷量過百萬冊之餘,一紙風行,更被選為日本當地2010年度流行 語,一時無兩,風頭橫掃兩岸三地,影響無數人的生活習慣。

  • Upload
    others

  • View
    8

  • Download
    0

Embed Size (px)

Citation preview

編者的話 他最愛打棒球。他個子高大、金髮、藍眼、膚色古銅,是女生的寵兒;他甚

至試過一天內,約會兩個女生。他在父親的牧場幹粗活,每天洗牛棚、倒牛糞、

擠牛奶、鋪禾草,樂此不疲。他把爸爸的車悄悄開走,跟人家在公路上賽車狂飆。

他總是把父母的信仰當成廢話,聽不入耳。那是 1934 年,正值美國經濟大蕭條。

那年,他 16 歲。他的名字叫葛培理(Billy Graham,1918-2018)。

正在他 16 歲那年秋天,他的家鄉北卡羅來納州夏洛特,舉辦了一個全市佈

道大會,為期 11 周,由聲譽卓著的南部佈道家末底改 ˙ 哈姆(Mordecai Ham)

牧師主講。30年後,葛培理回憶起昔日情況,如此形容他的震撼︰「他(哈姆牧師)

描述你的罪惡軟弱的方法叫你無地自容;他向你提出要求,又論到被神審判的可

怖,叫你不能逃避,他要你改變行為。我一邊聽,一邊得着前所未有的啟發。」

由最初千萬個不情願地出席聚會,到後來,他被基督的福音吸引,每晚準時

報到,一次又一次被主的道所俘虜。他越聽,越自覺在永生神面前,自己是個不

堪的罪人。當他越要證明自己良善,心頭的擔子便壓得越沉重,直至他不再懷疑,

基督為他這個人的罪死於十架,他才感到釋然。他知道要毫無保留地交出自己,

因為佔據他意識的不再是哈姆牧師,而是耶穌基督!他內心的掙扎與交戰,終於

以一個決定作為回應︰「我去到台前,不是南部復興聚會呼召技巧高超所致,乃

是因為基督。我清清楚楚感到他的同在。」在 1934 年 9 月的一個晚上,在詩班的

獻唱歌聲中,他從座位起身走到台前,立志擺上一生,傳揚耶穌基督。

從此,超過 185 個國家和地區,近 2.15 億人,在現場聽過他義無反顧地傳

揚耶穌基督。

畢竟,我們的人生都不會、也不用成為葛培理傳奇的複製品。然而,我們的

人生故事,都可以因同一位救主,而變得豐盛燦爛,成為多人的祝福。「因為你

們立志行事都是神在你們心裡運行,為要成就祂的美意。」(腓立比書 2:13)當

我們願意立志擺上,我們便能作主的器皿,成就祂善良、純全、可喜悅的旨意。

葛培理愛用 Just As I Am(中文譯作〈來就上主羔羊〉,生命聖詩 198 首),作

為呼召人決志的詩歌︰「像我這樣,無善可陳 / 主竟為我流血捨身 / 得蒙選召,

與祢親近 / 真神羔羊,我來,我來」——

這樣的呼聲,是否似曾相識?

家音 2018年 4月號目錄

教牧同工心聲

八個多月了◇陳培輝牧師 ........................................................... 01

主題文章

執拾,心靈的房間◇ 張浩嘉弟兄 ............................................. 03

用謙卑和信心服侍的僕人領袖◇ 謝藴然姊妹 ...................... 06

生活小品

福音盛會反思◇挨絲打小姐 ....................................................... 09

我的婆婆◇縈縈姊妹 .................................................................... 11

嚐閱分享

你欠生命一份神蹟 ....................................................................... 13

八個多月了

陳培輝牧師(本會堂主任)

自去年 6月 1日開始,筆者回到本會事奉,轉瞬間已八個多月。回顧這段時

間,的確是充滿感恩。我們重組了「信徒屬靈成長系統」,舉行過「啟發課程」,

約 10 人參加;完成後便開「初信班」,約 5人參加;開設了聖經研讀〈約拿書〉

及〈帖撒羅尼迦後書〉,平均約 15 人出席。另外亦為已婚肢體開設了「與你有約

—婚姻成長課程」,有 8對肢體參加。

每星期四下午除了原有的喜樂小組外,也開設了「喜樂詠團」,藉詩歌帶給

肢體及慕道友經歷從音樂而來的喜悅,現已有 11 人參加,亦感謝主,有胡文俊傳

道夫婦協助指揮及帶領工作。聖樂部亦舉辦了「敬拜領詩訓練」及「唱詩工作坊」,

為聖樂事奉人員提供裝備,分別邀請了黃偉雄傳道及黃逸子老師前來幫助。

為着兒童事工能有更大的發展,邀請了杜秀萍傳道來幫忙推動。現階段正在

作了解,然後作一些改變,希望能更活潑及有效地帶領兒童們從小認識真理,到

老也不偏。

在今年的 5至 8月將按不同需要開設 500 委身系列:「如何帶領查經?」、

300基礎班:「認識基督及大使命」,以及000福音班:「啟發課程」(為慕道友)。

其中「如何帶領查經?」課程是因應肢體帶領查經的需要而開設的,讓肢體們學

懂怎樣查經及帶領查經,以免瞎子領瞎子走錯了路。神為我們預備了王玉琪傳道

帶領此訓練。他過去超過十年在歐洲宣教、教導及培訓當地信徒,相信在他的帶

領下定能給參加者很大幫助!

神總是適時為我們預備合適的導師,提升我們生命及事奉的質素。在未來日

子中,將針對會眾需要開設不同屬靈程度的課程。盼望肢體們能按自己屬靈程度

參與,學以致用,假以時日,我們將不再一樣。

教會在 3月份開始多加了一堂「周六崇拜」,讓不能回主日崇拜的肢體能有

敬拜主的機會,也讓參加星期六團契的青少年人及早建立敬拜神的習慣。需知信

徒屬靈成長有五個重要操練,敬拜神為首要,包括每天的個人敬拜及每周的集體

敬拜,之後才是真理學習、團契生活、恩賜事奉及福音見證。執筆時已開了三次

的「周六敬拜」,平均超過 20 人出席,未來日子會越來越多人出席。

筆者相信教會復興先從信徒生命復興開始,信徒生命的復興是由認識及實踐

真理而來。我相信這比開更多會議,辦更多交誼聚會更為重要。藉敬拜、祈禱及

學習神的真道與神建立活潑的關係,然後藉團契及小組聚會建立信徒間彼此守望

的關係,漸漸便能成為「愛神,愛人,見證神」的群體。

每逢悠長假期,除了出外旅遊,最熱門的假日活動清單上,執拾,一定榜上

有名。

無他,平日生活忙碌,很多人連好好休息的餘暇都欠奉,哪來時間好好執拾

自己的座位、房間呢?況且,執拾是個大動作,需時少則幾天,多則幾個星期,

完全視乎需要清理的空間有多大,需要處置的物品有多龐雜,因人而異。怪不得,

很多人要等到悠長假期,才能夠動身執拾;而更多人,要等到悠長假期,才發覺

任務艱鉅,望而生畏,只好一拖再拖。

因為平日庶務繁重,囤積了海量的文件、雜物,要等到悠長假期,才能一次

過盤點清算,於是很多人吃盡苦頭,痛不堪言。等到家人三催四請,要求清理書

櫃上的過期筆記課本、床下底的破舊衣物、暗角那堆失寵的唱片影碟、一雙雙被

冷落的波鞋高跟鞋、那些被遺忘的兒時玩意紀念品——每遇上這重要關頭,一不

小心處理,總會容易火花四濺,吵鬧收場,繼而冷戰,一日至一星期不等,最後

兩敗俱傷,家無寧日。凡此種種,全因為執拾惹的禍。

媽媽在上年暑假,便為了裝修準備,迫不得已,要把全屋的物品盤點、歸類,

決定哪一件保留,哪一件棄置,逐一清理、包裹、入箱。由於距離上一次裝修,

已經是十多廿年前的歷史,清理的規模可想而知。根據她現身說法,千真萬確,

執拾,心靈的房間張浩嘉弟兄

執到想哭。嗯,我還記得母親大人說此話時徨然無奈,又欲哭無淚的表情。有經

驗的讀者,應該深明箇中辛酸。

執拾,明顯是許多人避之則吉的夢魘。但話雖如此,心底裡頭,我們都知道,

定時清理、按時收拾的重要性。2010 年,來自日本東京的山下英子,寫了<斷捨

離>一書,累積銷量過百萬冊之餘,一紙風行,更被選為日本當地 2010 年度流行

語,一時無兩,風頭橫掃兩岸三地,影響無數人的生活習慣。

所謂斷、捨、離,即是:「斷絕不需的東西;捨去多餘的事物;離棄對物品

的執着」。

新一年眨眼已快進入第二季,或者,我們都應該細心想想,不只是那一個睡

房,也不只是那一張書枱,更加在我們生活中:究竟有什麼不需要的陋習要斷絕?

有甚麼多餘的憂慮要捨去?有甚麼執着的成見要離棄?斷、捨、離。家中的房間,

若不定期執拾一下,最多,不過有點亂,有點眼冤。然而,心靈的房間,若不按

時清理,讓聖靈的微風沖刷,給基督的慈愛滌洗,漫漫人生,怕且只會越走越無

力,越行越迷失,無辦法走得精彩,無辦法笑到最後,最終只會浪費光陰,枉過

人生。

聖經對於斷捨離的道理無甚着墨。連被喻為最有智慧的箴言書,都找不着有

關執屋的錦囊、執房的原則。但聖經卻有教導我們,要「脫去舊人,穿上新人」(以

弗所書 4:20-24),亦勉勵我們要「心意更新而變化」(羅馬書 12:1-2)。當中

的意思,豈不是比斷捨離的道理更超前、更深邃嗎?

新的一年,因着基督的深恩厚愛,深盼主內肢體,收拾心神,昂然上路。

禱文:滿有真理、公義、憐憫的三一真神,在新的一年,願祢的名為聖,在我們

尋常生活中,繼續被高舉尊崇。也願我們各人的心靈都被更新,清空當中的雜物,

讓祢居首位,作大事小事的主,帥領我們走高地,卻不怕滑跌,過低谷,卻不至

絕望。感謝祢。奉耶穌基督的名,阿們。

僕人與領袖,觀感上是兩種懸殊的階級,有着遙不可及的距離。筆者早前參

加了一個基督教機構舉辦的「僕人領袖訓練計劃」1 ,一連串課堂中,讓筆者重

新檢視服侍以及個人信仰生命的價值觀,亦發現僕人與領袖是密不可分、互相結

連。

當中有兩節課分別由中文大學崇基學院神學院助理教授葉漢浩博士,以及

機構一名同工主講,尤其令我深刻。前者提到基督徒身為上帝的僕人面對世界,

往往很難擺脫世界的黑暗,但要在黑暗中找到服侍人的可能;後者引用德國神學

家潘霍華的說話: “We are not to simply bandage the wounds of victims beneath

the wheels of injustice, we are to drive a spoke into the wheel itself.”,這句話的

中文可以理解成:「我們不應該只為不公義巨輪下的受害者包紮傷口,我們更應

阻止這種不公義的巨輪繼續滾下去。」

在這彎曲悖謬的世代,無論以前抑或現今的世界依然存在很多不公義,從前

甚至比現在更黑暗;不過我感覺到,潘霍華年代的基督徒縱使受盡苦難逼迫,但

他們的信心似乎比現今世代的基督徒更堅定,亦很清楚自己的服侍對象。這估計

是因為現今充斥太多不是屬神心意的價值觀,例如物質、金錢、甚至是社會定型

1「僕人領袖訓練計劃」由「同心圓:敬拜福音平台」轄下的青年事工「GLOW 敬拜青年」主辦,目的是要建立和培養青年信徒成為願意承擔事奉及謙卑服侍他人的僕人領袖。8 節課程分別由不同牧者主講,內容包括聖經基礎、

團隊角色、教會事奉、關懷使命、禱告敬拜、承傳更新等。

用謙卑和信心服侍的僕人領袖

謝藴然姊妹

賦予我們種種既定的價值。若基督徒無法放下這些世界的價值,我們就不能在黑

暗中看見服侍人的可能,更遑論要在服侍中找到自己和生命的價值。

以前的我會認為事奉是一種責任,經常會被很多機械化的標準規限自己,卻

沒思考過要如何從服侍中找到自己的價值,或者要在信仰生命上作甚麼突破。「不

要效法這個世界,只要心意更新而變化。」(羅馬書 12:2),相信這個會是我日

後在信仰和事奉上,給自己的挑戰。

另有一課講到團體角色,領袖要建立一個理想的群體,首先要了解群體的狀

況及對肢體表達關心。筆者曾經擔任過團契團長,一心希望激勵團員更投入團契

週會、敬拜、靈修、事奉等生活,卻忽略了關心他們的信仰和屬靈需要。在群體

裡擔當領袖,不應是種慾望,更不是將自己的想法強加於別人身上;領袖要了解

自身和團體的限制,要放下自我和驕傲才能建立屬神的團契。回想過來,上帝讓

筆者曾經成為團長是有衪的旨意,讓我在適當的位置服侍衪和人,「照着各體的

功用彼此相助,便叫身體漸漸增長,在愛中建立自己」(以弗所書 4:16) ,但

若我在事奉過程中沒有常存謙卑,那我就放棄了讓神陶造我的機會了。

不少人害怕服侍,因為覺得自己在各方面不夠「叻」。葉漢浩博士一句提醒

令筆者感到當頭棒喝:「世界最大的謊言是:『叻』就是恩賜。並非『有價值』

的人才能服侍,你的生命就是恩賜﹗」沒錯﹗我們越服侍,才越找到生命的價值﹗

要成為僕人或者領袖,我們毋須刻意二擇其一。

感恩你我都成為了上帝的僕人,是效法耶穌基督謙卑待人的服侍者;你我也

可以是領袖,是帶領和牧養更多僕人朝異象標竿前進的動員者﹗上帝更在乎的是

我們在服侍中,有多少謙卑和信心,因它們都是生命中一切好質素的根,讓我們

「在這世代中,好像明光照耀,將生命的道表明出來」(腓立比書 2:15-16),

這些根將我們栽種在合適位置,讓神作主。

以生命影響生命,單單想像已是一幅如斯美麗的畫面。願我們都能在神面前

立志,願意承擔衪的事工,成為用謙卑和信心服侍的僕人領袖,傳揚基督的福音。

福音盛會反思挨絲打小姐

網上瀏覽到近日有關祝福香港 7日福音盛會文章,活動預備了兩年,使用了

2千萬港元,5千人信主。我個人沒有參加活動,不能評論。但讀畢〈福音盛會總結:

一個盛會,各自表述 1〉一文,我個人認為作者不是有心引起挑釁。我亦參與過無

數大型佈道會,在預備前一定作很多準備,祈禱會、詩班都會預先半年前預備、

早一年開始宣傳 ...... 但這些都是在安排上的問題。文章最想評論的是大會主題﹕

「祝福香港」,香港今日面對的問題,不論信徒或非信徒,都會問「我如何面對?」

一個活動是否在反映今日教會不夠「貼地」?當「每日一跳」(近期不時有學生

因各種原因跳樓輕生) 發生,教會是不是因政教分離而沒有正視現今社會實況?

文章最後引用了楊牧谷牧師的提醒,「進入公元二千,我用了好多時間觀

察和研究一個題目:怎樣避免做一個『過期』(Expired)的人?這樣的人有甚麼

特徵?結論是:一個過期的人,就是一個不能接收市場傳給他的信息的人;他對

一個有大需要的市場同樣是沒有信息,這個人就是一個過期的人。」今天教會圈

內充斥著這樣的過期人,和過期信息,你我是否一個活在教會的過期人? 讀到

這裡,筆者希望把文章分享到家音裡。

1 馬斯特,〈福音盛會總結:一個盛會,各自表述〉,信仰百川,2017 年 12 月 6 日

http://faith100.org/%E7%A6%8F%E9%9F%B3%E7%9B%9B%E6%9C%83%E7%B8%BD%E7%B5%90%EF%BC%9A%E4%B8%80%E5%80%

8B%E7%9B%9B%E6%9C%83%EF%BC%8C%E5%90%84%E8%87%AA%E8%A1%A8%E8%BF%B0/47496

活到老,學到老

大家都應該有聽過米芝蓮餐廳吧?最近泰國及香港都有頒發給不同餐廳,而

泰國一直都沒有米芝蓮餐廳,今年是首次獲頒發。通常米芝蓮餐廳都是華麗的,

以法國菜或歐洲菜為主,但有一間餐廳叫 「Jay Fai」,最出名是其海鮮炒麵,由

一位 72 歲大廚負責,在未獲米芝蓮之前,在曼谷已相當出名,出名在於這位大廚

每次在煮食前都帶着一個大眼罩及冷帽,在既火光紅紅又大牌式的廚房,煮出她

的菜式。要知道在曼谷 30 度的天氣,在這個歲數,每天這樣煮,這樣的毅力,令

人相當佩服。在不追求華麗的餐廳裏,食的是她那一份堅持,最終獲得了米芝蓮

一星榮譽!

筆者一生都在努力學習,坦白說是「周身刀,無張利」! 但最近很喜歡一

句 「天道酬勤」,可能上帝藉此鼓勵我,學到的事,未必如你願,但諸般勤勞都

有益處!而且不要因為自己的年歲而停止學習,無論你是多大年紀的人,都要鼓

勵自己努力學習!

我的外婆——黎淑瑜是個目不識丁的老人家,她喜歡到茶樓飲茶,亦愛到處

逛逛,有時候會去沙田中央公園餵魚。她性格外向、開朗,是位喜歡熱鬧的老人家。

她身體十分壯健,從未做過手術,也沒有「 問題,最常見只是頭暈的小問題而已。

只是年老時,不幸患上腦退化症,俗稱「老人痴呆症」。

她前大半生都是信奉觀音,事無大少都用「筊杯」來求神問卜,完全拒絶基

督教,甚至乎會走去教堂門口大駡。我心想:她也許真的不會信耶穌了!奇妙的

事竟然發生,她竟然跟隨舅父回教會,當我見到她時,忍不住問她,你為何會來?

她答:「我也不知喎。」後來知道她真的相信,因為她願意把家中的偶像全部拆掉!

神真是偉大,在祂沒有難成的事!

婆婆於 2 月 17 日(年初二)的凌晨時分由老人院報警,把她送入醫院。17

日早上,我比平常早了起床,一看電話就聽到 YY 舅父的口訊,說婆婆氣促、血含

氧量低,要趕快來屯門醫院,醫生怕她等不到……於是,我要立即趕去醫院!但

神真是很奇妙,她並沒有在當日與我們告別,原來她患上了乙型流感及肺炎,她

更在翌日清醒過來,「眼碌碌」四圍望,只是因為身上插了許多喉管,不能說話。

舅父見到隔鄰病床原本很「生猛」的老人家突然離世,又眼見婆婆病況不穩,

我的婆婆縈縈姊妹

擔心她可能無機會出院,故希望她可以接受水禮。很感恩,水禮原定 20 日舉行,

院牧王牧師願意放下手上工作,義不容辭地從元朗趕來醫院,提早一天替婆婆進

行灑水禮。結果 20 日那天,婆婆一整天也很累,經常在睡,感恩她能夠在最佳的

時間進行了灑水禮。也感謝主讓我們遇上王牧師。

婆婆入院後 9 天內,基本上大部分親友也前來探望她,細舅父耀明從湖南趕

回來,住在澳門的姨婆也趕過來,他們全是 80 後」的高齡,真的很蒙福!教會

的牧者也不辭勞苦趕來探望她,給她打打氣,也給我們安慰,真是讓人感動!

25 日是大家假期的最後一日,也是婆婆在世的最後一天,醫院於下午 4 時

左右致電給YY,說婆婆病情很危殆,於是大家再次趕往醫院,所有的兒女、孫兒、

甚至是“曾孫都到齊了。我們在她耳邊唱詩、讀經,讓她很平靜地離開,上帝於

晚上七時五分安詳地把她接走了!倘若她是在半夜離開,必定較孤單,因為大家

可能會趕不及或看不到信息。神自有祂的時間,祂選擇了這個時間來帶她離開,

就是最愛熱鬧的她,在眾人陪伴下返回天家!婆婆,你可以與外公重逢了,再見

了!將來我們可以在天家相見!

嚐閱推介:你欠生命一份神蹟

書名 :你欠生命一份神蹟作者 :楊牧谷牧師 出版社 :更新資源頁數 :250 頁

作者簡介:楊牧谷(1945-2002),著名華人神學家,中學畢業後,曾於中華

神學院、海外神學院、及香港浸信會神學院讀書,並於 1968 至 1973 年間,任證

道出版社編輯主任。1974 年 8 月,楊氏與伍秀嫻結婚,即赴美國亞蘇撒大學,獲

文學學士及碩士;之後轉往英國愛丁堡大學修讀,得道學學士(榮譽)學位。後

再往劍橋大學,於 1981 年獲哲學博士,隨即返港事奉。

學成返港後,楊牧谷於中文大學任教,擔任崇基神學組講師,之後便全時間

從事研究寫作,主領專題講座,並於主日在各教會證道。楊牧師對香港教會及社

會之新動向,觸覺敏銳,常以第一時間在報紙、雜誌及講座中作出回應。1992 年

冬,楊氏證實患有鼻咽癌,一連串痛苦的治療令他對信仰及生命作出更深邃的反

省。他一生致力推動探病事工、信徒皆祭司觀念等,不斷發掘創新事工及出版,

切合時代需要,著作逾百本。2002年1月7日,楊氏病逝於英國愛丁堡,享年57歲。

受以西結書 34 章 6 節經文感動:「我的羊在諸山間,在各高崗上流離,在

全地上分散,無人去尋,無人去找。」乃改名為「牧谷」,正是要牧養高崗上、

荒谷中,流離失所的迷羊。

有幸能得到楊師母的邀請,為我所尊敬的楊牧谷牧師撰寫再

版序言,心情是既驚又喜。相比起編寫自己的書籍,處理的

心情是更嚴謹,亦更覺不易為,然而,卻給我帶來莫大的激

勵,從我一收到這消息後,便馬上急忙地與內子分享,便可

知當中那份不能言喻的喜悅。或者讀者會以為我與楊牧師一

定十分熟稔,但其實我倆是素未謀面的,可是我卻一直視他

以下轉載《你欠生命一份神蹟》2009 年版本推薦序,由陳志耀先生撰寫:

為生命裡一位重要的師傅。

一切要從數年前的一個早上說起,那個早晨,我乘坐由馬灣駛往中環的船上

班,在船程中,我倚窗捧讀著《你欠生命一份神蹟》,在書中,楊牧師分享了一

本他喜歡的作品《The Alchemist》, 裡面提及這世界是創造自同一雙手,配合楊

牧師的另一些著作,如:《這是天父世界》、《基本信仰與超凡生命》等,當中

都提及的創造論,使我清晰地看到上帝仍然掌管歷史,我們可以還這一代祭司的

尊榮。

楊牧師的一字一句都牽動著我的情緒,教我內心非常激動,很記得他這樣寫:

「神蹟不是歲首煙花匯演,要叫全城的人嘩然。但生命的神蹟的確如煙花,能叫

身旁的人嘩然——當你願意讓生命迸出耀眼光芒的時候。」如果當時有人注意我

的話,一定會發現我是面紅耳赤的,因為這句話,使我越想越覺激動,我在心裡

問自己:「究竟我的人生如何才能如煙花一樣燦爛耀眼呢?」很希望能親自請教

楊牧師,奈何當時他已息勞歸主。所以我只有繼續從他留下來的作品中學習。

其後有一次,讀到楊牧師的這句話:「人可以有死期,卻沒有過期日。」他

又指出生命的過程不是製造產品,而是產生影響力,並且重點是以生命啟動生命

的方式,以文字作為平台,鼓勵我們尋找自己在歷史的責任,以及從新的角度,

去詮釋我們與時代的關係。他指出,許多人往往會誤把第二重要、第三重要的東

西視為最重要,以致混亂了自己人生的優先序,最終導致後悔不已。所以我們應

趕緊對生命展開追求,重新發現,啟動我們這一生的朝聖之旅。

對我來說,楊牧師是一位真正能活出信仰的人。雖然他是哲學家,但卻十分

實際。他有一句令我很深刻的話:「哲學是用作解釋人生,信仰則是用作承載人

生。」事實上,楊牧師是一位極具生命力的人。他的女兒在十一歲時便患上系統

性紅斑狼瘡症,需長期接受治療;無獨有偶,92年冬天,楊牧師被證實患上鼻咽癌。

楊牧師沒有被這些苦難擊倒,反而令他對生命有了更深邃的了解,令他更貼近上

帝。憑著信仰,他繼續積極地生活,致力關懷癌症病患者的需要。他透過文字等

各種途徑,將安慰和盼望帶給苦難中的人。楊牧師對上帝的執著,就如昔日淚眼

先知耶利米在急變的時代,始終如一的堅持信仰對生命的承載力,懷著對神對人

的愛,以及對召命的忠心,去實踐「不過期」的異象。

楊牧師又曾說:「假如我們一生可以尋找到讓我們專心地去做的事,而那又

是自己喜歡做的事,已是我們人生的一大福氣。」那時我想,文字工作我本來就

喜歡,但以往卻未曾想過這可以是一種負擔。彷彿是上帝透過他的文字,對我作

呼召。那一天,也是在船上,我輕輕合上了書,望向窗外的山與海,以及無邊的

天際,忽爾頓悟了,人的生命實在如煙似霧,一瞬即逝,但世界卻不曾因誰離開

而停止轉動,一代一代還是繼續活下去,可見生命的工作實在是漫長的,生命留

下來的影響亦可以很悠長。就像楊牧師,雖然肉體已經離開,但他在世時的思想、

領受,卻化成了一串又一串幽默、動人、具智慧的文字,即使過了多年後,仍在

影響著當時我這個接近三十歲的人,這種關係是多麼奇妙和別具意義,而這種關

係,就正是傳遞與繼承的觀念。

是因為這份領悟,啟動了我的思想,讓我看到欠生命一份神蹟的自己,可以

如何還生命一份神蹟,於是,我再次翻開書,並在書中這樣寫:「志耀,你終於

可有一點點的用處。」從來我都知道文字有傳遞和流傳後世的功能,但卻從沒想

過文字能這麼立體地展現出一個生命,更想不到我的生命會因此而被觸動。是這

一天,我受楊牧師所啟蒙,立志要在文字事工上出力。其後,我便回應了自己對

文字工作的負擔,陸陸續續將自己所學習到的寫成書,讓更多人可以分享。當然

我所寫的跟楊牧師所寫的,是不能相提並論,可是我想這一代總要有人願意去繼

承,才能將前人的學習,用現代的語言重新詮釋,再帶給下一代,而我深願被上

帝所用,成為流通的管子。

每次拜讀楊牧師的作品後,我都有一種相逢恨晚的感覺,因為我真的十分渴

望能得到楊牧師親授一課的機會,可惜卻錯過了相遇的時機,不過我卻深信這願

望有天必可實現,就是將來在天上重聚的時候。而在這天來臨之前,我會繼續細

味他留下來給大家的寶藏,去揣摩、去反思,並繼續學習和裝備自己,繼續上路。

在人生不同階段裡,他將繼續是我無聲的生命師傅。同時,也盼望更多讀者能分

享到他從上帝而來的領悟。將來回到天家,我一定親口向這位我從未相識,卻一

直深深影響著我的生命師傅說聲謝謝!

你也可以還生命一份神蹟,就從這一本書開始。

讀者如欲進一步認識楊牧谷《你欠生命一份神蹟》

的內容,可透過右方的連結或 QR 碼,收看本會

書報部製作的介紹影片。 https://goo.gl/rbhyay https://goo.gl/FMWrh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