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ranscript

徽风遗韵黄山晨刊·2014年 10月 28日 星期二 责任编辑/李小云 E-mail/[email protected]

杨林湾百年习俗:六月十九接观音

□ 乐在自好

□ 陈 琪

寻访徽州古道

(第 27 期)

总第 317 期

开馆时间:周二至周日上午 9:00至 17:00

安徽中国徽州文化博物馆

总第 434期

藏品鉴赏

□ 汪用斌

休宁杨林湾是一个始建于唐朝末年、迄今已有一千多年历史的古村落。农历六月十九接观音,是杨林湾沿袭了百余年的习俗。

杨 林 湾 有 座 观 音 庙 ,建在离村子约 2 公里地的苦竹坑源上。观音桥因桥上供奉观音菩萨而得名。说是庙,是一座横跨在苦竹坑源上的的石拱廊桥。既供佛、又供农人休息。

原 先 ,桥 上 只 有 一 个 用四块青石搭建成的神龛,中间供奉着一块形似莲花的白石 金(石 英 石)—— 观 音 菩萨。九十多年前,村人集资在石拱桥上修建了廊亭,在原 石 龛 上 方 安 了 一 个 长 桌案,案上有一个红漆描金的木质神龛,里面供奉着“南无阿弥陀佛大慈大悲救苦救难观 世 音 菩 萨 ”的 石 雕 神 位 。善男信女都说这尊观世音菩萨灵验得很,所以六月十九这一天,就连五六十里路以外的陈村、霞瀛的信众都放下手中的农活,赶赴杨林湾来参加接观音活动。本村的常住人口一直在 300 多人,而这天参加活动的人群一般都超 过 500 人 ,可 见 当 年 的 盛况。

杨 林 湾 有 三 个 观 音 会 :老观音会、新观音会和新新观音会。他们通过募集会员

资金放款收息,用来解决活动的费用。每个观音会都置办有全副的锣鼓,还有胡琴、笛子、唢呐等乐器,这些都是接 观 音 活 动 必 不 可 少 的 行头。

接观音活动历时 3 天,农历六月十八开始,二十结束。

六 月 十 八 这 天 ,一 是 各个观音会都会派人到溪口街去采购娱神用的香烛、锡箔等物品,还要采购翌日会员会餐所用的蔬菜:如辣椒、豇豆等;二是由村中文化程度较高的人带领一拨人装扮迎神所用的专用神龛。四周围以 松 柏 树 枝 、龙 须 草(伸 筋草)和纸扎莲花,正面两边贴上固定词句的条幅,右边是

“紫竹林中紫竹出”,左边是“白莲座上现如来”;三是全村其余的男女老少,凡是走得动的都自觉去参加拨(音po)路,也就是将村后山至观音桥的道路两旁的杂草灌木拔除干净,并对路面和石阶进行整修维护,既方便迎神队伍通行,又方便干农活时好走;四是这天吃过夜饭,家家户户都要“洗锅什”,也就是清理灶台,将锅碗瓢盆洗刷干净,并开始斋戒,因为六月 十 九 这 一 天 全 村 必 须 吃素,不得沾半点荤腥,以体现对佛的虔诚。

十 九 ,是 活 动 的 高 潮 。三个观音会的负责人各自召集会员到轮值户家吃粥,然

后各指派数名身强力壮的青壮年参加由族长率领的抬神龛的队伍。走在队伍最前面的 是 两 把 珠 光 宝 气 的 黄 凉伞,接着是一张八仙桌和一张上源桌,八仙桌上有贡品三宗:清茶 (炒青)、大米和黄豆 。 后 面 是 装 扮 一 新 的 神龛,神龛由四个小伙子抬着行进,后面紧跟的是锣鼓乐队。当迎神的队伍到达观音桥后,便烧纸焚香,祝颂司仪敬请观音娘娘到村中巡游,护佑全村平安无恙,保护农业丰收,并接受来自远近各村的善男信女的顶礼膜拜。这时鞭炮齐鸣,锣鼓铿锵,唢呐高亢,在缭绕的烟雾中,写有“南无阿弥陀佛大慈大悲救苦救难观世音菩萨”的纸制神位被请入迎神用龛的正中,在众人的簇拥下向村中行来。队伍抵达三级街(村中广场)休息片刻,便由后街沿上段田堘路直出青石上大路进村,由前街游至杨林庙

(水口庙)前再停歇下来,让早 已 等 候 在 此 处 的 信 众 上香,然后沿大路返回至青龙头处,再沿后街直达厅屋(祠堂)落 座 ,接 受 香 客 朝 拜 。

神龛前矗立着高大的烛台,一对“五斤头”的红烛腾焰辉煌,案旁的香炉里冒出浓浓的檀香的烟雾,加上香客们点燃香烛和燃烧锡箔,整个祠堂内烟雾腾腾。来自十里八乡的信男,往往送上

帐沿或衣裳,祈愿观音护佑人们赚钱发财;而许多婚而未育的青年妇女则献上三寸金莲般的绣花鞋,祈愿娘娘为其送子;而更多的信众则是祈愿菩萨保他无病无灾,一家平安。夜幕降临,祠堂内灯火通明,人声鼎沸。三个观音会轮番依谱敲奏锣鼓曲,更有戏曲爱好者拉起胡琴、和着鼓点、唱起徽调,场面壮观,十分热闹。直至夜深,五斤头的蜡烛即将燃尽,人们才依依不舍地散去。有些年份,三个观音会如有余款,还会请来戏班唱戏娱神,那就更是热闹非凡。

杨林湾有两座祠堂:一座是慎徽堂,俗称下门厅屋,一座是正谊堂,俗称上门厅屋。观音菩萨落座供朝拜的祠堂则是上、下门厅屋轮流,一年一换。

二十这天早饭后,由抬神龛的原班人马,敲锣打鼓放鞭炮,将神位送至观音庙,由祝颂司仪将纸质神位焚化,让神复归原位。至此,整个“六月十九接观音”活动结束。

延续百余年的六月十九接观音的风俗一直到文化大革命才终止。接观音反映了村民们祈愿风调雨顺、平安健康、生活美好的普遍愿望,再则通过娱神活动增添了生活的乐趣和情趣,还增进了亲情和友情。石拱桥和廊亭由旅台信士汪志勇于 1999 年捐资重修,2012 年洪水将廊亭冲毁,2013 年村人募集资金重建。这里是杨林湾的一处重要文化景点,也是一个探幽、亲水、观山、赏景的好去处。

平鼻岭古属婺源县,目前是休宁县汪村镇岭脚村与婺源县沱川乡塘窟之间的分水岭。据了解,“平鼻岭”古徽道,始建于明代,是贯穿于皖赣两省横向行走的一条重要的的古道。这一点在乾隆《婺源县志》和道光《徽州府志》有记载,元代婺源人许月卿 写 了 一 首 诗 叫“ 登 平 鼻岭”,诗文是这样的:冉冉晴岚 渍 客 裾 ,跻 攀 直 上 接 层虚。落花啼鸟山逾寂,片石长松画不如。绝巘岿然凝晚照,白云深处是吾庐。缅怀当日太行路,今古行人覆几车。

诗歌的内容是他登平鼻岭的一些感受,既有平鼻岭惊险,又有平鼻岭美丽。许月卿是个非常有“个性”的人,字太空,后更字宋士,号泉田子,小名千里驹,字驹父,江西婺源人。生于宋宁宗嘉定十年,卒于元世祖至元二十三年,享年七十岁。受学魏了翁,入江淮幕中,以军功补校尉。理宗时,廷对赐进士及第,授司户参军。尝率三学讼权相,理宗目为狂士。改江西提举,治政廉肃,人号为“铁符”。贾似道当国,以月卿试馆职,言语不合罢去。归故里,闭户著书,号泉田子。宋亡后,许月卿衰服三年不言。后虽言,尝如病狂,时人称为山屋先生。许月卿在乡村过着闲云野鹤般的生活,或与友人吟诗唱和,或寄情于山水之间。谢枋得尝自题其门曰:“要看今日谢枋得,便是当年许月卿”。许月卿诗“当时谓之再生子瞻(苏轼)”,惜文集不传,今有《先天集抄》传于世。

从汪村镇过河就拐进五龙山脉,汽车在峡谷底沿着小溪而行,接近大山深处的时候,一座古桥出现在眼前,陪同我们的当地老师汪红兴告诉我们,这就是进古道的第一座桥梁“三益桥”,传说是婺源县沱川人的女儿嫁给田里村,为了女儿来往方便,出资建了“三益桥”,“三益”是指里面三个村都能够受益的意思。桥亭墙旁靠着一块古碑,碑名很直白,就是“大桥碑记”,内容没有叙述,多是某人捐款多少,密密麻麻的,有清楚的也有磨损的。

古道沿途堆放杉木,山里人生活在大山,生产资料也就依赖大山了。好在大山是个宝库,取之不尽,用之不竭。例如木材,就可轮伐,择伐,永续利用。伐下的杉木堆放在溪旁,铲除树皮叫“白条”,待到春汛,将树木推到溪流中,木材随水而下,人们只须用捞勾把挡在溪边的木材理顺,就可顺流而下,山里

人叫“放羊”。当木材快到大河时,在溪口挡几根长树,段木便堆积在这里待运。它们或起岸用车辆运输,或钉成木排,连成一串,人站在木排上 ,这 时 不 叫“ 放 羊 ”叫 放排。继续水运到新安江,进钱塘,入运河,通江达海。

将车子停在古道下的岭脚村,穿过小溪,我们开始爬古道了,临近乡村的山坡上种植了很多高山蔬菜,正值仲秋,红的辣椒、白的东瓜、黄的南瓜,还有紫红色的扁豆,看见这些无公害的蔬菜,很是羡慕乡村人的生活。随着海拔的增高,依次是茶园和油菜林,过了油菜林便渐入古道。

刚刚上山就发现一块碑刻躺在道路上,碑刻做了石板路,字迹已经被踩得模糊不清,只能读出大概的意思,碑头上面有“禁碑”两个字,时间是道光二年三月,沱川鸣约公具。内容是蓄养道路两旁的杉松等木材,不得入山侵害,否则重罚不究。这里原来属于婺源县沱川乡,新中国成立后,皖赣两省边境部分行政区划以水系分界,进行个别调整,按“婺源诸水皆入鄱阳,惟浙源东水入休达浙”,1949年5月经两省商定,将婺源县的浙东乡划为休宁县管辖。

古道没有想象的荒芜,石阶很完整也平整。过去这里的村民每年农历的七月中旬便会自发地砍草拨路,然几百年的优良传统,与现在的人渐行渐远了,倒是不久前为了开发古道旅游,村里人又集中上山砍了一次草。

爬过几道山梁,古道越来越陡,正午的阳光透过树林洒在石板路,却有一丝丝凉意,高山的静寂,鸟儿的和鸣让人越发感到古道的沧桑。此时古道越来越陡,路随山势盘旋而上,在茫茫林海中穿行,好像没完没了,没有尽头。转过几道弯,眼前豁然明亮起来,在一片茶园远处,一个古亭跃然入眼。亭子依山而建,亭子旁边有清泉而下,在路边形成一个浅池,既能为行人消渴,又能为行人洗尘,因而此亭被村民命名“冷水亭”。

郑板桥行草《骨董诗》轴郑板桥享有诗书画三绝

的美誉,婺源县博物馆有他一帧行草《骨董诗》轴,从中我们可以欣赏他的两绝。该轴为纸本,纵 99.3 厘米,横 75厘米。内容为“举世好骨董,甘为人所欺。千金买书画,百金为装池。缺角古玉印,铜章盘龟螭,乌几砚铜雀,象床烧金蜺,一器一杯斝,按图辨款仪。勾深索远求,到老如狂痴。弟兄起讼狱,朋友生猜疑。方其富贵日,价值千万奇。及其贫贱来,不足换饼粢。我有大古器,世人苦不知。伏羲画八卦,文周孔《系辞》,《洛书》著《洪范》,夏禹传商箕,《东山》《七月》篇 ,斑 驳 何 陆 离 ,是 皆 上 古器,三代即次之。不用一钱

买,满架堆离披。乃其最下者,韩文李杜诗。用以养德性,寿考百岁期。用以治天下,百族归淳熙。大古不肯好,逐逐流俗为。东家宣德炉,西家成化瓷。盲人宝陋物,惟下愚不移。”(文中标点为笔者加)落“板桥郑燮”款,钤 白 文“ 板 桥 ”、“ 扬 州 兴 华人”二印。

作者在诗中用精湛的语言 ,犀 利 的 笔 锋 ,详 尽 的 描写,细致的刻画,对只见骨董不见义的人予以诙谐幽默的讽 刺 。 这 些 活 灵 活 现 的 文字,犹如一幅幅漫画,一见面就被打上深深的烙印。在鞭笞 了 骨 董 拜 物 教 的 现 象 之后,随即笔锋一转,告诉人们自己也藏有“骨董”。它们是灿烂的古代文化,是儒家思想和“韩文李杜诗”,而且都

是“骨董”中的极品。诗文至此我们真正尝到了板桥先生的“绝”活,以致回味无穷。

再看作者的书法,这些“ 六 分 半 书 ”,真 隶 行 草 相参。笔法上如同人们所评价的多“以画入笔”,如“钱”字的末撇,“寿”字的横划等,均形同竹叶;结体上多有夸张,如“ 画 、铜 、狱 ”写 得 偏 扁 ,

“书、角、瓷”写的偏长。通篇字形大小不一,笔力厚重,金石 味 浓 ,方 方 圆 圆 ,正 正 斜斜 ,疏 疏 密 密 ,似“ 乱 石 铺街”,排列穿插的十分灵巧和别致,让人领略了美不胜收的“板桥体”风采。

“骨董”即现在所称的古玩 ,是 文 物 的 重 要 组 成 部分。郑板桥的《骨董诗》如今也成了骨董,这是他留给我们宝贵的精美文化大餐,其

从“骨董”中汲取先人的优秀思想文化成果为我所用的观点,今人仍值得借鉴。徽州人与板桥先生在心灵上非常契合,对其观点早有实践,有黟县宏村乐闲堂的清代楹联为证,“汉瓦当文,延年益寿;秦盘铭篆,贲德尊贤。”

民间档案民间档案

探访古道平鼻岭(一)

杨林湾风景杨林湾风景((汪杨林汪杨林//摄摄))

Recommend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