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2
1 《世界最新癌訊》第二十八輯(二○○九年九月) (一)腫瘤概論 CT Myc RNA CT (二)腦腫瘤暨神經系統腫瘤 FDA (三)頭頸癌、鼻咽癌 EGFR DNA p53 COX-2 VEGF EGFR (四)肺癌 COPD BMI C EGFR-TKIs NSCLC EGFR-TKIs NSCLC 1 NSCLC NSCLC EGFR NSCLC (五)乳腺癌 BRCA D

《世界最新癌訊》第二十八輯(二 九年九月)cancerhongkong.weebly.com/uploads/2/7/4/5/2745581/28.pdf · 2019. 3. 16. · 2 HI ^ G JK 8ï 4×j LM î f # ! 8ï N %F|

  • Upload
    others

  • View
    0

  • Download
    0

Embed Size (px)

Citation preview

Page 1: 《世界最新癌訊》第二十八輯(二 九年九月)cancerhongkong.weebly.com/uploads/2/7/4/5/2745581/28.pdf · 2019. 3. 16. · 2 HI ^ G JK 8ï 4×j LM î f # ! 8ï N %F|

1

《世界最新癌訊》第二十八輯(二○○九年九月)

(一)腫瘤概論 大皰性表皮鬆解症癌變率驚人 華法林不能降低導管源性血栓形成發生率 攝入鈣對婦女有預防癌症作用 多次 CT檢查致癌症危險增加 癌基因Myc的新進展 乳糜瀉人群惡性腫瘤的總發生危險並未增加 心臟移植後並不會增加固體癌的罹患率 癌症引起的睡眠問題跟疼痛、疲勞及憂鬱有關 綠茶可能干擾抗癌藥物療效 分子靶向藥物治療癌症的研發 研究人员发现可破坏肿瘤抑制基因的小 RNA 恩度 CT灌注成像療效評價之專家觀點 腫瘤化學治療耐藥機制新發現 以泛素體系為目標的癌症治療方法 許多患癌女性幼時接受放化治療後生育功能受損

(二)腦腫瘤暨神經系統腫瘤 腦癌源於腦下室區的神經幹細胞 復旦大學發現治療常見腦瘤新路線 影像參數反應圖可早期預測神經膠質瘤預後 FDA批准貝伐單抗用於治療腦多形性膠質細胞瘤 對膠質瘤伴發癲癇患者僅切除腫瘤並不能消除癲癇

(三)頭頸癌、鼻咽癌

EGFR反義 DNA:靶向治療頭頸部鱗癌 復發性頭頸部鱗癌吉非替尼無優勢 頭頸部鱗癌治療的新標準新道路新基礎 同昕生物研製出新型鼻咽癌診斷試劑盒 中方對 2009 版 NCCN 臨床實踐指南中之 NPC 的修改意見 鼻咽癌重組腺病毒 p53基因治療可提高放療的療效 鼻咽癌 COX-2、VEGF和 EGFR的表達與其分期相關 鼻咽癌影像診斷與分期研究的進展

(四)肺癌

COPD是肺癌的獨立危險因素 老年人:新診出疾病促其戒煙減重

BMI與肺癌等疾患死亡率相關性的探討 C反應蛋白水平升高 肺癌等的發病危險增加 低層社會的民眾吸煙會部份增加肺癌危險性 驗尿:吸煙者肺癌危險預測新途徑?

EGFR-TKIs在 NSCLC中的應用 第二代 EGFR-TKIs在 NSCLC中的應用 右側支氣管類癌 1例報道 NSCLC雙藥二線化療療效與毒性齊增長 原發和轉移 NSCLC二者的 EGFR突變有異 個體化時代的晚期 NSCLC治療決策 支氣管鏡的臨床應用:新技術與新設備 支氣管腺樣囊性癌 1 例報道 老年小細胞肺癌的治療現狀 老年非小細胞肺癌的治療現狀

(五)乳腺癌 美國乳腺導管原位癌預防性乳房切除比例上升 BRCA基因檢測的臨床應用與乳腺癌的預防 乳腺癌患者普遍缺乏維生素 D 攝取肉類並不會增加更年期乳腺癌的發生

Page 2: 《世界最新癌訊》第二十八輯(二 九年九月)cancerhongkong.weebly.com/uploads/2/7/4/5/2745581/28.pdf · 2019. 3. 16. · 2 HI ^ G JK 8ï 4×j LM î f # ! 8ï N %F|

泰山公德會–癌研匯析中心

2

妊娠可能會延誤乳腺癌的診治 免疫組化分類對乳腺癌具預後價值 Ⅳ期乳腺癌可選擇單純局部放療 ER 陰性乳腺癌可獲他莫昔芬敏感性 乳腺癌的內分泌治療 乳腺癌局部區域治療的進展 無症狀再發乳腺癌及時治療提高生存率 乳腺癌內分泌治療的研討與共識 Nab-紫杉醇併吉西他濱治療轉移性乳腺癌 乳腺癌手術前的睡眠障礙會引起術後的疼痛

TP53突變 IHC染色引起近半數 BRCA1相關乳腺癌被誤診 乳腺癌預後標誌物:腫瘤轉移微環境密度 BRCA突變攜帶者的MRI±鉬靶 X線攝影

BRCA突變攜帶者更有可能選擇預防性乳房切除

(六)肝膽腫瘤 肝癌發病比率上升 但存活比率也增加 兩標誌物可用於預測肝癌的發生 肝炎病毒感染合併一級親屬罹患肝癌的探討 代謝綜合徵相關的肝癌形態學特殊 獲 SVR丙肝患者仍可能患肝癌 ALT正常的慢性丙肝患者 肝癌危險並不低 《原發性肝癌規範化診治專家共識》(一) 索拉非尼治療肝細胞癌臨床獲益的考證 人 ESC源性肝細胞的分化與移植 血 GGT升高與全因死亡的增加相關 CgA不適合用於篩查 HCC 新血清標誌物可助肝癌早期診治 肝癌超聲診斷及介入治療獲重要進展 《原發性肝癌規範化診治專家共識》(二) 《原發性肝癌規範化診治專家共識》(三) 《原發性肝癌規範化診治專家共識》(四) 肝癌肝移植術後復發的防治 《原發性肝癌規範化診治專家共識》(五) 《原發性肝癌規範化診治專家共識》(六) 《原發性肝癌規範化診治專家共識》(七)之一 《原發性肝癌規範化診治專家共識》(七)之二

(七)食管癌 維生素和礦物質有助於食管癌等的預防 每天一杯紅酒減少巴瑞特氏食道症的危險性 過量飲酒與食管癌發生危險的探討 飲酒顏面潮紅會增加食道癌的危險性 常飲熱茶增加食管癌危險 婦女巴瑞特食道與 BMI有關但跟體重過重無關 進展期食管癌組織類型影響療效 EPA助食管癌患者術後恢復

(八)胃癌 甚麼是胃癌癌前病變? 預防胃癌的「三級四步」序貫預防策略 我國成功研製口服重組 Hp疫苗 胃腸道間質瘤的靶向治療

TPC方案可有效治療轉移性食管胃癌 Hp陰性胃癌患者的預後差 檢測血清黏蛋白水平可協助胃癌診斷 抑癌基因 RUNX3與胃癌的主細胞分化相關

TRAK1/MGb2抗原有望成為診斷胃癌的生物標誌物 MG7Ag和 COX-2助診早期胃癌 1 例報道 推動胃癌規範治療 放大內鏡、窄帶成像和超聲內鏡聯合診斷早期胃癌 1 例報道 對 CT意外發現胃腸道管壁增厚者內鏡檢查很有必要 胃癌在 2009 版 NCCN 指南中之專家視點 肥胖增加胃癌手術的併發症

Page 3: 《世界最新癌訊》第二十八輯(二 九年九月)cancerhongkong.weebly.com/uploads/2/7/4/5/2745581/28.pdf · 2019. 3. 16. · 2 HI ^ G JK 8ï 4×j LM î f # ! 8ï N %F|

《世界最新癌訊》第二十八輯

3

(九)結直腸癌 阿司匹林化學預防結直腸腺瘤的復發 子宮內膜癌患者結直腸癌危險高 維生素 D與結直腸癌的相關性 高解析度 CT 結腸成像檢查晚期結腸腺瘤較敏感 一種新型糞便 DNA檢測法對結直腸腫瘤識別率高

FDG-PET攝影有助於 CRC復發的早期診斷 轉移性結直腸癌聯合靶向治療無益處 結直腸癌存在「淋巴結隱匿性轉移」 輔助化療可用以治療大腸癌 治療結直腸癌前要先查基因 綜合治療模式顯著提高結直腸癌療效 遺傳性非息肉病性結直腸癌 1例報告 RT-PCR法更易發現結腸癌淋巴結轉移 化療對情況比較壞的轉移性大腸癌還是有益的 結腸癌在 2009版 NCCN指南中之專家視

(十)胰臟癌 胰腺癌患者肥胖增加轉移危險 有五種生活型態可能與胰臟癌的發生率有關

(十一)前列腺癌 5α還原酶抑制劑化學預防前列腺癌 Phytomedicines可防前列腺癌 營養補充劑預防前列腺癌的探討 維生素 D與前列腺癌的關係待定 肌氨酸可能是比 PSA 更好的前列腺癌標誌物

CTC 計數變化是 CRPC患者最有價值的生存預測因素 磁共振彌散成像技術降低前列腺癌漏診率 前列腺癌的憂鬱症可能跟太早使用 ADT有關 前列腺癌領域的最新進展 新抗雄激素有希望成為抗晩期前列腺癌新藥 硒和維生素 E影響前列腺癌基因表達 年輕人的前列腺癌預後不佳

(十二)睾丸癌 男性不育因素增加睾丸癌危險

(十三)膀胱癌

Aspirin減少淺表性膀胱癌再復發的危險 腹腔鏡膀胱根治性手術

(十四)腎癌 遺傳學改變可預測腎透明細胞癌預後 轉移性腎癌的治療 腫瘤診治中相關腎功能損害的交流 管忠震教授談轉移性腎細胞癌的靶向治療 FDG PET能有效追蹤腎癌高危險群的病人 舒尼替尼在腎細胞癌靶向治療中的應用

(十五)子宮頸癌及子宮內膜癌

50 歲的女性還是有發生子宮頸癌的危險

檢測 HPV18與預測宮頸癌的探討 服用排卵劑會增加子宮內膜癌等癌症的危險性 子宮內膜癌遠隔轉移 1例報道 早期子宮內膜癌盆腔淋巴結清掃術和輔助放療無額外益處 研究證實年輕子宮內膜癌患者能否保留卵巢 放療相關子宮內膜癌不容忽視

(十六)卵巢癌及其他婦科惡性腫瘤

Page 4: 《世界最新癌訊》第二十八輯(二 九年九月)cancerhongkong.weebly.com/uploads/2/7/4/5/2745581/28.pdf · 2019. 3. 16. · 2 HI ^ G JK 8ï 4×j LM î f # ! 8ï N %F|

泰山公德會–癌研匯析中心

4

生育藥物不增加卵巢癌危險 預防性輸卵管卵巢切除降低卵巢及乳腺癌風險

Nab-紫杉醇治療復發性卵巢癌、腹膜癌或輸卵管癌 對 BRCA突變攜帶者卵巢癌篩查的探討 卵巢上皮癌與生育功能的保護 與只罹患卵巢癌者相比,卵巢癌伴子宮內膜癌者預後好 腹腔化療中加入靜注聚乙二醇脂質體多柔比星對晚期卵巢癌價值有限 卵巢惡性生殖細胞腫瘤與生育功能 妊娠滋養細胞腫瘤與保留生育功能

(十七)白血病 維甲酸併三氧化二砷治療 APL預後更好 向世界闡述中國白血病研究成果 成功治療妊娠合併白血病 1 例報道 慢性淋巴細胞白血病的治療

(十八)惡性淋巴瘤 被套細胞淋巴瘤有時候是可以「等著看」 淋巴瘤診療中 PET應用的探討 原發皮膚 B細胞淋巴瘤的治療 原發性雙側腎上腺非霍奇金淋巴瘤 1 例報告

Rituximab維持治療改善濾泡性淋巴瘤之整體存活

(十九)骨髓瘤 阿紮胞苷改善 MDS高危者的總生存

(二十)黑色素瘤 激素增加皮膚黑色素瘤危險 易患黑色素瘤的六種危險因素 咖啡因可以預防紫外線傷害所致的皮膚癌 表皮黑色素瘤生物標誌物獲鑒定

((((一一一一))))腫瘤概論腫瘤概論腫瘤概論腫瘤概論::::

病因與預防-

大皰性表皮鬆解症癌變率驚人大皰性表皮鬆解症癌變率驚人大皰性表皮鬆解症癌變率驚人大皰性表皮鬆解症癌變率驚人 J Am Acad Dermatol. 2009 Feb;60(2):203-11. Epub 2008 Nov 20

http://www.ncbi.nlm.nih.gov/pubmed/19026465?ordinalpos=1&i_Results.Pubmed_RVDocSum 通過對美國國立大皰性表皮鬆解症(EB)登記資料庫中 3,280例患者的分析,美國學者 Dr. JD Fine等最近發現,90.1%的阿洛波-西門子(Hallopeau-Siemens)型營養不良型 EB 患者在 55 歲之前罹患鱗狀細胞癌(SCC),更有 78.7%的患者死於 SCC轉移。 研究者認為,如此高的癌變率和死亡率提示其癌變機制異於普通人群。

Page 5: 《世界最新癌訊》第二十八輯(二 九年九月)cancerhongkong.weebly.com/uploads/2/7/4/5/2745581/28.pdf · 2019. 3. 16. · 2 HI ^ G JK 8ï 4×j LM î f # ! 8ï N %F|

《世界最新癌訊》第二十八輯

5

華法林不能降低導管源性血栓形成發生率華法林不能降低導管源性血栓形成發生率華法林不能降低導管源性血栓形成發生率華法林不能降低導管源性血栓形成發生率 Lancet. 2009 Feb 14;373(9663):567-74

http://www.ncbi.nlm.nih.gov/pubmed/19217991?ordinalpos=1&i_Results.Pubmed_RVDocSum 最近,英國伯明翰大學癌症研究所的學者 Dr. AM Young等報告了在 1,590例留置中心靜脈導管(CVC)的症症患者中進行的一項開放性隨機對照研究。結果:華法林不能降低導管源性血栓形成發生率,也無生存益處。

攝入鈣對婦女有預防癌症作用攝入鈣對婦女有預防癌症作用攝入鈣對婦女有預防癌症作用攝入鈣對婦女有預防癌症作用 Arch Intern Med. 2009 Feb 23;169(4):391-401

http://www.ncbi.nlm.nih.gov/pubmed/19237724?ordinalpos=9&i_Results.Pubmed_RVDocSum 最近,美國國立癌症研究所的學者 Dr. Y Park等用食物頻率問卷調查鈣攝入與癌症發病的關係。結果在平均 7年隨訪期間,有 36,965例男性和 16,605例女性被診斷為癌症。 分析表明,鈣攝入與男性總癌症發病率無關;但與女性總癌症發病率呈非線性相關,即每日攝入鈣 1,300mg以內時,鈣攝入量增加與癌症危險減少相關,鈣攝入量超過 1,300 mg/d時癌症危險不再降低。鈣攝入也與男女性消化系統癌症發生的危險呈負相關。

多次多次多次多次 CT 檢查致癌症危險增加檢查致癌症危險增加檢查致癌症危險增加檢查致癌症危險增加 Radiology. 2009 Apr;251(1):175-84

http://www.ncbi.nlm.nih.gov/pubmed/19332852?ordinalpos=1&i_Results.Pubmed_RVDocSum 最近,波士頓 Brigham and Women's醫院 Dr. A Sodickson等報告對超過 3萬例患者的調查結果,再次警示人們,CT輻射劑量及其相應危害可隨著檢查次數增加而累積。這 31,462例患者在過去22年內共接受了 190,712次 CT掃描。其中約 33%的患者接受了 5次或以上 CT掃描,5%的患者接受了 22~132次的 CT掃描。總體來說,15%的患者累積輻射劑量超過 100mSv,4%的患者輻射劑量是 250~1,375mSv。調查中 7%的患者癌症危險比美國平均水平增加 1%,對於接受輻射劑量最大的患者(1%),其癌症危險比平均水平增加 12%。

癌基因癌基因癌基因癌基因 Myc 的新進展的新進展的新進展的新進展 Nature. 2009 Apr 9;458(7239):762-5. Epub 2009 Feb 15

http://www.ncbi.nlm.nih.gov/pubmed/19219026?ordinalpos=1&i_Results.Pubmed_RVDocSum 最近,美國 Johns Hopkins大學醫學院的研究者Dr. CV Dang等對癌細胞瓦氏效應(Warburg effect)的研究又取得新的進展,瓦氏效應的理論,是認為癌細胞的生長速度遠大於正常細胞的原因來自於能量的來源差別。癌細胞會偏向使用糖解作用取代一般正常細胞的有氧迴圈,所以癌細胞使用粒線體的方式與正常細胞就會有所不同。這樣的現象也引起研究者的好奇,是否能借由導引細胞恢復正常有氧迴圈,切斷癌細胞的能量供應來阻止癌細胞生長,所以粒線體以及調控有氧迴圈與糖解作用間的過程也一直是癌症研究的重要問題。 在癌細胞的代謝過程中,穀氨酰胺的同系物是代謝產生 ATP和乳酸的重要組份,大量的穀氨酰胺會被運輸到癌細胞中促進癌細胞增殖、促進生物合成、促進碳迴圈,然而穀氨酰胺的代謝調節機制一直不明。 在本研究中,CV Dang等發現 c-Myc原癌基因是促進癌細胞穀氨酰胺代謝的主要轉錄因數。c-Myc基因是 myc 基因家族的重要成員之一,c-Myc 基因既是一種可易位基因,又是一種多種物質調節的可調節基因,也是一種可使細胞無限增殖,促進細胞分裂的基因,myc 基因參予細胞凋零,c-Myc 基因與多種腫瘤發生發展有關。

c-Myc 主要通過抑制 miR-23a/b來行穀氨酰胺酶的表達以及增強穀氨酰胺的代謝迴圈。這一研究結果揭示了 c-Myc與 miRNAs、穀氨酰胺代謝、能量代謝間的調節功能。

乳糜瀉人群惡性腫瘤的總發生危險並未增加乳糜瀉人群惡性腫瘤的總發生危險並未增加乳糜瀉人群惡性腫瘤的總發生危險並未增加乳糜瀉人群惡性腫瘤的總發生危險並未增加 Gut. 2009 May;58(5):643-7. Epub 2008 Oct 13

Page 6: 《世界最新癌訊》第二十八輯(二 九年九月)cancerhongkong.weebly.com/uploads/2/7/4/5/2745581/28.pdf · 2019. 3. 16. · 2 HI ^ G JK 8ï 4×j LM î f # ! 8ï N %F|

泰山公德會–癌研匯析中心

6

http://www.ncbi.nlm.nih.gov/pubmed/18852259?ordinalpos=2&i_Results.Pubmed_RVDocSum

乳糜瀉(coeliac disease)與惡性腫瘤的相關性已經明確。芬蘭 Tampere大學醫學院兒科研中心的 Dr. S Lohi等,最近進行的研究(n=8,000)表明,有乳糜瀉證據(乳糜瀉抗體陽性)而未被發現的患者,其惡性腫瘤的總發生危險並未增加,因此研究者認為,不需要通過大規模篩查使乳糜瀉診斷提前。

心臟移植後並不會增加固體癌的罹患率心臟移植後並不會增加固體癌的罹患率心臟移植後並不會增加固體癌的罹患率心臟移植後並不會增加固體癌的罹患率 Am J Cardiol 2009;103:562-566 http://www.oncolink.upenn.edu/resources/article.cfm?c=3&s=23&Year=2009&Month=3&id=16104

器官移植或骨髓移植後存活的時間越久,得到其他癌症的機會就越高,主要是因為這些

病人在手術後必須長期接受免疫抑制的療法,身體的免疫機能可能被抑制所以容易產生

癌症。最近美國紐約 Columbia大學的 Dr. Donna Mancini等所作的研究,追蹤了 851名心

臟移植的病人,經過平均 64 個月的追蹤,發現有 8.5%的病患罹患了固體癌,主要是前

列腺癌、肺癌及乳腺癌。這些前列腺癌與肺癌是美國癌症發生率第一位跟第二位,乳腺

癌則是女性發生率第一位,也就是說心臟移植後發生的癌症與美國最容易發生的癌症相

同,他們也做了發生率的比較,發現這些人的癌症發生率跟一般人並沒有差異。他們還

發現固體癌容易發生跟病毒感染有關,如子宮頸癌,另外,移植時的年齡較大也比較容

易產生固體癌,但是整體來說,心臟移植後並沒有增加固體癌發生的比例。

癌症引起的睡眠問題跟疼痛癌症引起的睡眠問題跟疼痛癌症引起的睡眠問題跟疼痛癌症引起的睡眠問題跟疼痛、、、、疲勞及憂鬱有關疲勞及憂鬱有關疲勞及憂鬱有關疲勞及憂鬱有關 J Clin Sleep Med 2009;5:132-136

http://www.oncolink.upenn.edu/resources/article.cfm?c=3&s=8&ss=23&Year=2009&Month=4&id=16205

癌症病患常常晚上睡眠不佳。最近,美國田納西州腫瘤研究網絡促進會 Dr. Edward J. Stepanski 等所做的研究發現是跟全身倦怠感、疼痛、憂鬱有關。他們一共調查 11,000 名

癌症病患,有一半以上的病人都在抱怨睡眠品質不好,有 26%的病患會引起中等及嚴重

度的睡眠障礙,尤其比較容易發生在年輕人身上。由全身倦怠感、疼痛、憂鬱等引起的

睡眠障礙,其中最主要的還是疲勞的全身倦怠感,引起病患的情緒不穩,發生憂鬱,然

後影響睡眠及生理上的疼痛。Dr. Stepanski 強調如果癌症病人抱怨全身倦怠感,這是一個重要的臨床徵兆,一定要治療病患的全身倦怠感、改善憂鬱,才能改善睡眠品質;同

時對病人的疼痛也要盡可能減輕才能改善疲勞,才不會加重憂鬱的發生,也可以讓睡眠

品質恢復。

診斷與治療-

綠茶可能干擾抗癌藥物療效綠茶可能干擾抗癌藥物療效綠茶可能干擾抗癌藥物療效綠茶可能干擾抗癌藥物療效 Blood. 2009 Feb 3. [Epub ahead of print]

http://www.ncbi.nlm.nih.gov/pubmed/19190249?ordinalpos=1&i_Results.Pubmed_RVDocSum 人們普遍認為綠茶有諸多健康益處,但美國南加州大學洛杉磯 Keck醫學院 Dr. EB Golden等,最近的一項動物體內及體外試驗發現,綠茶有可能對抗癌藥物的療效產生不良影響。該動物試驗證實,綠茶提取物(EGCG)可直接作用於抗腫瘤藥物 Bortezomib(Velcade)從而阻滯其抑制蛋白酶體的功能。研究者認為,接受 Bortezomib 抗腫瘤治療的患者可能應禁飲綠茶。

分子靶向藥物治療癌症的研發分子靶向藥物治療癌症的研發分子靶向藥物治療癌症的研發分子靶向藥物治療癌症的研發 http://www.bufotanine.com/html/0910/44e5.html 目前,全球分子靶向藥物的研發正如火如荼,僅在治療非小細胞肺癌(NSCLC)方面,全球就有 100 個在研的分子靶向藥物,其中 15%正處於Ⅲ期臨床試驗。 日前,同濟大學上海市肺科醫院腫瘤科主任周彩存教授介紹說,分子靶向藥物具有作用靶點明

Page 7: 《世界最新癌訊》第二十八輯(二 九年九月)cancerhongkong.weebly.com/uploads/2/7/4/5/2745581/28.pdf · 2019. 3. 16. · 2 HI ^ G JK 8ï 4×j LM î f # ! 8ï N %F|

《世界最新癌訊》第二十八輯

7

確、療效較好、毒副作用相對較低的特點,對於治療期間具有基因突變的癌症病人的生存期和生存質量都具有非常大的作用。而且,世界衛生組織(WHO)針對腫瘤的定義已經發生了改變,即腫瘤是一種長期的慢性疾病。這使未來的腫瘤治療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因此,能夠使病人大大提高生存質量的分子靶向藥物就被越來越廣大的患者接受。 已上市的分子靶向藥物主要集中在惡性腫瘤治療領域,其良好的前景與癌症越來越高發不無關係。WHO 官員在 2009年初於美國亞特蘭大市召開的國際腫瘤學年會上提出警告說,到 2010年癌症將取代心血管病成為世界死亡人數最多的疾病。據 WHO 的統計數位顯示,2007 年全球新確診的腫瘤病人多達 1,200萬人,而過去幾年全球每年死於癌症的病人高達 700萬人以上。這一數字已與死於急性心血管病的人數非常接近。 雖然分子靶向治療藥物療效確切,但目前多數國家僅僅批准其用於傳統化療失敗後的二三線治療。製藥公司正在忙於進行國際多中心臨床試驗,力圖將分子靶向藥物推往臨床一線治療。靶向治療藥物臨床試驗正進行得如火如荼,以第一個具有生存優勢的抗新生血管生成靶向抗體貝伐單抗為例,在歐洲,貝伐單抗越來越多地用於 NSCLC 和腎細胞癌治療;在獲得美國 FDA的加速批准後,貝伐單抗對於轉移性 NSCLC和轉移性乳腺癌治療的運用得到擴大;在日本,貝伐單抗被批准用於轉移性結直腸癌治療。目前,貝伐單抗的全球研發專案包括 450 項以上臨床試驗,約 40,000名患者參與,涉及 30 多種腫瘤。卵巢癌、前列腺癌和胃癌等疾病治療的Ⅲ期研究結果計劃將在未來兩年中發表。 目前在中國臨床使用的抗腫瘤分子靶向藥物有 7 個:貝伐單抗(Avastin)、格列衛(Gleevic)、特羅凱(厄洛替尼,Taceva)、易瑞沙(Irresa)、索坦(Sutent)、多吉美(Nexavar)、恩度(endu),主要治療 NSCLC、肝癌、乳腺癌、晚期轉移性腎癌、胃腸間質瘤等。

研究人員發現可破壞腫瘤抑制基因的小研究人員發現可破壞腫瘤抑制基因的小研究人員發現可破壞腫瘤抑制基因的小研究人員發現可破壞腫瘤抑制基因的小 RNA Genes Dev. 2009 Mar 17. [Epub ahead of print]

http://www.ncbi.nlm.nih.gov/pubmed/19293287?ordinalpos=1&i_Results.Pubmed_RVDocSum 最近,美國和新加坡國立大學的研究人員 Dr. B Zhou等發表的一項研究報告稱,他們發現了可破壞腫瘤抑制基因 p53活性的一小段 RNA(即小 RNA)。此項研究結果將對癌症診斷和治療產生重要影響,這一發現的意義還在於再次突出了小 RNA研究與人體醫學的許多分支,如癌症學和再生醫學的相關性和重要性。儘管研究人員之前就曾發現其他基因和小 RNA也能調控 p53 基因的活性,不過這種調控是間接的,而此次研究人員首次證明了小 RNA可直接影響 p53 基因。 為了瞭解小 RNA是否直接影響 p53 基因,研究人員搜尋了與兩個資料庫中已知小 RNA相匹配的任何位點的 p53 基因。在人類、斑馬魚和其他許多脊椎動物中,只有小 RNA125b 具有 p53 基因的目標位點。研究人員測試了小 RNA125b對表達 p53 基因的一些細胞類型(包括人類神經細胞和肺細胞)的反應。當研究人員降低了細胞內小 RNA125b的數量時,p53 基因水平和細胞凋亡數量都有所上升;反之,增加小 RNA125b的數量則會降低 p53 基因水平和細胞凋亡數量。 為了確認小 RNA125b在正在發育階段生物體內的類似作用,研究人員利用斑馬魚胚胎展開了實驗。實驗證明,當降低胚胎中的小 RNA125b水平時,細胞的 p53 基因水平和凋亡數均有所上升。 研究人員表示,將這些資料放在一起,p53 基因就成了小 RNA125b的一個主要目標。大多數小RNA 都有多個目標,但在極少數情況下,一個小 RNA只有一個主要目標,小 RNA125b就是其中之一。

恩度恩度恩度恩度 CT 灌注成像療效評價灌注成像療效評價灌注成像療效評價灌注成像療效評價之專家觀點之專家觀點之專家觀點之專家觀點 http://www.cmt.com.cn/article/090326/a090326a1601.htm 重組人血管內皮抑制素 CT灌注成像療效評價專家研討會日前在南京舉行。研討會特邀請東南大學附屬中大醫院滕皋軍教授擔任會議主席,來自來自全國各地的主要影像科專家和臨床腫瘤學專家彙聚一堂,深入探討了 CT灌注成像技術評價恩度臨床療效的可行性。 東南大學附屬中大醫院的靳激揚教授介紹了恩度在部分實體瘤應用的 CT 灌注成像臨床研究前期結果。他們設計並開展了一項前瞻性隨機對照臨床研究,以評價骨與軟組織腫瘤抗腫瘤血管生成治療的療效。評價方法包括影像學評價、病理學評價及臨床評價。初步研究納入 15例患者。

Page 8: 《世界最新癌訊》第二十八輯(二 九年九月)cancerhongkong.weebly.com/uploads/2/7/4/5/2745581/28.pdf · 2019. 3. 16. · 2 HI ^ G JK 8ï 4×j LM î f # ! 8ï N %F|

泰山公德會–癌研匯析中心

8

基線期進行 64層 CT檢查,隨機分組後,9例患者接受 HDMAP(甲氨蝶呤、多柔比星、順鉑)聯合恩度治療,6例患者僅接受 HDMAP化療,治療結束後再行 64層 CT檢查。初步結果顯示,治療後恩度聯合化療組的腫瘤體積有明顯改善趨勢,但在血管功能指標方面尚無規律性。由於腫瘤新生血管形成複雜,此過程並無明顯規律性,病灶局部灌注參數如何改變仍需要進一步研究認證。 南京明基醫院周丹醫師和東南大學臨床醫學院滕皋軍教授的報告說,目前,血管生成抑制劑已經成為腫瘤治療新手段。在肝癌治療中,肝動脈化療栓塞(TACE)已成為非手術治療的首選方法。將血管生成抑制劑與碘化油混合後行肝動脈栓塞, 一方面可通過血管生成抑制劑間接抑制癌細胞的生長,另一方面可利用碘化油直接阻斷癌組織的供血動脈而使其缺血死亡。他們的研究結果說明,在建立一個一致的標準的後處理方法基礎上,肝癌的動態 CT灌注成像具有較好的可重複性。 天津醫科大學附屬腫瘤醫院李凱教授在一項恩度聯合化療治療非小細胞肺癌的臨床觀察中,他們對恩度聯合化療組部分患者進行了 CT灌注成像的功能評價,發現一例典型病例治療 2 個週期後,腫瘤體積雖無明顯變化,但腫瘤內部血供減少,腫瘤小結節也減少;治療 4 個週期後,腫瘤血供減少,腫瘤體積也減小,小結節消失;治療 5 個週期後療效仍保持。 研討會的總結說,將這些成果整合成完整的療效評價體系,必將極大促進臨床開展腫瘤抗血管生成的治療。

腫瘤化學治療耐藥機制新發現腫瘤化學治療耐藥機制新發現腫瘤化學治療耐藥機制新發現腫瘤化學治療耐藥機制新發現 Cancer Res. 2009 Jan 15;69(2):492-500

http://www.ncbi.nlm.nih.gov/pubmed/19147562?ordinalpos=14&i_Results.Pubmed_RVDocSum 最近,我國學者 Dr. JX Wang等日前通過一個腫瘤耐藥的細胞模型,發現帶有 caspase募集功能域的凋亡抑制因數(ARC),可抑制線粒體分裂蛋白 Drp1在線粒體的蓄積,進而抑制線粒體分裂,促進耐藥發生。 目前腫瘤化學治療耐藥的機制還未被完全闡明。ARC是一種內源性的抗凋亡蛋白,研究者發現,ARC可通過抑制由 Drp1 介導的線粒體分裂而促進腫瘤耐藥的發生。研究者還發現 Hela細胞和人胃癌 SGC7901細胞都有較高水準的 ARC表達。小劑量多柔比星(Doxorubicin)可誘導這兩種細胞發生少量凋亡。反之,利用 RNA 干擾技術下調 ARC 的表達後,同樣小劑量的多柔比星可以顯著誘導兩種細胞的凋亡。這些結果提示 ARC可介導腫瘤細胞對多柔比星的耐藥。 線粒體分裂與凋亡的觸發密切相關,研究者探討了 ARC拮抗多柔比星誘導腫瘤細胞凋亡的分子機制,發現多柔比星誘導的線粒體分裂可被 ARC 所抑制。這提示 Drp1 可以在線粒體蓄積並介導多柔比星誘導的線粒體分裂過程,而 ARC能夠阻止 Drp1在線粒體的蓄積。 研究者還發現,PUMA分子有助於 Drp1在線粒體的蓄積,ARC通過直接與 PUMA結合而抑制Drp1在線粒體的蓄積。

以泛素體系為目標的癌症治療方法以泛素體系為目標的癌症治療方法以泛素體系為目標的癌症治療方法以泛素體系為目標的癌症治療方法 Nature. 2009 Apr 9;458(7239):732-6

http://www.ncbi.nlm.nih.gov/pubmed/19360080?ordinalpos=1&i_Results.Pubmed_RVDocSum 「泛素-蛋白酶體」體系對細胞內蛋白進行標記,以將其降解。這是很多細胞功能的調控機制構成部分,其中一些功能與癌症有關。現在,蛋白酶體抑制因數正在成為抗腫瘤藥物。美國Massachusetts 的學者 Dr. TA Soucy等人報告了有關MLN4924的一項研究,發現它是「NEDD8-激發酶」(NAE)的一個小分子抑制因數。NAE 調控一種亞型「泛素連接酶」(cullin-RING)的活性,後者又控制各種不同細胞蛋白的降解。

MLN4924在小鼠癌症模型中誘導癌細胞死亡和產生抗腫瘤活性。

許多患癌女性幼時接受放化治療後生育功能受損許多患癌女性幼時接受放化治療後生育功能受損許多患癌女性幼時接受放化治療後生育功能受損許多患癌女性幼時接受放化治療後生育功能受損 J Clin Oncol. 2009 Apr 13. [Epub ahead of print]

http://www.oncolink.upenn.edu/resources/article.cfm?c=3&s=23&Year=2009&Month=4&id=16173

Page 9: 《世界最新癌訊》第二十八輯(二 九年九月)cancerhongkong.weebly.com/uploads/2/7/4/5/2745581/28.pdf · 2019. 3. 16. · 2 HI ^ G JK 8ï 4×j LM î f # ! 8ï N %F|

《世界最新癌訊》第二十八輯

9

最近,美國田納西州Memphis,St Jude 兒童醫院的 Dr. Daniel M. Green等追蹤了 5,149名

幼年時罹患癌症的婦女與 1,441名她們沒有得到癌症的姊妹來作問卷調查,年齡是在 15

歲到 44 歲,這些婦女有接受過化學治療、放射治療包括卵巢、丘腦下部、腦下垂體等器

官。他們發現如果丘腦下部/腦下垂體接受放射治療超過 30Gy,會增加危險係數 0.61

的懷孕機率;如果卵巢/子宮接受 5~10Gy的話,會增加 0.56。而對於一些使用烷基化

物類會增加危險係數 0.72。

總之,女性如果小時候因為癌症的關係而接受過放化療,確實有的病患有 20%減少懷孕

之機率,所以在接受放化學治療時醫師必須要讓病患及家屬瞭解後遺症。

((((二二二二))))腦腫瘤及神經系統腫瘤腦腫瘤及神經系統腫瘤腦腫瘤及神經系統腫瘤腦腫瘤及神經系統腫瘤::::

病因與預防-

腦癌源於腦下室區的神經幹細胞腦癌源於腦下室區的神經幹細胞腦癌源於腦下室區的神經幹細胞腦癌源於腦下室區的神經幹細胞 http://www.bufotanine.com/html/0923/45cb.html 據美國密歇根大學醫學院醫學院的一個研究小組最近的一項研究,發現腦癌與大腦神經幹細胞中的腫瘤抑制基因 p53缺陷有關。 研究稱,研究人員首次發現,惡性膠質瘤可能源於位於在腦下室區(SVZ)的神經幹細胞;在試驗小鼠身上,神經幹細胞巢內的幹細胞會製造很多具有專門用途的神經細胞並釋放出去。而腫瘤抑制基因 p53的突變使得神經幹細胞和它製造的神經細胞一樣出現轉移,從而誘發腦瘤。 惡性膠質瘤,也稱為多形性膠質母細胞瘤,是一種非常難以治療的癌症。目前幾乎所有的治療方法,包括手術、放療和化療,都不太有效,其死亡率在 20 多年來一直未有改觀。科學家最近發現,某些基因和細胞的作用途徑在惡性膠質瘤中被改變,其中最關鍵的變化就包括 p53 基因突變。但科學家一直不知道是什麼類型細胞的 p53缺陷促成腦細胞發生癌變。 該研究小組採用中樞神經系統具有 p53 變異的小鼠進行了一系列試驗。他們發現,這些小鼠中大多數得了惡性腦腫瘤,腫瘤細胞中都出現了 p53 變異。該發現將有助於對惡性膠質瘤進行及時有效的早期篩查,無疑會提高治療的成功幾率。這個發現也會有助於改善治療手段,降低此種癌症患者的死亡率。如果人類的惡性膠質瘤同小鼠一樣源於腦下室區的神經幹細胞,就必須在早期的診斷和治療階段更多地關注幹細胞巢,如同對待腫瘤一樣對待它,進行有針對性的直接治療,以消除癌症源並防止它死灰復燃。

診斷與治療-

復旦大學發現治療常見腦瘤新路線復旦大學發現治療常見腦瘤新路線復旦大學發現治療常見腦瘤新路線復旦大學發現治療常見腦瘤新路線 http://www.bufotanine.com/html/0915/bd0n.html 神經膠質瘤約占所有顱內腫瘤 40%,這一常見惡性瘤有望找到新療法。復旦大學最近宣佈,該大學的分子細胞生物學研究室(復旦MCB),包括熊躍等研究人員僅用了半年時間,就在國際科研激烈競爭中最先破解難題,發現癌變分子機理並找到抑制成分。並在國際頂級學刊《科學》發表了這一重要成果,獲得高度評價。 神經膠質瘤具有「三高一低」特點,即發病率、復發率、死亡率均高,但治癒率低。因神經膠質瘤屬於侵潤性生長,與腦組織無明顯分界,難以全部切除,通過傳統手術無法有效治癒。同時,現有腫瘤藥物和放療多針對生長期細胞,對處於靜止狀態的神經膠質瘤幹癌細胞卻無能為力。目前,侵潤性極強的神經膠質瘤治療始終沒有取得突破性發展。 據介紹,美國科學家於去年 10月在《科學》雜誌發表論文,發現惡性膠質瘤有一個發生突變的基因「IDH1」(異檸檬酸脫氫酶 1 發生突變),這一結論迅速在全球多個實驗室的大量腫瘤樣品中被證實。研究表明,IDH1 基因突變在繼發性神經膠質瘤中的突變概率高達 75%以上,很可能 IDH1 基因就是神經膠質瘤潛在的診療指標和靶標。但實現靶向治療的關鍵是發現 IDH1 基因突變如何促進腫瘤生長,這一分子機理正是復旦MCB這次破解的難題。 分子機理明確後,研究人員「對症下藥」又繼而發現:一種體內代謝物“αKG 類似物”可有效抑制神經膠質瘤細胞增長,其他許多腫瘤生長均有遏制作用。專家介紹,這種「αKG 類似物」是

Page 10: 《世界最新癌訊》第二十八輯(二 九年九月)cancerhongkong.weebly.com/uploads/2/7/4/5/2745581/28.pdf · 2019. 3. 16. · 2 HI ^ G JK 8ï 4×j LM î f # ! 8ï N %F|

泰山公德會–癌研匯析中心

10

從人體自身細胞內的代謝物改良而來,可能無毒副作用和排斥現象,又極易進入細胞,有望較快用於臨床。 復旦的這一成果初步探明了基因突變促進神經膠質瘤生長的分子機理,找到了遏制腫瘤生長的有效代謝物,為神經膠質瘤及其他腫瘤的治療帶來新的曙光,可能使「三高一低」實現逆轉。

影像參數反應圖可早期預測神經膠質瘤預後影像參數反應圖可早期預測神經膠質瘤預後影像參數反應圖可早期預測神經膠質瘤預後影像參數反應圖可早期預測神經膠質瘤預後 Nat Med. 2009 Apr 19. [Epub ahead of print]

http://www.ncbi.nlm.nih.gov/pubmed/19377487?ordinalpos=1&i.Results.Pubmed_RVDocSum 最近, 美國Michigan大學 Dr. CJ Galbán等者對 44例高分級神經膠質瘤(glioma)患者在治療前及治療後 1 周和 3 周時的相對腦血容量(rCBV)和相對腦血流量(rCBF)進行分析,發現 rCBV和 rCBF的變化均不能預測患者預後,而基於參數反應圖(PRM)的區域性反應評價對患者生存率有較高的預測作用。

對膠質瘤伴發癲癇患者僅切除腫瘤並不能消除癲癇對膠質瘤伴發癲癇患者僅切除腫瘤並不能消除癲癇對膠質瘤伴發癲癇患者僅切除腫瘤並不能消除癲癇對膠質瘤伴發癲癇患者僅切除腫瘤並不能消除癲癇 http://www.cmt.com.cn/article/090507/a090507a0406.htm 最近,鄭州大學第五附屬醫院腦外科王新軍教授等,對 96例腦膠質瘤伴發癲癇患者的隨訪發現,致癇灶與腫瘤並不完全同源,切除腫瘤的同時,需精確定位致癇灶及其範圍,並以微創方法予以切除。 該 96例臨床上以癲癇為首發症狀的膠質瘤患者經影像學和電生理學檢查,並在術中對腦電再次定位,對腫瘤和癲癇灶同時切除。 臨床觀察表明,致癇灶好發於額葉、枕葉最少見。癲癇灶與腫瘤的關係:位於同一部位者 39例、位於近旁者 26例、位於腫瘤遠隔部位(>2 cm)17例;檢測不到致癇灶者 14例。對全部患者的隨訪結果顯示,致癇灶與腫瘤並不完全同源,切除腫瘤後仍有半數以上患者有癲癇發作。王教授提醒,醫師在開顱切除腫瘤的同時必須明確致癇灶的位置和範圍,一併予以切除,才能達到良好的手術效果。

FDA 批准貝伐單抗用於治療腦多形性膠質細胞瘤批准貝伐單抗用於治療腦多形性膠質細胞瘤批准貝伐單抗用於治療腦多形性膠質細胞瘤批准貝伐單抗用於治療腦多形性膠質細胞瘤 近日,美國食品藥品管理局(FDA)批准貝伐單抗(bevacizumab),商品名 Avastin(阿瓦斯丁)用於在常規治療條件下病情仍繼續惡化的多形性膠質細胞瘤(glioblastoma multiforme,GBM)患者,GBM是惡性腦瘤的一種。

GBM 發病快,入侵腦部組織並影響身體活動和精神狀況。在美國每年約有 6,700 人患病。該病症經過最初的手術、放射、以及/或者化學治療後往往容易復發。

FDA 表示,GBM 對現有的常規療法有很強的耐受性,這也是目前 GBM 治療中面臨的挑戰,Avastin為對其他藥物不應答的進行性 GBM患者提供了新的治療選擇。 兩項臨床試驗顯示,約 25%的患者對該藥敏感,平均反應時間為 4 個月。Avastin最嚴重的不良反應為胃腸穿孔、傷口併發症、出血、血凝,在某些情況下,甚至導致死亡。其他嚴重不良反應有血壓升高、神經系統干擾,視力模糊、白細胞數量減少、感染、中風、心肌梗死以及腎損傷。最常見的不良反應是:鼻腔出血、頭痛、高血壓、流鼻涕、蛋白尿、味覺變化、皮膚乾燥、直腸出血、多淚、剝落性皮炎。

((((三三三三))))頭頸癌頭頸癌頭頸癌頭頸癌、、、、鼻咽癌鼻咽癌鼻咽癌鼻咽癌::::

診斷與治療-

EGFR 反義反義反義反義 DNA::::靶向治療頭頸部鱗癌靶向治療頭頸部鱗癌靶向治療頭頸部鱗癌靶向治療頭頸部鱗癌 J Clin Oncol. 2009 Mar 10;27(8):1235-42. Epub 2009 Feb 9

http://www.oncolink.org/resources/article.cfm?c=3&s=8&ss=23&Year=2009&Month=2&id=16038 最近,美國匹茲堡大學醫學中心 Dr. Jennifer R. Grandis等開展的Ⅰ期臨床試驗顯示,在接受表皮生長因數受體(EGFR)反義基因腫瘤內直接注射的 17例頭頸部鱗癌患者中,7例(41%)得到疾病控制(完全緩解+部分緩解+疾病穩定),至中位疾病進展時間達 6.5 個月。

Page 11: 《世界最新癌訊》第二十八輯(二 九年九月)cancerhongkong.weebly.com/uploads/2/7/4/5/2745581/28.pdf · 2019. 3. 16. · 2 HI ^ G JK 8ï 4×j LM î f # ! 8ï N %F|

《世界最新癌訊》第二十八輯

11

復發性頭頸部鱗癌吉非替尼無優勢復發性頭頸部鱗癌吉非替尼無優勢復發性頭頸部鱗癌吉非替尼無優勢復發性頭頸部鱗癌吉非替尼無優勢 J Clin Oncol. 2009 Mar 16. [Epub ahead of print]

http://www.ncbi.nlm.nih.gov/pubmed/19289630?ordinalpos=78&iResults.Pubmed_RVDocSum 最近,英美意荷加奧俄及泰國捷克的學者.Dr. JS Stewart等發表的一項國際多中心Ⅲ期臨床研究表明,對於復發性頭頸部鱗狀細胞癌患者,給予吉非替尼(gefitinib)250mg/d或 500mg/d 治療,與甲氨蝶呤(methotrexate)治療相比,並不能延長總生存(OS)期,也不能改善客觀有效率、症狀及生活質量。

頭頸部鱗癌治療的新標準新道路新基礎頭頸部鱗癌治療的新標準新道路新基礎頭頸部鱗癌治療的新標準新道路新基礎頭頸部鱗癌治療的新標準新道路新基礎 http://www.cmt.com.cn/article/090409/a090409b0601.htm 有關頭頸部鱗癌(SCCHN)的治療,最近復旦大學附屬腫瘤醫院放射治療科的朱國培醫師作了一篇綜述,現摘錄如下:

SCCHN 是一種近年來發病率呈上升趨勢的惡性腫瘤,其治療領域曾長期存在若干瓶頸亟待突破。對於復發轉移性 SCCHN,鉑類單藥化療的療效近 30年來未被超越。局部晚期 SCCHN的治療以手術及化放療(CRT)的綜合治療為主,雖可改善局部晚期 SCCHN的控制率,但其急性和遠期的治療毒性及其導致的器官功能損害仍不容忽視。 已知絕大多數 SCCHN 腫瘤組織均表達表皮生長因數受體(EGFR),其過度表達與 SCCHN 預後較差相關。西妥昔單抗(愛必妥)通過與腫瘤細胞的 EGFR 特異性結合,阻斷表皮生長因數(EGF)介導的信號傳導通路,並可引發抗體依賴性細胞介導的細胞毒作用(ADCC)直接殺傷腫瘤細胞。隨著西妥昔單抗進入臨床,SCCHN治療學的面貌發生了巨大變化。 新診斷的 SCCHN中,50%左右在初次治療後復發;另有 10%在初次就診時即已遠處轉移。復發轉移性 SCCHN的治療極具挑戰性。上世紀 70年代後期,鉑類被證實對此類患者有效,但緩解率(RR)僅為 30%左右,總生存期(OS)僅為 6~9 個月。在此後的二十多年中,包括第三代化療藥在內的多種細胞毒藥物均未能跨越鉑類單藥的療效。 局部晚期 SCCHN長期以來的治療思路是在手術、放療等局部治療的基礎上加用化療。已有隨機對照研究和薈萃分析分別證實,化放療(CRT)可顯著降低死亡風險,並帶來約為 8%的 5年生存獲益。然而,CRT的急性不良反應較單純化療大大增加,發生咽/喉功能失調乃至死亡等遠期毒性反應的風險也不容樂觀。 西妥昔單抗聯合放療能否將局部晚期 SCCHN 患者從療效與耐受性的兩難抉擇中解放出來?答案是肯定的。西妥昔單抗聯合治療帶來的 2年與 5年 OS絕對獲益程度分別約為 7%和 10%,與CRT程度相當。約有 90%的患者可完成既定的 8週期西妥昔單抗治療,而能完成 2~3週期含鉑方案 CRT 的患者比例僅為 50%~70%。西妥昔單抗聯合放療在耐受性與療效之間取得了雙贏,使局部晚期 SCCHN患者獲益。這一選擇尤為適用於風險較低和耐受性差的患者。對腫瘤較大、浸潤廣泛、頸淋巴結受累、分期晚和分級低,均是 SCCHN復發的高危因素。合理運用以西妥昔單抗為基礎的綜合治療,可降低復發風險。有研究報導,以多西他賽+順鉑+西妥昔單抗進行誘導後,再進行順鉑+西妥昔單抗+放療三聯治療,最後以西妥昔單抗作維持治療,ORR 可高達100%,其中 86%經正電子發射電腦斷層掃描(PET)證實獲得完全緩解,不良反應基本可控。另有數項Ⅱ期研究評價了放療化療交替+西妥昔單抗、三聯治療+西妥昔單抗維持等方案,這些模式已初步顯示出較高的 ORR或 DCR。我們有理由期待,以西妥昔單抗為基礎進行高危局部晚期 SCCHN的綜合治療在不遠的將來有望取得重大突破。

同昕生物研製出新型鼻咽癌診斷試劑盒同昕生物研製出新型鼻咽癌診斷試劑盒同昕生物研製出新型鼻咽癌診斷試劑盒同昕生物研製出新型鼻咽癌診斷試劑盒 http://www.bufotanine.com/html/0910/44e7.html 日前,北京中關村生命科學園的同昕生物技術(北京)有限公司的科學家胡懷忠博士,成功研發並生產出「EB病毒 Rta蛋白抗體 IgG檢測試劑盒(酶聯免疫法)」。這是基於對 EB病毒立即早期基因 BRLF1及其表達產物 Rta蛋白的研究成果進行產業化研發並生產出的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創新產品。

Page 12: 《世界最新癌訊》第二十八輯(二 九年九月)cancerhongkong.weebly.com/uploads/2/7/4/5/2745581/28.pdf · 2019. 3. 16. · 2 HI ^ G JK 8ï 4×j LM î f # ! 8ï N %F|

泰山公德會–癌研匯析中心

12

胡博士的研究發現,鼻咽癌(NPC)活檢樣本中表達一種編碼 EB病毒 Rta蛋白的基因 BRLF1,而在正常人體組織中基本上沒有發現該基因的表達。這種明顯的差異也反映在血液的抗體中,即在 NPC 病人的血液中可檢測到高滴度的抗 EB 病毒 Rta 蛋白的抗體,但在健康人的血液中卻沒有這種抗體存在。在該研究的基礎上,該公司研發出了一套使用簡便宜行的酶聯免疫技術檢測血液中抗 Rta蛋白抗體的試劑與操作流程,為早期發現 NPC提供了一個新型的鼻咽癌血清學檢測指標。 目前,已知多種因素與 NPC 發病相關,包括遺傳、環境、飲食習慣以及病毒等,尤其是 EB 病毒已經被證明是引起鼻咽癌的直接因素,而血清中出現抗 EB病毒 Rta蛋白的抗體提示病人患有NPC,這為研究臨床診斷 NPC的方法提供了依據。 中晚期 NPC造成的死亡率很高,即使經過治療,患者的五年生存率平均僅為 20%~30%,而 NPC早期放射治療的效果極佳,五年生存率可達 90%。可見,如果 NPC能被早期診斷,其治療效果和預後均可得到明顯改善。該公司上述 Rta蛋白抗體檢測試劑盒,通過在廣東、廣西、四川和福建等地所做的臨床試驗表明在NPC的檢測上十分敏感、高度特異,不但便於廣大基層醫院對NPC患者進行診斷、復查和監測治療效果,也適用於高危人群的大規模篩查。

中方對中方對中方對中方對 2009200920092009 版版版版 NCCNNCCNNCCNNCCN 臨床實踐指南中之臨床實踐指南中之臨床實踐指南中之臨床實踐指南中之 NPCNPCNPCNPC 的修改意見的修改意見的修改意見的修改意見 http://www.cmt.com.cn/article/090423/a090423b0301.htm 今年,美國國立綜合癌症網路(NCCN)頭頸部腫瘤臨床實踐指南第一次制定中國版。在該指南中國版修訂會前,頭頸部腫瘤治療相關專家對指南做了大量細緻的翻譯工作,中方根據中國特有的鼻咽癌(NPC)發病情況提出四點修改意見:

1. 採用中國的 NPC分期替代美國的 AJCC分期;

2. 將同步放化療中順鉑劑量 100mg/m2改為適合中國人的 80 mg/m2;

3. 增加尼妥珠單抗作為聯合放療治療方案;

4. 增加 EB病毒抗體檢測及滴度與預後關係的相關內容。

中方與 NCCN 專家對這四項意見進行了討論。對於第 1 項修改意見,由於缺乏中國鼻咽

癌分期和美國 AJCC 分期的對比研究,無法證明中國分期的優勢,故而該意見未能如願

被採納。對於第 2 項修改意見,雖然由於種族差異,我國普遍採用低於美國等西方國家

的化療劑量,但同樣由於缺乏證據未能被未能採納。3、4 項意見,由於我們有較充分的

證據,修改意見得到了認可。

鼻咽癌重組腺病毒鼻咽癌重組腺病毒鼻咽癌重組腺病毒鼻咽癌重組腺病毒 p53 基因治療可提高放療療效基因治療可提高放療療效基因治療可提高放療療效基因治療可提高放療療效 J Clin Oncol. 2009 Feb 10;27(5):799-804. Epub 2008 Dec 22

http://www.ncbi.nlm.nih.gov/pubmed/19103729?ordinalpos=3&i_Results.Pubmed_RVDocSum 北京腫瘤醫院 Dr. SW Zhang等最近的一項研究表明,重組腺病毒 p53(rAd-p53)基因治療對進展期鼻咽癌患者安全有效,聯合放療能明顯提高放療療效,延長生存時間。 該研究比較了放療聯合 rAd-p53(42 例)與單純放療(40 例)對局部晚期鼻咽癌的療效。聯合組在放療期間每周予以瘤內注射一次 rAd-p53,共 8周。兩組放療方法及劑量相同,鼻咽及頸部轉移淋巴結均照射 70Gy/35f。 結果表明,注射 rAd-p53 後,94.1%(16/17 例)患者的鼻咽活檢組織中有 rAd-p53 特異性 p53基因的 mRNA表達,並發現了 p21/WAF1及 BAX的上調及血管內皮生長因數(VEGF)的下調。基因治療聯合放療組的腫瘤完全緩解(CR)率是對照組的 2.73 倍(66.7%對 24.4%)。隨訪 6年的資料表明,聯合組的 5 年局部控制率顯著提高了 25.3%(P=0.002),5 年總生存(OS)率和 5年無病生存(DFS)率分別提高了 7.5%(P=0.34)和 11.7%(P=0.21)。治療組除了一過性發熱之外,無其他明顯的不良反應 結論:近年來,以 p53 基因為靶點的基因治療一直是腫瘤生物治療研究的熱點,而以腺病毒為載體轉染 p53 基因則是熱點中的熱點。本項隨機對照前瞻性臨床研究,為進一步提高鼻咽癌放療療效開闢了嶄新的途徑。

Page 13: 《世界最新癌訊》第二十八輯(二 九年九月)cancerhongkong.weebly.com/uploads/2/7/4/5/2745581/28.pdf · 2019. 3. 16. · 2 HI ^ G JK 8ï 4×j LM î f # ! 8ï N %F|

《世界最新癌訊》第二十八輯

13

鼻咽癌鼻咽癌鼻咽癌鼻咽癌 COX-2、、、、VEGF 和和和和 EGFR 的表達與其分期相關的表達與其分期相關的表達與其分期相關的表達與其分期相關 Laryngoscope. 2008 Nov;118(11):1970-5

http://www.ncbi.nlm.nih.gov/pubmed/18758376?ordinalpos=15&i_Results.Pubmed_RVDocSum 在福建醫科大學附屬腫瘤醫院 Dr. J Pan等的一項研究中,對鼻咽癌(NPC)細胞的特異性靶點進行了研究,結果顯示在 NPC 細胞中,三種常見腫瘤標誌物如環氧合酶 2(COX-2)、VEGF和表皮生長因數受體(EGFR)之間的表達強度是相關的,並且三者的表達強度與 NPC 的分期顯著相關。 研究者採用免疫組化的方法在 111例病理證實的Ⅱ~Ⅳ期 NPC患者中檢測到了 COX-2、VEGF和 EGFR 的表達,而 COX-2、VEGF和 EGFR 在 NPC 細胞中的過表達率分別為 76.6%、66.7%和 73.9%。研究還觀察到,COX-2與 VEGF、COX-2與 EGFR以及 VEGF與 EGFR三組之間的表達強度呈線性相關。而且,三組的表達強度與 NPC的分期,包括原發灶、頸部淋巴結大小及遠處轉移情況(根據 TNM分期及美國癌症聯合委員會分期研究組/國際抗癌聯盟分期系統判定)顯著相關。 研究者認為本研究為今後開展針對 NPC的 COX-2、VEGF和 EGFR靶向治療奠定了重要基礎,但仍需進一步的研究與觀察。

鼻咽癌影像診斷與分期研究的進展鼻咽癌影像診斷與分期研究的進展鼻咽癌影像診斷與分期研究的進展鼻咽癌影像診斷與分期研究的進展 我國是鼻咽癌的高發區,有大量的病例資源,造就了我國學者對鼻咽癌有比較深刻的認識和豐富的治療經驗。國內專家們也已充分認識到這一優勢,一致決定在全國範圍內開展基於現代影像學的鼻咽癌臨床分期多中心研究,為鼻咽癌的研究和治療作出應有的貢獻。 迄今為止,鼻咽癌的分期尚未有統一的標準,國際上,鼻咽癌最早的臨床 TNM分期方法由國際抗癌聯盟(UICC)於 1962年推出。而我國的鼻咽癌 TNM分期目前使用的是 1992年福州分期。92年福州分期雖採用 CT診斷而使分期較為合理,但使用已達 15年,仍有其不足之處。MRI對鼻咽癌侵犯的範圍邊界及頸淋巴結的診斷遠勝於 CT,這已在國內外影像及放射腫瘤學界獲得公認。目前 CT、MRI和 PET正在鼻咽癌分期中扮演著越來越重要的角色。

CT 與鼻咽癌分期:進入 20世紀 80年代以後,CT在臨床上普遍應用,大量研究發現,在鼻咽癌原發病灶範圍的檢出方面,對於淺表和局限於鼻咽腔的病變,CT的評價與臨床檢查一致;對於腫瘤蔓延範圍和周圍組織結構(如鼻腔、口咽、咽旁、鼻竇、顱底和顱內等)侵犯的情況,CT 明顯提高了判斷的準確性,使 T 分期影響因素增加到 20 多個,同時對鼻咽癌的臨床生物學行為特性也有了直觀的瞭解。在頸部轉移淋巴結的檢出方面,其檢出率較臨床觸診檢查約提高20%~30%。

MRI 與鼻咽癌分期:MRI技術如今已逐漸成為鼻咽癌治療前的常規檢查。與 CT相比,MRI在以下方面具有優勢:①對於鼻咽黏膜以及鼻咽周圍肌肉、筋膜、脂肪間隙具有更好的解析度,可更早地發現鼻咽部微小病變和更準確地判斷超腔侵犯;②可顯示局部骨小梁尚未破壞時腫瘤對骨髓腔的浸潤,從而能更早地發現骨質的侵犯(大量文獻報導,MRI 對顱底骨質破壞檢出率比 CT 提高 20%左右);③除非骨壁或竇壁明顯破壞,MRI 能更好地鑒別鼻腔和鼻竇的良性病變(炎症、黏膜增厚或積液)與腫瘤侵犯;④對於顱內侵犯,文獻報導 CT 和 MRI 的檢出率分別為 12%和 31%,其中對海綿竇、橋腦小腦角、斜坡後硬腦膜及腦實質侵犯,MRI檢出率均明顯高於 CT;⑤對於咽後間隙侵犯,MRI較 CT更具優勢,能準確顯示咽後侵犯內容(直接侵犯或咽後淋巴結轉移),且能發現咽後較小的淋巴結轉移。

PET 與鼻咽癌分期:正電子發射電腦斷層掃描(PET)可全面、綜合地瞭解整個機體的情況,從而能早期發現腫瘤的原發灶和轉移灶,特別是對隱匿的原發灶和轉移灶具有明顯的優勢。潘衍基等對 35例初治鼻咽癌患者進行研究發現,PET與臨床、CT、MRI和骨同位素掃描診斷相符者有 31 例,其中 PET 檢出 6 例 CT、MRI 和骨同位素掃描未能發現的轉移灶。吳湖炳等對 33例患者進行研究發現,PET較其他檢查多檢出 5例遠處轉移。中山大學附屬腫瘤醫院近期對 106例初治鼻咽癌患者頸部 CT、MRI和 PET 檢查進行比較發現,對於未達 CT 和 MRI診斷標準的較小淋巴結,PET可發現部分為轉移淋巴結。但 PET檢查較為昂貴,臨床上尚未普及。

Page 14: 《世界最新癌訊》第二十八輯(二 九年九月)cancerhongkong.weebly.com/uploads/2/7/4/5/2745581/28.pdf · 2019. 3. 16. · 2 HI ^ G JK 8ï 4×j LM î f # ! 8ï N %F|

泰山公德會–癌研匯析中心

14

((((四四四四))))肺癌肺癌肺癌肺癌::::

病因與預防-

COPD 是肺癌的獨立危險因素是肺癌的獨立危險因素是肺癌的獨立危險因素是肺癌的獨立危險因素 Eur Respir J. 2009 Feb 5. [Epub ahead of print]

http://www.ncbi.nlm.nih.gov/pubmed/19196816?ordinalpos=1&i_Results.Pubmed_RVDocSum 新西蘭 Auckland大學 Dr. RPYoung等日前的一項研究表明,新診斷肺癌患者患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的危險是吸煙對照人群的 6倍。 以往的研究顯示,COPD是一種常見的肺癌共患病,二者共患現象可達 40%~70%。研究者說,

COPD 或肺癌人群中,85%~90%有煙草暴露史,COPD 合併肺癌可能僅反映了上述人群共同具有煙草暴露史這一事實。 該研究結果顯示,肺癌組 50%合併患有 COPD;而對照組(年齡、性別和吸煙量相匹配)的患病率僅有 8%(OR=11.6,P<0.0001)。在亞組分析時,研究者將 127 例肺癌患者確診前、後的肺功能進行對比,發現肺癌患者新發 COPD危險無顯著增加(P=0.45);當校正了影響因素後,則新診斷肺癌者的 COPD患病危險是吸煙對照組的 6倍,遠大於以往報告的資料。 研究者結論為,COPD是肺癌常見且重要的獨立危險因素。

老年老年老年老年人人人人::::新診出疾病促其新診出疾病促其新診出疾病促其新診出疾病促其戒煙減戒煙減戒煙減戒煙減重重重重 Arch Intern Med. 2009 Feb 9;169(3):237-42

http://www.ncbi.nlm.nih.gov/pubmed/19204214?ordinalpos=1&i_Results.Pubmed_RVDocSum 日前,美國耶魯大學醫學院的 Dr. PS Keenan等的一項研究表明,新近診斷出疾病,能促使老年人改變生活習慣,尤其是戒煙。 為明確近期經歷不良健康事件的個體是否更易於戒煙或減肥,Dr. Keenan等進行了一項研究,共納入 20,221 例超重或肥胖個體(年齡小於 75歲),以及 7,764 例吸煙者。 多變數分析顯示,近期診斷卒中、腫瘤、肺病、心臟病或糖尿病者,戒煙的可能性比沒有新診斷疾病者高 3.2倍(P<0 .001)。 在超重或肥胖的個體中,近期診斷肺病、心臟病或糖尿病者,其體質指數(BMI)比沒有新診斷疾病者減少 0.35 kg/m2(P<0.001)。 有多種新診斷疾病的吸煙者,戒煙的可能性比沒有新診斷疾病者高 6倍;新診斷心臟病的個體,戒煙的可能性增大 5倍。新診斷糖尿病的超重或肥胖個體,其 BMI下降 0.6 kg/m2(P<0.001)。

BMI 與肺癌與肺癌與肺癌與肺癌等等等等疾患疾患疾患疾患死亡死亡死亡死亡率相關性的率相關性的率相關性的率相關性的探討探討探討探討 Lancet. 2009 Mar 28;373(9669):1083-96. Epub 2009 Mar 18

http://www.ncbi.nlm.nih.gov/pubmed/19299006?ordinalpos=29&i_Results.Pubmed_RVDocSum 美國預期研究協作組在日前的一研究中指出,男性和女性患者的體質指數(BMI)維持在 22.5~25

kg/m2時,疾病的死亡率最低;在 BMI大於 25 kg/m2的人群中,BMI每增加 5 kg/m2 ,總死亡率增加 30%;在 BMI小於 22.5 kg/m2的人群中,BMI與肺癌和呼吸系統疾病呈負相關。

C 反應反應反應反應蛋白水平升蛋白水平升蛋白水平升蛋白水平升高高高高 肺癌肺癌肺癌肺癌等等等等的發病危險增加的發病危險增加的發病危險增加的發病危險增加 J Clin Oncol. 2009 Mar 16. [Epub ahead of print]

http://www.ncbi.nlm.nih.gov/pubmed/19289618?ordinalpos=6&i_Results.Pubmed_RVDocSum 丹麥 Copenhagen大學醫院 Dr. KH Allin等最近的一項隨訪 16年的大規模人群(n=10,408)的研究顯示,與基線 C反應蛋白(CRP)<1mg/L者相比,該蛋白>3mg/L者的肺癌和其任何癌症的發病危險均升高,多因數 HR分別為 1.3和 2.2,早期死於癌症的危險也升高。

低低低低層社層社層社層社會的會的會的會的民眾吸煙民眾吸煙民眾吸煙民眾吸煙會部會部會部會部份份份份增加肺癌危險性增加肺癌危險性增加肺癌危險性增加肺癌危險性 J Natl Cancer Inst 2009;101:285-287,321-330

http://www.oncolink.upenn.edu/resources/article.cfm?c=3&s=8&ss=23&Year=2009&Month=3&id=16048

Page 15: 《世界最新癌訊》第二十八輯(二 九年九月)cancerhongkong.weebly.com/uploads/2/7/4/5/2745581/28.pdf · 2019. 3. 16. · 2 HI ^ G JK 8ï 4×j LM î f # ! 8ï N %F|

《世界最新癌訊》第二十八輯

15

吸煙不只會增加肺癌的危險性,還跟頭頸部癌、食道癌、口腔癌及其他的癌症都有相關

性,但是很少人考慮到這還跟病患的社經水準有關。最近法國 Brousse 醫院的 Dr. Gwenn

Menvielle 等所做的研究報告,研究歐洲十個國家共有 40 萬的民眾,分析他們的教育、

社會及經濟水準跟肺癌的發生有無關係,一共追蹤了 8.4年,計有男性 939名,女性 692

名罹患了肺癌。研究發現肺癌發生跟教育水準比較低下有關,男性增加了 3.62 倍,女性

增加了 2.39 倍。在低層社會有吸過煙的民眾會增加了 50~70%罹患肺癌的危險性,即使

這些人多攝取蔬菜水果也不見有明顯減少肺癌的發生,Dr. Menvielle 也推測這跟職業、

環境污染、運動、種族都有關,他們認為要減少肺癌的發生必須先改善社會的貧富不均,

改善低層社會民眾的生活,才能減少肺癌的發生,但是最主要的還是要戒煙。

驗尿驗尿驗尿驗尿::::吸煙吸煙吸煙吸煙者肺癌危險預測新者肺癌危險預測新者肺癌危險預測新者肺癌危險預測新途徑途徑途徑途徑???? Cancer Res. 2009 Apr 1;69(7):2990-5. Epub 2009 Mar 24

http://www.ncbi.nlm.nih.gov/pubmed/19318550?ordinalpos=2&i_Results.Pubmed_RVDocSum 吸煙是肺癌的主要危險因素,但並非每位吸煙者均會罹患肺癌。最近美國明尼蘇達大學的 Dr.

Jian-Min Yuan等報告,可通過檢測吸煙者尿液中的一種生物標誌物預測其肺癌發病危險。該標誌物為 4-甲基亞硝氨基-1(3-吡啶)-1-丁醇(NNAL)。 此前的研究表明,NNAL 可誘導實驗動物產生肺癌。為了明確尿液中總 NNAL 與肺癌危險的相關性,Dr. Yuan等在 2個大型定群研究人群中開展了一項巢式病例對照研究。 該巢式病例對照研究共納入 246 例肺癌患者和 245 例吸煙對照者。研究者採用氣相色譜分析法對患者和對照者診斷前尿液樣本中的總 NNAL進行了定量檢測,發現尿液總 NNAL水平與肺癌危險顯著相關,並且存在劑量依賴性。校正吸煙史及吸煙量後,與總 NNAL 最低三分位相比,第二和第三三分位的肺癌相對危險度分別為 1.43和 2.11(P=0.005)。 研究者還採用氣相色譜-質譜分析法檢測了尿液中 cotinine(一種尼古丁代謝產物)水平。結果顯示,與尿液總 NNAL 和總可替甯水平處於最低三分位的吸煙者相比,處於最高三分位並具有相當吸煙史者的肺癌危險增加 8.5倍。

Dr. Yuan表示,他們的研究目標是將多種此類生物標誌物以及吸煙史等整合,建立吸煙者個體肺癌危險預測模型。尿液總 NNAL和總 cotinine可作為該模型的起點。

診斷與治療-

EGFR-TKIs在在在在 NSCLC 中的應用中的應用中的應用中的應用 在美國,每年有近 20萬人被診斷為肺癌,其中約 10%~15%為 EGFR基因突變型非小細胞肺癌(NSCLC)患者。在對 Gefitinib(以下簡稱 G)及 Erlotinib(以下簡稱 E)反應較好的這部分患者中,發現 EGFR的突變主要存在於編碼激酶區的 19及 21外顯子。 回顧及前瞻性的研究均表明,NSCLC、EGFR突變的患者對第一代 EGFR-TKIs的療效較好。在對第一代 EGFR-TKIs敏感的 NSCLC患者中,有 16%~83%的患者存在 EGFR突變。如果選擇性的對存在 EGFR 突變的患者給予第一代 EGFR-TKIs,有 65%~82%患者表現出敏感;如果非選擇性的對 NSCLC患者給予 E,有 9%患者表現出敏感,與安慰劑組相比,OS延長 2個月。且有研究顯示,亞裔、不吸煙的 NSCLC 患者對 E 或 G 的反應較好,而其敏感的分子生物學基礎也是 EGFR的敏感突變。 雖然 NSCLC的至中位疾病進展時間約 12個月,但是有部分患者的至疾病進展時間可長達 2~3年。另一方面,儘管有部分 NSCLC 患者在初始治療時對 E 或 G 反應較好,但隨著治療時間的延長,可出現獲得性耐藥。獲得性耐藥的發生可能與 EGFR 的選擇性二次突變有關(最常見的突變型為 EGFRT790M型,其次是MET基因的擴增性突變),二次突變發生後,EGFR的信號通路可在 E或 G存在的情況下持續啟動並使得MET原癌基因得到擴增。另外有 30%~50%獲得性耐藥的發生是與其他的機制相關的。 現在對於對第一代 EGFR-TKIs 存在獲得性耐藥的 NSCLC 患者並沒有標準的治療方案。而更多的研究表明,對於這部分患者,需要通過其他 EGFR 抑制劑或抑制其他潛在的通路從而抑制

Page 16: 《世界最新癌訊》第二十八輯(二 九年九月)cancerhongkong.weebly.com/uploads/2/7/4/5/2745581/28.pdf · 2019. 3. 16. · 2 HI ^ G JK 8ï 4×j LM î f # ! 8ï N %F|

泰山公德會–癌研匯析中心

16

EGFR的信號通路來抑制腫瘤生長,促進腫瘤細胞的凋亡。臨床試驗中也有證據表明,對 E或 G出現獲得性耐藥的患者,在使用化療聯合 E或 G持續治療後仍可獲益。現在尚有許多正在研究之中。。

第二代第二代第二代第二代 EGFR-TKIs在在在在 NSCLC 中的應用中的應用中的應用中的應用 HKI-272:HKI-272 是 EGFR、HER2 及 HER3 的不可逆抑制劑,可與 EGFR 激酶區的半胱氨酸805形成共價鍵。體外實驗證明 HKI-272可抑制對 Gefitinib(以下簡稱 G)及 Erlotinib(以下簡稱 E)產生獲得性耐藥的 H1975細胞株的生長。在體內試驗中,HKI-272可使表達 L858型 EGFR的轉基因鼠的腫瘤退縮。 有研究表明,HKI-272的最大耐受劑量為 320 mg,腹瀉是主要的毒副反應及劑量限制。

XL647:XL647是 EGFR、HER2、VEGFR2、Flt-4及 EphB4的抑制劑。雖然 XL647是類似於 G及 E 的可逆性 EGFR 抑制劑,但由於其對多種受體及其信號通路的抑制作用,我們推測在對第一代 EGFR-TKI 存在獲得性耐藥的患者中使用仍能獲得部分療效。儘管機制並不明確,但在體外實驗中,我們觀察到 XL647對 H1975細胞株的 IC50是 E或 G的 1/10。在目前的Ⅰ期臨床試驗中,XL647主要按兩種方案進行給藥:

1. 間斷給藥:最大耐受劑量(MTD)為 4.68 mg/Kg。腹瀉是主要的劑量限制性毒性。其他副反應包括 IV度肺栓塞、QT間期延長(1例)、Ⅰ~Ⅱ度皮疹、乏力及噁心。

2. 持續給藥:MTD為 300mg。劑量限制性毒性反應包括藥物性肺炎及Ⅱ度 QT間期延長)。最常見的治療相關性副反應包括Ⅰ~Ⅱ度的腹瀉、皮疹、乏力及嗅覺障礙。

BIBW2992:BIBW2992是EGFR及HER2的不可逆抑制劑,其 IC50低於HKI-272。一項BIBW2992的Ⅰ期臨床試驗報導其 MTD 為 50mg/d。劑量限制性毒性反應為Ⅲ度呼吸困難及Ⅲ度皮疹。最常見的副反應是腹瀉及皮疹。15例 NSCLC患者中,總的藥物反應率為 20%。BIBW2992的療效反應還在進一步的研究之中。 總結:雖然 E及 G被認為是在肺癌治療中最成功的靶向藥物,但是由於原耐藥及獲得性耐藥反應的產生,我們仍需要新的藥物從多個方面來抑制 EGFR信號通路。現在有許多新的 EGFR-TKI正在研製之中,將為第一代 TKI 治療耐藥以後的患者提供一種新的靶向治療手段,提高晚期NSCLC患者的生存時間及生活質量,第二代 EGFR-TKI正在不斷的投入到肺癌治療的臨床研究中去。相信不久的將來,此類藥物將廣泛的應用於臨床治療之中。

右側支氣右側支氣右側支氣右側支氣管管管管類類類類癌癌癌癌 1例報例報例報例報道道道道 http://www.cmt.com.cn/article/090402/a090402b0801.htm 臨床上支氣管類癌少見。最近北京大學第一醫院放射科唐光健醫師報道 1例如下: 女,33歲,咳喘憋氣 3月餘,痰中帶血一次。CT平掃,示右主支氣管內約 1.3cm軟組織結節,結節內可見緻密鈣化斑,右主支氣管殘腔呈杯口狀。右上葉不張,呈軟組織緻密楔形,位於前上縱隔旁。 增強 CT掃描,腫瘤呈明顯均勻強化。 多層螺旋 CT 掃描沿氣管-支氣管平面斜冠狀多平面重建(MPR),可見腫瘤呈結節狀位於右主支氣管腔內。 多層螺旋 CT 增強掃描斜冠狀 MPR,示右主支氣管內腫瘤均勻增強;右上肺不張,不均強化;支狀低密度結構為充滿黏液的右上葉支氣管。 多層螺旋 CT掃描仿真支氣管鏡成像,示腫瘤呈半球狀自右支氣管腔內凸出。 診斷:右肺上葉支氣管類癌。 診斷依據:①中青年女性;②病變位於支氣管腔內,外緣光整,載瘤支氣管呈「杯口樣」;③病變增強明顯。 手術後病理證實為類癌。

NSCLC雙雙雙雙藥藥藥藥二二二二線化療療效與毒性線化療療效與毒性線化療療效與毒性線化療療效與毒性齊齊齊齊增增增增長長長長 J Clin Oncol. 2009 Apr 10;27(11):1836-43. Epub 2009 Mar 9

Page 17: 《世界最新癌訊》第二十八輯(二 九年九月)cancerhongkong.weebly.com/uploads/2/7/4/5/2745581/28.pdf · 2019. 3. 16. · 2 HI ^ G JK 8ï 4×j LM î f # ! 8ï N %F|

《世界最新癌訊》第二十八輯

17

http://www.ncbi.nlm.nih.gov/pubmed/19273711?ordinalpos=3&i_Results.Pubmed_RVDocSum 最近,意大利 Napoli第二大學 Dr. M Di Maio等的一項薈萃分析表明,與單藥化療相比,雙藥化療用於晚期非小細胞肺癌(NSCLC)的二線治療,可以改善緩解率和無進展生存(PFS),但不能改善總生存(OS),但毒性也更強。 分析納入 6項臨床研究(847例患者)。結果顯示,雙藥組和單藥組的中位 OS分別為 37.3周和34.7周(P=0.32),緩解率分別為 15.1%和 7.3%(P=0.0004),中位 PFS分別為 14.0周和 11.7周(P=0.0009)。另外,雙藥組的 3級與 4級血液系統毒性及 3級與 4級非血液系統毒性也均顯著增多。

原原原原發和發和發和發和轉轉轉轉移移移移 NSCLC二二二二者的者的者的者的 EGFR突突突突變有變有變有變有異異異異 Ann Oncol. 2009 Apr;20(4):696-702. Epub 2008 Dec 16

http://www.ncbi.nlm.nih.gov/pubmed/19088172?ordinalpos=1&i_Results.Pubmed_RVDocSum 日前,臺北臺灣大學醫院 Dr. CH Gow等報告,原發性非小細胞肺癌(NSCLC)的表皮生長因數受體(EGFR)基因突變情況,並不能反映轉移性 NSCLC的該基因突變情況。 研究者共納入了 67 例從未接受 EGFR 酪氨酸激酶抑制劑(TKI)治療的患者,對其成對的原發性及轉移性腫瘤樣本進行了分析。 結果顯示,在原發性腫瘤 EGFR突變陽性的患者中,50%的轉移性腫瘤無突變。與此相反,在轉移性腫瘤突變陽性者中,有 65%原發性腫瘤突變陰性。這些成對的原發及轉移腫瘤突變不一致率達 27%。

個個個個體化時體化時體化時體化時代代代代的的的的晚晚晚晚期期期期 NSCLC 治療治療治療治療決策決策決策決策 在個體化治療方興未艾的大背景下,面對越來越多的藥物,如何進行晚期非小細胞肺癌(NSCLC)的治療決策成為重要的課題。2009 年 3 月,在東莞舉行的第六屆肺癌高峰論壇會議上,來自羅馬 San Camillo醫院的世界著名肺癌專家 Filippo Marinis教授闡述了運用各類抗腫瘤藥進行晚期NSCLC治療的決策思路。本文謹選取其部分精彩內容與讀者共用享:

NSCLC 在確診時已有 40%~50%的患者處於Ⅳ期,其治療極具挑戰性。20 世紀 90 年代,隨著循證醫學的興起和第三代化療藥投入臨床,含鉑雙藥化療的地位得到確立,患者的中位總生存(OS)期達到約 8~10 個月,標誌著晚期 NSCLC 治療水平進入了一個新的階段。直至今日,第三代含鉑雙藥化療方案仍是晚期 NSCLC一線治療的主要選擇。在最近 10年的大量的探索中,晚期 NSCLC的化療優化選擇逐漸顯現:與第三代化療藥聯合時,順鉑優於卡鉑;與不含吉西他濱(健擇)的其他第三代方案相比,含吉西他濱方案可將疾病進展風險顯著降低 14%,並具有更長的至疾病進展時間(TTP);三藥聯合化療較雙藥方案可增加緩解率,但未改善生存期。這些研究提示,儘管第三代化療方案的 OS相近,吉西他濱+順鉑(GP)方案在延緩 NSCLC疾病進展方面具有一定優勢。 另一類靶向藥物表皮生長因數受體酪氨酸激酶抑制劑(EGFR-TKI)的應用近年來也逐漸擴展至NSCLC的一線治療。但有研究指出,一線使用靶向藥物應該慎重,篩選出 EGFR突變的這部分患者仍是一線 EGFR-TKI 治療獲益的關鍵,對 EGFR 突變狀態不明的患者盲目使用靶向藥物,會增加 EGFR 野生型患者的疾病進展風險。目前,臨床上標本獲取率和 EGFR 突變檢測率仍然較低,這制約了 EGFR-TKI一線治療的應用。 新型化療藥物用於肺癌治療的腳步也在向前邁進。新一代葉酸拮抗劑培美曲塞(力比泰)可通過三個靶點抑制核酸的生物合成。2008年發表的 JMDB研究比較了力比泰或吉西他濱聯合鉑類的一線療效,兩種方案雖然 OS相當,但在按組織學類型預設的分層分析中,力比泰治療非鱗癌的 OS顯著優於 GP方案,這可能與腺癌表達胸苷酸合成酶(TS)較低、核酸合成可被力比泰更好地抑制有關。

NSCLC患者的生存期突破的二線標準治療,仍有待未來進行探索。

支氣支氣支氣支氣管管管管鏡鏡鏡鏡的臨床應用的臨床應用的臨床應用的臨床應用::::新新新新技術技術技術技術與新與新與新與新設備設備設備設備 http://www.cmt.com.cn/article/090423/a090423a1001.htm

Page 18: 《世界最新癌訊》第二十八輯(二 九年九月)cancerhongkong.weebly.com/uploads/2/7/4/5/2745581/28.pdf · 2019. 3. 16. · 2 HI ^ G JK 8ï 4×j LM î f # ! 8ï N %F|

泰山公德會–癌研匯析中心

18

由中國醫學科學院北京協和醫學院等聯合主辦的,第四屆北京協和呼吸病學峰會於 4月 11-12日召開。會議邀請了 13位國外呼吸病學專家和 6位國內專家作專題報告。全國約 800餘名代表參會。會議反映了當前呼吸內科臨床醫學最新進展,內容豐富新穎。 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肺科白春學教授做了支氣管鏡臨床應用及新技術與新設備的報告,他說近年來,螢光支氣管鏡、支氣管鏡超聲檢查(EBUS)、螢光共聚焦顯微鏡支氣管鏡(FCFM)、電磁導航支氣管鏡(ENB)的出現拓寬了支氣管鏡的臨床應用,尤其為肺癌的早期診斷提供了新武器。 螢光支氣管鏡的機制為:應用特殊波長光照射正常組織可激發特異螢光。病理狀態下,組織結構完整性變化,可改變或抑制自螢光。螢光強度極低,肉眼不能看見。目前可將現代的精密照相機、電腦圖像分析技術和肺圖像螢光內鏡系統與支氣管鏡連接,對氣道病變進行螢光檢查。

EBUS 主要有三方面作用:1. 提高孤立肺結節活檢的陽性率;2. 提高普通經支氣管針吸活檢術(TBNA)對肺門和縱隔淋巴結活檢的陽性率,更好地進行肺癌分期和指導治療;3. 提高早期支氣管內腫瘤(原位癌)的檢出率並進行局部治療。

FCFM:可觀察到支氣管和細支氣管壁上皮下網狀板的清晰圖像。聯合使用 FCFM和支氣管鏡可在最少組織損傷的前提下,觀察到與癌前期病變相關的支氣管基底膜變化、甚至原位癌。

ENB 的作用原理:是基於 CT 獲得肺和支氣管的完整數位圖像,在此基礎上進行三維重建,創建支氣管樹結構的三維虛擬結構。檢查時由電腦控制,將探頭引導至 CT確定的病灶取活檢。電腦定位準確,可大大提高活檢精確性和診斷陽性率。

支氣支氣支氣支氣管腺管腺管腺管腺樣囊樣囊樣囊樣囊性癌性癌性癌性癌 1111 例報例報例報例報道道道道 http://www.cmt.com.cn/article/090521/a090521a0901.htm 支氣管腺樣囊性癌在全部肺腫瘤中所佔比例低於 1%,好發於 40~60歲人群,兩性發病率相當。

90%患者的腫瘤起源於氣管、支氣管主幹或肺葉支氣管內。臨床表現為近端氣道阻塞症狀。影像學表現為中央型腫塊,可伴支氣管內腫物或在支氣管壁上形成斑塊或環狀病變,常擴展到肺實質,偶進入縱隔脂肪。 腺樣囊性癌是一種伴晚期轉移的多次復發性腫瘤,生存週期需長期觀察分析。首選手術加放射治療。由於很難瞭解腫瘤邊界,易局部復發。對於嚴重呼吸困難而不能手術的患者,經支氣管鏡腔內腫物切除及支架置入是重要的姑息治療手段。 腺樣囊性癌是一類與唾液腺腫瘤組織學一致的惡性上皮腫瘤,上皮樣細胞生長方式獨特,以篩狀、小管和腺樣排列,部分篩狀結構在酸性黏多糖豐富的硬化性基底膜樣物質中圍繞成圓柱體排列,故又稱圓柱瘤(cylindroma)。 最近由北京大學第一醫院呼吸內科、病理科醫師牟向東等報道 1例: 患者男,51歲,主因咳嗽咳痰 10餘年、勞累性呼吸困難進行性加重 4個月、急性加重 3天入院。胸片示左側氣胸伴少量胸腔積液。既往在煤礦井下粉塵作業 20餘年,吸煙 20支/天×20餘年。 體格檢查示氣管左偏;左上肺叩鼓音,左中下肺叩濁音,左肺呼吸音消失,右肺少量乾濕囉音;心律齊,無雜音;腹平軟,無壓痛,雙下肢凹陷性水腫。入院後胸片示氣管明顯左偏,縱隔輕度左移,左側少量氣胸及中量胸腔積液,胸部 CT示左主支氣管內腫物,左肺膨脹不全伴胸腔積液。 住院第 2 天纖維支氣管鏡檢查示右主支氣管見一菜花樣腫物,管腔通暢,左主支氣管開口幾乎被另一菜花樣腫物完全阻塞,血管豐富。 腫物組織病理示腫瘤細胞呈篩狀、小管或實性巢排列;部分篩狀結構在酸性黏多糖豐富的硬化性基底膜樣物質中圍繞成圓柱體排列。 診斷:左、右主支氣管腺樣囊性癌(圓柱瘤)。 評 論:患者有與體位相關的呼吸困難,需考慮中央氣道阻塞可能;胸片示左側氣胸和胸腔積液,氣管和縱隔未移向健側,卻移向患側,應考慮左肺阻塞性膨脹不全。患者出現氣胸可能是左主支氣管內腫物形成單向活瓣,導致左肺過度膨脹所致,隨後出現胸腔積液。

老年小細胞肺癌的治療現老年小細胞肺癌的治療現老年小細胞肺癌的治療現老年小細胞肺癌的治療現狀狀狀狀

Page 19: 《世界最新癌訊》第二十八輯(二 九年九月)cancerhongkong.weebly.com/uploads/2/7/4/5/2745581/28.pdf · 2019. 3. 16. · 2 HI ^ G JK 8ï 4×j LM î f # ! 8ï N %F|

《世界最新癌訊》第二十八輯

19

小細胞肺癌(SCLC)佔所有肺癌的 20%,對於化療與放療更敏感,但也更易發生遠處轉移。在所有接受化療的 SCLC患者中,大約 5%的患者生存超過 3年,對於不治療的患者來說,中位生存期大約為 2~4 個月。目前 SCLC的治療手段主要是化療與放療,有許多化療方案被證實可以延長患者的生存期,提高生活質量。但是尚缺乏關於老年 SCLC患者治療的最佳方案。 對於治療方案的選擇,還應該考慮到治療對生存質量的影響,估計患者的預計生存期,以及年齡對藥效學與藥物動力學參數的影響。 對於一般情況較好、≥70歲的局限期 SCLC患者來說,聯合化療加胸部放療,且對某些化放療後手術的患者給予預防性全顱放療是比較好的治療方案。對於老年廣泛期 SCLC 患者治療的研究較少,但是一般認為聯合化療可能優於單藥化療。老年患者使用最廣泛的化療方案為卡鉑聯合依託泊苷。須強調的是,在老年患者的臨床研究中,應該使用統一的老齡化評估。

老年非小細胞肺癌的治療現老年非小細胞肺癌的治療現老年非小細胞肺癌的治療現老年非小細胞肺癌的治療現狀狀狀狀 老年肺癌年齡界限目前尚不統一,發展中和發達國家的標準不同,分別為 60 歲和 65 歲以上。目前國外從事胸部腫瘤的學者一致以 70歲以上作為老年肺癌的年齡標準,世界衛生組織(WHO)也予以認同。 早期非小細胞肺癌(NSCLC)的治療:對於早期 NSCLC患者,手術是首先考慮的治療措施。但是隨著年齡的增加,手術的風險也相對增加,老年患者對手術的承受力弱於年輕患者。有研究報告,隨著年齡的增加,患者合併症發生率也增加,手術死亡率亦隨之增加。許多較大規模的研究(>130例)表明,老年患者的 5年生存率大約為 27%~48%。文獻中有研究者認為,如果老年患者符合完整手術切除的條件並可以耐受手術,那麼 5年生存率並不受年齡的影響。 輔助化療:許多大規模隨機Ⅲ期臨床試驗已經肯定了以鉑類為基礎的聯合化療在早期 NSCLC輔助治療中的作用。 晚期 NSCLC的治療:目前晚期 NSCLC的一線化療方案是以鉑類為基礎聯合第三代化療藥物方案,但似乎不增加老年患者的獲益。對於體能較好的老年患者,可推薦單藥化療。在二線化療中,多西他賽是目前的金標準,但是缺少老年患者的臨床研究。有研究表明,培美曲塞與多西他賽療效相似,但培美曲塞的毒副反應發生率比多西他賽低。因此,對於器官功能狀況較好的老年晚期 NSCLC患者可以採用二線治療,其中培美曲塞因其良好的耐受性成為更好的選擇。 其他的如分子靶向治療藥物近年來已廣泛應用於 NSCLC的臨床治療,毒性反應較細胞毒藥物為低,更適合應用於臟器功能較弱及合併症較多的老年患者。

((((五五五五))))乳腺癌乳腺癌乳腺癌乳腺癌::::

病因與預防-

美國美國美國美國乳腺導管乳腺導管乳腺導管乳腺導管原位原位原位原位癌預防性乳癌預防性乳癌預防性乳癌預防性乳房房房房切除切除切除切除比例上升比例上升比例上升比例上升 J Clin Oncol. 2009 Feb 17. [Epub ahead of print]

http://www.ncbi.nlm.nih.gov/pubmed/19224844?ordinalpos=17&i_Results.Pubmed_RVDocSum 最近,美國明尼蘇達大學醫院 Dr. TM Tuttle等的一項研究分析了 1998-2005年間診斷為單側乳腺導管癌的 51,030例患者,發現其中 4.1%及 13.5%的患者在診斷後 6 個月內接受了對側乳房預防性切除或患側乳房切除,且接受預防性切除術患者的比例在 1998-2005年間升高 2倍餘(2.1%對 5.2%)。排除接受保乳手術患者的因素後,該比例升高近 3 倍(6.4%對 18.4%),表明越來越多的非侵襲性乳腺癌患者選擇雙側乳房切除術,但該手術的作用尚不明瞭。

BRCA 基因檢測的臨床應用與乳腺癌的預防基因檢測的臨床應用與乳腺癌的預防基因檢測的臨床應用與乳腺癌的預防基因檢測的臨床應用與乳腺癌的預防 http://www.cmt.com.cn/article/090409/a090409b0201.htm 近年來,乳腺癌易感基因 1(BRCA1)、21 基因復發評分(Oncotype DX)等技術的相繼出現,為臨床實踐帶來了新的理念。軍事醫學科學院附屬醫院(解放軍 307 醫院)乳癌科江澤飛教授就 BRCA 基因檢測在我國乳腺癌中的應用現狀和發展前景做了介紹。他說,在美國,推薦重點對三類人群進行乳腺癌的預防性醫療干預:有嚴重不典型增生史、乳腺癌家族史和攜帶 BRCA突變(BRCA1/2 突變)者。研究顯示,攜帶 BRCA 突變的白人女性乳腺癌發生率可能高達 65%,

Page 20: 《世界最新癌訊》第二十八輯(二 九年九月)cancerhongkong.weebly.com/uploads/2/7/4/5/2745581/28.pdf · 2019. 3. 16. · 2 HI ^ G JK 8ï 4×j LM î f # ! 8ï N %F|

泰山公德會–癌研匯析中心

20

所以美國女性接受一種理念:若 BRCA1 突變檢測結果為陽性,則乳腺癌的預防應從哺乳結束即開始而並非等到絕經後。 乳腺癌的預防主要涉及手術和藥物兩方面:一些高危女性若有乳房重建或美容的要求,可考慮對其行預防性乳房切除;還可以進行他莫昔芬等藥物干預。 該醫院腫瘤學研究室劉兵教授說,BRCA1是世界上第一個被發現的家族性乳腺癌抑癌基因,該基因在正常情況下可抑制細胞擴增和避免癌症的發生。通過十幾年的深入研究,人們對 BRCA1的認識已經從單純的抑癌基因擴展為參與多種功能調節、維持基因組穩定的重要分子。如果該基因發生突變,將會導致細胞增殖、細胞週期、細胞凋亡、基因轉錄以及 DNA損傷修復等很多方面出現異常,使乳腺癌的患病幾率大大增加。因此,通過預防性 BRCA1 突變檢測可使被檢測者瞭解自己的乳腺癌患病風險,進而採取針對性預防手段。此外,激素水平、生存環境以及生活方式等因素與乳腺癌的發生也有一定的關係,因此在 BRCA1 突變的檢測中,有必要結合上述的因素進行綜合分析,但這些因素之間的具體作用還有待進一步研究。

乳腺癌患者乳腺癌患者乳腺癌患者乳腺癌患者普遍缺乏維普遍缺乏維普遍缺乏維普遍缺乏維生素生素生素生素 D J Clin Oncol. 2009 Apr 6. [Epub ahead of print]

http://www.ncbi.nlm.nih.gov/pubmed/19349547?ordinalpos=1&i_Results.Pubmed_RVDocSum 最近, 美國哥倫比亞大學的 Dr. KD Crew等的研究報告,維生素 D缺乏在乳腺癌患者中比較普遍。 該研究對 103 例處於絕經前期、接受唑來膦酸和輔助化療的乳腺癌患者進行維生素 D 補充,每天補充 400IU 維生素 D3 和碳酸鈣 1,000mg,在基線、6 個月和 12 個月時測定骨礦物密度和血25(OH)D 水平。結果表明,74%的女性缺乏維生素 D,這在白人女性、非洲裔和西班牙裔女性中均存在。經過 1年的維生素 D補充,僅 15%的白人和西班牙裔女性維生素 25(OH)D水平達標(30ng/ml)。研究還證實,當前的推薦維生素 D補充劑量不能使這些乳腺癌患者的維生素D水平達標。 在同期發表的述評中,加拿大安大略瑪格麗特公主醫院的 Dr. Goodwin指出上述結果與此前美國ML Neuhouser 和意大利 Dr. AJ Gelibter 的研究結果類似,同樣證實了約 3/4的乳腺癌患者缺乏維生素 D。後一項研究還顯示,診斷乳腺癌時缺乏維生素 D的患者,發生轉移的危險增加 94%,死亡危險增加 73%。

攝攝攝攝取肉類取肉類取肉類取肉類並不會增加並不會增加並不會增加並不會增加更更更更年期乳腺癌的發生年期乳腺癌的發生年期乳腺癌的發生年期乳腺癌的發生 Int J Cancer. 2009 May 15;124(10):2430-5 http://www.ncbi.nlm.nih.gov/pubmed/19165862?ordinalpos=4&i_Results.Pubmed_RVDocSum

肉類,尤其是紅肉確實是跟癌症有關,一般來說都鼓勵民眾多食用蔬菜、水果及魚類,

少吃紅肉。最近有一篇報告是由紐約 Albert Einstein 醫學院的 Dr. GC Kabat等所做的研

究,發現攝取肉類不會增加更年期後乳腺癌的發生。他們是用問卷調查從 1995年到 1996

年 120.755名更年期後的女性,了解她們服用肉類及烹調的方法至少六個月以上,經過 8

年的追蹤,發現有 3,818名被確定是罹患乳腺癌。Dr. Kabat 將這些病患服用肉類的情形

加以分析,包括紅肉、加工肉、高溫烹調肉是不是跟更年期後發生乳腺癌的危險性有關,

結果發現結論是否定的。 這雖是一個流行病學調查,但還是呼籲 65 歲更年期以後的民眾還是少吃紅肉跟加工肉比

較好,因為不只是跟其他癌症的發生率有關,也會增加心血管方面的疾病。

診斷與治療-

妊娠妊娠妊娠妊娠可能會可能會可能會可能會延誤延誤延誤延誤乳腺癌的診治乳腺癌的診治乳腺癌的診治乳腺癌的診治 Cancer. 2009 Feb 9. [Epub ahead of print]

http://www.ncbi.nlm.nih.gov/pubmed/19204903?ordinalpos=1&i._Results.Pubmed_RVDocSum 最近,美國德州大學M. D. Anderson癌症中心 Dr. BM Beadle等的一項回顧性研究(n=652)提示,妊娠可能會掩蓋乳腺癌的症狀,使得妊娠相關的乳腺癌(PABC)較難被發現,從而延遲了

Page 21: 《世界最新癌訊》第二十八輯(二 九年九月)cancerhongkong.weebly.com/uploads/2/7/4/5/2745581/28.pdf · 2019. 3. 16. · 2 HI ^ G JK 8ï 4×j LM î f # ! 8ï N %F|

《世界最新癌訊》第二十八輯

21

該疾病的診斷、評估與治療。

免疫免疫免疫免疫組化分組化分組化分組化分類類類類對對對對乳腺癌乳腺癌乳腺癌乳腺癌具具具具預後價預後價預後價預後價值值值值 J Clin Oncol. 2009 Feb 9. [Epub ahead of print]

http://www.ncbi.nlm.nih.gov/pubmed/19204205?ordinalpos=1&i_Results.Pubmed_RVDocSum 最近,加拿大 Alberta大學 Dr. J Hugh等採用免疫組化方法,對 BCIRG 001研究中的患者進行分類及進一步分析,發現 TAC方案(多西他賽+多柔比星+環磷酰胺)可成為 luminal B型乳腺癌患者內分泌治療的有益補充,同時該方案對三陰性乳腺癌也有效。

BCIRG 001研究是一項比較 TAC方案與 FAC方案(5-氟尿嘧啶+多柔比星+環磷酰胺)對淋巴結陽性早期乳腺癌患者療效的隨機對照研究。Dr. Hugh等根據 BCIRG 001研究中 1,350例(91%)患者的腫瘤特徵,將其分為 4 組不同分子表型乳腺癌:1, 三陰性,即 ER、PR和 HER2均為陰性];2, HER2過表達型(ER、PR均為陰性,HER2 陽性);3, luminal B型(ER和/或 PR 陽性,HER2 陽性和/或 Ki67高表達);4, luminal A型(ER和/或 PR 陽性,HER2陰性或 Ki67低表達)。 三陰性、HER2過表達型、luminal B型和 luminal A型乳腺癌患者分別佔 14.5%、8.5%、61.1%和 15.9%。以 luminal B型患者的 3年無病生存(DFS)率(82%)作為參照,三陰性、HER2過表達型和 luminal A型乳腺癌患者的 3年 DFS率分別為 67%(P<0.0001)、68%(P=0.0008)和91%(P=0.0027)。 與 FAC方案相比,TAC方案可提高下列患者的 3年 DFS率:1, luminal B型患者(P=0.025);2, 接受他莫昔芬治療的 ER 陽性/HER2陰性患者(P=0.041);3, 三陰性患者(P=0.051);4, HER2陽性患者(P=0.068)。但 TAC方案不能改善 luminal A型患者的 3年 DFS率。

ⅣⅣⅣⅣ期乳腺癌可期乳腺癌可期乳腺癌可期乳腺癌可選擇選擇選擇選擇單單單單純局純局純局純局部放療部放療部放療部放療 J Clin Oncol. 2009 Feb 9. [Epub ahead of print]

http://www.ncbi.nlm.nih.gov/pubmed/19204198?ordinalpos=1&i_Results.Pubmed_RVDocSum 日前,法國 Saint Cloud, Rene Huguenin中心 Dr.R Le Scodan等的研究表明,對於診斷時即已發生轉移的乳腺癌(Ⅳ期),給予局部治療可以改善生存,如單純的局部放射治療,這可能是除手術之外的另一種可選擇的有效治療手段。 研究者在 1980-2004年間收治的 18,753例乳腺癌患者中,598例(3.2%)診斷時即發生了轉移,其中 581例符合入組條件,包括 320例接受局部治療者(A 組)和 261例未接受局部治療者(B組)。A 組主要由單純局部放療組構成,包括單純局部放療組(249例,78%),原發腫瘤切除+輔助局部放療組(41例,13%),以及僅接受手術組(30例,9%)。 中位隨訪 39 個月後,A 組和 B 組的 3年總生存(OS)率分別為 43.4%和 26.7%(P=0.00002)。還觀察到在有內臟轉移患者中,其局部治療與生存改善之間的相關性尤為明顯。多因素分析顯示,局部治療是一獨立預後因數(P=0.0002)。局部治療者晚期死亡(超過 1年)的校正後風險比(HR)為 0.76(P=0.02)。

ER陰陰陰陰性乳腺癌可性乳腺癌可性乳腺癌可性乳腺癌可獲他莫昔芬敏感獲他莫昔芬敏感獲他莫昔芬敏感獲他莫昔芬敏感性性性性 Proc Natl Acad Sci U S A. 2009 Mar 10;106(10):3919-24. Epub 2009 Feb 23

http://www.ncbi.nlm.nih.gov/pubmed/19237581?ordinalpos=1&i_Results.Pubmed_RVDocSum 臨床乳腺癌標本顯示,細胞表面受體配體Wnt-5a缺失先於雌激素受體 α(ER-α)缺失的發生。瑞典 Lund大學、Malmö大學醫院 Dr. CE Ford等最近一項體外及動物實驗的研究表明,雌激素受體(ER)陰性的乳腺癌細胞受到 Wnt-5a 蛋白及其六肽衍生物 Foxy-5刺激後,ER表達顯著上調,他莫昔芬(TAM)對其凋亡誘導及生長抑制作用均增強。 結論:Dr. Ford等研究顯示對 ER陰性乳腺癌,結合 Foxy-5與 TAM的治療將是可行的。

乳腺癌的乳腺癌的乳腺癌的乳腺癌的內內內內分分分分泌泌泌泌治療治療治療治療 http://www.bufotanine.com/html/0912/4515.html 目前相當一部分患者對乳腺癌的認識存在著一個誤區,認為乳腺癌的治療就是單純手術治療,

Page 22: 《世界最新癌訊》第二十八輯(二 九年九月)cancerhongkong.weebly.com/uploads/2/7/4/5/2745581/28.pdf · 2019. 3. 16. · 2 HI ^ G JK 8ï 4×j LM î f # ! 8ï N %F|

泰山公德會–癌研匯析中心

22

只要切得乾淨,就不會復發,從而錯失過了後續治療的良機。 治療乳腺癌必須規範化,單純的手術難以徹底解決問題。中山大學腫瘤醫院楊名添教授指出,「總的說來,手術治療要求將腫瘤和鄰近的淋巴結徹底切除,而降低復發轉移風險的關鍵在於術後的後續治療。所謂後續治療,又叫輔助治療或綜合治療,常包括化療、內分泌治療、生物治療和放射治療等。」 內分泌治療是乳腺癌綜合治療的重要部分。內分泌治療的原理是通過抑制或減少雌激素的分泌,降低其水平或者阻斷雌激素的作用途徑,從而阻斷腫瘤賴以生存的「養分」來源。中國的乳腺癌患者約 70%都表現為激素受體陽性,對這類患者而言,內分泌治療是降低復發和轉移風險最為重要且優先考慮的手段之一。臨床效果表明,內分泌治療效果相當好,能將五年生存率提高 10%左右。而且,內分泌治療一般只需口服藥物,使用方便,雖然需要長時間用藥,但其副作用比化療、放療要小很多。 目前內分泌治療藥物主要有三苯氧胺(TAM)和芳香酶抑制劑兩大類。這兩種藥物都有一定的副作用,如 TAM 治療有可能導致子宮內膜癌、血栓栓塞等,芳香酶抑制劑則容易導致骨質疏鬆等。但楊教授提醒患者千萬不能因為對後續治療不良反應的恐懼而放棄治療,因為患者從中所獲得的益處要遠遠大於不良反應。根據迄今對芳香化酶抑制劑所做的全球規模最大、隨訪時間最長的早期乳腺癌輔助治療(ATAC)研究 100 個月的最新資料顯示,乳腺癌患者術後輔助內分泌治療應用阿那曲唑相比三苯氧胺,能夠進一步降低乳腺癌患者 24%的復發風險,降低對側乳房新發乳腺癌的風險 40%,減少遠處轉移的風險 16%。 另外,乳腺癌手術後 5 年內是復發高危險期,手術後 2 到 3 年有一個復發的小高險。因此激素受體陽性的乳腺癌患者應該及早進行規範的內分泌治療,把握手術後 5年內的治療關鍵期。

乳腺癌乳腺癌乳腺癌乳腺癌局局局局部區部區部區部區域域域域治療的進展治療的進展治療的進展治療的進展

隨著對腫瘤生物學認識的不斷深入,乳腺癌的局部區域治療理念發生了顯著變化,從最

大的可以耐受的治療到最小的有效治療,具體體現在從腫瘤轉移的解剖學概念到生物學

概念、從大範圍的外科放療到針對特定區域的靶向保守治療。 年輕乳腺癌患者的保乳治療:35歲或 40歲以下年輕乳腺癌患者保乳治療(BCT)後同側乳房復發(IBR)較其他年齡段患者顯著增加。目前認為,年齡是乳腺癌的不良預後指標。年齡越小或預後越好的患者,其 IBR 累積風險越大,越傾向於接受乳房切除手術。臨床實踐中應告知年輕患者 BCT 後 IBR的風險。 保乳手術與切緣距離:須採用標準切緣陰性定義,以避免再次擴大切除術。對浸潤性乳腺癌,染料標記的切緣陰性即可,尚無高質量、一致性的證據支持增加切緣距離可減少 IBR。對導管內癌,切緣距離要求為 2mm,同時術後須鉬靶攝片證實鈣化灶已被完全切除。切緣距離小於 2mm的乳腺癌並非必須行乳房切除。切緣狀況只是影響局部控制的眾多因素之一,應綜合考慮;糾纏於切緣距離 1~2mm的區別可能忽略病理處理中不確定性和腫瘤生物學異質性。 預防性對側乳房切除:儘管在 1999 年,預防性對側乳房切除(CPM)手術曾受到警告,但在1998-2005年間,乳腺癌患者的 CPM手術比例從 2.1%增加到 5.2%,增長了 148%。 目前專家認為 CPM 需要準確的對側乳腺癌風險評估和基因檢測;對側乳腺磁共振成像(MRI)檢查可消除部分患者的恐懼,減少 CPM;浸潤性小葉癌並不增加對側乳腺癌風險;接受 BCT者根本不應考慮 CPM。 乳腺癌放療的共識:理念上,已對局部治療與遠期生存關係有更好理解;技術上,推薦減少心臟劑量技術和保乳術後儘快照射技術。導管內癌保乳術後放療:81%的專家認為是標準治療,61%認為老年患者可避免放療,59%認為低級別導管內癌可避免放療。加速全乳照射:83%認為是可接受的治療選擇。保乳術中放療:84%認為可以用於試驗研究。乳房切除術後放療:93%認為對≥4 個陽性淋巴結者是標準治療,70%認為對於所有 1~3 個陽性淋巴結者不是標準治療,但對於預後差或年輕患者應予以推薦。保乳術後放療:73%認為絕經後雌激素受體陽性 T1N0患者不能避免放療,超過半數認為接受內分泌治療的 T1N0老年患者可避免放療。

無症無症無症無症狀再狀再狀再狀再發乳腺癌及時治療提高生發乳腺癌及時治療提高生發乳腺癌及時治療提高生發乳腺癌及時治療提高生存存存存率率率率

Page 23: 《世界最新癌訊》第二十八輯(二 九年九月)cancerhongkong.weebly.com/uploads/2/7/4/5/2745581/28.pdf · 2019. 3. 16. · 2 HI ^ G JK 8ï 4×j LM î f # ! 8ï N %F|

《世界最新癌訊》第二十八輯

23

Ann Oncol. 2009 Mar 17. [Epub ahead of print] http://www.ncbi.nlm.nih.gov/pubmed/19297316?ordinalpos=3&i_Results.Pubmed_RVDocSum 義大利學者 Dr. N Houssami等日前分析 699例無症狀和 345例有症狀的再發乳腺癌患者,發現無論是同側乳房再發還是對側再發,無症狀者腫瘤體積較小、多為疾病早期。對側再發乳腺癌的無症狀患者,其淋巴結轉移顯著減少(P<0.0001)。 研究者認為,在無症狀階段查出的再發乳腺癌尚處於早期,及時治療可將患者生存率提高 27%

~47%。

乳腺癌乳腺癌乳腺癌乳腺癌內內內內分分分分泌泌泌泌治療的研治療的研治療的研治療的研討討討討與與與與共識共識共識共識 http://www.cmt.com.cn/article/090402/a090402b0601.htm 2009年 2月 28日,阿斯利康中國乳腺癌高峰論壇在廣州隆重舉行。來自國內外的 450 位乳腺癌領域的高層專家出席了會議,並通過對臨床研究資料的詳細解讀,廣泛而深入地討論了乳腺癌內分泌治療中的若干重要課題。國內學者從各個視角對乳腺癌的治療現狀和發展方向進行了全方位探討。 復旦大學附屬腫瘤醫院邵志敏教授結合該院的治療經驗,對我國乳腺癌內分泌治療面臨的挑戰進行了深入思考。邵教授介紹,中國乳腺癌具有發病率較低、發病年齡較小、疾病分期較晚、患者乳房較小等特點。其中,發病年齡小是預後的不良影響因素。該院 1990-2004年資料顯示,年齡≤40 歲者,無論是無復發生存(RFS)還是總生存(OS)均比>40 歲者差。內分泌治療對年輕乳腺癌患者至關重要。該院資料表明,在≤40 歲年齡層患者中,接受內分泌治療者 RFS 顯著優於無內分泌治療者(P=0.022),化療後序貫內分泌治療的 RFS與單純化療相比也有提高趨勢(P=0.052)。 復旦大學附屬腫瘤醫院陸勁松教授指出,阿那曲唑用於乳腺癌輔助治療,無論用換藥治療、強化治療還是起始治療策略,均有充分的研究資料證實其具有較強的延續效應(指停止藥物治療後,乳腺癌復發風險仍持續下降)。在他莫昔芬輔助治療 5 年後續以 3 年阿那曲唑治療(強化治療),與無延續治療相比,72 個月時復發(HR=0.62,P=0.031)及遠處轉移(HR=0.53,P=0.034)風險差異仍呈擴大趨勢。在激素受體(HR)陽性人群中,阿那曲唑組降低腫瘤復發風險的絕對優勢由 5年時的 2.8%升高到 9年時的 4.8%,降低遠處復發風險的絕對優勢由 1.3%擴大到 2.4%,預防對側乳腺癌發生的優勢也由 0.8%增長到 1.7%。阿那曲唑治療終止後,在患者仍然能持續獲益的同時,不良反應(骨折)發生率則持續下降。陸教授認為,由於乳腺癌患者預計生存期較長,因此抗腫瘤治療藥物產生的延續效應值得關注,是治療方案選擇的重要參考因素。 中山大學附屬腫瘤醫院劉冬耕教授在其報告中說,晚期乳腺癌內分泌治療的進展,目前是以氟維司群等藥物為主。免疫組化實驗顯示其對雌激素受體(ER)的抑制作用顯著強於他莫昔芬。

NNNNabababab----紫杉醇併紫杉醇併紫杉醇併紫杉醇併吉吉吉吉西他濱西他濱西他濱西他濱治療治療治療治療轉轉轉轉移性移性移性移性乳腺癌乳腺癌乳腺癌乳腺癌 Ann Oncol. 2009 Mar;20(3):449-53. Epub 2008 Dec 15

http://www.ncbi.nlm.nih.gov/pubmed/19087987?ordinalpos=5&i_Results.Pubmed_RVDocSum 美國梅奧醫院血液腫瘤科 Dr. V Roy等,最近進行的一項Ⅱ期臨床試驗表明,納米微粒白蛋白結合紫杉醇(nab-紫杉醇)聯合吉西他濱(gemcitabine)治療轉移性乳腺癌(MBC)的療效較好且毒性可耐受。 該研究共納入 50例MBC患者,其中 80%有內臟器官受累,60%有≥3處轉移灶。在 21 天的治療週期中,於第 1 天和第 8 天給予患者 nab-紫杉醇(125 mg/m2)和吉西他濱(1,000 mg/m2)治療,直到疾病進展。 結果顯示,按照實體瘤療效評價標準(RECIST),完全緩解(CR)率為 8%(4/50例),部分緩解(PR)率為 42%(21/50 例)。中位緩解期為 6.9 個月,中位無進展生存(PFS)期為 7.9個月。6 個月 PFS率和總生存(OS)率分別為 60%和 92%。患者耐受性良好,最常見的毒性反應為中性粒細胞減少,3級和 4級中性粒細胞減少發生率分別為 42%和 12%,僅 1例患者出現了發熱性中性粒細胞減少。

Page 24: 《世界最新癌訊》第二十八輯(二 九年九月)cancerhongkong.weebly.com/uploads/2/7/4/5/2745581/28.pdf · 2019. 3. 16. · 2 HI ^ G JK 8ï 4×j LM î f # ! 8ï N %F|

泰山公德會–癌研匯析中心

24

乳腺癌乳腺癌乳腺癌乳腺癌手術前手術前手術前手術前的睡眠的睡眠的睡眠的睡眠障礙障礙障礙障礙會引起會引起會引起會引起術術術術後的疼痛後的疼痛後的疼痛後的疼痛 J Pain Symptom Manage. 2009 Mar;37(3):352-62. Epub 2008 Aug 23 http://www.ncbi.nlm.nih.gov/pubmed/18723313?ordinalpos=3&i_Results.Pubmed_RVDocSum

女性對於外科手術或化學治療會比男性來的敏感。在乳腺癌切除手術前,即使是一個局

部處理而已,也常常會導致女性不安或情緒不穩定,以致於手術前一天的晚上完全無法

入眠。最近,紐約 Mount Sinai 醫學院 Dr. CE Wright 觀察 24個女性病人手術前的睡眠狀

況,評估到底這些病患睡眠多久、是不是淺眠及中間有沒有醒來多次等與手術後的副作

用有否關係,結果他發現如果手術前有睡眠障礙,在手術後的第七天所引起的疼痛的症

狀會比較嚴重,甚至於會影響其日常活動機能。Dr. Wright 也比較睡眠障礙深淺與手術

後副作用的嚴重程度的關係,如果睡眠障礙較深的病人手術後的疼痛指數會比較高。他

認為這些在手術前的睡眠障礙還是跟情緒有關,憂慮、焦慮、情緒不穩導致這些病患無

法睡眠,間接影響手術後疼痛,日常生活的活動也跟著被影響。

TP53突突突突變變變變 IHC染色染色染色染色引起引起引起引起近半近半近半近半數數數數 BRCA1 相關乳腺癌相關乳腺癌相關乳腺癌相關乳腺癌被誤被誤被誤被誤診診診診 Cancer Res. 2009 Mar 31. [Epub ahead of print

http://www.ncbi.nlm.nih.gov/pubmed/19336573?ordinalpos=3&i_Results.Pubmed_RVDocSum

TP53 突變狀態常間接通過對累積 p53 蛋白的免疫組化(IHC)染色進行評估。近期,荷蘭學者Dr. H Holstege等對 21例 BRCA1相關乳腺癌患者和 37例散發乳腺癌患者的 TP53 外顯子進行測序後發現,雖然所有 BRCA1相關腫瘤均包含 TP53 突變,但僅半數腫瘤的 p53 IHC染色顯示陽性。可能的解釋如下:p53的 IHC染色陽性與 BRCA1相關乳腺癌的 TP53熱點突變相關,但 p53累積染色為陰性的 BRCA1相關乳腺癌多伴有蛋白截短 TP53 突變(無意義,移碼和剪接突變),可見 BRCA1 相關腫瘤的 p53 缺失與蛋白截短 TP53 的突變狀態密切相關。因此,TP53 突變的p53 IHC檢測能引起近半數 BRCA1相關乳腺癌被誤診。

乳腺癌預後標乳腺癌預後標乳腺癌預後標乳腺癌預後標誌誌誌誌物物物物::::腫瘤腫瘤腫瘤腫瘤轉轉轉轉移移移移微環境密微環境密微環境密微環境密度度度度 Clin Cancer Res. 2009 Apr 1;15(7):2433-41. Epub 2009 Mar 24

http://www.ncbi.nlm.nih.gov/pubmed/19318480?ordinalpos=2&i_Results.Pubmed_RVDocSum

最近,美國韋爾康奈爾醫學院的 Dr. BD Robinson等的一項病例對照研究表明,腫瘤轉移微環境(TMEM)密度可預測乳腺癌全身血行轉移危險。

TMEM 由浸潤性癌細胞、巨噬細胞和內皮細胞三部分組成。研究者採用免疫組化方法,檢測了30例有全身轉移的乳腺癌患者,發現其 TMEM密度為無轉移(30例)患者的 2倍(105對 50,P=0.00006)。TMEM密度與腫瘤大小或分級、淋巴結轉移、淋巴血管浸潤、激素受體狀態無關。

BRCA突突突突變變變變攜帶攜帶攜帶攜帶者的者的者的者的 MRI±鉬鉬鉬鉬靶靶靶靶 X 線攝影線攝影線攝影線攝影 J Am Coll Radiol 2009, 6(3):171

http://www.ncbi.nlm.nih.gov/pubmed/19248993?ordinalpos=1&i_Results.Pubmed_RVDocSum 最近美國Massachusetts 的 Dr. C Taneja的一項研究,對 1萬名具有 BRCA 突變或其他高危因素的女性採用磁共振成像(MRI)和(或)乳腺鉬靶 X線攝影(XM)進行乳腺癌的篩查。結果顯示,與單純 XM相比,MRI±XM 篩查的成本/效益更佳。

BRCA突突突突變變變變攜帶攜帶攜帶攜帶者者者者更更更更有可能有可能有可能有可能選擇選擇選擇選擇預防性乳預防性乳預防性乳預防性乳房房房房切除切除切除切除 Cancer. 2009 Mar 11;115(8):1598-1604. [Epub ahead of print]

http://www.ncbi.nlm.nih.gov/pubmed/19280625?ordinalpos=1&i_Results.Pubmed_RVDocSum 最近,美國休士頓德州大學M. D. Anderson癌症中心 Dr. F Meric-Bernstam等的一項研究(n=540)發現,與非 BRCA 突變攜帶者相比,在 BRCA 突變攜帶者中,贊同預防性乳房切除術(PM)是減少乳腺癌發病危險最有效手段者的比例更大(70%對 40%)。在排除雙側乳腺癌患者後,贊同PM是減少乳腺癌發病危險和減輕焦慮唯一段者較不贊同者更有可能接受 PM(81.0%對 19.1%;

Page 25: 《世界最新癌訊》第二十八輯(二 九年九月)cancerhongkong.weebly.com/uploads/2/7/4/5/2745581/28.pdf · 2019. 3. 16. · 2 HI ^ G JK 8ï 4×j LM î f # ! 8ï N %F|

《世界最新癌訊》第二十八輯

25

84.2%對 15.8%)。

((((六六六六))))肝膽腫瘤肝膽腫瘤肝膽腫瘤肝膽腫瘤::::

病因與預防-

肝肝肝肝癌發病癌發病癌發病癌發病比比比比率率率率上升上升上升上升 但存活比但存活比但存活比但存活比率率率率也也也也增加增加增加增加 J Clin Oncol. 2009 Feb 17. [Epub ahead of print]

http://www.oncolink.org/resources/article.cfm?c=3&s=8&ss=23&Year=2009&Month=2&id=16044 美國肝細胞腫瘤(HCC)發生率在 1975至 2005年增加三倍,從每 10萬人 1.6例增加到 4.9例。在 1992至 2005年間,HCC的整體發生率每年增加約 4.3%。增加最多的是在 2000至 2005年間、50至 59歲男性;但根據研究報告說,雖然發生率和死亡率顯著增加,但 HCC的存活率也有改善。研究者發現,1992至 2005年間,一年存活率增加幾乎兩倍,從 25%增加到 47%;存活率的改善與診斷有局部 HCC之病患的增加數量是一致的。

HCC 的病因複雜,大多包括多種風險因素的交互作用。最近,美國國家癌症研究中心(NCI)的 Dr. SF Altekruse等人檢視 NCI的「流行病監督及最終結果(SEER)」中,癌症登記的發生率趨勢、死亡率、存活率的資料。他們的目標是監控發生 HCC的變化以及確認哪些族群風險最高,藉以對疾病控制有所幫助。結果發現各種族的 HCC發生率都增加,美國印第安/阿拉斯加原住民的年度百分比改變(APC)最多,達 5.0%,之後依序為黑人、白人與西班牙裔。在 2000至 2005這五年間,研究者發現西班牙裔、黑人與中年白人的發生率顯著增加。另一個發現是整體存活率改善,二至四年之特定原因存活率加倍。

兩兩兩兩標標標標誌誌誌誌物可用於預測物可用於預測物可用於預測物可用於預測肝肝肝肝癌的發生癌的發生癌的發生癌的發生 Clin Gastroenterol Hepatol. 2009 Jan;7(1):104-13. Epub 2008 Sep 17

http://www.ncbi.nlm.nih.gov/pubmed/18849011?ordinalpos=4&i_Results.Pubmed_RVDocSum 美國的學者 Dr. RK Sterling等最近的一項研究評價了 γ-羧基凝血酶原(DCP)及甲胎蛋白異質體(AFP-L3)做為肝細胞癌(HCC)篩查的生物標誌物,單一或聯合檢測篩查 HCC的臨床實用性。相對於甲胎蛋白(AFP),AFP-L3及 DCP水平與 HCC的相關性較強,即有較高的特異性及陰性預測值,兩者聯合檢測的實用性優於單一檢測。 研究者對 372例丙型肝炎後肝硬化患者隨訪 24 個月,40例在入組時即伴發 HCC(G1 組),在隨訪過程中,又有 34例發生 HCC(G2 組),其餘 298例在隨訪結束時無 HCC發生(G3 組)。 結果顯示, G1 組和 G2 組患者的所有指標水平均顯著高於 G3 組(P<0.05)。其中,AFP(>20 ng/ml)的敏感性、特異性、陽性預測值及陰性預測值分別為 61%、71%、34%及 88%;AFP-L3(>10%)分別為 37%、92%、52%及 85%;DCP(>7.5 ng/ml)分別為 39%、90%、48%及 86%;三者結合後分別為 77%、59%、32%及 91%。 在總 AFP升高的 45例患者中,AFP-L3及 DCP的陽性率分別為 47%、49%,特異性分別為 86.6%、90.2%,陰性預測值分別為 80.7%、89.6%。在 AFP<20 ng/ml的 29例 HCC患者中,13例 AFP-L3或 DCP升高。ALT升高與 AFP升高相關,但與 AFP-L3及 DCP無關。AFP-L3或 DCP 陽性的患者 HCC陰性率較低(P<0.0001, P=0.0005)。

肝炎肝炎肝炎肝炎病毒病毒病毒病毒感染合併一級親屬感染合併一級親屬感染合併一級親屬感染合併一級親屬罹患罹患罹患罹患肝肝肝肝癌的癌的癌的癌的探討探討探討探討 J Hepatol. 2009 Feb;50(2):334-41. Epub 2008 Oct 16

http://www.ncbi.nlm.nih.gov/pubmed/19070394?ordinalpos=2&i_Results.Pubmed_RVDocSum 美國德州大學的M.D. Anderson癌症中心的 Dr. MM Hassan等的日前的一項研究顯示,一級親屬的肝細胞癌(HCC)家族史與 HCC發病相關,這種相關性可能是基因及相同生活環境共同作用的結果。 研究者對比研究了 347例病理診斷為 HCC的患者及 1,075名健康對照者。結果顯示,在所有入選者中,一級親屬 HCC 家族史與 HCC的發病顯著相關。多個親屬患 HCC的家族聚集現象僅發生在伴有乙肝病毒(HBV)及丙肝病毒(HCV)感染的 HCC患者中。一級親屬 HCC家族史及肝炎病毒感染史兩種獨立危險因素協同導致 HCC發病的作用顯著強於單一因素作用。

Page 26: 《世界最新癌訊》第二十八輯(二 九年九月)cancerhongkong.weebly.com/uploads/2/7/4/5/2745581/28.pdf · 2019. 3. 16. · 2 HI ^ G JK 8ï 4×j LM î f # ! 8ï N %F|

泰山公德會–癌研匯析中心

26

代謝綜合徵代謝綜合徵代謝綜合徵代謝綜合徵相關的相關的相關的相關的肝肝肝肝癌形癌形癌形癌形態態態態學學學學特殊特殊特殊特殊 Hepatology. 2009 Mar;49(3):851-9

http://www.ncbi.nlm.nih.gov/pubmed/19115377?ordinalpos=4&i_Results.Pubmed_RVDocSum 代謝綜合徵是慢性肝病和肝癌的危險因素。最近法國學者 Dr. V Paradis等進行的研究表明,與非慢性肝病導致的肝癌和有明顯肝病病因的肝癌患者相比,只有代謝綜合徵一個危險因素的肝癌患者具有特殊的形態學特徵,而且沒有明顯肝纖維化。

獲獲獲獲 SVR丙肝丙肝丙肝丙肝患者患者患者患者仍仍仍仍可能患可能患可能患可能患肝肝肝肝癌癌癌癌 Hepatology. 2009 Mar;49(3):729-38

http://www.ncbi.nlm.nih.gov/pubmed/19072828?ordinalpos=1&i_Results.Pubmed_RVDocSum 最近,美國 Saint Louis大學肝病中心的學者 Dr. SL George等報告,治療前就存在肝硬化的丙肝患者,即使獲得持續病毒學應答(SVR)者,仍有肝癌發生的危險,即使這種危險很低。 研究者對 150例獲得 SVR的丙肝患者隨訪 5年。結果顯示,大多數患者轉歸良好,未發生病毒學復發,2例治療前有肝硬化的患者患肝癌,其中 1例死亡。採用盲法對 49例患者在治療前及長期隨訪時配對活檢進行評估,顯示結果 82%纖維化評分改善,92%炎症中的至少一個組分改善,20%患者長期隨訪肝活檢結果顯示肝組織正常或接近正常。

ALT正正正正常的常的常的常的慢慢慢慢性性性性丙肝丙肝丙肝丙肝患者患者患者患者 肝肝肝肝癌危險並不低癌危險並不低癌危險並不低癌危險並不低 J Hepatol. 2009 Apr;50(4):729-35. Epub 2009 Jan 6

http://www.ncbi.nlm.nih.gov/pubmed/19232448?ordinalpos=5&i_Results.Pubmed_RVDocSum 最近,日本 Ogaki市立醫院的 Dr. T Kumada等進行的一項研究(n=519)表明,丙氨酸氨基轉移酶(ALT)正常的慢性丙肝患者發生肝癌的危險因素包括:年齡>65歲、ALT>20 IU/L,血小板計數<15.0×104/m3,總膽紅素>1.2mg/dl、鹼性磷酸酶>338IU/L和總白蛋白<3.5g/dl。而ALT>20IU/L和血小板計數<15.0×104/m3患者的肝癌 5年和 10年累積發生率分別為 4.4%和 26.5%。

診斷與治療-

《《《《原原原原發性發性發性發性肝肝肝肝癌癌癌癌規範規範規範規範化診治專家化診治專家化診治專家化診治專家共識共識共識共識》(》(》(》(一一一一)))) http://www.cmt.com.cn/article/090312/a090312b0201.htm 原發性肝癌(PLC,以下簡稱肝癌)是臨床上最常見的惡性腫瘤之一,全球發病率逐年增長,已超過 62.6萬/年,居於惡性腫瘤的第 5位;死亡接近 60萬/年,位居腫瘤相關死亡的第 3位。肝癌在我國高發,目前,我國發病人數約占全球的 55%;在腫瘤相關死亡中僅次於肺癌,位居第二,嚴重威脅我國人民健康和生命。肝癌是一種惡性程度高、浸潤和轉移性強的癌症,治療首選手術。然而,多數患者就診時已是中晚期,只能接受介入、消融、放療、化療等非手術治療。以索拉非尼為代表的分子靶向藥物的出現,為這類患者提供了新選擇。目前我國在肝癌診治方面仍缺乏規範化的指導,因此,由全國多學科專家,尤其是國內肝癌診治領域的專家日前在吳孟超院士、湯釗猷院士、孫燕院士和管忠震教授親臨指導下,共同參與編寫了《原發性肝癌規範化診治專家共識》。

索拉索拉索拉索拉非尼治療非尼治療非尼治療非尼治療肝肝肝肝細胞癌臨床細胞癌臨床細胞癌臨床細胞癌臨床獲益獲益獲益獲益的的的的考證考證考證考證 肝細胞癌(HCC)的全球發病率逐年增長,已超過 62.6萬/年,我國發病人數約全球總發病人數的 55%。 長期以來,如何通過臨床研究來判斷一種治療藥物的臨床獲益程度尚頗有爭議。目前,許多學者認為生存獲益程度可用生存期(或其他替代終點)的相對百分比改善或者風險比(HR)的降低來衡量和比較。HR是通過對臨床試驗中治療組與安慰劑組的資料進行嚴密統計學分析比較,針對某一治療獲益,如總生存期(OS)或疾病進展時間(TTP)而得出的相對風險/獲益比例。 根據美國國立癌症研究所和 美國肝病研究學會指南,及全球多中心、隨機、雙盲Ⅲ期研究,證實索拉非尼是目前治療晚期 HCC的臨床研究中循證級別最高的治療依據。

Page 27: 《世界最新癌訊》第二十八輯(二 九年九月)cancerhongkong.weebly.com/uploads/2/7/4/5/2745581/28.pdf · 2019. 3. 16. · 2 HI ^ G JK 8ï 4×j LM î f # ! 8ï N %F|

《世界最新癌訊》第二十八輯

27

為明確評估索拉非尼在不同地區和人群中治療 HCC的有效性和安全性資料,先後分別在歐美人群和亞太人群中開展了兩項大型Ⅲ期隨機對照雙盲研究,即 SHARP 研究(602 例)和 Oriental研究(226例,其中中國患者占 90%)。這兩項研究均為隨機雙盲對照設計,以 OS為主要觀察終點,以巴塞隆納臨床分期(BCLC)C期、肝功能情況為 Child-Pugh A級的晚期 HCC患者為研究物件。儘管 Oriental研究中患者的病情分期比 SHARP研究更晚,但兩項研究結果均顯示索拉非尼可顯著延長患者的 OS 及 TTP:SHARP 研究和 Oriental 研究中治療組的 OS 分別延長了44%和 47%(HR分別為 0.69和 0.68);TTP分別延長了 74%和 73%(HR分別為 0.58和 0.57)。因此,索拉非尼對於 HCC綜合治療以及其他腫瘤的靶向治療的理論意義深遠、臨床價值重大。 總結:俗稱 HCC為「癌中之王」,其惡性程度高、進展迅速,加上在歐美國家的發病率較低,是肝癌治療藥物的研發長期停滯不前的重要原因。索拉非尼是多年來第一個也是目前唯一被證明可以顯著延長 HCC患者生存時間的有效治療藥物。索拉非尼可以控制 HCC疾病進展的作用,也為其聯合其他治療以進一步改善患者的預後帶來了新希望。

人人人人 ESC 源性源性源性源性肝肝肝肝細胞的分化與移植細胞的分化與移植細胞的分化與移植細胞的分化與移植 Gastroenterology. 2009 Mar;136(3):990-9. Epub 2008 Oct 29

http://www.ncbi.nlm.nih.gov/pubmed/19026649?ordinalpos=3&i_Results.Pubmed_RVDocSum 最近,美國和日本的學者 Dr. H Basma等最近對人胚胎幹細胞(ESC)進行培養和誘導,發現子代細胞具有初級肝細胞特徵,可表達人肝細胞特異性基因。將其移植至免疫缺陷小鼠後,在小鼠血清中可檢測到高水準人白蛋白等肝細胞特異性功能蛋白。 研究者採用成纖維細胞因數 2、人啟動素 A、肝細胞生長因數和地塞米松等依次對人 ESC 進行培養,對誘導的子代細胞進行基因、表型和功能的鑒定。隨後將這些子代細胞移植至先天性免疫缺陷小鼠。 結果顯示,人 ESC來源的肝細胞可表達人初級肝細胞特異性基因,而不表達其他細胞系的基因,並可分泌人肝臟特異性的功能性蛋白,具有人肝細胞細胞色素酶 P450的代謝活性。將誘導的肝細胞移植至免疫缺陷小鼠後,在小鼠血清中可檢測出較高水準的人白蛋白和人 α1 抗胰蛋白酶。對小鼠肝臟行組織學檢查發現其可表達角蛋白 18和人白蛋白。

研究者認為,雖然將這種來源的肝細胞用於治療還有很多工作要做,但是,將其用於藥物的代謝和藥物篩選研究可能並不遙遠。

血血血血 GGT升升升升高與高與高與高與全全全全因因因因死亡死亡死亡死亡的增加相的增加相的增加相的增加相關

Gastroenterology. 2009 Feb;136(2):477-85.e11. Epub 2008 Oct 29 http://www.ncbi.nlm.nih.gov/pubmed/19100265?ordinalpos=4&i_Results.Pubmed_RVDocSum 美國學者 Dr. CE Ruhl等日前對 1988-1994年第三次全美健康與營養調查研究中的 14,950名成年人(乙肝和丙肝病毒標誌物均陰性)的資料進行分析,發現血清丙氨酸氨基轉移酶(ALT)升高與全因死亡無關,危險比(HR)為 1.2,而與肝臟疾病相關死亡相關(HR=8.2)。

γ穀氨酰轉移酶(GGT)升高與全因死亡(HR=1.5)及肝臟疾病(HR=13.0)、腫瘤(HR=1.5)和糖尿病(HR=3.3)等相關死亡相關。

CCCCgAgAgAgA不不不不適合適合適合適合用於用於用於用於篩篩篩篩查查查查 HHHHCCCCCCCC Dig Liver Dis. 2009 Jan;41(1):31-5. Epub 2008 Aug 30

http://www.ncbi.nlm.nih.gov/pubmed/18762462?ordinalpos=2&i_Results.Pubmed_RVDocSum 義大利米蘭的學者 Dr. S Massironi 等,最近通過一項前瞻對照性研究提出,血漿嗜鉻粒蛋白 A(CgA)不適合做為肝細胞癌(HCC)的篩查標誌物。 研究納入 30例 HCC、14例肝硬化、79例慢性肝炎患者及 65例正常對照者,檢測其 CgA水平及甲胎蛋白(AFP)水平。 結果顯示,HCC 及慢性肝炎組患者的 CgA水平分別為 44.5U/L和 15.3U/L,正常對照組及肝硬化組分別為 12.1U/L、26.4U/L。3組患者的 CgA水平顯著高於對照組,HCC組 CgA水平顯著高於慢性肝炎組(P<0.001),HCC組與肝硬化組相對的較接近。同時,75%的 HCC患者、50%的

Page 28: 《世界最新癌訊》第二十八輯(二 九年九月)cancerhongkong.weebly.com/uploads/2/7/4/5/2745581/28.pdf · 2019. 3. 16. · 2 HI ^ G JK 8ï 4×j LM î f # ! 8ï N %F|

泰山公德會–癌研匯析中心

28

肝硬化患者及 25%的慢性肝炎患者的 AFP高於正常值(P<0.005)。 慢性肝炎患者的 CgA水平與 AFP水平相關(r=0.42,P<0.0001);在慢性肝炎患者中,CgA水平與肝臟纖維化程度相關(r=0.52,P<0.0001)。CgA的總的診斷準確性、敏感性和特異性分別為 75%、70%和 67%,AFP分別為 89%、75%和 80%。 研究者認為,儘管 HCC患者血漿中 CgA水平顯著高於慢性肝炎患者及正常對照者,但其診斷準確性不高,不適合做為 HCC篩查的標誌物。

新血新血新血新血清清清清標標標標誌誌誌誌物可物可物可物可助肝助肝助肝助肝癌早期診治癌早期診治癌早期診治癌早期診治 甲胎蛋白(AFP)是目前全世界應用最廣泛的原發性肝細胞癌(HCC)腫瘤標誌物,已經應用了數十年,但其敏感性和特異性均不令人滿意。因此,各國學者一直在探索尋找新的更好的 HCC標誌物。近年來,基因技術、蛋白質組學、腫瘤免疫等相關研究飛速發展,國內外研究者篩選出一些潛在的新的腫瘤標誌物,其中,高爾基體糖蛋白-73(GP73)是最值得期待的血清標誌物之一。 世界範圍內的相關研究 GP73是存在于細胞高爾基體的一種跨膜蛋白,學者 Kladney(2000)首先描述,其存在於正常人體肝組織中,而後 Kladney繼續深入研究,提出無論是由病毒〔乙肝病毒(HBV)或丙肝病毒(HCV)〕感染引起,還是由非病毒原因(酒精性肝病或自身免疫性肝炎)引起的肝病,患者的 GP73水平均顯著上調。

Block於 2005年首先提出,在 HCC患者血清中 GP73水平顯著升高。一項包括 352例患者的研究顯示,與肝硬化患者相比,HCC患者的血清 GP73水平顯著升高,且對於早期 HCC的診斷,GP73優於 AFP。Cassandra提出,GP73是 HCC可靠的腫瘤標誌物。 在我國,關於 GP73的最早(2008)研究來自北京協和醫院的徐海峰等,其有關 GP73測定的初步研究論文是我國和整個亞洲地區首先報告的一組工作成果。 此項研究收集 173 例份血清學標本,旨在確定健康人群 GP73 的正常基線水平以及確定其診斷HCC的敏感性和特異性,同時檢測了少量 HCC患者在圍手術期 GP73的表達,具有其他肝臟良惡性病變患者的 GP73表達,GP73與 HCC分級間的關係等。 這項研究結果初步確立我國正常人的 GP73水平範圍為 2.59±5.12。與對照組及 HBV攜帶者組相比,HCC組患者的血清 GP73水平顯著增高(P=0.0015和 P=0.0058)。依據 GP73診斷 HCC的敏感性為 76.9%,特異性達到 92.8%。

GP73在其他肝臟良性疾病中不增高,在膽管細胞型 HCC中,部分(4/6例)增高,增高程度介於 HCC組和 HBV攜帶者組之間,與腫瘤大小和分級沒有明顯關聯。 這項研究首次在國內初步揭示了檢測乙肝相關 HCC患者 GP73的高敏感性,GP73有可能成為我國臨床上一個新的、更有效的、HCC早期診斷標誌物。

肝肝肝肝癌癌癌癌超聲超聲超聲超聲診斷及診斷及診斷及診斷及介介介介入治療入治療入治療入治療獲獲獲獲重重重重要要要要進展進展進展進展 http://www.cmt.com.cn/article/090319/a090319a0401.htm 廣州中山大學附屬第一醫院呂明德教授等,日前在肝癌超聲造影診斷和消融治療等研究中取得重要進展,使眾多肝癌患者受益。 研究者主要在八個方面改進和創新:

1, 採用受試者特性工作曲線的研究方法,揭示了超聲造影鑒別診斷肝內小病變良惡性的能力比常規超聲明顯提高;

2, 揭示了膽管細胞型肝癌超聲造影的特徵,並提出了診斷標準;

3, 多中心研究證實,超聲造影判斷肝癌消融的局部療效與對比增強 CT具有相同效能;

4, 建立了肝腫瘤三維超聲自動體積測量技術,並證實了其測量準確性和可重複性;

5, 創建了多針點複合熱消融技術,將組織凝固範圍從以往的 3cm擴大到了 7cm, 對直徑 6cm 以內的腫瘤完全消融率達 92%,3年生存率達 73%;

6, 採用低杆溫天線改進微波消融技術,把單次能量輸出的消融灶從以往的 2cm左右擴大到了

5cm,對直徑小於 8cm的腫瘤經 1次治療的完全消融率為 92%;

7, 開發出經皮高溫蒸餾水和沸騰卡鉑溶液瘤內注射方法,並證實兩種方法治療包括肝功能較差

Page 29: 《世界最新癌訊》第二十八輯(二 九年九月)cancerhongkong.weebly.com/uploads/2/7/4/5/2745581/28.pdf · 2019. 3. 16. · 2 HI ^ G JK 8ï 4×j LM î f # ! 8ï N %F|

《世界最新癌訊》第二十八輯

29

的小肝癌安全簡便、費用低廉,患者依從性好;

8, 開發了聲學造影導向下經細針門靜脈栓塞術,該方法能夠更簡捷、安全和高選擇性地用於肝 癌的輔助治療。

《《《《原原原原發性發性發性發性肝肝肝肝癌癌癌癌規範規範規範規範化診治專家化診治專家化診治專家化診治專家共識共識共識共識》(》(》(》(二二二二))))

原發性肝癌的早期診斷原發性肝癌的早期診斷原發性肝癌的早期診斷原發性肝癌的早期診斷 原發性肝癌(PLC,以下簡稱肝癌)的早期診斷至關重要。從 20世紀 70~80年代起,由於血清甲胎蛋白(AFP)、即時超聲顯像和 CT的逐步普及和廣泛應用,大大促進了肝癌的早期診斷。由於早期診斷率明顯提高,手術切除率隨之提高,預後亦獲得明顯改善,所以肝癌的早期診斷,是臨床診療和預後的關鍵。 就早期診斷而言,對於患者的肝病背景應予充分重視。我國 95%的肝癌患者具有乙肝病毒(HBV)感染的背景,10%有丙肝病毒(HCV)感染背景,還有部分患者 HBV和 HCV重疊感染。 對下列危險人群應特別加以關注:中老年男性中 HBV載量高者、HCV感染者、HBV和 HCV重疊感染者、嗜酒者、合併糖尿病者以及有肝癌家族史者。此類人群在 35~40歲後,每 6個月應定期進行篩查(包括血清 AFP檢測和肝臟超聲檢查);當出現 AFP升高或肝區「佔位性病變」時,應立即進入診斷流程,嚴密觀察,力爭早期作出診斷。

肝癌的實驗室診斷方法: 目前,在我國肝癌的定性診斷仍以檢測血清 AFP為主,應高度重視:

1. 在我國,60%以上肝癌病例的血清 AFP>400µg/L;

2. 目前還沒有其他腫瘤標誌物的特異性可與 AFP相媲美;

3. AFP檢測較少依賴影像學設備和新技術。

肝癌的影像學診斷方法: 近年來,醫學影像學檢查手段的進步明顯,為臨床上肝癌的「四定」(定位、定性、定量、定期)和制定治療方案提供了可靠的依據;包括超聲檢查、多層螺旋 CT、磁共振成像(MRI)、正電子發射電腦斷層掃描(PET)-CT、選擇性肝動脈造影

肝癌的病理診斷: 病理學檢查是診斷原發性肝癌的金標準,但仍需特別重視結合臨床。肝癌病理組織學主要分為肝細胞癌(HCC)、肝內膽管癌(ICC)和混合性肝癌三種類型。纖維板層癌是 HCC 的一種特殊類型,常見於青少年,多不伴肝硬化,生長緩慢,預後較好。

《《《《原原原原發性發性發性發性肝肝肝肝癌癌癌癌規範規範規範規範化診治專家化診治專家化診治專家化診治專家共識共識共識共識》(》(》(》(三三三三)))) 原發性肝癌(PLC,以下簡稱肝癌)的外科治療包括肝切除術和肝移植術。 肝切除術:基本原則包括徹底性和安全性,前者指的是完整切除腫瘤,切緣無殘留腫瘤;後者指的是最大限度保留正常肝組織,降低手術死亡率及手術併發症發生率。在術前應對肝功能儲備進行評價,通常採用 Child-Pugh分級評價肝實質功能,採用 CT和(或)磁共振成像(MRI)計算餘肝體積。 肝癌手術治療的適應證:隨著現代肝臟外科手術技術的進步,腫瘤大小並不是手術的關鍵限制因素。能否切除和切除的療效不僅與腫瘤大小和數目有關,還與肝臟功能、肝硬化程度、腫瘤部位、腫瘤界限、有無完整包膜及靜脈癌栓等有非常密切的關係。可行根治性肝切除的局部病變須滿足下列條件:1, 單發肝癌,表面較光滑,周圍界限較清楚或有假包膜形成,受腫瘤破壞的肝組織<30%,或受腫瘤破壞的肝組織>30%但無瘤側肝臟明顯代償性增大達全肝組織的 50%以上;2, 多發性腫瘤,結節<3個,且局限在肝臟的一段或一葉內。可行姑息性肝切除的局部病變須符合下列條件:1, 3~5個多發性腫瘤,超越半肝範圍者,行多處局限性切除;2, 腫瘤局限於相鄰 2~3個肝段或半肝內,無瘤肝組織明顯代償性增大達全肝的 50%以上;3, 肝中央區(中葉或Ⅳ、Ⅴ、Ⅷ段)肝癌,無瘤肝組織明顯代償性增大達全肝的 50%以上;4, 肝門部有淋巴結轉移者,切除腫瘤的同時行淋巴結清掃或術後治療;5, 周圍臟器受侵犯者一併切除。 肝移植術:目前,我國每年大約開展 4,000例肝移植手術,其中肝癌患者比例高達 40%。在我國,肝癌肝移植僅作為補充治療,用於無法手術切除、不能進行射頻、微波和 TACE 治療、肝功能

Page 30: 《世界最新癌訊》第二十八輯(二 九年九月)cancerhongkong.weebly.com/uploads/2/7/4/5/2745581/28.pdf · 2019. 3. 16. · 2 HI ^ G JK 8ï 4×j LM î f # ! 8ï N %F|

泰山公德會–癌研匯析中心

30

不能耐受的患者。 肝移植適應證:目前國內尚無統一標準,已有多家單位提出了不同標準,主要有上海復旦標準、杭州標準及成都標準等。這些標準對於無大血管侵犯、淋巴結轉移及肝外轉移的要求比較一致,但對腫瘤的大小和數目的要求不盡相同。我國的標準擴大了肝癌肝移植的適應證範圍,能使更多的肝癌患者因手術受益,可能更為符合我國國情和患者的實際情況,但有待於依據高水準的循證醫學證據而形成相對統一的中國標準。

《《《《原原原原發性發性發性發性肝肝肝肝癌癌癌癌規範規範規範規範化診治專家化診治專家化診治專家化診治專家共識共識共識共識》(》(》(》(四四四四)))) 原發性肝癌(PLC,以下簡稱肝癌)的介入治療 適用人群:

1. 不能手術切除的中晚期原發性 PLC患者;

2. 能手術切除,但由於其他原因(例如高齡、嚴重肝硬化等)不能或不願接受手術的患者。 對於上述患者,放射介入治療可以作為非手術治療中的首選方法。 國內臨床經驗表明,放射介入治療對於包膜比較完整的巨塊型肝癌、大肝癌比較有效。介入治療的影響因素包括:①血清甲胎蛋白(AFP)水平;②腫瘤病灶是否包膜完整、邊界清楚;③門靜脈有無癌栓。 化療栓塞(TACE)非常重要,單純給予 肝動脈化療(HAI)是不夠的。 肝癌的 TACE 非常強調超選擇插管。過去僅對小肝癌強調超選擇插管,現在特別強調針對所有的肝癌,除多發結節以外,均應採用超選擇插管。對於大肝癌,超選擇插管更有利於控制腫瘤的生長,保護正常肝組織。 隨訪和治療間隔: 隨訪期通常為介入治療後 35天至 3個月,原則上自患者從介入術後恢復算起,至少持續 3周以上。介入治療的頻率依隨訪結果而定:若介入術後一個月影像學檢查肝腫瘤病灶內碘油沉積濃密,腫瘤組織壞死且無新病灶或無新進展,則暫不作介入治療。在治療間隔期,可利用磁共振成像(MRI)動態增強掃描評價肝臟腫瘤的存活情況,以決定是否需要再次進行介入治療。

肝肝肝肝癌癌癌癌肝肝肝肝移植移植移植移植術術術術後復發的防治後復發的防治後復發的防治後復發的防治 http://www.cmt.com.cn/article/090326/a090326b0701.htm 肝細胞肝癌(以下簡稱肝癌)是我國肝移植的主要適應證之一。根據中國肝移植註冊中心的資料,截至 2008年底,共登記 13,331例肝移植者,其中肝癌肝移植約占 50%,但其 5年生存率僅

50%左右。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醫師樊嘉等說,我們中心的研究資料顯示,肝癌肝移植術後 5年內,有 24.8%出現肝癌復發,因復發死亡者占全部死亡人數的 57.1%。因此,選擇合適的肝癌肝移植適應證、降低術後復發率,提高我國肝癌肝移植的整體療效是我們必須面對的重要課題之一。

1. 肝癌肝移植術後復發的影響因素:目前,肝癌肝移植術後肝癌復發的確切機制尚不清楚,其相關影響因素包括病例選擇、 免疫抑制劑及移植前治療史等。國內外眾多移植中心的經驗表明,選擇合適的適應證是影響肝癌肝移植術後肝癌復發的最關鍵因素。1996 年,義大利學者首先提出了米蘭(Milan)標準(單個腫瘤直徑≤5cm或多發腫瘤數目≤3個且最大直徑≤3cm),2001年美國加州大學三藩市分校提出的 UCSF標準,較Milan標準擴大了適應證範圍,同時術後復發率無明顯增加。我國上海肝癌肝移植協作組在分析了 2001-2007年 1,078例肝癌肝移植病例的基礎上,提出了「上海標準」(原名「上海復旦標準」),即單發腫瘤直徑≤9cm,或多發腫瘤≤3個且最大腫瘤直徑≤5cm、全部腫瘤直徑總和≤9cm,無大血管侵犯、無淋巴結轉移和肝外轉移。「上海標準」顯著擴大了肝癌肝移植的適應證範圍,但仍有待高水準的循證醫學證據支援並形成相對統一的中國標準。

2. 肝癌肝移植術後復發預防的影響因素:包括圍手術期化療、術中及術後的預防措施等目前,對於肝癌肝移植圍手術期化療的長期療效還有爭議。對符合Milan標準者不推薦採用圍手術期化療。而對於超過Milan標準者,上海肝癌肝移植協作組及其他許多移植中心的資料顯示,圍手術期輔助化療有益;移植術中的操作、處理對於術後肝癌復發具有顯著影響。術中應儘量避免手

Page 31: 《世界最新癌訊》第二十八輯(二 九年九月)cancerhongkong.weebly.com/uploads/2/7/4/5/2745581/28.pdf · 2019. 3. 16. · 2 HI ^ G JK 8ï 4×j LM î f # ! 8ï N %F|

《世界最新癌訊》第二十八輯

31

術操作造成的肝臟腫瘤轉移和播散。在手術方式上建議採用經典原位肝移植術式,有助於完整切除腔靜脈和後腹膜淋巴組織。術中靜脈注射絲裂黴素、5-氟尿嘧啶或表柔比星可能對於減少術後復發有益; 術後需特別注意免疫抑制劑的使用和術後抗腫瘤化療。

《《《《原原原原發性發性發性發性肝肝肝肝癌癌癌癌規範規範規範規範化診治專家化診治專家化診治專家化診治專家共識共識共識共識》(》(》(》(五五五五)))) 原發性肝癌(PLC,以下簡稱肝癌)的消融治療 消融治療是指在影像技術引導下進行的局部直接殺滅腫瘤的一類治療手段,目前以射頻消融(RFA)和微波消融(MWA及無水酒精注射(PEI)最為常見,尚有高強度聚焦超聲消融(HIFU),但由於 HIFU聚焦區域小,常需反復多次進行、通過超聲探測腫瘤存在盲區及治療中存在照射通道被肋骨遮擋的問題,甚至需要切除肋骨等,所以目前認為,HIFU 還不能作為 PLC 的單獨治療模式,可以考慮在 TACE 後作為補充治療,或作為姑息治療手段。消融可經皮膚入路,也可在腹腔鏡手術或開腹手術中應用。對於直徑≤5cm的單發腫瘤或最大直徑≤3cm的多發結節(3個以內),無血管、膽管侵犯或遠處轉移,肝功能 Child-Pugh A或 B級的早期肝癌患者,射頻或微波消融是外科手術以外的最好選擇。對於單發腫瘤直徑≤3cm的小肝癌多可獲得根治性消融,酒精消融也可能達到同樣的目的。對於無嚴重肝腎心腦等器官功能障礙、凝血功能正常或接近正常的肝癌,不願接受手術治療的小肝癌以及深部或中心型小肝癌,手術切除後復發或中晚期癌等各種原因不能手術切除的肝癌,肝臟轉移性腫瘤化療後、等待肝移植前控制腫瘤生長以及移植後復發轉移等患者均可採取消融治療。 目前, 對於 5cm以下的肝癌是首選外科治療還是經皮消融治療,學術界存在爭議。此外,肝移植也屬於手術治療範疇,目前還缺乏消融治療與肝移植、解剖性肝切除術的比較資料。對於大肝癌(>5cm)是否可以多位點或分次消融或開腹或腹腔鏡下消融,目前缺乏可供參考的循證醫學證據,因此不宜推薦。

RFA 和 MWA 兩者都是通過熱效應使得腫瘤組織細胞壞死。MWA 導入的能量可能較大,消融的範圍相對更廣,不過兩者之間無論是在局部療效和併發症,還是生存率方面都無顯著差異。消融治療後應定期觀察病灶壞死的情況,如有病灶殘留應積極治療,以提高消融的療效。

《《《《原原原原發性發性發性發性肝肝肝肝癌癌癌癌規範規範規範規範化診治化診治化診治化診治專家專家專家專家共識共識共識共識》(》(》(》(六六六六)))) 原發性肝癌(PLC)的放射治療 進入 20世紀 90年代中期以後,三維適形放療(3DCRT)和調強適形放療(IMRT)等現代放療技術逐漸成熟,為放療在肝癌治療中的應用提供了新的機會。目前,採用 3DCRT和 IMRT技術治療不能手術切除的原發性 PLC 的研究已陸續公佈,對於局限於肝內的肝癌患者,放療結合介入治療的 3年生存率已達 25%~30%。 目前,有一些單位在放療前先進行 2個療程 TACE,間隔 3~6周後,再進行評估以決定是否需要放射治療。這種方案可能具有以下好處:TACE過程中可以發現和治療小的肝癌病灶;有利於腫瘤靶區的認定;有利於完成放療計畫實施前的驗證。 小結:在 PLC的治療中,放療可以應用於下列情況

1. 局限於肝內的肝細胞癌:放療與介入聯合治療有可能延緩肝內局部播散,顯著提高有效率和生存率,循證醫學證據為 C級;

2. 肝細胞癌伴癌栓:針對外科或介入治療後出現的癌栓以及原發灶的癌栓(包括下腔靜脈癌栓)所進行的放療,可以延長患者生存期,循證醫學證據為 C級;

3. 肝細胞癌伴淋巴結轉移:放療可顯著改善淋巴結轉移的肝細胞癌患者的生存期,循證醫學證據為 C級;

4. 肝細胞癌腎上腺轉移:放療可緩解腎上腺轉移灶出現的症狀,但尚無證據說明放療可以延長生存期;

5. 肝細胞癌骨轉移:放射治療的目標為緩解症狀從而提高患者生存質量,但無證據說明能夠延長患者生存期;

6. 肝內膽管細胞癌:放療可延長切除術後切緣殘癌和不能切除的肝內膽管細胞癌患者的生存期,循證醫學證據為 C級。

Page 32: 《世界最新癌訊》第二十八輯(二 九年九月)cancerhongkong.weebly.com/uploads/2/7/4/5/2745581/28.pdf · 2019. 3. 16. · 2 HI ^ G JK 8ï 4×j LM î f # ! 8ï N %F|

泰山公德會–癌研匯析中心

32

上述 PLC 的放療大部分屬於姑息性的手段,療效較差,即使能延長生存期,也僅為數月,但由於其他的治療方法也未能顯示更好的療效和更強的循證醫學證據,因此,放療仍然是可考慮的重要治療方法之一,特別是針對肝外的轉移病灶。

《《《《原原原原發性發性發性發性肝肝肝肝癌癌癌癌規範規範規範規範化診治專家化診治專家化診治專家化診治專家共識共識共識共識》(》(》(》(七七七七))))之之之之一一一一 生物治療與分子靶向治療 國內外已廣泛開展原發性肝癌(PLC,以下簡稱肝癌)的生物治療,涉及免疫治療(細胞因數、過繼性細胞免疫、單克隆抗體、腫瘤疫苗)、基因治療、內分泌治療、幹細胞治療等多個方面。目前,大多數生物治療方法或技術尚處於研發和臨床試驗階段,小部分已應用於臨床。一些單中心小規模臨床試驗提示,生物治療可提高患者生活質量,降低術後復發率。目前用於肝癌過繼性細胞免疫治療的免疫活性細胞主要是細胞因數誘導的殺傷(CIK)細胞和特異殺傷性細胞毒性 T淋巴細胞(CTL)。CIK細胞對清除殘癌、減少抗腫瘤毒副反應、改善生活質量有較好療效。放射免疫靶向治療具有一定療效。我國食品與藥品監督管理局已批准碘(I131)-美妥昔單抗注射液用於肝癌治療,但須擴大病例進一步觀察,以獲更確切證據,尚不推薦作為常規治療。正在進行有關肝癌疫苗和基因治療的臨床試驗,其中樹突狀細胞(DC)疫苗受到較多關注。生物化療等綜合治療模式顯示出良好的效果和耐受性,但缺乏大規模、多中心協作研究證據。由於生物治療開展隨機對照大規模臨床試驗難度大,循證醫學證據還不充分,不推薦作為常規治療,但可作為輔助治療或不能手術情況下的治療選擇。 中醫藥治療 在機體多種惡性腫瘤中,肝癌是我國傳統醫藥治療最常見到效果的腫瘤之一。中醫以整體觀念根據患者全身特點辨證論治,可適用於各型、各期肝癌。曾有學者收集全國 100 多種治療肝癌的單方和驗方,發現確實有中藥治療後腫瘤好轉甚至消失者,但多為個案報告,方法流派過多,很難統一。中醫藥治療應注意整體的攻補兼顧,根據肝癌患者不同情況,採用不同治則。一般來說,中醫藥治療肝癌的優勢在於有利於穩定病情,毒副作用輕微、症狀改善較明顯,使病情發展減慢,少數患者腫瘤縮小或帶瘤較長期生存,患者易接受,費用比較低廉。目前認為中醫藥作為肝癌的輔助治療,有助於減少放化療毒性,改善癌症相關症狀,提高生存質量,並有可能延長生存期。

《《《《原原原原發性發性發性發性肝肝肝肝癌癌癌癌規範規範規範規範化診治專家化診治專家化診治專家化診治專家共識共識共識共識》(》(》(》(七七七七))))之之之之二二二二 系統化療 早在 20世紀 50年代,系統化療就用於治療肝癌。多數傳統化療藥物,包括多柔比星、5-氟尿嘧啶、順鉑和絲裂黴素等,都曾被試用於治療肝癌,但單藥有效率較低(一般<10%),可重複性差,毒副反應明顯,未改善生存時間,因此多年來停滯不前,迄今尚無標準化療藥物或方案。近年來,新一代細胞毒藥物(如奧沙利鉑、卡培他濱、吉西他濱及伊立替康等)的相繼問世,推動了對肝癌化療的研究。

目前認為,對於沒有禁忌證的晚期肝癌患者,系統化療優於最佳支援治療,仍不失為一種可選擇的療法,其主要適應證包括:①合併肝外轉移晚期患者;②雖為局部病變,但不適合手術和肝動脈化療栓塞(TACE)者;③合併門靜脈主幹癌栓者。上述新一代細胞毒藥物的臨床研究和探索應用,使肝癌不適合系統化療的傳統觀念受到挑戰和質疑。一些小樣本研究和臨床觀察提示,該療法可提高客觀有效率,控制病情發展,減輕症狀,可能延長生存期,但迫切需要大規模隨機對照多中心臨床研究的證明,如奧沙利鉑為主的聯合化療的國際Ⅲ期臨床試驗正在進行中。由於我國 PLC 較常見,大多數患者具有乙肝和肝硬化背景,起病隱襲、進展迅速,確診時往往已達晚期,不能接受手術切除或 TACE 治療的患者較多,生存期較短,預後極差,因此有必要積極探尋高效、低毒的新的系統化療方案及其與分子靶向藥物聯合應用的合理方案。 結 語 綜上所述,肝癌是我國的高發腫瘤,治療難點在於:①大多數患者具有乙肝和肝硬化背景,常合併肝功能障礙;②發病年齡相對較小,進展迅速,易發生肝內播散和遠處轉移;③僅部分患者可接受手術治療,根治性切除率較低;④手術後復發率高。一般認為,影響療效的重要因素

Page 33: 《世界最新癌訊》第二十八輯(二 九年九月)cancerhongkong.weebly.com/uploads/2/7/4/5/2745581/28.pdf · 2019. 3. 16. · 2 HI ^ G JK 8ï 4×j LM î f # ! 8ï N %F|

《世界最新癌訊》第二十八輯

33

包括腫瘤大小和數目、腫瘤累及的部位和範圍、門靜脈癌栓與遠處轉移、肝功能代償程度及全身狀況。因此,必須重視肝癌的早期發現和早期診斷,強調實施規範化綜合治療,為我國人民和全人類的衛生健康事業作出積極貢獻。

((((七七七七))))食管癌食管癌食管癌食管癌::::

病因與預防-

維維維維生素和生素和生素和生素和礦礦礦礦物質物質物質物質有有有有助助助助於於於於食食食食管癌管癌管癌管癌等等等等的的的的預防預防預防預防 http://www.cmt.com.cn/article/090305/a090305a1501.htm 目前認為,導致食管癌和賁門癌的可能膳食因素包括大量進食發酵黴變食物,長期缺乏維生素

B2、A、C、E及胡蘿蔔素、微量元素鋅和鉬等。 北京協和醫院臨床營養科于康在對我國河南林縣的大規模營養干預研究中發現,對食管上皮重度增生的患者進行為期 6年的複合維生素礦物質補充,其總死亡率的相對危險度下降 9%,癌症死亡的相對危險度下降 4%,食管癌死亡率下降 17%,逆轉食管重度增生的機會是安慰劑的 1.23倍,食管癌發生率下降 10%。 在普通人群試驗中發現,補充 β 胡蘿蔔素、維生素 E 和硒可使受試者總死亡率下降 9%, 癌症死亡率 13%。其中,胃癌死亡率下降 21%,其他癌症死亡率下降 20%。總癌症的發生率下降 7%,其中胃癌發生率下降 16%,補充維生素 B2和煙酸可使食管癌發生率下降 14%。 于康說目前已有較多證據顯示,維生素和礦物質在部分惡性腫瘤(如食管癌、賁門癌、乳腺癌和結腸癌等)的防治方面扮演重要角色。所以不論維生素和(或)礦物質缺乏所致的健康損害,抑或是合理補充維生素和(或)礦物質可帶來的健康益處,都是相對漫長的過程。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典型的缺乏症(如夜盲症、壞血病等)已不多見,但是不伴隨典型症狀的營養素缺乏卻廣泛存在,並可能在持續一定時間後協助慢性疾病的發生和發展。因此,本著「預防為主」的原則,應適當注意營養素的補充。

每天一杯紅酒減少巴瑞特氏食每天一杯紅酒減少巴瑞特氏食每天一杯紅酒減少巴瑞特氏食每天一杯紅酒減少巴瑞特氏食道症的危險性道症的危險性道症的危險性道症的危險性 Gastroenterology. 2009 Mar;136(3):806-15. Epub 2008 Nov 27 http://www.ncbi.nlm.nih.gov/pubmed/19111726?ordinalpos=8&i_Results.Pubmed_RVDocSum

巴瑞特氏食道症(Barrett's Esophagus)中有一部分的病人會轉化成食道癌,所以預防食

道癌的方法是盡可能不要讓病人發生巴瑞特氏食道症。最近美國加州 Dr. DA Corley等的

一項研究,對食道腺癌跟病人的體重與每天抗氧化物的消耗(包括蔬菜、水果、飲酒等)

是否有關進行了探討,結果發現維持正常體重而且每天正常食用蔬菜水果可以減少巴瑞

特氏食道症的發生。他們分析巴瑞特氏食道症跟飲酒的關係,發現酒精的消耗對於食道

癌並沒有關係,不過如果中等度的消耗,也就是一天喝一到兩杯葡萄酒(紅酒)可以減

少 56%的巴瑞特氏食道症的發生率,將近可以減少一半以上的巴瑞特氏食道症發生,但

喝的太多對於減少巴瑞特氏食道症危險因子並沒有幫助,而喝啤酒及烈酒並沒有幫助。

最主要的原因還不是很清楚,可能是紅酒裡面含有一些抗氧化物,在病患引起胃食道逆

流時可以保護食道。因為這不是一個前瞻性的研究,所以需要確定的話還需一個前瞻性

的研究來證明。

過量飲酒過量飲酒過量飲酒過量飲酒與與與與食食食食管癌發生危險的管癌發生危險的管癌發生危險的管癌發生危險的探討探討探討探討 Gastroenterology. 2009 Apr;136(4):1215-24, e1-2. Epub 2008 Dec 27

http://www.ncbi.nlm.nih.gov/pubmed/19250648?ordinalpos=1&i_Results.Pubmed_RVDocSum 最近,澳大利亞昆士蘭大學 Dr. N Pandeya等的一項研究(n=1,094, 對照組 n=1,580)表明,過量飲酒(>170g/w)只增加食管鱗癌發生危險,對食管腺癌或食管胃連接處腺癌的發生沒有影響。

飲酒顏面潮紅飲酒顏面潮紅飲酒顏面潮紅飲酒顏面潮紅會增加會增加會增加會增加食食食食道癌的危險性道癌的危險性道癌的危險性道癌的危險性 PLoS Med. 2009 Mar 24;6(3):e50

Page 34: 《世界最新癌訊》第二十八輯(二 九年九月)cancerhongkong.weebly.com/uploads/2/7/4/5/2745581/28.pdf · 2019. 3. 16. · 2 HI ^ G JK 8ï 4×j LM î f # ! 8ï N %F|

泰山公德會–癌研匯析中心

34

http://www.oncolink.upenn.edu/resources/article.cfm?c=3&s=8&ss=23&Year=2009&Month=3&id=16106

有一些人喝了酒之後會馬上顏面潮紅。最近美國 NIH的學者 Dr. Philip J. Brooks等發現這跟食道癌的發生有關,最主要是因為這些人遺傳性的缺乏第二類醛脫氫酸(aldehyde

dehydrogenase 2,ALDH2),這種酵素缺乏的人世界上大約有 5億 4千萬人,而在亞洲

的比例很高。這種喝了酒就臉紅得很厲害的人應該要避免喝酒,否則就會增加罹患食道

癌的危險性,這是由統計分析發現到的。如果喝了酒容易臉紅的人除了應該要盡可能避

免喝酒外,也最好能夠不要吸煙,因為吸煙會再增加其危險性。

至於如何去偵測是否為缺乏這種酵素的人呢?可以用一個簡單的實驗,將一個 0.1cc 含

有 70%酒精的貼片貼於上手臂內側,7 分鐘以後撕開,10到 15 分鐘看看是否產生紅斑,

如果是的話就表示缺乏 ALDH2,應該盡可能少喝酒。

常常常常飲熱飲熱飲熱飲熱茶增加茶增加茶增加茶增加食食食食管癌危險管癌危險管癌危險管癌危險 BMJ. 2009 Mar 26;338:b929. doi: 10.1136/bmj.b929

http://www.ncbi.nlm.nih.gov/pubmed/19325180?ordinalpos=1&i_Results.Pubmed_RVAbstractPlus 最近,伊朗學大學醫學科學院的學者 Dr. F Islami等的一項基於人群的病例對照研究表明,飲熱茶與食管癌危險增高強相關。研究納入 300 例經組織學證實的食管鱗狀上皮癌(SCC)病人及571名相匹配的對照者(均飲茶)。結果表明,與飲不熱的或溫熱茶者相比,飲熱茶者食管癌危險加倍〔比值比(OR)為 2.07〕,飲極熱茶者食管癌危險增至 8倍多(OR=8.16)。

婦女婦女婦女婦女巴瑞特巴瑞特巴瑞特巴瑞特食食食食道與道與道與道與 BMI 有關有關有關有關但但但但跟體重跟體重跟體重跟體重過過過過重無關重無關重無關重無關

Gut. 2009 Mar 30. [Epub ahead of print] http://www.ncbi.nlm.nih.gov/pubmed/19336423?ordinalpos=1&i_Results.Pubmed_RVDocSum

一部分巴瑞特(Barrett's)食道的病人會引發食道癌,所以要怎麼讓 Barrett's食道不要發

生是重要的課題,最近的研究發現 Barrett's食道的發生對女性而言跟體重指數(BMI)

有關,但與體重過重無關。美國 Dr. BC Jacobson等所做的研究報告,將 15,861名沒有

Barrett's食道的女性從 1986年到 2004年作一些檢查,將 Barrett's食道跟體重來作比較,

一共有 261名女性發生 Barrett's食道,BMI 20~24.9kg/m2與 25~29.9 kg/m2來作比較,

發生 Barrett's食道危險係數(OR)是 0.92(95% CI 0.66-1.27),但是如果跟 BMI>30kg/m2

來作比較,OR是 1.52(95% CI 1.02-2.28);如果跟 BMI<20kg/m2來比較,OR也是只

有 0.92(95% CI 0.65-1.31)。他們也研究這跟腰圍身高是否有關,結果發現並沒有關係。

也就是說 Barrett's食道的發生跟正常體重或較輕體重的發生機率都一樣,但是 BMI>30

者的發生機率就會增加。

診斷與治療-

進展期進展期進展期進展期食食食食管癌組管癌組管癌組管癌組織類織類織類織類型影型影型影型影響響響響療效療效療效療效 Ann Oncol. 2009 Feb;20(2):231-8. Epub 2008 Oct 3

http://www.ncbi.nlm.nih.gov/pubmed/18836090?ordinalpos=9&i_Results.Pubmed_RVDocSum 最近,德國科隆大學內臟癌症外科 Dr. E Bollschweiler等的一項研究顯示,192例接受新輔助放化療晚期食管癌患者中,分別有 51%鱗癌患者和 29%腺癌患者達明顯緩解。明顯緩解者的預後好於輕微緩解者或未接受新輔助放化療者。且在明顯緩解者中,腺癌患者的預後又好於鱗癌患者。

EPA助食助食助食助食管癌患者管癌患者管癌患者管癌患者術術術術後後後後恢恢恢恢復復復復 Ann Surg. 2009 Mar;249(3):355-63

http://www.ncbi.nlm.nih.gov/pubmed/19247018?ordinalpos=2&i_Results.Pubmed_RVDocSum 最近,愛爾蘭學者 Dr. AM Rvan等的一項隨機雙盲對照研究表明,添加二十碳五烯酸(EPA,ω-3

Page 35: 《世界最新癌訊》第二十八輯(二 九年九月)cancerhongkong.weebly.com/uploads/2/7/4/5/2745581/28.pdf · 2019. 3. 16. · 2 HI ^ G JK 8ï 4×j LM î f # ! 8ï N %F|

《世界最新癌訊》第二十八輯

35

不飽和脂肪酸,是機體 EPA的重要來源。深海魚、海藻等食物和膳食補充劑魚油中都含有豐富的 EPA。)的早期腸內營養(EN)有助於食管癌患者在切除術後保持去脂肪體重,進而改善患者的術後生活質量。 研究者將患者隨機分為標準 EN配方組和富含 EPA配方組(EPA 2.2 g/d),通過術前經口(為期 5 天)、術後經空腸造瘺(為期 21 天)的方式給予營養支援。在術前和術後第 21 天時分別行節段生物電阻抗分析,並對術後併發症、急性期反應、凝血指標和血清細胞因數進行檢測。結果顯示,EPA配方組和標準組各有 28例和 25例患者完成試驗,組間匹配良好。EPA配方組患者的血清和外周血單核細胞膜中 EPA 水平顯著增加。兩組間嚴重併發症的發生率無顯著差異。EPA 配方組患者術後的身體組分保持良好。與之相比,標準配方組患者的去脂肪體重顯著丟失(P=0.030)。EPA配方組患者的腫瘤壞死因數(TNF)α、白介素(IL)-10和 IL-8等應激狀態指標較標準配方組顯著降低(P<0.05)。

((((八八八八))))胃癌胃癌胃癌胃癌::::

病因與預防-

甚麼甚麼甚麼甚麼是是是是胃胃胃胃癌癌癌癌癌癌癌癌前前前前病變病變病變病變???? 癌前病變並不是癌,但很有可能發展為癌。因此,要儘早清除癌前病變以防癌症發生。就胃癌來說,比較典型的癌前病變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1. 慢性萎縮性胃炎:慢性萎縮性胃炎與胃癌的發生率呈正比關係。

2. 惡性貧血:惡性貧血患者中 10%會發生胃癌,其發生率是正常人的 5~10倍。

3. 胃息肉:雖然腺瘤型或絨毛型息肉佔胃息肉比例不是很高,但癌變率卻高達 15%~40%,直徑大於 2釐米的息肉癌變率更高。

4. 殘胃:胃良性病變、手術後殘胃發生的癌症稱為殘胃癌,一般術後 10年殘胃癌發生率較高。

5. 良性胃潰瘍:胃潰瘍邊緣的黏膜容易發生腸上皮惡變。 因此,防胃癌要積極治療胃黏膜不典型增生、重度萎縮性胃炎、胃或十二指腸潰瘍等病症。

預防預防預防預防胃胃胃胃癌的癌的癌的癌的「「「「三級四步三級四步三級四步三級四步」」」」序貫序貫序貫序貫預防預防預防預防策略策略策略策略 http://www.cmt.com.cn/article/090402/a090402d0101.htm 上世紀八九十年代,胃癌一直是我國死亡率居首位的惡性腫瘤,晚期胃癌患者 5 年生存率不足

10%。控制腫瘤重在預防,腫瘤的預防包括一級預防(病因預防)、二級預防(三早預防)和三級預防(治療失敗的預防),但對胃癌缺乏有效的預防措施。 對於胃癌這樣一個涉及多階段、多步驟、多基因的腫瘤,日前,第四軍醫大學西京消化病院醫師潘陽林等經大量研究,認為預防胃癌可採用以下的「三級四步」法:

1. 根除幽門螺桿菌(Hp)感染可作為胃癌的一級預防策略 我們通過對 1,630例患者進行近 10年的大規模現場干預,證實 Hp感染,尤其是 CagA+亞型感染是胃癌的病因,可作為一級預防的靶點,根除 Hp 可減少人群中 37%的胃癌發生。該結果已引起國內外同行的關注,成為國內外 5項診治共識的制定依據。

2. 非類固醇類抗炎藥(NSAID)可用於胃癌的化學預防(二級預防)

NSAID預防胃癌的作用機制在於其抑制 COX-2、阻斷血管生成,還在於其可抑制 Hp感染和誘導癌細胞凋亡。

3. MG7抗原(MG7Ag )可用於監測癌前病變(二級預防) 我們在 3,400例患者中將MG7Ag用於監測胃癌癌前病變,研究持續 10年。結果顯 示,採用MG7Ag對癌前病變進行監測的胃癌預測值較對照組高 40倍,預測時間提前 5年。因此,MG7Ag可作為胃癌預警的早期標誌物,用於胃癌的二級預防。

4. 針對胃癌多藥耐藥(MDR)發生相關分子群的三級預防 我們發現了與胃癌相關的分子群,登錄了 31個新基因,闡明 PrPc、ZNRD1、CacyBp 等 14個分子對耐藥的調控機制,研製出可逆轉耐藥的 4個單抗和 8個拮抗肽,為胃癌的三級預防奠定了基礎。

Page 36: 《世界最新癌訊》第二十八輯(二 九年九月)cancerhongkong.weebly.com/uploads/2/7/4/5/2745581/28.pdf · 2019. 3. 16. · 2 HI ^ G JK 8ï 4×j LM î f # ! 8ï N %F|

泰山公德會–癌研匯析中心

36

結語:通過這些研究,我們逐步確立了有特色的胃癌「三級四步」序貫預防策略,並對其進行了大規模推廣和應用,證明可有效降低胃癌的發生率和死亡率。 隨著生命科學與生物醫藥各個領域的發展,相信不遠的將來就會有特異性更強的篩查手段和更有效的預防方法問世。

我國我國我國我國成功研製成功研製成功研製成功研製口服口服口服口服重組重組重組重組 HpHpHpHp 疫苗疫苗疫苗疫苗 近日科技部召開新聞發佈會稱,我國已率先在世界上研製成功口服重組幽門螺桿菌(Hp)疫苗。該疫苗由重慶第三軍醫大學教授鄒全明領銜的科研團隊歷經 15年科研攻關完成,超過 5,000人受試,結果表明,該疫苗具有良好的安全性,預防 Hp感染的保護率大於 72.1%。目前,該疫苗已獲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頒發的國家一類新藥證書,是具有完全自主知識產權的新藥。 有關資料顯示,我國 Hp感染者超過 6億人,每年導致胃癌死亡者約 20萬人。如何預防 Hp對人體的侵害,一直是國際醫學界的難題。 專家介紹,這一研究成果對於預防和控制 Hp感染具有重要意義,標誌著我國原創性疫苗研究的科技攻關取得重大突破,對於新型疫苗的研發具有借鑒意義。

胃腸胃腸胃腸胃腸道道道道間間間間質瘤的靶向治療質瘤的靶向治療質瘤的靶向治療質瘤的靶向治療 http://www.cmt.com.cn/article/090611/a090611b0401.htm

2009年 4月 19日,一場特別的媒體見面會在在北京腫瘤醫院舉行,著名腫瘤專家沈琳教授應邀出席會議,介紹了靶向藥物為胃腸道間質瘤(GIST)治療帶來的巨大進步。GIST在胃腸道腫瘤中相對少見,發病率約為 14.5例/100萬人,我國 GIST患者約有 3萬人。GIST的特點可以用「難預防、難診斷、難治療」來概括:其病因至今不明,尚無任何預防措施。病程在早期較為隱匿,多無特異性症狀,初次確診時有 15%~50%的 GIST患者已進入晚期。手術是唯一有望根治 GIST的方法,但有高達 50%的患者術後可復發,且復發瘤多生長迅速,並對放療和化療均不敏感,患者常在短期內需要二次甚至反復手術,因此 GIST的治療多年以來存在瓶頸。 靶向治療的崛起給 GIST的治療帶來了新的契機。伊馬替尼成為第一個能有效治療 GIST的靶向藥物,該藥進行一線治療可使 80%~85%的患者獲益。但伊馬替尼的耐藥問題值得重視,有 15%的 GIST患者對伊馬替尼具有原發性耐藥,在進行 18~24個月的治療後另有約 42%的患者對伊馬替尼產生繼發性耐藥,這一比例隨著療程延長以每年 10%的幅度增加。因此臨床迫切需要二線靶向治療選擇。 在近年來的多項臨床研究中,舒尼替尼治療對伊馬替尼耐藥或不能耐受的 GIST顯示出確切、顯著的療效。一項Ⅲ期臨床研究的中期分析顯示,舒尼替尼二線治療 GIST 的無進展生存(PFS)較安慰劑顯著延長達 3 倍以上(27.3 周對 6.4 周,P<0.001),該研究基於倫理考慮提前揭盲,安慰劑組患者可選擇換用舒尼替尼,在此情況下舒尼替尼組的總生存期(OS)仍顯著優於最初應用安慰劑者。根據這項研究,舒尼替尼在多個國家獲批用於 GIST的二線治療。在一項最新研究中,60例 GIST患者採用舒尼替尼連續治療方案的中位 OS延長至 107周,即超過 2年的水平。目前,舒尼替尼仍是唯一獲得 SFDA批准用於伊馬替尼治療失敗或不能耐受患者的靶向藥物。 沈教授隨後介紹,自 2002年起北京腫瘤醫院收治的 300餘例 GIST 患者以靶向藥物進行了輔助治療、姑息治療和新輔助治療,至今未發生靶向治療相關性死亡。 目前國內正在進行一系列的臨床研究,選擇伊瑪替尼治療失敗的患者,隨機分組全部免費接受高劑量伊瑪替尼或舒尼替尼的治療的臨床觀察。

診斷與治療-

TPC 方方方方案案案案可有效治療可有效治療可有效治療可有效治療轉轉轉轉移性移性移性移性食食食食管管管管胃胃胃胃癌癌癌癌 Ann Oncol. 2009 Mar;20(3):475-80. Epub 2009 Jan 12

http://www.ncbi.nlm.nih.gov/pubmed/19139178?ordinalpos=1&i_Results.Pubmed_RVDocSum 美國波士頓 Dana-Farber癌症學會 Dr. PC Enzinger等,最近的一項Ⅱ期多中心研究表明,採用每週多西他賽(docetaxel)+順鉑(cisplatin)+伊立替康(irinotecan)的 TPC方案,治療轉移性食管胃癌總有效率達 54%,疾病穩定率為 30%,患者中位無進展生存期為 7.1個月,中位總生存期

Page 37: 《世界最新癌訊》第二十八輯(二 九年九月)cancerhongkong.weebly.com/uploads/2/7/4/5/2745581/28.pdf · 2019. 3. 16. · 2 HI ^ G JK 8ï 4×j LM î f # ! 8ï N %F|

《世界最新癌訊》第二十八輯

37

為 11.9個月。

Hp陰陰陰陰性性性性胃胃胃胃癌患者的預後癌患者的預後癌患者的預後癌患者的預後差差差差 Cancer. 2009 Mar 11. [Epub ahead of print]

http://www.ncbi.nlm.nih.gov/pubmed/19280589?ordinalpos=2&i_Results.Pubmed_RVDocSum 最近,義大利大學學者 D Marrelli等日前進行的一項研究證實,在胃癌患者中,存在幽門螺桿菌(Hp)感染者的預後顯著好於 Hp檢測陰性者。 研究者對 297 例接受手術治療的原發性胃癌患者進行研究,檢測其血清和胃黏膜中 Hp 感染情況。結果顯示,在 297例患者中有 256例(86%)Hp感染檢測陽性,41例(14%)血和胃黏膜檢測 Hp感染均示陰性。

Hp陰性與胃癌位於賁門、晚期、無法實施根治手術、根治術後 5年生存率低〔Hp陰性者和陽性者分別為 24%和 57%(P<0.001)〕等顯著相關。多因素分析顯示,Hp感染狀態是預後的顯著、獨立預測因素(風險比為 2.47,P=0.002),對於早期和晚期胃癌患者,Hp感染狀態對預後的影響相似。

檢測血檢測血檢測血檢測血清黏蛋白水平清黏蛋白水平清黏蛋白水平清黏蛋白水平可可可可協助胃協助胃協助胃協助胃癌診斷癌診斷癌診斷癌診斷 Biologicals. 2009 Jan;37(1):18-25. Epub 2008 Oct 10

http://www.ncbi.nlm.nih.gov/pubmed/18848467?ordinalpos=1&i_Results.Pubmed_RVDocSum 最近,上海生物研究所 Dr. Y Xu等報告,血清選擇性糖基化的黏蛋白MUC1和MUC5AC表達水平可能對胃癌具有臨床診斷價值。 研究者採用 4 對抗體檢測了 104 例原發性胃癌患者和 120 例健康對照人群的血清黏蛋白水平。每對抗體的檢測敏感性分別為 42.31%、25.00%、38.46%及 30.77%,特異性為 90.00%,顯著高於目前廣泛應用的腫瘤標誌物癌胚抗原(CEA)和 CA19-9。當同時應用這四對抗體進行平行檢測時,敏感性可上升至 75.00%,特異性仍為 90.00%。 研究者還發現,胃癌患者的黏蛋白糖基化模式是高度可變的。胃癌組織中 MUC1 和 MUC5AC的 mRNA水平升高。在其他消化道上皮腫瘤(例如結腸癌和食管癌)以及鼻咽癌中也能檢測到這些腫瘤特異抗原表位的表達,但敏感性較低。

抑癌基因抑癌基因抑癌基因抑癌基因 RUNX3 與與與與胃胃胃胃癌的癌的癌的癌的主主主主細胞分化相關細胞分化相關細胞分化相關細胞分化相關 Histol Histopathol. 2009 Jan;24(1):31-40

http://www.ncbi.nlm.nih.gov/pubmed/19012242?ordinalpos=2&i_Results.Pubmed_RVDocSum 最近,日本 Aichi癌症中心研究學會 Dr. N Ogasawara等報告,在胃癌中 RUNX3和胃蛋白酶Ⅰ表達相關,在胃癌和正常胃黏膜中,RUNX3與主細胞表型的相關性很強,並且在維持主細胞表型中起重要作用。

RUNX3 是胃癌發生過程中的一個重要抑癌基因,也是正常胃底黏膜主細胞分化的一個重要因素。研究發現,在分離出的胃底腺中,RUNX3在胃底腺的底部表達,而不是在頂部的黏液上皮細胞中表達。 研究者對 102 例患者胃癌組織標本進行的免疫組化染色結果顯示,45 例患者標本 RUNX3 表達為陽性,57例陰性。33例患者標本胃蛋白酶Ⅰ染色陽性,69例陰性,RUNX3和胃蛋白酶Ⅰ均與組織學類型無關。

RUNX3表達與胃蛋白酶Ⅰ表達顯著相關(P<0.001),而與黏蛋白分子MUC5AC 、MUC6以及壁細胞和腸上皮化生無關。

TRAK1/MGbTRAK1/MGbTRAK1/MGbTRAK1/MGb2222 抗抗抗抗原原原原有有有有望望望望成為診斷成為診斷成為診斷成為診斷胃胃胃胃癌的生物標癌的生物標癌的生物標癌的生物標誌誌誌誌物物物物 Cancer Lett. 2009 Feb 18;274(2):250-8. Epub 2008 Nov 4

http://www.ncbi.nlm.nih.gov/pubmed/18986759?ordinalpos=20&i_Results.Pubmed_RVDocSum 最近,我國西安第四軍醫大學學者 Dr. F Zhang等對腫瘤相關抗原MGb2的識別和功能進行了研究,發現MGb2抗原就是運輸蛋白-驅動蛋白 1(TRAK1)分子,TRAK1/MGb2抗原可作為胃癌

Page 38: 《世界最新癌訊》第二十八輯(二 九年九月)cancerhongkong.weebly.com/uploads/2/7/4/5/2745581/28.pdf · 2019. 3. 16. · 2 HI ^ G JK 8ï 4×j LM î f # ! 8ï N %F|

泰山公德會–癌研匯析中心

38

的一種診斷標誌物,有助於發現和診斷胃印戒細胞癌和黏液腺癌。 研究顯示,在胃癌組織中 MGb2 抗原表達陽性率為 81.48%,在胃印戒細胞癌和黏液腺癌中為100%,在癌前病變中為 13.16%,在慢性淺表性胃炎中為 0。該研究的目的是希望證實MGb2抗原即為 TRAK1分子。 結果顯示,MGb2和商品化的抗 TRAK1抗體均可識別原核表達的 TRAK1分子。對石蠟包埋的胃組織連續切片的免疫組化結果顯示,TRAK1和MGb2抗原的分子特徵完全相同。TRAK1/MGb2抗原可作為胃癌的一種診斷標誌物。

MG7AgMG7AgMG7AgMG7Ag和和和和 CCCCOXOXOXOX----2222助助助助診早期診早期診早期診早期胃胃胃胃癌癌癌癌 1111 例報例報例報例報道道道道 http://www.cmt.com.cn/article/090402/a090402d0301.htm 我國第四軍醫大學西京醫院的劉志國醫生等,最近報告 1例MG7抗原(MG7Ag)及環氧合酶 2(COX-2)免疫組化染色呈陽性,診診早期胃癌。該例患者為中青年男性。慢性病程,僅有輕度腹脹症狀,而無明顯主觀自覺症狀。查體也無明顯陽性體征。在 2 年期間,患者先後接受 3 次內鏡檢查,第一次內鏡檢查活檢提示淺表黏膜慢性炎症伴中度急性活動及輕度腸上皮化生,三次活檢均顯示MG7抗原(MG7Ag)及環氧合酶 2(COX-2)免疫組化染色呈陽性。最終胃鏡發現早期癌變。 該患者接受根治性遠端胃切除術、胃空腸吻合術。術後病理回報:胃淺表潰瘍型中低分化腺癌,局限於黏膜內,兩側切緣及網膜組織未查見癌組織,小彎側未觸及腫大淋巴結,大彎側淋巴結(0/5)未見轉移癌。患者術後恢復可,此後間斷的胃鏡、B超及胸片復查無明顯局部復發、全身轉移。 討論:主題是如何診斷早癌。專家指出,首先是內鏡操作須謹慎認真,對微小病變作到及時發現,定期隨訪。積極開展內鏡檢查新業務,染色內鏡、放大內鏡、窄帶成像等內鏡方面的新技術都可能會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對微小病變的發現率。其次,對於腸上皮化生和不典型增生這些癌前病變,可根據情況進一步選擇免疫組化等方法檢測相關的腫瘤相關標誌物表達情況,充分利用生物科技的最新進展,早期發現高危人群。 儘管尚未在大規模臨床研究中驗證 COX-2抑制劑對胃癌有預防作用,但是,小樣本臨床研究和體外研究均提示,COX-2抑制劑有可能延遲胃癌前病變的進展,對於特定高危人群可考慮酌情使用。

推動胃推動胃推動胃推動胃癌癌癌癌規範規範規範規範治療治療治療治療 2009 年 3 月,在第二屆美國國立綜合癌症網路(NCCN)亞洲學術會議上,來自美國康奈爾大學Weill醫學院的著名胃腸道腫瘤專家David Ilson教授應邀出席並就胃癌的規範化治療作了精彩報告,現謹摘錄如下: 胃癌是一種發病率很高的常見腫瘤,每年在全球約有 139萬人發病,並有約 109萬人因此死亡,是排名第二的腫瘤相關死因。胃癌規範化治療具有重要意義,患者生存期每延長 10%即意味著每年減少 7萬例死亡。

1. 胃癌的治療應根據 TNM 分期和臨床狀況制定: 約有 50%的患者有機會切除胃癌,根據手術切除狀況可分為 R0(切緣無瘤)、R1(切緣有顯微殘餘瘤)、R2(有可見殘餘瘤)或 M1(發現遠處轉移)。實現 R0 切除的 Tis/T1N0 期腫瘤可僅作觀察,其餘無轉移患者應考慮輔助化療和(或)輔助放療+放療增敏,不適於上述治療者可行最佳支持治療。

2. 對可切除胃癌進行圍手術期化療和(或)放療可改善緩解率(RR)、無進展生存(PFS)和總生存(OS)期。

3. 復發、轉移或晚期胃癌在體質狀況許可時應進行以氟尿嘧啶類藥物為基礎的姑息化療。卡培他濱與奧沙利鉑可分別等效替代姑息化療方案中的 5-FU和順鉑,並可能具有療效或安全性方面的優勢。

4. 靶向藥物治療:腫瘤學界也已開始嘗試以多種靶向治療方案用於胃癌。部分靶向藥類別如表皮生長因數酪氨酸激酶抑制劑(EGFR-TKI)目前來看對胃癌無效;近期研究中貝伐單抗聯合改良的 DCF方案治療晚期胃癌,RR、PFS和 OS分別達到 64%、12個月和 16個月,令人印象深

Page 39: 《世界最新癌訊》第二十八輯(二 九年九月)cancerhongkong.weebly.com/uploads/2/7/4/5/2745581/28.pdf · 2019. 3. 16. · 2 HI ^ G JK 8ï 4×j LM î f # ! 8ï N %F|

《世界最新癌訊》第二十八輯

39

刻。有理由相信,這些研究在不遠的將來會產生足以改變現有胃癌治療標準的新突破。

放大放大放大放大內鏡內鏡內鏡內鏡、、、、窄帶窄帶窄帶窄帶成像和成像和成像和成像和超聲內鏡聯合超聲內鏡聯合超聲內鏡聯合超聲內鏡聯合診斷早期診斷早期診斷早期診斷早期胃胃胃胃癌癌癌癌 1111 例報例報例報例報道道道道 http://www.cmt.com.cn/article/090402/a090402d0302.htm 聯合放大內鏡、窄帶成像和超聲內鏡可診斷早期胃癌。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友誼醫院消化科醫師李鵬等最近報道 1例: 患者女性 64歲,慢性萎縮性胃炎病史 1年餘,平素無特殊不適。日前來我院消化內鏡中心復查內鏡。 普通內鏡檢查除發現胃竇輕度萎縮外,胃體中部前壁可見一小隆起病變。轉換至窄帶成像(NBI)模式觀察未見明顯異常。轉換至放大內鏡下觀察發現隆起病變旁正常腺體結構消失,上皮下毛細血管和集合靜脈消失,並出現大小、外形和分佈不規則的異常微血管。放大內鏡結合 NBI 病變顯示異常微血管更清楚。對病變局部採用超聲微探頭檢查未見黏膜結構明顯異常。 取局部活檢標本 6 塊,病理檢查顯示:(胃體前壁)粟粒胃黏膜組織 6 塊,印戒細胞癌浸潤。手術證實癌突破黏膜肌層,未發現淋巴結轉移。 討論:主題是如何應用多種內鏡技術診斷早期胃癌 該例早期胃癌是在患者僅有與病變無關症狀甚至無症狀的情況下,接受內鏡檢查時被發現的。在內鏡檢查中,普通內鏡下病變顯示不明顯或未能被發現,在放大觀察附近黏膜時病變被「偶然」發現,所以發現消化道早期癌的關鍵是,提高警惕,不放過細微的黏膜異常改變,如色澤變化、輕度隆起或凹陷、血管紋理異常等。另外,放大內鏡、色素內鏡、NBI和超聲內鏡等技術的輔助應用,對進一步明確病變性質、浸潤深度,決定下一步的處理,起非常重要的作用。 放大內鏡可將內鏡下的物像放大數十至上百倍,清晰顯示消化道黏膜的腺管開口、微細血管等細微結構變化,與黏膜染色技術或者 NBI技術相結合,能更準確地反映病變組織的病理學背景,且可使內鏡醫師在內鏡下區分不同性質的病變變得更加容易。在放大內鏡下,胃早癌顯示為黏膜上皮下毛細血管和集合靜脈消失,並出現大小、外形和分佈不規則的腫瘤微血管。另外,黏膜胃小凹的消失或不規則也是判斷胃早癌的依據之一。 在 NBI 的應用中,可通過增加濾光片,增加圖像中藍色的比重,起到色素內鏡的效果,使病變處血管結構顯示更加清楚。與放大內鏡聯合使用,更易顯示毛細血管袢的形態和腫瘤異常血管。 在內鏡檢查發現可疑病灶後,採用超聲探頭對病變進行超聲掃描,可顯示消化道壁各層次結構,能使內鏡醫師準確判斷病變浸潤深度,並發現病變周圍腫大的淋巴結。早期癌的超聲內鏡圖像表現為管壁黏膜層增厚、層次紊亂、中斷及各層次分界消失等。

對對對對 CT 意意意意外外外外發現發現發現發現胃腸胃腸胃腸胃腸道管道管道管道管壁壁壁壁增增增增厚厚厚厚者者者者內鏡內鏡內鏡內鏡檢查檢查檢查檢查很很很很有有有有必要必要必要必要 Surg Endosc. 2009 Jan 1. [Epub ahead of print]

http://www.ncbi.nlm.nih.gov/pubmed/19118429?ordinalpos=1&i_Results.Pubmed_RVDocSum 日前墨西哥學者 Dr. FI Tellez-Avila等報告,在腹部和(或)盆腔 CT檢查意外發現有胃腸道管壁增厚(IGILWT)、但並無消化道症狀的患者中,超過 1/3在接受內鏡檢查中被發現明顯異常,且主要為腫瘤,這提示內鏡檢查對該類患者有重要意義。

CT檢查有時可在無消化道症狀的患者中發現 IGILWT,且這種情況並不少見,但目前尚無對這些病例要如何作進一步處理的共識。研究者對其所在醫院 2004年 9月至 2007年 3月間 CT有意外發現、無消化道症狀並接受內鏡檢查的病例進行了回顧性分析,並將內鏡下的發現分為正常、異常和非特異性三類。 研究者共分析了 10,601份腹部和(或)盆腔 CT檢查資料,31例患者的檢查結果提示胃腸道管壁增厚,其中 14例為女性,中位年齡為 59歲(範圍 19~84歲)。管壁增原部位為食管者 1例,胃 19例,小腸 1例,結腸 10例。在這 31例患者中,19例(61.2%)內鏡檢查結果正常,12例(38.8%)異常或者為非特異性改變。9例(29%)最終診斷為腫瘤,其中胃癌 6例,結腸癌 2例,非霍奇金淋巴瘤 1例。 多因素分析顯示,血紅蛋白低於 12g/dl 是唯一可提示內鏡陽性發現的參數。患者的年齡、性別及是否有胃腸道症狀和體征對決定其是否需要接受內鏡檢查並無參考意義。

Page 40: 《世界最新癌訊》第二十八輯(二 九年九月)cancerhongkong.weebly.com/uploads/2/7/4/5/2745581/28.pdf · 2019. 3. 16. · 2 HI ^ G JK 8ï 4×j LM î f # ! 8ï N %F|

泰山公德會–癌研匯析中心

40

胃胃胃胃癌癌癌癌在在在在 2009200920092009 版版版版 NCCNNCCNNCCNNCCN 指南中之專家指南中之專家指南中之專家指南中之專家視視視視點點點點 《美國國立綜合癌症網路(NCCN)2009年胃癌綜合治療指南》(以下簡稱《指南》)業已發佈,中國版胃癌臨床診療指南專家組就此進行了深入討論,簡介如下。 對於早期胃癌分期,《指南》將 T1期細化為 T1a和 T1b。 對於原位癌(Tis)或 T1a期胃癌,可採用內鏡下黏膜切除術或僅行手術治療。 對於局部進展期胃癌,可考慮通過腹腔鏡評估腹膜播散狀況並進行更確切的分期,再採用合適的治療手段。 對於根治性手術,中國專家仍推薦 D2式手術作為局部進展期胃癌患者的標準術式。且因尚無證據表明以 4cm作為手術切緣距腫瘤的距離優於 5cm,所以仍認為該距離以 5cm為佳。 除 T1bM0期腫瘤可僅行手術切除外,其餘無遠處轉移的胃癌均應考慮圍手術期化療和(或)放療。 晚期胃癌的姑息化療:在復發或轉移的患者中,卡氏行為狀態(KPS)評分≥60或體力狀況(ECOG)評分≤2者應考慮接受姑息化療。5-FU靜脈注射+順鉑可帶來 20%~30%的緩解率(RR)和 8~9個月的 OS。在此方案中加入表柔比星(ECF方案)或多西他賽(DCF方案)可增加約 10%~20%的 RR,OS增幅在 1~2 個月左右,但三藥方案所致的不良反應發生率較高。 縱觀目前多種化療方案,對復發轉移性胃癌的有效率維持在 35%~45%,無進展生存(PFS)約為 4~6 個月,OS為 9~11 個月,並未取得突破性進展,所以仍推薦和鼓勵胃癌患者參與臨床研究,特別是參與靶向藥物、新的優化方案和個體化治療方向的研究。 腫瘤學界也已開始嘗試將多種靶向治療方案用於胃癌。目前來看部分靶向藥類別如表皮生長因數受體-酪氨酸激酶抑制劑(EGFR-TKI)對胃癌無效。在近期研究中,貝伐單抗聯合改良的 DCF方案(FOLFOX聯合低劑量的 DOC)治療晚期胃癌,RR、PFS和 OS分別達到 64%、12 個月和16 個月。

肥胖肥胖肥胖肥胖增加增加增加增加胃胃胃胃癌癌癌癌手術手術手術手術的的的的併併併併發症發症發症發症 Arch Surg 2009;144:351-358

http://www.oncolink.upenn.edu/resources/article.cfm?c=3&s=8&ss=23&Year=2009&Month=4&id=16207

最近,日本Wakayama 醫學大學 Dr. Hiroki Yamaue等所做的追蹤研究,認為體重過重的胃癌

病患在手術時的併發症比一般人多。他們研究 689 名胃癌病人,其中 3/4 是實施廣泛性

的胃跟淋巴切除手術,包括 315 名病患的體重指數(BMI)值超過 25/kg2以上。結果發

現這些病人完成手術需要更長的多時間,即需要 315 分鐘,而 BMI 在正常值者則只需

277 分鐘;以及在血液流失上前者是 882cc、而後者則只有 536cc 。除外,術後也較易有

一些其他的併發症,例如腹部膿腫及胰瘻的發生。慶幸的現象是對在無疾病存活期及全

存活期上,體重過重跟標準體重的病患並沒有什麼明顯區別,不過研究者也強調說肥胖

的病患必須花更多時間來照顧,對於家屬、醫生跟護理人員都是很沈重的負擔。除了體

重過重外,胃癌病人的預後影響因素尚包括年齡、癌症的部位、臨床上的分期及總的健

康狀況等都是要考慮的。

((((九九九九))))結直腸癌結直腸癌結直腸癌結直腸癌::::

病因與預防-

阿司匹阿司匹阿司匹阿司匹林化學預防林化學預防林化學預防林化學預防結直腸結直腸結直腸結直腸腺瘤的復發腺瘤的復發腺瘤的復發腺瘤的復發 J Natl Cancer Inst. 2009 Feb 18;101(4):256-66. Epub 2009 Feb 10

http://www.ncbi.nlm.nih.gov/pubmed/19211452?ordinalpos=4&i_Results.Pubmed_RVDocSum 最近,美國 Burlington的 Vermont大學 Dr. BF Cole等的一項研究再次證實,規律應用阿司匹林可切實降低結直腸腺瘤復發的危險。 該項研究共納入 4 項隨機、雙盲、安慰劑對照研究的薈萃分析。研究的結論是阿司匹林治療使

Page 41: 《世界最新癌訊》第二十八輯(二 九年九月)cancerhongkong.weebly.com/uploads/2/7/4/5/2745581/28.pdf · 2019. 3. 16. · 2 HI ^ G JK 8ï 4×j LM î f # ! 8ï N %F|

《世界最新癌訊》第二十八輯

41

結直腸腺瘤復發的相對危險降低 17%,絕對危險降低 6.7%。

子子子子宮內膜宮內膜宮內膜宮內膜癌患者癌患者癌患者癌患者結直腸結直腸結直腸結直腸癌危險高癌危險高癌危險高癌危險高 Obstet Gynecol. 2009 Apr;113(4):790-795.

http://www.ncbi.nlm.nih.gov/pubmed/19305321?ordinalpos=2&i_Results.Pubmed_RVDocSum 最近,加拿大多倫多大學 4 公主馬加列醫 Dr. JS Kwon等的一項納入 3,473例子宮內膜癌患者的人群研究表明,該人群的年齡標化結直腸癌發病率為 0.7%,高於普通人群的 0.2%(P<0.001)。不過,該人群的乳腺癌發病率與普通人群一致,均為 0.5%(P=0.76)。

維維維維生素生素生素生素 D 與與與與結直腸結直腸結直腸結直腸癌的相關性癌的相關性癌的相關性癌的相關性 Nutr Cancer. 2009;61(1):70-5

http://www.ncbi.nlm.nih.gov/pubmed/19116876?ordinalpos=6&i_Results.Pubmed_RVDocSum 近年來,維生素 D 因與多種癌症相關而日漸受到關注。在 2008 年底,甚至有網站將其封為“最熱門維生素”。 早在 2005年,美國哈佛醫學院的學者 E Hernes指出,有研究支持維生素 D對結直腸癌(CRC)的有益作用。最近,美國國際流行病學研究院 Dr. Dr. L Lipworth等發表的兩項研究證實了維生素 D與 CRC的相關性。在義大利開展的研究納入了 1,225例結腸癌患者和 728例直腸癌患者以及 4,154名對照者,結果發現在飲食維生素 D攝入量最高的一組患者中,維生素 D攝入量與結腸癌危險呈反相關。通過對 60項觀察研究中 26,335例患者的薈萃分析,美國南卡羅來納大學的學者發現,維生素 D水平與 CRC危險降低弱相關。

診斷與治療-

高解高解高解高解析析析析度度度度 CT結腸結腸結腸結腸成像成像成像成像檢查檢查檢查檢查晚晚晚晚期期期期結腸結腸結腸結腸腺瘤腺瘤腺瘤腺瘤較敏感較敏感較敏感較敏感 Gut. 2009 Feb;58(2):241-8. Epub 2008 Oct 13

http://www.ncbi.nlm.nih.gov/pubmed/18852257?ordinalpos=2&i_Results.Pubmed_RVDocSum 最近,德國慕尼克大學 Dr. A Graser等的一項前瞻性研究顯示,對於結腸腺瘤的篩查,高解析度、低放射劑量的 CT結腸成像可行,其對大於 5mm息肉的診斷敏感性與結腸鏡檢查相似。 該研究納入的被篩查者為普通人群。在 307 名接受 CT 結腸成像(平均放射劑量為 4.5mSv)和結腸鏡檢查中者,有 221例被檢出腺瘤。269例患者有免疫化學法檢測糞便血紅蛋白(FIT) 和糞便潛血試驗(FOBT) 檢查結果。 結腸鏡、CT 結腸成像、 可曲式乙狀結腸鏡、FIT 和 FOBT 的晚期結腸腺瘤診斷敏感性分別為100%、96.7%、83.3%、32%和 20%。可曲式乙狀結腸鏡聯合 FOBT或 FIT不能提高敏感性。45例晚期腺瘤患者的瘤體直徑小於 10mm。

46%的患者選擇 CT結腸成像檢查,37%選擇結腸鏡檢查(P<0.001)。 研究者認為,對於拒絕接受全腸準備和結腸鏡、CT結腸成像的被篩查者,應推薦其接受可曲式乙狀結腸鏡檢查而非糞便檢查,如果接受糞便檢查,則推薦其接受 FIT,而非 FOBT。

一種一種一種一種新型新型新型新型糞便糞便糞便糞便DDDDNNNNAAAA檢測法對檢測法對檢測法對檢測法對結直腸結直腸結直腸結直腸腫瘤腫瘤腫瘤腫瘤識別識別識別識別率高率高率高率高 Gastroenterology. 2009 Feb;136(2):459-70. Epub 2008 Oct 15

http://www.ncbi.nlm.nih.gov/pubmed/19026650?ordinalpos=11&i_Results.Pubmed_RVDocSum 美國學者 Dr. DA Ahlquist等日前建立了一種數位式熔點曲線(DMC)檢測方法,採用該方法檢測糞便 DNA發現結直腸腫瘤的敏感性好於現行糞便篩查方法。 現行糞便 DNA檢測人們可以識別出約半數結直腸癌(CRC),但可致大部分晚期腺瘤漏診。在該研究中,研究者建立了一個 DMC檢測方法,對糞便標本中低豐度突變進行定量。 研究者對兩項研究患者的標本進行了評估。第一項研究中的 CRC患者已知存在 KRAS 、APC、BRAF和 TP53 突變,第二項研究中的晚期腺瘤患者存在 KRAS 突變。研究者採用 DMC檢測方法對這兩項研究中患者和對照者的糞便標本進行檢測,將檢測結果與普通糞便 DNA檢測方法和兩種糞便潛血試驗進行比較。

Page 42: 《世界最新癌訊》第二十八輯(二 九年九月)cancerhongkong.weebly.com/uploads/2/7/4/5/2745581/28.pdf · 2019. 3. 16. · 2 HI ^ G JK 8ï 4×j LM î f # ! 8ï N %F|

泰山公德會–癌研匯析中心

42

DMC可對只有 0.1%靶基因發生突變的標本進行檢測。在第一項研究中,DMC檢測出 90%(28/31份)腫瘤標本的已知突變和 75%(6/8 份)晚期腺瘤標本中的突變。在第二項研究中,DMC 檢測出 59%(16/ 27 份)存在 KRAS 突變的晚期腺瘤標本,糞便潛血檢出率為 7%,另一種採用HemoccultSensa 試劑盒的糞便潛血檢出率為 15%,普通糞便 DNA 檢測法為 26%,均顯著低於DMC方法(P<0.05),特異性無顯著差異。

FDG-PET 攝影有攝影有攝影有攝影有助助助助於於於於 CRC 復發的早期診斷復發的早期診斷復發的早期診斷復發的早期診斷 Int J Cancer 2009 Jan 1;124:167-173 http://www.oncolink.org/resources/article.cfm?c=3&s=&ss=2009&Month=1&id=15940

FDG 正子(FDG-PET)攝影是一項昂貴的檢查,診斷率約在 80到 90%,並沒有辦法到

達 100%,相對於其他的檢查診斷率算是比較高一點。最近,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

仁濟醫院的 Dr. Gang Huang跟他的同事將 27個臨床實驗加以統計分析,用 FDG-PET 攝

影來評估結直腸癌(CRC)的發生,結果發現使用 FDG-PET 攝影可以檢查到遠距離轉

移的敏感性和明確性是 0.91與 0.83及肝臟轉移是 0.97與 0.98、骨盆腔轉移的診斷率是

0.94 與 0.94,可見其敏感性和明確性確實是非常高的,所以他們認為做 FDG-PET 攝影

是有價值的。雖然昂貴,但對於一些病人還是有必要的。

轉轉轉轉移性移性移性移性結直腸結直腸結直腸結直腸癌癌癌癌聯合聯合聯合聯合靶向治療無靶向治療無靶向治療無靶向治療無益處益處益處益處 J Clin Oncol. 2009 Feb 10;27(5):672-80. Epub 2008 Dec 29

N Engl J Med. 2009 Feb 5;360(6):563-72 http://www.ncbi.nlm.nih.gov/pubmed/19196673?ordinalpos=1&i.Results.Pubmed_RVDocSum http://www.ncbi.nlm.nih.gov/pubmed/19114685?ordinalpos=3&i.Resultsl.Pubmed_RVDocSum 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 Dr. JR Hecht 等最近指出,對於轉移性結直腸癌(mCRC)患者(n=1.053),在奧沙利鉑(oxaliplatin)或伊立替康(irinotecan)為主化療+貝伐單抗(bevacizumab)治療的基礎上,再加用帕尼單抗(panitumumab),不良反應增多,療效卻並未改善,其無進展生存期(PFS)為 10.0 個月對 11.4 個月和總生存期(OS)為 19.4 個月對 24.5 個月,都短於不加帕尼單抗的對照組。無獨有偶,荷蘭研究者 Dr. J Tol等也發表了類似的研究論文。在該研究中,

755例 mCRC患者接受卡培他濱(capecitabine)+奧沙利鉑(oxaliplatin)+貝伐單抗(bevacizumab)一線治療,隨機分別再加用或不加用西妥昔單抗(cetuximab)。結果加用西妥昔單抗組和對照組的中位 PFS分別為 9.4 個月及 10.7 個月(P=0.01),中位 OS及有效率也無顯著差異。 結論:在晚期結直腸癌的治療中,分子靶向藥物一直被認為是主要的有效藥物,並已被納入美國國立綜合癌症網路(NCCN)的治療指南,例如表皮生長因數受體(EGFR)抑制劑西妥昔單抗和帕尼單抗,以及作用于血管內皮生長因數(VEGF)的貝伐單抗。但是,但 Dr. Hecht 等以及 Dr. Tol等的研究表明似乎在晚期結直腸癌一線治療中,在選用化療加用貝伐單抗時,如果再加上西妥昔單抗或帕尼單抗,不僅無益,療效反而降低。且不良反應增加。

結直腸結直腸結直腸結直腸癌癌癌癌存在存在存在存在「「「「淋巴結隱匿淋巴結隱匿淋巴結隱匿淋巴結隱匿性性性性轉轉轉轉移移移移」」」」 JAMA. 2009 Feb 18;301(7):745-52

http://www.ncbi.nlm.nih.gov/pubmed/19224751?ordinalpos=1&i._Results.Pubmed_RVDocSum 局部淋巴結轉移是結直腸癌(CRC)復發的重要預測因素,即使是不存在局部淋巴結轉移的 pN0結直腸癌患者,CRC的復發率也高達 25%。美國 Tomas Jefferson大學 Dr. SA Waldman等日前的一項新研究揭開了其中的奧秘:pN0 並不代表淋巴結沒有腫瘤細胞浸潤。事實上,87.5%的 pN0

CRC患者存在「淋巴結隱匿性轉移」,而鳥苷酸環化酶 2C(GUCY2C)表達正是判定隱匿性轉移存在與否的一個有效指標。

Dr. Waldman等提出,將分子學分期與傳統的分期方法相結合,一方面可更好地細分 pN0患者,檢出復發危險較高者,另一方面也有助於指導治療,有的放矢地給予輔助化療。 該前瞻性研究共納入 2002年 3月至 2007年 6月的 257例 0~Ⅱ期 pN0 CRC患者,通過定量逆

Page 43: 《世界最新癌訊》第二十八輯(二 九年九月)cancerhongkong.weebly.com/uploads/2/7/4/5/2745581/28.pdf · 2019. 3. 16. · 2 HI ^ G JK 8ï 4×j LM î f # ! 8ï N %F|

《世界最新癌訊》第二十八輯

43

轉錄-聚合酶鏈反應(RT-PCR)法檢測了取自這些患者的 2,570 枚直徑≥5mm 新鮮淋巴結的GUCY2C表達情況,結果顯示,32例(12.5%)pN0 CRC患者淋巴結 GUCY2C檢測為陰性,即pN0(mol-),據此判定其不存在隱匿性轉移;其餘 225 例(87.5%)患者的 1 枚或更多枚淋巴結被檢出 GUCY2C 陽性,即 pN0(mol+),判定其存在隱匿性轉移。

225例 pN0(mol+)患者中有 47例(20.9%)復發,復發率不但顯著高於 pN0(mol-)患者(P=0.006),而且已經接近Ⅲ期 pN1患者。多因素分析顯示,淋巴結 GUCY2C 陽性是 pN0 CRC患者的獨立預後因素:pN0(mol+)患者的復發較早〔校正風險比(HR)為 4.66,P=0.04〕,無病生存率較低(校正 HR為 3.27,P=0.03)。

輔輔輔輔助助助助化療可用以治療大化療可用以治療大化療可用以治療大化療可用以治療大腸腸腸腸癌癌癌癌 J Clin Oncol. 2009 Feb 20;27(6):872-7. Epub 2009 Jan 5

http://www.ncbi.nlm.nih.gov/pubmed/19124803?ordinalpos=2&i_Results.Pubmed_RVDocSum 對第二期和第三期大腸癌術後患者而言,使用輔助化療是可以有較高的治癒率或只是延遲腫瘤復發? 對這個長久以來尚未解決的問題,現在的的答案是:輔以 fluorouracil 為基礎的輔助化療可治癒一些病患;這是美國梅約診所生物統計與腫瘤科的 Dr. D Sargent 等最近針對 18 篇隨機臨床試驗、超過 20,800名病患的新統計分析的結論。 在這項分析中,研究者指出,就兩組的長期復發率來說,五年之後,未超過 1.5%,八年之後,未超過 0.5%。研究者強調說,不論是治療或未治療的病患,八年後的疾病復發率為不太可能或者不會超過 0.5%,則可將此整體存活率視為治癒的證據。

治療治療治療治療結直腸結直腸結直腸結直腸癌癌癌癌前要前要前要前要先先先先查基因查基因查基因查基因 http://www.bufotanine.com/html/0909/44d2.html 中國抗癌協會目前正在推廣結直腸癌(CRC)KRAS 基因的檢測活動,其目的是檢驗 CRC患者是否適合進行靶向治療,以避免無效用藥和重複治療,並提高結直腸癌的治癒率。 研究者說同樣患有 CRC以及同樣的性別、同樣的年齡,甚至是同樣病理分期的患者,用相同的藥物治療,療效卻可相差甚遠,如果能早進行癌細胞 KRAS 基因檢測,則可避免上述情況發生。 對於 CRC患者來說,KRAS 基因檢測非常重要。北京腫瘤醫院消化內科主任沈琳最近解釋說,

KRAS 基因是 RAS癌基因中排序為 K者,該基因在腫瘤細胞生長、增殖以及血管生成過程起著「開關」作用,直接影響腫瘤的生長和擴散,如果該基因被控制,腫瘤便會被切斷生長源。 長期臨床研究發現,如果 CRC患者的 KRAS 基因處於正常狀態,採用適合的靶向治療藥物,整個疾病控制率近 90%左右;如果檢測到該基因已發生突變,就不建議用靶向治療藥物,而是要更換其他的治療方法。 沈主任介紹說,進行 KRAS 基因檢測並不複雜,只要在手術切除腫瘤時,留取部分腫瘤組織切塊進行檢測即可,不會給病人帶來任何新的傷害,一般 3~5 天就能拿到結果。

綜合綜合綜合綜合治療治療治療治療模式顯著模式顯著模式顯著模式顯著提高提高提高提高結直腸結直腸結直腸結直腸癌療效癌療效癌療效癌療效 http://www.cmt.com.cn/article/090305/a090305a0402.htm 日前由北京腫瘤醫院顧晉、李吉友教授等完成的《結直腸癌綜合治療的臨床和基礎研究》,通過綜合治療有效提高了結直腸癌的療效,降低術後復發率。 綜合治療模式包括:採用術前結直腸區域動脈灌注化療和直腸癌術前放療,能夠提高局部控制率,降低術後復發率;通過全直腸系膜切除術這一國際公認的直腸癌治療方法,有效地將局部復發率降至 6%,從而提高患者長期生存率及生存質量。 此外,研究者應用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 CEA 單克隆抗體 CL58 進行放射免疫導向手術,採用經腸鏡於腫瘤周圍黏膜下注射藥物的方法,判別淋巴結轉移的敏感性及特異性分別達到 92%和87.8%。該方法對於結直腸癌個體化根治起到積極的指導作用。

Page 44: 《世界最新癌訊》第二十八輯(二 九年九月)cancerhongkong.weebly.com/uploads/2/7/4/5/2745581/28.pdf · 2019. 3. 16. · 2 HI ^ G JK 8ï 4×j LM î f # ! 8ï N %F|

泰山公德會–癌研匯析中心

44

遺傳遺傳遺傳遺傳性非性非性非性非息息息息肉肉肉肉病性病性病性病性結結結結直腸直腸直腸直腸癌癌癌癌 1例報例報例報例報告告告告http://www.cmt.com.cn/article/090305/a090305b0801.htm 復旦大學附屬腫瘤醫院腹部外科蔡三軍等,最近報告 1例有結腸癌家族史的降結腸癌(Lynch綜合徵Ⅰ型)患者。 病史:患者男性,49 歲,因下腹痛 2 個月入院。有結直腸癌(CRC)家族史,母親及舅父患盲腸癌,姨母、姨母的兒子及舅父的長子均患 CRC,舅父的次子患結腸多發腺瘤。 診治經過:入院後,接受根治性左半結腸切除術。術中見病灶位於降結腸,呈隆起潰瘍型,

10cm×8cm。全結腸手法探查未發現其他明顯病灶。術後病理報告為降結腸隆起型高中分化腺癌。 術後診斷:降結腸癌(T4N0M0,ⅡB期);Lynch綜合徵(HNPCC)Ⅰ型。術前留取患者外周血行錯配修復基因遺傳學檢測。出院時建議患者行輔助化療〔卡培他濱+奧沙利鉑(Xelox)方案×8 療程〕。 患者術後 3 個月至本院復查,結腸鏡示升結腸一直徑為 2.5cm的佔位。考慮為第二同時多原發癌,再次入院,經腹、盆部 CT檢查均未發現腹盆腔佔位。結腸鏡活檢病理也證實為結腸腺癌。接受第二次手術治療,行根治性右半結腸切除術。術中見病灶位於升結腸,呈隆起潰瘍型,2cm×1cm。肝、腹盆腔未發現明顯轉移性病灶。術後病理報告為升結腸隆起型管狀腺瘤癌變。 術後診斷:降結腸癌術後;升結腸癌(第二同時多原發癌,T1N0M0,Ⅰ期);Lynch綜合徵(HNPCC)Ⅰ型。 分析討論:遺傳性非息肉病性結直腸癌(HNPCC)又稱林奇(Lynch)綜合徵,是結直腸癌中最常見的常染色體顯性遺傳病,分為Ⅰ型(無腸外腫瘤)和Ⅱ型(有腸外腫瘤)。 本病例在手術方案的選擇上是否合適?據美國 NCCN 指南建議,對於 HNPCC 患者,可以考慮行全結腸或次全結腸切除術,特別是對於那些無結腸鏡密切隨訪條件的患者。但該指南同時指出,也可以考慮行常規的 CRC根治術,這取決於醫生的觀念以及對異時多原發腫瘤風險的評估。事實上,對於 HNPCC患者應該選擇節段性結腸根治術還是次全結腸切除術,目前仍然沒有形成廣泛的共識。林奇(Lynch)等的研究顯示,HNPCC患者在經初次 CRC常規手術治療後,殘留結直腸發生異時原發癌的 10年累積風險高達 30%以上,還有研究發現 7年累積風險高達 40%。基於殘留結直腸發生異時原發癌的高風險,美國結直腸外科醫師學會建議,對初患 HNPCC 患者,應該考慮預防性全結腸切除或全結直腸切除。然而,由於 HNPCC患者預後較好,即使發生異時多原發 CRC,再次手術切除也能取得良好的預後。因此我們建議,對於 HNPCC 患者,初次 CRC 治療前應該綜合考慮其臨床分期、預後、隨訪條件及個人意願,向患者提出預防性手術的建議供選擇,在患者知情同意的前提下,考慮行預防性手術切除治療。但本病例在患者及其家屬意願下最後選擇了標準的右半結腸癌根治術,而未行次全結腸切除術。需指出的是,對於接受節段性 CRC根治術者,術後密切的結腸鏡隨訪是非常必要的。 RTRTRTRT----PCPCPCPCRRRR法法法法更更更更易易易易發現發現發現發現結腸結腸結腸結腸癌癌癌癌淋巴結轉淋巴結轉淋巴結轉淋巴結轉移移移移

Ann Surg. 2009 Apr;249(4):602-7 http://www.ncbi.nlm.nih.gov/pubmed/19300229?ordinalpos=1&i_Results.Pubmed_RVDocSum 挪威 Stavanger大學醫院 Dr. O Nordgård 等最近的一項研究(n=131),採用常規組織學檢查法和即時聚合酶鏈反應(RT-PCR)法,對結腸癌根治術後患者前哨淋巴結細胞角蛋白 20(CK20)和黏蛋白 2(MUC2)mRNA 進行定量檢測,發現在常規組織學檢查陰性的患者中,CK20 和

MUC2mRNA的 RT-PCR檢測陽性率分別為 46%和 27%,提示淋巴結可能存在腫瘤細胞。 化療對化療對化療對化療對情況情況情況情況比較比較比較比較壞的壞的壞的壞的轉轉轉轉移性大移性大移性大移性大腸腸腸腸癌癌癌癌還還還還是有是有是有是有益益益益的的的的 J Clin Oncol. 2009 Apr 20;27(12):1948-55. Epub 2009 Mar 2 http://www.oncolink.upenn.edu/resources/article.cfm?c=8&ss=23&Year=2009&Month=3&id=16102

最近,美國明尼蘇達州 Mayo醫院的 Dr. Daniel J. Sargent等所做的一項研究,發現即使是情

況不好的病人接受了化學治療還是有幫助的。一共研究了 6,286 名進行性的大腸癌病人

的化學治療,其中臨床徵狀是 PS0、PS1(可以活動、躺在床上少於半天)及 PS2(身體

活動能力差,必須躺在床上半天以上)來作比較,PS2共有 509名,發現 PS2病人的無

Page 45: 《世界最新癌訊》第二十八輯(二 九年九月)cancerhongkong.weebly.com/uploads/2/7/4/5/2745581/28.pdf · 2019. 3. 16. · 2 HI ^ G JK 8ï 4×j LM î f # ! 8ï N %F|

《世界最新癌訊》第二十八輯

45

惡化期及全存活期確實比 PS1及 PS0患者來得短,不過它跟不接受治療的對照組比較還

是延長很多。二者主要的不同是毒副反應的問題,情況比較不好的病人產生噁心、嘔吐

比較嚴重,但是腹瀉、白血球減少及口腔炎跟 PS1與 PS0並沒有區別。不過要注意的是

PS2 病人在兩個月內死亡的全因死亡率明顯高於 PS1 與 PS0 患者(2.8% v 12.0%,P<0.0001)。總的來說,不要放棄這些治療,還是可以延長生命的。

結腸結腸結腸結腸癌癌癌癌在在在在 2009200920092009 版版版版 NCCNNCCNNCCNNCCN 指南中之專家指南中之專家指南中之專家指南中之專家視視視視點點點點 《美國國立綜合癌症網路(NCCN)結腸癌臨床實踐指南》(下簡稱《指南》)完整概括了結腸癌臨床處理的各個環節,並對各個環節進行了嚴謹詳細的說明。2009 版《指南》的主要更新之處在於:選用靶向治療(西妥昔單抗)前推薦檢測患者的 KRAS 基因狀況,這是結腸癌治療中個體化治療的第一個典範;強調多學科合作在制定治療方案中的重要性,尤其是決定患者手術時機時需要有經驗的外科醫生參與決策;對有可能手術的患者術前化療應有限度,避免過度化療而錯失手術時機。 專家研究表明,KRAS 基因第 12或 13密碼子突變者從抗表皮生長因數受體(EGFR)治療中獲益不大,而且抗 EGFR聯合化療與單純化療相比,似乎療效不如單純化療,而毒副反應更明顯。KRAS野生型患者接受西妥昔單抗聯合化療較單純化療有明顯的生存優勢,不良反應譜也相似。因此,專家組成員推薦,在決定是否使用西妥昔單抗治療之前,先取腫瘤組織進行基因檢測,對於存在上述密碼子突變的患者,不推薦採用西妥昔單抗進行治療。

2009版《指南》對肝轉移灶的處理做了如下補充:1, 原發灶和肝轉移灶切除必須遵循根治性切除的原則,採用同時切除還是分期切除主要取決於肝切除或結腸切除手術的複雜性、患者的合併症、手術暴露情況以及外科醫師的經驗;2, 如果殘留肝體積不足而無法進行肝轉移灶切除,可考慮術前門靜脈栓塞或分期肝切除;3, 患者若肝轉移灶明顯而全身病灶不明顯,且對化療耐藥或腫瘤為難治性腸癌,可考慮給予動脈內栓塞;4, 推薦常規進行適形放療,除非患者有症狀或臨床試驗需要。 對肺轉移灶的處理,2009版《指南》有如下補充:1, 如果肺轉移灶不可切除,可考慮射頻治療;2, 同時性可切除的肺轉移灶可考慮同時性或分期手術切除原發灶和轉移灶。 局部治療:2009 版《指南》對局部治療作了更具體的規範。肝動脈灌注化療不作為推薦專案,不再列入《指南》中。在放療方面,局部調強適形放療或光子刀治療僅限於臨床試驗中使用,並不推薦在臨床常規治療中應用。 ((((十十十十))))胰臟癌胰臟癌胰臟癌胰臟癌::::

病因與預防-

胰胰胰胰腺癌患者腺癌患者腺癌患者腺癌患者肥胖肥胖肥胖肥胖增加增加增加增加轉轉轉轉移危險移危險移危險移危險 Arch Surg. 2009 Mar;144(3):216-21

http://www.ncbi.nlm.nih.gov/pubmed/19289659?ordinalpos=1&i_Results.Pubmed_RVDocSum 最近,美國德州大學M. D. Anderson癌症中心學者 Dr. JB Fleming等的一項研究(n=285)報告指出,與體質指數(BMI)≤35 kg/m2的胰腺癌患者相比,BMI高於此水平者的淋巴結轉移危險增加 11倍。另外,肥胖患者的復發及胰腺切除術後死亡危險近乎加倍,無病生存率及總生存率均降低。

有有有有五種五種五種五種生生生生活活活活型型型型態態態態可能與可能與可能與可能與胰胰胰胰臟癌的發生率有關臟癌的發生率有關臟癌的發生率有關臟癌的發生率有關 Arch Intern Med. 2009 Apr 27;169(8):764-70 http://www.ncbi.nlm.nih.gov/pubmed/19398688?ordinalpos=1&i_Results.Pubmed_RVDocSum

胰臟癌最近幾年來一直快速成長,最可怕的是胰臟癌診斷非常困難,臨床症狀出現時大

多是已經晚期,一般的治療除了外科手術外,目前的化學治療與標靶治療能延長病患的

存活期也相當有限,所以胰臟癌的預防與診斷成了一個很重要的課題。

Page 46: 《世界最新癌訊》第二十八輯(二 九年九月)cancerhongkong.weebly.com/uploads/2/7/4/5/2745581/28.pdf · 2019. 3. 16. · 2 HI ^ G JK 8ï 4×j LM î f # ! 8ï N %F|

泰山公德會–癌研匯析中心

46

美國國家癌症研究所的 Dr. L Jiao等從事這方面的研究,從 1995年到 1996年篩檢了 50

到 71 歲 450,416名健康民眾,追蹤到 2003年 12月,發現有 1,057名罹患了胰臟癌,他

們將這些病患進行問卷調查,包括五種生活型態項目:1.有無抽煙,2.酒精攝取量,3.

飲食型態是否為低種類型態,4.體重 BMI是否在 18到 25 之間,5.有無定期運動。這五

項如果有一項的話,就得到一分,沒有就是零分,結果他發現如果得了五分的人比一般

人會減少 58%的胰臟癌發生的可能性,如果是在五分以下(一分到四分),會減少 27%

發生胰臟癌的可能性。也就是生活的調適,必須適當的運動及攝取足量的蔬菜水果少吃

紅肉,維持正常的體重,不吸煙少喝酒就能減少胰臟癌的發生。

((((十一十一十一十一))))前列腺癌前列腺癌前列腺癌前列腺癌::::

病因與預防-

5α還還還還原原原原酶酶酶酶抑制劑化學預防抑制劑化學預防抑制劑化學預防抑制劑化學預防前前前前列列列列腺癌腺癌腺癌腺癌 J Urol. 2009 Apr;181(4):1642-57. Epub 2009 Feb 26

http://www.ncbi.nlm.nih.gov/pubmed/19249063?ordinalpos=3&i_Results.Pubmed_RVDocSum 美國臨床腫瘤學會(ASCO)和美國泌尿學會(AUA)日前發表聯合指南,建議定期接受前列腺特異性抗原(PSA)篩查且 PSA≤3.0 ng/ml的無症狀男性應用 5α還原酶抑制劑(5-ARI)來化學預防前列腺癌。ASCO/AUA指南的最主要循證醫學證據來源於一項納入 15項隨機對照研究的系統評價(systematic review)和薈萃分析。結果顯示, 5-ARI 使前列腺癌期間患病率(period

prevalence)明顯降低。 此外,正在應用 5-ARI治療下泌尿道梗阻症狀(LUTS)的患者,也應與醫師共同討論是否繼續該類藥物治療,以降低前列腺癌發病危險。

Phytomedicines 可防可防可防可防前前前前列列列列腺癌腺癌腺癌腺癌

Cancer Prev Res (Phila Pa). 2009 Feb;2(2):134-42. Epub 2009 Jan 13 http://www.ncbi.nlm.nih.gov/pubmed/19141600?ordinalpos=45&i_Results.Pubmed_RVDocSum 脫氫表雄酮(DHEA)是一種天然激素,它在人體內的產生會隨著衰老而減少。男性服用 DHEA是因為它有抗衰老作用,或者說它在體內代謝後會生成雄性激素。飲食中異黃酮攝入量的增加會降低前列腺癌發病危險。

Phytomedicines 是異黃酮的來源之一。DHEA 和異黃酮這兩種補充劑對前列腺都能發揮激素作用,但對它們的安全性還缺乏瞭解。美國 NIH與替代醫學中心的科學家 Dr. JT Arnold等,最近發表的一項研究報告說,可以在實驗室對細胞的 DHEA水平進行調解,以瞭解它們的作用。

DHEA與轉化生長因數 β-1結合後,基質細胞產生的睾丸素和前列腺特異性抗原蛋白的分泌會增加 2-4 倍,癌細胞的基因表達增加 50 倍。當在這些培養細胞中加入 phytomedicines 後,DHEA產生雄性激素作用會受到抑制。

Dr. Arnold說:「在前列腺微環境中所發生這些變化說明,phytomedicines異黃酮有潛在的癌症預防作用。」但還需要更多的實驗室和臨床研究來證實這些作用。

營養補充營養補充營養補充營養補充劑預防劑預防劑預防劑預防前前前前列列列列腺癌的腺癌的腺癌的腺癌的探討探討探討探討 J Natl Cancer Inst. 2009 Mar 18;101(6):432-5. Epub 2009 Mar 10

http://www.ncbi.nlm.nih.gov/pubmed/19276452?ordinalpos=2&i_Results.Pubmed_RVDocSum 對維生素、微量元素等營養補劑在疾病預防中的功效目前似乎仍無定論。南加利福尼亞大學 Keck醫學院 Dr. JC Figueiredo等發表的兩篇論文也說明,營養補充劑對前列腺癌的作用比人們此前所想像的要複雜得多。 先前的一項安慰劑對照隨機臨床研究顯示,補充阿司匹林(aspirin)和葉酸(folate)不能預防結腸癌。日前研究者對該研究資料進行再次分析,以明確這種干預方式對前列腺癌的預防作用。 該研究共納入 643例受試者,中位隨訪 7年。資料顯示補充葉酸對前列腺癌發病率有顯著影響。葉酸組前列腺癌 10年估計發病率為 9.7%,安慰劑組則為 3.3%,校正年齡風險比(HR)為 2.63

Page 47: 《世界最新癌訊》第二十八輯(二 九年九月)cancerhongkong.weebly.com/uploads/2/7/4/5/2745581/28.pdf · 2019. 3. 16. · 2 HI ^ G JK 8ï 4×j LM î f # ! 8ï N %F|

《世界最新癌訊》第二十八輯

47

(P=0.01)。與此相反,非多種維生素補充者的基線飲食葉酸攝入量和血漿葉酸水平與前列腺癌危險呈負相關,不過這種相關性無顯著性。 上述發現強調了葉酸對前列腺癌的作用很複雜,葉酸補充劑和天然葉酸可能具有不同的作用。

維維維維生素生素生素生素 D 與與與與前前前前列列列列腺癌的關腺癌的關腺癌的關腺癌的關係待定係待定係待定係待定

Br J Cancer. 2009 Feb 10;100(3):450-4. Epub 2009 Jan 20 http://www.ncbi.nlm.nih.gov/pubmed/19156140?ordinalpos=6&i_Results.Pubmed_RVDocSum

Am J Epidemiol. 2009 Apr 9. [Epub ahead of print] http://www.ncbi.nlm.nih.gov/pubmed/19359375?ordinalpos=1&i_Results.Pubmed_RVDocSum 維生素 D對前列腺癌的保護作用一直未能得到流行病學研究的一致支持。 近日挪威 Population-based癌症研究院 Dr. S Tretli等發表的一項研究,納入了 160例前列腺癌患者,中位隨訪 44個月。結果發現血清 25(OH)D水平中等和較高者與較低者相比預後更好。 而最近,Dr. 等發表的《歐洲營養與癌症前瞻性調查》專案(EPIC),通過對歐洲 7 個國家的

652例前列腺癌患者和 752名對照者中位隨訪 4.1年,未能發現 25(OH)D與前列腺癌危險的相關性。 該專案並指出充足的日照可以使人體合成內源性維生素 D;另外,從一些動物性食物以及堅果和魚肝油中,人們可以獲得維生素 D。

診斷與治療-

肌氨酸肌氨酸肌氨酸肌氨酸可能是可能是可能是可能是比比比比 PPPPSSSSAAAA 更更更更好好好好的的的的前前前前列列列列腺癌標腺癌標腺癌標腺癌標誌誌誌誌物物物物 Nature. 2009 Feb 12;457(7231):910-4

http://www.ncbi.nlm.nih.gov/pubmed/19212411?ordinalpos=1&i_Results.Pubmed_RVDocSum

美國密歇根大學安阿伯分校 Dr. AM Chinnaiyan 等最近的一項研究稱,一種名為肌氨酸(sarcosine),亦名 N-甲基甘氨酸(甘氨酸的代謝物)的物質可有效反映前列腺癌的侵襲性,辨別癌細胞的生長行為(緩慢生長還是高度侵襲)。 該研究的兩個重要發現是:一為肌氨酸參與了前列腺的癌變過程,是細胞癌變的元兇之一;二為尿肌氨酸檢測診斷前列腺癌的準確性優於目前臨床上常用的血前列腺特異性抗原(PSA)的檢測。 研究者檢測了前列腺癌患者 262份組織學(n=42)、血液(n=110)或尿液(n=110)樣本中 1,126種代謝物的水平,樣本包括良性前列腺、局限性前列腺癌和轉移性前列腺癌。 研究者發現,至少有 6 種代謝物的水平在良惡性前列腺組織中存在顯著差異,其中又以肌氨酸最為顯著。肌氨酸水平在良性前列腺中極低,在局限性前列腺癌中呈現大幅升高,在轉移性前列腺癌中則升得更高。肌氨酸與活檢結果的一致性優於 PSA。這說明,肌氨酸在檢出前列腺癌以及判斷前列腺癌侵襲性方面至少與 PSA相當,甚至優於後者。 此外,當研究者將肌氨酸加入良性前列腺細胞的培養基後,良性細胞具備了侵襲性,呈現出癌細胞的生物學特性,表明肌氨酸可能參與了癌變過程,因而參與肌氨酸致癌途徑的組分有望成為前列腺癌防治的新靶點。

CTC計計計計數變化是數變化是數變化是數變化是 CRPC 患者患者患者患者最最最最有價有價有價有價值值值值的生的生的生的生存存存存預測因素預測因素預測因素預測因素 Lancet Oncol. 2009 Feb 10. [Epub ahead of print]

http://www.ncbi.nlm.nih.gov/pubmed/19213602?ordinalpos=1&i_Results.Pubmed_RVDocSum 最近,美國紀念斯隆-凱特林癌症中心 Dr. HI Scher等,對 IMMC38研究中的相關患者資料進行再分析後,得出的結果與結論是:對於去勢治療失敗的前列腺癌(CRPC)患者,迴圈腫瘤細胞(CTC)數量及其在治療期間的變化的預後價值優於前列腺特異性抗原(PSA)。

Dr. Scher等的這項最新分析以 IMMC38研究中接受一線化療病例的轉移性 CRPC患者為研究物件,評估了其基線 CTC 計數、PSA 水平、乳酸脫氫酶(LDH)水平等,以及治療期間 CTC 計數、PSA水平的變化與患者預後的關係。 結果顯示,與死亡風險增加相關的基線變數包括高 LDH水平[風險比(HR)=6.44]、高 CTC計

Page 48: 《世界最新癌訊》第二十八輯(二 九年九月)cancerhongkong.weebly.com/uploads/2/7/4/5/2745581/28.pdf · 2019. 3. 16. · 2 HI ^ G JK 8ï 4×j LM î f # ! 8ï N %F|

泰山公德會–癌研匯析中心

48

數(HR=1.58)、高 PSA水平(HR=1.26)、低白蛋白(HR=0.10)和低血紅蛋白(HR=0.72)。治療後 4 周、8 周和 12 周的 CTC 計數變化與死亡風險呈強相關,而 PSA水平的變化與死亡風險的相關性較弱或不相關。最有價值的生存預測因素是基線 LDH濃度和 CTC計數。 由此,研究者強調,應將 CTC計數作為一種連續性監測工具,而不是僅考慮其臨界值意義,只要 CTC計數穩定或持續降低並且疾病沒有惡化的跡象,治療就應該進行下去。今後應進一步開展包括 LDH連續測量及 CTC與 LDH、PSA預後價值比較的研究。

磁磁磁磁共共共共振彌散振彌散振彌散振彌散成像成像成像成像技術技術技術技術降低降低降低降低前前前前列列列列腺癌腺癌腺癌腺癌漏漏漏漏診率診率診率診率 http://www.cmt.com.cn/article/090326/a090326a0404.htm 上海復旦大學附屬華東醫院泌尿外科的醫師,將磁共振彌散成像技術(DWI)與傳統 B超診斷方法相結合,在減少前列腺診斷穿刺針數的同時,提高確診率 52.6%。 該科醫師通過 DWI+B超定位技術,結合「10點系統穿刺+可疑灶重點穿刺」方法,對 90例臨床可疑前列腺癌患者進行了診斷穿刺。結果顯示,穿刺總針數為 963針,陽性針數為 171針;

DWI敏感性為 70.2%(傳統B超敏感性為 22.8%),聯合定位較之傳統B超定位敏感性提高 52.6%。

前前前前列列列列腺癌的憂鬱症可能跟腺癌的憂鬱症可能跟腺癌的憂鬱症可能跟腺癌的憂鬱症可能跟太太太太早早早早使使使使用用用用 ADT 有關有關有關有關 J Clin Oncol. 2009 Mar 2. [Epub ahead of print]

http://www.oncolink.org/resources/article.cfm?c=3&s=8&ss=23&Year=2009&Month=03&id=16050

隨著民眾壽命的延長,所以前列腺癌發生率也越來越高。治療的方法包括外科手術、放

射治療及荷爾蒙治療,如果是給予早期去除男性荷爾蒙治療可能會增加病人發生憂鬱症

的危險性。這是美國芝加哥大學 Dr. William Dale的團隊最近所作的一項研究,即研究使

用男性荷爾蒙去除療法(ADT)跟生活品質的關係。一共研究了 67 名老年人(平均年

齡 68 歲),其中有 33%的老人很早就接受 ADT治療,結果發生與前列腺癌相關的憂鬱

症增加了 9.19 倍(p = 0.01)。他們也發現腫瘤標誌 PSA濃度跟憂鬱症沒有關係,而是跟

早期使用 ADT治療有關。所以當醫生使用 ADT來早期治療前列腺癌時應該注意病患的

心理狀況,注意是否有憂鬱症的發生,因為癌症的治療不只是治療疾病本身,還要注意

病患的生活品質。

前前前前列列列列腺癌腺癌腺癌腺癌領領領領域域域域的的的的最最最最新進展新進展新進展新進展 http://www.cmt.com.cn/article/090402/a090402b0303.htm

2009 年 3 月 14 日,曲普瑞林(達菲林)前列腺癌高峰會在京召開。會議由中華醫學會泌尿外科分會(CUA)主任委員那彥群教授擔任主席,多位國內泌尿科知名專家與會,分享前列腺癌(PC)領域的最新進展。首先由復旦大學附屬腫瘤醫院葉定偉教授重點介紹了中國(主要是上海)PC 的最新流行病學資料。他說,近年來,我國 PC 發病率快速上升,並且發病年齡逐漸降低,以上海市為例,PC成為泌尿生殖系統腫瘤中的首要疾患。據上海市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統計,1973-1999年,年齡特異性 PC發病率在 75~79歲人群中增加了 470.2%,在 80~84歲人群中增加了 281.3%。上海 2004年腫瘤統計資料顯示,PC位列上海男性癌症發病率的第 5位,而且在泌尿系統腫瘤中所占比例最高(40%)。 會上,北京腫瘤醫院李鳴教授首次向中國醫生介紹了由 CUA專家組制訂的《中國前列腺癌診斷治療指南》2009年更新情況。目前該指南的修訂仍在進行中,在 PC診斷上,他說由於我國就診患者多為晚期,骨轉移患者比較多,所以一旦 PC診斷確立,建議進行全身骨顯像檢查,特別是對於 PSA>20ng/ml,Gleason評分(GS)>7分者。在 PC治療方面,他說在根治性手術的推薦方法中,添加了機器人輔助的腹腔鏡 PC根治術(有條件的可以);體外放療根據治療目的不同可分為三大類,分別是根治性放療、輔助性外放射治療以及晚期 PC的姑息性放療,低危組劑量在 72Gy以上能達到根治目的,而中危組提高劑量能明顯提高局部控制率和無病生存率;預期壽命>5 年的局限高危(T1c~T2c,PSA>20ng/ml 或 GS>8 分)者,可選擇體外放療+輔助內分泌治療,而局部進展(T3~T4)PC患者,可選擇新輔助內分泌治療+根治性手術或體外放療+內分

Page 49: 《世界最新癌訊》第二十八輯(二 九年九月)cancerhongkong.weebly.com/uploads/2/7/4/5/2745581/28.pdf · 2019. 3. 16. · 2 HI ^ G JK 8ï 4×j LM î f # ! 8ï N %F|

《世界最新癌訊》第二十八輯

49

泌治療,此外,因為手術去勢可能會造成患者心理問題和治療中無法靈活調節方案等問題,有條件的應首先考慮藥物去勢。在根治性放療後復發中生化復發的評估方面,放療後 PSA 水平升高超過 PSA 最低值 2ng/ml 或 2ng/ml 以上時被認為有生化復發。在骨轉移的治療藥物中,雙膦酸鹽包括不含氮類和含氮類兩類。

新抗新抗新抗新抗雄激雄激雄激雄激素有素有素有素有希希希希望望望望成為抗成為抗成為抗成為抗晩晩晩晩期期期期前前前前列列列列腺癌新藥腺癌新藥腺癌新藥腺癌新藥 Science. 2009 Apr 9. [Epub ahead of print]

http://www.oncolink.upenn.edu/resources/article.cfm?c=3&s=8&ss=23&Year=2009&Month=04&id=16149 罹患晚期前列腺癌的男子通常會接受抗雄激素藥物的治療,該藥物可抑制如睾丸酮這樣的男性荷爾蒙的活性,而這種活性會幫助促進腫瘤的生長。能夠與雄激素受體結合的新藥將是一種治療晚期前列腺癌的有前途的候選藥物。 最近,紐約紀念 Sloan-Kettering 癌症中心 Dr. Charles L. Sawyers等研究「第二代」抗雄激素藥物的MDV3100和 RD162。發現這兩種藥物會與雄激素受體結合並在細胞培養和小鼠模型中保留其抗癌的活性,甚至在雄激素受體數目增加的情況下亦然。

MDV3100現在正在罹患晚期前列腺癌的患者中進行臨床測試,而第一批的患者研究顯示了其血液中 PSA(前列腺特異性抗原)水平有顯著下降。I/II期的臨床實驗中,30例患者 中有 13例(43%)的 PSA值下降。

硒硒硒硒和和和和維維維維生素生素生素生素 E 影影影影響前響前響前響前列列列列腺癌基因表達腺癌基因表達腺癌基因表達腺癌基因表達 J Natl Cancer Inst. 2009 Mar 4;101(5):306-20. Epub 2009 Feb 24

http://www.ncbi.nlm.nih.gov/pubmed/19244175?ordinalpos=1&i_Results.Pubmed_RVDocSum 日前, 一項由美國德州大學M. D. Anderson癌症中心 Dr. D Tsavachidou等開展的研究表明,通過分析前列腺切除標本的基因表達譜,可以瞭解前列腺癌患者術前服用營養補充劑的作用。 研究者開展了一項隨機安慰劑對照ⅡA期研究。該研究共納入 39例前列腺癌患者,隨機分組後,一組患者接受 20mg硒和(或)400IU維生素 E,另一組則接受安慰劑。研究者獲取前列腺切除術活檢標本後,分離正常細胞、間質細胞及腫瘤細胞,通過微陣列(基因晶片)技術分析各種細胞的基因表達譜,並採用即時聚合酶鏈反應(PCR)和免疫組化方法加以驗證。 結果顯示,補充硒後在正常上皮細胞的 2,109種基因中差異表達基因最多達 1,329種(63%),補充維生素 E後在間質細胞的 2,051種基因中差異表達最多達 1,354種(66%),聯合補充兩種營養補劑後在腫瘤細胞的 587種基因中差異表達最多達 329種(56%)。 對所有治療組和所有細胞類型的 21種代表基因進行 PCR驗證,發現微陣列與 PCR的斯皮爾曼(Spearman)相關係數範圍為 0.64(維生素 E組)~0.87(硒組)。 另外,補充硒組的 p53陽性腫瘤細胞平均百分比(26.3%)高於安慰劑組(5%,P=0.051)。 研究者認為,這種方法具備可行性和有效性,有助於識別硒和維生素 E 干預可能對哪些細胞種類及特定區域組織有臨床意義。

年年年年輕輕輕輕人的人的人的人的前前前前列列列列腺癌預後不腺癌預後不腺癌預後不腺癌預後不佳佳佳佳 Cancer 2009;115 http://www.oncolink.upenn.edu/resources/article.cfm?c=3&s=2009&Month=5&id=16256

前列腺癌在美國佔男性癌症發生的第一位,國內最近幾年前列腺癌發生率也在上昇,治

療方法有些是給予荷爾蒙治療或可以等臨床症狀出現後再治療。

臨床患不同的疾患,因為年齡的不同,預後是不一樣的,但一般的說年輕人的預後好過

年紀較大的,然對於癌症就不一樣,年輕的預後反而不好,前列腺癌就是一種。最近,

美國西雅圖華盛頓大學的 Dr. Bruce Mongomery 和他的研究團隊,從 1988年到 2003年

之間研究了 320,000名前列腺癌病患,年齡從 35~74 歲。他們將這些病人的年齡加以分

Page 50: 《世界最新癌訊》第二十八輯(二 九年九月)cancerhongkong.weebly.com/uploads/2/7/4/5/2745581/28.pdf · 2019. 3. 16. · 2 HI ^ G JK 8ï 4×j LM î f # ! 8ï N %F|

泰山公德會–癌研匯析中心

50

析惡性度、存活率比較,結果發現年齡在 35 歲到 44 歲之間高惡性度、第三期的攝護腺

癌比年齡大的多了最少 5 倍,而且他們對於荷爾蒙治療藥物產生抗藥性,導致預後不良。

總之不管是前列腺癌或任何癌症,一般而言,年輕人的預後都是比較差的。

((((十二十二十二十二))))睾丸睾丸睾丸睾丸腫瘤腫瘤腫瘤腫瘤::::

病因與預防-

男男男男性不育因素增加性不育因素增加性不育因素增加性不育因素增加睾丸睾丸睾丸睾丸癌危險癌危險癌危險癌危險 Arch Intern Med. 2009 Feb 23;169(4):351-6

http://www.ncbi.nlm.nih.gov/pubmed/19237718?ordinalpos=4&i_Results.Pubmed_RVDocSum 最近,美國華盛頓大學醫學院 Dr. TR Walsh等的一項佇列研究(n=22,562)顯示,確定有不育因素的男性將來患睾丸癌的危險顯著升高,其標準化發病率比(SIR)為 1.3,多變數分析表明男性不育因素可使睾丸癌危險升高近 3倍(HR=2.8)。

((((十三十三十三十三))))膀胱癌膀胱癌膀胱癌膀胱癌::::

病因與預防-

Aspirin減少減少減少減少淺淺淺淺表性表性表性表性膀胱膀胱膀胱膀胱癌癌癌癌再再再再復發的危險復發的危險復發的危險復發的危險 BJU Int 2009;103:736-739

http://www.oncolink.upenn.edu/resources/article.cfm?c=8&ss=23&Year=2009&Month=3&id=16101

阿斯匹靈芝(aspirin)可以減少心臟血管的疾病,所以很多人都服用,也曾經有研究指

出 aspirin可能可以減少大腸癌的發生。最近美國Wisconsin-Madison大學的 Dr. Jason R.

Gee 等,所做的一項研究(n=43)發現,這些皆有注射卡介苗治療的病人罹患淺表性膀

胱癌,其中有 20 個病人因為心臟有問題也有服用 aspirin,結果發現服用 aspirin 的 5 年

存活率是 64.3%,沒有服用只有 27%(p=0.03),服用 aspirin的危險係數可以降到 0.179

(p=0.001),非常有統計學上的意義。除了這些以外,他也發現到維持長期使用卡介苗

對淺表性膀胱癌有幫助(HR 0.233, p=0.02);同時不要抽煙,因為如果有抽煙會增加 3

倍復發的危險性(HR 3.199, p=0.05)。

研究者說,我們的研究支持並建議對 aspirin 和其他 NSAIDs對非肌層侵襲性膀胱癌的預防作用再行進一步的研究。

診斷與治療-

腹腔腹腔腹腔腹腔鏡鏡鏡鏡膀胱根膀胱根膀胱根膀胱根治性治性治性治性手術手術手術手術 相對於其他泌尿外科腹腔鏡手術,歐美的泌尿外科醫師對腹腔鏡膀胱根治性手術一直持謹慎態度,甚至一些知名學者明確表示此手術與開放性手術相比不具明顯優勢,導致其發展緩慢。2000年至 2005 年,世界 20餘家中心僅有 400 餘例文獻報導,我國的統計資料超過 200 例,這些資料與同期前列腺、腎臟及腎上腺腹腔鏡手術相比顯得十分稀少。 不過,隨著機器人輔助腹腔鏡手術的廣泛開展及醫生手術技術的提高,近年來開展腹腔鏡膀胱根治性切除術的例數明顯增加。 一直以來,對於侵犯膀胱肌層以上的膀胱癌(≥T2)或高危的淺表性膀胱癌(病理分級≥G3),首選的手術方式為開放性膀胱根治性切除加盆腔淋巴結清掃,並被許多醫生認為是「金標準」。開放性膀胱根治性切除術可以充分暴露盆腔清掃區域,有充裕的尿流改道手術空間,從而使淋巴結清掃徹底,尿路併發症少,但同時因出血量較多、腸道暴露時間較長、手術切口較長等不利因素,導致術後疼痛劇烈,腸道恢復時間和住院時間延長。由於目前仍缺乏前瞻性、大樣本的 5年預後資料,對腹腔鏡膀胱根治性手術作出明確評價為時尚早。

((((十四十四十四十四))))腎癌腎癌腎癌腎癌::::

診斷與治療-

Page 51: 《世界最新癌訊》第二十八輯(二 九年九月)cancerhongkong.weebly.com/uploads/2/7/4/5/2745581/28.pdf · 2019. 3. 16. · 2 HI ^ G JK 8ï 4×j LM î f # ! 8ï N %F|

《世界最新癌訊》第二十八輯

51

遺傳遺傳遺傳遺傳學改變可預測學改變可預測學改變可預測學改變可預測腎透明腎透明腎透明腎透明細胞癌預後細胞癌預後細胞癌預後細胞癌預後 J Clin Oncol. 2009 Feb 10;27(5):746-53. Epub 2009 Jan 5

http://www.ncbi.nlm.nih.gov/pubmed/19124809?ordinalpos=3&i_Results.Pubmed_RVDocSum 美國洛杉磯 David Geffen醫學院 Dr. T Klatte等,日前的一項研究表明腎透明細胞癌中存在染色體 3p缺失腫瘤者,其 TNM分期較低,預後較好;而 4p缺失、9p缺失和 14q缺失腫瘤的 TNM分期較高、分化較差、腫瘤較大,且預後均較差。多因素分析顯示,9p 缺失可作為一個獨立的預後因數。

轉轉轉轉移性移性移性移性腎腎腎腎癌的治療癌的治療癌的治療癌的治療 腎癌(腎細胞癌)在全球新發癌症中約占 2%,而且近年來有不斷增長的趨勢。對於早期腎癌,外科手術的療效較確切,但對於晚期轉移性腎癌,由於腎癌細胞對放化療高度抵抗,其治療仍面臨著巨大的挑戰。 首先是手術,尤其是減瘤性腎切除術,對轉移性腎癌的療效一直存在爭議。部分學者認為,減瘤性腎切除可以緩解症狀、降低腫瘤負荷從而利於後續治療。另有學者則認為,手術會帶來一定的併發症和死亡風險,而且並不能延緩疾病進展。對此,Dr. Zini等通過對 5,372例轉移性腎癌進行以人群為基礎的生存率分析發現,經減瘤性腎切除術後,患者的 1年、2年、5年、10年癌症相關生存率分別為 58.1%、40.8%、24.3%、18.8%,較非手術組(24.4%、11.0%、4.1%、2.9%)要高。可見,減瘤性腎切除可以提高轉移性腎癌患者的生存率。 對於轉移灶手術切除的意義,Dr. Staehler 等分析了 240 例轉移性腎癌患者在腎切除後再接受轉移灶切除的療效。結果顯示,接受轉移灶切除患者的 5年總生存(OS)率顯著優於非手術組(57.8%對 35.3%,P<0.001)。 分子靶向治療是腎癌藥物治療的主要方向。隨著分子靶向治療藥物的應用,對轉移性腎癌,干擾素(IFN)-α單藥已經不再作為一線治療方案被推薦。新的歐洲泌尿外科學會(EAU)腎癌治療指南傾向于分子靶向藥物,如舒尼替尼,聯合 IFN-α用於轉移性腎癌的治療。目前,Ⅲ期臨床試驗的最新資料已經顯示,與 IFN-α相比,舒尼替尼作為轉移性腎癌的一線治療方案,不但在無進展生存(PFS)期和客觀有效率方面有優勢,而且在 OS期方面要優於 IFN-α(28.1 個月對 14.1個月,P=0.0033)。同時,對轉移性腎癌,酪氨酸激酶抑制劑(TKI)序貫應用的療效也得到進一步試驗資料的肯定。並且有研究表明,這種序貫使用不存在交叉耐藥性。Dr. Porta等的回顧性研究結果顯示,索拉非尼序貫舒尼替尼治療較舒尼替尼序貫索拉非尼治療可能獲得更長的無進展生存(PFS)期。

腫瘤診治中相關腫瘤診治中相關腫瘤診治中相關腫瘤診治中相關腎腎腎腎功能損功能損功能損功能損害害害害的的的的交流交流交流交流

http://www.cmt.com.cn/article/090514/a090514b0401.htm 北京協和醫院腫瘤內科,近年來逐步建立起腫瘤化療和分子靶向藥物毒副反應管理的標準操作規程(SOP),並與業界專家和同道進行交流,以期進一步完善腫瘤治療毒副反應管理 SOP,為腫瘤患者的治療貢獻一份力量。 該院腫瘤內科的白春梅醫師說,在藥物方面首先是細胞毒藥物,包括鉑類、環磷醯胺、異環磷醯胺、亞硝基脲類、甲氨蝶呤及長春鹼類等,可引起各種機制所致的腎臟毒性,一些藥物引起的腎小球濾過率(GFR)下降呈劑量相關性,且有一些藥物引起的腎臟損害是長期不可逆的。尚有絲裂黴素、吉西他濱以及博來黴素聯合順鉑可能導致微血管性病變,患者出現溶血性尿毒症症狀,常在治療停止幾個月後出現。 其次是生物製劑和膦酸鹽類藥物如白介素-2 大劑量應用可致滲透綜合徵、低血容量導致腎臟低灌注,從而出現腎功能損害;干擾素可致微小病變和急性腎小管壞死,患者出現蛋白尿和腎功能衰竭。應用帕米膦酸鹽治療骨轉移的患者可出現腎病綜合徵,表現為蛋白尿,在骨髓瘤患者中發生率較高。其發病機制多樣,其中有些患者表現為局灶性腎小球硬化症;應用唑來膦酸治療者很少出現嚴重的腎功能損害,但應用大劑量(8mg 相比 4mg)、輸注時間短的患者風險加大。危險因素包括晚期腫瘤、高齡、既往應用雙膦酸鹽、用藥次數、既往曾用順鉑治療以及同

Page 52: 《世界最新癌訊》第二十八輯(二 九年九月)cancerhongkong.weebly.com/uploads/2/7/4/5/2745581/28.pdf · 2019. 3. 16. · 2 HI ^ G JK 8ï 4×j LM î f # ! 8ï N %F|

泰山公德會–癌研匯析中心

52

時應用非類固醇類抗炎藥(NSAID)。 其他方面,如化療中同時應用其他腎毒性藥物,如氨基糖苷類抗生素、NSAID 和部分中藥等,都可能進一步加重患者的腎功能障礙。

管管管管忠震教授談忠震教授談忠震教授談忠震教授談轉轉轉轉移性移性移性移性腎腎腎腎細胞癌的細胞癌的細胞癌的細胞癌的靶向治療靶向治療靶向治療靶向治療 http://www.cmt.com.cn/article/090514/a090514b0801.htm

2009年 4月 18~19日,第四屆輝瑞腫瘤論壇在北京隆重召開,會議期間,我國著名腫瘤學專家管忠震教授應邀出席,並對靶向治療的現狀與前景進行了精闢評述。現僅就管教授以舒尼替尼(索坦)為例、對高度難治且預後不良的轉移性腎細胞癌(mRCC)的靶向治療摘錄如下: 管教授指出,舒尼替尼可高度選擇性地抑制酪氨酸激酶 c-KIT、血小板衍生生長因數受體(PDGFR)和血管生成因數受體(VEGFR)等多個靶點,直接或間接地抑制腫瘤。舒尼替尼在mRCC 等癌症的治療上已取得卓越的療效。做為惡性腫瘤的 mRCC,基於干擾素或白細胞介素的免疫治療曾是該病僅有的選擇,但治療後的生存期仍然很短。2006年 1月,舒尼替尼被 FDA批准用於 mRCC的一線治療。2008年,Motzer等人發表的研究顯示,舒尼替尼一線治療 mRCC時,與干擾素相比可將緩解率顯著提高 4倍,無進展生存期(PFS)顯著延長近 1倍,並顯著改善了患者的生活質量;在另一項研究中,即使對另外一種多靶點抗腫瘤藥產生耐藥的患者,應用舒尼替尼也有較高的獲益幾率。目前,在所有治療 mRCC 的靶向藥物中,舒尼替尼是唯一一種能使患者中位生存期突破 2年的選擇。

FDG PET 能有效能有效能有效能有效追蹤腎追蹤腎追蹤腎追蹤腎癌高危險群的病人癌高危險群的病人癌高危險群的病人癌高危險群的病人 BJU Int. 2009 Mar;103(5):615-9. Epub 2008 Oct 24

http://www.oncolink.upenn.edu/resources/article.cfm?c=3&s=8&ss=23&Year=2009&Month=4&id=16203

韓國首爾 Sungkyunkwan大學醫學院的 Dr. Hyun Moo Lee等,最近的一項研究報告,正子攝

影(FDG PET)跟一般傳統斷層攝影(CT)效果相同,而且還比較方便。他們將 63名腎

癌局部復發或遠端轉移高危險群病人手術後追蹤他們復發情形,結果是 FDG PET發現了轉移或復發的病患高達 56人(89%),也發現到這種檢查的敏感度是 89.5%、特異性是

83.3%,這跟傳統胸部及腹部 CT 比較起來並無明顯不同(94.7%與 80.0%),而且在操

作上不必再注射顯影劑等而引起不必要的腎功能損害,也不必將胸部及腹部的 CT 分開

來作而造成對病人的不便,所以 FDG PET可能是比較方便方法,但是費用相當昂貴。

舒舒舒舒尼替尼尼替尼尼替尼尼替尼在在在在腎腎腎腎細胞癌靶向治療中的應用細胞癌靶向治療中的應用細胞癌靶向治療中的應用細胞癌靶向治療中的應用 http://www.cmt.com.cn/article/090611/a090611b0401.htm

2009年 4月 19日,一場特別的媒體見面會在在北京腫瘤醫院舉行 作為腎癌領域的著名專家,北京腫瘤醫院的郭軍教授應邀出席會議,介紹了腎細胞癌(RCC)的發病狀況以及舒尼替尼(索坦)為 RCC 治療學帶來的重大變革。RCC是發生於腎小管上皮的惡性腫瘤,其發病率約占所有腫瘤的 4%,發病人數每年以 2.5%的幅度上升。我國 RCC發病率在泌尿系統腫瘤中居第二位,每年新增患者約 2萬~4.7萬例。RCC的病因較複雜,既有石棉、有機溶劑和石油產品等環境暴露因素參與其中,又有因馮·希佩爾·林道(VHL)綜合徵、結節性硬化和遺傳性乳頭狀 RCC 等遺傳因素而發病者,此外吸煙和肥胖也會增加其發病風險。

RCC的主要治療方法為手術,但有約 30%的患者在確診時已有轉移,還有約 30%的患者在術後發生轉移。而轉移性腎細胞癌(mRCC)對放療和化療均不敏感,以往主要的內科治療手段為細胞因數(干擾素或白細胞介素)免疫治療,但其緩解率僅為 5%~20%,中位總生存期(OS)僅為 5~12 個月,患者 5年生存率不足 5%。因此,RCC(特別是 mRCC)的傳統治療手段有很大的局限性。 靶向治療的問世將 RCC 的治療向前推進了一大步。數種靶向藥物已經獲得 FDA 批准用於治療mRCC,其中多靶點藥物舒尼替尼可將 mRCC患者的中位 OS延長至 2年以上,該藥用於 mRCC的一線治療已獲得美國國立綜合癌症網路(NCCN)和歐洲泌尿外科學會(EAU)兩大指南的推

Page 53: 《世界最新癌訊》第二十八輯(二 九年九月)cancerhongkong.weebly.com/uploads/2/7/4/5/2745581/28.pdf · 2019. 3. 16. · 2 HI ^ G JK 8ï 4×j LM î f # ! 8ï N %F|

《世界最新癌訊》第二十八輯

53

薦。

Dr. Mozter 等人進行的Ⅲ期隨機對照研究充分體現了舒尼替尼相對於干擾素-α(INF-α)的一線治療優勢:舒尼替尼組的無進展生存(PFS)達 11.0 個月,顯著優於 INF-α組 5.1 個月的 PFS水平(圖 1);OS 達 26.5 個月,有優於 INF-α的趨勢。舒尼替尼治療可使疾病進展和死亡的風險分別下降 46%和 18%。此外,舒尼替尼組患者的生活質量也顯著優於 INF-α組。 郭教授隨後報告了北京腫瘤醫院應用舒尼替尼治療 RCC的觀察資料。20例患者完成 1週期治療後,30%的患者實現部分緩解(PR),70%的患者疾病穩定,其中 11例患者已完成第 2週期治療,PR率達 36.3%,仍無患者發生疾病進展。

((((十五十五十五十五))))子宮頸癌及子宮頸癌及子宮頸癌及子宮頸癌及子宮內膜癌子宮內膜癌子宮內膜癌子宮內膜癌::::

病因與預防-

50歲歲歲歲的女性的女性的女性的女性還還還還是有發生子是有發生子是有發生子是有發生子宮宮宮宮頸癌的危險頸癌的危險頸癌的危險頸癌的危險

BMJ. 2009 Apr 24;338:b1354. doi: 10.1136/bmj.b1354 http://www.ncbi.nlm.nih.gov/pubmed/19395420?ordinalpos=2&i_Results.Pubmed_RVDocSum

子宮頸癌發生在年輕的女性比較多。最近,荷蘭鹿特丹公共衛生部 Dr. M Rebolj等的研

究報告,他們共收集 45~50 歲的 218,000名女性及 30~44 歲的 445,000名女性,均已連

續做過三次子宮頸抹片檢查都是陰性,經過 10年的追蹤,分析這兩組到底有多少人得到

子宮頸癌,結果發現在年齡較大一組有 42名,較輕一組則有 105名罹患子宮頸癌;在十

年之內對於年齡較大者十萬人有 36名跟年齡較輕者十萬人有 41名而言,這兩組並沒有

甚麼差別,也就是即使年齡較大,得到子宮頸癌的機率跟年輕人相似。所以,對早期停

止子宮頸癌的篩檢來說,年齡不是一個好的判別,不要被年齡受限,女性還是要定期做

子宮頸癌的篩檢,即使抹片檢查是陰性者,還是要繼續作例行的定期檢查。

檢測檢測檢測檢測 HPV18 與預測與預測與預測與預測宮宮宮宮頸癌的頸癌的頸癌的頸癌的探討探討探討探討

J Natl Cancer Inst. 2009 Feb 4;101(3):153-61. Epub 2009 Jan 27 http://www.ncbi.nlm.nih.gov/pubmed/19176451?ordinalpos=1&i_Results.Pubmed_RVDocSum 美國華盛頓大學醫學院 Dr. LF Xi等最近的一項研究表明,檢測人乳頭狀病毒(HPV)的 DNA,以做為篩查子宮頸癌的輔助細胞學手段,似乎無臨床意義。 該研究評價了 303例婦女(均為 HPV陽性)的 HPV18 DNA負荷與宮頸細胞學改變嚴重度的關係,隨訪二年。研究者用線性回歸模型檢測宮頸上皮內瘤變(CIN2-3)與 HPV18 DNA負荷量的關係。結果顯示,有 30.4%(92例)的 HPV18陽性的宮頸組織學被確認為 CIN2-3。而在無 CIN2-3婦女的 HPV18 DNA負荷量與宮頸組織學改變的嚴重度的增加呈正相關(P<0.001)。相反,在

CIN2-3的婦女中,其 HPV18 DNA負荷量與宮頸組織學改變的嚴重度無關聯。 結論:在二年的隨訪期內,宮頸組織學檢測 HPV18水平的增加,並無顯著臨床意義。

服服服服用用用用排卵排卵排卵排卵劑會增加子劑會增加子劑會增加子劑會增加子宮內膜宮內膜宮內膜宮內膜癌癌癌癌等等等等癌症的危險性癌症的危險性癌症的危險性癌症的危險性 Am J Epidemiol. 2009 Feb 1;169(3):365-75. Epub 2008 Nov 26

http://www.oncolink.org/resources/article.cfm?c=3&s=8&ss=23&Year=2009&Month=2&id=16033 這項結果是由以色列 Hadassah-Hebrew大學 Dr. Ronit Calderon-Margalit等日前所發表的研究報告,他們從 1974年到 1976年一共追蹤了耶路撒冷的 15,030名的產婦,到了 2004年

才追蹤統計有多少人罹患了癌症,結果發現 1,215 名罹患了癌症,比一般人增加了 1.36

倍的危險性,其中有 567名曾經服用過排卵劑,比一般人增加了 1.36 倍(p=0.017)的危

險性,但與卵巢癌的發生危險無關,反而會減少卵巢癌的發生率(HR=0.61),可是會增

加乳腺癌(1.42 倍,p=0.058)、子宮癌(3.39 倍,p=0.014)及非霍奇金淋巴瘤(2.63 倍,

p=0.046)發生的危險性;而服用 clomiphene增加子宮癌、惡性黑色素瘤的危險性,分別

Page 54: 《世界最新癌訊》第二十八輯(二 九年九月)cancerhongkong.weebly.com/uploads/2/7/4/5/2745581/28.pdf · 2019. 3. 16. · 2 HI ^ G JK 8ï 4×j LM î f # ! 8ï N %F|

泰山公德會–癌研匯析中心

54

是 4.56 倍(p=0.006)跟 2.56 倍(p=0.030)。所以凡是有使用排卵劑的病患還是要特別

小心,尤其是服用 clomiphene者,對於可能發生的癌症危險性還是要密切的檢查與追蹤。

診斷與治療-

子子子子宮內膜宮內膜宮內膜宮內膜癌癌癌癌遠隔遠隔遠隔遠隔轉轉轉轉移移移移 1例報例報例報例報道道道道 http://www.cmt.com.cn/article/090312/a090312d0301.htm 北京協和醫院醫師遲天毅等報道 1 例子宮內膜癌(EC)患者在根治術後第 8 年出現右肝占位、胸壁及膈肌巨大腫物。經該院多學科會診,診斷為子宮內膜癌轉移。經該院肝臟外科、胸外科和整形外科三學科聯合對患者實施減瘤手術,安全順利切除腫物,術後給予放化療。術後 2 個月,患者腫瘤標誌物降至正常,影像學檢查除積液外未見異常。 病歷摘要:患者 58歲,因 EC術後第 8年發現右側胸壁和肝臟腫物 1個月被收入我院。 體檢一般情況良好。MRI(平掃+增強)示肝右葉後下段、局部膈肌及腹壁多發極不規則異常信號灶,大小分別 4cm×3cm×6cm、7cm×2cm×6cm及 4cm×5cm×6cm。腹盆腔未見腫大淋巴結。 診斷明確後,切除的右肝腫物、右胸壁及膈肌腫物直徑分別約 5cm、5cm、7cm。手術經歷 7小時 15分鐘,術中出血約 800 ml。術後安返 ICU,各引流管按期拔除,各傷口如期拆線,一期癒合。術後出現皮下和胸腔積液,經抽吸加壓包紮後好轉。 術後病理檢查顯示右肝、右胸壁、膈肌轉移灶,結合病史,符合轉移性子宮內膜樣癌診斷。 分析與討論:本病例的難點在於臨床處理,究竟是選擇保守治療還是積極手術?術前多學科會診意見認為,雖然轉移灶已累及多處,但這些轉移灶均在相鄰部位且能手術切除,未發現盆腔、腹膜腔、肺、腦和骨等其他部位受累,再次手術配合術後全身化療和放療可能會延緩患者生存期和改善生活質量。

早期子早期子早期子早期子宮內膜宮內膜宮內膜宮內膜癌癌癌癌盆腔盆腔盆腔盆腔淋巴結清淋巴結清淋巴結清淋巴結清掃掃掃掃術術術術和和和和輔輔輔輔助助助助放療無放療無放療無放療無額額額額外益處外益處外益處外益處

Lancet. 2009 Jan 10;373(9658):125-36, 137-46 Epub 2008 Dec 16 http://www.ncbi.nlm.nih.gov/pubmed/19070889?ordinalpos=2&i.Results.Pubmed_RVDocSum

http://www.ncbi.nlm.nih.gov/pubmed/19070891?ordinalpos=2&i_Results.Pubmed_RVAbstractPlus 近日,ASTEC研究組及 ASTEC/EN. 5研究組的學者完成的兩項大規模隨機研究,對早期子宮內膜癌的治療策略進行了探索。結果提示,無論是盆腔淋巴結清掃術,還是輔助放療,均未使患者在總體生存率或無復發生存率方面獲得額外益處。 其中的一項研究將 4 個國家、85 家中心的 1,408 例經組織學證實的子宮內膜癌患者隨機分入標準手術組(全子宮切除、雙側輸卵管卵巢切除、盆腔沖洗聯合腹主動脈旁淋巴結觸診)或標準手術聯合盆腔淋巴結清掃組,兩組各 704例。結果顯示 ,經中位時間 37個月的隨訪後,淋巴結清掃組和標準手術組發生死亡的患者例數分別為 103例和 88例(HR=1.16,P=0.31),兩組 5年總體生存率的絕對差異為 1%;淋巴結清掃組和標準手術組發生死亡或疾病復發的例數分別為 144例和 107例(HR=1.35,P=0.017),兩組 5年無復發生存率的絕對差異為 6%。 另一項研究以 7個國家、112家中心的 905例接受外科手術的早期子宮內膜癌患者為物件,病理特徵提示參試者均具有中度或高度復發危險。研究者在術後將其隨機分入觀察組或輔助放療組。結果顯示,經中位時間 58個月的隨訪後,觀察組和輔助放療組分別有 68例和 67例發生死亡(HR=1.05,P=0.77)。兩組的 5年總體生存率均為 84%。研究分析的結果證實,輔助放療未能改善此類患者的總體生存率。

研究研究研究研究證證證證實年實年實年實年輕輕輕輕子子子子宮內膜宮內膜宮內膜宮內膜癌患者能癌患者能癌患者能癌患者能否保留卵巢否保留卵巢否保留卵巢否保留卵巢 J Clin Oncol. 2009 Jan 26. [Epub ahead of print]

http://www.ncbi.nlm.nih.gov/pubmed/19171707?ordinalpos=1&i_Results.Pubmed_RVDocSum 近期,美國紐約哥倫比亞大學 JD Wright等及 Herbert Irving 癌症中心的研究,再次證實了在年輕早期子宮內膜癌患者中保留卵巢的可行性。 該研究對美國國家監測、流行病學與最終結果(SEER)資料庫中 1988-2004 年間 3,269 例年

Page 55: 《世界最新癌訊》第二十八輯(二 九年九月)cancerhongkong.weebly.com/uploads/2/7/4/5/2745581/28.pdf · 2019. 3. 16. · 2 HI ^ G JK 8ï 4×j LM î f # ! 8ï N %F|

《世界最新癌訊》第二十八輯

55

齡≤45 歲的Ⅰ期子宮內膜癌病例進行了分析。卵巢切除和保留卵巢患者分別佔 88%(2,867/3,269例)和 12%(402/3,269例);結果顯示對年齡較輕(P<0.0001)、近年診斷(P=0.04)、居住在美國東部(P=0.02)及腫瘤分化程度高(P<0.0001)的患者更傾向於保留卵巢。多因素分析顯示,兩組患者相比較,保留卵巢的患者對癌症特異性生存〔風險比(HR)=0.58〕及總生存(HR=0.68)均沒有影響,即使在排除接受盆腔放療的患者後也是如此。

放療相關子放療相關子放療相關子放療相關子宮內膜宮內膜宮內膜宮內膜癌不癌不癌不癌不容忽容忽容忽容忽視視視視 Obstet Gynecol. 2009 Feb;113(2 Pt 1):319-25

http://www.ncbi.nlm.nih.gov/pubmed/19155901?ordinalpos=1&i_Results.Pubmed_RVDocSum 美國Wayne州大學醫學院的學者 Dr. S Kumar等日前提出,對曾接受盆腔放療者的非特異性腹部症狀應引起重視,以免貽誤放療相關子宮內膜癌的診斷。 通過對原發盆腔器官腫瘤病例的分析,研究者發現,與散發性第二子宮內膜癌(未接受盆腔放療者,1,001例)相比,放療相關子宮內膜癌(接受盆腔放療者,205例)的診斷較晚(間隔 110個月對 77個月),其腫瘤多為非子宮內膜樣癌、低分化癌和晚期癌,5年生存率也顯著降低(27.1%對 57.1%)。考慮其預後不良與診斷延誤有關。

((((十六十六十六十六))))卵巢癌及其他婦科惡性腫瘤卵巢癌及其他婦科惡性腫瘤卵巢癌及其他婦科惡性腫瘤卵巢癌及其他婦科惡性腫瘤::::

病因與預防-

生育藥物不增加生育藥物不增加生育藥物不增加生育藥物不增加卵巢卵巢卵巢卵巢癌危險癌危險癌危險癌危險 BMJ. 2009 Feb 5;338:b249. doi: 10.1136/bmj.b249

http://www.ncbi.nlm.nih.gov/.Pubmed_Results%20DiscoveryPanel.Pubmed_RVAbstractPlus 丹麥哥本哈根丹麥癌症協會癌症流行病學研究所 Dr. A Jensen等,最近的一項大型研究(n=54,362名不育問題婦女),發現 4類生育藥物如促性腺激素類藥物〔率比(rate ratio)為 0.83〕、枸櫞酸氯米芬(率比為 1.14)、人絨毛膜促性腺激素(率比為 0.89)或促性腺激素釋放激素(率比為 0.80)的使用,並未增加卵巢癌的發生危險。

預防性預防性預防性預防性輸卵輸卵輸卵輸卵管管管管卵巢卵巢卵巢卵巢切除降低切除降低切除降低切除降低卵巢卵巢卵巢卵巢及乳腺癌及乳腺癌及乳腺癌及乳腺癌風風風風險險險險 J Natl Cancer Inst. 2009 Jan 21;101(2):80-7. Epub 2009 Jan 13

http://www.ncbi.nlm.nih.gov/pubmed/19141781?ordinalpos=1&i_Results.Pubmed_RVDocSum 近期,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醫學院 Dr. TR Rebbeck 等的 一項薈萃分析表明,對於 BRCA1 或BRCA2 基因突變者,進行預防性輸卵管卵巢切除術(RRSO)與乳腺癌、卵巢癌及輸卵管癌危險降低顯著相關。 為降低 BRCA1/2 突變者的乳腺癌和卵巢癌危險,RRSO在該人群中被廣泛應用。為了指導女性及臨床醫師優化癌症預防策略,研究者總結了該人群中接受 RRSO 者與未接受該手術者相比的危險降低程度。

Dr. Rebbeck等通過 PubMed檢索了 1999-2007年發表的相關研究文獻,納入 10項非重疊研究,進行固定效應薈萃分析。其中,3項關於 BRCA1/2突變者、4項關於 BRCA1突變者、3項關於BRCA2 突變者的研究評價了乳腺癌轉歸,3項關於 BRCA1/2 突變者、1項關於 BRCA1 突變者的研究評價了婦科癌症的轉歸。 在 BRCA1/2 突變攜帶者中,RRSO 與乳腺癌危險顯著降低相關〔風險比(HR)=0.49,95%CI為 0.37~0.65〕。BRCA1突變者(HR=0.47,95%CI為 0.35~0.64)和 BRCA2突變者(HR=0.47,95%CI 為 0.26~0.84)。RRSO 還與 BRCA1/2 突變者的卵巢癌或輸卵管癌危險顯著降低相關(HR=0.21,95%CI為 0.12~0.39)。

診斷與治療-

Nab-紫杉醇紫杉醇紫杉醇紫杉醇治療復發性治療復發性治療復發性治療復發性卵巢卵巢卵巢卵巢癌癌癌癌、、、、腹腹腹腹膜膜膜膜癌癌癌癌或輸卵或輸卵或輸卵或輸卵管癌管癌管癌管癌 J Clin Oncol. 2009 Mar 20;27(9):1426-31. Epub 2009 Feb 17

http://www.ncbi.nlm.nih.gov/pubmed/19224848?ordinalpos=1&i_Results.Pubmed_RVDocSum

Page 56: 《世界最新癌訊》第二十八輯(二 九年九月)cancerhongkong.weebly.com/uploads/2/7/4/5/2745581/28.pdf · 2019. 3. 16. · 2 HI ^ G JK 8ï 4×j LM î f # ! 8ï N %F|

泰山公德會–癌研匯析中心

56

休士頓美國腫瘤研究所 Dr. MG Teneriello等,最近進行的一項Ⅱ期臨床試驗顯示,納米微粒白蛋白結合紫杉醇(nab-紫杉醇)治療對鉑敏感的復發性卵巢癌、腹膜癌或輸卵管癌有效且患者耐受性良好。 該研究共納入 47例組織學或細胞學確診的卵巢、輸卵管或腹膜上皮癌患者(任何分期及 I期患者需為 2~3級者),76%分期為ⅢC或Ⅳ期,81%美國東部腫瘤協作組(ECOG)體力狀況(PS)評分為 0,94%先前做過手術,按照 RECIST 標準為可測量病灶的患者或 CA-125(一種腫瘤標誌物)升高(>70U/ml)的不可測量病灶的患者。在 21 天治療週期中的第 1 天給予 30 分鐘靜脈 nab-紫杉醇 260mg/m2治療,共 6個週期或直到疾病進展。 結果顯示,在 44例可評估者中,客觀有效率(ORR)為 64%(15例 CR,13例 PR)。在 11例僅接受 RECIST評估者中,ORR為 45%(1例 CR,4例 PR)。在 11例僅 CA-125升高者中,ORR為 82%(7例 CR,2例 PR)。在 22例均符合 RECIST和 CA-125標準患者中,ORR為 64%(7例 CR,7例 PR)。中位至緩解時間為 1.3 個月。估計中位 PFS期為 8.5 個月。最常見的 3至 4級治療相關毒性反應為中性粒細胞減少(24%)和神經病變(9%)。

對對對對 BRCA突突突突變變變變攜帶攜帶攜帶攜帶者者者者卵巢卵巢卵巢卵巢癌癌癌癌篩篩篩篩查的查的查的查的探討探討探討探討 Int J Cancer. 2009 Feb 15;124(4):919-23

http://www.ncbi.nlm.nih.gov/pubmed/19035463?ordinalpos=1&i_Results.Pubmed_RVDocSum 最近,荷蘭 Groningen大學醫學中心 Dr. NM van der Velde等的一項研究,對 241例 BRCA突變攜帶者每年進行盆腔檢查、經陰道超聲和血清 CA125篩查,結果共檢出 3例卵巢癌,均為進展期(FIGO Ⅲc)。這三種方法的陽性預測值(PPV)分別為 20%、33%和 6%;而陰性預測值(NPV)則分別為 99.4%、99.5%和 99.4%。 該研究提示,每年婦科篩查並不能檢出 BRCA突變者的早期卵巢癌。

卵巢卵巢卵巢卵巢上上上上皮癌與生育功能的皮癌與生育功能的皮癌與生育功能的皮癌與生育功能的保護保護保護保護 卵巢癌是第三位常見的女性生殖道惡性腫瘤,也是致死率最高的婦科惡性腫瘤。卵巢癌的組織類型繁多,分類複雜,其中最常見的類型是卵巢上皮癌,約佔 60%。 卵巢上皮癌發病隱匿,早期多無症狀,常在婦科檢查或超聲檢查時發現,晚期病例的主要症狀是腹脹,並無特異性。由於缺乏有效的早期診斷方法,常被誤診而貽誤治療,確診時常已伴有腹腔內廣泛播散。 雖然近年來,手術和化療取得了長足進展,但晚期卵巢癌的 5 年生存率始終在 30%以下,但早期患者尤其腫瘤尚局限在一側或雙側卵巢內的Ⅰ期患者的 5年生存率在 95%以上。 公認的卵巢癌治療方法是手術聯合化療,對卵巢上皮癌通過規範的手術分期進行評估,對於腫瘤局限於一側卵巢、分化好或為交界性腫瘤、有隨診條件並且依從性較好的患者,可採用單純患側卵巢和輸卵管切除以保留生育功能,初步研究結果顯示該方案可行,但尚需更多臨床資料以資佐證。 關於超促排卵是否促進卵巢癌復發,僅有初步研究報導認為其不增加卵巢癌復發風險,尚缺乏大樣本臨床資料。

與與與與只只只只罹患罹患罹患罹患卵巢卵巢卵巢卵巢癌者相癌者相癌者相癌者相比比比比,,,,卵巢卵巢卵巢卵巢癌伴子癌伴子癌伴子癌伴子宮內膜宮內膜宮內膜宮內膜癌者預後癌者預後癌者預後癌者預後好好好好 Obstet Gynecol. 2009 Apr;113(4):783-789

http://www.ncbi.nlm.nih.gov/pubmed/19305320?ordinalpos=2&i_Results.Pubmed_RVDocSum 最近,美國 New Brunswick的 1Robert Wood Johnson醫學院 Dr. MG Williams等報告,同時罹患卵巢癌和子宮內膜癌的女性,與只罹患卵巢癌者相比具有更好的生存轉歸。 研究者分析監測流行病學與最終結果(SEER)資料庫 1973-2005 年資料後發現,校正人口學特徵、預後因素以及治療因素後,與只罹患卵巢癌者相比,同時罹患上述兩種疾病者的死亡危險降低 25%(HR=0.75,95% CI 0.66~0.85)。局限性病變和出現遠處轉移者 OR分別為 0.63(95%

CI 0.42-0.95) 和 0.70(95% CI 0.60-0.81)。

Page 57: 《世界最新癌訊》第二十八輯(二 九年九月)cancerhongkong.weebly.com/uploads/2/7/4/5/2745581/28.pdf · 2019. 3. 16. · 2 HI ^ G JK 8ï 4×j LM î f # ! 8ï N %F|

《世界最新癌訊》第二十八輯

57

腹腔腹腔腹腔腹腔化療中加入化療中加入化療中加入化療中加入靜靜靜靜注注注注聚乙聚乙聚乙聚乙二醇二醇二醇二醇脂脂脂脂質體多質體多質體多質體多柔柔柔柔比比比比星星星星對對對對晚晚晚晚期期期期卵巢卵巢卵巢卵巢癌價癌價癌價癌價值值值值有有有有限限限限 Gynecol Oncol. 2009 May 21. [Epub ahead of print]

http://www.ncbi.nlm.nih.gov/pubmed/19464730?ordinalpos=10&i_Results.Pubmed_RVDocSum 以往研究顯示,以順鉑為基礎的腹膜內化療,可改善殘留腫瘤體積較小的晚期卵巢癌患者的生存。最近,美國西南腫瘤協作組(SWOG)的一項研究(S9912)對此類適合接受評估的患者 63例,給予順鉑(腹膜內灌注,第 2天,75mg/m2)+紫杉醇(靜脈輸注,第 1天,135 mg/m2;腹膜內灌注,第 8天,60 mg/m2)+聚乙二醇脂質體多柔比星(靜脈輸注,第 8天,30~40 mg/m2)治療。 此項多中心Ⅱ期研究 結果顯示,39例(62%)患者完成了 6個週期治療,32例(51%)患者至少發生了一種 4 級或以上毒性反應(最常見的是血液學方面),其中包括 5 例治療相關死亡。中位無進展生存(PFS)期為 25個月(2年 PFS率為 52%),中位總生存(OS)期為 51個月。該方案療效與先前報導過的以順鉑為基礎的腹膜內化療療效相似。17例(27%)的患者在隨訪 4年後沒有疾病復發的證據。 結論:療效和不良反應資料不支援該方案的應用

卵巢卵巢卵巢卵巢惡性生惡性生惡性生惡性生殖殖殖殖細胞腫瘤與生育功能細胞腫瘤與生育功能細胞腫瘤與生育功能細胞腫瘤與生育功能 卵巢惡性生殖細胞腫瘤是多發生於青少年的另一類卵巢腫瘤。其臨床特徵與卵巢上皮癌有較大差別,往往表現為單側腫瘤,對化療比較敏感,部分組織學類型有較好的腫瘤標誌物幫助診斷〔如內胚竇瘤表現為血清甲胎蛋白(AFP)水平升高〕,復發時大多不累及子宮和對側卵巢。

生殖細胞腫瘤的臨床特點為保留生育功能帶來了便利。目前專家對該類腫瘤保留生育功能已取得比較一致的意見,即對於年輕患者不管其期別的早晚,均可保留對側卵巢和子宮,即使無正常卵巢組織,也可保留子宮,日後通過贈卵獲得妊娠。

妊娠妊娠妊娠妊娠滋養滋養滋養滋養細胞腫瘤與細胞腫瘤與細胞腫瘤與細胞腫瘤與保留保留保留保留生育功能生育功能生育功能生育功能 妊娠滋養細胞腫瘤是人類第一個通過化療可以達到治癒的實體瘤,但在有效化療藥物尚未被發現以前,該類腫瘤只能通過手術治療,療效極差,尤其是絨毛膜癌患者的死亡率高達 100%。

Dr. Li等於 1956年首次報導甲氨蝶呤(MTX)化療對妊娠滋養細胞腫瘤有效。隨後,Dr. Ross等報導了放線菌素 D 等各種有效化療藥物。各種聯合用藥方案的出現使得低危腫瘤的治癒率達到 100%,高危腫瘤治癒率也接近 80%。

化療保證了此類患者生殖器官的完整性,使保留生育功能成為可能。目前對所有年輕的滋養細胞腫瘤患者均可採用化療保留生育功能。已有大量臨床報導證實,採用化療保留生育功能不僅對妊娠滋養細胞腫瘤患者是有效和安全的,而且對其下一代也是安全的,這為其他腫瘤通過化療保留生育功能的安全性提供了依據。

((((十七十七十七十七))))白血病白血病白血病白血病::::

診斷與治療-

維維維維甲酸甲酸甲酸甲酸併三併三併三併三氧氧氧氧化化化化二二二二砷砷砷砷治療治療治療治療 APL 預後預後預後預後更更更更好好好好 Proc Natl Acad Sci U S A. 2009 Feb 18. [Epub ahead of print]

http://www.oncolink.org/resources/article.cfm?c=3&s=8&ss=23&Year=2009&Month=02&id=16012

急性前骨髓性白血病(APL)死亡最大的原因是併發瀰漫性血管內凝血,以前使用化學

治療還是會引發腦出血,近幾年來使用維甲酸(ATRA)或三氧化二砷(ATO)或併用

化學治療,有相當不錯的療效,但副作用較強。最近上海血液學研究所的 Dr. Zhu Chen及其同事的研究,發現使用 ATRA加 ATO來治療 APL 使該病的預後更好。他們收集 85

個病人,經過中位數 70個月的追蹤,結果有 94.1%的病人達到完全緩解,而無事件存活

期在 5 年內是 91.7%和 89.2%,達到緩解時 5 年的無復發率跟完全存活率是 94.8%和

97.4%,所以這是一個比化學治療更有療效、副作用更少的治療方法,而且價格也比較

便宜,但是問題是 ATO 如果長期使用會不會引起一些併發症呢?歷史上認為拿破崙可

Page 58: 《世界最新癌訊》第二十八輯(二 九年九月)cancerhongkong.weebly.com/uploads/2/7/4/5/2745581/28.pdf · 2019. 3. 16. · 2 HI ^ G JK 8ï 4×j LM î f # ! 8ï N %F|

泰山公德會–癌研匯析中心

58

能就是慢性砷中毒而死。但是依據研究者的報告,病人長期使用並沒有引起這類的嚴重

後遺症。

向向向向世界闡述世界闡述世界闡述世界闡述中中中中國白國白國白國白血病研究成血病研究成血病研究成血病研究成果果果果 http://www.bufotanine.com/html/0910/44e6.html

2009年 3月 4日,上海瑞金醫院血液學研究所的科學家施靜藝在巴黎被授予第十屆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歐萊雅「世界青年女科學家獎學金」。她在頒獎典禮上發言,向全世界闡述了中國在白血病研究上的成果及其個人的主要研究領域。 作為癌症中的一類,白血病並沒有明顯的誘因,施靜藝說,我們日常可以做的就是遠離那些應該遠離的,比如射線之類;儘量讓生活開闊一點,任何一個密閉的空間都是不太好的。白血病主要是由環境和遺傳兩個方面引起,她繼續說,對於兒童白血病來講,特別要考慮是否受到環境的影響,比如苯,比如是否在裝修後不久就搬進新屋;而對於成人患者來講,更有可能是來自遺傳,也就是說,DNA發生了變異。施靜藝研究的領域是被稱為 M5 的成人白血病,現在經過醫療能夠達到的五年存活率在 30%~50%,「我們所做的工作是想從它的病因找出哪些基因發生了表觀遺傳學的變化,然後能夠採取干預的方法和藥物抑制器,把這些表觀的異常逆轉回去,從而達到一種治療的目的。」她解釋自己摯愛的表觀遺傳學研究,她打了個淺顯的比方:「有些病變是由於 DNA本身的變異造成的,而有些病例,DNA並沒有變異,而是 DNA上的修飾發生了異變。這就像我們寫文章,文章本身的內容是對的,但符號標錯了。」而「符號」的變化也足以致命,而逆轉這種變異,這就是科學家施靜藝的研究領域或方向。

成功治療成功治療成功治療成功治療妊娠合併白妊娠合併白妊娠合併白妊娠合併白血病血病血病血病 1111 例報例報例報例報道道道道 http://www.cmt.com.cn/article/090312/a090312a0404.htm 最近 1 例產婦在臨產前突然查出患有急性非淋巴細胞白血病,重慶第三軍醫大學新橋醫院採用該患者丈夫的骨髓和外周血半相合造血幹細胞,與他們孩子出生時的臍帶血進行聯合移植,治療白血病獲得成功,患者體內造血功能已成功重建。 該患者(26歲,AB型血)臨產前突然查出患有妊娠合併急性非淋巴細胞白血病,在輸入 1,400ml血小板後,醫院通過剖宮產術使胎兒順利降生,並在術中採集 70ml胎兒臍帶血。由於未能找到全相合的造血幹細胞,該院採用該新生兒(A型血)臍帶血和其父親(B型血)的骨髓、外周血幹細胞進行聯合移植。 醫師在移植無菌倉內先將 70ml臍帶血輸入患者體內,12小時後再輸注她丈夫提供的單倍體半相合異基因造血幹細胞,利用臍帶血中所含的間充質幹細胞,促進造血重建,減輕排斥反應。患者近日順利出倉。經檢查,患者血型已由 AB型成功變為 B型,未見嚴重排斥反應。

慢慢慢慢性性性性淋巴淋巴淋巴淋巴細胞細胞細胞細胞白白白白血病的治療血病的治療血病的治療血病的治療 http://www.cmt.com.cn/article/090416/a090416b0501.htm 日前,在第二屆美國國立綜合癌症網路(NCCN)亞洲學術會議上,世界血液腫瘤學家 Zelenetz教授對 2009年《NCCN NHL臨床實踐指南》的更新情況做了精彩的報告,現就有關慢性淋巴細胞白血病(CLL)的治療摘錄如下: 在無 17p缺失 CLL的一線治療中,對於年齡≥70歲者,可選用苯丁酸氮芥±潑尼松,或烷化劑為基礎的化療〔CVP(環磷酰胺+長春新鹼+潑尼松)〕,或阿侖單抗,或苯達莫司汀,或利妥昔單抗(R),或氟達拉濱(F)±R;對於年齡<70 歲或年齡更大但合併症指標良好者,可選用

FCR,或 FR,或 P(噴司他丁)CR等。 在>20%的細胞伴 17p缺失 CLL的一線治療中,可選用 FCR,或 FR,或大劑量 CR,或 FCR+阿侖單抗,或阿侖單抗。 比較了 FC與 FCR對初治 CLL患者療效的 GCLLSG CLL8研究,其結果顯示,與 FC組相比,FCR組的完全緩解(CR)率更高(44.5%對 22.9%,P<0.01),中位無進展生存(PFS)期更長(42.8個月對 32.3個月,P=0.000007)。 比較了 R-FC與 FC對既往接受過一種治療的復發或難治 CLL患者療效的 REACH研究,其結果

Page 59: 《世界最新癌訊》第二十八輯(二 九年九月)cancerhongkong.weebly.com/uploads/2/7/4/5/2745581/28.pdf · 2019. 3. 16. · 2 HI ^ G JK 8ï 4×j LM î f # ! 8ï N %F|

《世界最新癌訊》第二十八輯

59

顯示,與 FC組相比,R-FC組的 CR率更高(24.3%對 13.0%,P=0.0007),總有效率(ORR)更高(69.9%對 58.0%,P=0.0034)。意向治療分析顯示,R-FC組和 FC組的中位 PFS期分別為30.6個月和 20.6個月(P=0.0002)。 綜上所述,可見利妥昔單抗在對 CLL的治療中起關鍵性作用。

((((十八十八十八十八))))惡性惡性惡性惡性淋巴瘤淋巴瘤淋巴瘤淋巴瘤::::

診斷與治療-

被被被被套套套套細胞細胞細胞細胞淋巴淋巴淋巴淋巴瘤有時瘤有時瘤有時瘤有時候候候候是可以是可以是可以是可以「「「「等等等等著看著看著看著看」」」」

J Clin Oncol. 2009 Feb 2. [Epub ahead of print] http://www.oncolink.org/resources/article.cfm?c=3&s=8&ss=23&Year=2009&Month=02&id=16024

惡性淋巴瘤可以分成進行性的淋巴瘤跟惰性的淋巴瘤,而被套細胞淋巴瘤(Mantle-Cell

Lymphoma, MCL)在細胞學上看起來比較像屬於成熟淋巴球細胞,而以前歸類在惰性的

淋巴瘤裡引起很大的爭議,因為病人的預後都不是很好,平均存活期是 2到 3年。MCL

對於化學治療有某種程度的抗藥性。以前一旦診斷為 MCL 就開始使用很強烈的化學治

療或者再加上標靶治療(如 Rituximab或 Velcade),可以延長生命。最近,美國Weill Cornell醫學院和紐約長老會醫院的 Dr. John P. Leonard等的一項研究,從 1997年到 2007年 11年

之間一共收集 97名MCL病人,有 3 分之 1是剛診斷出來時並沒有症狀,他們就等三個

月,如果沒變化的話就等待一年後再進行治療,結果發現這些治療成績與診斷後馬上接

受治療的成績兩者相當。

結論:Dr. Leonard等認為 MCL病人有 3 分之 1應該是可以「等著看」,而不需要馬上

進行治療,尤其是比較年輕或者是生活機能狀態比較好的病患。,同時可將 MCL 分成

兩種亞群,一種是長得比慢,一種是惡性度比較快。但是目前並沒有任何生物標誌可用

來加以區別的,這是一個值得進一步探討的問題。

淋巴淋巴淋巴淋巴瘤診療中瘤診療中瘤診療中瘤診療中 PPPPEEEETTTT應用的應用的應用的應用的探討探討探討探討 J Clin Oncol. 2009 Mar 9. [Epub ahead of print]

http://www.ncbi.nlm.nih.gov/pubmed/19273712?ordinalpos=2&i_Results.Pubmed_RVDocSum http://www.ncbi.nlm.nih.gov/pubmed/19273713?ordinalpos=1&i_Results.Pubmed_RVDocSum 大量文獻提示,氟去氧葡萄糖正電子發射斷層成像(FDG-PET)可改善淋巴瘤及其他癌症患者的轉歸,經 1個或數個週期治療後,檢測陽性者是不良轉歸的強預測因素。有學者建議,FDG-PET可取代目前的淋巴瘤分期和療效評價方法,用於指導治療後管理策略調整。在淋巴瘤診療中,

PET真的可以普遍推廣了嗎?對 FDG-PET在淋巴瘤中的應用價值可謂褒貶不一。最近,義大利學者 PL Zinzani等及日美學者 T Terasawa等對此進行了探討。

Dr. Zinzani 等一項的前瞻性研究(n=421)表明,FDG-PET 可用於霍奇金淋巴瘤(HL)或非霍奇金淋巴瘤(NHL)患者的長期隨訪。Dr. Terasawa等的另一項系統評價(n=1)則表明,對於彌漫性大 B 細胞淋巴瘤(DLBCL),支持 FDG-PET 作為預後評價工具的證據仍不足。尚有其他學者的研究述評指出,在目前的淋巴瘤診療中,FDG-PET仍只能有限地開展。 結論:FDG-PET 的最佳用武之地可能是指導危險適應治療:對治療有效的患者,在不削弱療效的同時降低治療強度;對耐藥患者,通過早期發現治療失敗而改善轉歸。目前,該技術只能用於可治癒淋巴瘤的再分期,有利於減少患者費用和射線暴露。

原原原原發皮發皮發皮發皮膚膚膚膚 B 細胞細胞細胞細胞淋淋淋淋巴巴巴巴瘤的治療瘤的治療瘤的治療瘤的治療 http://www.cmt.com.cn/article/090416/a090416b0501.htm 日前,在第二屆美國國立綜合癌症網路(NCCN)亞洲學術會議上,世界血液腫瘤學家 Zelenetz教授對 2009年《NCCN NHL臨床實踐指南》的更新情況做了精彩的報告,現就有關皮膚 B細胞淋巴瘤的治療摘錄如下: 對原發性皮膚邊緣區(PC-MZL)或濾泡中心 B細胞淋巴瘤(PC-FCCL)中僅限於皮膚的廣泛病

Page 60: 《世界最新癌訊》第二十八輯(二 九年九月)cancerhongkong.weebly.com/uploads/2/7/4/5/2745581/28.pdf · 2019. 3. 16. · 2 HI ^ G JK 8ï 4×j LM î f # ! 8ï N %F|

泰山公德會–癌研匯析中心

60

變(T3),初始治療可選觀察,或利妥昔單抗(R),或局部放療,或姑息性化療如苯丁酸氮芥或 CVP(環磷酰胺+長春新鹼+潑尼松)±R; 對於原發性皮膚彌漫大 B細胞淋巴瘤腿型(PC-DLBCL,LT)中的孤立局部病變(T1~2),初始治療可選用 R-CHOP(利妥昔單抗+環磷酰胺+多柔比星+長春新堿+潑尼松)+局部放療或單純局部放療;對僅限於皮膚的廣泛病變(T3),初始治療可選 R-CHOP+局部放療。

PC-MZL 和 PC-FCCL 的組織學類型為惰性,預後較好。一項回顧性研究對 5 例 PC-MZL 和 10例 PC-FCCL患者給予 R單藥治療。結果顯示,ORR為 87%,其中 PC-FCCL患者的ORR達 100%。因此,R可作為局部治療無效 PC-MZL或 PC-FCCL患者的一線治療選擇。

PC-DLBCL,LT常被視為預後不良,R-CHOP方案是合理選擇。一項納入 60例 PC-DLBCL,LT患者的回顧性研究顯示,患者預後較差,5年疾病特異性生存率為 41%,但近期接受含蒽環類藥物化療聯合 R治療者,其預後得到改善。 綜上所述,可見利妥昔單抗在對原發皮膚 B細胞淋巴瘤的治療中起關鍵性作用。

原原原原發性發性發性發性雙側雙側雙側雙側腎腎腎腎上上上上腺非腺非腺非腺非霍奇金霍奇金霍奇金霍奇金淋巴淋巴淋巴淋巴瘤瘤瘤瘤 1111 例報例報例報例報告告告告 http://www.cmt.com.cn/article/090423/a090423a1301.htm 患者,男性,63歲,日前因腹部 B超提示雙側腎上腺占位性病變,入住復旦大學附屬華山醫院泌尿外科。該科的顧斌等醫師報道的摘要如下: 患者無任何自覺不適症狀;體格檢查亦無特殊;實驗室檢查正常,其中 24 小時尿 17-羥皮質類固醇 26 µmol/24h(正常 8.3~27.7 µmol/24h)。

CT 腎上腺平掃(患者對造影劑過敏)提示,雙側腎上腺類圓形均質軟組織占位,右側3.5cm×6.3cm, 左側 5.4cm×7.3cm。18F(氟)FDG、PET 及 CT 顯示,雙側腎上腺有占位,攝取 FDG明顯增加,腎上腺占位以外部位無高代謝病灶。提示原發性腎上腺占位,淋巴瘤可能性大。 由於腫瘤體積大,該科選擇了開放手術,術中行雙側腎上腺占位切除,術中冰凍切片提示淋巴瘤可能,術後病理報告為 B細胞型非霍奇金淋巴瘤。術後患者恢復良好,轉血液科聯合化療。 討論:非霍奇金淋巴瘤(NHL)通常原發於淋巴結,淋巴結外原發性非霍奇金淋巴瘤少見,發病部位多集中在中樞神經系統、消化系統和眼睛。原發性腎上腺非霍奇金淋巴瘤罕見,原發性雙側腎上腺非霍奇金淋巴瘤更為罕見,文獻共報告 27例。

NHL 的臨床特點是通常瘤體積較大。由於腫瘤的破壞,腎上腺功能不全或腎上腺功能衰竭是常見的病理生理改變。該病患者典型的臨床表現有疲勞、體重減輕、皮膚色素沈著、高血鉀、血漿低皮質醇和高促腎上腺皮質激素(ACTH)。Terpos報告 1例患者表現為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貧血。本例患者腎上腺功能正常,可能與腎上腺強大的代償功能有關。 診斷要點:1. PET-CT能同時獲得形態學和功能學資訊,對於判斷腎上腺占位的性質、原發或繼發非常重要。2. 對於 PET-CT 診斷明確,不適合手術的患者可行 B 超或 CT 引導下的腎上腺穿刺活檢,經病理檢查明確診斷。

治療方法:1. 對於合併腎上腺功能不全或腎上腺功能衰竭的患者,需立即補充腎上腺皮

質激素,以免腎上腺危象發生。2. NHL 對化療敏感。腫瘤切除手術合併化療可明顯提高

療效。

Rituximab維維維維持持持持治療改治療改治療改治療改善濾泡善濾泡善濾泡善濾泡性性性性淋巴淋巴淋巴淋巴瘤之瘤之瘤之瘤之整整整整體體體體存活存活存活存活 Cochrane Database Syst Rev. 2009 Apr 15;(2):CD006552

http://www.ncbi.nlm.nih.gov/pubmed/19370640?ordinalpos=1&i_Results.Pubmed_RVDocSum 濾泡性淋巴瘤是一種 B細胞非霍奇金淋巴瘤(NHL),一般無痛或生長緩慢。 根據以色列 Rabin醫學中心 Dr. L Vidal等,最近的一項研究及所做的統合分析,認為對於濾泡性淋巴瘤病患,相較於觀察或在疾病惡化時給予藥物治療,維持以 rituximab治療可以顯著改善整體存活,並建議將 Rituximab維持治療加入成功誘導治療後復發或難治型濾泡性淋巴瘤病患的標準治療中。

Page 61: 《世界最新癌訊》第二十八輯(二 九年九月)cancerhongkong.weebly.com/uploads/2/7/4/5/2745581/28.pdf · 2019. 3. 16. · 2 HI ^ G JK 8ï 4×j LM î f # ! 8ï N %F|

《世界最新癌訊》第二十八輯

61

該統合分析共包含五個隨機試驗、1,015 名病患,使用 Rituximab 維持治療者的整體存活,顯著優於那些隨機接受觀察或於惡化時才用 rituximab治療者,(風險比〔HR〕為 HR 0.53, 95% CI 0.38

to 0.73)。 維持療程為每六個月四次每週輸注、或者每二至三個月輸注一次。

((((十九十九十九十九))))骨髓瘤骨髓瘤骨髓瘤骨髓瘤::::

診斷與治療-

阿阿阿阿紮紮紮紮胞胞胞胞苷苷苷苷改改改改善善善善MDS 高危者的總生高危者的總生高危者的總生高危者的總生存存存存 Lancet Oncol. 2009 Mar;10(3):223-32. Epub 2009 Feb 21

http://www.ncbi.nlm.nih.gov/pubmed/19230772?ordinalpos=1&i_Results.Pubmed_RVDocSum 日前,國際 Vidaza高危MDS生存研究組 Dr P Fenaux等的一項國際多中心隨機開放標籤Ⅲ期臨床研究表明,與常規治療相比,阿紮胞苷(azacitidine)可顯著改善高危骨髓增生異常綜合徵(MDS)患者的總生存(OS)。 該研究共納入 358 例高危 MDS 患者,隨機給予阿紮胞苷(179例)或常規治療(179 例)。中位隨訪 21.1 個月的結果顯示,阿紮胞苷組中位 OS 為 24.5 個月,常規治療組為 15.0 個月(OR=0.58,P=0.0001)。阿紮胞苷組和常規治療組 2 年估計生存率分別為 50.8% 和 26.2%(P<0.0001)。

((((二十二十二十二十))))黑色素瘤黑色素瘤黑色素瘤黑色素瘤::::

病因與預防-

激激激激素增加皮素增加皮素增加皮素增加皮膚黑膚黑膚黑膚黑色色色色素瘤危險素瘤危險素瘤危險素瘤危險 Ann Oncol. 2009 Feb;20(2):358-64. Epub 2008 Aug 25

http://www.ncbi.nlm.nih.gov/pubmed/18725391?ordinalpos=1&i_Results.Pubmed_RVDocSum 荷蘭 Leiden大學醫學中心 Dr. ER Koomen等最近的一項研究表明,皮膚黑色素瘤發生危險增加與雌激素的使用顯著相關〔≥半年,校正比值比(OR)為 1.42〕,並與雌激素的累積劑量有關(P<0.001),還與激素替代治療(≥半年,OR=2.08)和口服避孕藥(≥半年,OR=1.28)顯著相關。

易易易易患患患患黑黑黑黑色色色色素瘤的素瘤的素瘤的素瘤的六種六種六種六種危險因素危險因素危險因素危險因素 日前,美國紐約大學醫學中心一項納入 300 例黑色素瘤患者和 300 名正常人的研究,發現以下為發生黑色素瘤的六種獨立危險因素:

1, 青少年時有曬傷史;

2, 紅髮或金髮;

3, 上背部有明顯雀斑,這是過度日光暴露及日光敏感的標誌;

4, 黑色素瘤家族史;

5, 光化性角化病(AK,一種皮膚癌前病變)史;

6, 青少年時從事暑期戶外工作 3年或以上。 如存在以上危險因素中的一種,黑色素瘤患病風險將增加 1~2倍;如存在二種或以上,罹患風險將增加 5~10倍;如存在三種或以上,將增加 10~20倍。存在易患黑色素瘤危險因素的人群應定期進行皮膚自檢或接受皮膚科醫師檢查。

咖啡咖啡咖啡咖啡因可以預防因可以預防因可以預防因可以預防紫外紫外紫外紫外線線線線傷害所傷害所傷害所傷害所致的皮致的皮致的皮致的皮膚膚膚膚癌癌癌癌 J Invest Dermatol. 2009 Feb 26. [Epub ahead of print]

http://www.oncolink.upenn.edu/resources/article.cfm?c=3&s=8&ss=23&Year=2009&Month=2&id=16039

最近,美國西雅圖華盛頓大學 Dr. Paul Nghiem等的一項研究報告說,他們現在發現咖啡

因可以間接性的減少皮膚癌的發生,但這目前只是一個動物實驗,研究是將給予口服或

Page 62: 《世界最新癌訊》第二十八輯(二 九年九月)cancerhongkong.weebly.com/uploads/2/7/4/5/2745581/28.pdf · 2019. 3. 16. · 2 HI ^ G JK 8ï 4×j LM î f # ! 8ï N %F|

泰山公德會–癌研匯析中心

62

局部使用咖啡因的老鼠置於紫外(UV)線照射,發現其能促使 UV 線照射所致角質細胞

的凋亡,間接可以減少皮膚癌的發生,研究之中也清楚的發現咖啡因的作用機轉是可以

減少傷害到角質細胞。加拿大或北歐的皮膚癌發生率比較高,要發生原因主是因為 UV

線過度照射所引起的皮膚病變,一般民眾如果使用咖啡因可能可以減少皮膚癌發生。但

這還是在動物實驗階段,正確的功效還需要進一步的作人體試驗來證實。

診斷與治療-

表皮表皮表皮表皮黑黑黑黑色色色色素瘤生物標素瘤生物標素瘤生物標素瘤生物標誌誌誌誌物物物物獲獲獲獲鑒定鑒定鑒定鑒定 J Natl Cancer Inst. 2009 Apr 1;101(7):452-74. Epub 2009 Mar 24

http://www.ncbi.nlm.nih.gov/pubmed/19318635?ordinalpos=2&i_Results.Pubmed_RVDocSum 最近,美國耶魯大學醫學院 Dr. BF Gould Rothberg等,通過 102個研究項目的系統評價和薈萃分析,發現了多種有望預測表皮黑色素瘤病程的蛋白,例如黑色素瘤細胞黏附分子(MCAM/MUC18)、基質金屬蛋白酶-2、Ki-67、增殖細胞核抗原和 p16/INK4A。這些標誌物與全因死亡、黑色素瘤特異性死亡相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