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5
DOH95-DC-2047 94 95 03 01 96 02 28 1

計畫編號:DOH95-DC-2047 行政院衛生署疾病管制局九十五年度科技

Embed Size (px)

Citation preview

Page 1: 計畫編號:DOH95-DC-2047 行政院衛生署疾病管制局九十五年度科技

計畫編號:DOH95-DC-2047

行政院衛生署疾病管制局九十五年度科技研究發展計畫

94年類鼻疽爆發之流行病學及臨床分析

研 究 報 告

執行機構:衛生署疾病管制局第二組

計畫主持人:楊効偉

研究人員:陳亞雷、蘇勳璧、周妤羚

執行期間:95年 03月 01日至 96年 02月 28日

1

*本研究報告僅供參考,不代表衛生署疾病管制局意見

Page 2: 計畫編號:DOH95-DC-2047 行政院衛生署疾病管制局九十五年度科技

目 錄

中文摘要 …………………………………………………………………. 3

英文摘要 …………………………………………………………………. 4

前言 ………………………………………………………………………. 6

材料與方法 ………………………………………………………………... 9

結果 ……………………………………………………………………… 12

討論 ……………………………………………………………………… 17

結論與建議 ……………………………………………………………….. 20

計畫重要研究成果及具體建議 ……………………………………………... 22

參考文獻 ………………………………………………………………….. 24

圖………………………………………………………………………….. 28

表………………………………………………………………………….. 31

2

Page 3: 計畫編號:DOH95-DC-2047 行政院衛生署疾病管制局九十五年度科技

中文摘要

類 鼻 疽 (Melioidosis) 感 染 源 是 存 在 於 土 壤 中 的 腐 生 菌

Burkholderia pseudomallei,傳染途徑主要是因為接觸或吸 (食)入含有

細菌的土壤(塵埃)而致病,臨床表現多變。世界上流行區以泰國東北

部以及澳洲北部為主,台灣自 1985 年首例病例報告起,每年皆有零

星的病例,去年則有 74個通報確定病例,為歷年來最多。

人口學上我們發現病人以男性 (70%)、老年人 (51~80歲佔 73%)

居多,絕大部份病人都是台灣籍,以居住地來看,以南部佔大部份,

尤其以二仁溪流域附近為最多,依病人職業別來看,無業的佔大部

份,只有 6位(8%)是從事可能會接觸到土壤或水的農漁養殖畜牧業,

有國外旅遊史的並不多,可以肯定的是類鼻疽應該已經是常存於台灣

的疾病,在其他的危險因子方面,病人曾經接觸土壤、水或是身上有

傷口的也不多,而且大部份病例集中出現在兩次颱風侵襲過後,有可

能是因為深層帶有類鼻疽菌的土壤被沖刷上來,再經由風的傳播、病

人吸入而引起感染。

大部份病人都有一項以上的慢性病,其中以糖尿病 (57%)為最

多,初期症狀最常見的是發燒(89%)、畏寒(46%)、咳嗽(53%)以及全

身倦怠(50%),臨床表現則非常多樣化,最多的是敗血性休克(32.4%)

與肺部感染(20.3%),總計共造成 20 人死亡(致死率 27%)。急性期在

治療上常因細菌培養所需時間太長而無法對症下藥,在出院後的維持

療法也常有處方不適當或是使用時間太短等等問題,可能會造成日後

的再復發。

3

細菌的基因分型共做出 S1~S5及 S1a、S3a、S3b等型別,以 S1

佔大部份。另外在病人的血清檢查,我們發現在發病後 10.8±6.7天可

以測得病人的陽性反應而且這個陽性抗體反應可持續至少 7個月。

Page 4: 計畫編號:DOH95-DC-2047 行政院衛生署疾病管制局九十五年度科技

Abstract

Melioidosis is an infectious disease caused by soil saprophyte

bacillus Burkholderia pseudomallei. People usually acquire the infection

by cutaneous contact through traumatic skin or inhalation or, rarely, by

ingestion. Clinical manifestations are variable, ranging from localized

cellulites, to severe and fetal, septicemia. Melioidosis was seen as

endemic to Southeast Asia and northern Australia; however, sporadic

cases have been reported in Taiwan since the first case reported in 1985.

Seventy-four cases, the most number ever, were reconfirmed last year.

In demographic data, male (70%) and old-aged (73 % in 51~80

years old groups) accounted for mostly; most patients were Taiwanese

and resided in southern Taiwan, especially around the Er-Ren river basin.

In addition, only six (8%) patients had occupational exposure to soil or

water. Most cases were indigenous because few of them had international

travel history. In other important risk factors, few patients had the history

of exposure to soil or water or skin injury. Beside, most of cases appeared

right after attacks of two strong typhoons last summer, therefore, we

suspected that most patients were infected via inhalation of dust

contaminated with B. pseudomallei which were brought out by the flood.

Most patients had chronic diseases, especially DM (57%). The most

common initial symptoms were fever (89%)、chills (46%) and cough

(53%) and the most common clinical manifestations were septic shock

(32.4%) and pulmonary infection (20.3%). The mortality rate was 27%.

In our review, we found that the appropriate parenteral antibiotic was

seldom given initially because it’s hard to get culture result at first.

Moreover, it was common that patients didn’t have right regimen and

duration of maintenance antibiotics treatment. That might result in

relapses in the future.

4

A total of 47 strains analyzed further by PFGE showed 5 subtypes and

Page 5: 計畫編號:DOH95-DC-2047 行政院衛生署疾病管制局九十五年度科技

the S1 accounted for majority. In serology study, positive finding could be

expected in 10.8 (±6.7) days after symptom onset and the positive

reaction would persist at least for 7 months.

5

Page 6: 計畫編號:DOH95-DC-2047 行政院衛生署疾病管制局九十五年度科技

前言

類鼻疽(Melioidosis)是一人畜共通的新興傳染病,感染源是

存在於土壤中的腐生菌 Burkholderia pseudomallei(1),這是一種革蘭

氏陰性菌,適合在溫度 24~42℃、pH 值 6.5~7.5 且含水量>10%的土

壤中生存(2),台灣南部地屬亞熱帶氣候,平均氣溫高,雨量充足且濕

度高,適合類鼻疽菌在土壤或水中生存,陳亞雷教授等人的研究證實

了類鼻疽菌在模擬台灣土壤之酸鹼度、溫度、與濕度的環境下可存活

半年以上(3),同時利用快速偵測土壤內類鼻疽之 PCR方法(4),也在

台灣南部稻田土壤中分離出具致病性 B. pseudomallei 和不具致病性

之 B. thailandensis,並發現此細菌主要存在於 300-600mm深度的稻田

土壤中(5),顯示台灣的確為類鼻疽菌的生態棲息處,很有可能造成流

行。流行病學的資料也支持了這項假設,雖然目前最主要的流行地區

為泰國東北部以及和澳洲北部(6),然而隨著醫學界對此疾病的逐漸認

識以及診斷的進步,世界上許多地區如馬來西亞、中國、印度、寮國、

巴西等等(7,8,9,10,11)陸續都有病例報告,臺灣也不例外,於 1985年

首度有病例報告(12),且自 1994年起病例似乎有增多的趨勢,是否已

是一流行區值得進一步的監測與研究(13),因此我國疾病管制局自

2000 年將此感染症納入通報系統,並於 2000~2003 年間發現有確定

病例共 30例(分別是 1、15、9、5例,其中 2例死亡)(14),去年則是

納入通報系統以來,確定病例最多的一年,共有 74 個確診病例,並

造成 20人死亡,實有必要對此大規模的疫情作一研究及整理。

6

以國外的經驗發現,病患大部份是平時有機會接觸土壤及水源

的人 (如泰國以稻農居多,澳洲則以當地原住民為主),像是 2005年

南亞大海嘯之後在印尼及泰國都分別傳出有聚集病例(15,16),可見土

壤與水的暴露是感染的一大危險因子,在年齡分布則主要以中老年

Page 7: 計畫編號:DOH95-DC-2047 行政院衛生署疾病管制局九十五年度科技

人為主;另外從澳洲及泰國的經驗得知,高達 60~80%的病患都有潛在

的慢性疾病,如糖尿病、慢性腎臟病、慢性肝病、使用免疫抑制劑、

慢性肺病、以及酒癮等等(17,18)。臨床部份,類鼻疽表現多變,從輕

微的皮膚感染到嚴重甚至致命的敗血性休克都可能,因此在醫學上

有「偉大的模仿者」的稱號(19,20)。不過在各主要流行區仍有臨床表

現差異,例如在澳洲北部就發現病患有比較高比例的泌尿道感染、

腦炎以及比較少在小孩子病人發現有腮腺炎等等特殊表現,

Queensland地區的經驗也證實了這個觀察(21),本計畫將就這 74位

病人的危險因子及臨床表現做一完整分析以釐清與國外有何異同。

類鼻疽菌為一新興疾病,關於其傳染模式、流行病學及臨床上

仍有諸多盲點,於是很多研究者想利用分子生物學上的基因分型來

幫忙找解答,從最早的核糖體分型 (ribotyping)(22) 到近期的隨機複

製多態性 DNA分析 (random amplified polymorphic DNA analysis,

RAPD)和脈衝式電泳分析 (pulsed-field gel electrophoresis, PFGE) 都

先後被用來作菌株進一步的基因分型。最早發展的核糖體分型可以

分出 22種 ribotypes,不過由流行區如澳洲北部所培養出來的菌株大

多都只能歸類到 3種 ribotypes(23),所以並不是一種很好的鑑定分型

方法,應用上也很有限。後來的 RAPD (24)和 PFGE(25)的方法均顯

示有比較好的鑑別力。本計畫將就收集的菌株以 PFGE的方法做進一

步的基因分型,以期能了解不同基因型的地域分布情形、判斷病例

是屬於境外移入還是本土的病例、看看臨床上不同型別是否有不同

的表現和預後,最後還可以充實建製台灣本土類鼻疽菌的基因資料

庫。

7

到目前為止,類鼻疽診斷的黃金標準仍然是靠細菌培養(26),科

學家一直以來想發展好的血清檢驗方法,除了可以用來當作診斷工

Page 8: 計畫編號:DOH95-DC-2047 行政院衛生署疾病管制局九十五年度科技

具,還可以用來評估流行區的血清流行病學,早期用 IHA (indirect

hemagglutination test)的方法,是以細胞壁上的脂多醣體

(lipopolysaccharide,LPS)為抗原測 IgM (27),不過此方法的敏感性

(sensitivity)跟專一性(specificity)都不好(28),尤其在流行區常常會有

偽陽性 (false positive)的現象。後來發展出以酵素連結免疫吸附法

(enzyme-linked immunosorbant assay, ELISA) 來檢測更具專一性的

IgM及 IgG (29),因此更具實用性。本計畫也將以此方法來檢測病人

的血清,首先可以跟其中一些在急性期有留下血清的病人血清作比

較,以瞭解不同時期病人抗體指數的變化,另一方面也將徵求病人

的一位同住者家屬做檢查,以供做對照比較,希望能夠更了解類鼻

疽之血清流行病學。

本研究計畫最主要的目的是藉由疫調資料、病歷及問卷的分析來完

成 2005年類鼻疽疫情之完整流行病學與臨床表現的報告,進而可以找

出此疾病的高危險族群以及患病之危險因子,提供防治計畫應該著力的

族群與防治方法;另外細菌的基因分型對於防疫工作也很有幫助,除了

可以知道不同菌株的分布情形之外,還可以與環境土壤培養出來的菌株

比對,以釐清其傳播模式,更可以知道不同的型別在臨床表現是否不同;

血清的檢驗方面,首先可以比對病人本身不同時期的抗體變化,累積經

驗,希望在未來可以用血清學來幫忙快速診斷,其次也可以就病人與其

家屬作比較,增進我們對於血清流行病學的認識。

8

Page 9: 計畫編號:DOH95-DC-2047 行政院衛生署疾病管制局九十五年度科技

材料與方法

流行病學分析

1. 病歷分析:

將收集去年確診(有檢體細菌培養確定者)病歷進行整理,

包括其去年住院病歷以及後續門診的追蹤,想取得的資料包括:

人口學資料像是年齡、性別、種族、職業等等;臨床資料則包括 :

A. 發病時表現的症狀及徵候像是發燒、發冷、咳嗽、呼

吸急迫、蜂窩性組織炎、敗血症、休克等等

B. 感染的位置如肺部、皮膚、軟組織、骨骼、腎臟泌尿

道、或是腹腔內感染等等

C. 有無任何前置危險因子 (predisposing factor) 如糖尿

病、慢性肺病、肝硬化、惡性腫瘤、酒癮、或是服用免疫抑

制劑等等

D. 用甚麼抗生素治療 (包括急性期的用藥與出院後的持

續性治療)

E. 有無任何手術治療或其他輔助性療法

F. 臨床變化以及預後

2. 問卷調查:

對象包括上述病人以及一名同住的家屬;主要採取面對面人

員訪問的方式;問卷設計將以不超過 15分鐘的問題為限;完成後

將諮詢訪問者以及問卷設計專家提供意見修改並且會進行實際

試問以求問卷調查的流暢與淺顯易懂。

內容則是包括:

9

(1)問卷基本資料包括訪問日期與時間、訪員的姓名、問卷

的編號、還有受試者之身分證字號及同意書 。

Page 10: 計畫編號:DOH95-DC-2047 行政院衛生署疾病管制局九十五年度科技

(2)受訪者的基本資料包括性別、年齡、姓名、教育程度、

職業、出生地與居住地。

(3)危險因子的資料包括離農耕地的距離、旅遊史、日常生

活接觸土壤的情形、有無慢性病、有無服用類固醇、有無酗酒

的習慣等等 。

(4) 對類鼻疽的認識程度:包括是否知道去年的疫情、傳染途

徑、預防方法等等; 此外對於病人還想了解生病前後行為是否有

改變例如避免接觸土壤、或是會採取甚麼防治措施等等。

細菌基因型分析

B. pseduomallei的基因分析以 PFGE(pulsed-field gel

electrophoresis)分析,其步驟為將菌株於 37℃培養 16小時後,取細

菌沉澱物均勻混合 10mM Tris-HCl buffer,並以 1:1比例的 2.0%(w/v)

pulsed-field certified agarose (Bio-rad)混合,再添加 40μl lysozyme,

取 100μl溶液於固定容器 4℃固化,固化方塊用 37℃下 lysozyme

buffers 有 40μl lysozyme作用 1小時,後續用 wash buffer 洗滌。加入

proteinase K 反應,續用含有 100mM PMSF 洗 30分鐘,用限制酶 SpeI

於 37℃作用 18小時,直接進行 PFGE電泳分析。

血清採檢及分析

10

本實驗有兩批血清檢體,第一批檢體為 94年 2和 9月間,由台南

市立醫院、新樓醫院、義大醫院、高雄榮民醫院等收集之血清檢體。第

二批檢體於 95年 4和 5月間,徵得 22位病患以及其家屬 6位進行血清

檢驗。方法則是用陳亞雷教授等人所研發出來的方法,其敏感性與專一

性都高達 90% 以上(30)。這個方法是用 ELISA ( enzyme-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的方法去測血清中的免疫球蛋白 IgG,抗體則是用

基因重組的鞭毛蛋白(flagellin)。作法簡述如下:

Page 11: 計畫編號:DOH95-DC-2047 行政院衛生署疾病管制局九十五年度科技

a. 首先類鼻疽菌的染色體 DNA先用改良式的蛋白脢 k (modified

proteinase K) 來純化出來。

b. 用來放大整個鞭毛蛋白的基因的 primer 設計是依據 GenBank

accession number U73848 設計 forward primer 與 reverse primer

(5`-TTTTGGATCCATGCTCGGAATCAACAGCAACATTAAC-3`

與 5` -

TTTTGCGGCCGCTTATTGCAGGAGCTTCAGCACTTGC-3),接著

進行 PCR反應,共計有 20ul的 DNA萃取物,primer各 2ul,5ul 10

倍的緩衝劑,濃度為 10 uM的 deoxyribonucleotide,以及 1U的 Tag

polymerase. PCR 共進行 25個循環,在 95°C下 denaturation 1min,

60°C下進行 30秒的 annealing,以及在 72°C下進行 1分鐘的

extension。

c. 接著再進行純化鞭毛蛋白的工作:將所得到整段鞭毛基因以

pGEX4T-2的質體來進行複製,大約用 106 cfu的 E.coli放在 LB

broth裡培養,約兩個小時後,基因合成出來的蛋白質以 200ul的

B-PRE溶劑提鍊出來。

d. 最後是以純化出來的鞭毛蛋白作為抗體,以 ELISA的方法測病人

血清檢體中的 IgG

11

Page 12: 計畫編號:DOH95-DC-2047 行政院衛生署疾病管制局九十五年度科技

結果

1.流行病學與臨床表現分析

<人口學>

疾病管制局從 2000年起對類鼻疽進行監測和檢驗工作,依據疾

管局疫情倉儲 BO系統之資料顯示 2001年至 2005年類鼻疽確定病例

數分別有 15、9、5、13、74例(表一)。以確定病例數而言,2005

年較前三年平均值高七倍,的確有顯著的增加。

依發病日來判斷 2005年共有 75位確診病例,扣掉有一人因復

發而通報了兩次之外,共計有 74人;以性別來看男性佔多數 ( 52人,

70%) (圖一),發病年齡則介於 21到 87歲 (平均為 60.6歲、中位數為

61.5歲),以中老年人為主,51~80歲就佔了 73% (圖二);除了有一位

來自大陸已定居台灣 6年的大陸新娘之外,其餘的病人都是台灣籍,

其中並無原住民。

12

依病人的職業別來看,可能由於大部分病例都是老年人,發病前

無業的佔大部份,只有 6位 (8%)是從事可能會接觸到土壤或水的農

漁養殖或畜牧業,另外有一位比較特別是一海軍官校學生,疫調顯示

病人在操練時常有機會接觸土壤及污水;以居住地來看,還是以南部

佔大部份跟前幾年類似(14),前 3名分別為高雄縣 (33人,46%)、台

南市 (17人,23%)、台南縣 (9人,12%)(圖三),尤其以二仁溪流域

附近如高雄縣茄定鄉、湖內鄉及台南市南區、台南縣仁德鄉為最多;

病人的旅遊史部份僅有 4位 (5.4%)曾有到流行區如東南亞或澳洲等

地旅遊的經驗,其中一位住台北縣,沒有任何慢性疾病的年輕男性,

於發病前一週前往馬來西亞旅遊,並曾從事水上活動,經進一步 PFGE

基因分型發現其基因型特殊(S2)與其他病例的型別都不同,應該是

境外移入的病例,另一位住台中縣也是在發病前一個月曾到越南,不

Page 13: 計畫編號:DOH95-DC-2047 行政院衛生署疾病管制局九十五年度科技

過此例無基因分型的資料,無法判斷肯定是本土或是境外病例,另

外,在國內旅遊史部份,有一位也是住台中縣的病人,曾於發病前到

病例數最多高雄縣茄定鄉短期居住。

<過去病史>

依病歷資料顯示,病人大多有一項以上的慢性病,只有 6人 (8%)

完全沒有任何慢性病,其中最多的是糖尿病,有 42人 (57%) ,據病

歷記載有高達 5成的人平日血糖控制不佳,還有 9人(21%)已經有腎

臟或血管等併發症,更有 3人是因為這次類鼻疽感染才發現自己有糖

尿病 ! 另外常見的慢性病為慢性肝病(如慢性 B、C型肝炎、酒精性

肝炎、肝硬化等等)、慢性腎臟病以及慢性阻塞性肺病(分別有 18人、

16人以及 15人) (見表二)。另外除了有位病人在一年內就再次復發之

外只有另一位病人曾在兩年前得過類鼻疽,此病人當時急性期治療後

並未定期追蹤及服藥。

<現在病史>

13

依發病時間來看,主要集中在 7~10月(共有 67人,佔 90.5%),

尤其又以 7月份強烈颱風海棠 (侵襲南臺灣時間為 7月 18日至 7月

20日)侵襲之後,病例數明顯大幅增加 (圖四) ,74人中只有 2人並

未住院,住院天數最短為 1天、最長為 88天 (平均住院天數:20.6天、

中位數:20天);另外病人從初次就診到被診斷而通報出來的天數介於

2~83天(平均天數:9.6天、中位數:7天),一般而言,初就醫時症狀較

嚴重而比較快被採檢而有培養結果者所需時間較短,反之,初期症狀

不明顯或是只有局部症狀者容易比較晚被確診通報,例如最久達 83

天才被通報出來的這名患者,剛開始是以小腿蜂窩性組織炎來表現,

一直到 2個多月後傷口無法癒合才被採檢而確診。另一方面在臨床檢

體採檢到有初步報告所需時間則介於 2~13天 (平均天數:5.5天、中位

Page 14: 計畫編號:DOH95-DC-2047 行政院衛生署疾病管制局九十五年度科技

數:5天),這也可能代表了在診斷治療上的困難,由於類鼻疽菌本身

對許多抗生素都具有先天的抗藥性,必須使用到第三代如 Fortum、

Imipenem等才有效,但是一般臨床的治療並不會這麼快就會用上這

些藥,所以可能因此而治療失敗而導致病人狀況變差,這也顯示出要

積極發展出另外一種較為敏感且快速的診斷方法的急迫性;而陽性檢

體來源最多的是血液培養(53件,佔 71.6%),其他罕見的陽性檢體還

包括痰、尿液、腹水、腦脊髓液等等(見圖五)。

14

病人的臨床表現則非常多樣化,從局部的膿瘍(13.5%)到敗血性休

克(32.4%)都可見(表三),這點也與國外的經驗類似(17,18),總計共造

成 20人死亡(致死率 27%),初期臨床症狀最常見的是發燒、畏寒、

咳嗽以及全身倦怠等等非特異性的症狀(表四);在治療上只有 3位沒

有用針劑的抗生素治療,在曾使用針劑抗生素的病人中,80%在治療

過程中都有用到目前一般公認在類鼻疽急性期治療最有效的

Ceftazidime、Imipenem或是 meropenem等藥物(31),大多也都有使用

兩個星期以上,由此可知一旦診斷確定,目前臨床醫師對於類鼻疽急

性期的治療是合乎目前學理上公認的標準,不過,就是由於診斷的不

易,從去年的病例也可發現常常是換了好幾次藥才用到這幾種有效的

抗生素(平均次數 2.2; Min=1; Max=5)。另一方面,比較有問題的是急

性期治療完之後的維持療法(maintenance treatment),目前雖然各國還

沒有一致的看法,不過一般認為至少要使用 3種藥物的合併療法

(TMP-SMX+doxycycline),治療 12~20週,有研究顯示多加上

chloramphenicol的效果並沒有比較好(32),不過從去年的病例分析可

發現,很少有合乎這樣的作法,扣除掉死亡的21個病例還有46人(85%)

出院後有使用維持療法,不過使用的處方可謂五花八門,沒有一個人

是使用上述的四合一療法,且只有 4人是使用目前公認最適合的三合

Page 15: 計畫編號:DOH95-DC-2047 行政院衛生署疾病管制局九十五年度科技

一療法(表五),使用時間則介於 1~26週 (mean=11.7;

median=12,n=40),是否因為治療的不足與不適當導致未來的再復發,

可能需要密切的監測,也必須進一步加強對醫師與病人的教育。

實驗室檢查則可看出有明顯的 leukocytosis (neutrophil

predominant),尤其以全身系統性表現的病人更為明顯,另外在敗血

性休克的病人常見有 thrombocytopenia以及 DIC的現象;另一方面也

可發現糖尿病病患普遍血糖控制很差,42位糖尿病病患中有 14位檢

查了 HbA1C,平均值為 11.96 (normal<7);此外還可以發現病人的 CRP

相當高 (mean=18.5 mg/dl, n=53)。

2.菌類基因分析

病例通報後,昆陽實驗室除了進行確認的工作之外,也進一步

以 PFGE 的方法來做基因分型,我們總共完成了 47 個病人檢體的基

因分型,主要是因應七月份開始的病例急速增加,結果我們發現總共

有 S1、S2、S3、S4、S5等五個主要型別,並有 S1a、S3a、S3b等亞

型,其中 S1這一型佔最多,有 29人,S3a其次,有 7人,S3則有 5

人,另外像 S2,S4,S5 等等都只有一人,進一步以不同的型別來比較死

亡率或疾病嚴重度是否有比較大,結果統計學上並無顯著的意義,可

能是因為樣本數太少,必須日後持續的研究。至於二仁溪流域-石安

村、阿蓮村、青旗村中分離出 31株類鼻疽菌,呈現四種聚集。環境株

和臨床株之間的關係,礙於時間和經費的關係尚未完成。

3.血清學的研究

15

2005年的 2月到 9月我們收集了 21個病人的血清 (group 1),

另外 2006年的 4月到 5月間我們獲得 22位病人的同意為他們再次檢

測血清(group 2),在這兩群人中有 6 個人是重覆的(表六)。之前曾

有人對類鼻疽病患在急性期做血清學的檢查發現以 1:512為臨界點,

Page 16: 計畫編號:DOH95-DC-2047 行政院衛生署疾病管制局九十五年度科技

病人的陽性率是 93.8% (33),這次實驗我們發現類似的情況,在

group1,19人(90.5%)呈現陽性反應,在 group 2(也就是急性期後 6個

月以上)仍然有 72.7% (16/22)的陽性率。在 6位有成對血清的病人,

有 50 % (3/6)在平均發病後 7個月仍然是陽性反應。這顯示這一套用

ELISA 測 IgG 的方法可以在發病後 10.8±6.7 天測得病人的陽性反應

而且這個陽性反應可持續至少 7 個月。另外有 6 位病人家屬配合抽

血,其中 3人(50%)呈現陽性反應。

針對 2005 年類鼻疽病例發生的主要區域和二仁溪流域流下游之

行政區台南縣歸仁鄉、仁德鄉、關廟鄉,高雄縣內門鄉、田寮鄉、阿

蓮鄉、湖內鄉、茄萣鄉、路竹鄉和台南市南區等行政區,流域內人口

數約 26 萬人,依據人口比例,一共取 638 位居民的血清樣本進行

ELISA 分析,其中 134 位居民血清值檢驗值高於臨界值,比例為 21

%(摘自 DOH95-DC-2023)。

16

Page 17: 計畫編號:DOH95-DC-2047 行政院衛生署疾病管制局九十五年度科技

討論

自 1985年台灣地區首度有類鼻疽病例報告、2000年疾管局開始

納入通報系統以來,2005年為確定病例最多的一年,雖然由於診斷

上的進步與通報條件的不一,我們無法就此斷定台灣地區類鼻疽發生

率有逐年增多的趨勢,但是大量病患出現於兩次颱風肆虐過後,且集

中於南部幾個縣市,顯示類鼻疽疫情確實在台灣特定地點盛行著,再

加上 74位病人中,大部份都沒有相關的國外旅遊史,只有一位在發

病前有明確的旅遊史且經細菌分型證實是境外移入的病例也可當作

證據,另外之前陳亞雷教授的土壤採檢研究也間接證實了這一點。

在人口學部份,以中老年的男性居多,這點與國外流行區如澳洲

跟泰國類似,不同的是我們完全沒有小孩的病例,是否因為環境暴露

因素(像泰國東北部流行區很多青少年病例是因為到水稻田工作而感

染)或是不同細菌基因型影響不同的年齡族群仍須進一步持續觀察分

析。

在病人的過去病史我們發現大多數病人都有一項以上的慢性

病,這點跟國外的經驗也相似,不過我們最多的是糖尿病、慢性肝病

及慢性腎臟病,與其他國家有些不同(7,34,35),值得一提的是患有慢

性肝病佔了 24%,在慢性肝炎帶原的盛行率如此高的台灣,這點值得

臨床醫師注意。其他的危險因子經過疫調與問卷調查發現,有土壤或

水的暴露史或是皮膚有傷口的只佔少數,似乎暗示了我們的病患其傳

染途徑也許並不是傳統人們認為的因為皮膚暴露接觸而感染?再加上

病例多數集中在颱風過後的一個月內,是否因為洪水將土壤深層的類

鼻疽菌帶出來,再由風的傳播經吸入而感染,這樣的假設可能需要再

累積多幾年的觀察才能下結論。

17

臨床上一開始也都是以一些非特異性的症狀來表現,可以說診斷

Page 18: 計畫編號:DOH95-DC-2047 行政院衛生署疾病管制局九十五年度科技

上相當困難,至於之後的表現真的就像是教科書上所稱的「偉大的模

仿者」一樣,各式各樣都有,尤其是如果已經到了敗血症的階段,更

是很多器官都可能侵犯,像有一個罕見的病例就以眼內炎

(endophthalmitis)(36)來表現;總括地說,最常侵犯的器官還是肺

臟,表現則可能是單一大葉性肺炎到兩側瀰漫性浸潤都可見,與澳洲

相比,較少有生殖泌尿道的侵犯(18)。以死亡率來看,我們較泰國及

馬來西亞進步,與澳洲及新加坡相仿。實驗室表現主要還是以嚴重的

白血球增多為主,另外CRP值大部分也相當高。

在診斷上,由於臨床表現的多變與細菌培養的耗時,由初次就醫

到確定診斷平均需10天,不過我們也發現,一開始以急性敗血症來

表現的病患通常很快就被診斷出來,尤其是在七月份颱風過後大量病

例出現時,可見大眾的關注及醫界本身的經驗累積的確對診斷也有所

幫助。

治療上就如前述,目前只要能想到或培養出類鼻疽菌的話,在急

性期通常都能正確的使用抗生素,比較有問題的是出院後的維持療

法,我們發現大多沒有用到目前主流的三合一或四合一的抗生素,而

且使用時間也都不足,這點需要對醫師與病人的再教育。

在細菌的基因分型部份,本次實驗已完成了其中 47位病人之臨

床檢體菌株的分型,並發現其中已 S1為主要型別,本來預期將這部

份結果與臨床表現做比較,不過可能是由於樣本數不夠,不管用死亡

或是重症(敗血性休克或呼吸衰竭)依不同型別來進行 chi-square的統

計分析,都無法得到有意義的統計結果,可能須累積更多病例才能得

到進一步的結論。

18

至於在血清學的部分,我們再次證實了於急性期檢測病人其陽性

率高達九成以上,敏感度相當高,不過我們同時也發現有相當比例的

Page 19: 計畫編號:DOH95-DC-2047 行政院衛生署疾病管制局九十五年度科技

病人其陽性反應竟可維持至少半年,而且以僅有的幾位病人家屬也發

現,陽性反應有五成之多,這樣表示要以這樣的血清學來當作急性期

的診斷工具會有專一性不夠好的缺點,也就是偽陽性的問題,這在其

他國家的研究也可見同樣的問題(28)。雖然如此,這樣的結果還是可

以與之前其他對於一般台灣居民所作的血清學研究做呼應(37)-說明

了民眾,尤其是與病患有同樣環境暴露的家人可能已經有相當程度的

暴露,實不可輕忽。

19

Page 20: 計畫編號:DOH95-DC-2047 行政院衛生署疾病管制局九十五年度科技

結論與建議

本計畫首先對於 2005年類鼻疽的病例作完整的流行病學及臨床

表現的分析,發現台灣可說已經是類鼻疽的流行區,病例尤其集中在

南部地區以及多颱風的夏秋兩季。患病的危險族群以男性、老年人以

及有慢性病疾病如糖尿病、慢性肝腎疾病的人為主。臨床上表現多

變,主要以敗血性休克併發肺部感染為最多,若不能即時使用正確的

抗生素則死亡率相當高,治療上相當棘手尤其是急性期過後的維持抗

生素療法仍須加強醫界與病人的教育。細菌的基因分型我們由臨床菌

株分得了五種主要型別以及三種次要型別。在血清學的部份,我們印

證了以 ELISA測 IgG的高敏感度,但可惜的是專一性仍然不足以來

取代目前的黃金診斷方法—細菌培養,另外我們也發現到有同樣居住

環境的病人家屬的高陽性血清比例,不過樣本太少,應該進一步的擴

大採檢以釐清其是否為類鼻疽感染的潛在危險族群。

以上本計畫綜合病例、血清學、細菌學和流行病學分析,對於類

鼻疽這一新興的感染症得到了更進一步的了解,也試著對未來的研究

與防治工作提出以下的建議:

(1)加強疫情調查的品質: 我們知道類鼻疽的感染有些已經確

定的危險因子,如旅遊史以及接觸土壤或水的暴露史,目前國際上比

較認定的主要傳染模式也是經由皮膚接觸而感染,不過在我們的疫調

資料可以發現在這些部分都不十分的精確,例如很多病人的職業都是

無業,但是卻沒有進一步詢問是否之前可能有暴露機會的職業或是非

正式的工作(如自家後院種菜等等),缺乏了詳細的疫調,在分析感染

途徑必然會有失真的後果。

20

(2)持續對臨床菌株做基因分型: 由於實驗室人力的問題,我

們並沒有將每一位確定病例的檢體作進一步的基因型分析,因此也導

Page 21: 計畫編號:DOH95-DC-2047 行政院衛生署疾病管制局九十五年度科技

致了樣本數不足而無法有進一步的結論;另外在判定是否為境外移入

的病毒也須細菌分型的幫忙,所以我們強烈建議能將每位收到的菌株

都做分型,希望可以累積更多的樣本來解答臨床上更多的問題,也可

藉著與環境株的比對來釐清感染源是否為一個點。

(3)持續對醫師或病人進行衛教宣導: 在病人或一般民眾方

面,我們應該針對特定地區、特定族群進行深入且持續的衛教,畢竟

多一分瞭解也就多一分保障與安全,這裡我不得不提到在 2005年病

人中有一位竟然在對疾病不瞭解的情況下(以為是絕症而且會傳染給

家人)以上吊自殺結束生命,尤其類鼻疽是一新興疾病,在嚴重疫情

發生時真的有可能會引起民眾的恐慌,這點真的需要防疫人員盡心且

用對的方法去做衛教及宣導;在醫界部分,也應該持續的教育醫師能

夠增加診斷的速度以及增進治療的品質。

(4) 對病患家屬做更大規模的血清學檢查: 本計畫可能由於解釋

的不恰當,最後只徵得 6位病患同住家屬的同意做血清學檢查,不過

高比例的陽性率實在應該進一步擴大採檢以使結果更具說服力,而且

更重要的是我們知道類鼻疽可能潛藏在體內數十年之久,等到身體免

疫力下降才發病,因此如果能更了解病人家屬這部分的血清流行病

學,應該更有整體的類鼻疽血清流行病學的想法,而能適時地對可能

有潛在發病危機的族群先行提醒。

21

Page 22: 計畫編號:DOH95-DC-2047 行政院衛生署疾病管制局九十五年度科技

計畫重要研究成果及具體建議

本計畫之重要研究成果:

1. 清楚地分析出 2005年類鼻疽確定病例之流行病學,包括基本人口

學與環境暴露危險因子;臨床部份歸納出我國病人常見是何種慢

性病,發病後的常見症狀與疾病的表現,另外也了解到臨床醫師

在治療時所遇到的問題與盲點。

2. 在血清學部份,利用本計畫研究之 B. pseudomallei血清檢驗結果,

再次證實了酵素連結免疫吸附法 (enzyme-linked immunosorbant

assay,ELISA) 的方法偵測血清抗體 (IgG)的高敏感性,並且發現

此抗體在半年後仍有五成的人會呈陽性反應;以此發現與疾病管

制局之相關計畫(DOH95-DC-2023; 計畫主持人:蘇勳壁;

DOH95-DC-1008計畫主持人:陳亞雷),進一步釐清南台灣地區類

鼻疽盛行區域,以及可能存在的感染模式。本研究成果,已投稿

於 JCM雜誌,其摘要如下:

22

From Nov, 2001 to Aug, 2006, a raised annual incidence of

melioidosis (36-125/100,000) was observed in the Er-Ren River

Basin, southwestern Taiwan. In this area, sero-surveillance of

melioidosis (n=624) indicated the 10.9-36.6 % of sero-positive rate

for inhabitants. Using bacterial isolation combined with PCR-based

detection of B. pseudomallei from soil specimens demonstrated the

geographical distribution of this bacterium was targeted at a focus

site within the Er-Ren River Basin. The presence of this bacterium in

environment tended to be correlated with a higher rate of melioidosis

sero-positive individuals. In addition, a questionnaire survey of local

individuals (n=624) indicated that sero-positivity was linked to

experiencing flooding and walking barefoot on soil; these would

seem to be potential risks factors associated with acquiring

Page 23: 計畫編號:DOH95-DC-2047 行政院衛生署疾病管制局九十五年度科技

melioidosis. Results indicated that the Er-Ren River Basin,

southwestern Taiwan, is a hyper-prevalent area for melioidosis. This

is the first reported hyper-prevalent area located north of >20°N

latitude.

3. 在細菌的基因分型部份,我們也以 PFGE的方法總共完成了 47個

病人檢體的基因分型,結果發現共有 S1~S5等五個主要型別,並

有 S1a、S3a、S3b等亞型,其中 S1這一型佔最多(佔 62%),雖然

因為樣本數不多,無法在不同型別是否有不同的預後或臨床表現

的問題上得到結論,不過對未來建置我們本土類鼻疽菌的基因庫

也算是跨出了一步。

具體建議:

1. 改進類鼻疽疫調內容與完成的品質

2. 持續針對臨床株、環境株進行基因分型

3. 增進對醫師或病人的衛教宣導

4. 對病患家屬做更大規模的血清學檢查

23

Page 24: 計畫編號:DOH95-DC-2047 行政院衛生署疾病管制局九十五年度科技

參考文獻

1. Dance DAB. Melioidosis: the tip of the iceberg? Clin Microbiol Rev

1991; 4:52-60.

2. Chen YS, Chen SC, Kao CM et al. Effects of soil pH, temperature and

water contents on the growth of Burkhoderia pseudomallei. Folia

Microbil. 2003; 48,253-6

3. Chen YS, Chen SC, Kao CM, Chen YL. Effects of soil PH,

temperature and water contents on the growth of Burkhoderia

pseudomallei. Folia Microbiol. 2003; 48:253-6

4. Chen YS, Lin HM, Pan NC, et al. Comparison of 16S RNA, flagella

and type Ш secretion gene PCR primer sets for diagnosis of

ara-Burkhoderia pseudomallei in paddy soil. J Biomed Lab Sci. 2002;

14:95-100

5. Kao CM, Chen SC, Chen SC, et al. Detection of Burkhoderia

pseudomallei in the paddy soil with PCR-based technique. Folia

Microbiol. 2003; 48:521-4

6. Cheng AC, Currie BJ. Melioidosis: epidemiology, pathophysiology,

and management. Clin Microbiol Rev.2005; 8:383-416.

7. Puthucheary SD, Parasakthi N, Lee MK. Septicaemic melioidosis: a

review of 50 cases from Malaysia. Trans Royal Soci trop Med Hyg

1992; 86: 683-5

8. Li L, He YW. Pseudomonas pseudomallei and melioidosis in China.

Chin Med J (Engl) 1992; 105:775

9. John TJ, Jesudason MV, LAlitha MK, et al. Melioidosis in India: The

tip of the iceberg? India J Med Res. 1996; 103:62

10. Phetsouvanh R, Phongmany S, Newton P, et al. Melioidosis and

pandora’s box in the Lao people’s Democratic Republic. Clin Infec

Dis 2001; 32:653-4

24

11. Rolim DB. Melioidosis, northern Brazil. Emerg Infect Dis 2005;11:

Page 25: 計畫編號:DOH95-DC-2047 行政院衛生署疾病管制局九十五年度科技

1458-60

12. Lee N, Wu JL, Lee CH, Tsai WC. Pseudomonas pseudomallei

infection from drowning: the first reported case in Taiwan. J Clin

Micobiol 1985; 23:352-4.

13. Hsueh, P.R, Teng LJ, Lee LN, et al. Melioidosis: an emerging

infection in Taiwan? Emerg Infect Dis. 2001; 7, 428-33

14. 傳染病防治工作手冊—類鼻疽 2004.11修訂版 行政院衛生署疾病

管制局

15. Athan E, Allworth AM, Engler C, et al. Melioidosis in tsunami

survivors. Emerg Infect Dis 2005; 11:1638-9

16. Chierakul W, Winothai W, Wattanawaitunechai C, et al. Melioidosis in

6 tsunami survivors in southern Thailand. Clin Infect Dis 2005;

41:982-90

17. Suputtamongkol Y, Hall AJ, Dance DAB, et al: the epidemiology of

melioidosis in Ubon Ratchani, northeast Thailand. Int J Epidemiol

1994; 23:1082

18. Currie BJ, Fisher DA, Howard DM, et al.: Endemic melioidosis in

tropical northern Australia: a 10-year prospective study and review of

the literature. Clin Infect Dis 2000; 31:981-86

19. Chaowangul W, White NJ, Dance DAB et al. Melioidosis: a major

cause of community-acquired septicemia in northeastern Thailand. J

Infect Dis 1989; 159:890-9

20. Yee KC, Lee MK, Chua CT, et al. Melioidosis, the greatest mimicker:

a report of 10 cases from Malaysia. J Trop Med Hyg 1988; 91:249-54

21. Malczewski AB, Oman KM, Norton RE, et al. Clinical presentation of

melioidosis in Queensland, Australia. Trans. R. Soc. Trop. Med. Hyg.

(2005) 99, 856-60

25

22. Lew AE, Desmarchelier PM. Molecular typing of pseudomonas

Page 26: 計畫編號:DOH95-DC-2047 行政院衛生署疾病管制局九十五年度科技

pseudomallei: restriction fragment length polymorphisms of rRNA

genes. J Clin Microbiol 1993; 31: 533-9

23. Currie BH, Smith VC, Golledge NB et al. Psudomonas pseudomallei

isolates collected over 25 years from a non-tropical endemic focus

show clonality on the basis of ribotyping. Epidemiol. Infect. 1994; 113:

307-12

24. Haase A, Smith VH, Melder A et al. Subdivision of Burkholderia

pseudomallei ribotypes into multiple types by random amplified

polymorphic DNA analysis provides new insights into epidemiology. J

clin Microbiol. 1995; 33: 533-9

25. Currie BJ, Mayo M, Anstey MM et al. A cluster of melioidosis cases

from an endemic region is clonal and is linked to the water supply

usingmolecular typing of Burkhoderia pseudomallei isolates. Am. J.

Trop. Med. Hyg. 2001; 65(3): 177-9

26. Peacock SJ. Melioidosis. Current Opinion in Infectious Disease. 2006,

19:421-8

27. Ashdown LR. Indirect hemagglutination test for melioidosis. Med J

Aust. 1987; 147:364

28. Cheng AC, O’Brien M, Freeman K, et al. Indirect hemagglutination

assay in patients with melioidosis in northern Australia. Am J Trop

Med Hyg 2006; 74:330-4

29. Kunakorn M, Boonma P, Khupulsup K, et al. Gold blot for detection

of immunoglobulin M and IgG-specific antibodies for rapid

serodiagnosis of melioidosis. J Clin Microbiol. 1991; 29: 2065

30. Chen YS, Shiuan D, Chen SC, et al. Recombinant truncated flagellin

of Burkhoderia pseudomallei as a molecular probe for diagnosis of

melioidosis. Clin Diagn Lab Immunol 2003; 10: 423-5

31. Tropical Medicine.Chap 34.Melioidosis.pp381-8

26

32. Chaowagul W, Chierakul W, Simpson AJ, et al. Open-label

Page 27: 計畫編號:DOH95-DC-2047 行政院衛生署疾病管制局九十五年度科技

randonmized trial of oral trimethoprim-sulfamethazole, doxycycline,

and chloramphenicol compared with trimethoprim-sulfamethazole and

doxycycline for maintenance therapy of melioidosis. Antimicrob

Agents Chemother 2005; 49:4020-5

33. Chen YS, Shiuan D, Chen SC, Chye SM, Chen YL. Recombinant

truncated flagellin of Burkholderia pseudomallei as a molecular probe for

diagnosis of melioidosis. Clin Diagn Lab Immunol. 2003; 10:423-5.

34. Currie BJ, Fisher DA, Anstey NM et al. Melioidosis epidemiology and

risk factors from a prospective whole-population study in Northern

Australian. Trop. Med. Int. Health 9, 2004, 1167-74

35. Suputtamongkol Y, Chaowagul W, Chetchotisakd P et al. Risk factors for

melioidosis and bacteremic melioidosis. Clin. Infect. Dis. 1999;

29:408-13

36. Yang IH, Lee JJ, Liu JW et al. Melioidosis with endophthalmitis.

Archives of ophthalmology. 2006; 124(10), 1501-2

37. Chen YS, Chen SC, Wu TR, et al. Seroprevalence of anti-flagellin

antibody against B. pseudomallei in Taiwan. Jpn J. Infect. Dis.(2004

summit)

27

Page 28: 計畫編號:DOH95-DC-2047 行政院衛生署疾病管制局九十五年度科技

2005年台灣地區類鼻疽病例,依性別分

70%

30%

Male

Female

圖一

2005年台灣地區類鼻疽病例,依年齡別

2 5

9

20 19

15

4

0 5 10 15 20 25

21~3031~40 41~5051~6061~7071~8081~90 年齡

圖二

28

Page 29: 計畫編號:DOH95-DC-2047 行政院衛生署疾病管制局九十五年度科技

類鼻疽病例,以居住縣市別

46%

23%

12%

11%

1%1%1%

4%1%

高雄縣

台南市

台南縣

高雄市

屏東縣

桃園縣

台中市

台中縣

台北縣

圖三

類鼻疽病例, 依發病月份

1 0 0 1 0 0 1 1 1

40

16

6 51 1

05

1015202530354045

Oct-04

Nov-04

Dec-04

Jan-0

5

Feb-05

Mar-05

Apr-05

May-05

Jun-0

5Ju

l-05

Aug-05

Sep-05

Oct-05

Nov-05

Dec-05月份

病例數

圖四

29

Page 30: 計畫編號:DOH95-DC-2047 行政院衛生署疾病管制局九十五年度科技

圖五. 2005年類鼻疽病人臨床陽性檢體之來源

30

類鼻疽確診病人檢體來源

38

15

8422221

blood only blood with other specimensputum pus from localized lesionurine ascitessplenic abscessunknownlymph node

Page 31: 計畫編號:DOH95-DC-2047 行政院衛生署疾病管制局九十五年度科技

2001 2002 2003 2004 2005

確定病例數 15 9 5 13 75

死亡病例數 1 0 0 4 14

致死率(﹪) 6.7 0 0 30.8 18.7

表一 台灣地區 2001~2005年類鼻疽確定病例及死亡人數(此系統資料

顯示 2005年病例數為 75位,因為其中有一位在一年內復發被通報兩

次,且死亡人數可能因為以通報時的狀態來計算,所以有出入)

類鼻疽病人的慢性病史

Diabetes mellitus 42 57%

Chronic liver disease 18 24%

Chronic renal disease 16 22%

COPD 13 18%

Malignancy 10 14%

Heavy smoker 11 15%

Alcoholism 15 20%

Immunosuppressant 6 8%

Old TB 3 4%

Hypothyroidism 3 4%

Anemia 1 1.40%

Chronic pancreatitis 1 1.40%

SLE 1 1.40%

No any systemic disease 6 8.00%

31

表二. 2005年類鼻疽病人之慢性病史(病人可能有兩項以上的慢性

病,故總和不是 100%)

Page 32: 計畫編號:DOH95-DC-2047 行政院衛生署疾病管制局九十五年度科技

2005年台灣地區類鼻疽病例之臨床表現

病例數 %

Septic shock with multiple focus 24 32.4

Septicemia with multiple focus 13 17.6

Pulmonary lesion 15 20.3

Lobar pneumonia 10

Bilateral 2

Lung abscess 1

Nodular lesion 1

Emphysema and embolism 1

Primary bacteremia 8 10.8

Localized lesion 10 13.5

Cellulites or fascitits 6

splenic abscess 2

Peritonitis 2

Unknown 4 5.4

表三: 2005年台灣地區類鼻疽病例之臨床表現

32

Page 33: 計畫編號:DOH95-DC-2047 行政院衛生署疾病管制局九十五年度科技

類鼻疽病例之初期症狀

Symptom Case number (N=72) %

Fever 64 89%

Cough 38 53%

General malaise 36 50%

Chills 33 46%

Poor appetite 30 42%

Dyspnea 15 21%

Headache 12 17%

Skin ulcer 6 8%

Dysuria 6 8%

Joint pain 4 5%

Abdominal pain 4 5%

Nausea 4 5%

Chest pain 3 4%

Vomiting 3 4%

Diarrhea 3 4%

Consciousness disturbance 3 4%

表四: 2005年台灣地區類鼻疽病例之初期症狀

台灣類鼻疽病人之維持抗生素種類, 2005

Regimen Case number

Augmentin+Baktar 22

Augmentin 7

Baktar 5

Augmentin+minocycline 4

Baktar+doxycycline 4

Augmentin+amoxicillin 2

Tetracyclin 1

Augmentin+Cravit 1

33

表五: 台灣類鼻疽病人之維持抗生素種類, 2005

Page 34: 計畫編號:DOH95-DC-2047 行政院衛生署疾病管制局九十五年度科技

病人資料 血清診斷 臨床表現 陽性檢體來源 發病日 抽血日 結果 Group 1 (於急性期時抽的血)

1 Pneumonia, bil; SS; arthritis Blood 05/07/20 05/08/08 P 2 Pneumonia, RML; sepsis Blood, Sputum 05/07/24 05/08/05 P 3 Pneumonia, RLL; sepsis Blood 05/07/23 05/08/05 P

4※ Septic pulmonary emboli; SS Blood, Urine 05/07/24 05/08/19 P 5 Septic pulmonary emboli; SS Blood 05/08/15 05/08/22 P

6☆ Pneumonia, LLL; cellulittis Blood 05/08/01 05/08/07 P 7 Pneumonia, LUL Blood, Sputum 05/08/01 05/08/07 P 8 Pulmonary nodular lesion, LLL Sputum 05/07/21 05/08/06 P 9 Pneumonia, LLL; cellulittis Blood 05/08/01 05/08/07 P

10# Pneumonia, LUL Blood, Sputum 05/08/01 05/08/07 P 11 Pneumonia Sputum 05/07/21 05/08/06 N

12** Pneumonia, LUL Sputum 05/07/25 05/07/29 P 13 Splenic abscess Splenic abscess 05/02/09 05/04/06 P 14 Liver abscess; sepsis Blood 05/07/18 05/08/02 P 15 Peritonitis Ascites 05/07/25 05/08/05 P 16 Primary septicemia Blood 05/08/05 05/08/09 P 17 Pneumonia, LUL Sputum 05/07/25 05/07/29 P

18* Pneumonia, bil; SS Blood 05/08/07 05/08/13 P 19 Pneumonia; SBP Ascites 05/07/20 05/08/13 P

20★ Pneumonia; PE Blood 05/07/23 05/07/29 P 21 Pneumonia, bil; SS Blood 05/07/22 05/08/05 N

Group 2 (於慢性期時抽的血) 1 Primary septicemia Blood 05/09/05 06/04/19 P 2 Primary septicemia Blood 05/07/28 06/04/15 P 3 Pneumonia, RUL Sputum 05/07/30 06/04/15 P 4 Pneumonia, RLL Sputum 05/07/25 06/04/15 P 5 Pneumonia, RUL Blood 05/07/25 06/04/15 P 6 Pneumonia, LML Unknown 05/07/25 06/04/15 P

7* Pneumonia, bil; SS Blood 05/08/07 06/04/15 P 8 Pneumonia, RUL; PE Sputum 05/08/13 06/04/15 N

9# Pneumonia, LUL Blood, Sputum 05/08/01 06/04/15 N 10※ Septic pulmonary emboli; SS Blood, Urine 05/07/24 06/04/10 P

11 Primary septicemia Blood 05/07/20 06/04/10 P 12☆ Pneumonia, LLL; cellulittis Blood 05/08/01 06/04/10 P

13 Pneumonia, bil Blood 05/05/25 06/04/11 P 14 Knee infectious bursitis Pus 05/09/10 06/04/12 P 15 Primary septicemia; SA Blood 05/08/01 06/04/19 N 16 Primary septicemia Blood 05/07/31 06/04/28 N 17 Necrotizing fascitis Pus 05/07/20 06/04/28 P

18★ Pneumonia; PE Blood 05/07/23 06/05/01 N 19 Primary septicemia Blood 05/07/18 06/04/28 P 20 Primary septicemia Blood 05/07/28 06/05/01 P 21 Unknown Unknown Unknown 06/05/01 P

22** Pneumonia, LUL Sputum 05/07/25 06/05/01 N

表六:2005年類鼻疽病人之血清學檢驗結果(group1為急性期之血

清;group2為發病 4~6月後的血清,符號相同的表示為同一人)

34

Page 35: 計畫編號:DOH95-DC-2047 行政院衛生署疾病管制局九十五年度科技

35

95 年度計畫重要研究成果及具體建議

(本資料須另附乙份於成果報告中)

計畫名稱:94年類鼻疽爆發之流行病學及臨床分析

主 持 人: 楊効偉 計畫編號:DOH96-DC-2047

1.計畫之新發現或新發明

1. 類鼻疽感染有其好發的時間及地區(夏秋兩季的南部地區)

與特殊族群(患有慢性病的中老年人)。

2. 我國類鼻疽病患其臨床表現與國外的異同之處

3. 臨床菌株的分型以S1佔最多數。

4. 病人的血清(IgG)陽性反應有70%可維持至少半年之久,同

住家屬也可發現有高比例的陽性反應。

2.計畫對民眾具教育宣導之成果

1. 那些慢性疾病是類鼻疽的高危險因子

2. 類鼻疽好發的時間與地區

3. 病人在急性期之後維持療法的重要性

3.計畫對醫藥衛生政策之具體建議

1. 充實病患疫調內容的品質與完整性

2. 持續針對臨床株、環境株進行基因分型

3. 對醫師的持續教育(特定地區特定族群若有不明原因的敗

血症要能想到這個診斷、急性期過後的維持療法)

4. 病人的衛教宣導(傳染模式、危險因子、復發的可能等等)

5. 對病患家屬做更大規模的血清學檢查