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徽风遗韵 黄山晨刊 · 2014 年 10 月 28 日 星期二 责任编辑/李小云 E-mail/[email protected] 6 杨林湾百年习俗:六月十九接观音 乐在自好 寻访徽州古道 (第 27 期) 总 第 317 期 开馆时间:周二至周日 上午 900 1700 安徽中国徽州文化博物馆 总第434期 藏品鉴赏 汪用斌 休宁杨林湾是一个始建 于唐朝末年、迄今已有一千 多年历史的古村落。农历六 月十九接观音,是杨林湾沿 袭了百余年的习俗。 杨林湾有座观音庙,建 在离村子约2公里地的苦竹 坑源上。观音桥因桥上供奉 观音菩萨而得名。说是庙, 是一座横跨在苦竹坑源上的 的石拱廊桥。既供佛、又供 农人休息。 原先,桥上只有一个用 四块青石搭建成的神龛,中 间供奉着一块形似莲花的白 石 金(石 英 石) —观音菩 萨。九十多年前,村人集资 在石拱桥上修建了廊亭,在 原石龛上方安了一个长桌 案,案上有一个红漆描金的 木质神龛,里面供奉着“南无 阿弥陀佛大慈大悲救苦救难 观世音菩萨”的石雕神位。 善男信女都说这尊观世音菩 萨灵验得很,所以六月十九 这一天,就连五六十里路以 外的陈村、霞瀛的信众都放 下手中的农活,赶赴杨林湾 来参加接观音活动。本村的 常住人口一直在300多人,而 这天参加活动的人群一般都 超过500人,可见当年的盛 况。 杨林湾有三个观音会: 老观音会、新观音会和新新 观音会。他们通过募集会员 资金放款收息,用来解决活 动的费用。每个观音会都置 办有全副的锣鼓,还有胡琴、 笛子、唢呐等乐器,这些都是 接观音活动必不可少的行 头。 接观音活动历时3天,农 历六月十八开始,二十结束。 六月十八这天,一是各 个观音会都会派人到溪口街 去采购娱神用的香烛、锡箔 等物品,还要采购翌日会员 会餐所用的蔬菜:如辣椒、豇 豆等;二是由村中文化程度 较高的人带领一拨人装扮迎 神所用的专用神龛。四周围 以松柏树枝、龙须草 伸筋 草)和纸扎莲花,正面两边贴 上固定词句的条幅,右边是 “紫竹林中紫竹出”,左边是 “白莲座上现如来”;三是全 村其余的男女老少,凡是走 得动的都自觉去参加拨(音 po)路,也 就 是 将 村 后 山 至 观 音桥的道路两旁的杂草灌木 拔除干净,并对路面和石阶 进行整修维护,既方便迎神 队伍通行,又方便干农活时 好走;四是这天吃过夜饭,家 家户户都要“洗锅什”,也就 是清理灶台,将锅碗瓢盆洗 刷干净,并开始斋戒,因为六 月十九这一天全村必须吃 素,不得沾半点荤腥,以体现 对佛的虔诚。 十九,是活动的高潮。 三个观音会的负责人各自召 集会员到轮值户家吃粥,然 后各指派数名身强力壮的青 壮年参加由族长率领的抬神 龛的队伍。走在队伍最前面 的是两把珠光宝气的黄凉 伞,接着是一张八仙桌和一 张上源桌,八仙桌上有贡品 三宗:清茶 ( 炒青)、大米和黄 豆。后面是装扮一新的神 龛,神龛由四个小伙子抬着 行进,后面紧跟的是锣鼓乐 队。当迎神的队伍到达观音 桥后,便烧纸焚香,祝颂司仪 敬请观音娘娘到村中巡游, 护佑全村平安无恙,保护农 业丰收,并接受来自远近各 村的善男信女的顶礼膜拜。 这时鞭炮齐鸣,锣鼓铿锵,唢 呐高亢,在缭绕的烟雾中,写 有“南无阿弥陀佛大慈大悲 救苦救难观世音菩萨”的纸 制神位被请入迎神用龛的正 中,在众人的簇拥下向村中 行来。队伍抵达三级街 中广场休息片刻,便由后街 沿上段田路直出青石上大 路进村,由前街游至杨林庙 水口庙前再停歇下来,让 早已等候在此处的信众上 香,然后沿大路返回至青龙 头处,再沿后街直达厅屋 落座,接受香客朝拜。 神龛前矗立着高大的烛 台,一对“五斤头”的红烛腾 焰辉煌,案旁的香炉里冒出 浓浓的檀香的烟雾,加上香 客们点燃香烛和燃烧锡箔, 整个祠堂内烟雾腾腾。来自 十里八乡的信男,往往送上 帐沿或衣裳,祈愿观音护佑 人们赚钱发财;而许多婚而 未育的青年妇女则献上三寸 金莲般的绣花鞋,祈愿娘娘 为其送子;而更多的信众则 是祈愿菩萨保他无病无灾, 一家平安。夜幕降临,祠堂 内灯火通明,人声鼎沸。三 个观音会轮番依谱敲奏锣鼓 曲,更有戏曲爱好者拉起胡 琴、和着鼓点、唱起徽调,场 面壮观,十分热闹。直至夜 深,五斤头的蜡烛即将燃尽, 人们才依依不舍地散去。有 些年份,三个观音会如有余 款,还会请来戏班唱戏娱神, 那就更是热闹非凡。 杨林湾有两座祠堂:一 座是慎徽堂,俗称下门厅屋, 一座是正谊堂,俗称上门厅 屋。观音菩萨落座供朝拜的 祠堂则是上、下门厅屋轮流, 一年一换。 二十这天早饭后,由抬神 龛的原班人马,敲锣打鼓放鞭 炮,将神位送至观音庙,由祝 颂司仪将纸质神位焚化,让神 复归原位。至此,整个“六月 十九接观音”活动结束。 延续百余年的六月十九 接观音的风俗一直到文化大 革命才终止。接观音反映了 村民们祈愿风调雨顺、平安 健康、生活美好的普遍愿望, 再则通过娱神活动增添了生 活的乐趣和情趣,还增进了 亲情和友情。石拱桥和廊亭 由旅台信士汪志勇于1999年 捐 资 重 修 ,2012 年 洪 水 将 廊 亭 冲 毁 ,2013 年 村 人 募 集 资 金重建。这里是杨林湾的一 处重要文化景点,也是一个 探幽、亲水、观山、赏景的好 去处。 平鼻岭古属婺源县,目 前是休宁县汪村镇岭脚村与 婺源县沱川乡塘窟之间的分 水岭。据了解,“平鼻岭”古 徽道,始建于明代,是贯穿于 皖赣两省横向行走的一条重 要的的古道。这一点在乾隆 《婺 源 县 志》和 道 光《徽 州 府 志》有记载,元代婺源人许月 卿写了一首诗叫“登平鼻 岭”,诗文是这样的:冉冉晴 岚渍客裾,跻攀直上接层 虚。落花啼鸟山逾寂,片石 长松画不如。绝岿然凝晚 照,白云深处是吾庐。缅怀 当日太行路,今古行人覆几 车。 诗歌的内容是他登平鼻 岭的一些感受,既有平鼻岭 惊险,又有平鼻岭美丽。许 月卿是个非常有“个性”的 人,字太空,后更字宋士,号 泉田子,小名千里驹,字驹 父,江西婺源人。生于宋宁 宗嘉定十年,卒于元世祖至 元二十三年,享年七十岁。 受学魏了翁,入江淮幕中,以 军功补校尉。理宗时,廷对 赐进士及第,授司户参军。 尝率三学讼权相,理宗目为 狂士。改江西提举,治政廉 肃,人号为“铁符”。贾似道 当国,以月卿试馆职,言语不 合罢去。归故里,闭户著书, 号泉田子。宋亡后,许月卿 衰服三年不言。后虽言,尝如 病狂,时人称为山屋先生。许 月卿在乡村过着闲云野鹤般 的生活,或与友人吟诗唱和, 或寄情于山水之间。谢枋得 尝自题其门曰:“要看今日谢 枋得,便是当年许月卿”。许 月卿诗“当时谓之再生子瞻 (苏轼)”,惜文集不传,今有 《先天集抄》传于世。 从汪村镇过河就拐进五 龙山脉,汽车在峡谷底沿着 小溪而行,接近大山深处的 时候,一座古桥出现在眼前, 陪同我们的当地老师汪红兴 告诉我们,这就是进古道的 第一座桥梁“三益桥”,传说 是婺源县沱川人的女儿嫁给 田里村,为了女儿来往方便, 出资建了“三益桥”,“三益” 是指里面三个村都能够受益 的意思。桥亭墙旁靠着一块 古碑,碑名很直白,就是“大 桥碑记”,内容没有叙述,多 是某人捐款多少,密密麻麻 的,有清楚的也有磨损的。 古道沿途堆放杉木,山 里人生活在大山,生产资料 也就依赖大山了。好在大山 是个宝库,取之不尽,用之不 竭。例如木材,就可轮伐,择 伐,永续利用。伐下的杉木 堆放在溪旁,铲除树皮叫“白 条”,待到春汛,将树木推到 溪流中,木材随水而下,人们 只须用捞勾把挡在溪边的木 材理顺,就可顺流而下,山里 人叫“放羊”。当木材快到大 河时,在溪口挡几根长树,段 木便堆积在这里待运。它们 或起岸用车辆运输,或钉成 木排,连成一串,人站在木排 上,这时不叫“放羊”叫放 排。继续水运到新安江,进 钱塘,入运河,通江达海。 将车子停在古道下的岭 脚村,穿过小溪,我们开始爬 古道了,临近乡村的山坡上 种植了很多高山蔬菜,正值 仲秋,红的辣椒、白的东瓜、 黄的南瓜,还有紫红色的扁 豆,看见这些无公害的蔬菜, 很是羡慕乡村人的生活。随 着海拔的增高,依次是茶园 和油菜林,过了油菜林便渐 入古道。 刚刚上山就发现一块碑 刻躺在道路上,碑刻做了石板 路,字迹已经被踩得模糊不 清,只能读出大概的意思,碑 头上面有“禁碑”两个字,时间 是道光二年三月,沱川鸣约公 具。内容是蓄养道路两旁的 杉松等木材,不得入山侵害, 否则重罚不究。这里原来属 于婺源县沱川乡,新中国成立 后,皖赣两省边境部分行政区 划以水系分界,进行个别调 整,按“婺源诸水皆入鄱阳,惟 浙源东水入休达浙”,1949 年 5 月经两省商定,将婺源县的浙 东乡划为休宁县管辖。 古道没有想象的荒芜,石 阶很完整也平整。过去这里 的村民每年农历的七月中旬 便会自发地砍草拨路,然几百 年的优良传统,与现在的人渐 行渐远了,倒是不久前为了开 发古道旅游,村里人又集中上 山砍了一次草。 爬过几道山梁,古道越 来越陡,正午的阳光透过树 林洒在石板路,却有一丝丝 凉意,高山的静寂,鸟儿的和 鸣让人越发感到古道的沧 桑。此时古道越来越陡,路 随山势盘旋而上,在茫茫林 海中穿行,好像没完没了,没 有尽头。转过几道弯,眼前 豁然明亮起来,在一片茶园 远处,一个古亭跃然入眼。 亭子依山而建,亭子旁边有 清泉而下,在路边形成一个 浅池,既能为行人消渴,又能 为行人洗尘,因而此亭被村 民命名“冷水亭”。 郑板桥行草《骨董诗》轴 郑板桥享有诗书画三绝 的美誉,婺源县博物馆有他 一帧行草《骨董诗》轴,从中 我们可以欣赏他的两绝。该 轴为纸本,纵 99.3 厘米,横 75 厘米。内容为“举世好骨董, 甘为人所欺。千金买书画, 百金为装池。缺角古玉印, 铜章盘龟螭,乌几砚铜雀,象 床烧金,一器一杯,按图 辨款仪。勾深索远求,到老 如狂痴。弟兄起讼狱,朋友 生猜疑。方其富贵日,价值 千万奇。及其贫贱来,不足 换饼粢。我有大古器,世人 苦不知。伏羲画八卦,文周 孔《系辞》,《洛书》著《洪范》, 夏禹传商箕,《东山》《七月》 篇,斑驳何陆离,是皆上古 器,三代即次之。不用一钱 买,满架堆离披。乃其最下 者,韩文李杜诗。用以养德 性,寿考百岁期。用以治天 下,百族归淳熙。大古不肯 好,逐逐流俗为。东家宣德 炉,西家成化瓷。盲人宝陋 物,惟下愚不移。”(文中标点 为笔者加)落“板桥郑燮”款, 钤白文“板桥”、“扬州兴华 人”二印。 作者在诗中用精湛的语 言,犀利的笔锋,详尽的描 写,细致的刻画,对只见骨董 不见义的人予以诙谐幽默的 讽刺。这些活灵活现的文 字,犹如一幅幅漫画,一见面 就被打上深深的烙印。在鞭 笞了骨董拜物教的现象之 后,随即笔锋一转,告诉人们 自己也藏有“骨董”。它们是 灿烂的古代文化,是儒家思 想和“韩文李杜诗”,而且都 是“骨董”中的极品。诗文至 此我们真正尝到了板桥先生 的“绝”活,以致回味无穷。 再看作者的书法,这些 “六分半书”,真隶行草相 参。笔法上如同人们所评价 的多“以画入笔”,如“钱”字 的末撇,“寿”字的横划等,均 形同竹叶;结体上多有夸张, 如“画、铜、狱”写得偏扁, “书、角、瓷”写的偏长。通篇 字形大小不一,笔力厚重,金 石味浓,方方圆圆,正正斜 斜,疏疏密密,似“乱石铺 街”,排列穿插的十分灵巧和 别致,让人领略了美不胜收 的“板桥体”风采。 “骨董”即现在所称的古 玩,是文物的重要组成部 分。郑板桥的《骨董诗》如今 也成了骨董,这是他留给我 们宝贵的精美文化大餐,其 从“骨董”中汲取先人的优秀 思想文化成果为我所用的观 点,今人仍值得借鉴。徽州 人与板桥先生在心灵上非常 契合,对其观点早有实践,有 黟县宏村乐闲堂的清代楹联 为证,“汉瓦当文,延年益寿; 秦盘铭篆,贲德尊贤。” 民间档案 民间档案 探访古道平鼻岭 (一) 杨林湾风景 杨林湾风景 汪杨林 汪杨林/ /

杨林湾百年习俗:六月十九接观音 · 救苦救难观世音菩萨”的纸 制神位被请入迎神用龛的正 中,在众人的簇拥下向村中 行来。队伍抵达三级街(村

  • Upload
    others

  • View
    26

  • Download
    0

Embed Size (px)

Citation preview

徽风遗韵黄山晨刊·2014年 10月 28日 星期二 责任编辑/李小云 E-mail/[email protected]

杨林湾百年习俗:六月十九接观音

□ 乐在自好

□ 陈 琪

寻访徽州古道

(第 27 期)

总第 317 期

开馆时间:周二至周日上午 9:00至 17:00

安徽中国徽州文化博物馆

总第 434期

藏品鉴赏

□ 汪用斌

休宁杨林湾是一个始建于唐朝末年、迄今已有一千多年历史的古村落。农历六月十九接观音,是杨林湾沿袭了百余年的习俗。

杨 林 湾 有 座 观 音 庙 ,建在离村子约 2 公里地的苦竹坑源上。观音桥因桥上供奉观音菩萨而得名。说是庙,是一座横跨在苦竹坑源上的的石拱廊桥。既供佛、又供农人休息。

原 先 ,桥 上 只 有 一 个 用四块青石搭建成的神龛,中间供奉着一块形似莲花的白石 金(石 英 石)—— 观 音 菩萨。九十多年前,村人集资在石拱桥上修建了廊亭,在原 石 龛 上 方 安 了 一 个 长 桌案,案上有一个红漆描金的木质神龛,里面供奉着“南无阿弥陀佛大慈大悲救苦救难观 世 音 菩 萨 ”的 石 雕 神 位 。善男信女都说这尊观世音菩萨灵验得很,所以六月十九这一天,就连五六十里路以外的陈村、霞瀛的信众都放下手中的农活,赶赴杨林湾来参加接观音活动。本村的常住人口一直在 300 多人,而这天参加活动的人群一般都超 过 500 人 ,可 见 当 年 的 盛况。

杨 林 湾 有 三 个 观 音 会 :老观音会、新观音会和新新观音会。他们通过募集会员

资金放款收息,用来解决活动的费用。每个观音会都置办有全副的锣鼓,还有胡琴、笛子、唢呐等乐器,这些都是接 观 音 活 动 必 不 可 少 的 行头。

接观音活动历时 3 天,农历六月十八开始,二十结束。

六 月 十 八 这 天 ,一 是 各个观音会都会派人到溪口街去采购娱神用的香烛、锡箔等物品,还要采购翌日会员会餐所用的蔬菜:如辣椒、豇豆等;二是由村中文化程度较高的人带领一拨人装扮迎神所用的专用神龛。四周围以 松 柏 树 枝 、龙 须 草(伸 筋草)和纸扎莲花,正面两边贴上固定词句的条幅,右边是

“紫竹林中紫竹出”,左边是“白莲座上现如来”;三是全村其余的男女老少,凡是走得动的都自觉去参加拨(音po)路,也就是将村后山至观音桥的道路两旁的杂草灌木拔除干净,并对路面和石阶进行整修维护,既方便迎神队伍通行,又方便干农活时好走;四是这天吃过夜饭,家家户户都要“洗锅什”,也就是清理灶台,将锅碗瓢盆洗刷干净,并开始斋戒,因为六月 十 九 这 一 天 全 村 必 须 吃素,不得沾半点荤腥,以体现对佛的虔诚。

十 九 ,是 活 动 的 高 潮 。三个观音会的负责人各自召集会员到轮值户家吃粥,然

后各指派数名身强力壮的青壮年参加由族长率领的抬神龛的队伍。走在队伍最前面的 是 两 把 珠 光 宝 气 的 黄 凉伞,接着是一张八仙桌和一张上源桌,八仙桌上有贡品三宗:清茶 (炒青)、大米和黄豆 。 后 面 是 装 扮 一 新 的 神龛,神龛由四个小伙子抬着行进,后面紧跟的是锣鼓乐队。当迎神的队伍到达观音桥后,便烧纸焚香,祝颂司仪敬请观音娘娘到村中巡游,护佑全村平安无恙,保护农业丰收,并接受来自远近各村的善男信女的顶礼膜拜。这时鞭炮齐鸣,锣鼓铿锵,唢呐高亢,在缭绕的烟雾中,写有“南无阿弥陀佛大慈大悲救苦救难观世音菩萨”的纸制神位被请入迎神用龛的正中,在众人的簇拥下向村中行来。队伍抵达三级街(村中广场)休息片刻,便由后街沿上段田堘路直出青石上大路进村,由前街游至杨林庙

(水口庙)前再停歇下来,让早 已 等 候 在 此 处 的 信 众 上香,然后沿大路返回至青龙头处,再沿后街直达厅屋(祠堂)落 座 ,接 受 香 客 朝 拜 。

神龛前矗立着高大的烛台,一对“五斤头”的红烛腾焰辉煌,案旁的香炉里冒出浓浓的檀香的烟雾,加上香客们点燃香烛和燃烧锡箔,整个祠堂内烟雾腾腾。来自十里八乡的信男,往往送上

帐沿或衣裳,祈愿观音护佑人们赚钱发财;而许多婚而未育的青年妇女则献上三寸金莲般的绣花鞋,祈愿娘娘为其送子;而更多的信众则是祈愿菩萨保他无病无灾,一家平安。夜幕降临,祠堂内灯火通明,人声鼎沸。三个观音会轮番依谱敲奏锣鼓曲,更有戏曲爱好者拉起胡琴、和着鼓点、唱起徽调,场面壮观,十分热闹。直至夜深,五斤头的蜡烛即将燃尽,人们才依依不舍地散去。有些年份,三个观音会如有余款,还会请来戏班唱戏娱神,那就更是热闹非凡。

杨林湾有两座祠堂:一座是慎徽堂,俗称下门厅屋,一座是正谊堂,俗称上门厅屋。观音菩萨落座供朝拜的祠堂则是上、下门厅屋轮流,一年一换。

二十这天早饭后,由抬神龛的原班人马,敲锣打鼓放鞭炮,将神位送至观音庙,由祝颂司仪将纸质神位焚化,让神复归原位。至此,整个“六月十九接观音”活动结束。

延续百余年的六月十九接观音的风俗一直到文化大革命才终止。接观音反映了村民们祈愿风调雨顺、平安健康、生活美好的普遍愿望,再则通过娱神活动增添了生活的乐趣和情趣,还增进了亲情和友情。石拱桥和廊亭由旅台信士汪志勇于 1999 年捐资重修,2012 年洪水将廊亭冲毁,2013 年村人募集资金重建。这里是杨林湾的一处重要文化景点,也是一个探幽、亲水、观山、赏景的好去处。

平鼻岭古属婺源县,目前是休宁县汪村镇岭脚村与婺源县沱川乡塘窟之间的分水岭。据了解,“平鼻岭”古徽道,始建于明代,是贯穿于皖赣两省横向行走的一条重要的的古道。这一点在乾隆《婺源县志》和道光《徽州府志》有记载,元代婺源人许月卿 写 了 一 首 诗 叫“ 登 平 鼻岭”,诗文是这样的:冉冉晴岚 渍 客 裾 ,跻 攀 直 上 接 层虚。落花啼鸟山逾寂,片石长松画不如。绝巘岿然凝晚照,白云深处是吾庐。缅怀当日太行路,今古行人覆几车。

诗歌的内容是他登平鼻岭的一些感受,既有平鼻岭惊险,又有平鼻岭美丽。许月卿是个非常有“个性”的人,字太空,后更字宋士,号泉田子,小名千里驹,字驹父,江西婺源人。生于宋宁宗嘉定十年,卒于元世祖至元二十三年,享年七十岁。受学魏了翁,入江淮幕中,以军功补校尉。理宗时,廷对赐进士及第,授司户参军。尝率三学讼权相,理宗目为狂士。改江西提举,治政廉肃,人号为“铁符”。贾似道当国,以月卿试馆职,言语不合罢去。归故里,闭户著书,号泉田子。宋亡后,许月卿衰服三年不言。后虽言,尝如病狂,时人称为山屋先生。许月卿在乡村过着闲云野鹤般的生活,或与友人吟诗唱和,或寄情于山水之间。谢枋得尝自题其门曰:“要看今日谢枋得,便是当年许月卿”。许月卿诗“当时谓之再生子瞻(苏轼)”,惜文集不传,今有《先天集抄》传于世。

从汪村镇过河就拐进五龙山脉,汽车在峡谷底沿着小溪而行,接近大山深处的时候,一座古桥出现在眼前,陪同我们的当地老师汪红兴告诉我们,这就是进古道的第一座桥梁“三益桥”,传说是婺源县沱川人的女儿嫁给田里村,为了女儿来往方便,出资建了“三益桥”,“三益”是指里面三个村都能够受益的意思。桥亭墙旁靠着一块古碑,碑名很直白,就是“大桥碑记”,内容没有叙述,多是某人捐款多少,密密麻麻的,有清楚的也有磨损的。

古道沿途堆放杉木,山里人生活在大山,生产资料也就依赖大山了。好在大山是个宝库,取之不尽,用之不竭。例如木材,就可轮伐,择伐,永续利用。伐下的杉木堆放在溪旁,铲除树皮叫“白条”,待到春汛,将树木推到溪流中,木材随水而下,人们只须用捞勾把挡在溪边的木材理顺,就可顺流而下,山里

人叫“放羊”。当木材快到大河时,在溪口挡几根长树,段木便堆积在这里待运。它们或起岸用车辆运输,或钉成木排,连成一串,人站在木排上 ,这 时 不 叫“ 放 羊 ”叫 放排。继续水运到新安江,进钱塘,入运河,通江达海。

将车子停在古道下的岭脚村,穿过小溪,我们开始爬古道了,临近乡村的山坡上种植了很多高山蔬菜,正值仲秋,红的辣椒、白的东瓜、黄的南瓜,还有紫红色的扁豆,看见这些无公害的蔬菜,很是羡慕乡村人的生活。随着海拔的增高,依次是茶园和油菜林,过了油菜林便渐入古道。

刚刚上山就发现一块碑刻躺在道路上,碑刻做了石板路,字迹已经被踩得模糊不清,只能读出大概的意思,碑头上面有“禁碑”两个字,时间是道光二年三月,沱川鸣约公具。内容是蓄养道路两旁的杉松等木材,不得入山侵害,否则重罚不究。这里原来属于婺源县沱川乡,新中国成立后,皖赣两省边境部分行政区划以水系分界,进行个别调整,按“婺源诸水皆入鄱阳,惟浙源东水入休达浙”,1949年5月经两省商定,将婺源县的浙东乡划为休宁县管辖。

古道没有想象的荒芜,石阶很完整也平整。过去这里的村民每年农历的七月中旬便会自发地砍草拨路,然几百年的优良传统,与现在的人渐行渐远了,倒是不久前为了开发古道旅游,村里人又集中上山砍了一次草。

爬过几道山梁,古道越来越陡,正午的阳光透过树林洒在石板路,却有一丝丝凉意,高山的静寂,鸟儿的和鸣让人越发感到古道的沧桑。此时古道越来越陡,路随山势盘旋而上,在茫茫林海中穿行,好像没完没了,没有尽头。转过几道弯,眼前豁然明亮起来,在一片茶园远处,一个古亭跃然入眼。亭子依山而建,亭子旁边有清泉而下,在路边形成一个浅池,既能为行人消渴,又能为行人洗尘,因而此亭被村民命名“冷水亭”。

郑板桥行草《骨董诗》轴郑板桥享有诗书画三绝

的美誉,婺源县博物馆有他一帧行草《骨董诗》轴,从中我们可以欣赏他的两绝。该轴为纸本,纵 99.3 厘米,横 75厘米。内容为“举世好骨董,甘为人所欺。千金买书画,百金为装池。缺角古玉印,铜章盘龟螭,乌几砚铜雀,象床烧金蜺,一器一杯斝,按图辨款仪。勾深索远求,到老如狂痴。弟兄起讼狱,朋友生猜疑。方其富贵日,价值千万奇。及其贫贱来,不足换饼粢。我有大古器,世人苦不知。伏羲画八卦,文周孔《系辞》,《洛书》著《洪范》,夏禹传商箕,《东山》《七月》篇 ,斑 驳 何 陆 离 ,是 皆 上 古器,三代即次之。不用一钱

买,满架堆离披。乃其最下者,韩文李杜诗。用以养德性,寿考百岁期。用以治天下,百族归淳熙。大古不肯好,逐逐流俗为。东家宣德炉,西家成化瓷。盲人宝陋物,惟下愚不移。”(文中标点为笔者加)落“板桥郑燮”款,钤 白 文“ 板 桥 ”、“ 扬 州 兴 华人”二印。

作者在诗中用精湛的语言 ,犀 利 的 笔 锋 ,详 尽 的 描写,细致的刻画,对只见骨董不见义的人予以诙谐幽默的讽 刺 。 这 些 活 灵 活 现 的 文字,犹如一幅幅漫画,一见面就被打上深深的烙印。在鞭笞 了 骨 董 拜 物 教 的 现 象 之后,随即笔锋一转,告诉人们自己也藏有“骨董”。它们是灿烂的古代文化,是儒家思想和“韩文李杜诗”,而且都

是“骨董”中的极品。诗文至此我们真正尝到了板桥先生的“绝”活,以致回味无穷。

再看作者的书法,这些“ 六 分 半 书 ”,真 隶 行 草 相参。笔法上如同人们所评价的多“以画入笔”,如“钱”字的末撇,“寿”字的横划等,均形同竹叶;结体上多有夸张,如“ 画 、铜 、狱 ”写 得 偏 扁 ,

“书、角、瓷”写的偏长。通篇字形大小不一,笔力厚重,金石 味 浓 ,方 方 圆 圆 ,正 正 斜斜 ,疏 疏 密 密 ,似“ 乱 石 铺街”,排列穿插的十分灵巧和别致,让人领略了美不胜收的“板桥体”风采。

“骨董”即现在所称的古玩 ,是 文 物 的 重 要 组 成 部分。郑板桥的《骨董诗》如今也成了骨董,这是他留给我们宝贵的精美文化大餐,其

从“骨董”中汲取先人的优秀思想文化成果为我所用的观点,今人仍值得借鉴。徽州人与板桥先生在心灵上非常契合,对其观点早有实践,有黟县宏村乐闲堂的清代楹联为证,“汉瓦当文,延年益寿;秦盘铭篆,贲德尊贤。”

民间档案民间档案

探访古道平鼻岭(一)

杨林湾风景杨林湾风景((汪杨林汪杨林//摄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